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市场分析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29 16:41:20

智能市场分析

智能市场分析篇(1)

智能音箱市场体量急速上升,2018Q2季度销量1680万台,预计年底总销量达5630万台,使用人数突破1亿。

用户使用功能中排名前三的是:播放音乐(60%)、回答常识问题(30%)和咨询天气(28%)。最常使用场景是客厅和书房,其次是厨房和卧室。

智能音箱功能外形演变趋势为:mini版、屏幕化、跨界结合(场景感知)。

音箱功能分析:

当前市场智能音箱的核心音乐播放功能点:歌单推荐、收藏管理、音乐控制、GUI点播。

语音平台布局:

通过分析亚马逊-Alexa和阿里AliGenie热门技能:游戏类、教育类、新闻类、音乐类,建议结合开放平台丰富游戏种类和游戏玩法、丰富更好玩的音乐技能。搭载智能设备破一亿的Duer OS,专注于第三方设备中嵌入DuerOS AI助手。

手机语音助手领域,谷歌凭借富有想象力和智能化的Google Assistant更具竞争力;建议结合情感化和虚拟偶像辅助,加强自然贴心的对话服务,如:主动问询、感知情绪、发起性格测试了解用户画像等。

未来发展:

内容服务:个性化语音识别和推送,结合用户群体特点,给予特殊关怀,打造差异化服务。

使用场景:家庭、车载、室外等多场景探索。挖掘手机语音助手使用场景,结合第三方服务提供更强大功能。

一、智能音箱市场现状首先分析智能音箱的发展背景和现有市场体量,估计其未来趋势。接着调查其用户常用功能和主要的使用场景,了解用户刚需,找到主发力点。最后通过盘点音箱功能和外形的演变,探讨业界的发展方向。

1. 智能音箱市场体量智能音箱的发展始于2014年,亚马逊在2014年底Echo,至今占据美国市场60%以上。谷歌在2016年11月正式发售Google Home,中国也加入智能音箱大潮。

2016年智能音箱市场处于启动期,销量300万台。2017年,苹果入局,谷歌、亚马逊全面交锋,销量爆发性增长10倍到3000万台。

2018年Google Home超过Echo成为最热销的智能音箱,第二季度智能音箱总出货量为1680万台,高于第一季度的900万台,2018年智能音箱全球出货量预计将达到5630万台,使用人数突破1亿。

目前在中国,阿里巴巴的Tmall Genie音箱占有50%的市场份额,而小米也在奋力追赶其小米mini音箱的销量在本季度增长了228%。

2. 用户使用功能和场景根据2017年美国智能音箱用户调查报告显示,16%的美国成年人(3900万)有一部智能音箱。播放音乐(60%)、回答常识问题(30%)和咨询天气(28%)是最常见的任务。

用户最喜欢将智能音箱放在客厅和书房(52%),其次是厨房(21%)和主卧(19%),31%的用户将智能音箱和智能家居设备连接在一起。

3. 智能音箱功能和外形演变mini版:布局中高低不同系列音箱,打造系列生态,通过低价撬动市场,代表:Echo dot、小爱mini、百度mini、天猫方糖等等。与谷歌发力高端音箱不同,亚马逊拉低售价,转而开拓屏幕音箱市场。

屏幕化:多模态交互,听得懂、看得见、能对话、会思考,代表:Echo Show、小度在家、京东叮咚。

跨界结合(带摄像头):视觉交互、场景感知,用手机屏代替音箱屏,代表:精灵火眼。

二、智能音箱核心功能分析参考当前智能音箱的综合排行榜,选择排名前五品牌的代表音箱进行分析,分别为:阿里巴巴-天猫精灵X1、小米-小爱音箱mini、百度-小度、苹果-HomePod、亚马逊-Echo。

由于音乐是智能音箱最常用的任务(60%),在此重点分析音乐功能,通过对比分析五大热门音箱的音乐功能异同点,结合用户体验,总结出当前市场智能音箱的核心音乐播放功能点:歌单推荐、收藏管理、音乐控制、GUI点播。

1. 热门智能音箱功能点对比选择排名前五品牌下的代表音箱对比分析其音乐功能,分别为:

2. 音乐播放核心功能点国内发展较好的智能音箱品牌中,小爱音箱的音乐推荐和播放功能最为齐全;天猫精灵音乐基本功能完备,主打购物生态链;小度APP端功能虽未全部上线,但已布局,努力研发中(与目前王者APP音乐功能类似)。

Echo等国外智能音箱配套APP功能简单,基本功能为音乐控制。HomePod无配套APP,只在HomeKit平台配网连接。

综合热门音箱配套APP音乐功能,核心功能点如下图:

“歌单推荐”是当前智能音箱的基础功能。小爱音箱可根据用户选择喜爱的歌曲风格、歌手进行相应的推荐,但根据用户喜好推荐歌曲工作量较大,且影响用户后期选择范围,因此暂不考虑。

“收藏管理”可有效解决冷启动问题,增加用户粘性。基础功能是指用户通过语音,将正在播放的歌曲添加至收藏歌单,并在APP端显示。小爱与QQ音乐合作,将该账户下收藏歌单同步至智能音箱,此方法值得借鉴。管理功能可方便用户在APP端快捷删除歌单,增删同步完成用户闭环体验。

“音乐控制”可解决复杂场景下远场语音,音箱反应不灵敏问题,营造更为舒适的音乐体验。在基础暂停、切歌等功能上,还有音量控制、播放时间设置、进度条控制等功能,综合用户体验,这些优化点为非必要功能,因此只保留基本的控制功能。

“GUI点播”为用户提供了点播的补充入口。由于近五成用户喜爱海外音乐,收听率超过30%,然而当前智能音箱无法识别非中文歌名。GUI点播解决了海外音乐点播问题的同时,为用户提供了更加快捷流畅音乐点播的体验。小爱和天猫精灵都已实现,小度正努力实现中。

三、语音智能开放平台支撑语音命令操作系统(语音OS)之于智能音箱,相当于移动端的Android和iOS,PC端的window和Linux。智能音箱跨界结合的玩法兴起,因此了解语音智能平台的布局和发展,有助于更好的了解当前能力整合资源,分析热门趋势找到未来的发力点。

下面挑选国内外知名品牌公司的语音系统进行分析,分别为:亚马逊-Alexa、谷歌-Google Assitant ;阿里-AliGenie OS 百度-Duer OS

1. 智能平台热门技能智能语音平台可内置,如:视觉识别、机器学习、自然语言理解、语音识别、模型预测等技术为不同产品形态赋能,打造各有不同功能的“机器人”。

以最早布局的美国科技巨头Alexa为例:开发者为 Alexa 开发的技能数,排名最靠前的技能分别是:游戏类、教育类、新闻类、音乐类。

游戏类技能数量占所有技能的29.76%,热门技能类型主要是音乐音频、休闲游戏,其次是教育和新闻类,而生活智能家居的数量与热度也趋于上升。

在国内,同样有着电商和技术背景优势的阿里,AliGenie目前所涵盖的功能包括:音乐音频、家居控制、购物充值、儿童教育、技能市场。未来发力场景包括:儿童领域、酒店领域、家庭场景下 to B 其他商业场景、线下零售场景、与其他显示设备结合的场景。

2. 手机语音助手市场分析美国市场研究机构Strategy Analytics报告称:2023年全球将有90%的智能手机拥有智能语音助手。到2018年底,Google Assistant的市场份额有望增至51%,苹果Siri排名第二,市场份额将降至31%,百度DuerOS占17%,由2017年的第四名上升至第三名。

图:2018年全球智能手机语音助手市场份额预测

Google借助Android设备,在手机语音助手领域遥遥领先,Alexa在这一关键领域失利。2018年Google Home智能音箱后来居上,除了自身海外市场优势、媒体营销战、与零售商和智能家居设备制造商的合作外,其富有想象力和智能化的Google Assistant更具竞争力。

相比于Alexa数字助理只能理解简单的指令,Google Home利用谷歌的搜索引擎以及谷歌自然语言处理算法能与人进行更具自然的对话。

Duer OS搭载的智能设备激活量已经突破一亿,专注于在尽可能多的第三方设备中嵌入DuerOS AI助手,同时推出自己的产品线。允许OEM厂商快速将百度的语音助手整合到他们的设备中,比如:电视机顶盒、故事机、智能音箱和家用电器。智能助手从手机、音箱迁移至其他硬件设备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同时开拓以手机、音箱为中枢控制的智能家居生态,也是主要发力点。

提前抢占手机智能助手市场非常重要,在启动期,以情感化和虚拟偶像为辅助,可增大用户在技术方面的容忍度。上升期和成熟期的发展需要结合用户特点,提高对话能力,提供更加自然贴心的对话服务。

例如:增加主动问询,感知情绪,发起性格测试了解用户画像等。参考智能家居的理念,可开拓周边硬件,例如:路由器、插座、充电宝等等。

四、未来趋势与应用场景1. 内容服务:细分领域走向个性化用户个性化语音识别模型,提高用户交互成功率;

通过用户交互数据行为和爱好,构建用户画像,实现个性化推送;

结合记忆功能,将智能音箱打造为个人助理和情感陪伴的朋友;

深挖用户个性化需求,给予人群特殊关怀,打造差异化服务。

2. 使用场景:家庭、车载、室外场景探索室内家居:从客厅走向卧室、厨房,应用于生活服务和智能家居交互上。从播放音乐新闻、查询天气百科到购物、定外卖等服务,以及控制家居产品等。

室外场景:可穿戴设备与智能音箱结合,通过用户手势和体感控制,比如:户外运动、广场舞等。

车载场景:通过音箱给汽车下达指令,实现播放音乐、导航、调节空调等功能。

智能市场分析篇(2)

