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才培养的建议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27 10:31:37

关于人才培养的建议

关于人才培养的建议篇(1)

建筑学是一门严谨、灵活、实用的基础学科,以培养学习设计建筑的能力与创造性为己任。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建筑专业人才,这不仅是建筑学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还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而重要的战略任务。培养创新型人才,不仅是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还是个体知识、能力、素质整体发展的最佳途径。因此,要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法和途径,加快建筑专业领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力度,确保建筑专业人才能够满足构建创新型国家的要求。

1 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体的时代,只注重满堂灌,学生思想长期禁锢的传统建筑教育观念受到了巨大冲击。当然,强调创新意识的教育观,并非完全否定传统的教育模式,而是积极地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大教育观念,真正把教育的重心放到提高受教育者的创造力上来。因此,要转变我们的传统教育观念,及时扭转教师为中心的局面,明确学生在建筑专业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我学习为主、师生互动为辅的学习方式,创新学习思路和手段,开拓学生的认知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转变观念,大力倡导教育创新,充分培养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欲望和灵感,创作出优秀的建筑设计作品。

2 构建教育体制:开放性

开放式教育体制要求包括开放的师资队伍、开放的教学计划和开放的教学内容。实践证明,封闭式的教育体制极度地缺乏汲取外在先进思想和资源的活力。对于建筑学这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来说,依托一支学术造诣深、热爱教育、有一定工作经历、年龄结构相对合理的专职师资队伍来完成当前的建筑学教育任务,还是显得不够。因此,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还必须也应该吸纳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形成一支由实践经验丰富的建筑师、工程师、社会学家等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不为我有,但求所用”的用人机制,可为我国建筑学专业教学注入新鲜血液,有助于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兼职教师的规范化建设。同时,制定开放的教学计划。开放的教学计划要求在低年级班构筑专业基础平台,由基础课和建筑、规划、景园三位一体的建筑学专业必修课组成,旨在为学生奠定理论基础。而在高年级班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挖掘特长优势。此外,教学内容要体现开放性。开放的教学内容是指教学内容要不断地更新和扩展。也就是既要汲取传统中的精华,又要了解前沿的学科动态;既要掌握本专业的学术精髓,又要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3 构筑知识结构:合理性

合理的知识结构是进行创新思维的硬件系统,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基础。只有具备合理知识结构的人才,才能够做到思维灵活敏捷,富有创造性的联想,善于抓住客观事物的本质,产生思想火花。但是,目前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对社会、人文及自然生态科学方面的知识掌握很不够,加之建筑知识结构单一,这就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广义建筑学、可持续发展等理论和观点,从而影响着创新性的设计作品。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随时关注本学科的前沿问题和发展方向,并把研究的新成果、新见解、新突破丰富到教学内容中,使学生直接了解国内外学科研究的最新动态,帮助其丰富自己的学科知识。

4培养思维能力:创造性

“建筑教育对学生创造活力的激发,关键在于提供一个宽容、积极、富有挑战性的外部教育环境。”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它不仅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而且能提供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物,建筑学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应具备获取新知识的渴望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而且还应具备创造性思维能力。但是,“依葫芦画瓢”的传统建筑专业教学模式依然延续,长期以来建筑教学内容几乎未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和消化,创作设计的效果十分不理想。对此,在教学方法上必须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将讲授、自学、讨论和研究结合起来,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讨论,逐步培养他们对学习浓厚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从此转变教师填鸭式灌输教学的局面。

5培养个性品质:独特性

个性品质是独立个体能否成就一番事业的先决条件,还是一个人能否成才的力量源泉。一般地,创新型人才不仅要有创新的思维和能力等要素,而且还要拥有良好的个性品质,主要包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树立,对社会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勤奋求实、不断进取、寻求真理的强烈愿望和不懈追求;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求知精神;善于与他人进行交流并能学习长处,具有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诚然,品质教育不能单靠增加课程进行强制性灌输式的说教,而是将思想建设工作贯穿于全部教学活动之中,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融入品质教育的内容。此外,老师还要言传身教,做好示范,使自己的言行成为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德育教材。

总之,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创新将成为社会发展最根本的推动力。为此,我国的建筑学高等教育必须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根本目标。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将会遇到许多新问题,只有不断探索和实践,把握人才成长规律,把对学生的创新教育摆在突出位置,才能培养出一大批适应时代要求,有所创造、有所作为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吴雁:论新形势下我国建筑学人才创新思维的培养,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9卷第3期.

[2]罗玲玲;李家坤:建筑学专业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理论探讨和实践, 国际创造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4 年.

[3]刘d;赵继龙;仝晖; 张建华; 江海涛: 面向区域创新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高等教育, 2009年07期.

[4]朱洪波:论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年3 月第22 卷第2 期

关于人才培养的建议篇(2)

这几年,在教育部领导的正确指引下,通过全国本科院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各个院校的教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了明显的改善,专业结构和布局日趋合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更加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取得了初步成效,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1、关于本科教学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本科院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教学管理工作:健全本科教学管理制度,实现规范化、信息化的管理目标;完善本科教学管理科学化体系,提升本科教学管理工作水平;提高本科教学管理队伍的素质;加强本科教学环节和实践环节的管理工作,改革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评估体系;以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为标准,全面提升本科教学管理的层次。

1.1 本科院校的办学规模

考虑到近年本科院校人均培养成本大约在12000元~15000元之间以及各个院校的师资队伍和现有教学资源的情况下,本科院校在校生的数量应大体控制在2万人左右,个别规模较大以及师资队伍较强的本科院校,本科在校生的数量应大体控制在3万人左右。这样,既能维持本科院校的正常运营,又能较好地提高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

1.2 本科院校的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本科院校内涵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一项重要举措。本科院校应根据教育部出台的本科专业目录,全面优化学科和专业的布局,完善传统专业、增强优势专业、突出特色专业。在经过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适当增设就业前景良好的新专业,对部分不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传统学科以及过时陈旧的传统专业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整合,适当增加热门专业。此外,从现有的本科专业中,筛选出就业相对比较容易的若干专业进行重点扶持,创建本科院校自身的品牌专业以及特色专业,使它们成为各个本科院校亮丽的名片。

1.3 本科院校的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实现本科院校教育教学目标的基础工程,是各项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重点。本科院校应经常修订和完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与时俱进的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培养方案。优化课程建设体系,创建特色课程。以此为基础,创建省级精品课、国家精品课。如果条件许可,还可以适当创建一些符合本科院校自身的双语教学课。

1.4 本科院校的评估标准

近年来,教育部批准了很多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一些本科院校在办学定位上出现盲目性、攀比性等问题,特别是专科院校长期形成的办学模式,使其在各个方面无法适应本科教学管理工作,因此,本科院校要继续完善教学质量评估标准,合理规范课堂教学、课程考核、实践教学、毕业论文各个教学环节,全面推进网上评教,加强领导评教、专家评教、教师相互听课,检查教案、检查试卷等相关工作。

1.5 本科院校的团队建设

本科院校团队建设中通常存在的一些问题:重申报,轻建设,评选标准不够合理,缺乏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团队成员协作意识不强。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建设有利于团队建设的制度环境,遴选德才兼备的教学带头人,明确团队建设的目标与任务,构建有利于团队合作的评价机制。此外,要借助团队集体的力量,指引青年教师,推出一批教学改革成果,培育一批教学骨干,增强教师的业务能力,向部级教学团队和省级教学团队冲刺。

1.6 本科院校的教学改革

加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建设工作,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推广网络教学,普及多媒体教学,推动教学模式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逐步推进产学联合培养应用型本科生的人才培养模式。

1.7 本科院校的就业与创业

提高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是确保本科院校能否持续发展的百年大计。在本科生毕业前,开设一些以就业和创业为导向的主题讲座,为大学生即将面临的就业问题以及创业问题,提供支持和服务。

2、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几点建议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对本科人才的需要,为了机动灵活地配置教育教学资源,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地发展与变革,创建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尽快建成深受社会好评的合格本科院校。

2.1 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

树立人才培养工作在本科教学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完善教学质量,积极培养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技能过硬的应用型人才。依照质量兴校、人才立校的办学思想,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管理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把他们的成功经验,充实到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管理过程中,促进本科教学质量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2.2 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深入研究教改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本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尽量体现个性培养、特色教育,把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与生态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促进学科交叉、文理融合的培养体系。鼓励探索和试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全面提升本科生的综合素质。

