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消费的特点汇总十篇

时间:2024-02-02 14:58:27

旅游消费的特点

旅游消费的特点篇(1)

一、体验经济的涵义及消费行为特点

1.体验经济的涵义

派恩在《体验经济》一书中认为,体验经济是继产品经济和服务经济之后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是一种以商品为道具,以服务为舞台,为提供体验作为主要经济价值提供品的经济形态。所谓体验就是人们响应某些刺激的个别事件体验,事实上是当一个人到达情绪、体力、智力甚至精神的某一特定水平时,在意识中所产生的一种感觉,是顾客对某些刺激如市场营销措施所产生的内在反应,是一种能满足顾客的情感需求的产品、服务和氛围的综合体。

美国未来学者阿尔文・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预言: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农业经济几百年的工业经济几十年的服务经济等浪潮后体验经济将是最新的发展浪潮。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派恩二世和詹姆斯・吉尔摩在(休验经济》一书中认为人们正迈向体验经济时代,体验经济将取代服务经济。体验经济的个性化特征也验证了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即人类最高的需求层次――“自我实现”。

2.体验经济时代的消费行为特点

体验经济时代的顾客完全不同于以前任何经济时代,其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表现为享受和自我发展型。追求时尚与形象展现个性与发展自我逐渐成为新一代顾客的愿望与需求。他们崇尚“我喜欢的就是最好的”的个性化消费观。在体验经济时代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消费结构看,情感需求的比重增加。人们购买商品的目的不再是出于生活必需的要求而是出于满足一种情感上的渴求或者是追求某种特定产品与理想的自我概念的吻合。人们更关注产品与自己关系的密切程度偏好那些能与自我心理需求引起共鸣的感性商品。

(2)从消费内容看,大众化的标准产品日渐失势,对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人们越来越追求那些能够促成自己个性化形象形成、突显自己与众不同的产品或服务。

(3)从价值目标看,消费者从注重产品本身转移到注重接受产品时的感受。现代人消费似乎不仅仅关注得到怎样的产品而是更加关注在哪里,如何得到这一产品。或者说.现代人不再重视结果而是重视过程。最典型的莫过于星巴克咖啡在咖啡市场的成功。

(4)从接受产品的方式看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企业的诱导和操纵而是主动的参与产品的设计与制造。从近年来的消费实践看,消费者参与企业营销活动的程度进一步增强。主要表现在:消费者从被动接受厂商的诱导、拉动,发展到对产品外观要求个性化;再发展到不再只满足于产品外观的个性化而是对产品功能提出个性化的要求。

(5)消费者的公益意识不断增强希望自己通过消费“绿色产品”体现自己的环保意识成为“绿色消费者”。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满足,消费者对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越来越关心,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珍惜自己的生存环境反对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使用,追求永续消费。人们愿意为保护环境出钱出力,同时改变消费习惯以利于环保的进行。

二、旅游体验营销的发展必然性

发达国家旅游业的发展表明,人均GDP为1000美元时,国内旅游业发展起来,为3000美元时邻国之间的旅游兴起,达到5000美元时人们则有环球旅游的要求。我国2003年人均GDP已经达到了1000美元,而生产力的提高把人们从工作中解放出来,有了更多的休闲时间,所以目前我国人们对旅游消费的需求急剧地上升,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广度深度已不能满足需求的变化。在2001年11月13日北京举行的“中国休闲经济国际论坛”上,世界旅游组织亚太部主任哈什・瓦玛曾经说,世界发达国家目前已逐步进入休闲时代,而中国的旅游业增长势头迅猛,2002年中国首次达到了一千万人次的出境游,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旅游的第四大消费市场,中国人将钱花费到休闲经济上正在成为一种趋势。需求总量上升的同时,旅游消费需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重视旅游的过程和结果:消费者对大众化旅游产品的需求开始下降,更愿意选择散客游如自驾车游而非团队,希望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和安排旅游活动,日益呈现出个性化的消费倾向,消费者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希望有更多的参与活动,希望能有反映旅游地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可供选购,希望旅游景区更加深人挖掘旅游景点文化、娱乐的内容和形式,旅游服务行业的人员能够为游客提供个性化和人性化的服务等,给他们留下深刻的体验。可以说,21世纪旅游营销的真正利润所在就是“体验”。

根据2002年希腊学者斯塔波力斯与斯凯尼斯的定义,体验式旅游是一种预先设计并组织的、有一定程序的,顾客需要主动投入时间和精力参与的,追求舒畅而独特的感受的旅游方式,能给旅游者带来一种新的附加价值。简单地说,体验式旅游就是旅游者离开现代都市的喧嚣、现代生活的压力,返璞归真、体验生活,他们更愿意选择个性化定制的旅游产品而非标准化产品,从“旁观”到“参与”,从只重视“到此一游”的结果到同时重视“过程与结果”,从“被组织”、“被安排”到自己主动组织与安排。

通过以上分析,旅游产业正在进入体验消费时代,作为旅游企业,应及时转换视角,根据旅游消费者行为特点制定响应的体验营销策略。

三、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消费者行为特点

根据体验经济时代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特征,结合旅游业的具体情况,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消费者行为特点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消费者需求层次向高端转移

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满足了基本需求之后,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旅游消费者需求从“走马观花式”发展到“下马赏花式”,不仅需要享受旅游产品或服务本身带来的种种满足感,还需要体验参与的成就感,使得人的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获得更大程度的可能性。

2.从需求结构看,情感需求的比重增加

旅游消费者在注重产品质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情感的需求,旅游消费者更关注旅游产品与自己关系的密切程度,偏好那些能与自我心理需求引起共鸣或者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感性旅游产品。例如,中国饭店第七届金钥匙年会的时候,把晚宴安排在高尔夫球场,绿茵草地、烤牛的篝火、热带风情舞蹈、空旷山谷中的强劲迪斯科音乐让每一位来宾情不自禁加人跳舞的人群,在偌大的一片草坪上连成一条跳舞的“长龙”,这就是情感的需要、体验的震撼。

3.从消费内容看,个性化产品和服务越来越受欢迎

随着旅游者的消费经验日趋丰富,对旅游产品更加挑剔,旅游者对大众旅游产品感到厌倦,开始追求一种彰显自己个性的旅游产品服务,非从众心理日益增强使旅游者更加相信自己的感觉,人们要买的已不只是商品本身,而是附加在商品标签上的象征意义,旅游商品成为消费者用来诉说自己的“语言”。国家旅游部门近年来的调查也表明,国外旅游者对我国民族风情的兴趣要高于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这充分说明了世界旅游活动的倾向是在对异族风情的体验和感受上。目前我国居民也已由单一组团观光旅游向形式多样的度假游、特色旅游项目扩展,出游方式也从目前“随团出游”逐渐转向自行组织、自驾私家车的“自助旅游”,“半军事化、拉练式、追求看最多景点的观光旅游”逐渐转向“追求舒适静谧”为主要目的的休闲度假旅游和“体现个性审美”的民俗文化、生态环保、体育健身等特色旅游,这些项目都体现了个性化、参与性强的特点。

4.从价值目标看,从注重产品本身转移到注重接受产品时的感受

现代旅游者不仅仅关注得到怎样的产品,而且更加看重在哪里、如何得到这一产品,或者说,他们不再重视结果,而是重视过程。例如星巴克咖啡在咖啡市场的成功,说明了人们宁愿花更多的钱去享受在“第三空间”喝咖啡的感觉,而不是呆家里或者办公室为了解渴而饮用速溶咖啡。旅游者参与的互动的旅游项目日益受到欢迎,观光旅游正在逐渐转变体验旅游,比如生存训练、挑战极限、蹦极、潜水、漂流、冲浪等旅游项目受到旅游者青睐。宁波开元大酒店在2003年的年夜饭经营中,就精心安排了贵州民族歌舞互动表演,餐厅前设置击鼓许愿等项目,让消费者在吃年夜饭的同时,能参与传统的年文化活动中来,获得一种与众不同的体验。

5.旅游者对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上升

近年的旅游实践表明,旅游消费者对文化体验旅游产品需求迅速增加。由于旅游消费者文化修养的升格,传统的本土文化或宗教文化都会影响消费者的旅游消费观念,导致他们自觉接近与文化相关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例如,梅州“雁南飞”茶田度假村,成功打造了“茶”文化旅游精品。度假村在茶叶包装、旅游纪念品的设计等方面都体现了茶文化的特色,通过以茶结缘、以茶传情、以茶赋诗等茶艺、茶诗赋等形式,将浓郁的“茶”文化内涵与客家文化结合起来,充分展示了度假村的创意和对“茶”文化内涵的追求,由此受到广大旅游消费者的喜爱。

旅游消费的特点篇(2)

关键词:产品约束 旅游消费 二元结构

旅游消费概述

对于旅游消费的概念,学术界根据不同的角度有众多的定义,本文采用了世界旅游组织对于旅游消费所进行的定义,认为旅游消费是依据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核算账户体系来建立的,也就是说旅游消费是由游客使用而体现出来的商品和服务的价值。它主要体现在游客在旅行游览的过程中,为了满足自身的发展和享受需要而消费各种物质资料以及精神资料的总和。

旅游消费可分为基本旅游消费以及非基本旅游消费。基本旅游消费主要是指旅游者在其旅游活动中必需的消费,主要包括住宿、交通、游览支出、以及餐饮等,基本消费呈现出相对稳定和刚性的特点。非基本旅游消费主要是指并非每次的旅游活动都必需的消费,主要包括购物、娱乐、邮电通讯等费用的支出,具有相对较大的弹性。基本旅游消费与非基本旅游消费之间的比例也就是旅游消费结构被认为是衡量一个同家或地区旅游业发达水平以及经济发展水平重要的参考指标之一。

