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教学重难点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10 14:57:43

八年级语文教学重难点

八年级语文教学重难点篇(1)

作者简介: 周丹丹(1970),女,江苏海门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关键词: 英语专业八级口试;口语测试;题型

摘要: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全国英语专业八级口试题型进行了评估,发现英语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对现有题型基本持肯定态度,同时也提出了改进意见。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调整了部分题型,设计了一些新题型的框架和内容,并对调整后的题型进行了试点,验证了其科学性和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 H310.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12435(2011)06073504

Investigation into Test Types of TEM8 Oral Test

ZHOU Dandan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Nanjing 210093, China)

Key words: TEM8 Oral Test; oral testing; test types

Abstract: Evaluate the test types of TEM8 Oral Test for English majors through questionnaires. Reveal that most teachers and students hold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the oral test and also give som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it. Based on the evaluations, modify the testing format and design some new test types. Furthermore, prove the feasibility of the modified testing format and new test types through experiments.

第6期周丹丹: 全国英语专业八级口试题型研究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9卷“全国英语专业八级口语/口译考试”是为了检查考生的英语口语水平是否达到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简称《大纲》)规定的要求,发现考生英语口语与口译中存在的问题,以促进英语专业口语与口译教学质量的提高[1]。国外对于国内大规模口试的研究主要涉及大规模机考的可行性及评分方法[2-3]。国内对于英语专业四、八级口试的研究主要有总体设计研究[4-5]、可行性研究[6]、评分方法研究[7]以及效度研究[8]等。但是,题型设置没有受到关注,而且八级口试从开考至今题型基本没有变化,因此考察现有题型和设计新题型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从使用者角度对八级口试的题型进行问卷调查,以参与八级口试的教师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他们对题型的意见作为改进的参考。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问题

首先通过问卷调查评估现有题型,然后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对部分题型做了改进,并且对改进后的题型进行了试点和问卷调查。主要问题包括:1)教师和学生如何评价现有的八级口试题型?2)教师和学生对部分新设计的题型如何评价?3)口译部分题型改进后的试点效果如何?

(二)研究对象

包括江苏三所高校361名英语专业四年级学生和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教师102人。参加问卷调查的学生全部参加过八级口试,平均年龄22岁。教师全部来自高校一线,平均年龄35岁,教龄11年,参加八级阅卷工作的平均次数为2.5次。为了测试题型改进后的效果,本研究进行了试点实验。参加实验的是南京大学四年级的两个平行班学生,学生平均年龄为22岁。其中一个班为控制组,包括20位学生,另一个班为实验组,人数有32人。两组由随机组合而成,实验前的口语和口译课考试成绩显示两组之间没有差异。实验进行时,学生正在为准备八级口语考试进行模拟练习与测试。

(三)研究工具

问卷内容主要包括:(1)对现有题型形式和内容难易度的看法;(2)对可能出现的新题型的意见。试点实验所用的测试材料来自于2004年八级口试口译部分的真题,包括英译汉和汉译英两项任务。英译汉部分为某杂志负责人在杂志创刊五周年庆典发表上的讲话,讲话共247词,需要翻译的部分有5个句段,共135词。汉译英部分为某市市长在“老城保护与更新国际研讨会”闭幕式上的讲话,全文共369字,需要口译的部分有5个句段,163字。两篇讲话内容均不涉及专业话题,没有专业术语。

(四)数据收集与分析

学生参加的问卷调查在八级口试结束后进行。研究人员向361名英语专业四年级学生发放问卷,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352份。在教师参加的问卷调查部分,共发放问卷102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97份。问卷回收后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主要是选择题的百分比统计和开放题的总结、汇总。

为考察口译部分题型改进后的效果,本研究利用两个英语专业四年级平行班学生进行了实验。控制组按照现有的口译测试形式,测试时先播放全文,让学生初步了解口译材料的背景和大致内容。首次播放的内容只有某些句段会被要求进行口译。全文播放结束后,再逐段播放所需口译的内容。实验组在测试时,多听原文一遍,然后逐段口译。控制组和实验组学生的口译经磁带录音后,由两名教师按照2004年口试评分标准评分,其中英译汉和汉译英总分各为100分。数据输入电脑经过SPSS软件进行实验组和控制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对现有题型的评估

对现有题型的评估包括口试的难易度和口试所采用的口译与口语组合的合理性。难易度是影响口试效度的重要因素,和测试本身和评分相关[9]。因此,本研究从测试参与者学生和评分参与者教师的角度调查口试的难度,并根据他们的意见做出调整。结果见表1和表2。

从表1可见,就八级口试的三项任务来说,学生和教师都认为英译汉最难,汉译英其次,口头评论相对容易。就英译汉而言,62.79%的学

(34.02%)0生和22.68%的教师认为很难或较难;就汉译英而言,50.57%的学生和14.43%的教师认为很难或较难;对于第三项口头评论,只有26.14%的学生和1.03%的教师认为很难或较难。比较学生和教师的反馈意见,学生汇报的口试的难易度显然要高于教师。关于八级口试总体设计中的口译加口语的形式,问卷也进行了调查。

(7.22%)0表2显示,大部分学生和教师对八级口试采取的口译加口语测试的组合持肯定态度。其中,59.38%的学生认为非常或比较合理,能够反映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真实的口头表达能力。而相应的教师比例高达79.38%。由此可见,目前八级口试把口译和口语测试结合在一起,不仅是大纲的要求,也得到学生和教师的认同。

问卷还采用开放式问题的形式调查了学生和教师对于八级口试题型的整体评价。超过一半的学生和教师认为题型很好,比较全面、真实,能够反映学生的水平,不需要进行任何调整。也有部分学生认为考题难度偏大,尤其是口译部分。这一结果和表1显示的数据基本吻合。关于第一项英译汉,学生认为这项口译任务对英语听力理解的要求较高,加上原文内容太多,给的准备时间较短,说话者语速过快,整体偏难。也有同学建议:“可以考其它类型的讲话,更生活化一些,比如:对话和讨论。”至于第二项汉译英部分,学生认为应该适当增加准备时间,因为“如果真的去做口译的话,不可能事先什么都不知道。”还有同学觉得这部分包含的套话太多,应该尽量少涉及专业词汇。关于第三项口头评论,绝大多数学生和教师认为难度适中,形式也比较适合大规模口语考试的需要。但同时他们也认为可以将更多的口语测试形式纳入八级口试范围,使口语考试的形式更加灵活和多样化。

(二)对新题型的意见

1.口译部分的拓展

对于口译部分,问卷列出了五种较常见的口译内容供选择:1)演讲或讲话;2)交谈或访谈;3)商务谈判;4)导游口译;5)会议口译。按照选择人数比例的高低顺序,学生组的排序为:交谈或访谈、会议口译、演讲或讲话、商务谈判以及导游口译。教师组的排列顺序由高到低为:交谈或访谈、演讲或讲话、会议口译、商务谈判以及导游口译。从调查结果看,学生和教师认为这五种常见的口译类型都可以吸纳为八级口试的口译内容。其中选择排名最前的交谈或访谈的比例高达67%(学生组)和69%(教师组);而选择最靠后的导游口译的比例也有41%(学生组)和47%(教师组)。目前八级口试的口译部分主要采用演讲和讲话这一比较固定的模式。但是,从结果看,对于另外一些口译内容,教师和学生也表示接受。而且选择交谈类口译的人数已经超过我们现在所用的演讲类,因此八级口试可以考虑使用更多、更丰富的口译内容和类型。

对于口译的形式,问卷也提出了一种比较常见而真实的方式,即交替口译。问卷咨询了调查对象是否赞成使用交替口译替代目前把英译汉和汉译英割裂开的考试形式(表3)。

(12.37%)0大多数调查对象(学生:61.08%,教师:64.95%)赞成把目前英译汉和汉译英割裂开的考试形式改成两者融合一体的交替口译形式。他们认为对话和访谈最适用于八级口试的口译部分,因此强调交际和变化的交替口译这个形式也被大家看好。交替口译灵活、真实,富有变化,特别在生活中被广泛运用,因此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可以适当考虑纳入八级口试的范围。

2.口语部分的拓展

对于八级口试的口语测试部分,问卷调查涉及:1)口试第三项口头评论可以包括哪些内容?2)八级口试口语部分的测试可以采用哪些形式?问卷针对第一个问题给出了六个选择项,分别为:社会问题,校园生活,政治话题,商务经济,文化热点和科技发展。对于第二个问题,问卷给出了五个选择项,分别为:口头评论,双人辩论,即席演讲,图表说明和短文述评。

