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工业的特点汇总十篇

时间:2024-02-20 14:38:54

电力工业的特点

电力工业的特点篇(1)

中图分类号:D64;F40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2-0286-01

一.引言

和谐是企业的立足之本、发展之需,和谐企业的本质是规范化管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构建和谐企业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各种社会思想相互碰撞,再加上智能手机、网络等现代科技的发展,多元价值思想观念蓬勃发展。在此大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就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企业内部而言,有针对性的发挥工会在

加强电力企业内部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电力企业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

电力企业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除了具有思想政治工作的普遍性之外, 还具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群众思想政治工作既不能游离于党组织的整体部署, 也不能与党政部门的思想政治工作简单雷同。工会要在实践中体现自己的工作特点,充分认识、把握和运用好优势, 真正发挥工会在群众思想政治工作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联系群众密切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求将工作做到群众中去, 贴近群众的需要。企业工会思想政治工作是在企业群众队伍内部进行的、全体群众都参加的教育活动。与群众的血肉联系, 是企业工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工会拥有活跃在基层、扎根在群众中的工会干部和积极分子。其次,工会能够从大多数群众的愿望出发,根据群众的不同层次、不同个性、不同爱好,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实现群众的广泛参与。可见,工会浓厚的群众化氛围, 能够拓宽思想政治工作的广度和深度, 充分调动群众建设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民主特色突出

充分的民主性是工会思想政治工作的突出特点。工会坚持以群众满意为最高原则,通过依靠群众、发扬民主,沟通党与群众的联系,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工会进行企业民主管理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工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一方面,工会执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强调会员群众有权提出意见和建议,有权参与企业管理, 工会组织要经常听取他们的意见,并接受他们的监督另一方面,在组织机构上,工会“通过代表制自下而上结合起来,是富有效率、充满活力和充分民主的组织体制”。工会组织的广泛民主性, 能够对群众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因此,工会能够通过民主的力量把思想政治工作更扎实地做到群众中去, 切实树立群众的主人翁地位, 使群众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激发他们投身企业改革发展的热情与活力当中。

(三)阵地优势明显。

企业工会思想政治工作不是靠空口说教,而是利用载体,利用多种多样的教育阵地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来开展工作。工会拥有一套独立的宣传阵地和文化活动场所, 这是工会满足群众精神需要、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阵地, 也是对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利用工会阵地的独特优势,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渗透在各种群众性的文化活动之中, 可以把思想、道德、观念等无形的东西融入到有形载体之中, 能够增强工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 使其充满说服力和渗透力。

三.企业工会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强化措施

(一)发挥阵地优势

企业工会在进行群众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教育中,往往需要一定的载体作为支撑,才能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群众的有序开展,这就突出了企业工会思想政治工作阵地的重要性。首先,企业需要利用独立的宣传组织以及活动场所的优势,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群众的工作、学习、生活之中,不断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转变观念

企业工会作为联系企业和群众的桥梁,为确保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实现企业和群众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就必须提高企业相关领导和群众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激发员工的责任心和工作积极性。因此企业工会首先需要帮助群众转变观念,统一思想,增强他们对思想政治工作开展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使其树立新思想的意识。其次是思想政治工作应该从之前的被动转为主动,对当前社会发展的形式进行正确的判断,主动出击,最大可能解决一些可预见的问题,避免给后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三)制定预防性管理机制

往往很多工作风险和突况都是在我们可预见范围之内。为了将可预见的问题提前处理好,省去不必要的办事环节和麻烦,确保群众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有序性,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预防性管理机制。企业工会在开展群众思想政治工作时,需要对各方面的因素进行充分的考虑,对相关部门及其人员进行有效的协调,制定可行的方案,使企业与工作之间达成利益的共识,为企业生产过程和发展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企业工会要切实处理好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关系,努力化解现有的矛盾和冲突,让群众真正的意识到企业工会的重要性,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另外,企业工会还应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将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先进思想融入到思想政治工作中,提高群众的思想政治素质。

结束语

总而言之,企业工会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企业自身发展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工会应该坚持工作的原则性、整体性、针对性、时效性以及灵活性,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对该项工作的认识,制定相关的管理机制,开展内涵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从而确保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保证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电力工业的特点篇(2)

随着智能电网、绿色能源席卷全球,电力行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电力不但要信息化还要智能化,电力企业将需要大量高水平的既精通信息技术又有电力专业背景的人才,这给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带来机会和挑战。结合电力大学的大电力特色,为培养智能电网急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开展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培养智能电网急需的信息人才,需要开展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教学,首先要开设“电力信息化”课程。

一、我国电力信息化现状及智能电网的目标

电力信息化是指计算机、通讯等信息技术在电力工业各个环节应用全过程的统称。我国当今电力信息化现状是实施电力工业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信息化,包括电力工业规划、设计、施工、发电生产、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电网调度、供电营销、物资及管理等各个环节。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是电力信息化的基础,各类电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电力信息化的核心。提高电力企业的经营决策水平和经济效益是电力信息化的宗旨。智能电网将使电力信息化从数字化向智能化发展。智能电网是电力信息化的延续和飞跃。智能电网是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与新能源变革融合在一起的产物。中国的智能电网目标是分三个阶段推进:2009年至2010年为规划试点阶段,重点开展“坚强智能电网”发展规划工作,制定技术和管理标准,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设备研制及各环节试点工作;2011年至2015年为全面建设阶段,加快特高压电网和城乡配电网建设,初步形成智能电网运行控制和互动服务体系,关键技术、装备实现重大突破和广泛应用并自主可控;2016年至2020年为引领提升阶段,全面建成统一的“坚强智能电网”,技术和装备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通过分析我国电力信息化现状及智能电网的目标可见,各国探索智能电网建设的先行策略是信息技术应用。为实现智能电网的战略目标,电力企业将需要大量高水平的既精通信息技术又懂电力信息化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开展电力特色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二、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

面对电力行业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形势,特别是智能电网席卷全球,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在保有原有优势的基础上创建特色,开展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电力专业背景为辅的特色教学模式。2010年学校设立了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的教改项目,以实现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及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电力特色教学重点要放在计算机技术和电力专业交叉点上,电力特色教学的先行策略是由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承担此重任。2010年学校将电力信息化课程列入433门核心课程中。修改后的2008版教学大纲中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这不但要求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的内容不断优化,同时也要求对电力信息化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

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的后行策略是在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改革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课程群建设,开设代表计算机技术和电力专业最新技术交叉点的“电力云平台”、“电力物联网技术”等课程,并将“电力信息化”、“电力云平台”及“电力物联网技术”三门课程纳入到一个课程群来建设。可见电力大学亟待探索并建立适合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及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模式。

三、电力信息化课程特点与教学现状分析

1.电力信息化课程的特点

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具有如下特点:

(1)涉及面广。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内容涵盖电力工业生产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电网调度等全过程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课程内容包括发电企业的信息化与智能化、变电站的信息化与智能化、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配用电生产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电力信息安全技术及物联网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等。

(2)技术先进前沿。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内容涵盖当今信息和电力领域的前沿技术、热点技术。如在讲解变电站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电力领域的热点技术iec61850。在讲解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信息领域的热点技术soa和电力领域的热点技术cim及其在电力调度的应用。在讲解物联网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当今信息和电力领域的前沿技术物联网、智能电网及云平台。

(3)与电力行业实际工程紧密结合。在讲解课程的各部分内容时紧密结合实际工程。如在讲解发电企业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紧密结合发电企业的实际工程,如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火电站的dcs系统、发电厂?sis系统、发电厂智能管理信息系统等。

(4)多学科的交叉。电力信息化课程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控制技术、电力系统背景知识的融合与交叉。在讲解课程的各部分内容时处处是多学科的交叉,如在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中涉及计算机的网络通讯技术,涉及控制领域的plc技术和现场总线技术,涉及水力发电特性专业背景知识等。

(5)电力信息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是与时俱进的,随着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而不断地补充新内容,没有现成的教材。当今世界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非常迅速,如国家电网公司已经开展广域全景分布式一体化的电网智能调度技术支持系统研制。在讲解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就必须补充这部分新技术。

2.电力信息化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没有现成的教材,课程难度大,师资紧缺。从上述分析的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的特点可见,要求老师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及电力工程经验。

(2)课程内容与电力实际紧密结合,学生没有现场工程概念,又是多学科的交叉,学生感觉课程难度大且抽象,学习兴趣不足。很多学生很想学好这门课,但他们中只了解信息技术,没有其他学科技术知识的积累。本课程开设在大三的第六学期,很多学生感觉困难后就放弃了,准备考研复习。

四、电力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思想和方法

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是综合应用课程,教学思想和方法的改革是必要的,具体措施如下:

1.组建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

通过引进发掘培养人才,组建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吸纳不同学科的拥有前沿的信息技术、丰富的电力背景和工程经验的老师进入团队,可以根据老师的特长安排讲解相应的章节。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可由若干老师共同完成。由于国内市场几乎没有相关专著和教材,已经组织讲课团队老师撰写并出版电力信息化教材。教材包含当今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最新技术并提供老师们的最新研究成果。该团队的老师需要及时了解电力行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最新动态的最新技术。除了合作项目途径外,老师要利用一切机会参加合作、进修和交流。通过团队的力量来解决没有现成的教材、课程难度大的问题。

