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汇总十篇

时间:2024-02-02 16:56:36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篇(1)

一、让学生熟读成诵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意也。”朱熹的这句话给我们指出诵读对于理解文意的重要性。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紧紧抓住诵读这一重要环节,重点培养学生要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其先对应背篇目熟读成诵,这样,在接下来的理解文意环节,学生就轻松多了。

二、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个体差异

小学阶段重在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开发学生的记忆。在古诗词背诵这一环节上,不必要求每个学生都弄懂诗词大意。对那+些语文学习兴趣浓、基础好的学生,可适当给其限定较短的时间,加大背诵量,而且要求他们尽量掌握诗词背景及其大意。先背诵一定的篇目,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慢慢地会从记忆中拾起那些曾经积累下的名句名篇,七岁时背过的诗词,可能到八九岁时才对起意思明白八九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三、有目标、有计划,定期抽查,温故知新

教师应给学生制订一个近期目标,让学生按计划完成诵读任务。教师还应定期抽查,背诵新篇目的时候要求学生随时复习已背过的篇目,这样,可以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而不至于像猴子掰玉米一样,抓了这个,丢了那个。

四、读写结合,强化记忆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篇(2)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133-02

1.小学语文新课标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是在国家教育改革和时展的要求下实施和颁布的。新课标指出应致力于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小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小学语文是基础语言工具,是表情达意的基础工具,是有很强思想性的基础工具,它对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语工具。

小学语文新课标是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个性教育三大教育理论发展下提出来的,小学语文教学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充满活力而又多元化的语文课程。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国家,作为我国的一名公民应了解自己祖国的文化背景知识,小学语文是普及文化的一门基础课程,学好汉语是每个公民的基本要求,也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掌握了基本的语文文化才能立足于这个社会。小学语文强调引导学生学习中国文化,同时让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2.小学语文新课标与古诗词

小学语文新的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培养目标改变了要求,不再是让小学生通过被动地接受知识增加语文知识量,而对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了明确要求,要求小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能提高审美情操,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自身的精神内涵,这与通过古诗词对小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理念是相辅相成的。

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进行理想人格的塑造、人生境界的提升,以及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观,以促进受教育者的人生层次得到不断提升的一种教育方式。人文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人性教育,是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教育的实现途径主要是借助于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熏陶,以及高雅文化进行陶冶,通过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知识素养以及人文素养来实现的。人文教育更强调通过个人领悟,在反复体味和感知中实现个人精神境界的提升。对于小学生而言,通过语文古诗词进行人文教育,是一种很贴切的人文教育途径。由于我国浩瀚的古诗词海洋中,具有大量可以很好陶冶学生情操,让学生感受人文关怀的诗词作品,因此,通过让小学生在古诗词的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可以不断提高小学生品味古诗词的能力,培养小学生初步的精神感受力,对于提升小学生的气质,丰富小学生的知识内涵,并帮助小学生感受生命,促进小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3.新课标下古诗词的教学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以含蓄精炼的语言、深邃优美的意境、丰富诚挚的情感,成为脍炙人口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古诗不仅能让学生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了解到古代社会的状态及古人的情感,还可以让学生在古诗中领悟到为人处世之道,在潜移默化的文学熏陶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3.1 创设意境,感知诗意之美。古诗是诗人的感情在特定的环境下即兴地抒发,而此种感情往往是借助一些具体的形象而产生的,然后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在古诗教学中,如果将抽象、凝练的语言与具体的物象联系起来,能提供给孩子们鲜明、准确、丰富的感性认识,把学生较快地带入"智力发展区",唤起他们的形象思维,提高想象力。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一把金钥匙,而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特殊联系。如果在教学中把意蕴含蓄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乐联系起来,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听觉中的"声",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深入感受古诗中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从而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3.2 赏词句,品味语言之美。古诗讲求"炼字",其简洁精炼的语言含蓄深沉,使人时常回味。只有引导学生弄懂诗句中字、词的真实含义,揣摩出其精妙之处,他们才会真正理解诗句的意思,也才能真正品味出诗的韵味来。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每首古诗时应当先让他们找出诗中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借助工具书进行讨论、交流,弄懂词义,理清诗句的意思。不过,这种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显得有些呆板,学生学起来也感到枯燥无味。而电教媒体能克服时空限制,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含义深刻的词语,反复琢磨,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妙。

