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中的课程思政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11 09:57:01

职业教育中的课程思政

职业教育中的课程思政篇(1)

引言

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中职教育中的应用型转变,是目前我国中职教育的奋斗目标。同时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行业的飞速发展,物流行业也取得了质的飞跃。面对行业的巨大变革,深化中职物流专业教育改革,全方位提高中职应用型教育的培养质量,不仅是是目前中职教育者共同努力的目标,同时也是党中央和社会各阶层对中职教育的期待。不可否认的是在目前地方的中职物流专业改革过程当中还存在着很多的困难和挑战。其中如何加强中职物流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渗透教育,是摆在中职物流专业教育者面前的重要问题。加强中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树立崇高远大的职业观、人生观是实现中职物流教育应用型转变的重要突破口。但是对于物流专业课程而言,非常强的实践性和专业性是其最为显著的特点①,这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因此,需要对传统的思想政治和物流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创新,科学合理地设计实现中职的物流专业课程的教学和思政教育的完美融合。

一、中职物流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应用现状

中职教育作为应用型教育的典型,在以往的专业课程教学过程当中很少有对思政渗透教育的研究和讨论。同时,作为应用型职业教育的先驱西方职业教育当中也几乎没有思政教育的相关概念。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西方职业教育和我国的中职物流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不重视。实际上在我国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西方发达国家包括日本都对学生的德育十分重视。但是在我国展开的中职教育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却起步较晚,最早可以追溯到2016年的上海中职课程思政研究,然后逐步地在全国推广开来。因此,对于中职学校的物流专业课程而言,开展课程思政教育还是处于初步的摸索阶段。在现阶段的中职学校的教育当中,不仅仅是物流专业其他专业也普遍存在着“知识本位”的问题,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过多地以专业课本知识的教育为主,忽略了学生思政的培养和教学工作。近年来,随着物流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设计被逐步地得到重视,许多中职学校和老师也都认识到了“知识本为”教育模式存在的弊端,并积极地将“知识本位”向“技能本位”方向发展和过渡,加强专业课程教育当中的思政教育设计和渗透,但是效果仍然并不明显。通过综合分析和调查研究发现,在目前我国的中职物流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渗透教育当中,主要存在着以下两点普遍性的问题②:1.思政教育和专业课程教育之间存在严重的脱钩,彼此之间的衔接很生硬,无法进行两者的融合,很难发挥既定的教学目标。2.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没有突破传统教育的局限,对思政教育不感兴趣甚至表现出了一定的抵触心理。通过调查分析发现,造成目前在中职物流专业课程中思政教育应用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许多教师自身专业素质不高,疲于应付上级的任务安排和检查。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还停留在表面;另一方面是目前的中职教师的教学任务和招生压力重大,很难有精力去专门进行专业课程的思政设计和渗透工作。

二、中职物流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构建措施

为了更好地说明如何有效地开展物流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本文以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物流学》⑤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物流学》是中职物流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之一,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和塑造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通过对本文课程的思政教学设计具有很好的说明作用。本课程的思政教学内容是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最新思政教育内容和相关会议的精神。在进行本门专业课程的思政设计时需要将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进行无缝的衔接和融合。使得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进行了思政教育,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通过思政渗透教育来让学生主动地将自己的职业前途和人生追求和为国家服务民族的振兴结合起来,提升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认同感,以达到课程思政授课目标和满足专业课程授课要求。开展中职物流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设计需要根据教材的分析结果,寻找合适的思政教学渗透点,然后组织相关的教学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④。对于物流专业而言,其是一门比较复杂的综合性的新兴专业学科,涉及到众多的学科如管理学、经济学等等。《物流学》作为必修的基础专业课程,其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对物流这一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内容拥有一个全面细致的了解和认识,为后续更加复杂的专业课程学习建立扎实的知识框架体系。通过《物流学》这一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当对物流的内容、体系、特征拥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和掌握。通过对《物流学》这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特征进行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其实质上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很多的共同点,这为实现二者的有效融合提供了很大的契机和便利。通过综合分析设计之后,《物流学》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思政渗透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如表1所示,通过对《物流学》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入研究,将思政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使二者进行完美的融合,能够使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做到专业知识的教学和思政教学的两者兼顾,既体现了思政教学的宗旨,又充分地反映了《物流学》专业课程的特点和内涵。需要指出的是,在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时,应当充分考虑到对课时的分配,避免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发生。通过实践研究表明,专业授课内容学时占75%,思政结合内容占25%是最为合适且高效的。除了课堂的理论教学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视频教学、多媒体教学、专题讨论或小组发言等方式进行思政教育渗透。通过将与物流专业相关的社会热门事件和物流专业进行结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既可以激发学生对物流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觉悟③。

职业教育中的课程思政篇(2)

高职教育既是我国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才强国”特别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培养专业人才的篮球,因而必须大力提升高职教育的综合性及职业性,这是开展职业教育必须认真重视的问题。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课程体系建设如何,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在新的形势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学生职业发展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就需要积极探索高职思想政治课程体系与培养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相适应的结合模式,重中之重是坚持职业岗位群导向,科学构建高职思想政治课程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职院校的职业导向功能和作用,推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步入新的阶段、取得更大成效。

一、构建职业岗位群导向下高职思想政治课程重要性

由于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将统一课程、材、统一学时与学分。高职教育虽然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但和其他普通高校教育有较明显的区别。和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较,高职教育针对一定的社会职业,以其专业为载体进行教育活动,但它在职业的外延宽度上与普通高等教育区别较大,高职教育的职业性更具体和明确,有它自身所面对的某一特定的职业岗位群。因此,对“职业岗位群”现有理论及其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高职院校思政课程现状,探索和明确“以职业岗位群为导向的高职思政课程体系建设”的内容和形式及拟定具体建设方案,将为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理论参考。

二、职业岗位群导向下高职思想政治课程存在的不足

所谓职业岗位群,是指职业岗位群体所包括职业岗位互相联系的一个职业系统。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职业岗位群具有自身的特点,根本原因是高职职校就是培养专业化、职业化人才的阵地,因而高职院校职业岗位群更具有多元化和系统性。从当前高职思想政治课程体系的整体情况看,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开始重视职业岗位群导向的课程体系设计工作,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一是职业规划课程体系不健全。尽管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已经深刻认识到“岗位群导向”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也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积极推动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比如一些高校已经将创业、创新“双创”作为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而且开发了一些具体的课程,但从整体上看还没有针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及就业趋势开设职业规划课程,即使也有一些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课中设立了规划的相关内容,但更多的是如何指导学生就业,而不是如何帮助学生认识职业、理清思路、创新发展,很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此也没有引起重视。

二是思政课程评定体系不完善。对于职业岗位群导向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除了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具有很强导向性的课程体系之外,更重要的是明确职业岗位群导向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评定标准,但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在这方面比较薄弱。比如某高职院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尽管设立了相对较多的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创业服务等课程,但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评定体系,这些课程是否起到导向作用、学生的接受程度如何等,并没有进行定性或者定量的评价标准,这种课程设计与形式主义没有太大差别,因而不可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是思政课程内容体系不鲜明。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在课程内容的设计方面还不够到位,特别是存在特色不够鲜明的现象,比如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未来走向社会除了自身的专业之外,还会涉及社会管理、职业道德、公民意识、遵纪守法、协调配合等方方面面,但在课程设计方面并没有将这些内容融入课程体系中,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

