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特征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16 16:53:22

互联网时代特征

互联网时代特征篇(1)

博士班的课上,我首先提出一个怪命题,认为技术经济是有时代特征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与信息经济,其技术经济范式有不同时代特征。如农业技术与小生产的结合,工业技术与大生产的结合,信息技术与大规模定制(大生产+小生产的结合),会形成不同的技术经济范式。“互联网+X”,可以理解为“技术+经济”,是在互联网这个特定时代下组合成的新技术经济范式。

我分技术范式与技术经济范式来讲解互联网的时代特征。互联网技术范式的时代特征,突出表现在复杂性上,以variety(多样性)为外在特征;技术经济范式的时代特征,突出表现在复杂性经济上,以variety(品种)为单位计量复杂性经济不经济,例如多样性、差异化到底得大于失,还是失大于得。智慧的本质就是复杂性与成本呈反比。

为了加深大家的理解,我给博士们讲解了“0、1”计算的思想源头。首先是周易。我介绍了微积分创立者莱布尼茨在论文《论中国伏羲二进位制级数》中对周易0、1编码的再发现,以及周易原理对于莱布尼茨发明世界上第一台0、1编码计算器(第二代帕斯卡尔计算器)的决定性影响。接着通过年图灵奖得主Judea Pearl 的理论,解析了大数据的核心概念variety,及它与莱布尼茨思想的内在联系。

我的结论是,信息革命的当代特征(以variety形式表现的复杂性,以及使之在经济上能为可能的智慧化)实际上具有比我们想像的远得多的历史伏笔。我认为周易之所以在500年前被莱布尼茨看中作为计算机的原理,在于周易的核心就是用极简的“象”(0和1)处理复杂性(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复杂性(变易)中利用智慧求得生存和发展(生生之德)。今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核心思路,仍然在围着这个元问题转。

如何将互联网的时代特征,整合进“互联网+X”体系呢?这需要对+号的两边,即互联网和X(各行各业)的经济实质,有一个富于穿透力的解释。看出“互联网+X”到底是什么与什么相加。

我引述杨小凯对斯密的一个解释对此加以说明。在《经济学原理》中,杨小凯说“多样化和专业化的发展是分工发展的两个方面” 。我查过斯密的原文,发现这是杨小凯在斯密原意上的引伸,但很有道理。杨小凯说:“当分工随交易效率上升而发展时,不同专业的种类数n上升,……不同专家之间的差异性越来越大,这也从另一方面增进了经济结构的多样化程度。另外,n也是买卖n种贸易品的市场个数,它的增加也会增加市场结构的多样化程度。”(按:n指品种,即variety)

其实,“互联网+X”可以直解为这里的“多样化+专业化”。对应产业发展,专业化对应产业化,指各行各业的产业发展;多样化对应服务化,代表互联网推动X向多样性、高附加值的增值服务业态发展。多样化对应品种,专业化对应规模。“互联网+X”带来的转型,要求处理好批量和品种的配置关系,实现从单一品种大规模生产向小批量多品种转变。使X的工业化时代特征与互联网的多样性的时代特征有机结合起来。

二、“互联网+X”:技术经济的历史特征

今天一大早,游敏老先生给我打来电话,讨论《3%》,这本书也可以说是一本研究“互联网+”时代的经济新常态的书。游老说的角度正好反过来:他认为“互联网+”经济反映的是周易的历史特征;周易反而具有未来时代特征。

我不讳言《3%》就是谈中庸之道的。书里开宗明义就讲要“形成经济学的中庸价值观”。不过游老认为,“中”的思想,早于儒家,是周易的核心。他认为《3%》可以解读为用周易在改写西方经济学,形成中国的经济学。这本书的核心概念“自然率”就是“中”。我吃了一惊,不过一想也在情理之中。构思这本书时,确实就是这么想的(只是没想到周易这么深),但确实提出要“超越东西方对峙”,说过“包括东西方在内的整个经济世界,一直存在着物质与文化之间的价值冲突。本书试图调和这种冲突,将价值观建立在物质与文化之间的中点上”。

《3%》中的微观经济学数学模型,核心就是把variety(品种、多样性)作为经济学范式,引入均衡框架。我在博士班上也讲了这个模型,大意是,西方经济学的标准框架是数量-价格均衡,对应简单性系统;网络经济学新增了一个品种-价格均衡,对应复杂性系统。Variety就是代表复杂性的品种轴。两个均衡平面,通过数量-品种底平面相联,互联网的长尾曲线就处在这个底平面上,是简单性均衡与复杂性均衡之间的等均衡线。“互联网+”的秘密就在其中。我向博士们介绍,我作为《互联网周刊》主编观察互联网近20年,互联网战场上胜利回来的战士(只有3%),就是踩在这条钢丝绳上,“在持久的摇摇欲坠中保持平衡”,活着走回来的。没有发现这条活路的,都掉下悬崖成了“革命先烈”。

我发现按游老的周易思想,完全可以解释得通。如果把西方数量-价格均衡比喻为阳(同质性),“互联网+”代表的品种-价格均衡则是阴(异质性)。阴阳(异质与同质)是围绕“中”而相互转化的。西方经济学没有异质性(经济学同质性假定),而周易和互联网都看到了还有异质性(世界的丰富多彩性即variety)这另一面。

品种-价格均衡实质上是一种反均衡,因为据诺贝尔奖获得者斯蒂格里茨(包括克鲁格曼)的研究,品种(variety)值每增一分,就会拉扯均衡价格偏离一分,偏离的值固定等于AC(平均成本)-MC(边际成本)。对应到经验上,大数据中的variety(非结构化数据处理)每前进一分,就会拉扯均衡体系,向个性化、多样化的不确定性方向偏离一分。按西方经济学,均衡价格P=AC高于P=MC的部分,也就是通过个性化、定制(如3D打印)赚的钱,只能短期稳定,如果市场可自由进入,长期是不可能稳定的,只有P=MC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但从周易的角度看,这个P=AC属于在控制与失控之间的平衡(“在持久的摇摇欲坠中保持平衡”)。这可以很好解释为什么“互联网+”最终会走向结构优化,走向高附加值的新业态,而不会得鲍莫尔所说的“成本病”。

互联网时代特征篇(2)

近年来,由互联网延伸而来,结合新一代通信技术和无线网络而发展的移动互联网带来了互联网发展的第二次浪潮。在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同样迅猛。以手机上网为例,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3年1月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年增长率达18.1%,远超网民整体增幅。此外,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也继续提升,由69.3%上升至74.5%,其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稳固。当前,智能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大,移动上网应用出现创新热潮,同时,手机价格不断走低,“千元智能机”的出现大幅降低了移动智能终端的使用门槛,从而促成了普通手机用户向手机上网用户的转化。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将对广告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Google移动销售及战略主管杰森・斯派洛(Iason Spero)在2012年2月27日巴塞罗那移动世界大会(MWC)中,在未来移动通信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几点预测。斯派洛认为未来“超过10亿用户将把移动设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作为最主要的互联网接入工具。移动服务在推动人们走进商店购物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将得到证明。这其中,智能手机在驱动新的消费者行为方面将表现突出。广告传播方面,由于在相关性方面的优势,移动和平板电脑广告的投资回报率将获得提升。移动和社交网络的结合将催生消费者参与的全新方式。”这种趋势在我国已经具有较显著的呈现。根据艾瑞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为549.7亿元,增长率为96.4%,受到智能终端和移动网民规模快速增长的影响,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呈现高速增长趋势。

