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的医疗方法汇总十篇

时间:2023-10-11 09:58:36

类风湿的医疗方法

类风湿的医疗方法篇(1)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的以关节组织慢性炎症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很多研究认为:类风湿关节炎为多种因素诱发机体自身免疫反应而致病,可侵犯多关节,常以手足小关节起病,多呈对称性,以肿、僵、关节变形为主。病理为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血管翳形成,软骨及骨组织的侵蚀导致关节结构破坏,功能丧失,病变非局限于关节组织,其他系统损害也较常见,现将有关资料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称为“痹”。先天禀赋不足,正气亏虚是其发病内因,久痹不愈,气血运行不畅,病及脏腑,内舍其合,肝肾亏虚,痰瘀互结,病位在筋骨,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多以关节和关节周围疼痛为主要表现。《金匮要战略》中有“风湿相搏,骨节烦痛,挚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 早在《内经痹论篇》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五脏皆有合,病久不去,内舍于其合也……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风寒湿只之气也”;“凡痹之客五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诸病源侯论风湿痹侯》中亦有“由气血虚,则受风寒湿而成此病。久不差,入于经络,搏于阳经,亦变全身体手足不随。”

2 辨证治疗

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方法众多,包括中药疗法、针灸并用以及各种外治法等,临床观察到均有一定的疗效。

2.1中药疗法

2.1.1分型治疗 李俊巧等[1]根据临床体会,将类风湿关节炎分成风寒湿痹型、风湿热痹型、毒热痹型、痰瘀型、肝肾亏虚五型。分别施以温阳祛寒,止痛除湿,除痹,方用乌头汤合四妙汤加减;清热祛湿,祛风通络,方用白虎汤和桂枝汤加减;清热解毒,凉血通络,方用四妙勇安汤加减;活血通络,化瘀祛痰,方用身痛逐瘀汤合二陈汤加减;滋补肝肾,活血通络止痛,方用五味子合桑寄生肾气汤加减。

林如祥等[2]对类风湿性关节炎从虚、毒、瘀、痰入手分型治疗,其中外虚内损型,先补脏腑之虚而后治痹;湿热互结型,则清热利湿、通络除痹,方选三妙散加味;痰瘀交阻型,则活血化瘀除痰,自拟导痰逐瘀痛风汤;阳虚寒胜型,宜温肾助阳、祛寒镇痛,方选麻黄附子细辛汤合阳和汤之类加减。

黄莺飞[3]从虚论治痹症,脾肺气虚者,宜健脾益肺、祛风通络,方用玉屏风散和防风汤加减;脾虚湿盛者,宜健脾除湿、通络止痛,方用五苓散合薏苡仁汤加减;脾肾阳虚者,宜温补脾肾、散寒通络,方用真武汤合乌头汤加减。

2.1.2分期治疗 任志宏[4]认为类风湿关节炎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以邪实为主,治疗应以祛邪为主,根据临床表现分别运用疏风散寒、清热利湿、行气活血等药。中期以邪实正虚并见,治以标本兼顾,扶正祛邪,根据临床表现分别选用调补肝肾、补益气血、化痰祛瘀、通经活络等药。晚期以正虚为主,治疗以扶正为主,根据临床表现分别运用调补肝肾、益气养血、健脾益胃等药。

严余明[5]将类风湿性关节炎分为急性、慢性两期论治,急性期时主张大量清热解毒药配伍小剂量宣痹祛湿、通络止痛之品,使热毒去、寒湿散、痰瘀消、气血流通;慢性期正虚为主,治以温肾祛寒、除湿散风、活血通络,诸法灵活组方,疗效较佳。

王永梅等[6]将类风湿性关节炎分为急性期与缓解期,急性期又分风寒湿痹型和湿热阻络型,前者以祛风除湿、散寒通络为法,用玉屏风散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后者以清热利湿、宣痹通络为法,用宣痹汤合二妙散。缓解期以扶正祛邪、祛痰化瘀为法,以指迷茯苓丸加减。

2.2针灸并用疗法 陈增辉等[7]采用毫针针灸和温针灸整体取穴(肝俞、脾俞、命门、曲池、足三里、太溪),根据疼痛部位局部取穴,在辨证的基础上随证取穴,治疗40例RA 总改善率为82.5%。他认为针灸对关节疼痛、肿胀、压痛、握力、晨僵、血沉、类风湿因子滴度均有改善,且无明显副作用。

刘维等[8]针刺风池、三阴交、腕骨、合谷、内关透外关、犊鼻、足三里、阳陵泉透阴陵泉治疗RA120例,有效率为72.5%。陈志德等[9]采用自制龙马消肿丸(由地黄、生地、白术、羚羊角、半夏、南星、制马钱子、黄芪等20种中药组成)与针灸配合治疗RA ,可明显减轻患者临床症状,在缓解疼痛、消肿、恢复关节功能及缩短晨僵时间方面均取得满意疗效,同时可使ESR、RF 滴度明显下降,总有效率可达96.6%。

王瑞辉等[10]分别对47 例RA 患者进行6 个疗程的针灸治疗,分别于第3 个和第6 个疗程后观察针灸对患者晨僵、肿胀、疼痛以及RF、ESR、CRP的影响,得出应用针灸治疗RA 具有一定作用,但应坚持一定的治疗疗程。

2.3外治法

2.3.1中药外敷法 曹炜等[11]以雷公藤、芒硝、制乳香、制没药、薄荷等制成复方雷公藤外敷剂,涂于选定的炎症关节,外以保鲜膜包裹,治疗活动期RA。王会菊等[12]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制中药外敷(含雷公藤、乳香、没药、透骨草、红花、细辛、丹皮等,研末备用;用时用醋调糊状外敷患处) 治疗RA。

马宝东等[13]用风湿止痛散(由川乌、草乌、穿山龙、青风藤、红花、杜仲、牛膝等组成,研末备用),用时用75%酒精调成糊状外敷于疼痛关节处,再用神灯照射患处,同时配合甲氨蝶呤治疗RA 58 例,治疗后ESR、CRP、RF 较治疗前和对照组均有明显好转。

姜泉等[14]将自拟清热活血中药(芒硝、莪术、白芥子、白芷等)浓煎滤液,将纱布浸泡药液后用直流电脉冲治疗仪离子导入治疗50 例患者,显效10 例,有效40 例。

2.3.2中药熨烫法 姜兆荣等[15]应用中药热熨方治疗RA36例。药物组成:肉桂6 g,续断15 g,骨碎补15 g,红花10 g,鸡血藤15,乳香15 g,没药15 g,透骨草12 g,伸筋草12 g,细辛9 g。将上述中药切碎装入布袋备用,使用时将药袋用水浸透后置蒸锅中蒸25~30 min,取出后待温度适宜,用棉布或毛巾包裹熨敷患处,2次/d,20~30 min/次,2 w为1个疗程,1疗程后观察疗效,总体有效率为78.6%。

2.3.3中药熏蒸法 施晓芬等[16]药用川乌、细辛、白芥子、苏木、枯矾、冰片等加水煎煮后,将药液倒入盆内熏洗治疗35例RA患者,显效4例,有效25例,总有效率为82.86%。隋丽 等[17]采用中药蒸汽熏洗法治疗RA57例,显效42例,有效12 例,总有效率为94.74%。

刘芳[18]采用内服药物配合中药局部熏洗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118例,并设对照组(单纯内服药治疗)进行观察,结果治疗组疼痛指数、晨僵时间平均改善率分别为82.4%、91.4%,对照组分别为78.1%、89.4%,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王丰等[19]运用骨科滓┢雾透皮疗法治疗91例风寒湿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其中骨科滓裳竭、杜仲、骨碎补、附子、透骨草等组成,1次/d,时间20 min,1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治愈者占65.9%,好转者占31.9%,未愈者为2.2%,总有效率97.8%。

杨丽萍等[20]采用中药(熟地、山药、山茱萸、知母、黄柏、鸡血藤、络石藤、青风藤、刺蒺藜、桑枝、赤芍、木瓜、防风、附子、生甘草、全蝎)熏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22例,总有效率为90.9%。

2.4穴位注射法 穴位注射疗法根据整体观念的理论,采用不同药物通过特定穴位的刺激影响所属脏腑。激发和调整机体内在的生理功能,使之起到治疗本病和增强免疫力的作用。文碧玲等[21]引用风湿灵水针穴位注射治疗痹证127例,治疗组采用风湿灵I、Ⅱ、Ⅲ、IV号针剂穴位注射;对照组采用毫针针刺,1次/2 d,10次为1个疗程。治疗组中风寒偏胜型总有效率为93.33%;湿热偏胜总有效率为91.43%;气滞血瘀型总有效率为93.10%;肝肾亏损型总有效率为90.91%。

段氏[22]选用当归注射液或丹参注射液,上肢取肩s、曲池、外关、合谷,下肢取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悬钟、昆仑,病处取病变局部经穴、经外奇穴或痛点,治疗RA68例,总有效率85.3%。

3 总结

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RA 有其独特的疗效,毒副作用少,患者顺从性较好。由于中医受到自身知识体系的限制,对病因病机的研究还不是很透彻,使得临床医家对RA 的治疗很难有一个质的突破。这就需要临床医家本着科学的态度,辨病与辨证结合,在吸取现代医学的先进理念的基础上,发挥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长处。就目前来说,还没有一个对疗效的统一的判定标准,使得临床效果很难有一个使人信服的结果,这就需要尽快的制定出一个统一的临床疗效判定标准。针灸对改善临床症状效果肯定,针药结合、针灸作用机制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李俊巧,王卫力,段亚辉.辨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体会[J].河北中医,2009,31(2):220-221.

[2]林如祥,韩渝.浅谈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分型治疗[J].国医论坛,2007,22(1):16.

[3]黄莺飞.痹症从脾虚论治探讨[J].四川中医,2009,27(8):33-34.

[4]任志宏,庞学丰.浅谈庞学丰分阶段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经验[J].内蒙古中医药,2008,27(8):22-23.

[5]严余明.历节病证治浅析[J].浙江中医杂志,2008,43(6):319―320.

[6]王永梅,刘杰,柴会立,等.传统医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药学报,2009,24(2):10-12.

[7]陈增辉,王立新.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40例[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2):247.

[8]刘维,刘滨,王熠,等.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120例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3,23(10):577-578.

[9]陈志德,刘军.龙马消肿丸配合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02,18(5):14-16.

[10]王瑞辉,江婵娟,雷正权,等.不同针灸时限治疗类风湿关节炎47例[J].陕西中医,2004,25(9):834-835.

[11]曹炜,焦娟,姜泉.复方雷公藤外敷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7):433-435.

[12]王会菊,袁立荣.自制中药外敷辅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2007,22(7):45-46.

[13]马宝东,陈岩松,陈雷,等.风湿止痛散外治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6):1298-1299.

[14]姜泉,焦娟.清热活血法外治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观察[J].中医正骨,2006,18(3):21-22.

[15]姜兆荣.祛风强身散穴位贴敷联合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7:1489.

[16]施晓芬,薛鸾.温经通络法外治类风湿关节炎35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8):963-964.

