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食堂安全管理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30 16:38:33

高校食堂安全管理

高校食堂安全管理篇(1)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132-02

民以食为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高校食堂承担着为全校师生提供饮食保障的重要任务,由于其服务对象特殊、供应时间集中、用餐规模大、社会影响深等特征,使得高校食品食堂成为食品安全的高风险组织,在标准规范化管理上难以取得进一步的发展。高校食品安全工作不仅是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共同关注的重点,也是社会普遍关心的热点,高校食品安全,关系到每名师生员工的生命健康和正常的教学秩序。正确认识目前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建立更加健全的食品安全机制,制订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对于保证高校食堂的食品安全和师生身体健康,维护校园秩序的和谐与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现状

1.资金硬件的短缺与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

随着我国高校伙食条件的极大改善,学生消费能力和期望值不断提高,对于食堂就餐环境和食品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近些年来,我国高校普遍扩大招生范围,在校生人数也大幅度提高,使得学校食堂就餐人数急剧增加,食堂就餐压力不断加大,虽然国家对于高校投入资金不断增加,但在部分高校,真正用于后勤食堂基础建设的资金却不多,资金短缺导致食堂的扩建压力加大,基础设备设施落后,人员招工难的现象也越来越突出,严重影响了食堂的服务质量,2011年卫生部通报的食物中毒事件中,学生食物中毒就高达30起,其中有25起发生于学校的集体食堂,高校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现状令人担忧,食品安全面临严峻的形势。

2.管理方盲目追求食堂利益,轻视食品安全

当前许多高校的管理人员往往更关注教学和科研,而对属于后勤领域的食堂食品安全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很多高校的食堂都实行了承包经营责任制,却缺乏对其严格有效的监管机制,食堂经营方往往盲目追求经营利润而忽视食品安全,食品安全意识淡薄,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就会互相推卸责任,催生出许多食品安全隐患。

据统计,河南省对11所高校学生食堂及院内食品经营单位的卫生状况进行了调查(采用现场调查和量化打分的方法),其调查结果为:量化评分在90分以上的学生食堂占24.2%,量化评分在80~89分间的占69.7%,量化评分在80分以下的占6.1%,其中老食堂和个人承包的风味食堂的卫生最差,量化评分合格率仅为52%。

3.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为了降低人力成本,高校食堂往往聘用文化层次较低的临时人员,这部分人员流动性较大,劳动付出与所得的工资差距较大,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往往食品安全意识淡薄,食品卫生操作不够规范,缺乏系统的食品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食品加工过程中无法有效地执行卫生的标准,导致食堂食品安全难以符合要求。

4.缺乏有效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机制

“社会稳定看高校、高校稳定看食堂,食堂稳定看制度”,有效的管理制度是保证食品安全的先决条件,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服务的改革进程,许多高校经营都采取了新的模式,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部分高校食堂管理人员对食品安全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松懈,缺少专业经验和对管理工作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引导,未建立健全有效的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机制,缺乏相应的食品安全预警和应急机制,管理制度往往流于形式,得不到有效落实。

二、加强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

1.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完善食品安全应急机制

为了确保高校师生的食品安全,高校应在国家相关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原材料采购、储存、加工和销售各环节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必须严格制度化管理,一是建立健全高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管理责任制,实行责任到人、责任到事、责任到位。重视奖惩机制,对于落实好食品安全管理的单位或个人进行奖励,对于违反管理制度的单位或个人进行警告、处罚甚至辞退。二是建立产品质量责任追溯制度,对食品采购、加工等各环节进行严格登记,做到各环节有据可查,一旦某一环节达不到质量要求,能迅速查明原因并及时整改。三是建立及时高效的预警机制和应急预案,保持与公安、工商、质检、卫生等政府职能部门以及医院的密切联动,保证在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时,迅速反应,准确决策,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有效开展应急工作,保证高校学生的人身安全。

2.应用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是一种通过确认食品生产过程中危害点并加以控制,达到食品安全生产和加工目的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是将预防和控制重点前移,保障食品安全最有效的管理体系。HACCP可以确保食品在消费的生产加工制造准备和食用等过程中的安全,在危害识别评价和控制方面是一种科学合理和系统的方法,它通过识别食品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安全问题的环节并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防止危害的发生,通过对加工过程的每一步进行监视和控制,从而降低危害发生的概率。在食品的生产过程中,控制潜在危害的先期觉察决定了HACCP的重要性,通过对主要的食品危害,如微生物化学和物理污染的控制,可以更好地向消费者提供消费方面的安全保证,降低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危害。要更好地应用HACCP体系,提高食堂管理及食品安全卫生水平,就需要从现实出发,结合食堂的发展现状,综合HACCP体系的根本内涵,了解其精髓,灵活地应用这一体系提高食堂的管理水平。

3.加强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培训工作

食品从业人员除应健康状况合格外,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相应的食品卫生知识、食品营养知识以及相关法律知识,高校食堂应定期组织全体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培训,学习食品卫生基础知识,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基本操作技能和关键控制点控制等,严格实施食堂从业人员培训后上岗的制度,以增强从业人员安全意识,提高从业人员安全操作技能,引导从业人员真正了解安全第一,防患于未然的深刻内涵,从而形成人人懂安全,时时有警觉的餐饮加工氛围。只有所有一线员工有了食品安全意识,食品安全才真正有保障。

4.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师生食品安全意识

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不仅仅是食堂经营者的责任,有部分事故也跟高校学生缺乏食品安全意识有关,高校要利用自身的办学优势,把食品卫生纳入学生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向师生员工宣传普及卫生防病和预防食物中毒的相关知识。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卫生饮食,不买街头、校园周边无照、无证商贩出售的各类食品,不食用来历不明的可疑食品,增强广大师生员工食品卫生的安全意识和防病能力。同时,高校也可引入师生参与食堂的管理工作,让师生走入后厨,了解食品储存、加工制作的一系列过程,更加尊重后厨从业人员的劳动成功,珍惜粮食,也让食堂管理人员及时了解师生的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提高改善。

总之,高校食品安全关系到全校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长远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高校食品安全管理工作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实际,立足于师生需求,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创新,严格管理,狠抓落实,从各个环节杜绝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努力让师生吃得好,吃得放心。

参考文献

[1]卢蓉涛.浅议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86-87.

[2]姚吉成.高校学生食堂饮食卫生安全隐患与对策[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3):375-376.

[3]时欢.刍议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工作[J].现代经济信息,2013.16:89.

[4]王燕,韩良峰.河南省高校学生食堂卫生现状与管理对策[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5,16(3):169-170.

高校食堂安全管理篇(2)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体系也在逐步改进完善。食堂是学生一日三餐的主要来源,食堂食品的营养和安全关系到学生的健康、生活和学习。如何更好的发挥食堂服务功效,优化安全管理,保证师生的饮食健康和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是一个备受瞩目的新课题。

1高职院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现状

高职院校食堂与一般的餐饮行业相比较,有服务对象特殊、用餐规模大、社会影响广等特点。同时又和一般餐饮企业一样,具有劳动密集、工作时间长、加工流程复杂等特点。

1.1对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还需进一步提高

目前,高职院校食堂经营者对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还需高度重视,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后勤社会化进程全面推进,大多数高职院校的食堂都实行了承包经营责任制,这种生产经营方式易滋生出以追逐利益、降低经营成本为主的经营动机,导致出现了在食材的进口把控、加工环节缺乏监督管理及储存不规范等食品安全问题[1]。

1.2食堂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还需提高

高职院校后勤服务虽正在逐步社会化和市场化,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很多高职院校的食堂硬件设施配置还跟不上发展的需要,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有待提高,很多工作人员的食品安全风险意识不高,食品原料的进货渠道和贮藏方式不够规范。

2应对措施

2.1构建并完善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高职院校师生的饮食健康与安全,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必须严格制定规章制度,构建并完善高职院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管理责任制,加强对学院主管领导及广大教职员工、学生的食品卫生安全教育,树立“健康安全第一”的思想意识,建立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和应急预案,保障高职院校学生的食品营养及安全,从而维持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学习。

2.2加强对食堂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教育,提升职业素养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食堂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这一现象在西北地区尤为突出。为提升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需加强对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常识的普及和培训,严格各项食堂从业人员培训后的上岗制度,将食品卫生和安全条款作为食堂承包经营的重要条件,并根据学校食品卫生与安全的操作机制进行严格监督与管理,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2]。同时定期进行食品卫生安全方面的专业培训和专业讲座,提高从业人员对食品安全重要性的认识,提升职业素养。

