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茶文化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19 11:19:02

古诗词中的茶文化

古诗词中的茶文化篇(1)

1 茶诗词中的历史意蕴

文学存在的意义,就是以个体的形式记录生活。它不同于历史的客观公正性,文学有着个体存在于世界上的差别,但也正是这些差别性才使得人类文明百花齐放,多姿多彩。中国诗歌的滥觞当属《诗经》,它的出现便象征着中国先民强大的创造力。古代先民将歌唱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记录下中国历史的发展,无形中也成为了后世研究先秦历史的最好证据。在《诗经》中曾出现多篇与茶有关的诗歌,如《诗经谷风》中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另外在《诗经七月》和《诗经绵》中均有涉及茶元素。尽管茶是作为背景出现的,但是茶已蕴含了巨大的文化力量。茶,连同《诗经》中出现的诸多意象和内容,共同构成了中国先秦的活历史。它虽没有像司马迁太史公般的传记写作,但却描绘出了最真实、最鲜活的古代原貌。这是茶在《诗经》中的功劳,也是茶作为诸多文化意象所体现出的意蕴和内涵。

2 茶诗词中的艺术内涵

中国咏茶诗词,归根到底是文学,它体现出的是中国特有的审美情趣。唐代的咏茶诗大多体现出的山水雾岚构成的空灵境界。这基本上是延续了魏晋时期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和陶渊明创立的田园诗。虽然到了王维、孟浩然之后实现了合流,并入到了山水田园诗的总范畴。但是其山、水、花意象却经久不衰。唐代的咏茶诗同样不缺乏这些元素,由这些元素的存在,使整个唐代咏茶诗呈现出空灵之感。代表作有大历十才子之冠的钱起所写《与莒茶宴》、顾况的《过山农家》。这些诗歌中经常会出现诸如泉水、鸡鸣、竹下、蝉声等元素,营造出一种空灵安宁不食人间烟火的情致,而中国的士大夫则游荡其间,享受茶意。咏茶诗词中体现出的是强烈的艺术气息。从《诗经》中只是将茶作为背景出现,到屈原等人已经将茶作为一种象征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而魏晋左思的《娇女诗》已经成为诗人的关照对象。随着时间的流逝,真正出现文学性的《茶经》。咏茶诗词在唐朝才从广义概念转化为我们狭义上的茶诗词。从狭义的差诗词看,诗词的整体因为加入了茶元素,显示出的是平静冲淡、和平淡然的审美体验。由此可见,茶诗词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出现的,虽然到了宋朝的咏茶词减少了对意境和艺术的追求,更多的是强调叙事性,但是茶早已经以固定下来的意蕴发挥着作用,使整个茶诗词显示出强烈的艺术气息。品读中国古典诗词,如同穿行在山水之间,云雾缥缈,松涛阵阵,品味一盏清茶。任清香在唇齿之间回荡、蔓延,洗涤在尘世叮叮当当、忐忑不安的心,用心去感受来自茶诗词真正的艺术内涵。

3 茶诗词中的人情意蕴

茶诗词中,体现出的除了历史意蕴和艺术内涵,更多的是人情之美。中国自古是礼乐社会,孔子耗尽终生也是想实现周天子的礼乐时代,可见对中华民族的影响之大。当然这种礼乐思想便随着时代的发展渗透到中国文人的血脉中,成为他们生活和行事的法则。中国咏茶诗词中有一类叫茶赠诗。唐朝充满想象和文学色彩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其实便是卢仝的赠送茶叶的诗作。他将茶作为了咏怀的主题,在中国咏茶诗词中属于名篇。从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可以看出咏茶诗词中体现出的是中国的人性之美。临别之际,以茶作别,后再作诗一首。茶诗中浸透的是诗人对友人深深地眷恋和衷心的祝福。从茶诗词中,明显能看出中国人的人性之美,他们敦厚温和,表达感情也是含情脉脉,正如茶香般清香幽远。

茶诗词除了表达人们对离人无比的牵挂与不舍,更多则是体现自己的情感世界。咏茶诗词是文人们独特的情感寄托,带着平静温和的诗意茶韵。纵观中国咏茶诗词,诗词中无不渗透着平淡温和的文人气息。咏茶诗词中无论诗人失意低惆还是兴奋喜悦,诗词中呈现出来都是平静优雅的情致。如同自己置身于缥缈云雾的山水之间,饮茶赏景。中唐之后鲜有屈原《离骚》中的香草象征,也不再出现盛唐李太白那样豪气浪漫,天马行空的诗情。文人遇到茶,则成为了平静低回的浅唱,抒发诗人饮茶时独有的情怀。这种平静温和的文人气首先表现在快乐的娱情感叹和对生活的满足上,诸如颜真卿的《月夜啜茶联句》、元稹的《茶》等。当然除了诗人愉快顺利时会以诗词的方式表达,就算是失意落寞依然会写出千古流传的诗歌。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大诗人苏东坡。苏东坡因为仕途不顺,便有多次被贬,期间便写了众多咏茶诗词。失意落寞却并无抱怨之感,这在中国诗词中是独特的文化现象,这也正是中国茶文化的强大。正是因为茶承载在千古文人的惆怅失意,所以茶诗词中体现出的是中国人平静温和的民族个性。正是中国茶的清新淡雅才温暖了无数中国文人的诗情,造就出了无数体现中国人情之美的传世诗篇。

4 茶诗词中的哲学内涵

茶文化,在延宕千年的发展中,融合吸收了中国众多优秀的思想文化。茶满足了儒教对世事、对社会伦常的关注,是医世正心、礼乐教化的教科书,是明礼仪、正序伦的工具;对于佛教僧侣而言,茶蕴藏着他们对来世净土的寄托,是他们参悟苦、集、灭、道四谛真如的伴侣和达到彼岸的渡船;茶同样满足了道家安享自然之乐,修身养性的需要,是他们达至无为之境的桥梁。茶诗词作为茶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样代表着中国思想的汇聚,并承载着中国哲学的丰富内涵。

古诗词中的茶文化篇(2)

1 先秦时代的茶语

先秦时代是极具浪漫主义情怀的年代,古代先民总是有着强大的歌唱热情,几乎世间之物皆可纳入到歌唱的行列。中国的《诗经》集中容纳了先秦时期的先民歌谣,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中国诗歌的开端。当然,中国的茶元素也便进入了《诗经》的创作视野。《诗经谷风》中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但先秦时代的还未出现茶字,而是茶的通假字荼。尽管先秦时代的《诗经》已经将茶作为文学素材加入创作,但是先秦时期的茶语还十分简单。《诗经》中的荼还只是作为一种植物的代号呈现在中国文学作品之中,没有更加广度和深度的内涵。也正是以《诗经》起点,中国文学才开始了真正的茶语形式。

2 两晋时期中的茶语

中国茶文化到了两晋有了新的发展,无论体量和容量都有了开拓。两晋作为中国历史朝代可谓昙花一现,但两晋时期的茶文学却异常发达。两晋的茶诗不但具有开创性的地位,小说与散文也有了长足发展。正是两晋时期的茶文学繁荣,才形成了各式各样的茶语。两晋时期,茶诗出现了张载《登成都楼》,左思《娇女诗》。前者的诗将茶作为关照对象书写,暗示了西蜀繁荣的茶贸易。后者则记录了煮茶的全过程,并将茶作为文学对象书写。两晋时期的茶诗已经摆脱了《诗经》中单纯的植物名称,茶在诗人的创造中有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因此,两晋时期的茶语开始呈现出文人思考和诗人关怀,显示出了精神意蕴和文化内涵。当然两晋时期,除了茶诗,还存在小说和散文。干宝所著《搜神记》、陶渊明的《续搜神记》都涉及到了茶人采茶的情节,这样的文学手法一方面显示出两晋时期茶文化的流行,另一方面也说明茶已经作为文化载体,有了茶语,有了特殊的文化象征。两晋时期,杜育还创作出了中国第一部完整记录茶事的大赋《荈赋》。杜育将茶提到了文化高度,赋予了茶以极其明显的茶语,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3 唐朝时期的茶语

