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资源环境汇总十篇

时间:2024-03-09 17:09:35

人口资源环境

人口资源环境篇(1)

(二)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加重城市承载力北京作为资源输入型的特大城市,自然资源匮乏,98%的能源靠外地调入。近年来,虽然在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上做了一些有益探索,但是,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严重等城市顽疾仍然大量存在,城市管理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1.垃圾处理出现缺口。2013年,全市生活垃圾清运量671.7万吨,比2012年增长3.6%。全市有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24座,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2.1万吨。根据2011年北京市环保支出项目调查结果:全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已填容量占设计容量的58.5%;生活垃圾焚烧场实际处理能力为1955吨/日,超过设计处理能力1835吨/日。市环保局公告指出,未来两三年内,北神树等7座垃圾填埋场均将填满封场,而目前新的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压力巨大,全市或将出现近万吨处理能力的缺口。2.水资源短缺与浪费矛盾加剧。一方面,北京属于资源性严重缺水城市,目前又处于历史上最大枯水期。北京的供水结构,已由2000年前的以降水和外来水等新水为主,转变为目前的以地下水为主。水资源的严重短缺,不仅对经济产业发展的硬约束不断增强,而且也造成地下水超采日趋严重。2013年末北京平原地区的地下水平均埋深24.5米,比1980年末下降18.1米,储量相应减少92.5亿立方米。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同时,地下水环境污染也随之加剧。由于缺乏河道稀释用水,全市特别是中心城区的河道水体污染问题十分严重,水环境质量十分堪忧。另一方面,生活用水浪费明显。2014年5月份,北京开始实施阶梯水价。在此之前,居民用水一直实行统一价格,对价格不敏感。同时,节水技术创新和节水设施开发不足,节水政策法规不够完善,节水宣传力度不够,导致生活领域用水浪费明显。3.环境污染情况严重。2013年,全市PM2.5为89.5微克/立方米,未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距离世界卫生组织要求的PM2.5年均浓度安全值(10微克/立方米)差距更大。2013年,北京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不足全年一半,五级和六级重污染天数累计占比高达15.9%。能源结构低端是造成大气污染的重要原因。目前北京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比重仍然偏高,清洁能源比重偏低,对大气环境质量产生直接影响。2012年,煤炭在北京终端能源消费中占比15.6%,比世界平均水平高5.8个百分点,比OECD国家高12.1个百分点;而从国外的情况看,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首都煤炭使用率极低或基本没有煤炭消费。

二、缓解首都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的对策建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城镇化正处于质量与速度并重发展的新阶段,加强城市化管理和人口服务已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问题。北京作为一个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限、人口高度聚集膨胀、日益被“城市病”困扰的特大城市,必须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准确把握首都市情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稳妥推进人口规模调控。

(一)多层面做好人口压力的疏解1.创新人口发展调控体制,统筹人口服务管理。加强人口发展和调控综合决策体系建设。成立由国家有关部委、驻京部队和市政府有关部门组成的首都人口发展协调机构,负责统筹人口的综合管理与服务,督促检查人口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形成更为健全的首都人口工作体系。建立科学的人口规模调控指标体系和人口调控责任制。目前北京市委市政府已将调控人口规模的目标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区县党委、政府的绩效考核内容,还需加快建立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和公共资源配置的人口评估机制。建立北京市与中央部委、军队进京落户工作协商机制,研究制定统一的进京落户标准和审批办法。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居住证制度,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2.调整北京城市功能,疏解人口分布压力。调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切实按照城市战略定位,加快产业布局优化。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继续深化落实、调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对不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要求的产业进行疏解调整,对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产业进行合理引导。促进北京各功能区之间以及北京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升整个首都经济圈的产业竞争力,有效缓解交通拥堵问题,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人口资源环境篇(2)

中图分类号:X24;F29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0-0333-01

在我国,人口、资源、环境最早同时提出可追溯到2000年,当年3月,江泽民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切实做好计划生育、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的工作,对于实现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具有全局性的重大意义。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协调推进。”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作为一个新兴的理论学科尚处于其孕育形成的阶段,就在这时,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市场经济发展遇到困难,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信用体系缺失问题凸显,信用环境与人口资源环境都与经济相关,所以如何正确把握人口资源环境与信用环境之间的关系摆在政府、社会团体和公众面前的一个大课题。

一、人口、资源、环境与信用的概念化

从对象的多种属性选取一种属性,并将其分“类”就是抽象。理论就需要抽象。抽象的属性是依据主体的需要而定的,是理性层次的认识。我们在做理论工作时,总是必须经过抽象,否则不可能将认识推入事物的本质。当我们将人口、资源、环境与信用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时,因为人口、资源、环境和信用都不是简单的对象,所以首先要进行抽象。抽象的过程就是形成对象概念的过程。

要了解概念首先要看其内涵,关于人口发展的内涵学术界并没有给出特定的解释,因此根据研究需要可将其定义为人口发展各要素(如人口的数量、人口的质量、人口的结构、人口的分布和人口消费)的变动。资源则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有价值的物质,有三层含义:资源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也包括地球;资源不以人们的利用程度为转移;资源本身是物质的,或者依附于物质存在”。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由水、土地、大气、海洋、矿藏、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自然环境和交通、基础设施等人工环境构成。“信用”这个词已经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它可能是人类认识中最为复杂、最难以捉摸的概念之一,是指依附在人与人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和商品交易之间形成的一种互相信任、相互诚信的社会关系和生产关系。信誉最终构成了人和人之间、单位和单位之间、商品交易之间的双方自觉的、自愿的反复交往活动,甚至消费者愿意为这份信任付出更多的钱来延续这种关系。

之所以要将研究对象概念化是理论研究所必需的条件。否则,便不能确定研究对象究竟是什么,于是便很难展开理论上的演绎。例如:人口作为理论的研究对象,成为有关人口研究中最基本的范畴。所以,它的定义当然是十分重要的。当然,在实际应用理论做具体问题研究时,我们还是要还原四个研究对象原本比较复杂的具体形态进行分析的。毕竟理论研究和实际研究在定义的抽象层次上不同。

二、人口资源环境与信用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是通过经济作为桥梁

人口、资源与环境这个课题本身就属于较新的领域。信用虽然早在商代就有了雏形,但当代中国真正的信用体系建设才刚刚起步。所以,把人口资源环境与信用联系在一个理论框架中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不过,好在不论是人口资源环境还是信用都与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通过经济这座桥梁是可以探讨出他们之间的关系的。

在人口资源环境与信用之间关系的研究中容易存在一种倾向,即直接将四个方面联系起来,然后得出四者之间没有什么关系的结论。这种倾向显然忽略了经济过程处于四者之间的作用。主要不足在于:第一,假如将经济过程排除到研究框架之外,那么我们就很难解释这四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显然理论分析也就很难深入下去。第二,再假设将经济过程排除到研究框架之外,这样的研究也将不再隶属于经济学科。

经济活动离不开人类的社会活动,人类是通过物质生活与客观世界发生联系的,而经济生活又反映在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生产和消费又是人类努力获得物质生活所必需进行的活动。人类的生产和消费又势必影响环境,消耗自然资源。在经济活动中信用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好的信用环境能推动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人类主要是经过生产和消费两大方面的物质生活而与资源、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也就是说,人口(作为人类群体的数量抽象)资源、环境与信用之间关系的研究不能脱离经济过程来抽象地谈。

人口资源环境篇(3)

