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设计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10 10:15:04

美学设计

美学设计篇(1)

一.美学与设计

美没有定义,几千年来,美学家们一直在寻找什么是美,于是就有了美学,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

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由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加登首次使用的。他的《美学(aesthetica)》一书的出版标志了美学做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

现代哲学将美学定义为认识艺术,科学,设计和哲学中认知感觉的理论和哲学。一个客体的美学价值并不是简单的被定义为“美”和“丑”,而是去认识客体的类型和本质。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美本身以及人的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用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解释和研究一切审美现象,把审美心理和审美经验置于美学研究的中心。

美学与设计相互交叉相互融合。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的研究内容和服务对象有别于传统的艺术门类,因此,设计美学也有别于传统的绘画和装饰。

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其审美标准也随着这诸多因素的变化而改变。

产品设计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同时,既要有创新又要符合人的审美标准才会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功能主义一词,早在18世纪已经出现,随着工业革命带来的设计史上的巨大变革而萌发。作为现代主义设计的核心与特征,功能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确立了其历史地位。其最具影响力的口号是“形式追随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这一原则衍生出自己的一套审美体系———简约主义、极简主义……并产生了许多功能形式完美统一的设计成果。

二.美与人

“无知者是不自由的,因为和他对立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黑格尔这段名言透示出知识、智慧是人们掌握、征服世界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从哲学中分离出的美学,提供给人类一种改造自然、发展自身的必要武器。根据审美主体——审美过程中人们心理曲折轨迹的展露,从而获得人们对美的要求与取向。

马克思在《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对人的审美感觉作了经典性论述:“只是由于属人的本质的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属人的感觉的丰富性,即感受音乐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简言之,那些能感受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或者发展起来,或者产生出来。”

人靠五官感知周围的事物,获得美的享受。人的五官感觉是认识过程的开端,也是审美心理过程的初始。

感觉是对事物个别特征的反映,知觉却是对事物各个不同形态、色彩、光线、空间、张力等要素组成的完整形象的整体性把握,也包含着对这一形象情感表现性的掌握。人的知觉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反映,以往的经验会在内心积淀成种种图式,由环境和目的性行为造成的特定期望会决定审美主体究竟去选择哪些图式。这种期望和图式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支配人的知觉活动,使知觉选择某种事物的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抑制、舍弃另外一些方面。

审美知觉区别于其他知觉之处在于,它并不依照人与非人、动物与植物、有机物和无机物,有用还是无用去对事物分门别类,而是按照它们揭示的情感表现性去进行组装嫁接。“枯藤、老树、昏鸦”虽各各不同,但情感表现性质相同,所以诗人把它们放在一起,抒写出悲凉冷落的情境。当人们面对一座险峻挺拔的高山时他们会感受到狰狞可怕或威严崇高,看到一条潺潺流水的小溪时又会涌起欢快轻松的心情。审美知觉表面上是迅速直接完成的,实质在背后潜隐着审美主体全部的生活和知识积累,包含着他的信仰、偏见、记忆、好恶,所受的教育,这里掺和了想象、情感和领悟。审美知觉的终极目标是创造和引向一个独立的审美世界,一个丰富的外部世界与深邃的内心世界的统一体。

审美活动几乎调动起人的全部心理功能和各种精神力量,使它们变成为一个整体的动力结构综合地发挥作用,审美的感知因素是审美经验的出发点,领悟为它指明了方向,情感是它的动力,想象为它添加了翅膀。当这四种要素在内心依次结合,愉快的审美经验就产生了。也就是说,当内在结构进行积极调整与组合,与外在的物质结构达到契合时,内在心灵就会在美的节奏中和谐地运作,最终构成愉快的审美经验。

美学设计篇(2)

设计作为一种艺术性的造物活动,其本质是“按照美的规律为人造物”。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虽然“美”并不是设计的唯一属性和最终目的,但就设计成果而言,美的因素却成为考察其优劣程度的标准之一。美是唤起和激发人的最高享受的心理状态,它是人类设计、创造本质的最深刻反映。“美”的设计能使产品有效地使用,并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视觉印象,提升产品的审美体验。美是抽象的,但同时它又是可感的。如何让见仁见智的美学评价在产品设计中形成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标准来指导我们的设计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设计美学评价标准体系的架构基础

由卡耐基梅隆大学设计学院CraigVogel教授与工程学院JonathanCagan教授合作创立、并在《创造突破性产品》一书中推出的技术—形式定位图,显示了同一域的不同产品在技术和形式为轴的坐标系中的定位。根据他们在坐标体系中的不同方位,可以得出针对性的市场定位及驱动因素。由此得出结论:只有形式好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才能从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当今社会的消费者不但了解自己的境况,也了解可供选择的产品。他们所寻求的是一种完整的、能够体现自身价值和素质,并丰富生活的产品。形式与技术便成为我们在对产品进行评价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在形式—技术坐标体系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将设计的美学理念融会其中,以此来作为的我们衡量产品设计的美学量化综合指标及评价内容。

二、设计美学模糊评价标准的具体阐述及数学模型的建立

设计的本质是“按照美的规律为人造物”。工业设计是人类在现代大工业条件下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一种创新的社会实践,是技术与与艺术形式的高度自觉。设计美则是建立在技术发展与形式创新基础之上的一种艺术性的造物活动带来的心理体验。设计美学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为了在产品设计中探求技术美与形式美的完美结合并以此指导我们的设计实践,在设计活动中追求感情与情境的诉求,让消费者在产品使用体验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和生命情感的体验享受。

1.技术美

这里技术指的是产品的核心功能,即产品的使用功能、生产产品的材料和加工工艺、使用产品时涉及到的界面关系(如按照按钮、屏幕、语音等提示进行操作)。技术美侧重于理性,是产品设计中理智和推理的思维形态的表现形式。

2.形式美

通常我们说到形式美,是指构成事物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色彩、形状、线条、声音等)及其组合规律(如整齐一律、节奏与韵律等)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本文将形式美定义为是能够将美感与产品与服务中人机结合起来的造型,在视觉、感觉和听觉等属性间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侧重于感性、情感和灵感的艺术思维。

3.体验美

体验美指的是在产品使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和谐的人—机—环境关系,合适的人机尺寸及友好温馨的人机界面,亲切的人性化关怀,合理完善的功能,及其外观质量和外观形态表现或传达出一定的信息、表情或情感,在产品的多次同样使用的记忆中所形成的经验,所带来的一种美妙体验。或者说是技术与形式的结合度,在产品使用过程中所形成的总体审美体验。在18世纪哲学家鲍姆嘉通(Baumgar-ten)首先提出了美学体验这个词并将其含义改变为感官的满足或感觉上的愉悦,艺术作品是因为这个原因而产生的,即为了满足人们感官的感觉。而在这里特指产品本身的在技术、人机理论及形式美学规律等方面的运用,对消费者在心理和生理上的情感体验的提升和挖掘,也就是说产品通过一系列的具体功能效用和人机工程上的易用性、安全性、和舒适性以及形式美学规律的探究,使人们在生理和心理感受到的愉悦体验,从而在使用过程中产生某种共鸣。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所追求和期待的已由机械的、毫无生气的物质满足过渡到更具有生命情感的体验享受。正如经济学家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在《体验经济》一书中指出:体验经济时代已经到来。顾客的需求不仅仅是产品或服务.他们还追求感情与情境的诉求。产品设计美学是探究提高人类生活品质的美学规律,其最终目的是要人类在科技文明的发展和现代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的平台上,自由的生存和发展。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生产、为了“物’的实现,而同时也使人类实现了诸多精神需求且获取了很多美的心理体验。

