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行业研究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31 16:37:54

医院行业研究

医院行业研究篇(1)

0 引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疗保健的需求无疑会迅速增加。以北京地区为例,近三年来,北京市民用于医药品的支出增速明显高于消费性支出的增速;主要大型医院的业务收入也保持着15%-25%的增速,可见这个市场稳定地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但是,随着城市规模的发展,挂号难、看病难问题已经成为广大群众反映迫切的问题。当前医疗服务主要矛盾反映在两各方面,一是优质医疗资源供需紧张,造成医院现场服务“挂号难”;二是患者群体多元化,造成“交费难”,这为北京地区银行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如何利用金融服务平台方便广大患者就医,实现一体化的功能整合,是各家银行共同面对的巨大市场机遇。

1 北京地区医院当前发展状况

1.1 当前医院面临的主要问题

1.1.1 知名度高的大型医院客流量大,以中老年和外地居民居多。根据北京市卫生局最新公布数据,2011年北京市门急诊量共1.46亿人次,与前一年相比增加了7.99%。扎堆就诊、盲目投医导致各大医院人满为患,不仅导致了“看病难”、而且院内就诊秩序也混乱不堪。就诊人员对医院最不满意的地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挂号难,就诊难和缴费难。北京目前共有51家三级甲等医院,每周挂号122万人次,比去年增加6.3%,如协和医院等大型三甲医院,每日的客流量均达到8000-12000左右,巨大的患者流量给医院带来的是巨大的服务压力。根据医院已经披露的数据及实地调研结果显示,诸如北京市知名的三甲医院自2009年至2011年,就诊人数始终呈大幅增长态势,从就诊者年龄构成来看,中老年患者占73.25%,外埠患者占57.62%。

1.1.2 就医环节多,排队拥堵现象严重。调研发现,就医环节多,排队拥堵现象严重。是目前北京地区大中型医院面临的主要问题。

普通门诊耗时统计数据

根据实地测量结果,患者每次就医等待耗时是实际就诊耗时的1.5倍。如果扣除在途时间,等待耗时过长已经成了就医的最主要问题。这些医院的就诊空间内人流很大,大量的等待就诊患者由于需要在各个环节收费、结算,消耗了大量时间,也造成了窗口的拥堵。排队耗时已经成为就医过程中最主要的消耗环节。

1.1.3 医院窗口现金流量大,存在安全隐患。调研显示,在就医过程中,患者持现金结算占了结算量的80%以上,三甲医院的平均日收入都超过百万,由于医院在各个楼层大多设有交费窗口,因此就诊人员往往携带现金在多个楼层穿梭交费,在人多、拥挤的结算环境下,大量的现金流动导致了一定的安全隐患的存在。

1.1.4 就医习惯导致专家号预约集中,专家资源被浪费。调研显示,90%以上的就诊者都愿意选择专家号,100%的外地来京患者选择专家号,这就造成了专家号的紧缺。事实上,根据与院方沟通了解,仅有不到30%的就诊患者需要专家诊疗,而大部分患者的病情根本无需专家诊疗。

1.2 北京地区医院软硬件特点

1.2.1 空间大,设备布放方便。通过对医院进行实地调研发现,目前北京地区的三甲医院大多具有较宽敞的空间,有条件布设自助设备方便患者适用。其中一些大型医院如301医院目前已经专门开辟出自助设备布放区域,用于支持患者自助结算,方便社会。

1.2.2 医院有较强的技术合作能力。北京地区的三甲医院总体技术力量雄厚,具有自己的技术开发能力和内部互联网系统,因此银行可以与医院在在合作中能做到技术共享,而院方对于电子渠道推广工作也能够与银行达成共识。

1.2.3 医疗工作者对金融服务需求迫切。从北京地区请款来看,医疗工作者群体是一个高素质的技术型群体,对于金融理财服务具有迫切的需求。但是,由于工作原因,往往缺少与银行的接触,需要银行提供必要的金融服务,如果银行能在与医院的整体合作中注重对医疗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金融服务,将对银行的盈利能力具有一定帮助。

1.3 银行-医院合作中院方的核心需求

1.3.1 共享银行渠道资源,优化设计门诊服务流程。医院作为金融服务的使用者,必然希望现有经营模式基础上,能共享银行覆盖范围广泛的渠道,包括利用互联网、自助终端等设备,实现分流挂号、错峰就诊;同时,希望能够对患者交费环节引入新方式,将部分患者分流到自助设备上,减少对收款台的压力。

1.3.2 引入银行金融管理能力,共享银行结算资源。银行具有结算业务的先天优势,院方如能使银行能为医院提供方便快捷的结算系统,而实现减少现金收付窗口、全面推行电子化货币结算的服务目的,将是一件双赢的事情。

2 银行-医院合作中银行方面的风险分析

2.1 费用支出压力增大的风险 为缓解北京城市地区“挂号难、看病难”问题,北京地区部分同业已经开始进入医疗服务领域,但随之而来是银行方面合作成本的提高。

2.2 设备投入和设备管理的风险 按照合作概念,银行业必将加大自助设备向医疗机构的投入建设。在此基础上,设备的投入和管理存在一定风险,一是设备被使用者的接受程度,二是设备的更新维护工作,这不是简单的成本投入问题,如果合作方未能预期履行其协助管理义务,在项目的管理中出现线路故障等问题,影响患者就医,则有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为银行带来诉讼风险。

2.3 参与银行众多,价格打压将比较严重 目前,在北京地区参与金融-医疗合作项目的银行逐步增加,工、农、中、建及北京银行均逐步涉足此领域,随着北京市金融医疗合作项目扩大和发展,更多的银行将以此作为树立社会形象,提高知名度的重要契机,由于医疗行业的政府主导背景,具有较高的信用等级,因而银行业竞争激烈。

3 银行-医院合作模式的推荐与选择

医疗服务是一项系统化工程,是患者需求、诊疗资源、诊疗信息、资金结算的一体化整合。将金融服务引入医疗系统,可以对就诊中产生的信息流、资金流加以整合,通过自助服务终端、银行卡等服务载体,实现患者的自助缴费结算。建立新的就诊规则与流程,减少环节,加快流转、提升效率。针对目前北京地区大型三甲医院的特点,本文提出三种医疗金融服务系统模式供参考:

3.1 以自助渠道交易分流就诊流量的模式 该模式的核心理念是利用互联网、电话服务系统、自助终端以分流挂号、错峰就诊;同时,对患者交费环节引入新方式,将具有银行卡的患者分流到自助设备上,自行调账单、自助结算,减少对收款台的压力。特点是实现患者随诊自助结算,患者在每一发生就诊费用的环节都可通过银行布放的自助设备使用任意银行卡进行结算,并通过自助设备打印缴费回执及报销凭证。该模式的优点是对医院现有系统改造少,实现了患者就诊的逐笔结算,消费明晰、简洁,自助设备布设相对灵活;缺点是自助设备的布放量和维护量大,以及引导患者建立新型消费习惯的时间较长。

3.2 费用发生地快捷支付模式 该方案的核心理念是在医院现有经营模式基础上,在分流挂号、就诊患者的同时,把银行卡、就诊卡和医保卡三种实物介质通过自助设备进行关联绑定,患者仅需持有绑定的银行卡或就诊卡即可实现就诊信息查询、实时结算和诊疗费用预存功能。该模式的优点是实现了银行、医院和医疗保险系统三者的关联,实现了快速结算,缓解了排队收费的压力,弱化了收费窗口的概念,缺点是银行与医院之间的对帐工作比较复杂,对医院端的流程需要进行较大改进。

