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交通未来趋势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21 11:21:49

智慧交通未来趋势

智慧交通未来趋势篇(1)

第一个趋势是物联网,现今有84亿件物品互相连结,远大于全球人口数;不只是桌电、笔电或手机等3C产品相互链接,还有物流公司用智慧扫描仪做智慧物流,这是可以改变消费者与企业的趋势,但存在资安风险的问题。

第二个趋势是智慧城市,这项趋势的成败取决于数据量跟数据是否足够,这有赖于政府部门与民营企业的合作;此外,发展中的5G网络是全世界通用的规格,如果产品被一个智慧城市采用,将可以应用在全世界的智慧城市。

第三趋势是增强现实(AR)与虚拟现实(VR),这两个技术最近开始降价跟提升质量,走向大众市场,FB发表了头戴式VR设备Oculus Go,售价只要200美元;微软也发表了VR系统,可搭配HTC、三星与ACER等品牌的硬件使用。VR应用一开始以电玩为主,现在的应用却超越电玩,例如可以用来教学,像他靠着VR设备,把家里的插头电线完成配线,就像有水电技师在教学一样。

第四个趋势则是区块链,柯斯塔表示,这项技术本质是编译码跟加解密,可以有效加密信息。区块链有很多不同应用方式,美国几乎所有科技公司都在尝试如何应用,最常见的应用是比特币跟其他加密货币的交易。

智慧交通未来趋势篇(2)

所谓智慧家庭,是指综合了计算处理、网络通讯、感应与控制等技术,将家庭里的电器设备的控制、信息交互甚至消费行为等家居生活有效结合起来,以创造出高效、舒适、安全、便捷的个性化家居生活。目前很多传统家电厂商已经在家用电器智能化方面做出了很多创新,无论是智能电视、智能冰箱还是智能洗衣机,因此有不少消费者认为智慧家庭无非就是这些功能多一些的家用电器设备的组合,实际上这是一个认识的误区。智慧家庭的特点一是涵盖范围广,除了常用家电设备外还包括照明系统、监控系统、三表计量、供水供暖甚至开关插座等等,另一个特点这些家用电器和系统将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设备,而是彼此之间可以利用无线通信进行交互,用户用手机或者电脑等智能终端设备可进行各设备信息的采集与控制,当人不在家时还可通过广域网进行远程控制。智慧家庭产业将给厂商们带来了巨大的商机,有机构预测我国智慧家庭市场规模预计2015年将达到1240亿元,因此国内一些相关企业如安防、家电包括电信运营商等都在争相发力智慧家庭市场。

智慧交通未来趋势篇(3)

从电子商务到智慧商务

“智慧商务是IBM近年来最为成功的领域之一,在客户中受到颇多好评,也推动我们的业绩不断冲向新高。”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及首席执行总裁钱大群在IBM首届智慧商务高峰论坛上表示,智慧商务推出一年来业绩不俗。4月11日,智慧商务推出一周年之际,IBM在全球几个城市同时举办智慧商务高峰论坛,智慧商务的最新战略和举措。

社交网络、移动计算、云计算等技术推动了智慧商务的产生。钱大群指出,社交网络和移动通信将越来越多的权力赋予客户,电子商务市场已经转向以客户为中心,企业需要联系更为紧密、反应更加迅速的供应商及合作伙伴关系网络,保证企业能够适时、适地提供价格合理、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在这个不断演变的环境中,取得商业成功的关键就是提早预测市场趋势,并预先对市场反馈进行自动化处理,以消除买卖、供需之间的差距。这些新的要求催生智慧商务。

IBM将智慧商务定义为一种方法,它帮助企业在数字技术快速变化的环境中,通过社区、协作、流程优化和分析,帮助企业在购买、销售、市场活动和服务客户等各环节寻求更智慧的途径整合运作流程,加强互动,增加为客户、合作伙伴和利益相关方所提供的价值。

虽然现在并不能判断智慧商务是否能产生像当初电子商务口号提出时石破惊天的效果,或许智慧商务只是电子商务的2.0版,但无疑,智慧商务代表了电子商务的未来。Gartner也在2011年底提出了智慧商务这一新的趋势。Gartner在去年11月的“2011年电子商务魔力象限”中,将电子商务的定义进行了扩展――电子商务不只是原来的在线的B2B和B2C交易,还应该包括整个交易过程的整体的客户体验,这也可以称之为智慧商务,智慧商务包括对采购、市场营销、销售和服务过程的整合和优化,并将客户置于决策和行动的中心。从另外一个角度说,面对社交网络、移动计算、云计算等趋势,企业软件必须要发生变化,IBM把电子商务升级到智慧商务是顺理成章的事。

基于云的分析引领变革

IBM引领了电子商务时代。1995年,IBM智慧商务的核心部分,WebSphere Commerce已经问世。“过去17年中,WebSphere Commerce已经成为全球领先的电子商务平台,也是客户使用量最大的平台,WebSphere Commerce的交易量,比所有竞争对手的交易量之和都要大。”IBM软件集团B2B和商务解决方案全球副总裁John Mesberg强调说,“但是WebSphere Commerce过去只是一个产品,而我们现在正式使智慧商务成为一个电子平台。”

那么,智慧商务平台与电子商务平台相比有何不同?John Mesberg表示,智慧商务平台将原来的针对核心交易环节的电子商务平台延伸,涵盖了电子商务的全过程:第一,采购方面,要求创建高效的、质量符合需求的、更具性价比优势的采购环节;第二,市场营销方面,以往很多人觉得市场营销是一门艺术,更倾向于黑箱式的操作,实际上市场营销更多的是科学,因此必须加强科学化管理;第三,销售过程,应该更多地把销售过程看作是服务提供过程,不能使销售过程过于僵硬,过于具有侵略性,而应该确保正确的时间点送达客户正确的产品或服务;第四,售后服务方面,必须确保培育一个良性的客户关系体系。

为了将电子商务全流程进行覆盖,IBM通过收购补充了原有的电子商务产品线。从IBM智慧商务的收购路线图看,收购不仅加强了智慧商务要求的端到端的能力,还通过基于云的分析技术对商务流程进行预估和优化。除了IBM原有的WebSphere Commerce平台外,IBM在2010年陆续收购了Sterling Commerce、Coremetrics和Unica三家公司,强化了自身在供应链管理、社交媒体分析和在线市场营销方面的技术实力。

最近,IBM又相继收购了DemandTec和Emptoris两家公司,这两家公司提供了基于云的优化定价能力和采购能力,进一步充实IBM的智慧商务平台。目前,IBM在智慧商务方面的收购已经超过30亿美元。例如,刚刚收购的DemandTec公司,其产品和技术是当今最热门的两项技术趋势的交集:基于云的服务和数据分析。DemandTec是一家向零售商及电子商务公司提供核心经营与营销工具的软件服务商。其基于云端的分析软件允许企业研究顾客线上和线下的购买行为,并提供价格、促销和其他的营销分析,以此帮助零售商发现趋势以及顾客购买意向。因此企业可以更好地根据顾客的购买趋势来界定最好的价格点和产品结构,进而增强盈收能力。例如,零售商可以预测价格变化会导致消费者行为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从而制定更好的价格策略。DemandTec大约在全球有450个客户,包括百思买、家得宝、沃尔玛等。

通过收购,IBM迅速构建起了智慧商务的平台。“IBM是业界唯一有能力针对电子商务整体生命周期提供完整的IT解决方案和服务的供应商。”John Mesberg指出。

