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建设汇总十篇

时间:2024-02-20 14:38:53

中医药文化建设

中医药文化建设篇(1)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医院作为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要以中医药文化为主体,以大力培育和倡导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念为核心,融合时代文化特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体现中医医院个性特征和区域文化特征;促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学术研究、人才培育等各项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基本原则

坚持突出特色。以中医药文化为主体,融合时代文化特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充分体现我院中医药文化特色。

坚持统筹规划。中医药文化建设与医院总体发展规划相衔接,与医院文化建设相结合,做到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的有机统一。

坚持因地制宜。按照总体要求,从我院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建设工作充分体现医院个性特征和区域文化特征。

坚持促进发展。紧紧围绕医院改革发展的中心工作,以中医药文化建设促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管理等各项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主要目标

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进一步增强我院中医药文化底蕴,彰显中医药文化氛围,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扩大社会影响,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管理文明的有机统一,通过中医药文化建设,使人民群众从诊疗环境、就诊方式、服务态度等方面切实感受到独特的中医药服务。

二、医院文化建设的内容

(一)价值观念

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在中医药中的集中体现,主导着中医医院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要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中“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等价值观念,认清自身价值需要、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关键,在思想理念、价值取向、培育方针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医生和护士是直接为病人服务的人,必须确立和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把维护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感动人,通过开展以“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次详细的入院介绍、一张舒适的病床、一壶热水、一个整洁的环境”的活动,为病人提供温馨、细心、爱心、耐心的服务。各科室要在医院价值观念体系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切实改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医德医风建设等各方面的工作。

(二)医院宗旨

医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我院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坚持“诚信为本,仁德为先,人性关怀,科技兴院”的宗旨,推动医院文化建设,行风建设,不断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即待人处事真诚、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本义就是要诚实、诚恳、守信、有信,反对弄虚作假。仁德即是要对患者做到想起所想,急其所急,心系患者。这反映时代特征,具有前瞻性;有利于激发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建院方针

年来,我院坚持“科技打造医疗,疗效树立品牌,服务善待患者,关爱铸造人生”方针,不断强化科技技术含量,引进现代化的诊疗设备,营造专科特点,打造专科优势,为每一位患者提供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人性化、现代化的医疗服务。同时,坚持以中医为主的办院方向、保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灵魂,不断改进医院各方面工作、增强员工凝聚力。这是提高医院创造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是中医药事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证。

(四)行为规范

1、诊疗行为规范

医务人员要加强法律意识,要尊重病人的知情权、隐私权;在医疗活动中,要遵守卫生管理条例、行政法规和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以免造成患者人身损害事件;

要规范医疗文书的书写,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书写;要加强医务人员的责任心,避免在诊治过程中出现误诊、漏诊等现象发生。

2、言语仪表规范

我院医务人员在接待患者和家属时,必须遵循文明服务用语规范,使用“您好”、“请”、“对不起”、“谢谢配合”等文明词语,做到一要有称呼,二要有礼貌,三要用亲切的语言,大力提倡文明敬语,坚决禁止使用禁语。

医生上岗统一着装男性必须配长裤、皮鞋,夏天不得穿大短裤、露脚趾凉鞋。女性也可搭配裙装,裙边不能超过隔离衣下摆。冬天不得穿长统靴上岗,夏天不得穿鞋拖。冬夏装更换按医院统一时间要求,不得擅自更换。隔离衣保持整洁无皱褶,每周换洗一次,特殊情况下随脏随洗。

3、教学传承规范

规范教学传承行为,有利于我院中医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我院人才的培养和医院的长期发展。教学传承规范,是传道授业、学医习业等方面的行为准则,应弘扬中医尊师重教、教学相长的优良传统,老师应为人师表、修身正行,平易待人、乐育英才,乐教敬业、口传心授,因材施教、循循善诱,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示人规矩不示人以巧;学生应尊师重道、谦逊恭敬,持之以恒、精勤不倦,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学贵专一、思贵沉潜,继承创新、与时俱进。

4、特定礼仪

我院建立健全保障中医药特色优势充分发挥的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将各种行为规范通过制度固定下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具体明确、切实可行的体现中医医院特点的《员工手册》。

同时,将《员工手册》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全员培训中,定期开展讲座,并注重培训形式的多样性、趣味性,提高培训效果。将行为规范的执行情况纳入目标管理,制订考核指标,建立奖惩办法,落实考核结果。

我院曾多次开展此类竞赛及考核,在全体员工中开展执行行为规范的先进典型评选表彰活动,立标杆,树典型,发挥先进的模范带动作用。

(五)环境形象

医院环境形象是中医药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展示与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方面。我院在进行环境形象体系建设中充分彰显中医药文化,有利于体现中医医院的基本特征;有利于巩固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更好地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有利于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管理文明的有机结合,达到医院内部的和谐统一;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竞争力。

建筑外观和庭院建设

我院占地面积40余亩,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建筑上采用全新的环保材料,独特的建筑风格,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精神。建筑的色彩,结合中国古代建筑习惯,选用红、黄、米、灰、褐色等,要因地制宜,合理搭配,体现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庭院中草木茂盛鸟语花香,碧绿的草坪中还有一弯浅浅的小水塘,水中还有小鱼在游动嬉戏,一派和谐景象,尽情展现了一排和谐文化。

内部装饰

我院内部的大厅、走廊、候诊区、诊室,住院部的大厅、走廊、护理站,办公区域等都有许多的装饰品,包括一些国画、毛笔字画等含有中医药元素的陈设及装饰,营造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尤其是一些医院发展史和成功病例的展示板,弘扬中医药历史和我院发展历程,同时也让患者更加了解我院的办院理念和中医药治疗的特色。

还有宣传*知识和介绍治疗*的特殊方法,主要是宣传和介绍中医药的基础知识、养生保健方法,以及中医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方法,常用中药的识别和功效、中药煎煮常识和我院特色治疗方法。

(六)医院标识

标准院名

我院的标准院名为“xx中医*医院”,这是医院标识中最直观的基础要素。医院名称按规定经有关部门核准的名称,并由中华医学会会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吴阶平题写,汉字使用规范,字体端庄易识别,外文字母应规范。

医院网站

我院也通过建立医院网站来扩大医院知名度,宣传中医药文化。网站版面简洁,样式风格非常具有中国风,让人感到中医药的特色,棕色的色彩渲染了古香古色。

三、工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是党和政府振兴中医、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之一,不仅对促进文化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促进人体的和谐、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医院在充分认识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重要性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医药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院的中医文化建设的领导,医务科、护理部和门诊部统筹协调,确保中医药文化建设规划的有效实施;各科室主任负责各科门诊室内、病房的文化建设,门诊楼走廊、大厅由门诊部具体负责,楼外庭院由总务科具体负责,办公楼由医院办公室具体负责,明确工作职责和内容,制定年度工作目标和可持续发展计划,形成职责分明、分工协作、有效落实、逐步推进的医院文化建设责任体系。

(二)形式多样,内容广泛。

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以中医人文关怀促进医患关系和谐,把中医药文化建设成为一项群众性的活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一方面充分利用院内会议、学术讲座等各种场合与途径对医院文化进行宣传,以医院网络和宣传栏等作为宣传阵地,采用书法、图版、标语等多种表现形式,切实把中医经典、医德警言警句等富含中医哲学思想内容渗透到医院文化建设中来,开设通俗易懂、形象直观、科学实用的中医药科普教育专栏,介绍中医药的基本知识、诊治原理,普及中医药防病治病知识,宣传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中医药知识、方法、观念,力争使人从中感受到中医药文化氛围,接受中医药文化的陶冶。

(三)加强培训,提高素养。

各职能科室要采取有效措施,对从事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不断提高其工作能力。加强对职工尤其是青年医护人员的中医药文化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培训,努力提高全员的中医药文化素养,使其言行、举止、思维、诊疗工作无不体现中医药文化的内涵,鼓励各科室建设富有自身特色的个性化科室文化。

(四)长远规划,持续发展。

中医药文化建设篇(2)

