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防范研究汇总十篇

时间:2024-03-08 14:39:37

风险防范研究

风险防范研究篇(1)

1.绪论

本课题将通过预控审计的方法,发挥审计作用,强调风险预控,改善M银行支行的风险防范措施,解决M银行支行的风险防范问题,促进M银行支行的风险防范。同时也为其他银行提供一个借鉴作用,帮助其他银行也改善其风险防范。

国内外学者也有一些相关论述:Dominic Barton、Roberto Newell及Gregory Wilson(2005)[1]认为,通过识别在银行业的实体部门发生的预警信号,能够在危机对企业达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程度之前发现他们。李扬、刘华和余维彬(2003)[2]认为,信贷风险的防范应通过努力完善自身内部控制制度和管理制度来预防和降低信贷风险。张凤环(2012)[3]认为,应强化银行高层管理人员的内控意识,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审计委员会模式,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体系。郭妍婷(2012)[4]认为,风险导向性的内部审计是银行实行的重点,可对我国现有体制下无法防范和控制的风险进行判断,同时对新业务的风险评估要高度重视。

事实上,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防范仍存在不足之处,基于国内外研究的成果,将运用预控审计结合内部控制制度达到风险预警目的。因此,结合M银行支行的实际情况,以M银行支行为对象,分析M银行支行存在的相关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2.M银行支行风险防范的现状与问题

M银行支行是一级支行,其目前存款金额拥有350个亿,发放贷款290个亿,其不良贷款率达到了1.0%。

M银行支行风险防范的现状:

目前,M银行支行拥有自己的一套风险防范措施,在借鉴国际先进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经验基础上,通过多年改革完善,M银行支行已经建立起以“坚持审贷分离,前后台分开,信贷审批、经营、风险管理独立履责”为主要内容的信贷组织体系。这些制度措施主要包括风险预警、信贷授权、尽职调查、客户评价与项目评估制度。

M银行支行风险防范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M银行支行信贷不良资产呈上升趋势。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末M银行支行不良贷款余额2.9亿元,比去年第三季度末增加0.29亿元;不良贷款率1.00%,比去年第三季度末上浮0.1个百分点。而去年第三季度的不良贷款余额比前年第三季度增加了0.8亿元,不良贷款率同比增长0.3个百分点。也就是说,M银行支行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贷款率出现了双升的情况。

M银行支行内部风险防范效果欠佳。M银行支行在2012年第四季度中,曾经发生内部操作失误事件。一名现金柜员于办理开户业务时,为客户关联短信通知,其关联号码发生错误,而且打印出来的回单有误。当时复核人员没有发现错误;传票联上交会计人员,均没有发现错误。复核人员疏于复核,只是走流程地扫过一眼即盖章确认。审计人员也没有发现错误。从这件事也体现了内部风险防范措施的不足,内部审计流于形式才会出现了风险防范漏洞。

3.M银行支行风险防范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贷款“三查”制度执行不彻底。首先,贷前调查不细致,只是根据企业提供的相关文字资料进行摘录、整合,作出的结论使贷款失去了安全性。其次,贷中审查执行不到位,在贷款发放过程中,对借款人、担保人、抵押物、质押物等审查不严,造成潜在的信贷风险。这些审查不到位,造就银行时候催收贷款过程的困难,从而增加了呆账坏账的数目。第三,贷后检查表面化,贷款人员对不少贷款企业的后续管理放松了,降低了银行对这些企业还贷的可控性。因此,信贷不良资产呈上升趋势是由于贷款“三查”制度执行不彻底,造成了银行潜在的信贷风险,最终结果就是不良资产比例上升。

内部审计流于形式。M银行支行存在内部风险的原因之一,作者认为是内部审计流于形式,突出表现在M银行支行的内审机构是支行内的一个职能部门,内审机构在对银行内部其他同级部门进行审计时,因级别相同,又相互制约,且内部审计又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开展,经济上依附于本单位,组织上独立性不够,加上内部审计人员与支行存在息息相关的经济利益关系,所以很难保证内审的客观公正。因此,对于银行来说,风险是无处不在的。而内部审计处于一个重要位置,如果内部审计不能及时发现错误,防范风险,那么将会引发重大内部风险。

4.改善M银行支行风险防范问题的对策

4.1 改善M银行支行风险防范的基本思路

针对上述M银行支行的风险防范问题,作者决定通过预控审计的方法,改善M银行支行的风险防范。其基本思路是,首先确定M银行支行风险预控审计的目标,接着明确审计指标,再确定审计标准,然后进行预控审计防范风险。

4.2 M银行支行风险预控审计

针对上述问题,作者决定采用预控审计防范风险,强调风险预控。上述提到,信贷不良资产呈上升趋势,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贷款人员贷前调查不彻底,造成对贷款客户的信用状况以及还款能力不清楚,以至于形成呆账坏账的结果。如果以审计角度进行贷前调查,首先确定审计目标,然后明确审计指标,最后确定审计标准,严格按照审计标准来调查客户的信用情况以及还款能力,可以有效防范信贷风险。

4.2.1 针对信贷风险预控审计目标

以信贷风险为例,可这样确定风险预控审计目标:

(1)明确企业信用状况。对企业的信用进行评价是日常管理的重要内容。只有正确评价顾客的信用状况,才能合理执行企业的信用政策。要合理评价企业的信用,必须对顾客信用进行调查,搜集有关的信息资料。

(2)明确企业的还款能力。银行信贷业务,除了考虑企业的信用情况,还款能力也是考虑的一个因素。一个企业有良好的信用状况而无相应的还款能力,那么该笔信贷业务就会存在风险。

因此,M银行支行针对信贷风险实行预控审计应该把企业的信用状况以及还款能力的范围,确定为是否发放贷款的审计目标。

4.2.2 信贷风险预控审计指标

针对调查贷款企业信用状况及还款能力的目标,可选定以下审计指标:如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信用评估等级;信用记录;未来发展预计及其他因素。

4.2.3 信贷风险预控审计标准

根据以上指标,需要一个审计的标准,作为审计的依据。为了要确定一个合适的审计标准,作者询问了M银行支行的员工,有关对外贷款时,银行考虑的财务状况因素以及信用情况;然后作者根据员工提供的资料范围,结合专业理论知识,经过估算,确定审计标准如表4-1。

在这里需要注意:(1)流动比率

在采用信用评分法进行信用评估时,分数在80分以上者,说明企业信用状况好;分数在70-80分者,说明信用状况良好;分数在60-70分者,说明信用状况一般;分数在60分以下者,说明信用状况较差,不给予贷款审批。

这个审计标准是根据企业信用评分表所衍生出来的。当然,这个审计标准值考虑了贷款客户的财务状况以及信用状况,其中涉及的一些信用政策作者暂不做叙述。

4.3 M银行支行风险预控审计实例

红三公司计划向M银行支行借贷125万元。下面运用预控审计的方法进行审计,最大限度防范信贷风险。

(1)明确对红三公司的审计目标。红三公司计划借贷125万元。根据表4-1,需要满足流动比率大于2;资产负债率在10%-30%之间;净资产收益率在40%以上;信用评估等级AAA以上;信用记录好;未来发展估计好;其他因素好。一般来说,综合评分在80分以上者,才能获批。因此,作者对红三公司的各项条件进行审计,看是否满足条件。

(2)确定对红三公司的审计指标。作者需要审计的指标包括: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信用评估等级;信用记录;未来发展预计及其他因素。

(3)审计流动比率。根据作者搜索的资料,红三公司为大型电子企业,日常贸易往来众多,交易量大,其资金流动比率达到2.3。

(4)审计资产负债率。红三公司拥有一笔短期贷款35万元,以及一笔因发行企业债券的而产生的债务100万元。红三公司的总资产价值390万元。其资产负债率约为35%。

(5)审计净资产收益率。红三公司经营电子类产品贸易批发,涉及国内外进出口,因此在主板上市之后,每股股股东权益收益较高,净资产收益率达到45%。

(6)审计信用评估等级。作者对红三公司的信用等级进行评测,经信用评估检测以及严格审计后,红三公司的信用评估等级为AAA级企业。

(7)审计信用记录。作者通过人行征信系统,查询了红三公司法人的个人征信记录,以及调出档案查询红三公司有关结算账户的交易记录,审计红三公司的信用记录。经过审计,红三公司的信用记录好。

(8)审计未来发展预计。一个企业的未来发展预计涉及该企业将来的资金流,对于信贷业务来说,也意味着这涉及到该企业的还贷能力。因此,作者对红三公司的未来发展进行审计。经过作者多方搜集资料,获取红三公司的一组的财务数据,如表4-2。

从这个表格的数据中,可以分析得到:1)红三公司的现金额在三年期间增长了近八倍,现金充裕说明公司偿债能力强;2)现金额的数量大意味着公司的机会成本大,如果把现金流投入资本市场,会给公司带来可观收益;3)资产总额连年增长,说明红三公司的销售工作卓有成效;4)红三公司在资产总额连年增长的情况下,净利润却没有大幅增长,说明公司资产利用率不高。根据以上数据分析,红三公司的未来发展估计好,还贷能力强。

(9)审计其他因素。一个企业的偿债能力,除了可以从该企业的财务数据中分析获得,还应该考虑其他因素,像红三公司这种营业范围涉及到国内外进出口业务的,还应该考虑市场因素以及政策因素。这样综合得出结论:红三公司其他因素良好。

(10)得出综合得分。作者根据表4-1,对每一项审计指标都进行了严格审计。根据上述各项审计结果,综合评价红三公司,得出综合分数。如表4-3:

(11)结论。根据表4-1,红三公司想要贷款125万,必须满足条件:1)满足流动比率大于2;2)资产负债率10%-30%之间;3)净资产收益率40%以上;4)信用评估等级AAA以上;5)信用记录好;6)未来发展估计好;7)其他因素好;8)综合评分在80分以上者,才能获批。

但由于红三公司有三项标准未达,分别是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以及综合评分,不能获批125万元的贷款。按照红三公司的条件,只能获批50-100万元的贷款。

运用预控审计事先对业务审批进行审计,可以最大程度保障M银行支行的利益,有效减少信贷风险。当然,在这个案例中,作者仅从财务状况以及信用状况进行审计,涉及到的一些信用政策,作者暂不做叙述。以此类推,涉及内部风险的业务也可以运用预控审计进行风险预控,事先审计,减少风险发生。

5.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M银行支行风险防范研究,作者认为可以采用预控审计的方法来防范风险。针对M银行支行的信贷不良资产呈上升趋势以及内部审计流于形式的问题,作者采用了预控审计的方法,强调风险预控,并且佐以实例论证。首先确定M银行支行风险预控审计的目标,接着明确审计指标,然后确定审计标准,包括各项指标的判别值等。最后根据审计结果参照审计标准得出结论,进行决策,这样可以最大限度防范风险发生。

尽管这个采用预控审计防范风险的方法仍然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但作者在以后会作进一步探讨,未来用预控审计防范风险也将会成为主流趋势!

参考文献:

[1]Dominic Barton,Roberto Newell,Gregory Wilson.Dangerous Markets:Managing in Financial Crises[M].Beijing:China Financial Press,2005:35-40.