3.3 金融IC卡兼容医疗功能服务模式 金融IC卡兼容医疗行业服务方案是具有前瞻性的方案,金融IC卡具有金融服务功能和行业服务功能的兼容性,即IC卡包括电子钱包、银行账户和行业账户信息,因此,发展金融IC卡是今后银行医院合作的主导发展方向,借助具有便利性、经济性和权威性的金融IC卡的推广与应用,将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的效率。从患者的角度来看,金融IC卡以其便捷的使用模式,满足了一卡多用,节约了个人和社会成本;从医院的角度来说,金融IC卡使得医院的管理更加规范,由于银行具有实名管理的先天性优势,因此通过银行制度的监管使医院各环节资金风险得到极大降低,模式的优点是安全性高,兼容性好,一卡多能,提高了就医效率。

参考文献:

医院行业研究篇(2)

人才培养的行业适用性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人才输出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不断凸显而产生的新问题,特别是对于医学院校这类行业高校,深入分析医药卫生行业的适用性需求,从行业适用性的角度出发,研究并建立体现行业高校特色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尤为重要。

 

一、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行业需求特点

 

近几年,工商管理专业的社会需求与人才输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加,另一方面,行业企业却很难找到能够胜任行业管理职位的优秀人才,需求得不到满足。社会发展变化与企业自身的发展状态决定各行业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特色化的特征和趋势,如服务业需要大量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管理人员进行客户管理、服务团队文化建设等;采矿、石油等技术性专业需要基层技术性的工商管理人才,要求管理人员应具备基本能源知识、基层实践经验、一定的专业技术等;金融业、房地产业对市场环境敏感,需要大量的具有市场敏感性,具有很好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的高级管理人才。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医药卫生行业对管理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由于该行业具有较强的行业特殊性,对管理人员的需求也呈现出明显的特殊性:如制药企业要打破创制新药市场化瓶颈、打破知识产权封锁,需要既具备深厚的药学专业知识又具有很强的经济法律知识以及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医院面对复杂的医患关系、艰难的市场化进程、沉重的社会责任等行业现实,需要大量的既熟悉医疗卫生行业特点(如卫生法规、公共关系、危机处理等)又具备深厚的管理学理论基础和较强的管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二、医学院校工商管理专业行业适用性现状

 

据调查,目前医学院校开办非医学专业的现象在国内比较普遍,其中,工商管理专业是医学院校开设非医学专业的热门选择之一。大部分医学院校在开设工商管理专业时是谨慎认真的,但是由于办学时间短,资金投入不足等原因,医学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与其他优势学科和传统学科相比,一定程度上存在先天不足,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未能充分考虑医学院校的特点,与其他院校同质化现象比较普遍。近年来笔者通过对部分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的医学院校进行调查发现了很多问题,其中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第一,人才培养市场定位不明确,办学特色不突出;第二,人才培养行业适用性不强,毕业生不能满足行业企业需求;第三,人才培养模式陈旧固化,创新性不强,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管理制度与评估方式都不能体现人才培养的差异性,更不能反映人才培养的行业适用特点;第四,专业师资队伍薄弱。

 

因此,医学院校开设的工商管理专业要想在越来越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取得良性发展,必须要重视人才培养的行业适用性,利用医学院校特有的教育资源,研究医药卫生行业对管理人才的特殊需求,探寻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具有较强的行业适用性的专门工商管理人才,使行业的需求和人才的输出达到良好的吻合效果,解决行业需求和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促进毕业生就业。

 

三、医学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行业适用性对策

 

针对市场需求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出医学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基于医药卫生行业适用性的多位一体化人才培养。具体改革举措如下。

 

(一)人才培养目标制定

 

医学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层次分明、定位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应具化到为医药卫生行业培养应用型复合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要个性化明显、突出竞争优势,在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规格上,都应该侧重培养学生在行业企业的实践适应能力。

 

(二)课程体系的设计

 

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体现基于医药卫生行业适用性的个性化培养,以管理学、经济学等通识教育课程为主体,扎实管理理论基础,加入一定比例的医药卫生行业专业主干课程,完成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渗透与融合,增加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加大选修课程的比例,以增强学生行业课程的系统性。

 

(三)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在人才的行业适用性培养中非常重要,为达到培养效果,在实践教学上可作如下尝试:构建“多形式、多环节、亲行业、高关联度”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实践教学比例,可尝试采用“3+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用3年的校内教学完成“平台+方向+拓展”的理论积累,用1年的时间实行校外教学和综合实习;加强校企联合,使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能够与行业完美对接。

 

(四)改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要与复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符合,要侧重医药卫生行业适用性,组织教师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启发式教学、互动教学法等。

 

(五)师资队伍建设

 

医院行业研究篇(3)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一种世界性传染性疾病,病死率极高。临床护理人员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存在较高因职业暴露而感染HIV的风险[1],为了解并分析我院临床护士HIV职业暴露相关知识、行为、态度的现状,以有效降低护理人员HIV职业暴露风险,我们对我院临床一线护士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3年12月我院在岗的临床护士中随机选取150人作为调查对象,科室分布涵盖内、外、妇、儿科等全部临床科室(包括全部门诊和急诊科室)。150名护士年龄19~48岁,平均(25.6±4.2)岁;学历分布,高中(中专)及以下14人(9.33%),大专89人(59.33%),大本及以上48人(32.0%);护龄1~32年,平均16.8±5.1年;住院护士122人(81.33%),门诊护士28人(18.67%)。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47份,问卷有效率达98.0%。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调查对象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问卷集中填答,调查内容包括艾滋病基础知识、HIV职业暴露相关知识、HIV消毒相关知识、职业暴露后如何处理、HIV职业暴露防护意识、临床护理操作习惯和近一年(2013年1月~12月)发生的针刺伤、皮肤(粘膜)的血液(体液)暴露事件等,并对发生相关暴露事件的护士进行深入访谈,了解分析发生事件的原因。HIV职业防护相关知识共计26道题目,计算每位护士回答26道题目的正确率。

1.3统计学分析 研究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先进行统计学描述,计算平均数、标准差等,两组计量资料差异的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多组计量资料差异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有差异者进一步行两两比较,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统计学检验水准α取0.05。

2 结果

2.1 HIV暴露职业防护相关知识总体情况 经过对包括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传染性物质、艾滋病潜伏期、HIV消毒相关知识、职业暴露后的处理及用药等26项内容的调查,150名临床护士对一些常见和重要的知识如HIV传播途径、血液和等的传染性、针刺伤传染HIV等方面了解的较好,认知正确率均在80%以上,但对一些HIV深层次的知识如泪液(汗液)的传染性、HIV完整皮肤暴露风险、普遍性防护原则、HIV职业暴露分级等,认知正确率不足50%,其中尤其对艾滋病窗口期、潜伏期具体时间及暴露后预防用药的四个依据等的了解最差,认知正确率仅有10%左右,见表1。

