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学科管理汇总十篇

时间:2023-10-15 09:54:20

医学学科管理

医学学科管理篇(1)

深化科技改革促进卫生事业发展 张孟华,王玲

知识经济与卫生人力资源 李峰,晋草

对研究所科研管理部门职能的认识与实践 吕立宁

临床诊断试验中几个流行病方法学问题 丁元林,毛宗福,陈捷

论临床科研选题中的定位 华危持,杜立颖,奚淑英

科技成果鉴定工作中几个新问题及对策 刘兆民,胡修周,邱玉环

中华系列杂志论文及引文统计分析 周杰,刘吉祥

科技信息管理中的知识产权保护 何建军

科研管理部门应加强科技信息服务 邓可刚,李长城,邓灵燕

对北京医科大学部分中青年学术骨干基本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乔力,赵春辉

对我院研究生近五年从事科研工作情况分析 顾寿年,张皖瑜,光

从血研所的发展谈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 姜昌斌,周一鸣,于金德

临床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初探 陈国良,黄连帅,陈建中

加快结构调整促进学科建设 卢圣贤,张斯虹,袁凯瑜

建立医院科技运行机制促进医院发展 唐运昭,琚华

专科技术中心在医院的“龙头”作用 姜继传,肖鹏云,王晓辉

医院科技合作管理的体验 周民伟,胡建平

科研管理走内涵发展之路的实践与体会 贾立辉,岳辉,周景春

医学科研机构能力评估研究现状 孟宏道,刘海林

广东省卫生科技现状与发展战略 黄庆道,曾广辉,吴少林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卫生科技进步 周复,许四虎

加大深化改革力度逐步适应市场竞争 廖菁,李绍兴

加大科技投入发展医学科技事业的做法与体会 俞荣华

论强化医学科研中的道德修养 张勘,张秀英,王剑萍

高等医学院校如何加强基础性研究 李新军,孙桂芳,包志宏

要重视基金会在科技发展中的促进作用 邹效宁,高勇,李宣海

软科学评估研究方法学中两个问题的探讨 李朝,王山青,吴乐山

科研项目管理中的若干问题及对策 顾琴龙,周一鸣,姜昌斌

试论市场经济体制下医药卫生科技成果内涵价值的六要素 李玺,孟天华,温杰

科研协作与科研成果 瞿东滨,史先东,叶深溪

湖南省十年获医药卫生科技成果奖项目分析 欧阳泽生

我校科技论文被〈SCI〉收录和引证状况的统计分析 张廷翔,杨晓秋,洪启文

合理引导促进科技高效产出 张瑛,王锋

浅析我院近三年情况 王青,赵劲秋,张柏根

我院十六年学术论文的统计分析 闵桂芳

引进高层次留学人才是我校跨世纪发展的一项基本战略 李祥之,李巧兰,李锐

引进高级人才提高科研水平 饶从志,左红,冯世容

在科研实践中培养高素质人才 肖纯凌,孟俐丽,叶协杰

科研管理中的“用人之道” 余倩平,宁方芹

论影响重点学科发展的主要环节和对策 樊世斌,党金雪,杨湘华

独立性医学科研机构的分类研究 谢红,张淑兰,姜志温

科研考核在医院科研工作中的应用 陈敏怡,刘瑜,吴萍

克隆人与伦理 王秀峰

国家创新体系与迈进新世纪的医院科研管理 江朝光,苏元福

加强医学科研道德建设 唐运昭,琚华,王少鑫

我们对“科技兴院”内涵新的理解与作法 李继光

论文产出量化评价方法研究及其应用价值 张明

综合评估法在计划生育科研机构科研能力评估中的应用 崔念,田爱平,付伟

安徽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招标工作的回顾性调查与思考 周可能,陈建中,黄连帅

省级预防医学研究所1996年与1991年经费收支情况分析比较 王锦文,廖菁,李华芳

浅谈科研大协作课题的管理问题 郭秀荣,曹也丁,曹洪红

关于科研基金管理的几点建议 朱央央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几个问题 李冠宏,陈丽芳,周静

医学院校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对策初探 肖纯凌,孟俐丽,叶协杰

十年来我校获卫生部医药卫生科学技术进步奖情况的分析 刘莉,卢维,刘晓清

查新工作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 张祖慈,陈荔子

吉林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医学论文产出状况统计分析 王伟,徐桂香,冀慧聪

“八五”期间十所医学院校科技论文被收录状况的统计分析 张廷翔,陈世浩,顾琴龙

加强科研原始记录管理是科研管理的重要环节 彭世喜,周伯琪

中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与选拔的实践和体会 伍蓉,王佩珍

我军优秀科技人才成才因素调查研究 贺加,罗长坤,高京生

重视高层次科技人才——博士后的培养 张斯虹,卢圣贤,袁凯瑜

中国药科大学“211工程”项目建设的思路和实践初探 殷晓进,朱庆振,潘裕坚

医学学科群体建设模式探讨 王渝葳

医院基础科学研究的价值定位 徐振彪,孔筠,姜立功

浅谈医院科研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徐海涛,魏海龙,刘东会

谈综合性医院开展科研活动的对策 贝春花,姚磊,陈珊茗

我院加强科技管理的作法与效果 林院昌

紧密结合实际搞好临床科研工作 杨前勇,詹志荣,胡新勇

对菲律宾和马来西亚考察的见闻与启示 刘俊立

美国基金会考察见闻与启示 施强华,马海官

论技术创新的合力 王秀峰

医药卫生关键技术评估与选择研究 毛军文,包志宏,吴桂琴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初探 韩邦荣,张小军

中医药科研项目立项评估研究 林端宜,林丹红,金浪

探讨高等院校如何加强基础研究 朱央央,王月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后期管理的再认识 樊世斌,苏景宽

