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9 17:31:38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篇(1)

近年来,中专学生在校抽烟、喝酒、打架、故意毁坏公物,抢劫、甚至自杀、故意杀人等事件频频发生,这说明学生承受了来自学业、家庭乃至社会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已达到不平衡状态甚至是不健康状态。中职学校的学生不同于大专生、本科生,他们大多数是初中毕业生,有的甚至是初中毕业后在社会闯荡过几年的青少年,思想上、行为上正处于极不稳定时期,正处于他们人生观、世界观的转型时期,面对现代社会竞争的激烈性,许多学生不知如何面对所处的社会环境,并且对自己的定位也不合理,从而产生了严重的心理上的不适应,以至出现厌学、退学等情况。班主任和授课教师,作为学生最亲近的师长,在平时教育教学工作中有责任引导学生健康成长,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

一、中职学生的现状分析

参加中专学习的学生构成情况相对复杂。从生源情况看,良莠不齐,大部分是考不了高中或考不了统招学校的学生。从学生的构成来看,相当一部分是中考落榜学生,在学习、品德和行为上的问题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在打工几年后回来上学,他们认为是走不了别的学校才来上中职,所以他们对学校有一种本能的抵触。如果校园环境再差强人意,教师授课有偏见,语言或表情上有所讥讽,更会让他们产生人生失败的挫折感。对学校不满意,对老师不满意,对自己不满意,又无力改变现实,就会让一些学生产生“走投无路”的迷茫,丧失自信,进而会有混日子的思想。这种不良想法深埋于心,久而久之,便会让他们消沉、悲观,与人为敌,与校为敌,稍不如意,便头脑发热,火往上冲,喝酒、打架、发生暴力事件就不难理解了。

二、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厌学、偏科,易和老师产生对立情绪。

由于中专学生在初中学习阶段就没有打下好的基础,所在在进入中专学习后,由于专业课程增加,在学习中随意性较强,对自己喜欢的课程会根据老师要求完成作业,对自己不喜欢的老师往往会产生抵触情绪,容易出现消极学习,再加上以往高校毕业生工作难找,社会需求变化等原因,出现招生难、教学难、管理难等一系列新问题,教学和管理的难度增大。

(二)学校教育教学存在薄弱环节。

近年来,中职学校因高校扩招,社会需求变化等原因,出现招生难、教学难、管理难等一系列新问题,招收的学生大都是学习成绩差,组织纪律性差的“双差生”,教学和管理的难度增大。对这种新的情况和变化,许多中职学校还没有完全适应,没有及时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在班级管理及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管理方法单一,处理矛盾不恰当,容易使学生产生一些心理负担。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职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三)心理脆弱,承受能力弱。

当前,家庭状况变化普遍引起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减弱。现代家庭与传统家庭比较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不同的家庭对学生的影响又不尽相同。一是贫富悬殊较大,贫困家庭的子女表现出明显的心理不平衡。家庭条件好经济较富裕的学生,其消费较高,花钱大手大脚;家庭条件差,经济较困难的学生,消费水平低,花钱节衣缩食。处在贫困线下的学生,明显感觉心理失衡,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生活在单亲家庭的中职学生,由于家庭缺乏温暖,大都有一种失落感和自卑感,心理和感情相当脆弱,有的甚至自暴自弃,给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及管理带来诸多新的问题;有的家长望子成龙,给学生不断加压,使学生心理负担过重;有的家长则不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是金钱刺激,就是棍棒教育,或放任自流,任其发展。诸多因素造成学生心理失衡,心灵扭曲[1]。

(四)生活依赖性强,社会适应能力差。

在家庭教育中,许多父母怕耽误孩子学习,没有要求孩子做家务的习惯,随着孩子长大,好吃懒做,不爱劳动、养成了这部分学生的依赖性。在看到社会中贫富悬殊等,许多学生很难适应,便在其心灵上产生自卑、冷漠、忧郁等不良情绪。学习缺乏动力,对学业、前途、未来不抱希望,精神苦闷、普遍产生厌学、敌视社会、仇富情绪。

(五)网络媒体的危害。

互联网的发展对青年学生获取信息、知识及网上娱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对分辨力和判断力不强的中职

学生产生了极大的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

三、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心理健康,才能形成良好品德,这是因为:个体心理只有处于正常健康状态才易于顺应社会,倾向于与社会保持

一致,接受社会的各种要求包括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品德。从反面看,个体如果处于不平衡的心理状态往往倾向于接受主流的社会规范价值观相悖的观念,对不良规范失去抵抗力从而形成不良品德[2]。

(一)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渗透健康心理教育。

班主任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如果忽视了每个受教育个体的心理状态,尤其忽视了对不平衡心理状态的疏导,不能使之处于乐于顺应主流规范的常态。学生往往出现各种消极情绪如发呆、走神、沉默甚至抵触。反之,若班主任常能敏感,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甚至有意识的心理训练,才易培养良好的品德。

现今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物质生活上家长尽量满足,在学习上从严要求,缺乏吃苦教育,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力弱;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矛盾如果处理不当,会加重了孩子的心理问题,他们往往对自己缺乏信心,性格焦虑,脾气暴躁,或沉默寡言,意志消沉,难以正确认识自己。班主任如果在班级管理中注意这些学生,从思想上给予指导,精神上鼓励,培养融洽的班级氛围,让他们拾回自信,这样有利于形成上进的、有凝聚力的班集体。班主任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以避免学生经常性地陷入危机状态,维持其心理的平和、积极、顺畅。培养其积极的自我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信心和自尊心,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1.生活辅导。

