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红色文化汇总十篇

时间:2023-10-17 09:23:22

非遗红色文化

非遗红色文化篇(1)

〔中图分类号〕K1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4)03-0126-03

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是顺应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转型视角下的文化遗产类型,主要表现的是近现代革命史迹,是“静态遗产”、“动态遗产”与“活态遗产”相结合的典范,对现代社会人类价值观重塑与心灵启迪具无可替代的教化作用。

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所在的“场所”给予公众更多的是精神含义而并非实用的物品,为公众展示的是表达“爱国情感”的历史作品,其“特性”比“空间”概念更具体,一方面在暗示一种气氛,另一方面则表达“稳定的爱国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是抽象的概念,还可以用具象的方法表达与展现。红色旅游被认为是传承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有效路径,开发的目的在于以现实存在的实物和场景唤起并增强人们的爱国情感,弘扬民族精神,达到传承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目标诉求。

陕西近现代革命史迹等文化遗产品类丰富,是体现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通过场所精神的挖掘,使公众体味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空间意象,对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爱国情感具深远的影响力。

一、概念诠释与解析

1“场所”与“场所精神”内涵

“场所”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活动的处所”,如公共场所、娱乐场所等。①有了人的活动,使得场所具有物质“空间”涵义以外的特征表现,即有了“氛围”,是人们对于特定空间的记忆和认同。②

“场所精神”的概念是由挪威著名建筑学家诺伯格・舒尔茨提出,他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这本书中说明,人的基本需求在于体验生活情境而富有意义。③即探究建筑精神的涵意而非实用的层面。人需要象征性的“表达生活情境”的物质或非物质元素来适人心怀,体验融入历史的感觉,并因之而感动,是“场所”以独特的精神征服了我们。④

在可视化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元素有限但在“场”中蕴含的意味却十分深厚的情况下,更多的 “红色文化意象”需要场所精神表达,使公众体味遗产空间革命传统精神与爱国主义情感。

2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概念解析

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概念主要指在革命战争年代时期所遗留的有形文化遗产及无形文化遗产,“革命”是指引起社会变革的政治革命。林龙飞、王华、杨斌:《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模糊评价模型》,《商业研究》2009年第8期。

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资源类型主要有:军事遗址、会议旧址、名人故居、墓园、历史文物、文献资料等,也包括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革命故事、革命传说、革命文学、革命歌曲、革命事迹等,还有在不同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不是将历史搬到实景中的简单教化,需要的是引导与共鸣,需要让人们由“眼”到“心”获得一种阅历和体验,所以“看”并不是传承的全部,更需要挖掘场所精神,满足公众精神体验,触动公众内在的情感和情绪,才能发挥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当代传承的功能。

3场所精神视角下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当代传承意义

革命历史文化遗产顺应的是人们对爱国主义情怀的释放需求,其实质表达的是公众的爱国主义情感。在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等不同历史阶段所遗留的有形及无形的文化遗产,需要场所精神来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坚定信念。简言之,红色历史留给我们的价值要用场所精神去延续,去实现爱国情感的共振。

二、红色旅游开发是革命历史文化遗产

传承的有效路径红色旅游概念最早被提出是在20世纪90年代,但真正成为专项旅游活动并有序推进是在200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相继印发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和《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红色旅游有序发展的格局。目前,红色旅游已成为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和利用的有效方式,并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相关规划。红色旅游的内容体系不断扩大丰富,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弘扬的重点,无论是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延安精神、红岩精神等,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以及改革开放时期形成的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包括载人航天精神等,都是革命历史文化遗产蕴含的民族精神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锤炼与升华。

实践证明,通过红色旅游,可以加强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增强人们对爱国主义精神的认识和理解,促进革命历史文化的当代传承,红色旅游实现了红色旅游资源的保值增值与创新,也实现了红色旅游三大工程――文化工程、政治工程、经济工程功能的有机统一。邵琪伟:《努力推动红色旅游再上一个新台阶》,《经济日报》2009年5月2日第2版。

三、场所精神视角下陕西革命历史

文化遗产传承概述1以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为载体的红色旅游展示引领作用已形成

陕西作为文化遗产大省,许多宝贵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被深入挖掘并生动展现。根据陕西党史部门对革命遗址的普查工作统计显示,截止2010年底,陕西的革命遗址有2051处。《华商旅游》,《陕西红色文化资源丰富革命遗址达2051个》,http://.2011年6月29日。许多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名录》和《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虽然相比陕西更悠久的古代文化积淀,这些近现代史迹的历史并不久远,但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在红色旅游开发中,陕北板块将红色旅游与黄土风情结合,关中板块将红色旅游与古代文明相结合,陕南板块则是将红色旅游与绿色生态自然环境相结合,马耀峰等:《陕西红色旅游发展战略研究》,《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7期。遵循文化遗产传承的理念,陕西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红色旅游产品体系。

2“场所精神”视角下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展示不充分

虽然,陕西红色旅游开发对于完善陕西旅游产品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对比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本体价值,其场所精神挖掘并不充分。

首先,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国家标准要求,陕西省具有影响力的红色旅游资源486处。在陕西省进行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陕西省文物局:《踏遍青山――陕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纪实》,陕西出版集团、三秦出版社,2010年。在增加的上千处乡土建筑、近现代的史迹、文化遗产线路等新文化遗产品类中,很多都是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因此可知,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与红色旅游开发并不匹配。其次,已有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展示,更多的是静态纪念物的陈设,展示手段单调,传承方式雷同,甚至有讹误,没有真正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更没有强调公众的参与性和体验性。第三,红色旅游解说系统单一,对于更深层次的精神解读缺乏深入引导。很多红色景区的解说系统是“看”,没有“解”,不同年龄层次与知识层次的公众,对于革命历史文化遗产,虽有大量珍贵的记忆,但却都是记忆的碎片,无法拼接。

四、场所精神传承的思路与建议

1挖掘场所精神和文脉资源,延伸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价值

挖掘体现文化传承的红色记忆符号,并在革命历史文脉中注入新元素,注重公众的参与和体验,依托红色旅游开发路径延伸综合价值,赋予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更多新内涵,使更多表现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根”与“魂”的元素让公众用心去读、去意会。

2整合文化遗产资源,设计凸显场所精神的复合型旅游产品

整合遗产资源,挖掘更多表现红色文化的素材,尤其是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表现探索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历程的新遗产,结合这些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精神内涵、区位优势,进行设计、体验与开发。同时,注重复合型产品的开发,将红色资源与所在地域的其他资源有效链接,如与民俗、乡村、休闲、生态等项目的融合,设计凸显场所精神的复合型旅游产品,大力开发名人、红色故事等非物质遗产元素,如谱写出《我的祖国》、《英雄赞歌》、《让我们荡起双桨》等脍炙人口的“红歌”曲谱的陕西作曲家刘炽,赞扬的出版家“张季鸾”等都是可设计的红色元素。

3加强宣传推广,打造彰显场所精神的红色演艺精品、节庆品牌和活动品牌

依托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本体资源价值,可通过2014年邓小平诞辰110周年、2015年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等重大纪念活动作为契机,精心策划主题鲜明、彰显场所精神的红色旅游产品,并加强宣传推广。可积极创作、生产、推广表现爱国主义精神并有综合市场效益的红色演艺精品,形成节庆品牌和活动品牌。

非遗红色文化篇(2)

    1.江西红色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江西红色语言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为地域红色文化影响具有广泛性和深刻性的特点。江西省作为中国着名的红色革命根据地、红色之都,中共中央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国内第二次革命战争风雨飘摇的年代,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村民对于红军情真意切,“千军万马江畔站,十万百姓泪汪汪”送别红军的场景深刻体现了军民的鱼水之情。流行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歌曲如《十送红军》中这样写道:“一送红军下了山,秋风细雨缠绵绵,山上野鹿声声哀叫,树树梧桐叶落光。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人马再回山?”歌词中情景交融和词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深刻体现出了江西人民对于红军的深厚的感情以及对胜利的强烈期盼。江西红色文化在革命战争年代对于建立和谐的军民关系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在当今江西红色文化的艰苦奋斗精神对于江西地区群众的精神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宣传和引导意义。

    江西红色语言文学非物质文化内部各类文化小类之间互相交融,呈现百花争鸣的现象。赣南的采茶戏诞生于明末清初时期,并在解放战争后发扬光大,赣南采茶戏的优秀作品《风雨姐妹花》以其深厚的文字底蕴成为红色语言文字中的典范之作并一度改编成影视作品《女大当婚》,主要讲述了江西地区一对姐妹花对于封建婚姻世俗制度的挑战,激发了那个年代年轻人为爱情执着追求的精神,对于解放那个年代的婚姻观念具有积极的意义。赣南大型采茶戏作品《山歌情》以其优雅的红色文字以及深刻的红色教育意义被评定为“曹禺剧作奖”和“五个一工程”奖。《山歌情》中通过对主人公贞秀和刘满仓在革命战争时期赣南苏区的故事,并通过对于刘满仓的短暂的生命历程的刻画,将那个年代革命人的身上所具备的无私风险的大无畏精神以及在传统思想束缚下的隐忍交织的意识下而产生的苦涩与高尚。这部作品代表着赣南苏区革命人士身上夹杂着痛楚却毅然投入新生活的勇敢,他们不但心灵上忍受着极大的创伤,而且在沉重负荷下仍然选择坚定前行,即使面对的是死亡也不后悔。这代表了一种苏区的精神——勇于牺牲的苏区魂!