如果28%的GDP没有浪费

智慧交通未来趋势篇(4)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3083

1引言

由于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在全球实践应用的逐渐深入发展,应用领域不断拓宽,信息化的应用正在进行着深刻的变革。利用智慧技术,建设智慧城市,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和特征。[1]IBM提出“智慧地球”的发展趋势后各国相继提出相应的发展战略,例如新加坡“智慧国建设”,中科院“感知中国”,使城市信息化得到深层次发展。作为省会城市的济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中心辐射的作用,智慧化的程度不仅是该市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还对周边省区发挥经济社会效应辐射。

2智慧城市发展现状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是在智慧化的新兴理念下,将信息化、生态化、人文化等因素融合而成,对城市智慧化程度发展阶段与发展水平能够进行准确分析的评价体系,为智能化城市的建设与规划提供了合理依据。本文选取了《智慧城市评价指标20》的四个维度――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智慧城市信息服务经济发展、智慧城市软环境建设,对目前济南市智慧城市建设状况进行分析。

2.1智慧城市基础设施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是智慧城市各项功能通畅、安全、协同运作的重要保障[2],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大数据物联网的迅速崛起为智能化城市规划打造了坚实的后盾。2014年数据显示,济南市宽带网用户2027万户,增长153%,与国内外其他智慧城市(佛山宽带无线网络覆盖率为98%、杭州无线网络全面覆盖、美国高速无线覆盖率为98%)相比网络数字建设相比,济南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完善。在当前“互联网+”时代标榜盛世,创新30时代即将到来的信息社会,智慧城市的价值应定位于让信息服务深入千家万户,惠及民生,实现社会的全连接。

2.2智慧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

智慧城市通过搭建全连接的构架模式,智能高效的满足公共管理和公众服务的需求,解决城市病的困局。具体来说就是对内为政府城市管理和决策支持提供依据,提供便捷的、泛在的、高品质的城市服务;对外为作为城市主体的公众享受便捷的、泛在的、高品质的城市服务,同时能够便捷的、低成本的参与城市建设,让公众感受到智慧给生活带来的便利。[3]对于政府而言,济南智慧城市建设中在政务方面推出政务智能化比较完善,与浪潮推出的“爱城市・济南”能够将各类行政及服务信息开放协同,高效互动基本形成,优化方便市民生活,但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完善。对于市民而言,在交通方面作为全国拥堵第一的济南市在智能化交通管理方面建设不足,智能公交站牌虽投入使用但是所占全部站牌的比重较低,在改善车辆通行效率、提高交通流畅度、优化市民出行体验方面难以有效地发挥作用;在医疗方面,济南市市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高达百分之776%,使市民便捷准确地获得医疗卫生服务,但是健康档案的规范性有待提高;在医疗组织管理方面,个别县(市)区和机构的组织管理文件格式不规范、档案整理不条理、实施方案内容不全面。同时,在环境质量自动化监测及社区综合信息服务能力等方面济南未发展起来。

2.3智慧城市信息服务经济发展

“集约”能够提高城市资源利用和城市的运行效率。[4]企业规模的适当聚集,能够减少一系列成本的消耗,带来产业的规模经济,提升资源的利用率,全面提升社会经济效益。智慧城市利用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有效地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将城市建设与信息服务有效的结合,打造“智能、高效、便捷”的城市化体系。济南市信息服务业主要集中于高新区,在信息传输服务业上多为分散小企业,难以发挥规模经济,实现信息资源的集约利用,较北京、上海等地高新技术人才储备较少;IT服务业(信息技术服务业)在高新技术区较快发展,实力较强,但是效益好的知名企业数目较少。

2.4智慧城市软环境建设

软环境的营造是智慧城市发展的重要方面。[5]推进以济南为核心的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发挥省会中心辐射,带动“1+6”都市圈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山东省为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推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为城市智慧度的提高营造良好的氛围。自提出建设“智慧泉城”后,市政府积极组织开展设计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各项事务,将“互联网+”技术扩散到发展的方方面面,以期大力提高城市智慧度。同时,在济南市多次举行的智慧城市建设培训会及相关创新大会,无不彰显济南对软环境建设的注重。在“智慧”的氛围中,济南对城市建设的规划应更贴近民生,贴近城市实际,结合济南的古城韵息、文化底蕴进行合理布局规划,切实解决城市问题。济南市作为山东省的省会城市,居于省内中部地区,容易形成增长极模式的增长,它的发展以其独有的优势,带动着周边区域的协同飞跃。

3对策建议

在当前“互联网+”逐步应用于各个行业和领域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城市的智能化水平,提高无线覆盖率,力求在城市上+“互联网”,达到“互联网+城市”。探索新型流通模式,将新型互联网理念与智慧发展理念相结合,将本地化特色与公众服务相融合,打造智能化的服务体系;完善信息建立互通网,提升服务机构服务质量,依据自身特点大力发展智慧旅游建设,加强行业管理智慧化。同时,由专业人士全面掌握生态系统状况,协调各方面的力量,研究城市发展趋势,选择战略,部署“智慧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各项战略任务,全方位地提升地区竞争力。

4结论

在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的分析下,济南虽已走在城市智慧化建设的路途中,但仍存在着不足。21世纪的智慧城市建设,不单单是城市规划、信息智能,更多的是融合社会、经济、产业、生态等多方面的因素,济南要想充分彰显其辐射作用,全面促进省会城市圈的经济跃动,必须正视这些问题,结合自身特色,创造出更高的效益。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多方协调,构建“智能、便捷、高效”的新一代城市,实现社会的智能信息化,便捷城市人群的生活,打造高效的城市环境,这也是城市建设未来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张永民,杜忠潮.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及思考[J].中国信息界,2011(2):28-32.

[2]巫细波,杨再高.智慧城市理念与未来城市发展[J].城市管理,2010(11):56-60.

智慧交通未来趋势篇(5)

乘“互联网+”东风

今年以来,有关于“互联网+”的话题,如春风吹遍大江南北,吹绿了各大产业。而对于已上升到国家层面、正在蓬勃兴起的“智慧城市”建设,能否借着这股东风进入更高境界?备受各界关注。

就此,中央网信办信息化发展局副局长张望表示,目前互联网+正加速向金融、交通、制造、农业等领域挺进。城市的管理和服务的形态也正在发生巨大的改变,无处不在的惠民服务,透明高效的在线政府,精准精细的城市管理,融合创新的数字经济,以及运行可靠的安全体系将成为未来智慧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

“‘互联网+’就是把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和各行各业有机结合起来,引发不同领域的革命,从而使得城市变得更安全、更高效、更节能、更绿色。”中国科学院院士姚建铨表示。

事实上,智慧城市建设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并在全国各城市呈现出深耕的趋势。一方面在各级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下,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社区、智慧教育、智慧家居等智慧城市细分领域逐渐从概念转向应用,为当地的城市管理和人民生活带来了诸多便捷。如在全国多个城市推行的“一站式”、“一网式”、“一卡式”政府公共服务中,都包含着把个人信息与个人所需各项服务联合到一起的内容。

另一方面,自从“互联网+”被提出以后,各城市更是把智慧城市建设涉及的诸多智慧产业与“两化”融合结合起来,把建构在信息技术上的“智慧城市”从虚拟概念变成触手可及,更好地推动智慧产业的形成和壮大。比如各城市建立的科技产业园、云计算产业园、大数据产业园等等。

