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来源汇总十篇

时间:2024-02-18 14:36:33

中医药文化来源

中医药文化来源篇(1)

[中图分类号]G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5823(2016)03-0037-04[收稿日期]2015-12-19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以人为本,尊重生命,注重人文因素在发病过程中的影响,强调“化中医人”思想,在中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中医药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宇宙观和价值观。当前社会,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利用中医药文化养生实现防病健身已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中医药养生文化传播也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中医药养生文化,尤其是较有代表性的地域性中医药养生文化传播路径还相对较窄,很多较有特色的中医药资源还寂寂无闻,开发的产品也得不到广泛认可。因此,本文以亳州中医药养生文化传播为例,探讨拓宽中医药养生文化传播途径的渠道。

一、中医药养生文化的内涵及其传播的必要性

中医药文化,是指有关中医、养生的思维方式、传统习俗、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学艺术,甚至一些影响深远的事件等。[1]两千多年来,经过儒家、道家、佛教及医者的不断阐释,中医药养生文化已成系统理念,核心就是以中医药传统文化知识为基础,以“天人合一”和“阴阳平衡”为理念,按照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来协调人体的各项机能。亳州中医药养生文化是指安徽亳州境内的中医药养生文化:包括以华祖庵、中药材市场、中药材种植基地等为主体的文化环境;以道家文化、药商文化为精髓的亳州中医药养生文化思想;以五禽戏、药博会为代表的文化行为;以药膳、药酒、针灸、推拿、足浴足疗等为主的文化实物。亳州中医药养生文化深受道家等中国传统文化浸润,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历史渊源流长,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药养生文化体系,较好地体现了中医药养生文化的精髓。中医药文化传播是利用多种传播媒介和平台,向人们宣传中医药文化,让更多人了解、接受和运用中医药养生文化,从而更好地传承我国的传统中医药养生文化。

(一)传播中医药文化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曾因西医的引进而受到冲击。改革开放以后,政府和民众开始重新认识到中医药的巨大作用和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2015年屠呦呦获诺奖更是中医药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件盛事。中医药的春天已经来临,同时也应看到,中医药的理论和文化内涵,没有得到有效的挖掘和传播,部分国家对中医药文化认同不够,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也受到限制。在西方工具理性的科学之外,中医药文化“气———阴阳———五行”理论为完善人类医学范式提供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大力宣传中医药文化,有助于展现中医药学独到的医学价值和文化魅力,推进中医药文化由民族性向世界性的转变,逐步提升中医药在世界医学体系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二)亳州中医药养生文化传播有助于促进地方中医药产业发展

亳州中医药产业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影响深远,涵盖药材种植、药材加工、药材生产及流通,中医药旅游资源开发及相关文化产业。亳州中药材种植历史源远流长,自华佗开辟第一块“药圃”开始,受一代名医的影响,种植和经营药材之风经久不衰。清代文学家刘开有诗云:“小黄城外芍药花,十里五里生朝霞,花前花后皆人家,家家种花如桑麻。”可见当时中药材种植业的繁盛局面。至明清时期,药商云集,药店林立,药号巨头密布,商贸活动十分活跃,有着“药不到亳州不灵”的美誉。如今,中国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在国内有口皆碑,每年一届的中国(亳州)中药暨国际中医药博会(药博会),各地药商、业内专家等群贤毕至,通过药材药品展销、招商引资和文化交流,亳州“中华药都”形象深入人心。另一方面,亳州是神医华佗、道家鼻祖老子与庄子的故里,是道家文化、中医药文化的发源地。中药材产业发展与老庄道家“清静无为”“摄时养生”“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等道家文化思想相契合,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喝药茶、吃药膳、睡药枕,成为亳州普通市民生活的一部分。目前亳州市星级酒店和饭店几乎都具有相关药膳系列;生产并出口药茶的企业有几十家;古井集团的龙酒、华佗国药的立源酒、方敏药业的虫草酒等远销海内外。以“养生”为主体的中医药旅游资源及相关文化产业得到开发。以“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谯东镇药用植物园沪谯中医药文化博览园华祖庵华佗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为主体的“康体养生———亳州中医药养生之旅”渐趋成熟,“华佗五禽戏”于2011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周金钟、马伟才、陈静等年轻传人通过比赛将五禽戏带到全国各地,亳州传统五禽戏传承人任淑美还在国外设立了华佗五禽戏养生馆,[2]亳州市谯城区于2011年被评为中国“长寿村”。亳州中医药养生文化博大精深、分布广泛、扎根深厚,如何挖掘亳州中医药养生文化精髓,进一步推介“地方中医药养生文化资源”,是地方文化传承的重中之重,也是促进地方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着力点。

(三)中医药养生文化传播有助于满足公众对养生保健信息的需求

元朝《丹溪心法》曰: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当下的中国,社会结构的老龄化发展进程加快,快速生活节奏导致的“亚健康”状况普遍存在,再加上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医疗资源分配不均,人们对于养护生命、保持健康的追求更为迫切。大众对于养生信息的需求增大催生出“养生热”现象,大众媒介推出了传递养生知识、医疗信息、健康生活理念的养生栏目,诸如养生堂、养生讲座、养生书籍等。但其中的巨大利益使得一些“投机者”混入其中,养生文化传播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影响了养生文化的发展。同时,因中医药学自身缺乏向社会公众积极推介的观念,更缺少广泛的传播、推广渠道,导致了人们对中医药的认识支离破碎、一知半解,甚至有种种误解。一方面,大众对身心健康的追求日益强烈,另一方面,受众对中医药文化相关传播心存疑惑,这一现象折射出“养生热”与中医药文化推介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中医药养生文化的发展应抓住“养生热”这个契机,在及时回应公众需求的同时,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

二、亳州中医药养生文化传播的现状

迄今为止,亳州市已在传播中医药养生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利用中医药博物馆、养生保健文摘杂志、养生文化研究所保存和研究中医药文化,举办中医药博览会、华佗五禽戏养生健身节、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传播中医药养生文化,举行健身气功五禽戏演练活动、华佗诞辰祭祀活动普及中医药养生文化,但是,由于缺乏对地方中医药养生文化的独特定位,现有资源整合力度不够,以及未能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等因素的影响,亳州中医药养生文化传播尚未形成合力。

(一)从传播策略上看:亳州中医药养生文化传播缺乏独特定位

亳州位于安徽省西北部,东经115°53'~116°49'、北纬32°51'~35°05',包括涡阳、蒙城、利辛3县及谯城区,地形以平原为主。[3]辖区内地势平坦,属暖温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气候宜人,物产丰富,中药材的种植已经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在中国《药典》上冠以亳字的有亳芍、亳菊、亳花粉、亳桑皮四大道地药材。受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这些药材独具特色,其加工生产的产品,在药性上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如宋代《本草图经》曾对白芍有专门记载:“芍药,生中岳川谷及丘陵,今处处有之,淮南者胜……”北宋初年毫州属淮南道,在现有可考据的典籍中,《本草图经》是肯定毫芍质优的最早记载。但在传统传播过程中,亳药的价值未得到充分挖掘。另外,作为健身气功五禽戏的产生地,亳州五禽戏等养生文化的道家文化特色宣传不足,没有使传播达到深入人心的效果。“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亳州中医药文化传播应该明确自身特色和定位,抓住重点和核心,宣传地方特色中医药养生文化资源,从而更为充分地挖掘地方中医药养生文化的发展潜力,推动地方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从传播内容上看:现有资源较为零散,难以形成传播合力

亳州中医药养生文化资源分散在亳州中药材种植基地、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康美中药城)、中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会现场、亳州市青年电商园、华佗庵、华佗五禽戏训练场地等中医药养生资源集中区。形成以自然资源、生产资料等为主的物质资源,以交易、产品、客户等为主的市场资源,以知识、技术创新等为主的智能服务资源,以及长期积累形成的历史传统、地方文化、乡土民俗等精神资源,分别具有规模优势、特色优势、品牌优势、技术优势、文化优势等。目前来看,这些养生资源集中区各自为政,缺乏沟通,“集药材种植、流通、生产加工与贸易于一体的亳州中药材产业集群,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并没有能够形成明确的分工体系,各个集群主体之间的关系相对紊乱,并且恶性竞争现象时有发生……集群的中介机构(如信息咨询机构、合作社、金融支持机构等)发展相对缓慢。因此可以看出,亳州中药材产业集群中各成员之间的合作并没有达到最佳组合状态。”[4]在传播方式上,或倚仗口碑相传、或依赖广告宣传、或借助政府与行业协会牵线搭桥、或借助互联网进行传播,彼此之间的传播手段单一,资源优势反而无法得到发挥。

(三)从传播渠道上看:现有传播对新媒体的利用

和开掘还未充分跟进应该说,在中医药养生文化传播方面,亳州地区已做了多方面的探索,同时,应该看到,当代传媒环境和传播技术急剧革新,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赖以获知信息、了解社会、娱乐休闲的重要载体。遗憾的是,亳州市在推介中医药养生文化时,对新媒体的利用和开掘还未充分跟进。政府网站“走进亳州”一栏中有相应的亳州社会、文化、名人、名胜、名产等资源的介绍,介绍较为细致,个别介绍信息含量大,语言兼具趣味性和通俗性,如对“亳菊”的介绍,比较了不同产地的性能,突出了亳菊的特色,提及了亳州华佗国药厂生产的“华佗药枕”,可惜此类介绍不多,多数介绍较为孤立。相关微博对养生文化的介绍也不够系统,“专业话语”多于“通俗话语”,难以让浏览者产生深刻的印象。专题微信平台“亳州药材”及“中华药都药材网———亳州市药材诚信经营平台”等网站内容包含:提供药材信息、中药行情分析、广告信息、药材种植与加工技术,相关新闻、政策法规和监管信息,商业、政治味道较浓。“亳州市文化旅游资讯网”提出了“药膳、药酒、药饮、药浴、养生客房”等养生元素,但仅一笔带过,对其特色、功能未加详细说明,对景点的特色介绍也较为匮乏,多数仅附以图片,缺少详尽的文字资料,语言稍显板滞,宣传力度不够,影响着受众对亳州中医药文化的进一步认知。

(四)从传播受众来看:受众对于中医药养生文化的了解不够

自西医引入中国以来,中医的发展可谓一波三折。西方国家曾因中医实证性不足而对中药持怀疑和歧视态度,抵制禁售中药事件接二连三出现。在国内,虽然近来年大众对中医药文化这一民族瑰宝重拾自信,但一些伪专家、假广告曾经一度误导大众,再加上权威媒体在传播中医药养生文化方面的失语,使大众对中医“治未病”思想了解不够,面对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压力,更多人宁愿在病后选择西医“治已病”这一简单方式,而无暇顾及日常养生,享受不到中医循序渐进的绿色养生,对中医“一见知病、出手即效”的医学成就更是无法体验。

三、亳州中医药养生文化传播路径

基于上述问题,中医药养生文化传播任重而道远。按照传播学理论,本文分别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等方面提出建议,要求从中医药文化人才队伍、地方中医药资源优势互补,创新传播渠道等方面,拓展中医药养生文化的传播平台。

(一)从传播主体上来说,应加大中医药文化人才的培养

中医药文化人才是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力量。中医药文化是中药学科与人文学科的统一,这就要求中医药文化传承人才不仅要具备传播能力,而且要对中医药健康养生知识以及中医养生哲学思想有较为系统的了解。作为地方文化的传播者,还要对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医学发展现状等方面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只有这样,在中医药养生文化传播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使亳州地方中医药养生文化传播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拓展。目前,亳州共有2所高等院校,分别设置中药学等相关专业,承担着培养高等中医药人才的任务。2所院校应在办学思想、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加强合作,进行改革创新,增加中医药文化经典典籍和地方中药资源的教育,培养出“原汁原味”、扎根本土的中医药文化人才。

