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的基本职能和特点汇总十篇

时间:2024-04-03 15:40:56

会计的基本职能和特点

会计的基本职能和特点篇(1)

五年制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在构建新型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的基础上,打破学科性课程的约束,从“能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的职业教育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目标出发,以“学生愿意学、教师教得轻松、教学效果好”为原则,以制定课程标准为载体,优化、整合、建立能适应职业教育特色要求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本文是以“能力本位”观课程论为主导,对五年制高职教育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和优化整合,以及部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重组、整合与精选、凝练,提出自己的看法。 

 

1.五年制高职教育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和优化的基本要求 

 

1.1 把握五年制高职的本质特征 

五年制高职是属于初中后学制五年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实行五年一贯制培养的高等职业教育,姓“高”、名“职”、字“五年一贯”是五年制高职的本质内涵。因此,在改革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时,应把握“职”字、认知“高”字,用好“五年一贯”。 

把握“职”字。就是在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中,应牢牢把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突出培养生活能力和职业能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顺利就业和职业发展服务。 

认知“高”字。就是构建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应体现为“三高”特征: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一线的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专业教育主要是高新知识技术性教育,前沿性技术、知识掌握程度高,专业复合性强;教学模式上产学研结合程度高,教科研能力强。 

用好“五年一贯”。与高中后高职教育相比较,五年制高职具有三个优势:一是“五年一贯”具有统筹安排中等和高等职业技术教学的系统优势,使中职和高职相贯通,既能保证高等教育的规格要求,又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二是具有“年龄优势”,入学年龄小,可塑性强,是接受技能训练的最佳年龄段,只要正确引导,很容易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使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具有“现场、综合、反复训练”三大特点,毕业生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三是“门槛低”,是初中后的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大众性、普及性、社会性的特点,需要降低起点、重构基础,反映前沿、系统构架。 

1.2 把握会计专业的基本特征 

会计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是知识体系的系统性。会计专业知识本质上是国家财经政策、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体系的掌握、解读和应用,需要学生掌握较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才能具备较高的解读能力、理解能力、要运用能力。是典型的“知识---技能”型的专业教育路径,学生的技能培养必须建立在基本知识熟练把握的基础之上。 

二是综合素质要求高。会计岗位是单位的财经管理层面岗位,要求学生应具备较强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责任素质、协作精神、会计职业道德。 

三是就业岗位群宽泛。在会计岗位群的基础上,也可以面向财政、税收、金融、统计等专业岗位群就业,与财经类其他专业交叉性比较强,要求课程教学内容设置既要有精度,又要有宽泛广度。 

四是专业复合能力强。学生应具有流畅的口头表达能力、撰写常见财经应用文和一般信函能力、会计电算处理能力、财经情报资料检索能力、财经制度文件阅读理解能力、会计岗位执行运用能力、对国际通行财经惯例的了解和初步运用能力等。 

 

2.五年制高职教育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和优化路径 

 

教学内容改革和优化最关键的是,对每门课程要明确三个要点:一是课程功能(课程性质 、培养目标);二是课程改革指向(改什么?怎样改?);三是课程教学任务(知识、技能、素质)。为此,我认为在对五年制高职教育会计类专业教学内容改革和优化整合过程中应依据下列路径进行。 

第一步是课程性质选择:是项目课程?还是学科课程?是以项目为主课程?还是以学科为主课程?技能训练为主?还是知识掌握为主?通过选择明确课程性质和特征。选择的依据是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的地位和功能、知识与技能的融合顺序、与工作岗位的密切度。 

一般来讲,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专业基础的地位和功能,主要是为专业主干课程服务,“知识---技能”型融合顺序的,则一般是以学科为主的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专业主干的地位和功能,与工作岗位的密切度高,“技能---知识”型融合顺序的,则一般是以项目为主的课程,可以作为项目课程开发。 

第二步是明确课程改革的指向问题。即回答课程存在什么问题?明确改什么;课改的主要指向是什么?明确怎样改。 

第三步是明确定课程新目标。即该课程教学态度目标、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的标准规定。我们认为确定某个课程的目标确定原则是“三以两体现”:以课程定位为基础,以专业从业岗位职业能力为指向,职业教育培养规格为标志(“高等”?“中等”?),体现课程改革指向,体现课程教学的总体任务。 

第四步确定课程教学新内容体系。我们认为某门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主要确定下列几个方面内容: 

(1)明确知识教学体系和技能教学训练体系。(2)以认知为原则,建立分层的知识体系(基本知识、扩展知识、理论链接),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3)以职业从业基本技能构建技能教学训练体系。(4)实施方法与手段。(5)考核要求与质量控制。 

 

3.五年制高职教育会计类专业教学内容改革指向 

 

明确了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路径后,如何优化整合,最关键的是明确专业教学内容改革指向。我们认为五年制高职教育会计类专业教学内容改革指向主要以下几个方面: 

3.1 及时适应会计改革 

面对我国会计改革,如何在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中适应之,是教学内容改革的首要指向,主要包括课程教学容量的选择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两个方面。 

3.2 知识系统与专业能力的融合 

以认知和能力训练为核心,构建知识体系和能力训练体系,达到以学生为主体、有所创新、有所特色、适应高职教学的教学目标。 

3.3 特色性问题 

力求符合财经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要求,重构基础、反映前沿、突出重点。 

3.4 会计从业资格考核结合问题 

将会计从业资格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中,建立不同课程学习评价体系。 

3.5 项目课程的开发领域问题 

会计专业项目课程在哪一个课程系统或哪一门课程中开发,或某门课程的特定部分等,需要细致研究。我们认为,会计专业项目课程开发主要集中在专业实践项目课程系统中。 

 

4.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部分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和优化整合 

 

4.1 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和优化 

4.1.1 课程定位 

基础会计课程既是财经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又是初级会计岗位职业能力的“成型”课程,既是会计“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载体,还是会计专业认同、初级会计岗位职业技能训练的载体。因此,本课程的定位为:“一个认同、两个基础、三个基本、四个目标”。

    一个认同:通过本课程的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对会计专业的认同问题,并通过认同,培育学生对学习会计专业的兴趣,了解会计实践中的现状和社会生活中的功能。 

两个基础:即本课程一方面是会计专业主干课程的专业基础课程,另一方面是初级会计岗位职业综合能力的养成课程。 

三个基本:即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主体是会计的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基本理论。 

四个目标:基础会计课程应实现认同职业角色、夯实专业基础、履行岗位能力、把握专业技术等四个教学目标。 

4.1.2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指向 

由于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知识性、专业性理论太强,目前存在的问题是:(1)教学目标的单一性。重视会计基本知识和理论的认知和把握,缺乏专业知识的系统性教学与专业能力的训练的有机结合。(2)教学内容的选择层次性弱。本科、大专、中专等不同的教育层次的教学内容选择性不明显,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不突出。(3)学生学习难度太大,不易理解,学习无兴趣,被动学习的局面相当普遍。(4)教学方法单一,创新性弱,考核评价方式不易创新。 