中国茶文化到了唐朝呈现出空前的发展。茶圣陆羽写成了《茶经》,是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最早、最全面的茶著作。因此,中国茶语到了唐朝呈现出集大成的形式。陆羽的《茶经》更像是专门论述茶文化的茶专著,也正是因为此,才体现出了专业性和体系性。当然,唐朝的文学也异常繁荣,唐诗几乎代表了唐朝繁荣灿烂的文化艺术。

由于唐朝国力强盛,文化也兼容开放,因此,诗歌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唐朝的文学作品中,茶诗占据着重要地位。单《全唐诗》来看,就是一百一十二首之多。唐朝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与茶相关的茶诗。也正是由于这些流芳百世的大诗人、大文豪对茶的书写和关照,使得唐朝的茶语呈现出更加多元、复合的精神意蕴。

诗仙李白有一首《赠玉泉仙人掌茶》,赞扬了饮茶的益处,成为了茶诗精品。杜甫有《重过何氏五首》,以茶作为意象,抒发对生活的怀想。杜甫的茶诗清新脱俗,意味深长,成为其沉郁顿挫的诗风之下的一道明丽风景,代表了诗人的精神维度和艺术追求。除了李白、杜甫,唐朝写茶诗最多的是莫过于白居易。白居易有一首茶诗名为《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出现了许多与茶相关的术语与称谓。白居易茶诗中出现大量的茶用语,一方面说明诗人对茶文化的喜爱和熟稔,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的茶语已经有了基本共识和固定形态。

唐朝的茶诗,有着浓烈的文学气息,但同时也显示出了特殊的茶语茶言。由此可知,茶语到了唐朝已经成为相当成熟的语言表达,这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必然,同时也有中国文人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4 宋朝时期的茶语

如果说中国茶文化在唐朝得到空前发展,那么宋朝的茶文化便是顶峰。宋朝的茶文化已经融到了中国文人的骨子里,成为他们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宋朝很多人都写茶诗、茶词,但是无论广度,还是深度,苏东坡都是第一人。在苏东坡的茶诗中,他记录平生遭际、艺术理想;他书写君臣关系、父子情深;他表达人生感悟、文学哲思,可以说中国的茶语到了苏东坡时期,到了海纳百川,无所不及的地步。

从体量和广度上说,以苏东坡为代表的宋朝文人已经实现了超越和自我超越。同时,从作品中对茶的描写和表达上,也可以看出宋朝的独特与不凡。唐朝的茶诗更像是借茶来抒发个人情愫,茶诗到了宋朝,则更加细腻和深入。文学作品中不但注重对茶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同时也开始细腻描写茶的形态和泡茶、煮茶的详实经过。这种经过艺术加工的茶活动,既不同于杜育《荈赋》单纯关照,也不同于陆羽《茶经》的单纯介绍,这是带有科普和诗意的结合,带有浓重的文学色彩。黄庭坚的茶词《品令》便是具有典型茶描写的精品。黄庭坚以独特的艺术感官,将生活中的寻常之物捕捉进文学创作,将茶的精神向度与自身感悟相融合,达到了妙不可言的审美体验。秦观的《满庭芳》也是茶词经典。词人在书写茶文化时,不但在乎内容的详实细致,更注重韵律的和谐和统一。因此,秦观的茶词《满庭芳》达到了韵律与情思的完美结合,堪称精品。

宋朝的茶语,在众多诗人、词人的开拓下,有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不但在精神向度上越来越深化,同时在描写上也注重细节和精准,使得文学作品中的茶语兼具了科学性和艺术性,又达到了新的高度。

5 明清时期的茶语

时至明清,小说已经成为文学的重要分支,并且呈现出了诗词所不具备的优势。小说作为长篇写作,可以将故事、诗词、戏剧融为一炉,成为中华文化汇聚融合的艺术载体。明清时期小说中的茶语,也开始变得多元而丰富。不但有唐朝时对茶的别称,如雀舌、麦粒等茶名的延续,同时也大量使用茶成语、茶谚语、茶歇后语等语言表达。

明清小说中的茶语首先是特别注重将茶联、茶诗作为小说回目或开篇诗词使用,使小说形式新颖,内容独特。如明末清初小说《风月梦》便有回目吃花酒猜拳行令打茶围寻事生风,《情梦柝》也有与茶相关的回目。小说中直接使用茶词、茶诗作回目和开头,既能提高小说的文学性,又没有束之高阁,增加了市井气息和生活趣味。

除了小说中使用茶作回目、开篇诗词,还有的小说则在故事中大谈饮茶之道。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中便有诸多的对于茶的谈论。妙语在下雪天收取梅花之上的白雪,将其埋入地下,为招待贾母一行所用。曹雪芹将饮茶之道引入小说,不但看重的茶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向度,同时也在乎其亲民色彩。将饮茶之道作为故事情节处理,是一种寻求雅俗之间的平衡,而曹雪芹《红楼梦》中的茶语便是中国传统文化雅俗共赏的最好证明。

古诗词中的茶文化篇(3)

民俗是约定俗成、世代积累、长久稳定的,往往超越历史阶段而存在。我们现在的生活往往不失留有一些旧时民俗的痕迹。古老的民俗很多都能延续至今,并与现代生活相融合而不失其历史光泽。民俗总是与人民生活形影相随,结伴而行。而后代的人们对于前代的民俗,也总是怀有兴趣,并会感到亲切和易于理解。我们如果要对延续至今的这些古代民俗给予现代诠释,除了追本溯源,还要证明其历久不衰、与时变易的内在原因。

下面我们来看看当代一些学者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

俞平伯先生的《唐宋词选释》③,对所选词的民俗背景就有专门的诠释。从戴复古词只选了一首,十分的别具见地:

“卖花担上,菊蕊金初破。说着重阳怎虚过。看画城簇簇,酒肆歌楼,奈没个巧处安排着我。家乡煞远哩,抵死思量,枉把眉头万千锁。一笑且开怀,小阁团栾,旋簇着几般蔬果。把三杯两盏记时光,问有甚曲儿,好唱一个?”(《洞仙歌》) 这首词纯用当时口语,写的是九月九日的重阳节时,在酒楼的小阁上大家围桌而坐的场景。三杯两盏淡酒之余,请来歌妓唱曲,唱的就是重阳应景的时令曲子,以此来酬佳节。十分生动真实的描绘了一幅与宋词相关的节日民俗场景。

黄杰先生也写过一本《宋词与民俗》④,这本书则是从民俗学的观点和角度,系统性地重新审视宋词的价值,并剖析了古典诗词与民俗文化的联系。

以茶汤为例。按宋时的习俗,客来时进茶,客去则进汤。进茶时要唱“茶词”,进汤时则唱“汤词”,其作用与当时酒筵上歌妓劝酒常用的“酒词”相仿。“茶词”与“汤词”同为宋时“茶道”的内容之一。两宋饮茶之风极盛,有不少著名的茶品,喝茶时讲究饮茶的方法、器具和场合。因而在两宋词中,“茶词”、“汤词”亦独为一类,为数甚多。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既是师友,又是茶侣,又多擅长以诗词咏茶。黄庭坚是江西分宁人,分宁就是宋时茗茶产地之一。富弼为相,会见黄庭坚,所得的印象,就是“原来只是分宁一茶客” ⑤。北宋文豪欧阳修在《归田录》⑥中也写过这样的文字说:“腊茶出于福建,草茶盛于两浙。两浙之品,日注(亦作“日铸”,绍兴山名,其地产茶)为第一。自景已后,洪州双井白芽渐盛,近岁制作尤精,囊以红纱,不过一二两,以常茶数十斤养之,用辟暑湿之气,其品远出日注上,遂为草茶第一。”这里所说的这种双井白芽,就是黄庭坚家乡特产的名茶。

