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的经济价值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8 17:39:06

竞技体育的经济价值

竞技体育的经济价值篇(1)

关键词 竞技运动 社会价值 社会关系

一、前言

自古以来,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健身方式、日常行为活动以及精神文化现象,在人们的生产活动、文化生活中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在生理、心理、精神、道德等方面对人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它为人类社会不断演进发展提供了巨大而持久的推动力。竞技体育以其独特的公平、公正、团结、进取的体育精神为人类社会打造了一道绮丽的文化景观,吸引无数人前往参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及社会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竞技运动已超越国度、民族、肤色等因素的限制,成为广大世界人民关注的热点。由竞技体育所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方面的问题也广泛地引起了各界学者的关注和深思。

社会的进步、经济的一体化发展促使社会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为我国竞技运动提供了发展的新契机,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综观当前我国竞技运动发展状况:一方面,我国在竞技运动取得了可观的成就和进步,在国际竞技运动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国内竞技运动体制改革深入发展。另一方面,我国竞技体育仍存在些许令人担忧的问题,“兴奋剂”问题、球员暴力及丑闻问题、黑哨问题等问题反映出我国竞技运动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价值观念失衡、道德观念下沉。尽管这些问题并不是我国竞技运动的全部面貌,但逐步发展的不良形势足以引起我们的警觉。

与此同时,对我国竞技运动的社会价值研究可以帮助运动员、教练员等树立正确的竞技观,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竞技社会价值取向,为发扬我国竞技运动的社会价值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为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改革提供一些参考,有利于我国竞技运动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因此,本研究对我国竞技运动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竞技运动的社会价值进行深入研究。

三、竞技运动的社会价值

社会价值是指人通过自身和自我实践活动满足社会或他人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做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社会价值包含了社会和人两个方面,一方面它反映了人的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另一方面,表明了社会对满足人们需要的能力大小。社会与人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人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社会为人的发展提供环境,影响着人的发展,社会不断发展的目的也是为了最终促进人的发展。因此,社会价值是个人价值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和最高表现形式,是对整个社会历史的价值审视。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竞技运动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提高,人们对现代竞技运动的认识不仅仅局限于健身价值外上,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竞技运动的社会价值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竞技运动的社会价值主要包括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伦理价值。

(一)政治价值

现代竞技运动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各国文化交流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将竞技运动作为一种外交手段来促进国际合作和发展,但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提高更倾向于通过发展自身竞技运动水平来提高自身国际影响力,努力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便是借助于竞技运动来开启外交的新局面,将乒乓球运动作为外交的特殊手段,促进与西方强国和亚洲发达国家的文化交流,缓和紧张的国际关系,进而恢复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另一方面,竞技运动对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通过开展全运会、大运会等大型运动会吸引各民族运动参加,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团结各民族的信念和力量,振奋民族精神,唤醒民族意识。只有团结各民族人民,增强我国的民族凝聚力才能保证我国的政治统一和社会稳定。因此,充分利用竞技运动的政治优势,正确处理竞技运动与政治的关系对我国内政外交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对内为各民族、各阶层、各团体、各党派的交流与发展搭建坚实的桥梁,对外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竞技运动水平、综合国力,巩固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二)经济价值

竞技运动早已深入人民的生活活动,并逐步发展壮大形成独立的体育产业,在第三产业行列中发光发热,为社会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竞技运动最明显的经济价值在于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竞技比赛获得巨大经济效益。体育赛事的正常进行必须有充足的物资设施的保证,促进相关的体育用品和体育设施行业的壮大与发展。一场竞技运动比赛的除了需要场地器材等基础设施外,还离不开通讯、食宿、交通等其他第三产业的服务,特别是大型国际赛事,对这些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以保证顺利开展。现代奥运会的开展为举办城市乃至举办国家开发了巨大的经济发展空间,在奥运会进行期间,为当地服务业、餐饮业、建筑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刺激就业市场壮大与发展,拉动国内GDP快速增长,进而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在后奥运时代,通过对奥运场馆进行综合利用开发进一步深入发展全民健身运动,带动民众体育产业的发展;同时,将部分体育场馆对所有民众开放参观,促进我国体育旅游业的发展。随着竞技运动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竞技运动对其他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此外,在人们越来越要求比赛的公正性、公平性的情况下,必须不断优化管理系统和裁判系统,加快运动医学发展以科学地诊断运动员的竞技状态,更精准检测和判断兴奋剂的使用。

(三)文化价值

文化价值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它是指客观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一定文化需要的特殊性质或者能够反映一定文化形态的属性。竞技运动作为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竞技活动的特殊需求。第一,竞技运动所提倡的公正性、公平性对社会道德文化建设起着重要作用,竞技运动所制定的行为规范和比赛规则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竞争观,端正人们在社会竞争的行为;第二,现代竞技赛事其自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礼仪文化,通过裁判员、运动员宣誓,大型文艺表演等形式表现出来;第三,竞技运动是人类伟大的文化创造成果,竞技运动者创造新成绩、新技术、新战术都意味着人类竞技运动的历程向前进一步发展。一方面,社会科学技术手段的发展决定了竞技运动的发展水平,每逢新的高科技材料运用到体育用品上都会开启一段时期内竞技运动“大迈步”式的发展局面;另一方面,竞技运动自身的技术、战术创新推动其走向的发展高度,大幅度提升晋级运动水平。竞技运动的发展历程既是人类科技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不断挖掘人体潜能的过程。

(四)教育价值

竞技运动与教育密不可分,教育是竞技运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竞技运动旨在提高身体素质、磨练意志、挑战极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竞技运动的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第一,竞技运动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能有效激发运动员和观众的爱国主义精神,振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加民族凝聚力,尤其是大型体育赛事。在奥运会、亚运会这样的大型赛事上,运动员的成绩不仅仅是个人能力水平的体现,更与国家的民族荣誉紧密相关,运动员的一举一动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第二,竞技运动的不断发展依赖于运动技术、训练方法、管理模式与理念的传承与发展,这需要对运动员运动能力进行教育,对教练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对管理者进行高层次培训;第三,竞技运动能有效地促进人的社会化发展,一方面,竞技运动对身体素质、技术战术水平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参与者为了达到要求,必须通过训练不断提高自身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而竞技运动中践行的公平竞争原则有利于提升人们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和生存能力,同时对人们自我奋斗精神、勇敢拼搏意识的培养有着积极意义。

(五)伦理价值

竞技运动是人类共同参与的社会活动,竞技运动的伦理价值在于竞技运动与自然的关系、竞技运动与人的关系以及竞技运动与社会的关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思想水平不断提高,在自食工业污染带来的恶果后,意识到人类社会若想得长久持续的发展必须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自然。近年来,这一观点也被逐步引用到竞技运动领域,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绿色体育”、“绿色奥运”的口号以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竞技运动本质上来说,竞技运动就是以“优胜劣汰”为根本原则的体育活动,激发人们的竞争意识以追求胜利,同时通过体育活动来体现竞争的公平性、公正性、公开性,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国家化竞争观念。因此,教练员应在日常训练中对运动员进行正确引导,帮助他们分辨真假善恶,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公平竞争的意识。

四、结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经济的持续增长,各民族间相互融合,现代竞技运动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不断丰富其自身内涵。现代竞技运动作为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已深入渗透到人们的文化生活中,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竞技运动通过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科学认识水平,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审美观念、分辨善恶美丑的能力来促进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另外,竞技运动对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竞技运动能促进国家内政外加方面的稳定,有效地维系民族团结、凝聚民族力量、维护祖国统一、弘扬民族精神。同时,竞技运动的普及和社会化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拉动国内GDP快速增长,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助推力。此外,竞技运动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竞技精神、公平原则引领人们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培养社会人在社会中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有效地促进人的社会化、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一方面,竞技运动促进了人的方面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人的发展为竞技运动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因此,要保证竞技运动持久发展必须正确处理竞技运动与人的关系、竞技运动与社会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李艳翎,郑吾真.中国竞技体育的利益分析[J].体育科学.2000(05).

[2] 颜天民.竞技体育的价值研究[J].体育科学.2000(01).

[3] 王元刚,章翔,孟海江.价值理论下的竞技体育[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7).

[4] 陶茜.简析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J].运动.2013(13).

[5] 徐宏斌.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4).

[6] 石伟.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与美学价值[J].陕西教育・理论.2006(Z1).

[7] 王丽.竞技体育的社会学浅析[J].考试周刊.2010(19).

[8] 杨国庆,韩风月.竞技运动--社会价值的反映[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0(02).

[9] 赵洪生,孙志权.浅析竞技体育的现代社会价值[J].东北电力学院学报.2004(05).

[10] 苏肖晴,冯萍.略论运动竞赛的社会价值[J].福建体育科技.1996(04).

竞技体育的经济价值篇(2)

关键词:

竞技运动;社会;经济;价值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1006801

1竞技运动基本结构特征

1.1竞技运动竞技参赛特征

运动竞赛的层次要素特征和框架结构特征二者相加,就构成了竞技运动竞技参赛特征。如表1所示,运动竞赛是一项包含许多环节的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一般将其分为三个平行层次,这三个层次分别为赛前参赛策划、赛中比赛实战以及赛后参赛评价。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变化都会对运动竞赛结果产生影响。赛前参赛策划是对运动竞赛的前期预判,教练员团队要对参加比赛的运动员进行状态的诊断,判断运动员此刻的状态是上升期还是下降期,通过调整使其尽快进入比赛状态。除了竞技状态,教练员团队还要考虑比赛环境的影响,设计出最适宜的参赛方案。在实战比赛中,运动员的竞技发挥,教练员的临场指挥,包括参赛环境、竞赛规程以及竞赛保障等客观因素都会对竞赛结果产生影响。比赛结束后,运动员和教练员还要进行赛后总结评价,包括结果评价和工作总结。因此,要想保证运动竞赛的顺利进行并将其价值最大化,就要充分了解运动竞赛结构层次要素,做好全方位的准备。

运动竞赛框架结构是除运动竞赛层次要素以外的另一大竞技运动主体结构,它们一同构成了竞技运动参赛特征。如表2所示,赛前参赛策划、赛中比赛实战和赛后参赛评价这三部分组成了运动竞赛主要的框架结构。赛前参赛策划又包括两方面的性质,一是参赛方案的程序性,二是战略部署的指导性;赛中比赛实战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教练指挥的艺术性和选手竞争的激烈性;在赛后的比赛评价中,教练员和运动员要注意总结的导向性和评价的客观性。

1.2竞技运动竞技能力特征

竞技能力是竞技运动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特征,对于竞技能力特征的定义,不同的专家学者有不同的理解,通过搜集整理,本文总结归纳出竞技能力三个方面的特征。其一,竞技能力最突出的特征是系统性,并通过系统性来引申出竞技能力的完整性和全面性。竞技能力是一个完整的结构系统,这个系统由若干个能力要素组成,这些能力要素彼此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共同组成了一个连贯的整体。这些能力要素包括技术能力、心理能力、体能和技能等,对运动员来说竞技能力要素越全面,竞技能力就越强。其二,竞技能力的层次性特征是竞技能力的第二特征,这一特征反映了竞技能力的规律性。竞技能力不但体现在比赛中,更体现在训练中。其三,竞技能力具有鲜明的专项运动特征,不同专项的竞技比赛中所要侧重的竞技能力也不尽相同。

2竞技运动经济价值

2.1竞技运动中的经济价值

社会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程度决定着竞技体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同时,竞技体育在一定程度上也反作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在关于我国第三产业组成的统计报告中,统计局明确地把体育部门列入第三产业,由此可见,体育作为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体育用品、体育服装等相关体育产业的兴起,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扩大了人们的就业途径。与此同时,数额庞大的体育消费也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尤其是大型运动会的举办,可以极大地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2.2竞技运动中的经济效益

随着体育职业化的产生和发展,运动竞赛逐步成为了一种经济、绿色、环保的体育产业,它的经济价值也越来越多的得以凸显。体育产业是指为社会提供体育产品的同一类经济活动的集合以及同类经济部门的综合,它注重市场,讲求经济效益。早在2000年,全球体育产业的总产值就高达4000亿美元,并以平均每年20%的速度增长着,在体育产业最为发达的美国,其总产值已经超过了3000亿美元,成为了美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随着整个体育运动和现代竞技体育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体育的需求必将大幅度地增加,体育广告、体育健身以及体育赛事转播等必将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全新手段,竞技运动也将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3竞技运动社会价值

3.1竞技运动促进全民族整体素质提升

全民族整体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健康素质,其中健康素质又分为机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类。竞技运动可以有效地提高人们的身心健康水平,振奋民族精神,培养人们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竞技运动在促进全民族整体素质提升方面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超越其本来意义的更大的社会价值。

3.2竞技运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随着竞技运动的飞速发展,其隐藏的文化属性越来越多的被大众所认可和接受,竞技运动越来越成为一种旨在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社会文化活动。它以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教育人们在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行为,以更快、更高、更强的理念激励人们不断超越,不断进取,以团队合作,互帮互助的形式培养人们的集体主义观念。正是这些着眼于教育、文化等精神层面的内容,使得人们将竞技运动概括为“生活的哲学”,更进一步的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3.3竞技运动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体育的个体价值建立在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并强调要适应人的生理和心理本性。改革开放以来,竞技体育的个体价值取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竞技运动可以促使个体身体和心理素质以及认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保证各种潜在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示,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第二,满足情感疏泄与升华的需求。竞技运动不但可以疏泄积累的情感,而且可以使这些情感得到升华,帮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竞技运动对个体发展的价值。

4结论

竞技体育的价值具有两重性,是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综合体现。当我们把竞技运动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看待时,它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促进全民族整体素质提升,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三方面。当我们把竞技体育作为一种经济活动来看待时,它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缓解就业压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

参考文献

[1]刘建.关于运动竞赛的系统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7,12(1):3638.