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院校的立校之本,决定着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的竞争能力和发展潜力,也是其树立品牌的基础。因此,积极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中医药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1.结合办学实践,学习继承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现了中医药的本体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思维方式等。[1]其中,体现在精神文化层面的是“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体现在人际文化层面是“医为仁术”的道德观,体现在物质文化层面的是存世古籍、相关器物、诊疗实践等各种物化的形式和过程。[2]只有学习继承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才能充分认识、准确掌握中医药文化的精髓实质,从而更好地培育突出、开发利用中医药文化。所以,学习继承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根本。

2.立足办学目标,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的科学内涵和人文精神

一要弘扬历史。即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医药历史文化及其在人类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将中医药悠久的历史及其丰厚的文化蕴藏予以开发、宣传。二要传播理念。即梳理中医药整体观、系统论及辨证施治等基本理念和思维方式,并加以发扬广大。三要崇尚医德。即学习历代医家的伦理道德观念、人格精神和中医医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并将之作为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切入点。四要推广普及。即推广普及中医药基本理论知识,使更多的人了解、认识、认可中医。只有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的科学内涵和人文精神等,才能使中医药文化深入人心,扩大中医药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所以,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的科学内涵和人文精神等,是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重点。

3.发挥学校优势,开展中医药文化的研究

一方面要开展理论研究。即,开展以中医典籍、中医名家、中医文物、中医史迹等为对象,以中医药学发展史、中医药学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文化功能、人文精神等为主要内容的研究,探讨其科学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等。另一方面要加强实践研究。即,开展中医药诊治方法研究。既加强中医药四诊方法、辨证论治等独到的诊治方法的研究,探讨其临证特点和辨证施治规律等,又加强民间中医绝技和中草药的搜集、整理等,并进行提高和推广的应用研究。同时,还要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研究。即,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自身研究,探索建立标准化和规范化的中医药文化建设体系等。只有开展中医药文化的研究探讨,才能将中医药文化创新发展。所以,开展中医药文化研究探讨,是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关键。

二、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途径

1.建立中医药文化环境形象体系

环境形象体系是中医药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展示与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途径。建立环境形象体系,要注意做到两点:

一要对校园进行科学的功能分区。即在校园的整体布局上,依据学校的学科特点和教学、科研、医疗、生活等需要,建设独具特色的建筑群或单体建筑,并依据各建筑功能与风格的不同,加以命名和标识。从而以表征建筑折射学校的办学理念、传统精神,彰显中医药文化精髓,突出中医药文化的底蕴,使校园成为弘扬中医药文化的教科书。

二要对校园环境进行精心规划。即对校园的道路、广场、园林绿化等进行中医药文化宣传内容的布置,丰富和拓展各空间的中医药文化功能。包括实施中医药文化“上墙”,比如在走廊悬挂名医画像名言,中医药名篇、名著简介,中医药主题字画等;“下地”,比如在道路镌刻或书写中医药名篇、格言等;“矗立”,比如在广场设立中医药励志石、历代名医雕塑等。从而寓教于景,使之成为培育和展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场所。

2.策划中医药文化活动体系

中医药文化活动体系,是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彰显中医药文化特征的重要渠道。策划中医药文化活动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开展中医药校园文化活动。其中,一方面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包括成立学生推拿协会、针灸协会、刮痧协会等学生社团,举办“杏林之春医学节”、“药膳美食节”、“中药标本展”等艺术文化活动。另一方面要开展中医药文化学术活动,包括开展名老中医学术讲座、“杏林讲坛”等学术活动,举办“中医药经典著作读书班”、“传统中医教学班”等教学活动。此外,还要组织开展太极拳、气功等中医药保健体育活动,让师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领略中医药文化的魅力。

二要开展中医药服务群众活动。其中,或者利用节假日等时间,组织师生走进农村、社区,进行中医专家健康咨询服务、举办中医药知识讲座、开展中医健身方法演示等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或者利用学生见习、实习的机会,开展医疗义诊、养生保健知识宣传等社会实践活动;或者发挥专业优势,建立并发挥学校附属医院专科专病的优势和特色,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扩大社会影响等等。

3.构建中医药文化传播队伍

构建中医药文化传播队伍,是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宣传、弘扬中医药文化的基础。构建中医药文化传播队伍,要重点抓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深化教学改革。即,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为着眼点,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要优化课程设置,提高传统文化教育地位,加大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课程的教学,使专业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互渗透,培养既精通中医学知识和技能,又具备中医药文化修养的应用型中医药人才。

二是加强理论培训。即,以提高师生的中医药文化修养为立足点,定期举办中医药文化基本理论、基础知识讲座,组织学习文史书籍和中医药典籍等,引导师生理解中医药文化的精髓,掌握中医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以及名家风范等,提高其宣传中医药文化的本领。

三是建立宣讲队伍。即,以有效地开展中医药文化宣传为出发点,组织成立以专家为主、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中医药文化宣讲队伍,并通过举办中医药书画展、摄影大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开展群众性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扩大中医药文化在群众中的影响力。

4.构建中医药文化建设组织和管理体系

构建中医药文化组织管理体系,是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有效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的保证。构建组织和管理体系,要抓好如下几点:

一要建立组织机构。加强对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管理、组织与协调,实现中医药文化建设的调查研究、整体规划、组织实施和协调推进科学化。

二要适当增加投入。确保中医药文化建设必需的场地、设备等资源和人才培训、科学研究等,满足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需要。

三要做好统筹规划。将中医药文化建设规划与学校总体发展规划相衔接,使之成为学校长远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和近期工作目标的重要内容。

四要制定评价机制。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和评估体系,确保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全校教学、管理、服务业绩等评定工作之中。

三、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做到“两个坚持”。坚持统筹规划:使中医药文化建设与学校总体发展规划相衔接,实现计划、措施等相互协调,使中医药文化建设成为促进提高人才培养、管理服务等工作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因地制宜:从学校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使中医药文化建设充分体现学校的个性特征和区域文化特征。

二要做到“两个并重。[3]”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并重:既注重建筑风格、内部装饰等硬件建设,又注重教育、管理和服务理念的更新,道德修养的提高等软件建设。专业与科普并重:既强化专业教育,教育师生提高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坚定从事中医药工作的信念,又强化科普宣传,创新建设载体,充分利用校报、网站、校园广播等进行传递文化内涵。

三要做到“两个把握”。把握中医药文化的内涵:正确理解中医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的精髓实质和独特价值,注意建设的侧重点和具体方法,从而增强其凝聚力和创造力。把握中医药文化建设的规律:对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构成要素进行科学分解、合理设计,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系统中的各要素、各项目间的时空顺序、主次地位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整体模式。

参考文献:

中医药文化建设篇(3)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医院作为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要以中医药文化为主体,以大力培育和倡导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念为核心,融合时代文化特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体现中医医院个性特征和区域文化特征;促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学术研究、人才培育等各项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基本原则

坚持突出特色。以中医药文化为主体,融合时代文化特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充分体现我院中医药文化特色。

坚持统筹规划。中医药文化建设与医院总体发展规划相衔接,与医院文化建设相结合,做到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的有机统一。

坚持因地制宜。按照总体要求,从我院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建设工作充分体现医院个性特征和区域文化特征。

坚持促进发展。紧紧围绕医院改革发展的中心工作,以中医药文化建设促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管理等各项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主要目标

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进一步增强我院中医药文化底蕴,彰显中医药文化氛围,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扩大社会影响,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管理文明的有机统一,通过中医药文化建设,使人民群众从诊疗环境、就诊方式、服务态度等方面切实感受到独特的中医药服务。

二、医院文化建设的内容

(一)价值观念

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在中医药中的集中体现,主导着中医医院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要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中“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等价值观念,认清自身价值需要、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关键,在思想理念、价值取向、培育方针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医生和护士是直接为病人服务的人,必须确立和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把维护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感动人,通过开展以“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次详细的入院介绍、一张舒适的病床、一壶热水、一个整洁的环境”的活动,为病人提供温馨、细心、爱心、耐心的服务。各科室要在医院价值观念体系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切实改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医德医风建设等各方面的工作。

(二)医院宗旨

医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我院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坚持“诚信为本,仁德为先,人性关怀,科技兴院”的宗旨,推动医院文化建设,行风建设,不断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即待人处事真诚、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本义就是要诚实、诚恳、守信、有信,反对弄虚作假。仁德即是要对患者做到想起所想,急其所急,心系患者。这反映时代特征,具有前瞻性;有利于激发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建院方针

