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专业实训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28 15:25:28

跨专业实训总结

跨专业实训总结篇(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3.018

Abstract I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erspective,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interdisciplinary comprehensive training through the simulation of the modern commercial society, between science and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of the two universities to break through barriers, contributes to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and compound, skilled management personnel, is a kind of potential strong teaching mode. This is the course teaching mode in the new stage, this paper defines its connotation, analyz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clarifies the basic operation mode, and put forwar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ndition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further exploration.

Keywords college; economic management; interdisciplinary comprehensive training;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教育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均提及高校要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把实践教学作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机制。[1]我国高校经管类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导致培养的人才入职后难以直接胜任工作,需要再培训。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经管类专业作为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对实践教学的需求更加迫切。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加强对实践教学的重视,设置实训课程,加大经费投入建设实践教学设施。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专业间相互独立、缺乏交叉互动的现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跨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以下简称“跨专业实训”)的开设可以突破经管多个专业之间的限制,将多门课程进行结合,培养学生全方位的能力。

1 跨专业实训的内涵

跨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是指多个专业围绕一个项目共同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一种课程组织形式。[2]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对该概念进行具体化,指的是根据经管类专业的特点,将多个专业有机结合,围绕数据模型,遵循特定的经营规则,通过信息化平台模拟企业的运作,进行协同对抗实验。具体来说,该课程有以下特点。

(1)跨专业性。跨专业实训在实训中将多个专业进行有机结合。学生从本专业出发,以某模拟角色参与企业的模拟运作,完成实训。这个过程要求不同专业的学生密切配合,也要求学生对其他专业的知识有所涉猎,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担任人事经理计算薪酬时,需要了解生产运作的相关知识。在跨专业实训中,可以安排的专业包括多个经管专业,均可设置对应的模拟角色进行实训。不同高校在课程设计过程当中,可以结合本校的专业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

(2)综合性。跨专业实训的综合性体现在要求不同专业的学生的配合,也要求多门课程知识的整合。[3]以模拟的制造企业为例,由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来担任销售经理,在与客户公司签订销售合同时,需要掌握多门课程的知识,既包括市场营销知识,也需要掌握合同法的知识,同时还需要掌握跟客户沟通谈判的技巧等。因此,跨专业实训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锻炼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这也是跨专业实训课程开设的一个重要出发点。

2 跨专业实训实施的理论基础

协同创新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跨专业实训实施的重要理论基础。[4]协同创新是指打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通过有效的融合创新要素和资源,充分发挥包括人才、信息、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的活力,进而达到深度合作的目的。[5]目前,我国高校系统内部不同学科专业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壁垒,各自发展,资源无法共享,难以发挥高校在人才、信息、技术和资本方面的活力。对于经管类专业来说,传统的经管类专业的教育模式是实行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导致学生对其他专业的知识不够了解和重视。但经管类专业之间存在着天然的交叉性和关联性,传统的教育模式不能将经管多个专业的理论知R和方法结合在一起,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运用方面的效果较差。在协同创新视角下,跨专业实训将经管类专业联结起来,从而实现专业之间的强强联合和学科专业知识结构的优化重组,提高整体实力,从而达到协同发展的目的。

3 跨专业实训运行的基本模式

3.1 仿真的现代商业社会环境

跨专业实训通过模拟仿真的现代商业社会环境进行实训。模拟的商业社会环境包括四个区域,其中,行政服务区包括三类机构:综合信息中心、工商局、税务局;现代服务业区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认证中心、会计师事务所、人才市场等;商贸物流区包括客户公司、供应商、租赁公司、第三方物流公司等;制造区包括多家制造企业。

以上多种类型的企业和机构相互配合协作,共同完成整个实训的模拟运作。其中,制造企业为平台核心单位,主要负责最终产品的生产制造和销售;客户公司主要经营产品采购与销售业务;供应商提供原材料、厂房、设备;物流公司的业务包括物流运输、代仓储业务;租赁公司经营租赁业务;会计师事务所提供财务审计、记账、纳税等业务;人才市场提供人才供给、培训业务;认证中心提供认证服务;商业银行提供资金结算、贷款业务;证券公司提供证券相关业务;工商局负责工商设立、市场监管;税务局负责税务登记与变更、税务纳税与征收、发票销售;综合信息中心负责宏观经济调控、起始端信息、终端产品收购。

3.2 动态数据下的经营决策对抗

跨专业实训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数据处于动态变化当中。在期初,同一类型的企业初始数据相同。随着决策的不同,企业的数据也会随着变动。在这个过程中,多家企业的决策之间形成对抗,影响着企业经营绩效。以制造企业为例,制造企业需要根据客户的需求做出决策,由于客户的需求量是有限的,制造企业不仅要考虑产品的需求,也要考虑竞争对手的策略。不同的战略导致不同的决策效果,如采取低价策略的公司获取的订单数量较多,单位利润较低;采取差异化战略的公司定价较高,订单数量少但单位利润高。企业采取何种策略没有固定的模板,而是依据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和决策分析判断能力。不同的决策导致的结果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企业的经营数据处于不断变动中,并且由于实训是存在多个周期,前期的决策对后期的经营存在持续性的影响,这要求学生不仅学会如何谨慎地做出决策,也要求学生采取相应的对策应对前期不当决策产生的影响。

3.3 多方面的职业技能训练

跨专业实训要求学生在实训中掌握多方面的职业技能。以财会专业的学生为例,单项实训往往训练的是单项能力,如《基础会计实训》训练的是会计岗位的基本技能,缺少税务、成本会计等多方面的职业技能。[6]在跨专业实训中,制造企业的财务部门包括多个模拟角色,如出纳、材料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等,这些角色要求学生掌握不同的务技能。财会专业的学生可以兼任多个模拟角色,或者采取轮岗的方式担任多个角色,在实训中锻炼多方面的职业技能。除了专业技能以外,学生的决策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均可以在跨专业实训中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3.4 任务驱动下的协同合作

现代社会对团队协作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缺少对团队协作能力的训练。跨专业实训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强调学生以团队形式参与其中,通过互相配合协作完成实训任务。以制造企业为例,制造企业内部设置多个部门,需要进行协同合作完成企业的经营:总经理负责企业的总体运行,制定企业总体发展规划;市场部负责研究市场需求情况,为决策提供依据并签订销售合同;采购部门负责原材料、设备的采购,为制造生产提供支持;生产部门根据现有资源和能力,合理安排生产运作;人事部门负责人员的招聘、薪酬计算等;财务部门负责资金筹划、财务核算。这些部门的工作不是单独存在的,而且紧密相连的,只有良好的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经营绩效。

4 跨专业实训实施的条件

4.1 组建专职教学团队

跨专业实训涉及多学科多门课程,需要组建专门的教学团队从事教学工作。专职教师的专业包括财会专业、经济专业、企业管理专业等。教学团队的教师应当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原因在于,跨专业实训需要依托于扎实的理论知识,并且由于模拟的是仿真的商业环境,需要跟实践相结合,防止脱离实际。教学团队不仅需要在理论方面不断创新,开发出适应跨专业实训的教材和教案,同时要不断深入到企业当中,以锻炼实操能力,不断提高跨专业实训的教学质量。

4.2 合理地安排教学

跨专业实训要求多个专业的学生在同一时间内参加实训,因此需要在教学上做出适当的安排。院系之间需要进行沟通,进行教学的统筹安排,保证不同专业的学生同时参与其中。由于跨专业容纳的学生数量有限,为方便教学管理,经管类专业学生人数较多的高校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多个批次参加实训。

此外,由于跨专业实训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理论基础和综合知识,不适合在大三年级以下的学生中开展,而是适合即将面临求职的大四学生。实训时间可以安排在大三暑假期间或大四上学期。跨专业实训要求学生能持续参与其中,因此各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考虑在数周内全天候完成实训,既可以达到较好的实训效果,也可以不过多地影响学生的求职。

4.3 建立实训平台

跨专业实训需要依托于特定的实训平台。目前,市面上存在多种跨专业实训软件,这些软件具有不同的特点,但基本都能达到跨专业实训的要求。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经费预算情况选择实训平台。实训平台必须具备以下基本功能:(1)资金的结算,不同类型的组织类型的交易关系必然会产生资金关系,实训平台必须能提供资金结算功能;(2)物资的调配,企业进行生产运作必然有输入端和输出端,在模拟运行过程中物资的调配必不可少;(3)模拟岗位的设置,跨专业实训要求进行不同业务职能的训练,设置合理的岗位是必要的;(4)业务流程的规范,企业运作需要内部的协作运行,各种业务流程遵循一定的规范方能进行。对于部分资金不宽裕和条件不健全的高校而言,跨专业实训可以在线下采用纸质手工方法进行,但需要制作大量的单据,做更多的准备,对教学团队的要求更高,相对而言难度较大。

4.4 开发配套教材和业务规则

跨专业实训作为综合类实训课程,需要配套教材进行辅助教学。由于跨专业实训在国内高校正处于起步阶段,目前相关的教材极少,可参考借鉴的方面不多,因此需要教学团队开发出配套教材。[7]此外,不同高校实施的跨专业实训需要结合本校情况进行改进,适应教学的需要。业务规则是指在企业的模拟运作过程中,学生必须遵循一定的操作规范,符合一定的规则,对违背业务规则的行为给予惩罚。如在制造企业的生产制造过程中,什么样的产品需要什么类型的生产设备,需要多少的原材料,需要什么级别的技术工作都是由业务规则进行限制和规范的。业务规则设计越完整,跨专业实训进行越顺畅。因此,完备的业务规则是必不可少的。

5 结语

跨专业实训体现了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打破了经济学和管理学两大学科间的壁垒,促进专业的交叉融合,对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的经管人才具有良好的作用,其运行和实施具有一定的基本模式,同时需要具备相应的实施条件。作为一种刚刚兴起的教学课程,跨专业实训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祝爱民,张彦志,陈炜,等.管理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88-90.