2.3 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围绕提高就业率的战略需要,根据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遵循重点突出、兼顾一般的原则,培养能吃苦、肯适应、能创造、乐奉献的应用型人才。

2.4 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后盾

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人才培养的坚强后盾,严格执行教学规范,加强教学环节的有机管理,鼓励教师启发式、讨论式和案例式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尝试,鼓励教研活动的各种新模式,推进教研活动的制度化和经常化。此外,为了扩大本科生的视野,积极开展各种主题的教学讲座,邀请知名学者和教学名师作报告,开展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和教学技能大赛等活动,更新教学观念,促进教学改革。只有教学工作的水平得到有效地提高之后,人才培养的目标才能脚踏实地的实现。

2.5 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监控

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充分发挥“学评教”等评价机制的作用,改进学院的教学评估标准,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估制度,加强对专业水平、课程质量的评估,加强学生对教学工作的反馈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工作。

2.6 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资源

把优化课程体系、丰富课程资源、提升课程质量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工作。依照本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新开一批特色鲜明的课程。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模块和课程库,从人才培养方案入手,突破跨专业选课的障碍,拓宽学生选课的范围,为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自我创造有利条件。

2.7 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改革。

建立与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改变陈旧的课程设置状况,避免课程脱节和不必要的重复课程。要优化课程结构,让必修课和选修课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学科交叉与文理融合的课程体系。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的关系,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减少课堂学时,加强课外指导,使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教学活动形成有机的整体。适当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选择,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8 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实践环节。

实践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补充和拓展,旨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本科院校实验室以及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技能训练,适当增加实践的比例。实践安排应详细与充实,并要有相应的技术支持。加强就业指导服务以及创业教育,启动本科院校与科研院所、对口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努力开拓产学研结合的渠道,积极推进校内外的实践基地建设,积极开辟本科学生实践锻炼与服务社会的新渠道,丰富实践教学的方式和途径。

结语

关于人才培养的建议篇(3)

 

一、全市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现状

 

1、农村实用人才界定明确、重视支持力度加大。200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意见》中,明确了农村实用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为农村经济和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提供服务、作出贡献,起到示范或带动作用的农村劳动者,是广大农民的优秀代表,是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委、市政府对农村实用人才工作高度重视,先后下发文件,制定政策,组织开展农村实用人才“沂蒙之星”评选等。市委组织部、市农委每年度进行的 “十佳农村实用人才”、“百强农村实用人才”的评树,妇联组织开展的“美在农家”活动等,都起到了很好的宣传、示范、引导作用。到2010年,全市农村实用人才达到114320 人,占农业总人口的 1.33%,高于全国农村实用人才占农业总人口1.03%的比例。

 

2、 以创业兴业为基础,特色农业人才发展较快。目前全市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已基本形成了生产、经营、技能带动、科技服务、社会服务等主要类型。按类型分:生产能手73690人,主要以种植、养殖等为主,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64.46%; 经营能人25540人,主要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农业企业经营人才和农村经纪人等为主,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22.34%,; 能工巧匠10823人,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9.58% ;其他农村实用人才4266人,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3.77%。随着高效特色农业的发展,成长起一批特色种植、养殖、加工、营销人才,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实用人才新类型不断涌现,如象蒙阴野店毛坪村果业合作社社长刘宗录这样一批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历练成长起来的“多面手”,为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服务

 

3、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成长形式多样化。据统计,农村实用人中通过农业部门的农广校、农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技推广系统等培养的67520人 ,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59.07%;自学自悟成才的36675人,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32.08%;通过职业中专、农村成人教育中心等培训培养的13088人,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11.45%;代际或师承的8139 人,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7.12%, 其他方式成才的15064人 , 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13.17%。随着进城务工农民的渐次返乡、创业型农村实用人才增多。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城市人才到农村就业、开展的“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科技专家服务“三农”等活动,使农村实用人才成长的途径增加。同时各级强力推进优质农产品品牌基地建设中,为农村实用人才的成长提供了“土壤”。

 

4、农村实用人才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据统计:2010年农村实用人才比2005年增长32%,农村种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农村经纪人数量均呈现大幅度增长。农村实用人才在农业适用技术引进、推广、应用中占的比例在85%以上,发挥了带头和示范作用;在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种植、品牌化经营、市场化销售等环节中占到80%以上,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从事非农产业经营的农村实用人才,不仅丰富了当地的经济类型,提升了产业发展的层次,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就地就近就业的机会。

 

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培养扶持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人才“贫地”的趋势不断加重。一是农村实用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目前全市农村实用人才仅占农业总人口的 1.33%, 同北京、上海郊区农村2.4-3.5%相比有很大差距,与苏、沪、浙农村实用人拥有量差异更大。在农村实用人才受教育程度上,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1.48%;具有高中、中专学历(含技工)或获中级以上农民技术职称的,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29.6%;初中及以下学历占68.93%。二是结构失衡、年龄偏大。据统计,目前在农业一线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农村劳动力中,女性劳动力占63.1%,而女性农村实用人才仅占实用人才总数的3.27%,农村妇女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年龄结构中,农村实用人才年龄在40岁以上占总数的54.7%,偏高的年龄,影响了新知识的接受和创新。三是对以土地为主的资源利用不珍惜。由于各级强农惠农政策的支持,农民承包土地不仅不用缴纳费用,还享有补贴,种好种孬都一样。农村人才的外流,农村中土地、水、环境等资源的利用更加粗放。对土地的投入少、用工少,分散的、粗放的种植方式没有得到改变。

 

2、农村中资源平均配置,影响农村实用人才作用的发挥。农村中以土地为主的生产资料平均配置,影响了农村实用人才作用发挥。全市农村实用人才中从事种、养殖业占47.65%;从事建筑、各类加工、手工制作等行业的农村实用人才占总量的35.12%;从事商贸、信息、市场流通、科技开发、服务业的仅占17.43%。从统计中可以看出,农村实用人才直接从事生产的比例较大,但是受资源配置的影响,规模过小、发展不快、示范带动性不强。如全市目前种粮大户有328个,且多集中在郯城、苍山,种植面积超过300亩的仅有17个。

 

3、农村实用人才应有的作用发挥不够,培训成长的机制不健全。一是对农村实用人才作用的持殊性不认同,其本身所发挥的作用与社会应有的尊重、地位不对称。二是激励农村实用人才成长的鼓励评价机制不健全,缺乏有利于农村实用人才成长的激励支持政策。三是培训扶持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成长的渠道少。据2009年底统计,通过各类农业开发项目接受到公益类培训的农村劳动力不足45万人次。接受培训的农村劳动力占不到全市农村劳动力的1/10,农业部门是直接面对农民开展培训的主要渠道。全社会支持、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成长的合力还没有形成,农村实用人才大多是靠实践积累自然成长起来的, 参加过系统专业技能培训的少。四是农村实用人才的示范带动作用发挥不够。农村实用人才 “小富即安”的意识不同程度的存在,在本地发挥带动作用还不够。

 

三、近年来农业部门在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培养建设中的作法

 

1、把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做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2010年市农委把打造全省一流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做为重点工作之一,列入全市农业工作千分考核的内容,发挥各级农广校的在农民培训中的主体作用,与市委组织部联合下发了加快农村不同层次人才培养、农村创业人才培训、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等一系列文件,明确了培养对象、培养措施、组织形式、培训方向等。组织编写了一批适合我市农村实际的乡土培训教材。仅2010年就先后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于振文教授等17位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为培训班授课,对26750名农村劳动力进行了系统培训,其中113名农民获得了大专以上学历证书,1311名农民获得中等专业技术教育学历证书,有1620名农民获得了由农业部、劳动与人力资源部的职业资格证书。有23200名农村劳动力实现了向非农产业的就业转移。

 