2、中国手机市场的结构分析

2.1手机用户规模。

根据三大运营商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第一季度,中国电信移动用户数达到1.36亿户。移动用户数达到6.67亿户。联通用户数达到2.095亿户。三者相加,中国手机用户已达10.125亿户。这一数据超过了欧洲的总量,是北美市场的三倍。

2.2智能手机用户规模。

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第三季度中国智能手机用户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截至第三季度末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数达到3.3亿人,环比增长13.8%。

2.3出货量规模。

根据工信部公布的数据,2012年1-9月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72亿部,比2011年同期增长183.4%。受智能机性能及价格等因素的驱动,第三季度智能手机销量再创新高,智能手机市场销量达到4980万部,环比增长31.1%,同比增长154.9%。

3、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集中度

3.1销售份额集中度。

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第三季度三星以17.8%的份额领先于其他对手。排在前五的手机品牌还有联想、酷派、华为以及中兴,占比分别为13.2%、10.9%、10.6%、9.7%。本季度HTC销量较上季度有所提升占比达到5.7%。苹果由于在国内推出产品太慢份额下降至4.8%。诺基亚3.4%,摩托罗拉3.0%,金立2.3%,天语2.1%,其他16.5%。根据以上数据,国内智能手机市场的CR8=76.1显示出很强的寡占形态。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国产智能手机占到了54.5%(其中中华酷联占到了44.4%)。

3.2操作系统集中度。

第三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操作系统中安卓份额持续扩大,达到67.0%,占据绝对领先地位;塞班系统持下滑趋势,本季度在中国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份额下降至17.3%。另外本季度IOS系统份额较上一季度有所下降,为10.7%。WindowsPhone系统2.7%,其他占2.3%。手机操作系统中,安卓和IOS和占77.7%,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塞班虽然还有17.3%的份额,但是是源于诺基亚以前的巨额销量所支撑的,随着诺基亚宣布放弃塞班系统,塞班系统消失只是时间问题。而WindowsPhone系统虽然只占到2.3%的份额,但由于有微软和诺基亚强大的技术支撑以及微软在桌面电脑端压倒性的占有率,WindowsPhone系统的前景还是审慎和乐观的。

3.3价格集中度。

在不同价位智能机销量方面,第三季度1000~2000元的智能手机占据主流,占比为45.2%,1000元以下的达到33.7%,两者共占据78.9%。此外2000~3000元的智能手机销量占12.8%,3000~4000元的智能手机的销量占4.6%,4000元以上的占3.7%。在体现厂商实力的高端手机市场,国内3000元以上手机市场90%的份额被苹果和三星两家占据,剩下10%则由索尼、诺基亚、HTC等少数国际化品牌瓜分。至于国产品牌,在该区间市场占有率则几乎为零。

3.4利润集中度。

虽然国产品牌智能手机占据了国内过半的市场,但都集中在低端市场。三星和苹果占据了手机市场99%的利润,而国产品牌和其他国际品牌只能去争夺剩下的1%的利润。以上分析可知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是高度寡占的市场。从销售份额来看,国产智能手机市场份额过半;从价格集中度来看,国产品牌集中在两千元以内;然而从利润角度看,超过五成的销售份额却只能是和众多厂商争夺剩下的1%的利润额。

4、国产品牌厂商SWOT分析

4.1优势分析。

4.1.1国产品牌厂商更了解国内市场。

国产品牌扎根于国内,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和共同的消费习惯,因而更了解消费者。智能手机是以消费者的体验为生存条件的,如果能按照中国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来设计手机和相应的系统(例如小米深度改造的MIUI系统在国内很受欢迎)生产更加符合国人使用习惯的手机,那么就大有可能在下一轮竞争中取得优势。

4.1.2国产品牌厂商在国内有着更为成熟的销售渠道。

国产品牌长期耕耘国内市场,组建了完整的销售网络。同时由于小米的营销创新被各厂商模仿,网络销售也风生水起,国内产商纷纷与电商企业如京东商城等合作,华为等企业组建了自己的网上商城,开辟了新的营销渠道。论文格式加上传统的与运营商合作、实体店销售等,在营销渠道上国产品牌厂商有着很大的优势。

4.2劣势分析。

4.2.1缺乏核心竞争力。

在产业链上,芯片、操作系统等智能手机的关键部件至今仍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即便是显示屏,核心技术也多集中在日韩厂商手中。国产手机的手机系统基本上是安卓系统或是基于安卓系统开发的。国内厂商目前还只有华为研制了自己的芯片,但只是作为对芯片供应商断粮的替代品,并没有能在市场上供应其他厂商,没有市场占有率。

4.2.2过度依赖运营商。

对运营商的过度依赖是国内智能手机厂商利润稀薄的重要原因。运营商出于提高市场占有率的需要,纷纷与厂商合作推出定制机尤其是千元智能手机。表面上看国产手机市场占有率大大提高,超过了50%,但由于运营商的大幅压价,各厂商在产品定价上缺乏自主权,利润甚微。

4.2.3品牌美誉度不够。

品牌美誉度不够一是由于功能手机时代山寨机的冲击,破坏了国产手机的名誉。二是由于国内手机厂商长期以来是与运营商合作推出定制机,没有对品牌进行培育。品牌美誉度不够,同等价位的手机,消费者愿意出钱买洋品牌,而不是国内品牌。从华为的产品定价可见一斑。2012年4月上市的Ascend P1标志着华为首次进军高端手机,定价2999元。2012年9月的Ascend D1定价2699元。2012年11月最新上市的荣耀四核定价1888元。从时间顺序看华为三款精品手机,价格从2999元到2699元再到1888元,一路下滑。

4.3机遇分析。

4.3.1巨大的市场潜力。

国内手机用户规模已经超过10亿,而智能手机用户只有3.3亿,不到四成。借鉴国外的手机持有量与人口比例,我国手机的持有量应该与人口的比例超过1.5。伴随3G网络的逐渐全面覆盖和三大运营商的强势宣传,以及过去几年的市场培育,国内消费者对智能手机的认知度大大提升,功能手机用户向智能手机用户转变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巨大的市场容量为国产智能手机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4.3.2更快的出货速度。

目前高端市场被苹果和三星把持,在千元手机市场又有众多厂商的竞争,在中端手机市场留下了空白。国际巨头的中端手机定位还不清晰,按照目前手机市场快鱼吃慢鱼的现状,国内厂商抓住机遇率先推出机型就能打开市场。

4.4威胁分析。

4.4.1高端手机进军中低端市场。

目前苹果和三星牢牢控制高端市场而HTC这样的二线品牌由于业绩不振,欲进军国内中低端市场,如果在加上其他洋品牌也卷入的话,国内厂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4.4.2低端市场竞争更加恶化。

随着联发科的芯片研发成功以及零部件等的降价,低端手机市场尤其是千元以内准入门槛进一步放低,各山寨厂商也想加入这个市场,由于缺乏核心竞争力,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集中于价格竞争,行业利润进一步摊薄。

4.4.3潜在进入者虎视眈眈。

鉴于苹果的赢利模式“硬件+软件+互联网服务”,国内各家互联网企业有进入智能手机的企图。百度、盛大等推出了自己的手机,360也推出特供机,虽然反响不好,但将对行业利润进一步稀释。

5、国产品牌智能手机怎样突围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国产智能手机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虽然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50%,然而利润却不到1%。而营销渠道又过于依赖运营商,没有自己的品牌美誉度,因而没有完全的自主定价权,在过去这轮销售热潮中基本上属于赔本赚吆喝。然而国内巨大的市场以及耕耘多年的经验和渠道,加上国际巨头的战略定位,都给国产厂商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因而在下一轮的竞争中国产品牌厂商将大有作为。

5.1加大科研创新和产业链整合。

苹果的巨额利润来自于“手机+系统+服务”,三星则是在整个产业链上有很强的控制权。国产手机要与它们竞争,必须要加大科研创新,要制造出机皇级的手机和非一般的客户体验,这样才能实现产品的差别化才能避免价格战。同时还要加强知识产权建设,避免被竞争对手专利控制,不仅增加成本而且面临禁售等制裁。加强整个产业链上的整合。华为单独研发出芯片,表现出后向一体化的倾向,这在以后的采购等方面会大大加强话语权。

5.2创新营销渠道。

智能市场分析篇(3)

现代社会能源消耗过度导致的社会问题越来越严重,由此引发的资金问题也使得社会发展受到了很多障碍,从电力市场的角度上来看,电网运行的安全与稳定不仅可以为电力系统程序的执行提供有效保障,同时对于电能消耗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约束作用。下面我们主要针对智能电网建设与电力市场的关系展开分析。

1.1智能电网建设将会推动电力市场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电网开始得到不断进步,作为一种新兴技术,智能电网为电力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对电力市场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智能电网出现以后对传统电力市场改革来说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与当今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促进了电力市场的健康发展。智能电网主要利用先进的科技对电网电力运行进行准确的监督,将电网中存在的漏洞挖出来,进而采取积极的措施对其运行机制进行改善,最终推动我国电力企业的快速发展。

1.2智能电网建设促进电力市场产业化的实现

要想实现智能电网的正常运行,需要多方面团结协作,不断加强通信、电网以及互联网等相关产业之间的联系,促进智能电网产业化发展,同时进一步延长智能电网产业链。智能电网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产业链,加强不同行业之间的联系,促进智能电网的快速发展,这样才能加强智能电网和能源行业之间的合作,从而促进电力市场的市场化和产业化。

