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思考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09 09:01:13

古诗教学思考

古诗教学思考篇(1)

小学古诗词有着丰厚的内涵和意蕴,内容大都形象鲜活,感情强烈,散发着独特的魅力。遗憾的是教师缺乏对其教学方法的研究,导致古诗词在教师逐句逐字的解读中变成了枯燥的文字。那么,新课程背景下的古诗词教学,教师该如何真正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真正体会古诗词独特的神韵呢?为此,笔者作了以下一些思考。

一、以情引读,引导学生在层进式复读中融情入境

教学古诗词,如果把它当作古文去逐字解读,得到的应是支离破碎的词语;如果把它当作散文去欣赏,就忽略了诗词的意象、语言韵律的组合。古语说得好: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动于心。因此,以情引读,引导学生在层进式复读中融情入境应该是深入解读、感受古诗词意境的绝佳途径。如《题临安邸》教学片断,老师问学生:“指着那些权贵的鼻子应该怎么问?”学生回答:“西湖歌舞几时休?”学生读出了质问的口气。接着老师又引读:“让我们再一起去痛斥、问问他们吧!”学生立刻带着气愤的语气读出了“西湖歌舞几时休?”语气饱含怒斥。教师在学生层进式复读中,不断引导学生读出痛斥的语气。以上的教学片断,较好地落实了语文新课标提出的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要求。教师满腔激情,以情引读,运用层进、排比等方法进行追问的渲染,让学生设身处地指着权贵的鼻子“质问”读、指着南宋皇帝的鼻子“怒斥”读,由“质问”到“怒斥”,再升级到“痛斥”,教师变着法子让学生反复诵读,学生个个激情满怀,融情入境,酣畅淋漓。

二、创设场景,让学生走进诗词的情感世界

古诗词教学中,教师根据古诗词的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发挥,或演绎成一段故事,或编织成一个戏剧性的场面,或描绘成一幅生动的画面,充分挖掘古诗词中可能隐藏着的情感画面,由此让学生深入地走进古诗词的情感世界。且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片断。

师:孟浩然离开黄鹤楼,走啊,走啊,李白等啊,等啊,直到那个影子都看不到了。猜猜看,李白在那里站了多长时间?用现在的时间计算,大概用了多长时间?一分钟、两分钟、十分钟?

生:可能接近半个小时。

师:到底多长时间?

师(继续设问):作者视野中最后浏览到的是什么?

生: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他还在那里看长江水滚滚向天边。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你这样送过客人吗?请带上你的体会有感情地读一读。

之后,老师又通过引导学生入情地读,读出了“目送”的感人场面。

以上教学片段,传神之处就在于教师抓住了“见”字做文章,把诗中所蕴含的离别深情具象化为“目送”的感人画面。李白到底“目送”了多长时间?教师把本来很模糊的时间长度,借用电脑里的特写镜头,启发学生去还原成具体的小到一分钟、两分钟的令人断肠的“目送”离别场景。教师先让学生走进这样的画面,再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诗中的意境联系起来去“想诗”,从而激发了学生自身的情思和联想,为诵读提供了感情依据,学生自然就能主动、深入地去体会诗意和文字背后的韵味,读起来也就随诗词神驰目眩,充满畅想。

三、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在诵读中把握古诗词神韵

古诗词的感彩,因为学生感悟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教师引导学生诵读时,只要学生能表达出自己所理解的感彩就行了。各种各样的视角、切入点,各种各样的理解和情绪,没有规定的标准,只要读出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再创造,就能在诵读的过程中更深入地享受古诗词带给自己的美感,从而把握古诗词的神韵。请看《忆江南》教学片断。

师:诗人感慨的“能不忆江南”是什么句式?

生:反问句。

师:请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

生:能不忆江南?

师:请你读出不能不忆之情。

生:能不忆江南?!

师(深情地):在思念中赞叹!在赞叹中思念与赞扬!

生(小声读):“江南好!”

师(小声叹):我听出了诗人的向往之情。

就这样,教师引导学生读诗时,可以大声赞,可以小声叹,把诗人的赞扬之意和向往之情尽寓其中!

以上片段,学生如同一个个小白居易,畅游江南旖旎风光后,发出了一声声赞叹,或深情地、或强烈地、或小声地叹,不同的感悟就有不同的诵读。教师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根据处理诵读的抑扬、节奏、语调、音色,即表现词句的神韵,以读来检验学生对词的语言的理解,做到读中入境,读中入情。

四、注重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在拓展学习中融情

教材中选用的古诗词都是千古绝唱,语言精练深远,但它们并不代表唯一、全部的古诗词教学资源。因此,要尽一切可能,恰当地根据古诗词的内在联系,如同一情感、同一景点、同一作者的几首诗词,优化整合资源,尽可能地拓展古诗词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且看《忆江南》教学片段。

:诗人满怀激情地写出他“旧曾谙”的江南美景之后,又以“能不忆江南”的眷恋之情,收束全词。但这已勾起了他对江南的无限怀念之情,于是又写下了另外两首词:

其二: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其三: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青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生自由读,并在老师的带领下寻找这三首词的异同)

通过老师提问学生诗人又忆的内容是什么,学生分别回答了“忆杭州,在灵隐寺、天竺寺中散步寻找从月亮上飘落桂花的故事”“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江南美酒、美女”,等等。老师进而归纳出了诗人之所以对江南忘不掉的原因,就是因为作者对江南有深厚的感情。之后再由学生反复地朗读和默读,更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以上教学片段,教师把同是白居易写的三首《忆江南》,以“情”字贯穿起来,在学习第一首的同时,带动学习另外两首。学生通过对比品读,不仅拓宽了阅读面,认识了词牌的特点,还更深入地感悟到白居易对江南无限的赞叹和眷恋之情。

总之,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只要教师千方百计把学生的内在情感激发出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有可能把古诗词的教学引向深处,深入地体会古诗词的意境和文字背后的韵味。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陈晓冰.情理交融,小学生古诗阅读的审美关照[J].语文教学通讯,2010(5).

