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优势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16 16:53:21

互联网时代的优势

互联网时代的优势篇(1)

网络环境下,这种状况将会有较大的改观。不管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企业,均可以通过电子布告栏、线上讨论广场(Discussion areas)和电子邮件等方式,以极低的成本在营销的全过程中对消费者进行即时的信息搜集,而这在非网络环境下是中小企业所不敢想象的。同时,也为消费者有机会对产品的设计、包装、定价、服务等问题发表意见提供了方便。通过这种双向互动的沟通方式,确实提高了消费者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反过来,则提高了企业营销策略的针对性,十分有助于实现企业的全程营销目标。

(二)网络营销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费用

对企业来说,网络营销最具诱惑力的优点之一即是可以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这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察。

1、运用网络营销可以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企业采购原材料往往是一项程序繁琐的过程。通过电脑网络的商务活动,企业可以加强与主要供应商之间的协作关系,将原材料的采购与产品的制造过程有机地配合起来,形成一体化的信息传递和信息处理体系。

目前,已经有一些大的公司通过商业增值网络使用EDI(电子数据交换)建立一体化的电子采购系统,带来了劳动力,打印和邮寄成本的降低。有资料表明,使用EDI通常可以为企业节省5%-10%的采购成本,而采购人员也有更多的时间专心致力于合同条款的谈判,并注重与供货商建立更加稳固的购销关系。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照明部,自从将大部分手工采购转向在国际互联网上进行电子采购后,产生了积极的效应,既改善了服务,又节省了劳力和原材料成本。

该部以往的手工采购程序是,每天需要对许多低值机械零件向公司采购资源部发送几百份询价申请,并且必须附上设计图。而该设计图要从公司技术资料档案中检索出来,拿到复印室复印。折叠后与询价申请一起装入信封寄出。上述程序一般至少需要7天的工作。由于程序繁琐、耗费时间,公司采购资源部每次通常只将招标文件寄给两三家供货商。1996年,通用电气公司启动第一个网上在线采购系统,从此以后,采购资源部可以从内部客户中通过网络接收电子询价申请,并通过因特网向全球供货商发出招标文件。该系统自动检索出准确的设计图纸,并附在电子询价单上,在采购资源部开始处理该采购过程的两个小时内,全球的供货商们就以电子邮件、传真或EDI方式收到了询价单。通用电气公司在收到报价的当天就能完成评标工作并确定最终的中标人。

该公司宣称,通过网络采购方式使采购人工成本节省30%。同时,60%的采购人员被重新安排了工作。采购资源部从大量的纸面、复印和邮寄工作中解脱出来,每月至少能腾出6天至8天的额外时间集中研究发展战略问题。再有,因为新的采购方式使公司能在更广泛的在线供货商中进行选择。激烈竞争使材料价格降得更低,比原来可节省20%。

2、运用网络手段,可以降低促销成本。尽管建立和维护公司的网址需要一定的投资,但是与其他销售渠道相比,使用因特网的成本已经大大地降低了。首先是降低材料等费用。产品特征、公司简介等信息都存储在网络里,可供顾客随时查询;所有的营销材料都可直接在线上更新,无需反复,从而可以大大节省打印、包装、存储、交通等费用。其次,可以节省广告宣传费用。与传统的广告相比,无论是在宣传范围的广度和内容的深度方面,网络广告均具有无与伦比的优点,最主要的还是网络广告的功效费用比。

有研究表明,假如使用因特网作为广告媒介进行网上促销活动,其结果是增加十倍销售量的同时,只花费传统广告预算的1/10。该项研究还表明。一般而言,采用网上促销的成本只相当于直接邮寄广告花费的1/10;又一项研究认为,利用因特网广告的平均费用仅为传统媒体的3%。再次,可以降低调研费用。在销售过程中,往往需要进行广泛的市场调查。互联网络的运用,既为作市场调查提供了国际性的空间,而且空前地降低了调查的各种费用。最后,在提高售后服务效率的同时,大大降低了运作成本。传统的售后服务主要运用电话,书信等手段,不但需要的人手多,还常常会造成延误。使本有可能快速满意解决的问题变成顾客的抱怨甚至退货。在应用了网络营销之后,企业可在网页上提供精心设计的“商品注意事项”,“问题解答”、“使用程序”等资料,顾客可随时查询,几乎不需要多少费用就能把小问题“扼杀在摇篮里”。大问题也能在低成本条件下及时得到解决。

(三)网络营销能够帮助企业增加销售、提高市场占有率

首先,在网络上可提供全天候的广告及服务而不需增加开支。网页的维护及运作是由网络服务公司负责的。除了专业设计的电脑软件在不间断地全自动处理往来信息、统计、存档之外,还有电脑工程师在全天候监控系统的运作,处理突发情况。这种24小时不间断的服务有利于增加企业与顾客的接触机会,更好地发挥潜在的销售能力。

其次,能把广告与订购连为一体,促成购买意愿。传统的广告与订购是分开的,虽然广告媒体可能抓住了顾客的注意力,使顾客产生了购买意愿,但需要顾客以另外的方式主动表白或亲自去购买,这就有可能因顾客不便而减少营业额。而在“网页”上,顾客可选择印出订购单,填妥寄回或直接在线上送回,这便为顾客提供了更快速、更直接的购买渠道。

再次,通过互联网络,可以即时连通国际市场,减少市场壁垒。互联网络创造了一个即时全球社区,它消除了不同国家的企业与客户之间做生意的时间、地域障碍。同时,在网上做生意,宗教信仰、性别、公司规模的差别成了无关紧要的因素,关键在于是否能切实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是否有独特的创意。网络营销的这一特点,减少了歧视和市场壁垒,带来了更多的公平。尤其为中小企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带来了更多的机会。

(四)通过互联网络可以有效地服务于顾客,满足顾客的需要

当今世界,买方市场已经形成,商业竞争日趋激烈。任何一家企业,要想取得竞争优势,就必须充分考虑顾客的需要,正可谓“得顾客心者方能得天下”。网络营销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极佳方式。

1、网络营销是一种以顾客为导向,强调个性化的营销方式。网络营销比起市场营销的任何一个阶段或方式,更能体现顾客的“中心”地位。顾客将拥有更大的选择自由。他们可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需求,在全球范围内不受限制地寻找满意的商品。如一家销售户外活动商品的商家,在网络上开展了定制旅行袋的业务,允许顾客利用自己的电脑和网络,自行设计或修改旅行袋的式样、颜色、材料、尺寸、装饰品和附件等,还可绣上自己的姓名或其他标志。接下来。只需等着商家把带有自身风格的东西交来了。

2、网络营销能满足顾客对购物方便性的需求,提高顾客的购物效率。在传统的购物活动中。顾客一般要经过引起需要——收集信息——看样——选择商品——确定所需购买的商品——付款结算——包装商品——取货(或送货)等一系列过程。这个过程中的相当部分是在售货地点完成的,再加上购买者为购买商品所占用的路途时间等,无疑使他们必须在时间和精力上有很大的付出。同时,拥挤的交通和日益扩大的店面更延长了消费者为购物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然而,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不可能给消费者在购物方面留下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因为人们越来越珍惜闲暇时间,越来越希望多从事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充分享受生活。

网络营销的优势在于能够改变这种局面。使购物过程不再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1)在销售之前,通过网络向顾客提供丰富生动的产品信息及相关资料,如质量论证、专家品评,用户意见等。而且界面友好清晰,有的甚至充满亲情,顾客在不受干扰的环境下,可以更为理智地比较同类产品的方方面面后,做出购买决定。

互联网时代的优势篇(2)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1-0101-02

世界知名收听率调查公司Arbitron在其的《新媒体世界中的广播》中声称,目前广播业正处于历史上独一无二的转折点,转折不仅源于新媒体对受众注意力的吸引,更起因于受众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拥有了其他形式的收听选择[1]。

由3G带来的网络宽带的改善及终端功能的丰富,手机已逐步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手机媒体业目前已经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据国内三大运营商披露的最新数字,截止2012年1月份,中国的手机用户数已逼近10亿大关,其中3G用户群体2012年或将超过3亿。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媒体会再次面临着严峻挑战。特别是传统广播,因为本身占据份额不大,如今又要面临来自“第五媒体”、互联网等多方面冲击,它能否在夹缝中生存,能否利用自身优势凤凰涅槃,获得突破和重生呢?本文作者将从广播发展的现状、转变传播方式、强化和网络的融合等方面说说拓展和延伸广播新闻生存空间的问题。

一、夹缝中生存的广播媒体

作为传统主流媒体之一的广播,在中国拥有半个世纪历史和基础之后,随着电视的出现与普及,广播的“黄金时代”渐渐消失。但是并没有为此一蹶不振,广播本身具有的快速、及时、现场感强的特点,致使广播在新闻传播中拥有克敌致胜的重要砝码,成为广播记者提高自信心,赢得听众、赢得竞争的重要手段。

(一)传统广播媒体的优势

传统广播在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中,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步具备了权威的信息和强大的舆论引导功能,广播的作为喉舌作用决定了它在完成必要的宣传任务的前提下,拥有获得新闻、解读政策的政治优先权利。相对于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而言,这是传统媒体拥有的宝贵财富,也是互联网时代,各种新兴媒体所不具备的。所以说广播媒体还有生存的空间和发展的机遇。

