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运动的好处汇总十篇

时间:2023-10-24 10:28:02

竞技运动的好处

竞技运动的好处篇(1)

关键词 赛前状态 最佳竞技状态 心理状态 调控

一、引言

竞技状态的形成是一个连续的发展变化过程,必须通过运动训练才会获得。从竞技状态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来看,它主要经过初步形成竞技状态阶段,进一步发展和保持竞技状态阶段以及竞技状态暂时消失阶段。其中,第一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运动训练,第二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赛前训练和比赛最佳竞技状态的形成和保持。从竞技状态的构成因素来看,它主要由运动员承受最大运动负荷的体能潜力及其恢复速度,受神经肌肉的协调能力所支配的技能、心理、智能和运动员本身的神经控制能力等因素构成,或关键场次的比赛中处于最佳竞技状态呢?这正是本文的着力点。而上述这些因素的形成、巩固和提高都是通过艰苦的运动训练来完成的。

二、竞技状态的调控

(一)运用超量恢复的规律,对运动员进行赛前调控。

实践证明,运动员的机体在大负荷刺激后,通过合理的调节所获得能量的超量恢复,是形成体能方面最佳竞技状态的条件,运用超量恢复规律调节竞技状态主要有以下方法:

1.利用大负荷刺激后的“减量训练”,促使体能出现更大的超量恢复。

一般情况下,在大负荷刺激后的恢复阶段,运动员体内被消耗的能源物质含量不仅能恢复到原有水平,在一段时间内甚至出现超过原有水平的情况。因此,教练员如何利用超量恢复这一规律来进行最佳状态的调控,是非常重要的。

赛前训练的运动负荷安排应围绕保证比赛日的比赛时间出现最佳竞技状态这个中心,各种负荷刺激后的间歇时间应根据项目的负荷强度、恢复及超量恢复的出现时间、比赛持续的天数等因素决定。由于不同训练内容不同负荷训练后达到超量恢复的时间不同,而为了在比赛中创造出最优异的成绩,又要求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各方面处于最佳竞技状态,因而通过科学的设计,使各个方面负荷后的超量恢复阶段都在同一时间内出现,对于运动员顺利地参加比赛,创造优异成绩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赛前一个月训练安排时,应把无氧代谢训练、速度和力量训练、高强度的专项训练安排在赛前中进行,而把恢复性的有氧训练、中低强度的一般训练安排在赛前1-3天进行,这样才能使运动员多种竞技能力变化曲线的最高点交汇于比赛日,使比赛时运动员的生理心理都处于最佳竞技状态,从而创造出优异的成绩。

2.赛前诱导性训练必须对运动员进行大负荷刺激,促使机体出现更大的训练适应性。

这种适应主要包括生理机能的训练适应和神经、心理的训练适应。前者主要表现在心血管、呼吸器官和能量代谢方面的生物适应,这种训练适应决定了运动员承受大负荷训练及大强度比赛的能力,后者主要是指神经系统建立各种条件反射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以适应复杂多变的比赛环境。在赛前诱导性训练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以提高强度和质量为主,训练量的控制,绝不能出现量和强度同步增加的情况,以免出现过度疲劳而影响竞技状态的形成。因为良好的竞技状态必须是建立在机体出现明显的超量恢复的基础上,而经过大负荷训练后,机体必然处于一种极度疲劳的状态,如不能及时的、坚决而果断的安排“恢复训练”和“诱导训练”的话,运动员在紧接其后的重大比赛中就不可能表现出最佳的竞技状态。

(二)对运动员进行心理方面的调控

为了在重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运动员比赛除了要做身体和技术等方面的准备之外,还必须充分进行心理方面的训练。赛前心理调控可分为前期心理准备和临赛前心理调控,前者是指赛前2-3周就开始进行的心理准备,后者是指赛前几小时至几分钟的心理调控。要做好运动员赛前心理调控,首先要对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进行客观的评价,教练员可通过观察、谈话的测试,了解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然后根据不同的个性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调控手段。

比如,面临重大比赛,有些运动员出现过分激动或冷漠,有的盲目自信或过度紧张,这些都是重大比赛中常出现的几种直接影响运动竞技状态的不良心理表现,其产生的原因大多是因为重大比赛的压力太大或对手和观众的刺激以及临场比赛经验不足、骄傲自满的等。为防止这些不良心理状态出现,可根据比赛的具体任务、对手的训练水平、赛前状况、运动员的心理状态等,采取赛前战术心理模拟训练法,在接近比赛实景的模拟条件中进行反复训练,或参加一定水平、一定级别、一定数量的热身赛,并通过努力以及取得胜利为宜,从而增强运动员的自信心和比赛欲。对临赛前心理调控可以采用情绪控制的训练,如有意改变表情动作、不同节奏的呼吸练习,逐步肌肉放松,积极正面的语言暗示等来改变影响运动员情绪的条件,还可以采用调节准备活动的动作幅度、强度、持续时间,运用自我暗示、想象、集中注意力,认识训练等方法来调节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以保证运动员以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投入比赛。以下是我院在广东省田径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赛前、赛中和赛后所记录到的一些现象,见表1。

强烈的竞争性是竞技体育的主要特征之一,在高水平的比赛中,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好坏往往决定比赛的胜负。由于竞技状态的形成与调控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复杂过程,因此教练员在制定各时期训练计划时,必须以此为中心,从全面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着手,重视对运动员心理、智能和应变能力的训练,并将赛前竞技状态科学调控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以保证运动员在重大比赛中最大限度地发自己的竞技能力,夺取比赛的胜利。

三、结论

(一)运动员技术技能的训练,是形成运动状态的过程。运动员通过准备期科学系统的训练,其训练水平和竞技能力都得到大幅度提高,具备了创造优异运动成绩的能力,而这种能力能否在比赛中发挥出来,这与是否在比赛中处于最佳竞技状态有直接的关系。因此,赛前竞技状态的形成,对运动员建立稳定的竞技状态是取胜的必要条件。

(二)稳定的技术能力是培养竞技心理状态的先决条件。因此,教练员可以通过科学合理地安排赛前训练,组织热身赛,调整运动员心理状态等手段,使运动员达到最佳竞技状态,并在比赛中创造优异成绩。

参考文献:

竞技运动的好处篇(2)

图1.我国现役运动员的社会保障体系图

二、我国现役运动员的社会保障分析

1.运动员保险

运动员保险在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我国的运动员的保险主要有:运动员的社会保险、运动员的伤残互助保险、国家队运动员人身保险、运动员商业保险、运动员退役养老保险等。由于运动员职业的特殊性,除一般的社会保险外,与之联系最紧密的社会保险是运动员再就业保险(退役安置)和伤残保险。

2.运动员的社会福利与优抚安置

优秀运动员社会福利制度是我国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组成部分,是国家专门针对直接为国家体育做出重大贡献的优秀运动员所制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以提高优秀运动员的物质文化和生活水平,从而促进运动员训练与比赛积极性的提高。我国一直都很重视对优秀运动员的“特殊照顾”,无论是在工资与奖金方面还是在教育与就业方面等都有涉足。这一系列较为全面的“特殊照顾”不仅激发了运动员训练比赛的积极性,而且为运动员职业素质的提高与再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考虑到部分运动员是因为国家体育事业和国家利益做贡献而遭受到损失,国家和地方政府会对这些运动员实行优待、抚恤和安置待遇,以补偿运动员所受的损失。

3.我国现役运动员的文化教育

许多学者对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现实问题和改革对策进行研究,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经验,并提出了一些加强我国竞技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具体方案。近年来,我国加强了运动员文化教育规章制度建设,不断创新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办学形式,使我国运动员的就学率和学历层次得到了提高。同时,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经费渠道进一步拓宽,教学设施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在重视程度、经费投入、学训矛盾上仍旧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大力推进竞技体育教育体制改革,加强法制观念,建立运动员文化教育的良性运行机制,积极面向社会,构建我国优秀运动员多元文化教育体系,明确运动员文化教育改革的中长期目标,大力推进优秀运动队的体育院校化,加大对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的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是许多学者提出来的关于改善我国运动员教育环境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三、运动员的社会保障与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竞技运动的好处篇(3)

作为体育总局的官方代表,杨主任对电竞有深度的理解:“每一项体育运动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的产物。农耕时代产生了田径,工业时代产生了赛车,信息时代产生了电子竞技。电子竞技是以游戏为竞技工具,升华出来的一项体育运动。”

