智慧物流的看法汇总十篇

时间:2024-04-04 10:28:05

智慧物流的看法

智慧物流的看法篇(1)

农产品流通对于平衡农副产品市场供给、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支撑经济社会稳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受农产品保存时间短、易腐坏以及跨区域流通运输时间长和方式滞后等因素影响,农产品流通整体发展水平并不高。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多元化互联网技术在流通领域的深入应用,农产品流通逐步走上数字化发展道路,流通速度和效率大幅提高。这一过程中,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促使各行各业逐渐开始向智慧化方向转型。在此背景下,推进我国农产品流通业趁势实现转型升级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加速推进农产品流通智慧化发展,既可以促进以农产品流通业为主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又能有效保障粮食供应链安全。为此,本文立足农产品流通智慧化发展基本现状,通过构建指标评价体系对农产品流通智慧化发展水平进行实证测度,并提出新时期农产品流通智慧化发展协调机制构建策略,以期为农产品流通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农产品流通智慧化发展基本现状

(一)农产品生产环节:流程长且成本高,智慧化生产尚未实现

一直以来,农产品生产环节存在流程长且成本高的难题,对农产品智慧化生产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具言之,农产品生产一般需经过播种、灌溉、施肥、除草、打药、收获等过程,且不同类型农产品对温度、湿度和土壤等生长环境存在差异。为了保证农产品稳定、规模化生长,部分会运用现代化技术搭建恒温暖棚、保持良好灌溉,也有少部分有条件农户会借助多源遥感设备、“3S”技术、智能监控录像设备、物联网和智能报警系统,监测农产品生产环境和生长状况,以智能化、精细化方式促进农产品生产提质增效,但这些行为均会增加农产品生产成本。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农产品生产过程长、成本高的现状依然存在。现阶段我国依旧面临农产品智慧化生产尚未实现的现状,农产品生产总量和盈利仍由市场实际需求决定,部分农产品过剩或供给不足问题仍然存在。 

(二)农产品批发环节:管理与模式滞后,智慧化服务有待增强

现阶段,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与发展模式仍较为滞后,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产品批发环节的智慧化服务水平。一方面,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方式滞后。现阶段,我国依旧有大部分农产品批发市场整体设计以地摊和档铺为主,内部空间狭窄且设施简陋,数字化设施不健全,污水和垃圾处理以及空气置换系统设施不完善。同时,批发管理人员对数字化信息技术与智能化设施的应用意识欠缺,使得农产品批发管理方式明显滞后。另一方面,农产品批发服务模式不健全。目前我国只有少数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拥有智能化服务功能,其他批发市场依旧存在服务功能不健全、服务层次低等问题,甚至一些市场仅有最基础的场地服务功能。总体而言,受管理与模式滞后影响,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主渠道作用发挥不明显,批发环节智慧化服务有待增强。

(三)农产品物流环节:路程长保鲜难,智慧化运输质效待提高

近几年,顺丰、京东、菜鸟等物流企业均已开始使用相关技术,不断推动农产品冷链物流、冷藏运输发展。然而受农产品保鲜难、跨区域运输路程长等因素影响,当前我国农产品物流环节智慧化运输的综合质效仍然较低,亟需提升农产品品质、食品安全和消费者满意度。具体而言,农户和消费者都属于个体,存在地址分散、路途较长的特征。农户大多位于山区或远离城市的农村,消费者则更多集中于城市,这使得农产品从生产端到消费端的运输路程长、环节多。当前我国虽有部分地区实现了农产品物流运输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形成物流环节农产品信息的可监控化、可追溯化、可视化。但这一模式并未全面普及,尤其是偏远地区和技术设施差的山区,农产品物流运输、包装和存储均存在较大问题。而农产品自身易腐坏的特性使其保鲜较难,加之运输路程长、新型冷链物流技术应用不足等多重因素影响,致使农产品物流智慧化运输质效亟待提高。

(四)农产品零售环节:外部支持不足,智慧化营销模式不健全

当下我国农产品零售环节面临外部支持不足的挑战,致使智慧化营销模式与农村电商生态圈构建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一方面,政府支持与引导不足。现阶段,国家已经出台有关农产品零售的相关扶持政策,如《深化农商协作 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通知》《关于免征蔬菜流通环节增值税有关问题的通知》。但这些政策均是宏观性指导文件,具体支持与引导措施、细则、标准仍旧匮乏,无法有效支撑农产品零售企业形成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进一步制约智慧化营销模式的完善。另一方面,零售营销环境不成熟。构建农产品电商生态圈是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就目前来看,我国农村电商生态发展环境尚不成熟,企业间资源整合力度不够,难以有效发挥带动作用;中小企业线上线下销售模式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难以充分参与农产品流通市场竞争。这使得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依旧以线下为主,农产品智慧化营销模式不健全。

指标体系构建及数据来源

(一)农产品流通智慧化发展水平指标评价体系构建

考虑数据获取可得性、综合性、客观性、可表征性和可度量性等原则,本文结合农产品流通智慧化发展基本现状,立足孙伟仁等(2019)、何新(2021)、孙磊等(2021)的研究成果,从农产品流通智慧化的基础支持、服务水平及综合效益三个维度构建指标评价体系(见表1)。

(二)农产品流通智慧化发展水平测度方法

本文借鉴孙磊等(2021)、潘雄锋等(2015)的研究,采取全局熵值法,构建指标-时间-空间三维时序立体数据表,对农产品流通智慧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具体测度步骤如下:第一步,全局评价矩阵构建。假设对农产品流通智慧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时,共有c个指标,分别记为Y1,Y2,…,Yc,研究时间范围为t年,研究区域为m个省份,则每个指标不同年限的截面数据为Yt=(yij)mt×c,研究期内共有t张截面数据表。运用全局思想,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将t张截面数据表进行排列,即可建立全局评价矩阵:Y=(Y1,Y2,…,Yt)`mt×c=(yij)mt×c                                        (1)第二步,标准化处理指标数据。基于上述全局评价矩阵,结合本文所构建的指标评价体系,对选取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为规避无意义计算,将Yij指标的最大值定义为Max(Yij),取值为1.01*Yij;最小值定义为Min(Yij),取值为0.99*Yij。第三步,指标数值计算。计算第j个指标在第i个省份的占比、信息熵值和差异系数,公式分别为:

(三)数据来源及权重计算

基于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原则,选取2010-2020年我国30个省份(不含港澳台地区及)数据进行研究。指标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年鉴》、地方统计年鉴、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库、农产品电商发展报告以及国研网统计数据库。另外,农产品贸易增加值指标以2010年为基期进行指数平减,个别缺失值利用插值法进行补齐。农产品流通智慧化发展水平测度基于全局熵值法对各指标权重进行计算,获取农产品流通智慧化发展水平各指标权重,具体测度结果见表2。进一步运用公式(8)计算2010-2020年农产品流通智慧化的基础支持、服务水平及综合效益评价值,并采用加权算法对农产品流通智慧化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具体测算结果如表3所示,根据表3绘制图1。从表3和图1可以看出,整体而言,研究期内农产品流通智慧化发展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且上升幅度以2018年为时间节点可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2010-2018年,我国农产品流通智慧化发展水平整体呈现缓慢上升态势,这可能与农产品流通业数字化技术应用不足以及冷链物流等先进物流模式发展水平不高有关;二是2019-2020年,随着各行业智慧化发展加速,智慧化基础支持不断增多,促使农产品流通智慧化发展水平快速提升,到2020年末已超过30,达到34.56。分维度来看,农产品流通三个维度的智慧化发展变化存在一定差异。基础支持方面,2010-2020年,我国农产品流通智慧化的基础支持呈现先缓慢上升后加速提升的演变态势,演变态势变化时间节点为2015年。原因可能在于,“十三五”以来我国逐渐加大对农产品流通的重视力度,并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文件,大力倡导“互联网+”,推动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在此过程中,互联网电商巨头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始迅速发展,并逐步加大对流通设施的投入,不断优化流通组织结构,因此2015年以来我国农产品智慧化的基础支持提升幅度明显增大。服务水平方面,2010-2020年,我国农产品流通智慧化服务整体呈现稳步上升态势,且增长波动变化较小。细分指标来看,2014年农产品智慧流通的零售服务和物流服务均有所下降。原因可能在于,2013-2014年仍处于世界经济复苏不稳定和不确定上升阶段,农产品电商企业销售额有所下降,进一步影响农产品流通智慧化服务水平的提升。同时这一现象也说明,该时期农产品市场的重要地位并没有完全建立,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综合效益方面,2010-2020年,我国农产品流通智慧化的综合效益整体提升显著,且以2016和2018年为节点呈现分阶段跨越式递增趋势。2010-2016年,农产品流通智慧化的综合效益整体呈现稳步上升态势;2017-2018年,综合效益上升幅度有所放缓;2019-2020年,综合效益整体呈现大幅度增长态势。究其原因,近几年随着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技术在农产品流通中应用的深化,流通智慧化新业态、新模式渐趋成熟,因此农产品智慧化的综合效益得以显著增强。

农产品流通智慧化发展协调机制构建策略

(一)打造农产品智慧供应链一体化协调机制

农产品流通智慧化发展的关键在于,将多元化数字技术深度嵌入农产品生产、批发、物流、零售等流通供应链各环节,打造农产品智慧供应链一体化协调机制。在生产环节,农业部门应收集各种农产品生产信息,打造农产品数据库,并利用智能化技术与信息系统,分析农产品生产相关信息,推动农产品智慧化生产落地。在批发环节,农产品批发商应运用大数据、射频识别等技术,分析并记录各项数据信息,制定农产品流通协调计划,进而提升批发效率。在物流环节,农业部门应加快建成覆盖面广的冷链物流渠道网,充分发挥各省、市、县、村物流存储设施的整体联动和共享协同效应,减小农产品储运损耗。在零售环节,农产品零售企业应利用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收集和分析消费者需求信息与市场信息,并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为其匹配最优配送机制和零售方案。综合而言,农产品供应链各主体应运用多样化数字技术,串联生产-批发-配送-零售环节的一体化智慧流通链条,以此制定并打造农产品智慧供应链一体化协调机制,提升农产品智慧化发展水平。

(二)建立农产品智慧流通与监管协调机制

未来我国应着力推动数字技术在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深度应用,本着安全可靠的核心原则,着力构建农产品智慧流通与监管机制,提升农产品流通安全水平。首先,扩充农产品智慧流通监管内容。监管机构应拓展大数据平台监管范围,由市场内部向生产和采购端延伸,构建覆盖全供应链、互联互通的农产品安全溯源体系,最终形成一系列可追溯的智慧监管链条,以此提升农产品智慧流通监管力度。其次,加强农产品智慧物流运输监管。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在各大城市建立智慧物流、配货、仓储等技术设施,同时搭建内部自纠和外部抽检系统,形成制度化监管机制,实现主动监管与被动监管相结合,提高农产品流通安全水平。最后,加大农产品流通智慧

参考文献:

1.俞彤晖,陈斐.数字经济时代的流通智慧化转型:特征、动力与实现路径[J].中国流通经济,2020(11)

2.赵丹.农产品批发市场智慧化转型研究[J].农业经济,2021(9)

3.孙伟仁,徐珉钰.数字经济时代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现代化水平实证测度[J].商业经济研究,2021(6)

4.何新.电子商务发展对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影响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21

5.孙磊,张树山,郭坤.中国物流产业智慧化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J].中国流通经济,2021(10)

6.潘雄锋,刘清,彭晓雪.基于全局熵值法模型的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动态评价与分析[J].运筹与管理,2015(4)

智慧物流的看法篇(2)

智力(intelligence)与直觉(intuition)是人类生命的两种形式。智力属于逻辑智慧, 是一种小智慧或狭隘的智慧,是一种以追求因果律为目标的智慧。分析、判断、推理都是这 种智慧的基本形式。直觉则是非逻辑的生命智慧,是一种大智慧,是心灵对心灵的直接注视 。联想、想象、类比、移植、灵感、猜测、体验、创造等都属于直觉的范畴。在理论界,人 们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没有对这两种智慧类型进行严格的区分与研究,常常混为一谈,给实 际运用造成了许多困惑和问题。在心理学界,西方的智力测验也是以此为理论基础而编制的 ,因此它们不能真正反映智力或智慧的本真,从而歪曲了智慧,使智力概念长期在狭小的 范围内使用。所以,西方的智力测验长期用判断、推理、分析等标准衡量人的智 力,而把直觉、想象、创造、体验排斥在智力或智慧之外。西方心理学的智力观及智力测验 观大都是以这种狭隘的智慧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这种智慧或智力其实就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常 常 称谓的“小智慧”。小智慧只能徘徊在生命的表面,而不能走进生命的深处,真正能够走进 生命深处的是直觉智慧。

西方早期的经典智力测验大都是基于逻辑智慧即小智慧或狭隘的智慧编制的,因此,普遍与 创 造力的相关都比较低。因为按照狭隘的智力观,创造力是不包含在智力的内涵之中的。在 教 育界曾经将培养学生的智力看成是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可是所持的智慧观却是逻辑智慧观 ,最多只能使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能力得到某种程度的训练,而联想、想象、创造等 直觉智慧非但没有得到开发,反而因理性的强化而受到遮蔽。本文试图就智力与直觉的区别 以及各自在生命中的价值进行一些探讨,以引起理论界对该问题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

一、智力是理性的产物,直觉是非理性的范畴

智力与直觉的关系是智力与本能的关系。生命哲学家柏格森认为,本能与智力是动物王国 进 化的两个分支。他说:“动物王国的全部进化(除了向植物生命的退化之外),出现在两条 分支的道路上,一条通向本能,另一条通向智力。”[1](p116)在传统的理解中, 人们将本能看成 智力生长的基础,本能是智力成长的前提,它与智力是一种承接关系。但柏格森认为,智力 与本能属于不同范畴,二者不存在相互承接的关系。“智力与本能同样是相互对抗又相互补 充的。”柏格森认为,本能围绕在智力的边缘,“本能总是带有几分智力性”,因此被许多 人误解,认为“本能与智力属于同一类,两者之间的唯一区别是复杂性和完善性的程度不同 ;而最重要的是两者都可以用对方的术语来表达。实际上,智力与本能之所以相互伴随,是 由于它们相互补充;而它们之所以相互补充,则是由于它们彼此不同,本能中那些本能性的 东西,恰恰对立于智力中那些智力性的东西。”[1](p117)智力沿着理性的方向发 展,直觉是本能 的意识化。柏格森说:“实际上,一切具体的本能当中全都渗透着智力,而一切真正的智力 当中也都渗透着本能。况且,无论是对智力还是本能,都不能做出严格的界定:它们是两种 趋向,而不是两种事物”。“是将智力和本能看作生命放在其进程中的两种表现形式。”[1](p118)“毫无疑问,凡是能够做出推论的动物都具备智力”[1](p119)“ 总之,从似乎是其原初的特征看,智力就是一种制作人造对象(尤其是制作用以制作工具的 工具)的机能,就是一种对这种制造品进行无限变化的机能。”[1](p120)在柏格 森看来,制造和使用器官化工具或非器官化工 具是智力与本能的根本区别。“完善的本能是一种使用、甚至是制造出器官化工 具的机能;完善的智力则是一种制造和使用非器官化工具的机能。”[1](p120-121)本能具有自行制造 、自行修复,同时具有奇迹般简单的功能:“其完美常常使人惊叹。同样,这种工具也保留 着几乎不可更动的结构,因为结构一旦改变,物种便会改变。所以说,本能必须是特化的, 它不是别的,仅仅是利用一种物种工具以达到物种的目的。与此相反,通过智力制造出来的 工具就不那么完善了。只有做出努力才能制造这种工具。”[1](p121)柏格森推测 智力与本能起初 相互渗透,原初的心灵活动同时产生了它们,但是“在这种初级条件下,智力与本能都是材 料的囚徒,他们尚不能控制材料。”同时因为生命固有力量的有限性,因此本能与智力不可 能在同一肌体上不受限制地同时发展。于是生命便出现了两种选择:一种是创造一种器官化 的工具,去直接影响行动;另一种是用无机材料亲自做成那种天然并不具备的工具。柏格森 说:“只有在人类身上,智力才获得了完全成功;人类所掌握的天然手段不足以抵御敌人、 寒冷与饥饿,而这种不足恰恰证明了智力在人类身上的成功。我们若设法衡量这种不足之处 的意义,这种不足之处便获得了与史前文件相当的价值;它是智力与本能之间的最后告别。 ”[1](p112)柏格森认为,本能可以确保直接成功,而智力则要冒险才能成功,“ 而一旦成为独立 的智力,就能无往而不胜。”[1](p123)这里需要解释的是,柏格森认为本能是一 种无意识状态, 而智力则是一种意识状态,所以二者无法在同一层面进行讨论。为了能在意识层面讨论本能 问题,柏格森用直觉代替本能,他将直觉定义为意识状态的本能,或本能的意识化。理智同 人类认识环境、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的需要分不开,它可以为满足人们的实际利益服务。应 当说,理智和以理智为基础的科学虽不能获得关于真正的实在的本质的知识,但它在实践范 围里有用,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柏格森认为,理智认识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关于实 在的内在的和形而上学的知识,而纯粹是为了使用实在。”[2](p30)“使一个概念 适应于一个 对象,不外就是问我们对于对象能作些什么以及对象能为我们作些什么。在一个对象上标上 一个确定的概念,就是以精确的名词表明对象使我们想到的行动或态度。”[2](p19)理智的方 法对人的行动有好处,因此它是有用的。但是那种纯逻辑的分析推理在生命哲学家看来非但 没有意义,反而会破坏生命。按照柏格森的思路真正符合生命的做法就是引导人们学会将自 己置于认识的对象之内,使认识者与认识对象达到物我同一、物我两忘的境界,这才是直觉 。柏格森认为,直觉是生命中普遍存在的力量。人们之所以感觉不到它的存在,是因为受到 了理智的遮蔽。