基础会计课程改革指向:(1)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按照知识、素质、态度、职业准备的培养定位,调整教学培养目标。体现知识把握、理论认知和专业实践能力训练相益结合的教学要求。(2)符合职业技能教育的特点和要求,明确知识教学体系和能力教学训练体系。使教学内容具有可读性、趣味性、实践性。尽量形成综合化或模块化教学内容结构,具有层次性。(4)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便于增强学生自学的趣味。 

4.1.3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 

(1)以“实现认同职业角色、夯实专业基础、履行岗位能力、把握初级会计岗位专业技术”等四个基本目标,彻底打破按学科和理论体系设计课程的模式,按照初学者的认知规律,以“会计职业认知——会计出纳岗位——会计记账岗位——会计理论和知识基础”等模块群设计教学单元,依据初级会计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和为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基础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2)具体教学内容项目的选择和编排顺序一是按照“认知会计职业、训练会计出纳基本技能、理解会计专门方法、运用会计专门方法、记账员能力培养、初级会计岗位工作任务、会计基础理论和知识”的逻辑顺序;二是从基础知识体系构建角度,保持会计的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之间的内在必然关系。(3)根据会计人员岗位的工作需要,在学习该课程后,可以根据教学计划的整体安排,参加“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考试。 

4.2 财务会计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和优化整合 

4.2.1 财务会计实务课程定位 

本课程为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基本掌握财务会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并初步掌握会计实际操作的技能,为以后从事财务会计岗位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的知识教学目标是:在正确应用《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基础上,能熟练处理小中企业日常经济业务;能认知大企业特殊经济事项的会计处理;能会查找上市公司的特别业务的会计处理政策、制度、办法。 

本课程的技能教学目标是:学生具备从事中小企业会计工作的基本能力,能够进行中小企业各会计岗位的会计事项处理。 

4.2.2 财务会计实务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指向 

目前财务会计实务课程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二是课堂教学的效果普遍较低。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建设日新月异,会计处理事项和处理原则含量膨胀,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部作为教学内容已经无可能,也没有必要。所以财务会计实务课程急需解决的就是教学内容的选择问题,优化一套适应五年制高职学生的教学内容。 

财务会计实务课程课改的主要指向是,降低起点、重构基础、反映前沿。按照下列级次建立分层的知识体系: 

必须熟练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小中企业为基础的日常经济业务会计处理。这是财务会计实务课程的主体内容。也是课程考核的主要内容。 

认知的扩展知识和技能,以中型、大型企业特殊的、非日常经济事项会计处理;这是财务会计实务课程的补充内容,可作选择的考核内容。 

链接的知识和技能,以上市公司为基础的特别经济业务会计处理政策、制度、办法。这是财务会计实务课程的提示内容,不做考核。 

4.3 成本会计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和优化整合 

4.3.1 课程定位 

《成本会计实务》是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会计类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从事会计核算和会计事务管理工作所必需的成本计算和成本分析的能力。 

本课程的知识目标是掌握中小企业日常成本计算和核算,技能目标是学生能运用基本的成本计算方法进行中小企业成本核算,具备在成本会计岗位工作的能力。 

4.3.2 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指向 

目前成本会计实务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科性强,教学难度大,教学效果较差;职业教育的特征不明显,能力训练体系不足,与成本核算实务岗位工作任务有差距,项目特征不明显。 

成本会计实务课程内容改革的主要指向是依托中小企业成本核算实务岗位工作任务进行项目课程改造。具体讲,按照成本计算的难易程度和认知规律,根据不同企业的成本核算特点,设计七个成本核算教学活动案例引入成本核算项目,实现理实一体化案例教学内容。教学活动项目主要有:(1)生产单一产品企业成本的核算。案例引出是简单的生产单一产品企业成本核算流程;知识点:是成本核算、成本要素、成本核算基本流程、企业类别及特点等。(2)生产单一产品企业跨月完工成本的核算。案例引出生产成本在完工成本与在产品分配的核算流程;知识点: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生产成本在完工在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的划分方法。 (3)生产两种以上产品企业产品成本的核算。案例引出生产费用在不同产品之间分配的核算流程;知识点:制造费用在不同产品之间的分配、辅助生产成本的分配等。(4)品种法的运用。案例引出品种法成本核算流程。知识点:品种法的特点、适应性等。(5)分批法的运用。案例引出分批法成本核算流程。知识点:分批的特点、适应性等。(6)分步法的运用。案例引出分批法成本核算流程。知识点:分批法的特点、适应性等。(7)成本报表信息与分析。案例引出成本报表的编制与信息分析基本流程;知识点:成本报表的种类、成本报表的编制方法、成本报表信息解读等。 

4.4 财务管理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和优化整合 

4.4.1 课程定位 

财务管理实务课程是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是形成学生核心专业能力的重要模块。其功能是介绍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务,培养学生从事财务管理工作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操作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财务管理中的基本理念,并加以运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一般记账人员提升为财务管理人员,充分发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及预测、决策的能力。 

作为会计类专业核心课程,侧重体现资金角度的综合管理,但从目前五年制高职就业岗位要求看,短期内还不能进入较高层次的财务管理队伍,因此本课程设计上针对一般会计岗位要求,而非直接培养财务经理,目的是让学生能领会财务管理要求,更好的做好会计工作,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必要信息,同时考虑学生可持续发展要求,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提供知识平台。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1)培养学生严谨的作风和对数字的敏感度,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合作配合、综合协调能力,为做好会计工作和财务工作打下基础。(2)应当使学生掌握财务管理基础知识、基本程序、基本方法和管理的基本技能,并能灵活运用其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企业筹资、投资和利润分配等管理活动的实际问题,具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 

4.4.2 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指向 

长期以来,财务管理实务课程在职业教育范畴内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内容的选择问题、教学难度与效果问题、能力训练的内容体系问题等。为此,我们针对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对财务管理实务的教学内容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调整和优化: 

一是以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岗位工作任务要求,重点以资金管理为主线进行教学内容选择,建立基本知识、扩展知识、链接知识组成的层次性教学内容知识结构。 

二是以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日常业务为依据,运用案例引导模式构建财务管理基本技能训练内容体系。 

 

参考文献: 

[1]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江苏职教网. 

