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专业综合实训汇总十篇

时间:2022-02-01 22:39:40

跨专业综合实训

跨专业综合实训篇(1)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5. 070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5- 0119- 02

《国家教育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指出要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高校教育应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综合实践能力和就业创造能力。近年来,广东白云学院基于工程教育所倡导的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教育理念,构建了一个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仿真实习平台,从2011年下半年至2013年共举办了6期综合仿真实训,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金融学、统计学、审计学等12个专业的数百名学生参与,在培养有创造意识与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本科人才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1 综合仿真实习平台现状

1.1 仿真实习平台构架

综合仿真实习平台模拟真实的服装业运营环境,平行运行两个服装产销贸易市场。运营环境包括宏观市场、运营主体和辅助机构3个部分。其中宏观市场包括原材料市场、资本市场、生产线设备商、人才市场和消费市场;运营主体由生产制造企业和品牌渠道商组成,每个市场组建生产商18家,渠道商8家;辅助机构有金融服务中心、第三方物流中心、人才交流中心、拍卖行、证券公司、审计师事务所、工商局、税务局、市场信息中心和海关。宏观市场属于虚拟市场,经济数据由指导老师控制并由市场信息中心。

1.2 全仿真的运营环境

综合仿真实训从市场环境、工作场景、业务流程、机构设置、实训用品等多个方面进行全景仿真,为学生提供了制造、商贸、市场服务、政务服务等多种形态的仿真组织,每个组织模拟真实企业设置了关键的职能部门和工作岗位。每位学生在自主选择的工作岗位上学习该岗位的基本业务处理,了解企业内部岗位之间的关系,真实感受企业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运动过程,从而深刻体验企业内部个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以及企业与机构之间的相互关联。

1.3 组织形式

各院系联合派出实训学生和指导老师。鉴于不同岗位对专业需求的差异,各院系派出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金融学、统计学、审计学等12个专业数百名学生参加实训。同时,综合仿真实训平台借鉴企业化运行的管理模式,建立了总指挥部和一支由拥有不同专业背景的17名教师组成的指导教师团队。总指挥部负责统一规划、纵向管理,并赋予各企业“决策中枢”的职能;指导老师各司其职,在整个过程中主要起监督、指导和启发的作用。

2 综合仿真实习平台的创新

2.1 动态数据下的企业运营

综合仿真实训平台实现了从静态数据向动态数据的转变,建立了一个在动态数据支撑下的企业竞争的商业运营环境。每个生产制造企业在创立之初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例如都拥有1 500万元的创业资金,面临同样的外部宏观经济数据。但企业在之后的经营过程中不仅仅是采用标准化的业务流程,比如生产制造企业选择生产何种产品,如何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如何扩大销售规模、如何应对命运罗盘事件等需要学生自行决定,增大了企业的运营难度。正是在环境参数可变、经营规模多样化的情况下,企业之间展开了公司发展战略、财务战略以及营销策略等经济决策的对抗。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意识,还能够帮助学生熟悉市场竞争环境,掌握市场竞争技巧。

2.2 仿真环境下的综合能力训练

综合仿真实训解决了某门课程单项训练的局限性问题。综合仿真实训是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其关注的是行业、企业、岗位、任务整个工作过程的训练。每位参加仿真实训的学生,必须充分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才能出色地完成其所在岗位的工作。同时,由于综合仿真实习平台上许多岗位呈现“链”的特色,这就要求学生除了“专”之外,还要了解上下游相关岗位的业务知识。这不仅提高了学生本专业知识与技术的实践能力,还大大提升了学生跨专业知识复合运用的能力。此外,综合仿真实训平台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设置了岗位轮岗制度,举办了一系列赛事活动。学生通过不同岗位的工作以及参加各类比赛,以用促学,边学边用,学用结合,提高了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了全局意识和综合职业素养。

3 跨专业综合仿真实训中应关注的问题

3.1 综合实训平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综合仿真实训平台实践教学的开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学体系作为支撑, 因此研究适应企业化运行综合实训平台的实践教学体系尤为重要。平台应结合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创造性地建立全院性的企业化运行综合实训平台实践教学体系,在大一、大二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各项职业技能,制订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包括专业技能项目、技能标准、技能训练方法、技能训练时间及考核方式等内容。

3.2 跨专业教师团队的建设

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对指导老师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有较高要求,提倡建立双师型的教师队伍。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许多高校教师是直接从高校到高校,缺少实践经验,尤其是综合实践经验。再加上思想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相比缺乏学术性和深度,而且实践课酬系数没有理论课酬系数高,种种原因导致教师参与综合实训平台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在跨专业教师团队的建设中,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教师对综合实训平台的认识。二是要提高实验教师的课酬待遇,以此提高教师参加综合实训平台的积极性。三是要建立一支以核心团队为主,流动团队为辅的教师队伍。由于综合仿真实训课程教学组织和管理工作的复杂性,需要平台上的教师长期配合形成默契,才能使综合实训平台的工作顺利展开,因此,核心团队的组建十分必要。而流动团队能提高各院系教师参与综合仿真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增强综合仿真实训课程组织和管理上的协调性。四是要提高教师团队的科研能力。

3.3 完善教学团队绩效考核机制

首先,建立教学团队绩效考核目标。综合仿真实训平台教学团队考核目标应遵循团队目标的整体性和突出目标的可评价性相结合的原则制定。其次,建立全方位的评价体系,评价主体包括学生、团队内部成员、平台总指挥部、各院系、教务处等,更加科学合理地对教学团队进行实践教学绩效考核。

我校的跨专业综合仿真实训平台实践教学模式仍处在发展探索阶段,在实际教学组织和管理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探讨和解决。在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背景下,跨专业综合仿真实训平台的完善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而且是十分必要的。

主要参考文献

跨专业综合实训篇(2)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3-0114-04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3.023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变,实验(训)作为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承载着对大学生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功能而备受重视。经济管理类专业传统校外实践教学环节。因学生人数增多、校外实践岗位少、成本高、难以接触到核心业务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受到严重制约,与社会需求综合应用能力人才的现实矛盾冲突凸显。如何有效解决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培养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现实矛盾?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创新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各高校开始探索校内综合实验(训),以突破人才培养的困境。

一.经管类专业跨学科综合实训的定位

由于经济社会现象的因果联系呈多维性,经济管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实践性与实验教学的复杂性。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模拟复杂的经济社会实景,将经济管理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融入实践教学环节,以弥补经管实验教学中的环境条件不足?是提升经济管理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经管类专业跨学科综合实训意旨在解决经管类专业综合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在运用TPACK构架下,应用信息技术,模拟实验教学实景,创新性探索经济管理实验教学。重庆工商大学作为一所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高水平多科性大学,坚持“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实验教学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理念,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探索性构建了学科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综合实验、学科综合实训和创新创业实验五大层次的实验课程体系。其中,第四层次的跨学科、跨专业的学科综合实训课程,在拓宽学生知识面、融合学科专业知识、训练系统思维能力和启发创新创业意识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组织开发了包括《企业经营决策与管理综合模拟实训》等六门跨学科、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课程(图1)。

《企业经营决策与管理综合模拟实训》课程,通过模拟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让跨专业学科的学生,分角色模拟企业总经理、部门经理及其员工,将学生分散的专业知识点碎片式地整合起来。使学生在模拟的企业环境中应用不同学科知识,切实体会到不同学科知识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达到系统训练跨学科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应用之目的,培养学生经营管理企业的综合能力,实现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二.基于TPACK框架的《企业经营决策与管理综合实训》课程设计

TPACK(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框架是2006年由MishrA和Koehler提出,他们认为利用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是教师有效地将学科内容、教学法和教育技术三种关键知识整合起来,而超越三者的新兴知识形态。由技术知识TK(Technology Knowledge)、教学法知识PK(Pedagogical Knowledge)和学科内容知识CK(ContentKnowledge)三个基本要素组成。

TPACK框架下的企业经营模拟实验教学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信息技术等多维整合设计(见图2)。

1.解读企业经营管理能力,设计《企业经营决策与管理管理综合实训》教学内容(CK)