关于口头评论涉及的内容,按照选择人数比例的高低顺序,学生组的排序是:社会问题、文化热点、校园生活、商务经济、政治话题和科技发展;教师组的排序是:社会问题、文化热点、校园生活、科技发展、商务经济和政治话题。学生和教师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基本一致,都认为社会问题、文化热点和校园生活应该是八级口试口语部分测试可以包括的内容。近年的八级口试考题,无论是城市居民是否可以养宠物(2007年),还是“无车日”的真正意义(2009年),或是选秀节目对社会的影响(2011年)等等,都属于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能够考查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程度,鼓励学生放眼广阔的社会大世界。学生和教师都比较认可八级口试采用比较抽象和社会性的话题作为口头评论的内容,认为可以把另外一些话题包含到八级口试中,如文化热点以及校园生活。学生虽然把科技发展排在最后,但是33%的同学认为八级口试应该涵盖这类话题。30%的教师认为口试可以包括政治话题。

关于口语测试的形式,按照选择人数比例的高低顺序,学生组的排序为:口头评论、短文述评、即席演讲、双人辩论和图表说明;教师组的排序为:口头评论、即席演讲、短文述评、双人辩论和图表说明。这一结果显示,学生和教师的看法基本相同。首先,对于八级口试现在采用的口头评论的形式,他们都表示非常满意和赞同,成为两组共同的首选。其次,调查对象认为即席演讲(学生:50%;教师:61%)和短文述评(学生:59%;教师:57%)可以加入到八级口试的范围内,使口试形式更加丰富和多样。

(三)口译部分的调整

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口译部分很难或较难,准备时间不充分。从历年八级口试成绩看,口试对考生提出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每年的优秀率在0.5%至2%之间,合格率在“55%至60%之间”[10]。考试成绩的不理想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但如何有效、合理地降低口译的难度,帮助学生取得更理想的成绩,值得我们深思。

现有八级口试口译部分的内容涉及社会、政治或经济等方面的内容。讲话长度为2-3分钟,讲话的录音播放两遍。第一遍播放讲话全文,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口译材料的背景和大致内容,此时考生不需要进行口译。第二遍播放所需口译的内容,考生逐段翻译。本研究在口试题型的试点中,增加了输入的频次以降低口译材料的难度。通过增加一次口译材料的全文输入,学生有更多时间去熟悉背景,激活相关知识。Ortega曾经指出:“任务前准备能够帮助学习者熟悉学习任务,减轻在线信息加工的压力,实现对语言形式的注意”[11]。这也得到了语言测试理论的支持,因为准备时间和考试难度息息相关[9]。在现实生活的口译中,译者往往有时间和机会提前去接触即将口译的材料或相关的背景知识,相反,学生在八级口试中基本上没有这种机会和时间,水平的发挥也因此受到限制。因此,本研究通过增加输入次数,提供学生更多接触和熟悉背景材料的机会,希望能够模拟一个更接近现实的场景。口译题型调整后试点的结果见表4。

表4多听一遍全文的实验效果

分数组别学生人数均分标准差ZSig总分控制组20151.2016.64实验组32158.7516.111.932.053英译汉控制组2075.5010.34实验组3282.138.892.171.030汉译英控制组2075.709.18实验组3276.639.15.783.434多听一遍全文后,学生的口译总分有了较大的进步。控制组学生的均分只有151.20,而实验组的均分达到了158.75。虽然两者之间的差异在统计上不具备显著性(Sig=.053, >.05),但是进步还是显而易见的。本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输入频次的增加对提高口译成绩的积极作用。

从口译的两个部分来看,频次对英译汉和汉译英的影响各不相同。在英译汉部分,实验组学生的平均得分为82.13,而控制组学生只有75.5,两组之间的差异达到将近7分之多,并且在统计上达到显著性(Sig

综上所述,为提高全国英语专业八级口试的有效性,建议:口译部分可以考虑适当降低难度,降低难度的方式可以考虑采用增加背景材料的输入频次来完成;口试题型可以更加多样化、真实化,以便更全面地考察学生水平,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编写小组. 高校英语专业八级口试大纲[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2.

[2]Lowe, J. & X. Yu. Computer assisted testing of spoken English: A study of the SFLEP college English oral test system in China [J]. Systemics, Cybernetics and Informatics, 2009, 7(3): 33-38.

[3]Zhang, Y. & C. Elder. Judgments of oral proficiency by non-native and native English speaking teacher raters: Competing or complementary construct? Language Testing, 2011, 28 (1): 31-49.

[4]文秋芳,等. 全国英语专业八级口试体系的研究与实施[J]. 外语界, 2005, (5): 53-58.

[5]徐海铭,谢忠明. 我国英语专业口语测试现状的理论分析[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2): 92-98.

[6]文秋芳,等. 全国英语专业八级口试的可行性研究[J]. 外语界, 2002, (4): 67-73.

[7]王海贞. 全国英语专业四级口试评分员对评分标准的理解和使用[J]. 外语教学理论与研究, 2008, (2): 33-39.

[8]文秋芳,王凌. 英语专业四级口试的效度研究[J]. 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 (5): 37-41.

八年级语文教学重难点篇(2)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a)-0180-02

把字句一直是第二语言(汉语)教学中最突出的难点之一。该文通过分析朝鲜族中学生的自然习作,考察学生的把字句使用情况,揭示朝鲜族中学生对把字句的习得过程。

1 被试和语料

该研究的被试者为延吉市第十三中学七、八、九年级学生。语料为学生的自然习作,作文样本字数为20万字。

2 书面语料中把字句各成分偏误

2.1 “把”后宾语

中学生对“把”后宾语的掌握比较理想。究其原因,跟汉语和朝鲜语都属于无冠词语言有关,而且虽然把字句和朝鲜语宾述句不是等价关系,但是朝鲜语的宾述句在翻译成把字句的条件下,朝鲜语宾语确实能充当“把”后宾语。从这一点来看,“把”后宾语的习得受母语正迁移的影响。

调查结果表明:光杆普通名词的使用率最高,七、八、九年级各占31.03%、 38.89%、40%,而且随着年级的增高越来越多;相反,“这/那+量+名”和“偏正”的使用率逐渐减少。这说明朝鲜族学生逐步意识到了把字句中光杆普通名词通常被自动赋予定指性的特征。从偏误率来看,“把”后宾语的偏误占整个把字句的6%左右。

2.2 把字句谓语

把字句对谓语动词有特别的要求。把字句中的动词一般只能由具有处置意义的动词承担,从而对其前面的宾语(多为受事)发生影响,引发某一结果或状态。因此,通常情况下,处置性弱的动词不能进入把字句,而这一类动词在朝鲜语中可以进入宾述句做谓语,因此朝鲜族学生对把字句动词的“处置”意识不强,以至产生偏误。有些不及物动词不能进入朝鲜语宾述句,却能进入把字句,也给学生造成难度。

谓语在把字句中的平均偏误率为 12.65%。七年级学生的偏误率高达20.69%,到八年级学生受到了课堂上的正规指导,学生的偏误有较大的下降,偏误率为 7.94%。但到九年级反而有升高的迹向,这跟学生选择把字句谓语难度和复杂性以及教师的重视程度有关。

2.3 把字句谓语前后成分

把字句里的VP总是以复杂形式出现的。这是因为把字句本身就用于表达某种变化或结果。一个动词没有其他语法成分的协助是无法表示该变化或结果的,把字句的动词必须加上其他成分,以表示事物处置的动态、程度、结果、趋向、动量、时量等等。据我们的调查,朝鲜族中学生把字句偏误主要集中在把字句的补语上。通过调查学生习得把字句的情况,我们统计了朝鲜族学生习得把字句谓语前后成分时出现的偏误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把字句补语的大致的习得顺序。我们统计了以下12种句式:(1)S+把O+V+在/到/给/成;(2)S+把+O1+V+O2;(3)S+把O+V+动量;(4)S+把O+V+了;(5)S+把O+V+来/去(趋向);(6)S+把O+V+结果补语(动);(7)S+把O+V+”得”情态(形);(8)S+把O+V+结果补语(形);(9)S+把O+一V:(10)S+把O+状+V;(11)S+状+把O+V:(12)S+把O+V1+V2。

