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除工程风险评估汇总十篇

时间:2023-10-09 09:56:57

拆除工程风险评估

拆除工程风险评估篇(1)

随着经济在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剧,城市区域在不断扩大,这就加快了农村土地建设。越来越多农村集体土地住宅区被征用为国有建设用地或者是城区基础设施建设用途,面临拆迁及补偿评估问题。拆迁补偿评估业务作为房地产评估机构中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着评估机构的业务来源以及资金收入。由于在集体住宅拆迁过程中存在的一定的利益关系,造成评估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通过实践调查分析,当前房屋拆迁评估中,面临着许多风险问题,不仅需要提高评估机构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之外还需要保证评估结果不损害被征收房屋人的权益。通过对集体土地住宅拆迁过程中的风险进行分析,在科学、公平、公正地评估原则中,加强防范措施,在评估过程中做到规避风险,提高集体土地住宅拆迁评估工作质量和水平。

一、 农村集体土地住宅拆迁评估中的风险分析

1、拆迁补偿评估中存在的内部风险

农村集体住宅拆迁评估中内部风险包含估价机构本身估计水平以及管理问题造成内部风险问题的存在,具体表现在:估价水平因素影响。拆迁评估前的准备不足影响评估结果,主要包括物资准备:对相关的测量器材,及其类型以及测量的精度标准问题,对拆迁评估工作带来负面影响;拆迁程序问题,由于住宅拆迁评估工作中,没有按照相关业务流程具体进行,导致内部风险加剧。最后,由于拆迁现场对测量结果造成的影响。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最终的评估结果,甚至可能造成经济纠纷等。在评估业务中,遇到房屋结构不合理、附着物现场测量不规范、现场调查表填写不规范都会影响评估的最终结果。另外在评估机构中,没有按照标准形式填写报告,同样会增加评估风险。这些风险问题很难确定估价对象拆迁补偿的合理性、客观性以及规范性。

管理体制导致内部出现评估风险。针对目前房地产估价结构在集体土地住宅拆迁过程中的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由于管理方面存在问题,最终导致评估风险出现。拆迁评估业务人员在培训管理中以及在相关奖惩制度等问题,最终导致评估风险问题影响正常工作。由于缺乏相关的制度保障,在评估工作中不能按照标准进行,缺乏人员、评估时间长等不良因素,最终影响评估报告。

2、农村集体土地住宅拆迁评估的外部风险

土地住宅拆迁评估工作中,其外部风险主要来源于委托方单位的部分人员以及拆迁补偿评估中估价对象产权所有人。其中在委托单位方的部分人员中,由于受到个别人员故意干涉,影响了房地产拆迁评估人员的独立性、客观性以及公正性,造成拆迁补偿评估报告不具有实效性。根据拆迁补偿评估的业务,房地产评估机构受委托方对拆迁范围内的对象进行估价,在估价及其评估过程中要按照当地拆迁补偿文件具体实施,需要估价机构人员在业务交流中要经常与委托人加强交流,确保估价人在补偿评估工作中按照委托人的要求顺利完成拆迁评估业务,若在评估过程中出现违规行为,则就会影响评估效果,造成评估风险发生。特别是大范围、大规模住宅区拆迁补偿评估,由于设计的补偿金额比较大,涉及所有住宅用户自身的利益,被拆迁房屋及附着物产权所有人一般通过委托方的一些人员对估价机构人员进行估价干预,影响评估工作,最终达到提高拆迁补偿金额的目的,却造成集体土地住宅拆迁评估工作出现了弊端。

由于拆迁补偿评估中估价对象产权所有人造成评估风险。具体工作中房地产评价机构估价人员在拆迁评估业务中要直接面对拆迁评估范围内房屋及附着物产权所有人。因此在面对评估的过程中,估价人员要与拆迁范围内的估价对象产权所有人针对估价对象问题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解,并且参照现象状况做实地调查和研究,确保产权人积极配合评估业务。在具体评估过程中,估价对象产权所有人要积极配合估价人员完成拆迁评估业务,并且要针对拆迁范围内房屋附着物产权人对估价人员认真评定,避免产生积极影响。当评估过程中,内部风险控制措施不完善时,估价人员在拆迁评估过程中遇到不完善的房地产评估机构时,其估价人员在拆迁过程中不能落实相关的责任和制度,容易造成房地产估价人员与估价对象产权所有人之间相互勾结,最终影响拆迁补偿评估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二、 农村集体土地住宅拆迁评估的防范措施

目前农村集体土地住宅拆迁评估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风险,这些风险严重制约着补偿评估工作顺利进行,笔者通过上述介绍和研究,结合自身多年工作实践经验,总结并归纳出一些解决施工管理中存在风险的建议和防范措施,针对上述房地产估价机构在拆迁补偿评估过程中的内、外部风险问题,以及估价机构与估价人员在拆迁补偿中不合理的现象加以控制。避免由于补偿评估风险问题导致经济纠纷问题的出现,最大限度的避免在评估中出现风险问题,提高集体土地住宅拆迁评估的公平、公正以及客观性。具体防范对策表现在:

1、加强对拆迁补偿评估内部风险的控制和防范

首先要加强对拆迁评估人员进行培训,提升评估人员的理论知识以及技能培训。在拆迁评估中,评估人员对评估物调查和统计时,要按照相关规定具体进行,在测量仪器的使用以及集体土地上的房屋产权证、房屋的具体面积等都需要具体记录,提高补偿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另外在对评估人员进行培训中,还要注重对现场调查的正确流程,强化其对计算机操作能力,如何正确输入电脑、输入数据以及核对表格等,要求补偿评估人员要加强其技能操作,在对估价对象做出合理定价之后,提高估价报告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集体土地住宅拆迁评估工作中,针对内部风险加以防范和控制,还需要估价机构对估价人员的责任以及奖惩制度进行具体规定和落实,在具体工作中,确保拆迁补偿评估业务人员完整内业以及外业的相关工作,评估过程中要划分清责任,严格按照制度进行,提高补偿评估结果的质量和水平。具体规定如下:针对外业现场调查表格一定要填写规范,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外业人员在调查中必须在调查表格上详细规范填写调查对象的相关内容,另外在外业调查表格上填写调查时间、调查人员以及填表人的相关信息等,要完善表格内容,避免在填写过程中出现漏洞等问题,影响最终的评估结果,造成责任推卸等不良现象。另外,在内业处理过程中,同样要划分清相关人的责任,这些包括外业人员在调查数据的电脑输入、输出等环节,确保在电子数据的录入中要注明具体录入人,在撰写估价报告时,撰写人员以及审核人员必须在估价报告转运表上填写相关估价人员的姓名等基础信息,避免造成补偿估价报告出现责任推卸现象,要具体追究到人。另外,在补偿报告审核环节中,审核人员要在估价人员估价报告撰写好之后认真仔细审核,并且要进一步加强估价报告纸质打印,确保整个审核工作圆满完成,最终提升补偿评估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为估价对象提供合理的判定标准。

2、集体土地住宅拆迁评估的外部风险防范措施

针对房地产估价机构在补偿评估工作中面临的外部风险,具体对委托方以及拆迁估价对象产权人加强防范措施,提高补偿评估工作的公正性和精确性。首先针对来源于委托方的外部风险加强防范。加强政府组织能力,针对接受拆迁评估对象的委托评估机构,加强管理和控制,严格打击委托方评估人员受到拆迁估价对象产权人利益贿赂行为,避免委托方部分人与拆迁估价对象产权人之间形成不正当的交易行为,借用自身委托方的身份来干预集体土地住宅拆迁评估工作,以不合理的评估结果,给房地产评估机构带来严重的风险甚至是经济损失问题。另外,拆迁补偿评估对象的产权人为了得到更好的拆迁补偿,在评估过程中采用了不正当交易行为,对拆迁评估业务委托人员进行利益贿赂,这种不正当的行为,同样会导致评估结果受到影响,给集体土地住宅拆迁评估工作带来风险。在防范外部风险时,需要房地产评估机构在加强内部风险防范措施的基础上,针对委托方以及相关的估价机构进行培训,加强防范教育,以严厉的制度规范委托机构及其业务人员的行为,避免出现虚假拆迁补偿评估现象,针对不能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采取刑事处罚,加强行业规范标准。除此之外,房地产估价机构在拆迁评估中,针对外部风险防范,相关结构的法定代表人,要以身作则,不能滥用自身职权,为了不正当的利益而将补偿评估工作的业务受到影响,在集体土地住宅拆迁工作中要坚持合法、公平以及客观、公正的原则,采用正当合理的方式和程序对集体土地住宅拆迁工作进行补偿评估,不能因为利益驱动而违背职业道德以及行为规范,受到刑事处罚。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经济快速发展,针对当前城镇化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集体土地住宅拆迁工作要强化管理,本文重点分析了集体土地住宅拆迁补偿评估工作中存在的内部风险及其外部风险,并对其制定了相应的防范措施,进一步规范补偿评估行为和工作,在具体评估过程中,要求评估人员严格遵守行业规范,在认识风险的基础上,做好各种防范措施,确保房地产估价机构本身以及整个房地产估价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促进城镇规模有效开发,促进经济发展,规范我国房地产补偿评估市场,提高补偿评估工作的客观、公正性,加强行业规范,避免出现风险影响。

参考文献:

拆除工程风险评估篇(2)