医学高等院校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存在问题浅析 吴汉森,杨云滨,刘杰

获得国家重点项目资助的成功经验 周小平

中华医学基金项目及其管理 刘兰

加强科技成果管理工作提高成果获奖率 贾秀萍,周文颖,陈为纲

对高校科技产业化的思考 叶玲,钱正松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几点思考 王斌,李冠宏,陈丽芳

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查新咨询单位工作现状的分析 刘俊立,马智,于清涛

信息与研究课题 杨立明,刘晓新,张铭

试论科管干部政治思想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 刘利道,周裕香,王要红

浅谈博士后在重点学科建设中的作用 张斯虹,卢圣贤,袁凯瑜

从博士后的流动看高层次科研人才的管理 叶茹飞,卢圣贤,张斯虹

强化竞争激励机制加速跨世纪人才培养 张淑兰,肖玉平,何钦成

议学科带头人的学识素质和能力 华危持,朱琴芬,王奕奕

在科研中注意培养高素质人才 石晓露

管理者应具备必要的公关素质 孔筠,谢伟斌

重视重点学科建设促进医疗水平再上新台阶 张兰海

地市级医院创建医学动物实验室的思路及实践 黄幸青,贝抗胜,刘晓燕

知识经济时代与医学科研管理 沈昭在

市场经济条件下应用开发型研究院所的出路 麦路

关于研究院所体制改革和创新的思考 胡家乐

浅谈评估对我校研究院所发展的促进作用 王文斌,石昭,张高孟

试论高校创新系统的建设与完善 孙宪民

从科技发展规划的角度看社区卫生保健和健康促进 朱曼璐,陈旭利,王依群

投入产出比用于科研项目贡献分析指标体系探讨 齐松仁,孙瑞华,左焕琮

医院科研基金对科技活动的推动作用 何小湘,王银华,黄秋霞

医学科研基金项目结构的探讨 吴少林

发展风险投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叶玲,钱正松

面向二十一世纪医院信息管理大决策 胡东武,黄剑

重视和发挥统计学工作者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孙荣国,倪宗瓒

吉林省卫生科研教育信息管理系统软件的开发研制 史蕴萍,赵桂英,吉淳

大型国际卫生科技合作项目成功因素的分析评估 陈新,赵平,郑俊池

重视科技道德建设养成良好科研作风 史套兴,黄留玉,房丹宇

重视人才培养和环境建设促进医院科研发展 李冰,梁晓东,佟建华

筑巢引凤开发留学人员智力资源 彭远慧,邓可刚,邓灵燕

加强人才管理促进科技兴院 郭敏,宋桂芝,赵丽萍

大学生科研活动的特点与方式 马更新

护理专科学员科研能力调查分析 吴兰笛,高钰琳

《医学科研管理》软件通过卫生部评审

医学领先专业重点学科建设的启迪 顾琴龙,席晓莺,钱关祥

加大投入完善机制促进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 叶深溪,陈志中,李博

我院实验中心的管理 袁振铎

临床科室的科研效益评估 宁方芹,余倩平,付亚芬

我院坚持科技兴院的做法与体会 姜继传,肖鹏云,姚远

实施科学化管理促进医院科技进步 袁相太,陈宝海

结合项目谈临床医学科研课题管理 陈文敏,姚国庆,郑玉明

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面临的问题 王秀峰

166所医院医疗卫生技术项目开展情况调研 霍仲厚,吴学贵,张闽

加强知识更新管理迎接知识经济挑战 郭敏

广东"九五"医学科技项目投入产出初步分析 吴少林,刘颜,吴声穗,黄毓文

试论新时期军队医学学科和人才建设 余化刚

加强科研大协作促进科技发展 卢圣贤,周敏敏,朱锦柳

科研能力和效绩量化评价及其在职称评审中的应用研究 胡修周,刘学景,刘兆民,邱玉环,柳青,张振中,公冶进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神经、病理学学科3000项落选项目原因分析 姬郁林,彭远慧,彭晓菊,李俊义

浅议医学教育研究课题的申报 吕虹,吕永秋

对我院"八五""九五"省攻关课题未完成因素的分析 张兰海

开发研究基金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杨伟文,吴乐山

关于医药卫生科技成果评审工作建议 宋哲民,苑淑玲

医学院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发展与实践 高解春

改革奖励办法增强激励作用 卜让吉,巫新玲,施伟忠

医学科技查新与科研管理的关系 杨丽莉,李春英,殷蜀梅,高琴,陈荔子

机构和个人学术水平的文献计量评估 周薇

鼓励科技论文走向国际 吕立宁,傅文华

从五种护理期刊载文分析护理人员开展护理科研状况 王斌全,程金莲,韩世范,孙玉梅

1989年~1998年SCI收录我国医学院校论文的统计分析 谭至娟,张子光,李俊义,范集才

依靠科技进步走科技兴院之路 周敏敏,朱锦柳,林铿

新形势下全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探讨 王巍,汪丽芬

浅谈护理工作与科研 鞠成朝,胡守健,赛小珍

边远地区开展科研工作的策略与思路 强弘,杨玉春,齐秀琴

新时期关于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的思考 宋汝峰,宋尧玉

医学学科管理篇(2)

一 危重病医学

危重病医学,是一门新兴的临床医学,是医学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重症医学科是研究各种危及生命的病理生理状态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方法学一门临床一级医学学科。它通过对各种原因导致危及生命或处于危险的病理生理状态并且有一个或多个器官与系统功能障碍的危重病人,及时采取系统的,高质量的医学监护和救治手段,应用先进的诊断,检测,监护和治疗设备与技术,对病情进行连续,动态,定性和定量观察,并通过各种有效的干预措施,为危重病人提供全面规范有效的生命支持,以最大程度挽救病人生命,改善病人生存后的生命质量,ICU即重症监护病房,是重症医学科的临床基地,是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危重病人的医疗病区。重症医学科,也是独立的医学学会学科,在医学会中属于危重病学会。我院ICU是个年轻的新型科室,创建于2006年,共有10张病床。近年来随着我院蓬勃飞速地发展,重症医学科走上了正规化专业发展道路。