可惜现实并不如理论宣传的那么完美,因为种种原因,目前很多地市级广播的新闻存在电视新闻广播用的现状,缺少快速性、不生动性、被动性等特点。

以衢州广播为例,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1.广播记者的观念缺乏更新。许多广播新闻稿,还是报章体的翻版,充其量加两段缺乏现场感的音响或采访录音,听起来枯燥乏味,没有吸引力。2.好题材没有策划,造成新闻的热点亮点得不到充分的挖掘,往往等报纸记者发现亮点后,再做空洞乏味的后续报道,缺少新意和创意。2011年7月31日衢州出现一幕65岁老人占祖亿勇救溺水孩童,而自己献出生命的感人事迹;同年11月10日衢江四小三位老师和一位服装店的店主联手救助两个孩子和一位母亲的动人故事。如果我们的广播记者平时能建立起“爆料”队伍的话,也许这么精彩的信息最早播报的应该是广播,很遗憾的是最美爷爷和最美老师的最早报道广播都滞后于报纸和电视。3.广播随着电视的出现,失去了“黄金时代”辉煌,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就像一个被遗忘的老人,很少被人关注。久而久之,广播记者仅有的敏锐度和激情也被消磨了。4.广播队伍缺乏内行的管理者,对新闻敏感的把握迟钝。

尽管这样,传统广播还是一种简便快捷的信息传播手段,在所有媒体中唯一能伴随其他生产活动同时进行的“一心二用”沟通方式,不影响人的正常工作,在农村、学生、工人、司机中有较大占有率,有较好的亲和力,其信息不易为人们所抵触。

(二)新媒体对传统广播的冲击和促进

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是个彻底的“技术决定论者”,它早在40年前发出的判断,“媒介即讯息”,至今光茫依旧。在麦克卢汉的眼中,任何一项新技术的诞生与运用,都将极大地改变现有媒介的传播格局和人们的传播方式[2]。

传统广播是一对多的传播,而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能够实现多对多的互动传播。这样传统的广播节目不仅可以在互联网等新媒体上播出,拓展广播节目的传播渠道;而且可以通过网络完成点播、下载等功能,真正实现三网融合。

现在很多省级以上广播媒体为了提升传播速度,扩展传播范围,纷纷和网络合作,建立专门的网站,实现互动传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自从2010年建立网络电台以来,传播者和受众的互动性就大大增强。

二、创新节目模式和转变传播方式,实现广播新突破

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异军突起,为传统广播拓展空间创造了机遇,因为“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单一线性的传播模式,充分借助碎片化、偶发性的非线性排列组织形式,建构起内容信息随机触发式的‘网状——链式传播新系统’”[3],它彻底地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也没有地域的约束,只要有网络,有信号,随时随地可以分享来自各方面的信息,信息量之大难以统计和想象。

传统的广播和互联网等新媒体相比,传统广播新闻的信息量最多也只有在约定的节目时间范围内;而互联网等新媒体所承载的信息量却是呈几何级倍数增长,比尔·盖茨在上世纪90年代说过“信息在你指尖”[4],只要轻轻敲击键盘,大量的信息就会传入我们的耳朵。所以传统广播媒体要实现突破,在节目模式上以及传播方式上一定要有大手笔。

(一)从新奇特等方面创新节目模式,吸引听众参与互动

对于渐渐弱势的传统广播要重现展现往日风采,不能再停留在原有传播层面上,而是要不断创新,发挥音响和速度的优势,追求个性,吸引听众参与新闻互动,以淡化广播新闻“声过无痕”的特点,走品牌发展的路子。

新闻本身就是易碎品,特别是时政新闻,老百姓关注程度不是很高,对此要做好新闻,特别是目前的广播新闻,形式上一定要有创新。个人认为大致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1.在舆论引导强化时期,广播新闻要做好报道,题材选取很关键,以轻松为主。时政新闻因为套话,空话较多,主题又严肃,在这种情形下,既要做好宣传又要起到舆论引导的作用,在采编中,体裁一定要短而精、表现手法应该多元化,同时合理利用片头、片花、音乐和广告等元素,让听众在轻松愉快中获取丰富的政策信息。

2.广播新闻要发挥声音优势,主持人播报时要以极具亲和力的方式向听众“说”新闻和新闻话题,其中可以加以简洁的评论,同时用点题的歌曲巧妙地穿插其中,作为呼应,让新闻节目听起来既有新闻性,又使音乐节目更具实用性。南京音乐台在这方面的创新就颇有心得,而且此类节目的收听率始终高居该台众多节目之首。可见广播新闻不是没有市场,而是缺乏应有的创新。

3.新闻的本土化也是吸引受众的一大亮点。方言播报曾一度在电视节目中红极一时,在观众中引起极大的反响。但是广播新闻很少有尝试的。假如将方言引用到广播节目中来,一定程度上可以吸引老少听众参与,扩大受众群。因为方言的风趣幽默、由方言情景剧方式演绎的新闻事件、讲述的新闻故事的独特性,可以固定很大一部分听众群,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了解新闻,获取信息,同时提高广播的美誉度和收听率。

(二)扬传统广播声音优势,融合网络传播新技术

传统的广播因为时效强,传播快,受众目标明确,所以在新闻节目播出中,能较好感染听众情绪,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但是传统的广播自身存在的局限性,使得它在众多新媒体异军突起的今天,原有的优势渐渐失去了魅力,特别是如今的手机报、网络广播等新媒体对传统广播带来极大挑战,所以传统广播媒体要突出重围,必须要充分应用网络以及新技术,走优势互补的发展路子,拓宽发展思维,开辟新空间和新的听众群体。

1.重视网络传播,加强传统媒体和网络传播的优势互补。随着宽带网络的普及和网速的加快,网上听广播已经不是神秘的问题,为此有人称网上广播为“在线广播”。网上广播其实就是数字化的音频视频信息通过国际互联网传播的形态[5]。网络广播也是一种流媒体技术,在众多的受众当中它之所以有很强的吸引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传统广播新闻的宣教色彩浓厚,官话、大话、空话、套话较多,而网络广播虽然良莠不齐,因为它是来自众多网友传播的“大众信息”,大部分来自年轻的听友群和高端听众的信息,所以阐述的观点明确犀利,敢于直面问题的症结、难点,大胆地阐明事实说真话,由此给予传统广播新闻宣传以有力的冲击。所以传统的广播媒体一定要将自身拥有的音频信息资源优势与网络传播的优势结合起来,以新技术新手段扩大传播领域和范围。

2.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的技术优势 开辟多元化的盈利渠道。利用当今互联网等新媒体的技术优势,丰富服务内容,开发更多的增值点。在新媒体平台中开办各类专业性广播频道,如财经、科技、购物等,以小众化播出的模式,直接针对目标受众,开设风格迥异,有个性、有创新的栏目,利用新媒体的技术优势,让更多受众参与到节目中来,这样可以避免同类广播频道在传统平台中收听率低的尴尬境地。同时还可以依靠各类专业性广播频道,吸引不同广告客户投放广告,赢得范围更广的客户群,从而缓解广告压力,有效地到达目标群体,以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取代单一的盈利方式。

3.借助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 量身定做广播节目。新媒体的传播都有各自的特点,所以在内容安排上应根据新媒体的自身特点进行安排,也就是说要按照一定的比例量身定做节目。传统广播可以借助新媒体一些独有性垄断性资源,构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进行平台平移,延伸和拓展自身发展的空间,继而从中获益。

总而言之,广播作为传统媒体,是电子传播时代的重要标志。对于传统广播新闻媒体来说,仅仅局限在原有的传统媒介发展空间上,或者是简单纯地将广播中播过的内容打包搬上新媒体平台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注意产业间的关联,从中找到突破,实现自身发展的优势拓展。

参考文献:

互联网时代的优势篇(3)

一、网络媒体――更快,更全,更强,更深远

当今时代已经进入了后互联网时代,数字技术和数字融合使这个世界充满了数字的文明。而在这个信息万千的后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变迁历程,并在大小新闻事件中发挥了越来越举足轻重的作用。何谓新媒体?对于这个概念学界一直众说纷纭。在当今时代,我们倾向于将“新媒体”理解为以“数字媒体为核心的新媒体”,它是通过数字化交互性的固定或即时移动的多媒体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如网络媒体(包括博客、播客、视频等)、数字媒体(包括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数字电影、数字电视)、手机媒体、移动电视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在“萨科奇事件”报道中,新媒体的新闻报道表现出高度的丰富性、多样性、及时性、准确性,其中网络媒体的表现更加令人称道,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越了传统媒体前所未有地成为主流媒体。更快,更全,更强,更深远,这几个字就足可以概括网络媒体的优势。

(一)更快。这里指的是信息的传播和扩散更加快捷和及时

当地时间2008年12月6日,萨科齐会见达赖,此事件经法新社报道后传播迅速。据可考资料考证,中国最早此消息的是“MSN中文网”,于北京时间2008年12月7日0点15分了题为《萨科齐不顾中国警告悍然接见达赖》的文章,紧接着新浪网也于0点27分了这一新闻。搜狐网、新华网、环球网等各知名网站紧随其后纷纷在显著位置了这一新闻,掀起了网络世界的轩然大波。此后各电视台、电台、报纸才纷纷报道此事。中央电视台于12月7日的新闻联播节目播出了此新闻,新闻中正式发表外交部声明“中方对萨科齐会见达赖表示强烈抗议”。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交互性、便捷性等网络媒体的特性使得网络媒体能够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报道事件和传播新闻。尤其对于一些非预期的突发性事件,个人往往比媒体更可能拥有及时报道的条件,在现场的人可以用手机等随身设备拍下并发往博客或者媒体,这样的新闻源真实准确有说服力。网络媒体的快捷性表现得最为突出的事件就是汶川地震的报道,在地震发生四分钟以后,“湖南在线”网站就了标题为“长沙发生疑似地震持续20秒”的新闻,几乎与地震发生时间同步。