3.中国低碳城市发展路线图研究潘晓东,PANXiao-dong

4.中国低碳经济政策链范式研究李武军,黄炳南,LIWu-jun,HUANGBing-nan

5.中国能耗碳排量宏观驱动因素的Hi·PLS模型分析贾俊松,JIAJun-song

6.钢渣内部综合利用碳减排效果的生命周期评价陈波,杨建新,欧阳志云,CHENBo,YANGJian-xin,OU-YANGZhi-yun

7.上海低碳经济发展技术路径的框架分析曹建华,CAOJian-hua

8.环保运动参与:资源动员论与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周娟,ZHOUJuan

9.基于委托模型的环境治理公众参与研究薛澜,董秀海,XUELan,DONGXiu-hai

10.中国公众环境意识的变化趋势闫国东,康建成,谢小进,王国栋,张建平,朱文武,YANGuo-dong,KANGJian-cheng,XIEXiao-jin,WANGGuo-dong,ZHANGJian-ping,ZHUWen-wu

11.北京城市居民环境行为意愿研究王琪延,侯鹏,WANGQi-yan,HOUPeng

12.低碳模式下政府参与国际环境合作机制研究李倩,戴玉才,LIQian,DAIYu-cai

13.中国建设用地增长驱动力研究陈春,冯长春,CHENChun,FENGChang-chun

14.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方法及实证周小平,黄蕾,谷晓坤,孙滋英,ZHOUXiao-ping,HUANGLei,GUXiao-kun,SUNZi-ying

15.土地整理立项决策的属性约简方法研究赵微,汪文雄,ZHAOWei,WANGWen-xiong

16.土地开发转让制度在区域土地空间配置及利益分配中的应用曹志宏,郝晋珉,郭丽娜,高红梅,CAOZhi-hong,HAOJin-min,GUOLi-na,GAOHong-mei

17.基于土地优化配置模型的耕地生态补偿框架马爱慧,蔡银莺,张安录,MAAi-hui,CAIYin-ying,ZHANGAn-lu

18.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影响因素典型相关分析赵京,杨钢桥,ZHAOJing,YANGGang-qiao

19.循环经济下再生资源规范回收行为研究吴刚,陈兰芳,李云,晏启鹏,WUGang,CHENLan-fang,LIYun,YANQi-peng

20.中国区域污染影响因素:基于EKC曲线的面板数据分析丁焕峰,李佩仪,DINGHuan-feng,LIPei-yi

21.低碳经济认识探析刘晔,耿涌,LIUYe,GENGYong

22.中国省际层面"资源诅咒"问题的再检验冯宗宪,姜昕,王青,FENGZong-xian,JIANGXin,WANGQing

23.水权交易市场中的讨价还价问题研究唐润,王慧敏,王海燕,TANGRun,WANGHui-min,WANGHai-yan

24.辽中地区酸雨特征及主控因子研究张新民,孙新章,张萌,ZHANGXin-min,SUNXin-zhang,ZHANGMeng

25.金融危机对抗虫棉制种区农户生产意愿的影响邵长勇,高强,颜廷武,SHAOChang-yong,GAOQiang,YANTing-wu

26.气候变化对中国南方水稻产量的经济影响及其适应策略周曙东,朱红根,ZHOUShu-dong,ZHUHong-gen

27.滨海旅游活动的经济价值评价——以大连为例李作志,王尔大,苏敬勤,LIZuo-zhi,WANGEr-da,SUJing-qin

28.农地流转对农户农地投入影响的区域比较——基于江汉平原和太湖平原的实证分析杨钢桥,靳艳艳,YANGGang-qiao,JINYan-yan

29.淮河流域脆弱生态区生态系统特征及区划陈杰,欧阳志云,郑华,徐卫华,CHENJie,OUYANGZhi-yun,ZHENGHua,XUWei-hua

1.中国农村工业化发展循环经济的博弈分析及对策研究杜传忠,刘英基,DUChuan-zhong,LIUYing-ji

2.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王保乾,张艳冉,WANGBao-qian,ZHANGYan-ran

3.基于时间维度的循环经济物质流特征研究高昂,张道宏,GAOAng,ZHANGDao-hong

4.国外低碳经济研究综述尹希果,霍婷,YINXi-guo,HUOTing

5.上海市工业碳排放总量与碳生产率关系谌伟,诸大建,白竹岚,CHENWei,ZHUDa-jian,BAIZhu-lan

6.福建省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碳减排潜力研究赵胜男,崔胜辉,吝涛,李新虎,张雅京,ZHAOSheng-nan,CUISheng-hui,LINTao,LIXin-hu,ZHANGYa-jing

7."西电东送"环境减排效应研究李飏,LIYang

8.北京市水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动态模拟与分析童玉芬,TONGYu-fen

9.黄河流域水资源可再生能力评价的云模型贾琦,段春青,陈晓楠,JIAQi,DUANChun-qing,CHENXiao-nan

10.中国流域内农业水费的分担模式尹庆民,马超,许长新,YINQing-min,MAChao,XUChang-xin

11.农业灌溉水价对农户用水量影响的经济分析牛坤玉,吴健,NIUKun-yu,WUJian

12.中国水资源消耗配置的灰色关联度与适宜度测算赵奥,武春友,ZHAOAo,WUChun-you

13.环境规制及其在中国的评估薛伟贤,刘静,XUEWei-xian,LIUJing

14.转型管理:环境治理的新模式洪进,郑梅,余文涛,HONGJin,ZHENGMei,YUWen-tao

15.外部环境、绿色管理与环境绩效的关系李卫宁,陈桂东,LIWei-ning,CHENGui-dong

16.自愿性环境政策工具在中国情境下能否有效?王惠娜,WANGHui-na

17.排污权有偿使用政策的寻租博弈分析王珂,毕军,张炳,WANGKe,BIJun,ZHANGBing

18.企业环境行为影响因素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孟庆峰,李真,盛昭瀚,杜建国,MENGQing-feng,LIZhen,SHENGZhao-han,DUJian-guo

19.预算软约束下外部融资需求对企业社会责任披露的影响翟华云,ZHAIHua-yun

20.基于灰色系统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能源制约彭勃,雷家骕,PENGBo,LEIJia-su

21.绿色技术的扩散:中国三大电子产业集群比较研究史进,童昕,SHIJin,TONGXin

22.泾河流域不同生态功能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耿艳辉,闵庆文,吕爱锋,成升魁,GENGYan-hui,MINQing-wen,LVAi-feng,CHENGSheng-kui

23.永定河河道修复生态功能区划研究彭涛,吴建寨,姜广辉,PENGTao,WUJian-zhai,JIANGGuang-hui

24.不同时段洞庭湖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退田还湖的影响潘明麒,于秀波,PANMing-qi,YUXiu-bo

25.红壤丘陵区土壤有机碳储量模拟解宪丽,孙波,潘贤章,XIEXian-li,SUNBo,PANXian-zhang

26.雨崩徒步旅游者旅游净生态足迹研究张一群,杨桂华,ZHANGYi-qun,YANGGui-hua

27.微观福利视角下的库区移民搬迁意愿调查聂鑫,汪晗,郭洁雯,张安录,NIEXin,WANGHan,GUOJie-wen,ZHANGAn-lu

28.中国区域农村人力资本的估算及其时空特征周云波,武鹏,余泳泽,ZHOUYun-bo,WUPeng,YUYong-ze

29.基于城市环境的人才集聚研究徐茜,张体勤,XUQian,ZHANGTiQin

1.新中国农业60年成就、经验与可持续发展洪绂曾,HONGFu-zeng

2.山区农户林业相关生计活动类型及影响因素黎洁,李树茁,费尔德曼,LIJie,LIShu-zhuo,FeldmanM

3.新疆农村贫困问题及其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阿布都外力·依米提,AbduwaliHimiti

4.农民工对流出地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影响杨锦秀,赵小鸽,YANGJin-xiu,ZHAOXiao-ge

5.资本投入、耕地保护、技术进步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程名望,阮青松,CHENGMing-wang,RUANQing-song

6.影响农户参与循环农业工程的因素分析徐卫涛,张俊飚,李树明,XUWei-tao,ZHANGJun-biao,LIShu-ming

7.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付加锋,庄贵阳,高庆先,FUJia-feng,ZHUANGGui-yang,GAOQing-xian