重症监护病房,作为危重病医学专科的临床基地,是医院中危重病人和某些手术后高危病人的集中管理科室,其病人来自临床各科,也是医院临床各科室的坚强后盾,只要患者的生命体征不稳,有生命危险就应该送入ICU进行监护治疗。危重病医学的特征,决定了ICU对危重病患者,必须有连续,动态和定量监护观察的同时,对病人进行积极治疗。处理上既要做到快速,连续,又要准确,精细和全面,以最大限度,挽救患者的生命。ICU的主要病人来源是医院内危重病患者。大多数患者病情复杂,涉及多系统,变化快,临床治疗要求准确果断,深入理解这些关系掌握其变化规律及处理方法,对提高临床各级医护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ICU也是医院临床医师医学技能的重要培训基地。

二 严格的管理制度

ICU严格执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病历书写制度,病历讨论制度,请示报告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及会诊制度等现有院级规章制度,在此基础上ICU进一步制定相应工作制度和细则,改进及完善本科室的诊疗常规。包括;ICU的收住指征,出入ICU交接班制度。ICU病人的评估制度,ICU病人管理制度,抗生素应用原则及更加严格消毒隔离等预防感染的规章制度;多种耐药菌感染管理制度,呼吸机相关肺炎和导管相关感染控制措施,ICU探视制度等。ICU病床实行全程护理,由专职护理人员负责,不设陪护。ICU病人病情危重,抵抗力差,为减少感染机会,一般安排家属定时,定入并穿指定隔离服装入室探视。

三 ICU医护人员专业要求

ICU医师应经过严格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培训,以胜任对重症患者进行各项检测与治疗要求。ICU医师应经过规范相关学科轮转培训。 转贴于 ICU医师必须具备掌握医学科相关生理病理学知识,ICU相关,临床药理学知识和伦理学概念。ICU医师应掌握重症患者主要器官,系统功能检测和支持的理论与技能。ICU医师除一般临床监护和治疗技术外,应具备独立完成监测和常规急救技术的能力。如;气管插管,深静脉置管等,掌握各种抢救治疗仪器的使用,如;呼吸机,监护仪,除颤仪等,ICU护士必须经过严格专业培训,熟练掌握重症护理理论和技能。

四 科学管理

学科的规范化和系统管理是科学发展的基础。重症医学科集中了有生命危险的患者,要降低这些患者死亡率,不仅需要坚实的学术基础和先进的治疗手段,而上需要团队合作与有效的执行力。重症医学科的工作特点是团队工作。在专业方面首先有正确的医疗理念,要有不断提高这个团队的工作效率,这些理念不仅要被自身团队的每个人所接受,并真正要消化吸收。这样才能使这个团队成为具有共同语言,合作默契的整体。重症医学科的人员组成,模式,工作程序,对重症疾病的认识程度,对设备的掌握能力,医院其他科室的专业水平设及科室之间合作,都对重症医学科具体工作的实施有重大影响。

五 探讨

充分发挥ICU的作用,ICU室内的患者多属急,危重症患者急要进行及时,正确有效地抢救治疗,延误即会加重病情,甚至会失去抢救机会,危及患者生命。因此,我科充分利用ICU配备的先进仪器设备和训练有素专业监护人员,将重症患者收入ICU进行监护治疗,针对不同病情分别进行,复苏,心电,呼吸监护,血氧饱和度监测,血气分析,机械通气,微量输液泵应用等,在危重患者的抢救治疗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重症医学科内容包括,人,财,物,时间和技术五要素。有机地将这五要素结合起来,并通过管理措施提高各要素质量及工作效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需求的不断增大及危重病医学的不断发展,我院ICU也不断发展,更新,ICU的发展提高了医院的综合实力,提高了医院危重患者的抢救水平,提高了医院医护人员的整体医疗水平,提高了医院应对突发医疗事件能力,提高了医院开展各种高难 技术能力,提高了医院医疗设备的使用率,提高了医院经济效益,提高医院的社会声望。

ICU作为重症医学科的临床基地,正逐步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随着学术指南性文件的增加和内容的逐渐完善,重症医学科的发展及ICU的工作规范化正向新阶段的迈进。新时代对社会和科学所提出新要求,永远是学科发展强大动力。

参 考 文 献

[1]占群,冯永文.吴颖川等中型综合医院SICU的管理与建设,临床麻醉杂志,1996,12,(5);256.

医学学科管理篇(3)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6-1924

国内刊号:11-3565/R

邮发代号:82-37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8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医学学科管理篇(4)

(1)必须立足于现实。制药企业科学管理机械设备是一个推进的过程,短时间不可能就成,必须与制药企业管理现状有机结合,根据员工的整体素质水平,确定设备的管理程序。

(2)必须积累遵循设备管理经验。科学管理企业的机械设备,必须在企业原有的内部设备管理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完善和创新,以确保顺利施行科学的管理方法。制药企业科学管理医药设备,就是要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实现规范化管理,从而使管理方法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充分的显现出来。在我国制药的企业设备管理中,必须对企业的内部管理体系进行完善,通过可操作性强的设备管理手段,结合实际情况,避免形式化或格式化倾向,同时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经过具体的实践,来不断完善企业设备科学化的管理体系。

2坚持以预防为主,将事后维修转变为事前维修

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的制药企业往往在设备出现问题后,才临时抱佛脚进行设备维修,也就是以事后维修为主。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内越来越广泛地应用GMP管理,事后维修已经不能适应制药企业的发展和GMP的相关要求,而必须要转变为事前维修。所谓事前维修,是指设备在故障发生之前,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监测设备的各部位,对故障发生的可能性进行进行预测,并利用各种手段予以及时有效排除。可以说,坚持以预防为主,将事后维修转变为事前维修,这是制药企业科学管理医药机械设备的必然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在设备发生故障以后,实施事后维修,其补救方法是被动的、滞后的,而且在事后维修的设备管理方式下,机械设备如果出现故障,就会中断整个设备生产线的运行,进而导致报废大批药品,或使药品的质量下降,从而使企业产生无法弥补的损失。而事前维修不同于事后维修,它是主动、提前的在设备发生故障前实施预防手段,这一管理方式可以大大降低设备故障发生的概率,有效减少设备的停机时间,使药品的顺利生产得到保证,进而降低企业的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使经济效益得到持续提高。在实际应用事后维修时,设备管理部门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监测主要设备,并在所有设备的各个部位上逐渐推广。