风险防范研究篇(2)

作者简介:成丹霞(1980-),女,河南省鹤壁市人,风险监控岗业务运营序列(二级),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中图分类号:F830.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09)03-0046-03

电子银行作为一项新兴业务。在经过几年持续高速发展之后,其风险也随之不断积累并对业务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和技术复杂性,电子银行业务面临比传统服务渠道更大的风险。近年来因钓鱼网站、木马病毒、诈骗短信等导致的资金被盗事件频繁发生,客户对电子银行的安全性更加忧虑,从而不敢或不愿尝试使用网上银行。这已经成为阻碍电子银行业务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原因。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电子银行和电子货币业务的风险管理》认为,“操作风险、声誉风险和法律风险是大多数电子银行和电子货币业务最重要的风险”。因此,本文将电子银行业务面临的主要风险种类归为操作风险、声誉风险和法律风险三类。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当或失败的内部流程、人员缺陷、系统缺陷或因外部事件导致直接或间接损失的可能性。《电子银行和电子货币业务的风险管理》中列举了电子银行业务操作风险的8种来源,分别是未经授权的访问、雇员欺诈、伪造电子货币、服务提供商风险、系统退化、职员及管理技能落后、客户安全性经验不足、客户对交易抵赖。

声誉风险,是指由于公众对电子银行业务产生严重不利看法而导致银行无形资产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声誉风险通常因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控制不当产生。当前的金融全球化、信息化使得银行面临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银行要想建立好的信誉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但是信誉的毁损却可能发生在转瞬之间。互联网的开放性和传递信息的高效率使得一旦电子银行出现安全事故、技术不完善或误操作等问题,就会通过互联网等媒介广泛迅速传播。再加上有些人以讹传讹不断夸大问题的严重性,从而可能导致电子银行的信誉瞬间坍塌。

法律风险。是指在电子银行业务经营活动中。因违反法律法规而遭受处罚或因交易各方的法律权利和义务未能有效确立和执行导致发生法律纠纷,而给银行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失的可能性。同传统银行相比。电子银行有两个十分突出的特性:一是它传递信息采用的是电子化方式,二是它模糊了国与国之间的自然疆界,其业务与客户随着互联网的延伸可达世界的各个角落。电子银行的这两个特性向传统的、基于自然疆界和传统书面制约基础上的法律法规提出了挑战。

针对三类主要的电子银行风险,笔者认为应从下面几个方面采取措施减少风险。

一、增强操作风险的防范力度

首先,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增强客户的风险防范意识。网上银行的交易环节大体上可分为服务器端处理环节、客户端处理环节及数据传输环节。对于服务器端处理环节、数据传输环节都属于银行内部环节,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相对安全。而目前已发生的各类网银安全事件绝大部分都是犯罪嫌疑人针对网上银行交易的安全薄弱点,即客户端处理环节进行攻击而产生的。虽然目前国内银行已经采用了多种安全防护措施。例如工商银行的预留验证信息、小E安全检测、动态口令卡、U盾证书、短信认证等。但很多客户并不了解怎样运用这些工具来识别和防范钓鱼网站,从而造成资金被盗。因此,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提高客户的安全防范意识是降低电子银行风险的最佳途径。要通过门户网站、电话外拨、培训手册、定期营销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客户进行电子银行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客户风险防范意识及风险辨别能力。

其次,通过完善交易环节的整体流程设计防止黑客远程攻击。在网银交易过程中,对客户进行身份认证是保障客户操作权限、敏感信息和交易行为安全的重要措施。而网银系统在对客户进行身份认证时,客户仅需提交相关个人认证信息,然后由身份认证系统自动进行客户身份比对。返回客户身份认证结果。在整个身份认证过程中,客户往往无法参与和控制其中涉及身份比对、交易数据审查、交易确认等关键环节,而一旦这些关键环节中的全部或部门环节被黑客控制。就会导致在客户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攻击者假冒客户合法身份实行作案,从而达到非法获利的目的。因此。改进身份认证过程,在整体流程设计中引入人工干预的步骤和环节,使客户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对部分关键环节进行人工控制和再次确认,从而防范黑客在客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实施远程攻击。例如。在身份认证过程中增加用户互动环节,通过人工方式对签名、敏感交易数据确认等操作进行控制,使之过程不再处于客户不可见的状态。

再次。不断完善内控制度,防患于未然。要通过全面、科学的评估,找出每个工作环节、每个工作岗位的风险点。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出监督、防范措施,进而形成一套科学的、系统规范的、便于操作和考核的内控制度。要完善各级人员的管理和技术培训工作。通过各种方法加强对各级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使其从根本上认识到网络系统安全的重要性,并进一步加强各有关人员的法纪和安全保密教育。对网上银行安全运作而言,外部入侵尚可抵挡,若后院失火,则是防不胜防。因此,只有加强内控,才能为电子银行业务的长足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最后,提高科技水平,确保客户电子银行交易安全。从我国技术发展水平和网络安全的角度来看,我国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较落后,处于整个信息产业链的低端水平,电子银行所使用的计算机路由器等硬件设备和操作系统数据库等系统软件极大部分由国外引进,在数据加密和身份判别上。也缺乏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整套加密和解密算法。因此,在选择技术方面,中国电子银行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同时,我国的电脑硬件关键部分和系统软件大部分均由国外引进,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应用平台开发也非常依赖国外力量,这就给出售产品时保留获取信息的秘密路径留下了可乘之机。因此,电子银行风险问题的解决需要靠科技的进步做坚强的后盾。

二、从宏观、中观、微观多方面入手防范声誉风险事件

1、宏观上。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制度减少风险事件的出现。完善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减少电子银行风险的制度保障之一。没有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人们就会减少经济行为的确定性预期,电子银行业务的虚拟性会使这种不确定的预期得到强化,不利于电子银行业务的长远发展。完善的社会信用制度也会减少客户有意利用电子银行业务的虚拟性冒充资金被盗欺诈银行。

2、中观上,加强与第三方机构的合作。加强与公安机关等第三方机构合作,提高电子银行案件侦破

率。由于网上金融犯罪的成本低廉、实施容易。犯罪分子只需支付较少的上网费、网页制作费、租赁服务器的费用就可以实施。因此。利用网络进行金融犯罪的不法分子越来越多,甚至形成了团伙作案。而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公安机关对于网络犯罪还都是按照传统的属地原则划分管辖。不利于破案。因为同一个犯罪团伙或嫌疑收款账户盗窃的资金总额巨大,但被盗客户往往分散在全国各地,单个客户的被盗金额很小。有的甚至不到公安机关规定的最小立案条件。如果在电子银行犯罪的侦破上也按照属地管辖,则电子银行犯罪的发案地分散造成的犯罪团伙系列作案的信息不能在同一公安机关内迅速汇总、分享。会严重影响案件的侦破。而公安机关的警力和财力有限,如果分散到各地去取证,成本难以承受,办案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建议各级公安机关针对电子银行犯罪进行集中管辖,集中办案,以便保障案件的侦破率,有效遏制电子银行犯罪。

风险防范研究篇(3)

1风险投资中的风险因素分析

1.1技术风险因素

在投资于高新技术产品创造过程中,由于技术因素而导致产品研发、中试、规模化生产失败的可能性,造成了风险投资中的技术风险,它是风险投资中一项极其重要的风险因素。一般来说,科技成果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通常需要经过三个阶段:研究开发(R&D)、中间实验(R&D成果工程化)和批量生产(工程化R&D成果产业化)。三个阶段中,每一阶段都存在着技术风险因素。具体来说,各阶段的风险因素表现在:

(1)研究开发阶段的技术风险因素。技术在未通过物化表现出来以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它一般表现为信息状态,存在于图纸、资料之中或存在于作为知识载体的人的大脑里,因而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此阶段面临的技术风险因素主要在于科研能否成功,也许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之后,技术上没有取得什么突破,甚至是可能一无所获,得不到任何科研成果。

(2)中间实验阶段的技术风险因素。此阶段是在第一阶段(R&D)的基础上将实验成果进行示范验证,并初步投入生产,得到可投放市场的产品。此阶段面临的技术风险主要在于R&D阶段获得的成果可能难以实现可行的商品化设计,或者根本不具有实际应用性。

(3)规模化生产阶段的技术风险因素。此阶段的技术风险因素在于产品也许由于技术问题难以获得批量生产,或者由于新技术的出现使得原先技术显得过时。

1.2市场风险因素

产品在市场上存在着赢利或亏损的可能性与不确定性,会造成风险投资中的市场风险因素。市场变幻莫测,隐藏着许多不确定性。产品市场风险主要体现在市场容量不确定、市场接受时间不确定和市场竞争不确定几个方面。

(1)市场容量的不确定性。市场对产品的需求量到底为多少,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当新产品刚上市时,由于消费还没有达到一定程度,也许会造成销售不畅,产品积压;或者因为此时企业生产能力有限,而产品在市场上极受欢迎,造成产品供不应求,而当企业扩大生产能力后,又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

(2)市场接受时间的不确定性。新产品投放市场后,到底要经过多长时间才能被消费者所接受,也具有不确定性。有些产品,也许技术含量很高,但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却不为市场所接受。例如“铱星”,技术含量是比较高的,但其产品不为消费者所接受,从而导致了“铱星”公司的破产。

(3)市场竞争的不确定性。一项新产品从创意的产生到进行商品化生产,一般要经过数月到数年的时间,在这么长的时间内,市场环境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最初预计市场前景良好的产品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再占据优势,新的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已经出现。

1.3资金风险因素

因资金不能适时适量供应风险企业的发展需要而导致高技术创新失败的可能性,造成了风险投资中的资金风险因素。在高新技术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发展阶段的深入,对资金的需求也会增加,风险投资公司也许不能适时筹集到足够的资金,从而造成在高新技术发展的某一阶段出现资金供应的“断层”,使风险企业的持续经营发展无法实现,从而导致风险企业经营失败和风险投资失败。

1.4管理风险因素

在现代经济组织中,管理被看作一种生产要素,它能将其他各种生产要素组织起来形成生产力。风险投资中的管理风险是指高新技术企业在创新和发展过程中,因管理不善而导致失败的可能性。管理风险主要由人员素质欠缺、企业的组织与管理体制缺陷所引起。

(1)人员素质缺陷引起的管理风险。人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和最稀缺的资源。然而,从风险企业的人员构成来看,其人员多为科研人员或工程技术人员、或为某项新技术的发明者,他们普遍缺乏管理知识,不具备管理能力,这为风险企业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风险。

(2)企业的组织结构与管理体制缺陷引起的管理风险。企业的组织结构与管理体制缺陷,会造成约束机制的乏力,引发道德风险(moralhazard)问题,如管理人员的贪污受贿、携款外逃等。

1.5道德风险因素

由于风险企业人员的道德原因而导致的风险投资失败的可能性,造成了风险投资中的道德风险因素。由于信息分布的严重不对称,高新技术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只是有些蓝图和设想,没有现成的生产线可供投资人参考,这种无形状态,既无法让投资人确信项目的价值,又不能构成企业商业信誉的基础,因而道德风险很大,也许会出现风险企业的“圈钱”行为,骗取风险投资者的资金,到时候却拿不出什么成果。

1.6其他风险因素

其他风险是指由其他因素导致风险投资失败的可能性。包括社会、政治、法律和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这些因素的变化,均会给风险投资的成功与否造成不确定性。

2风险投资中的风险防范策略

2.1投资前对风险企业进行全方位考察,审慎论证投资的可行性

投资前对风险企业进行全方位考察,审慎论证投资的可行性,这是风险投资中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风险投资能否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风险企业进行考察论证:

(1)技术方面。风险投资前要对风险企业的技术先进性、可行性进行科学论证,选择那些技术先进、可行和产品市场前景看好的高新技术进行投资。考察过程中,要将技术的先进性、可行性和产品的市场前景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估,不能只注重技术的先进性而忽视对可行性和产品市场前景的考察。(2)人才方面。风险投资界有条公认的法则:一流的人才加上二流的项目远优于一流的项目加上二流的人才。风险投资前要对项目人员各自的知识结构、经验情况以及总体素质进行认真评估。一个好的创新企业中,既要有富于创新能力的科学家、工程师,又要有经验丰富的企业管理人员、财务人员以及市场营销人员。

2.2与其他投资者联合进行投资

对资金需求量大的项目,如果让一个投资者承担,他可能因资金不足承受不了,如果投资万一失败,也可能会导致投资者的破产,而与其他投资者联合组建投资辛迪加(syndication),不仅可以增加资金来源,防止资金不足出现资金供应“断层”,而且可以减少风险,如果投资万一失败,因投资者注入风险企业的资金有限,就可以避免破产的威胁。另外,进行联合投资,也可以使风险投资者做出更好的投资决策,多个决策者一致同意的投资,会要好于只有一个决策者所做出的投资决策。

2.3加强对风险企业的监管

由于信息不对称(informationasymmetry),可能会导致逆向选择(adverseselection)和道德风险(moralhazard)问题。针对此类问题,国外风险投资制度制定了严密的、控制性的合同条款,授予出资者额外的控制权以及董事会中较多席位,风险投资者在风险企业发生财务和管理危机时,可以进行积极的干预,甚至拥有更换经营者的权力。然而,由于风险投资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无论风险投资合同设计得怎样周密,都不可能预计到风险企业将来所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所以,风险投资者向风险企业注入资金后,以积极的态度对风险企业加强监管很有必要。风险投资者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对风险企业加强监管:委派在行业中经验丰富的经营管理专家参加风险企业董事会,参加企业重大决策及经营战略的制定,或是给风险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服务;定期审阅风险企业的财务报表,加强对风险企业的财务监督,以防资金被挪用或侵占;给风险企业推荐高水平的营销、财务等专业管理人员。

