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研究方向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1 16:49:48

统计学研究方向

统计学研究方向篇(1)

社会统计学科研究的早期方向就是国家社会统计工作的具体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就是社会统计学研究发展最初的风向标。发展到今天,社会统计学的学术研究相对于实际的统计工作已经有了明显超前,已能够进行社会统计工作的实际开展。因此,今后社会统计学发展的方向就是丰富相关研究,使实际的统计工作能够更加完善。

一、社会统计学繁荣发展的原因

(一)统计部门做出的努力

国家统计局为了促进“社会统计学”的繁荣发展,所采取的措施不仅具有很好的开创性,同时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首先,1980年到1983年,第一套《社会统计指标体系》在统计部门的努力之下终于建立起来了。这期间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通过指标的制定,相关研究力量的组织,最终促成了学科的建立,这标志着我国的社会统计研究的基础理论工作已经基本建立起来。

其次,1983年到1990年,统计部门对指标进行了相关的修订最终对资料做出了整理出版。这期间是社会统计学发展较为迅速的一个阶段,发展的目标以出版相关资料和完善社会统计指标体系为主要任务。

再次,1990年到2010年,这期间的发展以统计部门对社会统计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为主要任务。1999年之前,社会统计学研究的立足点是以完善社会统计指标体系,1999年国家统计局与国家发改委联合提出全国性的评价方案《我国地区间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方案》,这标志着社会统计研究第三阶段的开始,体现出社会统计学研究的应用性特点,标志着社会统计研究向着综合评价方向发展。其后,经过多年的发展研究,在21世纪初的近十年的时间,对《我国地区间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方案》进行了多次分析探讨,最终在2008年完成了修订完善。

最后,2010年到现在,统计部门面临新的发展契机。客观地说,统计工作进行到“全国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层面,似乎已是结构完善,达到了“极值点”,但是在社会统计学发展逐步细化的当下,社会统计学的研究成果向统计工作的转化,将会是这一段的主流。

(二)专家学者的努力

首先,在1980年到1983年,学者们的学术研究以“引进”为主,以介绍国外的社会生活的评价指标、国外的社会指标运动、国外流行的社会发展与为主,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构建社会统计学必要性与可行性的研究。

其次,在1983年到1990年,学术研究也渐渐繁荣,讨论分析社会统计指标体系的完善,在前一阶段“引入”的基础上,研究者开始关注“社会指标体系”中国化的问题,使社会统计学研究沿着系统化、体系化的方向发展。

再次,在1990年到2010年,学者们的研究在各领域的研究逐步得到积累,有些研究领域的内容极大丰富,出现社会统计学分支领域研究上延伸的现象,甚至开始出现一些社会统计学的新研究领域。

最后,2010年之后的发展,社会统计学研究内容的迅速膨胀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已有领域的研究更新。二是新领域的诞生。三是已有领域向独立学科方向的前进。

二、研究的繁荣局面

(一)繁荣的环境

近年来,社会统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具体表现为下:

首先,国际对社会统计的重视。国际社会对社会统计的关注除了对“社会统计数字”的关注之外,还有某些值得推荐的综合评价指数以及专门的社会统计指标体系的建立。国际社会推荐的指标体系,不仅开展较早,并且多由国际组织推荐或使用,同时也不断在不同的新主题中得以延续。

其次,中国大众对社会统计的重视。与中国统计能力与整体统计知识普及程度有很大的关系,中国社会对社会统计更多的是“无意识”的关注,不过人们关注社会统计的热情非常高涨。

(二)繁荣的根源和表现

社会统计学存在自己的方法论基础以及内在逻辑性,这是社会统计学迸发生命力的源泉。当下,社会统计研究内容迅速膨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已有研究领域的更新。二是新领域的诞生。三是已有领域向独立学科方向的蹒跚。

三、社会统计实践需要关注的地方

社会统计学早起研究发展的风向标是国家社会统计工作是,但是时至今日,学术研究相比实际的统计工作已经有了很大的超前。所以,改善相关统计工作,继续繁荣社会统计学领域的研究,最终使其上一个新台阶是今后应做的努力。

首先,继续深化时间利用的官方统计工作。时间利用不仅可以直观反映调查对象的时间利用情况,也能够反映一国调查对象在时间分配上的规律性,通过相关信息的调查挖掘,也可以反映无酬家务劳动统计范畴的内容,还可以反映调查对象生活的福利状况。

其次,积极进行职业分类更新工作。中国职业分类需要更多地反映劳动者以及生产部门的利益需要,在今后的工作要改变分类的视角,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不过这需要很多专家学者及政府人员的努力。

再次,积极进行贫困统计更新工作。需要考察的问题有三个方面:首先是贫困脆弱性研究。其次是动态贫困测度,在此时贫困购买力平价研究。还要积极进行社会保障统计更新工作。现阶段虽然存在关于社会保障统计的讨论,但尚未建立起社会保障统计体系。因此,需要不断完善优化。

通过上文论述,对社会统计研究以及学科的建立等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主要分析了我国社会统计学科的发展历程,这是政府部门的政策建立以及学者的学术研究共同的结晶,其次论述了我国社会统计学繁荣的一些表现和原因,最后对未来的工作中需要关注的一些方面做了简要分析,希望上文的论述对未来我国的社会统计学的继续发展完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统计学研究方向篇(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055-03

一、学术界的概念分歧与“基于设计的研究”的基本特性

“基于设计的研究”(design-based research)是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安娜・布朗和认知学家爱兰・克林斯在1992年提出的“设计实验”(design experimentation)一词转化而来。由于该研究尚处初期发展阶段,且相关阐释者的学术背景与研究视角各有不同,目前学术界在对这一概念的界定方面尚未达成统一。仅就可获得的资料看,目前国内外学界便已提出了“王锋―韩纳芬定义”、“泰瑞・安德森定义”、“梁文鑫―余胜泉定义”、“杨南昌定义”等多个版本。王锋等称“基于设计的研究是一种系统而又灵活的方法论,其目的是在真实情境中,以研究者与实践者的写作为基础,通过分析、设计、开发和实施的反复循环,来改进教育实践,并提炼对情境敏感的设计原则和理论”[2]。泰瑞・安德森则认为,它是“一种从事教育研究的方法”,“侧重系统的、多侧面的对运作的教育进行干预的开发和评价”[3]。杨南昌认为,它是“一种探究学习的方法论,旨在设计一些人工制品(如软件、学习环境)作为一种教学干预或革新应用于实践,以潜在影响自然情境之中的学与教”,并“产生新的理论支持持续的教育革新”[4]。

上述定义虽各有侧重且表述不同,但却仍然不乏共性见解,可为后续研究和进一步准确定义这一概念提供参考。对上述定义的分析比较与提炼总结表明,“基于设计的研究”具有真实情景性、迭代循环性、干预主义研究倾向性、应用导向性和理论导向性等五大特征。真实情境性是指整个研究过程都与具体真实的情境相关联。[5]迭代循环性即研究混合使用了设计、评价以及修整等一系列循环的途径。干预主义研究倾向性是“引入新的教学模式或者教师职业发展模式”,“从而引发教育干预所带来的良性结果。[6]”应用导向性乃是一个设计的价值,部分可以通过其用户在真实情境中的实用性来衡量。而理论导向性则意味着不仅设计本身在某种程度上基于理论命题,而且设计的现场测试也对促进理论建构发挥着作用。简而言之,通过研究者与实践者的协同努力,“基于设计的研究”在尽可能真实的自然教学情境中,将科学与技术方法相结合,在循环往复的分析、设计、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取得可靠数据和有效设计,进而使人们得以在改进教育实践的同时,实现教育理论的修正与发展。

二、“基于设计的研究”一般过程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布兰达・B・瑞特兰德(Brenda Barman Ritland)博士根据前人的研究总结了“基于设计的研究”的一般过程。(1)了解性的探究阶段,即全面了解教学的需要,并设计出灵活可变的教育干预,可进一步分为需求分析、文献调研、理论发展、受众特征分析四个步骤。(2)实施阶段,即在实践中收集数据和信息,对初步模型扩展形成教育干预,并进一步阐明与教育现象关键点紧密相关的研究问题,可进一步分为系统设计、建构原型、细化设计三个步骤。(3)具体情境评价阶段,即运用质和量的评价工具来描述、监视和获取预期的和非预期的干预信息,并运用混合评价方法做出客观、有意义的评价,可分形成性测试、理论/系统精化、实施、评估结果四步。(4)扩展影响评价阶段,即将一个成功的教育干预在更多的教育场景中进行应用,通过大量的实验归纳出基本原理和理论,具体可分为刊印结果、扩散性适应、得出结论三个步骤。

“希赛可”人工智能系统英语口语教学系统是“基于设计的研究”在英语教学中的典型案例,它既可帮助学习者学以致用,又可通过激发其学习兴趣而提高学习效率。该系统包括“智能口语对话系统”、“智能单词测试系统”、“课程管理系统”三个子系统。第一个子系统包括“语法检查”、“文本阅读”、“情境对话”和“自由聊天”模块;第二个子系统包括“语音输出”、“练习/测试”、“反馈”和“总结”;第三个子系统包括“系统登录”、“课程管理”、“用户管理”和“活动报表”。动态试题库及时为单词测试系统和课程管理系统提供最新、最全面的试题,特有的学习动机激发机制有效提高了各个环节的学习动机。学习者可以在单词测试系统中学习单词,还可以通过口语测试系统的“场景对话”进行语音强化,同时单词系统还可以通过测试结果为口语对话系统的模块内容提供反馈建议,提高学习效率。[7]

从2002年“希赛可”第一版在网上推出到2006、2007年的两轮教学应用,逐步完成了“基于设计的研究”的一般过程。陈维超、贾积有等于2002年推出第一版并放在网上供用户免费使用,以此收集用户意见并不断改进系统。2006年9~12月,系统被应用于某高校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中,进行首轮本地教学应用。2007年3~6月,系统的第二轮教学应用在某重点中学高二英语重点班(学生45名)内进行。首轮试用将最初的设计投入教学,并根据教师课堂观察、师生讨论、学生意见、学期初、末问卷调查来进行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重点关注学生对系统的使用程度,师生对该系统的满意程度及有待改进之处。开发者参照本轮后学生英语口语考试成绩修正和新增系统功能,总结下一轮试用的注意事项。第二轮的教学应用主要是通过开学和期末的问卷调查、使用过程中与师生的交流以及同学生的座谈、研究者的观察等来获得系统改进的意见。[8]

