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心理健康课教案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29 16:41:11

高中生心理健康课教案

高中生心理健康课教案篇(1)

一、案例教学法概念

《教育大辞典》一书中将案例教学法定义为:“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某些科类的专业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即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系列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掌握有关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案例教学法在我国最早使用可见《史记》、《春秋》等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作者往往会凭借一些经典的、生动的民间故事来阐述事理。在国外,案例教学法最早使用可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即采用讨论和启发的教学方法向学生提问,并引导学生总结得出问题的结论。后来他的学生柏拉图将“产婆术”即一问一答的教学方法编辑成书。在书中,作者要阐述的事理是以一个个故事为媒介的,这就是西方案例教学法使用的先河。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等。其中,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全国高校中已体现出普及化的趋势。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却还存在教法单一、课程实施缺乏有效评价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就成为心理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案例教学法是以桑代克的联结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冯・格拉塞斯费尔德的激进建构主义理论为其理论基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参与者、探究者,这种教学方法的本质是使师生在探究中实现自我的提升。因此,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与作用

(一)有利于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大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有效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是大学生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案例教学法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是教师所提供的与学生具体物理情境和社会实践情境相联系的一个个有思维价值和意义的问题情境。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讨论、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能力。

(二)有利于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

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点拨,这主要是针对课堂讨论这一重要环节。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的观察者和旁观者,善于及时捕捉学生需要点拨的情境,从多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对心理问题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深度。同时,在学生阐述观点时,应尽可能留给学生问题的空间,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如发现学生间存在差异较大的观点时,师生可一起进行分析探究。从课堂学习的过程来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已关注了大学生思维意识的形成和思维品质的训练,有利于大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

(三)有利于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内化。

以布兰斯福德(Bransford)为首的旺达比尔特认知技术小组曾提出了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王文静等,2002)。这种教学将学生的理性和感性认识相结合,对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具有明显的作用。案例教学法和这种抛锚式教学一样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之上。在学习中,学生先看到教师设计好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问题情境,运用他们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去理解情境中的现象和问题,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形成一些概念和理解,然后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体验和思考这些问题。这在提高大学生探究能力的同时可加深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深层理解,实现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内化。

(四)有利于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融洽师生关系。

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实施中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阐述见解,展开热烈的课堂讨论,在讨论中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双向和多向的互动、对话。这种讨论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辨能力的同时能增进师生的了解、合作,协调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这种和谐关系和氛围是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

(五)有利于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案例教学中的案例一般知识覆盖面较广且具有不同时空背景和学科背景。渗透在案例中的知识包括基础心理学、心理咨询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等学科知识,教师需充分挖掘蕴涵在案例之中的理论知识并能将之与教师的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此外,教师要提高案例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因此,案例教学对于教师所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本体性知识、案例教学中驾驭教学所需的情景性知识、实现心理健康课程有效教学的条件性知识和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相关的文化知识的完善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并能在此基础上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在使用案例教学法时应关注的问题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对于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影响。但是,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也给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案例的选择。

案例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重要元素。(1)教师所选的案例要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内容紧密相关,这样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达到将学生理论学习升华为能力的目的。(2)教师所选的案例要与大学生生活实际和生活世界相贴近。这样才能激起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热情,从而增强课堂讨论的效果。(3)教师所选的案例应具有时代性。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案例会反映出不同的时代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大学生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等都会随之而改变。所以,教师选择的案例具有时代性就会更具有说服力,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4)教师所选的案例应具有丰富性。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在不同年级上存在差异。大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从大一到大四依次表现为:人际交往问题、学习问题、情绪问题、恋爱与性问题、自我意识问题和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等等。这说明大学生在整个大学阶段心理需求是不平衡的,既有共性的心理问题,又因为每一个大学生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等的不同而存在个体差异。所以,教师所选的案例应关注到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问题,通过丰富的案例教会学生对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心理问题进行梳理的方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应用能力。此外,案例的丰富性还体现在案例呈现方式的多样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呈现案例时应采用幻灯、教学录像、图片等方式,这样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应用要求教师的引导应体现出系统性和方法性。教师的引导应关注课堂教学之前学生的准备状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探究和课堂教学结束之前对案例的延伸等方面。案例教学法对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要求较高,课堂教学之前学生的准备程度影响到大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程度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取得。因此,教师的引导应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之前的对所学知识的准备。学生应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关系等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主要是对学生探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的引导,要尽可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果断性、独特性。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对问题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大胆质疑,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目的不仅是要让大学生掌握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获得心理调试的方法和能力。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前的引导还应关注对案例的延伸。具体的引导方法是教师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对案例提出不同的假设,引导学生通过对假设的论证,分析案例中主体的心理和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探究案例材料中没有谈及的原因,以此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三)教师的课堂教学总结。