3加强员工的培训考核,提高设备的综合使用效率

在实际的生产中,只有使设备的损失及能耗得以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彻底减少,维修费用得到有效控制,设备的性能和使用寿命得到有效提高,设备的综合使用效率才能够提高。因此,必须规范化管理设备。一般情况下,设备损失主要包括设备故障导致的停机减产损失、设备空转和闲置导致的损失、产品质量产量导致的损失等,因此,我们必须针对以上各方面切实提高设备的管理水平,实现制药企业医药机械设备的科学化管理。而实现医药机械设备的科学化管理,要靠员工、靠员工素质和业务能力等持续提高。而加强管理培训制药企业人员,强化工作考核制度,无疑是提升医药机械设备管理水平重要手段,加强培训有助于全体工作人员素质的提高,能够有效减少在生产过程中违规操作引起的机械故障,使机械损坏率降到最低。因此,加强对制药企业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建立一支具有过硬的技术素质的维修队伍,是构建科学合理的机械设备管理体系的关键因素,加强管理考核,能够切实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从而促进设备管理业务水平的持续提高。

医学学科管理篇(5)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择2006年临床医学本科及预防医学本科实习学生为研究对象,共40人。以普外科、肝胆外科、泌尿外科、骨科作为研究科室。

1.2 制定实习量化评分表:根据临床实纲及各科室实习时间和内容,设定各科室在本研究中的权重,再针对每个科室的具体实习内容详细量化为分数。根据手术例数、大病例书写、操作次数及质量、值班次数等严格评分,并做到有据可查。

1.3 实施和评估:发放评分表,由带教教员根据学生的实习情况填写评分并签名。定期走访教员、学生,了解实施情况,收集建议和意见。

2 结果

共收回评分表36份,4份遗失。满分100分,最高100分,最低72分,平均89分。学生的总体依从性良好,大部分教员对增加了工作量有少许意见,但总体上学生的学习和参与主动性得到了明显提高。共收集到3条建议:(1)学生反映,教员重视性不够,建议通过行政管理手段加强管理;(2)部分教员建议扩大学生的试用范围,做到一视同仁,对增加学生的整体依从性更好;(3)教员建议:通过教务科或者教研室来完成课题,质量和效果更好,存在部分学生不重视的现象。

3 讨论

学分制是以学分为学习量化的计算单位,以学分衡量学习完成的情况,并制定最低学分作为学生毕业标准的教学制度。学分制最早起源于美国,被全世界大多数院校所采用并逐渐完善。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 学分制于19世纪20年代开始试行,学分制的基本特征是:自主选择学校类型、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校都实行了学分制,这是高等教育主动适应国际新形势的重要举措。学分制作为一种较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以其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奖优劣汰和发展学生个性等显著特点,受到国内外各高等学校的重视。目前,学分制主要应用在大学的基础课程中,特别是选修课,在临床医学实习中的应用尚未见报道。

医学学科管理篇(6)

当前,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正在全球推进。我国创新发展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都需要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医药卫生人才。为此,必须加强医学教育管理,深化医学教育改革,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在此背景下,加强医学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医学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简要回顾

1.1教育管理学的发展,为医学教育管理学奠定了基础

医学教育管理学是教育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依托于教育管理学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教育管理活动自古有之,但教育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世界上也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我国,虽然有不少学者和管理工作者对教育管理进行过总结和研究,但一直没有形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1984年,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成立,在1985年召开的学术研讨会上提出“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管理学”。198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在厦门大学设立首个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授予点,并确立了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方向。此后,关于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广泛开展,一批著作相继出版。1997年,薛天祥主编出版了《高等教育管理学》,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学由经验体系、工作体系向理论体系的转变[1]。

1.2构建医学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框架

随着教育管理学的建立和发展,医学教育管理学也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从经验总结到体系研究的发展历程[1]。在医学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医学教育管理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广大学者和管理工作者的重视,工作总结和理论研究也逐步深入。广大医学教育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热切期盼医学教育管理学的诞生。1991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及其下属的教学管理研究会的成立,标志着医学教育管理学的研究进入到规范化、科学化阶段;1995年,在原卫生部科教司组织下,由周东海主编出版了《医学教育管理学》专著;2014年,许劲松主编出版了《实用高等医学教育管理学》;2015年,《医学教育管理》杂志问世。至此,医学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框架已基本形成。加强医学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建设,成为该学科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