[2]胡亦海.竞技运动特征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3.

[3]胡亦海.对抗项目竞技能力层次要素特征的比较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17(2):2528.

竞技体育的经济价值篇(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是我国社会发展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根本性转变。竞技体育的发展交织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之中,伴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目前社会评价还没有规范的学科理论,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理论、评价方法也未建立起来。若不尽快建立起来,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国有资产的流失,影响竞技体育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本文以体育社会学为基础,对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内容进行探索。

1、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概念

    竞技体育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的发展不断促进竞技体育的发展,竞技体育的发展交织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之中,不断影响社会的发展。

    竞技体育具有本体功能(作用于个体)和社会功能(作用于群体和社会)。本体功能,又称为自然功能,主要有健身功能、娱乐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功能主要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竞技体育的本质是文化的,但具有经济性,它不能成为物业的生产部门,但它又与经济相联系,影响物业生产部门经济的发展。因此,竞技体育的发展与建设是为人民的劳动条件、劳动组织形式服务,是间接为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服务。

    竞技体育是一项事业,国家予以投资。对于竞技体育的投资决策,关系到国家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竞技体育投资决策以可行性研究为科学依据,其核心就是对投资项目的评价,即对项目进行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评价。在我国,将竞技体育作为一项事业来发展,强调竞技体育事业的公益性,在社会主义市场体制转轨逐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期,则逐步强调竞技体育的经济性,强调社会对竞技体育的投人。

    为此,可以认为,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是指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发展对国家发展目标的贡献和影响,对社会、生活与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影响的评价。这一定义阐明了两点:一是竞技体育的功利性评价,因为竞技体育对国家发展目标的贡献与影响具有功利性;二是竞技体育的生存性评价或可持续发展评价,前者具有纵向性,后者具有横向性,因此,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是一个立体的综合的社会评价。

    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是项目社会评价的一种。从社会评价的理论来看,社会评价包括经济评价。体育是服务性的行业。由于体育产品的服务性,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是在已有的经济评价的基础上,建立竞技体育评价体系的社会评价,因此,根据我国体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将我国的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定位在不包括经济评价的社会评价。

2、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必要性

2.1竞技体育项目的投资决策需要社会评价

    投资与竞技体育发展、投资与竞技体育管理、投资与竞技体育社会环境、投资与自然环境、竞技体育对社会生产目标实现的作用与影响等是社会评价的范畴。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在于全面评价投资的综合效益,以减少投资的短期行为和盲目建设,克服投资建设领域各级领导与管理机构决策的种种片面性,加强投资的宏观指导与调控,有效发挥体育的社会功能。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社会的变革、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导致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变革,竞技体育项目发展的投资结构亦发生了变化,如果对竞技体育项目发展的投资没有一个科学的评价方法,则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国有资产的流失,影响竞技体育社会目标的实现。

2.2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社会评价

    对于竞技体育投资的财务评价或经济评价一般采用全国统一的财务评价与经济评价方法。而对竞技体育项目的社会评价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方法。对竞技体育的投资、资源的有效利用、竞技体育与社会各系统的相互作用、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只运用经济评价方法是不能有效地调控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和发挥竞技体育的综合功能的。只有结合社会评价才能有效地促进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因为,对竟技体育项目的建设与社会经济、自然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社会效益影响予以分析,使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在竞技体育项目的运行过程得以合理配置,提高投资效益,使竞技体育项目的发展得以整体优化,有助于建立竞技体育与经济、社会的良性运行机制,有助于竞技体育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3、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内容体系

    我国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竞技体育发展的目标必须符合国家发展的目标,就是说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目标,从根本上不能脱离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内容体系应是资源配置、发展指标、管理体制、社会功能等(见图1)。

3.1竞技体育资源配置评价

    (1)竞技体育资源的界定。

    竞技体育资源,是指一个社会用于扩大参与竞技体育活动的人口和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及物资、资本、人力、时间和信息等方面的投入。竞技体育资源是发展竞技体育的物质基础。一般而言,竞技体育资源越丰富,体育活动就容易开展,其发展水平就越高。社会越是发展,人们越是感到竞技体育资源的紧缺。

    (2)竞技体育资源几种主要形式。

    1)人力资源。是指从事竞技体育工作的专业工作者,如运动员、教练员、科技人员、体育教师和管理人员等。

    2)资金。由于竞技体育的规模和科技含量不断加大,需要大量的资本投人,一个国家的竞技体育事业需要雄厚的财力支持,竞技体育越是发展,需要的资金就越多。

    3)体育设施。竞技体育训练需要一定的空间,要取得好的训练效果需要一定的场地条件和先进的设备器材。

    4)余暇时间。余暇时间是重要的竞技体育资源,有了余暇人们才有可能观赏体育比赛,从而刺激体育消费,导致其他竞技体育资源的增长。余暇时间的增多对竞技体育资源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健全的组织体系。

    1)建立精干高效、运转协调、调控有力的行政管理组织体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人,原有的体育行政管理体制也将进行改革,体育行政管理机构将逐步精简,而精简后的竞技体育组织体系将发生变化:一方面行政机构缩小,行政管理人员必须是少而精;另一方面由于职能调整使管办分离、政事分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将加强。各级政府仍将设立体育管理机构或在政府管理机构中设立体育管理机构或在政府管理机构中设立专人负责体育工作。体育行政组织在发展竞技体育中仍将发挥积极的作用,这是保证国家奥运目标和区域竞技体育目标实现的重要条件。

    2)建立政府宏观调控、按照市场规则运作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协会化管理的组织体系。我国竞技体育管理向协会化方向发展是总的趋势,协会管理的组织体系将不断得到健全和加强,不仅是在国家一级成立各运动项目协会,在省(区、市)、地(市),甚至县(市)将分别成立各层次的协会组织,协会组织是各级各类运动训练的直接管理部门,各类业余与职业俱乐部将逐渐取代各级各类运动队,政府管理的主要作用是运用政策和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协会则按照市场规则和协会章程独立运作。

    3)建立国家管与社会办相结合、业余与职业相衔接的运动训练组织体系。未来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是以协会管理为主体,要求训练组织体系与之相衔接,即未来运动训练组织体系应该是业余与职业相衔接,过去那种运动队训练体制将被新的体制所取代,逐步建立符合协会管理体制要求的业余运动训练组织和职业体育发展需要的俱乐部训练组织。

    (2)完善的保障体系。

    改革竞技体育的统包统配体制后,需要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保障体系包括法律保障、人事制度保障、场地器材保障和经费保障,在人事制度的保障上逐步建立社会保障,如运动员的就业保险、运动员的伤残保障等;运动项目按协会制管理,应提供健全的法律保障,如运动项目协会管理的法规、制度、俱乐部管理的规范化制;在经费保障上,要建立国家对竞技体育的投资制度、竞技体育产业发展制度,以保障竞技体育经费的有效投人。

    (3)竞争有序的运行机制。

    市场经济鼓励竞争,而公平竞争是未来竞技体育发展的动力源泉。竞枝体育竞争突出的表现是在赛制上,竞赛是运动项目发展的杠杆,运用好这个杠杆,可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运动项目的发展。因此,竞赛体制是调整竞技体育发展方向、发展水平,提高我国整体竞技体育实力的重要保证。

3.4竞技体育社会功能评价

      (1)竞技体育价值的社会性。

    竞技体育是人们的一种社会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社会的产物,竞技体育在满足主体各种需要的过程中体现出其价值的社会性特点。竞技体育的价值的社会性表现在竞技体育价值活动和内容的社会性。人们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社会生产方式,一定的社会关系条件下进行价值活动的。竞技体育从它一开始就是人们的一种社会活动,通过人们之间身体运动能力的相互比较而渗透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无论竞技体育活动是满足个体的需要、群体的需要或是社会的需要,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某种条件下的利益追求。竞技体育的价值的社会性表现在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由于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多因素影响及推动的过程,因此,任何一种社会因素都在影响和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中受到其他因素的作用。经济、科学技术、政治、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环境等等都在影响着社会的发展。竞技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体现对人的价值的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受上述因素的影响。正因为这些影响因素的存在,竞技体育的价值才体现出社会性的特征。

    (2)竞技体育产业化发展。

    竞技体育产业是最能体现体育自身经济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的体育本体产业,大力发展竞技体育产业,有利于培养和建设体育市场。未来10年,我国竞技体育产业的发展应初步形成竞技体育的国家投资、社会资源配置、体育产业经营3大经济支柱,竞技体育自我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逐步提高经费自给率;形成以竞赛表演为核心的竞技体育市场体系,增强竞技体育产业开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制定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竞技体育经济政策,基本形成我国竞技体育市场管理规范体系。

4、结论

    (1)竞技体育资源的配置涉及到资源的种类、来源,影响因素和资源投入后的最终产品,社会之所以要向竞技体育投入各种资源,是希望从投入这些资源会换得理想中的产出结果,社会对竞技体育产出的价值判断及对其性质的认识,对其资源配置具有关键的导向性意义。

    (2)评价竞技体育发展水平不能用单纯的某一指标,它应包括竞技运动技术水平(包括奥运会、亚运会成绩、单项国际大赛中的成绩等),教练员、运动员的知识和素质结构,运动训练中的科技含量,竞技体育管理机制,竞技体育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等多方面的发展水平。

    (3)评价我国现有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现状,必须建立好我国未来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应逐渐由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统包统配、国家集权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向以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调控、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竞争有序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过渡。

    (4)竞技体育是人们的一种社会方式,本身就是社会的产物。竞技体育在满足主体各种需要的过程中体现出其价值的社会特点。竞技体育的价值的社会性表现在竞技体育价值活动和内容的社会性。

    我国竞技体育产业的发展应初步形成竞技体育的国家投资、社会资源配置、体育产业经营3大经济支柱,使竞技体育自我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逐步提高经费自给率。

    5)信息。发展竞技体育事业需要大量的信息,诸如科学训练的信息、社团组织经营管理信息、政府政策法规信息、企业商品信息等。在现代社会竞技体育已经成为最大的信息源,电视台的体育专用频道、报纸的体育专版、传递的都是体育信息。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到,有关竞技体育资源及其配置方面的信息,却往往是稀少的。目前世界上竞技体育比较发达的国家都有充足的体育信息资源,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公布的渠道畅通,网络完整。

    (3)竟技体育资源的来源。

    社会对竞技体育的资源投人量及投人方式与对其最终产出的期望有直接关系。由于竞技体育产出既有社会公益性特点,又有巨大的商业开发性,这种双重性的本质特点会带来社会和经济的双重效益,因此,其资源投人有政府和非政府(私人)两种渠道。政府对竞技体育的资源投人,主要基于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其资源投人期望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发生冲突时,以社会效益为重,非政府的私人投人除了公益性慈善捐助之外,多出于谋取经济利益的考虑。

    (4)竞技体育资源的配置。

    由于资源紧缺,而社会对竞技体育资源的要求却与日俱增,在资源稀缺规律的作用下,社会不得不对资源的投向作出选择。一个社会如何给自己的竞技体育事业以必要的资源投人?如何在不同的体育部门间分配有限的竞技体育资源?资源的投人以什么样的机制进行运作?是评价该社会竞技体育发展形态的一个基本线索。

    1)计划机制。经济学家将计划机制描述为“资源的分配由政府决定,命令个人和企业按照国家经济计划行事”的机制。在这种机制中,体育资源是由政府行政组织根据其制定的计划强制分配的。

    这种根据政府的计划配置资源的机制,一般强调体育的公益性,突出体育的社会效益,容易获得社会舆论的支持。在公有制的社会结构中,依据计划机制进行体育资源的配置,也易于与社会主流思想保持一致,从而在政治上有较大的安全系数。由于这种机制较少,或根本不考虑投人与产出的经济效益,社会各部门的运作均依计划行事,因此以这种机制为基础的体育在一定范围内,可以保持正常运转。它可以人为地制造一个体育环境,如强制性向企事业派遣退役队员,以维持运动训练资源流通渠道的通畅;指令企事业利用部分工作时间开展群众体育,以牺牲部分有效生产资源来弥补体育资源的不足。

    2)市场机制。“市场机制就是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市场主体之间对利益的竞争、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调节经济运行的机制”。市场机制的基本点是主要的价格和分配决策都是在市场上做出的。

      由于市场机制以利润和亏损为标准来解决资源配置的各种问题,“具有物质利益性、自主性、平等性、竞争性、开放性等属性特征”,因此它对体育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极有效率,充满活力。

    3)两种机制的互补。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各有其优点和不足。在现实生活中,一般都是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而以计划机制作为间接的宏观调控手段,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

