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民营经济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9 17:31:28

高质量发展民营经济

高质量发展民营经济篇(1)

XXX强调,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表明了中央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坚定决心,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要从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深入学习贯彻重要论述,充分认识民营经济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作用,坚定不移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XXX指出,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推动我省民营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民营经济成为贵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创新创业的重要阵地、社会财富的重要来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贵州深入学习贯彻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大力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在贵州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民营经济空间广阔、大有可为。

XXX要求,要不折不扣落实好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全力破解难题、打通堵点,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要常态化开展政银企对接,着力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要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进一步放宽民间投资市场准入,消除各种隐形壁垒。要围绕企业和项目发展需求,把企业家满意度作为重要标准,持续提高政务服务效能。要妥善解决好拖欠民营企业账款、涉法涉诉案件办理等问题,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切实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要全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完善政企常态化沟通渠道,健全领导干部联系服务重点企业制度,多为企业办好实事、排忧解难。

高质量发展民营经济篇(2)

这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高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总结过去一年工作,深入谋划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台州发展,引领全市上下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深刻牢记对台州“再创民营经济新辉煌”的嘱托,全面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实现“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确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建设新时代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市。一、回顾过去一年,全市上下负重拼搏、励精图进,进一步奠定了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市的坚实基础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台州走出了一条波澜壮阔的奋进之路,从“一穷二白”的农业社会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市,步入沿海发达地区行列。改革开放40多年特别是撤地设市25年来,台州民营经济风生水起,为区域发展注入澎湃动力和无穷活力,向着建设独具魅力的“山海水城、和合圣地、制造之都”阔步前行,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台州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我们遇到的风险挑战更多,遇到的困难压力更大。市委统揽全局,坚定不移再创民营经济新辉煌、坚定不移建设新时代美丽台州、坚定不移创建“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平安台州,以确定性工作应对不确定形势,保持了经济社会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

(一)学思践悟强定力,以主题教育推动初心使命扎根铸魂。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极大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爱国热情和干事创业动力。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全程高质量、全面高质量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市委常委会示范引领,作出“六始终六带头”集体承诺,扎实推进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贯穿始终、步步深化。突出“学”字当头,知行合一、融会贯通,学懂弄通做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开门搞教育,推动各级党员干部下沉一线、了解实情,在深化“三服务”、办好“三件事”、“四进”破难题中践行了群众路线,涌现了三门城西村八任书记接续奋斗等一批先进典型。坚持刀刃向内,加强检视剖析,开好各级班子民主生活会和支部组织生活会,深入推进“九整治一提升”,促进了政治“大体检”、思想“大扫除”、问题“大检修”。

(二)应对困难强信心,以“两抓”之力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市委切实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领导,部署开展“狠抓产业项目、大抓实体经济”活动,引领全市上下以非常之力稳企业、强实体。每季度开展重大项目集中开工,项目投资再创台州力度、台州速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民间投资、技术改造投资增速持续在全省领跑快跑。打响招大引强“百日攻坚”大会战,全年新签约5亿元、20亿元、5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分别达225个、30个、13个,为近年之最。全力推进七大千亿产业集群培育,集聚区通航产业入选全省首批“万亩千亿”重大产业平台。打好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攻坚战,加快老旧工业点改造和小微企业园建设,省第二批小微企业园建设(提升)重点县(市、区)数量居全省第1。全面落实科技新政、人才新政,新创成2个部级科技企业孵化器,8个县(市、区)入选科技创新全国百强县(市、区),新引进领军人才数量、新落地省级以上领军人才创业项目创历年新高,全省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现场会在我市召开。牢牢抓住数字经济“一号工程”,重点实施100个产业数字化转型项目,全面推进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路桥工业互联网平台入选国家制造业“双创”平台试点示范项目。深化企业股改上市,迈得医疗首登科创板,台州水务成为市属国企第一股,全市境内外上市企业达55家。全力推行稳外贸、防风险“双十法”,开展“好产品台州造”系列活动,全年为企业减税降费280亿元,企业纾困工作得到省政府表彰。

(三)深化改革强攻坚,以重点领域改革激发发展活力。牢牢把握长三角一体化重大战略机遇,深谋台州开放之策,出台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获批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启动新一轮市区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集聚区、高新区机构整合、职能优化。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大力推动省级市场化营商环境试点,“无证明城市”“受办”分离改革领跑全省,常态化企业开办1日办结,工业“标准地”成为全省样本。市行政服务中心被评为全国第一家政务领域5a级标准化单位,全市便民服务中心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高质量完成市县乡机构改革、市属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做好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半篇文章,全市所有新村年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10万元以上,新村集体资产完全融合率达到90.3%。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农房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全面推开,临海列入国家第三批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小微金改试验区通过中期评估,成功举办第四届海峡两岸小微金融发展论坛,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持续下降,小微金改“台州模式”得到刘鹤副总理充分肯定,小微金改经验在全国发文推广。

(四)城乡统筹强融合,以“五美”目标引领美丽台州建设。深入实施湾区建设八大标志性工程,现代化湾区建设稳步推进。加快城市重点区块开发,中央商务区、商贸核心区形象不断丰满,椒江“一江两岸”建设加速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圆满收官,省定111个乡镇、街道全部通过验收,荣获“全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优秀设区市”称号。启动美丽城镇建设,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全市25%以上行政村建成新时代美丽乡村,“大棚房”整治高质量全面完成,黄岩、三门列入省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县(市、区)创建名单,全省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现场会在我市召开。加快市内外立体交通网络建设,沿海高速建成通车,杭绍台高铁、杭温高铁、金台铁路、市域铁路s1线、杭绍台高速、台金高速市区连接线、路泽太高架等项目稳步推进,台州机场改扩建工程、杭绍台高铁台州中心站开工建设,“四好农村路”投资和进度居全省首位。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推进中央、省环保督察整改,城市空气质量稳居全国重点城市前列,交接断面水质评价结果优秀,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治土模式和经验入选生态环境部美丽中国先锋榜,天台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加强水利补短板,谋划实施40个总投资644亿元的重大水利设施项目,集聚区海塘提标、漩门湾拓浚等工程开工建设。大力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大陈岛获批部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提升农村文化礼堂,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台州乱弹现代戏《我的大陈岛》等四部作品荣获省“五个一”工程奖。

(五)改善民生强保障,以超常举措推动社会事业跨越发展。全力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统筹抓好低收入农户增收、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合作)和南北协作工程。开展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行动,改善560个行政村83.6万人口饮水条件。南部湾区引水工程顺利推进。落实“菜篮子”市(县)长负责制,稳定粮食生产,做好猪肉保供稳价,黄岩列入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区)。加大教育事业补短板力度,公办幼儿园占比明显提高,镇海中学台州分校、华师大附属学校、北师大台州实验学校按期开学,北大附中台州飞龙湖学校完成主体工程,台州学院申硕升格创一流加快步伐,温岭、玉环、仙居成功创建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县(市)。加快医疗事业发展,引进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上海超声医学研究所等高端医疗资源。县域医共体建设全面推开,城市医联体建设纳入国家试点。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文化发展指数增幅居全省首位。打响全域旅游品牌,临海、温岭、天台、仙居入选“2019中国县域旅游竞争力百强县市”。台州第四次荣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

(六)夯实基础强治理,以民本善治提升平安建设水平。召开市委五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专题研究基层治理现代化,坚决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部署“抓治理、防风险、保平安”专项行动,圆满完成系列重大活动维稳安保任务,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坚持“心防、人防、技防、物防、机制防”并举,积极构建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体系,社会治安领域五项指标降幅全省第1,全年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51.2%和48%。扎实开展全国扫黑除恶重点培育市创建工作,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走在全省前列。巩固平安工作基层基础,“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高效联动,在全国率先实施“全科网格、基层治理”地方标准。温岭、三门入选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县。积极探索信访“最多跑一地”改革,开展“无信访积案县(市、区)”创建,进京扰序、越级访继续大幅下降。深入推进依法治市,做好立法、普法等工作,法治台州建设取得新成效。重视党管武装,做好退役军人工作,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落实中央、省委宗教督查反馈意见,扎实开展宗教领域治热、治乱、治假、治俗专项行动,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

(七)全面从严强党建,以“五严”要求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立足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40周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周年的新起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对人大、政协工作的领导。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成功举办第五届中国网络正能量一江山论坛。做好新形势下的统战工作,加强与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协商议事,发挥好新乡贤的作用。统筹抓好后进基层党组织整转、城市基层党建、上市公司党建等工作,全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实施精准化干部教育培训,有效提升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深化开展“双百干部五线历练”“万名干部助万企”活动,推动干部一线历练成长和年轻干部一线培养发现。贯彻《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实施意见》,稳妥有序推进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落地落实,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扎实开展选人用人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加强对反腐败斗争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标本兼治,强化制度建设,深化警示教育,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立案查处一批大案要案,追逃工作绩效居全省第1。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严肃纠治“四风”问题,基层减负取得明显成效。高质量抓好省委巡视反馈意见整改,深入推动巡察工作全覆盖。严格把握“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市县两级全面开展澄清正名工作。集中整治漠视群众利益问题,推动基层干部清正廉洁、公平公正办事。外事、侨务、对台、港澳、群团、党史、档案、老干部、关心下一代等工作取得新进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去年8月10日,超强台风“利奇马”在我市登陆,这是有气象记录以来登陆台州的最大台风,给我们带来了严重影响。灾害面前,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各地驰援台州,全市各级党员干部坚守阵地、冲在一线,广大群众同舟共济、积极自救,以最快速度实现了灾后重建,取得了防台救灾的重大胜利。最是风雨见担当,最是危难铸精神。这充分彰显了“台州式的硬气”,充分彰显了台州人不屈不挠、敢于胜利的坚强意志,充分彰显了全市上下在压力面前逆势奋进的信心和勇气。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存在的问题:受复杂宏观形势影响,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部分经济指标增速与预定目标差距较大;

重大产业项目储备不足,经济增长点相对单一,新旧动能转换还需加快;

教育、医疗、水利、环保、平安等领域的短板仍然不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还有待全面提升;

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存在薄弱环节,正风肃纪、反腐倡廉的任务依然艰巨,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二、牢记政治嘱托,锚定“再创民营经济新辉煌”目标,全力推进新时代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市建设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党的四中全会作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开辟了“中国之治”新境界。全会站在新时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高度,系统发展和深化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确立了我国经济制度属性和经济发展方式。我们要从基本经济制度的高度认识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肩负起台州作为中国民营经济发祥地、股份合作经济发源地、市场经济先发地的历史担当,以再创新辉煌的雄心壮志,在新时代千帆竞流的发展中当好民营经济发展的先行者、排头兵。

“再创民营经济新辉煌”,是对台州的嘱托。2002年12月21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到台州考察调研,高瞻远瞩地提出“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的发展,大力推进台州民营经济发展再创新辉煌,再上新台阶。”2006年12月28日,在参加台州市委常委会民主生活会时又强调,“台州今后的发展要坚持民营经济的优势,凝聚民心、集中民智、激发民力,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两次重要讲话,是台州坚定不移做大做强民营经济的战略指引和力量源泉。我们要牢记嘱托,毫不动摇地续写好台州民营经济发展的创业创新史,毫不动摇地把台州民营经济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举得更高。