3.3 启迪想象,感悟表达之美。诗的语言具有高度的浓缩性,所以给读者留下很多的"艺术空白"。而新课标下的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有效地启发学生去进行丰富的想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切身感受诗的意蕴,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的同时得到美的熏陶和情感的升华。

实践证明,在小学新课标的教学指导下,古诗的形、声、情、色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这样,才能有利于把学生带入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境界中去感知美、品味美、体会美、感悟美,最大程度地提高了古诗的课堂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 徐国芹. 探索各种教学媒体和技术在教学中的合理应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3): 127-128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篇(3)

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它们有的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有的勾画优美迷人的自然风光;有的叙述朋友之间难舍难分的深厚友情;有的借景(物)抒情咏志、含蓄隽咏……因而,无论从新课标的要求,还是从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来看,对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都给予了重视。但是,由于古诗的形式体制、遣词造句等方面与现在的语言习惯差别很大,因此,古诗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下面就自己在古诗方面的教学谈几点体会。

1.初读诗文,了解作者。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诵读古诗方法很多,分自读、对读、群读,又可分为默读、声读等。多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词的内在节奏。节奏是古诗词的生命,读诗的过程也是欣赏诗歌的一种过程。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化为心中之本。

整体朗诵诗歌的过程中,由于现代文和古文之间的不同,首先要引导学生读准每个字,每个词的读音,例:《回乡偶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现在“衰”读“shuai”,但古读音应该是“cui”,古读音更能押韵,更能体现古诗的韵律美;例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古时应该读xia. ,而现在用汉语拼音读xi4,就不和谐,不押韵了。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我就先让同学们自己读,多读几次,体会到古诗的押韵美,学生自然选择读古音了。

2. 了解背景,理解诗意。

学习古诗,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知道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态,然后再去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就容易多了。如《春夜喜雨》一诗,诗人杜甫在创作此诗时,因陕西旱灾严重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已有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浓,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这样,学生了解了诗的写作背景,再去理解古诗,就会水到渠成。

3. 嚼字品词,加深理解。

字、词是古诗的组成单元,学懂字、词是进一步理解诗句含义、分析诗的意境的重要步骤。诗中的一字一词都经过诗人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中的重点。如《梅花》一诗,学生通过对“凌寒”“独自”“唯”“遥知”“暗香”这几个词的理解,很快就会知道这首诗是在赞美梅花,因为它不畏严寒,散发着芳香。如果我们咬文嚼字,认真推敲,就能体会诗人炼字遣词的技巧。历来受人赞叹的《泊船瓜洲》里“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在教学时要求学生将“绿”换成另一个字,是否更好?在学生得出自己的答案后,再告诉学生作者曾试用“来”“到”“入”“过”“满”等字,使学生领悟到这些字都不如“绿”字有形有色,“绿”字写出了春风的能动性,立刻可以染绿江南,给人一种鲜明的形象感。

4. 学会想象,体会感情。

每首古诗都着力表现一种意境。因此,在理解了诗的大意后,还必须深入挖掘,细细品味,发挥想象力,把学生引入诗的情境中,使诗中描写的景象在头脑中浮现出来。这样,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会对诗意理解得更深刻,对感情体会得更深入。比如在学习《锄禾》这首诗时,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幅画,然后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学生争着说:

“我看到了一个中午,有很大很大的太阳”。

“我看到一个农民伯伯在地里锄草,他的衣服全汗湿了,他很辛苦”。

“我们吃的饭都是农民伯伯的汗水换来的……”

这就是诗中的真实画面,根据学生所说的加以引导,学生就会懂得珍惜劳动,珍惜粮食。

小学教材所选的古诗大都是语言优美,充满诗情画意的,学习每一首诗如果能让学生在头脑中出现画面,那学生对诗的内容无形中就了解了,在引导中也能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篇(4)

一、人文及语文的人文教育性

在我国《辞海》中早已对人文概念有明确阐述,即“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文化包括落后和先进两种现象,本文所提到的人文教育或人文素养是指人类文化中先进的、优秀的、健康的价值观和规范。我们可以将“人文思想”隐喻为精神文明,是一种以人为核心,强调人的伦理精神、道德情操等应该符合人类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倡导人们对自由、平等,实现自我价值的追求。