8.低碳城市的评价方法与支撑体系研究付允,刘怡君,汪云林,FUYun,LIUYi-jun,WANGYun-lin

9.中国出口隐含碳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闫云凤,杨来科,YANYun-feng,YANGLai-ke

10.中国出口贸易中隐含碳排放增长的结构分解分析李艳梅,付加锋,LIYan-mei,FUJia-feng

11.实施边界碳调节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周玲玲,顾阿伦,滕飞,何建坤,ZHOULing-ling,GUA-lun,TENGFei,HEJian-kun

12.碳金融全球布局与中国的对策刘倩,王遥,LIUQian,WANGYao

13."十二五"时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路线图分析王金南,田仁生,吴舜泽,董战峰,WANGJin-nan,TIANRen-sheng,WUShun-ze,DONGZhan-feng

14.辽河流域工业行业污染减排潜力实证研究韩明霞,乔琦,孙启宏,HANMing-xia,QIAOQi,SUNQi-hong

15.江苏省农业面源污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张锋,胡浩,张晖,ZHANGFeng,HUHao,ZHANGHui

16.贸易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导则研究毛显强,汤维,刘昭阳,周宇,杨舒茜,胡涛,吴玉萍,MAOXian-qiang,TANGWei,LIUZhao-yang,ZHOUYu,YANGShu-qian,HUTao,WUYu-ping

17.中国环境管制与FDI企业的行业进入吴磊,李广浩,李小帆,WULei,LIGuang-hao,LIXiao-fan

18.环境绩效信息披露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经验证据何丽梅,侯涛,HELi-mei,HOUTao

19.多重挑战背景下推进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孙新章,周海林,张新民,SUNXin-zhang,ZHOUHai-lin,ZHANGXin-min

20.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刘静,欧阳志云,苗鸿,徐卫华,LIUJing,OUYANGZhi-yun,MIAOHong,XUWei-hua

21.地区差异、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周少甫,亓寿伟,卢忠宝,ZHOUShao-fu,QIShou-wei,LUZhong-bao

22.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武力超,孙浦阳,WULi-chao,SUNPu-yang

23.主体功能区划问题及解决思路探讨王振波,徐建刚,WANGZhen-bo,XUJian-gang

24.台州市"沿江发展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赵志新,李天宏,ZHAOZhi-xin,LITian-hong

25.中国重化工业生态足迹估算方法研究崔维军,周飞雪,徐常萍,CUIWei-jun,ZHOUFei-xue,XUChang-ping

26.外商直接投资的R&D溢出与中国区域能源效率滕玉华,刘长进,TENGYu-hua,LIUChang-jin

27.农村能源消费的环境效应研究师华定,齐永青,刘韵,SHIHua-ding,QIYong-qing,LIUYun

28.天津市滨海新区地面沉降经济损失评估周俊,杨建图,姜衍祥,于强,王威,胡蓓蓓,ZHOUJun,YANGJian-Tu,JIANGYan-Xiang,YUQiang,WANGWei,HUBei-Bei

29.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分析唐秀美,陈百明,路庆斌,方琳娜,TANGXiu-mei,CHENBai-ming,LUQing-bin,FANGLin-na

30.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养老保障需求的影响研究王立剑,WANGLi-jian

31.论现代黄河的根治和发展李殿魁,LIDian-kui

1.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迁60年陆学艺,LUXue-yi

2.四川地震灾后生态低碳均衡的统筹重建模式徐玖平,何源,XUJiu-ping,HEYuan

3.低碳经济与城市规划变革余猛,吕斌,YUMeng,LVBin

4.江苏省碳排放现状及因素分解实证分析赵欣,龙如银,ZHAOXin,LONGRu-yin

5."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解读——对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的冷静观察王小钢,WANGXiao-gang

6.气候变化问题研究中的一般均衡模型王丽,WANGLi

7.环境、气候变化和人口迁移余庆年,施国庆,YUQing-nian,SHIGuo-qing

8.要素适宜度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内涵与机制李清彬,金相郁,张松林,LIQing-bin,JINXiang-yu,ZHANGSong-lin

9.流域系统复杂性与适应性管理金帅,盛昭瀚,刘小峰,JINShuai,SHENGZhao-han,LIUXiao-feng

10.生态脆弱地区的区域外部性及其可持续发展卢艳丽,丁四保,王荣成,王昱,LUYan-li,DINGSi-bao,WANGRong-cheng,WANGYu

11.区域生态补偿的理论与实践需求及其制度障碍王昱,丁四保,王荣成,WANGYu,DINGSi-bao,WANGRong-cheng

12.吉林省区域功能空间结构演变分析高迎春,佟连军,GAOYing-chun,TONGLian-jun

13.新增建设用地管理的"配额-交易"模型——与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对比研究靳相木,沈子龙,JINXiang-mu,SHENZi-long

14.中央支持土地整治重大项目评估论证指标体系研究金晓斌,李学瑞,汤小橹,周寅康,JINXiao-bin,LIXue-rui,TANGXiao-lu,ZHOUYin-kang

15.户籍制度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制约与完善邓海峰,王希扬,DENGHai-feng,WANGXi-yang

人口资源环境篇(4)

在人类社会初期,人类自身生产较慢,对自然的冲击较少,人与自然比较和谐。到公元元年时,世界人口约3亿,直到18世纪中叶才增至8亿,人口翻一番用了1500年,如果保持这样的速度,要到公元3250年才能达到16亿。产业革命以来人类在改造自然、提高自己和发展经济方面建树了辉煌业绩,人口从1750年的8亿增加到1900年的17亿,即只用150年就翻了一番。从1950年的25亿到1987年的50亿,只用37年世界人口又翻了一番,到2000年世界人口将达63亿。也就是说,在第一个1000年,世界人口稳定在3亿左右;在第2个1000年,人口增加了60亿。一些国家由于对人口、环境、资源与发展的关系处理不当,采用“高生育、高生产、高消费”的发展模式,以超出环境资源承受力的方式进行人类自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不适当地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结果造成了严重的人口膨胀、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走了“先盲目生育后计划生育,先污染破坏后保护治理”的弯路。面对这三大问题,各国分别制定了人口政策、环境政策和资源政策及有关法律,建立了人口控制、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利用的机构和队伍,形成人口控制工作、环境保护工作和资源管理工作这三大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但是,初期的这三项工作有两个致命弱点:一是人口工作与环境资源工作相脱节,即人与自然的关系没有处理好;二是环境保护与资源管理相脱节,即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改善相脱节。从总体上看,各国的人口、环境、资源工作大都经历了“从分别考虑人口、环境、资源问题,到综合考虑人口、环境、资源问题”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不少国家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直将人口、环境、资源工作分属几乎是互不相关的政府部门管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改善环境资源一直属于不同的行业或专业,他们大都尝过“人口、环境、资源工作三股道,开发、利用环境资源与保护、改善环境资源各自为政”的苦果。这两个致命的弱点使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深层次的人口、环境、资源问题综合症。据经济学家罗伯特・里佩托计算,如果世界人口按目前每年16.7%的增长率继续递增,到2667年地球的陆地将挤满人,即使将南极用来安置人,它也只能为7年内增长的人口勉强给个站脚的地方;据罗马俱乐部1971年发表的《增长的极限》和一些环境资源学家的估计数字,如果世界按目前每年排放的废物和消耗的资源量增长率继续下去,到2667年地球的陆地将堆满垃圾和废物、耗尽许多重要资源,人与废物、人与资源的矛盾将达到骇人听闻的程度。面对严重的综合症,人们转而思考“人口、环境、资源一体化问题”。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目前不少国家已经制定涉及人口、环境、资源一体化的综合性规划、行动方案甚至法律,人们开始从学科专业、计划管理和政策立法等方面将人口、环境、资源工作联系起来,将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改善结合起来。

