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重要性汇总十篇

时间:2024-03-09 17:09:36

社区教育重要性

社区教育重要性篇(1)

社区教育是推动社区发展的基础,是基层社区组织或社区工作者,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对社区成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系统影响的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以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人,提高社区成员的整体素质。从目前我国社区的发展状况看,社区教育的重点是推行社区公众教育,基本出发点是以人人接受教育、人人参与教育为宗旨的社区公众终身教育。它是实现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有效形式,是实现建设学习型社区的最佳途径。具体活动形式有:

一、社区幼儿教育

由于幼儿是对社区依赖性较强的群体,所以幼儿教育是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单位办幼儿园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计划经济时期各个单位不管大小都办幼儿园和托儿所的情况已经成为历史,幼儿教育归向社区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每个家庭的情况看,家长为了安心生产、工作和学习,减轻教育子女的负担,都希望就近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这就为社区的幼儿教育提出了社会需求。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每对夫妻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为以后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以上的因素都为社区的幼儿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机遇,社区教育管理部应该抓住机遇,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从幼儿园的选址、设计、设备、教师、教育方针、教育内容等都要精心策划和落实,以创新的精神、现代的观念、服务的宗旨办好社区的幼儿教育。使居住在本社区的幼儿在社区内就能受到良好、优质的教育。

二、家政教育

家政教育是向社区居民进行家庭科学管理教育,涉及每个家庭及成员的现实利益,是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主要内容有:家庭育儿、心身卫生与保健、营养与配餐、家庭理财、家庭教育方法、家庭布饰与审美、家庭关系的调适等。家政教育是--f-j综合性的教育活动,通过家政教育使人们增长家庭生活知识和家庭管理知识,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管理和建设家庭,形成正确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提高家庭生活质量和家庭成员的人生质量,为建立文明、和睦、温馨、幸福的家庭作出贡献。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家政服务开始走向社会化,进行家政教育就显得尤为必要。家庭的文明、幸福是社区稳定、社会和谐的基础。

三、居民道德教育

在社区居民中广泛开展道德教育,是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通过公民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化和拓展、逐步形成和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既要重视公民的社会公德教育,也要重视家庭美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社区居民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能自觉的用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参与和落实。社区教育必须把公民道德建设融于社区管理工作之中,逐步形成道德教育与社区管理,自律与他律互相补充和促进的运行机制。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社会舆论等方法,更加科学、有效地引导人们的道德观念,规范人们的行为,提高居民的道德素质。使德教育真正的起到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确立道德信念,坚定道德意志,形成道德习惯的作用使居民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意识修养、道德选择能力和道德践行能力。

四、居民心身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心身卫生和保健问题越来越重要。人生的质量、家庭生活的幸福和社会的文明都与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有密切联系,尤其是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要。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积极的心理状态,个体在这种状态下能够很好的适应环境,使生命具有活力,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心理健康的人一般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良好的人际关系、热爱生活、积极工作,有较强的协调和控制情绪的能力,能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特别是在社会全面转型时期,各种矛盾突出、尖锐,社会竞争激烈,面对剧烈变化的社会环境,没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很难适应的,更谈不上发展。因此,人生的幸福需要心身健康,事业的成功需要心身健康,社会生活也需要心身健康,现代社区建设和完善更需要心身健康。心身健康是人民维持正常生活,参与社会活动的必需条件。社区管理者必须重视对人们进行心身健康教育,使本社区居民心身健康、人格完善,自觉地约束自己,主动关心他人,使社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风尚。

五、居民审美教育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仅有理智和道德,还要有审美的情趣和知识。审美是人们对美和美的事物的一种认识、一种激情、一种欣赏和评价,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审美感觉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可缺少的思想情感方式,它以情感、启示、满足、成功、愉悦等特殊形式来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审美实践活动能通过各种美的形象来触感,以美感人、以情动人,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教育作用。较强的审美能力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对人的全面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审美修养是人们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方面和内在需要。不仅表现出人们审美的心态,还使人们从美的高度来审视现实和参与社区管理。因此,社区教育必须把对居民的审美教育作为重要内容,通过提高审美的知识和能力,激发人们的审美情感,从而使居民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社区、热爱祖国。

社区教育重要性篇(2)

二、社区教育工作者要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

社区教育工作者比较习惯于传统的成人教育,对调研工作还不太习惯,这就使社区教育工作要么继续保持传统模式,要么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合理、科学的长远规划,往往是想到哪里就做到哪里,上面要求怎么做就怎么做,不能和社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按需施教,这样社区教育工作效率自然不能得到有效提高。这就要求社区教育工作者要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了解居民真正的需求,然后根据居民需求制定教育培训计划,确定教育培训的具体内容;教育培训中,了解居民对培训的看法,有哪些工作做的不好,及时调整教育培训的具体方案,并在以后的教育培训中避免发生;教育培训结束后,了解居民从教育培训中学习了什么,还有哪些需求是这次教育培训中没有的,需要在下次培训中学习。

通过深入细致的调研,社区教育工作者才能根据居民的具体需求制定明确的培训内容,才会激发居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调研的时候,不能流于形式,机械性地提问,这样容易引起居民的反感,失去居民的信任。要采取拉家常、请教、倾听等居民乐于接受的形式,充分理解、尊重居民,这样居民才会说实话、说真话,达到调研的目的。

三、不断加强对社区教育工作的反思

社区教育工作者基本上都是来自于普通学校中的老教师和行政部门的老同志,缺乏必要的激情和活力,对社区教育的内容、方法和价值取向一知半解,一般都是凭借自己多年的经验来开展具体的工作,目的也很简单,就是为了完成任务,缺乏必要的反思。但新形势下的社区教育工作,是一个多层次、全方位和连续的工作,要求社区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对社区教育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对于成功的经验,如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设定、教育手段和策略的实施、各种教育理论知识的成功渗透等进行总结,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工作的热情。

对于失败的教训,要善于通过对整个教育过程进行有效的梳理和剖析,找出具体的原因,并将这些原因形成客观的文字材料,便于为以后的工作提供借鉴,以及同其他地区的社区教育工作者进行交流。同时,还要注意倾听和收集学员和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加强与他们的沟通和交流,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经验材料。

社区教育重要性篇(3)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8.265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8-2239-02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系统代谢障碍而引起的慢性终身疾病,长期患糖尿病可导致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等多种系统的慢性损害,且该病在社区居民中存在患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而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的“三高三低”现象,因此社区糖尿病健康教育在糖尿病综合治疗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让糖尿病患者掌握糖尿病基本知识,自觉进行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药物治疗,检测病情,针对糖尿病患者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对策,是长期有效控制糖尿病病情的必要措施。

1.糖尿病健康教育对象

所有社区糖尿病患者,符合1997年WHO专家委员会发表的糖尿病诊断及分类标准。

2.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方式

2.1发放健康教育小册子。宣传糖尿病相关知识及护理方法,是广大居民了解糖尿病相关知识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此方法详细、系统、全面,并使得其作用更持久,长远效果更明显。