[17]隋丽,赵晓刚,姚健,等.蒸气透皮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57例疗效观察[J].黑龙江医学,2004,28(9):703.

[18]刘芳.中药熏洗治疗与护理类风湿关节炎[J].湖北中医杂志,2007,29(10):49-50.

[19]王丰,伍晓靖.骨科滓┢雾透皮疗法治疗风寒湿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91例[J].内蒙古中医药,2007,(10):11-12.

类风湿的医疗方法篇(2)

典型病例:

病例1 张XX,24岁,山西省古交市人。1999年9月份,发烧,最高时烧到41度,颈部淋巴结肿大,嗓子痛的厉害,化验结核菌为阳性,按结核病进行治疗,但用了抗结核药后仍然发烧。于是到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血液科进行治疗。做了各种检查,也查不出病因,最后诊断为:坏死性淋巴结炎。一直用激素退烧。2000年5月到北京协和医院就诊,诊断为“未分化结缔组织病”。2001年开始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风湿免疫科治疗,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由于常年用激素治疗,骨质疏松非常严重,造成了腰椎压缩性骨折。

2005年3月经空劲气功外气疗法治疗,在外气治疗的同时,也自练空劲气功免疫功法,从此摆脱了类风湿病的折磨。

病例2 贺X,43岁,西山煤电集团公司职工。1997年8月发病,初起表现为左脚痛,不能走路。以后每年都要发病一次,先后到太原各大医院诊病。排除了痛风、强直性脊柱炎等,后又到河北省正定县中国人民医院诊治,诊断为类风湿病,并在该医院风湿科治疗。经多年服药、打针治疗,病情时好时坏,始终未能祛病。

2005年底到北京积水潭医院住院治疗20天,病情没有缓解,而且还开刀进行了创伤治疗;2006年底又到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检查治疗,病未得治;2007年10月又添新病,即右腿膝关节积水、疼痛不能屈伸,不能行走。住院输液治疗两个月,病情稍有缓解;2008年9月再次发病,情况和2007年一样。后到我处经空劲气功外气疗法治疗15天,病情得到控制。

病例3 李X,女,47岁,是山西省古交市房地产管理局的一名干部。1987年在山西师大读书时就发现右膝关节痛,经山西中医研究所诊断为类风湿病。之后开始了长达21年的求医之路,四处求医问药,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病情仍没有缓解。病情严重时右脚不能坐着移动,必须双手抱膝才能移动,三伏天,右膝必须用棉裤套着,受尽了难以想象的痛苦。

2007年秋天,经空劲气功外气疗法治疗并结合自己练习空劲气功免疫功法,使自身免疫得到调节,类风湿病治愈,至今没有复发。

病历4 郭X,49岁,太原钢铁公司职工总医院书记。从1993年右膝关节开始疼痛并水肿近20年,得病期间,做了各种检查,血沉、抗类风湿、CT、核磁,其结果均正常,并开始大剂量使用激素(甲强龙注射液),先从西医开始治疗,服用激素,并用红花水热敷,至2003年期间一直进行间断治疗。

2003年病情加重,先后又去北京协和医院、太原264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住院治疗,并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口服中药500余付,针灸治疗等。住院治疗期间病情有所缓解,但冬天病情加重,天气转暖时有所好转。

2009年清明后天气渐暖,按惯例病情应随天气暖和而有所好转,但胯关节、脚趾关节肿痛加剧,腿部肌肉萎缩,无法正常行走,这样反反复复,经受着疼痛的折磨。

2010年4月底开始接受空劲气功外气疗法进行治疗,并练习空劲气功免疫功法,使免疫功能提高,体质明显增强,腿部肌肉萎缩恢复正常,病情逐渐好转,已返回工作岗位。

治疗方法:

类风湿疾病多由遭受风、寒、湿,气血流行不畅,经络阻滞所致,治疗以调节免疫,补气、活血通络为大法。

1.空劲气功外气治疗是根据类风湿疾病患者的体质、病情而采用不同的方法与手法进行辨证施治,以独特的扳指法来调节外气发放,因病因人的治疗方法,以增强体质,调节免疫力为主。一般每天治疗一次,每次20分钟左右,10次为一个疗程。

类风湿的医疗方法篇(3)

长期以来,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热门话题。然而,中医与西医毕竟是两套截然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中西医结合不能只满足于一个病人身上同时应用中药和西药,而是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并且从中药寻找更有效的抗风湿药。

1 中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观点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西医的名词,在中医属痹证范畴,因其以遍历关节肿胀疼痛,缠绵难愈为特点,故又有“白虎风”、“历节”、“鹤膝风”、“骨痹”、“尪痹”、“顽痹”之称。中医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生与内脏亏虚,禀赋薄弱,外邪侵袭等因素有关,其内因是脾胃肝肾气血阴阳不足,卫外不固;而外因为风寒湿热之邪侵袭人体。发病机制与关节、肌肉、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有关,以邪气痹阻、痰瘀互结、寒热错杂、正虚邪实、本虚标实为特征,瘀血贯穿于疾病的始末。

中西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因病因病机复杂,常常虚实相兼、寒热错杂、痰瘀互结。各医家、各学派有不同的治法,归纳来主要有下列几种。

1.1 分型辨治-风寒湿痹型 治以祛风散寒,除湿通络,用蠲痹汤加减;风热湿痹型:治宜清热利湿,化瘀通络,用白虎桂枝汤、四妙散等化裁;寒湿瘀热错杂型:治宜寒热并用,清热除湿、温经化瘀,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肝肾气血亏虚型:治宜滋养肝肾、调补气血、活血通络,用独活寄生汤加减。

临床上,各型之间常常相互转化或同时并见,需灵活掌握,辨证治疗。

1.2 一方一药治疗 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不少医家用一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如:复方蚂蚁丸[1]、风湿康胶囊(洋金花、制马钱子、西洋参等)、乌头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等加减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总有效率为96%以上[2],还有诸多医家的成方验方均有较好的疗效。

近几年来,单味中草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其疗效得到了肯定,笔者在临床中用雷公藤、蚂蚁等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满意。雷公藤具有祛风除湿、祛瘀通络、消肿止痛之功。现代药理已证明:雷公藤具有较强的抗炎、镇痛等免疫抑制作用,雷公藤多甙被认为具有较强免疫抑制作用的中药制剂,已广泛应用于临床[3]。蚂蚁的有效成分蚁酸具有调节细胞免疫的功能,此外还有青风藤、羊踯躅根等单味中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取得满意疗效的报道。

1.3 综合疗法 由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病程长,病势缠绵,中医除了辨证论治予内治法外,还配合中药外治,针灸、按摩等,对于缓解症状、改善功能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

2 西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观点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全身性的结缔组织病,现代医学并不承认类风湿性关节炎与刮风下雨、潮湿气候有直接的关系。类风湿性关节炎是由自身免疫(体液免疫为主)介导的,以滑膜炎症为基本病变的慢性进行性致残性的风湿病。西医强调诊断标准,虽然不同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预后相差甚大,但至今尚无具体的临床分型,只是根据临床表现和一些实验室指标、经验性地估计预后选择治疗。

转贴于

由于免疫异常与炎症反应始终贯穿着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全过程,所以西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强调抗炎和免疫抑制。传统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强调依次选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慢作用药、免疫抑制剂、激素。经过对传统疗法的反思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病理特点的认识,80年代末,西医开始强调早期使用慢性作用药和免疫抑制剂,对于顽固性、进展性的类风湿性关节炎需要联合化疗。非甾体类抗炎药具有消炎止痛的效果,但不影响免疫的致病作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地位已被重新确定,近年来,甲氨蝶呤已被美国的大多数风湿病专家视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一线药。激素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争议甚大,它经历了“肯定-否定-重新肯定”的过程,20世纪40年代末激素曾被视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救星,50年代后期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危害逐渐被认识,70~80年代将其列为未选药,近年重新评价免疫抑制剂和慢作用药的应用时机时,小剂量激素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受到肯定,但必须防止滥用,应掌握好其应用时机、剂量和疗程,一般认为,在甲氨蝶呤等药起效之前,过渡性地口服小剂量泼尼松(10mg/d)是有益的。

3 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之我见

近年来,中医和西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均有长足进展,西医具有奏效性、近期控制病情的优势,但往往因副作用大而影响疗效。中医具有调节整体功能,稳定疗效,副作用小的特点,如何能更好地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将两者合一,扬长避短,中西医结合不能只满足于一个病人身上同时应用中药和西药,而应研究如何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效益,减少副作用,从中药中寻找更有效的抗风湿药,这是当今中西医结合工作者的共同愿望。

3.1 中西医并重,相辅相成 在摆脱传统治疗模式以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已有提高,然而,类风湿性关节炎毕竟是一个不可治愈性疾病,不论疾病完全缓解,部分缓解,还是降低疾病活动度,均难免要长期用药,病人能否坚持用药,是影响类风湿性关节炎预后的重要因素,西药往往因副反应导致病人中止用药。中医可从辨证论治的角度,调整机体功能,以减轻西药副作用,稳定疗效。若在急性期予西药及时控制病情,缓解症状,同时也给中药清热利湿、消肿止痛、和胃健脾等内服中药,必要时配合中药外洗外敷则可协同西药增强疗效,最大限度降低副作用,使病人能按计划进行治疗,及时控制病情,中西医并重,相辅相成达到最佳治疗效果,但中药也有副作用,如雷公藤(中药)具有性腺抑制作用,若与环磷酰胺(本药)合用,可能加重性腺的毒性,临床应予注意。

3.2 中药为主、西药为辅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期或慢性期,患者多表现为关节晨僵、梭形肿大,疼痛时重时轻,贫血、低蛋白血症、形体消瘦、关节畸形、强直、功能障碍等。常可累及五脏。此期患者往往对抗风湿药敏感下降,且无法长期、大剂量使用抗风湿药,而患者多表现为关节肿痛、缠绵难愈、体质虚弱、易合并感染,西药难于达到预期的目的。中医学则重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中医认为痹证日久、邪气久羁、痰湿流注、瘀血痹阻、肝肾气血不足,治宜调补气血、滋养肝肾、活血通络、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体质,扶正以祛邪,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能对不同的个体,不同的表现用不同的方法治疗,这是西医所不及的,所以对于中后期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主张中医辨证治疗为主,佐以针灸、按摩及功能锻炼,必要时可配合少量抗风湿药以辅助治疗。

3.3 加强中西结合研发,让中医药走向世界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取得了一定进展,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西医诊断、中医辨证、中药为主、西药为辅”的阶段而是应该利用现代高科技技术,把现代医学的实验研究、临床药理等广泛深入地应用到中西药领域,研究开发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特效中草药。目前中草药有效成分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已取得一定的成果,可见从中寻找和开发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特效药,有着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郭来五.复方蚂蚁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354例临床疗效观察.山西中医,2005,8(11):22.