(二)从传播内容上看,整合现有资源,形成中医药养生文化渗透教育

渗透教育是一种教育方式、途径和原则,其核心思想是强调潜移默化、润物无声。[5]亳州市要打造“中华药都•养生亳州”的城市形象,就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的广告营销方式,而应该在城市建设、旅游资源开发、中药品牌经营上植入养生亳州特色,从而达到有效传播的目的。例如近年来推出的“康体养生———亳州中医药养生之旅”,将现有中药资源集中地纳入旅游景点,相较于传统广告方式,这种以旅游为载体的文化传播方式更具有易于被大众接受,体现出加强中医药文化渗透及教育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作为新兴城市,亳州在城市建设方面大有可为,可进一步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如在华佗中医院、华佗广场等建筑特色上突出“大医精诚•医乃仁术”的职业道德观和中医药文化理念,在文化节、旅游场地、庙会上展示华佗五禽戏等亳州特色养生行为文化,在药行药企、产品品牌命名上突出地方文化因素,在环境文化、思想文化上传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中医药养生文化的核心价值,通过城市文化景观的叙事作用和各种文化活动的无声表达,把亳州中医药文化中的精髓挖掘出来、传播出去,增强亳州中医药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三)从传播渠道上看,应广泛利用新媒体,拓宽

中医药养生文化传播路径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中医养生文化传播首先是一种文化行为,文化是传播的基础,传播是文化的表征和积累。新媒体传播通过传播信息传播文化,同时它也在强化和建构文化。因此,中医药文化传播是中医药事业得以继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新媒体以即时性、互动性、多元化等特性而更受大众欢迎,已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借助新媒体传播亳州中医药传统文化是大势所趋,亳州中医药界应积极参与新媒体建设,回应公众需求,实时中医药信息,加强与大众沟通互动,提升传播亲和力,利用新媒体快捷、互动等特性激起大众对中医药养生文化的参与激情,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综上所述,亳州地区中医药养生文化资源丰富,特色鲜明,但在现有传播和发展上任重而道远,应充分挖掘整合现有中医药养生文化资源,加强对中医药文化传播的路径分析和对策研究,注重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回应公众需求,促进传统中医药文化传播,振兴中医药事业,从而更好地发展我国的传统中医药养生文化。

[参考文献]

[1]徐桢,王晓青.中医药文化传播路径分析及对策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94.

[2]建芳,孙小龙.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创建———以亳州华佗五禽戏为例[J].新乡学院学报,2013,(5):375-376.

[3]牛倩,王德群,刘耀武.亳州栽培药材的历史变迁[J].安徽医药,2010,(2):232.

中医药文化来源篇(2)

一、亳州概况

亳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结合部,面积8374平方公里,人口576万。亳州是部级历史文化名城,是华佗故里,全国闻名的“中华药都”,是中医药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明清时期就成为中国“四大药都”之首。亳州的医药是亳州人民在几千年的历史中防病治病的经验积累和总结,是宝贵的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亳州市坐拥丰富的中医药资源,所以这是亳州市中医药文化发展的有利因素。亳州市目前的中医药文化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局限。如何把丰富的这些中医药文化资源好好利用起来,是现阶段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医药文化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2013年1月,首届中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论坛在太原市隆重举行。这次大会与会者有300多名国内著名的各界专家: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中医药大师、著名养生健康专家及传统文化学者等,他们就传统中医药文化保护与传承、中医药行业现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因为这次论坛的有效开展,为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可行的意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亳州市对中医药文化的重视也加大了力度。国际(亳州)中医药博览会,也就是全国中药材交易会,因亳州独特的优势,连续七年亳州在举办中医药博览会。在国内外中医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并成为亳州加快发展、顽强崛起的支柱产业和强大动力。所以,做好中医药文化的相关调查和研究对亳州市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二、亳州中医药概况

每当想到从小就能背诵的“小黄城外芍药花,十里五里生朝霞,花前花后皆人家,家家种花如桑麻”这首诗,就可以想象清代文学家刘开看到的景象。我们不难知道在当时中药材的种植已经是很普遍的一件事。从史料中,也可以作证我们的猜测,我们知道自神医华佗开辟第一块“药圃”开始,亳州人便开始从事中药材的种植、生产、使用和经营了,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亳州在安徽省的西北部,亳州处在暖温带南缘,属于暖温带半温润气候区,主要表现为季风明显,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适中,无霜期长,四季分明。因为亳州的气候比较适合药材的生长,所以种植的中药材的质量也就比较好。在中国药典里以“亳”冠名的中药材就有亳芍、亳菊、亳花粉和亳桑皮。目前亳州已发展为中国四大药都之首,亳州市已经成为全国知名的中药材集散地,中药材的生产与销售早已闻名中外。中药资源普查发现亳州现有中药171科410种,经常种植的品种约有230个。比如白芍、牡丹、红花、桑皮、板蓝根、、白芷、紫苑、桔梗、丹参、地黄、乌头、防风、薄荷、菘蓝、怀牛膝、何首乌等药材。

中国的四大药都分别是:河北的安国市、河南的禹州市、江西的樟树市、安徽的亳州市。亳州市很荣幸的位居中国四大药都之首。创建于1995年的中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简称亳州中药材市场),从相关的负责人了解到相关的信息,经过他的介绍我对亳州市中药材交易中心有了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比如亳州市中药材交易中心中药材销售摊位也有6000个:占地387亩,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其中交易大厅的占地面积为3.2万平方米。现在到亳州市中药材交易中心的卖家和买家来自全国各地,但还是以亳州市当地的人居多。亳州市中药材交易市场,被康美药业在2010年4月收购以后,规模有了很大的改观,随着中药材种类的日渐丰富,每年的客商都会云集于此,这就为亳州市中药材和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

中医在亳州的发展,现在亳州建有华佗中医院,亳州市华佗中医院集医疗、科研、养生等为一体,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做大做强中医药品牌,华佗中医院聚国医精粹,在2008年开设了“国医堂”。“国医堂”以新型的服务模式为人们提供一个温馨的诊疗环境。众多中医界名老专家以祖国传统医学、传统疗法为根本,以全新“治未病”的医疗服务理念为人民群众提供养生、康复、医疗、保健等服务。

笔者在2015年对华佗中医院的20多名中医生(如杨从鑫、张道光、蒋玉清、崔绍华、胡秋伟等医生)进行了访谈,杨医生说现在亳州市对中医的发展还是很重视的,但现在中医人才有所欠缺,我们要培养中医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中医这行,一定要有自己的兴趣,一定要努力的学习,多与同行交流心得,这样才能有所进步和创新。经过和这些中医家的访谈,初步了解目前中医在亳州的状况。

三、亳州市中医药文化发展的swot分析及其发展对策

(一)亳州市中医药文化发展的swot分析

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分析,对亳州市的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有了了解,亳州市中医药文化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都有什么因素呢?

S(优势):亳州市是神医华佗的故乡,中医文化已经有进2000年的历史、亳州市的药材种植的历史也是悠久中药材的种类丰富、有全国中药材交易市场、是中华四大药都之首。亳州市是“中华药都,养生亳州”,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了身体的健康,人们愈来愈重视健身与养生,亳州市的华佗五禽戏、亳州药膳等无疑是人们的兴趣所在,把这些与养生旅游相结合,发展前景一定很广阔。通过全国华佗学术讨论会,越来越多的人会投入到研究中医药文化的方向上来,毋庸置疑,这也会对亳州市的中医药文化产生积极的影响。

W(劣势):亳州市的中医药文化现在还没被充分发掘、中医的传承机制还不完善、中药材种植的集约化程度不高、中药材种植的成本太高、中药材的质量难以把控有造假现象出现、没有形成自己的中药材品牌。对中医药文化的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中医的待遇不高,不利于调动中医的积极性。

O(机遇):现在国家对中医药文化的重视力度在加大、有了政策的支持,顺势前进。“中华药都,养生亳州”的理念符合时展的潮流,是大势所趋。

T(威胁):中国的其他三大药都,对药都之首的亳州存在一定的竞争、亳州市的交通相对比较闭塞、造假现象使亳州市的药都形象受损。

(二)亳州市中医药文化发展的对策

从上面的论述中,经过对亳州市中医药文化进行的swot分析,我们可以清晰的知道我们亳州市中医药文化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我们就要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1、政府部门做好发展中医药文化的研究工作。针对亳州市的中医药文化还没有被充分的挖掘出来,相关的文化部门要做好中医和中药这方面资料的收集工作,做好文献的整理,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进行市场运作,中医药文化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我们应该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动态化,焕发其活力,我们亳州市在条件成熟时,可以把我们的中医药文化与亳州市的旅游文化相结合,开发出适合时展的养生资源。

2、加大对中医药文化的资金投入。经过假期的田野调查,发现了中医的发展没有兴盛,虽然是华佗故里,但我们亳州市的中医仍然不可避免的面临着西医的强势冲击,所以我们要发扬我们的中医药文化,首先就要把我们的中医做大做强。不管是在医院还是在其他地方,我们要把中医的发展放在一个突出地位,各项配套资金应一应俱全,不会让有的部门因为资金问题而对这个伟大的事业望而却步。和其他的项目开发一样,中医药文化的开发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撑。因为中医药文化属于文化产业的范畴,而文化产业是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如果没有充裕的可用资金,中医药文化相关开发将难以为继。所以,亳州市政府应该加大对中医药文化开发的财政扶持和政策倾斜力度。与此同时,各个相关的部门也不要仅仅依靠政府的财政资助,也应该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有效利用外资和民间资本这两大资本,进行多方融资,以便可以为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奠定充足的资金基础。在拥有资金的基础上,关键要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率,要用刀用到刀刃上。

3、提高中医待遇和降低药农的种植中药材的风险。中医药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中医资源和中药材资源这两部分的有力支撑。所以针对中医,要提高中医的待遇,让他们能在中医的这条道路上坚定的走下去,而不用考虑经济负担。针对药农,要有相关的种植补贴或者保价收购,因为中药材的种植相对于其他的经济作物,成本较高,药农为了降低风险,就放弃药材的种植。给药农发放中药材种植补贴或保价收购,可以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4、完善中药材的质量监督体系。央视曝光中国药都安徽亳州假药泛滥,这无疑是对亳州药都形象的一个致命打击。这个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所以我们一定要健全和完善中药材的质量监督体系,把造假售假的行为扼杀在摇篮之中,提高药都美誉度。

5、提升自身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我们要有意识的提升我们亳州中医药文化的品牌效应。因为我们是“华佗故里,药材之乡”,我们具有发展品牌的资本,不要让一些假药流向市场,那样我们就是自毁门路。我们需要以自己的诚信、我们药材的好的品质来做我们的通行证。

6、大力提倡中医药养生文化。亳州是“中华药都,养生亳州”,亳州市拥有丰富的中医药旅游资源,我们应该对其进行深度的挖掘与利用。我们应该把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结合起来,不应局限在单一的开发模式中,自然资源我们可以在芍花盛开的季节,举办芍花节,以提高亳州市中医药文化的知名度。对于人文景观我们应该利用好花戏楼、华祖庵等景区,把我们的中医药文化做大做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愈来愈重视健身与养生,亳州的华佗五禽戏、亳州药膳等无疑是人们的兴趣所在,把这些与养生旅游相结合,发展前景一定很广阔,也要办好每届的亳州市中药材交易博览会。

7、中医传承的方式需要改观。工资待遇提高的同时,以师带徒的方式传承。

四、结语

亳州市的文化底蕴丰厚,中医药文化资源充足,虽然目前亳州市的中医药文化开发和利用还不是那么的让人满意,但在国家大力提倡中医药文化的政策支持下,凭借我们的资源和发展的决心,相信我们的亳州中医药文化一定会发展的很好。亳州中医药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我们要把“中华药都,养生亳州”、“华佗故里,药材之乡”的名片推而广之,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作者单位:大理学院民族文化研究院)

参考文献:

[1] 安徽省医药管理局.安徽省医药志[M].合肥:黄山书社,1994(1).

[2] 金光明,王飞,姜云立等.皖北中药材种植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6,20(1).

[3] 韩路宾,胡倩,王茹侠.亳州市中医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J].科技创业,2008(8).

