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企业战略规划汇总十篇

时间:2024-03-04 14:36:35

生产企业战略规划

生产企业战略规划篇(1)

一、引言

迈进信息时代的中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最急需解决的课题,就是如何根据不断变化、调整的组织战略进行动态的人力资源规划,而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储备不足和观念陈旧对此形成挑战。

二、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规划

1.企业基本经营战略

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教授在《竞争战略》一书中为商界人士提供了三种卓有成效的战略。成本优势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缝隙市场战略

(1)成本优势战略。企业在采取这种战略时,力求使自己的产品比竞争对手的产品在成本上较低,因而可以用低价格和高市场占有率保持竞争优势。

(2)差异化战略。企业采取这种战略是努力使自己的产品保持独特性。为达到这一目的,企业可能生产创新性产品,或具有竞争产品所不具有的独特功能。

(3)缝隙市场战略。这种经营战略是指企业集中资源于某个行业细分市场中进行生产经营,努力使自己在一市场中缝隙中专门化,弥补他人产品的不足。

2.企业的发展战略

企业的发展战略主要分以下四种:

(1)成长战略。企业在市场中不断扩大、业务不断成长时通常采取成长战略,以抓住发展机会。主要类型有三种:第一种是集中式成长战略。第二种是纵向一体化成长战略。第三种是多元化成长战略。

(2)维持战略。当市场份额和产品结构相对稳定,且被几家竞争企业分割经营时,处于其间的企业常常采取维持性战略。在企业管理运作中注重产品生产的低成本投入高价值的产出,强化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生产过程的管理。对产品市场开拓的战略上,坚守自己的市场份额、客户和经营区域,防止新的竞争对手进入市场。

(3)收缩战略。当企业的产品进入衰退期或因经营环境变化而陷入危机时,企业可以采取收缩战略以扭转颓势,走出困境。

(4)重组战略。是指企业通过资产重组的方式寻求发展的战略。

3.人力资源规划

在现代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中,人力资源规划被理解为: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科学地预测企业在未来环境变化中人力资源的供给与需求状况,制定必要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策略,确保企业对人力资源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的需求,使企业和个人获得长远利益。

三、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是决定一个企业成功与否的决定性规划,属于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的内容,而人力资源战略又属于企业的职能战略。每年度企业都要根据目前和将来的情况,对人力资源进行预测分析。在此基础上,依据企业发展趋势和可能提供的条件,对组织的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人力数量、质量做出预测,并制定人力配置优化方案以获取最佳效果。因此,人力资源规划必须是根据企业的战略进行适时、动态的规划。

1.基于企业基本经营战略的人力资源规划

(1)成本领先战略。采用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主要是通过低成本来取得市场竞争优势。因此,成本的考核及财务预算上的限制对人力资源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为了控制人工成本,企业往往严格控制员工数量。在人员招聘上,企业往往采取从内部招聘的办法。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投入少且强调与工作相关。在工资规划方面,强调以工作为基础的薪资。这种薪酬制度主要包括职务等级制和岗位等级制。

(2)企业差别化战略。采取这种战略的企业主要以创新性产品和独特性产品去战胜竞争对手。这种企业的成败取决于员工的创造性,这就需要吸引有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员工。基于这种情况,在招聘时可采用外部招聘的办法。为了激发创造力,必须注重开发和培训,注意培育良好的劳动关系。在工资规划方面,强调以个人能力为基础的薪资。

(3)集中化战略。集中化战略的目的是很好地服务于某一特定的目标,它的关键在于能够比竞争对手提供更为有效的服务。因此,在人力资源规划方面,也结合了上述两种企业战略中采取的人力资源规划方法。

2.基于企业发展战略的人力资源规划

企业发展战略对人力资源战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员招聘、绩效管理、薪酬福利和员工发展等人力资源规划方面。所以,人力资源规划应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配合,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1)集中式单一产品发展战略。企业采取这种发展战略时,往往具有规范的职能型组织结构和运作机制。在新酬上,这种企业多采用自上而下的家长式分配方式。在员工培训和发展方面,以单一的职能技术为主,较少考虑整个系统。

(2)纵向整合式发展战略。采取这种发展战略的企业在组织结构上仍较多实行规范性职能型的运作机制,但这种企业更注重各部门实际效率和效益。因此,企业在人员的挑选招聘时,较多依靠客观标准,并同时进行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招聘。员工在培训时注重开展正规的技能培训,员工的发展仍以专业人才培养为主,少数通才主要通过工作轮换来培养和发展。

(3)多元化发展战略。采取这种发展战略的企业因为经营不同产业的产品系列,其组织结构较多采用有相对独立的经营权事业部制。在人员招聘和选择上较多运用系统化标准,并尽量从内部招募。员工的培训和发展往往是跨职能、跨部门的系统化开发。

四、结语

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比起传统的、静态的人员规划有着明显的优势。

首先,由于它是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而制定的,是人力资源需求的分解,它与企业的营销计划、生产计划、财务计划等共同构成企业总体目标的支撑体系。

其次,企业战略目标是依据企业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的,因此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也随之变化。人力资源规划的作用就是要根据企业目标的变化和人力资源现状,分析预测人力资源的供需,采取措施,平衡人力资源的供需,确保企业目标的实现。

最后,由于人力资源规划不断变化,使得企业的战略目标得到修正和完善,使得企业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企业因而更富有竞争力。

参考文献:

生产企业战略规划篇(2)

一、引言

面对市场竞争的严峻的挑战,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工商企业有着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和不足,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往往缺乏基于企业战略动态的人力资源规划观念,而是把人力资源规划理解为静态的信息收集和相关的人事政策设定,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实践上都有依赖以往规划,一劳永逸的思想,面队瞬息万变的企业环境以及随环境变化而变化的企业战略,企业如何根据不同的企业战略进行动态的人力资源规划,就成为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急需研究解决的课题。

二、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规划

1.企业基本经营战略。

在众多的企业战略研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他在《竞争战略》(1980)一书中提出,一个企业在严酷的市场竞争中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在于其产品的“独特性”和“顾客价值”,若二者缺一,企业就很难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为获得竞争优势,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采取以下三大基本经营战略中的一种;

⑴成本领先战略。企业在采取这种战略时,力求在生产经营中降低成本、扩大规模、减少费用,使自己的产品比竞争对手的产品在成本上较低,因而可以用低价格和高市场占有率保持竞争优势。

⑵产品差别战略。企业采取这种战略是努力使自己的产品区别于竞争对手的产品,保持独特性。为达到这一目的,企业可能生产创新性产品,或具有竞争产品所不具有的独特功能。企业也可以生产高品质胜过竞争对手,即让自己的产品在质量、功能、设计、品牌、包装、服务等方面优于竞争对手的产品。

⑶市场焦点战略。这种经营战略是指企业集中精力于某一个较小较窄的市场细分中进行生产经营,努力使自己在一市场中缝隙中专门化,弥补他人产品的不足。

2.企业的发展战略。

企业的发展战略主要分以下四种:成长战略、维持战略、收缩战略和重组战略。

(1)成长战略。企业在市场中不断扩大、业务不断成长时通常采取成长战略,以抓住发展机会。企业在采取成长战略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而选择三种不同的成长战略。第一种是集中式成长战略,即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集中发展成为产品系列。采用这种发展战略的典型范例是四川长虹电器股份公司,在公司的开创阶段,长虹选择了“独生子女”政策,即集中全部精力和资源生产经营电视机。当公司的产品形成规模、创出品牌后,又改为“多子女”政策,在电视机的基础上,开始全面出击,开发相关联的其他家电产品,如空调、VCD、数字移动通讯电话等。第二种是纵向一体化成长战略,即向原企业产品的上游产业或下游产业发展。如饲料生产厂家可以发展养殖、食品加工和销售,正大集团就是成功运用了这种成长战略。第三种是多元化成长战略,即企业在原产品或产业的基础上,向其他不相关或不密切相关的产品或产业发展,形成通常所说的“多角化经营”的格局。三九集团的迅速发展就在于采用了多元化战略,从30万起家,仅仅生产一种胃药的企业,发展成了今天拥有数十亿资产,跨医药、工程、建筑、啤酒、饭店、旅游等产业的企业集团。

(2)维持战略。当市场份额和产品结构相对稳定,且被几家竞争企业分割经营时,处于其间的企业常常采取维持性战略,即立足于有限且相对稳定的产品市场范围,考虑如何为这一狭小而稳定的市场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在企业管理运作中注重产品生产的低成本投入高价值的产出,强化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生产过程的管理。对产品市场开拓的战略选择,不是采取积极的态度去拓展市场,而是监守自己的市场份额、客户和经营区域,同时保持警惕,防止新的对手进入市场。

(3)收缩战略。当企业的产品进入衰退期或因经营环境变化而陷入危机时,企业可以采取收缩战略以扭转颓势,走出困境。

3.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也称人才资源规划:自上世纪70年代起,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职能,并且与企业的人事政策融为一体,但是,在传统的人事管理中,人力资源规划只是静态的信息收集和相关的人事政策设定,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实践上都有依赖以往规划,一劳永逸的思想。这种静态观念与动态的市场需求和人才自身发展的需求是极不适应的,造成人力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利用,甚至严重地影响了人力资源的稳定性,造成了企业人才的流失,对企业实现有效的扭亏为赢或发展壮大是有害的。因此,在现代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中,应把人力资源规划理解为: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科学地预测企业在未来环境变化中人力资源的供给与需求状况,制定必要的人力资源获取、利用、保持、和开发策略,确保企业对人力资源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的需求,使企业和个人获得长远利益。

三、基于企业战略的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是决定一个企业成功与否的决定性规划,属于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的内容,而人力资源战略又属于企业的职能战略,是以支持企业总战略和事业战略的。每年度企业都要根据目前和将来的情况,对人力资源进行预测分析。在调查人力资源现状的基础上,依据企业发展趋势和可能提供的条件,对未来人力资源的需求作出一种估量。这种估量明确地回答组织的未来发展所与要的人力数量、质量,以及如何优化人力配置获取最佳效果。因此,人力资源规划必须是根据企业的战略进行适时、动态的规划。

1.基于企业基本经营战略的人力资源规划。

(1)成本领先战略。采用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主要是通过低成本来取得市场竞争优势。因此,成本的考核及财务预算上的限制对人力资源的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知道作用。按照规划的步骤及内容,为了控制人工成本,企业往往严格控制员工数量,所吸引的员工也往往是技能高度专业化,强调具有技术上的资格证明和技能。在人员招聘上,为了节约成本,稳定员工队伍,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为企业内部员工提供发展的机会,企业往往采取从内部招募的办法,即当企业中出现职位空缺时,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将采取积极的态势,首先从组织内部寻找、挑选合适的人员填补空缺。即使有时从外部招聘员工,也必须是低成本的。如美国的德克萨斯仪器公司在过去几年的计算机业务中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其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努力通过大批量、低成本的成产过程来大幅度降低成本。根据企业的这一经营战略,德克萨斯仪器公司在雇佣员工方面,就注重挑选那些降低成本方面受过训练的技术人员。为了配合低成本的企业战略,人力资源在规划时应突出强调在人力资源取得、使用、调整等环节的有效性、低成本性和极小化的不确定性。企业在对员工的培训投入上可以少一些,培训也应强调与工作有关的特定训练。在工资规划方面,应强调以工作为基础的薪资。即根据劳动者所担任工作(职务、岗位)对任职人员在文化、技术(业务)、智力、体力等方面的要求,以及劳动环境对劳动者干什么工作,就领取什么样的薪酬,而不考虑他具有的超出本职要求的工作能力。这种薪酬制度主要包括以下两种具体形式:①职务等级制。它是按照劳动者所担任的工作职务来规定薪酬标准的一种薪酬等级制度。②岗位等级制。它是按照劳动者在工作中的不同岗位确定薪酬标准的一种等级制度。

(2)企业差别化战略。采取这种战略的企业主要以创新性产品和独特性产品去战胜竞争对手,其生产技术一般较复杂,企业处在不断成长和创新的过程中。这种企业的成败取决于员工的创造性,这就需要吸引有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员工,并储备多种专业技术人才。基于这种情况,在招聘时可采用外部招聘的办法,这样选择的范围广、层次丰富,选择的余地大。在工作内容上应较模糊,无常规做法,具有非重复性并且具有一定的风险,工作类别广,工作规划松散,强调创新和弹性。为了激发创造力,必须注重开发和培训,注意培育良好的劳动关系。在工资规划方面,强调以个人为基础的薪资,即根据劳动者的实际工作能力(不限于本职工能力)确定薪酬标准。这种制度一般先要通过考核确定劳动者的工作能力大小并对其提高程度进行评价,然后再确定薪酬等级和薪酬标准或薪酬制度不同,它不是按“事”规定薪酬,而是按“人”规定薪酬。并用绩效评估作为发展的工具。采取产品差别化战略的企业,它们的任务就是为员工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鼓励员工发挥其独创性。