二元结构概述

20世纪50年代以来,各国的现代化理论家、发展经济学家、区域科学家,均不约而同的注重研究经济的增长模式以及现代化道路,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增长模式以及现代化道路。二元结构理论已经逐步形成、发展以及完善。美国的经济学家刘易斯,他提出的二元经济结构主要是指发展中国家技术落后的传统农业与现代化的工业同时并存的一种经济结构,自此,研究的重点完全转向了二元经济结构,并且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果。到了上世纪70年代以后,二元结构的研究开始延伸并且拓展到了经济以外的文化、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本文所阐述的二元结构主要是旅游地理位置分布、旅游消费内容以及旅游消费水平的二元结构。

我国旅游消费结构

(一)旅游消费结构

1.旅游消费结构定义。旅游消费结构在学术界也有很多不同的定义,但是多数学者认为旅游消费结构是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消费的各种类型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之后,金准对该定义做了一个补充,他认为,旅游消费结构是对旅游消费内容、旅游消费方式以及旅游消费水平结构的一个整体的衡量,这一定义扩大了旅游消费结构的内涵。旅游消费结构没有固定的比例标准,因此,在各个国家或者地区有不同的比例标准,我们只要制定一个符合我国现在的国情并且可以满足旅游消费者的需求以及可以推动旅游经济的健康发展的消费结构即可。

2.旅游消费结构分类。旅游消费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第一,按照旅游者需求的层次划分,可以分为享受性旅游消费、发展性旅游消费和生存性旅游消费;第二,按照旅游消费的形态划分,可以分为精神旅游消费和物质旅游消费;第三,按照旅游消费的具体形式划分,可以分为住、游、行、购、食、娱等;按照旅游消费的重要性划分,可以分为基本旅游消费和非基本旅游消费等。

(二)我国旅游消费二元结构

1.地理位置分布具有二元性。我国旅游业现在处于一个上升的发展阶段,但是其在地理方面的分布呈现出了二元结构特征,宏观方面主要表现在东密西疏的特点,即我国东部的景点访问量较大,而我国西部的景点访问量则较低或者非常低;微观方面主要表现在在大多数的旅游区域中,某一个景点的访问量非常大,甚至超负荷,但是区域中的其他景点又门庭稀落,几乎无人问津,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2.消费内容具有二元性。我国旅游业在旅游消费内容方面同样具有二元性,分别表现在:第一,物质资料消费较多,精神资料消费较少,据相关资料显示,旅游者用于娱乐方面的消费仅为10%左右,这一数据说明了我国在旅游设施的建设上,没有充分重视旅游景点配套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问题,另外,在旅游活动中,娱乐活动的项目也较少;第二,我国旅游者消费的消费结构以刚性旅游消费为主,而弹性旅游消费的比重较低;第三,非基本旅游消费支出所占比例较低,据调查,我国旅游者在其旅游消费中,80%以上的消费用于基本旅游消费,而仅有20%用于非基本旅游的消费,但是,在旅游比较发达的国家,非基本旅游消费的支出可高达60%以上。由于非基本旅游消费在总旅游消费中所占比例的大小是衡量一个国家旅游业是否发达的重要标志,因此我国的旅游消费水平与旅游较为发达的国家的水平还有一定的距离。

3.消费水平具有二元性。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存在着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现象,即我国现在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征的城市经济与以小生产为主要特征的农村经济并存的这种经济结构。进而在旅游消费方面,引起了城乡旅游消费结构的较大差距。首先,在非弹性旅游消费方面,城市消费者在餐饮、长途交通和住宿方面的消费比重较高,而农村消费者在邮电通讯方面的消费比重高于城市消费者;其次,在餐饮以及住宿方面,城市消费者的消费比重相对于农村消费者来说较高,对于这一点可能是因为城市消费者对于吃、住的条件要求较高,农村旅游者在这一方面则相对比较节省;另外,在长途交通方面,农村旅游者一般都是在省内城市或者周边的城市进行旅游消费,旅行距离相对较短,而城市消费者一般是选择省外或者国外进行消费,旅行距离相对较长;最后,在弹性旅游消费方面城市消费者在娱乐以及购物等方面的消费比重在总体上来说是高于农村旅游者的,这一点主要是由于城市旅游者收入相对比较高,他们有较强的经济能力,并且他们大部分的旅游目的就是为了游玩,然而农村旅游者可能只是为了开阔眼界,因此其大部分资金主要是用于基本性的旅游消费。

旅游消费结构二元特征原因分析

(一)旅游产品销售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各省或者各地区大多数只是将自己的精品旅游景点进行推销,而忽略了景点周围的其他景点,尤其是在旅游黄金期时,经常造成著名景点人满为患,景点为了保护自身资源而将旅客阻挡在门外,但是其他区域又无人进入的现象。比如安徽省黄山市,大部分的游客都是为了黄山而去的,但是黄山周围还有很多的旅游景点,访问量却很小。另外,由于旅游者仅游玩黄山,大部分旅游者在黄山市仅住一晚上,所以,旅游者在当地的花费并不高。但是,如果可以增加黄山市的其他景点,并且增加一些娱乐消费、购物消费以及度假消费等,那么可以提高游客在黄山市游玩的时间,不仅增加了住宿消费,还提高了其他景点的访问量,同时提高了游客的整体旅游消费水平。

(二)旅游产品具有约束性

近几年我国的旅游产品结构虽然有一定的调整,但是并没有改变以观光旅游为主的旅游产品体系,并且我国一直以文化观光为主,产品受到了很大的约束性;另外,通过对旅行社的一些调查,旅行社的旅游产品比如旅游套餐几乎常年不变,产品的种类过于单调,这都降低了我国消费者再次或者多次消费的兴趣。这一现象与国际上较为发达的旅游市场多样、产品细分、专项以及灵活的特点有很大的差距。在国外较发达的旅游市场,将旅游产品进行了细分,从而形成了很多的专门市场,比如无子女家庭市场、退休的老年人市场、未婚女青年市场以及青年学生市场等。在这种情况下,旅游开发商专注于某一个专门市场,不断的研究开发新产品,从而为顾客更好地服务,但是这种类型的产品在我国还很少甚至没有。因此,为了适应这一发展,我国旅游业必须根据本地的资源条件,建立更多的多层次、多样化旅游产品来供给市场,开展更多具有特色的专项旅游,比如:考察、修学、度假、登山、垂钓、宗教、探险、民风民俗、狩猎、滑雪以及骑马等多种旅游形式。并且在住宿设施等设立高、中、低档从而满足不同的消费阶层游客的需要。此外,景点的旅游商品要突出地方的特色以及民族特色,从而刺激游客购买,这样可以提高游客购物在旅游支出中的比重。

(三)消费习惯方面

在消费习惯方面,我国的传统民族意识是:重视物质消费,轻视文化消费;提倡勤俭节约,抑制享受需求。因此,我国的大多数旅游者在旅游消费中都比较注重吃、住、行,而对于购物以及娱乐享受方面的消费则比较慎重。国外的消费者则是倾向于超前消费,他们注重在旅游过程中的娱乐性,包括身体以及心理的娱乐性,因此,他们在这一方面偏向于满足自身的各种享受需求,因此,其在非基本消费方面消费比重较大。

政策建议

(一)强化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增强旅游景点的娱乐性

整合改进各旅游景点的产品,实现旅游发展模式由“点线旅游”向“区域旅游”转变,从而形成区域旅游合作体系。旅游线路中既有旅游饮食,又有经典旅游项目,还有新开发景点旅游,这就使得各旅游景点不仅拥有自然旅游产品还拥有丰富的人文旅游产品,这一点可以大大延长旅游者的游玩时间,从而改变旅游消费结构中的各项比例。

另外,还要加强娱乐方面的基础建设,从而扩大旅游者可以娱乐的范围,提高娱乐方面的服务质量。在现今的社会中,人们越来越多的追求旅游过程中的趣味性以及娱乐性,他们希望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支付能力去选择自己喜欢的消费方式,这使得娱乐方面的消费的个性化越来越突出。因此,要为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项目,提高娱乐设施的文化品位以及文化氛围,并且努力开拓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高层次娱乐活动。比如维也纳,每年都能够吸引成千上万的旅游者,这主要是因为这个世界音乐之都富有其特色性的音乐氛围。而我国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特有的服饰以及文化,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民族特色,开发具有民族风情的娱乐产品,从而扩大游客的娱乐选择空间。这一点可以让旅游者在追逐时尚的同时,能够品味到不同的民族风情。

(二)调整旅游产品结构,降低旅游产品的约束

长期以来,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包括其政策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失误,比如我国注重旅游目的地、宾馆以及旅行社的建设,而轻视了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也就是旅游购物资源开发不力。通常我们认为游客参与旅游活动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购买具有地方特色以及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比如中国香港,中国香港虽然自然景观不够丰富,但是其旅游业非常发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所谓的购物天堂对于消费者的吸引力。我国内地虽然具有很多特色工艺美术品比如象水晶、牙雕、石器以及刺绣等,但是没有形成规模性的旅游消费品所具备的品质,他们大部分科技、文化内涵不足、包装不精细、品种不够丰富。除此之外,我国的宣传促销手段落后、营销观念陈旧、市场行为不规范、行业协作不够、服务质量差等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三)开展更多的优惠政策,提高居民旅游消费意识

我国传统的消费思想是长久以来形成的,因此无法迅速的转变,但是我国政府可以通过出台一些优惠措施来促进居民的旅游消费,进而逐渐提高其对于旅游消费的需求。比如对于西部的景点进行政策补贴,既可以减少西部景点进行优惠活动却担心收益不足的担忧,又可以促进游客前往消费的动机。

参考文献:

1.刘霁雯.我国居民收入与国内旅游消费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2.王颖.旅游消费结构及其潜力分析[J].茂名学院学报,2009(3)

旅游消费的特点篇(3)

关键词:贵州;国内游客;旅游;消费评价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3-0112-03