企业从设立初创、成长发展、到倒闭的完整生命周期中,需要经营管理团队具有整合资源、注册设立、市场分析、销售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根据企业经营管理所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设计《企业经营决策与管理管理综合实训》课程教学内容,模拟企业运营。企业经营管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企业经营决策与管理管理综合实训》课程定位是将分散的跨学科专业知识整合起来,通过模拟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学生分角色模拟总经理以及生产、营销、人力资源、财务、研发等部门经理及其员工。决策涉及企业的发展战略、生产、研发、营销、人力资源、投资及财务等方方面面,同时还穿插着金融、贸易、会计、投资、信息技术等重要知识内容的实务性操作,最大限度地模拟一个集团公司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真实运作状况。使学生在模拟的企业集团环境中切实体会到不同学科知识间的内在逻辑联系,通过对企业运营中经营管理等各类综合性问题的决策与管理,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系统思维能力,达到系统性训练各学科专业知识的目的,推进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企业经营决策与管理管理综合实训》课程内容设计,整合了从企业成立、战略管理与全面预算编制到企业销售、采购、生产、财务、人力资源等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课程内容包括企业设立、全面预算、企业生产与管理三部分八个实训模块(图3),即:企业设立实训(4学时)、战略制定实训(4学时)、全面预算编制实训(10学时)、营销管理实训(6学时)、生产运作管理实训(6学时)、人力资源管理实训(5学时)、财务管理实训(5学时)和企业经营对抗模拟(8学时)(图3)。

(1)企业设立部分。主要实训步骤包括开公司前的准备、公司名称核准、开设公司验资账户、办理验资报告、领取营业执照、刻公章和财务章、办理企业组织机构代码证、办理税务登记、开设基本存款账户、开设公司账套、向股东签发出资证明书、制定企业各项管理制度。

(2)战略管理与全面预算编制部分。在企业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各部门完成年度工作计划,并在年度工作计划的基础上进行预算编制。预算内容包括销售预算、生产预算、采购预算、直接人工预算、制造费用预算、生产成本预算、销售费用预算、管理费用预算、财务费用预算,在此基础上,编制预算利润表、预算资产负债表和现金预算表。

(3)企业生产与经营管理部分。根据对企业生产经营基本流程的描述和企业生产经营预算,各部门依次开展相关业务工作,完成各类表单的填报,在模拟的市场环境下开展企业销售、生产、采购、仓储、财务等主要业务活动。并在模拟软件环境下,个公司进行模拟经营对抗,检验企业预算、生产经营决策与管理绩效。

2.研究课程特征,设计《企业经营决策与管理综合实训》课程的多样化教学方法(PK)

《企业经营决策与管理综合实训》课程涉及的内容多、知识广。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环节和内容特点,分层次多种教学方法灵活并用非常重要。《企业经营决策与管理综合实训》课程教学组织中,采取分班分组教学的方式,由不同专业、不同学院的经管类专业学生自行选择课程组合成教学实训班,每40-48人一个班,每班分成7-8人一组,共6组,每个小组就是一个模拟企业,在计算机网络竞争市场进行企业模拟经营。

(1)核心知识理论回顾教学法。主要采用有:启发式、设问式等教学方法,唤醒学生前期学习过的经济管理知识点。在实训中,前序知识点的运用,在课堂上通过设问法唤醒并调动学生积极地去回忆以前所学到知识内容,而不是孤立地来学习这一门课,从而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目的。

(2)技术流程教学法。主要采用:讲授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法等。对实训流程、新的知识点和较难的知识点,采用指导教师讲授法,加快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技术流程的熟悉,通过模拟角色扮演,让学生分别承担企业的总经理、业务经理、工作人员的角色,深入体会各个角色的工作内容及其重要性;小组讨论等让学生深入体验企业运营的协同工作与运作等。

(3)计算机网络或手工竞争经营操作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分组、角色扮演、表单模拟、软件模拟等实战演练法。让学生通过纸质经营模拟和软件经营博弈的双重训练,深度体验企业竞争性经营的市场分析与预测能力、决策能力、管理协调能力、税务筹划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等,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动脑和动手的能力。尤其是软件模拟企业博弈,通过模拟的市场环境,6个模拟企业的竞争性经营,经过6年的经营业绩对比,直观地让学生深度体验企业经营的全过程和分析自己企业经营业绩,找出经营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

(4)开放互动教学法。主要采用:汇报法、提问法、讨论法、纠错法、绩效考评法等。在每个实训项目结束后,老师通过各个公司的现场汇报,指导老师和竞争对手的现场提问,寻找竞争对手的错误、缺点和不足,在经过各个公司分析、讨论、答辩等环节。老师充当导演,学生充当演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应对问题的反应能力,增强了学生团队意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整合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企业经营决策与管理综合实训》手工表单与模拟软件(TK)

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企业经营决策与管理综合实训》手工表单和相应的道具,并开发了电子沙盘(图4)和配套模拟软件。

手工表单,简单直观,能增强学生学生的感性认知,掌握经营过程。根据业务流程填工表单和沙盘,能让学生一边动手,一边动脑,体会企业经营过程。但手工表单,时间长,效率低,无法直接感知市场竞争的激烈性,各个企业经营业绩的对抗弱,随意性强。

电子沙盘与经营软件模拟。为弥补手工经营模拟的不足,课程组联合瑞智汇达科技公司,专门开发了“企业经营决策与管理综合实训”电子沙盘和运营管理配套软件。软件设计每个小组构成一个集团公司,集团公司下设销售、原料、组装三个分公司,让学生在完全竞争的模拟市场环境中,担任集团总经理、财务经理、销售经理、分公司负责人等角色。6个公司共同占有市场,初始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从公司注册开始,经过连续6年模拟竞争经营,在集团公司带领的3个分公司的经营业绩,通过电脑软件清楚直观地反映每个集团公司的经营成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营成绩分析,能很好地发现经营管理的情况和竞争优、劣势,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同时,电子沙盘清晰记录了整个经营管理的全过程的经营状况、环境信息、决策情况等,为学生协同作业、分析业绩提供了良好的数据支撑,实现了手工、电子沙盘和软件模拟一体化教学。

三.《企业经营决策与管理综合实训》课程教学的实践效果

《企业经营决策与管理综合实训》课程,经过3年的开发、完善和教学运行实践,从2010年试运行以来,经过10轮23个班次1035人次的教学,学生对企业从设立、战略制定、全面预算管理、经营管理(包括销售管理、采购管理、生产管理、仓储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等有了具体的模拟实践锻炼,对前期学科专业知识的应用有了实践综合应用的模拟体验。

每轮教学结束前,采用随机抽样对授课程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80份,收回问卷276份,回收率98.6%。问卷内容包括课程内容设计、组织形式、教学方法、课程效果、课程考核五个方面。学生对课程内容设计的满意度为92%,学生对课程教学组织形式的满意度问93%,学生对实训指导方法的满意度为95%,学生对实训效果的满意度为90%,学生对课程考核的满意度为90%。

跨专业综合实训篇(3)

一、经管类跨专业仿真综合实训课程概述

(一)课程简介

跨专业综合仿真实训利用高校教学资源,依托综合实训软件,构建高度仿真的模拟环境――以制造业企业生产经营销售为核心,与供应商、物流商、贸易商形成完整产业链,同有关政府机构、中介服务机构、金融机构相互关联,形成完整的一系列经济组织及其业务运作的系统。

(二)课程特点

跨专业综合实训突破现有经管类各专业实践教学自为一体的局面,集成经管类各专业知识体系,结合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创造性地建立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实践教学体系。高仿真实训环境设计,学生的经营决策行为实时改变实训的数据,动态数据环境突破了以往静止单一的实训模式,增加了专业实训的难度,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在动态变化的数据环境中运用专业知识作出决策,实现了综合实训由静态模拟到动态真实的转变,高度模拟了现实社会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跨专业综合仿真实习注重学生全面能力培养,包括专业知识与技能实践能力、跨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市场竞争与决策能力、团队组织与协作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

二、跨专业仿真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实践

(一)平台搭建

课程依托方宇博业开发的“经管类跨专业虚拟仿真综合实训平台VTS-M”系统,构建虚拟仿真现代商业环境与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的学习训练、教学管理与评测的一体化平台系统。

仿真实习平台模拟电子设备制造业运营环境。由电子设备制造公司、原材料供应商、贸易公司组成的供应链,组建辅助机构:商业银行、第三方物流、会计师事务所、工商局、税务局和媒体中心。从市场环境、工作场景、业务流程、机构设置等多个方面进行全景仿真,为学生提供了制造、贸易、供应、物流服务、政务服务等多种形态的仿真组织。