尽管如此,对电竞的体育内涵,仍有不少民众难以认同。

2013年3月,体育总局决定组建电子竞技国家队。随后,国家跳水队的何超在微博上评论:“电子竞技也算体育?玩游戏都可以拿奥运冠军,那我们这些项目练得这么辛苦真白干了,干脆好好玩游戏算了。”这条评论引发网民的热烈讨论,也引起了不少主流媒体对电子竞技的关注。在2000多万微博围观人数中,高达70%的网友赞成电子竞技是体育项目,不少网友对何超的言论反应激烈。一边倒的舆论,让跳水世界冠军、何超的哥哥何冲也不得不站出来,向电竞爱好者表达歉意。

实际上,对真正的电竞行业从业者而言,他们早已习惯何超式的质疑。这一次网络反应的激烈,反而证明了电竞的群众基础比十年前更为牢固。

要征服更多人的观念,关键是电竞行业本身要自强自立。

杨主任坦言:“我国的电子竞技体育项目还处于初级阶段。在电子竞技的管理上还存在不规范之处,政策、制度也存在相对不完善的弱点。”但同时她也强调:“经过十年的发展,我国电子竞技水平与韩国、欧美相比已经不相上下,中国选手在国际赛事中屡夺桂冠。”她认为目前各级政府组织已开始重视电子竞技运动的发展,社会各界参与的积极性也不断提高。我国电子竞技运动的受众群体广泛,市场发展空间巨大,已形成了电子竞技运动的快速发展的条件。仅在2009年,我国电子竞技运动行业的产值达到约1亿美元,已经形成一个不小的产业。

未来

对于中国电竞未来的发展,杨主任给出了两个方向。

其一是创立更多的赛事品牌。

积极创办国内、国际电子竞技赛事,并且与媒体等行业内资源通力合作,大力推广中国民族赛事品牌。同时,组织运动员参加各类国内比赛,提高运动员技战术水平。除了创办洲际赛、国家间邀请赛、对抗赛、友谊赛、国际公开赛、大奖赛等专业电竞比赛,推动电竞进入国内外综合性运动会,如积极争取进入全国体育大会。

有比赛,就能带动更多人关注和欣赏电竞,同时保证更多职业选手脱颖而出。在此基础上,做好电子竞技国家队的建设和管理,让整个电竞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竞技运动的好处篇(4)

前言

竞技健美操是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要求在快频率的节奏下完成各种跳跃、转体、柔韧等幅度大、难度高的动作,极易发生运动损伤。所以练习中稍有不慎就易造成严重损伤。因此,为了引起健美操运动员、教练员对运动损伤的重视,并能采取及时的有效地预防措施及处理办法以减少损伤的发生,本文通过对石家庄市中学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运动损伤的现状进行调查,并对其运动损伤的部位提出科学、有效地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尽量使健美操运动员在训练当中损伤的几率减小,使健美操训练的方式更加科学化,同时也有利于延长健美操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和提高健美操的发展。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石家庄市第一中学和第十二中学竞技健美操运动员出现的损伤情况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与本研究有关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对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进行充分的检索,分析和利用,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2问卷调查法

以石家庄市第一中学和第十二中学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为调查对象,针对他们对健美操的特点和训练状况了解训练中常发生的运动损伤及采取的预防措施进行了提问,并做了问卷调查表,发放问卷100份,回收率达98%。

1.2.3数理统计法

采用数理统计法对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归纳整理。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石家庄市第一中学和第十二中学竞技健美操运动员损伤的概况

据调查,在石家庄市第一中学和第十二中学竞技健美操200名运动员中有98名运动员出现运动损伤占49%,其中伤病有7种,最主要的就是韧带拉伤、肌肉拉伤、腱鞘炎、骨膜炎、跟腱的损伤等。

2.2 石家庄中学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损伤原因

运动量过大是产生竞技健美操运动员损伤的最主要原因,在调查的200人中有108人次,占54%;前3位的损伤原因依次为:运动量过大、技术水平差、环境因素(包括气候、场地、器械等),准备活动不充分、过度使用某块肌肉(由于许多原因都与教练的教学水平有关,因此没有把教练因素单独列出)。

竞技健美操运动损伤的原因相对来说就比较单纯,主要有:技术掌握不好、动作要领不清楚、专项素质差、做动作时犹豫或用力过猛、情绪不佳、局部负荷过重、过度疲劳、准备活动不充分、训练场地欠佳、保护不当等。其中身体素质跟不上动作技术的要求(如肌肉力量及弹性较差等)、过度负荷造成局部负担过重(如膝关节因连续跳跃造成周围韧带劳损等)、技术动作错误且不符合力学原理等是造成损伤的最常见原因。

2.3竞技健美操运动中损伤的特点

2.3.1 竞技健美操运动中所发生的损伤多为韧带拉伤。

损伤都多发生在下肢,以膝关节、踝关节韧带的损伤为最常见,以膝关节的内、外侧韧带拉伤和踝关节的外侧韧带损伤居多;都存在肌肉与韧带的拉伤,大腿后群肌肉与韧带的拉伤最常见;由于在竞技健美操训练中需要身体的韧性,并且男生的柔韧相对来说比女生差以及初学者经常因准备活动不充分等原因造成身体的韧带拉伤,因此韧带拉伤在竞技健美操运动中需要健美操运动员的高度重视,尽量使健美操运动员在训练当中损伤的几率减小,做到教练员因材施教,训练员根据自己的身体现状做出快速的调整,在训练中做好专业科学的训练进而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

2.3.2竞技健美操的损伤的特点

在竞技健美操中,运动损伤率高达80.3%。首先,这是由于竞技健美操难度高、负荷重与运动员身体素质差、专项训练时间短的矛盾引起的。专业训练时间短,而运动员身体素质达不到动作难度的要求,是致使损伤率偏高的主要原因。据调查,普通高校大多没有长期的竞技健美操队,组队多是为了参加某个比赛或表演,组队以后一般都是进行短期的强化训练.短期的强化训练由于时间短,这样极易造成教学训练进度过快、运动员身体负荷过重、动作技术掌握不够成熟的状况,这种状况下极易发生运动损伤。其次,竞技健美操大部分动作是大踢腿等各种柔韧性动作,做动作时由于各个部位韧带负荷过重,造成大多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运动损伤是各处的韧带拉伤,所以健美操运动员在训练的过程中要掌握好训练技术与方法,提高自己的身体韧性,在训练前后都要做好身体韧性的练习。

3.竞技健美操运动损伤预防措施

预防竞技健美操中出现的运动损伤要充分的重视运动处方的使用,运用运动处方训练与教学模式,加强医务监督与自我监督,加强对运动损伤知识的了解,使运动员懂得怎样预防运动损伤及治疗方法与预防措施,学会自我保护。

3.1 增加运动员专项训练时间

坚持平时训练,是预防运动员损伤的重要措施,如果操之过急则容易造成运动员损伤。根据本队的具体情况合理制订训练计划和训练目标,在动作的选择、套路的编排,不要过于求难、求高,音乐的速度不要过于求快,一定要从队员的实际水平出发,不能好高鹜远。

3.2 在安排运动负荷时,要防止局部负担过重

特别注意在疲劳状态下不要多做高强度、大负荷的动作,因为此时运动能力下降、防护应变能力减弱、注意力分散,超量的大负荷易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运动损伤的情况较为普遍,损伤的部位大致为韧带拉伤、肌肉拉伤、骨膜炎、腱鞘炎等,竞技健美操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由于热身不够充分,本身的韧性不好训练技术的不科学从而容易造成韧带拉伤等损伤。

4.2 建议

4.2.1 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

练习者在专项技术学习的同时应加强专项理论知识,了解和掌握该项运动的解剖学、生理学、力学等规律与特点,通过合理的练习尽快建立起条件反射,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

4.2.2 注重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技术水平、心理素质以及领悟能力等有所不同,因此,教练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个别对待与循环渐进原则,在安排学生学习新动作所运用的教学方法和训练内容,要考虑其神经类型、身体素质、技术水平及领悟能力,区别对待,因人施教,从而即能提高每位运动员训练水平,又能大量的减少运动损伤的机率。

参考文献:

竞技运动的好处篇(5)

关键词 篮球文化 建设 竞技篮球运动 影响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文化是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方式和结果,而且,在某N文化形成之后,就会对该种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基于此,文章对篮球文化的建设以及对竞技篮球运动的影响进行了详细分析,有助于竞技篮球运动的有效开展。