2.补充课程中需要的其他学科知识

鉴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在学习电力信息化课程时先为学生补充必需的计算机控制与通讯基础技术知识,包括计算机控制通道接口技术、plc技术、串行通讯技术、现场总线技术及工业以太网技术等。在学习电力信息化的具体相关内容时为学生铺垫必需的电力背景知识和工程背景内容,如讲解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时要先补充水力发电厂相关内容。通过利用一定的学时补充课程中需要的其他学科知识来降低学生课程学习的难度,使学生能快速全面地了解并掌握电力信息化技术。

3.新技术、新理念的引入

由于没有现场工程概念,学生在学习电力信息化课程时会感觉抽象、难以理解,老师有必要与时俱进地将新的技术和理念引入课堂中。例如可以引入当今电力行业流行的先进仿真培训软件,比如三维变电站仿真培训软件,让学生在软件上仿真漫游变电站并模拟各种操作。通过仿真软件让学生模拟接触电力工业现场,建立对电力工业现场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加强学生课后巩固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消化和应用所学知识,可以将新的理念引入课堂中。借鉴西方本科教学及我国研究生培养的经验,本课程课后作业巩固环节可以尝试不同于常规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方法。本课程要求学生在课后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每章的作业是查阅与本章相关的文献资料并撰写提交小论文,期末每个学生制作ppt文件并开展讨论。

在学生课后巩固教学环节中老师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指导本科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时,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在海量信息中查找到需要的优秀文献,如何充分利用校图书馆提供的优质库资源,然后指导学生如何读文献,如何写小论文。要求学生在每章节后阅读15篇以上相关文献资料并提交小论文。教师要认真批阅学生的小论文,总结学生容易出现的普遍性问题,在下次写小论文时提醒学生注意。

4.实施案例教学

电力工业的特点篇(3)

随着智能电网、绿色能源席卷全球,电力行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电力不但要信息化还要智能化,电力企业将需要大量高水平的既精通信息技术又有电力专业背景的人才,这给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带来机会和挑战。结合电力大学的大电力特色,为培养智能电网急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开展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培养智能电网急需的信息人才,需要开展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教学,首先要开设“电力信息化”课程。

一、我国电力信息化现状及智能电网的目标

电力信息化是指计算机、通讯等信息技术在电力工业各个环节应用全过程的统称。我国当今电力信息化现状是实施电力工业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信息化,包括电力工业规划、设计、施工、发电生产、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电网调度、供电营销、物资及管理等各个环节。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是电力信息化的基础,各类电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电力信息化的核心。提高电力企业的经营决策水平和经济效益是电力信息化的宗旨。智能电网将使电力信息化从数字化向智能化发展。智能电网是电力信息化的延续和飞跃。智能电网是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与新能源变革融合在一起的产物。中国的智能电网目标是分三个阶段推进:2009年至2010年为规划试点阶段,重点开展“坚强智能电网”发展规划工作,制定技术和管理标准,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设备研制及各环节试点工作;2011年至2015年为全面建设阶段,加快特高压电网和城乡配电网建设,初步形成智能电网运行控制和互动服务体系,关键技术、装备实现重大突破和广泛应用并自主可控;2016年至2020年为引领提升阶段,全面建成统一的“坚强智能电网”,技术和装备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通过分析我国电力信息化现状及智能电网的目标可见,各国探索智能电网建设的先行策略是信息技术应用。为实现智能电网的战略目标,电力企业将需要大量高水平的既精通信息技术又懂电力信息化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开展电力特色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二、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

面对电力行业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形势,特别是智能电网席卷全球,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在保有原有优势的基础上创建特色,开展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电力专业背景为辅的特色教学模式。2010年学校设立了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的教改项目,以实现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及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电力特色教学重点要放在计算机技术和电力专业交叉点上,电力特色教学的先行策略是由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承担此重任。2010年学校将电力信息化课程列入433门核心课程中。修改后的2008版教学大纲中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这不但要求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的内容不断优化,同时也要求对电力信息化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

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的后行策略是在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改革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课程群建设,开设代表计算机技术和电力专业最新技术交叉点的“电力云平台”、“电力物联网技术”等课程,并将“电力信息化”、“电力云平台”及“电力物联网技术”三门课程纳入到一个课程群来建设。可见电力大学亟待探索并建立适合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及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模式。

三、电力信息化课程特点与教学现状分析

1.电力信息化课程的特点

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具有如下特点:

(1)涉及面广。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内容涵盖电力工业生产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电网调度等全过程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课程内容包括发电企业的信息化与智能化、变电站的信息化与智能化、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配用电生产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电力信息安全技术及物联网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等。

(2)技术先进前沿。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内容涵盖当今信息和电力领域的前沿技术、热点技术。如在讲解变电站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电力领域的热点技术IEC61850。在讲解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信息领域的热点技术SOA和电力领域的热点技术CIM及其在电力调度的应用。在讲解物联网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当今信息和电力领域的前沿技术物联网、智能电网及云平台。

(3)与电力行业实际工程紧密结合。在讲解课程的各部分内容时紧密结合实际工程。如在讲解发电企业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紧密结合发电企业的实际工程,如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火电站的DCS系统、发电厂?SIS系统、发电厂智能管理信息系统等。

(4)多学科的交叉。电力信息化课程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控制技术、电力系统背景知识的融合与交叉。在讲解课程的各部分内容时处处是多学科的交叉,如在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中涉及计算机的网络通讯技术,涉及控制领域的PLC技术和现场总线技术,涉及水力发电特性专业背景知识等。

(5)电力信息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是与时俱进的,随着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而不断地补充新内容,没有现成的教材。当今世界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非常迅速,如国家电网公司已经开展广域全景分布式一体化的电网智能调度技术支持系统研制。在讲解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就必须补充这部分新技术。

2.电力信息化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没有现成的教材,课程难度大,师资紧缺。从上述分析的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的特点可见,要求老师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及电力工程经验。

(2)课程内容与电力实际紧密结合,学生没有现场工程概念,又是多学科的交叉,学生感觉课程难度大且抽象,学习兴趣不足。很多学生很想学好这门课,但他们中只了解信息技术,没有其他学科技术知识的积累。本课程开设在大三的第六学期,很多学生感觉困难后就放弃了,准备考研复习。

四、电力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思想和方法

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是综合应用课程,教学思想和方法的改革是必要的,具体措施如下:

1.组建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

通过引进发掘培养人才,组建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吸纳不同学科的拥有前沿的信息技术、丰富的电力背景和工程经验的老师进入团队,可以根据老师的特长安排讲解相应的章节。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可由若干老师共同完成。由于国内市场几乎没有相关专著和教材,已经组织讲课团队老师撰写并出版电力信息化教材。教材包含当今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最新技术并提供老师们的最新研究成果。该团队的老师需要及时了解电力行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最新动态的最新技术。除了合作项目途径外,老师要利用一切机会参加合作、进修和交流。通过团队的力量来解决没有现成的教材、课程难度大的问题。

2.补充课程中需要的其他学科知识

鉴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在学习电力信息化课程时先为学生补充必需的计算机控制与通讯基础技术知识,包括计算机控制通道接口技术、PLC技术、串行通讯技术、现场总线技术及工业以太网技术等。在学习电力信息化的具体相关内容时为学生铺垫必需的电力背景知识和工程背景内容,如讲解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时要先补充水力发电厂相关内容。通过利用一定的学时补充课程中需要的其他学科知识来降低学生课程学习的难度,使学生能快速全面地了解并掌握电力信息化技术。

3.新技术、新理念的引入

由于没有现场工程概念,学生在学习电力信息化课程时会感觉抽象、难以理解,老师有必要与时俱进地将新的技术和理念引入课堂中。例如可以引入当今电力行业流行的先进仿真培训软件,比如三维变电站仿真培训软件,让学生在软件上仿真漫游变电站并模拟各种操作。通过仿真软件让学生模拟接触电力工业现场,建立对电力工业现场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加强学生课后巩固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消化和应用所学知识,可以将新的理念引入课堂中。借鉴西方本科教学及我国研究生培养的经验,本课程课后作业巩固环节可以尝试不同于常规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方法。本课程要求学生在课后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每章的作业是查阅与本章相关的文献资料并撰写提交小论文,期末每个学生制作PPT文件并开展讨论。

在学生课后巩固教学环节中老师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指导本科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时,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在海量信息中查找到需要的优秀文献,如何充分利用校图书馆提供的优质库资源,然后指导学生如何读文献,如何写小论文。要求学生在每章节后阅读15篇以上相关文献资料并提交小论文。教师要认真批阅学生的小论文,总结学生容易出现的普遍性问题,在下次写小论文时提醒学生注意。

4.实施案例教学

电力工业的特点篇(4)

中图分类号:G642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7-0034-02

学科是大学凝聚方向、汇聚人才、创新科技的平台,一所大学学科及学科体系的生成、构建与发展体现了学校的传统特色、战略规划与发展目标。这个过程既遵循着知识分化与综合的内在逻辑规则,同时又受到社会现实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二者的冲突与博弈共同推动着大学学科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华北电力大学具有鲜明特色的“大电力”特色学科体系正是学校在传统行业学科积淀的基础上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而对学科进行整体设计、战略规划、着力建设的结果。这个特色学科体系的构建、形成和发展全面推动了学校的学科转型,引领着大学事业走向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具有行业特色型大学特色学科体系建构的典型意义。解读与剖析“大电力”特色学科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路径对我国行业特色型大学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借鉴意义。