2.2举办糖尿病专题讲座。以投影录像的形式系统讲授糖尿病的相关知识,让患者经验交流,医学专家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并予科学指导,此方法是糖尿病健康教育最有效、最基本方式,简便易行。

2.3电话或跟踪随访。通过电话及家庭跟踪随访来了解患者饮食、运动生活方式及血糖控制情况,针对情况正确指导和帮助。

3.健康教育内容

3.1高度重视糖尿病的社区健康教育。对社区居民积极开展糖尿病知识普及教育,减少因无知而付出的代价;教育居民避免和消除糖尿病的各种诱发因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正确掌握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方法,这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也是综合治疗不可缺少的内容。

3.2规范药物治疗。在确定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均高于正常值,已确诊糖尿病,经饮食及运动治疗2个月~3个月后,血糖下降不满意,可采取口服降糖药,如口服治疗不满意者,根据情况注射胰岛素,如用笔芯注射,要教会他们注射方法、部位、剂量、剂量调整、不良反应和反应后对策,药物的保存,笔芯和针头的更换方法等。

3.3定期检测。教会患者自我检测血糖的方法,每周检测毛细血糖4次,即晨空腹,三餐后2小时血糖;每月查尿常规、尿酸、静脉血糖等;每三个月检测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肝肾功能、血压、眼底等。

3.4并发症的监测和方法。糖尿病患者由于神经病变可造成足部感觉迟钝或丧失,指导患者进行规律的足部检查,积极治疗,去除危险因素,并进行足部护理。

3.5防治低血糖。糖尿病人应按时进餐,不要过度饥饿,避免运动过量,平时随身携带糖果饼干,以备急用。注射胰岛素后应按时吃饭,病人出现心慌、手抖、出冷汗、头晕、乏力、饥饿时,应立即取糖果或饼干,严重者立即送医院就诊。

3.6心里疏导。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其漫长的患病和治疗过程,往往会给病人带来精神紧张,忧虑,恐惧,愤怒,抑郁,沮丧,绝望等心理问题,使病情加重恶化,为了摆脱病人的不良情绪,要做好心理护理,要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和服务态度,耐心细致,关心体贴病人,了解病人,理解他们的心理,明白他们的需要,消除患者的忧愁和不安,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3.7定期到医院专科门诊复诊。及时了解血糖控制及慢性并发症的情况,接受医护人员的指导和有效地调整方案,及时消除危险因素,防治并发症的发生。

4.体会

糖尿病作为一种终身性疾病,需要长期的综合治疗,糖尿病健康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近来引起了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糖尿病联盟和国内外糖尿病专家的高度重视。通过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能使糖尿病患者正确认识自身的疾病,重新评价和关心自身的健康问题,自觉改善生活方式,有规律地进行治疗,从而更有效地控制代谢异常,提高生活质量。

社区教育重要性篇(4)

1健康教育内容

我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常开展专题教育:常见病讲座,多发病的预防,传染病的预防,家庭护理,压疮的护理,简单医疗器械的使用,合理用药、合理膳食,改善不良生活方式等。

2健康教育的方法

2.1对社区医生、护士进行健康教育培训,为提高医生护士的健康教育的整体素质。医院、卫生局定期组织学习,开展专题讲座。不断培养提高医生护士的沟通能力。

通过不断学习,我们增强责任心、同情心,同时全面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不断更新观念,才能做好健康教育工作。

2.2在输液大厅放置有关各种常见病及多发病健康教育宣传小册。

2.3开设宣传栏。在服务中心门口和输液大厅的宣传栏上,内容为季节性常见病预防,定期更换宣传内容,做到内容简单易懂,图文并茂,这样的宣传方式,吸引了许多就诊患者和社区居民,提高了宣教的效果。

2.4语言教育。来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的病人中,大部分是社区居民,针对部分弱势群体(低保户和残疾人),对健康教育宣传栏及健康教育处方看不懂,不能有效达到好的健康教育目的,我们采取面对面教导方法,弥补了健康教育的不足。因人施教。宣传的内容主要从药物知识、治疗目的和方法、注意事项、饮食、运动等方面进行宣传。我们根据病人的身心、社会及文化需求,为病人解决潜在以及存在的健康问题,普及卫生知识,树立正确的卫生观念,使病人早日康复。

2.5示范教育,我们每月进行一次健康教育课,针对慢性病人,内容主要有高血压的规律用药、冠心病防治、糖尿病的饮食疗法,脑卒中防治,肿瘤的预防等。

3结果

社区教育重要性篇(5)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2.251

随着我院社区工作深入开展,为慢病建档时发现糖尿病发病率明显呈上升趋势,发病年龄呈年轻化态势,男性多于女性,我院社区的糖尿病患者215例,其中男125例、女90例,年龄在35~67岁;同时患高血压50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3例,神经病变2例;文化程度大专及本科以上142例,中等学历73例。患者均未受过系统的糖尿病健康教育。

存在的误区

社区内部分糖尿病患者在饮食控制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总结如下:①控制主食的摄入就等于饮食控制,吃得越少对病情控制越有利。②咸的食品或含甜味剂的糖尿病专用食品不用控制摄入量。③多吃了食物只要加大降糖药剂量就可以消化掉。④植物油比动物油要好,因此只要不吃动物油,就不需要控制植物油的摄入。⑤少吃一顿,就不用再吃药了。⑥膳食纤维对于控制血糖有利,因此每日吃粗粮不吃细粮。⑦采用胰岛素治疗后就不需再控制饮食。⑧山楂可以降糖,不用限制。⑨吃馒头比吃米饭升血糖较高。⑩不吃糖,但可以吃蜂蜜。

社区教育重要性篇(6)

【关键词】社区护士;健康教育;高血压

1 WHO高血压诊断标准

平时血压波动在正常与异常的边界中,能否肯定是高血压?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如果静息状态下,有过三次测量的血压值在不同时间及一定时间是超过或等于140毫米汞柱{收缩压}/90毫米汞柱(舒张压)时应界定为高血压。如血压值在130-139毫米汞柱/85-89毫米汞柱,即为临界高血压或正常高限。故正常人血压应<130毫米汞柱/85毫米汞柱。

不少人已有高血压,可无任何症状,常是在体检中及社区护士常规监测血压时发现,因而延误了诊治造成严重后果,其危害由于长期未受控制的高血压,容易引起人体主要脏器及全身动脉损害。同时,其受损如心脏损害可致心肌肥大,室腔扩大,继而引起心力衰竭及心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管腔狭窄,甚或粥样硬化破裂,形成血栓阻塞冠脉导致心肌缺血的心绞痛及心肌梗死。脑血管损害可致脑卒中而致残甚或伤亡。

2 临界高血压的应对措施

如果临界高血压,首要应改变生活方式及控制与血压增高的有关危险因素。

改变生活方式:重在生活及心理状态的调整,如平时工作压力过大,节奏过快及情绪紧张,心理素质应对差,又不善于自我调控,平时缺乏应有的活动,常是导致血压增高及血压波动的主要因素,戒除生活中有害习惯(吸烟及过量饮酒)。

