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网络建设汇总十篇

时间:2024-02-08 14:53:50

社区教育网络建设

篇(1)

中图分类号:TP311.52

近年来,社区居民的流动频率和规模同比上升,居民的自主性、多元性、流动性、分散性明显增强,思想活跃。同时,随着移动技术紧密结合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移动互联网在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基于移动互联网安全社区宣传教育平台建设的现实意义

2013年7月1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了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指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较2012年底增加约4379万人,发展速度迅猛。移动互联网在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区应坚持与时俱进抓安建,加大对信息化、新技术的关注和调研力度,及时引入新理念、新方法,全力打造一款手机应用平台,将现代移动互联网络信息技术引入街道安建管理,通过推进安建信息化工作,扩大安建的宣传教育舞台和辐射范围。同时,紧紧围绕社会管理创新,坚持贴近社区、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方针,以辖区社会单位和人民群众的实际安全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利用移动互联网新技术整合社会资源,创新安全社区管理的方法和途径,以街道(社区)安建创新引领社会管理的创新。

2 基于移动互联网安全社区宣传教育平台可行性分析

2.1 媒介优越性。相对于纸媒、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插上移动互联翅膀的手机应用这一新传媒不仅克服了排版印刷、摄录编排等繁琐程序,大大缩短了信息时间,显得更为灵活便捷、及时性突出、传播性强,而且数字化的信息无线推送与更新,规避了纸张等耗材的消耗与浪费,更为低碳环保,顺应了新时期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要求。因此,充分借助智能移动设备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搭建安建各促进项目组织及互助共建者间的联系和社区自治的畅通及快捷渠道,提升安全社区的建设水平和实时宣传教育能力。

2.2 客观需求性。近年来,社区居民的流动频率和规模同比上升,居民的自主性、多元性、流动性、分散性明显增强,思想更加活跃,同时“朝往暮归”的生活模式成为广大中青年群体参加安全社区建设、参与社区自治服务管理的瓶颈。这类群体迫切需要一个移动应用平台来帮助其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满足其对移动互的诉求。运用移动信息化技术,借助广播式移动感知工具,在安建组织和居民之间建立能突破时空限制、方便快捷的联系通道和工作平台是破解社区居民参与局限性难题、提升安建信息化建设水平的重要趋势,同时也是推动安全社区服务管理创新的有效手段。

2.3 管理模式革新。移动互联信息化技术可以完善各种信息的采集模式、共享机制、决策支持,很巧妙的克服上述弊端。将移动信息化技术落实于安全社区管理是适应信息化发展趋势、实现动态条件下社会管理、提升社会管理效能的有效手段。可以实现“科技化、人性化、精细化”的安全社区宣传、服务与管理,让广大居民享受“均等、高效、健康、安全”的安全服务、社区服务及志愿服务。

2.4 顺应变革性。移动信息化技术落实于安全社区管理及社会服务管理是适应信息化发展趋势、推进人性化、精确化、规范化管理,全面提升安建促进项目组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提高安建的科学化水平,顺应形势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

2.5 目标可实现性。安全社区手机应用服务软件,是基于移动终端为载体,提供基于Android\IOS\Windows手机系统的服务平台,使用GPRS\WCDMA等无线网络与服务器进行连接,建立起一套可移动化的无线安建APP系统。其功能定位、内容涵盖等完全自主设计,并且前期微博、微信、微群“三微一体”安全社区平台聚合问题的解决奠定了技术基础,所以通过较低的制作成本投入便可达到覆盖社区所有人员及社会组织的安全社区教育宣传平台。

3 手机安建应用软件宣传教育平台的主要功能构思

3.1 设计便捷的安建服务功能窗口。安建应用软件应全面展示辖区内安建促进项目和服务信息,涵盖了安全社区诞生背景、创建理念、社区安全促进组织以及社区安全促进项目等。辖区居民可以通过自助查询,与相关部门文字、图片、语音、视频交流等方式获取各类安全社区服务信息,大大提高了服务效率,提升了服务。

3.2 拥有畅通的安建互动渠道。街道高度重视移动互联网络环境下民意征集和民意诉求,手机应用软件可设立留言板块,通过移动互联网络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接受监督、解决问题,拓展密切联系群众的新途径,以即时、便捷、高效的安建良性互动平台解决好广大居民群众的迫切诉求。

3.3 构建特色社区自治平台。构建手机应用软件,志愿服务与安全社区建设相结合,搭建居民、社会组织参与安全社区管理的智慧网格管理平台,提供动态的网格选取模式及动态的项目管理方式,每个群众个体都可以自主申请成为所选区域的网格长或网格管理员,利用智能手机图、文、音、影等多媒体手段,及时准确地上报空间环境、安全稳定、网情舆情等社区管理问题,并进行相关模块问题的处理。

3.4 形成全面的安建教育宣传阵地。利用手机应用软件这一灵活便捷的移动网络平台,全面发挥移动互联新媒体的教育宣传作用,公开安全社区活动信息、实时工作动态、展示街道建设成果等。用户通过手机等智能终端可在第一时间查询安建项目组各项活动,了解项目开展目的、查看工作动态,知晓工作成果,提升辖区居民和社会组织对街道安建工作的知晓率与认同意识。

4 手机安建应用软件宣传教育平台功能评价

4.1 满足民生需求。安建手机应用软件平台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及时获取各类安全促进项目开展情况,满足居民日益提高的社区安全需求,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提升了群众对街道安全社区持续建设的满意度和信赖感。

4.2 拓展安建工作。安建手机应用软件平台提升了安建组织的信息化建设水平;搭建了面向辖区所有社会组织及居民特别是“朝往暮归”中青年群体的沟通及教育宣传平台;加强了安建组织与社会组织及居民的互动交流,居民及社会组织可以通过手机反映问题、表达诉求、谏言献策、监督检举等,并得到及时的针对性的回馈和解答。

4.3 培育社区文化。素不相识的社区居民尤其是中青年群体通过手机应用平台自发地组织参与到老年人安全、精残智障安全、居家安全等各类安全促进项目互助活动,在公益活动中彼此建立起友谊,培养志同道合的公益梦想,传递公益正能量。提倡志愿服务、互助交友,促进安全社区邻里文化建设。

4.4 助推社区自治管理。安建软件平台的推广和应用,能使居民自主、自助式的成为网络管理员或监督员,利用移动智能终端参与社区自治管理,破解时间与空间的束缚,扩大参与管理主体覆盖面,调动社区居民自主积极性,手机平台用户参与程度将影响以自主理念为导向的社区管理方式形成,助推社区自治管理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1-0015-04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为社区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在信息网络时代,信息将成为重要的执政资源。信息的海量、开放、多元和网络化互动传播,以及信息消费的平民化、大众化,使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推进社区教育的信息化成为较为便利的事情。特别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全国电大系统已经拥有了较为完善的教学网络体系和足量的教学资源,初步构建了一个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相应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全国性的网络社区教育平台,多种途径积极推进社区教育信息化,这对于大力推进社区教育,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提升居民整体素质,建设学习型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推进社区教育的信息化。

一、建设好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网络体系,完善社区教育网络学习平台

1.组建好社区教育队伍,实施信息化管理

目前不少地方开始推行的社区教育机构是以电大牵头,一般是依托市级电大建立社区大学,县级建立社区学院,街道建立社区学校,居委会建立教学点,成立相应的领导组织机构。关于组建好县区、街道、居委会三级社区教育领导和运行机构,目前相关论文论述甚多。笔者认为要在此基础上,建立社区教育领导机构、运行机构和专兼职教师及志愿者人才库,对学员和助学人员(辅导员、管理员、技术员等)建立专门的电子档案,建立其教学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并实行信息化管理。

2.加快社区教育网站建设

社区教育传播平台包括:互联网络、空中传播媒介和社区教育组织体系。本文着重谈谈以互联网(广域网、城域网)为主干的社区教育网络平台。

网站建设是社区教育信息化的先导工程,是推进社区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和促进全民终身学习的重要抓手和学习主阵地。网站建设要突出“以人为本,图文并茂,注重应用”的原则,使市民对社区教育情况一目了然,学习、查阅、运用非常方便。[1]各县区社区学院要建立专司社区教育的门户网站。街道社区学校和居委会教学点可建立学习主页,链接国家、省、市网站的学习平台,同时作为展示社区教育风采的窗口、上传学习资源的终端、互动学习的平台和社区论坛。各级门户网站均可统一命名为全民终身学习网。给学员发放终身学习卡,统一编排终身学习账号。这种学习卡可采用“一卡通”式,集信息化、现代化、系统化为一体,在全国各地的终身学习网络平台上均可进入学习。

3.健全社区教育网络平台

在国家级层面上,以中央电大为龙头,以各省级电大为基本执行单位,以中央电大和省级电大的现有门户网站和学习平台为基础,迅速建立国家和省级层面的社区教育网络学习平台与学习资源库。由中央电大牵头搭建框架平台,省级学习平台一般由省级电大依据中央电大的统一规划建立,各地市以社区大学、电大分校为主建立分支平台,社区学院、社区教育中心和社区学校链接入分支平台。同时建立资源研发人员、助学人员和网站编辑队伍。县区社区教育助学、编辑人员同时负责学员学习资源初审、编辑和上传进地市分支平台。互联网学习平台与卫星电视及数字网络电视终端平台相联系,形成一个辐射全区的社区教育学习网络,并形成一个国家级的社区教育品牌。

4.建设好网上学习型社区,多方面促使学员持续学习和完成学习目标

社区教育网络平台体系中应该包括一个好的网上学习型社区。这个网上学习型社区提供的前台服务应包括:学习课堂、教师园地、学科论坛、资料中心、聊天室和工具箱等。后台服务包括有:权限管理、用户管理、论坛管理、资料管理、学习进度监测程序、学习成绩管理等。还应具有导入功能模块,可以完成格式转换和导入数据库的功能等。

系统设计者要考虑通过协作化的集体学习,使学员个体长期学习不至于感到“孤独”,有归属感,同时技术研发人员要充分运用“社区情感”使虚拟社区真正成为社区成员共同依恋的“心灵家园”。通过团队凝聚力和适当的“激励机制”鼓励学习者,发挥团队的协作精神来保证学员的持续学习和完成学习目标。[2]