嗅觉灵敏的广告商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媒介变革和技术进步带来的生活形态的改变,还看到由此衍生出的一系列商业潜力。从目前移动互联网广告运用来看,游戏类植入广告、社交APPX动广告、LBS定位签到广告等,都具有了比较成熟的盈利模式和价值链。这些广告既区别于传统的单向广告传播,又区别于互联网海量和“超载”的广告传播,更加具有互动性、参与性、定制性特征。因此,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广告受众在很多方面既具有互联网广告受众的特性,也呈现出许多自有的新特征。

所谓广告受众,有学者认为其内涵有两层,一是指通过媒介接触广告信息的群体,即广告的媒介受众;二是指广告的目标受众或广告的诉求对象,是指广告所针对的特定人群,也就是广告产品或服务的目标消费对象。本文主要研究的是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导致广告受众在人群属性、使用方式等方面的变化,是研究整个移动互联网广告受众总体上的一个概念。因此,本文所称的广告受众,主要是从第一个层面,即移动互联网广告的目标受众或广告的诉求对象。

丹尼斯・麦奎尔认为,真正的“传播革命”所要求的,不只是讯息传播方式的改变,或者受众注意力在不同媒介之间时间分布上的变迁,其最直接的驱动力,一如既往,是技术。而“传播革命”带来的受众变迁,不仅仅是技术变化带来的产物。麦奎尔认为受众本身就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这些因素包括:都市化集中程度;相对廉价且面向大众的传播技术(规模经济);有限的“软件”(媒介内容)供应;个人接收的高成本等。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广告受众使用移动终端接收广告信息,在技术使用层面区别于传统的PC广告,而这其中也包含了其他的综合因素,即移动互联网广告受众的“社会呈现”、生活方式以及其他人口统计学方面的因素等等。

一、受众自主性

与传统广告相比,互联网广告的最大特色之一就是受众的主动参与。基于这种参与性,互联网广告发展出一套独特的商业模式――UGA(User Generate Advertising),即由广大网友参与制作广告,把客户的产品理念和品牌内涵与网友的原创充分融合在一起,实现了网络媒体、作者与广告主的三方共赢。UGA广告模式利用了web2.0时代互动性、参与性、双向性的特点,赋予了受众参与广告创作的自,使受众从幕后走向了台前。

如果说网络的互动性为UGA广告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那么,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则为UGA插上了双翼。移动互联网弥补了以往用户拍摄视频、上传视频的不同步,减少了视频制作的成本和资源,大大便利了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制作和传播信息。在这种移动互联网媒体上的UGA模式中,广告受众制作、传播广告的模式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发挥,使UGA模式得到了更大范围的应用。特别值得重视的是,由于手机和平板设备强大的视频性能,视频应用将成为移动互联网媒体的核心,具有巨大创意生产潜力,由此伴生的广告受众在未来的实践中将会表现出更多让人刮目相看的能力。

二、受众精准化

受众的精准化主要是指移动广告受众的进一步细分与新受众的创造。从社会群体的角度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和精神消费选择不断扩大,由此导致的生活方式及意识形态也呈现多样化趋向,从而使社会群体的细分愈加明显。从移动互联网终端的选择来看,以手机为例,智能手机品牌的选择在消费者中就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人群区隔。从人口统计学上的因素来看(如年龄、学历、性别、收入等),即使相同的消费阶层内部也可能由于态度观念的不同,呈现出逐步分化离散的状态。这种消费观念上的分化,导致了消费行为上的分化。就网络媒体而言,传统的PC互联网与新兴的移动互联网在受众细分上同样存在着差异。权威调研机构对互联网人群结构的调查显示,我国网民总体上不再由收入水平、教育水平、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占绝对,而是扩散到了不管收入、教育、经济水平都处于中低水平的人群和地区中,这与整个社会经济形势、消费风气、资源可接近性密切相关。也就是说,传统的互联网已经成为多数家庭的必备品。但就移动互联网来说,不同的手机和移动终端对应的却是不同的消费习惯和品牌接触差异。此外,相对于普通电脑而言,手机的私人性更加突出。因此,互联网受众的大众化消费不再适用于移动互联网,受众的进一步细分也成为必然。

移动互联网终端的技术特点也为广告受众的进一步精准化提供了可能。随着技术的发展,移动终端使得对于网络用户的行为追踪更加便利。通过网民行为追踪以分析网民消费行为,建立网民数据库,并据此采取一对一的广告投放。这样一来,广告受众便细分到了某类人群,甚至一个移动上网终端对应一个受众来受众感兴趣的信息,广告的精准投放进一步得到了优化。

移动互联网广告受众细分的另一个表现是受众的“长尾化”。这主要表现在APP种类的千姿百态,涉及各种细分行业的细分领域。“长尾”本是经济学的一个术语,由《连线》杂志主编Chris Anderson在2004年10月的《长尾》一文中最早提出。所谓长尾理论是指,只要产品的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所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可以和那些少数热销产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即众多小市场汇聚成可产生与主流相匹敌的市场能量。长尾存在的两个前提是利基产品的存在和接触他们的成本的降低。对于移动互联网领域来说,小众市场需求的存在,APP开发和的便利促进了APP市场的长尾化。例如,随着上网用户日趋低龄化,儿童用户吸引众多公司纷纷进入儿童互联网行业;平板电脑的普及,使得儿童互联网企业也开始关注移动领域的应用,而一些APP开发商和互联网巨头也开始大规模进入儿童互联网领域。国内较大型的互联网企业如腾讯、360、百度、搜狐等纷纷以不同姿态进入儿童互联网市场,开发了儿童游戏、婴幼儿教育、儿童应用等不同的移动互联网产品。再如,作为消费主力的女性消费群体,随着手机支付功能的成熟,线上线下的互动大大便利了女性使用移动终端进行消费,女性消费群体同样成为了广告主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广告宠儿。聚美优品、米奇网、美丽说、蘑菇街等女性消费品应用的风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此外,其他的如小资类的旅行类APP、婴幼儿保健类APP同样具有较好的市场和受众基础。

总而言之,移动互联网APP是一个有需求就会有存在的市场,过度的受众细分化实质上是作为新的受众而出现。因此,过分细分化的移动互联网广告受众需要更加精准的用户行为分析,包括用户的网络浏览行为与模式、购买意图、以及消费心理等多个方面,进而更准确地圈定消费人群。

三、受众社交化

互联网时代特征篇(3)

“韵味”是建立在互动与参与基础上的情感投人,这又依赖于互联网为电视体育传播创造的技术条件。当下,“刷个存在感”是大众在互联网平台获得自我认同感的重要途径,面对“科比谢幕战”这场盛大的媒介事件,自媒体平台为“存在感”的产生提供了营养的土壤。具体体现在:

1)数字化。科比谢幕战的转播以互联网为载体,实现了网络电视、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多平台的共享,“数字信号”对“模拟信号”的胜利有效克服了电视音像稍纵即逝的弊病,通过对符号的数字化编码、存储、再现、分享,让电视体育变成能够回味的艺术品,为受众情感的酝酿与扩散提供了可能。

互联网时代特征篇(4)