(3)集中化战略。虽然成本领先战略和产品差别化战略二者在整个行业范围内达到目的,但集中化战略的目的是很好地服务于某一特定的目标,它的关键在于能够比竞争对手提供更为有效的服务。因此,在人力资源规划方面,也结合了上述两种企业战略中采取的人力资源规划方法。

2.基于企业发展战略的人力资源规划。

根据冯布龙•迪维纳的研究(《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1984),企业发展战略对人力资源战略有很大影响,尤其是在人员招聘、效绩考评、薪酬政策和员工发展等人力资源规划方面。所以,人力资源规划应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配合,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企业发展战略与人力资源规划的配合分析如下:

⑴集中式单一产品发展战略。企业采取这种发展战略时,往往具有规范的职能型组织结构和运作机制,高度集权的控制和严密的层级指挥系统,各个部门和人员都有严格的分工。这种企业在员工选择招聘和绩效考评上,较多从职能作用上评判,且较多依靠各级主管。在新酬上,这种企业多采用自上而下的家长式分配方式,即上司说了算。在员工培训和发展方面,以单一的职能技术为主,较考虑整个系统,采取集中生产单一产品或服务的最典型的企业是麦当劳公司。麦当劳公司根据自身的企业战略,制定了一套健全和公平的晋升机制和工资政策。

⑵纵向整合式发展战略。采取这种发展战略的企业在组织结构上仍较多实行规范性职能型的运作机制,控制和指挥同样较集中,但这种企业更注重各部门实际效率和效益。因此,企业在人员的挑选招聘时,较多因靠客观标准,并同时进行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招聘。在绩效考评时也是较多依靠客观标准,立足于事实和具体数据。奖酬的依据主要是工作业绩和效率,并且注重物质奖励。员工在培训时注重开展正规的技能培训,员工的发展仍以专业人才培养为主,少数通才主要通过工作轮换来培养和发展。

⑶多元化发展战略。采取这种发展战略的企业因为经营不同产业的产品系列,其组织结构较多采用战略事业单位(SBU)或事业部制,这些事业单位都保持着相对独立的经营权。这类企业的发展变化较为频繁,在人员招聘和选择上较多运用系统化标准,并尽量从内部招募;对员工的考核主要是看员工对企业的贡献和企业的投资效益,运用“内在激励”多于“外在激励”;员工的培训和发展往往是跨职能、跨部门甚至是跨事业单位的系统化开发,即员工的发展和培训计划是大规模的。

四、结语

基于企业战略的人力资源规划比起传统的人员规划来,有着更现实的意义。

首先,由于它是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而制定的,它实际上是企业的战略目标在资源保障与配置上—人力资源供需(包括数量与质量)方面的分解,是为了确保企业目标的实现而制定的一种辅规划,它与企业其他方面的规划如企业的营销计划、生产计划、财务计划等共同构成企业目标大的支撑体系。

其次,由于企业所处的内外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企业战略目标也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因此企业对资源的需求—人力资源的需求也随之而变化,这种需求的变化必然导致人力资源供需之间的失衡。人力资源规划的另一作用就是要根据企业目标的变化和企业的人力资源现状,分析预测人力资源的供需,采取必要的确保措施,平衡人力资源的供给与需求,确保企业目标的实现。

最后,由于人力资源规划不断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使得企业的战略目标更加完善,使得企业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企业因而更富有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德民,企业战略计划,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2]杨锡怀,企业战略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唐宏磊,创业之路,人本管理,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

生产企业战略规划篇(3)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3-065-02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16年经济五大任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因此在互联网经济时代产能规划、与产能相关的库存的合理配置等将是影响企业生存的重点战略所在。

在企业管理的经营活动中,战略研究是居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关于战略,商业史学家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在《战略与结构》中给出的定义:“战略可以定义为确立企业的根本长期目标并为实现目标而采取必需的行动序列和资源配置。”产能规划战略属于企业战略的运营战略部分,是指为完成企业根本长远目标围绕企业生产能力进行的行动序列及资源配置。其中资源配置主要包括厂房、生产线、人工、资金等,行动序列就是在对以上有限资源中的时间序列的安排与决策,这种产能规划战略,对企业生存与发展举足轻重。

关于产能规划研究的方法之一是仿真研究,本文将以互联网+企业管理沙盘为例展开相关研究。

一、产能规划的沙盘工具

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是对典型微缩企业的全过程模拟经营管理。企业管理类沙盘系统目前在我国已有多种,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进行不同分类,按沙盘仿真形态分为手工沙盘仿真决策系统及电子沙盘仿真决策系统,按仿真决策内容又可分为基于过程仿真决策的沙盘仿真系统及基于综合仿真决策的沙盘仿真系统。而电子沙盘目前将会基于互联网为基础开展相关仿真决策。

沙盘仿真,一般先将仿真成员分成6―40组不等,仿真企业经营6―8年或更长时间,各组分别代表一个企业,其成员分别管理企业的营销、财务、运营、物流等业务,并选出一位CEO进行综合管理与决策,模拟仿真一个完整企业的经营,在预测市场长短期需求,并分析竞争对手的战略与行动后,集体研究出本企业的市场定位、销售策略、产品研发、产能规划、物料采购与供应、财务融资等方面的远期及近期策略,以确定企业的经营模式并给予实施,模拟实施后,电脑直接会计算出公司的业绩及各项财务指标,以决定公司的生存及效果,在沙盘对抗之中,各组之间会发挥每个成员的优势能力,使出全部招数包括找出竞争对手的弱点与市场的机会,挖掘自身内在的潜力,在体验性实践中完成了综合的管理能力训练。

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沙盘在生产能力方面主要表现是在有限的厂房等资源条件下,通过不同的生产线来完成不同产品的销,现从中选择目前市场上较为通用的用友商战沙盘系统为例进行产能的基础状态说明与分析。

以2015年第11届“新道杯”全国大学生沙盘模拟经营大赛(本科组)全国总决赛竞赛规则为例,产能规划主要包括厂房及生产线,以及相配套的人工及资金,其中厂房分别设定大中小三种厂房,分别取不同的售价、租金及可容纳3~5条生产线进行,可任意组合,但总数限定最多四个,生产线可选手工线、自动线、柔性线及租赁线开展,另外,沙盘经营模拟的市场分为本地、区域、国内、亚洲、国际五个,沙盘模拟者可自由选择,但市场容量是有限的,每次市场的松紧程度是不一样的,同时产品一般分为P1、P2、P3、P4、P5等五种,做产能规划需首先对市场进行分析,并分析每类市场的不同产品需求,价格变化等,其他参照表及大赛的详细说明,因本文重在产能规划研究,其它方面内容不作详细说明。

二、产能规划的基本原则

产能是生产能力(capacity)的简称,常被作为是一个系统在某特定时间内能够完成的产出量。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全球化生产趋势的产生和发展,生产能力战略成为企业运营战略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作为企业生产管理活动的前端,生产规划首先要规划的是厂房的规模,工厂过大,将会导致大量的投资和维护。相反,工厂过小,就会导致较差的客户服务,以至失去很多商业机会。产能规划在考虑资源的投入与产品的产出方面开展规划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条:

(一)需求导向原则

产能规划的首要原则就是要考虑市场需求,市场需求包括短、中、长期需求,不顾市场需求盲目规划或根据以前经验主观规划,都是要尽可能避免的。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就存在一定的产能规划问题,不一定是总量过剩,至少是没有按市场需求的时间与数量要求规划产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布置的2016年五大任务的第二条“去库存”就说明这一点。而在沙盘模拟经营过程中,不少经营者过早倒闭破产,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遵循需求导向的原则,盲目扩大生产规模所致。如果按需求导向的原则,产能规划会根据订单的数量及交货期等要求,购置或租赁厂房,布置合适够用的生产线,包括使用超级手工线及租赁线的情况,因为这两种线的安装周期为零,适合接到订单后布置。

需求导向一个很重要的原理就是JIT原理,要求适时适量生产,最好无库存,即要求物料流、生产流完全与市场需求合拍。在互联网的商业时代,特别是电商为主导的时期,企业特别要考虑JIT原理,现在做得好的电商企业就是在库存方面发挥得很好,大部分电商直接从企业取货,很少自己的库存,这是很好地运用JIT原理的体现。在沙盘模拟的生产决策过程中,体现为能按订单的时间与数量安排生产,不要提前或推迟生产、不要产生多余的或不足的库存、不要按自己的生产能力来安排生产,因此在生产线布局中,如果尽可能多增加柔性线、强化预测与计划,选择相似性产品市场等,这是产能规划中落实运用JIT原则的关键,也是沙盘决策获胜的成功因素之一。

(二)生产线平衡原则

产能规划的第二个原则是维持生产线的平衡原则。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资金向来都不是很富裕,都或多或少向银行或中介贷款,很多小型电商公司就向网络平台融资贷款,这些贷款利息并不低,如果精明的财务人员作一些计算分析,会发现这些贷款降低了相当部分的企业利润,如果企业能从生产线平衡方面进行考虑,将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以互联网+商战沙盘为例,在生产线布局中,为了尽快地以低成本尽快产出产品,很多经营者会在第一、第二年经常采用超级手工线的布置,假若租一个厂房,则可最多安装4条超级手工线,有些人会很直接地在某一季度直接安装4条手工线,这种做法,按超级手工线二季度产出一个产品来分析,一年中就会出现一季投产4个产品,下一季不投产,一季产出4个产品,下一季一个产品都不出,这就不是生产线平衡了。生产线平衡原则下的做法是将4条超级手工线分布在二季(期)建设,每季(期)2条,这样下来一年中,每一个季度都有2个产品的投产,也都有2个产品的产出,这就是生产线的平衡。有人说生产线的平衡有什么益处呢?在上例中,如果按非均衡生产进行排产,所需人力成本,原料订购成本,最高资金需求量将都是均衡生产的两倍,在资源有限情况下,也就意味着你的效率减半、用人成本加倍、资金需求加倍。

(三)企业当期效益与发展能力平衡的原则

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一种当期效益与发展能力相冲突的现象。我国不少企业面临此类问题,因企业规模还有限,有些企业过分希望当年度收益提升,以至于没考虑企业的远期规划及科技创新,造成企业发展后劲不足,有些企业过多考虑科技创新,以至于企业年收益大幅下降,员工积极性不能充分调动,以至企业面临危险。在企业管理沙盘模拟决策中也会发生此类现象,主要表现在如果不扩大生产或改造生产线,只管当期生产产品后交付,当期权益将会增加更多,但一旦扩大生产线或升级改造生产线将对当期权益造成影响,因此很多体验者不愿也不太敢扩大产能,根据当期效益与发展潜力平衡的原则,需要在当期资金较充分的前提下,尽可能提升企业的发展潜力,比如如果当期权益不为负增长,有一半自有资金,再加上可以贷款或贴现,扩大生产或改造生产线是一种有益的选择,特别是前二年及后二年中更是如此。

三、互联网时代的企业战略形态及产能规划战略研究

战略形态是指企业采取的战略方式及战略对策,一般可分为拓展型、稳健型、收缩型三种基态,结合互联网时代的特征对三种基态及其生产能力规划战略策略如下所述。

(一)拓展型战略及产能规划战略研究

拓展型战略是指采用积极进攻态度的战略形态,主要适合行业龙头企业、有发展后劲的企业及新兴行业中的企业选择。具体的战略形式包括:市场渗透战略、多元化经营战略、联合经营战略。

在拓展型战略中,企业产能规划的基本策略是大规模快速建线。采取这类经营战略时,沙盘模拟一般会在前三年至多第四年将生产线建设完成,后面几年则是生产线的调整问题的规划。在沙盘竞技及企业实际运作过期中,租赁(生产线)也是一个快速扩充产能的战略。

(二)稳健型战略及产能规划战略研究

稳健型战略是采取稳定发展态度的战略形态,主要适合中等及以下规模的企业或经营不景气的大型企业选择,可分为:无增长战略(维持产量、品牌、形象、地位等水平不变)、微增长战略(竞争水平在原基础上略有增长)两种战略形式。稳健型战略强调了对企业自身实力的保存,强化经营风险的控制,维持公司的基本发展需求,企业在市场的竞争能力相对较弱。稳健型战略是一种防御战略,它并不意味着企业不能取得好的效益,其旨在影响挑战者对进入或重定位过程预期回报的计算。

在稳健型战略中,企业产能规划的基本策略是维持现在生产线的正常运转。采取这类经营战略时,沙盘模拟可能在前二年就遇到一些困难,如广告不利、竞争对手太强等,这时最好的策略就是尽量维持现在生产线的满负荷运转,不再增加或转换产能,这样也不将给竞争对手造成压力,甚至会形成对手的失误,从而保持自己的竞争地位。

(三)收缩型战略及产能规划战略研究

收缩型战略是采取保守经营态度的战略形态,主要适合于企业处于经济形式不好,市场下行、产品销售疲软、资金供应不足、资源匮乏等经济危机中的企业的战略决策选择。可分为转移战略、撤退战略、清算战略三种战略形式。