一、特色学科体系建构与发展的背景、规划与思路

1.行业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背景

“大学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行业特色型大学的成长历程是在紧密依托与伴随着行业发展的历史中而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也因此在与行业相关的主体领域中积累与形成了自己的优势与特色专业。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变化,大批行业特色型大学开始从单纯的行业办学走向广阔的社会平台。以世纪之交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为分界点,随着大部分中央部委的行业所属院校划转教育部直属或地方管理,行业大学的办学目标、发展方向、就业面向等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这个背景下,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面临着严峻考验:一方面,学校的传统优势学科的行业特色与龚断地位逐渐趋于弱化;另一方面,学校发展目标的改变使得单一的优势学科不足以支撑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学科建设必须在遵循自身发展逻辑与适应社会与国家需求的驱动下战略规划、科学发展。特别是对于高水平大学而言,建设一个优势特色学科体系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

华北电力大学作为国家电力行业创办的一所院校,学校建立以来一直紧密围绕电力工业的生产运行来设置专业,形成了浓重的行业办学的特色,学科面向较为单一。2003年,在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调整与改革大潮的末期,华北电力大学的管理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从电力行业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失去行业依托的华北电力大学办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种挑战首先体现在支撑学校发展的学科建设上。学校通过充分的研讨、分析与论证,形成了学科规划的战略指导思想:一是坚持立足行业、突出特色,充分尊重学校的传统和历史,抓住优势和特色学科这个纲,不断强化和提升特色;二是做好学科规划的前瞻性,紧紧把握国家发展战略与社会和行业的发展需求,及时调整和凝炼新的学科发展方向;三是要以优势学科为基础,寻找新的学科生长点,促进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建设科学合理的学科体系,推进学校从行业优势转化到学科优势。

2.特色学科体系的规划与思路

作为一所行业性院校,多年来华北电力大学立足于为国家电力工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经过多年建设已经形成了服务于国家电力工业的一批优势特色学科,学校在电力、动力等领域形成了一定的学科优势,“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和“热能工程”先后入选国家重点学科,这是学校多年来建设与积蓄的重要成果。因此,“电”就是学校安身立命之本,也是学校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电”字不变是华电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前提。这是学校在经过科学论证与充分探讨之后达成的共识,也是学校建设特色学科体系的重要思想基础。要构建面向新世纪的适合学校特色的学科体系,这批以电为主的传统优势学科也应该是学校学科建设发展的起点,也是学校构建特色学科体系的重要依托。

同时,知识的发展有着内在的逻辑结构和规律,从科学的含义上,“电”的学科可跨科学、工程、技术三个领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于科学认识的不断深化,“电”字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加深,电力学科的领域也在不断拓展。华北电力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集中于火力发电与输电领域,但是,21 世纪之后能源问题成为国家乃至世界共同面对的突出问题。随着矿物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能源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成为人类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在可预见的未来,低碳能源的开发、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等成为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电力工业从火力发电到水电、核电、风电等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成为趋势,这给华电学科的生长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契机和广阔的空间。为此,学校审时度势,敏锐地捕捉到了能源问题在21世纪的核心地位,及时从顶层设计上科学规划,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在学科布局上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作为新的增长点,提出了“大电力”的概念,开始以传统优势学科为基础,构建起“大电力”特色学科体系。

二、“大电力”特色学科体系的构建、形成与发展

“大电力”的“大”在什么地方?如何谋划“大电力”学科体系?需要依据学校的学科基础在学科战略规划的指导下进行顶层设计,并通过有效的策略促进学科生长点的发育、成长,渐次形成有特色的学科体系。华北电力大学在充分论证与谋划的基础上,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以优势学科为基础、以新兴能源学科为重点、以文理学科为支撑”的学科发展思路,并通过学科点的布局与学科组织的驱动,逐渐构建并不断丰富、完善了“大电力”特色学科体系。

1.以传统优势学科为基础,做大做强

传统优势学科是一个学校多年发展的精华与积淀,也是其他学科得以滋生发展壮大的土壤。学校长期依托电力行业,在电气及热动方面积蓄了较强基础的学科优势,这是学校学科体系的主干学科,学科建设目标是做大做强,并以此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

学校采取“以项目形式建设学科”的方法,依托“211工程”建设,集中资源不断加强优势学科建设。2002年,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入选部级重点学科,同时,省部级重点学科增加到7个;2005年,热能工程入选国家重点学科,学校新增“电力系统保护与动态安全监控”和“电站设备状态监测与控制”两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校在加强传统优势学科纵深发展的同时,不断根据国家能源电力发展的新的方向,吸引、融和最新科技发展成果,衍生出新的学科方向,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十年来,学校在传统优势学科上承担了“973”、“863”、国际合作等大量部级重点课题,研发出多项重要的科技成果,并成功申报并建设了“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目前,学校在电力系统保护、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大型机组仿真、电厂厂级信息监控、洁净煤技术、电力节能等多个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特别是在电磁兼容技术、大机组协调控制技术、高压设备安全以及电力市场理论的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2.以新兴能源学科为生长点,学科拓展

进入21世纪,能源问题成为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清洁能源的开发成为新的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增长引擎,成为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未来社会的重大战略需求。为此,学校作出迅速反应,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明确了以能源电力领域为主的学科发展方向,在学科布局上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作为新的增长点,从引进人才、组建团队、发展学科开始着手,大力培育发展新兴学科。

2002年针对核能将在未来的能源结构中比重加大但人才短缺的情况,学校率先组建了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引入了“863计划最大工程项目――中国实验快堆副总工程师”为学术带头人的创新团队,并于2005年组建了核工程学院,成为全国第五个拥有核电的高校。针对国家大力发展水电、风能等清洁能源的战略需求。2004年,学校引进了水电专家组建了水利水电工程专业;2005年,学校成立了以“”学者为带头人的能源与环境研究所(后更名“资源与环境研究院”),站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研究大气、水、能源有效利用、防止环境污染方面等问题。2007年,学校成立了国内第一个可再生能源学院,先后高起点、有特色地开办了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极具发展前景的新能源学科,引来了一大批发展势头良好的海内外博士团队,在这些领域开展教学和科研,并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深度合作,积极致力于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短短几年内,学校积极应对国家能源战略需求,以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为增长点,拓展了一批新兴学科,取得了大量突出的成果,成为华电学科体系中令人瞩目的亮点,完成了学校由单一学科向特色学科体系的发展,成功地带动华电的学科实现了转型。

3.以文理学科为支撑,交叉融和

“大电力”的“大”不仅在于以国家发展需求为导向建立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电力学科群,而且需要打造一流的基础理科与特色,满足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需要。因此,学校在学科的顶层设计上以能源电力为核心,促进了“电”与“非电”的渗透与融和,使工、理、文、管、法并行发展,构建了服务于能源经济发展的特色学科体系。

学校的管理学科适应国家电力体制改革,突出电力技术经济与管理方向,着力为电力行业培养经济和管理类高级专门人才;数理学科着力为工科发展提供支撑,打造一流的基础学科,与动力、电力等学科开展交叉复合性研究;通信工程、计算机应用学科,立足为能源电力服务;环境工程与能源动力学科相结合,成立了能源与环境研究院,着力解决当前人类必须面对的重大能源与环境基础科学理论与工程技术问题;人文学科结合能源电力开展研究和教学,打造特色文科,其中法学专业以能源立法、涉电法律作为学科结合点,在国家的能源、资源保护领域独树一帜,参与国家《能源法》起草工作;学校依托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建立了“北京能源发展研究基地”,致力于能源发展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成果。

通过十多年的建设,学校加快发展环境、核能、水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学科,涉及到物理、化学、力学、材料学、信息等一系列与电力领域相关的诸学科领域,并注重机械、电子、材料、控制信息及文理学科与能源电力学科的结合,凝练了新的学科方向,催生出一批充满生命力的学科生长点。在这个过程中,学校还通过组织驱动的策略,在体制上进一步促进了学科的交叉与融和,组建了电气与信息、能源动力与机械、计算机与控制、管理经济与法学、环境与资源等几大学科群,形成了以强带弱、优势互补、交叉互动、相互促进的学科体系;推动了学校的学科转型,实现了由单一的工科发展到以工为主,工、理、经、管、文、法等学科综合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构建起了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大电力”特色学科体系。

三、“大电力”特色学科体系的成果与启示

“基于学科,发展大学。”十年间,学校的学科点增长迅速,学校新增了30多个专业,本科专业达到62个,其中11个为特色专业;拥有2个部级重点学科,16个省部级重点学科,5个一级学科、2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一级学科、119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获取了以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代表的4个部级11个省部级平台,科研经费增加了20倍。学校新增了国家“”学者7人、“长江学者”2人、“973”首席科学家4人,形成了一支以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为学术带头人,以中青年教师为学术骨干,具有良好师德和较高教学科研水平的师资队伍,为学校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撑。学校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目标,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在新能源、节能减排、智能电网等领域承担了一批国家“973”“863”“重大支撑”“国际合作”等重大项目,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的研究成果。2011年,学校的“电力科学与工程”正式列入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行列,标志着学校学科建设又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大电力”学科体系的构建、形成、丰富与完善具有深刻的创新思想与启示意义:

第一,这是学校以高水平大学办学目标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加强办学理论体系的建设、加强学校发展的顶层设计的重要成果,也是学校在遵循知识体系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对国家、社会战略需求准确把握的科学方略,体现了学校在学科建设规划上的科学性、前瞻性与战略性。

电力工业的特点篇(5)

在现代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做好企业的管理工作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正在成为企业长久发展的重要内容。供电公司作为为社会提供电力能源服务的企业,其经营的特点以及其商品本身的特点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面对新的发展要求,供电公司除了要做好内部的管理工作以外,还应该根据其经营的外部条件以及内部存在的问题切实做好电力营销的管理工作。下面,我们就简要的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电力营销管理的创新策略。

一、关于电力营销以及电力商品特点的论述

(一)关于电力营销的概念论述

电力营销主要是指在电力供应的市场中,供电企业不断改善自身的经营条件以适应外部条件的要求,对社会用电客户的需求进行了解,以满足客户用电的实际需要;从而达成供应电力的协议以取得电力商品销售的过程。

(二)电力商品特点的分析与概述

电力作为一种商品,有着其独特的性质和特点,主要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1、电力商品是无形的。电力作为生活、生产中一种必不可少的能源,其在使用中是看不见、没有实体形态的,只能依靠电力仪器的检测才能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2、电力商品的适用范围比较广泛。自电气化时代开展以来,电力逐渐成为使用最为广泛的能源,已经分布到人们生活、生产的每一个领域。通信、照明、取暖、生产、服务等等都离不开电力能源的使用。

3、电力商品计量的特殊性。不同于实体商品销售中的计量方式,电力商品在销售和使用的过程中需要电度表进行量上的计算。电度表上的数据是交易双方进行结算的主要依据,也是买卖双方共同关注的重要内容。

4、电力商品难以进行储存。电力供应一旦发生就将不断的进行供应下去,没有办法进行储存。电力供应主要依托电网,电网的分层建设对于电力供应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目前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的观念比较淡薄

由于我国的供电企业一直处于国家电力职能部门的控制与管理之下,对自身的发展与管理有着严重的依赖性质。所以供电企业在以前的运营中根本没有营销的观念,缺乏对营销的认识以及营销的措施、制度和手段。更主要的一点是供电企业大部分的工作人员缺乏营销的观念,只是在被动的提供电力供应或者说只是被动的进行电力销售。

(二)供电企业内部的人才比较缺乏,根本难以有效的开展营销管理的工作

我国的供电企业纳入到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时间还比较短暂,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上一直缺乏现代化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理念。因此,在以往的运营过程中公司缺乏对人才的招揽以及培养机制,致使目前在供电企业内部营销专业以及管理专业的人才比较匮乏。想要很好的开展营销与管理的工作还需要加强企业的人力资源力量。

(三)目前的电力营销管理中缺乏现代化的管理理念

企业的现代化管理理念已经被我国众多行业的企业吸收并付诸运用,但是由于电力企业起步比较晚,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在供电企业中还没有被认真的贯彻与实施。电力营销管理中缺乏对成本的核算与控制、缺乏对市场的分析、调研与开发。同时,现代化的办公用具在电力营销管理中发挥的作用也并不明显。甚至不少的企业在营销管理中还欠缺对现代化办公用具的配备。

(四)电力营销管理中缺乏服务的意识

电力作为一种无形的商品,其供应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向用户提供的一种服务。其服务的质量取决于供电公司全体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维修的及时性以及供电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等等。但是目前供电公司在运营的过程中仍有不少工作人员存在卖方市场的心态,影响了供电公司整体的服务质量。

三、关于电力营销管理创新策略的研究与探讨

(一)提高供电公司全体工作人员的营销意识,以提高服务的质量为经营的核心

提高供电公司全体工作人员的营销意识有助于供电公司工作效率的提高以及人工成本的下降,简单点来说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营销意识可以让员工意识到营销的重要性以及营销在竞争中的主要作用,从而提高了他们竞争的意识也改变了以前的工作态度,提高工作的效率,此外在效益提高的同时也降低了人工的成本。

以提高服务的质量为核心的经营方式主要是在经营中以质量取得客户的信赖,从而扩大经营的范围。具体的做法主要是:1.对供电设备进行状态检修以确保供电设备的良好运转状态,保障供电的持久性;2.对各级电网进行定期的检测以及改造,以确保供电的安全性能和降低电网的损耗;3.施行电表的远程控制系统以确保计量的准确性,同时也能降低由于抄表用人太多而造成的人工成本上扬;4.加强供电公司各个环节人员的服务意识以及服务水平。

(二)调整电力营销的模式,对电力市场进行细分

目前的电力营销依然采取以前统一管理的形式,电力价格比较单一、服务比较呆板,极易引起客户的反感心理。营销模式的创新主要是将电力供应服务的标准和内容进行细分,采取不同的收费标准,让顾客有一个选择的空间。具体的做法可以参考广电总局对于数字电视服务销售的模式。另一方面,开放供电市场使得供电企业进入自由竞争的营销环境,让客户自主的选择电力供应单位。

对电力市场进行细分,有助于在销售的过程根据客户的不同需要进行区别性的服务,以确保电力营销的全面性。具体的做法主要有,将工业用电和生活用电按用电量的大小进行划分,并纳入不同的电网,避免出现由于电力供应不足就施行全面限电的现象。

四、总结

本文主要通过对当前电力营销的概念与特点以及目前电力营销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论述,并针对性的制定一些简单的策略来创新电力营销管理。主要的目的是与同行业的从业人士进行交流与学习,为电力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性的指导。

电力工业的特点篇(6)

从供电企业的特点谈“三个代表”的实践和落实

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精辟论断,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对于加快企业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指导意义。本文试从供电企业的特点出发,结合“三个代表”的内在联系,谈一下对供电企业贯彻和落实“三个代表”的浅显认识。

一、供电企业特点所体现出的“三个代表”的内涵

众所周知,供电企业具有与其他行业不同的特点,与其相适应,实践“三个代表”亦有其特定的内涵:

(一)电力具有基础性的特点,决定了供电企业必须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优质可靠的电能。由于电力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赋予了供电企业强烈的社会责任,这就要求供电企业加快生产力的发展,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用电需要,不断提高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确保电网安全经济运行,确保社会安全用电。

(二)电力具有公益性的特点,决定了供电企业必须正确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由于电力使用的广泛性,遍布城乡的电网连着千家万户,没有哪一个行业像电力系统这样如此直接,如此紧密地与社会和人民职工群众息息相关。因此,供电企业的工作质量和行业作风,直接影响着社会生活,这就要求供电企业一方面要加快企业发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企业有满足社会对电力需求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正确处理好企业利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并且要把优先考虑社会效益作为处理电力企业与社会关系的根本出发点。

(三)电力具有独占性的特点,决定了供电企业必须要把优质服务作为行业宗旨。由于电力工业的自身特性和技术资金的密集性,使供电行业具有垄断的特征,因而国家法律规定一个供电营业区内只设立一个供电营业机构,实行供电专营许可证制度。自然垄断行业避免了重复建设,使社会资源能合理配置,但如何提高服务质量是一个必须解决的课题。这就要求供电企业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以行风建设为重点,特别是要以企业文化建设为手段,使精神文明建设从企业走向社会,着力于职业道德教育,强化职工服务意识,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作为职工的价值观念,促使企业的供电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四)电力具有区域性的特点,决定了供电企业必须立足于优质服务,塑造良好的形象。供电区域实行专营,使各个供电企业在特定的区域进行经营活动,因而具有地区性的特征,要求电力企业加强与地方的联系,求得当地的理解和支持。如电力经营活动中必需的电价调整和资金筹集问题,电力建设带来的征地、环境问题,遍布城乡的电力设施保护、线下树木清障以及清除违章建筑问题,事故条件下或电力供应不足时的拉闸限电问题等,都需得到当地社会和人民职工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因此,供电企业必须积极提高企业的供电能力和服务水平,满足供电区内经济发展和人民职工群众对电力的要求,使社会和人民职工群众认识到供电企业是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是致力于地区经济发展的、值得社会信赖的企业,从而对电力的发展采取理解、支持和合作的态度。

供电企业具有的上述特征及其对供电企业自身行为的要求,使供电企业对贯彻和落实“三个代表“的思想有着强烈的认同感,从而具有自觉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说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既是历史赋于的政治责任,又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强烈要求。

二、“三个代表”的有机联系对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

“三个代表”是一个有机的紧密联系的整体,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互为因果,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将对供电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伟大实践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从供电企业实际去考察,这种辩证关系就更为具体。作为基础性产业,资金密集,技术密集,科技含量高。具体到企业内部,设备、技术和管理以及员工队伍构成了供电企业的生产力水平,这种构成是否科学先进和合理是生产力水平是否先进的重要标志。先进生产力各要素间也存在矛盾运动,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先进的生产力,增强了企业的综合实力,在提高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同时也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先进的企业文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先进企业文化的形成,必然产生催人奋进、健康向上的企业精神,从而为企业生产力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促进了企业两个文明建设协调稳定发展。同时也为供电企业搞好优质服务,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发展企业生产力、培育先进的企业文化,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人民电业为人民”的服务宗旨,发挥好“先行者”的作用。人民职工群众满意了、拥护了,又为供电企业提供顺畅的营销环境和社会环境,从而促进企业改革和发展。