贵州省地处祖国西南,位于云贵高原的东部。由于独特的地貌特征和多民族的构成,使其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贵州旅游资源主要表现为:丰富的绿色旅游资源。全省共有12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57个省级风景名胜区、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国家级地质公园。舒适宜人的气候条件。贵州属亚热带高原山地,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5.6度,为四季皆宜的观光、旅游、休闲、考察、探险之地。尤其在夏季,已经成为众多游客的避暑胜地。特别是2007年贵州省贵阳市获得中国气象学会颁发的“中国避暑之都”的称号。丰富的水资源。境内河流纵横、瀑布众多,非常适合观光和漂流开发。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这里世居着汉族及苗、侗、布依、彝、水、仡佬等17个少数民族,古朴的习俗和灿烂的文化蔚为大观。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贵州红色旅游资源也非常丰富, 已开发红色旅游景点60 多处,《在2004―2010 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 贵州省被列为全国重点红色旅游发展区。突出的白色旅游资源。以茅台酒为代表的贵州酒在全国具有较强的影响力,而以此形成的酒文化及工业旅游资源又增加了旅游消费者的消费内容。随着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不断宣传、投入,贵州旅游业发展正逐步成为贵州社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一、国内游客人口特征分析

人口学特征分析是旅游市场研究的重要基础工作,是研究游客旅游消费行为的基础。游客的个人特征主要包括游客的省份、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个人月收入、家庭结构以及身体状况等,这些因素对游客的旅游消费及对消费评价都有较大影响。因此,对这些因素的研究成为旅游消费行为研究的标志。本次研究基本情况如表1。

从人口统计特征的分析可以发现,贵州主要的客源市场是在华东和中南地区,符合国内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基本的空间距离分布;东北、华北、西北游客构成比较少,且主要集中在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省份;西南地区由于自主进入贵州比较方便,多以自助游形式入贵州,调查统计数据较少,这与本次调查以旅行社调查为主有关。客源个体特征构成主要为机关工作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主要表现为多是国家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这也与统计分析的文化程度、月收入水平,以及工作年限分布一致。客源特征的单一反映了贵州旅游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广大游客对贵州旅游资源特点还不很了解,旅游形象、旅游品牌的知名度不强,游客多以工作或职务之便进行旅游;大量潜在游客缺乏对贵州旅游资源、旅游产品特点、旅游服务情况的了解;同时,需要高端旅游休闲、有充足旅游时间的老年游客,以及爱好新奇探险的青年游客还未发现他们喜好的旅游产品,未积极投入到贵州的旅游过程中。

二、来黔国内游客消费评价分析

消费后评价是消费者消费行为的一部分。旅游者在完成实际消费行为之后,一般会体验到三种感觉:满意、不满意和疑虑。每种体验都会有特定的购买行为。在本阶段,旅游者根据所期望的产品并对产品做出评价。如果产品和服务的期望质量与实际质量相符,旅游者会感到满意,那么下一次他还会倾向于购买该产品和服务,并且常常会向其相关群体传播该产品和服务的信息,这对其相关群体的购买决策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对产品和服务的期望与实际不符合,旅游者就会感到不满意,就倾向于不再购买该产品和服务,而且可能会当场向旅游企业、旅游管理机构及旅游行业协会提出投诉,也会倾向于在相关群体及他人面前批评该产品和服务或传播该产品的消极信息,对这些人的购买决策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当旅游者体验不到满意感,又没有对产品出现明显不满时,他在旅游后就会出现购买后疑虑。这种情况下,旅游者一般会继续选择性地接触与本次购买相关的有利信息,或尽量找理由说服自己或鼓励相关群体成员和他人也去购买该产品和服务,以证实自己本次旅游确实是不虚此行。消费后的满意与否,可以导致消费者的重复购买与忠诚,也可以导致消费者对其他的旅游消费者的影响。

旅游消费的评价一般从“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反映。本文针对六个方面的内容,主要考察了旅游消费者在消费后对贵州旅游的总体感觉,吃、住消费感觉,总体消费价格,以及对消费中的意见和满意不满意项目或商品。

1.吃:在贵州、四川、湖南三地的饮食特点中,素有这样一句话;湖南“不怕辣”、四川“辣不怕”,贵州“怕不辣”。这充分说明了其饮食特点,对旅游者而言可能造成不好的评价。但调查结果显示,从消费者在贵州旅游中对用餐过程的总体感觉来看,以好为最高,占54%;其次为没感觉,占22.4%;第三为差,占11.3%;非常好占9.7%;很差占1.8%。

2.住:消费者在贵州旅游中对住宿条件的总体感觉,从调查数据分布来看,以好为最高,占58.1%;其次为没感觉,占22.8%;第三为非常好,占12.3%;差占5.0%;非常差占0.5%。

3.行:在外地游客眼里,贵州素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的说法。随着国家西部开发对交通的投入,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贵州的旅游交通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从调查数据来看,仍有39.6%的游客感到不满意。

4.游:该项目主要调查游客整个游览过程对游览、具体景区景点的评价,在贵州旅游期间,51.3%的人对游览过程最满意, 44.1%人认为游览过程最值得花费。

5.购:对于在贵州旅游过程中旅游消费的价格,从调查统计分析来看,47.9%的消费者认为偏高,44.7%的消费者认为合理, 4.2%的消费者认为偏低。

6.娱:对消费者在贵州旅游中喜欢的旅游娱乐项目,从调查结果来看,以民族歌舞比例为最高,占34.8%;其次为漂流,占31.9%;第三为民族仪式,占15%;选择民族体育项目的占5.6%;选择其他的为7.2%;不感兴趣的占2.2%。

在对贵州旅游总体评价中,游客对是否愿意再次到贵州旅游,69.5%表示愿意,4.0%的表示不愿意,26.5%未明确表示意见。游客认为,影响贵州旅游业发展的负面因素按其影响程度的大小依次为:交通的便捷性39.6%、整体环境26.4%、服务质量18.4%和资源吸引力14.9%。

三、贵州旅游发展的建议

(一)抓住机遇,促进基础设施完善

中央对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持续投入,为贵州发展旅游业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机遇,我们应充分利用这次机会,积极改善交通条件,加快高等级公路的建设,特别是通往各旅游景区景点的交通;同时,抓好旅游区配套设施建设,包括旅游接待、住宿、餐饮、通讯、厕所等设施的配套“创造方便舒适,安全卫生的环境,树立贵州旅游的良好形象,吸引更多的客人,让游客慕名而来,尽兴而归。

(二)提高旅游行业的服务质量,改善整体环境

旅游业是综合性的“行业窗口”,是集“吃、住、行、娱、游、购”为一体的行业。即使硬件建设上去了,没有规范的服务,给游客留下遗憾,让游客不满意,这无疑对我们的前期工作也是一个否定。同时,我们也看到,游客对贵州旅游发展的意见中也提到希望改善旅游服务质量和整体环境。因此,不仅政府必须加强行业管理,纠正不正之风,旅游行业也要加强自身管理,旅游从业人员也要加强自率,规范服务水平。特别是作为窗口行业的窗口的导游服务人员,应该转变“接待员”、“讲解员”、“促销员”的角色,通过不断的行业规范、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提高,逐步成为游客旅游过程中的朋友、对旅游地自然文化资源产生好奇心的启发者、游客再次旅游的发起人。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需要从细节入手,从游客的角度出发,这样才能满足未来旅游发展的需要。

(三)进行适当的旅游消费教育

旅游最突出的两个特征就是异地性和暂时性,因而往往诱发旅游消费行为表现出一些非理性的特征,开展旅游消费教育是引导旅游消费行为的有效途径。消费教育在发达国家已十分普及。通过消费教育,可以使消费者更清楚认识消费的产品及特点,掌握有关消费知识从而影响消费决策提高消费满意度。贵州旅游消费教育可以从引导旅游消费者认清旅游产品特点及旅游区相关情况入手,引导旅游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寻求适合自己的产品,满足自己的个性消费,不盲目追随旅游潮流,而是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旅游产品。通过介绍本地旅游资源特色,自然以及人文知识方面入手,使游客在享受旅游乐趣的同时,间接地认识、掌握一些感兴趣的东西,在丰富阅历的同时,丰富自己的相关知识。

(四)加强旅游回头客的市场开发

对游客的调查显示,70% 的游客是第一次到贵州旅游,其中有69.5%的国内游客明确表明他们愿意再次到贵州旅游,还有26.5%的人未表明意见。由此可以看,出贵州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和回头客市场的潜力。吸引回头客不但可以降低营销成本,还可以提高贵州的旅游形象。有调查显示,吸引一个新游客所支出的费用是保留一个回头客的6倍。贵州旅游资源类型丰富,资源品位高的不在少数,因此对吸引回头客有很大的潜力。做好资源特点宣传、解释,使消费者更加了解产品状况,对今后的选择提供有效的依据。如制作一些质量和品质较高的贵州旅游景点或旅游产品宣传片,在游客乘车途中播放本次旅游未涉及的产品宣传片,以引起游客的注意,从而形成记忆,来开发和培养回头客市场 。

旅游消费的特点篇(4)

2011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文件,该文件提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相结合,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广西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文化与旅游的大融合是广西发展旅游产业的需要。在此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使广西的文化和旅游融合,更好地发展文化旅游经济,笔者认为优化或建设多元特色的文化旅游消费市场是尤为重要的。

一、文化旅游、文化旅游消费与文化旅游消费市场

文化旅游,是近几年才出现并流行的一个名词,顾名思义,即是指文化和旅游内涵的交集与融合。它是旅游消费主体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之目的的行为过程。文化旅游既不是一种产品,又与旅游文化大不相同,所谓文化旅游,关键在文化,旅游只是形式。文化旅游是以文化为内容,旅游为载体的一种产业,发展这种产业的关键在于能够综合各种因素,包括资源、环境、市场、社会背景等诸多方面进行创造,这种创造就是创意。因此,文化旅游也属于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一种类型。

文化旅游消费,即是指在文化旅游这个产业中产生的消费文化或者消费形态。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需要层次建立在满足上升的基础之上,表现为一个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渐进过程,在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经济高度发达、产品丰富的现代经济社会,人们的消费早已超出了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功能层次阶段,而更多地进入具有满足精神消费、享受和发展消费的高层次功能阶段,文化消费正是这样一种消费形态。文化旅游消费也是一种精神享受性的消费,属于文化消费的范畴。