2.3严格把控食品原材料进口关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食堂承包经营者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在缺少监管机制的情况下,往往在原材料的采购、储存等环节存在许多不规范的地方,容易造成食品安全隐患。因此,高职院校食堂应该从源头上抓起,严格把控食品原材料的进货渠道,建立并完善台账制度,对于食堂采购、贮存、加工、销售中容易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环节要加强监督管理,保证食品原材料符合食品卫生安全标准。

2.4加强对食品安全管理知识的宣传普及

杜绝高职院校食堂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也需要对学生和教职工进行多方面的宣传普及,以此来提高师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宣传普及活动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如校园广播、网络、专题讲座等。通过宣传有效提高广大师生的食品安全意识,保证食堂食品安全管理的顺利进行。

高校食堂安全管理篇(3)

2015年颁布的新的食品安全法要求餐饮服务单位必须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方可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对高职院校的集体食堂要求更为严格,要求建立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及应急预案。而目前高职院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后,后勤部门的监管力度相比以前已下降不少,例如少量高职院校存在“谁承包谁负责”的心理,高职院校食堂甚至被不具备高校餐饮服务资质的餐饮公司或个人承包,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高职院校没有一套健全的食堂引入及管理体制。

大多高职院校食堂承包经营者过于注重经济利益的获取

目前,高职院校的食堂都是采用外包给社会餐饮服务企业经营管理,社会餐饮服务企业的根本目的就是经济利益最大化。基于此,食堂在营运过程中, 社会餐饮服务企业就会出于对个人利益的追求,而忽视对安全问题的重视,这就为高职院校师生的安全卫生健康问题造成极大的威胁。

食堂经营过程中存在转包和分包现象,导致食品卫生质量难以保证,管理上存在很大困难

高职院校食堂根据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卫生量化管理的卫生要求划分为仓库区、粗加工区、清洗区、切配区、烹调区、洗消区、售卖间和专间等功能区域,食堂作为一个整体通过不同的区域划分和科学的操作规范流程来保证饮食的安全卫生。然而部分承包高职院校食堂的餐饮公司为了扩大经营利润,将一个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食堂划分为很多独立的区域转包给没有资格经营的个人,这些小区域根本无法满足初加工、切、洗和烹调的卫生安全要求,各小区域存在潜在的食品安全隐患,食品卫生难以保证。

食堂硬件设施投资与短期收回的矛盾突出

目前大多职业院校都要求餐饮服务企业对食堂硬件、设备及装修进行投资,往往与学校签定合同时间较短,而这些投资不会直接带来经济效益,短期内餐饮服务企业也担心资金无法收回,也造成经营成本的增加。因此,很多社会餐饮服务企业不愿投资食堂硬件及设备,造成很多高职院校食堂硬件设备陈旧甚至设备不能使用。

从业人员流动性大,缺乏餐饮卫生安全知识

社会餐饮服务企业为了降低人力成本,服务人员大多是从当地聘请的文化素质较低、年纪较大的临时工,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不够买社保甚至不签合同,寒暑假期无法兑现工资,造成学期结束部分员工随之流失,增大了餐饮从业人员的流动性及招工难度;聘用的员工大多未参加过食品安全卫生系统培训,员工健康证上的卫生知识培训也只是摆设,造成员工安全卫生意识淡薄,甚至存在未持健康证上岗的情况。这些问题和现象增加了食堂食品卫生安全隐患。

食堂食品卫生安全责任不明确

高等教育部门明确要求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是学校的校长,大多高职学院校食堂的食品经营许可证都是以学校的名义申请,而现在高职院校的食堂管理者也对于食堂食品安全问题责任归属也模糊不清,而一般高职院校与餐饮服务企业签订的合同一般都将责任转嫁给餐饮服务企业;再者,高职院校管理者一般工作的中心都在追求教育、科研及办学水平,而忽略对食堂的管理。这样一来,万一高职院校由于食堂食品卫生安全问题引发事故,便会出现校方及餐饮服务企业相互扯皮的现象。

高校食堂安全管理篇(4)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可见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学校的食品卫生安全是当前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学校食堂不仅要保障正常的食品供应,还要保证食品的安全。南华大学非常重视食堂的卫生安全工作,近年来学校各级领导都非常重视,实行规范化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食堂卫生安全存在的问题

(一)食堂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据《口碑网・衡阳》说,“南华大学的食堂,未免太笼统了。北校食堂和南校食堂是后勤集团办的,都要使用学校办的餐卡。这两个地方就餐人员最多。每到吃饭的时候,想找个位子是很困难的。人都坐得满满的。这里的饭菜比较便宜,但是味道不是很好。南校食堂是我最喜欢的一个食堂。饭菜好吃又便宜。弘辰食堂是弘辰团工委办的。离我们学生宿舍很近。也经常在这里吃饭。这里走的是多元化路线。小炒、大锅菜、牛肉粉、大饼、天津包子、稀饭都有,早餐一般都在这里解决。”可以看出南华大学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生源的分布更为广泛,外省市学生人数不断增多,对饮食品种有更多需求),使原本处于超负荷状态的食堂增大了运行压力,其设备、设施、场所已不能适应不断扩大的招生规模。作为食堂经营承包者,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不想投入大量经费用于改善基础条件,学生食堂仍较多使用陈旧老化的餐饮设备;有的食堂内部结构不合理,面积不足,无法按照餐饮操作流程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影响规范操作,极易引起生熟食品交叉污染;有的食堂缺少必要的贮藏设备和冷藏设备,购进的肉食品、鱼类和半成品无法按规定存放。

(二)食堂饮食安全管理不够规范

由于管理人手不够,对食堂的卫生安全工作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检查,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组织实施办法,食堂卫生管理水平不高,员工持证上岗制度没有得到很好落实。食堂工作场地脏、乱、差现象相当突出,卫生措施不到位,部分设施残缺不全。由于监督不力,“三无”食品采购时有发生,部分食堂在采购商品时,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明知是腐败变质的原料还继续使用,购入的蔬菜农药残留量偏高,采购未经有关部门检验检疫的肉类食品等。食堂食品配送渠道不健全,索证意识、留样意识差,大部分没有与供应商签订正式的供需合同。生熟食品、容器、用具不分,交叉污染,消毒措施不尽落实,剩余食品在室温下存放后又直接食用,生、熟食品容器、区域和加工工具没有分开和区别标志,有的食堂甚至没有操作人员洗手设施等等。例如,2003年12月21日晚湖南经视报导:南华食堂为了赚钱,居然去买死猪肉来愚弄学生。

(三)安全卫生意识差

缺乏正确的食品安全意识,往往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高校在食堂招标时往往只从利益出发,关心每年上交的承包额大小,而对承包方的资质、信誉了解不够,而容易让一些管理松散的公司承包经营;其次,高校往往将食堂食品卫生的责任完全推给经营方,对经营者经营监督不到位,或者监督流于形式。另外一些食堂经营者对卫生安全存在侥幸心理,对来自各方的检查只是被动地应付。没有建立科学管理制度,没有建立食品安全事故预防和处置机制,提高应急处理能力,也不主动安排从业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体检等。食堂从业人员大多是临时聘用,主人翁意识差。同样成本的原材料,食堂和酒店做出来的菜味道就有天壤之别。食品加工人员缺乏卫生意识和不良操作习惯,不按规定着装,不注重个人卫生,不按规范存放食品,将熟食品容器互相叠放,或将生熟食品混放等,食品安全存在很多隐患。

二、加强食堂卫生安全管理的体会和建议

第一,将原有食堂经营管理小组、食品卫生安全领导小组、膳食管理委员会等合并,成立学校食堂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行政一把手(或授权给分管领导)担任,后勤处长担任常务副组长,工会主席、学生处长、团委书记任副组长,成员由纪检、办公室、人事、财务、保卫等部门负责人和各系部党总支书记组成。该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在后勤处,后勤处长兼主任,膳食科长任常务副主任,工会、学生、团委、医务等相关科长任副主任,成员由膳食科人员与学生骨干组成。主要职责是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和上级关于办好高职院校食堂重要指示精神,从讲政治的高度抓好高职院校食堂饮食安全监管工作,切实落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第二,积极引导学生热心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管理监督作用,由食堂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组织学习优秀、表现出色的学生成立市场价格调查、食品价格控制、信息收集、卫生安全监督、合同执行效能、食堂运作监管、师生满意测评等七个专项督查小组,负责每周开展市场价格调查,汇总报告;食品价格检查,评价反馈;食堂内外卫生安全检查;食堂员工持证上岗、个人卫生、着装检查;合同执行情况检查;食品采购索证(票)、食品存放规定、加工出售流程、按时留样、台账记录情况检查等。

