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文化建设意义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02 10:19:42

班级文化建设意义

班级文化建设意义篇(1)

1.班史的含义

班史是关于班级及其成员的成长史,班史的记载则是将班级及其成员的发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由教师或学生加以记载。是一部将每天的感悟、思想用文字、图像、数据等形式展现出来的历史。

1.1班史由谁记载。班史可由班主任、科任教师、班委、班级某个学生记载。一般认为班史应由班主任及科任教师指导,由“班史司”领导,班上文笔较好的学生共同参与的“班史编纂委员会”来完成班史记载。班级全体成员都是班史的当事人、素材的提供者。

1.2班史记载什么。班史中可以记载在班级成立、发展过程中的人。比如班级成员(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家长、其他人士)。也可以记载在班级成立、发展过程中的事件。比如一次普通的课堂、一次考试、一次班会、一次家长会等。既有积极向上能够激励人、鼓舞人的。也有一些小过错、小失误能够教育人、挽救人的。

1.3班史记载线索。笔者认为班史记载的线索主要有三类,时间线索,以日、周、月等为单位,翔实记载;大事件线索,通过对班级大事件的详细记载,更能勾起人们的回忆;人物线索,以班级具体成员为线索,对其成长、为班级做的贡献等进行描述。

2、班史文化引入中学班级管理的意义

2.1班史的记载更能突显学生是班级主人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学生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每个人都有自尊心,教育者一定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班史的记载由学生自己来主持,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成为班级历史的一份子。他们在热情的学习过程中,参与了历史,也见证了历史。更为历史提供了资料。这些都能突显学生时班级主人翁的地位。学生在毕业之后,班史将是一笔财富,将班级文化很好的传承。所以学生非常重视,都想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开拓者,这会给学生带来很好的导向作用,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2班史的记载起到为师生服务的重要意义。叶圣陶曾说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在班史的编纂过程中,就体现了这一出发点。“班史”由学生自己的真情实感之处构成,他们希望创造历史,想成为班级历史的主人。他们尽量做到最好,不给班级历史抹黑,这本身就蕴涵着无限的教育因素。班史的记载过程中,他们要虚心的学习文字记录工作。这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思维建构能力、写作能力。对于班主任来说,这本班史是对前面工作的总结,后面工作的指导。它就是一本活“教材”,激励教师继续服务、继续思考、继续编纂去开启一部新的历史。

3、班史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3.1正确把握班史记载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不能本末倒置。一心为编纂班史,找资料。而忽视了学习,班史的记载应该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如果班史编纂的完美无缺,学生的学习却一落千丈,那么这样的班史文化建设就是无效的。大家既是参与者,也是监督者。

3.2正确处理班主任和班史记载的关系。在班史编纂过程中,免不了有着班主任的色彩。那么怎样避免班史成为“班主任史”。笔者认为班主任只是在宏观上对班史编纂工作进行指导,做好班史编纂的前期准备工作,适当适度的检查保证编纂工作有序进行。而在充分的动员、策划、指导、运用之后,班主任应该充分尊重学生、调动学生、培养学生,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创造历史、谱写历史。

4、构筑班史文化的措施

4.1以班级成长日志为基础,塑造班史文化内涵。班史的记载应以班级成长日志为基础,要对材料进行筛选,重视深度挖掘、品评。以学习成长日志为范例,促进学生学习风气的“你追我敢”,建立学习成绩的科学评价机制。以班会成长日志为范例,促进集体成长,提升班级凝聚力。

4.2以图表形式为契合,构筑班史文化亮点。在编纂班史的过程中,单纯的利用文字形式肯定会显得有些单一。所以笔者认为丰富班史写作形式是十分必要的。以文字记录为主,加以图表进行形象说明,形成班史记录的亮点。例如班级成员的信息、考试成绩、个人平时表现等利用图表形式来展现更能给读者一种直观的感受。

班级文化建设意义篇(2)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4.061

The Significance of Extracurricular Reading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ulture in Primary Schools

DU Meixiu

(College of Education and Sports, Bohai University, Jinzhou, Liaoning 121000)

Abstract For the students, through the strengthening of extracurricular reading, can promote the advancement of class spirit culture to a certain extent, in the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at present, students generally focus on the books of knowledge, and often ignore the class environment the style of study, and other important influence on students' spiritual culture.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research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system of spiritual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primary school class, the extracurricular reading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lass construction, then the impact on the extracurricular reading class of spiritual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detail, provides new ideas and reference for the modern school clas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ulture, promote the to improve the class cohesion, but also strengthen constantly improve the students' self accomplishment and progress.

Key words extracurricular reading;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ulture; significance

0 引言

课外阅读一直以来都是教师比较提倡的学习方式,但由于学习任务的增多,往往会忽略学生在课余时间对课外读物的学习,从而影响了课外阅读发挥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对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研究逐渐增多,但是较少的教育者认识到课外阅读能够对其发挥的作用,通过本文的研究,体现了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个人的知识储备和素质水平,同时也能够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促进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工作进一步实施,为学生打造良好的书香环境和学习氛围,并且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下不断努力地学习和健康成长。

1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研究现状

近年来,对于班级的精神文化建设的研究也逐渐增多,说明教育业也开始重视班级精神文化的建设问题,目前学者们也纷纷提出了不同的相关理论,为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论基础。如金岚主要对班级文化建设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提炼和总结,通过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提高了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效度;杨欣全面揭示了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系统地阐明了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影响,为现代教育者提供了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促进了班级文化建设能够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学术界对该问题的研究正在逐渐增多,说明班级文化建设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具有重要影响。

2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内涵以其重要性

2.1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内涵

班级文化建设是进行校园建设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建设的内容一般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建设,其中精神文化建设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主要是指班级的学习风气、学习氛围、团体凝聚力以及与文化相关的课外活动等建设内容,能够指导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精神文化属于观念文化,具体包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多种文化内涵,这些内容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学校的前途命运,所以,对于班级的精神文化应该根据其内在的特点和内容进行全面的建设。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包括全面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合理性原则、长久性原则等等,全面性原则是指精神文化建设应该针对整个班级进行,充分考虑班的整体性,对全体学生实行精神文化建设活动;可行性原则主要是指所采取的措施能够在实际的建设中发挥明显的效果,能够让学校和学生看到切实的利益和成果,这样才会使具体的工作内容在班级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合理性原则是指建设工作应该符合学校的规章制度以及国家的法律法规,在此基础上合理的安排工作,确保学校和学生的利益不会受到损害;长久性原则主要是指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是一项长久的工作内容,需要将精神文化不断地传承和发扬,能够感染更多的学生,这样才会使班级的精神文化建设持久稳定地进行下去。班级的精神文化建设工作一直以来都是学校比较重视的工作内容,所以,对于了解其内涵和需要保持的原则是十分必要的。