三、小结

产品设计是以产品这一实物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它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和艺术方法按照功用规律和审美的规律来创造。设计的独特表现形式使美学这个主题更加广泛、更加深入地介入了人们的生活。产品设计迫切要求人们正确认识产品的形式与审美的关系,用“美”的尺度,设计制造富有形式美感的现代“艺术品”——产品设计。本文以技术—形式坐标系为基础,结合产品设计的美学准则,将产品设计的美学评价归纳为技术美和形式美以及体验美,对设计评价标准指数型量化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提高工业设计美学评价的科学性与可行性。社会在进步,人们的审美需求也在提高,设计师只有根据设计美学的评价标准,提倡人性化的情感体验设计,从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出发,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经济发展,立足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大环境之中。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荆雷.设计艺术原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美学设计篇(3)

在艺术设计中,从一开始就创造了独特的美学意识。当今的设计美学是一门融入建筑、平面等多个学科的最终的体现,体现了多个学科的主观与客观的完美即统一。设计美学的思想不仅仅表现了形式的美感,最主要的是保留的历史意义设计观的价值。

(一)纵向思考

人类漫长的历史中设计美学时刻在经历着各种衍变和流派的洗礼,我们也很难去评论哪种风格是最优秀的,这些风格和流派都因人而异,每种风格都对设计的“美”有着各不相同的理解。我认为也都是从一个简单的平面而引发的思考。每个人对“设计美学观”的理解是什么形式的,决定着你的设计将成为什么样的风格。因为,每种风格或者是流派都是在当时的时代下所诞生的,他们创造了最符合当时人的社会品位的物质。倘若我们置身于那个时代的话,我想他们就是“美”的设计的代言人。或许,正因为如此,设计只是经典,而却不能成为永恒。因为艺术永远包含着设计,所以我们说艺术才是永恒的。但是经典,是指那些具有典型性的东西。它既能表现某一时代的精髓,又在阐述着这个时代的背景。进步永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技术再提高,早些的设计总会被科技、文化的和新意识的思想所更新,从而走上新的设计舞台。

(二)横向思考

在当代,一个形式服从功能的时代,建筑的重要体现了它是一个起搏器,与我们的经济、生活、区域文化等方面联系紧密。各种形式都由建筑功能所决定,可影响人们生存环境的的确是建筑的形式,建筑功能与形式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由此可见,我们想评论建筑的美,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美”,也不在于它能否能影响历史,它的生命有多久,而其功能、意义、文化的“美”更赋予其深深的内涵。内涵中的“美”是设计中的精髓,是一个设计在具备实用功能的条件下,所体现出的对美的解释的内涵。人们都认为有实用价值的东西,才具有“美”的体现,不仅满足了我们的物质需求,还可以作为“美”的艺术品。在设计中,所说美学则是设计美学中层次最高、联系最紧密的美学,也是我们对设计之中的“美”深层次的领悟。同时,也追求着对美学的重新认识。

二、建筑与平面的关系

建筑与平面,单从词义上这两个词没什么太大联系,而每当我们走近一个建筑的时候,我们每走一步都是由一个平面所构成的,建筑包含平面,平面包含建筑。此时再重新审视,它们的关系就显得非常紧密了。再者,当我们看到一个建筑的平面图时都会让我们一目了然。

建筑与平面,在联系上摆脱的不仅是功能上的设计,也产生了独立而鲜明的审美效果。建筑平面蕴涵着设计之美,同时也体现了强烈的审美意识。但是具体“美”在哪?怎么才能够体现出来?我们往往可以通过建筑的功能性来判断建筑的平面在设计中所起到的作用,可是摆脱功能建筑设计和一件艺术品一样,从每个 角度的平面上看,获得收获自己对设计美学的价值体现。

三、建筑设计中的平面与设计美学的关系

仅完成了一个建筑平面,并不代表着它鹤立鸡群,它应该体现美学的真正涵义。审美在很多时候超越了功能性。所以,两者在某种场合会产生矛盾。要想作为一个纯粹抽象的建筑作品,首先要给人们展示建筑新的概念,将一个纯粹的建筑平面予以真正的涵义,让这个完整的设计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即使这个建筑被拆除了几十年后再次被重建起来,其目的依旧是让人们参观充满审美意味的一种形式。

建筑设计应注重人的“使用”,也就是功能,同时注重每个人对其各角度的观察,也就是平面。在心理上,给人们留有重要的位置,人们喜欢什么样的生活,同时就产生了什么样的设计作品。建筑的功能是根据不同人的生活方式、工作环境、兴趣爱好等等所做出的各种空间上的延伸。从而产生各式各样建筑的形式。可这“美”的外观又由何而来呢?为什么会产生多种多样的形式,又有如此特色的外观?是因为设计是以人为本的,人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建筑设计也是无穷变化的,设计美学也体现了它真的意义与美的理念。

美学设计篇(4)

最早从远古人用石头作为项链戴在脖子上开始,到现今琳琅满目的商品。美学的发展经过了不平凡的历史转化。也总结出了许多经典的美学法则。形式美法则是人类在创造美的形式、美的过程中,对美的形式规律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主要包括:对称均衡、单纯齐一、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和多样统一。研究、探索形式美的法则,能够培养人们对形式美的敏感,指导人们更好地去创造美的事物。掌握形式美的法则,能够使人们更自觉地运用形式美的法则表现美的内容,达到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高度统一。

八卦图就是运用美学的原理。对称、均衡、和谐、统一,富有动感。这是一款经久不衰的标志设计。八卦图同时也富有中国特色的寓意。八卦是中国古代的基本哲学概念,来源有两个:一是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所谓“无极生有极,有极是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演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八卦图即为表示八卦方位的图形符号。八卦符号通常与太极图搭配出现,代表中国传统信仰的终极真理――“道”。

二、中国传统纹样中的设计美学研究

中国传统的纹样可以从中国传统建筑说起,我国历代帝王都通过建设宫殿以显示其伟大,地位的崇高。宫殿的建设不仅有工匠们独具匠心的设计,而且还有风水师、画师的指导,每一个屋檐,每一个房间的布局都充满了讲究与分析。我们可以从北京的故宫看到明朝帝王的奢华生活,彩画有图案,地砖有图案,家具有图案,图案无处不在。拿彩画举例就分很多等级,最高的是龙凤和玺彩画,他们也有各的意思。就故宫的云龙大石雕的图案分析――有祥云,代表吉祥和驱邪的意思。

著名建筑专家郑孝燮说“北京有故宫,西安有兵马俑,祁县有民宅千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祁县的民居,集宋、元、明、清之法式,汇江南河北之大成,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乔家大院。每一个纹样的分布,上到房檐,下都台阶围栏的设计,对称统一。综观全院布局严谨,设计精巧,俯视成“”字形,建筑考究,砖瓦磨合,精工细做,斗拱飞檐,彩饰金装,砖石木雕,工艺精湛,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工艺水平,被专家学者誉之为:“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因此素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名扬三晋,誉满海内外。

三、纹样转化成为建筑的案例分析

将传统纹样运用于现代设计中的例子不占少数,我们提倡与支持传承传统文化的做法,并且鼓励年轻人多多运用,多多发展。但是我们反对过分的夸大,生搬硬套,破坏传统文化的行为。上海世博会刚刚离开了我们的视线,我们的中国馆的设计采用了榫卯结构,国家馆的“斗冠”造型整合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要素外,地区馆的设计也极富中国气韵,借鉴了很多中国古代传统元素。

展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与之相比江苏省阜宁县数百万元建雕塑事件是破坏古纹样设计的典型案例。我们呼吁社会更多的原创,更多的产权保护,抵制模仿,抵制抄袭。