接下来我们再一起看看民俗文化中的节日民俗部分。

唐代诗人王维曾写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⑦诗中说得明白:正是重九佳节,正是那阖家登山、遍插茱萸以示亲人间共避邪恶、相互祝福的节日习俗,牵动了这位离乡背井的游子的思亲之情,使他不吐不快。这种“情”不是单方的,作者想象远在华山以东的家人们,在秋高气爽之中相拥登上山巅,每个成员都佩带上芳香的茱萸,也正在为“少一人”而深感遗憾。两情远隔重山,发于一旦,是由重阳节日所激发,通过重阳的节日活动连结起来的。对于离别的亲人们来说,思念之情时时都会袭上心头;然而面对节日的有关情景,思念总是更加强烈。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节日在人们心中掀起的情感波澜是带有普遍性的;诗人的感觉更加敏锐,说出了别人欲言而未能言的话,因此,“每逢佳节倍思亲”,便成为中外古今广为传诵的名句。可见,节日习俗不仅对诗人的创作心理,也对读者的欣赏心理起着积极的作用。

寄意于民俗风情的诗作还有《寒食即事》⑧。《荆楚岁时记》云:“冬至后一百五日,谓之寒食。”即在清明节前两日,寒食节人们要灭除旧火,禁火三天,没有热饭吃,故曰“寒食”。而只有得到皇帝特许者,才能燃烛。唐时,朝廷在此日以宫苑中榆柳点火以赐贵近宠臣,《寒食即事》诗所描述的就是个中景象。诗云:“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在全民灭火寒食之中,作者有意推出了从皇宫中传递火种的镜头,画面所体现的特权自然是引人注目的。特权阶层中是些什么人呢?作者又借东汉的“五侯”来指当时那些弄权、炙手可热的权臣宦官。全诗并无一句议及政事,却又借助寒食节的习俗,写了皇帝对宠臣权贵的特殊待遇,深有讽喻意味。

节日习俗是民俗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独呈异彩的一部分;各个节日又各具时令特色及文化内涵。由于节日活动特别能引动人们的思绪,触发创作的灵感,所以诗人词家总是借景抒怀,驰骋想象,施展才华,写出情景交融并深刻体现民族文化传统的佳作。其中个人的感受与群体的文化成果既融汇一体,又生发升华,具有突出的深厚度。这些诗词所写的也无非是人间世态、风花雪月、悲欢离合和愿望理想,却因与特有的节日风情相结合,因此民俗风格深刻鲜明,尤富生活气息,读来如醇酒醉人。节日习俗是人人享有、年年重现的,人们对之十分熟悉,这就使创作与欣赏在心理上得到沟通,因而与节日习俗有关的佳作往往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从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反映节日习俗的诗词也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值得注意与研究。

若再上升到民俗文化,其本身内涵也是非常庞大且丰富的。有关妇女生活、婚丧喜庆、饮食服饰、百工伎艺、音乐歌舞、各地物产、市井游乐、宫廷庆典、神怪灵异、社会交际、佛道宗教,乃至草木虫鱼、行话俗语、医卜星象等内容,在古典诗词中都有生动如实的记录。这些蕴藏丰富的民俗迹象,现在已很少被运用,所以我们对诗词的研读和考索,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对民俗文化的复兴。

①李商隐《无题》

②解释来源自“百度百科”

③俞平伯 《唐宋词选释》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5月版

④黄杰 《宋词与民俗》 商务印书馆 2007年7月版

⑤ 据清朝潘永因所著《宋稗类钞》卷六记载,富弼曾讥黄庭坚,原话为:“将谓黄某如何,原来只是分宁一茶客。 ”

古诗词中的茶文化篇(4)

1.意象孤立化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古诗词的意象,往往都倾注了诗人的情感。它不仅仅是读者看到的一花一草,更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比如“柳”与“赠别、离别”有关,“西楼”与“闺怨”有关。可是,学生在阅读诗歌时,往往不会或者不能把意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只是孤立地看待这一个个意象,不知所云,或者简单地把它理解为就是诗人看到的景象。

2.背景边缘化

背景是指诗歌的题目,作者生活的朝代、生平经历和给出的相关注释。诗歌的题目可以说是诗歌的眼睛,往往隐含了很多信息,它有可能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可能揭示了线索、写作对象等,还有可能奠定了感情基调。正所谓“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活朝代与生平经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读诗歌的内容,掌握诗人的情感与心路历程。诗歌附带的注释也是我们全方位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然而,部分学生永远意识不到这些,总是紧盯着诗歌的正文绞尽脑汁地猜想,却总也猜不准。

3.疑难字词拒绝化

我们说的疑难字词,其实不单单是字词,也有可能是某一句诗。笔者不止一次发现,学生在解读诗歌的过程中,遇到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要不就卡在那儿动弹不得,要不就直接跳过去,忽略它。在笔者看来,学生很排斥这些疑难字词句,不愿也不会或者不敢进行相关相似的联想。“诗家语”之所以难懂,是因为与其他文学语言比较起来,诗歌的语言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和跳跃性。为了表达的需要,诗歌的语言经常会改变词性、词序和语序。我们在理解诗歌时,要懂得变通词性、词序和语序,而这恰恰是学生的软肋。

4.结构模糊化

世间万物皆有规律可循,诗歌亦然。以近体诗为例,讲究起承转合。“起”就是诗句开头,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承”就是“起”句的自然衔接,延伸拓展。“转”往往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体现思路的转换。“合”句水到渠成,往往是诗歌主旨或诗人情感的凝聚之处。对于词来说,往往上片写景、叙事,下片抒情。掌握了这些诗词的结构规律,我们就可以比较轻松地理解古诗词了。不过,学生在理解古诗词时,不大注意诗句与诗句之间的联系,结构意识很模糊。

二、如何读懂古诗词

1.“泡”

茶叶必须用滚沸的开水才能泡开,否则,茶叶不能舒展,茶香不能释出。同理,诗句就是那卷成一个个碧螺形状的茶叶,我们必须用丰富的知识才能“泡”开它。具体说来,我们可以这样做。

首先,拆分。把诗句拆散,分为一个个独立的字词来理解。诗歌语言是高度浓缩的、跳跃的,学生常常苦恼不懂诗句的意思就是摸不准诗歌那“一字千金”的精炼。而我们主张把诗句拆分为一个个小单位的字词来理解,就是本着化整为零、化难为简的原则,先让学生从字的本义上去理解。

其次,联想。理解诗句必须要有相似、相关的联想,也就是要求学生在理解诗句字的本义的基础上结合诗歌意象涵义、人文历史典故、作者生平经历、诗歌创作背景等相关知识进行联想,从而更好地把握诗句传达的信息。联想具体可概括为:意象涵义的联想、人文典故的联想、历史旧例的联想、描述面的联想、诗歌背景的联想、诗人活动过程的联想、空间时间转换的联想等。如在学习黄庭坚的《登快阁》时,笔者就让学生通过联想来理解“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这一联,有部分学生就猜到了此联运用了“高山流水”和“阮籍翻白眼青眼”的典故,从而能准确地理解诗歌。