创意写作起源于美国,在美国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其对于创意写作人员的培养也有着一定成熟的体系。当下,中国对于大学生创意写作的培养尚处在起步与探索阶段,而互联网时代的介入对大学生创意写作能力的培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的创作动机与受众以及对大学生创意写作的培养方法等方面有着不小程度的改变,创意写作在过去一直被认为小用、不实用的特点也被互联网的加入而淡化,跨界融合与大众媒体使创意写作不再仅局限于文人作家的笔案,而是面向大众群体,面向高等教育界的新型发展模式。《中国化的创意写作学科体系猜想》[1]对创意写作学教学的整体框架做了大致猜想构造,对大学生创意写作的能力培养做了“七个并重”的阐述,这也是进一步完善了大学生创意写作教学理论。在2015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2],大学生的创意写作能力培养深受着“互联网+”的时代影响。

一.信息的互联与资源的共享

互联网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信息高速公路”,也给创意写作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创意写作的基础在于对于个人思想的体现,其“创意”二字也大大凸显了思想的自由化与内容的广泛包容。互联网也同样如此,其是一个通过各种协议形成的网状信息结构,并且这种网状结构是一种没有中央控制的系统,从而保证了信息的自由化运转。互联网与创意写作这两种不同事物因为其自由化与包容性的共同特点,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共通联系。

20世纪80年代后,人们逐渐发现“纯文学”的概念已经不再适用于未来的当代文学发展趋势。文学创作从单纯的中文系走了出来,走向集合排版编辑、广告、戏曲编剧、书评、影视创作等方面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发展趋势,文学写作也逐渐成为文学编辑、广告人、编剧、书评人和影评人等文化产业者的基础素养要求。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5的数据信息,截止到2015年6月我国互联网人口总数增至6.68亿人,早在2008年我国就成为了世界规模最大的互联网大国。互联网时代不可逆转的到来,普通的文字报刊排版变为了网络页面模板编辑,纸质广告变为了动态视频,戏曲影视逐渐搬上了互联网的舞台,互联网扩大了传统文化载体所影响的受众范围与规模。

同时,互联网实现的信息互联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创作繁荣。信息从个体的桌台上通过互联网的互联,传播到每个互联网使用者的电子桌面,可以说互联网对创作主体与受体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信息互联与资源共享提供了广大创作群体的受体意识,他们的作品因为信息高速公路将变为上传后即对广大互联网使用者公开,公开便意味着创作的指向性进一步明确,面对写作受体的诉求,大学生在信息互联的环境下有着接收与回馈信息的机会。“每一种文化,每一个时代都有它喜欢的感知模式和认知模式。”[3]创意写作因信息的互联使其本身的文化产业指向更加明显。

在互联网时代下的写作课程中,“一种基于媒介素养的写作能力得到重视”[4]。一张由创意写作为出发点的信息网络正在铺展开来,在这张大网上每一个结点都可以是一名写作主体,连接这些结点的便是重要传播媒介――互联网。各个结点的信息相互联通,在受体意识的影响下不断更新。在当下,大学生人人皆可创作,其对高等教育中创意写作课程的繁荣提供了可贵的契机。

二.大学生创作能力培养中的开放生态

开放生态是“互联网+”概念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生态学上,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联系等过程,它不断伴随着新事物的衍生和旧事物的淘汰。互联网平台作为一个网状结构,不带有任何倾向性,任何个体或集体所的信息都将会以平等的路径传播。大部分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写作分享已经司空见惯,几乎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独立的自媒体平台,空间博客、微博微信等。“互联网+”的时代背景让更多的普通人可以写东西,也让更多的人关注到大学生所创作的作品。在对创意写作有了基本的认识后,互联网同时又给对此感兴趣的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供实践理论的写作平台。大学生可以通过以自媒体为主的网络平台发表自己的文字,在相对较小的群体中产生一定范围的影响,从而使得更多人了解、发现和认识创意写作。

信息的开放让更多的人注意到了大学生创作的巨大潜力,不过在生态开放的初步阶段,大学生也呈现出写作动机不明确的茫然状态。出于这种状态的影响,多数大学生只是转载,为了随意抒感或评论事件而写作,只有极少数同学有非常明确的写作目的,大部分同学的创作动机倾向于满足自己内心撰写的愿望。在大学生创意写作的发生源头没有一个集中的创作驱动力,致使在无营养、无目的、无系统的写作环境中随意发挥。像工业革命初期永远是烟雾缭绕开始走向转型升级一般,这个过程还需要在自由开放的生态下不断寻找摸索新的方向,大学生创意写作意识以及创作环境的改善就像市场经济一样,需要不断适应开放生态下的“市场”,用开放的生态调节我们培养的方向与方法,建成大学生创意写作的完备系统。

从近些年的互联网与创意写作发展来看,多数高校对大学生创意写作的培养还是止步于开课阶段,并未形成完整的培养体系。创作的内在动力来自于现实,开放生态下放大的不仅仅是环境,还更应该有个体的自由。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所遇所感必将方方面面地影响到他的写作动机、内容与形式。“故事不仅仅是关于一些事情、地点、时间、情境、主题的,而是有关一些正在发生的事情。”[5]事情的发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个体的创造,一个开放生态的形成将对这些发生的故事提供一个良好的带有曲折性的自我完善的渠道。在2006年,IBM提出的教育开放信息化构想,把开放构架、开放标准、开放源码作为信息化教育发展的三大开放方向。我们在现如今其实已对这种动力逐渐接触,信息的开放也必将挖掘出大学生创意写作新的发展模式。

三.“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创新推动力

当今文化产业发展已经进入新的阶段,“创意写作不仅培养作家,还更多的着力于为整个文化产业发展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核心从业人才,为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所有文化产业提供具有原创性写作的从业人员。”[6]所以在当下,文化产业链条的终端将定位在创意写作上,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向已经崭露头角,互联网平台的交互性在发展文化产业的领域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06年,《关键:智力资本与企业战略重构》[7]一书中将关键驱动要素分为:资源、客户、创新三大类。但改革开放以来,资源驱动为主,客户驱动为辅,创新驱动却显得不足,从驱动方式的重心上也可以看出过去十年创意写作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互联网+文化产业”推出之时,创新的根源将从狭窄的影视、演艺群体扩大到最基本、普遍的文字写作上,文化产业的发展受众也将走出媒体文化工作室,通过互联网走向每个人的电脑前,走向每个大学生的生活中。跨界融合的资源已经将互联网另一端的源头指向最普通的大众,创意写作对于文化产业的推动将是持久且根本的。

腾讯在2014年推出了“谷雨”计划,即非虚构作品创作支持计划,其项目目的与创意写作的产业目的有着很大程度的吻合,他们通过互联网平台将非虚构故事文学搬上新媒体行业。这类平台以收集大众的创意写作优秀文本为基础,以产业化的形式对文本进行有指向性的发展,形成以创意写作为源头的文化产业链条,并通过互联网推出原创平台“谷雨”,依托腾讯旗下媒体平台进行传播。这样的“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发展计划,具有非常强的典型性,大学生创意写作的培养在这样平台的推动下也增强了其向“互联网+文化产业”靠拢的指向性。像这样的平台对于大学生创意写作的根本创新性将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互联网+文化产业”也对创意写作带来巨大影响:一是泛娱乐化的网络文化对写作意义的消解,二是文化安全战略对互联网创意写作的更高要求。在腾讯2011年提出泛娱乐化理念[8]后,腾讯将文学作为其一重要分支进行了与互联网平台的巧妙交融,它们放大粉丝效应,将文学创作变得更加市民化与透明化,更多人可以了解作者的日常生活,了解作品与作者、读者的信息沟通,同时也产生了人们关注点偏离文学创作本身,而更多关注个人生活的娱乐化的问题。由于创意写作处在文化产业大背景中,会更容易接受其他文化形式思潮的影响,所以泛娱乐化在文化产业中的衍生对大学生写作意义产生消解。在中央首届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文化安全第一次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安全理论被提上国家安全体系中。文化产业的信息化发展虽说对创意写作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发展契机,但同时外来文化冲击、抄袭模仿、主流价值观淡化的问题也困扰着当下文化产业的发展。社会人群对大学生创作作品的阅读期望不高,其原因是思想肤浅、语言稚嫩和亚文化泛滥。在如此的创作与阅读环境中,本土化的创意写作很难与外来作品竞争,故在《国家文化安全》[9]中提出文化特质的保持与延伸是文化安全的本质,对于本土创意写作的发展应结合本土的的文化特质做出真正的有高度的创新。大学生创意写作应在“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创新推动力下发挥具有本土特征的创新性。

参考文献

[1]陈晓辉.中国化的创意写作学科体系猜想[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0(1):85-89.