会计的基本职能和特点篇(2)

一、《基础会计》课程特点

《基础会计》是中职学校会计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是一门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课程,主要研究会计的概念、职能、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恒等式、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财产淸查、成本计算、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等一系列内容,明确课程的性质、地位及其教学的目的要求,是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特别是要处理好与后续课程的关系,尤其要注意该课程与《中级财务会计》的关系,这两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不同,侧重点不同。《基础会计》侧重讲解会计的基本理论、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一些具体的业务实例,但这应该仅限于为阐述会计的基本概念、方法、而进行必要的举例,但不应该将重点放在解决具体业务问题上。

二、关于基础会计教学策略的探析

(一)重视第一堂课,强调基础会计课程内在框架体系。对于任何一门课程来说,均有其特定的理论结构及框架体系,只有先了解课程的内在框架体系,才能让学生能够在总体框架体系的基础上,学好每一部分的具体内容。通过第一堂课,让学生了解基础会计课程的基本框架体系及体系内每部分内容的相互联系、重点难点。

另外,在第一堂课中,要激发学生的会计职业兴趣,每个人都想从事喜欢的职业,一个人只有对某个职业感兴趣,才会产生学好它的强烈愿望和内驱力。所以会计教师首先应激发学生的会计职业兴趣。比如,笔者在讲《基础会计》第一节课时,先可以对学生进行详细的“会计职业方向”介绍,不仅让学生对会计职业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更让学生对会计职业产生浓厚的兴趣: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是尼克松时代的第一谋臣,早年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会计系;澳门首任特别行政长官何厚铧,曾获加拿大注册会计师资格,曾执业于香港一家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世界500强企业中的CEO大约有30%的教育背景是会计专业,有35%的人是由财务执行官升任的;外企中财务主管的月薪最低为一万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中方雇员的最低月薪为五千元。可见,会计是目前极为抢手的热门高薪职业。我国现在大约有1500万的会计人员,但具有国际水准和现代经营理念的会计人员特别缺乏。通过有的放矢的会计职业方向介绍,使学生了解到,会计职业是充满无限机遇的职业,是造就无数成功人士的职业,是岗位作用大、经济待遇好、社会地位高的人人羡慕的“金领银领”职业,从事会计职业前途光明,从而达到使学生对会计职业产生浓厚兴趣的教学目的

(二)调整部分教学内容、课程结构

针对中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等特点,笔者在《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从学生容易接受、容易掌握的角度出发调整了部分教学内容的顺序。例如,第一章会计的基本前提和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对于初学者来说,由于讲述的很多名词概念还没有学习,学生对这些概念一无所知,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的和效果,因此,这部分内容调整到课程的后面讲解,改变了传统的教学顺序,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将生产成本的计算调整至生产过程的核算中进行讲解,这样学生才能够更系统的掌握采购、生产过程发生了哪些成本费用,它的发生处在企业生产的哪个环节,让学生能够更系统的学习和掌握成本的计算方法。

同时,会计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教师在会计教学中可采用“跳入跳出”的生活语言来教学。所谓“跳入”就是将现实生活中与会计问题相关的成语、故事、比喻、笑话、典故等引入课本;所谓“跳出”就是将课本中复杂、深奥的会计哲理,会计术语同现实生活相联系。通过会计问题生活化,就能把教学中出现的复杂会计问题简单化,抽象会计问题具体化,深奥会计问题通俗化。比如,在讲资产的概念时就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来比喻资产的重要性;在讲“商业汇票”时用“借条”比喻商业汇票,把给人家打借条叫“应付票据”,收到别人的借条叫“应收票据”;在讲利润的形成和利润的分配时,把利润的形成过程形容为“做蛋糕”,把利润分配过程形容为“切蛋糕”。总之,通过会计问题生活化不仅做到了教学通俗易懂,易学易会之目的,而且还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书本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方法的比较

会计的基本职能和特点篇(3)

高等职业教育目标是培养服务于经济建设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近年来,高职会计教育为各行各业输送了大批会计专业人才,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高职会计教育暴露了不少问题,亟待高职会计教育界研究对策,不断改革。

一、高职会计教育的特点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规定,我国应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人才成长“立交桥”。高等职业教育明确成为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显然它与中等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相比,有其固有特点,这也正是该教育层次存在的理由。高职会计教育特点可以归纳为一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目标特点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应培养既具有大专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技能型、工艺型“三型”人才。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作为高等职业会计专业教育来说,所培养的人才应具备一定的会计理论基础和较强的会计实务技能。所谓一定的会计理论基础就是要求拥有比较系统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其会计理论水平高于中等职业会计专业的要求,而低于普通本科会计专业的要求。所谓较强的实务技能,就是要求高职会计毕业生在具备一定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确切地说就是要有理论结合实际的实务操作能力。这一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的基本特色,那就是理论适度、实际为主。

(二)生源特点

高职会计专业生源有两个方面,一部分来自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这部分学生的特点是,对会计专业知识有所了解,同时由于接受了三年的职业教育,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一些会计基本技能,但无论是理论还是实务,系统性不够。另一部分则是通过参加高考的普通高中毕业生,这部分学生可以说对会计专业一无所知。这就要求在高职阶段的会计教育应该区别对待。

(三)强调实训的特点

注重实训是其区别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又一显著特点。几乎所有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实训课程。强调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逐步形成了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据统计,我国高职院校中实训课约占总学时的25%左右。另外,大部分院校还通过建立了实验室、实训中心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形成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多功能实验室基地。

二、目前高职会计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专业建设基础较为薄弱,教学经验不足。导致高职会计教育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同时科技与社会发展也对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现有的高职会计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教学指导思想错位

高职会计教育,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服务实际的原则,这是高职教育的特点,也是高职教育的基本出路。与学术型普通高校相比,高职教育更强调应用性和技能性,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与中等职业教育相比,高职教育更强调层次较高的、较为复杂的职业技能训练,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但是,目前有些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定位偏离了应有的方向,走进两种误区:一是定位过高。把目标定位在理论型和研发设计型人才培养;二是定位过低,把目标定位在低层次、低技能操作人员的培养。这样高职教育很容易失去自身特色而趋同于普通高等教育或中职教育。使高职会计毕业生难以在社会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而在与其他就业层次的求职者竞争岗位时往往又难以突出自己的优势。

(二)教学内容混乱

首先,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没有按照高职会计专业所需开设课程,本科有的高职也有,中职有的高职也有,开设的课程缺乏创新又不具备高职特色。其次,教材选用比较混乱。有的高职会计教学选择供本科使用的会计专业教材,内容偏多、理论偏深、实践性内容严重不足,给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影响教学质量;有的是现行教材版本偏老、内容陈旧,不能及时反映会计专业的新理论、新技能,与高职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相适应;有的是自编或参与编辑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教材,看似高职专用教材,但编写针对性不强,层次混乱。至今为止也没有比较统一规范的适合高职会计教材;再次,讲授内容错位。将会计核算方法中成本计算按本科阶段的成本会计学来讲,中级财务按照高级财务来讲。这种教学越位的现象不仅忽视了课程的基本特点和基本要求,而且难以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的。

(三)任课教师缺乏实务经验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师资力量不足,特别“双师型”教师的严重缺乏。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已成为各高职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作为一名从事高职会计教育的教师,不仅应具备必要的会计理论知识,还应具备丰富的会计实践能力。目前的会计专业教师,绝大部分青年教师是直接从高校毕业后从事会计教学,虽然有较丰富的会计理论知识,但会计实践能力缺乏,尤其是社会会计实践经历的缺乏。教师队伍的现状,使会计实验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教学方法落后