同时,记者在大会上了解到,“2015中国十大智慧城市”正式出炉,分别由北京、上海、广州、宁波、南京、杭州、厦门、苏州、威海、湖州拿下。而从上榜理由中不难发现,互联网技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宁波市智慧教育同样吸引关注,“智慧教育云”启动,并推出智慧教育学习平台、云平台、“甬上云校”等多项智慧教育应用,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提供多元而便捷的教育公共服务;比如南京市建成了高标准的政务数据中心,为全市150家机关单位提供统一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服务。再比如杭州市的智慧医疗实现了“全院通”智慧结算、“全城通”智慧应用、“全自助”智慧服务、“全人群”项目覆盖,建立了区域远程会诊平台、区域双向转诊平台和区域市县智慧信息平台,己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等等。可以说,互联网成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点睛之笔”。

创新引领智慧城市

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正进行地如火如荼,截至目前,住建部己公布三批共计277个智慧城市试点,呈现出遍地开花的态势。

如今,“互联网+”被认为是创新2.0时代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有利于形成创新涌现的智慧城市生态,从而进一步完善城市的管理与运行功能,实现更好的公共服务,让人们生活更便宜、出行更便利、环境更宜居。

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当智慧城市建设遇到互联网十,他们之间将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同时又将会引领哪些创新变革?

张望在会上指出,首先,智慧城市建设的创新是服务的创新。而“互联网十城市服务”将成为改善城市服务的重要驱动力,也将使服务变得无处不在,让老百姓的学老病养、衣食住行都能通过信息化轻松搞定,真正实现所愿之所见、所想即可得。

其次,智慧城市建设创新也是管理的创新。当前,城市发展的面临的问题同益复杂,问题间同趋紧密,诸如城市管理、应急处置、环境治理等挑战。在网络时代,无论是管理还是服务,都要求政府制定协调一致的政策和更为简洁的流程,在挑战面前做出全面积极的响应。整体政府和协同治理是未来公共行政转型的重要方向。

第三,智慧城市建设的创新还是机制的创新。智慧城市建设要创新运行服务的管理机制,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个作用,引导鼓励各地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开展公私合营的PPP模式等机制的探索。同时以鼓励地方依托互联网企业已有的数据基础、成熟的云服务能力和移动服务平台的优势,聚合IT服务厂商的渠道优势、服务优势,推动地方政府智慧城市建设项日从自建自用逐步走向购买服务和外包模式迁移,构建瓦联网企业、IT服务企业、地方政府和社会多方参与、开放协作的牛态系统,共同促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健康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热中有冷

自国家及地方“十二五”发展规划出台以来,许多城市把建设智慧城市作为发展重点。过去一年,《“十二五”智慧城市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年)》、《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由政府多个部门的多项扶持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文件相继出台。

正是在国家政策层面,以及“互联网+”战略的带动、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智慧城市巨大的市场潜力成为各界争夺的“大蛋糕”,不少城市已经把智慧城市作为未来几年内政府工作的重点。业内人士预测,智慧城市整体产业规模或将超过4万亿。

实际上,尽管智慧城市受到政商学界的青睐,也呈现出火热状态,但从目前智慧城市建设现状而言,更需要一些冷思考。

“当前智慧城市正呈现出“由虚而实、热中有冷、创新前行”的发展趋势,”宁波市智慧办副主任顾德道表示,只有“有人、有钱、有办法、有环境”才能更好地促进智慧城市的发展。

不过两岸智慧城市交流联盟会长乔培伟则表示,“假如从跑步的角度来看,未来智慧城市所能够创造的价值是100米,就目前而言,我们仅仅跑了10-15米。可以说,我们智慧城市建设还处于初始阶段。”

智慧交通未来趋势篇(6)

图书馆数字技术应用向纵深发展,已呈现三个新的发展方向:①从数字化到数据化,馆藏对象深入到数据层面正在成为图书馆新的业务趋势;②云端化和大数据之后必然带来的智慧化;③普遍2.0之后造成全方位的网络众包和大众参与。这是在上海刚结束的第十三届数字图书馆前沿问题高级研讨班(ADLS 2016)传达出的讯息。

本届论坛以“数字学术与公众科学:数字图书馆新生态”为主题,重点探讨了“数字学术与数字人文”“公民科学与大众参与”“关联数据与语义技术”和“开放数据和开放知识”等四个分主题,这些主题为首倡于1994年的“数字图书馆”概念带来了新的内容和新的热点,给当今处于“复合型图书馆”阶段的图书馆实践带来新的动力,并指明了发展方向。在短短两天的研讨时间里,会议容纳了26个发言,晚餐期间还举办了头脑风暴和专家问答,密集的概念轰炸和观点碰撞让与会者大呼过瘾,原计划150人的研讨班吸引了240余位关注前沿的同行与会。

1从数字化到数据化:数字图书馆向知识服务迈进

“仅仅数字化是不够的,数字图书馆应该将工作的中心转向‘数据化’,数字图书馆的下一步是建设数据图书馆。”来自加州伯克利大学东亚图书馆的林海青先生如是说。本届论坛开篇的第一个主旨报告――张晓林研究员的“超越数字图书馆:基于数据与分析的知识服务”就对这一观点直接做出了呼应。

所谓数据化,是指以数据为基本单元组织信息并提供服务的方式,区别于传统的以文献(包括网页、电子书这类数字文献)为基本单元的方式,这里的“数据”,是指在万维网上能够独立存在,或经过一定格式的数据编码,使计算机程序能够处理或“读懂”其含义的数据,并非我们通常所说的只能通过人来理解和处理的数据。数据化的主要特点是资源对象的细粒度化和语义化,以及其格式是对于内容的描述而不只是形式或结构上的描述,顺应了万维网从Web of Document向Web of Data的发展趋势。本次会议清华同方公司介绍了他们在碎片化和精准化知识协同服务方面的最新进展,也恰好印证了这一趋势。

图书馆的数字资源管理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仿佛一夜之间,大家都开始谈论数据服务,业界有人诟病这又是一轮炒概念、赶时髦现象。然而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必然趋势,因为这一趋势并非来自于图书情报行业本身,而是来自我们所处的环境和我们所服务的对象。整个科学研究都在向“数据驱动的研究”发展,正呈现“所有的科学都在变成数据科学”这一无法回避的现象。随着近年来数字科研(eScience)和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的兴起,大量的科学研究都在变身为数据密集型研究,产生形形的“数字×××学”或“计算×××学”,例如“数字文学”“计算语言学”“计算历史学”“计算生物学”等等,提供基本研究方法和工具的“数据科学”应运而生而且得到快速发展。这一现象被美国计算机科学家、图灵奖的获得者吉姆・格雷(JimGray)总结为科学研究的“第四范式”。

图书馆开展数据服务起因于欧美各国近年来对政府基金项目申报要求提交数据管理计划的规定,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都要求图书馆员在科研人员申报项目时提供必要的帮助,以符合编制数据管理计划的要求。部分研究型图书馆走得更远,直接参与了其所属机构数据管理系统的研发、管理和运营。复旦大学张计龙副馆长专门讨论了在构建科研大数据管理平台方面的做法和思考,并特别介绍了美国科研数据行业对“数据科学家”的迫切需求和众多iSchool纷纷开设专业培训,对数据化趋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上海外国语大学任树怀馆长也介绍了以大学发展战略为指导构建数字学术服务平台的心得。