(二)硬件配备

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由于涉及多岗位的协同运作,对实训的场地有一定的要求,通常要容纳100人以上,并能满足后续扩容的要求。因为实训内容高仿真,在场地设置上也应尽可能模拟现实。制造公司、贸易公司、供应商办公室,银行柜台、工商局等各个区域尽可能按照实际工作环境布局和配置各种设备和办公用具,营造职业工作氛围。实训设备配置,对服务器、终端机等设备均有详细而具体的要求,在满足基本教学运行的情况下,需要适度考虑后续软硬件升级的问题。

(三)教学组织

跨专业仿真综合实训开课面向经管类各专业,要求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同一时间完成相应的实训活动,对教学时间的要求比较严格。该实训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较强,对学生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有一定要求,在学完相应的前置课程和相关专业单项实训后开设较为适宜,一般在大三第二学期或大四第一学期开设比较合适。

以石河子大学商学院跨专业综合仿真实训为例,实训课程针对审计学、金融学、统计学、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 6个专业的学生,开课时间是大四第二学期初,实训安排80学时,集中在四周时间,每天下午四学时。每期人数约 200 人,配备6名实训教师,来自各专业方向,在实训过程中,负责解答相关业务问题,控制实训进度,协调现场事务,组织部署和评定实训成绩。另有一名实验员负责硬软件维护。

(四)实训内容及课程安排

实训仿真环境中,制造企业、贸易企业、供应商、物流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在线上完成从企业注册至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线下完成企业注册登记、员工招聘、会计账务处理,以及生产经营,网络运营维护业务,工商局、税务局办理各类注册、审批、登记业务,银行负责办理各机构开户、结算、贷款等业务。

课时安排:课程简介及开课动员4学时,CEO竞聘及员工招聘8学时,企业注册8学时,经营规则学习4学时,试运营1-4季度16学时,正式运营1-8季度32学时,课程总结4学时,资料整理归档4学时。

实训进行中,学生根据各自岗位职责,履行任务,完成企业或机构经营目标。此外,还特别设计最佳简历评选、企业宣传海报评比、企业logo设计大赛、点钞大赛、CEO论坛等活动丰富实训内容。

(五)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将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既考虑团队业绩也考察个人表现。以核心制造企业为例,其考核重点关注期末经营业绩,网络运营情况、财务处理的规范性与准确性。此外还注重学生在实训全过程中的参与度、实训任务完成情况及实训结束之后的总结反思。不仅关注学生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还对其团队观念、竞争意识、人际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进行总体考量。期末经营业绩考核可以采用软件中自带的经营分析,也可以依据财务指标(如所有者权益)进行计算,教师也可以灵活设置考核标准进行排名。个人考核参照CEO对员工的评价,按照员工工作表现确定成绩等级。

(六)教学效果

石河子大学商学院开设仿真综合实训课程以来,共四届13个班级约650名同学参与实训,根据反馈信息来看,仿真综合实训突破了教学场所限制,使教学更加?N近真实,学生参与到实践环节,提高了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在实训中融会专业知识,了解掌握相关辅助知识与技能,初步具备了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综合决策力、执行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以企业为单位的小组课程实训,让企业员工在CEO领导下团结协作,互相配合,在学习中结下友谊,同时锻炼了团队组织与协作能力。

三、跨专业仿真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反思

(1)仿真综合实训创造了一个虚拟环境,并在虚拟环境中设置了一系列游戏规则,但规则有漏洞,学生在实训中会利用系统漏洞,如:系统里允许企业间转账,供应链上下游之间会相互拆借资金,导致民间借贷泛滥。

跨专业综合实训篇(4)

《国家教育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把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于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新型人才需求的扩大。[1]近年来,广东工商学院基于国家教育发展要求,并随着学科的不断交叉、渗透与融合的发展趋势,逐渐意识到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因此对经管类专业学生引进国泰安软件系统,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学专业在实验中模拟不同的角色,训练学生的认知,让学生了解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拓展学生实践知识的宽度,体验企业经营的整体框架,熟悉企业工作环境、工作过程和工作方式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奠定学生就业前岗位实践基础。

一、跨专业综合实训的必要性

1、跨专业综合实训是高职院校中实践教学一个重要的环节,对于经管类专业而言,其学科本身具有明显的交叉性和关联性,实行跨专业的综合实训有着势不可挡的必要性。

2、在高职教育中,实习是教学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实践环节, 加强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巩固,通过对实践的感性认识来深化对理论知识的深化和掌握, 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训练意义重大。基于这原因, 不少高职院校创新式的提出了校内实习的思路,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方针经营环境搭建和模拟企业真实业务的问题,解决了经管类学生实习困难,实习效果不好的问题。

3、当前不少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提高了,不仅仅需要其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更重视其本身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从企业的需求角度,为了培养与企业需求相匹配的的人才,加强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训建设,通过训练学生在“真实环境”中,运用其专业知识,模拟与现实接轨企业平台,实现教学内容与现实社会对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改变以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实践教学模式

二、跨专业综合实训存在的问题

尽管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训实践教学在当前不断备受重视,并且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是高职院校教育存在的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对跨专业综合实训实践教学认识不够。由于经管类传统重知识轻能力思想影响,部分学生对于跨专业实训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其重要性缺乏充足认识。在整个实训过程中,由于每个学生在团队中承担着企业不同的岗位,部分学生没有做到积极参与,因此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团队的发挥,也影响了实训效果。

(二)实训师资队伍数量不够,实践能力不足。教师课程负担相对较重,在承担理论课程的同时参与实训教学,工作量过大。教师在理论知识丰富扎实,但缺乏实际的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实践培训投入不足,创新训练不够,造成师资队伍整体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这样对于跨专业实训的质量不能保证,预期效果下降。

(三)资源投入不足。在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训资源配置非优化,不少院校对于跨专业综合实训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相对不足。尽管建成基本的硬件设施,但是在软件设施方面和基础环境的建设上有待提高。

三、跨专业综合实训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一)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内容

1、创新教学设计内容。在课程设计上,根据学院教学计划,合理进行实践教学内容和课时的安排。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根据学院不同专业的特点,建立仿真市场环境,模拟企业经营情况,并设计学生实训的任务。

2、规范教学组织。实现跨专业,跨班级混合组队,多组同时开展。利用多媒体软件和现场互动式实训,使教学方式多样化。

3、落实教学过程实施。每间教室分别设置主讲老师和辅导老师,协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解决疑难问题。并根据具体的实训情况,根据实训进度,适时调整实训节奏,提高实训的饱和度。

4、落实教学评价。实行全方位教学综合评价,由主控老师根据系统自动评价和教师点评,学生互评,考核学生岗位能力,专业能力和合作能力。

(二)完善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职院校要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校企合作,加强教师实际工作能力的锻炼,努力提高教师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学院应对实训高度重视,加大投入

站在高职院校发展的角度,应对跨专业实训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并投入。协调各方资源,做好软硬件建设的同时,做好基础环境建设,包括完善实训场地、丰富教学配套设施等,建设更真实的职场环境,并提供适当的配套资金。

四、跨专业实训教学实施情况分析

广东工商学院响应当前教育对实践教学的新要求,引进国泰安软件系统,在经管类专业学生开展了跨专业的综合实训。通过这次跨专业实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实操能力,对我校跨专业实训的开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以后实践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五、总结。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训实践教学的开展,打破了传统专业学习的局限性,走出专业范围,突破学科壁垒,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实现不同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与贯通。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形成特色专业建设与综合实训的有机结合。尽管目前跨专业实训实践教学开展存在不足之处,但为适应当前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应加大对跨专业实训的重视,并把其作为一项可持续发展项目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跨专业综合实训篇(5)

1 概述

我国电力系统变电运行与变电检修一直以来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专业,并各自拥有自己的一系列安全生产与培训教育制度体系。国家电网公司通过“三集五大”体系的建设,着力推进运维一体化新的生产组织模式。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大检修”体系建设的思路,将电网生产中变电运行、变电检修专业分工的工作方式转变为运维一体化模式,运维一体化的主要工作内容和难点就是实现变电运行和检修专业“双向融合”,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变电运维一体化过渡阶段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通过分析培养运维一体化跨专业综合性人才的思路、目标与原则,研究运维一体化培训工作面临的新任务,提出快速适应新机制对人才需求的培训纲要,并总结操作实践过程的重要经验,在实践中首次提出了以培养“跨专业综合性人才”为目标的“深度融入式”培训体系,为变电运维一体化培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 培训体系实施方案