5.建立简便高效的教学系统、考核系统、教务管理和资源研发整合系统

通过本系统建立一个完整的教学、管理、考核和资源研发架构,保证教学、考核、管理和资源研发的顺利进行,其模式如图所示。[3]

二、整合、开发社区教育的信息化学习资源,建立具备足量学习素材的网络社区教育学习资源库

1.社区教育的基础性资源

现代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电视电信技术为社区教育的信息化插上了强有力的翅膀。社区教育推进十几年来,国内外的社区教育学习资源、学习课程和素材的积累,使得社区教育资源的信息化整合有了初步的基础。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类:

(1)满足成人学习(职前、职后教育和就业培训)的短期职业技术培训资源;

(2)成人学历教育资源;

(3)青少年思想道德法制教育资源;

(4)文化、艺术、娱乐教育资源;

(5)身心保健及休闲学用资源;

(6)其他生活百科性质的学习资源。

笔者认为:应当以电大系统的学习平台为主干,以上述内容为基础,以国内外各高校、学术与图书情报机构的相关信息化教育资源为重要上源,迅速整合、开发、补充、完善社区教育资源。至于协调统筹的问题,中央层面由国务院主管领导负责统筹,教育、财政、民政、文化、卫生、广电、新闻出版以及各主要高校参加(可与创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城市领导机构等合署办公),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教育部门具体负责运行。地方可比较中央层面,由党政主管领导负责,上述相关部门参加,教育部门具体运行。

考虑到中国的实际,目前具体实施部门可率先整合互联网上的免费资源,包括收费资源,开发成课程素材、课件、题库、教案库及阅读参考资料,以供我们的社区学员学习和运用。

当然,这个过程将持续一个较长时期。在此之前,我们的学员与助学人员如能熟练查阅、学习和利用上述资源,将为自己的学习提供极大便利。

2.可供开发的网络图书、报刊及网站数字化资源

包括免费资源与收费资源。

(1)免费资源

1)网站资源

目前,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政府网以及新浪、搜狐、网易、百度、腾讯等门户网站许多资源是免费的,如时政、新闻、经济、法律、政府信息及部分基础教育资源,像人民网“文体”频道的“资料”,新华网“科教”频道的“资料”,中国政府网的“法律法规”,百度的“百科”、“词典”,以及腾讯“搜搜问问”。另外,互动百科、维基百科等都有很好的免费资源。除此以外,不少网址之家等提供的分类Web链接也是免费的。

2)图书资源

可供在线阅读和下载的免费图书主要是经典名著,不存在版权问题,如“国学网”、“国学导航网”等。一些依靠点击率和广告运营的文学读书类网站,也提供免费阅读下载。

3)报刊资源

目前全国各地出版的报纸均有网络PDF版提供阅读,同时提供链接的相关内容html页面,可阅读复制。作为期刊,目前普及类、时政类、一般资料性期刊读物资源是免费的。

(2)收费资源

1)图书资源

目前国内起步早,做得大的是超星数字图书馆(省略),除部分免费的外,多为收费。北京图书馆、中山图书馆等都建立了网络数字图书库或电子出版物书库。其中国家数字图书馆的“工具书在线(nlc.省略 )”,包括方正阿帕比中国工具书资源全文数据库、中国工具书集锦在线(清华同方知网)、中国大百科全书、商务印书馆工具书在线、方正阿帕比中国年鉴资源全文数据库等,有免费资源,也有收费资源。这些数据库都是很权威且专业的高级数据库,都设有便于检索、查阅、下载学习的支持系统。此外还有国学网(省略/)、IEEE/IEE全文数据库等。

建议由中央电大牵头的资源整合建设部门,以政府公益项目的性质与他们洽谈购买其资源,由于是长期批量购买,价格应该是很优惠的。

2)报刊资源

学术性、原创性的报刊资源是收费的。目前国内有名的有中国期刊网(省略)、万方数据(ln.省略/)、龙源期刊网(省略/)、维普资讯(oldweb.省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数据库(省略/,国内规模较大、影响较深的社会科学专题文献数据库)、人民日报的“人民数据库”(我国最大的权威党政时政数据平台)等,都是较权威、较全面、具有海量数据的资源库,是很有学习、研究、参考价值的资源库。

不少大学建立的网络教育学院,如“网上人大”、华东师大网络教育学院等,也是很好的社区教育资源分库,可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合作。

三、加强对社区学员进行信息技术和信息素养的培训,全面提高学员的学习信息化水平

1.对学员分门别类进行计算机技术培训

建议可设立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三个层次。初级班主要面向年龄偏大以及主要从事非文教科研行业人群,中级班为从事文教科研行业人群及青少年爱好者,高级班则主要为年轻的从事文教科研以及对网络信息技术有较高需求者。初级班培训不收费,中级班、高级班酌情收费。

2.加强网络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培训

要教会学员掌握网络基础知识与访问网上资源的基本技能,如浏览器、阅读器、播放器、搜索引擎、下载工具、音视频文件编辑及其他网络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积极引导学员学会上网学习、学会进入各类辅助网络学习的平台和研讨网络社区。还要指导学员学会利用前述网络的免费资源与收费资源,以帮助社区学员学习和运用。海量的学习资源将为学员学习提供充分的遴选机会和足量素材。这也是对学员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3.举行计算机操作与网络学习能力竞赛活动

主要是促使学员们迅速掌握运用电脑上网学习、完成作业以及交流讨论和创制上传作品的能力,包括网络资源的初步整合能力。目前主要是看作业、帖子及其他网页作品的数量与质量。

4.帮助学员建立公共空间

建议每个学员要建立博客,进入相关博客群,创建微博或QQ空间主页。社区学校要建立学习QQ群,社区学院和大学建立专门的学习门户网站,注册群博客,开辟专门的社区论坛,加强教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的教学研讨与互动,促使教学相长与学员之间的比学赶帮活动,全面推动学习的信息化水平。

四、完善社区教育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区教育机构和社区居民的电脑和互联网普及率

社区教育机构要求100%接入互联网,网络电视的接入率逐步达到一定比例。电脑拥有率按直属学员数量,社区大学要求达20%比例,社区学院达15%比例,社区学校和教学点达10%的比例。经济发达地区可达更高一点的比例。

社区的电脑拥有率和互联网接入率要求达到一定比例,发达地区可达更高一些的比例。网络电视的接入要达到一定比例。

五、定期展示社区学员网络学习优秀作业成果,积极开展学员学习作品评优和“网络学习明星学员”、“网络学习明星教师”评选活动

博客、微博、拍客、播客、空间平台及社区论坛等在辅助市民学习、展示学习成果、共享交流思想、提高公民素养、建设公民社会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推进社区教育信息化的角度出发,目前可开展下列项目的评选活动:

(1)学员学习优秀作业;

(2)优秀博客、日志、帖子或学习主页;

(3)优秀学习资源,学员积累的具有一定学习推广价值的资料;

(4)优秀图片(拍客),主要是学员书法、摄影、美术、健身、文艺以及参加社区各类公益活动的图片展示;

(5)优秀视频(拍客、播客),展示学员在文艺、体育、卫生、保健、园艺、生活百科以及其他职业技能操作、才艺展示等方面的自创短片和各类有分享价值的自拍视频。

(6)优秀博客群与优秀社区论坛

评选本项目的博客群及论坛内要求没有违法言论,论坛人员发帖多为讨论学习,推进社区教育,关心国内外时事,倡导进步公益活动,质量高、人气旺、反响较好的。

前述各项的评选标准一般从思想境界、内容质量、设计艺术和推广价值、人气指数等方面进行评价。至于评选方式,一般可以社区学院作为基本组织单位,由本区学员、区外学员和专家评委进行评定,其中前二者进行网上投票,后者进行网下评定。比例按30%、20%、50%的权值计入总评分。

(7)网络学习明星学员

综合学员网上学习情况,参考其社区贡献、声誉等方面进行评选。评选方式同前6项。评选为学习明星的,前述6项至少应有2项是优秀,其他如通过网络学习获得的职业技能证书、专项培训证书和学历证书均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参评学员必须将上述证书的真实有效材料传至网上供社区学员评选,原始材料交专家评委组评审。

(8)网络学习明星家庭、明星社区和明星企业

参考上述做法可开展网络学习明星家庭、明星社区、明星企业的评选活动。评选为网络学习明星家庭、明星社区和明星企业的,其学习明星应该占一定的比例,前7项评优的应占较高的比例。

(9)网络学习明星教师

对从事网络社区教育成绩突出的管理员、辅导员和技术员等助学人员,可参照上述方式进行评选。

以上评优活动项目,经过网上与专家评委组评定后由社区学院终评后公示,由本区社教领导机构或政府部门进行表彰奖励,学院网站展示,并按一定比例向地市和省级社区教育机构推荐评优。每2年进行1次,其中7、8和9项评选标准适当从严。

推进网络社区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限于学识与篇幅,本文论述难免失之肤浅,仅期望有抛砖引玉之效。?筅

参考文献:

篇(3)

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体制转换,职工“单位人”向“社区人”转变,全社会已向学习型社会转移和网络环境基本普及的背景下,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理想途径之一,它能适应每一个团体、每一个个人具体的和根本的目标,在各个教育水平上,塑造人的全面发展,以适应进步、变革的生活。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模块化的建构,在形成农村居民终身教育体系的基础之上,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所谓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模块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网络环境,围绕农村社区教育的主题,组织相关内容,整合社区教育资源,并对社区教育内容进行细化、分层、分类,加强社区教育工作之间的链接,最终实现农村社区教育工作的综合化。它的设计原则就是通盘考虑,整体设计,以主体来组织内容的模块。它由相对独立的几部分内容模块组成,同时通过几部分内容模块的分别实施来达到模块化,进而实现农村社区教育工作的最大有效性和最终目标。以下就构建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工作模块化的方式作出探讨。