类风湿的医疗方法篇(4)

1 病因病机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营卫失调,外受邪气侵袭,或素来体虚,气血失运,内生痰湿、瘀血,正邪相搏,使肌肉、筋骨失于濡养而出现关节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肿大灼热等症。如《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近几年来,现代医家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做了更深入的研究。戚建弘认为先天不足,后天因肾气虚弱,肾阳或肾阴不足时,机体易受风寒湿邪的侵袭而罹患“骨痹”,最终导致自身的骨损害。陈湘君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多由正气虚弱,机体卫外不固,致使外邪侵袭,流注于筋络,留于关节而引发本病,其正虚病机可概括为:①卫气亏虚:一则是邪来之时无力御邪于外,一则是在邪人体后无力驱邪外出;②肝脾肾不足:脾虚则生湿或气血生化乏源,肝肾虚则筋脉骨节失养,而表现为关节肿痛僵直乏力。王海申等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本质为本虚,诱因为毒邪,病理产物为痰瘀。罗强等认为风寒湿热之邪留滞筋骨关节,久之损伤肝肾阴血,筋骨失养而出现关节肿痛僵硬,其中寒湿阻络、瘀血阻滞为本病主要特点。方在旺等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肝。肾不足,气血虚弱,而标实表现在:①发病之初症状以邪实为主,②病久人络,深达骨髓,气血瘀滞,筋脉痹阻,发为诸骨肿痛,摇转不能,两者只是在病位深浅与阶段不同。李晓云等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为全身属虚,局部属实的病症,因体质、环境、对邪毒易感性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病理过程,气血不足是发病的基础,湿热或寒湿是主要病理因素,络瘀血痹是主要病理症结。瘀毒交结、痹阻脉络是发病进展的关键所在,贯穿疾病的始终。

2 治疗方法

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方法众多,包括辨证分型论治、专方验方应用和外治法等,临床观察到均有一定的疗效。

2.1 辨证论治:王永梅等将类风湿性关节炎分为急性期与缓解期,急性期又分风寒湿痹型和湿热阻络型,前者以祛风除湿、散寒通络为法,用玉屏风散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后者以清热利湿、宣痹通络为法,用宣痹汤合二妙散。缓解期以扶正祛邪、祛痰化瘀为法,以指迷茯苓丸加减。林如祥等对类风湿性关节炎从虚、毒、瘀、痰人手分型治疗,其中外虚内损型,先补脏腑之虚而后治痹;湿热互结型,则清热利湿、通络除痹,方选三妙散加味;痰瘀交阻型,则活血化瘀除痰,自拟导痰逐瘀痛风汤;阳虚寒胜型,宜温肾助阳、祛寒镇痛,方选麻黄附子细辛汤合阳和汤之类加减。黄莺飞从虚论治痹症,脾肺气虚者,宜健脾益肺、祛风通络,方用玉屏风散和防风汤加减;脾虚湿盛者,宜健脾除湿、通络止痛,方用五苓散合薏苡仁汤加减;脾肾阳虚者,宜温补脾肾、散寒通络,方用真武汤合乌头汤加减。付澄洲从“治病求本”,“扶正祛邪”的辨治思想出发,提出“寒热两症”,“虚实两治”,临证将类风湿性关节炎分为“实痹”、“虚痹”、“顽痹”施治。治实痹,祛邪通络调营卫,方用“五藤二龙汤”;疗虚痹,强筋壮骨’益肝肾,方用“参芪壮骨汤”;克顽痹,行瘀化痰调经脉,方用“通化痹汤”。严余明将类风湿性关节炎分为急性、慢性两期论治,急性期时主张大量清热解毒药配伍小剂量宣痹祛湿、通络止痛之品,使热毒去、寒湿散、痰瘀消、气血流通;慢性期正虚为主,治以温肾祛寒、除湿散风、活血通络,诸法灵活组方,疗效较佳。

2.2 专方:徐茂林治疗寒湿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多用《金匮》乌头汤合麻黄加术汤化裁,屡获佳效。吴学文用独活寄生汤治疗3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与美洛昔康药物组比较,治疗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率45%,显效率40%,有效率14%,无效率1%,优于对照组。认为独活寄生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肯定。艾正海用芍药甘草汤合五虎追风散加味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76例,每日1剂,1个月为1个疗程,经过2~3个疗程治疗后,中近期控制20例,显效30例,有效2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4%。

2.3 中成药:童海燕等将84例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口服来氟米特、美洛昔康,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白芍总苷胶嶷,疗程6个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类风湿的医疗方法篇(5)

中图分类号:R259.9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1-0104―02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致残率很高的疾病,中医药治疗具有疗效肯定,副作用小、有利于长期服用的特点,但在临床研究中,由于研究方法不完善,缺乏科学的评价方法,疗效标准不统一,辨证分型不规范,致使对其疗效难以做出准确的评价,降低了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及可信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结论的可靠性、真实性,难以推广应用,使中医药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疗效,依然没有得到普遍承认,建立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药的诊疗标准是当前科研的主要任务,建立诊疗标准的前提首先要统一证型。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和精华,证候是中医学的灵魂,辨证在中医治疗学中的占有重要地位,辨证分型是中医认识和诊断疾病的方法,辨证分型诊断标准的确立直接关系到临床疗效,因此研究制定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对统一的中医证候诊断分型标准具有重要意义。

1 类风湿性关节炎证型研究的概况

1.1 文献研究概况

文献的辨证分型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1.1 按风寒湿邪的偏胜脏腑虚实辨证论治 近20年来中医药杂志及风湿病的书籍中关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辨证分型,证型繁多,极不统一。有行痹、痛痹、着痹、风寒型、风湿型、风热型、风寒湿型、寒湿型、风湿热型、湿热型、热毒炽盛型、寒热错杂型、痰瘀痹阻型、脾虚湿胜型、脾肾两虚型、气血亏虚型、气虚血瘀型、肝肾亏虚、实坚型、虚闭型等30多个证型。如将本病分为风寒湿阻证、风湿热郁证、痰瘀互结证、肾虚寒凝证、肝肾阴虚证、气血亏虚证6型。钟力等辨证分型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9例,其中风寒湿痹42例,风湿热痹27例。王义军等进行了类风湿性关节炎流行病学调查,初步归纳出常见的6种证候,分别为:湿热阻络证、肝肾不足证、瘀血阻络证、气血两虚证、寒湿阻络证、痰瘀阻络证。汪明忠对类风湿性关节炎786例进行辨证分析:其中风热型271例,占34.5%,血瘀型258例,占32.8%,湿热型101例,占12.8%,虚寒型156例,占19.8%。

1.1.2 分期辨证论治根据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特点可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按病程又可分为早、中、晚期。多数文献认为活动期、早期主要是邪实,风、寒、湿、热为主,病位偏于在表;以湿热痹和热毒痹较为多见;中期多属正虚邪实,以“寒痹”、“瘀血痹”为多;晚期、缓解期病位在里,临床以正虚,或正虚邪恋为主,辨证多属寒热错杂,或“虚痹”、“顽痹”。如田文士认为本病初期以湿热型为主,发展期以热毒型为主,稳定期以阴虚型为主,恢复期与善后调养期以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型为主。路志正等将本病活动期分为卫阳不同、痹邪阻络证和邪郁而壅、湿热痹阻证,缓解期分为痰瘀互结、经脉痹阻证和肝肾同病、气血两损证。

总之文献中关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分型颇多,但以风寒湿痹型、寒湿阻络型、风湿热型、寒热错杂型、痰瘀痹阻型、热毒炽盛型、湿热痹阻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气血不足型较多见。

1.2 历年国家制定标准的辨证分型概况

1984年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痹证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确定了中医辨证的证型及症候,将痹证分为湿热阻络症候、寒湿阻络症候、寒热错杂症候、瘀血阻络症侯、肝肾两虚症候、风邪偏胜症候、湿邪偏胜症候、热邪偏胜症候、痰湿阻络症候、营卫不和症候、气阴(血)两虚症候。1988年4月在昆明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疗效标准将风湿四病分为:风重型、湿重型、风重型、化热型4型。1993年中药新药治疗痹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辨证分为寒湿阻络证、寒热错杂证、瘀血阻络证、肝肾两虚、痰湿阻络5型。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版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九王)痹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中将本病证候分为:风寒湿阻、风湿热郁、痰瘀互结、肾虚寒凝、肝肾阴虚、气血亏虚6型。2002年《中药新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证候分为湿热痹阻证、寒湿痹阻证、肾气虚寒证、肝肾阴虚证、瘀血痹阻证5型。

类风湿的医疗方法篇(6)

风湿病(中医也称“痹证”“痹病”)是一类常见的难治性疾病,常伴有疼痛症状。如何有效的缓解疼痛是治疗风湿病的一项难题。西医对于风湿病引起的疼痛较早的系统性认识源自苏德科,他认为这种疼痛属于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CRPS)的一种,部分原因是由血管舒张、肿胀和水肿形成慢性的长期局部炎症引起相关细胞因子的释放引起的局部反应[1]。中医药缓解疼痛是其特色优势所在,本文从风湿痹痛的中医治法方面进行了探讨。

1 风湿痹痛的病因病机

《素问・痹论》记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最早论述了风湿痹痛的病因病机。《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记载:“诸肢节疼痛,肢形羸……”。其中的“羸”就是指关节、肢体变形,即中医所说的痹证,由于关节不能自由活动而逐渐形成的废疾。人体肌表经络遭受到风、寒、湿、邪侵袭后,引起筋骨肌肉关节酸痛、麻木、重着、伸屈不利或关节肿大等证,其中最明显的症状表现即为关节的疼痛。焦树德[2]教授认为风寒湿三气与人体内阴阳相合而表现为不同的痹病,如体内阳热旺,则邪气从阳化热而表现为热痹,如体内阴寒偏胜,则邪气从阴化寒而表现为寒痹、湿痹。

风湿痹证日久,容易出现下述三种病机的演变:一是风寒湿痹或热痹日久不愈,瘀血痰浊阻滞经络导致关节肿大畸形,关节晨僵伴阵发性的酸楚疼痛。娄多峰[3]教授根据虚、邪、瘀理论,指出风湿病的病因主要是禀赋不足、病后产后、七情、六淫、外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痰浊瘀血,引起风湿病的病机在于正气与邪气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正不胜邪而出现脉络痹阻、气血不通,即中医所说“不通则痛”;二是病久正气伤,呈现不同的气血亏损最终关节不荣,引起关节的疼痛和肌肉组织的萎缩,朱良春[4]教授认为痹病的发病,不外乎本虚和标实两方面。本虚之因有肝肾亏虚、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等,这也就是中医所说“不荣则痛”;三是痹证日久不愈,病邪由经络而累及脏腑,出现脏腑痹的证候。陈湘君[5]教授反复强调正气在痹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认为正气虚是内因,是痹病发生的先决条件。正气不足,风寒湿热之邪得以乘虚入侵而致病,倘正气亏虚,内犯脏腑,则脏腑痹证莫不由生。由此可见,痹证缠绵难愈,且关节的疼痛是痹证的主要症状表现,有效的缓解疼痛也是风湿痹证治验所在。本文从中医内治法的角度入手,针对风湿痹痛做了如下探讨。