教师的总结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尤为关键。教师的总结可以是讨论进行中的适时的阶段性小结,也可以是课堂教学结束时的点评小结,是案例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的小结包括:对学生讨论观点的视角正确与否,对学生讨论之后所形成的共识进行的概括、理论知识的提升,归纳案例中获得的启示、方法和思路,以及其在学生生活中的应用等内容。心理学家布朗指出:情境通过活动来合成知识,即知识是情境化的,并且在部分程度上是它所被应用的活动的产物。由此可见,学生的经验世界对他们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经验世界(知识、智慧、成长经历和家庭背景)不同,导致学生在思考案例时会依据自身的经验世界,如此学生探讨问题的结论就会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总结时应承认这种差异的存在,将教学总结的中心放在分析案例所获得的启示、方法和思路。这是对学生知识内化和提升的一个关键。整个课堂教学小结可以说是对教师教学驾驭能力的一个考验。所以说,教师要想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成效,就需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丰富课堂教学经验,提高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技巧。

总之,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钻研,提高综合业务素养,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

[2]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李方.课程与教学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高中生心理健康课教案篇(2)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探索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及文献资料认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以案例教学为主,灵活辅以其他的教学方法能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堂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中选择案例的原则

案例教学中选择案例是非常关键的。选择案例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主要有以下五条。

1.针对性原则。教师所选的案例要与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紧密联系,针对学生的心理实际、认知水平和思辨能力等选择案例,这样的教学案例学生才易于接受,引起关注。

2.实效性原则。教师所选的教学案例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并且要选择那些与大学生现实生活世界相贴近的案例,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激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的教学案例是不会有教学效果的。

3.时代性原则。当代大学生生长在瞬时万变的信息时代,新的知识和新的思潮层出不穷,案例在不同时代背景中有着不同的时代特点,不能与时俱进的案例无法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学生是不会感兴趣的。因此,教师在选用案例时考虑到时代性就会更具有针对性和说服力,从而也就更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4.趣味性原则。教学中的案例生动形象有趣,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并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就能够提高案例的可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实效性。

5.丰富性原则。高校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不同的心理需求,他们的心理需求既有共性,又由于家庭环境、教养方式、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等方面的不同而表现出差异性,并且不同年级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表现在日常生活、学习行为、人际交往、恋爱与性、情绪情感、自我意识、求职就业和生涯规划等方面也存在差异。因此,教师选择案例时应照顾到学生不同阶段、不同背景的心理差异,在选好共性的教学案例的基础上多选择不同类型、不同风格和不同呈现方式的案例,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主要单元案例教学的要点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由于所使用教材不同教学的主要模块也不大一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主要内容作了相应的规范,主要的模块包括“: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了解自我、发展自我”和“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包含有不同的单元,第一部分的“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大学心理咨询、大学心理困惑及异常心理”三个单元;第二部分“了解自我、发展自我”包括“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培养、大学生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二个单元;第三部分“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包括“大学期间生涯规划及能力发展、大学生学习心理、大学生情绪管理、大学生人际交往、大学生性心理及恋爱心理、大学生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七个单元。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主要有这三大部分十二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服务于教学总目标的单元教学目标。每个单元都可以通过运用案例进行教学,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案例教学运用要领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案例,从多视角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和思维方式去不断体验案例中的情境,使学生对心理问题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深度。这在提高大学生探究问题能力的同时可加深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理解,并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予以内化。同时,在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时,要留给他们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如果出现学生之间的观点和意见存在着较大分歧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案例情景进行分析与思考、交流与探究,这有利于大学生思维意识的形成和思维品质的训练,养成良好思维的习惯。

2.课堂教学中所选取的教学案例涵盖的知识面宽广且具有不同时空背景、学科背景和专业背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案例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包括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基础心理学、心理咨询学和社会心理等学科。因此,教师应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特别是拓展与案例教学相关的本体性知识、情景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等,在实施案例教学中实现教学相长,即在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同时促进教师的成长。

3.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案例能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不同的观点和见解,也可以引导学生展开热烈的课堂讨论,在讨论中注重师生的平等互动、对话与交流,也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双向或多向的互动与交流,以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同时,案例教学法还能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理解、交流与合作,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正是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和条件。