古诗教学思考篇(2)

(一)教师重视不够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1~6年级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并在附录中推荐了70首,也新增了许多优秀诗词。无论从数量上还是内容上都可以看出古诗词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但是我们农村小学有不少老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只重视现代文教学而轻视古诗文教学,总认为古诗词简单,逐字逐句讲解意思即可。也有很多教师急于求成,教学肓目性和随意性较大,在教学中不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没有精心备课,只是要求背诵,有时为了赶进度,教学时随意提几个问题,草草了事。此外,在平时的教学研究活动中也很少有人涉及到古诗文,这也从一个侧面看出了古诗文的教学地位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

(二)教学方法单一

在我们农村小学,古诗词教学流程大多是这样的;一扫文字障碍,将生字读音、生词意思弄懂:二是串讲,把每句意思讲一遍,甚至把整首诗的意思抄在黑板上让学生摘抄;三是熟读成诵,在老师引读、学生齐读或学生自由读后,让学生自己朗读直到会背;四是默写检验。或是整首诗(词)或部分或名句,后通过默写来检查其背诵效果。这是最为常见的古诗词教学过程,也是最为有用的应试办法,但同时也是最为麻木不仁的教学方法。

(三)学生兴趣不浓

目前,在我们农村小学,古诗文的教学效率并不是很高,很多学生对背诵、学习古诗文有一种厌恶的情绪,认为学习古诗文没有实际的作用。许多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表层理解,零碎感知,或把学生当作接受的容器予以灌之,本来意蕴悠远、营养丰富的古诗词大餐被教师们翻译成一碟索然无味的小菜,古诗文教学最终被简化成会背诵似乎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古诗文教学课堂上缺乏对古诗词热爱的情感,课下没有注重古诗词的拓展、延伸,缺乏对诗人、诗情的激情共鸣,学生们似乎只是机械地“翻译”,苦苦地背诵。教材中虽编入了许多令人叫绝、千古传诵的经典诗词,然而在学生眼中却如过眼云烟,因为他们没有从古诗文教学中体悟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没有从教师那里感受到民族文字的挚爱,没有情感,何谈兴趣?

(四)教学评价不当

考试无疑是教学的指挥棒,“你怎么考,我就怎么教”是教师共同心态的真实写照。可如今考试只重书面考试,不重口头背诵。书面考试又以默写诗(词)句及意思为主,不仅考教材上的篇目,还考课标推荐的或是课外的篇目,这对师生来讲犹如大海捞针。为保证不丢分,少失分,平时教学中学生要进行大量的机械抄写、默写,苦不堪言,因而许多古诗词的教学只能是落空了。

二、教学策略与方法

(一)转变观念,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

古诗文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同志曾指出:“中国古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佳作传世,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括很多哲理。学一点古诗,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感受语言的优美,体昧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在古诗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一名农村的语文教师更应当充分重视古诗文教学,力求探索出教学古诗文的新思路。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要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就必须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修养。因为许多古诗词,教师若不借助资料、工具书,好好钻研,还无法理解意思,体会情感,所以,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要将知识系统化、内化,形成对知识的独立见解、创新认识,才能打破知识的学科界限,产生对知识、人生、社会、教学的深刻体验,课堂教学的语言也才会丰富多彩。同时,教师必须确立高度的责任感,树立强烈的责任心,练好内功,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

(二)改进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用亲切、热情、平等的讲授态度,生动、幽默、形象的教学语言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努力创造出一个轻松的、民主的、舒畅的学习气氛,科学、灵活、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巧设问题,精心引发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文,增加他们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关键在于课堂教学。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善于质疑、富有启发的提问,会引起学生探新寻因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我在设计《春晓》一课教学时,上课一开始我就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你所见到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学生们当然积极发言,各自描绘自己见到的春天的样子。一下子,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我趁机问道:“我国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也非常喜欢春天,同学们愿不愿意知道他是怎样描写春天的?”在得到肯定回答后,我看时机成熟,于是引出新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进行古诗文教学时,首先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学习欲望,使课堂教学有趣、有序地顺利进行。巧设问题情景能够大大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起他们思维的积极性,真正地发挥出学习主体的作用。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在阅读中会保持一种持久的愉悦的心境,把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一箭双雕,自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巧用多媒体,有效激活学生兴趣。

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此时,教师如果注意学生心理、态度和情感的变化,采取放录像、赏图片、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就会有意外的收获。多媒体教学设备具有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特别在创设情景这方面。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为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就在于它能运用音乐、图片、动画、影视等手段强化感知,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加深学生对实境的感受和理解,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因此,我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古诗教学时,努力通过图、文、声等多种功能,给学