2 风湿痹痛内治法辨证论治

孟庆云[6]认为痛证理论发展经历了以寒热病因及作用于经脉、五脏类分为标志的《内经》时代;从外感、内伤分证,确立痛证辨证论治体系的仲景时代;以李东垣、朱丹溪为代表深化痛证病机学说的金元时代;倡导温补治痛诸法的温补学派时代;以叶天士、王清任为代表的清代医家,提出“治有先后”“治分内外”及活血化瘀的重要治则治法。风湿痹痛从发汗、温阳、补益、清热、和解之痛等治法入手亦是历代医家治验所在。

2.1 发汗止痛法 正确的汗法是“微微似欲出汗”。即通过开泄朦理,使因感受外邪所致的疼痛症随汗而解的治法。张仲景在湿病篇多采用汗法以发散湿邪,表里之湿即除,疼痛便得以缓解。《金匮要略》一书中运用汗法治疗的病、证就达20种以上,徐彬《金匮要略论注》云:“盖风性急可骤驱,湿性滞当渐解,汗大出,则骤风去而湿不去,故不愈。若发之微,则出之缓,缓则风湿俱去矣”[7]。林昌松等[8]认为治痹之法,当以汗法为捷。尚需根据患者体质和疾病特点,从药物选择、方剂配伍、剂量大小等诸方面加以斟酌。采用微汗法使阳气冲斥于肌膜表里之间风湿之邪才能尽去,方用防己黄芪汤加减。金实教授用发汗以清利湿热的方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常取得一定的疗效[9]。类风湿关节炎属湿邪偏盛,气血痹阻,若疼痛明显,晨僵大于 1 h,甚者不能起床穿衣,方用五苓散合防己黄芪汤加减治疗。常用白术、茯苓、猪苓、泽泻、附子、黄芪、桂枝、防己、木瓜、薏苡仁等。乐军等[10]认为在益肾、活血、行气、通络之剂中参以辛凉或辛温解表法,具有开发腠理、和畅营卫、散寒除湿、疏风透邪的作用,在临床治疗颈腰背痛、关节热痛、陈伤久痛、闪挫外伤等伤科痛证时屡有佳效。

2.2 温里散寒止痛法 此法就是通过扶助人体阳气,以温里散寒通阳,从而消除由里寒引起的诸种疼痛症的治法。由于寒邪凝滞经络,血脉不畅,症见肤色紫暗、四肢冷痛、面青舌腻,法当温经散寒止痛,方可选用当归四逆汤。如寒湿侵袭,四肢拘急者为痛痹,宜温散止痛,常用乌头汤。董建华[11]教授认为,治痹既不可偏执一端,亦不可主次不明。凡见疼痛较剧,遇寒更甚,舌黯不红者宜用辛温散寒法,药用乌头、麻黄配伍加减以温里散寒。周仲瑛[12]教授用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雷诺氏症有一定的疗效。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血管神经功能紊乱所引起的一种肢端小动脉阵发性痉挛性疾病,主要侵犯上肢。成无己注解云:“手足厥寒者,阳气外虚,不温四末;脉细欲绝者,阴血内弱,脉行不利。与当归四逆汤,助阳生阴也。”(《注解伤寒论》)。娄多峰[13]教授善用仲景药对来治疗风湿痹痛,常用芍药配甘草、桂枝配芍药、桂枝配甘草、石膏配知母等药对,以辨证施治为基础,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并发眼结膜炎和虹膜炎病患屡获良效。

2.3 补虚缓急止痛法 指通过补益人体的阴阳气血,以消除各种因虚而致痛的治法。张介宾《景岳全书》中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邓铁涛[14]教授以补益脾气的治法治疗皮肌炎引起的肌肉酸痛常获良效,方选四君子汤健脾祛湿,化生气血。方中以太子参易党参,因邪热深伏伤阴,故选青蒿鳖甲汤养阴搜络透热,鳖甲直入阴分,取青蒿芳香性散易透邪,滋阴入络搜邪,牡丹皮、地骨皮、知母凉血滋阴,清退虚热。诸药合用,共奏滋阴透邪之功。张琪[15]教授在治疗重症类风湿关节炎时,除了注重补益肝肾之外,尤善用虫类药以达缓解疼痛的目的,张教授认为重证类风湿性关节炎虚实寒热错综复杂,肾主骨而肝主筋,实则风寒湿邪外袭而生瘀生痰,故疼痛难忍,仅用一般草木祛风除湿之品效果不大,须用虫类药搜风透骨。已故京都名医谢海洲[16]教授认为痹证的治疗应遵从寒热错杂宜通,气血亏虚从补的原则。他认为,寒热痹当寒温并调,寓通于中,选方多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且妇女产后气血多亏,易遭风寒湿邪侵袭,治疗当扶正祛邪,攻补兼施,常用玉屏风散加养血药或八珍汤加祛风胜湿之品。连建伟[ 17]教授临床善用独活寄生汤加减以补益肝肾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独活寄生汤加减可扩大用于骨关节病、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伴有肿瘤等现代疾病,与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用以增强温阳疗效;与四妙散合用以利下肢关节湿热,并酌情配伍情血肉之品如鹿角片、鹿角霜以壮督脉,兼慢性鼻炎者,可酌加杏仁、桔梗,取“上病下治”之意。

2.4 清利湿热止痛法 即通过寒凉泄热的药物和措施,使邪热外泄,以消除里热而达止痛目的的治法。章真如[8]教授运用清利湿热治疗痛风方面屡获良效,在治疗上,他认为痛风病机为经络不通且湿热阻滞,主张拟清利湿热为大法,辅以二妙散、三妙散以及四妙勇安汤立方,常用基本药味为忍冬藤、牛膝、玄参、黄柏、当归、甘草、苍术、木瓜、秦艽等。温成平教授用清热解毒辅以滋阴治法治疗白塞综合征屡获良效。方用甘草泻心汤加减,甘草为君,黄芩、黄连清热利湿解毒。下焦湿热加黄柏,脾胃虚寒予以生姜、大枣,治疗白塞综合征之口腔溃疡效果显著。温成平等[19]在用中医解毒祛瘀滋阴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对其生存质量的调查中,将147例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随机分为中西结合组(79例)和西药组(68例),西药组口服醋酸泼尼松为主治疗,中西结合组在醋酸泼尼松基础上结合解毒祛瘀滋阴药治疗。研究表明,中医解毒祛瘀滋阴法结合激素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与单用激素相比,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面具有显著性优势。

2.5 和解表里止痛法 即通过应用和解表里的方药,以解除由半表半里证而引起疼痛的一种治法。包括和解表里、调和肝脾、调和胆胃。冯兴华[20]教授以加味逍遥散化裁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常获良效。他认为不能单治手足,亦不能独治腰背。治疗痹证的常用方法以舒肝解郁,调和气血为主。盖肝气一舒,气行血畅,气滞血瘀得解而诸症渐除。林长军等[21]诊断为急性胆囊炎30例病例,用蒿芩清胆汤加减治疗,结果表明在急性期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取得一定的疗效,较单纯西医治疗效果要好。陈瑞春[22]教授用小柴胡汤治疗胁痛日久有一定效果。胁痛日久复为饮食所伤,肝胆不和,气机不畅,气血阻滞不通则痛,故治以小柴胡汤疏肝调理脾胃之剂,再加郁金、川楝子、枳壳、玄胡索等药行气止痛;加炒鸡内金、海金砂利胆排石;虎杖泄热通便。全方共奏疏肝利胆行气止痛之功,故能得到良好的疗效。

3 结 语

结合以上探讨,如何利用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结合以往的用药经验,并且充分利用现代药理、病理学知识以缓解风湿病给患者带来的疼痛,仍然是中医以后面临的问题。同时,中西医结合治疗也是以后的趋势所在,痹证引起疼痛症状的缓解也是风湿痹痛治验所在。

4 参考文献

[1] Sudeck P.Die sogenannte akute Knochenatrophie alsntzudn-

dengsvorgang[J].DerChirurg,1942,15(4):4958.

[2] 张仕玉.焦树德治疗风寒湿痹的经验[J].光明中医,2008,23(1):17-18.

[3] 曹玉举.娄多峰教授论风湿病病因病机[J].中医研究,2011,24(10):64-67.

[4] 高想,李靖.朱良春教授治痹药对撷萃[J].新中医,2011,43(2):142-143.

[5] 周时高.陈湘君治疗痹病的经验[J].江西中医药,1999,30(1):8.

[6] 孟庆云.中医痛证理论发展之历程[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9, 33(3) : 4-6.

[7] 徐彬.金匮要略论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36-37.

[8] 林昌松,田敏,赵威.微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探讨[A].第六届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149-150.

[9] 周全,刘征堂.金实教授从湿论治类风湿牲关节炎经验介绍[J]. 新中医,2005,37(1):21-22.

[10] 乐军,黄海,唐云.解表法在伤科痛证的运用[J].光明中医,2002,17(3):14-16.

[11] 王长洪.董建华治痹十法[J].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0,24(5):60-61.

[12] 陈四清.当归四逆汤加减治雷诺氏病[J].江苏中医药,2005,26(5):30-31.

[13] 冯喜如,秦克枫,娄玉钤.娄多峰教授应用仲景对药治疗风湿病的经验[J].中医正骨,1999,11(4):47-48.

[14 ] 邓中光.邓铁涛教授治疗皮肌炎验案1则[J].新中医,2002,34(12):15-16.

[15] 孙元莹,李寅,何玉仙.张琪教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经验介绍[J].新中医, 2003,35(1):11-12.

[16] 廖欣.谢海洲诊治痹证的临床特色[J].中国医药学报,1998,13(2):48.

[17] 吕国光.连建伟教授运用独活寄生汤治疗痹证经验[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9(11):687.

[18] 刘惠武.章真如治疗痛风经验[J].甘肃中医,2000,13(4):12-13.

[19] 温成平,范永升,李夏玉,等.中医解毒祛瘀滋阴法对SLE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8):1599-1602.