一、建构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模块化

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的整体思路应该是:政府领导统筹,学院主抓培训,成教指导管理,社区整合协调,群众参与推动,网络基地共建,教育资源共享,教育需求导向,全员全面全程。因此,建立合理的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工作模块,是推进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工作良好运行的重要举措。县长、教育局局长要亲自带头,亲历亲行,要建好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三大模块:一是县府—教育局—乡镇—村为主的行政管理模块,负责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工作政策制定和经费保障,并对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进行全面的部署;二是市社区大学—县社区学院—乡镇社区教育中心—乡镇成校—村校为主的培训管理模块,全面负责社区教育工作的具体实施;三是建立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计划与管理制度模块,各个管理模块必须制订完善的社区教育规范的实施计划和管理规章。如:制订《专项技能培训实施计划》《科技农业培训实施计划》《乡镇企业职工“双证制”培训计划》等培训计划和《培训管理制度》《学籍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文书档案建立、保管、制度》《工作人员考核制度》《奖惩制度》《院务公开制度》《居民培训卡制度》《考勤点名制度》等管理制度,使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这样由行政管理模块、培训管理模块、计划制度模块等构建成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模块化,可以使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工作科学、有序、高效地开展。

二、建构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师资队伍模块化

农村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要革新理念,大胆探索,积极实施“能人培训”工程,力求培养选拔出一大批致富能力强、带富能力强、服务能力强、创新能力强、专业技能强的“五强”型专兼职教师队伍,为全县农村社区教育工作提供强劲的和丰富的人才资源。而构建农村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模块化是实现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工作目标的有效措施。成功的做法主要有:一是构建人才内选模块。社区学院要制定培训教师任职条件,选拔具有专业性、技能性、责任性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担任辅导培训教师。二是构建人才外聘模块。在实际的工作中,争取让有经验的县部、委、办、局的技术人员,企事业单位的技术人才,乡镇村的技能人才,科技致富能手、务工经商、企业经营主等担任兼职教师。三是构建人才回聘模块。应当积极聘请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有一技之长的复退军人,高等院校有技能的相关专业教师,虽是本地但在外地有一技之长、发财致富的“能人”任客座教师。通过上述的人才内选、外聘、回聘三个模块,形成农村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模块化。

三、建构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内容模块化

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在教育的内容上要突出针对性、实效性,应按照“分类指导、按需培训”和“面向全员,兼顾精英,突出农村”的原则,针对农村不同类型的社区居民,展开不同内容的培训,以增强培训的效果。此外,社区学院和乡镇成校在开展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具体工作时,可根据居民报名参加的培训内容,采用下列五种模块实施:一是分线培训模块,即把企业、科技农业、商业、管理类四条线实行分工培训;二是分项目培训模块,即把分专业培训、管理培训、科技培训、技能培训、服务业培训等分类型、分层次组织培训,增强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三是理念培训模块,即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对社区居民进行思想素质教育,就业形势教育,发财致富理念教育,政策法规、文明礼仪、八荣八耻、安全等教育;四是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培训模块,即对社区居民进行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业精于勤、忠于职守、爱岗敬业、艰苦创业等一系列的教育,促使社区居民提高自身素质。通过上述的分线培训、分项目培训、理念培训、职业道德培训模块,构建成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内容模块化,促使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工作有目标、有计划、深层次地开展。

四、构建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方式模块化

社区教育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开展有效的教育培训活动。具体来说,社区教育应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创新社区教育方式,并结合不同类型的需求,着重探索以下三种社区教育模块。

1.技能型社区教育模块

指根据乡镇经济特色,依托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和成人教育学校、村校,以开展农民素质培训和职工技能培训为重点,探索技能型社区教育模块。一是根据农村实用人才需求,积极鼓励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的农村有志青年参与进修,依托电大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学历教育,提高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后备人才的素质;二是各社区教育中心要积极围绕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在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富余劳动力上加大力度,积极开展“百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农民实用技术和“双证制”教育培训、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失地农民培训;三是积极开展乡镇企业职工“双证制”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农函大”培训、外来务工人群各项培训。应努力做到内容多样,时间超前,对象广泛。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确保乡镇工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保障农村城市化进程中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构建起集学历证书、绿色证书、技能证书培训于一体的培训模块。

2.学习型社区教育模块

指根据城乡居民文化生活需要,以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为重点,探索学习型社区教育模块。一是加强与县公安局、财政局、环境保护局、县妇联、县总工会、县机关工委等单位的联系,开展会计上岗证,电算化会计、单证员,建筑业、矿山四大员,旅馆从业人员,美容美发从业人员,危险品货物运输员,浴室服务人员,酒店服务业人员,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普通话、旅游从业人员,废旧物品协会业主,再就业人员等行业型学习培训;二是专项开展心理健康、老年养生保健、孕妇保健、文明礼仪、文化娱乐、生活休闲、国家时政等休闲型学习培训;三是各社区教育中心要积极争取社会各行各业的支持,充分利用热心社区教育的单位和成员单位的各类资源,如文化馆、图书馆、大剧院、电影院、青少年宫、健身中心等,积极开展各类文明修身,文化培训,娱乐修身、健身等活动型学习培训。通过各类型学习培训的开展,把“学习型组织”活动作为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各乡镇要评选出典型的学习型社区、学习型村镇、学习型家庭、学习型企业,通过开展活动,加大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的力度,探索具有针对性、吸引力的学习型社区教育模块。

3.整合资源型社区教育模块

指开展社区教育要构建多元化的社区教育形式,应依托县社区学院网站,建立和整合丰富的网络资源,满足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做法:一是访问教育网站。县社区学院网站要具有资源功能、办班报名功能、作业提交功能、教育博客功能、在线交流功能、远程视频功能、教育科研功能、教学资源库功能等,便于社区居民自主上网学习,必要时也可以相对集中上网学习。二是利用局域网上的资源库。县社区教育网站应设置“视频点播”“教育博客”,建立各种专项技能培训资源库、培训管理库,开设电子图书馆,远程教育研究(包括研究文献、学术活动、专业理论、专项技能、课题研究等),公告信息栏(日常工作的通知、以上各资料库新内容的介绍)等,为社区居民直接利用局域网上的资源提供便利。三是利用双向视频系统。应积极利用各乡镇政府、村及中、小学开通的双向视频系统这一平台来开展县内社区居民远程培训。可利用双向视频进行技能培训交流,把双向视频运用到各种培训活动中。四是采购或印刷文字资料。指把各种行业培训、技能培训等编印成小册子,送发给参训人员,为参训人员提供书面学习资料。

综上所述,即通过技能型社区教育模块、学习型社区教育模块、资源整合型社区教育模块的构建,实现农村社区教育方式模块化。

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工作是一项错综复杂的工作,也是一项必须深入仔细的工作。让我们创新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手段和培训手段,与时俱进,致力构建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工作新模块,实践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工作的模块化。让我们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认真落实党中央提出的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号召,构建农村居民终身教育体系,提高农村居民素质,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4)

在我国,社区教育工作一直被作为民生建设的重要工作。

教育部早在2004年下发的《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高度上,充分认识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积极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党的十七大又做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明确提出教育事业要在新的起点实现新发展和新跨越。党的十七大报告还提出,要建立以实现终身教育制度和学习化社会为主要标志的区域现代化教育体系,要“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要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实施以信息技术为主体的社区网络教育顺应时代的呼唤而产生,成为一种新型社区教育形式。将社区教育和远程教育有机结合,既是教育手段和路径的组合与搭配,又是各类教育资源的整合与优化,社区教育和远程教育的有机结合必将为形成学习型社会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两者结合而成的社区网络教育体系的构建做些探讨。

一、社区网络教育体系构建的总体构想

社区网络教育教学管理系统是社区居民的学习平台,因此它是社区网络教育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这就需要根据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来对社区网络教育教学管理系统进行设计。具体而言,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如下重要因素:

一是要考虑到社区居民年龄、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格特征、原有知识水平、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态度上的差异而产生的对新知识接受能力上的区别。

二是由于社区网络教育构建中的一切活动都在网上进行,彼此很少见面,因此应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者之间的交互水平,使他们能互相交流和探讨。

三是社区网络教育构建应以社区居民为主体,通过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方便的检索工具,主要采取个性化和协作化的自主学习模式,去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四是考虑到保证网络教学质量,需要对网络学习者的学习环节进行有效的过程监控和事后评价。这一要求决定了社区网络教育教学管理系统构建应具有以下主要功能:系统应允许教师、学生和一般用户在客户端通过Internet对系统数据库进行便捷快速的访问。同时,社区网络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在总体上应体现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主学习”理念,这就要确保社区居民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通过自我组织和自主选择的方式进行有效学习,并通过顺畅的交互机制不断获得信息反馈,从而能够有效监控自我学习活动的整个过程和最终结果。

二、社区网络教育体系的构建

社区网络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可以按照自主学习的三个阶段进行设计,分别是:学习的计划准备阶段、自主学习阶段和学习评价阶段,这三个阶段构成了社区居民自主学习的整个过程。第一,网络学习计划准备阶段的设计包括以下主要内容:帮助系统(操作演示、水平测试、学习帮助、课程导航)和课程导入(课程简介、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第二,网络自主学习阶段的设计包括以下主要内容:资源点播、在线学习(分设课程的章节导航学习和知识点导航学习)和教学互动平台(自动答疑、在线答疑、教师博客、学员博客、网上论坛);第三,网络学习结果评价阶段的设计包括以下内容:自主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和自主学习的总结性评价。鉴于社区网络教育教学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较多,限于篇幅,本文只针对该系统中具有代表性的几个模块进行详细分析。

1.网络学习计划准备阶段

由于社区居民的知识水平和文化层次不同,选择适合其需要的学习内容很重要。学习前的准备包括知识的准备和操作技能的准备。首先,在学习之前,学习者首先要熟练运用“帮助系统”中的“水平测试”功能,通过回答调查表中的问题,做到对自身的学习特长、学习能力和不足之处心中有数,同时还可以了解到今后学习活动中的各种利弊因素;其次,社区居民可通过认真浏览“课程导入”模块中的“课程内容介绍“功能,以此来确定自己学习目标、学习计划以及课程难度,从而能够使自己在今后的学习中有的放矢;再次,由于很多社区居民对网络知识不熟,可能会对网络学习环境产生距离感,由此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会遇到某些操作技术,这就需要学习者抽出空余时间,认真观看多媒体的“操作演示”,从而消除自身在具体操作上的陌生感。最后,查看“学习帮助”模块中会对学习者提供一些被普遍使用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这就需要学习者预先对此仔细研读,从而能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事半功倍。通过上述四个步骤,学习者就能够对自己今后的自主学习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提前预知,从而有助于为自己量身定做一个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并选择符合于自身的学习策略,从而为后续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2.网络学习阶段