相关总结分析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9]:(1)虽然学生对自身口语水平仍不满意,但迫于作业压力、锻炼机会少等情况而无法投入更多精力,学习管理能力的不足与教学评价手段的不完善也阻止了学生口语水平的提高。(2)系统需要加强与教师的配合和自主学习指导,并考虑加入支持学习管理模块。研究结果显示,学习者口语水平的自我评价与学习主动性和自信性成正比。因此,系统可以为不同口语水平者提供不同长度、数量的课堂主题对话,设置对话生词量和对话语速,并为学习者提供相关生词解释及自主学习建议,引导其更好地进行学习管理。(3)教师用户应让学习者提前熟悉相关材料,并根据学生水平差异提供相应辅导。系统应根据教师教学经验突出学习重点,并设置字典和记事本功能以便学生能及时解决课堂问题,完成课后复习。(4)此项研究尚未成熟,它缺乏统一的研究方法体系来指导干预的设计及其评估[3]。由于评估者也是设计者,因此研究结果的可靠性遭受诸多质疑[10]。

“希赛可”系统在真实的外语教学环境中,针对口语教学中的真实问题,在研究者、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反复循环、评估与修正而逐渐完成。它抓住当前外语教学改革中的热点问题,紧密地结合了设计与研究,实现了技术、理论和实践上的有效统一。研究成果不仅有利于该系统的优化改进,更有利于外语教学的长远发展,对于理解和认识“基于设计的研究”的内涵及过程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以上个案表明基于设计的研究对创设“新型学习环境”、“形成情境性的学习和教学理论;促进教学设计与产品开发走向统合;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和研究积极性”[11]。

三、“基于设计的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未来发展趋势

“基于设计的研究”存在某些尚待处理的问题。由于每一项“基于设计的研究”均建立在“真实的情境”之下,其结论无法体现一般规律,仅适用于特定的具体环境。研究背景的复杂性和客观性导致相关教研方法在不同情境中的重复实验容易产生操作困难,并且“迭代循环性”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繁多的数据常使研究者无法取舍。该研究在学界尚未形成统一定义,其哲学根基、操作方式、成效标准也暂存认识分歧。尽管如此,“基于设计的研究”作为一种有力的教育技术学研究范式[12],把传统外语教育研究与学习同现代教育技术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为教育技术最终形成独特的研究方法做出创新性和有效性的尝试,并因其显著的功效而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

四、结语

在各学科中,外语对课程要素与形态的变化最为敏感,这就要求外语教学不断变革和持续创新。作为一种新兴教育技术学的研究范式,“基于设计的研究” 通过为特定场合设计学习环境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发展,为整合质与量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的“桥梁”作用,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取向为中国外语教学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然而,目前“基于设计的研究”远未形成成熟型研究范式,今后还有待更多的研究者、开发者、外语教学工作者密切合作,利用不同真实、复杂的动态外语教育情境探索现实教育问题,“以干预设计的迭代改进方式进行大量的课程设计实践并收集充足的数据进行反复验证与修整,达到构建可用理论、设计干预制品、改善课程实践的三重目的”[13],最终促进外语教学领域的不断创新与进步。

参考文献:

[1]王忠磊,卢强.基于设计的研究:从高校教育技术教师的研究视角[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6).

[2]Wang Feng,Michael J H.Research-Design Based Research and Technology-Enhanced Learning:Environments,Educational Technology[J].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05,53(4):5-23.

[3]Terry Anderson.Design-Based Research and Its Application to a Call Centre Innovation in Distance Education[J].Canadian Journal of Learning and Technology,2005,31(2):69-84.

[4]杨南昌.基于设计的研究:正在兴起的学习研究新范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7,(5):6-10.

[5]焦建利.基于设计的研究:教育技术学研究的新取向[J].现代教育技术,2008,(5):5-11.

[6]李朝红,展素贤.基于设计的研究范式在外语教师教育中的应用[J].天津大学学报,2012,(14):188-192.

[7]贾积有,陈霏,陈宇灏,丁竹卉.从聊天机器人到单词测试和课程管理――“希赛可”智能英语教学系统的进一步研发[J].现代教育技术,2011,21(6):86-90.

[8]陈彦飞,李琴.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8):164-165.

[9]陈维超,贾积有,向东方.人工智能教学系统“希赛可”在高中英语课堂的应用研究:基于设计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8,253(2):109-114.

[10]Cocciolo,A Reviewing Design-based Research [DB/OL].http:///wp-content/dbr.doc.

[11]张文兰,刘俊生.基于设计的研究――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一种新范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7,174(10):13-17.

[12]SQUIRE,K.Resuscitating Research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Using Game-based Learning Research as a Lens for Looking at Design-BasedResearch[J].EducationalTechnology,2005,45(1):8-14.

统计学研究方向篇(3)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经济学领域的科研成果应用需求越来越大。然而,在实际研究过程中,数理统计方法这一研究重要工具并未引起相应的重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学科研项目成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基于此,相关建设人员应在认识数理统计方法作用重要性的基础上,通过明确其基本应用概念和实际作用过程,来找出该方法作用于经济学研究最佳使用方案。这是实现经济学科学研究成果作用效果和可靠性目标的关键,相关人员应将其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以实现数理统计方法的目标价值。

一、研究数学化经济学结合的重要性

经济学应用实现与高等数学这门学科中的知识是分不开的,如果相关建设人员没有将其重视起来,就难以将经济理论应用到模型建设中去。因此,研究人员应加大经济学与数学结合方面的研究,以实现解释模型作用的结果目标。相关研究表明,数量经济学的数学化是实现其发展应用的重要归宿之一。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增强经济学研究人员的“问题意识”,来将以往的方法导向转变为问题导向,从而使经济学成为数学化的经济学。这样一来,经济学就能依据数学化实现现代化,进而建立起“新范式”的经济学研究课题。针对这一问题,相关学者分析了数学与经济学结合研究的必要性。此科研内容,通过分析《投入产出经济学》中数学方法的应用过程,进一步证明了上述理论实践的作用效果。此外,研究人员还提出了要将基于“抽象力”的数学方法作为经济学研究的工具,从而提高科学研究工作的效率。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学的数学化也要有所节制,不能无限度的覆盖于全部研究历程。此过程,还要应用合理的经济假设、更新数学分析方法、进行现实性解释以及定性到定量的转换,这些均为满足经济学研究发展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1]。

针对数学化与经济学结合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相关建设人员还要将数学模型建立方法应用进行质量控制。这是解读数学在经济学中意义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人员应将坚持客观事实以及实现简单解决复杂,作为实际方法应用的原则和目标。从实践的角度讲,相关学者还应提高经济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以及建立要点的研究力度。例如,明确数学在经济学实际应用中的意义价值,确立实践方法应用的原则等。在经济学数学化的研究人才方面,相关人员应以创新原则作为体系培养的目标原则,这是使科研项目成果满足现代化发展需求的关键。因此,科研人才的培养除了要实现数学与经济学的结合外,还要研究未来经济学科研项目的应用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更新经济学数学化研究的人力资源力量,从而尽早实现该类经济学研究成果的作用发挥。此外,在研究经济学项目使用规律的过程中,还要运用数学化的抽象性特点,从而实现具体问题的解决控制。由此可见,经济学在没有数学化支撑的前提下,非常有可能成为经济哲学,即不能真正作用于实际的社会经济建设[2]。

二、经济学数理统计方法的基本应用概念

在EM算法中数理统计方法的出现是在20世纪70年代,该时期计算机技术以及EM算法得到了快速地发展。与此同时,经济学研究传统的回归分析方法以及方差分析方法虽然实现了应用普及,但其已经难以满足科研人员对经济学快速开发建设的需求。而数理统计方法通过结合概率论以及统计科学,成功的为经济学研究提供技术保证。具体来说,该方法的应用就是从研究总体中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检测,并根据获得的数据信息来推断关于研究总体的结论。因此,其应用的原理在于归纳。为提高获得信息的利用效率以及降低总体推断的误差,相关研究人员应充分应用以下数理统计方法,即:追踪数据分析方法(Longi-tudinal Data Analysis)、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项目反应理论(Item Response Theory)、元分析(Meta-Analysis)以及多层分析方法(Multilevel Data Analysis)[3]。

而从经济学应用的角度来看,经济学(Economics)是一门具有社会性作用的科学,其研究离不开定量分析以及信息数据的统计,这就意味着经济学也离不开数理统计方法以及数据统计的分析。在实现数学化经济学的分析过程中,可供选择的统计分析方法包括:经济参数检验法、相关分析法、描述性统计法、频数统计法、聚类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对应分析法、典型相关分析法、方差分析法、非经济参数分析法、列联表分析法以及结合分析法等。而可供选择的经济数学化计量模型则包括: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分位数回归模型、联立方程模型、协整毓误差修正模型、离散选择模型、Tobit模型、区间估计模型、卡尔曼滤波、面板数据模型、向量自回归模型、ARMA过程与 ARCH 模型、状态空间模型以及数学空间计量模型。基于经济计量的分析方法则是通过回归分析方法,来假定数学统计分布形式和未知数学函数的。此外,还可采用非参数分析法和半参数分析法来实现经济计量的统计。值得注意的是,当计量因子分析与回归分析方法结合起来,此研究方法被业内人士称为通径分析[4]。

三、应用数理统计法于检验经济绝对收入的过程分析

对于一些最基本的经济学问题,相关研究人员均可采用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来进行数学化分析。以居民收入每增加一元,会平均拿出多少钱进行消费问题为例。首先,经济绝对收入的计算需要将消费的实际支出与收入多少联系起来,这是因为收入的绝对水平直接决定了消费水平。其次,经济绝对收入检验人员要明确几方面内容,即实际的消费支出与实际收入之间的稳定函数;边际消费倾向本身是否是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减;边际消费的倾向是否小于平均消费倾向。这里指的实际收入,是现期绝对的收入水平。再次,把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转化为经济模型,此过程是一个将经济问题转化为数理化的过程。具体应根据一元回归模型:

CONSP=α0+α1GDPP+μ,来进行实际数理化问题的计算[5]。其中CONSP指的是,人均居民消费的常数项,用来表示边际消费倾向。而GDPP则指的是,人均的国内生产总值。根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理论,边际消费的倾向在0到1之间。最后,研究人员就可根据收集到的数据信息,进行必要的预处理。这样一来,就可以通过散点图来观察CONSP和GDPP之间的关系。相关研究表明,中国居民的实际收入与消费支出存在着线性关系。因此,研究人员应采用计量软件来模拟上述数据内容,并通过建立模型,来获取回归分析法的应用结果[6]。

