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31 16:37:48

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

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篇(1)

世界最大影像产品商美国柯达公司于今年向法院提出申请破产保护,这个胶卷时代曾占据全球2/3的市场份额,鼎盛时期拥有全球超过14.5万名员工的巨无霸,面临着可能被无情淘汰的厄运。这几乎让全世界感到了震惊。

一、战略管理的失误将柯达公司拖入了深渊

在分析柯达公司破产原因的时候,不少新闻媒体认为,是高速发展的数码技术扼杀了柯达。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柯达进入数码摄影行业并不晚,而且最重要也最不可思议的一点是,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就是柯达自己于1975年研发成功的,直到目前为止,柯达公司仍然在数码影像方面掌握着许多专利技术。只是,正当全球市场为数码摄像技术而激动的时候,柯达却不愿意过早放弃在胶片领域的技术基础、商业模式和市场链条,固守着自己的传统产业,从而错失了转型的最佳时机。与此同时,柯达的竞争对手富士却用果断的决策抓住了机遇,努力发展自己的数码业务,成功实现了转型。到2002年,柯达的产品数字化率只有25%左右,而富士已达到了60%。言辞犀利的人们将柯达的破产形容为“亲儿子整死了好爸爸”。

应该说,柯达的破产是一个源于技术创新又超越了技术创新的命题,正是在战略、管理上的滞后阻断了柯达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和经济效益转化的进程。其实,柯达并不是唯一在掌握先进技术的情况下被竞争对手打败的企业。我国安徽一家企业在1993年研制出了世界第一台VCD机“万燕”,但却忽视了将先进技术市场化的因素,导致以自己倒下的代价替别人做了嫁衣,成就了其他公司。

诚然,富士成功的原因并不仅仅只有敏锐地洞察了数码市场的发展趋势、及时将先进技术进行产业化这一条,能创造出今天的辉煌,富士在企业文化、营销模式等方面也有其他企业无法复制的独特之处,但柯达、“万燕”的案例依然让人感叹。在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除了与柯达一样的对市场的错误预见和战略决策上的失误外,其他各种各样的管理失误也有可能会把企业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核心技术是企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东西,但它不会自发地促进经济发展。苹果公司因推出了iTunes和iPod而获得巨大成功,主要就在于其将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合二为一。创新能力既包括“硬实力”,也包括“软实力”。管理体制机制相当于“软实力”,是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企业不仅要注重包括方法、工艺、产品等技术方面的创新,还要注重战略、文化、制度、组织、营销等管理方面的创新,只有统筹兼顾,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二、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关系浅析

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二者相辅相成,都是推动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要实现技术创新并付诸于产业化,必然要以一定的管理体系以及科研、生产组织方式作为基础。而技术创新在为管理创新提供硬件保障的同时,也会对现有的管理方式带来一定的冲击,并有赖于新的管理方式的建立。

技术创新能够为管理创新提供更好的条件。比如,随着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等的发展,“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不断应用于管理实践,使人们能够轻松地分析和处理大量的信息,对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做出迅速、机敏的反应,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同时,技术创新的进步也会对管理创新提出新的要求,随着技术的升级换代,与之相对应的管理如若墨守成规,将成为阻挠企业发展的绊脚石;如若与时俱进,将为技术创新插上翅膀,为企业的成长加速。

管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推动和保障,体现了企业的软实力。技术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各种资源的互相配合,而管理的核心就在于如何有效地整合和利用这些资源。管理创新对技术创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把握技术创新方向,通过对市场环境、客户需求等信息进行全面的研究,就可以选择对企业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开展攻关;二是组织和推动创新活动,做好科研队伍的组织、激励,更好地实现技术创新。三是推动创新成果的应用,帮助企业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创新风险,实现利益最大化。

三、企业应该开展的五个方面的工作

基于以上对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关系的分析,笔者认为,企业必须以加强管理和管理创新为基础,不断丰富技术创新工作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创新工作效率,推动技术成果向经济效益的转化,并使这一过程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1.要倡导创新精神,建设创新文化。创新文化建设是提升竞争软实力的要求,企业要将创新文化建设融入管理、切入业务,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相融合。企业管理者要解放思想,破除一切束缚创新的思想观念桎梏,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要大力提倡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精神,大力提倡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努力营造鼓励科技人员创新、支持科技人员创新的有利条件。

2.要构建技术创新活动的长效机制。企业要制定和完善能够支撑科技工作良性循环的制度和措施,全面实施技术创新长效机制。一要完善技术创新的决策程序,强化对科技发展的总体部署和统一管理。二要制定和完善技术创新决策跟踪评价制度,形成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科技咨询程序,提高创新效率。三是以部门业务信息化和公开化为基础,形成科技与生产、投资、财务、营销等多部门共同推进的协调互动机制,确保技术创新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和有效性。四是建立起科技投入稳步增长的机制,保证科研投入占到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五是完善科技平台建设,探索建立开放式的研发体系和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有效整合各类科研资源。

3.要健全和完善技术创新激励体系。技术创新要依靠人才。高素质的人才不仅有创新成果的渴望,而且有创新成果得到尊重的要求。因此,企业首先要做到以情待人,对科技人员的付出和努力给予足够的尊重,培养科技人员的归属感和主人翁责任感。其次,要对科技人员的贡献给予合理的回报。要建立起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薪酬制度,将技术专利、专有技术等作为要素参与分配,并根据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益科学确定薪酬水平。要重视科技人才的中长期激励,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可通过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奖励等方式进行奖励,进一步激发其创新动力。

4.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企业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人才管理、使用、培养机制,完善人才创新创业平台与环境的建设,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造就一支能够站在产业发展前沿、加速企业科技进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人才队伍。要面向市场,积极开展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新思路、新市场和新技术支持。要坚持以事业凝聚人,以精神鼓舞人,积极为个人的发展铺路,营造人才与企业和谐发展的氛围。要加强后备人才的培养,积极搭建青年人才施展才华的平台,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为企业的创新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5.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使创新成果成长为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只有这样,才算是完整意义上的创新。要把技术创新方向与市场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依据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进行技术研发的超前部署和战略布局,使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途径永远保持畅通。要强化知识产权管理,全面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能力,以达到保护创新成果并使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目的。要加强营销管理,建立起适合本企业实际和产品特点的营销管理、供应链管理模式。要实施品牌战略,重视自有品牌的塑造,在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品牌带动市场销售,提高市场竞争力。

综上所述,在市场竞争白热化的今天,企业必须把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结合融入企业的经营理念,推动和保障技术创新的高效开展,并选择正确的时机将创新成果送入产业化的轨道,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托尼·达维拉等著,刘勃译.持续创新的七条法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篇(2)

前瞻观点:

只有自主创新,只有坚持研发最新的技术,才能领跑市场。同时还必须要有良好的管理制度,否则也很难形成真正的市场竞争力,而且终将导致技术和创新领先地位的丧失。“技术立企业,创新谋发展,管理出效益”是企业永远的主题。

2006年影响力:

2006年,海信成功收购科龙,成为国内惟一拥有“海信”、“科龙”、“容声”三个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并拥有沪、深、港三地两家上市公司。2006年海信电器的年度销售收入为435亿元,累计增长16.2%。海信电视的市场占有率为国内第一,平板电视在国内市场连续三年排名第一。

核心技术的缺失是中国家电企业发展的最大隐忧。要发展,实现从大到强的蜕变,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之路,对海信来说是如此,对所有的中国企业来说都是如此。中国的家电企业是中国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的行业之一,因此更要在这个方面起表率作用。2007年,中国企业要将自主创新提到日程上来,并切实地实施下去。