中医药文化来源篇(3)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风格迥异、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我们不可多得的资源,凭借这些优势资源,民族旅游业得以迅速发展,带动民族经济的整体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增强了民族地区群众的民族自信、文化认同,从而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文化在民族旅游业发展平台上得到创新性传承,这一趋势必然成为我国民族文化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瑶医药文化概述及其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一)瑶医药文化概述

瑶族人民由于历史上备受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长年生活在深山密林之中,以深山老林为居,以毒蛇猛兽为邻。为了本民族的健康和繁衍生息,他们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瑶族医药文化。有瑶必有药,医药相结合,医药不分家,是瑶医药最主要的特色。瑶医认为人体患病与自然环境影响、饮食不调、意外创伤、劳累过度、不节、先天禀赋异常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瑶医药文化资源是大瑶山智慧的结晶,是瑶族人民留给世界的瑰宝。不仅为瑶族人民的健康保障做出巨大贡献,至今仍然在治疗疑难杂症以及养生保健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瑶医药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处境

1.瑶医药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状

从金宝生在《可爱的大瑶山》中的描述,可以窥探到上世纪50年代瑶医药在全国的受欢迎程度,“……每年都有几十名草医,将十多万斤草药运往国内各大城市,一面行医一面销售。”罗金裕等人编著的《瑶族效方选编》是瑶族医药的第一部专著,对瑶族常见病的治疗方选作了较为系统的整理和精辟的分析。

20世纪70年代以来,广西组织了对壮、瑶等7个民族聚集的36个县的民族医药进行了调查,编写了《广西民族药选编》、《广西中药志》、《广西本草选编》、《广西药用植物名录》等,书中包含了大量的瑶药品种和瑶族民间医药经验方。1986年至1989年,广西区卫生厅民族医药古籍整理办公室组织在金秀瑶族自治县进行民族医药调查,统计资料表明,金秀县共有民族医生414人(其中瑶医247人),外出流动行医售药有312人,有药用植物980余种。2006年广西成立了瑶族医药研究开发中心,主攻三大方向:一是研究瑶药野生资源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二是研究探讨瑶医常用的、来源清楚的、疗效明确而质量可控的瑶药材质量标准;三是建立瑶药产、学、研、开发体系,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附加值高的新产品。

2010年广西中医药大学成立瑶医药学院,目前瑶医药学院已完成11本瑶医药教材的编写,可基本满足瑶医本科专业招生需要,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瑶医人才;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利用瑶族自治政策,在金秀建立首家公立瑶医医院,为当地瑶医颁发县内行医资格证,向合法化和规范化行医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此外,民间瑶医覃氏家族,在北京、黑龙江等地建立多家瑶医院,是瑶医药文化对外宣传和推广的窗口。

综合来看,目前瑶医药的发展重点在于医学领域,其他领域涉及较少,这样不利于瑶医药发展支系的扩大,发展见效不明显。

2.瑶医药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困境

由于瑶医药挖掘整理时间起步较晚,瑶族医药发展稍稍落后于其他民族医药,其困境具体表现在:一是瑶医药无文字记载,医药经验都是靠瑶医口碑传承的方式世代传承,这种传承方式极易造成瑶医药经验的失传;二是当前传统老瑶医大多年事已高且为数不多,又因为保护传承机制缺失,后继乏人现象极其严重;三是受到现代医学的冲击,缩小了瑶医药的使用空间;四是瑶族药材被大量无序的灭绝性采集,使得瑶药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另外,瑶医药文化的专业型人才匮乏、标准体系尚未建立且缺少统一的衡量标准、瑶医对外行医并未合法化、瑶药内在质量、产品包装、经营销售方式等还有待提高,瑶医药在发展过程中依旧是摸着石头过河。

近几年在政府和医疗机构的共同努力下,瑶医药文化发展迈上了新台阶。尽管如此,作为人文资源的瑶医药文化可持续传承的战略任务仍然十分艰巨,面临着失传性的危险。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有效地保o传承瑶医药文化,使瑶医药文化摆脱宗教的束缚,根除封建迷信的影响,使其走向科学化、现代化、市场化的道路?又将如何建构当地民族文化特色体系?瑶医药文化创新性传承、发展能否借助旅游发展的形式? 在当前从国家到地方都在扶持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面前,探寻一条瑶医药文化创新性传承路径迫在眉睫。

(三)瑶医药文化旅游开发的意义

瑶医药文化的传承模式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其保守的观念而失传,而言传身教的传承内容不够全面、详细和完整。开展民族医药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可以战略性地为开发区域特色旅游资源、提升区域旅游形象提供建设性的服务,促进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

民族医药本质上是属于医学的范畴,但因其具有较多的人文因素,它既有自然文化,又有人文文化;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资源是旅游业产生吸引力的源泉。

那么借助旅游业发展平台发展的形式、理论、实践都值得我们去探讨。提出规划、策划瑶医药文化旅游业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民族旅游业的研究视域,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以及对促进瑶族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瑶医药文化旅游发展的基础与潜力

(一)金秀瑶族自治县旅游开发的基础

金秀瑶族自治县地处广西中部偏东的大瑶山主体山脉上,成立于1952年5月28日,是全国最早成立的瑶族自治县,有“世界瑶都”之称。瑶族中有盘瑶、茶山瑶、花蓝瑶、山子瑶和坳瑶5个支系,是世界瑶族支系最多的县份和瑶族主要聚居县之一,瑶族文化、民俗风情保持得较为完整。人类学家、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说过:“世界瑶族文化研究中心在中国,中国瑶族文化研究中心在金秀”,并亲笔为金秀题词“瑶族之乡”。

金秀大瑶山地处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的过渡地带,气候温和,四季如春,县城年均气温17℃。得天独厚的环境和气候,造就了大瑶山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生长的1528种原生植物中,药用类植物就多达1351种,是广西中草药品种最齐全的县份。2000年,大瑶山被国务院评为部级自然保护区,有“云的王国,雾的迷宫,清溪瀑布的源泉,绝岩奇松,变色杜鹃的世界,中药材的宝库,庞大而美丽的自然动植物园”之美誉,是集健康、疗养、休闲度假、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区域。

旅游业得到开发后,金秀县城各类宾馆、餐馆、商店都纷纷建立起来,瑶医药在近几年得到了迅猛地发展,大街小巷都随处可见行医卖瑶药穿着瑶衣的当地人,金秀民族风情街大小商铺有卖金秀土特产、瑶药、民族纺织品和刺绣工艺品,除了在风情街可以看到这样的商业活动,大瑶山里的妇女们也渐渐走出家门,穿上瑶族衣服在街上向游客兜售她们的手工艺品、山里采摘的瑶药。

(二)金秀瑶族自治县瑶医药文化旅游潜力分析

金秀瑶族自治县是来宾市的旅游大县,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地,正在传承、复兴、重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这几年的民族旅游发展迅速,并且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具有发展深层次旅游的基础和潜力。

1.瑶医药文化的知名度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瑶医药文化历史悠久,史料记载有瑶族之时便有了瑶医药文化。瑶医药文化是随着瑶族的历史文化、民族风俗一同发展的,可以说是瑶族一个特有的文化符号,在瑶族的、饮食、民俗活动中都能发现瑶医药文化的影子,并且随着宣传力度的增加,人们对于瑶族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它的服饰上,而是逐渐关注瑶医药文化。

2.瑶医药文化传承途径坎坷,急需另辟蹊径。当前传统老瑶医已经为数不多,对瑶医药文化的研究也仅仅靠几家科研院校在进行。单靠科研机构的力量来传承发展瑶医药文化是无法突破在传承过程中所遇到的阻碍。须结合时代的导向将科研和大众旅游相融合,瑶医药文化资源通过旅游开发,可以受到广泛的重视,吸引大批人才,解决后继乏人的问题。另外,传统的将文化资源圈起来进行静止的保护早已不适用于民族文化,无法满足民族地区人民要发展的诉求,这种保守的保护传承方式最终只会使得瑶医药文化被封存于博物馆。

笔者认为民族文化的创新性传承,除了网络文明创造出来的一整套新的东西外,其他的基本上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它的传承,在当今社会找到它的现代表现。

3.国策助力瑶医药文化发展。国务院于2016年印发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中指出到2020年,要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的服务;到2030年,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中医药服务领域实现全覆盖。《纲要》的颁布,无疑是给了瑶医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三、旅游:瑶医药文化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金秀瑶族自治县瑶医药文化旅游形象塑造

综合上述资源优势,结合当前“旅游+”的发展热潮,金秀瑶族自治县应该大力开展瑶医药文化旅游开发,笔者提出了瑶医药文化在旅游业平台上发展的概念。瑶医药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方式,可以以名山、名水、名医、名药等为结点,采取点轴模式,形成由点带线,由线成圈的构建格局,通过点、线、轴、区域的有机结合,形成瑶医药文化旅游资源的整体布局。

民族文化的创新性组合就是“将其中有用的内容有机的置入固有文化之中,导致了该种文化的结构重组和运作功能的革新,这种文化适应性更替就是我们说的文化重构。”瑶医药文化不应该将其重点放置在医院,而是将其通过民族旅游产业推入大众的视野,这种普适性文化形式消除人们“医药就是属于医院”的错误想法,并且还能得到一种另类的旅游文化体验。

笔者认为瑶医药文化应该以养生保健为切入口,以妇女、儿童、老年人为主要目标市场,大力发展瑶药浴、瑶族推拿保健等养生系列产品,并以瑶药种植、瑶医药博物馆为延伸产业,结合瑶族民族服饰、风俗习惯等为纵向发展产业带,破除人们“有病才吃药”的思想禁锢,将瑶医药文化的健康养生推入旅游业大潮。

(二)金秀瑶族自治县瑶医药文化旅游产品初步策划

1.瑶医药文化旅游度假养生产品

瑶医中的药浴、烧灸、推抹、热敷等疗法可以缓解压力、治疗现代人的亚健康,将其与瑶族地区优美的自然风光以及高档的度假酒店相结合,打造高端度假养生旅游产品。 并通过旅游小品设计这种外显的文化,进而更加立体的认知瑶族文化。金秀盘王谷深航度假酒店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该酒店最大的特色即推行瑶Spa,进驻酒店的客人可以享受瑶族药浴等保健养生体验活动,但要推行塑造瑶医药文化的功效和影响力,光靠一个酒店是支撑不起来的。

2.瑶医药文化旅游观光旅游产品

瑶药以草木为主,瑶族先民根据药物的性味功能及所治疾病的特点总结出独具一格的“五虎”、“九牛”、“十八钻”、“七十二风”等104种瑶医常用药。瑶医的发展离不开瑶药,建立瑶药生态种植园,不仅能够为瑶医提供充足的药材,解决用药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不足的问题,也能作为观光旅游产品进行开发,打造成集药材生态展览、引种繁育、科研示范、技术推广等多重功能的生态观光基地。笔者认为瑶药除了规模化种植外,还可以以园艺的方式进驻千万家,以线上线下的销售方式将瑶药种植带到家里,不仅能够起到观光欣赏绿化的作用,某些植物还可以有效地进行疾病的防治,尽可能免去了人们“只有亲自前往大山才能认知瑶药”的错误想法。

3.瑶医药文化旅游民俗体验旅游产品

医药文化大多能从宗教、饮食和民俗活动中体现出来,如盘王节、“还盘王愿”仪式、晒衣节、吃“药粑”等。将这些瑶族人民世代传承的习俗与和瑶医药文化串联成一个文化整体,尽管这些文化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但是这样的文化体系被外来的旅游者贴上了“神秘”、“原生态”、“新奇”的标签。当地可以和旅游企业合作,在这些宗教、民俗活动期间推出专项旅游产品,如盘王节深度体验游,让游客参与到活动中,品传统美食,着瑶族民族服饰,并向游客讲解民俗仪式的由来,以及膳食中所蕴藏的瑶医药文化。

4.瑶医药文化旅游研学旅游产品

建立瑶医药文化博物馆,推出以瑶医药文化博物馆为中心的科普旅游产品,将其与瑶药种植观光产品相结合。可利用寒暑假组织青少年夏令营或者冬令营户外学习活动的方式,通过眼观、手触、鼻闻形象生动地让旅游者在体验学习中获得深刻的知识;还可通过演出、唱戏的方式将瑶医药文化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内涵用艺术的形式展现,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且容易被认可。这类旅游产品需要一批瑶医药专业人才,并对其进行旅游演绎的培训,提高其旅游展示讲解的能力,在游客观看瑶药的现代化生态种植、观摩文化博物馆时,能够为游客提供有专业水平的且通俗易懂的瑶医药文化知识讲解,让游客能够充分了解瑶医药,扩大瑶医药文化的宣传。