    2.江西红色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江西红色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受到改革开放西方思潮涌入的影响,西方文化对江西红色语言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冲击,重西方语言文化轻红色语言文化成为了中西文化发展交织中的矛盾点之一。江西红色语言类文化对于巩固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树立社会主流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江西红色文化在抗日战争时期,在井冈山红区形成了独特的井冈山红色文化,一些红色的脍炙人口的歌曲广为流传,激发了广大老百姓对于红军工作的支持。《十送红军》中这样表述:“十送红军转回来,武陵山巅搭高台,盼望红军打胜仗,盼望亲人早回来。”歌词中总共十句话,句句都体现了那个时代红色文化的精神,村民与革命战士的深厚感情都能够在红色文化中体现,并且文字贴切,通俗易懂,广为传唱。

    江西红色文化的深刻思想体现促进了当年井冈山革命斗争的顺利开展。江西红色文化在抗日战争时期表达了一种大无畏的革命乐观精神。在安源大罢工时期曾经提出了这样的口号:“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主人”。这不仅仅是对封建社会的檄文,更是开启新社会的号角。革命将领陈毅当年写出这样的诗词:“在新城,演新剧,欢迎新同志,打倒新军阀;趁红光,当红军,高举红旗子,创造红世界。”蕴含了革命人士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毛泽东同志曾经在江西革命根据地编制了这样的一首打油诗:“造福人不享福,雇农自己没有谷,砌匠自己没有屋,木匠自己没有凳坐,裁缝自己打赤膊。”文字通俗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产生了很好的红色文化效应。并且毛泽东在江西还亲自起草了《红四军司令部布告》,全布告一共由94个字组成,每四个字为一小节,具有极高的文学研究价值,成为毛泽东文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除此之外,在江西红色文化基础上改编的《草鞋歌》、《大败江西两只羊》等也成为了江西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

    红色语言文化对人们具有极强的红色教育警示作用,它是在中国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有着广泛的革命教育作用,对于当今人们克服浮夸的文学作风以及发扬红色文化、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有积极作用。江西红色文化包括了解放区文化、苏区文化、抗战文化以及左翼文化的重要内容。江西红色文化在此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二、结语

非遗红色文化篇(3)

“红色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特殊类型,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特定的物质载体和丰富的精神指向,具体的说可以分为物质“红色文化”及非物质“红色文化”。物质“红色文化”指我党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革命文献、文物、文学作品和革命战争、遗址纪念地等,如西柏坡旧址等。非物质“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过程中指导人们互动与解决困难的知识、信仰、价值和规范。

一、石家庄市主要的红色文化遗产概述

石家庄市是新中国的摇篮,红色文化资源得天独厚,大致包括以下几个系列:

(一)中央机关及中央部委旧址系列

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1948年5月到1949年3月西柏坡一直是中共中央和中国人民总部所在地。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内还有人民总部遗址,我党领导人的旧居等遗址。另外还包括着晋察冀军区司令部遗址;新华广播电台旧址;中央各机关旧址;中央办公厅、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妇女运动委员会、中央直属机关育英学校等六大部委的所在地。中央军事指挥中心旧址有中共中央华北局、华北军区遗址,华北军区机关及聂荣臻都在此居住、办公。另外还有晋察冀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部旧址;晋察冀边区政府旧址。

(二)重要机构旧址系列

中国人民银行旧址;华北人民政府旧址;我党在华北地区兴建的第一座水电站,被誉为“边区创举”的淴淴水发电站;北京外国语大学前身;新中国新华书店总店的雏形,华北新华书店总店;题写报头《人民邮电报》的华北邮电总局;另外还有,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旧址;华北联合大学旧址;晋察冀日报社编辑部旧址;人民日报社旧址;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旧址;晋察冀边区第二次党代会遗址;华北军政大学旧址。

(三)人民军队、人民群众抗敌斗争系列

包括了晋察冀军区百团大战指挥所;深泽县宋家庄战斗旧址;正定县高平地道遗址;鹿泉市宜安地道旧址;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掩护八路军的山洞遗址等。

(四)纪念馆、纪念碑、烈士墓地系列

包括西柏坡纪念馆;晋察冀军工烈士纪念塔(平山县北冶乡);灵寿县陈庄歼灭战纪念碑;陈庄是抗战时期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南部重镇之一,抗大二分校,边区政府等重要单位都在此住过。

二、石家庄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及问题

近些年在省市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石家庄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工作取得很大的进展,但是与同为具有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的省市相比,我们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一)缺少整体开发,精神教育价值没有充分实现

我市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在重西柏坡文化资源的开发,其他众多的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利用的现象。西柏坡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中央、省市各级党委政府都非常重视,拍摄了一批优秀的影视作品,产生了许多理论研究成果。相比较而言,对其他革命红色文化资源的舆论宣传、理论研究比较薄弱。还没有成功地将我市红色文化融入到文学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音像制品、网络服务、策划展览等行业之中,没有得到有效的传播。在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方面,没有形成一支稳定的研究队伍。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的薄弱,使我市众多的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见证价值不为大众所知。

(二)旅游产品比较简单,配套开发不足

旅游内容单薄、展示手段落后,是红色旅游景区吸引不了游客、更留不住游客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市的红色旅游产品开发模式雷同,缺少鲜明个性特征与丰富的内涵。红色旅游产品多为革命旧址、革命纪念馆、革命纪念碑等,缺乏游客的参与性与互动性。在不少红色旅游景区,“一张桌子一条凳,两块床板一盏灯,游客进门就转身”的尴尬现象屡见不鲜。红色旅游有“名”无“实”。没有充分展示不同旧址的特定文化内涵。

(三)产业化开发尚未启动,经济发展价值没有实现

如果把我市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经济建设中,它将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强大精神推动力。我市红色文化资源也是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媒介。深入挖掘我市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刻内涵,举办各种红色文化资源博览会,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业,以带动经济的发展。因此,把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和古迹文化、农耕文化结合起来,寓思想教育于文化娱乐和观光游览中,在这些地区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产业,既有利于传播先进文化,又有利于把红色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

总的来说,我市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分布较为分散,规模较小,基础设施比较薄弱,设施简陋,还没能得到较好的资源整合和合理利用等特点。

三、打造红色文化品牌的几点构想

传承是红色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创新则为其注入不竭的动力,因此,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活化载体和形式,在更高层次上谋求红色提炼、提升、创新。

(一)实现红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整合

我市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分布较为分散,规模较小的特点,因此要打造红色文化品牌,就有一个资源整合的问题,即按照发展大旅游的思路,发展红色资源的联合,组合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红色文化品牌。

数字化的红色文化遗产以一种更加有效、更加直观生动的方式实现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这种保护方式具有的特点是信息处理成本低、占用的物理空间小,还可以方便灵活地进行图文声像与数字信息的双向转换;可以方便自如地对资料进行修改、编辑、排序、移位、备份、删除和增补;可以高速、便捷地通过网络进行传输;可以方便、迅速地根据需求进行检索、调用。通过具有互动性与开放性的图、文、声像红色文化遗产数字网络平台的建设,还可以实现全球资源共享。红色文化遗产数字化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实现储存的数字信息的红色文化遗产的网络化。通过互联网,红色文化遗产数字化一改传统的红色文化单一、乏味的传播方式,使与红色文化遗产相关的数字信息高效能传输,实现资源的更广范围的共享。

(二)从体验角度开发红色旅游资源,让游人触摸鲜活的历史

针对我市红色旅游展示的手段单一、雷同、静态,缺乏游客的参与性与互动性的问题,从体验角度开发红色旅游资源,是壮大传承群体,打造红色文化品牌的重要手段之一。

近两年来,在福建、江西、陕西等地的红色旅游景区以“情景再现”的方式,让旧居“活”起来,让游客“动”起来,有效地破解了“一次性旅游”的难题。比如在闽西红军出发地旧址上建起来的红军长征园。大家可以穿上草鞋、红军服,吃上红米饭、南瓜汤,真正地体验了一回红军长征的艰辛。在革命圣地井冈山、瑞金等地,“原生态的历史”一个个被搬入景区。在革命圣地西柏坡开展“重走赶考路”等。增强体验性激发了游客的参与积极性,使游客在增长知识的同时获得了更多的愉悦,最大限度地吸引了游客。