人文素养是近年来教育系统所抓的重点,强调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用人文精神教化天下,让学生从小懂得关怀人、尊重人、解放人、提升人等人文精神,学会重感受、重体验、重合作等人文方法,将我国5000多年的文化和精神继续传承下去。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必须要有一种特有的人文精神,如爱国、爱家、努力、拼搏的精神,一个国家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一打就垮,如果没有先进的文化和精神作支撑,不打自垮。因此,从小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培养孩子的人文精神,树立高尚的品德,能够促进我国文化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二、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定位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小学语文注重对语言文字的认识和熟知能力,如今通过新课标的改革,强调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加强对语文的人文教育。中国的诗词意境清新、富有哲理、韵律优美、语言生动,是我国璀璨文化中的瑰宝,是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最好的素材。在新课标中,明确规定了小学阶段要学会150首的诗词,可见古诗词在人文教育一种占有重要的地位,希望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将这种人文精神传承下去。

小学语文古诗词的学习,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思维方式所决定。小学处于对世界的认识阶段,孩子的形象思维要胜于抽象思维,他们往往根据事物的表象而进行发散思维,因此这个阶段,比较适合读天真、朴实、趣味性的古诗词,如唐代诗人胡令能的《小儿垂钓》就富有天真和童趣,全市大概描写了一个小孩子在水边聚精会神钓鱼的情景,语言流畅、清新活泼,颇带生活的情趣。当学生读到这首诗时,很容易从诗的字里行间理解诗的意思,感受小儿垂钓的氛围,领会诗的意境。

三、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探析

(一)背景知识感受人文关怀

我国古诗词的意境优美,每位诗人或词人的写作手法不同,所呈现的文字有所差异。在学习古诗词时,老师会对诗词作者、写作背景和诗词的题材作介绍,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作者的写作背景更好的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古诗词的创作所包含了作者对人生或者社会的感悟,如果学生能够在诗人的写作背景中了解到诗人的情怀和当时的境遇,那么将增加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人文教育也达到了目的。如李白的《赠汪伦》一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广为流传,表现出作者与友人之间真挚情谊,学生在读到这首诗时,会更加珍惜身边的友谊。

(二)文字传达中国历史文化

《新课标》是对小学课程的进一步深化和改革,从课程性质、课改思路、内容标准等多方面分析,不难发现小学语文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不仅仅是识字能力,最重要的是从语文古诗词的学习中了解到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唐诗宋词广为流传,熟读唐诗宋词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唐宋文化,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这种思想感情就是文中强调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它需要一辈又一辈的学生们在学习中继承,因此新课标的改革更具有现实意义。事实证明,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将中国传统的文化和现代化的教育结合起来,去其糟泊,取其精华,能够将中国最优秀的文化传递到世界各个角落,孔子学院的建立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三)诗词朗诵熏陶人文情感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方式,是将识字、朗诵、写作等放在首要位置,锻炼学生的认知能力,但一些同学把书读完后却不理解书中文章表达的意思,说明学生在感受人文精神和文化方面是非常欠缺的。古诗词是具有韵律的一种古代文学,古人在朗诵诗词时是以“唱”的方式表达出心中的感情,诗词本身的意境是能够陶冶诗人自己的,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在教师详细的介绍后,学生在朗诵诗词时更能够明白诗词的含义,作者所表达的思想也是对学生的熏陶。

(四)诗词鉴赏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并非是一朝一夕培养出来的,它是一个人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体现,小学语文阶段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主要起到几个作用:通过对古诗词的鉴赏了解中国传统的文化;通过对诗人或词人写作背景的介绍,加深对诗词意境的理解;通过对诗词鉴赏和作者思想的分析,从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让学生从小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小学生是祖国发展的未来,他们的思想和人文素养,决定了我国以后的国民素质,若想在飞速发展的世界得一席之位,必须从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将中国传统的、悠久的、精湛的、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

总之,中国的诗词历史悠久,意境清新、富有哲理、韵律优美、语言生动,是我国文化的魁宝。通过诗人或词人的写作背景感受人文关怀,字里行间传递着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学生通过诗词朗诵能够熏陶其人文情感,并通过诗词鉴赏培养其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篇(5)

随着近些年来我国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越来越受到家长和学校的重视,而作为一门致力于提高学生素养的学科,语文也渐渐得到了重视。在我们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的同时发现了许多问题,在这些问题中就有关古诗词教学难的现状。对于理解能力不足、生活经验也不丰富的小学生硭担学习这些表达较为委婉的诗词可能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古诗词,教师要积极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和探索,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能力。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忽视学生的理解状况,一味要求死记硬背