(二)更全。这里指的是网络媒体的报道内容更加全面,更加丰富传统媒体关注大事件、关注社会,但毕竟关注不到世界的每个角落。网络媒体的用户却遍布世界各个角落,而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进步,新媒体将可以囊括丰富的、区别于传统媒体视角的信息。从12月6日“萨达会”到笔者写作此文的2009年1月5日,网络上关于此事件的相关报道和评论是风起云涌。在“百度”上搜索“萨科奇达赖”,搜索到相关网页496000篇,在GOOGLE上的搜索结果是489000篇,简体中文网页达2900000篇。而几大门户网站和博客论坛对此事件的报道更是不计其数。由于网络媒体具有的低门槛低限制、非实名制和事件本身的争议性,引发了众多评论。在国内著名的论坛“天涯论坛”上,我们可以搜索到关于此事件的评论帖1276条128页。网络世界不仅报道的内容多而全,而且形式丰富多彩。新闻报道、新闻评论,图像、视频、音频,更有相关链接和由此衍生的漫画。而其存在的载体不仅仅有门户网站。更有论坛、博客、播客等。这么多的渠道和形式,是广电媒体和平面媒体无法比拟的,这也正是网络媒体独有的优势。

(三)更强。这里指的是网络媒体的交互性、反馈性和行动性更强

网络媒体最突出的优势就是其即时互动的特性。因为即时互动,网络成了一个言论的集散地,也成了一个观点的自由市场,由上及下、由下及上的言论贯通联结,形成了观点的流通,网聚民意,不仅赋予了每个公民言论的自由,也更有利于舆论监督和了解民情。而萨科奇事件的报道,其互动性和反馈性主要来自三个渠道:

1.论坛和博客、播客等自媒体

自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也叫“个人媒体”,从2008年奥运火炬在法国传递受阻,到如今的悍然会见达赖,萨科奇在中国民众心目中的形象急转直下。韩寒12月10日在其新浪博客中发表了《必须抵制法国货》的博文,引起了网友的大片喝彩,博文后的评论整整122页。而“天涯论坛”中的声音更是直接和犀利。如12月5日萨科奇扬言会见达赖时,一网友在天涯中发帖《掐死萨科奇,掐死所有反华的坏蛋!》,其帖言辞激烈,情绪激愤,更提出“反华小丑必败,中国必胜!”的口号,其后跟帖者众多,有赞成者,有反对者,有讥讽者,互动和反馈十分迅速及时,创造了一个言论搏击的空间。网友们正是透过这些操作简便自由度高的自媒体自主的发表言论,营造了一个舆论场。

2.网站留言、帖吧等聚媒体

聚媒体是指具有某类共同特征或持有某类共同观点的人群,基于自媒体的方式,向不特定的多数或特定的个人传递信息的现象。聚媒体并非媒体的一种,而是自媒体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和一定规模后,自然产生的一种聚合式的表象,这种表象的意义和价值甚至超越了自媒体本身。聚媒体是一种更具个性、更加自由、更能听到更多真实声音的传播方式,网络用户可以在不违法的基础上随心所欲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最突出的聚媒体表现形式就是各大网站热点新闻之后跟随的网友评论,虽然名称各不相同,比如新浪网的叫“发表评论”,搜狐网的是“我来说两句”,百度的是“贴吧”,但其功能及目的性非常明确,充分利用网络的互动特性,赋予每个浏览者以发言权。获取其对新闻的观点和评论。在“萨科奇事件”中,新浪网12月7日的《外交部:中方对萨科齐会见达赖表示强烈抗议》新闻下面的“我要评论”就出现了6702则评论,而这些评论署名都是“新浪网友”,只有含糊的IP地址,网友们的评论众说纷纭。同时新闻下还有一个调查“萨科齐会见达赖是否会影响你对法国的看法?”高达95.03%的人答案是“会”,人数为1048684人。可见在聚媒体中网民的意见表达更加自由。不受局限。

3.QQ,MSN等即时通讯工具

在后互联网时代,QQ和MSN已经成为网民的必备通讯工具。而QQ、MSN的留言和群发功能也以一种近似人际传播的一对一传播方式和一对多传播方式受到网民的追捧。从拉萨“3.14”事件到奥运圣火传递,再到抵制“家乐福”,QQ和MSN等即时通讯就已经开始发挥作用。2008年4月,奥运圣火在法国传递受阻,QQ和MSN中开始出现一条不断被转发的信息“5月8日-24日,所有人都不要去家乐福,理由是家乐福的大股东捐巨资给达赖,支持‘’。请转发给你所有的QQ、MSN等的联络人,让家乐福门可罗雀17天。”这样的信息被各个QQ群转发,使信息得到了最快速的传播。从最早的新闻发生到评论再到抵制“家乐福”事件的发生发展,一系列的信息都通过人们一步一步地转发而传递着,网友的呼声在传递中被放大,也被有关部门所采纳,不能不说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4.更深远。这里指的是网络媒体的报道影响深远

网聚民意,网络聚集了众多网友的观点,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场,很多时候对国家和社会造成了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1.影响国家的政策决策。2.由网上言论扩展到网下活动,在社会上形成一定影响力。网络以压缩时间和空间的魅力,化天涯为咫尺,或实时交流,或延时互动,使社会互动超越了传统的地理因素和时间因素的局限,在更广阔的领域和更深刻的层次展开,并将之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些因素使得网络群体通过互动凝聚了智慧和能力,从而碰撞出成熟与理性的观点,引发与形成积极的网络舆论,对所指向的公共事务产生现实的影响力,不仅在此过程中实现了自我赋权,而且及时地运用了所赋之“权”。

审视“萨科奇事件”,我们不难发现,互联网的线上言论又一次催生了事件的发展。萨科奇会见达赖后,新一轮抵制法国货的声浪在国内大小网站上掀起。最早的抵制文章出现在12月1日中华网的论坛上,题为《萨科齐会见达赖危害中国核心利益,中华网发起对法国货的第二轮抵制》。在这个帖子的最后,作者列出了香奈儿、家乐福、路易威登(LV)、迪奥、欧莱雅、空中客车、鳄鱼服饰、雪铁龙等50多个法国品牌,不到两天时间就获得近7万的抵制签名。同一天。一条题为“该不该抵制法国货?中国人进来随便说几句”的网帖出现在天涯论坛。网友的抵制不仅仅是言语上,更上升到了行动上。在“您近期有计划去购买法国货?”的提问中,69%的投票者选择了“坚决不买”;而针对“您赞成网民提出的再次抵制法货的观点吗?”的提问,81%的投票者表示赞成。针对中国的态度,78%的人认为“外交更强硬,更有智慧”。

二、新媒体的未来前景:融合与渗透

新媒体不仅仅有网络媒体,还有手机媒体和包括众多的数字电视、移动电视、IPTV,甚至包括路牌、灯箱,交通工具等户外媒体,楼宇电视、电梯广告等社区媒体,POP、包装物、电话黄页、产品目录等一切能够竭尽所能吸引用户注意力的小媒体。“萨科奇事件”报道使新媒体又一次走到了传统媒体的前面,无论是初期的形式多样快捷迅速的报道,还是后期真实多元化的评论和网下活动,新媒体都再一次证明了自己的能力。正如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络局副司长彭波在新媒体高峰论坛的致辞中所说的那样:“九年前,1999年5月8日,美国飞机轰炸了我驻南使馆,次日,广大网民集聚在互联网上表达激愤,著名的‘强国论坛’因此而生。如果我们把1999年5月9日作为网络媒体正式登上中国媒体舞台的标志性日子,那么今年的拉萨‘3.14’事件和汶川‘5.12’地震标志着中国网络媒体已经成熟,标志着我们的网络媒体正在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主流媒体。”而“萨科奇事件”中新媒体的独当一面更加可以验证这一论断。当然,这只是刚刚开始,未来的新媒体还有着更为广阔的前景,笔者特总结如下:

(一)新媒介,新内容

美国《连线》杂志曾对新媒体下了这样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新媒体就是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的内容的媒体,是传播者和接受者互相融合且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回顾新旧媒体的融合发展,无外乎以下几种:旧媒体:发现了新的地盘,依旧是旧的媒介、旧的内容,只是占用了新的地盘,比如部分车载电视的内容只是完全地照搬传统媒体内容;新媒介、旧内容:比如手机报、网络电视转播电视频道,这时新媒介是旧内容的渠道;旧媒介、新内容:比如报纸刊登博客文章、电视播放观众短信互动……这其实都是在形式上做文章,而“真正的”新媒体是新媒介、新内容:既有着新的媒介形式,也有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内容。新浪网首席执行官曹国伟表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不管有多大的区别,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需要内容。”以后的新媒体在数字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等各种丰富的介质下,应创造原创的属于自己的内容去征服受众。

(二)走向无限融合

未来的新媒体将是“以数字媒体为核心”的“融合、融合再融合”,即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三网融合、有线网与无线宽带网融合。无论是政治、经济、技术还是艺术、业界、市场,未来媒体的新主宰,已经无可争辩地出现了趋向于“移动多媒体”的强劲态势。这种融合不仅仅是硬件的融合,还包括软件的融合。

(三)新媒体走向移动化

2008年12月底,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数已超过6亿,未来几年内中国会有8亿人拥有手机!手机被说成是“超级媒体、万能终端”也许有些夸张,但它的确代表着新媒体的发展方向。同时3G网络的商用提供了可靠稳定的传输通道,手机应用功能增强且新服务不断涌现,手机将进一步发挥移动终端的潜能。移动博客、移动搜索、车载电视将更加成熟。有人甚至预言,数字新媒体2009年将成为第三大媒体。

