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旅游的优势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26 14:28:40

智慧旅游的优势

智慧旅游的优势篇(1)

一、相关概念阐释

1.会展旅游

会展旅游是借助举办会议、研讨、论坛、展览会、博览会、交易会和招商会等活动,吸引游客前来洽谈经贸合作、沟通信息、观光旅游及进行文化交流,带动交通、旅游和商贸等相关产业发展的一种旅游活动形式。从旅游产品角度分析,会展旅游是在城市框架支撑下,以会展业和旅游业的有效互动为基础,把会议展览作为主要吸引物,依托旅游资源,吸引会展参与者前往会展举办地通过吃、住、行、游、娱、购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并获取一定收益,同时满足旅游者需求的一种综合性旅游产品。

2.智慧旅游

智慧旅游是将云计算、物联网、高性能信息处理、智能数据挖掘等新技术应用于旅游体验、产业发展和行政管理等方面,把旅游物理资源、信息资源进行系统化整合和深度开发,并服务于公众、企业和政府的面向未来的全新旅游形态。智慧旅游的本质是通信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等智能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从技术角度来看,它以通信和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高标准的工业设计和制造工艺,经过有针对性的开发,为消费者和相关产业提供一个应用新型服务及产品的全产业链服务平台。从应用角度来看,它是一种运用智能技术将旅游服务、改善旅游体验、优化旅游资源、完善行业行政监管等多方面相结合的创新型应用集群。

二、大连发展会展旅游业的优势

1.旅游交通条件优越

大连是东北经济带的中心城市,中国东北地区的会展中心,也是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和区域性金融中心。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航线总数达163条,与8个国家、2个地区的89个国内外城市通航。大连港与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300多个港口建立了海上经贸航运往来关系,开辟了75条集装箱国际航线,是中国主要集装箱海铁联运和海上中转港口之一。大连优越的旅游交通环境推动了大连会展旅游业快速发展,同时给大连会展旅游国际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旅游资源丰富

大连城市环境绝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有“东北之窗”“北方明珠”“浪漫之都”之称,并获得“国际花园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荣誉。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环境,使其拥有美丽的滨海风光、独特的广场文化和时尚浪漫的城市风格等旅游资源,每年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

3.具有丰富的办展经验

1996年大连星海会展中心一期工程落成,标志着大连会展业正式起步。大连会展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在1996―2000年短短四年间,培育出十多个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专业性国际展会。近年来,大连会展业着力于会展品牌建设,进一步向专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打造了“大连国际服装纺织品博览会”“中国国际软件及信息服务交易会” “中国大连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暨大连国际工业展览会”“大连国际汽车展览会”等一系列品牌展会。大连也多次荣获“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会展新锐城市”“中国会展城市最佳管理奖”“中国会展业会展城市最佳办展环境奖”“中国会展业十佳会展城市”等称号。

4.基础设施完善

大连目前拥有不同规模的展览场馆5个,室内展览面积127900平方米。作为大连主要承办展会的世界博览广场与大连星海会展中心位置相邻,共同坐落于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的大连星海金融商务区。其中,大连世界博览广场是集展览、会议、旅游、餐饮和商务中心为一体的综合型展馆,配套设施完全采用智能化管理,功能齐全。在会议场馆方面,2012年12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的大连国际会议中心,是大连最大的会议中心,座落在大连东港商务区,占地面积4.3公顷,总建筑面积14.68万平方米,共有大小会议室34个,能够满足20人―2600人不同规模的会议、宴会、演出、新品和公司活动等多功能服务需求。

5.会展经济快速发展

1996年以来,大连会展业规模不断扩大,会展经济快速发展。2013年大连市共举办展会92个,展出面积107万平方米。2014年大连举办各类展览会95个,全年展出总面积达110万平方米,展会数量和展出面积都略高于2013年。目前,在会展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大连会展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仍呈快速发展趋势。2007年首届“夏季达沃斯论坛”成功举办后,使大连会议产业的层次大幅提升。截至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已在大连连续举办4届,大连酒店、交通、电信等相关服务基础设施水平快速提高,加快了大连与国际会议经济接轨的步伐。

6.政府高度重视发展会展旅游业

对于大连会展旅游业的发展,大连政府一直给予有力的扶持。2010年,大连首次将会议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2012年2月,大连确定“以东港中央商务区、星海湾会展商务区、普湾新区国际会展城、小窑湾商务区为核心,积极承办大型高端国际会议,建设区域性国际会展中心”的目标,大力发展会议经济和展会经济。同时,大连市政府一直保持与国际会展名城的合作,积极对外宣传并着力打造大连的国际化会展旅游城市形象,显示出大连政府对会展旅游经济的高度重视。

三、大连会展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会展旅游品牌建设滞后

近年来,大连会展旅游品牌发展缓慢。究其原因,一是有些展会存在主题雷同、缺乏创新、展会定位不准确等问题;二是充分运用互联网及信息技术的意识较弱。目前,大连品牌展会都拥有自己的官方网站,也能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媒体进行宣传营销,但存在服务单一、互动性不强、信息更新不及时等问题。大连会展品牌对发展智慧旅游的条件利用不充分,通过“互联网+”模式加强展会信息服务功能的意识薄弱,使得大连会展旅游品牌信息服务质量大打折扣,吸引力和影响力降低,使大连会展旅游的规模化和市场化道路阻碍重重。

2.综合配套服务落后

大连的城市环境优越、基础设施健全、交通便利、会展旅游相关产业发展良好,并且早已开始了“智慧旅游平台”建设,利用信息化技术,整合大连旅游服务资源,构建智慧旅游服务体系,旨在为游客提供方便快捷、安全放心、质优价廉的智慧旅游服务,同时带动大连旅游经济的发展。但是,当大连的展览会或是会议将参展商、观众和与会者推向旅行社、酒店、商场和航空公司等服务企业时,相关企业往往被动接待,没有体现出会展服务企业应有的行业敏感性和主动性,缺乏对智慧旅游平台的重视,企业与企业、行业与行业间缺乏有效的配合,导致会展旅游配套服务跟不上,这直接影响到会展旅游中游客的消费范围和消费水平,从而最终影响到会展旅游经济的发展。

3.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大连市政府虽然就会展旅游经济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但至今未出台关于会展旅游的法律法规,导致有关部门对办展资格审批、展会质量监管、参展商诚信度调查等工作力不从心。由于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正确引导,出现举报和反馈渠道不畅通,以及办公效率低下等问题,进而出现监管漏洞。拥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和现代化监管模式,排除各种不正当干扰和竞争,是会展旅游经济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4.缺乏会展旅游专业人才

大连拥有25所高校,其中不乏像大连理工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全国知名的院校。据调查,截至目前,大连开设会展专业的高校只有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一所,会展专业毕业生供给严重不足。另一方面,会展专业资格认证培训机构少、培训费用高,使得大连一直未能有效开展会展资格认证培训。会展旅游相关专业人才的缺乏,制约了大连智慧旅游建设和会展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加快大连会展旅游业智慧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1.开发专业会展APP,创新会展旅游信息服务

目前,“互联网+”模式逐渐在各个行业开启,会展品牌同样可以借助互联网进行创新,进而提升影响力。展会活动参加者有五个基本需求:了解市场信息、把握行业发展方向、结识业内人士、达成交易和寻求合作机会,这五个需求都要求获取有效的信息。而展会主办方的目标则是满足客户需求、提供有效信息和建立高效率信息传递渠道。传统的展会模式对信息的传递能力有限,使展会作为信息传递平台的功能不能有效发挥,进而使展会质量大打折扣,失去对展会参与者的吸引力,降低展会的影响力。