[2]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会第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全文[N].人民日报,2015-3

-17(1).

[3]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体----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3.

[4]姜云峰,李鸿妹.高校学生社团新浪微博的创作与传播研究――以江苏师范大学学生社团为例[J].文化学刊,2016(1).

[5]拉里・布鲁克斯.故事力学[M],陶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1:19.

[6]许道军,葛红兵.创意写作:基础理论与训练[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1):10

[7]张晓峰.关键:智力资本与战略性重构[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8]马化腾.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M],中信出版社,2015-7(1):182-

186

互联网时代特征篇(5)

后互联网时代。“受众”这个概念将必然消失。受众是针对大众传播媒介而言的,这种传播环境下的接受者们没有选择和疑问的权利,因为信息选择和编辑是由一个行业垄断着的。他们只能毫无招架之力地接受:而后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们,技术赋予他们制造并传播信息的能力,他们也有更大的空间选择是否接受别人传递给自己的信息。

定制化。在后互联网时代,内容也从前期的按一定的发表标准进行采写转向内容的预订,然后进行信息的供应。后互联网时代的“定制”,是在大的范围内圈定小的服务。比如网民定制国际信息,这是一个大范围,如果要更加精确,则可以限定在“欧洲”、“美国”、“东北亚”等;另外,还可以选择“政治”、“经济”、“民生”等。其实这些设想在今天的技术条件下,已经相当部分地实现了,但是后互联网时代的内容“定制”,必然更加细致、更加符合网民的需求。

体贴化。“体贴化”是指摒弃“以媒体为中心”的传播习惯,树立“以付费者为中心”的新理念。其实,这种理念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也是符合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后互联网时代,随着世界经济加速一体化,南北差距的缩小和共赢,“以付费者为中心”的实现是早晚的事。

需求化。与后互联网时代紧密关联的,是由美国《连线》杂志主编安德森提出的著名的“长尾理论”:我们的文化和经济中心正在加速转移,从需求曲线头部的少数大热门(主流产品和市场)转向追求曲线尾部的大量非热门产品和市场。这也就是说,在网络媒体上,那些需求不旺或者销量不佳的产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与那些少量的热销产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是可以不相上下的。非热门产品也可以赚得盆满钵满,原因在于那条巨大的长尾,即使用者个性化的、小量的但却多样的需求被满足。如现在以“RSS”技术为主导的网络文摘推动了满足个人兴趣的“我的报纸”的形成,更具个人化的新闻或者原生态语言等内容的传播。但是,满足需求也必然导致一个问题的出现――网络伦理。是否大众的需求必须都要满足?那么,是否大众有对暴力色情信息的需求,就让这些不健康内容肆意传播呢?笔者认为,在这一点上,政府需要发挥自身作用,包括立法、监管、处罚等作用。与后互联网时代相应的政府是“小”政府,政府的职责有限,但在公益范围内需承担责任。

平等化。在大众传播时代,媒体担当“传者”的角色,而没有掌握媒体工具的人在自愿或不自觉的情况下,担当了“受众”角色。传者占有大量信息资源,有条件选择对已有利的信息进行:而受众,由于他们没有把自己掌握的信息公之于众的条件,在一个相当大的人际范围内,受众的信息其实是相互隔绝的。在这种情况下,掌握资源的一方便获得了一种优势,他的地位比从他那里获取资源的一方就要高些,因为信息的流动是单方向、由高向低的。

Web1.0是以传播者为中心的,更多的是信息的单向和传播;Web2.0则是以用户和受众为中心,受众同时又是信息的传播者,是无数个“你”汇集而成的传播主体,是非主流集聚而来的主流。互动、参与、平等、尊重,是Web2.0的关键词。后互联网时代,“受众”消失,因为人人都是“传者”,彼此只是信息资源相互分享的关系。此时的信息流动是水平的、双向的,信息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地位也是平等的。

互联网时代特征篇(6)

用户主导是核心

用户不仅决定产品能否成为品牌,甚至决定品牌可以存活多久。这里的用户不是普通的使用者,而是属于用户中的用户,就是那些参与到新产品设计中,对产品有影响力的用户,相当于小米手机里的“荣组儿”(荣誉开发小组成员)吧!

淘品牌七格格是一家网络原创服装品牌。拥有一支“15位年轻设计师+1位专职搭配师”的团队,规定每月最少推出100~150个新款,保证店铺内货品不少于500款。它有上万名忠实粉丝和很多QQ群。

每次要上新款的时候,七格格首先会将新款设计图上传到店铺上,让网友们对新款投票评选,并在QQ群中讨论,最终选出大家普遍喜欢的款式进行修改,然后再次上传到网站。反复几个回合后开始生产、上架。这种流程完全颠覆了大牌设计师引领时尚潮流的传统模式,它甚至颠覆了我们对品牌的传统认知。消费者开始真正决定款式、时尚的走向,最重要的是,消费者很享受这个过程。七格格就是用这种双向沟通的模式,仅仅半年多的时间,从默默无闻到一跃成为淘宝女装销售第4名。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品牌必须以用户为中心,让用户参与到产品创新和品牌传播的所有环节。“消费者即生产者”,品牌传播就是在用户的良好体验和分享中完成的。尤其是80后、90后的年轻消费群体,他们更加希望参与到产品的研发和设计环节,希望产品能够体现自己的独特性。作为企业应该把市场关注重点从产品转向用户,从说服客户购买转变为让用户加深对产品的体验和感知。360掌门人周鸿祎说:传统企业强调“客户(顾客)是上帝”,这是一种二维经济关系,即商家只为付费的人提供服务。在互联网经济中,凡是用你的产品或服务的人,就是“上帝”。因此,互联网经济崇尚的信条是“用户是上帝”。

产品为王是基石

“产品是第一驱动力”,没有逼格的产品,任何单纯依靠噱头炒作吸引眼球引发的销售,到最后都是自取其辱,因为负面传播的力量更大。互联网时代讲究产品的“体验”和“极致”,也就是说“以用户为中心”将产品做到极致,制造“让用户尖叫”的产品是互联网时代的不二法门。

小米手机为了制造“用户尖叫”,下的最大的工夫就是高配低价。小米每推出一代新的产品,一定是当时速度最快的业界首发的配置,且价格做到行业最低。小米1代手机推出的时候,按当时的配置应该定价三四千元,而其最后的定价不到两千元。