另外,不当的食盐摄入过多也是危险因素之一,因食盐中的钠离子是促使血压升高的因素,比如盐的摄入明显存在“北咸南甜”故北方地区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南方。一般每天盐的摄入量应低于5克。另外,个体中存在盐过敏基因,也容易导致高血压。

高血压人群中,肥胖约占50%。肥胖可诱发不少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心肌肥厚,脂肪肝,结石,骨关节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脂质代谢紊乱,部分妇科疾病,甚或某些肿瘤等。

超重或肥胖的标准:标准体重{千克}=(身高(厘米)-100)X0.9;或者标准体重(千克)=身高(厘米)-105。体重超过标准体重10%就是超重,超过20%就是肥胖。

目前常以腰围来评估是否肥胖,亚洲人的腰围初定为男≤90厘米,女≤80厘米。

3 避免多重危险因素

有高血压,肥胖双重危险因素,该怎么办?应采用科学,切实可行的方法控制体重,不宜过急,更不要盲目采用减肥方法,如抽脂,服减肥药等。

以6个月减轻10%的体重为宜,不要为减重而过度限制饮食,每日主食不超过6两,更多应以限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应占总入量的50%-60%),尽量少吃糖和甜食,因糖多就转变为甘油三酯。每餐提倡七八分饱。多吃粗粮及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食物及鲜果蔬菜,如酸牛奶,大蒜,绿茶,山楂,绿豆,洋葱,香菇,金针菇,蘑菇,木耳,银耳,猴头等食物有降脂作用。

食物成分主要限制脂肪及油的摄入量(应少于总热量的1/3),更要限制胆固醇(动物内脏及无鳞鱼-带鱼,蛋黄)及脂肪(肥肉,猪油,黄油,鸡油及鸡皮等)的摄入量。因这些食物含较多的饱和脂肪酸,易沉积在血管壁上及增加血液黏稠度,又能增加胆固醇吸收和肝脏胆固醇的合成,使血中胆固醇升高。

增加体力活动;每日坚持快走,游泳等健身运动30-40分钟,即每周4-5次的有氧运动。除体重减轻外还可改善脂代射紊乱及使血压下降。不服药单纯体重减轻5%,可使高血压病人出现临床有意义的血压下降,并可增强降压的效果。

通过科学指导改变生活方式、饮食、心理调整和增加活动约3-6个月,如体重下降有限(少于6公斤)或仍超重及血压仍高于正常值时,应及时找医生加用适合你自己的药物治疗,定期检查,坚持治疗。

4 结果

由于高血压患者在中国乃至世界是一个庞大的人群,据统计全国有近1.3亿的人患有高血压。与高血压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超过肿瘤的最主要杀手。患病率在持续上升,作为社区护士关注和健康教育患者改变生活习惯(控制体重,戒烟限酒,限制钠盐摄入,调整心理状态),在用于高血压患者的教育过程中,针对患者认识存在的误区及薄弱环节进行宣传教育,从而有效地提高了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减少了心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提高了高血压患者的生存质量,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由此可见社区护士关注和健康教育高血压病人的重要性。

5 讨论

做到:1.把高血压病人筛查出来。2.评估病人的总危险,其中包括心血管总危险和心脏代谢总危险两方面。3.建立医护与病人之间相互信任的良好关系。4.让每位患者都能治疗达标。5.建立一个支持性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保证病人终身可以得到放心方便的治疗和随访。

参考文献

[1] 武阳丰,王增武,高润霖,等.中国医疗卫生人员高血压防治观念和防治知识调查[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264-269

[2] 孙艳红.176例高血压病患者膳食调查及饮食指导[J].护理学杂志,2001,16(8):451

社区教育重要性篇(7)

社区教育是一个大教育的概念,全员、全程、全方位是其显著特点,涉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前教育、职前教育、职后教育、老年教育、妇女教育、残疾人教育、家长教育、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继续教育、补偿教育等各个教育领域。在现实中,为了研究和实际工作的需要,人们对其概念做了两个方面的限定:其一,传统学校外教育是社区教育的重点,其二,社区教育是具有区域性限定的大教育,强调对人的成长、生活、发展能够产生最为直接影响作用的特定区域――社区。社区教育课程的定义也受此限制。

笔者认为,社区教育课应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而言,社区教育课程指受教育者在社区教育机构的指导下进行的,整个促进自身发展所经历的所有活动。狭义而言,社区教育课程指社区教育机构为了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有计划编制的教育内容。通常,社区教育课程是指狭义课程。

二、社区教育的课程结构

课程系统是由培训课程计划开始的,课程结构是制订教育培训计划的首要问题,也是该计划的基本部分。课程结构一般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规范性和职业性社区教育课程

规范性社区教育又称为资格性社区教育,是一种由上而下的规定式教育,如社区工作者资格岗位性培训。它具有资格的标准性、培训计划及实施的统一性、课程设计的集约性等特征。职业性社区教育,通常也属于规范性社区教育。一般来说,自上到下每一职业都具有职业道德要求和职业技术标准。如社区再就业培训。它的课程内容,强调职业的规定性及要求的规范性,围绕拟上岗的职业需要设计课程,以提高受训者的职业素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其课程类型,一般也是问题中心课程及经验课程、核心课程。

(二)非规范性和非职业性社区教育课程

非规范性社区教育又分为民主性社区教育和自我指导性社区教育。前者一般是学习者中心课程及经验课程、活动课程。这一点在社区休闲教育中体现得相当充分。非职业性社区教育,也称为普通社区教育,通常分为两种:社区学历教育、社区非学历教育。

三、社区教育课程设计的要求

我国社区教育学(实际上这种情况在各类教育中均存在)在课程的设计上有一个最大的弊端,就是假设受教育者是被动的,乐意接受教育者安排的任何活动,并与教育者配合默契。实际上各地的情况千差万别,受教育者的情况也各有不同,国外的社区教育经验只可以供我们参考,我们绝不可以照搬。

(一)选择性

由于信息的无限性和学习时间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社区教育课程的内容只能是在广泛的知识与价值中选择适合当时社会发展要求的特定部分。社区教育中选择什么样的课程形式和课程内容,要考虑社区成员自身的特点和其已有的知识水平,使之可以接受、乐于接受。

一般而言,社区重点在兴趣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等方面。兴趣课程是为了满足社区成员个人或群体在身心或技术上的需要而采用的课程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以社区成员的兴趣爱好为转移,来设计教学内容,编排教学活动和教学环节、教学进度。这类课程能够激发学习的兴奋点、满足个人喜好,并能与社区生活紧密相连。比如社区生活方面的文化娱乐教育、艺术审美教育等都属于这一类。