年来,我院坚持“科技打造医疗,疗效树立品牌,服务善待患者,关爱铸造人生”方针,不断强化科技技术含量,引进现代化的诊疗设备,营造专科特点,打造专科优势,为每一位患者提供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人性化、现代化的医疗服务。同时,坚持以中医为主的办院方向、保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灵魂,不断改进医院各方面工作、增强员工凝聚力。这是提高医院创造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是中医药事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证。

(四)行为规范

1、诊疗行为规范

医务人员要加强法律意识,要尊重病人的知情权、隐私权;在医疗活动中,要遵守卫生管理条例、行政法规和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以免造成患者人身损害事件;要规范医疗文书的书写,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书写;要加强医务人员的责任心,避免在诊治过程中出现误诊、漏诊等现象发生。

2、言语仪表规范

我院医务人员在接待患者和家属时,必须遵循文明服务用语规范,使用“您好”、“请”、“对不起”、“谢谢配合”等文明词语,做到一要有称呼,二要有礼貌,三要用亲切的语言,大力提倡文明敬语,坚决禁止使用禁语。

医生上岗统一着装男性必须配长裤、皮鞋,夏天不得穿大短裤、露脚趾凉鞋。女性也可搭配裙装,裙边不能超过隔离衣下摆。冬天不得穿长统靴上岗,夏天不得穿鞋拖。冬夏装更换按医院统一时间要求,不得擅自更换。隔离衣保持整洁无皱褶,每周换洗一次,特殊情况下随脏随洗。

3、教学传承规范

规范教学传承行为,有利于我院中医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我院人才的培养和医院的长期发展。教学传承规范,是传道授业、学医习业等方面的行为准则,应弘扬中医尊师重教、教学相长的优良传统,老师应为人师表、修身正行,平易待人、乐育英才,乐教敬业、口传心授,因材施教、循循善诱,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示人规矩不示人以巧;学生应尊师重道、谦逊恭敬,持之以恒、精勤不倦,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学贵专

一、思贵沉潜,继承创新、与时俱进。

4、特定礼仪

我院建立健全保障中医药特色优势充分发挥的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将各种行为规范通过制度固定下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具体明确、切实可行的体现中医医院特点的《员工手册》。

同时,将《员工手册》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全员培训中,定期开展讲座,并注重培训形式的多样性、趣味性,提高培训效果。将行为规范的执行情况纳入目标管理,制订考核指标,建立奖惩办法,落实考核结果。

我院曾多次开展此类竞赛及考核,在全体员工中开展执行行为规范的先进典型评选表彰活动,立标杆,树典型,发挥先进的模范带动作用。

(五)环境形象

医院环境形象是中医药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展示与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方面。我院在进行环境形象体系建设中充分彰显中医药文化,有利于体现中医医院的基本特征;有利于巩固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更好地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有利于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管理文明的有机结合,达到医院内部的和谐统一;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竞争力。

建筑外观和庭院建设

我院占地面积40余亩,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建筑上采用全新的环保材料,独特的建筑风格,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精神。建筑的色彩,结合中国古代建筑习惯,选用红、黄、米、灰、褐色等,要因地制宜,合理搭配,体现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庭院中草木茂盛鸟语花香,碧绿的草坪中还有一弯浅浅的小水塘,水中还有小鱼在游动嬉戏,一派和谐景象,尽情展现了一排和谐文化。

内部装饰

我院内部的大厅、走廊、候诊区、诊室,住院部的大厅、走廊、护理站,办公区域等都有许多的装饰品,包括一些国画、毛笔字画等含有中医药元素的陈设及装饰,营造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尤其是一些医院发展史和成功病例的展示板,弘扬中医药历史和我院发展历程,同时也让患者更加了解我院的办院理念和中医药治疗的特色。

还有宣传*知识和介绍治疗*的特殊方法,主要是宣传和介绍中医药的基础知识、养生保健方法,以及中医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方法,常用中药的识别和功效、中药煎煮常识和我院特色治疗方法。

(六)医院标识

标准院名

我院的标准院名为“xx中医*医院”,这是医院标识中最直观的基础要素。医院名称按规定经有关部门核准的名称,并由中华医学会会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吴阶平题写,汉字使用规范,字体端庄易识别,外文字母应规范。

医院网站

我院也通过建立医院网站来扩大医院知名度,宣传中医药文化。网站版面简洁,样式风格非常具有中国风,让人感到中医药的特色,棕色的色彩渲染了古香古色。

三、工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是党和政府振兴中医、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之一,不仅对促进文化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促进人体的和谐、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医院在充分认识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重要性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医药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院的中医文化建设的领导,医务科、护理部和门诊部统筹协调,确保中医药文化建设规划的有效实施;各科室主任负责各科门诊室内、病房的文化建设,门诊楼走廊、大厅由门诊部具体负责,楼外庭院由总务科具体负责,办公楼由医院办公室具体负责,明确工作职责和内容,制定年度工作目标和可持续发展计划,形成职责分明、分工协作、有效落实、逐步推进的医院文化建设责任体系。

(二)形式多样,内容广泛。

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以中医人文关怀促进医患关系和谐,把中医药文化建设成为一项群众性的活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一方面充分利用院内会议、学术讲座等各种场合与途径对医院文化进行宣传,以医院网络和宣传栏等作为宣传阵地,采用书法、图版、标语等多种表现形式,切实把中医经典、医德警言警句等富含中医哲学思想内容渗透到医院文化建设中来,开设通俗易懂、形象直观、科学实用的中医药科普教育专栏,介绍中医药的基本知识、诊治原理,普及中医药防病治病知识,宣传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中医药知识、方法、观念,力争使人从中感受到中医药文化氛围,接受中医药文化的陶冶。

(三)加强培训,提高素养。

各职能科室要采取有效措施,对从事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不断提高其工作能力。加强对职工尤其是青年医护人员的中医药文化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培训,努力提高全员的中医药文化素养,使其言行、举止、思维、诊疗工作无不体现中医药文化的内涵,鼓励各科室建设富有自身特色的个性化科室文化。

(四)长远规划,持续发展。

中医药文化建设篇(4)

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22个部委主办的“中医中药中国行”全国大型科普宣传活动甘肃启动仪式暨兰州市活动前不久在甘肃省兰州市东方红广场举行。

宣传活动主题为传承中医国粹,传播优秀文化,共享健康和谐。通过在兰州市范围举办大规模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集中展示中医药悠久的历史、科学的理论、独特的方法和良好的疗效,让社会更加了解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做出的巨大贡献,更加了解中医药在维护人民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加深入了解中医药、认识中医药、感受中医药,推进中医药惠及千家万户,为大众健康服务。据介绍,启动仪式结束后,还将举行中医大篷车进社区、进农村活动。

启动仪式上,中医中药中国行组委会向甘肃省赠送中医药图书、医疗物资和科普宣传资料;并组织“弘扬国粹,爱我国医”签名,以及中医药专家义诊、常见中药饮片真假鉴别、文体表演等活动。活动启动后,“中医中药中国行大篷车”还开赴全省开展送技术、送知识、送文化、送健康的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此外,还组织基层医务人员进行中医药知识培训。

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亲临甘肃调研

在“中医中药中国行”走进甘肃活动期间,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一行,亲临甘肃省考察调研中医药工作发展情况。

活动期间,王国强一行在甘肃省副省长咸辉的陪同下先后来到甘肃中医学院、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省中医学校、省中医院,实地了解这些中医院校及医疗机构的发展现状,并看望了甘肃省百岁名中医李少波。在此期间,王国强充分肯定了甘肃省中医药工作取得的成绩,深刻分析了当前中医药工作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形势,同时,对甘肃省的中医药工作提出了具体意见和建议。

王国强副部长指出,各级卫生部门要将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对中医药工作的要求和即将在全国推开的医疗卫生改革结合起来,抓住改革机遇,切实解决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充分发挥中医简、便、廉、验的特色优势,加强中医药服务网络和能力建设,大力实施培养名医、创建名科、建设名院和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的“三名三进”工程,让百姓真正享受到中医药适宜技术。继续加强人才培养和中医科研工作。