2如何加强医学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建设

2.1构建科学、系统的学科理论体系

对于如何构建医学教育管理学的理论体系,存在着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应从总结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医学教育管理活动的经验和教训入手,并按照管理活动的先后环节次序建立学科的内容体系。一种意见认为,应从明确一些基本概念入手,然后提出管理的各种原理原则,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一种意见认为,应首先从明确管理的任务和职责开始,以此为基点,然后展开论述,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结构。一种意见认为,应首先提出一个既合乎客观逻辑,又符合思维逻辑的基本框架,然后一步步地展开论述,形成一个前后一贯的理论体系。笔者认为,上述几种意见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科学地确立学科理论体系,应取各家之长,采取综合的方式研究。一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认真总结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医学教育管理活动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学科理论体系的确立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但是这些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终究只是对管理活动的部分记载,或者局限于对管理活动个别方面规律进行研究,而缺乏对管理活动一般规律和各个方面规律的综合研究。因此,单单总结实践经验,是远远不够的。任何一门科学的产生和发展,除了根源于社会对它的需求和给它提供的条件外,还要根源于自身的规律和理论基础。因此,必须加强理论研究,提出一个既合乎客观逻辑、又符合思维逻辑的理论框架,既包括它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内容,也包括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原则,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结构。在开展理论研究的同时,也必须认真总结实践经验,以使理论更加充实、更加完善。只有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紧密结合,才能找出医学教育管理的自身规律,形成学科的理论体系。二是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互补。归纳研究的基础是实践、实验和观察,由于任何阶段的实践、实验和观察都有局限性,归纳的经验材料可能不准确或不完备,弄不清结论的性质和意义,而归纳本身又不可能发现这些问题。这就要靠演绎来分析和补充还不充分的知识。演绎同样需要归纳,因为演绎不是先验的,而是来源于经验,来源于归纳的结果。归纳和演绎是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在构建学科理论体系的研究中,必须交互运用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方法,既重视理论推导,又重视实践总结,使二者互为补充,交互作用。这样,才能使理论体系的研究不断深化,取得成果。三是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运用抽象方法,研究多层次管理活动,从中抽象出管理活动的一般特点和一般规律。运用典型分析方法,剖析典型的管理活动,研究其经验和方法,从而丰富对管理活动一般特点和一般规律的认识。运用系统方法,研究管理活动各个系统中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以及各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进一步认清管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逐步建立起学科的理论体系。

2.2加强学科队伍建设

(1)要以全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教学管理研究会和《医学教育管理》杂志为组织基础,凝聚一批集各医学院教学副院长、教务处长和教学管理干部于一体的医学教育管理学学科队伍,遴选有一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管理经验并热衷于医学教育管理学研究的专家为学科带头人,选拔一批有一定管理实践经验和一定研究能力的中青年管理工作者为学术骨干,定期组织活动,开展研究。(2)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学科队伍的培训,提高学科队伍的整体水平。教学管理研究会和《医学教育管理》杂志要定期组织培训活动,特别要组织关于医学教育管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的培训,也要组织关于教育学、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基本知识的培训。此外,也可组织医学院校中有较好基础的医学教育研究机构开展培训活动。(3)积极开展医学教育管理学的研究生教育,培养学科队伍的新生力量。目前,在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科中,已有医学教育管理学方向,不少学校已开展该学科方向的研究生教育。要鼓励有条件的医学院校,多培养该学科方向的研究生。这些研究生毕业后,要吸引他们参与到医学教育管理学学科队伍中来,并加大培养力度,使他们成为学科队伍中的后备队和生力军。(4)组织开展医学教育管理的相关项目研究,通过立项、研究、成果评审、成果推广等活动,以任务带培养,不断提升医学教育管理学学科队伍的水平。

2.3积极开展研究工作,不断完善学科体系

2.3.1围绕学科内容,开展科学研究

医学教育管理包括院校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3个医学人才培养阶段的教育管理,涉及医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2]。医学教育管理学主要研究医学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各类管理现象、管理关系和管理问题,探讨医学教育管理的内在规律和特征[1]。应组织力量,开展对上述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不断充实和完善医学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内容。

2.3.2要以立项研究的方式,推进研究工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每年的立项研究中,应专设医学教育管理学的研究项目,同时,应向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积极申报有关医学教育管理学的研究项目,争取在“十三五”规划项目中立项。

2.3.3建立研究团队

当前要尽快组织一个相对固定的研究团队,开展医学教育管理学理论体系的研究。

2.4推进学术交流,加强国际合作

2.4.1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在每年的年会上,应组织关于医学教育管理学相关内容的学术交流,同时也可以定期召开关于医学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的专题研讨会。此外,两个学会的下属组织也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

2.4.2围绕学科内容,组织专题研讨

要鼓励相关学会和医学院校开展医学教育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总结和理论研究。在此基础上,由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和医学教育分会有计划地、分专题的开展系列研讨,并将研讨结果分析整理,形成资料,供深入研讨或编写专著参考。

2.4.3在医学教育相关杂志上开辟专栏,提供研讨平台

建议《中华医学教育杂志》、《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等,在杂志上开辟医学教育管理专栏,供广大专家学者和医学教育管理者就医学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的相关问题开展学术交流、专题探讨和学术争鸣,不断繁荣医学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的学术环境。

2.4.4加强医学教育管理的国际合作交流

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国际交流渠道,开展医学教育管理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和医学教育分会在同国外相关组织交流中,要有意识开展有关医学教育管理方面的交流。同时,也要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医学院校开展这方面的合作与交流。要注意收集整理国外有关医学教育管理方面的资料、书刊和信息。2.5组织力量,出版专著(1)建议由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和医学教育分会联合组织力量,编写医学教育管理学专著。编写团队应有资深的医学教育和医学教育管理专家,也应有目前在医学教育管理一线工作的专家和少数教师参加。编写团队应相对稳定,并采取边研究边编撰,研究和编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2)建议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和医学教育分会同人民卫生出版协商,在“十三五”参考书编写出版计划中,专门列出关于医学教育管理专著的选题计划,并组织相关学会和医学院校开展编写。争取在“十三五”期间能出版一批医学教育管理的专著。(3)开展医学教育管理学科方向研究生教育的院校,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相关教材,在总结教材编写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相关的专著。

作者:文历阳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医学学科管理篇(7)