在处理人与环境资源关系的实践中人们逐步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改善也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为了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环境资源,建立人与环境的良好秩序,各有关人口、环境、资源的部门、行业、专业、学科和活动必须相互配合,打破原有的部门、行业、专业、学科界限,在人口、环境、资源领域实行跨部门、跨行业、跨学科的综合性行动。这种认识反映到政府政策、规划、管理和立法上,就是开始出现综合考虑人口、环境、资源一体化的综合性较强的政策、规划、管理部门和法律。

人口资源环境篇(5)

本文拟采用改进的TOPSIS方法对北京市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程度进行分析评价。TOPSIS方法即逼近理想解排序方法是一种多目标决策方法,最早由H.wang.C.L和Yoon.K.S提出[15]。它是多目标决策分析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该方法的思路是根据各被评估对象与正负理想解的距离来排列对象的优劣次序。所谓理想解是设想的最好对象,它的各属性值达到所有被评对象中的最优状态;而负理想解则是所设想的最差对象,它的各属性值是所有被评对象中的最差状态,计算各被评对象与理想解及负理想解的欧式距离,距理想解越近且距负理想解越远的对象越优。与传统的TOPSIS方法相比,改进的TOPSIS方法对规范化矩阵的求解和权重计算公式进行了改进,降低了规范矩阵求解的复杂程度,克服了权重确定的主观性。具体应用该方法进行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性评价,就是首先确定人口与资源环境系统的最协调状态与最不协调状态,然后通过比较研究年份与“最协调状态”和“最不协调状态”的相对距离大小来确定该年份是否协调。

(2)数据来源

本文的原始数据是北京市2000-2010年的人口、资源环境相关指标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历年《北京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北京六十年》,部分指标数值是对原始数据进行计算和处理所得。

2北京市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模型建立过程

2.1研究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1)理论基础

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古老的问题,从18世纪末马尔萨斯提出人口增长必然超过物质资料增长的悲观学说,到20世纪新古典经济学关于人口增长通过技术进步等可以促进环境容量扩大等针锋相对的乐观观点,可以说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很早以来就成为学术界争论的一个重要话题。从上个世纪中叶以来,由于在全球范围内出现全球环境退化,资源短缺问题,与此同时世界人口的加速增长以及发展中国家人口比重日益增大,使得人们再次对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产生了极大的关注[16],在这样的背景下,可持续发展理论应运而生并得到各国广泛接受,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发展目标,而作为可持续发展理论内涵之一的协调发展特别是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研究成为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重要方面。然而,有学者发现在研究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种倾向,也就是将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看成是简单的意义对比的关系,把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看成是简单的人口数量、结构、分布等要素与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之间简单的意义对应的指标协调,这种倾向存在着一定缺陷,因为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是通过经济过程建立起来的,也就是说不能将经济过程排除在研究框架之外[16,17],而是要放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技术等大的系统中,来研究人口与资源环境是否协调。

(2)相关概念界定

对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程度进行评价,首先要界定清楚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协调的概念,否则,研究的结论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错误。人口是指一定地域、一定时点的个体的总数或者集合;资源环境一般主要指自然环境,包括各种气候、地貌、水文、土壤、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童玉芬[16]认为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应该是指人口的变动(包括人口规模、结构、分布、质量等变动状况)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即当这些人口要素在发生变化的时候,所导致的资源和环境的相应变化,而不是简单指人口这个群体对环境意味着什么,或者施加了怎样的影响。所谓协调,从系统的角度来看就是系统之间一种良性的相互关联,或者说是系统内部或系统之间配合得当、和谐一致、良性循环的关系;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则是指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大的系统中人口系统与资源环境系统之间的一种和谐一致、良性循环的关系。

2.2人口与资源环境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根据现有的PRED或PREE指标体系等相关研究成果以及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初步选取了21个指标,其中人口指标10个,资源环境指标11个,为了更清晰全面地诠释人口和资源环境的内涵,笔者将指标进一步细分,人口指标中,以常住人口密度反映人口规模,而老年人口抚养比、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以及城镇人口比重等人口结构指标分别反映了人口的年龄结构、就业结构和城乡结构,用婴儿死亡率、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比重以及每万人专利授权数等指标来衡量人口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以及创新能力,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生活恩格尔系数以及城镇居民人均住宅面积反映人口生活水平;资源环境指标也分为三个方面,北京是一个自然资源匮乏的城市,尤其水资源更为紧张,因此本文选取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作为衡量资源储量的指标;以万元GDP水耗和能耗来反映资源消耗水平;衡量环境污染程度指标有4个,涵盖了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以及噪声污染,另外城市绿化覆盖率、空气质量二级及好于二级天数所占比例、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污水处理率等4个指标反映了环境治理效果。另外,为保证指标的客观性,科学性,独立性,笔者对指标进一步筛选,采用偏相关系数(PartialCorrelationCo-efficients)来测定指标变量之间的关联性,结果显示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较低。根据分析需要,本文又将人口指标和资源环境指标分为正向指标和负向指标。正向指标就是指标数值越大越好,用(+)表示,而负向指标则相反,用(-)表示。文中选取的资源环境指标和人口指标在北京这一研究区域内都具有明确的极性,以人口指标为例,人口密度、婴儿死亡率、恩格尔系数等极性是负的,也就是说与人口发展方向相反,即人口密度、婴儿死亡率、恩格尔系数越高,人口发展水平越低,而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比重、可支配收入、每万人专利授权数等与人口发展方向是一致的,即指标数值越高,人口发展水平越高。基于以上分析,建立了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度评价指标体系。

2.3北京市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度评价结果分析

2000-2010这十一年随着北京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布局、居民生活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动对资源环境的作用也越来越强,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了更清晰直观地呈现十一年间北京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度变化趋势,笔者将表3中的协调度d+i与时间序列进行拟合(如图1),结果表明人口与资源环境两个系统的协调程度趋于好转,然而这期间波动较大而且整体协调程度处于中低水平,本文将尝试对这一结果进行解释分析。从协调度变化曲线来看,我们发现这十一年北京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程度变化波动较大,2000-2003年这四年处于不断恶化的状态,由濒临失调状态逐步变为轻度失调状态,到2003年达到最低,协调度仅为0.3754,究其原因我们知道2003年以前北京的城市绿化面积还较低,受沙尘暴天气侵袭,环境质量受到很大影响。另外,由于科学技术水平不高、产业结构偏重第二产业等原因使得万元产值水耗、能耗较高,因而导致北京的资源长期处于高消耗状态,环境也不断恶化,人口发展方面无论是人口素质还是居民生活水平都处于较低水平。以上原因综合作用下,2000-2003年的人口资源环境协调程度处于逐步恶化的状态。到2003年,由于“非典”的冲击,多项指标为近年来最差,从而导致2003年为近十一年来最不协调的年份。2004年开始,“非典”疫情得到控制,政府从中吸取了教训,同时开始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采取了一系列改善环境的措施,使得2004年人口资源协调程度有所好转。2005年人口规模与2004年相比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给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另外空气重度污染的天数有所增加、城市水质有明显下降趋势,富营养化程度加重等原因导致2005年协调度略微下降。2006年以后呈现稳步好转的趋势,这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以及政府采取环保措施力度的加大不无关系。然而,尽管有所好转,但是总体上仍然处于勉强协调的状态,造成这种低水平协调的原因除了以上分析的一些直接因素以外,笔者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经济,也就是说人口系统是在经济这一内在驱动力的作用下,通过一系列的人动作用于资源环境系统的。我们知道,北京是全国经济发展最好的三大城市之一,良好的融资条件、丰富的信息资源,充足的就业机会以及雄厚的研发基础等等使得北京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人来北京工作、生活和投资(据统计2010年与2009年相比北京常住人口总量净增206.9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净增195.5万,占净增人口的94.5%),从而导致人口密度大,交通拥堵,水资源短缺以及噪声污染严重等一系列城市问题。另外,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也是通过人动作用于经济过程产生的,如果将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都折合成碳排放量的话,有研究表明经济特别是产业结构对碳排放量的影响更大[18],然而北京产业结构还处于不断调整和转型的阶段,这一过程中对环境资源的消极作用并未减弱,而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口就业结构,在这样的内在机制作用下表现出人动对资源环境的影响。除了经济因素,笔者认为制度因素也是造成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性低的重要原因,尽管政府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过程中颁布了一些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制度安排,然而并没有形成强有力的资源浪费约束机制,环境保护也常常是在严重的污染发生以后才进行补救,而缺少完善的环境污染预防机制,因此,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制度约束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失调。在以上因素综合作用下,北京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度处于勉强协调状态便不难理解。