首先是实践教学重视不足。按照教育部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原则意见特别指出,实践教学不能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但是由于公共基础课科目多,加大了理论授课的学时量,压缩了实践教学活动安排学时数,目前高职会计院校的普遍现象是实践课时大概在25%左右。实践课的人为压缩,使得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实践技能。其次,会计教育手段相对落后。仍然沿用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教师以教科书为依据,按部就班的讲授课本知识,学生动手机会少。实训停留在一本实验教材、一套模拟实验参考答案的状况,无法培养学生职业判断能力及创造能力。再次,理论与与实践教学分离。多数高职院校按照传统的做法,理论课与实践课分阶段分课时上,有的学校甚至理论教师和实践教师分开,严重割裂了理论与实践,影响了讲课的效率。

(五)不分教学对象

高职学生有的来自于中职毕业生,有的来自于普通高中毕业生,基础完全不同,但我们在教学时,很少做到区别对待,同一门课、同一本书、同一套讲稿,搞一刀切。

三、高职会计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依据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为主的特点,从我国企业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经济环境出发,以全面提高人才的培养综合素质为主线,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把握定位

高职理论教育,应以实践为目标,理论服务实践为原则。因此,要把握好会计理论教学的“度”,即会计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过分强调课程内容的系统性、逻辑性,讲授繁杂的理论推导等于浪费时间。教师应该在讲清概念、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在实际应用上下功夫,以服务专业实际为目标。我们建议会计实训、实践教学应以求新、实用为原则,突出针对性、实用性和技艺性,其授课学时应达到总学时50%以上。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根本任务,才能适应社会需要的目标。定位明确了,再来研究课程设置等其他问题。

(二)合理开设课程

高职会计课程体系应兼顾连个要求,一是会计工作岗位技能要求;二是不同生源的教育要求。而对于中职毕业生来说,有一定理论与实务基础,所以可以不必再开设基础会计之类的基础理论课程,而适当加大理论教学份量,重视中级财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财政与金融、会计制度设计等课程。实务技能方面也同样,基本技能训练(珠算、点钞、书写规范等)可以删减,而强调综合应用技能训练、企业在岗实习等。对于高中毕业生生源,应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适度和够用,突出实践教学为主的基本思路。理论课应从基础会计等基本理论课程开始,同时可以适当减少财政与金融、会计制度设计、程序设计、财经应用文写作课程。而实训课也应从基本技能训练开始,开展专业单项技能训练。

(三)提高教材质量

高职教育兼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性,以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这一特殊目标要求会计专业的教师在选择使用教材方面务必适应高职会计专业的需要,既不能拔高使用本科教材,也不能降低要求使用中专教材,也不能使用短期培训适用的教材,要科学合理地选择适用的高职教材。鉴于目前高职会计教材参差不齐、针对性不强的现状,建议由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组成更加权威的教材审核机构,统一把关。教材编写过程中,应关注教材的实用性,因此不妨让一部分有实务经验又有一定理论水平的企业财务负责人参与其中,可以充分缩短校企距离。

(四)大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职教育的定位及特色决定了对“双师型”教师的需求,既要有教师资格,又具备会计专业资格。但目前具备职业教育特色的“双师型”教师严重短缺,已成为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难以保证高职课程结构体系的质量。所以,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高职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应从企业和事业单位聘用符合教师资格条件的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或相应技术职称的人员作为专职或兼职教师来担任实习指导教师的任务。对于来自于企业有充分实务经验的教师,可以适当提高待遇,并降低理论成果的考核要求。对于缺乏工作经验和会计技能的专业教师,要有计划地安排到对口的企事业、金融机构进行专业实习和技能训练,另外逐步建立教师到对口机构定期实习的制度,以强化专业课教师技能训练,以促使更多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

(五)改革教学方法

会计学专业教育水平提高,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除了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外,还必须按照教学规律和会计专业的内容要求,精心组织教学,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实现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在教学方法上,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为目的,将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协调应用,启发式教学与案例教学贯穿使用,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组织形式具体包括课堂教学、课堂讨论、课堂模拟演示、会计类课程仿真实习、自学、辅导答疑,作业、专业技术系统训练及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等方式。通过这些途径达到高职教育会计学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时,学校要重视校企合作,鼓励教师办厂、办公室,促使多方共赢。

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它的发展必须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路子,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办学特色,让学生在接受较完整的高等教育的同时具备高超的职业技能。高职会计教育存在问题只要我们积极面对,只要我们定位明确、课程设计合理,提高教材质量和教师水平,改进教学方法,相信我们的高职会计教育必将取得更大进步。

参考文献:

[1]徐云霞.模拟实践教学在高职会计专业教育中的作用[J].北方经贸,2006(3)

[2]李秀莲.论会计教育的需求与改革[J].会计之友,2005(4)

[3]汤寿衍,王海兵.加强会计实验教学.培养符合教育目标的会计人才[J].会计之友,2005(3)

[4]孟祥霞.论教学型大学的会计教育改革[J].会计之友,2005(4)

会计的基本职能和特点篇(4)

二、模式的特点

(一)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强化职业性

模式突破传统学科体系,从分析职业入手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应用能力,以掌握从事职业活动的知识为起点,加强职业道德观的培养,以能够胜任职业工作的能力为核心,进行教学效果的综合评价。

(二)以学生为中心强化实践性

模式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每一位学生今后工作所需要的能力,重视学生个人素质的培养,因此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重点是根据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材料,在课堂教学上通过教师创设的模拟职业活动案例,在学生自学,对学群学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给学生简短的讲解和学生的自我展示中,以检查学习进度和提供信息反馈[在实践教学中以满足大多数技能项目操作所需的条件为基本要求,以适应中独立学习的需要为出发点[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设施,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学习,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对学生所取得的每一项技能[应及时给予评价[必要时要发给证书,证明学生掌握该项技能以利于将来用人单位了解学生的能力[把学生放到最适合他们的岗位。

三、高职成本会计课程教学运用模式的必要性;

   一,运用模式是成本会计课程特点的需要成本会计是一种内部会计[主要是为企业内部管理提供成本资料。成本会计课程就是针对企业成本会计岗位而开设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目的是强化会计对内服务的能力[由于该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理论性强操作性强的特点。因此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相当高[学生在学习中普遍感到难学[而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制定教学目标基础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能力,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突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践性[使其完合符合高职成本会计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二,运用模式能够满足教师教研的需要现代高职教育对从事专业课程教学的老师来讲。不仅仅是做好一个教书匠。还要求教师能够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运用教育模式,首先,教师要掌握这一教学模式,在学习这一模式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素养。然后,要求教师能够按照教学模式的特点进行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环节的设计,关注每个学生[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最后,在考核评价时,利用模式对职业能力的要求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发现问题及时的纠正和指导,对教师的考核不仅限于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平。学生成本会计职业能力的掌握也是一个重要的考核点[要使学生掌握职业技能,教师必须自己先要掌握[因此对于成本会计课程专业教师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学工作[还要深入企业实际工作环境进行调查研究企业的生产特点工艺要求,从而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