四、结语

中医药文化来源篇(4)

为充分发挥浦东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中医药资源的特色和优势,整合资源,丰富旅游业态,优化产业结构布局,促进浦东新区旅游业转型升级,更好地满足社会日益多元化的旅游需求,加快浦东新区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健康发展,本文对浦东新区中医药养生旅游发展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以期为浦东新区开发中医药养生旅游提供参考借鉴。

一、浦东新区中医药养生旅游发展基础条件

(一)中医药资源丰富

浦东新区现有设置中医科的公立t疗机构共62家,其中三级中医医院2家,二级中医医院2家,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1 家。民办中医医疗机构59家,其中中医门诊部10家,中医诊所49家。目前浦东新区开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机构共1212家,根据主营项目可分为足浴类、美容美发类、沐浴类、其他(包括减肥、健康咨询等)共4类。其中,足浴类机构共807家,美容美发类机构共263家,沐浴类机构121家,其他21家。新区中医药文化单位7家,其物馆有上海市中医药博物馆,主题园有益大本草园、大团中医药文化展示园(在建),产业园有前滩尚博创意产业园,诊疗机构有上海国医馆,展示馆有公利医院中医文化展示馆、周家渡社区中医文化基地(在建)。截止2015年6月,浦东新区现有从事中药研究开发、生产及行业关联企事业单位42家,其中部级和市级研发机构6家、中药制剂及中药保健品生产企业25家,中药饮片生产企业6家、教育培训机构3家、专业中介机构2家。另有中药批发企业19家,药品零售企业822家。目前,浦东新区公立医院中医业执业医师602名,民营医院中医执业医师120名。

(二)中医药氛围浓郁

浦东中医作为“海派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名医辈出,尤以明、清及近代为著。据记载,清道光、光绪及民国期间为之列传者达44人,其中的秦昌遇、秦之枕、王锡琳等不仅医术精湛,深得患者信赖,且能广收门徒,著书立说,造就中医人才,留下传世佳作。民国时期,现在浦东的川沙、南汇地区又涌现许多名医,如上海国医学院创始人陆渊雷、“海派膏方”形成的代表人物秦伯未以及曹仲衡、顾筱岩、张伯臾等均誉满全国。在中医前辈的启迪影响下,浦东中医蓬勃发展,2009年,浦东新区获批成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2013年又获批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中医药服务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欢迎。2012年至2015,浦东新区基于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开展的中医药预防保健工作总计服务全区170余万人次,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2014年底,新区累计推广40项中医适宜技术,一线临床开展推广应用近10万例。浦东通过形式不同的中医药文化宣传系列活动,向不同人群大力开展中医药宣传普及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反响,2012-2015年共举办了主题宣传活动110余场,直接参与人数2.5万余人,辐射人群约计10万人次以上。

(三)旅游产业基础好

浦东新区开发开放26年来,旅游产业获得快速发展,通过体制、机制调整,不断完善管理服务体系,推动旅游产业均衡、创新、融合发展,为浦东提供高水平、高品质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2010年成功举办世博会后,浦东旅游业发展更是呈现出喜人的局面,成为充满活力的优势产业。截止至2015年,浦东新区共有星级宾馆46家,其中五星级17家、四星级16家、三星级13家,星级以下宾馆230家;共有旅行社220家,其中有出境游资质20家,外资1家;共有A级景区20家。其中,5A级3家,4A级6家,3A级11家。旅游行业2015年全年实现直接营业收入145.36亿元,接待游客3633.7万人次。“十二五”期间,旅游产业直接收入和总收入年均增长超过15%。

(四)制度创新引领发展

2006年,浦东新区建立了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为召集人,分管领导为常务召集人的浦东新区中医药事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由新区财政局、发改委、卫生计生委等14个委办局构成,形成政府主导、相关职能部门协调、专业机构实施的推进协调机制;“十一五”期间设立2亿元中医药发展专项资金,“十二五”期间,新区财政落实每年不少于2000万元的中医专项经费和1500万元的中医公共卫生服务经费;2008年,建立浦东新区中医药协会;2010年浦东新区卫生局设置中医药发展与科教处;2011年在疾控中心设置中医预防保健科,在卫生监督所设置中医监督科;2013年成立浦东新区中医药发展中心,同时在妇幼保健所、眼牙病防治所、精神卫生中心设置了中医预防保健科。通过机制体制建设,从组织体制上加强了中医药事业的管理,为浦东新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组织保障。

二、浦东新区中医药养生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策引领不足,产业发展乏力

总体认识有待提高,无论是从政府,还是从行业,对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对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认识不足,缺乏足够的重视。从政府政策角度看,尚未出台关于针对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有关的扶持政策,产业发展缺乏引导;从行业角度看,尚未深入地开展对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市场的探索和研究,产业发展缺乏动力。

(二)中医药养生旅游资源开发不够

浦东新区旅游资源丰富,但中医药文化主题旅游资源严重不足,目前仅有上海市中药博物馆、益大本草园等少数几个旅游景点,而且仅限于观光游览,没有开展有富有特色的中医药养生保健体验项目。此外,浦东新区目前已有的旅游设施只是一般的基础设施,还无法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酒店陈设不能体现养生文化、没有食疗药膳为主题的餐厅,交通设施、娱乐项目体验上与养生文化相关度不高。

(三)产业资源整合不足,产品结构单一

浦东新区现有的旅游资源和中医药资源缺乏融合,部分具有良好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如“上海桃花节”、孙桥快乐丰收节、浦东古镇(川沙古镇、高桥古镇、新场古镇,六灶古镇等)等旅游节事及景点尚未与中医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及开发。另外,现有的中医养生旅游产品开发遵循的还是陈旧的养生旅游模式,如参观博物馆、听讲座、品药膳、观植物、买药材,难以真正实现和满足人们的养生需求,尚未形成以中医药养生体验为主,适应不同阶层、不同群体,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产品结构。

(三)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人才匮乏

作为一种新型旅游形态,中医养药生旅游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高,相对于传统旅游业而言有其特殊之处:既要懂得旅游服务相关技能,又要掌握中医药文化,另外还要具有涉外旅游的语言能力以及专业化的中医养生旅游策划和管理能力。而目前这些专业还没有实现对接,中医养药生旅游复合型人才严重匾乏。人才的短缺,势必制约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浦东新区中医药养生旅游发展模式探索

(一)模式概述

根浦东新区旅游资源和中医药资源现状及特色,结合浦东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实际,浦东新区中医药养生旅游开发应采用产业渗透发展模式,即中医药养生产业与旅游产业通过不断向对方渗透融合,以形成集都市观光、中医药养生于一体的具有浦东特色的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具体可分为两种方式:一是中医药养生产业向旅游产业渗透,即以中医药养生产业的介入为手段,通过与旅游产业的渗透融合,在增加众多中医药养生体验项目的基础上,从形式上增强旅游景点的中医药养生内涵和旅游吸引力,形成全新的旅游发展模式;二是旅游产业向中医药养生产业渗透,是指旅游产业向中医药养生产业渗透融合过程中,旅游产业因占据主导地位而不断主动向中医药养生产业延伸发展,其渗透发展结果主要体现在赋予中医药养生资源以旅游功能,并以此为空间载体实现旅游业的发展。因此,浦东新区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是以两大产业功能互补为基础,来实现产业自身的融合发展。

(二)体制机制

在浦东新区中医药事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下成立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浦东新区商务委员会(旅游处),具体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同时,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行业管理作用,在浦东新区旅游业协会下成立中医药养生旅游专委会,联合浦东新区中医药协会、浦东新区中医药发展中心,研究制定中医药养生旅游行业标准、从业人员的从业标准、旅游产品标准等,指导和规范产业健康发展。

产业发展初期,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多渠道统筹的方法,设立专项基金,以项目招标的方式试点扶持中医药养生旅游设施配置、旅游线路规划试行、相关产品开发等。同时,加强信息服务,支持中医药养生旅游方面的企业发展,鼓励相关企业积极开拓中医药养生旅游方面的新业务,积极培育一批中医药养生旅游企业。

(三)产品开发

挖掘、培育中医药养生资源,有效融入旅游产业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中,即餐饮、住宿、交通(旅行线路)、游览、购物、娱乐(休闲)等行业,使之相互交织融合,构成了一个紧密结合的具有浦东特色的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链。

餐饮方面,一是在现有的酒店宾馆中择优选择试点单位,开展中医食疗药膳配给研究工作,提供养生粥、养生汤等较易配给的食疗药膳服务;另一方面,打造专业性中医食疗药膳餐厅,提供标准的三餐食疗药膳,餐厅设有中医养生专家坐堂,提供以中医体质辨识为主的健康体检,并推荐针对性的食疗药膳。

住宿方面,一是在现有的酒店宾馆中择优选择试点单位,开展中医药文化主题装饰研究工作,装饰以中医药书画为主,并提供中医药养生宣传手册等;另一方面,打造富有内涵的中医药文化主题民宿,以浦东区域内各古镇周边的民宿开发为主,鼓励区内中医药养生旅游资源周边民宿的开发。民宿开发应结合本区域旅游资源及文化资源特色,深挖中医药内涵,提供食疗药膳、养生茶饮、文化展示等专业性、系统性中医药养生服务。

交通(旅行线路)方面,一是择优选取区内知名旅行社,试点研究中医养生旅游线路踩线、产品设计等,将区内中医药资源与旅游资源有效结合,形成了体验性强、参与度广的中医药养生旅游产品。初期,试点探索中医养生文化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各1条,将中医药博物馆、主题园、展示馆、养生会所等中医药资源与区内旅游资源融合; 另一方面,在旅游交通工具上强化中医药元素,如配备中医养生专家开展养生专题讲解及简易保健技能传授,发放中医养生宣传手册等。

游览方面,一是在区域内兴建中医药主题景点,如中医文化主题公园、中医文化街、中医文化展示馆等。例如,在新场古镇打造中医药文化街,文化街以中医药文化为底蕴,突出民族医药特色,街区内设医馆区、中医传统文化传承区、中医药特色养生区、中医药商品区等。另一方面,将中医药资源有效融入到区内著名旅游景点。如,在上海科技馆中增加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活动;在浦江游船上提供中医药养生茶饮服务;在上海城市历史发展陈列馆中增设“海派中医”展示区。

购物方面,一是在精致饮品提供的基础上,积极开发中医药养生旅游附加产品,包括中医药保健食品、中医药美容产品、中医药保健器械、中医药科普读物、中医药文化纪念品、中医药创意产品等。如,中药茶饮系列、中药养生粥半成品系列、中药养生汤半成品系列。另一方面,在区域内兴建中医养生保健产品商店,以“迷你店”为主,“旗舰店”为辅。

娱乐(休闲)方面,一是将中医药资源与区内著名节事活动融合,开展综合性娱乐休闲活动。如将中医药文化融入上海桃花节,打造浦东中医药文化节,提供以中医养生文化宣传结合体验互动等服务;将中医药食疗养生融入孙桥快乐丰收节,打造浦东中医食疗药膳节,提供以中医养生膳食宣传结合体验互动等服务。另一方面,择优选取区内养生保健单位,以推拿、火罐、艾灸、刮痧等为主,开展中医养生技能体验与互动服务。

四、浦东新区中医药养生旅游发展建议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在浦东新区中医药事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下成立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充分整合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相关产业资源,尤其是旅游和中医药管理部门,协调好产业发展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结合本地实际制订有关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加强市场引导。同时,要完善社会组织建设,指导旅游及中医药行业协会加强行业管理,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制订和推行行规行约、技术标准、从业培训等,加强行业自律,指导和规范产业健康有序、科学快速地发展。此外,要努力创建“部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及“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为体制、机制与政策创新提供保障。

(二)加强中医药资源挖掘

浦东中医药养生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目前对这些资源的发掘和整合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还远没有得以充分的利用。依托浦东新区中医药院校、科研院所资源优势,充分挖掘传统中医药养生文化时代元素,结合现代社会生活、时代特点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内涵,尤其是加强对“海派中医”内涵的深度挖掘,使之成为开发具有浦东特色的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的动力源泉。