中图分类号: TU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现代工业也由早期的分散性建设向集聚区集中发展,原来位于城区的工厂因规划搬迁需要进行拆除;另一方面,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工业技术进步不断采用新的生产手段,常常需要对原建筑设施进行拆除或者改造,这类工业建筑设施拆除工程项目总量巨大。工业建筑设施相对一般民用建筑,其类型复杂,通常包括民用房屋、生产厂房、桩基基础、工业管道、生产设备、电气设施以及附属构筑物等,其拆除工程安全技术问题比新建工程要复杂得多,具有劳动力密集、难度大、技术性要求高、安全危险性高的特点。近年来,各地各种工业建筑设施拆除工程安全事故频发,有资料显示,建筑拆除工程安全事故 占到全国建筑业重大事故总起数的三分之一,工业建筑设施拆除工程安全事故占绝大多数,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疏忽安全管理和技术控制。研究这类拆除工程全过程安全风险管理控制方法极具意义,以下通过科学安全管理方法,针对工业建筑设施拆除工程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研讨不同阶段的安全管控内容。

【正文】

1 当前工业建筑拆除工程存在的安全风险问题

拆除工作者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没有充分评估拆除工程施工作业风险,盲目施工极易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综合近年来的拆除工程安全事故来看,总括存在以下类型安全风险问题:

1.1 拆除工程疏忽安全管理,例如承包给无资质施工单位拆除施工、安全技术措施方案不完善或者不经论证;作业过程中缺少技术指导或者安全监护;对作业者不进行针对性安全教育等情况,导致安全事故发生,屡见不鲜。

1.2 拆除作业者没有系统分析整个建筑设施技术资料,对设施的静力体系掌握不清,盲目拆除,导致人员伤亡坍塌事故,此种安全风险最为常见。

1.3 拆除工程往往在有限的场地内作业,没有进行有效隔离或者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拆除时造成相关联或者附件的设施损坏,甚至引发二次事故。

1.4 对于构筑物的使用状况缺少分析,原使用过危险化学品的建筑设施包括土壤,遗留的危险化学品给作业人员造成健康伤害甚至中毒死亡;例如2009年媒体报道位于杭州三里亭附近的杭州农药厂旧址,拆迁后的土壤中残留大量存在黄磷等农药成分,有毒气体弥散,甚至发生黄磷自燃产生白烟,影响周边人群中生命健康安全。

1.5 没有对使用设备设施、工业管道进行有效的安全处理后进行拆除或切割,可能会发生中毒、爆炸等安全事故。

1.6 使用素质不相适宜的人员进行作业,尤其是使用农民工,不经安全教育上岗、特殊作业无证操作,导致安全事故发生,例如无证作业拆除电气设施极有可能导致触电事故;

1.7 没有对拆下的设备或者可移动设备采取相应安全措施导致安全事故发生。例如2007年3月12日,上海拆迁位于浦东新区南码头路200号的上海溶剂厂废弃厂房过程中,由于钢筋砸中罐体发生液氯钢瓶泄漏事故。

1.8 没有对隐蔽工程(电线电缆、埋地管道等)采取安全措施,连同建筑物本体一同拆除,导致触电、爆炸等安全事故发生。2010年7月28日南京市栖霞区迈皋桥街道万寿村15号附近进行的拆迁作业现场,因施工挖断了丙烯管道造成丙烯泄漏,旁边的一私家车主启动车辆时产生明火引发爆炸。

1.9 其他安全风险问题,例如没有处理好既得利益这之间的关系,导致社会发生时而有之。

由此可见,工业建筑设施拆除工程安全风险因素复杂繁多,主要体现在对拆除工程存在的安全风险认识不够,过程安全管理控制不到位,缺少施工安全经验不科学地应用专业安全技术,作业人员的安全技术水平欠缺等。

2.工业建筑设施拆除工程事前安全管理

2.1 拆除工程社会风险评估

城区规划改造而引起的工业建筑设施拆除工程往往会涉及到政府部门、原业主、拆除人等相关主体,拆除作业的实施应充分考虑社会影响风险,判断是否会引起周边业主的不满,相关利益人的协调和补偿是否到位,是否会存在对遗留潜在安全隐患的心理焦虑,是否与区域内同类的项目间存在明显的不公平,拆除施工作业是否有障碍或安全风险隐患,是否会对周边环境产生较大影响等。工业园区建筑设施拆除是否会存在对周边工厂产生影响,尤其是相连的工业链式的生产集聚区,拆除施工可能会带来周边房屋的安全威胁,影响生产等情况。一旦引发成为社会事件,极有可能导致拆除工程不能如期进行。

规避社会安全风险应对周边环境和相关利益人做出全面的评估,依照现行法规制定合理的方案,针对相关利益方进行协调,做出有针对性、耐心细致的解释说明,让相关利益人拥有合法的知情权,及时签订相关的安全协议和经济合约。

2.2 拆除工程安全技术风险评估

工业建筑设施的复杂性决定了其拆除工程安全技术风险的不确定性,和新建项目安全管理存在很大的区别。在拆除施工前,须对原始建筑图纸和技术资料进行收集、审查,依照拆除对象的现有状态进行安全技术风险评估,确定科学的拆除方案。评估内容包括:

2.2.1对照建筑设施的技术资料识别建筑设施的主体结构,分析静力系统,确定拆除程序,选择安全可行的拆除方法;

2.2.2 辨识建筑物的使用情况,是否存在有危险物品的生产使用等情况,避免拆除时遗留危险物品对作业人员和环境的影响,包括是否存在土壤污染;

2.2.3 对照建筑设施竣工资料,查找隐蔽工程内容,确定需要采取的安全措施,例如埋地管道、隐蔽电缆等设施;

2.2.4 设备设施的分布情况,采取合适的卸载方案;

2.2.5 考虑自然气候条件对拆除作业的影响,应准确判断气候对拆除中房屋的不利影响,切实加强安全防范措施。

2.2.6 考虑拆除后的废墟清理作业方案。

根据评估的内容,编制施工组织方案和安全技术措施方案。

2.3选择符合资质的施工单位

无资质的企业或个人不具备相应的技术人员和施工机具,往往安排没有专业能力的农民工采用土办法进行拆除作业,据资料显示,无资质的企业或个人承揽的建筑拆除事故起数占事故总起数的60%。选择符合资质的拆除作业施工单位尤为必要,在选择前应充分考察施工单位的业绩和专业技术能力,并签订相应的安全协议,严禁分包转包给无资质的单位或个人。

2.4 作业前安全培训教育管理

拆除工程风险评估篇(3)

1 房地产拆迁评估特殊性分析

1.1 对象特殊性

房地产拆迁评估的估价对象较为复杂,种类多且数量大。一次拆迁中往往会同时遇到住宅、店面、办公楼、车库等不同物业类型,一次拆迁中往往会面对大量的房屋,少则一、二栋,多则成片乃至一个小区,这些房屋又属于不同的业主所有,在一次拆迁评估中,估价结果既要有整体价格,更要有分户结论。

1.2 市场特殊性

拆迁人在最大限度地追求经济利益的前提下来实施拆迁改建项目,经济利益来源于改建项目,而不是拆迁房屋的本身,更不是双方一致的经济目标。这样特殊的交易条件和交易过程,与一般意义上的“公开市场”不相同,其形成的拆迁补偿价格很难是公平价格,由这些特殊的交易条件决定的拆迁市场也是一个特殊的市场,是一个不完全的公开市场。

1.3 原则特殊性

(1)“合法原则”。“合法原则”包括合法产权、合法使用和合法处分等。

第一:就合法产权来看,一般评估中指的是拥有房地产权证、土地使用证等。而在拆迁评估中,评估对象除产权房地产外,还包括部分可以进行补偿的但不具有产权的房地产,如附属建筑物、构筑物以及零杂空地等。

第二:就合法使用来看,拆迁房有许多存在着实际用途与产权用途不一致的问题,拆迁补偿中牵涉到房屋用途确定时,除合法原则外还要同时遵循当地拆迁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根据地方制定的一些具体规定,如“营业执照面积原则”、“规划部门同意变更原则”以及“规划法出台前变更默许原则”等,产权用途为住宅,但却有可能按商业用房类型来进行补偿。

(2)“最高最佳使用原则”。它是指房地产估价中,在合法原则前提下,在各种可能的利用方式中,选择其中最大收益的使用方式来确定估价结果。一般来说,等待拆除的房屋是不具有以下价值的,比如说:转换用途、装修改造、重新利用等,虽然从理论上讲,拆迁评估中没有绝对排除最高最佳使用原则,但实际上在拆迁市场中它却真正难以应用。

2 现阶段房地产拆迁评估存在问题分析

2.1评估市场秩序混乱

根据我国有关房屋拆迁制度规定,房地产拆迁评估机构必须具有拆迁评估资格,并且需要有专业的评估师进行评估,然而现实中很多城市在进行拆迁中容忍一些没有资格的评估机构对拆迁进行评估,例如,房产机构、资产评估机构和一些审计机构。这就使得一些机构为了获取利益做出违规评估,从而损害被拆迁人的正当权益,造成拆迁评估市场的混乱。

2.2 评估机构缺乏独立性

过去房地产拆迁机构属于房产管理部门,虽然经过改革,房地产拆迁评估机构独立门户,但房产拆迁评估机构却依然受到房产监管部门的影响,未能完全独立于房产管理部门单独进行评估。

在具体操作中,会有一些拆迁评估机构为了获取拆迁方的长期合作,进而屈从于这些部门,从而丧失自身的独立性,进而使拆迁评估成了一个多方利益的争夺焦点,评估机构、房产管理部门和拆迁公司。