四、数理统计方法与经济学研究的结合方法

前文内容分析了经济学问题研究采用数学计量方法,对绝对收入过程进行检验。此过程,数学化与经济学研究的结合要点,在于回归分析结果以及散点图的作用状态。这两方面内容,通过几秒的计算机统计软件即可实现,但其中却包含着助弱隐性的数学知识和统计学知识[7]。例如,数学化经济学研究人员先要利用最小二乘法原理,来对研究对象的参数进行估算。具体估算的内容有常数项和边际消费倾向。此过程,研究人员要根据高等数学中的微积分极值,来实现作用原理的可靠性。对于参数估计值的计算方面,由于很多计量软件均是根据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设定的,这就意味着经济学问题研究人员要采用矩阵知识进行代码编写,即利用线性代数知识。此外,在对回归模型和经济学统计对象参数进行统计检验的过程中,研究人员要利用数理统计知识和概率论知识。对模型结果进行经济解释,需要经济学知识。而收集数据,研究人员要对数据内容进行预处理,这则需要应用到数学中的统计学知识。有上述内容可以看出,要想实现经济学问题的准确分析,相关研究人员应将统计学、理清数学以及经济学三方面知识内容结合起来[8]。

相关研究表明,数学化经济学研究的进程中,经济学、数学以及统计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交集关系。如图1所示,为数学化经济学研究涉及学科的交集关系。

如图1所示,每个交集均有一门特定的学科。因此,研究人员在提升这三门学科的知识过程中,要按照相关的顺序。即要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学习不同的知识,这就避免了替代与混淆研究问题的出现[9]。具体来说,科研人员要将经济学理论作为学习与自身提升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而数学方法和相关统计方法则是服务于经济学理论。是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 统计学方法和数学方法服务并服从经济理论。据研究人员对以往的经济问题应用数学方法和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得出了,无论是经济学、数学还是统计学,均是认识和厘清现代化社会建设所带来的经济生活变化的重要因素。但只要将其充分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其对经济生活变化规律的准确研究目标。事实证明,只有在此情况下,人们才能更好的消化快速经济建设所带来的不适应性,从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快速稳定发展。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经济学反映的是当前社会的演变问题,其目的是为人们构建出一个更为科学合理的经济生活环境[10]。就目前来说,社会经济的发展现状较为复杂,研究人员要考虑现象产生背后的诸多因素后,才能得出一个具有实际意义和作用和理性的答案。这一过程,是一个需要精确推理、逻辑严谨的过程,研究人员必须通过数学手段,来分析不同因素之间的作用影响。其中很多专家学者认为,数学是掌握这种科学思维方式与运算基本技巧的关键。虽然数学知识学习起来最为枯燥、抽象,但其应用所带来的系统性、精确性,又是经济学问题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因此,经济学初学者和入门研究既要学些理论知识,又要懂应用。从宏观的角度讲,数学有基础数学(在这里也称之为理论数学)和应用数学用数学之分,而经济学同样也有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之分。因此,研究人员必须将知识的必须和够用两大因素作为提升自身能力的学习原则。

结束语:

总而言之,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将直接决定当前人民生活水平的可持续性。因此,相关人员应加快数学化经济学问题的研究,从而提高经济学科研成果的作用效果。具体要完善的内容包括:统计学、数学以及经济学。其中数理统计方法的应用效果,要通过追踪数据分析方法、结构方程模型、项目反应理论、元分析以及多层分析方法来进行实现。事实证明,对经济学问题研究对象应采用计算机技术中的统计学知识,来提高数据信息获取的准确性。而数学知识则是用来计算统计数据信息与经济性问题的关系,从而找出经济变化问题的控制要点。

参考文献:

[1]洪永淼. 经济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关系及发展前景[J]. 统计研究,2016,05:3-12.

[2]王柱,李晓东. 近30年中国旅游经济学文献分析――10种旅游学和经济学主要期刊发表的旅游经济类论文研究[J]. 旅游研究,2013,02:14-22.

[3]潘永明,贾学学,魏永军. 我国团体融资研究回顾与展望――研究主题、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J]. 贵州社会科学,2013,06:102-108.

[4]解月.统计方法在现代经济学中的地位与作用[J]. 商场现代化,2014,01:206-207.

[5]韩兆洲,王科欣. 《统计研究》之统计研究――《统计研究》创刊30周年回眸和展望[J]. 统计研究,2014,09:11-19.

[6]臧雷振,黄建军. 美国政治学研究方法发展现状及趋势――新世纪初的新争论、挑战与反思[J]. 政治学研究,2014,04:73-89.

[7]王庆芳,杜德瑞. 我国经济学研究的方法与取向――来自2012至2014年度1126篇论文的分析报告[J]. 南开经济研究,2015,03:140-153.

统计学研究方向篇(4)

中图分类号:G8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4―0519―03

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是其在校学习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研究生教育的关键环节。论文的选题是研究的起点,其方向、研究领域、研究的深度和水平,对于是否具有应用性,能否指导实践具有重大意义。自1960年我国开始自己培养研究生起发展到现在,研究生的培养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人数不断增多,研究领域不断拓宽。但由于各高校对研究生论文题目没有统一的分析,致使研究生在选题时重复选题不断增多。本文对1982―2003年我国部分体育校、院系硕士研究生的996篇学位论文的选题进行了统计分析和研究,试图从整体上对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情况、研究方法的运用和研究水平进行分析,从而较客观地反映和总结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方向学位论文选题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今后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方向研究生的培养和选题提供依据和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等全国体育校、院(系)1982―2003年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996篇。

1.2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推理、分类、归纳、演绎等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论文年代分布 从统计的历年学位论文的数量可以看出,自1982年到2003年我国所培养的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分布和研究生培养规模的变化(表1)。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各方向的论文数量不均衡,田径运动是体育运动中的大项,在我国开展的较为普及,其研究生论文数量居各专项的首位;篮球作为普及性、娱乐性较强的集体项目,学生论文研究也较多,数量居第二位;体操专业论文数量位居第三,其涵盖了健美操、竞技体操、艺术体操等研究方向,大众健身运动的发展对于体操运动的普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对来说,我国的水上与冰雪运动的科研论文数量较少,研究生论文中涉及冰雪运动中的更是不多见。在近20年中,与冰雪运动相关的研究生论文选题仅有16篇,可能是由于该运动具有地域特点,对场地、气候等有特殊的要求,在我国开展尚不普遍的原因。

从柱状图(图2)显示出,以每四年作为一个时间阶段,其中以2001―2003年这一阶段的研究生学位论文数量为最多,其次为1986―1989年时间段,以1998―2000年时间段为最少,2000―2003年三年时间培养的研究生数量超过了1998―2000年时间段,显示出我国研究生培养力度的不断增大。

近20年来,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不同研究方向学位论文的数量均呈现波浪式变化的发展趋势,从总体上来看都呈上升趋势(图3)。说明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各个方向的研究数量均呈现上升势态。

2.2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论文研究对象的选择 研究生论文所选择的研究对象,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研究成果的价值、可信程度和可推广程度。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论文大部分着眼于竞技体育,对运动员开展的研究题目数量远远高于普通人。所统计的近20年来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学位论文,多以体育院校的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而以运动水平相对较高、具有更高应用价值的国内外优秀运动员的研究较少。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研究生的实验条件有限,经费较少,很少有机会能直接接触国内外的优秀运动员进行直接研究。相信随着更多国际赛事在我国的举行和我国更多地参与国际大赛,研究生论文研究对象的选择将会逐渐具有更强的代表性。

在所统计分析的这些研究生论文中,针对普通人开展的研究较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普通人群也会愈加重视体育锻炼的效果,群众体育也将成为体育事业中的一大发展领域。如何适应全民健身计划的要求,针对广大群众,大力推广体育运动,也是我们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应纳入具体的日程之中。

2.3 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及特点

统计发现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论文中大部分研究中能够做到选用两种以上的研究方法。如上表所示,在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中,使用较多的方法为调查访问、文献资料等,多属定性研究。

测量评价法在进行训练、恢复和技术诊断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做到客观、定量分析,但由于测试仪器的配备限制和实施过程中的一些难度,故在学生论文研究中采用定量研究相对较少。

值得一提的是:多数研究采用了数理统计法,这表明研究者在综合研究中力图更科学定量地描述研究成果,揭示各变量之间地数量关系,也反映了我国体育科研在方法学上的一大进步。一些专业统计学理论和方法在体育教育训练学各领域研究中的应用可以为体育科学研究提供方法学的支持。

增加实验法等实证性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体育科研成果的质量以及可靠性和准确性。虽然目前测量评价及高新技术的科研方法被利用的仍然比较少,但已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良好趋势。

2.4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务研究方向学位论文选题方向及其特点 在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研究生论文选题领域逐步扩大,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等特点。从学位论文的选题分布来看,各专业的研究方向科研选题格局已趋于稳定。选取教学理论与方法、训练与比赛及运动心理方面的课题占50%以上(表3)。表明大多数研究者在选题时会选取和自己专业特长贴近、接触相对较多,相对具有较好研究条件,符合自身知识结构的课题。

在涉及到其他学科的研究中,经研究发现,与运动心理相结合的论文呈现增加趋势。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运动员要承受巨大的训练量,承受疲劳、艰苦、单调、枯燥等方面的心理负担,又要克服学习某种技术或动作时产生的恐惧、紧张情绪,还要克服心理素质方面不利因素,为比赛提供可靠的心理保证,更要在特定的时间和场地表现出其动作的高、新、难、和其流畅性和完整性,所有这些只有通过心理训练才能实现。所以,在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硕士论文选题中对心理学的研究保持在10%左右。对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运动员个性特征的研究上,因为具有良好个性特征的运动员竞技能力能保持在较高水平上。此外,对运动员智能、认知和反应也进行了一定数量的研究。

在体操和田径运动中,与运动人体科学方向相结合的研究数量较多,且主要集中于运动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其百分

比达到40%左右。完成高质量的动作,必须对其动作技术进行深刻、全面的研究与分析。在现代竞技体操动作技术分析中,结合运动生物力学等方面的理论和定律,运用多种先进的科学仪器,对动作作出有价值、精确的分析,能使运动员更快的掌握技术动作和进行技术动作的创新。此外,对于生理生化指标的应用及运动损伤等方面的研究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这表明对运动技术的分析诊断,生理生化指标的测试等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已成为研究的一中普遍趋势。

在与冰雪运动相关的14篇研究生论文中,关于动作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有9篇,约占64.28%。这在体现了动作技术重要性的同时,也提示我们冰雪运动研究不仅数量较少,其研究涉及的领域也过于狭小,一些对于训练监控至关重要的生理生化指标的应用研究较少,涉及到运动损伤的研究也显不足,关于心理等方面的研究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各项运动技术中对于深层次的理论、社会学问题、体育产业、后备人才的培养以及引进高科技探讨运动规律的课题较少,这些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

2.5 存在的主要问题

2.5.1 选题方向 从总体上讲,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科研选题格局,基本上能与教学和训练时间紧密结合。但在研究的内容上、方法学的运用上、研究的视角等方面仍缺乏创新,对于一些急需的前瞻性理论研究相对薄弱。同时,选题中还存在题目过于宽泛,研究内容的内涵过大、研究重点不突出的现象。