2、以“三大农民培训工程”为依托,开展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一是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和各类农业科技项目实施,开展高层次创业创新型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借助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支持沂蒙革命老区新农村建设实用人才培养优惠政策和市农广校与***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高校联合办学的优势,每年为全市农村培养1000名以上具有大、中专以上专业技能的骨干型农村实用人才。二是依托***省阳光工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实施,开展农村创业型人才培养。每年对500名创业意愿强烈、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外出务工返乡青年、农村种养大户等开展创业培训。实现以培训带创业、以创业兴产业、以产业促增收,对2.5万人进行技能培训,并实现就地就近就业。三是依托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开展农业生产技术人才培训。在全市范围内选择1万个示范户、培训农村技术人员5400名,示范带动20万个农户,培训推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建立农村实用人才获得先进实用技术的便捷通道。

 

3、加强激励引导,营造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增收的良好氛围。一是加强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的选拔和表彰奖励。市委组织部、市农委联合制定了优秀农村实用人才激励政策,每年评选表彰 “十大杰出”和 “百强优秀” 农村实用人才。二是广泛宣传农村实用人才先进事迹。利用《***农业》、“农村远程教育与人力资源网”、农业专家网络服务易事通、“欢乐农村行”、“农业服务站”,市农业专委员会与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移动联合开办的媒体、移动、农业专家服务三农平台”,向农民传播各类先进实用农业信息。2010年推荐的农广校优秀学员曹守江、朱祥烈,分别被作为致富先进典上报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全国阳光创业英雄”。三是搞好服务。由市农广校牵头成立了优秀农村实用人才联谊会、农村实用人才研究会、农村经纪人协会,为优秀农村实用人才搭建服务和信息平台。

 

四、切实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与扶持的思考与建议

 

农村实用人才植根于农业生产第一线,是学习、接纳、应用、传播先进实用技术的主要力量,是把新信息、新思想、新的生活理念、新的生活方式引入农村的主要载体。要切实把加强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与扶持,作为实现农民稳定持续增收,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

 

1、着重加强对农村创业人才的培养与扶持。一是加强农村创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创业培训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欧美发达国家,国际劳工组织和劳动保障部于1998年正式引进并启动SYB(Start Your Business 创办你的企业缩写)创业培训项目。农民创业培训是对有创业愿望和相应条件的人员所进行的创业必备基础知识和必备能力的培训,着力培养造就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企业家。加强农村创业人才队伍建设,可以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如参加过农业部门组织的创业培训的郯城县红花乡大院北村王廷军,是中国结加工经销大户,在他的带动下。本村村民不出村,每人每天靠加工就能挣100多元,带动了一村一业的发展。一个农村创业人才,可以因地制宜的结合本地实际开展创业,通过创业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实现以产业促就业、以就业促增收的效果。无需中间环节,由于有本乡本土的优势,示范带动性更直接。二是加快培养农村创业人才队伍是新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保粮食生产稳定增长,需要有一大批粮食大户的规模化生产带动。根统计,在同等地利条件下,种大户比其它农户平均亩产产量高100-150斤、节约成本在100元左右。种植、养殖的标准,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品标准生产技术规程的掌握,需要具有专业技术承载能力的农民来实施,来示范、来带动。农村中、小、微型农业企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有创业激情与创业能力的农民。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需要具有相关知识与创业能力的农民引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土地的合理流转,需要有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带头人。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格局,需要培养一批有重新择业创业能力的适应性新型农民创业。三是有针对性的增加对农村创业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建议设立市级农村创业人才培训专项经费,每年对1000名有创业愿望、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农村青年,通过集中培训、市场考察、模拟实习、创业设计、跟踪服务的培训过程后,给予相关服务与指导,真正实现创业一个、发展一个、成效一个。

 

2、建立完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机制。一是加强对农村不同层次人才培训。结合国家每村1名大学生培养规划和农业部“农村实用人才百万中专生培训计划”的实施,借助高等学校的力量,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设备优势和各级农广校的体系组织管理优势,每年有针对性的对农村基层干部、农村创业人才、科技户、带头户、示范户等分别进行大专、中专以上层次的专业知识培训,为农村培养一支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对获得大专、中专以上学历农民,给予一定的奖励。解决农村实用人才“贫地”的趋势越来越严重的现象。二是明确培训主体、整合培训资源。建立完善以各级农广校、农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县区党校、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为主渠道,职业学校、农村成人学校、技工学校、星火培训基地和农村文化大院相互衔接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体系。鼓励农业龙头企业、社会团体支持参与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每年确定一定的培训人数和补助金额,通过公开投标竞争的方式,确定培训机构。三是建立对全市中、高级农村实用人才的考评机制。借鉴广东省珠海市关于农村实用人才职称评审办法,完善重能力、重效益、重业绩、重贡献的评价机制,每2年进行1次高、中级农村实用人才职称考评,并明确对取得农村实用人才职称者的权利和义务,制定奖励措施,鼓励更多的农村实用人才脱颖而出。

 

3、加强对农村女性实用人才的培养。一是开展农村女性实用人才培养是新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目前农村妇女已成为农业一线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主力军,提高农村妇女的创业意识、市场意识、生产技能、文明意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发挥各级妇联的发动组织优势。基层妇联有很强的组织发动能力,通过加强与人社、农业、扶贫开发等相关部门的配合,在开展的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生产技能培训中硬性规定妇女参加培训的比例,以组织发动更多的农村妇女充当生产、经营的主角。加强专业合作组织知识的培训,鼓励一批有一定技能或产业基础,有知识、有胆量、有能力的农村妇女挑头成立合作互助组织,如农村卫生保洁服务、生产互助、手工艺加工、作物统防统治等组织。三是全社会形成认同农村妇女劳动力在发展农村经济中作用的共识。当前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40、50妇女,相对原来意义上的“农村妇女”,文化层次有明显提高,接受新事物、独立意识、自强的愿望都明显增强,在社会、家庭的地位认同感增加。要加大对农村女性实用人才的培养、扶持的力度,在全市形成一支与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妇女所承担的劳动相适应的农村女性实用人才队伍。

 

4、加大宣传的力度,让农村实用人才有为有位。一是鼓励农村实用人才开展科技开发、科技承包和提供有偿技术服务。支持兴办民办科研实体和开发型经济实体,为自主创业的农村实用人才提供政策支持。对取得较大经济或社会效益的要加大宣传的力度,发挥引领作用。二是让农村实用人才有为有位。加快全市“双培双富”工程的启动与实施,由组织、农业部门联合,着力把农村劳动力培训成农村实用人才把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成农村党员、干部;通过农村实用人才自己致富带动一个村、一个区域致富的培养机制。通过“乡村之星”、“沂蒙之星”、“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的评选表彰,让真正有技能、有能力、能带动一个产业发展、能带领一方百姓致富的农村实用人才有为有位,真正响起来、香起来、靓起来。切实增强他们带头致富的光荣感、责任感,营造农村各类实用人才竞相提升、创新创业的发展氛围。五是建立完善的农村实用人才的表彰激励机制。对授予“乡村之星”、“沂蒙之星”荣誉称号并享受政府补贴的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实行动态管理,明确应承担的义务与责任。每年度表彰命名一批“农村优秀实用人才”,建立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库,从中培养推荐杰出实用人才,采取不定期回访、建立农村实用人才联谊交流平台、建立农村实用人才与当地专家结对帮扶,搞好跟踪服务等方式,培育农村优秀实用人才成长。大力宣传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的先进典型事迹,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爱护、激励农村实用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

 

5、加强对返乡务工人员创业培训,促其成为农村创业创新型实用人才。从近两年开展的务工返乡人员创业培训的情况分析,30岁以下务工返乡人员约占返乡创业人员的13%,30-35岁占约26%, 35岁以上的约占50%左右。35岁以上这个年龄段的务工返乡农民具有一定的资本积蓄、视野、阅历、经验及市场知识。家庭中父母将进入老年、孩子面临升学,除外出务工的工资因素外,家庭需要是他们返乡务工的重要因素之一。35岁以上返乡务工人员创业成功率比较高、发展快、带动性强。如参加过农广校农民创业培训的***县千荟杞柳种植协会会长孙乃祥,打工返乡后,创建了***千荟杞柳种植协会,目前发展会员867户,组织1680余人从事柳编加工和杞柳种植,种植面积发展950亩,产品出口美国、欧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年产值达到860万元。根据年龄的不同特点,通过组织返乡务工人员开展创业培训、政策支持引导等,在资金、信贷、工商、税务、营销等各个方面给予支持,促其在农村创业立业。