一、篮球文化的建设途径

(一)篮球制度文化的建设

对于篮球的制度文化来说,其中主要包括篮球的比赛规则、秩序以及法律法规等,在这些制度的约束下,能够切实反映出运动员的技能、水平以及战略战术等。篮球竞技水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高水平的篮球竞技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艺术性以及观赏性,能够给广大群众带来良好的精神享受[1]。所以说,要想实现篮球制度文化的有效建设,就一定要提高篮球竞技水平,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音乐、舞蹈等各种各样的文化来实现篮球文化的建设。另外,篮球运动管理体制也是建设篮球制度文化的关键,该体制是在中国篮球运动目的的基础上,建立的以篮球组织机构为实施管理主体的体制,在竞技体育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管是竞赛、训练还是选材,都和管理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一定要对管理体制的建立引起重视,剔除传统的、约束性的思想,融入先进的管理理念,还可以扩大篮球运动的普及性,使更多的人参与到篮球训练中。

(二)篮球精神文化的建设

篮球精神文化主要以篮球思想、精神、观念以及战略为主,因此民族文化和篮球理念都属于篮球精神文化中的内容。由于受到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比较注重身心、机体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再加上中庸之道的影响,体育文化彻底被融入了不争的制约下,导致篮球运动员对自身的意识不足,缺乏竞争性[2]。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观、人生观等,对西方文化起到了弥补作用,不仅实现了篮球运动的健康发展,也提升了我国竞技篮球的水平。所以说,在分析传统文化对篮球文化的影响时,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固步自封,应该在篮球文化中融入传统文化,实现篮球精神文化的建设。另外,中国与其他国家篮球强队的差距不仅体现在竞技结果上,在篮球理念上也存在一定的区别,制约了我国竞技篮球的发展。比如,中国教科书将篮球定义为“将球投入到对方篮筐中,通过得分多少来决定胜负的球类运动项目。”这种理念将篮球看作了一种以投篮取胜的比赛,不利于运动员的发展。而美国将篮球理解为通过该项运动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我国在篮球理念方面也要发生转变,从而加强篮球精神文化的建设。

二、篮球文化建设对竞技篮球运动的影响

(一)对竞技篮球运动员处理对抗关系和协作关系的影响

竞技篮球指的是10名运动员在一个相同的场地中争夺比赛胜利的竞技过程,而竞技主体的关系主要包括对手和同伴的关系,与对手之间的关系就是对抗关系,与同伴之间的关系就是协作关系。在相同的篮球文化背景下,不同种族的人有可能会遵守相同的管理制度和行为准则,所以也就会做出相同的行为,人们在篮球文化框定的范围内自由活动,会逐渐的形成与其他人不同的行为。也就是说,不同的篮球文化背景下,篮球运动员处理对抗和协作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世界竞技篮球流派的多元化证实了这一点[3]。例如,美国篮球文化下形成的是以个人能力为主的强对抗方式;欧洲篮球文化下形成的是以团队为主的强对抗方式。由此可见,篮球文化的建设不仅影响着运动员对对抗和协作的看法,也影响着对两种关系的处理方式。

(二)对竞技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与状态之间关系的影响

从文化学的意义上来看,人自身的关系指的是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如果延伸到竞技篮球运动中,主要含义就是运动员自身的竞技水平以及自身的竞技状态,要时刻保持二者的协调关系,使其处在最佳状态,从而实现运动员潜力的发挥。从运动员的竞技状态来看,篮球文化能够通过对运动员的个性、心理特征等产生影响,进而决定改变运动员的竞技状态,进一步控制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挥;而从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来看,篮球文化会在影响运动员价值观的同时对其产生影响,同样也会对运动员的竞技状态产生影响。篮球文化的建设主要是通过影响运动员对竞技能力各要素的认同度,从而对竞技能力的发展方向产生影响,它会使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与自身的文化特征保持一致。也就是说,篮球文化虽然不能直接影响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状态,但是可以对其发展方向进行引导,在这种情况下,也对竞技能力和竞技状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篮球文化的建设对竞技篮球运动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甚至关乎着竞技篮球运动今后的发展,我们一定要对其引起重视,在良好的篮球文化基础上实现竞技篮球运动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竞技运动的好处篇(6)

2003年,电子竞技被国家体育总局正式批准为我国第99项体育项目,由此,电子竞技运动穿上了法律的外衣。而与电子竞技自身的发展几乎同步进行的是电子竞技运动在高校的发展。国内电子竞技运动爱好者中,在校大学生是一个重要的组织部分,甚至在职业和业余选手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曾经或仍是大学生。当前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服务的提升,网络环境的不断升级,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把电子竞技运动的战场搬到了电子阅览室,由此引发的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管理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1电子竞技运动的涵义

准确理解什么是电子竞技运动,将其与一般的网络游戏区分开来,是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参与学生电子竞技运动互动的前提。所谓电子竞技运动,就是“采用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软硬件设备作为器械、在信息技术营造的虚拟环境中,在统一的竞赛规则下进行的对抗性益智电子游戏运动。电子竞技运动作为一项运动,可以锻炼和提高参与者的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协调能力、团队精神和毅力,以及对现代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它与网络游戏都属于广义的电子游戏的范畴,但两者有明显区别。

首先,从性质上看,电子竞技运动是体育项目,网络游戏是娱乐游戏,这是两者本质的不同。

其次,网络游戏以追求感受为目的的模拟和角色扮演,相对而言并不十分重视或者需要游戏的技巧,高等级的玩家PK低等级玩家,好装备在其中占了很大的优势,这些都是依靠花钱或长时间在线打怪得到的,而电子竞技则接近于传统的体育项目,对抗性和竞技性是它的特点。它有可定量、可重复和精确比较的体育比赛特征,游戏的方式是对抗和比赛,有统一的规则和相同的技术手段,选手需要通过日常刻苦的训练,提高自己与电子设备等这些比赛器械的速度、反应和配合等综合能力和素质。

再次,从技术层面上看,两者所依赖的网络环境不同。网络游戏是完全建立在国际互联网上的,它离开了互联网根本就无法存在。而电子竞技运动所依赖的局域网环境,甚至可以是两台电脑的直接连接,互联网只是电子竞技运动用来训练或娱乐的一种手段。

2高校图书馆参与学生电子竞技运动互动的必要性

2.1 高校学生电子竞技运动发展要求学校加以引导

有关统计表明,95%的网络竞技游戏爱好者年龄在16到30岁之间,大学毕业或大学在读的比例为60%以上,而随着个人电脑的不断普及及电子竞技运动的进一步发展,电子竞技在高校的爱好者和参与者数量将不断增加。当前高校电子竞技联盟或电子竞技社团繁多,高校电子竞技赛事也不断出现。电子竞技引入校园,势不可挡。然而,电子竞技运动作为新生事物,其在高校的发展还存在诸多的不完善,主要问题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一些在校大学生对“电子竞技运动”概念不清,将其与网络游戏混淆,沉迷网络游戏而非电子竞技技能训练,相关的引导一旦缺失,势将造成危害,后果不堪设想。网络游戏并不等同于电子竞技,沉迷网络游戏与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电子竞技训练有着截然不同的结果,前者可能会使学生荒废学业甚至造成死亡。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韩国有10人因沉溺游戏产生的并发症导致死亡;2002年,江西省南昌市亦发生了一起学生沉迷网络游戏时因心理过度紧张、激动而猝死的事件。

(2)高校电子竞技运动自发性和无序性发展。由于社会对电子竞技认可程度的影响,国内电子竞技运动长期处于民间自发状态,高校电子竞技的发展也存在相似的情况,许多学生参与电子竞技运动都属自发行为。与高校学生积极参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社会和学校对电子竞技运动在“不主动”,对学生电子竞技运动没有进行引导,而是采取任其自求生存的态度,这种不主动性,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高校电子竞技运动的无序性。而随着电子竞技被国家体育总局列为正式的运动项目,这种状况应该会有所好转,但转变速度不容乐观,许多的高校工作人员就学生电子竞技运动仍然说“NO”。

(3)高校电子竞技运动缺乏系统的训练和正规的比赛。

2.2 学生电子运动主会场的转移要求图书馆加强管理

高等院校作为培养高级人才、进行科学研究的主要场所,能及早地接触到国内外的科技前沿成果,又具备较为完善的软硬件条件。近年来,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也随着学校办学硬件配置需求而得到大大提升,其服务及网络环境不断升级。配备多少台电脑的电子阅览室成了各高校图书馆资源贫富的重要指标之一。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高校周边的“黑”网吧是学生电子运动的主要场所,那么随着2002年《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的颁布,学校周边网吧数量急骤锐减,以及各网吧服务环境赶不上学校电子阅览室环境的优化,越来越多的学生把“战场”转移到学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值得肯定的是,学生电子竞技运动主会场的转移是高校电子竞技运动良性发展的一个起点,学校有了更多了解学生活动的机会,也避免了学生在校外“黑”网吧上网发生危险事件的可能。与网吧娱乐性质不同,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是为全校师生提供科研、教学信息服务、查阅图书馆数字资源及网络资源的重要场所。然而,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利用的现状却表现为日益明显的网吧化。