四、产品中的美学

产品设计在当今社会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早在上个世纪,英国、日本、德国等国家早已把产品设计看作是促进社会发展的角色。纷纷成立了国家性质的产品设计机构。我国七八十年代开始接触产品设计,经过了短短不到三十年的发展,产品设计不再陌生,国家也越来越重视产品设计的重要性。海尔集团是中国最早重视设计的公司,如今的海尔早已走向世界,让世界听到了来自东方古国的声音。

产品设计中讲究美的运用,功能美是要求设计要人性化,以人为本为中心去创造,产品要有合理性,服务于人类才会收到人们的欢迎,产品的功能美已成为我们生活方式的表征和审美心理的体现。它是激发消费者购买产品的主要原因。产品的美学是从审美的角度去认识设计,理解设计的一个窗口,最终创造出设计。产品设计中同样体现出了机械美观、技术美学,作为工业设计和制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通物质与精神文明的衔接点,在现代化进程中也具有无可替代的功能。近年来,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关于技术美学对于科学与艺术联姻的倡导,以及在设计教育中强调从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等一系列社会关注的热点,无一不与技术美学的发展直接相关。

五、科技中的设计

高科技风格源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机器美学,反映了当时以机械为代表的技术特点。到了七十年代以后,一些设计师和建筑师认为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尖端技术不断进入人类的生活空间,应当树立一种与高科技相应的设计美学,于是出现了所谓的高科技风格。高技术风格力求结构的简洁,造型上多采用方块直线,色彩上仅采用黑色和白色,喜欢在面板上密布繁多的控制键和显示仪表,有时还故意把产品的零部件直接暴露出来,把装饰压到最低限度,从而使产品看起来像一台高度专业水平的科技仪器,以强调高科技信息。同时也很喜欢用最新的材料。高技术风格是随着社会的科技发展而出现的一种风格。

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也出现了高科技的产品。其中苹果设计家喻户晓。APPLE的手机设计外观简洁大方,没有过多的装饰。简洁的只剩下了机体。苹果内部设计源于高科技的运用,整体设计就是功能的全部体现,外观的设计完全的服务于整体手机的功能。由此可见,科技的运用改变了设计的外观与发展。

六、未来设计发展展望

1.未来的设计必将更加注重绿色设计

当今社会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生态系统的平衡。绿色设计不仅要求设计材料更加环保,也要求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丢弃后的产品回收问题。设计师需要有良好的设计素养,社会责任感。

2.未来的设计也必然是多元化的设计

单一的产品无法满足人们的欲望需求,多元化的产品设计由此产生。

3.未来的设计也需要更多地结合本国特色

美学设计篇(5)

设计:1 投影美国国旗,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说说各图形的含义。

2 阅读美国政区图,了解行政区的组成和分布。

3 在图上判读:东西濒临的海洋(海陆位置);美国本土的纬度范围(纬度位置);五大湖、密西西比河、阿巴拉亚契山脉、大平原、落基山(自然地理)。

讨论:1 对设计1、2,以学生分组的形式(如前后四人小组、同桌两人小组、相邻的多人小组等)针对问题集思广益,相互补充,形成小组统一的结论。

2 对设计3,通过指图说图明确美国主要地形区及相对位置。

设计分析:这一部分内容的教法以学生自学、动手操作为主。运用一定的竞争机制,通过情景设置来烘托气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在集体讨论、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些认识上的差异,并产生急于解决问题的欲望,此时教师可以出示挂图,请学生上台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对比分析。注重联系,了解美国农业的现代化

设计:1 温带大陆性为主的气候,对美国农作物种类和主要进出口产品产生的影响。

2 对比美国地形图与美国农业带分布图,理解多样的地貌类型与农业地区生产专门化的联系。

3 联系平原面积广、耕地比重大的国情,分析美国农业高度机械化的特点。

讨论:本段教学设计打破课本教学内容的顺序,意在突出各教学知识点的相互关联。讨论阶段在注重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讨论的方式也宜采用师生互动式,在学生了解分散知识点的基础上,教师通过“疏”、“导”、“联”等方式鼓励学生理顺各知识点的关系,建立合理的知识体系。此过程不仅教给学生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

设计分析:1 在学生思考讨论中,学生能够用丰富的想象来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习重点侧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当学生对一个区域的自然条件与农业发展类型的联系产生思维断点时,教师要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牵线搭桥”并借助一些教学手段疏通思维通道,在学生的“愤”、“悱”中完成知识结构的建立。

3 通过活动,简化学生的思雏过程,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学生从开始的百思不得其解到师生互动后得出结论,从中学会了一些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看图分析,列表比较,了解美国工业的现代化

设计:1 看图:在“美国工业区和主要城市分布图”上:确定美国三大工业区的位置;读主要工业城市(纽约、华盛顿、芝加哥、休斯敦、迈阿密、旧金山、洛杉矶)

2 列表:美国主要工业区的位置、发展条件、主要工业部门、未来的发展方向。(表略)

3 演讲:以美国工业存在的问题为题材,发表自己的看法。

讨论:对设计1、2,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或以课堂作业形式完成),通过集体展评方式纠正错误。对设计3,让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用辩证的观点,评述美国经济特征及隐含的严重问题(教师可适当提供一些资料)。

设计分析:1 列表比较是培养学生思雏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比较可得出地理事物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性。并能简化知识生成过程。同时,在美国三大I业地区教学中,采用列表式有助于学生对美国工业的全面了解。

2 演讲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可以使学生“立足课本、放眼课外”,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评美国白人的人权观,看种族间的不平等

设计:1 读:阅读书中的“读一读”,提示学生注意材料中美国人权的实质。

2 看:相关的资料与书中“黑人居住区的失业者”的插图。

3 说:美国经济的发展史也是一部有色人种的血泪史。

4 评:美国社会的“保留地”。

美学设计篇(6)

众所周知,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其审美标准也随着这诸多因素的变化而改变。

我们首先来看看设计的概念:

设计就是创新。如果缺少发明,设计就失去价值;如果缺少创造,产品就失去生命。——刘东利(香港)

设计是追求新的可能。——武藏野(日本)

设计就是经济效益 ——林衍堂(香港理工大学设计系副主任)

工业设计是满足人类物质需求和心理欲望的富于想象力的开发活动。设计不是个人的表现,设计师的任务不是保持现状,而是设法改变它。 ——亚瑟. 普洛斯(ICSID前主席)

设计是把某种计划、规划、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视觉语言传达出来的过程。

可以看出,设计的核心是一种创造行为,一种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区别于兄弟艺术门类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独创性,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

设计之美的第一要义就是“新”。

设计要求新、求异、求变、求不同,否则设计将不能称之为设计。而这个“新”有着不同的层次,它可以是改良性的,也可以是创造性的。但无论如何,只有新颖的设计才会在大浪淘沙中闪烁出与众不同的光芒,迈出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设计之美的第二要义是“合理”。

一个设计之所以被称为“设计”,是因为它解决了问题。设计不可能独立于社会和市场而存在,符合价值规律是设计存在的直接原因。如果设计师不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相信世界上便不会有设计这个行业了。

而设计之美的第三要义是“人性”。

归根揭底,设计是为人而设计的,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需要是设计的最终目的。自然,设计之美也遵循人类基本的审美意趣。对称、韵律、均衡、节奏、形体、色彩、材质、工艺……凡是我们能够想到的审美法则,似乎都能够在设计中找到相应的应用。

这三条规律,使得设计师有别于纯粹的艺术家和纯粹的工程师,他们注定的命运,就是带着镣铐而舞蹈。

设计之美的依托

我以为,设计这种特有的审美规则并不是空穴来风,它背后有着客观的依据和需求。可以说,设计之美的依托是市场规律,正是残酷的市场竞争和适者生存的法则造就了这一审美趣味。

自大工业时代拔地而起时,传统的手工艺美学一夜之间在机器的隆隆声中被涤荡得体无完肤。工业时代要求大批量、程序化、符合成本利润法则的新型产品。

一时间,功能主义似乎成为万古不变的审美法则。其简洁、科学的设计原则风靡整个文明大陆,造就了前工业时代的历史奇迹——市场充斥着一色的功能主义的产品,这一时期的设计之美为现代主义风格所主宰。

为什么?