2.2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重要性

班级的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能够对班级进行良好的包装,但是其内在的价值还需要通过精神文化来体现,精神文化能够体现一个班级是否团结、是否具有个性和良好的形象,学校一般会通过班级学生展现出来的道德品质和学习风气来评价一个班级的整体素质水平。班级的精神文化也能够使班级更加团结和具有凝聚力,只有学生在统一的精神环境下学习和进行其他的活动,才会使整体拥有一致的学习理念和文化理念,树立统一的目标,并且学生们共同为了实现目标而努力,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班级的精神文化建设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道德素质密切相关,学生之间能够相互感染和学习,所以,统一的精神文化对于一个班级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是班级建设的核心内容,能够促进学生团结一致,不断改进和提高个人修养,为班级赢得荣誉和做出贡献,使班级的精神文化更加富有魅力和感染力。

3 课外阅读对小学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影响

3.1 推荐励志读物,为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提供能量

阅读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同时也能够塑造高贵的灵魂,在小学的班级,教师可以推荐一些课外励志读物,如《居里夫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能够引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同时通过自主地学习能够积极地发现读物中蕴藏的哲学道理,从而丰富了全体学生的思想和知识储备。学生如果能够长时间的坚持阅读,并且可以通过学习将悟出的道理实际应用到生活中,对待问题和不同的事情能够拥有正确的认识和处理方法,在班级中树立榜样,并且吸引更多的学生共同学习,同时通过对励志刊物的阅读,能够正确地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使学生自觉地发现和领悟生活中蕴含的道理,促进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为班级的精神文化建设注入新鲜的能量。

3.2 组织班级课外阅读活动,增强班级学生的凝聚力

一个班级应该拥有共同的学习和生活目标,在相同的环境下,保持一致的行为理念,使班级更加团结和具有凝聚力。为了更好地完成班级的精神文化建设工作,学校会定期组织班级学生参加课外阅读的活动,如读书节、阅读比赛、经典读物竞猜等等,活动一般要求全员参与,可以以单人或者小组的形式参与其中,不仅仅为学生提供了奋发的动力,同时也使学生能够团结一致,相互帮助,共享学习成果,使班级的精神文化建设逐渐增强。通过组织课外阅读的相关活动,学生能够逐渐忽略个人的荣辱,开始重视一个班级、一个团体的整体利益,所以,课外阅读不仅仅促进了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个人的素养。课外阅读活动在小学的学习过程中有必要组织和进行,因为小学生正是处于刚刚认识知识和文化的阶段,通过有趣的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业余生活,并且在课外阅读活动的参与过程中,能够增长见识和文化,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和配合,从而打造有文化魅力的班级,使班级的能够更加团结和具有凝聚力。

3.3 通过分享课外阅读知识和收获,加强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学会相互之间进行分享学习成果,通过学生自主地阅读课外读物,然后在课堂上分享个人看法和读物蕴藏的道理,能够增强其他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总结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偏好,安排不同种类的课外阅读,组织学生以个人或者小组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互相发表建议和感想,并且可以对其他人的分享内容给予评价,这些活动都能够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同时也能够拉近学生之间的关系。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一般会严格听从老师的安排,在课堂上也只会与老师进行讨论或者研究,而且经常会跟随老师的思路思考问题,这样并不利于学生个人潜力的开发,现阶段提倡课堂上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讨论,学习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独特的见解,不仅仅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所学到的知识,同时也能够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从而使班级更加富有活力,营造和谐活跃的学习氛围,对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4 提倡课外阅读,建设书香班级

通过提倡课外阅读,指导学生进行读书交流和讨论,并且以读书为主题开展如以诗会友等类似的活动,在班级中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应该根据实际的经验加以引导,并且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奖励,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阅读的精神,在进行相互评价时,学生和老师应该共同参与,不仅仅能够增强公平性,更加能够使学生认识到个人的不足以及他人的优势,通过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使班级的学习风气更加浓郁,打造以书香文化为特色的班级形象。学生通过对课外阅读的研究,能够认识历史,认识经典的文化,认识自己与他人存在的差距,能够准确地把握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学生通过不断地改进,也能够促进整个班级的进步和完善,因此,提倡课外阅读,对学生个人和班级文化建设都是十分有利的,是现在学校进行教育改革最重要的途径,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班级环境下共同学习和成长。

4 结论

课外阅读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同时通过实际的应用也证明了该方式的有效性,它不仅仅能够增强学生个人的修养,同时也是班级进行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学校围绕课外阅读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活动,目的是为了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这对班级的精神文化建设十分重要,同时在学习阶段,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偏好选择喜欢的读物进行阅读,缓解学习压力的同时也增长了知识,所以,无论从学生个人的角度还是班级的角度来看,课外阅读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方式。本文的研究进一步证明了对于学生的培养不仅仅是为了提高成绩,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这也是进行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而课外阅读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和学生个人发展两个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加强课外阅读,能够提高班级的精神文化建设水平,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朝著正确的方向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李国强.学习共同体理念下农村小学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

[2] 吴影.小学班级文化构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班级文化建设意义篇(3)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为社会群体的班级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其核心是班级发展理念和社会贡献能力。在“生源层次”相对较低的高职院校着力开展班级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把文化育人落实到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方方面面,使教书育人与文化育人双管齐下,对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势在必行。

1 学情分析——有忧也有喜

众所周知,高职学生的生源除了政府订单培养、企业合作办学等途径外,通常都属于第五批次(注:一本、二本、三本、高专、高职),因此,由于高职教育低门槛,导致生源素质整体不高,主要表现为:专业知识有待加强,以自我为中心,心理素质脆弱,能力素质差。①目光浅短、功利性强;意志薄弱、怕苦畏难;心胸狭窄,妄自尊大;感情用事,缺乏理智;弄虚作假,诚信缺失等。②这些都是高职院校管理者和老师们必须面对、而且必须妥善解决的棘手问题,这也是高职教育从一诞生至今就扛起来的责任和使命。幸运的是,高职学生可塑性很强,每一个活动都会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留下深刻的记忆,对他们而言是极好的锻炼提高机会。③所以,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能够展示个人才华的班级文化活动,着力推进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其意义不容轻视。