生以适当的感官刺激,由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如教学《题西林壁》时,我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指导学生观察画面,启发想象。开始,我用动画演示一个个广袤的空间:此时夕阳依傍,连绵的群山远远望去,危峰兀立,在浩瀚的天地间,景物有远有近,色彩有浓有淡,一个动静交错、气势磅礴的绝妙境界……在此基础上我对学生进行配乐朗读训练,使他们越读越觉得心旷神怡,不由自主的进入了“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诗境,感受群峰犬牙交错时产生各种不同景观的景象。接着,我又演示了“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画面,通过观察想象,学生很自然地与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有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体验,明白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

3 教学生活化,努力保持学生兴趣。

古诗文中的审美教育不仅能使学生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理解美,更能通过美好的事物和形象及美好的理想去感染、塑造学生,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潜能。但是,由于古诗词中所描写的景物、事件、人物与学生生活的年代有一定距离,学生们并不能很好把握。另外,古诗词教学在形式上略显单调。多停留在讲讲、读读、背背的形式上,教学形式上的单调必然有损古诗词丰厚内涵的理解。教师可以把古诗文教学生活化,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很容易记住古诗文的内容,也很容易理解古诗文的意境。生活化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在学习内容与学生体验间建立联系,使新学内容能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达到真正理解,这是优化学习过程的有效途径。如,在讲到有关春天景色的诗句,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田野或者能体会到春天感觉的地方,在那种地方讲解诗句,朗读诗句,会让学生感觉别有一番风味,也会增加学生对古诗文教学的兴趣。学习古诗,教师不妨抓住小学生重感性轻理性的特点,运用类似于游戏性质的活动,在课堂教学行将结束之际,采取演小品、编故事、打擂台、改原作、学绘画等手段,再次掀起教学小高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学习,并求得向课外延伸的教学效果。如每学期的期中和期末我都要分别举行两次诗歌朗诵会。在所学的古诗词中精选20首,让各小组选出代表参加比赛。为了给小组争得荣誉,代表们有的配乐朗诵,有的浅吟低唱,有的编成小品进行表演。这项活动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也更加激起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古诗教学思考篇(3)

学好古诗对于培养学生们的赏析水平、提高人文修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针对古诗教学策略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从而更好的实现古诗教学目标。

1.由表及里,插上想象翅膀

丰富的想象力是学生们走向创造迈出的第一步,想象力就是发现、发明等等一切与创造活动有关的圆圈,如果没有想象力、创造就会变得太过苍白、要想善于创造就必须要做到善于想象。例如在小学古诗教材《锄禾》中的那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一句,如果教师们单纯的从表面意思来翻译的话,学生们很容易就会翻译成:有谁知道盘里的食物,每一粒米都包含这辛苦呢。这时候,教们就要引导学生,启发学生们通过想象力,想象以下农民伯伯们辛勤劳作的场景,然后再进行翻译。这时候就会很容易想到翻译应为“每一粒饭粒都包含着农民伯伯的辛勤劳作”,这样就能够充分利用想象把古诗字词之间的空白完整的填补。再比如,在《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中“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这一句中,前半句教师们应该引导学生们想象诗人“寒雨连江”的情景,让学生们体会寒雨凄凄的场面,朋友来送别友人时的凄凉和惆怅。讲解道下半句时,要通过“孤”字产生联想,一座孤山静静的矗立在那儿,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在和友人分离之后孤单落寞的情感。学生们通过想象,能够很完整的将在芙蓉楼送别友人的画面重现出来,更加深切的感受到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诵读,感悟时代穿越

古诗是一门以语言为表现形式的艺术,可以让人们沉浸于此,但必须要以理解诗歌内容为前提。教师们在进行小学古诗的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学生们是否能够对古诗有正确的理解。例如,王昌龄的著名边塞诗《出塞》,诗人表达出希望战争早日平息,烟火早日熄灭,平民百姓能够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并将这个希望寄托在英勇善战的将军身上,只要将军在就有实现这个愿望的希望。但是作者却用“不教胡马度阴山”表达出这些感情,学生们很难直接从字面理解出这些深层含义,因此教师们要帮助学生们准确的理解古诗的内容,让学生们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悲壮之感,有助于小学生们在朗读过程中更好的发挥。另外,教师们还要注意让学生们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感受古诗的艺术美。古诗是由语言组成的,其特点就是简洁准确形象,因此教师们要最大程度的向学生们展现古诗的语言美,让学生们惊叹古诗的美妙之处。

例如,《登黄鹤楼》中“更上一层楼”中的“更”字,就运用的十分巧妙,意义深远,若是用其他的词,如“再、又”等等,就不能表达出作者想要看的更远的愿望,这是古诗语言美的体现。除了语言美,古诗还有意境美,学生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和理解,在脑海中勾勒出古诗诗描绘的画面,在丰富的古诗情境中畅游,更全面的理解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是要从学生们自己的朗读过程中,感受到古诗的情感美。古诗是诗人情感的宣泄,充满了诗人情感的结晶,好的古诗在朗读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让学生们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更能够让学生们进入那个古诗描绘的画面,增添自己的感彩,因此,教师们可以让学生们反复朗读,更好的领悟古诗情感。

古诗教学思考篇(4)

古诗词是诉诸心灵的、内心精神世界的文学形式,是人类美好情感体验的结晶。它们是通过读者的感悟、咀嚼、体味、深思、积累而慢慢地内化为自己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古诗词赏析作为语文考试的又一大亮点, 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 也是教师在教学中最为头疼的。