2.1 深度融入式培训体系的目标

通过跨专业学习提高班组成员能力,提升运维一体化培训效果,以达到培养跨专业综合性人才的目标。

以变电运行及检修人员为培养对象,强化运维、检修人员的理论知识以及实际技能操作培训,改变运行、检修专业人员的传统工作模式,通过跨专业融入式培训模式,培养具有运行和维护一体化的复合型人才,全面推进“大检修”的落地,为“三集五大”体系的建设提供坚强的跨专业综合性人力资源和智力保障。

2.2 深度融入式培训体系的制度保障

在具体做法上,通过组织各运行人员对移交业务逐项进行业务技能考核和资格考试,同时将考核情况列入运维人员晋升和岗位级别薪金上调的主要依据。实现对运维人员的考核评价由感性评价到理性考核的转变,对于考核优秀的运行人员给予有效的激励,促使达到培养跨专业综合性人才的效果。

2.3 跨专业综合性人才培养平台

搭建以运行和检修岗位人员互相借调、互相参与班组具体工作为依托的人才培养平台,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以文化引导为手段,更加注重人的价值观念的软管理作用。电力企业多为国有独资企业,具有人才流动性不强的特点,不利于员工才能的发挥,需要搭建一个人才发挥才能的平台,以利于基层班组技术人员价值的体现。

针对运维一体化跨专业综合性人才培养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强人员交流,让运行人员参与检修工作,又让检修人员指导运行人员开展检修工作,同时学习运行知识;定期培训、定期考试、定期总结,形成“培训有组织、效果有反馈”的机制,跨专业综合性人才的培养有了平台、有了载体,不再流于形式。

2.4 深度融入式培训体系实践的文化氛围

优秀的文化具有强大的导向功能和凝聚功能,是顺境中的剂,是逆境中的粘合剂。先进的培训理念是跨专业综合性人才培养的重要前提和灵魂,也是运维一体化培训最重要的部分。开展深度融入式培训体系的实践,首先要树立与培养“跨专业综合性人才”相适应的“培训是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理念,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理念和不断创新的理念。先进的培训理念不能仅靠行政命令推行,而是要通过引导的方式使员工意识到不断自我超越,生命才更有意义。先进培训理念的深入人心,使团队学习、系统思考在和谐的氛围中实现个人特点最大化,转化为统一目标下的团体智慧。

3 深度融入式培训体系实践的主要做法

目前,临沂分部下辖变电运维一、二班两个运维班组,变电检修班一个检修班组,其中变电运维二班在日照市,结合实际情况,分部根据人员年龄结构特点,首次调整30岁以下运维人员到变电检修班学习,并调整3名变电检修人员到变电运维班指导维护类检修工作,同时学习运行知识,作为第一批培训人员。在第一批培训结束后,开展第二批次培训,以调整中青年员工为主。根据培训情况,再开展第三批次培训,以调整工作多年的老师傅为主,做到培训无死角、覆盖全员,加快推进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进程,同时力争培养出一批检修业务“一精多通”(本专业业务精湛,并掌握其它专业的基本技能)、运维业务相辅相成(具备开展变电维护类检修工作能力,并熟练掌握原运行工作,做到相互促进)的综合性人才。

4 培训效果

“深度融入式”培训是临沂分部在“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新形势下,积极探索出的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培训模式,为公司运维一体化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并在其它供电公司得到推广应用。通过开展培训,有力推进了运维一体化工作进程。

4.1 加快了运维人员对业务技能的掌握

运维人员直接参与检修工作,而不是在开展工作时请检修人员作指导,真正能接触到检修业务的核心内容,避免了课堂上讲得轰轰烈烈,现场干工作一筹莫展的现象发生。运维人员在实践中学习,并得到锻炼,切实提高运维班人员的变电维护类检修业务水平。

4.2 促进了变电运维、变电检修专业间的融合

运维人员学习变电维护类检修业务并积极投身到检修班组的建设当中,承担检修班组一系列资料整理方面的工作,切实地了解到检修班组的工作模式,加深了对业务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同时,运维人员的加入,也给检修班组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检修人员的学习,运维、检修人员相互学习对方工作上的优点、亮点,共同提高,真正实现了“跨专业综合性人才”的培养。

4.3 储备了“运检一体化”体系下的复合型人才

到站工作的检修人员不但对驻站人员开展培训,还要学习变电运行的知识并参与相关工作,使得检修人员更系统地掌握了运行知识,为大检修模式下运检一体化的实施做好了人才储备。

5 结束语

变电运维作为电力系统的核心专业,需要大量技术水平高、专业知识面广的人员,“深度融入式”培训体系的实践有效促进了运维和检修两大专业的融合、互助,在运维和检修班组涌现出一批“跨专业综合性人才”,这些具有前瞻性、开创性、引领力和影响力的员工又有力地推动了运维一体化培训的蓬勃发展,“深度融入式”培训体系必将成为新形势下电网企业培养人才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跨专业综合实训篇(6)

二、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的教学组织和任务内容

1.配备实习指导教师

根据实训平台的实际情况,初步配备4名教师进行实习指导,具体有综合实指导1名,负责综合实习中教学活动的组织、总体进度与安排;模拟企业指导教师1名,负责指导模拟生产制造企业的模拟进度与指导,要求具备经营模拟课程的教学经验;服务机构指导教师1名,负责各服务企业/机构的模拟进度与指导,要求具备服务业机构业务流程教相关专业教学经验;技术人员1名,负责在模拟过程中的技术问题。

2.教学任务项目

根据教学任务流程,完成16个仿真实训项目,具体有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企业筹建,包括企业机构筹备、企业设立;第二部分为制造企业经营,包括企业经营分析、人力资源管理、生产配置、财务管理、销售与市场管理、企业竞争力提升、经营总结8个项目;第三部分为现代服务业环境,包括工商局业务模拟、税务局业务模拟、银行业务模拟、会计师事务所业务模拟、国际货代业务模拟、招投标中心业务模拟、物流公司业务模拟7个项目,每个项目下设置若干子项目实现具体仿真岗位和具体业务技能,完成业务链流程,资金链流程等,填制模拟业务表格、单据、凭证等。

三、跨专业综合实训考核评定

根据综合实训的项目任务设置,每一学生需要在跨专业实训平成具体的项目任务,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系统平台会自动计算学生完成的时间、质量、经营情况等,给学生评定成绩。最后结合学生在仿真实训的出勤、最后的实训总结综合评定学生实训成绩。

跨专业综合实训篇(7)

[DOI]10.13939/ki.zgsc.2016.31.218

1绪言

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是一厚基础、宽口径注重符合知识体系的专业,相对于其他管理专业更注重管理的系统性、复合性和集成性,对学生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更高,培养难度也更大。工商管理专业也是对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协调要求最高的专业。目前本科层次的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多是按照理论-实践的传统模式进行,缺乏对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管理问题能力的训练。同时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需要实践的感悟,管理类课程有着强烈的实践导向和应用导向,科学性可以通过理论知识的训练得到提升,而艺术性和实践的感悟需要实践教学的培养。当前许多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改革与探索,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起了很大作用。但目前对于不同职能管理来说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思想,在整体上缺乏系统性,没有形成体系,没有形成相应的标准规范,在内容上缺乏复合性和集成性,在技术上缺乏统一规划,在学生培养模式上缺乏连续性。本文针对这一问题以A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例进行探索,试图做到管理的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2工商管理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方案

2.1改革的目标

构建工商管理专业融多态化、设计化、职能化、集成化为“一体三能”并重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多态化体现为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多态化,内容多态化是对面向知识点、课程、职能管理和集成管理多层次的体现,形式多态化是指实践教学采用case案例、平台案例、模块化课程设计、实训、实验等多种方式进行;设计化是指在实践教学中注重自主设计性和竞争对抗性,注重竞争中协作和协作中竞争;职能化体现为以职能管理为模块组织,系统利用同一职能管理多门课程的知识进行课程设计;集成化体现为涵盖管理全流程,注重职能管理的集成整合和系统化。“三能并重”是实践教学实现由重专业能力训练向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并重转变。总体上,使得所培养的人才适应职业岗位需要、具备多职能管理知识结构,以及达到用人单位对管理类专业学生多职能综合知识和能力要求。