2.“洗”

古诗词中的茶文化篇(5)

职业院校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导游、旅行社、景点计调、文案策划等工作。语文教学要特别注重地域教学资源的开发研究,融合专业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成为胜任旅游服务行业的应用型人才。

一、无锡诗词的教学资源禀赋

无锡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拥有风格多样、意境悠远的诗词文化资源。诗词资源区域分为:锡惠名胜风景区、寄畅园景区、蠡湖景区、太湖鼋头渚景区;可分为:名士文化诗词,以黄歇、李绅、陆羽、苏轼、秦观、李纲、邹迪光、清初词大家、无锡五状元和清康熙乾隆嘉庆三帝等为代表;名品文化诗词,以茶为代表,茶文化诗词可以分类为描写茶水、茶叶和茶具;名园文化诗词,如山水墅园、书院园林、诗社园林等。其中,以惠山寺和寄畅园最为典型;隐逸文化诗词,以泰伯、窦群、高攀龙等为代表。

二、诗词教学内容向专业渗透的“延伸式”教学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将语文的触须向专业延伸,依据不同专业的属性与学习需求,探求与专业学习的共同知识点以及与职业能力培养沟通的教学突破点,激发学生提升专业技能,这就是语文教学向专业学习渗透的“延伸式”教学,从而实现语文教学与专业技能学习最大限度的交融。在进行诗词教学时,可以延伸至无锡的地脉、人脉、文脉梳理和市场潜能分析。

三、 以职业目标为中心设计教学任务

当前,没有完全与职业教育专业培养相匹配的语文教材,所以就必须按照学生的职业目标来选取内容,设计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针对旅游专业学生的教学,必须以专业能力培养的目标来设计课堂教学。可设计以下内容:

1、旅游规划教学的主题思路设计

(1)无锡旅游产业概况

无锡拥有非常丰富的自然风光和厚重悠长的历史底蕴,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区位优越,景色绝美秀丽,历史绵延悠长,号称一颗璀璨夺目的太湖明珠。改革开放之后的30多年里,无锡的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居于全国的前列。2009年度“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评比中无锡名列第7位。

文化旅游建设初具规模,倾力打造博览园、历史文化街区、古镇等为主要的文化旅游景区(点),进一步丰富了无锡文化旅游产品,强化了无锡旅游区域竞争力。

(2)诗词资源开发现状。

无锡诗词文学类型丰富、数量众多,但目前对无锡诗词文学侧重于从历史文化角度进行保护,重在对诗词文学进行搜集、整理和制成书面的出版物。在旅游开发的方面,与旅游的融合开发较不充分。仅仅局限于较浅层次的诗词吟诵和静态参观,旅游开发形式单一,没有形成成熟的开发模式。因此应该挖掘诗词文学更多的文化特性与旅游需求相结合,以将其融入到无锡文化旅游产品当中去。以旅游促进诗词文学的传承与创新,以诗词文学带动无锡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3)诗词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原则

首先,高品位原则。文化层次比较高的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要求是高品位的,这一点也表现在文学旅游上。对于诗词文学的思想内涵及载体设计须进行深度挖掘和创新设计。

其次,参与性原则。为了让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获得更多的回忆,在设计文学旅游产品时要注重创造多种体验方式,努力营造让旅游者全心投入的体验氛围。通过旅游者切身的感受和体会,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再次,原真性原则。诗词旅游的魅力在于让旅游者能够在诗词所描绘的场景中体验诗词本身、诗词的意境,感受诗人的足迹,这种环境氛围的营造必须尽量具有原真性,给旅游者一种真实的旅游体验。

(4)诗词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方法

首先,主题先行。文化主题是体验经济的灵魂。旅游规划者需要直接切入文化内涵,提炼出独特化、特色化的主题来,这样才能赢得旅游者的心。无锡诗词文学可以划分为若干有吸引力的主题,例如名士、名品、隐士等等。

其次,意像挖掘。主题是体验的基本,接着还需要创造令人难忘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进行再创造,自然能够触景生情、见形知神。诗词文学可围绕主题构建产品框架,最后载体化主题,成形于看得见摸得着的旅游产品。

再次,三位一体。诗词文化旅游开发要遵循从资源(Resource)、市场(Market)和产品(Product)“两极对立”和“三位一体”的视角去研究的基本思路。区域旅游开发要从这三个方面进行程序式的评价论证,即所谓昂谱(RMP)分析模式。通过旅游资源的评价,找出特殊的旅游资源特色,针对性的转化为特色旅游产品。针对旅游者对产品的偏好,设计适合多数旅游者喜欢的旅游产品种类。在树立地方风格之后,就重点对旅游产品进行选择和创造。

2、无锡诗词的旅游专业教学案例设计

教师在教学中可对无锡诗词文学的旅游意象进行具有号召力的文化设计。包含两大任务:一是文化主题的定位和演绎策划; 二是文化主题定位的产品和项目支撑系统开发策划。

(1)无锡诗词旅游文化主题提炼

通过本土地脉、人脉、文脉梳理和市场潜能分析,将本区域的旅游意象的文化主题定位于“山水吴韵”。理由如下:

从本土文化根基上看,所谓“江南”的开化是从泰伯弃王位南迁垦荒,即今天的无锡梅里建吴城始。所以吴文化是江南文化的基础和源头。

从本土自然地理上看,无锡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在这样的地理气候环境中孕育的江南诗词文化,透出一种江南的山水诗情。无锡典型的江南秀美自然风情也孕育了无锡诗词清秀、温婉的诗性。

从市场号召力和影响的客户群体的广度上看, 相对于无锡诗词的其他特色文化,“山水吴韵”的受众更加广阔,不同的客户群体对“山水吴韵”都能找到相应的价值诉求点。

(2)无锡诗词旅游文化主题演绎

“山水吴韵”所蕴含的诗词旅游文化主题的象征意义,要借助一些有效方式对“山水吴韵”作文化主题方面的深度挖掘和细化阐发,逐步渗入市场主体的灵魂处,以激活其相应旅游消费内心需求,推动演绎出按照时态特征体现的次要主题以及相关业态:

第一是“才智水准”:以“才智”为主题,以新时期的文化经济时代的背景,借助名人成就文化以及精英引导文化培育且举办主题论坛,自上而下用高端联系低端,启动旅游者纵情山水、消费诗文的文化休闲旅游市场。

第二是“率真休养”:现代都市人面临各种压力,心理疲惫焦灼,旅游消费逐渐回归自然和本色,在这样的心理趋势下可以发展以文化养神、山水养生等为核心的相关旅游产品。

(3)无锡诗词旅游“山水吴韵”文化主题载体设计

对于区域的旅游开发规划,在以上文化形象定位的基础上,应作进一步的主题开发和意蕴演绎,“山水吴韵”文化主题与“才智水准”、“率真修养”两大次主题构成相似对应关系。

第一,“才智水准”主题下旅游产品设计

首先,从市场诉求来看。

针对文化教育、专业科研等旅游市场,主打惠山古镇、寄畅园、锡城历史名人等重要旅游资源,借助多种形式的产品设计,让旅游者领略无锡园林文化、茶文化、名人文化的深厚悠久底蕴。

其次,从核心产品设计来看。

1.举办具有“才智水准”的诗词文化相关的艺术节。在锡惠名胜区、惠山古镇等著名景区,通过举办诗词文化艺术节,邀请各界知名人士以及旅游机构、知名旅游企业、文化艺术团体参加,联合无锡电视台、江南晚报等重要传媒进行报道。