新编《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诵读古诗词,不仅要有意识地积累,而且要有自己的感悟、理解,要能灵活的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特别强调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时代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而且在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引导学生认识人的价值,强化生命意识,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德,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基于此,笔者结合近几年来在在西安市临潼区油槐初级中学校的教学经历,从我校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目前中学生了解与掌握中学生古诗词现状尝,试在中学生古诗词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改革,以期提高中学生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目前中学生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古诗词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毋庸置疑,然而其教学现状却不尽人意,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小学古诗词鉴赏教学的理论的缺失

我国优秀的古典诗词作品浩如烟海,对其的鉴赏和研究不可谓不丰富,但是,但这些研究大多在文学的层面上,对中学古一诗词教学却很少有系统的研究,连语文课程教材专家也不得不承认“文学鉴赏能力如何具体化,理论界还缺乏研究"的结论。

2、现代中学生对经典古诗词的赏析现状不容乐观

主要体现在多数中学生因阅读与积累太少,学生学习兴致不高, 阅读赏析时间不够充裕,阅读范围较为狭窄,阅读方式有待进一步提高,学习被动, 效率低下。很大一部分学生缺乏对古诗词的基本审美、想象能力和赏析方法, 难以感受其魅力,不知道如何学习古诗词而排斥古诗词。学生感觉古诗词太难,理解不了,平时考练中古诗词鉴赏类题目得分较少,逐渐对古诗词失去兴趣。任课教师在古诗词的讲授过程中也缺乏一些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另外,家长重视程度不够,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没有时间诵读都是影响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因素。

二、改进的方法与措施

1、以新课标为依据,及时转变对古诗词阅读观念

要改变现今古诗词课外阅读不容乐观的现状,就要树立新的理念,真正在思想上明确古诗词课外的阅读对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和理解,陶冶学生美育情操,从而对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性。尤其要落实《语文课程标准》,走出新课标,树立大语文观念,而且要加大对阅读的宣传指导力度,向学生和学生家长提出具体的古典诗词课外阅读目标,使阅读的活动在中小学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

2、教师应该从学生及学校实际出发,整合教学大纲

新课标对中学古诗词教学也作了明确要求:“理解作品思想内涵,探索作品丰富内蕴,领悟作品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现在的语文教师所面临的授课对象大都是2000年前后出生的学生,与“80后”和“90后”的学生相比,生活和物质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学生思想非常活跃,自我意识比较强。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这些学生的实际状况,再经过详细的调研之后才能结合新课标去制定教学大纲,与时俱进的备好每一节课,让学生感觉教学能真正贴近自己的生活,能真正调动起自己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自身的认知结构。无论是把人类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还是把社会经验、规范转化为学生的观念、情感、意志、习惯,都要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活动,学习活动只有在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下才能进行和完成。

4、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兴趣

语文老师不仅要注重课堂的古诗词阅读训练,更要关注学生的课外兴趣和习惯,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犹太人世代传言:书本是甜的。对孩子们而言,能够从小就体味到读书是一桩快乐的事情,从而终生享受书籍所带来的无穷乐趣也许就是社会、学校与家长所共同给予他们的最好礼物。现在的初中生,大部分都有爱表现的欲望,他们强烈地需要别人对他们能力的赞扬与肯定,所以给学生营造一个良性的竞争环境很重要。古诗词一般篇幅短小、朗朗上口、易于背诵,可根据古诗词的这一特点和学生的兴趣进行朗读比赛、背诵比赛、默写比赛等。这样,学生赛得开心,古诗词背诵、默写的效果明显。

5、引导学生学会品析名言名句,感悟古诗词的形象美

古诗词中作者把万千心绪都凝聚其中。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可直接劈文入情,品味作者当时迸现的情感,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师生在研读过程中,不妨渗透“以诗解诗”的方法,学生既能快速入境,亦能提高锻字、炼词、用句等写作能力,更能纵横联系,加强古诗之间的相互理解。因此,教师要在引导学生进行审美实践的过程中, 有意识地让学生不断积累相关知识和有效的生活和阅读经验,提高他们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古诗教学思考篇(5)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283-01

古诗――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它博大精深,灿若繁星,千百年来,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而脍炙人口、吟唱千古,滋润了无数代中国人。古诗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12册人教版教材中,古诗有27课,(共计49首),占课文总数的7.4%。古诗学习既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由于古诗中所描绘的人、事、物与学生生活的年代有较大的距离,学生们不能很好地把握古诗的内涵、领悟诗中所蕴含的意蕴。因此,对古诗词教学为师者要精心设计,体现新理念和新方法。

一、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分段施教

一、二年级我把古诗教学的重点放在读读背背上,为后期古诗的学习积累材料,夯实基础。从三年级开始,在古诗教学中,我一直采用这样七个教学目标:1、知道作者;2、知道朝代;3、会说词义;4、会说诗句的意思;5、知道写的景(事);6、知道抒发的情感;7、会背、会写。其中1、2、7为自达目标;3、4为合作导达目标;5、6为助达目标。在教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这首诗时,告诉学生“招”是牧童示意路人不要出声、悄悄过来,告诉他去路(“招”在《教师教学用书》中是“摆”的意思)。《梅花》中“作者写梅花凌寒独放、并身处墙角依然散发幽幽清香,实际是表明自己坚韧不拔,在逆境中洁身自好的心态,他赞美特定环境的梅花,流露出孤芳自赏的心迹。”《江雪》“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山水之间的渔翁,巧妙地表达了自己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我在教学中对于景、情理解,体会,不拘泥、不苛求,能说出“寒梅遨雪图”、“寒江独钓图”,能体会到“渔翁不是真正在钓鱼”、“梅花具有不畏严寒的精神”就可以了。