网络学习阶段的设计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模块。

第一,构建“在线学习”模块。这一模块采用“学习――测试――再学习――再测试”的教学策略,其主要功能是要针对学习者的学习顺序来实现有效监控,对网络学习的随意性加以必要限制。这就要求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第一步是依据导航系统中对学习路径的提示来进行在线学习,系统会在学习者完成了阶段性学习后对学习者在本阶段的学习情况进行测试,并根据系统内设计的阶段性评价标准对学习者的测试结果做出分析和评价,并以此对学习者提供诸如“祝贺您,可以进行后续内容学习”“还没过关,建议重新学习前一知识点”“结束学习”等后续学习活动建议,学习者再根据系统的提示相应做出后续的学习行动。

系统会根据学习者的学习情况提出学习建议,使社区居民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将学习目标和自我学习行为进行比较,促进自我监控的发生,形成最适合于自己个性特点的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

学习者在学习内容之间进行大幅度跳跃性浏览是被禁止的,这就需要学习者按照所学课程的章节顺序或知识点的先后关系进行学习。对于一些已经具备一定知识水平的学习者而言,如果想对学习内容作出选择,首先就必须先进行水平测试,通过测试后才能进行符合自己目前学习水平的课程内容,尽管这一设计方式对于有一定知识水平的学习者而言显得略微麻烦,但系统的最终目的在于避免其学习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第二,章节导航模块。该模块采用目录树的呈现形式,每一章、每一节都通过目录树进行跳转,按照章节的顺序来对学习内容作出合理安排,这就能够使学习者可以对每个章节的内容一目了然,从而准确了解学习内容的关联,由此能够方便地确定目前自身在知识系统中处于什么位置,以便明确继续学习的方向。

第三,知识点导航模块。该模块采用导航菜单和浮动导航条相结合的形式来显示导航内容,是根据知识点特点来设计的导航系统。位于订单的导航菜单分别显示各章名称。学习者点击章名后,会相应弹出浮动知识点导航条,导航条中会明确地列出本章的所有知识点,目的在于能够使学习者按照知识点顺序进行学习。学习者学完当前知识点后,点击“后继知识点”按钮,就可以对即将学习的知识点进行一个大概的了解,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习者的求知欲,从而在今后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后续知识,同时还可有效避免自己在今后去学习一些不感兴趣或无实际用途的知识。

第四,网络自主学习过程中的互动设计。师生之间和学员之间在网络自主学习过程中开展及时有效的互动、交流与合作非常必要,有助于消除学习者学习中的孤独感和乏味感,同时还能培养良好的团队意识和提高相互间的合作意愿。总体而言,该模块的互动平台包括答疑、讨论、报告等项目,并采用论坛、博客、电子邮件等网络交流工具。以下分别从人机交互和人人交互这两个层面进行讨论。

第一,人机交互设计要做到灵活多样,随时帮助学习者答疑解惑是网络学习环境与网络学习者之间一项重要的交互活动,鉴于此,该模块提供在线答疑、自动答疑以及讨论答疑三种模式,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不同的答疑方式作出选择。其一,“在线答疑”模式能够实时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问;其二,如果教师无法对学习者的问题做出实时解答,学习者就可以求助“自动答疑”模块。具体而言,该模块对于某些特定知识点的讲解以及一些常见疑问的解答都会事先存储在一个答疑表里,学生通过“疑难”菜单提交问题,系统就能自动从答疑表中搜索相应的解答,并显示出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内容,从而确保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触类旁通;其三,讨论答疑。假如学习者提出的疑问所对应的答案经系统检索结果为空,或者学习者对系统提供答案不满意,就可点击“自动答疑”系统界面的“提交疑问”菜单,系统会相应地把这些疑问自动提交到“网上论坛”的“专题讨论区”,通过群策群力来解答学习者的疑问,使大家共同学习和提高。

第二,人人交互设计要体现个性化。“博客”是师生和学习者之间行之有效的网络交流平台,对于具体设计而言,学习者点击“互动平台”的“教师博客”就可进入到教师的博客空间。教师在博客里把有关网络课程学习的资源、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形成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的日志,以供学习者了解到实时更新和有价值的各类学习资讯。此外,博客还能够方便学习者通过留言的形式把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同教师进行情感交流,教师在回复学习者留言的同时,不仅能增强师生之间的感情,而且还能及时掌握学习者的学习情况。

3.网络学习结果评价阶段

该模块主要包括两大内容:一是对网络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过程性评价,二是对学习活动结束后总结性评价。由于社区教育教学过程具有非正规性和非强制性,因此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更加重视过程性评价。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要注重对自己学习效果进行经常性评价,以此明确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并根据相关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学习策略不断作出调整,强化对学习材料的掌握,获得最优的学习效果。本文结合社区实际情况,针对现有社区教育个性化欠缺、教学模式单一等特征,进行社区网络教育体系设计,目的在于满足不同社区居民对知识的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事实上,社区网络教育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本文的讨论只能作为一个设计框架,在今后还需要紧密结合社区居民对知识的持续需求,对社区网络教育体系的构建做出更加深入的研究。

篇(5)

作者简介:王国光(1975-),女,山东菏泽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副编审,天津大学教育学院2013级博士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朱经强(1964-),男,江西南昌人,江西税务干部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管理学理论。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高职院校校本质量评价标准建构研究”(编号:13YJC880064),主持人:王国光;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重点课题“高职教育质量标准研究――基于比较的视角”(编号:15ZD3LYB026),主持人:王国光。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27-0068-04

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新形势下,提高公民素质是时代的要求,而社区教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在开展社区教育工作中,要力求突破传统的服务功能和手段,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服务社区教育。

一、社区教育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必要性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影响、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和思维方式,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精彩,提高教学效率。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利用信息技术革新教育方式,把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引入到教学中,已经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就十分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她认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深刻的变革。”

社区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满足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终身学习需求,对于提高民族素质,意义重大。但是社区教育面临师资不足,学员难以集中等问题,所以在社区教育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时展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将信息技术和社区教育相结合,以信息资源作为基本内容,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信作为主要手段,可以更有效地实施和开展社区教育活动。

1.社区教育运用信息技术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需要。社会的发展决定了现代国民教育应该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并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应该贯穿人的一生,主张学校不应成为年轻人的专利是现代终身教育的基本理念。终身学习是保障人的生存、促进人的发展的根本手段。人生活在家庭、学校、职场和社区这些社会环境中,其中社区是居民生活、成长的场所,社区教育的效果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归属感。传统的社区教育通常要把社区居民集中在一起,在固定的时间、场所进行学习,居民的学习时间难以一致是制约社区教育的瓶颈。信息技术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采用崭新、灵活、系统、人性化的教学模式,为居民提供量多质优的学习资源[1]。网络资源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创设终身学习宽松自由的环境,居民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方式,自主自愿地选择学习内容,遇到疑难问题通过网络向其它社区的居民请教,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方式自由、方便;资源丰富;时间具有弹性。因此,社区教育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满足居民教育学习的需求,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做出重要贡献。

2.社区教育运用信息技术是满足其自身发展的需要。作为社区教育的一种新型工作方式,它为社区教育提供了良好、便捷、交互式的工作平台,营造了充满现代氛围的工作支撑环境。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社区教育,有利于宣传社区教育的理念、吸纳更多的教育资源、丰富社区教育的内容、改进社区教育的传统方式、营造社区教育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日常社区教育工作中,可以极大地节约人力物力、提高工作效率、优化社区教育管理,使社区教育活动规模更大、工作形式更灵活、服务功能更优质,更好地满足居民对于社区教育的需求[2]。

(二)可行性

自社区教育实验工作开始实施之时,国家就十分重视信息技术在社区教育中的运用。《教育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6号)指出“要积极创造条件,充分运用播放教学光盘、收视卫星电视教育节目、计算机网络教学等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使有条件的街道(乡镇)都能够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构筑起社区居民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平台。”

各地实验区意识到信息技术在开展社区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不失时机地推动此项工作,将其作为推进和深化社区教育,提高社区教育内涵和水平、加快社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和举措。北京西城区、大连西岗区、浙江萧山区,上海长宁区、徐汇区、静安区等都开展了运用信息技术发展社区教育的探索性工作。萧山区、徐汇区、闸北区作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分别开展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农村社区教育的研究》、《以信息化推动徐汇区社区教育的研究》、《建立闸北区社区教育网上工作平台》等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和效果,为其他区县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社区教育工作提供了借鉴。

二、信息技术在社区教育中的运用

目前,各地实验区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方式主要包括:

(一)建立社区教育网站

1.网站建设模式。各地实验区采取不同模式建立社区教育网站:一是由区(县)教育局主办,区(县)教育信息资源中心承担技术支持;二是由区(县)教委主办,区(县)建设学习型城区、区(县)研究会协办;三是由社区学院制作维护;四是并入职业教育网站,由市、区(县)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室主办;五是由区社区教育委员会办公室主管,区社区学院主办,专业公司承担技术支持[3]。

上述几种组织管理模式各有利弊:第一、二、五种方式能为网站建设提供人、财、物等保障,但网站的开发、管理、维护等一系列运行环节涉及众多的机构和部门,难以协调和沟通,影响网站的质量和持续发展;第三种模式是单打一,社区学院独立承担网站建设这一庞大系统工程,必定花费不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第四种并入其它相关领域的网站,社区教育网站自身不独立,而只是作为其中的二级、三级导航栏目,网站的规模和质量难以保证[4]。