王国强副部长提出,甘肃是中药产业大省,要整合现有资源,实行强强联合,争取把甘肃中药产业做大做强;各级医疗机构要重视中医药文化,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使群众乐于看中医、吃中药;要加强中医药政策研究,进一步理顺中医药管理体制。

源远流长的甘肃中医药文化

甘肃位于祖国西北,黄河上游,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被誉为“河岳根源、羲轩桑梓”,不仅是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医药学的发祥地之一。甘肃是一个中医药文化厚重的省份,在人文景观、文化遗产、中药资源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中药材自然资源丰富,而且历代名医辈出。几千年来,形成了完整的中医药理论体系、独特的诊疗方法和有效方药,对人类防治疾病和医学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伏羲文化

伏羲是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居三皇之首。伏羲文化是史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帝王世纪》称,伏羲“味百药而制九针”。因此伏羲被我国医界尊奉为医药学、针灸学之始祖。

医祖岐伯

岐伯,北地(今甘肃庆阳市庆城县)人。生活于人文初祖黄帝时代,为黄帝臣,主管医药。他和黄帝共同完成了流传最久的医典《黄帝内经》,是我国上古时期一位有成就的博物学家和中医学理论的奠基者,他对中华医学的贡献最大,由此被奉为“中华医学之祖”。

针灸鼻祖皇甫谧

皇甫谧,字士安,号玄晏先生,甘肃安定朝那(今甘肃省灵台县朝那镇)人,他写下了世界历史上第一部针灸专著《针灸甲乙经》。他的针灸术现在被140多个国家所采用,享誉海内外,因而他被后人推崇为世界针灸鼻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级历史文化名人。

敦煌医学

1899年在甘肃省敦煌市莫高窟藏经洞内发现的近五万卷书籍,其内容涉及我国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医学残卷至少在60卷以上,其中医经10余卷,针灸6卷,本草7卷,医方30余卷,藏医4卷。内容包括《内经》、《伤寒论》、《新集备急灸经》、《新修本草》等,这些古医籍和敦煌莫高窟壁画大量的医学内容,被学术界称为敦煌医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武威汉代医简

中国甘肃武威汉墓出土的简牍,共3批。第一批是《仪礼》简;第二批是王杖诏书会简;第三批是医药简牍;1972年出土于旱滩坡汉墓,共92枚。内容是当时抄录的验方,比较完整的医方有30多个,涉及内、外、妇、五官、针灸等科,是研究汉代中医学、药物学和针灸学的重要资料。

中药材资源

甘肃省是全国中药材资源大省之一,产量居于全国前列,有中药材1527种,种植面积达246.4万亩。常年人工栽培的品种有350余种,大宗地道药材有30多种,尤其是地产的当归、党参、黄(红)芪、大黄、甘草等主要产品产量占全国的70%~95%。

发展中的中医药事业

建国以来,甘肃省在贯彻党的中医政策、发展中医药事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中医进了医院,西医综合医院设立了中医科,成立了甘肃省中医院、甘肃省中医学校,培养西医学习中医两年以上人员200多人等。但在中,中医药受到了歧视、排斥和打击,截至1977年底,中医药机构仅有5所,中医床位1000多张,其中中医医院床位100张,中医药人员只有8700人,中医药后继乏人乏术严重,发展举步维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1978]56号文件重申了党的中医政策,全省从社会上招收中医药人员200余人,甘肃中医学院于1978年成立并招生。在拨乱反正,清除“左”的影响的基础上,1984年10月,甘肃省人民政府召开全省振兴中医工作会议,作出《关于振兴中医事业的决定》,全省在中医药工作中,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机构建设为基础、人才培养为

重点、专科建设为突破口、提高服务能力为目标,中医事业得到了恢复和振兴,尤其是2000年省人大常委会制定颁布《甘肃省发展中医条例》,加快全省中医事业的法制进程。2001年在政府机构改革中,增设甘肃省中医管理局,加强中医的行业管理。2004年,省政府又做出《关于加快中医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并召开全省中医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中医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将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和《甘肃省发展中医条例》贯穿于中医药工作始终,大力实施中医“三名三进”和中药“三名三保”工程,使全省中医药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近年来,国家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甘肃省也加大了扶持力度,使中医药的生存条件和环境逐步得到了改善。今年,省卫生厅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把中医药工作列为全省卫生工作四个重点工作的首位,采取了一系列得力措施,予以有力地扶持。目前,全省拨中医专项补助经费也由2004年的200万元增加到700万元。这些对推动甘肃省中医药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甘肃省中医药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地、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广大卫生和中医药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甘肃省中医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明显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逐步建立,服务能力和水平持续提高。

中医药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截至2007年底,甘肃省共有中医药机构88所,其中,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73所,民族医院10所,中(藏)医药研究机构3所,中医院校2所。中医机构固定资产总值近6亿元,建筑面积64.3万平方米,中医病床7472张,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含助理)16358人。全省约有76%的乡(镇)卫生院建立了中医科,50%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日益制度化和规范化,以中医医院为主体,社区、乡村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为延伸的多层次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中医机构基础设施得到改善

近5年甘肃省共投入中医药项目、专项及资金1.1亿元,对2所市级中医医院、23所县级中医医院的基础设施进行建设,新建、改扩建业务用房10.2万平方米。许多中医医院积极转变观念,不等不靠,自筹资金改扩建门诊住院楼、装修改造病房、整治院内环境,中医医院的医疗环境有了较大改善,服务功能逐步完善。

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近5年甘肃省积极争取国家建设项目,先后投入3460万元对全省各级中医医院的12个国家级重点专科、7个中药制剂室、28个针灸理疗康复科、15个急诊科、13个感染科、10个特色专科和7个中药房进行了建设。中医医院承担了全省23.6%的门诊服务量和16.4%的住院服务量。5年内,全省建成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区)9个;建成全国重点中医药专科3个,在建9个;建成全国有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3个;建成省级重点中医药专科58个,在建16个;在建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3个;建成全省有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3个,示范机构12个。省政府建立了“甘肃省名中医”评选制度,先后评选并命名表彰两批共56名甘肃省名中医。省卫生厅开展了新一轮中医医院等级评审,以此为契机,大力加强中医医院综合管理,中医药的整体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提升。

中医药人才培养逐步强化

在中医药院校教育方面,甘肃中医学院主要培养本科层次和硕士以上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在校硕士生达300余人,本科生7000余人。省中医学校以中专层次为起点,培养实用型中医药人才,在校生达6000余人。师承教育方面,第三批国家和省级45名指导老师培养出师徒弟100人。第四批国家和省级师承工作为62名指导老师确定了124名继承人。继续教育方面,2002年成立了甘肃省中医药继续教育委员会,5年共审批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243项,实地培训中医药人员2万余人次,网络远程教育1200人次。与此同时,实施了国家乡村医生中医专业中专学历教育、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等项目,提高了基层中医药人员的业务素质。

中医药科学研究取得新进展

目前,甘肃省有3所专门的中(藏)医药科研机构。近5年有20余项科研课题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省科技厅立项,获资助200多万元。省卫生厅立项189项中医药科研课题,资助经费83.5万元。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近百项。有67项中医药科研成果得到转化。2002年,省中医药学会在全国率先设立了“甘肃省皇甫谧中医药科技奖”,5年来有115项中医药科技成果获得奖励。

发展中的努力

发展中的不足

甘肃省的中医药事业尽管有了较快地发展,但是从国家加大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力度看,从全国中医药工作的整体水平看,和其他省市相比较,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投入严重不足,中西医发展不协调

甘肃省中医医院普遍存在投入少,欠账多,规模小,设施不齐全,功能不配套,基础建设、人才培养、设备更新等缺乏资金,中西医发展的差距在拉大。

管理体制不健全,中医行业管理有待加强

甘肃省中医药管理体制不顺,多数市、州没有中医药管理机构,行政管理不到位,中医药政策不落实。

特色不突出,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不高

由于中医药服务收费低廉,财政补助政策落实不到位,一些中医医院通过西医服务创收来解决生存问题,没有很好地发挥中医药优势,缺乏竞争力。

优秀中医人才匮乏,人才流失严重

甘肃省副高以上中医药人员415人,占全省卫生专业副高以上人员的9.13%,只占全省中医执业医师总数的2.54%。高层次的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缺乏,理论功底深厚、临床经验丰富的名老中医更少。受区域经济发展落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医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