活动课程,如各种演讲、参观和军事训练等,在社区教育内容中是非常普遍的。通过活动课程培养社区成员的独立思考能力、竞争参与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经受挫折能力,是社区教育的主要目标和内容之一。隐性课程是指一切发挥教育功能的非正式课程内容。它不直接指向学科内容,更多地是属于非实体形式的精神文化。社区教育中的隐性课程,指社区环境产生的影响,例如,社区绿化美化、社区卫生环境、社区建筑装饰环境、社区文化活动氛围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健康的心理承受能力,融洽的人际交往能力、敬业精神等等都需要而且容易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教条说教和外来灌输倒容易引起逆反心理。隐形课程是既教会社区成员学会生存,又教会做人的深层次的教育课程,它主要体现在思想品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社区文化教育、社区整合教育等方面。

(二)目的性

作为大教育体系和社区发展、建设中的一支重要而独特的力量,社区教育自身的特殊功能决定了社区教育内容明显的目的性。社区教育的课程设计,必须服务和服从于社区成员的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能够促进本社区的发展。社区教育要融入并且服务于社区的实际需要,与正规学校教育重学术课程、知识性课程,忽视职业技术课程、实践性课程,或者普通学校只是将职业技术作为补充课,是完全不同的。社区教育所设置的各种职业技术课程及培训活动,应以实用性为原则,直接地满足本社区对专业人才,特别是中初级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使社区教育在促进社区经济发展中起到实实在在的支撑作用。因此,在城市社区教育内容上应侧重技术性应用课程以及经济管理课程,如电器维修、机械、商业管理等内容都应是社区教育的首选。将职业技术教育作为城市社区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开展职业技术的再培训和社会适应教育,心理承受能力教育成为当务之急。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技术员、机械师、销售员、秘书等,才会体现出社区教育的特色及优势,才会将社区与教育有机融合。

(三)差异性

社区教育必须根据不同性质、不同类型和不同对象按照不同的要求来编排课程,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这一特点也是由社区教育本身的特性决定的,更是社区教育的吸引力所在。社区教育以满足社区成员多层次的不同需要为原则,“缺什么,学什么”;“用什么,学什么”,开设灵活多样的课程及多种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社区自身就是一所学校,社区生产、生活本身就是隐性课程,可用这些“真的书”、“动的书”、“用的书”来教育社区成员,实现教育社会化。在社区这一区域中,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群体的成员,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都有着很大的自由度,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兴趣、爱好、工作性质、生活节律、学习方式来选择最适合自身发展、最能在短期内补足所缺,最为社会所急需的内容来进行主动学习。社区教育的差异性应该说是教育领域中对人本的真正认同,对人的受教育权的最大尊重。社区成员对所学的课业不会有学校教学的压力感和负担感,更多的是在社区教育的一系列活动中获得最直接、最生动、最有趣味的受益。差异性、灵活性、开放性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无疑对增强社区成员自主学习的信心和能力,消除其在学习中的孤独感、隔离感、无助感,促进学习活动中的交流、沟通、切磋,挖掘深层次学习有着积极的意义。

(四)适应性

适应性是社区教育内容的一个显著特点,表现为课程设置能主动满足社区发展和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能力要求。社区教育的课程设置引入了综合课程形式,具有开放性,有利于培养社区成员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应变能力。综合课程是针对分科课程的缺陷提出的,是对分科课程的矫正和补充。它不再单纯地追求某一学科孤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将相近的学科知识内容进行重新构建,形成新的课程体系,着重培养社区成员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开拓能力和应变能力,以灵活多样的教学内容来造就社区成员的宽厚知识基础和随机应变能力。实践证明,开设综合课程,以多学科知识和活动为依托,强调受教育者的亲身体验和主动参与,有利于培养受教育者综合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更加适合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和理解能力的社区成员,符合其认知习惯和保持思维的整体性,是社区教育中应用较多、前景较广的课程类型,也是社区教育内容适应性的有效表现形式。与其他领域的课程相比,社区教育更加注重按照社区自身需要以及教育的收益来进行课程的开发。社区教育课程不仅重视教育过程,而且更加关注对所在社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和直接教育成效。

四、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对策

(一)充分整合社区教育的课程资源

要使课程开发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及其成员发展的需要,其前提是必须充分开发社区教育的课程资源,因为课程资源是课程开发的原料。为此,首先要转变观念,拓宽视野。既要重视有形课程资源的整合,又要重视无形课程资源的整合;既要重视显性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又要重视潜在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其次,要通过对本地课程资源的调查,掌握它们的数量、种类、质量、结构、功能等情况,进行充分的整合,挖掘和盘活社区的课程资源,使其为社区的课程开发所用。

(二)强化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意识

开发社区教育课程,必须首先树立紧迫意识,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成效直接关系到社区教育的效果。其次,要树立课程开发的系统观念,既要改造旧课程,更要开发新课程。课程的开发必须先贴近社区的需要,重点开发一些职业技术培训,满足诸如下岗、转岗、小企业主培训的教育需求。美国的社区学院的DACUM课程开发的方法就值得我们借鉴。

(三)建立和充实动态的教学队伍

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力军。要充分开发社区教育的课程资源,还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实践证明,专职教师将是其中的骨干,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兼职教师是数量的主体,是本行的专家。这支队伍要富有生气、充满活力、较少保守精神,能适应并促进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为进一步促进课程开发,必要时,还可以在社区内建立课程开发员制度,以保证有专门人员研究和开发课程,专司教材建设。

社区教育重要性篇(8)

以人们社会生活最基本单位社区为依托的社区教育,是构筑以人的不断完善、发展为目的,将各种教育因素整合在一起的终身教育体系的基本形式。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性与大众性特征决定了其与社区教育发展之间必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性。国内外社区教育发展的实践表明高校具有促进社区教育发展的天然优势。(1)高校具有促进社区教育发展的人才优势。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的实践表明,社区教育服务价值的实现需要一支高素质的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由于大多数社区教育工作者自身对社区教育服务属性及其价值的认识不到位,甚至出现误解,从而大大降低了社区服务的有效性。社区专门教育人才的缺失已经成为新时期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的瓶颈性问题。高校丰富的教师资源不仅能够有效满足社区教育与培训工作的需求,同时也能够为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丰富的智力支持,成为社区教育发展必要的思想库。高校教师丰富的文化知识底蕴,广阔的学术视野必将为社区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2)高校具有促进社区教育发展的空间与环境资源优势。

社区教育的特色形成,教育质量的提高都需要社区不断地延伸自身教育服务的实践空间,必须将各种社会教育因素进行有效整合。寻求多元化的教育实施平台,开发并利用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的必要途径之一。高校教育资源的公共性、多元性与社区教育改革和发展诉求之间有着天然的契合性基础。大学开放的教育空间环境不仅能够为社区教育的实施提供优质的、广阔的实践平台,而且能够为其教育服务的实施提供丰富的物质与文化性资源。高校通过建立专门的致力于服务社区教育的实践基地,不仅能够弥补社区教育能力的有限性,还可以有效地提升社区教育服务的质量。(3)高校具有促进社区教育发展的社会文化与心理基础。高校是培养各方面人才的摇篮,享有知识“象牙塔”的特殊社会地位,是社会先进文化生成与发展的重要基地。服务社会,为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价值引领是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能。社会公众同样期待高校能够成为社区教育的公共空间,引领社会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社区教育和高等教育在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繁荣社会公民文化,传播社会核心价值理念方面都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二者的有效互动与合作必然会形成优势互补的社区公民教育新模式。