“再创民营经济新辉煌”,总的目标是建设“实业强、机制活、环境优、城市兴、百姓富”的新时代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市。实业强,就是始终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本、以先进制造为基,打造名副其实的“制造之都”。机制活,就是始终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为全国民营经济在新时代转型跨越探索先行经验。环境优,就是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厚植民营经济茁壮成长的肥沃土壤。城市兴,就是始终坚持以国际化、现代化为导向,打造中心城市崛起、港产城湾一体、功能配套完善的高品质湾区城市。百姓富,就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民力、依靠民资、发展民营、注重民富、实现民享,把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效充分体现在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

实现这个目标,使命无比崇高,任务无比艰巨,我们有基础有条件、有信心有决心,通过三个阶段的努力,建成新时代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市。第一阶段,从2020年到2025年,新旧动能加快转换,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制造业素质整体提升,开放水平大幅提高,营商环境全面优化,体制机制彰显优势,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市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第二阶段,从2025年到2030年,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打造全国一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综合创新能力、产业平台能级、城市功能品质对民营经济发展构成有力支撑、形成比较优势,基本建成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市。第三阶段,从2030年到2035年,高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培育若干世界级和部级产业集群,全面建成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市,成为中国民营经济示范城市。

“三步走”战略是一个层层递进、不断积累的过程。在具体实施中,要按照“456工作体系”,久久为功、系统推进。

第一,顺应四大“时势”,以宏大视野把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趋势性”和“规律性”问题。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因势而谋、因时而进,牢牢把握“时”与“势”。一要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态势。以大国博弈为标志,世界政治经济格局进入全局性、战略性、长期性的大调整;

以5g应用为突破,数字经济正在加快催生新一轮科技革命。我们一定要坚持辩证思维,努力化“危”为“机”,善于把外部压力转化为改革开放的内在动力,善于把科技创新转化为区域经济竞争力。二要把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建设新时代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市,必须以强大的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领航发展。我们一定要顺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更加注重优化市域治理方式,把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把高水平治理转化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效。要将“民本善治”理念融入新时代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市建设的全过程,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市域治理和经济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三要把握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方向。新时代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取向就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我们一定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焦实体经济,促进工业、服务业、农业协调发展,持续深化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面构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台州制造向台州创造转变、台州速度向台州质量转变、台州产品向台州品牌转变。四要把握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建设新时代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市,统一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我们一定要对照“两个高水平”,扬长补短,致力解决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尤其要聚焦中心城市发展、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重大产业项目引进、民生社会事业发展等关键,加快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

第二,紧抓五大重点,以持续之力狠抓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和“方向性”问题。建设新时代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市,必须明确主攻方向,纲举目张抓好事关长远的大事。一要紧抓解放思想,特别是聚力改革先行不放。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勇于打破思想上的桎梏,不断激发民营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尤其要重拾改革开放之初蓬勃向上的首创精神,始终坚持“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勇立潮头方显担当”,破除迷茫思想、破除悲观情绪、破除狭隘格局、破除消极心态,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二要紧抓先进制造,特别是聚焦千亿产业集群不放。做强台州民营经济,必须坚持制造为本。要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动能转换、升级制造模式,有效强链补链优链,持续做大做强七大千亿产业,大力培育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全力打造具有竞争力的“7+1+x”制造业体系。三要紧抓开放融合,特别是融入长三角、走向“一带一路”不放。开放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主动接轨大上海,融入全省大湾区,开展跨区域发展政策协同试验,为民营经济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探索路径。要推动台州民营经济深度融入全球经济,实施“一带一路”市场拓展行动,加快推动进口和出口、双边贸易和双向投资协调发展,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四要紧抓平台建设,特别是争创部级、省级平台不放。平台决定格局、决定高度。要以现代化湾区城市为主平台,全面提升城市、产业、创新、开放等平台的功能品质,增强高端要素、高端产业的承载力和集聚度。加快创建部级台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部级高新区、台州综合保税区、海峡两岸(玉环)经贸合作区等部级、省级平台,推进建设中德等国别产业园、台州境外并购国际产业合作园,高质量推进一批“万亩千亿”产业平台、特色小镇、小微企业园建设。五要紧抓“五心”服务,特别是打造最优营商环境不放。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要以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为导向,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和《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持续深化“五心”“妈妈式”服务,全面建设“高质量服务、高能级平台、高信用市场、高水平法治、高品质生活,低税负成本、低融资成本、低物流成本、低要素成本、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营商环境,让企业专心创业、放心投资、安心经营。

第三,突破六大关键,以超常力度攻克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性”和“紧迫性”问题。要围绕制约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开展集中攻坚,实现重点突破。一要突破科技创新的瓶颈。持续走好科技新长征,大力实施“四个科技攻关计划”,加快打造创新生态优、创新活力足的全国地级市创新高地。深化实施“育苗造林”工程,大力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引导激励全社会提高科技和研发投入,力争r&d占比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联动推进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科技企业孵化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打造一流的创业创新生态。二要突破优化升级的关口。落实全省县域特色经济“双千亿”工程和块状特色经济提升行动,建设全国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示范区。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倒逼产业转型,推动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管理增效。以数字经济“五年倍增”为目标,高标准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高水平开展数字平台建设,高质量培育数字核心产业,谋划建设台州湾数字经济产业园。力争通过3年努力,实现规上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千亿及百亿产业集群工业互联网平台全覆盖。三要突破内源发展的依赖。坚持存量提升和增量裂变并举,聚力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加快形成以内引外、以外促内的发展格局。大力推进“双招双引”,聚焦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每年招引一批上50亿元、100亿元的重大产业项目和领军型创业创新团队,以大项目好项目不断催生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四要突破市域一体的掣肘。坚持做大做强中心城市不动摇,进一步深化市区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发展布局,促进融合发展。加强全市域联动发展,推动产业集群分工协作、基础设施一体高效、公共服务优质均衡、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加快打造众星拱月、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市域发展新格局。五要突破要素保障的堵点。以部级小微金改为抓手,强化金融定向支持力度,大力实施融资畅通工程,落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十条举措,全面推进“普惠金融”。加大民营企业项目用地保障力度,创新土地出让方式,采取差别化地价政策,支持存量土地盘活挖潜,降低企业用地成本。推进人才改革管理试验区建设,实行政策、机制、平台“三管齐下”,多层次、多领域引进培育创新型人才、专业型人才、技能型人才,不断做强人才队伍基本盘。六要突破企业家健康成长的难题。再创民营经济新辉煌,优秀企业家队伍是主体力量。要引导广大企业家专注实体、坚守实业,大力弘扬台州企业家扛得起大旗、经得起大浪、担得起大义、吃得了大苦、成得了大事的“五大”精神,在新时代初心不变、奋斗不息。充分发挥台州民营经济学院作用,系统加强新生代企业家培养,加快培育一批高水平现代企业管理者。大力推进企业治理现代化,打破企业股权结构单一、家族式经营的现状,推进企业股份化改造。三、做好今年工作,决胜高水平全面小康,为建设新时代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市开局破题

今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一系列决策部署,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突出稳中求进、以进固稳、进中提质,突出稳企业、增动能、补短板、保平安,决战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保“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谋划好“十四五”发展,为新时代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市建设开好局起好步。重点做好六方面工作:

(一)坚定“两抓”不动摇,打好经济企稳回升翻身仗。坚定不移强化“两抓”力度,全力以赴推动gdp增速好于全国全省、工业增速重回全省中上游、投资增速继续领跑快跑,实现经济稳中向好。要把重心放在稳企业上,深化“三服务”活动,常态化开展“一站式”服务,打好减负降本、化解风险、入企帮扶等“组合拳”,持续开展“好产品台州造”系列活动,实施环保服务高质量工程,千方百计为企业解忧、助力、赋能。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实施100个小微企业园建设和投运,新增管理创新达标企业800家,实现亩均税收5万元以下低效企业全面改造提升。大力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分行业推进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赋能,加快5g和“工业大脑”应用,鼓励制造业信息工程服务商集聚。全年工业互联网服务平台企业上线应用达到5000家,设备物联达到50万台。出台招商新政,强化驻点招商、委托招商、产业基金招商,持续掀起招商引资热潮。紧扣“十三五”投资增速目标,加大投资强度,优化投资结构,促进交通、生态环保、公共设施投资提速,全力推动省市县长项目工程、“4+1”重大项目计划和“10个100”项目。探索“标准地+优质项目库”供地管理方式,确保年内100个制造业优质项目落地。

(二)全力以赴补短板,实现高水平全面小康。逐项对照高水平全面小康指标体系,加快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提高全面小康成色。坚决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高水平全面小康计划,进一步深化山海协作、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合作,加大对困难群众的保障和兜底力度。全力做好稳就业工作,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突出立德树人,加大投入力度,协同推进学前教育补短提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中教育特色发展、职业教育升级提质和高等教育跨越发展,创成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市。深化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建设,提升随迁子女学校标准化水平。推进健康台州建设,大力引进高端医疗资源,强化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加快医院等级提升,稳步扩大优质医疗供给。深化综合医改和县域医共体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就诊率,提升患者满意度。做好国家卫生城市复评迎检。争创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开工建设市社会福利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落实“和合圣地”建设《行动纲要》,巩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推动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兴盛。

(三)全面接轨大上海,加快融入长三角。深入实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台州行动计划,扛起国家《规划纲要》赋予的重大使命,加快全市域、全方位融入。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务实的举措接轨大上海,以所长所需所能精准对接,深化与上海市辖区的全面战略合作,在科创、产业、经贸、金融、民生等领域引进才资、共建项目、聚拢资源。持续推进“北融宁波”,深化“一个机制、六项合作”,加快谋划甬台产业合作示范区,推动三门湾区域成为省内一体化合作先行区。提升南部湾区发展能级,打造南向开放“桥头堡”。加快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台州联动创新区建设,全面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经验,叠加优势,联动创新,协同发展。全力推进甬台温福高铁项目前期,全面融入全省海港一体化,大力推动以头门港为核心的“一港六区”资源整合,加快口岸全域开放,进一步打通融入长三角的大通道。

(四)深化改革再突破,增添高质量发展新动力。抓牢“最多跑一次”改革这个牛鼻子,加快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不断提高“网办率”“掌办率”,打造“互联网+政务服务”新优势。推动部级小微金改迭代升级,深化融资畅通和减负工程,开展财政支持民营经济和金融综合试点,建设部级普惠金融人才培养中心、小微金融产业集聚中心、科技金融路演服务中心,探索多渠道对接资本市场和城商行股权制度改革,推动城商行筹建运行投资管理型村镇银行。冲刺民间投资创新综合改革试点,持续提高民间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深化市区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权责机制,优化要素配置,提升平台能级,释放改革红利。加快“三位一体”农合联改革,开展农房租赁使用权登记试点和抵押登记试点,推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试点改革,不断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五)市域一体建“五美”,让城市和乡村都富有活力和魅力。坚持“把初心使命书写在城乡大地上”,以城带乡,市域一体,高水平推进新时代美丽台州建设。编制好台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科学引领城市建设。持续开展城市美丽行动,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抓好老旧小区改造和未来社区建设。加快“一江两岸”、东部新区、高铁新区、中央创新区、商贸核心区、飞龙湖生态区、鉴洋湖城市湿地公园等区块开发,打造城市精品,展露高端形象。加强文明城市创建长效机制建设,确保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复评。推进美丽城镇建设,力争创建10个省级样板镇。全域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持续推进新村融合发展,实施乡村产业振兴行动,推广片区化组团发展经验,深化农村生活垃圾、厕所、污水“三大革命”,“一路一景”建设“四好农村路”和美丽经济交通走廊,确保全市50%的行政村达到新时代美丽乡村标准。积极发展全域旅游,把“美丽资源”转换为“美丽经济”,打造长三角最佳旅游目的地。开展污染防治攻坚冲刺年活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创建行动计划,深化蓝天保卫战和“污水零直排区”、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争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推进海塘安澜千亿工程建设,构建“蓄得住、排得快、挡得牢”的防洪排涝御潮基础设施网,建成大田平原排涝一期工程、洪家场浦排涝调蓄工程等重点水利设施,推进三门海塘提升加固、朱溪水库、方溪水库等水利工程建设。