2.2 HIV暴露职业防护认知与年龄、学历等的相关性 分别计算每位护士回答26道题目的正确率,并逐一探讨年龄、学历、住院/门诊和内外科分布与HIV暴露职业防护认知正确率的相关性,年龄与认知正确率存在正相关关系(r=0.683,P=0.001),即随着年龄(护龄)的增加,护士对HIV暴露职业防护的认知越好,正确率越高。不同学历护士也存在相同的关系,大本及以上学历护士对HIV暴露职业防护认知的正确率依次高于大专和高中及以下学历的护士(P=0.000),而住院护士和门诊护士、内科(非手术)和外科(手术)护士对HIV暴露职业防护认知的正确率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2.3 案例分析 调查显示,2013年1~12月我院共发生针刺伤、皮肤(粘膜)的血液(体液)暴露共计21例次,此类事件主要发生在有创操作过程中和操作后,注射后针头复帽,静脉留置针拔针等情况,发生的原因有:操作时粗心大意,有创操作不熟练,有创操作不规范,工作繁忙,患者不配合等。

3 讨论

自1984年国外报道了首例医务人员由于职业暴露导致HIV感染以来,许多国家和学者开始关注医护人员HIV职业暴露的防护。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接触艾滋患者的机会较多,日常侵入性治疗及护理操作也较多,因此,护理人员是HIV职业暴露防护工作的重点[2,3],临床护士要特别注意做好预防HIV职业暴露及医源性感染工作。

经过对我院护士的调查,150名护士近1年发生的21例次职业暴露,其原因主要是安全防护意识不够,操作时粗心大意,有创操作不熟练、不规范,工作繁忙以及患者不配合。而我院护士对HIV暴露职业防护相关知识的总体认知情况并不好,除对一些常见的知识如HIV传播途径、血液和等的传染性等的认知正确率超过80%外,对HIV深层次的知识如普遍性防护原则、HIV完整皮肤暴露风险、HIV职业暴露分级等的认知正确率不足50%,对艾滋病窗口期、潜伏期具体时间及暴露后预防用药的四个依据等的认知正确率仅有10%左右,更有部分护士完全不知道艾滋病窗口期、潜伏期是怎么一回事,因此,医院相关部门应加强职业防护知识的宣传教育和职业防护工作的督导,制定安全规范的护理操作流程,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防护,如在易发生职业暴露事件的地方做出警示等,才能切实降低临床护士HIV职业暴露风险。

尽管由于工作原因,临床护士接触HIV的机会较多,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性也较大,但只要大家认识了艾滋病的特点及HIV的特性,遵循普遍性防护原则,在平时工作中加强防护意识,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范及个人防护措施,HIV的职业暴露及医源性感染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参考文献:

医院行业研究篇(4)

一、简介

长期以来,北京市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象以在职人员为主,学历分布以研究生学历为主,从社会申请进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人员多数执行的是为期1-3年的培训。而临床医学硕士学位研究生,是通过全国性的选拔考试,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优秀本科毕业生,全部要进行为期3年的规范化培训。这种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脱节,一方面,对这些大夫来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仍需进行基础的住院医师培训,两阶段的培养具有一定的重复性;另一方面,毕业生分配到用人单位后因为需要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不能进行正常的临床工作。

二、我校专业型医学硕士研究生及三年住院医师培养相衔接的具体做法及思考

我校在2012年《首都医科大学关于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意见》的通知中,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系统的改革,在保证研究生培养学术要求的基础上,强化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质量,实现由课程与实践培养向实践为主型培养模式的转变,实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实践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的实践培养并轨,培养既具有较强临床实践能力又具备较好的临床应用研究能力、既具有良好的学术资质(硕士学历、学位)又具有合格的临床实践从业资质(获得执业医师 资格证书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的高层次医学适用型人才。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都是完成本科学习后的医学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是本科毕业后的在校学历教育,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指完成在校教育后的毕业后教育,两者在培训过程中有许多相通之处,亦有一定的差别。在培训效果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缺乏高水平科研能力的培养,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则对临床实践能力的训练有所欠缺。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并轨,是指培训过程中同时加强其临床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完成培训且考核合格者,同时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两者的融合,意在提高住院医师的学历层次同时培养其一定的科研能力,以及在提高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的同时避免重复、节约成本的前提下缩短其培养时间。

医院行业研究篇(5)

二、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利益相 关群体间的关系

    

    1.政府与高校的关系政府是高等教育的举办者,而高校是高等院校 教育的执行者或落实者,高校在人才培养中要与政 府的教育方针、教育发展战略及人才培养目标保持一致。目前,各级政府对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 式改革的重视程度不给予试点高校的自主权也不 尽相同,这也形成政策执行的地域差别。此外,培养 模式改革更多由省级行政部门具体管理执行,中央政 府下拨经费等也由省级行政部门拨付,因此部属高 校有时难以享受到地方行政部门给予的政策支持。

2. 行业机构与高校的关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和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并轨,这就需要行业的深度参与。医疗市场 的占领是靠掌握先进医疗技术的优秀人才来实现 的,因此,高水平的医院离不开高水平的临床医师, 也需要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对于行业中的医院来 讲,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医院更希望直接吸纳 能够胜任医疗工作岗位的人才,而不想投入过多资 源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这就造成了人才使用 和培养脱节的问题。此外,医疗行业还影响着人才 的准入政策,这既包括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在临床 实践一年后报考执业医师的问题,也包括学术型临 床医学研究生职业准入的问题。

3. 附属医院与高校的关系附属医院与医学院校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附属医院的发展能为医学院校提供更好的临床实践 条件和师资条件,可以安排更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 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与之对应的是,附属 医院要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增强综合实力,必须依靠 大学的科研优势,大力进行学科建设[1]。但是,一部 分高校对附属医院教学管理缺乏相应的约束力,附 属医院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监督和培训工作不够重 视,不能严格执行学校制定的培养方案,直接影响了 培养质量[2]。

4. 培养院校、附属医院同指导教师间的关系临床教师肩负着医疗与育人的双重职能,他们既是医院的临床医生也是高校临床学科的科研工作 者,还是学生的指导教师,具有三重身份。一方面,高 校和医院在职称晋升和评定的过程中,更加看重科 研项目数量和科研成果,导致导师更加注重科研和 学术人才的培养,忽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另 一方面,高校和附属医院在绩效考评等方面对导师 的临床教学工作量和质量缺乏有效评估和监督,专 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影响了临床导师的带教积极性和带教质量[3]。

5. 导师与学生的关系①部分导师对专业学位的认识不够清晰的现象 依然存在,他们往往要求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要完 全投入到科研工作中[4]。②医疗与教学相比,医疗活 动带来的经济利益更丰厚,导师难免出现“重医轻 教”的现象。③由于学生要参加各科的临床轮转,导 师直接指导的时间较少,研究生为自己分担临床工 作及科研任务的时间和力量有限,导师带教积极性 不足[5]。④虽然学生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愿意接受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并获得行 业的资格,但是,研究生在学习、临床实践以及学位 论文工作中更多是处于从属地位,多数情况下要服 从导师的安排。

三、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存在的 问题和矛盾

     1.多重管理,部门间的关系不易协调医学教育是教育和卫生系统之下的一个子系 统,从管理体制上来讲,高校隶属于教育系统,附属 医院及基层实践基地则隶属于医疗卫生系统。住院 医师规范化培训、行业准入等政策由卫生行政部门 负责,而涉及到高校管理以及学位制度改革等由教 育部门负责。具体到学校层面上讲,研究生教育由研 究生院管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归口于继续医学 教育处管理,长学制学生属于教务处管理气在医院 层面,临床训练和轮转考核由附属医院的教学科负 责,具体实施则必须落实到各相关科室[4]。临床医学 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势必涉及多重管理体制, 牵扯的部门广,难免涉及各部门之间沟通与协调的 问题。