文化旅游消费市场,也就是文化旅游的消费主体(旅游消费者)在接受文化资源带来的精神享受的同时进行文化旅游消费的媒介或者文化旅游消费的载体。它整体是由文化资源、消费主体、消费媒介等三部分构成。文化旅游消费市场的建设能够更好的促进文化旅游消费,促进旅游经济增长。

二、为何促进文化旅游消费市场的建设

当文化旅游消费的需求不断增大时,文化旅游的消费主体或者是潜在的消费主体对于消费客体(目的地)的需求就会增大,在此同时,消费主体也会对文化旅游目的地产生选择性的提前认知,这样文化旅游地区(文化旅游消费市场)必须自身特点,对消费主体形成外在刺激,以吸引消费主体进入。文化旅游消费市场是文化旅游产业链中的最后环节,消费市场的建设是文化旅游发展的基础条件。文化旅游消费与满足温饱的物质消费不同,是消费者生活水平提高、追求高生活质量的表现。

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思在《丰裕社会》一书中提出,生活质量是指“人的舒适、便利的程度,精神上所得到的享受和乐趣。”建立在美感基础上的享乐将越来越为消费者所重视。如此,旅游地区的文化旅游产业的建设速度以及文化旅游消费的硬件设施、文化旅游消费市场的文化内容等因素都会影响消费主体的文化旅游消费行为,如何更好地促进消费主体的消费,是文化旅游消费市场建设的主要出发点。

三、广西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其消费市场建设的重要性与优越性

1、广西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2010年广西接待入境游客250万人次、国内游客1.4亿人次,旅游业总收入953亿元。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文化娱乐、旅游商品等旅游要素得到配套发展,旅游产业基础得到增强,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现代化旅游产业体系基本形成。2010年广西完成《广西红色旅游发展规划(2010~2015)》,并完成太平天国起义旧址、镇南关大捷遗址等红色文化景区的申报,以及开展了多次红色旅游培训及活动。自2010年至今,广西的文化和旅游结合的更加紧密,壮、苗、瑶、侗族地区依托当地民俗文化,如火如荼地打造旅游产业,文化旅游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当前广西旅游业与包括民俗文化在内的文化资源的融合仍然不够深、不够精。如何大力挖掘、保护、发展好广西各地的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资源,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广西文化旅游品牌,是广西当下旅游经济发展的重点。

旅游消费的特点篇(5)

自3月1日杭州面向国内城市和港澳台地区发放240万份面值1.5亿元的第一期“杭州旅游消费券”起,南京、宁波、湖南、苏州、广州、北京、武汉、镇江、山西、郑州等多个省市均已启动旅游消费券发放活动。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统计,目前长三角地区明确发放的旅游消费券以及各种优惠券总值已超过20亿元。广东、湖南、山东等地也发放了形式不同的旅游消费券,其发放总额已逾60亿元。

(二)领取热

3月1日,“杭州旅游消费券”首次登陆上海,首日3万套在3个多小时内被争领一空,一度出现哄抢;3月15日上午,在安徽芜湖的“3‘15消费者权益日”的活动现场,30万元的杭州旅游消费券在1个半小时内被“一抢而空”;4月11日上午,“全国百城旅游宣传周”启动仪式暨武汉首日旅游消费券发放活动中遭遇哄抢,活动被迫提前“喊停”;4月28日,“北京欢迎您――200万张旅游景区门票免费奉送”携程旅行网发放活动启动,点击率高达每秒几千次。

(三)议论热

旅游消费券在诞生伊始,就以其独特的方式、新颖的形式吸引了人们的眼球,成为了人们热议的焦点。

人们对旅游消费券议论的话题从哪些地区发放了旅游消费券、发了多少、如何领取、怎样使用延伸到了该不该发放旅游消费券、应该由谁来发、出现倒卖现象怎么处理、发放旅游消费券能给老百姓带来什么实惠、如何体现效率与公平、发放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发放旅游消费券这种模式是否可持续、旅游消费到底能够拉动多少内需等关乎旅游发展和国计民生的层次。

其中,杭州作为首个在国内发放旅游消费券的城市,更是成为了“热”中之热。笔者稍做统计,人们关乎杭州旅游消费券的议论话题主要有免费发放消费券的费用由谁承担、目的在何、旅游企业是否具有发放自制旅游消费券资格、在上海引起哄抢的杭州旅游消费券为何在广州遇冷、发放过程怎样体现公平、为什么旅游消费券只对散客发放、直接效果如何、成功的原因在于什么、其他地区是否应该效仿跟进、旅游消费券对促进杭州旅游发展帮助有多大等。

从各方的评论来看,人们对于旅游消费券的评价可谓褒贬不一,态度也是大相径庭。有人认为,发放旅游消费券对刺激消费有立竿见影之效,既能集聚人气,提升城市形象和影响力,又能让利于民,直接降低旅游成本,给百姓以真正的实惠,是值得肯定的。有人则反驳说,“旅游消费券”在拉动内需、刺激消费措施上只能算是“末”,不具有可持续性,有些地方发放旅游消费券更是噱头大于实用,与其花大力气、费大工夫制作、发放五花八门的消费券,还不如加大基础建设投资、提升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从根本上为旅游业恢复和平稳健康发展创造条件。争议造就了此次席卷全国的旅游消费券热潮。

(四)其他热

除了“发放热”、“领取热”和“议论热”,旅游消费券还成功地在某些地区引发了消费热、交换热、收藏热等热点。如杭州市旅游委员会的调查结果显示,466名填写调查表的持券来杭游客共使用了2936张杭州旅游消费券,平均每人使用6.3张旅游消费券,持券游客手中每张10元的杭州旅游消费券拉动了289.45元的在杭消费。另根据浙江杭州统计局的旅游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杭州收费公园景点接待游客达2228.03万人次,门票收入52057.13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1.4%和18.1%,增幅比上年同期扩大14.8和20.7个百分点。而除了杭州主城区的旅游市场火热外,该市的五县(市)景点客流量增长也加快了,旅游消费券拉动消费效果可见显著。

二、旅游消费券“热潮”背后

(一)旅游消费券推出的背景与目的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面临外部需求减少、出口下降、经济运行困难等多种问题出现的严峻发展形势,为此,党中央适时做出了“保增长、调结构、扩内需”,的战略部署。作为具有产业关联度高、综合拉动性强、安置就业空间大、脱贫致富作用明显等特点的我国旅游业一直是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重点关注的对象,其经济地位也从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提升到了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与其他行业相比,旅游业具有“刹车快、启动快”的特点,往往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市场,具有较强的自我恢复能力,拥有在经济低迷的发展形势下率先复苏的独特优势。同时,我国旅游业赖以发展的国内经济社会基本面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效应初显,我国旅游业仍处于快速发展的市场扩张期,旅游业发展的长期趋势依然向好。为响向应党中央的号召,我国旅游业也适时明确了突出发展国内旅游的市场战略,“拉内需,促增长”同样是旅游业复苏的关键所在。

相对于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市场营销力度、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等传统方式,中国旅游业似乎需要一些新的热点和手段来刺激消费。恰巧,“欧元之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蒙代尔在多个场合建议中国政府发放消费券,而此时,台湾已先行一步,中国内陆地区成都也已勇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发放了面向城乡低保、五保、城乡重点优抚对象的消费券,受到了各方关注。极具经济头脑的杭州便先行一步,推出面向普通大众的旅游消费券,将受惠人群范围扩大,并极力做好宣传推广,旅游消费券热潮随之兴起。

其实,杭州首推旅游消费券的目的很简单,一是通过其独特的方式、新颖的形式吸引眼球,做好城市营销,提升杭州知名度和影响力,一是凭借旅游消费券立竿见影的效果直接拉动国内旅游消费需求,促进杭州旅游业的恢复与发展。而眼见杭州通过发放旅游消费券赚了个“盆满钵满”之外,还获得了好评如潮,全国其他地区也按耐不住,纷纷效仿跟进。

(二)各地发放旅游消费券的效果

从领券场面来看,似乎各个地区旅游消费券发放都受到了热捧,其实不然,如南京发放的旅游消费券就遭到不少市民的冷遇、在上海引起哄抢的杭州旅游消费券在广州等地派发时曾经遇冷。由此可见,不同地区、不同种类的旅游消费券在发放时也存在地区与地区、种类与种类之间的效果差异。

从持券人态度来看,有的表示“先领了再说,如果去就能用上了”,有的表示“这样好的旅游消费券应该多发”,有的表示“把券用在身边的旅游项目可以考虑,但如果是远途旅游,则不会因为有券而专门远出旅游。”,还有些原先不清楚旅游券使用规则的市民在领券后,计算一番后发现并不划算,也就打算“放弃使用”。

从旅游消费券带动的旅游消费来看。除了前文所述杭州旅游消费券持有者平均每人使用6.3张旅游消费券,持券游客手中每张10元的杭州旅游消费券拉动了289.45元的在杭消费之外,很多其他地区的数据并非如此诱人。如曾发放8000万元旅游消费券的镇江市统计局做过一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800户抽样调查样本中,只有53.9%的家庭知道政府发放了旅游消费券,在回答已知道政府发放“旅游消费券”的431户调查家庭中,只有

58.2%的家庭已领取了旅游消费券,且仅有15.9%的家庭已使用过旅游消费券。很多地区依靠旅游消费券带动旅游消费的预期并没有顺利实现。

另一方面,笔者在百度、Google、搜狗等各大搜索引擎中搜寻关于旅游消费券使用情况的资料时发现,除了杭州市旅游委员会、南京、北京部分旅游景点公布了相关数据外,其他很多地方关于旅游消费券的新闻仍停留在申领、发放的层面,只有关于发放效果的预期,而无实际效果统计数据。这也反映出我国众多地区发放旅游消费券重场面、轻调查、重描述、轻分析的问题。