2.3评估方法的缺陷性

在正常评估操作中,评估机构应该根据勘察情况,慎重的确立朝向、成新、楼层等评估系数,选择合理的预算方案,进行精确的评估。但是在现实房产拆迁评估中,大多是以基准价格为准,结合区位、交通、成新等系数进行评估,而这种评估方法本身就存在很大漏洞。

3 针对房地产拆迁评估问题应对措施分析

3.1建立完善的市场评估制度

首先,评估机构需要完善自己的制度建设,对评估方案,评估策略进行有效实施,评估机构在进行评估时,也要对评估对象进行公开、透明、公正的招标制度建设,避免受拆迁方或其他诸多方面的影响。

其次,拆迁机构应该坚持公开公正的原则,通过正当的程序选出比较合适的拆迁评估机构。

最后,房产管理部门应当严格遵守拆迁规定,履行自己的监管制度,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估信誉档案制度,对所有的评估机构进行备案并进行信誉等级划分,以此来约束和提高评估机构的评估信誉和评估质量。

3.2坚持公平性原则

在拆迁评估过程中,既要坚持拆迁机构和评估机构的地位的平等性,又要把握拆迁双方地位的平等性,坚持公平平等的原则。

首先,在评估过程中,要保持评估的独立性,不能受拆迁方或其他机构的影响,要做出科学准确的评估报告,按照评估程序,依照相关法律,对房产拆迁进行公正透明的评估。

其次,在拆迁评估过程中,要正确处理拆迁双方之间的关系,平等对待双方,不能因为地位差异,而动摇自己的评估策略。要保障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避免在拆迁中受到严重损失,主动配合拆迁机构工作,避免加重拆迁机构的负担,保障拆迁评估的正常实施。

3.3完善评估策略

(1)对拆迁房地产进行客观评价

根据我国房地产拆迁管理相关政策规定,在拆迁过程中,需要按照房屋的实际价值对被拆迁人员进行补偿安置。这种规定,需要拆迁评估机构在拆迁中对拆迁房屋进行全面的分析评测,包括房屋位置、标定地价、重置价格、房屋用途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综合分析最宜采用成本法进行估价,成本法是房地产估价的最基本方法,它是以重建或重置的思路求得房地产价格的一种评估方法,其评估原理建立在重置成本的理论基础之上。

(2)明确评估时间点

在拆迁评估中,对拆迁房地产和安置房屋进行评价时,需要确立有效的评估时间。拆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在评估中要充分考虑拆迁时点,具体包括拆迁日期、拆迁证件的发放、开拆时间、拆迁完工以及安置等拆迁时间点。

4 房地产拆迁评估中估价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

4.1 风险因素

第一:技术风险。在拆迁过程中,为估价行业广为接受的基本估价方法是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场法。从估价理论角度来看,这三种方法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不管采用哪一种方法,都需要详实的基础资料来支撑。

第二:人为风险。由于城市房屋拆迁估价业务规模大、收益丰厚,受利益的驱使,估价机构和人员之间存在恶性竞争。估价机构和估价人员在不能了解拆迁项目的具体情况时,盲目估价,忽视了估价专业技术和服务的内在价值,导致估价结果与事实不合。

第三:系统风险。房地产价格的变化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政策的变化是估价人员不可预期的,而现行的城市房屋估价政策、法规和制度还不完善。

4.2 风险防范措施

首先:加强估价机构和人员的继续教育课程学习。

加强估价机构和人员的继续教育课程学习和考核,学习成熟的拆迁估价模式和做法,建立完善的技术规则,使估价人员的估价技术有据可依。由权威机构对房地产拆迁估价技术以规则的形式固定下来。

其次:提高估价机构和人员素质,公正对待房屋拆迁估价工作。

在城市房屋拆迁过程中,对拆迁房屋进行的估价,由于涉及众多群众的切身利益。估价机构和人员必须恪守职业道德,公平、公正地对估价项目做出客观、合理的价格评估,对维护大多数群众利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关系重大。

最后:建立多层次的城市房屋拆迁估价监督机制。

建立房屋拆迁估价监督机制,就要建立和完善估价机构质量保证体系。它是在估价机构内部为减少机构面临的风险而设置的一系列保证估价质量的组织模式。要求该模式从获取估价任务,选择估价业务开始,一直到项目完成向用户提供估价产品,估价报告的全过程中,采取一系列检验、核查、验证等措施,保证估价的真实可靠及科学公正性。房地产工作人员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公正对待房屋拆迁估价工作,保证我国房屋拆迁估价工作顺利有序的进行。

拆除工程风险评估篇(4)

关键词:

桥梁工程;风险评估;关键问题;解决措施

引言:

桥梁工程的建设是由多个步骤组成的,并且它们之间是环环相扣不可分开的,其中,设计,规划,施工,以及使用和维修这些阶段都与桥梁的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每一环节都要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这样才能保证桥梁工程能够长久的为人类使用。

一、桥梁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桥梁工程不论是哪一个阶段都会存在各种各样不同程度的风险,所以为了找到好的解决方法,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就必须找到风险存在的主要原因,这样才能采取一些有效的解决措施。

1、桥梁工程在规划中的风险

在桥梁的规划中会涉及到周围环境以及交通状况等问题,而且同时也对桥梁工程的设计,施工,后期的修护工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作为起主导作用的规划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在桥梁工程的规划过程中做好规避风险工作,才能减少的桥梁修建工程中造成的损失,尽力减少修建过程中经济方面的压力和负担。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中国的武汉长江大桥,它是长江上的第一座桥,它在规划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各方面的因素,成功的应用了新型的施工方法,不得不说这是桥梁工程中一个很好的案例。

2、桥梁工程在设计阶段的风险

在桥梁工程的设计阶段存在的风险也是很多的,其中在设计阶段中对理论,科学模型以及对其他桥梁工程的借鉴的应用,也应该适当的结合当地的实际状况,不能只是完全依赖书中的知识,否则会造成很多的风险。其中,桥梁工程的设计阶段中选址的工作也是相当的重要的,不仅要结合当地的状况,分析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而且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也不能对周边的居民生活造成影响。而且在设计阶段,有可能会由于技术人员的设计,计算的不够准确,会导致接下来的施工工作中存在更多的风险,但是由于这些处于设计阶段,所以还是处于风险潜伏阶段,不易被发现,但是如果真正到了实施过程中的时候,可能会由于这些人为的失误,使工作很难进行下去。所以在设计阶段,工作人员要相当认真细致的进行测量,分析,计算,以避免风险的发生。

3、桥梁工程在施工中的风险

桥梁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是相当的严重的,是最应该加以重视的。在施工过程中的技术工作做不好的话,会造成很多的风险,例如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操作技术等应用不当,设计不精确,可能会使施工现场出现一些严重的安全事故,造成工作人员的人生安全受到一些威胁;还有在施工过程中有可能会发生一些自然灾害,比如暴雨,泥石流等,这些对于桥梁工程来说可以说是一个致命的威胁,虽然是人类无法阻止的,但是也是不得不考虑在内的风险,而且同时也会超出预算成本,所以这项风险是相当严峻的;还有一项风险就是管理人员的责任了,如果监管人员管理不当,不能很好地按照桥梁工程的设计方案实施,那么就会造成很严重的风险,对将来桥梁的使用存在一定的隐形的风险。

4、桥梁工程在维修中的风险

桥梁工程实施阶段的完成并不能代表这整个过程的完成,因为在之前的阶段中可能会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使桥梁工程进行的并不是足够的完善,这就需要后期的维护工作,或者是由于长时间的使用,桥梁工程会发生一定的状况,这就需要对此进行维修,所以维修的过程也是桥梁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而且这个阶段是需要由桥梁修建成功持续到拆除之前的,这样一项长时间的工程当然也会存在风险。这些风险包括在维修工程中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对交通状况的影响。

5、桥梁工程在拆除过程的风险

当桥梁在使用时间过长或者不能满足人们需求时,就需要对桥梁进行拆除,可能之后还需要进行重建,看起来拆除的过程似乎已经不再存在什么风险了,但是这其中的风险也是应该相当重视的,桥梁拆除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有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对周边交通状况的影响,有可能会造成交通阻塞等状况,还有可能会对周边的居民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且在拆除过程中工人可能会有一定的危险,也需要做好安保工作。

二、桥梁工程风险评估方法

1、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技术经验

在桥梁工程方面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有很多成功的先例,其中他们做得最好的也就是在风险评估体系方面做得完善,而这些先进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通过借鉴其他的先例,再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样做出的风险评估体系就会相对来说比较完善,能够很好地规避风险,尽量保证安全。谈到桥梁不得不说的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赵州桥,赵州桥之所以修建一千四百多年仍能使用,最主要的原因不仅仅是在于桥梁完美的结构设计方面,还与当时人们对于它的风险评估体系做得足够完善有密切的关系。

2、最大限度减少风险

在桥梁工程中有很多风险是不可预测的,同时也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所以对于风险人类能做的也只有是最大限度的减少风险的发生,例如,选址时可以选在自然灾害发生比较少的地方,或者是自然灾害对所选地影响比较小的地方,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要尽力做好周边交通疏散工作,避免交通拥挤现象发生,技术人员要做好技术操作方面工作,避免发生工作人员受伤的事件。