句型3和句型6的偏误只出现在七年级,并且随着年级的增高,这两类偏误很快消失,到了八年级和九年级不再出现。句型9的偏误率为0,但句型9的使用率很低,七年级无一人使用,八年级和九年级各一人使用,而且均为正确句。这一句的使用率太低,我们不能认为句型9为容易习得的句式,其实学生因为不会用这一类而采取“回避”策略。句型5、2、10的偏误主要出现在八年级,但到九年级就不再出现。句型7,8七年级没有出现偏误,而且九年级的偏误率高于八年级。句型1、4、11、12的偏误有延续性。从偏误的延续性来看,延续性较强的句式为:句式1、4、12、11>7、8>5、2、10>3、6。

3 结语

3.1 结果总结

通过20多万字的学生自然习作分析中,我们可以了解七年级到九年级学生对把字句各成分和语序的掌握情况。

(1)从书面材料统计的情况看,七年级到九年级的把字句使用率基本持平,八年级略有增多,这也许跟教材把字句安排顺序有关(把字句语法点安排在八年级下册)。而相对偏误率各年级一直保持在30%以上,七年级到八年级有较大的减少,可以肯定教材的安排、教师的讲解和重视程度起了积极作用。但八年级到九年级不但没有降低反而增多了2.5%左右,也许到了九年级之后教师和学生对把字句语法规则的关注程度降低了。偏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持续存在,说明把字句难度高,延续性长。把字句偏误并没有随着学习水平的提高而得到很好的解决。

(2)从把字句各成分及语序在偏误中所占的比例来看,七年级最高偏误率出现在把字句谓语上,偏误比率为42.86%,但“谓语前后成分”的偏误比率也相当高,达到40.48%。八年级和九年级的最高偏误率都出现在“谓语前后成分”上。说明中学阶段的的把字句难点是“把字句谓语前后成分”。

(3)除了“谓语前后成分”之外,八年级和九年级偏误主要出现在“V”上,学生掌握得很差。各年级的偏误率为七年级42.86%,八年级24.39%,九年级28.57%。此外,“NP”的偏误比率比较低,八年级为21.95%之外,七年级和九年级均为15%以下。

(4)语序偏误比例非常低,各年级偏误率不超过8%。这说明中学阶段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把字句的语序。这一点是中学阶段与小学阶段把字句偏误现象的最大区别。

(5)“其它”类偏误,主要指原因不明的偏误。

3.2 偏误成因

朝鲜族中学生把字句偏误根源与小学生相似,主要是母语干扰和目的语干扰。不同的是小学生偏误根源主要在于“母语干扰”,而中学生偏误根源主要在于“目的语干扰”,即因目的语知识和能力的缺乏而引起的偏误。所选词语的难度和句子的复杂程度直接影响着把字句的正确率,即把字句构成成分简单时,偏误率低,反之则否。此外,教师的重视程度与学生的谨慎程度也对偏误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 鲁健骥.外国人学习汉语中的语法偏误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1):49-64.

[2] 钱旭菁.第二语言研究的效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4):62-70,78.

[3] 王建勤.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八年级语文教学重难点篇(3)

八年级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关键时期,也有人说是危险期。从多年来的英语教学实践看,学生英语成绩变差多发生在这一时期。

相比七年级,八年级增加了几何、物理等科目,面对新科目的增加,新内容的出现,难度的增加,学生心理上需要适应,知识体系需要更新,学生学习时间在进一步分散,学英语时间减少。这时期考试增多,如历史、地理等科目相继在这时期会考等,学生的课业明显加重。科目的增多与时间的减少,必然影响学生学英语的效果。

任教过中小学英语的人都知道,新课程标准七年级英语与小学英语在知识难度上差别并不大,新单词、句型和语法都增加不多,七年级学生可以“轻松地”过英语这一关,但学生不知道这基本上是他们的小学水平,因此,在轻松过关的同时也给自己设下了“七年级英语不难”的思想陷阱,这就是八年级学生英语遇困的一个重要原因。事实上,不管是词汇、语法,还是其他知识,八年级英语都比其之前的多得多,也比较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八年级学生延续七年级的学习习惯,思想上对英语不够重视,再加上如果得不到教师有效的教育引导,学生必将掉进这个“陷阱”。

随着后工业文明时期的到来,人民生活条件已有了较大的改善,绝大部分学生身体发育良好,但也恰恰是在这种背景下,学生的思想、心理、经历等方面的发展又比较欠缺,八年级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敏感期、过渡期及危险期。所谓敏感是指八年级学生个性浮躁,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刺激并产生影响和变化。所谓过渡是指八年级为学生发展的“分水岭”,如果学生能顺利越过,就能顺利“下坡”,轻松上九年级;如果不能顺利越过,则勉强上九年级,其现实表现纪律开始松散,学习失去兴趣,注意力转移,学习成绩下降,心理将必然寻求新的寄托。这不但会影响英语的学习,也会影响其他科目的学习。

因此,加强八年级学生学英语的研究、教育和引导,着力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尤其是学生学习的兴趣至关重要。

二、培养八年级学生学习英语词汇兴趣的实践探索

长期以来,学界对如何培养学生学英语词汇的兴趣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有人说:“兴趣不是靠考虑它和以它为目标就可以获得的,而是靠考虑和针对在它的背后和激发它的条件才能获得。”[4] 本人运用思维导图、游戏、编写故事、构词法等教学法开展教学,大大丰富了激发兴趣的条件,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学英语的兴趣。

1.运用思维导图教学法,培养发散思维,启迪学习词汇兴趣

思维导图最早由英国人东尼·巴赞发明,该观点认为,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每一个关节点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而每一个连结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这些关节经过放射性后,除了加速资料的累积量外,更多的是将数据依据彼此间的关联性分层分类管理,使资料的储存、管理及应用因更有系统化而增加大脑运作的效率。

当前,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大多数是严格依据教材、围绕单元、分课时进行的,即依纲靠本。在单词教学上,多数教师是通过带读、讲解、听写、考试等途径和方法进行的,教学方法简单枯燥,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或因单词难而死记硬背,甚至放弃英语。实践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科学运用思维导图配合教学,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人教版英语教材Go for it(《 新目标 》)八年级上册Unit 2的词汇大多数与人体(如图1)有关,Unit 4的词汇与数字(如图2)和交通工具(如图3)有关,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用思维导图的方法进行。当然,运用这种方法,并不是说一下子就能帮助学生记住多少单词,而是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知道只要方法得当,学习英语单词还是有趣的,从而增加学生学英语的信心,提高学习效果。

2.运用游戏教学法,营造愉悦氛围,培养学习词汇兴趣

从柏拉图到卢梭,从裴斯泰洛齐到福禄培尔,人们已经发现,任何人对于儿童的教育,尤其是对于年幼儿童的教育,无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游戏和娱乐。[5]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也说:“游戏在儿童生活中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具有与成人的活动、工作和服务同样重要的意义。儿童在游戏中怎么样,当他长大的时候,创造工作中也多半如此。因此,未来活动家的教育,首先要在游戏中开始。”

游戏对教育教学的作用是众所周知的,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理念及制度的影响,它并不能得到充分运用。运用游戏教学法培养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的兴趣,应该是以课本内容为核心,大胆拓展到课外,致力于营造一种愉悦的氛围,给予一种“肥沃”的土壤。这些游戏的载体非常丰富,有英语歌唱比赛、英语角活动、英语夏令营活动、讲英语故事、背靠背猜单词、小组合作写单词、单词接龙游戏、扑克拼单词、单词金字塔、单词滚雪球、对号入座、单词实力大比拼等。如在教人教版英语教材Go for it(《 新目标 》)八年级下册Unit 7时,教师可以按下面的规则来开展小组合作写单词游戏活动:教师以组别为单位,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组,每组给一张纸条,纸条上分别写有一个本单元的单词作为游戏的开头,每组第一个学生根据本单元所学单词写一个字母并把纸条往后传,后面的学生要根据前面同学写的字母尽量想出比较适合全拼成的单词并接上第二个字母。以后的学生依此类推,当有学生觉得自己加一个字母后即可以组成一个单词时就负责收尾,接着由后面的同学接新的单词。规定时间到后,接的单词最多且不重复者为胜。这种“从游戏中学来的课程,从生活中得到的教训,就其本身以及对学习者的效果来讲,印象最深,最易理解,作用最持久和最有进步意义”。[6]