从旅游消费券使用后的评价来看,旅游消费券自身存在一些问题。“使用门槛高,不够实惠”、“指定商户消费,优惠难落实”、“申领不方便”、“有效期较短”、“纸质消费券携带麻烦”等都是游客抱怨最多的问题。还有部分游客反映,有的景点一边维持着高价门票,一边叫嚷着让政府发旅游优惠券,存在“东边发券,西边涨价”的现象。

(三)发放旅游消费券需要注意的问题

旅游消费券存在已经成为事实,而是否继续发放旅游消费券,可能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笔者认为,经济衰退、企业经营困难、居民收入下降、失业人口增加、消费信心不足、有效需求萎缩等疲软现象在中国出现的情况下,通过发放消费券引起人们注意,通过相关报道增强民众消费信心,以消费券的立竿见影效果来拉动长期建设投资,未尝不是件好事,这其中,旅游消费券的作用更是功不可没。但在旅游消费券发放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盲目跟风不可行。

跟风从来就不是首选的突破方式,盲目跟风更不可行。面对杭州取得的一举多得、令人艳羡的局面,众多地区因时而动、因势而动,甚至出现跟风现象。其中,部分地区因地制宜地在杭州旅游消费券的基础上做了改动,取得了一定效果,值得我们肯定。但大部分地区只是换汤不换药地“依葫芦画瓢”,甚至出现比场面,比金额,比胆量的盲目攀比。市场蛋糕谁都想拿到最大的那一块,但根据自身特点和周围环境做好充分准备和分析之后,再决定发与不发才是明智之举。

二是政府监督要跟上。

旅游消费券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无论在自身设计还是实际发放、使用过程中都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虽然各地在发放消费券时明确表示严禁倒卖,黄牛党依旧我行我素;虽然有专家表示旅行社大力宣传并派发“旅游消费券”的行为并没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属于旨在促进企业市场销售的一种“球”,旅游企业发放旅游消费券是否具有资格仍倍受争议……面对诸多问题,政府作为领导部门应做好监督检查工作。一方面要完善监督考察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大监管力度。唯有政府监督跟上,旅游消费券才不致成为众矢之的。

三是旅游调研很重要。

旅游产业不是仅凭几句口号就能实现拉动内需促发展的目标的,发放旅游消费券也不是用数字做噱头、请些媒体写报道、用照片营造火爆场面就行了的,旅游消费券成功与否,调研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在发放前,因根据目标市场的需求设计消费券的形式、领取方式、使用条件等,并针对目标市场的人群有目的性的发放;在发放过程中应及时收集民众反馈信息,做好民意调查和实时数据统计;在发放结束后,根据统计数据和民众意见进行效果评估,做好总结分析,并据此对下一阶段是否继续发放做出决策。

而作为消费者的我们,在拿到旅游消费券时也应量力而为。理性消费。

旅游消费的特点篇(6)

关键词 特色森林 旅游创新 发展研究

森林旅游产业的兴起,带动了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其中最受欢迎的当属森林公园最受欢迎,森林公园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特色,能够为消费者提供休闲娱乐的绿色环境,消费者在娱乐的过程中体验自然景观,感受绿色健康的放松方式。特色森林旅游业发展,依托于基础的自然资源之上,利用原生态的“旅游产品”打造极具特色的养生旅游产业。从现阶段森林旅游发展业来看,需要做好产品的创新工作,智能时代的到来,使得各行各业产业发展迅速,在进行产品的经营上,要从追求产品的数量转移到产品的质量上,以特点锁定消费者的消费点,以此吸引消费者的兴趣。进行特色森林旅游的开发,应改善过去规划单一、设施不完善的不足之处,立足特色创新、设施完善为出发点进行有效的规划发展,推动特色森林旅游业进一步发展。

一、特色森林旅游业发展现状

就目前特色森林旅游业发展内容看,主要侧重于观光旅游景观的发展,提供给消费者最直观的视觉感受,通过让消费者直接感受自然景观,切身感受自然风光,放松心情,从步伐快速的现如今社会中放松发展心态,体验愉悦旅游。除此之外,特色森林旅游产业关注养生文化产品和旅游商品的发展,养生文化产品侧重于以养生文化形成一系列的养生产品,将百家思想精髓融入其中,消费者可以进一步精神上体验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二、特色森林旅游业开发原则

(一)注重开发与保护相结合

进行特色森林旅游产业开发,要在注重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资源利用,做到资源开发融入产品开发中,因其旅游资源是有限的,一味的开发与利用会造成旅游资源的枯竭,造成资源的严重消耗。从这一角度出发,可以注重可持续旅游产业的开发与使用,对资源环境的改造与设施建设注重保护。

(二)迎合消费者的需求

旅游产业的主体是消费者,特色森林旅游产业发展要在有效了解消费者的消费意向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开发。特色森林旅游产业以特色为主,就要从消费者需求出发,在进行旅游项目开发前期做好市场调查,了解消费者的旅游需求,从消费的角度确定市场的发展目标,进行资源有效的整合,合理规划,突出特色,集中发展特色森林的重点内容,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意向进行设备的引进完善。

(三)做到特色发展

特色森林旅游产业的发展主要以发展森林特色为主,要立足森林整体资源的基础上,对森林资源进行有效的分析,或是整体突出,或是个别突出,将特色旅游进行到底。例如,野生动植物较多的森林可以发展为原始森林旅游l展,吸引消费者对不熟知的自然景观的探索,让消费者在进行自然景观的探索中体验精神消费。

三、特色森林旅游业开发策略

(一)做好市场影响创新策略

特色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的前提是进行好前期策划,可以利用现阶段多媒体发展,从各个方向进行森林产业的宣传。宣传内容立足特色,突出森林旅游的重点内容,可以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网络营销系统,多个渠道进行市场定位,形成新型的旅游发展体系。

(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就以往的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看,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的不足之处,加上多年使用,森林资源的基础设施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对旅游产业的要求。吸取不足进行改善,特色森林旅游产业要从满足旅游产业特色的基础上进行设施的引进与配备,同时做好质量把关工作,保证游客使用安全。同时,基础设施要注重自然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有效结合,展现富有精神文化的特点,提高特色森林旅游产业的文化属性。

(三)实施生态保护措施

旅游消费的特点篇(7)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工业化和市场经济的建设,逐步由“短缺经济”时代转向“过剩经济”时代,随着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需求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制约因素和拉动经济增长的最根本动力。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逐渐增强。旅游消费行为的兴起和发展,是一国社会、经济、文化和居民生活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的必然产物。

二、旅游消费影响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旅游消费是一种高层次的居民消费,从宏观的经济影响的角度来看,旅游消费从属于居民消费,是最终消费需求的一部分,所以,对经济增长具有与一般消费相同的拉动作用。基于此,本文以一般消费影响经济增长的机理为基础,结合旅游消费的特点,认为国内旅游消费主要从两个方面影响经济增长:一是旅游消费总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二是旅游消费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旅游消费总量主要从三方面影响经济增长:一是旅游消费作为最终消费的一部分,对经济增长产生直接的拉动作用;二是旅游消费需求总量的增加导致旅游消费品生产的增长,诱发旅游业和相关行业增加投资,从而拉动经济增长;三是旅游消费需求总量的增加,带动旅游业及相关行业就业,促进经济增长。

旅游消费结构变动也主要从三个方面影响经济增长:一是旅游消费结构变动影响消费总量,进而对经济增长产生拉动作用;二是旅游消费结构引发产业结构的变动,促使产业结构趋于合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影响;三是旅游消费结构的变动引发就业结构的变动,使从业人员从生产率较低的产业流向生产率较高的产业,提高整体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三、国内居民旅游消费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人们可自由支配收入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以及国家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国内旅游日益兴盛。本文将从国内旅游人数及旅游消费支出情况、国内游客增长率及旅游消费增长率情况两个方面对国内居民旅游消费的现状进行分析。

(一)2004-2013年国内旅游人数及旅游消费支出情况

从表1中可以看出,除特殊年份以外,城乡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次、旅游消费支出均表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从国内游客人数来看,由2004年的1102百万人次增加到2013年的3262百万人次,年均增长12.81%。其中城镇居民游客人数从2004年的459百万人次增加到2013年的2186百万人次,年均增长18.93%;农村居民游客人数由2004年的643百万人次增加到2013年的1076百万人次,年均增长5.86%。从旅游总花费来看,由2004年的4710.7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26276.1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156.54亿。其中城镇居民旅游总花费从2004年的3359.0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20692.6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733.36亿;农村居民旅游总花费由2004年的1351.7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5583.5亿元,平均每年增长423.18亿。

(二)2004-2013国内游客增长率及旅游消费增长率情况

国内游客增长率和旅游消费增长率可以根据表1中的数据计算得出,其计算公式如下:

某年国内游客增长率=本年出游人次-上年出游人次上年出游人次×100%(1)

某年旅游消费增长率=本年旅游消费支出-上年旅游消费支出上年旅游消费支出×100%(2)

计算结果见图1、图2所示。

图1 2004-2013年城乡居民国内游客增长率

图2 2004-2013年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增长率

图1显示了城乡居民国内游客增长率变化情况。从图1中可以看出,各年的游客增长率上下波动起伏,有的年份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游客增长率相差较大。例如2009年城镇居民国内游客增长率为28.4%,而农村居民国内游客增长率为-1.0%,相差近30个百分点;2011年城镇居民国内游客增长率为58.4%,而农村居民国内游客增长率为-8.1%,相差近68个百分点。

图2显示了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增长率的变化情况。从图2中可以看出,各年的旅游消费增长率变动幅度较大,显现先升后降的趋势,2011年以前整体呈上升趋势,2011年以后下降趋势非常明显。其中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增长率从2005年的8.8%上升到2011年的57.5%,然后又从2011年的57.5%下降到2013年的17.1%;农村居民旅游总花费增长率从2005年的20.6%上升到2011年的41.6%,然后又从2011年的41.6%下降到2013年的11.0%。