海信一直坚持自主创新,以往所有的电视芯片都产自国外,这意味着中国电视没有决定自己产品的权力。于是,在巨大的投入风险之下,海信2000年组建了芯片研发团队。2005年6月,中国音视频领域第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产业化的视频处理芯片――“信芯”在海信研制成功,我国年产近7000多万台彩电无中国芯的历史就此打破。同年,海信又研发成功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矢量变频冰箱控制技术。此外,海信还建立了自己的技术研发体系,培养了大批的技术人才,在数字视频处理芯片、矢量变频技术、智能交通、3G手机等关键技术上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2004年海信明确提出了平板电视将遵循摩尔定律的发展规律,到今天平板电视市场的突飞猛进充分证实了海信在技术创新上的发言权。2007年,海信将全面进军多媒体,成为“全球多媒体产品提供商”,率先布局多媒体,相信也会取得成功。

随着技术研发的不断突破,海信也不断推出新的产品。日前,海信冰箱刚刚捧得“中国家电行业科技创新示范产品奖”,不久,变频专家海信空调、保鲜专家海信冰箱又荣膺由中国制冷学会颁发的科学技术进步大奖,海信成为惟――家获此殊荣的空调品牌和冰箱品牌。这些都充分体现出海信的技术优势与创新精神。

只有自主创新,只有坚持研发最新的技术,才能领跑市场,这就是“技术立企业,创新谋发展”。但是,只有这两点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良好的管理制度。如果没有好的管理制度,执行力低下,那么有了先进的技术和创新的产品也很难形成真正的市场竞争力,而且终将导致技术和创新领先地位的丧失。因此,在2007年,企业执行力的加强也是十分必要的,所有企业都要重视这一点。

海信的员工必须要有在最短时间内学习战略精神和贯彻战略思想的能力,这样企业的决策才能快速实施。为了保证执行力贯彻的良好效果,企业要以关键的少数制约次要的多数,重点转变这些“关键的少数”的思想观念,以这些“关键的少数”去影响“次要的多数”,企业的经营革新工作才能贯彻到底。这就是我常说的“管理出效益”。

综合起来,“技术立企业,创新谋发展,管理出效益”是企业永远的主题,2007年则要在2006年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继续将这三点贯彻下去,树立良好品牌,为建立百年海信努力。

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篇(3)

一、企业技术创新与技术产权的内涵

企业进行的技术创新,是指企业以需求为指导,以先进的技术为根本,以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为目的,运用最先进的技术在企业内部进行创新和研究,开发新技术,同时使企业的这种技术创新能够创造商业利润的整个过程。细化到某个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是企业对新技术、新管理的需要,这种优化企业技术、管理的需要促使企业不断针对市场需要进行开发,在一段时间的开发后,能够使企业希望达到的目标实现,创造出市场需要的产品,最终使消费者接受的一整个过程。

企业的技术产权是经过法律确认的企业所享有的技术成果,是企业对经过企业内部所有成员研究而形成的治理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利。技术产权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创新的,根据学者的研究,企业所享有的技术产权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技术所有权、技术使用权、技术收益权和技术处置权。

二、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系统概况

(一)第一阶段:技术管理

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系统设计的第一阶段是企业的技术管理,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帮助企业看清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企业相比下的优势,同时了解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及最新技术发展的情况,综合上述情况后,企业可以有针对性地做出发展方向的最佳规划。简单来说,就是企业明白知晓自身的情况,了解市场需求以及技术革新的方向,然后做出有利于企业生存的技术规划,并按照这一规划完成技术创新的整个过程。第一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弄清楚企业要达到何种技术程度这一关键性问题,为了完成这一目标,企业必须重视对技术的新手能力以及开发技术所承担的风险和成本问题。我们为企业的技术管理设置了如下四个阶段:

1、企业对技术需求的确认。企业必须首先明白自己现阶段所拥有的技术以及今后要掌握的技术是什么。为了弄清这一问题,我们建议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利用“知识仓库”对企业现有的技术进行清点。“知识仓库”内包括了企业目前所使用的各种技术手段,尚未使用的或备用的各种技术方案,以及对市场上所运用的各种技术的分析说明等,然后通过人工智能等手段,使这些杂乱的信息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组合,为以后的工作提供帮助。

2、企业对市场竞争的判断。这一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对比企业正在运用的技术及市场上最先进的技术,明白自己的弱势在哪里,知晓自己在市场上的地位以及今后的发展潜力。这一阶段可以运用的方法包括:市场法、收益法、成本法以及产业生命周期分析法,五力分析法等等。

3、对技术方案的筛选。这一阶段完成的目标是对市场上出现的新技术予以关注,将新技术的发展与企业自身的情况结合起来,挑选出适合本企业所用的最佳技术方案。这一阶段可以运用的方法包括:技术侦察情报系统(Tvis)、SWOT分析法等等。技术侦察情报系统主要是用来监督竞争环境下的科学技术发展。借用营销学上的SWOT分析法,通过分析各种方案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来选择最佳的技术开发方案。

(二)第二阶段:技术创新的管理

技术创新的管理,是指在企业选定的技术创新目标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现有的技术状况,通过技术管理手段,完成企业预先设定的技术创新的目标,并且在此过程中选择一个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案。概括来说,这一阶段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对企业技术进行创新,开发出企业需要的最新技术,也就是“技术进步”的过程。企业在这一过程中可选择的方法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企业内部自行研发:包括企业内部自主创新以及全球性研发策略。方法是:利用企业自身现有的技术创新管理系统或者建立一个全球性的研发网络,再选择适当的研发中心,筛选最新的技术数据,整合全球性的研发团队等进行有效的内部技术创新工作。

2、从企业外部购买新技术:企业如果认为自己研发技术会消耗太多而不能负担,或者自行研发的周期过长,不利于企业发展,则可以从企业外部购买所需要的技术。这一方案最重要的是对拟购买技术的了解及引进后的运用状况。简单来说,企业首先需要明白自己需要的技术是什么,拟引进的技术的内容,引进后企业如何运用新技术。如果企业引进的技术在现阶段是可以满足生产需要的,而企业一直依赖外部的技术对引进的技术进行维护和再次更新,那么付出的费用和精力也是非常巨大的,这在长远看来对企业是无益的,这就需要企业在引进技术时考察各方面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3、与高校等科研单位进行合作:企业可以直接与科研单位进行合作,量身定制自己所需要的技术方案。这种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使企业可以有效利用高校等科研单位的技术力量,减少企业自行开发的成本,并且技术开发的质量也可以的到保证,后期的维护和更新也相对简单。对高校等科研单位来说,这种模式可以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在实践中做到技术的创新和开发,不仅可以节约研究成本,也可以锻炼队伍,一举数得。目前最通用的做法是,企业选择合作的科研机构后,科研机构成立专门的项目组,制定研究方案,由企业提供经费,开发出企业所需要的技术;或者,企业用合理的价格收购科研机构已经研发出来的技术,运用到生产中,实现该技术的社会价值。

(三)第三阶段:技术产权管理

技术产权管理,是指企业对技术进行创新后,对新技术的产权进行管理。具体表现为,对新技术在企业内部运用,创造新产品,投入市场,产生经济效益。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技术变经济效益”的问题。这一阶段的核心工作是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专利的申请等问题,具体的技术产权管理手段包括:

1、内部消化:内部消化是指企业自己利用新技术进行生产,实现新技术的经济价值。企业在拥有了一定数量的专利技术后,可以在企业内部专门设立一个部门,将新技术转移到这一部门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和市场推广工作,企业对这一部门进行技术支持和经济支持,力争在市场上开创一番局面。

2、技术转让和技术服务:技术转让是指企业将开发研究出的创新技术有偿转让给他人,主要有专利权转让、专利申请权转让(主要指己经申请但尚未授权的专利转让)、技术秘密转让等。

技术服务是指企业运用自己的创新技术为其他企业解决与新技术相关的问题,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经济利益。

简单地说,新技术不仅可以运用到企业自身的生产中,也可以将其运用到其他企业中,帮助其他企业解决相关的技术问题,或者研发企业直接将新技术转让而获得经济效益。

三、技术创新管理系统分析

创新技术通过以上三个阶段的开发,并不能在市场上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还需要将新技术转化为产品推入市场,并根据消费者的反馈,对新技术不断加以完善,这才是技术创新的完整阶段。一个完整的技术创新系统是三个阶段的层层递进,循环不断的,笔者制作了一个图表,可以直观地显示出这一过程: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的技术财产管理系统包含了清点、评估、监测等几项机制,并按照它们执行的先后次序划分为三个阶段。其中技术管理主要关注清点、评估、监测,创新管理关注技术财产的最优化和丰富化,技术产权管理关注产权的保护和经营。从而企业可以根据所处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机制来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篇(4)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在国家产业政策和世界经济格局的动态调整,现代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广度和深度都在不断的加强,置身于外、躲避竞争的企业是难以获得长久的发展。从经济学的角度讲,这明显是一个有关博弈的问题――参与竞争的结果可能是获得更好的生存状态或者被市场直接淘汰,躲避竞争的结果可能是获得基本的生存状态或者“主动”退出市场。对煤炭企业而言,来自行业内部和行业外部的竞争要素越来越多,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就应该注重对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借鉴和吸收,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体制和方法,在创新的视角下完成向现代企业的转变。因此,在现代煤炭企业的生产经营范畴内,通过既定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是其追求的重要目标,而为了实现生产运营效率的极大提升,除了通过先进机械、设备的参与外,还需要将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集中的应用于煤炭企业的生产。本文针对煤炭企业的生产特点,对其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互动机制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一些结论,希望借此为我国煤炭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煤炭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对于还处于经济危机的边沿、未能完全“脱险”的企业组织而言,只有开展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活动,才能获得新的突破,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1创新与煤炭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联

1.1创新活动有利于促进企业的科学发展

对煤矿企业而言,如果要实现科技兴煤,走全方位多层次发展的路径,就一定实时以运用新技术于新工艺,提升机械化程度等为内容的经济技术手段,通过改变企业形象,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使得众多生产要素均处于相互联系与相互协作当中,互相可以获得系统的放大作用[1]。

1.2创新活动有利于构建积极的文化氛围

企业通过经济技术创新等活动,不但要在资本营运、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方面有重大突破,而且要让员工不断增强竞争优势,通过建立具有煤炭行业特性的企业文化,让员工在具体活动中主动注入市场经济所提倡的改革创新观念、积极进取意识、质量观念,形成务实创新的企业文化,大力推进企业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本质转变,增强煤矿企业的技术水准与装备水准,提高企业员工素质与行为规范,进而始终确保企业具备旺盛的活力。

1.3创新是煤炭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大势所趋 通过开展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有助于进一步解放思想与转变观念,发挥企业员工的主力军功能。煤炭企业开展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充分发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根据煤矿企业改革发展的难度与突出经济建设目标这一重点,从市场出发,逐步转变观念,大胆改革与革新,重点开展技术创新,增强管理、丰富品种、重视质量、节约成本、提高效益,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力完全发挥出来,才能确保煤矿现代企业制度的设立与各项任务目标的完成[2]。

2技术创新对煤炭企业的管理活动意义重大

从整个历史进程来看,任何时代均是一次科技革命的产物,任何科技革命均是一个时代的序幕,这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演进和发展的必然规律。从我们煤炭企业发展进程来看,从最初手工采煤,到半机械化采煤,到机械化采煤,这些都极大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可以这样说产生了质的巨大飞跃,然而我国煤矿企业的科技水平与组织管理水平均和先进国家或者企业依然有很大差距,该种不足正好同时也为激发我们煤炭企业的创新潜力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来说,自然资料的巨大优势已经不能作为企业经济增长的重点,已经不能作为企业在市场上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我们还得靠技术上的创新,通过技术创新基础人才与智力的优势。这正如,煤炭企业将来不能仅仅依靠单一产品,因为这是不合理甚至是非常危险的,企业必须在煤炭主业与非煤产业上均衡发展[3]。因此,伴随该种转变,企业的服务客体与范围将进一步扩大,一定会增进企业在更广泛的进行技术创新,随着服务客体的扩大,业务范围的壮大,将会会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出更多的新的对手,而技术创新就是在竞争中取得胜利的法宝,这是领先竞争对手在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的必胜武器。其次,该种产品结构的变化与调整议定会增强煤炭企业生产趋于综合化。那种“全民唯煤”的局面一定会被打破,取而代之的将是一种崭新的组合模式,不同产业之间不但有联系,而且保持互相独立;不但有区别,而且相互联系。除此之外,该种转变必将促使管理理论、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乃至管理人员素质得到综合发展与提升。所以,技术创新对于煤炭企业的影响是非常深远。

3管理创新对煤炭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与促进

改革是为了解放与发展生产力,改革的成功要反映在市场竞争上,这就必然要求企业具备更强的技术创新能力,然而企业创新只有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二者相结合,才能在根本上起到推动企业发展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管理也是生产力。因此,管理与科技之间就是一种互相推动的关系。科技创新对管理创新有巨大推动作用,反过来,管理创新又能够为科技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企业管理理论与思想的不断发展,也恰好证实了这一点。从泰罗科学管理制、福特生产方式到系统工程管理,均是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组织管理当中的一些实践管理模式,同样地企业管理理论从经验主义管理到科学管理再到现代管理也给企业科技创新打下了坚实基础。从长期发展来看,世界很多国家的也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的作用。当然,这对于煤炭企业来说也同样重要,其制度创新与管理创新也极其重要[4]。就目前而讲,煤炭企业改革的重点是建立与时俱进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能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这是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市场经济进行有机结合的主要方式。它的关键在于企业法人制度与公司治理结构为重要内容的现代企业制度为企业技术创新创造了前提与基础。煤炭企业从资本收益最大化与风险最小化的层面来讲,努力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佳化,最终形成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强大力量。目前的公司治理结构,致使煤炭企业内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以及执行机构相互影响,相互制衡,确立了先进的领导体制及科学的决策程序,与此同时,企业也就相应建立了技术创新的决策机制、激励机制以及执行机制,这些还为技术创新投入进一步扩大提供了体制保证,能够改变国有企业仅仅能依赖财政注入资本的体制的现状。通过这样就可以使得煤炭企业有机会进入资本市场,使其筹资方式更加广泛 [5]。当前,大部分煤炭企业将技术创新体系与机制的建设作为主要内容。

4结束语

目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我国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一些企业在竞争中不断退缩,一些企业在危急中不断成长。而我国煤炭企业正朝着大型化与集团化方向迈进。而我国煤炭企业的煤炭产量超过了全球煤炭总量的五分之一。为处理煤炭产业集中度低、管理分割、整体竞争能力较弱的现状,在我国国家政策中提出大力培育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的决策推动下,目前,各个煤炭集团公司正在加快扩张重组,有的几乎完成了跨省区的联合重组。在重组后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其经济规模超常规发展,然而它的管理模式及管理理念仍然停留在原来的模式,这就会无形中给这些企业加大了危险性与风险成都,大多数企业在运营中均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伴随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加入WTO,我国的煤炭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以往的煤炭企业管理模式已很难适应激烈的竞争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因此,必然要进行改革优化。而对煤炭企业高层管理者来讲,这是一个复杂地系统综合工程。本文着重对煤炭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互动机制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一些结论,希望这些结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实践。

参考文献:

[1] 刘人达. 浅谈煤炭企业管理体制与经济技术创新[J]. 山西科技,2011(1):38-39.