(三)用艺术传承红色文化

艺术是提升红色文化的有效手段,没有艺术的提升,红色文化应有的价值和影响也就难以发挥出来。独树一帜的红色文化,为当代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大量宝贵素材,同时多种艺术制作形式,又可以融入红色旅游,成为一个地区红色旅游的组成部分和旅游名片。很多人都是被影视歌声吸引,到歌曲“源头”旅游,去找感觉的。像源自湖南革命老区的《浏阳河》、表现湖北赤卫队革命乐观主义的《洪湖水、浪打浪》、微山湖铁道游击队的抒情歌曲《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等,都可融入旅游风光片,通过多种艺术制作形式,成为景区的“红色旅游名片”。

大力打造红色文化产品品牌,制作弘扬“红色文化”的歌曲、影视剧、电脑游戏、网站和书籍,用这些精神产品占领文化市场。例如动漫电影《西柏坡》,在全国各地引起很大反响,获得了非常好的教育效果。

(四)实现红色文化与生态旅游的互动

加强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建设的结合,注意挖掘旅游发展孕育出来的新的旅游文化,将革命历史与当地的自然山水、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等相结合,采用丰富而有效的展示手段,让游客通过参观、品味,感受体验,加深对红色文化的认识、理解,从而自觉保护、内化渲传红色文化,进而传承。同时,红色旅游文化,不仅包容甚广,而目前景广阔。在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红色文化”可在旅游纪念品方面表现,可在餐饮方面上表现,可在收藏品方面表现,也可在娱乐场所、客房装饰方面表现……把红色旅游文化资源通过挖掘、整合、细化后提升其品位,使其成为红色旅游景点的经济增长点。

(五)学习兄弟省市好的经验做法

如广东省组织的“红段子”创作大赛。通过征集具有先进性、思想性和知识性,内容健康向上,形式短小精悍,反映时代特征的短信,掀起红色文化浪潮。井冈路红色旅游博览会,主题就是“博览红色经典,相约绿色家园”。人们以朝圣般的虔诚重走井冈路,去细细体验和感悟“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的意境。江西卫视在南昌八一体育场隆重而盛大地举行“中国红歌会”,取得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另外还有改编红色经典,看红色影视剧等等,实现主流文化与新媒体对接,鼓励“草根创作,精英参与”的行动方针。

石家庄素有“火车拉来的城市”之称,属于新兴城市,同时也意味着他有更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敢于创新理当成为这座城市的城市精神,以红色文化为引领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共同构成这座创新型城市的灵魂支撑。

[参考文献]

[1]李凌云等,《河北省红色文化生态体系研究》,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1)

[2]刘建平,刘向阳.区域红色文化遗产资源整合开发探析[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非遗红色文化篇(4)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世界各地都在推崇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利用,并把它作为一项特色文化节目渐次的推向观众,推向普通百姓,让我们认识并自觉的去保护、去发掘,原来这也是非遗、这就是非遗。

金乡县,古称山阳县,2015年被评为山东省文化强省先进县,非遗在这里也得到了更好的发掘与利用。包括像稀有戏曲的保留、中医技术的承传、特有文化小吃、童谣等。

一、成立研究中心,做强体制保障大文章

2008年金乡县四平调被批准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成立四平调保护中心;与之同时,又与曲阜师范大学成立金乡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有了这两个中心的保障,该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更好的发掘和利用。面对传承人老龄化严重的现实,收徒难也是一项更为棘手的事情。要解决这些难题应致力于多方的努力:一是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打磨包装,做好亮化。二是给非物质文化遗产实体保障、物质层面的、精神层面的,做好自然化、轻松化。三是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穿上地方特色的嫁衣,洋气化、开放化。

二、活态化非遗,走近大学校园、走入伊园村庄

金乡县的非遗保护利用,注重的是唯有源头活水来,卧龙需点睛、水墨要丹青,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办了多场进大学校园活动,让保护传承人走上大学讲台,给他们一个现身传艺的大空间,老艺人手把手的传唱与演示,让青年一代在兴趣与爱好中不自觉的去喜爱、也有意识地接受;也许他们现在只是凭爱好,而当这些青年人走上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会在工作中自觉的去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有甚者也许有的,特别是有所特长的大学生就成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继者。更为平民化的方式,像庄户剧团、送戏下乡等直接的把戏曲形式的非遗送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让老百姓的居家饭,也有大戏的调味来佐餐。

三、重点打造、一乡一艺

金乡街道的四平调、司马镇的山东落子、马庙镇的山东琴书、胡集镇的坠子、高河街道的渔鼓、羊山镇的金乡花鼓戏……如今,金乡县9个镇、4个街道都有了自己独特的区域文化。一乡一艺,一个乡镇一个重点戏,有主有次,突出特点,重拳打磨。这样的发掘方式有利于各镇街戏曲进行交流传承;有利于地方特色的形成;有利于重点包装,打造多才多艺的资深传承人;节目汇演也更能让老百姓记得住、叫得响;更加的活态化。种种有利于使得机制保障与实体自身的发展相结合,必然相得益彰,例如,送戏下乡每年演出600余场,硕果连连。

四、登得祖谱、上得玉蝶,给非物质文化遗产定等次

金乡县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个,省、市级10个,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化表性传承人1人,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1人。“金乡四平调”“山东落子”已被列入部级非遗保护项目;“鸡黍之约”“渔鼓”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项目;“两夹弦”“金乡红三刀”等4个项目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竹马、渔鼓、花鼓戏、高跷等县级非遗名录项目16项。为保护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金乡县为像周艳修、张萍这样的乡下优秀文艺人才破格解决编制,调入县文化馆等单位,让他们专心创作、演出。

非遗红色文化篇(5)

胶南市地处黄海之滨,琅琊郡都,史以东国名地著称,因秦始皇三次登临琅琊台,徐福东渡启航处驰名古今中外,也是中国最早批准的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秀丽的山海美景,数千年琅琊文化的沉淀,赋予了生活在这里的劳动人民独特的艺术气质,孕育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这些宝贵的文化,通过一代代人的手、口传承着,有的走过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这些落入凡尘的文化宝藏,如今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胶南的民间风情更显浓郁、厚重、原汁原味。

在胶南市已建立的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31项里,其中进入省级名录的5项,青岛市级名录的7项。此外,胶南市还收集2800多条线索,普查到300多个项目,涉及当地的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剧、曲艺、传统手工技艺、生产商贸习俗、民俗等16个类别。如此数量大、分布广、种类全、价值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胶南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重要载体,更是琅琊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胶南年画,最朴实的童趣

胶南人过年贴年画的习惯非常久远,已代代相传了不知多少世代。早年的年画内容喜庆,构图饱满,色彩鲜艳,贴在墙上满屋生辉,渲染出年节的热烈气氛,表达主人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愿望。

山东传统技艺大师李增梅,便是胶南年画作者中的代表人物之一。自幼擅长年画的她,自二十世纪末开始学习创作年画,并不断地走进农村生活、搜集健康向上的新农村、新生活题材、潜心研究年画构图、调整色彩运用。如今,她的作品经常在市、省、部级部门举办的展览中展出,有的作品获各种奖项,有的赴新加坡、乌拉圭、加拿大、厄瓜多尔展出并收藏,部分作品被收编进权威画集、资料集。2010年,她的作品《金秋》在全国农民绘画展中获奖。听李增梅讲解胶南年画,会让人更深刻地领悟到这一古老民间文化的流光溢彩

1986年,胶南被人民美术出版社定为“年画基地”,1989年,文化部命名胶南为“中国现代绘画画乡”。胶南年画有着鲜啊的风格特点。首先是构图饱满,作者把自己所经历的、所看到的和所想象的人、事、景和物不受任何技法的限制,满满地表现在画面上,那些儿时偷果子、骑牛钓鱼、喂羊推磨等童趣场景出现在年画中常常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其次是使用高纯度原色,同时吸收国内外一些现代绘画流派的某些色彩特点,使画面鲜艳、色彩层次丰富而又有整体色彩倾向,这相当考验画者运用色彩和构图的功力:三是造型上不求形似求神似。不管画面中的人或景物是否合乎比例关系,透视是否正确,只要看上去舒服、好看就行,大胆、自由、无拘无束地反映作者对美的追求。总之,胶南年画运用简单、丰满、装饰的构图,跳跃统一的色调,稚拙、朴实、夸张的造型,创造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具体抽象共存的独特艺术风格。

胶南剪纸,红纸上的艺术

在以老城区为中心的周围乡镇,特别是琅琊镇、隐珠街道办事处和宝山镇等地,广泛流传着历史悠久的胶南剪纸艺术,这便是探“宝”之旅的第二站。胶南剪纸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其起源已难以考究,它多用于婚喜节庆日,人们以此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胶南剪纸艺术品种繁多,从用途看,主要有窗花、顶棚花、饽饽花诸类。

窗花的制作十分注重镂空后的明度效果,样式有独幅和多幅组合之分,多幅大都是成套的风俗题材,此外还有角花,用于装饰窗的四角。窗花内容丰富,以飞禽走兽、花鸟鱼虫、风景人物、吉祥图案为多,如《凤凰牡丹》、《牛郎织女》、《八洞神仙》等;顶棚花主要张贴在农家房屋的顶棚,包括团花和角花。团花内容多为“福寿双全”、“金鱼闹莲”、“五蝠庆寿”等,一般贴在卧室顶棚中央,角花常用花草图案,剪成三角形,分贴顶棚四隅,与团花相呼应,使团花更突出:饽饽花,是人们嫁娶时,在馈赠亲友和待客时用的饽饽上贴的剪纸。这种圆形剪纸,上面剪有如“福、禄、寿、喜”等各种形式的富有祝愿吉庆意义的字样,周围以各种图案相烘托,饽饽花注重表达生机盎然、喜气洋洋的情愫。