 

6、探讨与农村实用人才创业成长相适应资源配置支持政策。农村实用人才在创业发展中,资金和以土地为主的资源配置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根据农村实用人才的需要,鼓励支持发展资金互助社,简化农村实用人才用于创业的贷款程序,借鉴“孟加拉小额信贷”等模式对农村实用人才创业所需资金给予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在农村发展二、三产业、规模化种植与养殖方面,优先提供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服务。财政、农业、工商、税务等部门,在农村实用人才牵头依法、自愿、平等、有偿的原则上成立土地、粮食合作社等优先给予政策、项目、土地流转等方面政策支持,为农村实用人才发挥作用给予农村资源配置的优先权。

关于人才培养的建议篇(4)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2-0134-02

1 教学内容改革

科学设置考试课、考查课、选修课 与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及今后实际工作、执业医师考试、考研等以关系密切的课程设为考试课,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内科学、外科学等。与以上各方面有一定关系但并不十分密切的设为考察课,如眼科学、耳鼻喉科学、妇产科学等。其他课程如计算机VB程序设计等设为选修课,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目标明确、精力集中,有的放矢。

科学安排各课程授课时间 第1、2学年为基础课授课时间,建议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解剖学概论、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等安排在这一时间进行授课,上午安排理论授课,下午安排实验、见习等实践教学,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适当安排文体、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丰富学生的大学生活,激发学习和生活热情,增加学生社会阅历、开阔视野。

第3、4学年为专业课授课时间,建议此时讲授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如果在大一讲授该课程,等到大三开设专业课时,学生印象模糊;如果安排在此时讲授,此后紧接着进行内科学、外科学和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学习,前后呼应,印象深刻。为了使大一新生了解人体解剖学知识,更好地开展基础课授课,可在大一上学期讲述解剖学概论,简要介绍人体解剖学基本知识,等到大三时再系统讲授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

各门课程内容安排除遵照教学大纲外,授课及考试重点应与学生今后工作实际需要和面临的执业医师考试和硕士研究生考试结合起来,为今后工作和升学打下良好基础。另外,理论课和实验课、临床实习应密切联系,穿行。目前的课程安排是集中上完理论课后,又集中进行实验课或临床实习课,造成学生对较早学习的理论知识已经遗忘,实践课学习效果不好。建议每1~2次理论课后紧接着安排实验课或临床实习课,这样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理论知识及时加深巩固和理解,上实践课时目标明确,学习效果良好。

2 教学方法改革

培养学生正确的思考方式和学习方法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人体又是多个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让学生清楚每一门课程在医学体系中所处的位置,主动把已完成的课程和新学习的课程联系起来,把看似孤立、零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活学活用,融会贯通,正确的思考方式和学习方法会让学生受益终身。

广泛采用PBL教学法 PBL教学法即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典型教学方法,是近年来教育工作者一直关注和研究的热点。PBL教学法强调把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复杂的、实际的或真实性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以促进他们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

教师备课中,首先要根据授课的内容查阅相关教材、文献、临床资料等,然后编写病例,结合病例提出问题,课前一周发给每位学生,要求学生根据所提问题充分预习教材、查找相关资料后,课下分组进行讨论;课上教师通过分析病例提出问题,学生以组为单位来回答,回答不足之处,再由其他学生或教师进行补充;最后,教师对本节重点和学生回答模糊的问题作出小结。

PBL教学法的优势有很多:

首先,它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主动的学习氛围,使其能够自主地、积极地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可以十分容易地获得来自其他学生和教师的信息;

其次,可使有关课程的问题尽可能多地当场暴露,在讨论中可以加深对正确理论的理解,还可以不断发现新问题,解答新问题,使学习过程缩短,印象更加深刻;

第三,它不仅对理论学有益处,还可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文献检索、查阅资料的能力,归纳总结、综合理解的能力,逻辑推理、口头表达的能力,主导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等等,这些将对今后开展临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理论课授课过程中,以PPT为主、板书为辅,图文并茂地为学生教授课堂内容,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系统、完整、深刻的印象。实验课授课过程中,在PACS实验室中开展教学,模拟放射线科真实工作环境,教师一边演示病例影像,一边给学生讲解解剖知识和影像所见,学生人手一台微机,看得清楚,听得明白。在规定内容讲述完毕后,教师可以任意调取图像,让学生书写诊断报告或回答提问,既巩固课堂知识,又检验教学效果,还能对学生进行考核。多媒体实验室的使用,使学生和教师都获益匪浅。

3 考核方法改革

科学评价学生学习成果 根据各门课程的教学特点和要求,结合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建立起与课程教学目标相配套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考核形式应该丰富多样,如出勤情况、课堂测验、课后作业、期末考试,参加比赛等,各种考核折合成分数相累加,改变以往学生平时学习消极、期末突击,一张卷子、一个分数评价学生的传统评价方式,使对学生的评价更加公平、客观、全面[1]。

奖学金的评审改革 每学期奖学金数额虽然不多,但对于没有经济收入学生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数字。因此,奖学金评审方式的公平、科学与否,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影响到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以及学生对辅导员及整个学校的评价,必须高度重视奖学金的评审工作,认真制定科学的评价方法。学生的主业是学习,排名时应该学习成绩占90%以上,与学习无关的各种活动加分应该占10%以下;或是仅在学生学习成绩并列时,谁的课外活动得分多,谁排名优先。这样既体现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多参加课外活动,全面发展。

现在很多高校在评审奖学金时,学生的学习成绩只占70%,课外活动分数占到30%。很多学生特别是班级、校级学生干部,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而是放在拼命参加各种课外互动上,获得大量课外活动加分。这样就使得很多学习程度中上等、课外活动相对少的学生拿不到奖学金,而一些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干部凭借大量课外活动加分得到三等甚至二等奖学金。这样的情形会极大地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心目中学业主体地位下降,把大量的时间、精力放到课外活动中,造成本末倒置。长此以往,必将对学生和学校产生深远的恶劣影响。

4 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升学指导

进入大四学习后,学生对就业和升学会有很多困惑和迷茫,建议辅导员老师加强对就业形势和考研信息的了解和关注,主动对学生加以指导,可以以电话、网络、微信等形式与学生保持沟通和联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解决学生在实习、准备升学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邀请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做校外辅导员。笔者在给吉林医药学院2011级影像本科班学生讲授医学影像诊断学这门课程时,课余和学生分享了许多工作和考研经验,并将自己的联系方式留给学生。在这以后的很长时间里,很多学生向笔者提问题,笔者都给予了热情、客观、实用的意见和建议,包含思想、情感、就业、考研等方方面面,使他们少走弯路、获益良多。

5 结语

关于人才培养的建议篇(5)

农村是个大有可为的广阔舞台,大学生“凤还巢”,应时而生成为村级本土干部人才,将理想的种子播撒在农村肥沃的土地上,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新锐力量。綦江区自2015年12月聘用302名本土大学生成为村级两委“助理”。但其作为新生事物,还处在探索阶段,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遭遇到现实中的诸多困境。

一、綦江区村级本土干部人才队伍成长中的现实困境

(一)动机不纯正,难以“安下心”。

把“村官”当作今后职业的跳板,是不得已所采取的一种“ 带薪待业”的缓兵之计,这是其当初报考的主要原因。调查显示:“缓解就业压力”的占 38.6%,“享受定向公务员、事业单位优惠政策”的占 24.3%,“服务农村、创业致富”的占22.9%。在过渡职业的思想指导下,很难安心于农村工作。就连那些有志创业,带领村民致富者,在工作难顺心、创业多艰难的打击下也很难坚持下去。“未来出路在何方?”这是大家普遍担忧的问题。

(二)能力不匹配,难以“下得去”。

一是三农知识匮乏。农民缺乏的是技术,需要的是服务,期盼的是致富。80%以上的所学专业与“三农”工作相去甚远,难以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工作显得力不从心;即使专业对口,其理论转为应用实践又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也变得异常艰难。

二是工作经验欠缺。缺乏在实践中摸爬滚打的经历,面对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大多感到“无从下手”。特别是面对农村错综的人际关系,较多的利益纠葛 ,复杂的社会问题时,往往显得迷茫无助。