据笔者调查统计,以福州高校为例,福州大学图书馆电子阅览室阅览有500个座位,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座位高达680个,福建中医学院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也有200个座位。各高校电子阅览室通常读者爆满,而在抽样调查时,统计数据表明,有90%的读者是在玩游戏及网络聊天,这与高校图书馆设立电子阅览室内的初衷是不相符的。我们并不是对所有游戏一律排斥,但是却需要确认这些游戏是否为电子竞技游戏或是一般的网络游戏,并加强对其的管理,还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一个清洁的网络利用环境。

高校图书馆参与学生电子竞技运动还有其特殊的意义,即为一部分因体质、疾病或残疾等原因无法正常参与到常规运动锻炼的特殊群体提供一个参与运动、体会运动乐趣的新途径。随着高校扩招的进行,这一特殊群体的人数也在增加,由于高校办学条件的差异,许多高校并未开展针对这一群体的保健课程。在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组织电子竞技运动,能为这部分学生提供运动的去处,体现着新时期图书馆人文服务的细微之处,其意义甚大。

3高校图书馆参与学生电子竞技运动的方式及注意事项

高校图书馆在设备建设、人才队伍、管理方法等方面对参与学生电子竞技活动互动显有优势。这首先表现在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硬件配置的不断提升,为学生电子竞技运动提供了必要的设备基础,其次参与管理电子阅览室的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能力相对较高,再者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通常配置较好的管理系统,能够对读者利用情况进行监控。笔者以为,当前情况下成立电子竞技俱乐部是高校图书馆参与学生电子竞技运动最好的方式。通过制度严明的俱乐部规章制度,强化成员对电子竞技运动的认识,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交流、训练、竞赛活动,不仅可以提高成员电子竞技的能力,避免其无序发展,同时也加强其团队协作意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有组织的活动,能够有效避免学生读者沉迷网络,荒废学业。

同时,高校图书馆参与学生电子竞技运动的实践过程必须谨慎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3.1电子阅览室资源的合理利用

电子阅览室资源,尤其是计算机设备资源为电子竞技运动所利用要有合理、科学的分配,不能因参与学生电子竞技运动的开展就削弱了高校电子阅览室服务的职能,甚至摒弃了其建设的初衷。笔者以为“一体三制”是高校电子阅览室较为可行的管理模式。所谓“一体”即“以人为本,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三制”则是将电子阅览室分为三个功能区,实行三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满足用户各层次的信息需求,设立信用制度管理下免费检索功能区、技术手段控制下的定时网络使用功能区和经济调控下的多媒体视听功能区。电子竞技俱乐部利用电子阅览室设备资源可采用技术手段与经济调控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3.2 电子竞技运动的准确理解

目前就电子竞技运动的内涵,尚未形成统一的定论,其定义是困难的,随着该项运动的发展将会进一步得到完善。但是该项运动的目的性则显而易见,就是要锻炼和提高参与者的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心眼四肢协调能力和意志力。而了解电子竞技运动的项目类型,其目的就在于指导实践和区别对待。电子游戏有许多种分类方式,其中一种分类方法将电子游戏分成了九个大类,包括有:动作游戏、冒险游戏、角色扮演游戏、策略游戏(战略游戏)、体育游戏、竞速游戏、模拟经营游戏、桌面游戏、益智游戏。现今较普遍被认可属于电子竞技的游戏主要有动作游戏(如拳皇)、策略游戏(如星际争霸)、体育游戏(如FIFA)、桌面游戏(如极品飞车)、益智游戏(如网上围棋)。区分和辨别好什么是电子竞技运动,与普通的网络游戏加以区别,避免方向性引导错误是高校图书馆参与学生电子竞技运动互动的基础。

3.3 馆员业务素质再提高

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曾经说过,“一个图书馆成败的关键还是在于图书馆的工作者”。对于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工作的成败来说也是一样的,要想提高服务水平,得到读者的认同,就必须对馆员进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参与学生竞技运动互动的图书馆员,不仅需要良好的信息技术能力,更需要有较好的组织观念和自律能力,在活动过程中,图书馆员不仅扮演着组织者的角色,值得强调的是其引导者的身份。经常在我们进入电子阅览室时,看到我们的图书馆员正埋头玩着自己的游戏,浑然不知自己所应履行的引导、教育职责,像这样的人员是绝对不适宜参与学生电子竞技运动的组织工作的,唯有对其业务素质进行再提高,才能有效提高其服务水平,也才能将学生电子竞技运动组织和带领好。

3.4相关信息素质教育及相关文献资源的采访和推广

信息技术能力是电子竞技对参赛者的基本要求,电子竞技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信息产品为平台的特殊项目,参赛者必须具备熟练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些能力一方面需要读者在不断的实践中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同时也需要图书馆对读者信息素质的再教育。另外,为了提高自己与电子设备等这些比赛器械相关的配合、反应速度等,读者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学习相关信息技术,这就需要图书馆做好相关文献资源的采访和推广。

3.5 外部公关事宜的理顺

当前情况下,许多的高校学生社团或俱乐部都隶属学校团委及社团部负责。高校图书馆要参与学生竞技运动互动活动,必须理顺外部的公关事宜。包括联合社团组建富有活力的团队,协调电子竞技训练与学生课程学习的关系等。

4结语

高校图书馆参与学生竞技运动的互动,不仅有利于高校学生电子竞技运动的良性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及电子阅览室的使用率。如何更好地发挥高校图书馆对学生电子竞技运动的引导与管理作用,有赖于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完善。

参考文献:

[1] 信息产业部软件包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游戏运营与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2] 董能,张铁雄.对高校电子竞技运动俱乐部化发展前景的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5,(12):97―99.

竞技运动的好处篇(7)

我国的棒球联赛事业起步较晚,正式开始于2002年。在近几年联赛中,不断涌现出许多运动技术水平优秀的运动员,其年龄有一定的优势,对各种赛事有着相当丰富的经验。因此,他们成为了队伍质量的保证,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比赛的成绩。所以各队球员的年龄、球龄以及竞技经验对队伍的构建和成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由于各种因素棒球项目正式退出了奥运的大舞台,因此了解和分析我国现有联赛各队的优秀运动员的年龄结构特征、球龄、竞技经验,并针对其特点进行分析,对提高我国的棒球运动水平以及今后我国棒球事业的继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充分掌握我国优秀棒球运动员的年龄总体现状,针对现有联赛中各队伍主力队员的年龄特征、球龄、竞技经验和竞技能力归属阶段的相互联系,并进行科学的比较和分析,试图得出我国联赛中各运动队主力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持续的大致年龄、球龄、运动竞技经验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充分了解我国棒球优秀运动员的总体情况。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07、2008、2009年中国棒球联赛的所有中国籍职业球员的年龄、球龄、竞技经验。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2007年、2008年、2009年三年中国棒球联赛的比赛秩序册、比赛成绩册、及相关中国棒球联赛的资料及相关文献。

1.2.2数理统计法

通过中国棒球协会官方数据资料,调查并统计参加2007、2008、2009年中国棒球联赛的所有中国籍职业球员的出生年份、球龄,并运用软件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学处理。

1.2.3比较分析法

就2007年、2008年、2009年中国棒球联赛棒球运动员的年龄、球龄、竞技经验进行横向比较,揭示我国优秀棒球运动员的成绩的归属阶段,就2007年、2008年、2009年中国棒球联赛棒球运动员的年龄、球龄、竞技经验进行纵向比较研究。

2 研究内容与分析

2.1对我国棒球联赛中各球队队员的总体年龄特征进行比较与分析

棒球比赛的胜利同个人技术、团队合作、心理、竞技经验等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而这些因素与运动员的年龄都存在息息相关的内在联系。