2 班级文化建设对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意义

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目前大致途径有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以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体制机制建设。无论如何,核心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对象当然是学生。对于刚入校的大多数高职学生来讲,思想上十分放松,纪律上惯于自由,行为上难以自觉,管理上难度较大。因此,新生入学后,辅导员的正确引导和积极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是很必要也很重要的。教育部鲁昕副部长指出: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袁贵仁部长曾说过:大学是通过文化培养人、“创造”人的。通过文化的继承、传播、创造,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个性化、文明化,从而塑造健全的人、完善的人。教育是全社会的事,大学里的素质教育是整个大学的事,是和校园文化分不开的。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班级文化建设对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2.1 有利于促成高职学生的职业价值感,为职业发展固牢基础

职业价值感是指对自己将要从事职业的价值的自我判断,对可能取得的成就的估计,对社会回报的满意程度。现代职业价值包括个人认同、自我价值、个人成长和成就感、人际交往、经济价值、安全价值、伦理价值等方面。高职学生在内心深处极其需要外界对他们有一个平等、客观、尊重的认同和评价,他们畏惧别人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低门槛”的事实,或者说他们内心不够自信。班级文化建设作为高校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在视觉(环境文化之类)、听觉(语言文化之类)、行动(班级活动与社会实践之类)、心理感化(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之类)等诸多方面帮助高职新生隐藏高考的失落感和对理想大学的落差的调适,从而较快形成职业认同感和职业价值感。因而,学校应该引导学生对将要从事的职业有恰当的评价,要正确看待职业的地位,正确看待职业的待遇,正确看待职业的苦乐,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归属感,从而全身心投身到专业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训练的环境中去,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2.2 有利于提升高职学生学习力,为职业发展提供精神食粮

班级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班级的发展理念④和学风上,而体现专业特征的班级建设理念和学习风貌,无疑是学生学习力的重要标志。学习力包括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三要素。学习动力是自觉的内在驱动力(如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学习毅力是学习行为的保持因素,学习能力是由前两者直接驱动而产生的学习新知识并付诸实践的智力。先进的班级发展理念引领班级文化建设、造就优秀的学习风气,优秀的学风有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力,从而磨炼成锋利的“宝剑”,凝聚成独特的班级文化内涵。班级规章制度既可约束学生行为规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保障大学生学习力;班级文化氛围以一种柔性的、内在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凝聚大学生学习力,⑤有组织、有特色、有朝气的班级文化活动是提高学习力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诚然,学习力的提升关系到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职业能力的夯实和职业素质的提高,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积累“资本”,从而达到构筑大学精神高地,冲出生源门槛洼地。

2.3 有利于磨炼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为实现“后发赶超”提供正能量

开展一系列适合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班级文化活动,对于建设具有特色文化氛围的班集体,营造一个催人奋进、促人成长的育人环境,是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应当重视的主旋律。没有特色的班级不叫有文化,没有文化熏染的班级不叫大学生班级。班级作为大学 的重要组织,就像家庭一样,孕育着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种子。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充分展示大学生个性才华和主人翁意识,让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成才。⑥紧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结合不同专业自身特点,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让学生一开始就对专业概况有所认识,增强职业方向感;举办职业问题辩论赛(如艾滋病是社会问题还是医学问题?)或演讲赛,让学生在熟悉专业知识的同时,又增强了沟通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还可以开展个人作品设计挑战赛、墙体文化创作赛(如教室、寝室等)、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各种主题班会、参观革命先烈陈列馆等等,如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活动开展,让学生在优美的环境文化中熏陶,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成长,在趣味性竞技性知识文化中成熟,在技能性职业文化中成才。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活动中去,让他们身心得到锻炼,个人才华得到施展,视野得到拓展,认识得到升华,胆量得到壮大,表现能力得到增强,从而为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提高铺平道路,为高职学生实现“后发赶超”式发展积累正能量。

2.4 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和未来发展力,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学生就业竞争力和个人未来发展力。就业竞争力一方面表现在就业率这个“数量”上,另一方面表现在毕业生对就业岗位的满意度和对口率这个“质量”上。只有当学生对所从事的工作有兴趣、有热情、有毅力、有恒心,并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能够创造出自身满意的、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成绩,这就是个人未来发展力。通过开展专业知识和技能竞赛以及上述一系列活动,学生选择性参与,不仅可以发挥个人特长,还可以在活动中学会与人沟通、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大大增强就业竞争力和未来发展潜力。当然这些活动的开展,还离不开学校宽松的大环境和有益的校园文化氛围,更离不开具有创新才华的班级辅导员。没有学校相关部门领导的重视和全力支持,没有学校大环境文化氛围的衬托,班级文化建设也缺乏后劲和活力;没有善于创新和思考的辅导员,班级建设就失去了导航,更谈不上什么文化;没有善于管理和纳才用贤的辅导员,就不可能组建一支优秀的班级管理队伍,不可能形成特色的制度文化,不可能组织开展有系列有益于学生发展的文化活动。

2.5 有助于推动高职教育向纵深发展和建构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鲁昕副部长曾说,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须分三步走,大约到2020年形成“适应需求、内部衔接、外部对接、多元立交”的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多年来,高职教育在“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围绕“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无疑在技能方面成绩显著,连老百姓都明白“在本科学知识、在职院学技术”的道理。而且也有不少职业院校学生成为社会佼佼者,比如2004届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赵鹏,2007年7月成为全球首位考取H3CIE证书者。2005届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张阳作为全国唯一一名专科毕业生入选“首届全国十佳大学生村官”等等,这些都是职业教育的骄傲和自豪。不过,职业教育已是大众化教育,2012年全国1288所高职(专科)院校,在校生近1000万人,职业院校硬件、软件(如师资力量和实训设备)条件又能否满足教与学的需要呢?当然国家示范校和骨干校做的不错,那毕竟只有200所。然而有些高职院校已经连续几年出现高考生投档人数远远低于招生计划,甚至“零投档”的困境。不少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满足于“不出事”,学生安全第一、发展第二,结果天天强调安全,安全问题却屡现不止;“文字功底很高”各种创新提得很响,实际工作却做得很差或者说实际工作做得很多但不切实际;校园活动开展不少,学生却是被动或被迫参加;班级活动组织很少,学生为应付检查使然……

如此看来,高职教育的发展再不能关在笼子里,必须面向学生主体不能(由管理者)一厢情愿、必须面向学生实际不能高调空谈、必须面向学生未来发展力不能急功近利。基于高职教育办学主体(学生)自身特点,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在专任教师队伍(从学科型向应用型)转型问题和辅导员队伍建设上下功夫,造就一大批学生心灵健康发展的引导者,用深厚实用的专业文化和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孕育一批又一批青年学子;就必须在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前提下,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热情,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并不折不扣地付诸行动;就必须建立健全学校管理、学生自觉、科学评价和信息反馈渠道通畅的发展与监督共存体制,形成“事有人做、善始善终;事有人管、科学高效;人事共管、重在管事”的长效机制;就必须把学生的职业价值感、学习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与远期发展潜力作为教育与学习全过程的着力点,突破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随意性管理、结构性紊乱和功能性错位,构建科学和谐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满足满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L芑鹣钅浚?012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班级文化建设与高职学生素质能力提升相关性研究”(编号:12QN001)

注释

① 周春丽,李萌.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提高于对策.世纪桥,2011.11:90-91.