2.2改革的总体思路

以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为载体,以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组织方式改变为改革突破,以案例教学、课程设计、实训和实验等实践教学内容为改革重点,以实践教学的专业感知性实践、课程案例实践训练、职能管理综合实践和跨职能集成实践四个层次的推进为改革形式,以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实践化培养为改革目标进行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

2.3改革的内容设计

(1)实践教学内容重构。将传统的以单门课程设计为主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多态化,在保证与理论教学相融合的前提下,以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进行了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新设计。根据职能管理间具有交叉性、关联性和共同性的特点,适应工作岗位知识结构与能力需求的要求,建立既系统又渐进、在同一平台框架下的包括专业感性认知实践、单一课程案例实践训练、专业综合实践和跨专业综合实践的跨专业综合实践体系。实现实践教学与专业理论教学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呼应。

(2)案例教学改革。面向实践知识掌握能力提升,改革以前以case型案例为主的案例教学方式,本次改革的重点是针对课程案例教学进行改革,将案例教学实践化。将案例分成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课堂的case型案例,要注重实时性,注重案例实践对知识点的导入、巩固和拓展,这一阶段的案例和认识实习环节构成了专业感性认知实践;第二层次为课程平台型案例,面向课程的体系性,结合案例实践系统对课程进行理解和掌握,并运用所学知识点分析案例。

(3)模块化课程设计。

面向专业能力训练,打破传统的以课为单位进行课程设计,实施以职能管理所涵盖课程为基础进行以职能管理为单位的课程设计,可以形成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运营管理和财务管理四个职能管理模块化课程设计,实现职能管理知识掌握的体系化。

(4)职业能力实训独立设课。

面向职业能力训练,以工商模拟实训和办公技能实训独立设课。办公技能包括公文写作、办公软件操作训练、办公数据分析和文案管理等。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办公效率。

(5)创新创业能力实训改革。面向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工商模拟实训和创业企业设计两门独立实训设课课程,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对创业风险的判断和应对能力。

(6)综合实践环节多维化改革。

多维化主要体现在将原有毕业设计作为管理设计能力综合实训环节拓展为包括竞合能力培养、职能集成管理和管理设计能力三个维度的能力培养。

3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实施

3.1实施方案

本项目的实施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角度进行规划。

从宏观角度,在市场需求调查和专业内涵分析的基础上,以培养方案修改为契机,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在实践教学大纲中梳理能力培养的支撑方式;在理论教学(专业课)大纲中将实践教学内容贯彻到课堂;针对职业能力训练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单独设课;整合专业实习、ERP模拟实训和毕业设计,实现多维集成实践教学。

从中观角度,主要是能够依据知识掌握规律,形成四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专业感知性实践主要是从专业介绍到学科基础课的学习环节再到专业认识实习;课程案例实践训练是贯穿整个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全过程的,是起到承上启下作用最关键的环节;职能管理综合实践,主要是由职能管理所涵盖课程的课程组组织实施,从课程设计的目标、实施方案、过程监控和考核形式进行重新规划;职业能力训练与专业能力实践并行,创新创业能力实践衔接前两个能力实践;跨职能集成实践,主要在专业实习、ERP模拟实训和毕业设计阶段进行,整合多方资源,创新形式实现对跨职能的最佳展现。

从微观角度,微观角度是实践教学体系发挥作用的最直接体现,课堂案例环节采用导入、巩固、拓展和体系化的路径;模块化采用认知、调查、分析、拓展和职业化的路径;实训环节采用设计、调查、分线分析、项目计划和创新创意的路径;跨职能集成采用问题提出、系统分析、系统分解、职能设计、集成设计和一体化方案的路径。

3.2实施的保障措施

3.2.1实践教学资源支撑体系构建

资源是实践体系能够运行的关键,这其中软件资源和教学辅助资源是最关键的,因此需要进行资源支撑体系的设计,具体包括管理综合实训平台、企业管理实践系列视频、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软件、CRM系统、市场营销模拟平台、会计综合实践教学平台、财务分析实训教学系统、市场营销模拟平台、创业之星软件和ERP沙盘软件等。

3.2.2以传帮带和多形式培训为主要方式进行师资队伍建设

只有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学科研队伍,才能有高质量的教学水平,才有稳定发展的基础和后劲,这是综合实训教学顺利进行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安排青年教师深入企业和事业单位锻炼;二是鼓励教师带课题进入实验中心;三是聘请企业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四是针对跨专业综合实训涉及课程多的特点,组织有关教师研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不断提高综合实训教学质量。

3.2.3改革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

传统实践教学一般以任务完成为主,针对学生自主设计能力和竞合意识培养相对不足,基于职能管理的课程设计和跨职能综合实训增强了实践教学中的自主设计性和竞合意识的培养,突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综合性、实践性,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

在基于职能的课程设计和跨职能管理综合实训教学过程中,通过角色性试验、体验性实验、仿真模拟试验、工商管理实践、创业实验等手段,引导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积极探究者。

针对职能集成实训,基于企业版ERP的教学软件搭建仿真模拟实验平台,进行多智能综合实验的改革。以实际企业案例为样本,通过角色互动、软件模拟训练等实验教学方法,通过分组和职能人轮换等课堂组织方式,构建以自主设计性和竞争对抗性模式、涵盖管理全流程的集成性跨学科综合实践教学体系。

3.2.4改革课堂组织形式

打破自然班界限,每个学习小组通过内部分工,为自主式、协作式学习提供组织保障,为仿真公司运作提供多重角色资源。多种课堂组织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并存,学生既是实践学习的主体,又是实践学习的组织者。

3.2.5改革考核内容与方式

为了确保跨专业综合实训相关课程的教学质量,改变传统的考试模式,实现团队业绩考核和个人业绩考核相结合,教师考核与学生考核相结合,学生团队考核与学生个人考核相结合。考核指标由团队业绩考核指标与个人业绩考核指标综合而成。

4结论

文章设计了工商管理专业融多态化、设计化、职能化、集成化为“一体三能”并重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以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为载体,以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组织方式改变为改革突破,以案例教学、课程设计、实训和实验等实践教学内容为改革重点,以实践教学的专业感知性实践、课程案例实践训练、职能管理综合实践和跨职能集成实践四个层次的推进为改革形式,以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实践化培养为改革目标进行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孙仲尼.工商管理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研究[J].特区经济,2016(1):175-176.

[2]张勇,张玉忠,巩天雷.高校工商管理实践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管理科学文摘,2007(10):68-69.

[3]吕雪晴,刘满芝.多角色的情境教学模式在工商管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4(5):118-121.

跨专业综合实训篇(8)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07-0074-04

一、相关概念

(一)跨企业培训中心

跨企业培训中心是由学校与企业共建,学校提供办公与生产管理场所,与专业服务面向高度匹配的经济实体或企业提供硬件条件与软件资源的实践教学场所。基于校企利益共同体构建校企合作联盟,使教育资源与企业资源在跨企业培训中心汇聚、有效配置、整合优化,形成合作办学机制――校企共建专业,为学院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创建学校、企业二元融合式“中间站”(见图1),形成三站协同的良性互动。

(二)模块化课程体系

模块化课程体系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群任职条件,参照行业标准与规范,以使学习者获得从事职业活动的知识、技能、素养以及综合能力为目标,由职业院校、企业和跨企业培训中心三方协同定制职业技术训练与培训模块,使之与职业岗位群技能需求吻合。各模块分别由职业院校、培训中心、企业分阶段实施,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仿真实验技能训练模块对应职业院校,技能强化训练与技术提升训练模块对应跨企业培训中心,岗位技能训练模块对接企业,形成基于模块化的职业技能训练体系。

(三)电子商务技术

电子商务是一门交叉、新兴的综合型学科,内容涉及计算机技术、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多门基础学科。新编高职高专专业目录对电子商务专业进行了调整,在计算机类增设电子商务技术专业,从信息技术角度定位电子商务专业方向,增设电子商务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具有网络营销与推广、商务网站运行与管理、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挖掘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同时具有扎实的计算机技术和经济管理技能,掌握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的规律,专业技术和创新、创业能力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为专业技术实训、毕业生创业孵化、生产与服务外包等提供模块化训练体系,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跨企业提供合格人才。