生活辅导又称人格辅导,目的是促进学生建立合理的生活规范,适应基本社交,学会过有意义的生活。班主任对学生的生活辅导主要有情绪辅导和社交辅导。班主任进行情绪辅导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悦纳自己,学会适时、适度、适宜地渲泄自己的情绪又能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帮助学生学会调解情绪的方式如渲泄、倾诉、转移、自我暗示等。让他们懂得“生活的艺术是驾驭情绪的艺术”。班主任进行社交辅导就是要帮助形成正确的社交心理,学会恰当的社交礼仪包括男女生交往礼仪;学会克服害羞心理,与别人沟通的方法;学会缓解人际关系冲突处理口角等等。健康的社交心理有助于班集体的建设,也对学生走入社会有帮助。除此外,班主任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消费辅导帮助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对学生进行休闲辅导、帮助其学会调节学习生活,学会欣赏艺术,亲近自然,以培养良好的个性。

2.学习辅导。

根据心理工作者的观点,学生的学习有三个问题:能不能学――智能问题;愿不愿学――态度问题;会不会学――方法问题。班主任的工作主要体现在对后两者加以辅导。

(1)学习态度:学习态度的教育更多地贯穿于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但班主任的优势在于经常和学生接触,通过有目的地对学生训练,能起到对学习态度教育的补充。在科学的心理训练原则和方法指导下,班主任对于纠正学生偏科和偏师现象还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学习方法:班主任工作中一个难点是如何纠正学生上课走神、讲话、抄作业,考试舞弊等学习习惯问题。这些问题仍可以归因于心理问题,辅之以科学的指导和训练,就能改变头痛医头,脚痛就医脚的被动局面。在中专阶段,根据学生个体基础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复习计划、短期目标、长期目标等,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特点,帮助其学会制定计划和目标,学会学什么、如何学、何时学,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3]。

(二)授课教师的引导作用。

除了班主任的管理教育外,授课教师也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的一个表情动作,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激励一个学生进步,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站在三尺讲台上,就要引导学生向好的方向走,要充满爱心,注意融洽师生关系,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充分分析教材,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准备每一节课,重视课堂上的师生情感交流,恰当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学习材料和学习过程的兴趣,让学习成为一种乐趣 [4]。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类进步。人们不断探索如何发挥教育的功效。在呼吁素质教育的今天,人们认识到知识比考分重要,智慧比知识重要。而人格、个性是最具决定性的东西。青少年是人格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需要调动各种教育渠道才能完成的。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最容易偏离心理正常状态从而导致不适应行为或心理健康问题的时期,作为教师,要站在一个比学生高的位置,爱学生,才受到学生尊敬,只有不断锻炼自己的人格,注重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以积极的生存心境和人生态度对待学生,对待生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会他们生存的技能,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培育人和塑造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登峰,张伯源.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篇(2)

一、高中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辅导的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全面发展。

高中这一阶段学生压力较大,很多学生面对自己的未来也表现得比较迷茫,心理健康教育对高中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高中班主任通过班会或者举行各项活动的形式,通过实际生活或者案例,针对这一时期学生的不同心理,提出相的方案,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辅导,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这样一来,既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也能让学生抓紧科目学习的同时也能注重自身的心理健康,有了基本的心理健康保健意识,学生在面对困境、压力和迷茫,可以自我调节,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促进学校德育工作顺利开展。

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来说,需要积极发挥班主任作为学生群体的带领人作用。由于目前我国高中学校的班级结构设置为每个班级配一名班主任,班主任负责这个班级内部所有的大小事宜。而班主任作为高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约束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者,通过建立以班主任为带头的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极大程度地提升高中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程度,形成更为科学和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积极态度。在这样的前提下,班主任通过加强对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力度和辅导工作的深入性,能够为后续学校整体德育工作的良好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促进高中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后,使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更为高效,也更加深刻。

(三)拉近师生关系,有利于日常工作的管理。

高中班主任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班级的管理者而已,高中班主任还是学生学业的指导者及心灵的领路人。高中班主任通过细心观察发现学生的困境、压力和难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并形成一种和谐的氛围。如此,师生双方都更能够理解彼此的行为,有利于学生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积极参与班级活动,也有利于班主任日常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高中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

(一)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不明确,工作得不到落实。

班主任面对学校、家长等种种压力,往往把教学看得很重要,各个学校还是难以改变传统的观念,他们始终秉着:“教学成绩对学校和自身名誉影响甚大”“升学率才是根本”这一落后理念,忽视了教育工作的进行。还有很多班主任高举心理健康教育的旗帜,呼吁要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但是工作总是落实不到实处,这对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很不利。

(二)班主任的实际教育工作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分析。

首先是班主任自身心理健康缺乏,班主任是进行健康教育工作的首席地位,自身缺乏基本的心理健康常识,谈何教育学生?其次班主任缺乏对自身工作的认识,班主任本身就不同于其他教师,教学的同时还要兼顾教育,有着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双重任务,在高谈“教学成绩就是硬道理”这一环境下,班主任忽视了身兼学生心理教育的工作,这两点是班主任工作得不到有效提高的主要原因。

三、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策略方法

(一)高中班主任注意加强自身的心理健康。

1.认识和明确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地位。

高中班主任不同于其他教师,不但具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教育学生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执行者,班主任首先要明确对这一方面的认识,另外,班主任工作比较繁重。因此学校在要求班主任完成督促学生好好学习,提高教学成绩的同时,还要向明确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地位,深化班主任的教育意识,班主任工作要得到校方的全面支持和重视,校方可针对这一方面建立相关的考核制度,对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展开监督,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进行。