年龄大小依次是:广东猎豹棒球队>北京猛虎棒球队>天津雄狮棒球队>上海金鹰棒球队>四川蛟龙棒球队>江苏希望之星棒球队。从联赛成绩上看,第一名天津雄狮棒球队、第二名北京猛虎棒球队、第三名广东猎豹棒球队、第四名四川蛟龙棒球队、第五名上海金鹰棒球队、第六名江苏希望之星棒球队。由此可知,07年我国联赛前三名队伍的平均年龄均大于该年平均年龄(23.8岁),并相对集中接近于25.0岁。08年中国棒球联赛各队运动员的平均年龄23.7岁。年龄大小依次是:天津雄狮棒球队>北京猛虎棒球队>上海金鹰棒球队>四川蛟龙棒球队>广东猎豹棒球队>江苏希望之星棒球队。从联赛成绩上看,第一名天津、第二名北京、第三名上海、第四名四川、第五名广东、第六江苏。通过对表1分析可知,08年联赛前三名队伍的平均年龄均大于08年平均年龄(23.7岁)而且都较为集中接近于25.5岁。大部分球队年龄增长趋势都趋向于逐渐提高的态势。09年中国棒球联赛各队运动员的平均年龄25.1岁。年龄大小依次是:北京>广东>上海>四川>天津>江苏。从09年联赛成绩上看,第一名北京、第二名广东、第三名上海、第四名天津、第五名四川、第六名江苏。综上所述,08年前三名队伍的平均年龄均大于09年平均年龄(25.1岁)而且都较为集中接近于25.8岁。说明09年我国棒球联赛各队运动员年龄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北京、上海、广东的运动员,随年龄的增大呈提高的趋势。

研究表明,当今我国优秀棒球运动员的总体年龄趋向接近25—26岁。说明我国优秀棒球运动员的竞技状态最佳时期是在其保持最佳体能和技战术成熟结合的最佳时期,同时年轻队员的逐渐成熟与老队员不断累积的技战术经验有关。

2.2 07年、08年、09年中国棒球联赛各队运动员主力队员年龄进行比较

07年、08年、09年我国职业棒球联赛中各队主力队员平均年龄大小依次为分别:07年北京>广东>四川>天津>上海>江苏;08年天津>北京>上海>四川>广东>江苏;09年北京>广东>上海>天津>四川>江苏。07年冠军天津雄狮棒球队、亚军广东猎豹棒球队、08年冠军天津雄狮棒球队、亚军北京猛虎棒球队、09年冠军北京猛虎棒球队、亚军广东猎豹棒球队。通过与表1相比,07年、08年、09年联赛各队主力队员的平均年龄均普遍呈现略大于往年各队的参赛队员的平均年龄。由此可知,随我国棒球联赛中主力运动员的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各队主力运动员的平均年龄也相继提高。通过分析表2可知,我国棒球联赛中的主力运动员员的平均年龄相对较大的球队,所取得的联赛名次较为靠前。

2.3 07年、08年、09年中国棒球联赛各队主力投手的年龄特征进行比较

棒球比赛中投手的年龄问题一直是我们十分关注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运动员的年龄与体力相互紧密衔接,而体力对于棒球场上的投手来说就是决定其能在比赛中维持几局的比赛关键因素。结合表3的主力投手平均年龄与名次,由此可见,我国棒球联赛中各队主力投手的平均年龄是22-24岁。虽然,通过表3我们发现联赛中多支球队的主力投手的平均年龄均集中在平均值附近,但是由于棒球比赛中,临场比赛经验因素对于整场比赛的控制具有决定性主导作用。特别是天津、北京这两支老牌劲旅的主力投手的平均年龄显然都高于平均年龄,因为在棒球比赛中,特别是投手这个至关重要位置,由于老队员训练年限长,参加比赛多,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技战术经验,特别是对于比赛过程中面临的关键球、关键局的控制和把握,能起到举足轻重的组织和核心的作用。所以,综上所述我国优秀主力投手的运动成绩归属阶段表现为24-25岁。

2.4 07年、08年、09年棒球联赛各队主力投手的球龄和竞技经验特征进行比较

在棒球运动中,投手是一支球队的灵魂。培养好投手,可决定球队在比赛中的胜负。因为棒球比赛中,只有投手可直接控制和削弱进攻队的击球命中率,减轻本队的防守负担,增加本队在比赛中的胜数。这样一来对于投手的要求也就随之较高,不管是球龄、年龄、球速、身体素质、反应、协调性方面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从表4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三年棒球联赛中各队主力投手的球龄较为集中在8-9年,。除北京和天津以外,其余球队的主力投手球龄均值都较为集中。天津与北京的主力投手球龄与均值相比明显偏高,并且随时间的推移,始终保持范围在11-12年,说明球队对于老球员和年轻球员的培养呈现出阶梯式模式,始终保持投手的球龄略高于均值,使队伍在联赛中投手位置始终处于强有的竞争力的地位,也为最终的联赛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表4与近3年的联赛成绩来分析,显然几大冠军球队的主力投手的球龄都普遍偏高,投手的球龄从一定意义上帮助球队获胜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2.5 07年、08年、09年棒球联赛各队主力内外场手的年龄和竞技经验特征进行比较

2.5.1 07年、08年、09年棒球联赛各队主力内场手的球龄特征进行比较

内场手作为防守的第一防线,是阻止对手上垒的的第一关卡,其价值不言而喻。一般好的内场手都具有反应快、速度快、动作协调、爆发力好等特点,从这些能力上来看年龄就成为推动和阻碍其发展重要因素之一。从表6可以看出,07年、08年大部分球队内场手的平均年龄始终保持在23.5岁左右。说明各队试图通过将队伍年轻化,低龄化,准备积极备战2008年中国举办的奥运会和2009年第十一届全国人民运动会培养主力队员。09年,各大球队主力内场手的年龄均值均有相当大幅度的提升,如北京队增长最为显著,平均年龄提高了3.5岁,并且获得了09年度总冠军。此外,天津队的平均年龄增幅也将近3岁,由于队伍内人员结构的不稳定导致天津队在当年比赛中仅获得第四名。值得注意的是,上海队是唯一的一支3年来均值浮动最小的球队,始终保持在24岁左右。且连续在三年联赛中获得成绩相当的稳定。并从侧面反映队伍的内场手年龄的相对稳定,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自己球队的成绩始终处于平稳的状态,并且能发挥巨大稳定优势。

2.5.2 07年、08年、09年棒球联赛各队主力外场手的年龄特征进行比较

由于外场防守性质不部同于内场手,它的防守范围大,奔跑能力强、速度快,手臂力量强,是防守的最后一道防线。所以,对外场手各方面要求也相对较高。众所周知,年龄因素是影响运动员前进和发展的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运动员要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必须要依靠一定的年龄水平,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年龄也在某种程度上对运动员的运动生涯产生一种抑制作用。在棒球比赛中,外场运动员各方面身体素质以及协调性都是相对最好的运动员。根据表8的各球队外场手的平均年龄与名次进行统筹分析,由此可知,我国优秀棒球外场运动员的最佳年龄的23.5岁。

由于09年广东队、天津队、四川队都为积极备战当年全国人民运动会,并且球队年龄结构处于一个新老交替的关键阶段,所以相对外场手的整体年龄都是呈现出相对偏高的态势。江苏队在我国历年联赛中始终充当着后备力量培养的摇篮,为国家队以及国青队输送了不少好苗。所以,历年江苏队需要从各个方面始终保持运动员的年轻化、低龄化。

2.6 07年、08年、09年联赛中各队主力内外场的球龄和竞技经验的特征进行比较

2.6.1 07年、08年、09年联赛中各队主力内场运动员的球龄特征进行比较

比较分析表9可知,我国棒球联赛中各队主力内场手的球龄主要相对集中在12年-13年,整体趋势呈现出随时间的推移逐步升高的发展形势。我国联赛中棒球主力内场手的球龄与竞技水平的高低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球龄从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竞技运动员的竞技经验,竞技体育中的竞技经验作为专业运动员的一项隐性特征,其对于运动员不断的成长与发展,存在一定的推动和辅助的作用。通过对表9的分析可知,联赛中连续3年冠军、亚军球队的内场运动员球龄始终处于12-13年球龄时,此阶段为我国优秀内场手运动员的竞技黄金时段。他们不仅具有相当丰富的大赛经验,对于临场比赛的控制与关键球的处理与年轻球员相比具有较大的优势并且运动能力水平相对较为稳定,而且在此球龄段运动员对于自身能力的不断提高也具有较强的内驱力。

2.6.2 07年、08年、09年联赛中各队主力外场手的球龄进行比较

通过分析比较表10相关数据,由此可知,我国2007年、2008年、2009年棒球联赛中优秀主力外场手的平均球龄段主要集中于11-12岁。从此可以推断,我国优秀棒球外场运动员的球龄处于11-12年这个范围内。此球龄段的棒球外场运动员,大部分在自己球队中相对都处于承上启下的主力队员的关键作用。一方面,运动员自身的运动竞技能力呈现出逐渐成熟的的发展趋势,相关的运动技能也即将到达运动生涯阶段的顶峰。另一方面,于经自身经过10多年的实战经验和亲身经历,无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较年轻队员相对稳定成熟,对于相关的技战术都有着相当丰富的经验,并且球队通过不断的对其作为队伍的重点培养对象,使运动员本身对于球队成绩以及自身利益的渴望也是日趋旺盛。所以,在此球龄段的棒球外场运动员成为球队中相当具有价值的一类运动员之一,对于球队也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2.6.3 07年、08年、09年棒球联赛各球队竞技经验的比较分析