APP具有便携、使用普遍和多媒体的特点,进行信息交流时可中断或留存,信息传播时空范围大。开发会展APP,利用其信息集散功能和沟通拓展功能,可以实现展会现场线上线下双层沟通,弥补展会现场信息传递有限的缺陷,提高办展质量。另一方面,在展前和展后可以利用APP了解客户具体需求,维持客户关系,推送展会有关信息等,展会活动的效益将不局限于展会期间,展会影响力会持续扩大。大连会展旅游品牌要做大做强,不仅要创新展会主题,还要利用互联网创新成果,开发专业会展APP,在信息服务方面取得优势,创新展会服务,提高展会质量及参展满意度,提升大连会展的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

2.充分利用智慧旅游平台,提升会展旅游配套服务水平

大连自2011年申请成为首批“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后,就开始启动“智慧旅游平台”建设。针对会展旅游配套服务落后问题,除加强与有关企业合作之外,更应积极建设智慧旅游平台,并在平台建设过程中添加会展旅游模块,通过数据共享,加强会展场馆、旅行社、酒店、景点、票务、文化娱乐和支付等平台之间的信息交换,提高操作效率。同时,通过智能终端对游客进行精准营销,并重点加强票务、支付和预定等电子商务方面的互动服务。通过智慧平台和智能终端,积极引导游客进行游览观光、餐饮住宿和交通等消费,既能够增加相关企业的收益,又有助于提升会展旅游配套服务水平,促进会展旅游业发展。

3.完善会展旅游法律法规,实现监管智慧化

智慧旅游的优势篇(2)

一、大湘西旅游圈区域旅游合作

陈传康教授定义区域旅游为“是在旅游资源分布相对一致的空间内,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依据自然地域、历史联系和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根据旅游者的需要,经过人工的开发和建设,形成有特点的旅游空间,即各种类型的旅游区以吸引旅游者在一定区域内旅游”。湖南大湘西旅游圈,打破行政体制和区划的限制,包括湖南省西部的常德市、张家界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市、邵阳市5个市州以及永州市江华、江永两县管辖区域,国土面积96444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5.5%。大湘西区包括文化旅游资源在内的各类旅游资源总量占湖南省的41%,有70余处被评为部级和世界级旅游资源,占湖南省的43%,有张家界、~山两处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天门山2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15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依据湖南省政府文件《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整合和优化旅游系统各个要素的配置,这种区域旅游合作是提高该区域范围内旅游产品的整体质量,以便获取最大综合效益的旅游经济行为。

湖南大湘西旅游圈是在智慧旅游背景下探寻区域旅游的合作路径。智慧旅游是借助信息技术包括物联网、云计算等在旅游者个人体验、旅游行政管理、旅游产业发展的应用,是一种全新的旅游形态,系统化整合和开发了旅游的物理资源和相关信息资源的一种全新旅游形态。湖南省已有株洲市、常德市、长沙县等19个地区列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2016年,湖南省住建厅还将督促试点城市集中力量完成数字城管、数据平台、地下管网和基础设施信息管理等多项建设任务,总结试点经验并推广成熟技术。政府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措施是对智慧旅游的推进。

二、构建大湘西旅游圈智慧旅游综合平台

大湘西旅游圈区域智慧旅游综合平台就是构建一个将旅游圈内的各个地区基层智慧平台处理过的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处理,并及时将信息反馈到各个地区智慧旅游平台的综合性数据处理中心。张家界是世界自然遗产,张家界市是著名的旅游城市,在大湘西旅游圈中经济地位较强,在人才配置上也具有优势,所以具有整合各地区旅游资源,并根据各地区旅游发展的现状提出各自发展旅游的策略以及今后发展方向,由此提出最适合湖南大湘西旅游圈旅游线路的能力,选择张家界为综合信息平台的建设基地。如图1。

图1 综合数据处理平台

三、大湘西旅游圈智慧旅游合作路径研究

(一)大湘西旅游圈智慧旅游信息合作

大湘西旅游圈智慧旅游信息合作指通过建立区域内各地旅游景点的旅游信息数据通道,将大湘西旅游圈内各地的酒店、游客集散中心、交通部门、旅游管理服务部门、各大旅行社等数据联网,实现圈内各地旅游数据信息的共享。在张家界市综合数据中心共享各个地区的服务信息,游客可以根据反馈的信息对制定合理的出游计划。例如采取自驾游出行的游客就可以通过各个部门的联网实现异地租车还车。此外,各景点在酒店、旅行社、旅游部门等数据信息方面的共享、合作将势必增加大湘西旅游圈旅游吸引力。

(二)大湘西旅游圈智慧旅游交通合作

大湘西旅游圈智慧旅游交通合作通过推出可以在大湘西旅游圈区域内通行的旅游一卡通,针对散客开发自驾游的产品,引导游客采用多种旅游方式,积极引导游客开展深度体验休闲旅游。同时,开发具有大湘西旅游圈智慧旅游区域特色的合作旅游线路,游客可以实现在大湘西旅游圈智慧旅游各景点进行异地租车还车,以增加游客停留时间和游客数量。

(三)大湘西旅游圈智慧旅游产品合作

大湘西旅游圈智慧旅游产品合作是将大湘西旅游圈内较强互补性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进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开发旅游圈内特有的旅游产品。通过网络构建、数据共享、平台搭建、智慧旅游形成并强化区域优势。通过分析各景点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优势和劣势,制定出优势和劣势互补的旅游线路。(如:整合湘西旅游资源,立足湘西红石林、芙蓉镇景点圈形成的“第三极”,整合凤凰、张家界等大湘西旅游资源)构建全域旅游集群,以及创意湘西货,并通过旅游带动精准扶贫、开发特色明显的旅游产品,主推深度游、定制游、达人伴游等个性化旅游产品,使得大湘西旅游圈的旅游能够和谐平衡发展。

(四)大湘西旅游圈智慧旅游营销合作

大湘西旅游圈智慧旅游营销合作,通过整合大湘西旅游圈的线上线下旅游资源,集合信息查询功能、提供旅游促销优惠实时信息、制定个性化旅游线路、旅游管理局政务信息为一体,建立大湘西旅游圈旅游资源数据平台,使游客通过平台能快捷方便地查询大湘西旅游圈内各景点与旅游相关的信息。大湘西旅游圈智慧旅游综合平台打造成能够及时收集各景点的最新的旅游市场营销信息,并根据游客之前收集信息的痕迹动态分析游客的最直接需求,整合各景点有用的信息,制定出符合游客需求的营销信息推送给有需求的游客。如此,能方便游客在收集信息中节约时间,快速锁定目标,更有助于各景点的旅游产品进行有效地推销,这种整合营销也能达到各景点优势互补,带动相对弱势景点旅游的推销。

智慧旅游的高效率信息收集和传递,满足了游客个性化要求,将智慧旅游运用到大湘西旅游圈旅游合作当中是湖南旅游现代化发展必然要求,是大湘西旅游圈旅游合作实现的重要路径。

参考文献:

[1]陈刚,童隆俊,金卫东等.智慧旅游:南京之探索[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智慧旅游的优势篇(3)

二、“智慧旅游”背景下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新要求

旅游管理是一门集旅游学、管理学、地理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知识于一体的学科。作为旅游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多年来众多高等院校向旅游市场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积极的推动了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了适应新形势新背景下旅游业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应进行相应改变。智慧旅游建设需要两类人才:第一类是专业人才,要求掌握扎实的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第二类是复合型人才,要求既具备丰富的旅游专业基础知识,又能对信息技术进行熟练的操作。基于“智慧旅游”的大趋势,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就更应该承担起优秀人才的培养工作。以市场为导向,及时拓宽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灵活教学方式,使学生成为真正的“智慧型”人才,为中国“智慧旅游”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智慧旅游”背景下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