对中医认识不足,政策不到位

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地方和单位对发展中医药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没有做到“中西医并重”,存在重西轻中,淡化中医的现象,没有很好地尊重中医药的发展规律,缺少有利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与法规。要使甘肃省中医药事业能够又好又快地发展,就必须解放思想,开拓思路。

甘肃省发展中医药事业思路

1.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投入。争取成立省级中医药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由省委、省政府出台加快全省中医药发展的意见,理顺中医药管理体制,加大中医药事业投入,提高对中医医疗机构的政府补助水平。要求各市州必须设置相应中医药管理机构,加强对中医药事业的管理。增加中医药专项补助经费,加大扶持力度。

2.请求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开展《甘肃

省发展中医条例》执法检查。对《条例》实施以来的工作进行回顾和总结,并督促有关方面落实《条例》的有关规定,加快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3.甘肃省卫生厅各有关处室根据各自职责积极配合支持落实中医药政策,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草拟《加强中医药工作的意见》,报请省委、省政府批准执行,并及时召开中医药工作会议予以贯彻落实。

4.在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政策中,扩大中医药(民族医药)用药目录,将中医药的报销比例提高10%,起付线降低20%。

5.“乡乡社社有中医科”口号的提出,就是农村的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要有中医科,并配备煎药机、中医、针灸、理疗、康复等中医药设备,提高城乡中医的服务能力。支持甘肃省中医药学会探索评选乡村名中医等措施。

6.加强西医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各级各类西医综合医院要在门诊设立中医科,在住院部设立中医病房,病床数原则上不少于医院总床位数的5%;并在西医综合医院等级评审标准中列为必备条件,实行一票否决制;对西医综合医院各科室医护人员进行中医知识培训,动员、宣传各科室病人请中医会诊,看中医、吃中药,把西医科室使用中医药情况列入医院对科室的考核指标;探索医药根据中药的处方量、中医收入量奖励科室的办法,要把西医综合医院的中医科办出特色,不一定收治多少病人住院,但要争取把各科病人当成中医治疗康复对象。

7.协调各级财政增加中医医院的床位补贴比例。拟提请省财政将省级中医医院床位补贴标准提高1.5倍,解决中医医院收费标准偏低,财政补偿不足的问题。

8.大力发展民族医药事业,重视民族医药人才培养。开展民族医药专科建设,做好民族医药文献发掘、整理工作,加强民族医药科学研究与合作交流。

9.加强中医药科学研究,推动中医药自主创新。组织和利用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甘肃中医学院、甘肃省中医院等科研力量,进行多学科、多领域协作攻关;加强中医循证医学的研究;加强中草药栽培、种植、加工、应用等地方标准的制定工作。

中医药文化建设篇(5)

    中医与京剧、书法、武术并称“四大国粹”,中医药是我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上有着重大影响,深受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热爱和欢迎。作为基层中医医院可根据群众的需求,结合本地实际和业务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增强群众对中医药的认识,推动中医药的业务不断发展,巩固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成果和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工作成果,掀起中医药事业发展热潮,以利提升中医药业务技术水平,开创中医药工作新的局面,同时造福社会。基层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中医药工作的基础和动力,在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上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底子簿、基础差、起步晚,这项工作的开展有一些难点和问题,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组织保障,政策引领,明确重点,统筹兼顾 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为切实做好这项工作,医院须成立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院长亲自挂帅,由专人具体负责,根据《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评审标准》的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制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具体计划和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针对继往进展慢、内容少、投入低、特色差、措施弱等情况,强调“三个重点”,做到“四个坚持”。“三个重点是”:培育医院核心、完善医院行为规范,优化医院环境形象;“四个坚持”是:一是坚持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二是坚持与医院总体发展规划相结合,努力做到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的有机统一;三是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从现状、人员、资金、设备、程序、范围、方式方法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四是坚持紧紧围绕医院业务发展的中心工作,以中医药文化建设促进医院管理、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学科建设等工作水平的提高。

    2 多措并举,扩大宣传,营造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几千年来人民群众在认识生命、维护健康和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形成了天地一体、天人合一、天地人和、和而不同的思想基础、整体观、系统论、辨证论治的指导原则和以人为本、大医精诚的核心价值。从实践来看,中医药文化建设关系到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关系到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关系到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关系到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认识、理解与支持,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健康和幸福。中医医院是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更应当从传承发展中医文化的高度,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大局出发,充分认识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基层中医医院可以结合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和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在各级主管部门的强力支持下,扩大宣传,加大中医药文化建设力度,以中医药政策、理论、技术、演变、特色、成果等为内容,院内采取图板、视频、讲座、带教、参观、自学、培训等形式,院外采取城乡义诊、电视专题、知识竞赛、对口支援、理论培训、技术推广、发送资料等形式,丰富内容,形式多样,长期宣教,力求实效。

    3 充分做好三项工作,努力夺取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新成果 新的历史时期赋予了基层中医医院更加光荣的、艰巨的历史使命,必须通过中医药文化建设让中医药事业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得到新的更大的发展。为烘托中医氛围,彰显中医药特色优势,需长期侧重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经过广泛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普遍认为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理念可以概括为“仁、和、精、诚”4个字,即: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可把这些理念融入到医院发展规划、院训、院歌、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员工手册》、医院管理及环境形象建设的方方面面,并以多种形式加强宣传教育活动;二是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加强业务建设。主要是招聘中医药院校毕业生,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创办中医特色学科,鼓励中医传承创新,设立中医发展基金,购置中医诊疗设备等,不断探索和完善诊疗行为、医患关系、言语仪表、教学传承、同道相处等方面的行为规范;三是在医院环境形象体系建设上注意突出中医药元素,营造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在院内显着位置布展华佗、李时珍、扁鹊、张仲景等中医药先辈的图像资料、中医名家名言警句、院训、院歌、中医药防病治病图板等,并向群众制发宣传图册资料;在新院建设上可与设计单位一起进行了整体筹划,在建筑外观、庭院建设、内部装饰、医院标识等方面,以彰显中医药文化为主线。

    总之,中医药文化建设需要有良好的内外环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需要加强组织,统筹协调,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细化要求;同时,基层中医医院应在中医药的文化建设及业务发展上积极发挥龙头作用,扶持、带动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站和村卫生室的中医药业务的发展,使中医中药的影响更加广泛、深入。

中医药文化建设篇(6)

中医与京剧、书法、武术并称“四大国粹”,中医药是我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上有着重大影响,深受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热爱和欢迎。作为基层中医医院可根据群众的需求,结合本地实际和业务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增强群众对中医药的认识,推动中医药的业务不断发展,巩固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成果和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工作成果,掀起中医药事业发展热潮,以利提升中医药业务技术水平,开创中医药工作新的局面,同时造福社会。基层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中医药工作的基础和动力,在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上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底子簿、基础差、起步晚,这项工作的开展有一些难点和问题,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组织保障,政策引领,明确重点,统筹兼顾 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为切实做好这项工作,医院须成立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院长亲自挂帅,由专人具体负责,根据《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评审标准》的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制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具体计划和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针对继往进展慢、内容少、投入低、特色差、措施弱等情况,强调“三个重点”,做到“四个坚持”。“三个重点是”:培育医院核心、完善医院行为规范,优化医院环境形象;“四个坚持”是:一是坚持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二是坚持与医院总体发展规划相结合,努力做到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的有机统一;三是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从现状、人员、资金、设备、程序、范围、方式方法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四是坚持紧紧围绕医院业务发展的中心工作,以中医药文化建设促进医院管理、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学科建设等工作水平的提高。

2 多措并举,扩大宣传,营造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几千年来人民群众在认识生命、维护健康和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形成了天地一体、天人合一、天地人和、和而不同的思想基础、整体观、系统论、辨证论治的指导原则和以人为本、大医精诚的核心价值。从实践来看,中医药文化建设关系到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关系到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关系到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关系到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认识、理解与支持,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健康和幸福。中医医院是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更应当从传承发展中医文化的高度,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大局出发,充分认识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基层中医医院可以结合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和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在各级主管部门的强力支持下,扩大宣传,加大中医药文化建设力度,以中医药政策、理论、技术、演变、特色、成果等为内容,院内采取图板、视频、讲座、带教、参观、自学、培训等形式,院外采取城乡义诊、电视专题、知识竞赛、对口支援、理论培训、技术推广、发送资料等形式,丰富内容,形式多样,长期宣教,力求实效。