3、对风险分级测评

对于人类不可预知的风险或者是不可避免的风险来说,我们人为能做的只有是在风险发生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那么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合适也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基于这些,在做风险评估体系的时候就要对发生的风险进行等级的划分。对风险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这样做不仅在风险发生时能够对风险对桥梁的影响程度有正确的认识,而且在寻求恰当的解决措施时也能够有正确的判断。这样做不仅能够使风险评估阶段的工作变得更加简单化,而且也能够帮助决策者在众多的解决方案中寻求最佳方案,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三、小结

桥梁工程中每一个阶段中存在的风险都是不容忽视的,只有对此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对每一个阶段的风险都进行分析,并据此找到科学全面的解决措施,尽最大的能力避免风险的出现,以便于决策者对风险的准确判断和采取规避措施。以上是基于本人多年经验所写,若有不足之处,望加以批评指正。

作者:徐进 单位:江苏海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周道银.滨海高速桥梁工程中的施工组织管理[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6(04)

拆除工程风险评估篇(5)

随着中国经济稳步进入了新常态模式,城镇化建设也到了如火如荼的地步。全国各地城镇化都在高速发展,城中村改造也成为了各级政府的一项重点工作。然而随着城中村改造的步伐加速,我们经常在各种媒体上看到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出现的极端事件,暴力拆迁事件层出不穷,违规拆迁屡见不鲜,自焚乃至以命抗拆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聚焦了一个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城中村改造的规范运作问题。

一、城中村改造中的问题及分析

在城中村改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加盖、赔偿不能达成一致、违法拆迁、扬尘、安全事故、质量问题、延期交房、回迁安置问题等,造成上访频次高,群访社会负面影响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城中村改造主体文化理念存在着业绩观、形象观的问题,没有将百姓利益放在首位。

2.城中村改造过程中运营不规范,拆迁评估监管不力,拆迁安置程序混乱,监督公示不到位,造成了各种违法拆迁等负面社会现象的发生,以至于百姓利益受损。

3.城中村改造中管理体系不健全,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不全,内部控制等管理工具缺失,是造成城中村改造出现问题的主要成因。

4.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的监督控制缺失,缺乏第三方的监督,相关信息渠不畅通也是造成上访的原因。

二、如何解决城中村改造的问题

如何规范城中村改造业务?如何解决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内部控制审计就提到日程上来。

1.开展城中村改造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由于涉及面广,涉及部门多,各业务流程接口以及相关政策都存在缺乏统一标准的问题,因此规范城中村改造工作,搭建内部控制体系,加强内部监管,通过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审计,促进整个城中村管理体系的提升就成为规范城改业务的关键。

(1)内控体系建设基础阶段

组织架构上设立内控工作领导小组与内控推进工作小组直接对内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保证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通过编发《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等相关内控管理制度,赋予内部控制推进工作小组人员开展城中村改造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及开展内控审计的权力。

内控推进工作小组通过开展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各部门以及城改工作小组的权责界定、做好各部门管理制度、城改业务流程的梳理工作,理顺单位内部层级之间、部门之间的权责;实现制度无遗缺、无重复。

(2)内控体系建设搭建阶段

针对单位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宅基地审核、动迁评估、收房拆除、财务审核、接待等各业务层面的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措施的制定,对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各业务的全流程风险进行定性定量,建立有效的防控措施。

(3)体系推广实施阶段

对城改内控体系进行测试、改进和推广实施,通过测试改进使城改内控体系紧贴城改业务实际,达到可操作、能执行的目的,通过推广实施使城改内控体系融入日常经营管理活动。

(4)评价与持续优化阶段

针对已运行的城改内控体系,进行自我评价和持续优化。通过实施该阶段工作实现对风险的动态管理,对内控体系的持续优化、对城改内控运行的跟踪督导,保证城中村改造内控体系落地。

2.如何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运用内控审计

在开展内部控制审计时应遵循有效性、全面审慎性、独立性原则,在实施城改内控审计过程中对被审计部门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合理性及内部控制过程的有效性进行测试与评价。

(1)明确城改内部控制审计范围及重点内容

城改内控审计范围主要包括了城中村改造的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及沟通、监督五个方面,同时重点关注宅基地审核、动迁评估、收房拆除、财务审核、接待主要业务流程,使得审计内容贯穿于主要的经营活动中。

①城中村改造的控制环境包括了城改的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组织结构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城改理念、文化等。重点审计方向是城改治理结构是否完善、“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是否落实、政策宣传及宅基地审核等业务小组岗位职责是否明确;人力资源结构是否合理、引进开发与使用退出环节机制是否健全;城改过程中的社会责任是否履行,包括工程建设安全生产、安置房质量控制、治污减霾措施是否得当;城改中是否以阳光拆迁、法制拆迁、和谐拆迁为主题文化开展相关工作。

拆除工程风险评估篇(6)

2桥梁工程风险评估体系中的风险评估方法

2.1基于满意原则对桥梁工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

由于桥梁工程在设计开发以及建设的阶段对于风险是不可能完全的避免的,所以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体系将建设中面临的风险的效力进行量化,并针对其作出相应的分析,提出一些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风险的分析方法中最常见的就是基于满意的原则对桥梁工程中的一些风险进行量化评估。在使用该方法之前,首先应该了解一下风险厌恶的含义,再对风险进行量化。风险厌恶指的是像桥梁工程这样对于安全系数要求比较高的工程来说,施工单位以及工程的使用者都对于工程有可能出现的风险十分的厌恶并会采取一切可能的办法对风险进行规避,这便是对于风险的延误,在这一专业名词的辅助下,可以辅助桥梁工程中高级管理者作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决策。效用函数即是将将使用者或者是桥梁工程的施工者对于工程进展或者是使用效果的满意程度,以数学函数的形式将抽象的效益满意程度以数值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得桥梁工程的建筑效果可以以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给出了与风险有关的直接因子,使得制定风险规避措施的时候更加的便利。(本文来自于《中华民居》杂志。《中华民居》杂志简介详见。)

当使用满意准则的进行风险评估体系分析的时候,首先应该将桥梁工程高层管理者的对于风险的态度进行分析,不能仅满足于知道高层管理者对于风险存在着厌恶的态度,还要将其风险的厌恶态度以具体的形式量化出来,然后估算出倘若风险出现会造成多大的风险损失以及出现风险的概率状况,将计算的结果放入到风险评估体系之中,对于桥梁工程的一些风险规避措施的制定也就有了一定的帮助,基于满意准则进行桥梁工程的风险评估,主要是想让桥梁工程的施工单位在面对着可能存在的风险的时候,不要仅是使用消极的心态,而是对于自己的一些风险的工作预防措施采取基本的满意状态,并且在满意准则的指导下,面对一些无法避免的风险因素的时候,告诫桥梁工程的施工单位不要仅看到风险因素存在的根深蒂固,而是要在对风险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之后,找到有效的解决措施,将风险发生的概率降低。

2.2基于最优准则看待桥梁工程中的风险进行评估

在使用满意准则对桥梁工程中的风险进行评估的时候,可以将施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进行等级的划分,使得桥梁工程的管理者可以针对不同阶段的风险进行具有针对性的突破研究,采取更加一关键有效的措施进行风险的预防。但是当使用了最优准则的时候,可以对桥梁施工过程中风险的严重程度进行更加准确的认知,使得桥梁工程中存在的风险可以在基于其严重程度上根据等级的不同逐一的进行深入分析,将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或者是风险出现的概率进行更加准确的量化,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有关的决策,简化了风险评估工作的工作环节,在满意准则的分析基础上,使用不同的风险决策的工具抉择出不同的决策结果,在众多的决策结果中选出最优的决策。在这一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当最优的决策结果被选出,并不是就可以完全的应用到桥梁工程的风险评估体系中,而是要对所谓的最优的决策结果进行反复的验证,改善其中可能存在的不足,不断地进行完善,在可能的条件下还可以使用相应的决策模型来进行实际的验证,观察这样的决策决策结果是否可以较为完美的解决桥梁工程面临的一些风险。

拆除工程风险评估篇(7)

Abstract The 2013 version of ISO 27000 standards was compared with that of 2005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standards change on risk assessment and risk control of digital library information security was analyzed, and then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information security risk assessment method and model of digital library based on version 2005 can be used in version 2013.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re control elements and reference ones one by one, this article built the information security risk control method of the digital library according to the new version standards.