二、 智力是一种逻辑智慧,直觉是一种生命智慧

智力是一种逻辑智慧,这种逻辑智慧是一种小智慧,这种小智

慧是借助概念、判断、推理、 分析等形式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对人类发挥作用。对于生命整体来说,这种逻辑智慧仅仅是 生命的表层,或者说它只徘徊在生命的表层,它对生命的表达是极其狭窄和有限的,无法走 进生命的深处。但不能否认,人类正是借助智力“才看到了意识的其他种种形式。”在柏格 森看来,智力远不是生命中最核心、最有价值的心理内容,它根本不能“阐明生命本质” , 它只能表达生命的表层意义,只是一种纯逻辑的活动,因此它的适用范围极其有限,仅仅适 用于无机物或确定的事物,人类个体无法通过智力走向生命的深处。但是,智力可以帮助我 们认识其他形式。

生命哲学家认为,智力不能阐明生命的本质,真正能够阐明生命的本质的是直觉。直觉才是 超越狭隘智力的大智慧。直觉智慧包括直观、灵感、联想、想象、体验、猜测等。创造力是 直觉的一项重要内容。柏格森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大智慧观,但他对狭隘智力观的批判,以及 他对直觉与体验价值的深刻认识,足以表明他是一个大智慧观者。因此,直觉的价值还在于 它能够把握语言无法把握的东西。语言虽然对人的生命是重要的,但语言并不是生命的边界 ,语言并不能达到生命活动的每一个角落。那么在语言达不到的地方只有依赖直觉和体验。

语言仍然是理性的产物,语言只能表达浮现在意识层面的东西,所以对于非理性的生命内容 或对于意识层面以下的深度内容,语言是无能为力的。《人论》说:“有些事物由于他们的 微 妙性和无限多样性,使得对之进行逻辑分析的一切尝试都会落空 。而如果世界上有什么东 西我们不得不用第二种方法的话,这种东西就是人的心灵。人之为人的特性就在于他的本性 的丰富性、微妙性、多样性和多面性。因此,数学决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学说、一个 哲学人类学的工具。把人说成仿佛也是一个几何学命题,这是荒谬的。”[3]直 觉之所以 长期没能引起人类的重视,其原因之一就是人们往往将直觉看成神秘的自在之物,它最多只 是某些天才的偶然闪现。也就是说,它并非是生命的必然存在。生命哲学家的贡献就在于打 破了这一神话,发现了生命与直觉的密切关系。柏格森就认为,直觉并非神秘的自在之物, 也不是某些天才的心灵所特有的禀赋,它是在任何生物中都能想象得到的一种精神力量。也 就是说,它与生命本身是同一的,以致凡有生命之处也就有直觉意识。在动物植物界直觉是 以本能的面貌出现的,而在人类它却能够存在于意识层面。所以,生命哲学家常常将直觉界 定为“本能的意识化”。柏格森认为,直觉是一种特殊的本能。它是生命活动极其简单和普 遍的存在。但人们之所以感觉不到它的存在,那是因为受到理智的遮蔽,只有在极少数时刻 ,在十分集中注意力的时候才能体验到与生命存在的这种同一。按照柏格森的观点,就直觉 与生命同一来说,本能同生命冲动向上发散的方向一致,而理智是同下降的惰性的物质同路 。直觉之所以能把握生命,原因概出于此。就直觉与时间有关而不是与空间有关这一点来看 ,直觉是当下的内心体验,它是一下子置身于具体绵延历程中的那种努力,总是有机地把握 事物而不分割它们。柏格森说:“我们在这里所指的直觉尤其同内部的绵延有关。它把握没 有位置并列的演替,从内部而来的增长,把握从过去向已渗透着未来之现在的不间断的对心 灵的直接注视,无物插入其中,没有通过折射棱镜而来的折射,这棱镜中的一面是空间,另 一面是语言。”[1](p35)

在生命哲学家看来,人类要走向生命的深处,要展示人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所能够依凭的 决不是理智或理性所体现的逻辑智慧或智力,只能是直觉。正因为如此,直觉在生命哲学那 里成为最具生命价值的概念。在生命哲学家看来,直觉与体验不仅是走进生命深处的工具和 方法,而且它们本身就是生命的重要内容。正是因为生命哲学家对直觉与体验的重新发现与 阐释,使我们有幸窥探到生命更丰富的内容和价值。人们对生命的认识正是借助这两个概念 开始从表层进入深层。所以直觉与体验受到许多生命哲学家的青睐。生命哲学的杰出代表柏 格森曾以自己提出和运用直觉为自豪。他甚至认为从柏拉图开始,哲学和科学就采用理智的 方法,这只是顺应人类心灵自然的结果,它使几千年来对世界的认识停留在表面,没有真正 把握实在;而只有从他开始提出直觉的方法,才一反传统和习惯思维,教人认识真正的实在 。

但令人遗憾的是,柏格森在一百多年前所指出的智力局限性却在现代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那里 流 行百余年。现代心理学中流行的智力概念约有150多种,但绝大多数都是从狭义的层面上理 解这一概念,西方许多经典智力测验(如,比奈——西蒙智力量表、斯坦福——比奈智力量 表、韦克斯勒智力量表)都是从狭义上理解智力的产物,因此可以说,这些智力只是一种知 物的智力而非知人的智力。正是凭着这种理解,导致心理学走上了科学化的道路;也正是这 种理解使心理学偏离了生命的轨迹。这种智力观念在教学中有着广泛的负面影响。教学中长 期倡导的智力开发,实际上就是开发这种狭义的智力,即教学在要求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 还要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判断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尽管在20世纪50年代,智力开发的倡 导者之一的布鲁纳也非常重视直觉在学习和教学中的作用,并把直觉的培养看成智力开发的 重要的组成部分,认为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许多科学家、艺术家 也从自己的创造生活或创作生活中体验到直觉的可贵。著名科学家凯利洛夫就认识到,直觉 是“创造思维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任何一个创造行为能离开直觉活动。”[4 ]著 名物理学家波恩认为“实验物理的全部伟大发现都来源于一些人的直觉”。[5] 爱因斯坦 也曾自省到,他创立相对论主要也是凭借想象和直觉。被誉为文学上拿破仑的法国著名作家 巴尔扎克曾以自己创作的亲身经历意识到直觉思维的重要。他说:“在真正是思想家的诗人 或作家身上出现一种不可理解的、非常的、连科学也难以明辨的精神现象,这是一种透视力 。它帮助他们在任何可能出现的情况下测知真相;或者说得更确切些,是一种难以明言的, 将他们送到应去或想去的地方的力量。”[6]但由于这些见解大多是指向科学研 究本身, 甚至将其看成智慧的偶然闪现,不具有普遍性,因而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引起教育者的真正 重视,在所谓智力开发的过程中,始终将直觉能力排斥在外,因此,在教学中并没有采取切 实可行的措施去开发学生的直觉能力。多年来教育界的所谓智力开发,不过是对处于生命边 缘的因果律的追求,对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的训练。一句话,是在科学主义思维的藩篱 之中去探讨所谓智力开发,这种智力开发抑制了学习者直觉与体验能力的发展,将真正 有生命价值的东西排斥在生命之外,这就是我们在长时间的智力开发中没有真正开发到智力 的根本原因。所以,仅仅开发狭义的智力是不能满足生命的需要的,甚至还很有可能背离生 命。

三、 智力追求的是因果律,直觉是心灵对心灵的直接注视

现代心理学中广泛使用的智力(intelligence)是一种以追求因果律为目标的智慧。亚里士 多德(aristote,公元前384~公元前322)认为:“智慧就是有关某些原理和原因的知识 ”[7](p5)。同时,他提出“不以官能的感觉为智慧”,这是因为“官能总 不能告诉我们任何 事物所以然之故”[7](p3)。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智慧的标准就是看其是否探测事 物的原理和原 因。也就是说,智慧等于原理与原因的探求。再换句话说,智慧就是对因果律的追求。 由此, 他将学术分为“高级学术”与“次级学术”。高级学术就是那些探讨原理和原因的学问,自 然探讨人类普遍原理和原因的哲学被视为最富智慧的学问,而一切应用的或实用的学科则被 视为非智慧的学问。他说:“高级学术也较之次级学术更接近智慧。”[7]亚里 士多德的 智慧观对西方有着深远的影响,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长期以来,西方都在十分狭隘的范围 内使用智慧一词。智慧或智力等同于对因果律的追求。按照亚里士多德一派的观点,直觉、 创造、艺术似乎都不在智慧之列。亚里士多德的智慧观最终成为西方文化传统。18世纪德国 生命哲学家柏格森将这种智力称为狭义的智力。他认为,狭义的智力就是适应环境的能力。 他说:“我们的智力(就其狭义上说),其作用就在于确保我们身体对其环境的良好适应, 就在于在外部事物中表现外部事物——总之,就是去思考材料。”[1](p2),显然 ,柏格森所指 的狭义的智力,就是在因果范围内的逻辑分析和推理能力。这种智慧传统从哲学界一直延伸 到心理学界和教育学界。许多的心理学家、心理测验家以及教育家也都是在这一层面上理解 智慧或智力。而直觉却不同,它不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相反,它还千方百计 摆脱这种形式。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柏格森不肯给直觉下一个单一的几何式的定义。在他看 来,直觉这个词的意思是不能用数学的或逻辑学的方法从另一个词里演绎出来的。直觉这个 词的多义性就像斯宾诺莎的“本质”、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各人有各人的理解。叔本华 的“直觉”和谢林的“直觉”不一样,柏格森自己的直觉就更不一样。但是,在柏格森看来 , 直觉有一个基本的意思:直觉地思维也就是在绵延中思维。理智通常从不动之物开始思维, 尽可能地并列地以不动性来重新构造运动。直觉从运动开始思维,像实在自身那样来安排和 想象它。“在直觉中,我将不再从我们所处的外部来了解运动,而是从运动所在的地方,从 内部,事实上就是从运动本身之中来了解运动。”[2](p1-2)直觉就是直接意识, 是把自己置身于 对象之内,它是心灵对心灵的直接注视,因此它不需要其它中介物的干扰。用柏格森的话说 ,就是在心灵与心灵之间不需要插入“棱镜”进行“折射”。换句话说,直觉是心灵与心灵 的直接交流,或者说交流者将自己对象化到交流对象中去,因此它不占有空间,也不需要语 言,是一种“物我同一”或“物我两忘”的状态。

四、智力只能把握外在的、静态的、凝固的、确定的事物 ,直觉才能把握内在的、动态的、流变的、不确定的事物

首先,智力指向外部世界,直觉却是指向内心世界。因为智力是指向外部世界,所以它 更多是以自然界为对象,甚至以无机物为材料进行加工。正如叔本华认为,人的智慧所用之 处,只局限在自然所指定的场合,也就是理解事物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认识个体的意志和事 物的关系而已[1](p467)。当人们把这种指向外部世界的智力不适当地运用于人内 心世界探索的时 候,各种困惑或弊端也随之而至。所以要走进生命世界,特别是要走进人类的心灵世界,不 能依赖智力,而要凭借直觉。因为只有直觉才能使研究者将自己置于研究对象之内,置于他 人的心灵之内,实现心灵与心灵的直接注视,心灵与心灵的直接?交流。?

第二,智力只能把握静态的、凝固的、确定的事物,而直觉才能把握动态的、流变的、不确 定的事物。智力属于理性的范畴,理智只能把握静态的、凝固的、确定的事物。理智不能把 握生命、理智不能把握流变,理智只能外在比较事物的异同而不能深入到事物的本质,理智 具有实践价值(理智能够满足人们的功利需要)。柏格森认为,智力仅仅适用于无机物,适 用于确定的环境,作用于确定的事物。直觉可以把握动态的、流变的、不确定的事物,他认 为,这种狭义的智力只是生命的一个侧面,只能表达生命的部分意义、表层意义。但柏格森 同时认识到:“我们以纯逻辑形式出现的思维,却不能阐明生命的本质,不能阐明进化运动的全部意 义。”[1](p2)他又说,“我们的智力对无机物时是那样自信,却在这个(生命) 领域一筹莫展 。”[1](p2)柏格森说:“只有在人类身上,智力才获得了完全成功;人类所掌握 的天然手段不 足以抵御敌人、寒冷与饥饿,而这种不足恰恰证明了智力在人类身上的成功。我们若设法衡 量这种不足之处的意义,这种不足之处便获得了与史前文件相当的价值;它是智力与本能之 间的最后告别。”[1](p112)他说,“善于计算的智者却无法了解运动的节奏,以 及内在形式。”纯 逻辑的思维形式最多只能适用自然科学研究而无法把握生命。在柏格森看来,智力属于纯逻 辑思维的形式,所以他说,“对于无机界,尤其是对固体,人类的智力感到游刃有余,在这 个领域内,我们的行动找到了它的支点;我们的勤劳找到了它的工具;我们的概念在固体模 型上形成;我们的逻辑首先是固体的逻辑;因此我们的智力在几何中获得了胜利……” [1](p1)。但是,在“几何中获得了胜利”的智力在生命面前却无能 为力。在生命哲学家看来,要把握内在的、动态的、流变的、不确定的事物只有靠直觉。