3.运用编故事教学法,产生意义联想,拓展学习词汇兴趣

按单元课时编排的八年级英语词汇因其能紧扣课文主题内容而并不显得“零乱”,但为什么学生学起单词来仍有“困难”的感觉呢?我以为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单词对于学生来说,仍然存在于无意义的状态,无意义状态当然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果有兴趣,那也只能是假兴趣。“真正的兴趣是自我通过行动与某一对象或观念融为一体的伴随物,因为必须有那个对象或观念维持自我主动的活动。”[7] 因此,要使学生对词汇产生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想办法使词汇在某一结点上对学生产生意义,使学生能维持推进学习词汇这一主体活动过程。以单元为单位,运用编故事教学法,将单词编写成一些短小精悍的故事,使原本“零乱”的单词产生意义,就能使学生产生联想,拓展学习兴趣。如人教版英语教材Go for it(《新目标》)八年级下册Unit 3的单词非常多,难度也比较大,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将该单元的单词编写成一个小故事来帮助学生学习。最近(recently)发生(happen/ take place)了一件奇怪的(strange)事故(accident)——(terrorist)想通过飞碟(UFO)、飞机(plane)或火车(train)等撞击破坏(destroy)世界贸易中心(World Trade Center)来谋杀(murder/kill)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但令人惊异的(amazing)是,马丁·路德·金不但不恐惧(scared)而逃跑(run away),反而像外星人(alien)一样(as...as),跟随(follow)世界贸易中心理发店(barber shop)的理发师(barber)躲进明亮的(bright)浴室(bathroom)而逃过了一劫,由此,人们都说他是一位奇怪的(strange)现代(modern)英雄(hero)。故事虽然短小,但具有一定的意义,会引导学生产生联想,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且覆盖了该单元所要求学的绝大多数单词,能提高学习效果。

4.运用构词法教学法,传授科学构词理论,巩固学习词汇兴趣

八年级学生至少已经学习英语六年,不但有了一定的英语基础,而且有了较强的英语学习独立性和自主性,教师应该注重他们英语学习方法的指导与传授。作为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的科学方法,英语构词法是学生学习词汇和教师教授词汇的通用法宝,学好用好它,对学生减轻英语学习负担,提高英语学习信心与兴趣都有着非常好的作用。我们通常使用的英语构词法主要有词缀法(Affixation)、复合法(Compounding)、转类法(Conversion)、拼缀法(Blending)、截短法(Clipping)、首字母缩略法(Acronymy)、逆生法(Back-formation)和专有名词普通化(Words from Proper Names)等。在理论上,这些构词法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比较生疏的,也不是他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教师不必进行深入详细的理论讲解。但是,由于构词法在八年级教材中较常见,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就出现的有关词汇进行说明,适当传授一些构词法。如人教版英语教材Go for it(《 新目标 》)八年级下册Unit 1中出现了“scientist(科学家)”,教师在讲授时就要向学生讲清楚这个词是由“science(科学)”转化而来的,属于构词法中的转类法,同时可以列举一些类似的单词,如“write(写)”可转化为“writer(作家)”,“sing(唱歌)”可转化为“singer(歌唱家)”等;同一单元中的“everywhere”是由“every”和“where”两个词合成的,属于构词法中的复合法;Unit 3中出现的“UFO(不明飞行物)”则是由“uniden tified flying object”中各个单词的首字母组成的,Unit 4中出现的“UNICEF(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则是由“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Children?蒺s Emergency Fund”中各个单词的首字母组成的,都属于构词法中的首字母缩略法,等等。事实上,构词法本身并不能带给学生什么兴趣,但是“任何不令人感兴趣或令人讨厌的事物,当大众把它看作是一个目的,而这个目的允许已经掌握了的方法去取得进一步的活动和出路时,它就变得有兴趣了”。[8] 由于构词法具有深厚的英语文化底蕴,意义深远,引人入胜,教师对这些单词的构成进行说明与讲解,自然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

三、小结

学好英语,必须学好词汇,这是一条基本规律。词汇的学习,教师可以教会学生,但教不熟,也教不完,最终都得由学生本人来完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等良好个性心理特征,才能有效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真正实现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的英语素质教育的目标。

(作者单位:茂名市第十中学,广东 茂名,525000)

参考文献:

[1]叶奕乾.心理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5.

八年级语文教学重难点篇(4)

1、英语音标与汉语拼音的组合

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英语的Start Units1-3,我就使用了“英语音标与汉语拼音”相结合的方法,如在教学字母Pp,我就写出这个字母的音标/Pi:/。

Ss: /Pi:/ 、/Pi:/…同学们都大声地乱读一翻。

T:Read after me, /i:/,像衣服的衣,似唱歌的两拍,汉语拼音a、o、e、i、u中的i衣。我们刚学过的哪些字母或单词有这个发音?

Ss:Ee、Dd、Cc、me、evening…

T:Good!那/P/与汉语P有何相似的地方?

S1:读泼水的泼呀!po、po…

T:在口形上与汉语中的P相似,双嘴唇先闭合,让气流通过嘴唇爆破送出,不过和汉语不一样的是声带不振动,不发声。

在教学整个26个字母,48个音标都使用的这种教学组合,让学生从汉语拼音过渡到英语音标的学习,重点是寻找到它们之间相似的地方,如口形等。这样在区分它们的同时,让学生们轻松自如地掌握了难度较大的音标学习,为全面拼读英语单词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使学生更易投入到自学英语的习惯中去。

2、语法与游戏组合

说到每本书后面的语法知识,谁都觉得枯燥无味,难以掌握运用。若能在情景中使用语法结构,那语法就在现实情景中得以应用了。

如在教学九年级的现在完成时的被动语态,have/has been done,我就尝试了先请几个同学在纸上随意写上几个表动作的词,然后请几个同学上台表演,其余同学闭上眼睛。

T:What has changed in the classroom?

同学们都“哇”一声,不由地回答。

S1:The lights has been turned off.

S2:The floor has been cleaned.

S3:The desk has been moved.

S4:The door has been opened.

S5:The windows has been closed.

……

诸如此类的重点难点语法,都可通过游戏来理解。

二、调整——让重点更突出

1、调整单元内部教学安排

每个单元有SectionA、B、Self-check。以八年级下Unit 6 How long have you been collecting shells?为例。SectionA中按顺序安排的内容如下:1a—

Picture,1b—listening,1c—Pairwork,2a和2b—listening,2c—Pairwork,3a—Passage,3b—Time line,4—Groupwork.若按此顺序上,作为农村里没接触过skating的同学们来说,无话可谈,更不用说理解这个单元最重要的句子结构。于是我对SectionA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的整合,以下是当时上课的过程再现。

T: Now,there is a time line.What is the date today?

S:It is May 6th,2009.(老师画了一条时间线,上面标注了日期May 6th,2009。这是SectionA中3b的内容。)

T:What’s your hobby?

S1:I like playing soccer.

T:When did you do it ?

S1: Eight years ago.

T: So how long have you been playing soccer ?

S1:I have been playing soccer …

2001 2009

(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在时间线上标注出八年前的年数,便于学生理解时间表达法)

S1:I have been playing soccer since 2001.

S2: He has been playing soccer since eight years ago.

S3: He has been playing soccer for eight years.

(以上这段引出这个单元的对话是Groupwork 4里的对话,谈论学生的兴趣,由旧知识自然过渡到新知识,简单易懂。)

然后进行Pairwork,(这是书1c和2c的内容。)

T:Next interview your classmates.Ask them what things they like to do and fill in the chart.

Name Hobby When started How long

( 这又回到了4 Groupwork。)

T:Please use these information to introduce your parter.

(这不但训练学生的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同是也是3a Passage里的内容。)

按照上面的过程安排,已经把这个单元Section A的内容全部训练了,然后再按书中的顺序一个接一个练,这样学生就对刚才情景中出现的一切进行了再现。要想达到对一个单元内部的整合,教师本人必须对教材内容了如指掌,这样才能达到目的。

2、调整单元间的顺序

在整个一学期的时间中,有学生学习兴奋期,也有学生学习疲倦期,若教师能有效地把所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那将收到较好的效果。

如在七年级下册共12个单元中,重点内容现在进行时安排在Units5-6,过去时安排在Units9-10中,重点内容虽较集中,但较靠后,几乎要临到半期或期末,这不但是疲倦期,而且是没有时间和空间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这样我就会把类似这样的重点放在一学期学生较兴奋的时期,如把Units5-6调整到第5、6周,Units9-10会调到半期后不久,让他们有时间理解,消化和应用重点内容。而把没涉及到过多语法和口语运用较多的单元安排在疲倦期,如八年级下Unit 7 谈如何制作沙拉过程,这样动手多,口语多的单元易再进一步调动他们学英语的积极性。

若面临重点内容较分散,也可适当地把重点内容单元集中。如八年级上册Unit6比较级,Unit12最高级;八年级下册Unit6现在完成进行时,Unit9现在完成时。我都会把这样的单元进行整合,让他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便于学生掌握知识。