类风湿的医疗方法篇(7)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慢性、多发性、对称性关节肿痛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疾病,是常见的风湿病之一,多见于30~50岁女性,在中国发病率为0.32%~

0.36%[1]。其病情复杂,缠绵难愈,致残率高,严重威胁人类身心健康,国内外尚无治疗本病的特效药物。RA属中医学“痹证”范畴,传统中医药治疗方法在缓解其症状、控制病情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1 RA的中医药治疗及艾灸治疗的优势

中医治疗风湿痹证以药物为主,外治为辅。中医学认为,RA发病的内因是“肾虚”,以致寒湿深侵入肾,气血经络痹阻[2]。历代医家对于RA的辨证辨病角度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主要以散寒除湿、温经扶阳、补益气血、滋养肝肾、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等为治则。经典方主要有桂枝芍药知母汤、防己黄芪汤、乌头汤、独活寄生汤等。外治法主要有针刺、艾灸等。

艾灸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最古老的医疗方法之一,采用艾绒等各种施灸材料烧灼、熏熨体表部位,以温热或药性的刺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艾灸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3个方面:温热效应作用[3]、药物成分作用和通过穴位刺激调解经络作用[4]。艾灸具有消炎止痛的作用,并且能够直达病所,易于操作,价格便宜,无毒副作用,能够明显改善RA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病情。钟峰等[5]以不同疗程温和灸治疗活动期RA患者,结果显示,温和灸治疗在关节疼痛、肿胀、压痛的个数与程度、晨僵时间和症状总积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丁放[6]

采用艾条温和灸治疗RA,结果治疗组对改善关节压痛、晨僵时间等临床症状及红细胞沉降率、类风湿因子等指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1)。龚福英[7]、李建武等[8]采用艾灸治疗RA并与西药对照比较,结果提示艾灸疗效明显优于西药,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西药。上述研究都显示了艾灸疗法在治疗风湿痹证,特别是RA研究中的巨大优势。

2 子午流注理论及其在中医痹证中的应用

子午流注是从时间角度认识人体生命现象,即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盛衰规律的一种学说。在《黄帝内经》就已经奠定了其理论基础,后经历代医家的不断完善形成极富特色的传统时间医学体系。子午流注理论基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认为人身气血是按一定的循行次序,有规律地如潮涨潮落,出现周期性的盛衰变化。《内经》中记载人体气血按时流动的经文有很多,如《灵枢・卫气行》“水下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刻,人气在少阳……”,《灵枢・营卫生会篇》“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这些论著都说明人体的气血是不断运动的,而且是有一定顺序、节律和时间的。所以说子午流注主要指气血按时间有规律地循行于经脉之中。根据子午流注理论,“气血”按时间推移,在经脉之间有规律地循行,灌注于经穴中,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反映相应部位气血的功能状态,所以选用五腧穴进行治疗可以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RA患者的时间节律性已经被多个临床研究证实[9]。《素问・痹论》记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经络闭塞,气血不通,认为RA以肾虚为本,风、寒、湿、热之六淫邪气侵犯人体,内外相因,流注于经络关节之中,使气血运行不通畅,不通则痛形成痹证。其中感受风寒湿邪是其发病的重要原因,下午阴长阳消,阴邪加重而阳气蒸腾气化、身体修复能力与免疫能力此时随着时间变化下降,所以在下午时分给予扶正祛邪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临床上RA症状多表现为肾经病症,子午流注理论内容认为,十二经脉气血在酉时(17:00至19:00)流注肾经,在此时肾经气血最旺,祛邪能力增强,而下午阴气渐升,邪气加重,正邪交争激烈,因此在此时给予扶正祛邪收获的效果是最佳的。

子午流注理论在临床应用广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特别是在风湿痹证的应用中。孙云廷等[2]采用子午流注纳甲法择时选穴针刺联合辨证取穴治疗RA,选取RA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子午流注组,辨证取穴组和联合治疗组(子午流注组加辨证取穴组),分别治疗。子午流注组40例,显效11例,

有效11例,进步9例,无效9例,有效率占77.50%;辨证取穴组40例,显效10例,有效11例,进步11例,无效8例,有效率占80.00%;联合治疗组40例,显效15例,有效13例,进步10例,无效2例,有效率占95.00%;结果显示,子午流注针法治疗RA具有确切临床疗效,联合治疗组疗效显著高于单纯使用子午流注法或单纯辨证取穴组。李健强等[10]子午流注蜂针辅以中药治疗类风湿病,证实子午流注蜂针辅以中药治疗类风湿病有独特疗效。上述研究都显示了子午流注理论在治疗风湿痹证研究中的巨大优势。

3 讨 论

RA属中医学“痹证”范畴, 又称“历节病”“鹤膝风”“ 痛风”等,并认为与风寒湿邪有关。因其发病率高、病程长、晚期多导致患者残疾而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广泛关注。艾灸是中医药治病方式中重要的一种,在我国古代就已经运用在了防病治病上。艾灸疗法具有止痛消炎的作用,而且能够直达病所,经济有效,方法简便,无毒副作用。对于改善RA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家庭经济压力和社会负担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子午流注学说是中医学宝库中的宝贵遗产之一。随着现代医学和时间治疗学的发展,医学界逐步认识到时间因素在医疗工作中的重要性, 故对子午流注学说的研究日渐增多,其卓越疗效也逐渐被认可。我国关于子午流注理论的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子午流注理论的科学性及临床上的实用性均被证实。

从上述对艾灸疗法及子午流注理论的研究中可以发现,中医子午流注理论、艾灸疗法内容独特、理论完整,深入探讨子午流注理论与艾灸疗法的联合疗效,在拓展RA中医药治疗方案、更加有效缓解症状、促进疾病康复、降低致残率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4 参考文献

[1] Giles JT,Bathon JM.Serious Infections Associated with Anticytokine Therapies in the Rheumatic Diseases[J].Intensive Care Med,2004,19(6):320-334.

[2] 孙云廷,魏铭,姜学连,等.子午流注取穴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2):227-229.

[3] Freire AO,Sugai GC,Blanco MM,etal.Effect of Moxi-bustion at Acupoints Ren-12 (Zhongwan),St-25(Tianshu),and St-36 (Zuzanli) in the Prevention of Gastric Lesions Induced by Indomethacin in Wistar Rats[J].Digestive Diseases and Sciences,2005,50(2):366-374.

[4] 魏育林,屠亦文.经络及腧穴的生物物理学特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针灸,2005,25(11):817-819.

[5] 钟峰,胡玲,罗磊,等.不同疗程温和灸对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3):167-169.

[6] 丁放.单纯灸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J].针灸临床杂志,2007,23(10):40-41.

[7] 龚福英.隔药饼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33例[J].

(下转第56页)

(上接第47页)

针灸临床杂志,2007,23(5):42.

[8] 李建武,刘建民,马志毅,等.隔物温和灸配合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 2006,26(3):192-194.

类风湿的医疗方法篇(8)

[中图分类号] R593.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4(c)-101-02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关节和关节周围组织的非感染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1]。在中医学的范畴里,属于“痹证”。RA一旦发病就常会反复发作、致残率高,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也逐年增高,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病率约为1%[2],我国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本病的发病高峰年龄为20~40岁,以女性居多,通常可为男性患者的2~3倍[3],一般年龄在40~60岁。本研究以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为主要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科2006~2009年3年间门诊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3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5例,男29例,女36例,年龄21~72岁;病程5个月~30年。对照组65例,男23例,女42例,年龄19~69岁;两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根据美国RA诊断标准,具备以下各项中的4项者即可诊断:①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胀至少6周;②关节炎症呈对称性;③每日晨僵持续1 h以上,时间超过6周;④腕、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肿胀超过6周;⑤手X线检查符合类风湿关节炎改变;⑥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滴定度>1∶32;⑦皮下结节。

1.2.2中医诊断标准[4]:依据主编的《中药新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指导原则》中有关标准。

1.3 治疗方法

1.3.1治疗组:布洛芬片1.2 g/d,tid,甲氨蝶呤(MTX)7.5~10 mg,口服,每周1次,1 d内服完。同时加以中药内服。方案方剂为:乌梢蛇15 g、地龙15 g、莶草20 g、木瓜10 g、黄芪20 g、党参15 g、当归15 g、没药15 g、续断20 g、杜仲20 g、鸡血藤20 g、红花15 g、川芎10 g。风寒型加附子20 g、细辛5 g、湿热型加苍术20 g、黄柏15 g、防己20 g,肝肾亏虚型加全蝎2 g、蜈蚣3 g、熟地黄30 g、山茱萸15 g、赤芍15 g。服用方法:每日1剂,水煎后分早中晚3次口服,2个月为1个疗程。期间同时配合针灸治疗,主穴为阿是穴,配穴为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太溪。

1.3.2对照组:单纯以西药治疗,甲氨蝶呤(MTX)7.5~10 mg,口服,每周1次。两组均以30 d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1.4疗效评定标准

①显效:主要症状、体征整体改善率≥75%。血沉及C反应蛋白正常或明显改善或接近正常。②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整体改善率≥30%。血沉及C反应蛋白有改善或无改善。③无效:主要症状、体征整体改善率<30%。血沉及C反应蛋白无改善。附:主要症状、体征是指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时间(min)、双手平均握力(mmHg)、疼痛水平视力对照表数值等5项。整体改善率是指以上5项指标的改善百分率即(治疗前值-治疗后值)/治疗前值×100%,相加后求其平均值。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1.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t检验进行组间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3 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以关节和关节周围非感染性炎症为主,能引起关节严重畸形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结合临床实践,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及辨治要点提出如下看法:中医学认为本病属“痹证”范畴,肝脾肾气血亏虚为病本,风寒湿热痰瘀为病标,滋补肝肾、调补脾胃气血为治本大法[5]。其病机为先天禀赋不足,气血不充,腠理空疏,致使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本治疗方案中甲氨喋呤,为慢作用抗风湿药,对类风湿有改善症状、减轻或延缓关节破坏的作用,为本病的首选药物[6]。本方案选用的中医药方从西医角度讲,还能防治甲氨喋呤等药的肝肾损伤、骨髓抑制、性腺抑制等不良反应,在一定程度上修复损伤关节面,减少骨质增生的程度,尽量降低关节畸形发病概率,对患者的预后很好。但同时还要嘱患者继续维持治疗,防止风湿活动而病情再次加重。中西医有机地结合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科学有效的方法,能有效减少患者痛苦,提高患者预后生存质量,值得临床借鉴推广。

[参考文献]

[1]林金盈.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新进展[J].中国医学文摘老年医学,2005,14(2):128-130.

[2]沈映君.中药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3].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15-119.

[4]尚永军,王志强,郎卫红.BTLA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5(24):44-45.