智力作为理智的产物,具有抽象性和固定性。它同物质一样具有惰性,它习惯于按照形式, 机械地对待每一事物,期望在量的分析中找到一切事物的因果关系的答案,这样它就根本不 可能把握流变。由于理智在空间方面起固定作用,根本不适用于认识以绵延为本质的生命, 所以柏格森说:“理智的特征就是天生不能把握住生命。”[1](p165)理智的抽象 性和固定性与它 借助于语言来活动有关。柏格森认为,我们的语言用同一个词语来称呼许多不同的东西,这 是语言的一大缺陷,不仅每个人的心理状态是不同的,而且世间每一样事物都是彼此不同的 。但是,经过语言的处理,理智抹杀了事物的个体性,它从来就看不透个别事物的内部本质 ,只是外在地比较它们的同异,通过归纳上升到概念、范畴。他说:“按照我们的理智的自 然倾向,它一方面是借凝固的知觉来进行活动,另一方面又借稳定的概念来进行活动。它从 不动的东西出发,把运动只感知和表达为一种不动性的函项。它利用现成的概念,并且竭力 企图好像在网中一样在这些概念中去把握实在(它在其中通过)的某种东西。”[2]( p29-39)总之, 人类愈是运用概念进行抽象活动,它离开生命的本质就愈远。柏格森承认直觉的思想通常开 始于不确定,不论我们的思想有多大力量也无济于事,因为诸如绵延、质的变化、无意识的 概念等等,不象理智所能定义的概念那样直接明白。但是他指出,有两种不同的清楚明白: 一种是用已有的基本观念组成一个新观念,把它组织得清楚明白。在这里,我们的理智只是 把 新东西拆开以发现旧东西,再重新组合它们,因此这样的观念虽似全新实乃陈旧。另一种是 全新的绝对单一的观念。由于它不可能从分析中得到,是不能用先前存在的因素来构成的, 它的清楚明白只存在于当下直接的察见或体验中,绵延、生命等观念就是这样得来的。同样 ,直觉这个观念本身也是这样得到的。概念把对象复制出来,用的是符号。每个理性的体系 都可以采用自己的符号从不同的角度表达同一个对象。这样,对事物统一性的理解永远是任 意的。柏格森由此得出结论说,简单的概念不但能把对象的具体统一性分割成若干个表达符 号,而且能把哲学分成若干个派别,每一派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选择自己的筹码,与其他 派别进行永无止境的。哲学如果要成为一种严肃的精神工具,就必须超越概念,达到直 觉。

五、 智力只能获得社会功利性知识,直觉才能获得实在的内在知识

柏格森认为,真正能获得关于实在的内在知识的方法是直觉的方法。理智由于其空间性和社 会功利性,所得到的知识是相对的。只有去掉空间性和社会功利性的面纱,我们才能回到直 接当下的东西,达到绝对。直觉就是不带任何空间性和社会功利性的思维方法。认识外在的 世界和外在的自我,我们只须服从理智的思维习惯,按照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的方法就 可以达到。而认识内在的生命、绵延,或真正的自我,则必须摆脱理性思维的习惯力量,走 一条相反的路,即直觉之路。柏格森说:“理性的工作是依靠科学向我们愈来愈完整地表达 出物理操作的秘密;……它只在生命的周围打转,从外部对生命提出尽可能多的看法,把 生命拖到自己这边来,而不是进入到它里面去。但是,直觉引导我们正是要达到生命的真正 内部——我用直觉是指那种本能,它是已经脱离了利害关系的,有自我意识的,能够反省它 的对象并无限扩展对象的。”[1](p176)直觉是艰苦的劳动,它需要意志的努力。 只有使人的心灵 从理性思维的习惯方向扭转过来,超出感性经验、理性认识和实践的范围之外,抛弃一切概 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形式,甚至不用任何语言符号,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一切固定、 僵滞的认识的可能性。由于形而上学必须使用直觉的方法才能达到绝对实在,所以柏格森又 把它称之为不用符号的科学。理智只能外在比较事物的异同而不能深入到事物的本质,理智 具有实践价值(理智能够满足人们的功利需要)。直觉可以获得实在性知识,理智仅仅获得 功利性知识,直觉与生命具有同一性。叔本华认为,“天才”与“干才”的区别,就在于前 者 是用直观或直觉思维理解事物,而后者是用概念理解事物。叔本华认为 “所有深刻的认识 ”,其“根柢”都“在直观的理解中”[8](p455)。他认为“一切不朽的思想和真 正的艺术品,受 其生命的火花产生出来的过程,也是在于直观的理解之中。相反地,从概念产生出来的东西 ,只能算是‘干才’的作品,只不过是理性的思想和模仿,或者是以当前人们的需要为目标 。”[8](p455)因此,我们在教育中仅仅强调开发学生的智力是远远不够的,开发 智力只能使学生 获得一点表层智慧(小智慧),要获得深层智慧或生命智慧(大智慧)就必须依赖直觉。在 教育教学中开发直觉,给直觉留有充分施展的空间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项不容忽视的?内容 。?

[参考文献]

[1][法]亨利•柏格森.创造进化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16 .

[2][法]柏格森. 形而上学导言[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30.

[3][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20.

[4]周义澄.科学创造与直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9.

[5]波恩.我这一代物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284.

智慧物流的看法篇(3)

智力(Intelligence)与直觉(Intuition)是人类生命的两种形式。智力属于逻辑智慧, 是一种小智慧或狭隘的智慧,是一种以追求因果律为目标的智慧。分析、判断、推理都是这 种智慧的基本形式。直觉则是非逻辑的生命智慧,是一种大智慧,是心灵对心灵的直接注视 。联想、想象、类比、移植、灵感、猜测、体验、创造等都属于直觉的范畴。在理论界,人 们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没有对这两种智慧类型进行严格的区分与研究,常常混为一谈,给实 际运用造成了许多困惑和问题。在心理学界,西方的智力测验也是以此为理论基础而编制的 ,因此它们不能真正反映智力或智慧的本真,从而歪曲了智慧,使智力概念长期在狭小的 范围内使用。所以,西方的智力测验长期用判断、推理、分析等标准衡量人的智 力,而把直觉、想象、创造、体验排斥在智力或智慧之外。西方心理学的智力观及智力测验 观大都是以这种狭隘的智慧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这种智慧或智力其实就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常 常 称谓的“小智慧”。小智慧只能徘徊在生命的表面,而不能走进生命的深处,真正能够走进 生命深处的是直觉智慧。

西方早期的经典智力测验大都是基于逻辑智慧即小智慧或狭隘的智慧编制的,因此,普遍与 创 造力的相关都比较低。因为按照狭隘的智力观,创造力是不包含在智力的内涵之中的。在 教 育界曾经将培养学生的智力看成是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可是所持的智慧观却是逻辑智慧观 ,最多只能使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能力得到某种程度的训练,而联想、想象、创造等 直觉智慧非但没有得到开发,反而因理性的强化而受到遮蔽。本文试图就智力与直觉的区别 以及各自在生命中的价值进行一些探讨,以引起理论界对该问题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

一、智力是理性的产物,直觉是非理性的范畴

智力与直觉的关系是智力与本能的关系。生命哲学家柏格森认为,本能与智力是动物王国 进 化的两个分支。他说:“动物王国的全部进化(除了向植物生命的退化之外),出现在两条 分支的道路上,一条通向本能,另一条通向智力。”[1](P116)在传统的理解中, 人们将本能看成 智力生长的基础,本能是智力成长的前提,它与智力是一种承接关系。但柏格森认为,智力 与本能属于不同范畴,二者不存在相互承接的关系。“智力与本能同样是相互对抗又相互补 充的。”柏格森认为,本能围绕在智力的边缘,“本能总是带有几分智力性”,因此被许多 人误解,认为“本能与智力属于同一类,两者之间的唯一区别是复杂性和完善性的程度不同 ;而最重要的是两者都可以用对方的术语来表达。实际上,智力与本能之所以相互伴随,是 由于它们相互补充;而它们之所以相互补充,则是由于它们彼此不同,本能中那些本能性的 东西,恰恰对立于智力中那些智力性的东西。”[1](P117)智力沿着理性的方向发 展,直觉是本能 的意识化。柏格森说:“实际上,一切具体的本能当中全都渗透着智力,而一切真正的智力 当中也都渗透着本能。况且,无论是对智力还是本能,都不能做出严格的界定:它们是两种 趋向,而不是两种事物”。“是将智力和本能看作生命放在其进程中的两种表现形式。”[1](P118)“毫无疑问,凡是能够做出推论的动物都具备智力”[1](P119)“ 总之,从似乎是其原初的特征看,智力就是一种制作人造对象(尤其是制作用以制作工具的 工具)的机能,就是一种对这种制造品进行无限变化的机能。”[1](P120)在柏格 森看来,制造和使用器官化工具或非器官化工 具是智力与本能的根本区别。“完善的本能是一种使用、甚至是制造出器官化工 具的机能;完善的智力则是一种制造和使用非器官化工具的机能。”[1](P120-121)本能具有自行制造 、自行修复,同时具有奇迹般简单的功能:“其完美常常使人惊叹。同样,这种工具也保留 着几乎不可更动的结构,因为结构一旦改变,物种便会改变。所以说,本能必须是特化的, 它不是别的,仅仅是利用一种物种工具以达到物种的目的。与此相反,通过智力制造出来的 工具就不那么完善了。只有做出努力才能制造这种工具。”[1](P121)柏格森推测 智力与本能起初 相互渗透,原初的心灵活动同时产生了它们,但是“在这种初级条件下,智力与本能都是材 料的囚徒,他们尚不能控制材料。”同时因为生命固有力量的有限性,因此本能与智力不可 能在同一肌体上不受限制地同时发展。于是生命便出现了两种选择:一种是创造一种器官化 的工具,去直接影响行动;另一种是用无机材料亲自做成那种天然并不具备的工具。柏格森 说:“只有在人类身上,智力才获得了完全成功;人类所掌握的天然手段不足以抵御敌人、 寒冷与饥饿,而这种不足恰恰证明了智力在人类身上的成功。我们若设法衡量这种不足之处 的意义,这种不足之处便获得了与史前文件相当的价值;它是智力与本能之间的最后告别。 ”[1](P112)柏格森认为,本能可以确保直接成功,而智力则要冒险才能成功,“ 而一旦成为独立 的智力,就能无往而不胜。”[1](P123)这里需要解释的是,柏格森认为本能是一 种无意识状态, 而智力则是一种意识状态,所以二者无法在同一层面进行讨论。为了能在意识层面讨论本能 问题,柏格森用直觉代替本能,他将直觉定义为意识状态的本能,或本能的意识化。理智同 人类认识环境、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的需要分不开,它可以为满足人们的实际利益服务。应 当说,理智和以理智为基础的科学虽不能获得关于真正的实在的本质的知识,但它在实践范 围里有用,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柏格森认为,理智认识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关于实 在的内在的和形而上学的知识,而纯粹是为了使用实在。”[2](P30)“使一个概念 适应于一个 对象,不外就是问我们对于对象能作些什么以及对象能为我们作些什么。在一个对象上标上 一个确定的概念,就是以精确的名词表明对象使我们想到的行动或态度。”[2](P19)理智的方 法对人的行动有好处,因此它是有用的。但是那种纯逻辑的分析推理在生命哲学家看来非但 没有意义,反而会破坏生命。按照柏格森的思路真正符合生命的做法就是引导人们学会将自 己置于认识的对象之内,使认识者与认识对象达到物我同一、物我两忘的境界,这才是直觉 。柏格森认为,直觉是生命中普遍存在的力量。人们之所以感觉不到它的存在,是因为受到 了理智的遮蔽。  二、 智力是一种逻辑智慧,直觉是一种生命智慧

智力是一种逻辑智慧,这种逻辑智慧是一种小智慧,这种小智

慧是借助概念、判断、推理、 分析等形式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对人类发挥作用。对于生命整体来说,这种逻辑智慧仅仅是 生命的表层,或者说它只徘徊在生命的表层,它对生命的表达是极其狭窄和有限的,无法走 进生命的深处。但不能否认,人类正是借助智力“才看到了意识的其他种种形式。”在柏格 森看来,智力远不是生命中最核心、最有价值的心理内容,它根本不能“阐明生命本质” , 它只能表达生命的表层意义,只是一种纯逻辑的活动,因此它的适用范围极其有限,仅仅适 用于无机物或确定的事物,人类个体无法通过智力走向生命的深处。但是,智力可以帮助我 们认识其他形式。

生命哲学家认为,智力不能阐明生命的本质,真正能够阐明生命的本质的是直觉。直觉才是 超越狭隘智力的大智慧。直觉智慧包括直观、灵感、联想、想象、体验、猜测等。创造力是 直觉的一项重要内容。柏格森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大智慧观,但他对狭隘智力观的批判,以及 他对直觉与体验价值的深刻认识,足以表明他是一个大智慧观者。因此,直觉的价值还在于 它能够把握语言无法把握的东西。语言虽然对人的生命是重要的,但语言并不是生命的边界 ,语言并不能达到生命活动的每一个角落。那么在语言达不到的地方只有依赖直觉和体验。

语言仍然是理性的产物,语言只能表达浮现在意识层面的东西,所以对于非理性的生命内容 或对于意识层面以下的深度内容,语言是无能为力的。《人论》说:“有些事物由于他们的 微 妙性和无限多样性,使得对之进行逻辑分析的一切尝试都会落空 。而如果世界上有什么东 西我们不得不用第二种方法的话,这种东西就是人的心灵。人之为人的特性就在于他的本性 的丰富性、微妙性、多样性和多面性。因此,数学决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学说、一个 哲学人类学的工具。把人说成仿佛也是一个几何学命题,这是荒谬的。”[3]直 觉之所以 长期没能引起人类的重视,其原因之一就是人们往往将直觉看成神秘的自在之物,它最多只 是某些天才的偶然闪现。也就是说,它并非是生命的必然存在。生命哲学家的贡献就在于打 破了这一神话,发现了生命与直觉的密切关系。柏格森就认为,直觉并非神秘的自在之物, 也不是某些天才的心灵所特有的禀赋,它是在任何生物中都能想象得到的一种精神力量。也 就是说,它与生命本身是同一的,以致凡有生命之处也就有直觉意识。在动物植物界直觉是 以本能的面貌出现的,而在人类它却能够存在于意识层面。所以,生命哲学家常常将直觉界 定为“本能的意识化”。柏格森认为,直觉是一种特殊的本能。它是生命活动极其简单和普 遍的存在。但人们之所以感觉不到它的存在,那是因为受到理智的遮蔽,只有在极少数时刻 ,在十分集中注意力的时候才能体验到与生命存在的这种同一。按照柏格森的观点,就直觉 与生命同一来说,本能同生命冲动向上发散的方向一致,而理智是同下降的惰性的物质同路 。直觉之所以能把握生命,原因概出于此。就直觉与时间有关而不是与空间有关这一点来看 ,直觉是当下的内心体验,它是一下子置身于具体绵延历程中的那种努力,总是有机地把握 事物而不分割它们。柏格森说:“我们在这里所指的直觉尤其同内部的绵延有关。它把握没 有位置并列的演替,从内部而来的增长,把握从过去向已渗透着未来之现在的不间断的对心 灵的直接注视,无物插入其中,没有通过折射棱镜而来的折射,这棱镜中的一面是空间,另 一面是语言。”[1](P35)

在生命哲学家看来,人类要走向生命的深处,要展示人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所能够依凭的 决不是理智或理性所体现的逻辑智慧或智力,只能是直觉。正因为如此,直觉在生命哲学那 里成为最具生命价值的概念。在生命哲学家看来,直觉与体验不仅是走进生命深处的工具和 方法,而且它们本身就是生命的重要内容。正是因为生命哲学家对直觉与体验的重新发现与 阐释,使我们有幸窥探到生命更丰富的内容和价值。人们对生命的认识正是借助这两个概念 开始从表层进入深层。所以直觉与体验受到许多生命哲学家的青睐。生命哲学的杰出代表柏 格森曾以自己提出和运用直觉为自豪。他甚至认为从柏拉图开始,哲学和科学就采用理智的 方法,这只是顺应人类心灵自然的结果,它使几千年来对世界的认识停留在表面,没有真正 把握实在;而只有从他开始提出直觉的方法,才一反传统和习惯思维,教人认识真正的实在 。