三、供电企业立足实际实践“三个代表”的方法和途径

供电企业全面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就必须从供电企业的特点出发,“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加快企业的发展步伐,加大精神文明建设力度,对内落实“依靠”方针,对外坚持“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宗旨,为地方经济和人民职工群众生活提供安全优质的电能,为企业改革和发展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同时也从根本上为增供扩销,提高供电量打下基础,并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要把“三个代表”的要求落在实处,首当其冲要抓好学习,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用先进的文化知识充实心胸,探求新知,倡树新风。一是要通过中心组学习、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党课等形式,开展轰轰烈烈的学习运动,认真组织学习“三个代表”的深刻内涵,领会精神实质,统一思想认识。二是组织企业党员干部和广大职工认真钻研业务技术。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传统的生产要素的构成已发生重大变化,知识和信息成为最主要的资源,同时随着互联网一日千里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竞争方式,交易方式和消费方式,特别是面对知识密集性的电力企业,党员干部要代表先进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科技,掌握先进的知识和技术。三是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思想理论是文化的核心,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则是我国先进文化的核心。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用科学的理论构筑自己的精神支柱,用其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指导和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廓清迷雾,明辨是非,解决好举什么旗、走么路、做什么人的问题,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党员干部要主动适应知识经济的挑战,把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一种修养、一种追求,学习、学习、再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二、要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最核心的加强企业党组织建设。“三个代表”作为对我党执政地位的战略思考,指明了党建的努力方向,是我们广大党员干部检查自己、要求自己、发展自己、提高自己的准绳,更是广大人民群众衡量、检验和监督身边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标尺。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力提高党员干部的科学文化、业务技术、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水准,在实际工作中自觉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为职工群众办实事、解忧愁。同时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企业内的腐败现象不仅对企业的发展构成严重干扰,直接破坏生产力,还影响着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培育,使企业难以树起正气,进而严重损害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挫伤职工的积极性,破坏企业稳定发展的大局。“三个代表”还是我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在企业生产经营中,要积极发挥企业党组织、党员干部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宣传和倡导先进文化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三方面的先进性:一是在参与中实现保证的作用。积极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推行集体讨论、民主决策、科学决策,避免和减少失误。二是在工作中实现监督的作用。监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本企业的贯彻执行。三是在管理中实现加强的作用。党员干部要好按照“三个代表”要求不断自我完善,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三、要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最根本的是加强企业内部的改革与管理,千方百计加快企业的发展。总书记把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放在首位,具有非同寻常的思想内涵和实践价值。马克思生产力理论基本内容包括:①生产力要素包括劳动资料(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者,其中最活跃的是掌握生产工具和生产技能的劳动者;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③由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④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适应时,生产力就蓬勃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鉴于此,具体到我们供电企业而言,同样需要着眼于生产力的各要素来发展生产力,着眼于调整和改善企业内的生产关系来解放生产力。一是增加电网科技含量,提高电网的自动化水平和抗事故能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抓住农网和城网改造的机遇,广泛应用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如无人值守变电站的建设、电力调度自动化的应用等。二是广泛采用现代化的工作手段和设备提高工作效率。如电力营销抄核收可采取银行代收、银行划拨、远程自动抄表、自动核算远程预付费、用户表计运行实时监控及用户变压器实时在线设备监控等,又如目前正广泛应用的带电作业设备、办公自动化的mis系统等。三是加强对职工的培训教育,提高生产力中劳动者的业务技术水平。电力企业作为技术密集性行业,在知识经济时代,对劳动者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当前大面积引进高级人才还不现实的情况下,要目光向内,着力提高全体工职工的业务技术。三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化解职工情绪,积极调动劳动者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四是进行企业改革,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要着眼于生产关系的改善,立足贯彻“iso9000标准”、“双达标”、着眼于“创一流”,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打破原有的僵化的体制,建立起规范运作的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电费回收机制;要加强人资源的管理与开发,干部使用采取未位淘汰、竞争上岗,合理分流人员,真正做到减人增效;合理地进行资产组合和资本运作,探索对电力多经企业进行股分制改造,偿试年薪制及承包性经营等。“发展才是硬道理”。凡是促进企业发展的,我们就坚决坚持,凡是不利于企业发展的,我们就坚决摒弃。

电力工业的特点篇(7)

引言

数字技术的应用有效促进各工业不断发展,其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数字技术将工作进程所需的图片、影音等转化为计算机可识别的二进制数据,便于存储亦便于转化。主要应用于电力系统、电子电力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及电子工程技术四类系统中。使得工业电气自动化的操作更加便捷。

1 应用数字技术的特点

1.1 识别度高

数字技术融合了现代科技的特点,用其先进化的技术,将工作过程的一切材料转化为二进制数字。随即根据工业电气自动化的存储的数据库以及相关信号进行识别,将错误信息筛选出来,并将其他信息进行有规律的分类,保障工业电气自动化工作的有效性。且各类资源能够得以有效利用,便捷且高效。此外,当工作人员将指令输入于计算机时,数字技术能够进行有效的识别,从而完成指令,但需要工作人员注意的是,所输指令必须规范且准确,数字技术才可高效识别,从而达到便捷、高效工作的目标,充分体现出数字技术识别度高的特点。

1.2 实效性高

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亦有较高的实效性。主要体现在它能使工作既便捷又有效这一方面。数字技术不同于人类,其拥有超高的逻辑能力及记忆能力,只要提前做出相应设定,数字技术便可自主识别信息并存储,整个过程迅速又准确,大大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亦能保障工作的准确性及安全性。此外,数字技术来源于计算机,亦可达到沟通的目的,能够有效实现人机交流与互动。使得工作可在较短的时间完成,为工业电气自动化的经济效益进行有效的提升,使得工业电气自动化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

1.3 可靠性高

根据调查,大部分工业电气自动化技术皆应用数字技术进行工作,且其工作成效较高,满意度高达百分之七十五,充分展现出其高可靠性的特点。作为科技产业链中的一环,数字技术取于计算机技术及现代智能技术。不仅识别数据精准又快速,其对数据的判断及运行也十分精准。能够有效起到指导工作的作用,使得工业电气自动化技术真正实现自动化。而当所操作的数据更精准、具备操作性能时,数字技术亦能实现自动识别并分类,且给出相应主导性建议,真正做到智能主导化,体现了现代科技的特点及实效。因此,各行业工作人员将其作为工作的基础,体现出数字技术的可靠性。

2 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的应用策略

2.1 电力系统应用策略

电力系统是工业电气自动化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关系着电力的储存及发放。但由于电力系统中电源点及储存中心处于不同地域,电能的存储度不高。但应用数字技术后,将光线作为连接媒介,建立相应的智能终端进行调整。智能终端具备对用户用电量的汇总及分析功能,对所属地区的用电量会有较为准确的结果。通过运用智能终端中双重化的技术配置,完善电力系统的工作。双重化技术可设置为信号传送、保护电闸机制的两个层面。第一层面要做到对用户的用电信号进行上传并存储,还应对电力设施进行有效保护。第二层面要对用户电闸机制及电力系统相关机制进行强化,以提升电力输送过程的稳定性。此外,要设计相关的PC及ERP接口,保障连接流畅性,真正体现数字技术的智能化、高识别度的特点。

2.2 电子电力技术应用策略

电子电力技术类似于转换器,运用电子电力元件对电能进行转换并控制,其功率区间较高,也可有效优化电能的运用率。但将数字技术应用其中时,电能的使用将达到最大化,更加合理且高效。已有部分工业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数字技术提升电子电力技术的实效性,节电总电量可达全国发电量的百分之十,但应用技术仍需进行改进及创新。为此,本文建议将机器与电力系统进行有效整合,将数字技术最大化应用,实现用弱化电力控制强化电力的目标。此外,将机电一体化设备运用数字技术中的识别系统,将工频化转换为高频化,有效提升工作效率,适应用户所传播的各类信号,真正实现电子电力技术的智能化。

2.3 电子工程技术应用策略

电子工程取自于电气工程,主要研究电力系统、信号传播媒介及信号处理等方面,是工业电气自动化中应用较为广泛且基础的一门技术。电子工程技术亦需运用控制、测量、计算机技术等进行研究,因此将数字技术应用其中能够有效提升电子工程技术的工作实效性。而运用数字技术设计GOOSE虚端子,能够将传统的回路设计进行改进,有效实现短时间测量的精确性。同时,其可在电子工程技术中构建相应的保护机制,有助于控制技术的稳定。此外,GOOSE虚端子可将计算机智能技术稳定融入电子工程技术中,实现对用户信号的有效采集及分析,并将其进行分类管理,使得电力系统操控度提升,也更加便捷。且其控制技术也因此更加清晰明了,结构层次一目了然,电子工程技术工作更加便捷。

2.4 自动控制技术应用策略

自动控制技术需要具备更高的智能化特征,是工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中的基础技术,将数字技术与其融合能够有效提升其自动化特点。例如,在电气工作中,会产生相应的噪音,而自动控制技术的工作职责之一便是要降低噪声。为此,可以利用具有阻性、抗性的物质作为传播媒介,运用数字技术进行操控,防止声音的过度传播。此外,运用数字技术的智能化特征,使得自动控制技术更加稳定,以减小气流震动,并对工作元件进行有效的保护,以此减少噪声。而且,需要将智能系统分设成默认识别及自动操作的两个状态,使其进行自我工作,工作过程更加稳定。其中内部结构需要设置为分开的智能模块,以做到运作时不会发生连环性的事故,使得自动控制技术的工作更加完善。