1.3智能电网建设为电力市场发展指明了方向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破坏问题越来越严重,温室效应逐年加重,地震等自然灾害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威胁,面对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电力能源市场要想得到长期的发展,就必须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利用电子计算机等展开数字化管理,对电力市场运行机制进行完善,从而提高电力市场的运行效率,加强对电力市场的能源保护,在未来电力市场的发展过程中为智能电网、绿色电网的发展提供正确的发展方向。

2智能电网建设对电力市场发展的影响

从现阶段智能电网建设的情况来看,智能电网建设对电力市场发展带来的影响可见一斑,智能电网建设的电力市场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极大的促进了电力市场化格局的形成。近年来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不断展开,积极争取了政府的支持,提出一些扶持性的政策,从总体上来看,智能电网建设对电力市场发展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分析。

2.1能源配置方式的变革

目前智能新能源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种情况下必然会促进化石类能源消耗的减少,不仅促进了新能源的使用,同时在网络手段下电网能源输送还得到了优化处理。由此可以看出,随着目前电力系统储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能源资源利用必然会越来越实用化,这时智能电网的使用优势将会突出出来,从最大程度上促进对电力企业能源资源的整合。从用户的角度上来看,可以利用智能电网网络终端来实现用电需求,这就使得用户的日常用电供给得到了实现。

2.2电力系统运行方式的改变

从物理平台建设的角度上来看,智能电网分布范围的扩大使得用户传统用电运作模式发生了改变,这一变化势必会使电能领域供需关系出现变化,不管是集成双向通信技术还是电力传输技术,都促进了用户日常用电问题的解决。电力系统实时价格的公布成为电力市场各领域关系得以融洽的重要保障,同时电力系统运行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成为目前电力领域孤岛运行模式的主要成因。在这样的模式中,智能电网被换分成为不同的孤岛,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控制可以实现多余电量的远程输送,这对电网使用压力的缓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旦电网出现故障,独立运行系统就会自动解列,从而对孤岛电网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

2.3对电力市场建设与发展机制进行

完善智能电网的出现为电力系统变革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而其中出现的电力市场执行机制问题成了电力企业更新设备的必要手段之一,自动控制系统不仅对电网损坏进行控制,同时电网系统自身的灵活性也更加突出,这对于电能交易成本的控制来说这是非常有利的。智能电网建设的发展使得网络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仅用户能够获得必要的电力信息,同时电力用户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互动也能得到增强,对电力市场透明化信息机制的建立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智能市场分析篇(4)

中图分类号: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06-0139-01

一、智能电网的概述

智能电网在学术界没有明确的定义,各种定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欧洲技术论坛给出的定义是:“一个可整合所有连接到电网用户所有行为的电力传输网络,以有效提供持续、经济和安全的电力。”

简单的说,智能电网就是电网的智能化,它是建立在集成的、高速双向通信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先进的设备技术、先进的控制方法以及先进的决策支持系统技术的应用,实现电网的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标。智能电网能提供满足用户需求的电能质量、容许各种不同发电形式的接入、启动电力市场以及资产的优化高效运行。

智能电网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目前很多复杂的智能电网项目正在进行中,但缺口仍是巨大的。智能电网的功能很大,首先,智能电网是电力网络,是一个自我修复,让消费者积极参与,能及时从袭击和自然灾害中复原,容纳所有发电和能量储存,能接纳新产品,服务和市场,优化资产利用和经营效率,为数字经济提供电源质量。

其次,智能电网建立在集成的、高速双向通信网络基础之上,旨在利用先进传感和测量技术、先进设备技术、先进控制方法,以及先进决策支持系统技术,实现电网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高效运行。

最后,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以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特征的坚强智能电网,全面提高电网的安全性、经济性、适应性和互动性,坚强是基础,智能是关键。

二、智能电网对电力市场的积极作用

(一)智能电网推动电力市场的正常运行

电力企业的生产过程是:发电、输电、配电、售电、客户服务。智能电网更加的体现出与用户的互动,在电网中及时的反应出用户形形的需求。智能电网致力于提高效率的同时降低成本,逐渐的实现整个电网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目前的电网中与用户的交流几乎没有,比如说电表只是自动读取,却没有与用户之间进行沟通,而智能电网可以实现电力企业与用户之间的互动,能够及时的反映出用户的需求和意见,从而不断的进行改进,促进电网的不断发展完善。

智能电网的技术水平高,目前的电力市场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天灾人祸,传统的电网在遇到一些比较大的事情时就不能迅速及时的解决,影响到了电力市场的正常运作。而智能电网能够自我修复,能够及时的从一些天灾人祸中复原,解决问题,保证电力市场的正常运转。同时,智能电网能优化资产利用和经营效率,对通信、信息和现代管理技术的综合运用,将大大提高电力设备使用效率,降低电能损耗,使电网运行更加经济和高效,提高经济效益。

(二)智能电网促进电力市场的产业化发展

智能电网的用户决策―需求响应系统以很容易理解的方式为用户提供信息,不仅能使他们能够决定如何以及何时购买、储存或生产电力,而且电力企业也可根据用户的情况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促进双方的共赢。

智能电网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各方的积极配合,特别是与信息通信、互联网、交通、家电等领域的配合。电力行业与其他行业的密切联系促进电力市场形成一个较大的产业链,打破传统的电力行业发电、输电、配电、售电、客户服务的产业结构,在互联网的配合下,电力行业的产业链延伸到新能源产业、交通产业等,促进了电力市场的产业化发展,使得电力市场的产业结构的纵深度更高。智能电网促进电力市场的产业化发展的同时,将电力行业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让电力行业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生存发展,这样可以不断的推动电力行业的转型改革,促进电力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

(三)智能电网促进电力市场向低碳环保方向发展

智能电网一直以来都是以低碳、环保为建设目标,这一主旨也在推动电力行业在市场竞争环境中朝着低碳、环保的方向发展,发展电力绿色经济。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节能减排将成为电力行业的主题和目标,不断的发明利用绿色环保的可再生能源。从前文中可知,智能电网将电力行业延伸了,将会与能源行业密切联系,将会给相关的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方向。另外,智能电网促进电力行业可再生能源的发明创造,这样也在促进电力行业朝着低碳环保的方向发展,促进电力行业绿色经济的逐步形成。

三、我国智能电网的未来发展之路

智能电网的建设要立足于国情,根据我国现有的电力行业的发展基础,逐步建成以华北、华东、华高压同步电网为中心,东北特高压电网、西北750千伏电网为送端,联结各大煤电基地、大水电基地、大核电基地、大可再生能源基地,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智能电网,推动我国智能电网的形成和不断完善。

智能电网的建设的基本任务是提高电网的运作效率和传输能力,保证用户能够得到充足、安全、持续的电能。另外,要提高电能的利用效力,降低成本,提高经营效率,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后,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不断推动电力行业可再生能源的发明创造,促进电力行业的绿色经济的形成。

四、结束语

智能电网是伴随着信息通信、计算机、自动化等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目前世界各国都在致力于智能电网的建设。智能电网的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为实现绿色环保的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必须实现智能电网;为抵御天灾人祸对电网的影响,必须提高电网抵御外界伤害的能力和自愈能力;为了实现节能减排,必须提高电能利用率,降低成本,提高经营效率。

总之,智能电网能促进电力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必须深刻认识到双方之间的关系,电力行业与其他相关行业积极配合,促进智能电网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张子涵.智能电网建设与电力市场发展[J].科技风,2012,13.

[2]鲁刚,魏玢,马莉.智能电网建设与电力市场发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34,9.

智能市场分析篇(5)

在说道智能汽车产业发展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科普扫个盲。其实,所谓智能汽车,就是在普通车辆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先进的传感器(雷达、摄像)、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通过车载传感系统和信息终端实现与人、车、路等的智能信息交换,使车辆具备智能的环境感知能力,能够自动分析车辆行驶的安全及危险状态,并让车辆按照人的意愿到达目的地,最终实现替代人来操作驾驶的目的。

其实,人们对于智能汽车的畅想由来已久,并在20世纪正式踏上了探索之路。20世纪70年代,美欧等发达国家率先开始进行智能无人驾驶汽车的研究与开发;随后,我们国内也于80年代开始涉足无人驾驶汽车的理论佐证和技术研发。

在前期的摸爬滚打过程中,智能汽车的概念得到了不断的充实和完善,引得越来越多的汽车、科技等行业企业试水智能汽车。日前,《华尔街日报》报道,苹果正在打造自主品牌的电动汽车,并已将原定于生产汽车的600人团队扩张至1800人左右,计划于2019年将首辆电动汽车推向市场。另国内企业也是纷纷摩拳擦掌,运筹帷幄。东风汽车与华为合作,在汽车电子、智能汽车、IT/ICT信息化建设等领域展开跨界合作;北汽集团与乐视携手,以乐视汽车生产厂商的身份在智能汽车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上汽集团与阿里合作,同时开发无人驾驶功能;一汽集团则于今年4月了智能汽车“挚途”战略;江淮汽车计划于2020年进入3.0时代;海马汽车也于今年3月正式了移动互联人车生态系统;长城汽车则表示将投50.33亿元用于发展智能汽车项目。

伴随着大腕大款而来的各汽车、科技、互联网企业抢滩智能汽车市场,无疑将对行业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并将引领整个智能汽车及相关产业朝着做强做大的方向迈进。

智能汽车产业空间何在?