[2] 朱科蓉,王彤,刘守合.跨专业综合实践课程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9):209-211.

[3] 曹刚.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验课程的设计与实施[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1):218-221.

[4] 雷家彬.协同创新视角下高校跨专业教育的模式与实践创新[J].高校教育管理,2014(5):83-86.

跨专业实训总结篇(2)

为贯彻《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中“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的指导意见,加强对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统筹协调和指导,促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同时,为了顺应辽宁经济发展中对先进制造业生产管理人才需求的情况,我们将国家资源库内涵建设的思路与方法辐射到经济管理课程的建设上,在辽宁努力打造经济管理类跨专业虚拟仿真实训中心。

一、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辽宁对经管类人才的需求

近年来辽宁省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扩大了辽宁省的影响力。多年来,辽宁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工业系统紧紧围绕装备制造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突出装备制造业的核心地位,推进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十二五”时期,产业集群以其独到的发展特征和经济效应,成为辽宁省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到2015年,我省百亿以上产业集群将达到100个以上,其中五百亿到千亿的产业集群达到30个,千亿产业集群达到10个以上。随着我省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辽宁省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将大大增加,尤其对先进制造业生产管理人才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辽宁省《2010-2020年人才发展规划》中提到,到2020年,人才资源总量从现在的457万人增加到720万人,增长58%,其中包含经营管理人才95万人。在辽宁省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紧缺人才需求分析中,急需人才岗位排名中第一位是机械(11.8%)、第二位的即为经营管理(9.8%),其人才需求以基层员工为主,半数以上企业不注重学历,以实际能胜任岗位为用人的着眼点,注重人才的实际能力。从606家企事业单位上报的未来五年紧缺人才需求情况,可以看到:人才需求将不断增长,人才需求总数是当前需求的1.37倍,需求热门的岗位包含财务金融、经营管理、人力资源。

在辽宁省的经济发展中,中小企业占据“半壁江山”,2010年的成绩单则显示,我省中小企业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超过了六成。“十二五”期间,我省将按照国家总体部署,集中对12.7万户规模以上成长型中小企业和7.22万户成长型中小企业给予六大扶持政策。从辽宁省社会保障厅提供的数据来看,未来五年,我省中小企业需要高等职业教育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将达到33.4万人,其中基层管理岗位需要25.7万人,平均每年需要5.2万人,占77%以上。

“十二五”时期,辽宁省要完成经济的增长,迫切需要大批各种层面的经管类应用型人才。而传统的经济管理理念和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对经济管理专业人员素质的总体要求是: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经济管理人员不仅要系统地掌握管理、经济、法律等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须懂得相关产业的技术、生产流程、产品特性等业务知识。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深入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领导能力,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持续、快速、健康的经济增长目标与效率低下的传统企业管理方式之间的矛盾,催生了打造辽宁省经济管理类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工商企业管理虚拟仿真综合实训中心)建设的思路。

二、建立经管类跨专业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的必要性

(一)培养高技能、应用型管理人才,为辽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建设经济管理类跨专业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是适应国家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发展战略对信息化管理人才的需要,是服务于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辽宁产业结构调整、产业不断升级,人才需求结构在迅速变化,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显著增加。本项目的实施可以为辽宁经济发展提供急需的信息化管理人才,并拓展管理类专业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开放学院教学资源,建立互动交流机制为我省企业服务,可以更好地为辽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建设集管理工作场景模拟和管理软件模拟于一体的经济管理类跨专业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在实践教学中引用企业经营管理虚拟仿真模式,将“走出校门”的要求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采取教学方法、教学工具和手段创新的方法使学生置身于真实企业的运营管理氛围,模仿企业的实际运作状况进行生产的计划与控制等工作,可以让学生在紧张而极具趣味性的模拟运营管理中得到能力的锻炼、职业素质的提高,提高学生对管理的感性认知和岗位技能,培养高技能、应用型管理人才。虚拟仿真实训l中心的建立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二)建设完整的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供专业基础技能的综合训练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主要解决两个相关的问题:一是实现培养目标应选择的课程及其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二是各课程内容和呈现方式间的互相配合和衔接。课程体系是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系统,不仅要将内部的要素诸如各类课程连结成一个统一整体,还必须充分体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符合学制及学时限制。

建设跨专业综合实训l中心能有效促进经管类专业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有效整合,对经管类各专业学生既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又具有高度的资源共享性,能够为各专业学生提供专业基础技能的综合训练。

(三)建设多位一体的实训基地,促进职业教育更好、更快发展

建设经济管理类跨专业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可以使职业教育获得更有力的资源支持,将实训中心建成集教学、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研发应用推广多位于一体的实训基地,能够使其成为一个辐射辽宁省的示范性工商企业管理培训基地,极大地改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群相关专业的实验实训教学条件。实训教学整体的实习环境和条件也将得到极大的改善与提高,为职业教育更好、更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建立经管类跨专业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的可行性

(一)校企共建模式创新

有专家预测,未来5年内,整个职业教育行业将根据“巩固现有成果、扩大合作范围、提升合作效率”的方针政策来开展校企合作的探索,以此继续拉升就业率。“校企合作”将会开拓更为广阔的空间,并呈现出“政府、企业、学校”三方立体合作的局势。

目前,很多软件公司已与高职院校签署了共建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基地战略合作协议书,成为校企合作战略伙伴,已经进入了实质性的工商企业管理虚拟仿真综合实训中心设计阶段。例如某软件公司,已与清华大学等多家院校共建管理信息化实训中心和经管类人才培养基地。软件公司对经济管理类跨专业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建设的不断加大投入,并深度合作,共同设计实训中心、共同开发实训l项目、共同培养人才,共同建设和管理实训中心。

(二)跨专业的协同训练

专业知识和具体实践是多对多的体系,一个具体实践需要超脱专业范围的综合理论束缚,不存在理论和实践的一一对应模式。因为实践的主体是人,专业或职业实践是一种社会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因此,很多院校在实践教学中关注协同训练的问题。

跨专业协同训练的教学活动已经在一些课程中开展。如《ERP沙盘模拟》,《企业管理设计》,《企业经营模拟》等等。由不同专业学生组成实验团队对多个专业领域知识和实践进行训练,沟通人与人、学校与社会、专业与专业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训练掌握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掌握不同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条件和作用范围。

(三)特色专业实训与综合实训l的有机结合

根据经管类实践教学的发展规律,在完成了课程级、专业级、专业综合级实训l教学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可以通过经管类跨专业校内综合实训平台开设跨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形成特色专业建设与综合实训的有机结合。

各类学校也可以在跨专业实训l的基础上,进行特色专业平台的打造,实现实践教学的统一管理。在教学内容上实现学科体系到行动体系的转变。

(四)高度重视实践教学

“重基础、强实践”一直是经管类专业教学的基本原则。作为高等教育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实验室建设以及加强实践环节教学也是教育部“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体现。因此,各类院校都高度重视经济管理专业实训教学工作,并将实训教学改革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及以推动教学理念、教学体系、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管理体制、运行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

近年来,各类院校已陆续建立了经管类专业实验室,培养一批有一定实训指导经验的教师和实训指导专职教师,这些工作为经管类跨专业实训中心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经管类跨专业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的功能实现

以“立足学情、校企合作、突出特色、资源共享”为原则,通过统筹规划和高端设计,实现实训教学从分散管理向集成管理的转变,实训教学体系由重视单一能力培养向重视综合能力培养的转变,实验室建设从单独设计向综合规划转变,实验室功能从单一功能向综合功能转变,探索构建一个有利于“基础好、能力强、复合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经管类综合实训l教学新模,建立一个经管类跨专业虚拟仿真综合实训中心。跨专业综合实训中心建成后同时具备四个功能:

(一)人才培养功能

经济管理类跨专业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是针对行业或岗位的技能培养而设立的工作环境,是系统的技能训练场所,其运行从形式上强调企业性,从运作上讲求职业性,它让学生在一个仿真的企业环境下进行综合能力素质的训练。而且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的建成,能够同时满足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主体的经管类所有专业的课程单项试验、专业综合实训、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的需要,并辐射辽宁省内其他同类专业院校。

实训中心的企业职能模拟训练既可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又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思维,为辽宁经济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二)资源共享功能

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与协调下,把跨专业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建成省内实践教学及培训基地、人才培养中心和技能鉴定中心。这样,可利用有限的实训基地中心为社会和其他院校服务。避免重复建设,实现资源共享。通过资源共享,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获得职业技能的培训l与考核,积累较多的工作经验,提前与社会接轨,缩短就业上岗后的适应期。

(三)服务社会功能

可根据职业岗位群或专业技术领域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制订相应的培训大纲和设置培训l项目。除面向高职高专学生上岗前的职业培训外,还面向社会开展职业培训,满足省内企业管理人员的进修培训、新员工岗前培训l、管理咨询、管理软件开发、各种认证考试等社会需要。

经济管理类跨专业虚拟仿真实训l中心逐步创造条件,成为职业资格鉴定中心,按照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及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对学生职业技能鉴定的具体要求,设置考核模块,建立试题库,供培训与考核选择。凡是经过培训的人员都可以在基地进行职业资格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培训、考核现有技术应用性人才和进行继续教育和职业技能鉴定的重要基地。

跨专业实训总结篇(3)

(一)课程简介

跨专业综合仿真实训利用高校教学资源,依托综合实训软件,构建高度仿真的模拟环境――以制造业企业生产经营销售为核心,与供应商、物流商、贸易商形成完整产业链,同有关政府机构、中介服务机构、金融机构相互关联,形成完整的一系列经济组织及其业务运作的系统。

(二)课程特点

跨专业综合实训突破现有经管类各专业实践教学自为一体的局面,集成经管类各专业知识体系,结合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创造性地建立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实践教学体系。高仿真实训环境设计,学生的经营决策行为实时改变实训的数据,动态数据环境突破了以往静止单一的实训模式,增加了专业实训的难度,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在动态变化的数据环境中运用专业知识作出决策,实现了综合实训由静态模拟到动态真实的转变,高度模拟了现实社会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跨专业综合仿真实习注重学生全面能力培养,包括专业知识与技能实践能力、跨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市场竞争与决策能力、团队组织与协作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

二、跨专业仿真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实践

(一)平台搭建

课程依托方宇博业开发的“经管类跨专业虚拟仿真综合实训平台VTS-M”系统,构建虚拟仿真现代商业环境与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的学习训练、教学管理与评测的一体化平台系统。

仿真实习平台模拟电子设备制造业运营环境。由电子设备制造公司、原材料供应商、贸易公司组成的供应链,组建辅助机构:商业银行、第三方物流、会计师事务所、工商局、税务局和媒体中心。从市场环境、工作场景、业务流程、机构设置等多个方面进行全景仿真,为学生提供了制造、贸易、供应、物流服务、政务服务等多种形态的仿真组织。

(二)硬件配备

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由于涉及多岗位的协同运作,对实训的场地有一定的要求,通常要容纳100人以上,并能满足后续扩容的要求。因为实训内容高仿真,在场地设置上也应尽可能模拟现实。制造公司、贸易公司、供应商办公室,银行柜台、工商局等各个区域尽可能按照实际工作环境布局和配置各种设备和办公用具,营造职业工作氛围。实训设备配置,对服务器、终端机等设备均有详细而具体的要求,在满足基本教学运行的情况下,需要适度考虑后续软硬件升级的问题。

(三)教学组织

跨专业仿真综合实训开课面向经管类各专业,要求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同一时间完成相应的实训活动,对教学时间的要求比较严格。该实训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较强,对学生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有一定要求,在学完相应的前置课程和相关专业单项实训后开设较为适宜,一般在大三第二学期或大四第一学期开设比较合适。

以石河子大学商学院跨专业综合仿真实训为例,实训课程针对审计学、金融学、统计学、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6个专业的学生,开课时间是大四第二学期初,实训安排80学时,集中在四周时间,每天下午四学时。每期人数约200人,配备6名实训教师,来自各专业方向,在实训过程中,负责解答相关业务问题,控制实训进度,协调现场事务,组织部署和评定实训成绩。另有一名实验员负责硬软件维护。

(四)实训内容及课程安排

实训仿真环境中,制造企业、贸易企业、供应商、物流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在线上完成从企业注册至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线下完成企业注册登记、员工招聘、会计账务处理,以及生产经营,网络运营维护业务,工商局、税务局办理各类注册、审批、登记业务,银行负责办理各机构开户、结算、贷款等业务。

课时安排:课程简介及开课动员4学时,CEO竞聘及员工招聘8学时,企业注册8学时,经营规则学习4学时,试运营1-4季度16学时,正式运营1-8季度32学时,课程总结4学时,资料整理归档4学时。

实训进行中,学生根据各自岗位职责,履行任务,完成企业或机构经营目标。此外,还特别设计最佳简历评选、企业宣传海报评比、企业logo设计大赛、点钞大赛、CEO论坛等活动丰富实训内容。

(五)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将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既考虑团队业绩也考察个人表现。以核心制造企业为例,其考核重点关注期末经营业绩,网络运营情况、财务处理的规范性与准确性。此外还注重学生在实训全过程中的参与度、实训任务完成情况及实训结束之后的总结反思。不仅关注学生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还对其团队观念、竞争意识、人际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进行总体考量。期末经营业绩考核可以采用软件中自带的经营分析,也可以依据财务指标(如所有者权益)进行计算,教师也可以灵活设置考核标准进行排名。个人考核参照CEO对员工的评价,按照员工工作表现确定成绩等级。

(六)教学效果

石河子大学商学院开设仿真综合实训课程以来,共四届13个班级约650名同学参与实训,根据反馈信息来看,仿真综合实训突破了教学场所限制,使教学更加?N近真实,学生参与到实践环节,提高了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在实训中融会专业知识,了解掌握相关辅助知识与技能,初步具备了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综合决策力、执行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以企业为单位的小组课程实训,让企业员工在CEO领导下团结协作,互相配合,在学习中结下友谊,同时锻炼了团队组织与协作能力。

三、跨专业仿真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反思

(1)仿真综合实训创造了一个虚拟环境,并在虚拟环境中设置了一系列游戏规则,但规则有漏洞,学生在实训中会利用系统漏洞,如:系统里允许企业间转账,供应链上下游之间会相互拆借资金,导致民间借贷泛滥。

跨专业实训总结篇(4)

1 概述

我国电力系统变电运行与变电检修一直以来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专业,并各自拥有自己的一系列安全生产与培训教育制度体系。国家电网公司通过“三集五大”体系的建设,着力推进运维一体化新的生产组织模式。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大检修”体系建设的思路,将电网生产中变电运行、变电检修专业分工的工作方式转变为运维一体化模式,运维一体化的主要工作内容和难点就是实现变电运行和检修专业“双向融合”,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变电运维一体化过渡阶段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通过分析培养运维一体化跨专业综合性人才的思路、目标与原则,研究运维一体化培训工作面临的新任务,提出快速适应新机制对人才需求的培训纲要,并总结操作实践过程的重要经验,在实践中首次提出了以培养“跨专业综合性人才”为目标的“深度融入式”培训体系,为变电运维一体化培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 培训体系实施方案

2.1 深度融入式培训体系的目标

通过跨专业学习提高班组成员能力,提升运维一体化培训效果,以达到培养跨专业综合性人才的目标。

以变电运行及检修人员为培养对象,强化运维、检修人员的理论知识以及实际技能操作培训,改变运行、检修专业人员的传统工作模式,通过跨专业融入式培训模式,培养具有运行和维护一体化的复合型人才,全面推进“大检修”的落地,为“三集五大”体系的建设提供坚强的跨专业综合性人力资源和智力保障。

2.2 深度融入式培训体系的制度保障

在具体做法上,通过组织各运行人员对移交业务逐项进行业务技能考核和资格考试,同时将考核情况列入运维人员晋升和岗位级别薪金上调的主要依据。实现对运维人员的考核评价由感性评价到理性考核的转变,对于考核优秀的运行人员给予有效的激励,促使达到培养跨专业综合性人才的效果。