3 结束语

数字技术是我国科技的产物,因其高识别性、高实效性、高可靠性的特点,能够有效应用于工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中,使得技术更具智能化特征,在工作时能够达到快速高效的目标。且将数字技术相应改进,能够保障各部分的有效工作,安全度较高。但我国数字技术的应用仍含有一定的不足,需要进行改进与创新,以提升工业电气自动化的实效性。

电力工业的特点篇(8)

发展的基本情况

经济增长是一个多变量函数,决定经济增长、经济产出至少有以下四个要素:制度架构(也可称之为制度资本),如产权保护、民主、法治等等;自然资源禀赋,如离海岸河流的远近、石油、各种矿产的储藏情况;劳动力,它的数量、成本、素质等等;土地。这四大要素中间的任何一项越多,该国(地区)的经济增长就可以快一些,收入就能多一些。贵州也是一样,在发展过程中,也是依靠已有资源即丰富的能源、矿产、生物、气候、旅游、文化、人力资源来发展的。

以电力、煤炭为主的能源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特点进一步突出。到2006年,第一批“四水四火”电源项目全部建成,全省发电装机容量超过2000万千瓦,其中贵州电网统调装机容量达到1816.8万千瓦。能源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接近三分之一,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30.5%,第一支柱产业的地位进一步凸显。特别是电力行业,其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4.2%,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烟酒、铝工业、磷化工、特色食品、民族制药等优势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势头。2006年,以烟酒为主的传统产业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卷烟产量和白酒产量分别为211.73万箱和14.21万千升,烟酒行业分别实现增加值85.84亿元和47.36亿元,增长5.8和23.4%。以铝及铝加工、磷及磷化工为主的加工制造业发展较快,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22.6%和13.8%,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8%和5.9%。以特色食品、民族制药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民族制药行业增加值为37.57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1%;特色食品加工业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8.4%。高新技术产业继续发展,其增加值达到61.37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9%。

以旅游业为主的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以“多彩贵州”系列活动为载体,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2006年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分别为4747.89万人次和387.0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1.8%和54.1%,旅游业走上了持续快速健康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文化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与旅游业的结合更加紧密。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有苗、布依、侗、水、仡佬、彝等17个世居少数民族,是以夜郎为代表的山地文化的诞生地,堪称民族文化的宏大博物馆。以苗族飞歌、侗族大歌、布依族把银座唱等为代表的民族文化享誉海内外。人力资源丰富,贵州有3900多万人,其中有2800多万人在农村,农村富余劳动力800多万,其中350多万出省打工。

抢抓机遇,突出重点

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始终坚持把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作为全部工作的根本主题,能快则快,只要符合科学发展观,有条件、有效益,就要努力加快发展。依托我省资源优势,调整和优化工业区域布局,集中力量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把我省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改变欠开发的过程中逐步改变欠发达面貌,促进我省经济的大发展、社会的大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提高。当前,人类正处在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从工业现代化向生态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时期,而我省在发展生态文明和生态现代化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为此,必须树立“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的理念”,坚持把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我省最突出的竞争优势之一,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寓生态建设于资源开发之中,融资源开发于生态建设之中,增创生态环境新优势,实现历史性跨越。

进一步做强做大能源新兴支柱产业。抢抓“西电东送”机遇,继续发展水电,优化发展火电,努力发展新能源。加快乌江、南北盘江、清水江流域大中型梯级水电站建设,建成构皮滩、思林、光照等水电站。加快第二批火电项目建设,建成纳雍二厂、鸭溪电厂、黔西电厂、大方电厂、盘南电厂、发耳电厂、大龙电厂和水城电厂技改工程等火电项目。进一步拓宽电力发展路子,积极开拓周边电力市场,在落实资源、市场和通道的基础上,适时开工建设黔东电厂、兴义电厂、习水二郎电厂。大力培育省内电力市场,建设桐梓电厂和都匀、清镇、毕节头步电厂异地技改等直供电厂,促进电力市场多元化。力争到2010年,全省电力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外送能力达到1000万千瓦。

按照“大煤保大电”的要求,坚持走规模化、集约化和集团化发展路子,优化提升煤炭产业结构。加快煤炭工业结构调整,调整和优化布局,提升规模和质量,积极推进组建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着力提高煤炭生产安全和技术水平。力争到2010年,煤炭产量突破1.5亿吨;原煤洗、选比率达到70%以上;建成一批年产原煤2000万吨以上的大型企业集团,大中型煤矿产量占三分之二以上,进一步提高煤矿产业集中度。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风能、太阳能;争取国家支持在我省试点,积极引进有实力的优强企业在有条件的地区利用麻疯树、马铃薯等开发生物质能;鼓励利用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发电。

做强做大优势原材料新兴支柱产业。把发展煤化工作为重化工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大力推进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和深加工转化,规划建设贵州西部煤化工产业带,努力在我省建成重要的新型煤化工基地。进一步加快磷化工业发展,重点支持发展高浓度复合肥和精细磷化工,配套发展合成氨等化工产品,加强磷化工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积极创造条件把我省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磷化工基地。按照“重点发展氧化铝,配套发展电解铝,大力发展铝加工”的思路,着力提升铝工业竞争力。大力发展以铝合金、新型铝材料为重点的铝加工,着力提高铝加工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延长产业链。

做强做大以烟酒为主的传统支柱产业。实行集团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走大企业大品牌大市场的发展路子;大力调整卷烟产品结构,进一步提高中高档卷烟比重,培育名优品牌。以茅台酒集团为龙头,发挥国酒的品牌优势,进一步提高酒类生产的质量和科技含量,适度扩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

积极培育以旅游业、生态畜牧业为重点的后续支柱产业。按照把我省建成多民族特色文化和喀斯特高原生态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和中国西部旅游热点地区的要求,坚持规划先行、保护第一、永续利用,整合旅游资源和各方面力量,着力实施重点带动战略和旅游精品战略,大力推进旅游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力争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25%以上,入境游客年均增长7%以上,国内游客年均增长20%左右,2010年旅游总收入达到700亿元左右。大力开发具有地方资源优势和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使旅游商品销售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提高到15%以上。

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加快推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争取国家支持实施岩溶地区现代草业和畜牧业行动计划,重点建设一批优质猪、肉牛、肉羊、奶源、家禽、水产等生态畜牧业基地,抓好无公害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培育发展规模养殖场、户和养殖小区,建好建强优质畜禽产品基地县。基本建成具有较强服务功能、覆盖广大农村的畜禽良种繁育、疫病防治、饲草饲料生产、质量安全和畜产品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基层服务网络。大力发展畜牧产品深加工,培育壮大一批畜牧养殖、营销、加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做大做强名牌优势产品。建立畜禽重大疫病预警机制,抓好重大疫病防疫检疫工作,重视对集中养殖场和小区的污染防治。力争“十一五”期间畜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以上,2010年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40%。

大力发展以民族制药、特色食品为代表的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推进中药现代化,支持以特色民族药为重点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品、保健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药和保健品,加快建设以民族药为主的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注重中药材资源有序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引导制药行业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发展有较强竞争力的民族制药集群。依托骨干企业和品牌产品,以辣椒制品、肉制品、调味品和精制茶等为重点,加快特色食品工业发展。在有利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前提下,积极发展造纸和林竹产品加工业,加快黔北竹桨纸一体化项目建设和黔东林纸一体化项目前期工作。

加快发展以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和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建立以风险投资为依托、以拥有核心技术研发能力的人才团队为支撑、以良好的政策和服务环境为保障的创新平台,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力争经过5―10年的努力,在有优势的领域初步形成若干具有国内国际先进水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发展能力的高技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力争“十一五”期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左右,2010年达到190亿元左右,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2%左右。

电力工业的特点篇(9)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化学工程专业成立于1962年,是国内最早建立的电化学工程专业之一。1999年我国大学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原多个化工类专业(含电化学工程)统一合并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但各大学中的该专业侧重方向与特色不同。我校保留了原来的“电化学工程”方向与特色,并被教育部认定为第三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在特色专业的建设过程中,面对宽口径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既要开设核心化工课程又要保持电化学工程专业方向的课程。2008年修订培养方案时,我们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分为“化学工艺”与“电化学工程”两个专业方向进行课程设置。对“化学工艺”专业方向的学生按“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规范要求构建化工课程体系进行培养;而对于“电化学工程”方向,探索以满足专业规范中核心知识要求为前提,依据专业特色的需要,通过以知识点为标准(不拘泥于课程名称)协调专业规范要求与专业方向的关系,构建彰显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2012年修订培养方案时,我们在系统地分析总结前期实践效果的基础上,形成了新培养方案。本文重点介绍了我们构建与“电化学工程”专业方向对应的课程体系的一些做法,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一、面向国家需求的专业特色定位与培养目标