但令人遗憾的是,柏格森在一百多年前所指出的智力局限性却在现代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那里 流 行百余年。现代心理学中流行的智力概念约有150多种,但绝大多数都是从狭义的层面上理 解这一概念,西方许多经典智力测验(如,比奈——西蒙智力量表、斯坦福——比奈智力量 表、韦克斯勒智力量表)都是从狭义上理解智力的产物,因此可以说,这些智力只是一种知 物的智力而非知人的智力。正是凭着这种理解,导致心理学走上了科学化的道路;也正是这 种理解使心理学偏离了生命的轨迹。这种智力观念在教学中有着广泛的负面影响。教学中长 期倡导的智力开发,实际上就是开发这种狭义的智力,即教学在要求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 还要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判断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尽管在20世纪50年代,智力开发的倡 导者之一的布鲁纳也非常重视直觉在学习和教学中的作用,并把直觉的培养看成智力开发的 重要的组成部分,认为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许多科学家、艺术家 也从自己的创造生活或创作生活中体验到直觉的可贵。著名科学家凯利洛夫就认识到,直觉 是“创造思维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任何一个创造行为能离开直觉活动。”[4 ]著 名物理学家波恩认为“实验物理的全部伟大发现都来源于一些人的直觉”。[5] 爱因斯坦 也曾自省到,他创立相对论主要也是凭借想象和直觉。被誉为文学上拿破仑的法国著名作家 巴尔扎克曾以自己创作的亲身经历意识到直觉思维的重要。他说:“在真正是思想家的诗人 或作家身上出现一种不可理解的、非常的、连科学也难以明辨的精神现象,这是一种透视力 。它帮助他们在任何可能出现的情况下测知真相;或者说得更确切些,是一种难以明言的, 将他们送到应去或想去的地方的力量。”[6]但由于这些见解大多是指向科学研 究本身, 甚至将其看成智慧的偶然闪现,不具有普遍性,因而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引起教育者的真正 重视,在所谓智力开发的过程中,始终将直觉能力排斥在外,因此,在教学中并没有采取切 实可行的措施去开发学生的直觉能力。多年来教育界的所谓智力开发,不过是对处于生命边 缘的因果律的追求,对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的训练。一句话,是在科学主义思维的藩篱 之中去探讨所谓智力开发,这种智力开发抑制了学习者直觉与体验能力的发展,将真正 有生命价值的东西排斥在生命之外,这就是我们在长时间的智力开发中没有真正开发到智力 的根本原因。所以,仅仅开发狭义的智力是不能满足生命的需要的,甚至还很有可能背离生 命。

三、 智力追求的是因果律,直觉是心灵对心灵的直接注视

现代心理学中广泛使用的智力(Intelligence)是一种以追求因果律为目标的智慧。亚里士 多德(Aristote,公元前384~公元前322)认为:“智慧就是有关某些原理和原因的知识 ”[7](P5)。同时,他提出“不以官能的感觉为智慧”,这是因为“官能总 不能告诉我们任何 事物所以然之故”[7](P3)。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智慧的标准就是看其是否探测事 物的原理和原 因。也就是说,智慧等于原理与原因的探求。再换句话说,智慧就是对因果律的追求。 由此, 他将学术分为“高级学术”与“次级学术”。高级学术就是那些探讨原理和原因的学问,自 然探讨人类普遍原理和原因的哲学被视为最富智慧的学问,而一切应用的或实用的学科则被 视为非智慧的学问。他说:“高级学术也较之次级学术更接近智慧。”[7]亚里 士多德的 智慧观对西方有着深远的影响,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长期以来,西方都在十分狭隘的范围 内使用智慧一词。智慧或智力等同于对因果律的追求。按照亚里士多德一派的观点,直觉、 创造、艺术似乎都不在智慧之列。亚里士多德的智慧观最终成为西方文化传统。18世纪德国 生命哲学家柏格森将这种智力称为狭义的智力。他认为,狭义的智力就是适应环境的能力。 他说:“我们的智力(就其狭义上说),其作用就在于确保我们身体对其环境的良好适应, 就在于在外部事物中表现外部事物——总之,就是去思考材料。”[1](P2),显然 ,柏格森所指 的狭义的智力,就是在因果范围内的逻辑分析和推理能力。这种智慧传统从哲学界一直延伸 到心理学界和教育学界。许多的心理学家、心理测验家以及教育家也都是在这一层面上理解 智慧或智力。而直觉却不同,它不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相反,它还千方百计 摆脱这种形式。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柏格森不肯给直觉下一个单一的几何式的定义。在他看 来,直觉这个词的意思是不能用数学的或逻辑学的方法从另一个词里演绎出来的。直觉这个 词的多义性就像斯宾诺莎的“本质”、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各人有各人的理解。叔本华 的“直觉”和谢林的“直觉”不一样,柏格森自己的直觉就更不一样。但是,在柏格森看来 , 直觉有一个基本的意思:直觉地思维也就是在绵延中思维。理智通常从不动之物开始思维, 尽可能地并列地以不动性来重新构造运动。直觉从运动开始思维,像实在自身那样来安排和 想象它。“在直觉中,我将不再从我们所处的外部来了解运动,而是从运动所在的地方,从 内部,事实上就是从运动本身之中来了解运动。”[2](P1-2)直觉就是直接意识, 是把自己置身于 对象之内,它是心灵对心灵的直接注视,因此它不需要其它中介物的干扰。用柏格森的话说 ,就是在心灵与心灵之间不需要插入“棱镜”进行“折射”。换句话说,直觉是心灵与心灵 的直接交流,或者说交流者将自己对象化到交流对象中去,因此它不占有空间,也不需要语 言,是一种“物我同一”或“物我两忘”的状态。

四、智力只能把握外在的、静态的、凝固的、确定的事物 ,直觉才能把握内在的、动态的、流变的、不确定的事物

首先,智力指向外部世界,直觉却是指向内心世界。因为智力是指向外部世界,所以它 更多是以自然界为对象,甚至以无机物为材料进行加工。正如叔本华认为,人的智慧所用之 处,只局限在自然所指定的场合,也就是理解事物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认识个体的意志和事 物的关系而已[1](P467)。当人们把这种指向外部世界的智力不适当地运用于人内 心世界探索的时 候,各种困惑或弊端也随之而至。所以要走进生命世界,特别是要走进人类的心灵世界,不 能依赖智力,而要凭借直觉。因为只有直觉才能使研究者将自己置于研究对象之内,置于他 人的心灵之内,实现心灵与心灵的直接注视,心灵与心灵的直接交流。

第二,智力只能把握静态的、凝固的、确定的事物,而直觉才能把握动态的、流变的、不确 定的事物。智力属于理性的范畴,理智只能把握静态的、凝固的、确定的事物。理智不能把 握生命、理智不能把握流变,理智只能外在比较事物的异同而不能深入到事物的本质,理智 具有实践价值(理智能够满足人们的功利需要)。柏格森认为,智力仅仅适用于无机物,适 用于确定的环境,作用于确定的事物。直觉可以把握动态的、流变的、不确定的事物,他认 为,这种狭义的智力只是生命的一个侧面,只能表达生命的部分意义、表层意义。但柏格森 同时认识到:“我们以纯逻辑形式出现的思维,却不能阐明生命的本质,不能阐明进化运动的全部意 义。”[1](P2)他又说,“我们的智力对无机物时是那样自信,却在这个(生命) 领域一筹莫展 。”[1](P2)柏格森说:“只有在人类身上,智力才获得了完全成功;人类所掌握 的天然手段不 足以抵御敌人、寒冷与饥饿,而这种不足恰恰证明了智力在人类身上的成功。我们若设法衡 量这种不足之处的意义,这种不足之处便获得了与史前文件相当的价值;它是智力与本能之 间的最后告别。”[1](P112)他说,“善于计算的智者却无法了解运动的节奏,以 及内在形式。”纯 逻辑的思维形式最多只能适用自然科学研究而无法把握生命。在柏格森看来,智力属于纯逻 辑思维的形式,所以他说,“对于无机界,尤其是对固体,人类的智力感到游刃有余,在这 个领域内,我们的行动找到了它的支点;我们的勤劳找到了它的工具;我们的概念在固体模 型上形成;我们的逻辑首先是固体的逻辑;因此我们的智力在几何中获得了胜利……” [1](P1)。但是,在“几何中获得了胜利”的智力在生命面前却无能 为力。在生命哲学家看来,要把握内在的、动态的、流变的、不确定的事物只有靠直觉。

智力作为理智的产物,具有抽象性和固定性。它同物质一样具有惰性,它习惯于按照形式, 机械地对待每一事物,期望在量的分析中找到一切事物的因果关系的答案,这样它就根本不 可能把握流变。由于理智在空间方面起固定作用,根本不适用于认识以绵延为本质的生命, 所以柏格森说:“理智的特征就是天生不能把握住生命。”[1](P165)理智的抽象 性和固定性与它 借助于语言来活动有关。柏格森认为,我们的语言用同一个词语来称呼许多不同的东西,这 是语言的一大缺陷,不仅每个人的心理状态是不同的,而且世间每一样事物都是彼此不同的 。但是,经过语言的处理,理智抹杀了事物的个体性,它从来就看不透个别事物的内部本质 ,只是外在地比较它们的同异,通过归纳上升到概念、范畴。他说:“按照我们的理智的自 然倾向,它一方面是借凝固的知觉来进行活动,另一方面又借稳定的概念来进行活动。它从 不动的东西出发,把运动只感知和表达为一种不动性的函项。它利用现成的概念,并且竭力 企图好像在网中一样在这些概念中去把握实在(它在其中通过)的某种东西。”[2]( P29-39)总之, 人类愈是运用概念进行抽象活动,它离开生命的本质就愈远。柏格森承认直觉的思想通常开 始于不确定,不论我们的思想有多大力量也无济于事,因为诸如绵延、质的变化、无意识的 概念等等,不象理智所能定义的概念那样直接明白。但是他指出,有两种不同的清楚明白: 一种是用已有的基本观念组成一个新观念,把它组织得清楚明白。在这里,我们的理智只是 把 新东西拆开以发现旧东西,再重新组合它们,因此这样的观念虽似全新实乃陈旧。另一种是 全新的绝对单一的观念。由于它不可能从分析中得到,是不能用先前存在的因素来构成的, 它的清楚明白只存在于当下直接的察见或体验中,绵延、生命等观念就是这样得来的。同样 ,直觉这个观念本身也是这样得到的。概念把对象复制出来,用的是符号。每个理性的体系 都可以采用自己的符号从不同的角度表达同一个对象。这样,对事物统一性的理解永远是任 意的。柏格森由此得出结论说,简单的概念不但能把对象的具体统一性分割成若干个表达符 号,而且能把哲学分成若干个派别,每一派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选择自己的筹码,与其他 派别进行永无止境的。哲学如果要成为一种严肃的精神工具,就必须超越概念,达到直 觉。

五、 智力只能获得社会功利性知识,直觉才能获得实在的内在知识

柏格森认为,真正能获得关于实在的内在知识的方法是直觉的方法。理智由于其空间性和社 会功利性,所得到的知识是相对的。只有去掉空间性和社会功利性的面纱,我们才能回到直 接当下的东西,达到绝对。直觉就是不带任何空间性和社会功利性的思维方法。认识外在的 世界和外在的自我,我们只须服从理智的思维习惯,按照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的方法就 可以达到。而认识内在的生命、绵延,或真正的自我,则必须摆脱理性思维的习惯力量,走 一条相反的路,即直觉之路。柏格森说:“理性的工作是依靠科学向我们愈来愈完整地表达 出物理操作的秘密;……它只在生命的周围打转,从外部对生命提出尽可能多的看法,把 生命拖到自己这边来,而不是进入到它里面去。但是,直觉引导我们正是要达到生命的真正 内部——我用直觉是指那种本能,它是已经脱离了利害关系的,有自我意识的,能够反省它 的对象并无限扩展对象的。”[1](P176)直觉是艰苦的劳动,它需要意志的努力。 只有使人的心灵 从理性思维的习惯方向扭转过来,超出感性经验、理性认识和实践的范围之外,抛弃一切概 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形式,甚至不用任何语言符号,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一切固定、 僵滞的认识的可能性。由于形而上学必须使用直觉的方法才能达到绝对实在,所以柏格森又 把它称之为不用符号的科学。理智只能外在比较事物的异同而不能深入到事物的本质,理智 具有实践价值(理智能够满足人们的功利需要)。直觉可以获得实在性知识,理智仅仅获得 功利性知识,直觉与生命具有同一性。叔本华认为,“天才”与“干才”的区别,就在于前 者 是用直观或直觉思维理解事物,而后者是用概念理解事物。叔本华认为 “所有深刻的认识 ”,其“根柢”都“在直观的理解中”[8](P455)。他认为“一切不朽的思想和真 正的艺术品,受 其生命的火花产生出来的过程,也是在于直观的理解之中。相反地,从概念产生出来的东西 ,只能算是‘干才’的作品,只不过是理性的思想和模仿,或者是以当前人们的需要为目标 。”[8](P455)因此,我们在教育中仅仅强调开发学生的智力是远远不够的,开发 智力只能使学生 获得一点表层智慧(小智慧),要获得深层智慧或生命智慧(大智慧)就必须依赖直觉。在 教育教学中开发直觉,给直觉留有充分施展的空间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项不容忽视的内容 。

[参考文献]

[1][法]亨利柏格森.创造进化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16 .

[2][法]柏格森. 形而上学导言[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30.

[3][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20.

[4]周义澄.科学创造与直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9.

[5]波恩.我这一代物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284.

智慧物流的看法篇(4)

一、引言

供应商管理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从近期爆料的新闻来看,很多企业依然对供应商管理不够重视。2014年315晚会曝光的杭州xx公司将过期食品撕标签、换包装,用清洗液擦、拿小刀来刮,违法场景触目惊心。但更加令人揪心的是,这样的问题食品原料竟堂而皇之瞒天过海大肆销售,一路绿灯进入杭州市众多面包房。这些面包房门面光鲜,陈列的食品让人食指大动,可谁曾想到这都是过期原料制成的?诸如此类的问题不胜枚举,那么为什么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供应商管理的问题,就这样难以解决呢?这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二、供应商管理中的现状

企业的竞争趋于激烈,这不分行业,如前述,无论你是做面包的,还是造汽车的,都会遇到的问题是,我们没有办法生产所有原材料、所有零部件,不可避免地会从其他企业购入实物产品或者服务产品,而自己只做最为核心和具有竞争力的部分,这无可非议,企业都是趋利的,不会做赔钱的买卖。[1]这形成的趋势是:将完成不了的部分外包给其他的企业,这样就形成了某些类别的企业只作虚拟的“生产”组织,而自己不实际的进行生产。外包解决了企业负累太多的问题,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利器”。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外包即是原来由自己企业做的部分换给了外企业,那么外企业足够可信吗?如何激励和控制这些外企业呢?在很多时候,作为“外包”需求方也就是采购方,在和“外包”供给方也就是供应商的交易中是站在有优势的位置上的,毕竟手中有钱,但俗话说的是“从来都是卖的比买的精”。虽然在实践中经常看到的是供应商在采购方面前“低头哈腰”,逢年过节的还要积极拜访“表示一下”,但如果采购方只是沉醉于这种“优越感”之中,谁知道供应商在背后做什么呢?这并非抹黑供应商,而是因为每个企业都是趋利的,都愿意为自己能赚取更多利润而努力,而这种“努力”很多时候会和采购方的利益不一致。那么在如今这种外包趋势明显的情况下,如何进行供应商管理呢?

