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及发展对策汇总十篇

时间:2024-03-23 17:29:12

生态旅游及发展对策

生态旅游及发展对策篇(1)

生态旅游是全球旅游中最火热的旅游项目,同时也是在旅游产品中增长速度最快的一种产品。它不只是可以让更多的顾客快速地回到大自然,还可以全面对大自然的需求有所把握。生态旅游的最大优势就是要以自然界为取向,让大多数人了解自然的发展规律,以及让更多的人热爱自然。

陕西省属于我国的旅游大省,也是一个旅游的热门地区,陕西省的地理位置可分为陕南秦巴山地、关中盆地和陕北黄土高原及长城沿线风沙区等区域。复杂多样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使生态系统得到了保护,也有很大的开发潜力,这也极大地促进了陕西省生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一、影响陕西省生态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资源因素

陕西省地处我国内陆腹地,纵跨北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可分为陕南秦巴山地、关中盆地、陕北黄土高原及长城沿线风沙区三个自然地理区域。中国南北方自然分界线一秦岭东西横穿。因此,陕西省有着非常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陕西省现在有森林公园52个,其中有4个部级森林公园。陕西省形成了东有华山,西有太白山,北有壶口,南有汉江的自然景观观光旅游格局。南北的纬向地带性差异和垂直方向的复杂多样的自然条件,使陕西省野生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陕西省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造就了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其中相当一部分保留了良好的生态系统,具备了很大的开发价值,为陕西省生态旅游业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1.森林生态旅游资源

陕西虽然地处我国黄土高原,但是森林植被依然非常丰富,以秦岭山脉为例,秦岭山脉在陕西呈东西走向分布,占地面积广阔,森林覆盖密集,人烟稀少,动植物种类繁多,加上仅今年来国家提倡退耕还林政策,一些依靠开荒种田的农民,开始成为植树造林的积极份子,陕西的生态环境在逐年好转,加上政府在开发建设中非常重视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从乡村到城市,森林覆盖面积逐年呈上升趋势,据相关部门数据统计,截至目前陕西森林覆盖率达到28.8%。

2.人文生态旅游资源

生态旅游主要包括人文生态旅游和自然生态旅游两个方面。陕西省除了有非常丰富的自然景观外,在华夏文化发展历史长河中,陕西作为历史上好多国君建都的主要选择地,在传承文明中形成了非常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这些人文景观给后世子孙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同时也为发展陕西人文旅游事业创造了必要的条件。陕西省佛教圣地居多,佛教名山和寺庙密布,这些寺院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成为陕西人文旅游的重要内容。例如陕西省的法门寺,历史悠久,规模空前,香火旺盛,成为旅游重要景点。

3.地质地貌生态旅游资源

秦岭山脉绵延千里,旅游资源极其丰富,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第一秦岭山脉有着极其丰富的森林植被,动植物种类繁多为游客观光旅游奠定基础;第二,秦岭山脉地貌独特,森林密布,以太白山为倒,由于气候垂直分布,因此自然风貌独特,可圈可点的景点分布密集,为开发当地的旅游资源奠定了基础,同时秦岭山脉又是我国地地理分界,加上保存有第四纪冰川遗迹,其冰缘、冰蚀、冰碛地貌干变万化,极其具有观赏和科研价值,因此秦岭成为陕西旅游开发的重点区域。

(二)文化因素

1.区域文化因素

区域差异不仅体现在自然面景观的分布,人文现象空间分布也有明显的不均性,各个地区的文虎差异也相当明显。区域文化差异反映了不用地区、不同民族在生活习俗、民间文艺、、建筑风格、城镇布局等方面的不同,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作为一种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影响着生态旅游的开发。陕西省人文资源丰富,陕南陕北不同的生活民俗、建筑风格,为陕西省生态旅游人文资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传统文化因素

人类社会中存在着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源于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下,认识到保护自然与人类发展的关系,自发的设立一些不准采集捕猎的区域,并用神权,皇权对这些地方进行保护和管理。虽然这些保护思想不同程度的带有封建迷信和宗教色彩,但客观地看,传统文化确实起到了保护自然的作用,而且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思想。所以传统文化的发扬对生态环境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陕西省拥有黄帝陵,秦始皇兵马俑,华山等众多传统文化旅游地,正好体现了传统文化对于生态旅游地的影响,吸引着更多生态旅游者的目光

二、陕西省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

陕西省生态旅游业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从90年代开始发展速度明显增快,生态旅游已经在旅游业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生态旅游区域过于狭小

陕西省有着极其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往南可以向秦岭深山扩展,除现有的旅游区之外,可以考虑开辟太白县林场、佛坪县大古坪、周至老县城、牛背梁保护区等旅游景点。往北可以倚靠高原地带的资源,像提高铜川玉华宫、陕北南泥湾、延安、延安万花山延川、黄河大转弯、榆林白云山、陕北南泥湾。陕西旅游可以把人性化景观、生态景观、地貌地质景观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一体化的生态景区,诸如人文景区、科学考察、生态休闲景区。把黄帝陵资源、洛川国家公园、洛川果园奇妙地组合在一起,黄河壶口瀑布国家地质公园、延川黄河河道、黄龙森林公园、延安革命圣地以及延安革命圣地所组合而成的旅游景区区域;道教圣地、骊山名胜风景区及森林公园、楼观台森林公园、华山国家名胜风景区、南五台森林公园和佛教圣地、翠华山山崩国家地质公园所组成的旅游风景区域。

(二)过分追求经济效益

陕西省一些生态脆弱但经济不发达地区为了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经济发展,廉价出让黄金地段的土地或转让旅游经营权。旅游地的建设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当地对资源的利用,过分忽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导致生态旅游畸形发展,更加加剧了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对资源的不恰当利用不利于陕西省生态旅游的发展。

(三)游客影响景区环境

陕西省有相当一部分景点只关注景区的经济效益,对资源和环境保护问题不够重视。陕西省很多景区都有着惨烈的污染环境状况,诸如、太白山、华山、兵马俑。在景区的四周也存在着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例如汽车尾气、扬尘、小餐馆、烧烤摊;旅游客人的环境意识薄弱,没有正确的生态旅游意识。游客造成了一系列的垃圾污染,包一次性消费的习惯、包装盒、乱扔塑料瓶等:游客破坏了景区的植被、野生动植特,从而破坏了景区的环境,令到保护区的生态系统水平严重降低。

(四)旅游市场发展较为混乱

生态旅游作为新兴旅游路线入驻陕西省旅游市场,为陕西省旅游带来新的商机,但是陕西省旅游市场的发展混乱,许多并不了解生态旅游含义与特点的企业机构,大肆胡乱盲目发展生态旅游,用一些不合格产品路线、低价吸引人们眼球,打着生态旅游的旗号却有名无实,使得上当受骗的旅游者不敢轻易再次尝试生态旅游产品。生态旅游在陕西省的发展应该是长远、稳定、光明的,但略显混乱的生态旅游市场让人担忧。

三、陕西省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缺乏总体规划

由于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陕西省生态旅游发展无法得到法律的保障;再加上生态旅游资源在管理、开发和经营上分别隶属于不同的部门,导致部门之间相互脱节,难以统一协调。又因为缺乏总体规划,对生态旅游区的开发建设项目并没有全盘考虑,许多开发商把生态旅游看作是一种时尚产品,不关注生态旅游的基本原则和质量进行盲目开发。一些自然保护区在景区周边或者旁边从事一些违反规定的活动;景区装潢华丽,各类噪音以及强光周围建造各种景观;而景区建设各类的公路大道、大厦高楼以毁了生态景观以及自然风光。

(二)缺乏专门的开发机构和企业

陕西省生态旅游产品开发部门方面,相当多的从业人员并不具备开发能力。有些企业和机构对于生态旅游产品了解不够,就盲目制定产品开发路线,虽然在一时间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但就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而言,就存在很大的隐患,严重影响陕西省生态旅游长远发展。

(三)缺乏生态意识,资源过度利用

陕西省一些景区偏重于不停地开发新的生态旅游景点、新的生态旅游项目.但对于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规划及实施手段则明显缺乏。旅游者和旅游从业人员以及旅游相关企业机构生态意识的淡薄,使得景区生态环境每况愈下。而且不顾景点接待游客的承载能力,过度利用资源,引发旅游景点生态环境问题。以著名的旅游景点秦始皇陵园为例,自发掘并开放成为旅游景点以来,一直受人们的关注,然而一些原本在发掘出来有各种色泽的兵马俑,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其颜色发黑,而且着色部分开始逐渐氧化脱落,可见出土文物在有氧环境下会缓慢的风化。有研究者指出,导致兵马俑缓慢氧化的直接原因,是参观者呼出来的气体和水分对文物带来的腐蚀性。可见,资源过度利用,游客大量涌入景区,忽略环境承载能力,不仅会破坏景区生态平衡,更会影响景区旅游资源。