2.4采取分阶段的投资策略

阶段性投资即投资者不是一次性的投入全部资金,而是根据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分阶段投入资金。著名经济学家萨尔曼认为,风险投资中的阶段性投资是风险投资者能够采取的最强有力的控制机制。阶段性的投资策略对风险的防范主要通过以下两方面起作用:

(1)有利于风险投资者对投资效果进行及时评估,做出是否追加投资的决策,降低失败投资的损失。在每一阶段结束后,投资者与企业双方就是否进行下一阶段的投资以及投资细节进行协商,如果前一阶段的投资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企业家和风险投资者之间能够愉快合作,则风险投资者会继续向风险企业投资,否则,风险投资者会终止对风险企业的投资,从而将失败投资的损失降低到最小限度。

(2)有利于风险投资者对风险企业的监督和约束。阶段性投资能使双方在每一阶段进行选择,决定是否继续合作,选择权的存在使得企业管理者心有压力,从而努力经营,以期获得风险投资者的继续投资。

2.5采取组合的投资策略

根据投资原理,组合投资(portfolioinvestment)有利于分散投资风险,风险投资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组合投资:对不同的风险企业以及不同的企业发展阶段进行投资;对不同地域的风险企业进行投资;在不同时间段内进行投资。

2.6选择适当的退出方式和退出时机

风险投资者进入风险投资领域,其目的在于资本收益最大化,而这一目标只有在其投入资本退出时,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因而,经过一段时间后,不论风险企业经营成功与否,风险资本都要从风险企业中退出。选择适当的退出方式和退出时机,对于风险投资者实现其目标,防范投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1)对于失败项目,风险投资者应采取果断措施,在风险企业成长前期就通过破产机制,采取清算方式从风险企业中退出,以将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2)对于业绩一般的项目,风险投资者可以在风险企业成长中期通过产权交易市场以购并或股份回购的方式退出风险企业。

(3)对于成功项目,风险投资者可以在风险企业成长早期通过首次公开发行(initialpublicoffering,IPO)的方式,或是通过买壳上市的间接途径上市转让股权,以获得最大收益并及时从风险企业中退出。

参考文献

1范柏乃.现代风险投资运行与管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2黄汉权.风险投资与创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王立国.创业投资发展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风险防范研究篇(4)

审计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国际审计标准第25号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分中认为审计的实质是对误报财务资料可能造成的不适当影响风险。美国审计准则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无意中对重要的错报财务报表没有进行适当的修正审计意见的风险性因素。我国审计准则中认为审计风险是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重大错误和漏报等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尽管误报的情况也在考虑范围中,但是从审计风险的角度来说在基本的涵义表述上是一致的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对存在重大错误或者误报的财务报表在审计后认为该重大错报和漏报并不存在,与事实不符合的审计意见风险。

2、财务审计风险的外在表现

一般来说,审计风险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其主要的组成部分为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以及再检查风险的组合,这是美国的注册会计师协会所提出的看法。不可否认其对我国的财务审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这其中就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方面内容的揭示。

2.1固有中风险。

顾名思义,固有中的风险指的就是财务审计工作无法回避的实际风险,往往会独立于会计报表审计而存在,也会依附于会计报表的偏差错误而出现,是内部控制失效的体现。

2.2控制中风险。

控制中风险往往不能为审计人所清晰掌握,而财务审计单位往往也不能及时有效地将其识别控制,其在一定程度上与固有风险类似,多会存在于财务报表中的漏洞。

2.3检查中风险。

财务审计在注册会计师采取控制和管理中依然会存在风险,这就是所谓的检查中风险,而其也经常表现在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上的不合理数据和错报指标。

3、财务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

在企业的财务经营管理中,导致审计风险出现的原因有很多,下文对此作出简单概述:

3.1审计程序不规范,审计方法不合理。

财务审计的实际操作流程中经常伴随着不规范,这就导致相应的审计问题的出现。以财务审计取证环节为例,许多时候相关人员并没有安装国家法规进行操作,对于资产抵押、票据贴现等重要环节也往往疏于管理。不但不重视报表的项目合理性审核,更谈不上妥善审计,具体到审计方法上由于成本与指标的制约而极易出现纰漏,挂一漏十的情况常常出现,这对审计的最终质量有十分不利影响。

3.2财务审计缺乏科学手段,审计风险意识淡薄。

财务审计工作是一项严谨细致的工作,其科学性与严肃权威性并重,是相关工作人员在具体操作中所不能回避的,对于相关的法律法规也要做出相应的把握。但在我国不少企业的实际操作中,不合理的审计现象依然时有发生,这之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未能使用科学严谨的手段进行审计工作。另一方面,人为原因也是财务审计中的重要因素,许多审计工作人员缺乏组织纪律,没有责任心和行业素养,甚者缺乏最基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正是这种风险审计意识的缺少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财务审计风险的破坏和影响,给相关工作留下隐患。

3.3审计人员专业技术能力较弱,被审单位不主动配合。

同上文所述,审计从业人员的人为原因是审计风险评估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许多相应的工作人员根本不具备必要的业务能力,他们不但不能驾驭审计风险,更无法对审计风险进行有效控制。许多时候这些缺乏扎实专业知识的人员在面对多变的审计环境时没有对应的应对手段,由于并没有适当的洞察和判断力,所以就无法完成高质量的审计任务。具体到审计过程中,被审计单位是否主动配合也影响着最终结果,如果相关单位存在瞻前顾后,不认真开展就会使工作中的阻碍或抵触增加,给正常的检查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在审计人员不了解被审单位基本情况下,被审单位不提供有效的审计资料,有意隐匿其经济活动内容,如此种种,都直接制约着审计质量的提升。

4、财务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4.1加强技能培训,提升审计人员业务修养。

在面对时展和市场环境变更等情况时,对于新问题、新理论和新状况,都需要不断推陈出新培养新型人才。而具体到培训实践中,加强技能培训,着力提升有关人员的修养。克服财务审计中的不良心理。另一方面,审计人员应重视自我道德的养成,重视修养和思想境界的提高。让智慧、真实、勤奋、诚恳等美德体现在审计人员身上。做一名有益于人民、服务社会、奉献祖国的人。肩负起新时期财务审计赋予的光荣使命,不但做一名合格的工作者,而且更要做一名出色的工作者。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审计质量内控制度也是十分关键的,要保障设计工作对审计业务质量的合理管控,杜绝不健全和不到位的情况,着重保证审计质量。

4.2审计程序规范化,审计方法科学化。

审计程序规范化是保证现代财务审计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没有程序规范化,审计将一盘散沙,不能体现财务审计的实质性作用。落实到具体的财务审计工作中就需要相关人员做好计划和取证工作,合理安排每个环节的工作侧重点,积极遵守相关的法律条文。当出现不合理情况时要按照法定程序和要求逐一进行、逐一解决;再者是在方法上做到科学化、现代化、合理化,积极运用先进的以风险为导向和国外先进的基础审计模式,尽可能采取必要的收集审计工序,紧密联系实际,通过综合分析真实合法的采集资料,尽最大可能降低审计风险。

4.3建立财务风险防范基金,健全审计法律法规。

为保证审计业务顺利开展,设置符合比例的风险防范基金就是十分必要的手段,建立风险防范基金,实行专户专储,专门用于因审计风险造成的损失,也可向保险公司投责任保险,这样便可从资金利用的角度防范风险,弥补一些因风险造成的损失。加强对审计人员应对能力和执法选择的培养是增强约束力的重要手段。同时还要通过相关机制推动审计机关和审计工作者自觉地依据相应法规完成相关工作,并在专门机关审查时做好配合工作。发挥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另外就是要突出审计机关和有关人员中成的表率楷模作用。

风险防范研究篇(5)

一般地,在施工方对工程进行竣工前,会有相关的部门对工程进行专业的检测和评估,进而得出工程是否适合建造的结论。但是,现在的部分业主为了追求更高的效益而对数据进行造假,从而达到提升可行性的一个目的。但是,他们的经济利益只是一个眼前的利益,这样的行为背后可能却是给企业带来无穷的麻烦。设计环节是在整个工程时期的前期阶段,而且设计阶段的费用是占工程的整个费用很少的一部分,只要付出这少少的一部分,就可以保证企业工程的质量。

1.2外部环境导致工程造价存在风险

当今我国的经济市场发展良好,建筑行业更是发展迅速,使得建筑业变成一种吸金行业,因而许多的业主自行地开始接触建筑行业,这无疑也给市场带来一种风险。例如:部分业主也了获得经济利益而忽略市场上的规定的规范操作;有些业主强行地把自己不喜欢的事项转给施工团队等。

1.3对风险的管理力度不够

近阶段,我国大多企业没有注意到造价风险的问题上,对工程管理的造价管理尚未做出相关的规定,使得企业的工程操作没有良好的操作规范。即使有些企业注意到培养工程总价风险防范的意识,但是也只是在表面上做做样子而已,并没有把这工作实施到工作当中去,从而使得企业内部的造价风险快速地增加。

2控制工程造价风险,采取相应的解决对策

2.1做好施工前的经济分析工作

企业要想得到高的经济效益就要做到建造资金投入低、可行性高的建筑项目,因此,企业在进行施工前应该对工程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根据工程的地点、环境、可运用的设备制定一份科学的施工方案。

2.2改善工程的外部环境

工程的外部环境影响着整个项目的实施进度和工程的效果质量,而在如此之多的外部环境因素中,施工团队的职工素质对整个工程的影响是很大的,特别是造价工程师的素质。所以,企业应该着重地培养全能型的精英,这样既能为企业提供专业人才,而且可以保证企业的工程质量进而提升企业的形象。总而言之,企业要想控制好工程造价中的风险就要注重对人才的培养,提高人才的素质。

2.3严格地对工程实施评估

企业对工程进行风险评估可以更好地检测出工程中存在的隐患,并且对测出的隐患进行及时的处理,从而减少“豆腐渣”工程的出现。比如:在竞标投标的时候,投标方已经对工程项目所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并对一些可能降低工程量项目采取降低价格的做法,而对一些可能会增加工程量的项目实行加价的手段,这样能更好地使项目工程的造价处于较平衡的状态,进而不会导致项目预算失衡、资金短缺的现象。

风险防范研究篇(6)

**社会经济发展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呈现出许多新情况、新特点。从工业化发展道路来判定,**正处在工业社会的后期向后工业社会迈进阶段,即由传统工业向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深加工业相融合的方向迈进阶段;从市场化取向改革进程来判定,**正处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体制创新的新阶段;从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来判定,**已步入发展型社会的高级阶段;从社会发展状况来判定,**正处在社会结构性重大变化、分配结构与利益格局差距扩大及阶级阶层结构紧张阶段。

研究报告归纳和概括了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并将其概括为“四大阶段性变化”、“四个阶段性深刻影响”、“四种阶段性趋势”。

所谓“四大阶段性变化”是指:(1)在经济体制上,**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阶段,在社会结构上,**正处在从工业社会后期向后工业社会的结构转型阶段;(2)**出现以崇明为代表的远郊区域处在工业化初期的资本积累阶段、以奉贤为代表的近郊区域处在工业化中期的产业升级阶段和以中心城区为代表的工业化后期的结构转型三个阶段并存的局面。**用30年时间,走完了世界主要工业城市近百年走过的历程,这种时空压缩带来了诸多的两难选择;(3)收入差距过大与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两个焦点”问题发生变化;(4)政府、市场、社会三种机制开始形成,协调三种不同机制的矛盾与冲突催生新的公共治理结构。

“四个阶段性深刻影响”包括: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形成社会共识的难度不断加大。

“四种阶段性趋势”是:经济持续增长,但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不断增多;社会流动加快,社会结构尚未定型,阶级阶层内部之间的差异大于阶级阶层之间的差异;不同阶级与阶层在社会态度和行为取向上并非一致;利益矛盾的焦点反映了价值认识的差异和冲突,并影响着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二、**近期社会经济发展中“重大风险”的可能趋势及其界定

在社会急剧变革时期,**存在着各种重大风险的诱因变量和本因变量。目前,制度变迁导致的经济结构失衡与社会结构失衡是诱发风险的“本因变量”,而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国内“通胀”的持续与反复以及经济下滑等因素是风险的“诱因变量”。我们要科学认识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与“破坏效应”,认识**重大风险诱因变量和本因变量恶化的前提。