数字人文是目前图书馆为数字学术开展服务的一个重点领域。早期的谷歌等公司转换的数字图书资源被并入Hathitrust和美国国家公共数字图书馆(DPLA)等新的数字图书馆服务体系中,其它图书馆和博物馆、美术馆、档案馆等人类文化记忆机构也纷纷成立数字人文研究中心,由于它们拥有海量特色馆藏,经“文本化”和“数据化”之后,目前已成为各相关领域数字人文研究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数字人文研究和服务在我国刚刚兴起,本次会议分别有武汉大学王晓光的“面向数字人文的文化遗产图像深度语义组织研究”,北京大学朱本军的“数字人文:图书馆实践的新方向”、广西民族大学欧阳剑的“面向数字人文的数据融合研究”、上海图书馆夏翠娟的“以数据服务为基础的数字人文平台建设方案研究”等报告。他们分别结合各自的项目,生动地介绍了一批成果,另有来自北京水晶石公司的VR技术总监魏记先生专门就数据模型化和可视化做了报告,都展示了目前国内数字人文研究和应用的较高水平。

然而从行业层面来看,图书馆开展数据服务并未成为其理所当然的业务。要确立在数据管理方面的地位,体现图书馆在传统文献、数字资源之外,对于数据管理也能做出独一无二的贡献,还需要更多的图书馆做出更大的努力。

2从自动化到智慧化:实现随时随地无所不在的嵌入式服务

智慧图书馆的含义通常有两个:一是指采用无线射频(RFID)或其它自动感知等物联网技术之后实现图书馆服务的自助化(无人化)和智能化,通常是指实体图书馆的智慧化;二是通过“大数据分析”,使大数据变成“聪明数据(Smart Data)”,发挥大数据的价值,使图书馆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数据分析既可以应用于优化传统服务,也可以用于优化数字服务,因此可以认为这是复合型图书馆的智慧化。而本次会议还涉及另一种“智慧”:通过对资源内容进行语义标注,使其“自带智慧”,变成“聪明内容(Smart Content)”,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图书馆智慧化。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孙翌介绍了一个典型的实体图书馆智慧型发展之路(他称为“智能图书馆”),综合采用了多种技术,包括自动感知和数据分析处理等,是第一类智慧图书馆的升级版。阿法迪公司的雷向欣博士也提供了一个结合用户行为数据分析的智慧图书馆解决方案,打破了人们对该公司只作RFID硬件技术供应商的固有认识,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重c大学杨新涯馆长展示了一个新上线的图书馆门户系统,不仅有许多2.0功能,而且融合了大量的数据分析,能够提供多种聚类、推荐,这可算作第二类智慧图书馆系统。来自美国肯特州立大学的曾蕾教授分享了一个智慧数据应用于人文研究的案例,可以为图书馆行业所借鉴。

关联数据作为语义万维网的一种简化实现,是目前最常见的和最简单的“聪明内容”,已开始在科学数据管理、STM(科学、技术、医学)出版、政府信息公开和企业数据管理等领域得到了普遍关注和初步应用,被认为是互联网Web 3.0的发展方向。本次会议有多篇关联数据技术和应用方面的报告,可以说是国内关联数据领域最新成果的一次大检阅。林海青提出关联数据是对网络上的信息进行规范控制的最好方法,郑巧英利用元数据和本体技术对多种类型资源的资源深度整合提出了方案,胡小菁详细介绍了图书馆第一个应用关联数据作为书目数据格式的最新进展,夏翠娟则提供了一个研究型图书馆开发数字人文关联数据应用的完整案例,陈涛博士专门针对政府开放数据提出了关联数据的解决方案,张永娟对涉及“聪明内容”的语义出版现状进行了概述。

会议最有意义的内容之一应该算是曾蕾和范炜所做的关于“关联数据能力指标(C14LD)”的介绍。这是一个国际专家小组最新的工作成果,把学习关联数据有关的知识分解为具有层次的各种指标,参照“成就标准网络(Achievement StandardsNetwork,ASN)”中的《图书馆能力指标》①,将所有相关知识点进行分类,这样就可以指导人们进行对照学习,或评估自己在关联数据方面已经具备的知识和能力。C14LD的网站目前已移交由都柏林核心元数据组织(DCMI)进行维护,能力指标文档的中文翻译也已在官网上。本届会议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将由上海图书馆建立和维护一个中文版C14LD网站,与英文版网站一样,支持能力指标的进一步修订扩充,以及将更多的中文关联数据资源关联上去,供人们学习和参考。

“聪明内容”不仅是有语义的内容,而且是“有情境(Context)”和“可行动(Actionable)”的内容。上海图书馆刘炜副馆长在闭幕报告中展望了机器智能时代图书馆数据服务的挑战,认为当前语义技术的应用还只是“智慧图书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将来经由深度学习而来的机器自动标引和知识组织能力将完全能够取代人类,知识组织的大量劳动密集型工作可以交给机器来完成,但是如果我们现在不能给机器提供足够深度学习的算法和模型,即提供情境描述的结构和行动模式的话,机器是不可能进行深度学习的。这也是目前利用语义技术模拟真实世界的最重要的意义所在。

3从专业化到公众化:以社群力量推动数字学术

Web 2.0之后,网络不仅是传播信息的渠道,而且是人际交互的平台;不仅是探索知识的宝库,而且发展成连接万物、实现知识创造的虚拟空间。

据估计,美国人每天花在社交网络脸书的时间大约有40亿分钟,相当于7500人年。他们不论做什么,有意义还是无意义,他们的行为模式本身,就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都是对脸书的贡献。目前我国已有7.1亿网民,其中手机网民6.56亿,他们每周上网时间大约为26.5小时,如果能把他们的时间组织和利用起来,或者在满足他们上网目的的同时顺便实现一些其他目标,则将产生巨大的财富。实际上已经有了大量这样的案例,美国社交网络专家克莱・基舍(Clay Shirky)将这一现象称为“认知盈余”。

将人们的“认知盈余”应用于科研领域,就形成了所谓“公众科学”。公众科学(Citizen Science),又称公民科学、大众科学、群智科学(Crowd Science)、社区科学(Community Science)、公众参与式科学研究(Public Participation in Scientific Research),它是指公众作为研究者参与到科学活动中的过程。高深的科研工作往往被认为是一种高度的专业化工作,必须经过长期严格的训练才能进行,而现在转变为人人能参与,并不是说科研事业本身降低了难度,而只是其方式过程发生了改变,降低了参与门槛而已。基于数据的科研过程在基于网络的管理平台上,有可能剥离许多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归纳整理的步骤,把人类擅长的“劳动密集型”工作通过分发众包,从而实现大众参与并推进科研创造。南京理工大学的赵宇翔教授对公民科学现象有着深刻的理解,他总结公众科学通常有如下特点:①群体性;②协作或竞争性;③任务众包;④开放性等。公众广泛的参与也是数字学术的一个特征。

当一部分“数字公民”徜徉于虚拟世界不亦乐乎的时候,不能忘记还有相当数量的“网络弃民”游离于数字世界之外,或者冲浪技术不够高超而遭遇不公,甚至网络“欺凌”。秦健教授对于数字公民现象进行了全面的阐释,并把数字公民所需具备的能力总结区分为九个方面,分别是:信息查找能力、电子商务能力、交流能力、数字素养、数字礼节、数字法律、数字权利与责任、数字健康与数字安全等,她特别指出传统社会中的相关做法和规则在数字世界可能完全失效,需要建立新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尤其要关注其中的一些负面影响。