类风湿的医疗方法篇(9)

[中图分类号] R72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9(c)-0072-04

类风湿关节炎作为一种以对称性、危及多个关节滑膜组织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好发于20~45岁人群,发病率高达0.35%~0.45%[1]。患者由于该病早期临床症状多不典型,极易被误诊或漏诊而延误最佳治疗时机致使患者关节功能异常,甚至丧失劳动能力,危及相关脏器诱发血管炎等[2]。儿童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早期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往往不同程度地增加了早期诊断难度[3],一旦丧失黄金治疗时间,此类儿童可出现不可逆性的骨关节破坏、畸形而对其身心健康及生长发育造成恶劣影响[4]。因此,本文试图筛选部分指标以对儿童类风湿关节炎进行早期诊断,从而为早期有效治疗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3年8月~2016年2月在本院治疗的38例儿童类风湿关节炎患儿作为观察组(分为观察Ⅰ组、观察Ⅱ组,每组各19例),其中男14例,女24例;年龄3~15岁、平均(10.20±3.00)岁;病程4~12个月;分型:全身型18例,多关节炎型11例,少关节炎型9例;患儿均出现不同程度关节受累,大关节受累28例,小关节受累10例;发热16例,发热伴皮疹13例。同期再选取38例非类风湿关节炎结缔组织病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分层区组随机化分组方法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以及观察Ⅰ组与观察Ⅱ组患儿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儿家属均知情同意本研究。

1.2诊断标准

①发病年龄6周。④根据起病最初6个月的临床表现确定临床类型:多关节型,受累关节5个或>5个;少关节型,受累关节4个或

1.3排除标准

①心肺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严重异常;②血液系统疾病、免疫缺陷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活动性消化道疾病;③接受过类似研究;④依从性差以及病历资料不全等退出本次研究。

1.4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核抗体、抗Sm抗体、抗RNP抗体、抗双股DNA抗体。其中类风湿因子采用乳胶增强免疫投射比浊法检测,严格按照仪器使用说明操作(IMMAGE特定蛋白仪,美国贝克曼公司),类风湿因子>30 IU/ml提示(+), 25 U/ml示(+),

1.5治疗方法

观察Ⅰ组采用西医治疗方法,即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免疫抑制剂,非甾体类抗炎药物选取双氯芬酸钠肠溶片(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1021640,规格:25 g/片),0.5~3.0 g/(kg・d),分3~4次口服;免疫抑制剂选取甲氨蝶呤(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1423,规格:2.5 g/片),每周10~15 g/m2口服,如口服效果不好或出现恶心、呕吐,可改为皮下注射。

观察Ⅱ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即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免疫抑制剂+中医辨证施治,其中非甾体类抗炎药物选取双氯芬酸钠肠溶片(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1021640,规格:25 g/片),0.5~3.0 g/(kg・d),3~4次口服;免疫抑制剂选取甲氨蝶呤(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1423,规格:2.5 g/片),每周10~15 g/m2口服,如口服效果不好或出现恶心、呕吐,可改为皮下注射。中医辨证施治,寒湿痹阻型选用麻黄15 g、制川乌30 g、黄芪30 g、白芍15 g、甘草6 g,寒热错杂型选用桂枝15 g、芍药12 g、麻黄12 g、白术15 g、生姜三片、甘草6 g,肝肾亏虚型选用独活15 g、秦艽15 g、防风15 g、桑寄生20 g、杜仲20 g、牛膝15 g、当归20 g、熟地黄20 g、党参20 g、肉桂6 g、白芍15 g、川芎15 g、茯苓15 g、细辛3 g、甘草6 g,气血两虚型选用黄芪30 g、芍药15 g、桂枝15 g、生姜3片、大枣6枚;上述中药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温服。4周为1个疗程,共观察5~6个疗程。

1.6治疗效果评价标准

显效:晨僵、疲劳、关节疼痛等症状消失,关节肿胀显著改善,类风湿因子转阴,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恢复正常;有效:晨僵、疲劳、关节疼痛等症状缓解,关节肿胀改善,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等指标改善;无效:上述症状、指标无变化,甚至加重[6],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7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用四格表计算类风湿因子、自身抗体、抗环瓜氨酸肽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特异度及灵敏度,以P

2结果

2.1两组患儿自身抗体检测的比较

观察组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核抗体、抗Sm抗体、抗RNP抗体、抗双股DNA抗体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

2.2类风湿因子、自身抗体、抗环瓜氨酸肽特异度及灵敏度的比较

抗环瓜氨酸肽灵敏度低于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抗Sm抗体、抗RNP抗体、抗双股DNA抗体(χ2=3.507,P=0.043),而抗Sm抗体、抗双股DNA抗体特异度高于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核抗体、抗RNP抗体(χ2=3.100,P =0.049)(表2)。

与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抗Sm抗体、抗RNP抗体、抗双股DNA抗体比较,aP=0.043;与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核抗体、抗RNP抗体比较,*P=0.049

2.3观察组Ⅰ、观察Ⅱ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的比较

观察Ⅱ组总有效率为94.74%,高于观察Ⅰ组的78.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类风湿关节炎临床上早期多无典型症状,且不明显、进展缓慢,往往需1~2年后得以确诊,与此同时,大部分患者均已出现不同程度关节损伤且呈不可逆性改变,所以对患者生活质量等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引起较高致残率[7];而儿童类风湿关节炎发病形式更是多样,给临床早期诊断造成一定困难,导致患儿脏器受累,因此延误了临床早期治疗,其效果不佳、预后不良[8]。研究显示类风湿关节炎病情发展最快的是发病后的第1年,该时间段存在一个最佳的短暂治疗窗口(发病初期1~2个月为窗口期)[9],此期类风湿关节炎的炎性改变是可逆性的[10]。由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成为处理该病的主要原则和途径。

鉴于此种情况,积极探索、筛选出早期敏感性高、特异度强的诊断指标具有重要临床价值。查阅大量文献发现,关于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核抗体、抗Sm抗体、抗RNP抗体、抗双股DNA抗体等指标的研究颇多,但主要集中于成人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中[11]。例如,研究显示类风湿因子作为一种抗球蛋白抗体,是最早被用于该病的诊断中,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类风湿因子水平的升高还存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其他结缔组织疾病中,部分健康体检人员中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升高,所以类风湿因子在该病诊断中的特异度不高,且其灵敏度为5%~8%[12],早期应用效果不满意;对于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的研究表明,该指标作为类风湿关节炎的特异性抗体,在其诊断中具有较为满意的灵敏度(51%~92%)和特异度(72%~98%)[13-14],所以常被应用于成人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中;自身抗体包括抗核抗体、抗Sm抗体、抗RNP抗体、抗双股DNA抗体,其中抗核抗体作为细胞核成分的抗体以及抗双股DNA抗体可见于类风湿关节炎中,抗RNP抗体属于抗核抗体,可见于混合性结缔组织疾病中。根据以上指标及其意义,本文将其应用于

综合上述指标,本文认为抗环瓜氨酸肽在儿童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诊断中并无过多的临床价值,而类风湿因子联合抗核抗体、抗Sm抗体、抗RNP抗体、抗双股DNA抗体既可弥补类风湿因子的早期诊断短板,又能提高儿童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诊断率,因此可视为具有重要临床价值的筛选指标。

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目前尚无彻底根治方法,但早期干预、规范化治疗能明显控制病情进展、改善临床症状[16]。本文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干预类风湿关节炎且与单纯西医治疗方法加以对比,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疗效显著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与相关研究一致[17]。因为该方法是以西医治疗为基础(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免疫抑制剂)联合中医辨证施治,通过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途径,起到协同作用,从而可有效改善患儿病情,达到增效减毒、标本兼治的目的,因此收效甚佳。

总之,自身抗体的检测可作为儿童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的有效筛查指标之一,而根据早期诊断结果,抓住“窗口期”予以有效治疗对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儿生活质量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李翠俐.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诊断与个体规范化治疗[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1):154-155.

[2]周明权.RF及抗CCP联合检测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诊断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24):3048-3049.

[3]刘亚芝.探讨抗体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中的意义[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4):292-293.

[4]]董桂香.自身抗体与类风湿因子联合检测在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中的意义[J].山东医药,2011,51(9):67-68.

[5]李胜君,王明芳.RF及抗CCP 联合检测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诊断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28):3173-3174.

[6]栗占国,张奉春.类风湿关节炎[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9-11.

[7]李蕾,王洪源,赵金霞,等.Logistic 回归分析在建立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模型中的应用[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1,5(10):2940-2943.

[8]游其勇,易朝阳.抗CCP抗体与RF联合检测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价值[J].实用预防医学,2011,18(8):1554-1555.

[9]万萍,钟兵,邹庆华,等.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指标的筛选及鉴定[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2,34(15):1564-1567.

[10]武萍,姜敏,汪红云,等.抗CCP 联合RF 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诊断的意义[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4):620- 621.

[11]陆孝成,邓柳兰,杨扬.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急性进展期40例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5,7(6):80-81.

[12]龙红,李蓉蓉.类风湿因子检测在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中的意义[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 14(333):227-228.

[13]赵瀛,黄斐,宋斌斌,等.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检测新进展[J].中国临床医学,2014,21(5):620-623.

[14]廖义清,陈笑云.抗CCP抗体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2015,15(6):71-72.

[15]杨达人,董青.相关白身免疫性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的意义[J].中国医疗前沿,2013,8(9):101-119.

类风湿的医疗方法篇(10)

[Abstract] Rheumatoid arthritis(RA) is a chronic autoimmune disease, belonging to the "Arthromyodynia (Bi Zheng)" categor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wever, the ethnomedicine has a unique understanding of RA, with a long-term clinical experience accumulation and significant efficacy in the treatment of RA, and it has now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means in treatment of RA. On the basis of literature research, the understanding of RA and commonly used Tibetan medicine, Mongolian medicine, Hui medicine and other herbs and preparations we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with the aim of 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its clinical treatment of RA an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drugs.

[Key words] rheumatoid arthritis; ethnodrug; treatment; prescription; review

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慢性、对称性、多关节滑膜炎,属于自身免疫性炎症疾病[1]。调查研究表明,类风湿关节炎的致残率仅次于疟疾等疾病,对患者的劳动能力、健康和生活质量构成严重危害。因此,寻找高效低毒的RA治疗药物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现代医学对RA的诊断标准参照《中华风湿病学》[2]中关节炎进行确诊,而对RA的治疗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其治疗药物包括非甾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剂以及中药制剂。但由于RA发病的病因至今尚未明确,难以治愈,临床多应用改善疾病症状的抗类风湿药物进行治疗,患者长期用药后常常会出现明显的毒副作用以及逐渐失去临床疗效,结果多数患者的病情不能得到长期有效的控制,不易治愈且复发再次住院率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3-4]。

近年来,针对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细胞因子和其他一些介导RA因素的生物治疗在临床治疗效果和毒副作用方面较化学药物呈现出明显的优越性,但许多这些合成药物具有较强毒副反应。另外,化学药物和生物制剂类药物价格昂贵,有一定毒副作用。因此,目前尚未找到治疗RA的特效方法,攻克RA顽症仍然是个世界医学界的难题。

民族医学对RA有着独特的认识,如回医学认为,风湿类疾病是由于人体的禀性衰败、体液异常所致;蒙医认为RA是由“协日乌素(黄液)”增盛,与“巴达干”(猫液)”和血液相搏,凝聚于关节内而阻碍气血运行所致。民族药在RA的治疗方面,有着长期临床实践积累以及显著的疗效,目前已经成为治疗RA重要的手段之一。在传统药物,尤其是积累了丰富用药经验的民族药中,寻找具有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活性药物,为该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参考,已成为众多从事基础研究的专家和临床研究人员关心的焦点之一。

1 民族医药

民族医药渊源流长,从商代有记载以来,随着民族医药的传承及发展,先后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民族医药学本草著作,为民族医药的发展及民族地区的用药起到了重要的支持和推动作用。

在我国,民族药是对少数民族使用药物的统称。相对于中药,民族药可定义为我国少数民族使用的、以本民族传统医药理论和实践为指导的植物、动物及矿物类药材,也包括少数民族习惯使用的天然药物。由于民族医药发源于少数民族地区,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传统,故民族药的使用和传播一般以文字记载、民间习用、口耳相传的形式活跃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5]。

我国药典自1977年版开始收载民族药,自此民族药的研究和开发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重视。民族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特点[6]。在许多慢性病以及疑难疾病的治疗中,民族医药具有很大的贡献[7]。