二、高校参与社区教育服务的价值取向

明确的功能和价值定位是高校社区教育服务实践的逻辑起点。只有理性的认识高校社区教育服务的价值取向,高校社区教育服务实践才会有实效。笔者认为,高校参与社区教育服务的价值取向在于拓展高校的教育服务功能,丰富高校的文化内涵,寻求教育先进文化理念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融合平台。

1.拓展高校的教育服务功能长期以来,高校被认为是为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前沿阵地,高校应有的开放性与社会一直要让位于高校的知识性与技能性教育。为此,北大校长陈佳洱院士在北大百年校庆举办的以“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高等教育”为主题的高校校长论坛的演讲中指出:“引导社会向前发展是高校应予完成的使命。”高校应当成为国家的思想库,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为国家和社会服务[3]。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以及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的社会责任与社会服务问题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高校参与社区教育服务的首要价值取向就在于,要实现高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的有效衔接,将高校的教育服务功能由学校延伸到社区,由正规的学历教育拓展到非正式的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有效满足我国公民日益增长的社会性教育需求。高校尤其是地方性高校应该成为地方社区发展的思想库、引领者,应该成为区域的学术中心、文化中心,成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所需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培训基地。

2.丰富高校的文化内涵与教育内容社区是一个天然合成的社会文化与习俗,社会知识与教育的集散地,社区因此也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竞相争取的社会教育资源与教育空间。高校积极参与社区教育服务的价值取向就在于依托社区教育的独特资源优势,丰富高校的文化内涵与教育内容。高校参与到社区教育的过程中来,对于增强高校办学的开放性,提升高校的办学品质及社会影响力也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高校通过参与社区教育与培训,不但可以拓宽教师群体的教育与研究视野,还可以增强教育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需求之间的契合性。此外,社区的历史、风俗、革命传统等文化资源也为高校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和基础。因此,高校参与社区教育服务,构建专门的社区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基地,不仅能够发挥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也是体现高校自身价值,培育自身教育特色,扩大自身社会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3.寻求教育先进文化理念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融合平台社区是高校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以及先进文化理念传播的重要平台,是高校获得社会资本的重要基地。学校社会资本是指学校存在于社会网络关系之中并能够被学校投资和利用以便实现学校目标的社会资源。如何将高校的优秀科研成果以及其所形成的社会文化先进理念有效地进行传播,从而为社会公众的生活与生产服务是当代高校肩负的重要使命。社区是公众生活与交往的重要场所,因此,社区往往集合了社会公众生产与生活所需的基本资源,社区对社会先进文化理念也有着强烈的需求。因此,高校与社区之间存在着天然的交集,高校参与社区教育服务的重要价值取向之一即是有效开发并利用社区的教育需求空间,为自身的科研成果与文化传播寻求更好的社会性平台。

4.高校参与社区教育服务的发展模式创新高校在社区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已经被社会所普遍认可,如何增强高校社区教育服务功能的实效性,提升高校以及社区教育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以及文化协同创新过程中的应然功能,构建富有地方特色的高校参与社区教育服务的实践模式已经成为我国社区教育理论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

(1)创办富有地区生态特色的“社区学院”。高校创建专门的以服务社区公民为宗旨的“社区学院”在我国一些地区的地方院校已经开始出现并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充分利用高校丰富的教育资源,将高校的教育功能由正规的学历教育拓展成融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与休闲文化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与培训。高校创建的“社区学院”主要应开展如下几方面的社区教育与培训工作:①开展面向社区工作者的专项教育与培训。通过对社区工作者实施职前与职后的教育与培训,全面提升社区工作者的理论水平、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习型、研究型、务实性的专业化社区工作者专职队伍。②开展系列面向社会的社区教育与培训活动。以“社区学院”为中心,利用专业开发、课程开发、项目开发等多种手段组织教育、教学活动,进而以高校“社区学院”为区域性社区教育的龙头,通过运用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等手段开展文化性、职业性、专业性的社区教育活动。③开展系列专题讲座与社区教育研讨会。根据城市社区的现实需求情况,开发多样性的,模块式社区教育课程内容,通过专题讲座和主题报告的形式对社区居民展开相关的教育与培训。同时,充分利用高校的科研优势,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对社区教育展开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从社区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通过科研立项,对社区教育展开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形成相关的研究成果,提高人们对社区教育的原有认知水平。高校创建以服务社区公民为宗旨的专门的“社区学院”,对于转变以往高校参与社区教育服务的传统理念与传统模式,形成一种新型的与我国现行教育体制相符的社区教育模式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社区教育重要性篇(9)

内涵本质指的是反映一个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社区教育的内涵本质是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征和特性。“社区教育”这一概念已为大家所熟悉,对于社区教育是大教育、社区教育的本质是教育和社会的结合、社区的教育目的是实现教育的社会化和社会的教育化,以及社区教育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区的进步等问题在学术界已基本达成共识。但对于社区教育的本质和内涵是什么、社区教育的实施主体究竟是政府还是民众等问题仍存在诸多争议,不同社会背景、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对此都有着各自侧重的定义。甚至有些学者在研究社区教育时只停留在理想层面的探讨,并没有以社区教育的实践为研究对象,因而难以体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目前学术界对社区教育内涵本质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认为社区教育属于教育体系的范畴,即社区教育是教育的下位教育类型。比如:厉以贤在其《社区教育本土化》一文中指出,社区教育是为了提高全体社区成员的综合素质,进而提升他们生活质量并推动整个社区发展的一种社区内的教育活动和过程。(厉以贤,2004)黄云龙认为:现代社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社区成员接受到的一种以社区学校为主体的有组织、有形式的教育活动。(黄云龙,2006)陈乃林认为,社区教育从根本上说是社区范围内的全民终身教育,是一种教育形式。(陈乃林,2003)很多社区教育工作者也认为,社区教育其实就是在社区中进行的教育活动,即教育在功能和表现形式上的拓展———为社区服务。因此,社区教育在实践中常以政府举办、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社区组织动员居民参加的形式开展。二是认为社区教育属于社区发展范畴,即社区教育是社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吴遵民认为,我国的社区教育应当向政府推动和社区居民自治相结合的方向发展,社区教育应当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群众性活动。(吴遵民,2003)杜幼文指出,社区教育首先是一种社会教育,我国构建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总体目标要求社区教育为这一“社会”构建目标服务。(杜幼文,2013)持这一观点的还有台湾社区教育学者林振春,他认为,社区教育是一种过程,社区发展的过程即是社区教育的过程。(沈光辉,蔡亮光,2010)社区教育已经超过了教育的范畴,是一种由社区发起并组织实施的、为实现社区发展和社区居民进步服务的社区发展活动。三是认为社区教育属于组织管理范畴,即认为社区教育是一种教育协调管理组织。比如,梁春涛在《中国社区教育导论》一书中提出:社区教育是旨在提高全民素质、共同建设区域文明、促进社会和教育协调发展的教育社会一体化体制;是在一定地域内,由主导机构组织协调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相互结合,双向服务,实现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的一种机制。(梁春涛,1993)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社区教育是一种社区管理组织,主要工作重心就是协调社区内的各个部分,形成学习型社区,促进全民终身学习。综上所述,社区教育的几种范畴说是从不同的视角来认识社区教育的内涵本质的。从社区发展历程来看,其初始阶段都是在社区居民之中开展以教育为主的活动;随着社区的发展和结构的不断健全,教育对社区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社区教育在将来必然成为社区发展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它区别于其他事物的质的规定性。对于社区教育的主体问题,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首先,受教育主体应是社区居民,这点已是共识;但对于教育主体,或者说管理主体而言,仍存在较大的争议。结合我国社区发展现状来分析,目前各地社区的发展并不平衡,发达地区社区发展虽较完善,但仍没有达到自主管理的程度,更不用说不发达地区和农村。再加之我国社区的管理机构仍是政府及其延伸部门,因此目前社区教育的管理主体仍应是政府,由政府部门主导,发动居民和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教育,如果只是强调社区居民的自发性和自主性是不切实际的。但是,随着未来社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社区的管理主体将最终由社区居民承担,社区教育作为社区建设和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未来发展趋势也将逐步走向社区居民自治的社区发展活动。