2.3 跨专业综合性人才培养平台

搭建以运行和检修岗位人员互相借调、互相参与班组具体工作为依托的人才培养平台,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以文化引导为手段,更加注重人的价值观念的软管理作用。电力企业多为国有独资企业,具有人才流动性不强的特点,不利于员工才能的发挥,需要搭建一个人才发挥才能的平台,以利于基层班组技术人员价值的体现。

针对运维一体化跨专业综合性人才培养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强人员交流,让运行人员参与检修工作,又让检修人员指导运行人员开展检修工作,同时学习运行知识;定期培训、定期考试、定期总结,形成“培训有组织、效果有反馈”的机制,跨专业综合性人才的培养有了平台、有了载体,不再流于形式。

2.4 深度融入式培训体系实践的文化氛围

优秀的文化具有强大的导向功能和凝聚功能,是顺境中的剂,是逆境中的粘合剂。先进的培训理念是跨专业综合性人才培养的重要前提和灵魂,也是运维一体化培训最重要的部分。开展深度融入式培训体系的实践,首先要树立与培养“跨专业综合性人才”相适应的“培训是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理念,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理念和不断创新的理念。先进的培训理念不能仅靠行政命令推行,而是要通过引导的方式使员工意识到不断自我超越,生命才更有意义。先进培训理念的深入人心,使团队学习、系统思考在和谐的氛围中实现个人特点最大化,转化为统一目标下的团体智慧。

3 深度融入式培训体系实践的主要做法

目前,临沂分部下辖变电运维一、二班两个运维班组,变电检修班一个检修班组,其中变电运维二班在日照市,结合实际情况,分部根据人员年龄结构特点,首次调整30岁以下运维人员到变电检修班学习,并调整3名变电检修人员到变电运维班指导维护类检修工作,同时学习运行知识,作为第一批培训人员。在第一批培训结束后,开展第二批次培训,以调整中青年员工为主。根据培训情况,再开展第三批次培训,以调整工作多年的老师傅为主,做到培训无死角、覆盖全员,加快推进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进程,同时力争培养出一批检修业务“一精多通”(本专业业务精湛,并掌握其它专业的基本技能)、运维业务相辅相成(具备开展变电维护类检修工作能力,并熟练掌握原运行工作,做到相互促进)的综合性人才。

4 培训效果

“深度融入式”培训是临沂分部在“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新形势下,积极探索出的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培训模式,为公司运维一体化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并在其它供电公司得到推广应用。通过开展培训,有力推进了运维一体化工作进程。

4.1 加快了运维人员对业务技能的掌握

运维人员直接参与检修工作,而不是在开展工作时请检修人员作指导,真正能接触到检修业务的核心内容,避免了课堂上讲得轰轰烈烈,现场干工作一筹莫展的现象发生。运维人员在实践中学习,并得到锻炼,切实提高运维班人员的变电维护类检修业务水平。

4.2 促进了变电运维、变电检修专业间的融合

运维人员学习变电维护类检修业务并积极投身到检修班组的建设当中,承担检修班组一系列资料整理方面的工作,切实地了解到检修班组的工作模式,加深了对业务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同时,运维人员的加入,也给检修班组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检修人员的学习,运维、检修人员相互学习对方工作上的优点、亮点,共同提高,真正实现了“跨专业综合性人才”的培养。

4.3 储备了“运检一体化”体系下的复合型人才

到站工作的检修人员不但对驻站人员开展培训,还要学习变电运行的知识并参与相关工作,使得检修人员更系统地掌握了运行知识,为大检修模式下运检一体化的实施做好了人才储备。

5 结束语

变电运维作为电力系统的核心专业,需要大量技术水平高、专业知识面广的人员,“深度融入式”培训体系的实践有效促进了运维和检修两大专业的融合、互助,在运维和检修班组涌现出一批“跨专业综合性人才”,这些具有前瞻性、开创性、引领力和影响力的员工又有力地推动了运维一体化培训的蓬勃发展,“深度融入式”培训体系必将成为新形势下电网企业培养人才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跨专业实训总结篇(5)

跨栏跑,是田径运动中技术相对复杂、节奏性比较强、锻炼价值比较高的项目。根据业余体校跨栏项目的最小年龄13岁的参赛要求,跨栏项目运动员的培养最理想的阶段,应从10岁左右的少年儿童就开始进行训练。而跨栏跑项目的特点和业余训练的性质决定了训练时间没有保障,使少年儿童选手在业余训练阶段容易出现很多技术错误。因此,如何在这种条件下使少年运动员尽快克服技术难度,达到应有的水平,完成各级比赛任务,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后备人才,是许多跨栏教练员需要面临的问题。针对跨栏跑的特点和笔者的亲身体验,谈一下针对少年儿童跨栏跑业余训练中的―些探索和思考。

一、明确训练的指导思想

要做到训练方法的科学合理先要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合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才能使训练中出现的矛盾得以分析和解决。其次,教练员要怀抱强烈的责任感,加强跨栏跑理论的学习和训练方法的理解,将满腔热情投入到跨栏项目的业余训练中。再次,教练员在跨栏训练中应注重对少年运动员身体体能、运动技术、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的培养。最后,要根据少年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正处于学习阶段的客观条件,因材施教,才能达到训练的目的。由此可见,指导思想是辨证统一的,明确了训练的指导思想,更易于训练的开展,更易于达到充分挖掘少年儿童在跨栏跑运动方面的潜质的目的。

二、培养少年儿童对跨栏跑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树立一个科学的训练指导思想固然重要,激发学习热情也是提高训练效率的必要手段之一。培养少年儿童对跨栏跑的兴趣,可以提高训练中的积极性,使少年儿童对长期的艰苦训练有良好的心理预期和准备,产生较好的训练效果。在身体训练的同时注意观察少年儿童的心理规律,当运动员对训练产生厌烦情绪的时候,可以通过组织大家观看国内外高水平运动员的跨栏跑比赛节目,例如刘翔2004年奥运会110M栏决赛,同时结合跨栏跑训练的音像资料,讲解跨栏跑的技术要领。精彩激烈的比赛片段将为国争光的梦想植入少年儿童的心里,使少年儿童产生刻苦训练实现梦想的积极态度。另外,电影中运动员规范合理的动作示范,使少年运动员对跨栏跑的动作要领产生强烈的感性认知。通过这些方式,均可以促使少年儿童对跨栏跑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持续的训练热情,这对于接下来的技术训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科学合理的跨栏跑运动训练方法

由于跨栏跑项目的特点,要求全身肌肉的协调配合才能完成,技术复杂度高,使少年儿童选手在业余训练各个阶段(10~17岁)都会出现一些技术错误,如:起跨消极、起跨点过近、全脚掌着地、重心较低、直腿攻摆、蹬地不充分、跳栏、起跨腿后拖、没有积极提拉、下栏后停顿、上体过直、重心落在下栏点后面等。要想使少年儿童较快地掌握跨栏技术、取得较好的成绩,必须在技术训练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上狠下功夫,结合少年儿童的生理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力量素质训练和专项技术训练。

(一)力量素质训练

由于少年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开展力量素质训练必须根据不同的年龄特点区别进行。

10~13岁的少年儿童的力量训练,应以发展各个身体部位的一般力量为目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改善并增强肌肉内的协调性,特别是脚掌、踝关节小肌群等部位肌肉的协调发展。练习主要进行动力性练习,而因尚未发育完全的无氧代谢系统工作能力较差,尽量避免或减少进行静力练习,而以动力练习为主。

14~16岁的少年的力量素质训练,应以发展全身肌肉的力量为主要任务,达到增大肌肉横断面积的目的,可以通过大量的负重训练。同时肌肉群的绝对力量如起跨时的蹬伸力量,对跨栏技术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也需通过训练进行加强。

要发展这个年龄段儿童全身肌肉力量的有效方法,均应结合跨栏跑的技术特点并以速度和力量为重点训练方向。如采用立定跳、蛙跳、立定三级跳、多级跳、跳栏架及台阶等各种跳跃练习;抛实心球、铅球、举哑铃、拉皮条以及轻杠铃等轻器械练习;杠铃推、挺、抓、卧推及下蹲等较重的力量练习;以及各种综合练习器械。

(二)跨栏跑专项技术训练

少年儿童跨栏跑项目的专项技术训练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可提高少年儿童业余跨栏跑训练的效率。

1.初始训练阶段。初始训练阶段是以发展速度、灵敏度和协调能力为主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前提为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提高速度能力的训练方法为,短跑训练贯穿于全年训练计划中。要突出跨栏跑速度“高重心,快频率”的技术特点,可进行平跑速度训练。对于初步的动作定型的养成,可以采用走栏和慢跑上栏相结合的训练方法。在这一阶段,训练量的70~75%应为一般的身体训练,10~15%为专项的身体训练,10~20%为技术的训练量。同时,教练员应根据少年儿童的实际年龄与生物年龄,结合运动员的身心发展状况和训练水平,针对性的控制和调整训练量和负荷能力。