二、相关研究综述

针对电子商务的学科交叉性和宽口径特点,《基于中美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通过中美两国人才培养差异比较,分别从教育层次和方向阐明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其课程体系设置,既要有统一的共性课程,也要有突出自身人才培养层次和方向的特色课程,形成共性与个性兼备的特色人才培养方案。

针对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高专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新举措》提出“两园区三阶段”的教学组织模式,在校内电子商务实践园区与校外电子商务产业园区进行校企交替式学习与训练,建立校企“实习基地共建、人才共育、教学效果共同评价”的双向运行机制。《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以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为主旨,通过构建电子商务专业实践项目平台,提出“以大学生创新项目为起点、专业竞赛为助力、自主创业为突破”的实践模式。《电子商务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提出电子商务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的“4层次13模块”的设计框架。《基于课程群构建电子商务“三创”实验教学体系》从课程群的角度整合实验教学内容,以三创能力 (电子商务运营创意、应用创新和网络商务创业)为核心,构建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群以及基于课程群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对电子商务专业实训教学体系进行探索实践。

上述研究者多是从人才供给侧研究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对需求侧的利益关切不够,研究者试图缩短职业教育人才输送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距离,提出校企联合开展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实践方法。但由于电子商务技术的跨学科和跨行业等特点,电商企业能够提供高校学生的实践时间与学校教育时间存在较大差异,学生的生产性实践停留在订单处理和销售热线等岗位,技术密集程度低,技术含量低,层次水平低。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于2008年开始从人才供给侧探索改革路径,发现需求侧和供给侧的利益平衡点,通过以资源换资源方式,促进校企资源的优化配置,将企业引进校园,嵌入行业内训体系和行业岗位认证体系,构建基于校企利益共同体的跨企业培训中心,实现学校和企业互通,形成学校和企业双元互动、协同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这一研究与实践在国内尚属首次。

三、基于跨企业培训中心的电子商务技术模块化课程体系框架

校企合作共建专业的有效途径是共建跨企业培训中心,以跨企业中心为平台,构建与专业培养目标匹配,与职业岗位需求吻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使学校与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与职业技术培训形成良性互动的协作共同体,形成长效的运行机制、协同施教模式,学生兼具学徒和员工的双重身份,既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术,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和自身发展能力,而且通过跨企业培训中心的模块化课程培训和职业化技术训练,获得顶岗的本领、工作的经历、创新的意识和实践的能力,毕业后能较快适应岗位要求,真正解决当前职业技术人才的供需矛盾。

(一)跨企业培训中心在电子商务技术人才培养中的运行机制

跨企业培训中心是吸收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精髓,借鉴中德合作人才培养实践经验的创新实践,在电子商务职业教育联盟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发挥区域的产业集聚优势和校企联盟协作优势,基于校企利益共同体组建政、行、企、校协作联盟,政、行、企、校协同创新,实施“岗位确定、合同培养”模式,突出“双主体、双身份”等特征,共同探索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途径,以“跨企业培训中心”为校企合作平台,完善“一董三委”管理体制(见图1),具体负责跨企业培训中心的运行与管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保证企业深度参与和校企双元全程融合,构建基于技能训练贯穿学校、跨企业培训中心、企业三站的人才培养创新路径。“三站互动、阶段轮换”中的中心站是跨企业培训,是校企协作联合体,是学生到学徒再到员工转变的关键环节。

(二)“三站互动、阶段轮换”的运行模式

“三站互动”是指学校站、跨企业培训中心站和企业站相互衔接和关联,即教学内容互相衔接,理论与实践结合,实训与生产内容相互关联,是技术与技能训练的有机统一体。

“阶段轮换”是指专业教学分阶段分别在各站组织实施,依据专业教学计划,不同课程内容分别在不同场所完成教学,有些课程内容将在相关场所分段实施,交替轮换,保证课程内容教学的有效性和实践性。

所谓“三站互动、阶段轮换”实训教学模式,即学校、跨企业培训中心和合作企业三方是协作共同体,三站各具功能又是统一体,是电子商务技术专业教学实施的主要场所。学校站主要进行基础理论教学、验证实验或虚拟仿真实训;跨企业培训中心进行技能强化和技术提升训练,是生产性实训热身训练,为实习和就业提供技术准备;企业站进行生产实训和企业文化教育。

(三)基于跨企业培训中心的电子商务技术专业模块化设计

跨企业培训中心作为连接学校与企业的桥梁与纽带,从学生的技能培养看,是专业理论与方法检验以及校内实验实训技能训练的延伸,为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快速提升的有效途径,也是为学生即将开展实习和就业而进行的技术与心理准备的关键环节,学生在跨企业培训中心便能体验企业文化、积累职场和工作经验。所以,跨企业培训中心的实训体系承载着学校教育的延伸与接轨企业实践的双重任务。一要有别于学校仿真、验证性实践体系,二要有别于企业生产性工作任务,三要体现电子商务运行规范与管理规程,以及服务质量控制与保证体系。

针对电子商务技术特点与行业服务标准与规范,基于跨企业培训中心的电子商务技术实训体系实行模块化训练课程模块,纵向(学校、跨企业培训中心和企业)内容分段衔接,横向按岗位技能结构模块化设计。纵向课程群模块分别依据教学场所进行设计,如图2所示。按岗位技能结构分别是网络营销与推广模块,电子商务网站运行与管理模块,商务数据分析与挖掘模块。网络营销与推广模块对应专业学习领域的商务营销能力训练,电子商务网站运行与管理对应网络运营平台建设与维护能力训练,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挖掘对应商务大数据分析与应用能力训练。

移动电子商务时代,电子商务活动不是简单的网络商品交易,而是商务信息流、资金流和商品物流的统一体,必将产生大量的商务数据信息,这些数据是商务运行过程中的自然产物,存在着大量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如商品销售量、销售额、销往区域、交易时间等,还存在大量的隐藏信息,如商品订单、商品包装、商品受众等,这些数据信息有利于商品生产企业的科学决策,制定生产与销售策略,促进产品创新设计,尤其是隐藏信息的数据挖掘信息有助于提高商品销售量。

(四)基于跨企业培训中心的电子商务技术专业实训模式

依据电子商务技术专业实训体系,编制基于“三站互动,阶段轮换”的专业实训教学进程表,实现内容衔接、场所轮换、工学交替,以技术提升为主线,技能训练贯穿各阶段,实训内容体系呈螺旋式进阶,实现三站的良性互动和优势互补。

第1阶段为第1―2学期,教学场所主要在学校与校外实习基地轮换。在校内实验、实训等场所,主要讲授专业理论知识与技术原理,着力训练学生专业基础技能,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职业岗位认知,让学生提前熟悉职场环境,感知职场文化,体验职场氛围,了解行业发展特征以及未来职业岗位工作标准与规范。

第2阶段为第3―4学期,教学场所主要在学校与跨企业培训中心轮换。校内实训基地主要进行专业核心技能的模拟与仿真训练,通过模拟与仿真,理解电子商务核心技术要领和操作流程,然后进入跨企业培训中心进行核心技能的强化训练,由职业导师按照现代学徒制进行个性化指导与训练,既解决了技能短板问题,又突出了个性化能力培养与训练。

通过模拟与仿真实验使学生感受电子商务知识的商业化应用过程,体验电子商务的商务流程和技术特点,让学生从感性上验证、加深理解所学理论知识,通过“做中学”,学会电子商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通过实验使学生提高动手能力、独立策划能力、综合应用理论知识能力、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能够综合应用电子商务技术和各种经济管理理论,提出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编制电子商务的商业计划书。

第3阶段为第5―6学期,教学场所主要是跨企业培训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跨企业培训中心主要进行临岗前的技术强化训练以及岗位适应性认知和训练,以项目为载体的实战性训练,通过组建项目团队,策划项目方案,编制项目实施进程表等对学生进行项目集训,侧重培养学生的应岗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组织管理和团队协调能力,从而对学生进行电子商务技术职业素质和综合技能培训。校外实训基地主要负责接纳专业学生实习,侧重培养学生的适岗能力,为实习生配备企业指导教师,编制实习计划、落实实习任务,完成实习期考核与评价。

跨企业培训中心是连接学校与企业的桥梁与纽带,基于跨企业培训中心的电子商务技术实训体系建设是高职电子商务技术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针对电子商务技术特点与行业服务标准与规范,平衡人才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利益关切,形成学校、企业与跨企业培训中心的良性互动协作机制,建立基于跨企业培训中心的电子商务技术专业模块化训练体系,协同施教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学生兼具学徒和员工的双重身份,在学习专业知识与技术的同时,快速了解企业文化,积累职场经验,从技术和心理上进行充分的就业准备,从而提高岗位适应能力,真正实现校企“零距离”对接。

参考文献:

[1]卢淑静,周欢怀.基于中美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情报杂志,2010(1):189-192.