(六)构建治理新格局,有效防范化解社会风险。牢固树立重基层、抓基础的鲜明导向,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打造具有台州特色的基层治理模式。深入推进法治台州建设,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推广新时代村级治理“三化十二制”,构建完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城市社区治理,推动居民自治,优化资源配置,改进物业管理,完善公共服务,提升社区治理水平。加快培育公益性、互助性、专业性社会组织,发挥其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提升“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深化“雪亮工程”建设,加快构建“多维度、立体式、全覆盖”的基层防控体系。牢固树立“治未病”理念,推广基层合法性审查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努力从源头上加强管控。持续开展“清初访、查重访、化积案”工作,推进信访“最多跑一地”,推行信访代办工作,加强县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建设,努力构建不重访、不乱访、不用访的“三不”信访生态。加强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工作,深化消防、渔业、交通等重点领域隐患排查、动态清零,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坚决遏制重大事故发生。坚持标本兼治,深化全国扫黑除恶重点培育市工作,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不断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为建设新时代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市提供坚强保障

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核心在党,关键看干部。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充分发挥党在各项事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汇聚团结奋进合力。“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增强各级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领导并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和法院、检察院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发挥作用。坚持大统战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作用,在化解矛盾和凝聚共识中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做好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党史、档案、老干部和关心下一代等工作。坚持党管武装,持续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的大好局面。

(二)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夯实理想信念基石。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定不移践行“两个维护”。持续推动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推进主题教育常态化。推动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化、规范化,从严治学、带头领学。落实党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深化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巩固壮大主流舆论强势,实施“瞭望哨”工程,强化网络综合治理,管好用好各类阵地。深入贯彻《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全域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三)深化干部队伍建设,强化实干担当精神。坚持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把提高治理能力作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任务,推进素质培养、知事识人、选拔任用、从严管理、正向激励“五个体系”建设。健全年轻干部发现培养机制,深化开展“双百干部五线历练”“万名干部助万企”活动。加强干部监督管理,深入治理“为官不为”,推进干部能上能下。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鲜明导向,深化实施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构建“干部为事业担当、组织为干部担当”良性互动机制。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关心关爱基层干部,激励广大干部心无旁骛干事创业。加快引育急需紧缺人才,提升“双招双引”实效。

(四)推进基层组织建设,打造坚强战斗堡垒。围绕基层治理现代化,深化“争星夺旗·和美共创”专项行动,坚持“整乡推进、整县提升”,全力推动基层党建“全领域建强、全区域提升”。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加强机关党的建设,努力建设清廉机关、模范机关。推进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制,着力打造“大党建、大服务、大民生”区域党建共同体。深入实施两新组织“双强争先、先锋引领”三年行动计划,着力加强特色小镇、小微园区、创业园等新领域新业态党建工作。全面落实《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加强分类指导和督促检查,扩大先进支部增量,提升中间支部水平,加强后进支部整转。深化党员先锋工程,进一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筹备村级组织换届,加强农村人才梯队建设。

(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以建设清廉浙江市域样板为目标,强化政治监督和纪律保障,坚定不移深化政治巡察,发挥“四责协同”联动效应,坚持纠治结合,紧盯享乐奢靡隐形变异问题,深化治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断完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完善党内监督体系,加强对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的监督,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推动各类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完善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健全党务、政务、司法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推动精准有力问责。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精准运用“四种形态”,实现政治效果、纪法效果、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常态化开展澄清正名工作,严肃查处诬告陷害行为。开展“惩治基层腐败、推动基层治理”专项行动,不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

同志们,建设新时代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市的目标已经明确,但前进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有风平浪静,也有波涛汹涌。全市上下一定要大力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这一台州城市精神,肩负嘱托、砥砺前行,“有一个困难就克服一个困难,有一百个困难就克服一百个困难”,奋力续写新时代的新垦荒。

高质量发展民营经济篇(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解放程度的提高和各项政策的放宽,民营经济逐步发展起来,我们要充分认识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分析它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

民营经济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民营经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政府限制其发展,到提倡和激励其发展,直到今天大力发展的过程,其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主要表现为:

形成了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尽管国有和国有控股的大型企业是国家安全的保障,是国民经济和行业发展的支柱,代表着国家的技术、经济实力,但是民营经济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经济力量,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目前,在中国工商部门注册的企业约1000万户,其中国有企业约20万户,另外的98%均为民营企业,还有个体工商户2800万。非国有部门对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已达60%。自1980年以来,非国有部门产值以平均每年30%左右的速度增长,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推动了市场化的进程

民营经济从萌芽到发展,就天然地与市场经济融合在一起。企业以市场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市场的需求采取灵活的经营方式,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市场竞争中求发展。

缓解了社会的就业压力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国有和集体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的大背景下,国有单位和城镇集体单位的就业空间明显缩小,而民营经济就业持续增长。实践表明,在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人员净减少的同时,是民营企业增加了就业岗位,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以计算机、通讯、生物工程和微电子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一些民营企业不甘示弱,积极参与。在上海确认的1743户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有312户,占总数的17.9%。在上海具有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一区六园”内,民营高科技企业占主要部分。在北京,民营科技企业已从过去的配角转换为主力军,目前对北京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了60%。

形成了独特的民营企业文化

民营企业文化是一种以经营理念创新、组织结构创新、管理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为主体的企业精神,这种创新精神使民营企业在组织管理上实现了由家族式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管理的演变,从企业战略上实现了从片面追求产量与低价竞争到注重品牌形象和质量信用的根本性转变,民营企业文化以独特的品位和凝聚力以及创新精神,造就了一批风险意识强、市场洞察力敏锐、敢于创新突破,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经营管理能力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队伍。

将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发展民营经济有助于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异,加速中西部地区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目前累计有8846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港、澳、台、侨工商界人士率先到老少边穷地区投资扶贫,促进了这些地区的发展。

民营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民营经济的发展特点

从民营经济发展的轨迹来看,民营经济发展中呈现出以下特点:

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寿命延长 据统计,截止到2003年11月,我国私营企业数达297万户,注册资金超过33470亿元。在第五次私营企业抽样调查中,被调查企业的实收资本总额中位数为250万元,比1999年增长了66.7%;实收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比重为18.8%,比1999年增长了7.8%。几次调查的对比表明,私营企业的平均经营年数从1993年的5.91年延长到2002年的7.04年。

发展速度快且平稳 据统计,私营企业户数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增长;私营企业注册资本以每年60%以上的速度增长;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本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私营企业产值以年均50%左右的速度增长,税收以年均70%左右的速度增长,就业以年均30%左右的速度增长。

行业分布渐趋合理 民营经济发展初期主导行业是制造业,近几年逐步向第三产业发展,目前已涉足计算机、通讯、生物工程和微电子等高新技术领域,涌现出一批产值超过亿元的优秀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开始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有一些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制重组,建立公司制,规范法人治理结构,确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并通过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筹集资金,实现了跨越发展。在上海、深圳股市中民营企业尤其民营科技企业已成为股市中一个引人注目的新亮点。

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几年国家取消了一些对于民营经济发展的限制政策,创造了一个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较为宽松的大环境,但是由于历史的惯性和体制的局限,民营经济在加快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

产品层次偏低,技术落后 虽然这几年民营经济迅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但就单个企业来说,普遍存在着规模偏小、技术落后的情况。据对某省私营企业调查发现,大多数企业生产设备先进性一般,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的只有4.79%,中等水平的占41.01%,落后的占54.2%;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占36.23%,中等的占61.68%,落后的占2%。从企业产品科技含量来看,有18.13%的企业产品科技含量较高,67.71%的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一般,其余的企业产品科技含量较低。

人员素质不高,人才短缺 从民营企业的人员状况看,一是人员素质不高,大专以上学历者偏少,从业科技人员不到30%。特别是有些企业“老板”的综合素质不高,这包括他们的经营思想、管理能力、应变能力、学识修养、职业道德等素质不适应新世纪新阶段发展要求。二是急需人才,尤以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最为急缺。34%的民营企业认为在引进人才方面遇到的最大困难是高素质人才不愿到民企工作,从而影响一些企业的生命力。

“空心”企业较多 这种情况在全国各地常见。以上海为例,按照工商部门的调查,上海市现有留学生在郊区各区县创办企业11400多家,其中90%企业存在异地经营的“空壳”现象。这些企业的办公地点普遍设在一个房间内,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再在桌子上放一块公司牌匾,就成了一家公司,很少有人办公,有的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同企业联系,有的根本联系不到,成了断线的风筝。这是民营经济存在的顽症。

家族式管理方式 民营企业虽然有一部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起现代化管理模式,但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企业仍按照家族式模式进行管理,如家长个人决策、接班人世袭、任人唯亲、产权封闭等弊端,已经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发展。自办企业、自当总经理,有的还将技术、财务、营销“一把抓”,对招聘职业经理来“管家”不感兴趣、不放心,就是聘用职业经理,也不肯下放管理权利。这不仅不能使企业做大做强,而且使很多员工纷纷跳槽,面临困境。

融资渠道不畅 民营企业融资难是一个普遍现象,有资料显示,我国个体、私营经济中有99%是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中近80%面临资金短缺问题。民营经济融资机会少、规模小、期限短、比重低、担保难、成本高,远远满足不了民营企业融资的需求。与此同时,风险基金也缺乏,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的意识也淡薄,因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资金明显不足。随着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对信贷资金的需求急剧扩大,融资难问题将变得更加突出。

进一步发展民营经济的建议

要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步伐,还应积极采取有力措施,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努力提高产品质量、重视技术创新。当今社会发展趋势,领导主流消费的越来越不是一般产品,而是名牌产品。所以民营企业要使自己不断发展壮大,必须提高产品质量,创名优,创品牌。同时重视技术创新,采用国内成熟的先进技术,引进国外领先技术,并通过自身消化和吸收后加以改进和创新,为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技术支持。

努力提高民营企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民营企业不论是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还是一般员工都要有较高素质,不仅学历层次要高,而且在经营思想、研究能力、学识修养、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都要高。不仅教育民营企业人员在平时加强自身学习,而且各省市县要有组织地定期举办企业人员培训,帮助他们学政策、学经营、学管理、学文化、学习一切与企业发展相关知识,帮助他们及时“充电”,提高综合素质,这应该是事关民营企业健康成长的关键。

努力改革投融资体制。这是解决民营企业资金不足、商业贷款难、手续繁、风险基金有名无实等问题的重要措施。要加大对民营经济融资的支持力度,拓宽民间企业融资渠道,鼓励商业银行向对民营经济扩大贷款,建立健全民营经济服务的金融机构,提高现有金融机构对民营经济贷款份额。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激活民间投资,拓宽民营经济融资渠道。

努力建立现代民营企业制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民营企业在体制上要进行创新,要按照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和自身的特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需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采用公司制形式,建立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制企业;二是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对于已建立的公司制企业,要进行整改,要彻底打破家族式的企业制度,强化民主决策制度的建设,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努力加强对民营经济的宏观引导。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区域经济的根本战略,制定民营经济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把它纳入到国民经济总体规划之中,加强对民营经济的政策、信息服务和引导,加强对民营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总结探索出利用各种经济杠杆、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新路子。