② 田茉云.人文精神·人格魅力·人格化管理——高职院校班级主体文化建构的思考与探索.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1(1):21-24.

③ 冯丽.学生素质的提高有赖于校园文化.辽宁高职学报,2012.14(4):96-97.

班级文化建设意义篇(4)

特色班级文化建设是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辅导员老师的工作思想以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展现当代大学生风貌的班级建设。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容建设以“同一片蓝天下,我们携手同行”为主题,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的班级特色文化,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培养具有传统美德、世界眼光、创新精神的现代大学生。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进行班级管理

建设朴素大方的班级物质文化,班级物质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物质保障,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原则要力求朴素、大方,环境优美,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突出班级发展的特色。

1.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板报文化。教室内的板报作为班级内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既得到知识的熏陶,又培养实践能力。板报的内容要富有新意,定期更换,并重点倡导爱国、民主、自由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在形式上力求简洁、明快、富有时代感,并注意与学科、时事政治及社会生活以及班级重大事情、班级评比情况通报相结合,引导学生走向社会,用自己的眼光观察社会。

2.创建良好的班级卫生环境。布置好教室卫生角。用具归类摆放,整齐,垃圾分类存放,张贴“美丽中国”宣传标语。为充分挖掘教室有限的空间,还可以利用适当的角落,开设一些科技角、小制作角、绿化角、图书角之类,促进班级的和谐,积极培养同学们的热情与积极性。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创建班级精神文化

班级的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是班级中全体成员的群体意识,舆论风气,价值取向,审美观念的精神风貌的反映。班级精神文化的主体是班风。积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创建班级精神文化,能使学生自觉地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抵制和排除不符合班级利益的各种行为,创建良好的学风、班风。

1.树立良好的班风。班风是班级风貌体现,是全体学生学习、生活、文明、道德等各种观念汇聚而成的群体意识。通过创建班级誓言,班徽、班歌、班级公约等,充分发挥集体智慧,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定出特色班级建设目标,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风貌,创建民族团结的符合西部民族地区的新型班风班貌。

2.创建和谐的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及和睦的同学关系,能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进而能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热情。辅导员在进行班级建设时应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灵活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营造科学的班级文化建设氛围。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创建班级制度文化

制度的教育性具有帮助人、教育人和引导人的作用,班级规章制度建立熏陶影响班级学生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班级制度的建设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班级文化建设的发展逐渐完善班级制度。在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上,应把重点确立为“把班级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班级的管理活动,班委设置中增加参谋长职务,增加对班委的监督力度,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提高自尊心、自信心,并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独立性以及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和民主的同学关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制定班级制度。班级规定、班级公约的制定,是体现班级民主和保障班级民主的重要保障。在特定时间,采取全班同学讨论的民主方式制定出包括学习、纪律、生活、劳动等方面的班级规定制度。民主参与式的制度制定方式保障班级同学参政议政的权利,保障每位同学行使民利,提高班级同学自觉遵守班级规定,提升大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达到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2.制定班级目标。制定班集体目标时,应广泛听取班级每一位同学的意见和建议,经全班同学集体民主决议,从而获得全班同学的心理认同,从而有利于内化成他们追求的价值目标,班级集体目标的完成是班级每位同学的事,自身是班级目标制订者也是执行者,维护者

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创建行为文化

班级文化建设意义篇(5)

时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又处在一个令人激动的新世纪,它对每个社会成员特别是小学生提出了一系列基本素质要求,对小学的班级文化建设提出了挑战。因而,“班级文化重建”是小学教育改革中最深层次的变革之一。

目前,苏北农村多数小学缺乏对班级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细节关注,各班主任仅相互参照,“千班一面”的状况依然存在。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也许最基本的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变革班级文化,重建班级文化。如何搞好班级文化建设,现把我的思考综合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和标准,应体现变革与提升

变革班级文化,重建班级文化对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推进学校和谐发展,提升班级品位,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文化变革是一切变革的根本力量。从班级文化建设入手,是探索建设和谐班级,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策略。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班级必然面临许多问题改革或重建班级文化有利于克班级中某些落后的文化,有利于使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种具有精神感召力,具有创新活力的班级文化。

2.搞好班级文化建设可以提升班级品位。班级品位是指班级教育体系的品质与层次。班级品位反映的是班级中人的品位,人的生活方式,人的行为方式,以及班级作为一种组织内在的性质、功能及其运作方式,其核心是班级文化。有品位的班级基本标准包括:(1)班级中人的生活方式以及行为方式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和行为态度的合理性。(2)班级组织的性质表现与制度化组织与日常生活组织、学习组织的有机统整,人的地位、人格、权利、能力得到合理的尊重与发展。(3)具有优化的教育活动体系,具体表现为一整套先进的理念,一整套具有活力的教育行为方式,一整套具有创新意义的班级制度,一整套具有精神感染力的班级文化。班级品位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经营的,班级文化的提升,有利于促进学校的系统变革。

二、班级文化的内涵及构成要具有弥散性、日常性、价值性

“班级文化”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往往使人更多地把文化建设仅仅理解为班级物质环境的文化建设,忘却了对班级文化的整体关照,随着人们对班级文化的整体关照,从而使班级文化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究竟什么是班级文化?一直以来有不同的理解,我认为,班级文化是师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比较稳定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的总和。班级文化时刻影响着学生的认识以及对教育价值的追求。作为思想意识的班级文化不仅直接影响并反映教师的教育观念体系,而且影响着教师处理教育事件或教育问题、采取教育行为的普遍思维方式,最终体现为班级中人的普遍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班级文化是内隐在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方式、班级内部制度以及班级环境等因素中的价值取向,其核心是班级作为一种有活力的组织内在的“人文系统”。从其对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作用来看,具体包括学生文化、教师文化和管理文化。从其他方面来看,班级文化包括观念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但班级文化不就是教育理念、行为、制度和物质,只有当教育理念、行为、制度和物质环境真正进入师生的生活过程之中时,才真正具有支化意义。从此意义上说,班级文化不仅仅包括外显的层面,更重要的是内隐的层面,它内隐于班级人的生活之中,因此,班级文化具有导向意义,具有弥散性、日常性、价值性。班级文化的构成可用下图表示:

三、班级文化应以人为本,要体现“童心、童真、童趣”

班级文化建设基本出发点应“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班级文化的根本指导思想。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人生历程的发展需妻,尊重作为人的人格和尊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需要,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构建班级文化。另一方面要突出教师的作用,用教师的发展引导学生感悟“人生”,以人为本的班级文化,在小学教育中应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儿童文化,小学教育活动体系的设计与实施、小学教育环境的设计都应关注儿童的生活背景和生活需要,体现“童心”、“童真”、“童趣”。第二是教师文化,要能引领学生感悟“教育人生”的意义。让班级成为学生的摇篮,教师成为优秀的摇篮人,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得到很好地发展和成长。

四、班级文化应以学生为本,要突显学生文化

班级文化建设应突显学生文化,学生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原点。班级文化应在“学生观”和“教育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反映教师和学生的人格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在班级中地位等方面观念上和行为上的倾向性。要以学生为本,首先要确立全新的学生观。班级文化建设中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生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生命的火种,全面理解学生。

班级文化建设意义篇(6)

时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又处在一个令人激动的新世纪,它对每个社会成员特别是小学生提出了一系列基本素质要求,对小学的班级文化建设提出了挑战。因而,“班级文化重建”是小学教育改革中最深层次的变革之一。

目前,苏北农村多数小学缺乏对班级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细节关注,各班主任仅相互参照,“千班一面”的状况依然存在。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也许最基本的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变革班级文化,重建班级文化。如何搞好班级文化建设,现把我的思考综合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和标准,应体现变革与提升

变革班级文化,重建班级文化对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推进学校和谐发展,提升班级品位,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文化变革是一切变革的根本力量。从班级文化建设入手,是探索建设和谐班级,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策略。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班级必然面临许多问题改革或重建班级文化有利于克班级中某些落后的文化,有利于使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种具有精神感召力,具有创新活力的班级文化。

2.搞好班级文化建设可以提升班级品位。班级品位是指班级教育体系的品质与层次。班级品位反映的是班级中人的品位,人的生活方式,人的行为方式,以及班级作为一种组织内在的性质、功能及其运作方式,其核心是班级文化。有品位的班级基本标准包括:(1)班级中人的生活方式以及行为方式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和行为态度的合理性。(2)班级组织的性质表现与制度化组织与日常生活组织、学习组织的有机统整,人的地位、人格、权利、能力得到合理的尊重与发展。(3)具有优化的教育活动体系,具体表现为一整套先进的理念,一整套具有活力的教育行为方式,一整套具有创新意义的班级制度,一整套具有精神感染力的班级文化。班级品位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经营的,班级文化的提升,有利于促进学校的系统变革。

二、班级文化的内涵及构成要具有弥散性、日常性、价值性

“班级文化”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往往使人更多地把文化建设仅仅理解为班级物质环境的文化建设,忘却了对班级文化的整体关照,随着人们对班级文化的整体关照,从而使班级文化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究竟什么是班级文化?一直以来有不同的理解,我认为,班级文化是师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比较稳定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的总和。班级文化时刻影响着学生的认识以及对教育价值的追求。作为思想意识的班级文化不仅直接影响并反映教师的教育观念体系,而且影响着教师处理教育事件或教育问题、采取教育行为的普遍思维方式,最终体现为班级中人的普遍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班级文化是内隐在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方式、班级内部制度以及班级环境等因素中的价值取向,其核心是班级作为一种有活力的组织内在的“人文系统”。从其对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作用来看,具体包括学生文化、教师文化和管理文化。从其他方面来看,班级文化包括观念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但班级文化不就是教育理念、行为、制度和物质,只有当教育理念、行为、制度和物质环境真正进入师生的生活过程之中时,才真正具有支化意义。从此意义上说,班级文化不仅仅包括外显的层面,更重要的是内隐的层面,它内隐于班级人的生活之中,因此,班级文化具有导向意义,具有弥散性、日常性、价值性。班级文化的构成可用下图表示:

三、班级文化应以人为本,要体现“童心、童真、童趣”

班级文化建设基本出发点应“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班级文化的根本指导思想。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人生历程的发展需妻,尊重作为人的人格和尊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需要,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构建班级文化。另一方面要突出教师的作用,用教师的发展引导学生感悟“人生”,以人为本的班级文化,在小学教育中应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儿童文化,小学教育活动体系的设计与实施、小学教育环境的设计都应关注儿童的生活背景和生活需要,体现“童心”、“童真”、“童趣”。第二是教师文化,要能引领学生感悟“教育人生”的意义。让班级成为学生的摇篮,教师成为优秀的摇篮人,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得到很好地发展和成长。

四、班级文化应以学生为本,要突显学生文化

班级文化建设应突显学生文化,学生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原点。班级文化应在“学生观”和“教育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反映教师和学生的人格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在班级中地位等方面观念上和行为上的倾向性。要以学生为本,首先要确立全新的学生观。班级文化建设中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生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生命的火种,全面理解学生。

班级文化建设意义篇(7)

纵观目前对于校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校训名称的翻译、校训内容和含义的解读、校训理论的阐述、名校校训的罗列分类、校训功能及意义的静态分析等方面。纵观目前对于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班级文化建设理论探究,较多地使用逻辑推理和描述法,聚焦于普遍性,个案研究较少。本研究立足于前辈的结论,抓住校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途径,了解学生对校训的认同和践行意愿情况,运用可行性措施加强学生对校训的认同。以一个班级作为实证研究对象,把校训精神融入班级文化建设的各方面,以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这是本文的重点和创新点所在。

二、立达学院校训的内涵

校训是要求师生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可通俗地解释为“学校规定的对学生有指导意义的词语”。上海立达学院校训“忠、诚、勤、和”具体解读为“忠以持志、诚以待人、勤以治事、和以处众”,以为全校师生立身处事之标杆,培养具备责任感、勇气诚实等兼具人文素养与专业知识的优质立达人。

忠以持志,倡导所有师生应当忠诚无私、尽心竭力、心态中正。从宏观来说,要求所有立达人忠于国家,忠于共产党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奉献力量,从微观来说,要求所有师生忠于自身的志向和目标,并为此不懈努力。