Key words digital library; information security; ISO 27000; ISO 27001; ISO 27002; risk management

1 引言

ISO 27000标准族是目前国际上最为通行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指导标准和最佳实践。在ISO网站能查到的最新统计数据截止到2013年底,全球通过ISO 27000认证的机构总共有22293个,涉及100多个国家,且认证数量保持每年两位数的增长速度[1]。2008年,ISO 27000标准族的主标准ISO 27001:2005和ISO 27002:2005分别对应转化为中国国家标准GB/T 22080-2008和GB/T 22081-2008,用于国内机构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和认证[2]。综合考虑数字图书馆的业务流程和信息安全管理要求,遵循ISO 27000是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管理实践包括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条例的最佳选择[3]。按照ISO 27000的思想,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管理应该包括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两大过程。其中,风险评估用于识别数字图书馆所面临的安全风险,并计算具体风险的等级值作为实施风险控制的依据。风险控制则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选择和实施适合的安全控制措施,目的是将风险始终控制在数字图书馆可以接受的范围内[4]。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在ISO 27000标准族中分别对应于ISO 27001和ISO 27002两个主标准,在已的版本中有2005和2013两个版本。此前,根据2005年的ISO 27001:2005与ISO 27002:2005的思想和原则,国内已经在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过程方法、风险评估方法模型以及核心控制要素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5-8]。

而在2013年的ISO 27001:2013和ISO 27002:2013中,对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管理有必要适应新版标准的变化,根据2013版ISO 27000标准族的要求对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过程进行相应的调整。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对比2013版与2005版ISO 27000标准族的差异,分析2013版ISO 27000的思想、特点、框架、内容等方面的变化及对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的影响,进而指导新版国际标准下的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具体实践。

2 2013版ISO27000标准族的特点

2013年10月19日,在ISO 27001:2005使用了8年后,业界期待已久的新版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O 27001:2013正式,ISO 27002:2005也随后同步更新为ISO 27002:2013,ISO 27000标准族的两个主标准都更新到位。ISO 27003、27004、27005等相关标准亦正在修订之中。较之2005版,ISO 27001:2013和ISO 27002:2013标准从框架、结构、内容、逻辑、要求等方面均有大幅改进,为指导组织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规定了要求,并提供了更加灵活的实施空间[9]。相比之下,新标准更贴合实际,具备更强的可操作性,其主要特点有:

(1)结构上有重大变动。新版ISO 27001:2013采用了标准化的ISO Annex SL通用架构――ISO导则83 作为整个标准的结构性要求(同ISO 22301)[9]。ISO 27001从2008版的8章拓展到2013版的10章,并且对于PDCA过程方法的展开从章节架构上进行了调整。在ISO 27001:2013中,除了前三章节(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没有大的变化外,其它章节都进行了调整,包括完整的Plan(计划)、Do(运行)、Check(检查)、Act(改进)四个环节[10]。经过上述调整,ISO 27001:2013的结构更为清晰、严谨,在管理体系间的兼容性方面得到加强,有利于不同管理体系间的接轨与整合。ISO 27002:2013则删除了ISO 27002:2005中的第4章“风险评估与处置”,新增加了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使得安全控制域分章描述前的章节仍保持为4章。同时,因为增加了3个控制域,总章节数从15章增加到18章。

(2)定位上有所区别。ISO 27001:2005指出,组织的信息安全管理应由该组织的管理层负责,而ISO 27001:2013则强调,信息安全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负责。两个版本用词上的细微区别,反映的却是新版标准对信息安全的定位在战略意义上的提升[11]。另外,在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构建主体方面,ISO 27001:2005以资产和技术为主体,而ISO 27001:2013以组织业务关系为主体[12]。以组织业务关系为主体,将使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流程更为连贯合理,并且可以减少交叉重复。老版标准浓墨重彩地强调了过程方法和PDCA,而新版标准在继续遵循PDCA框架的前提下不再花大量的篇幅说明过程方法、模型这些其它标准中定义过的通用概念,而是重在提出目标要求,对PDCA框架下具体方法的选择不作规定[11]。同样,在风险评估的方法方面,新标准不再强调对资产、威胁、脆弱性等风险要素的识别,组织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灵活自由地选用任意可行的风险评估方法,或继续使用现行的方法[9]。可见,新版标准从管理者、主体、方法流程方面都做了重新定位,新的定位使操作更加实用、方便、灵活和有效。

(3)要求上有所改进。2005版共有11个控制域、39个安全类别、133项控制要素,而ISO 27001:2013附录A和ISO 27002:2013的正文严格对应,包含了14个控制域、35个安全类别、113项控制要素。新版标准对老版中的部分控制域进行了分解,对相近或类似的控制要素进行了整合,同时删除了部分过时的、过于具体的控制要素[9]。另外,针对近几年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增了部分控制要素,使得控制域和控制要素更加简洁明了并突显重点。同时,对检查的要求也更加明确和严格,要求包括监视、测量、分析、评价等环节,并以5W1H(测什么、如何测、何时测、何时分析、谁来分析、谁负责评价)等方式提出了监视和测量的要求[9]。整体而言,新版标准减少了对技术实现的关注,增加了对管理控制的要求,与信息安全领域“三分技术、七分管理”的黄金定律更加吻合。

3 新标准要求下的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

2005版和2013版的ISO 27000标准族都把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划分为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两个过程。而且,新老版本的标准又都把风险评估概括为建立准则、选择方法、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5个环节。在ISO 27001:2005中,对风险评估的具体方法没有作详细规定,但整个风险识别与风险分析过程是依托于对资产价值、威胁、脆弱性、已实施的风险控制措施4种风险要素的识别、赋值和计算展开的。实际评估过程中,常常把已实施的风险控制措施的效果合并到脆弱性的识别、赋值与计算中。因此,遵循ISO 27001:2005标准实施的风险评估过程是以资产、威胁、脆弱性的识别、赋值、计算为核心的。在此基础上,可以再依据选定的风险评估方法和模型计算出各风险项的风险值,并确定可接受风险与不可接受风险,对不可接受风险依照ISO 27002:2005规定的方法进入风险控制过程。

依据ISO 27001:2005的规范,已经有学者对数字图书馆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制定了详细的资产、威胁、脆弱性素识别、赋值与计算方法[4-5]。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际评估结果的比较,还选定了与ISO 27001:2005相容的GB/T 20984-2007中的相乘法作为数字图书馆风险评估的具体方法与计算模型[7]。可以说,以ISO 27001:2005的要求、原则与规范为准绳,数字图书馆已经形成了以资产、威胁、脆弱性等风险要素为核心的包括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全过程的完整行为准则、操作规范及具体评估方法与计算模型。

与ISO 27001:2005不同,ISO 27001:2013在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过程中不再强调资产价值、威胁、脆弱性、已实施的控制措施等风险要素,这意味着任何组织在依照ISO 27001:2013评估信息安全风险时,只须最终结果达到ISO 27001:2013的要求即可,在具体方法的选用方面可以更加宽泛和灵活。换句话说,符合ISO 27001:2013评估目的与要求的任意方法都是允许和可接受的,选用之前的方法包括ISO 27001:2005中推荐方法当然也是可行的。ISO 27001:2013在指导制定和实施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过程中多次强调组织需要、组织要求,风险评估的过程方法可繁可简,完全取决于组织的需要和要求。组织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用合适的风险评估方法,或继续使用现行的方法[9]。

ISO 27001:2013虽然放弃了对风险评估具体方法和过程的推荐,并多次强调只须达到组织的需要与要求即可,但对ISO 27001:2005中的方法却并不排斥。具体到数字图书馆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既然依照ISO 27001:2005中的方法已经形成了完整和可操作的风险评估具体方法,并经过实际评估证明可行,同时又满足了ISO 27001:2013的所有要求,因此,在新版ISO 27000标准族要求下,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无需变动,可采用之前依据ISO 27001:2005制定的方法与过程。

4 新老标准中的信息安全风险控制及数字图书馆控制要素的选取

4.1 新老标准中的控制域、安全类别与控制要素对比

2005版标准中共有11个控制域,2013版改为14个控制域。其中,保持不变的有“安全方针”“信息安全组织”“资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理和环境安全”“访问控制”“信息安全事件管理”“业务连续性管理”“符合性”等9个控制域,“通信与操作管理”控制域在新标准中被拆分为“操作安全”和“通信安全”2项,“信息系统获取、开发和维护”在新标准中被拆分成“密码”与“系统获取、开发和维护”两项。新标准还新增了“供应关系”控制域[10-11]。

在安全类别方面,2005版共有39项安全类别,2013版减少为35项安全类别。在新版标准中,2005版中的安全类别有的完全保留、有的被拆分成多个、有的多个被整合成一个,还有的被直接删去。2013版标准中完全新增的安全类别有3项,它们是:移动设备和远程办公、供应商关系中的信息安全、冗余。

在控制要素方面,2005版共有133项控制要素,2013版减少为113项控制要素。同样,在新版标准中,2005版中的控制要素有的完全保留、有的名称或内容略有变化、有的被拆分成多个、有的调整了所属控制域,还有的被直接删去。

4.2 数字图书馆风险控制要素的筛选及在新老标准中的对应关系

基于2005版ISO 27001的附录A和ISO 27002的正文,通过对30家数字图书馆的实际调查,文献[4]得到了适合数字图书馆的风险控制87项核心控制要素,分布于11个控制域和33个安全类别,另有参考控制要素34项,分布于10个控制域和22个安全类别。所谓核心控制要素,是指对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风险控制非常重要、作用很大的控制要素。而参考控制要素,则是重要性一般、有时会有一定作用的控制要素。除此之外的即为ISO 27002中对数字图书馆不起作用或没有应用场所的控制要素,不应该出现在数字图书馆风险控制的控制要素列表中。数字图书馆控制要素选取的目标就是区分这三类控制要素,数字图书馆风险控制要素列表中仅包含核心控制要素与参考控制要素[4]。

对2013版与2005版ISO 27001的附录A和ISO 27002的正文经过逐条、逐项进行关联对照和分析,寻找上述87项核心控制要素、34项参考控制要素在新版标准中的对应位置,再对2013版的新增控制要素作认真分析,并结合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管理的现实情况,最终得到ISO 27002:2013标准下数字图书馆的核心控制要素和参考控制要素。其中,核心控制要素75项,分布于13个控制域和29个控制类别,参考控制要素32项,分布于11个控制域和17个安全类别(见表1、表2)。