客户第一次购买你的产品,是因为有刚性需求;第二次还购买你的产品,是因为第一次有美好体验;一生都购买你的产品,是因为对你的产品产生了信仰。因此,品牌营销的本质就是培养客户的消费信仰,增加品牌粘性。对此,金错刀有段经典点评:产品是1,营销是0。如果产品的1不存在,后来再多的零也白搭。产品的尖叫是要让你的产品自己会说话,产品成为自媒体。忘掉营销,回到商业的本质,互联网思维就是把商业本质做到极致的思维。不管什么年代,商业的本质始终是用户和产品。

体验至上是关键

过去,企业创建品牌,多是向消费者提供物质利益,在产品的功能、设计、质量、价格上满足客户的需求。随着卖方市场变成买方市场,消费者以品牌作为选择产品与服务的标准,更注重互动、人性化服务的消费体验,客户的品牌认知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命运。

互联网不发达的时代,商家跟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是以信息不对称为基础的。有了互联网之后,游戏规则变了。消费者鼠标一点就可以比价格、比质量、比款式等所有产品信息,消费者变得越来越有主动权和话语权。因此,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产品的用户体验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移动互联网时代,产品质量和价格已经不会是消费者首要考虑的指标。他们考虑的是体验,而且很大一部分是心理上的体验。比如,现在很多女生买LV,从质量和价格来衡量的话,她肯定觉得不值。但如果LV代表的是一种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话,那她就觉得值,因为“价格内在于价值”。因此,传统品牌要想成功进化,最终还是要看其能否塑造出与用户价值契合的品牌文化,并使之融合。

当然,这并不是说传统企业没有品牌文化。比如麦当劳,它塑造的就是家庭式的快乐文化。但这种品牌文化的“主角”是企业自编自导的品牌文化,是企业强制向所有顾客输出的一种文化,而不是消费者按照自我期望创建的品牌文化。

过去,厂商把产品销售给顾客,拿到了钱,就希望客户最好不要再找自己;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厂商将产品递送到用户手里后,体验之旅才刚刚开始。如果你的产品在体验方面做得好,用户每天使用时都能感知你的存在,就会主动帮你宣传、推荐产品,形成口碑营销和粉丝群体。因此,企业除了在提供有保障的产品与服务外,还必须为客户提供更多的体验,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需求,从而增强客户的满意度与忠诚度。在所有的产品高度同质化的今天,你会发现最后胜出的决定性要素其实是用户体验。好的用户体验应该从细节开始,并能够让用户有清晰的感知,这种感知要超出用户预期,给用户带来惊喜,贯穿品牌与消费者沟通的整个链条。

体验经济与传统工业经济最大的区别在于,消费者从被动的价值接受者,转为积极参与价值创造的各个环节,成为创造独特体验的共创者。以企业为中心的价值创造思维转向企业与消费者共同创造价值的思维。

口碑传播定成败

移动互联网时代,那些具有良好口碑、积极与网民互动的企业,将更有可能赢得消费者。移动互联网改变了过去品牌依靠强势媒介与受众沟通的传播模式。很多企业通过传统媒体天天强调“我的产品很好,我的质量多高,我的服务多优秀”,今天这种王婆卖瓜式的传统广告信息基本上直接就被消费者删除或者屏蔽掉了。

企业企图通过控制媒体、买断媒体的方式做传播和推广,殊不知你买断的那个媒体却正在逐渐丧失影响力。靠狂轰乱炸的广告宣传也不管用了,置身于社会化媒体,人们更相信网友间的口碑流传。你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网民认为你是谁,网民的集体共识决定着企业的品牌命运。

消费者已经彻底进入了“我中心时代”。消费者的判断越来越不再倾向依靠单一媒体和渠道,先前单一且垄断的信息管道对消费者的影响力逐渐减弱。现在消费者对任何事物的判断更倾向于其所了解的媒体或渠道,消费者身边有很多社会化媒体,微博、微信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微博上我们可以听各位大咖的言论,权威人士的声音,这种言论和声音在某种程度上胜过你不知道名、不知道姓的记者,而且他们是一句顶一万句的意见领袖。因为前者是你天天关注的对象,他们已经变成你信息渠道的一部分,你对他们有信任基础。微信就更可怕,在微信上,我们是立足于强关系,我们看到的是朋友圈给我们提供的信息反馈,基于朋友的众口铄金,对你来说,黑的能变成白的,白的能变成黑的,原因是信息源叠加了基于亲友的信任背书。

互联网时代特征篇(7)

这个问题从来没有人问过,其实,它确实是个问题。

当前互联网上女性的影响越来越大。从表面上看,女性在网上更喜欢社交、购物等等,但这些只是表面现象,而且都是在说女性本身在怎么样。

互联网的女性主义特征,说的是包括男性和女性在内的整个互联网。这里的“女性”是一个隐喻,不是指身体意义上的女性,而是“自我”意义上的女性。说的是互联网对自我有什么改变。

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西苏,曾把“男/女”作为最基本的二元对立,用来代表一系列涉及自我的二元对立,如“理性/感性”、“文化/自然”、“可理解的/可感觉的”“中心化的/去中心的”、“一元的/多元的”、“左脑/右脑”等等。

现在一说互联网,想到的多是客体上的变化,如船坚炮利,认为主体没有变化,还是老一套。探讨互联网的女性主义特征,意义就在于探索主体的变化。

正如每个人身上都有“左脑/右脑”一样,每个人的自我中,都有一个“男/女”原型。互联网正在改变这个原型的结构。了解了这一点,再来看互联网上女所代表的意义,就会豁然在男性身上也同样看到,从而有一种对互联网看山、看水都不一样了的新视角。

互联网与女性主义的内在关联

如果说互联网与女性的关联,是一种表面现象上的关联,那么,互联网与女性主义的关联,则是一种内在关联,是在人的本性上的根本关联。

最近一次遇到这个问题,是在三年前的一个下午,当时我开车刚从二环拐向蓟门桥方向,正与吴伯凡聊互联网。当时我提到,互联网越来越具有感性化特征(强调体验)、反基础主义的特征(强调分布式计算)等等,吴伯凡说,这都是女性主义特征。把我吓了一跳,开车差点走神。吴伯凡向我推荐了拉康等女性主义代表人物的书。打那以后,我对女性主义就多了一分留意。

依“女性”是按生理性别划分,还是按思想特质划分的不同,女性主义可以分为两大分支。按身体的生理性别来划分的,如女权主义,所有男性自然被排除在外。这是早期女性主义,代表人物为波伏娃(《第二性》)、西苏和依利加雷。若按思想特质划分,男性也可能被包括在内(例如说一个感性的男人具有女性主义的思想特质)。这是后现代女性主义,代表人物为拉康、克里斯蒂娃和巴特勒(“酷儿理论”)。

拉康是一个奇怪的例子,他个人站在女权主义的反面,却被他人公推为女性主义。有人认为这代表着女性主义的最高阶段,即否定女权主义的女性主义。从此,女性主义更主要是与自我认同有关,而不再与男女性别相关。克里斯蒂娃就是持这种观点的代表。她主张用一种多元流动的“女性特质”概念来取代本质主义的“女人”概念。

拉康和克里斯蒂娃的意图,是要把问题聚焦于主体的自我认同,而不是性别本身。这件事就与互联网具有了极大关系。涉及蒸汽机时代的自我,与互联网时代的自我,有没有、或有什么根本区别。

在蒸汽机时代船坚炮利的技术表象背后,现代性的自我就是笛卡尔说的“我思”(我思故我在);而在互联网时代电脑网络的技术表象背后,后现代性的自我则变成了拉康说的“不思”(我思的反义词,比如理性的反面是感性,意识的反面是潜意识)。