诚以待人,要求全体师生把诚信作为个人的生活准则,诚实守信,待人要真诚老实,言必行,行必果。因为只有坚守诚信,大学才能称为充满信任的美好校园。

勤以治事,倡导全体师生要勤劳勤奋,反对好逸恶劳,在从事学习或工作时,精力集中,专心致志,尽力多做。所谓一勤天下无难事,遇到事情不推诿,具备勤恳的道德义务。

和以处众,倡导全体师生善良地对待他人、他物。与人为善,谦虚礼让,帮扶互助,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

三、班级文化

班级作为学校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学生共同学习生活的重要平台。班级文化是班级全体师生在一定规范下创造的精神、物质、制度和行为方式。它是班级成员在长期学习生活中发展而成的独特体系,能正确反射出班级成员的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是一个班集体区别于另一个班集体的重要特征。

优秀的班级文化能形成一种团结进步的精神风貌,班级学生感受到同学间的和谐融洽,团结互助,相互关心,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形成良好的班级凝聚力;健康积极的班级文化能有效引导班级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班级学生构建更完善的人格;班级文化作为一种隐形的规范准则和制度,能柔性约束班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能有效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四、用校训引领班级文化建设

(一)样本基本情况

本研究选取的样本是立达学院2014级会计专业的一个班级,共计55人,其中男生12人,女生43人。政治面貌方面,共青团员52人,群众3人。录取形式方面,参加全国秋季高考统招的有32人,自主招生入校23人。

高职院校主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会计类工作是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工作,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实践技术;天天与金钱打交道,如果心术不正,容易犯下严重错误;会计部门一般是企业的综合性管理部门,要和企业内外方方面面的人接触,友善热情待人是基本素质。因此,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要结合学生的职业要求,重点培养学生忠于?守、坚持原则、踏实勤恳、诚实朴实、细心谨慎、友善热情等优良的道德素养和职业操守。

(二)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的核心部分,是班级学生在共同学习生活环境中形成的共同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

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更要注重培养大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学校这个微社会里完善自身人格,毕业之后做受社会欢迎的人才。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中,充分融入校训“忠、诚、勤、和”。如:组织“校训解读”主题会,向学生推送校训的基本内容“忠以持志、诚以待人、勤以治事、和以处众”;组织“故事讲演会”,分别以“忠、诚、勤、和”为中心词,以历史人物为缩影,讲述精神可贵;组织“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视频学习会,他或她曾倾一己之力,践一生之诺,触动学生心底的柔软,形成一股高贵的精神力量。充分利用学院学生德育工作节点,以活动为载体,以校训为精神支柱,促进班级精神文化的构建。

加强班级精神文明建设,以校训精神为导向,在思想教育过程中以活动为载体,把校训“忠、诚、勤、和”融入实际学习生活中,以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态度,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呈现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面貌。

(三)物质文化建设

所谓“环境造就人”,班级物质文化属于班集体的硬件,是每个人都能看到的客观存在,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要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实现连墙壁也在说话的远大目标。”该班级的固定教室是学生学习和交往的重要场所,班容是班集体所有成员的形象代言,优秀的班级物质文化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创造。室内卫生干净整洁,桌椅摆放齐整。此外,板报制作、墙饰设计、公布栏、卫生角等方面,需要精心策划,并及时更新,静态不变的板报信息基本没有育人功能。在班级环境布置中,积极鼓励全体学生参与,体味其中的快乐和成就。以校训为基调,凸显实时变化的主题板报,以期达到育人的目的。教室前方张贴校训“忠、诚、勤、和”字样,教室两侧悬挂校训精神的名人标语,后方板报实时更新。

(四)制度文化建设

无规矩不成方圆。班级制度文化是班级文化得以实施的制度保障,要求班级师生在个性发展的前提下,规范自己的行为,严格要求自己。

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学生守则”,让学生清楚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哪些必须做,哪些鼓励做。在建立班级各项规章制度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班会、寝室走访、个别了解等途径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促进班级制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制度实施过程中不能一味坚持原则,需要灵活开展落实。

为了确保制度有效执行和落实,提升制度管理的严肃性,需要班委干部以身作则。因此,班委干部本身素质需要过硬,有良好的自觉自律意识。组织学生对班委干部开展定期的检查、考评,从而优化班委队伍结构,可进可出,促进制度建设良性发展。

以校训精神为班级制度建立的依托,对应“忠、诚、勤、和”四个方面,制定班级管理条例,建立党、团员发展考核制度、诚信考试制度、上课出勤管理制度、文明和谐宿舍评比制度等,把校训精神融入班级管理的各方面,以期作为学生优良素质养成的目标。

(五)行?槲幕?建设

班级行为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显性形式。班级文化建设的水平,最终要落实和体现在班级学生的日常行为中。

从基本的文明礼仪抓起。在校园里见到师长主动招呼问候;在课堂中有事主动举手示意,获得老师同意后从后门轻声出去;不讲话,不随意玩手机,不带早餐进课堂;同学间不乱起外号;需要别人帮助时,主动说“请,麻烦,谢谢”等礼貌用语;自觉保持教室、寝室整洁、卫生,不在墙壁上乱涂乱画;不抽游烟;不随地吐痰;公众场合不大声说话。

有意义的活动是班级文化建设中重要的育人载体和有力抓手。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文体娱活动对形成良好的班级行为文化能起到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活动要有教育性、趣味性和自主性,让大家在愉悦轻松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和启发。比如在学习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院和学校组织的“专业技能竞赛”,用实际行动接受挑战、完成挑战,营造竞争氛围;组织学生参加“寒暑假志愿者服务”、“献血”、“学雷锋”等活动,用实际行动落实校训精神;主动担当重要任务,比如负责校运会开幕式节目表演,在集体排练过程中,班级行为文化逐步提升;组织学生为参加各类竞赛的学生传送加油语,增进彼此情谊。

五、学生对班集体反馈情况调查

为了进一步检测用校训目标引领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性,形成对比数据,再次对抽样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5份,实际回收51份,其中有效卷为51份,有效回收率为92.7%。根据班级文化四个方面的内容,参考有关资料编制了问卷。问卷共有18道题,目的是摸底学生对班级的满意情况。

在班级精神文化方面:

请问你热爱你的班集体吗?你清楚校训的内容内涵吗?

你认为班内同学团结吗?你信赖班委干部吗?

你认为班级整体风气是在不断优化中吗?遇到困难时,班内同学会关心帮助你吗?

在班级行为文化方面:

你会主动参加班级、学院的活动吗?在校园遇到师长,你会主动招呼吗?