仔细研究我们近些年来的教学就不难发现,多数课堂都多多少少受到了应试教育的影响,当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有类似情况。尤其是在古诗词的讲解过程中,许多教师不管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体会了诗词中的含义,只是一味地要求他们背诵,并能在考试中一字不差地默写下来。这样读书不求甚解的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的成绩,但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究竟能有多大助益?我们心里自然都清楚。在这样缺乏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强硬的记忆,只会让学生有暂时的记忆,对诗中各种美好的意象都完全没有体会,甚至可能会使他们产生厌烦的心理,更加不利于以后的学习。

2.忽视古诗词的意境分析,讲解只停留在表面

古诗词最美的地方就在于它的意境和情感的表达方式上,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却默契地忽略掉了这一点。许多教师在讲解古诗词时,都只是逐字或者逐句地将诗词拆开来解读,从而忽视了整首诗的意境美。比如,在讲《村居》一诗时,以往的老师只是按照课下的注解一点一点拆开来给同学们讲解,什么叫纸鸢,什么叫东风。这样枯燥的讲解不但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达不到教学目标,更是将诗歌中原有的意境打散,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观念没有任何帮助。

3.忽视学生的兴趣培养,教学方式较为枯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好奇心和求知欲都相对强烈的小学生来讲,培养他们的兴趣是提高他们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的最简单方式。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内容无非都是简单的词义讲解、单句含义、全诗的中心思想等几个方面,每节课都这样就略显枯燥,对于好动爱玩的小学生来说,这根本激发不了他们学习的激情。没有了兴趣,每一堂课上的讲解就都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没有观众,没有捧场,没有应有的回报。

二、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1.改进教学理念

要改变你做一件事的方法,首先要改正的就是你自己的观念。所以,要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首先就要改变我们以“应试”为主的传统观念。我们要明确,古诗词是蕴含了我国几千年文明的瑰宝,其中的文化底蕴是难以估量的,我们不能仅仅把它当作考试的一项内容,更要把它当作一种传承和发扬。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再单纯地强调,这首诗要考所以你们必须要背下来,这样简单粗暴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合现在提倡素质教育的社会。比如,在讲《石灰吟》的时候,我们就不要再告诉学生这首诗必考或者不考,而是耐心地讲解这首诗中蕴含的那种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坚持,告诉学生这才是他们真正要学习的东西。

2.丰富教学内容

在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注重的就是诗句的直观理解和表面意义,为此经常将一首诗拆开来分析。这样的讲解虽然是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那些较为晦涩的句子,但是整首诗的意境也随之被打散,所有的美感也都不见了。所以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多注意教学的内容,保证在让学生理解的前提上进行完整的意境赏析。再比如,在讲《元日》时,教师可以把诗中的意境细化到学生的生活中去,把这些传统的春节习俗和现在的春节联系起来,帮助他们体会诗中的情景:在一声声的爆竹声中,你们都长大了一岁,家里的大人们也都喝着新酒,初升的朝阳洒在每一户的窗上,家家都忙着把旧的桃符换下。这样的整体分析过后不妨再加上一些相关的图片或者背景小知识,让学生能更形象的体会。

3.改善教学方式

传统的课堂总是避免不了一些枯燥,为了保证课堂的活力,教师可以在课上加入一些小游戏和活动。比如,在讲《清平乐・村居》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亲身体会生活中的乐趣。这样的教学过程将更加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和课堂氛围的保持。

总之,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已经渐渐露出了弊端,所以我们必须要不断地探索、改进教学方法,保证古诗词的教学效果。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篇(6)

春秋时期郑国商业贸易文化研究

长勺之战与鲁庄公的“文治武略”辨析

论余华小说中的人性光芒

都市化时代的乡土韵味——谈新世纪河南文学的特点

民间叙事的精神隐喻——孙方友“笔记小说”的文化解读

论阎连科小说悲剧叙事形态

诗歌想象刍议

晋语对四川天全话的影响

试析《魏书》的单义双音词

浅谈言语交际中的委婉表达法

《潜伏》电视剧语言修辞特点探析——读电视剧《潜伏》经典台词

河南玄武方言比喻的固化结构“A/V+嘞+给啥样”

古汉语宾语前置存在及其发展变化的原因

浅论副词“超”旧词新用

高校文学写作训练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浅析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古代文学多媒体教学