三、增添——丰富教学内容

课改教材本应适当增设相关内容,让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感受生活,为英语枯燥的学习增添不少的色彩。教学八年级上册Unit 9 When was he born?一单元中,学生对演艺界名人及体育名人很感兴趣,于是为他们增设了一内容,让他们回家网上查找你所喜欢的名人生日及它相关内容,第二天在班上既可以进行正面交流,“Do you know …..? When was he/she born ? What did he/she do?”也可以进行游戏“Guess who he/she is,he/she was born in …

on…,he/she is a …”在上网同时,也叫他们对单元出现的Tiger Woods、Shirley Temple、Mozart、Mei Lanfang、Ronaldo、Li Yundi进行查找了解,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端正学习动机。

四、改改——活化教学内容

在教学八年级下册和九年级的Reading部分,学生总对教师安排的反复读课文产生了厌倦,此时,教师不能受制于教材和教参,而应改变熟悉课文的方式,如复述课文、把课文改编成完形填空、改错题等。在教学八年级下册Unit 3 Reading Do you remember what you were doing?在通过问答等方式较熟悉课文后,我把课文改编成以下的形式,(以下的仅是其中的一小自然段)

events in history are this,of course.Many Amaricans also they remember when man first . In more recent history ,most Chinese remember what they were doing when .Yang went into space on .His flight around lasted .When he returned,he became a national hero in China,and became famous all over the world.

要求是:请听录音,并填空。

这样把静态的文字变成听力活动,有助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对课文重点内容再次把握,激发了学生学Reading的积极性。

八年级语文教学重难点篇(5)

1.1 英语音标与汉语拼音的组合。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英语的Start Units1~3,我就使用了“英语音标与汉语拼音”相结合的方法,如在教学字母Pp,我就写出这个字母的音标/Pi:/、Ss:/Pi:/、/Pi:/…同学们都大声地乱读一翻。T:Read after me,/i:/,像衣服的衣,似唱歌的两拍,汉语拼音a、o、e、i、u中的i衣。我们刚学过的哪些字母或单词有这个发音?Ss:Ee、Dd、Cc、me、evening…T:Good!那/P/与汉语P有何相似的地方?S1:读泼水的泼呀!po、po…T:在口形上与汉语中的P相似,双嘴唇先闭合,让气流通过嘴唇爆破送出,不过和汉语不一样的是声带不振动,不发声。

在教学整个26个字母,48个音标都使用的这种教学组合,让学生从汉语拼音过渡到英语音标的学习,重点是寻找到它们之间相似的地方,如口形等。这样在区分它们的同时,让学生们轻松自如地掌握了难度较大的音标学习,为全面拼读英语单词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使学生更易投入到自学英语的习惯中去。

1.2 语法与游戏组合。说到每本书后面的语法知识,谁都觉得枯燥无味,难以掌握运用。若能在情景中使用语法结构,那语法就在现实情景中得以应用了。

如在教学九年级的现在完成时的被动语态,have/has been done,我就尝试了先请几个同学在纸上随意写上几个表动作的词,然后请几个同学上台表演,其余同学闭上眼睛。T:What has changed in the classroom?同学们都“哇”一声,不由地回答。S1:The lights has been turned off.S2:The floor has been cleaned.S3:The desk has been moved.S4:The door has been opened.S5:The windows has been closed……诸如此类的重点难点语法,都可通过游戏来理解。

2 调整——让重点更突出

可以调整单元间的顺序。在整个一学期的时间中,有学生学习兴奋期,也有学生学习疲倦期,若教师能有效地把所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那将收到较好的效果。

如在七年级下册共12个单元中,重点内容现在进行时安排在Units5~6,过去时安排在Units9~10中,重点内容虽较集中,但较靠后,几乎要临到半期或期末,这不但是疲倦期,而且是没有时间和空间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这样我就会把类似这样的重点放在一学期学生较兴奋的时期,如把Units5~6调整到第5、6周,Units9~10会调到半期后不久,让他们有时间理解,消化和应用重点内容。而把没涉及到过多语法和口语运用较多的单元安排在疲倦期,如八年级下Unit 7谈如何制作沙拉过程,这样动手多,口语多的单元易再进一步调动他们学英语的积极性。

若面临重点内容较分散,也可适当地把重点内容单元集中。如八年级上册Unit 6比较级,Unit 12最高级;八年级下册Unit6现在完成进行时,Unit 9现在完成时。我都会把这样的单元进行整合,让他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便于学生掌握知识。

3 增添——丰富教学内容

八年级语文教学重难点篇(6)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042-01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对象。随着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完善,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得以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主观需求,结合各种客观条件,迎合时展的要求,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现阶段,八年级学生在语文学科中可以领到两本教材――语文课本和自读本。自读本是教材的辅助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节省了教师和学生的时间,能帮助学生更高效地学习。

一、语文学科教材整合与阅读教学间的关联

语文教材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取代的意义。它为并不系统的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相对系统的教学依据,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具有指导作用。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具有整合教材的义务,去粗取精,将课堂时间高效地利用起来。教材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思路,但其仅仅只是教学的一个起点、一个工具,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从实际出发,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取舍,融入自身的教学特色,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阅读是语文学习中的四大板块之一,也是学生认识世界、感受世界、拓展思维的重要途径。学生是阅读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依靠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握教材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二、语文学科教材整合与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学生的主观需求,具有功利性

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主力军,他们担负着国家的殷殷期盼。时代要求实现全民教育,与目前的应试教育模式相悖。随着新课改的推广,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能力的考察逐步由课上转为课下,注重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这种方式让已经适应以课堂知识点为主要考察对象的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加强了对语文学科的畏惧心理,极大的消减了学习的热情。

教材中选出的文章纵然符合了中学生的理解水平,但与学生的心理状态、认知水平、生活经历差距太大,使他们很难将感情融入课文中,无法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思想,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学生才是阅读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师在日常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条件,帮助学生提升阅读水平。

(二)盲目追求形式,忽视了课堂效果

在针对八年级学生阅读教学展开的一项问卷调查中,有近一半的学生认为老师课上讲授的知识点太多,这说明学生认为教师的授课没有吸引力,不能激起他们对语文阅读学习的兴趣。在问及什么方面需要老师的指导时,有31%的学生需要教师在阅读方法方面提供指导,多数学生认为教师应该教授他们选择书籍的方法。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在课余时间不知道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书充实自己,导致自控能力不强的学生受到不良刊物的影响,逐渐陷入歧途。

当今语文教学过度依赖多媒体的辅助,严重忽视了教材对语文阅读的作用。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过多使用多媒体,就会逐渐将知识的传授流于形式;学生在学习中过度依赖多媒体,就会使学习变得娱乐化,让学生将本该放在知识上的注意力分散到课间中,缺少了学习应有的严肃性,大大降低了课堂效率。

(三)滥用教辅资料,做学习无用功

初中语文教师在日常授课过程中,通常会将讲课和学生练习分离开来,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大量的叠加阅读训练。这些阅读资料如果选择不当会有训练类型上的重复现象出现。所以在语文阅读训练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选择阅读材料,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产生多元化见解,不要刻意去追求标准答案而束缚了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现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三、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重视课前预习过程

课前预习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八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及时学习的能力,需要课前预习帮助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在正式学习之前,学生先自行通读全文,找出文章中的重点和难点,使第二天的学习更有针对性,课堂效率也会大大增加。

课前勾画出课文中的重难点部分,在有感触的地方标上批注,可以随时记下一闪而逝的阅读灵感,将自己的思想与课前预习相融合,有利于综合能力的提升。

教师在教学之前,通过分小组学习的方式,进行课前讨论。一千名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针对教材课文中的重难点在小组中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让不同的思维碰撞出知识的花火。

(二)适量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将现代科技适量运用于语文教学中可以丰富课堂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课堂中,通过大屏幕将想要表达的内容播放给学生看,可以更直观地向学生传递信息,大大增加课堂的信息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课堂利用率增大,提升课堂效率。

(三)建立小组学习模式

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七年级一年的学习生活,对班级的同学有了很大程度上的了解,彼此间的熟悉程度大大加强,默契也逐渐突显出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学习中的默契,运用小组互助学习的方式,利于学生和教师间的知识分享、交流协作,共同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

(四)及时评价总结

八年级是初中学习的重要阶段。教师通过制定阶段性学习目标,可以帮助回顾阶段性学习的过程,找出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活动提供改正依据。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过程中也要及时总结学习效果,及时纠正学习方法,促进自我进步发展。

综上所述,八年级是初中学习中打基础的一年,要为九年级的升学备考做好铺垫。语文教师在八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对教材的整合,结合配发的自读课本,理清教学思路,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学会独立思考、辨析文章中心思想,以此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养成。教师还可以适当运用高科技辅助教学,提升学生的阅读学习热情。相信通过三年的学习积累,广大学生的语文素养。基础知识、鉴赏能力会提升至新的层面,为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八年级语文教学重难点篇(7)

【abstract】reading comprehension is high-proportioned and difficult part in tem8 tests. and the difficulty is largely demonstrated in the understanding and testing of long english sentences. the method of structural analysis comes out according to the structure and features of long english sentences. it works at the analysis and treatment the structures of long english sentences, simplifying long english sentences, sorting out sentence levels, identifying relations between meaning units and achieving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sentences. this paper is to apply the method of structure analysis in the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tem8 tests to deal with the three main types of questions: questions on details, questions of reasoning and questions on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in order to achieave an effective comprehension of the discourse and improve students’ examination skills in tem8 tests.