[2] 张有喜. 浅谈国有煤炭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互动发展[J]. 山西煤炭,2000(12):1-4.

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篇(5)

2通信技术管理探究

通信技术领域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其中管理层面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决定着整个通信技术领域的进步,因此对管理活动各创新是技术进步的必经之路。通信技术创新现阶段主要障碍集中表现在与相应的管理方式的不适应,企业内部人员对新型的通信技术以及科学的管理模式没有贯彻学习,甚至出现了抵触情绪,因此对通信技术的创新应首先从管理活动入手,树立宏观管理模式,将先进的管理技术理论纳入到企业的文化活动之中,以达到企业内部点对点的合作与高效运行。管理创新不能单独进行,要与科技创新并肩而行,以此更好地适应新经济形势下通信技术网络的自身发展需要,企业也要在创新过程中不断做出自己管理活动的调整。通信领域管理创新要求有一个标准化、一体性创新性队伍,如此更好地实现企业与科技的同时进步,一方面要加快引进创新性人才,确立相应的创新奖励机制,另一方面要对原有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整体企业的科技水准。通信技术创新与管理的创新实践不是闭门造车,更不是自我想象的结果,是结合全人类的聪明才智,在全球一体化经济模式下完成的一种创新模式。我国自主通信领域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套独有的自我体系,并且在某些单独领域甚至超过了国际现有水平,在这一突破性背景之下,我国的相关通信领域应该进一步发展相关的通信技术,引进国外先进的通信技术,尤其是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方式,吸纳各个国家的投资项目注入相关通信项目领域,这对我通信技术领域的革新是具有相当重要意义的。通信技术领域的创新不单单是单独创新,对于管理创新应该满足于市场的基本需求,随着国际金融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形成,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壁垒正在缩小,这正是我国通信技术领域创新的黄金时期,有效利用该时期段别国优秀的管理模式与经验达到科学管理的目的。此外,在开展通信技术领域的创新时,要利用通信技术的本身优势,来促进管理创新,如此走向国际市场,与他国形成良性的合作效益。

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篇(6)

一、推进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的时代意义

(一)科学技术管理具有时代性

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极大地促进和深刻影响着人类生产和社会的发展。科学是揭示事物发展规律性的思想和认识;技术是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工艺方法与技能;管理包括国家管理、地域管理、单位、行业、业务管理等,履行管辖、控制、监督、处置的重要职能,成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神经中枢”,科学和技术作为两个既有本质区别又有内在联系的概念已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科学技术的进步势必导致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创新与促进科学技术的进一步提高。科学技术与管理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对社会经济系统发展深化的作用已被人们所共识。

科学技术管理的本质是社会生产力,从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以来,科学技术管理就迅速发展,今天的科学技术管理对社会各个层面空前的影响程度,俨然在社会思想文化、社会生产和社会变革中都起到重大的作用。现代科学技术管理对生产力系统各个要素和层次结构都产生了渗透和影响,深刻地改变和影响着社会中的微观、中观、宏观层面。现代科学技术管理改变着我们对自身的认识,对发展观念的认识,对财富本质的认识,改变着企业的策略,城市的发展,改变着国家的战略。作为整个社会大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科学技术管理不仅承载着社会和谐发展的经济价值,而且还通过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促进人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承载着社会和谐发展的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科学技术管理创新有利于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一个国家的实力主要是由政治实力、文化实力、软实力、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等硬件实力构成的。在现今激烈的全球竞争形势下,科技实力已经越来越成为第一硬实力。因此,科技创新对提升我国的科技实力、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从国内看,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科技的需求正不断向高级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从国际上看,全球新一轮的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管理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战略先导和战略保障,要坚持把科学技术管理创新同国家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标、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增强科技管理创新新动力,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胜出,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占领高端,率先发展。

(三)推进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是在新的起点上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是十以来中国提出的新的战略目标。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很大的成就: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出口国,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同时,中国经济社会又始终面临“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一系列的严峻挑战,这成为制约我国在下一阶段发展的主要障碍。推进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就是站在更高的平台上提出的科学有效的发展路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培育强大的发展优势,突破经济发展的瓶颈,继续保持经济长期平稳增长,化解潜在的系统性风险,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突破日益趋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是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构建新的发展体系,推动产业的改造、优化和升级,以科技管理创新的巨大能量推进国家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推进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要点

(一)坚持自主创新

推进科学技术管理创新,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当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时候,不能回避的现实是,我国很多产业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消耗大、利润低,受制于人。过去,我们主要用发展的高速度拓宽发展空间,今后,我们必须依靠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一是要瞄准国际创新趋势、特点进行自主创新,使我国的自主创新站在国际科学技术管理发展前沿;二是要将优势资源整合聚集到战略目标上,力求在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三是进行多种模式的创新,既可以在优势领域进行原始创新,也可以对现有技术进行集成创新,还应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

(二)推动企业成为科学技术管理创新的主体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下一步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有效释放市场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的决定性力量,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通道。企业是市场主体,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对产业和产品的创新最为敏感。由企业主导技术研发和创新,才能有效整合产学研力量,加快成果转化应用。首先,进一步确立企业的主体地位,让企业成为技术需求选择、技术项目确定的主体,成为技术创新投入和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主体。让科技要素、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其次,高校、研发机构、中介机构以及政府、金融机构等应与企业一起构建分工协作、有机结合的创新链,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协同创新体系。

(三)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创新性是科学技术管理的本质特征。从科学技术管理的创新过程来看:即从创新设想的提出、确认、开发,成果的有效应用于市场,都是创造性的活动;知识产权贯穿于科学技术管理创新的始终。知识产权是社会财富的重要来源,也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战略资源。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注重对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这样容易激发创新者的积极性,给他们创新的动力和源泉,也才能将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引导和凝聚到创新和发展上来,有利于经济的进步和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

三、推进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的大趋势

人类历经了数千年的农业经济和不到300年的工业经济的发展,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革命为主导的新经济时代。从总体上说,未来高科技及其建立在此基础上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对于经济上的生产力,政治上的影响力,军事上的战斗力和社会发展上的推动力的影响之大,将决定着国家未来的发展命运。

(一)进一步明确我国科学技术管理发展的战略目标

到2020年我国科学技术管理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21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

正如指出的,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

(二)我国科学技术管理发展的重点任务

我们必须依靠科技管理创新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以迎接全球经济竞争和合作的挑战;提供为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建设进程及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所必需的科学技术管理支撑;我们必须面对相对紧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用尽可能少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取得超出世界平均水平的经济增长,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未来应瞄准重点战略目标部署科学技术管理工作,组织队伍,尊重科学规律,充分尊重科学家的学术创新自由。应按需求和市场为导向,支持和引导高技术发展和产业化,要把发展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首要位置;把掌握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的突破口;把生物技术作为未来高技术产业迎头赶上的重点;加快发展天空和海洋技术,加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的研究。为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做出战略性的贡献。