人口资源环境篇(6)

一、当前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研究对象的认识不统一,且很少体现出经济学的特色

关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概括起来学术界主要有这样几类: (1)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口与资源、环境及其相互关系,或者研究经济过程和经济发展中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总之是将人口、资源与环境三者关系作为研究对象。(2)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上述关系中将经济纳入相互关系的研究中。

2.学科体系不严谨且缺乏整体性

从目前已经出版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教材和著作来看,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体系所包含的内容可谓是五花八门,由于在上述基本问题上的认识尚不统一,因此在其研究内容上也存在非常大的差异。由于学者们的研究背景和基础不同,以及对人口、资源和环境经济学学科对象的认识不统一,因此在研究体系构建上差异极大。

3.缺乏应有的基础理论支持

任何学科的形成,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理论基础。但是从目前来看,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除了借用已有的人口经济学、资源环境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中的各种现成理论,没有自己本学科独有的理论。或者在各学者所建立的体系中,有意识地忽略这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二、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进展缓慢的原因分析

本文试将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进行简单分析。首先,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渊源上看,该学科主要由原来的人口经济学学科发展而来,而非从经济学内部分化而来。从事人口经济学的大多是当前活跃在人口研究领域的学者,而随着很多大专院校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硕、博士学位点的建立,一些环境学科和经济学科也都出现了从事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学和科研的学者队伍。这些学者研究背景差异很大,而真正从事经济学主流方向研究的学者反而较少涉足这个新的学科领域。

第二,学科涉及的领域跨度过大,学者受学科背景局限对该学科比较难以驾驭。如前所述,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横跨人口学、经济学、环境学、资源学等众多学科领域,因此从事该学科的者需要具备或基本具备这几大学科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基础。然而,在现实中很少有学者能同时经受这几个方面的专业培训,或有精力同时对几个学科进行潜心深造。因此,这是阻碍该学科发展的一个现实原因。

第三,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几大学科之间的真正交流和沟通远远不够,尤其是经济学界对本学科的关注、实际参与比较缺乏。从国务院学位办设立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以后,由一些著名大学牵头,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召开过四次本学科的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

组织者邀请了全国范围内主要博士点和部分硕士点单位参与,对学科的发展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就会议参加者而言,主要集中在人口学和资源环境学领域的学者,真正从事经济学研究的学者非常少见。除了这样一个平台的交流以外,该学科在其他方面的交流就很少。经济学家、人口学家和资源环境方面的专家,很少能一起对有关问题展开广泛的讨论,更别论展开争论了。

三、关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经济学视角思考

1.关于研究对象的经济学表述

如前所述,一些学者将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或矛盾作为研究对象。本文认为,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应当是本学科的研究客体,而不是真正的研究对象。再说,这也不是经济学的表述,而且很难将这样的两维交叉的关系直接纳入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中。因此,需要有一种经济学视角的表述,将人口与资环境关系纳入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和视野中。研究对象的确定,应该有一定的抽象过程。尤其是在我们将人口、资源、环境作为研究对象时。

2.关于用经济学外部性原理来分析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矛盾与问题的思考对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中的主要研究客体即人口与环境的关系,能否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来解释和分析呢?本文认为,经济学中的外部性理论就是一种很好的分析工具。

四、基本结论及探讨

1.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发展,必须进一步纳入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框架将其统一起来,该学科才能得到顺利健康的发展。需要有更多经济学、人口学、资源与环境学领域学者来共同协作,将其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对中国和世界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学科。

2.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以用经济学的理论加以抽象,以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和矛盾为研究课题,从人口与环境资源的共性加以抽象,将该学科的研究对象表述为“研究在可持续发展系统(而非传统的经济增长)中人口、资源与环境稀缺性资源的合理调配(或配置)的学科”。这样的表述,既符合经济学的惯例,同时又能充分体现人口、资源与环境关系与问题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复杂性和关联性,并具有超越传统经济学的更广阔的视野。

3.采用微观经济学中的成本效用基本分析手段,对人口资源环境关系与矛盾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也有着广泛的前景。当然,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经济学角度和视角远非这几个方面所能囊括。重要的是,我们怎样将经济学基本概念、基本视角以及分析方法,借鉴到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和问题分析中去,这应该是本学科需要做出极大努力的方向。而且,将人口、资源、环境等作为经济系统的内生变量共同引入经济系统之中,这不仅是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也将带来宏观经济理论的创新。

参考文献

人口资源环境篇(7)

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进一步提高对人口资源环境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高度重视人口资源环境工作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当今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重大问题。坚持以人为本,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党的十六大强调,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坚定不移地执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切实加大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工作力度。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指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坚持“五个统筹”,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前不久结束的全国“两会”又特别强调要建立和谐社会,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这对我们进一步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同时,也说明随着形势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口资源环境在经济社会发展、地区繁荣进步和社会稳定,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等方面的作用日趋凸现,显得越来越重要。进一步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已成为事关建立和谐社会、事关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的头等大事和长远大计。

果洛是黄河、长江的发源地,其资源的保护和环境的好坏,对全省乃至全国生态环境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7.6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是14万各族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草原生态环境日益退化,水土严重流失,鼠虫害猖獗,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难民逐年增加。加之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使资源环境受到破坏,不仅严重威胁到全州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也对黄河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形成巨大影响。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人口的增加和过多地向自然索取,显然是导致资源环境形势日益严峻的重要原因。我州虽然幅员辽阔,但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资源十分有限,适宜人类生存的空间并不大,人均占有的生存资源和发展资源实际上并不多,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目前仍然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生态和生存的矛盾十分尖锐,人口增长对发展的制约作用正在逐渐增大。如果我们对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稍有放松,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会更加突出。我州在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起步晚,起点低,计划生育工作标准不高,虽然经过全州上下的一致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尤其在环境、资源保护上,近几年力度大,进展快,成效明显,但由于工作基础薄弱,形势仍十分严峻,任务仍十分繁重而艰巨。因此,我们要以只争朝夕、“人一我十,人十我百”的精神,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和资源环境保护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切实抓紧抓好。要坚决克服盲目乐观、麻痹松懈和消极畏难情绪,牢固树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不断增强人均意识、忧患意识,不断提高人口和资源环境工作水平,稳定人口,改善环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好基础。