市场规律。

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功能主义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机器的批量化要求,同时又狡黠地照顾到基本的美学原理,而大众也从批量的廉价产品中得到了使用性的极大满足,何乐而不为?

风格成为流行时,它必然造就审美的异趣,自成体系。功能主义最具影响力的口号是“形式追随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认为一件物品或建筑物的美和价值取决于它对于其目的的适应性。”

这一原则衍生出自己的一套审美体系——简约主义、极少主义……产生了许多功能形式完美统一的优良设计,并将日常用品引入到了工业化的大批量生产……

但是,市场的反复正如股市的跌宕。

当机器越来越多,生产能力越来越强时,广大人民开始不再满足于“用”的简单要求。

不可否认,功能主义有着进步的意义、相当的生命力和合理的存在价值。但是,它绝不是万古不变的金科玉律。一旦生产力进一步提高,消费者终于有能力购买奢侈品的时候,看倦了功能语言简略协调和单纯韵律的人们便开始垂青于新的造型语素,现代主义灌溉出的冷冰冰的造型语汇开始遭受市场的冷落。

后现代,这一现代主义的对立派开始在市场上阴谋变革。

1966年,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 出版了《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对功能主义“少就是多”的信条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少就是乏味”。宣扬一种杂乱的、复杂的、含混的、折衷的象征主义和历史主义。从而拉开了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序幕。

可以说,这是纯粹的造反——一场视觉上的颠覆和侵略。

现代主义内敛,后现代主义则张扬,它把内心的狂热和激情撕扯的淋漓尽致,市场也宽容地默许它夸张表现。这一时代变得五光十色、光怪陆离。

但是仔细分析,后现代主义的风格(其实后现代主义并没有风格,它的风格就是蔑视风格和体系)无外乎也满足了市场的达尔文主义。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过激的革命,完全符合市场的规律。

我们知道,市场的主宰——消费者终究是具有感情的活生生的男人和女人,他们需要情感的宣泄,需要理想的寄托,需要有情调的生活氛围。现代主义单纯追求功能的产品使生活充满了冷漠,如果不是因为它好用、流行和廉价,人们是不会把机床似的产品搬回家的。

在生产力和价格允许人们选择的一刹那,后现代主义的热情便开始走街串巷地吆喝,商业设计以新奇和花样刺激着消费者的购买冲动,其核心是“有计划的废止制度”,牺牲功能已经不再是一种罪过,视觉的满足和心理的充实此时可以被定义为高于触觉和手感的功能要求。

可以看出,正是市场规律造就了设计风格的起落跌荡。

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的故事只是历史的昙花一现。

市场法则时而维护严格的科学设计原理,时而纵容设计师单纯的个人表现,时代的进步以及某些历史的偶然因素造就了设计风格的不可预见性和意趣盎然,充满挑战和迷乱。

风格瞬息万变,唯一亘古的是市场及其规律。

那么我们该做什么?

从历史的长梦中惊醒,我们遗憾地发现自己仍然是设计长河一浪花中之一点滴中之一微尘。

我们不是天才,不能一挥袖而天下应。我们多半无力创造划时代的设计革命——纵观现在所谓设计的革命,十之九点九九是闹剧。将来我们大则肩负着祖国工业兴起、进军国际市场的重任;小则需要养家糊口至少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因此,脚踏实地,直面人生乃是我们应该做的头等大事。

把握市场脉搏,紧跟时代潮流是对一个普通设计师最起码的要求。我们的目标暂且定为——设计出60分的产品。

这个及格分数实际上很难达到。目前国内很少有几家大型企业现在能够做到国际市场的60分。

这60分需要设计师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抽象能力,而这些能力靠理论很难培养得出来。只有在真正的市场中多做、多干、多失败才能磨练得出来。

几个毕业的同学戏言——且等我做垮这第3家公司,我的能力就会又提高一个台阶。

公布一下他们用资本家的血泪换来的经验:

总结目前流行的造型元素可事半功倍

注意细节

熟悉工艺,确信任何一个环节都不会出错

知道自己设计的东西明年一定会过时

相信自己的能力,至少口头上不能胆怯

……

关于形式和功能

关于形式和功能的问题我也思考过很多次,设计作为造物的艺术,这两者必然是合二而一的。没有功能的形式设计是累赘的装饰品,而没有形式的功能设计是见不得人的粗陋物什。

但是我以为,两者没有孰高孰低之分。

为什么要分个主次先后呢?即使分了主次,有了先后又能怎么样呢?

如果形式和功能到头来无非是一个方式方法的问题,一个从哪里入手的问题,我们就可以大胆放心地取舍了。

形式不必完全追随于功能,而功能也不必完全让位于形式。在不同的产品设计中,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才是实事求是的作风。

那么究竟该怎么做?

我以为,正是不知道怎么做才能真正的接近事实。

我们不必知道究竟二者哪个重要,非要强行定义一个方面的重要性只会造成学究的风气,不利于设计的进步和学习更迭。

在实际的设计案例中,我们只需要知道两者都很重要就足矣。正如人有千面,各不相同;产品也各自有着不同的属性和侧重点。

机械、工具等可算是功能为主的产品,形式可退居其次;

家电、家具等算作功能和形式各一半的产品,两个方面都很重要;

首饰、展示等属于形式优先的一类,功能很简单,无需过多考虑。

……

而这其中还有很多分类,有的产品功能和形式紧密结合,难以割裂,例如工业机械;有的产品功能居于内核,形式可以相对自由,例如IT类产品……这样一来,形式和功能之争就显得更为繁乱且大无必要,到头来还得就事论事,按部就班。

设计毕竟是要讲灵感的,在形式和功能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时,取舍可以按直觉大胆假设,然后小心求证,一切以满意适度为原则。

这就是我比较欣赏的“满意度原则”。

总而言之

我不认为设计风格有着进步和落后的区别,在历史的长河中,功能主义及其他只不过是一条分支——现在我们的流线风格或许不比三星堆的诡秘曲线更有说服力。

看意大利50年前的设计,拿到现在一样土得掉渣,但是我们要敬仰——正如敬仰四羊方樽和兵马俑。那是一个时代的见证和当时的精粹,相信过不了10年,我们的苹果电脑就会比它们更掉渣。

美学设计篇(7)

中共十明确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背景下,作为农村人口比重较大的云南也因地制宜地提出了“美丽乡村”的发展计划。

一、美丽建设的指导思想

建设美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一部分,做好美丽乡村的建设能推进建设美丽中国的进程。大理环洱海地区乡村集中,自然环境优美,同时也存在发展滞后、农民收入较低、旅游特色不鲜明、发展规划不合理等问题,如若用美学的思想来指导这里“美丽乡村”的建设,定能擦亮这一颗颗散落在洱海边上的珍珠,点缀苍山洱海间的雪月风花。

我们所说的美学思想,具体来说就是科学性与主体性同一的美学原理,即人化自然与自然人化同一,既要科学地掌握自然与自身的主体,也要让主体向自然展开自身,使主体的生存状态达到一种美学的状态。“凡二者(科学性与主体性)矛盾或分离,生存就必然出现危机甚至毁灭;凡二者趋于统一或者达到某种同一性,生存就得以保障以至昌盛。”①将这一原理展开到大理环洱海地区“美丽乡村”的建设,即是将科学主体同一的思想具体应用到人生事实中,如若二者相矛盾或悖离,将带来生存环境的破坏,产生生存危机,甚至更糟,远远背离“美丽建设”的初衷。所以在建设乡村过程中,要以科学主体的美学观念作指导,不断使科学性切近主体性,力求达到二者同一,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更高层次的“整体”观念,使乡村建设在“美的规律”中展开。