(四)品质走向高端化和差异化

一些受众定位于高知识或者追求卓越人群的新媒体,站在全球化视野的高度,通过适应性强的丰富的内容,很快在新媒体领域得到产业发展和品牌影响力的延伸,甚至成为意见领袖的话语平台,有追求者的精神家园,良好的高起点成为成就未来的高平台。而在内容的选择、生产、加工上,则实施高度的差异化。与传统媒体的同质化内容不同,通过差异化铸成生命力。

(五)更加注重实用性

互联网时代的优势篇(4)

目前我国移动互联网网民的数量已经占据了我国国民数量的一大半,每天都有海量的信息沟通数据产生,移动通信产业迅速发展,并开始与传播媒介相结合,移动互联网造就了移动的媒体,对新闻传播方式做出了重大变革。

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在科技技术的快速发展之下,传统媒体已经出现逐渐败落的趋势。比如,2013年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以2.5亿美元收购了美国最负盛名的报纸之一《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旗下的《波士顿环球报》被以7000万美元的价格贱卖,《新闻周刊》也正式告别了纸质时代。我们已经可以预见未来的报纸终将摆脱纸质时代,最终以电子媒介的形式呈现给受众。我国的传统媒体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正面临着巨大的危机,纸媒的衰落越来越明显且迅速,许多传统媒体除了运营自身的专业媒体平台以外,还开辟了网络媒体平台,寻求其他的生存道路。比如我国一些纸媒都开辟了自己的微博号、微信公众号,利用本身已有的受众新闻信息或广告信息,谋得生存之路。

但传统媒体发展到今天,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高质量的新闻仍然要依靠专业的媒体人员,就新闻的专业性来说,传统媒体是不可替代的。因此,在移动互联网的新时代,传统媒体应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基础上,积极运用互联网的优势,更新信息传播方式,抓住时代变革的契机,以求得更大的发展。

二、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新方式

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体重视的是内容的丰富性和信息的时效性,重视以多种形式展现信息,与传统新闻传播方式相比,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传播增加了社交要素,重视与网民的沟通,更受受众的欢迎。互联网时代突显并强化了情境的意义,将内容、形式、社交和情境要素结合在一起。在互联网传播方面,大数据、移动设备、社交媒体、传感器和定位系统的优势都被充分利用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已经成为与情境时代为基础的服务,重视感知环境和适配信息。移动互联网基于空间和情境,以满足用户个体偏好为目的,重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与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媒体相比,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媒体的盈利可以利用大数据,创造更加个性化、互动性和可选择性的营销策略,发展更多的盈利手段,顺应当今社会发展趋势。在创新方面,新闻传播借助移动互联网可以使传播手段更加多样化,拓展互动空间,丰富资讯内容,与传统媒介相比,互联网时代下的新闻传播不仅可以对内容进行创新诠释,还可以创新信息服务方式。

三、移动互联网时代传播新闻的优势

与传统互联网相比,移动互联网在组网上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念并没有很大的变化,但是移动互联网具有极大的优势,这些优势包括使用的便捷性、传输的即时性、定位的精准性和数据的移动性和其他层面的独特性,这些优势都是传统互联网不可比拟的。并且,基于移动终端和移动智能产品的日益普及,移动互联网时代下新闻传播的优势更加明显了。

(1)传播的便利性。移动互联网的使用有两大特点,方便和快捷。在信息传输上表现出了极大的便利性,特别是移动网络和智能产品的普及,使受众可以随时随地地通过网络获取信息。

(2)信息的实时性。受众使用移动终端设备通过互联网获取最新资讯,这是获取信息的实时性,同样的,终端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信息,实时享受移动互联网服务。

(3)信息传播的融合性。移动互联网不仅可以综合各类信息,还可以组合各类信息传播渠道,利用移动终端和各类通讯产品,比如微博、微信等实时传递文字、语音、图片等综合信息。

(4)信息传播的私密性。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一般为一对一定向传播,具有很强的私密性,能更加精准、高效地传递信息,更好地保密个人信息。

四、移动互联网催生了自媒体

目前,科技发展和革新的速度日益加快,移动终端设备比如智能手机的普及范围日益扩大,再加上各种通讯工具的产生,自媒体似乎成为了一种潮流。目前存在新闻传播的五大媒体依次是纸媒、无线广播、电视、互联网和微博、微信等通讯工具。利用微博、微信等信息平台,公众可以随时随地信息,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自媒体的发展非常依赖各类型的媒体,它无法单独存在,但同时又具有传播范围广、精准高效、互动性强等等优势。目前自媒体的发展还不是很强盛,但鉴于手机等移动工具的普及和受众对信息的实效性要求越来越高,自媒体必会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五、结束语

结合上文,我们可以看出新闻传播业与互联网已经互相融合,不可分离。新媒体的产生为新闻传播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现代科技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加速到来,新闻传播方式也迎来了新的变革,纸媒的衰落越来越明显且迅速,许多传统媒体纷纷寻找新的出路,除了运营自身的专业媒体平台以外,还开辟了网络媒体平台。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改变的只是新闻传播的方式、手段、实效性等等,改变不了新闻的内在,也就是在确保真实性的情况下及时信息。新闻传播媒体在顺应时代做出变革的同时,也当谨记这一点,否则无论格式再新,也谈不上是合格的媒体。

参考文献:

[1]车勇成.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的变革[J].新媒体研究,2015,(5):1-2,4.DOI:10.3969/j.issn.1671-7597.2015.05.001.

[2]王丽丽.移动互联网条件下新闻传播新动向新趋势研究[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4,(8):187-187.DOI:10.3969/j.issn.1673-0410.2014.08.224.

[3]车勇成.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的新态势[J].新闻研究导刊,2015,(5):27-27,56.

互联网时代的优势篇(5)

基于天然气企业的角度来看,“互联网+”时代为其发展提供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①企业发展技术方面,“互联网+”为其提供了新的支撑。在“互联网+”时代下,各种新兴技术勃然而起,例如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这些技术的兴起为企业内部的信息处理提供了有力条件。在此新兴技术之下,企业发展信息的处理更加及时、规范和集中。②“互联网+”环境下,天然气行业的人才有了新的发展条件。“互联网+”时代下,通过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的有机融合,企业内部的各项发展都井井有条。利用互联网优势进一步规范天然气企业内部的管理体系和促进各项体系的建设成为可能。而这些可能的实现为天然气行业的管理和运作提供了新方向和新机遇,将有助于发挥本行业的独特作用,促进企业内部管理和运作的合理转型,实现企业的有效可持续发展。

二、互联网+环境下对企业发展路径的探索

1.促进互联网与其他行业的有机融合,创新企业人才培养和企业管理策略

就天然气行业的人才培养而言,企业经营人员要为应对“互联网+”时代新挑战做出充分的准备。加快修订相关企业法律法规制度的步伐,对相应的企业服务标准体系加以制定和完善。在“互联网+”时代下,企业要善于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对企业加以有效管理,促进管理的规范化,提高管理效能,争取在企业管理与企业工作监督方面再创新成就。

2.以互联网为发展平台,深化企业的发展技术,创新企业的经营模式

互联网+环境下,企业借助互联网的东风,不断深化内部发展技术,推进企业向着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而网路化经营模式则是互联网+环境下企业发展的又一趋势。基于新常态的经济发展背景,企业要自觉调整内部发展策略,并积极适应新环境的发展,制定相应的“互联网+”战略,将新时代下互联网发展的优势与企业的区位优势进行有机融合。企业发展经营的过程中,有效树立互联网思维,以对大数据的充分利用为基础,并进一步将其与企业的生产、采购、储存、营销等阶段相融合,将新形势下的企业经营思维深化到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全过程,融进企业内部的管理文化,以此来推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互联网+环境下,企业实现与用户的直接对接,推进企业服务水平升级

互联网时代的优势篇(6)

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品牌“快机会”

我们简单地模拟一下互联网消费决策流程:当消费者决定选购A品类的产品时,他会在网上商场去搜索“A”,这时候通常会产生两种情况:一、当A品类拥有强势品牌,此时消费者会倾向于购买强势品牌(心智占先),哪怕是在销量、价格、评论上并非排序最靠前。二、当A品类缺乏强势品牌,此时消费者缺少过往信息的积累,只能凭借互联网技术提供的瞬时信息收集,并迅速做出全新的排序,并选出一个“首选”(短时决策、热门)的品牌。正因如此,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品牌“一夜爆红”,因为所处的行业缺乏强势品牌,互联网就以“技术”的手段帮助他们快速打造出一个“热门”品牌。

快速改变品类认知结构的机会

这是互联网所带来消费决策的一个基础变革:当你的品牌不够强势,互联网的强大体验(高速信息处理与认知重构)就决定了一切。强势品牌的定义:有清晰的品类联想,有清晰的功能特性,甚至与消费者建立了很强的情感关联。互联网体验的定义:消费者高速融合产品特色、功能指引、价格优势、产品热度、顾客反馈等信息,甚至参与到企业发起的各类营销互动活动中,从而快速构建起全新的品类认知结构、提供完备的消费决策参考。所以,对于一个混战中的、缺乏领导品牌的品类而言,通过互联网可以很快地“制造”出一个“热门”品牌出来。当然,正因为互联网对消费认知改造的“技术属性”,这种认知的热度也很可能就像短时记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所以我们称之为“热门品牌”而非“强势品牌”。

新趋势下的品牌建设“新要求”