2.网站栏目设置。就目前现有的社区教育网站来看,有综合型社区教育网和专一型社区教育网之分。网站的栏目设置也各有不同,反映了各自区域社区教育的实际和特点。

北京大兴社区教育网(http://)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综合型社区教育网,涵盖自学考试教育、青少年社区教育、电大教育、中专教育、社区进修、开放教育等栏目。沈阳和平社区教育网(http://)也是综合型的网站,包括政策法规、和平概况、社教动态、社区学院、学历教育、社区服务、未成年人教育、家长学校、社教研究等栏目。类似的还有上海浦东社区教育网(http://),包括社区之家、社区教育、社区生活、社区娱乐、网上办公等。这样的网站还有很多,尽管它们的栏目名称繁多,有的以教育类别命名,有的以教育对象命名,有的综合二者等等,但它们都有“社区教育”这一栏目,同时又包含更多其它栏目,呈现出综合型的特点。

北京朝阳社区教育网(http://)、上海闸北社区教育网(http://)和徐汇社区教育网(http://)都属于专一型的社区教育网站。朝阳社区教育网设有现代化新朝阳、市民学校、建设学习型城区研究会、社区课堂、政策法规、社区论坛等栏目。闸北社区教育网包括区级层面的主网和9个街道(镇)子网,主网的栏目有要闻集锦、文件汇编、队伍建设、研究探索、教育培训、特色介绍、生活百科、简报荟萃、成教协会、居民声音等,子网的栏目包括社区教育要闻、社区教育资源、社区学校、创建学习型组织、志愿者队伍、特色专题、特色介绍等。徐汇社区教育网设有新闻集锦、队伍建设、研究探索、教育活动、热点专题、终身教育、杂志等16个常规栏目。类似这样专一型的社区教育网站还有许多,其栏目设置五花八门、纷繁多样。尽管众多网站在栏目设置上风格不一、各有特色,但值得肯定的是,它们都是本区终身教育、社区教育工作的门户网站,通过展示全区社区教育的活动成果和为市民终身学习提供各类学习生活信息,成为了展示学习型社区建设的窗口和市民终身学习的网络平台[5]。

(二)开发社区教育教学资源

经过几年的发展,一些社区教育实验区、远程教育集团等机构率先探索和实践运用信息技术开发社区教育教学资源,为信息技术在社区教育中的运用开辟了一条新路。

1.社区教育教学资源的种类。我国《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将资源建设的范围界定为九种――媒体素材、题库、试卷素材、课件与网络课件、案例、文献资料、网络课程、资源目录索引、常见问题解答。目前,社区教育教学资源的范围主要有以下几类:

(1)媒体素材:包括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类素材五大类,是传播教学信息的基本材料;(2)课件与网络课件:包括网络版的课件和单机运行的课件。这些课件在标准浏览器中才能运行,通过网络教学环境可以被学员共享,单机运行的课件可以通过下载到本地计算机上运行。课件与网络课件对于介绍一个或几个知识点较有优势,通过它,可以实施相对完整的教学活动;(3)文献资料:包括社区教育的政策、法规、条例、规章制度以及对重大社区教育事件的记录、重要文章、书籍等,这些文献资料有助于社区居民了解社区、关注社区、参与社区教育;(4)资源目录索引:通过列出社区教育中的相关网络资源地址链接和非网络资源,帮助社区居民拓展学习内容,增进学习效果;(5)网络课程:包括各式各样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网络课程是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通过网络展现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它可以使社区教育教学活动极为方便地走进千家万户,解决了社区居民空闲时间不确定,难以集中学习的难题。

2.运用信息技术开发社区教育教学资源。社区教育教学资源中,图形(图像)类素材、音频类素材、视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课件与网络课件和网络课程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目前,这样的资源有的还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发挥了显著效应。

为增强数字化学习平台对市民学习的吸引力,应不断丰富数字化学习平台的教育资源,更好地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市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如大连市沙河口区通过数字网络平台共享的课程包括百余类,点击量已达到数十万;依托社区教育学院将各街道、社区及相关委办局的特色课程资源经过认真收集、整理,将课程进行细致分类,统一放置在沙河口区社区教育网站上。苏州昆山市建立了拥有2372门课程的“昆山市民学习在线”共享平台。目前,市民网上实名注册超过67万人,每年访问学习量超过45万人次。

(三)智能化管理社区教育工作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科学、规范、有效地管理社区教育工作成为许多实验区的做法。长沙市岳麓区投资40万元建设岳麓区社区教育管理平台,采取“一站式”模式,将社区教育综合管理、志愿者管理、短信群发、居民学习和论坛、视频会议等平台集成到岳麓社区教育网,同时还建立了基于社区教育网的“QQ群”、“博客圈子”、“学习圈子”等形式的网络学习型组织400多个,一网多群的网络格局正成为社区教育的高效数字平台。泉州市鲤城区一是依托社区学院(鲤城电大)信息网络,建立数字化社区(终身)教育学习平台;二是利用鲤城新闻网开通“鲤城区ITV公共学习频道”;三是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创办全民网络学习平台,联合网络传媒在网站上开设具有鲤城特色的教育频道。青岛市城阳区教体局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网络创办了城阳区网上家长学校,设有10余个栏目,提供现代家庭教育的新理念,帮助家长释疑解惑。

此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智能化管理社区教育工作,还包括社区教育信息、统计社区教育工作情况、交流和展示社区教育活动等方式。

三、发展与思考

目前社区教育还处于实验阶段,各地实验区在社区教育中运用信息技术处于极度不平衡的状态。所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社区教育工作,加强社区教育信息技术运用的探索与研究,任务长期而艰巨。

(一)加大投资,增购设备,建设硬件环境

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毋庸置疑。提高社会整合能力、满足社区居民多元的学习需求,提高社区教育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信息技术的优势。一些还没有开展此项工作的社区,应当提高认识,加大投资,增购设备,建设硬件环境,尽快启动这项工作。

(二)开发量多质优的信息化社区教育教学资源

虽然信息化的社区教育教学资源已经建设或正在建设,但应当看出建设状况不容乐观。已经建好的信息化资源中,存在不断丰富、继续完善的问题;正在建设的信息化资源,存在运行管理上的问题。而且这些资源,无论数量、质量和形式,与理想的信息化社区教育教学资源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对于现有的信息技术进行优化、整合、充实,丰富社区教育教学资源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的任务[6]。

(三)探索和构建新型社区教育教学模式

社区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要求科技含量高的教学条件和现代化的社区教育教学模式。因此,探索和构建新型的社区教育教学模式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课题。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条件下,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教学模式和基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模式,满足社区对于教育教学资源多样化的需要和居民多种学习方式的需要,变得现实而紧迫。

(四)推进终身教育现代信息平台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和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为搭建现代教育信息平台提供了物质保障和全新的发展空间。2006年6月,我国教育部高教司启动了“数字化学习港与终身学习社会的建设与示范”教改项目,其中比较典型的示范社区包括2007年建成的西安市碑林区、广州市海珠区数字化学习型社区。该项目是国家教育部启动的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公共服务体系,由各省广播电视大学牵头实施,面向社会大众提供数字化的终身学习环境。借此契机,有条件的实验区或相关机构应该将社区教育信息化融入该项目进行实施和推进,积极有效地利用互联网、卫星网,使全区社区教育院校、居村委办学点和企业培训中心等机构连接共享,建立相应管理体制,推进终身教育现代信息平台建设。

(五)加强社区教育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

通过社区教育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可以降低信息技术的成本,提升系统利用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此,可以考虑以下几点:制定社区教育信息技术的标准,使数据、服务、技术等指标的衡量有据可依;制定教育信息共享机制,使信息交换的内容、信息交换的流程和信息安全规则有制度保障;形成业务协同合作的制度,统一规划、统筹推进,通过不同部门的分工合作,努力实现传输网络、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的集群效益和网络效应。

参考文献:

[1]陈宇锋.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信息化[J].教育信息化,2005(4):59-61.

[2]周萃,戴心来.基于魔灯(Moodle)的信息化社区教育初探[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7(6):25-27.

[3]“数字化学习港”:让学习没有障碍[N].中国教育报,2007-06-07.

篇(6)

一、高校和谐社区文化影响因素分析

认清社区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才能正确的引领当前的和谐社区文化建设。本文认为,全球化背景下,当前高校社区文化建设方面的问题的影响因素可以从以下社区大学生主体、社区管理人员、社区环境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大学生自身身心特点。

当代大学生作为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的群体,其心理特征及年龄等因素的影响使他们与其他阶段的学生表现出明显的不同。他们好奇心极强,对一切新鲜事物感兴趣,同时,他们又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他们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敢于运用思想理论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敢于与国际上关系国家民族尊严的事件做抗争。在面对西方的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时,大学生由于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社会鉴别力等方面并未完全成熟,就容易孤立、片面地看问题,容易被社会思潮的一些内容所驾驭和利用,从而产生思想的混乱,做出冲动的社区行为。大学生群体自身发展的特殊性影响着和谐社区的构建。

(二)高校社区思政教育队伍。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要采取措施,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在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引导作用,社区教育者,如果不能很好地履行承担、组织、发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难以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就目前很多高校的教育模式来看,辅导员及思政课的教师处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前线,是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直接渠道。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队伍建设还不够完善,教育内容缺乏时代感,社区文化工作缺乏系统性。然而,就辅导员在社区的工作现状来看,当前高校社区辅导员队伍建设薄弱。多数社区辅导员及管理人员跟不上大学生的思想变化,对社区内存在的一些西方思潮关注较少。

(三)社会环境因素。

当前社会一部分人崇拜西方的文化、政治制度;喜欢过西方的节日;看西方的影视剧等。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盲目追求西方的生活方式,崇尚西方的民主政治甚至对一些西方的垃圾文化也是情有独钟。许多社区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不知不觉地认同并移植西方的生活模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习俗,西方的生活方式已经通过各种途径日益渗透到社区大学生的心里,得到社区大学生广泛的认可和赞同。

社区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不仅使之抛弃了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歪曲解误,没有学习到西方文化的精髓,只是专捡西方的垃圾文化,从而成为文化上和精神上的亡国奴。社会上以大众媒体为主要传播方式对西方文明制度和现代化发展进行大肆渲染的报道也潜移默化的影响了社区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网络信息以其高速、快捷的特点已经成为社区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有效工具,同时,也是他们了解世界、交流思想的重要窗口。网络媒体对西方的过度渲染也催化了崇拜西方的思想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形成和流行。比如西方发达国家在网上散播有关西方文明的先进性思想及利用游戏、影视等网络软件渗透其价值观念,利用大学生的弱点腐化他们的思想,造成了盲目崇拜西方的思想在社区大学生群体中的形成与流行。