2.5.2 研究水平 1)论文的研究水平不均衡。研究成果总体水平不高,参差不齐。主要体现在部分论文的研究结果实用性不强,研究结果难以转化。

2)重复性研究较多。这一状况,一方面反映出目前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的研究生知识面狭窄,掌握某些新学科知识不够,难以深入去探索某些深层次问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研究生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理论脱离实际。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不敢涉足体育运动的训练和比赛的前沿性问题研究。这一状况也反映出我们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中的不足。

3)一些论文在探究内容、方法上、观点上没有突破,“小题大做”者有之,“无病”者有之,对很简单的问题“故弄玄虚”者也有之,缺乏创新性思维是难以达到更高水平的关键所在。

2.5.3 论文的研究方法 从学位论文所采用的科研方法分析中不难看出,目前所采用的方法主要集中于文献资料法,调查统计法等,一些前沿的科研方法应用较少。

1)以调查访问为主要研究方法的论文比重过大。运用这种方法的论文大都以对专家调查的意见作为科学依据。而在使用中往往忽略对专家的知识结构、研究方向与特长的了解,仅以对专家意见的统计分析作为科学论据,必然带有许多主观片面性。

2)采用调查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的课题,由于疏于对问卷信、效度的质量控制及填写问卷调查对象的认真程度的控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材料的科学性、真实性和可靠性。

3)研究问题采用多学科、多层面、多角度、研究较为深入的选题较少;定量研究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选题较少;教学和训练的实验性研究少;方法学上有所创新的研究选题较少。

4)统计方法的应用有误,在很多论文中,较普遍地运用统计方法进行定量分析,但有不少论文却忽略了各种统计方法的适用条件,简单套用,从而影响了结论的可靠性和科学性。同时,在对统计结果解释时,往往又脱离专业知识经验,使结论绝对化,甚至得出错误结论。

3 结论与建议

1)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论文选题较广泛,以体育院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居多,结合体育实践,教学和训练的实验性研究较少。

2)从研究领域看,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论文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科研选题格局,基本上集中在对体育教学与体育训练的各种现象与矛盾的研究上,对国外的训练、比赛、教学中的问题也有涉及。

统计学研究方向篇(5)

[中图分类号] R18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8(b)-0152-03

队列研究又称前瞻性研究、随访研究及纵向研究,是将一个范围明确的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及暴露程度分为不同的亚组,追踪其各自的结局,比较亚组之间结局的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子与结局之间有无因果关联以及关联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1]。这里暴露是指研究对象接触过某种待研究的物质(如重金属等)、具备某种待研究的特征(如年龄、性别及遗传因素等)或行为(如吸烟等)[2]。观察的结局主要是与暴露因子可能有关的结局。队列研究中先因后果的时间顺序相对明确,受一些偏倚的影响小,是观察性研究方法中验证病因能力最强的研究方法[3],其证据等级仅次于严格设计的随机对照试验。尽管我国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起步较晚,但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也陆续开展了一些队列研究[4]。如果这些研究未能正确使用该研究方法,不但不能有效验证病因假设,还有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本文收集并分析了近年国内公开发表的队列研究论文,发现其中存在的统计学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旨在引起作者、编者和审稿专家的重视,提高期刊论文的质量。

1队列研究文献的检索

以“队列研究”“前瞻性研究”“随访研究”“纵向研究”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数据库中检索2014~2015年公开发表的队列研究文献共1874篇,剔除重复文献和非研究性文献后,获得研究性文献929篇(表1)。

2 载文量及统计学方法应用情况

根据李康等[5]主编的《医学统计学》和Cochrane推荐的Newcastle-Ottawa-Scale(NOS)工具[6]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统计学方法应用情况评判,评判结果在文献评价表中登记并复核,采用Excel管理和分析数据。结果发现,绝大多数队列研究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统计推断,约占82.0%;而使用了生存分析及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的仅占13.0%(表2)。

3常见统计学问题

3.1研究对象描述不清楚或不确切

研究对象的选择是随访研究的首要问题,因此文中关于研究对象的描述必须准确清楚,根据研究属于总体研究或是抽样研究,对研究对象的描述应加以区别[7]。目前我国队列研究中关于研究对象的描述主要存在的问题为:描述中对总体研究或抽样研究未加以明确说明;抽样研究中的描写模棱两可,未说明具体抽样方法。从统计学上讲,总体研究的研究对象是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而抽样研究的研究对象是总体中随机抽取的部分观察单位。

例如,就“某高校教师肥胖率及其对糖尿病发病影响的研究”而言,首先要制定相应的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研究的纳入标准为“某高校在编、在职且未患糖尿病的教师”,排除标准为“妊娠期、哺乳期女教工”。如果研究为总体研究,其研究对象应是该高校的所有在编、在职且未患糖尿病的非孕(哺乳)教师;如果研究为抽样研究,则其研究对象是该高校所有在编、在职且未患糖尿病的非孕(哺乳)教师的一个随机样本,研究对象描述中还应具体说明所使用的抽样方法,如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整群抽样或分层抽样等,同时写明随机抽样的具体实施方法。

3.2结局事件及其判断标准描述不全面

随访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结局事件,其指随访观察中将出现的预期结果事件,研究中既要记录是否发生了结局事件,还应记录是否存在失访及失访原因(失去联系、因其他疾病死亡、研究终止)。分析我国2014~2015年已发表的队列研究文章发现,大多数研究均未描述是否存在失访,部分研究对结局事件的判断标准描述不全面。按照队列研究的设计要求,结局事件要有明确统一的判断标准。例如,2型糖尿病结局的判断标准[8-9]:确诊糖尿病,即自我报告医生诊断糖尿病和(或)正在使用胰岛素和(或)口服降糖药治疗者;未确诊糖尿病,即未诊断糖尿病但空腹血浆葡萄糖水平≥7.0 mmol/L者;对于随访期发生死亡者,如果其死亡原因中含有糖尿病也认为是随访期发生2型糖尿病。

3.3统计分析不充分或错误

3.3.1基线特征描述不全面 队列研究中暴露组与非暴露组基线特征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差异的方向直接影响研究结果的解释,因此基线特征的描述是队列研究资料分析必不可少的内容。而目前国内的队列研究文献中存在较严重的不按暴露有无分组描述基线特征的现象。此外,如随访过程中存在失访,则失访者与随访者基线特征的比较也直接影响研究结果的解释。在查阅的929篇研究性队列研究文献中无失访情况描述,无失访者与随访者基线特征比较者达90%以上。

因此,队列研究的资料分析应首先比较暴露组与非暴露组基线特征的一致性,以分析基线特征的差异对研究结果是否有影响以及影响方向,同时也可确定多因素分析中需要调整的混杂因素。如果研究中有失访,还应比较失访者与随访者的基线特征是否一致,以判断失访对研究结果是否有影响以及影响方向。

3.3.2统计推断方法选择不当 统计学方法的选择一向是医学科学研究中的难点问题。队列研究中主要涉及的统计推断方法包括χ2检验、Logistic回归以及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此三种方法的误用和混用在队列研究文献中较严重,包括误用χ2检验代替Logistic回归、误用Logistic回归代替Cox回归等。由表2可知,929篇研究性队列研究文献中应用了Cox回归的仅占13.0%,且2015年的比例与2014年基本相同(13.1% vs 13.0%),可见这一方法的正确应用近两年内并未引起作者以及编辑足够的重视。

队列研究中统计学方法选择的正确思路为[10]:若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基线特征一致,则可以直接应用χ2检验比较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结局事件发生率的差异,以判断暴露因素与结局事件是否有关联,同时计算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及其95%置信区间,进一步说明两者的关联强度。相反,若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基线特征存在差异,应采用多因素的回归分析对混杂因素进行控制。如果数据资料中无时间变量,可采用Logistic回归,并在模型中调整组间存在差异的基线特征变量;如果有时间变量,则应采用Cox回归,并在模型中调整组间存在差异的基线特征。

3.4其他问题

国内公开发表的队列研究文献存在的其他问题:①应用Logistic回归或Cox回归时,分类变量或等级变量无赋值说明,造成结果解释的混乱。例如,只有在明确“男性=1,女性=0”或者相反的情况下,才能正确解释暴露因素与研究结局之间的关系。②误用χ2检验公式:应该使用校正公式时,却应用了非校正的通用公式或专用公式;不能应用χ2检验时,却计算了χ2值。例如,两组率比较时,只有满足总例数n≥40且理论频数T≥5的条件下,才能采用非校正的四格表χ2检验的通用公式或专用公式;如果n≥40且1≤T

4队列研究医学论文作者及编辑应注意的问题

分析结果表明,队列研究医学论文的统计学方法应用基本正确,编辑人员也比较重视统计学方法的使用情况,但是仍有部分论文在研究设计和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上存在一些问题,导致的研究结果缺乏科学性和可信性。为使作者、编辑和审稿者高度重视统计学的正确应用,进一步提高队列研究医学论文的质量,笔者认为还应做好以下工作。

4.1提高对统计学知识的认识,强化统计学意识

目前,国内医学科研工作者未认识到医学统计学的重要性,对医学统计学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因此,要加大“医学统计学在医学科研中重要性”的宣传力度,提高科研工作者对医学统计学的认识;在医学科研工作中普及医学统计学知识,强化医学统计学意识,促使其在科研设计、数据分析和论文撰写中正确应用医学统计学方法[11]。

4.2加强流行病学与医学统计学专家审稿工作

医学研究,包括队列研究,其统计分析都是以科学研究设计为基础的。研究设计不科学、有缺陷,即使应用了高级的统计学方法也于事无补。所以,审稿专家在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知识,能够做到从研究设计到统计分析,系统地审核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可靠性,确保论文质量[12]。此外,如果条件允许,所有稿件应先通过流行病学与医学统计学专家的审核,然后再由各专业学科专家审稿,以确保研究成果的真实可靠[13]。因此,医学期刊编委会应增设流行病学与医学统计学专业的专家委员,严格审核论文的研究设计和统计分析,不合格的论文坚决不发表,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稿件质量和水平。

有计划地定期聘请流行病学与医学统计学专家对期刊编辑人员进行流行病学与医学统计学知识培训[14]。通过定期举办专业知识讲座、选派编辑人员参加专题培训班、定期组织考核、根据考核结果给予适当奖励等措施,以提高编辑人员学习流行病学与医学统计学知识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其相关知识水平,最终达到提高论文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啸飞.前瞻性队列研究及生存分析[A]//2014浙江省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浙江,2014: 15.

[2]李立明.流行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8-59.

[3]李立明,吕筠.大型前瞻性人群队列研究进展[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5,36(11):1187-1189.

[4]王慧,陈培战,张作文,等.我国人群队列研究的现状、机遇与挑战[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4,48(11):1016-1021.