    四、模式在高职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引用模式进行模块化教学由于现代制造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应用型技能人才,但我国目前高职成本会计课程内容偏重理论,不能满足社会对成本会计岗位的要求,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引用模式围绕四项职业能力,即知识t与本职相关的知识领域态度t动机。动力情感领域),经验t活动的领域)反馈t评估评价领域)进行职业分析,得到各个职业所需的能力。确定相应的模块。进行模块化教学[根据课程设计原理[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的特点,经过对制造企业。从业人员,高职院校成本会计课程专业教师的访谈与分析[进行了高职成本会计课程模块的设计[把高职成本会计课程设置为三个大模块[即基础模块[本模块要求学生掌握成本会计的的基本理论。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团队沟通能力[专业技能模块[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综合实训模块,要求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问题,提高学生的专业胜任能力在成本会计综合实训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

(二)在教学环节上强化实践环节

会计的基本职能和特点篇(5)

(一)“两论”结合,建立前后一贯的会计基础理论体系

会计基础理论体系包括:动因、对象、本质(结构)、职能、目标等范畴。

1.会计与会计学。

2.环境与会计系统。会计是为适应环境和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和的。社会环境对其有重大影响。社会环境千差万别,并不都与会计相关,即使与会计相关,其作用和影响也不一样。会计、统计、审计的社会环境相同,其本质和职能大不相同。应当充分重视社会环境的重大影响,深入会计系统的内部矛盾。

3.会计职能与动因。会计职能是会计系统的外在行为,联系会计系统与环境,体现会计环境包括会计主体及有关方面对会计的根本要求以及会计系统满足这些要求的可能性,是需要与可能的统一。

会计为什么会形成两种结构、两种本质、两种基本职能、两种基本目标呢?归根结底,在于建立会计系统的客观需求(或称客观必然性)。这里,首推节约劳动时间,它是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动因。根据动因要求,既要核算劳动时间的消耗量和劳动成果,又要强化管理,促进劳动时间的节约,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这样就形成了会计的结构、本质、基本职能和基本目标。动因反映社会环境对会计的需求,是环境需求与会计本质、职能结合的统一与概括。基本动因是制约会计本质、职能、目标等“一切矛盾的胚芽”。以基本动因为逻辑起点,以基本职能为研究起点,建立前后一贯的会计基础理论体系。

4.会计对象与会计对象要素。会计对象是价值运动,会计对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是会计对象的初步分类。会计对象要素是会计科目的分类概括。会计反映是对会计对象要素具体的确认、记录、报告与分析。会计控制是对会计对象要素具体内容的规划、调节、监督与考评。

5.会计结构与本质。我国会计学界对什么决定本质、什么表现本质缺乏研究,从而影响对会计本质取得共识。决定事物本质和职能的是事物的结构,是事物的内在矛盾。两者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其外部表现是功能(职能)。功能表现结构,结构决定功能,功能是结构和本质的外部表现。通过基本职能研究结构和本质,不仅是系统理论的一般原理,也为会计理论研究所证明:通过反映职能,发现会计的信息处理结构和经济信息系统本质;通过控制职能,发现会计的经济管理结构和管理活动本质。

信息系统论和管理活动论都反映了会计本质,不应各执一词,而应将“两论”科学地结合起来,以全面地反映会计本质。职能内显结构和本质,外联环境和对象。结构和本质决定职能,职能表现本质和结构。本质和职能受环境影响,适应环境需要,但其决定因素不是环境而是结构——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6.会计目标与作用。会计目标是指导会计工作、评价会计准则的指南,是会计系统应当达到的境地。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职能是固有的、潜在的、相对稳定的,目标随环境的变化按有关方面的需求而变化。没有该项职能就不可能提出相应的目标,因而直接决定会计基本目标的是会计的基本职能。葛家澍、余绪缨教授指出:职能是体现会计本质的功能,而目标则是……会计职能的具体化。

基本目标为总目标服务,受总目标指导,力求实现总目标。根据《会计法》第一条,会计的总目标应是: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目标是应当达到的,作用是已经达到的,从整体而言,会计目标达到了,会计作用也就发挥了。两者只是角度不同。

综上所述,会计基础理论体系简略图示如下:

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在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动因推动下,两种结构、两种本质、两种基本职能、两种基本目标,相互联系,前后一贯。按照质量要求,作用于会计对象,实现会计总目标。信息系统论与管理活动论结合是会计基础理论体系实现前后一贯的关键。

(二)以会计目标为起点,建立统一会计制度理论框架

统一会计制度理论框架(或称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是财务会计理论中最实用的一个部分,是用以指导和评价包括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在内的统一会计制度的理论体系。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统一会计制度理论框架包括会计目标、基本前提、会计原则、质量特征以及会计对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

统一会计制度理论框架以会计目标为起点,提供真实信息与强化经济管理并举,包括对会计规范、会计和会计工作的丰富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统一会计制度理论框架上承会计基础理论体系,下导会计规范与核算方法理论和会计工作,是两者的中介,构成前后一贯、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

(三)以会计对象为基础,建立会计规范与核算方法理论体系

会计对象是会计核算和控制的客体,是统一会计制度、会计方法规范、核算、控制的内容,也是会计科学赖以建立的客观基础之一。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与其对象存在着相似关系,所以我们研究会计规范与核算方法理论都必须从其原型——会计对象出发,把会计规范与核算方法理论建筑在会计对象的基础上。

1.会计规范。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都分为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两个层次。基本准则对会计准则的总体结构和基本要求作出规定,大体分为两部分:一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包括信息质量要求和确认、计量、记录的原则;二是会计对象要素准则,分别就会计对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作出原则性规定。具体准则根据会计对象要素的业务特征分别制定。它们都以会计基础理论为指导,从价值运动的实际出发,对价值运动核算和控制的一般原则和具体规范分别作出规定。

2.复式记账原理。复式记账为什么记录对应双方?为什么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流行的平衡理论并不能说明。复式记账是反映和控制价值运动的。价值运动有运动(动态)和平衡(静态)两种状态,总是由一种价值转化为另一种价值,前者表现为来历,后者表现为去处,来历和去处是矛盾的统一。对每一次价值运动(经济业务)的来历、去处在对应账户的贷方、借方等额记录,就是借贷记账法。它既反映来历向去处转化的动态,又反映来历等于去处的静态,从而全面反映会计对象矛盾运动的两种状态。

3.账户设置和记录原理。账户设置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账户发生额都设置对立双方?为什么借方记录资产增加、权益减少,贷方记录则反之?为了全面地核算和控制价值运动,账户设置在两类互相联系、方向相反的价值运动的联结处。

价值运动有来历、去处,价值变化有增加、减少,两种方式是辩证的统一。所以,账户发生额必须设置对立双方,既反映价值运动的动态,又反映价值量的增减,余额反映每种价值变化的结果。借方和贷方是对立的记账符号,各有三种科学的含义:

①价值运动的方向:借方反映价值运动到哪里去,贷方反映从哪里来。

②价值的量变:借方记录资产和费用增加,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和收入减少;贷方记录则反之。

③余额方向反映账户的性质:余额若在借方是资产和费用类账户,余额若在贷方是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和收入类账户。