三、供应商管理和“智慧城市”的关系

供应商管理的问题被很多专家和学者研究,但事实上这些研究成果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否则就不会问题频发,这也说明供应商管理的问题还有值得挖掘和思考的地方。首先,是企业是否真的在做“供应商管理”这件事,笔者也在多个企业工作多年,从事过服务类企业,也从事过产品制造类企业,无论是哪类企业,从他们的管理制度来看,他们都在做供应商管理。例如,某从事国际物流服务类的企业,在管理制度中会谈到,对自己的国外合作方,必须经过实地考察确认合格之后才能进入后续的合作流程,完成本企业无法完成的国外段物流服务。又例如,某从事产品制造的企业,也有专门管理供应商的文件,每年都会下发新的“合格供方名录”,对于文章开头提到的豪车品牌,应该也会有专门的采购部门来制定各种管理供应商的流程和考核供应商的方法。但效果如何呢?从反映出的问题来看,豪车品牌也并未在认真地做好这些事。笔者所举实例中的企业也同样并没有认真地做。那么原因是什么呢?如果用一个简单的词来总结,那就是“钱”。

因为需求往往多样,需要合作的供应商也很多,距离根据不同的情况有可能会很远,真的要实地考察吗?真的要完整的进行评价吗?真的要每年都认真地做供应商考核吗?真的要比来比去挑选一家“完美”的供应商吗?在“钱”的巨大压力下,上述事情往往不会真的实现,而只会被写在企业制度中,如果有人来检查,可以拿出制度先应付一下。在没有大范围的问题曝光之前,这可能是很多企业的真实做法。某洋快餐店在上海某食品供应企业过期肉问题爆出后,据说更换的供应商仍然是和这家问题企业有关的企业,网友看客一片质疑,但也有人说如果换了另外的供应商(完全没有关系的其他供应商),也许还不如这家分公司可靠――何其可悲?何其无奈?那么供应商管理的问题何解呢?笔者在思考供应商的管理是否能搭上“智慧城市”建设的快车呢?

“智慧城市”的建设进入高峰期,很多城市都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智慧城市”是指利用领先的信息技术,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使城市运转更高效、更敏捷、更低碳,是信息时代城市发展的新模式。据赛迪信息预测,到2014年,中国智慧城市的IT投入预计可达到1700多亿元的规模。“智慧城市”的建设主旨为了城市的未来发展,企业身在城市之中,能否也积极地参与到其中?新闻报道,2014年无锡法院首度网上曝光1600个“老赖”名单,被公布的“老赖”信息包括企业名称、标的金额等,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被曝光的企业也比较积极地进行了还钱。从这件事情看出,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低成本的解决一些问题。供应商的选择、评价、考核对企业来说成本较大,企业自建信息管理系统成本也过高,大型企业有财力但不一定有精力去做,中小型估计财力上就是个问题,如果可以建设完善的公共企业信息平台,笔者认为对多数企业来说应该都是个好消息。

在“智慧城市”的现有建设体系中,包括了智慧物流体系、智慧制造体系、智慧贸易体系、智慧能源应用体系、智慧公共服务、智慧社会管理体系、智慧交通体系、智慧健康保障体系、智慧安居服务体系、智慧文化服务体系等,这些体系部分和采购供应商的管理有密切的关系。[2]如智慧物流体系,智慧贸易体系等,在其中完全可以加入完整的企业信息管理和评价内容,具体内容可以包括:(1)企业自建信息:详细的介绍本企业的主要情况,拥有哪些资质,主打产品和服务、可以合作的细节信息等。(2)企业竞价信息:通过公共信息平台进行竞价、比较与选择。(3)其他企业评价信息:在这里合作过的其他企业可以进行评价,记录合作的内容和经历、良好和不良信息的记录等。(4)企业分级信息:信息平台作为第三方,根据企业信息做出的企业分类、定级等信息。有了这些完备的信息,可以大量节省企业在选择和管理供应商的过程中需要的成本。对被选择企业来说也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做的好做的不好都会人尽皆知。

四、结语

借助“智慧城市”的公共平台来完成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工作,对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来说是个不错的想法,因为这样可以帮助企业节省大量的运作成本。但如何能够让这一想法很好的实现和运作下去,还值得多方面的深入思考,这需要“智慧城市”管理方、建设方、企业方多方的共同参与和建设,共担风险共享成果。在已有的一些商业平台中,也有类似的做法。例如,阿里巴巴的采购批发平台,商业化运作,为企业的采购工作提供了很大方便,这一平台中也建设了诚信评价系统,经验可以借鉴,但这些平台也并未能够解决现今遇到的问题。如何借助“智慧城市”的平台、完善供应商的管理、实现两者完美的结合,这其中的大量问题值得研究。

智慧物流的看法篇(5)

智慧城市与智慧社区近年来成了极具热度的城市与社区发展模式,智慧社区即依据信息时展而构建出的具有信息和智能过滤功能,可以处理产业发展、社会关系管理等多项业务的智能化社区。我国也在多个城市进行了相应的试点工程,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智慧社区的普及将成为一种必然。与此同时,智慧社区的末端配送问题也进入了公众视野,如何设计一种能够高效运行并且结合智慧社区特点的末端配送方式,该问题在学术界也引发了相关的讨论。万志涛提出了智慧社区模式下电商物流配送策略,以达到降低物流成本,提升顾客满意度的目的。其分析了现在末端配送模式的种种不足,并提出了依托物联网建立末端配送体系的方案。但其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与智慧社区的联系,并未做根据智慧社区的特点建立末端配送体系,并且作者并未对其方案提出评价或改进思路。在智慧社区的概念与特点方面,蔡艳提出了智慧社区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并依据实地调研的结果,对智慧社区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文从智慧社区的特点出发,探究符合其特点的末端配送方式,并使用SWOT分析法对该方案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一、智慧社区的概念与特点

智慧社区就是依据互联网、传感网等信息时代产物,构建出来的社区。它主要通过充分发挥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优势,构建出具有信息和智能过滤处理能力,可以具有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等多种功能的具有智能形态的社区。智能楼宇、路网监控以及智能医院等就是其应用的体现。智慧社区有以下几大特点。

(一)体现人、物的感知智慧社区以物联网为基础,通过各种感知技术与手段,把人和物的信息进行感知互联,从而建立起智慧社区的信息源,进而实现智慧社区中的每个人与物都可以被分析与感知,最终实现人人互联,人物互联。

(二)主动服务能力智慧社区可以通过对住户的购买货品数量与规格的记录,对住户的购买习惯进行分析,从而合理规划配送时间,并且在社区网站上主动向住户推荐符合其购买习惯的商品。

(三)自动化能力智慧社区旨在降低工作人员操作难度系数,实现操作的自动化与智能化。其楼宇系统、配送系统均可以实现自动化,从而降低社区管理成本,提升社区服务质量。

二、智慧社区末端配送方案设计

智慧社区末端配送系统主要由智慧社区物流分拣中心、管道系统、住户仓储柜三个部分构成。将三个部分有机结合,并结合智慧社区的特点就可以得到具体的社区末端配送方案。

(一)物流分拣中心物流分拣中心作为整个社区的物流总调度枢纽,起着鉴别、分类与输送的重要作用,物流分拣中心以物联网为基础,通过自动扫描货物的条码获取货物信息包括尺寸,订货人等。之后经由全自动的分拣环节,将货物分拣至不同的分拣栏中等待运输。物流分拣中心与智慧社区的人物感知的特性相契合,作为末端配送的第一站,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二)管道运输系统管道运输系统采用地下与地上相结合的运行方式,在地下进行以物流分拣系统为起点的管道铺设,管道延伸至各单元楼的地下。管道运输系统根据运筹学规划最佳路线进行铺设,其中管道的货物流动由物流分拣中心进行统一调度。该系统体现了智慧社区的自动化能力。(三)住户仓储柜住户仓储柜安置在每层的电梯附近,当货物通过管道运输到达每栋单元楼的下方时,物流分拣中心会根据该货物的扫描结果为其确定所在的楼层,之后货物会在货物管道中随着电梯的上下运动而被运送到各层的住户仓储柜当中,等待住户实现足不出户的取得快递。所以智慧社区末端配送的具体流程:快递配送车辆定期将整个小区的快递运输至小区物流分拣中心,之后再由分拣中心通过自动条码扫描进行快递包裹分类,之后通过管道运输系统将快递包裹进行运输,最后借助电梯被放置于住户仓储柜中。

三、智慧社区末端配送方案评价

通过对该方案进行SWOT分析,得到智慧社区末端配送方案的SWOT矩阵如表1所示。经过SWOT分析,可以看出本智能社区末端配送方案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不小的挑战,要想成为社会主流社区末端配送方案,本方案应在成本方面加以细化,去除不必要的成本,同时,考虑不同地区地下空间使用程度不同的现状,因地制宜地设计管道的布局与路径安排。同时,应该尽可能地利用物联网技术,顺应智慧社区的发展潮流,不断地进行修正与改进,以最好地适应智慧社区。

四、结语

本文通过设计智慧社区末端配送方案提出了未来新型社区的末端配送解决办法,同时,本文对其进行了SWOT分析,在剖析本方案的优点与缺点,机遇与挑战之后得出了初步的改进建议。之后作者的研究方向将会是方案的各环节细化与完善。

参考文献:

[1]符逸杰,李鑫伟,甘红日,李朝阳,蒋宗益,张晓明.公共配送点的快递社区末端共同配送模式初探[J].现代营销(经营版),2020(2):152-153.

[2]尹思文,保小玉,陈昊楠,于登臣,李佳,王海文.电商物流“最后一公里”的发展对策研究:以菜鸟驿站为例[J].现代营销(经营版),2020(1):100-101.

[3]葛明峰.关于“最后一公里”的末端物流配送模式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9(17):50-51.

智慧物流的看法篇(6)

以提升城市居民生活品质、节能减排等为目标的智慧城市建设,在我国大力提倡推行“城镇化”的背景下显得尤为引人注目。建设智慧城市是一项关系到国民经济转型、改变发展模式和做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也是扩大国民经济内需的最重要拉动力量,这在业界已成为共识。

来自赛迪顾问的调查和评估数据证实了这一点:2011智慧城市相关投资规模为1728亿元,2012年为1975亿元,2011年至2015年每年均可实现高达两位数的增长率。在如此快速的增长和如此庞大的投资下,围绕智慧城市跨部门、跨产业数据整合和分析的大数据业务,从众多新技术中脱颖而出,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

大数据有大智慧

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向智慧化发展的必经阶段,智慧城市的本质是对数据的智慧处理,事实上,在以往任何一个行业,都不会遇到智慧城市产业中这样跨部门、跨区域和跨类型的数据复杂度。从某种意义上说,智慧城市可以看作一个大数据系统,城市要实现智慧的职能,必须要有大数据做支持,实时、全面、系统的数据采集和实施是智慧城市的基础。

成熟的智慧城市包含五个方面,分别是大数据、公共安全、公众民情采集与服务、政府管理、整体智慧城市的运转。前三个是从事、物角度进行管理,后两个是从政府角度管理。

国务院于2013年2月5日出台的《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从政策层面正式把大数据纳入到物联网产业领域。大数据作为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信息技术手段,将越来越发挥其重要的支撑作用。

从智慧城市的体系结构来看,由于智慧城市的基础在于物联网技术,因此智慧城市体系架构和物联网的体系结构相类似,也可分为四层,分别为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应用层。相较于之前的数字城市概念,智慧城市最大的区别在于对感知层获取的信息进行智慧处理,因此也可以认为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的升级版。由城市数字化到城市智慧化,关键是要实现对数字信息的智慧处理,其核心是引入了大数据处理技术。

大数据技术是处理感知层数据的必然选择。感知层是智慧城市体系对现实世界进行感知、识别和信息采集的基础性物理网络,海量的数据在感知层产生。以视频监控为例,北京市目前用于视频监控的摄像头有50万个,一个摄像头一个小时的数据量就是好几GB,每天北京市的视频采集数据量在3PB左右,而一个中等城市每年视频监控产生的数据在300PB左右,这些摄像头实时回传信息,海量数据对数据存储、并发处理的要求是近乎苛刻的。同时,对于海量数据的处理不单是智慧化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对IT投资的一种保护,否则非但不能充分挖掘数据的价值,还将为海量数据所累。

智慧城市的建设带来数据量的爆发式增长,而大数据就像血液一样遍布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生活等智慧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城市管理正在从“经验治理”转向“科学治理”。

点燃信息引擎

建设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新范式和新战略。大数据将遍布智慧城市的方方面面,从政府决策与服务,到人们衣食住行的生活方式,到城市的产业布局和规划,再到城市的运营和管理方式,都将“智慧化”或“智能化”。

首先,大数据为政府管理提供强大的决策支持。在城市规划方面,通过对城市地理、气象等自然信息和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等人文社会信息的挖掘,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强大的决策支持,强化城市管理服务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在交通管理方面,通过对道路交通信息的实时挖掘,能有效缓解交通拥堵,并快速响应突发状况,为城市交通的良性运转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在舆情监控方面,通过网络关键词搜索及语义智能分析,能提高舆情分析的及时性、全面性,全面掌握社情民意,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应对网络突发的公共事件,打击违法犯罪。在安防领域,通过大数据的挖掘,可以及时发现人为或自然灾害、恐怖事件,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和安全防范能力……

其次,大数据将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智慧应用包括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家居、智慧安防等,这些智慧化的应用将极大地拓展民众生活空间,引领智慧城市大数据时代智慧人生的到来。大数据是未来人们享受智慧生活的基础,将改变传统“简面”的生活常态,通过大数据的应用服务将使信息变得更加泛在、使生活变得多维和立体。

最后,大数据处理将决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掌控数据就可以支配市场,意味着巨大的投资回报。过去很多企业对自身经营发展的分析只停留在简单业务信息层面,缺乏对客户需求、业务流程、平拍营销、市场竞争等方面的深入分析。如果决策者只依靠业务现状与主观经验对市场的估测进行决策,将导致战略与决策定位不准,存在很大风险。在大数据时代,企业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内部和外部的数据,获取有价值的信息。通过挖掘这些信息,企业可以预测市场需求,进行智能化决策分析。有研究显示,在美国公司,数据智能化提高10%,产品和服务质量就会提高14.6%。

两大“拦路虎”亟待扫除

大数据是构建智慧城市的信息引擎,但从大数据对智慧城市的推动来看,需要分三个阶段来具体实施。首先要进行数据的整合,其实不仅仅是智慧城市,其他各个行业也都开始了数据整合;其次是数据的挖掘,这也是大数据管理的重点所在,需要软、硬件的高度配合与协作,也是当今IT企业争相角逐的“赛场”;最后就是需要把大数据变成可操作的行动,从而指导决策和运维。如果从大数据的内涵来看,国内数据还远远没有达到大数据或者智慧城市的目标,目前还只是智慧城市和大数据发展的初级阶段,一旦进入跨行业、跨部门的数据整合阶段,才意味着智慧城市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不过,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各种瓶颈与矛盾也随之而来,尤其是信息孤岛、信息安全等问题变得更加迫切,亟待解决。

信息孤岛将成为大数据应用的桎梏。由于我国城市、企业的信息化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在不同时期分散实施的系统,由于在运行环境、数据库系统、信息编码规则、业务流程定义等方面执行不同的标准,成为系统无法信息共享和集成的根本原因。而且行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因此信息孤岛在我国是一个普遍问题。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深入开展,信息孤岛将成为大数据应用的桎梏,若不能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则智慧城市将变成一个个“行业示范应用”,无法真正全面推广。

与此同时,信息安全也将成为大数据应用推广的“拦路虎”。大数据时代,数据资产化成为趋势,企业内部运行数据和客户资料成为宝贵的数据资产,而且很多智慧城市应用涉及公民财产安全甚至国家安全,数据价值更高,因此信息安全问题成为大数据时代智慧城市建设的首要难题。当前,政府、企业、个人的数据安全意识也开始增强,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决定》,该决定将政府、企业、个人信息数据上升到极其重要的法律保护位置,同时对惩处威胁信息安全的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但客观来看,我国信息安全技术水平相对国外先进水平差距依然较大,一些核心软硬件产品依然被国外巨头控制。未来国家的扶持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大,国内企业将面临更大发展机遇。