三是融入基层困难。刚刚从象牙塔里面出来,没有同老百姓打交道的情感体验,只会讲大道理,不会拉家常的交流方式很难融入村民。走访中得知,70%以上的村民不知道本村有大学生本土人才,更不知道他们是干什么的;一些村居干担心自己被取而代之,不愿配合、不愿放手、不愿传帮带;一些街镇随意抽调其到机关帮忙,致其分身乏术难以兼顾村上工作。据调查,现已抽调的4名同志,他们到村工作时间一般在每周1-1.5天。

四是创业困难重重。创业心理的准备不足,创业项目的难以选择,创业氛围的不尽如人意,创业资金的短缺制约,其创业仍处于探索阶段。有创业意愿者高达60%,但都是纸上谈兵,未付诸行动,高达 65%的大学生村官认为,创业项目的难以选择,创业资金短缺成为创业道路上的两大“拦路虎”。

(三)定位不明确,难以“有事干”。

一是工作职责悬空。村级两委“助理”是一个没有明确工作内容和职责范畴的尴尬角色,行政文秘性工作,后勤杂务性工作构成了他们最主要的工作。“空挂”、“悬空”也就成了必然的现象。有的虽然跟在其他村干部后面处理一些问题, 但只是听听看看,插不上话,帮不上忙、办不了事,感到缺乏存在感。

二是决策介入困难。在涉及到村级决策事务时,普遍游离于决策管理之外。在问及在村里是否有决策权和话语权时 ,85%的回答“基本没有 ”,15%的回答“有一点 。

(四)考核不到位,难以“干好事”。

大学生本土干部人才队伍服务三农才刚刚起步,街镇领导并未过多关注,“街镇指导、村级为主”的管理方式有待改进,客观的考核评估体系尚未建立。导致其工作的被动应付,不求有所作为,存在“干与不干一个样,多干少干一个样”的消极思想。

二、 提升綦江区村级本土干部人才队伍胜任力的对策建议

(一) 以服务农村为条件,把好源头关。

选聘时,要“量身定制”供给对农村实际发展所需人才,适当向农学、法律、营销、电商、等对促进农村发展有现实作用的专业倾斜,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使之更快地融入农村,开展工作。同时还应加强对个人报考动机的考察,选聘那些具有建设新农村志愿者意识和责任意识的人。

(二)以培训帮扶为手段,提高适应力。

一是培训提高素质。在入职培训的基础上,加强岗中培训。岗中培训要侧重于农业实用技术、惠农政策法规 、农村工作方法、村级事务管理、电子商务和创业培训等方面内容,实现与实践工作的“无缝”对接。特别是要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利用 QQ群、微信 、微博 、大学生本土人才创业论坛等新媒体平台加强创业培训,交流创业经验,研讨创业路径。

二是帮扶促进成长。街镇组织办要安排一名具有丰富农村一线工作经验的镇村干部或“大学生村官”作为其专职“导师”,建立“一对一”的“传帮带”制度,加快其成长速度。

(三)以工作实践为载体,加强归属感。

一是工作增强认同。村支两委要认同其“村官”身份,要明确职责让他们“有事做”。除“助理”外,可将其定位为“发展专干”,将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业转型升级,服务农业产业化作为其主要工作。对于那些占着茅坑不拉屎的“空挂”者,要早发现早披露,及时把投机者清出大学生村级本土干部人才队伍。

二是实践锻炼能力。村支两委要有意识安排他们从事征地拆迁 、纠纷调解 、招商引资 、产业发展等急 、难 、险、 重任务 ,锻炼他们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处理农村复杂事务的能力,放手放权让他们 “能做事”、“做成事”。同时鼓励其多参与决策,以具体的实绩体现存在的价值。

三是创业实现价值。作为选派到基层的精英力量,理应担负起引领农村创业活动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任。要激发创业热情。加强大学生本土人才立足农村建功立业的舆论引导,增强创业意识,激发创业热情。要主导产业选择。一方面街镇政府可通过面向社会征集等方法 ,科学论证建立以后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的项目库,供其选择。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创业示范基地的带动效应,引导其围绕任职属地的产业 、区位优势和市场环境来选择项目,实现“一村一品”。要优化创业环境。简化各类手续,落地惠利政策,解决创业问题,积极营造创业光荣的社会氛围 ,帮助解决创业中出现的问题,让创业无后顾之忧。要加大创业扶持。一方面街镇在税收、办证 、管理费用等方面给予一定减免;另一方面区兴农担保公司要对其创业给予特别扶持,通过实施既担保又贴息和贴息不担保两种贷款模式双轨并行 ,提高创业贷款规模,扩大创业贷款扶持面。要创新创业激励。对通过创业活动形成稳定产业链,解决规定数量农民就业者,经过组织考察,可以破格进入村和社区领导班子,引导更多的大学生村官投身到创业实践中来。

(四)以绩效考核为推手,增强责任心。

大学生本土干部人才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主体的积极作为。街镇在签订聘用合同规范约束行为的同时,还要不等不靠,建立完善绩效考核评估体系。要建立“区指导,镇为主,村协助”的分级负责的联动联管机制,明确镇街组织委员为直接责任人。考核注重实际、实绩、实效。将下村时间、培训村民,精准扶贫、为民办事、创业实践、实现农民增收以及村民了解、认同比例等作为具体的考核指标,将镇村干部、基层群众和大学生本土干部人才等作为考核主体,将个人述职、民主测评、民意调查、 实绩分析、 综合评价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 全面、公正、客观地进行考核。要切实发挥绩效评价的奖惩和发展,适当提高“优秀者”的工资待遇水平”,并在公务员考试中加一定的分值,通过考录、转任等多种途径把优秀者选拔到更能发挥其作用的工作岗位中去。

[参考文献]

关于人才培养的建议篇(6)

1.1 人文素质教育

在培养医学人才时,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导向是职业情感。从职业道德入手,构建具有职业认知、职业情感和职业发展等教育内容的教育体系。对理论教学加以深化,适当增加实践学时,持续五年不间断的学习,达到实践教学和日常活动、医学职业道德和学生实际表现的有效结合。比如高校可以通过专题讲座方式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活动,活动主题可以是“提高法律意识,遵守法律法规”、“追求理想,坚定信念”、“珍惜大学学习生活,提升新境界”等。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与道德,具备职业规划的意识与技能,同时培养学生正确就业观,从能力、知识和修养方面强化人文教育和医学教育之间的融合,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1.2 培?B专业素质

在培养一些医学学生的专业素质时,其导向是执业能力。为了更好地融合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让学生具备科学思维与实践技能,以双师型的师资队伍为依托,建立公共卫生、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自然科学、科学方法、培养实践技能与毕业实习等课程群。重视培养医学生的临床综合技能,系统化整合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形成运动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等模块。构建将培养实践能力作为主要内容的教学体系,实习方式结合选修和必修,必修课大概是44周。通过健康教育宣传、慢病随访、免费体检、预防体检、预防接种和入户走访等方式在社区实习服务两周。学生还能依据个人兴趣、就业方向进行六周的临床选修实习,培养学生个性。借助计算机交互模型、训练局部功能的模型、模拟人等设备,结合模拟仿真、实际操作和临床标准示范,以综合技能、专科技能和基本技能等内容,通过标准化病人对医学生实施OSCA考核,鼓励学生做科研助理,积极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对医学生的科研能力、临川思维能力和职业能力进行全面化培养[1]。

1.3 培养身心素质

身心素质的培养导向是社会适应,为了培养出具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心理素质、身体健康且尊重生命的医生,应该开展安全教育、心理学、生命教育、体育和军事等丰富内容的课程。另外,要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心理健康辅导、训练和讲座等,培养出人格健全、心理素质良好的医学生。

2.“三导向”模式下培养医学人才的科学思维能力

关于人才培养的建议篇(7)

建议:

1.教育部门切实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组织相关专家研究制定方案,在大、中、小学和幼儿园开设相关的民族传统文化课程,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必修课程,大力发展戏剧、书法、民间文艺等传统文化领域的学生社团,开展系列传统文化校园活动,使孩子们从小就熟知我们的文化传统,认同并热爱自己的文化。