由于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运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分设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学生学起来轻松自如,游刃有余。

二、课堂教学,精心设计

1、指导朗读,熟读成诵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读书的重要性。感情朗读,能再现诗的意境,加深体会诗的含义与感情,因此在学生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重视朗读,强调背诵。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导确定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首抒情诗。全诗充满了喜悦、激动之情。起句八句节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缓;“忽传”“喜欲狂”“即从”“便下”读重音。这样朗读抑扬顿挫,学生的感情自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也便于学生熟记背诵。

2、领会大意,初探诗境

一首古诗,只有领会了大意,才能谈得上欣赏。作者简介、作者写诗的时代背景、写作意图、诗的大意以及诗中所描述的事物或所表达的感情等,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去想象。对于小学生来说,知识积累较少,阅历层次较低,一首新诗的大意往往需要老师在讲新课前作一番简明扼要的介绍。这样做,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也交给了学生一把进入诗的艺术境界的钥匙。

在教学《游子吟》一诗时,为帮助学生进入诗的意境,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时,可做这样的读前介绍:诗人孟郊的医生十分凄苦。他自幼丧失了父亲,是妈妈含辛茹苦把他养育成人。为了生活,他多次辞别母亲,远赴京城,希望能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可惜他多次考试落第,直到46岁才考中进士,他在50岁那年才当上今天江苏省的一个小官。这首诗就是孟郊上任后,准备接母亲到自己府上安享晚年时写的。

(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多年来一直萦绕在诗人孟郊脑海中的一幅画。每次他要远行,妈妈总是坐在油灯下,为他缝制一幅。请大家反复吟诵这首诗的前四句,让我们走进这位老妈妈的心灵深处――明天,儿子就要远行,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想想:此时,这位妈妈在想什么?她会对即将远行的儿子做些什么呢?

3、围绕重点词句展开分析

大部分诗,它的内容是围绕一个词或一句话展开的,这就是诗中的重点词句,这些词句往往是诗人思想感情的一个集中点,或是全诗内容所围绕的一个中心,抓住重点词句有利于理清全诗的思路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在教学中,必须重视找重点词句的方法,并将它作为分析的切入口或“破译”诗意的重点。例如《早发白帝城》是李白在唐乾元二年春天遇赦,离白帝城乘舟东下时所作的。全诗采用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创造出一个富有神话色彩的艺术画面:晨曦初露,彩霞满天,从白帝城飞出一叶扁舟,沿着滚滚长江顺流直下;两岸猿声,不绝于耳;层峦叠嶂,夹道迎接......好一幅长江三峡行舟图啊!看来全是写景,诗人是怎样在写景中抒发自己的感情呢?我们可以用抓关键词句的方法来再现这个意境。诗一开头,诗人用一“辞”字,把告别白帝城时的气氛写得十分自然而亲切,接着用“千里江陵一日还”相对照,表现了诗人轻松愉快之情。猿声用“啼不住”修饰,足见诗人心情的喜悦。而以“轻”饰“舟”,足见诗人心情的轻松。通过这些关键词、句的点染,诗人披霞乘舟,顺江东下的鲜明形象便历历在目,其欢快喜悦之情也溢于言表。描绘了诗歌的“境”,点出了诗人的“情”,学生的想象自然会进入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

古诗教学思考篇(6)

中国古诗,作为我国举世闻名的文学瑰宝,在表达上充满了东方的含蓄之美,同时寥寥几语便能构造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因此,古诗的学习不仅是从情感上培养学生,同时也能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而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的古诗词教学是极为重要的。这是因为,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极为特殊,他们的生理与心理都在急速的成长和发育,外界的任何事物都有可能对他们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在这个时候,让学生进行小学语文古诗的教学,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文学素养。然而,从目前小学语文中古诗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效果的提高。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长久以来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在课堂上以教师的讲述与板书为主。这就导致课堂氛围十分枯燥乏味,学生很难有兴趣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从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造成了阻碍。考虑到这一点,笔者认为,要想提高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效果,就必须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这样一来,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为当前社会培养出具备综合性素质的人才。

一、提升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要想提高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效果,首先就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中国古诗无论是在形式、意境还是抒情上都充满了美感与艺术感。但是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可能无法深刻地了解诗词美。这样一来,不仅会加大学生的学习难度,同时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严重的甚至会让学生对整个语文课程的学习失去兴趣和耐心。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让学生对古诗有充分的了解。出于这一点,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先采取客观的形象帮助学生了解古诗的含义,通过更加直观的感受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这样一来,加深学生对古诗了解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学习《咏柳》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走到户外去观察那些柳树,让学生了解柳树的形态,同时也可以向学生介绍柳树相关的知识或者小故事,并且让学生对柳树的形态与特征进行观察。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通过直观的形象和感受让学生更加详细地了解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一句诗的含义。除此之外,轻松愉悦的课堂活动也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天性,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二、创新教学模式