通过对新趋势下众多品类的消费研究,我们发现在互联网时代构建品牌和市场优势,需要实现在两个层面的优势,即“心智定位优势+互联网体验优势”。

一、心智定位优势:品牌的心智认知优势就是品牌与特定品类、特定联想的高度相关性。2015年“双十一”,几乎每家服饰类企业都在刷新2014年的销售额。其中,以优衣库为最。其2015年的“双十一”的整体销售额突破了6个亿,拿下了服饰类商家销售的第一名。同时,按照细分品类,优衣库也是天猫男女装品牌旗舰店双料冠军。影响销售的因素有很多,但显然拥有心智认知优势的品牌更容易取得互联网时代的竞争优势。优衣库长期的品牌积累下,已然在品类心智地图中建立了“平价+日本货品质保障+购物环境舒适”的稳固认知,在这种认知的支撑下,优衣库自然很容易在互联网体验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在强大的心智认知优势及牢靠的品类关联之下,消费者很难再去冒险尝试别的品牌,哪怕是在互联网花样繁多的诱惑之下。相反的,如果传统强势品牌能够与时俱进,利用互联网提供新鲜、便利的消费体验,则更能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和消费者的忠诚度。换句话说,互联网是一个能让强势品牌进一步扩大优势、凸显马太效应的重型武器。

互联网时代的优势篇(7)

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主要表现为:(1)第三方支付牌照。从2011年央行发放第一批第三方支付牌照至今,已有270家企业获批第三方支付牌照(其中3家被注销)。2015年我国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达到了263 730亿元,同比增长57.4%,预计2017年市场总体交易规模将突破50万亿元。(2)网络借贷。不仅第三方支付发展迅猛,网络借贷也迎来了爆发期。2015年我国网络借贷行业交易规模突破8 0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48.2%,预计至2019年突破3.7万亿元人民币。(3)网络资管。网络理财市场在余额宝之后,如雨后春笋一样迅速发展。2016年,除了余额宝之外,理财通、平安盈、现金快线、南方现金宝、活期通、百度百赚、添益宝、微财富存钱罐、如意宝登上了十大互联网理财产品排行榜。2015年我国网络资管规模达到17 983亿元,同比增长57.3%,预估2016年将接近2.8万亿元。

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冲击,目前主要显现为分流了银行存款和借贷资金以及银行支付、理财产品的市场份额。那么未来商业银行是被互联网金融颠覆还是与之共生?商业银行实施哪些发展策略才能与互联网金融共生共赢?本文基于我国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的比较优势和发展趋势,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贡献为:(1)区别于长期以来的颠覆还是并存之争,本文将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的未来格局具体化为“基于比较优势的分工与合作,合作为主,竞争为辅,共生共赢”模式。(2)从打造智慧银行、在线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一体化品牌体系和金融创新实验区方面,提出了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对策。

二、 文献综述

互联网金融冲击商业银行的最终结果,在国内外存在颠覆论(取代)、并存论以及工具论等不同观点。

1. 国外。国外普遍认为互联网金融对金融体系具有不同程度的冲击作用,但对于最终影响结果则有取代论和并存论之争。(1)取代论。互联网金融是不同于传统金融中介和资本市场的第三种金融模式(Manuchehr Shahrokhi,2008),必将取代传统金融中介。(2)并存论。纯粹的互联网金融模式无法取代传统的金融机构与服务(Furst et al.,2002),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是竞争与融合并存关系(De Young,2001)。

2. 国内。国内主要存在颠覆论、并存论与工具?三种观点。(1)颠覆论。谢平等(2012)认为互联网金融区别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和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是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将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颠覆性影响;吴晓求(2015)将互联网金融定义为第三种金融业态。(2)并存论。王达(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不会颠覆传统金融,而是竞争与融合并存。(3)工具论。陈志武(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只是渠道创新;王国刚等(2015)等认为互联网金融没有改变金融的交易实质,没有改变金融系统功能,只是改变了金融功能的实现方式。当然,互联网金融处于发展初期,评价有待进一步观察(刘士余,2014)。

分析上述文献,发现国内外理论界虽然持有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并存的观点,但是没有深入分析并存模式下的具体结构与关系。本文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会全面触动我国商业银行的支付模式、融资模式、理财模式,但两者既不是有你无我的替代式竞争,也不是彼此独立的并行式共存,而是基于比较优势的分工与合作,合作为主、竞争为辅,在合作中实现共赢,这种共生状态既符合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也更有利于我国金融体系的整体发展。

三、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博迪和莫顿(2013)将金融系统按照现代金融功能理论划分为六项功能,即:资源配置;支付结算;风险管理;提供价格信息;储备资源和所有权分割;提供激励机制。其中,资源配置和支付结算是最基础的两大金融功能,主要由商业银行承担,风险管理即财富管理是现代金融最核心的金融功能,与其他三项功能一起分别由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承担。目前互联网金融模式主要有第三方支付平台、阿里小贷、众筹融资模式、P2B模式、P2P贷款、余额宝、金融产品销售平台、网商银行等,基本集中在支付、融资、理财等领域。因此,下面重点针对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在支付、融资和理财领域的影响影响和比较优势,具体分析两者未来的关系模式。

1. 支付领域。支付中介是商业银行通过转移账户活期存款,为客户提供代办货币结算、收付、兑换等业务的金融服务,以解决人们在清偿债权债务活动中出现的空间和时间上的不匹配。Fama(1980)认为商业银行的特殊性在于商业银行支付中介功能。目前商业银行借助支付中介职能,已经成为了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支付中心。

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支付中心地位的冲击,主要为:(1)第三方支付在收付、支付结算、银行卡等中间业务方面挤压了商业银行市场,分流了商业银行的手续费收入;(2)第三方支付造成了商业银行的客户存款流失,主要是银行活期存款转化为第三方支付已收代付的沉淀资金,分流银行沉淀资金的利差收入;(3)第三方支付带走了商业银行的庞大客户群,并为支付平台奠定了大数据分析基础。

第三方支付之所以对商业银行形成上述冲击,主要是因为其同商业银行相比,具有以下优势:在支付结算方面,具有周期短、操作便捷、支付方式多样、创新能力强、支持多家银行等特点;在小额转账业务方面,操作便捷、到账及时、手续费低;在公共事业费代扣代缴业务方面,几乎支持所有银行全天候不间断服务,不受时间限制,不需要到柜台排队,业务不断丰富,方便客户管理。在互联网金融时代,正反馈机制通常发挥主导作用,金融机构一旦形成某种优势或劣势,该优势或劣势就会不断自行强化,进而出现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根据艾瑞咨询统计,在我国支付体系中,第三方支付在零售客户和小额支付结算方面占主导地位;而在线下存取款、支票或大额支付业务中,为确保资金安全则主要依赖商业银行的支付结算系统。可以合理预测,双方的上述比较优势,将在未来支付体系中转化为马太效应。我国商业银行在国家金融体系乃至国民经济中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和社会秩序,因此在我国金融体制以及社会经济结构不发生颠覆性变化情况下,商业银行的支付中心地位和比较优势不可能自行消失或被取代。由此分析,在未来支付体系中,商业银行支付功能不会被互联网金融颠覆,也不会与互联网金融独立并存,主导模式将是基于比较优势的分工与合作状态,即第三方支付基于其在零售客户和小额支付结算中的优势地位而专注于此类业务,商业银行则基于其在线下存取款、支票或大额支付业务的优势地位而侧重于这类业务。

2. 融资领域。融资中介是商业银行最基本的职能,其通过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而为社会公众提供融资中介服务。商业银行在资金融通功能上的优势地位,主要在于能够克服借贷资金在数量和期限上的不协调、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并能够分散和转移融资风险等问题。

目前互联网金融融资模式主要有阿里小贷、众筹模式、P2B模式、P2P贷款等,这些网络融资模式具有交易成本较低、审批流程简单、贷款速度较快、信息更全面、产品更丰富等优势,更适合小微金融,主要冲击商业银行的零售贷款业务,如个人消费贷款、个人经营性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等。另外,互联网金融融资平台的高利率吸引了一部分风险承受能力高的客户,从而对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和理财资金造成一定影响。

互联网金融融资平台在金额、期限和审批程序上比商业银行贷款更为灵活,因而对银行融资业务造成一定冲击,但网络融资在贷款利率和资金风险上都高于商业银行,因此冲击程度比较有限。利率低、体量大是商业银行贷款的优势,对于资信较好或有中长期消费与投资需求的客户,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银行贷款具有绝对优势。低风险是商业银行存款的优势,对于风险偏好较低的客户,商业银行存款和理财产品具有绝对优势。而互联网金融融资平台更适合资信较低、融资规模小、资金使用期限短以及风险偏好较高的客户。按照与上相同的理论分析,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融资平台在未来的关系定位应该也是基于比较优势的互补性竞争关系而非替代关系,即二者各自基于上述比较优势,各自分层次、分对象、分等级地服务于其优势领域的客户。

3. 理财领域。商业银行通常为银行理财产品设定了较高的最低准入门槛,而将小额资金拒之门外,并且规定了较长的存续期,一般不允许中途退出,从而大大降低了资金流动性。

?对这些限制,互联网金融通过创新理财模式开发了若干新型理财产品,使小额资金也能享受商业银行中高端客户的收益率,并且做到了随时赎回和及时到账,提高了流动性。互联网金融在银行理财模式上的优势主要有:扩大客户群覆盖面;提供功能丰富、低成本、便捷便利的产品营销网络;推动余额资金的财富化等。其结果是互联网金融侵蚀了商业银行主渠道地位,分流了银行手续费收入,吸纳了部分银行存款及理财资金。如“余额宝”,货币基金收益加上随时在线支付、小额转账取现和信用卡还款,打破了商业银行余额资金储蓄化的格律。再如陆金所理财产品,安全性与商业银行理财相当,收益率却高于商业银行理财,其结果必然是抢占商业银行客户资源,特别是年轻客户、个人客户和中小企业客户。