笔者通过系统文献查阅和资料检索,对各民族药对RA的治疗进行了整理,发现民族药尤其藏药、蒙药、回药、壮药等在治疗RA方面有着自己独特优势,有很多经典的方剂和常用药材应用于治疗RA中,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1.1 藏药

藏医称类风湿性关节炎为“真布病”。由于长久居住于潮湿地方,进食过量的油脂食物,初期疾病未成型,黄水激增,扩散至肌肉与关节和筋络,以后便形成关节与风湿病。藏医对RA的治疗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以方剂治疗为主,外加针刺、按摩疗法;另外,以药浴结合内服药物、外治等方法综合治疗RA,疗效显著。

藏药治疗RA的独特疗效,引起了许多研究人员的兴趣,对许多常用藏药开展了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绵头雪兔子Saussurea laniceps Hand.-Mazz,藏医称恰果苏巴,主治风湿性关节炎,月经不调,子宫寒冷等症;有学者研究表明,其提取物具有很好的抗炎和镇痛活性[8],并对其体内代谢和药代动力学进行了研究,为其他草药的研究提供了范例[9]。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a Pall为常用藏药之一,具有风湿,舒筋络,清虚热等功效,用于风湿痹痛,中风不遂,筋脉拘挛,骨节酸痛的治疗。研究表明,从秦艽中分离得到的龙胆苦苷(gentiopicroside)具有预防大鼠关节软骨细胞IL-1β诱导炎症反应的活性[10],槔喾缡性关节炎及骨关节炎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参考。

临床研究表明,藏医药治疗RA疗效确切,未见毒副反应,且见效快、疗效维持时间长、疗效确切[11]。根据文献报道和查阅专著,现将常用于治疗RA的藏药药材和方剂整理见表1。

1.2 蒙药

传统蒙医药是世界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悠久、配方独特、副作用小,对慢性病、某些疑难疾病具有独特的疗效[24]。

蒙医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主要发病机制是由“协日乌素(黄液)”增盛,与“巴达干”(猫液)”和血液相搏,凝聚于关节内而阻碍气血运行所致[25];蒙医认为,当人体由于长期感受寒凉、居处潮湿或强力内伤、汗后受风等原因,可导致体内赫依、希日、巴达干三病机失调紊乱,巴达干、赫依增盛,胃火衰降,不能温煦七素以助其正常生化功能,而黄水趋于偏盛扩散于肌体表里与血黏滞交搏,侵袭肌肤、穴脉、筋骨,出现肌肉筋骨屈张不利,肌肉萎缩,骨骼疼痛等症状[26]。蒙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以散寒除湿、温经助阳为主,临床以燥“协日乌素”、清血热、疏经活络为治疗原则,口服蒙药,结合外治法,综合治疗。

对于蒙药的研究,一直是民族药学学者重点关注的方向之一。杜松Juniperus rigida S. et Z.为传统的蒙药材和藏药材之一,具有祛风、镇痛、除湿、利尿、补益和对尿道的强抗菌作用等功效;主治风湿关节痛、痛风、肾炎、水肿、尿路感染等疾病。研究表明,其挥发油对肺炎克雷伯菌细胞壁和细胞膜造成不可逆的损伤而具有潜在的抗菌活性[27]。

蒙医多以方剂联合使用达到治疗效果。现将常用于治疗RA的药材和方剂整理见表2。

1.3 回药

兴起于公元9世纪的阿拉伯医学的回族医学是我国民族医学一簇瑰丽的花朵,由于旧时称回族人为“回回”,所以回族医学又常常被评为“回回医学”[37]。回族医学拥有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渊源流长的历史。在回族医学的发展沿革中,逐渐与中医学相融合,并对中医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直到今天,回族医学仍然是一座有待发掘的医药学宝库[37]。

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回族医学是东西方文化高度融合的产物,是回族人民在继承古代阿拉伯伊斯兰医药学的基础上,汲取中国传统医药的精髓,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民族医药学。最重要的代表性医学巨著为《回回药方》,全书共36卷,《回回药方》内容涉及内、外、妇、儿、眼、皮肤、神志和骨伤各科,比较系统的反映了回医学的概况。由于历史原因,《回回药方》传承至今仅残存4卷,造成其理论体系的不完整。回医学对风湿类疾病有着不同的理解,现对其治疗方法及常用方剂进行整理,见表3。

1.3.1 回医对“风湿”的认识 “风湿”一词,最早来自古希腊医学。承袭于古希腊医学的阿拉伯伊斯兰医学,直至传入中国,而形成的回族医学均运用“四禀性”、“四体液”学说。回医学认为,风湿类疾病是由于人体的禀性衰败、体液异常所致,即寒性、湿性衰性体质感受隐潜性或沉显性因素所致病,导致黑体液质分泌异常(或称黑血根源)或体液异常“燃烧”而产生异常,黑体液质与脑髓经脉流向关节筋脉等处[38]。

1.3.2 常用方剂及药物组成 回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多以香药为主的复方进行治疗,常见的香药如胡椒、没药、乳香、荜茇等;另外,利用烙灸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也是重要的治疗策略之一,该法常与其他方法结合,在RA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39-41]。

烙灸疗法为回医自然疗法中独具特色的一种,以刺激性药物或大小形式不等的金属器械烧热后,直接置于经络穴位皮肤上,烙灼肌肤,使局部组织经络发生变化,排出异常体液,促进机体四性、四液平衡的一种外治疗法[38]。

1.4 壮药

壮医称类风湿性关节炎为“发旺”[44],又称为风湿骨痛、风手风脚。壮医认为,因各种原因而致身体虚弱,风毒、湿毒寒毒、热毒等乘虚而侵入人体,筋骨肌肉被邪毒置留、阻塞,阻滞三道两路,使三气不能同步而引起“发旺”。壮医治疗以解毒为主,配合调气、补虚,使三道两路气机恢复通畅,邪去正安,机体恢复健康[45]。现根据文献报道和查阅专著,将涉及到的药材和方剂整理见表4。

1.5 维药

新疆维族医药治疗RA的文献报道较少,还有待于深入挖掘和整理[50]。新疆假龙胆Gentianella turkestanorum (Gand.) Holub(又称新疆阿帕斯)及槌果藤Capparis zeylanica L.(又名野西瓜、老鼠瓜、刺山柑)都是维吾尔医常用药材,因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消肿,舒张血管、止血、消炎作用,常被维吾尔医学用于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51]。

1.6 傣药

四大民族医学确立以来,民族医药的发展也提上了日程,傣族医药作为四大民族医药之一,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发展,其理论体系日渐完善,为傣医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拢梅兰申是傣医临床常见多发病,傣医认为,拢梅兰申(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生是人体感受自然界的帕雅拢嘎(冷风寒湿之邪),感受此病邪的主要因素是居住环境潮湿。傣医认为,居处于高山、森林、风口等地者,机体易感冷风寒湿之邪而发生肢体关节酸痛,肢体痉挛发为拢梅兰申[52]。

RA在傣t中属于拢梅兰申的范畴[53],傣医主要采用内服与外用相结合的方法来治疗[54]。其中最常用治疗RA的方剂为雅拢梅兰申(防风止痛方),其组成为芽沙板(除风草)、里罗(文殊兰)、莫哈朗(大驳骨丹)、莫哈蒿(鸭嘴花)、芽荚热龙(大车前草)、补累(野姜)、毫命(黄姜)、抱冬电(薇子)鲜品各30~50 g,切细捣烂后,加药酒或淘米水超热备用。用法与疗程:热敷与患部,每日换药1次,10 d为一疗程,一般治疗1~2个疗程,最长3个疗程。

2 草药及国外民间药物

国内外针对中药复方和单味药的抗RA作用已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工作,很多中药的有效组分和作用机制得到初步阐明,新的治疗药物不断涌现[55]。其在抗RA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药理活性,有效的避免了化学药的毒副作用。适合长期的抗RA治疗,同时显示出了传统医药治疗RA独特的优势[56]。

草药为全世界传统医药系统提供了重要支撑,也是民间防病治病重要的保障之一。随着人们对替代疗法的青睐,草药已在大量流行救治方法中普遍使用[57]。目前,已有超过2 000种有药用价值的植物被提及在古印度阿育吠陀,尤纳尼和tibbi医学系统中[58]。生姜在印度阿育吠陀医学和传统医药系统中作为一种抗炎剂,研究表明,口服姜油能够抑制佐剂性关节炎的炎症症状[59]。菠萝的根中提取出的菠萝蛋白酶,其活性成分是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几种蛋白酶抑制剂。当菠萝用于治疗RA患者,有72%患者减少肿胀和疼痛[60]。姜黄Curcuma longa L.是中国和印度医药学中常用药物,有效成分是姜黄素,能够有效缓解RA患者炎症[61]。夜花Nyctanthes arbor-tristis L.(NAT) 在印度阿育吠陀医学系统中被广泛用于关节炎的治疗,arbortristosides、夜花酸、西红花酸是NAT的主要有效成分。NAT叶子水溶性提取物在实验性关节炎中能够明显减少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62]。印度獐牙菜Swertia chirayita,主要活性组分包括甲基獐牙菜酮,swertanone和swertianin,用于抗炎活性。在实验性关节炎中能够降低炎症因子水平[63]。藏红花Crocus sativus L.的柱头含有西红花酸和类胡萝卜素,其花瓣的水和乙醇提取物能够清除二甲苯和甲醛引起的炎症,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64]。滑桃树桐子广藿香Trewia polycarpa Benth的根也在印度草药医学中用于治疗风湿,关节炎和胃炎[65]。

Madimadi是韩国民间用中草药水提取物发酵制成的酒精,长期以来也被用于治疗RA。Madimadi有抑制促炎性细胞因子的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66]。“汉方医学”是日本传统医学,起源于中国古代传统医学[67]。Keishibukuryogan(桂枝茯苓丸)也是日本传统中医药中治疗RA的方剂[67]。波兰P. Luczkiewicz等[68]研究表明,芒果苷具有抗RA的作用,其来源植物除了主要分布在芒果树的叶子、树皮中以外,还可以从中国药用植物知母的根茎中分离获得。

3 小结与讨论

RA发病病因不清,病程长且致残率高,目前仍是慢性的难治性疾病之一。与化学药物相比较,中药和民族药不但资源丰富,疗效显著,而且还具有副作用小,多成分多靶点的优点,是补充和替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外科学家和药企都对中草药有着浓厚的兴趣,已成为创新药物发现的重要源头[69-71]。

国内著名学者提出“中药药效物质的‘显效形式’的集合或叠加是药效的核心物质基础”,而阐明一种药效物质的全部显效形式对于理解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72]。

近年来,源于植物的单体化合物或有效部位已经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如雷公藤总生物碱(alkaloids of Tripterygium wilfordii,ATW)、娃儿藤碱(tylophorine)、姜黄素(curcumin)及源于印度苦楝树的Nimbidin等。由于其源于植物,在RA的治疗中呈现出副作用小或无毒副作用、价格相对低廉、原料容易获得等优点[73]。因此,从传统药物,尤其是民族民间药物中寻找新药候选药物是创新药物研究和发掘新药的重要途径之一[74]。

由于民族医药目前还没有全面发掘和整理,有些仅使用音译语言记载,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传承和推广;另外,某些民族药及来源于民族药的制剂因其药效物质的“显效形式”不明确,限制了进一步研究、推广和综合开发利用[72]。

本文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文献,对民族药在RA的治疗方面进行了综述,结果表明:①民族药多用复方治疗RA,这方面与我国中医药治病相似;②由于藏、蒙、维等民族医药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理论系统,因此,在RA的治疗的方剂和药材的记载和传承方面,明显具有很大的优势;而傣医、回医等在RA的治疗方面,研究和文献记载都相对较少;③从疗法这个方面来看,藏医、蒙医等多主张以内服和药浴等外治方法相结合,且蒙药的药味组成一般比较多;④民族药对RA的治疗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的研究,目前报道较少,缺乏较为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对其药效物质基础的系统研究和对其作用机制的探讨,这方面报道很有限,仅发现对其常用制剂及药材质量控制以及体外活性测试等方面的研究。

因此,对于民族药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在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基础上,必须要加强基础研究,即在民族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其防病治病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的研究,基于传统用药习惯及方剂,筛选并开发出具有治疗RA的创新候选药物,为治疗RA新药的研发提供新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Zhang Y, Xu W, Li H, et al. Therapeutic effects of total alkaloids of 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 f. on 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 in rats[J]. J Ethnopharmacol, 2013, 145(3):699.