四、国内居民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从前文旅游消费影响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得知,国内旅游消费主要从两个方面影响经济增长,一是旅游消费总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二是旅游消费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接下来将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国内居民旅游消费总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国内居民旅游消费总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很多衡量指标,而这里将从旅游消费率和旅游消费贡献率这两个指标来进行分析。

1.旅游消费率分析

国内旅游消费率是指一定时期内,某国家或某地区国内旅游消费支出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它反映该国家或地区居民国内旅游消费的强度,也反映国内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大小,其计算公式如下:

国内旅游消费率=国内旅游消费总支出GDP×100%(3)

例如2008年国内旅游消费率=8749.3316751.7×100%=2.8%,其它计算结果见表2所示。从表2中可以看出,2004-2013年间我国城乡居民旅游消费率保持小幅上升态势,波动较小。从2004年的2.9%上升到2013年的4.5%,仅上升了1.6个百分点。

2.旅游消费贡献率分析

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指一定时期旅游消费需求总量的增加量与当期GDP增量的比值。它反映旅游消费需求增量对GDP增量的贡献程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国内旅游消费贡献率=旅游消费支出增加量GDP增加量×100%(4)

例如2008年国内旅游消费贡献率=8749.3-7770.6316751.7-268019.4×100%=2.0%,其它计算结果见表2所示。从表2中可以看出,2004-2013年间我国居民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从2005年的2.3%上升到2013年的6.6%,年平均贡献率为4.45%,即GDP增长的4.45%是由国内旅游消费引起的,但总体来看,现阶段我国国内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较小。

(二)国内居民旅游消费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旅游消费结构是指旅游者在旅游消费过程中消费的相关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按照旅游消费资料用途的不同,可以将旅游消费结构划分为吃、住、行、游、购、娱等六个方面的消费需求,而根据其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程度又可以将其划分为基本旅游消费和非基本旅游消费,并将餐饮、住宿、交通、景区游览归入基本旅游消费,将购物、娱乐及其他服务归入非基本旅游消费。一般而言,非基本旅游消费被看作是衡量一地旅游消费水平的重要标志,其在旅游消费中的比重越大,比重提高速度越快,消费总量的增加就越快,旅游消费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就会越大。

1.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从表3中可以看出,2004-2013年间,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支出主要集中在餐饮、交通、购物这三个部分,约占总消费支出的60%左右。其中,基本旅游消费的比重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从2004年的66.3%上升到2013年的77.7%,交通支出的比重上升比较明显;非基本消费的比重在下降,从2004年的33.7%下降到2013年的22.3%,其他支出的比重在2010年以后下降较快。说明这10年来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结构不太合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减小。

2.农村居民国内旅游消费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从表4中可以看出,2004-2013年间,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支出主要集中在交通、购物这两个部分,约占总消费支出的50%左右。其中,基本旅游消费的比重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从2004年的48.8%上升到2013年的71.0%,餐饮支出的比重上升比较明显;非基本消费的比重在下降,从2004年的51.2%下降到2013年的29.0%,其他支出的比重在2010年以后下降较快。说明这10年来农村居民国内旅游消费结构不太合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减小。

城乡比较来看,农村居民非基本消费比重高于城镇居民,这说明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结构要高于城镇居民。

五、结论

旅游消费的经济影响研究是旅游学界的焦点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难点问题。本文采用比较分析、统计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我国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简单的定量研究。理论方面,以一般消费影响经济增长的机理为基础,结合旅游消费的特点,构建了国内旅游消费影响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框架。实证方面,在全面分析我国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现状的基础上,依据理论分析框架,从旅游消费总量和旅游消费结构两方面,对我国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作者单位:1.湘潭大学旅游管理学院;2,3.武汉检安石化工程有限公司乙烯维护分公司)

参考文献:

[1] 周文丽.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特征统计研究[J].旅游论坛,2011,4(4):35-42.

[2] 张丽峰,柳彬德.我国居民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J].技术经济,2009,28(5):81-85.

[3] 李一伟,夏林根.国内城镇居民旅游消费结构分析[J].旅游科学,2004,18(2):30-32.

[4] 郑群明.农村居民的旅游态度和出游特征研究[J].旅游科学,2004,18(2):9-14.

[5] 顾雅清.农村居民旅游特征分析及其市场开发策略[J].商业时代,2009,(3):102-103.

旅游消费的特点篇(8)

一、旅游的分类

旅游活动主要以观光旅游为主,其次为人文旅游,生态旅游等等。由于经济水平的发展,人们越来越不满足普通的休闲观光旅游,生态旅游、人文旅游等将变为消费的主要选择方式。世界旅游组织曾预测,未来的五大时尚旅游包括了海洋旅游、人文旅游、生态旅游、沙漠旅游以及探险旅游。人文旅游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

人文旅游是以社会文化事物为吸引力的旅游方式。人文旅游包括了了解各地不同的传统文化,参观文化名人的故居或者人类文化的遗址,以及参与当地的传统或现代文化活动。其具体形式主要有两类。其一,历史文化古迹,其中包括了民族、宗教、地方等文化艺术及相关场所,类似的有不同年代的历史文化的古迹或建筑,宗教庙宇和寺院,以及民族艺术或者和风俗习惯的艺术馆和博物馆。其二,现代人文的活动,其中包括有吸引力或者影响力的民俗、节庆、赛事、娱乐等活动。

二、旅游和文化的关系

人文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形式,是消费者通过旅游的方式去了解具体文化内容的一种行为过程。其中的一个特点就是消费者在旅游中,寻求某种文化享受。随着社会飞速发展,这一旅游方式成为了一种备受消费者亲睐的旅游形式。首先文化本身是当地特点的反映,是完整了解一个地方有着不可分割的元素。这也是地方宣传自身特点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其次,各行各业在竞争中都不可避免的需要提高竞争力。而为了加快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也需要提高其在同类城市中的竞争力。所以成都也必须重视人文旅游。

与此同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旅游业只有富含自己本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才有特色,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反之,如果旅游业不能体现出本民族自身的文化底蕴,对消费者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减弱,也就没有与其他区域旅游业抗衡的竞争力。所以成都为了保持其自身的特点,提高国际竞争力,也必须开发旅游中的文化因素。

三、成都旅游资源

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面积12390平方公里,人口1417.8万,中国第四大城市,2012年经济总量名列省会城市第二位。成都在历史上,蜀、成家、蜀汉、成汉、谯蜀、前蜀、后蜀、李蜀、大西等相继在此建都。作为自古的西南重镇,成都是中国首批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所以成都旅游业除了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有多种人文资源。随着改革开放,成都不断提高城市建设并且改善各种基础设施,逐步发展成为西南地区,以文化内涵为特色,休闲之都为口号的著名旅游城市,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客。成都曾在2007年荣获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作为丰富的旅游资源展现了不可小觑的潜在消费市场。成都有名的旅游资源包括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其中较有名的人文旅游景区包括:都江堰、青城山、武侯祠、杜甫草堂、望江楼、青羊宫、宝光寺、文殊院等。这些都是属于传统的景点。

由于自身悠久历史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当地的配套设施,其行业发展状况较好。随着旅游热潮的高涨和旅游投资的风行,很多新的旅游景点层出不穷,例如金沙遗址、宽窄巷子、大熊猫基地、锦里等,数不胜数。对于消费者而言,了解和学习不同的文化也是提高自身素质的一种手段。消费者可以通过相关的旅游,更直观的了解相应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特点,达到学习和休闲的双重目的。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拥有悠久历史众多人文资源的成都,符合现代消费者的旅游选择。

四、人文旅游的价值

发展人文旅游对城市有着密切的作用。人文旅游的出现与消费者的需求密切相关,是为了使消费者获取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体验深度的旅游项目。所以人文旅游是以旅游景点为载体。消费者可以通过人文旅游更加直观的了解某一文化的独特精神内涵和丰富的文化价值,以此激发民族、宗教等情感,提高审美情趣,同时以及起到教育等作用。开发人文旅游,还可以丰富当地的文化多样性,发掘即将失传的独有的民族风情,并且促进消费者和当地居民的文化交流。人文旅游不仅仅是开发和展现无价的精神文化,同时也是创造和提高当地经济的一种资源。当一个地区具有独特的文化主体的优秀旅游景点,就代表了当地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这样的文化特色可以对当地的旅游业发展起到带头作用,从而带动一大批国内外消费者到当地消费,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过程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发展人文旅游对成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五、人文旅游发展对策

在人们选择人文旅游的同时,也有很多因素会影响人们对旅游项目的选择。这其中包括旅游广告,机票折扣,旅行社推荐,口口相传等。这是因为这些原因,各地在旅游推广方面都不遗余力的对当地的各种优势进行宣传,以达到吸引更多消费者的目的。正是因为以上这些原因,成都的人文旅游的发展如果不受到限制和旅游形式的影响,需要在以下几点注意:

1.文化市场的品牌不统一。市场营销需要品牌效应,好的品牌可以支持销售。但是成都的人文旅游品牌较多,消费者面对的选择就会增多。成都由于历史悠久,涵盖了金沙文化,青铜文化,三国蜀汉文化,唐代文化等,文化品牌众多。好的旅游城市,除了旅行社周密的出行计划,对自然和文化环境的保护措施外,也离不开具有创新性的旅游产品。

2.提高旅游服务和产品。注重旅游业市场的整体水平是发展旅游业,提高旅游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些乱投资或者低水平的创造模仿的人文景点不会吸引到消费者,只可能使消费者对当地的文化产生疏远。同时,较差的服务质量会使得消费者对当地景点和服务者心生间隙和不信任感。创新是每一个行业的重要竞争因素。这个因素可以帮助产品提高竞争力,赢得市场。所以只有在创新和服务方面提高,才能保证当地旅游业的大力发展。

3. 强大的旅游宣传。因为旅游开发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所以需要对旅游资源进行推广。好的宣传可以达到美化当地旅游资源,引起消费者的兴趣,达到吸引消费者到当地旅游消费的目的。但是这个需要合理的开发和创新。以避免盲目投资宣传,减少对旅游景点的夸大描述和宣传。