四、陕西省生态旅游的开发策略

(一)健全相关法规,强化地区规划

陕西省生态旅游发展中也要制定相关的法规,来保证这一系列规则得以实施,有了政策法规的支撑才可以促进该省的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另外,在陕西省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应该遵循“合理布局,重点开发”的科学规划,从而寻找到合适陕西省生态旅游的最佳发展道路。要按照陕西全省的特点,本羞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其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的规划,并确定生态资源的特色、保护范围等,以此来开发更好的旅游产品,并保证生态旅游资源利用、开发和保护的统一。生态旅游开发涉及到交通、环保、农业、林业、建设、文化等各个部门,只有重视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保护性,开发才能够得到落实。根据生态旅游市场的不同特点和要求,进行相对的生态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的开发和规划.并选择合适的开发模式,根据生态旅游产品特点进行保护区内的建设规划等从而进行合理的生态旅游线路规。

(二)建设专门的开发经营机构和企业

生态旅游是属于一种高科技含量的产业,所以要有相对专业的开发经营人员和技术作为支持。陕西旅游急需全行业提高对科技兴旅的认识,而培养高素质旅游从业人员是重中之重。这需要科技部门和科研单位积极介入旅游行业,提高发展旅游业的科研设计能力,创造出科技含量高的旅游产品。陕西省应建设一些旅行社开发生态旅游线路产品,定期进行旅游从业人员培训,进而培养一批专业化经营开发人员。

(三)提高旅游者环保意识

生态旅游及发展对策篇(2)

区域旅游协作,是指区域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旅游行政或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协议章程,将资源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组合,以便获取最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旅游经济活动。当今世界,竞争产生效益,合作更有利于实现规模效益,区域内协作整合被证明有助于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发展。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以下简称鄂西圈)跨越襄樊、荆州、宜昌等8地,被湖北省委省政府作为一个整体区域,以旅游产业为引擎,来推动鄂西地区乃至湖北省经济发展,圈内各地就不再是一种独立的、竞争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协作、共同发展的关系。各地协作整合成效关系到鄂西圈乃至湖北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研究当前鄂西圈旅游协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深化圈内旅游协作,提高协作效果。

一、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协作发展现状

1、旅游政府协作

鄂西圈8市(州、林区)都已经在不同程度上认识到区域旅游协作在旅游发展中的重要性,并在进行着区域旅游协作实践。如2009年8市共同出资组建了鄂西圈投资有限公司,进行相关的资本运作,扩大资本及资产规模,增强公司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投融资能力。此外,8市(州、林区)旅游局2009年正式签署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合作协议”,建立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合作协调会议制度,每年轮值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决定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重大问题。

2、旅游资源协作

鄂西圈8市(州、林区)各自拥有互补性或相似的旅游资源,但各自的旅游资源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都不具有绝对优势,因此只有重新整合这些资源才可以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如鄂西圈内,宜昌、荆州、襄樊等地都拥有部分三国遗址,在未协作之前,它们各自宣传自己的古三国遗址旅游文化,建立协作关系后,把三国文化旅游整合成一个拳头产品推向市场,从而成为了一个品牌。

3、旅游市场协作

旅游市场协作主要包括各协作方互送客源、共同进行市场促销和旅游形象推广、共同建立圈域旅游协作网络信息平台等。如8市(州、林区)旅游局正式签署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合作协议”,就8地旅游市场开拓与整体促销作出了明确规定;2009年,8市(州、林区)旅游管理部门及旅游企业负责人共同组建促销团前往西安开展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在旅游协作信息平台建设方面,启动了鄂西圈公众服务网建设项目,进一步整合鄂西圈经济社会、资源、生态、文化旅游、交通等方面的综合信息资源,不断提高鄂西圈旅游服务水平,扩大鄂西圈知名度和影响力。

4、旅游交通协作

自2008年湖北省政府提出构建鄂西旅游圈的政策以来,鄂西旅游圈在交通方面进行了很大协作。如2010年武神(武当山―神农架)公路竣工,不仅使武当山至神农架旅程由6小时缩短为4小时,而且串起了鄂西旅游圈内几大知名景点,兼具旅游走廊和交通通道双重功能;沪蓉西高速通车,让恩施至武汉车程由12小时锐减至6小时,让“快旅慢游”成为可能;宜万铁路通车,宜昌由过去的旅游终端变成了旅游集散中心,拉长了鄂西圈的旅游线路,游客参观完三峡大坝、三峡人家,可以经由宜万铁路,继续到恩施旅游。

5、旅游线路协作

目前,鄂西圈8地根据旅游市场需求,整合了圈内协作前各自分散的一些旅游线路,推出了一些特色鲜明,具有较高比较优势的精品线路、主体线路。如推出随州炎帝神农故里―擂鼓墩曾侯乙墓―京山屈家岭―大洪山风景区―枣阳雕龙碑遗址―古隆中―襄阳古城―谷城薤山、南河风景区―神农坛景区炎帝神农故里寻根谒祖线;恩施鱼木寨―大水井―腾龙洞―沐抚大峡谷―唐崖土司城遗址―清江闯滩―巴土圣山―下钟家湾长阳人遗址―撒叶儿荷―清江画廊―长阳清江古城―愚人岛―宜都天龙湾―柴埠溪大峡谷清江巴土民俗风情线;襄樊隆中风景区(三国文化园)―襄阳古城―南漳水镜庄―徐庶庙―明显陵―荆州城墙、关帝庙、关羽祠―华容大道―绣林镇―当阳长坂坡、关陵、玉泉寺―亭古战场三国文化线等多条旅游线在内的跨省区精品线路,把鄂西圈内各地景点串联在一起,整体扩大知名度,并延长游客旅行时间。

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协作发展存在的问题

1、缺乏可操作性的协作条款

鄂西圈各地都充分认识到了协作发展的重要性,也想通过与其他地方协作来促进本地旅游经济发展,但在具体实施时由于缺乏可操作性的、实实在在的协作条款,故而影响协作成效。目前鄂西圈专门的旅游协作机构是湖北省鄂西圈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鄂西圈建设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市(州、林区)及其县(市)级规划、重点建设项目实施的具体衔接落实工作,但未能在圈域范围内制定出专门的协作章程和具备可操作性的协作条款和规章制度,以指导圈内各地更好地进行协作实践。如有些旅游资源在地理范围上跨越不同的行政区域,因缺乏具体的协作办法和规章制度,各地为争得资源的开发权和收益权互不相让,影响规模收益获得。

2、协作深度不够

区域旅游协作应坚持旅游要素的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旅游资源具有不可移动特征,但区域旅游资金、从业人员等要素应充分放开,体现出市场竞争的公平与合理原则。当前,鄂西圈内旅游协作更多地体现在旅游资源的整合、旅游市场的联合促销及旅游线路的协作上,而在旅游其他要素协作上表现力度不够,如旅游资金各自筹措,旅游企业各自为营,旅游从业人员在圈域内未有序流动,也未打造鄂西圈整体旅游形象,树立鄂西圈旅游品牌等,从而影响了鄂西圈协作发展的效果。

3、协作偏重于政府

区域旅游协作的主体由地方政府和旅游企业两方面组成,区域旅游协作需要政府介入,没有政府的相关政策,协作就缺乏必要的基础和条件。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企业应该是区域协作最重要的主体,区域旅游协作最终要落实到旅游企业上,光有政府的积极性而没有企业的积极性,区域旅游协作是不可能持久的。现阶段鄂西圈旅游协作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政府,旅游企业为辅助角色,旅游协作呈现出明显的政府行为色彩。旅游企业多在旅游政府部门的倡导和组织下进行协作活动,企业定位不清晰,角色边缘化,导致旅游企业在旅游协作中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协作缺乏利益补偿机制

对于鄂西圈内各地而言,它与圈内其他地方进行旅游协作的积极性在于这一行为能否给它带来收益,预期收益越大,协作意愿就越强烈。鄂西圈涵盖湖北8个市州,旅游产业协作发展牵涉到不同行政主体和经济主体的利益,各协作方会更多关注其现实和未来利益,从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进行决策,如果与其他地方协作得不到任何利益甚至会损害自身利益,那么该地就不会主动参与协作甚至拒绝协作,从而给协作带来难度,影响鄂西圈协作成效。

三、加快鄂西圈协作发展的对策建议

1、提高协作可执行度,拓展合作深度

要促进圈内旅游协作发展,必须尽快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协作章程和协作条款,内容包括鄂西圈旅游协作的目标及范围、协作对象、协作参与者、协作项目、协作可行性、协作的预期效果、协作方式、协作时间、协作进度、协作法律法规、协作后续利益分配等,否则就只能流于表面或口头,不具备可操作性。在旅游资源协作、旅游线路协作和旅游市场协作的基础上,将圈内旅游协作的领域逐步向旅游基础设施、旅游连锁经营、旅游行业标准、旅游信息平台、旅游专业人才、旅游生态环境和旅游结算、投诉体系等领域全方位地拓展,建立统一的旅游人力资源流动和培训机制,建立统一的旅游研发咨询和旅游求助平台,建立统一的旅游形象和品牌等,积极有效地促进人力、资本、信息、技术等旅游生产要素在整个区域的流动,从而实现资源最优化的配置。