3 充分做好三项工作,努力夺取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新成果 新的历史时期赋予了基层中医医院更加光荣的、艰巨的历史使命,必须通过中医药文化建设让中医药事业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得到新的更大的发展。为烘托中医氛围,彰显中医药特色优势,需长期侧重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经过广泛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普遍认为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理念可以概括为“仁、和、精、诚”4个字,即: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可把这些理念融入到医院发展规划、院训、院歌、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员工手册》、医院管理及环境形象建设的方方面面,并以多种形式加强宣传教育活动;二是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加强业务建设。主要是招聘中医药院校毕业生,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创办中医特色学科,鼓励中医传承创新,设立中医发展基金,购置中医诊疗设备等,不断探索和完善诊疗行为、医患关系、言语仪表、教学传承、同道相处等方面的行为规范;三是在医院环境形象体系建设上注意突出中医药元素,营造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在院内显着位置布展华佗、李时珍、扁鹊、张仲景等中医药先辈的图像资料、中医名家名言警句、院训、院歌、中医药防病治病图板等,并向群众制发宣传图册资料;在新院建设上可与设计单位一起进行了整体筹划,在建筑外观、庭院建设、内部装饰、医院标识等方面,以彰显中医药文化为主线。

总之,中医药文化建设需要有良好的内外环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需要加强组织,统筹协调,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细化要求;同时,基层中医医院应在中医药的文化建设及业务发展上积极发挥龙头作用,扶持、带动乡镇 卫生院、社区服务站和村卫生室的中医药业务的发展,使中医中药的影响更加广泛、深入。

中医药文化建设篇(7)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医院作为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坚持突出特色。以中医药文化为主体,融合时代文化特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充分体现我院中医药文化特色;坚持统筹规划。中医药文化建设与医院总体发展规划相衔接,与医院文化建设相结合,做到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的有机统一;坚持因地制宜。按照总体要求,从我院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建设工作充分体现医院个性特征和区域文化特征;坚持促进发展。紧紧围绕医院发展的中心工作,以中医药文化建设促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管理等各项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主要目标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进一步增强我院中医药文化底蕴,彰显中医药文化氛围,弘扬医院“团结勤奋、敬业严谨、创新立业、博爱济世”精神,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扩大社会影响,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管理文明的有机统一,通过中医药文化建设,使人民群众从诊疗环境、就诊方式、服务态度等方面切实感受到我院独具的中医药特色优势服务。

二、医院文化建设的内容

(一)价值观念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在中医药中的集中体现,主导着中医医院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要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中“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等价值观念,认清自身价值需要、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关键,在思想理念、价值取向、培育方针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医生和护士是直接为病人服务的人,必须确立和强化“文明行医、亲情服务、廉洁自律、人诚勤和”的服务理念,把维护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感动人,通过开展以“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次详细的入院介绍、一张舒适的病床、一壶热水、一个整洁的环境”的活动,为病人提供温馨、细心、爱心、耐心的服务。各科室要在医院价值观念体系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切实改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医德医风建设等各方面的工作。

(二)医院宗旨医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我院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坚持“真诚关爱、信守承诺、规范服务、科学管理”的宗旨,推动医院文化建设,行风建设,不断提高医院管理水平。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即待人处事真诚、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本义就是要诚实、诚恳、守信、有信,反对弄虚作假。仁德即是要对患者做到想起所想,急其所急,心系患者。这反映时代特征,具有前瞻性;有利于激发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

(三)医院方针(发展战略)近年来,我院坚持“科技兴院,树立品牌,患者之上,关爱生命”方针,不断强化科技技术含量,引进现代化的诊疗设备,营造专科特点,打造专科优势,为每一位患者提供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人性化、现代化的医疗服务。同时,坚持以中医为主的办院方向、保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灵魂,不断改进医院各方面工作、增强员工凝聚力。这是提高医院创造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是中医药事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证。(四)行为规范

、诊疗行为规范医务人员要加强法律意识,要尊重病人的知情权、隐私权;在医疗活动中,要遵守卫生管理条例、行政法规和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以免造成患者人身损害事件;要规范医疗文书的书写,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书写;要加强医务人员的责任心,避免在诊治过程中出现误诊、漏诊等现象发生,在诊疗过程中充分体现中医药特色。

2、言语仪表规范我院医务人员在接待患者和家属时,必须遵循文明服务用语规范,使用“您好”、“请”、“对不起”、“谢谢配合”等文明词语,做到一要有称呼,二要有礼貌,三要用亲切的语言,大力提倡文明敬语,坚决禁止使用禁语医生上岗统一着装男性必须配长裤、皮鞋,夏天不得穿大短裤、露脚趾凉鞋。女性也可搭配裙装,裙边不能超过隔离衣下摆。冬天不得穿长统靴上岗,夏天不得穿鞋拖。冬夏装更换按医院统一时间要求,不得擅自更换。隔离衣保持整洁无皱褶,每周换洗一次,特殊情况下随脏随洗。我院曾多次开展服务窗口岗位技能竞赛及考核,今后这项工作还要继续开展下去,要在全体员工中开展执行行为规范的先进典型评选表彰活动,立标杆,树典型,发挥先进的模范带动作用。

3、教学传承规范规范教学传承行为,有利于我院中医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我院人才的培养和医院的长期发展。教学传承规范,是传道授业、学医习业等方面的行为准则,应弘扬中医尊师重教、教学相长的优良传统,老师应为人师表、修身正行,平易待人、乐育英才,乐教敬业、口传心授,因材施教、循循善诱,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示人规矩不示人以巧;学生应尊师重道、谦逊恭敬,持之以恒、精勤不倦,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学贵专一、思贵沉潜,继承创新、与时俱进。

(五)环境形象医院环境形象是中医药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展示与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方面。我院在进行环境形象体系建设中充分彰显中医药文化,有利于体现中医医院的基本特征;有利于巩固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更好地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有利于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管理文明的有机结合,达到医院内部的和谐统一;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竞争力。

1、建筑外观和庭院建设目前,我院正在进行环境改造工作,建筑上将采用全新的环保材料,独特的建筑风格,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精神。建筑的色彩,结合中国古代建筑习惯,选用红、黄、米、灰、褐色等,要因地制宜,合理搭配,体现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内部装饰方面,我院内部的大厅、走廊、候诊区、诊室,住院部的大厅、走廊、护理站,办公区域等都有许多的装饰品,营造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尤其是一些医院发展史和成功病例的展示板,弘扬中医药历史和我院发展历程,同时也让患者更加了解我院的办院理念和中医药治疗的特色。还有宣传中医药文化和介绍治疗的特殊方法,主要是宣传和介绍中医药的基础知识、养生保健方法,以及中医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方法,常用中药的识别和功效、中药煎煮常识和我院特色治疗方法。

(六)医院标识

1、标准院名。这是医院标识中最直观的基础要素。医院名称按规定经有关部门核准的名称,汉字使用规范,字体端庄易识别,外文字母应规范。做到整合医院精神,规范行为文化,彰显中医特色。

2、医院网站。我院也通过建立医院网站来扩大医院知名度,宣传中医药文化。网站版面简洁,样式风格非常具有中国风,让人感到中医药的特色,棕色的色彩渲染了古香古色。

三、工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是党和政府振兴中医、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之一,不仅对促进文化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促进人体的和谐、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医院在充分认识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重要性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医药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院的中医文化建设的领导,医务科、护理部和门诊部统筹协调,确保中医药文化建设规划的有效实施;各科室主任负责各科门诊室内、病房的文化建设,门诊楼走廊、大厅由门诊部具体负责,楼外庭院由总务科具体负责,办公楼由医院办公室具体负责,明确工作职责和内容,制定年度工作目标和可持续发展计划,形成职责分明、分工协作、有效落实、逐步推进的医院文化建设责任体系。