在收缩型战略中,企业产能规划的基本策略是维持最少生产线的正常运转,确保公司生存。采取这类经营战略时,沙盘模拟可能遇到面临生存危险,经营可能进行不下去,这时的做法是保公司生存,减少生产,淘汰落后生产线,将厂房由买转租或完全卖出。在沙盘模拟收缩型战略决策过程中,在卖出厂房及生产线的过程中,需考虑优先将落后净资产低的手工线出售,以及租赁线出售,再考虑将厂房出售,不要先将自动线或全自动线残值较高就将它们先出售,这是收缩型战略需关注的地方。

四、结语

互联网时代的企业产能规划决策,是企业战略决策至关重要的环节,也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去产能、去库存就显示了国家经济战略的需要,因此在互联时代的企业管理中需充分认识并深入理解企业产能规划战略理论,还需多次决策及仿真实践,一味追求规模不顾及市场需求的战略将会付出严重的代价,没有一定规模纯个性化生产也需慎重考虑,总之,互联网时代产能规划决策至关重要。

[基金项目:2015佛山市社科规划重点项目“互联网+背景下佛山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批准号:2015-ZD04)。]

参考文献:

[1] 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Alfred D.Chandler,Jr.).战略与结构[M].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1962

[2] 潘峰,许明.企业经营管理沙盘与高校创业教育的结合.教育与职业,2014(14)

[3] 李文龙.企业战略决策的沙盘仿真教学研究[J].2012

[4] (美)理查德・B・蔡斯(Richard B.Chase),尼古拉斯・J・阿奎拉诺(Nicholas J.Aquilano)等.运营管理(第9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5] 罗纯玮.ATO企业的产能扩张战略与规划研究――CVTC公司的实践[D].上海交通大学,2009

[6] (美)詹姆斯・B・迪尔沃思(James B.Dilworth).运作管理:在产品和服务中提供价值.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7] 曾强.基于战略选择下的企业盈利模式设计.科技经济市场,2006(7)

[8] (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生产企业战略规划篇(4)

战略就是为企业竞争优势定位,正确战略有效的执行可以创造和维护企业的竞争优势,错误的战略也可能使企业彻底陷入经营绝境。因而,战略管理已经成为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手段。但是,部分企业在选择制定战略以及战略执行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认识误区,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战略绩效。

一、重视战略的制定与选择,轻视战略的有效执行

在经济全球化的商业环境中,企业普遍认为,发展战略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方向以及塑造企业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因而,许多企业不吝花费重金进行项目咨询,聘请国内或者国际知名咨询公司为企业制定发展战略。但是,部分企业发展战略制定与选择以后就浅尝辄止,有些企业遇到困难就半途而废,还有部分企业甚至根本就没有去执行发展战略,只是把发展战略停留于设计与制定阶段。其主要原因在于企业过于重视战略的制定与选择,对于战略的有效执行则由于种种原因而淡化。第一种原因可能在战略制定与选择阶段就没有充分地顾及企业客观的资源与能力基础,使许多先进的战略方法与理论模型被硬生生地移植到企业的发展理念之中,战略执行绩效就可想而知了。第二种原因可能在战略制定与选择阶段就没有考虑发展战略与组织结构的匹配性。如战略选择是多元化,而企业组织还停留于职能性(U型)结构,使部门职能目标与企业战略目标的协调出现冲突,影响企业整体利益的实现。第三种原因是企业在战略执行与实施之前没有认识到战略的严肃性,执行过程随意改变战略。第四种原因是企业战略与发展规划脱节,企业战略没有与企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紧密衔接,影响了企业战略执行的有效性。第五个原因就是缺乏与发展战略执行配套的激励与监督措施,未能对偏离发展战略方向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及时的纠正,使企业行为与战略目标渐行渐远。

二、战略选择重视多元化,轻视专业化

多元化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扩张规模、规避经营风险的一种重要战略选择,它的实施对企业的资源配置管理、商业环境判断以及财务风险控制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同时还要求企业具备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多元化战略可以有效利用企业内部资源,多元化产业之间必要时可以相互提供现金流支撑,规避部分经营风险。殊不知,把鸡蛋放在不同篮子规避鸡蛋全部被打的风险,同时却制造了另一种类型的风险,那就是要管理更多的篮子。许多企业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商业环境变化趋势的不确定性,企业管理元素没有及时进行适应性变革,强调范围经济,盲目实施多元化战略,结果折戟沉沙,不慎陷入“多元化陷阱”,有些甚至连企业的主营业务也因为多元化业务单元被拖入困境。做大做强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充分认识企业发展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在发展战略选择上企业不妨先从专业化突围,做强主业,提高企业的资源配置与管理驾驭能力,培养与发展企业家队伍,再进行适度的相关多元化。欲速则不达,因而对于多元化战略选择问题,企业应当量力而为,择机而行。

三、发展战略选择忽视企业的资源与能力基础建设,强调规模优势

如果对一些典型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许多企业战略都习惯性地采用规模化战略思维,强调规模扩张的发展路径。国内部分企业对《财富》杂志评选的世界500强过于热衷就是一种典型的表现。由于世界500强评选标准主要依据企业的年营业收入指标,2008年入选的门槛营业收入为148.8亿美元,按照2009年1月7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6.8389计算,合计约1017亿元人民币。国内目前年营业收入超过千亿的企业集团已经不在少数,但是在品牌影响力、管理水平等方面无法与发达经济体的世界500强企业匹敌和竞争。可见,世界500强的营业收入评选指标容易引导企业进入单纯地追求生产规模扩张的发展方向误区。规模战略是一种基于产业环境的传统战略观念,依靠规模优势在市场结构中占领主导地位,通过限制竞争来保护企业利润。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企业的战略观念也从产业环境重心演化为以资源与能力为基础,强调企业通过战略实施构造企业的核心能力,通过企业核心能力去创造经济价值,即企业之间的经济过程是一个正和博弈,而不是简单的零和博弈。因而,资源与能力为基础的战略观念强调依赖人力资源、稀缺的知识和技术推动企业的产品与服务发展,企业应当重新审视战略思维,量身定做富有生产力的企业发展战略。

四、发展规划要与企业战略目标匹配

经常在许多企业样本中可以观察到一种错误的现象,企业的发展规划工作脱离企业战略目标中心,出现两张皮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企业战略的有效实施。其实,战略与规划是紧密相连的,不可分割的两个环节,规划是战略的延续,战略是规划的灵魂。部分企业的组织结构设计就专门设置有战略规划职能的专业部门,就可以看出两者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性。企业的战略目标具有宏观性和抽象性特征,它是对企业未来长期发展方向的一种理想设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发展规划则是对企业宏观性和抽象性的战略目标从时间与空间维度上进行细化与分解,使其成为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生产经营活动任务。从性质上来讲,发展规划是在战略目标与企业资源约束条件下的一种静态优化,它是发展战略的衔接与延续,战略目标是发展规划的标杆,因而就要求发展规划工作从对战略目标的认识和分解出发,以战略目标为中心开展发展规划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发展规划与战略目标相匹配,才能保证企业的战略蓝图在发展规划的实施中逐步实现。

五、企业战略不仅仅是高层管理者的责任,它也事关企业的每一位成员

一般人们对战略都存有一种敬畏之感,认为只有CEO或者企业高级主管才有资格去思考企业战略,其他人与战略无关。其实不然,战略思维虽然是对企业未来发展的一种全局性思考,但是战略的执行与企业每位成员的利益攸关。只有企业全员理解战略,认识战略,才能认真地去执行战略,保证战略执行的有效性。企业战略事关企业的每一个成员。这就要求战略实施前要对企业管理层与员工进行战略意识教育。战略思维是自上而下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通过战略意识教育,可以充分吸收基础管理层与职工的群众智慧,形成一种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馈回路,进而逐步完善战略,保证战略的科学性与可行性,这样才能使企业战略的执行更加有效与顺利。实施企业战略可能还要触及或者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去推进企业整体利益的实现,但是为企业战略实施牺牲利益的人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和合理的补偿,就会成为战略实施的阻碍力量,就会影响企业长期增长绩效的可持续性。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相关利益群体的利益均衡问题,因此,企业战略不仅仅是高层管理者的责任,它也事关企业每一位成员的切身经济利益。

六、企业战略解决长期的增长绩效问题,而不能解决企业的短期经营困难

当企业出现原料供应紧张、产品销售迟缓等方面的短期性经营困难,部分企业领导就热衷于战略规划的变更与设计,试图通过战略调整来改变企业的短期经营困难局面。其实,这也是一种错误的思想认识,企业战略是用来解决企业的长期增长绩效问题,而不能希望它成为解决企业短期经营困难的制胜法宝。企业的短期经营困难只能通过策略性的市场行为与企业家的管理艺术加以解决。企业战略的执行是企业管理与资源配置方面的一种系统性变革,通过战略执行来保障企业的长期增长绩效,实现企业的战略蓝图。在战略执行过程中,企业原有的组织结构与管理思维会出现许多阶段性的不适应问题,只有不断地对企业价值链活动中的这些不适应问题进行渐进性的变革与改造,使企业的组织与结构要素适应战略执行的各种匹配条件,才能保证企业战略意图的真正实现。如果把解决企业短期经营困难问题比喻为救火行为,那么企业战略的执行就是要为其企业建立一种真正的长效防火机制。因而,要从思想上去充分认识理解企业战略的真正意图与战略的严肃性,不要遇到短期经营困难就随意改变战略和调整战略规划。

七、固化战略,忽视战略的动态属性

企业战略是根据企业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对企业未来发展方向与发展目标的谋划与设定。当企业战略选择确定以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就应当围绕战略中心而发展,不能轻意改变,不然战略有失严肃性与科学性。但是,强调战略的严肃性并不是就意味着要固化战略,忽视战略本身的动态属性。企业市场经营面临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当市场结构、企业资源条件以及竞争对手的市场反应发生变化时,就相当于企业的发展规划参数相应发生改变,企业发展战略实施的风险程度提高。这时战略职能部门就应当对企业原有的发展战略与规划进行重新审视,针对各种环境因素变化及时对规划与战略做出调整和反应。首先要结合约束条件变更对发展规划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调整,其次再系统地思考是否有必要重新选择与制定新的发展战略。只有这样充分考虑企业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与竞争对手的博弈思维反应,才能控制与降低企业的战略风险,才能在静态优化的规划基础上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动态优化,提高企业发展战略的执行绩效。TCL的国际化战略就是由于忽视国际化的制度体系建设,海外并购业务曾经一度陷入亏损的困局,企业经营经受了严峻的考验。

八、企业战略注重赶超增长,忽视有机增长

企业的赶超战略思维是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顾资源与能力约束条件,过分追求高级化的产品结构或者盲目进入宽泛化的市场范围,试图通过规模扩张使企业到达一个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相对于赶超战略思维而言,有机增长战略思维则更加强调企业增长的质量与可持续性,它是一种基于企业现有资源(资金、人力资源、供应链、企业文化)基础上的存量增长,能够真正提高企业产品与服务的市场渗透能力,使企业的生产与供应链流程得到优化,不断突破企业阶段性的增长极限从而实现持续增长。企业战略如果过于注重赶超思维,进行没有竞争优势的规模扩张就可能会使企业的发展陷入同质化的竞争困局,而且为企业的后续发展制造许多经营难题。在世纪之交那场的钢铁产业投资热潮中,部分中小钢铁企业在融资环境相对宽松的背景下,盲目投资板带产品项目扩大产能规模,提高板带比,重复建设使目前国内的热轧带钢与热轧中厚板生产线产能出现相对的结构性过剩,部分产品的规格与品种还要依赖进口。这就是一种典型的赶超增长战略思维,依靠重复建设实现规模扩张,导致产品与服务没有差异化的市场竞争优势,最后结果无非是依靠价格战进行同质化竞争。当然,赶超战略思维并不是一无是处,它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帮助企业在短期内建立规模经济优势。有机增长的战略思维则更为注重企业的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把它作为企业发展的基本动力,通过产品与服务的差异化不断地为企业创造市场机会,提高产品与服务的价格溢价,使企业的增长更为健康,更为持久。

生产企业战略规划篇(5)

当前,企业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制度下自主经营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整体战略目标与财务目标的匹配性不仅是企业持续经营的迫切需要,而且已在很多企业成为了财务管理的实务。公司战略目标和财务规划布局的有效组合是实现经营业绩的重要手段,更是公司提升整体价值的首要前提。企业追求利润的本质和投资者对投资效益的追求,决定着整体战略目标与财务目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公司财务业绩依赖于公司正确的战略,也就是说,公司财务目标的实现与战略目标的选择具有本源同质性。

一、基于战略目标选择下财务规划的相关概述

纵观全球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实行有效的战略管理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繁荣发展的制胜法宝。基于战略目标既定的情况下,利用财务规划,对提高公司整体价值的提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 企业战略目标导向下的财务规划内涵

财务规划是企业发展战略的有力支撑体,是在企业战略的愿景下,为谋求企业长远发展,在分析内外环境因素的变化趋势及其对财务活动影响基础上,对未来财务活动的发展方向所作的全局性、长远性、系统性、创造性和决定性谋划。