二、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推动人口资源环境工作迈上新台阶

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是牵扯到方方面面的一项复杂而繁重的系统工程。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与时俱进、全面规划,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以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改善生态环境、珍惜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推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工作安排上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把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结合起来,把开发利用资源与节约保护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通过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维护人与自然的相对平衡来保障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继续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人口问题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州是经济严重欠发达地区。建政50多年来,在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下,经过全州人民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从根本上说,我州资源富集与开发条件差的矛盾并没有改变,地域辽阔与生存空间有限的矛盾并没有改变,人才资源短缺与人口压力逐年增大的矛盾并没改变。面对高寒缺氧、生态脆弱、土地对人口承载能力低下的现实,我们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顺天时、应地利、靠人和,除了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以外,必须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众所周知,人是社会财富的创建者,同时也是社会资源的消耗者,还往往是生态环境的破坏者,人口增长过快,有悖于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现阶段,我州有些地区现有的草地资源和环境资源支撑现有的人口,已经超出了承受能力,到了勉为其难的地步。本来说,面积大、资源多、人口少历来是我州的最大优势,但目前这种人口相对较少的优势正在消失,这无疑是我们的一大忧患。我们只有坚定不移地贯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才能在艰苦的自然条件下让群众过上富足的生活,才能有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因此,进一步加大计划生育工作力度,稳定低生育水平,是我们各级党委、政府面对的一项重大任务。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州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环境和任务发生了很大变化,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矛盾正在从群众不愿接受,向计生服务跟不上群众的需求转变,计生工作的调节手段正在从以处罚超生为主向奖励少生节育为主转变,计生工作的运行机制也更加完善,逐步在向依法管理转变。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当前要做好计生工作,我认为,要以加强宣传教育为基础,加快基层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提供优质服务为核心,落实奖励优待政策为主要手段,坚持“抓两头、促中间”的主要方法,努力实现维持低生育水平的目标。

一是继续抓好宣传教育。要经常性地开展以政策法规和婚育新风为主要内容的宣教活动,特别是要用算帐对比的方法和“少生快富”典型的现身说法,帮助牧民群众树立少生优育观念。二是加快计生工作基础建设。把完善县、乡计生服务设施和装备作为重点基本建设项目来抓,争取国家支持,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尽快配备齐全,增强服务手段和服务能力。三是加强计生工作队伍建设。落实机构,落实编制,选拔培养综合素质较强的专业型工作人员充实计生工作岗位。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县乡村计生专干的政策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四是加强计生服务工作。各级计生服务机构和医疗部门,要切实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常联点,多下乡,深入牧区基层,提高服务质量,做到技术服务送到乡,药具和咨询服务送到群众家门,提供优质服务。**、*、*四县要在巩固现有计生服务工作水平的基础上,力争再上新台阶,玛多、班玛两县要切实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尽快甩掉三、四类工作水平县的帽子。五是坚持利益导向原则,切实兑现计生奖励优待政策。凡明确规定的奖励政策一定要兑现,凡政府制定的优待措施一定要落实。只有这样,才能取信于民,才能调动群众计划生育的积极性。同时,要把鼓励群众少生优育和扶持群众发展经济挂起钩来,尽可能地把扶贫与开发的项目和资金向计划生育的群体倾斜。六是坚持“抓两头、促中间”的工作方法。一头抓对计划生育奖励政策和优待措施的兑现,一头坚决刹住违反政策的多胎生育。对生了三胎的牧户,计生部门要紧跟服务,落实节育措施;要积极引导和鼓励牧民群众只生二胎。七是要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我州实际,编制好*人口发展规划,使今后的人口发展更合理、更科学。

为了推动计生工作健康发展,州政府结合为民办实事,年内安排了一些计生工程建设项目,决定继续实施“少生快富”试点工程,给110户独生子女家庭每户奖励3000元,给130户少生户每户奖励1000元;组织州、县计生业务人员到州外考察、学习培训;投资200万元为州、县、乡计生部门配备办公设施和工作用车,改善工作条件;争取资金190万元用于县、乡计生服务站建设。各地及州有关部门要加强领导,加强协调,狠抓落实,认真组织实施,确保这些项目高质量如期完成,让群众早日得到实惠。

抓好计划生育工作,领导是关键。要加大目标控制力度,严格实行计生工作考核制,坚持落实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各级党政领导班子一定要把计生工作摆在与经济工作同样重要的位置上,严格考核人口控制指标的完成情况,切实落实计生工作领导工作责任制,努力完成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2‰以内的任务目标,继续维持低生育水平。

(二)加强国土资源保护管理,为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国土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加强国土资源保护管理。有资源就要利用,这无可厚非,但要坚持开发节约并举、合理开发、科学利用的原则,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一是要进一步加强资源调查、规划和管理。一方面要结合*规划的制定,制定和完善地质勘查规划,真正把我州的资源搞清楚,把我们的家底搞清楚,把我们的优势搞清楚。另一方面要加大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力度,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研究制定集约合理利用土地的政策措施,不断提高资源保护利用水平。二是要严把征地和土地转用审批关,从严限制建设用地规模,尤其对植被较好的草地的征用,要从严控制,加强保护,有偿使用,严禁滥用、滥占。三是要依法行政,维护群众切身利益。要足额落实征地补偿费,切实解决被征地群众的利益补偿问题,做到既保证建设用地的合理解决,又不使群众利益受到损害。国土资源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心和紧迫感,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不断提高国土资源工作水平,为全州资源保护做出贡献。

(三)突出环境保护工作重点,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做出贡献。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是我州的首要工作任务,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家都清楚,这方面的问题各种会议和文件中讲的很多,这里我勿须多言。当务之急是要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首先,要认真实施好退牧还草、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建设骨干工程,抓好项目实施,确保工程建设质量,确保工程建成后发挥最佳效益。同时,要进一步加大环保建设项目的争取力度,力争有更大、更好的环保项目在我州实施;其次,要全面实施以草定畜、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发展设施畜牧业、人工种草、发展小城镇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坚定不移地走生态型、效益型的畜牧业发展路子,努力减轻草场压力,降低草地载畜量,缓解草地退化速度;第三,要加强环境管理和环境监察。环评执行率、“三同时”执行率以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等,要严格控制在省定指标以内。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履行好职责,当好环境保护的忠诚卫士。年内要协调相关部门,尤其在治理城镇“白色”污染方面,做些实实在在的工作。第四,继续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环保公益活动,增强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和自觉行动意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投身环保事业的积极性,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推动环保工作迈上新台阶。

三、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确保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任务的完成

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是消除贫困,富民强州的大事,又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州上下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关键在于加强领导和狠抓落实。

第一,明确职责,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各级党委、政府要增强做好人口资源环境的责任意识,党政“一把手”要负总责,亲自抓。要不断完善工作责任制,考核各地区各部门工作成绩和干部政绩,不仅要看经济指标,更要看人口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要逐步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工作评价体系,凡是不重视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领导,就不是好领导,不是称职的领导。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工作协调,明确职责,实行综合治理,齐抓共管。

第二,坚持依法治理,不断创新工作机制。要将人口资源环境作为依法治州的重要内容,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各级领导要认真履行职责,带头学法、知法、守法,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有关部门要文明执法、公正执法、严格执法,决不允许徇私枉法。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完善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机制,提高工作水平。

人口资源环境篇(8)

一、认清形势,进一步增强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十五”期间,在省、州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各级各部门和各族干部群众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省第七次党代会、州第五次党代会和县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加快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相统一,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是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进展。全面实施“合同管理、优质服务、少生奖励”三项重点工程,人口过快增长得到有效控制,计划外出生人数大幅度减少,避孕节育措施和少生奖励、优质服务等各项工作得到较好落实,全面完成了州下达的人口计划和计划生育工作责任目标,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下降,全县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人口总体素质不断提高。二是资源保护和开发管理得到加强,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保障了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用地,矿产资源、国土资源管理进一步规范,耕地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成效显著,破坏资源、乱占滥采滥用资源的现象得到初步遏制。三是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大力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力度加大,森林覆盖面积有所增加,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质量;农村沼气建设速度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重点河流、河道治理和水土保持工作取得新成效,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环境保护意识明显增强。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县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依然突出,面临的形势仍然严峻,不容乐观。主要是育龄人群基数大,将面临新一轮的生育高峰,传统落后的婚育观念仍然存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困难,提高人口素质的任务非常艰巨;人口密度高,资源贫乏,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个别地方和少数群众对认真贯彻土地管理法规有差距,矿产资源管理不够规范;个别地区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行为时有发生;小湾电站和祥临公路等国家重点工程在我县境内开工建设,在给我县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带来了压力。水利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防灾抗灾能力不强。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时期,我县的人口资源环境工作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可谓希望与困难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把南涧建设成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山川秀美、民族团结、城乡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民族自治县的战略目标,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确保在“*”期间,我县人口素质不断提高,资源保障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也只有通过发展来解决。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实现“*”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的精神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以科学的方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积极的态度,把握全局,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着眼于加快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进一步切实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