(三)配置中医药养生旅游设施

中医药养生旅游设施既包括专用设施,也包括通用设施。针对目前浦东新区缺少中医药养生旅游专用设施的现状,应科学规划、统一部署,遵循因地制宜、保护生态环境、提升文化内涵为原则,在区域内兴建食疗药膳餐厅、药茶饮品店、中医文化主题酒店、中医文化展示馆、中医养生会所、中医文化主题公园、中医养生保健产品商店等产业设施。此外,还应对通用旅游设施进行合理改造和优化完善,使之符合开展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的需求。

(四)推动关联产业融合发展

科学合理制定规划,有效促进浦东新区旅游资源与中医药资源充分融合。通过政策支持、宏观调控等手段促进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购、娱)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而形成有C融合体,优化产业内在结构,消除产业内耗,使产业内部一体化程度得到提高,实现集约发展。此外,要加强推进中医药养生旅游与医疗产业、文化产业、养老产业、康复产业、护理产业、美容产业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优化不同产业的空间布局,达到不同产业间优势互补、相互支持,进一步拓展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范畴、规模和模式。

(五)开发中医药养生旅游产品

应充分利用浦东丰富的旅游资源及中医药资源,因地制宜,结合本地特色,开发多元的中医药养生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发挥高校、科研机构、医疗机构在浦东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产学研医”结合中的源头作用,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医疗机构组建产品创新联盟,加强对旅游、中医药资源的研究与开发,为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要积极开发中医药养生旅游附加产品,包括中医药保健食品、中医药美容产品、中医药保健器械、中医药科普读物、中医药文化纪念品、中医药创意产品等。旅游项目发开应以市场为导向,增加旅游活动的体验性、互动性、文化性、趣味性,融合观光游览、科普学习、休闲娱乐、养生体验、文化宣传于一体,强化中医药文化内涵,满足多样化的旅游需求。

(六)实施品牌差异化战略

浦东新区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应根据自身特色和优势,走产品差异化及特色品牌战略路线,开发出独特的中医药养生旅游产品。在品牌塑造过程中,结合“海派文化”特征,准确定位旅游形象,打造浦东中医药养生旅游品牌。应注重中医药节事活动的开发,提升浦东中医药养生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例如,将中医药文化融入上海桃花节,打造浦东中医药文化节;将中医药食疗养生融入孙桥快乐丰收节,打造浦东中医食疗药膳节。同时,加强“膏方节”的深度打造与开发。此外,应依托浦东的区位优势和国际影响力,拓展中医药养生旅游国际市场,实施国际化战略。

(七)加强产业人才培养

培养一批具有良好服务意识和专业服务水平的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人才队伍是目前浦东新区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应依托浦东中医药院校及相关行业协会资源,建立中医药养生旅游人才培训机构,组织各类培训及交流活动,加强对旅游企业管理人员、营销人员、服务人员、导游人员的中医药文化培训,培养一批既懂中医文化又懂旅游服务并具备一定外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同时,通过资质培训等形式,加强对区内现有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人员的技术培训,进一步促进浦东中医养生保健行业的专业化和规范化。此外,还应构建良好的人才引进机制,搭建中医药人才交流平台,加强区域间合作与交流。

(八)加大产业宣传力度

中医药文化来源篇(5)

一、中医药健康旅游相关概念

(一)健康旅游的概念[1]。健康旅游的概念起源于西方,提出距今已有二十多年的时间,指的是以追求健康为目标而进行的度假活动,人们在旅游过程中提供相关健康服务、保健设施和保健场所使人们在观光之余,还能提高健康水平,健康旅游可分为保健旅游、美容旅游和医疗旅游,保健旅游又被称作健康养生旅游,具体形式包括中医药膳、温泉药浴、气功教室, SPA瑜伽会所等以维护和增进旅游者健康为目的而展开的旅游形式。医疗旅游(含美容旅游):指人们为了治疗自身相关疾病而有目的选择旅游地点进行的旅游活动。随着当前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也不断增长,健康旅游作为三项旅游资源中的一个,以提供健康咨询、药膳调养、养生会所等服务来满足人们对长寿的渴望,依托中医药资源优势来提高地区旅游产业竞争力。

(二)中医药健康旅游的概念[2]。中医药是华夏五千年传承和不断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在其广阔的疆域上,中医药依托历代名医大家,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和国家政策的扶持已经成为养生保健的一种特色资源,同时也是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中医药健康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概念,在我国旅游行业才处于起步阶段,众所周知我国地域广阔,物种繁多,资源丰富,尤其是中药材资源和特殊地区的地理环境为我国中医药健康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中医药健康旅游是将中医药这种名族特色资源跟健康旅游这种新兴概念相结合,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创新,同时也是发展产业经济和提高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二、促进中医药健康旅游的相关政策

(一)《国家旅游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推进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合作协议》。2014年2月21日,国家旅游局、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签署了《协议》,国家旅游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突出各自领域优势,建立协调合作机制,推动中医药领域和全国各级旅游机构的全面合作,齐心协力促进我国中医药健康旅游行业的进步和发展。

(二)《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2015年4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了2015年到2020年这五年的中医药服务发展规划,在《规划》中提出要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依托中国中医药传统文化元素突出的中医医院、中药公司企业、老字号药店以及中药材种植基地、药膳食疗养生馆等资源,自主开发出中医药特色旅游专线。建设出一批具有中医药特色影响力的度假休闲区、文化广场、主题餐厅、旅游城镇等旅游景点,建立一批和中医药科技、中药材种植、中医养生休闲旅游结合的养生体验基地,开发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旅游商品,打造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品牌。《规划》同时提出要加强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建设,要发挥我国特有的中药资源优势,整合区域内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医疗机构、养生产品生产企业等资源,鼓励社会力量的加入,打造以中医健康养生保健服务为核心,融中药材种植、中医医疗服务、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为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

(三)《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2015年8月份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为了促进我国中医药健康旅游行业的稳步发展,必须加强各地区的中医药文化交流,推出一系列以中医药健康理疗服务、中医药保健养生、中医药文化体验为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特色产品。《意见》还指出,根据不同地域的中医药文化特点,在恰当的地域建立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示范区,促进中医药服务产业和旅游市场相结合是当前工作的重点。加强中医药健康旅游市场的规范化,制定中医药健康旅游的标准,加强行业服务质量的监督和管理。积极向国外宣传中医药健康旅游,推进中医药健康旅游走向国际,让更多的西方国家接受中国的传统中医药文化。

三、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一)中医药健康养生与旅游业尚未完全融合。中医药健康旅游是一种新兴产业,目前其发展才处于起步阶段,并没有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产业链,也并未形成独特的旅游品牌特色。旅游行业与中医药管理部门联动不够紧密, 目前已经开发出的中医药旅游资源太少,还有大部分有价值的中医药资源亟待发掘形成新的旅游点。中医健康旅游服务项目太过单一,目前的服务项目只是发挥中医、中药的基本功能,未将中医药文化进行创新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健康旅游产业缺乏掌握中医药知识的旅游服务人员,规范的中医健康旅游服务需要专业的服务人员,游客很难获得良好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体验

(二)缺乏标准化的行业准则。中医药健康旅游是发展中医药的一个契机国家在宏观政策上促进中医健康旅游发展,但在这些政策实施过程中相关具体的标准和细则,或是基层地区为了发展经济而忽视卫生问题,这些都是中医健康旅游业向前发展的绊脚石。作为一种新兴旅游产业,中医健康旅游在行业服务人员资格准入和旅游景点认定上没有较为系统的判定标准,这就使得部分地区出现不规范的健康旅游服务,如以提供养生保健服务为噱头进行不合理收费,劣质或无效的保健品堂而皇之的在这些地方销售,以温泉为例,温泉作为中医健康旅游产业中的一项特色资源,近年来温泉地数量不断增长,然而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矿物质污染问题,在当前情况下部分地区为经济利益而盲目开设新的温泉地,这是对人们健康的不负责,也必将一起连锁反应,严重影响中医健康旅游的信誉和发展。

四、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中医药管理部门和旅游管理部门的深层次联动。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旅游局为发展中医药旅游事业于2014年联合《协议》,双方部门需在该政策的基础上,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加大力度推动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的发展,根据双方的部门优势,中医药管理部门积极探索新型中医药旅游服务形式,培养专业的健康旅游服务中医药卫生人才。旅游管理部门加大中医健康旅游项目的宣传推广,鼓励新的健康旅游产业景点的建设,以多项政策优惠推动新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制定健康旅游行业的发展规划和行业准则。中医药健康旅游作为新兴旅游产业,应制定严格的行业准入和安全监测机制,严格筛选健康服务从业人员,加强旅游景点的安全监测,杜绝以谋求经济利益而任意开设健康旅游景点,相关部门应建立系统的监测机制,定期对各旅游景点的环境进行测评并将监测报告及时向社会公布,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

参考文献:

中医药文化来源篇(6)

一、引言

曾指出:中医药学 “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是目前我国唯一具有最广泛群众基础的,仍在普遍使用的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最具典型意义、代表性和无可替代性的医学科学体系之一。以中医药为核心的民族科技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具有战略地位,是提升民族声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文化支撑,是最具优势的中华民族文化品牌。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的辨证施治技术也是世界医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荆楚文化源远流长,积淀厚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炎帝神农的诞生地和李时珍的故乡,我省中医药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我省不仅是中医药文化大省,还是中医药资源大省,但不是中医药文化强省。在中医药事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和我省提出建设中医药强省的新形势下,总结我省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和交流的经验教训,不仅对我省落实文化强省战略意义重大,对我国其他省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亦有深远的意义。

随着全球对健康的关注度逐年提高,中医的“治未病”理念逐渐得到认可,中药也作为预防和保健功能性药物而远销海外。我省地处中国中部,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适宜多种中草药生长,尤其是我省蕲春县,北倚大别山,南临长江,气候温和,处于我国“中三角”地带,属于亚热带大陆季风气候。据全国中医药资源普查结果估算,蕲春县药材总蕴藏量为213487担,其中植物类204568担,动物类919担,其他类8000担,大宗药材品种56个。[1]现有170余个药材种植场,种植面积达20万亩,固定经营门店500余家,药材日吞吐量100多吨,日交易额60余万元。这无疑为我省跻身世界中草药强省行列提供了得力的条件。

二、我省中医药文化建设现状

近年来,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推动自身中医药文化建设,我省中医药界狠抓实干,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具体如下表:

其中,全省现有中医药医疗机构114家(公立中医院91家,民营中医院23家),床位31334张,在岗职工34072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0292人,注册护士12746人。每千人口有中医床位0.54张,每千人口有执业中医师0.18人,注册护士0.22人。全省先后开展了5次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01人,继承人186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52人。我省卫生厅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在2010年、2014年先后分别联合评选了“湖北中医大师”25名,“湖北中医名师”61名。

我省部级重点专科总数在全国排名第9位,居中南六省前列。与此同时,为整合中医药资源,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我省正在积极推进“三堂一室”建设,即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国医堂”,在县级以上中医院建立“名医堂”“中医养生堂”和“知名中医工作室”。[2]

世界名著《本草纲目》诞生于湖北,在国际上得到广泛的传播,极大地提升了我省中医药文化的国际知名度。据研究,自16世纪末刊出以来,几乎每隔3~5年就有新的版本出现。据《中国图书联合目录》截至1961年的统计,国内的版本有54种;至2010年各种版本近200种。不包括至少近1000多种的精编本、简编本、类编本等在内。《本草纲目》的外译本包括英文、法文、俄文、拉丁文、日文、朝鲜文等多种文字,据有关资料记载,各类型版本已近100种了。[3]由此可见我省中医药文化发展的潜力巨大。