2、企业战略目标导向下的财务规划特征

(1)财务规划的支持性和从属性

财务规划的总方向是为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财务上的支撑和资金上的保障,尽管它有其自身特点和相对独立性,但它必须要服从企业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并为实现该战略提供财务上的帮助和资金上的保障。

(2)财务规划的长期性和前瞻性

一方面,财务规划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在实务中,企业财务规划需要摆脱追求短期经营成果的弊端,重视资源整合、节约利用和风险防范。另一方面,它更具前瞻性,是因为其对未来财务活动进行规划和提前部署以便顺利解决未来将发生的事情和存在的问题。

(3)财务规划的动态调整性

规划是根据当前环境分析得出的预测结果。当今世界国际国内形势风云变幻市场环境复杂多变,因此规划的作用在于以变制变。当环境出现较大变动并影响全局时,财务规划也要随之调整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二、既定战略目标下公司财务规划的基本思路探讨

所谓的企业战略目标,其实质就是将来企业要实现的总目标,这种目标大体上是不会随便改变的,但是在目标分解过程中,抽离出来的小目标会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而不断的调整,并且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的特征。但需要注意的是,企业战略目标的地位相对于财务管理、生产管理、运营管理而言,仍然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企业总目标分阶段实现的手段。企业总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各阶段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是企业长远发展的保证。由此推出:企业实施战略管理,不管是财务管理、运营管理、还是生产管理活动,都应该配合的是企业各阶段战略目标的实现。在这样的逻辑基础上提出财务规划的概念,即围绕实现企业战略而进行的各种财务预测活动。

在公司战略目标实施过程中,财务规划要跟随总体目标的思路而变动,并与总体战略目标在方向上保持一致。基于战略目标下的财务规划,是在企业现有财务状况的基础上,既考虑各项指标的历史水平,又考虑未来的变化,从而得出符合公司实际情况、符合公司战略目标的规划。在进行规划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对各级目标进行修正,财务规划并不是一次就能够完成的,而是一个规划、修正、再规划,再修正的过程,这也类似于战略目标的完成,经济环境的变动导致公司有修改现有战略目标的需要。

例如一个公司确定的战略目标是企业盈利最大化。在这个总体目标确定的方向上,公司的财务规划可以按照下述思路考虑。

首先应根据公司现有的销售市场、财务状况和生产状况制定出目标净资产收益率,即企业财务的总体目标;其次,对目标净资产收益率这一指标进行分配,确定出目标总资产收益率和目标权益乘数;然后,将总资产收益率进一步分解为目标销售利润率和总资产周转率,即企业财务的二级目标;企业所采取的相关战略, 将二级财务目标细化为企业主要报表项目的数额,即企业财务的三级目标。第三级目标的实现,也就是财务报表规划的过程,然后考虑需要多大的资产规模以支持这样的增长。资产总规模确定以后,进行资产配置,将总体资产细分至各个科目,即资产的运用问题。最后为了达到这样的资产规模,应该如何进行融资,也就是考虑资产的来源问题,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通过改善公司的财务状况,优化公司的财务指标,提高公司销售利润和资产周转率等指标,最终实现目标净资产收益率的过程。

公司选择的战略不同,财务规划关注的重点也就不同。这也是财务规划为何列入公司机密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结合战略目标公司财务规划的确定途径

1、着力转变财务规划的职能定位。财务规划目标要将原来的核算型财务转变为战略支持型财务。这种转变是基于财务规划的执行可以为企业战略的制定提供最重要的决策支持信息。而实现这种转变,财务部门仅把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在反映企业的资金流向、完整记录企业的历史事项、给企业决策部门提供简单的财务信息、做企业高层管理者的管家是不行的。提倡战略型财务规划就是要把工作重心调整为服务于企业的决策制定和经营运作上。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在财务部门日常的核算工作中要提高效率和效果,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支持企业发展的信息服务工作中,和企业决策者共同制定公司发展战略、提供信息,以协助其他职能部门更敏捷地应对市场的变化。

2、企业财务战略规划部门要正确定位,深刻理解企业战略,把握企业发展的脉搏,主动出击。作为企业的神经系统和血液系统,财务战略规划对公司发展的作用无疑是重要的,但是再重要也不能改变其在企业总目标实现中的辅助地位。战略型财务规划最重要的职责,仍然是通过和其他职能部门有效配合,来促进企业战略的顺利执行和有效实现。

那么要想充分发挥财务规划的职能,最简单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深刻理解企业现阶段所制定战略的内涵、背景及其实现的优势和障碍。在此基础上,财务部门就可以根据企业战略来定位自己应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战略导向。如企业正处于发展的上升期,企业的战略规划是抓住机遇通过并购来实现快速发展,目的是为了抢占市场并击垮竞争者。那么财务战略的目标定位就是全力以赴帮助解决实现该目标的资金问题,并做好内外部的沟通,以本部门的行动带动其他职能部门参与到战略实现中去。这种财务规划活动是主动型的,它不等待高层管理部门来告诉该怎么做,而是根据企业战略规划总目标财务部门就应知道自己接下来要做什么。

3、财务规划目标要与公司战略选择下的经济增长方式相匹配。一般来说,现行战略目标下公司经济增长一般表现为粗放和集约两种方式。一般以粗放增长为主的企业应采取稳健型财务规划战略,以集约方式增长为主的企业应采取扩张型财务规划。目前以粗放增长为主的公司大有存在,但总的来说,由粗放增长方式向集约增长方式转变是社会客观的要求和必然的趋势,更是企业要做大做强所必须经历的转变。为推动这种转变的实现,企业财务规划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方面,调整企业财务投资战略的规划,加大提高施工能力的机械设备投入力度和规模,提高资源配置能力和效率;另一方面,加大财务制度的创新力度,强化集约经营,推行技术创新,以效益最大化和本金扩大化为目标进行资源配置,限制高投入、低产出对资源的占有和利用,使其企业经营集约化和高效率得以实现。

总之,在对财务活动做出规划时,需要结合公司总体战略目标的实施和执行情况。财务规划的内容也要与发展战略目标相切合,不能盲目遵从某一指标或某个条件。在实务中,公司财务规划也需要重大动力以及全新的观念,才有可能获得战略上的支持。

参考文献:

[1]秦海波.浅析企业财务管理的战略目标.商场现代化,2007;18

[2]谢家清.金融危机下中小施工企业财务战略探讨.交通财会,2009;10

[3]杨吴.企业集团财务战略研究――以CS企业集团为例.经济论坛,2009;02

生产企业战略规划篇(6)

中图分类号:G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12)02-0075-06

Review of Corporation Strategic Thinking and Planning Pattern and Methods

CHEN Kun

(School of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230052, China)

Abstract:The research on corporation strategic thinking and planning pattern method has always been the hotspot in the field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The article straightens out development course and classification of corporation strategic thinking and planning pattern through theory and literature review, and meanwhile it analyzes and illustrates corporation strategic planning method. Finally, the author comments on some related research and puts forward some prospects for development trend of research in the future.

Key words:corporation strategic thinking; planning pattern; planning method

1 引言

通过改革开放30年持续的高速经济增长,我国综合国力得到很大提升,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基地,我国企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能力,但仍面临着附加值低、核心技术和技术创新落后、“微笑曲线最底端”等深层次的问题,造成了“中国制造还能走多远?”的窘境。在当前世界经济创新全球化阶段,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做好企业的战略规划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对于企业来说,战略规划是以企业长期和短期的关系企业生存、发展的问题为目标,将企业决策者的管理理念作用于企业运作的过程。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企业战略规划的模式和方法也随着时展不断出现新的特征。基于此,本文将从企业战略思维、规划模式和方法的发展、理论基础和实践需要等方面对现有的研究进行梳理、评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企业战略规划研究值得关注的几个方向。

2 企业战略思维分类与发展

企业战略的概念最早起源于国外,随着产业革命和经济发展而逐步形成的。18~19世纪以欧洲亚当・斯密

、斯图亚特和美国泰罗等为代表的学者对企业管理开始思考,他们关注的重点放在组织内部活动管理上。到20世纪初,法约尔在对企业内部管理活动整合的基础上提出了管理的五项职能,企业战略思想开始萌芽。1938年,巴纳德在《经理人员的职能》一书中提出管理和战略是与导人相关的工作,将组织理论从管理理论中分离出来,并首次提出组织和环境“匹配”的概念[1]。1962年,钱德勒发表了《战略与组织:工业企业史的考证》,第一次将企业和战略及组织概念联系起来,指出了企业战略必须与环境相适应,而企业的组织结构必须与战略相适应[2]。1965年,美国学者安索夫出版了第一本有关企业战略的著作《企业战略论》,提出了“战略四要素”说,认为战略的构成要素应当包括产品与市场范围、增长向量、协同效果和竞争优势,成为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起点和标志。与安索夫同期的安德鲁斯在1971年发表了《经营战略论》主张公司应通过更好地配置自己的资源,形成独特的能力,以获取竞争优势,是同时期较有影响的战略管理理论[3]。

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至80年代初期,是战略理论研究的丰富期,安索夫的《从战略计划走向战略管理》和《战略管理论》突出地反映了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发展;霍弗的《战略制定》和金与克里兰《战略规划与政策》则代表着战略管理由理论研究向实际应用研究的新发展。20世纪80年代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战略研究学者开始重视企业中人的因素、文化因素和非理性因素,重视研究方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4,5]。

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中期,是战略管理的新的转折期。其标志是Prahald和Hamel在1990年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的“公司核心竞争能力”一文[6]。战略研究围绕企业竞争优势展开,提出了基于资源、基于能力的竞争优势等崭新观点,成为90年代战略研究的核心问题,它的提出大大深化了人们对企业战略的理解,直到目前,资源能力学派仍是企业战略研究的前沿之一。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知识经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经济现象是传统经济理论所无法解释的,出现战略进化论观点、企业家战略,战略的伦理、动态竞争分析新概念等等,形成了战略思想创新的浪潮。管理界开始积极探索知识信息背景下的企业管理新模式。1996年经合组织(OECD)发表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7]成为知识经济理论的开篇之作,“制定战略:边干边学”[8],“战略作为一种哲学”[9],“走向战略的动态理论”[10], “不确立条件下的战略”[11],“战略网络”[12],等等。企业战略理论面临着系统思考和战略转变。

国内在改革开放之前由于企业根据国家行政计划进行生产和销售,不考虑市场竞争,也就不涉及企业战略问题。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渐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企业战略的作用逐步被认识,企业战略研究开始起步。国内企业战略研究虽然起步晚,但发展非常迅速,自20世纪90年代之后,企业战略的研究成为管理域研究的主流之一。一方面,国内在对国际战略理论追踪、学习的基础上,基本实现与国际最新成果的时间一致性。主要研究有:“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特征”[13],“试论战略管理学科的研究框架及发展趋势”[14],“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战略管理范式研究”[15],“战略整合模型研究”[16],“企业战略管理范式的转型”[17], “企业战略理论的研究方法”[18],“转型经济中的战略规划与企业绩效:基于中国制造企业的实证分析”[19]等等。 另一方面,许多学者注意到中国传统战略思想的价值,将传统战略思想与现代战略理论结合起来,如:“《孙子兵法》的动态思维和战略柔性思想”[20]等,这为国内战略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无论是对国外战略理论中国化应用的研究,还是本土战略理论的研究,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企业战略思维随着企业战略理论的不断演化,可以大致分成以下三种战略思维模式。

“环境”战略思维模式起源于新古典经济学市场完全竞争的背景下,在20世纪整个80年代占主导地位,认为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是要考虑二方面因素:一是企业的优势和不足。它决定了企业成功实施战略的内部条件。二是产业的机会与威胁。它决定了企业发展的竞争环境和企业发展边界。在贝恩、梅森(SCP)范式的基础上,以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的环境学派 “几乎完全将企业的竞争优势归因于企业的市场力量”。波特提出通过对潜在竞争对手、替代品的威胁、产业内部的竞争以及供应商和顾客讨价还价的能力等五种竞争力量的分析来识别、评价和选择适合产业特点的竞争战略,从而形成成本先、差异化和目标聚集战略。

“资源能力”战略思维模式产生于20世纪80,90年代,资源基础学派的代表人物鲁梅尔特、沃勒菲尔特以及巴尼和企业能力学派的代表人物普拉哈拉德、哈默尔等人指出“环境”战略思维模式分析的是结构化的产业市场环境,同时可能企业盲目地进入利润率高,但是与自身竞争优势不相关的产业,进行无关联的多元化经营从而导致战略失误。在此基础上提出“应从企业内部寻求竞争优势”。“资源能力”战略思维模式认为应侧重于从企业内部的资源能力角度来考虑企业战略问题,企业的本质是资源和能力的集合体。一方面,企业应当从其内部资源与能力出发来寻求竞争优势,并通过资源和能力的持续积累提升其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企业还应当从其内部资源与能力状况出发来选择其经营域、业务范围及成长方向。

“集成”战略思维模式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资源能力”战略思维模式的应用,问题也逐渐暴露。一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内部资源越来越易于模仿。二是企业内部资源缺乏流动性,难以建立有效的价值评估体系。三是基于“资源能力”战略思维模式的战略规划缺乏对市场需求、竞争格局的动态认识,无法有效执行。鉴于此,很多企业在战略规划的实施过程中,考虑战略目标要内外兼顾,寻求在企业的资源能力和市场环境之间建立一种不断改进的规划思维模式。