研究发现,从风险的演变规律来看,**近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风险,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是“能量积累型”风险,“能量”积累的结果是,导致特别严重的社会危机和社会动荡。本研究将**近期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风险界定为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层面,表现为GDP下降,发展速度持续滑坡,人民生活品质降低;二是社会层面,表现为局部恐慌与紊乱,并可能引发全局动荡;三是政府层面,表现为政府的常态运作系统被中断。

研究报告通过对历史和现状的分析和归纳,对**社会经济风险的发展趋势作如下判断: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般性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未来的常态现象;发生比较严重社会危机的可能性是存在的,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特别关注;发生特别严重的、带有颠覆性重大危机的机率非常小,可以忽略不计。

三、近期对**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风险及其特点

**年的外贸依存度高达176.5%,表明经济增长严重依赖于国际市场。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和经济增速回落的影响,**面临企业兼并、破产的风险大增,企业还贷能力下降,容易引发资金链条的断裂,放大了**的金融风险。金融危机引发美国经济技术性衰退,使得**面临金融风险转移的威胁,这也使得**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遭遇严峻挑战和前所未有的压力。一方面,发达国家消费需求严重不足,制约了**的出口增长;另一方面,过分依赖国际市场,使得**产品的外部需求出现“相对过剩”。随着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还面临着产业替代断裂的威胁。因此,必须正视经济增长放缓、甚至出现经济衰退所引发的社会动荡及其风险。

研究发现,近年来,**在经济结构转换中面临的矛盾非常突出。不仅面临技术供给的“瓶颈”制约,缺乏社会化融资体系所需要的产权保护制度和信用体系,容易引发企业资金断链,加大金融风险。而且,**能源、资源消耗迅猛增长,供需缺口越来越大,对国内外市场的依存度不断攀高,使得**的经济发展开始步入“高成本”时代。

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年劳动力供给总量将超过150万人,而**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大约在60—70万个,使得就业压力大增。在遭遇世界金融危机和**经济下滑的情况下,**创造就业的能力和实际就业需求量将明显下降。而且,就业结构也发生了新变化。部分企业向收入低、劳动力过剩的农村人口和外地来沪就业人口转移工作机会,用工单位越来越多地使用间接(分包)和临时性灵活劳工的情况,体面工作机会被剥夺,劳动者的就业心理压力加大。尽管新兴产业部门拥有更高收入增长弹性和市场需求,但由于职中、高中毕业生、退役军人等劳动力不具备这些现代化部门所需的素质和技能,表现为“短缺”与“过剩”并存,“能力性”失业加剧“中端”就业市场的拥挤。在失业人数过大、失业率过高时,一部分人员可能走上违法犯罪之道,还可能发生请愿、游行等集体行动,引发社会动荡和系统性风险。

研究认为,**利益矛盾与利益冲突的重要特点是,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形成链式反应,主要集结点在经济领域,爆发点在基层。由于社会利益配置不平衡,呈现出十分复杂的社会关系和利益格局。而且具有较强的流动性或辐射性,形成了跨行业、跨地区、跨体制的网络。这种状况使得利益矛盾容易形成链式反应,并传导到更大的社会生活领域,从而使特定区域和特定领域的矛盾演变为社会冲突。

研究发现,近年来,**存在着收入和机会的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主要表现是: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在不断拉大,行业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的扩大,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因此而引发的风险是,经济增长的“红利”越来越多地被少数人所占用,财产累计、国际化因素等进一步加大了收入差距。个人收入差距、城郊收入差距和行业收入差距都在扩大,收入差距背后的机会分配差距也越来越大。尽管**的人均GDP呈不断增长的趋势,但这种增长是“非理性增长”,是一种从全民“分享型”或“共享型”增长到“部分获益”的增长,从全民“非零和博弈”增长到“零和博弈”的增长,从“人人受益”增长到“部分人获益”的增长。其后果是,诱发社会心理危机与大规模及违法犯罪活动,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近年来,**的利益冲突和利益矛盾出现了新变化。(1)动拆迁过程中存在着被拆迁民众利益受损的问题。主要是暗箱操作,政策不公开,借“公共利益”进行“商业拆迁”,利益表达渠道不畅,拆迁程序不当,方法简单、粗暴等问题。拆迁冲突集中体现了开发商、被拆迁与征地的民众以及政府部门各方面的利益矛盾。(2)**食品与医药安全危害民众的生命与健康。主要表现为:微生物污染和化学性食物中毒问题严重,食品医药安全标准体系不完善,标准低于国际水平,重大食品医药安全事故时有发生。食品与医药安全不仅激化了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也给民众造成了很大的心理恐惧与心理障碍。(3)利益冲突和机会分配不公的矛盾焦点集中表现为“官民冲突”。由于干群之间存在的收入分配不公以及部分政府官员与商人结成的“腐败联盟”,在攸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土地征用、企业改制、住房拆迁过程中侵害群众利益,从而使得部分民众产生怨气和不公平感。当前,“官民冲突”出现了新动向,主要表现为“无直接利益冲突”。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发生点多面广,矛盾焦点直接针对政府权力部门,其背后往往存在着直接利益冲突。“官民冲突”是仇官、袭官和杀官等极端社会心理危机的重要诱因。

研究认为,**面临各种传统和非传统的重大风险与社会冲突的诱因变量越来越多,社会危机和公共安全凸显隐藏性、突发性和脆弱性。近年来,**突发公共事件呈不断上升的趋势,潜在风险不断增大。这主要包括自然灾害、城市“生命线工程”瘫痪、信息通信网络失灵、企业生产恶性事故、公共场所重大事故、交通运输重大事故、流行疫病、火灾事故、和恐怖暴力活动。不同风险诱因之间的关联度大,具有叠加性、群发性、突发性,危害具有放大效应,社会总体比较脆弱。

四、**社会经济发展重大风险的形成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过于强调GDP的单纯增长,虽然经济发展取得了可观成果,但社会发展相对欠缺,而且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需求变化进一步凸现出社会发展不足。一是政府职能转变滞后,将本该由政府承担的公共服务责任让给市场;二是社会事业发展不足,损害了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造成社会弱势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的紧张和对立;三是社会政策存在缺陷,忽略了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如果农民工长期被排斥在社会主导产业和主流社会之外,他们将成为社会结构中最不稳定的人群。

研究表明,目前,**经济体制改革正处于艰难的攻坚时期。一些高难度的改革,将进入实质性阶段。一方面,改革有利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深层次矛盾,另一方面,改革又具有高风险的特点。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引起或激化某些新的经济社会矛盾。(1)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必然会带来新的国有企业破产和职工下岗、失业人数增多等问题。与此同时,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也可能造成银行新的债务“悬空”,恶化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增大金融风险。(2)利率市场化改革加速推进过程中带来的剧烈竞争,可能导致银行系统产生系列风险。(3)随着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将更广泛和大量地进入分配领域,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还难以完全到位、尚无法充分发挥社会稳定器作用的情况下,低收入阶层的社会保障问题潜藏着较大的风险。如果处理不当,有可能引发社会动荡。

**外贸依赖程度过高,面临世界金融风险的冲击和就业压力,增加了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随着**经济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短期资本流动的自由度将不断增加,从而增加新的金融风险因素。**企业面对跨国公司的竞争,处于弱势地位,经济技术基础仍处于劣势,这就潜伏着很大的经济风险。

研究认为,从现实情况来看,**社会发展的成果远未实现共享,主要表现为社会普通民众特别是贫弱群体难以分享社会发展成果,而社会发展的代价却主要由社会普通民众特别是贫弱群体来承担(支付),社会代价的支付主体呈明显的错位(失衡)性。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民众,其相对社会地位有所下降,其生存处境在急剧的社会变迁中变得越来越艰难,具体表现为就业难、就医难和住房难。下岗失业者、低收入者和收入水平下降者、边缘人群或者弱势人群是社会代价支付的主体,也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高风险人群;而社会的高收入人群、主流人群或者强势人群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赢家。社会强势群体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不仅由于自身所具有的优势使其享有种种实惠,而且通过种种手段,甚至是不择手段向社会普通民众转嫁各种社会风险,使后者成为社会转型代价的主要支付者。除此之外,**的强势行业(如垄断行业)、强势产业(如朝阳产业)、强势职业也存在向弱势行业、弱势产业、弱势职业转嫁社会代价的倾向。而强势群体向弱势群体转嫁社会代价这种情况可以视为转嫁情形的集中体现。

**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初步形成,但其缺陷比较突出:一是现行社会保障制度所规定的待遇标准低,仅能维持保障对象最基本的温饱,至于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支出很难兼顾;二是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范围有限;三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及其家属的社会保障问题比较突出,针对全体进城农民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救助等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均尚未建立;四是相对于贫弱人群的生存保障权而言,贫弱人群的发展保障权严重不足,与强势群体相比较,他们在享受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艺、文化发展等方面存在着机会不均等问题。

研究发现,**面临的经济社会风险大多与公共治理结构不完善密切相关。从目前的风险管理体制来看,现行的风险应急管理体制仍存在着“条块分割”的弊端,相关部门的联动机制尚不成熟,容易导致缺乏协作、效率低下、职能不清、推诿扯皮,更显示出政府现行治理结构的缺陷。管理社会风险的治理结构明显与风险防范的要求不相适应,放大了经济社会风险的危害性。

五、防范**社会经济发展重大风险的政策建议

防范**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风险的关键,是要充分把握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突出战略性、宏观性和政策性。为此,研究报告就防范**社会经济发展重大风险提出如下对策思路:

1.“保增长、控物价”是应对金融危机冲击和经济下滑风险首要任务。重点是对宏观调控进行相机抉择,设立基金支持工业升级发展,实行引导科学发展的产业政策,加快内需启动步伐,鼓励有利于扩大消费的投资需求,改变充满风险的出口依赖型增长模式,逐步建立持续稳定的内需驱动型发展模式;加强物价调控,确保民生稳定;完善外贸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国际资源投资。

2.合理定位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重点是强化政府责任,做好社会发展规划,加大公共投入,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3.把扩大就业作为政绩评价的主要指标。重点是确立有利于扩大就业的产业发展政策导向,运用财政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调控失业率,增加公共投资项目,带动社会投资,刺激经济需求,扩大就业机会;扶持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再就业并提供政策环境;完善政府就业服务体系建设,鼓励非正规部门就业。

风险防范研究篇(7)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保险业发展迅速,保费收入也随之迅速膨胀,论文 截至2006年7月保险总资产已达1.7万亿元。为了实现保险资金的保值增值,提高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保险投资尤其是证券投资更显得尤为重要。保险资金入市是保险公司扩大投资渠道,提高投资收益的有效途径。但保险资金人市又蕴含着巨大的投资风险,如控制不当不仅不能提高保险投资收益率反而会使原有保险资产遭受巨大的损失。因此保险资金入市后应积极主动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防范和控制人市的投资风险。

二.保险资金入市的现状分析

(一)保险资金人市的政策现状

为了支持保险资金入市,2004年1o月经国务院批准,毕业论文 中国保监会联合中国证监会正式《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允许保险机构投资者在严格监管的前提下直接投资股票市场,参与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交易,买卖人民币普通股票、可转换公司债券及保监会规定的其他投资品种。保险资金以机构投资者身份入市。

2005年2月中国保监会联合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制定了《关于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交易有关问题的通知》、《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登记结算业务指南》、《保险公司股票资产托管指引》和《关于保险资金股票投资有关问题的通知》等配套文件,明确了保险资金直接投资股票市场涉及的证券账户、交易席位、资金结算、资产托管、投资比例、风险监控等问题,保险资金直接投资股票市场的操作技术问题已得到解决,保险资金直接投资股票市场将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自2005年3月7日,华泰财险向资本市场投下了保险资金入市第一单之后,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平安保险、太平洋保险等纷纷跟进。按照保险机构投资者投资股票的上限为5%规定,预计将有近700亿元的保险资金直接人市,为我国持续低迷的证券市场注入新鲜的血液。

(二)证券市场发展现状

我国证券市场已经历了十多年的长足发展,取得了巨5大的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相比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股价暴涨暴跌,虚假信息,黑幕交易,监管体系不健全,上市公司可投资价值低下等。因此保险资金人市后必然会面临诸多风险,应采取合理的措施加以防范。