高效推进方为王道

那么,如何才能高效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呢?在专家看来,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推进的过程。可以先在城市内部推进,再在城市之间推进。首先,把分散在各个部门的大数据用云计算和云存储先集中起来,创造一个能够就近使用的物理环境,大家摆在一起,比如这个区域是交通局的,那个区域是自来水公司的,各自是各自的区域,虚拟存储,有各自的数据库。然后,各级政府以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为由,把能公开的先公开、先拿出来,一步一步把有限开放的信息通过云平台进行开放。

加强统筹规划,优化大数据形成机制。强化对大数据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打破地区和部门数据壁垒,实现数据资源联合共建、广泛共享。建立政府和社会联动的大数据形成机制,以政府数据公开共享,推动公共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

加强数据收集和信息感知,提高城市感知水平。加强政府部门在管理和服务过程中对数据的主动采集,建立政府大数据库。鼓励制造业企业和商业机构加强对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数据采集,形成覆盖生产过程和商业各环节各流程的数据库。推进无线识别技术、传感器、无线网络、传感网络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提高数据采集的智能化水平。

推进大数据应用,提高经济社会智慧化水平。推进政务信息公开,推行政府网上办事,收集分析挖掘社会政务服务需求,推进公共服务个性化和政府决策智能化。支持公共服务机构和商业机构开放与社会民生密切相关的公共数据。推进国民经济各行业和企业数据开发,发展商业智能。鼓励开展服务大众的大数据应用,提升智慧生活品质。

智慧物流的看法篇(7)

智慧产业,实质上是一种以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型信息技术为支撑,具有高度数字化、智能化和融合化特性的一类产业。从业态上看,智慧产业是教育、咨询、培训、文化创意、软件信息、科学研究、工业的智能化业态等行业共同组成的一类集合。相对于传统的产业而言,智慧产业具有以下的主要特征:

第一,智慧产业具有高技术、高知识性。智慧产业的基础性、根本性的支撑就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智慧产业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可以说,智慧产业就是现代化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现代化信息技术在一个经济体中不断运用的结果。

第二,智慧产业具有高度的产业融合特征。以往传统的纺织业、金属材料业、设备制造业等工业,以及金融业、餐饮业、房地产等服务业都是属于独立的行业分支,而智慧产业突破了单一行业领域,是一个多行业跨界融合的新行业。智慧产业是高于信息行业、知识服务行业的,又是与传统行业紧密串联的一种行业,它既包括以人的智慧为根本的新兴的信息、知识、创意等行业业态,也包括了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得到的新型业态。

第三,智慧产业具有高端智能化的特征。高端智能化,是智慧产业有别于传统产业的突出特征。智慧产业在科研设计、生产加工、经营管理、物流、销售等各个环节上都高度重视智能化。

发展智慧产业是我国经济转型的必然选择

调结构、促转型,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根本方向,也是我国适应新常态过程中必须深入解决的问题。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需要深刻认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客观了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也需要科学把握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显然,我国经济转型的方向就是知识化、技术化、融合化与绿色化,而智慧产业具有低资源能耗、低环境污染、高智慧等特征,它注重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符合我国经济转型的方向。同时,我国正在跨入“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和广泛普及,也必将会对许多产业的发展提出更高要求,而这些产业的发展也必将会对信息技术产生更高的依赖性。因此,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智慧产业,必然是我国经济转型的重大选择。

从本质上说,智慧产业同我国经济转型的方向是趋于一致的。第一,智慧产业包括了大量的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服务型业态,如科研设计、信息服务、文化创意、教育、咨询等服务行业,这些行业的发展,将丰富我国产业功能,提升产业发展层次。第二,智慧产业与我国传统产业是紧密串联的,通过智慧产业发展,可以为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提供重要的支撑动力,从而带动传统产业实现稳中有进、竞争实力不断增强。第三,智慧产业体现了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要求,其发展是充分贴合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身利益需求的,有利于保障社会民生的可持续发展。第四,智慧产业是低资源能耗、低环境污染的产业,其发展可以有效引导我国缓解资源压力、保护生态环境,从而释放更大的发展空间。目前,我国智慧产业的发展逐步酝酿出政府积极支持的良好局势,其中北京、上海、深圳、武汉等地区都提出了要发展智慧产业、建设智慧城市,为全国智慧产业发展带来了先进的示范作用。

健全智慧产业发展的制度机制和科学模式

建立健全发展智慧产业的制度机制。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也意识到发展智慧产业的必要性与前瞻性,但是与之相对应的制度建设却相对滞后,导致我国智慧产业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建立健全发展智慧产业的制度机制,可从法律规章制度、科技创新机制、财政政策等方面着手。从法律规章制度来看,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响应“互联网+”计划,依托互联网大会,完善我国互联网信息创新、信息安全管理、信息技术标准以及知识产权等相关领域的立法制度,为智慧产业发展提供完善的信息制度保障。同时,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应根据智慧产业发展的需求,学习并借鉴成功的法律规章制定经验,及时完善符合地方实际情况的地方性法律规章,并保障法律规章得到切实执行。从科技创新机制来说,科技与创新是智慧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决定了智慧产业能否成功发展。科技创新机制要求政府优化整合各类资源,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研中心等多方的协同发展,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切实提高我国智慧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从财政政策方面来讲,财政资金支持是智慧产业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可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信贷支斡胝府采购等方式对智慧产业发展进行补助。各级地方政府应建立智慧产业的长效投入增长机制,形成智慧产业的优惠体系,为智慧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

积极探索发展智慧产业的科学模式。智慧产业的发展与其他产业发展一样,必须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突出各地产业的基础、优势与特色等方面。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智慧产业发展较为迅速,主要得益于比较科学的智慧产业发展模型,从这些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我国智慧产业发展可分为三个区块,分别是园区引导、传统改良与市场需求等发展模式。以园区指导为主的智慧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发挥原产业园区的作用,加强园区的科技创新,增加园区的招商引资力度,形成较为科学的智慧产业发展产业链、智慧生态圈与智慧产业集群。以传统改良为主的智慧发展模式,是指运用智慧成果推动我国经济转型,不断实现生产过程、管理营销、科学环保的智能化等,利用我国智慧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向高技术、高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转型。以市场需求为主的智慧发展模式,要求相关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生产新的产品或提供新的服务。在智慧城市建设时期,智慧城市必定会不断催生潜在的市场需求,提高基础设施、智慧产品等技术水平。该发展模式有利于扩大智慧产业的空间性、时间性,促进智慧产业的供应链发展与产业集群发展。

以发展智慧产业推动我国经济转型

优化智慧产业的服务体系。智慧产业具有融合性、关联性与跨学科性,需要多产业与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持。各级政府应培育一批业绩突出、支撑力强、诚实守信、规范经营、科学营销、产业协同的智慧企业,还应积极搭建一套全方位、立体化的智慧产业服务平台。智慧产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可采用多种模式来发展。一方面,可根据各个地区智慧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供专业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可借助科研院所以及企业等资源,对智慧产业的服务进行优化。同时,推进公共服务体系的联合发展,创新公共服务中心,既能保证各类资源能在市场经济下自由流动,又能发挥政府调控的作用,多渠道筹集资源。智慧产业的发展需要智慧物流的支持,应当在物流行业加快物联网、无线射频、自动分拣、立体仓库、时空信息等技术的推广应用,鼓励工业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协调合作,提高物流供应链的运作效率。

加强智慧产业优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相关调查显示,在智力资本、技术研发、营销渠道、财力物力、政府机制等因素中,智力资本是智慧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也是拥有价值量最高的因素。随着智慧产业的发展,智力资本对产业发展的价值也不断提升,有助于企业不断创新与开发新产品,提高企业的经验效率与经济利益。智力资本发挥离不开优秀的人才支撑,只有拥有优秀的人才,智慧产业才能持续发展。一方面,国家要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为智慧产业发展培养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各级地方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招引智慧产业的高层次人才,为智慧产业发展提供智力资本。

(作者单位分别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河北科技大学)

智慧物流的看法篇(8)

2009,“危”中有“机”

傅强:前一阶段在和有些专家交流的时候,有一位专家说,我们花了很长时间和美国穿上了一条裤子,一条腿是虚拟经济、一条腿是中国的实体经济,但是现在这两个经济同时在出事儿,由此中国原来的一些发展规律是不是被打破了?请问周教授,你认为2009年中国经济还有什么样的变数?未来的发展态势是什么?有没有什么积极的因素值得我们去重视?

周其仁:2009年当然还会有很多变数,我们专门研究经济的人也不完全知道。但是有一点是知道的,中国已经形成了高度外向的,自己内在比较粗放的这种模式,这是我们应该主动加以调整的。但是一个社会,一个经济或者一个公司,没有很大的外部压力,完成调整有时候是有难度的。

原来的模式,是中国两个三角洲生产大量的中国制造的产品到美国,赚了外汇回来,这就变成了很高的国内市场的景气变动;另一头变成了国家外汇储备,又是一个两难局面,买了这么多的美国国债,就要受它形势的影响,无论是美元币值的变化还是美元资产的变动,分分秒秒都牵动着全球最大的外汇资金。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很多中国企业对世界的理解,这是正面的。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环境的开发压力实在太大了,原有的模式导致了过度的环境压力、过度的出口,过度依赖出口市场。珠三角这次调整,虽然是冬天,但是有好处。我不是说中国应该关起门来,中国的GDP中进出口占60%-70%,在所有大国中这个数据偏高,中国有那么多的资源,这些资源变成了外汇储备,外汇储备买了美元资产,美元资产又在贬值。倒过来想想,这些资源我们能不能用得更好呢?所以要兼顾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

很多产品国内是有市场,但是这个市场要怎么开发出来,这是我们量近关注的问题。一张单子往外走很容易,同样一张单子在国内做难度就大了。最近远大的总裁告诉我,他的业务很有意思,六个做外销的业务员,做的销售额等于250个国内业务员做国内业务的总量。为什么一个极高,一个极低7这就是有一个商业分工的问题,也有一个商业配合的基础设施的问题,我们关注水利怎么样、政府服务怎么样、信用体系怎么样、契约承诺守信等等。但是我对今天的主题非常感兴趣,因为所有变革要有技术支撑,但不是纯技术,它和社会需要是一体的。

上一波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国内经过调整,冒出一批新兴企业,比如说阿里巴巴,它就是利用新的技术,阿里巴巴提供了一种通道,在我看来是开发国内市场。你到大街上开一家店很困难,无论是成本,费用,手续都很困难,阿里巴巴是在网上开很多店。马云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他也不知道在网上年轻人会想出,发泄出这种需求。有一个年轻人在阿里巴巴上卖蚊子的标本,这种产品有市场,供不应求。这真的是匪夷所思。

傅强:其实讲蚊子标本也好,讲什么也好,我们从周教授的发言中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从“危”讲起,最后落到“机”。

“智慧的地球”,随需而出

傅强:今天的话题是有关变革。我从业以来一直在跟踪关注IBM,确实感到它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抛出一个概念,从“e-Business”、到“随需应变”、到“创新”、到“智慧的地球”。不知道概念本身或者背后是否有深刻的背景?还是IBM自己遣出来的一个名称而已?

钱大群:“智慧的地球”这一理念,是IBM长期跟踪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分析全球市场变化而制定出来的。其实IBM每次提出一个概念,都是因为我们看到了全世界在改变。

当前不仅是金融危机,还有很多问题对全球影响深远,比如,资本和信用危机,经济低迷和未来的不确定性,不稳定的石油价格和能源短缺,信息爆炸带来的风险与机会俱增,全球化和新兴经济,新的客户需求和商业模式,等等。这些问题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需要生活在地球上的各个国家,各个阶层的人们共同去面对的;而如何通过更加“智慧”的方式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是全人类共同关注的发展之道。当然,在当前这个经济萧条的寒冬时期,如何能够通过更加“智慧”的方式走出困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

同时IT技术正在经历15年前“互联网”出现后的IT技术变革。在“互联网”发展的15年中,人们利用无所不在的网络将世界联系在一起。从现在起,是将IT技术深度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运用新的计算模式,把“互联网”和“物联网”结合起来,开创以前做不到的更有智慧的城市,更有智慧的电网,更有智慧的企业,使得人类文明往前走。

傅强:我特别注意到你给“智慧的地球”赋予了一个概念“互联网+物联网”。这是什么概念?

钱大群:我们对互联网很熟悉,但是我们可以透过物联网把货物或者资讯进行更有效率地传输,把这两个结合起来,你就会发现可以做到很多以前没有突破的事情,所以我们希望把互联和物联结合起来,可以开创很多新的解决方案,帮助企业,社会提升。

用智慧的方式帮助企业

傅强:吴总是物流行业的,我知道企业转型过程是相当艰难的,比如说很多外向型的制造业,让它转向内需就会发现一切都不配套了,生产环境、销售不配套,信息系统不支撑,这个转型几乎等于重建一个企业。不知道你怎么理解“智慧的地球”的定义,怎样看待它的机会?

吴坚忠:我们这个地球所有的资源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思考能不能和环境和谐地可持续增长,这就是我对所谓的“智慧的地球”的理解。

资源是有限的,人的生活品质要不断提高,这个转换过程一定要和谐,不能耗尽也不能不平衡。物美是做零售业的,把商品从生产端根据需求给消费者。这里有一个智慧的问题,就是供应链效率要比较高。在供应链的过程中,商品损耗很多。首先第一个环节就是你对需求的把握要准,老百姓需要的东西你是否知道,你知道了以后通过物流配送来满足消费者,这个效率是很高的,这个过程中时间是不是浪费了,最根本的问题是企业是否懂得需求。我们最近在做SAP,就是通过需求驱动我们供应链的有效管理。以前我们都是先生产出来,然后推销,卖不掉就变成库存,库存损耗以后就折价卖掉,这是生产驱动的,这不是智慧的方式,应该是需

求通过我们的流通引导生产。如果这个链条能够做得更好,我相信在商品的供应链过程中效率就会提高。

高新民:其实在克林顿执政的时候美国副总统提出过“数字地球”,现在我们提出了信息化,我经常讲信息化本质不仅仅是运行环节、不仅仅是办公自动化,不仅仅是互联网,本质上是挖掘这个社会的智慧的潜力,发挥智慧的生产要素。人除了体力要素外还有智力要素,社会的智慧要素不仅仅是人的智力要素,每个事情的运作都有它的流程,流程中也有智慧的因素,所以“智慧的地球”是最接近我们提出的推进信息化本质内涵的一个概念。

如果说智慧的地球更接近于信息化本身,那它确确实实是我们国家改变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的一个最重要,最现实的战略措施和途径。为什么?因为我们是生活在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化时代的商业竞争、企业竞争,市场竞争。靠什么?就是靠信息化,或者靠“智慧的地球”的理念支撑经济,社会、企业、政府、甚至包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要加以改变。信息化本身要融合到各个领域里,推进它的智能化或者智慧化。

傅强:因为胡锤先生任职的机构是标准的公共服务机构,您怎样看待“智慧的地球”对于会共服务的影响?