三、职业岗位群导向下高职思想政治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构建以职业岗位群为导向的高职思想政治课程体系,至关重要的是从当前实际情况出发,特别是要围绕国家创新创业“双创”的要求,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有效模式,最大限度地突出职业岗位群导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是健全职业规划课程体系。随着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职业规划越来越成为高职思想政治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具有重要的引导性作用。职业规划课程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但更重要的是将其切切实实地与职业岗位群紧密结合起来,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需要从提升职业规划课程的启发性、引导性出发,积极探索职业规划课程的有效模式,重中之重是将此作为高职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的重视方向和目标,充分调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围绕落实国家“p创”的要求,推动职业规划课程体系改革,比如可以增加创新创业方面的内容、可以强化学生对自身能力素质及未来发展方向的认识等。

二是完善思政课程评定体系。尽管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但如果与职业岗位群结合起来,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课程评定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同时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职业化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而通过卓有成效的教育、引导及自我强化提升职业能力。完善思想政治课程评定体系,一定要根据课程设计,着力提升合理性,比如可以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模式设定评定体系,同时对学生的表现设定评价指标,通过与学生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切实发挥学生的作用,教师则多为指导与服务,这样才能起到更好的作用。特别对于学生的评定,一定要以提高综合素质作为重中之重,不能以学生掌握多少就业理论为标准,而要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标准。

三是拓展思政课程内容体系。对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在课程设计方面一定要高度重视课程内容的设计,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融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这就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于课程内容的设置要符合学生未来的职业需求,特别从学生的不同实际出发,既要开设一些社会管理、职业道德、公民意识、遵纪守法、协调配合等方面的“共性”课程,又要采取“分类教学”的模式,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优势、不足、发展趋势等设置“选修”课程内容,比如对于具有很强专业素质的“高精专业人才”,应当提高他们的“创业创新”能力;又如对于不适应社会的学生,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结语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要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要发挥职业岗位群的教育教学导向,必须从当前思想课程体系设计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既要坚持问题导向,又要推动教学创新,特别是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学生职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学生创业创新的角度出发,重点在健全职业规划课程体系、完善思想政治课程评定体系、拓展思想政治课程内容体系“三个体系”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使思想政治课程体系更符合职业岗位群导向,切实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引导、服务功能,既要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又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和渗透,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未来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张艳.以企业用人标准为导向的高职思政课创新模式[J].辽宁高职学报,2016,18(9):45-46,69.

[2]杨彩平.实践导向的高职思政课程改革与创新[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35(10):226-227.

[3]焦兰萍.基于专业导向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8(4):79-82.

[4]焦兰萍.基于会计专业导向的高职思政课教学内容整合研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5,12(4):45-48.

职业教育中的课程思政篇(3)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4-0234-02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高职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高中毕业生进入到高职院校进行学习和生活。鉴于高职学生文化课相对薄弱的现实情况,在开展高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教师总结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还需要高职院校能够从更高的层次上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顶层设计,也就是结合自己学校的专业特色以及地域优势,从而提升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的导向性,为不断提升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同志2005年1月7日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正确认识和切实解决好这个问题,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等学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21世纪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大批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当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分析

从当前我国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来看,可以看到由于高职院校对于人才培养的专业性以及技术性的要求,当前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原有的两课教学的基础上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上面,还有就是当前我国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的针对性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从目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现状来看,可以看到我国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往大班教学方向发展的趋势。大班教学尽管在节约师资力量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时间上面发挥着一定的有效作用,但是这样势必会影响到高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重视程度,让越来越多的高职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一门副课,这样的话也就容易导致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不重视。另外,当前我国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的一个问题就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还有待于提升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鉴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的理论性相对较强,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还需要不断来提升课程内容的针对性,运用现实社会中的例子来解读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引导人、指引人、教育人的真正目的和作用。

另外还应该看到,当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现实社会相互结合的一个方法,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过度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相关联的实际生活内容的相互联系。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到,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更多重视对于知识的传授,而没有能够将这种知识的传授转化为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方法和技能的传授,从而导致了目前我国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

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措施

首先,针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从教育主管部门到从事一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都要从思想上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重要性。要让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成为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门有效课程,同时还需要让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渠道的重要作用。可以说,让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和学生都能够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要性,才是开展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

其次,就是要改变以往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在推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做的就是要彻底改变以往的那种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让学生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主体,让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成为课堂的指引者。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指导性作用,让更多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并不是空洞的理论课堂,而是和他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门课程,让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成为他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有效指导性工具。另外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充分利用好当前的网络和多媒体技术,让教师在进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更多地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给高职学生能够带来相对直观的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提高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实效性的效果的产生。

最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不仅仅需要针对教师进行改革教学措施,而且也需要对于高职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一定的改革,让高职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过程中使用实践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走入社会生活当中,走入社区、到工厂、到农村来感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带来的重要成果。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这就是今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方向所在,让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能够更加融入社会生活的因素在其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真实效果。这种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变不仅仅能够有效提升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实际内容,而且还可以将这些内容更好地应用到学生的现实生活当中。从目前我国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只有不断改善之前的教学手段,才能够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从这个角度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身心素质的进一步提升和完善。

三、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方向

从目前我国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发展的现状来看,可以清楚地看到,只有不断提升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顶层设计,也就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才能够让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发挥其积极作用,促进我国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来说,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这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让学生能够对我国的政策、方针、路线有相对清晰和明了的认识,让学生能够感受社会主义事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巨大变化,从这些社会的变化过程中,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树立起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充分发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另外,在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上,高职院校应该进一步深化对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服务于专业课程教学的认识上面,让高职院校在培养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的同时,让这些专业技术人才能够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从而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现实效果。另外,还需要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的建立需要高职院校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到学生都能够清楚地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改革的方向,这样才能够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真正价值。

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方向上应该看到,只有不断推进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力度,才能够更好地提升和促进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从目前我国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现状来看,我国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在改革的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强化与现实世界结合的力度,这样才能够有效促进我国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可以说,在未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上,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更进一步加强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力度,从而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更好地服务于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当前我国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来看,需要教育主管部门以及从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发挥其积极的主导作用,需要高职学生能够积极配合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步伐,促进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改革与未来发展的方向,不仅仅需要我国教育主管部门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还需要我国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者发挥其积极的主导作用,这将有助于加速改革的步伐和拓宽改革的手段、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够让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主管部门掌握第一手资料,从而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奠定坚实的调研资料。最后,还需要在日常的教育和教学过程中,不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成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主体,使学生能够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有话可说,能够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建斌,李雁舒.论高校“两课”教学模式的现状及改革必要性[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2).

[2]韩裕庆.构建富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色的案例教学模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2).

[3]钱静.高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探究式互动教学初探[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6(3).

[4]刘小流,黄志敏.论高职教育中的“两课”实践教学[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

[5]曹琳.高职学院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改革思路[J].经济师,2006(8).