2. 投入不足与筹资困难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顺利开展 离不开资金、教学设施和学生宿舍等教育资源,而这 些取决于教育经费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投入。 在教育经费投入方面,政府对医学教育的投入不断 加大,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生均拨款达到了 2.4万 元/年。但支出涉及到学生生活补助、奖助学金、教师 带教费用、软硬件设施使用费用、水电费等,拨款总 量仍然不足。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经费投入方面,  各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筹资渠道不尽相同,一些地 区以医院自筹经费为主,部分地区以政府资助为主[7]。 总体上讲,住院医师培训缺乏经费支持,难以突破资 金瓶颈。由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缺乏有效的经费 保证,因此这项工作基本上以行政分配工作的形式 进行,医院、培训基地及带教老师对住院医师规范化 培训缺乏积极性,影响了培训的稳定性、可持续性'3.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学科建设导 向之间的矛盾临床学科水平包括临床诊疗水平和临床科研水 平两部分,但是,研究型大学具有典型学术性、研究 性和学科性特征' 因而更重视科研水平,加上现有 的学科评价主要是看重学校及医院承担的课题项 目、科研成果、发表高质量论文的数量,这种导向无 疑使高校和医院产生了重科研、轻临床的现象™。临 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无论是在培养模式上还是在 学位授予上,形成了以研究成果为导向、趋同于学术 型学位研究生的趋势。但是,另一方面,临床医学硕 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也不意味着彻底取消专业学 位研究生的科研训练,而是将原来的临床基础性研 究转变为结合临床应用,从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并 将之转化为可探寻的科学问题,在临床实践中寻找 科学证据,其研究成果可运用于医疗服务的实践中。 随着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工作的开 展,如何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学科建设有 机结合,如何处理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和科学 研究的关系,是摆在高校面前的重大课题。

4. 统一的人才临床能力培养标准和政策执行之 间的矛盾目前,国家卫生计生委正在制定的《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养要求》对住院医师标准作了明确规定。各省 级卫生行政部门也在着手制定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标准。但是,我国医学教育地域 间、校际间差异依然存在。不同地区、不同高校在医 疗教学资源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对临床医学硕士 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视程度和实施力度也不同。同 样的原因,各单位在执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标准 上必定也有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将直接影响临床 医学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质量。培养能力强、 教学水平高的院校必定要在本地的住院医师规范化 培养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提高标准。这就要求 省级行政部门给予高水平的医学院校更大的自主 权,而对一般高校则要求严格执行《住院医师规范化 培养要求》。

5.培养数量与培养质量的矛盾2001-2011年,我国医学本科生招生从9.8万 人增至21.7万人,同期,“211工程”院校临床医学专 业平均招生人数呈下降趋势,非“211工程”院校招 生人数呈明显上升趋势。普通院校过度扩招但基础 教学设施、师资队伍和教学基地建设等未能同步跟 上,生均教育资源大幅度下降,教学质量滑坡严重[11]。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医学教育精英化的背景下, 短时间内进入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渠道的学生 快速增加,这对培养院校尤其是非“211工程”院校 的师资、临床床位等培养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 前,培养院校的直属医院大部分为三级以上医疗机 构,而非直属医院的床位数、科室设置、临床带教师 资水平以及教学管理水平较直属医院有一定差距。 这些软硬件条件和培养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临 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数量和培养质量。

四、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

    1.明晰宏观层面各利益相关方责任,稳步推进 培养模式改革中央政府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改革过程中发挥着主要的宏观调控职能,希望教育、 卫生及相关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合作,进一步加 强与财政及人事部门的沟通协调,完善规范化培养 制度。行业部门则要积极调整行业准入制度,完善人 事改革制度,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地方教育、卫生行 政部门要加强合作,结合区域卫生发展规划,共同研 究推动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政策措 施,给高校更大的自主权,帮助高校解决重点难点问 题,为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营造良好 的政策环境与改革条件。在投入方面,也要明确各方 责任,在医学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应强调政 府在医学教育投入中的主体地位,教育、卫生行政主 管部门要整合资源,共同加大对临床医学硕士研究 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投入。此外,根据成本分担理论, 附属医院或实践基地、参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 硕士研究生本着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承担一定额 度的规范化培训费用。

2. 统筹医学院校及其附属医院在科学研究、服 务社会和培养人才方面的职能医学院校要充分认识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 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扎实推进各项改革试点工 作,理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培养人才的关系。高 等医学院校要高度重视附属医院的发展,把附属医 院的教学纳入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整体规 划,完善学校与附属医院之间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 制,明确医院的发展根本在于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为 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临床医学专业学 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核心要 素,因此医学院校及附属医院要严格落实培养方案, 完善培养过程和质量监督体系,保证培养质量。

医院行业研究篇(6)

自2009年,我国开始大力发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扩大招生规模,但许多因素影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例如培养模式单一,仍沿袭科学学位培养模式,考核指标不严格、忽视临床技能的培养;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从学校到医院、科室均缺乏管理制度上的统一和连贯,不仅缺乏有条理的监控和测试机制,相关科室多缺少专业、规范的临床技能培养和教学培训计划等。我院自2003年获准成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办单位,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不断对培训计划及培养过程进行调整及改进,建立了一套科学、规范、高效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1]。具体包括:设置科学合理课程体系,建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培训体系、科室轮转培养和考核体系、综合素质教育培训体系,对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执业素质及未来临床工作适应力有积极作用。

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实施的内容

1.1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及其指导制度建设

一支既有较高学术含量,又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强解决问题能力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是保证专业学位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2]。大力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研究生导师的师德水平、学术水平、创新能力和指导水平。成立以导师为中心的指导小组,采取导师指导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实行科主任负责管理、导师负责指导、指导小组成员分工指导的集体培养制度,避免单一的导师负责制的弊端,使之利于对研究生培养过程进行监督管理。

1.2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管理制度

利用我校丰富的教学资源,开展跨专业、学院选课,进行通识教育,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将来适合更加复杂的临床工作打下基础。我院建立有组织完备、规范的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和专业学位评定委员会,建立了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严格管理的同时,也不断加大对研究生教育的支持力度,大力改善研究生教学、科研条件,设立学术成果奖励基金、优秀学位论文奖励基金,激励研究生作出创新性成果,提高创新能力。在教学管理上建立了与之相匹配的以人为本、高效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管理体系[3,4]。如建立学院、培训医院教学培养过程中重要环节、节点相互通报制度;学生考核成绩向学院、培训医院同时报告制度;建立学院、培训医院教学质量互相监督制度。要求教育管理人员加强对专业学位的认识,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首先要保证培养出一名好医生,应该让学生做医生成长过程中所应该做的事情,主要就是规范的临床培训与实践(更规范严格的医学本科毕业后教育)[5]。通过不断努力与探索,力求为社会培养出既有扎实的临床技能、又具备独立的临床科研能力的高层次医学人才。

1.3建立并实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培训及考核体系

临床技能考核培训与考核采用学科点、医院和医学院三级培训与考核的方法。临床技能培训与考核的实施分三个阶段:①入院伊始以临床技能集中培训为主,由医院组织相关教研室专业教师,在医院技能培训中心,对所有进入临床阶段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系统的临床技能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轮转学科。②进入学科后对所轮转科室进行针对性技能训练,并通过手术直播、临床实践、出科考核及多站式临床技能考试等,强化临床技能。③毕业前进行全面临床技能考核。