如今胶南剪纸已发展成为实用之外的独立艺术门类。胶南剪纸艺术以隐珠街道办事处为代表,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巧妙联想,大胆夸张,以简洁明快的手法,独具匠心的构思,剪出淳朴清新的艺术风格。值得一提的是,1992年,隐珠街道办事处的700多幅民间剪纸被国家有关部门作为礼品赠送给阿根廷、乌拉圭等国家文化界知名人士。如今,隐珠街道办事处已成为“胶南剪纸之乡”。

泊里红席,千百年的承袭

“炕上没有席,脸上没有皮”。在胶南泊里镇一带,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在炕上铺红席的习俗,无论娶媳妇还是过年,泊里红席在当地常常是亲戚朋友问互相赠送的高档礼品。实际上,泊里红席的编织和使用,已经在当地有上千年的传承历史。

传说,战国时期孙膑遭庞涓陷害,流浪并寓居于泊里一带,便用当地高粱的秸秆,编成席子做炕当被。因为孙膑膝伤未愈,编席时鲜血滴在席子上顺着白色秫秸的纹理流淌,形成了席子红白相间的颜色。当地百姓为了纪念孙膑,给席子取名“红席”,编织红席的手艺和在炕上铺席的风俗从那时起便在泊里一带流传开来,世代相袭,传承至今,已有2000年。

泊里红席的原材料是独一无二的,用的是红粟也就是红高粱。每年3月份左右种上,到7月份收割,然后晾干、贮藏、剖割、漂洗等,每年到了冬天农闲时再编织。编织红席要经过去根、剔梢、捆坯子、泡篾子、破刮篾子、熏白篾子、编隔子和挑席子等大大小小36道工序,其中诸多工序都要在四周墙壁和地面都布满了青苔、一种被当地叫做“地屋子”的半地下室里进行,一领席子(1.8米×2.8米)从选料开始,至少需要四到五天的时间才能完成,得使用小镢头、砍刀、铣刀、刮板、卷尺、大刮刀、小刮刀、破篾子刀、熏罐、硫磺等众多工具。

一领上好的泊里红席,不仅篾子编织得均匀,纹理整齐,还能兜得住满满一瓢水。曾经十几块钱一张的泊里红席,如今的身价已经涨至千元,这意味着,随着泊里红席编织工艺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古老技艺再次焕发青春。

通过寻访胶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发现,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他们掌握并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

精湛技艺,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的宝库,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代表性人物。可以说,传承人的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键。据了解,为了加强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相关文化部门开展了部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命名工作。经专家委员会审议通过,2009年胶南市入选青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有3人,他们分别是茂腔传承人王淑娴,剪纸传承人王明香,泊里红席传承人张学明,入选胶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有8人。同时,胶南市积极拓展传承人的传习渠道,经多方努力,多位传承人已建立了教学培训基地,常年开展授徒传艺。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探“宝”之旅中,我们发现了胶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物馆”。在设施优良的胶南隐珠文化艺术中心里,展览着丰富多彩的胶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面,除了有精美的实物展品、翔实系统的文字资料,更经常举办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茂腔小戏曲调演、春节民间艺术表演等活动,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传承和艺术魅力。胶南隐珠文化艺术中心长期对外免费开放,开展各种商演、展演、展览活动,在增添人文色彩、提升品位和效益的同时,吸引工商企业家投资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不仅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保护,更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开发利用。

非遗红色文化篇(6)

本文为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保定市城市文化资源的公众认知度研究》(编号:201301064)阶段成果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1月10日

一、城市文化资源与文化品牌

城市文化资源是人类在一个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它表达了城市的独特性内涵。以资源的存在形态为依据,可以将文化资源划分为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物质文化资源包括城市的历史文物、公共建筑、人类文化遗址等。非物质文化资源包括城市居民的各类实践活动、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和文化场所等。

美国杜克大学富奎商学院凯文・莱恩・凯勒在《战略品牌管理》一书中指出,地理位置或某一空间区域,也像产品和服务一样,可以成为品牌,品牌化的力量就是让人们了解和知道某一区域,并将某种形象和联想与这个城市的存在自然联系在一起,让它的精神融入城市的每一座建筑之中,让竞争与生命和这个城市共存。

一些学者从城市角度出发认为城市文化品牌的内涵就是城市“特有资产”或者是蕴含城市独特个性及受众效用的城市名称和标记。根据卡瓦拉兹和阿什沃思的观点,从城市角度提炼的城市要素本身是不足以形成品牌的,因为品牌与顾客感知的价值和质量相关。他认为从顾客角度来看,品牌是顾客对价值和质量的感知,是联想和感觉的集合。威菲尔德也指出要定义城市文化品牌,必须考察城市的旅游者、市民、来访者。凯文・莱恩・凯勒认为成功的城市品牌要能够给公众以美好的印象和联想。

结合以上两种观点,本文认为城市文化品牌是指整合城市文化资源,在功能定位和公众认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能够识别城市,引起联想,带来附加价值的城市形象要素的组合。

城市文化资源是形成文化品牌的前提条件。城市文化资源决定城市文化品牌的定位。定位是建立文化品牌的关键,每一座城市在建设城市品牌时,都需要深入研究本地方的文化个性与特色,从而做出准确的定位。每个城市的文化都有其个性特点,或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或是具有创新性的现代文化,这些特点往往需要城市文化品牌来展现出来。

城市文化品牌开发需要城市文化资源的烘托。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各个城市均加大了高楼大厦、宽阔街道的建设,要想从城市的外在面貌区分城市的优劣越来越难。标志性建筑除了外在形象特征之外,真正给人们长久印象的还是建筑所体现出的文化内涵。文化才是识别城市特征的核心标识。

二、保定市城市文化资源实证调查

(一)城市视角下保定市文化资源现状分析。依据前文的概念界定,我们对保定市的城市文化资源调查并整理,结果如表1所示。依据文化的存在形态,结合保定市的具体情况,保定市文化资源可分为三类,分别是物质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资源以及红色抗战文化资源。(表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认为,物质文化资源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保定是文物大市,拥有67处部级物质文化遗产,1,6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点,8万余件馆藏文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保定市目前有20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92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顾客认知视角下的保定市文化资源认知度调查。保定拥有2,300多年建城史,由于文化资源种类繁多,没有得到有效整合,缺少精神内核和文化主线,为了解保定市文化资源的公共认知度以及开发利用情况,课题小组在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与分类的基础上,将被调查者分为调查区域内和调查区域外两个群体,同时开展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主要收集保定市市级以上(含市级)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文化资源项目、参考保定市的实际情况和其他相关研究文献中关于文化资源公众认知度研究的调查项目,完成了此次调查的初始问卷,问卷中包含保定市有代表性的21项部级、省级和市级的文化资源项目。主体问卷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人口统计特征,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和现居住地情况五个方面;第二部分为被调查者对保定城市文化资源的认知情况,涉及到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红色抗战文化遗产三个方面,具体包括著名的建筑和景点、古建筑、古遗址、特色文化资源(民俗、饮食、竞技)、红色景点共8小类,每一项遗产的认知程度分为“我听说过”、“我了解”和“我感兴趣”3种层次,同时还设有一道“你认为最能代表保定的文化形象”调查;第三部分为与“城市资源保护”相关的题项,包括文化资源的认知途径、文化资源的破坏因素、文化资源的保护途径及对政府保护的建议。

1、基本信息统计分析。课题小组在2013年11月1日展开调查,于同年12月底完成。此次调查面向社会各类群体,共发放4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326份,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其中,男性181人,占样本总数的55.5%,女性145人,占样本总数的44.5%;保定市、河北省其他地市、京津地区和其他地区的样本数量所占样本总数的比例分别是44.5%、36.2%、4.6%和14.7%;调查样本的年龄以18~25岁的青年居多,占总样本74.2%,其次分别是26~35岁的和36~55岁的中年人,两者相加之和占样本总量的22.7%,而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和55岁以上的老年人相加占样本总量的3.1%;此次调查的职业类型中学生超过了样本总量的半数占63.8%,其次是商业/企业员工19.3%;其他类型(包括自由职业、农民、离退休人员、医生等多种职业类型)15%,教师和公务员也占据了一定比例1.9%。