旅游消费的特点篇(9)

根据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旅游业发展规划目标,到2015年末北京将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旅游城市。目前,北京在旅游业的发展能力和发展水平等方面,和国际一流旅游城市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旅游市场竞争力不强,旅游总体收入的增加主要依靠游客人数的增加而非旅游消费水平的提升;北京旅游产品基本还停留在满足一般观光旅游的阶段。通过对北京旅游业消费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北京旅游消费结构中一些深层次问题。

北京旅游业消费现状分析

1.旅游收入主要依赖国内外地游客在京消费

北京旅游总收入由入境旅游收入、国内来京旅游收入和市民在京旅游收入三部分组成。从2001年起到2012年,北京旅游总收入呈现出持续、稳定增长的态势。从三种收入的增长情况上看,以国内来京旅游收入迅猛增长显得尤为突出。入境旅游和市民在京旅游收入虽有一定幅度的增长,但明显落后与国内来京旅游收入的增长。

从具体年份上分析, 2012年北京市旅游总收入3626.6亿元人民币。其中,入境旅游收入325.2亿元,占旅游总收入9%;国内其他省市来京旅游收入3019亿元,占旅游总收入83%;市民旅游收入281亿元,占旅游总收入8%。数据说明,北京旅游收入以国内其他省市来京游客的在京消费为主。

2.旅游收入的增加主要依靠接待人数的增加

从北京市旅游委公布的《2011年北京旅游业概况》和《2012年北京旅游业概况》中,2011年,北京接待国内其他省市来京旅游者12818万人次,旅游收入2618.9亿元,人均花费2043元/人次。2012年,接待国内其他省市来京旅游者13620万人次,旅游收入3019.7亿元,人均花费2217元/人次。

两年间,国内其他省市来京旅游者人数增加了802万人次,旅游收入增加了400.8亿元,人均消费仅提高了174元。考虑到国内其他省市来京旅游者在京旅游需要解决长途交通、住宿等刚性需求,综合近两年市场价格因素,国内游客在京旅游的人均消费增长幅度不大,旅游收入的增加主要还是依靠接待人数的增长而实现的。为一种低效、粗放的增长模式

3.入境旅游人均消费较高但游客数量规模有限,且人均消费的增长较慢

2011年,北京市共接待入境旅游者520.4万人,旅游外汇收入54.2亿美元(合人民币351.9亿元),入境旅游者在京旅游人均花费1041美元。2012年,全市共接待入境旅游者500.9万人,2012年,旅游外汇收入51.49亿美元(合人民币325.2亿元);入境旅游者在京旅游人均花费1028美元。数据说明,入境游客人均消费较高,但游客数量规模有限,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2000年北京市入境旅游人均消费为946美元,到2012年增加到1028美元,12年间仅小幅提升了82美元,入境旅游人均消费增幅微乎其微,如果考虑人民币汇率上升和物价水平上涨等因素,入境旅游人均消费实际上是下降的。

4. 庞大的市民在京旅游人消费潜力未得到有效释放

2012年,北京市旅游总人数2.3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3626.6亿元人民币。其中,接待国内其他省市来京旅游者13620万人次,旅游收入3019.7亿元;本市居民在京旅游人数9014万人次,旅游消费281.6亿元,人均花费312元/人次。本市居民在京旅游人数占全市接待游客总数的39%;但旅游消费281.6亿元,占全市旅游总收入的7.7%。人数规模接近1亿人次,占全市旅游接待规模占三分之一强的市民在京旅游消费群体,仅仅产生了7.7%的旅游收入。数据说明市民在京旅游的规模数量巨大,但人均消费过低对旅游收入增长贡献不大。市民在京旅游的消费潜力并未得到有效释放。

5.娱乐消费在旅游消费构成中所占比例极低,成为北京旅游消费提振的重要突破口

2012年入境游客的消费构成中长途交通28%、住宿16.5%、景区游览5%、购物23.5%、餐饮7.4%、娱乐5.4%、其他如通讯、邮电、市内交通等14.2%。

国内旅游花费构成中,长途交通占15.5%,购物占32.1%,住宿占19.8%,餐饮占21.4%,娱乐占0.7%,景区游览占6.1%,邮电通讯占0.2%,市内交通占4%,其他占0.1%。

2012年市民在京旅游花费构成中,长途交通占12.8%,购物占24.1%,住宿占17.2%,餐饮占19.8%,娱乐占3.1%,景区游览占9.1%,邮电通讯占0.1%,市内交通占5.7%,其他占7.1%。

从娱乐消费占比分析看,北京入境旅游消费中娱乐消费仅为5.4%,国内旅游为0.7%,市民旅游为3.1%。分析原因,一方面,北京夜间休闲旅游发育严重不足,缺少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消费产品供给,现有产品质量也亟待提升。游客在晚7点半到10点半的夜间黄金消费时间段内旅游消费潜力未得到释放。另一方面,京郊旅游中缺少能够带动人均消费提升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但北京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且文化发展优势突出,具备形成丰富和优质的文化旅游体验产品的先决条件。旅游娱乐消费市场的开发和娱乐消费潜力的释放将成为北京旅游收入总量提升的重点突破口。

6.旅游消费存在区域差异

从旅游消费区域性差异来看,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丰台五个区的旅游消费收入均超过百亿元,占全市旅游消费总额的83%左右。延庆、怀柔、大兴等其他11个区县,旅游收入水平均未超过百亿元,旅游总收入仅占到全市旅游收入的17%。

从旅游资源分布上看,东城、西城、海淀拥有故宫、天坛、颐和园等知名景点;朝阳区、丰台区依靠自身的区位优势、便捷的交通优势和相对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吸纳了大部分外地游客在京的观光、住宿、购物、餐饮等旅游消费。也使得这五个区成为北京接待外地和入境旅游的主要区域,也是北京旅游消费的传统优势区。

延庆、密云、怀柔、大兴等其他11个区县,除了八达岭长城、慕田峪长城等为数不多的知名景点对外地游客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外,旅游市场主要还是凭借各自优良的自然环境或是特色资源吸引本市居民的休闲旅游。目前的旅游收入总量规模有限。

通过对北京旅游业消费现状的分析,我们认为,目前北京提高旅游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在“质”,即留住游客,拉长其在当地的停留时间并促进游客消费进而提升旅游综合效益;而非着眼于“量”,即接待国内外游客人的数量。此外,实现北京旅游产品从一般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商务旅游和其他专业旅游等高端旅游产业方向的顺利转型和升级,是从根本上解决北京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供给不足,充分释放旅游消费潜力的关键。

提升旅游收入的政策建议

为了促进本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释放和挖掘旅游消费潜力,不断提升旅游收入水平,特提出三条政策建议。

一是面对不同类别的客户群,针对不同的资源特色区域,发挥比较优势,采取不同的措施

目前,北京的旅游市场上,旅游者虽有巨大的必购、必吃、必住、必看、必玩的消费要求,但因北京绝大多数旅游资源的配套服务设施基本处于满足一般观光游服务需求的状态,不能适应日益扩大的旅游观光与大众休闲度假并存的社会需求。适应现代服务业的旅游消费产品供应不足,服务能力不匹配,客观上抑制了消费潜力的开发。

北京的城市核心区拥有著名的旅游景点资源优势、便捷的交通优势、相对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也是北京接待外地游客的重要区域。针对这部分游客群体,要扩大旅游收入总量,提升人均消费额的突破口应放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游客提供更加便利、人性化的旅游公共服务;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开发更多、更丰富的文化、娱乐消费产品;落实促进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积极推动北京免税购物区的建设和退税政策的落实;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建设更多有特色的主题旅游场所和接待场所;通过宣传推介、资金引导等手段吸引更多的国际会议、大型展览落地北京举办;加强旅游市场管理,重点打击非法“一日游”,适度控制低端来京旅游人数规模。

北京的郊区县旅游资源各有特色、自然风光秀美,是吸引市民开展京郊休闲旅游的重要场所。针对这部分游客群体,扩大旅游收入总量,提升人均消费额的突破口应放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旅游集散体系、旅游路网设施建设;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开发建设休闲度假旅游产品;鼓励房车营地、森林木屋等新兴旅游业态的建设;规范民俗旅游,提升民俗旅游服务接待水平等方面。

二是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扩大旅游消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重,释放社会消费需求,推动旅游业发展方式转变

加大市民休闲度假旅游市场的开发力度。落实《关于促进北京汽车营地建设的指导意见》,加快京郊汽车房车营地建设,推动以八达岭森林公园为代表的森林体验木屋的建设,改善北京市民休闲游环境的项目建设,为释放北京居民休闲消费潜力提供必要的条件。打造一批生态保护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特色沟域;按照“央企+乡镇”、“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模式,制定促进各类企业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发展旅游业融资担保政策体系;创新合作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民俗旅游领域,探索加盟、连锁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升级民俗旅游,打造京郊游和名品牌;推动全市市级民俗村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的提升改造。加快京郊旅游集散体系建设、完成16个区县旅游咨询体系的提升、重点景区的标识导览、无线讲解、智慧旅游等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的建设,更好地适应市民休闲游快速发展的需要。

围绕旅游者“必吃、必住、必购”需求,深入挖掘旅游消费潜能。加快北京免税体系建设,挖掘和释放国内高端旅游消费市场需求。按照“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的开发思路,采取“品牌化提升、特许式经营”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持续打造北京旅游消费的新名片。重点打造的“吃在北京”北京旅游美食行动,将北京旅游美食“贺岁季”、“养生季”“文化季”系列活动及前门美食文化节、北京旅游美食大集等多项主题推介贯穿全年。旅游特色美食、旅游特色餐厅、旅游特色美食街区,成为首都重要的旅游资源。有效促进以挖掘北京胡同四合院的旅游资源为特色的普通民居提升转型成为“北京人家”四合院旅游接待场所。实现“北京礼物”知识产权保护的连锁运营,鼓励开发一批特色鲜明的“北京礼物”商品,建立市场化运作的“北京礼物”专营店,基本消除景区周边兜售假冒伪劣旅游商品的行为。