三、我省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语言文化障碍

其一,中西医文化存在巨大鸿沟。中医向来信奉的是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然而西医向来信奉机械诊断,注重实证,头疼治头,脚疼治脚。文化背景的不同让许多外籍人士很难理解蕴藏在中医药里的奥秘。[4]这也是在鄂的外国友人面临的问题。然而文化是指导消费者消费的主导因素,只有解决了文化冲突问题,才能将中医药产业传播出去。[5] 很多外国人对于尝试使用中医治疗疾病抱有抵触情绪,他们对中医药概念模糊不清,不具备基本的中医药常识,同时对中医药的科学性抱有批判的态度。我省作为中医药大省,其中医药医疗水平走在全国前列;我省作为中国中部迅速崛起的省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来鄂经商、读书、旅游的外国人数近年来急剧攀升。如何发挥在鄂外国友人的“传声筒”作用,对于我省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至关重要。为此,本课题组在武汉市高校留学生、驻汉外国机构和在汉经商等的外籍人士群体当中开展了广泛的调查和访谈,结果非常令人遗憾:他们当中生病时选择过中医药治疗的人数非常少,对我省中医药文化有所了解的也寥寥无几。这里面不仅有我省自身建设、宣传等问题,更有文化的鸿沟等待我们去跨越。

其二,中医药外语翻译领域问题重重。由于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日益频繁,中医药外语翻译的标准尚未建立,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交流和传播。语言是交流的基础,各行各业都需要有自己的语言。中医药要想在国际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有自己成套的在国际上被广泛接受的语言系统。此外,中医药外语翻译人才的缺失也非常严重。湖北中医药大学每年外语专业本科生录取数在100名左右,而绝大多数的人本科毕业后都从事与中医药英语无关的职业,更何况很多人本身并不具备良好的中医药外语翻译能力。目前我省在中医药国际贸易服务和对外交流等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既精通中医药又精通外语的人才屈指可数,这使得有湖北特色的中医药文化走出国门举步维艰。当然这也是许多其他中医药大省(地区)所面临的难题。

2.我省中医药文化对外宣传相对不足

全国一些中医药资源大省早就做起了中医药文化的文章。据悉,作为我国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安徽省自1985年就启动了亳州中药材交易会,举办了多届亳州国际中医药博览会和华佗诞辰周年祭祀大典活动,而且参与活动的国外企业和外籍人士很多,较好地宣传了安徽省的传统医药文化。另一中医药资源大省――河南省自2002年以来连续举办了十几届张仲景医药文化节、张仲景诞辰周年祭拜等活动,活动规模大,参会嘉宾档次高,这使得河南的传统医药文化在国际上得到了有力的宣传。我省有近4000种中药资源,储存量在全国居第四位,《本草纲目》更是早已收进《世界记忆名录》。然而,我省从2008年才着手举办海峡两岸李时珍医药文化与产业发展研讨会和李时珍诞辰周年祭拜等活动,规模和规格上都不及安徽、河南等地的类似活动,在海外的影响力更是有限。我们在国家图书馆中查到多类《本草纲目》的版本(国家图书馆北区基藏类R282),却未搜到任何关于湖北蕲春中医药的典藏书籍或资料。同时,在我们对在鄂外国人进行随机问卷调查过程中发现,绝大多数的外国人并不了解甚至不知道李时珍以及《本草纲目》,这与《本草纲目》在众多国际学术领域的知名度和《本草纲目》的研究热是极不相称的。由此可见,我们在促进湖北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同时还要打好文化宣传战。

四、促进我省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措施探讨

一种好的文化要想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自身要有足够强的实力和本领。我们只有加快加强湖北中医药文化的基础建设,才能在广大市民普遍认可的基础之上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虽然我省在建设中医药文化强省的道路上已经取得了相应的成就,但是与其他中医药文化大省还有较大差距。我们必须进一步夯实湖北中医药文化的民意基础,让中医药理念深入到我省人民的心中,让所有到过湖北的外国游客至少接受一次中医药文化的洗礼,从而打响我省李时珍中医药文化王牌。

1.以特色旅游产业带动中医药文化事业发展

以我省蕲春县为例,蕲春中医药旅游可以设计出养生保健型、研究学习型、科普参观休闲型、购物观光生态型等多种产业模式。基地则可以设立在李时珍陵园、药物馆、纪念馆、李时珍医药工业园区、李时珍医药集团、李时珍医道文化旅游区、本草纲目生物科技园、李时珍国际医药港等地区,形成多地连锁式特色旅游项目。特色节日如李时珍医药节和药物交易会等都可以促进湖北中医药文化在国际上的宣传。特色产品可以为“蕲春四宝”蕲竹、蕲艾、蕲龟、蕲蛇,其中可以主推年产量较高且物美价廉的蕲竹、蕲艾作为特色销售产品,让最广大的消费者能够接受,从而达到扩大宣传范围的效果。据《本草纲目》记载,艾叶自成华以来,则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而且艾叶用途广泛,艾灸可治疗多种疾病,艾叶煎服可治吐血下痢、妇女漏血等疾病。同时嫩艾有作菜食、和面做馄饨、做干饼子等多种用途。[6]我们可以主推物美价廉的艾叶制品来吸引海内外游客,如香囊、艾条、艾饼等,在招待外宾时可以推出蕲艾等特色中药菜肴。[7]

2.加大我省中医药文化的对外宣传力度

树立“大中医、大湖北”理念,我们要加大对李时珍文化等中医药文化拳头品牌的宣传。

首先,在地铁站、公交车、路边广告牌等传统区域设置广告宣传板,让大家对中医药文化旅游留下第一眼印象。

其次,利用新型媒体宣传平台,扩大宣传力度。例如,通过微信、微博等公共媒体让湖北中医药文化的有关信息得到更有效地传播。

最后,印发多语种李时珍文化宣传手册,免费发放到市民及来我省的国内外游客手中,让湖北蕲春这个中医药文化旅游胜地辐射到更多的人群。此外,2018年是李时珍诞辰500周年,我们要提前做好宣传工作,邀请世界各地影响力大的名人到湖北蕲春来做客,同时要准备好相应的宣传视频、书籍等资料,放到各大门户网站,让李时珍这一中医药文化名牌得以广泛的传播。

3.加强中医药外语人才的培养

我省高等教育资源非常丰富,有多所名校开设有外语专业,我们可以在各高校召集对中医药文化感兴趣的外语学习者对其进行中医药文化素养的集中培训和连续跟踪,及时选派各级外语人才到其他中医药企事业单位开展跨文化交流等活动,解决困扰我省乃至全国中医药国际贸易服务领域的“人才荒”问题,培养出大量中医药外语人才。

4.加快我省中医药文化的海外机构建设

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世界已有120个国家(地区)建立了440所孔子学院和646个孔子课堂,其中,欧洲、美洲和亚洲分布最为密集。然而建设有“中医孔子学院”或“岐黄中医学院”等机构的国家(地区)却远远少于此。在海外中医教育机构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的有甘肃省、江苏省、黑龙江省、北京市、上海市等省份和地区。甘肃省已经在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马达加斯加建立了岐黄中医学院,并准备今年在法国、美国、摩尔多瓦、瑞典四国再建岐黄中医学院,[8]这无形之中极大地提高了甘肃省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地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都在主要西方国家建立了中医孔子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更是于2014年在主席与澳大利亚总理阿博特的共同见证下与西悉尼大学合作建立了澳洲第一家中医中心。

在这方面,我省虽相对落后,但也有良好地发展势头。据了解,我省每年有多名中医师被派往阿尔及利亚等国开展医疗援助,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张英女士等多批次赴非洲进行医疗援助,她(他)们的英雄事迹受到国内外多家主流媒体的广泛报道,好评如潮。2014年我省与阿尔及利亚的卫生部签订协议,拟在阿尔及利亚的乌斯法坦医院建立集中医针灸、理疗、康复为一体的中医药治疗中心。另据湖北中医药大学校方透露,由湖北中医药大学与加拿大有关机构合作开办的我省第一家海外中医孔子学院也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预计将于2016年建成并投入运营。这些对提高我省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交流和传播无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结语

《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的一系列措施,预示着中医药将成为我国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国家形象品牌。李时珍中医药文化向来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作为神农故里和李时珍的诞生地,我省应当巧抓机遇,借助自身优势和国家的有利政策,打造李时珍等中医药文化名牌,提升湖北中医药企业在国际医药行业的影响力。

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是满足人类健康需求发展的必然,是人类理性认识回归自然的必然,也是人类社会科学进步的必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就是一部认识自然、回归自然、治疗疾病的重要文献。它是我国古代科技经典对世界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重要典籍之一,是中华科学史上的不朽之作,对中医药学和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要努力挖掘《本草纲目》等湖北中医药文化的深厚内涵,探讨湖北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路径与形式,整合资源,早日实现将我省建成中医药文化强省的既定战略性目标。如何充分挖掘丰富的传统医药文化资源,促进我省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将我省建设成文化强省,是增强我省的文化软实力和推动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陈中文,韩静林.李时珍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2(04).

[2]姚 云.树立大中医理念,建设中医药强省[R].湖北中医药大学濒湖论坛学术报告,2014-11-07.

[3]周 彭.发掘李时珍文化,弘扬中医药国粹[N].中国中医药报,第003版,2011-11-23.

[4]牛秋实.近代文化视野下中医与西医的比较研究[J].中医学报,2010(02).

[5] Li Qi,Liu Ying,Guo Rui,Wu Xin,Wang Xiaofan.Study on Influence of Values on Consumer Attitudes toward Traditional Chinese Product in America and Europe, 2011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C].Advance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Vol,1-6.

[6]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

中医药文化来源篇(7)

胡庆余堂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表征,是中药文化的瑰宝。“江南药王”胡雪岩于1874年创办的胡庆余堂坐落于杭州城吴山脚下南宋御街,时至今日已有138年历史,是中华医药宝库中迄今为止唯一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遗址。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是我国唯一的部级中药博物馆,堪称我国中药文化的活化石。“胡庆余堂中药文化”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过不断地现代化整合和改良,胡庆余堂已形成包含药材的种植、饮片的加工极、成药的生产、药品的零售以及医疗门诊,甚至特色中医药文化旅游为一体的、极具现代化特色的产业链。胡庆余堂是中国传统中药文化的优秀传承者,是中药现代化发展改良的典范,生动地彰显着我国源远流长的中药文化的活力与魅力。

一、胡庆余堂是中药文化的传承

(1)中药及其制剂的标本保存与展出。中药及中药制剂是中药文化的起源,其保存与展出是对药物资源的保护,对中药文化的巩固与传播,是中药文化源远流长,长盛不衰的力量之源。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的中药陈列厅里展出了1000多种药物标本,除植物、动物和矿物药以外,还有近百种珍贵的化石标本。有限的药物资源,加之地球生态环境的恶化,很多传统中药已经淡出人们的视线或者濒临灭绝。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对濒危野生药材,比如犀牛、虎骨、豹骨等国家一级保护药材的展出一方面有警示作用,揭示了我国野生中药资源现状,提醒人们如果不合理开发采用、加强保护,这些药物也将消失;另一方面促使人们思考如何通过人工养殖或寻求其他药物替代的方式来解决稀有珍贵药物日益枯竭的问题。(2)制剂工具的保存与展出。制剂工具是中药文化的载体。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中陈列了各种制药器具,如切药刀、研杵、杵桶、匾子、洗帚;盛药工具,如春花瓷瓶、锡壶、铜壶等。其中作为镇馆之宝的金铲银锅,据记载是由133克黄金1835克白银铸成,用来制造名药“紫雪丹”,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制药设备。(3)中药古方与古籍的收集与研制。中药古方与古籍是中药文化的精髓。胡庆余堂创立之初主要传承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不惜重金从全国各地聘来名老中医,研究、收集、整理确实有效的中药古方、验方,并成功研制一批包括胡氏避疽丹、诸葛行军散、八宝红灵丹等著名的高效中药制剂。后人将收集的处方汇集成册,编订了《胡庆余堂雪泥丸散全集》,共收集有400种中药处方,至今仍有百余种用于生产。