2.基本训练阶段。基本训练阶段是以发展跨栏跑技能为主的阶段,初步形成良好的跨栏跑节奏感。这个阶段的前提为全面发展运动技能,采用的训练方法可以通过“三步上栏”的方式,步骤一般为先跨3~5栏,后跨6~8栏。每周至少安排两次总数为30~40个栏架的三步上栏练习,以及一次短距离总数为10~15个栏架的跨栏跑练习。同时可穿插增加趣味性的跨栏跑练习例如5步过栏跑、7步过栏跑或者降低栏高和栏距的跨栏跑的方式提高少年儿童训练的情绪和兴奋度。

在这一阶段,一般身体训练量为30~35%,在总训练量中的比重要相应减少;专项身体训练量和技术训练量的比重逐渐加大,分别占总训练量的30~35%和30~40%教练员在进行运动员训练的负荷量安排时,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考虑少年儿童身心发育的生理特点。首先不宜在跨栏跑训练中安排过多的极限负荷的跑步训练;其次,应根据少年儿童的具体情况制定多年的跨栏跑训练计划特别是负荷强度增加的幅度。过多的极限负荷跑量和不适宜的负荷强度使运动员易形成早期的神经损伤和速度障碍,对少年儿童的身心发育造成影响。

此外,这一阶段的跨栏跑训练是培养少年运动员节奏感和栏感的有利阶段。节奏感和栏感是运动员发挥技术和速度的基础,它是一种跨栏运动员对栏间跑和全程跑的空间感觉。

(三)训练时的注意事项

1.训练手段要多样化,富有趣味性,避免好玩的少年儿童对单调的训练产生厌倦情绪。

2.在全面发展素质的基础上,专项身体训练的比重应逐渐增加。

3.不仅要注重跨栏技术的训练,也要注意培养节奏感和栏感。

4.应突出速度性力量训练,尤其以负重或不负重的模仿型力量素质训练为主。

四、业余少年儿童跨栏跑技术训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刘翔的成功经验表明,体育竞赛不仅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长期稳定的技术能力是保持运动水平的基础,因此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是可行且必要的。

首先,少年儿童业余训练时期掌握正确的专项训练方法,打好跨栏跑技术基础,有利于延长将来的运动寿命和保持运动水平。掌握运动技术水平是影响成绩好坏的关键因素,少年儿童的接受能力足够掌握好各种运动技术。我国许多运动项目重能力轻技术的倾向从少年业余训练阶段就开始存在,由于薄弱的技术基础、错误的技术定型和不够科学的训练方法,导致了伤病的发生,很多运动员均走上了早熟早衰的道路。因此,少年业余时期就开始进行专项技术训练,采用正确的训练方法学习动作技术,打好早期专项化基础,是达到高水平的关键。

其次,跨栏跑项目的特点,需要从少年业余时期就进行系统的技术培训。跨栏跑运动包括起跑和起跑后加速跑技术,跨栏步技术、栏间跑技术以及跑跨结合技术和冲刺技术等多项技术环节,训练难度大,复杂程度高,只有从少年业余时期就进行扎实的基础学习,掌握规范的动作要点,在成年后进入专业队伍才能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

五、结论

我国现行的业余训练体制,使从事业余训练的教练员和运动员面临训练时间没有保障的问题,对于技术难度大且必须有足够稳定时间进行系统训练的跨栏跑运动项目,一个合理科学且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的制定和完善是值得广大教练员探讨的问题。本文首先明确了训练指导思想,提出在培养少年儿童对跨栏跑运动兴趣的前提下,要遵循少年儿童运动员生理心理和认知的规律,合理选择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最后对从少年业余时期就进行跨栏跑技术训练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为跨栏跑运动少年业余训练工作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提供了可行的方案。

参考文献:

[1] 教材编写组.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 田径教材编写组.田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 沈小坤.跨栏运动员的训练法[M].南京:江苏体育科技出版社,1982.

[4] 陈小蓉.要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J].中国学校体育,1996,(3).

[5] 于遐著.田径运动员心理品质分类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1996,(5).

跨专业实训总结篇(6)

1.背景研究

中国正处在产业层次提升和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理论上经济增长放缓失业率会上升,因此依靠经济增长来扩大就业目前不现实,产业结构调整必然要求创业也随之转型升级。

浙江省政府近日出台关于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意见,积极构建创新创业生态圈,开创具有浙江特色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局面。具体措施有: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推进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改革;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设校内校外实践基地、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等作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每年举办浙江省大学生创业大赛,以大赛为平台吸引社会资本对优秀项目的资金扶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以赛促学,以赛促就业,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技能。

外贸行业也正面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贸易方式转变。传统外贸出口所经历的渠道通常是:中国生产商/制造商、中国出口商、外国进口商、外国批发商、外国零售商、外国消费者,跨境电商作为基于互联网的运营模式,正在再造传统出口渠道,将其变为中国生产商/制造商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可以直接面对外国批发商、零售商,甚至消费者。由于渠道缩短,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和物流成本,为出口企业提升赢利水平和消费者获得更多的实惠提供了可能。2014年浙江省实现跨境电商出口销售额约63.5亿美元,高居全国第二,约占全国总量的20%。杭州成为唯一一个部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义乌早在2011年就已经是国家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已将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搬上互联网;宁波则在跨境电商进口方面有着骄人的业绩,成为2013年首批国务院批准的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城市之一。可见,浙江省跨境电商进出口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并且发展前景广阔,是中小微企业转变传统贸易方式、注入外贸增长新动力的重要选择途径。

2.跨境电商人才供需缺口催生高校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改革

2.1跨境电商发展快、人才需求数量大、规格要求高

2013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为3.1万亿元,增长率为31.3%,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约为11.9%。商务部预测,2016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为6.5万亿元,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约为15%,到2017年跨境电商在进出口贸易总额中的渗透率将达到20%左右。我国跨境电商高速发展不仅对人才需求数量巨大,而且随着跨境电商企业销售的产品品类和销售市场更加多元化,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所要求的跨境电商人才必须具备外语能力和外贸业务知识,熟悉跨境第三方操作平台规则,掌握跨境电商操作基本工作流程,具备跨境店铺运营管理、客服服务和电商操作技术等业务能力的、外贸和电商的复合型人才。

2.2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滞后,课程体系脱离实际

很多高校开设了国际经贸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但是跨境电子商务属于交叉性学科,既有国际经贸的特点,也有电子商务的特点,单一专业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企业需要兼具国际经贸和电子商务特征的复合型人才。根据2015年6月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务研究中心联合阿里研究院公布的《中国跨境电商人才研究报告》中的数据,85.9%的企业认为跨境电商人才缺口严重存在,招到的人不能按要求完成工作任务的比例高达82.4%。

2.3高职教育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建设

跨专业实训总结篇(7)

(专题培训方案)

在当前中美贸易摩擦不断、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国际竞争新形势下,为了加强德阳市经开区经济建设,提高跨境电商企业负责人的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更好地发挥经开区的产业优势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受德阳市经开区政府委托,四川止正教育培训研究院拟承担德阳市经开区进出口贸易专题培训,现拟定培训方案如下:

一、 培训对象及地点

(1)培训对象:德阳经开区40家进出口贸易、跨境电商企业负责人。

(2)培训地点:深圳。

二、 培训时间

2021年10月/11月,专题培训+基地考察共计5天。

三、 培训目标

1.总目标

提升德阳市经开区进出口业务企业、跨境电商企业负责人的综合能力及管理水平,了解当前国际贸易形势,开阔全球视野。

2.具体目标

(1)通过讲座培训课程推广先进的经营理念,专业的技术指导,提高企业负责人的运营能力。

(2)企业负责人充分了解进出口经营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点,并采取措施防范这些风险,提高企业进出口合规管理水平,保护企业的合法利益。