2、保定市城市文化资源公众认知情况。在众多的文化资源项目中,公众对保定市区内及周边建筑和景点(包括古莲花池、直隶总督署、满城汉墓、大慈阁和清西陵)的认知程度最高,有78.8%的被调查者都听说过甚至熟悉;而保定特色曲艺(包括子位吹歌、徐水舞狮、冀中笙管乐、涿州十不闲、雄县古乐)的认知程度最低,有65.1%的被调查者完全没有听说过;其余类别的认知程度由高到低分别是著名古遗址(包括刘伶醉烧锅遗址、要庄遗址、燕下都遗址和定窑遗址)、特色竞技杂技(包括定州秧歌戏、清苑哈哈腔、保定老调、雄县鹰爪翻子拳和孙氏太极拳)、传统美食(包括槐茂酱菜、刘伶醉酒、驴肉火烧、直隶官菜系、白云章包子和糖人)、著名古建筑(包括药王庙、永济桥、万里长城-紫荆关、北岳庙和龙兴观道德经幢)、传统技艺(包括曲阳石雕、白沟泥塑、易水砚、定瓷传统烧制、万宝堂中医和安国药市)、著名的红色景点(包括冉庄地道战遗址、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旧址、狼牙山、白洋淀和城南庄革命纪念馆),认知程度依次为76%、72.7%、61%、54.3%、36.8%、35.8%。

在“你认为最能代表保定的文化形象”调查中,排名前5位的是:直隶总督署(68.4%)、驴肉火烧(62.88%)、狼牙山(59.51%)、白洋淀(56.75%)和古莲花池(48.47%)。与公众对保定市各类文化资源认知情况基本相同。(表2)

对于保定市市民对各项文化资源的认同程度都要略高于非保定市市民,但是非保定市民对清西陵的认同度要高于保定市民。在众多的物质文化资源项目中,公众对直隶总督署和古莲花池的认知程度较高,而清西陵满城汉墓、保定军校认同程度较为一般,对大慈阁的认同程度偏低。直隶总督署和古莲花池位于保定市繁华地段,由于地理位置、历史等优势公众更为熟悉。其中,直隶总督署是我国唯一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省级衙署。李鸿章、曾国藩、袁世凯等多位清末名人曾担任直隶总督,增添了直隶总督署的知名度。

保定市市民与非保定市市民对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度整体不高。这与文化资源管理的力度、文化资源本身的开发程度以及当前曲艺整体不景气有密切关联。与其他非物质文化资源相比公众对保定老调的认同度较高。而其余除安国药市外的非物质文化资源的认知度均不到10%,仅被极少数人认同。公众对雄县古乐和子位吹歌两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度更是不到5%。

公众对红色抗战文化资源的认知程度是非常高的。尤其是白洋淀和狼牙山的认同度较高,且非保定市民对狼牙山和白洋淀的认同度要高于保定市民。白洋淀、狼牙山和冉庄地道战遗址是著名的红色旅游项目,早期拍摄的影视作品,如《小兵张嘎》、《狼牙山五壮士》让这些文化项目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荷花淀》、《狼牙山五壮士》等作品被收录于中小学课本,增加了公众对白洋淀、狼牙山的认同感。白洋淀与狼牙山也因其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而魅力倍增。

由于饮食更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公众对保定市的饮食文化资源的认同度是比较高的。从调查结果来看,公众对驴肉火烧的认同度明显高于其他饮食文化资源,而且非保定市市民的认同度高于保定市市民,而槐茂酱菜与刘伶醉酒的认同程度一般,直隶官府菜系与白云章包子认同度偏低。驴肉火烧经过保定人民不断发展和推广已经成为保定悠久的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保定的驴肉火烧连锁店众多,并且已经将分店开到了周边城市,让越来越多的人品尝到了这一名吃,提升了非保定市的公众对它的认知度。而白云章包子由于宣传推广不足,目前还没有得到公众的广泛认可。直隶官府菜系是对古代直隶衙门官府制作的供直隶官僚阶层享用的菜肴流派的统称,其中的菜品大多属于饮食中的中高档产品,因此目前还没被大部分人接受。

3、保定市城市文化资源传播和保护现状。(表3)合适的传播途径是有效传播的前提。如表3所示,有超过76.4%的人是通过朋友或他人介绍的;其次由高到低分别是互联网、广播电视、课堂教学,使用的人分别占42.9%、29.4%和22.4%;而报纸杂志、户外媒体和活动传单则是较为次要的途径。于此,在城市文化资源传播过程中要做到:互联网是网络社会的传播利器,应通过建立各类文化、旅游网站和论坛,宣传保定的特色文化资源和文化品牌;通过媒体节目和广告宣传片,能推动保定城市文化品牌在更大范围内得以快速传播。

在城市文化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文物破坏的主要因素有54.6%的被调查者认为是追求利益,进行掠夺式开发造成的,其次是建造大量商业建筑和人造景观导致;对此76.7%的调查者认为保定市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发动市民参与保护的计划来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也有56.1%的调查者认为还应该举办各种相关活动来加强保护,除此之外将那些重要的历史文化建筑古迹申请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等措施的呼声也较高;归其缘由来看,58.8%的人认为传统技艺或戏曲流失的原因主要是年轻人不愿意继承和民众保护意识不强,其余不置可否。文化资源的传播与保护重在一朝一夕,只有搭建好政府和民众的双向平台,共同努力,保定市城市文化资源才能够经流不息地传承下去。

三、保定市城市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建议

保定市拥有丰富的城市文化资源,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一些文化资源具有较高的公众认知度,若加以合理开发可以被打造成为具有保定特色的城市品牌。我们应注意文化资源的开发是以保护为前提的,在此过程中,政府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应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加强引导,实施必要的措施来改善文化资源保护现状,加强文化资源保护程度。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全社会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意识。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总体规划。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护城市文化资源。结合保定市文化资源公众认知度与保护现状调查结果,本文对保定市的城市文化品牌的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保定在城市文化方面的最佳品牌是直隶衙署文化。直隶总督署,具有浓郁的时代特色和丰富的历史内涵,素有“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之称。李鸿章、曾国藩、袁世凯等多位清末名人曾担任直隶总督,随着公众对李鸿章等人功过的认识更加客观,直隶总督署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我们可以以浓缩中国近代荣辱史的百年直隶总督署为载体,总结以其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军事、民俗等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今社会的教育意义和旅游价值所综合得出的特色文化体系。同时,还可以与直隶官府菜系相结合,推广保定的特色饮食。

第二,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重点项目应该是保定老调。通过对保定非物质文化资源调查,发现保定老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老调作为保定特有的戏曲种类,是保定人民的艺术结晶。将保定老调打造成一个文化品牌应当推动保定老调的市场化运作。探索保定老调与商业运作、旅游业的结合。与传统礼仪、节庆仪式相结合,与保定饮食文化、红色旅游相结合,将戏装、玩偶、脸谱等开发为纪念品出售,结合传统的文艺演出,将保定老调打造成知名品牌,并成立相关公司,组织跨地区展演。

第三,保定是一座带有深刻革命烙印的红色城市,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是,文化品牌的构建应该在充分调查、评价保定市红色旅游资源价值以及开发现状的基础上,由政府主导,积极扶持和重点建造数个红色旅游精品,实现保定红色抗战文化资源的大发展。可以重点建设狼牙山和白洋淀。

第四,保定饮食文化积淀丰厚,历史悠久,应该重点打造这一品牌。保定于2006年推出了第一批直隶官府菜,之后直隶官府菜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公众对其认同程度不高。而驴肉火烧由于更贴近公众生活获得了较高的认同度。目前,保定驴肉火烧这一饮食文化品牌已初具影响力,正在向周边城市辐射。但是仍然缺乏知名度较高的商业品牌,漕河驴肉,袁家、永茂、老驴头、好滋味等品牌虽在一定范围内得到认可,但规模都差不多,不能形成规模经营,集团化运作,有待进一步的整合。

主要参考文献:

非遗红色文化篇(7)

以长征文化为代表的贵州红色资源遍布贵州高原,其最大的特点是红色资源与贵州独特的自然生态、民族风情、历史文化交相融合,特色鲜明,文化深厚。从1930年到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在贵州领导工农群众进行革命斗争,足迹遍及68县(市、区),建立了黔东、黔北、黔西北革命根据地和苏维埃红色政权,留下了无数革命遗址和珍贵的革命文物,其中既有各种会议会址,又有无数战斗遗址,既有老革命家的故居,又有烈士陵园,既有烈士就义的集中营,也有囚禁爱国将领的监狱……,贵州的革命故事英勇神奇,遵义会议、娄山关战役、强渡乌江、四渡赤水、兵临贵阳等重大历史事件,赋予了贵州红色资源极高的精神文化特质。经过多年建设、修缮和整合,贵州境内红色遗址已初具规模,包括遵义会议纪念馆、遵义市红军山烈士陵园、桐梓县娄山关景区、赤水红军烈士陵园、风溪渡口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地、丙安红一军团纪念馆、瓮安县-余庆-息烽乌江景区、黔东南州黎平会议会址、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安顺王若飞故居等,形式多样的各种纪念场馆、历史遗存和革命故事是贵州的红色文化优势所在,也使得贵州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了不可忽视的地位,使贵州成为后人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培养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重要场所和基地,众多的红色资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贵州经济建设腾飞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红色资源的历史与现实价值