【key words】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tem8 tests; the method of structure analysis; long english sentences

0 引言

本文系绍兴市教育科学2013年规划课题“tem8考试中英语长难句的理解及翻译研究”(sgj13058)的研究成果之一,展示英语专业八级测试中英语长难句的处理方法。英语长难句贯穿tem8测试的各部分题型。处理好了英语长难句,通过tem8测试就事半功倍了。由于阅读理解在整个tem8测试中的比重和地位,这里我们特别以阅读理解测试为展示平台。

阅读理解能力在大学生综合英语能力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之一,同时,不管是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还是专业四八级考试,阅读理解都是分值较重且较难的部分。很多学生惧怕阅读就是因为害怕阅读中又长又难的句子。这些句子像拦路虎,学生一碰到它们就觉得思路受阻,在后续阅读中就丧失了应对的能力和信心。而实际上无论英语句子有多长, 其基本结构一般都是主谓宾结构。仔细分析句子的主次成分, 理清句子中的修饰与被修饰关系, 先剔除插入语部分, 以达到对句子的整体把握. 这种以分析句子的结构以达到对句子理解的方法被称作 “结构分析法”。用结构分析法处理英语长句的研究在之前的研究者中已有尝试。然而尝试把结构分析法引入英语专业八级阅读理解测试的研究工作却少有人问津。笔者在近几年的阅读教学和实验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加强了英语长句结构分析的训练。实践证明结构分析法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成绩是很有帮助的。

阅读理解能力是大学生综合英语能力中重要的一部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之一,同时,不管是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还是专业四八级考试,阅读理解都是分值较重且较难的部分。很多学生惧怕阅读就是因为害怕阅读中又长又难的句子。这些句子像拦路虎,学生一碰到它们就觉得思路受阻,在后续阅读中就丧失了应对的能力和信心。英语长难句结构的分析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我们需要辨清长句的主次成分,理清修饰与被修饰关系,剔除插入语,以达到明白理解原文的意思。这种以分析句子结构为主线的方法,我们称之为“结构分析法”。用结构分析法处理英语长句的研究在之前的研究者中已有尝试。然而尝试把结构分析法引入英语专业八级阅读理解测试的研究工作却少有人问津。笔者在近几年的阅读教学和实验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加强了英语长句结构分析的训练。实践证明结构分析法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成绩是很有帮助的。

1 结构分析法

从结构上

,不论多长的英语长句,都是由两大结构,即并列结构和主从结构(包括词、短语和句子)构成;从成分上看,不论多长的长句,都是由句子的主要成分(主语、谓语)和次要成分(宾语、定语、状语,也包括同位语、补足语、补加成分等)扩展而来。英语是形合性的语言。有时一个英语长句不光由一个主句和一个分句构成, 在主句和分句中又分别存在着若干其他成分. 他们或是并列, 或是修饰, 或是插入, 不一而定. 导致句子冗长复杂, 理解起来一时难得要领。而英语长难句的结构分析却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结构分析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可以简单分为五步。第一步,找出主干,明确结构。即找到长句的主次成分和主谓结构,如果有宾语,也要找到宾语,包括双宾语。明确句子是主从复合句,是并列句还是倒装、强调或分割等等。这样就对句子有了整体的把握。第二步,剔除枝桠,明确层次。定语从句、同位语从句、动词或名词短语、独立结构等限定修饰或插入语成分都是相对于句子主干部分的枝桠。剔除这些成分,优先处理句子主干部分,这样使得句子的结构层次更加清晰,句子理解更加容易。第三步,找分句动词和短语结构,并以其中动词和短语为中心,判断附属于它的各种成分,组建意群。第四步,判断意群之间的关系,分析从句的类型和功能, 理顺句子结构。第五步,统观全句,整理归纳,全面准确地理解句子。

2 阅读理论综述

近些年随着心理学、认知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语用学和语篇语言学的兴起,对于阅读理解的理论讨论也是越来越深入。传统的理论认为阅读理解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bottom-up process),这种理论认为要达到对阅读语篇的理解,读者要从最小的语言单位字母,字和单词分析入手,逐步弄懂短语、句子和语篇的含义。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古登曼(goodman)提出自上而下(top-down approach)的模式。他认为读者应该是阅读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读者没有必要逐字逐句的阅读文章,而是应该利用已有的知识,选择文章的有用信息加强理解。因此他认为“阅读理解是一个语言和思维互动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美国人鲁姆哈特(rumelhart)等人提出了“相互作用阅读理论”。他认为,不管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的模式都不能满足读者对于理解文章的要求。他们认为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要运用两种方式进行信息处理,因为自下而上的模式可以帮助读者发现新的信息而自上而下的模式可以帮助读者在语义方面作出判断。因此,阅读的过程是读者大脑中已有的信息和文章信息的互动过程。同在80年代,美国人carrel等提出了和“相互作用阅读理论”相似的“图式理论”。图式理论以认识心理学为理论基础,认识心理学认为人的知识以图式的形式存储于记忆当中,并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图式网络。根据这个理论、阅读过程是读者对文章的内容作出预测,然后在文章中验证自己的预测的过程。

从之前有关阅读理解过程的理论来看,关于阅读理解的理论日趋成熟,而再好的理论只有跟阅读理解的实践过程相结合使其作用于阅读理解的过程,达到有效理解的结果才是最好的理论。本人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中发现阅读理解,尤其是专业英语考试中的阅读理解部分,存在阻碍理解的最大因素当属英语长句。阅读理解后的题目设置多从英语长句的理解出发,所以把阅读理解的任务缩小到从句子层面来着手解决攻克,使得学生提高英语阅读能力、赚取更多的阅读部分分值的目标来得更触手可及,这未尝不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尝试。而且自下而上解决阅读问题,先解决句子,尤其是英语长句的问题,更高层次的英语语篇的理解才能展开并完成。

3 英语专业八级阅读理解测试的重点和难点

英语专业八级考试要求测试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其中既包括字面理解,又包括推断性理解、评价性理解和欣赏性理解。从最近几年的英语专业八级考试阅读理解部分来看,推断性理解、评价性理解和欣赏性理解这三类题型所占的比例正在扩大,而考察字面理解的题所占的比例正在缩小。而以上三类题型的答案相关信息往往来自于英语长句。要求我们理解英语长句或是在理解英语长句基础上进行推断、归纳和总结后得出正确答案。笔者在多年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结构分析法来帮助学生理解阅读理解中的英语长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应试能力,经过实践证明它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我们来看看结构分析法是如何在英语专业八级考试阅读

理解中应用的。

4 阅读理解不同题型中的英语长句处理

八级考试的阅读理解题型可以分为三类:细节题、推理题和主旨题,从近十年的八级真题来看,细节题和推理题所占的比重较大,而主旨题的比例则很小。

4.1 细节题

细节题考查考生对阅读材料中一些具体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此类题型的问题可以概括为明显的或隐含的由7个“w”开头的引导词引导的就文中具体细节进行提问的句子。它们分别是“what”、 “who ”、“which”、“when”、“where”、“how”及“why”引导的问句。所涉及到的信息明确具体,但是由于问句或问题答案所在的相关信息句子冗长,结构复杂,再加上信息句与问题句中的关键词的同意替代等现象,导致答案的确定并不容易。这里我们就要用到结构分析法来迅速掌握问题的中心及相关信息句的结构,两相对照,结合选项得出正确答案。如2000年试卷阅读理解中的第24题:

24.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passage the writer sounds critical of ___.

a. cooke’s obscure origins

b. cooke’s broadcasting style

c. cooke’s american citizenship

d. cooke’s fondness of america

根据题干分析,此题实际是就“what”进行提问,结合选项,我们要找的是作者对cooke的“what”有指责抱怨之意。根据题干的提示,答案应在首段寻找,定位到关键词“cooke”所在的相关信息句:“if you haven’t noticed, the backstreet boy educated at blackpool grammar styles himself more grandly as alastair cooke, broadcaster extraordinaire. an honorable kbe, he would be sir alastair if he had not taken american citizenship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ago.” 根据结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个句子中的“styles himself more grandly as alastair cooke”是句子的谓语部分。由此谓语中的“grandly”和“alastair”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情感倾斜于“alastair”style。用结构分析法分析第二个句子,名词短语“an honorable kbe”其实是省略了“as”的状语,从“honorable”一词,作者的感情倾向也可见一斑,“if”引导的是虚拟条件句,结合从句中的“had not taken american citizenship”,作者对“american citizenship”的指责态度就一目了然了。

以上分析体现了结构分析法与关键词在细节题判别中的作用。

4.2 推理题

推理题即根据字面意思推理隐含意义。经常就作者或文中某人对某事的态度、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文章细节的发展等进行提问。这类问题常以以下句式发问:

what can you conclude from this passage?

what’s 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s…?

what can we infer from…?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not) true?

what does … imply?