2.开展青少年赏诗访胜的夏令营活动。建立青少年夏令营基地,利用丰富的教育旅游资源,组织青少年实践活动,例如诗词书画比赛、精英人物讲座、诗词文化教育之旅以及野外拓展等。

3.茶文化品鉴。以茶兴文,以文兴旅,借茶与琴、诗、书、画、舞等文艺元素的融合,在品茗中提升文艺修养。借助茶思源,促使旅游者了解饮茶习俗、茶礼、茶道、茶德等中国古老的茶文化源远流长。

第二,“率真修养”主题下旅游产品设计

首先,从市场诉求来看。

无锡山水文化和诗文化有机交融在一起。通过读诗诵词,畅玩无锡山水胜景,体验山水诗文化。例如,在水文化方面,游客身临其境,可吟诵描写河湖的诗词。

其次,从核心旅游产品的设计来看。

1.设计完全“渔”体验。住临水渔家,品渔家小菜,湖鲜盛宴,体验纯粹渔翁生活的平淡与幸福,设计泛舟垂钓、水上冲浪、龙舟竞渡、水上自行车等亲水娱乐活动。

2.举办大型实景演出,对无锡诗词文化资源、社会演艺信息与创作灵感进行整合基础上,凝练演出主题,如财智锡城、渔舟唱晚。以宽广的湖面作为舞台,开展大型水上实景表演,借助丰富生动的舞台表演,表现自然山水美景,淳朴民俗风情、灿烂历史文化。

3.融合特定节日(如除夕、七夕、中秋、重阳等),策划多种样式的活动。例如,针对青年男女周末度假市场,借助七夕“中国情人节”的市场影响力,组织游客“填诗作对”,喝“交杯茶”(由二泉之水煮就的惠山上的福茶)等活动。

基于以上理解,无锡诗词旅游的规划设计除了进行硬件建设,还应从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意象中发掘意化主题,使主题载体化, 再进行内涵演绎, 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旅游市场需求不断进行调整做出创新设计。进而使得无锡诗词的旅游资源项目规划得以形神兼备,兼具视觉(官能)的冲击力以及心理召唤性。

四、创设诗词教学与专业实践一体化学习情境

旅游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而情境教学是一个很有效的培养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式,所以情境教学与旅游教学有天然的适应性。在诗词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PPT演示、图片视频展示等计算机教学技术来创设诗词场景或情境。可以使学生能够直观的感受诗人在创作诗词时的场景,领略诗人当时观景后的感想,可以产生较明显的教学效果,进而更加形象生动的加强对诗词旅游价值的认知。这就要求任课教师首先做一个有心人,在当地的生活中,通过各种实地调查、报纸媒体、电视网络等多种方式获取景区图片、文物详解 、历史背景和音像资料等,做好上课的资料准备。其次,明确主题和培养专业能力目标,进行相关资料的整合,进行教案的撰写。最后,把握好诗词教学与专业结合的切入点,创设适当的情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赵丹琦.试论历代旅游诗词对深度开发旅游景点的积极作用――以历代歌咏江苏景点的诗词为例[J].济南.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6):149-151.

[2]张捷,程章灿,刘泽华.作为地方文脉的古典诗词的旅游规划模式――以江苏省吴江市江南水乡古诗词文化旅游产品规划为例[J].金华.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6.

[3]庄志民.宁波东钱湖旅游度假区旅游意象定位研究――旅游文化设计探索系列[J].上海.旅游科学.2010(2):125

[4]许辉.《无锡市旅游志》.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0(6)

古诗词中的茶文化篇(6)

“茶的杭州,诗的生活”,用茶来点缀城市,用诗来赞美生活,让城市充满茶情,让生活充满诗意,这是对茶文化新的认识和传递、对诗词文化新的理解和发掘,也是举办本届“春茶诗会”的宗旨和意义。茶与诗互相辉映,诗与茶共同推动,这一举措将为中国多种传统文化寻找更多的表现手段和创新途径。

诗会上,浙江大学数学系博导、著名诗人蔡天新作了主题发言;来自美国、法国、非洲等国的诗人,以及巴黎第一大学艺术史博士黄河清用各国语言朗诵了茶诗。先锋派诗人梁晓明、南野、刘翔等人进行了现代茶诗朗诵和解析,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浙江省作协名誉主席叶文玲、浙江省作协副主席王旭烽等人参加了诗会。动作轻缓、恬淡宁静的龙井茶茶艺表演和技惊四座的径山禅茶茶艺表演,则让人领略了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国既是“茶的祖国”,又是“诗的国家”,因此,茶很早就渗透进诗词之中,从最早出现的茶诗(如左思《娇女诗》)到现在,已历时1700多年,我国的茶叶诗词据估计唐代约有500首,宋代多达1000首,再加上金、元、明、清,以及近代,总数当在2000首以上,可谓美不胜收、琳琅满目。浙江国际茶人之家基金会副会长孔祥法说:“我们希望通过举办这样一个春茶节日,打造一个充满茶香和诗意的杭州。”

Tea

Hangzhou, Home of Tea and Poetic Life

Story and Photographs by Tong Lili

“Tea Adorns Hangzhou, Poems Sing of Life” was the theme at the 2006 Get-Together for Spring Tea and Poems recently held in the International Tea People’s Village in Hangzhou. The event was sponsored by Zhejiang Poetry and Couplets Association, Zhejiang Online News, and Zhejiang International Tea People’s Home Foundation. Nearly 100 poets and celebrities from local arts circle gathered together to celebrate spring, spring tea, a poetic life in Hangzhou.

古诗词中的茶文化篇(7)

在广府文化中,历来就有“喝早茶”的文化习俗。在日益注重提升生活品质的今天,邀三五好友,寻一幽静处,煮茗而谈,已成为普通人放松身心、享受生活的重要方式。可以说,喝茶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鼓励各地各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A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上千年的积淀让我们拥有了一个巨大的茶文化宝库,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将我国茶文化传承下去。在中学课堂开设茶道校本课程,不仅可以让青少年了解茶文化、茶道基本知识,丰富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对于培养学生笃定、精细、雅致的精神品质与文化素养亦大有裨益。

本课程为通识教育,课程目标在于锻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与同学合作探究的能力;在准备活动资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分析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生活品味与审美能力养成耐心细致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健康地成长。本课程共分为六个部分,涉及茶叶种类、茶具、茶艺、茶道、茶诗、茶文化历史演变等,重点则在于茶道、茶诗、茶文化历史几个部分。现将课程安排列表如下(表一):

二、课例展示

自第一节课开始,笔者就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与饮茶相关的典故,由班委组织学生轮流讲述,以此作为进入“茶道”课程的切入点。笔者的目的是从一开始就让学生明白,茶道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或一套饮茶礼仪,其背后有着深厚的精神文化象征。

从学生的讲述来看,他们大多能从茶的特点,饮茶的习俗、礼仪出发,切入茶文化的内核,了解饮茶背后的精神文化象征。例如,陆羽《茶经》有“茶性俭”“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之说,这表明在唐朝茶就与儒家思想融合,“茶”象征那些品行坚卓、追求“至道”的贤德之士,符合儒家关于君子的想象。又如“达摩禅定”,讲的就是达摩祖师坐禅时借助茶叶驱除困意,养助清思,最终修成正果的传说。实际上,古代佛教徒经常利用茶叶能提神的功效,在久坐冥思时用以驱除睡意、摄心入定、精进修行;而茶也由此被赋予深邃的精神内涵,发展出了“茶禅一味”的理念。