2、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提高市场化水平

针对很多行政办法、管理办法、法律办法缺乏内在的、自发的动力等问题,鄂西圈的发展应以市场的利益共享为原则,以市场为整合的力量,冲破区域的范畴寻求优化;加快要素市场化步伐,发挥企业的主导优势,激发地区协作活力。让旅游企业唱主角,旅游企业是圈内旅游协作的主要实施者,圈内旅游资源、旅游产品等旅游要素的整合都可通过旅游企业间的协作来实现。进一步明确政府和市场主体在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方面的分工及投资范围,继续加大为生态文化旅游配套服务的公共设施的投资力度,为旅游市场主体投资经营创造良好的硬环境。按照“谁开发、谁投资、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各类经济成份投资鄂西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经营。

3、建立协作利益补偿机制,实现资源最优配置

目前,鄂西圈关于利益补偿的合作协议还是空白,这个空缺必然造成旅游协作过程中的不合作或抵制行为。因此,要在市场原则的指导下,以优势资源流动为核心,以间接调控为主,综合运用财政、税收、信贷、贸易、价格、土资、社会保障等多种政策,通过在各市区实施有差别的政策,引导资源和企业的流动,从而达到资源在区域之间的合理配置。建立圈内利益补偿机制,制定合理的制度,让获利较大的地方政府,对在合作中让渡自己权利、资源和利益的地方政府在经济、财政或政策上作出相应的补偿,主要方式包括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向受益多的地区征收调节税等,以体现合理、公平,把圈内协作建立在圈内利益互补、共赢的基础上,从而提高圈内各地协作发展的积极性。

(注:本文系中南民族大学校基金项目: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协作发展的模式研究,项目编号:YSQ10004。)

【参考文献】

生态旅游及发展对策篇(3)

【前言】:森林生态旅游主要指的是在被保护的生态环境中,以自然景观为主而形成的旅游。旅游者通过这样的方式能更进一步的获得与自然接近的结汇,从而更好的享受到自然环境所带来的惬意感受。下面将对我国的森林生态旅游发展重点及对策进行详细分析。

1、我国森林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旅游行业逐渐发展起来,森林生态旅游作为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我国是世界上森林系统比较多的国家,在广袤的森林中蕴含着多种多样的物种和森林资源,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就开始步入到了有计划的管理森林公园和建设森林保护区的行列当中去,当前已经初具模型,并且展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当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各级森林公园共1476处,自然保护区共1757处,更有张家界、黄山和提上等多处国家森林公园被列入了世界遗产保护区域[1]。同时,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也逐渐的向完善化方向发展,各种配套设施逐渐完善,形成了吃、住、行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旅游配套服务体系。可以说在当前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已经成为了我国旅游业发展中最具有前景的事业。

2、森林生态旅游发展中遇到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的森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再加上我国的自然景观类型比较多,周边的文化特色浓郁等特点,使得我国的森林生态旅游行业在近年来迅速的发展起来,为我国的旅游接待奠定了稳定的基础。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收入的提升,当前可以说我国的旅游行业发展中存在着巨大的市场。但与此同时我国的森林生态旅游发展中也存在着一定的挑战和难题。就现阶段而言我国的森林生态旅游中存着很多的问题。人类的改造能力逐渐提升,能将原本自然的环境和物质进行转化形成经济上的效益,但往往人们更加看重的是眼前的利益,而不是长远性的利益,因此出现了森林资源滥砍滥伐以及其他方面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森林资源的承载能力本身有限,长时间的对森林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将会导致森林资源受到严重的破坏,这在当前已经成为了森林生态旅游发展中的瓶颈问题。

3、森林生态旅游发展重点及对策

3、1提升环保意识

森林旅游主要依靠的是发挥森林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最终形成经济效益。当前我国的许多森林生态资源风景区,包括自然保护区中都经常会发生一些不文明行为,例如乱扔垃圾,随意采花等现象[2]。这种现象就会在长时间以来导致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现阶段一定要重视起环保意识的强化。不仅要提升工作人员的环保意识,还要从全面角度来提升游客的环保意识,告诉他们森林资源是怎样为人类的生活做出贡献,并讲解一些环保小知识等,促使游客能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只有人人在思想上得到了环保意识的提升,才能更好的促使我国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得到持续性的发展。

3、2采取保护性开发措施

我们在对森林生态资源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应当重视起保护性资源开发,将目标定位在促使旅游资源能持续发展的目标上。开发与保护之间必须是统一的,对资源的保护要建立在开发的前提上,而开发则是保护的进一步发展。资源环境是基础和物质的载体,社会文化是资源的精神内涵,经济则是保护的重要动力所在,三者之间相互依靠,并形成统一。我国当前十分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那么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一定要对森林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加以重视,保证森林资源能持续发展。

3、3完善相关制度

我国在森林资源的保护上一直以来都缺少相应的法律条文支持。新西兰的《保护法》当中明确的规定了必须提供与保护有关的资料为游客服务,因此新西兰也格外的重视相关的宣传资料制作和展示,为游客提供帮助[3]。而我国森林生态旅游发展中也应当积极的建立起相关条例规定,鼓励有人参与到自然中感受自然、了解自然,而不是实施豪华游方式来感受自然风光。

3、4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要想建立起高品位、高档次的森林生态旅游景区,那么就必须要积极的提升服务的质量,而专业人才在这里所起到的作用将是无法替代的。尤其是森林公园中涉及到了多个相关学科,包括林业、旅游、建设、环保等方面的内容,就更加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撑。对此一方面应当积极的培养起专业人才,为人才提供更多的展现机会,发挥他们的优秀才能。另一方面则要积极的吸取一些优秀的国外经验,做好人才培训工作,从而提升业务的水平和整体服务的质量,为我国的森林生态旅游行业发展做出贡献。

结语

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促使人们提升了对自然景观的认识。作为我国的重要森林资源,在景区和保护区的开发和利用上一定要保证其合理性和保护性,促使森林生态旅游能向持续性的方向发展。此外,还应当加强对森林旅游区的管理工作,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并进一步的提升专业人才能力和素质,从而为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真正的做出保障,促使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海瑛.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及其深度开发的意义[J].现代农业,2013,(01):60―69.

生态旅游及发展对策篇(4)

1引言

生态农业旅游是把农业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生态环境和农业生态经营模式,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作习、体验、健身、科学考察、环保教育、度假、购物等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开发类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种城市问题陆续出现。生态农业旅游让人亲近自然、返璞归真,引领起新的消费潮流。国家近年来一系列重要会议和文件都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重要的位置,而农业和旅游业都与自然环境联系十分密切,二者的良性有序发展对生态文明建设影响深远。云南作为一个农业大省,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丰富的自然资源,促进了生态农业旅游的快速发展。目前,一些学者对云南的生态农业旅游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对推动云南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王语䜩(2009)分析了生态农业旅游的特点、发展的类型等,提出了加快昆明市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对策;罗雁、陈正良(2010)阐述了云南山区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有利条件,认为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是促进云南山区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倪慧(2014)分析了生态文明视角下,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农业旅游的发展路径。虽然目前已有部分学者对生态农业旅游的内涵、重要性、对策作了研究,但从市场失灵的角度并结合云南省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少。因此在充分研究以往文献的基础上,立足于云南省生态农业旅游业发展的现状,从市场失灵的角度分析云南省生态农业旅游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应的解决对策。

2生态农业旅游市场失灵的成因机制

生态农业旅游市场失灵主要由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引起,客观原因主要有气候资源、地理条件、乡风民俗等,这类原因引起的失灵属于市场的局限性失灵,市场本身无法破解,政府也不能解决。导致生态农业旅游市场失灵的主观原因主要有信息不对称、公共物品满足不了需求、外部性等。信息不对称,指参与市场活动的各方对信息没有同样的掌握和了解程度或决策主体拥有的信息没有达到最优决策所需的水平。信息失灵会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产生,在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过程中,开发者、消费者、管理者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对称。公共物品指没有清晰产权的物品。对于公共物品,私人没有意愿投资,市场供给满足不了需求。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这类公共物品,投资成本回收慢,投入效益难以保证,这就必然压抑社会投资,造成生态农业旅游基础设施供给不足。公共物品由于存在免费搭便车的问题,往往还会会造成公共物品的过度使用。外部性,即某个经济主体的活动造成另一个经济主体的利益或成本的变化,而另一个经济主体没有获得补偿或进行支付的情况。如环境资源作为一种公共物品,其利用存在广泛的外部性,使得在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很难根据使用量对开发者和消费者进行收费来约束其行为。

3云南生态农业旅游市场失灵的表征

3.1开发不到位,产品同质化

云南省的生态农业旅游产品主要有农家乐、休闲山庄、田园观光等,经营形式上趋同,基本属于同一内容,产品雷同问题严重。各地区的特色没有得到充分体现,重复规划,盲目复制的现象极为严重,对旅游者难以形成持久的吸引力。一些村落因为看到其他地方取得了较快的经济增长而不管本村否具备同样的条件而盲目复制,像昆明市呈贡区在相隔不远的地方就存在着许多内容和形式都很相似的农家乐、休闲山庄等,许多消费者都愿意为具有原生态旅游体验的生态农业旅游支付更多的费用,但旅游的结果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效果,不愿意有二次消费体验。