总之,民营经济是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应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努力使民营经济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高质量发展民营经济篇(4)

我国市场经济高速发展,与此同时民营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组织形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随着民营企业的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的会计信息质量低劣的问题更加明显。与此同时,由于政府相关政策和法律体系的缺失、政府部门监督力度不够以及社会监督不到位等因素导致我国的民营企业会计工作者专业素质较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落后,财务管理混乱,进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从而对民营企业未来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基于我国民营企业的经营特征,本文列示出相关的见解以及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的部分措施。

一、会计信息含义概述及特征

1.会计信息含义概述

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通过对原始会计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后形成的较为专业化的数据信息,同时会计信息必须符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标准。会计信息质量是指对会计信息提出质的要求,使之既要符合我国会计制度和相关规章的标准,又要将会计信息相关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使用要求考虑在内,使会计信息具有可理解性、决策有用性。所以,会计质量的高低在企业经营发展中以及社会经济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可以被信息使用者更好地利用,做出正确而合理的经济决策,进而促使预期的经济目标得以实现;相反,低质量的会计信息会使相关使用者在经济规律面前发生混乱,最终导致做出不尽合理或者是完全错误的判断。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倍受重视。因此,会计人员应该力求会计信息的各种特性的最佳组合,并在实践中不断的追求更高的标准。

2.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

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评定需要一种客观的评价标准,因此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便自然而然的承担起评价会计信息质量高低的任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可以分为基本特征、次要特征和约束条件。其中,作为会计信息质量基本特征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发挥着重要作用:相关性要求会计信息需要有助于使用者回忆过去、把握现在、预测将来,即要求会计信息具有预测价值,同时会计信息应该有助于使用者证实或者纠正已做出的决策,即要求其具有反馈价值;可靠性要求会计工作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作为依据,即反映要真实。其次,次要特征中的可比性要求会计信息必须具备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纵向可比与不同企业同一会计期间的横向可比的特性。最后,约束条件中的效益性要求会计信息所带来的或者将会带来的效益应该大于其付出的成本;而重要性要求会计信息的提供应该注重对相关信息使用者的利用价值方面。

二、民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影响因素

1.股东大会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股东是企业的投资者,企业经营业绩的高低直接影响其个人经济利益的实现。股东大会有权对企业决定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提高资源配置的总体效益,有权对企业合并、分立、解散等重大事项做出决策,同时股东大会有权检阅企业章程、股东大会的会议记录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进而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出建议或者提出质询。因此,企业股东大会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作用不容忽视。

2.监事会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监事会在企业中往往拥有较高的法律地位,其在企业的经营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一,监事会有权行使对董事会和经理层的监督职能;第二,企业监事会有权对企业经营管理中出现的重大决策问题进行相应的战略决策。然而,目前在我国民营企业中,监事会的独立性较差,在经营管理中所发挥的监督作用是有限的,实际中往往无法实行对董事会和经理层的有效监督,从而无法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进行有效地监督。我国民营企业中,监事会实际是有名无实的机构,在企业中未发挥应有职能,然而其会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却具有重要的意义。

3.董事会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董事会在企业中是直接参加经营管理的机构,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需要经董事会批准才能报出,因此董事会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具有关键作用。根据董事会的特征可以得知:较大规模的董事会有利于处理经营中发生的各种问题或者是危机,有助于防止企业内部的营私舞弊现象,利于提高董事会的经营管理效率,进而促进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董事会与总经理两种职位是否合一,将会影响企业进行经济决策的效率和信息的交流沟通效率,同时也会对企业监督机制产生影响。研究表明,两职的合一将会导致企业的内部监督机制功能降低,同时不利于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董事会中的审计委员会是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审计的单位,其独立性的高低以及专业性的强弱将会影响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效率。

三、提高民营企业会计信息的必要性

1.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要

经济决策是否正确有效对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正确决策的前提是收集到充足的具有准确性的会计信息。在民营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企业管理者只有获取足够的经过会计人员或机构加工处理的数据化的会计信息,并通过专业的会计技术分析,才能为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合理的、可执行的经济决策打下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专注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对民营企业的重要意义。民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不仅可以促进本企业做出高效的经济决策,同时伴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不断提高,会计信息的利用效率也将随之提升,进而促使会计信息能够更好地为相关使用者使用,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企业以及社会的实际经济状况。

2.提升民营企业经济效益

经济的高速发展离不开高效的经济运行模式和合理的经济体制,但目前我国的民营企业的发展状况并非乐观,在其经营过程中缺乏合理有效的体制与运行模式。企业会计信息是本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的反映;相反,如果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得到提高,将会对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企业的经济业务核算也将更加准确。因此,企业应该致力于内部监督和内部审计工作,促使企业自身的体制能够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相符合,同时应加强企业外部调节机制的建设,建立起内外结合的经济体制。

3.提高会计素质的需要

企业的发展需要建立在管理者利用正确有效的会计信息做出合理高效的经济决策基础之上,虚假、质量低劣的会计信息已经失去其反映经济发展规律的效用,不利于企业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相反将会助长企业中的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现阶段,在我国经济市场中,民营企业在经济组织形式中占有较大的比例,此种情况增加了我国对民营企业的管理难度,实际生活中往往导致地方税收机关的工作力不从心。而民营企业中的会计人员往往投机取巧,编制虚假的财务会计报告,反映虚假的会计信息。因此,提高企业中会计人员的素质,进而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已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民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升的路径

1.建立健全外部法律体系

针对于我国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进而导致会计信息质量低劣的现实状况,我国政府应该加大与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改革和建立力度,建立起适合于民营企业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同时消除以往在会计概念中以及会计相关法律法规中存在模糊不清或定义界限不清的情形,通过对适合于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会计法律体系的不断探索和建立健全,进而不断的加强对民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规范。我国政府应该基于民营企业的经营特点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并结合世界各国在此方面的成功经验,不断对民营企业的会计法律体系进行探究,从而为我国民营企业量身定制一套会计规范,进而突出会计法律体系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从法律的角度确保民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为提高民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奠定良好的法律基础。

2.完善会计监管体系

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的会计人员由企业自行招聘,此种现象必然导致会计人员听命与企业的管理者,从而出现部分企业管理者处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而唆使会计人员编制虚假的会计信息,进而造成财务管理上的混乱、偷税漏税现象严重、会计信息失真等一系列社会不良现象。所以,为防止此种现象的继续恶化,政府应该在不改变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体独立性和不影响企业正常的经济行为的前提下,对企业会计人员的进入方式进行有目的的改革,对企业中的会计人员实行政府委派制,以达到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进行监督和提升的目标。同时,作为社会监督机构的会计师事务长期以来始终未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其监督行为进行规范,此种情况导致社会审计工作失去应有的强有力的监督和审计功效,从而使得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更加猖獗,助长了不正之风。所以,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法律体系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规范和管理,进而完善会计监督体系,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3.提高会计工作者专业素质

会计人员只有严格规范自身行为,遵守职业道德,才能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正确性,才能进一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所以,企业会计工作者专业素质的提高对于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的基础性工作。因此,企业应该建立会计人员定期审核制度,定期对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尤其是职业道德素质进行较为严格的审核;同时,企业需要储备专项资金,用以对会计人员实行定期的培训,促进企业会计工作者专业素质的提升。在会计工作中引入财务会计软件,利用软件系统对企业日常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确认、计量、核算和处理,从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企业需要加大对会计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做好会计档案的管理工作,避免相关企业制度形同虚设,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只有通过不断引导企业按准则建账、按准则行事,才能逐步规范民营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4.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

我国民营企业由于规模小、营运资金缺乏等原因导致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缺乏先进性,机器设备较为落后,生产技术较为低下。基于此种现实,民营企业应该积极寻求引进国内外先进管理理念的途径,进而改进本企业的管理体制,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由此,首先,企业需要巩固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主导地位,利用适合本企业的高效率的会计核算方法,对本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提升;其次,企业需要设立会计稽核岗位,严格执行对经济业务事项的事前、事中及事后的复核;再次,企业应该建立内部牵引机制,对企业的各个生产环节进行监督,对控制岗位采用专门的会计方法或手段进行设置,从而控制企业的经营;最后,会计人员必须明确职权、责任,实行岗位责任制,做到分工协作,相互制约和监督,达到减少差错,防止舞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目的。

五、结语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得益于民营企业的发展,但是民营企业在发展的同时却存在诸多问题。较为突出的是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其质量得不到保障,从而助长营私舞弊、偷税漏税的社会不正之风。对于民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提升,不仅是政府的任务,不仅需要政府加大相关制度改革或改进力度,最重要的是民营企业自身的改革,应该积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努力提高会计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在会计工作中严格执行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以及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最终实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玉霞.海外交叉上市、信息质量提升及实现路径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2(4).

[2]李昀.基于内部控制的会计信息质量提升路径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4(3).

[3]胡亮.信息不对称视角下民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升路径研究——基于融资困境背景[J].财会通讯,2014(36).

[4]饶茜.政治关联、会计信息质量与企业投资效率[D].重庆:重庆大学,2012(10).

[5]燕玲.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债务融资的影响[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3(6).

[6]王赛.民营企业政治关联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4(4).

[7]胡亮.信息不对称视角下民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升路径研究——基于融资困境背景[J].财会通讯,2014(36).

[8]戴小玉.企业财务管理中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路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8).

[9]李晓波.会计信息质量与政治关联关系研究[J].财会通讯,2014(3).

高质量发展民营经济篇(5)

关键词:民营经济;发展;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部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主题的中央政府文件——《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较为完整和系统地提出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这标志着我国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思路正从政策推进转向制度保障,正在走向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之路。

近年来,焦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把民营经济列为工业强市的重要战略支点,涌现出了月山啤酒集团、永威集团、隆丰皮革、飞鸿包装等一批土生土长的非公有制企业,带动了一大批市场主体的形成和发展;通过改革改制,纳士科技、宇航化工、金山化工等一大批骨干企业退出国有领域,成功实现了机制转换;通过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焦作市引进了昊华集团、蒙牛集团、丹尼斯量贩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优化了焦作市的经济结构,促进了焦作市投融资体制由单一投资主体向多元投资主体的转化;通过“效能革命”,狠抓发展民营经济环境治理,推动民营经济上规模、上层次,形成了本土民营企业、外来民营企业、改制发展的民营企业“三驾马车”齐头并进、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焦作市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焦作市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迅猛。1992~2003年,全市民间投资累计完成281.89亿元,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44.03%,年均递增20.9%,比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高5.5个百分点。2006年,仅焦作所辖县市——孟州市,非公企业共引进市外项目123个,合同利用资金35.1亿元。截至2006年底,焦作市非公有制企业达到8746家,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22.5%,高于全市GDP增速7.9个百分点。焦作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已成为经济稳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目前,焦作市民营经济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思想进一步解放,民营经济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焦作市委、市政府把发展民营经济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民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利用各种形式向社会各界和市民宣传民营经济的相关政策措施,在全市形成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二)坚持多管齐下,总量扩张势头良好