3.2竞技体育发展指标评价

    构建具有代表性的竞技体育发展指标体系和科学方法,对反映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进行综合的定性、定量评价,在同一评价体系下对各有关因素进行对比分析,是评价竞技体育发展趋势的理论基础,也是确定评价竞技体育发展目标的科学依据。评价竞技体育发展水平不能用单纯的某一指标,它应包括竞技运动技术水平(包括奥运会、亚运会成绩,单项国际大赛的成绩等),教练员、运动员的知识和素质结构,运动训练中的科技含量,竞技体育管理机制,竞技体育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等多方面的发展水平。

    根据竞技体育发展指标的评价内涵,就是充分发挥竞技体育为我国经济建设、社会服务的多元功能与作用;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继续保持亚洲领先和奥运会“第2集团”前列的地位,努力缩小与美国、俄罗斯的差距;争取全面提高竞技体育的整体水平,努力进人竞技体育强国的行列;竞技体育运动的成绩中科技、教育含量显着增加,运动项目和运动队结构更趋合理,通过发展竞技体育,进一步推动群众体育的普及;体育产业的发展和文化娱乐的多样化;初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

竞技体育的经济价值篇(4)

关键词:困惑;选择;竞技体育;价值取向;理性思考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2)02-0106-03

1 引 言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改革也得到了的深化,确立了市场经济的发展策略。市场经济的确立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社会的巨大变化。首先,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了;其次,人们的主体意识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增强。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推动了我国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发展态势,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各种社会问题也随着社会的发展接踵而至。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竞技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现代社会文化形态,它不仅是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整个社会发展都起到重要的促进重要。它不仅能够促进广大参与者的身心健康,还能够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情绪,并且在一定程度还能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竞技体育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其作用的发挥与社会对竞技体育的价值取向直接相关。

竞技体育的价值取向是价值取向的一种特殊形态,是竞技体育的价值与人的需求之间的关系,即个体或社会按照自身的价值标准确定自身的竞技体育目标,并按照此目标主动从事竞技体育活动,是动机、目的和情感意志的综合体现。面对社会经济这个大环境的不断改变,我国竞技体育的价值取向也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同样出现了许多严重的问题,例如,运动员的学训矛盾,功利主义、政治介入、商业威胁等等,备受关注、饱受争议。面对诸多问题,我们所要做的应该是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细致地梳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再对我国竞技体育价值取向进行解读和思考,这对于引导我国竞技体育价值取向的正确定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惑

在中国,竞技体育其担负着特殊的政治功能一直备受政府重视,因此,在“举国体制”的特殊“关照”下迅速崛起,短短数十年,它就不负重望,为国家和人民提供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国不仅雄踞金牌榜首位,还给世界人民送上了无与伦比的赛事体验,令世人刮目相看。然而,当我们沉浸在竞技体育给我们带来的一个个喜悦时,现实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也充斥着我们的眼球。

2.1 学训矛盾日益突出

高水平运动员文化素质偏低是目前我国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就是运动员的学训矛盾。由于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动力机制存在着导向上的偏差,体校认为“不出成绩不出人才就显得不行”,而“不搞好文化教育就不会有人觉得不行”,因此文化教育的效果不甚理想。根据对全国部分体校调查发现,体校虽然在上午安排了半天文化课,但为了追求高度技术与成绩,要求学生早起训练,且运动量特别大,导致学生在上文化课时精力缺乏,难以保障学习效果。在一年的练习中,每周训练七天,一天平均3~4小时,多的时候达到5~6小时,加上集训比赛的日子,其训练量是相当可观的,尤其是培训国际级的选手,则更为严重。青少年和孩子们参与运动竞赛,是好事是可喜的现象,但不要过度着眼于比赛结果,过度即会对孩童和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和精神均衡成长衍生重大的伤害,有的因夏天长时间练习而中暑或不幸死亡,也有的因参加太多比赛,致使学业跟不上,或是为了训练或参加比赛而分心于其中特别事项,慢慢导致轻视学业等倾向。唐媛,2000年在印度夺得亚洲杯乒乓球女单冠军,她在上海交通大学一年级时,她说过“不怕你笑话,我的文化水平还只停留在小学六年级的水平”,这并不是个别案例,而是极其普遍的现状。他们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极其低下,在比赛过程中他们只会僵硬地贯彻教练员布置的战术,在屡战屡败的情况下,都不知道及时改变。这一现象,在我国的乒乓球、女排等优势项目上也经常有所表现。由于文化素质低下,能适应的工作岗位很少,给社会就业造成压力,往往高水平运动员的退役即为失业。正是许多家长看到高水平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偏低,又不利于就业,所以限制自己的子女从事体育运动,这势会必限制竞技体育的发展。

在我国,由于体制的特殊性,体育主管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之间各负其责、彼此分离,由于二者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沟通、合作,直接造成了运动员顾此失彼的被动局面。读书和训练二者成为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运动员文化素质不高也就不足为奇。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国外大多数的优秀运动员都是从大学之中走出来的,他们在学校期间其身份首先是学生其次才是运动员,并且国家对于学生运动员的学习和训练时间都有明确的规定,这就保证了运动员充分的学习时间。无论中外,各级高校不仅具备优秀的师资力量,而且场地器材条件也十分充足,完全能够满足运动员的训练和学习需要,因此,高校培养运动员的道路完全可行,并且还能够大大节约运动员的培养成本,从而节约社会资源。

我国竞技体育的“学训矛盾”的问题必须引起广大体育工作者的充分重视,并积极的寻找有效的措施,保证运动员的全面发展。

2.2 功利主义不断泛滥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我国出现了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如功利主义、盲目崇拜等等。这些不良的社会现象不仅成为社会发展的不和谐音符,而且还不断侵蚀着竞技体育的健康肌肤。

现实中,运动成绩往往作为政绩来抓,所以运动员在竞技体育比赛中所取得的成绩会大受褒奖,因此,就导致了运动员运动成绩与金钱和物质利益相关联这一错误观点的产生,这也就成为相当一部分运动员从事竞技体育的主要动力,再加上周遭的过度期待及双亲或运动指导者的错误引导,而使年轻选手走错了人生方向,有的甚至误解运动成功者的真义。运动一词,源自拉丁语,翻译为“快乐的事”。而今天它不仅仅是指“快乐的事”,更重要一点它已成为更多人向往和追求的职业。特别是在如:姚明、贝克汉姆等明星的社会名望和经济地位的刺激下,有众多的青少年从遗传及自身状况而言,并不具备从事职业竞技体育运动的条件,而被迫走向这条道路上来。

可是职业运动也有很重大的问题存在,因为只有极少数选手能在职业运动中争得成功,获取精神与物质的双重享受。更多的人将会被淘汰,而不得不重新选择从事其他的职业,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重新择业是非常艰辛和痛苦的。

竞技运动的魅力虽然无限,但它也是把双刃剑,如果只为追求短暂的名利,那将成为对人生危险的期待,正视自己、理性选择是绝大多数运动员应该具备的态度。

2.3 政治介入屡见不鲜

竞技体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全人类的和谐发展,但在现实中它却难以摆脱政治的干预,如:三届奥运会由于战争的原因尴尬停赛;再如,由于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带头抵制了莫斯科奥运会。这些事件都是显性的,并为人们所熟知,但是实践中更多的是那些不为人们所见的隐性事件。

现实中,运动对社会政治的影响作用被无休止的放大,这一现象比比皆是。通过竞技运动的比赛来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成为许多国家提升国民对社会政治关心的一种常用手段,而其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这种行为直接导致盲目爱国主义的产生。在爱国主义的掩盖下,滥用兴奋剂、年龄造假、种族歧视等不良社会现象层出不穷,这不仅增加了社会的紧张气氛,并且与奥林匹克的初衷相背离。

2.4 商业威胁屡禁不止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迅速进入到一个商业的时代,商业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由于商品经济的存在,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在竞技体育领域也不例外,商业化越来越普遍,但随之而来,我们的竞技体育受商业的威胁也越来越多。

竞技体育的发展过程中,在某一时期出现了以赚取生活费用为目的而从事运动训练的群体,他们以运动为业,赖此为生,这部分人就是职业运动员。随着运动与商业的进一步结合,竞技体育越来越多的走上了职业化的发展道路,竞技体育的职业化在运动项目的普及和比赛水平的提高方面确实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运动员的职业化虽然使竞技体育走上了商业化的发展道路,但是运动员的权力却遭受侵犯,竞技体育受到的商业威胁也越来越多。有很多的企业,为了达到宣传自己以谋求更多的企业利润,他们往往借助于运动去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利用赞助或奖励运动员(队)的手段去宣传自己的企业,这就会导致运动员对物质利益的追逐,这样一些运动员为了取得优异运动成绩而不择手段的现象也就屡禁不止。例如,我国的足球项目,在近二十年的职业化发展道路上不仅毫无建树,甚至国家队的国际排名还一路下滑。因此,竞技运动在商业化这个大环境之下如何能够摆脱商业化的威胁,对于我国竞技体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5 管理体制饱受争议

我国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被称为“举国体制”,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为了快速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并建立起国民信心,我国的体育事业便担负起了这一特殊的历史使命,但是,由于当时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因此用于发展体育事业的资源还远远不够,所以国家就采取集中资源办大事的策略来保障体育事业的发展,自此,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龙的管理体制逐渐形成。

在“举国体制”的保障下,我国的竞技体育迅速崛起,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就,但是成绩的光芒却一直未能掩盖伴随“举国体制”而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举国体制”这一管理模式也因此备受诟病。运动员的再就业问题、职业体育行业规范的缺失、足球项目的反赌扫黑等等现象都与我们的管理模式有着直接的关系。

俄罗斯《莫斯科时报》曾经这样报道中国:“在中国,他们几乎没有群众体育,学校体育教育水平也非常之低。如果不是这种全年集训的国家队的体育制度,中国的竞技体育将是非常脆弱的……”因此,如何处理好管理体制与个人需求的关系,使我国竞技体育和谐、健康向前发展,是极为重要的问题。

2.6 投入产出比例失调

由于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社会化和职业化发展程度较低,体育科研与运动训练实践结合的程度不高,使得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耗费了过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我国竞技体育的投入与产出比例的严重失调,竞技体育事业的效益和运动员成材率低成为不争的事实。

根据已故的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研所研究员李力研的研究:1988年汉城奥运会时,体育总局事业费每年10亿元人民币;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时,体育总局事业费涨到每年30亿元人民币;2000年悉尼奥运会,体育总局事业费又涨到每年50亿元人民币。雅典奥运会备战4年,中国花费100亿元人民币。竞技体育成绩的取得必须拥有厚重的经济作为基础,从运动员训练所必需的训练器材场地到运动员的营养医疗保障等等,每一个环节都是以经济的巨大投入为基础,这些环节直接影响着运动员成绩的取得。随着我国政府对竞技体育事业的重视越来越多,相应的政府对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科研等各项经费的投入也就大大增加,这种投入的增加无形之中就导致了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对政府的依赖性。竞技体育事业不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谋发展,而是完全依赖于我国政府的不断投入,这种发展模式与可持续性的发展道路背道而驰,依靠这种发展模式我国竞技体育还能够走多远是值得我们广大体育工作人员思考的重要问题。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表彰大会上明确提出了实现我国由竞技体育大国向竞技体育强国转变的宏伟目标。竞技体育强国的实现是以竞技体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的,要实现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就要从根本上改变那种投入与产出比例失调的现象。

3 我国竞技体育价值取向的选择

面对诸多问题,我国竞技体育的价值取向应该如何选择,这是事关我国竞技体育事业今后发展方向的大问题,根据价值观的相关理论,本研究认为,竞技体育价值取向的选择,应从竞技体育的实践活动出发,既要立足于满足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竞技体育发展和变革的实际需求,还要保障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1 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目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转型时期,社会上充斥着各种价值取向,并且它们之间还存在着激烈的冲突,同样,竞技体育的价值取向也出现了类似的现象,例如,竞技体育的“工具论”与“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矛盾。

“工具论”的价值取向主张发挥人的“工具性”,在一定的时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使我国的竞技体育迅速崛起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它的弊端也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例如,“金牌至上”和“锦标主义”普遍存在。而“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提出,不仅体现着人类社会在发展观念上的重大转变,它还强调对运动员的尊重,注重发挥运动员的创造精神和主体性。在本质上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对人的生存意义、人的价值以及人的自由和发展关注的思想。但是现代社会弥漫着浮躁、庸俗、功利的瘴气,普遍的社会焦虑、信仰危机、人文关怀的缺失等现象使国人前所未有地渴望和呼唤“人文精神”的滋润与启迪,竞技体育“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必将成为现代竞技体育改革的指导方向。

3.2 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观

人类在推进社会文明的发展历程中总是竭力地去改变我们生存的自然环境并试图从中分离出来,并且标榜为我们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但是在“成功”之后,我们却发现了诸如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物种灭绝等等一系列的严重问题,可以说,我们人类本身正笼罩在自己一手制造的灾难之中。因此,以解决环境问题为目的的“可持续发展观”被环保人士倡导出来,并于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我们的竞技体育也不例外,同样提出了可持续的发展战略。竞技体育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仅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而且也是其自身发展的根本需要。

在特殊国情下产生的“举国体制”虽然在短时间内使我国的竞技体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已显示出很多的缺陷,例如,运动员的出路问题、管理体制的缺陷问题等等,这些都成为我国竞技体育的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在这种情形下,坚持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观”是我们重新审视竞技体育价值取向提出的必然要求,对我国竞技体育的未来发展具有实际战略指导意义。竞技体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不仅包涵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优势项目与非优势项目的协调发展、东部与西部的协调发展、夏季项目与冬季项目的协调发展,另外,我国竞技体育还要与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发展保持协调一致。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表彰大会上,国家主席胡锦涛明确提出了要实现我国竞技体育要向世界体育强国迈进的宏伟目标,本研究认为要想实现我国体育强国的目标,必须树立健康协调可持续的竞技体育发展观。

3.3 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

公平公正是竞技体育的核心价值观,在竞技体育的比赛过程中运动员们渴望得到公平公正的礼遇,但是一直以来那种理想之中的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却像“乌托邦”一样只能存在于我们的空想之中。滥用兴奋剂、黑哨、假球、运动员年龄造假等等成为竞技体育的毒瘤,无情地摧残和亵渎着竞技体育的每一寸肌肤。竞技体育比赛的取胜是运动员综合实力的对比,没有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竞技的意义也就无从谈起。

我国体育管理层历来注重竞技体育公平公正竞争机制的构建,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在世人面前展现出了我们国家的实力和自信的大国家形象,并且还进一步维护了竞技体育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保障了各参赛国家及运动员的根本利益,我国也因此赢得了国际奥委会及世界人民的赞誉。

毋庸置疑,只有建立起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我们的竞技体育才会具有良好的发展环境,才能真正走上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4 结语

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必须以社会的发展为基础,必须遵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任何因循守旧与盲目冒进都是错误的,都会对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竞技体育的发展要与时俱进并以社会的价值取向作为指导。

目前,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需求也朝向多层次、多元化方向发展,而竞技体育一直承担着为社会政治、经济服务的特殊使命,为此,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诸多问题。然而,我们不能选择逃避,面对发展中的困惑我们应该冷静面对并进行充分的理想思考,做出正确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竞技体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才能尽快实现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主义全集(第19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406.