专业特色是特色专业的灵魂,特色定位准确与否直接决定了特色专业建设的成败。首先,专业特色的定位要以长期形成的办学理念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积累为基础。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电化学工程”方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深厚积累,培养了大批我国电化学工程领域的中坚力量。20世纪80年代,本专业王纪三教授的“发泡镍电极”技术,带动了我国电池行业的技术进步,胡信国教授的“一步法无氰电镀铜”工艺引领了电镀行业降低污染的技术革命,因此获得了国家发明奖。当前,传统石化类资源的日趋紧张及环境污染压力,已成为限制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研发新型能源与电镀清洁生产新工艺,是国家能源、环境的重大战略需求,特色专业责无旁贷要担当起此方面人才培养的重任。我们认为,特色定位不能脱离化工领域及化工学科,要根据国家对人才需求现状和发展趋势,充分发挥自己已经积累的特色基础和教学资源优势,有效利用外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发展机遇进行定位。基于此,哈工大“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特色方向确定为化学电源和电化学表面处理,与电池及电镀行业对应。

本专业毕业的学生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及较高的科学素养;(2)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3)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的理论基础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及最新的发展动态;(4)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5)具有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践技能,具有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产品研究、设计、开发以及组织管理的能力;(6)熟悉本专业领域相关的发展方针、政策和法规。

二、基于专业特色的内涵和建设目标,明确课程设置的原则

专业特色是指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经过长期办学实践逐步积淀形成,优于其他学校相关专业的独特、稳定和具有鲜明个性特点并为社会所承认的专业风格。开展专业特色建设,旨在促进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与社会需求的紧密联系,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多类型和紧缺型人才的需求。通过专业特色建设,探索专业建设实践,丰富专业建设理论,形成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专业建设思路与人才培养方案,形成该专业建设内容的相关参考规范,对国内同类型专业建设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优化是专业特色建设的核心内容,而课程体系的设计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础,是完成特色型人才培养的保证。课程体系构建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明确其应具有的知识结构进而设置相应课程,形成结构合理能满足专业特色需要的课程体系。我们认为满足专业特色的课程设置应遵循如下原则:

1.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课程设置上要处理好宽基础与专业特色的关系,注重理学基础教育,既要满足特色的要求,又要为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和继续学习打好基础。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课程的有机结合,拓宽学生知识和视野,使学生在科学基础、人文素养、专业素质和能力等方面同步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坚持在满足“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规范要求前提下彰显专业特色的原则。依据专业特色的需要,以知识点为标准,构建融会贯通、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应以学生为本,不但要有与专业特色要求知识结构对应的课程体系,还要通过增加选修课的方式,构建与专业规范完全对应的课程体系,以满足本专业方向学生的自主选修。同时注意设置反映行业与产业形成的新知识、新成果、新技术和学科发展的课程。

3.加强实践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单独设置与实践教学及创新意识培养对应的课程,注重理论课与实验课的衔接与相互补充。增加实验教学比重,及时将教师的相关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使我校的强势科研力量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并通过设置产学结合与创新类课程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

4.促进本科教育国际化的原则。保证学生四年外语不断线。在通识教育阶段基础上,参照国外同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建设系列化专业教育双语课程,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三、以满足专业规范基本要求为前提,构建彰显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多样化,但多样化不是随意化,不能没有基本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专业规范就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框架与规定,我们不能背离专业规范中的基本要求去追求所谓的专业特色,遵循专业规范而不拘泥于规范的专业特色才能日益彰显。专业特色总体上呈现多样性特征,而专业规范体现了统一性的特征,专业规范中的人才培养基本规格,核心知识领域等质量要求标准是统一的,这是专业本身具有的特征。要协调好专业规范的统一性与专业特色多样性的关系,以满足专业规范基本要求为前提来彰显专业特色。我们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规范中要求的知识点为标准,围绕“电化学工程”知识结构的需要构建课程体系。基本做法如下:

1.在通识教育方面,强化数理基础,数学类课程278学时、物理课程177学时,人文与社会科学基础课177学时,公共外语课200学时(前两学年完成公共外语课后,大三开设双语课有“化工热力学”、“电化学测量”等,大四开设“表面工程”、“新型化学电源”、“电动车能源系统”双语课,保证四年外语不断线),还设有文化素质讲座、全校任选课等;针对行业、学科发展的需求,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通过知识点不重复介绍来压缩相应课程的学时,设置与电化学工程知识结构对应的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为拓宽专业基础,将“工程制图基础”、“化工传递与单元操作”、“化工热力学”、“化工综合实验”、“专业导论课”、“化工安全概论”、“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电工与电子技术综合实验”、“高分子材料”、“新能源概论”、“无机材料制备方法”等定为学科基础课。按教学目标重组突出专业特色的主干课程体系,把“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化工传递与单元操作”、“化工热力学”、“电化学原理”、“电化学测量”、“化学电源工艺学”、“电镀工艺学”10门课程作为专业主干课。

2.以知识点为标准,通过必修与限选课来满足专业规范的基本要求。“电镀车间设计”、“化学电源设计”为实践类必修课,同时设有“化工机械与设备”专业选修课,以此涵盖化工设计的知识点;“化学反应工程”与“电化学反应工程”2门课限定为至少二选一,另外在10门专业主干课程中,包含了电极过程动力学、催化、反应器等内容,满足了反应工程知识点的要求。我们增加了选修课门数,并以知识点不重复介绍为原则压缩每门课程的学时,具体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设置了“结构化学”、“化工设计”、“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化工分离工程”等化学、化工类课程及“材料分析测试方法”课程,使学生具备专业规范要求的化工知识体系,为有志于在化工行业就业及出国、考取外校研究生的学生打好基础;第二类是设置了“新型化学电源”、“固体电化学基础”、“电动车能源系统”、“绿色能源”、“电极材料结构表征”等课程,供希望从事电池行业的学生选修;第三类是设置了“化工设备腐蚀与防护”、“表面工程”、“电化学加工技术”、“涂装技术”等课程,供准备从事电镀行业的学生选修。从知识点看,既满足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规范的要求,又构建了适合专业特色的电化学工程知识结构体系。同时,不但满足了学生的就业要求,还为学生职业发展和继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四、发挥学科优势,设置加强实践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

本专业依托的哈工大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建有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流动工作站,2012年哈工大的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排名进入全国评估前八名。多年来面向国家、国防重大需求,形成了本学科的优势特色。在应用电化学方向上,产学研特色突出,多项原创性成果为企业创造了显著的效益。与本专业建立长期稳定的科研、教学合作关系的企业有十几家,为产学结合的学生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校化工学科在“211工程”、“985工程”的支持下,形成了科研、教学硬件大平台,为学生的科研训练、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等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在软硬件方面,对电化学工程的专业特色方向建设起到了保障和促进作用。另外,本专业正在逐步加大科研设备和科研实验室等资源向学生开放的力度,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较早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在具体的科研活动中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在专业实验内容上,鼓励教师将适合于实验教学的科研成果转化、更新为课程教学内容,有利于将最新的学科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

在实践教学与创新意识培养方面,对于基本技能、方法类实验,与四大化学相关的实验课为132学时、与化工基础相关实验72学时,与专业方向对应的实验课100学时。特色专业是面向行业培养人才,在产学结合上,设置“国内外专家讲学”学科基础课,还要求讲授专业课的教师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启发科研思路。专业定期从合作企业中邀请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来校为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或讲座,聘请具有教学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参与本科教学活动;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设置了“大一年度项目”、“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实验课”、“创新研修课”,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完成2个学分,可通过选修创新研修课、创新实验课、参加大一年度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科知识竞赛、发表研究论文、申请专利等方式获得。

自1999年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后,我们围绕协调专业规范的统一性与专业特色多样性的关系上,进行了各方面的努力与探索,构建了面向国家需求的化学工程与工艺特色专业课程体系。作为特色专业建设,我们今后要为实现培养具有前瞻性、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人才的目标而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 赵祖平. 以专业特色建设促专业发展——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为例[J]. 中国高教研究,2012(3):104-106.

[2] 周嘉,蒋玉龙,任俊彦等.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专业特色的挖掘与拓展[J]. 中国大学教学,2012(4):35-36,60.

[3] 张灵,禹奇才,张俊平. 专业特色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J]. 中国大学教学,2012(9):28-30.

[4] 徐定华,关勤,楼盛华. 论高校专业规范与专业特色的内涵及关系[J]. 中国高等教育,2010(8):57-58.