[2]李平.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255-259.

[3]陈晴光.基于课程群构建电子商务“三创”实验教学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57-159.

跨专业综合实训篇(9)

一、引言

2015年上半年,我国跨境电子商务规模约2.5万亿元,增速30%,与中国对外贸易的低迷形成鲜明对比。顺应“海上丝路”建设的国家战略需求,实现沿线国家的电子商务合作。政府、行业、企业各层面,积极发起并参与国际电子商务交流合作,使得我国电子商务在“互联网+”时代下向国际化发展。2015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出大力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积极开展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抓紧研究制订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务院批复设立“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了《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实施方案》,上线了“单一窗口”平台。国家出台各类扶持政策,这些政策导向则力推了沿线国家的经济互通。

地方高校积极顺应产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和电子商务国际化延展的实情,加快对跨境电子商务紧缺人才的培养输出,围绕跨境电子商人才培养路径,专业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跨境电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考核标准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在广泛调研跨境电商企业集群职业岗位群、岗位胜任力的需求特征下提出,跨境电商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注重“创新-创意-创业”、“实验-实训-实战”和“学业-就业-创业”三个一体化,对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进行再构建。

二、分析高校在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困境

目前地方高校针对跨境电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暂无优化改革思路,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也基本处于无参考、无借鉴状态,如盲目改造相近专业或相似的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势必影响跨境电子商务特色化、区域化的专业方向打造及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成效。

为了培养行业、企业所需的跨境电商岗位需求人才,高校已清晰地认识到建立一套与岗位胜任力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并扎实地运用于教学,必然是一条可行之路。但跨境电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没有可参考、可借鉴的先例,导致高校套用相近的电子商务专业作为模板,进行改造升级。现阶段改造过程中凸显的问题,主要有:

1.教学目标与实际脱节,没有真正了解企业对人才的核心要求。电商行业发展迅猛,现在的理论体系已无法指导未来的工作实践,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比重偏低,仍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

2.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模糊不清,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没有匹配有广度的就业岗位;实践教学资源无法满足教学更新;缺乏真实的电商企业项目化教学,处于模拟实训或纸上谈兵现象。业务操作技能训练上,缺乏独立设置的综合性实验项目。

3.缺乏电商实战经验和系统专业知识的“双师型”教学队伍;贴近实际知识结构的师资匮乏:电子商务是实践性很强的一个行业,老师大多没有亲身经验,同时缺乏与外界企业的交流实践机会,无法给学生有效的指导。

4.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没有相应的组织管理人员架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受环境、地域、平台等制约,监控并不到位。

综上所述,跨境电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如果盲目套用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那么劣势显而易见,而且“跨境”的特色将无法彰显。

三、基于跨境电商人才岗位胜任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思路

为了满足企业对高校在跨境电商类课程体系设计、课程设置、学时比重以及综合实战项目实施等方面的迫切需求,体现产教深度融合的实施成效,跨境电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应遵循以实战应用需要为导向、以提升综合素质为前提,以活学活用为根本的指导思想,研究实践教学七大体系的改革建设思路。

1.跨境电商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学业、专业、就业、创业”一体化

以跨境电商产业升级、区域地方经济发展、跨境电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背景,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线,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实现“学业、专业、就业、创业”一体化。“注重学理,亲近业界”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规格从职业需要出发,考虑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和阶段性,重视学生的职业发展后劲和对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变化的适应性;注重能力强化,设置能对达到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要求提供有效支撑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教学目标体系。

2.跨境电商实践教学知识体系--“岗位胜任+核心课程”一体化

高校在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上,要做到“人才岗位胜任力技能”与“专业核心课程设计”高度吻合。侧重培养:国际贸易技能、电子商务技能、国际物流操作技能、跨境网络营销技能、外语沟通表达能力、职业素养能力等六大核心竞争能力,理论知识整合必须兼顾电子商务,跨国语言,国际贸易、供应链管理、市场营销等多学科交叉特点。

3.跨境电商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课内实验+综合集训”一体化

与传统的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国际商务、市场营销等专业的人才培养相比,不仅要掌握电子商务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有熟练的外语水平(含小语种),要能在线及时与境外客户进行交流与商务谈判、管理好多语言网站的相关内容,具备一定的国际贸易知识,能使用各种国际结算与物流管理,对跨国文化习俗、法律法规有所了解,能利用最新的国际网络营销工具,通过多种媒介对境外客户做在线消费行为分析等等。

依据企业前期调研所得,跨境电子商务职业岗位(群)必备的知识、能力、素质要素转换为相关模块课程,构成“基础、专业、方向、实战”结合的四位一体模块式课程结构。在此基础上又细分为:通识素质模块、专业基本素质模块、跨境电子商务服务管理模块、技术支持模块、销售推广模块、跨境电商能力综合提升模块、专业实训及实践模块、顶岗实习就业模块,共八个模块。除通识素质模块和专业基本素质模块课内实验占比稍低,其余强化核心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均设置课内实验。

4.跨境电商实践教学保障体系--“资源丰富+模式创新”一体化

(1)实践教学资源保障

①教学资源:为了培养跨境电商应用型人才,学校在实践教学条件保障方面,搭建全方位、立体式实践教学软硬件平台。通过“国家引导-政府带动-产业引领-企业参与-学校配合”五力协同联动,遴选具有跨境电商领先示范、社会效应强、辐射效果佳的企业,积极尝试“引企入校、引园入校”等合作模式,为大学生广泛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校企共建跨境电商实战运营中心、电商园区校外实训基地等实践教学平台,促成高校开展体验式、项目式、团队式教学改革实施,通过植入企业真实运营项目,强化训练学生的实践实战能力,实现“政、产、行、校”多方共建共赢的最终目标。

②师资资源:跨境电子商务知识体系涉及多学科交叉,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考虑从跨境电商应用型人才的出发,打造一支跨学科跨专业领域、具有行业企业背景,实战经验丰富、专业知识和技术运用全面的双向多元教学团队,根据实践教学知识体系进行分类任务实施,发挥专业教师个体特长,强强联合,避免出现“真空地带”,以适应跨境电商产业的未来发展和高校专业综合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2)实践教学模式创新

①以知识整合为视角,汇集跨境电商多学科交叉的理论基本知识。讲授理论核心,避免宽泛无重点,形成新型的“知识链”,设计以某个业务流程案例为主线,涉及知识链上的着重点,教师进行课堂讲授。课外学时可以借助校校、校企、校际各类教学资源平台进行自主学习,一方面解决课内学时不富裕的现实情况,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以适应跨境电商行业动态快速发展的需要。

②以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育的模式。学生阶段性的综合实验项目成果(如,方案策划书、市场调研报告、电商平台体验心得、电商创业项目策划、职业生涯规划创业书等),往往能凸显出学生个体的创新创业能力特质,教师可以积极鼓励和引导,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育中,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明确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挖掘从学习者转向创业者的个案,并给予精神上、物质上、环境上的多方支持。

③以真实电商项目引入教学案例,形成驱动式教学。纸上谈兵的课堂教学模式,已越来越不被学生接受,学业水平往往以课程分数定高低,这就是学习没有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原因,也不符合行业、企业对人才的真实需求。如果可以借助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机制,将电商企业项目引入课堂教学,无形之中就增加了实践教学的深度,项目运作的成败,是一种印象深刻的体验教育。

④推进“课证赛”融合的教学模式,强化“双证”教育理念。高校扩招后,本科学历教育普及面巨增,学生毕业后除学历证书外,必须要获得行业、企业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如:电子商务师、跨境电子商务师、国际商务师等),以匹配就业岗位的人才需求,增加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通过赛事的竞争机制,让学生在校校之间专业水平的较量中,明确学习目标和提升目标,这种参赛体验方式,使学生对专业认可度、对母校的满意度都会有所上升。

⑤以学生满意度为视角,考虑多元智能介入实践教学模式。学生入校前其自身已经存在诸多个体差异,根据跨境电商的职业岗位群,学生的职业定位可能存在岗位倾向不同,所以入校后,需要切入职业指导教育,使学生在迷茫中,明确自己的首选岗位。教师在实践教学内容上,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实践过程中,有策略的进行学习,强化某方面技能,避免毕业后,无所事从,样样拿不起的就业现状。

四、结语

人才培养过程始终坚持“传授理论知识、强化技能运用”双向多元发展的基本原则,定期开展广泛调研,更新细化跨境电商岗位群对专业知识、技能与综合素质的完善要求,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就业倾向差异,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注重岗位需求的核心能力培养和专人专技专才培养创新。就必须对跨境电商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创新,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并融会贯通,提升学生跨境电商综合实践能力与工作岗位胜任力需求相匹配。

参考文献:

[1]《2015年度中国电子商务人才状况调查报告》.2016-03-29,电商研究中心.