职业教育中的课程思政篇(4)

课程思政对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影响越来越引起学界的重视,在疫情防控的当下,更需要将思政元素纳入医学专业课程,以助于对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

1医学生职业精神养成的现实挑战

职业精神作为一种深层价值引领,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备职业特征的精神、操守、能力和自觉,赋予个体职业理念和职业追求,是形成自身行为自律规范的基石。医学生职业精神是实践行为的内在指引者,但是目前我国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存在诸多困境与挑战。1.1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需要价值重塑。职业精神是认知的反映和体现,是能力的自觉表达,也是现实必要性、合理性的统一,是学理依据和具体范畴的综合。所以,医学生职业精神本质上是一个观念价值体系,是医学生价值观念的精辟概括和高度浓缩,是医学生对医学的职业认识、职业情感、职业意志和价值指导的践行准则。在社会功利化和公平性诉求的当下,医学生职业精神需要自我规范标准和价值重塑。医学生职业精神是一种非外在强制的规范,是自愿接受的内容,因为它主要依靠的是自身的价值体系、思维观念和职业情感,而不是外在的权利强制。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形成是为了控制自身的活动,称为自控或内控,将各种要求和规范内化为自身的价值体系。此外职业精神作为价值尺度,可以判断职业活动是否合理[1]。1.2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需要鲜活表达。目前,我国医学生职业精神在培养过程中缺乏理论根基和内涵建设,对于课程建设缺乏统一标准。例如,医学职业精神是如何养成的,中国传统的工匠精神是如何形成的,中国特色的公益性医学职业精神的典型性体现在何处,以及实现方式的具体路径探索、方法载体、过程规律如何展开?医学职业精神要如何处理好公平与公益、显性与隐性、他律与自律的关系?这些本质内涵,无处释疑,无从解答。基于医学职业精神的构成要素,需要阐述医学职业精神在医学课程中的表现,但目前这种润物无声的形式极少。通过沉浸式和体验感来诠释医学职业素养,至今还缺乏行之有效的鲜活表达。1.3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需要培育承载。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是涉及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作风、职业目标信仰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教育,通常受到社会、医疗、学校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在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过程中,就需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重要载体的作用。虽然第一课堂在知识传授中占据最有利的优势,但仍存在案例陈旧、形式单一等现象:在课程设置上,医学职业精神教育课程往往处于弱势地位,课程建设重视不足;在教学内容上,存在机械性的职业精神植入较多,人文式的潜移默化较少,针对医学生特点的授课不足。在课堂形式上,教学相长的互动式不多,循规蹈矩的说教式为主,提高积极性的举措不足;在评价方式上,量化的测试居多,开放式的讨论不足。

2影响医学生职业精神养成的原因

医学生职业精神养成的各类需要表征在:师资力量的不足、师资水平的聚焦,医学教育的定式、医学学制的贯通,以及课程设置的选定、教学方式的单一等方面。影响医学生职业精神养成的原因主要与医学师资职业精神的内化、课程设置的显性表达与隐性嵌入的割裂、医学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布局有显著相关性。2.1师资力量缺乏内生动力。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内生动力需要准确把握知识教育、技能教育、思想教育之间的关系,把医学史观、政治认同、公民健康的大格局内化为医学职业教育的文化自觉及医疗岗位对人类健康所承担的社会道义。教师在塑造医学生职业精神时缺乏教学目标、教学动力不足,针对性不强。从事基础研究的教师参与专业授课时,更多在于知识垒砌和建构;从事临床工作的医生参与专业授课时,又很少谈及职业精神的理念。总体而言,存在精准施教的师资短板。2.2课程设置的显性表达与隐性嵌入的割裂。目前医学课程设置中职业精神的养成,所使用的观点和提出的目标笼统模糊,统一性和规范性的缺失,使育人在岗位胜任力和职业精神养成方面流于表面。医学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割裂,使职业精神教育成为专业课的附属。在具体设置中,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参与,在情感上缺乏同理心体验就无法真正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化人。医学选修课普遍未开设医学哲学、叙事医学、医学人类学等课程,其内核是将医学与职业精神结合的机械化。2.3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缺乏有效贯通。医学职业精神的培育模式不是技术教育的“教-练”模式,亦不是知识教育的“教-学”模式,而是人格养成的“化-育”模式,其价值养成不全是物理过程,而是生物过程(职业神圣与信仰的萌生、发育)。医学学制的分段化,本科、长学制、研究生、规培生的差异性,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造成全过程的职业精神养成缺乏标准化和统一性。医学院校在“大教育”工作格局中缺乏维度联动,在“大思政”管理中的缺失多措并举,在“一体化“建设中缺乏有机衔接。

3医学生职业精神养成的路径优化

秉持“全面、立体、创新”的医学教育理念,要着重强调从“他者”意识中审视,要培养医学情怀,共情体验、实践经验,常常比单纯的理论教学影响更深远。3.1通过精准实践教育优化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路径。医学职业精神教育有着自身的特征,譬如优先意识:职业精神培育先于知识、技能教育;潜水意识:伦理与人文不是孤立的道德说教,而是无声地伴生、融会于专业教育与成长过程中;知易行难:职业精神播种容易发育难,苏醒容易清醒难,知识宣导容易,行为坚守难。实践教学、实训内化的教育明显偏少,尤其是医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学校、实习单位基本没有开展有针对性、系统性的实践教育。除了要考虑教学计划内的传统医学专业课程的教授,还要考虑来自校内外更广、更多元层次的影响。3.2通过序贯制建设内化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路径。在“医教协同”背景下,需要促进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有效贯通,开创全域育人工作新格局: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的有关举措、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2],注重在专业课程教育中充分融入职业精神教育,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过程中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纵横、上下、左右、前后”的多维度协同效果。“纵”在于贯通医学长学制教育,“横”在于整合资源;“上”通过顶层设计完善“整合式教学改革”,“下”通过具体实施推动激励计划的开展;“左右”保证相关职能部门间的合作、医教研管各方面。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品格培养平台、素质拓展与能力发展平台、成长服务与事务管理平台。需要序贯制打通分段模式,使医学生职业精神一以贯之,使养成路径通畅。3.3通过沉浸式隐性渗透课程思政优化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路径。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属性,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受教育者在适应与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和促进全面发展的过程[3]。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是同向同行的定位。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本质内涵都是立德树人,但思政课程是显性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的主要传播渠道;而课程思政是一种隐性教育,其依靠课程的价值内涵,在专业知识传播中实现思政教育的价值[4]。医学院校及附属医院在医学生思政教育中要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向贯通”和“思政实践与实践思政双向贯通”局面,有利于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助于大医精神的养成,有助于明确医学发展的价值标尺。医学课程思政是新形势下“课程育人”的强烈化表达,是对当前教育中面临的紧迫问题的积极回应[5]。要积极探索医学专业课程实现育人功能的途径和艺术,使医学专业课程真正担负起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过程中,让医学课程思政活了起来、扎下根来、长出花来。