1.4多种形式进行综合素质培养

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专业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加强医学人文教育,为使学生学会用心理、伦理、社会、道德、法律等知识指导临床实践。医院始终坚持“学生为本,教书育人,造就英才”的教学理念,不仅培养学生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切实加强医学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他们具有高尚的人格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研究生入院即开始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通过医务管理专家及律师为研究生进行理论授课,并结合临床实际案例进行讲解和讨论,自觉规范自己的医疗行为,规避相应的医疗风险。作为医学生,自我学习和创新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及沟通能力十分重要。医院十分注重以上能力的培养,并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参加各种高端学术论坛,使学生受到医学大家的熏陶,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及创新精神,学会自我学习和正确思维,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2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质量控制工作

建立健全研究生培养各环节质量检查督导与监管制度,加快构建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坚持过程管理,实施环节控制是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力保证[6]。研究生培养过程监管,主要包括考试环节管理、课程环节管理、导师组管理、专业课及专业外语管理、临床轮转检查、临床能力考核管理、学位论文答辩管理等。特别强调的是,为保证轮转培养质量,应充分发挥相关专业导师和导师组的群体指导作用,要求临床科室选派临床业务熟练、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高年资医师担当研究生的带教指导工作,并成立导师指导小组,对研究生轮转情况进行行政管理和技术指导,各学科设专人对研究生具体管理,落实人员考勤管理制度并对整个临床训练过程进行全程监督。要在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的同时,强化学位论文选题和评审工作。规范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评优、奖惩工作,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竞争激励机制[7]。

3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

2012年,教育部、卫生部联合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构建‘5+3’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作为全国临床医学教育改革工作的重点[8]。通过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通过3年的学习,能够取得四证,即硕士研究生学历证书、学位证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第一阶段合格证书以及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研究生培养是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理论素质的重要环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培养临床医师的重要途径,如果二者能在临床工作中得到有机的结合,将会使二者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得到进一步的创新,取得双赢的效果[9]。我院建立了一套科学、规范、高效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模式[9]。包括:设置科学合理课程体系;建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培训体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室轮转培养和考核体系等。如果可以从临床技能培养层面把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进行同一化管理,将理顺我院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次序。但是,一些导师由于对专业学位理解深度不一样,不让专业学位研究生去转科实习,而是在实验室里完成自己的科研课题,并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发表实验室研究论文,致使学生毕业后达不到专业培养要求。基于此种情况,我院对全院带教老师进行有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相关制度、培养模式、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培养可行性等相关政策进行解读学习,使得教学管理部门与教师在认识上达到了统一,为我院进一步实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起到推动作用[10]。培养期间,如果培养对象未能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未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则不能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普通专科合格证书”,更不能获得“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

总之,加强临床培养环节,重视临床能力的训练和实践,是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在医学人才培养中加强临床能力的培训,不仅要系统化、规范化,还应该有法可依、合情合理,逐步把临床专业研究生培养引导到以临床能力为主的培养轨道上,在培养机制上与住院医师培训相结合。实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一,以培养应用型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为培养社会需要的优秀医学人才,我们必须扎扎实实地把临床教学工作做好,不断地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研究,使培养出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更加能适应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要、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成为名副其实的对社会有用的、高层次的医学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艳阳,赵栓枝,孟晶莹,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住院医师培训相结合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0):9-10.

[2]何刚.重视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探索,2004,(3):28-29.

[3]林青,罗瑾.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难点与解决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2007,(2):238-240.

[4]陈地龙,谢鹏,汪玲,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7):69-71.

[5]柯杨.对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再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7):17-30.

[6]祖雅琼,陈洁莉,李丽剑,等.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天津市15所三级医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情况的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7):526-528.

[7]黄春基,张椿,齐德广,等.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规范化培训并轨教学模式初探[J].西北医学教育,2014,(4):673-674.

[8]王虹,陈琪,朱滨海,等.构建以临床技能训练为核心的“5+3+X”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4):11-15.

医院行业研究篇(7)

藏医学的研究生教育,旨在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坚实、宽广的藏医学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并具备一定的相关学科知识,了解本学科学术发展动态,具有从事藏医学科研、实验、教学及临床能力的研究生。作为藏医学教育的最高层次,藏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直接影响我国藏医学事业的发展。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在四川多民族的地域优势和成都中医药大学多学科的背景优势条件下,创建了包含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一体化、多层次”的藏医药人才创新培养体系。在前期工作基础上,民族医药学院结合研究生社会需求调研,紧紧围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体系工作,努力探索藏医药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创新途径,开拓了多种教育渠道和教育资源,在为教学创新改革提供条件保障的同时,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软环境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藏医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开展藏医药研究生培养的高校有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藏医学院和青海大学藏医学院。由于藏医学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且各高校的情况各自不同,几乎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目前都在探索最适合各自院校的培养模式。藏医学研究生教育至今为止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导师素质参差不齐,数量较少;生源比例单一,学缘结构较差;科研、临床教学能力不足;培养方向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等[1-2]。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在近几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中,发现藏医学研究生教育存在许多问题[3]:一方面现代院校教育的大课堂,使得学生包括研究生很难有机会和时间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探讨;加之在藏医药理论指导下的藏医药课程的特殊性,如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开设的研究生课程《晶珠本草选/概论》,之前未储备该理论知识的研究生,即本科为其他专业的学生,就很难把握藏医学立体、复杂、抽象的意象思维。因此,藏医学研究生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大都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时期。另一方面,现代院校教育存在与名医经验传承严重脱节的现象,这些名医所在分散,学校、医院、药厂、私人诊所和寺庙都有他们的身影,这导致许多宝贵的学术经验难以传承和发扬。藏医药的研究生人才相对匮乏,而民族医药的研究与开发又迫在眉睫。所以,如能缩短高水平藏医人才的成长途径,对加快藏医学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人类治疗高原病及其他疾病的意义不言而喻。

2藏医学研究生教育发展新途径的探索

2.1广泛调研

确立藏医学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为了确立符合行业发展和时代社会需求的藏医学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通过多种形式先后对甘孜州、阿坝州州藏医院和白玉县、松潘县、木里藏族自治县、若尔盖县等部分县(中)藏医院;自治区藏医院、藏医药研究院、藏医学院;山南地区藏医院、青海省藏医院、藏医学院;甘肃甘南地区藏医院、藏医药研究院;山南地区藏药厂、自治区藏药厂、青海金诃藏药、金珠藏药等单位(除云南外的五省藏区的藏医医疗、科研、藏药企业);四川德格县德格印经院、德格县八邦寺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藏医人才的社会需求和藏医行业发展需求调研,并拜望、聆听了著名藏医专家阿嘎•旦科老师的意见,制定出培养藏医基础(思维-诊疗-传承-藏文化)扎实,能够到藏医医疗、科研、藏药企业、保健行业以及藏区基层行政管理岗位就业的并且具有一定发展潜能的藏医学研究生人才的培养目标。