(一)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课程设置在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最近几年,根据市场的变化与需求,很多高职院校都进行了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新制定,力争将现有的课程与旅游行业的素质能力要求相呼应。但是目前所采用的课程体系,大部分是旅游管理学科发展近三十年所传承下来的传统课程,培养的是从事一线服务与管理工作的学生,只能满足旅游的需要,而无法体现“智慧”二字。“智慧旅游”的开发和营运涉及到多方面的综合知识,对旅游人才的要求非常高。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旅游学科的基础知识,还要掌握信息技术、网络营销、管理知识等一系列的相关技能和知识。因此,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必须对课程设置做出相应的改变与优化,以满足旅游市场的发展和变化。而到底应该开设哪些课程,则需要校企双方共同探讨,共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设置课程体系。

智慧旅游的优势篇(4)

智慧旅游也被称为智能旅游,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ICT),为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提供高品质、高满意度服务而实现旅游资源及社会资源的共享与有效利用的系统化、集约化的管理变革。它是旅游业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的典范,是旅游业未来发展的趋势与旅游业转型为现代服务业的关键。其内容主要体现在智慧旅游服务、智慧旅游管理和智慧旅游营销三个方面。

内蒙古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自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旅游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飞跃。据2000-2009年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率统计显示,内蒙古自治区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率高于30%;2013年,内蒙古旅游业总收入达1403.46亿元,同比增长24.36%,占全区GDP的8.34%,相当于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2.83%,比上年增加2.3个百分点。可见,旅游业已成为内蒙古特色产业和支柱性产业。

国家旅游局将2014年确定为“智慧旅游年”,旨在推进旅游宣传推广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扩大新媒体、新技术的运用,并以智慧旅游为主题,引导智慧旅游城市和旅游目的地建设。相比沿海等旅游强省,内蒙古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相对滞后,应抓住国家大力开展信息化建设的机会,结合自身实际,整合资源,积极开展智慧旅游的试点工作,打造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品牌新形象。

二、内蒙古智慧旅游发展现状及其竞争优势与面临的困难

(一)内蒙古智慧旅游发展现状

2012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出台的《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指出,要大力推进旅行社集团经营与网络经营战略;推进实施“数字旅游”工程,完善内蒙古旅游信息系统,加快“旅游信息化工程”建设,建立集旅游信息、咨询服务、宣传营销、投诉反馈、电子商务为一体的内蒙古旅游服务信息平台;加强内蒙古旅游资讯网建设,打造旅游信息化服务体系与公共服务平台,不断完善旅游公共信息、咨询投诉、应急处置等公共服务体系。

2013年3月,为实现内蒙古旅游业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管理,由东联旅游推出的“内蒙古旅游网”和“东联旅游网”正式上线。内蒙古旅游网是当前内蒙古最大的旅游资讯平台,以其权威性、便捷性和综合性为内蒙古旅游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网络服务。东联旅游网则提供包括“食、住、行、游、购、娱”一系列的在线旅游产品定制、支付等智能化旅游服务。

2013年4月,《关于在全区旅游行业推进智慧旅游工作的通知》出台。为进一步改善全区旅游发展环境、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实现旅游业的智能化、科技化、便捷化,以提高自治区旅游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推动旅游业的加快发展,决定在全区范围内推进智慧旅游建设,推动信息技术在旅游行业中的广泛应用。并将内蒙古旅游网和东联旅游网作为全区智慧旅游网络平台构建的试点工程,全力推进自治区智慧旅游发展。

可以看出,内蒙古智慧旅游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工作才刚刚起步,因此发展空间巨大。自助游、背包客等个性化旅游方式的盛行,将极大的促进内蒙古智慧旅游格局的形成。

(二)内蒙古智慧旅游发展的竞争优势

当下,智慧旅游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发展势头,给内蒙古智慧旅游发展带来了很大的竞争压力和挑战。但相对来说,当前内蒙古发展智慧旅游充满了机遇。主要体现在:

1.云计算产业基地的建设为内蒙古智慧旅游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国内学者张凌云(2012)认为,智慧旅游区别于一般信息系统或工程的核心技术,是云计算、物联网、移动终端通信以及人工智能四大技术的集大成者,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创新和应用创新。并构建了智慧旅游的核心能力框架(如下图)。可以看出,云计算在智慧旅游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012年5月,为打造中国西北最具国际竞争力的数据中心和云计算产业基地,中国电信、移动、联通三大通信“巨头”计划共投资近400亿元,分别在呼和浩特的和林格尔县盛乐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新城区鸿盛工业园建设大型云计算数据中心项目。这对促进自治区及西北地区信息产业的迅速及可持续发展,推动全区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其最终目的是为消费者提供物美价廉的云服务和信息服务。据了解,选址内蒙古作为西北地区云计算产业基地,是由于内蒙古具有得天独厚的能源及区位优势。这一举措,一方面将吸引高水平信息技术人才的进驻,另一方面,作为辐射全国的云计算产业基地,内蒙古自然是近水楼台。

智慧旅游未来的核心是基于高度智能化的信息处理,而这与云计算技术密切相关。因此,把握“三大运营商”在内蒙古大力建设云计算产业基地的机会,结合内蒙古智慧旅游发展实际,开展云计算、三网融合等方面的合作,为未来智慧旅游腾飞夯实基础。

2.完善的旅游宏观布局使得智慧旅游发展如顺水推舟。内蒙古位于中国北部边疆,由东北向西南斜伸,横跨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区,东南西与8省区毗邻,北与蒙古国、俄罗斯接壤,国境线长达4200公里。从东向西呈现不同的风情地貌,虽然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但要很好地整合发展却绝非易事。近年来,内蒙古旅游局通过持续的调研工作以及借鉴旅行社开发的优质旅游线路产品,从宏观角度出发,对内蒙古的旅游进行了很好的定位,并作为规划写进《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通过“四大旅游区”、“八个核心旅游圈”、“四条精品旅游线路骨干支线”,以及旅游城镇体系中的“四个旅游集散中心”和“八座旅游中心城市”等概念的提出,很好地将内蒙古的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及空间布局进行了整合。2013年自治区提出的“8337”发展战略中关于“把内蒙古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的目标定位,使得未来内蒙古旅游发展方向更为笃定,也与智慧旅游发展的趋势一脉相承。

清晰的旅游发展定位是旅游业更好更快提档升级的基础。发展智慧旅游,不仅需要对区域旅游进行很好的定位,而且需要整合行业资源以及开展与相关部门的协作。当前内蒙古较为完善的旅游宏观布局与清晰的相关旅游产品的开发规划,为智慧旅游实践工作的推进开了个好头。

3.成功经验借鉴与试点工作的完美结合集聚后发优势。信息技术变革,使得东部沿海城市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逐渐缩小。只要紧跟时展的步伐,中西部地区同样能取得可喜的成绩。四川省在推进智慧旅游方面即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其智慧旅游平台的打造甚至要比沿海发达城市旅游体验更智能、思维模式更前沿。基于北斗兼容系统的户外应急救援平台,在国内山地探险旅游中更是首屈一指,是四川旅游局和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完美合作后的典型应用,亦是旅游局与其他部门合作的典范。

目前,虽然内蒙古在智慧旅游工作推进方面相对落后,但若能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借鉴各地成功经验,结合本地实际进行适当超前规划并开展相关试点工作,则必能形成后发优势,迎头赶上,促成内蒙古智慧旅游的大跨步前进。

(三)内蒙古智慧旅游发展面临的困难

1.智慧旅游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根据2014年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调查数据显示,内蒙古互联网普及率43.9%,全国排名第17位;内蒙古自治区拥有网站总数12289个,占全国注册网站总数的0.4%,在全国排名第24位。可以看出,内蒙古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及互联网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强。基础网络设施的建设决定了智慧旅游能否让游客实现智能化体验与感知的关键,因此,其成为内蒙古制约智慧旅游发展的瓶颈。