上述①、②均指发生额。从价值总体看,各账户贷方余额和借方余额分别表示价值总体矛盾运动的来历和去处。

4.会计报表原理。会计报表对价值运动的反映是丰富而全面的。就资产负债表而言,“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从某一时点来说,反映价值运动的静态,不同时期的资产负债表联系起来,又能以动态数列反映价值运动的动态。再如流动资金周转率表,资金占用额是静态指标,周转额则是动态指标,周转率以及该表显然是静态和动态的结合。它们都反映“又动又不动”的状态。

二、我国基本应有特色

(一)主要国家的会计各有特色

国家特色,是在本国特殊环境中,经过刻苦努力,不断提高、创新,主要由本国会计学界开发的、比较的、适合本国实际情况的会计理论与。各主要国家的会计各有其特色。特色不仅存在于制度不同的国家,还存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会计国际化或会计的国际惯例,主要是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至于形式,可因国家而异,不一定强求统一。

特色指个性,体现矛盾的特殊性。特色是本国的创举,经过长期实践、探索、比较,逐步。扩大适用范围,增强共性,形成惯例,为多数国家所公认、共有。那时,这种特色就不能称为特色了。

(二)会计特色的必然性

会计的基本职能和特点篇(6)

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1998 年教育部正式批准财务管理被列入专业目录,财务管理才从会计学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专业。近几年,许多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陆续开设财务管理专业,规模不断壮大。但这些高职院校对本专业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模式等问题仍存在争议。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财务管理专业的创新,成为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教育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定位不明确

通过许多高职院校对财务管理专业介绍,可以看出其描述与会计专业的专业定位基本相似。只是两者侧重点不同,会计专业偏重于会计核算,而财务管理偏重于财务应用。正是由于专业定位不明确,在财务管理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其专业定位模糊,导致教师和学生对该专业的了解比较肤浅,很多学生对会计专业与财务管理专业之间的关系不清楚,甚至把二者混为一谈,达不到财务管理专业设置的真正目的。

2、专业培养目标不清晰

从最近几年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成效看,他们能够从事本专业最基本的技能,但缺乏技能的创新性。究其原因是现行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过分偏重"应知"、"应会",即只要求学生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忽视相关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这种传统的单一型人才培养目标缺陷导致学生的应变能力差,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的创新能力更加薄弱。

3、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存在一些问题。在能体现其专业学科特点的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的设置上课程安排不精,很多学校则是在会计专业课的基础上增加某些金融、税收、理财方面的课程,主干课程也设置为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财务分析、金融学、投资管理学等课程。这种课程设置体系很显然是会计学科与金融学科的简单组合,没有根据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能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和财务管理专业特点的课程较少,不能形成关于财务管理学科独立的、科学的、系统的课程体系。

4、专业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从师资队伍看,在一定程度上依托原有的会计专业师资,教师仍然是有会计知识背景的老师, 或者是从其他相关管理学科上临时转过来的老师,具有金融学、投资学、理财学知识背景的老师所占比例偏少,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所占比例更少。造成学生知识结构单一,掌握的基本内容还是简单的会计账务处理,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基本是空白,与会计专业的学生技能没有实质区别。因此,当前的师资队伍在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及教育背景等方面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5、专业实践教学问题突出

许多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课基本上是流于形式,基本上是以会计岗位、金融岗位、证券模拟或综合会计岗位来代替,没有专门的实验室,没有专门的财务管理工作机构和财务管理工作岗位。虽然很多学校也建立了一些实训基地,但基本都是以会计专业的实践岗位要求设置,无法达到财务管理专业实习的真正目的。相反,在高职教育中财务管理专业本应重视案例教学,却没有引起重视。由于财务工作的特殊性和保密性,学生渴望到企业亲身实践成为了实践教学工作的一个难题,导致校外实训基地形同虚设甚至是空白。

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

首先,人才培养目标必须符合教育的本质特点。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树德,让学生学会做人。其次才是学习知识,学会做事。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有道德、精神丰富、身心健康的人。高校教育的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社会服务是教育的落脚点和归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最终要落脚在社会服务上,这是高等教育功能性重要任务,也是现代社会对高等教育更高层次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要求学生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及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学生只有具备了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才能更好的服务人类社会。

其次,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一致。在我国教育部制定的《2003 - 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把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技能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必须按基础理论知识够用,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较强,职业方向明确的要求,以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专门人才。更加注重财务管理实务,即理论知识够用,动手能力强,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并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更多地面向企业、工商、金融等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技能型人才。

最后,人才培养必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育发展的宗旨 "职业技能本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地方经济"。高职高专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层次上讲应定位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当地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技术应用水平及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财务管理高技能型人才"。从职业岗位要求上讲,应定位为"在企业、事业等相关单位从事财务管理实务工作的高技能人才"。从知识结构上讲,其培养目标的定位必须体现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在复杂的财务环境中,从事财务管理活动应具备的基本专业知识的要求,应体现"专长"的特点。因此,各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立足地方经济的特点,进行专门的设计和培养。

会计的基本职能和特点篇(7)

(一)语文教学对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及语言交流能力。语文课程有着工具性和实用性的重要特征,语文教学首先是一种语言的教学,而语言作为交流工具是其最重要的一项功能。中职跨界专业学生在学习与就业岗位上,口头语言交流和表达能力应是其最基础的能力要求。

2、培养学生的规范书写能力。会计从业人员面临着大量的财务票据的填写,规范、工整的书写能力是最基础的职业能力,并直接影响着会计人员的工作质量。为了养成这种良好的书写习惯,必须要求学生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加强此方面的锻炼。

3、培养学生的基础写作能力。会计人员同样属于文职工作,不可避免的需要处理一些文字性的工作文件,这就对其基本的写作能力提出了要求。职业岗位上的写作能力要用规范化的书面语言,同样需要在语文课程中进行一定训练和写作实践练习。

(二)语文教学对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中职会计专业是以培养基础会计从业人员为培养目标的,当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在努力适应和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同样要考虑职业发展的问题。因此,中职语文教学不仅要服务于基本职业技能的培养,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的语文能力和帮助其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让学生能够在综合素质的支撑下完成职业提升的过程。

二、以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探索新的语文教学方式

(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设计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设计,要根据会计职业岗位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具体要求,并充分考虑到学生在职业岗位的发展需要,结合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来进行制定。在教学设计具体的制定过程中,要分层次去逐步分解课程任务:首先从整体上以中职语文课程教学目标及会计专业的实际岗位需求作为总的教学目标;然后根据不同学前、不同学习阶段的情况,制定具体的阶段性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的内容要包括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媒体的运用等各个环节之中,充分考虑到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明确教学内容、培养目标、教学方式等基本问题,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根本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为基本点,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