2. 关注高中班主任自身的心理健康。

首先,班主任自身应该学会自我调节。班主任要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善于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确保自己处于健康水平,并调试到最佳状态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次,高中班主任要积极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保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科学有序展开。最后,学校领导应该关注包括班主任在内的学校所有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使教学活动有效展开,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

(二)使师生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高中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到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的重要性,了解和掌握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及高中生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高中班主任通过学习心理健康的专业知识,要能够根据高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心理活动的规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方法与措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指导,以维护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另外,高中阶段的学生固然应该将生活的重心放在学习成绩上,但是也应该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只有保证心理健康,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才能勇敢地面对挫折和打击,在学习的路上走的更远更好。

(三)提高高中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

首先,从高中班主任层面,使其认识到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辅导的重要性的同时,还应提高其开展和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其次,鼓励班主任积极学习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不断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在帮助自己调节心理状态和心理压力的同时,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最后,学校要经常对班主任进行考核及培训,也可以适当对在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方面取得良好效果的班主任给予肯定和奖励,在帮助高中班主任提升内在动力的同时增加外部刺激,提高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高中的班主任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的主体,首先要认识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还要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以最好的心理状态帮助学生提升整体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以便形成完善健康的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凌世Z.浅谈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J].启迪:教育教学版,2015(12):56-57.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篇(3)

健康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人的健康包涵三个要素: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1]。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所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已被人们所认识。所谓心理健康,它包涵两层含义:一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和谐状态,另一种是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

一、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原因

目前,在校的中学生中大多数都属于心理健康者,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抗挫折能力、意志力、危机意识、协作精神薄弱等[2]。现在的社会竞争激烈、情况复杂、就业紧张,随着对知识人才的需要量越来越大,以至于社会与家庭重心都放到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加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不够或没有普及,造成部分学生心理素质较差,调整心态的能力较弱,遇到困难挫折易造成心理疾病。同时,现在的中学生独生子女居多,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过分溺爱和过重的压力,使学生的意志品质不能得到更好的锻炼。如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等优良品质。

二、科学的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1.健康的体质为健康的心理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科学的体育活动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有机体,人脑是人的一部分。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进身体正常、健康的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2.体育竞赛活动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体育竞赛永远伴随着成功或失败,失败可以使学生承受挫折与失败的能力得到锻炼,克服困难,不屈不挠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得到增强。体育竞赛有着严格的纪律与规则要求,这有利培养学生纪律性与自制力、公平竞争与创新意志、团结协作与开拓进取的精神。体育教育竞赛环境,通常是风吹日晒,特别是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学生不仅要经受大自然的考验,而且要受到机体的疲劳和肌肉酸痛,这对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吃苦耐劳的精神无疑是最好的实践与锻炼。

3.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水平的矛盾,是推动心理健康发展的一种动力。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活动相比,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不能满足学生的运动项目需要,比如在篮球比赛中,带球进攻由于要了解队员的位置,在较短的时间(24S)内投篮,既要快速进攻又要防止对方断球,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力。所有的体育项目基本上都需要勇敢、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种感情,就一般的心理水平来说是无法满足上述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需要的,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所进行的运动可以使原来的心理水平逐渐得到提高。

4.体育运动能推动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及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都是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学生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同时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的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在运动时总是伴随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精神,有助于培养机制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5.身体活动和运动锻炼能发现和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

体育教学是进行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传授过程,这个过程还包括情感上获得成功感的愉悦体验。情绪是心理的晴雨衣,学生在学习过程和身体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情、意志等外在表现是其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很容易发现存在不同心理障碍的学生。如果心理障碍不能及时消除就会影响以后的学习生活情绪,甚至可能可能由于挫折情绪的积累而产生一定程度的抑郁症状。如跳高项目,有些学生往往跑到起跳点时不由自主地停下,通过运动锻炼可以减缓和治疗某些心理障碍、疾病、忧愁、焦虑、压抑、沮丧等不良情绪。学生借助他们感兴趣的运动项目而尽情的发泄不良情绪,重新转换考虑问题的视角以饱满、积极的情绪抵御一切挫折考验,使自己轻松愉快和舒畅。

6.体育活动可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人际交往好的总是心里愉快、精神饱满、对任何事情都充满兴趣,这些人生活得很愉快,人际交往不好的常常是无精打采、抑郁寡欢、缺乏生活的乐趣。而体育运动在培养交际能力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3]。如在篮球比赛中为本方队员做掩护,体操的保护与帮助,是帮助和督促学生进行接触的最好方式。在运动中,他们由于学习的需要,产生了交往的勇气,通过交往方法,形成了交往技巧,并且,他们在与人的交往和配合中体会到自己的作用与价值,从而克服他们因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而造成的自卑心理,因缺乏交流而形成的不良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战胜自卑,在交往中提高自信。

三、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

1.提高体育教师自身心理素质水平是体育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条件。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须使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教师本身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优秀的气质、高尚的道德品质、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在体育活动中用于表现自我,学会理解与认可不同的意见与分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启发学生的创造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因材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是促进和发展心理健康的中心环节。