蕴含丰富革命精神和厚重历史文化内涵的红色资源在新时期掀起了一股红色文化热潮,“发掘和利用红色文化独特的价值功能,不仅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性,还对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的红色文化产业新品牌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①我们知道任何历史遗迹和历史文物都一定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它们具有唯一性,不可复制性,因此它们的珍贵程度是不言而喻的。为了保护珍贵的红色资源,国家颁布了《文物保护法》,相继公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关省市也公布了自己地方的文物保护单位。“红色资源”产生于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年代。那个年代是腥风血雨、硝烟弥漫、革命志士前赴后继的年代,这样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要了解当年的革命斗争历史,革命遗址和文物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遗憾的是,近几年在一些只重经济发展而忽视文化建设的地方,许多历史遗迹遭到破坏。这种短视的行为不但是对历史遗址和文物的破坏,也是对历史的犯罪。因此,我们要将保护,维修,扩充“红色资源”遗址作为一项坚定的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也在健康推进和发展,毋庸讳言,在社会转型时期,拜金主义、物欲横流、弄虚作假、等道德沦丧的不良及丑恶现象也不断爆出,如何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正确塑造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不仅是政治思想工作者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为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在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就明确指出: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广大青年学生的教育作用。各地的图书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革命先烈为了远大的理想,为了摆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命运,为了最广大的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斗争精神,是永远值得学习和继承的。“红色资源”的文物、遗址是弘扬革命精神,教育、培养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替代的资料和教材。

在我们建设、修缮和保护“红色资源”遗址、文物的同时,还要做好“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做好红色旅游这篇大文章。红色旅游起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瞻仰革命圣地的热潮,改革开放前,一直以纯粹的政治接待为主。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家开始投入专项资金帮助延安、井冈山等革命老区建设旅游设施,红色旅游摆脱了政治接待的色彩,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家旅游局明确指出:红色旅游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红色旅游依托特殊的文物遗存资源,为我国人民提供了一种崭新休闲娱乐方式。红色旅游,不仅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地方带来了丰厚的旅游收入,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

三.开发利用贵州红色资源存在的问题

贵州,特别是遵义在红军长征途中具有重要意义,这里保存了丰富的红色资源,“遵义会议会址”是遵义最大的“红色资源”品牌。以至于以前有人不知有贵州而知有遵义的笑话。围绕着遵义会议,还有一大批当年党中央和红军活动和战斗遗址。这对于建设展示“红色资源”的场馆十分有利。这些年来,贵州在开发红色资源方面,尽管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不少人力、物力,但是,由于地方政府看不到红色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看不到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还是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于贵州地处云贵高原,海拔高,地势崎岖不平,气候起伏不定,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都比较多,历史上就是贫困地区。经济的不发达影响到基础设施建设的进度缓慢。因此贵州及遵义地区的交通、住宿、餐饮在全国都处于落后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红色资源”开发利用和红色旅游的发展。第二,多样并举才是开发红色资源的方向和手段。遵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性和名气并不低于同样是革命圣地的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地。其所以在红色旅游方面不及前几位者,还在于旅游产品单一,只关注遵义会议为主的红色资源开发,而忽略了对自然风景、民族风情、历史文化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开发利用形式单一,大大降低“红色资源”的历史和现实价值。第三,开发和利用“红色资源”,还缺乏系统规划、综合利用和科学决策的能力。比如在“红色资源”丰富的遵义地区,各个县城都拥有不同的旅游资源,如风光迤逦的自然风景、风情万种的民俗民风、绚丽多姿的历史文化,这些资源丰富多彩,但又散布于崇山峻岭之中,需要有关部门进行统一的规划、挖掘和整合,有步骤的建设和引导,但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目前还难以做到统一规划建设和综合利用,以致一些地方或者各行其是而混乱无序;或者无力开发而闲置浪费,甚至荒废消失。地方政府缺乏资源整合能力,极易使红色资源因岁月的逝去而被淹没,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四.借“红色旅游”推动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措施

尽管在开发利用“红色资源”方面依然存在许多困难,但首先,具有丰富红色文化和资源就是一大优势,这种优势是许多地方所不具备的,得天独厚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必然需求,热爱旅游、喜欢旅游已是一种潮流。这就为近几年兴起的“红色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和机遇。各地政府应切实利用这个大好机遇,落实各项措施,开创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美好前景。

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黔西红色旅游区”,早在2004年国务院印发的《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就被确定为全国首批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近几年,遵义市委市政府正努力打造以“转折之城,会议之都”为口号的遵义红色文化旅游。遵义赤水市与其他省联合申报的丹霞地貌也已进合国“自然遗产”目录,借此贵州遵义名声大噪,也为遵义旅游提供了天赐良机。为此,遵义各级政府正在采取各种措施,努力做好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文章。

首先,加大宣传力度,提升遵义在全国甚至世界的知名度,扩大旅游建设投入,改善、兴建旅游硬件设施,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这些年来,遵义市加强了红军战斗遗址的开发、开放和利用,扩大了遵义会议会址纪念馆范围,修缮了红花岗红军烈士陵园,建成了“四渡赤水”纪念馆和娄山关战斗遗址。2012年、2013年遵义市和贵州省政府,规划投资55亿,在未来5到15年建成“苟坝红色旅游景区”和“娄山关红色文化生态旅游区”,打造红色旅游重点项目和经典景区。遵义市政府还积极组织专家力量,走访老红军、老干部,收集、补充了大量回忆录,挖掘、整理了大批革命文物。在历史遗址和纪念场馆安装了现代化的声、光、电技术,使参观者能更直观、更生动地了解中国红军在遵义的革命斗争历史,受到深刻的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这种教育不是枯燥和平直的说教,而是借助现代技术进行生动的讲解和立体的再现,犹如身临其境,所以更具说服力和接受性。

其次,合理规划、科学决策,综合利用贵州各种旅游资源,增加旅游产品的多样性和地方特色,带动相关产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贵州旅游的最大特征是红色资源与自然绿色生态、民族民俗风情、历史文化交相融合,比如,以绥阳双河溶洞为主的卡斯特溶洞资源;以道真大沙河和绥阳宽阔水为主的原始森林资源,在遵义道真、务川、湄潭等地广泛流传的,被列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学术界、艺术界称为“中国原始文化的活化石”、“中国戏剧文化的活化石”的傩文化、傩戏,各种自然人文景观不胜枚举,这些资源或比邻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或融入红色旅游景区,为打造形式多样、具有地方色彩的旅游线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例如,2013年遵义市拟建的“娄山关红色文化生态旅游区”,以良好的生态资源、依托娄山关红色教育基地为基础,具有山地观光、户外运动体验、休闲、避暑、度假等功能的红色生态文化旅游区;2012年遵义县规划的“苟坝红色旅游景区”,也是以“红色旅游”为龙头,开发带动生态游、保健度假游和民族风情游的综合项目。贵州省各级政府还积极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整合资源、宣传推介,共同打造红色旅游与都市旅游、休闲观光、度假旅游交相辉映的精品热点旅游线路。随着一批高品质项目的建设,贵州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各级政府的合理规划与科学决策下,得到了合理的利用,既做活了旅游市场,又使游客在参与游乐的过程中接受了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还提高了当地农民收入,积极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三、贵州是一个红色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发挥红色文化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作用,是摆在大家面前的新课题,如今,人们生活在一个物质财富相对丰富的时代,血雨腥风、艰苦奋斗的战争年代离我们越来越远,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就不能流于形式,要让他们珍惜革命前辈用鲜血换来的胜利果实,首先应该加强革命历史的教育与传播,普及红色文化知识,让我们的青少年能够如数家珍般的熟悉发生在贵州的革命故事,在一个个鲜活的英雄故事中去领略革命先辈的精神信仰,建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其次,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高红色旅游服务和宣传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景点与场馆就说人员服务水平。加大文学艺术创作产品的生产力度,培养本土的文学艺术家,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把“红色资源”做大、做活,做得色彩斑斓绚丽,在给人深刻教育的同时,也更具有观赏性娱悦性。

非遗红色文化篇(8)

关键词 红色文化遗产;遗产保护;遗产开发;__县

一、远安主要的红色文化遗产资源及特点

遗产是指自然演进与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历史积淀的精华。红色文化遗产是指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解放前夕28年的历史阶段内,包括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革命纪念地、纪念馆、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

__是一块红色土地,是土地革命时期__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何基沣、刘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在这里浴血奋战,留下了许多战斗足迹。五县乡俗改良运动是一场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的改革运动,是新文化运动和在远安的继承和发展,乡俗改良会的建立及其活动的倡导者和支持者乃是中国共产党的著名活动家肖楚女;率领红三军先后三次进驻远安境内,打击发动势力协助地方党组织发动群众、建立地方农民武装,成立地方政权机构,开辟革命根据地;震惊鄂西的瓦仓起义在鄂西地区树立起了第一面武装反抗反革命武装的旗帜,创建了鄂西地区第一块红色根据地和第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革命政权—瓦仓区工农革命政府,诞生了鄂西第一支脱产的工农武装—鄂西挺进大队;解放战争时期鄂西北区党委召开的党政军紧急会议(即老观窝会议)在鄂西北地区的解放战争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在这片厚重的热土上,红色文化遗产较为丰富,__镇等七个乡镇均有分布。截止__年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调查和全国革命遗址普查发现并登录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重要历史事件纪念地或纪念设施、名人故(旧)居、烈士墓及纪念设施、其他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革命旧址、遗址类文物点39处。其中,鸣凤镇5处,占全县登录红色文化资源总数的12.82%,__镇数量最多,共15处,占38.46%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3处。