“碟5的黑科技中,对那个手掌按压玻璃直接开销的智能汽车比较感兴趣,不知道对于创业屌丝来说,还有没有可以切入的空间?”继智能服装的讨论之后,网友再度提出如是疑问。对此,我可以给予的回复是,“智能汽车的市场空间巨大,行业发展大有可为”。这个推断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

一、国家政策支持加速智能汽车产业发展

据有关部门预测,2015年全球85个主要国家的汽车销量将在同比增长3.8%的基础上,首次突破9000万辆。作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的销量有望增长8.9%达2570万辆,保持上升势头。这为智能汽车及相关技术产业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肥沃的土壤。

而在庞大的市场机会面前,国务院于上半年颁布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所提出的利用三十年时间将我国从制造大国发展成为制造强国,更是一剂强心针。因为基于此要求,工信部已经明确指出,到2020年我国要掌握智能辅助驾驶总体技术及各项关键技术,初步建立智能网络汽车自主研发体系及生产配套体系,到2025年掌握自动驾驶总体技术及各项关键技术,建立完善的智能网联汽车自主研发体系,生产配套及产业群,基本完成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

国家有要求,行业便有需求。那么,相关的利好政策自然也就少不了了。这个时候,不管是老牌公司,还是新创企业,但凡能借得政策东风之势,必有企业发展之机,

二、智能汽车产业发展繁衍商机重重。

伴随着智能汽车产业的推进和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汽车的周边辅助产业发展颇有“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之势。目前,已经有许多成熟的辅助驾驶系统被广泛地应用于汽车之上,如智能雨刷,可以自动感应雨水及雨量来控制开关和频率;自动前照灯,在光线不足时会自动打开;智能空调,通过检测人皮肤的温度来控制空调风量和温度;智能悬架,也称主动悬架,自动根据路面情况来控制悬架行程,减少颠簸;防打瞌睡系统,用监测驾驶员的眨眼情况,来确定是否很疲劳,必要时停车报警……这诸多的衍生产品线,无不蕴藏着商机无限。

于此同时,汽车行业的智能化、节能化和车联网发展趋势,还推动了汽车电子万亿级市场不断扩大。根据德勤测算,2016年全球汽车电子规模将达到2,348亿美元,2012-2016年复合增长率为9.8%。2014年,中国汽车电子市场总规模同比增长13.8%,达579.2亿美元。而在接下来的2016年,中国汽车电子市场规模预计将继续保持以两位数增长,有望达到740万以上。在消费电子增长势头转弱的情况下,汽车电子市场将有望成为电子行业新的增长点。

智能汽车领域的市场机会不仅存在于横向的辅助产业设备中,同样也滋生于车联网的纵向产业链相关环节。如上游的元器件和芯片生产企业,中游的汽车厂商、设备厂商和软件平台开发商,以及下游的系统集成商、通信服务商、平台运营商和内容提供商等。据《2015年车联网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全球车联网的市场规模将达到362.8亿美元,到2020年,全球车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1311.3亿美元,即2015-2020年间全球联网汽车产品的销售将增长近4倍。

智能汽车发展的前路漫漫

智能汽车产业前景可观,但是,其发展也面临着基建设施、安全保障、法律和道德规范等各方面情况发展不完善带来的制约和禁锢。

首先,智能汽车要真正像人们所预想的那般“智能”地运行,需要有相应的智能交通设施建设为基础。例如由于无人驾驶汽车靠传感器感知路面障碍,或者通过4G/DSRC与道路设施通信,因此需要在交叉路口、路侧、弯道等布置引导电缆、磁气标志列、雷达反射性标识、传感器、通信设施等。如若这些都不能得到实现,那么智能汽车的发展可谓是“无根之木,无水之源”,途停留于纸面,空谈。

其次,智能汽车所依赖的智能信息系统的安全尚令人担忧。据媒体报道,在一次网络安全大赛中,一名14岁的黑客利用从RadioShack购买的价值15美元(约合人民币96元)的电子元器件组装了一台设备,便能远程开启汽车车门、发动引擎,通过车载音响系统播放其手机上的音乐。

近年来,更有多起智能汽车被黑客入侵事件让智能汽车网络安全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今年3月,乌云平台曝光了比亚迪智能汽车的一个漏洞,通过该漏洞,黑客可以编写程序获取任意车主的信息如姓名、车牌号、车架号、身份证号、第二联系人姓名、手机号和控制密码;甚至还可以在没有钥匙的情况下,利用电脑于两分钟之内完成远程开锁、鸣笛、闪灯、开启天窗等行为。

智能市场分析篇(6)

一、影响智能家居市场的因素分析

1.政治环境。2013年9月,发改委、工信部等14个部门共同《国家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明确将智能家居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培育发展,将智能家居列入9大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工程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创业的积极性被充分激发。

2.社会环境。2014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增长至54.77%,城镇人口的数量增加,必将会引发智能家居相关产品需求大大提升。

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据预测,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峰值,超过4亿,届时每3人中就会有一个老年人。根据联合国定义,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7%时,通常认为这个国家进入老龄化。可见,我国社会老龄化比较严重,那么服务于老年人的智能家居设备必将大量增加。

3.经济环境。截止2015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66元,比2014年增长8.9%,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物价保持稳定,收入的增加带来的是消费能力的提升,随着收入的快速增长,居民购买力必将大幅提升,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转变,享受型消费占比提高。

4.技术因素。智能家居将门窗、照明、家电、安防、影音等家居设备集成化和系统化的特点,要求采用一定的方式将各种设备连接起来进行统一操控和管理,而无线通信/网络技术大大满足了这种需求。随着家庭控制和智能化的不断进步,无线通信/网络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与改进。目前,在全球智能家居领域通用的无线通信/网络技术主要包括Zigbee、wifi、蓝牙、SmartRoom、z-wave等并存的几种短距离无线通讯技术,这些技术成为了智能家居连接和控制的主要方式和手段。

二、智能家居市场成熟度分析

中国智能家居市场现阶段还处于行业启动期,以挖掘用户需求,构建生态系统为主要特征,中国智能家居的发展大约可分为下面四个阶段:

(1)探索期(1997年-2013年)。受产业环境、技术、消费者习惯等因素的约束,中国智能家居市场探索期较长,主要以整体方案的形式使用在别墅、高端住宅中,网络家电(智能家电的雏形)市场发展缓慢。2010年以后,由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相关技术发展的推动,新产品形态不断产生。

这一阶段我国的智能家居经历了从无到有,国内也先后成立了50多家智能家居的研发生产企业,智能家居的市场营销、技术培训体系逐渐完善起来,同时,国外的主要智能家居品牌都是这一时期进入中国市场的。

(2)市场启动期(2014-2020)。2014年以来,家电业格外热闹。3月,家电业两大巨头海尔、美的“撞期”智能家居产品。在此之前,谷歌收购智能家居产品制造商nest引起热议,随后,腾讯、新浪、小米、360等互联网厂商,海尔、长虹、格力、海信、TCL和美的等传统家电厂商的高调进入,智能家居呈现百花齐放的格局,2014年也因此被称为智能家居元年。

该阶段主要特点为:以挖掘用户需求,构建生态系统,收集用户数据为主要特征。该阶段的产品同质化会较为严重,技术优势不明显。

(3)高速发展期(2021-2025)。经过市场探索期和市场启动期,智能家居市场经过最初的市场阵痛后,进入了一个融合演变高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智能家居系统平台及大数据服务平台搭建完毕,行业经过洗牌,一部分企业将被并购或淘汰,市场寡头产生,行业标准逐步统一,产品被消费级市场接受,并与第三方服务紧密整合,行业将取得高速发展。

(4)市场成熟期(2026-)。经过高速发展期,智能家居市场发展趋于成熟,进入门槛将会提高,竞争也会更加激烈。

三、智能家居的未来发展方向及趋势

1.智能家居发展的阻碍

(1)行业。行业缺少标准化网络协议、接口协议;缺少领军企业,甚至缺少公认的智能家居概念;第三方生活服务体系不健全;现阶段用户大数据的实用性有限。

(2)企业。智能硬件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这些企业缺少对用户需求与供应链的控制力、缺乏资金支持。

(3)用户。市场教育程度偏低,普通用户缺少智能家居产品体验,对智能家居产品的认识有限;数据安全性也是影响用户购买的因素;现阶段,用户购买智能家居产品的预算偏低。

(4)产品。产品难以让用户持续使用:产品间功能同质化严重;产品易用性较差,用户学习成本高;产品依赖智能手机,每个家庭成员体验不统一。

2.智能家居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

目前,物联网的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物联网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智能家居无疑会从中得到不少利处。先是去年的物联网“十二五”规划的,提出了国家重点发展和扶持的九大物联网应用领域,其中就包括智能家居。接着又是今年国务院鼓励民间资本投向物联网应用。作为物联网领域下的朝阳产业,智能家居正好赶上了这趟顺风车。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相继进入智能家居行业,众厂商也各自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产品,价格也逐步向平民化的趋势迈进。从有线到无线、从概念炒作到应用实施,智能家居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历程,终于实现了质的跨越。未来的智能家居,将会更好地为用户服务。

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家居生活迈向智能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尤其是国人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智能家居生活的追求越来越强烈。智能家居作为一个蓝海项目,前景不可估量。在各大企业追逐智能家居市场的探索过程中,未来或将呈现如下的发展趋势。

(1)云计算让智能家居功能更强大。通过云计算,用户不仅仅可以实时查看住宅内的风吹草动,并且可以对其进行溯源处理。同样,通过对家中各类智能插座、智能开关的数据统筹分析,便能够实现对家庭的能源管控,制定出节能环保、方便舒适的家电灯光使用计划。云服务除了向用户提供大容量的数据存储空间之外,同样担负了更多更关键的作用。

(2)数字化对讲与智能家居结合。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楼宇对讲将会更多地增加一些智能家居的功能,将集安防、家电控制、信息服务、娱乐为一身,从而使得楼宇对讲系统发生质的改变,两者会更加紧密地融合起来。与纯模拟系统不同,数字/模拟混合系统在单元内采用成本较低的模拟设备,主干网络则采用基于以太网的数字TCP/IP协议进行联网。

