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经济发展的认识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3 14:58:14

高质量经济发展的认识

高质量经济发展的认识篇(1)

1.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实施以质取胜战备,既是质检系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非公有经济健康快速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各级质检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性,充分发挥质检部门的职能作用,把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抓紧抓好,全面提高非公有制中企业的质量竞争力。

二、引导企业自律,建立质量保证机制,帮助非公有制企业加强质量技术基础工作

2.夯实企业质量管理基础。从非公有制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指导帮助建立健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督促企业完善自律机制。积极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建立质量档案,帮助企业拣出制约提高质量的关键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质量改进措施,分类指导企业加强质量管理,组织质量攻关,提高产品质量水平。

3.指导和帮助企业做好产品质量和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积极鼓励非公有制企业申请产品质量和管理体系认证,认真做好认证的咨询、审核、检验等工作。进一步规范认证机构,培育健康有序的认证市场,加大监管力度,提高认证的有效性。指导非公有制企业通过产品质量和管理体系认证,提高产品质量、企业管理水平和整体素质同。

4.加强企业标准化工作。对基础薄弱的中小企业,要积极提供标准化服务,引导企业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对标准化工作基础较好的企业,要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企业标准体系,实现生产经营全过程标准化管理,争创“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鼓励非公有制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使用采标标志。支持技术力量雄厚的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的制定,提高自主创新和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力。

5.帮助企业加强计量检测基础工作。贯彻实施《中小企业计量检测保证规范》,帮助中小企业建立健全计量检测手段和计量管理制度,提高计量管理水平;在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中继续开展计量保证能力评价,进一步推进C标志工作;计量技术机构要主动上门开展各种计量校准检测,在能源与原材料检测、质量管理、工艺过程控制、安全与环境监测、成本核算等方面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准确可靠的计量保证。

6.大力普及质量管理知识。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大力普及质量管理知识和有关法律、法规知识,提高经营者和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使广大非公有制企业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积极推广适应不同类型企业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组织“质量专家企业行”活动,深入企业,开展质量管理现场咨询和诊断,帮助他们获得质量专业职业资格,为提高产品质量水平打好人才基础。

三、建立质量导向机制,改进服务和监管方式,为企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高质量经济发展的认识篇(2)

质量管理始于教育,终于教育,特别是质量管理基本知识的普及教育是提高全民质量意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推进我国质量事业发展的基础工程。

1980年3月原国家经委颁发的《工业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要求我国广大企业认真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由此指引,中国质协会同国家经委开始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巡回演讲,直接参加培训的积极分子近50000人,形成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骨干队伍。中国质协还在国家经委等单位的支持下,连续6年(1980-1986)举办了全面质量管理电视讲座,收看电视讲座的人数达**0万人次。与此同时,机械工业部、上海市质量协会等各部门和各省市质协也都广泛深入地开展普及培训,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方法在广大职工中得到了普及。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全国有3000万人次参加了全面质量管理基本知识达标考试。全面质量管理的推行扩大到工业各部、建筑业、交通邮电业、商业和服务业。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1年中国质协受政府经济质量主管部门委托,组织全国质协系统开展了新一轮的质量管理知识普及教育,截止到**7年底,全国累计有百万名企业员工参加了全面质量管理普及教育培训,超过90万人取得了合格证书。

全面质量管理知识普及教育对促进全民学习应用质量管理知识,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积极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小组活动

在我国广大企业中开展群众性的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是我国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另一项重要活动。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主要是以企业中的班组为单位,以开展技术创新、降损节能、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活动。

自1978年在北京内燃机总厂诞生第一个质量管理小组以来,这项活动至今已持续开展了30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进程,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制造业发展到服务业,从内地发展到沿海。活动的课题类型也突破了原有的现场型、攻关型、管理型、服务型,出现了一些“创新型”课题。截至**7年底,30年来全国累计登记注册的质量管理小组达**0多万个,长年活动跃在生产第一线的质量管理小组近150万个。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不仅为国家和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提升了企业员工队伍的素质,培育了大批人才,塑造了全员参与管理、不断改进的企业文化,对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宝钢的QC小组活动始于1984年,至今已开展20多年,公司QC小组活动年年有进展,仅**6年一年,实施合理化建议89599条,创收12亿元,通过活动产生专利204件(其中发明39件),技术秘密872项,QC小组的普及率和成果率分别达到63.7%和85.2%。

三、贯彻国家质量标准,实施产品质量和质量体系的认证制度

提高全民质量意识,普及全面质量管理基础知识的落脚点,最终是要提高产品质量。而制定、实施国家产品质量标准和质量保证体系标准,是促进企业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水平的重要手段。

为此,1993年2月,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0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进一步明确了推行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和质量体系认证制度,并提出了对认证机构进行认可的要求。1993年3月15日,原国家技术监督局和中国质量协会,为了落实产品质量法关于“推行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和质量体系认证制度”的要求,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快贯彻GB/T19000idt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国家标准的通知》。自此,我国广大企业开始积极实施产品质量和质量体系的贯标认证工作。根据国家认可委员会年报,截至**6年底,我国共有16万余家企业通过了质量体系认证,通过强制性产品认证的产品177443个,通过自愿性产品认证的产品11729个。

上述企业质量保证体系和产品质量达到国家质量标准后,有效的提高了我国产品、服务和工程质量的整体水平,提高了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逐步改变了我国出口商品质次价低的现象,使国家经济效益和经济实力迅速提升。

四、引导我国企业追求卓越绩效模式

高质量经济发展的认识篇(3)

2图书情报人员应树立对知识经济的正确认识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快。要想在知识经济时代取得好的发展效果,就要对图书情报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考虑到图书情报工作的繁杂性和工作难度,知识经济的来临给图书情报工作带来了现实的挑战。但从图书情报工作实际来看,图书情报人员在知识经济的挑战下,还应看到知识经济给图书情报人员带来的机遇,做到正确利用知识经济的优势,提高图书情报工作质量。