4医学生职业精神养成的守正创新

医学在形式上是一门专业,强调自治、自律、技术胜任力;同时,医学在本质上是一门人学,培养的既要是“横向型”的通才,又要是“纵向型”的专才。医学生专业精神的产生不是以医生职业的出现为背景的,而是以医学的不断发展并最终形成专业为前提的;而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也不完全以医学的专业化为基础,而是在医学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达成的道德契约以及构建的价值稳态和固化形成的行为方式。4.1职业能力精进中全人教育的属性。医学发展具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科技创新,二是学科交叉。医学生其养成须学得真学问、真本领,悟得真担当、真使命。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开篇“大医精诚”,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第一是精,亦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第二是诚,亦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隆米勒总结了“全人”的六个基本要素:智能、情感、身体、社会、审美、精神,其中精神占据主导地位。由此可见古今中外,医学生培养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其特殊性显示出医学职业能力的精进实践理念与医学职业精神的全人教育思想的统一。全人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医学专才成为完整意义的“全人”,能洞察学科间相互联系的人,为文理兼通、视野开阔、具有职业素养的“完人”。并以期增加学习趣味和情感认同,提升职业素养。4.2医学课程思政中价值导向的嵌入。医学“课程思政”中的课程,不是简单理解为一课堂的教学,也包含实验教学、教学实践活动以及课堂之外任课教师所从事的与教学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医学专业课充分发掘专业课中的价值元素,深入扩展思政教育的载体,深挖医学专业课程的职业精神作用。将课堂思政课、情境思政课、朋辈思政课、舞台思政课融会贯通,擦亮学生医学初心底色[6]。改进思政课程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提升职业精神养成的感染力与亲和力。在医学课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医学教育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有利于扭转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专业教学“两张皮”、无法有效形成育人合力的现象,打通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两个精神世界”,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医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形成每门课程、每个教师都承担育人责任的思政大格局,更好实现医学人才培养目标。4.3后疫情时代中的自律自觉实践。2020年肺炎疫情中的感人故事激励、鼓舞着无数医学生投身于医学事业的伟大征程中。凝聚社会共识,医学实践中应更加强调医疗体系和职业精神的高度融合,在注重岗位胜任力的培养外,养成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加快推进均质化、精英化和复合型培养进程。医学生的职业精神的养成需要课堂教育与实践操作并重,因此在课程思政方面更要探索如何在临床操作实践中加强教育。同时需要医学生自身的自律与自觉,解析医学课程思政的空间坐标,即历史地平线的变化逻辑与后疫情时代的发展逻辑,抽象概括课程思政嵌入价值导向的理论问题新域。

〔参考文献〕

[1]李锋清.文化自信视域下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8,31(5):647-649.

[2]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8-09-10)[2020-05-02].

[3]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4.

[4]杨春燕,尹梅,徐文轩,等.“课程思政”视域下医学人文学科群的课程设计[J].中国医学伦理学,2020,33(3):381-384.

职业教育中的课程思政篇(5)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C-

0017-02

一、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认知不够。高就业率是大多数高职院校最大的追求,也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短期的高就业率并不能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多的条件。而长期的高就业率首先来源于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深刻认知。没有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深刻全面的认知,就不可能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长效性。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重点关注学生在学校期间学到了什么知识,掌握了什么技能,毕业之后能否实现就业,而对学生一生的职业规划不甚重视。相对来说,全面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比实现短期高就业率付出更多的人力财力,并且在短期内难以见效。可以说,这样的一种把短期高就业率等同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功的短视,呈现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上的认知程度。

(二)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地位相差悬殊。为了顺利实现毕业生就业,许多高职院校在不同程度上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政策导向和学生需求等确定的,不仅需要传授知识,还需要培养技能;不仅需要学生在职业态度和观念上发生转变,还需要把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可以说,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学生职业理论性、实践性和体验性的统一。这是需要贯穿于学生整个高职受教育时间的课程。因此,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教材、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上都有别于其他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如此的差异性,使得其难以归类进常规的学科属性划分序列。因此,教授该课程的教师也难以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这就造成了课程教育体系不完整,使得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空间和时间被其他课程挤占,逐渐走向边缘化。

(三)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脱节。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各种人才,促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2009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强调要在高校职业生涯辅导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就业工作导向。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只有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先,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坚定为职业规划而努力的信念,为学生实现从学校到工作世界的转变提供强大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

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可为学生提供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和认识职业的机会,但是目前很少高职院校把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培养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真正结合起来。常见的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两张皮,互不干涉。其实,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关联性。两者在教育主体和教育目标上具有共同性,都是符合受教育者发展需求的教育活动。两者教育的对象都是大学生,都以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都试图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社会、了解国家,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通过谋取一定职位为国家建设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最终成为全面自由发展的人。显然,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有缺陷的,是不符合教育教学发展需要的,也不利于高职院校学生自由全面发展。

二、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深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一)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地位。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深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在于把职业生涯规划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贯穿于学生在高职院校接受教育的全过程。在新生阶段,应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念,正确认识理想、国情、社会、职业、自身和历史责任,为学生确立职业发展目标。在开展专业学习阶段,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和职业观念;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与成才、就业与人生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帮助学生认识社会热点问题,理清社会焦点问题思路,及时教育和引导,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在毕业阶段,时刻不忘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引导式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点,认真及时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以高质量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学生,温暖学生,鼓舞学生。

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深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关键在于构建完善的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应提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地位,改变目前该课程被边缘化的状况,尽快明确该课程的学科属性。严格按照教育部2007年12月发出的关于《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有关教学要求》的规定,学时不少于38学时。就业质量是一个综合了多种要素的开放性系统,难以在短时间内认识和理解,而必须使之在具体工作中得到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重视,在比较长的时间里,逐渐成为教育客体稳定的心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保持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独立性,还要通过制度规范来提供制度保障,不能因学校主管领导的改变而改变,不能因学校主管领导的意志改变而改变。不仅要开展调查研究,还要在调查研究中加深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认识。

提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地位,也离不开一定的经费保障。搞好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关键是做好硬件和软件的准备。足够的经费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的完善提供了坚实的经济条件,也为教育客体充分理解就业质量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足够的经费才能为该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提供办公经费、办公设备和办公场地,才能聘请高水平的有经验的人才为该课程体系建设和完善出谋划策,形成本校独到的教学参考资料、教材,以及师资培养与课程研究,并在课程实践中不断修正,不断进步。

(二)进行广泛而深刻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改革,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新的课堂教学形式,着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广泛而深刻的教学改革。这样的教学改革“必须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重点,注重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相统一,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着眼点与目标”。新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模式,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交流过程,既突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又能结合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社会变迁实际,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讨,使学生在双向交流中获得知识,得到情感体验、道德体验,形成良好的分析问题能力,形成较高的解决自身择业、创业和就业过程中各种具体问题的能力。

同时,需要改革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监管模式。高职院校应该选用适合本校实际的教材,编写适用的教学大纲和规范的课程讲义。在此基础上,要根据变化了的实际,包括生源条件、师资条件、学校硬件设施、学生需求和社会人才需求,作出及时调整,进一步完善授课计划和教案。这些教材、大纲、讲义和授课计划,只有在有效的监管下,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建立和完善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制定严格的教学检查制度,对教学秩序、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和验收,确保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取得良好的教学质量,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标杆,创新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新的管理学生模式有利于形成并保持良好的校风、班风和学风,而良好的校风、班风和学风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又能充分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高职学生正处于人生中的成长阶段,自制力不强,但可塑性很明显。这就需要有效、可行的行为规范作为约束,需要有明确的目标进行引导和激励。需要完善学生发展素质测评制度,对高职院校学生实行科学全面的目标管理,在客观、科学和可操作性的测评制度下,实现学生自我管理、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引导学生的行为,进而形成良好的校风、班风和学风,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四)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题,丰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高职院校共青团是植根于青年学生的群众性组织,与学生联系密切,应该充分发挥共青团的作用,丰富校园活动形式,使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紧密联系在一起。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不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和职业,进而缺乏职业规划意识乃至在择业中茫然不知所措。通过共青团组织的多种活动,比如邀请社会知名人士、成功企业家和人力资源职业经理人开设与职业生涯规划有关的讲座、演讲、座谈等,帮助学生培养职业规划意识,树立正确科学的就业观。组织多样化、系统化、规模化的职业实践活动,比如创业设计竞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帮助学生认识所学专业和把握职业的需求,反思自我的认识、对职业的认识和就业观念。