这些丰富而珍贵的革命遗迹、旧址和纪念物(馆)可分两大类:

(一)物质类。又分四种:

1、墓地、纪念碑(塔)。共10处,即革命烈士纪念碑、瓦仓起义纪念碑、吴永德纪念碑、李时鲜烈士墓、__烈士墓、__千烈士墓、陈海涛烈士墓、周武谟烈士墓、叶发秀烈士墓、鄂西抗日烈士纪念塔。全县现有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9处。

2、遗址(遗迹)、旧址。即__县苏维埃政府旧址、月畈溪农民协会旧址、竹马沟红军驻地旧址、南远县民主政府旧址、中国人民第四十七军军部旧址、南襄城乡苏维埃政府旧址、远安县特别区委旧址。荞麦寨战斗遗址、解放洋坪战斗遗址、赤卫队队长周诒芬等同志被害遗址、中共鄂西北区委员会紧急会议旧址、中共鄂西北区委员会紧急会议旧址、__烈士纪念碑、紫山工委旧址、__县特别区委旧址、南襄城乡苏维埃政府旧址等,都成为远安红色旅游的重要内容。

3、馆藏革命文物。全县馆藏红色文物较为丰富,共__件,其中二级20件、三级58件、资料品218件。

(二)非物质类。红三方面军先后在__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三次攻克__县城,留下了大量的红军轶事、革命歌谣和宣传标语等。

__作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红色旅游资源具有三个较为显著的特点:

第一,资源较为丰富。一是类型多样,既有重要的革命遗址,又有将帅旧居和活动地,还有重要战役、战斗遗迹。二是分布较为广泛。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和全国革命历史遗址遗迹普查数据显示,我县现有重要的红色文化遗产39个,分布在全县7乡镇。

第二,特色较为鲜明。拥有“嫘祖故里”、“鄂西苏区”红色旅游品牌。何基沣、刘真等几十名高级将领曾在此战斗过,在远安留下了许多战斗足迹。早在1927年,__就领导和发动了震撼全省的瓦仓起义。

第三,开发潜力较大。集中表现在红色文化与历史文化、绿色生态与自然风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有一定影响力、吸引力和开发潜力的综合旅游景区,这既是远安旅游资源构成的一大特色,又是远安旅游资源开发的一大优势。远安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也使远安一些大山深处的村落保留了淳朴的民风民俗,一些民间古建筑、少见的自然风光等,都成为吸引广大游客的重要景点。素有“鄂西武当”之称的__地貌景区、龙潭河溶洞等优美的自然风光,也使远安旅游资源体系更加丰富多彩。

二、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现状及问题

(一) __红色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显示,远安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保护良好,保护一般,保护差。良好的17处,所占比例为43.59%,保存一般的12处,所占比例为30.77%,保存差的12处,所占比例为__%。

近年来,我县委、政府对红色旅游的发展高度重视,全力打造红色旅游,在项目、资金上重点倾斜,让红色文化遗产已成为宣传远安革命史、弘扬革命传统、振奋民众精神的重要载体。逐步开发了部分富有教育和革命纪念意义的优秀红色旅游景点。在 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编撰出版了《中国共产党远安历史》第一、二卷、《瓦仓风云录》、《临沮风流颂》等作品,拍摄了《红色热土》电视专题片,组织了远安“走进鸣凤山.红色远安游”活动,制作了以“嫘祖故里、红色土地、生态家园”为主题的宣传专栏,在世纪广场展览。目前,我县旅游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明确十二五期间将狠抓红色旅游重大建设项目。

(三) 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尽管《__县旅游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从发展条件、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项目、交通规划、形象定位、资源与环境保护等方面对未来远安红色旅游开发进行了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但从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现实情况看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怎样兼顾 ,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是否分离,分离又该如何分离,资源特色如何挖掘 ,开发层次、重点、开发方式如何确定等都是远安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面临的问题。纵观远安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尚存在以下问题或不足:

1、开发单一,没形成整体优势。尽管政府对红色旅游的开发十分重视,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自从国家大力倡导发展红色旅游以来,政府财政的投向主要流向那些影响力大的红色资源地的保护与开发,远安红色文化资源中真正能称得上是红色旅游地的并不多。远安红色文化资源绝大数散落于边远农村,开发难度大,并没有形成红色旅游资源,远安红色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总体来说还没有得到开发。

2、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配套开发滞后。红色文化旅游产品多为革命旧址、革命烈士纪念碑等,在对这些革命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中,展示的手段单一、雷同,缺乏游客的参与性与互动性。没有充分展示不同旧址的特定文化内涵,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差,客源市场有很大的局限性。

3、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监管不力。目前红色文化资源所在的乡镇政府对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缺乏合理的规划及科学的管理。采取的保护措施仅仅只是依照县政府文件的规定确立该处的红色文化地位,之后,因经费问题便置之不理,处于想保护而没有能力保护的尴尬境地。保护工作的滞后,致使其教育价值大大降低。

4、红色文化旅游品牌宣传不够到位,知名度不高。一是宣传面不广。只停留在本县、本市宣传,跨省市的不多,在国家、省级电视台的宣传更少。二是宣传主体层次较低,公信力不足。为数不多的旅游宣传活动均为各景区、旅行社自发组织的小范围的推介,政府介入过少,缺乏整体包装、整体宣传。三是特点不突出。主题不鲜明,形象不统一,与其他地区同类旅游产品比较不能凸显其优越性。

5、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机制不全。现有的管理机构主体不明、经费短缺、人员缺少,没有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机制。

三、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对策

针对__红色文化遗产的类型、特色、价值、区位条件、发展阶段以及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现状和问题 ,现提出如下对策。

(一) 坚持科学的开发理念,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关系,走保护与开发并重之路。远安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必须坚持和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2013-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等法规或文件精神 , 要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红色文化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没有保护的开发,是不可持续的开发,而没有开发的保护,则是没有根基的保护开发。红色文化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若开发利用不当,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正确处理好保护和开发二者的关系显得至关重要。要有效整合宣传、党史、文物管理和民政部门的管理职能,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方式,加大对各类革命遗址遗迹的行政保护力度,杜绝各类人为破坏损毁现象的发生。一方面要加强外在形式上的保护,可考虑在各革命遗址遗迹所在地普遍设立醒目标志碑(对年久失修的烈士墓要统一修缮),将遗址名称、产生或发生的时间、历史由来简介以及负责保护的单位名称、保护时间都镌刻上面,既有效制约人为损坏行为,又方便后人及游客凭吊瞻仰;另方面,要大力借助法律保护手段,尽快研究制定有针对性、可操作的法律规章,对各种损坏行为做出详细的惩处规定,并公布于众,提高群众的认知度和自律性。

(二)选择合理的特色定位,确立适合的发展方向和模式。远安红色资源因大多分布边远区乡,因此,定位为乡村红色文化资源较为合适。在开发利用过程中既要考虑资源特色和社会影响,又要对乡土教育不能一味的拔高;同时也要考虑到当地的经济水平,吸引投资的能力。而对于乡土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办学校的方式,如命名红色小学。可以是发展乡村红色旅游,打造历史名村,历史名镇;可以是利用红色资源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尤其是近年来,国家把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特别是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这对于传承民族文化和革命精神、引导乡村红色旅游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动乡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起着十分重要作用。

非遗红色文化篇(9)

本文系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保定市城市文化品牌的建构”(200902114)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

一、城市文化品牌及其重要性

城市文化是一种地域形态的组织文化,是一定自然与人文历史背景下,创造出来的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和其他多种文化遗存的多种形态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城市文化的产生有其特殊的历史土壤。每一个城市都会在发展中根据自身的地理环境、交通条件、经济程度、民俗传统塑造自己的文化特质。

阿克认为品牌是关于产品、服务、企业或城市的、在公众头脑中共同作用并生成一系列独特联想的功能、情感、自我表现等战略性(识别)要素的多维组合。品牌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品牌的价值在于它能在消费者心中塑造独特、良好、令人瞩目的形象,从而实现商品价值的转化和增值。

当我们从品牌的视角来审视城市文化的时候,就诞生了城市文化品牌的概念。所谓城市文化品牌,是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建筑设施外貌、社会文化活动、文化产品、文化氛围等所形成的鲜明特性,代表这个城市的、在国内外和社会公众心中形成总体印象和评价的、易于为人们所指认的形象表述。一种城市文化要想在受众心中形成独特、美好、持久、令人瞩目的形象,也需要构建自己的品牌,形成一个有区别性的文化标志,借助品牌效用提升城市形象,形成城市文化吸引力。