[2]宁波市电子商务研究院/宁波市电子商务研究院.2016年浙江省电子商务发展工作要点.2016-04-08.

跨专业综合实训篇(1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2-0151-03

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是当代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是优势学科的发展点,也是人才培养的制高点。为了更好地开展交叉学科研究生教育,引导研究生从事交叉学科研究来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我们必须加强研究生导师跨学科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培养研究生导师具有跨学科综合素质是时代要求

1.是推动学科渗透、促进学科交叉发展的需要

研究生导师具有跨学科的综合素质,掌握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专业知识,不仅能够推动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融合和创新,而且也是学科多样化和专业化发展趋势的重要特征,更是学科未来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研究生导师具有跨学科的综合素质,促进了一大批交叉学科的发展。如数学生态学(数学和生态学的交叉,是用数量方法来定量研究生态过程及生态平衡等问题的科学)、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科学交叉形成的一门独立的边缘学科)、销售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商品流通过程中销售人员心理活动规律及与销售活动有关的心理的学科)等专业,推动了学科渗透,促进了学科交叉发展。

2.是培养跨学科人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高速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已经超出了传统的学科界限,有的甚至超越了国界,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例如生态环境的维护和改善、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问题。面对多层次和多领域的综合性复杂问题,并不是仅仅依靠某一个学科和某一学科领域的专家所能解决。我们必须把各个领域的专家组织起来,从多学科、多角度审视这些问题,才能够解决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难题。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具有复合型知识背景的高层次人才需求越来越迫切。因为只有掌握多学科的知识和具备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才能够更好地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处理好各种的复杂问题,我们只有不断地加强对跨学科人才的培养,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培养研究生导师跨学科综合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

1.跨学科发展的观念薄弱

研究生导师进行跨学科研究还是一种比较新的观念,在社会上还没有达到广泛共识,甚至在高校也没有得到大多数老师的广泛接受和认可。很多人受到“小而精”、“大而杂”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跨科学研究只是几个学科之间的拼凑,很多东西只是学到一些皮毛,对跨学科的发展前途缺乏信心。很多高校的领导者受到传统学科观念的影响,在发展探索过程中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在跨学科观念的更新上还要有很长的路要走。

2.跨学科的组织结构不够合理

随着学科间的不断渗透、融合和创新,跨学科的组织结构的不合理性日益凸显,阻碍了交叉学科间的融合和发展。不合理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我国综合性大学多采用“校一院一系一专业教研室”为主的学术组织模式,跨学科的组织模式就是建立在这种组织结构基础之上的。这种科层化的结构模式首先造成了学院和学系如何实体化运作的难题。其次,学院、学系和教研室设置的依据是按照学科的专业目录。这样势必会把学科的多重属性、任务与人为的学术分割交织在一起,即使在以研究为主的大学,也基本没有专职的跨学科研究体系,在很多情况下体现了科研依附教学的传统教育体制。这就使得人员和组织结构都被限制在单一学科和专业范围内,不利于跨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跨学科的学术交流不够活跃

在跨学科学术交流活动中,研究生导师的跨学科交流不够活跃,其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学术交流本身的角度来说,主要体现在跨学科的学术交流活动形式比较呆板,交流的内容针对性不强,交流活动质量不高,缺乏新颖性,失去了吸引力和活力。另一方面主要体现在导师跨学科交流的积极性不高,很多导师只重视自身的钻研而不重视对外的交流,有的甚至把对外的学术交流作为一种负担,具有一种排斥心理,因而在主观上也造成了一些导师不愿意进行跨学科学术交流活动。

4.跨学科的招生制度不够完善

随着交叉学科的不断涌现,跨学科招生对于培养研究生导师的跨学科综合素质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招生单位对跨学科的招生缺乏足够的重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整个招生过程中,缺乏完善的招生制度。对研究生报考条件、跨学科门类报考上限制过严,没有专门的方针政策鼓励和支持学生跨学校、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报考,在跨学科专业经常设置门槛,歧视跨学科考生,或者有意将跨学科考生拒之门外;在考试的试卷设计上缺乏重视,没有突出交叉学科自身的特点。在面试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提出一些与原有专业背景相关的前沿问题;在对复试生是否具备跨学科思维方式上缺乏重视;在录取环节上没有享有特殊政策的照顾,甚至受到不公平待遇。

5.跨学科的教师进修制度不健全

随着交叉学科的不断发展和深化,日益反映出跨学科教师进修制度不健全,尤其在教师的培训观念上和管理机制上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首先,跨学科教师培训观念落后,形式单一。高校教师进修中普遍体现出整体观念陈旧、意识落后,因而导致了一些进修制度的落后,很多高校教师对进修重视不够,也忽视对跨学科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在教师的培训形式上比较单一而且规模也比较小,对教师的培训往往只重视岗前的培训,而忽视了教师在岗期间的培训。其次,跨学科进修的管理机制比较薄弱。很多高校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教师的跨学科进修缺乏足够的支持和引导,对上级的培训任务只是应付了事,没有积极地采取措施来保证教师能够按时按量地参加培训;教师进修培训工作缺乏法制性,随意性很大,而规范性很少。

三、培养研究生导师跨学科综合素质的主要措施

1.更新跨学科发展观念

随着知识经济日益全球化,各国的学术交流日益密切,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术之间的相互交叉融合的现象不断涌现。例如,早在1989年,英国科学和工程研究委员会提出在三年

内使它所赞助的跨学科中心增加到四倍的意向,于是,英国科学研究委员会咨询委员会计划在它已经批准的8个跨学科研究中心之外,再创办20个跨学科中心。交叉学科是利用多学科的优势,从多个角度研究重大问题,是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趋势。为了更好地培养跨学科研究生导师的综合素质,我们就要不断更新跨学科的发展观念。一方面要转变观念,打破自我封闭、不愿研究涉及其他学科内容的局面;另一方面要主动参加跨学科的交流,多听取、多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形成相关学科间的知识互补,从而共同推动交叉学科的发展。

2.优化跨学科的组织结构

目前高校跨学科的组织结构存在很多不合理性。我们要不断地优化跨学科的组织结构,使跨学科的组织结构更加趋向合理。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组织建设上,我国高校多采用学院制学术组织模式,实现了“大学―学院一学系”三级管理,更好地使学院和学系两级实体化,学院主要以科研和研究生教学为主,而学系主要是以本科教学为主。与此同时,更加注重各学院之间以及学院内部之间逐步实现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形成科学的跨学科群结构。其次是根据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成立具有本校特色的学科交叉研究院,来具体管理非实体结构的跨学科研究。该研究院主要是为跨学科研究机构提供办公场地和活动场所,为不同学科的导师提供正式或非正式交流的机会,鼓励跨学院、跨校科研合作,使科研体系更加灵活化。

3.加强跨学科间的学术交流

跨学科的学术交流不够活跃直接影响多学科之间韵相互渗透和融合,不利于跨学科组织结构的和谐。我们要不断加强跨学科间的学术交流,首先要不断地丰富跨学科学术交流的内容,增强学术交流形式的多样性,加强学术交流内容的针对性,提高学术交流活动的质量,使学术交流活动更具有新颖性和吸引力,从而在客观上更好地调动导师参与学术交流的积极性。其次,在跨学科的学术交流中导师的积极性有待提高,要加强导师对学术交流活动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要深化跨学科交流活动工作改革,制定一定的奖惩制度,从而调动研究生导师参与学术交流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够活跃跨学科的学术交流,从而提高研究生导师的跨学科综合素质。

4,改革跨学科的招生制度

上一篇: 条例学习计划 下一篇: 财务岗位竞聘演讲稿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