二、环洱海四重镇的美学设计

洱海形似人耳,南北长东西短,分布于东西南北各方的乡镇都有各自不同的资源条件和区位优势。本文将选取东西南北四方的主要乡镇作美学设计,分别是海东、喜洲、双廊、下关。

1.喜洲镇的美学设计

喜洲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适合发展旅游业。近年来部分短视的观点把提升硬件设施放在首位,在这片区域规划星级国际酒店。如此确实能提高旅游硬件条件,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小。首先,高楼破坏了喜洲民居整体的和谐,破坏了苍洱间青瓦白墙的建筑传统,弱化了传统民居的审美价值;其次,酒店占用喜洲的海舌湿地,湿地对洱海甚至环洱海地区的生态系统都起着重要作用,一旦受破坏将无法恢复,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和生态破坏。因此我们应该考虑是否真的有必要耗费巨大财力物力人力来建设星级大酒店。

生态湿地公园和田园风光可以成为喜洲新的旅游景点。湿地不仅能净化洱海水质、为鱼类洄游提供饵料、吸引水鸟栖息等,还能带来不可预估的旅游价值。这样优美而清新的生活环境,在各种污染越来越严重的今天,是令人神往的。喜洲有大片平坦的农田,土壤肥沃,水利方便,阡陌交通,任意的快门都能捕捉到唯美的画面,因而可以就地取材,发展以农作物为主经济作物为辅的田园观光旅游。

2.双廊镇的美学设计

双廊位于洱海北部,是个千年的古渔村,民风淳朴、自然环境优美。双廊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捕鱼摇橹,渔歌穿梭,过着纯真而静谧的生活。双廊农田面积很少,乡民多以捕鱼为业,拥有世代承袭的传统捕鱼技能,及许多传统的民间工艺和民风民俗,如乳扇加工、白族刺绣、海鲜美食等。双廊可以发展以体验为主的生态旅游,并结合当地的传统节庆如开海节、耍海会,构建新的旅游文化空间,让游客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参与到当地日常生活中真正体验民风民俗,环洱海骑游、古渔村赶街、参观工艺作坊、沙滩游玩看海,安静悠闲地体验生活的乐趣和山水的怡然。

以传统节庆为引子,以民间风俗和自然风光为基础,构建新的旅游文化空间,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体验型休闲古镇。这是双廊长远发展的路线,既能永保生态的优美,又能发扬传统文化,还能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农民的实质性增收,甚至还能牵动当地村民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的提升。

3.下关镇的美学设计

下关镇位于洱海南部,是滇西现代化重镇,大理州、市政府的所在地,大理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于重要的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下关镇成为环洱海经济最发达的乡镇。这里耕地面积广,农村人口密集,北临大理古城南连下关主城区,有发展市郊型农业的最佳优势,加之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气候条件,可以规模化发展无公害蔬菜、冬早蔬菜、特色花卉产业及奶牛养殖业。

下关镇还是一个有着丰富历史文化遗迹的城镇。拥有3个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个州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这些历史遗迹是重中之重,但是城市不断发展需要更大的空间,所以下关镇的建设面临这样的问题,即城市逐渐向周边乡镇蔓延,因而更需要人们自觉的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规律,形成科学的指导思想,引导人们自觉地建构符合主体自身发展的开放性的生活空间。那些狭隘的只注重物质利益的行为,往往不考虑人和自然的发展规律,从而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甚至招致灾祸。

4.海东镇的美学设计

海东镇位于洱海东海岸,近来为保护海西、保护洱海、保护耕地,大理州委州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海东山地城市开发建设的意见》,计划开发海东低丘缓坡未利用地,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早在十年前,省委省政府就有开发海东的计划,如今海东的开发正如火如荼的进行,各地产、各项目、各集团纷纷投资安家,小楼别墅、海景洋房频频亮相。不禁让人担心如此大规模的开发是否会影响海东的生态环境,是有一些保护措施相继出台,但是我们不得不慎重地审视这些措施,它们是否“合情合理”,是否符合人类生存发展的整体事实,是否有相关的奖惩制度加以规范,能否真正在开发中达到践行,等等。现代社会的进步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随之而来的如何科学发展,如何合理开发等问题,显得尤为关键,开发好了能惠泽万代,开发不好则殃及后世。海东的开发是现代社会背景下的对美学设计的一种考验,必须用科学整体的思维方法来指导建设,预见任何形式的建设性破坏,切不可被眼前的物质利益诱惑,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三、结语

洱海清,则大理兴。滇池的污染已是前车之鉴。大理环洱海地区的发展必须与洱海的保护紧密联系起来。任何的建设项目必须以保护洱海为前提,用科学的整体的眼光洞察各种待开发项目,敏锐地发现其中存在建设性破坏的工程,并第一时间叫停。对于已经造成的破坏性工程,要极力进行挽救,最大限度的减小损失。大理环洱海地区“美丽乡村”的建设绝不能再重蹈“情人湖”的悲剧。

人类历史只有一部,一旦破坏将无法改写。因此,我们要将科学主体论的美学思想应用到“美丽乡村”的建设中,站到人类历史的高度上对乡村建设进行整体性把握,预见潜在的“建设性破坏”,按照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将环洱海一带建成诗意的栖居。(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注释:

① 李健夫.现代美学原理――科学主体论美学体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2(修订版),355.

美学设计篇(8)

回顾Karim Rashid的童年,或许他天生注定会成为一名设计师。很小的时候,他就对绘画非常痴迷。似乎在开口说话之前他就已经开始画画了。“我父亲是一位画家,一位艺术家,他还为电视机设计外观。我5岁的时候,那时我们在伦敦,他就经常带我去写生。我们会去临摹教堂。我记得我5岁时曾素描过好几百座教堂。似乎伦敦的每座教堂我都画了一遍。好像我的基因里就有一些设计天赋,父亲的一言一行对我的影响也很大。”Karim说道,“他教我学会观察事物,让我领会每件事物都有自己美的一面。我童年时就喜欢画眼镜、鞋子、收音机……”

7岁的时候,Karim一家移居至到加拿大。有幸参观了1967年的世博会,这次展会对他影响颇深。就在那时,他意识到平面绘画可以转化为3D效果。“真的可以通过画画来构建现实世界。所以我开始有了全新的想法——首先是创作,第二是技艺,第三是构建我们的现实世界。”

用符号做设计

arim Rashid是纽约炙手可热的设计明星,他也被人叫做塑料诗人、设计鬼才。他的设计包罗万象,他的设计时而可爱有趣,时而梦幻性感,你永远无法猜出他的下一个作品会是什么样。而明艳的粉色和纯洁的白色是他最具代表性的颜色。正如他的穿衣经一样,白色和粉色的衣服永远是他的最爱。这也已然成了他的标志性颜色。

此外,他双臂上的纹身也显得格外惹眼,在他的很多设计作品里,这些符号也经常出现。关于这点,他说:“我的双臂上总共有12个文身,分别代表着自由、限制、轻盈、全球化、感觉、爱、灵魂……它们是我的个人象征。这12个文身分别来自不同的城市,每个文身的意义跟我与这些城市的某些特殊关系相关联。”这些文身既能代表他的价值观,又能体现他在不同城市间穿梭游走,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