语文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对于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效果的提高有着巨大的帮助。同时,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也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一。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重视传统教学模式的改良和创新,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从笔者自身的经验来看,认为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来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

首先,要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可以采取提问教学的模式,在前一课堂上给学生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在课后查询资料进行解决。这样一来,既可以起到课前预习以及课后复习的作用,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情景的创设,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朗读或者是背诵古诗,加深学生对古诗的记忆。

最后,在n堂上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并且根据课程内容提出问题。当然,在分组的时候,教师应当注重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分组,针对不同小组也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三、加强实践教学

要想提高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效果,那么还需要加强实践教学。笔者发现,在当前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仍然以口述与板书为主,导致课堂氛围十分枯燥,使得学生不容易理解古诗中的含义,这样一来就会对学生的古诗学习造成极大的阻碍。而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笔者认为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的方式更加直观地进行教学,加深学生对古诗了解的同时也能够活跃课堂氛围。除此之外,若是条件允许,教师也可以尝试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到大自然,在户外感受古诗中所描绘的景象。这样一来,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亲近大自然,学生也能够更好地感受古诗中的意象,以此帮助学生在古诗学习中取得更加优异的学习成果,帮助学校培养出更加符合当代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古诗教学思考篇(7)

古诗的语言是诗人反复推敲的结晶,是较为精练的,因此在古诗的教学中,强引导学生比较辨析古诗中的重点词句,感受语言的准确性。如《泊船瓜州》中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诗人曾反复斟酌,先后选用了“到”“过”“入”“满”等词。最后才确定用“绿”。“绿”字描述了江南绿草茸茸,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通过比较辨析后,学生便能感受到古诗用词的准确性。又如《鹿柴》中的诗句“返景入深林”,“入”字用得较为恰当,形象地写出了西下的阳光复照着茂密的森林,透过密林又照射到深秋的青苔上面的情景。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把“入”字换成“射”“照”等含义相近的词,让学生比较,通过比较,理解“入”字的意思,一步理解诗句意思。比较辨要的教学使学生懂得动用语言应仔细推敲,锤炼了学生准确的用词能力。

二、通过品味推敲,理解语言的精炼性

古诗以其精炼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在教学中应紧扣句中的字词、引导学生品味体会,感受语言的精炼性。如《江畔独步寻花》中的诗句,“千朵万朵压枝低”。“千”和“万”两个字就写出了花开得非常多,“低”字写出了花开得很旺盛,一句诗七个字就把花开的情形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朗读品读;感受诗人高超的语言表现力。

三、引入情境,激发学生语言的想象性

在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引入古诗情景交融,神形兼备的艺术境界中,要激发学生语言的想象力,可以达到如见其物,身临其境的要求,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法,采用音乐、画面来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这种情景中挖掘古诗的意境。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遥知兄弟登高处”中“兄弟”指的是谁的兄弟?“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一人”指的是谁?为什么会少一个?这样一步步激发学生,引导学和想象作者独自一人在他乡的情景,体会作者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四、扩补描述,训练语言的丰富性

诗句中经常动用夸张、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展现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为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结合插图,用现代的语言扩充描述,以此来训练学生语言的丰富性。如《赠汪伦》一诗,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汪伦的感受怎样?汪伦带着乡亲踏歌为李白送行时,李白的感受又是怎样的?他会怎么想?通过让学生用现供的语言,通过回答问题来理解诗意。又如《锄禾》一诗用20个字。诗句精炼。教学时引导学生边看边思考,“日当午”是什么意思?“汗滴禾下土”说明了什么?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农民的辛苦,既受到教育,又在扩补描述中训练语言的丰富性。

五、通过朗读背诵,体会语言的音韵美感

古诗有独特的音韵美,以它的音韵美著称,最适宜朗诵。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理解诗意,领悟古诗意境和体会诗人感情的基础上,能正确、流利、自然地朗读,读出诗的意境和诗的感情,体会诗句的音韵美感,如《宿建德江》诗中,“移舟泊苦”。“日暮”“愁新”可看出正值黄昏时候。作用者有说不尽的愁思。而面对此情此景,旧愁未解,又添新愁。诗的后两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描绘出是野旷和江上的优美景色,写景写得很美,其实地烘托抒发诗人的孤寂情怀。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把握此诗较为深沉的基词,让学生在多读、读准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愁闷的心情。

六、扩展想象,体验语言的情感性

古诗无论叙事、抒情、咏物或写景,字里行间都渗透着诗人的情感。为了让学生从诗中的词句入手,扩展现象,想象诗句里面所蕴含的情感。如:学习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学生扩展思维想象,诗人在黄鹤楼送友人孟浩然时说了些什么话,孟浩然又是怎么说的?让学生表演,体会当时两人的感情。并启发学生产想象、孟浩然去到扬州后的情景。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想象,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语言的情感性。

七、抓住诗中的数字,体会语言文字的贴切性

小学语文教材的几十首古诗中,近半数以上用到了数字,使得古诗文辞生辉,情趣盎然。如:《夜宿山寺》中的诗句,“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以“百尺”作虚指,形容山楼高峻,耸人云际的景象,这样数量上的夸张,能突出景物的特色,使情境添增。又如:《早发白帝城》中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千里”虚指白帝城至江陵路途遥远,“一日”说明时间较短,两者形成悬殊的对比,既写出了舟行速度之行,又反映了诗人遇赦东归时的喜悦兴奋之情。

古诗教学思考篇(8)