这样一来,西苏原来说的那一堆“男/女”二元关系,就成了“我思(笛卡尔)/不思(拉康)”之间的二元关系,也就是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二元关系,或用时下的话说“工业化信息化”的二元关系。

工业化那些父权制的特征,集中表现在笛卡尔理性之中,派生出同质性、一元性、中心化、集中化等等思想特质。女权主义最初把与笛卡尔理性相反的那些感_生特性,例如异质性、多元性、去中心化等,当作女性独有的。与其说是反抗男人,不如说是在反抗笛卡尔,也就是工业化本身。克里斯蒂娃作为拉康的学生,深得老师思想精髓,她指责西苏她们把异质性、多元性、差异性、他异性这些思想特质,仅仅归给生理上的女性,用女性反对男性,没有抓住问题实质。例如伊利格瑞在那篇模仿尼采口气的《看哪这女人?》中说:“但事情明显着,我是女人。谁能认为一个女人长于思辨呢?”好象女人反对我思,是出于生理性别原因。

在后拉康女性主义者看来,实质问题是,女性和男性,都要从我思式的自我(主体性),转向不思式的自我(心物、主客一元化)。不仅女性出于生理原因自然地摆脱笛卡尔理性,男人出于社会的原因也要摆脱笛卡尔理性。因此女性的解放,实际是人类的解放。

而发生这种改变的驱动力量,就是互联网。如果说蒸汽机是现代化的推动力量,互联网就是后现代化(第二次现代化)的推动力量。凯尔纳和贝斯特在《后现论》一书中分析道:“后现代对多元性、差异性、他异性、边缘性以及异质性的强调,深深吸引了那些发现他们自己被边缘化、被排斥到理性、真理和客观性声音之外的人。因此,从这一点上讲,后现论作为对现代性和现代话语的一种批判,对女性主义以及别的社会运动非常有利,它为女性主义批判及纲领提供了新的哲学武器”。由此,人们可以理解到,互联网与女性主义的内在关联,远远不是女性上网这么简单,它关系到现代化思想特质的转变。

女性主义者对互联网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最初是从女权主义的立场上,认为互联网会为女性带来虚拟增权(virtual empowerment),有人因此提出网络女权(cyberfeminism)的概念,认为网络可以成为反抗父权体制压迫的工具。在中国,第一本谈互联网的女性化的专著,是上世纪“网络文化丛书”中的半本书。作者是卜卫,她不像我们其他作者一人写一本,而是两位作者不同主题的两本书挤在一本之中,这就是现在看到的《生活在网络中》。卜卫是在中国刚刚接通互联网的第二年就上网的为数不多的女性。她第一次上网受到的鼓动,就来自这样一种女权主义主张:“妇女要想获得性别平等,就必须学会有效地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络。”记得卜卫当时兴高彩烈地跟我解释,Grrl这个词不是Girl的锴别字,而专指在线女性。用这个词就是要去掉以往女性的那种弱者形象。在书中(实际是书的下篇)卜卫一连用了三个标题:“网络开始女性化”、“网络需要女性化吗”、“谁来女性化网络”。整整十五年后,卜卫当时出的题目,开始变成时髦话题。

“网络开始女性化”

从现代化思想特质的转变这个高度,再回头看女性上网,就具有了一种特别的意义。这个特别的意义就在于,女性不仅像ComScore的研究报告《女性在上网:女性如何影响互联网》说的,喜欢猜谜游戏、搜索、使用移动网络的偏好、视频、社交网络、在线购物等鸡毛蒜皮的事情。女性对互联网的最大影响,在于通过她们的行为,正在改变我们这个时代男人和女人的共同的思想特质。

让我们看看那些以往只被认为是女性特征的东西,如何借助互联网,成为全人类的思想特质。

1)当代思想的体验化

随着互联网发展,体验经济正在兴起。女性可能更适合体验经济。因为相较男性更擅长理性思维,女性更加感性,更长于体验。当男性也加入体验经济时,人类的思想特质,就从理性化,转向了感注化。

2000年纳斯达克股市暴跌时,大家普遍认为这是互联网不够理性(不够“男性”化)造成。但我却与所有人的判断相反,一连写了十多篇文章,认为互联网将向体验经济的方向发展。后来,网上游戏、娱乐、社交的兴起证明这个判断是对的。2004年,我把这些文章,结集为《体验经济――来自变革前沿的报告》一书。记得当年讲演时,我就对听众讲,搞体验经济,女性会有天然优势。我预言体验经济会形成直觉派和理性派两种搞法,前者是女性、艺术家,用感性的直觉去把握用户体验;后者象派恩那样,用数据化的方法一对一把握用户个性特征。

读图时代到来,是互联网体现女性主义特征的一个显著标志。米歇尔在《图像理论》中分析道,按工业化理论(他称之为“一个古代传统”),“语言是人的本质属性”;而“形象是亚人类的媒介”,这些亚人类“包括野人、‘不会说话的’动物、儿童、妇女和大众”。但互联网的多媒体技术,解放了形象,也使女性从“亚人类”变为了主流人类。

但是,这不仅意味着女权兴起。读图时代把男性、女性一起卷入进来。读图最夸张的是,在日本,官方每年的白皮书一般都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文字版,一个是漫画版。漫画版的政府白皮书当然不光是给女性看的,日本的男性现在可以在最严肃而理性的政府报告上面,用女性主义的思想特质来进行本质直观了。用不识字的六祖的话说,叫顿悟。就是不经过概念化(男性化)的左脑,用形象思维(女性化)的右脑,直接把握事物。近日,湖南移动的一位客服人员“温暖小辣椒”在新浪微博了一系列“漫画白皮书”,大受网友欢迎。湖南移动公司以“漫画白皮书”的形式将业务内容以“搞笑漫画”的形式告知给移动用户。让人们明白,原来我们也可以这样。

男性不要因为直觉是以往女性的专长而难为情,事实上,在信息不充分条件下利用直觉洞察进行快速决策,是像拿破仑这样的卓越统帅才具有的思想特质。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即拿破仑战争艺术总结报告)讲的就是用体验这种女性主义思想特质来指挥战争的艺术。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克里斯蒂娃发明用“思想特质”这个词来概括女性主义,比那些女权主义者的高明之处:思想特质也适用于男性。

2)互联网的情感化思维

情感化,又是女性公认的思想特质。在工业革命时代,人们陷入奥斯汀《理智与情感》那样的矛盾,玛丽安是理智不足而情感有余;约翰・达什伍德夫妇则是理智有余而情感不足。在生意场上,只有象葛朗台那样的冷血动物才能笑到最后。互联网又一次改变了人类的思想特质,女性主义的情感化思想特质,成为时代新女性和新男性的共同优点。中国互联网的情感化,是从1995年瀛海威的情感小屋开始的。我多次问张树新,当年感动了许多人的ROSE,真的存在吗?她总是笑而不答。这也是只有女性才会想到的美丽传说。

如今在互联网上,情感不再是传说。FACEBOOK就是以爱这种情感作为纽带,而不是以自私这种理智作为纽带,把大家联系在一起的。FACEBOOK和MYSPACE一个上天堂,一个下地狱,区别无非一个是熟人网络,一个是生人网络,而生熟之间的主要区别,就在情感浓度的不同上。而在高情感浓度的地方,女j生总是占上风。Aileen Lee在《为什么妇女统治互联网》中道出其中的数据:女性成为社交网站的主要用户,她们比男性在上面多花了30%的时间,而移动社交网络的使用者55%是女性。女性占领了互联网上最主要的生意场。