当前,人们对于茶道存在不少误解,例如,认为“茶道”来源于日本。应该说,这是当前普遍存在的误解。“茶道”的确在日本得到过长足的发展,也是通过日本而具有了世界声誉,不过,日本茶道的来源却在中国。对此,日本著名美术家、文化学者冈仓天心在《茶之书》中就曾详细论及。饮茶习俗在西汉就已经盛行,西汉王褒所著《僮约》曾叙述当时茶文化的发展状况。到了唐代,饮茶成了上流社会普遍热衷的社交礼仪,而陆羽更是在饮茶的仪式中发现了“贯穿世界万物的和谐秩序”,在其著名的茶之“圣书”――《茶经》中创立了茶道。两宋时期则是中国茶道发展的高峰,其时的茶道与儒家、道家、佛家思想水融,真正成为一种主人和宾客协力创造宇宙间至福的瞬间的神圣仪式,一种天人合一、自我实现的方式,一种生活的艺术。南宋曾V《高斋漫录》有这样的记载:“司马温公与苏子瞻论茶墨俱香,云:‘茶与墨者正相反: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欲陈。’苏曰:‘奇茶妙墨俱香,是其德同也。皆坚,是其操同也。譬如贤人君子,黔皙美恶之不同,其德操一也。’公笑以为然。”这是著名的司马光与苏轼间“茗战”的故事,名儒大家风范跃然纸上。“茗战”,又称“斗茶”,是古代评茶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也是文人墨客间流行的雅集活动。

南宋时期,日本僧人明庵荣西到中国学习禅宗,公元1191年回日本时把禅宗和中国茶一起引入了日本。而中国茶道的发展却因蒙古人入侵而中断。后来,由于明太祖朱元璋的反对,茶道更逐渐走向衰落。当时的茶道是一套贵族化的精致仪式,作为高雅、纯洁的象征,其耗费往往奢靡,这让底层出身的朱元璋非常反感,下诏要求全国上下都学农民的泡茶方法。从此,中国茶道开始走向低谷,但流传至日本的余脉却得到发扬光大,使“茶的理想达到最高境界”。这一段历史,如今的学生恐怕少有人知,因而笔者在这一部分重点详解。这也是本课程开设的目的之一:丰富学生关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促进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

当然,即使在明清时期作为一种精细仪式、寻求抵达超越世界、臻于天人合一境界的茶道不再流行,并不意味着茶道自此在中国消失,荡然无存了。这里笔者要提到对于茶道的另一层误解,即以为茶道只是一种贵族化的雅集仪式,远离了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实际上,茶道既是士大夫闲雅生活之极致,同样体现于普通百姓的日用之间,不能过于强调茶道的超越维度,忽视了其背后的人伦礼仪及其在寻常日用之间的应用,忽略了其生活味。客来敬茶,是中华民族延续至今的传统礼仪。古人强调以茶修身,以茶雅志,以茶表敬意、树礼仁,以茶协调人际关系。修身、雅志、表敬意、树礼仁、协调人际关系,都是儒家思想在茶文化中的体现。所以,有人指出,中国茶道的精神是俭、清、和、敬、静,即廉俭朴实,心地纯洁,和睦相处,和诚处世,敬爱为人。这一提法不无道理,可以说,两千年来儒家思想始终贯串于茶文化之中。

不管是把茶道视为一种雅致的存在方式、生活的艺术,或是体现于寻常日用之中的朴质的人伦礼仪,都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对此,我们不应厚此薄彼,而应在课程逐一详细讲授。

与茶道紧密相关的,还有“茶诗”。央视综艺节目《中华诗词大会》让古典诗词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成为普通大众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谈资。茶与诗,自古以来就存在紧密的关联,有鉴于此,笔者在茶道课程中以当下的“诗词热”为契机,为学生介绍、讲解历代著名的“茶诗”,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切实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基础。

两晋南北朝时期,饮茶开始进入文学领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西晋杜育所作的以茶为主题的《F赋》。中唐诗人卢仝曾邀请韩愈、贾岛等人在桃花泉煮饮,并创作了著名的《七碗茶歌》。

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 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卢仝《七碗茶歌》节选)

古诗词中的茶文化篇(8)

在唐代,茶宴、茶会成为一时风尚。文人学士相聚庭院,举行茶宴、茶会,品茶赋诗,作文填词,多有佳作记之。据《茶事拾遗》载:“钱起,字仲久,与赵茗为茶宴,又尝过孙宅与郎上人作茶会。”钱起为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他写过不少有关茶宴、茶会的诗。其中“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竹丛中开茶会的妙趣。

至宋代,茶宴、茶会之风更盛,宋徽宗还经常烹茶赐宴文武百官。文人墨客频频出现在茶宴、茶会上,与茶结缘甚深,多有名家大启颂辞。相传,坡有一次参加茶会,品尝了武夷岩茶,顿时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当即赋诗一首:“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油膏首面新。戏作小诗君莫笑,从来佳茗似佳人。”他风趣幽默地把好茶比作美人,语出惊人,表达了诗人对茶宴、茶会以及茶的喜欢程度之深。

宋朝流传至今的《卢仝烹茶图》上有首诗云:“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青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肤轻,六碗通神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此图以传神之笔描绘茶会上茶客品茶之神态,活灵活现,尽在眼前。据说,卢仝对茶青睐有加,情有独钟。他种茶、识茶、烹茶、品茶都有独到之处,无不精妙,嗜茶成癖,给自己取号曰“癖王”。

宋代之后,茶宴、茶会历代相传,长盛不衰。元代耶律楚材赴茶会赋诗《西域从王君玉乞茶因步其韵》:“啜罢江南一碗茶,枯肠历历走雪车。黄金小碾飞琼屑,碧玉深瓯点雪芽。笔阵兵陈诗思涌,睡魔卷甲梦魂赊。精神爽宜无余事,卧看残阳补新霞。”作者将他品茶之后精神倍增、灵魂净化、诗如泉涌等皆刻画得惟妙惟肖。吴中四才子之一的文征明与好友品茶,促膝清谈,画成传世力作《品茶图》,题诗云:“啜罢神清淡无寐,尘嚣身世便云霞。”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茶宴上赋得一副茶联:“得与天下同其乐,不可一日无此君。”联语共14个字,却无一个茶字,读起来却大有“此地无茶胜有茶”之感,妙不可言,传诵古今。

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之茶宴、茶会演变成今天的茶话会。茶话会既不像古代茶宴、茶会之奢华,也不像日本“茶道”那样繁琐,但将品茶集会,交换意见、体会、感受,发表见解、看法、观点,交流技艺、经验、教训等内容保留下来,更能体现出“廉、美、和、敬”中国茶德四字守则,使茶文化的精神内涵进一步得到升华。

茶话会形式灵活多样,内容广泛,规模不限,轻松活泼、欢快愉悦。在茶话会上,香茶是必备之物。但我国地域辽阔,各地饮茶习惯不一样,所用香茶也各异。如:浙江、安徽、江苏等地,喜欢龙井、碧螺春、黄山毛峰等;河南、湖南、云南等地,喜欢信阳毛尖、君山银针、云茶等;广东人喜欢红茶,像六堡茶、祁红等;福建及广东的潮汕一带人们喜欢乌龙茶、铁观音,善饮“功夫茶”,北方广大地区,人们喜欢饮花茶,尤其是茉莉花茶、茶等;内蒙古人、新疆人喜欢红茶、奶茶;人喜欢酥油茶……

古诗词中的茶文化篇(9)