(3)全面系统掌握进出口各环节操作要点和技巧,做一个进出口全程都有把握的专业人士,打造专业的进出口团队,规范工作流程防范贸易风险。

(4)组织企业负责人前往深圳市知名企业参观,进行经验交流与学习。

(5)了解当前国际贸易形势,提升学员综合能力素养,开拓视野格局。

四、 培训形式与特点

跨专业实训总结篇(8)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位于粤西海滨城市阳江,通过实施诸多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并充分发挥传统的刀剪五金工业制造行业的优势,在发展态势良好的广东外贸经济中也创下了一片天地。五金刀剪业是阳江传统的优势特色产业和中国百佳产业集群之一。全市五金刀剪生产企业1500多家,从业人员30余万人,产量占和出口量分别为全国的70%和85%,先后获得中国小刀中心、中国菜刀中心、中国剪刀中心、中国美容化妆工具中心、中国刀剪机械制造中心等称号,是广为人知和名符其实的中国刀剪之都。作为阳江市的支柱产业,2015年五金刀剪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38.03亿元,同比增长6.80%,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26.90%。2016年3月1日,阳江市人民政府颁布了《阳江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五金刀剪产业发展上水平的实施意见》,意见指出,要完善网上交易平台,积极拓展我市五金刀剪跨境电商业务发展,到十三五期末,实现五金刀剪产业规模超千亿元,年均增长15%。对此,阳东祥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阳江电子商务协会会长叶桂专坦言,通过电子商务谋发展是刀剪企业必须走的路,然而,与众多刀剪企业的跨境电子商务发展需求相比,阳江跨境电商人才缺口巨大;同时,阳江从事刀剪业生产和进出口业务的大多是家族式的中小企业,甚至小微企业,这类企业对跨境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相对较多,由于企业规模及用人成本的问题,更倾向于招聘同时具有英语、商务和跨境电商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的专科人才。

随着广东省及阳江市对外经济的强势发展,职业化、技能化、懂跨境电商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已成为企业参与国际商务竞争必备的因素。

1、阳江地区外贸企业对跨境电商人才的岗位能力与素质要求

为了了解阳江地区外贸企业对跨境电商人才的岗位能力与素质要求,笔者选取了包括阳江电子商务协会会员在内的阳江市共200多家外贸电商企业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目前阳江跨境电商急需的岗位主要包括跨境电商产品专员、跨境电商销售专员、跨境电商运营主管和跨境电商推广专员。

阳江市外贸企业对跨境电商从业人员的学历结构要求不高,专科起点即可。这与阳江属于粤西的经济欠发达地区,难以支付高薪酬以留住高层次的人才有关;同时,企业普遍反映,相对本科生而言,专科生更能吃苦耐劳,对薪酬的要求也不会很高,属于经济适用型人才。

然而,调查也反映出企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是比较高的,对于跨境电商做从业人员,企业希望能够招到复合型、交叉型的从才,在要求他们具备优良的职业素养的同时,一方面要求他们能深谙海外消费者的风俗习惯和购物偏好,有较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能顺畅地与客户进行商务沟通,另一方面要求他们能熟悉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的操作、营销和推广方法。

2、面向区域经济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对策

面对区域经济对跨境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至关重要(何雪莲,2012)。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定位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地方产业特色和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为此,本专业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团队的建设和实训基地的打造等方面着手,以培养出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跨境电商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2.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对专业培养内容和培养模式的选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刘瑶,2014)。为了能明确适应阳江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要对区域经济的人才需求开展深入调研。

为了满足阳江市跨境电商企业的用人需求,贯彻面向产业、服务产业、提升产业的职业教育理念,我们深入阳江市电子商务协会和企业进行调研,了解各个工作岗位的性质、岗位职责以及对职位的任职要求,构建了以英语为本、以商务为纲、以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英语沟通能力、国际商务业务能力、跨境电子商务业务能力和商务服务与管理能力四大专业核心能力,帮助学生零距离就业,为本地区现代商贸服务业第一线培养英语好、商务通、办事强的发展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2.2 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需要课程来支撑的(刘记,2015)。通过对外贸企业的调研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我们根据跨境电商岗位群工作任务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来设计课程,遵循宽基础精技能可转型利拓展的综合培养原则,构建与企业岗位需求相适应的专业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主要分为四大模块:职业素质模块、专业课程模块、专业方向模块、专业拓展模块。

四大课程模块相辅相成,共同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岗位核心业务能力,以满足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

2.3 打造高素质教学团队

能否成功报告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出高质量的跨境电商人才,关键是拥有一支以复合性为特征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沈凤池,2010)。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在具有扎实的商务英语语言技能和国际贸易业务操作技能的同时,还要有从事企业跨境贸电商的操作经验和一定的电子商务技术。为此,我们建构了校企合作专业双带头人,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并行架构的教学团队。首先,聘请电子商务协会和外贸企业的知名行业专家担任专业带头人,为师生开设讲座、培训,介绍行业的最新发展动向,拓展师生的专业视野和国际视野,并及时交流企业的人才的需求信息;其次,校内专业教师每周安排时间共同研讨专业理论知识,每年分批到企业进行实践活动,通过内外兼修,完善和加强自身的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提高职教水平。第三,聘请企业技术及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强化对学生实践技能的指导与管理。通过以上措施,保证专业人才的培养能紧跟行业和企业的发展。

2.4 打造开放式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为了更好地培养跨境电商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岗位业务能力,我们将商务英语专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资源整合,引进跨境行业领军企业,重新打造以跨境电商人才职业能力训练为主体,适合学生开展实训、实习、实战、创业的开放式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具体建设思路如下:

(1)植入企业项目,创新实训教学内容与手段。根据高职高专做中学,学中做的教育教学理念,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实训教学大纲,根据企业的需要安排实训内容,植入企业项目,开展以真实工作项目为导向的项目教学,专兼职教师相互协作,在校内实现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2)开设订单班,满足企业个性化人才需求。从事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出口业务的公司需要大量的跨境平台操作、运营销售和推广人员,订单班恰好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大量需求。订单式的最大特点是能根据企业需求设置教学内容,从而保证学生的技能训练与企业岗位要求相一致,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相一致。本专业与珠海速卖通公司合作,已完成一期订单班学员的培训,目前有十多位同学在该公司顶岗实习,其中有8位同学已成长为速卖通、EBAY、亚马逊等平台的小组长。具体做法是:在第五学期初,公司人事部到校园宣讲,选拔合适的学生组建订单班,接着在校内进行为期2个月的岗前培训,然后到企业顶岗实习。企业选派具有丰富经验的高技能人才对学生进行跨境电商通识培训,再轮流熟习速卖通、EBAY、亚马逊等跨境电商平台的销售、推广与运营,最终选择一个岗位进行定岗工作。订单班的实施有助于学生提早适应和习惯企业文化,缩短了学生的上岗适应期(郑雪英,赵婷,2014)。随着阳江跨境电商园的落成,我们将在阳江大力推广这一做法。

(3)成立跨境电商运营中心,为企业提供代运营服务。利用阳江市大量中小外贸企业转型跨境电商的机会,成立跨境电商运营中心,企业和校内教师相协作,共同指导学生为企业提供代运营服务,为学生的实训提供真实的项目和环境,在校内形成干中学的实战环境,积累跨境平台实践经验。

跨专业实训总结篇(9)

1基于赛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

赛教融合的核心即“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其目的是通过比赛促进学生学习效果与教师教学能力相互提高。根据目标设置理论,实现目标的前提是目标明确、对学习者有重要意义,而且学习内容切合真实环境。

1.1目标明确且具有挑战性,学生学习动力足

研究证实,明确的目标更容易提高学习效果,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目标更容易激发学习动力。跨境电商专项赛明确的比赛内容、清晰的评分标准、规范的参赛流程,为省内高校大学生提供了同场竞技的舞台。作为高校学生,通过校赛、资格赛、现场决赛层层选拔,与高水平选手比拼专业能力,充满成就感和自豪感,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动力。

1.2目标重要性高,学生学习效果好,教师教学技能强

目标的重要性通过影响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努力程度,间接提高学习绩效。比赛成绩增加了学生在评奖、评优、就业和保研等活动的竞争力,对学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比赛成绩作为教师教学成果,也是评定职称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在比赛成绩的激励下,学生能有效学习比赛内容和技能。教师为争取更好地成绩,将主动按照比赛要求学习最前沿的知识,及时改进教学方法与技巧。

1.3比赛内容真实度高,学生应用能力强

目标内容与真实情况越吻合,越容易刺激学习者的学习动力,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跨境电商专项赛分为平台赛和数据分析赛,其中平台赛要求学生个人在一定时间内完成B2B和B2C跨境电商平台规定的操作。数据分析赛要求团队在一定时间内获取数据、建立模型、分析数据、并制作成报告。比赛综合考察了学生的平台操作能力、数据分析与决策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抗压能力,体现跨境电商企业对员工的能力要求。其中平台赛以盈利额、点击率、转化率等为评分指标。数据分析赛以思路的可行性、数据来源的准确性、方法的适用性、结论的应用价值等为评价指标。比赛项目是对跨境电商实战的模拟,与企业业务结合紧密,有利于学生学习并应用所学技能。

2基于赛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1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综合考察各地方高校的跨境电商人才模式,结合企业和市场对跨境电商人才需求,并通过征询相关领域专家的意见,制定了本专业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能适应现代社会商务运营的复合型专业人才。2.2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应用能力为导向,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综合素质的训练与培养。通过开展一系列学科专业竞赛,实践赛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达到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2.3人才培养方案