2.文化部门推动以电影、电视剧、专题节目、娱乐节目、演唱会、艺术展览、网络等方式开展传统文化的宣传,使传统元素渗透于生活点滴之中。

3.商业部门重视传统节日的文化传递功能,在商业运作中,打造传统节日品牌,引导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关于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议案

案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要“让拔尖创新人才不断地涌现”。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密集的区域,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起着引领和示范作用,力度需要下得更大一些,步伐需要迈得更开一些,应在开拓的现有局面的基础上采取更加强有力的措施。

建议:

1.推动国家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立法进程。建议由北京市教委牵头,组织相关力量研究制定有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相关制度、法规和政策,在北京市先行实施并向教育部提交成套文本,积极推动国家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立法进程。

2.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规划和管理工作。建议在北京市成立一个专门针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机构,投入专项经费,整合相关资源,对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理论、实践和国际比较等进行系统的研究,以国内外优秀经验为借鉴,以理论指导为导向,形成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和体系,统筹规划、强力推进,争取在两三年内向国家提交一套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和实践模式。

3.加强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学校的建设和支持。目前,北京市已经设立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试点学校。建议政府对试点校在招生、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升学等各个方面的改革给予更为坚定而长久的支持。

4.打造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科研院所一条龙的拔尖创新人才绿色培养通道。建立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体系。建议允许条件许可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学校打造自身的绿色通道,打通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等各个学段,并与相关大学/科研院所建立联合培养机制。

5.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建议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学校配备专门的教师编制,制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师资标准和培养计划,努力打造一支合格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教师梯队。

关于在中小学生中加强爱国主义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议案

案据:当今世界,国际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经济、科技迅猛发展,道德价值观念多元发展。我国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由于受到各种价值观念的影响,他们中也产生了一些认识和行为的误区。有些青少年步入民族虚无主义误区,盲目崇拜西方的政治和经济制度,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观念淡化;有些青少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在滋长,出现了信念淡漠、奉献合作精神弱化的情况。这些问题的出现,迫切要求我们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特别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的教育。

建议:

1.在中小学开设《公民》课程,引导学生爱国爱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教学中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展览馆、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开展系列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

2.在中小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课程中增加古代经典诵读篇目,在学生中大力发展传统文化社团,开展相应的校园宣传活动,增强中小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认同感,弘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优良的道德传统。

3.注重发挥孔子学院的作用,通过汉语教学、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开展传统文化活动等方式,对海外的华裔后代增强祖国文化的影响力。

关于培养足球后备人才的议案

案据:中国足球的现状与未来令举国上下所瞩目,其中最令人忧心和关注的是中国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和储备问题。抓好少年儿童足球,加大少年儿童足球项目的投入力度,通过强有力的措施大幅增加少年儿童足球球员的数量,使孩子们爱踢足球、能踢足球、会踢足球,是中国足球的根本出路,是当务之急。

建议:

1.夯实足球人才金字塔的塔基――抓好儿童足球的普及。足球后备人才需要早期培养,但不能以挑选后备人才为目标。必须明确,我们的目标和手段是为增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培养儿童的兴趣爱好,只有这样,足球运动才能受到孩子的欢迎和学校、家长的支持。

2.深化改革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坚固足球人才金字塔的塔腰――抓好少年足球的体教结合。在儿童足球大量普及的基础上,对初、高中的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可进行适当的选拔和分流。对足球有兴趣、天赋和才能的学生在经过选拔后进入普通的中学学习,但采用半训半读的特殊培养模式。

3.设立“足球后备人才培养试点学校”,为试点校的各项改革提供支持。对已经有相当经验和成绩的足球传统优势项目中小学校进行立项,设立“北京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试点学校”。建议教育、体育、人事、财政等相关部门进行会商,为试点校提供以下几个方面的大力支持:一是为试点校的足球教练和专门教师提供编制;二是为试点校提供经费支持,专款专用;三是鼓励、支持试点校足球队在国内外受训、参赛;四是为足球后备人才开通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条龙的绿色升学通道,其中,试点高中校应与几所大学形成合作关系,使其足球队得以整体升入相应的大学;五是允许试点校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优秀的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允许参与试点校足球后备人才培养项目的外地学生参加当地的高考。

4.投入专项资金,在北京市的大街小巷建设足球场地。建议政府相关部门会商后投入专项经费,在北京市建设大大小小的足球场地,已有的体育场馆中的足球场向孩子们免费开放。

关于健全北京养老机构的议案

案据:据悉,截至2010年底,北京提前3年实现城乡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全覆盖,这是令广大群众深感幸福的消息。欣喜同时,我们还应考虑:当前,中国老龄化危机、空巢老人问题、独生子女问题凸显,如夫妻俩赡养四口老人、因孩子在外国/外地而导致老人无人照顾等现象。缘此,政府应考虑进一步健全养老服务机制,强化专职的“老人服务”队伍建设,为广大群众解决后顾之忧。

建议:

1.政府层面:完善老年群体的调查和登记工作,针对不同层面的老人制定相应的养老制度和措施,鼓励广大群众积极参加商业养老、医疗保险,吸引社会慈善机构参与养老事业,加强养老服务硬件建设和专业化养老服务队伍建设,监督养老服务资金保障问题,加大养老资金投入和加快养老服务水平的提高,尽快实现养老事业社会化。

2.养老机构:不断提高养老服务水准,加强配套的老年健身室、阅览室、医疗室、电影院、室及日间照料中心等硬件建设,持续做好养老专职工作队伍培训工作,提高服务水平和档次,实现“分层养老、按需服务”目标。

关于人才培养的建议篇(8)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课程体系;大类招生;通信工程

Key words: engineering education accreditation;curriculum system;large category enrollment;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中图分类号:TQ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3-0198-03

0 引言

经济发展全球化趋势使工程技术人才的跨国流动越来越多, 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化以及工程师培养和从业资质得到国际间互认已成为必然趋势。各国相关认证机构签订工程教育学历、学位、工程师证照等资质的互认协议,将对加强工程师跨国职业和推动全球经济进一步发展起到重要作用[1]。目前,国际上关于工程教育学历或从业资格互认的国际性协议主要有《华盛顿协议》、《都柏林协议》和《悉尼协议》,其中,《华盛顿协议》是目前签署时间最早、缔约方最多、权威性和影响力最大、体系最完整的国际本科工程教育学位互认协议,也是加入其他相关协议的门槛和基础。教育部一直强调工程教育的重要性,并于2006年3月正式启动了工程教育认证工作。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工程教育认C体系取得了积极、显著的进步,越来越多的高校认可和实践“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教学质量”等理念。2016年6月2日,我国顺利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2],逐步从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

工程教育认证对人才培养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将《华盛顿协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及精神引入到通信工程专业建设中,使学生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是目前通信工程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为此,需要根据工程教育认证要求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等内容进行改革,并顺应新形势下本科招生制度的变革,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和本科教育规划纲要为指导,建设通信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通过调整课程设置、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等提高工程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水平。

1 课程体系建设依据

1.1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课程体系的要求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于2015年对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工程教育认证指标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由图可知,毕业要求是课程体系构建的主要依据,课程体系是毕业要求得以实现的基石,因此在建设本专业课程体系时要考虑其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工程教育认证要求课程体系设计要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企业和行业专家对工程人才的需求较为清楚,他们可以针对毕业要求和课程设置提出切合实际的意见和建议[3]。此外,工程教育认证还要求设置的课程中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相适应的数学与自然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30%,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至少占总学分的20%,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①。

1.2 北京科技大学关于新形势下本科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为顺应新形势下本科大类招生制度的改革,该校组织开展了本科培养计划制订工作,以“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线,实施完全学分制,构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指导思想,以“探索实施完全学分制,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加强基础拓宽专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注重先进性与国际化原则,构建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为基本原则,制订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建设课程体系。

2 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该校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多年的人才培养经验,结合时代特色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本专业“通信与计算机相融合”的特色,明确了本专业的毕业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现代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络等基础理论知识,接受通信工程领域的实践训练,具有设计、开发、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的能力。与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中的12条毕业要求相对应,本专业也将毕业要求细化为12条,保证“通用标准”被完全覆盖。为了确保毕业生最终达到毕业要求的能力,将毕业要求能力落实到具体的课程中,明确课程对毕业要求能力培养的贡献。图2给出了本专业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支撑的映射关系。由图可见,构建的课程体系能够使本科生的通信相关能力得到逐步培养,使毕业生最终具备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设计、实现、研究等专业能力以及个人与团队、沟通与交流、工程与社会等非技术性能力。