感性的极简主义

今年3月,Karim新设计的一套“Ottawa”餐厅用品系列依旧延续着他一贯的风格。其中,功能实用是他的设计要素,与此同时Karim也希望自己的设计能够打动人心:“当然,你会专注于创作本身,但同时你应该意识到这是一件人性化的作品。当你触及到柔和的事物,你总会感到比较轻松自在。这就是感性的极简主义。”

Karim Rashid在水杯、咖啡杯和杯碟上运用了6款不同的设计。每款设计都讲述了有关他自己的一段故事——他的创作背景抑或是他的设计理念

叶片形状的座椅和树枝样式的椅腿源于大自然的启迪,让人们在用餐的同时还能拥有舒适的体验

这款餐桌为可伸缩式,一个人就能轻松地把桌子延展开供14人使用。而伸缩部位的设计非常隐蔽,又丝毫不妨碍伸缩的方便操作

手工制作的铝合金碗采用可拼接式设计,可以将两个或多个碗拼成一组。两种颜色的结合营造出一种颇具工业感但又不失圆润光滑的外观体验

Karim Rashid别出心裁地将自己的指纹和粉色签名烙印在咖啡杯和地毯上,被设计师留下特殊印记的用品因此显得个性十足

这些花瓶可以像拼图一样组合使用,也可以将它们分开使用,插花或是仅仅用于装饰皆可

对于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你来说,是什么造就你如此偏爱塑料、色彩以及简洁的外形的设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设计师中哪些对你特别有影响?

Karim:从童年开始,我就一直很喜欢塑料。我记得自己玩过的每件东西。到现在我还珍藏着Howard Miller设计的那个橙色的闹钟收音机,Braun设计的浅灰色的塑料台式风扇,Kartell的黄色的蘑菇灯。直到我10岁,我都一直认为塑料是构成我们这个世界的最基本材料。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就在想“世界是一部巨大的机器”,有一天,整个社会都将被科技无缝地连接起来。比较喜欢的设计师有Buckminster Fuller、George Nelson、Marshall McCluhan、Isaac Asimov等等。

在这么多的设计作品背后,你是如何让自己保持一种特有的Karim风格?

Karim: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有一个特定的风格,并且我也不喜欢这个概念。我认为重复自己是一种懒惰。当然我的工作是我的个人愿景的一部分,但是,对于每一个项目我都会进行搜寻和实验。我觉得我们可以生活在一个更富有诗意的、美丽的世界中。通过设计,可以表达我自己的想法,也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充满创意和意义。

据我们所知,你的哥哥Hani是一位知名的建筑师,你是否觉得自己和哥哥的设计也有一些相似性?

Karim:我们一起长大,彼此对对方都有影响。其中一个相似点就是我们都是在为未来而做设计。我们从历史中学到很多东西,但我们都不喜欢向后看,我们更关注现代社会,我们都有着强烈的未来主义情结。

你们兄弟俩都在从事着与设计艺术有关的工作,你觉得这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你父亲的影响?

Karim:是的,父亲影响了我们,我们兄弟的DNA里就有了设计基因。即使现在看自己从前的设计,我也觉得脑袋里满是艺术、工程和想象。而我母亲的家族在衣料、纺织品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她同样影响了我们。

在你的设计中,我们总能发现很多类似你手臂上文身的图案出现,这代表着什么意义吗?

Karim:是的。那些的确是我的文身图案。文身给了我灵感,我觉得它们很漂亮,用在产品设计中一定很好玩。而且我一向以为,设计应该是私人化的,带有情绪的,所以我选择了生活中每天接触的元素加入设计中,效果也很理想。

美学设计篇(9)

在我国传统的艺术百花苑中,有一朵散发浓郁泥土芳香,民间千万年来盛开不衰,广泛流传的奇异鲜花—吉祥图像。人们的思想情感的交流和表达,由图像来展演沟通,图像符号与语言形式之间出现了约定俗成的固定联系,图像作为一种特定的共同语言的交流传递,展示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生活智慧、文化生命密码和意象情感、审美惯例、审美想象力。

一、吉祥图像的生命一体化思维

吉祥图像是巧妙地运用含用吉利祥瑞喻意的人物、鸟兽、植物、器物、文字等,常常附会以神话传说、民谚俗语,通过谐音、象征等手法,创造出的图形与吉祥寓意完美结合的艺术形式,是民众生活理想的图像展演。它是我国先民宇宙洪荒,生命意识开启以来,在祈愿生命的繁衍、生命的保障、生命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生命图像象征意象艺术。因此在这一类艺术中,我们可以发现,人生命的孕育和延续是永不凋谢的主题。其间,有关两性的交合、祈子、孕子、生子、育子,子息的兴旺及其保障其健康幸福发展的辟邪、纳福、消灾、求吉,千姿百态,数不胜数。然而,这一切都不是通过人的形象,而是主要运用具有相应文化内涵的各种物象的象征来展现,这种人与物的“神秘互渗”正如布留尔所言,“一方面趋向于更明确地意识到自己这个人的存在,另一方面趋向于在自己以外,在动物身上,在树木里,山岩里等等,或者在神灵的身上来想象类似的个人存在”。〔’〕这些物象或是因谐音或是因属性的类似而被赋予了相对固定的内涵,如莲花因其多子而带有母性的特质,在剪纸与刺绣艺术中经常出现的“鱼戏莲”图像中,以鱼喻男,以莲喻女,二者相戏意味阴阳交合,生殖崇拜的内涵由此而展现。同时莲又谐音“连”,年画“连生贵子”经常由一个吹笙(谐音“生”)的娃娃和一株荷花构成,这里的莲将多子的属性与“连”之谐音结合在一起,正是意义的双重展示与强调。还有莲花之“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的高贵品性历来为君子称颂,而莲又谐音于“廉”,因此青花瓷器上经常出现的“一品清廉”图案,正是一株傲然挺立的荷花。

这类物象象征的展演,得益于我国初民生命一体化神话思维的流溢。恰如符号人类学、文学象征大师德国恩斯特·卡西尔在《人论》所述,在初民的思维中,生命是一个不中断的连续整体,生命之间没有径渭分明的区别和不可逾越的栅栏,“而是流动不定的。在不同的生命领域之间绝没有特别的差异。没有什么东西具有一种限定不变的静止形态:由于一种突如其来的变形,一切事物都可以转化为一切事物”。“在他关于自然与生命的概念中,所有这些区别都被一种更强烈的情感湮没了:他深深的相信,有一种基本的不可磨灭的生命一体化沟通了多种多样形形的个体生命形式。”[2]这种生命一体化的思维认知,使我们的祖先将自己的生命与万物冥合:丰硕的果实、茁长的植物以及飞禽走兽等都成了自身生命的对象和自我的比照物。而这类物象的文化象征,在长期同义反复的关照和熏陶中,得以实现图式化和比喻的结合或统一,代表意义的物象与被代表的观念融合为一体。

吉祥图像在文明社会的滥筋,是神话思维、图像思维交织营构下的情感物化寄托的象征。写作职称论文这是在继承神话思维认知基点上,经过自觉图像思维的交织,将物化情感寄托的吉样图像定势化、模式化发展的结果。它由最初的以生命存留和延续为目的自发创作,渐渐地向利用图像语汇进行自觉的艺术创作过渡。这一过程中,深厚而独特的文化环境是其孕育发展的土壤。