(1)基于目标设置理论,构建课程体系。从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目标出发,考虑到复合型人才既要熟练操作跨境电商平台,又要具备数据分析与决策能力。因此在构建课程体系时,从理论课与实验课、实践周实训、实习三个维度构建,具体如表1所示。(2)实施“三维一体的理实”模式。从大学整体看,是指在校专业学习与校外专业实习结合;从学期看,是指专业学习与实践周结合;从课程看,是指课程理论学习与实验实训结合。(3)组织比赛,逐步实现培养目标。通过职业规划大赛让学生设定职业发展目标。实践周锻炼了学生跨境电商的实践操作技能,跨境电商专项赛锻炼了学生的综合技能。

3基于赛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赛教融合模式关键是让学生设立合适的目标,增强其学习动力。根据目标设置的“GOALS”步骤法,首先让学生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根据自身条件设立目标和子目标;其次,让其通过自主学习、修正学习方法达成子目标;最后,在实现子目标基础上达成总目标。为此,分阶段按上述步骤规划、实施。

3.1专业教育加深学生对专业的了解程度

每年在新生开学以后,学院都会组织专业教育讲座。该讲座由系主任介绍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竞赛安排。由主管教学的副院长负责讲授专业教育课,让学生对培养目标以及就业方向有了更全面、更清晰的认知。

3.2职业规划大赛帮助学生明确目标

职业规划大赛面向一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旨在培养学生明确目标和规划路径的能力。比赛考察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水平,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综合运用职业规划方法与理论,在教师指导下,建立明确、科学的目标和具体的规划路径,比赛成果为学生指明了学习方向。

3.3实践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实践周是训练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教师指导在一个教学周完成特定任务。任务注重实操,对接现实工作与比赛项目,对学生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抗压能力、组织能力具有良好的训练效果。“跨境电子商务”实践周要求学生以团队形式参加,训练团队在亚马逊、虾皮等主流跨境电商平台的操作技能,为学生参加跨境电商专项赛打好基础。

3.4跨境电商专项赛锻炼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1)赛前动员阶段。认真研读比赛文件,组织动员大会,向学生详细介绍比赛要求与流程,鼓励学生组队报名参加比赛。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设立比赛目标,通过目标设置理论,分解目标。(2)训练阶段。首先,指导教师团队根据比赛要求和学生目标,充分发挥教师专长,统筹安排指导教师任务,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最终形成较为系统的训练计划;其次,实施训练计划,对训练中学生遇到的问题,指导老师团队及时解答,强化训练效果;最后,分阶段考核学生训练效果,及时发现学生和老师的问题,相互改进。(3)组织比赛。按比赛要求,认真组织校赛,根据比赛成绩严格选拔优秀团队参加省赛。为入选省赛的选手提供针对性指导,如团队如何合作、如何制作逻辑清晰的报告、如何讲好故事。总之,学生掌握了收集数据和构建指标体系的方法,具备数理统计、数据挖掘能力,能发现有价值的市场和商品,并能利用资源验证结论。上述能力恰恰是跨境电商所需的复合型人才的能力。

4基于赛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效果分析

赛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综合能力、教师教学能力以及学生对培养效果的满意度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4.1学生综合能力较强

从2019年开始参加跨境电商比赛,电子商务专业每年都有团队进入现场决赛。获得现场决赛资格,说明学生在平台操作技能、数据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等在全省参赛选手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同时也得到了来自高校和企业界评委的认可,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较强的综合能力。

4.2教师团队结构较为合理、能力较强

电子商务专业,属于交叉专业,具有实践性强、知识更新快等特点,对教师的知识水平、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教师团队通过线上线下等方式参加各类跨境主题培训活动,学习新技术、新技能、掌握新动态,提升教学能力。此外还通过调研跨境电商企业,了解企业的新需求、预测行业的发展趋势,加深行业认知,开阔视野。

4.3学生对培养效果比较满意

2021届毕业生是赛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以来的第一届毕业生。不少学生成为跨境电子商务企业的业务骨干。为了解培养效果,向这些学生发放调查问卷。问卷量表主要参考文献,其内容除了必要的个人信息外,还包括跨境电商复合型人才的能力要求、学习目标与动机、对就业岗位的满意程度三个维度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毕业生都认为通过培养,本人基本能满足用人单位和自己对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抗压能力要求;对专业以及职业道路有了更明确的认知,对专业内容产生了更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对工作环境、发展机会、价值体现三个方面都基本满意。总之,对培养效果比较满意。

5结束语

在培养方案方面,以调查数据为依据,吸收最新教改成果,依托最新教学理念做适当调整。扩大调查范围,不仅收集企业需求,还要听取在校生以及毕业生对培养方案的反馈。丰富调查手段,不仅开展传统的现场调查、座谈会、专家会谈,还获取网上的招聘需求。处理时间冲突,如何处理好训练、比赛与其他事务的时间冲突,特别是与研究生备考、其他考试备考的冲突,还需更全面的制度保障。与企业工作相比,比赛项目在强度、压力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此外指导教师缺乏实战经验,因此,如何让学生得到更贴合实战的训练效果是后续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连远强.高校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生态化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5,(S2):379-380.

[2]赵娟,民汉双语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评价[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17.

[3]罗俊.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院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9,(24):107-111.

[4]郑辉英.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培养跨境电商人才的实践探索[J].职教论坛,2020,36(10):136-139.

[5]刘锦峰,贺鑫.产业学院: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的新途径———以跨境电商产业学院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2019,(03):96-104.

跨专业实训总结篇(10)

来华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包括水平型地区总部、垂直型地区总部、混合型地区总部和虚拟型地区总部,其中虚拟型地区总部占据份额最高达,60%以上(任永菊,2005)。虚拟型地区总部可以由跨国公司在某个国家的业务单位充当,可以由投资性公司充当,也可以由研发机构充当。研发机构进入我国是近年来外资结构上的一个重要现象,这反映了外资对我国市场整体长期发展前景的认同,从而采取了从产品开发到生产制造的全面进入的发展模式(张幼文,2005);与此同时,其中许多研发机构还充当着虚拟型地区总部、发挥着地区总部的功能,当此类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集聚时会对国内企业技术形成挤出;进一步扩张国内外企业的技术差距;刺激限制性商业措施隐蔽性复苏,抑制国内企业吸收技术,最终削弱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挤出国内企业技术

利润是竞争能力的反映。一般来说,跨国公司只有在我国获得高于我国国内企业的利润时,才会来华直接投资。然而相比较而言,国内企业更熟悉我国国内消费者偏好,了解国内企业经营的法律和制度,国内市场信息畅通,决策反应迅速,因而具有先天的优于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正因为如此,跨国公司想进入我国,占领我国国内市场,必须以其拥有的垄断优势来抵消远离母国的竞争劣势,与我国国内企业抗衡,取得高于我国国内企业的经营利润。

跨国公司在我国国内实现利润的手段之一就是在我国建立研发机构,并兼任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亦或可以称为研发型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此时的研发机构不再单纯负责研发,而是强调研发与管理并重。一方面可以更全面了解有关国内消费者偏好,更强调当地反应,更有效地针对当地需求进行研究和技术创新,达到技术本土化;另一方面可以更有效保护跨国公司本身核心技术,防止核心技术外溢,保持其技术优势。一般来讲,跨国公司本土化的技术相对国内企业技术先进或者比同水平先进技术价格低廉,进行“中试”并投入规模生产之后会有效降低企业成本,增加企业利润,势必拥有更广泛的市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集聚会导致上述情况不断重复出现,最终会导致对国内企业的劣势技术或者价格昂贵的同水平先进技术形成实质性挤出,扼杀我国国内企业处于萌芽状态的某种技术的自主创新。

(二)扩张国内外企业技术差距

企业技术属于知识资产。知识资产的特点是,它的生产成本很高,但通过直接投资利用这些资产的边际成本却很低,甚至等于零。这是因为企业在过去获得这些资产时已经支付了成本,这笔成本对企业来说已是沉没成本。而且知识资产的供给富有弹性,可以在若干地点同时使用。由于知识资产的这些特点,跨国公司在对外投资中就拥有优势,子公司花费很低的成本就可利用总公司的知识资产,而当地企业获取同类知识资产需要付出全部成本。

目前,在全球化和当地化反应两种战略同时并存的前提下,跨国公司选择具有战略性地位的我国建立地区总部,地区总部发挥着类似于公司总部的功能和作用,然而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对当地反应的敏感性要远远高于公司总部,因此在我国及其周边地区的跨国公司分支机构利用来自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知识资产更能满足消费者需求,或者换句话说,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可以为在我国及周边地区的跨国公司分支机构提供知识资产,降低跨国公司总体成本,以弥补在我国的经营劣势。