(二)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堂教学由于中职学习的职业能力培养特点,教学中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堂模式将会取得更加明显的教学效果。结合会计专业的特点,在语文课堂上根据课程安排引入专业性的实践内容,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形成主动学习的积极氛围,营造一个开放性的课堂环境。这样以来不但激发了学生对于语文科目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也加深了职业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协同进步的效果。具体的教学培养措施有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和书写规范培养两大部分: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演讲、讨论、辩论等各种形式来进行练习,语文教师在其中起引导作用,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书写规范的培养也是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练习来完成,语文教师在做基础性的指导之后,需要依靠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反复书写才能达到职业岗位的要求,只有通过真正的实践才能对书写规范有更深的认识和掌握。

(三)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学习过程在中职学生中,普遍存在文化基础成绩较差的现象,这些学生往往存在各种各样的学习困难问题,语文教师单纯依靠知识传授很难让这些学生接受所讲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加以指导和纠正,这不但利于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更有利于其今后的学习和职业发展。为了更好的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全面了解会计专业学生的基本特点和个人之间的差异,并要根据会计专业的特点来加强语文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语文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和对职业能力的帮助及对职业发展的帮助。同时,要创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利于学生接受老师的指导意见,并在老师的指导性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正确的学习方法。

(四)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后反思课后进行必要的反思,不但能够对教学过程进行查漏补缺,还能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更好的提升教学能力,课后反思是教师进行自我修正和调节的必要手段。中职会计专业的语文教师,要将课后反思更多的将语文课程是否有利于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对象,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来进一步思考下一步的教学计划,以帮助学习形成职业能力作为改进目标,是语文教学活动更好的为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服务。

会计的基本职能和特点篇(8)

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14-0030-03

为贯彻落实《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吉林特色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建立中职、高职、本科院校相贯通的人才培养通道,更好地提高中高职衔接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吉林省教育厅于2014年5月_始了大规模的中高职本(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试点工作的实践探索,推动了中高职本教育内涵式衔接的发展,构建了具有吉林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内涵式衔接是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重要一环,而课程体系构建是影响内涵式衔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财务管理专业高职本科衔接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由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与长春信息技术职业学院联合培养“3+2”财务管理专业技术技能人才项目基本学制五年,其中三年高职,二年本科,是高职会计专业与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衔接。

(一)高职阶段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技能型会计人才,处于会计教育系列的初级层次,即培养在基层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核算与会计事务管理工作,以及商业及服务企业收银、统计、开票制单、管理(领班、主管)等工作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高职阶段的职业(岗位)面向行政、事业、企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和出纳岗位,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岗位、内部审计岗位,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会计咨询服务公司等岗位,财经文秘、管理人员等岗位。

(二)本科阶段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以“立足地方、突出应用、着眼发展”为人才培养基本原则,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着力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掌握扎实的财务管理理论与专业技能,能在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从事会计核算、投资理财、审计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技能人才。

本科阶段的职业(岗位)面向企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金融机构投资理财、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等。

二、财务管理专业高职本科衔接课程开发程序与原则

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开发系列教材是实现高职本内涵式衔接的重中之重。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对课程体系进行合理取舍和科学重组,构建以能力为本位、模块式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保证其既统一又相互独立,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与本科课程设置的全面衔接。在此基础上,组织相应人力开发相应模式的衔接教材,为课程的实质性衔接提供重要的载体。

(一)衔接课程开发程序

一是建立开发一体化课程的专业团队;二是进行市场调研,做到五个对接,即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三是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四是制定总的课程标准。

(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一是能力本位原则,以学生核心职业能力为主线开发系列课程;二是市场导向原则,注重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契合度;三是多元化原则,关注生源的差异性,满足各类学生的发展需求;四是操作性原则,职业教育主要任务是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载体课程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否则就失去了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五是模块化原则,技能型人才的就业取向是面向不同的职业岗位群,基于此建立不同模块的课程群,便于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

三、财务管理专业高职本科衔接课程结构与设置

(一)衔接课程结构

根据专业特点和课程内容特征,衔接双方构建了“模块+平台”课程结构体系。依托“通用课程+专业课程+方向课程+科技拓展”四个课程模块,打造“综合素质平台+专业基础平台+财务岗位平台+科技创新平台”四个培养平台。课程模块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对应,培养平台与岗位能力需求相一致。

通用课程模块,包括通用知识课程和通用能力课程;专业课程模块,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方向课程模块,包括会计核算、投资理财和中介从业岗位课程;科技拓展模块,包括专业竞赛、创新创业和科技社团项目等。实践项目融于这四个模块之中,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用课程打造通用知识和通用能力的综合素质平台;专业课程搭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夯实专业基础平台;方向课程培养满足不同岗位群需求的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构建财务岗位平台;科技拓展课程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搭建科技创新平台。课程结构体系如图1所示。

(二)衔接课程设置

财务管理专业“3+2”高职阶段和本科阶段课程设置分别如图2、图3所示。

四、衔接课程体系特色分析

衔接课程体系是在统一的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下,分段制定,产教融合,多方参与的一套五年一贯、阶段独立、理论扎实、实践突出的高等职业教育与本科衔接财务管理“3+2”课程体系。与以往课程体系相比,其特色体现为:

(一)课程体系按分段培养目标有机衔接

高职和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各有侧重,课程体系按分段培养目标一体设计,良好衔接,保证学生在两个学习阶段都能获得相应的学习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为继续教育、终身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设置体现递进和延展

两个阶段的课程设置能够体现递进和延展关系,高职阶段主要开设会计学课程,本科阶段主要开设财务管理课程,使管理行为由核算与监督扩展到财务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分析的全过程。

(三)课程内容注重财务岗位群需求

围绕地方经济发展状况,以财务岗位群需求为导向,突出会计和财务管理专业强调技能的特点,搭建开放的实践实训平台,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

(四)课程教学方式实施改革创新

两个阶段均注重推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大力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同时,注重培育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校园文化,强化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教育。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构建完整、科学的衔接课程体系,是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根本保证。该衔接项目以实现财务管理人才系统化培养为目标,研究构建了“内容完善、对接紧密、管理规范、特色鲜明、科学高效”的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本科财务管理专业“3+2”一体化课程体系。

会计的基本职能和特点篇(9)

要想解决这一问题,精准地弄清楚定位,结合高职类会计专业的教育目标,针对性地建设起符合大专层次和特点的课程体系,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一、课程建设简介

1.课程建设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有计划、系统性地组织教学,继而形成教学计划,再进行核心课程的合理设置。这中间提到的课程,主要指核心精品课程的选择及其完整而科学的整体教学课程体系。它不仅需要传播知识,还应孕育出知识学习、生产以及实践和创新,并且贯穿到学生发展的将来。

2.会计专业的课程是构成专业教育的基石,也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最重要方案,它们的质量高低、选择是否科学,能够直接影响到企业所需人才的质量。课程建设紧密关系到能否优化课程结构,能否提高课堂教授质量,假如建设科学合理,那么对为企业培养出有一定实践能力的专门实用性人才,是大有裨益的。

高职类院校,就应该更加紧密结合课程设置和专业课的课程建设,认真做好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选择,同时也关注学校教育的硬件设施、打造学校特有的学习环境和锻炼动手氛围。就高职类院校的教学来说,专业的课程建设是教学工作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专业教学建设的主要核心和精髓。