城市文化品牌是城市文化中参与城市经济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选择合适的文化资源作为城市文化品牌,已经逐渐成为文化产业开发者、经营者和管理者在研究城市发展时必须调查和研究的问题。

二、保定市文化资源现状

一个城市的文化纷繁复杂,它深深地植入了普通居民的生产生活之中,看似无形,实则无处不在。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但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能够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资源。要构建城市文化的品牌,首先要明确该城市拥有哪些可以用来形成品牌的文化资源。

(一)保定市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保定之名,寓“保卫京都、安定天下”之意。春秋战国时划的燕国、中山国,西晋末年的后燕都曾在保定辖区内建都。元朝设郡,明朝建府,清康熙年间成为直隶省会。此后的两百多年里一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区域性政治中心。保定是全国闻名的文物大市,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7处,在全国地级市中排名第一位,省级重点保护单位89处;全市有不可移动文物点1,600余处,馆藏文物8万余件,其中不乏国之珍宝。世界文化遗产易县清西陵、西汉靖王满城汉墓、保存完整的古代书院古莲花池、素有“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之美誉的全国保存最完好的清代衙署直隶总督署等几乎已经成为了保定的文化名片。

(二)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文化的见证,更是珍贵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化资源。保定是1986年国务院命名的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曲阳石雕、徐水狮舞、安国药市等15个文化项目入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白沟泥塑、后山文化、燕子古乐等21个文化项目入选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保定会馆推出的直隶官府菜,是中国第一个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餐饮业项目,并被列入河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保定市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现状。保定是一块具有悠久革命历史和优良传统的土地。这里是中国早期革命家摇篮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发祥地,创建了中国北方最早红色政权“阜平苏维埃”,发生了中国北方最早农民运动“完县五里岗暴动”和“高蠡暴动”,中国较早学生运动“‘七・六’二师”,是全国模范抗日根据地――冀中抗日根据地。保定境内的黄土岭战役、狼牙山五壮士、地道战、白洋淀雁翎队、平原游击队、敌后武工队等革命壮举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保定市现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处,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7处;在全国百家经典红色旅游景区中,保定市占有5家;在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中,保定占有2条。

三、构建保定市城市文化品牌的途径

明确了一个城市所拥有的文化资源之后,应将这些资源进行初步的梳理与整合,寻找和开发资源之间和资源里具有鲜明特色的部分,对其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使之成为可供形成品牌的特色文化资源。依托保定文化资源现状,保定城市文化可以形成三大品牌:

(一)保定市物质文化遗产品牌的构建。保定是部级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遗产众多,但是保定缺少一个最具代表性的特色文化品牌。结合实际情况,笔者认为保定在城市文化方面的最佳品牌是直隶衙署文化。

直隶总督衙署位于保定市中心,是我国目前唯一保存完整的清代省级衙署,也是中国四大古代官衙国际旅游专线的省级衙署站,为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谓直隶衙署文化品牌就是以浓缩中国近代荣辱史的百年直隶总督署为载体,总结以其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军事、民俗等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今社会的教育意义和旅游价值所综合得出的特色文化体系。首先,直隶衙署文化作为保定城市文化的总称涵盖了市区内的古城文化、政治文化、军事文化、书院文化、民俗文化等亚文化,这些文化大都有其传承载体;其次,组合文化精品序列。遴选各类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在组成各具特色亚文化序列的基础上,形成直隶衙署文化精品序列,形成直隶衙署特色文化精品的开放体系;再次,要做好文化合纵连横工作。保定市文化载体点多面散,但可以在直隶衙署文化体系中有机整合,这就给现有和可能打造成的文化景点以多种合众联横的可能。同时,要把目前和未来可以列入直隶衙署特色文化精品文化序列的文化载体,用文化旅游图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并用必要的交通设施予以串联,形成一目了然的直隶衙署文化体系。

(二)保定市红色抗战文化品牌的构建。保定是一座红色的城市,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是文化品牌的构建应该在充分调查、评价保定市红色旅游资源价值以及开发现状的基础上,由政府主导,积极扶持和重点建造数个红色旅游精品,以点带面,实现保定红色抗战文化资源的大发展。重点建造的精品工程包括:阜平城南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及纪念馆、清苑冉庄地道战遗址纪念馆、白洋淀雁翎队红色旅游风景区、易县狼牙山红色旅游风景区。这些精品工程大多已经借助革命军事题材类的文学和影视作品,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但是这些文化品牌与城市形象之间的关联度还不够,而且各文化品牌基本是以散点的形式存在,缺少优势互补、合作管理的一体化规划模式,难以发挥整体效应。因此需要政府通过政策导向、投资导向以及宏观调控,在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环节上进行引导和推动。

(三)保定饮食文化品牌的构建。除个别项目外,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认知程度被限定在特殊群体或者特定范围内,受众范围较窄,无法进行大规模品牌化的市场推广,必须由政府适当保护,才能得以存续。而饮食文化,作为文化中最“俗”的一个组成部分,因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可以进行品牌化推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保定饮食文化积淀丰厚,历史悠久。直隶官府菜又叫直隶衙门菜,是对古代直隶衙门官府制作的供直隶官僚阶层享用的菜肴流派的统称。清代保定府官衙众多,以直隶总督为代表的历代官宦为享乐和应酬,极为重视饮馔,直隶总督署的官厨不仅要掌握直隶总督祖籍菜品口味,更要融合宫廷菜式,满足政治交往的需求,长此以往,形成了不同于宫廷菜的直隶官府菜雏形。

直隶官府菜是我国“冀菜”菜系的杰出代表。保定会馆经数十年之努力,成立直隶官府菜研究会,挖掘研究直隶官府菜及其饮食文化,于2006年推出了第一批直隶官府菜,之后直隶官府菜被列入了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直隶官府菜作为河北省唯一餐饮业代表入驻世博园中华美食街。

直隶官府菜已经成为保定市乃至整个河北省的一张饮食文化名片,在这张名片里有历史的积淀和传承,也有现代生活的创新与浸染。但是对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仅仅依靠一家企业是远远不够的,在政府倡导,政策鼓励的良好氛围里,只有更多的餐饮从业者都产生了挖掘和保护饮食文化的意识,保定的饮食文化才会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品牌。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鸿雁.论城市形象建设与城市品牌战略创新[J].南京社会科学,2002(增).

非遗红色文化篇(10)

岫岩玉,因产于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而得名。岫岩县今隶属于辽宁省鞍山市,位于辽宁省东南部,辽代设大宁镇进行管辖,此后历朝历代多有建置,金朝始设秀岩县,后改秀为岫,沿袭至今,岫岩县因出产岫岩玉得以名扬天下。岫岩玉在近些年的宝玉石市场中销量增长十分迅速,工艺水平不断进步,呈现出量价齐涨的喜人局面。我国使用岫岩玉作为原材料进行玉器生产的历史非常久远,历朝历代的玉器珍品中都有岫岩玉制品,本文试从考古发现的角度总结一下重要的岫岩玉考古发现。

一、辽宁海城仙人洞遗址

辽宁海城仙人洞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辽宁省海城市孤山镇孤山村东青云山脚,为旧石器时代的遗址,距今40000年至20000年。1983年,在仙人洞遗址中出土了由岫岩玉制成的砍斫器。这两件砍斫器呈暗绿色,质地细腻温润,料质与岫岩玉完全一致,并且仙人洞遗址与出产岫岩玉的细玉沟仅一岭之隔,由此可以断定,仙人洞遗址中所出土的玉器正是以岫岩玉为原材料加工而成的。这件砍斫器的出土表明,在一万多年前,岫岩玉就已经被先民所认识并利用了,但此时岫岩玉在先民眼中只是一种比较优秀的石料而已,并没有像后来那样承载了大量的思想和文化,但已经对岫岩玉的材质特点有了基本的认识,这为岫岩玉的进一步利用创造了可能。

二、辽宁长海小珠山遗址

类似的还有辽宁省长海县小珠山遗址,小珠山遗址位于辽宁省大连市长海县广鹿岛中部的吴家村西部,据测算距今时间应该是公元前4300D前3900年左右,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小珠山遗址中出土了一把石斧,这把石斧为“浅绿 色,通体 磨5 6 鞍山 师范学院学报 第5卷光,呈略扁的长条 形,横 剖面 呈椭 圆形,孤 刃,长14、刃宽6.3厘米”。经过考古鉴定,认为该把石斧也是由岫岩玉制造而成的。与海城仙人洞遗址中所出土的岫岩玉器相比,小珠山玉器遗址的一个最大变化是通过对石斧的表面观察,可以发现石斧表面非常光滑,是通过类似解玉砂的工具磨制而成,更显精美。从砍斫器到玉斧,打制到磨制,这是物质应用上的一个飞跃,也是精神上的一个进步,因为玉斧在原始社会不仅是一种生产工具,也象征着王权,这对于研究岫岩玉的开采和使用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上一篇: 艺术文化课集训 下一篇: 电力电子教学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