2.1图书情报工作是知识经济时代重要的基础工作

对于知识经济时代而言,图书情报工作肩负着搜集和整理知识信息的作用,而要想做好知识经济时代的图书情报工作,就要对图书情报工作的作用和意义有全面正确的认识。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应对图书情报工作的重要性有足够的重视,应从知识经济时代的实际出发,重点做好图书情报工作,使图书情报工作能够成为促进时展的重要推动因素。为此,我们应认识到图书情报工作的基础地位,认真做好知识经济时代的图书情报管理工作。

2.2图书情报工作对推动时展具有重要作用

从图书情报工作本身的作用来看,知识经济时代的图书情报工作对知识积累和情报搜集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保证了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和情报不发生遗漏。从这一点上来看,知识经济时代的图书情报工作对推动时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不仅保证了对知识的合理搜集和整理,还为知识利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所以,图书情报工作是知识经济时代重要的一项工作,我们要认识到其重要性。

2.3图书情报工作是提高社会发展质量的必要措施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知识所起到的作用是十分关键的,每一次社会进步都是伴随着知识更新和创新而发生的。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知识的地位得到了充分的认可,知识的作用已经被逐渐认识到。基于这一认识,图书情报工作应得到大力开展,成为提高社会发展质量的重要手段和必要措施。所以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应将图书情报工作作为提高社会发展质量的必要措施,认真做好图书情报工作。

3图书情报人员应做好基本的信息整理工作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搜集和整理成为图书情报工作的重要内容。从这一角度出发,要想在知识经济时挥图书情报工作的重要作用,图书情报人员就要在实际工作中努力发掘可利用的知识资源,做好基本的信息整理工作,使信息整理工作质量达到实际需要,从根本上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应重视图书情报人员的职责,在实际工作中努力做好基本的信息整理工作。目前来看,图书情报人员要想在知识经济形势下做好基本的信息整理工作,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3.1重视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整理工作的重要性

从目前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来看,知识经济发展给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了明显的变化,特别是在图书情报工作领域,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更是具有一定的特点和优势。要想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中提高图书情报工作质量,图书情报人员就要对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整理工作的重要性有足够的重视,就要从自身工作做起,认真分析图书情报信息整理工作的特点,为做好信息整理工作奠定基础。

3.2将信息整理工作作为图书情报的主要工作之一

从图书情报工作实际来看,信息的整理工作是图书情报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图书情报工作质量的提高,主要应依靠基本信息整理工作的质量。基于这一分析,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图书情报管理工作中,图书情报人员应将信息整理工作作为图书情报的主要工作之一,应从实际工作出发,努力提高信息整理工作质量,促进图书情报工作取得积极效果,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图书情报工作的实际需要。3.3改变传统的信息整理工作模式在传统的信息整理工作模式中,首先是对图书情报信息进行全面搜集,其次是根据图书情报信息的种类进行重点分类,最后是根据划定的类别做好信息整理。在这一过程中,涉及的环节较多,整个工作链条较长,要想取得积极效果,需要花费的时间较长。在这一现实因素下,我们应立足图书情报工作实际,认真做好信息整理工作,对传统的信息整理工作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缩短信息整理工作链条,提高信息整理工作的整体效率,满足实际需要。

4图书情报人员应创新工作理念和方法

从目前图书情报人员所处的时代来看,知识经济时代是不可逆转的。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是知识量大、知识更新速度快。在这一形势下,要想做好图书情报工作,图书情报人员就要积极创新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从多方面入手,切实提高知识经济时代图书情报工作质量,满足时展需要,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保障和手段支持。基于这一分析,图书情报人员应将知识经济形势下创新工作理念和方法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具体有以下几点。

4.1积极转变图书情报人员的工作思路和工作理念

对图书情报人员而言,工作思路和工作理念是决定工作效果的重要保证。要想提高图书情报工作的整体质量,就要从工作思路和工作理念的创新入手,积极采用全新的图书情报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思路,使图书情报工作得到有力的指导。具体应树立工作职责第一的工作理念,建立完善的图书情报工作体系,健全图书情报工作系统,从根本上保证图书情报工作得到有效开展,全面提高图书情报工作质量,满足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需要,提高知识经济时代图书情报工作效率。

4.2改变图书情报人员传统的工作方法

在图书情报人员的日常工作中,工作环节多,工作任务量大,短时间内难以完成情报信息的搜集整理工作。基于这一分析,要想取得工作的积极效果,不仅要从图书情报人员的工作理念上下手,还要积极改变图书情报人员的工作方法,采取必要的措施,努力提高工作实效。目前来看,图书情报人员可以在传统工作方法的基础上,积极采用缩短信息搜集链条、优化信息搜集渠道、提高信息整理效率和提升信息整理实效的办法,提升图书情报工作的整体效果,促进图书情报工作的发展。

4.3优化图书情报人员的工作模式

考虑到图书情报工作的特殊性,要想在知识经济时代做好图书情报工作,图书情报人员就要在现有工作模式的基础上,对工作模式进行积极优化,主要应认真分析现有工作模式的优点,在保留优势的基础上对工作模式进行积极改变,使现有工作模式能够得到优化,满足图书情报工作需要,达到提高图书情报工作效率的目的。基于这一认识,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图书情报工作中,我们应从工作模式优化入手,提高图书情报管理工作水平,促进图书情报工作取得实效。

高质量经济发展的认识篇(4)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我区“十一五”规划纲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经济、促进发展为中心,以增强企业质量意识、品牌意识,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和市场秩序。全面提高全区企业产品整体质量水平为目的,以加强企业质量体系、食品质量安全、产品质量安全及特种设备安全建设为核心。通过政府推动、部门联动和企业自动,充分发挥各级监管组织的作用,按照“限劣扶优”的原则,选择一批有发展潜力和一定经济基础的行业、企业,强化质量管理,依靠科学进步,促进产品质量上水平,从而以点带面,推动全区企业整体质量水平的提高,保护人民群众利益,树立质量强区的形象,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发展和生态经济强区建设,确保“一区、两中心、三产业”发展战略的顺利实现。