公众科学和数字公民是当前数字学术发展的一种新现象、新趋势,图书馆不可能游离于整个数字学术大环境之外,它们与图书馆当前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图书馆已经开始利用众包方式来丰富和改善自己的资源系统,特别是一些数字人文系统;其次,越来越多的图书馆通过学科馆员、数据馆员等岗位直接参与到科研过程中去;第三,图书馆的资源管理门户向知识服务平台进化,本身提供了很多2.0交互功能和社交化功能,提供公众交互的可能;最后,图书馆作为一个公立机构能够对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起到一定的保护、正误、校勘和去讹作用,这其实也是图书馆长期以来作为一种规范控制机构的功能延伸。

秦健教授给大家展示了数字学术的完整图景,她认为数字学术是利用数字化工具手段和数据进行知识生产和知识扩散的完整过程,伴随了学术研究生命周期全过程。她列举了目前常用的数字学术工具,如Zotero、Evernote、Dropbox、Diigo、Google Drive和Scoop.it等,这些工具都具有很强的社交性,说明数字学术使学术的参与性大大增强,促进数字公民的增长,带来群众智慧。未来重大的科学进展有可能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有学者笑谈,可能会有成千上万的数字公民因为参与了民众科学的目,而同时获得诺贝尔奖。

无论如何,数字学术将是未来科学研究的一般形态,它具有对象的数据化、过程的网络化、组织的虚拟化、参与的公众化、成果的开放化、出版的语义化和交流的智慧化等特点。但它也不是没有负面效应,例如民科和反智现象等,这些现象只能在同样的数字学术环境中,通过加强交流、消除信息的不对称性等方式加以克服。

脸书和微信这样的平台正在发展成为人们须臾不可或缺的“社会机器”,人们在其中的创造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而科学研究也将如此。张晓林在报告中指出,未来的科学研究、内容出版,知识服务等将会由一种线上线下交织的“社会机器”来提供,人的活动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智慧交通未来趋势篇(7)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5)09-00-03

0 引 言

随着物联网、新一代移动宽带网络、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轮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深入应用,城市信息化向更高阶段的智慧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自1998年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数字地球概念以来,世界各国主要城市纷纷启动智慧城市战略。伦敦、纽约、东京、巴黎等城市都希望通过信息化发展破解城市发展难题。美国、瑞典、新加坡、日本等国家的智慧城市建设纷纷起步。

我国自“十二五”规划以来,各大城市都认识到智慧城市建设对改善人居环境质量、优化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管理、提升居民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纷纷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截至2014年,有300余城市提出智慧城市发展规划。

与此同时,学术界也对智慧城市的内涵有一定共识:其一,智慧城市的基础是实体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的相互融合;其二,智慧城市的主线是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运用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其三,智慧城市的核心是以开发、整合和利用城市信息资源为居民、企业提供信息服务为手段,从而实现城市规划发展能力、城市公共设施水平、城市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使城市达到“智慧”状态。

1 我国智慧城市发展情况

1.1 政策支持

政府是城市建设的管理者、引导者、推动者,智慧城市作为信息技术应用在上层建筑层面的延伸产物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促进政府与城市管理的协调发展,对城市的转型起着关键作用。从2010年开始,国家及地方“十二五”发展规划陆续出台,其中,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很多城市未来建设的重点。在国家的政策文件中,智慧城市经历被包含到独立的过程,政策涵盖的内容也从总体架构到具体应用,并在鼓励政策方面日趋明确和具体,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化,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红利”仍将延续。表1列举了部分国家智慧城市相关政策。

1.2智慧城市内容与规模

一般来说,智慧城市的总体架构概括为四层架构,两类保障体系。四层架构包括网络基础层、基于感知设备采集数据、网络传输数据的数据整合、共享、处理中心和公共云支撑平台。在基础平台的基础上,构建面向公众、企业、政府提供智慧化的一站式应用。公众服务平台涵盖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社保和智慧社区建设等;企业服务平台涵盖智慧产业发展、智慧企业服务、电子商务提升及智慧园区建设等;城市运行管理平台涵盖智慧城管、智慧交通、智慧公共安全、智慧环保建设等。保障体系指政策标准保障体系和制度安全保障体系。政策标准保障体系包括组织领导、项目管理、投融资、创新交流等机制建设。制度安全保障体系包括信息安全监管、测评、应急处置等体系建设。图1所示是智慧城市的基本构架。

图1 智慧城市的基本架构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自2010年开始推进,至2012年底,全国有超过180 个城市投入智慧城市建设,通信网络和数据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接近5 000亿元。2013年初,国家住建部公布了90个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并配套了包括国开行、商业银行在内的4 400亿授信额度。从整体投资规模来看,“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IT投资规模近1万亿元,十三五期间,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有望超过4万亿元。图2所示为中国智慧城市投资规模及同比增速柱状图。

图2 中国智慧城市投资规模及同比增速柱状图

1.3 商业模式

目前,智慧城市投融资和商业运作的模式主要有表2所列的7种常见商业模式,包括:政府独立投资建设和运营、政府运营商共同投资建设和运营、政府投资委托运营商或第三方建设和运营、政府牵头BOT 模式、运营商/第三方独立投资建设运营、联合建设运营和公司化运营等。由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公共属性较强,政府对于项目的所有权较为看重,国内投资通常呈现为政府直接投资和运营(BT 或者直接支付),或者政府投资,由运营商进行建设运营(BOT)的商业模式。

具体来说,前四种模式中政府主导或参与,但差异之处在于参与程度的不同。相比较而言,政府主导或参与,在融资、建设、共享等方面更容易推进,运营商/第三方专业建设和运营便于实现专业化运作。后三种模式政府参与程度较少,更多的是由一家或者几家通过联合或公司化运作模式承接智慧城市的建设任务。智慧城市建设本身是浩大且长期持续的工程,不仅仅需要政府的牵头和参与,更需要动员产业链上的成员共同参与。从目前来看,越来越多的智慧城市项目建设模式逐步从政府主导单一模式向社会共同参与、联合建设运营的多元化模式转变。

2 智慧城市的未来趋势

(1)云计算大数据中心逐步成为智慧城市基础信息平台。

工信部电信研究院2014年5月的《云计算白皮书(2014)》估计,2013年我国公共云服务市场规模约为47.6亿元,增速较2012年有所放缓,但仍达到36%,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云计算模式将成为电子政务与智慧城市的基础信息平台,同时也成为城市大数据汇聚、交换和共享的平台。云计算大数据中心涵盖基础设施云、平台云、数据云和应用云的建设。城市基础数据库、视频数据库、语音数据库等采集的数据传输到城市云计算大数据中心,形成基础设施云;通过城市大数据中心数据云实现数据资源统一交换平台,整合人口基础数据库、法人基础数据库、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等,实现了基础数据库的互联互通以及专题数据库的互联互通,形成数据云;通过提供政府治理、民生服务、社会管理、经济发展等应用,形成应用云。

(2)大数据成为城市运营与管理的新资源。

根据EnfoDesk易观智库《中国大数据整体市场趋势预测报告2014-2017》显示,中国大陆2014年进入大数据应用市场的快速增长期,增长速度将接近30%;预计2016年大数据市场规模总量将突破100亿人民币。大数据驱动行业成长,需求持续增强,应用逐步落实成为软件产业链的核心,企业着力培育自身的数据资产。在互联网上的数据、移动互联网上的数据、社交网络的数据和物联网的RFID、传感器等数据,这些大量的数据通过网络进行汇聚,并与城市基础数据库、专题数据库实现了连接,并建立起政府数据的交换与共享,实现政府数据开放,进行城市大数据分析,深化大数据行业应用,繁荣大数据交易市场,数据将成为城市的养料和血液,城市运营和管理的新资源。这些大数据资源,深化应用到电子政务、健康、党建、城管、信用环保、交通、舆情等领域,将形成大数据政务、大数据健康、大数据党建、大数据城管、大数据信用、大数据环保、大数据交通以及大数据舆情等新模式和新手段,更好的实现城市的精确化运营、管理与决策。