关于高校传统戏曲课程教学的思考

论新形势下的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

试论《水浒传》的神魔小说情节模式及其意义

新发现清代陇右诗人吴镇诗集一部——《玉芝亭诗草》的内容与文献价值

小说评点“春秋笔法”理论与中国叙事学

写实的、大众的、草根的文学追求——也谈杨逵对文学理论建设的自觉意识

桃源的发现与缺失——从《边城》看沈从文的矛盾心态

新时期文学中不同性别视角下的“女强人”形象

简论丁西林喜剧的艺术价值

以家庭衰落写历史变迁——《思旧赋》与《喧哗与骚动》之比较

论趋向动词“来”、“去”的应用规律

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教学的探讨

民事判决书之语篇语义建构资源分析

《诗经》“贶”古义新证

从实用主义看本科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改良

浅析素质教育背景下古典小说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浅谈中文教育的重要性

古文字形体在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师角色的转换

探究文本不可忽视的几个问题

试论《文选》诗篇所反映的汉魏民俗

士魂商才理想人格的建构——由《聊斋志异·黄英》看作者的反思意识

试论《水浒传》的神魔小说情节模式及其意义

新发现清代陇右诗人吴镇诗集一部——《玉芝亭诗草》的内容与文献价值

小说评点“春秋笔法”理论与中国叙事学

写实的、大众的、草根的文学追求——也谈杨逵对文学理论建设的自觉意识

桃源的发现与缺失——从《边城》看沈从文的矛盾心态

新时期文学中不同性别视角下的“女强人”形象

简论丁西林喜剧的艺术价值

以家庭衰落写历史变迁——《思旧赋》与《喧哗与骚动》之比较

论趋向动词“来”、“去”的应用规律

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教学的探讨

民事判决书之语篇语义建构资源分析

《诗经》“贶”古义新证

从实用主义看本科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改良

浅析素质教育背景下古典小说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浅谈中文教育的重要性

古文字形体在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师角色的转换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篇(7)

一、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现状

1.注重诗词的背诵,轻视感性体验,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

有些老师将古诗词教学等同于词语解释,即逐字逐句地把古诗词“译成”白话文。这不仅限制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破坏了诗的意境,还促使学生养成被动学习的不良习惯。诗词基本都是押韵的,古代的识字课则多要求学生反复诵读,不要求其立刻理解词义句意。当然,我们亦可借鉴,让学生反复诵读,使其熟记诗词,对于诗词的“言外之意”可以留给学生慢慢体会。如郑燮《竹石》中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等等这样的诗句老师解释起来本来就困难,何况是要小学生去理解。

2.教师预设过多,限制学生思维发挥

在诗词教学的课堂上,当学生的理解与教师的预设不同时,教师就开始千方百计地引导、渗透自己的思想,试图将学生引到“标准”答案上。教师本应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结果教师却成了教学的主宰和中心。没有了自由理解的权利,诗词理解对学生而言,只能是死背答案,学生不感兴趣也就不足为怪了。

3.缺乏理性思考,忽视诗词意境的领悟

诗词的意境深远悠长,景、情、理完美融合。但我们的许多诗词教学课满足于用形象思维再现画面,对诗词的赏析浅尝辄止,学生的想象就会受到制约,连想象的空间都没有了,还谈什么品味意境?诗词意境被破坏,学生又怎么能领略深藏其中的神韵呢?

二、小学语文古诗文改革面临的挑战

1.古诗在教学中占有比例过大

小学语文教学属于九年级义务教育的第一学段,它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的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而古诗词教学又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得不到充分的体会,就觉得枯燥无味。我认为应减少篇幅,更注重基础学习。

2.教学方式“穿新鞋,走老路”

纵观我们的语文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语文老师对古诗词重视不够,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对古诗词教学“穿新鞋,走老路。”走不出传统教学模式的误区,依旧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把古诗词教学停留在读读背背的层面上,甚至还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来上古诗词,弄得学生似懂非懂,一知半解。

三、小学语文古诗文改革的解决对策

1.灵活归纳,巧妙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中,教师把所谓的答案从参考书上搬到课堂上传授给学生,等到考试时,学生把这一答案抄到考试试卷上,这是一个单向的复制过程。教师习惯“告诉”,学生习惯被动地接受;教师习惯“传达经验”,学生也就无须自身体验。“创新改革古诗文练习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格局的一种挑战,它可以让学生、教师、课本与生活交流、碰撞、沟通,它可以为学生提供成长的舞台,学生可以挑战权威,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2.在进行练习的时候,鼓励学生积极发挥自己的特长

比如有的学生在古诗的空白处插入自己创作的图画;有的学生还可以将整首诗歌的内容用连环画形式来体现。在布置预习杜甫《石壕吏》的练习时,擅长绘画的同学根据背景资料,名句的赏析绘图……