二、工作目标和任务

(一)构建区质量安全监管网,确保年辖区内不出现区域性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行为;不出现区域性无证生产和销售国家规定的实施生产许可证和强制认证管理的工业产品。对食品质量安全、产品质量安全、特种设备安全实施监管;对消费者提出的质量、卫生、环境污染、物价、消费投诉、安全生产等问题能妥善处理,对上访投诉、新闻曝光的产品质量问题要做到事事有答复,件件有处理结果。

(二)继续做好辖区企业基本情况统计工作,区质量兴区办公室负责制作详细的《企业基本情况统计表》,各镇办要在年企业登记台帐的基础上,做好辖区企业的普查、统计、审核、上报及企业建档监管工作。对于新建、停产的企业要及时统计,实现动态管理。

(三)协助企业做好标准化生产工作,无产品质量标准的产品不准生产、销售,力争重点企业的主导产品采用国内或国外先进标准。

(四)引导企业大力推行GB/T19000—ISO9000系列标准;积极鼓励企业质量管理人员参加年质量工程师资格考试,企业质量管理人员应持证上岗。

(五)认真组织辖区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参加全国及省市组织的各种经贸活动,以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份额;搞好体系认证和质量认证(合格认证、安全认证)工作;做好争创优质名牌产品工作,鼓励企业根据实际情况,争创省级、部级名牌产品。

(六)加速老企业的升级换代步伐,做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和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工作,形成以粮食、蔬菜等深加工产业为主导的区支柱产业。建立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搞好食品质量安全宣传工作,督导辖区内食品生产企业按规定申报食品生产许可证(QS)。

(七)完善产品出厂检验制度,未经检验的产品不准出厂或销售,区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对全区企业生产、销售的产(商)品进行定期抽检,抽检结果定期公布;各镇办要密切配合,保证所属企业的抽检合格率达到85%以上。

(八)加强特种设备的安全监察力度,确保特种设备的安全使用。做好辖区企业、单位使用特种设备的普查、登记、检查、检验工作,建立详细的特种设备数据库。特种设备注册登记率、定期检验率、操作人员持证上岗率、隐患查处率达到100%。辖区内禁止存在有安全隐患的特种设备,全年无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等重大事故。

(九)积极做好质量兴区的宣传报道工作。完善质量兴区、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建设,对辖区内的优秀企业及产品进行宣传,对其施行动态管理。

(十)积极支持新上项目建设,为企业提业政策、质量管理、标准化服务,为企业规范化发展奠定基础。

三、工作要求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质量是全区经济的灵魂,没有高质量,就没有高效益,也就没有经济的长足发展。为推进质量兴区战略规划的深入实施,区政府已将此项工作列入年度目标考核范围。质量兴区对于迅速发展全区经济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是优化产品、产业结构,推动企业改革的需要,是我区实现生态型经济强区的必由之路。各镇办、有关部门及辖区企业要进一步提高对质量兴区工作的认识,把质量兴区和建设生态型经济强区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质量意识、名牌意识,增强质量兴区的责任心和紧迫感,推动我区质量兴区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完善组织,加强领导

为加强对我区质量兴区工作的领导,区政府决定对区质量兴区工作领导小组进行调整(调整后的领导小组成员名单附后)。区质量兴区办公室负责对此项工作的检查、督促、指导、协调、信息上报及目标考核等工作。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展改革统计局、经委、卫生局、农经委、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商务局、城建局、司法局、工商分局等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能分工,各负其责地做好质量兴区工作。各镇办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行政正职为本辖区质量兴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做到有组织领导,有考核目标,有管理制度,有办公地点,使质量兴区工作深入到村、组、户,深入到每个企业。通过各级组织网络的建立,把全区质量兴区工作落到实处。

(三)建立专项经费,保证资金投入

质量兴区工作是关系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是培植长久税源、增加财政收入渠道、保持经济高速、持久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各镇办、各职能部门要建立专项管理经费,保证资金投入,确保辖区质量兴区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高质量经济发展的认识篇(5)

回家后夜不能寐,《学哲学 用哲学》一书顿时跃入了眼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20xx年出版的《学哲学 用哲学》,是一部独具特色的哲学著作,是李瑞环同志几十年学哲学、用哲学经验的总结。《学哲学 用哲学》围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强调“坚持实践的观点”、“重视总结经验”,特别在“掌握辩证分析方法”、“注意研究特殊性”、“坚持发展的观点”等方面,做出了富有创新意义的概括和表达。这本书也将我的思述引向了过去的岁月,引向了前半生学得最多的毛主席哲学思想。我心中豁然开朗,运用“明白学,智慧学”的哲学观点,揭示了环保方面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

高质量经济发展的认识篇(6)

知识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与传统的工业经济相比较,知识经济具有许多新的特征。

l.知识资本化。在工业经济时代,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主导因素是物质资本和货币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对物质资本和货币资本的使用,使企业增加财富,获得剩余价值,因而物质资本和货币资本所有者理所当然占有剩余价值。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由于在生产过程中,物质的作用减弱,知识的作用增强,使得知识在生产中的投入越来越重要。知识或高新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充分利用,可以节约物质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所有者,亦可以以其知识为资本来投资,从而占有企业剩余价值。

2.资产无形化。知识经济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资产从有形向无形发展,无形资产的作用日益提高,其中尤以人才资源为主,虽然人是有形的,但人所掌握的知识是无形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是无形的。因此,谁拥有了具有高新技术和现代化知识的人才,谁就占有了创造更多剩余价值的资产资源。在美国,白领阶层已占到了劳动者的50%.排名第五的美国微软公司,其资产负债表上显示的资产总额仅为143.87亿美元,而微软公司的市场价值估计达l484.9亿美元,两者为何差距如此之大?其主要原因是微软公司拥有大量的世界一流的高科技人才队伍,储存了丰富的人才资源。其次,凝结着知识和智慧的知识产权、专利权、著作权、商誉等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最后,知识经济的无形化特征还表现在知识产品的无形化。如处理信息的计算机和载满了能满足你对知识管理需要的各种软件,信息科学技术中的光纤通讯、卫星通讯、遥感技术等信息产品,外在的显性的实物形态体积较小、价值较低,而其功能则是巨大的、隐性无形的。