5 新老标准中的数字图书馆风险控制要素对比分析

5.1 新老标准中的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管理核心控制要素对比分析

数字图书馆核心控制要素在新老标准中的变化共有4种情况:删除、保留、新增和调整。

因为已经从2013版中被删除,那些已删除的核心控制要素在表1并没有出现。之前根据2005版标准得到的87项数字图书馆核心控制要素中,有21项未收入2013版标准,因此,数字图书馆的核心控制要素应该将这21项删去。21项被删去的核心控制要素具体名称为:

信息安全的管理承诺、信息安全协调、与政府部门的联系、服务交付、控制移动代码、信息处理规程、系统文件安全、业务信息系统、监视系统的使用、故障日志、外部连接的用户鉴别、远程诊断和配置端口的保护、网络连接控制、网络路由控制、用户标识和鉴别、敏感系统隔离、输入数据确认、内部处理的控制、消息完整性、信息泄露、业务连续性和风险评估。

保留的核心控制要素在表1中用“完全对应”表示。在基于新版标准的75项数字图书馆核心控制要素中共有42项的名称、详细内容、控制目标及控制域归类等与老版标准完全一致。按照老版标准的筛选依据[6],该42项控制要素仍旧属于数字图书馆的核心控制要素(见表1)。

新增的核心控制要素在表1中用“新增”表示。2013版新增各项控制要素中,有7项应该作为数字图书馆的核心控制要素。具体内容与理由如下:

(1)用户访问设置。数字图书馆的用户类型多样,如馆员和读者,馆员和读者又可以再分为多种类型,每一类用户都存在对应的访问权限设置问题。明确规定不同用户的访问权限并有正式的用户设置过程非常有必要。因此,将“用户访问设置”确定为核心控制要素。

(2)供应商关系的信息安全策略、供应协议中的安全问题、信息与通信技术供应链。数字图书馆的电子资源、硬件设备、系统平台以及网络服务等工作均涉及采购或外包,期间与各类供应商的合作非常密切,应该与供应商就信息安全问题达成一致并形成文件,建立相关的信息安全要求,并在协议中确定相关的信息安全风险要求,以确保数字图书馆与供应商合作关系中的信息安全。因此,将“供应商关系的信息安全策略”“供应商协议中的安全问题”“信息与通信技术供应链”确定为核心控制要素。

(3)信息安全事件的评估和确定、信息安全事件的响应。对于任何组织而言,都应该对已经发生的信息安全高度重视。数字图书馆也不例外,应该及时地评估确定已发生的信息安全事件并按照一定的程序予以处理,使信息安全事件的影响和损失最小化。因此,将“信息安全事件的评估和确定”“信息安全事件的响应”确定为核心控制要素。

(4)信息处理设施的可用性。与数字图书馆有关的服务器、存储、网络、电源等信息处理设施都应该有充分冗余,以确保在任何变化和状况下都能满足其可用性的要求。因此,将“信息处理设施的可用性”确定为核心控制要素。

调整的情况最复杂,在表1中的“名称变化、内容一致”“名称变化、描述略变”“调整归类”“拆分”4种情况都属于调整。基于2005版ISO 27001和ISO 27002得到的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87项核心控制要素中,有26项经过一定的调整后依旧出现在2013版的标准中,这些控制要素仍是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管理的核心控制要素。调整变化主要有三种形式:名称改变而内容表述完全一致、名称改变且内容表述略有变化、控制要素的控制域归类发生变化。

名称改变、内容表述完全一致、控制域归类也完全一致的核心控制要素共有8项(见表1)。

名称改变且内容表述也略有变化、但控制域归类完全一致的核心控制要素共有7项。包括有(括号前的为2013版中的编号与名称,括号中为2005版中的编号与名称):①3.3.1终止或责任变更(4.2.1终止职责),新标准中强调对于责任终止和变更情况不仅要有规定,还应该传达给所有相关人员知晓;②5.2.4用户秘密认证信息的管理(7.2.3用户口令管理)、5.3.1秘密认证信息的使用(7.3.1口令使用),新标准中用户认证信息的范围不仅包括口令,还包括密钥数据和其他存储在产生认证码的硬件(如智能卡)的数据;③5.4.4特权实用程序的使用(7.5.4系统实用工具的使用),新标准中将限制和严格控制的范围缩小在可能超越、有特权的系统和应用程序中;④11.1.6从信息安全事件中学习(9.2.2对信息安全事件的总结),老的标准强调从安全事件中学习总结的方法,而新标准强调的是结果,要从中获取知识、减少未来相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⑤12.1.1计划信息安全连续性(10.1.1在业务连续性管理过程中包含信息安全),新标准更加细化,强调即便在不利的情况下(如危机或灾难)也要确保信息安全管理的连续性;⑥12.1.2实施信息安全的连续性(10.1.3制定和实施包含信息安全的连续性计划),老标准强调在关键业务流程中断和失效时要保持信息安全,而新标准则强调在任何不利的情况下都要保持信息安全的连续性。

控制域归类发生变化的核心控制要素共有11项(见表1)。其中,“2.1.2职责分割”是将老标准中“2信息安全组织”中的核心控制要素“信息处理设施的授权过程”和“6通信和操作管理”中的参考控制要素“责任分割”中的要求进行合并,且改名为“职责分割”,统一置放于控制域“2信息安全组织”中,该项控制要素从组织的宏观层面强调各类职责和权限的分割,以降低对组织资产的滥用。而“2.2.1移动设备策略”是将老标准中“7访问控制”中的参考控制要素“移动计算和通讯”调整到控制域“2信息安全组织”中,且改名为“移动设备策略”。对于数字图书馆而言,随着移动网络的发展普及,数字图书馆的业务流程也逐步到移动终端,应该加强相关管理措施,因此调整为核心控制要素。其他9项控制要素的名称和内容没有变化,而其控制域归类发生了变化(见表3)。该9项控制要素在2005版中就属于核心控制要素,因此在2013版中仍保留为数字图书馆的核心控制要素。

5.2 新老标准中的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管理参考控制要素对比分析

数字图书馆参考控制要素在新老标准中的变化共有5种情况:删除、保留、新增、拆分和调整。

2005版的数字图书馆参考控制要素中有10项未出现在2013版的数字图书馆参考控制要素中。其中,“移动计算和通讯”“责任分割”2项在2013版中被调整为核心控制要素。“处理与顾客有关的安全问题”“防止滥用信息处理设施”“会话超时”“联机时间的限定”“输出数据确认”“网络上的设备标识”“信息系统审计工具的保护”“业务连续性计划框架”8项被2013版标准删除,故也未出现在新版的数字图书馆参考控制要素中。

保留的参考控制要素用“完全对应”表示,共有16项。

新增的参考控制要素用“新增”表示,共有7项。具体内容与理由如下:

(1)项目管理中的信息安全、安全开发策略、安全系统工程原则、安全开发环境、系统安全测试。上述5项控制要素更倾向于在系统工程、项目开发或软件研发的过程中对信息安全管理、环境、测试等方面的要求,而数字图书馆本身自行开发的项目工程比较少,无须在这方面作严格的要求。因此,上述5项控制要素列入参考控制要素。

(2)时钟同步。对于系统的监视与日志分析有较大的帮助,“时钟同步”可以作为参考控制要素加以限制。

(3)限制软件安装。该项控制要素要求组织制定软件安装管理规则,并严格执行和监督,而数字图书馆的员工因工作性质的不同对软件安装的要求差异较大,实际工作中可以列出禁止安装的软件清单(如游戏软件)或必须安装的软件清单(如安全防护软件),不需要规定只能安装哪些软件。因此,“限制软件安装”可作为参考控制要素。

拆分的参考控制要素用“拆分”表示。2005版的数字图书馆参考控制要素中只有“信息标识与处置”存在这种情况,该项控制要素在2013版中被拆分为“信息的标记”“资产的处置”2项。

拆除工程风险评估篇(8)

清洗作业主要包括平台罐体人工清洗作业、平台生产流程循环清洗作业、海管清洗及置换作业,为后续进一步拆除施工提供安全保障[11]。清洗作业过程中的主要风险有:火灾、爆炸;有毒气体、窒息;灼烫;电气伤害;机械伤害;油气泄漏;限制空间风险;高压风险等。

1.2海管海缆弃置作业风险分析

海管海缆弃置主要工作有:膨胀弯拆除回收、海缆弃置以及海管弃置[12]。海管海缆弃置过程中主要风险有:潜水作业、吊装作业、水下切割作业、人员触电、机械伤害、人员操作失误、交叉作业、船舶靠泊、环境影响等。

1.3上部组块拆除作业风险分析

上部组块拆除的主要工作包括:陆地准备、上部组块无损检测、海上施工条件确认、船舶设备及人员动员、施工船舶抛锚就位、各层甲板设备的临时固定补强加固、火炬臂拆除、组块与导管架连接解除、组块索具栓接、组块起吊、装船固定、运输至码头、卸船等。上部组块拆除过程中主要风险有:坠落物、潜水作业、切割作业、吊装作业、火灾爆炸、焊接失效、人员触电、机械伤害、高处坠落、人员操作失误、装船固定、拖航作业等。

1.4导管架拆除作业风险分析

导管架拆除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陆地准备、钢桩内排泥、钢桩内切割、索具拴挂、导管架起吊、装船固定、运输至码头、卸船、陆地拆解并运输至业主指定的库房等。在导管架拆除、拖航、拖拉上岸过程中的风险主要有:切割作业、潜水作业、吊装作业、结构失效、火灾爆炸、人员触电、机械伤害、高处作业、人员操作失误等。