目前,对古诗教学的把握是很多老师的“心病”,反映到老师们的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如何实现时空的跨越。诗人生活的年代和学生所处的年代有着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空间隔,由此造成学生对古诗意境、诗人生活环境等一系列理解障碍。二是如何弥补情感断层。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情感上与古人实现共鸣,并站在诗人的角度去理解诗人当时的生活状况、喜怒哀乐,从而达到积极体验、合理感悟的目标。三是如何拉近表达上的差距。古诗往往用短短的几行字就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思想。如何拉近古诗与白话文之间表达的差距也是教师要努力的方向。

针对古诗教学中存在的这三个“难题”,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解决。

一、 读中悟

“读”是古诗教学的基础,要实现“读”的有效性,就要充分考虑古诗特殊的表达形式,可从三方面来做:

1. 整体性读。古诗教学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完整地感受整首诗非常重要。因为古诗的表达形式体现了言简意赅的特点,如果忽视了初读时的整体性,就会影响学生对古诗意境、内容以及诗人情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充分读的机会,避免过早地开始分析诗句,尽量为学生的“悟”提供必要的文字基础。这种整体性的“读”,也为学生与诗人的情感交流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为进一步弥补学生和诗人的情感断层提供了可能。

2. 多样化读。在读的形式上,教师可采用指名读、小组读、合作读、男女生比赛读、领读、评价纠正读等方式,多样化的“读”,能避免因为读的单调性而带来思维疲劳,从而提高读的质量。

3. 重增量读。一堂课有效与否,朗读是否有增量或增量的多少已成为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教师在设计“读”的各个环节时,要考虑引导学生采用何种读的形式来达到何种预设的目标。例如,引导学生从古诗语词本身的逻辑去读,目的是要读出古诗的节奏感;整体读之后引导学生抓重点词读,则是为了加深对诗人情感的体验和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二、 思中索

“读”能把学生带进诗里,但要实现与古人的对话,“思”才是关键。这里所说的“思”是精思,要求教师在有助于学生理解诗境或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的关键处设计一些精妙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全国语文教学评比一等奖获得者张红萍老师在教学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的一段设计就很耐人寻味:

(学生在整体读的基础上,学习并感悟了诗的前两句之后。)

师:读着读着,是什么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生1:长江两岸的景色。

生2:明月。

师:明月能让人想到什么?

生1:想到家人,一家人应该在一起。

生2:一个家就应该像明月这样圆。

师:明月当空,别人家是怎样的情形?

生1:一家人围在一起吃晚饭、聊天。

师:而我呢?

生:离家在外,不能回去。

师:所以他发出了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张老师几个简单的问题激起了学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学生通过对生活经验的思考,实现了与诗人的情感共鸣。

当学生在思考后出现多元理解时,教师应给予相应的评价,在珍视学生独特感受的同时,对不正确的理解要及时引导学生获得正确的体验。

三、 境中会

教师为学生创设诗人生活的情境,让学生换位成诗人,通过移情、体验、活动等方式领会诗人的内心。如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教学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时就有一段巧妙的情境创设:

王老师:孩子们,请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身处一个怎样的世界?

生1:我看见士兵们翻山越岭到山海关,外面风雪交加,士兵们躺在帐篷里翻来覆去睡不着觉,思念亲人。

古诗教学思考篇(9)

1.教法枯燥,缺乏美感。我们的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多半是采用“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说思想,齐背诵”,整个过程公式化、教条化,使原来意蕴悠远、营养丰富的古诗大餐被翻译成一碟索然无味的小菜,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创造需要,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诗词所隐藏着的美感被扫荡殆尽。

2.学法单一,缺少灵动。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但是从学生学习古诗的现状来看,还往往局限于课堂。老师也盯着课本,不敢越雷池半步,生怕节外生枝,生怕联系一些课外知识、拓展相关古诗会浪费时间,不敢把自己的阅读体验引进课堂,不想或者极少推荐积累其他古诗。所以,不仅课堂如一潭死水,缺了课外延伸、课外实践活动这一源头活水,校园古诗文化建设更是淡漠,使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缺少古诗词的教化、美化。

3.角度偏移,缺乏趣味。自从新课标明确指出背诵古诗词的数量后,教师也比较重视学生古诗词的积累、背诵,但是在理解上有偏颇,不少教师仅仅关注了学生“量”的积累,只知填鸭灌输,让学生大量地机械地抄写、背诵、默写,学生在枯燥的背诗、抄诗中毫无审美体验而言。慢慢地,便丧失了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更不用说受到情感的熏陶了。

二、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方法探讨

如何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加强学生情感的培养呢?笔者有以下几点肤浅的思考:

1.以读为本,体味美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说明书要多读才能通晓其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感情熏陶。”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古诗时,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地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初读古诗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自己对照拼音,划出生字,做到读准音,不丢字添字,把诗读得正确流利。这样做有利于复习汉语拼音,也有利于学生克服依赖思想,提高朗读能力。自读后,可指明个别学生大声朗读,让学生相互评议,让他们纠正指导读错的字词。接着,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得到熏陶,再以绘声绘色的领读,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要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