体育教师平时应主动接触学生,深入了解学生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心理健康状况、运动技术与身体素质状况,并逐一进行认真仔细的分析比较,一切做到心中有数,对不同性格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如对自卑型的学生选择一些简单、易做的项目,如仰卧起坐、俯卧撑、广播体操等项目;对执拗型的可选择一些难度大、动作较复杂的技巧性项目,如跳高、跨栏等项目;对焦虑型的可选择太极拳、慢跑、长距离的步行等项目;对抑郁型的可选择足球、篮球、羽毛球等项目;对于恐惧型的选择武术、体操(单杠、双杠、跳马)等。

3.多样性和多选择性相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是体育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手段。

多样性是指体育教师所能展现给学生的不仅是丰富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富于变化的方式和方法,而多样性是需要通过较多选择来显示其存在的价值。在体育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或让学生自己选择,使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特长都能得到发挥,在各自擅长的项目中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展现自己的才能。

4.合理的运动负荷是体育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

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因素有运动类型、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和运动频率。从运动类型来说,能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如令人愉快、有趣的运动、回避人际竞争运动;从运动强度来讲,大多研究,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能改善情绪和焦虑、抑郁、紧张、疲劳;运动持续时间,研究认为每次运动时间不少于20―30分钟,60―90分钟也会产生良好的锻炼效果[4]。

5.通过娱乐的教学方式和创造良好的挫折情景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有效途径。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正逐步得到贯彻和落实,由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向全面发展教育转轨。娱乐的教学方式不仅是体育课中教学方法的一种,也是一门好的艺术,是发展学生心理的很好途径。如在教授加速跑时,在跑道上画两条相距20米的白线,以接力跑的方式进行,使学生学得津津有味,不但掌握了技术要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精神。由于学生的自身素质、知识层次深浅、社会阅历及家庭情况与性格的差异,使学生对挫折的忍耐力具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中创造良好的挫折情景是非常必要的,但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承受挫折打击的能力,所采取的方法一定要谨慎,切不看草率行事。

四、结束语

学校体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相对独立而自成体系,对提高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在体育教育中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效果越好,成功率就高;忽视学生的心理教育,脱离学生心理实际,教学效果就不佳。因此,在体育教育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加强对体育教育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途径方法研究探讨,完成体育教育增强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李薇,李进.体育心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35

[2] 邹尚.素质教育与中学生心理健康.http://.2004

[3] 王皓.论体育与心理健康[J].河南教育学报(自然与科学版),2000(2):78―79

[4] 张虎,刘东,吴小丽.浅谈体育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http://.2004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篇(4)

高中阶段是人生当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对于学生的前途有着很大的影响。同时这也是考验学生心理素质的一个阶段,由于学习等方面的压力,很多学生的心理健康会出现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就要采取正确的措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培养,其中高中体育教学就在当中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一、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和出现的不足之处

1.逻辑思维的能力在高中生的学习当中不断的形成与发展,自我认知能力和自我意识开始加强,自我独立的意识开始不断的形成,在做事情的时候往往独立独行,存在有较强的自尊心,喜欢别人对自己的关注,而且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定认可与赞赏,但是脆弱和敏感也是会存在于他们的内心当中,周围的舆论统也会对他们带来影响,低估或者高估自己,自负感与自卑感的心理比较的强烈。

2.随着情绪的稳定性在高中生中不断地加强,提高了自身的自我控制和注意力,不再如以前那样容易冲动、任性,情绪动荡、喜怒无常的境况也随之减少,然而在生活与学习的过程中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情绪上还是不够稳,比较薄弱的意志力仍然存在,普遍存在较弱的心理承受能力,焦躁不安的情况在考试的前后还是经常的发生。

3.随着高中生眼界的开阔、思维的成熟,丰富多彩的情况在内心世界当中不断地形成与发展。但是增强了隐蔽性,对于自己的心思不会轻易的展现出来。对有友谊的关键性也能很好的重视起来,渴望同四周的师生建立比较和谐的人际关系,但是由于高中生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独生的子女,兄弟姐妹的生活方式在他们的生活中从未体验过,因此,很多的时候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与学习的习惯已经养成,狭隘和自私的情况就会经常的在他们身上显露出来,对于人际交往当中遇到的问题也不能很好的进行解决。

二、运用高中体育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方式

1.对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进行传递。高中阶段是学生心理发育的关键阶段,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心理活动进行研究也是不能忽略的一个环节,对他们的心理特点进行掌握,保证他们的身心可以和谐的发展,因此老师在体育教学的时候,要对培养学生健康理论知识利用一定的课时对学生进行传达,定期的进行心理健康测试。

2.在体育课当中,教师要始终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当中进行对待,对所教班级男女生的个性与兴趣、男女同学之间的比例、身体情况等心理和身体的具体特征进行深入的了解与掌握,才能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对他们的心理健康进行有效地的培养,才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在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体育老师要对高中学生较强的自主意识的特点进行掌握,作为教学的主要出发点,让学生们依据自身的心理特点和自身的兴趣爱好对体育运功进行选择。比如男同学普遍的喜欢运动,还都是强度比较大运功,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就要多多围绕这样的运动对学生进行教学。可以设置篮球、足球、短跑、长跑等一些运动量较大的运动项目,在通常的情况下,强度较小的体育运动是女生喜欢的,因此老师可以设置预羽毛球、排球、乒乓球等运功项目供女同学进行应用。将更多类型的运动器材和运动类型呈现给学生们,使体育运功的乐趣在学生的心中得到完美的体现,进而培养出学生较强的竞争意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3.与教材的特点进行结合,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帮助。有丰富的心理健康因素存在于体育学科的教学当中,为了尽最大努力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的发展,教师可以采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比如,练习基本的队形和体操,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注意力、意志力及其动作思维的能力和观察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坚韧性和自制力,有利于将学生的群体合作的能力和自我表现的能力进行提升等。为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发展,在体育课当中老师可以多组织一些体育游戏,能使学生对学习的乐趣充分的进行体会,与同学之间的情感加深,将交往与合作的能力不断的进行提升。