1.5陆地拆解作业风险分析

上部组块陆地拆解的流程是:驳船将上部组块运输到码头,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滚装上岸方法卸船,组块牵引到场地后,使用350t履带吊辅助进行拆解。导管架陆地拆解的流程是:驳船将导管架运输到码头,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滚装上岸方法卸船,导管架放置到场地后,使用350t履带吊对导管架进行拆解。在陆地拆解作业过程中的风险主要有:切割作业、吊装作业、结构失效、人员触电、机械伤害、高处作业、人员操作失误等。

1.6平台拆除环境影响分析

平台拆除工程主要在海上进行作业,容易受到自然环境,如恶劣天气、气候条件、海况等不可抗力的影响。在海上结构物拆除过程中,各作业船只及设备的排放物,结构物本身及平台各个系统的残留物也可能排入海洋,若对这些废弃物和残渣不加控制,就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为了防止海洋环境遭受污染损害,保护生态平衡,促进海洋事业的发展,对拆刘怀增,等:海洋石油平台拆除作业风险评估分析研究·301·除工程必须加以控制。海上平台拆除工程产生的环境影响主要包括:能量释放;大气排放物;向海里和陆地上排污;对生物环境的影响;噪音、气味、视觉影响;废物、垃圾等。

1.7安全管理风险分析

海上拆除工程涉及到不同部门不同专业人员的协同作业,而且作业环境比较恶劣,因此安全管理对于项目的顺利安全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存在较大的风险。安全管理包括HSE组织机构及职责、HSE管理要求(包括项目培训管理、安全会议、监督检查、过程文件控制、承包商管理、事故管理、应急管理、风险管理等)、现场HSE管理方面的内容。

2渤海某平台拆除作业风险分析

在渤海某平台的拆除作业风险分析中,清洗作业共辨识出危险因素46项,其中Ⅰ级风险21个,Ⅱ级风险16个,Ⅲ级风险9个,见图1;海管海缆弃置作业共辨识出危险因素73项,其中Ⅰ级风险21个,Ⅱ级风险23个,Ⅲ级风险29个,见图2;上部组块拆除作业共辨识出危险因素107项,其中Ⅰ级风险35个,Ⅱ级风险57个,Ⅲ级风险15项,见图3;导管架拆除作业共辨识出危险因素144项,其中Ⅰ级风险43个,Ⅱ级风险89个,Ⅲ级风险12个,见图4;陆地拆解作业共辨识出危险因素15项,其中Ⅰ级风险8个,Ⅱ级风险6个,Ⅲ级风险1个。

3对策措施

针对平台拆除作业过程中辨识出的主要风险,提出如下建议:(1)在平台拆除作业过程中,应对作业人员的资质、相关设备、劳动防护用品及作业程序等进行严格检查,要求重点岗位人员应具有相关作业经验。交叉作业时明确各单位的工作界面及相应的职责,制定详细安全作业方案,经批准后方可执行。(2)清洗作业期间,应严格执行清洗作业程序,如危险化学品使用管理程序、进罐作业程序、作业许可证程序等;作业前检查确认清洗设备设施的状态,并做好维护保养工作;作业人员佩戴合适的劳动防护用品,做好应急防护措施。(3)在上部组块和导管架拆除过程中,作业前应将气瓶放置在安全区域,防止落物对焊接气瓶造成伤害,导致可燃气体泄漏,严格执行动火程序。作业前进行作业安全分析,严格按照操作程序执行,检查设备设施是否完好,加强设备维护保养,进行现场警示隔离并派专人看护。(4)拖航前应对上部组块、导管架的重量和重心进行核准检查,并对拖轮和驳船进行检查确保运行状态良好;拖航过程中定期检查驳船上各物件的固定情况,严格执行预先制定的拖航程序文件,选择好的天气进行拖航作业,确保航道水深便于拖航,控制海上航行最佳速度。(5)陆地拆解前对上部组块工艺系统进行检测,确认满足施工要求,并严格执行拆解方案,作业前进行风险辨识,防止拆解过程中因残留油气而导致火灾爆炸、人员伤害等。(6)各项作业过程中,搭设脚手架及工作甲板时应严格执行高空作业许可制度,施工前检查紧固情况,施工过程使用隔离带,并有专人现场值班。在作业施工期间应加强对气象的监测,密切监视海流、波浪等天气变化,选择适宜的气候窗进行作业,并在作业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协调沟通,突遇恶劣海况及时中止作业。(7)作业前对施工的环保资源配置(船舶、人员、设备等)进行确认,确保其满足环保条件要求;作业期间,生活污水、固体垃圾等废弃物应严格执行垃圾分类回收处理;加强对船舶及设备的维护和保养,防止燃料溢出、油气泄漏;严格按要求对海管海缆封堵,防止封堵不严发生泄漏;气体的排放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尽量避免造成海洋环境污染、影响海生物活动。

拆除工程风险评估篇(9)

北京朗仕律师事务所

征收拆迁难成为共识,而插花地的征收拆迁使人们感觉难上加难。插花地是指一个规划建设区域征收拆迁中,既有国有土地上房屋,也有集体土地上房屋。在征收拆迁实践中,很少有单一的国有土地上房屋或者单一的集体土地上房屋。在插花地征收拆迁中选择适用什么法律,按照什么程序困扰着人们。笔者结合征收拆迁实践,就插花地征收拆迁事宜进行归纳总结,认为应当坚持以下三个原则。

一、补偿应当坚持就高标准适当区分原则

国有土地上房屋相比集体土地上房屋补偿标准应当高一些,如果两类房屋补偿标准一样,国有土地上房屋的被征收人就会觉得不公平,便拒不签订协议成为“钉子户”;如果两类房屋的补偿标准差距过大,集体土地上房屋的被征收人就会觉得不公平,便拒不签订协议成为“钉子户”。

中共中央纪委办公厅、监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监督检查进一步规范征地拆迁行为的通知》规定:“在《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作出修订之前,集体土地上房屋拆迁,要参照新颁布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的精神执行。”同一旧城改造项目征收拆迁,集体土地上房屋应当参照国有土地上房屋的补偿安置标准,但是,毕竟集体土地上房屋没有缴纳土地出让金,两者应当有所区别,哪怕是微小的区别,这样才会显得公平。

二、应当坚持职权法定原则作出决定

征迁过程中,出现拒不签订协议的被征收人称之为“钉子户”,按照依法行政原则,有关部门作出行政行为:县、市、区政府针对国有土地上房屋的被征收人,根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26条规定,作出《补偿决定》;国土资源局针对集体土地上房屋的被征收人,根据《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45条规定,作出《责令交出土地决定》;规划执法部门针对违法建筑的被征收人,根据《城乡规划法》第64条规定,作出《责令限期拆除决定》。上述具体行政行为发生法律效力后,依法强制执行。

三、应当坚持程序互补原则

结合征收工作实践,概括、归纳区分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程序、城中村改造征收拆迁程序、插花地征收拆迁程序。

(一)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工作程序

以县政府棚户区改造为例,包括:1.起草《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安置方案(征求意见稿)》,征收工作核心成员参加讨论,形成初稿。2.政府就《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安置方案(征求意见稿)》向有关单位发出书面征求意见函。3.政府组织由住建局、国土局、执法局、征收办、监察局等单位组成的认定组,进行下列统一认定:(1)无证房屋认定;(2)住改商面积认定;(3)商铺分类认定。4.制作展板,宣传征收项目改造鸟瞰效果图、户型图,张贴宣传条幅。5.以政府名义房屋征收入户调查公告。6.政府公告《房屋征收补偿安置方案(征求意见稿)》。7.勘测丈量组入户勘测丈量,查阅复印房产土地相关档案。8.政府举办“依法征收法治讲座暨征收拆迁动员大会”,向广大干部宣传征收拆迁法律精神,营造氛围。9.录制依法征收拆迁电视访谈节目,向广大被征收户宣传征收拆迁法律精神。10.编写《征收补偿手册》发放给被征收群众并进行宣传征收拆迁政策。11.政府公示入户测量结果及认定结果。12.明确征收拆迁工作人员分组责任,建立考评制度,填写好每户的《安置合同》、《安置清单》,并将《温馨提示》送给每一户。13.为加快拆迁进度,回迁安置房尽快开工建设,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只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效力性强制规定,才导致合同无效”的精神,在征收补偿安置方案征求意见期间,开始签订补偿安置协议。14. 《房屋征收补偿安置方案(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期间,反复多次组织召开座谈会,发放《风险提示》,组织听证会并形成书面材料。15.以政府名义组织公、检、法、司、维稳、综治、、征收、土地、办事处等部门进行征收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论证,撰写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16.发改委出具该项目是否符合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说明。17.国土资源局出具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说明。18.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出具是否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说明。19.准备该项目列入人大当年年度工作计划的材料。20.在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征收办收集、整理意见,写出总结报告,以政府名义及时公告。21.政府根据收集的意见修订、完善《房屋征收补偿安置方案》,形成定稿。22.提交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房屋征收补偿安置方案》及《房屋征收决定》。23.以县政府名义公告《房屋征收补偿安置方案》和《房屋征收决定》。24.向被征收户送达《评估机构选票》,采取多数决定或公证随机抽签的方式选定房屋评估公司。25.公示评估结果,异议评估或者专家鉴定。26.方案规定的期限内不能达成协议的,报请县政府作出《补偿决定》,经鉴定属于D级危房的,可以先行组织拆除。27.被征收人的,法制办、征收办答辩应诉,恶意拖延时间的,倒查被征收人各种违法行为及根据《城乡规划法》规定处理。28.期限届满,以县政府名义向县法院申请非诉执行。29.法院立案庭5日内决定是否立案,需要补交材料的,一次性列出清单,及时移送行政审判庭。30.法院行政审判庭在7日作出执行裁定。31.法院作出执行裁定后,可以: (1)移送县政府强制执行,准备《强制执行预案》;(2)法院对其进行司法拘留;(3)移送公安依法追究其拒不履行人民法院裁定罪刑事责任。