一、医院财经科学管理概况

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医疗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医院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其在保证医院功能的基础上,还要融进科学、和谐理念。这里的和谐就是医院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并能承担一定福利职能的社会公益事业单位。和谐医院是以病人为中心的防病、治病场所,医院能够以最少成本向社会提供更多优质的服务,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价格合理、质量优良的医疗服务,以保证人们的身体身体健康,提高人们身体健康水平。医院作为防病治病的场所,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同时,也要将和谐理念融入医药市场经济中。毕竟医院的经济命运与医院市场经济是密切相关的,市场已经成为医疗资源基本配置的主体。医院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占有优势,就应该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对医疗资源进行合理化配置,这是新形势下市场对医院医疗管理提出的新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管理是财经的根本,医院在财经管理上出现问题,就会使医院的经济效益下降 。医院要想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加强财经管理,按照财经管理相关内容,进行有计划的财经管理计划,特别是制定和实施和医院自身发展相一致的成本核算制度。但是一些医院在发展过程中,常因监管力度不到位,对财经管理认识不够深入等一系列问题,而影响医院的正常管理。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环境下,医院的医疗管理水平在不断的提高,财经管理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药品收入已经实现了分开核算,分类管理的新形式。这种科学有效的管理,不仅能对医院医疗财经管理体制进行适当的调整,同时也能提高医院医疗水平,实现医院财经管理效益。

二、提高医院财经管理重要性

管理是财经的关键,要想使医院更好的发展,科学的财经管理手段是必不可少的。随着医院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原有的财经管理方法已经很难满足现实医疗市场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更好的医疗市场的需求,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医院就应该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医院进行相应的管理,特别是在财经管理上。随着医院各部门在经济、人事方面自的不断扩大,医院必须注重理财工作并进行科学理财。对这医院与医院之间的合作及经济往来越来越多,对财经管理的专业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新形势下,要想提高医院财经管理效益,就应该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医院的财经工作进行全面的控制,并认真贯彻集体理财原则,最大限度的避免不必要的财经风险,减少重大决策失误,以保证资金的合理分配及安全使用。加强医院资金科学管理,只有对医院资金进行科学管理,才能确保医院各项资金的正常使用。在重大资金使用上,医院相关领导部门应该对其进行把关,以避免因资金管理上的失误而影响医院作出有效的决策,同时也能避免财经违规现象的出现。医院在做重大的决策的时候,应该实行公开透明制度,可以利用医院例会或是以局域网的方式对相应内容进行公示,以实现资金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要想实现医院财经管理的科学化,提高医院财经管理效益,就应该重视法律制度,将相关的法律法规落实到实处并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办事,事实上这也是财经的根本依据,是财经管理的基本标准。一些医院已经先后制定了财务经管理制度、医疗设备及药材采购规定等,并实现了药品收入分类管理,这对医院资金的合理使用,提高财经管理效益有重要作用;医院加强资金统一管理,不仅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也能利用有限的资金实现最大化利益。对于医院来说,医院的资金管理是比较分散的,很多时候因为资金分散问题,而使大量的资金处在闲散状态。对医院资金进行集中管理,可以有效的避免这一类现象发生,通过规模性、全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局性的资金运作,统筹安排好各方的资金需求,以便更好的实现医院财金管理效益。

三、提高医院财经管理效益策略

1.加强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能最大限度的实现医院的经济效益。成本管理毕竟不是简单的成本核算,而是多方位对各种成本进行考察,实行全过程控制。这里全成本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控制支出、节能减耗,以便更好的降低运营成本及服务成本。成本管理在医院财经管理中有重要的作用,其成本核算不仅仅是计算资金,更重要的是利用这一手段,为医院医疗服务及管理提供可靠、准确的成本信息。通过对相应信息的分析评价,对成本进行控制,以优化服务流程,构建最低成本优势,实现医院科学化管理;成本控制最大的好处就是能根据额定的成本或标准对材料的消耗、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及设备购置等进行提前控制,以实现盘活存量资产,优化增量资产的目的,为开展项目成本核算和单病种成本核算提供相应的依据,为医院价格竞争及相应的决策提供智力支持。此外,全成本管理还能提高医院内部管理效率,是实现医院内部管理效率的有效方法,对医院财经管理职能的转变,也有重要的作用,能为其提供相应的依据。同时全成本管理也能为医院财经管理制定有效的成本核算方法和成本管理办法。其主要表现在核算组织和成本管理网络, 规范核算单位的收入费用项目和收支范围,建立成本考核指标上。这些内容的实现,不仅能提高医院的科学管理水平,同时也能同构对相应数据的分析、评价,实现医院财经管理效益,以促进医院的持续发展。

2.加强预算管理

要想实现医院财经管理效益,就要加强预算管理。预算管理在医院发展中有重要作用,不管是年度预算,还是各级部门的预算,其都是为了增强预算的可比性,实现不同部门之间各环节的有效衔接,以便更好的适应医疗市场的需求。合理的预算不仅能提高医院的科学管理水平,同时对财务监控及医院经济效益的实现,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医院通过预算编制,可以对医院潜在的困难进行预测,采取相应的措施,将潜在的医疗风险降至最低;在医疗市场激烈化的今天,预算管理作为衡量医院业绩标准,其管理效果如何,已经成为制约医院发展的关键。在现实生活中,医院的历史数据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使用预算可以使医院管理者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对医院可能产生的医疗收入、医疗成本及效益进行相应的掌握,同时也能为管理者作出正确决策提供相应依据,使管理者能更好的了解医院经营管理水平,以便更好的作出下一步部署。此外,预算管理还能加强医院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预算管理的实现,使医院各部门及相应的人员对本部门有了明确的目标,使各部门及相关人员时刻以医院的目标和部门目标为基础进行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各部门相互沟通及协调,在提高各部门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实现了财经管理效益。