胡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在万物中都是主体,但是信息技术打造的技术平台,使人们跨越时空的阻隔,将异地异时的各种信息尽收眼底,人们因此更容易洞悉事物的发展规律,并采用更加智慧的方法去应对各种问题,让人类所主宰的地球更加智慧。

在“智慧的地球”的建构中,博物馆的责任是提供文化资源。文化反映了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博物馆是收藏和展示人类历史文化“物证”的场所。在实体博物馆的基础上建立的数字博物馆,就是将博物馆蕴藏的历史文化信息以诺言、文字、图片、影像等等各种载体形式,通过信息技术平台进行广域传播,突破地域,时空的阻隔,放大实体博物馆的作用,帮助更多的人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轨迹,用更加理智的方法来应对当前发生的问题,这个过程本身又可以推动文化的发展。当然,在博物馆内部也存在借鉴,引入当下计算机业界在物流管理、仓储管理,财务管理,档案管理、安全管理等事务管理领域已经相对成熟的相关计算机技术,建立博物馆内部管理信息平台,提升博物馆的管理工作效率。

市场经济也需要智慧的计划

傅强:IT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责任来推动工业化的进程,更大程度还是在社会方面推动社会的变革。有时候我觉得,即使没有这场美国的经济危机,中国很多企业的发展方式也真的到了需要改变的时候了。刚才吴总在表述自己观点的时候谈到一个希望,希望从客户端更好地了解需求,这样再谈物流、配货,然后在后端又可以指导相应的生产。听完后我第一个反应是:这是不是回到计划经济?“智慧地球”的提出打破很多行业界面,会不会让大家理解成再往下运行,大家都讲计划和分配,反而让市场失去了活力?

吴坚忠:人们生活需求很多,是要用“看不见的手”的价值取向来控制整个社会过程。但是对于企业来说,有计划还是很重要的。举一个例子,刚才说零售业过程中有大量库存,大量的食品损耗。比如,北京有六七百家店,假如所有的员工卖可乐或者卖苹果,就根据每个店的销售发订单。订单汇总以后给供应商,你把货供过来。可能几百个员工天天在订货,每一个人为的判断,他们的思维,思考能力就会影响订单。我们进行了一些调整,还有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这时候订单可能有的时候太多,有的时候太少,供不应求影响销售。这样就出现经常在高库存和低库存之间控制,有很多食品是要过期的,即使从供应商到物流,到店铺,最后卖给消费者的过程中,如果做不好就会有很多生产出来的商品浪费掉。

现在我们引进了ERP系统,通过所有店铺数据的处理,我们做出一个预测,认为这时候消费者需要这个产品,在未来三天当中需要什么,我们在这个基础上下订单,这个订单给供应商以后,送到我们的物流中心,再配送到商店。我们比较起来,订单不合理或者高库存的情况大大减少。这样一点点减少就会产生零售业在供应链过程中的浪费减少30%左右,我认为社会财富就会产生。这也是我们有效利用有限资源的一种办法,从企业来说可以更有计划性,从社会来说市场化能够提供很好地配置。

周其仁:市场经济从来不反对计划,一个企业甚至大型企业怎么可能没有计划?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差别在什么地方?计划经济是用强制手段控制,市场经济是没有人可以有这个控制,你怎么猜、你怎么理解顾客的需求,不能定他每个月一定吃多少,这是差别所在。计划经济的失败不在于它的计划性,计划经济的计划性很差,无论是苏联还是中国都在调整。计划经济最大的问题是强制性,不恰当地运用了国家权力深入到消费细节当中。市场竞争怎么可以没有计划性?要有很强的计划性,但是不能强制。别人买你多少东西?这个只能自己去猜。我们观察全世界最厉害的公司,并不是光猜你有什么需求,要影响你的需求,比如说IBM提出了“智慧的地球”这个概念,不过就是影响而已,不能强制别人接受,其他公司可以提出别的概念。

“智慧的地球”带来什么

傅强:大家可以看到,其实现在的市场经济,应该是在动态的过程中帮助企业提升计划,控制一些新的变革因素带来的不确定性。大家觉得“智慧的地球”的提出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有何必要性?能解决哪些社会上和企业上“遭遇的现实问题”?

钱大群:我认为在目前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建设“智慧的地球”是当务之急。我们先看资源问题,现有的油井中只能提取20%-30%的石油;在中国约有1/3以上的工业废水和90%以上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河流,加剧了可利用水资源不足。再看供应链,由于供应链低下,消费品和零售行业每年损失约为400亿美元。还有食品安全和医疗卫生方面,美国一个国家,每年就出现220万起由于手写处方导致的配药错误:这些触目惊心的问题,亟待解决。

对于这些问题,IBM也在进行认真思考,并且已经在努力进行探索和实践,比如智慧的医疗;IBM正在帮助主动医疗网监控美国38个州的1.2万多家诊所,为超过200万病人提供注射液、疫苗及其他药品的适当运输网络。主动医疗网采用IBM软件降低治疗费用高达90%,降低病人,诊所应用费用达60%。

智慧的交通:IBM正在与布里斯班、伦敦、新加坡及斯德哥尔摩合作建设更为智能化的交通系统。通过一系列措施,斯德哥尔摩交通流量已减少20%,污染物排放降低12%,每天新增4万人次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智慧的追踪系统:IBM与挪威的Matiq公司正在开发一套更先进的食物追踪解决方案,它采用RFID(射

频识别)技术,从农场、供应环节到超市上架,全程追踪肉类和禽类食物,以确保食品保持最佳状态。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只有把实体世界和数据世界融合在一起,才能把世界变得更加智慧。

傅强:“智慧的地球”在真正运用过程中,会给我们某些方面的工作带来什么样的变化?请问胡锤老师,从文化的留存和文化的传承发展过程中你怎么看待“智慧的地球”的应用和发展方向?

胡锤:我们在国外调查的时候,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故宫,没有相关历史文化知识的人也不会浏览博物馆的信息,对信息的获取自然有屏障。观众头脑中固有的知识框架和博物馆的实物认知是有差距的,而且博物馆展出面积不断扩大和展陈品的繁多,给观众带来体力和精力上的疲劳,都会造成观众认知度的下降。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对博物馆所展示的文化现象的关注都不一样。

关注博物馆的人群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普通的浏览者,一类是具有相当文化知识的爱好者,另一类是文化学者和从事某一方面研究的专家 这三类人对于博物馆文化信息的需求是不同的。浏览者希望看到各种炫技的画面,爱好者希望得到线索明晰的文物知识,而学者和专家关注的是文物本身解释出来的文化现象。因此,不同的信息内容,不同的编排形式,不同的载体形式和信息提供的时机都会影响受众的接受程度。

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为文化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使博物馆有条件满足普通浏览者,一般参现者和专家,学者的不同文化需求。怎样有的放矢地提供文化信息是数字博物馆建设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傅强:社会提供文化资源,如果借助IT以后,可以更广泛地为社会文化进行相关的传播。

胡锤:常规博物馆只能在占地位置来传播,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受众。但是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以后,可以在广度,深度上提供很大的传播。但是在信息建造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传播信息的准确。博物馆是一个物证机构,就怕信息传播过程中以讹传讹。但是博物馆信息化工作中怎么保证传达的信息是准确的,这是我们工作中争论最多的事情。博物馆是一件件具体的藏品,作为“物证”来展现文化现象的,“物证”的作用就是防止以讹传讹而产生的认识偏差,这也是实体博物馆存在的意义。而通过数字博物馆收藏和传播的文物言息大多是经过“采”、“编”的信息,是“二手”信息,因此难免不带个人的主观色彩通过数字平台的广域传播、放大,很可能误导受众。

采编过程中怎么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包括我们和数字图书馆之间、数字档案馆之间的定位在什么地方,这是我们考虑比较多的事情。当然我们也希望计算机技术来帮助我们进行广域的传播。但是怎么客观记录这些文化的现象,物证的记录,我们希望有更多的技术和装备。

傅强:前一段北京市政府也在谈企业转型,由制造业大量向服务业转型。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变化不是能一蹴而就的。我甚至产生了怀疑,中国全球制造中心的地位很难真正地改变,怎幺办?中国后30年的变革之路到底是什么样的?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转化,IT又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高新民:最近新成立的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一个观点,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既是工业化发展的一个高级阶段,也是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高级阶段,也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性补充。现在我们还是依靠制造业,国民经济的税收等各方面,制造业是功不可没的。要推动现代服务业,但是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后GDP怎么增长,这就产生了一个循环。我们现在制造产品在国际上有大量的竞争,但是我们制造业的发展方向是发展到高附加值的竞争力,高附加值的竞争力怎么转移?台湾的施振荣早就提出了“微笑曲线”,从研发设计、加工、组装、销售、真正高端的附加值在两端。制造业是很多环节组成的,实际上我们做的制造业就是加工,是附加值最低的。所以我们必须要调整,制造业的服务化里真正的信息化或者说智慧化是起到关键性作用的。

通往“智慧的地球”的路径

傅强:其实我们在座嘉宾的企业也有“智慧的地球”的例子。比如说物美,前一阶段他们一个很小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解决了比较大的应用问题。2008年的福娃由于销量很大,生产量更大,导致福娃有很多积压。物美采取了一个简单的信息技术,在结账的时候,在POS机上有一个提醒,多少钱以后加十元就可以得到福娃赠品。这可能比以前智慧一些,不知道钱总你怎幺看待这样一个身边的例子?“智慧的地球”这个概念很大,但它会不会就在我们身边?真正做智慧的企业用什么样的方法和路径,到底大家如何操作才能达到这样的变革?

钱大群:这个例子很生动,在POS结账的时候就可以顺便把这个福娃送出去,解决存货很高的问题。事实上利润也很好,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刚才我们谈智慧的观念就是,今天在前端可以有很多智慧的点,使得企业的信息可以接轨,利用这样的观念或者业务可以有不同的做法,提升它的方式和竞争力。

在开创通往“智慧的地球”这一美好远景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如何解答四个关键的问题:

新锐洞察:面对无数个信息孤岛式的爆炸性数据增长,我们需要获得崭新的智能和洞察,利用众多来源提供的丰富实时信息,以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智慧物流的看法篇(9)

近年来,国内水电行业都在开展智慧企业建设,推动传统能源企业管理革命性变革,以“智能自主、人机协同”为目标,在电站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上,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数字科技与电厂运营管理深度融合,通过整合运行管理历史和人工经验,构建“运行智能、巡检智能、操作自主、人机协同”的全新水电生产组织形态与管理模式。如何在我司全面应用,实现智慧水电智能自主运行管理方式,形成具有新时代特点的自主创新技术成果和实践经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是本文调研的主要方向。

一、智慧企业的概念

智慧企业是在企业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应用之后的新型管理模式和组织形态,是先进信息技术、工业技术和管理技术的深度融合。通过智慧企业建设不仅可以促进企业内部生产关系的转型升级,完成与"互联网+"社会生产力的和谐对接,还能进一步释放企业员工的创新创效活力,为企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智慧水电站是在自动化的基础上,利用物联网的技术和设备监控技术,加强信息管理和服务;清楚掌握发电流程、提高发电过程的可控性、减少人工干预、及时正确地采集发电过程数据,从而科学地制定发电计划,构建高效节能、绿色环保、环境舒适的人性化工厂。智慧水电站把VR、大数据等运用到工业领域,方便监控现场、事故预报与诊断,实现了从数字化到智慧化的跨越,改变了以往的运行管理模式,实现了从人工决策到类机器决策的过程。

二、我国智慧水电建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2018 年 5 月 8 日至 9 日,在北京华北电力大学,联合举办了2018 年智慧电厂(第一期)论坛。论坛得到广大电力企业、科研院校和信息科技公司的积极响应,来自燃煤电厂、 燃气电厂、水电厂、核电站等基层电厂的代表,大唐集团公司和国家能源投资集团公司参会都超过了 100 人。华能、华电、国电投、中广核、国投电力、华润电力、京能、中能建等,都有很多下属电厂派员参加。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电规总院、西安热工院,以及其他各电力集团公司科研院、电力设计院,华北电力大学、东南大学等都积极派人参会。通过两天的报告交流,论坛取得丰硕成果。其中大唐南京发电厂、大唐泰州热电公司、国电大渡河流域水电开发公司、华润电力控股有限公司、神华国华(北京)燃气热电有限公司等单位就智能发电和探索建设智慧电厂的实践作了详细的介绍。

2019年12月17日,由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主办的“2019中国智慧企业发展论坛”在浙江省德清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主题为“智能自主 全面赋能”。国家能源集团大渡河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涂扬举出席,并代表智慧企业推进委员会《智慧水电企业建设指南》,从此拉开了智慧水电企业建设新篇章。

目前,大渡河水电公司通过探索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与流域梯级电站群自主运行、远方操作、智能巡检等成套关键技术,建成了首个“自感知、自运行、自学习、自决策”的梯级电站群。2020年10月08日,由中国水利发电工程学会和中国大坝工程学会联合主办的水库大坝和水电站智能建造与运行学术交流会上,大渡河公司被授予梯级水电站群智能运行创新实践基地。

瀑布沟水电通过建立生产知识图谱,借助5G传输智能安全帽采集到的实时视频,运用现实感知模型计算人员精准位置,姿态动作及环境风险。并结合安全管理业务流程和认知图谱,实现人员、设备安全。借助环境感知辅助降低操作人员的精神压力,让云计算成为生产过程中的智慧大脑,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大岗山水电通过运维生产管理模型的建立,解决现行运维管理模式与智慧电厂建设的不平衡性,建立全面融合制度、机器、设备、人员的新型管理方案,提高运维管理的感知能力、分析能力、规划能力及自主决策能力。

猴子岩水电运用流失算法,通过机组振摆、水头、有功、导叶开度等数据进行建模,针对大量生产数据未得到有效利用、应急人员对机组运转特性存在盲区、智慧发电控制策略有死区、设备状态评估无前瞻等痛点进行水轮机运转特性在线辨识。

大渡河水电通过整合大渡河公司水文、水工专业领域现有技术及数据资源,结合流域各区域的降雨地灾预警需求特点,构建集多源气象信息融合预报、降雨地灾关联预测、预警信息功能为一体的降雨地灾预警模型。

大唐亭子口水电采用5G水下机器人搭载清淤和巡检作业设备,可以在不排水的条件下,替代人工水下作业,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诸如此类的给设备赋能、将大数据、物联网等应用至水电生产、管理中的案例比比皆是。目前我国智慧水电建设开展的热火朝天,智慧水电的建设日渐成熟,大渡河水电、大唐、华能、华电等水电企业已走在智慧企业建设道路的前端,推动智慧水电企业建设也将成为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

三、我司在智慧水电企业建设中的现状

从嘉陵江流域水电企业目前情况来看,电厂的运行管理仍然在沿用传统的运营管理模式,电厂仍未能形成厂级的统一数据平台,实时数据与相关管理数据无论在存储管理还是应用方面都是割裂的。运行大多仍根据定值曲线自动调整,未进行优化,检修方面也仍在沿用定检定修。设备巡检工作采用人工巡视+工业电视巡视。水情调度采用人工预测,主观判断为主。从冷端优化、运行优化类到故障早期预警、设备可靠性评价等检修类应用仍处于分散应用状态。金沙公司初探了“联合调度”,提出了建设嘉陵江流域集控中心,其它大多数电站仍依靠提升自动化程度或信息化程度的形式推进,仍未能与实际生产相结合,距离实现智慧企业相距甚远。

四、传统生产运行中的不足

传统的水电生产运行采用人工巡视,多班组值班制度,检修方面沿用每年定检定修,管理采用多人分工管理模式,还是以水为天、靠水吃饭的调度模式,这些传统的水电运营已无法满足社会进步的要求,在实际生产中也体现出了多方面的不足,例如:

1、传统的检修工作缺乏针对性,导致检修并不彻底,安全隐患无法全面排除,还可能会反复停机、停电检修,检修期间弃水风险较大,检修工期较长,造成资源的浪费,检修成本的增加。

2、传统的巡视工作,主要采用人工巡视,每天有3次固定路线和多次临时机动巡检任务。每次巡视耗时1-3个小时,人均步行2万多步,巡检人员的责任心差异、技能水平高低、巡检范围与频率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巡检质量。人工巡视也只能看到设备外表,来主观的判断设备运行状况。对设备掌握有很多不确定性,同时人工巡视效率不高且存在漏巡风险、巡视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安全因数等。