3.高度的增值性。社会新的财富的形成是一定经济时代与一定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自然经济时代,创造新社会财富(价值)的主要生产要素是人的劳动力,劳动也主要是支出人的劳动力;工业经济时期创造新社会财富(价值)的主要生产要素是先进的机械力,尤其是工业经济的成熟期,以机器为主的机械力劳动成为社会财富基本的创造形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知识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参与经济运行,产品的生产方式和社会财富的形成已直接地与人类最宝贵的知识挂钩,这不但突破了旧的社会财富观,而且直接使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造新的社会财富,知识对新财富的创造力是任何物质资本都无可比拟的。具体来讲,知识经济时代凝结着知识和智慧的高科技产品不断涌现,高科技产品知识含量高,功能巨大,物质消耗成本又少,而知识资源在生产中可以重复使用,产品投放市场后,能获得较多的利润。因此,高度的增值性是知识经济的又一特征。

二、知识经济对会计工作的挑战

知识经济的出现,不仅动摇了传统的经济结构,改变着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运行形式,而且改变着人们传统的思维模式。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工具,从来就是为经济服务的,同时会计也必须服从和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变革。因此,面对知识经济的来临,会计工作将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l.人才资本化对会计体系的挑战。工业经济下的会计体系是以实体资本(包括货币资本和实物资本)为基础的,不确认智力资本。会计恒等式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企业的全部资产划归为企业的债权人和企业的投资人,实体资本出资者享有剩余价值,而企业员工,无论是高智力的员工还是普通的体力劳动者都被看作是被雇佣者,不享有剩余价值,这显然是不合理的。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对人才智力资本地位的确认,因为实体资本所有者和智力资本所有者要共担企业风险,而且智力资本能比非智力资本在生产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这就要求会计建立能反映智力资本中心地位的,体现智力资本所有者与非智力资本所有者共担企业风险、共享企业权益的新的会计体系。

2.资产无形化对会计确认的挑战。现有的会计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经济基础之上的会计理论,工业经济形态中,资产作为一种经济资源,主要是指有形资产。一般认为,资产是企业所拥有的或控制的,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按照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观点,资产的确认应具备下列四项标准: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传统会计模式对企业有形资产的确认、记录、计量、报告,可以说是周密细致的。虽然,有些企业有无形资产存在,但数量极少,不确认对企业影响多大。在知识经济形态中,经济的增长主要靠对人才资源的利用和信息资源的利用,在生产过程中,人才的投入和信息的利用都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但是,要将人才资源和信息资源确认为资产,其属性如何定义,会计科目如何设置,会计核算如何进行,这类资产发生变动如何记录等,都是新课题。

3.资产无形化对会计计量的挑战。伴随着资产从有形向无形发展,资产计量存在困难。传统会计理论,把货币计量作为一项基本假设,并以是否可计量作为能否纳入会计信息系统的一项基本标准,在计量属性的选择标准上,主要考虑的是其可靠性,即这种计量必须是建立在已经发生、客观存在、可以验证和检查的基础之上。在这一观点下,无形资产的难以确定性使计量存在困难。首先,人才资源形成的无形资产,虽然在生产中起着重大的作用,但因其知识与智慧的无形性,使计量存在困难而无法纳入会计信息系统,不能在会计事项上得到反映。其次,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资产的增值能力也是巨大的,但是要将信息资产计入无形资产,无论是信息技术发明者拥有的信息技术资产,还是信息产品使用者持有的信息产品资产,都没有计量的依据将其量化,因而无法计量。第三,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对知识的依赖越来越强,知识在产品价值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地位,那么知识的耗费量就应该记入产品成本,如何正确计算产品价值中所包含的知识量,是会计计量的又一难题。最后,对收益计量有较大困难。人力资产投放生产所形成的收益,由于难以界定其在收益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程度,而难以计量人才资产收益量。

4.知识经济对会计信息的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使用者不仅对企业物质资本的增长和创造有兴趣,而且更需要了解企业知识资本拥有量和知识创新能力。因此,知识经济时代必须建立能全面反映企业资产(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会计信息系统,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高质量经济发展的认识篇(7)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信息的思考

收录日期:2013年11月11日

所谓经济信息,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方法,对经济信息进行收集、加工、传送、存储、检索等处理,使经济业务处理高度自动化,信息高度共享,为企业组织经营管理、控制决策提供实时信息,为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全面和及时的信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经济信息。经济信息是经济决策的物质基础,经济信息的真实、准确是进行科学经济决策的先决条件。没有真实、客观、准确的经济信息,就不可能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甚至有可能导致相反的决策,为决策者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的激烈,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重视经济信息。

一、目前经济信息存在的问题

1、经济信息意识不强,对经济信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管理层经济信息意识不强,对经济信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经济信息对企业组织经营管理、控制决策的重要作用,认为经济信息只是对经济数据的简单处理,只是使管理人员减轻工作量,提高劳动效率和质量的工具。经济信息意识不强,对经济信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2、缺少科学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经济信息质量不高。首先,由于缺少科学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经济信息保密性差。由于缺少科学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岗位中的分工和牵制都受到一定的影响与制约,经济信息数据容易被修改,对经济信息档案的复制窃取变得容易且不易发现,简单的复制数据库文件即可很轻易的获得经济信息化档案资料;其次,由于缺少科学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经济信息安全稳定性差。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计算机病毒日益猖獗,计算机病毒对经济信息数据的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第三,内容控制的程序化,增加了差错的反复性和严重性。由于缺少科学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经济数据处理往往程序化、自动化、集中化,一旦发生错误,就会造成经济数据失真,并且可能使系统出现反复性差错。

3、经济信息传递时间慢,无法及时满足需求者的需要。经济信息的有效性是与时间密切相关的。如现在会计系统不定期提供会计信息,而且企业年度报告要在财政年度数月后才能公布,企业管理机构的决策往往由于经济信息的不及时而难以确定,有些单位往往根据自身利益需要而决定何时披露重大事件,甚至在披露经济信息时弄虚作假,从而降低了相关经济信息及其他信息的及时性。经济信息传递时间的滞后,严重影响了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也影响了众多投资者的决策和切身利益。