[2] 李连科.哲学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69.

[3] 廖年忠.关干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体育价值取向的研究[D]. 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2004-05.

[4] 康万英.2008年奥运会后我国竞技体育价值取向的研究[J]. 体育与科学,2008,(3):26.

竞技体育的经济价值篇(5)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0-1322-03

竞技体育作为体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发挥社会效益的同时,其经济效益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得到了一定的发挥空间。竞技体育要发展必须与体育事业的发展相协调,也必须与国家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人口、资源、和社会环境等发展相协调,其协调程度是什么样就需要对此进行正确的评判,对竞技体育进行社会评价体现的就是这一主体思想。竞技体育对国家社会发展目标所做的贡献与影响程度如何,对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否起到推动作用,本身的运行状况是否促进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等是进行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目的。所以对竞技体育进行社会评价存在这两点必要性,即:1) 竞技体育的投资决策需要开展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2) 竞技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也需要开展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

1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内涵和理论依据

1.1内涵社会评价一般是与项目结合起来进行,在项目实践中,从人类学、社会学学科视角去分析、阐述项目的利弊得失,因此社会评价不是经济评价的剩余,也不同于纯粹的社会学研究。它是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在项目实践中的具体应用。竞技体育具有文化的属性,产业的特点,所以具有事业性与产业性的双重特点,即成为“从事物质和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以文化为内涵的各种服务活动部门的集合",其产品与服务的价值具体体现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致性上。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是指应用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一些基本理论与方法,系统地调查和收集与竞技体育相关的社会因素和社会数据,分析评价竞技体育为实现国家社会和地方(行业)的各项社会发展目标所做的贡献与影响,以及竞技体育与社会相互适应的一种系统调查、研究、分析、评价的方法。因此,对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既是评价其对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与影响,也是评价竞技体育本身的生存、发展、运行状况。因此,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是一个整体的综合评价,不是对具体运动项目的评价。

1.2理论依据

1.2.1经济学理论依据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涉及到竞技体育的微观财务分析、中观国民经济分析和对国家社会影响的宏观分析,因此建立在西方经济学基础上的,以传统的费用――效益分析法(TCBA)与社会费用――效益分析法(SCBA)来作为它的经济学理论依据。

1.2.2社会学与人类学理论依据人类学的两个重要分支――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它们所研究的主要对象――人及人种和社会与文化,在体育中都有凸显的特性。体育作为文化现象,是以人的参与为必须的,与人类学研究的人的体质、体能、人种等密不可分,因此必须以人类学为理论依据。

1.2.3可持续发展理论依据强调经济增长和发展,强调资源的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必须使经济增长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协调起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类的全面发展。创造自然――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复合系统。因而,考察、评价竞技体育应该在可持续性发展理论基础上,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指导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来考察、衡量竞技体育的发展。

2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原则和特点

2.1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原则对竞技体育进行社会评价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因竞技体育的“产业性"和“事业性"的双重特性,涉及到经济领域的评价和社会效益的评价,有直接的效益又有间接的效益。因而:一是评价指标的选取较难,社会发展与社会效益的体现是多方面的,很难判断哪些与竞技体育相关,它们之间有没有直接或间接的因果关系;二是评价指标难以量化,尽管人们公认竞技体育的社会效益的存在,但到底怎样衡量其大小程度,也很难量化,而且很多社会效益可能是经济效益派生出来的,很难做到体现社会效益而又不与其他效益重复计算。因此明确提出构建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理论的原则,在原则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

2.1.1人本原则社会评价的核心是对社会的人的评价,首要是把人放在首位,要充分考虑到人的作用和人的需要,竞技体育项目投资的主体是人,由人来表现,且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受益的群体也是人(运动员、观众),所以必须以人为本。

2.1.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重要特征是要承认人在社会发展中的支配地位。可持续发展战略考虑了影响人类发展的多种要素,对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不仅要考虑到自身资源与服务的利用,也要考虑对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所以,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

2.2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特点

2.2.1重在社会因素的人文分析竞技体育社会评价作为项目社会评价的一种形式,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与竞技体育相关的社会过程。经济、政治、文化、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等社会因素都会因竞技体育的出现、发展而发生变化,这些因素的变化结果及人们对这些变化的态度都是社会评价的内容。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目的就是要系统的调查和收集与竞技体育相关的社会因素,分析竞技体育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社会问题,分析竞技体育与社会其他系统的相互适应性和协调性,为竞技体育的发展的政策制订者提供有利的建议和参考,促进竞技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特点就是注重对社会因素的分析。

2.2.2宏观性和多目标性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是对竞技体育的全面评价,既有与经济活动有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有广泛的非经济的社会效益,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生活领域。论文主要是分析竞技体育项目的社会可行性与可持续性,分析竞技体育与社会环境的相适应性,分析竞技体育对社会整体发展目标的贡献和影响,因此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具有宏观性和多目标性。

2.2.3长期性社会评价要考察近期与远期的社会发展目标,要考虑社会和人类的发展,竞技体育对人们道德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影响,对人素质的影响等都不是短期内能体现出来的,因此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具有长期性。

2.2.4定量难社会效益与影响是多种多样的,竞技体育对文化的影响,对社会安全与稳定的影响,对风俗习惯的影响等等,都难以定量计算,只能以定性来分析。

2.2.5无统一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属于项目社会评价的一种形式,与其他项目的特点和各自的环境与条件各不相同,涉及的社会因素也不同,因此无法使用统一的评价指标,只能根据自身的特点设置相应的指标。除此外,还不容易确定指标的参考标准。

2.2.6多层次性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涉及到竞技体育的微观财务分析、中观国民经济分析和对国家社会影响的宏观分析,因此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具有多层次性的特点。

2.3构建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在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原则的指导下,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的设立是根据我国竞技体育既有公益性又强调经济性特质,结合社会评价自身特点而建立的,基于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广泛性及其评价系统的复杂性,其指标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1) 目的性与科学性;2) 统一性;3) 可比性与可行性。

3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基本体系

竞技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是作为一项国家事业来发展,主要由国家财政支持来生产或创造其公益性和福利性,但竞技体作为非物化的、服务性的生产行业,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体育事业被“面向市场、走向市场、以产业化为方向"(1993年全国体委主任会议制定的《关于培育体育市场,加快体育产业化进程的意见》)。竞技体育以其自身竞技表演提供特殊审美需求的服务特点,以失去往日单纯比赛的意味,成为赢利颇丰的娱乐项目,成为体育产业化的领头羊。竞技体育在这种“事业性"、“公益性"与“市场性"、“产业性"的双重特性并存的历史前提下,要求竞技体育:一要着眼我国社会目标的整体发展,二要立足于市场经济,即为社会提供精神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也要为国民经济发展创造物质财富。考虑竞技体育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微观的财务评价、中观经济评价、宏观国家社会的角度对竞技体育社会评价体系的建构如图1示:

3.1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的总体结构在总目标下,设立七个一级评价指标,及多个对应的二级指标(图2)。

3.2体系设立的方法在人文主义和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基础上,论文以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定量与定性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等来进行研究。

3.3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分析

3.3.1人的发展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社会评价的中心思想是以人为中心,贯穿在社会评价中的一条根本原则是人本原则。从社会评价的角度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既是评价人的社会的最高准则,又是评价社会的人的最高准则。竞技体育中除体育的基本健身、健心的功能外,竞技体育中的竞争性、公平性、规则性教育引导人们(尤其是学生)认识社会,熟悉社会法则。竞技体育作为一种高度制度化、组织化的、独立运作的世界体系的社会娱乐活动,是具有独立品质的为人们提供愉悦的特定行业,显然属于优化人的精神活动结构和功能的领域,是精神服务产品。无论是从产品的提供者还是产品的享用者的角度,竞技体育对人的发展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3.3.2社会政治竞技体育业的出现对政治影响的利弊使社会政治成为评价竞技体育的一个重要维度。

3.3.3社会文化把竞技体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与影响列为对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对文化评价,也是作为社会评价的一个重要维度。

3.3.4社会经济竞技体育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贡献与影响。

3.3.4.1市场化程度竞技体育从业人员(包括运动员、教练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等)在整个文化产业中构成率;人们对竞技体育的文化消费在总支出中的比重;竞技体育事业部分的经费自给率。

3.3.4.2发展水平增加值年增长率、从业人员在第三产业中构成率、增加值在第三产业中增长率。

3.3.4.3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国民经济贡献率、国民经济支持率、第三产业就业贡献率。

3.3.4.4经济结构主要从区域经济发展平衡、产业结构来分析。

3.3.4.5科学技术竞技体育中的场地建设、训练器材、训练的科学手段等无不体现着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

3.3.5社会生活竞技体育的发展对社会生活领域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社会生活指标主要分析生活水平、就业效果、社会安全与社会福利和医疗卫生几个部分:

3.3.5.1就业效果竞技体育某一项目在某地区的建立与发展是为该地区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还是使社会剩余劳动力更多,其衡量指标有直接就业效果和间接就业效果及总体就业效果三个方面。

3.3.5.2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求是进行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根本任务和目的。收入的增加与实际生活的变化的关系是成正比还是其他。3.3.5.3社会安全与社会福利竞技体育在某种程度上是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属社会福利事业,满足一部分人的竞技体育的需求。因此,从竞技体育的角度也可以了解国家的社会福利状况。

3.3.5.4医疗卫生通过体育人口的身体状况与就医及非体育人口的身体状况与就医的关系能反映当地的医疗卫生状况,也可以从侧面反映人们对体育的参与情况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3.3.6社会环境竞技体育的大力发展与社会环境是否协调、是否相适应、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考察社会环境的协调和城市发展两个指标来分析竞技体育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3.3.7可持续性发展用下面几个指标来共同考察:

3.3.7.1经济从国家投入、社会投入及竞技体育产出的角度看,竞技体育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程度是否使竞技体育具有可持续性发展。

3.3.7.2环境从竞技体育对生物多样性、自然资源的保护、污染等环保角度来考察竞技体育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发展。

3.3.7.3社会竞技体育对贫困、文化、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公正、福利等起着怎样正负影响程度,是竞技体育可持续性发展的社会因素保证。

3.4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模糊综合评判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权重值的推求,采用了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先用德尔菲法确定指标间的相对重要性,通过一致性检验以后,再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统计计算,推算出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通过20位专家的专家征询意见表(共20份)来确定权重,经过一致性检验后,然后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值。再通过各单因素隶属度的确定,根据模糊运算规则,(其中i=行,j=列),并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得出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是0.576。

4结论与建议

1) 以社会效益为重点来评价竞技体育可以充分显示竞技体育的实际效用。2) 将有关的社会效益、难以量化的指标进行量化比较分析,可以更好地、更客观地体现出竞技体育项目的效益,相应体系的建立便于进行不同项目的横向比较,从而为决策管理层提供参考依据。3) 应建立相应完善的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指标体系,并与已有的技术及经济评价相结合,可以从客观、系统、科学、全面的角度分析评价竞技体育。

参考文献:

[1] 王五英.投资项目社会评价方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3.8.

[2] 金敏求.投资项目社会评价探讨[J].投资与信息研究,1999(2).

[3] 张理海.社会评价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10.