[5]李康,贺佳.医学统计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84-150.

[6]何琼,黄渊秀,康文婧,等.2001-2010年我国伤害预防病例对照研究及队列研究文献质量评价[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4,18(10):913-916.

[7]王芳,戴国华,娄昊.循证中医药队列研究的随访设计[J].山东中医杂志,2016,(1):14-17.

[8]樊森,陈纪春,黄建凤,等.中国成人看电视时间与2型糖尿病发病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J].中国循环杂志,2014, 29(5):372-376.

[9]李卫东,傅坤发,连燕舒,等.成人非酒精性脂肪肝与2型糖尿病发病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5, 18(28):3426-3429.

[10]韩梅,陈薇,曹卉娟,等.比较效果研究常用方法之二:队列研究设计[J].现代中医临床,2015,22(3):20-23.

[11]沈洪兵.重视大型队列研究的人才梯队建设和技术储备[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4,48(7):547-548.

[12]高永,张中文,石德文,等.基于Excel的统计分析系统在期刊编辑部审稿中的应用[J].编辑学报,2013,25(5):478.

统计学研究方向篇(6)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1-0015-03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outline of national medium and long-term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plan”(2010-2020)on strengthening the guiding spirit of educati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the information platform construction facing with college graduate management is discussed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college graduate management, combined with the management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graduate student in the actual situation. It is aimed at how to solve college graduate management problem on condition of the graduate student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such as the quantity of graduate student and their type become more and more, the scope and content of graduate student management are increasingly complex.

【Key words】School Graduate Student Management of School Graduat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Platform

一、院级研究生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的背景

1.适应研究生管理模式变化的需要

随着研究生教育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科门类的不断增多,管理范围、管理内容的不断加宽,学生培养类型的迅速扩充,研究生管理模式必然由学校管理为主向学院管理为主转变。然而,目前的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仍然是服务于校级研究生管理的系统,不适用于院级研究生事务处理。而且,在各高校采用的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中,对研究生培养的过程性问题较为重视,对其他研究生管理工作没有支持或支持不够,加上信息化水平较低,很多数据依然依赖手工录入和操作,在某种程度上反而加重了管理人员的负担。

2.校级研究生信息化管理对院级研究生管理工作支持不足

在研究生管理工作的实践中,校级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立足全校研究生,以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学籍、学位授予和毕业管理等过程性环节为核心,难以兼顾研究生学术科研活动及成果、评优获奖信息、培养过程信息、学位授予信息以及各种分类汇总信息等统计性环节的管理需要,也不能有效地支持各学科、各导师的研究生管理工作。校级研究生的信息化平台涉及全校的研究生和所有的学科,在形式和内容上难以满足学院信息的需要。因此,院级研究生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是学校研究生信息化管理的重要补充。

3.院级研究生管理精细化的需要

当前,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对于导师、任课教师、研究生、学科负责人、研究生秘书、主管院长等角色的认定过于僵化,功能划分太过明确,缺乏统一的用户管理平台。如导师、任课教师和学科负责人有可能是同一个人,但在现有的管理信息系统条件下,却分割成三个角色,只有换三个身份登录三次系统,才能分别管理自己的研究生、开设的课程和学科所有研究生的情况。因此,用户统一管理平台的缺乏为学院研究生管理工作的深入以及学科和教师的日常管理带来了极大的阻力。当前很多学院都没有专门的研究生信息平台,信息网络渠道缺失,与研究生相关的新闻只能混杂在本科生信息化平台的海量信息当中,缺乏实际效果。随着学科类型、研究生数量与种类的增多,学院如何规划和指导研究生工作,研究生办公室如何提高研究生管理水平、促进研究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更有效地提供信息服务,学科和导师如何更好地控制研究生培养质量和进度,将会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

4.研究生管理职能转变的体现

研究生是管理的出发点、着眼点和落脚点,又是研究生管理的动力源泉。因此,研究生管理工作要求从管理学生向服务学生转变,工作重心由管理为主向以促进研究生发展为主转变。而院级研究生信息平台建设,可以让研究生办公室由以管理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为主向为研究生提供培养信息服务,促进研究生自主管理为主;向为学科和导师提供研究生动态信息,促进导师加强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进程管理为主,充分发挥研究生办公室与研究生、学科、导师之间的良性互动。

二、院级研究生管理业务分析

在研究生管理的实践中,从信息化的角度来看,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面向培养全过程的控制管理、面向培养全过程的信息统计和研究生信息。

1.面向培养全过程的控制管理业务

面向培养全过程的控制管理业务是指从研究生的招生录取开始,到日常管理、学籍管理和培养环节管理,到申请答辩、学位授予、毕业离开学校为止这一系列过程的控制和管理工作。控制和管理工作是当前高校研究生管理普遍重视和花精力建设的工作,一般通过校级研究生管理部门统一规划进行信息化管理,加强对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监控,具体的日常工作则由学院研究生管理办公室承担,因此,面向培养全过程的控制管理是学院研究生管理的重要工作,但不是学院研究生管理信息化的主要业务。

2.面向培养全过程的信息统计业务

面向培养全过程的信息统计业务是指研究生在学期间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参与课题情况、科学研究成果、培养环节完成情况、获得荣誉情况、学科招生录取及毕业情况等的统计汇总工作。校级研究生管理工作对信息统计业务不够重视,这一部分业务主要以学院的需要为主,相关数据可以用来支撑学科建设、项目申报、评优、学术科研成果统计、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研究生日常管理和学院研究生工作计划的制定等的顺利开展。在没有院级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的情况下,只能通过手工劳动对历年的相关情况进行搜集、核实和汇总整理,最后形成报表,以供领导查阅,极大地阻碍了院级研究生管理效率的提高,也对导师、学科、学院及时全面掌握研究生的培养动态、培养质量、培养效果以及培养过程的跟踪监督带来了极大地不便。因此,面向培养全过程的信息统计业务是学院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院级研究生管理信息化的核心内容。

3.研究生信息业务

研究生信息业务按主体可以分为校级研究生信息业务和院级研究生信息业务。校级研究生信息业务主要是对全校研究生进行公共性、通用性信息的。院级研究生信息业务主要是对全院研究生进行专门性、针对性信息的,主要包括学院与学科的学术活动、获奖类信息、培养环节通知、答辩与毕业通知、招生就业信息、院研究生会活动等更资讯的。由于对象的范围不同,两者侧重点明显,内容区别较大,因此校级研究生信息业务不是院级研究生管理信息化的任务,可以通过校级研究生信息平台来解决,而院级研究生信息业务只有通过院级研究生信息化平台来解决。

通过对研究生管理业务的分析可看出,院级研究生信息化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对面向培养全过程的信息统计业务和院级研究生信息业务的信息化管理,从而为院级研究生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功能分析与设计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三、院级研究生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功能设计

1.总体功能结构设计

院级研究生管理信息化平台面向信息统计业务和信息业务进行设计,按照前述研究生管理业务,系统的总体功能结构设计见图1。

图1 院级研究生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功能

2.各子系统的功能分析

(1)院级新闻子系统。院级新闻子系统主要以与学院研究生相关的新闻和校级通用性新闻为主,内容包括:学院最新动态,学院的各类研究生招生、培养、学位与毕业相关信息,研究生日常管理信息,研究生课程调整公告与课程考试通知,本校、本院、其他高校等的各种学术交流会议信息,出国留学信息,学院、导师与学科建设等信息,就业招聘和就业指导等信息,评优和思想政治管理等信息。一般包括最新动态、招生公告、培养动态、毕业与答辩、学术交流、就业信息、学科建设、评优、文件下载和院研究生会等多个栏目。学院研究生管理秘书负责院级新闻子系统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各学科负责人、导师、教师和院研究生会相关负责人都可以通过平台相关栏目的新闻,由学院研究生秘书审核后公布在系统前台。

(2)学院科研管理子系统。学院科研管理子系统主要用于管理、统计与汇总研究生在学期间参加的各类学术会议、、主编或参编教材或专著、主持或参与项目、获各类成果或奖励等情况,以便为学院、学科与导师跟踪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研究生活动动态提供支持。同时,也能为学科建设、项目申报和评优活动等提供汇总材料。为了便于对全院科研情况的掌握,也可以将教师的科研管理工作融入到研究生管理信息化平台当中。学院科研管理子系统主要包含学术活动管理、科研成果管理、科研项目管理、科研信息统计和其他荣誉管理等功能。通过平台,研究生可以实时更新其学术科研活动及成果,导师可以方便地查阅自己学生和其他导师学生的科研学术近况,学科可以对系的情况进行分类统计和汇总,而院级领导和研究生管理办公室可以及时掌握整个学院、每个系和每个导师的研究生科研学术情况。

(3)文件管理子系统。文件管理子系统用来支持学院、导师和学生对研究生教育相关的各类红头文件的查阅。可以按照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将其分成招生文件、培养文件、学位文件、毕业文件、学籍管理文件以及学科建设文件、学术活动等其他类型的文件。文件管理子系统主要包括文件级别管理、文件分类管理和文件管理等功能。根据文件级别的不同,可以按照相应权限在研究生、教师、导师、学科负责人、研究生管理秘书和院级主管领导之间进行共享。

(4)培养全过程信息管理子系统。培养全过程是指从研究生招生开始到毕业离校的培养历程。在研究生的培养全过程中,会形成各种阶段的信息,这些信息对于导师和学院掌握研究生的培养情况至关重要。因此,培养全过程的信息管理子系统就是要对这些信息进行跟踪、统计和管理,主要包括招生信息统计、培养环节完成情况统计、学位授予统计、毕业信息统计、留学信息统计、结果统计等信息的汇总功能。根据研究生管理工作和学院工作的需要,可以进一步挖掘和利用培养全过程的相关信息,从而进一步扩充培养全过程信息管理子系统的功能。

(5)用户信息管理子系统。用户信息管理子系统主要是对研究生、教师和用户权限的维护工作。每年研究生的数据可以采用导入系统的方式以避免手工添加的繁琐。而教师信息由于每年变动不大,可以采取逐条添加的方式补充基础数据。用户权限的不同,享有信息共享的程度不同,对系统的操作权力不同,由于教师的身份每年都会发生变动,如普通教师晋升为导师、导师变动为院级领导等,因此,用户的权限随着身份的变化也要及时做出调整。

由于院级研究生管理业务的繁杂性,对于院级研究生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功能分析不可能面面俱到,相关的功能也未在系统结构图中一一列出,我们可以根据研究生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完善。

四、院级研究生管理信息化平台的技术结构

院级研究生管理信息化平台可以运用开源的MVC三层结构,即表示层(V)、控制层(C)、模型层(M)三层结构,底层运用JDBC的方式连接Sql Server提供的数据服务。具体结构见图2。