4、经济信息不对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信息的有效性、真实性。企业是经济信息的提供者,对经济信息的需求不仅有企业本身,而且还有经济信息外部需求者,主要包括投资者、债权人、国家、企业管理当局、其他信息使用者。企业由于先天的优势条件,相对于外部使用者而言更具有信息优势。同时,企业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有可能防止其他单位获悉单位发生的不良事情,如重大的亏损、资不抵债、单位受到财税部门的重大处罚等,企业也会不愿意公开对自己不利的重要经济信息,而且有可能对有些经济信息进行隐瞒或造假。经济信息不对称,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信息的有效性、真实性。经济信息外部需求者可能得到没有用的或者虚假的信息,从而引起投资成本上升或者投资失败。

5、经济信息披露不充分,信息数据反映缺乏完整的体系。这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信息的有效性、真实性。如多数母公司对子公司及关联企业的列报存在疏漏,对或有事项及其他重大事项未做说明;现有的企业报告揭示的范围局限于对财务会计确认与计量的交易和事项,而忽略非财务信息的重要性。

二、提高经济信息质量的对策

1、强化经济信息意识,充分认识经济信息的重要性。笔者认为,经济信息对企业的决策以及其他使用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由于受落后思想的影响,相当一部分企业管理层经济信息意识不强,对经济信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要进一步强化经济信息意识,充分认识经济信息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到经济信息是经济决策的物质基础,经济信息的真实、准确是进行科学经济决策的先决条件。实践证明,没有真实、客观、准确的经济信息,就不可能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甚至有可能导致相反的决策,为决策者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

2、加强内部控制,确保经济信息质量。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安全保密制度、会计信息化岗位责任制度、日常操作管理制度、系统维护制度和会计信息化档案管理制度。要提高经济信息的质量,企业就要加快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制度。完善的内部控制,通过人员分工、岗位责任制的建立、权限的划分等形式,可以使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要求,工作有检查,从而防止错漏、舞弊和越权行为的发生,确保经济信息的质量。

3、加强经济信息规范化建设。经济信息规范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宏观管理的需要。笔者认为,我国经济信息失真的一个原因是规范建设上存在缺陷。因此,应当尽快健全和完善我国的经济信息规范体系。政府机构要应尽快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对经济信息披露进行管束,压缩盈余管理空间,保证信息披露质量,维护经济信息规范的权威性,对违反济信息规范的行为要进行处罚,违法必究,执法要严,抓住那些经济信息严重失真的典型单位、典型案例、编假报表的单位负责人,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及时从严处理,使提供失真经济信息者得不偿失。

4、强化经济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经济信息的质量与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要强化经济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首先,要加强经济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不断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影响;其次,要加强经济管理人员专业知识的学习,使其具有广博的知识,不仅要熟悉本国的法律、法规、制度,还应了解现代管理技术与先进管理方法等基础知识,这些基础知识的获得将会提高经济管理人员的观察、分析、判断和归纳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高质量经济发展的认识篇(8)

二、用矛盾的观点,定位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的目标

世间万物都是存在矛盾的,矛盾存在于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也就是说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是人们认识社会万物普遍适用的方法。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也告诉我们,矛盾也是万物发展的动力,只有不断解决矛盾,事物才能不断发展前进。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认识矛盾、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新建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的特殊时期,需要正确处理种种发展矛盾,解决各种发展问题,统筹协调各方面关系。[2]我们只有认清楚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主要矛盾,才能准确定位此类院校发展所处的位置,才能明确发展的方向和转型的目的,才能为转型提供科学正确的导向。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主要从精英教育向规模扩张发展,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浪潮中,高等教育随之而来的各种问题急需解决,如扩张带来的校园面积不足问题、经费紧张问题、师资队伍素质问题、生源质量以及就业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导致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矛盾有: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的矛盾,扩大规模与经济承受能力的矛盾,增加数量与保障质量的矛盾,毕业生人数剧增与就业市场吸纳能力有限的矛盾等。[3]在这些矛盾中,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之间的矛盾、规模扩张与经济承受能力之间的矛盾需要从国家宏观调控层面进行综合协调,全局考虑解决。对于规模数量的增加与质量提高之间、毕业生数量与就业需求之间的矛盾主要依靠学校自身解决。而对于处在高水平大学和职业技术学校之间的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后两种矛盾表现的也更加突出,在实践中也迫切需要解决。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到今天,已经达到一定规模,在占地面积、学生数量等方面与高水平大学不相上下,但与之相比存在的主要矛盾是培养的人才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需要,无法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取得优势。

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新建本科院校的教育模式依然沿袭传统高等教育学校以精英教育为目的,专注于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高水平的管理人才等。由专科院校转型而来的新建本科院校,前些年专注于硬件建设,虽然大部分学校硬件建设达到了国家标准,但是师资队伍素质、教学质量等软件条件发展滞后,导致教育教学质量下降。第二,在信息时代的催化下,当前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社会处在不断变革之中,对高等教育学科专业方向、教育教学方式等要求不断变化和提高。而新建本科院校大部分的学科专业建设滞后,整合发展的力度和效率不高,导致其发展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所培养的人才与社会接轨不够,就业矛盾也日益突出。第三,新建本科院校大部分归属省管,与地方发展脱节,加之定位不准,追求所谓的国际化、大而全等特点,不注意研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注重自身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没有培育出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接轨的学科专业,也就无法培育区域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导致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不够。为了解决这些矛盾,新建本科院校急需从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转变出来,定位应该与高水平大学明确区分开来,从学术科研型转变为技术应用型。同时也应与职业技术院校发展模式、教育培养目标等有所区别,立足发展的特点和优势,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定位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应用型院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育理论基础扎实、创造能力强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在准确定位发展目标之后,就要不断解决学科发展、师资队伍素质、软硬件不足等等矛盾,不断为确定的目标创造条件,这样才能真正解决新建本科院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矛盾,促进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