(一)稳定低生育水平,努力提高人口素质。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人口素质是加快发展的动力,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能否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目标,一方面取决于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取决于人口数量的有效控制和人口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必须千方百计地控制人口增长,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为实现“*”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站在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高度,结合我县实际,继续推行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家庭“奖优免补”政策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继续降低生育水平,力争到“*”末,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6‰以内。要坚持和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切实抓好各级计划生育行政管理、技术服务和计生协会三支队伍建设,完善管理和服务网络,努力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强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切实增强广大人民群众自我保健和防范艾滋病的意识和能力。要加强宣传教育,提倡移风易俗,普及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等科学知识,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和“关爱女孩行动”,促进人口性别比例平衡。要积极应对老龄化问题,加快老龄事业发展。

(二)科学利用资源,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国土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期间,我们要始终坚持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和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加大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政策的学习宣传力度,切实增强法制意识,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州党委、政府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政策和规定,坚决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要根据总量不能减少,用途不能改变,质量不能下降的要求,不折不扣地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等各项制度,切实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要进一步完善国土资源的规划体系,继续按照有保有压、突出重点和节约用地的原则,落实建设用地预审制度,强化宏观调控,严把土地闸门,继续整顿土地市场秩序,依法、合理、科学、有效地利用好土地资源,切实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不断缓解经济发展与用地紧张的矛盾,重点保障好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项目、大产业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用地。要通过制定投资项目用地配额制度,严格执行协议出让土地最低价等制度,经营性土地全部实行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防止滥占和浪费土地现象的发生。要高度重视征地拆迁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保护好被征地农民的权益,完善征地补偿和安置制度,加强征地管理工作,营造安定和谐的发展环境。认真抓好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实行采矿权招标,严肃整治非法采矿,消除矿产资源违法开采和破坏生态环境而引起泥石流等灾害的因素,促进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实现矿产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能源建设,继续服务好小湾电站建设;抓紧抓好在建的小水电站建成投产;做好小水电规划和前期开发工作。实施好电力城网、农网改造工程,大力发展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加强水利建设,实施好以南涧河县城段治理工程、母子垦水库和发达水库续建工程为主的水利工程,继续发展以小水窖为主的“五小”水利工程;提高对水资源的调控能力,注重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管理,统筹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确保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条件相协调。切实做好防汛抗旱工作,加快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防体系,提高灾害预警预报能力和防治能力,防患于未然。

(三)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人们生存质量不断提高的基础,早在19*年,我县就提出了“治山者,治南涧”的观点,突出强调了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期间,要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着眼,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生态建设并重的方针,坚持突出重点抓生态,按照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要求,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路子,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正确处理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在发展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要在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和法制意识上下功夫,在全社会营造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环境的良好风气。要以我县被列为林业改革发展试点县为契机,正确处理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关系,重点实施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农村能源建设、泥石流防治工程,突出抓好泡核桃产业的培植,认真实施好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加快发展林产业。坚持“谁造林、谁所有、谁收益”的原则,用优惠的政策鼓励和引导投资商开发绿化荒山荒滩。大力推广生饲料喂猪、节水农业等技术,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积极推行以煤代柴、以电代柴、以气代柴等多能互补措施,减缓居民对生态资源的依赖。加强小流域治理,强化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宜林荒山绿化、生态林保护等方面的工作。认真抓好林业发展改革试点工作。强化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积极防治农村水源污染,特别要保护好饮用水源,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环生态环境行为,切实抓好森林防火工作,努力保护和改善我县的生态环境。

三、加强领导、完善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涉及方方面面,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全县各级各部门要紧紧围绕“*”的奋斗目标和今年的工作任务,加强领导,完善体制结构,强化依法行政,营造良好氛围,提高服务能力,努力推动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健康协调发展。

(一)要切实加强领导。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真正把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抓好战略研究和工作部署,认真督促检查。要继续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明确职责分工,协调各方面力量,全面落实责任,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督查到位。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的要求来谋划和领导发展工作,不仅要重视经济增长指标,而且要重视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和社会发展指标,坚持把经济增长指标同人文、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指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促进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的评价考核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将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逐步纳入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倡导“绿色政绩”。要抓紧研究考核标准,尽快把人口资源环境指标纳入干部考核体系。加强人口资源环境工作队伍建设,按照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正派的要求,不断提高人口资源环境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要不断完善机制。要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从体制和机制上解决问题,切实转变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进一步完善“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新机制。要建立健全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贸易、土地和政府采购等政策体系。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的补偿原则,加快探索建立区域生态补偿机制。要探索城市污水与垃圾处理的市场化运作机制,积极发展环保产业。

人口资源环境篇(9)

一、 引言

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是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主题之一,人口、资源与环境这三大影响因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人口的增长又对资源、环境造成了重大压力,三者的良性互动才会使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一方面,人通过自身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活动直接作用于资源环境,另一方面,人在社会群体中的经济活动又会间接的影响资源环境。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步伐逐步加快,城市人口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重庆市作为我国西部科技经济中心和人口高度密集城市,在改革开放以来的近三十年发展迅猛,人口规模增长迅速,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在城市发展的同时也对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带来了巨大压力。因此,研究重庆人口的动态变化,分析人口变化对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影响,这对于重庆市今后制定科学合理人口、资源与环境政策,减轻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环境问题,促进重庆未来可持续发展有一定意义。

二、 重庆人口变化特点

改革开放近30年来,重庆市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卓越成效,城市人口也随之发展了一定变化。大量的中西部人口流入重庆市,人口总量不断增长,城市集聚效应逐渐凸显。随着重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重庆市人口已经跃居全国四大直辖市之首。

(一) 人口规模急剧扩张

在改革开放的这30多年中,重庆市人口规模急剧扩张,其中很大的原因是由于人口流动而造成的人口总量扩大。截止2010年,重庆市户籍人口为3303.45万人比1980年的2664.79万人增加了638万人,增长了23.9%;而常住人口同比增长31.5%。自从1980年以来,重庆市人口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80-1990年。这十年处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由于重庆市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对劳动力需求较少,因此外来人口流入数量较少。重庆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总人口数量呈现缓慢上升趋势。1980年,重庆市户籍人口总数为2664.79万人,1990年增长至2920.9万人,相比1980年增长了9.6%,人口增长率较低。

2.第二阶段:1990-20世纪9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逐渐深入,重庆逐渐成为西部重要金融经济中心,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大,大量的外来人口流入重庆寻找工作机遇,城市流动人口有所增加,同时常住人口也上升。在这一时期,外来流动人口成为影响重庆市人口结构和规模的重要因素。综观总体,重庆市户籍人口总量还是保持相对平稳的,常住人口数量大致也是保持平稳。截止2000年,重庆市户籍人口比1990年增加了170万,仅增加了5.8%,常住人口相对于1990年增加了158万,也增加了5.8%。

3.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2000年以后,国务院提出了西部大开发发展政策,重庆作为西部地区领头,重庆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为重庆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社会福利,城市集聚效应进一步有所体现,这将会吸引更多的外来人口大批流入重庆市。截止2010年,重庆户籍人口为3303.45万人,比2000年增长了6.9%;但户籍人口保持稳定。

(二) 人口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非农业人口除以户籍人口就是非农人口比例,它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之一。改革开放之后,重庆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都取得了很大发展,城市空间大幅增加,人口规模也快速增长。随着重庆市城区范围不断扩大,全市户籍人口中非农业人口比例显著上升,也即城镇化比率不断上升。