3.2宣传不到位,产品层次不高

云南作为全国重要的旅游省份,有着大理、丽江、西双版纳等一系列著名的旅游景点,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但独具云南特色的民间传统工艺、田园风光、民居、农耕文化等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宣传。一些出名的旅游景点特别是节假日的时候有大量的游客,而一些普通的旅游景点则问津的人很少。再加上生态农业旅游市场还没有形成由低到高各个层次的旅游产品体系,缺乏高档的生态农业旅游产品,难以满足消费者对不同层次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大部分生态农业旅游产品仍以一般的田园景色欣赏、特色饮食等为主,提供的也主要是一些低端的像棋牌、麻将这样的活动,生态农业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未能得到足够的体现。

3.3认识不到位,服务水平不高

生态农业旅游大部分的参与者都是农民,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可以吸收一部分的农村劳动力,当地农民也可以从参与生态农业旅游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利益。但是云南省因地理、民族、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农民文化程度不高,没有受过良好的生态教育,不了解管理知识,没有参加过一些职业技术的培训。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很好的抓住生态农业旅游的内涵,融合当地的旅游资源,开发出有特色和档次的生态农业旅游产品,旅游者仅仅就只是拍照、吃饭、摘果等,没有更深层次的生态农业旅游体验。同时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过度人工化,打着生态的牌子提供的确实普通的产品和服务的情况。

3.4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资金投入少

由于生态农业旅游大部分处于城市的周边和经济增长缓慢的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成本高,政府和农户投入的资金还不足以完善生态农业旅游地的基础设施,所以各地基础设施还不健全,如道路坑坑洼洼,没有配套的停车场、卫生间、餐厅等,基础设施满足不了旅客出游的需求。像在云南一些山区,风景优美、特色鲜明、自然气息浓厚、发展潜力巨大,但就是因为相应的基础设施落后而导致其生态农业旅游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3.5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环保意识弱

云南良好的自然环境是其开展生态农业旅游的有利条件。但有些地方存在着只顾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忽视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现象,一些开发商为了建造旅店,停车场等大肆砍伐森林、推山坡、填洼地,使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一些地方民俗客栈家庭作坊产生的废水废渣没有经过相关处理就直接排放,污染空气水源;一些农户缺乏环保意识,没有对农药瓶、塑料袋等各种垃圾采取集中处理措施,往山上、沟渠里、公路边到处乱扔;一些消费者进入景区以后产生的垃圾污染没有得到很好的回收和管理,给当地的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

4云南生态农业旅游市场失灵的原因分析

4.1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市场失灵

4.1.1生态农业旅游的开发者和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发展生态农业旅游要求管理者、开发商拥有一定的做最优决策所需的信息,对当地资源有一个整体的规划,有序的开发。云南省的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规划很薄弱,资源利用不合理,缺乏生态和环境概念,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单纯以追求经济增长为目的,有的旅游资源没有经过合理的规划,管理者没有充分考虑环境和生态发展,盲目、草率地开发旅游资源,甚至有部分官员为了追求自己的成绩,不顾当地现实条件,盲目支持开发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商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也大量重复的提供相似的生态农业旅游产品,进而造成了产品同质化的现象。4.1.2生态农业旅游的开发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发展生态农业旅游,要求民众要有很好的生态意识和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但云南生态农业旅游业的从业人员远远低于达到最优决策所需的水平,缺乏职业的生态农业旅游导游,管理人员等。生态农业旅游作为一种经验型产品,开发者掌握着更多产品的信息而消费者在消费体验之前并不知道产品的好坏,仅仅是靠一些开发者的宣传,先前游客的经验获得信息。开发者不能完全了解客户的需求和提供各种层次的生态农业旅游产品,消费者缺乏了解产品质量的有效途径,这样就导致了知名的旅游景点客流量很大,普通的旅游景点人很少,消费者没有获得预期的旅游效果等各种情况的发生。由于管理者、开发者、消费者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对称(见图1),就需要政府采取一定措施进行干预。

4.2公共物品导致的市场失灵

道路交通、环境卫生等这些东西属于公共物品,一般由政府承担资金投入,私人一般没有承担这方面服务的积极性和能力,都等着“搭便车”。在完全信息条件下,以住户之间的修路博弈为例。设想在山里有两户相邻的农家,为了不破坏生态环境,需要绕道修一条路到旅游地,每户人家可以选择的策略都是修或不修。在下表中,Di和Hi(i=1,2,3,4)分别表示农户1和农户2在不同策略组合下的函数,假定D2>D1>D4>D3,H2>H1>H4>H3(见表2)。在表2中,农户1和农户2在短期利益的驱动下倾向于不修的行为,从而满足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尽管(修,修)带给农户1和农户2的利益比(不修,不修)要大,但双方最终策略组合却是(不修,不修),这是一个非合作的纳什均衡。由此可见:在公共产品的提供上,要使公共物品有效率的供给,经常需要政府主导行动。4.3外部性导致的市场失灵云南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近几年被迅速的开发,生态环境破坏也越来越严重。这是外部不经济性导致的市场失灵。由于外部性的存在,许多的开发商和消费者在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过程中,以生态的名义,过渡开发和使用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坏,而他们都不必为此负担成本和付出代价。市场主体缺乏足够的动力约束自己的行为和出资保护环境资源,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可以转嫁给社会,其表现就是污染产品产生过多或资源过度开发导致环境破坏。

5对策建议

5.1合理规划,突出特色内涵

云南的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要被充分合理的利用。在开发生态农业旅游之前应该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积极地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多部门协调搞好规划。由规划部门负责,旅游、农业等有关部门协调配合,一切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量地区各项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权衡各方利弊,着重突出地方特色,发挥地方优势,紧扣生态内涵,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开展生态农业旅游时,要充分利用云南丰富的生物资源,重点发展一批有云南特色的生态农业旅游产品,像反季节蔬菜、药材、花卉、茶树水果等,扩大这些作物的种植面积,发展特色农业博览园,绿色农业产业园、生态庄园等;深入挖掘云南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像农耕文化、手工技艺、民俗活动、节日庆典、饮食文化等,开发一些具有较强的文化内涵和体验性的生态农业旅游产品;积极创新,打造一些像生态农业主体公园、不同类型的“旅游套餐”、森林旅游等这样的新型生态农业旅游产品。让各种档次、各种类型的生态农业旅游产品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要。

5.2注重营销,提升竞争水平

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有利于促进云南经济的发展,各地政府应当扶持正牌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加大对生态农业旅游的宣传。政府可以对当地一些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在政府网站进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和投资者。政府可以采取和开发商联合出资的形式,利用公交站台、机场广告、地铁广告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也可以积极邀请一些电视节目来取景拍摄。如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播放,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不同地方的传统工艺和美食,想亲自去体验品尝,带动了一些当地传统食品生态食品的销售;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到云南文山的普者黑进行拍摄,明星和孩子一起欣赏当地非常优美的自然风光,亲自体验当地的捕鱼卖鱼的农家生活,让更多的游客纷纷想身临其境。经营者也可以利用一些新型的营销平台像微信、微博、论坛等进行宣传,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到云南的生态农业旅游资源。一些经营者把当地的优美景色上传到网络,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去观赏、摄影和体验,一些消费者提早就通过微博私信预订其产品。

5.3加强教育,提高服务水平

在云南省,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普遍低下,生态农业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直接影响到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一方面,要让群众具有良好的生态环保意识,可以通过宣传教育、讲座培训、参观学习等形式加强对民众的生态教育;另一方面,应该提高对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的重视程度,偏低的文化层次,低端的产品和服务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游客的需要。政府要加快对旅游人才的培养,提升他们的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提高他们对当地的文化、风俗的认知水平,开发出更多有品位,风格各异的旅游产品,培养一批专门针对生态农业旅游的导游和经营管理人员,带给游客更高水平的体验。

5.4政府主导,完善基础设施

一直以来,云南农村地区和城镇地区相比基础设施有着较大的差别,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将这一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基础设施作为一种公共物品,外部性明显,但是基础设施投入具有很强的乘数效应,如果没有这些基础设施的投入,相应其他的一些服务也不能提供。私人部门没有投资基础设施的能力和意愿,所以政府部门应在资金和管理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采取政府牵头,将市场机制引入到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投融资领域,改善生态农业旅游地区的道路、环境、水利等基础设施。全省旅游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农村配套基础设施逐步增多,将进一步加快云南省生态农业旅游业的发展。

5.5保护环境,实现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支撑,在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同时,也要守住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环境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利用存在着广泛的外部性,市场机制不能自动的消除外部性,需要采取多种手段来鼓励产生外部经济。一方面,政府可以采取一些公共政策方案,设定污染物排放标准,对那些随意排放废物,产生垃圾,污染环境的行为进行管制。同时应该重视民众的监督作用,对发现的环境问题可以随时进行监督和举报,有关部门要积极的治理。另一方面,充分运用生态文化保护区和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示范基地的宣传示范作用,组织部分领导村民去参观学习,使农民充分明白生态与自身利益的紧密联系。积极加强对游客的动态宣传教育,减少与环境有关的外部不经济行为。坚持生态建设,重视环境保护,才能让美丽云南的生态农业旅游有更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左登华.生态农业旅游空间发展战略——以山东阳信为例生[J].商业现代化,2008(35):239.