4.对要求要合理的进行制定,在教学的时候,将一定的能力水平和要求提给学生,但是一定要符合实际。一旦要求太低,就起不到对学生的激励效果,一旦要求太高,学生过多的失败,就会影响学生的参与兴趣,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所以,体育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对一定体育的原则进行区别的对待,不一样的学生要有不一样的学习重点,保证在体育课上每个学生都能够体会到胜利与成功的果实,没有一定的绝对标准存在于成功与否当中,对于成功的认识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打好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心理朝着更好的方向去发展,体现出体育课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结语:

通过文章以上内容的描述可以发现,在当代高中生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需要进行完善。其中体育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巨大帮助,在进行体育教学与实践的过程,不但能使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很好的掌握,并且对于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上也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为了在高中阶段打下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因此,就要利用好体育课这个有利的教学方式,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将心理健康的教学合理、有效的融入进去。

【参看文献】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篇(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更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除开发学生的一些智力因素外,则重点要抓紧抓好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即性格、意志、毅力、习惯、兴趣、情感、动机等方面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哪些积极的心理因素?如何培养?根据学生当前的实际,我认为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1 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理想来自于对生活、现实、客观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和对未来发展前景的想象和向往。当代青少年的共同特征是,对个人生存的空间、时间、活动方式和程度都有个人设计的理想目标;有独立自主的意识和参与社会变革、实现自我价值的要求与愿望。应该看到,这是青少年现代意识的觉悟,是可贵的品质和力量。问题在于当个人的理想、愿望、追求和要求受限、受阻、受扰、受挫时,一部分青年能够利用客观的机缘、环境和条件,运用自己的智慧、道德和意志力量,去积极地面对现实,迎接未来,选择未来和创造未来。而另一部分青少年有可能采取消极颓废、绝望逃避、“游戏人生”的态度。中小学语文教材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道德意志教育和精神陶冶的内容。入选教材的典范文章,有的蕴涵着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兴旺发达的重要精神支柱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的表达无私忘我献身于人民的高尚情操;有的具有关爱生命、关爱他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朴素情感;有的则为学生提供认识世界的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等。教学中,我们只要紧扣这些教学内容,根据文本特点,针对学生的实际,“细水长流”、“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就能逐渐帮助青少年确立起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希望。

通过教学,还可使青少年认识到,自我价值只有在个人为社会创造价值过程中才能充分体现。它要与个人奉献智慧、能力,承担社会责任紧密相联,而不只是索取条件和报酬。促使他们看到,未来社会需要青少年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人类的使命可能很多、很大和很重。以坚定他们为追求理想、实现理想而不懈努力拼搏的信念。

2 培养学生坚强的性格

性格,指的是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坚强、英勇、懦弱、粗暴等都属于性格范畴。爱因斯坦说:“坚强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一个学生的性格坚强与否,是他将来能否成才的关键。一个人性格的形成,有先天的遗传,但主要靠“后天”培养。对学生性格的培养,向来有积极的和消极的做法。积极的做法重在榜样激励,实践中锻炼;消极的做法重在物质刺激,以“爱心熏陶”。语文教材中临危不惧,沉着应对危难的崇高人物形象,以及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祖国、民族危难之机,挺身而出,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主义精神榜样比比皆是。这些都是培养学生的坚强性格的好榜样,是激励学生自我锤炼优秀品质的极好动因。教学中,教师应不失时机的抓住教材中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来激励学生,以培养他们的坚强性格,促进积极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3 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

意志是一种认识、情感的表现,也是一种心理品质和精神力量的象征。它具有自主性、坚韧性、果断性、应变性、竞争性和创造性。

意志和毅力对青少年尤为重要。他们对面临的挑战和威胁,既缺乏充分的心理和思想准备,又不能正确认识和选择;社会和父辈也不能为他们提供一个应付挑战的现成模式和处方。这就决定一切要靠他们自己的意志和力量去实践、探索、开拓和创造。我国的青少年一代,尤其是城市青少年,在家庭中常居“重点保护”、“中心发展”的位置;接受学校教育多囿于书本知识;社会教育又包含过多的“美好的前景”、“民族的依托”等等赞颂与期望,使他们缺乏遭受挫折与承受压力的心理准备,往往遇事表现出困惑惊恐、一筹莫展、一蹶不振。出现这种脆弱意志,根源大都在于他们没有正确的思想基础。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教材中,能够激励学生确立正确思想的内容,俯首即拾。教学时,教师要调动各种教学手段,有效地引导学生领会英雄人物之所以具有知难而上的顽强意志,是因为他们具有一个正确的思想为基础。只要引导得法,这些文中那些光彩照人的光辉形象,必能使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促使他们在实际生活中逐步地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点,并通过学习和生活实践活动,如长跑、爬山比赛、体力劳动、写字、作业、社会调查、专项活动等的严格要求,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克服脆弱的消极因素。

毅力,是持久的意志的表现。要培养学生的毅力,首先,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充满着“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心。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中那些具有坚韧毅力的人物,对生活充满自信心的美好的心理素质,作为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榜样和动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自信心,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自觉克服那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消极因素,逐步培养坚韧的毅力。要使青少年有所准备,未来的道路和世界不都是捷径担途、阳光灿烂,它也有曲折坎坷、逆流险境、暴风骤雨。这样可以唤起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勇气、意志和毅力。