三.保险资金入市的重大意义

(一)满足保险资金迅速膨胀,避免投资收益率逐年降低的要求。

我国保险业在近年来发展迅速,保险业务品种不断更新,保费收入每年大约以30%的速度增长。硕士论文 但我国的保险投资渠道以前主要集中在银行存款、国债等方面。经过八次降息之后,保险资金遭受了近500亿的利差损失,另外国债市场近年来也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债券投资收益也呈下降趋势。而保险资金入市可以有效地扩大保险投资的途径,提高保险资金的收益率。

(二)迎合加入wto后竞争力不断加强的严峻形势。

我国加入wto后,我国的保险业要逐渐与国际接轨,外资保险公司也要逐渐进入国内,国内的保险公司将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要使我国的保险业在面临国外拥有先进技术与管理手段保险公司的强烈竞争下能够健康发展,就应同时注重保费收入与保险投资这两个推动保险业发展的“轮子”。保险资金人市无疑是保险投资收益最快、流动性最好的方式。通过保险资金入市可以提高保险投资的收益率,有利于提高保险公司的偿还能力,降低保险费率,提高整体竞争力。

(三)我国证券市场改革,满足市场扩容的资金需求

解决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要解决股权分置问题。把国家股、公司法人股转化为流通股,解决股权分置,实现全面上市是证券市场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经国务院批准,证监会于2005年4月29日正式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在这一年多的股改推行过程中,由于市场参与各方的共同努力,股改工程进展顺利,但是依旧面临股市扩容的压力。保险资金人市不仅可以为股市输送新鲜血液有效缓解股权分置改革的扩容压力,而且可以提高保险投资的回报率,实现保险市场与股票市场的良性互动,在互动中达到共赢。

四.保险资金入市面临的风险成因

保险资金入市风险是股价波动的风险,造成股价波动的原因大致分为宏观与微观两种。宏观因素包括:政策因素、市场因素、行业因索。微观因素包括:上市公司经营不善,业绩下滑;机构或大股东有意炒作致使股价与其价值偏离过多;操作不善,造成资金损失;投资过于集中,风险难予分散;金融衍生市场落后,难以锁定价格风腧

政策因素是指由于国家政策的变动而给股市带来的利好或利空消息,从而引起股价剧烈波动。我国的股票市场建立的根本目的是满足国企改革的资金需求,因此自其诞生以来就体现出一种“政策市”的行情,股市的大盘指数会随国家政策的变动而发生明显得升降。保险公司如不能及时地把握国家的政策动向,在投资中就会面临巨大的投资风险。

市场因素是指保险业的外部环境因素,如宏观经济的波动、通货膨胀或紧缩、国际与自然环境变动等因素而带来的价格风险。医学论文 市场风险难以用投资组合的方式消除或降低,很难被投资者预测,而且市场风险一旦发生往往会给投资者带来巨大投资损失,因此保险业人市投资的过程应时刻提防市场风险。

行业因素是指宏观经济中某个行业兴衰而给该行业板块股价造成的影响比如近年来我国的纺织行业经济出现持续下滑,深纺织、华芳纺织、凤竹纺织、江苏纺织等在近年来股价都出现了大幅下跌。由此看来保险投资也不能忽视行业因素对股价的影响。

从微观角度上讲,个别上市公司由于管理不善而出现业绩滑坡,同样也会影响该股票的价格;机构控股,操纵股市,使股价高估,使投资者面临更大的投资风险;再者由于保险公司自身操作因素,比如操盘技术人员能力欠佳,投资过于集中。缺乏价格止损机制,内控机制不健全等都会引发有意或无意的操作失误;我国衍生产品的开发运用较少,难以有效地把价格风险锁定在所能承担的范围内。

五.风险防范措施

保险投资首先要遵循安全性的原则,在保证资金安全性的前提下实现保险资金的保值增值,因此在整个投资的过程中应把防范风险放在首位,确保资金的安全性。保险资金入市的风险防范应从内部与外部两方面入手,把风险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一)外部风险防范

1.合理控制投资比例

合理控制投资比例是保险业规避保险资金直接入市风险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它能把整体风险额度限制在保险公司所能承受的范围内。我国证监会对保险机构直接投资股票的比例规定为最高上限为5%,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处在较低的水平,美国的投资上限为20%,日本投资上限为30%。这是因为我国的资本市场相对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还不尽完善,系统风险还较大,鉴于我国保险业的风险承受能力,我国投资于股票市场比例应在5%的基础上,遵循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渐增加,增加的规模应注意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相协调,以免因股票投资发生价格风险时严重影响保险公司的偿还能力,有损投保人的切身利益。

2.完善投资环境

完善的投资环境是保险资金人市投资的成败的关键。它具体包括:投资工具的多样化、交易规则的规范化、交易方式的灵活化、投资监管的有效化,英语论文 以保证保险投资的安全、有效和畅通。而我国现在的股票市场投资工具还比较单一,缺乏与之对应期货、期权等衍生产品,即使偶尔推出一些权证产品(如近期推出的宝钢权证),也会因一些投资机构的恶性炒作而使得难以与其标的股票构造出损失有限而收益无限的组合模型。因此我国应积极的推出这些具有规避风险作用的衍生产品,减小投资风险的不确定性。另外。我国的监管当局还应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使保险投资的参与者做到有法可依,将每一项监管措施落到实处,对一些违规行为应及时的做出相应的处理,决不能姑息迁就,使保险资金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3.完善信息披露制度,防止逆向选择

保险资金投资于股票市场,进行投资客体的选择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如披露的信息与上市公司的真实情况不符,使保险公司发生逆向选择,则必然会对保险投资造成损失。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十年多以来,已逐步向规范化、法律化发展,信息披露制度也已建立较为完整的体系;但是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中仍存在不少违规行为,散布虚假信息、隐匿真实信息或滥用信息操纵市场、欺诈投资者、转嫁风险的现象时有发生。鉴于上述存在的状况,应采取各种措施,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具体措施如下:第一,严格控制信息出口,防止虚假信息外流。上市公司是信息的直接来源,而现在大多数公司领导人的业绩考核过多依赖于收入、利润等指标,导致实际工作中上市公司披露虚假信息的现象较为普遍。因此当务之急是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强化其进行信息披露的责任,弱化其利用信息的不对称牟利的动机。第二,健全信息披露的有关法规制度。目前我国的《证券法》对纤细披露的相关责任规定的还比较笼统,在执行中存在很多困难。因此,将来在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增补时。应该加强和细化其中对证券民事责任方面的规定,建立和完善与此相关的诉讼机制,明确不同的信息披露违规行为所适用的司法程序,形成一个适宜的、畅通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法律责任的追究和惩戒机制,以使上市公司违规的信息披鳝行为真正受到法律的约束和制裁。第三,健全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尤其是虚假信息大都是在注册会计师的参与下完成的,因此相关的注册会计师应对披露的信息富有相应的责任。然而我国当前缺乏会计师具体责任和相应的惩办制度。因此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以惩戒注册会计师的违规行为,增强信息披露的真实性。

4.加强监管力度,保障上市公司质量

要想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提高其投资价值,就应对上市公司进行严格的监管。第一,应严把上市关。对于拟申请上市的公司应严格检查其各项上市指标,看其经营业绩,财务状况是否符合上市规定,是否有虚报资产,财务报表造假问题,对于不符合规定的公司坚决不允许上市,以确保上市公司质量。第二,对于已上市的公司应定时和不定时的对其各项指标进行检查,对于不符合上市指标或有严重违纪行为的上市公司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必要时将其摘牌,使垃圾公司退出股市,从而提高上市公司的整体投资价值。

(二)内部风险防范

1.成立政策研究的专门机构,有效规进政策风险

国家政策、宏观经济走向,国际环境等因素是造成股指波动的重要因索,保险资金人市后有必要成立自己的政策研究专门机构。机构的主要任务包括:对国家政治、经济政策,行业动态,各金融监管部门的法律法规的颁布与修改,特别是有关股市的各项政策,如利率政策、财政政策、股市扩容政策、国有股减持政策、交易制度等方面都要充分领会和贯彻。通过分析来判断某项政策推出以后对股市构成利好还是利空,其力度的大小;另外还应利用先进的经济理论、计算机技术和历史数据建立起预测宏观经济走向的经济模型,从而准确把握宏观经济的波动脉搏;再者,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强,国内与世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国际环境以及世界金融、证券市场的波动同样也会对国内证券市场的走势产生影响,因此政策研究专门机构还应对国际环境和世界经济动态进行研究。最后综合各项研究结果,对大盘指数的总体走向进行理性的预测,进而决定股市的投资策略,有效规避经营中的政策风险。

2.合理选择股票品种,增加投资总体收益

保险投资的目的是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投资的收益最大化。选择股票品种应避免那些有庄家恶意操纵的具有暴涨暴跌特点的股种,应遵循价值原则选择一些绩优、蓝筹股,在一定时期内股价会随上市公司业绩的逐渐增长而稳步攀升,使保险投资能在一个风险相对较低的环境下获利。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第一,应选择具有垄断性质的基础设施类的上市公司作为投资对象,如深赤湾、上海机场、盐田港、上港集箱、赣粤高速等都属于港口、机场、高速公路等基础产业。它们具有典型的行政垄断优势,在宏观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能有效分享我国经济、贸易的增长成果。第二,是具有资源垄断性和品牌优势的企业,如山西煤电、中原油气、锡业股份等,其产品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在成本上升时能通过提价保持盈利能力。第三,是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消费品龙头企业,作为非周期性的品种,有着一定中长期的可持续成长性。第四,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化公司,特别是估值与国际接轨的公司,如长江电力、华能国际、宝钢股份等应作为保险公司的重点投资品种。上述股票的投资品种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市场是多变的,应以此把握大体投资方向,结合公司的基础与技术分析合理选择投资品种。

3.进行投资组合,避免风险集中

投资组合可以有效地降低非系统风险,通过将不同品种的股票按不同比例进行组合投资,避免因个别上市公司出现异常现象而给投资带来巨大的风险,达到在整体收益相同的时候风险最低,风险相同的情况下收益最高。保险公司人市投资进行股票投资组合时应注意以下问题:首先,投资上市公司的分散。不把全部资金集中购买某一上市公司,以免这一公司由于经营业绩下滑、违反股市规则或其它原因造成股价暴跌。给保险公司带来损失。其次,投资行业的分散,即不集中投资于某一行业,以免碰上行业性不景气而使投资者蒙受损失。再次,投资时问的分散。可按派息时间岔开选择投资,因为按照惯例,派息前股价往往会骤然升高,在派息后会价格下降。投资时注意时间的分散,有助于投资收益的提高。最后,投资地区的分散。由于各地的上市公司会因自然、市场、税务和政策等诸因素的影响,会对上市公司产生不同的效果,进而影响股票价格。进行地区分开投资,便可收到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效果。

4.吸收和培养保险投资的综合性人才

保险资金人市投资要涉及到保险、金融、证券、法律和其它产业的相关知识,对其操作人员具有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成熟的操盘经验,较高的基础与技术分析的能力而且还应具备很高的心理和道德素质。而综合性的投资人才是保证保险投资获利的关键所在,但是我国现在这样的综合性人才还比较缺乏,少量的优秀人才大都集中在投资基金公司,证券公司等专门的金融投资机构。因此保险公司应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吸收和培养高级投资人才,为保险资金入市操作提供人员素质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张锐.保险资金为直接入市“热身”[j].中外企业家,2004,(9):62—65.

[2]综慧.保险资金谨慎面对入市[j].中国保险,2005,(3):26—28.