高中生心理健康课教案篇(3)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健全大学生的健康人格,以面对人生中的各种机遇与挑战,我们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并将其列为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其开设的目的是保证该课程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理解心理健康的理论;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和自我调适的策略。通过学习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评价、控制自我,积极调节个人的心理状况,促进心理健康,增强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理工科院校的学生与其它高校的大学生相比,在性格、学习和生活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应当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本文根据教学实践,针对如何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特点,就采用适合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需要的教学方法,加强理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效性展开讨论。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独特性

该课程的独特性决定其教学方法必须改革和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课要注重学生的体验感受及日常生活中具体的实践操作。心理健康教育课不是“说教”课,而是学生的自我教育课。目前的心理健康课教学形式单一,授课过程灵活性不足。心理健康教育课应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二)理工科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心理需求

杨子萱在2013年的研究中指出:目前理工科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适应能力欠佳造成心理不适;学习压力大造成心理焦虑;人际交往困难造成个体心灵闭锁。以及情感的困惑和危机;求职与就业造成的心理压力等。学生的需求和特点、理工院校性别比例特殊性、现阶段男女大学生心理现状分析都说明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创新迫在眉睫。

(三)教育者的责任

首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认识受教育群体与社会发展的一体关系,认识并反思高校教育的责任,即应该给社会提供何种适用人才。其次,以批判思考的角度,审视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的理论与实践。最后,主动开展行动取向的实地研究,以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群体在高校教育中的影响。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建议与对策

(一)完备的师资队伍建设

一般理工科院校不开设心理方面的专业课程,导致理工类高校在引进教师的过程中并不重视引进心理学相关专业教师,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为兼职教师,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迫在眉睫。另外,心理健康课程不仅要求相关教师具有心理学专业知识,而且要求教师能够熟悉和掌握与心理学相关的其他专业知识,例如,医学及精神病学相关知识。作为心理健康教师,要掌握了解医学及精神病学的一些相关知识,以便向学生讲解心理健康知识,并能及时辨别学生的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加强理论研究,及时把目前的最新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课堂教学

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依旧是课堂教学,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堂教学要改变以往死板的填鸭式教育,在运用启发式教学的前提下,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将心理实践与心理体验融入即时的教学活动中。如在每一个专题适当安排心理活动、心理视频、心理测验、问题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环节,必要时还要布置课外心理和行为作业等。课堂教学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了解心理健康知识,结合具体的心理活动和亲身体验,让学生领悟得更加深刻,用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获得实际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增强本课程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三)案例讲授

案例讲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中一个重要的教学方式,可以生动形象地把具体的心理问题再次在学生面前呈现,进行现场演示分析和处理。案例讲授在具体操作中有两种方法,一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对案例的现场剖析,让学生看清教师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帮助学生获得解决心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二是把具体案例交给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心理调节方法的学生会通过分析与讨论,把这些理论和方法运用到解决具体问题的实际中去。最后,教师再作以点评,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场分析与讨论可以加深学生的体验和收获。教师可以挑选大学生生活学习中的典型个案,在课堂上进行案例分析教学,通过大学生身边的典型案例,进行自我教育。这样会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四)活动教学

活动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教学方式,与其他课程的教学模式不同,它体现了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重要特色。心理健康的活动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心理活动的过程中,以身临其境方式感受活动的意义,不仅让学生在自我的剖析与认识方面,而且在学生的人际交往与沟通中也有很大的帮助。总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模式还有很多种,然而,不管哪种教学方式,都会特别强调师生互动以及学生在学习中主体性的发挥。它强调让学生在亲自参与中获得亲身体验,以触及学生心灵的方式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根据目前理工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育效率,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心理健康知识促进个人身心健康发展。首先,教师要采取多重互动的教学手段。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互动活动,将不同形式的心理活动引入课堂,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互动参与中获得启发和领悟,以达到增强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其次,教师要充分应用和发挥现代化教学技术,采用多媒体教学,增强课堂视听效果。课程的有关资料可上传到网络,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网上互动,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随时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心理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6):126-127.

[2]钟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体验式教学的探索[J].梧州学院学报,2007(1):103-106.

[3]钟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学理论,2013:270-271.

[4]甘映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探讨[J].高教论坛,2009(2):93-94.

[5]杨波.理工类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新探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8):6-7.