[4] 朱庆芳,吴寒光.社会指标体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5] 王琳.中国大城市文化产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2003年文化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

竞技体育的经济价值篇(6)

竞技体育作为体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发挥社会效益的同时,其经济效益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得到了一定的发挥空间。竞技体育要发展必须与体育事业的发展相协调,也必须与国家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人口、资源、和社会环境等发展相协调,其协调程度是什么样就需要对此进行正确的评判,对竞技体育进行社会评价体现的就是这一主体思想。竞技体育对国家社会发展目标所做的贡献与影响程度如何,对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否起到推动作用,本身的运行状况是否促进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等是进行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目的。所以对竞技体育进行社会评价存在这两点必要性,即:1)竞技体育的投资决策需要开展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2)竞技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也需要开展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

1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内涵和理论依据

1.1内涵社会评价一般是与项目结合起来进行,在项目实践中,从人类学、社会学学科视角去分析、阐述项目的利弊得失,因此社会评价不是经济评价的剩余,也不同于纯粹的社会学研究。它是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在项目实践中的具体应用。竞技体育具有文化的属性,产业的特点,所以具有事业性与产业性的双重特点,即成为“从事物质和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以文化为内涵的各种服务活动部门的集合”,其产品与服务的价值具体体现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致性上。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是指应用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一些基本理论与方法,系统地调查和收集与竞技体育相关的社会因素和社会数据,分析评价竞技体育为实现国家社会和地方(行业)的各项社会发展目标所做的贡献与影响,以及竞技体育与社会相互适应的一种系统调查、研究、分析、评价的方法。因此,对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既是评价其对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与影响,也是评价竞技体育本身的生存、发展、运行状况。因此,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是一个整体的综合评价,不是对具体运动项目的评价。

1.2理论依据

1.2.1经济学理论依据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涉及到竞技体育的微观财务分析、中观国民经济分析和对国家社会影响的宏观分析,因此建立在西方经济学基础上的,以传统的费用——效益分析法(TCBA)与社会费用——效益分析法(SCBA)来作为它的经济学理论依据。

1.2.2社会学与人类学理论依据人类学的两个重要分支——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它们所研究的主要对象——人及人种和社会与文化,在体育中都有凸显的特性。体育作为文化现象,是以人的参与为必须的,与人类学研究的人的体质、体能、人种等密不可分,因此必须以人类学为理论依据。

1.2.3可持续发展理论依据强调经济增长和发展,强调资源的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必须使经济增长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协调起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类的全面发展。创造自然——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复合系统。因而,考察、评价竞技体育应该在可持续性发展理论基础上,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指导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来考察、衡量竞技体育的发展。

2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原则和特点

2.1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原则对竞技体育进行社会评价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因竞技体育的“产业性”和“事业性”的双重特性,涉及到经济领域的评价和社会效益的评价,有直接的效益又有间接的效益。因而:一是评价指标的选取较难,社会发展与社会效益的体现是多方面的,很难判断哪些与竞技体育相关,它们之间有没有直接或间接的因果关系;二是评价指标难以量化,尽管人们公认竞技体育的社会效益的存在,但到底怎样衡量其大小程度,也很难量化,而且很多社会效益可能是经济效益派生出来的,很难做到体现社会效益而又不与其他效益重复计算。因此明确提出构建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理论的原则,在原则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

2.1.1人本原则社会评价的核心是对社会的人的评价,首要是把人放在首位,要充分考虑到人的作用和人的需要,竞技体育项目投资的主体是人,由人来表现,且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受益的群体也是人(运动员、观众),所以必须以人为本。

2.1.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重要特征是要承认人在社会发展中的支配地位。可持续发展战略考虑了影响人类发展的多种要素,对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不仅要考虑到自身资源与服务的利用,也要考虑对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所以,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

2.2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特点

2.2.1重在社会因素的人文分析竞技体育社会评价作为项目社会评价的一种形式,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与竞技体育相关的社会过程。经济、政治、文化、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等社会因素都会因竞技体育的出现、发展而发生变化,这些因素的变化结果及人们对这些变化的态度都是社会评价的内容。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目的就是要系统的调查和收集与竞技体育相关的社会因素,分析竞技体育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社会问题,分析竞技体育与社会其他系统的相互适应性和协调性,为竞技体育的发展的政策制订者提供有利的建议和参考,促进竞技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特点就是注重对社会因素的分析。

2.2.2宏观性和多目标性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是对竞技体育的全面评价,既有与经济活动有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有广泛的非经济的社会效益,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生活领域。论文主要是分析竞技体育项目的社会可行性与可持续性,分析竞技体育与社会环境的相适应性,分析竞技体育对社会整体发展目标的贡献和影响,因此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具有宏观性和多目标性。

2.2.3长期性社会评价要考察近期与远期的社会发展目标,要考虑社会和人类的发展,竞技体育对人们道德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影响,对人素质的影响等都不是短期内能体现出来的,因此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具有长期性。

2.2.4定量难社会效益与影响是多种多样的,竞技体育对文化的影响,对社会安全与稳定的影响,对风俗习惯的影响等等,都难以定量计算,只能以定性来分析。

2.2.5无统一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属于项目社会评价的一种形式,与其他项目的特点和各自的环境与条件各不相同,涉及的社会因素也不同,因此无法使用统一的评价指标,只能根据自身的特点设置相应的指标。除此外,还不容易确定指标的参考标准。

2.2.6多层次性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涉及到竞技体育的微观财务分析、中观国民经济分析和对国家社会影响的宏观分析,因此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具有多层次性的特点。

2.3构建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在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原则的指导下,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的设立是根据我国竞技体育既有公益性又强调经济性特质,结合社会评价自身特点而建立的,基于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广泛性及其评价系统的复杂性,其指标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1)目的性与科学性;2)统一性;3)可比性与可行性。

3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基本体系

竞技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是作为一项国家事业来发展,主要由国家财政支持来生产或创造其公益性和福利性,但竞技体作为非物化的、服务性的生产行业,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体育事业被“面向市场、走向市场、以产业化为方向”(1993年全国体委主任会议制定的《关于培育体育市场,加快体育产业化进程的意见》)。竞技体育以其自身竞技表演提供特殊审美需求的服务特点,以失去往日单纯比赛的意味,成为赢利颇丰的娱乐项目,成为体育产业化的领头羊。竞技体育在这种“事业性”、“公益性”与“市场性”、“产业性”的双重特性并存的历史前提下,要求竞技体育:一要着眼我国社会目标的整体发展,二要立足于市场经济,即为社会提供精神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也要为国民经济发展创造物质财富。

考虑竞技体育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微观的财务评价、中观经济评价、宏观国家社会的角度对竞技体育社会评价体系的建构如图1示:

3.1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的总体结构在总目标下,设立七个一级评价指标,及多个对应的二级指标(图2)。

3.2体系设立的方法在人文主义和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基础上,论文以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定量与定性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等来进行研究。

3.3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分析 转贴于

3.3.1人的发展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社会评价的中心思想是以人为中心,贯穿在社会评价中的一条根本原则是人本原则。从社会评价的角度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既是评价人的社会的最高准则,又是评价社会的人的最高准则。竞技体育中除体育的基本健身、健心的功能外,竞技体育中的竞争性、公平性、规则性教育引导人们(尤其是学生)认识社会,熟悉社会法则。竞技体育作为一种高度制度化、组织化的、独立运作的世界体系的社会娱乐活动,是具有独立品质的为人们提供愉悦的特定行业,显然属于优化人的精神活动结构和功能的领域,是精神服务产品。无论是从产品的提供者还是产品的享用者的角度,竞技体育对人的发展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3.3.2社会政治竞技体育业的出现对政治影响的利弊使社会政治成为评价竞技体育的一个重要维度。

3.3.3社会文化把竞技体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与影响列为对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对文化评价,也是作为社会评价的一个重要维度。

3.3.4社会经济竞技体育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贡献与影响。

3.3.4.1市场化程度竞技体育从业人员(包括运动员、教练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等)在整个文化产业中构成率;人们对竞技体育的文化消费在总支出中的比重;竞技体育事业部分的经费自给率。

3.3.4.2发展水平增加值年增长率、从业人员在第三产业中构成率、增加值在第三产业中增长率。

3.3.4.3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国民经济贡献率、国民经济支持率、第三产业就业贡献率。

3.3.4.4经济结构主要从区域经济发展平衡、产业结构来分析。

3.3.4.5科学技术竞技体育中的场地建设、训练器材、训练的科学手段等无不体现着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

3.3.5社会生活竞技体育的发展对社会生活领域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社会生活指标主要分析生活水平、就业效果、社会安全与社会福利和医疗卫生几个部分:

3.3.5.1就业效果竞技体育某一项目在某地区的建立与发展是为该地区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还是使社会剩余劳动力更多,其衡量指标有直接就业效果和间接就业效果及总体就业效果三个方面。

3.3.5.2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求是进行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根本任务和目的。收入的增加与实际生活的变化的关系是成正比还是其他。

3.3.5.3社会安全与社会福利竞技体育在某种程度上是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属社会福利事业,满足一部分人的竞技体育的需求。因此,从竞技体育的角度也可以了解国家的社会福利状况。

3.3.5.4医疗卫生通过体育人口的身体状况与就医及非体育人口的身体状况与就医的关系能反映当地的医疗卫生状况,也可以从侧面反映人们对体育的参与情况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3.3.6社会环境竞技体育的大力发展与社会环境是否协调、是否相适应、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考察社会环境的协调和城市发展两个指标来分析竞技体育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3.3.7可持续性发展用下面几个指标来共同考察:

3.3.7.1经济从国家投入、社会投入及竞技体育产出的角度看,竞技体育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程度是否使竞技体育具有可持续性发展。

3.3.7.2环境从竞技体育对生物多样性、自然资源的保护、污染等环保角度来考察竞技体育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发展。

3.3.7.3社会竞技体育对贫困、文化、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公正、福利等起着怎样正负影响程度,是竞技体育可持续性发展的社会因素保证。

竞技体育的经济价值篇(7)

1 研究背景

1.1 体育产业的的发展现状

随着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提高,体育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一个重要增长点,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推动力。目前全球体育产业的年产值高达4000多亿美元,并且保持着20%以上的年增长速度。2007年中国体育及相关产业的增加较2006年增长22.83%,其中体育服务的增加值增长速度达到28.38%;2008年中国体育及相关产业的增加值较2007年增长16.05%,两年保持持续增长。中国体育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速度比我国GDP的增长速度要快,体育服务的增长速度也大幅度的超过我国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到2010年体育产业的产值超过到281.2亿元。

1.2 新时代下体育发展机遇

近几年,休闲经济、健身娱乐行业、旅游产业、电子商务等应运而生,成为整个体育产业发展的助推力。尤其是竞技体育在职业化趋势明显加强的作用下,竞技体育所创造的经济价值显而易见,职业俱乐部、团队开始在竞技体育中发挥重要影响作用,受关注程度空前提高,随之带来的门票商品销售、企业赞助及广告、冠名权、电视、广播等媒体、展览及其他收入不断增加,衍生产品的商业价值得到了开发,这些都为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

2 过去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模式

在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发过程中,形式单一,结构简单,项目发展不平衡,普及程度低,只有专门从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人群才比较关注。形式单一是指民族传统体育只是在各自项目上延续过去的开展套路,运动模式、表演方式比较固定,没有顺应时代的进步,甚至是固步自封。而结构简单是说民族传统体育的组织结构没有完善,没有相对完整的规则体系,这样制约了其向社会的推广,加上民族传统体育有其自身的缺陷和特点限制,造成了其在社会上所创造的商业价值难以增长。

3 当前已实现的民族传统体育商业路径

3.1 赛事运营创造的收入

利用举办民族传统体育赛事、表演,主办方获得了赛事门票、赞助费、转播权出售、广告收入。这是借鉴了竞技体育的发展模式,利用体育中介机构来运行,并借助现代大众传媒的传播,为赛事带来收益。例如:2011年在贵州举办的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就有中国人保财险、中国邮政、郎酒等22个企业品牌作为供应商和中国石油、中国移动、茅台集团等18个合作伙伴,以及中国石化,中国工商银行、贵州开磷等12个赞助商,众多的赞助为比赛提供了资金保障更带来了大量收入。

3.2 间接作用产生的市场效益

间接作用是由主要赛事业务收入而衍生的,从参赛者角度看,为比赛训练产生的训练费用,为比赛购买装备、服饰、道具等费用,差旅费,餐饮费等,是一个漫长的消费过程,所创造的收入也是很多的;从赛事观众角度看,餐饮费、差旅费、交通费、为喜爱的项目购买相关道具。其次还有广告效应、明星效应等产生的为社会其它领域带来的收益随处可见。

3.3 与旅游资源相结合产生的经济

通过突出地域特色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发,其中与民族风格和节日风情紧紧相连的参与性与观赏性极强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诸如摆手舞、高脚马、刀梯绝技、竞渡、攀岩、漂流等,都可与旅游资源相结合,从而获取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

4 商业价值开发创新型探究

4.1 产品推动需求——发展产品市场

目前,民族传统体育主要在服务市场上开发,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培训—比赛—表演”模式是在服务行业的具体表现,普通消费者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产品需求几乎为零,这严重限制了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壮大。对此,开发民族传统体育相关产品,由产品需求引发投资,壮大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产品市场。这也是利用实物载体来继承相对抽象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体的说是针对那些地域特色明显的民族传统体育制作特色传统体育歌曲磁带、传统体育邮票、传统体育挂历、传统体育纪念品、传统体育玩偶、传统体育服饰等文化产品。

4.2 服务促进需求—介入电子竞技领域

虽然我国电子竞技体育处于起步阶段,但2003年11月18日国家体育总局将电子竞技运动列入国家第99项正式运动项目,这标志着电子竞技作为数字体育化的时代已经来临,且商机无限。目前,很多竞技体育已经在电子竞技领域很好的开发,如篮球项目的2K系列、2K online,足球项目的LIVE等。

通过将民族传统体育开发包装成电子竞技形式,首先可以获得其版权价值,形成一种无形资产,这是知识经济时代非常重要的一种产业形式;其次,借助游戏出售虚拟装备和技能,创造经济价值;最后,通过举办民族传统体育电子竞技比赛,扩大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力,为其创造更多的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而这些效益同时也可以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保护创造条件。

4.3 营销增进需求——借用电子商务营销模式

网络营销是随着因特网的广泛应用,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的互动发展中逐步产生,进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全新商业模式。体育用品营销网站不仅仅作为一个信息平台,同样可以作为一个销售平台。在方便用户了解体育产品的同时,能够为用户开辟方便购买的途径,增加营销网站的作用。民族传统体育用品营销网站可以作为一个产品信息整合的平台,该平台可以为某个项目来做专门营销,也可以将多项目联合,以增强网站信息的丰富性。时下经营体育用品的网站层出不穷,创造的收益也相当可观,民族传统体育的网络营销区别于主流体育项目的营销,更注重独特装备和文化产品的销售,特别是专门定制项目产品可以广泛开展,这就解决了过去差异需求得不到满足的问题,也将解除实体经营资源和市场有限的限制。

5 结论

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步伐下,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必须顺应时代潮流,从社会经济关系、经济结构和经济利益的变革中寻找出路,结合知识经济、电子时代背景,转变传统体育发展方式,不断吸收国内外先进体育项目经营的思路,走商业化道路。

参考文献:

[1]张建华.常毅臣,卢平生.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价值、进展与走向.中国体育科技.2013.