三种战略思维模式的比较如下:

“环境”战略思维模式的战略思考方向是行业内的竞争,企业战略取向的指标是行业吸引力,它考虑的是如何打败竞争对手或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所以,这种战略思维模式的主要焦点是考虑如何打败竞争对手、如何在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该思维模式强调相对于竞争对手更有效率的做事的不同方式,它更注重过程,甚至有可能忽视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而导致盲目竞争。采用“环境”战略思维模式的战略规划制定方向是从战略定位到战略选择再到战略实施由上而下的,主要评价指标是行业吸引力。

“资源能力”战略思维模式中,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来自于企业掌握的资源和能力,其战略思考方向是由内而外,企业的核心能力决定了企业所服务的顾客,决定了要满足的顾客的需求。企业具备什么独特的资源及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来获得更多的利润是这种战略考虑的重点。但是,在“资源能力”战略思维模式下,企业是从目前拥有的资源和能力出发,思考在现有资源下如何进行竞争或者为了竞争而去获取所需要的资源和能力,往往忽视了市场的需求。采用“资源能力”战略思维模式的战略规划制定方向也是由上而下的,主要评价指标是资源利用率。

“集成”战略思维模式考虑的是如何实现企业资源能力与环境的匹配,认为企业发展的基础是充分考虑企业现有资源能力的可作为性、战略实施的有效性,并由此来对企业进行规划。采用“集成”战略思维模式的战略规划制定方向是上下结合的,从现有实施效果和战略定位到战略选择、实施、反馈的过程,其主要评价指标是动态匹配性。

这三种战略思维模式的比较如表1所示。

以“环境”为出发点的战略规划是以环境为基点,获得市场竞争优势为中心。以环境为出发点的战略规划模式通过对企业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区域环境及产业环境的分析评估,发掘外部环境所蕴含的机会,据此确定企业区域和产业。在环境分析及产业和区域选择的基础上进行战略定位,针对所选产业,通过成本先、差异化和集中化三种基本战略建立市场竞争优势,并制定相应的战略实施方案。以环境为出发点的战略规划模式的战略思考方向是行业内的竞争,它以行业吸引力作为企业战略取向的指标,主要考虑的是如何打败竞争对手或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但其企业内部资源能力条件基本被排除在战略过程之外,这容易引发企业的非理性扩张,出现决策失误。

以“资源能力”为出发点的战略规划模式首先对企业内部资源与能力进行分析来评估现有的优势和劣势。利用现有的优势选择区域和产业,并明确战略定位和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同时,通过战略的实施进行资源与能力的积累,进一步增强企业竞争优势。可以看出,以资源能力为出发点的战略规划模式缺乏对环境因素的考虑,其战略重心是围绕资源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这种战略规划模式极有可能因忽视环境的变化而陷入“闭门造车”的境地。

以“环境―资源整合”为出发点的战略规划模式是“环境”战略规划模式与“资源能力”战略规划模式的整合, 是基于对企业内外因素的综合分析与评估,明确企业的战略定位和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并根据战略实施效果进行战略反馈与调整。这种战略规划模式较好地规避了仅从环境或者资源能力出发的战略规划所导致的极端问题,切合企业战略的实质,在实践也得到广泛的应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新时期企业的战略规划已经不再限于传统的战略规划模式,企业战略规划主要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1)全球范围的资源和资本整合

中国经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全球化的进程表现得越来越明显。这种全球化的趋势,在给企业带来商机和资源的同时,也给企业战略规划带来更多挑战。企业战略规划的实施离不开资源的支撑,战略规划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寻求资源和配置资源的过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企业在开发自身资源的基础上重视在全球范围的资源配置,更加充分地按战略规划目标优先程度、可实现程度、资源可获取性等因素考虑企业的战略发展与国际市场的融合,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及不断发展的经济环境,企业战略的关注面也在不断拓展。当前,与资本市场紧密联系的市场经济已成为新阶段的市场经济发展主流趋势。资本运作可以帮助企业构建再发展的融资平台和获取更好的发展环境。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战略规划的制定中更加注重与资本市场的对接,这是企业战略规划的一个重要趋势。

(2)规划范围更加宽泛,内容更加细致

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经济局势瞬息万变,企业从内部结构到外部涉及域都有了很大的拓展。在这种情况下,对企业战略规划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战略规划从战略定位到战略有效实施,涉及传递给客户价值理念和产品优势以及企业内部结构调整都需要有坚韧的连贯性。因此,企业战略规划需要在横向和纵向全方位的范围深化和改造,使得企业在任何一个域受到影响时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

(3)战略反馈的及时、动态特征日趋明显

很多企业制定了适合的战略规划但就是执行不了或者效果不理想,尤其中国企业由于仅有20年不规范的市场经济经验,所以缺乏系统的战略和管理训练。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战略制定过程中具体战略没考虑到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或者是战略目标没有细分到具体的实施环节,从而导致战略执行出现问题。另一方面,战略执行中缺乏相应的战略监控和反馈措施,战略执行的效果不能实时、持续地反馈给制定人员进行战略调整从而不能实现期望的战略效果。因此,战略规划中战略反馈的及时、动态特征日趋明显。

从新阶段企业战略规划的制定模式来看,战略规划流程呈现“动态集成”的特点,如图1所示。

由于企业具有经营环境多变、管理动态性、成功轨迹难以模仿等特征,对如何做好企业的战略规划并有效实施造成了较大挑战。因此,企业在战略规划实践中引入动态集成的信息平台,为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辅助。通过对企业内外因素的综合分析评估,明确企业的战略定位并进一步细分战略,再通过战略信息平台制定细化的实施方案,并将战略实施效果及时反馈,从而调整企业战略,实现动态的战略规划过程。

4 企业战略规划方法应用研究

企业在不同时期所处的环境不同,面临的机会和挑战不同,战略研究的内容也不同。随着研究主题和内容以及战略思维的变化,战略规划应用的方法也在不断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之前,战略规划是以环境为出发点,战略规划中应用的方法以定性方法为主,具有代表性的有基于产业组织理论的贝恩-梅森(SCP)范式: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以及市场绩效(Performance)。该范式的主要考察对象是产业市场,是从产业市场环境出发来理解和分析企业的战略行为与战略绩效。波特的五力模型:任何产业,无论是国内的或国际的,无论是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竞争规律都将体现五种竞争的作用力(新的竞争对手入侵、替代品的威胁、客户的谈判能力、供应商的谈判能力、现有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企业战略应主要着眼于选择正确的产业和比竞争对手更深刻地认识五种竞争力。安德鲁斯等人提出的SWOT战略分析框架:在SWOT模型中,优势(S)与劣势(W)是企业内部的强项与弱项,机会(O)与威胁(T)是目标环境中对企业有利的因素和不利的因素。通过对企业内外因素的分析,辨识企业自身的优势与劣势以及环境所蕴含的机会与威胁,并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拓和利用环境及其变化给企业带来的机会,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战略思维向“资源能力”转变,经济学方法、企业文化学方法、博弈论方法等逐渐被应用于企业战略规划中。“企业战略理论的研究方法”从对企业战略问题的不同理解以及解决问题的不同路径对企业战略规划方法做出分类阐述[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具有“动态集成”特性的方法逐步被应用于战略规划,如系统论方法、技术路线图方法[21]等等。彼得・圣吉在其名著《第五项修炼》中,就运用了系统动力学的分析方法,从整体和联系角度研究问题,分析企业系统的功能,分析企业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研究开放环境中企业系统的适应性。

在操作实践中,许多世界著名公司都形成了自己特色的战略规划体系和规划方法工具。武亚军在“艾默生的战略规划创新及其启示”[22]一文中分析了艾默生公司规划体系的“两栖型”内容创新、“一体化”组织创新和“独特性”的规划工具创新等特征,指出艾默生的战略规划体系的“三重创新”使企业战略在增长与赢利、前瞻与学习、制定与执行、普遍与独特等方面达到协调和统一,从而驱动了公司赢利的长期持续增长。

摩托罗拉公司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技术路线图,目的在于改善技术和产品开发的一致性[23]。Grocnveld和Phaal等人将路线图作为一种可视化的有效工具引入企业战略规划[24,25]。作为应用于企业的分析框架,路线图可以起到一种桥梁的作用,通过时间要素将战略决策、战略实施和组织变革联系起来,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可以通过自定义来适应大多数具有不同功能和结构的企业。

5 研究评析

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整理回顾,我们发现,随着对企业战略认识的不断深入,企业战略规划研究的基本框架已经很清晰,企业战略思维和规划模式、方法的研究基本进入成熟阶段,但是,在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阶段,企业的战略环境变化频率明显增快、决策信息量明显增多,对于企业战略规划和战略实施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这种趋势对企业战略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提出新的要求,首先体现在战略规划方法的变化上,动态、信息集成的战略规划方法逐渐被引入企业战略规划过程中,可以预期这一变化也会促进战略思维模式的转变。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在目前关于企业战略规划的研究中,大部分的文献对企业战略规划的思维模式和制定流程以及方法开展了研究,在战略思维模式和制定流程方面基本形成共识,在规划方法方面也在不断的丰富,取得了很多丰硕的成果。虽然很多学者在战略实施措施方面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但目前尚未达成系统性的研究,这使得企业在战略规划实践中缺乏系统的战略实施理论指导。

其次,从现有的文献来看,战略规划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问题之一。虽然已经开始对战略规划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但是目前对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是否实施战略规划企业小范围样本的实证层面。存在两大不足:一是战略规划对企业绩效是否有正面影响还没有定论。二是缺乏对不同思维模式的战略规划的绩效差异的研究。

最后,虽然近年来战略规划方法呈现明显丰富的趋势,但整体来看,目前的战略规划方法还是很难解决制定与实施分离的问题。造成战略制定者不参与战略实施,而战略实施者也不参与战略制定的局面。在企业战略规划具体实践中,使用的方法较为单一,不能动态及时反馈战略实施效果,现有文献中提出的规划方法在实践中又难以实施。

6 研究展望

企业战略理论的研究起源于西方,西方战略理论之所以出现争鸣状况,是与他们密切关注企业现实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有关的。因此,中国企业战略规划研究应以“实践问题”为导向,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的运用和阐述上。在未来企业战略规划理论的研究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关于企业战略规划与实施的深化研究。一方面,摆脱过度重视“战略定位”的视觉局限,将企业战略目标和具体实践相结合,梳理企业各层次的战略需要、明确规划内容的侧重点。另一方面,合理选择所采用的规划工具及流程,同时明确规划人员和管理人员、实施人员各自不同的作用。

其次,关于战略规划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一方面,不同环境、不同类型、不同战略规划模式对企业绩效会产生不同的贡献,因此,对该方面的研究,可以为战略规划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另一方面,对战略规划提升企业绩效的量化科学研究,有利于改进战略规划方法和企业绩效提升。

最后,关于企业战略规划方法的改进与创新。企业战略规划方法研究中已经形成了一些相对成熟的方法,但由于每种方法各有优缺点与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因此需要考虑综合集成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以克服单一研究方法的缺陷。具有“及时反馈”、“动态”、“集成”等特征的企业战略规划方法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 考 文 献:

[1]Prahala C K, Hamel G.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 Havard Business Review, 1990, (5): 125-128.

[2]Chandle A D. Strategy and structure, chapter in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industrial enterprise[M].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62.

[3]Ansoff I. Stragegic management[M]. London:Macmillan, 1965.

[4]Floyd S W, Wooldridge B. Managing strategic consensus: the foundation of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1992, 6(4): 27-39.

[5]Porter M E. Competitive strategy[M]. New York: Free Press, 1980.

[6]Prahalad C K, Hamel G.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0, (3): 79-91.

[7]OECD.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996年年度报告[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1998,(7):59-63.

[8]Christense. Making strategy: learning by doing[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7, (1): 22-26.

[9]Singer A E. Strategy as moral philosophy[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4, (15): 191-213.

[10]Porter M. What is strategy[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6, (2): 112-117.

[11]Courtney, KirKland, Viguerie. Strategy under uncertainty[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7, (6): 37-43.

[12]Chen M J. Competitor analysis and interfirm rivalry: toward a theoretical integra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6, (1): 100-134.

[13]张阳,邓华北,罗进.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特征[J].学海,2000,(2):61-64.

[14]梁江,刘冀生.试论战略管理学科的研究框架及发展趋势[J].中国软科学,2002,(6):63-66.

[15],应瑛.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战略管理范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1,(3):86-89.

[16]陈小平.传统战略的终结:战略整合模型研究[J].经济管理,2001,(16):19-24.

[17]项国鹏.企业战略管理范式的转型[J].经济管理,2001,(16):4-11.

[18]施炜.企业战略理论的研究方法[J].中国软科学,2005,(7):137-140.

[19]武亚军,吴剑峰.转型经济中的战略规划与企业绩效:基于中国制造企业的实证分析[J].南开管理评

论,2006,(2):58-63.