(三)落实推进我国科学技术管理创新的政策措施

大力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我国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必须转入建立市场经济框架下构造新的有序结构的阶段,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式,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继续推进科研院所管理体制、国防科技体制和科技宏观管理体制等方面改革。

制定和实施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财税金融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使企业创新投入能够得到合理回报,特别是要抓紧落实国家已经出台的研发投入抵扣所得税务政策。鼓励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自主创新成果通过技术转移实现产业化,设计拓宽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实现途径。

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篇(7)

引言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对建筑工程的质量和施工技术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新型建筑形式的大量涌现对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提出了挑战。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施工技术与管理模式,从设备、人员、成本管控及完善工程文件等多方面入手,实现对建筑工程全方位的综合规范化管理,以此确保施工技术科学合理,为建筑工程质量的提升提供保障。在建筑行业竞争愈发激烈的今天,实现对施工技术的创新管理对控制施工进度、提高工程质量、确保施工过程安全高效的进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与创新的重要意义

1.1加强施工技术管理能够有效控制施工进度

由于建筑工程自身的行业特点,施工周期长且包含众多的施工环节,涉及的人员及物资设备类型数量都较多,施工过程中各种交叉作业、高空作业多,施工环境复杂。在工程建设时期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问题,都会影响到工程的整体质量和施工进度,并且工程大部分施工范围处在露天环境,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遇到恶劣的天气时就会影响到工程的正常施工。通过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与创新后,可实现对各施工阶段施工技术与施工时间的合理分配,对施工技术综合搭配使用与时间的科学安排后,使施工效率和施工进度都得到了有效保障,降低了因各种不利因素对施工进度的影响。

1.2加强施工技术管理能够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当前市场环境复杂多变、竞争更加激烈,建筑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必须强化对施工技术的管理与创新,才能在提高工程质量的基础上实现对成本的有效控制,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保证建筑工程各个环节能够健康有序运转,必须通过对施工技术的科学管理,实现对施工技术的改革与创新,注重提升施工技术的管理水平,才能为整个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因此,建筑企业应注重对施工技术的创新管理。通过对施工技术进行创新与改进,可以实现对施工过程中人员、技术、质量、物资等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最大限度的提高资源利用率,发挥技术的最大优势,降低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事故,这些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和企业利益,由此可见,强化对施工技术的创新管理是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

2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内容

2.1加强施工人员的管理

第一,施工企业根据企业特点和工程建设实际制定出严格的管理制度,使施工人员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始终以企业各项规章制度为指导,为实现人员的规范化、系统化管理创造了条件,促进了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二,企业通过定期对对施工人员进行操作技能和专业理论的考核检验,可及时了解当前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为针对性的制定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提供依据。第三,根据企业管理工作的需要,通过对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的理论培训和业务学习,使管理人员能够以端正的管理态度和专业的管理水平实现对工程质量的有效控制。

2.2完善技术管理工作标准

在建筑工程生产过程中,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是确保工程健康有序进行的保障。施工企业根据工程建设要求及结合施工方案明确出施工技术管理的标准,为为建筑工程各个环节提供科学合理的目标,使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依据工作标准实现对工程建设时期的质量、安全及进度的有效管理。同时管理标准的制定为施工人员明确了施工标准和建设目标。第一,技术管理工作标准的制定使得施工人员能够主动学习并分析施工图纸,明确施工重点及注意事项,为工程的正式施工打下基础。第二,施工前期施工人员通过对现场的勘察和调研,将收集到实际资料与施工图纸进行对比和分析,可绘制出具体的平面图纸。第三,为了确保技术工作标准的达标,施工企业会定期根据工程实际开展情况进行技术分析和研讨,对解决施工技术不足和完善方案具有重要作用。第四,工程竣工结束后,要由专业人员对工程建设质量进行质量评定和检验,确保工程质量符合工程建设标准。

2.3确保施工图纸科学合理

施工图纸设计的效果和质量对整个建筑工程的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建筑设计不仅要注重美观新颖,同时要具有专业的技术做支撑,施工图纸就是建筑设计的技术工作内容。施工图纸可充分反应出施工人员对技术与施工方案的控制与运用能力,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整体设计质量。因此,在施工之前,施工企业与设计单位要对施工图纸及施工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并就工程中可能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在对图纸做好规范性检查及分析的基础上,对施工方案进行完善和改进。

2.4管理与维护机械设备

建筑工程所需机械设备类型和数量都非常多,设备型号及性能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工程的整体进度,因此实现对机械设备的维护与管理是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施工企业应从经济、质量及机械效率等方面综合考虑,保证机械设备选择的经济合理。同时要做好机械设备的保管与维护工作,严格按照设备维修与保养要求加强对机械设备的管护,确保将设备问题解决在应用之前,保证机械设备在使用时性能良好,能正常发挥作用。

3新时期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的内容

3.1环保与节能技术

建筑工程属于高能耗建设项目,在建设的过程同时又会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因此在新时期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加强环保与节能设计。通过创新施工技术,准确把握施工环节中节能点的有效控制,利用节能环保材料,加大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努力降低施工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最大限度的发挥材料利用优势,进而实现建筑工程节能环保的发展目标。

3.2信息技术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管理实现了对各项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引进和应用。通过创建建筑工程信息数据处理平台,实现了对建筑工程海量信息的存储、分类管理,以及信息共享。使得对各类信息的查找、利用更加方便快捷,实现了对信息数据的规范化管理。

3.3自动化施工技术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管理将会朝着自动化施工技术发展,这是社会和科学技术进步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我国建筑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在长期的实践发展中,建筑工程需不断对现有的施工技术和管理方式进行完善和改革,努力探索施工自动化技术的发展道路,促进建筑工程效率和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4新时期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与创新的优化策略

4.1建立完善的施工技术管理与创新机制

建立全面而又完善的施工技术管理与创新机制是实现施工技术管理与创新的重要保障。首先企业要建立健全符合企业实际及建筑工程建设特点的管理制度,为施工技术管理与创新的顺利推行创造条件。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能够使建筑工程各阶段工作有章可循,能够实现对人员及设备的规范化管理,保证建筑工程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明确各施工阶段的技术管理标准,落实各施工环节的技术管理办法。在实际施工中,要求施工人员严格按照合同规定,遵循国家相关行业施工技术规范,确保施工技术规范、合理,严禁违规操作与私自更改技术标准。最后加强对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安全监管。企业要有专门人员对工程完成情况及在建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发现的质量问题和技术缺陷及时进行纠正和整改。同时加强对工程重点部位、危险部位的排查力度,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并就各种潜在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估,制定相应的预警应急方案,保障工程的顺利进行。

4.2明确管理职责,消除工程隐患

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技术负责人要根据工程特点,明确建筑工程建设环节中各部门的施工技术管理目标及职权范围,将任务目标进行分解,层层落实到具体的岗位和人员身上,一旦因施工技术出现问题,能够迅速找到相关责任人并作出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严密的施工技术管理体系。在实际建设阶段,各区域负责人要以施工图纸为指导,根据工程建设的具体情况实现图纸与现实情况的有效结合。对工程建设阶段的各项数据测算、施工材料质量把控、材料消耗、技术规范等进行监督管理,以便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的各种不足和缺陷,进而制定整改措施加以改进和提高。