[2]王语䜩.浅析昆明生态农业旅游开发中的问题及对策[J].云南农业2009(1):52-54.

[3]罗雁,陈正良,张思竹.云南山区生态农业发展思路与对策探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0,23(6):2137-2142.

生态旅游及发展对策篇(5)

1 引言

目前,生态旅游成为国内外旅游者旅游实践的热点[1]。然而,在其发展过程中人们看重的大多是旅游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忽略对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保护。在生活环境质量日益下降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将旅游方式转向了生态旅游。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伴随大众旅游的迅速发展与生态问题的加剧,生态旅游这种新型的旅游方式开始受到关注,成为各国专家学者讨论的重点,并被认为是21世纪旅游发展主要趋势之一。重庆巫溪县地理位置独特,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生态旅游良好的优势。发展生态旅游对巫溪县的自然环境保护,地方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巫溪县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2.1 自然环境概况

巫溪县地处重庆东部边陲,大巴山东段南麓,界临陕西南部,湖北西部,位于重庆东北旅游“金三角”(奉节、巫溪、巫山)的腹心地带[2],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属于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地形以山地为主,属于典型的中深切割地形,境内山大坡陡,立体地貌明显,最低海拔近139.4 m,最高海拔近2796.8 m。境内野生动、植物种类多,数量大,有不少珍稀名贵物种。野生动物包括鸟类、兽类、鱼类、爬行类、两栖类,其数量多达350种,野生天然植被包括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等。其次,巫溪县位于湖南、重庆、陕西三省交界的腹心地带,南部临重庆市巫山、奉节两县,北部连接重庆城口县和陕西镇坪县,东部接湖北省神农架景区、竹溪县,西与重庆开县、云阳接壤[6],从发展旅游的角度来看其拥有广阔的客源市场。最后,从重庆境内来看,巫溪位于渝东北旅游“金三角”的腹心地带,其旅游主题形象鲜明,旅游竞争力大。

2.2 国家政策大力支持旅游业

2014年,重庆市委四届三次全会作出的加快建设五大功能分区战略目标的决策后,巫溪县被作为生态涵养发展区的重要组成部分[7];2015年4月,巫溪县旅游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召开2015年全县旅游工作目标任务部署会议,会议要求巫溪县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应该立足“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定位,全方位推进“两环一线”的生态旅游发展带建设,计划并实施好“全域景区化”战略,加快完善基础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加快推进配套设施、规划编制、品牌活动和道路建设工程,加大宣传营销力度,加快培育生态旅游支柱产业,不断提升旅游发展水平,不断开创旅游业发展的新局面;2016年10月20日,巫溪县在市政府新闻发布厅举办了生态旅游新闻发布会,会议强调“十三五”时期,巫溪将重点打造县内生态旅游。由此可以看出,巫溪生态旅游的发展具有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2.3 依托“长江三峡”黄金线路

长江三峡是中国最重要的入境旅游目的地之一,同时也是中国旅游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拳头产品之一。重庆市政府在规划其区域空间格局的时候把渝东北作为“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渝东北是加强三峡旅游资源整合利用,提升长江三峡的整体品牌形象,深入挖掘三峡文化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重庆市也致力于将“渝东北翼”构建为品牌突出、产品丰富的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在整合旅游资源、提升品牌形象的过程中,巫溪县丰富的旅游资源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巫溪县生态旅游的发展更离不开长江三峡的助推作用和带动作用。

3 巫溪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生态旅游体系比较缺乏

巫溪县区域面积4030 km2,境内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在以往的旅游发展过程中,对生态旅游体系的构建缺乏重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生态旅游的整体发展。首先,旅游景区之间联系度不强,景点与景点之间孤立发展,如时而打造巫文化,时而打造红池坝,景点缺乏相互带动作用;其次,缺乏多样化的生态旅游产品,偏重于生态观光旅游与节庆旅游,缺乏生态体验、老年养生、学生科普教育等参与性生态旅游产品,无法满足旅游者多样化的消费需要;最后,巫溪县生态旅游业六要素之?g缺乏联系,孤立发展,这与当今倡导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背道而驰,餐饮、住宿、娱乐、购物等产业体系不完整,产业链不完善,导致旅游配套服务水平低,影响旅游者的消费体验,造成了资源浪费,拉低了生态旅游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

3.2 生态旅游发展结构单一

改革开放后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巫溪县将生态旅游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虽然巫溪县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是由于地理位置的阻碍和改革开放前长期发展第一产业的影响,其旅游发展结构一直处于比较陈旧的状态。

现今,巫溪县生态旅游发展仍受到交通落后、生态旅游市场分散、生态旅游景区规划不清晰的影响。县内三大产业之间联系不强,各个大小景点都无法走出传统旅游业的发展模式,没有将近年来提倡的“旅游+”和“全域旅游”等发展理念真正运用到生态旅游发展当中。巫溪县旅游投资方式单一,政府在旅游投资与发展上过于强势,干涉力度过大,无法调动市场活力与民间资本,生态旅游发展过于封闭,缺乏与周边湖南、陕西等省市的交流合作,不引进外界实力机构进行战略合作,也不重视搭建项目合作平台,无法将县内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效益发挥出来。

3.3 生态旅游人才队伍薄弱

巫溪县生态旅游业发展缓慢,尤其是受到旅游发展结构单一和缺乏旅游体系的制约,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是缺乏专门从事生态旅游业的人才,且仅为少数的生态旅游人才队伍分散,旅游各方面所需的人才缺乏实际经验,与生态旅游发展能力要求相一致的人才队伍严重不足。

旅游要改革创新,关键要素是人才,人才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决定着旅游业的综合水平和服务质量[13]。巫溪县在人才教育方面应该将生态旅游人才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学校应该创办生态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安排上也应该把生态旅游作为核心课程;要加快培育和引进一批高层次、高素质管理人员和具有创新精神、懂得现代旅游管理的人才,以及具有较强市场开拓能力的营销人才和具有较强业务素质、良好职业道德的导游人才,使巫溪旅游人才在数量、结构和素质上都能够适应旅游竞争的要求。在“全域旅游”模式下,在旅游富民上要有突破,就必须让整个巫溪县的居民加入到巫溪?h生态旅游的建设当中,加快形成巫溪县生态旅游建设全员参与的局面,全域旅游既要让建设方、管理方参与其中,更需要广大游客、民众共同参与,促进旅游发展成果为全民共享,通过增强旅游的收益来促进民众的积极性,自觉把自己作为生态旅游建设成员,真正树立主人意识,提升整体生态旅游意识和文明素质。

4.4 加强宣传,强化促销,加大旅游市场的开发力度

巫溪生态旅游需要的是一个全面完整的营销宣传体系,全方位宣传与整体宣传刚好也符合“全域旅游”的思路,完整且有特色的宣传会为巫溪的生态旅游打造出高质量的生态旅游品牌。从宣传的范围来看:可以借助长江三峡的影响力,从仅是市内宣传扩大到国内宣传,从景点景区接待国际游客和狭窄的国际合作向全域接待国际游客、全方位、多层次国际交流宣传转变,将巫溪县的生态旅游产品作为一个整体向外宣传,建设旅游品牌整体形象,最终实现从小旅游格局向大旅游格局转变;从宣传方式来看:旅游宣传方式应该多样化,策划举办生态旅游节庆活动,如巫溪巫旅游文化节;通过电视、网络、会展以及旅行社等各种形式,统一包装巫溪县生态旅游形象,全方位、立体化、持续不断地广泛宣传;协调发挥专家作用,邀请上级部门、国内外学术机构来巫溪召开工作会议和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外生态旅游专家学者等来巫溪考察参观,通过间接的方式宣传巫溪生态旅游产品,树立旅游对外新形象,扩大巫溪生态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5 重视基础,加大投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旅游的发展离不开交通,现代社会的旅游发展更加离不开网络化,巫溪县生态旅游的基础设施应该着重于交通的建设与网络化的建设。在交通设施上,巫溪县交通部门应该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要提高巫溪县各景区的可进入性,不能仅仅依靠高速公路,还需要铁路、航空、水路等多样化的进入方式。在公路建设方面不仅要注重主干道的建设,还应该加强各分支公路建设,尽早谋划巫溪县城至巫溪神女峰的的高等级连接公路,尽快建成巫溪-神农架、巫溪-巫山、巫溪-城口、巫溪-湖北十堰四条县际联网公路,尽快启动选建在巫溪县境内的大宁河花台码头、巫溪深水港、旅游专用码头,加快游船改建速度[14],航空运输对于旅游业的发展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巫溪县应加快巫溪县内各条主干道连通巫山机场的速度。在旅游游憩服务设施上,电力、卫生、医疗等设施应加强建设,各个景区内应积极建设游客服务中心、景区内道路、指示牌、观景台等硬件设施,加强公用网络的建设,通过网络建设加强游客旅游方式的多样性和自助性,减少与发达城市服务设施的差距。

4.6 凸显特色,打造亮点,着力推出旅游精品

生态旅游及发展对策篇(6)