……

应对这样的题型,归根结底,仍然是对句子的处理。根据问句中的主格和宾格,我们追溯文中的相关信息,通过分析相关信息所在的句子,推理判断得出正确的结论。离开对句子结构的分析,推理判断无从展开。如2010年试卷阅读理解中的第21题:

21.that “behind the thin marble front were concrete and steel” suggests that

a. modern realistic commercialism existed behind the luxurious appearance.

b. there was a fundamental falseness in the style and the appeal of the café.

c. the architect had made a sensible blend of old and new building materials.

d. the café was based on physical foundations and real economic strength.

题干中的“suggest”提示本题为推理判断题,带着引号部分的关键内容,我们很快把相关信息定位到文中“it towered above the other building like a citadel, which indeed it was, the outpost of a new age, perhaps a new civilization, perhaps a new barbarism; and behind the thin marble front were concrete and steel, just as behind the careless profusion of luxury were millions of pence, balanced to the last halfpenny.”处。

根据上下文,“it”指代的

是上文的a white palace. “just as” 引导一个比较状语从句,把“behind the thin marble front were concrete and steel”与“behind the careless profusion of luxury were millions of pence, balanced to the last halfpenny”进行比较,那么对应“thin marble front” 的就是“the careless profusion of luxury”,对应“concrete and steel”的就是“millions of pence”。这么两两一对照,我们得出以上答案应该是选项a。

4.3 主旨题

主旨题考查考生综合分析概括推理能力,它主要检测对阅读材料整体的把握,对文章中心主题的理解。主旨题常见的问题有

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ssage?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passag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he best title of the passage?

如2004年第18题:

18.the message the writer attempts to convey throughout the passage is that ____.

a.poor countries should be given equal opportunities in trade

b.“the least developed country” status benefits agricultural countries

c.poor countries should remove their suspicions about trade liberalization  d.farmers in poor countries should also receive the benefit of subsidies

从题干中“the message the writer attempts to convey”来看,本题考查的文章的中心主旨,即能体现作者写作意图的题目。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要从全局上来把握,也就是在理解通篇的基础上,判断推理文章的中心主旨,作者的写作意图。而文章是由具有一定逻辑的段落所组成的,而段落又是由具有逻辑意义的句子所构成的,所以归根结底,解决这个问题其实仍是解决句子的问题。一般能够体现文章中心的段落出现在文章的首段或末段,而能展现段落中心的句子一般呈现在段落的开头或末尾,有时候会出现在段落中间。由此要解决此题,我们不妨尝试从理解每一段落开头的句子来着手。把文章中每一段落的段首或段尾甚或段中重要的句子整理到一起,再迅速地就这些句子进行综合分析,我们基本理出头绪:首段交展中国家农民所面临的问题。第二段进一步交展中国家农民遭遇的贸易障碍。第三段交展中国家遭遇的贸易障碍对他们的影响并得出经验教训。第四段补充了发达国家对此的态度。综上,我们得出此题的正确答案应为a。

5 结语

综上所述,英语专业八级阅读理解测试中英语长句的比重大,结构复杂,是考试的重点和难点。针对英语长句结构复杂、信息量大的特征,结构分析法应运而生,对英语长难句进行简化,拨开枝杈,直扑主干,排除干扰,层层清理,最后综合理解其语意。最近几年的英语专业八级考试阅读理解中,推断性理解、评价性理解和欣赏性理解这三类题型所占的比例正在扩大,而考察字面理解的题所占的比例正在缩小。而对上述三类题型的理解,具体涉及到细节题、推理题和主旨题,其间都渗透着对英语长难句的理解和分析。结构分析法是解决英语长难句理解,在专业八级阅读理解测试中取得良好表现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陈新仁.英语专业八级历年真题解析[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2]刘振前.thomasg. bever.句法分析在外语阅读中的作用:一项实验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3).

[3]双文庭.形合与英语从属结构的构建[j].国外外语教学, 2005(3):1-7.

八年级语文教学重难点篇(8)

一、引言

在当前的英语热的环境下,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的普遍存在:在教学评估中,我们发现很多外语学习者,往往在听上表现缺陷,即使是专业英语学习者。在每年的英语专业八级测试中,听力Mini-lecture部分得分率极低。这不得不引我们深思:“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

二、英语专业八级听力mini-lecture简介

根据最新《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改革的要求,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的考试大纲也做了相应的调整,2004年最新考试大纲的听力理解部分与原来的四项改为三项,具体如下:listening comprehension包括三小项:section a: mini-lecture(讲座),section b: conversation or interview(会话或访谈)和section c: news broadcast(新闻报导或广播)。section a: mini-lecture 本部分由一个约900个单词的讲座和一项填空任务组成。要求学生边听边做笔记,然后完成十个填空。听力理解部分的录音材料内容广泛,语速为每分钟约150-180个单词,念一遍。这样就更是加大了听力的难度,其测试结果也往往不甚乐观。听力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项检测技能,英语专业八级听力测试的section a更是一项综合性的检验,其目的主要是对其学者的综合能力的一个检测。一方面对英语知识的掌握进行评估,另一方面对其瞬时记忆能力,推理能力,概括能力以及心理都是一个综合的考察。总体来讲,这是大多参考者的难点,感到茫然和束手无策。其实更多的方法的问题,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系统能更好的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

三、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思想在英语专业八级听力mini-lecture的应用

(一)文化语境

语言是社会活动的产物。语言反映文化,文化影响语言使用和发展。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及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差异。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英语知识和语言技能,而且还要使他们了解英语所依附和产生的英语文化。比如:在价值观念上我们提倡集体主义,西方则提倡个性的发展;在风俗习惯上,我们中国见面多用“你吃饭了吗?”,英国人多用“今天天气如何?”来开展话题。在这个过程中,要学会积累各国和各地区的特色文化以及其历史文化等多方面信息,将其用于解题中,这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解题方法。

(二)篇内语境

篇内语境就是传统的上下文语境。篇内的连贯,篇内的各个联系组成衔接成了一套完整,系统的语篇。听到文章,将篇外语境和篇内语境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理解。传统的方法把重点放在了词汇,词组以及语法方面,而忽略了上下文的作用,一般来讲,文章紧紧相扣,都会受到上下文的限制。从语篇组合的关系来讲,我们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来阐释问题。微观层次:考虑到句子内部的构成关系,词汇的衔接,固定搭配,语音等。宏观层次:更多的是把重点放在句子和句子之间的理解,整篇文章的结构和意思。

(一)微观层次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由系统语法(Systemic Grammar)和功能语法(Functional Grammar)两部分构.那么在篇内语境的结构系统上来讲,我们需要关注到语言点,词,词汇,语法,发音等。理论知识给我们如何去听做了很好的指导,在考试中,我们可以先在系统中.,根据入列条件在可选项中进行系统的筛选,比如我们可以在词性的系统中作一些初步的筛选,一般情况下,介词后面如果是人称代词,我们常常在代词系统中选择人称宾格,而非主格。这样降低我们听力测试中的难度。特别是在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中,时间短,速度快,能力要求高。在短时间里我们很难将听力文本完全记下,所以在最先看题和听力输入时,我们可以先分析和猜测在10个填空里面,根据系统的一般规则,进行初步的推断,降低难度。此外,从英语专业八级听力Mini-lecture的试卷分析,很多同学都会因为一些小的错误而丢分。比如:大小写,单复数,词性不清等。如果能将篇内结构系统与试题相结合,这样的错误是可以避免发生的。