4.3加强施工技术的创新与变革

新时期下建筑行业如果缺乏对施工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势必会跟不上市场发展的脚步,因此建筑企业必须根据市场发展需要,结合现代工程的建设特点,实现对现有技术的创新与改革,以现代化的施工技术实现对建筑工程质量和效益的保障。随着建筑工程建筑形式的多样化及建设难度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被开发出来,所以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管理与创新中,建筑企业应根据自身工程特点和企业实际情况,注重对新型施工技术的引进与应用,及时淘汰老旧、落后的施工技术。为确保新型施工技术的应用效果,企业应注重对新技术具体应用的检查和分析,以此降低因新技术应用不合理造成的施工进度及对工程安全的影响。此外,建筑企业应创立自己的技术研发小组,鼓励全体工作人员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技术专长进行自主创新,以此形成企业独特的施工技术体系。

4.4控制企业成本,深化成本创新管理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想获得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只有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实现对成本的有效控制,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所以对成本实施创新管理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需要。在新的经济发展时期,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存在的一些弊端严重影响到成本管理的顺利开展,企业必须及时转变管理理念,充分认识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努力发现实际工作中降低成本的有效方法,从整体上降低建筑工程的生产成本,为深化成本创新管理提供可行性依据。如通过制定材料消耗计划,实现对施工阶段材料消耗的有效控制。企业要及时展开市场调研,准确把握市场发展规律及发展趋势,在不断提高生产效率的前提下,实现对人员、物资等的科学配置,最大限度的发挥物资和人员的优势,降低各种质量缺陷和材料损失。企业应从全局和整体考虑,加强对成本管理的统一协调和规划。根据各部门、各岗位的实际情况,分别制定出符合各自实际情况的成本控制计划,通过定期对各部门成本控制计划执行情况的了解,实现对企业整体成本管理的有效控制。

4.5注重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建设

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篇(8)

2专利管理与技术创新的内涵

2.1专利管理的内涵

专利管理一般定义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产权制度安排,创建激励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促使技术创新主体充分发挥创新技术作为生产要素、无形资产、战略资源的重要作用。目的是促进新技术的创造、推广和应用,以此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专利管理的作用机制重点表现在专利获得、保护和商业化三个环节,这些环节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实现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和商品化,促进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国外学者Macdonald(2004)对“专利资产管理”做了广义上的定义,有效的专利管理是组织维持其竞争优势必不可少的手段。先前的研究使用专利来衡量组织技术创新绩效,并把它们作为创新的产出(OECD,1997;Cohen等人,2002)。然而,事实上只有在特殊情况下,专利可以作为创新的成果。大多数无形资产的创新成果没有或不能获得专利。因此,作者认为,专利确实是一个防御工具,但其作用并不仅限于防御工具,更是一个战略工具。这种转变需要深入的调查专利管理和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

2.2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绩效的内涵

技术创新实质是一个过程,包括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究开发、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及其商业化。技术创新源于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包含了生产新产品、采用新工艺、开拓新的市场、获取原材料新的来源、创建了新的组织形式五个内容。企业只有依靠技术创新才能发展。企业技术创新产生的技术发明、专有技术、专利技术等都是企业独特的无形资产,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无形资产在企业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曲元元,2008)。技术创新绩效是指对一个企业知识的应用和技术创新活动的评价(Hagedoorn和Cloodt,2003)。创新绩效的定义有两层含义。广义上讲,创新绩效是指技术发明和创新业务知识。同样,创新绩效也可以表述为经济绩效EP和社会绩效SP(Shan,2002),产品绩效和工艺绩效。在高新技术企业,绩效通常与技术创新紧密相连。因此,创新绩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过程的有效管理,以及管理者应该继续识别、开发、保护、分配资源和能力,以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狭义上说,技术创新绩效是指一个公司引入市场的发明创造的数量,即新产品,工艺系统,或者新设备。虽然许多学者对于专利是否纳为技术创新绩效的指标意见不一,但他们一致认为在高新技术技企业,专利是衡量技术创新绩效的合适指标(Mansfield,1986)。本文结合技术创新绩效广义与狭义的概念,定义指标内容应该包括经济利益,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企业的社会责任。即技术创新绩效由经济绩效(EP)和社会绩效(SP)来衡量。EP主要是指新产品或服务,利润的主要来源和创新成功率的报告。SP主要是指在生产和管理过程中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3专利管理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3.1专利管理为技术创新提供保障

从专利管理的一般定义可知,专利管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产权制度安排,创建激励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促使技术创新主体充分发挥创新技术作为生产要素、无形资产、战略资源的重要作用。专利管理的目的是促进新技术的创造、推广和应用,以此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下,政府不再干预企业的市场经营活动,而是提供了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完善的法治体系。因此,专利管理的制度环境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保障,就能避免其他企业搭便车的行为,以及窃取技术创新成果和知识资产的行为出现。最终激励企业追求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3.2专利管理能够降低企业技术创新风险

专利管理的制度环境为技术供需双方提供交易平台,降低交易成本和市场风险。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技术创新都能为企业带来收益,有些创新活动会给企业带来风险。比如竞争对手比本企业更早推出更具创造性的新产品,或是消费者在消费观念和需求上发生了相应变化,或新产品投入新市场的成本太高,企业盈利过低或不盈利。企业通过专利管理可以规避技术创新的市场风险,企业通过专利管理调查专利文献,从已有的专利技术中汲取思想、经验和教训,做好相关领域技术和市场的预测,最终通过申请专利来巩固市场地位等。针对市场需求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以及竞争对手施加的压力,高新技术企业不得不承担愈来愈大的市场风险这一问题。企业可以通过专利管理调查专利信息,预测市场前景;最后通过申请获得专利来增加防御屏障,从而采取比较灵活的策略规避市场风险。

3.3专利管理能够激励技术创新,维持企业竞争优势

良好的专利管理能够确保科技人员的创新成果不被窃取,激发科技人员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因为技术发明创新获得了专利,可以激励科研人员的发明创造积极性,进而推进技术创新。所以,有效地专利管理也是激励科研人员发明创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专利制度通过发明创造者的专利申请获得而依法授予其专利权,专利权人就拥有了排他性的使用权,或者进行专利权转让后,可获得比投入大得多的回报,这样就有了资金来源,可以支持科技人员继续新的发明创造,促进技术创新成为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此外,专利管理通过实施无形资产管理、保护专利技术和技术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方式对技术创新成果进行保护,从而使企业保持技术创新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3.4专利管理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绩效

提升专利管理是高新技术企业提升技术创新绩效的途径之一。不管是企业还是社会的技术进步、创新往往都是与专利保护密不可分的,专利的获得能够激励技术创新。专利获得对于专利的保护和商业化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专利的获取和商业化的结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提高中国高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的关键是有效的专利获得和紧随其后的专利保护和专利商业化。

3.4.1专利获得提升技术创新绩效。专利获得是技术创新的成功标志之一。一个重要专利的获得能够促进销售额提升,增加市值。专利引用也能够提升企业财务绩效,进而提升企业绩效。由于我国大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处于制造业领域,专利是企业的重要资产。专利的获得就意味着企业无形资产的增加。专利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一种生产经营性资源,能够为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带来积极影响。

3.4.2专利保护提升技术创新绩效。专利保护的作用是防止竞争对手简单地复制或反向发明。专利保护降低了公司感知市场的不确定性,并且降低了等待的时间价值;因此,专利保护能提高企业的经济绩效。企业要想成功地通过内部(如产品开发)或外部开发手段(如转出授权)获得技术回报,就需要进行足够的专利保护,来维持高新技术企业专利的有效性,最终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