二、高校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发展从理论到实际的最好诠释,它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动适应时代的最好体现??,本部分本文将利用受教育接受规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等原理从教育者、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四个方面探讨社区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一)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根据,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除了教育者的外在引导作用外,归跟到底是主体内在思想矛盾运动的结果。学术界普遍认为,“人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实践

转贴于论文联盟

的基础上,在客观外界条件的影响与主观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和主体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过程中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这个过程的表现形式就是“外部影响-主体通过活动和交往交往外部影响-思想矛盾运动-形成内部品德环境”的循环往复运动。显然,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主体的内在运动,外部环境的影响就不会发生,就不会有后期的内化的阶段。正如学者王礼湛所说的那样“任何理性教育,形象的感染,都是外部的课题,都只有通过主体的心理过程才能达到这样或那样的作用,如果没有主体内心的心理过程发生,任何教育都等于零。”也就是说,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不是消极的、被动的接受过程,教育的内容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理性选择才能实现,因此,应注重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的发挥。社区文化建设应确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社区文化建设活动的主人。

(二)社区文化工作者师资队伍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者是论文联盟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四有”新人的重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影响者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高校社区文化建设中,社区文化工作者承担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社区教育者的素质对社区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加强社区文化工作者师资队伍建设就是,通过提高社区文化专业队伍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其业务水平,从而达到社区文化建设水平的提高。

此外,社区文化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必须由社区内高校领导、后勤管理部门、学生社团组织等共同参与建设。本文建议,学生社区应成立一个由党委和校领导,后勤管理部门领导,党员代表、社区负责人、大学生代表、社区服务人员等多方代表共同组成的社区文化工作委员会专门组织负责社区文化建设工作,这样的组织机构的工作重点便是关注国家大的政治方针,关注学校发展,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及时地解决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各样问题,提高社区文化建设的水平。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指出“适应新形式要求,思想工作要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大众传媒和文化设施,采取容易为群众所接受、所欢迎的方式方法进行。”??针对当前社区学生对网络使用频繁的现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充分重视网络建设。这里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引用。二是网络文化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主流文化的引导。

1、网络手段在社区文化中的引入。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则融合了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各自的优点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而实际工作中,社区文化建设者完全可以利用如qq群、email邮箱、网络视频等现代媒体进行社区意见的反馈和社区文化活动的宣传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根据网络以及人们在网络领域与行为的特点,为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传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完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所采用的方式、程序和手段的总和” “ 它所指的内容“不是某一个或某几种方法,而是一个方法体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符合大学生心理接受特点,并可以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枯燥、方法单一的局面,因此,高校社区组织和领导部门要网上网下联动,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充分利用网络教育来推进社区文化建设。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主流文化的引导。

大学生的信息识别能力差,面对西方网络多元文化的冲击,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加强网络文化的引导和监督。在网络文化建设中应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当前社区学生的主流文化。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因此,也是高校社区文化建设应坚持的主要方向。针对当前社区文化建设中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识模糊的现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具体使用中应注意坚持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来引领社区主流文化。

篇(7)

社区教育网站建设是实现信息化社区的先导,为此,需要设计构建完善的终身教育网络,以便最大限度地、及时}fn方便地满足社区成员多种多样的学习需要,使得社区内各种教育资源能得到最优化配置;_还能最大限度地吸纳社区的外部资源,为社区居民整合各种资源,最大限度的实现资源共享。

篇(8)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3)04-0010-05

一、网络生态的优化是时代呼唤

站在全球的时代战略格局,值得关注这样的重要事实,即:网民数量全球第一,并不意味着中国的互联网业及其网络生态已发展成为全球第一。虽然我国互联网发展速度非常快,但目前主要应用仍然以娱乐为主,发展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深入分析国外的相关研究可以发现,其关注重点已经转移到网络文化的社会、网络文化下价值观传播的模式、网络文化的享用内容及方式、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力及方式等上面。大纽尔・卡斯特研究网络社会的崛起,揭示网络文化的特质。路易斯(Louis)把网络空间比作一种新经济,一种新的反主流文化,超越了政治樊篱。戴维(David)开展网络文化的综合研究,探索线上发生的社会、文化与经济互动,揭示和考察关于这种互动的话语,探及网络的文化结构。

有关中国网民数据变动研究、中美两国流量排名比较、中美网民上网目的性差异比较等研究显示,越来越多的人把网络作为了解信息、休闲娱乐的主要渠道。据CNNIC第21次互联网发展报告,在前七类网络应用的使用率排序中,网络音乐收听率居中国网络应用之首,比例达到86.6%,即时通信以81.4%位列第二,网络影视以76.9%排列第三。在网民对互联网的评价调查中,94.2%认为互联网丰富了娱乐生活。但这种娱乐性应用,属于网络文化的浅表层次。如果不注重引导这个庞大群体的文化品位、道德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难以成为社会共识;如果不注重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的就不能完全达到;如果不能发挥和引导好他们的主体创造性,就会失去一支非常宝贵的网络文化和道德建设力量。

BDA比较美国前十名网站发现,其以社区为主,其中包括潮热的myspace和facebook。从中可看出,美国网络用户呈现出参与性、自主性强的文化特征,他们喜欢自己上传东西,比如wiki和youtube等,其主流模式接近于后web2.0时代。调查中美俄日韩等六个国家和地区,只有中国大陆流量排名第一的网站是搜索网站,这表明中国网民比较盲目,上网缺乏目的性,被动浏览、娱乐的比例偏高。

加强中国网络文化创造与享用的目的性引导,构建生态网络,已经是目前中国网络社会及其文化研究和建设的重要问题之一。“十”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

为此,积极关注网络文化背景下德育生态构建的研究,从社会和谐、生态文明建设和人格健康发展等多重视角看,都是一个时代性重要课题,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而且若要使网络社会臻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并且持续保持下来,就必须共建共享优质网络社会并建设优质网络文化,并藉由优化网民的生命样态。

二、生态网络具有优化生命样态的功能

分析发现,当代人的交流与表达主要有四种模式:没有交互性的自言自语即自传播,一对一的口碑交流与传播,多人讨论的具有多向交互性的群体传播和一人对多人的大众传播。分析互联网的各种互动应用会发现,长盛不衰、影响力强大的互动产品一般都集纳了多种交流模式。如即时通信产品,其最根本的特性是一对一的口碑式交流,但它研发了QQ群,衍生了群聊功能,形成多人讨论,又通过迷你网页、弹出新闻窗口的方式达到大众传播的效果,还有QQ的签名档,本质上是一种自言自语的自传播。网络论坛也是集多种传播形式于一身的互动产品。多人的共同讨论是论坛的基本状态,实现了论坛的群体传播,但网络论坛也研发了站内短信,提供论坛好友站内一对一交流的通道。此外,论坛版主对热帖的推荐、置顶和排行,可看作是一种间接的大众传播模式。成功的互动产品不仅在于交流模式的聚合,还在于对web1.0与web2.0核心价值的叠加。Web1.0的核心是信息、新闻等内容产品,用门户网站的模式解决了人们“一站式”消费的需求;web2.0的核心是用户,诸多互动工具提供了便利的通道,形成了“去中心化的人与人互动”。即时通信与论坛以及微博的巨大效应正在于叠加了内容与用户,既有内容的聚合,更有用户的聚合。即时通信偏重于用户的聚合,以用户为核心嫁接内容产品;论坛偏重于内容的聚合,以内容吸引用户、影响用户、黏住用户;微博则不偏不倚,既有以内容为核心的聚合,也有以用户为关注点的聚合。

在内容上,从新闻的集散地、观点的集散地到民声的集散地。从信息结构看,论坛呈现树状结构,以公共事件为中心,参与者以各种方式参与到话题讨论中。如果说早期的论坛以提供、各类新闻、信息,关注天下大事、发表宏观高论为主而形成新闻的集散地、观点集散地,那么近些年论坛的议题越来越趋向民生,越来越贴近网民身边的小事、琐事,而成为民声的集散地。诸多在论坛热议并引发舆论监督的事件如“杭州飙车案”“‘被落榜’高考女生”等都是发生在网民身边的“小事”。换言之,网络论坛已成为网民陈述、申诉、表达社会不公的主渠道。根据新闻传播价值规律,新闻的地域性、接近性越强,新闻价值越凸显。当网络论坛成为社会公共领域的“第二法庭”时,其背负的社会责任和产生的影响力自然会扩大。

在用户上,论坛参与者从草根到精英到党政高层领导。这一变化明显反映在人民网强国论坛每年推出的“十大嘉宾”名单上。2003年的“十大嘉宾”中尚有民间保钓人士,但到了2007年,“十大嘉宾”中有七人是社会精英人物,再到2008年,“十大嘉宾”中的七人都是党政领导,包括多位中央领导……此外,强国论坛还组织了各种系列访谈,有“党委新闻发言人系列访谈”“大检察官系列访谈”“全国公安厅局长系列访谈”等。党政高官频频亮相网络论坛,既彰显出高层对网络论坛、网络民意的重视,也无形中增强了网络论坛的魅力,放大了网络论坛的社会价值。

在交互程度上,从早期单向度的话语通道、表达渠道到多向度的话题讨论、舆情收集和问政平台。每一个舆情、每一次网络问政都是对论坛话语的一次总结和再报告,随着论坛品牌的张扬和累积,论坛的影响力最终抵达社会公众层面。社会民意反馈制度化,达到了以“意见”影响社会进程的效果。