高中生心理健康课教案篇(4)

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意义

现在社会上对80后的大学生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草莓一族。具体而言,就是说外表光鲜,还疙疙瘩瘩的挺有个性,而内部却苍白绵软,缺乏内涵,不堪压力,稍有挫折,就会成为一团稀泥。这种状态就对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严峻的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边面面对的是被冠之以“草莓族”称号的大学生,另一边面对的是巨大的学习压力、人际压力和就业形势。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覆盖面广,受众学生人数多。因此,探讨心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需要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育的原则

(一)要立足于满足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立足于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调查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面临巨大的压力从而存在一定的心理困扰,如人际关系、学业问题、自我意识、情绪调控、亲密关系、职业规划等。因此,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内容,缓解他们在成长和成才过程中出现的困扰,提高自我认同感,曾强课程的实际效果。

(二)要立足于心理学理论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不能够脱离心理学基础、心理学理论的。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要贯穿心理学理论,让学生在认知和理解层面上将知识系统化。通过学习心理学理论,掌握了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出现问题的基本方法,从而能够把握自己的情绪,有效解决自己的问题。

(三)要立足于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要始终贯穿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原则。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视频、案例、讨论等多种方法,让学生把课堂知识内化成自己的观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

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案例教学法

从广义上讲,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s of teaching)是通过对一个案例(具体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案例(特殊情景)进行讨论以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具有以下特点:1.现实性。案例是现实生活中具体问题的真实再现,贴近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替代性。案例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但不是发生在学生中间,能够通过讨论案例来学生自身带来启示,是一种间接的、非创伤性的学习,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案例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选择案例时,一定要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以利于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和讨论。2.案例要贴近大学生实际。选择的案例,要和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关,能够引发大学生强烈的兴趣,从而开展深入的思考和探讨。3.案例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的观念是发散式的,灵活的,存在一些非主流的思想观念。因此要及时对学生的观念加以辨别和引导,避免案例带给学生负面影响。

(二)心理测量教学

心理测量(psychometrics)是指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能力、人格及心理健康等心理特性和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广义的心理测量不仅包括以心理测验为工具的测量,也包括用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实验法、心理物理法等方法进行的测量。在教学中常用的是心理量表和问卷,通过心理问卷和量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征等方面。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专业的心理测验或问卷的科学性强,具有可靠的信度和效度,能够客观真实的帮助学生深入的了解自己。同时,心理测量也不能在教学中过多的使用,要配合课堂教学的内容使用,它是一个辅助教学的手段,因为测量内容一般是由题目组成的,过量的使用会导致课堂教学气氛冷淡,教学效果下降,指导性不足。

(三)视频教学

在教学资源中,有很多的视频资料。视频通常的解释为“连续的图像变化每秒超过24桢(frame)画面以上时,根据视觉暂留原理,人眼无法辨别单幅的静态画面,看上去是平滑连续的视觉效果,这样连续的画面叫做视频。”比如,现在的电视节目中有《心理访谈》、《社会广角》等心理类节目,有《心灵捕手》、《雨人》等心理影片。这些视频材料的内容丰富,表达信息全面,能够和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等特点。

选择视频材料要依据以下几个原则:1.典型性原则。选择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材料,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2.现实性原则。在选择视频材料时,要围绕课程主旨和教学内容来选择,使视频材料为教学目的服务。3.引导性原则。视频材料的使用一定要配合讲解、讨论等活动进行,要在课堂上充分挖掘材料的内涵以及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现实指导意义。

(四)课堂讨论教学

课堂讨论式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以小组或全班为单位,通过讨论或辩论,发现问题、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一种课堂形式。课堂讨论式具有学生参与性强、互动性强等特点,易于为学生接受。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开展课堂讨论,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能动性、独立性,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

在课堂讨论式教学中,要注意以下问题:1.讨论问题要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教师选择的讨论内容应该是学生共同关注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只有这样才能够引起每一位同学的思考,才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2.教师要在讨论中及时把握学生的讨论导向。在讨论中,既要让大多数同学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同时又要化解因为观点不同而导致的感情上的伤害,使讨论存在观点层面,能够达成“求同存异”的共识,把课堂讨论作为一个了解自己、了解他人的窗口,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宋健梅.“草莓族”耐挫力培养三部曲.教育科学论坛,2008,8.

[2]覃干超.加强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高教论坛,2008,4:95-96.