3.加强朗读教学,培养学生语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教学中要采取范读、独自朗读、加手势吟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从而也就能够更好地体会古诗的意义和感情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4.创设情境,多向体验、感悟

“情境教学是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联系起来,使学生身处具体场景中,通过各种感官吸收信息,从而获得生动的形象,丰富具体的知识,激发真的情思,学到活的语言,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的协同作用,提高学习效果。”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可以使学生获得更感性的认识。

面对小学古诗文改革面临的挑战,社会、家庭和学校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创建良好的古诗文,让小学生更好更快学好古诗,教师要有新颖的教学方式相结合。让这经过一代又一代人以生命参与和证明了的古典文学精华,从学生口中渗透到他们的血液中,

芬芳在他们的生命中!

参考文献:

[1]黄叶萍.诗情画意教学 入情入境感悟:对古诗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9(4).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篇(8)

新的课程标准进一步肯定和提高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地位,对小学生古诗词阅读材料不论从数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为了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主动地识字,教师要根据儿童年龄特点,有意识地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拓宽识字途径,培养识字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我通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以下策略:

一、诵读,把握诗歌的韵律美

引导学生把握诗句中音节语句的声调节奏及其变读,包括纠正学生的读音,适时讲解古诗的押韵、平仄,以便读准节奏,读出语气和语势。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必然会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诗文的感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兴趣,而且为学生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录的古诗中,很多都是千古绝唱,在这些诗句中,诗人讲究一个“炼”字,往往用词精妙。如果教学时能认真揣摩、品味,并引导学生加以赏析,就能使学生体味语言之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由于当今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对古代语言接触得不多,他们对其中的一些词语觉得难以理解,对全诗内涵的把握不够。教师要善于捕捉关键字词,因为这些字词往往能画龙点睛,牵一发而动全身,对表现全诗的景物、情感或意境有着独特的作用。

刘禹锡的《望洞庭》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意味隽永。对诗的第一句“湖光秋月两相和”中“和”的理解是个难点,怎么理解呢?在教学时,还得借助插图。图上画着月亮升起,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澈空明的,与天上的月亮正好相互辉映,远远望去,水色、月光融为一体,显得多么和谐。理解这个词后,再去读后面的诗句,就相对浅显易懂了。

二、整体感知,把握大意的原则

古诗是诗人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借物喻理、富有高度想象力的作品。探究古诗创作的本原,小学教学古诗要借助诗人的想象,启迪学生思维,感悟其诗情画意。如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诗句,学生经过看录像和反复吟读诗句,悟出:这是诗人被大自然景色所陶醉,一种幻觉油然而生,从而吟出这千古佳句。我引导学生借助诗人的丰富联想,展开想象,领略诗人雄伟的气魄,以及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如教《游子吟》这首诗,有的学生想象的意境是儿子睡在床上,母亲在床边灯光下给儿子缝衣服;有的想象的意境是儿子在灯下看书,母亲在灯光前缝衣服;还有的人想象到意境则是儿子到临行时穿着衣服,母手拿针线在儿子身上缝补。如果每课都用出示画面的方式进行教学,那就肯定会影响学生想象能力的发挥,就会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需依照创设情景与自主感悟相结合的原则,两个方面各取所长,以补其短,以此取得古诗教学的最佳效果。

三、淡化诗意,渲染意境,体会诗情画意

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然而,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要让学生领略到诗歌中那妙不可言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因此这就要靠语文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古诗教学丰蕴起来。例如,教学中师生依靠诗意情境作画,教师的深情范读,相配的古典名画,师生诵读时配以古乐激情,欣赏现代作曲家演绎的古诗词等等,都能让学生体会到诗文中的诗情画意,激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敬仰之情。教师只有通过多种手段、媒体才能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