图2 院级研究生管理信息化平台的技术结构

表示层主要是通过JSP方式来实现数据的显示和输入。运用JavaScript校验输入数据的合法性。同时运用JQuery等AJAX技术,改善用户体验。由于需要控制不同权限的访问范围,在前段运用Session技术,控制不同的访问权限,阻止非法用户的访问。

在控制层主要运用Servlet技术,用于中层的数据交互和前端页面传输到后台的数据。

模型层主要是用JavaBeans封装的对象和运算的模型,系统中的每一个事件,均通过模型封装的方式进行数据传输。

JDBC主要用于连接数据库以及对数据表的增、删、改、查等操作。每个事件模型在数据库中都有具体体现,对应其属性名和属性类型在数据库中建立表。在程序中,所有数据库的控制类均在DB包中。其中DBConn负责数据库的链接,DBSqlServer负责数据库的处理,通过Servelt调用DBSqlServer中的方法,来对数据库进行增、删、改、查等操作。

院级研究生管理信息化平台主要通过图3所示的系统流程来进行实现。

五、结束语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加强教育信息化管理的指导精神,在基于研究生管理实行二级分类管理以及研究生数量和类别越来越多的条件下,结合近年来在研究生管理岗位上的工作实践,通过开展实践工作经验的梳理、总结和调研,构建一个适合院级研究生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可以弥补校级研究生信息化管理的不足、实现院级研究生工作的精细化管理、确保研究生管理相关信息能够及时传送和、方便统计与汇总研究生相关管理信息,为学院领导进行研究生管理工作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提高院级研究生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和管理工作效率。

图3 院级研究生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实现流程

参考文献

统计学研究方向篇(7)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计算机仿真;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144-02

一、前言

研究生教学有其突出的特点,他们中多数人理论基础扎实,获取书本知识能力强。但同时也存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工程应用背景不够的缺点。本人通过十多年研究生教学的实践,结合本学院研究生专业方向、课程内容针对性强等特点,对如何在研究生教学改革中突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工程应用能力等问题进行了一些改革创新。

二、课程定位及课程特点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科学研究的深入与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计算机仿真技术已成为分析、综合各类系统,特别是大系统的一种有效研究方法和有力的研究工具,计算机仿真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各技术领域、各学科内容和各工程部门。仿真技术已经在国防军事、国民经济、社会生活的众多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国内外众多学者认为,仿真技术“正在成为与理论、实验并列的第三种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以及科学研究的手段”,因此仿真技术

被认为是“使能”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是仿真科学与技术涉及到的有关具体仿真技术中最为基础的部分,具有综合性、多学科交叉等特点。

为了拓宽机械工程专业基础,提高培养对象的整体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对机械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高校工科专业的研究生应掌握一定的计算机仿真知识与技能。计算机仿真技术课程是我校机械工程学院面向所有研究生各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考虑专业应用需求并结合教学实践情况,课程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仿真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分析、综合各类工程系统或非工程系统提供一种有力的工具,以便能灵活应用所学的计算机仿真技术为本专业工作服务。

一方面,基于仿真技术课程的内容方法较多,实践性强的特点;另一方面,授课对象专业方向较多、授课学时有限等特点,如何解决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讲授内容繁多的仿真内容、对计算机仿真技术课程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探索和实践,以达到计算机仿真技术教学目标。

三、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课程开设初期,由于只是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方向的同学选修,所以所讲内容基本针对该专业方向进行设置。随着选修人数的不断增加,以及选修学生所属专业方向的扩大,专业方向包括: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等,基本涵盖了机械工程学院的所有专业方向。

计算机仿真技术课程涉及多个交叉学科,紧密相关的课程包括数值计算方法、计算机编程、计算机图形学、高等数学、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优化设计等课程。如何讲出本课程的特点,并充分结合相关课程内容,必须在教学内容的选排上下功夫。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任务驱动、以项目为基本教学单元,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在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性,突出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此,为了满足各个专业方向学生的要求,使他们能够掌握一门工程分析技术,为后续的学术论文和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提供计算、分析和仿真手段,本人在讲授该门课程的过程中,逐年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考核方法等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

1.采取项目专题方式进行教学内容的讲授,调整授课内容,采用专题教学方法使课程主题内容分明,有利于将仿真方法讲深、讲透。

2.扩展所授课程内容涵盖的范围,包括数值计算、优化设计、图形可视化、控制系统特性仿真、控制系统设计以及与外部软件的接口等内容,以满足各专业方向学生的需求。

3.增加与课程相结合的实验教学内容。计算机仿真技术本来是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技术,仿真技术本身是在对控制系统分析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并结合各个专业研究生的不同研究方向,灵活设计若干个专题实验,使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将该门课程应用于实际工程的能力。

4.采用多个工程应用实例进行教学,从系统应用、数学建模、仿真建模、模型求解以及特性分析等,使学生从生产实际认知的研究对象,提升到理论高度的学习,应用所学的各科理论知识和技术手段,进行数学建模、仿真建模的建立,并对模型求解以及特性进行分析,获得直观结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最终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例问题的能力。

5.结合学科前沿,进行课堂讨论。研究生在初步掌握了对系统的模型、仿真算法设计、仿真及结果分析这一流程后,为强化计算机仿真在实际工程的应用概念,在此基础上,以项目形式,开展课程学科前沿以及⒏妹趴纬逃胂执技术融合等专题讨论。

6.增加实验环节,培养研究生工程实际应用能力。利用各种平台,扩充计算机仿真技术资料,提供最新的仿真案例,结合教学团队的科研课题,设计实验项目,培养研究生工程实际应用能力。

四、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基于项目教学法计算机仿真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满足机械工程学院各个专业方向研究生的需求,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完善,使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等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计算机仿真技术作为工科研究生的必备研究手段和技术,使学生掌握一门工程分析技术,为后续的课题研究、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的撰写提供计算、分析和仿真手段。

统计学研究方向篇(8)

一、泛会计理论基本原则

(一)以未来目标为导向 美国会计学会(1966)在《会计基本理论说明书》中明确指出:“实质的说,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更精确地说,会计是一个一般信息理论在如何有效地进行经济业务问题上的应用,也是为决策而提供的、按计量用语来反映的一般信息系统中的一部分。”尽管在泛会计理论中,会计不再局限于“经济信息系统”这一狭义概念,但基于现实经济生活中会计的普世概念,这一说法也并无明显缺漏。作为一个经济信息系统,会计自然要有一个组织或个人预期要达到的目标或结果,即提供对经济决策有用的经济信息以满足内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从而泛会计学理论研究须以未来目标为导向,从定性的角度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相比较以历史数据为导向的会计学研究,以未来目标为导向更加符合会计学的“人工本质”,从二元论的角度来论证了目标结构体系的稳定性。具体而言,泛会计理论体系的目标导向应该按照稳定的目标结构体系搭建:(1)清晰的目标层次结构: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目标按层级可以划分为上层目标、中层目标和基层目标,上层目标往往关注直接利益相关者,中层目标在结构体系中起到传达信息的沟通作用,基层目标涉及现阶段的研究成果;(2)明确的目标内容结构:目标按内容可分为总目标、中间目标和具体目标,总目标在研究过程中起提纲挈领的作用,中间目标往往用于阶段性的总结,具体计划具有最大的灵活性和机动性,随研究对象和环境的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3)连续的时序结构:目标按时间可分为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长期目标应该建立在中短期目标的良好结构的基础上。

(二)以权变假设为研究出发点 权变假设重视主体的内、外部环境条件,致力于建立环境与主体行为间的良好的互动关系,泛会计学理论以权变假设作为研究出发点,有利于在外部变量一定的情况下探索达到最大满意程度的会计学理论系统结构。奥地利生物学家、哲学家路德维格·贝塔朗菲(ludwig von bertallanffy,1937)提出“一般系统理论”,阐述了系统论的核心内涵和权变理论的基础,他认为,“一切有机体都可视为一个系统……系统是处于相互联系中的各个部分的总体。”系统都具有开放性,既受环境的影响,又影响着环境。系统观念间接影响了权变理论的基本原则的形成——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发展的,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权变假设为出发点的泛会计学理论体现了系统哲学的基本原则之一——主体与客体相统一:(1)系统理论强调“在组织与其环境之间以及在各分系统之间都应有一致性”,基于这一逻辑前提,泛会计学理论可以尝试从理论化的角度利用权变理论对会计主体与市场环境进行系统的研究,提高了研究的应用性。(2)泛会计学理论将遵循组织结构理论,即组织与其外部环境的动态统一性关系;(3)领导理论作为权变理论的基础理论之一,指导泛会计学理论研究会计主体与会计客体之间的权变关系。

(三)以管理学研究逻辑为基础 管理学研究逻辑一直注重与外部的环境相适应,尤其是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管理学注重逻辑性和实用性,与实践基础紧密相连。管理科学研究是“方案导向”的,应遵循规范型研究的步骤,而非单纯的描述型研究,一切科学知识均可以加以利用,直至最终形成令人满意的设计方案来解决现实问题。泛会计理论以管理学研究逻辑作为基础,在实践层面上需要注意方案的选择。在泛会计理论研究领域内,方案选择应遵循价值管理的原则,注意四点:信息质量、数据结构、衡量尺度和方案有效性。会计学研究者需要进行方案分析,并且采用价值链分析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判断。

二、泛会计理论论证过程

泛会计理论是基于设计型科学范式的,设计型科学范式更加倾向以局内人的视角来观察和分析问题,这一过程可以分为手段——目的分析、搜索备选方案、设计评价和确定最终方案四个基本阶段。

(一)手段——目的分析 西蒙指出,任何目标寻求系统必须满足的条件是,通过两种渠道与外部环境联系:一是传入渠道或感受渠道,系统通过它接受关于环境的信息;二是传出系统或运动神经,这是系统作用于环境的渠道。系统必须具有某种手段在其贮存库中存储关于世界状况的信息和关于行动的信息。实现目标的能力取决于在世界状况的特定变化与能带来这些变化的特定行动之间建立联系。目标是研究的初始动力,手段则是研究得以进行的工具。手段——目的分析作为泛会计理论研究的第一阶段,可以为“会计白箱理论”的落实奠定基础。

(二)搜寻备选方案 备选方案的提出往往需要

经历以下过程:目标透视,方法选择,方案提出、衡量标准确立。标准的确立可以通过多重案例分析来分析归纳,根据多重案例分析的两种基本类型:开发式和提取式,研究人员可以通过过往的研究案例及解决成效来确定标准,形成最佳范式,并通过前期模拟等手段来进行验证和改进。备选方案的搜寻包括:试探搜寻、搜索资源的分配、结构和设计组织的理论、设计问题的表现等。试探搜寻尝试通过初步的方案筛选来缩小搜寻范围,在研究前期初步论证衡量标准是否有方向性的失误,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尝试对目标进行侧写,提高方案的准确性。搜索资源的分配可以借鉴管理学战略选择的手法,通过最小成本来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价值。就目前会计学研究的现状而言,传统会计系统仍然是学界的主流方案研究手段,而价值计量系统作为一种革命性的备选方案,致力于将各种数据库、方法库和知识库进行整合,建立特定的、更加丰富的行为数据库、研究数据库,以实现行为、需求和信息的多向沟通。