一是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在坚持传统招商引资方式的同时,积极探索新的招商方式。二是结合国有企业改制发展民营经济。从2000年开始,确立了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采取承包租赁、分块搞活、股份制改造等形式,盘活存量资产,引导民营经济快速扩张。三是扶优扶强发展民营经济。各级政府千方百计扶持民营企业做强做大,涌现出了黄河集团、月山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等一大批名优民营企业。四是民间资本发展民营经济。积极鼓励、引导和支持民间资本向法律法规政策未进入的所有领域投资,规定进入工业园的民资享受与外资同等优惠政策、同等服务待遇、同等奖励措施,不论成份看发展,不限比例看效率,加速激活民间资本,加快发展民营经济。

(三)块状经济产业集群化发展初现端倪,民营园区的“平台”功能日益显著

目前,焦作市年产值上亿或近亿元的产业集群十多个,市、县、区各级政府依托产业集群,把园区建设作为发展民营经济的有效平台,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入园工作。

(四)广泛增加就业门路,社会效益不断显现

民营经济从业人员由原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城镇待业青年、社会闲散人员,扩展到离退休人员、转业退伍军人、大中专毕业学生、下岗失业人员、机关事业单位分流的干部职工等。民营经济在解决劳动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和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增强。

(五)产权问题得到重视,民营经济维权工作提上日程

在焦作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在河南省民营经济维权发展促进会的倡导下,由焦作市检察院发起,在省内各地市率先成立了“焦作市民营经济维权发展促进会”。促进会以服务民营企业为己任,协助政府坚持宽领域治乱,多层面维权,为民营经济大发展创造安全空间;全方位服务,为民营经济大发展拓展绿色通道;从培育民营企业家的法制观念人手,在民营企业普及法律知识,提高民营企业家依法维权、依法经营的自觉性;抓住侵害民营企业权益的个案不放,认真调研,协助有关部门搜集材料,有效地维护了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赢得了会员企业的信赖。

二、焦作市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环境不宽松

一是市场准入不平等,政策不公平,参与国际竞争条件苛刻等。二是负担过重、收费不规范。三是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

(二)融资难的问题十分突出

随着商业银行防范风险、信贷政策严,追求效益、资产质量和信贷安全观念的深入,信贷门槛提高,影响到民营企业生产能力的扩大、规模扩张、技术改造的进行等,致使民营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三)民营经济的发展水平还不高

发展速度与先进地区比还不快,总量规模偏小。目前焦作市非公有制企业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有77家,超4亿元的企业有4家,规模最大的河南纳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销售收入也不过10亿元。

(四)行业结构不合理

焦作市民营企业至今仍以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为主导,大多数集中在批发零售业、餐饮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修理业、娱乐服务业等行业。

(五)经营管理水平较低,抗风险能力较差

焦作市民营企业中仍以“家庭或家旅经营”为主要模式。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的管理现状为企业内部“家族式”的管理和“唯亲是用”的用人机制,严重地影响了企业素质的提高和企业的发展速度。

(六)不正当经营

目前不同程度地存在不法经营和不正当竞争,损坏了民营经济的形象,影响了其健康发展。

三、促进焦作市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

(一)抓住机遇、明确目标,提高认识

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和《宪法》都从根本上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近年来国家大力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进一步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中部崛起”和河南省的“东引西进”战略,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当前全国上下开展的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一定程度上净化了市场经济环境,也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中国入世后民营经济将获得一个多边的、稳定的、可预见的公平环境;而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又为民营经济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这些都是焦作市民营经济发展的利好因素。

(二)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

营造良好宽松的环境,是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关键;改善政策环境,政府是主角。焦作市各政府部门都应当从焦作发展的大局出发,对起步阶段的民营企业应积极实行鼓励和扶持政策,营造从事民营经济光荣的良好舆论氛围,强化服务意识,建立统一、规范的服务体系.主动为民营经济发展排忧解难。

(三)积极探索拓宽融资渠道

1、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河南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全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河南省将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在全省构建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以融资担保服务为主业,且有较强融资担保能力的覆盖全省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使河南省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更加顺畅的建设目标。2005年8月11日,经过焦作市政府精心策划,出资4000万元,吸纳部分社会资金,焦作市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正式成立,这是焦作市第一家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的专业担保企业,充分表明了焦作市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决心和信心。中小企业担保公司要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扩大资本金,大力提高为民营企业担保服务的覆盖面和资本运作能力。

2、鼓励、扶持直接融资,减轻间接融资压力。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逐步扶持并有计划地辅导焦作市少数有实力的民营企业以股票、债券等非信贷方式进行直接融资,拓宽融资渠道,搞活资本市场,满足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减轻间接融资的压力,真正分散、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3、改善经营管理,实现资本运营。焦作市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逐渐改变原有“家族式”为主的经营模式。进行产权转移,吸引外来资本,通过资产重组:资本运营来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减少对银行贷款的依赖,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四)促进产业结构向多元化发展,加大扶持民营高新科技产业

尽快出台相应政策,引导焦作市民营经济积极投资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抢抓河南省中原城市群建设的机遇,继续发挥铝、电、化工、橡胶、机械、建材等支柱产业的优势,集中力量把优势企业做大做强,重点抓好铝及铝制品的延伸加工,鼓励、加大扶持民营企业积极涉足信息,生物技术等高科技产业使焦作在中原崛起中铸就新的产业优势。

(五)推动民营企业从“家族制”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

焦作市民营企业必须逐步地抛开传统的家族制管理,通过资本社会化、股权多元化的方式,在现代企业制度方面进行不断的尝试。

(六)以现有科研机构和高校为研发基地,加快培养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成功企业的发展,无不显示出企业技术创新的巨大威力。焦作市民营企业必须积极行动起来,立足本市、本省,以现有科研机构和高校为研发基地,并放眼国内外,积极组织力量进行技术攻关,争取早日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断提升产品,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焦作市民营企业再上新台阶。

(七)正确引导,提高素质

高质量发展民营经济篇(6)

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部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主题的中央政府文件――《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较为完整和系统地提出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这标志着我国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思路正从政策推进转向制度保障,正在走向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之路。

近年来,焦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把民营经济列为工业强市的重要战略支点,涌现出了月山啤酒集团、永威集团、隆丰皮革、飞鸿包装等一批土生土长的非公有制企业,带动了一大批市场主体的形成和发展;通过改革改制,纳士科技、宇航化工、金山化工等一大批骨干企业退出国有领域,成功实现了机制转换;通过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焦作市引进了昊华集团、蒙牛集团、丹尼斯量贩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优化了焦作市的经济结构,促进了焦作市投融资体制由单一投资主体向多元投资主体的转化;通过“效能革命”,狠抓发展民营经济环境治理,推动民营经济上规模、上层次,形成了本土民营企业、外来民营企业、改制发展的民营企业“三驾马车”齐头并进、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焦作市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焦作市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迅猛。1992~2003年,全市民间投资累计完成281.89亿元,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44.03%,年均递增20.9%,比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高5.5个百分点。2006年,仅焦作所辖县市――孟州市,非公企业共引进市外项目123个,合同利用资金35.1亿元。截至2006年底,焦作市非公有制企业达到8746家,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22.5%,高于全市GDP增速7.9个百分点。焦作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已成为经济稳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目前,焦作市民营经济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思想进一步解放,民营经济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焦作市委、市政府把发展民营经济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民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利用各种形式向社会各界和市民宣传民营经济的相关政策措施,在全市形成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二)坚持多管齐下,总量扩张势头良好

一是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在坚持传统招商引资方式的同时,积极探索新的招商方式。二是结合国有企业改制发展民营经济。从2000年开始,确立了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采取承包租赁、分块搞活、股份制改造等形式,盘活存量资产,引导民营经济快速扩张。三是扶优扶强发展民营经济。各级政府千方百计扶持民营企业做强做大,涌现出了黄河集团、月山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等一大批名优民营企业。四是民间资本发展民营经济。积极鼓励、引导和支持民间资本向法律法规政策未进入的所有领域投资,规定进入工业园的民资享受与外资同等优惠政策、同等服务待遇、同等奖励措施,不论成份看发展,不限比例看效率,加速激活民间资本,加快发展民营经济。

(三)块状经济产业集群化发展初现端倪,民营园区的“平台”功能日益显著

目前,焦作市年产值上亿或近亿元的产业集群十多个,市、县、区各级政府依托产业集群,把园区建设作为发展民营经济的有效平台,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入园工作。

(四)广泛增加就业门路,社会效益不断显现

民营经济从业人员由原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城镇待业青年、社会闲散人员,扩展到离退休人员、转业退伍军人、大中专毕业学生、下岗失业人员、机关事业单位分流的干部职工等。民营经济在解决劳动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和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增强。

(五)产权问题得到重视,民营经济维权工作提上日程

在焦作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在河南省民营经济维权发展促进会的倡导下,由焦作市检察院发起,在省内各地市率先成立了“焦作市民营经济维权发展促进会”。促进会以服务民营企业为己任,协助政府坚持宽领域治乱,多层面维权,为民营经济大发展创造安全空间;全方位服务,为民营经济大发展拓展绿色通道;从培育民营企业家的法制观念人手,在民营企业普及法律知识,提高民营企业家依法维权、依法经营的自觉性;抓住侵害民营企业权益的个案不放,认真调研,协助有关部门搜集材料,有效地维护了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赢得了会员企业的信赖。

二、焦作市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环境不宽松

一是市场准入不平等,政策不公平,参与国际竞争条件苛刻等。二是负担过重、收费不规范。三是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

(二)融资难的问题十分突出

随着商业银行防范风险、信贷政策严,追求效益、资产质量和信贷安全观念的深入,信贷门槛提高,影响到民营企业生产能力的扩大、规模扩张、技术改造的进行等,致使民营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三)民营经济的发展水平还不高

发展速度与先进地区比还不快,总量规模偏小。目前焦作市非公有制企业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有77家,超4亿元的企业有4家,规模最大的河南纳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销售收入也不过10亿元。

(四)行业结构不合理

焦作市民营企业至今仍以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为主导,大多数集中在批发零售业、餐饮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修理业、娱乐服务业等行业。

(五)经营管理水平较低,抗风险能力较差

焦作市民营企业中仍以“家庭或家旅经营”为主要模式。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的管理现状为企业内部“家族式”的管理和“唯亲是用”的用人机制,严重地影响了企业素质的提高和企业的发展速度。

(六)不正当经营

目前不同程度地存在不法经营和不正当竞争,损坏了民营经济的形象,影响了其健康发展。

三、促进焦作市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

(一)抓住机遇、明确目标,提高认识

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和《宪法》都从根本上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近年来国家大力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进一步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中部崛起”和河南省的“东引西进”战略,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当前全国上下开展的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一定程度上净化了市场经济环境,也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中国入世后民营经济将获得一个多边的、稳定的、可预见的公平环境;而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又为民营经济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这些都是焦作市民营经济发展的利好因素。

(二)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

营造良好宽松的环境,是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关键;改善政策环境,政府是主角。焦作市各政府部门都应当从焦作发展的大局出发,对起步阶段的民营企业应积极实行鼓励和扶持政策,营造从事民营经济光荣的良好舆论氛围,强化服务意识,建立统一、规范的服务体系.主动为民营经济发展排忧解难。

(三)积极探索拓宽融资渠道

1、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河南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全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河南省将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在全省构建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以融资担保服务为主业,且有较强融资担保能力的覆盖全省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使河南省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更加顺畅的建设目标。2005年8月11日,经过焦作市政府精心策划,出资4000万元,吸纳部分社会资金,焦作市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正式成立,这是焦作市第一家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的专业担保企业,充分表明了焦作市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决心和信心。中小企业担保公司要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扩大资本金,大力提高为民营企业担保服务的覆盖面和资本运作能力。