[20]杨庆山,散襄军,苏锦江,等.《孙子兵法》的动态思维与战略柔性思想[J].南开管理评论,2001,(2):44-47.

[21]Bryson J M. Strategic planning for public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M]. Wiley & Sons, Inc. CA, 1995. 4-5.

[22]武亚军.艾默生的战略规划创新及其启示[J].经济管理,2009,(8):57-63.

生产企业战略规划篇(7)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入,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企业为了确保服务质量,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更好的适应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企业需要制定行之有效的财务战略,充分发挥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功能,才能确保企业实现财务管理的目标。企业需要以自己所处的经济、政策、行业完善度以及企业的财务和管理者的能力等环境为依据,科学分析,然后制定并实现财务战略,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文章主要探究了企业财务管理环境下财务战略管理的规划以及实施控制。

关键词 :企业财务管理;财务战略管理;规划;实施;控制

中图分类号:F8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2-0118-03

收稿日期:2014-07-12

作者简介:付兴梅(1975-),女,四川德阳人,管理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

现代企业的经营方式主要为品牌营销和现代财务,这种经营方式取代了传统的“生产、制造、销售”的经济理念。也就是说,加入一个企业的整个运营情况出现了危机,则它的品牌也出现了不良情况,进而企业的财务管理业出现了一定的风险,最终无可避免的影响整个企业。所以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和战略管理过程是相互联系的,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到一起,才能更好的实现和优化资源配置,获得最大的利益。财务管理在传统意义上指狭义的财务活动,包括筹资、投资、日常使用资金、回收应收账款、核算职工薪酬等,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发展的需求。当前的财务管理结合了现代战略管理的财务战略思想,所以制定有效的财务战略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财务目标的实现,并且促使企业财务战略的管理作用可以充分发挥出来。企业需要以自身的经济、政策、行业环境以及企业的财务和管理者的能力为依据,然后科学分析,制定财务战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一、财务战略管理在企业战略体系中的地位

财务管理需要支持企业的总体战略,也需要有自己的战略。所以,在整个循环系统中,财务战略作为企业职能战略中的核心战略,提供资金给企业战略,并且提高经济活动的价值,然后实施管理。战略管理属于风险管理,具有全面性和综合性,从长远的角度把握各种潜在机会,避免可能发生的风险,从战略的角度最大程度的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创造价值的能力。所以财务战略管理可以有效促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二、企业财务管理环境下财务战略管理的规划和实施控制

(一)企业财务管理环境下的财务战略管理规划

1.财务战略管理规划的总原则

企业财务战略指的是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在实际财务管理中的应用,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财务管理已经成为企业战略管理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并统一于企业总战略,促使企业管理实现战略目标具备稳定基础。企业首先要对全局性和长期性进行考虑,依据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制定财务管理战略,指导企业的各项财务工作、采购和生产计划等。财务战略方案制定的情况影响着企业将来的财务活动。制定财务战略也要对企业运行过程中财务风险和企业受益、负债和盈利之间的矛盾进行分析和解决,实时控制和调整企业财务战略管理过程,实现企业财务战略目标,所以企业财务战略规划为了保证有效和合理的财务战略需要遵循以下原则:选择的财务战略要适应和协调经济周期;选择的财务战略要协调产品属性;分别建立阶段性的财务战略;实施的财务战略要匹配企业经济增长方式。

2.对企业选择财务战略有影响的因素

财务战略管理分为:筹资战略、资金管理战略。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并不是单独存在的,所以企业需要结合市场选择和实施财务战略,充分考虑市场中影响企业财务战略的因素,促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1)法律环境

企业和外部发生经济关系时需要遵守各种法律、法规以及制度。企业在财务管理中需要遵守的法律法规有企业组织法、税收和财务法规等相关法规。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企业的组织形式不同,需要遵守不同的法律,所以企业面对的约束和保护也有所不同,进而不同组织形式的企业在选择财务战略时,也要充分了解其他组织形式对财务管理造成的影响,然后制定战略方案。

(2)经济环境

企业所处的经济管理体制、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情况、宏观的经济调控政策等也会对企业选择财务战略产生影响。国际和国内经济情况的变化、政府在不同经济时期实施的计划、金融等政策、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等都会对企业选择财务战略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企业选择财务战略时一定要重视经济环境的影响。

(3)金融环境

因为不同的体制和文化,不同国家和地域具有不同的经济环境,致使其具有不同的金融环境。企业的财务活动,例如投资、融资等的实现需要借助金融环境,所以金融环境发生变化就会影响企业选择财务战略。我国的市场经济缺乏完善的市场机制,导致金融市场也不够健全,因此金融机构的种类、数量、业务、服务质量等的发展情况对企业制定和实施财务战略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市场也持续变化,所以需要依据不断变化的市场以及企业自身的特点对企业制定和实施财务战略进行调整。企业需要充分考虑金融环境中汇率、利润率以及通货膨胀等因素,然后再制定和实施企业财务战略。

(4)税收环境

企业选择财务战略也受到税收环境的影响,税种不同,税法针对其涉及的具体经济业务情况有不同的规定,征税范围的不同、税收优惠政策的不同、税收组合的不同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财务管理,所以企业也要充分考虑税收环境对财务战略产生的影响,然后选择制定财务战略。

(5)政府的产业支持

政府如果支持某一产业,通常会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扶持,所以在一定的情况下,这些扶持政策会对企业的利益产生影响,所以企业也要充分考虑政府方面的因素,然后再制定财务战略。

(6)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

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有企业资本实力、生产技术条件、经营管理水平等,这些对企业选择和实施战略决策有重要影响。企业的内部结构对企业实施财务战略管理的情况和效果有决定作用,如果企业内部结构足够成熟和高效就会促使企业实施财务战略获得良好的效果,促使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达到最好。所以,企业在选择财务战略时一定要充分考虑企业内部结构的影响。

(7)产业结构

企业所在的产业的机构决定了企业的选择和约束范围。有些产业选择很少,约束很多。从长远的角度来说,此种经营此种产业的企业只能产生正常的经济利益,回报不会高于成本很多,可是如果企业所处的产业竞争并不激烈,就会有更多的选择和更少的约束,如果做出正确的选择,还会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并获得较高的经济利益。所以企业也要充分考虑产业结构,然后在进行战略规划。

(8)企业的生产规模

企业制定财务战略计划和实施企业战略管理决定于企业的生产规模。企业的规模越大,制定和选择财务战略计划就更加困难,实施起来也更复杂。企业也要充分考虑自身的规模,然后制定财务战略管理。

(9)企业的生命周期

企业在不同的生命周期会面临不同的经营和财务风险,在进行综合分析之后,和战略管理的管理思想相结合,充分了解企业在不同生命时期对企业选择财务战略产生的影响,进而选择合适的财务战略,适应该阶段的经营和财务风险,更好的为企业的整体战略服务。

企业的生命周期分为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面对的环境、问题都不相同,所以不能自始至终制定一种战略,而要具体分析每一个阶段,然后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财务战略规划,并且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规划,更好的实现财务战略目标。

(10)企业的成本

企业选择制定财务战略直接决定于成本。成本指的是完成一件事情需要付出的相应的代价。企业的成本包括:战略成本、入场成本、生产经营成本。战略成本指企业制定选择财务战略的过程中付出的代价;入场成本指的是企业想要进入某一个产业需要付出的代价;生产经营成本指的是企业在开展各种生产经营活动为获得某种利益而付出的代价。制定的财务战略带来的价值利益决定了战略成本的高低,一般财务战略的价值高,战略成本就高。企业将要涉足的产业领域决定了入场成本,不同产业面临的不同情况也深刻影响了企业选择和制定财务战略。通常,产业具有越大的吸引力,其入场成本越高、难度越大,其面临的选择也很少,所以制定财务战略是非常重要的。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产生了生产经营成本,对其进行良好的控制,就会带来更大的经营效益,也会增加企业的价值和竞争力。因此,不同成本范畴涉及不同的内容,所以具备不同选择制定财务战略核心。

(11)企业的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影响企业选择制定战略主要在于,企业财务预算控制的科学性会对企业制定运算指标体系的合理性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对企业判断未来产生影响;预算编制基础科学性会影响预算所采集计划的历史数据和实际情况的偏差产生影响,进而对预算结果是否正确产生影响,促使企业正确认识实际情况,制定良好的财务战略;预算人员的业务能力差异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制定选择财务战略。企业需要依据预算结果制定财务战略,所以预算管理的情况会对企业选择制定财务战略产生影响。

3.企业选择财务战略的对策

在分析了影响企业财务战略的各项因素之后,企业想要最大化企业财务目标就要对各项因素机会进行合理利用,并且解决各项影响因素导致的不良影响。

(1)应势策略

此策略就是顺应时势,遵纪守法,以经济和金融环境,发挥优势,避免劣势,充分认清企业自身的状况,将企业的发展目标明确,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财务战略管理方案。

(2)成本领先策略

成本领先指企业将经济成本降到竞争对手成本之下。这样一来,即使竞争企业生产类似的产品,也具备成本优势。此策略指企业面对一样的环境,生产一样的产品时,也具有更大的成本优势。

企业在同一个行业中生产类似的产品时,各种不同的获得低成本生产要素的途径也会引起企业成本差异。生产要素指企业在商业活动中投入的劳动、资本、原材料等。一个企业如果可以用较低的成本得到其中一种或者几种生产要素,就会具备较低的经济成本。所以为了获得更大的成本优势,获得低成本要素的成本,需要比这些要素节省更多的成本。所以企业运用成本优势时,要充分考虑优势的成本以及优势将给企业带来的价值。企业的产量也会对生产要素的获取途径产生影响。如果企业的产量较高,可以以市场份额赢得原材料或者供应产品的优惠。

企业管理业务的不同技术也会对成本优势产生影响。企业如果具有较大规模,就很有可能具有技术带来的成本优势。技术带来的成本优势主要体现在机器、计算机或者其他业务管理的工具上。所以即使规模相同的企业,也会因为技术差异引发成本差异。

企业选择的行业、销售的产品以及服务也会对产品的相对成本定位产生影响。如果企业战略以成本为导向,就会选择比较简单的标准产品,此种产品的价格相对较低,销量较大,所以大量销售会有效降低成本。

(3)和企业产品经济周期相适应的对策

市场环境具有周期波动规律,当市场发生波动时会对经济产生影响,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所以,企业要依据市场发展形势,制定科学合理的财务战略应对市场波动带来的影响;如果整个经济处于低迷状体,企业制定和财务的财务战略是紧缩型的,可以出售不用的厂房等;如果经济处于恢复状态,企业制定和采取的财务战略是扩张型的,可以将产品价格提升等;如果经济处于繁荣后期,企业制定和采取的财务战略是稳定型的,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4)和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相适应的对策

企业要改变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方式,就要调整企业的财务战略。可以加大投资基础项目,促使企业基础项目在行业内的领先性,进而对企业财务投资的战略进行调整。也要加大创新财务制度管理,加强技术创新,进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并对企业财务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减少高投低产的项目,转变企业的经营方式。

(5)和企业产品属性相匹配的对策

产品属性策略也就是和产品生命周期不同时期风险相适应的对策。一般企业发展很有规律,分为: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充分了解企业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特点,进而制定与特点相适应的财务战略。

(6)阶段性的财务战略对策

企业依据自身的财务目标制定一个完整的战略规划。以企业即将进行的经营过程制定长期的财务战略方案,此方案要对企业将来的发展有指导作用,也要全面长远的思考判断企业的核心能力,并和企业所在的市场环境以及地位相结合,对将来可能面临的环境进行估计,进而可以更好的将财务和管理目标完成。然后,以会计分期为原则,将企业经营活动分为几个阶段,并以长期财务战略方案为基础,详细制定每一个阶段的具体财务方案和规划。最后,制定每一个阶段经营活动的具体实施计划,并且以具体的财务指标为标准描述完成目标的情况,最终将这些整合成企业财务预算报表。

(7)加强预算管理的策略

企业实施财务战略规划离不开预算管理,企业预算管理体系的完整性、预算管理技术的操作影响着企业规划财务战略。所以,建立健全预算体系,加强管理预算,有效提高预算管理的水平可以提供全面、客观、准确的参考给企业财务战略的制定。

(二)实施控制财务战略

1.企业实施财务战略的过程

企业实施财务战略的过程有两种,一种是:依照计划实施制定的战略方案、以方案内容为依据投入资源、对战略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随时调整;另一种是:产生权变问题、已制定的方案部分或者全部不可行、重新制定战略方案、实施战略方案、投资资源实施、对战略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实时调整。

2.企业实施财务战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企业制定的财务战略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可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可控因素,比如资源不足、工作人员不配合等。其次,战略方案规划是以过去的情况和经验为基础的,然后计算、分析和总结出来的,以一定的环境假设为基础形成的,可是在实际实施战略的过程中,如果不是在假设的环境中发生,之前制定的战略规划就失去了价值。

4.解决企业实施战略规划中出现问题的措施

实施财务战略的过程本质就是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财务战略实施环境变化很大或者预算基础变化很大,先前制定的财务战略就失去价值了,需要合理调整财务战略规划,这就是企业实施控制财务战略中的权变问题,企业在实施财务战略的整个过程中要坚持权变观念。权变观念促使企业在制定财务战略时了解对战略有关键影响的因素,并且提早制定调整方向,确保关键因素的变化在可控范围之内,也要积极创新财务战略,制定相应的应急方案,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

三、结语

企业只有制定行之有效的企业财务战略管理方案,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环境,提高市场竞争力。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财务战略,就能充分发挥出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作用,确保企业完成财务管理目标,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利润最大化,获得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曾保真.建立以经济价值为基础的业绩衡量标准[J].大经贸,2005(11).