(3)交互技术。语音交互、体感交互、人脸识别等技术将成熟地应用到智能家居中,手机对智能家居设备的控制作用将会减弱。

(4)机器人技术。机器人技术将融合交互、云计算、无线通信、图像识别、人工智能、传感等技术,满足家庭医疗、服务以及教育等需求。

结论

通过对中国智能家居市场进行分析,在市场分析的同时,对中国智能家居市场成熟度进行了划分,最后对中国智能家居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方向进行了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智能市场分析篇(7)

直到2013年,GOOGLE GLASS的亮相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这一全新的领域,国内从投资方到厂商都开始迅速跟进,深圳华强北各个柜台新品上架,2014年7月,小米手环,以超低价格席卷手环市场,2015年3月,苹果正式APPLE WATCH,至此,可穿戴行业的黄金时代正式开启。

可穿戴产品整体市场规模

全球整体市场规模

虽说早在2009年FIBIT就了第一款可穿戴产品,且之后分别有多家初创公司跟进,索尼、三星等巨头也相继抢滩早早布局,但这一产品并未被大众认识,纵使投资界一片火热,但市场依旧不温不火,外冷内热四个字也是被行业内人士不断提及。

直到今年3月,APPLE WATCH的迅速点燃市场,一方面对消费者起到巨大的教育及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则带动了产业链的加速完善,市场被迅速启动,2015年全球可穿戴零售市场规模预测为7200万台,同比2014年增长132%,之前的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局面被迅速打破,这也使得2015年被视为可穿戴市场的元年。且在各方助力下2016年这一势头将会持续,预测2016年全球可穿戴市场将达到1.14亿台的规模。

从地区分布来看,北美、西欧及亚太发达国家由于其用户具备良好的运动习惯,加上PEBBLE等产品早在2012年就已,拥有一批拥趸,打下了一定的市场基础,因此,2015年该地区将占据全球市场近65%的占比,而中国作为全球关注的市场,其市场容量巨大,无论是从人口基数还是购买力而言对于各大厂商都需要积极布局,预计2015将占据近22%的份额,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

全球可穿戴市场发展趋势(2014-2016E)

数据来源:捷孚凯全球预测数据

中国整体市场规模及现状

根据GfK全国预测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可穿戴市场零售量为1810万台,同比增长321%。其中智能手环同比增长252%,为880万,智能手表同比增长531%,为820万台。形成此市场格局的主要原因为:总体来看,小米手环的火爆加上APPLE WATCH的助推,深圳可穿戴产业链纷纷跟进抢占市场,带动中国可穿戴市场整体进入迅速扩张阶段。

分开来看,智能手环方面,虽说小米手环的热卖推动整个手环市场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有明显起量,但整体销量上涨的同时并未带动整个手环市场进入一个良性发展的阶段,其它国产厂商不得不大幅降价刺激销售,利润空间被急剧压缩,厂商或是在价格战中求生存,或是开始转移到如智能手表的其它产品,加上智能手环本身的产品被替代性较强,许多功能可以被智能手表兼容,行业急需创新。

智能手表方面,苹果无疑对该市场影响颇大,但除了苹果的促进作用外,儿童手表于今年6月份开始迅速起量,原因主要为以下几点:

1、抓住细分人群痛点,在当下儿童拐卖案件频发的大环境下,影视及媒体的宣传,主打“儿童安全”牌的儿童定位手表无疑抓住了家长的关心自家小孩这一痛点;

2、品牌营销造势,360,小天才等品牌宣传力度很大,促进了消费者对该市场的认知,加快了儿童手表的起量;

3、产业链助推,整个行业从知名品牌到白牌纷纷加入,PMOLED屏供不应求,几近垄断的大厂订单更是使整个深圳可穿戴圈出现一屏难求的火爆局面,这更加刺激了众厂商抢占市场的意愿。毕竟,在当下许多厂商都不知该如何切入市场的局面下,这一市场反馈无疑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有力参照,因此,在苹果手表与儿童手表的联合刺激下,整体智能手表销量猛增,并于今年7月赶超智能手环,成为目前可穿戴产品的第一品类。

中国可穿戴市场发展趋势(2014-2015E)

数据来源:捷孚凯(GfK中国)全国零售预测数据

中国可穿戴市场四大产品类别零售量(2015.4-2015.7)

数据来源:捷孚凯(GfK中国)全国零售监测数据

市场特点

可穿戴不同品类细分市场差异显著

一、操作系统

随着可穿戴这一领域日渐兴起,各大巨头纷纷布局,除了在硬件方面发力外,还希望打造自己的生态系统,包括定制OS与UI、开放API及SDK等。目前可穿戴终端搭载的操作系统可分为RTOS、裁剪Android、Android Wear、WatchOS、Tizen等。值得一提的是,Tizen是三星主推的操作系统,虽然其生态系统完善程度难以与Android匹敌、前景不太明朗,但也让其它厂商看到了一种可能,虽然目前只有三星一家能把自家系统用在智能手表上,但像LG这样的厂商(拥有webOS)极有可能会在未来的智能手表上采用自家的操作系统,而自诩为“全平台”操作系统,微软的Windows 10也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踏入智能手表市场,不同于智能手机市场,由于Android Wear较晚进入中国,智能手表系统之争从一开始就呈现出白热化的态势,由此也可看出操作系统对于该领域的重要性。

根据GfK零售监测数据显示,四类产品的操作系统占比情况迥异,其中儿童手表及智能手环由于相对而言结构及功能较为简单、对于系统的资源消耗及耗电量相对较小,因此几乎全部搭载的RTOS;类手机智能手表RTOS占据88%的份额,另外两种分别为裁剪Android及三星的Tizen系统,其中国内三家初创公司占据裁剪Android近70%占比,品牌集中度很高;而智能手表相对而言包含品牌最多且功能相对而言比较丰富,因此该品类覆盖所有的操作系统,相信随着联想等国际大厂搭载Android Wear的产品正式入华上市,Android Wear在智能手表领域的占比会稳步上升。

中国可穿戴市场四大产品操作系统占比(2015.4-2015.7)

数据来源:捷孚凯(GfK中国)全国零售监测数据

二、价格分布

可穿戴四类产品由于其市场格局不尽相同,表现在产品价格方面也是趋势各异,其中智能手表方面,Apple Watch及众多创业公司布局于此,而大多创业公司走的是小而精的路线,因此带动整个智能手表的价格较高,未来随着更多巨头进入,产品价格或会持续上升,而类手机手表更多是白牌厂商进驻,一定程度上拉低了整体价格,且由于产业链的进一步完善,元器件价格进一步下降,使得该类产品价格或将持续走低,且未来价格战更有可能发生在这一市场;儿童手表由于产品结构与类手机手表类似,产业链重叠较多,目前来看均价走势趋同,但随着更多大厂商见势而入,未来两者价格或会呈现不同走向;智能手环方面,由于小米在手环市场上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加上价格方面对于其它手环厂商的制约,因而手环产品的整体价格偏低。

根据GfK零售监测数据显示,类手机手表主要被100-500元价格区间所覆盖,占据近94%的份额;智能手表较其它三个品类而言分布较为均衡,其中,200-500元价格段所占份额最大为33%,第二为1000元以上,占比为24%,其主要的推动力来自于APPLE WATCH,100-200元价格段由于基于公模的低价产品销量较大带动了这一价格区间的持续上涨;儿童手表方面,价格组成较为简单,200-500元为主要价格区间,且随着儿童手表市场持续火爆,多家厂商加入混战,为了迅速打开市场,一些厂商往往采用低价策略,因此可以看到这一品类高端价位被不断侵蚀,价格呈下降趋势;智能手环的情况与儿童手表恰好相反,小米手环出货量持续上升、销售火爆,不少厂家看准商机以过百的价格同样吸引了不少没有在官网购买到的消费人群为之买单,加上一些价格定位在100-200元的新玩家加入,对50-100元价格区间的消费者形成了一定的分流,因此呈现出较高价位段侵蚀低价位段的现象。由此亦可看出对于手环的购买人群而言,在50-200元价格段内对于价格是否过百并没有那么敏感。

中国可穿戴市场四大产品价格区间占比(2015.4-2015.7)

数据来源:捷孚凯(GfK中国)全国零售监测数据

三、屏幕分析

可穿戴产品大都搭载屏幕。根据GfK的定义及相关数据,以下分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1、屏幕尺寸:类手机手表1.55-2尺寸段及

2、屏幕技术:智能手表相对其它三类产品屏幕技术覆盖最全几乎全部覆盖,排名前三的分别为:TFT33%,OLED29%,Super Amoled19%,类手机手表被四种技术占据,其中TFT占据89%的高占比,其余三类分别为IPS6%,Super Amoled4%及OLED1%,儿童手表与智能手环格局较为类似,OLED技术占据绝大多数比例,接下来是LED的20%的占比,只是儿童手表剩余部分为TFT及E-INK,智能手环则为LCD;

3、屏幕形状:智能手表、儿童手表及智能手环三类产品在屏幕形状方面的格局较为类似,80%以上为方屏,圆屏占比很小,但在MOTO 360及huawei watch及传统手表厂商的的带动下,未来回归传统圆形屏幕的智能手表将会增多。

另外,随着石墨烯、柔性电子纸及纳米银导电墨水等技术的进一步突破及发展,未来应用这些技术的屏幕将会更好地适配可穿戴产品,为人们配搭的舒适性及可佩戴性都加分不少。

中国可穿戴市场四大产品屏幕指标占比(2015.4-2015.7)