2、鼓励、扶持直接融资,减轻间接融资压力。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逐步扶持并有计划地辅导焦作市少数有实力的民营企业以股票、债券等非信贷方式进行直接融资,拓宽融资渠道,搞活资本市场,满足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减轻间接融资的压力,真正分散、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3、改善经营管理,实现资本运营。焦作市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逐渐改变原有“家族式”为主的经营模式。进行产权转移,吸引外来资本,通过资产重组:资本运营来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减少对银行贷款的依赖,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四)促进产业结构向多元化发展,加大扶持民营高新科技产业

尽快出台相应政策,引导焦作市民营经济积极投资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抢抓河南省中原城市群建设的机遇,继续发挥铝、电、化工、橡胶、机械、建材等支柱产业的优势,集中力量把优势企业做大做强,重点抓好铝及铝制品的延伸加工,鼓励、加大扶持民营企业积极涉足信息,生物技术等高科技产业使焦作在中原崛起中铸就新的产业优势。

(五)推动民营企业从“家族制”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

焦作市民营企业必须逐步地抛开传统的家族制管理,通过资本社会化、股权多元化的方式,在现代企业制度方面进行不断的尝试。

(六)以现有科研机构和高校为研发基地,加快培养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成功企业的发展,无不显示出企业技术创新的巨大威力。焦作市民营企业必须积极行动起来,立足本市、本省,以现有科研机构和高校为研发基地,并放眼国内外,积极组织力量进行技术攻关,争取早日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断提升产品,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焦作市民营企业再上新台阶。

(七)正确引导,提高素质

1、加强对民营经济的正确引导,严格管理和监督。对民营经济业主应在政治上爱护,生活上关心,事业上扶持。政府各有关部门应加强宣传、培训、指导等工作,个体私营协会、工商联等群团组织,也应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对民营经济的事前监督和日常监督,切实推动民营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2、提高民营企业家的素质。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民营企业家队伍,是焦作市民营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应不惜一切代价,广招社会贤才,鼓励有志者从事民营经济;应加强对现有民营企业主的培训,以焦作市的高校为基地,有计划的培养民营企业家,尽快提高其综合素质。

3、建立一支公正、廉洁、高效的管理干部队伍。各项政策能否得以顺利执行,干部队伍的素质至关重要。各职能部门应加强对内部干部职工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服务质量,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省八次党代会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民营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大有作为,民营经济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勇于投身发展民营经济的大潮,促进焦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加快中原崛起步伐和社会全面进步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关于我国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研究综述[EB/OL].河南民营网,2004-12-29.

高质量发展民营经济篇(7)

经济学“比较优势”原理,是市场经济下构成分工的原理,在民营企业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证。科学发展观要求民营经济把自己的比较优势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发挥好自己的比较优势,真正把“比较优势”作为自己在市场经济下的行为准则。大量的调查证明,浙江民企在技术含量不高、规模不大的条件下,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和盈利能力,就在于发挥了他们的比较优势。

1.2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全面协调发展”

从经济学的角度审视,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增长速度的统一,应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发展,要求民营经济不仅要追求经济规模的扩张,也要追求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的提升;全面协调发展,要求民营经济必须改变自身素质较低的现状,努力实现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信用水平、企业文化水平等的全面提升;努力实现内部激励机制、管理制度、产权制度、技术创新机制的全方位创新。

1.3科学发展观追求的是“可持续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追求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载力,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就要求民营经济在发展中必须合理利用资源,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加强污染治理,保护生态环境;要求民营经济在进行投资决策和项目开发时,要充分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变环境问题的末端治理为源头防治。

4.科学发展观坚持的是“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以人为本,要求民营经济要充分考虑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在发展中避免过度占用耕地,开采、耗用、浪费有限的自然资源,限制“三废”的排放,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以人为本,要求民营经济应充分考虑产品使用者的利益,在生产中杜绝偷工减料、添加有害物、生产假冒伪劣产品,防止危害百姓身心健康的现象发生;以人为本,要求民营经济充分考虑内部员工的利益,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科学发展观为民营经济的制度创新注入了活力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民营经济发展,必须改变民营经济发展中不完善的机制和不合理的制度,使之适应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

2.1以科学发展观实现产权制度的创新

产权制度创新的核心是使产权制度规范化,那种认为民营企业不存在产权问题的观点是不科学的。民营企业先天具有产权明晰的特征,但由于分权制衡的法人治理机构缺位或徒有其名,产权制度往往很不规范。民营经济产权制度要求民营企业必须生产市场有强烈需求的产品,进行投入与产出的比较,不能盲目贪大求洋,浪费资本。同时,不少民营企业的地缘和亲缘关系色彩比较强烈,封闭性较强,流动性较差,且产权结构单一,解决不了所有者经营能力与企业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不利于企业资本扩张和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也难以分散经营风险。因而,民营经济要发展,必须实现企业产权由封闭、单一向开放、多元化转变。提倡有条件的大中型民营企业走股权融资之路,通过出让股权成为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等。通过规范产权制度,使企业上升到一个新的发展平台,走上资本市场之路,以适应在更大空间中发展所需要的控制力、开放性和资源整合的要求。

2.2以科学发展观实现管理制度的创新

传统的家族管理制度是民营企业管理的主要模式,这种模式在民企创业初期,所有者和经营者一体化,曾产生较大的利润和较高的效率。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发展超出所有者直接控制的能力范围,企业所有者从事经营管理往往难见成效,内部管理不规范、制度不明确、基础管理薄弱、管理水平差等以人治为主的家族式管理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并成为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制度障碍。民营企业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必须走管理制度创新之路,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积极引进适合本企业的高效、开放的科学管理模式,改变单一的家族式管理,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使内部管理不断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提高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2.3以科学发展观实现企业技术进步的创新

技术进步与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当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科技进步直接关系到民营企业能否加快发展。民营企业自身的比较优势在于其专业化程度高,产品更新换代快,企业投资规模小,这些特点十分有利于民营企业的技术进步和设备更新。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首先,民营企业要加大科技投入,积极采用“与环境友好”的高新技术,改变企业装备差、工艺落后,产品档次低、技术含量少、与环境不友好的状况;其次,要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开发体系,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要建立自己的科研开发中心,不具备条件的可以采取挂、靠、联等形式,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的联合与协作。实践证明,高校及科研单位有着独特的人才和科研优势,民营企业应以利益机制为引导,本着利益共享、科技成果共享,实现“借梯上楼”,研制开发出经济效益显著、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少、废弃物排放低的名、优、新、特产品,最终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系列,构建起自己的科技竞争优势。

2.4以科学发展观实现用人机制的创新

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在经济发展中具有极端的重要性。然而,国内不少民营企业视员工为单纯的雇佣关系,对员工缺乏信任与尊重,没有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和公平的绩效评估制度,按劳分配的原则没有充分体现。激励机制的弱化导致员工的潜能、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与企业的短期行为相对应的是优秀人才培养不出、引不进来、保留不住。因此,民营企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储备人才的机制,在企业内部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绩效评估制度,建立必要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薪酬制度,引入员工“职业生涯设计”导向机制、建立沟通与反馈机制,从不同角度关心员工的发展和成长,给员工以满足感、荣誉感、归宿感,从而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效率。

2.5以科学发展观实现决策理念的创新

民营经济决策理念的创新,是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民营经济是天然的市场经济,民间资本具有强大的爆发力和创造力,民营经济发展的出路是“活在民间”。“活在民间”是指决策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体现出“活”的发展意识,靠“思想放活”、“政策搞活”、“体制激活”、“民资融活”、“科技领活”引领民营经济走向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3科学发展观为民营经济的质量提升探明了途径

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民营经济发展,必须牢牢把握“发展”这一主题,不能有丝毫的动摇和偏离,坚定不移地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促进民营经济质量的全面提升。

3.1科学发展观有助于提高企业的信用等级

信用关系是维系现代市场经济中各种错综复杂联系的基础,是企业在市场中的立身之本,也是企业在竞争中的成功之道。与国有经济、外资经济相比,民营经济不注意诚信的问题相对发生得较多,致使民营企业的群体形象受到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秩序的规范,民营企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必须把构筑信用体系、提高信用等级放在重要位置,树立“信誉是企业的无形资产”的意识,进一步强化诚信立企、诚信兴企观念,既重企业利益,又重企业信誉;既重眼前收益,又重长远效益;既重自身需求,又重大局要求;既与客户讲诚信、与部门讲诚信,又与员工讲诚信,善求“义”中之“利”。通过提高信用等级,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外部形象,提高金融机构的信任度,以信用赢得客户,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民营企业的竞争力。

3.2科学发展观有助于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它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塑造企业的存在方式和员工的行为方式。优秀的、先进的企业文化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发展思路,也是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体现。与其他类型的市场主体相比,民营企业普遍缺乏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关注,这种状况如果延续下去,势必影响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民营企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视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建设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3.3科学发展观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成长能力

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的不断提升,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是市场主体与市场需求不断博弈的结果。目前,一批民营企业已初步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具备了一定的成长能力。但随着市场的变化、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企业需要适时调整产品结构,拓展发展空间。然而,不少民营企业“小富即安”思想十分突出,缺乏进一步成长壮大的动力。民营企业要做大做强,首先要克服“小富即安”的思想,放眼长远,树立可持续的远大发展目标。要调整和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战略,根据企业的条件和比较优势,在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推进资本扩张,扩大市场份额,靠质量和特色把企业做大做强上下功夫。随着国家对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范围进一步放开,有资本优势的民营企业可以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以资产为纽带,以承包、租赁、联合、兼并、参股、收购等形式,实现资本的扩张,加速规模扩张;有品牌优势的民营企业,可按照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实行专业分工与协作,加速品牌聚集和资本聚集,形成具有更高知名度和竞争力的大型企业。

3.4科学发展观有助于提高决策者的综合素质

企业决策者,包括企业所有者和政府管理者,他们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由于历史的原因及追求的不同,我国民营企业决策者的素质,普遍不能适应现代融资、营销、管理方式,以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管理上,所有者往往滞留在创业初期,凭经验进行市场分析和预测,靠主观意志和愿望进行管理决策,以个人威信或家族观念从事日常管理,投资盲目性较大,成功率较低;实践中,倾向于追求短期目标和个人近期利益最大化,有的甚至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或违法经营,偷税漏税,追逐暴利。而政府管理者为了自身利益,不惜冒险决策审批开办国家明令禁止的企业,私自开采、浪费国家有限的自然资源,从而加速了资源的枯竭,加重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高企业决策者的综合素质,引导民营经济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有助于增强其对国家政策的中长期走向以及产业发展趋势的预见性,扭转其决策中的短视倾向,避免或减少决策失误,提升决策水平。

参考文献

[1]徐善长.论民营经济的制度创新[J].经济纵横,2003,(l).

[2]中国人民大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以人为本,全面和谐,走中国发展之路.中国教育报,2006,1,3.

[3]李义平.民营经济与科学发展观.中华工商时报,2004,4,26.