(二)城中村改造征收拆迁工作程序

以县政府城中村改造为例,包括:1.起草《城中村改造征收补偿安置方案(征求意见稿)》。2.召开村民户代表会议,形成决议。3.县政府拟订农用地转用方案、征收土地方案,逐级上报有批准权的省级政府。4.省级国土资源厅(局)对农用地转用方案、征收土地方案进行审查,提出审查意见,报省级政府批准。5.县政府公告省政府批复并组织实施。6.被征用土地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应当在公告规定期限内,持土地权属证书到当地国土资源局办理征地补偿登记。7.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确定后,县政府应当公告征求意见,并听取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意见,组织座谈会、听证会。8.征地补偿金分配方案应当通过村民代表会议表决。9.制作展板,宣传城中村改造项目改造鸟瞰效果图、户型图,张贴宣传条幅。10.以政府名义征收入户调查公告。11.政府公告《城中村改造征收补偿安置方案(征求意见稿)》。12.勘测丈量组入户勘测丈量,查阅复印房产土地相关档案。13.政府举办“依法征收法治讲座暨征收拆迁动员大会”,向广大干部宣传征收拆迁法律精神,营造氛围。14.录制依法征收拆迁电视访谈节目,向广大被征收户宣传征收拆迁法律精神。15.编写《征收补偿手册》发放给被征收群众并进行宣传征收拆迁政策。16.政府公示入户测量结果及认定结果。17.明确征收拆迁工作人员分组责任,建立考评制度,填写好每户的《安置合同》、《安置清单》,并将《温馨提示》送给每一户。18.为加快拆迁进度,回迁安置房尽快开工建设,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只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效力性强制规定,才导致合同无效”的精神,在征收补偿安置方案征求意见期间,开始签订安置协议。19. 《城中村改造征收补偿安置方案(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期间,反复多次组织召开座谈会,发放《风险提示》,组织听证会并形成书面材料。20.政府根据收集的意见修订、完善《城中村改造征收补偿安置方案》,形成定稿。21.以县政府名义公告《城中村改造征收补偿安置方案》。22.向被征收户送达《评估机构选票》,采取多数决定或公证随机抽签的方式选定房屋评估公司。23.公示评估结果,异议评估或者专家鉴定。24.方案规定的期限内不能达成协议的,报请国土资源局作出《责令交出土地决定》;针对拒不签订协议的,村委会也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解决;经鉴定属于D级危房的,可以先行组织拆除。25.被征收人的,国土资源局答辩应诉,恶意拖延时间的,倒查被征收人各种违法行为及根据《城乡规划法》规定处理。26.期限届满,以国土资源局名义向县法院申请非诉执行。27.法院立案庭5日内决定是否立案,需要补交材料的,一次性列出清单,及时移送行政审判庭。28.法院行政审判庭在7日作出执行裁定。29.法院作出执行裁定后,可以(1)法院对其进行司法拘留;(2)法院组织强制执行;(3)移送公安依法追究其拒不履行人民法院裁定罪刑事责任。

(三)插花地征收拆迁工作程序

拆除工程风险评估篇(10)

目前,土地拆迁资金审计,主要采取土地成本评审的方式,部分地区开始引入土地一级开发全过程跟踪审计的模式,但主要也以事后审计为主,对征地拆迁资金审计监督难度较大。一方面,土地成本评审大多是在拆迁结束以后进行,房屋及附属设施已拆除完毕,审计时接触的资料多为书面材料,既多又杂,被审计单位提供的数据真实性很难考证。加之涉及的群众面广,房屋结构参差不齐,补偿标准不一,难以对拆迁项目进行很好的监督。即使采用全过程跟踪审计的模式,由于一般的征地拆迁项目拆迁量较大,拆迁签约集中,审计机构对现场的抽查率也不可能达到100%,对征地拆迁补偿资金的监管也难免出现纰漏。此外,由于近年土地征迁过程中各种违规违纪案件高发、多发,组织实施征地拆迁的各级政府部门为了规避自身风险,在对特殊的补偿事项进行决策时往往要求审计部门参与,审计部门充当了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双重角色,导致审计部门的独立性缺失,降低了审计的监督作用,而假如审计部门一旦发表了不同意见便被冠以阻碍拆迁工作的帽子,审计部门往往处于尴尬境地。另一方面,征地拆迁专项资金审计主要采取政府审计机关组织为主,但由于政府审计机关人员配置有限,现有的岗位配置在应对本级政府及上级审计机关安排的审计任务已捉襟见肘,大部分征地拆迁审计项目只能采取委托中介机构开展审计的模式,而中介机构执业水平参差不齐,诸如土地地籍调查及测绘、房屋调查及测绘、工程造价、房地产价格评估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同时大部分征地拆迁项目政府批复的方案不尽完善、有实务指导性的实施方法和方案,导致征地拆迁资金审计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征地拆迁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审计风险

(一)征地拆迁手续不齐存在风险项目立项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批准,用地规划未得到许可,未取得土地使用权批文,没有取得征地拆迁范围红线图及相关手续,有的甚至没有取得拆迁许可证,未进行公告,有关部门为了赶进度、及时交地,等不及批复即开始拆迁。各级政府为了确保征地拆迁资金的安全高效运行,要求审计机关及时开展跟踪审计,尤其是在相关补偿方案未制定和批复,缺少必要的土地权属调查、房屋测绘成果的情况下实施审计,加大了审计工作难度和审计风险。(二)征地拆迁审计实施程序和估价方式不够规范征地拆迁工作中涉及的房屋拆迁公司、房地产估价公司等其他相关单位,多由拆迁区域主管部门或下属单位直接委托产生,缺少必要的招投标程序和监督。拆迁安置补偿时,对拆迁范围内拆迁项目进行评估,但补偿范围、房屋结构的补偿标准不能很好界定,而相关部门直接以中介机构评估的数字作为签订补偿协议的依据。此外,同一地域内的估价实施办法有时也不尽相同,差异较大,被拆迁人反映强烈,容易激化各种矛盾,同时拆迁过程中对于涉及资产、设备补偿时,往往由参与拆迁的房地产评估机构进行评估,未另行委托具有专业资产评估资质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评估结果的有效性及合理性存在缺陷。(三)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得不到保证审计机关本来作为政府第三方实施过程性监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拆迁单位、被拆迁户与上级管理部门之间相互勾结而套取补偿资金,在源头上及时防范和遏制腐败行为,但目前执行的征地拆迁补偿标准与实际情况存在脱节的情况,导致拆迁补偿难度加大,超标准补偿事项时有发生,同时近年参与征地拆迁工作被问责或追究法律责任的的工作人员逐年增多,为推卸责任或减少风险,拆迁实施主体在碰到棘手的补偿事项且需要突破现有政策标准时,往往让审计人员参与决策,过分扩大审计人员的职能,审计人员在审计独立性方面存在挑战,可能成为拆迁实施主体推卸责任的借口。(四)部分拆迁实施主体单位内部控制薄弱,自由裁量权过高,政策执行过程透明度低已实施或正在实施的征地拆迁项目,大部分拆迁主体单位未建立征地拆迁相关工作管理内部控制制度,明确规范区域内征地拆迁各环节工作职责和控制措施。拆迁过程中拆迁主体单位与拆迁公司职责不明,由拆迁主体成立的工作组与拆迁公司共同参与拆迁工作,遇到特殊问题和困难,大多采取召开拆迁专题办公会研究后超出规定标准和范围进行补偿安置,且标准不一,自由裁量权过高。标准不一的结果,使得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透明度降低,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失公平容易引发社会矛盾。(五)部分政策可操作性较差,拆迁补偿标准未与市场接轨部分地区的土地征收及房屋补偿依据的政策是多年未进行修订,个别地区重新制定和的征地拆迁补偿政策也基本未与市场接轨,近年跟随房地产市场的高速发展和物价的上涨因素,原制定的标准与市场实际脱节,有悖于市场定价机制的原则,被拆迁人取得补偿利益相对较低,使被拆迁人的心里预期落差大,拆迁工作难以推进。拆迁补偿标准未与市场真正接轨,被拆迁人存在抵触情绪,是房屋拆迁难最核心的原因,为了完成拆迁任务,拆迁主体单位往往以专题签报或会议纪要的形式来提高拆迁补偿标准。这些补偿标准虽符合客观事实,却与现有的各种拆迁政策规定相悖,审计机关如直接把拆迁主体单位的签报、会议纪要作为标准依据,就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之嫌。但是,如果审计人员坚持要求按现行的各种拆迁政策标准规定执行,则可能导致拆迁工作无法进行,从而影响部分重点项目的建设,审计机关可能被推向缺乏灵活性、阻碍项目工作推进的风口浪尖上,从而使审计工作处理被动甚至无法开展。

上一篇: 经济发展主要依靠 下一篇: 毕业设计设计方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