风险防范研究篇(8)

风险投资作为投入到农业科技型企业中的一种资本,具有高风险、高收益两大主要特征。农业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是风险和收益并存的活动,其效益性和风险性始终伴随风险投资全过程。

一、农业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的风险类别

(一)农业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的动态管理风险

风险投资的动态管理风险是指农业科技型企业在从事风险投资的管理活动中,不能实现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农业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具有前沿性,其技术开发和实践具有不确定性,不同的投资者对相同的技术往往会同时研究开发,同时进入市场,一方抢先注册其专利享受到新技术的高回报,造成另一方产生风险投资的巨大损失。新技术的生命期不能确定,容易被更新更先进的技术替代和转换。动态管理风险具体包括:风险投资应用条件的风险;投资项目内在质量的风险;投资项目谈判的风险;投资项目技术服务过程的风险;投资项目管理环境的风险。

(二)农业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的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风险投资在农业科技型企业筹集和使用中,由于内外部环境及各种难以预测的因素影响,造成实际收益与预测收益不一致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财务风险种类繁多,需要农业科技型企业经营管理者给予高度重视。

1. 融资风险。包括:融资成本风险、二级市场股票融资风险、贷款融资风险;融资政策变动风险。

2. 投资风险。包括流动资产投资风险;固定资产投资风险;无形资产投资风险;资金闲置风险;科技开发项目投资风险等。

3. 生产经营活动财务风险。包括应收销货款管理风险;其他应收款管理风险;存货管理风险;产品销售收入管理风险;成本费用管理风险;处置资产风险;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等纳税风险。

4. 收益分配风险。包括税收政策变动和股利政策变动风险;利润分配风险;企业分派股利与职工奖金发放风险;补偿成本风险等。

5. 汇率变动风险。包括拥有外币的农业科技型企业发生外币交易风险、外币折算风险和经济风险。

(三)农业科技型企业新产品的市场营销风险

市场营销风险是指技术产品和技术服务不能被市场接受的可能性,以及使企业营销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一定偏差的可能性。当农业科技型企业某一项技术开发和新产品开发成功,随即而来的就是营销策略难以顺利实施,产品难以在市场售出,盈利目标难以实现的市场营销风险。管理者需要在感知风险和分析风险的基础上,寻找导致风险事故发生的各种因素,制订风险处理方案,进行风险防范。新技术产品的市场营销风险具体包括营销组织风险;营销环境风险;营销价格风险等。

(四)农业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的自然环境风险

农业科技型企业除了高新技术产业化所面临的共同风险外,还要面临一种特殊风险:自然环境风险。农业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程度很高,农业高新技术项目实现商品化和产业化相对缓慢,农业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的技术产品生产周期长,比较效益低,在以效益为目标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明显的不利地位,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

二、农业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的风险成因分析

根据风险投资来研究其风险,必须要弄清风险投资给农业科技型企业带来风险损失的影响因素。风险投资的风险影响因素很多,既有农业科技型企业外部的原因,也有农业科技型企业内部的原因,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农业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

农业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需要一个好的宏观环境。宏观环境又称企业外部环境,宏观环境变化可能为农业科技型企业的风险投资带来某种机会效益,也可能使农业科技型企业的风险投资带来风险损失。目前,农业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是产生风险的重要原因。我们知道,政府政策的变动会带来筹资渠道、税收及利息负担等风险;社会技术的进步会带来风险投资中的技术中断、增加风险投资的成本等风险;市场价值的上涨会带来劳动力报酬上升、筹资成本上升、原材料进价成本上升等风险;市场竞争的影响会带来风险投资企业的技术转移、新产品的劣势经营等风险。农业科技型企业虽然能反映出其技术方面的专长,但与大企业相比,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都处于弱势,难以确立自己的规模发展和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宏观环境的变化,时刻会产生风险投资的风险。

(二)农业科技型企业从事风险投资的内含素质趋向偏低

内含素质是农业科技型企业从事风险投资能力各种因素的综合。其构成要素包括人员素质、技术素质和管理素质。从事风险投资的内含素质是农业科技型企业的生命力和活力。从事风险投资的内含素质偏低是产生风险的又一原因。人员素质包括农业科技型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和员工的精神状态、技术业务水平、组织管理能力和从事风险投资的工作能力等。技术素质包括农业科技型企业从事风险投资的技术手段和技术能力等。管理素质包括管理思想、管理制度、管理决策、管理方式、管理方法、管理手段及管理人员能力等。趋向偏低的内含素质,时刻会产生士气低落、技术危机、生产停滞、销售回落和短期行为等风险,甚至会出现农业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整体失败的风险。

(三)农业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的技术人员变更频繁

风险投资的技术人员是农业科技型企业的主要依靠力量。风险投资的技术人员频繁变更是形成风险投资动态管理风险的主要原因。技术人员的不稳定因素,可以体现在各个方面。管理者受管理能力的影响会使风险投资团队失去凝聚力、战斗力;从事风险投资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失败与成功伴随于整个风险投资过程,技术人员没有树立吃苦耐劳精神,没有各显其能,各尽其职,共同创新;企业分配制度改革不合理造成因分配不公平、福利保障不力,使技术人员另外择业或创业等等。这一切都会形成风险投资动态管理的风险。特别是农业科技型企业经营管理者不能领导整个风险投资的团队共同创新,不能保持风险投资的优势,从而影响到技术人员本身的献身精神,这是形成风险投资风险的主要原因。

(四)农业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的财务关系应变滞后

农业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的财务关系包括:与政府风险投资基金的申拨关系、与信贷机构的信贷关系、与消费者的结算关系、与投资者的利益分配关系、与企业内部各部门的经费预决算关系、与企业职工的工资结算关系等等。在整个风险投资过程所体现的财务关系中,需要超前应变、随时调整。稍有滞后,就会造成资金不能及时到位;资金成本增大;赊销比重大;存货周转率不高;创新产品成本提高;劳动价值率降低等大量财务风险。为了免遭因财务关系应变滞后而产生的财务风险,农业科技型企业管理者应履行应尽的法律责任,超前理顺企业与政府部门、投资者、债权人、债务人、消费者、上级机构、内部各部门、内部职员等财务关系;超前营造有利于农业科技型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外部环境,将财务风险控制在农业科技型企业所能承受的限度之内,将财务风险损失降至最低程度,以最小的成本确保农业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的资金运动的连续性,稳定性和有效性。

三、农业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的风险防范策略

(一)农业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动态管理风险的防范

风险投资的动态管理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作为农业科技型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应采取一定的措施,努力降低动态管理风险发生的概率,通过防范风险投资的动态管理风险来减少风险损失。

1. 充分利用政府的优惠政策。从目前情况看,政府从税收、财政、金融等方面,对农业科技型企业的总体发展规划与调控、技术人才的吸引与培养、高新技术的开发与运用,给予了很多优惠政策,农业科技型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应充分利用政府的这些优惠政策减少风险投资风险。

2. 重视技术引进或开发的应用决策。农业科技型企业引进技术或开发技术需要支付成本费用,而这些成本费用只能通过技术的应用才能得到补偿。重视技术应用的决策是防范动态管理风险的首要措施。具体可从两个方面来防范风险投资应用决策的风险:一是组织同行专家、科技人员、营销人员、财务人员,对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全面的可行性分析;二是对未来以收益为目标的多种方案进行科学预测、比较,选出最佳方案。

3. 搞好技术活动的组织工作。风险投资全过程实质上是各项技术活动与财务活动的组合体。每一项技术活动之前都要先确定目标,拟好计划,制定进度,明确权责。在风险投资的每一项技术活动组合过程中,要做好调整及控制工作,确保预期目标得以实现。

4. 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有人才,才有风险投资。风险投资全过程的每一项工作要靠技术人才去研究、去应用、去操作。因此,农业科技型企业应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一是要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和约束机制;二是要充分发挥技术人才的专长,做到技术人员个人利益和公司利益同步增长;三是要加强技术人才的后续教育;四是要及时做好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

5. 抓好运作过程的信息管理。农业科技型企业建立技术信息管理中心和健全技术保护的规章制度,有利于防范风险投资运作过程中的风险。在风险投资运作过程中通过信息管理中心的数据库、互联网资料和制度规定的要求,保持企业与市场的沟通,及时获取同行业新技术开发信息,随时了解政府有关政策的变化,经常掌握风险投资运作过程中发生的外部相关信息。

6. 参与转移风险的技术保险。农业科技型企业对属于保险公司保险范围之内且风险较大的技术活动,为防患于未然,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投保,一旦发生风险投资的风险,可以及时转移和分散,及时获得风险损失的补偿,使风险投资的风险损失降之最低程度。

(二)农业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财务风险的防范

农业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的财务风险具有客观性、普通性和双重性等特征。为了避免其财务风险的发生和可能造成的风险损失,除了尽最大努力去识别和衡量外,还要采取有效措施去防止财务风险的发生或将不可避免的财务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1. 认真识别财务风险。如何识别农业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的财务风险是风险管理首先要做的一项工作。它要求在财务风险发生之前及时发现并能准确把握和化解。其识别内容包括:一是通过多方面的调查,认真确认客观存在的各种财务风险;二是通过归类整理,分析各种财务风险产生的各种可能因素。识别财务风险,虽然是一项难度大,且识别技术要求高的工作,但一旦识别成功,就可以预先防范和化解未来出现的财务风险,减少财务风险损失。

2. 正确衡量财务风险。识别财务风险意味着看到了风险,但其发生的次数及产生风险损失的程度,还需进一步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和确认。衡量财务风险通常采用定性衡量法和定量衡量法。具体包括财务报表衡量法、财务杠杆衡量法、敏感性衡量法、盈亏平衡点衡量法、决策树衡量法等。下面简要介绍衡量财务风险的基本方法――概率衡量法:首先采用定性法,分析确认各种财务风险出现的概率;其次按概率分布计算加权平均值,然后计算项目发生的方差和标准差;最后计算每个项目的变异系数,判断各项目的风险程度。

3. 事先规避财务风险。财务风险规避是指农业科技型企业事先预测、防范财务风险的决策策略,包括农业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的财务活动中能事先回避风险、降低风险、中止风险三种情况。第一种是财务决策时,通过风险识别和衡量,选择风险最少甚至于没有风险的项目。第二种是在多项目多风险的情况下,选择最低风险的项目。第三种是估计项目实施过程所发生的财务风险能有效中止或调整的项目。为了发挥财务杠杆作用,要做到:税前收益率小于负债利息率的项目,应采取权益资本融资;税前收益率大于负债利息率的项目,应采取债务融资。

4. 有效处理财务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农业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的财务风险客观存在,并贯穿于整个风险投资运作过程中,但在识别和衡量财务风险的基础上,可以采取风险保险、风险合同和风险转包等风险分割管理措施来降低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减少已发生的财务风险损失。

农业科技型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在选用财务风险分割策略时,一定要权衡得失,注重考虑三个问题:一是要考虑风险分割所付出的代价一定要小于分割的财务风险损失;二是要考虑被分割单位的偿付能力,特别是保险公司支付赔款和给付保险金的能力;三是要考虑风险损失转移到被分割单位后可以被对方收益所弥补或抵消。

(三)农业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的新产品市场营销风险防范策略

1.新产品营销风险调查、预测策略。新产品营销风险调查、预测是认识风险,加强营销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只有在清楚地了解了风险的来源和性质之后,才可能作出正确处理风险的决策。营销风险的调查可采用内部调查法,及时了解企业内部的产品制造风险、产品运输风险、产品质量风险;也可采用直接调查法,及时掌握新产品价值增减的趋势;还可以采用抽样调查法,根据概率等数学理论,以较少的费用对新产品营销威胁最大的风险进行重点评估、测定。新产品营销风险的预测可采用定性预测法和定量预测法,预测新产品营销风险产生的因素和发生的时间、频率、范围。风险管理者对新产品营销风险调查、预测的结果,在经过各方面的分析评估后,可以作为制定风险处理计划和进行风险处理决策的重要依据。

2.新产品营销动态管理策略。新产品营销,事先都应拟定计划,制定制度,分派任务。但管理重点要放在过程管理,即加强对实施计划过程中的动态管理,注重对整个营销过程的规划、指导、调控和平衡。在动态管理中,要由营销经理组织人员,履行以下职责:一是调查、预测和确认新产品营销风险。二是对各种营销风险进行测算确认,制订营销风险处理目标,提出处理对策。三是负责营销风险处理记录及信息交流。四是设计和实施营销人员防范风险的奖励计划。

3. 新产品媒体促销策略。媒体广告包括电视广告、报纸广告、杂志广告、无线广播广告等。媒体广告有利于介绍新产品和引导消费;有利于进行市场渗透和扩大新产品销售;有利于树立企业形象和提高市场竞争力。媒体促销具体可通过三个方面的媒体广告来达到促销的目的:一是通过信息性媒体广告来通告新产品上市信息,引起消费者购买力。二是通过说服性媒体广告来改变消费者的偏好,说服顾客迅速购买。三是通过提示性媒体广告来提高新产品知名度,提醒消费者对新产品的需求。