根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课程体系的要求以及该校对制订新版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我们对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研究和建设,课程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大类,如表1所示。在课程体系建设中,理顺了各门课程之间的前后修关系以及课程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对教学内容内容进行了优化和整合。在新版教学计划中,增开了“工程导论”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工程世界观和宏观思维能力,使其对学科领域研究发展战略形势及正确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有一个基本的把握;还增开了“计算机网络”、“数据科学”等必修课程,充分体现了本专业“通信与计算机相融合”的特色。“素质拓展”类课程又可分为外语类、创新创业类、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类、自主选修类,设置此类课程的目的是为顺应本科大类招生制度的改革,打破跨学院、跨专业选课壁垒,丰富选修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健康成才与全面发展积极创造条件。此外,在课程设置中加大了实践教学比重,重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加强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着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培养良好的创新创业基础和能力。通过对课程学分、学时的合理设置,使教学计划中设置的各类课程占比符合工程认证标准要求,各类课程占比情况如图3所示。

3 结束语

工程教育认证强调以工程人才培养为目标导向,又恰逢本科招生制度改革,本科生培养方案的制订既要顺应新形势下的教育规划,又要符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同时,课程体系的建设也离不开企业和行业专家的参与,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结构,理顺相关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优化课程内容,通过教学改革来不断提高本专业工程人才培养质量。

注释:

①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

参考文献:

关于人才培养的建议篇(9)

二、主要精神

这次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的主要精神,体现在赵乐际同志、杨传堂同志和宋秀岩同志的讲话之中。

赵乐际同志的讲话,首先总结了以往的全省人才工作,分析了人才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科技教育薄弱,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不够牢固。二是人才队伍结构失衡,分布不够合理,高层次人才严重短缺。三是人才观念落后,人才作用发挥不充分。赵乐际同志还从四个方面就做好我省人才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充分认识我省人才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赵乐际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我省是一个后发展地区,正处于十分重要的发展阶段。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缩小差距,富民强省,必须以人才为基础,以人才为支撑,把人才开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改革开放以来,省委、省政府一直十分重视人才工作,积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不断克服不利于人才成长的体制障碍,加快各类人才培养和吸引步伐,人才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综合分析,在人才问题上面临着两个刻不容缓:一是提高人口素质,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刻不容缓;二是合理使用现有人才,稳定人才队伍刻不容缓。我们必须站在青海发展的全局和战略高度,提高认识,正视现实,自觉增强工作的紧迫感,着力解决面临的突出问题,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

(二)全面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必须突出重点

赵乐际指出,加强我省人才队伍建设,总的指导思想和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把促进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充分开发省内省外两种人才资源,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大力加强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的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把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到加快青海发展的各项事业中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他强调,要突出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设高素质的各级党政领导人才队伍。核心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着力提高全省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拒腐防变、依法行政和总揽全局的能力,着力提高各级政府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二是加快企业管理人才和企业家队伍建设。对青海来说,就是要围绕培育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形成一批产业发展的领头人。三是建设以高层次人才为重点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要围绕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结合优势产业的发展、生态保护建设、高新技术产业的建立和科技、教育事业加快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快培养一批学术技术带头人和高级专业人才。四是加快培养各行各业的实用人才。要继续抓紧实施县乡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和农民教育培训工程,大力开发适应农牧区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类实用人才,培养一大批现代农牧业需要的科技人才和致富带头人。

(三)不断创新人才工作的机制和环境

赵乐际强调,解决青海人才问题的关键一是形成好的机制,培养用好本省人才;二是积极大胆引进和用好省外人才。他指出,要从四个方面做好这项工作。一要完善培养机制,加快人才的教育和培养。要高度重视发展国民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高度重视发展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尽快制定和完善人才培养规划。二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才为要,尊才重才,用好人才。各级领导都要重视对人才的关心、关爱和尊重,重视对人才价值、尊严和合法权利的保护,充分尊重人才的才能和个性,积极帮助他们创造发挥作用的条件,切实使用好人才。三要立足需要,积极大胆引进人才。要建立新型的人才流动的柔性机制和用人机制,因事找人,办事付酬,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四要建立健全有利人才成长的体制和机制。一是要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二是要完善人才评价机制,三是要建立完善合理的人才选用机制,四是要放活人才,五是要完善人才待遇和激励制度,六是要高度重视青年人才、党外人才、妇女人才和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工作。

(四)切实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

赵乐际指出,各级党委都要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实施科教兴省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关键,切实把人才资源开发摆上重要日程,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要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为做好人才工作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赵乐际最后强调,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关键在落实。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紧紧围绕我省和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认真找出人才工作的薄弱环节,制定和完善人才工作规划和对策。要充分认识从“党管干部”到“党管人才”的创新意义和深刻内涵,特别要重视把管人的观念转变为服务的观念,既要注重对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又要特别重视为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搞好服务,引导人才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杨传堂同志的讲话主要分四个部分。

(一)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切实提高对实施人才强省战略重大意义的认识

杨传堂同志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省实现“消除贫困、富民强省”和“深化改革、创新体制”两大历史任务的关键时期,我们能否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顺利完成两大历史任务,实现“三个保持和发展”,关键在于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能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增强政治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牢固树立对人才的投入是收益最大的投入,对人才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的观念,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全方位开发人才资源,努力把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和吸引到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事业中来,为富民强省、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可*的智力支持。

(二)促进各类人才协调发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杨传堂指出,加强人才工作,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必须着眼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着眼于各类人才的协调发展,努力提高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公务员队伍建设上,要着眼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的公务员队伍,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提高实效为目标,加大公务员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依法行政能力。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上,要适应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需要,以增强创新精神和提高创业能力以及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加快培养一批熟悉国内外市场、勇于开拓创新、具有先进管理理念的优秀企业家和经理队伍。在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上,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既要重视培养和引进企业管理、金融、项目规划、信息网络、工程技术等经济方面的高层次人才,更要重视培养和引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法律等社会发展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上,要认真组织实施好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和技能振兴行动,加强职业院校、技工学校等培训基地建设,采取学校教育培训、企业岗位培训、个人自学提高相结合的方式,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加快培养一批能够熟练操作先进装备、技术精湛的高技能工人。在农牧区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上,要适应农村牧区特色农牧业发展和劳务输出的需要,加大对现有县、乡科技推广人员的技术培训,促进知识更新,加快培养一批能够掌握先进栽培和养殖技术、优良品种选育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农畜产品保鲜和深加工技术方面的实用人才。

(三)优先发展教育,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

杨传堂指出,人才培养,教育为本。从我省实际看,发展教育,首先要加大以“普九”为重点的基础教育力度,认真实施民族地区“两基”攻坚计划,确保2007年末基本实现“普九”目标;要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继续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杨传堂强调,要加快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以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培养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在全省上下积极倡导并牢固树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要加强继续教育和人才培训工作,把培训的着力点放在新理论、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新技能上,不断满足多元化的学习需求,逐步形成时时皆能学习、人人享有学习和成才机会的新格局。

(四)坚持以人为本,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杨传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是做好人才工作的前提。一是要营造支持人才干事创业的工作平台。坚持以事业来吸引和集聚人才,紧紧围绕事业发展来培养人才,在事业发展中发现、使用和吸引人才,努力营造支持人才干事创业的工作平台,使各类优秀人才能够引得来、留得住、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二是要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消除一切不利于人才成长、人才交流和人才使用的体制。要以科学人才观为指导,坚持市场公认、群众公认、实践公认、历史公认,完善选贤任能的制度和机制,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不拘一格启用人才。三是要用好用活现有人才。要把用好用活现有人才,作为我省人才工作的基础工作和关键措施来抓,进一步优化现有人才资源的配置,尽快形成合理、有序、柔性的省内人才流动机制。四是要高度重视人才和智力引进工作。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紧紧围绕重点行业、特色产业、重点学科、重大科技项目、关键技术、重点工程,采取“产业引进”、“项目引进”、“课题引进”等多种形式,大力引进多层次、多学科的紧缺人才和急需人才。