3.专业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有:课程选择、教材编制、课程实施、课后评价总结等。在实施中,则主要涉及教学思路整理、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过程整合、教学内容改革和方法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软硬件添置与科学的教学管理、教学理论研究、产、学、研整合等多部分内容。

二、找准高职类会计专业的定位,认清专科层次的教学目标

1.高职类会计专业的定位。高职类院校的专业定位不同于定位于高精尖会计人才培养的普通本科院校,应着眼于实际动手能力和实用性人才的培养。这一点已经在高职类院校中得到广泛认可。

依此来认定高职类院校的教育目标,就更应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大环境,密切关注社会经济发展特点。现在的社会是知识经济的社会,对高等会计教育有素质教育、创造教育的要求,并希望能够培养出适应企业多样化需求的会计人员。

2.高职类院校的会计专业教育目标。目前 ,社会上专科学校的会计教育主要目标为:培养满足社会主义经济化社会的企业人才,德能勤绩多方面发展,具有熟练完成会计岗位的管理工作和实际动手能力。

这一目标,实际上和普通高校的本科会计教育目标有类似之处,这样就会形成一个尴尬的局面─本科和专科的高等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有部分重合,无法拉开高、中、低级不同档次会计人才的差距,彼此的特色也不显得突出,学生们走上社会面对企业时,很容易发现无法找到适合自身的的岗位,更无法充分体现不同层次会计人才的特长。长此以来,高职类会计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在面对就业、职场发展时,不可避免地会处于相对劣势。

本人认为,不同层次、不同定位的高校会计教育目标应区别在如下几方面:

(1)教育对象特点不同。普通大专和高职类学生的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学习能力也比本科学生有所欠缺,因此我们的教学目标应该考虑这种明显差异。就高职类毕业生来说,学习目的很明确,就是立刻可以进入会计岗位独当一面的用人单位,实用性强的特征尤为明显。

(2)国际经济大环境的需要。中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多年,会计学科是具有世界性的商业技能,它的具体方法、会计报告信息的提供要求都已经和国际化接轨。所以,高等会计教育培养出来的会计从业者应该具有与之相对应的知识体系。

(3)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会计就业现状。近阶段的一份调查数据指出:企业对专业会计人才的要求体现为,百分之九十的用工单位喜欢有实际做账能力的求职者,百分之四十的企业愿优先招聘有相关会计经验的人员,而创造力的要求在各种要求中名列第三。

同时,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在1993年,将他们的高等会计教育目标改定位为:会计教学的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学生在将来成为专业人员,具备相应的行业素质,而不是刻板地培训学生,让他们变成一个机械的专业人员,这其中强调的能力具体指三种:知识、技能、专业综合素养。因此,我国企业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要求,大致类似于美国九十年代的定位。

在高职类院校学生的培养中,主要应包括三种基本素质:一是基本账务处理能力,主要指毕业生在手工和计算机两方面,熟练掌握汇集、报告会计信息的基本动手操作能力、笔头表达能力,以及行业沟通能力。二是基本知识不断地学习,另外还有获取会计更新知识的能力,这里特指初、中级会计所必须的专业知识。三是职业素质和从业道德品质,以及进取精神。

综合考虑上述会计专业培养目标,高职类专科会计学生的特征应该是这样: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具有更新会计知识的能力,具有敬业精神。

三、 高职类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

长期以来,高职类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学借鉴普通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造成了目标过高、课程设计不切合实际的现状,这一点不容回避。高职类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毕业生无法在理论的扎实程度上和本科生相比,而在动手做账、实务操作能力上反而不如更低层次的职业中专生们。

想要保证高职类会计专业的毕业生素质,造就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品牌,则需根据上面提出的新培养目标,对现有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一定的改良和进一步完善。鉴于此,本人打算从核心课程的知识和设置这两方面,对该专业的课程体系构架做出如下的建议和探讨:

1.基础技能和知识课程。该类型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经济应用文写作》、《实用英语》等。考虑高职类学生考分普遍不高的特点,《高等数学》、《实用英语》限于基本知识的学习;《经济应用文写作》、《计算机基础》等写作和计算机应用技能则应重点教授和练习。

会计的基本职能和特点篇(10)

在培养目标上中职教育和本科、高职教育差异性极大,中职院校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实际操作技能和专业基础较为强硬扎实的初等应用人才,不过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尤其是设置课程方面中职教育的特点未能得以全面体现,整套课程体系仍旧沿用以往以学科为中心的,知识结构难以摆脱学科性、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制约,开展教学活动时不少教师更偏向于理论教学,而忽略实践教学。此外,某些课程虽然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比例,例初级会计电算化的实践理论各占50%,但很多专业课程,尤其是财务会计实践课比例最高也就10%左右,由于培养实践操作技能严重缺乏,导致中职教育与其本身创校的教育目标背离,因而在课程及教学内容上形成不了体现中职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体系

(一)教学目标体系

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构建按一主体两支持模式,即主体为专业应用能力和支持为获取职业素养与资格证书。由于教学目标体系中主体为专业应用能力,因此教学课时安排、教学内容及方法必须做出相应改革,才能提供给学生更多训练实践能力的机会。例如在教学内容上,实践教学体系必须涉及到基本和专业技能、训练综合能力课程;训练方法方面以多种教学形式为佳,比方说实物演示、实习实训等。另外,中职生大多是初中毕业就就读中职院校,因此在自身素质方面差异性极大,职业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可根据职业岗位群需求的职业素养建设,并在整个理论实践教学环节中贯穿职业素养教育。例如,会计工作的各种操作流程,点钞、书写数字等,在实际工作中这些内容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和监督,中职院校必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并且还要注意考核学生团结爱岗等精神,确保学生能够养成与当代社会需求相符的职业素养。同时,中职院校还可施行双证制,即学历证书和会计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获取,笔者认为中职院校应当积极设立引进行业或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点、职业资格证书认证点,更要鼓励学生参与资格证书认证,进而促使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提升。

(二)教学内容体系

教学内容体系要坚持两个基点的原则,即校内和校外层面共同执行。校内层面注意两点课程设置和建设专业实训基地。首先是革新目前课程模式,专业实践性课程的设置必须从企业实际需求与中职学生特点出发,设立以学科课程模式和职业能力为本相结合的课程模式,要全面考虑专业课及其系统性、逻辑性,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兴趣特长。以基础会计课为例,由于初中生不具备极高的经济、会计方面的感性知识,所以课程设置时要加强该方面实践操作知识,比如账薄登记、凭证填制、会计报表编制等,若是教学条件允许中职院校的教师完全可依照当地积极态度开设校本课程。而专业实训基地指的是学生学习实践同步进行的学习过程,会计专业具有极强的应用性,实训基地必须建立电算化和手工模拟化这两种实验室,手工模拟会计实验室即手工会计实验,而电算化会计模拟实验室则是演示应用并练习财务软件,这种相互结合的模式方可保证学生会计知识的扎实。

上一篇: 关于茶文化的知识 下一篇: 物联网工程的应用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