(3)民生云、互联网经济将改变智慧城市应用结构。

在往年平安城市、应急管理、数字城管等建设的基础上,智慧城市的应用结构将围绕“四个全面”的战略部署进行调整,民生、经济转型、依法治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等将成为应用重点,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民生应用、互联网金融、智能工业等经济应用、简政放权的智慧工商、智慧政府、智慧党建等将成为应用热点。

(4)互联网、物联网产业将成为主导产业。

应用物联网装置于2015年可达29亿元,而2020年更可达到132亿元,将成为带动未来智慧城市衍生出来的新商机的主要力量。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将改变传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现阶段,智慧产业的核心是互联网产业。电子信息产业链的上下游将围绕互联网应用进行产品升级和转型,如分布式计算、内存计算、非结构化数据库等技术和产品的升级。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业态逐步成形,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主流。互联网传统行业加速形成新型产业业态,如互联网金融、智能工业等。

(5)智慧城市投资建设与运营模式不断创新。

随着智慧城市平台的建设,智慧城市的商业模式日渐清晰,围绕智慧城市的投资和建设模式也在不断创新。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建设产业投资平台,成立合资的智慧城市平台运营公司,进行智慧城市顶层涉及和运营,整合上下游资源,建立智慧城市平台的生态环境,各种增值应用以商业模式实现对政府、企业和个人的服务。这将成为一个阶段主流的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模式。

3 结 语

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商业模式等技术和商业应用的不断成熟,智慧城市的建设落地速度不断加速。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空间、前景和影响力将成为我国城市建设新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徐静,陈秀万.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4(7):23-26.

[2]杨礼茂,李文静.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风险与对策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4(6):2-6.

[3]张振刚,张小娟.智慧城市系统构成及其应用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4(7):88-93.

[4]罗尚忠.大数据点睛智慧城市发展[J].中国科技论坛,2014(8):1.

[5]胡佳艳.智慧城市研究进展与展望[J].科技管理研究,2014(17):155-159,170.

[6]陈博.我国智慧城市群的系统架构、建设战略与路径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4(4):29-31.

[7]张振刚,张小娟.智慧城市的五维度模型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4(11):41-45,75.

智慧交通未来趋势篇(8)

1999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率先在国内推行开放教育模式,随后开放教育在国内地火如荼地展开,逐渐成为成人学历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开放教育所依赖的网络新媒体逐渐成熟,为开放教育学习的组织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一、开放教育的学习环境

(一)开放教育

开放教育是指以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为依托,利用交互式教学平台开展教学,同时提供必要的面授辅导、视听教材、多媒体课件,实现“人人、处处、时时可学”终身教育价值理念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开放教育的特点在于学生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移动终端等网络技术,根据自己的兴趣及专业学习要求,自主安排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和学习方式。开放教育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对入学者的年龄、职业、地区、学习资历限制较小,学生可自主申请入学。一般,开放教育采用学分制,学生修完要求学分即可毕业。开放教育采取学生自主在线学习为主,教师面授辅导为辅的教学形式,形式灵活,特别适合成人学习。

(二)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是指学生参加教育所处的外部环境,是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形成专业技能的外部教育条件。研究表明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组合。学习资源则包括学习材料、帮助学习者学习的认知工具、学习空间等组成。人际关系是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互关系。学习环境主要包括物理学习环境,资源学习环境,技术学习环境和情感学习资源。

(三)开放教育的数字学习环境

上世纪九十年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多媒体、互联网、在线课程等教育资源逐步带入课堂,为开放教育的组织和开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随着各领域对数字化概念的推广,开放教育学习环境进入数字化时代。数字学习环境是指学习者借助移动设备、互联网等网络设备进行在线学习,教学内容通过数字化表现形式予以呈现,学生通过虚拟化的物理环境相互交流,与教师进行教学互动的学习环境。数字学习环境主要特点在于,第一,教学内容的数字化。开放教育将传统书本内容及课堂教学内容借助网络媒体重新呈现,教学内容趋于图片化和多媒体的特点。教师之前的口述、板书逐渐变成数字信息输出,教学内容音像结合,图文并茂。第二,学习过程的自主化。数字学习环境下,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形式已经发生转变。开放教育将师生的物理环境进行分离,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并可以选择与教师互动的方式。第三,学习环境的虚拟化。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计算机网络参加开放教育的学习,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数字化学习环境越来越趋于虚拟化,也更加便利。

二、开放教育从数字学习环境向智慧学习环境变革的必要性

(一)数字学习环境变革的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学习者对学习环境、学习方式以及学习体验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诉求,数字学习环境在学习者远程学习的过程中渐渐体现出明显的局限性,一定程度导致了国内开放教育长期处于缓慢发展的态势。首先,教学效果不理想。开放教育和传统的课堂教育区别明显,但是远程教育工作者和教师在设计教学课程、现场组织教学时,往往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缺乏吸引力,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其次,数字学习环境在学习互动方面具有局限性。数字化教学环境适合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讲解,对于需要互动明显的高阶教学目标,如创造力、艺术感知等难以准确把握。最后,数字学习环境虽然可以设计评价教学质量的手段和方式,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往往难以做到客观公正,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的教学质量,仅通过虚拟的数字环境难以准确掌握和控制。‘

(二)智慧学习环境的发展

智慧学习环境是近几年提出的新概念和新课题,受到广大学者的密切关注。对于智慧学习环境,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解释由学者钟国祥等提出,智能学习环境应以学习者学习为中心,借助相匹配的媒体、工具、技术、教师、教材等构成智能性、开放性、集成化的虚拟现实学习空间。在这个学习空间中,既方便学习者开展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又方便教师提供适时的指导、客观的评价与考核。智慧学习环境概念提出时间较短,尚且处于探索和初步运用阶段。智慧学习环境具如下主要特点:1.智慧学习环境能够感知学习者的学习情景智慧学习环境能够通过记录学习者学习的时间、地点、活动、内容和学习伙伴等信息,分析并感知学习者的学习情景,并根据情景为其定制适合的学习计划、推送准确的学习资源或推荐其加入附近的学习团体或相关内容的学习社群。2.智慧学习环境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智慧学习环境可以通过记录学习者学习过程,行为习惯,识别学习者的需求、偏好、能力、风格等个性化特点构建学习者模型,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并可以对各个阶段的学习形为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价,对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起到计划、执行、监督和反馈作用。3.智慧学习能够为学习者提供逼真的学习体验智慧学习环境借助现场模拟和仿真技术,通过3D、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模拟传统教育中难以接触到的实践场景,使虚拟教学环境接近于真实场景的体验。可以极大的增强学习者学习体验的真实性。

三、开放教育学习环境的变革趋势

(一)学习环境将促进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日趋完善

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存在的局限性是制约开放教育保证教学质量的主要问题。数字学习环境的优势在于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讲解上更为便利,但却缺乏对学习者学习过程进行整体的监督与学习过程的评价,更无法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实时反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开放教育的教学内容将越来越精细化,高阶的教学目标也将被分解为易于接受的元素。此外,丰富多彩的多媒体呈现方式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呈现,同样促进教学内容日趋丰富。在评价方式方面,传统单向传授、单向评价的教学模式将被彻底改变,学习者与教学者之间一对一的精准反馈机制将被建立起来。凭借高科技的信息采集系统,课堂中每位学生的听课情况、知识技能掌握情况、教师的每次反馈都会被及时地捕捉并记录下来,经过科学的数据分析,可以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做出精确、客观的评价。