创立生态化社区论坛协力社区治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已成为居民生活的重要物理场所。城市居民从“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居民也越来越依赖社区,主动地参与社区生活。但是由于空间环境的制约,线下的社区活动常常因难以组织而流于形式。互联网尤其是网络论坛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况。美国社会学者威尔曼把现代人的组织方式称作“网络化的个人主义”,即脱离传统家庭、单位或社区的“小盒子”束缚,建立起以个人为中心的多元社会网络。北京两个最大的社区天通苑和回龙观,都建有社区网站和社区论坛。居民在论坛上提问、讨论、协商,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强化了邻里关系。尽管社区论坛上的话题在外人看来都是鸡毛蒜皮、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在社区居民看来却是日常生活的“头等大事”。网络论坛的自我沟通能力、协调水平和自发建立的自主协商机制,能够简单而高效地处理可能引发激变的社区问题。对于社区管理者而言,网络论坛的特殊价值正好契合了社区治理的需要。从社会管理的角度来看,传统的社区传播渠道不仅覆盖范围过于局限,而且功能也明显不足,逐步嵌入居民日常生活的网络论坛则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将线上线下生活融为一体,弥补了传统渠道之不足,构建了一个全新的网络社区生活。

繁荣论坛,构建生态网络文化。不可否认,网络论坛在为用户创造内容、分享网民智慧上发挥独特作用之余,也为各种不健康思潮、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信息的进入打开了方便之门。网络论坛中也裹挟着一些低俗、庸俗和媚俗的内容以及重复表达、没有价值的垃圾信息,高水平的原创能力不足,优秀文化产品相对匮乏;有些网络论坛格调不高、品味低下,损毁着整个互联网的网络文化。网络论坛是用户使用较普遍的互动工具之一,论坛的开放性、分享性和多重传播的效果可以在网络文化建设方面大有作为。可以调动论坛用户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挖掘丰富的中华文化资源并在论坛平台上向全球展示;可以打造个性化、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产品并通过论坛向全球用户传播,可以让国际人士直接到论坛与网民对话来传播国家形象,加强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可以以用户为中心,进行“文化碎片”的“多节点扩散”。每一个论坛用户都是网络文化的建设者、管理者和传播者,通过网络论坛形成文化建设共识、通过口碑传播扩大覆盖范围,是网络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三、生态网络优化生命样态的可能空间

生态网络社会资源极其丰富,蕴含着丰富的体验性,为生态网络优化生命样态提供了巨大可能。

当前,我国正着力建立全民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亟需生态化网络社会资源的建设与优质资源的富集,其重要的基础和前提就是发展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目前,国务院和教育部已经批准建立了国家开放大学,并在该战略平台中植入国家数字化学习技术集成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推进“六网融通模式”,重构传统学科课程,建设海量微课程,重点打造大数据时代的远程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把大学办在社会中。由此逐步建立开放性、标准化、信息化和社会化的巨型学习平台,共享开放的优质网络教育资源,实现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但是社会共享机制的建立,其起点就是要首先建立起各级各类教育体系间、院校间和社会各行业间的共建共享机制。

从上述意义上讲,网络教育优质资源共建共享问题已成为我国网络教育发展,乃至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一个重大而紧要的课题。客观上中国加入WTO后,也曾经允诺我国的教育实现向全世界的“有限”开放。其中,实现对国际远程教育的开放,必然带来国际远程教育资源的涌入。及早建立起优质网络资源共建共享的机制,积累一定的国内资源共享经验,可以为共享国外的优质资源提供很好的借鉴。

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质量管理链中,网络教育资源的质量和应用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网络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即使是国内重中之重的大学,光靠一家之力,也不能保证每个专业、每个学科课程都是优质的,何况一流大学与一流网络教育资源之间并不能划等号。无疑,普通高校共建共享优质资源有利于普遍提高质量和效益。对于现代远程教育试点而言,共建共享优质资源更为实现规范办学铺垫了必要的基础。此外,资源建设和使用必须考虑成本效益的问题。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往往投资较大,如果一所学校独立建设、独家使用,相对成本较高、效益较低。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办大教育”的穷国来说,资源建设和使用的重复与浪费是不能容忍的。因此,必须自觉发挥国家开放大学及其系统的作用,稳步推进国家教育云平台的建设,同时使大学支持联盟、城市支持联盟、行业支持联盟和社会支持联盟获得健康持续的发展,进而为网络社会优化生命样态提供无限多样的可能性时空。

四、生态网络优化生命样态的实践探索

我国在网络社会优质资源建设的实践探索上,前期对高校网络远程教育已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全国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年报年检的统计数据表明,67所网络学院开发的教育资源计有:电子图书273981册、录像带420001盘、光盘724032张、网上视频点播课件近490万学时。其中许多教育资源在学校和社会上都获得了好评,并且得到了至少是本校网络学院教学的应用,维持了网络教育的正常开展。

在我国网络教育资源建设获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背后隐藏的一些问题。我国资源低水平重复开发的现象仍很严重。各单位的资源开发立项少有查新,既没有充分调研国内外相应资源建设和使用的情况,也没有经过必要的论证、教学设计和人员培训便匆匆上马,加上制作时不遵循也不了解相应的标准和规范,更加剧了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优质资源(包括国家投入巨资立项建设的优质资源)得不到推广应用的现象。如果立项时能经过必要的调研、查新、论证,制作时能进行教学设计、人员培训并遵循相应的国家和部颁标准,加上能建立起资源共享的机制,这些现象完全可以避免。

随着我国远程开放教育迅速发展,政府和各院校越来越重视网络资源共建共享的工作。目前,我国远程网络资源的共建共享大概有四种形式:

一是国家支持建设的大型教育数据资源库和网络资源建设工程项目。其中有些资源库类似于美国的ERIC和OhioLINK项目,如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和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前者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在内的多个源数据库及中国基础教育知识仓库、中国期刊“世纪光盘”工程项目等多个知识仓库。后者于1998年由国家立项,联合全国35家加盟图书馆开展多种类型资源数字化的工作,旨在建设大型优质中文信息资源库群,并通过高速网络提供服务。此外还有国家投资4000多万元建设的“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包括300多门基础性、示范性网络课程、案例库、试题库和课程平台。

二是国家建设的远程教育系统――国家开放大学及其系统。作为教育部直属的,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实施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大学,国家开放大学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强调优质教育资源的集聚、整合和共享,通过云教室、学分银行和学位转换立交桥,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学校,是克服应试教育积弊的战略载体,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是一所人人、时时、处处可实现个性化学习和大学梦的国家高等教育大平台。

三是同类型或同地区院校在项目或政府的推动下实现资源共建共享。西安交大、上海交大、浙江大学在共同参加教育部“远程教育关键技术与支撑服务系统和天地网结合项目”的推动下,联合研究、开发远程教育的若干关键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天地网结合的远程教育支持系统,提出基于天地网的远程教育优化解决方案及技术规范;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共建、共享优质数字化课程,实现学校之间优质教育资源及信息的共建、共享和共管。在广东省教育厅的推动下,华南师范大学已与同处广州石牌地区的另外5所高校开展资源共享的探索多年,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四是院校主动提供资源并主动争取与其它院校实现资源共享。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对教育部推介和经考察具有一定先进性的网络教育资源,通过必要的技术和教学改建后,正努力进行有偿使用其他院校优秀网络资源的探索。

另一支网络文化的力量不可低估。我国为数众多的中小学幼儿园和大学的校园网,基本上属于门户网站,都可以直接面对社会,向全世界开放。这些校园网对于学校内部来说,往往成为一种参与并促进规范管理、精细管理的“创新催化剂”。校园网的管理信息和教育资源得到有效利用,进而支持学校管理的精细化和人性化。校园网还可以成为一种有效整合、自主协作的“探究助推器”。教师、学生和家长登录校园网,不仅沟通育人信息,还在网上学习;不仅让教师、学生更方便、快捷地获取自己需要的相关资源,更可以轻松实现集体备课,解决各种育人难题。校园网逐渐成为一种推动并提升幸福成长、弘扬个性的“成长加速器”,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和自主成长的“加速平台”和学生快乐成长、张扬个性的“提速跑道”。校园网发挥出越来越大的时代文化建设价值,起到社会文化净化的积极作用。

最后,再作一点理论反思。传播学创始人拉扎斯菲尔德与默顿深刻揭示:“大众媒介是一种既可以为善服务,又可以为恶服务的强大工具;而总的说来,如果不加适当的控制,它为恶的可能性则更大。”这可以视为社会责任论在西方产生的背景,该理论针对新闻界一度低俗、黄色新闻肆虐的局面,强调大众传媒在享受新闻自由的同时,必须承当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取得商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平衡;社会责任理念是对滥用新闻自由的反驳,同时也提出了一种新的新闻价值理念,一种基于社会责任的新闻价值观,从而为新闻界重新树立了标准:低俗不是新闻。当年《纽约时报》为对抗黄色新闻泛滥成灾,提出“刊登一切适合刊登的新闻”,“不污染早餐桌布”,形成一种新的新闻价值观,成为美国社会主流新闻价值的标准。社会责任论及其实践不但适用于大众传媒,对新兴的网络媒体同样适用,因为互联网也存在着新闻传播自由与社会责任的问题。

深入网络社会及其空间之中,可以发现信息已经呈现出无限泛滥的存在形态。面对浩如烟海的网络社会信息潮,当代人学会知道何时可以忽略信息,忽略哪些信息,似乎比获得信息更加重要。这就需要构建生态网络,共建共享美丽网络文化。国务院新闻办有专家曾指出,互联网本身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如果网络媒体传播的内容与社会进步不相容,就违背了互联网本质,就抹杀了互联网的先进性。哲学研究已经发现,在因特网上输入的信息超过人的正常负荷后,信息便不再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反而开始制造压力和混乱,它扰乱了我们平静的生活,妨碍了我们深层次的思考,形成了对人类的身心在广度、深度以及强度方面空前的干扰。这符合《周易》中否极泰来的辩证思想。

为此,我们应当引导全社会,逐渐从“读”网页,臻于“写”网页的境界;从静态网络社会,跃迁至动态网络社会;从单方面提供网络信息,臻于共建共享网络文化,群集陶养生命样态。

篇(9)