在1980年重庆市的非农业人口为391.72万人,仅占到户籍人口的14.7%,城镇化率很低;在紧接着改革开放以后的20来年,城市化水平快速稳定提高。尤其是在进入21世纪以后,重庆市城市化水平平均增长达到1.74个百分点,截止2010年,重庆市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了53%,预计2020年重庆城市化水平将达到70%。

然而,在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负面的环境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随着城市化水平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转变,因此会对资源消耗和环境造成一定压力;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化进程的过快,导致城市建设标准跟不上城市化速度,进而出现人口密度过高,过度人口城市化。最终使得人均资源拥有量下降,城市拥挤、道路阻塞一系列问题逐渐出现,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急剧下降,影响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

三、人口变化与资源与环境效应分析

人口资源环境篇(10)

一、认清形势,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

计划生育、保护资源、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这三大基本国策的贯彻实施。多年来,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始终把计划生育、资源保护、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快速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得到不断加强,取得了可喜成绩。“十五”以来,全县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围绕争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突出抓好“优质服务、合同管理、少生奖励”三项重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年度责任目标,人口与计划生育整体工作水平明显提高。国土资源管理通过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土地管理的秩序进一步规范;坚持执行严格的国土资源管理政策,积极抓好耕地整理开发,耕地保护工作成效明显;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强化了对矿产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全面推行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规范了土地出让行为。环境保护工作以县城和乡集镇为重点,按照“三同时”的要求,加强“三废”和各种污染的综合防治,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新成效,生态环境质量保持良好水平,环境保护执法监察能力进一步提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县人口资源环境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还有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方面,由于人口基数逐步增大,低生育水平还不稳定;农村生育观念还很落后,流动人口和再婚夫妻的管理依然是计划生育的重点和难点;计生服务网络建设与当前广大群众的生殖健康需求不相适应,制约着我县人口与计划生育整体工作水平的提高。二是资源方面,人增地减,人均耕地逐年下降,耕地后备资源不足与粗放利用并存;土地审批权限的上划,用地指标不足与城镇化和各项重点工程建设用地需求矛盾突出;资源的勘查和开发利用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土地的二级市场培育还不够充分。三是环境保护方面,结构性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环保机制、机构不健全,加上一些部门的领导对环保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缺乏充分的认识,生态环境破坏仍未得到有效控制。人口资源环境方面存在的这些问题,是制约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谋划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时,必须把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认识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定不移地走以人为本、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创新机制,不断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管理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是发展。如果片面追求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不谈经济发展,就不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但是,如果忽视经济效益,就会脱离群众,无法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也失去了基础。只讲经济发展也不行,即使经济发展了,人口得不到控制,环境得不到保护,资源严重浪费,经济发展的效果也会被抵消。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能力,把有利于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有利于更好地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有机地统一起来,推动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进一步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从我县情况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尤其是“*”期间,要紧紧围绕稳定和降低现有的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平衡的目标,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机制,运用利益机制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1、要抓实优质服务。“*”期间,要切实巩固和加强以县、乡计划生育服务站(所)为重点的基层服务网络建设,改善服务条件,拓宽服务领域,为育龄群众提供便利高效优质的生殖健康服务。要全面实施好《*省人口出生缺陷预防规定》,认真开展好婚前培训、孕前检查、孕期供药、产前筛查、残疾儿童鉴定等一系列服务工作,大副度减少新生婴儿出生缺陷。今年要以创建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为契机,全面加强计生优质服务工作,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2、要加强依法管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增强广大群众依法履行计划生育义务的知识,强化各级干部的依法行政观念。要进一步强化计划生育合同管理,重点抓好合同的规范运作,认真履行政府承诺,搞好服务。要切实加强合同履约金的管理,严格坚持乡收县管,取信于民,属于管理对象的都要签订合同。要以贯彻实施《大理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条例》为契机,突破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这一难点,把流动人口管住管好、服务到位。

3、要强化政策兑现。要扎实稳步推进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家庭“奖优免补”工作,使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得到多方面的实惠、优待和照顾,激励和引导群众自觉调节生育行为,自愿实行计划生育。今年全县要确保完成800户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办证任务,办证巩固率达99.5%以上,“奖优免补”政策知晓率达90%以上,网站录入率达99.5%以上。要认真落实农业人口、下岗职工、城镇居民独生子女父母保健费和相关优惠待遇,增强计划生育政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4、要切实加大投入。要千方百计地落实中央提出的计划生育事业费增长幅度要高于同期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的要求。“*”期间,要确保全县人均投入计生事业费达到15元以上,保证乡镇和村计生工作的正常运转。同时,也不允许法律法规规定的计划生育基本免费项目有新的欠账。

(二)切实搞好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国土资源的保障和服务工作,直接关系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国土资源工作要坚持“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开发”的方针,在开发中保护,以保护促开发,集约和节约利用资源,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1、要着力解决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提供资源保障。国土部门要围绕县委、政府的部署和中心工作,围绕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建设项目,按照有保有压、突出重点的原则,积极提供资源保障。要积极推进法制、体制和机制创新,以最少的资源消耗产出最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2、要着力于加强国土资源规划管理,加快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快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不断完善规划实施的配套措施,加强规划和土地用途的管制、管理。要抓好土地收储和土地使用权的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工作,进一步规范土地市场,做到统一规划、小片开发、整体推进。

3、要着力于抓好耕地保护,坚决守住基本农田这条“红线”。要严格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坚持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逐级建立耕地保护行政首长负责制,完善目标责任考核体系。要加大土地开发复垦的工作力度,积极向国家和省、州争取资金,逐步改善耕地耕作条件,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要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基础性工作,对划定的基本农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改变用途,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

4、要着力于加强矿产资源管理,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矿产资源。重点整顿布局不合理、破坏环境、浪费资源和存在安全隐患的矿山。要从“三查”入手,对各种违法违规开采矿产资源行为进行全面排查,严厉打击非法勘查、开采和采用承包、出租、转包等非法转让矿产权的违法行为,严肃查处矿产违法案件。

(三)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工作要着眼于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加大县城环境综合整治和小流域保护治理力度,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并重,加强对重点流域和行业的治理,着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切实改善环境质量,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1、要进一步完善环境管理体制。要加强环境保护机构建设,理顺管理体制,把职能、编制和经费落实到位。

2、要进一步抓好执法检查工作,强化监督管理。加大对工业污染的监督管理和生态保护工作力度,严厉打击各种环境违法行为。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法》,特别要在项目引进和选址上把好环保关,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

3、要进一步加强乡村环境治理,切实加强对城乡饮用水源地的保护。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工作,积极发展农村沼气,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和污水,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文明生态村。

4、要进一步增强预见性,提高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能力。能否及时防范、妥善处理突发性环境事件,关系到党和政府的现象,也是对环保部门工作水平的检验。环保部门要充分认识环境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从其他地区发生的事故中吸取教训,坚决克服麻痹大意思想,切实加强领导,制定周密应急预案,坚决防止发生重特大污染事故。

三、转变作风,切实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关系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牵涉方方面面、各行各业,必须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统筹协调,狠抓落实。

(一)要着眼于统筹协调,强化落实领导责任。要认真落实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政府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制度,把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要进一步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一级带一级,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要把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成效,作为考核各部门工作成绩和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各有关部门要共同研究制定考核标准,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

(二)要着眼于依靠基层、依靠群众,增强服务意识。各级各部门要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认真贯彻上级的决策部署,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重点在基层,基础在群众。为此,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积极调研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要坚持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的原则,凡是涉及群众利益的规划、决策和项目,在出台前都要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努力让广大群众知情、理解和支持;要坚决把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切实纳入依法治理的轨道,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三)要着眼于完善保障措施,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要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职能,逐步提高经费保障水平,特别是要切实保障广大农村基层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有人管事、有钱办事、照章理事。要充分发挥舆论宣传作用,提高全社会对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忧患、危机和责任意识,动员和引导广大群众参与到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中来。

上一篇: 农业机械化现状发展趋势 下一篇: 社区教育重要性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