旅游消费的特点篇(10)

消费者权益是消费者在有偿获得商品或接受服务时,以及在以后的一定时期内依法享有的特定的权利和利益。海南作为我国最年轻的、也是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和最大的经济特区,自建省办经济特区25年来,虽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的成就,但由于发展起步晚、基础差,目前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仍然较低,保护生态环境、调整经济结构、推动科学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基于该种现状,国务院相关部门、海南省政府等做出很大的努力,积极推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根据《体改院关于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框架建议》,所谓“国际旅游岛”是指在特定的岛屿区域内,限定在旅游产业领域范围中,对外实行以“免签证零关税”为主要特征的投资贸易自由化政策,有步骤地加快推进旅游服务自由化进程。目前,国际旅游岛建设已三年有余,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作为岛屿型的经济体,开放是海南旅游市场建设的必由之路,但在软环境和硬环境都尚未建设完备的情况下的开放,带来的不仅仅是大量外来的游客,同时还有各种问题,与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的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一、海南旅游消费存在主要问题

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不再仅仅满足于物质上的客观享受,开始有了精神上的主观追求,旅游成为了热门的精神消费之一。有着宜人的气候、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海南岛一直是国内外旅游消费者心中旅游的圣地。2012年春节黄金周,一条网友曝光在三亚吃顿海鲜被宰4000元的微博,在短时间内引起了全国上下的强烈关注,也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过程中经营者欺客、宰客的问题暴露了出来。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也并非个别。可能其他旅游景点也存在“宰客”现象,但在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背景下,“三亚宰客”现象就成为特别吸引眼球的事件。

自2009年底海南国际旅游岛开始建设以来,大量游客来海南岛观光旅游,这自然打破了原有的供需平衡,在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尚未完善,旅游市场秩序尚未规范,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尚未全面提升的条件下,欺客、宰客现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目前,海南旅游消费者所遭遇的主要问题是:

1 旅行社市场的混乱。海南的一些旅行社基本上不支付给导游工资,导游和旅行社的关系属于“挂靠”和“分成”关系,那么,导游靠吃“回扣”为生成为业界的潜规则。所以,导游有较大的驱动力去带游客去购物点“购物”。旅游消费者自然成为各种购物“宰客”的对象。

2 景点建设不完备。海南的历史文化景点比较少,很多属于自然风光,人工开发的景点。既然景点开发需要投入,开发商特别希望能很快收回投资。景点开发商不得不跟旅行社进行经济利益的挂钩,否则,旅行社久不会带团来参观、购物。所以,景点开发商也会尽量协助导游进行宰客。

3 政府的指导思想有些偏差。海南目前是全力建设国际旅游岛,政府的指导思想还是从鼓励对旅游资源的投资,保护旅游经营者这个角度出发,还无暇意识到保护旅游消费者的重要性。难怪一出现问题,当地政府部门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为旅游经营者“遮羞”的问题。

4 政府的监管力度滞后。虽然全国的旅游景区或多或少都存在“宰客”现象,但海南,尤其是三亚的“宰客”现象尤其突出。并且在乱象横生的背后,凸显了缺少政府部门的有力监管。

二、海南旅游消费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不外乎主要集中在经营者、政府和消费者自身三方面,以下试做逐一分析:

1 经营者:(1)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在社会政治、经济等活动中,一些成员拥有其他成员无法拥有的信息,由此造成信息的不对称,能产生交易关系和契约安排的不公平或者市场效率降低问题。经营者由于所处环境、技术等条件,掌握了大量的经济信息,导致了信息不对称,由于信息不对称,旅游经营者相对于旅游消费者在旅游市场中更处于优势的地位,破坏了交易双方的平等地位,损害了旅游消费者的知情权、公平交易权等,因而催生了经营者欺客、宰客的现象。(2)违法违规成本过低。经营者在欺客、宰客被发现后,往往无非是被警告或者被罚款等结果,在巨额利益的对比下,违法违规成本根本不值一提。而且通常情况下,由于旅游消费属于“一次性”消费、普通旅游消费者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心理、政府部门监管不力等各种原因,欺客、宰客一般很少被发现或得到有力的制止,这也就使得欺客、宰客现象越发猖狂。(3)旅游作为一项特殊的经济活动,具有较强的流动性与偶发性,旅游消费者作为旅游消费行为的主体,也具有该类特征。而经营者却恰恰相反,由于经营场所、个人住所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导致其经营活动具有稳定性与连贯性。这一特性使得其与旅游消费者相比跟当地政府及其部门在经济关系上联系得更紧密。考虑到该种因素,政府部门可能在相关问题处理上也更为偏向本地经营者,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经营者欺客、宰客的嚣张气焰。

2 政府部门:(1)我国消费者维权的法律依据为1993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至今已有近20年未修订。这期间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形势已发生巨大的变化,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显与现实有所出入,也不符合当今形势的需要(例如,当时法律并没有涉及旅游、教育、医疗等特殊的精神消费或服务消费)。除此之外,专门针对旅游消费者进行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也存在空白或冲突的现象。使得旅游消费者在遭遇权益受侵时,维权成本过高,甚至有时是无法可依、无理可循。(2)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仅有20多年的历史,起步晚、基础差,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仍然较低。在旅游市场方面主要表现为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尚未建立,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尚未完善,政府监督、社会监督与舆论监督力度有待加大等。现实条件都不允许政府部门能在短时间内适应接纳大批量海内外游客进岛的服务和管理。(3)政府部门还没有切实从“重视投入、轻视管理”、“重视招商引资、轻视消费者保护”、“重视短期经济效益,轻视长期社会和经济效益”等观念转变过来。

3 旅游消费者:(1)旅游消费者存在一次性及“贪便宜”的思想。由于旅游活动的特殊性,旅游消费者在某店或者某地的消费通常只有一次,并且旅游消费的进行也是由分散的非本地旅游消费者完成。俗话说的好,强龙不压地头蛇,作为外来者,在陌生的地方,就算你再强,也会成弱势的一方。特别是是有的消费者选择了“零团费”或“负团费”的旅行社,觉得自己“被宰”或吃亏一点是对经营者的补偿。经营者正是抓住了旅游消费的这些特殊性,仗着在自己的地盘人多势众,才敢堂而皇之的进行欺客、宰客等不法行为。(2)旅游消费者心理。在几千年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熏陶下,国人大多奉行“以和为贵”、“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处世方针。当发现被欺、被宰时,他们往往想的是如何息事宁人,而不是如何去维护自己的权益,正是缺乏这种自我权益保护的意识,从另一方面助长了经营者违法违规的气焰。(3)缺少必要的消费知识和应有的警惕性。消费者理应知道,在一般的特产店是不会有“天价”的特产,它毕竟不是专卖店或品牌店。导游极力推荐的特产应该是有附带相关利益的,旅游消费者不能轻信导游或特产店推销人员的花言巧语。

三、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建议

毋庸置疑,白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距离到“2018年力争成为国内政策最开放、体制机制最灵活的旅游特区,成为代表中国旅游形象的标志性旅游目的地之一、世界一流的海岛型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继而向自由贸易岛迈进”这一阶段性建设目标却仍有着一段差距。目前旅游经济已成为海南经济发展的支柱,存在的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不力的问题越发不容忽视,处理不好会成为阻碍着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因素,更不利于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进程。针对该问题,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

1 政府部门:(1)国家应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尤其与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有关的规定,使旅游消费者有法可依,经营者有法必依,这也要求监管部门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背景下,海南当地政府更应与时俱进,在不违背中央立法的前提下,结合本省实际,积极出台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的政策,加强监管力度,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着力营造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更好地维护来岛旅游的消费者权益,从而推动国际旅游岛建设,促进海南经济繁荣发展。(2)海南省政府还应不断改善当前软环境不软,硬环境不够硬的现状。a,“硬环境”指基础建设中为创设良好的投资环境建设的交通、电力、通讯、供水、工业厂房等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增强旅游服务能力的重要保障。政府应不断完善进出岛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加强信息网络设施建设,大力推进节水减排,环境污染防治等以创造更加良好的生活和旅游环境,有规划地引导投资者开发更多的食、住、行、玩等旅游接待设施来接纳更多岛内外的游客,为其提供良好的旅游硬件服务。b,“软环境”是相对“硬环境”而言的一个概念,它是指物质条件以外的诸如政策、文化、制度、法律、思想观念等外部因素和条件的总和。首先,政府部门应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政府引导、行业自律、企业依法自主经营的旅游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严厉打击商业贿赂、价格欺诈和不正当的竞争行为。其次,建立健全旅游咨询、投诉处理、安全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再次,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努力提升人口素质,全面提高旅游及相关行业从业人员的文明素质和服务水平。

软、硬环境的建设不仅为经营者与旅游消费者营造了良好的交易环境,更是当前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必然要求。

2 经营者:(1)经营者应该意识到,自己作为旅游市场交易的两大主体之一,对旅游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不断提升自身商业道德,树立起服务意识,并以旅游消费者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服务与产品,做到合法经营、公平竞争、不欺客、不宰客,才能实现持续经营,营造和谐的交易氛围。除此之外,还应自觉接受旅游消费者的建议与监督,接受政府部门的检查与引导。(2)建立健全行业自律组织。行业自律组织是工商企业为了协调企业之间的经营活动,沟通信息,自发组织起来的一种社会中介机构。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旅游行业也蓬勃地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经营者开始从事旅游业以及相关行业。往往是少数“害群之马”会败坏了整个海南旅游业的名声。并且这些“害群之马”如果不能得到有效制止,在“劣币驱良币效应”的作用下,整个行业都会变成“害群之马”。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为引导经营者诚信经营、公平竞争,旅游行业各种自律组织的建立和有效运作刻不容缓。自律组织不仅是沟通政府和经营者的桥梁,而且也有利于广大旅游经营者进行自我约束,并且从中获得规模经济,降低经营成本。

上一篇: 公共关系学最基本的概念 下一篇: 对法医学的体会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