3.4.3专利商业化提升技术创新绩效。专利管理由专利获得到专利保护的最终目的是进行专利商业化。专利商业化的模式包括独立的生产,特许经营,规范专利许可,销售,建立初创企业和企业联盟。高新技术企业的专利获取、专利保护都是为了专利最后的成功商业化,通过专利商业化将无形资产转化为有形资产,为市场提供所需要的产品,从中获取利润。

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篇(9)

(一)二者具有共同目标。技术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财务管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财务管理的目标有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利益相关者利益均衡等学说,本文不拟分析各种学说的优缺点,而只总结其共有的、不可分割的内涵,这几种学说都有一个基础就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这一角度来看,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财务管理实现其多元化目标的前提。而技术创新过程的实质上是企业提升的过程,只有创新才能将销售和盈利水平推上一个更高的台阶,采用其他手段却无法达到这一目标。而技术创新的目标,也就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标,就是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是财务管理和技术创新的共同目标。

(二)二者立足点不同。技术创新立足于高风险、高收益,创新进行之前不知能否成功,一旦成功就会获得较高收益,一旦失败就会造成重大损失。而财务管理坚持稳健性原则,强调资金安全性与流动性,这恰巧是技术创新所没有的或是不能保证的。

二、从动态角度审视二者的互动关系

(一)技术创新对财务管理的影响

1、技术创新可以增强企业财务实力。创新是企业永不枯竭的利润来源,可以提升企业的财务实力,掌握核心技术是企业取得超额利润的主要原因。公司要保持其竞争优势,就需要不断改进现有产品的质量,更好地满足现有市场顾客的需求,从而提高公司的绩效。

技术创新可以降低产品成本,加速产品升级换代,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损耗,提高原材料利用率;技术创新还可以开辟新的原材料渠道,特别是转向那些储存量大且可再生的资源,从而节省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技术创新可以获得知识产权转让收入,增强财务实力。知识产权可以使企业获取合法的垄断经营地位,在有效期内确保企业享有垄断的生产、制造、销售专有权,从而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企业既可以自主使用知识产权获得利润,也可以通过转让和许可使用取得收入。

2、技术创新可导致财务风险。技术创新是一项投资大、周期长的系统工程,不可预计的因素多,风险大。如果技术开发失败,企业的巨额投资得不到回报,会使企业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陷入财务危机。

(1)资金短缺造成的财务风险。资金风险主要是指资金供给的风险,它包括资金供应不足,创新所需资金得不到满足,导致技术创新停滞或失败;还包括资金供给不及时,创新过程中出现的非预见性资金需求得不到及时供给,导致夭折。

技术创新过程的不确定性,使得对资金的需求也是不确定的,实际资金需求往往会超过预期对资金的需求。因此,要求企业具有持续投入资金的能力,否则创新过程就可能随时终止。由于技术创新的高风险性,使得企业市场融资非常困难,尤其是现阶段我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形成,投融资体制尚未健全,一般金融机构不愿意借贷资金用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

(2)可行性评价过失或结论错误造成的财务风险。有些创新活动对创新项目估计不足,有时甚至不存在技术可行性或市场接受能力,对研究开发费用、设备调整费用和批量生产费用估计不足,特别是常常低估后者,致使投资超过预算,甚至超过企业的承受能力,而承受过大的风险。

3、技术创新过度的财务风险

(1)极限值型技术创新过度。当市场竞争越激烈,厂商就会不计代价地投入巨额研发资金以创造竞争优势,导致技术创新的速度加快,技术就更快地趋近于极限值。当技术越趋于极限值,技术创新所需的研发投资金额就越庞大,导致投资回收时间延长,投资回报率递减,投资风险增高。这种创新方式短期弊端体现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投资过猛,而专利成果一时却难以有直接收益,从而很可能逐步加剧企业的财务风险。UT斯达康的衰落就是最好的证明。UT斯达康在欧洲3G标准WCDMA领域投入十几个亿研发资金,倾全力与爱立信、朗讯、北电等巨头进行竞争,未见任何成果和收益,这时,UT斯达康已经无力继续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前途未卜的3G项目上了,他不得不宣布彻底放弃WCDMA技术,退出这个市场。

(2)技术超前型技术创新过度。当技术发展到远远超过顾客实际需求和实际使用的水平时,企业对现有产品创新和改进的活动就潜藏着很大的财务风险。Motorola铱星计划因技术过于超前,价格太贵,不被市场接受而破产。

(二)财务管理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1、财务管理贯穿技术创新的全过程。财务管理影响到企业创新项目资金的筹措与投放、创新项目的评估、选择与监控等。

(1)财务筹资能力是创新成果的必要保证。充足的资金投入、良好财务状况,是技术创新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技术创新项目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财务筹资的数额及其分布直接影响技术创新的规模、强度并进而影响到创新的效益。举债过多,利率及汇率大幅度调整,导致到期债务不能偿还;产品销售收入因多种原因无法收回、对供应商的货款无法支付等都会导致技术创新项目因资金难以为继而中途夭折。

(2)财务预测与估算能力可以评定创新成果的质量。每个企业都必须利用预测方法来评估不同创新方案的相对价值,通过正确的财务分析手段确认首选的创新方案。优良的财务预测系统可以为创新风险提供预警功能。

(3)财务管理对技术创新资金的使用提供全过程的科学管理。研发的资金是完成技术创新的关键要素,企业为了增强竞争优势,在研发上的投入越来越多,为了确保这些投入专款专用并能得到有效的产出,很有必要从财务管理方面对研发资金投入时间、投入额度进行科学的规划管理。

2、财务管理的稳健性制约了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过度保存财务实力可能阻碍企业的技术创新。按经济学观点来看,在有限收入的预算约束下,财务管理应力求当期效用最大化,这与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可兼得的。从现金流量表来看,有良好发展势头的企业其经营活动中产生的现金流量为正数,而投资活动中产生的现金流量为负数,从这一点来看,企业要寻当期效用最大化,肯定要从降低成本费用着手,而技术创新支出属于研究开发费的科目,研究开发费为当期费用之一,为维持好的财务形象,企业会减少技术创新投入的力度。

风险资本已成为产业结构的核心部分,风险投资的出现为技术创新和商业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但财务管理基于稳健性的考虑,通常不会吸收风险资本,但风险资本往往会对技术创新起决定性作用。

有人认为财务管理是创新的杀手,因为它做完统计后会说“如果我们这么做,就赚不到更多钱了”,很多企业也把这看成是压倒一切的原则。企业在通过技术创新具备强大财务实力后,如果陶醉于过去的成功业绩之中,固守原有的技术和发展模式,不思进取,总想以老路子解决新问题,就不能对急剧变化的市场做出迅速的反应,可能导致企业的经营失败。纵观成功企业的经营模式,它们都遵循着“资金向技术创新倾斜―企业技术创新―企业财务实力增强―新一轮技术创新投资”的发展思路,而不是过度保存财务实力。例如,美国施乐公司在复印机领域整整10年内没有任何竞争对手,因此他放慢了技术创新的步伐。到了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日本佳能公司打入施乐垄断的复印机领域,佳能的复印机虽然功能还没有施乐公司复杂,但是成本降低了1/3。施乐公司的市场后来只剩下了原来的1/3。这时施乐才开始反省,随后引进智能化技术,坚持不断创新,现在施乐依然是世界复印机市场上比较有竞争实力的企业之一。又如,浙江吉利汽车控股集团为研发自动变速器,在2002~2005年近三年时间里,他们110辆试验车中跑过20万公里的就有50辆之多,坏掉的变速器有300余个,这种锲而不舍的创新精神成就了国内唯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变速器。