3.实现财经信息化管理

网络化的发展,为医院财经管理带来了方便。医院实行财经信息化管理,不仅能避免繁琐的手工核算工作,也能克服传统运行模式管理下的诸多弊端,相应的会计和统计人员不必为相应的工作奔走,也减少了信息统计不准确现象,实现了信息共享,能保证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以保证为医院作出正确决策提供有力依据。医院财经管理信息化,不仅是医疗改革的需要,也是现代化医院发展的必然趋势。医院财经管理信息化实现后,不仅实现了成本核算的合理化,也减少了财经工作人员的负担,对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开源节流有重要作用。同时财经管理信息化也促进了医院财经管理信息化模式的转变,提高了医院综合管理水平,医院也加强了对财经和资产调控监管能力,规范财经管理秩序,提高了医院管理的科学化,也提高了管理效率和精确度。财经管理效率的提高,实时性的增强,避免了医院收入透支和财经漏洞。信息化预算管理的实现,使得财经人员为医院作出正确的决策提供有效依据。财经管理的信息化对成本控制也有重要的作用,能够使医院更好的利用医疗资源,实现财经管理效益。此外,财经管理信息化也给相关工作人员带来了方便,不仅节省了其工作时间,同时也提高了其工作效率,也提高了医院效益。

医学学科管理篇(8)

1 医学科研档案的特点

综合来说,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主要可以概括为两点:

1.1 科研档案形成的周期较长,专业性强且学科突出

由于展开的医学科研工作需要形成的周期较长,因此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工作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性过程,且涉及的材料与内容较多、范围广阔、覆盖面深。其次,医学科研档案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专业性强。课题需要分科管理档案,并设有相应的编码以对号入座。医学档案的分类也清晰且明显,通常分为大方向和小方向两种。大方向指的是一类学科,小方向则指的是三级学科。在分类时要保持各个学科的相对独立性,又要保持专题的完整性。

1.2 学科综合性强,项目协作多

医学科研研究特点本身也决定了其学科综合性强、项目协作多的特点。医学研究本身也是多学科内容的研究,大量创新科技不断应用于医学研究领域。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出现使许多重大课题不是一个学科、一个专业所能完成,必须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联合攻关。因此课题研究所形成的载体具有形式多样、数量大、综合性强的特性。

2 医院医学科研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医院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出现了很多的医院医学科研档案,这些档案的内容纷繁复杂,而且涉及的内容也较为丰富,所以档案的整理工作面临较大的困难。而我国的医院医学科研档案管理部门在建设上本身就存在不足,在对相关的医学科研档案进行整理和管理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整理混乱、资料残缺不全以及归类不分明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档案管理工作的后续开展也变得更加困难,就现今我国的医院医学科研档案管理的现状来说,医学科研档案的质量并不理想,而且其中很多的科研材料都不够全面,无法为相关的医院单位提供有效的参考资料,从而阻碍了医院医学水平的提升。就现今我国医院医学科研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来说,主要的问题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2.1 医学科研材料过于分散,缺乏集中性

医学科研的过程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其从立项开始到课题研究结束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是几年的时间,在这一过程中,其会产生不同的材料,积累和建立多种不同类型的材料,但是我国的医院医学科研档案管理部门对于这些材料没有进行有效的收集和整理,从而使得科研资料出现严重的流失问题。

2.2 医学资料残缺不全

我国的医院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进行医学研究,而在医学科研的过程中,其所积累的资料得不到有效的收集,出现流失问题,这样就使得我国医院医学科研档案管理部门中相关的医学科研资料出现残缺不全的问题,从而无法为医院医学水平的提升提供有效的参考资料。

2.3 我国医院医学科研相关资料保存时间过长

一般来说,医学科研开展需要很长的时间,短则数月,多则数年,在长期的开展过程中,医学科研资料保存的时间也会相对增长,而且在保存的过程中,还会出现更多的科研资料,这样就有可能造成资料的重复,使得资料的总量增多,从而对管理工作造成困扰。

2.4 医学科研资料分类不明显

医学科研资料中包含的内容较为丰富,所涉及的知识面也相对较广。医学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其所涉及到的内容较为丰富,涵盖的面也较广,这样就会使得医学科研资料的分类并不明显,在管理分类上就会造成难以分辨的现象,从而使得管理的难度提升。

3 加强医院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措施

我国目前的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中还有许多的不足,而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我国医院医学水平的提升,因此,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医院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提升管理水平,从而推动我国医院医学水平的提升。而针对医院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所采取的措施主要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3.1 建立健全医学科研档案管理体系

为保障我国医院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能够符合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求,就需要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于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中,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来构建医学科研档案管理体系,从而实现对医学科研档案的科学化管理,以保障医学科研档案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3.2 及时有效的对医学科学档案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

对年份过久以及无实用价值的档案资料要进行及时的清理,同时要对内容出现重复的医学科研档案资料进行有效的整理,随时对医学科研档案资料进行更新和完善,保障医学科研档案的完整性,保障医学科研档案资料与时代的发展需求相符合,能够为医院医学水平的提高提供必要的参考。

3.3 对医学科研档案进行系统的归档和分类

严格的区分各种类别的医学科研档案,划清医学科研档案的界限,及时的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类别的划分,保障其存储的合理性,尽可能的对医学科研档案进行细分处理,对档案分类系统进行有效的改进和完善,对新的医学科研档案资料进行及时的收集、整理、编排以及精细筛选,在统一的标准上,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划分。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医学科研档案资料进行划分的过程中,一定要突出专业化的特点,选择适宜、科学的学科管理建档方式,以形成一个统一的管理系统,从而提升医学科研档案的分类和管理水平。

3.4 注重对档案的更新和科研新档的添加

医学学科管理篇(9)

1医学科研材料过于分散

缺乏集中性医学科研的过程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其从立项开始到课题研究结束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是几年的时间,在这一过程中,其会产生不同的材料,积累和建立多种不同类型的材料,但是我国的医院医学科研档案管理部门对于这些材料没有进行有效的收集和整理,从而使得科研资料出现严重的流失问题。

2医学资料残缺不全

我国的医院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进行医学研究,而在医学科研的过程中,其所积累的资料得不到有效的收集,出现流失问题,这样就使得我国医院医学科研档案管理部门中相关的医学科研资料出现残缺不全的问题,从而无法为医院医学水平的提升提供有效的参考资料。