高质量发展民营经济篇(8)

我区民营经济在底子薄、基础差的条件下,经过8年的迅速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至*5年底,全区共有民营企业585家,实现企业总产值74.7亿元,其中工业产值63.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6.33亿元,出口商品总值(海关口径)1.4亿美元,创造近5万个就业机会。初步形成五金机电、树脂陶瓷、轻工纺织三个主要行业,行业总量分别占全区26.4%、24.6%和33.9%。民营经济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呈现出一些亮点。

1、工业园区化程度较高。由于区划调整之前我区本地工业很少,新区成立后发展的工业绝大部分属引进并入驻工业园区。目前,全区入驻园区工业企业有350多家,实现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80%以上。

2、规模企业所占比重较大。区划调整之前,我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区划调整后,经济发展基本靠引进项目带动,引进项目均以规模企业为主。目前,全区规模企业在全区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大,达70%。

3、企业素质相对较高。我区企业总数不多,但企业综合素质较高,有21家企业通过ISO9000族质量体系认证,7家通过ISO14000环境质量认证,1家通过HACCP食品安全认证,1家通过SA8000社会责任标准化认证,2家企业产品通过3C认证,1家企业通过GMP认证,被确定为省高新技术企业7家、市技术创新示范企业9家。

4、民营经济发展后劲较强。经过近几年发展空间的扩展和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目前在建或近期将投建项目*多个,用地面积近4000亩。随着这些项目的投产,将积极推进民营经济发展。

5、民营资本投资领域扩展。在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民营经济的同时,积极引导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首次采用BT形式建设江滨大道。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区民营经济发展也面临着很多困难,有来自于企业自身和区域内部环境,还有来自于宏观大环境。

(一)民营经济主体内部问题

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一些企业主的科学经营管理素质不太高,管理意识、水平较差,对人才的引进使用不够,缺乏发展战略规划;二是由于民营企业大部分由家庭作坊企业发展起来,大多存在规模小、实力弱,可抵押物少,资信度不高,融资困难,同时对提高品牌知名度、增加科技含量等的投入不足,企业产品竞争力不强。

(二)面临的宏观压力

一是非农用地总量严格控制,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将受明显限制;二是农业收入较大提高,经济迅速扩张造成劳动力相对紧缺,劳动力成本明显提高;三是经济迅猛扩张,能源供应紧张,基础原材料价格抬高,而工业产品以低附加值的中下游产品为主,在买方市场环境下,价格上升不易,利润锐减;四是随着出口商品总量不断加大,出口产品遭遇贸易壁垒加剧。

(三)本区域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配套滞后民营企业发展。虽然建区以来,下大力气加快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但因历史欠帐太多,目前区内基础设施配套仍然明显滞后,较为严重地制约了民营经济更快发展。

2、主导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主导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随着招工困难和用工成本提高,这类产业竞争力和生产规模将逐步下降,对全区经济长期发展将造成不利影响。

3、经济总量较小,规模效应较弱。因我区原有经济规模很小,虽然经过区划调整以来的速度发展,但经济总量仍然较小,经济自我发展能力仍然较弱。

4、第三产业发展较慢。由于我区工业经济总量还不够大、常住人口少,除金融、保险、邮、电等垄断行业外,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很有限。

5、民营经济本地化程度低。由于历史原因,区划调整前我区民营经济发展滞后,本地民营经济不活跃,本地规模民营企业更少,外引企业的对带动当地农民创业、提高我区农民增收的作用有限。

三、加快我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

在新形势下,面对各种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加快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我们认为应该突出一个发展重点,坚持三个发展原则,努力营造五个发展环境。

(一)发展重点

加快提升我区民营经济发展水平,必须突出工业这个重点,并集中全区之力去推动。这是因为:一是我区农业人均用地面积不大、条件不优,在稳定粮食生产后,民营经济在农业方面的发展空间有限,发展潜力不大;二是我区虽然是中心市区的一个组成部分,但空间上的较大距离使我区短期内难以接受中心市区对我区第三产业的直接带动,再加上区域第三产业综合发展条件较差,时机不尽成熟,在城市扩张中存在边缘化倾向,这使我区第三产业的发展必须走传统路线即先发展工业后发展第三产业;三是工业具有见效快、贡献大的优点,符合我区加速提升经济总量的要求。

(二)坚持原则

加快提升民营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尽快壮大经济总量,要坚持以下三个原则:

1、加快壮大经济总量。综合比较,壮大总量应该比结构调整对我区来得更重要,根据加快发展需要,我区必须坚持把加速壮大经济总量放在第一位。

2、注重创新发展模式。当前制约我区工业经济加速发展的首要因素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必须创新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模式,加速完善基础设施配套。

3、注意节约时间成本。加速发展的任务很重,这要求我们在实施一些基础性、带动性项目中既要考虑经济成本,也要充分考虑发展的时间成本,并努力争取减少发展的时间成本。

(三)促进措施

十六大提出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要求后,各地都围绕加快民营经济发展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重点就放宽投资领域,壮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科技含量,创建品牌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措施办法。但是,应该看到,民营经济是市场经济中捕捉市场信息最灵敏的市场主体,在自身的生产经营很独立,政府对其生产经营的影响力是很有限的。当前在探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时,要转移政府的着力点,把重点放在优化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综合环境上。

1、大力优化空间环境,打好加快壮大总量基础

良好的发展空间环境是加快发展的重要条件,必须把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的空间环境作为提升民营经济的首要任务来抓。对于我区来说,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空间环境的关键在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速度。

(1)树立适度超前配套基础设施意识。适度超前建设主要道路及相关管网等基础设施具有加快构画发展空间,炒热、增值未开发土地,减少开发建设时间成本等优势,当然,也存在增加财务成本的不足,但两者相比,优势将大于不足。要积极创新,探索新的有效办法,适度超前配套区内主要基础设施。

(2)切实实行“五个一”工程。为进一步充分调动全区力量,全面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统筹全区所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按照“五个一”工作机制要求,对较大项目进行配备责任人、工作班子、工作机制、启动资金,并采用科学考核、评比办法,加强督促,促进各个项目加快实施。

(3)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要借鉴滨江大道采用BT模式成功建设的经验,广泛运用到其他道路基础设施项目上;在高标准规划的基础上,对道路两侧用地开发条件不成熟的区域,采用分步建设模式(如先建设路基后建设路面),减少一次性资金投入压力;尝试用工业土地换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模式,开发建设重要基础设施。

2、大力优化用工环境,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作为三大生产要素之一的地位日渐提高,对经济的影响力也日渐加大。良好的用工环境有利于企业招工,提高区域招商引资成效,对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也将发挥积极作用。因此,大力优化用工环境,也应成为我区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着力点来抓。

(1)同步配套工业园区服务业。当前,普遍存在着工业园区服务业设施配套滞后于工业发展问题,这给企业招工用工带来不少负面影响,也不利我区第三产业发展。要抓紧同步配套服务业设施,坚持临时与永久相结合办法,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园区服务业硬件设施建设,力争有入驻企业就有相应服务业配套设施。

(2)积极促进外来员工本地化。外来员工的本地化有利于员工稳定性和员工积极性,对本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能够起到更大促进作用。要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外来员工本地化。一要把房地产的购买对象转向外来员工上,积极发展小套型、低价位外来员工公寓,通过制定各种优惠措施,大力促进外来员工购买、租用区内房屋,把流动人口变为常住人口。二要进一步完善户籍迁入、外来工子女入学等重要相关配套政策,从软件方面促进外来员工本地化。

(3)积极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企业员工属于弱势群体,需要社会各界尤其是政府的关心和保护。要把关心员工与扶持企业发展放在同等上,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从员工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给予关心帮助,增强员工的归属感。一是提高对外来工的合法权益的保护意识,切实帮助外来员工解决工作遇到的困难,切实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二是创新机制,组建全区性企业工会组织,帮助协调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并发挥工会的工人之家作用,通过组织员工技能比武、体育项目比赛、文体表演等各类由员工参与的活动,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积极性。

3、大力优化产业环境,逐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产业集群具有降低集群内企业的经营成本的优势,良好的产业集群环境已成为招商引资的重要筹码。要根据我区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在加快壮大经济总量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培育发展产业集群,营造良好的产业环境。

(1)稳步发展五金机电产业。五金机电产业是我区经过深入地探讨研究,谨慎确定的主导产业,并列入市“十一五”规划。要在壮大总量的同时,发挥优势,积极引导、推动五金机电产业发展。一是出台措施。深入调查研究,专门出台扶持五金机电产业发展的指导文件,明确扶持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具体措施办法,争取更有力地促进我区五金机电产业真正能够形成并壮大起来。二是主动招商。在前两三年间,由于经济的扩张性发展,主动招商引资工作的渐渐淡出,但针对我区五金机电产业尚未有足够招商引吸力的情况下,要强化产业主动招商意识,进一步开拓创新,多方出击,积极有针对性地引进五金机电企业。

(2)保护发展家庭作坊式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因其规模小、存在较多安全隐患等问题而往往不被重视,但是,家庭作坊式企业是民营经济的基础,对营造良好地创业发展氛围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加上近年来部分规模企业经营成本提升,利润下降,而家庭作坊式企业以成本相对较低有力吸引规模企业订单转移。要大力扶持我区家庭作坊式企业发展。一是要结合标准厂房建设,积极引导家庭作坊式企业向集中加工区集中,改善发展条件。二是要对未向集中加工区企业进行科学引导,重点做好宣传和沟通工作,引导规范安全生产,减少采取强制措施。三是要充分考虑家庭作坊式企业处于艰难的起步阶段,放宽税收等政策,尽量让其轻装上阵。

4、大力优化服务环境,增强加快发展保障

优化服务环境是一项长期、不断提高的工作。要加速提升我区民营经济发展水平,必须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

(1)创新新引项目服务体制。提高对新引项目的服务质量是提高政府服务质量的关键。当前为新引项目提供服务任务主要集中在各乡镇、街道和开发办的少数几位工作人员身上,这在一方面给个别干部造成较大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因所服务企业多,较难做到全程、高效服务。对此,偿试设立区级服务窗口,建立一支由全区精干干部组成的兼职的全程服务队伍,实施对新引项目进行全程服务。该机制在理论上的优点有:一是能够明确对企业的服务责任,增强服务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二是干部通过专门服务,为企业找其他部门办事,有利于换位思考,提高服务意识;三是通过较大数量的机关乡镇干部找有关职能部门办事,有利于更多的工作人员对相关人员的服务工作进行无形的监督;四是通过服务业务培训及对企业建设经营的了解,有利于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五是有利于形成全区上下服务于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该机制实施的粗略思路:一是成立一个领导小组,确定协调的领导,全面协调干部服务企业中遇到的问题;二是从有关单位确定有较强协调能力的干部组建较大数量的服务队伍;三是开展相关服务企业的业务知识培训,夯实业务知识基础,提高服务能力;四是建立严格的工作责任制,定期不定期进行监督、考核,确保较好的服务质量。

高质量发展民营经济篇(9)

一、从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与特点上,认识用科学发展观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截止2004年3月底,丹江口市个体、私营业户达13010户(正常营业),从业人数32397人,资金数额12889万元;其中年利税在1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达285户,雇工4112人,注册资金14255万元;国有、集体企业转民营企业的有129家,招商引资民营企业45家;据统计,仅2003年民营企业户与2001年同比增长71.7%,表明全市民营企业呈现大发展的良好势头。民营企业以高出全市水平的增长速度增长,以强劲的发展速度走在各经济类型前面,其发展主要特点有:

(一)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效益日益明显。据统计,全市民营企业户累积存款额达384991万元;2003年民营企业实现工业产值16.3亿元,上交税金4816万元,与2001年同比增长35.4%和57.8%;民营经济已成为全市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源泉,对增强全市经济综合实力的贡献日益显现。