第三,强化宣教,提高食品安全意识。一是因地制宜,利用各食堂所处环境,专门设置食堂饮食安全宣传栏,定期公布各食堂安全运行情况。同时食品安全案例,起到警示作用;结合各食堂工作实际情况,宣传、贯彻《食品安全法》,提出改进意见;将食堂及员工的相关证件、规章制度、食品价格等予以公布;二是利用网络信息、广播、墙报、班会、健康讲座、宣传栏等方式,教育引导师生培养安全、卫生、科学、健康、文明的饮食习惯,提高自我防范意识,自觉抵御各种疫情侵袭,营造和谐、健康的就餐环境;三是定期或不定期邀请卫生监督管理部门、消防部门及具有先进管理经验的餐饮管理者到学校,对食堂员工进行系统培训,要求食堂员工除应具备健康的身体状况外,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相应的食品卫生知识、食品营养知识以及相关的法律知识,从而增强安全运行意识,提高综合业务能力。

第四,要完善食堂饮食安全管理各项制度。制定饮食卫生的标准,从采购、验收入库、存放、加工、出售、留样等环节严格把关,严禁使用霉坏、变质的原料和食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健全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厨具、餐具卫生以及个人卫生的标准,建立健全各食堂经营台帐制度,督促全体炊管人员严格遵守执行。

第五,要建立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紧急处置或传染疫情防控机制,制定和完善食堂饮食安全应急突发事件处理预案。由食堂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带班,组织有关人员实行值班制度,严格落实各项食品安全卫生制度和措施,坚持预防为主、依法管理、责任到人、快速反应的工作原则,加强对食堂进行全天侯监督管理,健全学校传染疫情监控和报告制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第六,应推行食堂饮食安全责任制。学校与各食堂经营者签订食品安全责任状,实施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制度和食品卫生安全预警制度,及时公告食堂饮食安全信息,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和措施,落实学校食堂饮食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形成一级对一级负责的责任体系,有效防控食物中毒事故发生。

第七,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采取有力措施对食堂进行全面修缮、设备维修和更换、餐饮洁具更新。2004年,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学院高度重视食堂软硬件设施建设投入几百万元用于食堂改扩建、添置设备供电增容、锅炉更新等,食堂面貌焕然一新,有力推进食堂标准化建设。增加培训经费,对食堂员工加强培训,提高厨师的厨艺,让同样的原材料做出比酒店口味还好的饭菜,既价格低廉又美味可口,解决长期困扰学校的由于食堂大规模生产而产生的价格低廉却口味很差这一对矛盾。

第八,开拓创新,建立食堂安全运行监测和评估体系。一是要统一认识、密切配合,建立“政府指导、食堂诚信、师生监督”的食堂饮食安全保障长效机制;二是定期邀请当地卫生防疫部门到校各食堂检查指导,并对食堂进行安全运行风险监测和工作评估不断提高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鉴定排查、风险评估和预警能力;三是构筑食品污染物和膳食调查体系,建立食品安全有害因素数据库,逐步实现各食堂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提高信息管理水平和综合利用效果;四是定期组织师生对各食堂运行情况开展评估,对食堂环境卫生、内部卫生、员工个人卫生、食品生产经营各环节进行量化考核;五是采取先进科学技术,实施有效的管理手段。如全校使用一卡通结算,做到既环保卫生,又提高就餐效率。安装闭路监控系统,对食品进出仓、洗涤、加工、销售等各环节进行实时监控。

参考文献:

[1]王兴中.谈高职院校食堂饮食安全的管理工作[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

高校食堂安全管理篇(5)

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作为高校后勤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主要功能是为学校师生提供日常的餐饮服务,因此,加强高校食堂的食品安全管理较为重要。做好高校食堂的管理工作,必须要认识到食堂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意义,影响高校食堂食品安全问题的因素,才能更好地对高校食堂食品安全进行有效的管理。

1、食品安全管理在高校中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频频发生某些高校学生食物中毒事件,这些事件深深地在告诉我们校园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当然,作为当代的高校学生,我们也知道,许多卫生部门也对其当地的高校进行食堂食品安全状况明察暗访,也相应地发现许多高校食堂存在着食品安全隐患。有部分高校食堂条件差,对食堂的管理不重视,还有些食品不卫生;还有些高校餐厅没有规范的操作流程,或者食堂的严格管理制度如同虚设;当然对于学校承包给私人经营的食堂来说,这些私人经营者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拿学生的安全问题开玩笑,在食材上做不当的手脚等。这些潜在的食品安全隐患在无形中侵蚀着师生的身体,威胁着他们的健康。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是否到位,师生对食堂食品的满意程度,都直接影响到高校教育工作能否有效进行和高校自身的稳定发展。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问题是我们生活的重大问题,因此,做好高校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不仅仅是是食品健康,还是一个深刻影响到高校发展以及社会和谐稳定的大问题。它关系到我们当代大学生的生命安全问题。我们一定要重视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工作。

2、影响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的因素分析

近些年来,高校食堂都有着一个很大的共性,那就是将学校食堂承包给私人经营者,由于这些高校食堂的大部分私营者为了追求自己的更大利益,当自身利益和食堂食品安全产生矛盾时,这些私人经营者一般都会把自身利益放在第一位。除此之外,高校食堂食品安全还存在着一个更大的隐患,那就是在高校食堂承包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竞价承包的现象,一些承包经营者为了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大的经济收益,通常会采购一些价钱较为便宜、质量比较低劣的食材,这样就导致了食品安全隐患的产生。此外,有些食堂私营承包者为了降低自身的用人成本,会选择直接从学校外面招聘一些临时工来参与食堂的工作,由于有些临时工厨艺不够高、不具备专业的烹饪知识以及食品安全营养知识,甚至有少数临时工素质不够高,年龄结构稍微偏大,这种种的原因在不同程度上都会导致食品安全隐患问题。

3 、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解决对策

为了建立健全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高校不仅仅要保证广大师生的饮食安全健康问题,还要积极预防各种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这就需要各大高校高度重视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对于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问题,学校领导不仅要全面了解食品安全管理问题的重要性,还要认真贯彻执行《食品安全法》,带领学校食品安全负责人对食堂进行全面的安全管理。

3、1明确安全监管职责

为了避免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无人负责的情况,各大高校必须将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分到每一个相关部门负责人的身上,明确指出每个负责人的具体职责,尽量做到责任到人,出现问题有人承担、负责,与此同时,各大高校应当和当地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签订相关的《食堂食品安全责任书》,明确规定食堂负责人的安全监管职责以及责任追究处理办法等,从而避免出现食品安全事故后推脱责任的情况。

3、2实施集中采购制度

第一,高校食堂应该将主要的食材,例如大米、肉类、油、蔬菜、调味料等,统一由独立的高校食堂监督管理部门进行集中采购。第二,高校食堂采购负责人员应积极地寻找食材采购的新市场和不同的采购渠道,保障食品质量,谨慎的选择质量好、价格适当的食材,有必要的话可以与一些好的大商家签一些合同,进行生意上的良好买卖。

3、3食材的贮存和加工管理

为了提高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应加强食堂内食材的贮存以及加工质量管理。第一,对于食材的存放必须分类、堆放整齐、保证储存室的清洁、温度适宜等条件,应定期进行检查,保证食材新鲜,对于过期的食材要进行及时处置。第二,在食材的加工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操作流程规范并严格确保操作用具的清洁和分类使用,对于一些直接人口的食材在加工之前要对加工设备进行消毒与清洁,对于需要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食材,必须经过评估并确定其安全之后才能进行使用。第三,食堂应该为食材贮存和加工房间配备进行必要的消毒设施。综上可知,高校食品的安全与师生的健康安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也影响着学校发展的稳定。因此,必须要正确认识高校食品安全管理问题,不断完善高校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制出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建立健康的高校食品管制度。