2.旅游组织信息化建设意识不强。内蒙古大部分旅游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相对比较保守,囿于传统的思维模式,对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没有清醒的认识,已有的旅游企业也大都是被动开展互联网信息方面的建设。不仅旅游企业,很多政府旅游部门也对网络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智慧旅游发展不够敏感、信息化建设意识不强,这将导致内蒙古智慧旅游发展之路坎坷。

3.精于旅游专业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匮乏。旅游进入智慧旅游时代,就需要旅游从业者对互联网这个工具高度敏感。因为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它不仅创新了商业模式,同时也改变了旅游市场的需求。智慧旅游是以服务游客为核心的,这就需要从游客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如何做到人文关怀,如何能够让游客更好智能化感知提供的旅游服务等等,这就需要既精通旅游业务又熟悉信息化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甚至包括心理学、管理学、营销学以及美学等学科知识。这类复合型人才的匮乏,是内蒙古智慧旅游发展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关于内蒙古智慧旅游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选择“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路径模式

智慧旅游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但需要旅游政府部门出台相关规划方案进行指导,而且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跟相关部门,如气象局、地质局、环保局等开展精诚合作,打造真正智能化的旅游体验平台和智慧旅游目的地。政府在智慧旅游中除了起到规划制定、行业资源整合外,还应该努力培养旅游企业信息化应用的意识,促使旅游企业参与到智慧旅游发展大潮中来,积极引导企业开展网络平台建设和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开发、设计等。此外,应加大投入力度,开展智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强有力的智慧旅游基础服务平台。

(二)借势中国“智慧旅游年”开展内蒙古旅游的海内外营销推广

面对复杂国际环境下中国入境游客的逐年下降,国家旅游局正大力开展国外营销推广。从2012年9月开始,历时一年半倾力打造的中国海外推广网于今年1月正式上线,初步实现了集旅游资讯、旅游产品推介、品牌推广传播、游客搜索互动4大功能于一身,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用户终端同期上线,成为全球游客了解中国、感知中国的重要渠道和树立良好中国旅游整体形象乃至国家形象的重要窗口。内蒙古应借鉴中国海外推广网建设模式,并将内蒙古的资讯网站融合到国家海外推广网站上去,为大力推广内蒙古旅游、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做坚实的后盾。借势中国“智慧旅游年”,亦是推进内蒙古旅游产品转型升级的良好时机。

智慧旅游的优势篇(5)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3-0075-02

智慧旅游是一种利用云计算、互联网等新技术,高度系统化整合旅游物理资源和信息资源,使旅游管理者和游客能够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旅游相关信息,实现旅游体验、行程规划、网上结算、行业监管和安全保障等多功能的全新旅游形态。按照国家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规划部署,我国将争取利用十年左右时间,基本把旅游业发展成为高信息含量、知识密集的现代服务业,在我们这个新兴的世界旅游大国初步实现“智慧旅游”。国家旅游局已批准在江苏、浙江、福建、湖北、北京等省市开展智慧旅游城市试点工作,镇江市建立了国内首个“智慧旅游服务中心”,苏州、南京、大连等国内首批智慧旅游试点城市都纷纷启动了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加快了全国旅游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的进程,促进了全国“大旅游”格局的形成。

一、哈尔滨市发展“智慧旅游”的现实基础

1.哈尔滨市拥有良好的城市知名度。哈尔滨市作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不仅拥有全国十大宜游城市、避暑城市、节庆城市、品牌城市等桂冠,还拥有享誉中外的冰雪文化、音乐文化、啤酒文化、欧陆风情文化和城市湿地文化等构成的“冰城夏都”北方所独特的四季旅游资源。哈尔滨市确定的“城市即旅游、旅游即城市”的“大旅游”发展理念和培育“世界冰雪名城、中国避暑名城、中西文化名城、北国山水名城、中国音乐名城”五大城市名片工程,都基本符合“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的宗旨。

2.哈尔滨市拥有明确旅游发展目标和产业布局。哈尔滨市将建设成为集冰雪体验、避暑度假、商务会展、文化旅游、旅游集散功能为一体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和区域旅游集散中心,争创八个第一:中国冰雪旅游示范基地、东北亚冰雪旅游度假胜地(亚布力)、中国第一个四季冰雪乐园、中国第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冰雪实景演出(林海雪原)、中国四季会议首选地、中国第一个走向世界的音乐节事(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中国最大城市湿地景观(松江湿地)、中国东北避暑第一名山(凤凰山)。按照“北跃、南拓、中兴、强县”的发展战略,构建“1234”为主体的空间架构,即“一城集散、两带支撑、三圈辐射、四极出新”,形成贯通全市、延伸全省、跨越国界的大旅游发展格局。

3.哈尔滨拥有丰富的旅游产品谱系、品牌体系和精品旅游线路。一是通过整合、提升和创新,哈尔滨市旅游产品已经发展到十大类,形成特色突出、相对完整的产品谱系。即:冰雪世界产品、松江湿地产品、避暑夏都产品、欧陆风情产品、节事会展产品、音乐汇都产品、黑土文化旅游产品、红色旅游产品、工业旅游产品、乡村旅游产品等旅游产品谱系。二是完备的旅游品牌体系。即:以太阳岛、亚布力、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哈夏音乐节、中央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等为代表的国际品牌;以松江湿地旅游文化节、凤凰山景区、中国四季会议夏都、金源文化旅游区、哈尔滨文化艺术中心等为代表的国内品牌;以二龙山景区、月亮湖旅游区、红星湖旅游区、森林音乐节、平山旅游区、哈尔滨极地馆等为代表的区域品牌。三是以哈尔滨为中心,呈放射状编织覆盖全省、面向东北亚的精品旅游线路网。市域精品线路主推冰雪哈尔滨、清凉哈尔滨、松江哈尔滨、风韵哈尔滨、生态哈尔滨五大系列精品线路。跨区域精品线路主推东南方向沿301国道、东部方向沿哈同公路和松花江、北部方向沿222/202国道、西部方向沿301国道、西南方向沿102国道、南部方向沿雪乡公路的六条精品旅游线。

同时,哈尔滨市逐步完善的旅游资讯平台、旅游设施和旅游功能,以及无线城市、三网融合试点、智慧城市和中国云谷等项目建设,都是哈尔滨市规划建设“智慧旅游”城市的坚实基础和比较优势。为此,哈尔滨市必须紧跟国内旅游业发展新步伐、抢抓新机遇,加快“智慧旅游”城市规划建设,推进传统旅游方式与现代消费模式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让更多的人通过现代信息渠道感知哈尔滨、体验哈尔滨、融入哈尔滨,实现“冰城夏都”特色品牌的创新发展。

二、确立现代旅游大都市“智慧旅游”发展理念

1.提高对智慧旅游的认知度。从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看,我国旅游产业已进入战略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黄金机遇期,发展以高度信息化为特征的智慧旅游势在必行。哈尔滨市必须对智慧旅游的发展趋势引以高度重视,尽快确立“智慧旅游”发展新理念,并将其贯穿于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项目建设之中。同时,注意避免对智慧旅游认知向过度智能化甚至机器化偏移,明确智慧旅游建设并不是忽视人工服务的环节,相反,对人工服务的需求在量和质上都要求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2.把握住“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的机遇期。客观地讲,对国内所有城市而言,“智慧旅游”城市建设都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全新的理念,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改进的过程。目前,已有很多试点城市展开了“智慧旅游”城市及相关项目建设,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而哈尔滨市虽有旅游建设的基础和优势,但却缺少开展“智慧旅游”的实际行动,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因此,哈尔滨市绝不能等待、观望、错失机遇,必须尽快行动起来,借鉴其他城市的经验,全力推进“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力争进入国家第二批试点城市之列,并赶超首批城市的建设步伐。