2.以图配诗,感受意境。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诗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从而使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古诗词部分也不例外。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教学时,应充分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更好地领悟诗词的意境。当然,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用画的形式来解释诗意。例如,在教学《小池》时,可以引导学生边理解诗意边用简笔画画出涓涓细流和清澈见底的小池,小池里那含苞预放的荷花上面有一两只蜻蜓在栖息……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一定能够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3.想象漫游,深入情境。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要来源于兴趣。无论是课前、课中还是课后,要把激发学生的兴趣当作重中之重,贯穿于全过程,使课堂妙趣横生,令学生兴趣盎然。因此我们应该采用以诵读为主、辅以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如教学《望庐山瀑布》,在学生从诗中的字句欣赏到诗的意境之后,再通过让学生观看录像,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他们身临其境,置身于庐山瀑布的美景之中,在观赏过程中,把美的图像、老师的解说、学生的吟诵巧妙地结合为一体,使学生入情入境。

古诗教学思考篇(10)

众所周知,古诗词语言精练,形象生动、意蕴幽远。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的古诗词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塑造学生高尚的品格、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引领学生把握古诗词的思想内涵,让学生在鉴赏与感悟中拓展思维,丰富想象。

一、学会鉴赏,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近年来,高考语文试题对诗词鉴赏方面的考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考查方式是选择和判断,而近些年则是要求学生使用流畅的语言,概括自己对诗词内容、人物形象、语言表达技能等方面的理解。因此,语文教师在诗词鉴赏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深入把握诗词内涵,切勿使学生囫囵吞枣。

如,高中语文教材收录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所断送了。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人们当时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象,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的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又如,在引导学生鉴赏白居易的乐府诗《琵琶行》时,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现实主义杰作。全文以人物为线索,既写琵琶女的身世,又写诗人的感受,然后在”同是天涯沦落人“一句上会合。歌女的悲惨遭遇写的很具体,可算是明线;诗人的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随着琵琶女弹奏的曲子和她身世的变化而荡起层层波浪,可算是暗线。这一明一暗,一实一虚,使情节波澜起伏。它所叙述的故事曲折感人,抒发的情感能引起人的共鸣,语言美而不浮华,精而不晦涩,内容贴近生活而又有广阔的社会性,雅俗共赏。

二、注重诵读,领悟诗歌意境之美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诗歌的意境犹如一件件艺术品,我们不仅会惊叹它的奇思妙想、华辞丽采、而且会感到情趣高雅,赏心悦目,还可以从那丰厚文化积淀和精湛的语言艺术中汲取营养。语文教师作为教材美的研究者和挖掘者,要用自己的那颗丰润得到艺术心灵,以独特的教学艺术,将学生带入意境美中。诵读是学生领悟诗歌意境的常见形式。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高中阶段的古诗学习也同样离不开通读的。诵读是理解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古诗词的反复诵读和理解,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从而提升鉴赏水平。

在诵读中,老师要求学生初读读准字音;再读时,就要富有情感。必要时,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在诵读时要抓住情境特点,语调要富于变化,壮阔的景物要读得慷慨激昂,清新的景物要读得流畅安闲,明媚的景物要读得平缓自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有明月、松林,传达出宁静的意境;有竹喧、莲动,传达出喧闹的意境:整幅画面清新宁静而又富有生机。诵读时,要饱含喜悦,充满对美的热烈追求,学生自然会受感染,进入到本诗的意境当中。再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意象有形可感,为“断肠人”的出场营造出一种凄凉的环境氛围,诵读时,语速稍舒缓,适当延音。“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把天涯沦落人的凄凉愁苦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诵读时,音调要低沉,引导学生体味作者感情的宣泄,再现诗歌的凄美之感。

三、仿写古诗,体会古诗韵律之美

诗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能在有限的诗行中容纳丰富的思想内容,反映多彩的社会人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而诗歌要能脍炙人口,千古流传,不但是其独特的形式艺术,同时也在于其动感的韵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也应鼓励学生仿写古诗,进而体会古诗中所蕴含的韵律美。

如在古诗新对练习中,教师要求学生注意以下三点:1.格式,是否与上句对仗工整;2.内容,是否与上句内容相符;3.效果,看表达是否雅且美。

初次做此项练习,可以从熟悉的、简单的句子入手。如:“两个黄鹂鸣翠柳”,要求学生对出自己的下句。经过短暂思考,学生对出了下句:“一对白鹅戏碧水”,此联尽管对仗可以,但效果欠雅;又有“一行苍树入云天”,此句虽有气势,但与上句境界不符。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思路逐渐开阔:

“一双金鱼戏青莲”,略有韵味;

“一潭清水照我颜”,加入了人物;

“一声呐喊捣黄龙”,把鸣翠柳的两个黄鹂看作正在欢呼的胜利者,他们还有更大的目标―――打入敌人老巢,取得最后的胜利,这样又加入了故事性。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片青竹诉风情。”

对于这样的练习,学生甚感兴趣。练习多了,熟能生巧,逐渐掌握了方法,并且还能在句中融入自己的感情。如给出句子:“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对句:

“好坏甭提,静听室内书开书合。”

“沉浮不定,笑谈考场时起时落。”

“胜败无言,冷对纸上分高分低。”

……

通过类似的练习,学生们既锻炼了写作思维又深刻体会到了古诗的平仄、押韵的特点。

总之,诗歌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提高学生文学修养,陶冶学生情操,锻炼学生表达能力方面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教师要充分发挥诗歌教学的引领作用,通过鉴赏、感悟、仿写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之美。只有这样,才能让古诗词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上一篇: 高校在线教学 下一篇: 文化自信的特征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