评选优秀班级时,你会为之努力吗?毕业之后,你会主动邀请同学聚会吗?

在班级物质文化方面:

你对班级教室环境满意吗?看到教室悬挂的校训标语,对你有指导意义吗?

在班级制度文化方面:

你同意你代表的不只是自己,更代表班级形象?你认为班规对你有约束作用吗?

班级文化建设意义篇(8)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的理念文化,处于班级文化的核心地位,丁淑贞[1]认为: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应该做到四点:一要,树立高远目标,增强引领力和向心力;二要,培养优良班风,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三要,树立集体舆论,增强集体的约束力和教育合力;四要,营造和谐氛围,增强凝聚力和合作力。

袁诗军[2]认为营造高尚而先进的精神文化是班级环境建设的核心,他认为,要建设好班级文化,必须做到:其一,确立班级正确的共同价值取向,整合班级结构;其二,加强集体主义和集体荣誉感教育;其三,加大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把传统文化寓于日常教育之中;其四,通过抓典型、树榜样确立正确的班级舆论导向;其五,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强化和弘扬班级精神文化。

田言辉[3]认为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有:一是,多角度开展主题班会活动;二是,开展丰富的文体活动;三是,深化评比和竞赛活动。本文对班级精神文化建设进行了几点单的思考:

1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需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是以班级管理者为主导的以学生为主题的班级文化,它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而不是由班级管理者强行灌入或者越俎代庖。因此,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班级管理者要善于引导学生商务价值追求,催化他们参加班级文化精神建设的活力,要善于为学生服务,为他们创造各种成长的环境和条件。

2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要重视调查研究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思想的一个重要内涵,不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就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实践证明,片面了解情况,往往使班级管理者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出现偏差而留下遗憾,为此,不论大小事情都要先进行情况了解,找到问题的症结,详细思考解决班级问题的最好方法。这样在班级管理中会自然而然的形成一种缜密,谨慎的班级精神文化,学生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中会受到影响,逐渐形成遇到事情先了解情况,然后再作评价或者根据事实作出判断和处理,这就达到了我们的教育管理效果。

3 加强集体主义和集体荣誉感教育

教育家魏书生说过:“班级像一个大家庭,同学们如兄弟姐妹般互相关心着、帮助着,互相鼓励着、照顾着,一起长大了,成熟了,便离开了这个家庭,走向了社会。”现在的家庭普遍是独生子女,最多就两个孩子,这些孩子被娇惯着,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不适应班集体的约束和管理,所以集体主义和集体荣誉感教育在班级的精神文化建设中是不可或缺的。[4]

学生既是班集体教育管理的对象,又是班集体的主体。作为班级管理的组织者、指导者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把班级建设的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上,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班集体意识、团结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真正使学生树立起“班荣我荣,班差我耻”的集体荣誉感,进而逐步升华为自觉奉献的集体主义精神。[5]

集体主义和集体荣誉感能够培养当代人学生的人生态度,能够激励人的社会责任意识。集体主义是以社会主义集体为价值目标,以个性发展为前提的。它可以密切集体与个人的利益关系,增强个体的主人翁责任感,然而个体对社会,个体对他人的责任离不开人的自我责任意识。个体对自我的责任意识,是个体对社会、对他人有责任感的内在基础。很难设想,一个对自己负责任的人能为社会、为他人负责任。自我责任意识,意味着个体的自律,和对善的追求。每个成员应该发扬闭队精神,培养集体观念,自觉承担责任,履行义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逐步培养向己作为一个集体成员的责任心,尽到自己的责任。人只有具有了自我责任意识,启动了他的内力,才能进一步上升为社会责任意识。通过这些教育,发扬集体主义思想,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的关系。[6]

4 多举行竞赛和评优的班级活动,不断强化和弘扬班级精神文化

在班级中,可以通过开展“评优秀,树标兵”,“学雷锋,见行动”等活动,在班级选出学习标兵、劳动标兵、读书标兵、守纪律标兵等,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获取知识的能力。还可以集合班级环境布置,开展自创班级格言评选活动;结合创建文明班级,开展班级建设金点子的评选活动,依此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热情。[7]

班级文化形成之初可能是某一种现象,一种萌芽,只有通过管理者的倡导、整合、提升、才能使之成为主流性班级精神文化,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所以,作为班级管理者,我们应该实事求是,讲究策略,执行群众路线,树立榜样,不断加强和弘扬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树立良好的班级形象,使每一位班集体中的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丁淑贞.班级精神文化的构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2]袁诗军.新课改条件下的班级文化建设[J].中国集体经济,2008(7).

[3]田言辉.以班级文化建设为切入点,营造学生的精神家园[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12).

[4]赵小剑.高校班级凝聚力建设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J].科教论坛,2007(4).

班级文化建设意义篇(9)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

文化的作用在于凝聚共识,形成共同的价值观[3],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班级文化建设要达到的目标正是如此,即形成三个层面的观念认同。一是国家民族观认同。这是班级文化建设最高层次的目标,对其他层次的观念认同具有统领作用。随着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为紧密,各种非传统的国家民族观念甚嚣尘上,使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受到全面冲击,不少学生对西方社会制度、民族文化顶礼膜拜,在物欲横流的时代缺乏免疫力,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荡然无存,成西方文化的俘虏。这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最大心理障碍。班级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走出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心理中根深蒂固的自卑阴影,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道路、理论的自信,形成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高度认同。这是学生今后走上社会后自觉为国家社会作贡献的思想基础,也是中国教育当前承载的最重要政治任务。二是社会发展方向认同。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如何看待社会发展方向直接影响其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和享受社会成果的程度。中国共产党在总结新中国建设和改革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符合中国国情、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体现人类社会进化发展规律的社会发展理念,体现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应该注意的是,必须向学生正确传达这些社会发展理念的内涵。因为这些理念经常被西方国家用来攻击中国的人权和社会状况,而我们所提出的社会发展理念与西方所提的这些理念有根本的不同。最大的、最根本的不同就在于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社会发展的领导者,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并已写入宪法。因此,班级文化建设中必须强调党对社会发展方向的领导作用,让学生明白,这不是西方国家所宣扬的自由和平等、公正和法治,而是有法律规范和党的领导双重约束,如果没有这两种约束,社会发展就会无入歧途。如利比亚、乌克兰等国家部分政治野心家打着自由、平等的幌子,煽动民众从事反政府活动,造成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文明出现倒退。三是个人成才认同。这是班级文化建设最直接的目标,也是大学生步入社会后如何成为一个有用的人的基本要求。中国自封建时代起,就已经形成了对个人成长方向的价值判断,《大学章句》正式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之道,“修身”被视为最基本和最低层次的成才要求[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丰富了“修身”的内涵,提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追求。班级文化建设应该围绕这一目标,使学生形成价值认同,具体体现为刻苦学习专业知识,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诚实守信,自觉遵守校纪校规;与人为善,互帮互助,培养融洽的同学关系。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班级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高校党委高度重视,建立全校性的工作机制