[2]马宏霞,web2.0时代体育用品营销体系建设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11.

竞技体育的经济价值篇(8)

关键词:竞技体育;软实力;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7-0874-03

中国从1984年第23届奥运会上实现金牌“0”的突破以来,仅仅用20年的时间,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金牌总数达到32枚,比第1名的美国仅少3枚,超出俄罗斯5枚,呈现出超俄赶美之势。中国竞技体育的巨大进步是客观条件的硬实力加上主管条件的软实力之和。在过去的奥运备战征程中,我们已经围绕如何提高中国金牌的硬实力,在科学训练、科学竞赛、科学保障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但凡重大的攻坚项目,光有硬实力的提升,没有软实力的提升,并不能取得一个好的成绩。中国体育界已经深刻认识到竞技体育软实力对于指导奥运备战,造就政治坚定、意志顽强,敢于和勇于胜利的威武之师,对提高中国竞技体育综合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

1软实力与竞技体育软实力

1.1软实力软实力(soft power)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约瑟夫・奈(JosephNye)于1990年提出。按照约瑟夫・奈的观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即包括由经济力量、科技力量、军事力量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这种硬实力表现在一个国家通过依赖经济“胡罗卜”诱惑或军事“大棒”来威胁、利诱别国去干他们不想干的事情。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间接的使用力量的方法,即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政治价值观、民族凝聚力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这种软实力就是能让其他人做你想让他们做的事的特殊力量,它强调与人们合作而不是强迫人们服从你的意志。约瑟夫・奈把软实力概括为导向力、吸引力和效仿力,是一种同化式的实力――一个国家思想的吸引力和政治导向的能力。软实力的核心部分主要是文化价值观、政治价值观念的认同及其影响力[1]。

软实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认同力、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吸引力、基本路线和发展战略的执行力、国民的凝聚力、民族的创造力、文化的感召力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等。它是相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等“硬实力"而言的。综合竞争力既包括由经济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制度等体现出来的软实力,要充分发挥软实力在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提高人的素质、增强综合竞争力中的作用。换言之,软实力依靠的是某种思想、文化的吸引力和根据特定的价值标准和政治制度设置别人的议程的能力,是说服别人相信和同意某些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政治制度,以促使他们产生预期的行为,它无需耗费代价高昂的传统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就能屈人之兵,经济又实惠[2]。

1.2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关系从软实力和硬实力的关系看,硬实力是软实力的有形载体、物化,而软实力是硬实力的无形延伸。离开了硬实力的增强,软实力就无以附着,无以发挥其功能。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浪潮、信息革命和网络时代的大潮下,硬实力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软实力则具有超强的扩张性和传导性,超越时空,对人类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产生巨大的影响。软实力不仅仅是说服,它是引诱和吸收的能力。软实力和硬实力的提升同时推进,软硬配合,相互促进。

通常认为,硬实力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软实力所指的就是精神力量。硬实力是构成综合实力的物质基础,软实力则决定硬实力利用发挥的效率,同时反作用于硬实力,对硬实力的加速聚积具有积极作用。老子有云:“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意思是说,天下最柔软的东西,能战胜天下最坚硬的东西,无形的力量能穿过没有间隙的东西。而软实力就具备这种超强的穿透力。

1.3竞技体育软实力根据矛盾普遍性原理来分析“软实力”概念可以看出,它已经大大超出了国际政治领域而成为更高层次的概念,并获得了更为丰富的内涵。一旦我们跳出约瑟夫・奈所关注的领域,便会发现,竞争并非一种仅局限于国际政治领域的现象,它始终与人类社会相伴随。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竞争更是渗透到各个领域,并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关注。为了在竞争中取胜,竞争主体必须具备一定的实力,对这种实力作进一步的分析,自然会得出“软实力”的概念,由此我们可以认为,软实力具有十分丰富的理论内涵,它是一种普遍存在于所有竞争主体之中的精神性的力量,能够有助于主体参与竞争并对竞争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3]。

竞技体育按照国家与地区的不同,形成不同的竞争主体。过去我们一直重视竞技体育的运动成绩、训练方法、经济投入、运动员数量、场地器材设备等物化层面的硬实力挖掘,而与其相对的竞技体育软实力的开发不够深入。竞技体育的软实力是指竞技体育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并具备的竞技体育的思想与文化的吸引力、价值标准与政治制度的感召力以及人性修炼与精神文明的影响力等内在的、人化的综合竞争能力。竞技体育的软实力主要集中体现在体育文化与体育管理体制等方面。竞技运动成绩的提高,外在需要科学的训练与竞赛,内在依靠文化建设与体制创新。

2竞技体育软实力的作用

2.1复合作用竞技体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关联,由不具有物质形态的因素所构成的复合体,包括政治与文化、法规与政策、思想与观念、体制与机制、管理与服务等内容,代表着一个有机的整体。软实力与硬实力共同构成竞技体育发展的“复合要件",两者互为依存,相互促进。竞技体育软实力能对竞技体育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效应,但却不能脱离硬实力而独立发挥作用。

2.2双赢效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投资者希望市场发育成熟、群众基础好的项目,可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政府部门恰恰可以利用良好机会发展体育产业,减轻财政压力,这样为竞技体育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增强了竞技体育的软实力。软实力的增强有利于促进体育经济新的增长和长远发展,反过来,体育经济的发展又促进软实力的优化,软实力是一种能够长期互利共赢的实力。

2.3先导引领竞技体育的软实力包括了体育文化、体育精神、体育价值、管理制度等多种内在内容,而这些内容却决定了我国体育发展的方向、速度、规模、效率等等方面。竞技体育作为一项社会活动,软实力建设是灵魂,因此,竞技体育的发展一定要有软实力作引导,指挥其科学发展。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加深,竞技体育软实力的内涵和外延都将会不断得到充实和扩展,人们对软实力的认识也有品位、上档次。随着经济建设的逐步深入,国际间、地区间的软实力竞争越来激烈,过去认为是良好的可能会“落伍",现在认为是优化的可能不久就会落入“俗套",竞技体育软实力始终在一个动态的优化之中。

3我国竞技体育软实力的提升路径

3.1竞技体育价值认同竞技体育的组成是由双方面构成的,一是运动员的竞技表演;另一个是观众的观看与欣赏。竞技体育是否成功、表演是否精彩、水平是否提高,观众是最好的尺度标准。精彩的表演、高水平的发挥,观众自然积极性高涨,能较大限度地吸引观众,竞技体育才能说得上成功。如果比赛或表演大失水准,对不起观众,观众怎会买帐呢?试想没有观众的比赛或表演会是什么状况?竞技体育主要功能是为人们提供观赏娱乐,运动员找到运动感觉,观众才有欣赏和娱乐的感觉,这正是竞技体育的价值所在[4]。公平竞争、尊重对手、尊重自己、积极进取、不言放弃,这是我们崇尚的体育的核心价值观,也是体育运动风行全球并深得民众喜爱的基础。

在我国由于在相当长的时间过分强调体育的政治任务,使其政治属性过于突出,许多运动员和教练员还是坚持“提高水平,为国争光”的思想,国家也在实践“奥运争光计划”。难道运动员辛苦地训练就是要争冠军、夺奖牌、升国旗、奏国歌吗?如果是这样,为什么刘翔在110 m的决赛中会因为没有约翰逊同场竞技而感到有些遗憾呢?如果仅仅是为了金牌,为什么还有“虽败犹荣”呢?长久以来,由于历史原因,中国观众衡量体育价值的标准仅限于荣誉感、责任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而随着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和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公众的体育价值观也在悄然改变,变得更加开放、平和。

国家以奥运争光为导向,省市以金牌为标准,个人以名次论英雄,导致竞技比赛重输赢、看结果、没过程,在运动场上出现许多不和谐的音符,例如十运会的“孙福明让赛、邢惠娜挤人”事件。竞技体育的价值集中体现在竞赛表演上,运动员关于竞技体育的价值体现在于竞赛的过程,观众当然在乎过程。如果有精彩的表演过程自然会有出色的结果。观众重视比赛结果,但更重视比赛过程。如果比赛没有了悬念,谁还会去看呢?现在,我们的观众依然追求荣誉,但更看重获得荣誉的途径、方式乃至成本。近几年来,社会大众对让球、兴奋剂、裁判腐败等体育消极现象口诛笔伐,反映了社会的成熟理性。哪怕曾经是至高无上的奥运会金牌,也无法再一俊遮百丑。

竞技体育价值观要求我们的运动队根据时代特征、项目特点和运动员个体差异,创造鲜活的行之有效的新方法来把运动队思想道德建设的成果转化为2008年奥运会的生产力和战斗力。知荣明耻,人之根本;明辨荣辱、国之大策,广大备战工作者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指引下,必将用软实力激活硬实力并弥补硬实力的不足,在全社会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的过程中,树立起中国竞技体育的崭新价值观。

3.2竞技体育文化建设竞技体育文化建设作为竞技体育的根据地,是宣传思想工作实力的标志,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战场”,是增强竞技体育凝聚力的阵地。现代竞技体育发源于西方,我们学习了西方竞技体育的运动方法、掌握了竞赛规则,但与之运动形式相比,将这些外在的运动表现与内在的文化积淀交融,结合我们东方传统文明,形成具有中国风格的竞技体育文化成为重要研究课题。如果说中华民族精神是熔化在中华各族人民血液中挥之不去、化之不开的浓厚民族感情、优秀民族品格和民族志向,那么我国竞技体育折射出的就应该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而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继承了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

在我们国内可以观察,凡是具备较好文化建设的运动项目,运动成绩也非常优异而稳定,例如我们的“乒乓文化”、“女排文化”等等。为了建设良好的竞技体育文化氛围,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与强化人文教育显得尤为迫切。

“以人为本”将成为新世纪人类发展体育的共同理念。“以人为本”是人类发展观向“发展目标的社会化”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即从传统的以物为本位的发展转向以人为本位的发展。健康体魄是“人的全面发展”所依附的基础,健康长寿是人类发展的基本标志,这些都已是人类社会普遍共识。随着人类发展观从“物为本位”转向以“人为本位”,作为人类健康事业的体育亦将溶入“以人为本”的基本发展理念,使其成为新世纪社会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事业。

人文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理论修养、道德修养和人文修养,就是教学生如何做人与做事。纵观国际在人文教育方面的主要特点,着重强调两方面:一是强调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二是在道德教育方面注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仅重视对他人、对民族、对国家的责任感,也重视对世界、对人类的责任感。人文教育须承诺知识的授受和智慧的开启,竞技体育也须承诺身心的教训和人生境界的润泽与点化。

3.3塑造竞技体育品牌竞技体育软实力的提升需要实施品牌战略,增强竞技体育的吸引力与感召力。体育品牌,承载着弘扬体育主旋律的使命,是时代的投影、精华的浓缩、质量的结晶,是竞技体育软实力的标志性工程。在我国竞技体育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要尽可能的塑造属于我们的运动品牌、体育明星。我国的乒乓球、女子排球、跳台跳水、射击、举重等优势项目,要变成世界竞技体育品牌,就像一提到篮球,人们自然会想到美国的NBA一样。中国目前像姚明、刘翔这样的体育明星还是太少,争取多些项目出一些世界级的体育明星,将中国的竞技体育文化发扬光大。