一支棒球球队的平均球龄大小从一定意义上,就可以将它认定为球队的竞技经验的多少一个重要的因素之一。球龄相对较大的球队,相应的就具备相对较多的竞技经验,因为竞技体育中经验的获取主要是靠运动员自身在其运动生涯中不断通过各种比赛、训练、切身体验等不断积累与叠加,通过运动员自身不断进行学习、反思、巩固、再学习之后逐渐形成的一种隐性价值的财富。

通过对表11进行整体分析可知,首先,通过3年联赛各队平均球龄的统计可以发现,北京队、天津队、广东队,这三只球队的球员平均球龄从年线上分析比较稳定,基本上都能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12年范围内。北京队运动员的平均球龄3年来始终保持在12年附近。而天津队07年与08的球龄也处于12年这个范围内,广东队07年与09年的球员平均球龄亦处于12年范围。由此可知,近3年来几大联赛冠军、亚军球队的平均球龄结构都处于12年这个节点。其次,通过3年联赛各队比赛的最终名次分析可知,在我国近3年联赛中,运动员平均球龄相对较大的球队获得历年联赛冠军和亚军的次数比运动员平均球龄小的球队所获得冠军、亚军的次数明显偏多。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球队运动员的平均球龄大将成为帮助球队联赛中获得较好成绩的一个极其重要因素之一。此外,结合比赛名次与平均球龄相比较,我们可以发现,近3年来历届联赛冠军球队的平均球龄始终保持在12年这个范围,而且平均球龄相对的越是能够稳定在这个特殊关键期的球队往往能在历年联赛中取得一个较好的名次。最后,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我国联赛中球队运动员的平均球龄相对稳定并且处于12年这个关键期的球队,能够在我国联赛中能在最终取得相对较好的比赛成绩。

2.7我国棒球高水平运动员竞技能力归属阶段、年龄、球龄以及竞技经验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系统综合的比对表1-表11后分析可知,我国棒球高水平运动员竞技能力归属阶段、年龄、球龄以及竞技经验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分为以下几类:首先,通过3年我国棒球联赛整体运动员的平均年龄分析可知,当今我国优秀棒球运动员的总体年龄趋向接近25-26岁。其次,我国我国优秀棒球投手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归属阶段在24-25岁,在此阶段的投手无论是速度、力量、爆发力以及身体协调能力以及各方面条件,均以具备到达运动竞技水平顶峰阶段的条件。我国优秀棒球投手最佳运动能力的球龄一般出现在11-12年阶段,此球龄段的投手竞技经验丰富,技术娴熟,心理素质可靠,他们经历多年的实战比赛对于比赛过程的把握和对比赛关键球、关键局、以及在场上的控制能力都相对较强,对临场局面的解读具有相当丰富的经验,是帮助球队获得比赛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再次,我国优秀棒球内场手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归属阶段在23-24岁,在此年龄段的运动员的反应、速度、灵敏、力量、爆发力都处于相对较高的运动水平。我国优秀棒球内场运动员球龄处于12-13年球龄,由于内场手的防守任务极重,是防守的第一道防线,所以在球龄方面稍有偏大,主要是由于内场防守手段多样性和灵活性,对于运动员的各方面身体素质要求均较高,需要丰富的竞技经验帮助运动员能够灵活处理各种局面,所以为培养方面带来一定困难,导致相对球龄偏大。最后,我国优秀棒球外场手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归属阶段在23-24岁,外场手的防守是全队的最后一道防线,对于运动员的思维、速度、灵敏、爆发力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防守位置极其重要。在此年龄段的外场运动员正好符合该位置的要求,身体各方面机能都已具备了达到运动巅峰阶段的条件。我国优秀棒球外场运动员球龄处于11-12年球龄,由于外场手的防守性质不同于内场手,在防守的成功率上极其重要。所以该阶段的外场运动员对于比赛中来球的判断、比赛天气情况、接球时机等因素需要多年的经验积累和刻苦磨练。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通过系统全面的对2007年、2008年、2009年中国棒球联赛参赛的中国国籍运动员的年龄、球龄、竞技经验的分析我们将得出以下结论:

3.1.1通过统计与分析我国3年内棒球联赛中中国国籍的运动员的平均年龄可知,当今我国优秀棒球运动员的总体年龄发展趋向接近25-26岁之间。

3.1.2我国3年联赛中各队主力运动员的平均年龄相对较大的球队,所取得的相应名次均较为靠前。

3.1.3从我国3年棒球联赛的主力队员的平均年龄来看,其竞技能力大多数集中在最佳竞技稳定状态.棒球运动中各个位置运动员的最佳年龄是:投手平均年龄接近24-25岁,内场手和外场手平均年龄接近23—24岁。

3.1.4从我国3年棒球联赛的主力队员的平均球龄来看,各位置优秀棒球运动员的最佳球龄是:投手平均球龄接近8-9年、内场运动员平均球龄接近12-13年、外场运动员平均球龄接近11-12年,相应的良好的体能不断保持与丰富的竞技经验的不断积累,是我国运动员成为一名优秀棒球运动员的重要保证和前提基础。

3.1.5我国3年棒球联赛中各球队运动员的平均球龄相对稳定并且平均球龄处于12年的球队,其竞技能力也相对较高,并且能够在联赛中取得的比赛名次相对靠前。

3.1.6随着当今我国训练理论的不断充实、训练手段方法的不断提高,如何帮助我国棒球运动员尽快进入运动生涯中的最佳竞技稳定阶段与长期保持其最佳竞技水平状态是棒球运动员训练的重点。

3.2建议

3.2.1联赛中各球队在培养运动员方面应注意,新老结合的阶梯式运动员培养模式。并相应的积极关注和重视23-25岁的我国棒球运动员,这样才能使运动员能在25-26岁到达其运动生涯的巅峰竞技水平,为队伍的成绩夯实基础,牢固根基。

3.2.2球队可相应的提高队伍中主力队员的平均年龄,并重视队伍中各个位置主力运动员的平均年龄的最佳年龄段,提前做好相应的关注与培养,为球队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前进的保障。

3.2.3联赛中各球队管理中需要积极协调队伍中各个位置主力球员的平均球龄,相应的调整队伍球龄结构,从而保证各个位置上的运动员能够始终处于其最佳球龄段,帮助球队在比赛中取得相应的好成绩。

3.2.4各支球队在队伍管理中应充分协调队伍中最佳球龄与最佳年龄的动态平衡,始终保持队伍年龄与球龄相对稳定,最终帮助球队在各项比赛中能够发挥最大优势。

3.2.5球队应积极思考如何帮助我国棒球运动员的稳定其最佳竞技年龄与长久常存,使得队伍的综合实力始终处于一个相对较有优势的地位,为我国棒球事业提供长期可靠的发展提供力量与源泉。

参考文献:

[1]庞中.我国高校开展棒垒球运动的思考成都[J].体育学院学报,2002 (5).

[2]李启腾.怎样打垒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扯,1976,6.

[3]吴桂宁.应重视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J].体育函授通讯,2001(2).

[4]罗伯特·乌·汉德森.球、球棒与主教[M].底特律:盖尔研究出版社,1974.

[5]墨瑞·罗斯.田园式的棒球与都市化的橄榄球[M].纽约:圣马丁出版社,1983.

[6]理查德·西·克莱勃.棒球:美国的菱形思维1919-1941[M].奥兰多:中弗罗里达大学出版社,1980,86.

[7]罗伯特·乌·汉德森.球、球棒与主教[M].底特律:盖尔研究出版社,1974.