(二)学习环境将趋向于虚拟现实的完美融合

当前的开放教育的学习环境为典型虚拟教学环境,学习者通过网络参与学习。随着教育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开放教育的学习环境将逐步实现虚拟教学环境与物理教学环境的完美融合。当前的3D虚拟现实等技术已经初步实现了开放教育的模拟再现,未来的开放教育环境将进一步拓展虚拟现实技术领域,让参加远程教育的单独个体切实感受到自己身处师生交互、同学交互流畅的课堂环境。未来的开放教育必将是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与远程教学完美融合。在这种开放教育学习环境下,抽象概念将被具体化,教育将为学习者打造高度开放、可交互、沉浸式的三维学习环境。随着3D虚拟现实技术、VR等设备的完善与升级,物理环境中的感知和调节功能奖杯融入到虚拟教学环境,使虚拟教学环境逐渐趋于真实。学习者可以借助现场模拟和仿真技术,增加教学体验真实性。同时强大的技术环境,可以将学习者信息,如生理指标、情绪状态等,传递给教育机构。教育机构利用大数据获得的数据,给予学习者更加准确的反馈和学习支持,促使虚拟环境和现实环境完美融合。

(三)学习环境将促进教学互动越来越有效

当前人们对开放教育持质疑态度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教学间互动极少且交互滞后性严重。虽然当前的开放教育环境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非常便捷,邮件、论坛、即时聊天工具都可以被使用,但由于教师与学生比例不均衡,教师难以第一时间对学生诉求予以解答。同时当前的开放教育还不能实现教学间有效互动,双方的沟通还停留在文字交流的层面,交流的情绪、态度等要素难以准确传递,导致双方之间交互有效性不足。教学间的高交互性是未来开放教育学习环境的一个必备特征。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现代传感器、RFID标签、无线接入等技术将被进一步发展和运用,教学互动从现实交流逐渐向虚拟交互转变。仿真互动将成为未来开放教育的重要课堂表现形式。在这种环境下,学习者可以与虚拟导师、虚拟同学进行直接互动。同时教师也会实时获取每位学生的实施,方便为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针对性指导,真正实现教学间有效互动。

(四)学习环境将越来越符合个性化教学需求

开放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在于以学生为中心,即教育体现为学生个性化服务的特点。然后当前的开放教育还难以实现教育的个性化。一方面,教育组织方难以对参加开放教育的学生进行实施监督和指导,仅能了解学生学习时间、考试成绩等简单数据;另一方面,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难以反馈给校方,学生只是被动参与学习,仅能通过邮件、电话等手段反馈个人需求,效果欠佳。随着信息技术、传感技术、大数据等信息领域知识的不断突破,未来的开放教育将越来越注重教育的个性化。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将通过专业测评得到精细解读,开放大学也将针对学生的个性化数据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通过建立虚拟的“一对一”教学辅导,促进学生个性化目标的达成。此外,参加开放教育的学生多为已参加工作的成人,他们通常具有一定实践工作经验。未来的开放教育学习环境应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网络技术的发展,可以实现学生足不出户即可模拟现实实践情景。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亲身体会理论与实践的知识点讲解,一方面提升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促进学生将所学运用在工作实践中。

[参考文献]

[1]黄荣怀等.从数字学习环境到智慧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变革与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1):75-84.

[2]张永和等.智慧学习环境中的学习情景识别—让学习环境有效服务学习者[J].开放教育研究,2012,(1):85-89.

[3]谢幼如等.智慧学习环境下学生科学探究心智技能的培养[J].开放教育研究,2016,(2):104-102.

智慧交通未来趋势篇(9)

“平安中国”引发了新一轮“平安城市”的建设热潮。前几轮的平安城市建设主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从一线到三四线城市几乎都搭建了平安城市系统,全国平安城市摄像头数量已超过2300万个。但是,由于缺乏顶层设计和前瞻性布局,很多现有应用难以实现信息共享和拓展,一些技术上的不成熟和应用建设中的不足,导致目前平安城市建设出现五大核心问题,即图像不清晰、网络不通畅、存储不完善、信息不共享和分析不智能等。

在入口前端,早期的摄像头分辨率低、帧率低、拍摄图像模糊,往往在突发事件的研判中漏掉关键信息。在传输中端,在老城区、偏远地区、环境恶劣地区、供电困难和监控点复杂等区域,难以使用传统的有线方式建设,同时,一线干警的处置信息也无法实时传回调度中心。在存储和应用后端,随着图像信息的大量产生,现阶段存储设备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容量大、业务拓展快、数据安全性强的要求。海量数据无法精准定位和提取;大量的信息不能实现共享;当前的分析不智能,缺乏人脸识别、大数据智能分析等手段,仍需大量人工辅助来进行信息整理。

在“云物移大智”兴起和逐步落地的背景下,新型智慧平安城市建设将不断走向深入,呈现四大趋势:

第一,全面感知,从传统声像发展到多种接入源。未来,视频监控系统的前端数据采集将从传统的图像信息、声音信息采集拓展到更加广阔的感知源,包括温度、湿度、粉尘传感器,警用移动终端,智能手机,甚至车联网中的汽车等。行为模式识别、生物识别、目标检测与分析、自动跟踪识别、运动理解等技术将成为重点应用领域。

智慧交通未来趋势篇(10)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未来城市将承载越来越多的人口。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部分地区城市病问题日益严峻。为解决城市发展难题,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智慧城市已被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上发展日程。

自2008年IBM在纽约召开的外国关系理事会上提出智慧的地球这一理念以来,智慧城市的建设在国内外许多地区已经展开,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国内的如智慧上海、智慧双流,国外如新加坡的智慧国计划、韩国的U-City计划等。

为了解目前全球范围内关于智慧城市的专利布局概况,我们在全球专利数据库中进行了检索,截至2017年11月21日,全球范围内共有与智慧城市主题相关的专利/专利申请共867件,合并后得到680组专利同族,其中国内专利457组,国外专利223组,国内专利数量基本为国外专利数量的两倍。

下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这些专利族的布局状况进行解析,以了解智慧城市相关技术目前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

一、申请趋势

下图是智慧城市相关专利在全球范围内的申请趋势:

图1 申请趋势

上图可以看出,智慧城市相关专利的申请始于2006年,之后的五六年间始终保持着比较平缓的趋势,每年约有十来组申请,至2013年出现陡增,年申请量为68组,2017年突飞至269组。由于专利公开通常有一段时间的延迟,因此2017年的实际申请数量将会多于图示数据。从2017年目前已公开的173组可以预计,今年的申请量将仍会大于去年。

下图是智慧城市相关专利在国内外的申请趋势:

图2 国内外申请趋势

可以看出,国外专利申请较早,且量始终在十组上下,直到2017年跃至108组;国内专利申请始于2008年,当年只有1件(专利号CN200820101052.8,申请人福建先创电子有限公司,内容涉及智能城市无线网络资源共享系统,该专利已由于未缴年费而失效),持续申请始于2010年,虽比国外晚,但发展较快,尤其近几年的年申请量均大于国外申请量。进一步进行统计,发现国外专利基本都是发明,只有1组韩国实用新型,而国内专利中,发明有316组,实用新型有131组,实用新型数量约为发明数量的一半。