我国的优势项目在国际赛场上已经具有一定影响,要很好利用群众基础好、影响面大、“人气”指数高等优势,通过国内以及国际赛场,打造出我国竞技体育的品牌,产生品牌效应,更好的发挥出品牌优势。我国的乒乓球运动是最具代表性的运动项目,不仅是我国的国球,也是国际竞技体育舞台上势不可挡的长盛不衰项目。

伴随着体育意识不断加强,体育运动的高竞争性和高娱乐性产生了具有一定号召力的体育明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杰出体育人才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的不断提升,赋予了竞技体育日新月异的反作用力,促使许多人加入到体育实践中,扩大了体育的群众基础,培养了一批批的杰出的体育人才。高水平的赛事和备受关注的体育明星的魅力、风采与赞助企业的产品联系在一起,能够使体育品牌形象化。

3.4管理体制的创新竞技体育软实力的提升,需要一种有生气、有活力、有巨大优越性的管理体制,这也是软实力提升的焦点。我们现在进行的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是增强我国竞技体育软实力的内在要求,是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

我国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举国体制的优势,尽管举国体制对中国体育的发展起到过重要的积极作用,然而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它表现出与社会环境日益滞后性。因为竞技体育中的“举国体制”是指把体育理解为人民和国家的事业,因而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在现阶段只存在于竞技体育中的公共部分,政府管理在竞技体育中也只能在此部分尽其责任与义务。反之,竞技体育的有些方面就不适用于“举国体制”。需要指出的是,竞技体育中的职业体育不能实行“举国体制”,因为它具有明显的产业性质,靠市场经营赢利,采用出售门票、电视转播、赞助广告等多种手段获取利润。因此说,如果市场化运作可以带来更高效益,并非政府投入不可,那么也就可不实行“举国体制”[5]。如对于非奥运项目或预期难以在奥运会上有突出表现的体育项目,如马术、蹦床等,政府就不应投入过多,而且,部分运动项目的发展是否必须由政府办才能实现预期目标还有待琢磨,这些项目若实行“举国体制”则会事与愿违,内耗太大,得不偿失。另外,就场馆设施来说,只有公益性工程的建设与维护需要政府投入,其他许多则可以置入市场体系之中,其开放运营也是如此。鉴于竞技体育体制改革任务的必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试图一步到位是不现实的。我们既要从完成第29届奥运会的任务角度出发,又要对6~8年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景有足够的估计,来论证改革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设计改革实施方案和步骤[6]。

举国体制作为我国体育领域中一种重要的管理体制,有其存在与发展的社会环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独特的功能与作用。在中国现阶段,举国体制指向的目标应是竞技体育的公共管理部分,向人们提供公共产品服务,例如市场发育不成熟或没有进行市场运作的竞技项目。而在公共领域以外的部分,主要权力要移交社会,由社会管理营利性质的体育,即凡是能通过市场运作得以发展的项目,都不在举国体制范围之内。政府与社会在管理实践中,要区分角色并合理定位职能,行使管理权力,将各自管理之手伸到该伸的地方。政府与社会这两只手都要伸出来,虽各有分工却又密切配合,这也正是体制变革的关键所在。

竞技体育软实力建设,为全国竞技体育树立了一面旗帜,在备战2008年奥运会的重要时期,必然要接受新的考量,也必将作为一种时代精神发挥其辐射和影响力。我们应以更强的危机感、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心,来提升竞技体育软实力,我们就会从胜利走向胜利。

参考文献:

[1] 董立人,寇晓宇,陈荣德.关于中国的“软实力”及其提升的思考[J].探索,2005(1):143-146.

[2] 张晓慧.软实力论[J].国际资料信息,2004(3):25-28.

[3] 黄牧怡.关于“软实力”的哲学思考[J].哲学视野,2004(12):13-15.

竞技体育的经济价值篇(9)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7-0874-03

中国从1984年第23届奥运会上实现金牌“0”的突破以来,仅仅用20年的时间,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金牌总数达到32枚,比第1名的美国仅少3枚,超出俄罗斯5枚,呈现出超俄赶美之势。中国竞技体育的巨大进步是客观条件的硬实力加上主管条件的软实力之和。在过去的奥运备战征程中,我们已经围绕如何提高中国金牌的硬实力,在科学训练、科学竞赛、科学保障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但凡重大的攻坚项目,光有硬实力的提升,没有软实力的提升,并不能取得一个好的成绩。中国体育界已经深刻认识到竞技体育软实力对于指导奥运备战,造就政治坚定、意志顽强,敢于和勇于胜利的威武之师,对提高中国竞技体育综合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

1软实力与竞技体育软实力

1.1软实力软实力(soft power)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约瑟夫・奈(JosephNye)于1990年提出。按照约瑟夫・奈的观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即包括由经济力量、科技力量、军事力量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这种硬实力表现在一个国家通过依赖经济“胡罗卜”诱惑或军事“大棒”来威胁、利诱别国去干他们不想干的事情。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间接的使用力量的方法,即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政治价值观、民族凝聚力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这种软实力就是能让其他人做你想让他们做的事的特殊力量,它强调与人们合作而不是强迫人们服从你的意志。约瑟夫・奈把软实力概括为导向力、吸引力和效仿力,是一种同化式的实力――一个国家思想的吸引力和政治导向的能力。软实力的核心部分主要是文化价值观、政治价值观念的认同及其影响力[1]。

软实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认同力、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吸引力、基本路线和发展战略的执行力、国民的凝聚力、民族的创造力、文化的感召力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等。它是相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等“硬实力"而言的。综合竞争力既包括由经济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制度等体现出来的软实力,要充分发挥软实力在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提高人的素质、增强综合竞争力中的作用。换言之,软实力依靠的是某种思想、文化的吸引力和根据特定的价值标准和政治制度设置别人的议程的能力,是说服别人相信和同意某些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政治制度,以促使他们产生预期的行为,它无需耗费代价高昂的传统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就能屈人之兵,经济又实惠[2]。

1.2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关系从软实力和硬实力的关系看,硬实力是软实力的有形载体、物化,而软实力是硬实力的无形延伸。离开了硬实力的增强,软实力就无以附着,无以发挥其功能。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浪潮、信息革命和网络时代的大潮下,硬实力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软实力则具有超强的扩张性和传导性,超越时空,对人类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产生巨大的影响。软实力不仅仅是说服,它是引诱和吸收的能力。软实力和硬实力的提升同时推进,软硬配合,相互促进。

通常认为,硬实力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软实力所指的就是精神力量。硬实力是构成综合实力的物质基础,软实力则决定硬实力利用发挥的效率,同时反作用于硬实力,对硬实力的加速聚积具有积极作用。老子有云:“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意思是说,天下最柔软的东西,能战胜天下最坚硬的东西,无形的力量能穿过没有间隙的东西。而软实力就具备这种超强的穿透力。

1.3竞技体育软实力根据矛盾普遍性原理来分析“软实力”概念可以看出,它已经大大超出了国际政治领域而成为更高层次的概念,并获得了更为丰富的内涵。一旦我们跳出约瑟夫・奈所关注的领域,便会发现,竞争并非一种仅局限于国际政治领域的现象,它始终与人类社会相伴随。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竞争更是渗透到各个领域,并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关注。为了在竞争中取胜,竞争主体必须具备一定的实力,对这种实力作进一步的分析,自然会得出“软实力”的概念,由此我们可以认为,软实力具有十分丰富的理论内涵,它是一种普遍存在于所有竞争主体之中的精神性的力量,能够有助于主体参与竞争并对竞争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3]。

竞技体育按照国家与地区的不同,形成不同的竞争主体。过去我们一直重视竞技体育的运动成绩、训练方法、经济投入、运动员数量、场地器材设备等物化层面的硬实力挖掘,而与其相对的竞技体育软实力的开发不够深入。竞技体育的软实力是指竞技体育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并具备的竞技体育的思想与文化的吸引力、价值标准与政治制度的感召力以及人性修炼与精神文明的影响力等内在的、人化的综合竞争能力。竞技体育的软实力主要集中体现在体育文化与体育管理体制等方面。竞技运动成绩的提高,外在需要科学的训练与竞赛,内在依靠文化建设与体制创新。

2竞技体育软实力的作用

2.1复合作用竞技体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关联,由不具有物质形态的因素所构成的复合体,包括政治与文化、法规与政策、思想与观念、体制与机制、管理与服务等内容,代表着一个有机的整体。软实力与硬实力共同构成竞技体育发展的“复合要件",两者互为依存,相互促进。竞技体育软实力能对竞技体育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效应,但却不能脱离硬实力而独立发挥作用。

2.2双赢效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投资者希望市场发育成熟、群众基础好的项目,可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政府部门恰恰可以利用良好机会发展体育产业,减轻财政压力,这样为竞技体育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增强了竞技体育的软实力。软实力的增强有利于促进体育经济新的增长和长远发展,反过来,体育经济的发展又促进软实力的优化,软实力是一种能够长期互利共赢的实力。

2.3先导引领竞技体育的软实力包括了体育文化、体育精神、体育价值、管理制度等多种内在内容,而这些内容却决定了我国体育发展的方向、速度、规模、效率等等方面。竞技体育作为一项社会活动,软实力建设是灵魂,因此,竞技体育的发展一定要有软实力作引导,指挥其科学发展。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加深,竞技体育软实力的内涵和外延都将会不断得到充实和扩展,人们对软实力的认识也有品位、上档次。随着经济建设的逐步深入,国际间、地区间的软实力竞争越来激烈,过去认为是良好的可能会“落伍",现在认为是优化的可能不久就会落入“俗套",竞技体育软实力始终在一个动态的优化之中。

3我国竞技体育软实力的提升路径

3.1竞技体育价值认同竞技体育的组成是由双方面构成的,一是运动员的竞技表演;另一个是观众的观看与欣赏。竞技体育是否成功、表演是否精彩、水平是否提高,观众是最好的尺度标准。精彩的表演、高水平的发挥,观众自然积极性高涨,能较大限度地吸引观众,竞技体育才能说得上成功。如果比赛或表演大失水准,对不起观众,观众怎会买帐呢?试想没有观众的比赛或表演会是什么状况?竞技体育主要功能是为人们提供观赏娱乐,运动员找到运动感觉,观众才有欣赏和娱乐的感觉,这正是竞技体育的价值所在[4]。公平竞争、尊重对手、尊重自己、积极进取、不言放弃,这是我们崇尚的体育的核心价值观,也是体育运动风行全球并深得民众喜爱的基础。

在我国由于在相当长的时间过分强调体育的政治任务,使其政治属性过于突出,许多运动员和教练员还是坚持“提高水平,为国争光”的思想,国家也在实践“奥运争光计划”。难道运动员辛苦地训练就是要争冠军、夺奖牌、升国旗、奏国歌吗?如果是这样,为什么刘翔在110 m的决赛中会因为没有约翰逊同场竞技而感到有些遗憾呢?如果仅仅是为了金牌,为什么还有“虽败犹荣”呢?长久以来,由于历史原因,中国观众衡量体育价值的标准仅限于荣誉感、责任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而随着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和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公众的体育价值观也在悄然改变,变得更加开放、平和。

国家以奥运争光为导向,省市以金牌为标准,个人以名次论英雄,导致竞技比赛重输赢、看结果、没过程,在运动场上出现许多不和谐的音符,例如十运会的“孙福明让赛、邢惠娜挤人”事件。竞技体育的价值集中体现在竞赛表演上,运动员关于竞技体育的价值体现在于竞赛的过程,观众当然在乎过程。如果有精彩的表演过程自然会有出色的结果。观众重视比赛结果,但更重视比赛过程。如果比赛没有了悬念,谁还会去看呢?现在,我们的观众依然追求荣誉,但更看重获得荣誉的途径、方式乃至成本。近几年来,社会大众对让球、兴奋剂、裁判腐败等体育消极现象口诛笔伐,反映了社会的成熟理性。哪怕曾经是至高无上的奥运会金牌,也无法再一俊遮百丑。

竞技体育价值观要求我们的运动队根据时代特征、项目特点和运动员个体差异,创造鲜活的行之有效的新方法来把运动队思想道德建设的成果转化为2008年奥运会的生产力和战斗力。知荣明耻,人之根本;明辨荣辱、国之大策,广大备战工作者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指引下,必将用软实力激活硬实力并弥补硬实力的不足,在全社会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的过程中,树立起中国竞技体育的崭新价值观。

3.2竞技体育文化建设竞技体育文化建设作为竞技体育的根据地,是宣传思想工作实力的标志,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战场”,是增强竞技体育凝聚力的阵地。现代竞技体育发源于西方,我们学习了西方竞技体育的运动方法、掌握了竞赛规则,但与之运动形式相比,将这些外在的运动表现与内在的文化积淀交融,结合我们东方传统文明,形成具有中国风格的竞技体育文化成为重要研究课题。如果说中华民族精神是熔化在中华各族人民血液中挥之不去、化之不开的浓厚民族感情、优秀民族品格和民族志向,那么我国竞技体育折射出的就应该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而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继承了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

在我们国内可以观察,凡是具备较好文化建设的运动项目,运动成绩也非常优异而稳定,例如我们的“乒乓文化”、“女排文化”等等。为了建设良好的竞技体育文化氛围,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与强化人文教育显得尤为迫切。