(一)茶文化访古游

古代茶文化中的访古游主要是访茶山和访名泉。文人雅士除了喜欢饮茶,对于茶的原产地和名泉也是魂牵梦萦,再加上茶山和名泉所在地往往景色优美、鸟语花香,在饱览美景的同时还能品得好茶,而且不同的泉水因水质的不同味道也不同,因而文人雅士和好茶者也喜爱拜访茶山和名泉,在茶山中一边欣赏美景,一边亲手采茶,别有一番趣味,在名泉边取水煮茶,悠然自得,也能称的上是一种生态休闲旅游。唐代姚合在《寄杨工部闻毗陵舍弟自罨溪入茶山》中写到弟弟到顾渚山游玩的情景,当时正是春光无限,茶芽新抽,弟弟一边欣赏美景,一边为茶芽的清新香味所陶醉,同时也不忘采取些许茶叶,并寄给千里之外的朋友,与朋友一起分享。宋代郑樵在《采茶行》也中写到自己在春深露重的早晨到茶山采茶的情景,悠然自得。清代施闰章到著名产茶地敬亭山游玩并亲手采茶,“呼朋争手摘,选叶入云还”(《敬亭采茶》),直到鸟归月出了也舍不得离开。许多名泉附近也都留下了无数文人墨客、茶艺高手的足迹。元代张雨在游惠山寺时也拜访了名闻天下的惠山泉,赞美惠山泉水依然甘滑如玉,便即要点茶高手点茶,亲自品饮,再来评论泉水的好坏。有的人则专门带上自己喜爱的茶叶去拜访名泉,如清代查慎行在登惠山时就“我携阳羡芽,来试第二泉”(《初登惠山酌泉》)。明代王世贞拜访陆羽泉后有感作诗《陆羽泉》,诗中写道“何似山僧屋后泉”以此可以猜想这可能是今江西上饶城西北广教僧舍旁的陆羽泉,诗人认为谷帘泉尚不如陆羽泉水好,而且陆羽泉泉水还有禅味。明代钱子义的《九龙峰》中描写了诗人游览九龙峰时的所见所闻,在游览九龙峰时也游览了无锡九龙山泉,陆羽祠堂以及祠前的茶灶遗迹,引起作者对陆羽的的怀念之情。由此我们借人们的怀古情绪在这些名山名泉之地开展访古游。

(二)茶馆休闲游

可以说茶馆休闲游自唐代茶馆萌芽时就有了,虽然古诗中涉及茶馆的诗作较少,但是从这些诗歌中我们还是对茶馆休闲文化能窥探一二。首先古代人们在茶馆休闲时往往不只是品茶,还可以观赏茶艺表演,如元代李德载在《赠茶肆》中就对茶馆中的茶艺表演有精湛的描写,“黄金碾畔香尘细,碧玉瓯中白雪飞”“搅动兰膏四座香,烹煎妙手赛维扬”,从诗中我们也可见看到点茶人高超的点茶技艺。其次文人们还可以在这里即兴作诗,文人爱茶也爱诗,诗与茶常常是不分离的,因此不少茶馆中就专门为文人准备了这样一个场所,文人可以在这里即兴作诗,或写于宣纸之上、或题于墙壁之上,如清代孙枝蔚就曾写过《雍南千一邀过茶舍题二绝于壁上》。由此我们在开展茶馆休闲游时,除了品茗之外,还要尽可能增加一些能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活动如茶艺表演、音乐艺术表演、绘画和书法表演、民间曲艺表演等。虽然目前中国茶文化旅游还属于起步阶段,从古人茶诗中描写的内容可以看出,茶文化旅游实际很早就有了,茶诗中反应的这些自古人们就喜爱的旅游活动形式,在现代人们依然喜欢,因此,这些旅游活动形式在现代茶文化旅游活动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不过在这些古老的旅游活动形式中我们还应该适当加入一些现代元素,丰富茶文化旅游活动的形式,如在这些活动中可以观看茶叶制作过程、体验茶叶采摘和制作、让游客学习体验煮茶或泡茶过程中的艺术、通过博物馆向游客呈现传统茶文化等等。如广东潮州的中华名茶园就有茶峰揽胜、古驿故址、茶坊习艺、采茶乐趣等观光游览项目,活动形式丰富而具有趣味,在我国其他茶文化旅游区也可以借鉴这些活动形式。

二、挖掘茶诗文化蕴涵,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一)创新设计风格各异的品茗环境

从茶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文人历来煮茶、品茶都喜欢在野、幽、清、静的环境中进行。唐代僧人灵一就曾有诗咏到“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通过此诗诗人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副有野泉、烟火、白云、青溪,环境清幽,悠闲自得,极具禅意的饮茶仙境,因此我们可以就茶馆品茗的环境设计出不同风格的主题,或是唐宋风,或是清代风格,也可以是生态的或是古朴与现代相结合的风格。对于仿古风格的建筑环境应建有亭台楼阁,室内悬挂名人字画,给人以古朴典雅的感觉;生态型的茶馆应多设置流水岩石、花鸟树木,甚至可将饮茶的位置设置在流水岩石旁或花木掩映的凉亭之下,尽量给人回归自然的感觉;古朴与现代相结合的茶馆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入现代元素,可设计的更有个性,能满足不同类型游客的需求,茶馆可分成不同风格的几部分,比如可以设置专供游客读书喝茶的空间,能自己体验煮茶的空间,能边观看风光等影片边品茶的空间等等。

(二)设计新颖的旅游活动内容和形式

足够丰富而新颖的旅游活动内容和形式可以使旅游者获得最大的满足感,因此茶文化旅游就不能只局限于采茶、品茶上,而是要向旅游者传达足够多的茶文化,并能让旅游者得到亲身体验,除上面提到的可以有茶山生态观光、访茶文化遗迹、观看茶叶制作过程、体验茶叶采摘和制作、观看茶艺表演,还可以观看仿古代宫廷茶宴表演或文人茶会、茶馆休闲等等。此外,为增多游客的参与体验,可在观看茶艺表演后让游客根据自己的爱好体验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中谈到的七饮、皎然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中谈到的三饮等不同的品饮法;在观看仿古代宫廷茶宴表演或文人茶会中,也可让游客参与进来,比如在仿三清茶宴中,可以让游客作为茶宴中的成员,让其身临其境,体验古代宫廷茶宴的恢宏气势、宫廷茶礼、品尝三清茶等。这些体验宫廷茶宴的活动形式可以运用在自古以来有名贡茶茶乡旅游中,比如自唐代就是贡茶之乡的顾渚山就可以开展模拟唐代宫廷茶宴的表演。另外,从古典茶诗中我们能看出茶叶具有祛病、美容、保健、养生的功效,如李白在《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一诗中就说到仙人掌茶具有“采服润肌骨”的美颜功能。在追求健康生活的今天,茶叶的功效也应当得到更好的利用,茶叶除了饮用,用茶叶洗浴、敷面膜、洗头发都有很好的美容保健效果,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追求的不仅是美容养生,更多的也是追求保健过程中的享受,因此可以在现代茶园的茶文化旅游当中增加茶叶保健项目,让旅游者能在这里体验茶叶沐浴、茶叶足浴、茶叶美容等。

(三)设计富有诗意的茶文化旅游线路

诗歌本具有陶冶情操、使人愉悦的功能,将茶诗与旅游线路结合,设计富有诗意的旅游线路会使整个旅途都充满诗意,如杭州推出的“南方有嘉木”茶文化专题旅游线路,线路从官巷口到三潭印月,再从苏堤、花港到龙井御茶园,虽然此旅游线路的名称不是出自茶诗而是出自陆羽的《茶经》,但旅游线路新颖而富有诗意,使整个旅途轻松愉快。目前国内像这样的精品旅游线路很少而且不具有吸引力,因此在设计旅游线路时可考虑引用或化用茶诗,如探寻名茶的可以是“寻访草中英”,(郑遨《茶诗》),旅游线路还可以细化成几个部分,比如游茶山部分可以叫“春山半是茶”(宋范仲淹《潇洒桐庐郡》),尝茶部分可以是“佳茗似佳人”(苏轼《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