一、新疆生态旅游资源优势

新疆有雪域高原和广袤的大草原,生物多样性很丰富。新疆还具有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特点,因此发展新疆生态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资源节约型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对带动新疆的经济发展,增强对外开放意识,扩大对外交流有着特殊的意义。

新疆以其天然淳朴的自然景观,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着国内外众多的游客。新疆旅游资源神奇独特,戈壁荒漠中镶嵌着一块块美丽绿洲,象绿宝石。苍茫中耸立的雪山,一望无际的浩瀚的沙海,还有邵神工的奇特地形地貌如雅地貌,旅游者只有置身其中才能领略大自然的神奇和西域之美。

1.雪山冰川。帕米尔高原的雪山巍峨叠障、冰峰冰山神奇险俊非常壮美。帕米尔的山不仅雄伟、壮观、富饶,而且每座山都有一个美丽的名字。高达海拔慕士塔格冰峰7745米,是举世闻名的冰山公主;乔格里峰海拔高达8116米,被誉为是雪山王子。当太阳落山,银装素裹的慕士塔格峰在晚霞的映照下,成了一片彩色的世界。

2.美丽的大草原。新疆草原很多,如巴音布鲁克大草原等增加巩乃斯草原位于伊犁新源县辖区内,是巩乃斯河系贯通的河谷山地草原,地域辽阔,沟谷众多,是新疆著名的草原,它不仅是新疆细毛羊的故乡而且是伊犁天马的重要产地。这里降水量丰富,四季有充足的水草资源和繁多的植物种类。每年6月至9月是草原的黄金季节,辽阔的草原在蓝天的映衬下尤显华丽。每逢夏季,国内外众多游客来此体会伊犁大草原秀美风光与浓郁的民族风情。

3.奇异景色.克拉玛依魔鬼城风景旅游区位于克拉玛依市所辖的乌尔禾区,景区以魔鬼城的“雅丹”地貌为重点,应在全世界像魔鬼城这样的雅丹地貌为数极少,所以它属我国的一级资源。远古时,这里本是巨大的淡水湖,后由于造山运动作用,变为陆地,原湖区喾的砂泥经常期风雨侵蚀,形成了独特的城堡自然景观,魔鬼城以其独特的景观吸引着中外旅游观光者。魔鬼城一带在地质上属艾里克纪,由白色石美砂岩、灰色砾岩、落层棕黄色泥岩组成。气候特点是四季多风。除了夏季旅游外,基本没有其他人为活动。魔鬼城风景旅游区规划为中心景区、影视活动区和服务接待管理区。中心区以雅丹地貌观赏区为主,以探险区为辅;影视区以西部影视为主,在这里可以欣赏到色彩缤纷的民间活动,如蒙古族群众的那达慕大会、赛马等,让游客领略到西域民族风情。服务接待区是提供游客休息的场所。

二、新疆生态旅游的发展

脆弱的西部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在失控的条件下,极易成为旅游的牺牲品。西部开发发展生态旅游,走的是可持续发展之路,对带动经济发展,增强对外开放意识,扩大对外交流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1.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改善基础设施。旅游业是一种复合型产业。据了解,2006年全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10.1738亿元,其中社会投入4.4346亿元,今后的投入将大幅度增加,旅游经营由粗放型向集约性递进,旅游产业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过渡,以提高我区旅游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旅游业健康发展,必须谋求两个方面的统一,即在宏观决策上,要谋求中央与地方的协调统一;在微观控制上,要谋求各行业的协调发展。所以,发展旅游业,必然大大促进基础设施的改善,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2.增加社会就业机会。生态旅游是一个关联性很强的产业,它的开发可以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交通业、餐饮业、宾馆业、旅游服务业、纪念品制造业等。通过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开发,给当地居民创造了广阔的就业机会。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每增加2个国际旅游者或10个国内旅游者,就可新增一个就业岗位。我国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可大大增加就业人数,减少失业率,减轻社会和政府再就业负担。

3.增强群众环保意识。首先应对生态旅游开发、经营人员进行教育,使他们认清当今旅游发展趋势,在旅游开发和经营中自觉运用生态学原理,推出真正的生态旅游产品,促进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其次加强对游客的环保教育,让他们在旅游中自觉遵守旅游条例规范,提高他们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并自觉运用生态学原则指导自己的旅游行为,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旅游资源。

三、新疆生态旅游发展中急待应优先解决的问题

1.自然环境监测和保护自然资源。林业主管部门对比进行有效的综合治理。同时建立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及时掌握发展变化情况,形成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旅游设施的修建和游客的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会给旅游区及其周围生态系统和物种生存繁衍带来种种影响。

2.健全法制和管理体制。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和各项旅游活动,必须有一套相应的法律法规统一规范管理。避免出现过度开发、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资源。根据地方现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按生态旅游的要求,制定管理生态旅游的专门法规和行政规章,把生态旅游纳入法制轨道,确保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3.大力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实现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双赢目标,是发展生态旅游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要从新疆的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研究制定科学管理生态旅游的具体办法、技术规程等,不断完善和提高,使新疆生态旅游开发和管理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4.积极鼓励当地居民参与生态旅游业。通过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可以更好的发挥地方特色和传统,增加生态旅游的吸引力。同时,开展生态旅游业可以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

开展生态旅游业,既丰富了新疆地区旅游事业,又推动了经济建设。在保护好环境的基础上获得可观的经济收并使其转化为直接的环境保护资金;各民族参与生态旅游的发展,使他们意识到保护环境与自身发展的紧密关系,每一个人都应成为自觉的环境保护人员。

通过开展生态旅游,提高社区居民及游客的环保意识,保护新疆的生物多样性;促进本地经济繁荣,实现旅游扶贫,进一步增加就业率;建设生态旅游设施,对游客起到环境教育的作用,从而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

参考文献:

[1]骆高远.山区开发的有效途径一生态旅游业.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1,(2).

[2]沈茂成.在保护好生态环境前提下开展生态旅游.中国环境报,2001,(2).

[3]肖建舫.2001年西部旅游热点预测.中国旅游报,2001,(2).

生态旅游及发展对策篇(7)

新疆有雪域高原和广袤的大草原,生物多样性很丰富。新疆还具有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特点,因此发展新疆生态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资源节约型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对带动新疆的经济发展,增强对外开放意识,扩大对外交流有着特殊的意义。

新疆以其天然淳朴的自然景观,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着国内外众多的游客。新疆旅游资源神奇独特,戈壁荒漠中镶嵌着一块块美丽绿洲,象绿宝石。苍茫中耸立的雪山,一望无际的浩瀚的沙海,还有邵神工的奇特地形地貌如雅地貌,旅游者只有置身其中才能领略大自然的神奇和西域之美。

1.雪山冰川。帕米尔高原的雪山巍峨叠障、冰峰冰山神奇险俊非常壮美。帕米尔的山不仅雄伟、壮观、富饶,而且每座山都有一个美丽的名字。高达海拔慕士塔格冰峰7745米,是举世闻名的冰山公主;乔格里峰海拔高达8116米,被誉为是雪山王子。当太阳落山,银装素裹的慕士塔格峰在晚霞的映照下,成了一片彩色的世界。

2.美丽的大草原。新疆草原很多,如巴音布鲁克大草原等增加巩乃斯草原位于伊犁新源县辖区内,是巩乃斯河系贯通的河谷山地草原,地域辽阔,沟谷众多,是新疆著名的草原,它不仅是新疆细毛羊的故乡而且是伊犁天马的重要产地。这里降水量丰富,四季有充足的水草资源和繁多的植物种类。每年6月至9月是草原的黄金季节,辽阔的草原在蓝天的映衬下尤显华丽。每逢夏季,国内外众多游客来此体会伊犁大草原秀美风光与浓郁的民族风情。

3.奇异景色.克拉玛依魔鬼城风景旅游区位于克拉玛依市所辖的乌尔禾区,景区以魔鬼城的“雅丹”地貌为重点,应在全世界像魔鬼城这样的雅丹地貌为数极少,所以它属我国的一级资源。远古时,这里本是巨大的淡水湖,后由于造山运动作用,变为陆地,原湖区喾的砂泥经常期风雨侵蚀,形成了独特的城堡自然景观,魔鬼城以其独特的景观吸引着中外旅游观光者。魔鬼城一带在地质上属艾里克纪,由白色石美砂岩、灰色砾岩、落层棕黄色泥岩组成。气候特点是四季多风。除了夏季旅游外,基本没有其他人为活动。魔鬼城风景旅游区规划为中心景区、影视活动区和服务接待管理区。中心区以雅丹地貌观赏区为主,以探险区为辅;影视区以西部影视为主,在这里可以欣赏到色彩缤纷的民间活动,如蒙古族群众的那达慕大会、赛马等,让游客领略到西域民族风情。服务接待区是提供游客休息的场所。