4 教会学生懂得理解和同情

情感是一种社会性体验。它与人的理想、意识、世界观、人生观密切相联。未来社会是一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上升,更为和谐发展的社会,对于未来青少年来说,追求精神上的不断完善似乎比追求物质上的无限富足更为重要。针对当前某些青少年在情感品质方面表现出的粗鄙卑俗、冷漠无情和麻木不仁等倾向,要努力唤起他们的爱心和同情心。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均能多层次、多侧面的培养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热爱生活,为他人服务的精神。对于周围的事物、现象的变化与发展,以及所出现的困境、难题、灾害、祸端等,在情感上给予关切和同情;要理解、关注和支持别人的愿望、合理要求和合法权益,尊重他人的情感、意志、兴趣和爱好,求得与他人在心灵、思想上的沟通和相容。尤其是要理解和同情那些弱者,处境不利者,受到伤害者的困难和境遇,尽可能予以帮助和指导。如果人们都能多增加一些理解、同情和宽容的态度和情感,将会“唤起并鼓励更新社会准则”。“对人们的痛苦持漠不关心的态度是教育失败的最确切无疑的标志”。

5 促使学生学会合作与支持

合作是现代社会和国际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一种社会品质和行为模式。由于世界上不管是经济、科技、文化的目标,还是人们的思想、观念、认识、要求、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都出现日益增多的普遍性、共同性、近似性和一致性,因此各国之间相互依存、彼此联系的关系和程度也日益加深。需要未来青年有超越自我的、狭窄的、功利主义的樊篱,超越某些狭隘的、片面的、封闭的、民族的、地域的界域局限,提高对于“所有个人和各个民族联系在一起的共同命运的认识”,将人类的有限自然资源与无限智力资源用于人类共同利益的需要和人类的共同进步。语文教材中体现国际主义精神的课文很多,只要我们联系实际,由小及大、由内到外,适时教育引导,将会不断促使学生确立合作与支持的精神。

总之,在语文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尽快转变传统教学理念,要紧紧围绕新课改所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六目标培养要求,坚持人本主义原则,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全面完成语文教学应有的教育任务。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篇(6)

【中国分类号】G444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不但没有疾病,缺陷,还应该有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这个定义中最重要的一条标语标准,是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适应能力。而在当前,农村学校的留守儿童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些孩子天天生活在爷爷奶奶的手中,难免出现一些错误的家教策略和“代沟”的存在,缺少沟通与理解,产生了代际间的矛盾冲突,孩子的心理矛盾不能及时排除。久而久之,就会出现了对生活的不适应,甚至心理异常或疾病,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笔者在此结合初中生物学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的教学实际,浅谈如何把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当中去,与各位商榷。

一、选准渗透点,促进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帮助留守儿童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克服悲观、怯懦、抑郁、紧张等消极否定的情绪情感,经常性地保持舒畅、喜悦、乐观、自信等积极肯定的情绪情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保持生动活泼、蓬勃奋发的良好心态,对其身心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

如《人体内营养物质的运输》中一章中的设计的“无偿献血与血压测量”的课外实践活动,目的是引导留守儿童关爱他人生命,关心家人的身体健康,乐于为挽救他人生命奉献爱心的高尚情感。又如《人体内废物的排出》通过血液透析和肾移植的课外阅读,不仅开阔了留守儿童的知识视野,而且给他们渗透了关爱他人生命、自愿向某些患者捐献器官的情感教育。

再如第六章在学习了《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后,设计了分析人行道中盲道和电视中哑语节目用途的练习题、向盲人献爱心的课外实践活动以及介绍角膜移植和角膜捐献的课外阅读资料,这些都有利于培养留守儿童关爱残疾人的情感和态度;在介绍了激素调节之后,简介了我国科学家率先合成牛胰岛素的先进事迹,这有利于培养留守儿童热爱祖国、增强振兴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选准渗透点,对留守儿童进行性心理的教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局限于消极、被动地解决留守儿童心理中出现的问题。提高留守儿童心理防御和心理自我调节能力,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初中生进入青春期,性生理开始成熟,同时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和发展,包括性意识的觉醒、性别角色的确认,开始对异性关注,有与异往的需求等,依据这些特点,在学习《青春期》一节时可以这样安排,在课前可与留守儿童共同将青春期心理特点的一些表现编成小品在课堂上进行表演,既激发留守儿童的兴趣,又活跃气氛,使留守儿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会青春期独立性格的形成过程中的矛盾心理,在此环节中,一方面以孩子的语气、站在孩子的立场上陈述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让留守儿童分析其中的不是,另一方面,引导留守儿童站在家长的立场上,分析留守儿童在他们之间的某一矛盾,通过这样的过程,使留守儿童形成换位思考的习惯。同时,在此基础上带领留守儿童共同探讨青春期性意识萌动的问题,教师可以在课下调查的基础上将青春期心理发育的几个阶段简单介绍给留守儿童,并在异性心理问题上以故事的形式提出早恋的问题,从早恋的负面影响引发留守儿童间的讨论辨析,使留守儿童形成健康的性意识,并获得正确处理相关问题的方法,进而健康顺利地度过青春期。

三、选准渗透点,培养留守儿童的主体性,学会人际交往,形成良好的人格

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留守儿童发展为本的理念,坚持以留守儿童为本,尊重、理解、信任留守儿童,使他们感受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中,使自身人格得到升华和完善。新的课程标准让留守儿童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就能很好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自主合作探究式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留守儿童的独立性、责任心以及克服困难应对挫折的能力。