4. 新产品营销风险的保险策略。保险对分散和转移产品营销风险具有重要作用。只要具有投保条件,农业科技型企业应与保险公司签订新产品营销风险的保险合同,按合同规定向保险公司交付保险费,一旦遭受风险损失,及时按合同规定从保险公司获得赔偿。新产品营销风险的保险主要以新产品财产损失向保险公司投保。但值得一提的是:保险虽然能够分散营销风险,转移营销风险,同时还需要支付较高的保险费。农业科技型企业在投保前,一定要根据保险成本的大小来确定保险范围和保险程度,选好保险公司,明确投保的标准。

风险防范研究篇(9)

第二条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七大“一个坚决和三个更加注重”的总体要求,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坚持“从正面抓、从上面抓、从源头抓”,切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不断提高预防腐败工作的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促进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持续健康和谐发展。

第三条目标任务

按照突出重点、分级管理、扎实推进、务求实效的总体要求,2014年全面试行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积累、总结经验;到2011年底,基本形成覆盖全院各单位、各部门的廉洁风险防范工作网络,建立制度保障、程序运行、技术监控和考核评价等配套体系;到2012年底,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廉洁风险防范管理长效机制,推进全院反腐倡廉建设特别是预防腐败工作取得新的明显成效。

第四条工作要求

院属各单位(部门)要充分认识廉洁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切实把廉洁风险防范管理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党政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靠上抓。各单位(部门)要选齐配强工作人员,制定工作实施方案,落实保障措施,确保工作实效。纪检监察部门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从加强业务管理入手,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推进廉洁风险防范管理工作深入开展。

第二章廉政风险防范制度体系建设

第五条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廉洁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的领导,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成立推行廉洁风险防范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院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院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工作运行组。办公室设在院纪委,由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主要负责计划制定、组织协调等工作。各基层单位以及院机关的政办、处办、管办系统要分别成立由书记和行政主要领导挂帅的工作运行组,主要职责是组织风险点的摸排、风险评估和措施制订等。各运行组要明确联络人,具体负责日常联络和情况上报等工作。

第六条工作原则

1、全员参与,突出重点。党员干部是廉洁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的主体,领导干部及重点岗位工作人员是廉洁风险防范的重点。突出抓好重点部门、重要领域以及人、财、物管理等关键岗位的廉洁风险防范管理工作。

2、岗位为主,人岗结合。坚持客观和主观并重,既要认识岗位风险的客观性,认真查找并严格防控岗位存在的廉洁风险,也要重视人在履职尽责中的主观能动作用,认真查找并严格防控人为产生的廉洁风险,达到综合防控的目的。

3、注重预防,教育为先。廉洁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的第一要义是预防腐败、防微杜渐,充分体现党组织对党员干部的关心和爱护。推行廉洁风险防范管理必须坚持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创新教育形式、完善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效果,努力做到腐败隐患早消除,不良苗头早发现,问题初显早解决。

4、扎实推进,务求实效。认真落实各环节重点内容,显现廉政建设重点,强化源头防治力度。紧密结合本单位(部门)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完善工作措施,注重工作实效。紧密结合岗位实际,认真查找风险点,力戒避重就轻,敷衍了事,本着对事业和个人负责的态度,切实做到查找风险显问题,加强防控促提高。

第七条实施范围

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在职领导干部,二、三两级机关工作人员及重点岗位工作人员。

第八条工作重点

抓好重点部门和关键岗位的廉洁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包括财务资产、基建计划、房屋租赁、机动设备、科技节能、安全环保、干部选拔任用、工会经费使用等人、财、物管理的重点部门和关键岗位。

第三章廉政风险防范点相关界定标准

第九条廉洁风险五种表现形式

1、思想道德风险。主要查找在理想信念、工作作风、职业操守等方面可能造成履职行为偏移的因素。主要表现为:放松世界观改造,理想信念动摇缺失;作风飘浮,跟班劳动敷衍了事,不深入基层,不注重分析研究市场规律,工作措施脱离实际等;廉洁自律意识淡薄,将权力当作是个人谋取私利的工具,到业务关系单位报销应由个人支付的各项费用等。

2、岗位职责风险。主要查找由于工作岗位的特殊性,可能造成岗位工作人员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的因素。主要表现为:岗位责任心不强,履行岗位职责不到位,工作质量不高;不履行“一岗双责”,或履行不到位;违反廉政承诺和服务承诺等相关规定;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自己或特定关系人牟取私利;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独断专行或软弱放任;不执行(上级部门)及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相关工作制度;工作失职、渎职、不作为或等。

3、业务流程风险。主要查找由于工作程序不规范或自由裁量空间过大,可能造成权力失控和行为失范的因素。主要表现为:私自决定或审批应由集体讨论决定的事项;不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主观臆断;超越岗位权限,决定或审批相关事项;不执行上级安排,私自变更工作要求和内容;私自简化运行程序,工作透明度不够或不按内控制度和业务公开要求搞暗箱操作,导致无法监督等。

4、制度机制风险。主要查找由于缺乏工作制度和监督制度的明确覆盖及工作时限、标准、质量等明确约定,可能导致工作用权行为失控的因素。主要表现为:未根据形势需要,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制度可操作性不强;执行制度不力,贯彻落实不到位,导致出现损失和工作疏漏;工作运行机制缺乏相互支撑、相互制约,约束力和监督力的作用不明显。

5、外部环境风险。主要查找因工作对象、服务对象、行业所谓“潜规则”对正确行使权力的干扰,个人生活圈和社交圈的不利影响等因素。具体表现为:在交友、社交过程中,不慎重,没有原则立场;八小时外的自我管理、约束能力差,贪图享受、心存侥幸;经不起各种利益的诱惑:在业务关系单位投资参股、合伙经营或接受干股;接受业务关系单位的各种佣金、回扣、咨询费、中介费等各种费用;接受业务关系单位提供的车辆、房屋等财产;接受业务关系单位安排自己及亲属节日期间外出旅游;接受业务关系单位安排的高消费娱乐活动等。

第十条廉洁风险界定

1、岗位廉洁风险。岗位廉洁风险主要界定为思想道德风险、岗位职责风险和外部环境风险,人、财、物管理的重点部门和关键岗位还要注意业务流程风险和制度机制风险。

2、院一级廉洁风险。院一级廉洁风险界定为业务流程风险、制度机制风险和外部环境风险。

3、二、三级单位领导班子廉洁风险。二、三级单位领导班子廉洁风险界定为“三重一大”(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和大额度资金运作)的决策和执行风险。

(1)重大决策风险主要表现形式为:决策内容和事项不明确,具有随意性;决策提出无依据或依据不充分;决策提出未经分管领导同意;无调查研究、分析论证或调查研究、分析论证不充分;决策研究程序不规范,未经班子民主集中研究决定或交由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2)重要人事任免风险主要表现形式为:提名考察不坚持标准,不能做到任人唯贤;推荐程序不符合规范;组织考核流于形式或考核不深入、不全面;未及时征求单位主管领导和单位纪检监察部门意见,导致干部“带病”上岗和不胜任工作;未进行党委集体讨论决定,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对重要人事任免不公开竞聘或竞聘程序不规范等其它问题。

(3)重大项目投资风险主要表现形式为:对重大项目投资未能按照限额实施分级决策;无项目实施依据或依据不充分;未严格按照要求组织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对不同限额的重大项目投资,未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上报审批;对投资未能做到专款专用,出现截留或挪作他用的现象。

(4)大额度资金运作风险主要表现形式为:超越权限调动使用规定限额以上的资金;超资金预算,存在虚假预算、报批等现象;未严格预算执行和项目资金计划划拨;未建立预算执行责任制度,对预算执行、资金使用缺乏监管,导致形成“帐外帐”、“小金库”等。

第十一条廉洁风险点查找

1、查找廉洁风险点要求。查找风险点是实施廉洁风险防范管理的重要环节,一定要突出重点,结合工作目标分解,结合单位(部门)职能和岗位职责,突出重要职能和职责风险。在查找风险点的过程中要注重实际效果,采取自己找、群众帮、领导提、组织审的方式,力求做到准确、全面、深入,防止以偏概全。

2、查找领导干部及重点岗位人员廉洁风险点。根据岗位职责,个人查找岗位廉洁风险点,填写《岗位廉洁风险查找表》;组织单位(部门)人员和职工群众座谈讨论,补充完善,查缺补漏;送分管院领导审阅;报院领导小组审定。

3、查找机关科室廉洁风险点。根据科室工作职能,查找科室廉洁风险点,填写《机关科室廉洁风险查找表》;组织科室全体人员座谈讨论,补充完善;经科室领导集体讨论后,交分管院领导审核,报院领导小组审定。

4、查找二、三级单位领导班子廉洁风险点。根据各单位的性质和特点,查找领导班子廉洁风险点,明确在“三重一大”方面存在的廉洁风险,填写《二、三级单位领导班子廉洁风险查找表》;发班子全体成员补充完善,并在一定范围内征求职工群众意见;经班子集体讨论后,报院领导小组审定。

第十二条廉洁风险等级划分与评估

1、划分等级依据及风险等级。确定风险等级遵循就高不就低的原则,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党纪政纪条规以及部门职能、岗位职责内容要求,认真分析部门和岗位对人、财、物、事的自由裁量权大小、权力公开透明程度、岗位制度和工作流程是否完善,以及监控难易程度、发案情况等,并依据廉洁风险可能造成的党纪政纪和法律后果,划分为三个廉洁风险等级。根据职能或职责权限,容易发生严重违纪违法案件等重大问题的为一级廉洁风险;比较容易发生违纪违法案件等严重问题的为二级廉洁风险;容易引发轻微不廉洁表现但不够给予纪律处分等一般性问题的为三级廉洁风险。

2、评估岗位廉洁风险等级。领导干部及重点岗位工作人员岗位廉洁风险等级报院领导小组审核确定。廉洁风险等级原则上三年一评估。对因工作职责发生变动或承担阶段性重要工作引起权力变化的,应按规定程序重新评定风险等级,及时报院领导小组审核备案。院领导小组根据掌握的有关举报、案件查处、民主评议、专项检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等情况,认为需要提高某部门、岗位廉洁风险等级的,按规定程序做出调整。

第四章、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实施章程

第十三条自我防控

针对个人岗位风险,由本人对照与业务有关的各项法规制度,制定并掌握防控措施内容,深刻理解防控措施的必要性。所在单位(部门)党政组织要加强对岗位廉洁风险防控措施的指导和审核,提高防控实效。针对单位班子集体风险,由党政领导班子围绕决策、执行过程和监督、检查、考核等关键环节,研究制定具体防控措施,并将相关工作程序以流程图或表格等形式在一定范围内公开。

第十四条组织防控

对确认的廉洁风险,要从组织角度加强防控。

1.强化教育防控。在加强廉洁文化建设、抓好日常廉政教育的同时,选择干部提拔、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子女出国等廉洁风险容易出现的特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坚持开展警示教育、任前廉政教育、亲情廉政教育、党纪政纪条规教育和谈话提醒教育等措施,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筑牢拒腐防变思想堤坝。

2.强化制度防控。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业务公开、内控管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轮岗交流、重要岗位亲属回避等制度,进一步规范用权行为,防控廉洁风险。尤其在民主集中制方面,要严格执行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关于进一步完善“三重一大”决策机制的暂行规定》,凡属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等问题,必须经集体讨论作出决定;在物资采购业务公开方面,要按照《物资采购供应业务公开实施办法》,对供应商管理、招标采购、物价管理、货款支付等重点环节按照进度进行公开,达到“决策民主、操作公开、过程受控、全程在案、永久追溯”的目标;在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方面,严格执行《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制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廉洁从业个不准》以及有关廉政法规,认真落实领导干部谈话和诫勉、廉政承诺、述学述职述廉、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监督治理领导干部违反规定收送现金和支付凭证,违反规定插手物资采购、工程建设、资金管理和资产处置等活动。

3.监督防控。加强巡视监督,围绕执行民主集中制、干部选拔任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处理改革发展稳定、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等方面情况,采取个别谈话、座谈交流、问卷调查、查阅资料、受理举报等方式,每三年对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巡视监督一遍。深入开展效能监察,每年选定一到二个重点项目,按照《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物资采购供应业务监督实施细则》所列的检查内容、检查措施和监督手段,对重点业务环节开展监督检查,着重抓好对综合评议采购、招投标、采购取费、取样检验、直达物资、废旧物资处置等关键环节的监督。加强审计监督,对领导干部开展任期或任中审计,促进其正确行使权力。此外,通过聘请监督员,加强群众监督,提高决策用权的公开透明水平。