[2]唐滔智.财务战略及其战略控制系统[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5(07).

[3]郭云.论企业生命周期的财务特征与管理策略[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5(03).

[4]向锐,李琪琦.民营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财务战略剖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05).

[5]程秀珺.财务战略理论中几个相关问题的再认识[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10).

[6]李永峰,张明慧.论企业生命周期[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

[7]黄国良,潘华,田刚.战略财务管理时代CFO的职责和素质[J].煤炭经济研究,2004(06).

[8]黄国良,潘华,钟晓东.基于企业核心能力培育的财务战略研究[J].当代财经,2004(05).

[9]田永,任波.关于核心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的辨析[J].石油教育,2004(02).

[10]王满.基于竞争力的财务战略管理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2009.

[11]刘娟.企业财务战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科技信息,2010(08).

生产企业战略规划篇(8)

流程管理之父哈默认为:“在以流程为中心的公司中,对于战略的考虑,并不是考虑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是否能够获得市场的成功,而是考虑企业的流程是否能够获得市场的成功。”基于流程的战略规划,有助于企业从流程运转的角度来对公司业务加以定义,帮助企业制订出某些战略,这些战略不但能回答我们要做些什么?而且能够回答“我们是否能够做好的”问题。

在长年咨询服务及企业管理经历中,我发现企业战略规划往往并不是难在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上,而是难在战略有效执行上。在经济高速增长的环境下,企业可能感受不到战略执行不力的压力,一旦进入经济寒冬考验企业核心能力时,战略执行力的问题就会浮出水面,战略执行力高低关乎企业生死存亡,战略执行力强的企业能够通过战略调整,不断提高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能够安然度过危机,甚至逆市增长;战略执行力不强的企业,则很可能业绩急转直下,甚至轰然倒塌。

为什么企业需要基于流程做战略变革?

1.企业战略规划落地实施需要从流程切入,并以流程为主线来推动企业完成全面战略变革实施。

战略对企业提出了超常规发展的要求,需要企业围绕战略主题进行整体变革。企业变革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战略、计划、目标、考核、组织结构、管控模式、管控授权、运作机制、业务流程、IT系统、企业文化、人员等方方面面,牵一发而动全身。面对复杂的系统,企业往往容易犯两类错误:(1)看不到全局,想到哪,看到哪,就抓住哪,缺乏系统性,导致出现 “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现象,不能够从根源上解决企业系统问题;(2)不知道从哪里下手,产生畏难情绪而放弃变革,使得战略停留在口号、文字与目标上,企业没有实质的变化,从而错过企业变革转型最佳时机,被竞争对手超越。

从企业实践经验来看,标杆企业在围绕战略落地开展变革时,一般都选择将流程作为变革切入点,这是由企业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使命决定的,而流程就是了企业创造价值的机制。流程的价值创造属性决定了,流程视角来看待企业时,流程的价值创造本质决定了一定是基于全局的,而不是局部;一定是基于价值创造本质,而不是基于任务本身。从流程切入有助于企业抓住经营的本质,纵向从战略分解到业务模式/管控模式、高阶流程、流程、子流程、活动,直到IT系统实现为止;横向从客户需求识别与接收,到产品/服务交付,直至客户满意为止。

同时标杆企业通常会将流程作为企业变革主线条,流程成为企业管理体系的粘接剂,围绕流程将战略、组织、绩效、IT连接起来:(1)将战略落到流程上;(2)基于流程高效运作来设计/调整组织;(3)基于流程同步调整绩效考核;(4)将流程体系落实到IT支撑平台上,实现流程与IT的高效融合。这种做法与质量管理八项原则之一“过程方法”是一致的。

2.战略变革除了各部门围绕战略主题进行变革外,更需要跨部门围绕端到端业务流程进行变革。

企业通常采取职能导向的战略规划,常用的套路是从上到下分解,沿着组织架构将战略、目标分解到组织不同层级:公司目标—部门目标—岗位目标;公司战略—部门/职能战略—岗位工作。这样操作的问题在于将企业看成是一个静态不变的系统,将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割裂了。认为每个部门做好了,自然整个公司就做好了,忽视了部门之间的协同效应。职能导向的战略规划能够覆盖部门内流程变革需求,但跨部门核心业务流程就成了三不管地带,没有策略与责任主体来驱动它们实现战略导向的同步调整。

而实际上,公司的战略是由企业核心端到端业务流程的能力与绩效来决定的,是公司整体的能力,而不是某个部门的局部能力。由于端到端业务流程被分散到不同部门了,虽然不同部门分头进行局部独自的变革与优化,但由于其目标不统一,设计不协同,不能够满足企业整体变革/改进的需求。

笔者曾服务的某企业采取典型的职能导向战略规划,渠道部门负责公司全年的渠道战略规划,市场部门负责客户管理及市场管理战略规划,产品部门负责产品开发。这种模式产生的结果是营销4P不协同:产品规划与渠道规划不匹配,重点产品得不到匹配的渠道资源支撑,优势渠道缺乏给力适销的产品去销售;产品定位与客户定位不匹配,市场部门推广的资源分配重点与新产品推广要求出现错位,往往重点新产品得不到充分的推广支持。最终体现在业绩上就是新产品上市成功率低,新产品销售带来的销售收入与利润不足。

企业要实现战略转型,必须要抓住战略转型的核心业务流程,将战略落实到这些流程上,确定这些流程的策略、目标及变革要求,将变革的责任落实到流程所有者上,由流程所有者带领各部门共同完成流程变革,形成跨部门战略协同落地的能力。如果不具备这种流程型组织运作机制,企业战略规划时,即使意识到跨部门协同的重要性,也找不到合适的人以及合适的方法来实现。

某企业为了有效整合渠道资源,决定导入交叉销售针对某些大型客户进行跨产品线销售,甚至成立专门的部门来支撑战略落地。然而在实际业务的过程中,交叉销售进展非常不理想,碰到了人、流程、系统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与困难,在CEO的亲自推动下,另经3个月勉强完成一单交易,最终由于困难重重而宣告失败。在这个案例中,问题的核心在于缺乏系统的交叉销售变革方法及交叉销售项目变革推动责任人,缺乏交叉销售变革整体解决方案设计能力,没有系统地识别出交叉销售影响到了哪些流程。这些流程调整需要管理上做哪些配套调整?谁对跨部门流程变革负责,谁对跨部门流程变革后的正常运营负责?

3.战略只有落实到流程上,战略转型变革才会真正发生,战略转型才有机会达成效果。

企业做战略规划的时候,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战略调整了,但流程没有变,也就是行动层面没有发生变化。企业往往会同步调整组织、调整人事任命,调整考核目标,但唯独流程没有变化,由于企业做事情的方式没有转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打法没有变,从而导致战略执行不到位。

在做企业战略规划及年度经营计划的时候,企业都有共同的体会:定策略容易,但定出好的策略不容易,而有效落实策略更难。在战略规划大格局确定的情况下,企业需要精细化管理能力,能够将战略落到细节,落实到流程层面的技术、工具与方法。唯有如此,战略才不会飞在空中,落不了地。

企业如何才能够制定出有效的策略呢?笔者认为核心在于流程视角,能够将策略落到流程上。这样做的好处有两方面:(1)从流程视角去落实战略,可以在公司形成一个稳定的、一致的战略分解结构,也就是流程架构与流程清单。基于战略需要哪些流程架构做什么调整?哪些流程进行调整?(2)增强战略执行力,流程背后是跨部门流程管理的责任机制,让流程责任人发挥出流程变革的作用,通过一系列的流程变革项目去把战略执行到位。

以西南航空为例,大家都知道其实施的是低成本经营战略,然而低成本战略是如何能够成功实施呢?研究发现,其成功之道与流程导向的战略分解是密不可分的,西南航空充分地将低成本战略分解到核心的业务流程上,在关键的设计上有效体现了低成本战略导向,并最终通过这些流程的低成本绩效支持了公司整体的低成本优势。简单分析如下:

(1)将低成本战略落实到运营流程上。

统一购买波音737机型,不同于其他航空公司的各种机型;

登机牌采用塑料印制,不同于其他航空公司使用铜版纸印制;

不同于其他航空公司,不提供餐食,只提供小甜点和饮料;

不同于其他航空公司以旅行订票系统为主,而采取以电话订票为主;

(2)将低成本战略落实到招聘流程上。

招对的人,招符合企业文化的人;

邀请客户加入到机组乘务员新人面试;

招飞机员时,将团队工作能力作为基本素质要求;

选人原则:态度比能力重要,聘用年轻人为主;

招适合的人,而不是最优秀的人。

(3)将低成本战略落实到绩效管理流程上。

基于工龄的薪水——没有薪酬计划,开始得到的薪水低,有了工龄后工资就高了;

飞机驾驶员和机组乘务员是根据里程来获得薪水,他们也喜欢飞机更多的里程;

利润分成覆盖到公司至少满一年的所有员工,奖金的25%投资到退休账户中的公司股票,折扣价购买股票。

(上成资料卡片,增强版面生动性)

如何开展流程导向的战略变革

1. 基于战略评估流程架构是否需要调整。

战略规划完成后,首先要对流程架构进行评估与分析,识别是否要对公司流程总架构进行调整。架构调整需求通常包含以下几种情况:

(1)流程架构设计导向是否要根据战略进行调整,架构设计通常有两种导向:

职能导向:职能导向更多地从内部识别来看,比如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客户生命周期管理、供应链管理等;通常卓越运营导向/低成本导向的企业适合采取职能导向,以及企业在流程管理导向初级阶段也比较适合。这类架构对直线职能型冲击很小。

客户导向:客户导向则完全站在客户视角来设计,比如LTC(从线索到回款),即反映到了了解到客户需求,到客户满意(以回款为标志)端到端的过程。站在供应商角度设计的PTP(从采购需求到付款)流程。客户导向的企业适合客户亲密/品牌战略的企业,且企业流程管理具备一定的成熟度。

(2)战略导向的核心流程是否在L1流程里得到体现?通常企业会将战略重要度高的流程单列为L1流程,一方面提升其重视度,另一方面引导将其做深、做细、做强。比如海尔在做流程再造时,将研发、人力资源开发、客户管理、预算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作为公司核心的L1流程,充分体现了企业的战略及行业特点;华为为了能够提升渠道分销能力,将MPR(管理合作伙伴关系)作为公司核心的L1流程之一。

(3)战略对业务模式提出了调整需求,这会直接体现在L1流程的划分上。产品经营模式会突出产品生命周期管理L1流程,而产品研发模式则突出产品研发L1流程,其中产品规划、产品上市、产品上市后管理会体现在营销模块。

2. 识别企业核心业务流程。

首先从财务目标关联度、客户价值关联度两方面评估公司L1端到端业务流程的重要度,从中识别出企业核心L1业务流程,见表1。

L1流程 财务目标关联度

(50%) 客户价值关联度

(50%) 总分 重要度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流程

供应链管理

流程

营销与销售

流程

客户服务流程

……

表1 企业核心业务流程

注:财务目标关联度重点关注:1.成本占比大的流程;2.成长上升快速的流程;3.收入与价值增长关联度高的流程。

然后运用同样的方法,识别每一个核心L1业务流程中的核心L3/L4流程(也叫操作级流程)。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关键流程的数量,符合二八原则。

3. 确定核心流程的战略导向。

根据公司的战略(竞争战略、业务战略、职能战略)来确定相关核心业务流程策略导向及绩效目标要求,从而把策略与目标分解到核心流程上,见表2。

序号 战略主题 关键绩效指标 关键驱动流程 流程策略 流程目标

表2 核心流程的战略导向

4. 完成流程变革项目规划。

流程基于策略的调整及流程绩效水平的改善需要通过调整流程设计来实现,对于难度大、复杂度高、工作量大、涉及部门多、需要一定资源投入的,还需要成立流程变革项目组,以变革项目的方式来进行,为此需要将核心流程设计调整需求规划为一系列的变革项目,见表3。

序号 项目目标 项目名称 变革项目思路 变革责任人 预计完成时间

表3 流程变革项目规划

5. 完成管理配套变革规划。

根据战略规划、流程架构调整方案及流程变革规划来确定组织职责、管控模式、文化、绩效考核、IT系统等方面的变革需求。这个过程中要以流程为主线做好各领域变革方案的集成与统一,确定端到端流程运作顺畅性及战略导向的一致性。通常采取战略转型路线图的方式来展开,将变革转型要求从组织、绩效、流程、IT等不同维度分解战略期间不同年份的变革子项目,实现“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变革管理要求。