数据来源:捷孚凯(GfK中国)全国零售监测数据

四、功能解读

由于产业链各环节完善程度及技术方面的不足,可穿戴产品目前的主要功能较少,其中最火的几大功能主要为运动、健康、定位及支付功能。通过GfK零售监测,可以看出:

加速度传感器方面,在以记录健康数据为主要功能的手环产品几乎全部搭载这一配置,接下来分别为智能手表、类手机手表及儿童手表,数据显示智能手表也大多具备这一功能,这和可穿戴产品诞生之初的产品定位有一定关系,随着今后市场细分趋势的进一步凸显,未来其它功能将会对此有一定程度的侵蚀;

健康监测领域方面,由于技术方面的限制,目前应用最广的功能为心率监测,这一功能在智能手表产品中应用最多,其次是手环产品,而儿童手表由于侧重于定位等功能,搭载本功能的产品很少,健康监测是未来最值得关注的市场之一,随着技术的进一步突破,未来该配置将更为普及,且与之类似的血糖、血氧等功能也会渐渐成熟;

支付方面,根据GfK消费者研究结果显示,大约54%的消费者希望可穿戴设备能够成为支付工具,此前该类产品的典型代表刷刷手环的成功为这一结果的注脚,这种新的支付方式已经在北京成功运用,同时即将扩展到全国400个城市,这使得多家厂商开始关注支付这一功能,不久前阿里也刚刚了PAY WATCH这一产品助推该领域;

其它诸如照相机、压力计等更多功能也在不断被探索及完善中,未来随着专业领域或创业大军中的中小厂商们越发认识到细分市场对其的重要性,更多的针对不同应用场景的专业功能将被持续开发及完善。

中国可穿戴市场四大功能不同品类占比(2015.4-2015.7)

数据来源:捷孚凯(GfK中国)全国零售监测数据

至关重要,平台成为巨头必争之地

众所周知,可穿戴绝不仅仅是一个硬件为王的产品,人们对于它未来种种可能的希冀与远景就决定了硬件终端只是它的一部分,而下面的冰山就是我们所说的数据,在未来数据对于人们人生的影响将远远高于现在,随着物联网这张大网日益铺开,人物相联、物物相联势必成为趋势,而作为这些可能获得实现的基石就是数据,因此,提取这些数据的平台的搭建就成为当务之急的事情。国外的苹果、谷歌到国内的BAT,甚至是一些中小创业公司都纷纷搭建自家平台,第一类不必说,无论是开放还是封闭都是为了打造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而不同于手机及平台的是,无论是社交还是自我监测,可穿戴未来功能的实现都要靠其背后的数据支撑,第二类,虽说现在互联网+风头正盛,但对互联网厂商而言,对于硬件的供应链把控目前仍是短板,落脚点仍然更多地体现在软件和内容上,因此,BAT们纷纷卡位,早早布局,利用各自的优势采取不同措施及行动,至于最后一类国内的中小创业公司,虽说在资源与资金方面优势略欠,但也认识到自己硬件背后的数据价值几何,为了保护数据及不做硬件的一次性交易,多家厂商都不愿与打的平台公司合作而是选择自己构建,因此,目前来看平台之争的号角已然吹响,各家交战正酣,但随着未来对数据整合及统一的要求越来越高,数据孤岛的模式不再可行,资源之流终究会走向融合,到那时,实力更强的厂商将有更大优势。

未来趋势

外形方面:时尚性与舒适性兼备

可穿戴产品不同于手机或平板等移动终端,其佩戴在身上的产品特性就使得人们对它的外形会有较高的要求,人们对不时拿出的手机的外观设计都要求颇高更何况时时会展现在他人眼前的手表或手环产品,人类的社会属性就使得大多数人会关注或在意他人的看法以及评论,传统手表经久不衰的地位与价值也说明了这一点,可穿戴戴的绝不仅仅是一个硬件而是硬件与其附加的属性的总和,尤其是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很快,用户对自己的穿衣打扮也越发重视,一个外观平庸的手环、手表,用户是不愿意戴在身上收获一堆差评抑或无数侧目,这些,就要求厂商们在产品的外观设计上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投入。另外,可穿戴毕竟是长时间佩戴的产品,因此,舒适与否也是用户会考量的一个方面。

垂直深耕,关注细分市场

可穿戴行业与其它行业相比,细分趋势更为明显,在现阶段对满足大众市场普遍性需求的大而全的可穿戴产品要求很高,而针对细分市场的可穿戴产品相对而言可操作性更高,对于他们来说,功能少而精,使扎根于某一细分领域的厂商从研发投入、资源配置、营销等各个角度效率都会更高,相应地其在市场成功的机率也更高,而一旦成功打开一个切入口,使人们看到其可行性的存在,就无疑会吸引更多厂商加入到这一市场从而推动整个市场的扩张,盘子就能越做越大,因此,审慎分析,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垂直深耕,打造小而精的产品建立其较高行业壁垒的公司或许是目前阶段大多厂商尤其是中小型创业公司及专业领域转型公司的最佳选择。

抓住痛点,建立用户粘性

当下可穿戴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解决用户的痛点及建立用户粘性的问题,用户购买了一款可穿戴产品,这款产品究竟能为它带来什么是最应该关注的,现在人们手机不离身,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的不可替代性,而目前大多数可穿戴设备集中的监测功能如心率步数等,普通人对它没有硬需求。这也是为何许多手环用户会选择3-6个月将其摘下不再佩戴,而这个举动的后果就是也许他们会将其视为鸡肋不再有替换需求或者不推荐周边人群购买,这对可穿戴行业的持续发展无疑造成巨大忧患,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就是抓住人们需求的痛点,表面宣传的功能不等于智能更不等于用户的真正需求,更多的只是噱头,对于目前的可穿戴行业而言,抓住用户需求与痛点,把功能做到最极致或许是最为可行的方式,而搭配的方式主要是推进传感器核心元器件的发展及相关技术与算法的进步,使针对细分市场的数据可以得到准确采集并能分析和呈现出对于用户能产生实际价值的结果及建议,对人们的生活有一个可信的引导,以一对一的精准服务来反哺硬件的采集及软件的呈现,建立起该市场的用户粘性使人们真正需要该产品。当下儿童手表的热卖恰恰印证了这一点。

智能市场分析篇(8)

[DOI]10.13939/ki.zgsc.2015.40.056

1 产品概况

1.1 产品简介

食品脆性快速智能测试仪是一款代替人类专家感官评定,实现食品脆性客观、准确、快速的检测仪器。其主要原理是通过分析人类感知食物脆性的过程,采用耦合仿生技术,实现对人类咀嚼系统、听觉系统的模拟,建立耦合仿生脆性测试系统,并进行脆性测试和比对,实现对食品脆性客观、准确、快速地检测。

1.2 主要技术

①仿生咀嚼装置的研制。获取人类咀嚼系统结构模型,设计改进,加工制作仿生咀嚼装置。通过在仿生牙齿下安放仿生牙周膜传感器,对测试过程中的力学信号进行采集;在仿生口腔内部安放声音传感器,对测试过程中的声音信号进行采集,最后通过咀嚼模拟测试软件对获取力学信号与声音信号进行综合分析。②测试软件的设计。脆性采集分析系统是在仿牙周膜压力传感器、信号调整电路、仿耳膜传感器、采集卡等硬件基础之上,根据咀嚼部件对食物样品的质地测试要求和数据分析的需要采用Visual C++语言进行设计的。本测试软件可完成样品的信号采集、图形分析、数据处理等任务。③脆性测试模型的建立。采用小波分析、傅里叶分析处理声音信号,采用曲线图形分析、归一化处理等方法分析处理力学信号,最后通过模式识别系统分辨出声音和力信号的类型,构建食品脆性模型。

1.3 产品创新点

①采用耦合仿生技术,在压力传感器和声音传感器的共同作用下,实现咀嚼系统与听觉系统耦合,建立耦合仿生脆性感知系统,使测试结果更加接近人类感官评定结果;②利用温湿度控制系统来模拟人体口腔的特殊环境,更接近人类的脆性评价机理;③基于耦合仿生的食品脆性测试仪响应时间短,测试速度快,结果准确客观。

1.4 服务对象

①广泛用于膨化食品类如饼干、薯片等食品企业,还可用于酱腌类食品如榨菜企业,对其食品脆性进行实时、快速检测,帮助企业改进食品加工工艺,判断产品质量的优劣。②本仪器已对饼干、薯片、榨菜三类食品进行实地调研测试,验证其科学合理性,实效性强,市场推广潜力大。③为相关食品研究所提供一种新型食品检测技术,有助于在食品脆性方面的研究。可运用于果蔬等农副产品的脆性分级与新产品的开发。④可辅助医学口腔研究,对婴幼儿口腔咀嚼磨牙矫正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 产品研究发展史

目前,国外对食品脆性方面所做的研究比较透彻,脆性感官评价研究的人员主要有Booth,脆性仪器测定研究的人员主要有Bourne、Julian、Pauline P等。具体研究发展如下。

2.1 脆性机理研究

①戈振分析了食品脆性的力学、声学及组织结构特征,研究了水分等因素对食品脆性的影响。②于泓鹏等讨论了食品结构、水合和组成成分等参数对脆性及其稳定性的影响,分析了脆性食品研究的方法、仪器和感官鉴定法。

2.2 脆性的感官评价研究

①Booth等邀请六名评价员对脆性饼干进行口腔咀嚼评价,首先让评价员用切牙咬下一块饼干,然后用磨牙咀嚼一次,将感知的脆性、硬度、碎裂性进行描述,结果表明脆性与最初的咬合力有关,硬度与咬碎饼干的最大力有关,碎裂性与一次咀嚼过程中饼干碎裂块数有关。②姜松等利用口腔咀嚼感知和咀嚼声音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腌制菊芋的脆性、硬度、性、破碎性进行了评价。脆性的感官评价仍作为脆性评价的主要方法,但是评价结果主观性强、不稳定,评价过程费时费力。