如教学《登鹳雀楼》,出示画面,有太阳、群山、黄河、鹳雀楼等,师问:“同学们看,这就是诗人王之涣在一个傍晚登上鹳雀楼所见的情景。大家看都有什么景物呢?”同学们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带领学生进入情境:“假如你就是诗人王之涣,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觉,你会怎么描述它呢?”老师引导学生去描述当时的情境:登上鹳雀楼向远处望去,只见一轮落日正在渐渐地向绵延的群山中缓缓下沉,慢慢地消失了,只看见黄河的水,汹涌澎湃,滚滚向前,朝着大海的方向奔流而去。多么壮美的景象啊!我好像听到了黄河水奔腾咆哮的声音,同学们听到了没有?”(这样做,情景更加逼真,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看到这里,我们还能看到什么?”“什么也看不到了。”“想不想看得更远一点呢?”“想!”“那怎么办?”“再登上一层楼。”“对!”“再往高处走,我们登高后看到的景色会是怎么样呢?”“更美。”“是啊,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h。同学们一定要记住这句话,因为它不仅仅是指看景,同学们想想,还指什么?”这样的讲解,不仅使学生理解了诗意,掌握了诗词中应该掌握的字、词、句,而且,还使学生感受了诗词的意境美,另外,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创设情景,轻松入诗境

诗是抒发诗人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此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多媒体课件,就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并很快进入诗境。又如我教《鹅》这首诗,它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鹅的色彩、形象、动作等等。上课初始放映多媒体课件,画面上:池水清清,杨柳依依,几只毛色雪白、红掌、长颈的大白鹅欢快的游来游去,不时对天“嘎嘎”欢叫,诗画对照,相映成趣,为学生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学生很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

总之,古典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优秀古诗词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美的诗词,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只有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才有利于学生陶冶道德情操,品味生活情趣。

参考文献:

[1]吴月圆.“唐宋词”教学的“已然”“实然”与“应然”――例谈“学为中心”背景下的“唐宋词”教学[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12)

[2]徐毅.小学古诗词“五步教学法”探究[J].学周刊.2016(08)

[3]常兰香.如何提高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6(05)

[4]余映潮.余映潮教语文(小学卷)[J].语文建设.2016(04)

[5]李彩香,孙珍卿.走进“生活”――《清平乐・村居》课例分析[J].语文知识.2016(04)

[6]孙娟.浅谈国学特色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原则[J].语文知识.2016(04)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篇(9)

经过对现如今古诗词教学现状的多方面研究,专家学者们总结出了当前的古诗词教育普遍存在的客观性问题,具体包括两方面问题:第一,教师对诗词的引导不充分。过于重视背诵古诗词,缺少引导,孩子们只知道为了背诵而背诵,并不能真正理解一首古诗词的真正文化底蕴和文化背景。古诗词教学需要深入诗词中感受其音乐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朗读,逐渐增添他们的文化底蕴。因此老师应该重视朗读的巨大作用,要让学生们自主朗读,让他们在朗读的过程中寻找诗词带给他们的文化熏陶。目前,只有少数老师能够意识得到朗读的重要作用,绝大部分老师仍然只是一味让学生背诵,缺乏引导。第二,针对片面知识学习,缺乏体会诗词本身的意境。学生偏向于注重对诗词内容的片面理解,而忽略了作者创作诗词的创作背景。教学过程中只是要求背诵、默写和理解诗词内容,而作者在创作时的情感与所处的时代背景并未被当作重点,导致学生不能理解和体会到诗词中作者寄托的情感。很多老师对待古诗词如同对待其他文言文,一味采用程序式的教学方法,如介绍作者背景、诗词的表达方法等。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首先,应试教育往往直接导致诗词教育的具体内容功利化,只需背诵与默写就能完成教育任务;其次,由于快餐文化的影响,孩子们只对新世纪的先进多媒体读物感兴趣,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他们对诗词读物的热爱;再次,教育方式程式化,方式被固定,所有诗词在老师看来都只需要一套固定的讲解流程,导致学生逐渐对古诗词失去兴趣,达不到古诗词本身传达的情感效果;最后,教育工作者对待古诗词的态度不明确,学生本应该带着赏析的态度去学习古诗词,应该带着欣赏艺术品的眼光去学习,而不是一味背诵朗读。

三、解决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问题的方法

第一,提高教师的自身专业修养。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时刻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不断充实自己,特别是语文老师,专业素养可以说就等于是自己的文化底蕴。只有自身的底子足了,才能以一名合格教师的身份来感染与熏陶自己的学生,文化修养是没法通过单纯的说教方式去传递的,只能逐渐感染,逐渐熏陶。因此,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有义务和职责将知识传播给下一代,但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人民教师也要对自身的实践经验不断反思,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改革,适应发展。只有不断反思,才能时刻跟上教育改革的脚步,才能跟上学生思维的脚步。