(二)关于社区教育的功能定位

功能定位是指确定事物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明确社区教育的功能定位就明确了社区教育未来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功能定位决定了社区教育实践的内容和方式。传统的教育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被动传授知识的过程,这种教育方式可以迅速增长和提高受教育者的知识与技能,但也有可能压抑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终身教育的理念强调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应当摒弃学校教育中过于重视知识与技能传授的弊端,把重点放到人的自我完善上。因此,一些学者认为社区教育的功能应是提供促进人的自我完善的教育,是以非功利教育内容为主的。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社区教育的实用性目的是提升本地居民的人力资本,有效提高居民的生存发展水平,进而促进社区的健康稳定发展,即认为社区教育应提供开发社区人力资源的教育,是以功利性教育内容为主的。持非功利主义社区教育观点的主要是一些理论研究者,他们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认为社区教育的功能应当是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如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钦斯在其《学习型社会》一书中指出:“在21世纪,教育或许可以最终实现自身的目的。”他认为,教育没有“实用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人性,而非人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报告中指出,如果接受教育与培训需要一定的报偿来维持的话,任何一个国家也难以承受学习型社会的教育供给及其收益补偿所造成的巨大压力。只有当其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时,才能从根本上回答学习型社会的动力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国内外许多学者都以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的理念为出发点,认为社区教育应提供促进人的全面完善的学习内容,因此非功利性是社区教育功能的主要特点。持功利主义社区教育观点的主要是一些实际工作者和部分学者。他们认为,社区教育应当将培养社区居民获得生存发展能力、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促进社区经济发展作为主要目的。厉以贤认为社区教育应通过提高社区居民文化水平和职业技术能力来推动人的发展。(厉以贤,2004)邵泽斌将“发展社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社区教育的内在要求,将“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全民素质”作为社区教育的现实要求(邵泽斌,2006)。大部分社区教育的实际工作者从提高社区教育的实际效果出发,普遍认为社区教育工作的重点是开展提升居民生存技能的教育培训,指出只有提升居民的工作技能,从而提高他们的收入,才能促进居民安居乐业,从而保障社区的安全稳定和健康发展。谢家超认为,从社会体制的角度出发,社会要为个体提供适合生存的环境,并通过广义的教育使之具备生存发展的能力。(谢家超,2011)从上面的两种观点可以看出,争论的焦点在于社区教育主要是应提供促进人的全面完善和发展的教育,还是应当提供开发社区居民人力资本、促进地区经济进步的教育。从本质上来看,社区教育理应提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但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和社区管理体制下,社区的管理机构从权力和能力两方面都无法承担起这个重任,完全非功利性社区教育的实际开展过程中,政府或者社区教育的提供者压力是比较大的,可以说是比较理想化的社区教育。因此也有学者提出,在提倡非功利性社区教育的同时,不能排斥功利性教育的内容。如吴遵民认为,社区教育的非功利是它的本质规定,但功利能维护社区安定、促进社区居民安居乐业,不仅十分有益而且实属必要。(吴遵民,2003)邱建新等指出,社区教育应当在培养人们获得生存发展的能力、形成社区成员对社区的归属感和依恋感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邱建新,陆军,2001)

(三)关于社区教育的发展模式

模式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者说可供重复套用的结构、框架。社区教育模式可看做是社区教育系统中各要素之间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关于社区教育的发展模式,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有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的分类方法,其中主要有两种分类方法,一是按照地域划分的社区教育模式:大体可分为城市型社区教育模式、市镇型社区教育模式、乡村型社区教育模式等三类;二是按照不同管理主体划分的社区教育模式:大体可分为以政府为主导的社区教育模式、以学校为中心的社区教育模式、以社区大学为中心的社区教育模式、以社区居民为主导的社区教育模式等四类。(杨燕燕,2001)应该说,按照地域划分的教育模式是比较模糊的,因为随着城市的扩张,很多城市中还存在着城中村形成的社区,它们是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一种社区,再者是城市也有一级城市、二级城市、三级城市等分别,它们的社区发展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同理,市镇和乡村也有不同。因此,有学者主张按照管理主体来划分社区教育模式。一是以政府为主导的社区教育模式。它是目前我国社区教育的主要模式,其组织者、实施者、监督者、协调者是政府或相关部门,如街道、乡镇等行政编制内的单位。这种社区教育模式主要以完善社区服务水平、美化社区居民居住环境、提高地区综合竞争力为目的,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文化活动。该模式的主要特点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带有较强的行政管理色彩。二是以学校为中心的社区教育模式。这里的学校主要指社区内的中小学校。学校通过充分、灵活运用自身的教育资源和优势,对在校学生和社区居民进行校外教育。该模式具有学校主导、资源共享、社会参与等特点。但总体而言,这种模式带有浓厚的学校校外补偿教育性质,目前由于学校的主要财政来源是政府,所以常因资金问题难以开展活动,局限性较多。三是以社区大学为中心的社区教育模式。社区大学作为社区教育活动的办学机构,对社区居民进行文化性、职业性、专业性的社区教育。社区大学通过专业开办、课程开设、项目开发等多种形式来开展社区教育教学活动。但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县区和社区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开办,一般是借助电大或者其他职业院校开办社区大学。此模式目前在上海、江苏、福建等发达地区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四是以社区居民为主导的社区教育模式。它是社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存在于由社区组织和居民自主管理的社区中。社区教育的总体协调和具体策划均由社区组织和居民组成的社区教育协调委员会负责。其运作方式为:由本社区较有影响并且热心教育的单位或群体牵头组成专门机构,利用各自的影响和资源开展“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式的社区教育活动。(岳杰勇,2006)从以上各种模式可以看出,目前前三种模式都在政府行政主导之下,无论是以政府主导还是以中小学为中心的模式,其办学主体其实都是政府,目前社区大学为中心的模式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也难以运作。因此,以政府主导模式为主的阶段仍是中国社区教育发展不能超越的历史阶段,政府在当今社区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仍是主要力量,担负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不难发现,以政府为主导组织开展的社区教育难免形成社区教育模式单一化的局面,社区居民很难真正从社区教育中获益,甚至成为旁观者,主动性和积极性都无法调动。并且各职能部门受政府委托,在开展和督促社区教育的过程中,常出现相互推诿、资源浪费、重复建设、利益争抢等方面的问题,使得社区教育趋于形象工程。从社区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它的最终目标将走向由社区自主开展社区教育的方向。