这同工业时代形成对照。在巴尔扎克笔下,几乎所有女性都是失意者,因为多愁善感的她们,总是处于生意场的边缘,并因此成为社会的边缘人物。生意场上的规则,是以自利为中心,排斥利他的规则。生意场是千的世界,而非湿的世界。如今,互联网的未来是湿的。技术上的互联,激活了情感上的互联。女性通过社交,把市场变成了情场。当以爱的力量赚钱,比靠自私赚的钱还多时,任铁打的男人,最冷血的动物,心肠也会变软,也要改变自己的思想特质,主动去寻找智商与情商的平衡。

扎克伯格就是向女性主义的思想特质靠拢的男性,他的商业灵感不是来自巴尔扎克笔下的父系社会,而是来自印第安人的母系社会。他说:

“你知道馈赠型经济吗?在一些不太发达的地区,相较于市场经济,这是种非常有趣的非主流经济形式,我拿出一些成果分享给大家,出于感激和表达慷慨之情,人们会回馈给我一些东西。整个文化就建立在这种彼此的馈赠框架下。”他说的就是莫斯发现的母系社会的礼品经济。而礼品经济的要诀,就是中国人都知道,而经济学中从来不讲的一条:礼轻情意重。

当重情意的企业一天天火起来,而无情无义的企业一天天出事时,人心的向背开始发生变化。

3)互联网的去中心化思维

中心化思维,是男性思想特质的主要特征之一。大到帝国主义的“中心-”结构,小到家庭中的一家之主,传统社会凡事都讲围着组织的中心转。女性主义者依利加雷把这一倾向命名为“菲勒斯中心主义”(phallocentrism),它是指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中心控制倾向。而女性和互联网一样,都具有天然的“分布式”特征。依利加雷甚至用女性的性感觉是四周分布而非象男人那样集中于一点这一事实,来说明女性特质中的非中心性、多元性、流动性、开放性、关联性等。

如果我们不象依利加雷那样女权主义的话,就会发现事实的真相在于:中心化是一切机械系统的特征,而去中心化是一切生命系统的特征。女性与去中心化的真正联系,在于她们长期被排斥在男性主导的机械系统活动之外,而与生儿育女等生命系统活动有着更为紧密的联系。反过来说,互联网的女性主义特征,在去中心化这一方面,更内在的联系在于,互联网正向社会生态系统的方向发展,因此产生出更多的节点之间自组织、自协调的特,生。

阿里巴巴的组织,不再象卓别林《摩登时代》中那种中央控制的机械系统,而更象女性主义倡导的自组织、自协调、去中心、流动而开放的生态系统,尽管马云个人仍然是那样男子汉气概十足。

看到这里,我们就会发现,去中心化这一女性主义特质,并不是通过女性的身体,传导到互联网上,并对互联网加以影响的。因此按女权主义逻辑阐释的女性对互联网的影响,并没有说到点子上。相反,拉康和克里斯蒂娃的逻辑,更顺理成章一些。在他们看来,这个世界由真实、想象和象征三种结构组成。真实代表物理方面,想象代表心理方面,而象征代表符号方面。去中心化对人们(不管是女人,还是男人)的思想特质的影响在于,透过想象与真实的心物二元,人们到底把什么样的自我,投射到符号构成的人生大屏幕上。他们正确地解读出,笛卡尔时代那个因为物化而中心化的主体,正被互联网时代因为生态化而去中心化的活的自我所取代。

互联网时代特征篇(8)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已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经济技术范式的变革开创了网络经济时代新纪元,这就要求企业需以与之相匹配的文化来保持竞争优势。同时,企业不断创新改变以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亦是保持其永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如何找到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新的、有效的方法是每个企业管理者必须对面和解决的重点工作之一,也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认清移动互联网的文化特征

互联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它体现出比以往更为开放、更懂得分享、更加透明的系列特征,移动互联网作为互联网的一部分组成,也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特征。

(一)信息多元化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信息和人的二元关系,让信息变得更加透明化、多元化。当今的个人或团体组织,既是多元信息的创造者、者,又是接受者、处理者。信息多元化已成为这个时代的重要组成要素和基本文化特征。

(二)网络移动化

移动网络借助云计算和互联网技术,把虚拟世界和实体世界联结到一起,形成一个上下贯通、左右无界、高速运转的融合世界。在这里,移动化已是互联网的重要特征之一,互联网借助移动方式实现了向社会经济生活的全方位渗透,并对人们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三)个性差异化

移动互联网既有个性化又有差异化,这种特征体现在移动互联网的方方面面,企业家们已认识到移动互联时代的产品差异化和服务差异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点。

(四)虚拟现实交融化

移动互联网成为发掘人们现实社会中多样化需求并在虚拟网络社会映射的平台,它让人们在现实世界里难以满足或发现的潜在需求,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里能得以映射,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进一步交融。

(五)个人群体互动化

移动互联网中,人们可以在众多的平台中推销自己、表达自己、展现自己,可以在移动互联网世界的广义社群里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建立与他人的联系,融入不同形态的社群之中,实现个人与群体的互动。

二、认清移动互联时代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均发生了巨大变化,探索摸清这种变化的程度、趋势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一)信息交互方式发生根本转变

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改变了人们使用互联网的方式,移动装置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别是智能手机已成为人们信息交互、购物消费、游戏娱乐的重要平台。据统计,2016年我国活跃的手机上网码号数量达12.47亿,活跃的智能手机达23.3亿部,而同期固网宽带用户数仅2.97亿户。

(二)市场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转变

一是社会经济结构加速调整。消费类成为社会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作用,服务业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快速增长。二是网络零售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16年我国网络零售市场规模达5.33万亿元,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4.9%,其中移动网购交易规模达4.47万亿元。三是商业模式不断创新。移动电子商务、LBS移动服务、移动社交等商业模式逐步成为主流,产业融合、跨界竞争成为新常态,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三)员工队伍发生了结构性变化

目前,80年以后出生的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人逐渐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的中间力量,就业规模不断扩大,人员素质不断提高。这代人个性鲜明、崇尚自由,他们喜欢无边界沟通、不喜欢条条框框,喜欢尝试与挑战、不喜欢按部就班的做事,让他们背理念、喊口号等落地方式已基本上起不到任何作用了。

三、移动互联时代下企业文化建设思考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企业文化建设要根据移动互联网独特的文化特征,创建有利于员工积极性发挥、有利于资源共享的企业文化氛围,要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员工为本和持续创新,形成自身开放、分享、互动、创新的企业文化。

(一)构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企业文化平台

一方面,在企业文化物理层面上,除传统的表现形式外,更应加大移动互联网络载体的建设,以便更好的展示企业的精神风貌、展现企业的品牌形象。另一方面,企业可利用平台的移动互联特性极大地提升沟通交流的效率和沟通半径,提升员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增强用户粘性和认同感,继而提高企业整体工作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去中心化、去层级化、实现组织扁平化

由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了向无中心、无层级、同步快速的信息传递方式转型,以前按层级传递的传统模式已不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这就迫使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去中心化、去层级化,由集权转向分权。移动互联网带来了信息的透明化和信息获取的便利化,“零距离”将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层级化组织模式,组织扁平化和自我管理显得更加重要。

(三)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多元化企业文化

互联网时代特征篇(9)