6. 基于流程识别对人与能力的需求。

生产企业战略规划篇(9)

1“企业”、“战略”、“企业战略”的渊源

企业是从事生产、运输、贸易等经济活动的部门,企业的产生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缓解就业压力,而在金融危机的今天,企业是人们值得探究的学科。美国的管理学家切斯特·巴纳德曾在他的代表作《经理的职能》一书中就道:“企业是一个物质、生物、个人、和社会几个方面因素构成的综合系统”。国外在企业经营管理领域中广泛使用战略概念是在1965年,是以美国学者安索夫的主要著作《企业战略》的问世为代表的。

“战略”一词早已存在,它源于战争和军事活动,它是战争实践、军事活动的理论概括,是指导战争全局的计划和策略,也就是克敌制胜的良策。早在我国的春秋时代、三国时代就成为我国历史上军事战略系统分析的典范,并被世界各国运用至今。

毛泽东同志对战略含义的阐述更为深刻,颇有哲理。他在1963年末所著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一切带原则性的军事规律或军事理论,都是前人或今人做的关于过去战争经验的总结”、“只要有战争,就有战争的全局。研究带全局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略学的任务。研究带局部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略学和战术学的任务。”

企业战略就是企业面对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环境,力求得以生存和发展而作出的带有长远性、全局性的谋划或方案,它是企业经营思想的体现,是一系列战略性决策的结果,又是制订中长期计划的依据。

在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人们逐步把战略应用于广泛的领域,引用、运用于政党和政府的某一时期的政治活动,为实现总体目标所作的力量部署、对策、措施等战略规划,在经济活动领域中,指导国民经济或某些主要产业的发展都用战略性来部署。人们总认为企业战略是偶然决定的,或者认为它是最高决策者的信念、直觉的产物。在理论中常常以、仅仅用内容相关的“企业家活动”、“企业政策”、“长期计划”等名称出现。20世纪50年代末期,美国学者安索夫针对企业规模扩大并转向多种经营的形势,以确定企业目标作为决策的出发点,建立了自己的企业战略规划理论。1979年他又推出了另一部力作《战略经营》,研究以战略计划推向战略经营,分析了环境、战略、组织三者间的对应关系,进一步发展了战略模式的理论。20世纪80年代,战略管理得到了较大发展,经产业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理论占据了主导地位,从而形成了以资源、知识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理论。

2企业战略管理的含义及发展历史

根据理论和企业界多数人的看法,企业战略就是企业面对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环境,力求得以生存和发展而作出的带的长远性、全局性的谋划或方案,它是企业经营思想的体现,是一系列战略性决策的结果,又是制订中长期计划的依据。战略管理是一个包括战略制订(或规划开成)和战略实施的过程,也就是企业在制订和实施战略中作出的一系列决策和进行一系列活动,它由战略分析、战略选择和战略初稿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企业战略管理是在20世纪60年后期才初步形成的,有的学者将其形成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2.160年代:战略规划理论诞生60年代初期,安德鲁斯·克里斯滕森和安索夫奠定了战略规划的基础,他们重点论述了如何把商业机会与公司资源有效匹配,并论述了战略规划的作用。从60年代到70年代初,规划思想占据着战略的核心地位。

2.270年代:环境适应理论流行70年代是环境适应学源的年代。战略家越来越把环境的不确定性作为战略研究的重要内容,激烈的国际竞争与不确定性使人们更多地关注企业如何适应环境,即假设各种不同的市场环境,从而设计出各种不同的对策、措施来应对这些变化。在这一时期,管理不确定性变成了企业核心能力。

2.380年代:产业组织理论与通用战略研究哈滕和库伯通过对美国酿酒业的研究来探索战略与经营业绩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解释经营业绩与战略及环境的关系,并认为业绩是战略与环境的函数。波特将产业组织理论引入战略研究,将重点放在行业特征分析上,强调市场力量对获利能力的影响。看来,交易成本理论、信息经济学、博弈论等纷纷被引入战略理论。80年代后期,许多学者把研究重点放在了跨国企业经营管理上。

2.490年代:资源基础论与核心能力说流行80年代后期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竞争无常规,没有通用战略,也没有万能灵丹,人们无法仅仅通过通用战略与企业特征来解释企业的优异表现,继而转向寻找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80年代比较流行的产业理论被人们重新审视,甚至受到了普遍的批判。20世纪末,战略创新的理念,得到了深化,被人们广泛采用。由于经济全球化,技术信息化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界出现了一系列的战略创新。即大规模定制、虚拟组织、归核化、竞合等。

3企业战略的类型与构成要素

从企业为达到战略目标所采用的途径、手段来看,企业战略的构成要素有经营范围、资源配置、竞争优势和协同作用四种。

企业战略一般分为企业总体战略和企业经营战略两大类。企业总体战略考虑的是企业应该选择进入哪种类型的经营业务。经营战略考虑的则是企业一旦选定某种类型的经营业务,应该如何在这一领域里进行竞争或运行。

4企业战略的内容、特点及作用

一个完整的战略至少包含三个方面。

4.1为企业的经营方向描绘了一幅蓝图,因而必须具有前瞻性,必须用于指导企业的业务经营,而不应是业务经营的附属品。

4.2战略作为一种规划具有很强的策略性,它的目的在于赢得相对竞争对手的持续优势。而且,战略还应成为一种将企业各事业部门、各职能部门、不同管理人员、不同员工的决策和行动统一为一种覆盖全企业协调一致的决策和行动的策略方法。在战略框架下,企业内跨部门分散的行动将形成一个以统一的目标和策略为中心的整体,个人的努力也将被汇聚成方向一致的团队力量。

生产企业战略规划篇(10)

一、创业型企业的特点及其战略规划的必要性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界和学术界对创业活动的认识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创业活动作为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各界对创业企业的重视和研究不断深入。相比处于成熟阶段的企业而言,创业企业体现出以下显着特点:

一是创新性。公司通过创新发掘其他人或其他公司没有发现或开发的机会,进入新市场,获得新客户,或用新的方式配置资源。创新性体现了公司参与新的想法、实验、创造性过程的倾向,并由此产生了新的产品、服务或技术过程。

二是机会导向性。是指创业活动表现出的识别机会、利用机会、开发机会并产生经济成果的行为的特点,或者将好的创意迅速变成现实。

三是创业活动的动态性。一方面企业的创业精神会促使创业行为随着企业的成长而延续并强化;另一方面机会发现和利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四是与成熟企业相比,创业型企业体现出积极主动地承担风险,并寻找市场生存发展空间的特点。

尽管创业成功的企业给正处在创业阶段的许多创业者以信心和希望,但仍有许多勇于创新和敢冒风险的企业惨遭淘汰。为此,分析创业失败的原因并提高创业成功率就成了相关学者研究的课题。近年来,在现有的关于创业型企业的讨论中,针对创业型企业的战略规划的讨论日渐丰富。即将创业和战略管理进行有机结合,从战略管理的角度研究创业行为,促使创业企业实施战略规划。

目前,在战略管理研究和创业研究领域,已经出现了二者“交叉”或“融合”的现象。Meyer D等人通过研究发现,这两者融合主要由于两者都是以公司绩效作为主要解释变量,战略管理是以绩效为导向的研究过程,关注企业如何建立竞争优势;而公司绩效对于创业企业而言同样重要,创业方面的期刊也较多地侧重以绩效为基础的研究。另外,不断变化的动态竞争环境要求企业必须灵活调整、快速应变,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因此为了创造财富,创业行动和战略行动都必须体现出创新的特点,组织的创新活动必须从战略角度进行有效地管理。因此,Hit等人就提出了“战略型创业”的概念,即:“把创业的(即机会寻求行为)和战略的(即优势寻求行为)观点进行综合,计划和实施战略设计活动,从而创造财富”。因此,它是一种以战略的观点从事的创业活动,也是一种富有创业心智的战略活动。

事实上,战略管理更多地关注如何在特定的市场和产业环境下获得竞争优势,创业型企业更多地侧重于开拓别人没有发现或是开发不够的商业机会。因此,对创业型企业实施战略规划,可以使企业既能够有效地发现新机会,也能够高效地开发机会并形成竞争优势,并能持续保持创业精神。

第一,战略规划是整个企业行动的方向。创业企业由于资源和市场限制,在其经营过程中可能面临很多不确定性,不同发展阶段的工作重点也应有所不同,当团队成员针对企业应该开展什么业务存在不同见解时,在开拓市场等行动上存在意见分歧时,战略规划可以有效地帮助团队成员统一行动的方向,达成一致的行为,从而齐心协力获得竞争优势。

第二,战略规划可以使创业企业的活动更具计划性,便于组织和有效管理。进行战略规划的企业首先需要对环境进行系统研究,寻找行动的方向,并就总体发展战略做出规划,尽管许多创业型企业战略规划相对简单,总体战略的考虑较少,但对于产品战略、技术战略、市场战略等却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评估和权衡,也有着详细的计划方案,这就使得创业企业的活动有章可循,便于创业企业更有效地组织管理和安排各项活动。

第三,战略规划有助于保障创业企业稳定经营。通过对我国目前创业企业的分析发现,创业企业的特点及经营活动与创业者的特点密切相关。如果创业者性格相对保守,则可能错过许多具有潜在价值的项目,如果创业者具有较强的开拓进取精神,即使对市场机会的识别非常及时,但是在缺乏战略规划的条件下,极有可能对市场机会的成分和风险分析不够全面而导致失败或者利用不足。因此,缺乏战略规划的企业表现出较强的行为随意性,或者前思后想不敢行动,或者做孤注一掷的冒险行为,其结果具有非常强的不确定性。尽管创业团队的构建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创业企业的经营,但是如果创业团队整体素质欠佳,或者创业团队难以通过有效的配合达到高绩效,那么通过有效的战略规划可以有力地保障创业企业的稳定经营。

尽管进行创业规划可能需要企业耗费一定的资源,但它却可以使企业的活动具有方向性、计划性和稳定性,避免随意性,因此创业型企业战略规划势在必行。但是,创业型企业毕竟与处于成熟阶段的企业存在很多差异,因此创业型企业也表现出与成熟企业不同的特点。

二、创业型企业战略规划的特征

1、创业型企业战略规划的复杂程度较低。一般而言,成熟企业的战略规划相当复杂,从其战略分析、选择、制定到实施需要进行严格的控制,而创业型企业战略规划的难度和复杂性要大大降低。一方面因为创业企业通常规模较小,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行为处于摸索阶段,企业从事各项活动的不确定性程度都较高,因此很少有企业制定非常完整复杂的战略规划;另一方面市场机会稍纵即逝,很多创业企业的成功在于迅速把握了一个市场机会,在此之前并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详细的市场调查,更不用说对整个行业的竞争结构进行分析。Bhide曾经对全美成长最快的500家私营企业中选择了100家,对他们的创业者进行访谈,发现41%的人根本没有商业计划,26%的人制定了一份简单粗略的计划,5%的人为投资者做了财务预测,28%的人撰写了一份详细的商业计划。根据统计结果,Bhide提出,全面计划的方法并不适合创业企业,过多的分析可能会使一些企业错过可能抓住的市场机会。但他同时也认为,所有的企业都应该进行一些分析和计划。因此,对于创业型企业而言,其创业计划介于不做计划与详细计划之间,既非没有计划,同时其规划的复杂程度相比成熟企业而言又大大降低。

2、创业型企业战略规划的重点侧重于获得生存和

发展的市场空间。成熟企业因其经营的稳定性,有条件进行详细的战略分析,在战略选择活动中,无论是公司总体战略还是经营单位竞争战略选择上都可以进行详细的思考,整体战略规划完整而全面。相比而言,创业型企业面临的最严峻问题是生存,因此创业企业战略规划的重点更侧重于获得企业发展所必需的资源,侧重于获得市场立足的空间,因此创业企业更多地考虑市场经营层面的竞争战略和技术创新战略,对于公司经营层战略较少涉及。

3、创业型企业战略规划的动态性。创业者往往因为拥有某种优势、资源或机遇而创建企业,在成立之初根据其拥有的技术资源、吸引的人员、资金等资源条件制定战略,企业战略规划涉及的期限通常较短,也相对比较具体,随着企业的发展,内部资源条件发生变化,外界产业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企业必须结合内外部条件的变化进行发展战略的调整,以适应发展的需要并有力地把握商业机会,从而表现出企业发展路径与创业初期产生了明显差异。此外,企业后期的发展还与企业家的开拓精神和企业的技术学习能力有很大关系。因此,创业企业的成长过程可以看作是企业不断改变战略追求商业机会的过程。企业在成长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战略规划呈现出适应资源条件的动态性的特点。

主要参考文献:

[1]Bhide A.HowEntrepreneurs Craft Strategie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4,Mar/Apr.

[2]Hitt MA,Ireland R,Hoskisson R E.战略管理——竞争与全球化[M].吕巍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上一篇: 义务教育建设 下一篇: 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的区别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