3.统一各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和行动。“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须在全市范围内策划统一的发展理念和行动方案,有效整合和协调规划、建设、旅游、公安、工商等政府部门资源,以及网络、电信、数据处理、电子商务、金融、交通等要素资源和吃、住、行、游、购、娱等必备条件,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方式,政府统一规划、监督和指导,由企业进行项目建设,举全市之力共同实现“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目标。

三、科学有序推进“智慧旅游”城市建设

1.尽快制定“智慧旅游”城市建设规划。紧紧围绕“为游客服务”这个核心,以实施新战略、实现新目标为根本要求,在城市发展和旅游开发并举的新思维、新模式下,协调哈尔滨市无线城市、三网融合、智慧城市建设,高站位规划、高效率建设、高收益运营,实现城市与旅游发展的协调统一。规划近期目标应以提升哈尔滨市旅游目的地信息服务能力为主,建立和完善智慧旅游基本服务设施,满足智慧旅游的基本服务需求;中期目标应以彰显智慧旅游城市示范效应为目标,把哈尔滨市建设成为全省“智慧旅游”城市的龙头、东北地区智慧旅游联盟的核心;远期目标应以发展国际化智慧旅游基地为目标,把哈尔滨市建设成为全国智慧旅游云计算和云存储基地、连接欧亚特别是对俄的智慧旅游枢纽。

2.适时做好“智慧旅游”城市宣传推介工作。已经开展的《远亲近邻》大型全媒体行动是哈尔滨市向国际友好城市宣传推介“智慧旅游”发展理念的最好时机,更是哈尔滨市与这31个国际友好城市签约建立“智慧旅游”联盟的难得机遇。“远亲近邻”活动领导小组应尽快丰富推介预案,提前奏响“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的开局号角。“迷人的哈尔滨之夏”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冰雪节”,以及大型节庆、会展、旅游推介等活动都是宣传和验证哈尔滨市智慧旅游开发成效的最优时机,哈尔滨市必须借此进行大量的宣传推介,不断扩大“智慧旅游”城市的影响力。另外,哈尔滨市还应借助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介,以及高速公路广告和城市户外广告等各种资源,随时随地做好宣传工作,为“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3.有序推进“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按照哈尔滨市智慧旅游规划和建设目标,首先,应整合现有的旅游政务、景区、旅行社、酒店、交通、购物等旅游资讯资源,建立全市统一的智慧旅游中央管理平台和旅游资源数据库,不仅能将“吃、住、行、游、购、娱”相关信息一网而盖之,还能帮助游客谋划最合理的行程并实现网上预订。其次,在三星级以上酒店、A级以上景区建设开通无线宽带网、装配旅游信息触摸屏,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在所有的景区、宾馆饭店、机场、车站等公共场所建设开通无线宽带网、安装旅游信息触摸屏。第三,逐步建立和完善七个体系平台。即目的地智慧营销系统、智慧导游系统、智慧导购系统、交易结算系统、统一服务热线、智慧景区管理系统和智慧行业管理系统。

四、借势推进旅游与其他产业的融合

智慧旅游的优势篇(6)

2015年,我国旅游业平稳较快发展,旅游业总收入达4.13万亿元,同比增长11%,对GDP的直接贡献为3.32万亿元,占GDP总量比重为4.88%。与此同时,旅游与互联网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主题旅游成为新兴细分市场,全域旅游成为旅游企业打造综合竞争力的主攻方向,智慧旅游则进一步完善、提升了旅游行业的服务和管理质量,一系列自主游、自由行等出游方式给旅游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在此背景下,如何理解旅游市场发展方向,精准把握发展趋势,抢占战略至高点成为所有旅游企业最关注的问题。

一、旅游发展新趋势

1.全域旅游。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中,李金早局长提出从景点旅游走向全域旅游转变的发展规划,全域旅游作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式,是来自于需求侧的推动,是把一个行政区当做一个旅游景区,是旅游产业的全景化、全覆盖,是资源优化、空间有序、产品丰富、产业发达的科学的系统旅游。对于企业,特别是集团公司来说,是指自身各种资源以旅游为核心的全方位整合,以“旅游+”为手段,达到资源优化的目的。

2.智慧旅游。智慧旅游是指综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科技全方位优化旅游服务和管理体系,以达到出游更便捷,管理更高效的目的。智慧旅游仅仅是“互联网+旅游“,而是对旅游模式的重新思考。2014年是中国的智慧旅游年,政府积极引导旅游企业促进自身的管理、服务升级,自此,如何打造高质量的智慧旅游景区成为旅游企业首要关心的问题,也成为企业自身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3.主题旅游。主题旅游是指对某项专题或某一目的地进行深入的了解与体验,主题旅游往往是主办单位根据自身的资源与优势,充分分析消费者心理需求,为了满足其某一方面特定的需要而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旅游模式。主题旅游是传统旅游模式的升级,由于目标人群定位准确,因此受到市场欢迎。2016年国内旅游景区将加深主题化趋势,“亲子游”、“蜜月游”等主题依然受宠,景区差异化竞争将在主题化方面愈加明显。

4.以生活体验为主的自由行模式。自由行是指消费者自己安排、自主出行、自由体验,旅游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休闲放松,而且成为一种体验生活的方式,对于景区的消费不再停留在“景区观看、酒店住宿”这样单一的模式中,而是更多地融入到当地居民的生活中,体验一种全新的生活。

二、旅游公司战略制订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旅游行业呈现出全新的发展形势,特别是在全域旅背景下,单纯的“景区游玩+酒店住宿”的模式已不再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更无法满足消费者日益精细、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为此,旅游公司应以旅游资源为核心,带动地产、酒店、公园等其他资源的联动发展。与其他旅游公司或跨行业公司合作,实现全区域资源的主题化、品牌化,促进所有资源的优化、整合,满足消费者综合需求。

1.在全域旅游发展趋势下,各个旅游公司单独经营发展的模式将会受到冲击,全域旅游是大地理范围、宽行业领域的旅游,单个旅游公司没有足够的实力打造一整条衣食住行娱的价值链,更无法在横跨几市几省的情况下实现资源的整合,因而旅游公司之间的联盟就成为了必要,也是应对全域旅游趋势的必然选择,通过优势互补,旅游主题、概念、资源等的重塑、组合,打造利益共同体。在这种情况下,具有相似特质的旅游企业会通过参股、入股或是签署战略合作等方式进行重构,旅游行业的前景将不再是单个企业间的竞争,而是各个旅游共同体的竞争。

2.智慧旅游不等同于“互联网+旅游”,智慧旅游的智慧主要体现在概念和意识形态上的转变,而不是特定技术的运用,可以说“互联网+”是智慧旅游的支撑,对于公司而言,智慧旅游带给公司的更多的是管理与服务概念的升级、换代。智慧旅游要求公司使用各种互联网和电子设备,简化、精细化管理流程,提高自动化服务水平;在为游客提供服务方面,主要体现在信息全而精,服务环节少而准,与此同时,增加趣味性和娱乐性,可以说智慧旅游对公司而言是管理升级的工具,而不是公司发展的目的。积极引进智慧旅游概念的同时,坚定自身战略发展目标才是应对新形势的方式。

3.主题旅游是对旅游资源形象的塑造,全域旅游成败与否的关键在于能否打造出一整条吸引游客的价值主题,高水平的主题旅游不是简单的资源重新装饰,而是为游客提供一种带有明显价值和情感趋向的生活体验。例如红色旅游主打革命胜地教育、重温,这为游客提供的是一种重温革命情怀,体会革命人士生活的经历。主题旅游的定位要定在游客日常生活中无法得到或无法深入体会的情景中,主题旅游更适合于拥有特定资源的企业,因而对于旅游公司而言,首先对自身的资源自行梳理;其次找到自身适合的定位才。