如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活动,从留守儿童生活周围熟悉的事情入手,不仅要让留守儿童提出有新意的问题,自己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并且小组之间交流和讨论,还要让留守儿童在该活动后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即总结失误改正错误,总结自己的成功体验。培养了留守儿童的主体性地位,使他们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等方面得到提高。

又如在《测定反应速度》的探究实验中,让留守儿童学会提问题,学会设计实验(包括设计记录表格)来提高留守儿童的探究能力,尤其是通过让留守儿童设计记录在不同条件下的多组重复实验数据的表格,及对数据的整理和统计分析,使留守儿童的探究能力达到较高的层次,同时为留守儿童的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及认同“勤能补拙”的道理。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篇(7)

心理学认为:受教育者的心理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又在活动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应切实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坚韧的意志、良好的性格;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发展他们的主体性。

1.在教学中改变教学方法,转变教师角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不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概念规律的严密性,而是注重从过程和方法入手,突出过程,而不是记忆科学的结论。提倡学生学习物理要像科学家一样思考。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一言堂的教学方法,采用灵活的、以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为主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形成师生互动,有时安排学生自己到讲台前给面对全班学生讲解,分析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和看法 ;有时候我故意卖个破绽,结果学生争先恐后地得意洋洋地指出漏洞,或者问:老师有个问题想不明白,同学们能不能帮我解答一下?以此激起学生强烈的主体意识,主动积极的思考与探索问题。这样,一方面提高和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一方面促进了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人际关系的培养和建立。 我让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营造和谐、宽松、民主、愉快的教学气氛,并在教学中尊重、关心和解决困难学生的表现和行为,极大的舒缓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教学成绩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2.在教学中利用教材中的心理素材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物理课本中涉及到不少物理规律,这些规律都凝聚着科学家的心血,闪耀着他们的高尚情操,这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资源。初三物理《声学》部分就是对学生进行耐挫教育的良好教材。学生刚接触到物理这门新学科,对物理学习的思想和方法都处在一个新起点上,学习中会面对种种困难。为此,可以在《声音的传播》中着重给学生们讲了贝多芬的故事。他双耳失聪,却不屈服于命运,并创造了《命运交响曲》等不朽名著,告诉学生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要敢于向命运挑战,要不怕艰苦跋涉,才能到达理想境界。

运用教材还可以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给学生们讲牛顿的几个小故事,使学生通过这些小故事感悟到人生应该积极、乐观、拼搏、进取;让学生明白学无止境,要谦虚谨慎,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卓越的成就。

3.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关注学生的这些差异,允许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思维水平的不同层次,才能更大程度的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

每个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不尽相同。在教学中注意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有的学生物理学习能力强,采取鼓励激发的方法,以自学研讨,个别辅导为主;对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要在学习方法上予以帮助,在心理上消除她们自卑感和消极情绪。《电学》这部分内容,班上有不少女同学 ,学习过程中死记硬背,承受失败心理素质较差,对电路图的画法,串并联电路的连接方式一塌糊涂。在教学中,就应该耐心细致,各个击破。通过与女生的反复交流,不断鼓励,孩子们逐渐摆脱了不良的心理状态,慢慢的正确认识了自己,逐步在生活和学习上最合适的位置,让自己的个性和潜能发挥到极致,获得学习的乐趣,也有效提高了成绩。

4.在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埋藏爱的种子。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篇(8)

我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尽管教学方法有各种各样的定义和不同的理解,但教学方法又是具体的,形式多样的,只有把各种教学方法配合起来使用并使之成为一个系统,相互补充,才能在教学中取得最大的效果。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去打破已有的教学模式,趋向教学的非模式化——开放化。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投入精力,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注重从学生个人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有“动脑”、“动口”、“动手”、“动眼”、“动耳”的时间和空间,增强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并能带动学生提高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我设计。我大力开展寓教于乐的课堂教学活动,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有利于个性学习的体育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爱好禀赋特长,使个性和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让学生在个性绽放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心理素养。

二、根据体育教材,构建教学框架,把握住结合点,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社会适应力

新课程标准根据三维健康关、体育自身的特点以及国际课程发展的趋势,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在体育教学中,我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让体育运动与心理素质训练巧妙结合,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学习领域一——运动参与中,我结合体育大纲对学生的具体要求,利用学生休息时间以及内堂课时间讲述中国体育发展中的典型事例,教育学生从小要树立为国锻炼的思想,炼好身体,为更好的学习创造良好的身体条件,将来为国争光,报效祖国。使学生通过体育实践体验后的“成功感”和“收益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保健素养,形成科学用脑,讲究规律的现代生活模式;在锻炼自己的同时,还要用自己的行为带动家人及周围的人一起参与体育活动,达到全民健身,提高国民素质的目的。

在学习领域二——运动技能中,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展现和培养自尊自信。我运用一定的途径对学生进行学法的传授和辅导,使学生掌握科学正确的学习方法;理解动作技术,掌握动作技能,并且能实际应用于自己的锻炼中,逐步提高自学、自练、自选、自评、自管的能力。我让学生充分利用掌握的多种运动技能来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在参与各种体育活动中,要遵守体育道德,尊重对手和同伴,不要出现不良的举动和行为;同时,还要他们正确对待对手和同伴的过激行为,不要以牙还牙,应化干戈为玉帛。例如,体育课中,男生在教学比赛中经常有脏话从嘴里冒出,这时我及时制止,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长处与短处,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克服不健康的心理障碍,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意识、认识、情绪、行为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促使学生经过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不断体验,增强耐挫能力,保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心境,这样,在体育锻炼中不断克服困难、挑战自我、展现自我。