二、吉祥图像文化象征的生态环境

我国的吉样图像有着其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和审美特征。它是一种独具东方神韵的真正的象征型艺术。吉祥的象征意象,却蕴涵着强烈的情慷和艺术的因子,为最早的艺术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德国著名的哲学美学家黑格尔在《美学》中认为:象征无论就它的概念来说,还是就它在历史上出现的次第来说,都是艺术的开始,“是艺术前的艺术”。他这里说的象征,是指象征型艺术,并认为象征型艺术是人类艺术的最早阶段和最初形式。黑格尔在论述“象征型艺术”时说:“象征虽然不像单纯的符号那样不能恰当地表达出意义,但是既然是象征,它也就不能完全和意义相吻合。因为从一方面看,内容意义和表示它们(的)形象在某一个特点上固然彼此协调;而从另一方面看,象征的形象却还有完全与所象征的普遍意义毫不相干的一些其他性质..一[3]其主要特征是,物质的表现形式(感性形势)压倒精神(绝对精神)的内容,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仅是一种象征关系,物质不是作为内容的形式来表现内容,而是用某种符号、事物来象征一种朦胧的认识或意蕴。如我国吉祥图像中常见的鱼、莲花、红枣、葡萄、花生各种物象及其巧妙的组合形96式,在托物寓意表现旺盛生殖力的生命祈求,就是典型的表现。而我国的表现生命生殖为主的吉祥象征型艺术,被黑格尔在《美学》中赞誉为是最具东方特色的前艺术。

我国吉祥图像象征的意味,是在我国特有的生态文化环境中逐步形成的。美国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在举世闻名的学术经典之作《文化模式)中分析道:“谁也不会以一种质朴原始的眼光来看世界。他看世界时,总会受到特定的习俗、风俗和思想方式的剪裁编排。即使在哲学探索中,人们也未能超越这些陈规旧习,就是他的真假是非概念也会受到其特有的传统习俗的影响。”为什么呢,因为任何“个体生活的历史中,首要的是对他所属的那个社群传统上手把手传下来的那些模式和准则的适应。落地伊始,社群的习俗便开始塑造他的经验和行为。到晰晰学语时,他已是所属文化的造物,而他长大成人并能参加该文化活动时,社群的习惯已是他的习惯,社群的信仰便已是他的信仰,社群的戒律已是他的戒律,每个出生于他那个群体的儿童都将与他共享这个群体的那些习俗,而出生在地球另一面的那些儿童则不会受到这些习俗的丝毫影响’,。[’]在对日本吉样图像的考察中我们看到,日本亦吸收了很多中国文化中的吉样图像作为装饰,追溯起来有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可以说这些图像也成为日本民族文化的一个部分,但调查中却发现日本人只清楚这些图像代表的意义是“好的”、“幸运的”,却并不了解图像的真正内涵。如日本也出现了由五只蝙蝠和一个寿字构成的“五福捧寿”图。在汉语中“蝠”与“福”谐音,以蝙蝠代替幸福的涵义就成了这个吉样图像的意义所在。而进人日语系统后,其原来的语音对应不复存在了,于是蝙蝠在日本只剩下一个单纯的装饰图案,其背后的来自另一个文化系统的意义从一开始就是缺失的。

囿于一地习俗文化而生的吉祥图像深深地受制于它固有生态环境的文化情慷。法国著名的文艺批评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在对著称于世的古希腊、罗马文艺及文艺复兴运动中涌现出的大量精湛文艺作品作了纵横分析后指出:“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并认为,“某种艺术是和某些时代精神和风俗情况同时出现,同时消灭的”,“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s]。它们都是完成艺术品的创作或者解开成型作品之谜的一把钥匙。英国形式主义批评家罗杰·弗莱在《视觉与设计》中指出,形式的意味主要取决于社会心理背景,个性的审美心理服从于一个更大的民族审美心理结构。他在分析中国古代殷商青铜器的兽面纹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这种狰狞恐怖的装饰纹来自于血与火的文化,是对命运恐惧的心理通过审美心理在器物装饰上的投射。这不是个人的创造,而是一种文化以个体单位形式的变体。人是符号的动物,一个人从儿童到成人的成长过程是由人本的人变成社会的人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一定文化圈内的社会把各种文化特征强加在他的身上,使他不仅成为一个适应生存的人,也成为一个从属于特定文化的人。这种的纹饰便是对命运的恐惧心理通过审美心理在器物装饰上的投射。这是罗杰·弗莱的晚期从纯形式的批评转变为形式一文化的批评的先声,也是现代美术批评的一个重大突破。而这一突破,是在解析我国古代殷商青铜器兽面纹吉祥(辟邪)艺术中实现的。

三、吉样图像含蓄致用的审美尺度

我国吉样图像的别致,还在于它象征意象的审美判断构成了它特有的审美惯例、审美尺度。学界有一种意见以为,吉祥图像的动机都不是为了艺术。写作留学生论文我们以为,如果说吉祥图像的发生,处于我们初民生命意识召唤下的自发行为,那么,文明以降,在理想生命追求下,民众后续发生的吉祥图像传承和变异,往往具有自觉和自创的意识,一种自主的艺术和理想的诉求。现实中,具有一定吉祥寓意的物象一旦成了建筑、服饰、器皿等各种生活场景的一部分,便成为审美的客体,具有了审美价值。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长时间积淀,导致审美判断和审美价值的相对稳定性,进而形成一种生命意象的群体性审美范式,一种社会群体性的心理定势和固有的审美惯例。无论在吉祥图像的创作过程中还是欣赏过程中,作为主体的人都被这种群体性的心理定势所左右,创作主体所要表现的与接受主体想要获得的东西是同一的,都有着明确的目的性,就是内在的吉样的象征意味和外在的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西方美学家乔治·迪基在《艺术与审美》中解释艺术的欣赏惯例时写道,艺术品之所以被公众所接受,因为它服从了一定的惯例,符合公众对艺术品的一般期待。惯例的一种框架结构,使某一门类所属的艺术作品能够作为艺术作品。我们已经懂得了那种支配着艺术作品特征和鉴赏的惯例,并且也已经能把这种惯例看作一种默契的审美尺度。在西方,对人体审美,差异不在于的程度,而在于生命礼赞精神的灌注。的人体,当它被美丽的思想所灌注的时候,它就显得纯洁无邪和无比漂亮。但是,按照我们传统的审美惯例和伦理观念,则较多运用合蓄、象征的手法,追求意趣、意象美,忌讳简单、直露的生理再现。在中国传统吉祥图像一再反复出现的体现生殖祟拜的象征意象,展现了人类生命的延绵与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等等,基本上是象征物的比拟,这种文化生命审美惯例的象征意象的图像展示,呈现了另类出奇制胜的审美效应。

这种含蓄和谐而又致用的审美观在徽州宏村表现得尤为清晰。宏村牛形村落的设计使水如同血液般从村落中心的“牛胃”水塘流出,从各家各户门前流过,解决了村落的防火和各家各户用水的问题;民居“四水归堂”的设计将雨水聚于堂内天井,象征着四方钱财不外流,“商字门楼”将门设计成商字形状,使来往之人都要从“商”脚下过,将徽商在重农抑商的社会里对社会地位的渴望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屋内各处的雕刻装饰更是既有精湛绝伦的手艺又有巧妙绝伦的内涵:冰梅纹勉励子孙须知梅花香自苦寒来,葡萄缠枝纹象征子孙繁盛,树叶镂雕象征落叶归根,柿蒂纹谐音“事事如意”……村子从整体布局到民居建筑的设计风格、到各家各户屋内装饰,在各个层面都充分展示着吉祥的理想诉求。从整体观照吉祥,从细节阐释吉样,人与自然在此交融。含蓄蕴藉文化意境,天人合一的文化个性于此达到极至。