三、实现技术创新与财务管理良性互动

(一)把财务管理战略、技术创新战略纳入企业总体战略。财务管理战略、技术创新战略服务于总体战略,在总体战略中明确企业的研发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率及逐年递增比率,从而使财务管理更好地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企业只有在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指导下,谋求财务管理战略和技术创新战略的动态整合,才能创造可持续竞争优势。在考虑创新项目的评价时,对技术创新的创新性及可行性进行总体规划、严格论证,确保投放产出。不仅要进行事前研究,而且还要进行事中研究,对各个阶段都要进行评价,即由一次性评估转变为多阶段评估,由一次性决策转变为多阶段决策。

(二)树立泛财务资源观念。必须确立新的适应技术创新的“泛资源”财务观念,并以此拓宽理财的范围。泛财务资源概念是对目前财务资源概念的延伸,它指对企业有用或有价值的所有部分的集合。从形态上划分,泛财务资源可以分为硬财务资源和软财务资源两大类。硬财务资源是指客观存在的、在一定条件下能被企业利用的有形资源,其构成主体是自然资源和传统的财务资源;软财务资源是以智力为基础的或无形的资源,包括知识产权、生产技术、专利权、商标和服务标识、版权、土地使用权、技术诀窍和商业秘密及人力资源,即企业中所有人共有的价值观念和能力的整合,特别是创造性的开拓能力等,是对企业技术创新至关重要的能力和技巧。因此,人们认识到融智比融资更重要。在企业技术创新中成败的关键因素已不再是硬资源而是知识资源,企业在理财时应确立“软资源第一”的观念,并通过合理的资金运作,培育和扩张软资源,以此优化企业资源结构,顺应企业技术创新的要求。

(三)成立风险管理机构。该机构应由企业决策人、技术、经济(市场)和财务主管、创新有关部门负责人、专家和必要的日常工作人员组成。企业决策人作为最高层领域成员参与风险管理,使该机构具有足够的权威,对具体的创新项目所涉及的企业内不同部门进行协调和统一指挥,处理与企业外部有关部门的各种关系,做出风险决策。编制技术创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是目前企业进行风险识别、风险分析的主要手段,企业技术、经济和财务主管,分别负责具体项目上的技术、市场和生产、财务预算等方面的工作,领导完成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工作。

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篇(10)

营林是林业的基础,林业生产必须坚持以营林为基础的方针,营林上不去,山上增资源就是一句空话,必然制约山下增效益。近年来随着国家“天保工程”的有力推进,造林更新已成为维持林业简单再生产的主要条件,提高造林质量,实现优质、高产、高效是林业扩大再生产的客观要求。

一、营林技术中管理创新的影响和创新意义

(1)营林工作的管理创新是实现林业行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林业单位要想实现提高经济效益的生产目标,就需要转变经营管理模式,由传统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高耗型向节约型转变,从而保证林业行业发展的稳定可持续,这些工作的成功完成和目标的最终实现都需要林业主管部门深化管理体制,建立起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促进营林管理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2)管理创新有助于林业行业的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管理创新的前提,管理创新又为技术创新提供了保证,企业的技术创新需要有一个好的资金政策环境,完善的产权制度有利于促进营林工作的进步和发展,所以要做好营林工作的管理创新,有条件的要建立起现代企业的管理体系,职责明确,任务分配合理,从而可以加大对于技术创新的资金政策支持力度,实现技术的成功创新,因此营林技术中的管理工作的创新工作势在必行,必须作为营林工作的一项重要的任务来认真完成。

(3)管理创新有助于推动企业获得预期的林业生产目标,实现林业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的有效统一,推动企业管理文化的人性化发展,有利于林业企业树立正确的经营管理理念,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取得经营管理的巨大成功,推动企业其他部门工作的进步。

二、营林技术中的管理体制的创新

营林技术中管理技术是影响营林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林业单位要切实做好管理体制的创新和发展,强化营林的管理职能,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水平。传统的营林管理工作采取营林科到林业站多方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下管理的程序复杂,职能不明确,权力分配复杂,营林管理效率低,无法真正的做好营林技术的的管理工作,因此要大胆的进行技术管理的创新工作,建立管理权限集中、职责明确的林业公司,对营林技术工作进行统一的管理,并严格规范有关管理人员的自身工作行为,健全营林计、财、物相独立的营林技术的管理体系,实现营林技术管理工作的成功创新与实践,体制问题往往会影响到其他领域的发展,因此需要有关林业主管单位能够及时的对自身管理体制进行大胆的有效的创新,摒弃不适应营林管理甚至阻碍营林工作的内容,真正的促使自身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的提高,这些都有赖于管理体制的创新和发展,所以营林技术中的管理工作创新影响很大。

三、营林技术的投资管理创新

任何项目的建设都需要有充裕的资金做为发展的物质基础,营林工作同样如此,需要建立起合理的资金分配体系,尤其是在营林技术的资金投入方面,要做好管理创新工作,使得每一笔投资能够被有效的利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构建优化合理的营林投资管理结构,从而能够有效推动营林技术中的管理创新工作,对投入的资金实现科学化、创新化管理。明确育林费与育林基金的使用投资方向,在统一造林技术和投资标准的基础之上,对营林资金进行统一的投入、统一回收、确保营林资金使用的正确有效,逐步提高营林技术中的资金管理工作效率及水平,增强营林的投资效益。

四、建立营林技术的电子管理系统

森林资源的管理工作涵盖范围广,管理任务量大,有些区域甚至是无人区,日常的维护管理工作难度大,难以及时的发现营林工作的有关问题,很难有效的排解相关险情,保护好森林资源,并且受到自然地理因素和气候因素的影响,一些区域无法得到有效的管理,往往容易引发森林安全事故,造成不必要的经济和生态损失,严重的可能危及到区域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对营林技术中的管理工作可以进行大胆的创新,引进先进的电子监控设备,在所监管的森林区域和营林技术的重点区域设置监控设备,对有关管理对象实行实时全天候的监控,提高管理的灵活性,通过电子监控探头对营林工作进行管理是在信息化条件下营林技术中的管理工作的一次创新,可以有效的的提高管理资源的使用效率,避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浪费,增强管理工作的灵活性有效性。

五、建立起森林资源的档案管理模式

要想做好营林工作管理工作创新就要不断寻求科学有效的方式途径,森林资源的档案体制就是在此背景下的一次营林管理模式的创新,森林资源的档案化管理对于做好营林的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影响深远。森林资源的档案化管理可以很好的显示某一时期林业资源的变化,以及森林资源的开发使用模方式,是科学有效的现代化管理模式,通过这种管理模式的创新,有关林业的主管单位可以实时的掌握森林资源的消长等动态变化信息,预测所属森林资源的发展趋势和其林业价值的评估。所以通过建立森林资源的档案信息,可以有效的为营林技术中的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决策数据,进而能够制定可行性和科学性高的营林规划。有关森林档案的编制人员应该树立正确务实的工作态度,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的管理原则,综合运用计算机等数字技术,收集有关档案信息,提高档案资料的准确程度,进而有效的推动相关管理工作的发展,很好的对营林工作进行管理和控制,最终建立起完善的营林管理体系,实现营林技术中管理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六、结语

树立“质量就是财富”的营林生产观念,将营林生产纳入建设和谐社会的规划中,遵循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一林区建设主题,全面提高营林生产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从而提高林区生产力,改善林区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建筑工程监理概论论文 下一篇: 海洋经济发展前景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