宋秀岩同志在会议结束时作了总结讲话,就如何落实好会议精神提出了两点要求。

(一)认真学习文件,深刻领会会议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

宋秀岩指出,抓好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首先要学好会议文件,通过学习,在工作中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必须牢牢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个强大思想武器,坚持用正确的理论指导人才工作;二是必须牢牢把握“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这个科学论断,进一步深化对人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三是必须牢牢把握人才强省战略这一根本任务,坚持人才工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服务;四是必须牢牢把握“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促进人才全面发展;五是必须牢牢把握党管人才这个根本原则,充分发挥人才工作的新优势。

(二)切实加强领导,狠抓贯彻落实工作,确保人才强省战略的顺利实施

宋秀岩强调,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是全面贯彻落实好这次会议精神的关键。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确保这次会议精神的全面贯彻落实。第一要及时传达贯彻会议精神,认真研究制定贯彻的具体意见。第二要健全组织机构,努力形成人才工作新格局。第三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加大为人才服务的工作力度。第四要做好宣传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第五要加强分类指导,逐级抓好督促检查工作。

三、关于做好近期我州人才工作的几点意见

全省人才工作会议认真总结了全省人才队伍建设的成绩、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了我省人才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系统提出了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重要任务,对于搞好今后全省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一定要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下面,我就做好近期我州人才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认真学习文件、深刻领会会议精神,进一步提高对人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认识的深度决定重视的程度和工作的力度。抓好全国、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首先要学习好会议文件。各地区各单位要紧密联系海西实际,认真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认真学习全省人才工作会议文件,特别是要在继续深入学习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的基础上认真学习赵乐际、杨传堂、宋秀岩等省委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通过学习文件精神,使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深刻认识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重要意义,形成人才就是财富,人才就是竞争,人才就是发展动力和发展后劲的共识。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没有人才优势就没有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的思想;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牢固树立人才是加快发展的根本动力,抓发展首先要抓人才的思想;牢固树立只有让人的因素活起来,海西的各项事业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思想。通过学习文件,真正把实施人才强州战略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把人才工作纳入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做到在部署发展的同时考虑人才需求,在制定政策措施的同时考虑人才导向,努力形成人人重视人才工作,上上下下齐抓人才工作,方方面面创造人才成长环境的良好局面,为实现我州建设新兴工业基地、率先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落实省委、省政府在海西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五个走在前列”的发展要求,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加强组织领导、狠抓措施落实,确保会议精神落到实处

全省人才工作会议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全省人才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制定并出台了《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意见》等九个配套制度和办法。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的总体安排,紧密联系实际,切实加强领导,抓紧落实会议提出的各项任务。一要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充分发挥人才工作的新优势。各级党委要按照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领导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切实做好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的工作,努力做到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护人才。要注重处理好党管人才和尊重人才成长规律的关系、党管人才和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关系、党管人才和依法管理人才的关系,通过正确的组织领导,最大限度的用活人才、用好人才。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承担起人才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和“第一生产力”,把人才工作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工作目标责任制,定期对各部门各单位的人才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也要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加强协作,积极构建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党政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上下贯通、协调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二要紧紧把握人才强州战略这一根本任务,把实施人才强州战略的要求落实到人才工作的各个环节,体现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促进人才资源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使人才工作成为我州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持。三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以人为本”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努力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各级领导干部要有爱才之心、识才之眼、容才之德、成才之能、护才之法,切实抓好教育培养、引导人才的各项工作。要树立大教育、大培训的理念,加强对各类人才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加快人才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换。要以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为重点,有计划地培养、选拔一批高层次的党政领导人才,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多渠道引进专业技术人才,以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各级各类人才协调发展。

(三)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

关于人才培养的建议篇(10)

随着公司业务的快速发展,人才日益紧缺,对人才开发与培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一个系统的、科学的规划。培训体系是一个企业培训资源的有机组合,是企业对员工实施培训的一个平台,是培养实现企业战略人才的持续有力的保障。进行培训体系建设,可以改善企业为了培训而培训的现象,可以避免培训的盲目性和临时性,有效改善培训管理水平,提高培训效果,缩短人才培养的周期,增加人才储备,为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为了确保培训体系建设的顺利进行,现逐一分析培训体系建设存在的难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1 培训体系建设需要公司多方的支持

培训只有与组织的战略目标紧密联系,才能起到持久推进和改善绩效的效果,才能起到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培训体系的建设应该辅助企业实现其发展战略,不仅要着眼于当前所需知识和技术的传授,更要着眼于企业未来的发展。因此,培训体系建设不能由人力资源部门单独完成,它需要公司战略研究团队的指导,也需要公司各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以确保培训体系的设计符合公司的发展战略。

对策建议:

(1)成立培训体系建设领导小组,为培训体系的建设指明方向,审核培训体系的建设是否符合公司发展战略的要求,协调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成立培训体系建设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培训体系的建设实施工作。

(3)培训体系不是一层不变的,它必须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并且要根据公司发展战略和目标进行及时的调整。因此,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的设置也不是短期性的,而应长期存在。

2 培训体系建设要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其它模块有机结合

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模块,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培训体系的建设不能从人力资源管理的其它模块中孤立出来,而应该与其它各个模块紧密结合,也就是说,培训、绩效、人才梯队建设等相关管理制度,需要互相渗透,互相制约,共同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协调发展。

对策建议:

(1)绩效考核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员工的绩效,帮助员工分析绩效优劣的原因,并提出改善的建议和措施,提出培训解决方案,因此,将绩效考核管理制度与培训管理制度适当对接,可以提高绩效考核的效果和培训的针对性。

(2)培训是人才开发与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而岗位锻炼对人才开发与培养的效果更为明显,也就是说,业务部门对人才开发与培养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在某些岗位的工作职责中,就予以明确人才培养的责任。这就是岗位说明书与培训管理制度的联系。

(3)培训课程体系的设计,需要进行大量的培训需求调研,在调研过程中,要参考任职资格、人才梯队建设等;反之,课程体系的设计,也能反应任职资格及人才梯队建设对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的要求。

3 如何使培训体系建设与职业生涯发展相结合

培训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企业的发展战略服务,同时也要与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相结合,实现员工素质与企业经营战略的匹配。这一体系将员工个人发展纳入企业发展的轨道,让员工在服务企业、推动企业战略目标的同时,也能按照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通过参加相应层次的培训,实现个人的发展,获取个人成就。

对策与建议:

(1)以某一职族人才梯队建设作为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试点,对职族每个梯队的人才有一个任职资格的要求,再根据任职资格的要求,设置培训课程体系。

(2)建议引进人才素质测评工具,通过测评工具对员工素质能力的分析,让组织了解员工现有能力与任职资格要求的差距,从组织的层面对员工提出培训建议;也可以通过专家对员工的考核,提出培训建议。

(3)培训需要全员参与,为了提高全员参与的热情,将职业生涯规划的工作,逐步推广到所有职族和岗位。

4 内训师队伍的建设,是培训体系建设的关键和难点

公司培养自己的内训师,开发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将培训工作逐渐内化,既可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创建全员学习的氛围,也可以节约培训成本,提高培训的经济效益。但内训师在课程开发、课件制作、授课及平时对学员的辅导中,均要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这势必对内训师的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如何通过制度来协调内训师的工教矛盾,如何通过制度来激励内训师的教学热情,是培训体系建设的一个关键。

对策建议:

(1)在某些关键岗位的任职资格中,明确该岗位必须担任内训师。根据员工的个性特点,不一定所有的人都能肩负内训师“编、导、演”的三个主要工作,因此,内训师的工作可以表现为课堂授课、教材的开发、工作经验的交流、专业论文的分享等等多种形式,但需要有相应的考核标准。

(2)给予企业内训师足够的支持与帮扶,帮助内训师成长。主要表现在内训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上。内训师的授课技巧,除了通过“企业内训师的培训”,更多的是需要给予锻炼的机会和平台。在内训师队伍建立之初,建议成立一个内训师评选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给予内训师“编、导、演”方面的指导,并考核内训师的整体水平,通过内训师评选委员会考核合格的人,才能正式聘任为企业的内训师。

上一篇: 东方插花与西方插花 下一篇: 物联网技术的体现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