3我国医院医学科研相关资料保存时间过长

一般来说,医学科研开展需要很长的时间,短则数月,多则数年,在长期的开展过程中,医学科研资料保存的时间也会相对增长,而且在保存的过程中,还会出现更多的科研资料,这样就有可能造成资料的重复,使得资料的总量增多,从而对管理工作造成困扰。

4医学科研资料分类不明显

医学科研资料中包含的内容较为丰富,所涉及的知识面也相对较广。医学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其所涉及到的内容较为丰富,涵盖的面也较广,这样就会使得医学科研资料的分类并不明显,在管理分类上就会造成难以分辨的现象,从而使得管理的难度提升。

二加强医院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措施

我国目前的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中还有许多的不足,而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我国医院医学水平的提升,因此,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医院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提升管理水平,从而推动我国医院医学水平的提升。而针对医院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所采取的措施主要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建立健全医学科研档案管理体系为保障

我国医院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能够符合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求,就需要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于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中,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来构建医学科研档案管理体系,从而实现对医学科研档案的科学化管理,以保障医学科研档案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2及时有效的对医学科学档案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

对年份过久以及无实用价值的档案资料要进行及时的清理,同时要对内容出现重复的医学科研档案资料进行有效的整理,随时对医学科研档案资料进行更新和完善,保障医学科研档案的完整性,保障医学科研档案资料与时代的发展需求相符合,能够为医院医学水平的提高提供必要的参考。

3对医学科研档案进行系统的归档和分类

严格的区分各种类别的医学科研档案,划清医学科研档案的界限,及时的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类别的划分,保障其存储的合理性,尽可能的对医学科研档案进行细分处理,对档案分类系统进行有效的改进和完善,对新的医学科研档案资料进行及时的收集、整理、编排以及精细筛选,在统一的标准上,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划分。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医学科研档案资料进行划分的过程中,一定要突出专业化的特点,选择适宜、科学的学科管理建档方式,以形成一个统一的管理系统,从而提升医学科研档案的分类和管理水平。

4注重对档案的更新和科研新档的添加

医学科研开展的时间都相对较长,在长时间的医学研究中,要想充分的保障医学科研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就需要采用合理的方法,如分阶段法对医学档案科研资料内容进行适当的添加处理,在建档之后,就需要对科研工作进行跟踪管理,收集相关的档案科研资料,对档案科研资料的内容进行不断的补充和更新,从而保障医学科研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医学学科管理篇(10)

档案管理促进医院科学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利用科技档案能够促进医院科研发展。充分开发利用科技档案资源,挖掘科技档案中蕴藏的科技信息,能够为科研立项、实施以及科研成果临床推广应用提供重要依据;二是强化病历档案能够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把病案中大量的医疗信息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收集分析,及时准确的向医务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医疗信息,进而提高医疗质量;三是利用人事档案能够提高医院人才管理。人事档案通过提供借阅全面、系统、准确的人事档案信息资料,来完成医院各类人员的合理分配,在人才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行政、临床科室结构的调配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四是利用医德医风档案促进医院行风建设发展。医德医风档案是医务人员进行医德实践活动的真实记录,“是病人对医生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的评定,病人及其家属的表扬与投诉等”。医德医风档案是提高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提高行风建设的重要举措。

二、当前医院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不明、职责不清

由于有些医院领导者的不重视和医疗行业特殊性的影响,目前有些医院档案管理分为综合档案和病案两个档案室;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形成的文书、科技、会计、实物、音像档案等由综合档案室收集、存档,业务管理由医院办公室负责;而“医疗诊治过程中形成的医疗文书档案、影像资料档案、诊断依据则由医务科和病案室负责”;单位的人事档案,由人事科负责;会计凭证、会计帐薄等会计档案则由财务科负责。医院内部形成多部门、多头管理档案的局面,造成档案管理格局混乱职能不明确,缺乏统一管理。

(二)管理理念和方式落后

大部分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一般是被动的收集、整理、检索,信息量小,收集力度小,缺乏主动性,没有积极搜集档案信息资源,存在资料流失,严重阻碍了档案的开发、利用。而现代的科技管理技术也没能发挥原有功能,有的只为应付上级考核检查配设,没有结合工作实际,无操作性。部门档案材料普遍存在管理不系统、涂改、记录不完整等现象。

(三)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低下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医院档案管理的模式发生了变化,目前医院高层次的档案管理专职人员较少,大部分为即将要退休的工作人员和专业素质偏低的工作者,专业知识贫乏。而且医院为了节省人力资源,档案工作人员一般都由其他工作人员兼职。医院档案管理人员培训力度也不够,使得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满足不了信息技术条件下档案管理的要求,也不能满足临床、患者和医院科学发展的需要。

三、强化医院档案管理的措施

(一)健全制度、严格归档

为规范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促进医院科学发展,就必须完善科学的档案管理制度,必须将医院各个部门、不同载体、不同类别的档案全部纳入集中管理范围。严格按照医院档案归档整理原则开展工作是加强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保证。按照医院档案管理方案,统一收集、归档,做到资料归档及时,整理条理有序,分类明确合理,查寻参考方便,便于操作利用。

(二)重视开发,充分利用

加强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促进医院发展建设,为临床医疗科研提供服务。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全面树立服务的理念,积极开展各种编研活动和信息开发,为临床医疗、诊治、科研工作提供多方面信息。档案管理人员在做好日常档案收集工作的同时,要主动丰富档案内容,优化档案结构,掌握档案利用的新动态,积极开辟档案信息资源,加强档案利用反馈信息的管理,以满足医院、患者乃至社会各界对档案信息的需求,真正发挥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作用,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

(三)强化培训,提高素质

在当前形势下,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对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档案管理人员强化档案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还需要“加强对计算机知识和档案管理软件知识等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掌握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因此,医院应该加强对现有档案管理队伍的培养,给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培训,让他们打破传统档案管理管理手段,用信息技术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四)引进新理念、提升管理水平

上一篇: 会计的基本核算方法 下一篇: 内网信息安全管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