三、注意自我设计,注重言教”和“身教”相结合,营造与课节目标一致的心理氛围,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

教师要注意自我设计,要在重新设计自我中重新给学生定位,以适应新课标要求的崭新面貌去面对学生。新课标要求教师的课堂角色要发生变化: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为比较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再是只懂得教人如何运动的教练员,而是一个具备现代化教育观念和教育素养、知道如何进行课程建设以及如何运用体育教学方法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专业人员。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篇(9)

在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经济体制转轨,贫富差距拉大,各种矛盾突出。由此看来,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一、中学生不健康心理的形成因素

1.社会因素

经济的飞速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大千世界,五彩缤纷,令人目不暇接。同时,大众传媒也无处不在,出于商业营利目的,而置孩子教育于不顾,宣扬金钱名利、竞争欺诈、凶杀色情等内容,这对自觉抵制力较差,自我意识尚未形成的青少年来说,长时间熏洗,必然造成学生的畸形心理,这对以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一个极大的障碍。

2.家庭因素

社会竞争的加剧,提高了对“人才”的要求,无形中也加剧了家长的“望子成龙”心态的膨胀。家长强迫学生去完成他们提出的那些不切合实际的期望和目标,以至于青少年过早告别“孩提时代”的憧憬和活力,背上无形的“精神枷锁”。

3.学校因素

虽然全社会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片面追求升学率,“应试教育”的风气仍吹不散。持久的“高压”政策,使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久而久之,学生都变得心理脆弱、性情冷漠、动作机械、思想消极,教师的讽刺、挖苦易激起成绩差学生的逆反心理,甚至导致他们“破罐子破摔”,不求上进,从而失去了生活与学习的激情和快乐!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营造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

对不良的娱乐场所、书刊、影片,应严加限制,严惩“伤风败俗”不良现象,营造一个健康、向上、宽松的社会环境,培养学生一个完整的自我,一个人格健全的“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各界和社区应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

2.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①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②以身作则,率先示范。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别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③重视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引导,加强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鼓励学生树立建功于国家和自立自强的观念意识,注意锻炼孩子的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意志和坚强的品德,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困难、障碍、曲折,让孩子去经历,增强其自信,磨炼其意志,培养其独立的人格。④尊重孩子,不走两个极端。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作为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把他当做私有“财产”,爱之则宠,恨之则打。所以家长要尊重、理解孩子,和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予鼓励,这样孩子在被爱、被尊重的环境中成长,他也必然知道怎样去爱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⑤家长要经常和学校联系,取得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家长要克服单纯依赖学校教育的思想,而且要积极参加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活动。⑥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家长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以免积少成多,酿成大祸。

3.学校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篇(10)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4—0023—01

目前,不少中学生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比如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只能表扬,不能批评,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自私自利,遇到一点挫折就神情沮丧,甚至寻死觅活等,因此,采取有效策略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用良好的心态感染学生

如果教师不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不能进行很好的心理调适,就很容易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学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素养和健康成长。学校应把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当做师资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使每一位教师都能以良好的心态积极地工作,少一点挑剔,多一点欣赏,以此感染和鼓励学生,让他们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教师只有使自己拥有一颗学生的心,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才会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如此一来,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迎刃而解呢?

二、实施平等教育和成功教育,用积极因素诱导学生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智力潜能,每个人的智能各具特点、各有差异,要求学生“事事成功”或“门门全优”势必会埋没、扼杀人才。因此,我们的教育一要面向全体,树立“成功”的信念,要响亮地告诉每一位学生“天生我材必有用”,使学生个个树立起人生成功的信念,人人激发起追求成功的欲望,人人把握成功的机会;二要因材施教,注重发展个性。成功的教育实质是差异教育、个性教育,其作用在于充分调动和完善学生个体素质之长,弥补个体素质之短,使之获得协调发展;三要坚持发展变化的观点,坚信每个学生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有获得成功的可能,要对学生多做肯定性的评价,使学生时时受到激励和鼓舞。

三、优化学校、班级的文化环境,用各种活动锻炼学生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学校和班级就应重视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的建设,创造一个团结互助、奋发进取的集体环境。同时,在青少年当中开展各种有意义的训练活动和课内外文体及科技活动,通过举行球类运动会、田径运动会、广播体操比赛和新生入校军训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身体与大脑机能的协调作用,培养战胜疲劳的坚强意志;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科技发明兴趣活动,开发学生智能,培养学生善于协调、勇于创新的心理品质;通过举办演讲比赛、征文活动、校园艺术节、书画展览、歌咏比赛和创办校刊等活动,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满足学生张扬个性、施展才华的心理需要;通过开展读书比赛活动,增长知识,拓宽视野,启迪思想;通过请有关专家作报告、召开家长会、开展班会团队活动,给学生说心里话的机会,如“爸爸妈妈听我说”、“老师我想对您说”等,使青少年在处理困惑、失衡及矛盾和冲突时,能及时得到家长和教师的理解和帮助,以群体的合力战胜各种心理危机。

四、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用科学方法培养学生

首先,要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不仅要将心理学的理论知识通俗化,还要将教材内容的学习过程转变为心理训练过程,通过创设特定情景,让学生充分参与心理训练,从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上一篇: 水利发展方向 下一篇: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困惑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