竞技运动的好处篇(8)

一、引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把我国的体育分为社会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三大领域。学校体育在我国的体育中处于基础的地位,是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基础。以青少年儿童为对象的学校体育是整个国民体育的基础,是体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是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结合部,是培养为奥运争光的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深厚的基础。因此,应该把学校体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予以足够的重视,把学校体育作为培养优秀竞技体育人才的重要战略基地。然而现实情况却不是如此,学校体育包括学校竞技体育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已经被严重的边缘化了。学校竞技体育在整个国家的竞技体育中处于一种补充的角色。

二、学校竞技体育在我国竞技体育中的现状及其原因

1.现状

当前,我国学校竞技体育开展的比较好的部分在高校。据统计,2006年国家教育部审核评估批准的全国招收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已达235所。他们当中个别高校的运动成绩提高的很快,但大部分的水平还是非常普通,“高水平”没有形成真正的主流。虽然高校的竞技体育在整个学校竞技体育的体系中处于较好发展状况,但其中还是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即所谓的“学训矛盾”、运动员的“挂靠”等一系列问题。

中小学校没有足够的人员专门组织和领导竞技体育,学校的竞技体育只能由学校的体育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训练。本来学校的体育教学任务就已经使体育教师不堪重负,如果再让他们去带领学生进行专业队的训练,其效果可想而知。加之有些中小学的学校领导一味的追求升学率,不断的给体育教师施加压力。体育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下只能拔苗助长,使本来很好的体育苗子在很小的时候过早的进行了专项化训练。靠这样的训练方法训练出来的学生,将来进入高校后成绩会大幅度的下降,最后还不如自己入校时的水平。学生由于巨大的升学压力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竞技体育的训练和学习。这种状况导致了中小学中真正意义上的学校竞技体育开展的不够充分。

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的学校竞技体育中“院校一体化”的模式没有真正的建立起来。各个中小学的没有考虑整个学校竞技体育的良性发展,只是在追求自己的利益;个别高校为了早出成绩、快出成绩直接从国家队、省队引进一些二三线的退役运动员,这种做法对其他的院校来说是不公正和不公平的,从而引起了一连串的反应。中小学和大学之间出现一个断档的现象,这是学校竞技体育发展的严重障碍。

2.原因

(1)举国体制的制约

当前我国竞技体育的大部分资源掌握在体育管理系统中,教育系统中没有多少可以利用的体育资源。学校招收的运动员如果要参加全国或体育系统举办的比赛,必须到体育系统的相关职能部门去注册,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参加比赛。教育部门没有说话的权利,他们没有比赛的举办权、运动员的注册权等。这一因素严重制约了学校竞技体育的正常发展和有效运作。学校培养了运动员不能参加比赛,不能代表国家参加国际大型的体育赛事,而只能以体育部门的名义参加,这对他们积极性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2)学校自身的原因

学校竞技体育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运动员。主要原因有,一是学校缺乏高素质的教练员,学校的教练员大部分没有参加大型国际国内比赛的经验和体会,难以胜任带领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工作;二是学校难以招收到高素质的真正的学生运动员。我国竞技体育实行的是举国体制,运动员在很小的时候就被从基层选拔到少体校,然后进行一系列的训练和选拔工作,进入省体工队训练,再进行严格的选拔,直到进入国家队。虽然现在的举国体制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但是大多数的少年运动员还是愿意选择到体育系统中接受训练而不愿到教育系统中接受训练。主要的原因是进入体育系统中,自己的生活、住宿等基本生存问题就解决了,一旦自己的体育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还有可能获得更好的待遇;而在教育系统中就很难有这样的待遇,进入高校训练,不但自己的生活、住宿问题得不到解决,而且还要缴学费,学校的训练条件也没有保障。种种原因决定了我国的教育系统目前还很难招收到身体素质比较高的运动员。

三、学校竞技体育在竞技体育中的应有角色

1.体育是育人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从教育人的角度出发,体育是只是一种培养人全面发展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学校竞技体育在竞技体育体系中应该处于主导的角色,充分发挥其本身应有的作用,在全面发展和塑造的过程中发挥出自身的资源优势。

2.现行体制没有发挥塑造人、教育人的功能

现行的举国体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里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这种体制逐渐暴露出其不适应时展的一面。首先,这种体制耗费了大量的资金。我们知道,一个运动员一旦进入省队或国家队,他的几乎所有的花费都是由国家通过财政拨款予以供应。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条件下,这种制度越来越表现出它消极的一面。其次,这种体制下培养出来运动员没有得到全面的发展。他们的科学文化知识相对同龄的孩子来说是极其匮乏的。他们缺乏一技之长,一旦从国家队退役很难在社会中谋生。

3.学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场所

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最好的地方,在这里学生们可以学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培养自己良好的情感。学校竞技体育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的同时,也给予学生更多的文化教育,使他们能够获得全面的发展,为他们以后的整个人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四、学校竞技体育角色的转换

1.建立“院校一体化”的学校竞技体育的新模式

学校要积极的创设条件,为学生运动员的训练和学习提供基本的保障条件。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的学习和训练。在从中小学到大学的衔接过程中,积极探索新的发展路子,使学校招收到合格的学生运动员。

2.转变育人观念

对招收到的学生运动员,学校应该严格的按照普通学生的标准要求和教育他们,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给他们太多的“照顾”。这种照顾不能解决问题,只能暂时让运动员高兴,将来受损失的还是学校的竞技体育事业。

3.建立优秀的教练员队伍

学校竞技体育发展好坏的一个严重的制约因素就是教练员水平的高低。有高水平的教练员,出好的成绩才成为可能。因此,学校应该积极的引进或者自己培养教练员,以适应学校竞技体育发展的新要求。

竞技运动的好处篇(9)

 

一、引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把我国的体育分为社会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三大领域。学校体育在我国的体育中处于基础的地位,是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基础。以青少年儿童为对象的学校体育是整个国民体育的基础,是体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是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结合部,是培养为奥运争光的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深厚的基础。因此,应该把学校体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予以足够的重视,把学校体育作为培养优秀竞技体育人才的重要战略基地。然而现实情况却不是如此,学校体育包括学校竞技体育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已经被严重的边缘化了。学校竞技体育在整个国家的竞技体育中处于一种补充的角色。 

二、学校竞技体育在我国竞技体育中的现状及其原因 

1.现状 

当前,我国学校竞技体育开展的比较好的部分在高校。据统计,2006年国家教育部审核评估批准的全国招收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已达235所。他们当中个别高校的运动成绩提高的很快,但大部分的水平还是非常普通,“高水平”没有形成真正的主流。虽然高校的竞技体育在整个学校竞技体育的体系中处于较好发展状况,但其中还是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即所谓的“学训矛盾”、运动员的“挂靠”等一系列问题。 

中小学校没有足够的人员专门组织和领导竞技体育,学校的竞技体育只能由学校的体育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训练。本来学校的体育教学任务就已经使体育教师不堪重负,如果再让他们去带领学生进行专业队的训练,其效果可想而知。加之有些中小学的学校领导一味的追求升学率,不断的给体育教师施加压力。体育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下只能拔苗助长,使本来很好的体育苗子在很小的时候过早的进行了专项化训练。靠这样的训练方法训练出来的学生,将来进入高校后成绩会大幅度的下降,最后还不如自己入校时的水平。学生由于巨大的升学压力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竞技体育的训练和学习。这种状况导致了中小学中真正意义上的学校竞技体育开展的不够充分。 

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的学校竞技体育中“院校一体化”的模式没有真正的建立起来。各个中小学的没有考虑整个学校竞技体育的良性发展,只是在追求自己的利益;个别高校为了早出成绩、快出成绩直接从国家队、省队引进一些二三线的退役运动员,这种做法对其他的院校来说是不公正和不公平的,从而引起了一连串的反应。中小学和大学之间出现一个断档的现象,这是学校竞技体育发展的严重障碍。 

2.原因 

(1)举国体制的制约 

当前我国竞技体育的大部分资源掌握在体育管理系统中,教育系统中没有多少可以利用的体育资源。学校招收的运动员如果要参加全国或体育系统举办的比赛,必须到体育系统的相关职能部门去注册,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参加比赛。教育部门没有说话的权利,他们没有比赛的举办权、运动员的注册权等。这一因素严重制约了学校竞技体育的正常发展和有效运作。学校培养了运动员不能参加比赛,不能代表国家参加国际大型的体育赛事,而只能以体育部门的名义参加,这对他们积极性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2)学校自身的原因 

学校竞技体育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运动员。主要原因有,一是学校缺乏高素质的教练员,学校的教练员大部分没有参加大型国际国内比赛的经验和体会,难以胜任带领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工作;二是学校难以招收到高素质的真正的学生运动员。我国竞技体育实行的是举国体制,运动员在很小的时候就被从基层选拔到少体校,然后进行一系列的训练和选拔工作,进入省体工队训练,再进行严格的选拔,直到进入国家队。虽然现在的举国体制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但是大多数的少年运动员还是愿意选择到体育系统中接受训练而不愿到教育系统中接受训练。主要的原因是进入体育系统中,自己的生活、住宿等基本生存问题就解决了,一旦自己的体育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还有可能获得更好的待遇;而在教育系统中就很难有这样的待遇,进入高校训练,不但自己的生活、住宿问题得不到解决,而且还要缴学费,学校的训练条件也没有保障。种种原因决定了我国的教育系统目前还很难招收到身体素质比较高的运动员。 