(二)经营范围不断拓宽,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从事第三产业个体私营业有12019户,占92%,第二产业933户,占7.6%,第一产业58户,仅占0.4%。个体私营业户在第三产业居首位,第一产业比重最小,并且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短短几年,好邻居、京华、美联等一些大型超市、连锁店民营企业纷纷落户丹江口市,为全市商贸发展起到了龙头带动作用。在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规律的双重作用下,旅游业、信息咨询、计算机应用、法律服务等新兴现代服务行业也受到民营企业的追捧,成为推动第三产业加速发展的新生力量。

(三)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向股份集团化发展。该市许多私营企业从“小打小闹”、“拾遗补缺”起步,随着原始积累的增加,滚动发展,生产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并向集团化的方向发展。据这次基本单位调查结果显示,丹江口市私营企业注册资本100万元以上的有58家、500万元以上的有20家、1000万元以上的9家;全市现有290家股份有限集团公司。

(四)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社会效益更加显著。随着民营经济生产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效益也进一步提高,吸纳社会劳动力的能力逐渐增强,仅2003年民营企业共安置下岗失业人员2916名再就业,已成为国有、集体企业职工下岗再就业的重要渠道,大大缓解了社会就业的压力。民营企业在发展自己的同时,还积极回报社会,热心资助社会各项公益事业。据不完全统计,全市个体私营企业每年为社会公益事业、光彩事业投资都在100万元以上,而且在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从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上,认识用科学发展观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迫切性

(一)思想观念尚待转变,国民待遇得不到落实。由于各种原因,有的部门对民营经济的地位、性质、作用认识不够,没有积极主动地鼓励、扶持其健康发展,只停留于一般性口号上,政策措施不够配套,甚至有的部门对上级明文规定的政策措施也不能完全落实。乱罚款、乱摊派、乱收费现象时有发生;

(二)企业规模依然较小,市场竞争能力薄弱。在涉入领域方面,大多数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一些技术简单、投资少、易于模仿、便于进入的传统产业;在经销产品方面,大路货产品多,技术含量不高,名牌产品、拳头产品极少;在经营管理方面,大部分个体、私营企业以家族作坊式经营者居多,真正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的较少。

(三)业主队伍素质不高,企业发展后劲不足。据调查,全市个体、私营企业户的人员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4.2%;95.8%都是高中以下。由于民营业主文化素质较底,缺乏现代市场知识,使企业管理水平不高,影响企业向高层发展;部分民营业主缺乏进取意识,存在“小富即安”、“小成即满”的思想,缺少干大事业、当“大老板”、求大发展的雄心和气魄;反映出人才匮乏已成为民营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四)历史遗留问题较多,拖累民营企业发展。丹江口市现有部分民营企业是从国有、集体企业转制而来。这些企业由于过去经营管理不善,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没有上缴,企业在转制时又解决不彻底,造成职工三天两头上访、停产罢工,使一些民营企业不能稳定正常生产,影响了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运用科学发展观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我们必须运用科学发展观,来正确引导民营经济民营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这也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引导民营企业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需要加大力度,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做大做强民营经济,实现新的大发展和大提高。

(一)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要从全市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大力宣传民营经济建设中取得的巨大贡献,牢固树立“不唯成分看发展、不限比例重效益、不讲性质论贡献”和“你投资,我欢迎”、“你发财,我收税”的观念,破除对民营经济的偏见、歧视和限制,切实把发展民营经济纳入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加强领导,全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主动做好服务。加强对民营经济在政策、资金、土地、信息、人才使用、技术职称评定等方面的引导和扶持。积极想办法解决民营企业在发展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千方百计营造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留住“经营者”,吸引“观望者”。

(二)正确引导,加大调整产业结构并向规模经济发展。除了为民营企业营造宽松政策环境外,还要充分发挥统战部、工商联、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为民营企业沟通、协调、传递市场信息、提供行业情况、帮助引进技术、鼓励投资新兴行业等服务的作用;政府建立奖励政策,引导民营企业调整投资结构,有重点地引导一部分民营企业转到生产型、科技型、知识密集型、外向型的生产经营上来,优化提升产业结构,提高市场竞争力,改变目前个体、民营企业过于集中投资传统的服务、饮食、商业行业而造成僧多粥少、经营困难的局面;要积极鼓励引导私营企业大胆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支持民营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合资、合作经营,从而促进更多民营企业个量规模发展,发挥“船大好冲浪”的作用,提高抗风险能力。

(三)争创品牌,扩大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企业的竞争,最后要依靠产品竞争,质量竞争和品牌竞争,实施品牌战略,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树立品牌意识,注重品牌意识,立品牌,创名牌,走品牌发展之路。大力提高产品质量,增加适销对路的品种,以品牌带产业,以质量求保证。只要产品上档次、上水平,注重产品市场占有率,走集约化发展的路子,实行生产方式的转变,才能立于市场竞争的不败之地。

高质量发展民营经济篇(10)

一、

二、三产业的比例由去年同期的0.3:60.7:39变为0.2:65.2:34.6,工业地位更加突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二是组织形式日趋完善,整体素质明显提升。经过股份制改造、“四扩一调”、企业组织形式升级等三个改革阶段,我市企业已走上自我发展与完善的理性轨道。①企业队伍素质日益提高。目前,多数公司已按照《公司法》规范升级为有限公司,现代企业制度已初步显现。全市共有潍坊市以上企业家106名、乡镇企业家172名,总数列潍坊市第一,在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中,有5**多人具有中专以上学历,2400多人有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民营企业的市场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②形成了一批支柱行业。依据产业基础、技术装备水平、区位特点,已发展起机械制造、纺织服装、食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占全市总数的73.5%,三大主导产业实现的销售收入、利税分别占到了全市工业总量的90%以上。③培育了一批名牌。全市已有34家民营企业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9家企业通过了QS9**汽车业质量体系认证,荣获全国驰名商标2件,省著名商标13件。

三是发展环境更为宽松,洼地效应显著增强。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的发展理念,提出了“四个放开”、“六个不限”的原则,进一步制定完善了《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的决定》等一系列鼓励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规定,设立了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中小企业发展局,成立了中小企业担保投资有限公司,从各方面入手打造优质的经济发展软环境,营造亲商、富商、安商的良好氛围,促进了企业规模的迅速膨胀,实现了经济发展的不断跨越。1?7月份,我市招商引资认定项目537个,实际利用引进资金21.9亿元,其中外资2419万美元,到7月底,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218家,5家民营企业注册资本过亿元,11家过5千万元,64家过1千万元。

四是社会贡献日益突出,社会地位越来越高。民营经济已成为财政税收的重要来源,占财政税收的比重逐年提高,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196亿元,利税16.1亿元,上缴税金30706万元,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到61.2%,出口总额9023万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63.9%。目前,我市的民营企业家队伍中,省级以上劳模9名,潍坊市以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32名,诸城市人大常委和政协常委13名,有10人获得“发展民营经济十大功勋”荣誉称号。在7月底召开的全市民营经济工作会议上,大张旗鼓地对民营经济50强企业和百佳个体工商户进行表彰,营造了有利于民营经济能人脱颖而出的政治氛围。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从调查情况看,除受国家宏观政策影响所带来的企业用地审批难度加大、资金供应紧张以及能源制约加剧、原材料价格波动等暂时性的困难外,我市的民营经济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观念没有完全消除。目前社会对民营经济发展持肯定和支持态度已成为主流,但由于对民营经济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轻视民营的观念仍或多或少地残留在一些人的头脑中。出现了党政领导重视,个体工商户、民营企业家着急,但个(二)融资渠道不畅。对民营企业的融资尚未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体制,担保公司和基金由于数量和额度极为有限,面对众多的中小民营企业,贷款担保只是杯水车薪,特别是规模较小的私营企业由于其信用机制还不够健全,原始积累少,整体实力弱,获得银行贷款支持相对比较困难。导致大部分民营企业只靠自有的少量积累或向私人借贷进行微循环运作,企业扩大规模和技术改造都受到限制。

(三)企业诸多内部问题,成为制约其发展壮大的主要瓶颈。管理上,家族制仍然是一些企业主的实际选择,没有严格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制定管理制度,经营权与所有权未完全分离;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涉足的大多是传统行业,与新技术不能很好地衔接;劳动力资源缺乏,特别是高级管理人才、科技人才招不进、留不住,使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受到妨碍。有的企业主没有树立起牢固的科学发展观,或是只图眼前利益,或是小富即满,人本意识、社会意识、诚信意识、职业道德意识淡薄,存在财会制度不规范、做假帐,偷税、漏税,逃帐、赖帐,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行为。影响了民营企业的社会形象。

三、对今后工作的建议意见

实践证明,民营经济是发展县域经济的方向,也是今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从我市看,无论是建设工业强市、解决“三农”问题还是提前十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都必须依托民营经济,因此,我们必须加倍重视、全力保持我市民营经济的强势发展,不遗余力地打造民营经济发展新天地。

(一)提高认识,解放思想,牢固树立与民营经济共兴衰的观念。民营经济是以民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民营经济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发展民营经济,必须摒弃那些旧的、保守的观念,树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潮流的新观念。要积极宣传党和政府鼓励、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宣传民营经济人士艰苦创业的成功典型,以及在推动我市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使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职能部门的干部职工受到教育,深化认识,转变观念,进一步把各方面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六大与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统一到齐心协力,共同关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上来。各级党委、政府及市直部门要以保护、扶持民营经济发展为己任,放手发展、放活政策、放开市场,不限比例、不限速度、不限规模,切实“形成与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努力营造想民营、干民营、助民营的良好氛围。

(二)优化环境,强化服务,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民营经济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环境经济。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发展。目前,我市民营经济还处在培育发展阶段,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呵护和支持。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继续坚持欲取先予、先发展后规范的原则,继续创造民营经济发展的优势环境。一是优化政务环境。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是最重要的政务工作,要把是否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作为衡量工作的主要标准,从民营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出发,力求最小化部门利益,最大化部门服务,彻底解除影响、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种规定,消除放权与收权受“条块”限制和部门利益驱动的现象,提供优质、便捷、高效服务。二是优化法制环境。一方面,积极推进依法行政,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办事程序和环节,强化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职能,纳入更多审批事项,减少审批“体外循环”,特别要强化干部依法履职意识,加强督查,彻底杜绝企业面临的“三乱”问题;另一方面,要抓好社会治安,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维护民营业主的合法权益。有的企业反映,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经常受到地痞流氓的纠缠,牵扯了相当的精力,建议对规模较大的私营企业实行挂牌保护。三是优化市场环境。要坚决打击偷税漏税、制假售假、走私贩私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扶优限劣,使绝大多数守法、规范经营的民营企业能够顺利发展。

(三)加强信用建设,拓宽融资渠道,增强民营企业发展后劲。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守法诚信经营,是民营经济存在的基础。要加快民营企业信用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信用缺失惩罚和警示机制、信用激励引导机制、信用保障机制,完善和强化信用监管,引导民营企业增强诚信意识,严格履行生产、经营和劳动保护等各类合同,合法经营、依法纳税,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要在引导规范民间信用发展的基础上,畅通融资渠道,为企业进一步发展奠定资金基础。首先,充分发挥金融部门融资主渠道作用,通过政府做媒,适当下放贷款权限,改进金融服务,促进银企联姻,加大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其次,大力激活、吸纳民间资金,把融资重点放在撬动民间资本上,多形式建立担保机构,鼓励民间资本向二三产业聚集,向特色产业和高科技产品投入;再次,积极扶持、推荐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发行债券和到国内外上市融资。

上一篇: 人工智能技术创新 下一篇: 房屋建筑设计风格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