下图是智慧城市相关专利在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分布以及申请趋势,可以明显看出中国近几年在智慧城市方面的大力布局;另外韩国在该方面专利布局较早,但量始终不多;美国与中国的布局节奏相近,但从数量上来看,申请力度不及中国;其他国家仅有少量布局,例如德国、印度、日本、新加坡等。同时,2017年PCT申请增加至33组,可见各申请人在智慧城市方面,采用PCT申请进行海外布局也是比较常用的手段。

图3 各个国家分布及申请趋势

二、申请人概况

下图是智慧城市相关专利的申请人排名,可以看出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在这方面的毋庸置疑的优势,结合前文分析结果可知,三星电子的布局主要在美国和欧洲,在其本国仅有少量布局;其他申请人数量差距不明显,例如排名第二的申请人成都秦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秦川科技)有19组,其是专业从事燃气表设计、生产、销售的高科技企业,KT公司(KT CORPORATION)位居第三,为16组,其前身为韩国电信,是韩国一家有线/无线综合通信服务提供商,侧重于信息和通信业务,占有韩国本地电话和高速互联网业务的最大市场份额。另外IBM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有6组,布局地均在美国。

图4 申请人排名

下图是智慧城市相关专利排名靠前的申请人在近几年的申请情况,可以看出三星电子的申请基本都在去年和今年,其目前正处于大力布局期;秦川科技的19组专利均申请于2017年3月26日,且均为发明;KT公司申请较早,始于2006年,但2011年之后无申请;IBM公司不急不躁,申请节奏缓慢且平稳。

图5 申请人申请趋势

三、技术聚焦

3.1 IPC分类

下图是智慧城市相关专利的IPC统计分析,可以大致看出相关专利的布局方向,其中,大部分专利与电通信技术(H04)相关,尤其是数字信息的传输(H04 L)方面;其次较多涉及物理计算、推算、计数(G06),尤其是专门适用于行政、商业、金融、管理、监督或预测目的的数据处理系统或方法(G06Q);另外还有少量专利涉及照明装置或其系统的功能特征或零部件、照明装置和其他物品的结构组合物(F21V)等。具体分布数量及IPC含义如下图所示:

图6 相关专利IPC分布

在进行专利布局时,由于多种原因,使得国内申请人和国外申请人通常侧重点有所不同,下图是国外申请人关于智慧城市相关专利的IPC统计分析:

图7 国外申请人相关专利IPC分布

通过对上面图6和图7的比较,可以发现出,国外申请人的专利布局侧重点在无线通信网络(H04W),其中主要是专门适用于无线通信网络的业务或设施(H04W4/00)、本地资源管理的无线资源分配(H04W72/04)、连接管理的连接建立(H04W76/02)、网络业务量或资源管理的业务量管理(H04W28/02

)等,也有为数不多的一些专利涉及专门适用于特定经营部门的系统或方法,例如公用事业或旅游(G06Q50)等方面;而国内申请人的布局侧重点在数字信息传输的传输控制规程(H04L29/08)、以协议为特征的数字信息传输(

H04L29/06),以及专门适用于行政、商业、金融、管理、监督或预测目的的数据处理系统或方法(G06Q)等方面。

3.2 文本聚类

针对IPC分布图中每个IPC分类下的所有专利的文本内容进行组织和导航,绘制文本聚类图,以了解相关专利的文本聚类方向,从而了解申请人保护较多的技术聚焦方向,如下图所示:

图8 文本聚类

上图可以看出,智慧城市相关专利内容聚焦于多个方向,从技术角度看,较多聚集于无线通信、移动通信、传输、安全、监控、终端、数据、模型、控制系统、设备等方面;从应用方面看,较多聚集于智能水表、城市交通、停车管理、城市照明、绿化、温度监控等市政企划管理等方面。具体地,对每个技术聚类的相关专利进行二次聚类,并整理成表格,如下所示:

表1 二次聚类

根据上表中的分点地图可以看出,

①从技术角度

无线通信相关专利较多涉及服务器、网络、基站、空间多路复用、信道状态、拥塞控制、无线局域网、无线通信、身份验证、云服务等;

信息监控/安全相关专利较多涉及定位系统、远程、诊断、无线通信、全方位、管理系统、传感器信息等;

数据模型相关专利较多涉及三维、模型构建、用户界面、识别方法、神经网络、物联网、可视化等;

②从应用角度

信息监控/管理相关专利还较多涉及暖通空调、水力发电、电能表、城市照明、物联网、排涝、指挥,以及生物特征信息、身份验证等;

城市交通相关专利较多涉及交通信号、混合动力汽车、城市公交、交叉路口、立交桥、轨道交通、搜索、站牌、停车场、护栏、消防等等;

城市照明相关专利较多涉及太阳能、单灯、矩阵、物联网、断路器、电子、管理系统、控制等等。

四、总结

根据前文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智慧城市相关专利在近两年间均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当前正处于智慧城市技术相关专利的大力布局阶段,其中以三星电子尤其突出,国内也有大量公司进行相关技术研发;目前国内专利中,实用新型约占比1/3;申请人采用PCT手段进行海外布局也是比较常用的方式。

总体来看,智慧城市相关专利布局大多集中于电通信技术(H04)尤其是数字信息的传输(H04 L),以及物理计算、推算、计数(G06)尤其是专门适用于行政、商业、金融、管理、监督或预测目的的数据处理系统或方法(G06Q)。具体来说,从技术角度,较多聚集于无线通信、移动通信、传输、安全、拥塞控制、监控、定位系统、远程、诊断、控制系统、基站、终端、设备、身份验证、云服务,以及数据模型、用户界面、识别方法、神经网络等;从应用角度,较多聚集于智能水表、暖通空调、水力发电、城市交通、混合动力汽车、停车管理、城市照明、绿化、温度监控、排涝、指挥等市政企划管理等方面。

国内、外申请人的申请侧重点有所不同,国外申请人的专利布局侧重点在于智慧城市技术本身,主要是无线通信网络,例如专门适用于无线通信网络的业务或设施、本地资源管理的无线资源分配、连接管理的连接建立、网络业务量或资源管理的业务量管理等;而国内申请人在布局时对技术本身和技术应用并重,侧重点在于数字信息传输的传输控制规程、以协议为特征的数字信息传输,以及专门适用于行政、商业、金融、管理、监督或预测目的的数据处理系统或方法等方面。

国内企业对智慧城市的热衷度正空前高涨,各申请主体对智慧城市技术的专利申请正大力加强,无论是从技术方面还是应用方面,涉及内容都非常全面和宽广,涵盖了从数据模型到通信网络再到云服务、从智能家庭到市政企划的方方面面。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推动下,我国的智慧城市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很多挑战,整个产业链的形成尚需较长时间的探索。面对这个有利契机,神州数码更需重视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并注重利用专利制度保护自己的创新成果,同时运用先进理念和先进技术,结合本土,为智慧城市标准的建立为国家出谋划策,以助力我国智慧城市的更快更好实现。

专利常识

l 什么是专利?

专利是专利权的简称。指按照专利法的规定,由国家专利机关授予发明人、设计人或其所在单位,在一定期限内对某项发明创造享有的专有权。

l专利如何才能受到保护?

一项新的发明创造只有申请专利,取得专利权才能受到法律保护。

l 专利如何分类?

专利分为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三种类型。

上一篇: 工业化建筑的优势 下一篇: 生物科学研究的方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