2.2采用专兼并用

引聘结合的方式构建师资队伍,突破师资短缺瓶颈近4年来,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在民族医药界,“网罗”了一批知名藏医师、科研人员和学者作为特聘研究员,在特殊办学条件下积极寻求多渠道援助,已采用“以专职教师为授课主体,辅以聘用兼职教师讲座、授课、担任导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积极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发挥地域和品牌优势,本着“双赢”原则,聘任了藏医专业兼职或客座教授10余名,迄今已请到了教学效果良好、在相应领域具有一定学术地位的阿坝卫校伟科主任医师、康巴藏语卫视编辑益西多吉、巴塘康宁寺住持堪布阿珠格西、阿坝州藏医院华尔江主治医师、藏医学院藏医系主任次仁教授、青海省藏医院院长昂青才旦教授、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魏立新教授等为学生授课或讲座,让研究生通过与名师零距离接触学习的方式提升藏医学研究生的知识实际运用能力。

3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体系完善各项制度和软环境建设

3.1发挥地域优势

借鉴学校多重点学科发展经验完善软环境建设在软环境建设方面,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一方面积极利用甘孜、阿坝两州自然、人文和医疗资源,组织学生在藏医院临床观摩学习,并根据除藏医院外,民间、寺庙也有众多藏医大师行医的事实,对跟师观摩对象不作限制,但在制度建设中,为学生制定了详细而严格的学习记录表格,观摩学习记录考核审查合格后方可计入学分,确保学习取得良好效果;一方面利用学校品牌优势,多次主办大型学术会议,并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全国各大学术会议、论坛和学术研讨会,拓展视野,了解学科前沿动态发展;另外,还与藏医学院、青海大学藏医学院、青海省藏医院、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等单位建立联合培养平台,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软环境提供了有利保障。

3.2围绕培养目标

构建实效性较强的藏医学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征询了大量专家意见,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将藏医学专业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分为四个板块(如图1):即专业基础知识课程群、专业知识课程群、实践实训课程群、综合创新知识课程群,其中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群均分为藏医和相关医学两部分。课程的开设注重藏医思维、传承能力的培养,为藏医临床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保障,多种形式的实践实训课程是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有力措施。研究生课程采用“因人制宜,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主要是专业基础知识课程和专业知识课程,如必修课有《晶珠本草选/概论》《藏药学选/概论》等,选修课有《藏文化基础》《藏传佛教基础》等;而综合创新知识课程和实践实训课程则主要体现在跟师学习过程中。由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中发现,在跟师学习中同时考虑到“家传”和“寺庙”[4]因素,应将二者融合在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中,增加人文精神因素在藏医学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中的影响,以培养出智、法、能、德兼备的具有文化、理论、临床等藏医学相关知识的的现代复合型藏医学人才。

3.3注重教学效果

健全教学质量监督保障体系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教学督导委员会为了加强对培养过程各环节的质量监控,学院于2014年专门成立了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学位委员会,作为教学和培养质量监督的领导机构,制定了《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研究生教学监督和学位培养工作暂行办法》,使学院教学培养质量监督工作进入了制度化管理轨道。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委员会定期抽查研究生教学质量及课题进行程度,由研究生向委员会汇报课题进展,并对委员会专家提出的问题,及时解决或纠正,最终由委员会专家给出综合意见反馈给学院,作为研究生培养的考核之一。

3.4以信息网络建设为突破口

搭建科研信息平台提高研究生获取和运用信息的能力由于藏医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在现代教育院校教育下培养出来的藏医学研究生存在知识面不宽,专业领域过窄,知识结构单一,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加上专业相关的信息量不足,信息利用滞后,造成许多科研仅停留在低层次研究水平上,创新、超越甚少。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通过新一代的信息基础设施搭建科研信息平台,在培养过程中实现人力、数据、计算、网络通信、仪器设备等资源的全面共享,培养出具有更强的获取信息的能力、整合和评价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信息能力的研究生,推动藏医学基础理论研究进展与创新。

4讨论

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经过多年探索[5],正在进行藏医学本科人才教育的改革尝试(成都中医药大学教学改革重点项目“融合师承、家传和寺庙等社会教育资源的特色藏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首次提出“院校-师承-家传-寺庙”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突出师承教育、家传教育和寺庙教育的特色藏医思维和藏族文化,变单纯的知识灌注为藏医思维提升及藏族文化储备的训练,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入手来完善藏医学本科的院校教育。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学院考虑将“家传”和“寺庙”因素加入藏医学研究生培养计划,为培养合格的藏医学研究生提供软环境支持。藏医学的研究生教育在全国尚属起步时期,在某些方面虽然可以借鉴中医学研究生教育的经验,但藏医学自身的民族文化特色如佛学思想和天文历算等的教育培养,同样需要重视;在藏医学研究生的科研和临床培养方面,必须要增加硬件条件的建设,如临床培养基地、科研实验基地等,但这并不是短期可以实现的。适合各高校的藏医学研究生教育发展模式还需不断探索。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的藏医学教学经验虽然不够深厚,但作为藏医药高等教育的承担者之一,通过教育改革的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社会和时代需要的藏医药人才,从始至终都是学院研究生教育的中心和重点。在未来的工作中,学院将继续利用学校的多重点学科背景、藏医药师资力量和区域优势,发挥藏医药教学科研特色,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体系,在稳步推动教学体制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创新,推动藏医药研究生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陶晓华,索朗次仁,央嘎,等.藏医药研究生教育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以藏医学院为例[J].中医教育,2015,34(3):9-11,33.

[2]次央.藏医药人才培养与医学人文素质的关系[J].科技,2014,(4):52-53.

[3]黄晓芹,泽翁拥忠,降拥四郎,等.当代藏医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意义及问题浅析[J].民族教育研究,2014,25(1):27-30.

医院行业研究篇(8)

目前,随着各大高等医学院校的招生数量一致在不断增长,受各种软件及硬件设施换环境的影响,对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都有很大的制约,现阶段,如何提升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问题是各大高等医学院校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为了解当前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情况,笔者通过对某高等医学院校2014及2015年入学的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使用问卷进行相关调查,目的是为探讨当前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实际情况及存在的不足,展开研究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使用自行设计问卷,对某医学高等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520名进行临床医学临床专业技能重视程度及掌握程度调查。进行问卷调查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基本情况;2014级280人,占总人数的56%,2015级220人占总人数的42.3%,大内科专业270人占51.9%,大外科专业230人占44.2%,男性286人,女性234人。520名硕士研究生一般资料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使用问卷调查方式,对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进行调查,调查问卷内容:从硕士研究生的临床技能实践方面着手,重点是看对临床技能实践重视程度、影响临床技能实践的因素和怎样提升临床技能实践水平这几方面入手,设计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问卷调查表,对问卷调查对象使用匿名自行填写方式。

1.3统计学分析

数据统计采用SPSS18.0进行,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用χ2检验(%)和t检测(χ珋±s),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520名名硕士研究生问卷,成功回收500份,500份问卷中对临床专业技能非常重视的270名,占54%;较重视的130名,占26%;一般的88名,占17.6%;不太重视的12名,占2.4%;临床专业技能掌握程度,500名硕士研究生中熟练掌握的380名,占76%;较为熟练的80名占16%,一般熟练的17名,占3.4%,不熟练的13名,占2.6%。