三、用普遍联系的观点,为新建本科院校转型营造良好氛围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事物的联系是具有普遍性的,任何事物的内部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事物整体与周围的其他事物也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整个世界就是一个联系的整体。我们在认识万事万物的时候,要采取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新建本科院校也不是独立存在的事物,他的发展不仅仅是由自身内部因素完全决定的,也是处在广泛的社会联系之中的。新建本科院校在合校升本之前大部分都属于市级政府主管,其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开展都与当地社会经济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这些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地方的政府、企事业单位等的支持。同时,新建本科院校以其独有的优势为地方的科技、文化、经济等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升本之后,大部分归属省管,但都采取了省市共建的方式,更多的是由省主管和协调,与地方政府的交流和互动就略显不足,导致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定位大而全,发展定位脱离教育实践,过高过空,培养的毕业生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往往无法立足。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当地人们的生活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最熟悉当地改革发展的要求,与其他非本地院校相比有着相对的地域优势。要促进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就需要全社会的互动,学校要争取全社会的大力支持,而社会也在支持学校发展中获得所需要的优秀人才和科技等。新建本科院校主办者和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合理处理好管理与指导的关系,多为这类院校提供指导和服务,为学校建设发展指路、牵线或提供资金等支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学校发展。新建本科院校所处地方政府应当充分认识到高校发展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鼓励支持高校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引导支持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等与新建本科院校定向对口联姻,推动高校和地方经济共赢发展。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就需要立足校情,主动出击,积极寻求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和帮助,了解社会发展的需求,调整服务定位和发展定位;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优势,寻求与社会发展的契合点,主动转型发展,不断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等服务,进而推动学校的大发展。

高质量经济发展的认识篇(9)

一、对去年质监工作的估价

20*年是*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矛盾交织、面临困难和挑战较多的一年。一年来,在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人民奋力抗击冰凌雪灾、“5·12”地震和洪涝等自然灾害,沉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内经济下滑和煤、电、油、运紧张带来的影响,真抓实干,奋发进取,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这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万众一心,团结奋斗,艰苦努力的结果,其中同样凝聚着质监系统全体干部职工的辛勤工作。过去的一年,全市质监系统以科学发展观统揽质监工作全局,在市委、市政府和省质监局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解放思想大讨论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以服务经济,促进发展,关注民生为目标,着力找准工作重点,全面提升监管水平和服务质量,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荣获了省质监局年度考核工作一等奖,质量技术工作总体水平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了稳步提高,为全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贡献。

一是严格安全监管,全市特种设备安全运行。认真组织开展了特种设备安全隐患排查、起重机械专项整治及安全生产百日督查专项行动,对重点设备、重点单位实施“拉网式”的排查,全年开展日常监管290次,组织专项检查56次,出动执法人员1029人次,检查特种设备1021台,查出和督促整改安全隐患493条,查处各类特种设备案件69起,清除“土锅炉”10台。通过有效监管,实现了“杜绝特大事故,遏制重大事故,减少一般事故”的工作目标,确保了全市特种设备安全运行。

二是加强日常工作,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成效明显。始终把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扎实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加大食品生产加工环节日常监管力度,严格执行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和完善食品质量安全区域监管责任制,全年共检查食品企业、食品加工小作坊、食品经销超市门点3100家(次),依法规范了一批食品生产企业的生产加工行为。全市未发生一起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有效保障了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三是反应迅速,有效处置“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发生后,全市质监系统反应敏捷、行动迅速、紧急部署,第一时间内组织力量开展了对奶制品生产企业和销售商场、门店的执法检查。共检查超市、商场等奶制品销售点670余家,检查液态奶生产企业2家。对未经检验出厂、提前标注生产日期的4015袋液态奶予以查封。组织全市2家乳制品企业签订了质量承诺书,选派了4名驻厂监管员进驻我市2家乳制品企业,监督企业严把质量关,对产品实施全检验。截止目前,我市生产的乳制品均未检出三聚氰胺,确保了辖区内乳制品质量安全。

四是依法对涉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健康、安全的农资、食品、建材等重点产品,开展了执法打假、专项整治及市场重点商品强制检验工作,维护了市场经济秩序、净化了投资环境。

五是坚持从源头抓质量,严把产品质量关。与相关企业配合,培育出了一个“中国名牌”和三个“*名牌”产品,推动和提升了我市产品质量,对引导消费、扩大内需,加速我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

六是农业标准化工作加强。完成了魔芋芋鞭育苗技术规程制定,以及*市玉米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两个地方标准的立项审批及《*地方标准制修订任务书》的填报工作。启动第六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即小草坝天麻种植标准化示范区(i类)、山辣根种植标准化示范区(ii类)、杂交肉牛养殖标准化示范区(ii类)工作,按期完成《地理标志产品*天麻》国家标准修订工作。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市质量工作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全市产品质量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力弱。二是食品质量安全隐患仍然不小。全市1290家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分布于广大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监管难度大,质量安全隐患多。三是假冒伪劣产品在一定范围内还仍然存在。一些企业守法意识淡薄、社会责任缺失,特别是一些不法分子唯利是图、制假售假。四是质量工作基础薄弱。很多企业的质量管理意识不强,标准化工作滞后,标准与技术水平偏低。五是极少数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还不能熟练运用法律、政策,还没有将执法与维护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结合好。这些问题必须引起全市质监系统的高度重视,必须充分认识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以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和广大企业生存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坚定信心,攻坚克难,确保全市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

二、紧扣发展第一要务,努力开创质监工作新局面

加快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是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是解决*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的根本举措。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越演越烈,已经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实体经济增速减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工业品价格大幅回落,企业经营困难增大,消费需求明显减弱,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直接导致我市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明显增多。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市委夜书记在中共*市委二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宏观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往往就是欠发达地区打牢基础、奋起直追、缩小差距的时候。谁在低谷时期抓住机遇,在危机面前举措得力,谁就能抢占先机、渡过难关,就能在新一轮大发展中再上新台阶”。目前,我市正面临着这一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抓住机遇就能开创富民强市跨越发展的新局面,缩小同全省、全国的发展差距。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各级政府的责任,也是质监战线各级干部的首要任务。全市质监系统要倍加珍惜并抓住机遇,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和部署,审时度势,扎实工作,变压力为动力,变不利为有利,化挑战为机遇,为开创*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深化思想认识,推动质监工作科学发展。