二、新疆生态旅游的发展

脆弱的西部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在失控的条件下,极易成为旅游的牺牲品。西部开发发展生态旅游,走的是可持续发展之路,对带动经济发展,增强对外开放意识,扩大对外交流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1.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改善基础设施。旅游业是一种复合型产业。据了解,2006年全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10.1738亿元,其中社会投入4.4346亿元,今后的投入将大幅度增加,旅游经营由粗放型向集约性递进,旅游产业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过渡,以提高我区旅游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旅游业健康发展,必须谋求两个方面的统一,即在宏观决策上,要谋求中央与地方的协调统一;在微观控制上,要谋求各行业的协调发展。所以,发展旅游业,必然大大促进基础设施的改善,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2.增加社会就业机会。生态旅游是一个关联性很强的产业,它的开发可以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交通业、餐饮业、宾馆业、旅游服务业、纪念品制造业等。通过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开发,给当地居民创造了广阔的就业机会。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每增加2个国际旅游者或10个国内旅游者,就可新增一个就业岗位。我国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可大大增加就业人数,减少失业率,减轻社会和政府再就业负担。

3.增强群众环保意识。首先应对生态旅游开发、经营人员进行教育,使他们认清当今旅游发展趋势,在旅游开发和经营中自觉运用生态学原理,推出真正的生态旅游产品,促进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其次加强对游客的环保教育,让他们在旅游中自觉遵守旅游条例规范,提高他们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并自觉运用生态学原则指导自己的旅游行为,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旅游资源。

三、新疆生态旅游发展中急待应优先解决的问题

1.自然环境监测和保护自然资源。林业主管部门对比进行有效的综合治理。同时建立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及时掌握发展变化情况,形成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旅游设施的修建和游客的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会给旅游区及其周围生态系统和物种生存繁衍带来种种影响。

2.健全法制和管理体制。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和各项旅游活动,必须有一套相应的法律法规统一规范管理。避免出现过度开发、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资源。根据地方现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按生态旅游的要求,制定管理生态旅游的专门法规和行政规章,把生态旅游纳入法制轨道,确保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3.大力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实现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双赢目标,是发展生态旅游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要从新疆的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研究制定科学管理生态旅游的具体办法、技术规程等,不断完善和提高,使新疆生态旅游开发和管理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生态旅游及发展对策篇(8)

1 泰山的生态旅游资源

泰山地处山东省中部,地理位置北纬36°05'~36°15'。东经117°05'~117°24',总面积1.2万hm2,主峰天柱峰海拔1545米,是鲁中南山地丘陵区的最高峰,相对高差点400米。泰山是世界文化和自然的双重遗产。其雄伟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人文历史景观构成了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

1.1 泰山的植物资源

泰山地处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多雨,冬季晴燥,四季分明。泰山地势差异显著,地貌分界明显。受地理位置、气候和地形的影响,植物种类比较丰富,目前已知泰山有高等植物180科637属1382种4亚种141变种26型。植被覆盖率90%以上,林木覆盖率达79.9%。

苔藓植物共有30科67屑134种3变种,厥类植物共有14科21属45种1变种。种子植物共有136科599属1203种4亚种26变型。其中裸子植物5科19属42种;被子植物131科580属1161种4亚种26变型。

在种子植物中,栽培的有23科116属428种55变种20变型。其中裸子植物3科17属40种;被子植物20科149属388种54变种19变型。栽培植物种类占泰山现有植物种数的32.41%,这些植物对于构成当今的泰山植物区系,对于丰富泰山的植被成分和类型,提高它的多处效益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如赤松、黑松、华山松、落叶松、刺槐、杨树、紫穗槐、石榴、竹类等已成为泰山植被重要组成树种。

1.2 主要的植物景观

①常绿景观林。常绿林以泊松、赤松、黑松林为主。主要为纯林,有的林分混尘有麻烁、大叶白蜡等,还有散生的华山松和灌木照山白。②落叶景观林。落叶景观林以落叶松、麻烁、刺槐为主要树种。大多为纯林,部分形成混交林。③天然灌木丛景观。天然灌丛主要分布在林下,岩隙及林中空地,以连翘、棉带花、照山白、山樱、胡枝子、黄荆条为主,形成野生灌木景观。天然灌木丛一般和乔木林共同形成森林群落,在景观上有其特殊性。连翘遍布整个泰山,间有山樱花、水榆花楸、山桃、山杏相伴,春季鲜花盛开,遍山烂漫,形成“林海花潮”的美丽景观。④野生花草景观。泰山野生花草繁多,芬芳如茵,形成景观的主要有野菊、石竹、黄花菜、毛蕉、山丹等。山花盛开之季,处处姹紫嫣红,蜂蝶飞舞,体现了浓厚的森林野趣。⑤翠竹林景观。泰山竹林为人工栽培形成,以淡竹为主,尚有少量毛竹,竹林四季常青,姿态优雅。⑥古权名木资源。泰山龄在100年以上的古树名木有18195株,隶属27科45种,其中树龄300年以上的一级古树1821株,主要树种为侧柏、油松、国槐等乡土树种,是泰山重要的种质资源库,同时,这些古树成为泰山自然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柏、唐槐、秦松、六朝松、望人松、姊妹松等古树名木,已成为泰山的标志。

1.3 泰山的动物资源

在全国动物地理区别中,泰山属华山区,其动物种类多为华北地区习见种,同时又是鲁中南山区地丘陵区的代表性种类。泰山现有鸟类150种1亚种。隶属15目37科,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21种,省级重点保护鸟类21种,另有兽类24种,隶属5目11科。其中省级重点保护6种。爬行类9种,隶属4且5科,其中省级重点保护2种。两栖类6种,隶属1目3科,其中省级重点保护3种。

1.4 自然和人文景观

泰山奇峰异石洞穴众多,如天柱峰、傲徕峰、日观峰、月观峰、独季峰、龙泉峰、天烛峰、罗汉峰、扇子崖、百丈崖、拱北石、八仙洞、朝阳洞等。有“风月无边”、五岳独尊、昂头天外、唐摩崖等著名石刻;有岱庙、斗母宫、壶天阁、南天门、碧霞祠、玉皇顶等人文古迹。

泰山水资源丰富,形成较多的跌水、瀑布、溪流、泉、溪、瀑布、水库交织一起,溪水潺潺,可谓久旱不断流,久雨水碧清。如龙潭瀑布、百丈崖瀑布、虎山瀑布、天烛峰瀑布、桃花源瀑布,中溪、西溪、彩石溪、延河溪、沐龟沟、后道盘子沟、天牢狱、经石狱、马蹄峪、桃花峪,桃花源水库、黑龙潭水库、虎山水库、黄前水库等。

1.5 良好的环境质量

根据泰安市环境保护监测站的监测数据。泰安市区及泰山的环境空气质量良好。2003年泰安市区环境空气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分别为0.059mg/m3、0.040 mg/m3、0.086 mg/m3,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二级标准,全年52周空气污染指数在ⅱ级良好范围内有49周,全年空气质量未超过三级。大气降水未出现酸雨;泰山红门、中天门、南天门、玉皇顶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达到一级标准要求(详见表1)。2002年对泰山主景区黄溪河、红门梳洗河、桃花峪泰山西溪、东御道河溪、天柱峰河溪和玉泉寺的水质进行了监测,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级标准要求(详见表2)。

经监测红门、中天门、南天门、玉皇顶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在(49.2~47.3)db(a)之间,夜间在(42.6~34.3)db(a)之间,满足《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中功能区标准要求,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均低于70 db(a),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2 泰山旅游的过度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白色污染。游客自带食品、饮料、洒水等游山,用后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随地乱扔,特别是节假日、双休日游人如织,工作人员来不及收拾,方便袋等废物满地皆是,严重影响了泰山景区的秀美风光。

(2)水体污染。泰山溪流源头清澈见底。水质良好。其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一是过多的餐饮服务业的开发。没有建设相配套的污水处理设施,有的甚至直接或间接地想水体排放生活污水,对水体造成污染,二是部分居民在水溪中洗涤衣物的旧习,影响了溪流的水质。

(3)火灾隐患加重。森林火灾多因人为用火引起,泰山禁止砍伐树木、拾材或和放牧,山上的可燃物增加,加之天气干旱少雨,有的游客不执行景区防火的有关规定,私自带火种进山,随意吸烟、用火,极易引发火灾。

(4)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导致山林地貌的破坏。在泰山建设必要的基础、服务设施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必须适度,宁缺勿多。在泰山上很小的人为建设都会对山体、植被、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3 保护生态环境,开展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3.1 合理规划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

(1)近几年来,泰山开发了天烛峰、桃花峪、玉泉专、后石坞等新景区,修建了后石坞、桃花峪2条索道,公路网、步游道也已形成。新开发的景区要以自然景观为主,依山就势,根据地形、植被、传说等适当建造小型新景点,使之形成连续的动态风景序列。切忌不顾植被大兴土木。天烛峰——后石坞——桃花峪是泰山生态旅游的主要旅游的主要路线,红门——中天门——南天门是人文景观旅游的主要路线,游客既能欣赏泰山的人文景观,又能领略泰山的无限风光。

(2)泰山生态旅游的开发特别要控制“五一”、“十一”黄金周游客的人数,可采用浮动票价、开辟主景区周边生态旅游村等新景点、新线路的措施,解决超容量旅游带来的环境面貌脏、浏览秩序乱、服务供应差、火险隐患大等有损泰山声誉的问题。