2.3 脆性的仪器测定研究

①Bourne运用三点梁原理,将脆性食品置于两个支撑点之间,使用圆形压力杆下移压碎食物,测定脆裂力,建立脆裂数学模型,分析脆裂力与物料失效应力、物料形状尺寸之间的关系,并验证了模型。②Julian应用物料断裂力学方程,测定黄瓜、胡萝卜、芹菜、苹果四种样品的断裂韧度,同时对样品进行感官评定,结果表明样品的断裂韧度与样品的感官评定结果相关性很高,断裂力学方程可以用来评定食品脆性。③Behic M等利用圆球形压头挤压玉米渣样品脆性,测定破碎力、阻尼系数、硬度等,建立了力学模型。

2.4 人工口腔或咀嚼模拟系统用于食品质地检测

①Pauline P等研制了由密闭容器、齿形活塞、可变速电动机等组成的人工口腔装置,通过压碎面包,分析面包的特性。②Xu W L等研制的6RSS并联机构咀嚼机器人,能模拟人的咀嚼动作粉碎食物。③Salles C等研制的咀嚼模拟装置,包括减速电动机、人造上下颚牙齿、气味收集器等,通过旋转挤压运动磨碎食物,分析食物团的特性。④孙钟雷等模仿人类咀嚼系统,利用仿生技术设计了一种用于粉碎食物的仿生咀嚼系统,该系统能实现三维咀嚼运动,能够对多种食品的硬度、黏弹性等质地特性进行检测评价。

以上人工口腔或咀嚼模拟系统大多是模仿单一器官的功能特征,根据单一参数或信号来评价食品质感,而且还没有用于食品脆性的专一测定。目前,通过耦合仿生分析评价食品脆性的研究还未见报道。

3 市场分析

3.1 产品市场概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食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食品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销售量。生产脆性食品的企业注重产品脆感,在国内市场上,对于食品的脆性测定方法有感官评定方法和客观的仪器测定方法。其中感官评定方法是食品脆性评价最主要的方法,国内大多企业几乎采用感官评定法,其不仅需要经验丰富的感官评定专家,而且对评定条件和评定环境要求较高,评定过程也费时费力。一名评定专家年薪为6万元,一个评定组为5~10人,企业一年花费较大且结果带有主观因素。

目前,市场上精确、高效率、便捷的微量元素检测仪器尚未出现。因此,食品脆性快速智能测试仪的研发为市场提供了消费需求,其市场前景十分乐观。

3.2 市场需求分析

对于食品行业,产品质感是消费者感知产品好坏的标准。因此相关食品企业对于产品的质感十分重视,其中影响食品质感的因素之一是食品的脆性。许多企业在生产产品时会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对产品脆性的检测,但目前对食品脆性检测都是通过感官评定法测定,准确度低、成本高。而食品脆性测试仪的诞生为企业降低了生产成本,有利于提高产品质感,进而提高企业的市场份额。根据调研结果分析得出:重庆市有饼干企业160多家,酱腌菜企业150多家,薯片40多家;这些企业均需对其产品进行脆性检测。由此我们可知,市场上对食品脆性检测仪的需求量非常大。

3.3 竞争者分析

食品脆性测试仪,在国际上只有FTC公司从事食品物性分析仪器开发设计。现阶段国内没有此类仪器,因此在国内没有竞争对手。只是在行业发展过程中,拓展业务时会有相应的竞争对手。

4 市场预测

4.1 市场销售预测

从供求关系看,目前我国食品行业对食品脆性检测仪的需求日益明显;从发展趋势看,将创建食品脆性检测仪产品线。企业对食品的质感正在不断升级,而此产品能针对不同年龄层的需求,进行食品脆性检测,同时也为不同的食品生产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从产品和品牌结构看,本产品使企业的生产成本低、高效便捷,其技术得到了各大企业的高度认可。从这一角度看,食品脆性检测器将会在中国市场逐步兴起,在未来几年中国及至整个亚洲对食品脆性检测仪的消费量会大幅度的提升;市场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此产品的推出将能垄断整个消费市场。

从区域结构看,未来的食品行业将进一步加大对食品脆性检测器的需求度;产品销售量将快速上升,品牌倾向性将强化,市场重心向高端食品企业倾斜。

从营销手段看,广告宣传将是未来食品脆性检测器市场最重要的营销手段,厂商将根据本产品定对性地加大广告宣传力度,建立品牌形象,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4.2 经济效益预测

食品脆性测试仪的研究成果丰富了食品脆性检测技术,本仪器可对食品的脆性进行实时检测,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改进生产工艺,还实现了食品脆性的快速、准确检测,从而提高食品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合格率。

以应用研究为基础,结合仪器的设计开发,缩短成果应用和技术转化周期,推动食品加工检测技术发展,为传统产业中现代新技术应用开拓新途径。

以榨菜厂为例,一个季度进行一次感官评定:榨菜厂一天工作10小时,以1小时为抽样单位,一天需感官评定专家组评定10次。

(1)若评定专家组成员为5名,一名专家评定一次的费用为1000元,则一天需5万元。而采用基于耦合仿生食品脆性检测仪可替代人类专家的感官评价,一年可节省的支出有:

5×4=20万元

(2)感官评定专家组评定一次时间为1小时,则整个过程需要10小时,而基于耦合仿生食品脆性测试仪测试一次时间为5min,一个过程仅需50min。榨菜厂一天生产榨菜10吨,平均1小时可生产榨菜1吨,则剩下的9小时10分钟,可生产榨菜9.16吨。则一年可多生产的产量为:

9.16×4=36.64吨

(3)一袋榨菜50g,则一年可多生产的榨菜包为:

36.64×1000×1000÷50=73.28万袋

(4)1袋/0.5元,则一年可多销售的金额为:

73.28×0.5=36.64万元

(5)总计年效益:56.64万元

通过以上分析,食品脆性快速智能测试仪的市场潜力大,利润空间高,有较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吴健安.市场营销学.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智能市场分析篇(9)

引言

智能建筑作为建筑领域的新生产物,随着一个国家及地区建筑工业的发展而发展,并成为建筑市场倍受欢迎的一枝独秀,是衡量建筑生产力水平的一把标尺,埃塞俄比亚目前智能建筑的发展刚刚起步,但是,随着现代世界先进建筑文化思潮的冲击及尖端科技的引入、一些政府部门建筑的职能要求,智能建筑也逐渐崭露头角,智能建筑的发展空间随着建筑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而日益广阔。同时,新型建筑生产技术的不断引进也不断的影响着埃塞俄比亚人的建筑设计思维。建筑观念及生产技术的转变,为智能建筑的市场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一、埃塞俄比亚建筑工业概况

埃塞俄比亚作为非洲乃至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其年经济增长只有2-3.5%,建筑业作为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占到其国民生产总值的20%,但至今很多建筑科技领域还是空白,随着近代工业、农业及畜牧业的不断发展、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2004年6月份政府土地政策的开放,建筑供需问题初显端觎。而智能建筑作为建筑领域的新生产物,在埃塞俄比亚也必将随着外资经济技术的冲击而在短时间内开花结果。

埃塞俄比亚建筑工业比较落后,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作为全国的经济政治中心,拥有固定市民约五百万,而30%的城市居民居住水平只限于简单的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居住条件非常简陋,小部分居民建筑还生活在茅草屋及简单的瓦垄铁围护结构建筑中。城市基建及规划刚刚起步,建筑市场蕴涵着巨大的发展空间,这就为智能建筑的发展提供必然的先决条件,同时一些知名的跨国公司对其建筑市场的介入,引入了先进的技术及生产工艺,使得亚的斯亚贝巴的建筑业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内走完了其本应漫长的技术产业革新道路,为智能建筑的酝育成长提供了适宜的发展良好条件。据统计:目前埃塞俄比亚30%的基础建设由外资公司完成,其中房建工程外资公司约占15%的市场份额,一些知名的跨国公司例如日本的Kajima、意大利的Salling、Varnero、Elimu,德国的G·T·Z、西班牙的J&P公司、中国的CRBC、安徽国际、CGC、中水集团等等。

埃塞俄比亚建筑工业产品80%靠进口支持,由于运输费用的影响,大部分建材、设备单价非常昂贵,市场价格十分不稳定。本土建筑材料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价幅波动显著,举例来说埃塞俄比亚全国只有三家国家水泥厂,Muger cement factory、National cement factory和Mosobo cement factory,年生产能力只有60万吨且产品形式单一,大部分时间内整个国家建材市场只有两种水泥OPC(普通硅酸盐水泥425#)与PPC(火山灰质水泥325#)且经常陷入供不应求的尴尬境地,市价波幅受供求影响从900比尔到2800比尔不等,所以亚的斯亚贝巴乃至全国的基础建设工程都会经常由于水泥供应的问题而被迫停工,这就造成了建筑承包商无形的经营风险,也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大规模的城市建设需要。同时,建筑市场技术生产水平比较落后,建筑施工机械化水平比较低。所有这些问题在短期内都将成为制约埃塞俄比亚整个国家建筑发展的不利因素,同时也制约了智能建筑的发展。

埃塞俄比亚气候四季如春,整个国家地处热带,位于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全国大部分地区地势比较高,平均海拔高度在2500米左右,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只有10-27℃。3-5月最热,最高气温可达34℃左右,11月至翌年1月最凉,高原地区最低气温可达0℃。每年10月至5月为旱季,6月-9月为雨季,7、8月份降雨量最多,高原地区年平均降雨量为1000-1500毫米,低地和谷地为250-500毫米。良好的气候条件为建造产业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同时也避免了季节性施工带来的额外的成本投入。