目前余额宝、陆金所在理财领域与商业银行的争夺战日趋激烈。余额宝及陆金所凭借产品收益高、投资门槛较低、流动性较好等优势持续争夺银行存款和理财资金,而商业银行则试图通过提高理财收益、降低投资门槛等手段守护主导地位。未来当存款利率放开后,余额宝及陆金所等收益率优势将被逐步抵消,商业银行在理财市场中将逐渐由战略防御地位转为战略相持状态。由此分析,未来在理财领域,商业银行与第三方理财销售平台也是互补性竞争关系或者竞争性合作关系。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采取降低代销费率、缩短赎回到账时间、自建综合理财网销平台等措施,同第三方理财销售平台竞争;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也可以扩大与第三方理财销售平台的合作,将自有的理财产品投放到第三方理财销售平台销售。换言之,在未来的理财领域,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也将呈现为基于比较优势的共生模式。

综上,商业银行和互联网金融各自具有比较优势和劣势。商业银行关注大客户、大众市场、主流业务,难以满足小众市场的个性化需求。互联网金融由于其开放、互动的特性,以及数据重构、云计算、移动支付等技术手段的应用,能有效提高金融效率,满足中小微企业和个体消费群体的个性化服务,有助于解决金融需求的“长尾”问题,打破传统金融的“二八定律”,但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着更大的投机风险、信息与安全风险、声誉风险、监管风险和融资成本。因此,基于比较优势和马太效应分析,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的未来格局应该是“基于比较优势的分工与合作,合作为主,竞争为辅,共生共赢”模式。

四、 互联网金融下商业银行的对策

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商业银行可以基于本身优势并借鉴互联网金融的优点,采取相应对策提升市场竞争力,抵御外部冲击力,以实现共生共赢的均衡状态。本文认为,有效对策主要包括但不限于:智慧银行、在线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一体化品牌体系和金融创新实验区。

1. 客户导向的智慧银行。客户导向的智慧银行,是指以客户为中心,将感应度量、互联互通、智能洞察能力有机融入银行的业务与技术层面中,为客户提供智慧化的金融服务。随着多元智能理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建立客户导向的智慧银行既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商业银行抗衡互联网金融的核心竞争力。其解决方案主要为:(1)前端。银行前台需要通过多元智能技术和工具,快捷、方便和全面地获取客户信息,敏锐地洞察客户显现和潜在的金融需求。(2)中后端。银行中间环节和后台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业务流程优化,实现业务决策及其处理与客户需求的无缝对接和客户服务的完美体验。(3)集成式风险管理。在前中后台转型过程中以及未来运营服务中,银行业务线、管理线和监督线进行集成式风险管理,以统一协调并高效灵活地将业务层面风险和银行层面风险控制在风险容忍度和总体风险容量之内。

2. 在线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为了配合智能银行的功能要求,在目前阶段商业银行应该基于新旧金融业务和现行金融模式,全面提升网上银行的基础服务能力,培养业务创新能力,改造业务流程,及时完成金融产品的在线安全迁移和无缝对接,将网上银行打造为准智慧银行,即升级为集成客户体验、标准交易、战略伙伴合作与风险管理功能并为客户提供一体化金融解决方案的综合在线金融服务平台。

3. 一体化品牌体系。商业银行应以协同服务为出发点,以渠道融合为核心战略,推动银行网络渠道的融合发展,建立由“八统一”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品牌体系。“八统一”,是指统一银行文化、统一服务标准、统一业务流程、统一支持技术、统一客户体验、统一签约渠道,统一物理渠道和电子渠道的协同定位,统一集成式风险管理体系。

互联网时代的优势篇(8)

引言

伴随着互联网的全面发展和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催生了很多新兴的产业,助力行业协同发展的同时,也加大了市场竞争,而借助互联网,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契机,也是企业抢占市场份额的有力手段。很多企业借助互联网的优势,一战成名,这是一股不可想象的力量,也是现代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发展战略。与传统企业发展模式相比,互联网的优势呈辗轧的态势,传统企业的发展战略弊端被充分显露出来,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跟不上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尤其是“互联网+”的思维出现,彻底改变了传统企业的发展模式,很多企业借助自身的发展优势,利用互联网,打造出“互联网+优势”的发展模式,抢占了市场发展的先机,促进了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其中,国有企业也不例外,借助国有企业的发展优势,加上与互联网的有机结合,彻底释放了国有企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发展停滞状态,使国有企业在我国企业发展的道路中,远远将其他中小企业抛在身后,相当于企业发展的一场工业革命,挣脱了传统企业市场发展的束缚。在此背景下,国有企业也在发展中寻求更好的发展机遇,不断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将企业的产品与互联网挂钩进行市场营销,不断调整国有企业的发展目标并制定发展战略,以便能够及时跟上发展的潮流。这也是当下国企创新的一面,通过先进的营销手段,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是目前国企首要的发展目标。

1“互联网+”下国有企业市场营销管理的重要意义

互联网的发展给国有企业带来了营销红利,特别是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与传统企业相比,其营销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主要的营销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消费群体量大。市场营销是企业的一种发展战略,但消费群体与传统企业相比,“互联网+”模式更为优化、简洁和高效,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群体的同时,也能更好地提高营销效率。在互联网全面普及的当下,营销受众相对广泛,每个群体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互联网的影响,都能成为潜在的消费者,如此一来,通过结合互联网和企业产品的优势,可以推动市场营销在国内的影响力。同时,还能借助互联网,打造品牌文化,开发国外市场,进行合作贸易,这都是传统企业无法达到的高度。提高营销效率的同时,还能打造企业的品牌文化,进行相应的推广,对于国企来说百利而无一害。二是互联网的发展带动了支付手段的多样性。由于科技的不断进步,在很多地区都实行了网上交易和支付,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货币支付手段。这是互联网发展的智慧结晶,同时满足了消费者的支付便利性,刺激了消费者的消费欲望,这是“互联网+消费”的发展成果,是“互联网+”时代的一种营销创新手段,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同时,也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三是能够提高企业的服务意识。在这种竞争尤为激烈的时代背景下,无论是企业的销售还是民间的商业活动,都离不开服务一词。随着消费受众群体基数的不断增加,消费者的消费方式具有多样化,只有通过服务建立起与消费者的长期友好关系,赢得消费者的信任,获取更多的潜在客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2“互联网+”下国有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存在的问题

无论是传统企业还是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相应的问题,而问题的存在,必须及时转变发展思路,否则会对企业的发展形成一种制约,当下,“互联网+”下国有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2.1创新能力相对欠缺

互联网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必须实时跟进发展的步伐,不断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营销技能,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需要。但目前很多国有企业依然存在很大的问题,仅靠雄厚的企业基础维持发展现状。一方面,企业骨干缺乏上进心,在几十年的工作中,被时间磨去了斗志,缺乏创新精神。另一方面由于知识水平相对有限,技术能力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将各种管理手段生搬硬套的用于企业管理中,导致管理水平低下,不符合市场营销的需求。最重要的是,由于国企体系相对庞大,管理难度本身就高,而不专业的管理,更是让企业雪上加霜,整体工作人员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是阻碍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2.2成本节约较为严重

成本节约确实能够减轻企业负担,也符合企业的发展需求,但过度节约成本,精打细算,这就限制了企业的发展格局。在需要加大投入的地方,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比如,系统的升级、服务成本、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研发新产品等方面,就应该做好奋力一搏的准备,在加大投入的方面,应该结合实际分析,加大投入,这样才能优化产业结构,满足对人才的需要和技术方面的创新。

2.3销售模式滞后

在市场前景如此明朗的今天,很多企业的销售模式偏向传统化,这似乎是对传统销售模式的一种偏爱,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营销渠道,无法打开庞大的市场,仅仅通过区域进行宣传,无法打造出强大的品牌效应。这种模式的弊端就在于渠道来源较少,无法大规模进行营销,在销售亮点方面也缺乏相应的创新思维,无法吸引客户的眼球,难以在市场上形成强大的竞争力。

3“互联网+”下国有企业市场营销管理的策略

3.1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提升营销服务水平

传统企业的销售管理模式也并非一无是处,只要充分借鉴传统优秀的营销方法,再加上先进的互联网思维模式,打造出一个具有现代化意义的营销平台,能够在这个平台上拓宽各种销售的渠道,利用互联网开发新的宣传平台,可以带领企业走出困境。在互联网时代下,国企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条件,在制度上制定出一条符合自身需要的管理制度,充分利用制度的优越性,制定出市场营销的规划。因此,打造建立先进的营销管理模式,是企业营销管理的重要环节,完善相关的网络营销和线下销售,都是国企市场营销管理的重要举措。