在上述情况下,跨国公司选择研发机构充当虚拟型地区总部是最节约成本、最有效的选择,因为这样可以形成“一条龙”服务。该类研发机构不同于一般的研发机构,它本身充当的角色以及拥有的各种权利都是普通研发机构无法比拟的:一是可以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迅速作出适应性改变,最快地调整技术创新队伍,满足技术需求,抢占技术市场,享有技术优先权;二是可以更有效地抑制跨国公司本身科技人才的外流,这将从很大程度上降低通过“学习效应”产生技术溢出的可能性;三是可以通过高薪、优越的科研条件等吸引国内许多高精尖科技人才来研发机构工作,这就相对地提高了跨国公司本来就具有优势的技术研发能力,并降低本来就处于劣势的国内企业的研发能力。研发型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集聚之后会加剧上述情况,最终会进一步扩大国内外企业技术差距,即出现技术差距扩张效应。

(三)刺激限制性商业措施隐蔽性复苏,抑制国内企业吸收技术

限制性商业措施是指跨国公司为限制或排斥其他竞争者的商品进入其垄断的市场而在生产、销售和定价方面采取个别的或联合的不正当的限制性措施(藤维藻等,1990)。限制性商业措施名目繁多,在二战之后的技术转让中应用得非常广泛。之后随着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国际社会的日益关注,限制性商业措施有所收敛。

研发机构型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集聚之后,极有可能会刺激已经收敛的限制性商业措施以更加隐蔽的方式复苏。研发机构研发出来的技术要投向市场、要转化为生产力,这个过程由研发机构本身是无法完成的,需要由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介入来完成。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集聚之后会使上述过程变得复杂,竞争也会更激烈,因此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在转让技术过程中不可能像以前一样强加一些明显的限制性商业措施,只能采取更为隐蔽的限制性商业措施,比如原先的“不合理地限制引进方使用竞争性的技术”有可能更新为“在技术合作前提下限制引进方使用竞争性的技术”等。

二、影响人才安全,掠夺国内企业高级专门人才

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其实是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则是高级专门人才的竞争,因此各跨国公司都在想方设法争夺高级专门人才。而跨国公司当地化反应需求以及降低成本需求需要跨国公司更多地“掠夺”东道国高级专门人才,其最佳途径就是通过建立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当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集聚时,掠夺活动会达到“疯狂”地步,其结果势必威协着我国高级专门人才安全。

(一)扩大掠夺途径,威胁国内企业高级专门人才的储备基础

一般来讲,高级专门人才都是依靠大学教育培养出来的,但是近年来,却频频出现跨国公司出资的企业大学,或者跨国公司和国内高校联合办学的新型教育体系。而这一切都往往是由虚拟型地区总部来完成的。美国宝洁公司就是其中一个很好的例证。宝洁公司的企业大学由全球总部的GM学院、全球总部职能部门的职能学院、各大区的宝洁学院和大区的职能学院四部分共同构成。我国设有大中华区宝洁学院(P&G College)和职能学院,其中宝洁学院“身兼两职”:一方面它是一个正式组织,有正式编制和专职工作人员的实体组织,负责新员工培训中的公共部分和公共管理技能的部分培训;另一方面它是一个虚拟性组织机构,一个非正式组织,学院的讲师分散在各个职能部门,学院主要负责组织和协调,按照课程需求邀请资深的高级经理人来授课。而区内各职能学院负责对员工的专业技能培训(牛思远等,2010)。事实上,前者主要发挥的是地区内决策功能;后者作为虚拟型地区总部发挥了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协调地区内各个分支机构之间资源的作用。另外,宝洁公司正在我国大学校园里实施一个被称为“宝洁大学”的项目。项目既涉及课堂讲座、经历分享和学生导师制,还涉及公司知识学院、部门知识学院、管理知识学院的一系列课程。通过这个项目,宝洁公司对其潜在员工――国内知名高校的大学生们进行先期培训,正在创造出一所新型的“本科院校”,来发掘更多的人才,为享有更多的高级专门人才做铺垫。类似宝洁公司的做法在世界500强企业中占80%以上。

诚然,跨国公司上述吸引和储备人才的方式有助于其公司本身的发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因为其本身对当地环境更为熟悉,更是对这种做法起到了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这却严重破坏了我国国内企业吸引和储备人才的基础,长此以往将加重我国国内企业在高级专门人才方面的短缺。

(二)强调调节。直接网罗国内企业高级专门人才

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采取两种调节方式吸引和控制高级专门人才,其一通过猎头吸收国内企业高级专门人才为其服务;其二采取相应措施抑制其高级专门人才外流。

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功能之一就是协调公司总部和各分支机构,或者说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是衔接公司总部和各分支机构之间的桥梁(SchO Re,1998),该桥梁可以有助于跨国公司保护并保持其垄断优势,原因如下:第一,金德伯格认为,技术等资产不可能像其他商品那样通过销售获得全部收益,而直接投资可以保证企业对国外经营及技术运用的控制,因此可以获得技术资产的全部收益。但是就目前现状来看,由于跨国公司分支机构过多,技术等资产散播的规模过大速度过快,即使在直接投资过程中,技术外溢在所难免。而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介入可以“分割”管理过多的分支机构,“统筹”管理来自公司总部的技术资产,从而弱化公司总部“鞭长莫及”的技术外溢,有效保护跨国公司垄断优势。此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网罗的主要是国内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第二,技术优势是跨国公司的基本优势,其他优势只起补充和加强这一基本优势的作用。那么如何保持这个基本优势呢?就跨国公司总部、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跨国公司分支机构相比较而言,跨国公司总部更侧重全球化战略、跨国公司分支机构更侧重当地化反应,而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既重视全球化战略又强调当地化反应,强调当地化反应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就是吸引国内企业的高级专门人才,特别是高级专门技术人才,提供优于国内企业的各种优惠政策、采取各种优惠措施,比如高薪、高福利的诱惑等,这导致国内企业高级专门人才“外流”现象不可避免。

综合上述讨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介入有效保护并保持了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其中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通过吸引国内企业高级管理人才保护垄断优势。但是与此相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越能较高程度地保护其垄断优势,作为东道国的我国能获得的技术外溢程度就越小;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从国内企业猎头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越多,我国要承受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安全威胁则越大。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集聚之后,这种威胁的涉及面会更大,一旦达到某个“临界值”,肯定会危害我国国内企业的高级专门人才安全,后果不堪设想。

另外,跨国公司在网罗国内企业高级专门人才的同时,却通过相关措施有效抑制了高级专门人才外流,封堵了国内企业吸引“回流”高级专门人才的可能性。比如宝洁公司是至今已经173年历史的老牌跨国公司,每年都能吸引无数年轻大学生的青睐,但是其人才流失率一直维持在不到行业平均水平的一半。除去宝洁公司诱人的高薪、高福利待遇之外,依靠的是100多年以来形成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始终是宝洁公司最看重的一项培养内容,它已经真正根植于宝洁公司每个员工的心里。而这一点恰恰是国内企业无法相比的地方。这就决定了一旦国内企业的高级专门人才被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挖”走,那么“回流”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此时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主要充当着地区内决策者的角色,针对如何防止高级专门人才外流作出相应的安排与决策,而这种情况恰好抑制了我国国内企业对高级专门人才的渴求希望,并带来相应的安全问题。

(三)持续开发,加大国内外企业高级专门人才的差距

一般情况下,许多跨国公司都采取员工培训终身制的教育模式,该模式同时兼顾全球化战略和当地化反应战略,因此由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充当教育培训主角再合适不过。原因如下:一是通过与现今飞速更新的知识保持同步,能够保证现有的高级专门人才保持其先进性,不至于“被”挤出高级专门人才的行列。该类人才与国际先进理念、先进技术保持一致,可以站在全球高度上为公司服务,因此更能满足全球化战略需求。二是通过对有潜力的员工进行必要的教育培训,使其成为高级专门人才。该类人才是在满足公司需求和当地化反应基础上接受完成教育培训的,因此他们更了解当地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更符合当地化反应战略。

鉴于上述原因,尽管终身教育模式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却依然是许多跨国公司乐此不疲的追求。但是其高成本却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够承受的,特别是对于我国国内大多数尚处于创业阶段的年轻企业来讲更是不太现实,这就可能导致国内企业一些原本属于高级专门人才的员工被挤出高级专门人才行列,一些有潜力的员工成为高级专门人才的希望变得渺茫。这些政策差异,会导致跨国公司和国内企业在高级专门人才的数量、结构等方面的差异,进而导致科技创新能力的差异,最终导致国际竞争力的差异。这些差异越大对我国国内企业高级专门人才安全的威胁越大。

上一篇: 安全自查报告 下一篇: 八年级英语下总结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