(二)宏观层次

重点放在句子之间的理解,整篇文章的结构和意思。通过历年专业英语八级测试听力Mini-lecture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10个填空中,一般来讲,出题者在第一段会把整篇文章的结构做一个大体介绍。往往不会过多的以听力材料的第一段设计过多的题目,这更说明了开篇第一段的重要性,这主要是想给听者一个完整的输入,使听者更容易在接下来的听力过程中把握整体和细节的知识。因为接下来的话语将会或多或少的受到上文的限制,这就是我们所谓的要从篇内语境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这对我们如何有条理的做好听力笔记有巨大的意义,这也将进一步为我们对全文结构和意义的熟知做好铺垫。

宏观的文章结构总是层层递进,下文总是受到上文的牵制,这也就是我们所谓的篇内语境牵制的一方面。因此在听力时,我们要意识的去注意文章的结构,预设重点。听的过程,特别注意第一段和每段的开始话语,这对后面的解题是有很大帮助的。

四、结语

21世纪是高科技时代,经济全球化时代。新时代对外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专业八级测试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英语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的一次检测。本文主要对目前在英语专业八级听力Mini-lecture “费时低效”的普遍状况用语境的知识进行分析,以及进一步探讨了其解题方向和对策。

参考文献:

八年级语文教学重难点篇(9)

我在农村二十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初中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有以下特点:

1、刚开始阶段,学生对英语学习有一种新奇感和神秘感,因对英语学习充满了向往而兴趣高涨。

2、在学习字母、音标、单词的阶段,由于学生学习心理上的超前意识破坏了心理平衡的状态,会导致兴趣的下降。

3、在学会了一些基本句型后,因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了得意感和自豪感,又会使他们的兴趣有所上升。

4、在进入学习基本语法阶段后,会因为语法规则多,严谨,要求精雕细刻,学生出现"畏难"情绪而使兴趣下降。

5、到学习篇章结构时,由于学生渴求新知识产生的结果,如希望了解别国文化等,兴趣又呈上升趋势。

二、需要巩固和维持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原因

1、教材的原因。教材由"简"到"难",逐步提高。但小学与初中脱节,单词量的增加,语法成分逐渐复杂化,汉语语法教学的不同步,影响了英语教与学。

《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生在六年级毕业时,英语水平应该达到国家规定的二级水平(新课标,前言部分)。但我们地区(特别是农村)的大部分小学就没有开设外语课,许多小学虽然开设了英语课,却没有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也没有达到"2节以上/周"的课时。"七年级要求达到三级水平,八年级达到四级,九年级达到五级,在短短的初中三年要达到五级英语水平,就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2、考试的原因。英语考试的成绩, 严重影响着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七年级,由于教材内容相对简单些,绝大部分学生的英语测试成绩(三级水平)还不错,相对其他科目,其分数高多了。他们的兴趣培养与维持还不艰难。但进入八年级后,英语教学要求为四级水平(2005,初中新课程标准,教育部),从听、说、读、写方面都提高了档次,开始几个单元的小测试,会让许多学生的成绩不如七年级那么如意(高分较少),许多农村家长又是凭分数来衡量子女的,自然会责怪他们,学生就会带着委屈和沮丧来学习。所以,老师要合理的利用考试来维持和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生自身的原因。青春期的心理不成熟需要维持和巩固学习兴趣。

八年级学生刚步入青春期,在心理上还不成熟。一部分成绩理想的学生,他们会更加亲近英语课,亲近英语老师,甚至见上英语老师就会亲热的问候一声。另一些会因"单词难记"、"英语语法麻烦"、"成绩不好"、"父母不满意"、"老师不高兴"、"同学看不起"等理由而影响学习,在自己心理上产生不健康的反映。有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会慢慢的放弃英语课,疏远英语老师,放弃英语老师。所以老师应该注意这点,多亲近那些成绩不理想的孩子门们。

三、巩固和维持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措施。

(一)、承上启下的"激趣"

随着教学的深入,教师还可以不断地引导学生去搜集身边能接触到的生活、商务、科技、文化、旅游等各个领域中使用英语的素材,并通过这些素材让学生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外语学习不仅是学校内作为"重要学科"的需要,而且已成为社会生活和个人发展的迫切需要。 如:八年级上册Unit 1 Sports and Games中fans与汉语的"粉丝"、cool与"酷"就是英语的汉语化( Project English教材,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6 )。

(二)、开发教师的"教趣"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及时抓住课堂"兴趣点"设立交际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语言实践,把语言的机械操练转向意义操练,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如在进行由学生用教师提供的各种体育活动名称来做"Jim's favorite sport is football.."的机械替换练习后,教师提问:Excuse me, what is Jim's favorite sport? / Which sport does Jim like best?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喜好来回答。对那些不敢发言的学生,老师要尽量地帮助,必要时让他请"顾问"(他自己的伙伴)。回答问题的好坏不忙评判,先表扬他能够积极发言。这样就形成了从机械到交际操练的过渡,且人人参与。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记忆和语用能力。问前要说"Excuse me"答结束后要说"Thank you!"强调文化意识。

(三)、指导学生的"学趣"

对初中学生来说,引导和激发其学习兴趣并不难,难的是如何维护已培养起来的兴趣,使其能保持浓厚的兴趣一步步地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活动。

八年级语文教学重难点篇(10)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A-

0076-01

作为教科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插图具有阐释课文、刺激联想、激发想象的作用。教师合理利用插图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比单纯讲授课文更具教学优势。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要合理运用插图,补充文字描绘的不足,营造有利于学生思考的教学情境,带动学生积极思考,提高教学质量。

一、初中语文教科书插图的分类

根据插图内容,教师可将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插图分为实物说明类、人物画像类、自然景观类、事件场景类、诗词意境类等。实物说明类指的是印证课文叙述,辅助学生理解的实物图片,如《中国石拱桥》(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插图;人物画像类指的是课文人物画像,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人教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中的插图;自然景观类指的是自然风光等图画,如《苏州园林》(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插图;事件场景类指的是还原真实事件的图片,如《变色龙》(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中的漫画等。

二、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插图的有效利用

现行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插图是配合课文情节拍摄或绘制的,与教材文字相辅相成,是教学中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处理好图文关系,巧妙将其运用到教学中。

(一)利用插图,展开预习

预习是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海燕》(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观看教材中海燕在乌云与大海间飞翔的插图,然后让学生在课外收集相关图片,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让学生更加了解海燕的形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利用插图,进行新课导入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新课导入,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比如,在教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紫藤萝瀑布》这一内容时,因为学生很难亲眼看到紫藤萝,因此,教师可让学生仔细观察教材中紫藤萝的插图,先进行整体感知,后观察花朵、花穗等,了解紫藤萝的特点。

(三)利用插图,展开自主探究

初中学生由于阅历和生活环境的限制,在阅读中难免对文章为什么这么形容和描写产生疑问,这时教师可带领学生仔细观察插图,让学生观察插图后再反观文字描述,就容易领会作者意图,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精妙。

比如,《故乡》(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是这样写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教师引导学生对比插图,学生便不难提出“破毡帽哪儿去了”这样的问题。“毡帽”是江南水乡尤其是浙江绍兴一带农民着装的特色,为什么插图上毡帽不见了呢?教师让学生带着疑问思考,学生便能看出闰土生活窘迫,理解“我”的同情、悲哀之情。

在自主探究中除了以图解文,以图延伸也是一个好办法。例如,在教《爱莲说》(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这一内容时,笔者展示了不同形态的荷花图,引导学生给图取名或配以诗文,用文字释图的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四)利用插图,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插图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利用插图再现课文内容,有利于学生再次理解与记忆。比如,在学习《桃花源记》(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这一内容时,教师可让学生对照课文插图,详细讲解插图反映了课文中的什么内容,让学生加深理解与记忆。

三、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插图利用的注意事项

教科书中插图的主要作用是利用画面向学生传递一些知识信息,教师在进行备课时,一定要树立“备图”意识,结合插图进行教学。在运用插图时,教师要注意以下事项:

首先,教师自身一定要理解插图的含义,只有自己理解透彻了,才能准确地把握教材内容,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促使学生探究创新。如《故乡》(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的插图,从那寸头和一字胡须来看,图上的人分明就是鲁迅,然而知道这一点还不够,教师还要明确这幅图描绘了一个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

上一篇: 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源 下一篇: 低碳经济意义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