3.2 加强大气环境、水环境保护,建设清洁文明的泰山

在泰山生态旅游的开发中以保护生态和保护环境为主,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的破坏和对环境的污染。在泰山主要景区禁止燃用烟煤、茶炉、炊事灶均采用液化气、电等清洁能源,以降低二氧化硫和烟尘的排放,自觉保持好“无烟山”,建议在泰山上新建大气自动监测站,定时监测泰山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并向游客提供预报服务,对主景区的餐饮服务业排放的废水,必须经处理达标后外排,不得将污水随意排入河溪等水体中,教育市民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禁止在溪流中洗涤衣物。每年定期对泰山河溪进行水质监测,掌握水质的变化趋势,保护好泰山山美水美的自然景观。

3.3 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快营林步伐、促进植被景观建设

生态旅游及发展对策篇(9)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8-0161-1

森林生态旅游是当今旅游界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这种绿色旅游越来越为人们所青睐,已成为世界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现代林业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森林生态旅游是指在被保护的森林生态系统内,以自然景观为主体,融合区域内人文、社会景观为对象的郊野性旅游,旅游者通过与自然的接近,达到了解自然、享受自然生态功能的好处,产生回归自然的意境,从而自觉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一种科学、高雅、文明的旅游方式。森林生态旅游必须强调以生态效益为前提,以经济效益为依据,以社会效益为目的,力求达到三者结合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实现旅游目的和旅游的持续发展。

1 闾山森林生态旅游概况

医巫闾山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是舜封全国十二大名山之一,又是中华“五岳五镇”之北方镇山。而辽宁医巫闾山国家森林公园(简称闾山森林公园)就座落在这著名的大山中部。她位于辽宁省北镇、义县交界处,方圆百里,山势雄伟、峰峦叠嶂、林海茫茫、古木参天。闾山森林公园风景资源丰富,大自然化育的奇伟山体、峰峦和着林海、果园,构成了一幅幅自然奇景,是原始的、自然的、无污染的生态旅游区,观赏面积1482公顷,分为四个景区、120多个景点,是部级自然保护区、部级森林公园、辽宁省十佳森林公园、辽宁省环境教育基地。1981年这里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1986年晋升为部级自然保护区, 1993年开始建设森林公园,2008年晋升为部级森林公园,共开发了四个景区即:大朝阳景区、宝林楼景区、老爷岭景区和大石湖景区。闾山森林公园是辽西植被保存最完好的地区,森林覆盖率86%,堪称辽西的资源宝库。茂密的森林、多样的物种、丰富的自然资源形成了比较平衡、稳定、和谐的生态系统。有植物1201种,动物265种,昆虫1094种,因而被誉为“辽西地区的物种基因库”、“天然的野生动物园”、“辽西走廊的绿色明珠”。

闾山森林公园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处于温带针阔混交林过渡地带,以华北区系植物为主的针阔混交林为地带性森林。大面积的天然油松林为东亚地区所特有,随着地形的变化,形成了错落有致、起伏跌宕的林海景观,有“闾山林海”之称。

2 森林生态旅游对森林资源的影响

2.1 对植物资源的不利影响

植被是森林生态景观的主要构成要素,它对植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旅游景区基础设施的占用、破坏以及旅游者肆意践踏植被或攀摘枝叶花果,中药材的大量挖掘,破坏了植被资源的原生态特质,一些资源因大量人为活动而失去其原有的欣赏价值,大大增加了森林火灾的发生几率。

2.2 对动物资源的不利影响

主要表现在:大量的旅游者活动以及春秋季节的捕鸟行为影响了景区内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对它们的迁移,觅食和进行其他日常活动产生消极影响,干扰了固有的生态系统平衡。

2.3 对土壤的不利影响

游人的践踏影响土壤结构和土壤发育,降低土壤水分渗透力,进而加剧了土壤的侵蚀速率

2.4 对空气质量的不利影响

主要是旅游交通工具所排放的尾气以及经营单位和居民的生活炉灶以及寺庙香火等产生的烟尘和废气,超过了森林环境容量,对大气产生污染。

由此可见,在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矛盾关系。这种不惜以牺牲生态效益为代价来获取经济利益的作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走出生态旅游的认识误区已经成为我们生态旅游经营者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3 对策

3.1 加强森林生态旅游管理,保护景区环境

通过规范景区管理可以尽量地减少森林生态旅游对自然生态环境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充分发挥它的生态作用。例如根据景区内不同区域生态环境的差异进行合理的功能区划,确定不同的保护等级,例如,对于景区内的核心区,就要限制人为活动和旅游活动开展,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生态环境遭受过度破坏。

3.2 统一规划、有序开发

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着必然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办法就是对森林生态旅游进行科学规划和有序开发。规划设计应以森林生态保护为前提,多业并举,拓展和深化森林生态旅游的内涵,同时规划设计要有创意,实现旅游产品的差异化,旅游项目要有新意和吸引力。森林生态旅游管理者应当对旅游的环境容量进行科学评估与测算,确定其合理的旅游接待规模,防止破坏生态的自然状态。

3.3 提高全社会环境保护意识

生态旅游是高层次的旅游,要求旅游者有较高的欣赏层次和较强的环境意识。为此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全体公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认识水平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只有公众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并积极地参与到环境保护事业中去,森林旅游对森林生态环境负面影响才有可能降至最低水平。因此,必须加强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并规定旅游途中的允许操作行为,使其旅游行为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以有利于环境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及文化保护。

4 小结

森林生态旅游要持续发展,应该以追求生态效益为主,以追求经济效益为辅,以追求社会效益为本,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效益最大化,只有这样,森林生态旅游业才会朝着健康的方面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生态旅游及发展对策篇(10)

一、使得生态旅游达到健康的意义

中国是一个地广物博的国家,拥有着很多各式各样的自然界的资源,不管是我们国家的政府,还是进行旅游有关的人们都有义务主动地保护它。

第一,使其健康的发展可以有助于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政策,减少给我们国家遗留的历史文化以及自然的生态环境的压力。第二,生态旅游能否健康的发展对于当地的经济影响最为巨大。因为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因此以更加良好的状态进一步发展生态旅游可以加进当地的产业以生态经济的形式发展。第三,加强我们国家的环境的继续生存性。因为近年来因为发展旅游业使得很多环境遭到破坏,因此使其以健康的状态发展可以减少破坏。

二、在我们国家出现的生态旅游问题

虽然生态旅游的开发使得我们国家的经济得到很快的发展,但是对于其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以及隐患。这是因为生态旅游在国内是一种新的经济模式,以及一种新的旅游方式,所以很多人对其的了解不够深。并且对于我们的环境的保护意识很差,同时我们国家对于这个环境的相关政策不够完善,使得我们国家在生态旅游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一)对其的开发没有按照合理的方法,导致各种污染

横生

我们国家虽然慢慢的对环境的保护意识逐渐的健全,但是已经造成的污染以及正在产生的破坏环境的行为仍然还在发生。进行旅游开发的人们,在对当地的环境进行改造时以及进行经营时,没有很好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想法或者是为了多赚私利就故意没有采取相关的方式对环境进行合理的计划,简单的对环境进行改变,使得管理上出现很大的漏洞。在进行旅游时,游客们没有良好的素质修养,随意乱扔各种垃圾;过多的游客使得当地人群容纳量大大的超标;观光时人们的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如随意折花草树木、抓动物等。

(二)进行旅游的时间过长,活动很多次超过生态环境的容纳量

现在进行的生态旅游有很多人去进行观光,而且旅游区开放时间特别多,使得该环境没有适当的恢复期。这些导致当地的很多珍稀物种逐渐消失,生态链出现断裂。而且为了吸引游客,有些人竟然随意杀害当地的动物。同时因为来的人口过多,该地的资源过大的消耗增大了动植物以及其他生物的消失。

三、相应的对策及分析

(一)采取合理并且适合当地特色的方式

以往的那种对于环境的认识的想法已经不符合现代的发展模式,因此要建立起最新的对生态环境健康发展的观念。从我们国家一直坚持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对环境和经济进行挂钩,同时以环境健康发展当成一个测定经济发展的状态、发展的程度等的指标。而且与当地的环境特色进行联系,可以很好的利用当地的环境状况,并且可以减少一大笔改造资金。

(二)合理进行旅游安排,增加旅游区的可恢复性

由于生态旅游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收益,因此开发商就会尽可能的增加旅游的人数,但是这会给环境带来很大的压力。所以当地的政府应该完善环境的保护政策,规定适当的进入人数以及时间,减少人为地伤害环境以及生物的举动。并且,国家也应该加强对珍稀保护动物的立法,并且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使得生物链更加牢固。

(三)将旅游中的管理体制等进行合理的改良

我们国家虽然在旅游方面的法律法规已经有很多了,但是随着生态旅游的出现,相关的条令也必须进一步的加强。

第一,将职权进行很好的明确化,减少因为权利、责任的不确定而产生的推脱,并且使得相关的企业对旅游的管理程度加深。而且出了事情后,可以很快就找到负责人,再究其原因,使其能够很快的得到解决,减少因为职责不明确带来的

问题。

第二,将收益进行合理的分配,在财务上减少因分配不均而产生问题,使得管理更加方便。

四、小结

上一篇: 大数据时代发展现状 下一篇: 垃圾焚烧利弊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