三、小结

旅游公司战略制订与调整要以国家旅游政策为基准,更要以自身的资源与条件为基础,旅游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盲目追风,不切实际的战略调整不如坚守自身的发展模式,打造小而精的产业形式,在当今复杂多样的旅游形势下,不失为一种选择。

参考文献:

智慧旅游的优势篇(7)

宜昌的智慧旅游业发展伴随着智慧城市的建设而产生。宜昌智慧城市试点将经过3至5年的创建期,系统推进智慧城市综合服务平台、市民卡推广和深化等11个“智慧项目”。智慧旅游建设工程是其中之一,是智慧宜昌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信息化、智能化的国际化旅游城市,加快推进智慧旅游城市建设,促进旅游产业和信息产业的有机融合,已经成为宜昌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的重大任务。

二、宜昌“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的优势条件与发展现状

(一)宜昌“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的优势条件

1.丰富的旅游资源。宜昌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境内西陵峡是长江三峡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峡大坝、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闻名遐迩,还有屈原故里、昭君宅第、长阪坡、关陵庙和三游洞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址。目前,全市共有A级旅游景区41家,其中5A级4家、4A级14家、3A级17家。旅行社125家,其中全国百强社3家,5A社3家、4A社4家、3A社14家,出境组团社6家,赴台旅游资质社3家。有星级饭店55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10家、三星级30家。旅游客运公司15家,旅游客运车辆500台;旅游船公司7家,豪华游轮15艘。持证导游3508名。宜昌享有发展智慧旅游得天独厚的条件,走智慧旅游城市之路,发展旅游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是推动宜昌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2.有力的政策支持。政策的支持和导向对一个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宜昌关于加快发展智慧旅游产业,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方针。市领导马学军指出:“加快发展智慧旅游产业必须充分利用智能化手段,建设集旅游管理、旅游服务和旅游营销为一体的旅游信息化体系。坚持以游客为本,以强化互动体验为中心,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突出导航、导游、导览和导购四个基本功能,建设智慧旅游服务体系。积极创建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把宜昌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智慧旅游城市。”宜昌提出要以提升宜昌市智慧旅游的发展质量和水平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创新、技术创新为动力,力争通过3至5年的努力,分阶段推进“宜昌智慧旅游产业”建设,把宜昌建设成为全国智慧旅游城市建设试点示范城市和长江中上游区域性智慧旅游之都。3.广泛的市场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大众化、散客化旅游时代的来临,自助游成为旅游的全新趋势。与传统大众旅游相比,自助游目的地范围极广,旅游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日益凸显。智慧旅游将网人合一,实现旅游者深度参与、生命体验。因此,高效的自助游在智慧旅游环境下将成为未来宜昌旅游最受欢迎的出游方式。宜昌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必将进一步满足游客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消费需求,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便捷、智能化的旅游休闲体验。4.过硬的技术支撑。在建设智慧城市方面,宜昌具有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管理机制等方面的竞争优势。近年来,已建立起了三峡云计算中心,绝大多数旅行社、旅游景点、宾馆酒店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广泛开展网络视频、微博、互联网社区、短信平台营销甚至线上虚拟旅游的体验式营销等模式,基于互联网的旅游城市营销系统建设和旅游服务平台建设日趋成熟。以秭归县为例,一是全力打造智慧旅游,建设全县文化旅游一体化的基础感知体系和文化旅游基础通信网络;二是成立秭归文化旅游信息中心;三是建设面向全县文化旅游企业、游客和公众的文化旅游行业管理平台和文化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四是建设文化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和文化旅游WAP门户;五是全面拓展门户网站、手机、移动智能导览仪、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站、呼叫中心、咨询服务中心等和文化旅游服务渠道。

(二)宜昌“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的发展现状

早在2008年,宜昌就已经接受了“智慧旅游”的概念,并进行了相应的探索,在全省率先推出“旅游年卡”,这仅仅是一个起步。2014年,宜昌提出用3年时间冲刺文化旅游千亿产业,全市拟开工和在建续建重大文化旅游项目133个,包括平湖半岛旅游综合开发、荆门山文化旅游城、关公文化旅游城等。三峡人家风景区全面实施了数字化景区建设工程,包括电子门禁、智能监控、多媒体展示、车辆调度、LED信息、电子门票和智能全景导游图等系统,工作人员可实时了解各景点在任何时间段内的游客流量,并对车辆、人员等合理调配,保证游客的安全及游览秩序,对景区及周边自然资源进行有效监控。三峡大坝实施了自动化办公OA系统,近年来建立了电子门禁系统、智能停车场管理系统、数字监控系统、GPS旅游车辆管理系统等智能化管理系统,新建的游客换乘中心,可实现游客自助购票打票,同时为游客提供了微信公众号,以了解景区相关信息或进行预约游览参观。景区可有效知晓当前的游客流量,方便安排出行。多数景区都设置有完整的游客中心触摸屏和液晶显示系统、景区标识牌系统和景点语音解说系统。全市4A级以上旅游景区都建立了企业网站,游客可以浏览产品、在线咨询、自助下单,旅行社可独立开展网上预订售票业务。但受制于智能手机未完全普及、支付技术尚不成熟等多因素影响,宜昌市智慧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空间还很大。宜昌自然风光景点多位于山区,手机信号难以全面覆盖。对这样的景区来说,建立智慧旅游体系困难重重。智慧旅游的实现,依赖于一个城市整体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宜昌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信息服务的范围相对狭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宜昌建设智慧旅游城市的发展对策

(一)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一方面,要扩大全市网络覆盖率,使城乡都能实现无线和有线的全面覆盖。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的建设水平,完善旅游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系统完善包括宜昌旅游网站、微博微信、手机电脑客户端在内的综合化的旅游城市营销体系。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城市交通、餐饮、医疗等配套服务,为打造智慧旅游城市提供优化的环境保障。重点建设好“导航、导览、导游、导购”为主要内容的智慧旅游体系,快速发展基于大数据平台的旅游电子商务,打造一卡通旅游结算平台。

(二)提高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水平

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是开发商、景区、信息通信行业等相关单位及全体市民共同参与的旅游城市信息化的创新活动,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着网络不安全的威胁和不确定性因素。因此,宜昌市要加强对网络信息安全的监管力度,不断提高宜昌市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的信息化安全管理水平,充分保障网络信息安全,为进一步开展高效的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奠定基础。

(三)加大对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的支持力度

宜昌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正处于加速推进阶段,不仅需要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在资金、技术等各方面都要跟上建设进程。国家或政府政策的引导对宜昌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发展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因此,宜昌市要针对本市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规划,出台相关政策,为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提供有力保障。积极营造招商引资的良好环境,为宜昌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创造有力的投资环境,提供资金支持。

智慧旅游的优势篇(8)

国家旅游局将2014年确定为了“智慧旅游年”,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利用网络等资源发展旅游市场,改变了原有的单一旅游方式,促进了旅游文化、景点、城市建设,革新旅游经营模式,并使得国人的旅游消费习惯逐渐向现代化方式转变,开辟出了旅游发展新模式。

“智慧旅游”是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而衍生出的全新命题。在2008年IBM“智慧地球”的背景下提出,伴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支持,利用新科技和新模式改变着旅游行业的方方面面,高度系统化地整合、开发旅游资源和信息服务,带动旅游业发展。

二、智慧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智慧旅游”建设逐渐成为热点,其核心是以电子信息技术改进原有的旅游产业,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产品品质和游客满意率。

(一)智慧旅游驱动行业升级

在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宏观背景下,旅游业作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而随着大数据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国旅游业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

(二)改革试点建设蓬勃发展

国家旅游局印发《意见》对我国智慧旅游的发展提出指导方向,但在具体的操作层面并未给出明确方案,因此,有条件的各个省市地区纷纷开展旅游综合改革摸索试点,地方多点开花,资本多方试水,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辅以现代化的智慧旅游云系统,科学谋划,促进其地区在旅游业的发展跨越。