(五)以职业实践为导向,创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的平台。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使得学生能够及时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检验、巩固和提升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职业从业人意识,深化职业道德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深化在校期间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使得学生有机会直接深入到社会中来,了解更为直观的职业发展状况和就业形势,了解更为具体的社会变迁情况和社会人才需求现状,体验最真实的职场人际关系、工作环境和工作心态,进而有针对性地更新知识,完善知识结构,纠正不正确的就业观,纠正不正确的对人对事的观点和看法,修正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实现成长道路上的新飞跃。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还要走向社会。只有扎根社会的需求,认知社会的变迁,才能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切合实际,更加切合学生的人文关怀需求,更加容易取得长效性。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都要求相关教育教学活动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良好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职业生涯,也会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性。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充分发挥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挖掘好、利用好各种社会资源,为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更大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黄炳辉.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系[J].教育评论,2005(2)

[2]钱焕琪.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品德课课型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121

[3]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260

职业教育中的课程思政篇(6)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正式提出中国各行业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教育”也产生了一些比较成功的实践案例,如网易公开课、中国大学慕课等平台,尤其是中国大学慕课,参与的院校、师生众多,在线开放的课程较多,校与校之间的界限被打破,实现了较大程度的课程共享。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必修课,从教学模式来看,以教师讲、学生听的理论讲授方式居多。相对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思政课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学校重视不够、师资力量较弱、学生理论基础较差等,导致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实效性不佳。当前,中国大学慕课上线了武汉大学等中国知名大学的系列思政课,它不仅有一套完整的教学模式和课程标准,其强大的优势还表现在“微课程”及问题导向的教学设计[1],这使学习变得更有吸引力。知名高校优秀教师的精彩课程随手可得,虽不能完全取代教师课堂教学,但势必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带来了巨大冲击。“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2],因此,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模式须由理论型教学向实践型教学转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须由理论型教师向学生成长导师转型。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转型的必要性

(1)转型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效果不佳的状况。传统的高职院校思政课课堂以理论讲授的教学模式为主,但由于教师理论功底参差不齐、学生理论基础普遍较差等因素,理论教学出现了教师讲不透、学生听不进的状况。一般来说,学校也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各类德育实践活动且为数不少,但总体看来是活动热闹、收获寥寥,“为活动而活动”倾向严重,无法让学生产生深刻而持久的体验,也很少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对活动效果加以深化。笔者认为,思政课教师在各类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指导不够,有针对性地启发学生不够是重要原因。课程共享背景下,如果理论讲授部分共享线上优质资源,思政课教师投入更多精力到实践活动的全过程,有针对性地加强辅导,或能改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2)转型可强化思政课教师的育人责任。大部分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任务较重,上完课走人的现象比较普遍,教师很少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3],思想政治教育应重在言传身教,于无声中达到化人育人的目的。不深入学生则必然拉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影响育人效果。若能共享线上优质课程,思政课教师把理论讲授的部分精力解放出来,强化其育人责任,使思政课教师成为学生的成长导师,或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转型的实施设想

(1)共享在线课程实现理论教学减负。在中国大学慕课等平台上,武汉大学、复旦大学等知名高校已将其优质课程共享,并形成了从讲授到考核和证书发放的整个教学过程比较成熟的模式,因此高职院校可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筛选在线资源,借鉴或直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减轻思政课教师理论教学的负担。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为避免在线学习放任自流,可采取在教室统一听课的方式,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对在线课程的要点、难点进行讲解,并现场组织测验,确保学生学习效果。

(2)转移重心强化实践教学。对高职学生而言,较之理论讲授,在实践中体验、感悟无疑是更有效的学习方法。当下高职院校对实践育人越来越重视,以学工处、团委、院系、思政课部等为主体开展的实践活动可谓丰富多彩。但综观这些实践活动,不难发现一些弊端,如举办部门各自为政,导致活动同质化;活动数量多但精心策划者少,精品不多;活动较少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对学生加以启发、提升。究其原因,是教师缺乏对实践活动的精心指导,尤其是思政课教师,忙于教学、科研,对学生实践活动的参与度不够,即使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教师能给予精心指导的也只有极少数。如实现课程共享,思政课教学的重心由理论讲授转移至实践教学,教师在实践活动方面投入更多精力,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实践活动的效果。具体实施途径有:一是联动打造思政教育精品实践活动。思政课部与学工处、团委、宣传部等思想政治工作部门通力合作,加强对各个部门举办实践活动的统筹,精心策划每个实践活动,打造实践活动精品,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深刻而持久的积极体验,在活动中得到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综合素养等方面的全面提升。二是探索与专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一张皮”的思政课实践活动形式。当前,高职院校对专业课实践教学、创新创业实践非常重视,笔者认为,思政课实践活动可与专业课实践教学、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共同策,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创新创业教师共同辅导。如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思政课部组织的“讲话精神热校园”微课创意大赛与该校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动画设计专业的专业课实践要求吻合,便协同组织思政课教师作为内容指导,专业课教师作为技术指导,优势互补,事半功倍,效果良好。

(3)转变角色,凝聚队伍,育人合力。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脱离学生的现象,以致教师不了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教师不亲近学生,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度不高。思政课教师的角色必须从原来的理论型教师向学生成长导师转变。“互联网+教育”使大量优质课程资源得以共享,思政课教师的部分精力可从理论教学中解放出来,为思政课教师转变角色,深入学生中去提供了可能性。在此提供以下几种实施途径:一是实行“导师制”,除了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队伍,要求思政课教师担任学生导师,参与学生管理和班级活动,深入学生中,与学生打成一片,随时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及时予以引导。二是与创新创业教育队伍形成合力,要求思政课教师参与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职业道德和法律素养教育。三是与专业教师队伍形成合力,鼓励思政课教师积极参与指导学生专业课实践活动和实习实训,挖掘专业课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因素并加以引导提升,使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

“互联网+教育”的变革在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优质课程资源随时可获得,高职院校思政课必须顺应趋势、积极作为。思政课从侧重理论讲授转向侧重实践教学,思政课教师从理论型教师转向学生导师,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是所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探索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职业教育中的课程思政篇(7)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0-0242-02

今年来,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在校生人数逐年上升,但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学生属于五类考生,学生成绩整体偏低,对文化课的态度一般,偏科现象严重,所以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与本科院校相比,更难做,更难取得效果。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充分利用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结合、与行业结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堂设计、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

本文根据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教学中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结合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和性质,对有关问题做一个探讨。