二、基于学习型社会理念的社区教育理论研究热点问题总结与探讨

美国学者哈钦斯在其著作《学习型社会》中第一次提出了“学习化社会”的概念。学习化社会即大家所熟悉的学习型社会,是指社会全体成员都自觉地开展学习活动,并且能够随时、随地接收到所需的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风气。社区是社会的组成“细胞”,要想建成学习型社会,首先就必须从社区入手,从创建学习型社区破题。因此,基于学习型社会理念的社区教育是以提高人的全面素质和推动社区进步为目的的,涵盖功利性和非功利性的教育内容,能够为社区内全体成员提供“人人、时时、处处”的学习机会,最终实现社会的教育化和教育的社会化的活动。根据以上述评与总结,本文就这三个社区教育理论研究热点问题作进一步探讨。

(一)社区教育的内涵本质:强化教育属性与社会属性的融合

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系统,它首先承担育人的功能,并通过育人功能实现其社会功能,通过培养人力资源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而影响和保障社会的延续和发展。因此,教育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并且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不仅要引导人们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而且还要强化“社会”的学习功能。从社会发展的客观状况与需求来看,教育的社会化和社会的教育化趋势辩证统一于社会发展的唯物史观之中,并且在价值层面上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从国内外社区教育的历史沿革来看,社区教育来源于社会教育。学术界曾出现不少富有探索性的见解:一种理解是把社区教育划分到“民众教育”一类,如北欧诸国;一种理解是把社区教育定义为社会教育,如日本的社会教育几乎是社区教育的同义词;还有一种理解是把社区教育界定为向社区提供教育服务的非正规教育,如美国的社区教育就被认为是为社区不同种族、性别、年龄、职业的所有成员提供非正规的社会教育服务(陈元姝,2009)。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建立学习型社区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同时,社区教育既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基本形式,又是推动社区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社区教育的发展与完善,代表着教育变革与创新的方向,同时也是推动教育与社会(社区)有机结合、协调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基本、有效的手段与途径之一。一方面,社区教育从本质上讲是培养人的活动,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目标。因此,应当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学说为指导,大力发展以人为本的社区教育,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满足社区成员终身学习、提高素质、提升生活品质和质量的需要,为惠民、安民、乐民提供服务。另一方面,社区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本质区别在于教育与社会的联系紧密性和结合一体化,它是学习社会化和社会学习化的集合体和统一体。社区教育既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沿革看,社区教育来源于社会教育,美国学者杜威在20世纪初就提出“学校是社会的基础”的思想,我国古代的“乡校”、“乡规民约”和“社学”等形式也是社区教育的雏形。从社区教育发展趋势看,强化教育属性与社会属性的融合,进而实现社区教育从教育主体本位向社会主体本位的转变,是未来社区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第二次飞跃。

(二)社区教育的功能定位:坚持非功利主义与功利主义的统一

在学习型社会中,全体社会成员都能随时、随地接受到所需的各种教育资源。而这种学习需求,既包括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素养的社会生活休闲教育内容,还包括提高职业技能、促进社区居民获得生存发展能力的职业教育内容。从终身教育的理念出发,社区教育强调的是培养自我完善的人,是为人的未来生活做准备,而不是为职业做准备,教育的内容偏向非功利性。而功利主义强调以实际功用作为社区教育实践的指导原则,主张实施有利于人们当前职业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的实用技能。从教育外部关系规律来看,这种教育内容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实际上,从历史的发展轨迹来看,社区教育从无到有的过程就是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目前社区教育的发展阶段也必须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社区教育的功能定位必须符合现实社会发展水平。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有些地区居民已经达到了小康社会的标准,可有些地区居民还生活在温饱线上。运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分析,只有当人的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以后,高层次的需求才会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各地开展的社区教育也应因地制宜,既要有提高居民收入的就业指导、职业培训等的功利主义的教育内容,使社区居民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也要有提升精神素养的各种生活教育、道德教育等非功利主义的内容,保障居民在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后,能够得到更高层次的需求提升。社区教育功能定位的争论,其实是受到研究者价值取向的影响。社区教育研究中功利主义和非功利主义价值观都有其存在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只有将这两种价值观结合在一起,才有助于社区教育的发展。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非功利主义强调的坚守终身教育理想的问题,有其合理性,但这种理想必须通过实践来实现,即社区教育的发展只能通过市场、社会等实际需求来实现,因此功利性也是无法避免的,它是开展社区教育的动因之一,也是社区教育不断发展的现实基础。社区教育必须通过功利性的手段来实现发展终身教育的根本目的,无论它们的出发点是功利的还是非功利的。在社区教育的研究中,既不能一味强调终身教育的理想,批判社区教育实践中功利主义的存在,也不能只停留在满足社会功利需求上,而忽视了终身教育的核心价值。

社区教育重要性篇(10)

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明确提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方针。这是教育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而发展社区教育、开发社区教育资源则成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主要方式之一。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颁布,其中明确提出要“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同时要“鼓励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相关组织开展继续教育。加强城乡社区教育机构和网络建设,开发社区教育资源”。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均在各自的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地提出要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开发社区教育资源,探索符合各地实际的社区教育建设和运作模式,从而为学校教育的发展提供各方面的支持与帮助。

一、社区教育资源开发的现实思考

社区教育资源开发是以发掘、培育、发展和利用社区内所有可能对社区成员产生教育功能的各种资源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活动和过程。它通过政策、法规、制度和科学的方法,对社区内以各种形式存在的教育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和充分挖掘,力求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以全面促进社区教育事业进步和学校教育发展。

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性系统工程,由主体和客体两部分构成。社区教育资源开发的主体包括国家、社区内各种机构和组织、家庭(个人)三个层次。社区教育资源开发的客体主要包括社区内所有教育资源。有学者从资源性质的角度,将社区教育资源分为有形资源(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和无形资源(社区文化、社区归属感、良好社区氛围、社区互助等)。[1] 在这一分类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可从社区教育资源存在的不同形态将其分为文化资源、人力资源和物质环境资源。

社区内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但由于体制、机制和认识、方法等因素的局限,造成了各种资源间条块分割、互不隶属、各自为政及资源浪费严重、社区教育发展艰难的困局。社区内各种社会资源,只有经过开发才能变成有效或高效的教育资源。[2]要解决学校教育发展需求与教育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除了扩大社会总资源对学校教育资源的分配比例、增加学校教育资源的总量外,还要按照一定的方式和途径整合和开发现有的学校附近的社区教育资源,把原本并不具有教育作用的资源赋予教育意义。