电力工业的特点篇(10)

1 目的意义

《现代工程化学》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现代化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了解化学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中的作用,了解化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的特色,培养学生用现代化学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工程技术上可能遇到的化学问题,并能和化学工作者一起解决,为今后继续学习和工作打下必要的化学基础,也将培养跨世纪建设人才所必备的现代化学素养,所以编写一部适用于电气工程专业本科学生培养特点的《现代工程化学》教材,不仅可以改变学生教师无适用教材使用的困境,实现教与学的便利通畅,更可以完善基础化学教育体系,培养宽厚扎实基础理论的高级人才,尤其针对电力行业中化学知识的应用与化学问题的解决,包括新材料、能源、环境保护等领域提供理论学习平台[1]。

目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科[2]涉及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机电器技术信息与网络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诸多领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而化学学科在该专业中一直不受重视,因而导致适用于该专业的化学类教材匮乏。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电气设备不断采用新材料,新技术,该专业发展受到化学新材料技术的影响很大,同时该专业学生在电气元件的选用、组装、设备防腐等方面由于化学知识缺乏往往造成制作的器件性能低下,腐蚀严重等情况。我校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班开设的本科必修课《现代工程化学》目前处于无适合教材使用的状况,在整体教学过程及学生学习过程中引起诸多不便,经调研国内相关类型及层次的教材有《工程化学基础》和《工程化学》[3—4],但理论内容相对单一,结构层次简单,与电力应用领域联结空白的现实状态,无法满足培养实验班学生的特点要求,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补充相关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热力学及材料能源发展的知识内容,还要拓展前沿领域研究进展,所以建设适用于电力行业使用的《现代工程化学》特色教材具有迫切性及应用性需求。

2.鲜明特色

《现代工程化学》特色教材建设是针对我校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班开设的本科必修课,是高等院校非化学化工类工科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相关管理人才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教材从物质的化学组成、化学结构和化学反应基本规律出发,介绍有现实应用价值和潜在应用价值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密切联系电力行业现代工程技术中遇到的诸如材料的加工与防护、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电厂环境保护有关化学问题,了解化学与其他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其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建立物质变化的观点和能量变化的观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以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有意识地运用化学知识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电力行业所涉及的化学问题。本教材将现代化学基本原理与当前迅速发展的材料、能源、环境科学密切联系,同时联结电力行业中化学知识的多方面应用,具有内容简明、联系实际、突出重点的特色,可作为工科高等学校非化工类专业的普通化学课程的教材,此外教材强调化学基础理论的系统性,强化基础结构理论,尤其突出前沿领域应用研究,在编写理念、章节结构和内容安排方面进行全新尝试。

3.具体方案

3.1精选化学基础理论

通过调研及汇总资料文献,项目负责人及项目组成员认真研究本项目,结合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班培养方案,确定教材编写大纲,整合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四大基础化学经典理论,如无机化学中物质结构包括原子结构与分子结构理论,有机化学中与能源、材料相关的重要有机物化性理论,分析化学中表征物质材料结构的光谱学内容,物理化学中化学反应规律等,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工程应用。

3.2汇总电力行业中化学知识的多方面应用

整合电厂仪器分析、电厂化学仪表、电厂水处理、电力用油、电力用煤等多课程实例应用内容结合基础化学理论,通过广泛调研,收集材料,结合电力行业特点,介绍有关电厂水、煤、油、气、汽、废水、仪表、锅炉腐蚀与防护等与化学学科密切相关内容。

3.3化学前沿领域研究进展

以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为指导,突出介绍电力行业中最新化学知识理论的应用与化学问题的解决。例如发展低碳智能电网指标体系、电厂化学绿色处理、超导材料应用和输变电系统中化学问题及对策等,同时补充国外电厂中与化学专业有关的技术问题。

3.4复习指导与课后练习

精心总结各章节复习指导纲要,挑选具有代表性习题,巩固理论内容,并配合编写习题答案。

4.创新性

突出联系电力行业中化学理论应用与化学问题的解决,包括新材料、能源、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实际应用研究,化学前沿领域的精粹概述。针对实验班学生培养特点,完善基础化学理论学习体系,有助于引导学生在较高层面学习化学理论,为学好学活工程化学奠定基础。

5.学生受益情况分析

通过电力行业《现代工程化学》特色教材的编写与建设,首先将改变学生无固定教材上课的现状,利于学生系统学习、预习和复习,更利于教师授课及教学安排。通过对化学基础理论进行整合,添加与电力行业相关的设备、材料、能源、环境等化学知识的应用与联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和工程意识,将更能够适应国内电力建设的发展需求,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参与更多的实际工程、建设项目合作,更好的应用化学理论并解决在电力系统中出现的化学问题,综合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视野、信息素养、创新思维和交叉学科融合应用能力。

6.致谢

本论文由东北电力大学 "电力行业《现代工程化学》特色教材建设" 教学改革项目支持,特此感谢。

参考文献

[1] 周立亚. 工程化学课程的性质和教学探讨[J]. 广西大学学报 No.1, 2002

[2] 李孜. 电气工程专业本科教育改革初探[J]. 中国电力教育 No.15 2012

[3] 李海艳. 工程化学课程的教学实践探讨 [J]. 产业与科技论坛 No.11,2011

[4] 樊华,邓健. 工程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研制与实践[J]. 【摘要】《现代工程化学》是针对我校电气工程专业实验班开设的本科必修课,是高等院校非化学化工类工科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本文详尽阐述了《现代工程化学》教材建设的目的意义、鲜明特色、具体方案、创新性及学生受益情况分析。

【关键词】现代工程化学特色教材建设研究

1 目的意义

《现代工程化学》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现代化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了解化学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中的作用,了解化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的特色,培养学生用现代化学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工程技术上可能遇到的化学问题,并能和化学工作者一起解决,为今后继续学习和工作打下必要的化学基础,也将培养跨世纪建设人才所必备的现代化学素养,所以编写一部适用于电气工程专业本科学生培养特点的《现代工程化学》教材,不仅可以改变学生教师无适用教材使用的困境,实现教与学的便利通畅,更可以完善基础化学教育体系,培养宽厚扎实基础理论的高级人才,尤其针对电力行业中化学知识的应用与化学问题的解决,包括新材料、能源、环境保护等领域提供理论学习平台[1]。

目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科[2]涉及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机电器技术信息与网络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诸多领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而化学学科在该专业中一直不受重视,因而导致适用于该专业的化学类教材匮乏。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电气设备不断采用新材料,新技术,该专业发展受到化学新材料技术的影响很大,同时该专业学生在电气元件的选用、组装、设备防腐等方面由于化学知识缺乏往往造成制作的器件性能低下,腐蚀严重等情况。我校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班开设的本科必修课《现代工程化学》目前处于无适合教材使用的状况,在整体教学过程及学生学习过程中引起诸多不便,经调研国内相关类型及层次的教材有《工程化学基础》和《工程化学》[3—4],但理论内容相对单一,结构层次简单,与电力应用领域联结空白的现实状态,无法满足培养实验班学生的特点要求,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补充相关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热力学及材料能源发展的知识内容,还要拓展前沿领域研究进展,所以建设适用于电力行业使用的《现代工程化学》特色教材具有迫切性及应用性需求。

2.鲜明特色

《现代工程化学》特色教材建设是针对我校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班开设的本科必修课,是高等院校非化学化工类工科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相关管理人才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教材从物质的化学组成、化学结构和化学反应基本规律出发,介绍有现实应用价值和潜在应用价值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密切联系电力行业现代工程技术中遇到的诸如材料的加工与防护、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电厂环境保护有关化学问题,了解化学与其他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其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建立物质变化的观点和能量变化的观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以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有意识地运用化学知识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电力行业所涉及的化学问题。本教材将现代化学基本原理与当前迅速发展的材料、能源、环境科学密切联系,同时联结电力行业中化学知识的多方面应用,具有内容简明、联系实际、突出重点的特色,可作为工科高等学校非化工类专业的普通化学课程的教材,此外教材强调化学基础理论的系统性,强化基础结构理论,尤其突出前沿领域应用研究,在编写理念、章节结构和内容安排方面进行全新尝试。

3.具体方案

3.1精选化学基础理论

通过调研及汇总资料文献,项目负责人及项目组成员认真研究本项目,结合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班培养方案,确定教材编写大纲,整合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四大基础化学经典理论,如无机化学中物质结构包括原子结构与分子结构理论,有机化学中与能源、材料相关的重要有机物化性理论,分析化学中表征物质材料结构的光谱学内容,物理化学中化学反应规律等,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工程应用。

3.2汇总电力行业中化学知识的多方面应用

整合电厂仪器分析、电厂化学仪表、电厂水处理、电力用油、电力用煤等多课程实例应用内容结合基础化学理论,通过广泛调研,收集材料,结合电力行业特点,介绍有关电厂水、煤、油、气、汽、废水、仪表、锅炉腐蚀与防护等与化学学科密切相关内容。

3.3化学前沿领域研究进展

以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为指导,突出介绍电力行业中最新化学知识理论的应用与化学问题的解决。例如发展低碳智能电网指标体系、电厂化学绿色处理、超导材料应用和输变电系统中化学问题及对策等,同时补充国外电厂中与化学专业有关的技术问题。

3.4复习指导与课后练习

精心总结各章节复习指导纲要,挑选具有代表性习题,巩固理论内容,并配合编写习题答案。

4.创新性

突出联系电力行业中化学理论应用与化学问题的解决,包括新材料、能源、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实际应用研究,化学前沿领域的精粹概述。针对实验班学生培养特点,完善基础化学理论学习体系,有助于引导学生在较高层面学习化学理论,为学好学活工程化学奠定基础。

5.学生受益情况分析

通过电力行业《现代工程化学》特色教材的编写与建设,首先将改变学生无固定教材上课的现状,利于学生系统学习、预习和复习,更利于教师授课及教学安排。通过对化学基础理论进行整合,添加与电力行业相关的设备、材料、能源、环境等化学知识的应用与联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和工程意识,将更能够适应国内电力建设的发展需求,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参与更多的实际工程、建设项目合作,更好的应用化学理论并解决在电力系统中出现的化学问题,综合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视野、信息素养、创新思维和交叉学科融合应用能力。

6.致谢

本论文由东北电力大学 "电力行业《现代工程化学》特色教材建设" 教学改革项目支持,特此感谢。

参考文献

[1] 周立亚. 工程化学课程的性质和教学探讨[J]. 广西大学学报 No.1, 2002

上一篇: 光伏产业的劣势 下一篇: 对文化产业管理的认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