一、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状的分析

目前,高职教育在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经验也在不断地积累当中。由于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使得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并没有与职业教育良好的相结合,从某种意义上说思想政治课并没有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得到应有的重视,在职业教育中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当前,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对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从高职业教育的自身特点来讲,一方面,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主,是能够适应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学生产生“重技能提高、轻思想教育”的思想。高职学生的择业方式有两种,即学校向用人单位推荐和自谋职业,毕业后绝大多数也是就业到企业生产的一线岗位。用人单位最注重的就是学生所掌握的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不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成绩高不高,此现象就令广大学校师生家长们忽视思想政治文化基础课的学习,却更多的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和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存在着学好技术就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会影响到就业状况的错误思想,这种思想使得思想政治课的道德内化功能受损,课上是教师的照本宣科,课下是学生烦躁、应付、甚至逃课。

2.思想政治课与高职教育相互结合不紧密,没有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进行有效的教学。过去几年,随着普通高校扩招和高职院校办学方向调整等多种主原因,使高职学生的知识层次和入学起点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高职学生的知识层面和入学起点与本科院校相比也有较大的差异。当前的高职生一般是高考中的“五类”考生即一本、二本、三本、区外高职学生之外的考生,和老高职(中专起点的学生)和初中起点的五年制学生三种,他们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于高中起点的学生,他们基础相对扎实,知识面相对较宽,求知欲强,逻辑能力较强,但思想活跃,乐于争辩,思想波动性大。对于中专起点的学生来讲,他们的知识面较窄,思想相对不集中,表现散漫,但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较强;而初中生源的学生特点是可塑性强,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较弱,但他们绝大多数学生知识结构单一;这三类学生和差异对高职院校思政课老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3.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式略显单调。当前,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在授课形式上仍然遵循了本科院校公共政治课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注重用大量的时间进行理论讲授,而对企业道德和职业道德相关内容的灌输和实践能力方面讲授的相对较少,加上高职院校的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不是很认真,严重影响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高职院校尚未形成思想政治课与专业课、实训课及其他形式的德育工作密切配合、没有形成能够体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特点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限制,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与高职学生的思想实际不相适应。在教学方法上,由于教师上课的照本宣科,举例不生动,激不起学生的共鸣,学生容易产生缺乏学习的兴趣。而思想政治课政治教科书对于高职学生们来讲缺乏针对性,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更不能反映当前学生的需求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同样存在着“填鸭式”教学模式的问题,使学生走向社会后缺乏职业操守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老师专职教师较少,大部分多是兼职教师。而且,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课教师方面的培训相对较少。以上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的地位和特点

高校是各种思潮、观念交锋的主要阵地。同时,严重的就业压力也摆在每一名学生的面前,这使当代大学生面临空前的困惑与迷茫。高职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在企业生产的第一线,事关企业的生产、发展,因此高职教育必须进一步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作用、特点和所面临的挑战。

1.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的地位。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这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但是,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有着根本的不同,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应区别于本科院校中偏重于理论研究的做法,以服务于高职教育的总体目标为根本出发点。重点要以正确的政治方向,系统有序地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怎样做人;在授课过程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如何做一个有职业道德和操守的学生,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问题和现实问题;通过潜移默化的课堂讲授和实践课程对高职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法律观等方面的教育培养,不断提高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法律修养,进而选择正确的价值与行为取向;在学习和今后的工作中学会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提高判断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和职业发展能力,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创业观念、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态、积极进取的开拓创新意识,以克服自身过重的功利主义倾向,更好地适应全面发展的需要。

2.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的特点。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普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是一致的,但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学生来源、培养目标、就业去向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高职思想政治课应以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贯穿教学内容,强调教学内容的职业性、应用性和针对性,根据学生的专业特色、职业特点和市场需要,着眼于学生的实际,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把案例分析、情景教学和专业特色结合起来,努力提高教学的实效性,突出其职业教育的特点。由于高职生源的来源不同,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教学。当前,社会对于高职教育的认同度还不是很高,高职教育在一部分眼里属于一种低层次、低水平的教育,加之当前一些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导致高职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显得十分艰巨,如何帮助高职学生认清自我、认清社会、树立信心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需要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对进一步改进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程建设的探讨

1.思想政治课的课程建设应与专业建设相结合。政治理论课程要与专业相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要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设计不同的课程,教学过程除传授理论知识外,还应注重实践教学和考虑专业间的差异。结合学院的课程设置和专业设置,任课教师要认真收集各专业领域或各企业、职业领域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规章制度等方面的内容,然后将这些内容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使高职院校的学生尽早接触并熟悉本职业领域内的道德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尽快适应职业岗位的需要,直接进入角色,成为合格的、受欢迎的“灰领”人才。

2.进一步改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一是要在教学方法上突破创新。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把单向“填鸭式”教学引向师生双向“互动式”教学,可采取专题讲座、专题演讲、辩论、教学实践等方法,通过高职学生的自己思考,参与到实际中去,通过分析来提出自己对社会和自身某些问题的看法。二是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当今世界是一个网络世界,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要充分利用其有利的一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是网络接触最为密集的群体,思想政治课必须积极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使学生从感官上得到深刻体会,例如课程教学中可以安排一些影视资料的放映、实地参观等活动,这样才能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三是要改革课程的考核形式。正因为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所以单独用理论的知识考核学生显然是达不到教育的目的的。重点应放在考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接受和运用情况,尤其是利用所学的理论来分析和解决热点问题的能力。

3.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养。从思想政治课的特点来讲,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专业知识需要达到更高的目标。学校应加强对思想政治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自身素质的重视,从实际出发,合理有规划地制定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培训进修。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教师进修学习,积极掌握当前的时事热点问题;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提高教师素质,增加现实的教学素材。只重视照本宣科的教师,肯定不会在学生中有较高的威信。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多鼓励教师参与相关实践类课题研究,把实践类科研成果带到课堂上分享给广大学生听,以便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己从中感受到理论的魅力,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职业教育中的课程思政篇(8)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职院校承担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必要理论知识和科学文化基础,熟练掌握主干技术,侧重知识的实际应用,重视实务知识的学习,强化学生们职业技能的训练。在这种培养目标的驱使下,有的高职院校对思政教育课程(以下简称思政课)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了思政课课时缩水、教师不专业、学生忙应付的局面。

2.课程设置长短不一

在我国,一般的高职院校学制为三年,学生在校的前两年主要是学习专业理论课和公共基础课,不少学校为保证专业课的学习时限,包括思政课在内的一些公共课学时往往被刻意压缩。如根据国家文件要求,高职院校需开设三门思政课,其中要保证每周3学时的思修课教学时数,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要达到每周4学时,据相关调查,我国不少高职院校在安排思政课时上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缩水。缩水后的思政课学时,同时还可能收到见习或实习的影响,在课时上也不能保证足额完成。

3.教师授课方式不一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各高职院校开设的思政课,作为承担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任务的老师,他们是思政课堂上的主导者。为达到思政课在高职院校特殊的育人效果,一个优秀的思政课教师团队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全力打造一只既有坚定思想,又能与时俱进,既有坚实的思政理论知识、又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的教学团队。这个团队能把枯燥的思政课变成活泼有吸引力的课程,提高大学生们的兴趣,让他们喜欢上这些课程。