3、4高校食堂的日行检查工作

3、41食品操作时间的卫生标准要求

关于食品的存放问题需要注意将生食和熟食分开,并且在切配的时候要使用不同的菜刀、抹布、砧板以及其它厨具,对于食堂内部的卫生要做到:食堂大厅内地面无杂物、无积水、不油腻、 墙壁无污渍; 食堂操作间必须无苍蝇、无蟑螂、无老鼠及其它微生物;对于盛放食品的容器要保持清洁卫生。

3、42对食品所需添加剂的相关要求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不仅仅是为了满足食品生产过程中的需要,也是为了让食品看起来更加的美味。食品中的各种添加剂可以是天然物质、也可以是化合物质。食堂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要符合《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里的明确规定:专人采购、专人保管、专人领

用、专人登记以及专柜保存,切勿滥用和超标使用。

3、43食品餐具的相关要求

高校食堂里的餐具如果是一次性餐具,用过一次之后就不能就再次使用,如果不是一次性餐具在使用之前或者是使用之后都需要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目前一般都采用物理消毒法,其具体操作方法是用沸水煮或者蒸气蒸,保持100℃的高温,沸水煮和蒸汽蒸的时间至少要超过十分钟。对于消毒之后的餐具必须存放在专用的保洁柜里。

结语:高校食品安全管理问题直接关系到师生们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影响着学校的教学工作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做好高校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是一件需高度重视的工作。对于当代的高校,应对各校食品安全进行严格的检查与管理,严格避免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共同建造稳定和谐的校园。

高校食堂安全管理篇(6)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8-211-03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高校食堂作为一类特殊的餐饮单位,服务对象特殊、开餐时间集中、就餐人数多、经营环境相对封闭,安全性关系到广大师生的身心健康和校园社会的和谐稳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如何才能科学高效地进行食品安全管理,降低食堂食品安全风险,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通过文献法、访谈法、分析法等研究工具,结合当前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方法现状,找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

一、现状

大多数研究认为食品安全管理方法形成了三次浪潮,即:行为规范(Practices),危害性分析(HACCP)和风险分析(Risk analysis){1}。(1)行为规范,包括良好卫生规范(GHP)、良好生产规范(GMP)、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等一系列为防止食品安全事件发生而作出的指导性规范文件,企业依据这些行为规范,对食品安全进行管理。(2)危害性分析,主要是指HACCP(Hazard Analysis of Critical Control Points)的提出和应用,是一种科学、合理、针对食品生产加工过程进行过程控制的预防性体系,包含进行危害分析、确定关键控制点、确定关键限制、确定控制措施、建立纠偏措施、建立验证程序、建立文件和记录保持系统七个步骤{2}。(3)风险分析。食品安全管理中的“风险”即指食品中危害产生某种不良健康影响的可能性和该影响的严重性{3}。“风险分析”由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和风险交流(Risk Communication)三部分组成{3}。

早在2009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实施,我国政府就将风险分析的管理方法逐步应用于食品安全日常管理之中。2011年10月,我国成立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CFSA),承担着我国“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技术支撑任务,填补了我国缺乏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业机构的空白{4}。

然而,目前大多数高校食堂的食品安全管理,尚停留在行为规范阶段,甚至有的高校食堂仍处于经验管理阶段,即食堂食品安全管理者凭借从业经验管理食堂,无食品安全理念和管理意识,管理手段包括:传统的行政命令、思想教育、群众运动等{5}。当然,也有少部分食品安全意识强,具有食品安全专业人才的高校,能够应用风险分析成品检验和过程控制等管理手段确保食品安全。

二、问题

不难看出,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与世界先进水平尚存在差距,而高校食堂的食品安全管理方法更是远远落后。

1.政府风险分析管理有待提高。一些发达国家早在1996年就将风险分析理论引入食品安全管理之中,而我国则在13年后的2009年才逐步使用这一理论。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风险评估工作逐步开展,风险管理正在试行,风险交流依次完善,但仍存在问题。

首先,风险评估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有很多高校食堂存在的食品安全风险有待专业评估。例如高校食堂食物中毒事件,多为细菌性食物中毒。有研究表明: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概率与中毒发生前一天的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有关,平均气温低于19.2℃或相对湿度低于60.3%的条件下,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概率很小{6}。因此,政府可依托丰富的数据资源,就温湿度对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风险性做出评估,如果这种相关性一再被得到验证,政府相关部门就可以据此建立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预警制度。

其次,风险管理范围较窄,未能推广至生产者。我国的风险管理仅停留在政府层面,过于依赖抽样和检验的成品管理模式已不适合食品安全管理的发展趋势;同时,也与风险分析的过程管理理念不相适应。

第三,风险交流参与主体少。风险交流主要局限在政府部门。但实际上,生产者之间,政府与生产者,政府与消费者,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乃至媒体、专家与政府、生产者、消费者之间都需要风险交流。风险交流机制的不健全,一方面使得高校食堂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能了解真正的风险点,另一方面,媒体的误报夸大,以讹传讹的伪食品安全事件,造成消费者的过度紧张和恐慌,损害政府和科学家的公信力,还有可能对行业造成经济打击。

2.政府监管理念未推广至高校食堂。国外的食品安全管理经验表明,在风险分析基础之上的预防性源头监管、过程监管明显优于事倍功半的终端监管。而现实状况是,政府开展了一定的风险分析管理工作,但在高校食堂层面,了解“危害分析”、“风险分析”管理理念的食品安全管理者极少,更不用说将其应用到实际的管理工作之中。一方面,是由于政府目前开展的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交流工作大都与食品工业相关,与餐饮行业交叉少,无餐饮业,尤其是高校食堂方面的案例分析,先进的理论理念“不接地气”,高校食堂不能运用其指导实际工作;另一方面,政府未将风险分析的管理理念通过培训宣传等推广至高校食堂,高校食堂不能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自主运用先进管理理念管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推动风险分析管理理念在餐饮行业的不断延伸和发展。

3.食堂管理方法落后。首先,危害性分析片面。餐饮服务包含从农场到餐桌的整个过程,有多个风险点,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采购,采购环节累积了上游种植养殖、包装运输、食品加工等各个环节的风险,因此,对采购环节的监控尤为重要。但目前,大多高校食堂采购环节的把关仅停留在索票索证阶段,远远不能满足食品安全的需要。

其次,快速检测能力低。有的高校食堂设立了化验室,但化验室仅能开展简单的理化检测及微生物检测,而微生物检测繁琐,耗时长,以细菌总数检测为例,最短需要24小时,而大肠菌群检测最少需要72小时。但餐饮行业具有即食性的特点,当化验结果出来,无论合不合格,就餐师生已经用餐完毕。如果不合格,很有可能在化验结果出来之前,就餐师生已经出现食物中毒症状。因此,原始的微生物检测只能作为食堂加工流程是否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参考,而不能像食品加工企业一样,通过成品检验,不合格产品不予发货。因此,快速检测对餐饮行业来说,尤为重要。而快速检测设备试剂价格高昂,并不是所有高校食堂都会承担这笔支出。

最后,风险分析工作未开展。现有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对危害性分析的了解都比较片面,更不用说风险分析相关知识,同时更谈不上应用。

三、原因

1.生产者能动性未得到发挥。政府在将“风险分析”管理理念应用于食品安全管理中时,未能重视生产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将“风险分析”的管理理念融入高校食堂的日常生产经营之中。目前,我国“风险分析”的管理理念仅在政府监管层面得到运用,但说到底,食品生产的最直接的责任人是生产者,如何引导督促生产者生产安全的食品,如何遏制惩罚生产者生产不安全的食品是政府的职责之一。因此,风险管理仅停留在政府层面是不合时宜的,更为重要的是将之推广至生产者,发挥生产者的能动性,让生产者了解食品生产过程中的风险隐患,进行风险管理,如此才能确保成品食品安全。因此,政府要找好定位,科学设置管理思路和措施,提出要求,生产者执行,将监管力量放在源头,实施过程控制。

2.先进管理理念的培训宣传缺乏。造成风险评估范围小,风险交流主体参与少,食品安全管理理念信息普及程度差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培训宣传缺乏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