3、传统的班组值班、多人分工分散式管理模式,需要大量人员,造成人工成本的增加,管理成本的增加,信息传递不及时等现象。这种管理模式工作效率低,还受管理人员个人情绪及管理水平的影响。

4、传统的水情调度,依靠收集上游电站放水计划进行粗狂式调度,未能精确考虑气候变化引起的水情变化、用电负荷变化等诸多因数。在降低耗水率,增加发电效益上略显不足。

五、建设智慧水电企业的优势

智慧水电企业,以“智能自主、人机协同”为目标,在电站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上,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数字科技与电厂运营管理深度融合,通过整合运行管理历史和人工经验,构建“运行智能、巡检智能、操作自主、人机协同”的全新电力生产组织形态与管理模式。

面对传统水电生产的不足,智慧水电企业的建设能解决传统水电生产运行中的诸多问题,例如:

1、建立集控中心,进行集控管理。集控管理是一种全自动智能化管理方式,转变了以往的多人分工班值管理方式,实现了无人值守管理,降低人力资源的投入,简化了运行管理内容,提高了工作效率。

2、采用“无人机+巡检机器人+工业电视”相结合的模式,辅以智能传感器系统,实现在厂房各区域精准可靠地移动、跟踪、定位,并根据探测的可见光、红外光及气体、声音、振动、温湿度来识别和分析异动故障。机器人智能巡回取代传统水电站人员走动式巡回,由机器人完成一系列自动化定向操作,完成对生产现场数据的采集、传输、分析及结果处理等全过程,减少人员工作量,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3、全面实现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管理,强化现场智慧安全管理。采用智能钥匙等管理手段,实现现场权限管理精细化,给正常操作带来便利,提高事故操作及时性,减少运行操作失误,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4、实现智慧检修:以状态监测、故障诊断、智能决策为要素,由数据中心、算法中心、应用中心和服务管理系统等构成。数据中心对设备状态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形成设备特定状态的变化曲线,提供判定参数。算法中心对数据中心提供的数据进行比较挖掘和处理,对设备各个状态作出状态评判,及时作出趋势预警,实现风险自动识别。应用中心根据算法中心的预警,对故障点进行精准定位定性,结合趋势变化,提出检修策略,有效避免设备过修或漏修。服务支持系统依托精益检修标准体系,自动完成检修方案、物资材料准备、过程管理,进一步提升标准化作业水平。

5、实现智慧调度:传统的水电站以水为天、靠水吃饭,这也是几代水电人难以突破的行业技术瓶颈。在创新技术的支撑下,智慧电站可以采用流域多源数据融合分析技术,建立了高精度水情预测预报及电力调控体系,构建基于降雨、径流、大气环流指数时空场的多因子集,创建大数据驱动的高精度水情气象耦合洪水概率预报技术,结合多时空尺度流域汇流耦合预报模型,提高预报水平分辨率。同时,基于多层控制模型簇的梯级电站实时负荷自动分配的方法,建立自适应复杂洪水情势的流域泄洪闸门智能调控系统,实现流域调度由单机直调向多电站“一键调”的转变,实现嘉陵江流域全年负荷调节零干预。通过调节拦蓄洪水,成功应对汛情,调蓄大洪水,确保上下游沿河两岸地方防汛安全。通过定量降水预报、洪水资源化利用、智能调度决策支持、经济调度控制等先进研究成果的应用,实现增效目的。

六、我司应当如何开展智慧水电企业建设

智慧水电企业建设主要实现业务量化、统一平台、集成集中、智能协同四部分。一、业务量化:通过科学设定标准、量化工作任务,实现精益化企业管理;运用智能设备和物联网技术,实时采集、传输、处理各类信息数据,实现对企业各种要素的动态感知。二、统一平台:运用无边界网络技术、云计算技术、移动互联技术,创建员工协同工作、数据实时交换、信息实时处理的信息化基础平台。三、集成集中:通过整体规划、系统整合、数据集中、集成运行等策略,消除业务系统分类建设、条块分割、数据孤岛的现象,构筑企业级统一服务平台。四、智能协同:在相关数据、平台、应用的支撑下,实现人、系统、设备之间的高效协作;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实现自动风险识别和智能决策管理。

1、智慧水电平台框架

(一)、智慧水电平台框架组建思路

更安全、更经济、更环保、更先进、更高效是智慧水电发展的必然需求,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移动互联、5G应用等技术赋能电力企业,智慧水电建设必然离不开这些技术,其中物联网构建人机交互的新环境,特别是移动边缘计算。

从信息化建设的角度来说,水电站的智慧水电平台重点是要以设备的智能巡检,故障精准定位排查,系统协同联动来确定主要目标,以自动化控制为基本点,以数据的共融共通为核心点,依托大数据分析或者是智能化分析等技术手段来引导水电站整个管理模式的自我演进,形成更加科学的新型管理模式。由此智慧水电平台,要从水电站的生产过程、业务流程、物理对象、环境条件等方面进行数字化处理,然后将水电站的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业务进行量化,通过构建数据中心以及高速的传输网络来完成海量数据的互联互通,这些都是构建的物理环境,进一步在物理环境上要达到多维分析、态势感知、趋势预测、远程控制、风险预警等集成的统一平台,再将其与云端的智能电厂平台对接,实现监测、数据、运检、调度、算法等于一体,实现云端的智能协同。

(二)、智慧水电平台框架组成

可以将智慧水电平台划分为三个层级,包括云端智能协同层,数据集成层以及水电站物理层。

云端智能协同层应当是一个综合分析平台,要集成数据、算法、监控、运检、调度等功能,并通过接口兼容集中管控的管理大屏、移动设备、数字化门户等。它是一个典型的云服务架构层,包括资源层、中间层、共享服务层以及接口层,资源层包括物理资源和虚拟资源池,属于底层,主要包括各种硬件设备,如计算机、网络、服务器、数据库等,物理资源层之上还有虚拟资源池,用虚拟化技术将硬件当中存储的资源汇聚的一个虚拟的资源池当中即云端,中间层为系统开发和测试提供接口,共享服务层主要提供应用软件,接口层则主要提供不同权限用户访问云端的接口。

数据集成层,核心是数据库,它属于云服务架构当中的虚拟资源层,统辖地图数据、安全数据、检修数据、设备数据、运行数据、水文检测数据等等,实现方法也比较简单,可以采取网格技术来实现数据集成。在数据集成上描述模型提供聚合形式,这个模型是一个数据空间加上它的聚合空间。解释模型将描述模型揭示的信息之间的关系进行定义,然后预测模型利用已知的关系推测出更多的描述信息。在数据的集成当中相互关联的数据库实际上可以很容易被归纳在一起,创建一个单一的虚拟数据库,或者称为异构数据库系统,而实际上每个数据库在加入异构数据库系统之前本身就拥有自己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这种数据库方案并不需要改变原来的数据结构,可以使数据整合方案更简单经济。而该技术下的关键是中间件层,中间件层和每一个后台数据库用其自带的接口连接,将分布的数据库映射为一种统一的虚拟数据库模型,应用就可以利用该虚拟数据库去访问需要的信息。

水电站物理层主要是依托物联网技术在水电站布置各种智能化前端设备,包括传感器、监控视频终端、自动化控制装备等等,通过这些设备以及网络来实现水电站水工建筑、水利机械设备、发电设备、输配电设备等的智慧互联。

2、智慧水电平台建设思考

智慧水电系统平台符合我国城市大脑和大数据战略布局和整体规划要求,实现对水电站的基础信息管理,实现生态流量的实时监测与分析;整合行业信息资源,整合水电站基础信息、现场图片、基础地理、地形数据、遥感数据、全景图等,实现多源、多维、多态水电数据支撑;利用移动端和手机APP 实现对电站信息的动态反馈。

从技术层面来说,现阶段有很多技术可以实现智慧水电平台的建设,目前已经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比如丽水市投运的智慧水电系统平台,该系统主要包括数据支撑平台、智慧水电信息系统、移动端APP。又比如浙江宇丰水电集团有限公司投运的水库工程标准化运行管理平台、智慧水电标准化运行管理平台实现了大屏幕切换显示,实现了状态监控、视频监控、水位监控等大屏幕显示。实现了电气主接线、状态监控界面、报警光字牌、视频监控画面、油气水画面、水位波动和报警画面、水电站文化风景图、安全运行时间等通过手机界面随时随地查看,提高了整个电站的安全管理水平。实现了水电站安全云巡检、水库大坝安全云巡检,手机终端查看巡检记录、巡检报告、设备异常情况等。

可以看到数据已经成为水电站管理当中非常重要的资产,未来智慧水电必定会大量依靠专业数据中心来进行管理,电厂职工角色必定要逐步转向大数据开发、维护与应用,而大数据的应用最关键的是给管理和决策做支撑,因此要实现数据采集的统一性和标准化,打通水电站各业务子系统、应用子系统,形成数据的网络集成,为不同场景提供所需数据,从实时以及历史数据当中进行可视化的大数据分析,其中关键点是数据挖掘,数据挖掘是数据分析的基础,为了推动智能化分析,可以使用机器学习的方法,现阶段机器学习有很多种实现方法,比如自适应增强方法。采用全数据链闭环反馈自适应模式,对水电系统的核心要素、重点目标、线上线下位置、状态、数据、关联、分析等数据进行全面挖掘分析和智能化分析应用。

七、我司建设智慧水电存在的问题

1、智慧水电投资建设方向及预期效益评估。在港投集团层面上,关于在智慧电厂怎么投资,在哪个电站投资以及预期的投资回报是什么的决策,仍然缺乏这种类型的评估。

2、如何为港投集团和嘉陵江流域打造智慧电站。在单个发电厂中建设智慧水电项目会影响较少的历史数据样本,单独的设计和设计差异以及模型选择的差异。准确实现数据驱动型业务的智能场景非常困难。依靠现有的数据平台无法实现,需要更大数据样本的支持。

3、在港航公司及港投集团层面,智慧电厂的建设不能成为新的数据岛。为了进行规范化,集约化的管控,建设智慧电站项目,必须做好管理和数据共享。

智慧物流的看法篇(10)

一、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一)智慧物流人才培养成为物流产业提速发展的关键

随着中国近几年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由此带动了物流领域的不断推进。而物流领域本身更多的是需要人力的支持,因此,物流业也被称之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从本质上而言,这一产业如果不革新,是无法满足现代化要求的。因此,想要从根本上打破现有阻碍,减少对劳动力严重依赖的现状,就需要将传统的物流转变为智慧物流。2016年,中国的相关文件政策提出:将智慧物流纳入国家扶持的新兴产业之中,并且将其设为新时代的经济增长点。在不久的未来,物流领域将汇聚一大批具有先进技术、高端智能的企业,并且也会带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几年,在众多国家中,中国的发展较好,并且,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物流市场,根据当下的发展趋势进行评估,中国很有可能在未来的智慧物流发展层面,形成领先地位。智慧物流的崛起,将会代替传统物流产业,构建出更多的经济增长及就业机会,因此,在未来物流产业中,也需要更多的相关领域人才。未来的智慧物流管理人才,不但需要明白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机器控制等技术,还需要明确“互联网+”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借助互联网,达成智能配送、智能仓库管理等内容。因此,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依托目前较强的技术支持,积极开拓智慧物流市场,实现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二)智慧物流人才需要“商、技”复合型特质

智慧物流除了需要有技术的驱动,本身在管理层面,也有着较强的诉求。當下,智慧物流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以移动互联网为基础,积极探索智慧物流产业的发展,期待能够从资金、成本、人力等诸多层面予以降低,增强生产率,革新传统物流产业,探索智慧物流产业的新途径。在新的企业管理模式之下,物流的从业人员需要具有较强的全局观,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智慧物流的崛起,意味着对人才需求的增大,物流人才本身除了具备专业技能之外,还需要在思维层面予以拓展,这是新时代下智慧物流产业发展对物流人才所提出的新要求。智慧物流人才所具备的特点如图1所示,在专业知识的扎实要求之外,还需要对智能算法、数据挖掘等知识予以掌握,专业能力不但要明确物流作业和管理能力,还需要对数据层面予以掌握和应用,加强作业的生产效率。此外,在智慧物流的发展过程中,团队协作能力层面也需要予以提高。综上所述,智慧物流人才只有满足了以上的内容,才能够真正的推动智慧物流的综合发展。

图1智慧物流人才特质

二、智慧物流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脱节

目前,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基于互联网时代下物流行业的发展,物流管理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但就目前而言,这方面的人才并不是很多,且人才的知识储备还不够丰富,不能满足当下市场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在此方面仍然存在较强的发展阻碍。

(一)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定位调整滞后

相对于过去,中国的物流产业已经有了质的变化,无论是在技术层面的革新,还是管理层面的提升,总之,物流企业在组织、流程等诸多层面都予以了转变。而岗位技能要求的提升,就意味着传统人才并不能够满足当下时代的需要,旧的人才培养方式必须要予以革新,重新拟定新的工作任务。由于产业结构的转变,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很少能够进行调整,而人才培养的效果也并不尽如人意。智慧物流的产业发展下,将会形成多样化的细分工种,而高职院校并没有根据智慧物流产业的发展而进行转变,一些高校在特色专业的构建层面仍旧不足,因此,物流管理专业想要得到更好地发展,就需要适应时代需求,培养出智慧物流的新时代人才,让这些人才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但从目前来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比较滞后,发展还不到位。

(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重商轻技”

智慧物流的发展从本质上而言,是技术发展所引起的传统物流产业的变革,其中常见的技术有:可穿戴设备、无人配送、视觉盘点等等,而这些前沿的技术,正在被当代的智慧物流企业所应用。技术应用的综合能力已经成为物流人才的必备能力。但是,物流人才的培养应区别于物流大数据分析师、数据工程师等人才的培养。因此,在当代,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更多的是需要在管理能力层面的培养,如果缺乏相关的能力、技术,或者思维没有得到拓展,就会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出现问题。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知识不够先进,也是阻碍智慧物流领域人才培养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阻碍智慧物流人才培养发展的重要因素还有教师层面的因素,当下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自身的知识体系比较陈旧,实践能力比较落后,因此,导致学生技术方面不强。而高职教师本身很少是源自企业的,并且校企合作所形成的教师培养的人数也是极为有限的,学校设备陈旧,教学资源不足等诸多问题,正在阻碍智慧物流的持续发展。

三、智慧物流人才培养规格的再定位

《高等职业学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标准》的出台,可以成为智慧物流人才培养标准的核心文件。要求当代智慧物流人才具备一定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养。此外,智慧物流人才培养还需要凸显一些新型的知识技术,比如:大数据、物联网等等,利用这些新型的技术提升物流效率,解决物流问题,突出物流人才的综合素质。达成智慧物流人才层面的培养,此外,还需要关注智能化、信息化层面的技术应用与融入。

(一)信息化应用能力

物流信息化作为现代物流的基础性内容,强调了信息化能力的应用。在操作层面需要对物流管理系统有一定的掌握,能够对资源计划系统、供应链系统等系统有一定的管理和操作能力。

(二)智能化操作能力

在智慧物流产业发展过程中,多种智能设备的出现,本身在人力减少层面有着较强的帮助,在作业的效率层面也有了较强的提高,在未来社会中,少量人工操作智能设备完成工作成为可能。而这些智能设备包括:无人机配送、自动立体仓库、智能分拣设备等等。这些智能设备的应用和操作,是当代智慧物流产业工作人员所必备的技能。

(三)供应链协调与管理能力

智慧物流的产生,意味着产业进入了供应链管理的时代,而由此所形成的人才需求缺口是非常大的,智慧物流的人才是需要具备较强的供应链管理能力、组织、协调等综合素质的,否则,将不能更好地满足智慧物流产业的需要。

四、物流管理专业转型与人才培养再定位的路径

(一)接轨国际标准,基于《悉尼协议》框架转型物流管理专业

上一篇: 生物信息学的定义 下一篇: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内容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