二、胡庆余堂是中药文化的现代化发展革新

(1)旅游产业特色鲜明。依托杭州旅游城市及依西子湖而居的地理优势,胡庆余堂发展了一条成功的旅游特色产业。以中药业有关的人文景观为主,加上中药药膳、保健茶沙龙、医疗馆、针灸馆等系列组合,开发出具有中药特色的旅游资源,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营造了浓厚的中药文化氛围,不仅借新兴的旅游业创收,无形中还广泛地宣扬了传统中药文化,尤其是吸引了大量外国游客,有利于建立全球性的中药文化,增加中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是改革创新的重要亮点。(2)规范化的中药种植加工及标准化的制剂生产。胡庆余堂在创办时就确立了“采办务真,修制务精”的要求,强调药材至“真”,制作要“精益求精”。以此为代表的中药文化渐渐升华为规范化的中药种植加工及标准化的制剂生产。胡庆余堂自从1997年开始涉足中药种植和饮片加工,在江苏、安徽和浙江省内的丽水、昌化等地设立种植基地,投入科技力量,大力发展规范化种植以及制药技术现代化、标准化与国际化,通过建立GAP种植基地有效解决原料来源不稳定造成产品质量波动的问题。(3)中药与中医结合。“是仁乃术”与“兼济天下”的“仁”文化使胡庆余堂不断探索更加确之有效的中医辨证用药法,催生了中药与中医的一体化。胡庆余堂将名医馆与“望闻问切”的诊断合一化,创建了中医特色的医疗门诊,聘请大量的中医专家为患者问诊,诊断后对症对人开具药方,再到药房抓药,极大地方便了慕名而来寻医问药的人。

以胡庆余堂为代表,对中药文化的历史传承,是对中药文化深厚底蕴的一脉相承,使得中药文化更加深入人心,中医用药倍受青睐;对中药文化的发展革新,是在优秀传统中药文化的基础之上,使中医用药越来越科学,从而使中药从种植、加工、生产、调配、制剂、销售到使用等各方面规范化,完善中药的质量标准体系,提高中药及其制剂的质量可控性与稳定性,从而推动中医用药稳步向“安全、有效、合理、疗效确切”的方向前进,由国内现代化向国际化进军。

中医药文化来源篇(8)

随着人口结构的老龄化与亚健康现象的日渐普遍,关注自己的健康和生存质量成为继温饱需求之后的又一市场主流趋势和时展热点。中医药养生旅游是以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和博大精深的传统中医药文化为载体,与中医药产业、旅游产业等有机融合,以预防疾病,增强体质,益寿延年为目标,集旅游、度假、养生、保健、疗养、购物为一体的创意性新旅游产品。讲求“天人合一”的中医药养生理论,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契合时尚潮流。

我国养生文化历史悠久,养生旅游近来已成为国内旅游发展的热点。旅游,靠中医药养生吸引人气;中医药养生,借旅游发展推广,成为一种新的共赢模式。贵州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得天独厚,生态环境国内绝无仅有,为全国四大中药产区之一,中药资源极其丰富,自古享誉“夜郎无闲草,黔地多灵药”,素有“天然药物宝库”之称。贵州铜仁市不仅旅游资源丰富,且生物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好。发展中医药养生旅游将会成为特色旅游项目,发展前景广阔。

二、铜仁市发展中医药养生旅游的SWOT分析

(一)优势

1.养生旅游资源丰富,自然养生资源突出。铜仁旅游资源丰富――境内山清水秀,有2个部级自然保护区,3个部级风景名胜区,8个省级风景名胜区,21处文物古迹,69处红色旅游景点,尤其是武陵主峰――梵净山,拥有500多平方公里原始森林,5 000多种生物物种,是地球同纬度上唯一的绿洲和地球上黔金丝猴、梵净山冷杉等珍稀物种的唯一栖息地,拥有“部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网成员、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天冠弥勒道场、中国傩文化发源地、中国十大避暑名山”五大桂冠,素有“梵天净土,桃园铜仁”的美誉。

2.中药材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好。铜仁市位于贵州省东北部武陵山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合多种中药材生长,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各种动植物种类繁多,素有“西南中药材宝库”之称。梵净山为“联合国人与生物保护圈”“国家自然保护区”,被誉为“中药材资源库”和“中药材生物基因库”。据1985年中药材资源普查结果显示,铜仁有野生中药品种资源1 824种,其中药用植物1 623种、药用动物175种、药用矿物26种。

3.政府的支持为其提供了强大有力的保障。贵州省政府印发的《贵州省健康养生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明确,贵州省健康养生产业依托贵州绝佳的气候资源、优良空气质量、纯净山水文化、生态绿色保健食品等资源优势,将着力发展四大健康养生业态。贵阳中医学院已被批准成立苗医药医学院和中医养生学院,并于2015年9月正式对外招生。

4.养生文化源远流长,人文资源丰富。铜仁地区文化底蕴深厚,农耕文化、傩文化、民族文化、佛教文化、水文化等休闲养生文化源远流长。铜仁民族节庆活动浓郁丰富,有苗族的“四月八”节、土家族的“摆手舞”节和各族群众的“龙舟节”等20余个民族节日;民俗文化村寨独具特色,有松桃“苗王城”和江口云舍土家族村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繁荣丰富,截至2014年,全市共有7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38项41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70项。

(二)劣势

1.养生平台建设滞后,旅行社网络营销意识差。总体经济实力不强、养生设施条件不足、招商引资困难等因素影响,铜仁休闲养生经济的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亟需推进大型休闲养生平台的建设,带动区域经济的转型、快速发展。

2.休闲养生品牌号召力缺乏,产品结构单一。虽然休闲养生资源众多,但相关项目整合力度不够,也缺乏必要的包装与推广,铜仁对外宣传力度不够,休闲养生市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高,资源优势目前尚未转化为经济效益。

3.人才队伍不足。中医养生,包含中医中药、针灸推拿、康复治疗等相关专业知识理论和技术。目前,大多数医疗保健养生机构或场所,其从业人员基本上没有经过院校教育培养,掌握中医药养生旅游的人就更少了。懂中医药的不懂旅游发展,懂旅游开发的不懂中医药。中医药养生产业需要的学科类别在我国大多数高校中并没有开设,导致健康养生产业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供不应求,教育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中医药健康养生产业的发展。

(三)机遇

1.“休闲时代”带来的发展机遇。按照业界的标准,人均GDP达到3 000美元以上,旅游产业就将进入一个升级的阶段,由观光式的旅游迈向休闲度假,休闲旅游将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当前,我国人均GDP早已超过3 000美元,跨过了休闲时代的门槛。根据国家旅游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的《休闲绿皮书》,我国将迎来旅游、体育、文娱消费等休闲产业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我国城乡将开始逐步进入现代休闲社会。

2.“银发经济”带来的发展机遇。随着老龄化趋势的日益显著,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在未来几十年内将持续增加,人口老龄化问题带来了养老服务的旺盛需求,给我国养老、养生产业带来巨大机遇。根据最新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达13.26%,而目前全国仅7 000亿元产值的银发产业。近年来,旅游中的中老年市场占了较大比例,之前多是观光为主,但现在亦有不少老年人开始重视养生。中老年人多数身体都处于亚健康状态,对养生旅游有浓厚的兴趣,期望通过旅游养生,在旅游过程中达到获取养生知识、健身延寿的目标。为此,这种人口老龄化趋势,为铜仁市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3.交通状况改善,旅游可进入性增强。铜仁旅游业受制于交通不便而发展缓慢。近年来,交通劣势逐步扭转。2001年,铜仁机场经过改扩建后复航,2013年,铜仁凤凰机场已在实施改扩建工程。2006年,渝怀铁路建成通车,铜仁市有了火车;2012年,铜仁至大龙高速公路建成通车。2014年,杭瑞高速铜仁段全线通车。2015年6月18日,沪昆高铁铜仁南站正式开通迎客,迈入了高铁时代。铜仁立体交通网络初步显现,对外实现了大联通,旅游可进入性大大增强。

(四)威胁

1.同类产品竞争激烈。近年来,随着养生旅游热潮的兴起,全国许多省市竞相发展中医药养生旅游,对铜仁中医药养生旅游市场的开发构成一定的威胁。同时,养生市场混乱,市场发育不成熟。由于养生市场一直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行业门槛低,一些人经过简单培训甚至没有培训就上岗,出现一批“伪专家”。他们大肆敛财的,对消费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也使人们对养生丧失信心。

2.区域竞争激烈。邻省湖南旅游品牌竞争力强,相邻铜仁市53公里的凤凰古城及周边众多的古镇或仿古街区,引发游客对古建筑游览产生审美疲劳。同质化倾向使客源分流,增加了养生旅游产品开发的难度。“农家乐”乡村旅游和生态休闲度假已遍地开花,本地苗族民族风情特色不及黔东南州,区域的激烈竞争在所难免,这就要求开发者须进一步在特色、创新和宣传等方面狠下功夫,打造生态、人文、体验于一体的示范精品旅游线路,迎接挑战。

三、铜仁市发展中医药养生旅游对策

(一)制定中医药养生旅游相关的系统性政策,积极引导市场发展

充分发挥铜仁市中医药养生旅游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生及旅游资源,开创中医药养生旅游新模式,积极开展以中医药文化为主题的软实力建设。加强中医院文化建设,引导市场开设特色中医馆。加强旅游生态园区的中医药文化建设,努力打造一批集科技农业、名贵中药材种植、田园风情生态休闲旅游体验的养生观赏基地,开展集养生授课、名医问诊、苗医药体验、养生旅游产品和药膳养生餐的开发,将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体验性完美结合,使游客在旅游休闲之中得到养生保健,形成基地示范效应。将中医药养生贯彻到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的各个环节,突出中医药养生旅游主题的特色。

(二)突出产品特色,培育中医养生旅游精品

铜仁市中医药养生旅游资源富集,优势明显。培育以梵净山为龙头的中医药养生旅游精品,将生态环境、佛教文化、中药材资源等有机融合,深度开发,提升档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旅游产品的生命力在于特色化发展,深挖中医药文化内涵,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影响力,着力带动培育一批中医药养生旅游精品。

(三)建立市场营销机制,树立中医药养生旅游品牌

铜仁市在中医药养生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建立市场营销宣传机制。紧紧围绕“中医药养生”主题,结合资源优势进行产品设计,综合运用各种宣传媒介,充分发挥网络、电视、报刊、节庆活动等主流媒体的导向作用,加大宣传力度,针对细分客源市场凸显其与众不同的养生特色,逐步树立铜仁中医药养生旅游的品牌。遵照统一部署,积极协作方针政策,全方位保障营销宣传有序推进,提高铜仁中医药养生旅游的国内知名度。

(四)加大基础建设,完善养生专门设施

加强行业标准化服务建设,构建度假宾馆、疗养公寓、青年旅馆、汽车露营地、极富浓郁地方特色的乡村客栈等一系列不同需要的接待设施体系,并根据各住宿设施的自身特点,提供不同种类不同级别的养生服务,满足不同消费人群的需求。如星级酒店提供香薰、药浴等服务;疗养公寓提供针刺、艾灸、推拿、拔罐、足底按摩、气功等;紧靠温泉地的度假宾馆,开设温泉养生设施;乡村客栈提供空气浴、药膳食补等。除养生附属设施的建设外,还应加大诸如中医药养生体验馆、食疗食补饭店及药膳食材等中医药文化特色商店的建设。

中医药文化来源篇(9)

小城镇建设作为一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以不同的方式实施。我国政府一直将小城镇建设作为发展国民经济的有效措施,以往各种城镇化模式,经过一段时期的运行,利弊日益明了。中医药文化作为无可争辩的中国自主创新民族文化,历经数千年传承积淀,正如主席所指出的:“中国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当今时代,文化成为国家软实力,探讨中医药文化在小城镇建设中的作用和意义,具有经济、文化和战略多重意义。

一、小城镇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需要新的模式

在我国,小城镇建设是针对城乡二元结构的格局,为逐渐消灭城乡差距,促进社会更加均衡发展所进行的一项系统工程,这一工程可以说与新中国同行,只是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政府主要是以行政的方式批准建制城镇,将其作为工业的基地,以此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1979年9月,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发展小城镇的意义和基本思路。1995年4月,由国家体改委、建设部、公安部、国家计委等11家单位联合《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指导意见》,提出了关于小城镇综合改革的目标、原则、内容及其组织实施。1998年,在《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了“小城镇,大战略”的发展战略;之后,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又再次提出要“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的计划。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发展,小城镇建设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因服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以行政指令设立的城镇模式,到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经济的发展而形成的各种小城镇建设模式,如以乡镇企业为主导的“苏南模式”,以市场为导向的“温州模式”,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的“珠江三角洲模式”,等等。总之,不论何种模式,其共同的特点都是带动人流量和物流量的增长与集散,以及这种集散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提升和生活方式改变。