首先,食品安全信息专业化强。在分工程度日益加深的现代社会,专业化已经成了重要的无知之源,“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重点不是简单的信息,而是要将专业术语变成老百姓能听得懂的语言,使大家理性看待食品安全问题”{7}。

其次,政府推广和普及先进管理理念的力度不够。对于高校食堂而言,很少有有关危害性分析和风险分析的培训宣传。

最后,政府部门现有风险分析相关信息分散,没有统一的信息平台,查找不便,与一线工作者联系不紧密,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人员不知道如何使用相关信息平台,用于指导实际食品安全管理工作。

3.与先进管理理念相匹配的检验检测技术储备不足。检验检测技术储备不足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研究不到位,新技术新方法缺乏,与餐饮各关键控制点控制的快速检测方法有待进一步发展,尤其是采购环节以及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方法。以“地沟油”的检测为例,由于其成分的复杂性,以目前检测技术而言,仅能做到筛选,准确性不高。而微生物的检测耗时长,现有的快速检测方法同样存在准确度不高的问题。检验检测技术储备不足的另一层意思是已有完备的检测方法,但是由于价格、设备、人员等原因,检验检测工作未能开展。

4.人财物保障不足。当前,高校围绕“培养人”的目标开展工作,重学术轻后勤的现象普遍。这种观念,直接导致高校对后勤的重视程度不高,投入力度不足。尤其在物价上涨、用工成本不断增加,高校食堂办伙成本激增,但为了维护校园和谐稳定,响应教育部“质量不降、数量不减、价格不涨”的号召,高校食堂利润空间大幅压缩,食堂微利或亏本运营。在这种情况下,正常经营是各食堂的首要目标。当食堂都不能正常经营的时候,何谈食品安全,更不用说食品安全投入了。加之高校食堂大多职工文化程度低,食品安全专业人才缺乏,食品安全管理方法理念的进步任重道远。

四、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和原因分析,笔者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将先进的“风险分析”管理理念引入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之中,转变管理方法,进行预防性的管理,确保高校食堂食品安全。

1.建立责任制度,树立诚信意识。生产者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高校食堂经营者对师生的食品安全负直接责任。政府要通过制度建设,形成以守法遵章为前提,社会道德为基础,企业自律为重点,社会监督为约束,诚信效果可评价,诚信奖惩有制度的食品安全诚信体系{8}。通过经济、政策、市场等各种手段,增强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保障的内在动力。行业协会也要加强管理,规范、引导、督促行业自律,营造食品安全诚信环境,培育食品安全诚信文化{9}。高校食堂内部要建立相应的责任制度,将食品安全责任落实到人,督促从业人员不断学习食品安全管理知识,提高业务素质,严守职业道德。

2.加强培训宣传,建立人才体系。政府部门可依托各学校和食品安全管理专业机构,加强对监督人员、高校行政人员和食品管理人员等的食品安全培训,提高其食品安全重视程度和食品安全管理能力。结合行业人才需求,做好中高职及本科、研究生多层次衔接的学历教育,设置相关职业标准,引导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的职业教育,建立人才体系。此外,要加强食品安全科普宣传能力建设,整合专家、食品安全公共发言人等各种宣传资源,借助报刊、电视、网络、手机等交流平台,宣传正确科学的食品安全相关知识,从而推动食品安全管理方法不断进步。

高校食堂自身要建立培训机制,定期开展食品安全培训,强化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及普通职工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操作习惯。

3.加强信息交流,建立统一平台。政府部门要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制度,还可设立统一的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和定时通报、提供食品安全管理的工作情况和相关的信息资料,增加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既方便高校食堂和就餐师生,了解国家法律法规、相关政策和各类预警信息,用于指导实际工作,又方便行政机关及时了解食品安全管理一线的具体情况,为法律政策的制定打好实践基础;同时,为公众的参与提供必要的条件。

高校食堂要时刻关注政府部门的各类信息,了解先进食品安全管理方法,在食品安全高风险时段要采取相应措施,防止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4.加强基础研究,加大投入保障。政府加强餐饮行业食品安全规律的系统性研究,加强食品安全隐患的识别能力,指导高校食堂对生产链中的食品安全风险进行识别,并能够采取措施对食品安全风险进行防范。

高校食堂要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加强食品安全方面人、财、物的保障。要加强自检体系建设,配备快速检测设备设施,增强检测能力。

同时,要主动学习接收先进的“风险分析”管理理念,结合餐饮工作实际,给政府的风险评估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另外通过实践,建立适合自身的“风险分析”管理制度。

五、小结

综上所述,当前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方法较为落后,究其原因,主要是生产者能动性未得到发挥、先进管理理念的培训宣传缺乏、与先进管理理念相匹配的检验检测技术储备不足以及人财物保障不足,因此,笔者提出了建立责任制度,树立诚信意识;加强培训宣传,建立人才体系;加强信息交流,建立统一平台;加强基础研究,加大投入保障等建议,以期将先进的“风险分析”管理理念引入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之中,转变管理方法,进行预防性的管理,确保高校食堂食品安全。

注释;

{1}杨明亮,刘进,彭莹.食品安全管理的三次浪潮.湖北预防医学杂志,2003(03):5-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27341-2009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食品生产企业通用要求,2009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23811-2009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工作原则.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4}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中心介绍.[3-24].http://.cn/Article/Singel.aspx?channelcode=B2957AD28C393252

428FF9F892D1EDE1811F73D8044090E5

{5}刘鹏.中国食品安全监管――基于体制变迁与绩效评估的实证研究.公共管理学报,2010(02):63-78

{6}张磊,穆海振,陆怡,等.上海地区细菌性食物中毒季节和气候特征分析.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9(07):330-332

{7}严卫星.食品安全风险交流要让老百姓听得懂.[3-25]. http://.cn/Article/News.aspx?id=19D26BB734F1B0D70

332C42CDE41C8FF82630C57C4F767DD

{8}北京市政府.北京市食品安全行动计划2011―2015. 2011

高校食堂安全管理篇(7)

一、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存在的风险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很多高校食堂标准建设和后勤社会化服务成都不断的深入,但是很多高校食堂基础条件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却比较多。比如,食堂的设备比较老旧,食堂管理工作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监管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没有做好原材料抽检工作,甚至还有些高校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还会通过非正规的渠道进行伪劣产品的购买,这些问题的存在也给食堂的食品安全带来了严重的隐患[1]。此外,在进行食堂工作人员选择的时候,为了节省资金,选择的往往是那些文化程度比较低下,并且卫生意识比较差的临时工,这也直接导致了食堂人员流动性比较大,在新员工上岗前也没有做好岗位技能培训,这也直接导致了工作人员素质无法满足实际的需要,安全意识较差,从而给高校食堂食品安全带来严重的隐患。

二、高校食堂做好食品安全管理的策略分析

(一)进行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完善

为了满足实际的需要,我国高校必须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来开展食堂工作。为了确保师生食品安全,首先便必须进行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然后根据实际的情况和需要来对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进行健全,将责任明确到个人身上,只有这样,管理人员责任意识才可能真正的提高。其次,高校必须认识到做好食品卫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进行应急管理体系以及预防制度的建立,并根据新管理理念来开展相关的工作,只有这样高校食堂安全才有保证[2]。

(二)做好食堂食品供应链的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高校后期服务管理也进行了改革,这也导致了很多高校食品供应链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食堂承包商在购买原材料以及储存原材料方面都不够规范,这也直接导致了食品安全隐患的出现。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避免问题的出现,高校必须重视食品源头的管理,对原材料进货源进行管理和控制,必须严格的根据相关的标准进行,此外,对于容易出现食品安全管理的相关环节,必须做好把控工作,只有这样,食品的安全才有保证。

(三)进行高校食品安全管理监督体系的健全

首先,高校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聊完善食品安全监督体系,并保证其合理,从而确保在出现突发食品事故的时候,能够有效和及时的进行问题的解决,降低事故导致的危害。所以,高校不但需要认识到食品检测的重要性,还需要进行应急防安全的建立,也就是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监管体系,将政府相关部门、食堂内部监督、师生监督的作用真正的发挥出来,只有监管体系真正的完善,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才能够正常的开展。除了学校需要不定期的做好监督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反馈给食堂管理人员,还可以将校园网的作用发挥出来,通过校园网让师生了解食堂食品的安全情况,若是发现出现问题,必须马上督促食堂管理人员进行整改,从而保证食堂食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3]。并且,食堂还应该以身作则,主动公开食堂的食品情况和账目,让师生更好的了解食堂情况。此外,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事件具有突发性的特点,所以,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应急制度的建立,及时的处理出现的问题,保证食品的安全。