4.学生学习兴趣不一

长期以来,由于高职院校自身的重实践教学、技能培训为主的教学模式,使得大学生们对专业课之外的课程缺乏一定的兴趣,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也是硬着头皮上课,对一些公共课例如应用文写作、大学英语、思政课等重视程度不够,认为这些课是在浪费学生们的精力,这造成了相当一部分同学上课不积极,没有学习兴趣,甚至逃课的现象。鉴于以上种种现象的存在,要改变思政课堂上的种种弊端,就必须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当前众多高校的课程都在进行课程改革,改革以往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作为高职院校所有专业都开设的思政课,也必须要进行相应的改革。目前,我国学术界针对高职院校思政课程的改革策略有很多,本文提出的改革策略是在通过大量的调查之后得出的结果,以期对我国高职院校思政课程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为摸清高职院校教师的授课情况,针对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我们网上进行了相关的调查。通过调查100名学生,让学生填写调查表格,回收表格93份,回收率达到93%。通过调查数据显示,高职院校思政教师存在对学生状况了解少、课堂有闲暇时间、不征求学生意见、授课内容枯燥等问题,这些方面是需要我们思政教师去改进的。思政课的改革不仅是作为课堂主导的思政教师的改革,还应该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的改革,思政课在教学方式上应更加灵活,要适时让学生们走出课堂去感受思政教育,例如,走进法院,参观革命烈士公墓、走进孤儿院等等。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上思政课上的突出问题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目的并不明确,只有少量的17%的学生为了学习知识,只有9%的学生为了接受思想教育。由此可见,大量的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目的不清楚,这也就会导致上课时教师的授课效果不明显。所以,高职院校应明确思政课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通过第一节课来使学生们认识到思政课的重要性,还应该在开学之初,在校园里多多宣传思政课,为思政课走进课堂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课程改革要注意的问题

1.学校明确目标

高职院校要把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主线,将职业能力培养作为一切课程的首要目标。因此,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的公共课就也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为课程目标,努力把思政课和学生们的职业能力结合起来,使学生们充分认识到思政课对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是有重要意义的。把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相挂钩,使学生们认识到职业能力卓越,但是思想不过关,用人单位也不会青睐的。例如: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学生在学校安排实习的时候害怕吃苦、担心受累而自己选择实习单位,这明显是思想不过关的表现。目前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在选人用人的时候重视学生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他们在衡量人才上有自己的一套标准:无才无德的坚决不用,有才无德的限制使用,有德无才的培养使用,有德有才的大胆重用。

2.教师把握好方向

职业教育中的课程思政篇(9)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26-0030-03

职业素养教育是指遵循职业发展规律和职业素质养成规律,通过教育、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在未来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方式的教育实践活动[1]。思政课作为高职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职业素养教育融入其中的方式方法,对于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职业素养教育融入思政课的原则

高职思政课是一门对大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的课程,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和迈向职业生涯的引领性课程。职业素养教育融入思政课,应该结合思政课的教学实际,遵循二者共同的教育规律,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思想性原则。高职思政课承担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政治性。职业素养教育融入思政课并不意味着冲淡和削弱这一属性,相反,思想性原则既保证了职业素养教育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又避免了其功利化倾向,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职业性原则。职业素养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空间,适应和胜任职业岗位要求。因而职业素养教育必须以职业活动为中心,围绕职业工作所需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技能、职业态度等职业素养来展开,体现职业性原则。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高职思政课也必然要注重职业性,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和促进学生就业中的积极作用。

发展性原则。随着社会发展,新职业不断涌现,对职业素养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就业导向”不是片面追求“简单就业”和“一时就业”,而是更注重职场迁移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的终身就业[2]。职业素养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和个性挖掘,让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另一方面,坚持发展性原则,也是马克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根本体现。发展性是思政课和职业素养教育的共同追求。

开放性原则。思想政治教育是开放性的教育,除了课堂以外,校园文化、社团活动、宿舍生活、企业实习等都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场所和媒介。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教育格局。职业素养内涵广泛,体现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必定要以开放的姿态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立体网络之中。

实践性原则。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与职业素养的养成都是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过程,只有通过实践,在亲身体验中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激励,才能把职业规范和要求内化、积淀和升华为稳定的职业心理品质,从而形成职业素养;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职业素养教育融入思政课的路径选择

(一)重组教学模块,使职业素养教育与思政课教学内容贯通

根据教育部要求,全国范围内开设相同的课程,使用统一的教材,实现了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规范化。但这并不代表教学内容体系的僵化不变,各学校、教师在整合教学内容,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上享有充分的自。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思政课应该以职业素养为导向。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在编排上包括绪论、七章、结束语三大部分,可以整合成入学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四大模块,与此对应,分别融入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法规的内容,并依此确立“转换角色,思考职业人生”、“扬帆起航,确立职业理想”、“领悟真谛,树立职业观”、“爱岗敬业,恪守职业道德”、“锤炼品德,完善职业人格”、“学法知法,做守法职业人”六个职业素养教育专题,使职业素养教育与思政课教学内容实现对接和贯通。

(二)依托主课堂,使职业素养教育与思政课教学方式相渗透

目前,课堂教学仍然是思政课教学的主要方式,职业素养教育要融入其中,必然要依托这一主要形式。而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具体的教学方式,方式方法得当、新颖,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中,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扮演式、研究式、任务式等多种方法正逐步取代传统的灌输式。职业素养的内容和目标完全可以蕴含在这些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如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和任务型教学法等都是融入职业素养教育很好的载体,运用时可以有意识地选择与职业行为相关的案例,突出体现人物的职业性、典型性、时代性、贴近性,表现出主人公较高的职业素养[3]。借助榜样人物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来加深学生对职业的理解。

(三)拓展空间,使职业素养教育与思政课课外实践相融合

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各高职院校都有为数不等的校内外思政课实践基地。校外开展实践教学固然重要,但因受到交通、学时、经费等因素的限制,学生参与面还远远不够,因此要充分利用校内实践资源。如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规划中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实验区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该实验区包括四个基地,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基地是其中的一个,下设思想道德教育与传播中心和思想道德感悟与实践中心。前者以校史馆、广播站、橱窗、海报、校报等为载体,及时传播思想道德教育的各类信息。后者包括设立思想道德先进集体和个人荣誉室,定期布展全国各行各业有代表性的先进事迹,组织学生现场参观感悟;举办思想道德类学生社团,建立情景教学实训室,开展人机游戏互动式等实践性教学。这不仅是思政课课外实践的新形式,也成为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平台。

(四)整合资源,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校企合作过程

高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实施使专业课教学与企业联系十分紧密。通常人们有种误解,认为思政课不是专业课,没有必要与企业合作。然而,开展合作是双方实现互赢的内在需求,而职业素养教育正是两者的对接点。思政课的优势首先在于系统的理论教学。教学中不仅可以把企业所要求的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精神教育等直接纳入授课内容,还可以结合案例,把企业相关内容植入到学生专题研讨和社会调查等具体学习任务之中。其次,可以安排思政课教师全程介入学生实习和顶岗工作,实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配合企业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为学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提供思想和管理上的保障。企业的优势除了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岗位,让学生熟知职业技能、工作流程、生产规章制度,了解行业背景、专业前景,还在于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熏陶以及杰出员工的榜样作用,这些对塑造学生职业品格具有重要意义。