(三)智慧旅游运行的机遇与挑战

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的发展为为传统旅游业运行带来机遇,新型旅游业通过信息化改变其经营管理模式,通过现代化革新旅游服务理念,通过国际化扩宽旅游发展渠道与规模,

在今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报告》中提出建设国家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大数据的集成,可以预见,智慧旅游已由地方扩展到了全国网络大范围。

但是,全社会的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旅游业的信息化的超然突进,也使得部分盲目跟风的地区出现资源滥用、经济损失的情况。并且,笔者认为,目前国内的智慧旅游出现了的广告噱头高于实际功能的现象,而相对于旅游行业信息化的飞速发展,旅游行政管理确是处在了“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

三、智慧旅游发展趋势

笔者认为,未来智慧旅游的发展在于服务,信息化的智慧技术已经为游客的旅游提供了吃住行游购的各种便利,但高精尖技术的终究要“落地”,发展需要避免进入被技术、金钱和传统理念所绑架的误区,旅游者的需求终将是正当高位,满足游客日益增长个性化需求会进一步促进旅游产业的完善与成熟。智慧旅游发展将在更大范围拓展和更深层次延伸上寻求突破,更加理性务实。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到2020年,国民出游率将达到4.5次,加上入境旅游,将是超过60亿人次的庞大市场。旅游者对于目的地信息、往返交通等旅行效率的需求;对于餐饮、住宿、文化娱乐等生活便利的需求;对于旅游品质和服务质量的追求等,都需要市场主体去有效地满足。旅游经济运行已进入了国民已广泛参与到了旅游经济运行体系中来,智慧旅游的市场体系也将随之健全发展。

智慧旅游的优势篇(9)

一、智慧旅游理念的兴起与发展

智慧旅游基于信息化技术发展而来,是旅游信息化的集中体现,代表着旅游信息化的高级形式。智慧旅游发展基础需要旅游与信息技术相融合,使游客在旅游期间能够更好接受和体验到信息服务。智慧旅游核心内涵主要是为旅游者主动及时提供个性化旅游信息服务,可促进旅游业向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旅游设施的信息化、经营方式的信息化及管理方式的信息化,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旅游业科技和创新水平,使旅游业向信息、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发展。

智慧旅游需要以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及经营水平,利于动态监督和实施控制企业管理情况;同时相关部门及领导人员能够及时掌握充分的主体信息,为管理和决策提供准确信息。智慧旅游基于信息技术掌握游客的兴趣爱好,设计大众需求的旅游产品,使游客能主动给参与到旅游传播过程及营销过程当中。

智慧旅游也为当地居民带来巨大优惠。通过建设智慧旅游,完善城市智慧旅游系统,使当地的交通、通信、公共服务、安全等系统能够更好融合合作,充分发挥出整体效益,可显著改善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为当地居民带来方便。

与此同时,智慧旅游概念目前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智慧旅游尚无明确或全面的应用主体,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其应用范围;智慧旅游建设中,由于尚未明确公益性和盈利性,使建设和运营主体混乱,使智慧旅游的应用受到制约,造成建设主体和运营主体错位或缺失等等。

二、智慧旅游环境下陕西省旅游社的变化

智慧旅游成为旅游业的“第二次革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旅游业的运行模式,主要表现在:

(一)团队游数量的减少。智慧旅游时代的到来,再加上人们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越来越喜欢在旅游中得到放松,喜欢在旅游中享受到自由,使诸多游客在旅游时不再倾向于团队游。据我国相关数据资料调查研究发现,我国1989年团队游客数量为70%,降至目前的30%。另外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游客可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择交通方式、居住环境、旅游方式等,较团队游,散客游具有更大的自由性。智慧旅游为游客提供多样的旅游方式,使游客自主选择,游客在到达目的地后,只需采取手机、平板电脑等,找到所需的车站、酒店、景区等,以此明确实某个酒店房间及优惠活动等,使越来越多游客选择自由式旅游,也相应减少了旅行社的团队游数量。

(二)旅行社导游面对着失业危机。旅行社服务中导游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但智慧旅游环境下,旅行社为了保证自身旅游线路的正常运行,多是采取兼职导游,团队游数量及导游工作机会减少;游客只需通过网络信息化资源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许多景点使用二维码,游客只需扫描,就可获得该景点的相关知识,无需导游讲解。另外智慧旅游下逐渐减弱了导游解决问题能力,实现政府、旅游企业和旅游者信息互动,出现问题后能够快速解决,因此智慧旅游下,导游许多的基本工作将会取代,许多导游将面临着失业危机。

(三)电子商务费用的节约。智慧旅游的建设,旅行社只需将各种信息资源放置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游客可根据自身需求对各种资源信息予以检索,可获得大量相关产品和服务信息,根据自身续期选择相应的产品和服务。因此旅行社无需自己建立电子商务数据中心,可节省相关费用。小规模旅行社也无需花费大量资金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避免小规模旅行社无法开电子商务数据中心的劣势。

(四)服务质量的日渐提高。中小旅行社在建立智慧旅游后,游客可根据相关名称就能获得该旅行社的相关信息,通常游客在选择旅行社时多是根据旅行社价格、服务质量等,或在选择旅行线路时,则是根据数据中心中旅行社所提供的旅游线路以及相关游客所反馈的信息进行判断,这时就需要旅行社需不断提告自身服务质量,能够获得大量游客的认同。

(五)旅行社经营模式的改变

旅行社多是利用现代信息性技术,充分扩大所面对的受众人群,如携程、乐途、ctrip等,并结合旅游行业标准化环节如机票、宾馆预订、自由行等,其运营的标准化,同时为受众展现提供所需全面的信息资料,具有较有竞争力的产品和价格。这种模式在运行时利用网络这个强大的平台,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自身的经营模式。因此对于现今的旅行社来说,为了顺应时展的潮流,必须紧跟时展的脚步,充分利用现今现有的信息化技术,提高自身经营水平。

三、智慧旅游下中小旅行社建设发展对策

旅游业的发展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使中小旅行社在发展中遇到不可避免的危机与挑战,同时内部的改革也会为其带来压力。中小旅行社在产品开发、品牌竞争中均处于劣势地位,竞争力和发展均受到限制。

在日渐激烈的竞争压力下,中小旅行社必须要选择一个方向和突破口,抓住外界所带来的机遇,以此提高企业竞争力。应将智慧旅游作为陕西中小旅行社重点工作,以此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一)改变旅行社传统经营模式,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促进产品创新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信息化技术在旅游业中广泛应用,为游客提供全面的旅游信息服务,也为游客需求提供个性化旅游信息服务。智慧旅游下,游客的旅游需求更加个性化及多样化,中小旅行社必须要明确游客需求,准确细分市场,明确旅游产品的定位,实行差异化策略,开发带有自身特色的产品及创造个性化产品,为游客提供最佳服务。智慧旅游是利用信息技术平台,通过采取智慧旅游,满足游客需求,使游客在数据中心能够准确快速获取到所需信息数据,且游客在选择需求时,也可查看相关信息的评价,以此决定是否需要采用,使游客根据意愿拥有自主选择权,利用自身权益,选择能够满足自己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尤其要着力开发自由行产品,游客可自己组合线路,旅行社作为旅行顾问,利用网络为游客提供咨询和支付等服务。

(二)明确游客形成路径,树立“以游客为本”的服务理念

智慧旅游下旅行社的构建时,明确游客“普通人-感知者-潜在的游客-现实的游客”这三个转换,掌握游客所需,为其建立提供必要参考依据。智慧旅游下旅行社所面临的客户源由团体转为个人,所采取的“批发式”服务也转化为个性化服务,因此智慧旅游下旅行社必须要树立“以游客为本”的服务理念,智慧旅游下,无需占有资源,客户通过互联网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旅游资源,DIY旅游线路和服务。树立“以游客为本”的服务理念,可提高旅行社产品开发和服务质量。