(四)重视食堂工作人员食品安全意识及整体素质的提高

高校食堂工作人员除了确保其本身的健康之外,还需要掌握食品营养知识、法律知识以及卫生知识。现在很多食品工作人员加工食品的时候,往往是根据自身的感觉和经验进行,虽然有些高校已经进行了岗位操作制度的建立,但是在实际实施的时候,存在的问题却比较多[4]。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高校需要定期的做好食堂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比如做好岗位操作标准以及食品安全和卫生知识的培训,保证培训的有效性。确保通过培训能够让食堂工作人员了解自己岗位操作的相关要求,切实提高食品的安全和质量,从而保证高校食堂食品的安全。高校食堂还可以开展食堂文化和饮食文化方面的活动,切实提高食堂员工本身的主人翁意识,并且,还可以进行员工聘用制度的改善,提高食堂工作人员的收入,尽量的减少员工之间的差异,做到一岗定人和以岗定薪,留住人才。最后,高校还应该进行食堂创新机制的建立,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真正的做到与时俱进,实现高校餐饮的多元化发展,满足师生的实际需要。这样不但能够让师生对高校食堂真正的满意,还能够促进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更好的进行,降低风险出现的概率。

三、结语

高校食堂安全管理对于高校建设和师生生命安全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便要求我们必须真正的认识到高校式样食品安全管理防范的重要性,并根据实际的情况和需要不断的完善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保证高校食品的安全,给高校发展更好的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盛松林.浅析加强与完善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J].食品安全导刊,2018(32):31.

高校食堂安全管理篇(8)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089

近年来,各种食品安全“门”事件层出不穷,农夫山泉陷“质量门”,老酸奶“明胶门”,可口可乐“含氯门”等等,这些事件不断考验着消费者的承受力。伴随着一扇扇“门”的打开,食品安全令人担忧。

高校作为培育人才的地方,其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所有师生的人身健康和高校的稳定发展,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以及国家的稳定。高校食堂食品安全问题已日益受到广大学生及家长、学校领导以及全社会的关注。

1 高校食堂食品安全存在的隐患

近年来,随着《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和实施,各地餐饮服务监管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在当地政府领导下,密切配合,坚持预防为主,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形势明显好转。但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部分地区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隐患。随着学生生源的不断增加和学校的优化整合,学校办学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这样就使得学校食堂就餐人数急剧增加,压力也在不断增大。虽然国家对教育事业的资金投入不断的增加,学校办学基础设施条件也在不断得到改善,但就目前许多学校而言,国家投入到基层学校的经费主要用在了教育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上面,而用在食品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经费和后勤食堂基础的设施建设却相当的少,学校食堂的基本的设备设施差、人员不匹配、管理不规范。而且大多数院校都会采取承包或后勤社会化等形式完全依靠社会力量办食堂的情况普遍存在,客观上给学校餐厅的食品带来了诸多安全隐患,使得学校食品安全面临着相当严峻的形势。

1.1 卫生状况不容乐观

第一,硬件设施不齐全,功能配备不足。不少食堂做不到专锅、专灶消毒,更不用说配置电子消毒设备。洗锅、洗碗、洗菜共用一个池子的现象极为普遍。

第二,食堂员工卫生操作习惯不良。高校食堂从业人员大多是文化层次较低,年龄较大的临时工作人员,他们大多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就从事食品生产经营。多数人员是先进食堂后体检,或者根本不体检。此外,绝大部分人员没有工作服,其卫生操作的习惯也令人担忧。因此,加强食品从业员工的卫生意识和管理技能培训,给员工灌输安全卫生的理念刻不容缓。

第三,食物卫生问题。高校食堂的食品卫生安全工作是一种全员活动。蔬菜应付性清洗或者根本不洗的现象几乎每个食堂都曾发生过。不少食堂为节约成本,售卖隔夜食品,特别是在夏暑蚊虫滋生的时节,由此带来的高校餐饮食物中毒现象时有发生,这种行为不仅影响了师生健康,更扰乱高校正常的运转秩序,影响校园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甚至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后果极其严重。

1.2 后勤管理社会化

由于学校的扩招,后勤服务社会化已成为一项必然的选择。学校食堂外包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些个人承包的食堂只追求经济利益,为降低成本采购不符合要求的原材料,由此造成的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

1.3 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力度不够

部分高校对食堂的卫生安全工作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检查,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组织实施办法。此外,部分地区,特别是农村,由于当地卫生监督机构对学校食堂的卫生安全作业监督不够,把关不严,对尚未达到安全卫生标准的学校食堂也发放相应的卫生许可证,致使食堂卫生风险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消除[1]。

2 高校食堂食品安全问题应对措施

2.1 制定完善的食品卫生安全制度并做好员工培训工作

后勤餐饮部门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食品卫生安全制度。如食品存放制度,隔夜菜处理制度,餐具清洗消毒制度,留样制度等等。从采购验收到加工再到出售,层层把关,规范操作,确保食堂餐饮工作健康开展。在此基础上,要经常对员工进行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培训,如定期举办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培训例会,邀请卫生防疫部门专业人士开展知识讲座,或邀请兄弟单位交流工作经验等[2]。从而提高员工的警觉心理,增强员工的食品卫生安全意识。

2.2 改善食堂硬件

各高校要在经费上下功夫,适当加大对学校食堂硬件设施的经费投入,为学校食品安全提供物质保障。储存食物的场所和设备等应该保持清洁,避免霉斑、苍蝇、蟑螂的出现,保证储存仓库的通风良好,仓库内不能存放有害物质。食品要分门别类摆放,及时清除仓库内过期食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添置配备全新的现代化炊具、餐具的同时,应加强食堂设施设备的定期维修维护,确保正常运行,从而改善高校的餐饮环境。

2.3 建立食堂满意度调查

可以通过强化意见箱或电子邮箱的信息收集,架起与师生沟通的桥梁,及时了解师生的心声。也可以通过组织学校各个年级生活委员召开生活会议,了解师生对学校食堂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食堂工作。

2.4 加强高校食品安全管理力度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又重于天,确保高校的饮食安全,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要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模式,对食堂卫生安全进行全面监控,制定有效的食品安全风险预警和应急措施。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也要加强学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对不符合《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规定的,如加工制作和消毒等设施设备不完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从业人员健康条件无保证,贮存条件不符合要求等,一律不发许可证。

参考文献:

[1]金玲,轩诗涛.高校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学校管理研究,2013,(12):340-341.

[2]张国海,甄梁.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探讨[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3):279-280.

[3]关德军.高校食堂卫生安全隐患及其消除[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4]刘思强,黄念先,徐秀云,巫卓英.梅县学校食堂卫生现状调查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6,(4).

[5]李云.学校食品安全监管重点细节与应对措施[J].中国学校卫生,2009,(2).

[6]倪修寿,高茗,王德刚.合肥市学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现状及对策[J].中国学校卫生,2008,(8).

[7]孙玉昕.学校食物中毒原因分析与管理[J].职业与健康,2005,(6).

[8]张卫兵,蒋志群,顾帮朝,金峰.中国食品安全的立法思考[J].食品科技,2005,(3).

[9]臧立新.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9.