“以人为本”将成为新世纪人类发展体育的共同理念。“以人为本”是人类发展观向“发展目标的社会化”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即从传统的以物为本位的发展转向以人为本位的发展。健康体魄是“人的全面发展”所依附的基础,健康长寿是人类发展的基本标志,这些都已是人类社会普遍共识。随着人类发展观从“物为本位”转向以“人为本位”,作为人类健康事业的体育亦将溶入“以人为本”的基本发展理念,使其成为新世纪社会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事业。

人文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理论修养、道德修养和人文修养,就是教学生如何做人与做事。纵观国际在人文教育方面的主要特点,着重强调两方面:一是强调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二是在道德教育方面注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仅重视对他人、对民族、对国家的责任感,也重视对世界、对人类的责任感。人文教育须承诺知识的授受和智慧的开启,竞技体育也须承诺身心的教训和人生境界的润泽与点化。

3.3塑造竞技体育品牌竞技体育软实力的提升需要实施品牌战略,增强竞技体育的吸引力与感召力。体育品牌,承载着弘扬体育主旋律的使命,是时代的投影、精华的浓缩、质量的结晶,是竞技体育软实力的标志性工程。在我国竞技体育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要尽可能的塑造属于我们的运动品牌、体育明星。我国的乒乓球、女子排球、跳台跳水、射击、举重等优势项目,要变成世界竞技体育品牌,就像一提到篮球,人们自然会想到美国的NBA一样。中国目前像姚明、刘翔这样的体育明星还是太少,争取多些项目出一些世界级的体育明星,将中国的竞技体育文化发扬光大。

我国的优势项目在国际赛场上已经具有一定影响,要很好利用群众基础好、影响面大、“人气”指数高等优势,通过国内以及国际赛场,打造出我国竞技体育的品牌,产生品牌效应,更好的发挥出品牌优势。我国的乒乓球运动是最具代表性的运动项目,不仅是我国的国球,也是国际竞技体育舞台上势不可挡的长盛不衰项目。

伴随着体育意识不断加强,体育运动的高竞争性和高娱乐性产生了具有一定号召力的体育明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杰出体育人才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的不断提升,赋予了竞技体育日新月异的反作用力,促使许多人加入到体育实践中,扩大了体育的群众基础,培养了一批批的杰出的体育人才。高水平的赛事和备受关注的体育明星的魅力、风采与赞助企业的产品联系在一起,能够使体育品牌形象化。

3.4管理体制的创新竞技体育软实力的提升,需要一种有生气、有活力、有巨大优越性的管理体制,这也是软实力提升的焦点。我们现在进行的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是增强我国竞技体育软实力的内在要求,是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

我国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举国体制的优势,尽管举国体制对中国体育的发展起到过重要的积极作用,然而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它表现出与社会环境日益滞后性。因为竞技体育中的“举国体制”是指把体育理解为人民和国家的事业,因而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在现阶段只存在于竞技体育中的公共部分,政府管理在竞技体育中也只能在此部分尽其责任与义务。反之,竞技体育的有些方面就不适用于“举国体制”。需要指出的是,竞技体育中的职业体育不能实行“举国体制”,因为它具有明显的产业性质,靠市场经营赢利,采用出售门票、电视转播、赞助广告等多种手段获取利润。因此说,如果市场化运作可以带来更高效益,并非政府投入不可,那么也就可不实行“举国体制”[5]。如对于非奥运项目或预期难以在奥运会上有突出表现的体育项目,如马术、蹦床等,政府就不应投入过多,而且,部分运动项目的发展是否必须由政府办才能实现预期目标还有待琢磨,这些项目若实行“举国体制”则会事与愿违,内耗太大,得不偿失。另外,就场馆设施来说,只有公益性工程的建设与维护需要政府投入,其他许多则可以置入市场体系之中,其开放运营也是如此。鉴于竞技体育体制改革任务的必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试图一步到位是不现实的。我们既要从完成第29届奥运会的任务角度出发,又要对6~8年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景有足够的估计,来论证改革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设计改革实施方案和步骤[6]。

举国体制作为我国体育领域中一种重要的管理体制,有其存在与发展的社会环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独特的功能与作用。在中国现阶段,举国体制指向的目标应是竞技体育的公共管理部分,向人们提供公共产品服务,例如市场发育不成熟或没有进行市场运作的竞技项目。而在公共领域以外的部分,主要权力要移交社会,由社会管理营利性质的体育,即凡是能通过市场运作得以发展的项目,都不在举国体制范围之内。政府与社会在管理实践中,要区分角色并合理定位职能,行使管理权力,将各自管理之手伸到该伸的地方。政府与社会这两只手都要伸出来,虽各有分工却又密切配合,这也正是体制变革的关键所在。

竞技体育软实力建设,为全国竞技体育树立了一面旗帜,在备战2008年奥运会的重要时期,必然要接受新的考量,也必将作为一种时代精神发挥其辐射和影响力。我们应以更强的危机感、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心,来提升竞技体育软实力,我们就会从胜利走向胜利。

参考文献:

[1] 董立人,寇晓宇,陈荣德.关于中国的“软实力”及其提升的思考[J].探索,2005(1):143-146.

[2] 张晓慧.软实力论[J].国际资料信息,2004(3):25-28.

[3] 黄牧怡.关于“软实力”的哲学思考[J].哲学视野,2004(12):13-15.

竞技体育的经济价值篇(10)

竞争情报服务,是从图书馆中分化出来,不包括为读者提供借阅图书资料所做的服务,是根据客户的要求,通过信息收集,归纳、整理、分析形成的独立的、经过加工的、为用户决策提供理论依据的服务形式。竞争情报是建立在情报服务的基础之上,对某一事物或事件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与分析,帮助政府实现对宏观经济的决断调控、企业社会对该事物或事件的市场分析、前景预测和发展趋势。

1 竞争情报的定义

竞争情报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80年代中期引入我国,由于经济全球化,市场影响因素越来越复杂,企业为了在复杂的环境中站稳脚跟,要采取合法手段,了解竞争对手、竞争环境,即开展竞争情报的收集与分析工作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竞争情报是指竞争主体为了保持竞争优势通过合法手段开展的一切有关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策略的情报研究。在信息社会,通过对信息的收集、整理、深度加工,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与分析,充分体现竞争情报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协助政府对经济宏观调控、企业社会对产品的前景预测和发展趋势等做出决策和判断。

2 竞争情报的应用

竞争情报(英文全称为Competitive Intelligence,简称CI)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一个新的情报概念,是社会信息化不断发展和全球市场不断激化的产物。情报生产的目的是为情报用户的决策提供依据,因此对情报价值的肯定通常是由情报用户的使用效果决定的。

2.1 竞争情报在政府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应用

通过一段时间定期对运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反映当前的发展状况,同时指导下一步的调控方向,如:对某一地区、某一领域、某一行业的科技投入、收入总值、利润规模、政策扶植力度等指标进行分析,得出该区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再如,国家统计局会定期(每个月、每季度、每半年、年终)统计和公布全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consumer price index)、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social retailgoods)、生产者物价指数PPI(producer price index)、国内生产总值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指标和采购经理指数PMI指数(英文全称Purchasing Managers' Index,是一套月度的、综合性的经济监测指标体系,分为制造业PMI、服务业PMI),并报送国务院向社会公开,以帮助国家了解当前经济运行情况、存在的问题和预防出现重大问题而采取的重大决策。

2.2 竞争情报在企业发展中的应用

竞争情报系统通过信息资源的开发活动激活知识成果,加速知识成果向经济生产领域的转移和渗透,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并产生巨大的生产力和经济效果,推动经济的发展。所以竞争情报工作逐步走向社会生活的中央,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之一,在企业要做一个决定时,需要决定产生的影响和效果进行分析。正因为如此,西方发达国家对竞争情报的巨量投入也就不足为怪了,国际上许多著名的大型公司企业,例如中国的海尔、微软、日本的松下、德国大众、ABB等,在公司内部早就设立了专司此项工作的“信息主管”或者“情报主管”,以便方便、快速、准确地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为企业的做大作强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中小企业有2000多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9%,而在中国,中小型企业数以千万计,我国利用企业职工人数和销售额2项指标对中小企业进行定义,截至2011年上半年,我国实有工商注册登记企业总数为1191.16万户,中小企业超过1000万家,占全国注册企业总数的99.1%,中小企业创造的GDP占全国的60%,为各级地方财政提供了80%左右的收入来源。如此庞大的中小型企业,设置有情报机构的却寥寥无几,这就为社会上的情报机构提供了机遇,所以竞争情报在为中小型企业服务领域的应用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2.3 竞争情报在文化教育体育领域的应用

体育竞争情报不是对某时某刻特点问题所做的具体回答,而是能够全面反映竞争变化的信息图像,体育竞争情报学包括体育情报、体育情报工作、体育科学、现代科技及自身理论与方法等领域,包括4个方面:竞争对手的研究、竞争环境的研究、竞争策略的研究和竞争力的研究。通过组建体育竞争情报团队,了解世界先进国家、体育教育的方针、体制、教学纲要、课程、教材及方法等方面的情况,借鉴适合我国高等体育教育的好经验、体育竞争情报意识和反体育竞争情报工作的培养。

3 竞争情报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情报对用户所具有的效用,是情报的基本属性之一,也是情报质量的基本内容,价值一词最初的意义是指某物的价值,在经济学指交换价值,情报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情报的内容、情报来源的可靠性、对情报资料分析判断的准确性、情报传递的时效性和情报用户对情报的满足程度等。竞争情报可降低情报用户的决策风险,提高行动的效率,增加效益。通过针对性指数、新颖价值指数、时效性指数、准确性指数、结论和意见指数和专家(情报专家结合技术专家)指数建立竞争情报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对竞争情报客观公正的评价:

3.1 针对性指数

针对不同类型的服务对象,竞争情报报告要有一定针对性,目前,对竞争情报有需求的服务对象,主要有企业、个人和政府部门,不同类型的服务对象,对情报的所体现的重点有所不同。

3.2 新颖价值指数

新颖性是指情报没有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过或者在国内公开使用过或者以其他方式为公众所知的事物。竞争情报所反映出的信息内涵需要新颖性,但是只具有新颖性而不具有市场和社会价值性的竞争情报是没有意义的,竞争情报的最大特点是能产生价值,即具有价值性,是会产生市场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信息,没有价值性的竞争情报无异于一张废纸。

3.3 时效性指数

竞争情报的时效性毋庸置疑,战争年代,一条时间恰到好处的情报可以导致一场战争的结局,现代社会,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效率,一条情报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抓住了时机,就是抓住了商机,所以竞争情报的时效性更加突出。竞争情报是情报研究人员评价独特的洞察力,发现不为人知的信息,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的参考依据,所以竞争情报的提供时情报机构自发提供的,不是政府和企业指派下来的,是自发提供的,这就要求竞争情报要具有前瞻性、预见性,要具有时效性。

3.4 准确性指数

准确性指数是指情报所反映情况是否与现实相符,数据来源一定要准确可靠,要标明准确的来源和出处,以备查验。一个与事实有差距、失实的报告不仅误导了情报用户,更损害了情报机构的金字招牌。

3.5 建设性结论和意见指数

竞争情报的结论要明确提出具有建设性意见,服务对象通过报告可得到明确的行动指示,如:为政府提供的报告,需明确提出政府可以再某一领域,具体某一产业行业进行政策和资金的倾斜和资助,针对企业的报告,要明确指明企业的发展方向,具体应该在哪些产品中加大生产力度,在产品的哪些功能和功效上进行重点开发,消减哪些产品的产量,重点发展哪些产品。

3.6 专家(情报专家结合技术专家)指数

情报咨询机构的研究人员属于情报专家,情报专家属于综合性研究人员,涉及多种行业,情报专家通过分析得出的报告,具有一定的片面性,通过与行业中的技术专家结合,对情报专家的分析进行完善、充实和评价,使竞争情报更具有价值。

4 量化评价体系

该竞争情报量化评价指标体系采取百分制,即100分为满分,6个指数中,针对性指数、新颖价值指数、时效性指数、准确性指数、结论和意见指数,每个指数的满分为16分,分为空缺、一般、好、较好4个级别,每个级别对应的得分分别为4、8、12、16分,专家(情报专家结合技术专家)指数的满分为20分,分为2个级别(每个级别对应10分)。只有情报专家对竞争情报评价和情报专家结合技术专家的竞争情报评价。

结束语

美国海军高级情报分析员埃利斯・扎卡利亚斯说,情报95%来自公开资料,4%来自半公开资料,仅1%或更少来自机密材料。可见,竞争情报完全可以通过公开合法的渠道获得。只要用心,处处都能找到情报,情报提供者利用上述量化评价体系对应和衡量自己所做的报告,繁删缺补,使竞争情报更全面、更准确的为使用者提供决策依据,也为提升图书情报机构的服务级别、提高机构效益,探索出一条可行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林雪华,宋丽华.图书情报和经济的关系[J].科技资讯,2007,2.

[2]杨玉芝.图书情报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前景[J].科学中国人,2000,10.

[3]戴曦,纪驿桥.知识经济与图书情报工作[J].成都气象学院学报,2000,15(2).

[4]蒋娟.知识经济下我国图书情报发展走向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12,(3).

[5]王韵博.体育竞争情报及其在高校竞技体育中的应用[J].现代情报,2012,32(11).

上一篇: 数字媒体时代的概念 下一篇: 人生哲学的问题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