(五)综合考量,将职业素养教育纳入思政课评价体系

结合思政课考核改革的需要,把职业素养纳入到思政课的考核评价体系。在考核内容上,把日常行为、素质表现(如出勤、遵纪守法、人际相处等)和社会实践(如社会调查、志愿活动、专业实训、顶岗工作等)的参与程度纳入其中,注重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在考核主体上,实行学生自我评价与互评、教师综合评价相结合。评价的教师是以思政课任课教师为主,包括辅导员、班主任、企业主管在内的评价综合体。推行证书制,进一步凸显职业素养评价的意义和地位,吸引学生的关注和重视。如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配合“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实验区项目”实行“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证书”制,综合了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职业素质、身心素质四方面,职业素质是其中一项,第五学期分别由思政部、团委、学工部、创业就业指导中心和军体部共同考核,由教务处统一发放证书,并规定为学生毕业的必备条件之一。

综上,随着“就业导向”、“工学结合”等高职教育理念的确立,职业素养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越发显现。职业素养教育融入思政课必须做到全方位、全过程的渗透。思政课不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将成为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课程载体。

(2011年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重点教学课题《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研究》,编号:JY1114,主持人:祝爱芳)

参考文献:

[1]魏启晋.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J].职业教育研究,2012(7):19-20.

[2]梁国胜.培育职业素养是高职教育第一要务[N].中国青年报,2012-05-21(11).

[3]张华.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高职思政课任务驱动式教学研究[J].科教导刊,2011(7):94.

Study on Paths of Integrating Occupational Quality Education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ZHU Ai-fang

职业教育中的课程思政篇(10)

能力建设 核心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C-

0068-02

高职课程的能力目标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构建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具有高职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更是摆在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师面前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一、构建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一)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目标,高职教育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应当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走上职业岗位之后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高职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定位,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突出并强调职业能力培养,必须在教学中真正建立起能力培养的中心地位。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和主要途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根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构建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

(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本质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接受现有的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把这些知识通过自我教育和内化,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理论教学所完成的只是教化,而要让学生的思想判断和选择由“他律”转变为“自律”,真正教育引导高职学生健康成长,必须突出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与体验中将正确的理论内化为自身的品质,升华为自觉的行动,形成比较稳定的品质和素养。

(三)符合高职生认知规律。根据“05”新课程方案的教材要求,全国所有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与普通高校的教材都是同一版本,但由于高职学院的生源质量相对比普通高校生源质量低,他们不可能对教师讲授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提出过高的要求。同时,高职学生目前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就业,这反映了学生更趋于现实,更注重自身的发展问题,学生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培养、提高自身就业能力期望很高。与此相适应,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应以应用为目的,加强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强化应用为重点,围绕能力培养进行,按照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认知规律来设计课程、安排教学,构建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

二、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实践

(一)明确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准确把握并凸显能力目标。任何教学模式都指向和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具体表现为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品德及其他非认知因素的发展和变化。根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的目标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应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素质目标(或称德育目标)。教师应在充分把握课程体系内在逻辑和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各门课程及不同教学单元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在调查本课程面向专业职业岗位的基础上进行能力目标的提炼,准确把握和设计课程的能力目标。在教学中坚持以知识为依托,以素质培养为导向,以能力提升为核心,并在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加强课程自身整体目标的实现。

(二)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变革教学方法,以互动教学取代传统的宣讲式教学。在教学中注重交流与协作,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选取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课堂讨论、辩论、专题研讨、小组交流等参与式、探究式学习,加强学生之间及师生间的互动,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维,促使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学会自主获取知识,创新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中展示学习成就,收获成功的喜悦,激发内心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这是一种展示、观摩、学习、借鉴的创新学习过程,也是一种创新实践的过程。通过积极推行启发式、研讨式、专题讲座式教学方法,进行“学、问、答、讲”的教学探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能力不能传授,只能训练。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强化实践性教学是关键。作为一门学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性教学应有其独特的教学内容及体系,而不是简单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拼凑。思想政治课教师按照课程要求,根据高职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个性特点、道德认知水平以及专业特点,设计和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编定实践教学大纲及具体实施方案。高职实践教学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有效方式:一是以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行为分析、演讲辩论、角色互换等方式为主的课堂实践教学;二是以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区服务等为主要形式的社会实践教学,辅以自愿者活动、公益劳动、勤工助学、职业训练等更加灵活多样、自主性更强的实践形式;三是以大学生的军事训练、入学教育、社团活动、暑期实践、道德文明实践、人际关系实践等活动为主的第二课堂活动;四是以专业实习实训为依托,技能训练与素质培养相结合,将实践教学与专业实习实训资源统筹整合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改革的新路径;五是结合学生的就业展开与择业技能培养相结合的实践教学,这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如何不断创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是一项重要课题。

(四)建立课程成绩的综合评估体系,突出考核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改革考核方式,改笔试评估为多方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成绩考核需要运用多种评估模式,增强教学效果的多层面的评价。例如,注重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能力考核因素,通过平时考察、作品评估、解决问题、论文、发明物、研究报告等项目的评估,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核试题以分析应用型为主,多采用判断、辨析、材料分析等题型,要能反映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方式坚持开卷、闭卷相结合,口试、笔试相结合,还可以有答辩、现场测试等多种考核形式全面考核学生学习情况;将社会考核要求和评价引进课程质量考核,与相关院系配合,把学生日常遵守行为规范的情况量化计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成绩等,力求做到科学、客观、全面。

三、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

(一)准确把握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深度和广度,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的优势。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精神要求,高职理论课要以“必需、够用”为度,但并非对课本内容进行简单地删减整合。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注重以科学的理论和丰富的知识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理论修养,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知识性。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它的教学必须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层面上,对于高职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予以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回答。缺乏一定的理论高度和深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就难以达到以真理的震撼力量去教育和引导学生、给学生以耐人寻味的启迪。而学生只有真正从理性上接受了,才有可能牢固树立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思想政治观念,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因此,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以知识教育为依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从深层次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在内容上可以有所取舍,有所侧重,但在理论深度上不能一概减轻,该精的地方一定要精,该深的地方一定要深。

(二)坚持以能力训练为导向与思想政治教育导向的统一,防止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功能缺失的功利化趋向。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有重要的德育功能,在能力目标实现的全过程应始终贯穿、坚持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与行为取向,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我们既不能因强调能力目标重要性而忽视或削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更不能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因强调能力目标的需要,迎合或迁就一些功利性需求,以单纯的能力目标来取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把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成变相的就业指导课或就业培训课,这应是我们在构建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过程中加以注意并力求避免的另一种错误倾向。

(三)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教育能力。构建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高职教学模式,教师的主动积极参与是改革取得成功的前提。然而,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了目前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和课程改革模式不相适应。在观念上,大多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受“一次性教育”影响很深,总是希望在学校里把尽可能完整的知识体系灌输给学生,知识的传授成了他们的主要责任。在工作能力上,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缺乏实践工作经历,不能根据课程目标开发出适合的实践教学项目。在教师培养方面,片面追求学历层次的提高,缺乏针对职业教育能力的系统性培训。在教学习惯方面,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已经习惯于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改革还是对教师产生了较大的压力。只有转变观念,充分发挥广大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新的课程改革,创建有高职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和优势,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邹伟建.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服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3)

[3]蒋庆斌,郝超.职教项目课程实施瓶颈分析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3)

上一篇: 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 下一篇: 法制教育与法治教育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