3.2树立新型营销理念,实现营销的多元化

俗话说,一个人最大的财富是有想法,只有在新的想法和思路下,才能开发出最大的财富,对于企业而言也是如此。由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企业的发展从传统研发、生产、销售都发生了质的飞跃,直接借助互联网的功能,使研发到销售的过程都上升了一个等级,彻底完成了蜕变,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在这种大背景下,国有企业想要开发市场,抢占先机,夺得市场的主动权,就必须加大内部环境的改革,树立起新型的营销理念,这是企业营销前期必须必备的管理战略,加强全员创新营销手段的培训,强化内部结构的优越性,充分发挥人力和物力资源。总而言之,这一系列的举措最终的目的还是让全员树立起能够符合发展需要和时代需求的新型营销理念,为实现营销的多元化作铺垫。而所谓的营销多元化,就是能够在多渠道实现产品的营销,这样才能让企业的销售渠道铺展开来,有利于企业的多项选择,满足产品的销售需要,如此一来,企业的发展就能完成蜕变,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宣传推广模式。多元化的营销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点:一是加强国际贸易。利用国有企业的自身资源、市场地位、发展策略的优势,加强与国际友商合作,打造国际品牌,满足国外的消费者需求,不断进行产品的创新,对国外消费者及时引流,这是一种高效的营销方式,值得国有企业开发利用。二是在国内打造多元销售平台。利用国内资源优势,综合分析潜在市场,结合传统营销模式和先进的营销手段,开发出具有多元营销手段的销售平台,增强国企在国内的竞争力。多元营销手段主要有以下方面:(1)打造具有时代性的线下营销模式。虽然互联网的影响力极大,对传统的营销模式有一定的冲击,但还达不到垄断地位,只要借助先进的管理模式,综合分析市场潜力,这种模式同样也具有一定的竞争力。(2)开发多元的线上营销平台。借助由互联网带来的各种网络直播平台,加强与多个直播平台的合作,直接参与直播营销,可以在短期内实现产品曝光,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能够起到很好地宣传效果。比如,近年在我国流行的网络直播带货,对营销的效果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带动了经济的发展。(3)打造“互联网+营销”的平台。通过与相关行业的电子商务公司合作,在学习这些公司营销策略的同时,也要进行自身平台的开发,不断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互联网+营销”平台。

3.3健全营销管理体系,完善营销信息交流

互联网时代的优势篇(9)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策略

一、引言

随着科技网络和电子商务发展的日渐成熟,人们开始步入传统金融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互联网金融时代,“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最热门的词汇之一,2012年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从商业银行的角度出发,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对其业务的发展的确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但这不应该是一种纯粹的冲击,也可能对其业务发展产生一种“鲶鱼效应”,即刺激商业银行更好的发展。

邱峰(2013)认为互联网金融引发的技术脱媒、渠道脱媒、信息脱媒、客户关系脱媒正逐渐将银行中介功能边缘化,银行面临客户流失、业务萎缩的危险,传统经营服务模式面临变革。但由于互联网金融自身的缺陷以及商业银行具有的特殊地位,目前商业银行还无法被互联网金融取代。商业银行需要和互联网金融加强合作,同时采取多种有效措施,迎接互联网金融的崛起。

冯娟娟(2013)认为伴随着互联网科技与移动通信技术的普及,我国互联网金融开始迅猛发展。互联网企业对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和经营管理模式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强调商业银行应通过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重视客户体验、发掘与培养人才、提升科技水平等提升核心竞争力。

不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在将来还会对商业银行产生怎样的影响,商业银行都应该关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态势,同时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互联网金融可简单表述为,互联网企业为广大群众提供金融服务的行为。起初,互联网企业是为应付自有电商平台的支付需求,通过与各家银行合作,提供网关接口。但在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中,互联网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日积月累了诸多的用户数据,熟悉并掌握这些客户的各种需求和偏好,还包括各种对金融服务有用的讯息。

互联网企业开始不满足于只提供支付这单一的金融服务,继而开展转账汇款、小额信贷、现金管理、资产管理等多种金融服务,与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发展的方向开始趋于一致。至今形成四种基本模式,具体如下:

(一)互联网仅扮演渠道的模式,是指传统金融借助互联网渠道为客户提供转账、信贷、支付等金融服务。人们在网上购物中使用的网银就是此类型的代表,这是一种的虚拟银行柜台,在使用时,没有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因此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通过网上银行享受各种金融服务。

(二)互联网发挥数据收集和分析优势以取得信用支持的模式,是指通过互联网这一强大的信息收集处理工具,得到各种有用的大数据资料,并借此得到信用支持。这类似于阿里金融,依靠自身拥有的电商平台,创造优于其他放贷人的条件。

(三)P2P模式,即互联网担当中介的角色,两端分别连接资金供给方与需求方,至今已经衍生出很多模式,主要包括四类:担保机构担保交易模式、债权合同转让模式、大型金融集团推出的互联网服务平台模式和以交易参数为基点,结合O2O的综合交易模式。

(四)传统营销渠道与网络营销渠道结合模式,是利用互联网推动原有的“产品主义”转变为“客户中心主义”。两者共同打造开放共享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此类模式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形成的模式各有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三大类:专业P2P模式、金融混业经营模式和金融交叉销售模式。

随着近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势头越发迅猛,银行监管部门为互联网金融企业开闸发放支付结算、金融产品代销等金融牌照更夯实了此类公司业务发展的基础。互联网企业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信息技术大量进行金融服务创新,同时通过数据挖掘,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可见互联网企业正借助自有的强大的数据力量,逐渐侵占传统银行业领域,这对传统银行业产生的冲击显而易见。因此,商业银行需要提高自身竞争力,加强自己的优势,取长补短。

三、商业银行较互联网企业的优势与劣势

(一)商业银行较互联网企业的优势

互联网企业发展势头固然迅猛,但商业银行仍旧存在着不可比拟的优势,是互联网企业目前无法超越的。

1.资产实力更加雄厚。依据《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3)》显示,2012年我国网上银行交易规模同比增长31.2%。从银监会的数据看,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2013年末的总资产规模为151.4万亿元,同比增长13.3%。而互联网企业在交易规模和总资产规模等各项指标方面还不能与其相提并论。

2.客户资源更为丰富。商业银行在长期的业务经营的过程中,客户资源已相当丰富,尤其是在推进电子银行业务后,客户数量更是不断增加。在2012年上市银行公布的中报数据中,一共提供了7 家银行的企业网银和9家银行的个人网银的相关数据。经统计,该7家银行的企业网银用户总量达到532万,9家银行的个人网银用户总量接近 3亿,较2011年同期有明显增加。

3.风险控制体系更加完善。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过程中囊括了多个重要环节,而风险管理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管理的风险具体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操作风险以及法律风险等。商业银行高度重视风险管控的问题,并在长期风险管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建立相关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健全有效的风险控制规章制度,管理控制各类风险。

(二)商业银行较互联网企业的劣势

1.操作欠缺灵活性。商业银行由于操作严谨,设置了一系列复杂的内部流程,而互联网企业刚好与之相反,操作流程快捷又简便。以贷款为例,商业银行发放贷款,首先需要借款人进行贷款申请,然后商业银行再进行贷前调查、风险评价、逐级审批、合同签订和贷款发放等多个环节,整个程序较复杂。而网络借贷将繁杂的流程简化,使贷款审批流程更简单、放款速度更快,大大缩短了借款人取得贷款的周期。

2.时间成本与人力成本较高。商业银行由于拥有庞大的客户群,因此在融资、贷款过程中遇上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时,往往需要很多时间成本与人力成本解决此类问题。而互联网企业能借助金融搜索的强大功能,如融资贷款搜索平台360等,能有效解决融资、贷款中信息不对称的难题,提高工作效率和减少信贷服务中耗费的时间成本与人力成本。

四、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策略

商业银行应结合自身特点,优势与劣势,从自身角度和整体角度,制定一系列商业银行自身业务发展的策略,具体如下:

(一)整合网上业务和传统业务,建立客户开放交互式网络平台

互联网企业迅速突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于,拥有开放的金融平台、有效的营销手段、良好的金融产品服务以及便捷的操作流程,吸引越来越多的客户,导致商业银行流失了相当数量的客户资源。面对这种威胁,商业银行需要以客户为中心,研发个性化的金融产品,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开展网络营销,优化业务流程,从而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竞争中占主导地位。一是了解清楚客户的实际需求,将客户存款、贷款、汇款、支付、银行卡、理财等相关信息充分整合,结合银行自身优势,帮客户量身定制金融产品,提供优质服务。二要增加与客户之间接触的机会,可通过充分运用搜索引擎、社交网络、电子邮件等各种互联网平台在网络上进行营销,从而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三是优化业务操作流程,将原来的贷款申请到发放的复杂过程进行简化,为客户提供更加快捷优质的服务。

(二)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业务合作,开发网络金融产品与支付工具

商业银行与互联网企业之间并非是纯粹的竞争,彼此是能够互相合作的。互联网企业来势汹汹,商业银行不能忽视其发展的迅猛态势,逃避竞争,也不能像对抗普通竞争对手一般,排挤打压,而应与其建立起合作关系,取长补短,开发出更好的金融产品与支付工具。一是整合商户与客户资源,共享资源。商业银行多年的经营过程中,与各种行业的龙头企业在业务上相互帮助,具有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而互联网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掌握大量客户资源。因此双方可以通过资源互换,优势互补。二是双方联合打造中小企业在线融资平台。一方面,挖掘新客户群;另一方面,通过中小企业信贷获取更高的利差收益。因此,商业银行应加强与互联网企业之间的合作,寻求双赢。

(三)互联网金融人才的发掘与培养

互联网金融业务具有的双重属性——金融属性与科技属性,提高了商业银行对人才的要求。通常商业银行的员工不是出身于纯经济金融专业就是纯计算机专业,因此十分缺乏商业银行业务运行、管理操作能力,与计算机技术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做到两点:一是注重招聘复合型人才,让他们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做贡献。二是重视对员工的科技知识与金融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的金融业务知识、网络信息技术、市场营销技能、互联网工具运用的综合素养,让员工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时,熟练地将互联网工具运用到网络营销中,使其业务蓬勃发展。