统计学研究方向篇(9)

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针对北大学生的特点,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域领军人才上,具体讲就是培养具有原创能力的研究型人才、具有集成能力的工程型人才和具有组织能力的管理型人才。为了实现上述培养目标,学院秉承了北京大学“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理念,在教学改革中强调了“拓宽夯实知识基础,培养锻炼综合能力”的基本原则,关注了如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结构化的教学体系框架设计:构筑能够灵活调整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教学体系框架,适应本学科发展迅速和与产业结合紧密的特点。二是宽广和扎实结合的基础课程设置:依托北大的人文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人文基础,依托北大的理科优势夯实数学物理基础。依托北大计算机学科的历史积淀强化算法和软件编程基础,依托学院的电子科学技术学科加强硬件基础。三是面向能力培养的学习环境建设:营造敢于表达、质疑、挑战、犯错和承担的学术氛围,建设面向基础知识和动手能力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建立结合真实科研任务的、与研究生同等条件的科研实习制度。

本文将对这些前期教改实践做一个简要总结。

一、结构化的教学体系框架设计

信息学院目前有四个本科生专业,分别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学、微电子学和智能科学。其中前三个是成立学院时就有的专业,而第四个是学院成立后设立的全国第一个智能科学专业。在原有的教学体系中,每个专业的课程自成体系。一方面每个专业的学生知识面较窄,不利于学生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另一方面有些课程在不同专业重复设置,浪费教学资源。学院成立后我们制定了新的本科生教学计划,打通一年级四个专业方向课程,并在2005年、2007年两次进行了修订。我们提出了重视基础,分阶段、多层次的模块式教学计划,把课程分成三个阶段安排(一年级、二年级和高年级三个阶段),除学校公共必修课外,把课程分成四个层级:学院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核心选修课、任选课。

为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一年级统一安排数学、物理、计算机和电路方面的基础课(如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电磁学、力学、计算概论、程序设计实习、数据结构与算法、微电子与电路基础等),使得不同专业的同学在软硬件方面都得到加强。2007年的修订计划,更加体现出北京大学重基础重创新思维的培养特色。以学生为本,课程设置将数学、物理、计算机等方面的基础课,分别开设AB两级不同深度要求的课程。打造研究型、综合型(宽口径型)、应用型培养模式,以适应兴趣和特长不同的学生。另一方面,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信息科学技术概论”,请学院里资深的专家教授向学生讲解信息科学技术领域各学科的发展和最新成果,各专业的知名教授学者(包括院士、长江学者等)都亲自给学生授课,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年级分为两个大方向,计算机和智能科学的方向以及电子和微电子的方向。到了高年级,则根据不同的专业和学生志向安排更具选择性的专业课程。

在学院本科教学框架体系下,计算机学科的本科教学体系由五大基础(数学物理基础、程序设计基础、专业数学基础、硬件基础、系统软件基础)、三大系列专业课(计算机理论、计算机核心技术、计算机应用和新技术)和本科生科研实习组成。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程序设计基础、硬件基础、系统软件基础和全部的计算机核心技术、应用及新技术课程中都有大量的实验教学内容。

二、关于计算机学科知识基础的讨论及相应课程的设置

随着计算机学科的内涵和外延的不断丰富,与计算机学科相关的领域不断增加,各种理论、技术、应用层出不穷。我们不可能在本科四年的时间里向学生传授所有与计算机学科相关的知识,因而要仔细讨论清楚到底哪些内容是相对更基础的是必须掌握的,哪些实验对训练学生基本动手能力更为有效,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更为有利。回答上述问题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计算机学科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及国家发展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2)计算机学科的知识体系及各部分之间的拓扑关系。(3)学生的特点和兴趣。(4)学生培养的目标和定位。(5)现有师资力量和对未来师资力量发展的计划。如果前四点决定了我们需要培养怎样的人才以及如何培养,那么第五点将决定我们究竟能否做到我们想要做的。

北京大学信息学院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学、微电子学和智能科学系组成,拥有开设各类课程的硬件环境和师资力量。学院的成立为调整每个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提供的可能性。在学院的框架下,由知名学者联合为全院新生开设了信息科学技术概论。计算机专业的本科课程在硬件、程序设计基础和智能方面都有所加强,而通过和数学学院、物理学院的联合,为学生提供了多种的数学物理基础组合课程。总体来说,北大信息学院计算机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包括数学基础(有A(数学分析+高等代数)、B(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两种难度选择)、专业数学(集合论、代数结构、数理逻辑、概率统计)、物理基础(有ABC三种难度可供选择)、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概论、程序设计实习、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结构与算法实习、算法分析与设计)、硬件基础(微电子与电路基础、基础电路实验、数字逻辑、数字逻辑实习、微机原理、微机原理实习、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体系实习(待建设)、系统软件基础(操作系统、操作系统实习、编译原理、编译实习、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实习)、三个方向的系列选修专业课程和科研实习(一年以上)与毕业论文(全院范围评选十佳和优秀论文)。

北大信息学院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中比较有特色的内容是:(1)数学和理论课程丰富(由于联合了数学学院和智能科学系)。(2)大部分基础课程的实习内容单独设课,时间为一个学期,要求分组完成比较大的项目,对学生充分理解理论课程的内容,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很有帮助。(3)与本系教师研究方向相关的课程内容丰富且课程门数呈上升趋势。

三、加强基础实验教学建设,重视实践能力培养

结合本院学生80%继续深造的具体情况,我们制定了“能力培养为纲、知识传授为目;基础知识为体、专门技术为用;避免急功近利、强调后发优势”的教学指导方针。具体来讲就是在打好数学物理基础的同时,强化实验教学环节,尤其是设计和创新型实验教学的环节,使学生养成探究各种知识理论的来源和适用范围的习惯。

在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方面,学院也作了多种尝试,其中最典型的是在提高学生程序设计和实现能力方面,自主研发了“百练”程序在线评测系统。该系统在基础实验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并辐射至全国全球。“百练”程序在线评测系统是一个基于万维网的服务系统,全天24小时向全球提供服务。用户在练习某个题目时,只需要将源程序通过网页提交,在几秒钟之内就会得到正确与否的回答。“百练”对于程序的评判是极为严格的,学生的程序根据系统给出的输入数据进行计算并输出结果。“百练”在服务器端编译、运行被提交的程序,取得输出结果和标准答案对比,必须一个字节都不差程序才能算通过。这对于培养严谨、周密的程序设计作风极为有效,学生必须考虑到每一个细节和特殊边界条件,而不是大体上正确就能通过。传统的人工评判是难以做到这一点的。使用“百练”系统进行程序设计类相关课程教学时,一方面可以在网上布置作业题目,学生随时完成作业、提交并获得评测结果,减轻了教员批改作业的负担同时增强了批改的准确性;另一方面教员亦可在网上监督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并就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网上实时的编程考试,更能考察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有助于威慑和杜绝作弊现象。五年的教学实践表明,“百练”系统在提高学生程序设计能力和编程的熟练和准确性方面起到了突出的作用。“在“百练”上做题对你创造力和思维能力都是种挑战,有助于戒骄戒躁,任何一个字节都要处理得当,否则就会出错。这不但可以使你懂得理论,而且使你真正开始写自己的程序。”这是06级一位本科生的最深感受。四、参与科研项目,培养研究和创新能力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建立了一整套本科生科研实习制度,将科研实习与本科生课程训练并列为本科生培养的两个组成部分。在一、二年级学生中遴选一些基础好的学生通过“校长基金”、“若政基金”、“教育部大学生科研实践计划”、教师自筹等项目进入课题组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三年级时,各个研究所实验室制度化招收实习本科生,包括组织报名、考核、录取、基础培训、规章制度培训、前沿介绍、与学生讨论确定选题,之后进入与研究生同样的培养模式进行培养。四年级时,所有没进入实验室实习的学生通过双向选择进入实验室完成本科论文。

“在和高年级学生的协作中,我们学到的不仅是知识,而且还有一种信念,大家为同一个项目互相合作,以我们自己的方式鼓励自己,如果我们能保持这种心态,我们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已毕业的一位03级本科生认为,本科参加院里的科研实习,除了培养动手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她的团队协作能力。

让本科生从一年级开始就陆续进入实验室,跟随导师和硕士生博士生参与真实课题研究。这样做的好处是:(1)让学生提前感受研究的文化氛围,培养科学素养。(2)通过科研,充分认识数理基础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奠定坚实基础。(3)导师和学生互相沟通了解,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4)提前培养专业基础知识,将研究生培养延伸至本科,有助于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有1个教学研究所和11个科研研究所,其中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部委级重点实验室,承担了国家863、973、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0多个,每年纵向科研经费6000多万,为本科生就读期间直接参加科研工作提供了条件。近几年在一些研究基金的资助下很多本科生在研究所里受到很好的训练,参与完成了重大科研课题,发表了高水平的论文。

五、科研团队建设系列课程,促进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

计算机系的教师是以研究所为单位组织的。每个研究所的教师有一个共同的大的研究方向。计算机系本科生课程分为基础课和专业课两个层面,针对这两种课程,教师有两种组织方式,一方面从各个研究所抽调有经验的老教师和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组织成基础课教学团队,负责全院基础课程的建设,例如计算概论教学团队、程序设计实习教学团队、数据结构与算法教学团队:另一方面,教师按研究方向组织成系列专业课程授课团队,负责建设各个研究方向的系列课程,例如数据库方向教学团队、计算机网络方向教学团队、软件工程方向教学团队、计算机理论方向教学团队、人机交互方向教学团队、人工智能方向教学团队、数字媒体方向教学团队等等。每个研究方向的教学团队负责建设一个方向的系列课程,保持课程内容与学科发展的同步,并设计使学生在该领域掌握相应技术基础的递进式系列课程。这样做的好处是:(1)教师在自己的研究方向上开课,可以随时将研究进展注入课程内容,可以讲得更生动。(2)教师可在课上物色对本方向感兴趣的学生,使他们加入到自己的研究团队。(3)不同研究方向的系列课程在给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的同时,也形成了适度的竞争,如果没有学生选修自己研究方向的课程,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本方向的研究生生源质量。(4)基础课的教学团队教师来自不同的研究方向,在基础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可以更好地兼顾不同方向学生对基础的要求,因此可以建设内容更加合理的基础课程内容。

统计学研究方向篇(10)

1)统计学与统计学学科体系的初创阶段

 