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实践工作是高校党委的重要工作职责,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班级文化建设要纳入各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的范畴整体设计、规划,这样才能保证班级文化建设得到足够的重视和保障。高校党政负责人牵头,组织思想素质过硬、教学经验丰富、熟悉学生工作的骨干教师骨干成立班级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对全校班级文化建设进行顶层设计,重点把握好班级文化建设的政治方向,组织第一个层面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实践工作,突出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作用,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提升学生精神境界。将班级文化建设提升到学校高度,有利于协调各方不同院系之间的工作,有利于集中管理监督班级文化建设效果,确保班级文化建设不流于形式。学校团委和学生工作部门要发挥好参谋、助手作用,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制定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具体方案,树立和推广班级文化建设典型,对院系学生工作负责人进行培训,对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上报,协助学校党委掌握全校工作进展情况。

(二)院系负主责,指导督促班级文化建设

院系是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具体执行者,承担将学校班级文化建设指导意见细化为带有各院系特点的具体方案的任务。院系负责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学生工作负责人是本院系班级文化建设的负责人,在院系班子领导下组织院系班级文化建设。一是要结合本院系学生特点制定班级文化建设具体实施计划,根据所在院系学科状况、学生思想状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贯穿到四年的本科教育过程中,明确学生毕业时应达到的核心价值观标准,按学年合理确定阶段性班级文化建设目标,确保整体目标与阶段性任务有效衔接。二是要搞好班级文化建设的宣传发动工作。要长期坚持将班级文化建设作为院系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入学就对班级文化建设有感性认识,每学期要在院系学生大会上对班级文化建设情况进行通报,表彰先进,对年度班级文化建设进行部署。在每个年级树立一个班级文化建设的先进典型,引导其他班级向其靠拢。三是加强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具体指导,善于与班主任、学生干部沟通,及时掌握各年级、各班级文化建设开展情况,对照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总要求提出具体工作意见,并督促落实,积极参加班级文化建设活动,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贯穿其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班级文化建设意义篇(10)

1.1班级成员缺乏归属感,集体意识和团结精神弱

班级是独立学院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然而随着近几年来独立学院的不断壮大,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班级也在不断地增长。加之独立学院学生大多来自于城市,家庭条件优越,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不强,造成了独立学院学生以个人为中心,集体意识淡薄、个人意识强等特点,导致了班级管理难度大。

1.2班级数量多,基数大,管理难度大

独立学院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下的产物,随着独立学院在社会上逐渐得到认可,独立学院人数在不断增加,加之高校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独立学院的发展迅猛,这也造成了班级人数基数大,由于班级人数太多,学生意见很难统一,导致了班级活动开展的难度和班主任管理难度的增加。

1.3班级非正式群体增多,对班级建设造成负面影响

班级内非正式群体可以归纳为:不满学校和班级的管束,对校规校级不理睬型;“60分(及格)万岁”,平时不认真,考试通过即可型;个性突出,不遵守纪律型;对班级建设及学校活动不感兴趣型等。这些群体在班级中存在很不稳定因素,但由于改部分人存在个人的一些特长或天赋,对班级其他同学起着很大的影响作用,因此这部分群体对班级建设起着很大的负面作用。

1.4班风学风建设需加大力度

就目前而言,独立学院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方面缺动力,学习处于被动状态。这些学生在大学后学习缺少热情且一直处于被动状,大部分学生表现出厌学情绪,认为读是件无聊的事,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兴趣和学习目标的丧失使得班级学风、班风建设带来难度,加大了班级建设的难度。

2.独立学院班级建设现状原因分析

2.1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三观”存在偏差

由于独立学院学生大多来源于城市,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在家里都是被父母当宝贝宠着,除了学习上的事情,家庭的许多事务都是由父母亲自操办,不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学生也养成了许多惰性,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加之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商品经济日益发达,学生受社会的影响也在逐渐增多,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很难区分哪些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管,从而使得学生对班级建设的热情大大不如以前。

2.2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师生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

现代社会越来越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流,使得师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尤其独立学院学生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前是学生从老师那里学知识,现在更加注重的是师生之间通过平等的交流互动中,得到共同进步。这也给作为班级建设和管理的班主任或辅导员提出了新的挑战,班级建设仅仅依靠以前的“管”的思想已经远远无法满足,现在学生的需要,因此,师生关系的转变,对班级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课题。

2.3独立学院课程设置,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国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都是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发展起来的,独立学院虽然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但是当前独立学院的大部分专业和课程都是按照其母体学校的资源加以利用的,因此其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并没有完全按照市场的需求加以规划,这也造成了许多学生对书本上、课堂上的内容没有兴趣。这对也对学校营造优良学风、校风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4班级建设目标不明确,集体活动欠吸引力

集体的目标集中反映了党和国家对新一代的期望和要求,代表了集体的方向。班级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通过一时的努力就能使班级变得很强大,但是并不是多有的班级成员能知道其中的艰辛,即使知道普通同学也不可能把其作为自己的目标而为之努力,因此,在一个班级中,让每个成员都知道和理解班级建设的“目标”是比较困难的,加之,班级的集体活动形式的欠吸引力,班级成员对集体活动的热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降低。因此,导致了班级建设的长期性难以保持。

2.5学生班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离不开班集体的正常运转,因此必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促进班级建设,以班级建设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就目前独立学院的现状而言,思想政治工作主要集中于院系两级,真真落到班级的工作不多,即使是到了班级,其效度也是有限的,这就对当前独立学院班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3.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独立学院学生班级建设的全过程

3.1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班级建设的指导思想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因此,只有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独立学院学生班级建设的指导思想,才能让独立学院学生来认清社会现象中的本质,分析社会思想意思中的主流,才能端正自己的思想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为独立学院班级建设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3.2充分挖掘高校思政课的功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课程体系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帮助大学生形成世界观的重要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尤其是形势政策课,具有较强的实效性和时代性,通过这些课程,让独立学院关注社会热点,在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融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3加强班级文化、寝室文化建设

上一篇: 环境和经济的关系 下一篇: 公共空间设计概念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