四、吉祥图像的现代留存空间

当今机器大生产工业时代以来,一方面粗糙的大批量复制的艺术品作为商品毫无艺术价值地生息繁衍,另一方面一些艺术家孤独地吃语,为显示与众不同而日复一日创作着无法为人理解的艺术品,与其说在与前者抗衡,毋宁说走人了另一个极端。其实,人们在现代后现代的视野中更期待着一种纷扰喧嚣环境中的真性情的回归,渴望在全球化吞没、同化一切的背景中看到文化和艺术的相异性,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与艺术察赋的族群创作出的涵盖不同意义的艺术作品。而这正是吉样图像带给我们的感受—质朴率真,性格明朗,蕴藉绵长。

吉样图像是特定文化观念与特定艺术形式相结合的产物。构筑在中华文化基础上的吉样观念带有浓厚的族群色彩,独特的对生命生活的感悟。这种观念在代代的传承中深深植根于每一个民众的心理,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但这些艺术形式最初多是依赖于农业社会的生产生活习俗的,附着于传统的岁时节日人生礼仪和农业生产技艺之上的。到今天,一些艺术形式不得不随着农业社会的远去以及随之淡薄的传统观念而渐渐无法挽留,很多吉样图像的载体已经濒危甚至灭绝。

但是另一方面,吉祥观念却未有丝毫的懈怠,不停地寻找着新的载体与生存空间。这带来的是当今吉祥图像的重新流行。人们看中了其血管里流淌的原始艺术的浓厚色彩,在不断重组的新生中散发出的独特个性。这种原始的神秘的感觉反而使之吉祥图像从古旧一跃而成为时尚,它的情绪外露,欢快张扬,却又表达含蓄;观念功利,福禄寿喜,却又切中人心。

多少城市专辟了仿古建筑街区,力图将城市文化的特色和厚重感表达出来;多少酒店茶楼内部装修重归中式风格,窗权字画中尽显高雅独特,案几杯碟边沿纹饰里透露吉祥韵味;北京奥运会徽太极人兼中国结的图形,将中国的阴阳之道,重传神而非写实的艺术要领,中国的吉祥观色彩观表达出来;福娃挑选了有着吉祥象征涵义的鱼、羊、鸟等作为主要表现对象,以具有吉祥意味的新石器时代鱼纹图案、宋瓷莲花瓣造型、敦煌壁画中的火焰纹样作为福娃的头饰,从外表到骨子里都浸透了中国精神。这正显示出无论是面对自己国民还是面对世界,无论是对于同类文化还是异质文化,本民族传统的吉祥的艺术观念和表现方式都是最容易取得认同的。

那么请固守我们的文化品格与艺术精神,诗意地栖居,在创造中继承并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法〕列维一布留尔.原始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美学设计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193-02

教学目标:1.理解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和结构层次。2.引导学生认识美,理解真正的美,发现身边的美并激发他们去创造美。

教学设想:1.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愿望,利用多种美激发学生,在朗读和赏析中认识和体会美。2.立足书本,面向生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文观。3.一课时。

一、导入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生对话分享美:师: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那么,现在请你们擦亮自己的眼睛,观察一下老师给你们准备的图片,用你的语言说说它们的美在哪里,如:“我看到彩虹的美——它色彩绚烂,气贯蓝天……”学生观察后发言。师生小结:我们分享了:自然美,艺术美,劳动美,拼搏美……

二、走进作者

1.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说说培根。

2.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培根的相关资料。

三、走进书本,自主学习

1.初读课文,认识“美”,活动如下:①大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滑稽、愧悔、德行、颜色。②文中作者围绕着“美”,提出了哪些观点?如: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加华丽;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它方面的才能;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只有这样的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③请按“引论-本论-结论”给课文划分层次。引论:(1)提出中心论点:美德最美。本论:(2-4)具体论述美德最美。分三层:第一层:(2)“内在美”是人生最重要的。第二层:(3)“最高的美”是行为之美,即美德之美。第三层:(4)对比,进一步强调美德最美。结论:(5)重申论点,勉励世人。

2.再读课文,梳理“美”默读文章小组讨论,文章共写了哪几种“美”?这些“美”各有什么特点?

3.深读文章,品味“美”。①课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分别证明了什么?②作者层次清晰,有理有据的阐述了他眼中的美,你有没有发现作者的美呢?(准确精练,隽永含蓄,充满智慧的语言)。③找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品析思考,从中寻找美的真谛。(我喜欢句子?摇?摇 ?摇,因为?摇?摇 ?摇。)提示:从修辞、语言、对你的启发和你的感受入手。

4.齐诵文章,识记“美”。有感情地齐诵文章,感悟并识记充满哲理和智慧的语言。

四、联系生活,识别“美”

1.列举生活现象,哪些美,哪些不美,并说明理由。教师用多媒体出示各图片。

2.阅读短文《给美丽做道加法》,说说你对中学生之美的新看法。美文赏读:《给美丽做道加法》说说启示:就像平静的湖面落下一枚银币,突然的声响,惹得满教室的花朵晃动起来。靠窗那排坐在最后的同学,弄碎了一块小镜子。这是上午的第二节课,同学们正进行课堂练习。初冬的阳光从窗外涌进来,流淌在摊开着的课本上的字里行间。老师在教室的课桌间来回踱步,沙沙的写字声编织成了美妙的乐音。一面姑娘心爱的小镜子掉在了地上,摔坏了。教室里有了低低的议论:“臭美惹的祸!”“上课怎么能照镜子?”“肯定挨批了。”“看老师怎么办!”老师没有言语,他静静听着学生们的小声议论。这些孩子们呀,全是十五六岁的年纪,又是旅游专业的新生,平时就甚是活泼,现在乍一发现新鲜事,自然就像被吵醒了的一窝小雀鸟,三五分钟怕是很难安静下来了。老师的心里笑着,他知道她们在等讲台上的反应。其实,学生开始做练习后不久,老师就发现那位学生悄悄摸出了一面小镜子。她将镜子偷偷压在作业本下,写几笔就照一照。老师把这一幕都看在了眼中,想提醒她,但一时又没有想好合适的话,现在经学生们一催化,他忽然有了一个灵感。他微笑着开口提出了一个问题:“谁能说说平面镜的作用?”“反射。”全班同学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啊,”老师说,“同学们,几分钟前,我们教室里56位同学变成了57朵花,有一个同学借镜子反射出一朵。但是,镜中的花是虚的,镜片只能反射美丽,并不能增加美丽。要增加美丽或者让美丽永久不变,我们惟一的办法就是我们一次次为进步做努力,一次次对自己的目标不轻言放弃,或者,一次次向我们的周围伸出自己温暖的手……而此刻,对坐在教室的你来说,帮助你增加美丽的是你桌上的书本。”当天晚自习时,照镜的小女孩在日记中写下了这么一句话——给美丽做道加法。

五、发现、创造“美”

1.将目光投向周围,去发现周围同学身上的一点美,对他她说一句话:同学,我要对你说:——

2.将目光投向学校,去发现一些美:例如:沸腾的操场上,同学们在呐喊、嬉戏、吃零食、聊天……只有九(2)班的张雪同学坐在操场的一角,全神贯注地读书。她读得那么专心,还不时停下来做笔记,好像完全没有听见周围嘈杂的人声。我望着她沐浴在灿烂阳光下的安静的身影,为这种积极学习的美而深深感动。昨天,运动会上九(5)班代大军、尚敏、刘银山、杨铎、唐朋等同学在长长的跑道上挥汗如雨,那种坚持是美,那种力量是美,那种为集体荣誉而拼搏也是美。运动场上为运动员呐喊助威的同学们在集体取胜后,相互以不同方式祝贺时,那种伟大的团队精神更是一种美。

六、审视美

1.让学生用 也是一种美说话,看看他们对美有哪些新的看法。

2.学生观赏:近期运动会照片;感悟他们身上的美。多媒体展示。

七、各抒己见

在生活中我们如何发现美、创造美?

上一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案例 下一篇: 常见的食品安全问题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