高校食堂安全管理篇(9)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c)-0214-02

高校食堂是学校教学、科研和生活的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师生提供饮食保障的重要任务。在高校后勤改革中,暴露出较多的问题,尤其是食品安全管理方面,管理者和经营者缺乏经验,经营者重经济效益,高校食堂已成为食品安全事故的高发地,近几年,各地高校校园食品安全事件更是频频发生。高校食堂就餐人人数较多,食品供应量大,使得高校食品安全问题受到社会关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高校食品安全管理,已成为迫切需解决的问题。

1 高校校园食品安全现状

食物中毒是高校园食品安全中最突出的问题,据报道2001年北京某高校发生食用银耳汤中毒事件中毒168人,吉林省某地区所属12所学校发生饮用豆奶食物中毒中毒人数2698人;2005年第三季度在学校食堂发生食物中毒占全国重大食物中毒总数的14%,第四季度则上升22%。2013年,西北某大学43名学生,在食用食堂的“土耳其烤肉”出现食物中毒,2003年,西安某大学167名大学生食物中毒事件,2010年河南某大学60名学生食物中毒,2004年,长春某高校139名学生亚硝酸盐引起食物中毒。在各地高校报道的食物中毒事件中,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报告起数和中毒人数最多的食物性中毒。细菌性食物中毒主要是由于食用了受细菌污染、腐败霉变的食品而引起与食品加工、食品储存、销售环节卫生条件差公众的食品卫生意识淡薄等密切相关。另外,因化学性食物中毒、豆角未炒熟所导致的食物中毒也是高校食堂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

除食物中毒之外,部分高校也存在着向学校提供腐败变质食品的问题,如云南某高校食堂采购病死猪肉事件,经媒体报道后造成恶劣影响。

近几年,尽管高校食品安全问题已受到重视,但各级政府和社会学校食品安全(包括学校食堂食品卫生、学生集中就餐情况、饮水安全等)多次的检查中发现,学校食堂卫生和学生集中用餐等情况依然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

2 高校校园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2.1 高校扩招,食品安全管理压力增大

高校扩招,是指中国自1999年开始的,基于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的扩大普通高校本专科院校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在1999年之前,高校扩招年均增长都只在8.5%左右。1999年,当年招生人数增加51.32万人,增长速度达到史无前例的47.4%,之后每年我国高校都保持两位数的扩招比率。放缓扩招比例至5%。从1998年到2005年,高校在校生数量增加了4.2倍,经过持续长达13年的本科扩招,现在,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规模接近3000万人左右,相对20世纪90年代末,几乎增加了十倍。

全日制高校在校生明显增加,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规模、高等,职业教育等的在校生也大幅度提高,大多数高校学生食堂来不及扩建、难以容纳大批增加学生的就餐任务,与学生集中用餐人数不相适应,致使饭菜质量、饮食卫生难以保证部分大学生外出找小食摊就餐的现象已很普遍。许多学校基础设施条件差,布局不合理,由于食堂小,许多食堂操作间没有功能分区或分区不明显,地基础设施差,面脏、潮湿但目前各高校财政十分困难,投入非常有限,解决这个问题难度大,高校食品安全管理压力明显增大。

2.2 高校餐饮服务经营模式改变

高等学校后勤服务模式落后、后勤负担沉重的状况,一直是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因素。1999年,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开始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有力地促进了高校办学活力的提高。高校后勤实体逐步与市场相融合,对管理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数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改革措施实施以后,学校基本上不再直接经营餐饮服务,而是把学生餐饮服务向社会承包,且经营者多数外地人员,员工素质低、队伍不稳定,虽然每年卫生监督所和教育主管部门都在组织对学校食堂从业人员的食品卫生知识培训,但一般都只针对承包人本身,承包人不对聘请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加之所聘人员基本来自农村,卫生意识、卫生习惯都很差,导致食物制作操作不规范。

部分学校对承包经营者缺乏必要的管理。目前高校餐饮服务经营者成分越复杂,变化较大,加之近年来,因物价上涨,许多承包经营者片面考虑经济效益,忽略了食品安全问题,因品种少、花色少、价格贵,也导致学生校外就餐情况严重。另一方面,随着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行,使得高校饮食服务人员流动性加强,技术人员不再稳定,新上岗的技术人员技术水平缺乏有效考核和监管,品安全质量越难以保障。

2.3 对高校食品安全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在部分高校中,相对于教学科研而言,学校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性普遍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认为“多年来就是这么过的,也没有出什么大问题”。有的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职责不明确,有些学校虽然有专人负责,但管理工作运行不力,制度执行不力,流于形式。表现为未成立以校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的食品安全领导小组,没有配备专门食品卫生管理人员,没有建立完善的食堂工作制度或者是根本没有落实已经制定的工作制度。加之长期以来,后勤部门在吃“财政饭”的动作方式下,我们的部分后勤职工,无论思想观念、市场意识、工作视野、还是工作方法都是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伴随着高校餐饮业的快速发展,饮食安全的潜在风险正日益加大。比如,有的学校食堂没有严格执行大宗食品(粮、油、肉)定点采购和索票索证制度,食物留样未作记录和留样样品过少、食品储存间凌乱堆放杂物,餐具消毒保洁工作未跟上。多数学校食堂缺乏餐具消毒设备设施,也只为应付检查(笔者在检查中曾问过食堂从业人员如何使用,多数不能回答);食堂虽然有“三防”(防蝇、防尘、防鼠)设施,但是餐具保洁工作较差;承包经营者素质较差,管理和操作不规范等,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与缺乏必要的管理员制度,或有制度执行力度不够有很大关系。

此外,大部分学校学校外小卖部、餐馆较多,大多都是无证经营。所卖食品以 “三无”小食品较多,无购进记录台帐,食品安全风险高,一旦发生食物中毒事故,无法追踪溯源。但相关部门和学校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管理难度大。

3 高校校园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3.1 思想上高度重视

食品安全工作事关师生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各职能部门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高校食品安全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我校健全了食品安全管理的组织体系。高校应建立了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学校食堂食品安全责任制,构建从学校到食堂完整的食品安全组织机构框架图,从组织上充分强调了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落实了学校是食堂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校内餐饮服务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各食堂都有专职食品安全管理员。建立公布了新的食堂工作人员岗位职责,推动了岗位责任制落实。岗位职责应明确了食品生产各环节、岗位从业人员的卫生安全责任,并且制成制度牌悬挂上墙。

3.2 管理更加规范,强化制度落实

食堂物资实行统一购进,采购工作中充分发挥规模采购效益,尽可能与蔬菜基地、食品公司签订供货协议,努力降低食品原材料价格,提高了原料食材的质量,同时加强市场调查和检查监督机制,从源头上保证食品原料“物美价廉”。所有购进的食品原料均经过验收,查验票证,并建立了食品、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的购进记录制度,每天登记台帐,如实记录产品名称、规格、数量、保质期等内容。在验收环节,实行三级验收制度,进入食堂的原料经过保管、班组长和经理的层层验收把关,从源头上确保食品安全。

在食品安全工作中,加工制作上严格按照食品加工和储存要求,操作流程合理,生熟分开,成品、半成品分开,菜品烧熟煮透;餐具的清洗消毒上,采取蒸汽消毒,洗消规程为一洗、二刷、三冲、四消毒和五保洁,并根据中心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对洗消过程实施重点监控,洗消过程每餐进行记录、检查;食堂基础卫生上,划分卫生责任区域,落实到人,做到每天每餐清洁,每周一次搬家式大扫除;做好防蝇、鼠、蟑和其他有害昆虫工作,消灭其孳生条件。

加强食堂工作人员管理。食堂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和相应的业务能力,坚持持健康证上岗制度。从业人员实行“五病”调离,每年召集所有员工统一进行体检,从业人员均取得健康合格证明。建立健全食堂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落实工作责任制。卫生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上墙公布,严格按规范操作。

通过经理现场接待、留言本、师生意见调查、学生座谈会和校长接待日等多渠道加强与就餐师生的沟通,食堂经常听取教师、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伙食质量和服务质量。主动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联系,接受监督部门监督,建立食品安全自查检测制度,经常对食堂卫生、食品安全进行检查。

同时,建立和落实《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和信息上报工作,组织安全管理人员对应急预案进行再次学习,同时饮食中心召开的各类安全会议、检查和培训,都以通讯的形式在网站上予以。

3.3 应加大餐馆服务的基础设施投入

应制订规划,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利用好寒暑假这段时间进行食堂的重点改造;使学校食堂逐步做到有与其规模相配套的食堂基础设施和面积;卫生监督部门应加强对新建、扩建和改建食堂的指导。对房屋陈旧及工艺流程、布局不合理的食堂进行改造,对老化设施、设备进行更新换代,增加餐用具清洗、消毒、保洁设施和设备,使食堂卫生设施与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食堂建筑、设备与环境均符合食品安全要求。

加强食堂“三防”设施配套,配备数量、动力足够的风幕机、纱门、纱窗或者塑料门帘,设置诱灭蝇灯,各场所设置了丢置废弃物的密闭容器;在卫生用品方面,配有足够的工作衣、帽、围裙,打扫、洗涤、消毒、杀虫、灭鼠等卫生用品作。

3.4 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为食品安全营造良好的氛围

高校食堂安全管理篇(10)

Abstract:The necessity of intensifying the food safety management in refectories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is expounded with a discussion of constructing food safety system of the refectories, recurring to ISO22000, from the aspects of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condition provision, compilation of documents of standardiz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qualified personnel.