三、学校竞技体育在竞技体育中的应有角色 

1.体育是育人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从教育人的角度出发,体育是只是一种培养人全面发展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学校竞技体育在竞技体育体系中应该处于主导的角色,充分发挥其本身应有的作用,在全面发展和塑造的过程中发挥出自身的资源优势。 

2.现行体制没有发挥塑造人、教育人的功能 

现行的举国体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里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这种体制逐渐暴露出其不适应时展的一面。首先,这种体制耗费了大量的资金。我们知道,一个运动员一旦进入省队或国家队,他的几乎所有的花费都是由国家通过财政拨款予以供应。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条件下,这种制度越来越表现出它消极的一面。其次,这种体制下培养出来运动员没有得到全面的发展。他们的科学文化知识相对同龄的孩子来说是极其匮乏的。他们缺乏一技之长,一旦从国家队退役很难在社会中谋生。 

3.学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场所 

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最好的地方,在这里学生们可以学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培养自己良好的情感。学校竞技体育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的同时,也给予学生更多的文化教育,使他们能够获得全面的发展,为他们以后的整个人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四、学校竞技体育角色的转换 

1.建立“院校一体化”的学校竞技体育的新模式 

学校要积极的创设条件,为学生运动员的训练和学习提供基本的保障条件。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的学习和训练。在从中小学到大学的衔接过程中,积极探索新的发展路子,使学校招收到合格的学生运动员。 

2.转变育人观念 

对招收到的学生运动员,学校应该严格的按照普通学生的标准要求和教育他们,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给他们太多的“照顾”。这种照顾不能解决问题,只能暂时让运动员高兴,将来受损失的还是学校的竞技体育事业。 

3.建立优秀的教练员队伍 

学校竞技体育发展好坏的一个严重的制约因素就是教练员水平的高低。有高水平的教练员,出好的成绩才成为可能。因此,学校应该积极的引进或者自己培养教练员,以适应学校竞技体育发展的新要求。 

竞技运动的好处篇(10)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8-0078-03

1 前言

竞技陀螺运动是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喜爱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在新一轮课改的要求下,为了更好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丰富学校体育的课程资源,陀螺运动被我国部分高校引入体育课堂。但是,包括广西、云南、贵州等陀螺运动开展较好的省份在内的各高校,无一例外地存在着陀螺运动课程体系处于初级阶段的尴尬境地,其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及教学方法处于不完善的状态。因此,寻找合适的教学模式与开发出适合当地高校的特色教材对于志在在高校进一步发展的陀螺运动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巴班斯基提出的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已经被引入到包括体育教学在内的其他学科课程体系的建设当中,均取得不同程度的成效,陀螺运动也应该积极引入这种有效的教学模式与开发相应的特色教材进行教学尝试。这种积极的尝试,对于陀螺运动教学质量的提高、陀螺运动在高校的进一步发展,陀螺文化在高校的进一步传播乃至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体系构建都将起到积极而显著的意义。

2 竞技陀螺运动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基础

根据《中国百科大辞典》显示:最优化教学理论又称“教学最优化”,是苏联教育家尤・克・巴班斯基将现代系统论基本原理和方法引进教学论的研究,从而提出了教师选择最优教学方案,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理论。他认为:为了实现教学最优化,必须形成教学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最佳组合;知识信息的传递要准确可靠、真实科学、富有教育意义。教学是双边活动;教师既要发挥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实现教学最优调控,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引起了教育理论界的巨大轰动,在体育教育界也有许多运动项目的教学引入了这种教学模式,并取得一定程度的成效。借鉴于其他体育项目引入最优化教学模式的成效,在高校开展有一定普及程度的陀螺运动也应该大胆尝试引入这种新型、有效的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之上,以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理论为指导思想,根据桂西南边境民族地区高校的特色开发相应的特色课程与特色教材,无疑对于竞技陀螺运动在桂西南高校的进一步开展与竞技陀螺文化的进一步传播有着积极而显著的意义。

自从1995年陀螺运动在昆明举行的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被列为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比赛项目以来,陀螺运动就具备了一般体育项目的竞技性,由于政府部门的支持与社会各界的重视等原因,竞技陀螺运动在全国各地得以蓬勃开展,并且在高校也争得了一席之地,在陀螺运动民间基础较好的广西各高校更是开展的较为普及。然而,即便是在开展情况较好的广西高校,陀螺运动的教学也是面临与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相同或相似的尴尬境地,其课程体系的构建也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寻找合适的教学模式亦是陀螺运动在高校进一步发展的当务之急。

3 竞技陀螺运动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结构和内容

3.1 竞技陀螺运动教学准备阶段

3.1.1 竞技陀螺运动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指导思想

竞技陀螺运动教学的准备过程中,首先需要建立以最优化教学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学是一个双向过程,既包括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也包括教师主导教学的过程。巴班斯基认为,要想取得教学的最佳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要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这就是最优化教学理论的最终目的。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理论”不仅作为一种教学思想,更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对教学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现代教学中,教学过程最优化被理解成这样一种方法:它能使教师和学生在花费最少的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效果,其具体评价标准有两个:一是效果和质量好,二是花费的时间少。”在高校体育专业的竞技陀螺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最优化教学”就必须首先确立最优化教学的指导思想,首先要定位,即在教学中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教师教学的主导地位,确立一种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其次,要结合竞技陀螺的特点,寻求一个最优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快的掌握好陀螺运动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竞技陀螺运动从属于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之类,陀螺运动的教学不仅具有一般体育教学的特点――对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的协调和配合要求较高;另外,在教学模式上也具有少数民族体育教学的一些特点,比如:操作简单、易学易教、形式活泼、生动有趣的特点。因此,在设计竞技陀螺的教学过程中,要立足于这个运动的基本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学习到竞技陀螺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而且能够学到一定的民族知识,受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

3.1.2 竞技陀螺运动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人才准备

最优化的教学理论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基础,而具有优秀教学素质的教学人才则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根本保障。一方面,竞技陀螺运动这样是一项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其在高校的教学,尤其是民族类高校的教学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不仅具有大众健身的价值,而且具有常规体育教学内容所没有的文化内涵,在学习少数民族体育技能的同时还能够学习民族文化知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另一方面,竞技陀螺运动,从字面上可以看出,这项运动不仅仅是一个大众健身的项目,它独特的竞技性的特点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分清楚公共教学和竞技训练的区别,并且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由于竞技陀螺运动所具有的这些特点,在这个项目的教学过程中,自然对教学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一名合格的竞技陀螺运动的教学人员,首先必须具有相当的陀螺竞技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是竞技陀螺运动最优化教学的基础;其次,必须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技能,这是决定竞技陀螺运动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最后,必须具有丰富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知识内涵,这是决定竞技陀螺运动最优化教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3.1.3 竞技陀螺运动教学的课程设置

对于教学而言,课程结构是否合理,课程设置是否完善,教学内容是否与时俱进,对于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竞技陀螺的教学虽然已经纳入一些高校的体育教学之中,但是还并没有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来进行教学,首先,竞技陀螺运动没有独立的、完善的教材,而教材是课程设置的重要基础;其次,竞技陀螺运动的师资力量不足,大多数高校并不缺乏专业体育教师,而且这些体育教师固然是具有高校体育教学专业资格的,但是由于竞技陀螺运动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因此,从这一方面来看,竞技陀螺运动教学是师资力量是不足的,师资是课程设置的重要保障,完善的课程设置又是最优化教学过程的基础。因此,竞技陀螺运动的最优化教学必须整合好这两大基础性的资源,在这些基础之上,才有可能实现课程设置的完善,从而最终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3.2 竞技陀螺运动实际教学阶段

竞技陀螺的实际教学有大量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存在,这些教学方法为竞技陀螺最优化的教学模式奠定了基础,具体来看,竞技陀螺的教学阶段主要分为两个部分: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这两个部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竞技陀螺运动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具体实施过程。其中,教学过程的设计包含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也蕴含了教学的设计过程。

据资料显示,仰韶文化时期出土的文物中有一个陶陀螺,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我国有关陀螺最早的记载在宋朝,是一种类似陀螺的玩具,叫作“千千”,是当时嫔妃宫女,用来打发深宫内无聊时光的贵族游戏。据明代刘侗、于奕正《帝经物略・二春场》载:“陀螺者,木制,如小空钟,中实而无柄。绕以鞭之绳,卓于地,争制其鞭……”。这是最早出现“陀螺”这一名词的文字资料。陀螺运动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流传广泛,我国很多少数民族都具有各具特色的陀螺运动,北方地区多流行抽陀螺的玩法,而南方地区则喜欢打陀螺。而且陀螺的质地有木质、竹制、纸质、钢制等各不相同。

上一篇: 电气工程专业前景 下一篇: 课外阅读的心得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