客观地讲,近两年,*发展很快,但与全省的其他地州(市)相比,我们的差距依然很大,发展仍然不足、发展缓慢;与发达地区包括周边地区相比,我们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等方面还存在不小差距。我们的工作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大,工作领域和范围也还需要进一步拓展。所以,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使我们的思想、工作与加快发展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作为质监系统,就是要深化对质监工作的认识,把质监工作放在全市、全省的格局中来把握和谋划,把科学发展理念切实转化为谋划质监工作思路、促进质监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上,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定位,才能正视我们的成绩和不足,才能保证质监工作科学发展。

一是要充分认识到质监工作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工作。党中央、国务院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今年工作的首要任务,同时特别,要坚持保持增长速度和提高质量效益相统一。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增长质量和产品质量关系发展可持续性,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形象”,“如果增长粗放和产品质量不高的问题不能得到全面有效解决,总有一天会引发系统性风险,甚至会引发信用危机和社会动荡,反过来会影响发展进程。我们必须警醒,痛下决心加快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今年,党中央、国务院首次明确开展“质量和安全年”活动,充分体现了对质量安全工作的高度重视,也饱含着对质量安全现状的深切忧虑。质监部门作为履行质量综合管理和行政执法职责的部门,在服务科学发展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肩负着维护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质量总体水平的重大责任。做好质监工作对于我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要充分认识到质监工作是事关民生的重要工作。质量与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质量纠纷和质量安全事故是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一些特殊产品的质量,如食品、家电、儿童玩具、建筑材料等产品的质量,更是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天大的事情。近年来,我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特别是“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严重损害了群众利益,严重冲击了社会安定,在国内外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当前,举国上下、社会各界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质量安全至关重要,搞不好就可能是一场危机、一场灾难。全市质监系统要以“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为警示,举一反三,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监管为民的理念,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依法监管的能力和水平,坚决防止类似质量安全事件在我市发生。

(二)突出工作重点,确保质监工作服务大局。

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质量工作,始终把质监工作放在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质监系统必须牢固树立大局意识,突出工作重点,落实具体工作措施,质监系统的形象才会越来越好,地位才会越来越高,质监事业才会有前途、有希望。

一是要牢固树立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服从和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是质监工作永恒的主题。不论是行政执法还是综合管理,都要坚持始终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地方经济发展多做贡献。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正确定位,才能真正准确履行职责,才能体现质监部门的地位和作用,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满意,赢得各级党委、政府的赞同。所有工作的思路和目标都要结合实际,要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增强全局意识,不断提升服务经济发展,服务企业的能力,积极为地方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努力为企业、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为地方政府排忧解难。要充分运用政策的、法律的、行政的综合手段来体现服务与监督职能,真正做到服务地方经济、服务社会、服务企业、服务人民群众。

二是要深入开展打假治劣,优化市场环境。假冒伪劣是人民群众十分关心、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打假治劣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首要任务,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质监部门作为打假主力军,在开展打假工作时,要严格执法,重拳出击,严格按照国务院和省、市政府的部署,继续以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为主题,把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生产、生活和健康安全的食品、农资、建材、特种设备、汽车配件、家用电器等产品,特别是食用盐作为执法监督检查的重点,严格市场准入制度,严格贯彻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全面加大执法打假力度。打假工作要坚持从治本上下功夫,要努力建立起长效打假机制,要继续完善打假责任制,并认真落实;要加大与名优企业、骨干企业、行业协会联手打假力度。通过这些措施,努力做到对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活动早发现、早打击、早控制,真正打出声势、打出威严,把打假治劣工作抓出成效,为我市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三是要继续抓好产品质量的监管,把好市场准入关。质监部门要结合*实际,加快制定质量振兴措施,出台产品质量监管新机制、新举措,大力推进以质取胜战略,不断提高我市产品质量总体水平。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充分发挥产品质量综合管理的行政职能,做到帮扶、引导、监管等措施有机结合,促进企业建立和完善质量保证体系、标准体系、计量检测体系,确保其产品质量合格。对质量保障能力较强且质量长期稳定、质量信誉较好的企业及产品,要加大扶持力度,积极鼓励并帮助其申报*名牌产品、国家名牌产品;对获得名牌产品、免检产品荣誉称号的企业及其产品,要加以保护,加以表彰,要向社会广泛宣传,提高其知名度、增强其竞争力;对于质量不稳定、质量管理制度不健全的企业及其产品,要加大监管力度,帮助其完善管理制度、提高质量保证能力;对生产纳入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强制认证管理产品的企业,要严把产业政策关,依法实施行政许可。特别是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必须严格把好市场准入关,必须突出抓好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监管,使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喝得放心,确保食品质量安全可靠。要通过加大从源头上抓好质量的工作力度,推动我市产品质量总体水平的提高,增强群众消费信心,带动消费需求,拉动我市经济增长。

高质量经济发展的认识篇(10)

中图分类号:F7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7-0124-02

引言

近年产品质量问题和产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从国内市场大肆泛滥的假冒伪劣产品,甚至于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毒奶粉”、“毒大米”等产品的频现,到国际市场中国造产品引发的一系列“质量门”事件,使中国产品遭遇空前信用危机,均暴露出我们产品质量存在的隐患。还有一个更值得普遍关注的现象,在国内市场,产品质量不合格的企业中,除去中国本土的一些企业,其中不乏知名企业,还有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知名跨国公司也赫然榜上有名。在指责监管不力、法律缺位等诸多声音背后,笔者认为造成现今现状的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全民质量意识。正是全民质量意识不高,对许多产品、事件采取了得过且过的态度,才造就了今日的假冒伪劣产品横行,质量事件频发的现象。