新一届政府一如既往地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强国富民的有效措施。李克强总理强调,新型城镇化不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由“乡”到“城”的转变。这表明新的历史时期,城镇化的方向是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摒弃了过去那种偏重经济成效的指导思想,将发展经济与提高群众生活品质有机融合。为此,在已有各种小城镇模式之外,引入中医药文化带动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二、中医药文化具有引导产业发展的功能

1、中医药文化的定义及其产业化空间

文化是一个极具包容性的概念,在学术界至今都没有一个固定的统一的定义。广义的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物质文明、认知方法和思想体系的总和。中医药物质文明则包括承载中医药思想和技艺的一切器物载体,如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针灸刮痧拔罐器具、推拿按摩手法、中草药植物、中药材饮片、丸散膏丹制剂和工艺、望闻问切四诊方法等。认知方法、思想体系主要表现在生命观、疾病观、健康观、治疗理念等。在这里我们之所以对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做一个界定,旨在表明本文所阐述的中医药文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涵盖了中医药文化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而不是单指其狭义的疾病观、诊疗方术。

小城镇建设的驱动轴必定是某种经济体,小型产业是启动小城镇建设的引擎。中医药文化既有产业化的空间,又有可行的实现路径,开发中医药文化产业带动小城镇建设,必定可以为小城镇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中医药学在发生学意义上是一种实用性的经验医学。当今天我们拥有医学影像、基因分析等高科技手段与成果之时,可能会认为中医药过于古朴,缺少现代医学科学的精细。但是,当我们面对医源性疾病、药源性疾病的困苦,呼吁遏制抗生素滥用之时;当各国政府的卫生经费投入持续增加,却没有换来发病率、病死率相应的下降之时;当世界卫生组织为世人重新界定的健康标准超越了现代医学报告单的检验数据之时,中医药便成为了古朴外表的和氏璧玉,极具开发和利用价值,中医药除治病之外,还广泛应用于康复、预防、调理、保养,符合社会大众对延年益寿的普遍诉求。中医中药很多技艺是原生态应用,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中医主张药食同源,中医单方、验方大多以食材入药,并经过实用验证安全有效,餐饮业加入中医元素,可改造为药膳食疗馆。中药饮片加工、炮制方法大多从我国古代传承下来,可通过展示法、体验法开发成文化旅游资源。

由上可见,中医药文化产业化不外乎两条路径:一是产品培育,二是市场推广。具体而言,就是为某种治疗理念、技艺、方药,研制一套完备的操作方案,以便移植和推广,并为其配设相宜的使用场所,同时对其相关的理念用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传递给受众。在这个过程中,产品培育是中医药文化知识点的有形化过程,市场推广是中医药文化社会传播普及的过程。可见中医药文化产业化过程,实质上是这一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过程。

三、中医药文化在小城镇建设中的作用

1、中医药文化产业有利于构建生态型小城镇

我国的小城镇建设无论是早期的指令性划定,还是后来城市工业化的带动与激发,无一不与发展经济有关,有所不同仅是被动发展和主动发展的差异。国家科技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金逸民教授总结出了9种小城镇主导产业的类型,分别是:特色农业、一般工业、食品加工业、手工艺品加工业、电子产品加工业、建筑业、流通业、旅游业、边界贸易业。金逸民教授认为:“总体来讲,我国小城镇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整体素质不高、档次低,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规模小,缺乏聚集力……多数小城镇的产业与农业关联度弱,缺乏对农业的后向效应,如缺乏对农业人口的吸纳能力、农产品的加工能力、农产品价值的提升能力等……小城镇的污染工业比重较大。近几年,城市许多污染工业向小城镇转移,小城镇在接受城市工业技术转移的同时,也接受了污染的转嫁,导致了小城镇生态环境的恶化。此外,乡镇企业布局过于分散,环境设施不完善,造成了土地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上述种种模式所带来的弊端,虽然中医药文化型小城镇模式也不能完全避免,但却能够自我化解上述较为重大的问题。以农业的后向效应为例,中医药治疗必然需要中医用具和药材,药膳、药茶、药浴也都需要原药材,而通过小城镇中医药文化的耳濡目染,以及中医药养生保健理念和方法的宣教,势必能培育中医用具和药材的消费群体。当地农民不但可以种植水稻,还可以种植中药材。这样既可增加农民的收入,又避免了土地资源的浪费,还能提高当地的绿化率,提升空气的质量,使当地的环境得到改善,并且不会发生污染工业或作坊对当地水土资源的破坏性影响。即使不专门种植中药材,农户的山林竹木亦可加工足浴、火罐、刮痧用具,亦有促进竹木种植养护的积极意义。在经历过现代工业标准化生产的整齐划一后,人们又开始青睐手工制作的个性和体贴,中医药用具这类带有深深历史沉淀印记的实用性产品,既有实用性,更有观赏性,散户手工制作汇集进入流通渠道,还可规划培育为当地的文化景观。

总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新农村建设的深化发展,以生态理念指导小城镇的规划设计,推动小城镇健康有序发展是今后城镇建设的方向。正如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乔润令先生所言:“中国现在根本不缺大城市,不缺钢铁城市,不缺石油城市,就是缺青山绿水,缺土地没有污染、蔬菜新鲜的居住型小区。逆城市化已经在相当大一批城市的有钱人和高档的白领当中开始出现,对绿色、健康、生态小城镇的需求非常大,这是一个市场空白,需要开发。”构建中医药文化型小城镇,不失为开发方法之一。

2、中医药文化产业有利于发展小城镇精神文化

小城镇建设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但作为一种人居环境,也必然需要自己的精神文化,否则,单纯经济活跃的小城镇,只会是个产业园而已。现代社会,文化环境成为影响人们判断是否宜居的一个重要权重。

中医药学广泛地汲取古代的各种思想学派和文化成果,将儒家、道家、释家等养心修身、净心调息、保全性命、和谐调适等养生修行理念都融会在医学体系之中,还融汇了天文、历法、地理、哲学等多学科知识。以中医药文化产业作为小城镇的引导实业,客观上可以提示人们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从养生的角度接受传统文化的理念。如前所述,中医药文化体系有多元的产业开发价值,可以构建一座中医药文化型小城镇,在局部地域规划一组中医药文化产业,开设医疗、康复、亚健康调理、情志调适、药膳、药浴、中药材生产种植、中草药庭院种植品种培育、中药饮片加工、中医药文化传媒、中医药文化旅游休闲度假等等,城区绿化乃至社区绿地,也选择具有药用价值的乔木、灌木、草本等,并在相应的宣传墙辅以对应的性味、药用方法介绍,打造一种衣食住行都有中医药文化指导的宜居小城镇。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将中医药文化元素器物化,变得可视、可触、可及,应用中医药道法自然规律、药用自然资源的理念和方法,引导居民增强保健意识,学习保健方法,将调适身体和爱护家园变成一种自然习惯,久而久之,中医理法方药所蕴含的哲理和多学科知识将成为小城镇的主流文化。而且这种模式在各地都可用。一是人人都需要医疗保健,二是中医药文化历经两千多年生生不息的发展,整体上可以看作由众多个性化的地域文化集合而成,如山东阿胶、宁夏枸杞、北京同仁堂、浙江胡庆余堂。而且这种地域性是可以流动或可以移植的。比如有医圣美誉的张仲景,其原籍为河南南阳,南阳市建有医圣祠堂;据说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早在清代湖南长沙就有纪念张仲景的张公祠,1947年长沙中医界捐资重建后命名为仲景堂,这些都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符号。中医药文化集包容性与开放性于一体,如果开发中医药文化产业来引导小城镇建设,既可以多元开发而具有个性,又可以多地呼应,集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普及应用,让中医药学这把“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更多地发挥开启功能,使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小城镇建设共生共荣。 四、发展中医药文化型小城镇的积极意义

1、建设中医药文化型小城镇是促进健康产业发展的良好途径

中医药文化来源篇(10)

目前,学者们对中医药健康旅游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国外多从中医药健康和旅游两个层面解释,国内也有学者从横、纵向对中医药健康旅游进行释义。那么总的来说,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人力资源就是充分运用中医药健康知识技能和旅游职业技能从事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的人员总和。中医药健康旅游人力资源具备一般人力资源的特点,也有独特之处,需要掌握中医药知识和方法来提供顾客健康旅游方案。据《江西统计年鉴2014》了解,2013年的旅游总收入为1896.06亿元,近两年增速均超20%,中医药健康旅游人力资源建设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进一步提高中医药健康旅游业发展、提高卫生经济效益和人群休闲需求质量。

一、有利于落实宏观方针政策

《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2015-2020年)》指出:“利用中医药文化元素突出的中医医疗机构、中药企业、名胜古迹、博物馆、中华老字号名店以及中药材种植基地、药用植物园、药膳食疗馆等资源,开发中医药特色旅游路线,打造中医药健康旅游品牌。”江西省在《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旅游强省建设的意见》中提出积极发展医疗养生旅游。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人力资源作为中医药健康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南昌市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人力资源的建设,对于促进南昌市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的创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提高南昌市旅游经济发展有很大作用,有利于落实宏观方针政策。

二、有利于深入发展以中医药为特色的健康旅游

南昌市政府也在去年提出要创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而南昌市还未充分发挥全市中医药文化与健康养生资源丰富的优势,挖掘整理与继承创新优秀的中医药文化与技能,用文化来传播,用技能来传承。其次,中医药健康旅游作为医疗与旅游的特色组成部分,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特别是综合利用程度不高,缺乏鲜明的特色,未带动南昌经济的发展以及其他产业的发展,南昌市的健康旅游基本停留在风景旅游的层面,令游客难以体验到传统中医药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和传统医疗服务的显著优势。这对于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人力资源队伍的中医药知识无疑是更高的要求,加强南昌市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人力资源的建设,有助于充分发挥优秀中医药技术的优势,体现中医药服务的附加价值,获取中医药健康旅游收益的最大化,有利于深入发展以中医药为特色的健康旅游。

三、有利于培育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人力资源队伍

引进市场机制与完善专业队伍人员培训。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中医药健康旅游的相关支撑行业,医疗服务、养生康复服务、文化贸易服务,南昌市政府也强调充分依托江西中医药大学、江中药谷,整合湾里旅游资源,提高和增强全市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的特色和品质,促进中医药与旅游两大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培育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专门人才、相关人才、复合型人才,引导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科学又有序发展,做好品牌效应。加强南昌市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人力资源的建设,有助于健全南昌市的中医药与旅游院校教育、职业教育制度,规范市场从业秩序与提高市场认可度,完善专业队伍和社会人员的职业技能鉴定与培训体系,有利于培育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人力资源队伍。

四、有利于提供人民群众所需的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

人民群众的健康理念不断提升,在旅游时对中医药健康服务的需求也随之增加,生活中常见的针灸推拿、中药温泉、药膳药茶、太极健身等传统中医药服务处处可见。对中药材资源的需求、对休闲养生环境的需求同样很大,而提供这些服务都需要一批专业知识的人力资源,加强南昌市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人力资源的建设,有助于形成一批与中药科技农业、名贵中药材种植、健康休闲旅游结合的养生和旅游基地,开发丰富的中医药特色旅游商品,有利于提供人民群众所需的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

五、结语

推动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人力资源的建设是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基础。一方面,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优化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统筹规划。联合卫生计生委和旅游发展机构研究出台有利于中医药健康旅游人力资源发展的优惠政策,建立中医药服务机构与旅游机构的协调合作人力资源机制。另一方面,立足质量根本,搭建优秀人力资源队伍,做好宣传推广包装。构建包含中医药健康旅游的整体营销体系,定期举办高端论坛挖掘潜在的人力资源,做大品牌效应,扩充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人力资源队伍。

上一篇: 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 下一篇: 当前经济金融形势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