三、挖掘茶诗文化蕴涵,设计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一)特色茶叶

加工制作特色茶叶除了制作茶产区当地的茶叶,仿制龙凤团茶等,还可以开发新型的茶叶。从古代茶诗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煮茶文化的盛行,而后因泡茶的方式简单方便,煮茶的方式逐渐沉寂下来,在人们看中休闲文化的今天,也可以尝试推出煮茶文化,而且据研究煮茶能使茶叶释放更多的抗癌物质,而茶叶长时间的泡在壶中反而会减少抗癌物质,因此煮茶比泡茶更有益人体健康,但是目前市面上适合用来煮的茶叶很少,所以可以大力开发适合煮的茶叶。此外,也可以开发适合沐浴、洗发、做面膜的茶叶产品。

(二)泡茶水

纵览传统茶文化,泡茶最好的用水莫过于泉水、江水、冰雪水,但是在水质污染、大气污染严重的今天,能直接取来泡茶的水已经很少很少了,人们对无污染、甘清冽的水的需求越来越多,开发适合泡茶的水也越来越有必要了,目前市场上专用泡茶水也比较多,旅游地可直接引进这些产品,但如果旅游地能开发一款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泡茶专用水,应该更能满足旅游者特别是一些茶艺爱好者的需求。如在杭州龙井之乡,龙井历来都与虎跑泉搭配的,这里可以用虎跑泉水制成专用泡茶水;再如贡茶之乡顾渚山下有金沙泉,金沙泉自古以来也是被人们称道的好泉,这里也可以用金沙泉水制成专用泡茶水。

(三)特色茶具

茶诗中给我们呈现了各种精美的茶具,可以为现代制作茶具做一些参考,制作有特色的茶具可以是仿制古代某一时期的茶具,也可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茶具结合,比如根据陆游的《兰亭花坞茶》等诗中对绍兴茶文化的描述,可以设计兰亭形状的茶盒,盒身可雕刻出陆游在此饮茶的情景和诗句,既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又体现绍兴茶文化特色;有些茶具易碎,一整套的茶具体积较大不易携带,而且一些消费者不具有购买一整套茶具的消费能力,可以将茶具按比例缩小若干倍,将其作为一种工艺品展现给游客,以满足游客的需求。

四、挖掘茶诗文化蕴涵,利用茶诗进行营销宣传

茶诗语言优美、脍炙人口,本身对茶产地、名茶、名泉都有宣传作用,如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双井茶由于黄庭坚的一首《双井茶送子瞻》而后逐渐名声大震。在现代茶文化旅游开发中同样可以利用茶诗进行宣传。

(一)广告宣传

用人们熟知的或具有趣味性的茶诗茶联作为宣传的广告,如四川蒙顶山茶就曾用“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白居易)等作为宣传广告,这样的宣传广告给人以诗意的享受,也比较容易让人记住;通过电视媒体广告宣传时除了展现茶乡美景之外还可以设计古人与今人在自然环境中饮茶作诗的情境,让人产生向往之情。此外还可以为茶诗词谱曲,使之广为传唱,从而达到宣传的效果。

(二)举办茶诗会

文人喜好饮茶,除了自烹自酌,还常常举办一些茶会,以茶会友,与好友一起品茶叙旧,吟诗作乐。茶会之中人们以茶代酒,互话诗情,唐代钱起说“杯里紫茶香代酒”(《过张成侍御宅》)、“绿茗代榴花”(《过长孙宅与朗上人茶会》),。茶会中文人们常常会边品茶边作诗,因此我们也可以在一些开展茶文化旅游的地区一年举行一次茶诗会,可以趁着谷雨前,也就是茶叶采摘期举行,在茶诗会中可以用现场制作的茶叶请远道而来的各界茶诗爱好者、书法家等品尝。这样茶诗会不仅可以通过诗会吸引各界人士来进行宣传,而且还能促进文化交流,有利于茶文化旅游的发展。

古诗词中的茶文化篇(10)

文学反映现实。唐代饮茶之风遍及民间,成为时尚,自然也是文人家中的日常必需品,茶和与之相关的社会生活、情感等自然是文学家们笔下涉猎的对象。这就是涉茶作品在唐代以后逐渐多起来的根本原因。

最早描写名茶的诗篇是李白的《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诗,把仙人掌茶的出处、品质和功效都作了详尽的描述。李白酒名极著尽人皆知,而茶也是他的所好,也许与他官场失意,退而求仙访道的思想有关。

在中国文学史上,饮茶诗中最脍炙人口的名篇是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写他接到新茶烹来喝,觉得实在太妙了,连喝了七大碗。此诗被公认为历代饮茶诗中的千古绝唱。全诗262个字,被视为“天下第一茶诗”,诗中最精彩之处无疑是其中写道喝七大碗的感受:“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这“七碗茶”把饮茶时的心境逐渐空灵、渐入佳境,最后飘逸欲仙的深切感受,几乎推到了极致。后世人写的喝茶诗都无法超越他,如坡这样的大文豪也只能加以化用。明代诗书画印俱绝的徐渭也常在饮茶诗中化用,如“虎丘春茗炒烘蒸,七碗何愁不上升”即是。直到当代名家赵朴初先生也在他的诗中化用:“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

唐宋之时,饮茶与其说是生理需要,不如说是精神需要。因为人们已经把喝茶当作一种艺术享受,“或饮茶一盏,或吟诗一章”;“或饮一瓯茗,或吟两句诗。”茶和诗一样,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和一大乐趣。在唐代诸多诗人中,皮日休(约公元834~883年)与陆龟蒙(?~约公元881年)两人在苏州相识后经常唱和,成为一对亲密的诗友,被世人并称为“皮陆”。皮有《茶中杂咏》,陆有《奉和袭美茶具十咏》。他们的唱和诗涉及茶事极广,有茶坞、茶人、茶笋、茶、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十题,以形象的笔墨艺术地描绘了唐代诸方面的茶事,被人称为一部用诗写成的《茶经》。

宋代茶诗之中,最著名的是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的《斗茶歌》,后世人把这首诗与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相媲美,认为:“二篇皆佳作也,殆未可以优劣论。”

宋代除了诗之外,尚有茶词,元明清除有茶诗词外,还有茶曲,如元代曲作家李德载著有《喜春来・赠茶肆》小令十首。

在其它品类的艺术创作中,以茶为题材的也同样卓有成就。首先是茶歌茶舞,许多是直接由劳动者创作的,在劳动中歌之舞之,几乎每个茶叶产区都有。由民间传唱的茶歌,形成了“采茶调”。而西南边陲各少数民族也有诸如“打茶调”、“敬茶调”、“献茶调”等曲调。

以茶为题材的舞蹈,流行于我国南方各省的就有《茶灯》《采茶灯》等,由男女二至三人边唱边舞蹈,内容主要是表现茶园生活情景的。新中国成立后,文化工作者在这类舞蹈的基础上,先后创作出《采茶舞》《采茶扑蝶舞》,成为中国特有的舞蹈艺术而脍炙人口,使这种土生土长的茶舞进入了世界艺术的殿堂。

上一篇: 医疗急救管理规定 下一篇: 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