3结论

临床医学专业的因其自身的复杂性和较强的实践性都要求高等医学院校在教学中要将理论和实践并重,要着重加重对学生临床实践及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基于此点,分析高等院校对硕士研究生临床技能的培养情况和教学培养中存在的不足,对高等医学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综合性临床医学专业人才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及意[1]。高等医学院校对临床医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教学应当着眼培养临床医学中高水平综合性人才方面考虑出发。临床医学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主要内容是临床专业技能的培养,因此高等医学院校针对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临床技能的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到临床医疗工作的服务水平[2]。

综上所述,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进行临床技能实践操作的机会受医院、患者、教师及学生多种因素的影响。高等医学院校应当强化及转变当前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授课模式,提高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临床技能实践操作水平的同时还要提高其学习主动性,强化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参考文献

医院行业研究篇(9)

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统一性和困境

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的是培养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提高临床医疗队伍的素质和临床医疗工作水平。要求研究生在读期间主要在医院参加临床实践训练,培养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独立处理本学科和相关二级学科领域内的常见病、多发病,掌握各项检查及治疗技术,并通过学位课程考试、临床能力考核、学位论文答辩,最终获得硕士研究生学位,其学习和考核的核心环节均在于临床实践。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指医学专业毕业生在经认定的医院接受以提高临床实践技能为主要目标的系统、规范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培训,重点是临床实践培训,其目的是为各级医疗机构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诊疗技能,能独立诊治常见病、多发病的合格医师。住院医师培训是临床医师必经的毕业后医学教育,强调“规范”是对培训过程要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和要求,对保证临床医师专业水准和医疗服务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见,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目标和内容上均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但是,由于我国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由不同部门分别管理,统一协调存在障碍,导致两者标准不统一,专业学位研究生接受临床技能培训毕业后仍需重新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另一方面,这也导致了大部分医学院校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等同起来,重科研、轻临床,研究生毕业后无法满足临床工作的实际需求,严重偏离了设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初衷。因此,新一轮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将致力于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

1.2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核心体系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新模式,即实行住院医师招录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相结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相结合、临床医师准入标准与专业学位授予标准相结合。录取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具有硕士研究生和住院医师的双重身份,接受学校、医院的共同管理,按照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试行)》的要求,完成临床轮转培训,并完成政治理论课、外语、基础理论及专业课的理论学习,进行基本的临床科研能力训练,通过学位论文答辩,最终获得硕士学位。

1.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和住院

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深度融合的重要意义

通过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起来,量化培训工作,统一考核标准,扎实贴近临床,提高了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均为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显著提高。学生在完成研究生学历教育、获得专业硕士学位的同时,也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证书、执业医师资格证书,毕业后能迅速满足临床工作的实际需求,也为后续亚专科深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新模式也解决了我国医学教育多种学历、学位并存的复杂情况,规范了医学人才培养的程序。对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2质量保障是实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人才培养

新模式的关键瓶颈

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改革的初步方案已经制定完成,部分地区已开始试点,在实施过程中,最难以突破的瓶颈问题即在于如何保障研究生(住院医师)的培养质量,真正培养一批能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高层次医务工作者,使巨大的改革成本收益最大化,而决不流于形式。因此,必须将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此项改革成败的唯一标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新模式环节较多,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都能影响培养的质量,其中最直接和最重要的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需紧密围绕“临床”这一核心,方案制定的科学性、定位的准确性、制度的严密性,及完备保障监督体系,是保证培养质量的根基。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提高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办法,才能帮助医学研究生实现向医生角色的顺利转变。带教教师的责任心和水平。培养方案的实际落实者是工作在临床医疗第一线的医生,同时也是研究生(住院医师)的带教教师。胜任这一角色的核心素质有两个,即责任心和水平(包括临床水平和教学水平)。带教教师需要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中保持良好的带教意识、强烈的责任心,充分发挥临床工作示范作用,并有计划、由浅入深地把必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传授给学生,才能保证培养过程中的教学质量,杜绝走形式、混时间、看情面等不良现象。准入准出制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的招生工作,决定了生源的质量,即“5+3”中的前半部分,是研究生阶段培养的基础。准出制度从指标的角度再次体现了培养目标,同时也是控制、检验培养质量的最后一道关卡。社会认可程度和福利待遇。经过人才培养新模式培训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其专业学位和规培合格证书,需要得到社会(主要是用人单位)的认可,可以直接走上工作岗位,或进入亚专科深造。同时需保证研究生(住院医师)在培养过程中享受相应的福利待遇,才能免除他们在培养过程中的后顾之忧,使之全身心投入到临床学习实践中,从而保障培养质量。

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新模式关键瓶颈的突破方案

突破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关键瓶颈,即严格把控质量关,针对上述各个环节采取一系列措施予以控制。其核心是制度建设,并明确管理职责,在政策和经费上加大保障力度,落实行之有效的监督体制。

3.1完善制度建设

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下,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组织各学科专家经过详细的研究、调查、反复讨论,制定了《西安交通大学攻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培养方案》,及配套的实施方案。培养方案以临床实际需求为导向设计课程体系;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进行临床技能训练,切实达到规培目标;在原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考核管理体系的基础上,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进行修订;完善管理规章制度,落实各级人员职责。《西安交通大学攻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培养方案》制定了详细、严格的培养要求和准出标准。培养要求主要包括临床能力、课程学习、科研训练和学位论文三个方面。研究生(住院医师)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通过临床实践训练,完成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培训内容。掌握、熟悉、了解本学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危重病症的识别与紧急处理技能;基本药物和常用药物的合理使用;临床合理用血原则;重点和区域性传染病防治处理;熟练规范地书写临床病历。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由政治、英语、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等课程组成,主要在晚上或周末进行。专业基础课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科目一致;专业理论课根据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以自学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例如作者及团队设置了《呼吸重症监护及呼吸机应用》、《肝炎合并甲亢、心脏病》、《微创外科的兴起与发展趋向》等紧贴临床的专题讲座,供研究生深入学习临床诊疗技能,以提高实际工作能力。研究生在进行临床能力训练的同时,需完成学位论文,选题应当密切结合临床实践,体现运用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可以是临床病例研究、临床技术改进、meta分析、以及社区卫生问题的研究论文等。

准出制度主要包括轮转考核、阶段(结业)考核、学位申请三个方面。研究生应根据本专业培养方案必须完成相关科室的轮转培训,接受学生轮转的科室必须按照规范化培训要求完成临床工作量(分管病人数量、有创诊断治疗操作、一定助手级别的手术例数等)。出科时要进行转科考核,考核内容为临床知识和技能必备要点,如: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原则;急性重症胰腺炎诊断标准;四大穿刺技术;心肺复苏技术等。转科总平均成绩≥70分为合格,不合格者不能参加阶段考核。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阶段考核内容包括专业课、专业外语、临床能力考核,其中临床能力考核主要考核研究生是否具有规范的临床技能操作和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病的能力。学位申请要求还包括:①完成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规定课程学习,成绩合格;②取得《医师资格证书》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③通过学位授予单位组织的论文答辩。通过这样的层层把关,达到从制度上严格控制培养质量的目的。

3.2明确管理模式和职责

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和高校共同成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领导小组,负责该项工作的全面实施。由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专家和相关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家共同组成专家小组,负责指导相关工作的具体开展。学校及各培训医院研究生主管部门负责临床医学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学位申请与就业等工作。各培训医院应有一名副院长主管研究生教育,负责协调指导该项工作在本院的顺利实施;各学科要成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小组,由培训学科主任担任组长,认真实施培训计划、审核培训登记手册和住院医师出勤情况,负责住院医师的出科考核,协助完成年度考核和结业综合考核。