(三)贯彻落实集团化发展战略

中小旅行社在应用智慧旅游时,依然存在低层次同质化竞争,散乱、弱局面尚未改善,旅行社用智慧旅游的发展无法适应宏观环境的改变。因此中小旅行社需对上下游产业链中的利益资源进行有效重组,对物质和信息资源予以合理整合,使集团化发展战略得以贯彻落实。因此中小旅行社需对企业发展模式予以调整,基于新形势下旅游业的发展有效调整,促进旅行社集团化运作,使各个旅行社之间充分享受信息资源共享,并能够充分发挥资源整合优势。集团化发展战略的实施,旅行社之间可建立相互信任的资源共享机制,构建有效的合作机制,使各个旅行社在旅游价值链中能够对自身发展利益予以优化,更好适应智慧旅游下中小旅行社的发展。

(四)实施信息资源全面整合

智慧旅游时代的到来,使旅社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价值链发生明显变化,为了自身发展,旅行社必须要对信息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面对着智慧旅游下,旅游业利益相关利益范围随之扩大,不再是面对着旅游产品的生产者、旅游产品的批发商和零售商以及旅游产品的消费者,其价值链的不断延伸,范围涉及到各个行业,与游客之间的关系也不在简单的提供服务和接受服务。因此在智慧旅游下,中小旅行社不可墨守成规,闭门不出,需打破区域,突破行业界限,树立跨行业、全球化的开放性视野构建信息化平台,确保信息化平台能够满足信息资源共享目的,具有综合互补的特征,全面整合信息资源,可有效解决智慧旅游的核心问题。

(五)促进优秀导游的培养

智慧旅游的优势篇(10)

杭州曾被世界银行评为中国城市总体投资环境最佳城市第1名,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为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第1名,被英国英中贸易协会推荐为“最值得投资的中国城市”,先后获得了国际花园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十大创新城市、中国十大活力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民生成就典范城市等荣誉,并连续10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面对着如此众多的荣誉与光环,张鸿铭市长并没有沾沾自喜。他坦言,杭州能有今天这样的发展局面,是因为全市上下始终坚持并努力实践“造一流环境、引一流人才、办一流企业”的理念,通过坚持不懈地科学规划、优化布局、统筹兼顾,才创造出了良好的社会、经济、人文和政治环境。

今后,杭州还将继续认真落实《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认真实施总体规划,有序推进城市发展建设,人民生活品质明显提升,城市特色逐步彰显,城市综合竞争力显著提高,区域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有效地发挥了规划对城市发展的调控和引导作用。

张鸿铭强调,城市总规修订要坚持优化城镇空间布局。要坚持结构调整优化,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人口结构优化。要重点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规划。要通过总规修改,在节约集约用地上有新步伐,加快完善组团功能,疏解杭州主城区人口及产业,打造宜居宜业环境,为城市未来发展留足空间。他同时还指出,转型发展和宏观背景对规划修改提出了新的要求。要结合杭州转型发展和功能提升的实际需要,坚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坚持构建“多规合一”的规划体制和机制,按照法规程序修改好总体规划。修改过程中收集的意见建议要认真研究吸纳,再作修改完善,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确保总体规划紧跟全市发展目标定位,与市委战略决策相统一,力求形成一个符合杭州实际、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的城市总体规划。

不断升级杭州旅游产业

在会上,张鸿铭感慨道:旅游文化。已经融汇到杭州这座城市的血液之中,早在13世纪就被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盛赞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旅游业是杭州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是政府和百姓共同拥有的一个“金饭碗”,也是杭州走向世界的一张“金名片”。2013年全年,全市旅游业增加值538.1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6.45%,占服务业增加值10.43%。旅游业对拉动杭州经济增长、保障民生、提升城市形象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

张鸿铭在讲话中指出,要高度重视、认清形势。旅游业发展是贯彻国家和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的客观需要,是符合杭州发展实际的必然选择,是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抓手,是推进改革开放、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要抢抓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旅游发展、国内旅游消费升级、杭州成为“双世遗”城市带来的机遇,进一步挖掘旅游业发展后劲,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缓解旅游业结构性矛盾,推动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

张鸿铭强调,旅游业要为全市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打造旅游升级版、提升对经济发展贡献率。要以“四化”为起点,进一步理清思路,坚持旅游的全域化、国际化、品质化、信息和智慧化,推进旅游业发展。要在提升和拓展上下功夫推进旅游业新发展,不断提升现有旅游业发展水平,强化旅游品牌效应,挖掘五县(市)旅游潜力,拓展旅游新项目和旅游新人群,推进旅游与商贸、文化、现代农业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要以深化改革推进旅游发展,推进旅游企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加快高档酒店转型发展;积极拓展市场,用好各类会展节庆活动,深度拓展国际市场,强化专题专项旅游。要以更加良好的服务优化旅游发展环境,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完善旅游标志,建立旅游咨询中心,提升管理水平,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提升导游整体素质。要以更有力的领导、更完善的政策促进旅游业发展,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旅游业的领导,完善机制,出台政策,加大对旅游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加快推动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建设。

凝聚合力,推进产业新发展

“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工作紧迫感,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市要求,结合杭州转型发展和功能提升的实际需要,跟上改革步伐,走出自身特色。要明确方向,注重科学性,突出空间布局,推动城市总规、产业发展、土地利用、生态保护四规合一,实现生产、生态、生活更佳组合。要加强上下工作衔接,强化协调配合,注重借鉴兄弟城市成功经验,切实加以推进。”张鸿铭在讲话中对杭州的各个部门提出上述要求。

张鸿铭指出,“多规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招商引资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会议强调,要凝聚共识、增强信心,充分发挥我市良好的经济基础优势、区位优势、人文优势和环境优势,全方位开展招商引资。要明确目标,紧紧围绕国务院对杭州“一基地四中心”定位、市委全会加快发展信息经济和智慧经济决策、市里有关改善民生的重大决策等,集中力量招引大项目、好项目。要创新招商方式,加快搭建基础信息数据库,细分行业市场,组织开展专业招商、上门招商、联合招商。要创新招商机制,加强部门、区(县、市)间联动招商,发挥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作用,积极探索“以企引外”“以企引企”新模式。要发挥考核导向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土地要素保障,更好服务企业,实现全市招商一盘棋。要强化职能,合力攻坚,共同努力实现招商引资工作新突破。

信息经济和智慧经济“六大中心”建设是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会议认为,发展信息经济和智慧经济是杭州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城市转型发展的着力点,意义重大。各级各部门要坚持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围绕“六大中心”建设,结合全市信息经济和智慧经济空间布局,明确主攻方向,体现区域特色。要明确市级部门的牵头责任,加强市、区(县、市)联动,加快制定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目标、重点和工作任务,推动重大项目早落地早投产早见效,为加快经济发展提供强大推动力。

发展智慧经济是杭州的战略选择

在展望杭州的智慧型经济战略前景时,张鸿铭指出,近年来,新经济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智慧经济、信息经济风起云涌,已经日益成为许多国家和城市发展的重要机遇。智慧经济代表世界科技与产业发展的一种新趋势。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都紧盯紧跟这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智慧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知识经济之后的第五大经济发展形态,可以说是一种创新型经济。智慧经济将改变和丰富人类的生活方式,通过智慧经济在交通、医疗、教育、养老、社区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将随之发生重大改变。智慧经济虽然涉及方方面面,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围绕一项核心技术,即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技术等;突出两大重点内容,即智慧产业化和产业智慧化;推动“三位一体”同步发展,即基础设施智慧化、产业发展智慧化、服务应用智慧化。

上一篇: 放射性污染的定义 下一篇: 未来农业发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