第三,提高对古诗词教学的重视程度。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其意味悠长,耐人寻味,并且蕴含丰富的文化底蕴,寄托了诗人丰富的情感,是小学生接触我国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的最佳教材。因此,必须提高对古诗词教学的重视程度,正_认识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学习古诗词并非易事,现如今我们的周围生活环境已经被视频、漫画等资源所充斥,这些资源看似简单方便、易学易懂,但是相较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其文化底蕴和魅力十分浅薄。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现如今孩子们对国外的快餐式文化,包括动画、漫画等方面的了解程度远远大于国内传统民族文化。因此,我们应当在古诗词教学方面谋求更好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四步六读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学习古诗词,对于提升人文修养,增强文化底蕴,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有现实意义。我认为,提高小学古诗词教学品质,还应当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创情景,激兴趣

卢梭曾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激发学习兴趣是上好小学古诗词课的第一步,只有在兴趣被充分激发的前提下,学生才会喜欢上古诗词,才会很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多媒体设备具有强大的形、色、光、画功能,形象直观,一目了然,非常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在不知不觉间渗透古诗词知识。

教学《泊船瓜洲》这首古诗,我先在课件上出示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静夜思》《回乡偶书》这三首古诗,然后配上古朴典雅的音乐,营造出浓郁的古典文化氛围,将学生带入思乡之境。这样就为下一步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更有助于学生感受作者思乡的情绪。

二、读诗词,明诗意

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是四项基本语言技能之一,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吟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初步了解古诗

课前查阅资料,初步了解古诗内容,整理作者信息,掌握诗歌创作背景,从而知人论世、以意逆志。预习过程中,学生一定会产生独特感悟,这有助于他们接受情感熏陶。

(二)听读感悟古诗

正式上课之前,利用课间休息的十分钟时间,为学生播放一段配乐朗诵视频,让学生从形象生动、感情饱满的诗歌朗诵视频中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加强对古诗词朦胧美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个性化阅读体验。

(三)朗读交流古诗

听完别人的诗词朗诵之后,学生还要自己尝试朗读,加深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鉴于小学生的学习经验和认知水平有限,因此他们对古诗词的理解可能是只言片语,较多表现为一些零碎片段。为了促进学生的进一步理解,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同桌、小组间进行交流。通过“头脑风暴”,各种新奇想法不断碰撞,每个人都能自由发表个性化看法,不仅大大加深了理解,同时有助于触发新体验。

(四)细读体会古诗

古诗词具有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的特征,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师应当坚持诵读为本,让学生多读、细读、反复读,从而体会古诗的韵律和意境。诵读形式不拘一格,可以朗朗出声,也可以低唱慢吟。但无论是哪一种诵读方式,都要读得清晰、读得准确、读得有节奏、读得有感情。

(五)品读理解古诗

古诗词不是无情物,学生吟诵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创设情境,让他们在特定情境中加深感悟。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增强对诗词的理解,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例如,吟诵《村居》等立意明快的古诗词,可以配上轻松活泼的音乐;吟诵《泊船瓜洲》等反映离愁别绪的古诗词,可以配上哀怨低沉的音乐;吟诵《山行》等描述风光无限的古诗词,可以配上景色图片。

(六)综合记忆古诗

“背诵难,难于上青天”,背诵古诗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很多学生之所以不喜欢古诗,就是因为厌恶机械单调的背诵。为了增强背诵的趣味性,教师应当采取灵活富于变化的记忆形式,例如,采取小组赛、男女组赛、限时赛、接龙赛、问答赛、听记赛等,抑或是根据古诗内容,分时令组、离愁组、写景组、写山组、写水组等进行背诵。这种综合记忆方式,一则使学生储备了大量的古诗词素材,实现了量的积累;二则提升了背诵效果,实现了质的飞跃。

三、p意境,强记忆

意境美是古诗词鉴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每回忆起一首诗,学生脑海中都能浮现出相应的画面,那么古诗词教学的目标就顺利达成了。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疑的方式帮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意境之美。

四、重拓展,增知识

量的积累方能引起质的飞跃,整个小学阶段课内古诗仍然比较少,难以实现质的飞跃。结束课堂教学并不意味这首古诗教学就此打住,教师应当以点带面,以诗带诗,将课堂延伸到同一类型古诗上,拓展古诗词课外知识,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古诗。

例如《泊船瓜洲》教学结束,拓展有关“月亮”的古诗词: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今夜月明人尽忘,不知秋思落谁家。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广大语文教师应当持续加强小学古诗词教学研究,尽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导入新知,培养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好情感。

上一篇: 事业单位金融基础知识 下一篇: 对学校教学管理的建议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