[2] 蒋明.风湿病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697.

[3] 赵玲,胡耀华,柳润辉,等.中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J].药学实践杂志,2011,29(6):416.

[4] 肖菁.电话随访对初发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再次住院率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6):565.

[5] 李志勇,李彦文,庞宗然,等.民族药特色与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27(5):411.

[6] 李禾,马超一.从文献分析角度看我国民族药的发展现状[J].中国中药杂志, 2014,39(10):1941.

[7] 何雁,刘勇,罗晓健,等.我国民族药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J].中草药, 2006,37(12):1915.

[8] Yi T, Zhao Z Z, Yu Z L, et al. Comparison of the anti-inflammatory and anti-nociceptive effects of three medicinal plants known as "Snow Lotus" herb in traditional Uighur and Tibetan medicines[J]. J Ethnopharmacol, 2010, 128(2):405.

[9] Yi T, Zhu L, Tang Y N, et al. An integrated strategy based on UPLC-DAD-QTOF-MS for metabolism and pharmacokinetic studies of herbal medicines: Tibetan "Snow Lotus" herb (Saussurea laniceps), a case study[J]. J Ethnopharmacol, 2014, 153(3):701.

[10] Zhao L, Ye J, Wu G-t, et al. Gentiopicroside prevents interleukin-1 beta induced inflammation response in rat articular chondrocyte[J]. J Ethnopharmacol, 2015,172:100.

[11] 畋驹西,彭毛东主,辛措吉,等.藏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3(5):18.

[12] 东知多杰,拉毛吉.藏药五味勒哲汤散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5(6):15.

[13] 沈M.藏药翼首草抗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与机理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02.

[14] 马青芳.中藏药十味猛鹏散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30例临床观察[J].青海医学院学报, 2001,22(2):47.

[15] 黄元.藏药翁布化学成分的研究及抗RA有效部位的筛选[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2009.

[16] 黄三青.藏药二十五味儿茶丸治疗风湿性关节炎100例临床观察[J].国民族医药杂志, 2001(2):11.

[17] 马德保.藏药五味甘露液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153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09(4):15.

[18] 万玛才旦.藏药内服外浴治疗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78例观察[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1999(1):15.

[19] 旦增.藏药十味乳香散治疗风湿性关节炎100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09(5):10.

[20] 翟淑敏.藏药如意珍宝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5(8):23.

[21] 尕日毛.藏药桑当聂莪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210例[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04(1):9.

[22] 尕日毛.藏药真吾素交治疗风湿性关节炎220例[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8(1):13.

[23] 马德保.藏药25味驴血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120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1998(3):14.

[24] 额尔登桑,娜仁格日勒,乌地.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蒙药中多种微量元素的ICP-AES测定[J].分析试验室, 2008,27(1):73.

[25] 乌兰巴特尔.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蒙医辨治经验[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0, 16(11):11.

[26] 齐凤山.蒙药别冲召那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4(4):12.

[27] Meng X, Li D, Zhou D, et al. Chemical composition, antibacterial activity and related mechanism of the essential oil from the leaves of Juniperus rigida Sieb. et Zucc against Klebsiella pneumoniae[J]. J Ethnopharmacol, 2016,194:698.

[28] 刘洋.抗炎复方蒙药组方的筛选及其抗炎作用的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1.

[29] 白埔,信莎莎,董玉.蒙药复方森登-4抗佐剂型关节炎作用的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38(3):186.

[30] 奇呼格吉勒D,陈其其格,曹其木格.蒙药托雷-15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30例[J].中国民间疗法, 2003,11(7):54.

[31] 宝福荣.蒙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100例[J].中国民间疗法, 2003,11(11):57.

[32] 武凤云.蒙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118例[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0(5):13.

[33] 海秀智,代成宏.蒙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40例[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1996(3):18.

[34] 王阿日亚.蒙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7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07(12):16.

[35] 祁向明.蒙药结合药浴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106例[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1(24):7.

[36] 戴金亮.蒙药风湿Ⅰ号胶囊加浸浴疗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48例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07(8):20.

[37] 吴中云.回族医学:祖国传统医学的瑰宝[J].科技潮, 2000(2):110.

[38] 牛阳.《回回药方》研究[M].银川:阳光出版社,2010.

[39] 夏铂,范灵.电针结合回医烙灸疗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 2014(1):135.

[40] 王顺吉. 瘢痕灸和回医烙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C].银川:全国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学术研讨会, 2015.

[41] 魏雪红,鲁亚玲,段梅欣,等.回医烙灸疗法配合护理干预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疼痛及血清IL-2、TNF-α水平影响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4, 30(34):5.

[42] 马成义,陈卫川.中国回族医药[M]. 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5:128.

[43] 单于德.回药本草[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5.

[44] 徐晶,黄安,唐静,等.类风湿关节炎壮医药治疗方法概况[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19):19.

[45] 窦锡彬,李凤珍,谭树聪.壮医综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37例[J].广西中医药, 2006(2):45.

[46] 祝庆梅.壮医壮药验方治疗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C]. 南宁:2005全国首届壮医药学术会议暨全国民族医药经验交流会,2005.

[47] 钟丽雁,李凤珍,谢爱泽.壮药内服加药物竹罐疗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36例[J].广西中医药, 2008,31(3):51.

[48] 吴振东,刘英鸿.壮药藤黄连汤治疗风湿性关节炎40例[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1999(3):133.

[49] 吴振东,刘英鸿.壮药吹风藤汤、吹风藤酒治疗风湿寒性关节痛568例临床报告[J]. 长沙:第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 2000: 2.

[50] 马占宾,张连生,王永东.浅析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治疗[J].医学综述, 2014,20(12):2221.

[51] 周文涛,周晓涛,王玲,等. 维药槌果藤、假龙胆及传统中药雷公藤对CIA大鼠模型治疗效果及抗炎机制的对比研究[C].北京:第十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 2015.

[52] 李盛旺.傣医拢梅兰申(风湿性关节炎)病证诊疗规范化研究[D].昆明:云南中医学院, 2013.

[53] 赵海,岩温龙,高世华.傣药雅拢梅兰申(除风止痛方)外敷治疗28例风湿性关节炎[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1(11):10.

[54] 潘立文,王晓明,杨先振.基于傣医理论诊治类风湿关节炎方法探析[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6, 38(10):865.

[55] 冯春荣,李兆翌,黄真.中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实验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4(2):228.

[56] Kumar S, Hitendra, Bhatia M, et al. Acute and chronic inflammation studies of Strobilanthes callosus leaves extract on rat model[J]. Inflammopharmacology, 2013, 21(3):233.

[57] Rathore B, Ali Mahdi A, Nath Paul B, et al. Indian herbal medicines: possible potent therapeutic agents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J]. J Clin Biochem Nutr, 2007, 41(1):12.

[58] Calder P C. Immunomodulatory and anti-inflammatory effects of n-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J]. Proc Nutr Soc, 1996, 31(2):467.

[59] Sharma J N, Srivastava K C, Gan E K. Suppressive effects of eugenol and ginger oil on arthritic rats[J]. Pharmacology, 1994, 49(5):314.

[60] Walker A F, Bundy R, Hicks S M, et al. Bromelain reduces mild acute knee pain and improves well-being in a dose-dependent fashion in an open study of otherwise healthy adults[J]. Phytomedicine, 2002, 9(8):681.

[61] Deodhar S D, Sethi R, Srimal R C. Preliminary study on antirheumatic activity of curcumin (diferuloyl methane)[J]. Indian J Med Res, 1980, 71:632.

[62] Paul B N, Saxena A K. Depletion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in mice by Nyctanthes arbor-tristis[J]. J Ethnopharmacol, 1997, 56(2):153.

[63] Kumar I V, Paul B N, Asthana R, et al. Swertia chirayita mediated modulation of interleukin-1beta, interleukin-6, interleukin-10, interferon-gamma, 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in arthritic mice[J]. Immunopharmacol Immunotoxicol, 2003, 25(4):573.

[64] Hosseinzadeh H, Younesi H M. Antinociceptive and anti-inflammatory effects of Crocus sativus L. stigma and petal extracts in mice[J]. BMC Pharmacol, 2002, 2:7.

[65] Tao X L, Sun Y, Dong Y, et al. A prospective, controlled, double-blind, cross-over study of tripterygium wilfodii hook F in treat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J]. Chin Med J (Engl), 1989, 102(5):327.

[66] Kim M S, Yi J M, Kim S H, et al. Madimadi, Korean folk medicine, blocks TNF-alpha, IL-1beta, and IL-8 production by activated human immune cells[J]. Cytokine, 2004, 25(4):179.

[67] Ogawa K, Kojima T, Matsumoto C,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a predictive biomarker for the beneficial effect of a Kampo (Japa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keishibukuryogan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patients[J]. Clin Biochem, 2007, 40(15):1113.

[68] Luczkiewicz P, Kokotkiewicz A, Dampc A, et al. Mangiferin: a promising therapeutic agent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 treatment[J]. Med Hypotheses, 2014, 83(5):570.

[69] 曾育麟. 拿褡逡醒罢倚乱[J]. 华西药学杂志, 1986(2):116.

[70] Chen X M, Huang R Y, Huang Q C, et al. System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adverse effects of Zhengqing Fengtongning combined with methotrexate in rheumatoid arthritis[J]. 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 2015, 2015:910376.

[71] Lu S, Wang Q, Li G, et al. The treat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using Chinese medicinal plants: From pharmacology to potential molecular mechanisms[J]. J Ethnopharmacol, 2015, 176:177.

上一篇: 健康管理的优势和劣势 下一篇: 区域经济方向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