(二)形式多样,内容广泛。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以中医人文关怀促进医患关系和谐,把中医药文化建设成为一项群众性的活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一方面充分利用院内会议、学术讲座等各种场合与途径对医院文化进行宣传,以医院网络和宣传栏等作为宣传阵地,采用书法、图版、标语等多种表现形式,切实把中医经典、医德警言警句等富含中医哲学思想内容渗透到医院文化建设中来,开设通俗易懂、形象直观、科学实用的中医药科普教育专栏,介绍中医药的基本知识、诊治原理,普及中医药防病治病知识,宣传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中医药知识、方法、观念,力争使人从中感受到中医药文化氛围,接受中医药文化的陶冶。

中医药文化建设篇(8)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台港澳交流合作中心主任王承德――

在倡导文化建设方面,中医药行业其实是走在前列的,我们比较系统、完整地保持了中医药文化体系,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取得了显著成绩。早在200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就充分认识到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将其纳入中医药“六位一体”全面发展的战略规划中;同年启动的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已走遍全国,掀起了传播中医药文化的热潮。目前该活动的第二阶段“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正在火热进行。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史大卓――

文化并不是空中楼阁,它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最近几年我们医院开展膏滋方治疗慢病项目,患者非常欢迎,疗效也很好,同样的还有冬病夏治、贴敷等,很多患者都是慕名前来,他们为什么信任中医药、选择中医药,这里面就有中医药文化发挥的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原党委书记姚乃礼――

中医药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值得我们继续加大研究力度。物质层面的中医药文化形成了代表中医药文化的物质形态和环境形象,是必要必须的,但是不能仅限于此。中医药文化建设应当更加注重无形的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它包括中医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以及医德医风建设等多个层面,需要从更高的层次加以把握。

为什么美国人拍一部大片,不同地区的人们都认可?其实他们是做了研究的,什么东西大家都能接受,通过什么方式能让大家接受,这些都需要调研。我们建设中医药文化也应当去研究这些实际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副所长杨金生――

我们对待中医药文化不仅要传承,更要与时俱进地发展,研究让现代人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方法,如祭山、排演秦腔历史剧《皇甫谧》等都是很好的尝试。“信中医药、爱中医药、用中医药”的良好氛围是需要花功夫去营造的,要有专业的人去做这些专业的事,让中医表达更加当代化。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司富春――

中医药文化建设篇(9)

大学,是文化发展传承的重要基地.校园文化具有文化“化人”的基本功能,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创造良好的“化人”环境,成为高校育人的有效载体,是一所大学最鲜明的标志,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宗旨和出发点.将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理念贯穿到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浓厚中医药氛围的校园文化,对于提升校园软实力,增强校园向心力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研究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精神的重塑,有利于培养和强化医学生的专业兴趣,有利于形成潜移默化的中医学术氛围,从而满足新时期中医药人才培养需要,这也是高等中医药院校承担的历史使命.

1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1.1重要性

1.1.1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其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和人文底蕴.曾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1]1.1.2中医药文化是对外交流的重要桥梁中医药文化作为我国独有的文化形态,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蕴含着古人智慧的结晶,其保健、养身、“天人合一”等理念正被越来越多的海外人士所接受.目前,中医药文化正日益走向世界,成为全人类卫生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桥梁,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1.2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中医药特色环境、文化阵地、文体活动建设;把握中医药文化建设规律、创新中医药文化载体、建设中医药文化推广队伍以及探索社会化校园文化措施等方面.各高校在校园硬件建设上实现了量的扩张,普遍扩建了新校区,建设富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实施中医药文化“上墙”工程,悬挂历代名老中医画像、雕塑,建设中医药文化博物馆等方面内容.虽然近年来中医药院校重视并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但仍然存在以下三个方面主要问题.1.2.1重硬件,轻软件当前中医药院校普遍重视校园景观建设,路、亭、湖、像等景点设置较多,但缺少规划,没有凝练校园文化建设整体思路,体现中医人文精神、中医特色的系统规划较少;绿化程度越来越高,普遍种植观赏性植物,缺少可为医学生提供实地辨认药材的药用植物园,没有将绿色景观与中医实践教学融合.1.2.2重校风,轻学风许多中医药院校重视校风建设,如校歌、校训、校标等内容较为完善,且具有深意.与此同时,校园文化仅仅局限在物化的表现,物化的校园文化最终目的在于化人、育人,因此学术风气、中医研究氛围是中医药院校优秀校风化育学风的灵魂,在这一方面许多院校较为缺失.1.2.3重文化,轻特色中医药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是中医学的根基与灵魂,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医学的本质,而且决定了中医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中医药文化必然成为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的灵魂.而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至今,每一所中医药院校因其地域、文化、疾病分布等不同,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特色.当前中医药院校普遍重视将中医药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但缺乏对本校历史发展、中医文化、地域优势的研究,不重视特色提炼.

2“天人合一”理念的精神内涵

众所周知,“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思想观念,其思想所表现出来的有机整体观对于现代生态文化建设有着特殊的意义,是当代生态文化建设的基础.“天人合一”思想识中国古代文化精华之所在,渗透于中华民族文化与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文化的标志.“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中华思想大辞典》说:“主张‘天人合一’,强调天与人的和谐一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基调.”[2]《周易•乾卦•文言》说:“‘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3]这里讲的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这是人生的最高的理想境界.汉代的董仲舒明确认真地提出了“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思想,《阴阳义》中说:“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4]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把“天人合一”理解为人与大自然的关系.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齐物论》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5]《吕氏春秋•应同》中说:“成齐类同皆有合,故尧为善而众善至,桀为非而众非来.”[6]《商箴》云:‘天降灾布祥,并有其职.’”这里又说:“山云草莽,水云鱼鳞,旱云烟火,雨云水波,无不皆类其所生以示人.”[7]儒家各代思想家阐明了自己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认识,并赋予“天人合一”思想以丰富多彩的内涵.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的许多思想智慧为现代人所称赞,在一定程度上启迪了人们的思想,尤其是这些思想家都认为天人是应当和谐相处的,二者之间的协调是他们追求的美好蓝图.对校园文化建设而言,“天人合一”思想对天人关系的探讨化育理应成为校园内各种组成成员和谐相处、相得益彰的思想指导.

3运用“天人合一”理念指导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3.1内外兼修

“天人合一”理念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药院校的外在形象宣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周易》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主张把万事万物始于一阴一阳的合而为一,“天人合一”思想把天、地、人看做一个无穷变化和发展着的整体,把人与自然看成一个互相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强调其中各个元素的变化发展都制约着另一种元素的发展.广义校园文化建设可分为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从另一个角度可归纳为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内外兼修”,即重视外在表象建设的同时加强内涵建设.

3.2教学兼长

《礼记•学记》中提出,“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天人合一”思想倡导的师生关系是强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应该是一个圆融的生命共同体,应共同体悟进行互动,师生不应该处于对立的两面,不是单向的、机械静止的,而是平等的整体.孔子也提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没有把学生看做是单纯的受教对象,更注重在彼此交流中的互相学习,是谓“教学兼长”.“天人合一”注重自省与自我体悟,强调的是价值自觉能力,《论语•里仁》中提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重视学生的内省自悟,通过自我认识、评价、激励等一系列教育因素协调,最终提高医学生自我认知的能力,塑造良好的医学生人格,培养道德认知感,增强道德内化能力,做到由他律转变为自律的境界.建设“天人合一”校园文化,其核心思想倡导的正是这种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同时通过内省自悟、自我修养从而获得道德规范和内心自由,最终塑造优秀的医德,达到“天人合一”的至上境界.3.3德才兼备“天人合一”理念融入了道德的含义,认为人尊重自然也是尊重自身,关爱其他生物的生命就是关爱自身的生命,即一种“仁爱”的情怀.孔子从仁学出发,提出了“知者乐水,仁者乐山”[8],要求人们热爱自然,体现了其仁爱的精神.孟子提出:“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把“仁爱”由人与人的关系推广到人与物的关系之中.董仲舒则主张把“天人合一”的“仁”从爱人扩展到爱物,“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谓仁.”[9]他认为“仁”就是对自然万物一视同仁,体现了其生态伦理思想,把道德关心从人扩展到自然万物.宋代张载“民胞物与”的命题最能体现“仁民爱物”的生态道德观.医学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要求医务人员既要有精湛的技艺,又要有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中医学本身就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特点,要学好中医,就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社科知识,“德才兼备”,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医学生关注现实,关爱生命,关怀黎民的医学人文态度.