3.3加大投入力度

地方政府与高校要加大对培训医院在医学教育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医学专业学位工作等方面政策支持。由政府出面,将经过新模式培养的合格研究生(住院医师)向全社会尤其是用人单位宣传推介,在政策上保证其社会认可度。同时加大经费投入,在“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等项目中加强临床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保障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在参加培训期间,享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办法》规定的各种福利待遇。并设立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优秀研究生奖,对在学习期间取得突出成绩者,给予奖励,以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使其能在临床研究工作上脱颖而出,更好的服务社会。

医院行业研究篇(10)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必经途径,在继续教育中起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1]。我院作为吉林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院,自2012年开始实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和住院医师培训并轨的培养模式,此次并轨的最大优势是参与培训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达到毕业条件并培训合格之后可获得四证(毕业证书、学位证书、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和专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毕业后即可行医,大大提高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然而,住院医师大多是刚走出校门的本科生、研究生,他们对前途充满信心,思想活跃,工作积极,渴望成才。但他们对当今社会出现的各种不良思潮、错误观念缺少应有的免疫力。因此,加强对住院医师的思想道德教育,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伦理观,显得更为迫切[2]。我院一向非常重视临床医学研究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并一直探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经过两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管理者的教育引导

1.思想教育学习讨论会

传统的思想教育形式往往存在单一、枯燥且脱离实际等缺点,通过近年来的探索,我院积极开展以讨论会为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管理者可以结合教育部临床专业研究生培养以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相关文件精神进行教育引导,定期开展思想教育相关主题的学习讨论会,以小组分组讨论形式开展,系统讨论医德医风、医学伦理等方面思想教育问题和体会,研究生也可以结合自身体会进行学习交流,师生互动,不断明确医德医术的重要性,严格要求自己,医术上精益求精,思想上不断完善,态度上积极热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提升自身思想道德水平,将良好的医德医术内化为自觉遵守的准则,在平常学习工作中不断践行。

2.入科前集中培训

我院对进入临床的研究生入科之前实行集中培训,近年来,共培育研究生1123人次主要针对医德医风、专业素质、科研能力等多个方面。通过集中的学习和活动使他们明确医生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与伦理道德水平,加深对基层医疗工作的认识和了解,努力将自己培养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医学事业接班人。培训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3]:(1)医德医风教育:促使研究生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对本职工作和患者保持很高的热情和责任感;(2)临床实践技能培训:掌握相关的临床操作技能可以使研究生尽快适应临床工作,得心应手,树立自信心;(3)医疗法律法规普及:使研究生知法懂法,自觉遵守各项医疗规章制度。

3.医学道德教育课程

将思想道德作为一门研究生必修的医学道德教育课程,挖掘诚信道德的典型事例[4],阐述医德失范的真实案例,并在学习结束后对研究生进行理论考核,考核主要从社会公德、集体主义、职业道德、医学伦理、医患处理等方面进行,满分100分,结果上报研究生办公室从理论层面对其领悟程度进行考查,针对思想道德考试不合格的同学进行进一步深刻教育。借助这种方式,督促研究生重视学术道德,提高研究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二、导师的监督指导

1.导师言传身教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导师的思想道德、处世哲学、治学态度以及成才经历都会对研究生产生影响。导师是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不仅要在学习和生活上关心自己的学生,还要的是在思想上对他们加强引导。我院积极在研究生入学前组织研究生导师参与德育课程的教学,提高导师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能力,还把它作为遴选和考核导师的重要指标,强化了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为研究生树立高尚医德高超医术的榜样,对研究生思想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师生交流会

研究生导师应定期和自己的研究生进行交流,加强沟通,关注研究生思想动态,针对研究生生活和学习上的困惑进行指导教育,并定期举办师生经验交流讨论会,近几年,我院共举办院级师生交流会5次,参与人数约800人,会上师生之间畅所欲言,在鼓励研究生加强临床技能,树立良好医德,促进良好医风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3.学术实践活动

导师定期组织研究生参加医学专业学术实践活动,例如:填写活动内容通过这些活动,调动研究生钻研医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术习惯,在不知不觉中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

三、研究生的自我教育

1.加强自身道德修养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讲求利益,名利并重的价值观正在逐渐形成,而且在一部分研究生的心目中已是根深蒂固。医院是救死扶伤、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行业,临床科室直接服务于病人,与病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在临床研究生教学中始终贯穿:在对病人实施医疗服务中,要求高尚医德与精良技术的结合,在诊疗工作中要求高度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5]。为提高研究生自我道德修养,举办了多次讲座和座谈会,深入到学生的中间,了解与研究我院研究生道德情况,建立道德修养评价标准,有针对的提高研究生思想道德水平[6],不断自省,不断总结自身不足。只有锲而不舍、矢志不渝才能攀登医学高峰,只有秉承踏实认真、兢兢业业的态度,献身医学事业,才能成为一名白求恩似的医务工作者,传承白求恩精神。

2.加强自律

研究生管理者的教育引导及导师的监督指导是他律,研究生自身的反省和自觉遵守才是自律,提高研究生思想道德水平,归根结底要靠研究生自身的努力。思想道德教育只有通过研究生内化为自我要求、自我约束,才能真正达到目的,实现从他律到自律升华。近年来,我院进行关于医学研究生医德医风自我管理的讲座2次,着重于将良好医德规范内化于心,并将其固化于行,做到知行合一,做一名具备良好医德医术的合格医师,这正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真正意义所在。

四、建立完善的思想教育体系

1.出版相关学习教材

相关医学教育工作者应结合当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专业研究生并轨的特点[7],参与出版相关思想教育的学习教材2本,作为管理者、导师和研究生的学习依据和理论参考。

2.成立考核小组

成立了相关考核小组,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包括,针对思想教育形成完善的考核机制,定期对相关规范化培训的研究生进行学习教育,并组织考核评估,对表现优异的研究生给予表彰,对表现不佳的给予继续教育,努力使其达到教育的目标要求。

五、效果与体会

1.结果

我院通过规范系统的学习、评价、教育、反馈,对提高研究生医德医风、医学伦理、思想政治,自我修养等方面水平有积极作用。通过组织多次讲座,加强与研究生、导师之间深切的交流,了解研究生思想政治水平、发现和解决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切实的践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研究生思想教育管理的有效路径,在促进我院研究生思想政治水平提高方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2.体会

完善的临床医学应是一门技术与人文相结合的医学,而医学人文思想和理念的形成离不开医学思想道德教育。医学研究生是未来医学科研、教学和医疗工作的骨干力量,对其医学人文素质应该有着更高的要求。多年来我院一直努力探索医学研究生思想教育管理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力求充分发挥管理者、导师和研究生自身的作用,提高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促成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效衔接,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输送越来越多的优秀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旻敏.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可行性探讨[J].研究生教育,2011(9):118-119.

[2]王国栋,刘新元.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人文思想[J].2013(20):351-352.

[3]赵美玉,李强.临床医学生实习期间的思想教育和管理研究[J].德育研究,2010,(30):65-66.

[4]时玉平,李纯辉,付伟,麻吉河.研究生学术道德、学术诚信教育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11(21):126-127.

[5]何珂.浅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医学伦理教育[J].继续医学教育,2011(25):11-14.

上一篇: 广告费用标准 下一篇: 诉讼法学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