我们将20世纪以前都划归为这一阶段统计学在这一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有几个重?要史实:

 

1.从17世纪中叶开始,英国威廉。配第等的“政治算术”以数量分析为特征,用数量比较的方法进行政治经济分析,就其所使用的独创的方法来看应当是统计学的起源

 

2德国海尔门。康令等的“国势学”,从理论上开始对国情调查和国情记录问题进行探讨,并为统计学这门学科起了一个沿用至今仍为公认的名称一一“统计学”

 

3.历经18世纪至19世纪,法国的拉普拉斯将概率论引入统计学,使统计理论与方法发生了重大飞跃比利时的阿德夫。凯特勒利用概率论原理分析人类各种知识中具有数量变化性的各种现象,概括出需要用统计学进行研究的有气象、物理、化学、植物动物农业人类共七大类,实际上是明确提出了统计学是可应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通用方法论科学,开拓了统计研究的新视野19世纪末,英国的卡尔。皮尔逊的“复相关和偏相关”理论、“矩估计”“X2检验”等一系列贡献,将描述统计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使其有了较完整的体系。经过200年的发展,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的基本内容逐渐形成

 

从统计学在这一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

 

第一,统计学起源于对社会现象的实质性研究,将概率论引入统计学后,统计学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统计学由实质性科学过渡到通用的方法论科学。

 

第二,“政治算术”和“国势学”对统计学的创立做出了重大贡献,并在这一历史阶段占有学术优势。

 

第三,“政治算术”、“国势学”与数理统计学的研究领域不同,但己开始出现了逐渐融合的趋势。例如,由政治算术学派英国的格兰特开创的人口统计学一开始就成为数理统计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i®;而凯特勒把统计学作为一门通用科学,除研究自然现象外,还广泛研究各种社会经济现象

 

第四,统计学己由以收集数据资料为主转变到初步的统计推断,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的基本内容正在形成,一些重要的统计思想和方法己初见端倪,但统计学仍主要在各纵向学科的层次上发展,统计学学科体系还不完整。

 

二)统计学和统计学学科体系的发展阶段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今是统计学迅速发展并取得突破性成就的黄金时代从统计学初创阶段起,各学派之间的学术争论就没有停止过,在本世纪一百年的时间里,统计学各学派在争论中互相促进、互相融合,使统计学不断得到发展

 

1.德国恩格尔、梅尔到美国查多克和德国弗拉斯科波的社会统计学使社会统计学由实质科学向方法论科学过渡①,也标志着社会统计学和数理统计学在方法论上的结合2从20世纪初开始,英国戈赛特的“小样本t分布”®,费希尔的“F分布”“极大似然估计”“方差分析”与“试验设计”③,内曼与小皮尔逊的“置信区间估计”与“假设检验”®,英国杰费莱和意大利菲纳特系统发展并形成的“贝叶斯统计”⑤,费希尔创立的“信念学派”⑥,美国沃尔德的“统计决策函数”⑦以及随计算技术发展而出现的“多元统计分析”“探索性数据分析”“现代时间序列方法”等等,使得推断统计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获得了全面发展

 

3.19世纪后期开始,经济统计学也进入了表现最丰富的时期,国民收入的测定、物价指数的编制时间数列分析经济前景预测SNA的创立等等都促进了统计学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和发展

 

4.在前苏联形成了社会经济统计学,明确提出统计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以大量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为研究对象,大量观察法、分组法、指标法是它的基本方法,并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作为其理论基础,将统计学视为具有鲜明阶级性的社会科学。在这一时期,我国的统计学走过了一段艰难曲折的道路考察统计学在这一阶段的发展状况,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统计学成为多分科、多层次的学科,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的理论方法体系日臻完善同时,由于社会制度等原因,形成了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两门统计学并存的局面;而数理统计学在这一阶段占有优势地位

 

第二,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在多年的争论中逐渐形成了各自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为统计学向新阶段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前提,做出了各自学科的贡献再者,两门统计学在争论中相互渗透,在社会经济统计的教科书和实践中大量引入数理统计理论与方法,一些社会科学的思想方法也注入数理统计学的研究中。

 

第三,统计学的应用在这一阶段发生了巨大变化统计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宽广,覆盖了理、工、农、医、文各个分科,己经很难提出一个不需要统计的领域统计应用的成果也越来越显著。有人统计,在科学技术的重大进展中,自1900年以来有2/3来自定量研究和统计学的贡献,1940年以来,定量研究和统计学占了5/逆。反过来,统计在各纵向学科中的应用研究又使得统计理论与方法向横向学科发展

 

第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受计算机、信息论等现代科学技术以及由现代科学技术引起的人类科学思想体系变革等各方面的影响,统计理论与方法一方面得到了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又面临着挑战,在信息时代孕育着再一次变革(三)“大统计学”阶段

 

近年来,我国统计界提出了“大统计学”的设想,199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也将统计学列为一级学科这对提高统计学的学科地位、推动统计学学科的发展、建设统计学学科体系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甩

 

“大统计学”是一个不严格的用语,对于“大统计学”的内涵,聂皖生博士概括为五个方面:研究对象的扩大、统计方法的拓展、应用研究范围的延伸统计学科地位的上升、统计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融合②笔者以为,建设“大统计学”更重要的方面是统计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化在“大统计学”学科研究中,应进行系统的理论总结,提取和概括新的理论、方法和思想,而不是将社会经济统计学数理统计学和其他统计学科简单地结合或合并。“大统计学”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它不是“统计学是一门还是两门”之争的延续,而是统计学在现代社会中发展的产物,是统计学及其学科体系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征兆

 

一一社会经济统计学数理统计学和统计学的其它一些学科,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己趋于成熟,形成了各自的理论和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有些是共通的,如一些基本的统计思想和统计分析方法具有天然的血缘关系,可说是殊途同归;有些理论和方法是相互借鉴的,如社会经济统计学中引入大量的数理统计学的理论和推断方法,数理统计学和其它一些科学技术统计学在研究一些社会系统工程项目时,也得到了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理论支持;有些理论和方法则是互补的,例如,在建设“大统计学”过程中,可进一步完善统计认识理论、统计逻辑思想、统计指标理论等,在综合的过程中填补学科的空白从分化到综合,是统计科学自身发展的趋势。

 

一一现代化社会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逐渐打破数理统计学、社会经济统计学以及其它统计学科之间的界限,时代呼唤着“大统计学”20世纪后半叶,人类社会和科学正在经历着重大变革,几百年来形成的科学思想体系受到严重的挑战,社会、物理天文、生物、化学以至统计学中都发现了许多新的现象,如社会变迁、混沌现象、化学振荡、耗散结构“测不准”原理等等,使得传统科学思想体系显得力不从心,难以应付在这种困惑面前,不少学科转向哲学统计学以寻求答案因果决定论也正逐渐转向统计决定论。统计学这门具有探索性的科学,以独特的研究思想探索未知、探索未来,用统计规律逼近物理规律、逼近社会客观发展规律统计学有可能成为21世纪社会和科学发展的基础。但是统计学科纵向越分越细的分化、学科之间孤立分割的研究现状,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挑战,无法解决困扰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人口资源、环境等各方面的困惑。

 

一一“大统计学”的提出,可能成为中国对统计学的贡献“大统计学”是在我国特定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的加快,都对统计学提出了挑战社会经济统计学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和方法,数理统计学只有打破纯理论和方法研究模式而在社会经济领域的应用上下功夫,才能满足改革开放的要求其次,社会经济统计学和数理统计学在中国都得到举世瞩目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统计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投入产出研究、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测算统计调查制度的改革等诸多方面取得一批丰硕的成果而且,中国社会经济统计还面对这样一个现实:有一支庞大的政府统计机构,有数百万人的统计队伍,有100多所大专院校设有社会经济统计专业同时,我国的数理统计研究在国际上并不落后,很多研究成果己达到国际领先水平①建立“大统计学”是历史的选择,也是现实的选择再次,社会经济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有真诚合作的机遇严格讲,多年来,社会经济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之间的争论并不是两门统计学之间的争论,而是社会经济统计学界内两种观点的争论社会经济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并没有开展过真正的学术争论,这既是历史的悲剧,也是现在合作的契机因此说,“大统计学”不是“大”在与西方统计的接轨上,而是可能成为中国对统计科学发展的贡献

 

按照“大统计学”思想建设统计学学科体系,需要对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理论基础和方法体系重新思考总体而言,统计学是研究随机现象大量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方法论科学,其目的是探索现象的数量规律性,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

 

(一)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大量随机现象的数量表现

 

统计学研究的量不等同于哲学意义上的量,而是与之相联系的数据资料,统计学研究的是随机现象的数量表现一句话,统计学研究的是客观现象的随机变量这些本是简明而又不争的事实,但目前仍有一些观点以此对“大统计学”提出质疑问题的关键是,社会经济现象是不是随机现象目前,完全否认社会经济现象具有随机性的观点己不多见,但仍有观点认为,社会经济领域中既有随机性现象,又有确定性现象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但不能理解为社会经济现象中一部分是随机的,一部分是确定的;而应解释为一方面是随机的,一方面是确定的。

 

客观现象为什么是随机的,这是本体论的问题,本文不作探讨。是不是随机的,是认识论的问题,属于统计学研究的范畴客观现象的随机性包括客体本身的不确定性和主体对客体认识能力的局限性而产生的不确定性,二者往往是相互交错的。何谓随机性呢?简言之,是在给定的一组条件下,某现象可能出现的结果不止一个且事先无法肯定。具有随机性的现象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在相同的条件下,它可以在大量观察中反复发生,重复出现;二是它的结果有多种可能性;三是某一次观察出现何种结果事先无法肯定这三个条件也是判断客观现象是否具有随机性的标准。

 

任何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其数量结果,都可以在人的有意识的活动中,即主体控制的在一定时期内大体相同的条件下反复发生,重复出现每一次统计调查的结果,包括抽样调查和其它调查方式取得的数据,都是可以反复发生的结果的一次实现而且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结果不论事先预测得多么准确、计划得多么周密、控制得多么严格,也必定会有多种可能性计划规定经济増长率控制在,实际统计结果不多不少正好等于10%,这只能是一种巧合。正是由于一个现象有多种可能结果,所以某次统计调查出现哪一种结果事先无法肯定因而,社会经济现象是典型的随机现象,其数量表现为随机变量。

 

社会经济现象虽然是随机的,但并不是虚无飘渺、捉摸不定的,当试验或观察结果充分大时,随机性就转化为确定性,即呈现出统计规律丨性随机性和确定性是客观现象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一一客观现象可能出现的结果会有多种且事先无法肯定,因而它是随机的,但它的结果必定依一定的统计分布出现,必定表现为一定的统计规律,因而它又是确定的。

 

上一篇: 基层工作管理的基本方法 下一篇: 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