4“天人合一”理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活化

围绕“天人合一”理念,融入中医药文化,以贯通“和”的思想,融入“仁”的情怀,恪守“诚”的美德为主要原则,建设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校园文化.

4.1贯通“和”的思想,协调人与自然

“和”是中国文化与哲学精神的思维特质,其本质是和谐、调和、中和的体现,其中蕴含着中国哲学思维广大而精微的深层奥秘,对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和”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天人合一”理念体系中,其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相通、和谐、融为一体,做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10]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中医药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宗旨和出发点,如水之源、木之本;同时中医药文化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水之情、木之华.首先要更新观念,根据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的本质、规律,厘清校园文化建设思路,完成校园整体规划修编,做好大学形象识别系统建设.其次围绕中医药发展历史中的名医、名家、名言警句或中药名启动校园主体楼栋、广场、景观命名征集活动,诸如董奉广场、修园路、宋慈湖、至善楼、五行楼等校园景观.要有中医药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如医史馆、校史馆、中医药文化博物馆等,将校园建筑融入在校园景观、中医药文化中,达到“和”的目的.

4.2融入“仁”的情怀,关爱生态万物

“天人合一”理念十分注重“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观念,把天地万物视为统一的生命系统,尊重自然、爱护自然被看做“仁”的崇高道德.“仁”是中华文明重要的道德范畴,也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精髓.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融入“仁”的情怀,坚持孟子的“仁民爱物”主张,主要有两方面考虑.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唱响主旋律,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利用诸如国庆节、教师节、五四青年节等时间节点,开展诗歌会、演讲比赛、红歌合唱比赛等活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和民族精神;倡导爱心文化、志愿服务精神,组织学雷锋系列活动、志愿者在行动主题活动月、福乐家园行、农民工子弟学校、中医药文化“进高校、进社区、进农村”等活动,使大学生从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强责任.二是人与动物之间的相互关爱.要赋予新时期“仁”的新涵义,融入“仁”的情怀,对自然万物赋予同情心、仁爱之心.这也是医学生“仁爱”教育、推动和谐医患关系的必要途径.校园文化承载物不仅要有植物、建筑、雕塑,而且要引进部分动物,诸如可在广场放养白鸽、在校园湖水景观中饲养鸳鸯、白鹅、黑天鹅、麻鸭、锦鲤等,让动物与大学生和谐相处,培养大学生“仁爱之心”,营造“天人共生、天人共美”的校园文化.

4.3恪守“诚”的美德,提升医德修为

“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崇尚的一种基本美德,是面对天、地、人、物的一种责任和敬业精神.正如《礼记•中庸》中说道:“诚者,天地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国古代的中医名家,无不奉医德为安身立命之道.李时珍于《本草纲目》中道:“夫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于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唐代孙思邈也用“大医精诚”揭示了真正的中医是高尚的医德与精湛的艺术的高度统一,强调了中医伦理追求,故中医药院校建设优良校园文化,培养合格中医人才,必须加强中医医德教育.一是要以《中国医学史》、《医学伦理学》等医学人文课程为基础,以医学伦理学教育为重点制定合理课程安排,突出安排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医德教育的内容.二是要将医德教育贯穿到临床实习的医疗实践中.医学生走出校门走向医院的最后一站是医院实习,要通过参观医院、医院实习、社会实践、送医送药下乡等活动,使大学生多渠道、多角度接触社会、医院和服务对象,接受医德熏陶,明确自己的职业角色,增强医学职业责任感.三是进行医德文化熏陶.硬件方面,可以在校园内设置一定数量的中国古代名医语录灯箱、路牌,以便时刻提醒大学生医生所肩负的职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软件方面,可通过举办中医文化节、“宋慈湖畔话中医”讲座、中医病案讨论等活动,也可邀请名老中医分享成长经历、举办宣讲会等,让大学生们更好地深入中医文化,提升专业自信、医德修为.

参考文献:

〔1〕.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贺信[N].人民日报,2015-12-23.

〔2〕曾小五.人与环境———如何重新解读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理念[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1(1):24-25.

〔3〕〔4〕王丽娜.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D].河北师范大学,2007.

〔5〕佘正荣.儒家生态伦理观及其现代出路[J].中州学刊,2001(6):52-53.

〔6〕蒙培元.中国的天人合一哲学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哲学史,1998(3):24-26.

〔7〕朱瑞.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攀登,2005(3):51-52.

〔8〕(清)刘宝楠.论语正义•雍也[M].北京:中华书局,1990.237.

中医药文化建设篇(10)

1龙江名老中医经验数据库建设的意义

中医药学的发展演变依赖于地域文化的土壤,名老中医诊疗疾病的学术思想和实践经验呈现明显的地域性,为区域性疾病的预防及治疗提供理论指导,具有显著的社会意义。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是其学术研究、临床实践与中医药理论、前人经验成功结合的体现,是中医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源泉,已引起广泛关注,成为目前中医研究的热点之一[3-4]。因此,地域性名老中医经验的传承和创新研究十分必要,提炼地域性中医学的精华,最终服务于社会。

2龙江名老中医经验数据库的建设原则

2.1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对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地域文化馆藏特色资源的建设工作,主要是针对读者群体的现实需求的考虑,这也是构建地域特色馆藏资源的重要前提[5]。结合学校重点学科设置和特色需求,有针对性地挖掘读者文献需求特征、知识结构特点和临床经验,对有价值的学术成果、临床验方、临床经验、讲义、医案医话、临床成就等纸质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以满足读者科研、教学需求。

2.2实用性原则

地域文化特色数据库的建设是一项费时、费财和费力的工作。在图书馆经费普遍不足的情况下,对特色资源建设工作的投入产出进行合理的均衡,最大限度地保证读者实际需求得到满足的前提下,用有限的经费保证重点文献品种的收集,汇总入库,保证劳动成果产生效益,以较少的经费求得最好的实际效用。

2.3规范化原则

标准化、规范化原则是高校在建设地域文化特色数据库时数字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和前提。建立特色数据库时采用的数据交换格式、数据著录标准、网络通信协议等,均应做到标准化和规范化,使特色数据库平台具有跨平台性和可移植性,实现地域性文化特色数据库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

3龙江名老中医经验数据库的设计与建设

3.1龙江名老中医经验数据库的总体架构设计

龙江名老中医经验数据库在运行维护及管理体系、标准规范及安全保护体系的双重保障下,设计了资源建设与管理系统、资源检索与个人中心两大模块的系统框架,其中以目录数据库、全文检索数据库、业务数据库、基础数据库、资源数据库和共享数据库为数据中心,以检索引擎、数据标引、目录管理、数据提取、数据分类和数据抽取为支撑服务,为用户提供一系列基础服务。

3.2龙江名老中医经验数据库建设的内容

龙江名老中医经验数据库的内容分为学术思想和从医经验,包括名老中医已出版的著作、论文、临床验方、临床经验、讲义、医案医话、临床成就等。其中,龙江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是根据老中医各自的专长,研究其独到的学术见解和临床辨证思维,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真正为读者所用。从医经验是根据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典型案例,总结其思辨特点、养生经验、成才要素,研析名医的个性化诊疗经验中蕴含的辨证规律、证候学规律、用药规律等信息,目的是使名老中医经验的精华得到传承,并将形成的先进成果用于指导中医药的临床实践。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首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国医大师张琪教授为例,通过对其近30年的文献和著作的收集和整理,归纳出张琪教授关于治疗慢性肾衰竭的学术思想,如“保元降浊八法”的临床分期、治法治则、组方用药以及临床疗效;“慢性肾衰竭的三期治疗法”中临床常见症、方药、用药剂量等。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集关于“张琪教授辨证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疗效研究”课题的患者临床观察表,并整理每个患者的跟踪诊疗记录,按证型及治疗效果分类归档。

3.3龙江名老中医经验数据库的系统平台建设

上一篇: 关于浪费粮食的现状 下一篇: 光伏产业的劣势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