公司在制定战略的过程中,一般从三个层次分析其所处的环境,经过论证后作出最后的决策。其中的一个层次是研究公司所面临的宏观环境,分别从政治、法律、人文地理、经济、社会文化和科技等角度剖析。对于社会文化,跨国公司重点关注的项目中,就涉及到社会对质量的态度,对环境的关注度等。作为公司而言,以最小的社会责任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始终是其追求的目标。中国消费者长期传递给商家,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是温和、谦逊、友好和忍耐的形象,这就使经营者对中国消费者产生误区,认为中国消费者对质量所持的态度是“过得去”型,只要不伤及人命,不涉及财产损失,产品小有瑕疵,中国的消费者对自己的权益不太会去维护,损害了其利益并不会带来太大的负面效应。笔者仍清晰的记得,肯德基的“苏丹红”事件引发之后,肯德基仍是食客爆满,雀巢奶粉被查碘超标后,其他产品销售仍旺等等。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国内知名企业在利润驱使下,以牺牲产品质量,损害“上帝”为代价,获取短期的高额利润;跨国公司在华销售产品采取国内国外双重标准,当产品被查出质量问题时,有的企业辩解为“适应中国市场特点做出的调整”。

一、全民质量意识提升的意义

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的市场特点是什么,促使他们做出这样的调整?”答案中应包含这一条“全民质量意识不高,可以实施差别待遇。”当我们的法律体系尚需时日加以健全完善,当我们的监管体系尚不能从容应对处理众多的质量问题时,全社会的质量监管成为解决质量问题层出不穷的有效途径之一,全社会质量意识的普遍提升,成为减少和杜绝不合格产品的利器。

日本在20世纪40年代时,其制造的产品质量极为低劣,当时的“东洋货”被世人视为“低劣产品”的代称。但20世纪50年代后,日本确立了质量兴国和教育立国的战略方针。先是从美国请来戴明博士等质量管理专家讲学,向美国虚心学习统计质量控制理论和技术,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优秀的质量人才,又把质量培训与教育贯穿于质量管理始终。到20世纪60年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日本,创造性地发展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先后提出了“品质圈”、“TQC”、“CWQC”和“全社会质量管理”等新理论和新方法,还培养了一大批各种层次的质量人才。不到半个世纪,日本的汽车、钢铁、家电等一大批产品,质量超过欧美国家,位居世界前列,日本也一跃而起,成为当今世界的经济强国。究其原因,对产品质量的执著追求功不可没。这种执著,不仅仅是来源于企业自身,而是全民族、全社会的共同追求,塑造了今日日本产品高质量的国际形象,成就了日本经济强国的地位。

与日本类似的,还有诸如以色列、亚洲“四小龙”等国家。中国现在已然是制造大国,但想成为世界的制造强国,质量问题则是我们必须正视和克服的。综观各国经济发展历史,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数量型经济向质量型经济发展的过程。在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的经济已进入到质量型经济发展阶段。数量型经济与质量型经济的主要区别:在于经济发展以数量增加为主还是以质量提高为主。经济发展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是一种具有内在规律性的普遍趋势,它是由生产领域、消费领域、国际贸易和自然资源利用的演变特点所决定的。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由数量型经济向质量经济转变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适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质量问题将取代数量问题而上升到首位。从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如果这个时期不能明显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就会严重影响经济的有效增长,阻碍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从而不利于中国向制造强国和经济强国迈进。

二、全民质量意识提升的途径

质量是全社会的事情。我们不能把质量仅认为是企业的本职工作,政府的职责所在。质量,也不是单靠某个部门、某个企业或某项技术就能做好的。只有全社会各阶层、各行业和各部门的广泛参与、共同关注,全面提升质量意识,我们的质量,无论是产品质量、服务质量,还是生活质量,才可能有一个质的提升。

质量意识实际是指人们对质量问题的主观认识。很多时候,对于质量问题和质量意识,我们大都认为这是企业所关心的问题。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当我们的权益受到损害时,去指责的是生产厂商和经营者对消费者权益的漠视,企业对质量的忽视和对金钱超乎一般的重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全民质量意识由消费者、企业、政府的质量意识所构成。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消费者要求企业能够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同时向政府要求保护合法的权益;企业必须满足消费者的要求,同时接受政府部门的监督,并且要求政府保护合法的权益;政府在对企业监督、检查并给予奖励的同时,必须保护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三个基本成分的质量意识存在着互相关联、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关系。事实上是形成了社会质量意识链,这个链的正常运转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与提高产品质量的保证。在这个链条中,每一个成分都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扮演着这三个角色中的某一个,并非一成不变。在这个链条中,消费者的质量意识相对而言较为薄弱。尽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高质量的产品需求越来越旺盛,但对于产品质量知识,相对而言是匮乏和贫瘠的,对于应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意识是淡薄的。

加强质量培训与教育工作是解决质量意识的途径之一。通常,质量培训与教育工作包括三个层次与三个方面的内容:三个层次是高、中、低(即普及型)。三个方面是学历教育、专题培训和全民质量意识教育。一般来说,高、中级质量专业技术教育,质量博士、硕士、学士和大中专学历教育应由高、中等院校承担,专题培训班和普及型质量技术教育可由行业、地区以及企业质量管理部门、协会培训机构承担;而低层次的质量培训与教育,即全民质量意识教育则必须由各级政府支持和倡导,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广播、电视、报刊、新闻媒介等来共同承担,受众则是全社会所有人员,从政府官员到平民百姓,从原材料供应商到产品生产者,从产品经销商到产品消费者,无论是工人还是农民,老人还是小孩等。我们国家目前质量培训与教育的现状则是高、中层次匮乏,低层次缺乏;学历教育刚刚起步,专题培训有限开展,而全面质量意识教育则有待开展。作为与质量培训与教育低层次相对应的全面质量意识,在中国尚未形成普遍共识。社会质量意识链上消费者质量意识薄弱,企业为获取短期利益,缺乏自主提高质量的意识,政府质量意识不到位,即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即相应的产品质量责任的法律制度尚待建立和健全。应该说,全民质量意识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高层次质量培训与教育的发展,学历教育和专业培训的开展也缺乏相应的动力和压力。

因此,树立全民质量意识,开展全民质量意识培训与教育,对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它有利于减少和杜绝假冒伪劣产品,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有利于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有利于提升中国经济实力,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质量无小事,从身边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做一个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和对社会负责的自己。

上一篇: 最新的国际审计准则 下一篇: 产品宣传推广策略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