第十五条监督管理规定

1、实施分级监督管理。对存在一级廉洁风险的部门(岗位),在分管院领导直接管理的基础上,由院主要领导负责;对存在二级廉洁风险的部门(岗位),在科室(部门)领导直接管理的基础上,由分管院领导负责;对存在三级廉洁风险的部门(岗位),由单位(部门)领导直接管理和负责。对上述各级廉洁风险,主要责任人要明确责任,组织制订防控措施,抓好监督检查,确保不发生违规违纪问题。

2、实行廉洁风险防范管理自查报告制度。各基层党委(总支)、机关各支部以半年为周期,对廉洁风险防范管理落实情况进行自查和评估,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廉洁风险防范管理措施是否到位;二是领导干部和重点岗位人员是否履职尽责、廉洁自律;三是单位(部门)管理方面是否存在不足;四是各项资料(实施方案、廉洁风险查找表、防控措施等)是否齐全,内容是否完整。自查评估报告分别于每年5月底、11月底前报院纪委备案。

3、加强对违规违纪的处置。对发现的违纪违规苗头,及时采取警示提醒、诫勉谈话、责令整改、调离岗位等处置措施,避免倾向性问题演变为违纪违法行为。对发现的违纪违法案件要及时查处,分析原因,掌握规律,及时采取新的风险防控措施,同时对相关责任人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问责制追究责任。

第十六条廉洁风险考核规定

廉洁风险防范管理工作考核根据职责权限由院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按照组织考核和群众评议相结合的办法,实施百分制量化考核。采取听取单位(部门)负责人汇报、检查相关材料、召开座谈会、组织民主测评等方式,每年对各单位(部门)进行一次检查考核。主要考核查找的岗位廉洁风险点是否全面准确,对不同廉洁风险的具体表现形式分析是否到位,廉洁风险防范管理的教育、制度和监督等措施是否得当,人、财、物等方面的规章制度是否有效落实等。具体考核办法将另行制定。

第十七条廉洁风险防控操作规程

建立长效机制。以年度为周期,根据考核评估结果,纠正存在问题,完善工作程序。对于因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改革发展、社会周边环境变化而产生的相应风险点变化,要及时修正风险内容,优化更新防控措施,通过计划、执行、考核、修正四个环节的科学化、系统化循环管理,逐步建立健全廉洁风险防范管理长效机制。

第十八条工作进度制定

1.启动工作并制定实施方案。各单位(部门)要按照院里的统一部署,于2014年月日前全面启动廉洁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实施方案于2014年月日前上报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廉洁风险防范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查找风险点并制定防控措施(2014年月日至2014年月日)。分个人自查、组织确认和审核评估三个步骤,结合单位(部门)以及岗位业务特点,全面排查廉洁风险点。对岗位廉洁风险要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并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各单位(部门)于2014年月日前,上报领导干部和重点岗位人员《岗位廉洁风险查找表》、《岗位廉洁风险查找汇总表》以及《机关科室廉洁风险查找表》、《机关科室廉洁风险查找汇总表》、《二、三级单位领导班子廉洁风险查找表》,2014年月日前上报廉洁风险岗位自查报告。

3.开展宣传教育。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简报等媒体集中宣传廉洁风险防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精神,让每一名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充分认清每个岗位都有职责,每个职责都有职权,凡有职权的地方就一定有潜在的廉洁风险,切实统一思想,提高党员干部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风险防范研究篇(10)

一、前言

房地产公司想要平稳地前进和发展,财务管理方面的风险防范与控制是当今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我国多数房地产公司都规模小、起步晚、规范化经营程度低、受国家政策以及国际经济状况影响大等特征,房地产公司在公司经营和财务管理方面一直都承担着十分巨大的风险,也缺乏行之有效的风险防范与控制措施和手段,公司的生存和发展都受到很多现实因素的制约和局限。在房地产建筑行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健全公司财务管理体制,提高公司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能力,是保证公司不被淘汰的基础和前提。

二、提高房地产公司财务管理风险防范与控制的重要性认识

我国的房地产公司起步较晚,公司经营体制还没有完全成熟,在实际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和运维过程中,常常发生许多问题。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但其中很多方面还不够完善和成熟,如金融体系结构和总体金融环境都对房地产公司的财务管理造成一定风险。因此,需要房地产公司在进行项目开发和经营时,科学预估财务风险,合理规划财务管理,优化财务管理制度,降低财务风险的形成几率和影响范围。[1]

(一)财务风险概述

财务管理风险主要指公司内部财务管理结构不科学、融资不合理致使公司面临丧失债务偿还能力的危机,造成房地产投资预期经济收益下滑的风险。财务风险又可以分为广义上的财务风险和狭义上的财务风险。

(1)狭义财务风险。狭义上的财务管理风险,多指由于不当使用公司财务杠杆,为房地产公司的正常项目开发和经营带来经济收益发生大幅度波动的风险,甚至为整个房地产公司带来破产的风险。

(2)广义财务风险。广义上的财务管理风险,多指房地产公司在其进行资金的筹划、融合、投放、运营以及相关盈利的分配等财务管理活动时,因具体操作细节及各种实际因素导致公司的运营、利润以及发展等受到重大影响。

(二)提高财务管理的地位

明确财务管理工作在房地产公司运行和管理当中的核心地位。公司的运营管理人员应当对公司的财务情况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重视提高资金的有效运作能力,建立健全的财务预算系统,确保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决策、管理和执行活动由专人负责,并确定相关人员的具体职责。让财务管理在有序的、可控的环境中平稳开展。[2]

(三)建立合理的财务管理理念

房地产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普遍周期较长,包含土地的征收、竞买到建筑立项、审核、施工、交付等多个阶段。资金的流转周期很长,周转率也偏低,建筑项目的资金回收效率差。所以,加强房地产公司的现金链管理,建立合理的财务管理理念和制度,避免发生因经济收益良好而盲目扩大生产规模给房地产公司带来经营风险的现象,提高公司的资金管理水平,保证公司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当今我国房地产公司财务管理当中存在的风险

(一)财务管理不当,造成公司负债现象

当今我国的房地产行业普遍存在贷款开发的现象,房地产公司开发某项建筑项目,资金来源主要是借贷,房地产开发借贷的资金量较大。当公司所开发的项目相对大型,其负债的成本和偿还压力也越大。建筑工程项目上项时,因工程质量风险制约,使项目发展成长期性问题,对房地产公司的资金回收以及债务偿还造成很大困扰。[3]

(二)房地产公司缺乏合理的借贷计划

我国现今房地产开发公司常急于将项目上项,但是在资金方面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对于公司的资金潜力缺乏正确评估,也没有对公司负债情况的正视,而是采取尽最大可能从银行和各事业单位当中借贷资金的方式,维持公司的正常生产和施工,这种运维模式会对房地产公司的投资带来很大风险。与此同时,公司取得项目的最初阶段,没有针对项目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调研和分析,没有制定合理的资金借贷计划,就盲目上项,资金款项的发放和使用缺乏总体把控,增加了房地产公司项目开发的财务风险。

(三)公司资产结构不完善

我国很多房地产公司的资产结构还很不完善,公司储备资金与借贷资金比例不合理,导致公司最终收益受到一定影响。从事房地产开发的公司需要以足够的资金储备作为基础,用以作为公司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规划、“拿地”、开发和建设等活动的保证。房地产公司是否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生存和发展,是否能够高效优质地完成建筑项目的开发活动,与公司是否能够适时的筹募到需要的资金有直接关系,是对房地产公司开发能力的直接体现,也是影响公司发展的重要因素。[4]我国的房地产公司多数使用自身储备资金进行“拿地”,再以土地作为抵押从银行里借贷出大量的资金进行房地产项目施工,在这个借贷环节中,常发生借贷资金不能有效对接的现象,导致公司资金结构不完善。

四、房地产公司财务管理风险防范与控制的措施探讨

(一)完善房地产公司的财务资金管理

我国房地产工程项目受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施工环境和管理环境等条件的共同制约,开发时间长、资金投入量大等特点造成了房地产公司的高风险经营性质。做好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目标,需首先改善公司财务资金的管理制度,合理地调整和控制公司的负债情况。在完善财务资金管理过程中,需注意两个方面:

(1)加强资金的预算。房地产公司可以将资金的预算与项目总体预算进行相互结合,并将之运用到公司的年度管理预算当中,为公司总体资金的筹集、协调、运作以及分配制定详尽合理的年度规划。

(2)加速资金的运转。房地产公司还应当加速资金运转速度,缩短资金运转周期,充分提高资金的有效利用率,以最少的资金投入保证多个地产项目的顺畅间隔进行,将资金进行高效的周转循环,缓解当今银行借贷缩紧政策给予房地产公司的压力,平衡公司负债与收益的配比,良好防范和控制财务管理风险的产生。

(二)房地产公司应具备一定的风险防范和处理能力

我国常对房地产行业实行宏观经济调控,易造成房地产公司财务管理发生强烈性、突发性风险,在公司面临突如其来的政策风险或其他因素风险时,财务管理应当具备相当程度的风险防范应变能力和风险处理能力。

(1)提高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强化房地产公司财务管理人员风险预防意识,并调整财务人员的财务知识结构,使其具备及时发现财务风险、并正确防范风险的能力。

(2)健全和完善公司内部控制机制。建立健全房地产公司的内部控制机制。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是合理运用筹资策略。房地产公司的筹资渠道多种多样,应根据内外部条件的变化以及需求,坚持投资回报稳定原则,建立正规筹资委员会,明确财务管理权限,深入分析各类型筹资方案对公司财务管理的影响,运用适合的财务杠杆,避免盲目借贷对公司财务造成过大压力,采取群体决策避免个体决策的局限导致决策失误。充分使用金融工具引进新型融资。加强内部控制、提高管理效率、保障财务安全,是实现公司经营方目标的直接途径,也是抵抗经济风险的实用手段。

(3)实现财务管理预算化。房地产公司财务管理部门应当以开发项目预算和资金预算为基准,综合分析土地成本、资金运转、经济收益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财务预算,对项目资金的投入和运作应从全局着想,作全盘性计划,将资金使用根据实际情况做细致划分和排序,制定可行性项目总体计划和资金筹募计划,对计划内容进行认真预算,并严格依据财务预算结果执行计划,提高项目投资决策准确性和高效性,加强财务管理,坚持财务考核对项目所有经济行为进行合理有效约束,发挥预算的财务预警功效,控制房地产公司财务风险。

(三)进行充分市场调研控制财务风险

在我国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下,房地产公司的经营和发展一直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各种来源于市场的风险对房地产公司的财务管理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公司应当充分进行市场调查和研究,科学分析市场风险程度。设立专业市场考察调研部门,设置专业市场调研人员对市场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积极搜集和整理房地产市场的最新动态资讯以及市场容量状态,了解市场需求,把握市场走向,以最新最快的信息搜集能力知道公司的项目开发活动。与此同时,房地产公司的市场调研部门还应当具备发掘潜在市场容量的能力和处理市场风险的应变能力,清楚社会需求趋向和地方市场承受能力,将实时资讯有效传递给公司,以此控制财务风险的发生概率。

(四)建立具有实用性的财务风险预警方案

预警方案是公司避免或降低财务风险的有效手段和措施。财务风险预警方案在公司的财务管理当中都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房地产公司也应该建立实用有效的财务预警察方案,确定公司财务警戒标准线,实时监督经营性质负债与资产比例、偿还期债务与公司现金数量的适配,将相关财务预警信息及时予以传递,并初步制定解决方案和措施。预警系统的功能有很多种,包括预测财务风险征兆,提醒公司财务管理进行的预防和控制;分析财务危机的成因,控制财务风险扩大;总结风险因素弥补公司管理经营缺陷,避免财务风险再次发生等。因此,在房地产公司的财务管理当中建立实用性和有效性兼具的财务风险预警方案,是十分重要的。

五、总结

房地产公司的平稳运营和发展是建立在财务管理风险的有效防范和控制基础上的。房地产公司应致力健全和完善自身的财务管理风险防范体制,制定科学有效的风险防范管理流程和制度,将风险的预防和控制能力不断提高,使公司在市场竞争机制之下具有更为顽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

(作者单位为中垠地产有限公司)

[作者简介:葛汝焱(1977―),男,山东德州人,大学,中级会计师,研究方向:房地产经济。]

参考文献

[1] 刘玉勉,姜发根.安徽中小公司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8):51-56.

上一篇: 电路学习感悟 下一篇: 电子商务网络运营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