(四)提升网络科技研发与应用水平

商业银行愈发需要科技信息技术为银行数据处理、业务操作和管理决策制定等提供动力,科研能力等决定着业务经营成果的优劣与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高低。而互联网企业的先天优势源于科技,因此,商业银行需要不断加大科技投入,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增强其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中的竞争优势。一是充分利用各种数据资料,建立完善的客户管理和市场细分系统,推进深层次的数据挖掘,将这些技术优势转化为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二要增强信息安全保障,建立完善的银行信息保密机制与信息安全处理机制,提升银行信息安全保障功能,从最大限度减轻信息安全保障系统的技术风险,保障商业银行金融业务的持续稳定运行。

五、小结

互联网金融的突起已逐渐引起商业银行的注意,提醒商业银行不可轻视互联网的力量。商业银行不得不制定合理、有效的策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通过以客户为中心,吸收更多的客户资源;不断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在合作中寻求共赢;更加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发掘与培养,永葆商业银行发展的活力;不断提升科研水平,增强科技竞争优势。争取从这四个方面着手,使商业银行在金融领域能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邱峰,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和挑战分析,吉林金融研究,2013(8):44—49

[2]冯娟娟,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竞争策略研究,现代金融,2013(4):14—16

互联网时代的优势篇(10)

一、互联网金融

随着全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互联网与金融业的关系日益密切,两者之间相互融合,互联网金融时代已经到来。马云在外滩金融论坛上说过:未来,互联网和金融将不断融合,互联网企业做金融,叫互联网金融;传统银行深化互联网,叫金融互联网。招行前行长马蔚华说过互联网金融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金融。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互联网金融是不一样的。单独来看,金融并不代表消费者的最终需求,它是属于商业交易,不能解决消费者生活方面的各个需求,而互联网与金融的融合却解决了这一问题。比如,滴滴打车中的“专车”,如果绑定了信用卡,下车结算最终费用时,系统会自动从绑定的信用卡中扣除费用,可以看出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使得金融改变了自己的位置,成为商业交易的最后一环。另一方面,在互联网金融的推动下,金融行业的组织体系和金融市场的方式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使互联网与金融得到了完美的结合。互联网金融可以说是近几年来一个新兴的行业,它是对传统金融的改变与创新,也是互联网与金融互动与融合的结果。

二、互联网金融时代的互动与融合

1.金融企业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不同的营销模式

互联网金融已经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金融企业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而获得自己的发展是重中之重。一些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客户端等催生出新的消费者模式,改变着金融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流方式与交易模式。金融企业利用互联网这一平台也开展了符合自己发展特点的不同的营销模式,使互联网金融进一步得到深化与提高。

金融的本质就是经营信用和信任,取得消费者的信任是金融行业市场人员必须做到的要求,互联网金融时代为金融企业提供了互联网这一有效的平台。为了取得金融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大中型金融企业频频利用情感营销,以实现品牌与消费者情感上的互动,达到互联网与金融的互动与融合。美利金融在2015年的时候了一个品牌形象宣传片:演员黄觉朴实独白演绎“我是个Loser吗?我有时候会问自己……”黄觉在广告片中可以说是本色出演,将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状态淋漓尽致地呈现给广大观众,在喧闹的片场中被大声唤醒,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不停地接戏,即使再累都要继续。因为他是一位丈夫,是一位父亲,他必须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片尾,黄觉说道:“一个平凡的演员,撑着一个还算合格的男人和一个挺安全的家庭,我觉得我还行。”最后点出宣传片的主题:用更多金融可能,支持更美丽的人生,美利金融。这个宣传片使人们对生活与工作、人生与理财产生思考,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同时也让人们记住了美利金融这一品牌概念。情感营销是可以引起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实现金融宣传与交易,因为不论是处于传统营销时代,还是处于数字营销时代,成功的营销都是可以直击人的内心。这样的营销是在充分了解消费者真正需求的基础上,通过直击内心的内容,引发消费者间的情感共鸣,从而使消费者接收品牌信息进而接受品牌。不仅是情感营销,还有视觉营销、品牌代言、视频营销等等都是金融企业利用互联网这一开放自由的平台而采取的不同的营销模式,极大地调动了消费者对金融的热度与积极性。金融企业一改之前不变的观念与金融服务,顺应了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发展趋势,增强了消费者对金融企业的信任度,实现了互联网与金融的互动与融合以及互利互惠的利益要求。

2.金融业的互联网化

金融,相对于互联网这一个新的行业来说,是一个古老的行业,但两个行业最本质的特点在于融通,主要体现在金融是财富的融通,而互联网是信息的融通。所以,互联网与金融相辅相成,互动与融合是互联网金融时代的竞争新格局。金融业面对这一新格局也做出了多方面的努力,逐步向互联网化转变。

(1)多元化具体化的金融服务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金融行业的弊端日益显露,相比较而言,互联网具有低成本、高效率,更新速度快等特征,所以互联网与金融得到迅速的融合。互联网金融的核心优势在于,金融行业能够使用互联网的手段与工具来提升金融业效率,改善用户体验,使金融服务更加多元化与具体化。百度和中信银行联合成立了“百信银行”;平安集团金融业务上在互联网化的基础上推出了网上银行、保险与信托、网上基金超市等,形成了一系列的互联网金融布局,为用户提供了多方面的金融服务。金融业想要在互联网金融时代的背景下幸存下来,要想可持续发展下去,必须要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发展多元化具体化的金融服务,这样才能赢得用户的好感与使用,使自己具备竞争的优势与存在的价值。

(2)金融业的创新能力

互联网金融时代要求金融行业进行投资理财与产品服务等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在各种模式创新上的多元化。互联网金融平台大部分是网络中介平台,解决的是信息不集中不对称和时间、空间上的阻碍,而且能够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切入,将生活中的关系反映到互联网平台上。金融只是金融产品间的交易,因此金融业要借助知识与互联网的力量做出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一些金融企业基于互联网的发展已经实现了线上的保全及理赔处理,中间环节尤其是销售部分的减少,使得金融行业直面客户的机会增多,使得信息不对称这一缺点得到克服。因此金融企业可以借助互联网改变传统业务的销售方式,实行新的运营模式。金融与互联网紧密联系着,金融业的创新能力在逐步提高着,那么金融服务与运营流程就可以满足客户的自主选择,金融业就可以将更多的精力和费用投入到产品研发、理赔等客户服务领域中,达到创新能力的最大发挥。

(3)金融市场的发展活力

互联网通过观察和分析出消费者的具体需求来吸引消费者完成消费,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利用了互联网这一优势,以消费者需求为出发点,设置不同的金融场景和内容,来增加消费者的选择,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最后完成金融消费,这样就丰富了金融市场的活力,展现了金融市场的不可替代性。另一方面,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下,政府在政策上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不仅加大了对外开放的力度,而且加大了对金融业的投资与对金融业提高创新能力的支持,以此来吸引民间和国外资本在互联网金融方面的投资,为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更广的机会,使金融市场的发展不断被注入新的要素与活力,推动了互联网金融的稳定发展。因此金融环境的变化与金融市场的发展活力是密不可分的,伴随着金融市场在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推动下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金融市场的发展活力的多变性也随之增加,使得互联网与金融的互动与融合越来越凸显。

3.金融企业必须顺应未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全方位拓展竞争优势

目前,金融在互联网下的业务品种趋于多元化与具体化,而互联网的变化也深刻影响着金融业的发展。首先是移动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具有即时性、便捷性、广泛性和可搜索性。这一趋势将使产品到产业化,最终形成互联网产业集群。其次是大数据与云计算等技术的广泛运用,提高了金融业的风险防范能力,降低了金融业的交易成本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最后是互联网用户的多样化,使得用户的需求在变化,金融业如何把握用户的实际需求做出调整是不可忽视的要素。从另一方面来看,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与金融的融合,@一特点决定了互联网金融的相关从业人员必须是复合型的。首先是掌握金融业务和互联网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从业人员必须同时理解互联网与金融这两种不同的逻辑,不仅要掌握如何进行数据分析,如何定位金融产品和防范金融风险等金融业务方面的知识,而且还要具备互联网思维与分析互联网的能力,对互联网有着深刻的认识与认知,掌握必要的互联网技术。其次是既具备创新思维又有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互联网金融在金融的创新中产生,为适应这一新的发展模式,从业人员必须具有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和较强的创新意识与思维,来拓展互联网金融的业务,使互联网金融不断在发展。最后是具备风险意识和法治思维的管理型人才。虽然互联网金融属于新型事物,但本质还是属于金融,仍然脱离不了金融方面的风险。与此同时,从业人员要对全国以及地方政府颁布的法律法规相对熟悉。所以金融业要能够清晰的认识到互联网金融人才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加紧对互联网金融人才的培养并提供一定的平台进行实践,使其真正投入到互联网金融工作中,在最大程度上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前景是无比开阔的,也是不可阻挡的,金融企业必须顺应未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做出多方面的努力,这样才能在互联网金融时代赢得自身的竞争优势。

三、总结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广泛运用,互联网业与金融业间的界线日渐模糊,两者间的融合逐渐深入,互联网金融时代已经来临,并且成为未来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而互联网与金融的互动与融合也是互联网金融下的发展格局,给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的带来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对金融行业。金融行业要顺应互联网金融这一发展趋势,拓展不同种类的金融服务与产品,提高创新能力,利用金融市场的发展活力与互联网金融人才赢得自身的竞争优势,使自身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下得到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唐雪薇.互动与融合--浅议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新趋势[J].经营者,2016,30(1):178.

[2]巴曙松,谌鹏.互动与融合:互联网金融时代的竞争新格局[J].中国农村金融, 2012(24):15-17.

上一篇: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 下一篇: 未来人口老龄化趋势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