二、智能建筑在埃塞俄比亚的发展现状分析

智能建筑是以建筑基本环境为依托,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与结构综合布线系统(SCS)的有效集成运作,实现楼宇自动化系统(BAS)、通信自动化系统(CAS)和办公自动化系统(OAS)的综合职能,从而为使用者提供安全、舒适、快捷的服务,达到降低能耗、绿色环保的智能化效果。智能建筑是经济增长到一定程度或受建筑使用功能影响的产物,众所周知,中国智能建筑的发展源起于90年代初期,而且发展速度非常快,导致经过近二十年的时间内在整个中国从公共设施到住宅小区,无处不见智能建筑的影子,而且随之产生了统一的智能建筑标准,并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使得中国的智能建筑不论从设计还是从施工工艺上都日趋成熟。埃塞俄比亚的智能建筑现状与中国相比则大相径庭,从短暂的发展历史来看现状,埃塞俄比亚的智能建筑发展应该具有很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埃塞俄比亚国智能建筑屈指可数,但现代化程度非常高,这期中的大部分建筑为政府投资或外资援助项目,比如位于亚的斯亚贝巴市的国家电信中心大楼、非洲联盟中心、希尔顿大酒店及国家民航中心大楼,每一栋建筑都是所在城区的地标工程。

在埃塞俄比亚国内,即使是很普通的民用建筑,由于受社会条件、自然条件及人文条件的制约,营造成本都非常的高。同样的结构类型,在埃塞俄比亚的建筑实际成本是中国北京地区的2-3倍,而且建造过程有天壤之别,生产力水平低,建筑机械化比率只有30%,施工周期不稳定等等诸多因素,埃塞俄比亚国内的设计单位理念新颖,设计作品独特,但由于施工水平比较低,建筑作品智能化水平不高,大部分建设单位对智能建筑的理解都基本停留在一种浅显的认识阶段。

近些年来,随着一些知名的跨国建筑设计事务所及营造工程公司的进入,埃塞俄比亚的建筑产业不论从设计水准还是施工工艺水平都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城市面貌也逐渐的得到改善。

三、智能建筑在埃塞俄比亚的市场发展探索

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城市规划水平的稳步提高以及国民对周围建筑环境意识的转变,相信在亚的斯亚贝巴乃至整个埃塞俄比亚,智能建筑的影子必将如雨后春笋般的拔地而起。

从某种角度看,智能建筑的在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发展依赖与这个国家地区的城市基础设施。埃塞俄比亚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近几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国民的日常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受世界各国先进的建筑思潮的影响,智能建筑的理念也逐渐的走近埃塞俄比亚人,所以,居住环境的智能化理念已经深深的植入了普通市民的心中。相信不久的将来小区环境的智能化要求将会为埃塞俄比亚的智能建筑市场打开一扇长足发展之门。

当前, 埃塞俄比亚的智能化建筑作品大都由外商设计、外商营造。但同时这种市场的发展和转变能够为埃塞俄比亚国内的设计师提供了很好学习机会,同样也会为其国的智能建筑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市场转变了、灵活了、丰富了,人的财富增加了、阅历宽广了、需求提高了,就会不断的涌现出全新的设计理念。智能建筑就是建筑市场发展到其一定成熟阶段的产物,也是建筑发展追求的比较高的目标。发展就是一种必然趋势。埃塞俄比亚的智能建筑能否商业化、平民化依赖于世界智能建筑发展的态势,费用降低了、功能齐备了、水平提高了伴随着工业化发展的步伐,埃塞俄比亚人也会把智能建筑放到自己的发展历程上来。

四、结束语

同许多其他工业一样,埃塞俄比亚的建筑业目前也依赖于世界各国的扶持,很多城市的基本建设均由别国帮助完成。所以,很久以来,整个国家的建筑行业对于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程度要求很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种不正常的恶性市场竞争,使得建筑营造陷入一种起点低、发展缓慢的亚健康状态。近年来,随着国家土地政策鼓励建筑开发的改革及城市基本设施水平的稳步提高,一些要求高品质、高智能、绿色环保建筑的呼声越来越高,在跨国建造公司的介入与激励下,一些符合现代审美情操及高效节能的智能建筑不断涌现,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着勤劳智慧的埃塞俄比亚人的感官,为智能建筑的发展奠定了主观的人文基础,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社会客观条件的不断完善,智能建筑必然会在美丽的非洲屋脊留下一道靓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1]郑洁,伍培. 智能建筑概论[M] .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6。

[2]Ethiopia: five more years. The Economist [J].London: The economist magazine, May, 2010。

[3]阿德朱莫比:埃塞俄比亚史[K]. 北京:商务出版社,2009,12.

智能市场分析篇(10)

[中图分类号]F426.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9-0042-02

一、诺基亚中国历程概述

1.诺基亚中国成就

2004年诺基亚第一次完成全球和中国双料第一。中国逐渐成为诺基亚中流砥柱的市场,也是诺基亚重要的生产、研发和创新基地。2004年,在《财富》中文版发起的首次“中国最受赞赏的公司”的评比中,诺基亚入选前十名企业[1]。

2.智能时代下的诺基亚

随着智能手机时代的到来,诺基亚逐渐失去去全球霸主地位。市值逐渐蒸发,管理层变动,下滑颓势不可抑制。日本是继美国、中国和印度之后第四大手机市场。2011年8月底诺基亚彻底退出日本市场,人们开始关注诺基亚中国市场发展前景,讨论其在中国还能待多久。

二、导致诺基亚中国危机的原因

1.世界手机产业格局调整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1966年在《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首次提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按销售额的变化衡量,典型的产品生产周期包括介绍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2]。现在普通手机已经进入衰退期,而智能手机正逐渐成熟并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蔓延,世界手机产业进入智能手机时代。在这个过程中,未能预见危机并作出相应革新的诺基亚必然会受到冲击。

2.诺基亚固守传统优势

诺基亚以耐摔耐用性颇受消费者亲睐。然而诺基亚要进入智能手机领域,就必须舍弃这一传统优势,进行技术创新。普通手机的成功麻痹了决策层,使其坚持传统优势,失去抢占智能手机市场先机。

3.一成不变的营销模式

王煜全认为,[3]诺基亚营销模式是在大城市主推最新机型而在二三线城市主推次新机型,依次类推把每一层利润都赚足。但是iPhone采取的大片营销模式是在产品之前就疯狂造势,让人们对新产品无比期待,一就去疯抢,然后又使用饥渴营销。

三、诺基亚中国市场竞争力分析

1.竞争优势

(1)品牌知名度

在大量忠实的消费者心目中,“诺基亚”就是质量的保证。其品牌效应在中国手机市场可谓独树一帜。怀旧的消费者会继续考虑使用诺基亚。

(2)不缺资金、技术和人才

诺基亚是全球500强企业,拥有雄厚的研发资金。事实上诺基亚早在2002年便推出其首款3G智能手机――诺基亚6650,并在杭州成立专门开发面向3G的网络平台技术的研发中心。诺基亚有进入智能手机市场的资金、技术和团队条件。

(3)完善的售后服务系统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中低端市场对诺基亚需求还很大。并且诺基亚拥有完善的售后服务系统,较其它中低端品牌有优势。

2.竞争劣势

(1)手机的外观和功能局限

诺基亚耐摔耐用的特点约束其在外观和功能方面创新,不能满足当下消费者的时尚需求。

(2)普通手机市场利润薄

普通手机产业已经进入衰退时期,利润微薄甚至亏损。在市场份额缩小的情况下,诺基亚仅凭普通手机难以与其它手机制造商抗衡。

(3)企业成功的关键在于企业理念

诺基亚并不缺少资金、技术和人才,却没能抢占智能手机市场。诺基亚自负地低估了智能手机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她需要一个开放的企业理念。

3.诺基亚所面对的机会

(1)智能手机市场远没有饱和

智能手机市场还远没有饱和,这给诺基亚更多希望和动力。新总裁到来,改变守旧模式,带领开发团队研发智能手机,争取凭新产品站稳脚。

(2)与微软合作

诺基亚舍弃封闭的塞班系统,选择微软的win7系统。其与微软合作希望能得到微软在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

4.诺基亚所面临的威胁

(1)中低端市场竞争者众多

中低端市场新品牌遍地开花,其中不乏技术款式创新者。一些曾经衰退的老品牌重出江湖,进入市场竞争。总体来看,中低端市场进入门槛低,产品供过于求,利润微薄。诺基亚中低端市场逐渐被瓜分。而且消费者对时尚和功能的偏好必将从城市蔓延全国。

(2)智能手机市场被苹果等占了先机

苹果iPhone等已经树立了良好品牌形象,拥有一大批追捧者。诺基亚这个时候进入智能手机市场,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资金来获得消费者的接受和认可。

5.结论

只要转型得当,诺基亚就可以利用优势客服困难继续在中国停留。诺基亚应该尽快进入智能手机市场。不过由于比其他竞争品牌晚了好几年,诺基亚很难再回到霸主地位。

四、诺基亚要留存就得变革

诺基亚的对手不是某一个品牌,而是整个产业格局的调整。诺基亚需要一个开放的理念,要勇于创新。只有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才能有市场。一方面,诺基亚应尽快进入智能手机市场;另一方面,诺基亚应该浓缩创造力只专注于几款机型。按照以往的模式,诺基亚一年之内会推出好几款机型。如果诺基亚只着重几款经典机型的推广,就能节约成本,同时给消费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1]新浪财经.诺基亚简介[J].2005,11,15:finance.省略.

上一篇: 市场经济发展情况 下一篇: 工程一体化项目管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