社区教育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旨在提高全体社区居民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社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教育活动。社区教育迎来了春天,2016年7月8日教育部牵头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九部门下发了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6】4号文,并于同年7月29日,教育部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司就文件出台背景、意义等相P情况向全社会做了说明。这是近年来我们国家多部门联合印发的第一个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指导性文件,这对社区教育工作来说是一个划时代的大事件。文件的出台意味着社区教育工作提到国家层面,国家就社区教育工作做了全面规划,从制度层面保障了社区教育的有序开展,也把社区教育工作提到了崭新的高度,对社区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各级政府和相关社区教育工作单位必须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需求导向;坚持社区为根,特色发展;坚持统筹协调,整合资源;坚持改革引领,创新驱动。不断提升社区教育内涵,加强课程资源建设,推进社区教育信息化,数字化学习进程,全力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体系,推进各地网上学习平台互联互通和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和共享,为居民提供线上线下各种形式的学习支持服务。

一、武进开放大学在社区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

作为地方区县级开放大学,坚持“面向地方,面向基层,面向企业”的办学方向,努力建设远程开放教育学习中心和终身教育培训中心,依托武进区社会教育服务指导中心,成为武进地区创建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提高人们群众文化素养的综合服务大平台。以“营造社会学习氛围,满足百姓学习需求,满足学员学习服务”为己任,有效搭建武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网络平台,大力加强学习资源建设,努力推进“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区建设进程。

社区数字化学习资源是为了实现社区教育目标,借助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流媒体技术而编制的,为人的终身学习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的课程体系。数字化、网络化有利于课程资源的共享和系统整合,促使整个社区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方便社区教育的开展。数字化课程资源不仅扩展了人们相互交流和获取知识的渠道,而且为构建新的学习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持,数字媒体技术在社区教育中的应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支持社区学员更加灵活学习。

二、武进开放大学推进数字化社区学习的几点做法

(一)大力推进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步伐

学校建设的课程有素质教育类、休闲娱乐类、文化修养类、现代生活类、健康养生类课程。

(二)打造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高质量社区教育工作团队

师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武进开放大学从14年起每年组织一系一品和社区微课比赛,整合全校师资,通过选拔、聘用、培训等多种手段,初步建立了武进开放大学社区教育师资库及资源研发团队。并建成了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学校配备专职社区教育管理和研究人员,完善相关管理运行机制,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以专职为骨干,兼职为主体,大批以在校大学生“小水滴志愿者”积极参与的社区教育工作队伍。

(三)建立学习共同体

包括学习型社团、学习圈的打造和发展,各种自主学习、互动学习、合作学习、协同学习形式,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的新态势。与此同时,社区教育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用,网络学习、移动学习以及虚拟学习社团也悄然兴起,社区教育顺势转型为社区学习,推动着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的梦想逐步实现。

三、武进开放大学数字化学习社区推进方法和策略

(一)通过地方媒体大力宣传

武进开放大学为了更好地宣传社区教育,扩大数字化学习的影响力,在《常州日报》和《武进日报》等地方主流媒体上,正面整幅宣传学校,宣传社区教育开展的意义、背景及取得的成效等等,让更多的老百姓了解了社区教育以及数字化学习的情况。

(二)通过网络平台宣传

学校武进社区教育网站,通过社区教育板块,把社区教育活动安排及社区资源全部放在网站上,可供居民点击学习。

WJKD数字化学习社区微信公众号,由新闻公告、生活贴士、社区学习三大板块组成。每个板块里分别有两小块内容,分别为:社区新闻、新闻时事,心灵鸡汤、使用信息,在线学习、联系我们。每天推送社区活动、新闻等信息,用微信这种新型的网络传播方式来推进社区教育工作。

通过评优评先强力推进社区教育。定期展示社区学员网络学习优秀作业成果,积极开展学员学习作品评优和“网络学习明星学员”“网络学习明星教师”评选活动。从推进社区教育信息化的角度出发,目前可开展下列项目的评选活动:1.学员学习优秀作业;2.优秀博客、日志、帖子或学习主页;3.优秀学习资源,学员积累的具有一定学习推广价值的资料;4.优秀图片(拍客),主要是学员书法、摄影、美术、健身、文艺以及参加社区各类公益活动的图片展示;5.优秀视频,展示学员在文艺、体育、卫生、保健、生活百科以及其他职业技能操作,才艺展示等方面的自创短片和各类有分享价值的自拍视频;6.网络学习明星学员;7.网络学习明星家庭、明星社区和明星企业;8.网络学习明星教师,对从事网络社区教育成绩突出的管理员、辅导员和技术人员等助学人员,提供评优评先的机制和舞台。

地方开放大学参与社区教育,打造全民终身学习网络体系和数字化学习服务平台,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的客观要求。开放大学对社区教育的参与服务与融合,必将使现代远程教育的思想理念,运行模式和管理机制深入影响到社区教育的建设与发展之中,实现“社区教育的远程化”和“远程教育的社会化”,促进社区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珠龙.学习型社会中数字化学习的区域实践[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7(02):1-5.

篇(10)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2-0198-02在当今社会文化的构成中,网络文化作为高科技的衍生物,汇集了人类方方面面的信息和成果,再以其所特有的开放性、自由性、虚拟性、多元性在网民乃至整个社会文化中极具传播力、渗透力、感染力的发挥着作用,这种作用甚至于不受国界和传统文化习惯的束缚。网络文化在给人类带来正面效应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效应,具有“双刃剑”性质,这一特性已为国际社会所认同,世界各国都在从适应主流文化需要和构建好本土文化的角度,采取各种措施予以规范,以求取其正面效应,规避其负面效应。探讨基于网络社区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课题的蕴义也正在于求取网络文化对高校文化建设的正面效应。

一、国际国内社会对于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视

从国际社会看,普遍重视网络文化建设,采取的措施包括:制定有关规范网络文化建设的法律法规,将网络文化置于国家的法制建设和法律管理的框架下;加强对网络文化的学术研究活动,掌握利用好网络文化的规律,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即国家层、组织层和子单位层,探悉影响信息技术的成功执行与使用的相关因素。从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看,包含于三大主题的有关内容,分别为强调文化对互联网的影响、互联网对文化的影响以及网络文化的自身特点和规律。

改革开放以来,互联网技术在我国一直显现着快速发展和普及的态势,网络文化包围和影响着越来越多的网民,并通过国家各级行政单位和企业办公网络化、自动化的途径进入到对整个社会文化的作用和影响,实事求是地说,网络文化已经在我国文化中扮演起耳濡目染的常规化发生教育和熏陶作用的重要角色,这一取向已经引起了我国社会的高度关注。首先,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网络文化建设,对于网络文化一直采取积极的措施加以规范和引导。党中央鲜明地提出“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重大战略指导思想。党的十亦鲜明地指出:“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规范有序运行。”我国学者也开始致力于对网络文化的研究,从研究趋向看,比较集中于网络文化安全的概念、保障、防范、网络文化包含的内容和技术层面,尚没有将网络文化本身的建设、提高网络文化主体素养和信息安全意识,以及网络文化安全管理相融合等方面建立一体化解决方案性联系起来。所以,出现了学者们对于网路文化的研究越来越丰富,特别是关于网络文化现象的描述、网络文化群体文化的类别研究等方面成果颇多,比如网络青少年文化、社区文化等,但却少有从网络素养教育层面研究网络文化。

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曾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依据这一理论来认识当今的网络文化,就不应该小视与这一文化形式将会对社会政治和经济发生的影响。必须求取网络文化的正面响应,将网络文化作为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平台来重视、来打造,大力建设突出民族性、彰显时代性、展示民族性、注重服务性的中国特色网络文化。推进公民进行网络文化素养教育,对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稳定,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以高校网络文化社区的构建提高高校信息素养

(一)信息素养在网络文化中的作用

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 Zurkowski)首次提出“信息素养”,认为它是“利用大量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将“信息素养”定义为“能够感知信息的需求,有能力获取、评价、有效利用所需信息,并具备学习的能力”。

事实上,信息素养是当今社会人类社会活动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这种素养与汲取和利用网络文化处于正比关系。有怎样质量的信息素养,就会有怎样的欣赏和接纳网络文化的品位。再具体些说,信息素养既包括价值观方面的内涵,还包括技术层面的内涵。从价值观方面的内涵看,一个人持有何种价值观就决定了他们对于事物抱有怎样的看法和采取何种行为。若一个人的价值观是金钱至上,则他会以金钱作为标准来衡量周围一切事物的价值;若一个人的价值观是利他主义,则他的行为会处处体现出助人和奉献。价值观对于个体来说至关重要,它引导着人们的生活方向,影响着人们的品质和行为,并决定了人们一生的价值目标和生活道路。如果在利用网络文化的过程中,网民的价值观是符合进步文化的,自然会有区分网络文化中“良莠”信息的能力,否则,出于个人喜好的习惯观念和“人云亦云”的盲从判断,则可能会出现汲取和认同不良信息的问题,从技术角度看,这种素养是一种工具性的能力,不具备相应的技术素养,则利用网络文化的效率将打折扣。所以,一个人利用网络文化的信息素养包含着价值观和技术两个方面的构成。

(二)网络文化的多维建构

建构网络文化,应当多维度地推进,至少涉及三个维度:“纯文化”的事业维度、网络经济的产业维度和网络政治的执政方式维度。在纯文化维度上,建构网络文化的公共服务体系,以实现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和信息网络传播权;在网络经济维度上,建构网络文化产业体系,切实保障公民的网络文化产品与服务消费权;在网络政治维度上,建构网络执政文化体系,为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从高校来说,网络文化的多维构建旨在加强学校网络的过滤和净化功能。大学校园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应该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对校园网络的建设和完善,通过建立校园防火墙,安装网络信息净化器等措施,对学校网络进行净化,过滤和消除色情暴力信息,监控不良信息的渗透和网络黑客的攻击破坏,在教育过程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平台,积极开展大学生道德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三)打造基于网络社区的网络素养教育平台

打造基于网络社区的网络素养教育平台具体措施:一,建立并明确教育行政部门为主管的网络社区教育管理体制;二,建立各级社区教育网上办公一站式服务系统;三,建立详细具体的网络社区教育服务菜单;四,组建一支年富力强、结构合理、经验丰富、服务意识强、专兼职结合的社区教育工作队伍,包括管理人员、施教人员、社会各界志愿者共同参与的服务队伍;五,建立社区教育绩效评估机制。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媒体产品策划 下一篇: 口腔数字化管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