在当今互联网飞速的发展下互联网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娱乐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像对发达国家的影响一样,互联网正日益改变着亚洲国家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但我们又看到,互联网经济在拉动消费、促进生产的同时,由于亚洲各国经济、技术实力的不同以及各国政府重视程度的不同,区域之间、国家之间的互联网发展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衡,这将影响亚洲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整体运行。

目前来看互联网是一种新的生产工具,他对于管理的发展来说肯定是利大于弊。

管理,从字面意思上来看就是管辖,处理的意思。由于他涉及的的层面很广,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对管理的帮助是不可忽视的,由于现在的社会生活已经离不开互联网,所以互联网与管理的结合可以使得管理者更方便的去进行管理活动。

互联网与管理的结合可以更好的推动生产的发展,在经济学家来看,管理是生产转动的一个条件,没有管理就没有生产。

在今天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正在受到互联网的冲击,众多企业面临着互联网的挑战。于是,互联网思维这个词不胫而走,也越来越热。例如,360公司的公司的创始人周鸿祎作为在互联网里从业近二十年的创业者,认为传统企业必须要理解互联网经济的特征以及与传统经济不一样的地方,才能更好的迎接挑战,适应眼下的互联网时代,从而推动企业的生产与发展。

互联网时代特征篇(10)

互联网+家电,即是用互联网的思维武装家电业。家电业的互联网思维,就是家电业在互联网技术、移动技术等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家电企业整个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包括,家电产品、销售渠道、市场推广、终端销售,甚至品牌广告等等方面,是对全生态重新的审视和思考。如果只是简单的口号,没有实质的互联网内涵,就没办法在家电竞争中生存。

其实,互联网思维还很空泛。家电业者要明白互联网时代网络传播特征,结合这些新特征,再结合家电产品特性,找寻发展的生存之道。那么,互联网特征是什么?最显著的是虚拟、交互、开放、进入门槛低。所以基于这些显著的特征,家电业就要寻找新的发展道路。例如:交互性,本质是让互动变得更加高效,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也包括人机交互,这些可以产生品牌口碑传播、产品互动体验销售,可以让厂家重新审视广告投放,等等。

互联时代的4P产生哪些裂变?

前面说过,家电业要基于互联网特性,重新审视整个商业生态。那么,传统时代家电业4P,在互联网时生哪些裂变?首先要明白一个概念,传统时代家电企业的客户,在互联网时代,变成“用户”。这个改变体现了体验营销,体现用户至上的互联网理念。同时企业的4P都要围绕用户展开,所以先提出“用户”概念。

价格:基于互联网平台开放性,信息透明化,家电企业的产品价格变得更加透明,利润空间越来越低。家电业要做好价格增值工作才能弥补价格透明化的损失。用服务增值、产品链延长、情感增值解决互联网时代价格问题。

促销:不是简单的家电广告,简单的促销推广,是深入互动和体验。传统家电电商思维的促销很多都是粗暴的降价,以此促进产品销售。而互联网时代,家电厂商促销的目的是为了与用户深度的互动,赠送额外的体验感,增加消费者对品牌的粘度。

产品:传统时代产品即是为市场提供一定功能需求的商品叫做产品。互联网时代产品从功能转化成用户需求,围绕着用户展开,让用户成为产品经理。以用户为中心,我们怎么知道用户的意见?可以利用网络大数据、可以利用搜索引擎,也可以用互联网中的论坛。简单分析一下新媒体论坛的运用,论坛可以成为产品意见汇集场,家电企业有什么思路,产品用户有什么建议,家电厂商可以在论坛中抛出话题,讨论话题,积累话题。可以利用论坛收集,提升产品用户需求。这就是利用互联网思维,利用互联网中简单实用的社交媒体做好互联网时代产品裂变的应对。

渠道:传统时代大家最爱谈论的是渠道为王,互联网时代传统渠道慢慢失去光环,是0渠道模式,厂家可以在网上直接面对用户。过去传统的渠道控制力逐渐减弱。典型的O2O、互联网电商模式就是0渠道最简单的阐释。

互联网让家电企业传统的商业模式发生了聚变,它带来的不是简单的变革,是思维和行动的变革,还有销售策略的变革。

O2O离互联网+有多远?

现在谈论最多,同时家电企业使用最多的互联网销售渠道就是O2O电子商务。O2O电子商务是用户体验,用户互动的完美结合和体现。

首先,O2O,简单的说就是网上推广,网下销售。但是提炼核心点却是:线上互动引流,线下体验销售。

第一,线上互动引流――知晓互联网的特性,利用搜索引擎发掘,利用大数据分析,同时利用各式互联网的新媒体,汇集“网友”,以兴趣点切入,深入引流;其次要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各种互联网社交媒体的特征,明白它们在互联网中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做好产品、品牌推广,培育核心粉丝。现在简单分析一下目前最流行的微博、微信在引流方面的工作结合。我们首先要了解它们的传播特性,为自己服务,这才是互联网思维。例如:微博是天生的优秀传播平台,像是在广场上有一个合唱团。有一个人作为领唱,同时这个领唱还带领一群粉丝团员进行合唱。微信最早定位是社交工具,它是基于“圈”产生,依赖于与你的电话联系人、QQ好友,像一个沙龙聚会。

基于以上比喻,这两个社交媒体的传播特性就一目了然。微博重信息发散状流动,它具有广传播、浅关系,重点是要发挥领袖作用,为引流提供牵引左右,结合微博特性,企业还可以利用其企业信息等;微信重信息点对点流动,是深社交平台,重点是互动交流,家电业可以利用其进行口碑传播、互动营销等等网络引流工作。现在还有很多互联网新媒体:QQ、贴吧等等。但不管哪种社交媒体,在分析了解各种新媒体传播特性后,要求家电企业工作要做到利用这些特性,为引流服务,为粉丝忠诚度培育服务。线上引流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面很多。家电企业要专门成立“网络部队”,做好O2O的线上工作。

第二,线下体验销售――邀约用户后,线下的互动体验销售最为重要。互动体验营销是目前销售的最高境界,线下的体验让用户明白产品特性,互动传播,特别是网上的互动,对品牌推广起着不可估量作用。

其次,O2O终极目标是核心忠诚度用户培育。

忠诚粉丝培育――线上引流线下体验,再加上线上的互动良性循环,能够让网络力量成几何倍数放大。它最终目标是培育忠诚度极高的粉丝。粉丝培育过程是:企业、产品信息给受众群――让其变成用户群――变成粉丝群――变成核心粉丝。

一个互联网时代的O2O具体运用,看似简单,但是确是一个繁琐的系统工作。线上引流互动,涉及网络运用,新媒体的特性研究及运用,线下体验销售,用户的忠诚度培育等方面。互联网销售渠道要求我们了解互联网特性,新媒体传播特征,结合家电产品,做好用户的体验工作。家电业者还有很长的路要做。

另外,家电业者借鉴小米,怎样才能做好互联网+?

第一,利用互联网,组建自己掌控的社区,培育粉丝。

当家电业者还沉浸在漫天飞的传统广告时候,小米手机已经利用新媒体(微博、微信、论坛等)组建了自己的社区,这个社区已经积累上千万米粉,每天有上百万人围绕“小米”有谈不完的话题。同样的各种论坛几乎每天都在讨论将要出来的产品,小米还提供线下体验店。另外,小米在出新品时候,会在社区论坛抛出产品的未来概论,供粉丝探讨,为产品提供发展的思维。

上一篇: 品牌策略的重要性 下一篇: 铁路货运的优缺点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