Key words:ISO 22000 standard; refectories of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food safety system

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下,全国各高等院校食堂条件、食品安全状况均不断提高。但伴随改革过程形成的道德、技术、环境和消费观念等风险也使得高校饮食安全风险加大。同时,原有的食品安全理念和食品安全措施和方法已经不适应现实需要。当前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各高校均在不同程度实施高校食堂标准化建设,以期带动高校食堂更加健康发展[1]。因此,适时跟进形式,更新观念,改革举措,在高校食堂管理中引入ISO 22000标准,加强食品安全管理,推进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法制化、标准化建设,从而提高伙食质量与服务水平,切实保障高校的稳定和广大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在高校食堂管理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食堂强化食品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高校食堂是学校教学、科研、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师生提供饮食保障的重要任务。高校食堂是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其加工服务方式、服务对象和从业人员状况决定了高校食堂是食品安全的高风险组织。首先,从高校食堂的工作流程来看,存在着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不合格、采购人员采购“三无”产品、验收人员验收把关不严、食品加工过程中未做到严格执行卫生标准、以及餐具消毒不规范等诸多安全隐患。其次,从高校作为群体组织的特点来看,高校学生作为高学历的群体在社会受到广泛关注,在校园中为相对弱势群体,消费水平低,对食堂伙食质量安全等维权意识低,具有相对高的耐受力,微小安全症状不容易受到重视,只有当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才引起重视,而这也往往容易诱发群体性事件,这在高校管理中尤其需要引起重视。再次,由于高校食堂管理的体制惯性和非公益性,导致食堂管理队伍人员的从业素质一般不高,责任心不够强,一旦管理松散不到位,容易怠工,不能高质量完成工作任务,导致终端产品和服务不符合食品卫生安全要求。因此,伴随高校办学条件的极大改善、学生及家长对食堂食品期望值和消费能力的日趋提高、社会对食堂安全问题的不断重视,强化食堂食品安全管理理应成为高校食堂标准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二、 ISO 22000标准的构成及特点

ISO 22000标准共分8章32节,分别对标准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体系的确认验证和改进做出要求[2]。该标准整合了世界各国采用的食品质量、卫生、安全方面的标准与技术规程,进一步确立了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作用,为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提供了国际标准,体现了从农田到餐桌全程监管的食品安全管理新理念与新模式。因此,从高校食堂构建食品安全体系的角度来看,该标准统一和整合了国际上相关的自愿性标准,涵盖核心HACCP七项原则[3],结构与ISO9001和ISO14001保持一致,提供了一个全球交流HACCP概念、传递食品安全信息的机制,对高校系统化地建立、实施和改进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提供了非常好的指导方法。

三、结合ISO 22000标准,构建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体系

结合ISO 22000标准,构建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体系,最关键的环节在于高校食堂管理部门和管理团队要吃透ISO 22000标准的精神,根据高校食堂现状特点,把握建立安全体系的关键环节。从ISO 22000标准执行涉及的层面来看主要有:政策法规、技术标准、生产控制、科技支撑、检测技术、信息交流、教育培训、监督管理、应急反应和质量信用等内容。因此构建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体系,应围绕这些着力点,凝练核心内容,逐步建立健全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体系。

(一)围绕食品安全方针,落实食品安全体系目标

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中,食品安全方针是食品安全管理的总方向和宗旨。遵守食品安全法规和其他要求是食品安全管理最起码的要求,也是最基本的法律义务。计划、过程和结果都是安全体系的一个部分,整个安全体系的目的都是围绕最低安全需求的文件法规的要求来运作。目前各地不同程度的在开展高校食堂标准化建设,安全体系建设涉及到的是其中的一个或多个方面。因此,就建设高校食堂安全体系而言,应主要结合食堂标准化建设对高校食堂提出的安全体系建设目标着力建设。

(二)延伸标准管理范围,加强食品供应链管理

ISO 22000标准要求组织要首先认识到其在食品链中的角色和地位,认识到由于在食品链的任何阶段都可能引入食品安全危害,因此要通过对整个食品链进行充分控制,确保在食品链内有效地相互沟通,以供给最终消费者安全食物。涉及到高校食堂的供应链管理范围包括两个部分:上游供应商供应链管理和食堂内部的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在于保证产品安全和质量以及降低总的交易成本。在具体供应链管理范围问题上,学校食堂应认真审定食品安全管理范围,将其对食堂操作过程的控制扩大到包括食品验收、加工和出售等环节,如原料采购、食品烹调加热、容器餐具洗刷消毒、备餐和售餐、餐厨工作人员的健康监督、饮用水的卫生质量等环节。通过合理扩大供应链管理范围达到控制食品安全的目的。

(三)重视基础条件投入,加大硬件建设力度

基础条件建设是食品安全体系建设必备的条件之一,是保证安全体系成功持续运行的基础保障。从ISO 22000标准执行层面涉及的技术标准、生产控制、科技支撑、检测技术等来看,均属条件建设内容,虽然当前高校食堂硬件条件和以前相比有很大改善,但在不同环节,不同程度的与ISO 22000标准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从食品安全现状诊断、危害分析、关键点控制角度来看,也需要对硬件条件、技术参数有细致的把握。硬件建设的依据需要详细按安全法规要求,结合高校食堂消费特点,收集和整理与食堂食品安全有关的各类管理文件、工艺、标准等,对照标准, 找出现行管理体系与ISO 22000标准的差距,提出硬件改造方案进而确定需改进的方面。

(四)编制配套的规范性文件,完善管理制度建设

一方面,ISO 22000是一个适合于所有食品加工企业的标准,它仅表达了共性要求。为此,针对高校食堂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一个重要的工作是依照ISO 22000标准,编制开发与该标准配套的实用指南,制定符合高校食堂特点的具体适用的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其他作业文件等规范性文件。这些具体文件应当从不同层次说明安全体系所需要的行动依据,管理手册阐述企业的食品安全方针、目标,概括性、原则性、纲领性地描述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程序文件描述实施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各相关部门及人员应开展的活动。其他作业文件即详细的作业文件,包括前提方案、操作性前提方案、供应链材料信息、食品特性、关键控制点确定依据、HACCP计划、作业指导书,规范、指南、图样、报告、表格等。另一方面,ISO 22000标准强调要提高组织的有效性和效率,注重实施过程控制、系统管理及持续改进。因此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着力引入全面质量管理,实施管理的计划、实施、检查、改进循环,以食品安全目标导向,通过体系的实施和运行和体系的监视和测量,实现持续改进的目的。

(五)权、责、利、能兼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食堂食品质量安全的最终实现和形成,主要是通过餐饮工作者具体的生产、加工、制作来完成的。一套完整的计划、沟通、记录、危害分析、关键点监控、减危方法等措施的执行均需要落实到团队的有机协调运作。ISO 22000标准中体现出来的信息交流、教育培训、监督管理、应急反应和质量信用等内容均是对团队功能的描述。因此,加强食堂管理团队建设显得格外重要,需要从权利、责任、利益、能力等四个方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首先,需要提高食品安全管理负责人的管理水平,使之具备一定的卫生管理知识、熟悉ISO 22000标准的一系列知识,具备联络协调外部相关方以及处理与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有关的事宜的能力。其次,按ISO 22000标准要求,明确管理团队成员各自所担当的责任,并能保证可以按ISO 22000标准强调的得到有效沟通。再次,需要提升管理团队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生产、加工、制作的标准化管理水平,强化其食品安全意识和能力。可通过各类培养、教育、培训等形式来提高队伍素质。最后,建立健全良好的绩效评价体系。这是ISO 22000标准得以贯彻实施的前提保障。

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体系建设是高校食堂安全管理的必然要求,ISO 22000标准只是一个参考的理论手段,真正做到建立完善安全体系,离不开对学校后勤管理现状和条件的客观认识,离不开对建立食堂安全体系目标和要求的把握,离不开对标准内涵的深层次挖掘,只有结合实际、不断探索、勇于迈进,才能在高校食堂饮食安全体系建设中取得突破、获得成效。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土壤环境污染的特点 下一篇: 统计学的标准差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