二、社区教育资源开发与学校教育发展的关系

学校教育的发展是一个系统的、艰巨的工程,它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资源的支持与帮助。社区教育资源是其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隐形的资源,它的开发是对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补充,学校教育的发展也为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提供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社区教育资源开发是学校教育发展的背景和重要补充

学校教育专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它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3] 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4] 学校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一个国家教育事业持续和稳定的发展,有利于青年一代系统地掌握科学知识和全面发展各种能力,有利于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的和谐。

学校教育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系统的、艰难的过程,它需要多方面资源的帮助和支持。然而,社会总资源对学校教育发展资源的分配有时却不能够完全满足学校自身发展的需求。这时需要开发其他资源以补充其学校教育发展资源不足的缺陷。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学校教育发展的背景和重要补充。社区教育资源具有丰富性、多样性、稳定性、隐蔽性的特征:丰富性可为学校教育的发展提供充足的教育资源,为其发展奠定物质的保证;多样性可为学校教育的发展提供多种形式资源的支持,可以是有形资产也可以是无形资产;稳定性可保障学校教育发展需求资源的稳定性,解决学校教育发展的不时之需;隐蔽性则可以为学校教育的发展提供探索和求知的学术氛围,进而促使学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总之,社区教育资源的有效、充分的开发为学校教育的发展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和补充。

(二)学校教育发展为社区教育资源开发提供动力和智力支持

社区教育资源开发是指在社区中,对社区内以各种形式存在的文化、人力、物力、财力等教育资源进行的有机整合和充分挖掘。社区教育资源开发具有资源总量增加和效能增大的双重含义。[5]总量增加即通过观念变革、机制创新和模式重构,以挖潜、开源、扩充等手段不断拓展社区教育资源容量;效能增大即通过对社区现有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提升资源使用效能。[6]

社区教育资源开发的总量增加和效能增大双重含义发挥作用,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不管是观念的变革、机制创新、模式重构,还是效能的增加、质量的提升等。学校教育发展对于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作用,它为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提供动力和智力支持。如加大对社区教育资源开发所需设备、教育基地和经费的投入;转变对社区教育资源的认识,扩展社区教育制度、文化和社会环境资源等,都与学校教育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学校教育发展为其开发提供科研平台、提供专家学者、培养研究人才和开发人才等,为其提供智力支持。如通过教育形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改革,增强教育资源使用效能、提升社区教育资源开发的质量等,与学校教育的发展也存在密切的关系。学校教育发展通过已有的成果和发展过程中的成果促进其各种方法和措施的形成和实施,为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提供充足的发展动力。

三、社区教育资源开发对学校教育发展的意义

社区内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但现实中各资源条块分割、互不隶属,利用率差等问题层出不重。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组织和开发社区教育资源。社区教育资源只有经过开发才能变成有效的教育资源。有效的社区教育资源对于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促进学校的教育民主,促进学习化社区的形成,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促进教育创新及创新人才的培养。

(一)促进学校教育走向民主

教育民主的核心是教育机会均等,当前,关于教育机会不均等有两种存在形式:显性不均等与隐性不均等。[7]前者主要表现为对于不同家庭经济条件、民族、种族、性别儿童的入学机会和条件的限制,这一现象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关 注,而且由于各国政府的不懈努力而日益改善;后者则主要表现为在课程与教学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由于学校、教师乃至整个教育系统的偏见而导致的,大量学 校“边缘儿”的存在及少数民族文化,特别是社区的独特的文化被主流文化所冲 击甚至被抹杀。当前,学校教育中隐性的不民主问题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便是积极组织社区人士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对学校工作的评价和监督,促使学校和教师不断地改进工作,实现学校教学与决策公正;同时,学校应该与社区人士共同努力,组织和开发社区的文化资源,使其能实现与学校课程的有效结合,使社区文化得以良好的保存和发展。

(二)促进学习化社区的形成

学习化社区是指以社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组织为基础,能保障和满足社区成员学习基本权力和终身学习需求,从而促进社会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提高, 以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而创建的新型社区。[8]可见,学习化社区着眼于社区成员的教育及社区生活、发展水平的提高,与学校组织和开发社区教育资源的着眼点――改善学校教育、促进学校发展有一定的区别,但后者是实现前者目标的重要支持系统。首先,学校作为社区的文化与教育工作的中心和前沿,它积极组织广大社区成员参与,必将在社区形成关心教育、关注学校发展的良好氛围,而这是学习化社区形成的内在动力和基础;其次,以学校为中心的社区教育组织的建立,以及其对于社区内人力、文化及物质资源的积极组织则构成了学习化社区形成发展的基本条件和组织保障。因此,在当前学习化社区的设计与建构中应将学校对社区教育资源的组织利用视为重要的动力。

(三)促进学生的个体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是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获得社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变迁的过程。[9]对学生个体而言,社会是个抽象的存在,而社区才是具体的、可触摸的。因此,学生个体的社会化首先应是认识社区,学会在社区中生活的过程。但长期以来学校一直是封闭的“象牙塔”,学生往往只是从课堂和书本中获得一些关于社会抽象的、笼统的、一般的经验,而对其生存的社区的状况知之甚少,这便导致两种结果:其一,学生缺少了对真实的社区事务基本的评价和参与能力,影响了学生个体的社会化进程;其二,有时甚至会出现因课堂所学与社区实际相悖,又得不到良好的解释而使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出现混乱和困惑。因此,完全脱离社区实际的教学只能导致学生社会认识的偏见与傲慢,只有坚持因地制宜,积极地组织和利用社区的人才、物质环境与文化的优势,将其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来,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社区、理解社会,增强其对丰富多彩的社会的接纳与判断的能力,培养对社区的认同与归属感。

(四)实现教育创新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创新人才培养是当前各国教育的一个共同的目标,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则首先需要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的创新。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封闭的学校教育体系将要成为实现教育创新的严重障碍,因为:其一,社会学的一个基本的认识,知识与信息的丰富与流动程度总体上是与一个人或一个民族、一个集体的创造力成正比的,任何形式上的封闭与缺少交流必将导致内容上的贫乏与僵化;其二,学校的封闭性必然导致其缺少社会监督、评价与建议,而成为违背教育的原有之义,为追逐功利(显性为升学率,隐性为教师、领导的收入和职位)而放弃一切的工具,很显然,在这种改革与提高的动力缺失的情况下很难实现学校教育创新。因此,为了大量创新人才的培养,学校必须积极开发社区教育资源,营造一个教育创新的有利环境,为学校教育的发展提供资源支持。

参考文献:

[1][8] 叶忠海.试论学习化社会的基础――学习化社区[J].教育发展研 究,2000,(5):38-41.

[2] 王嵘.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J].教育研究,2001,(9):39-44.

[3][4] 王道俊,王汉澜 主编.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4-31.

上一篇: 人口资源环境 下一篇: 现代医学的特点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