高中生心理健康课教案篇(5)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在全国广泛开展,高职院校进展相对缓慢。本文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必要性、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模式探索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提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直进展缓慢,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严重不足,专业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课程设置不到位。有些高校没有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些高校只作为选修课开设,也没有列入教学计划;有些高校甚至把心理健康教育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这些都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

二、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既可以减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人员不足的压力,又可以作为发展性辅导的渠道之一,向大学生宣传心理健康常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促进人格的健全,为今后适应社会、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人生价值奠定基础。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模式探索

课堂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是确保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它有效降低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本,使有限的投入发挥最大的效益。

(一)教学内容要以学生需求为导向

在心理健康课的教学中,课程内容的选择要结合实际,结合大学生心理特点和当前存在的问题选择教学内容。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教学计划,合理分配学时,设计教学环节,突出重点和实践指导性。

心理健康教育课要培养大学生的理性思维和适应社会的行为模式,必须减少理论知识的传授,注重对心理学知识的应用与实际操作。通过教学,让大学生系统地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规律,掌握心理健康的常识及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认识并识别异常心理,优化个性中的良好品质,以塑造健全人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教学形式要多样化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于大学生的个人成长,侧重操作性的内容,教师通过联系大学生的实际生活,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自我探讨,促进其个人成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当好引导者,构建和谐的气氛,要时刻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案例教学法。此教学法强调通过教师对案例进行具体描述,再现当事人经历的事件与情境,引导大学生对当事人所处的情境进行充分地讨论,提出不同的解决办法,促进大学生的思考,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案例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提供的案例要具有现实性,要和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增强大学生的兴趣;案例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注意做好案例中当事人的保密工作,也要避免与学生有关的案例,以免对号入座。

2.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在特定团体中开展的、以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为基础,借助游戏活动这一载体,促进团队成员的交流与思考,最终帮助个体获得成长与适应的辅导课程。团体心理辅导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通过精心设计的训练活动,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分享讨论、自我察觉与反思,帮助其了解自己的行为将如何影响这个团队的动力,让参与者沉浸在获得知识的体验情景中,通过概念化及类比过程,将此经验转移到真实的生活情境,同时也帮助个人培养参与团队合作所需要的技能。

高中生心理健康课教案篇(6)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初中生的身心健康越来越受到重视,相应的对心理健康活动课进行了有效的改革,将“故事”的形式引进初中心理健康活动课中,引用教学心理案例、文章中的故事情节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故事中体验到心理健康活动课的乐趣,让学生在故事中得到感悟、体验,从而达到初中心理活动课的最终目标。

一、故事教学对初中心理健康活动课的作用

故事教学是我国教育改革中新型的教育模式,它将一些相关的故事情节插入学生学习的课堂中,以短小、简洁、具有一定针对性的故事形式进行讲解,使老师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能够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牢牢吸引住学生的眼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老师在故事的讲解和分析中,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故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故事教学在初中心理健康活动课中的有效运用

1.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心理教学对他们以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在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中,教师在故事教育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点。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能一成不变地注重理论课程,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丧失了兴趣。老师应当在讲解的过程中穿插一些小案例,通过这些案例进行讲解,使学生得到感悟,并能说出自己对案例的理解,但是在案例选取中要注重案例的简洁、兴趣、针对性等,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有效地加强教学方式的多元化

在初中心理健康活动课堂中教学环节的衔接性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老师在教学中应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使老师和学生能够有效交流,引起学生和老师的共鸣,让学生得到更高的感悟。老师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角色扮演,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思想情感,让学生的内心受到冲击,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提高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质量。

3.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配合是离不开的。由于学生自身特点的不同,所以在和老师配合度上也有不同的差异,这无疑也是对老师的一种挑战。老师应当了解每个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老师在上课之前,要查找大量的案例资料,要了解和掌握哪些案例是对学生有用的,哪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案例在课堂教学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学生在老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中能够有所感悟,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每个学生都是爱听故事的,尤其是趣味性强的故事,将故事的形式引进学生的课堂,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充分地调动了课堂的活跃性,提高了教学质量。故事多多少少都会与日常生活有联系,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可以加强对日常生活的了解,促进心理健康的有效发展。

高中生心理健康课教案篇(7)

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促使个人全面发展的前提。因此,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成败。当代社会,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应变能力尤为重要。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被长期忽视,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随着新教育改革理念的提出,我们学习了大量的教育方针政策,以及个体非智力因素的开发研究。作者基于心理健康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而提出本课题,主要研究分析本校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近两年,在上级教科研部门的关心指导、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以及众多教师的大力支持配合下,我校课题组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和实践探索,最终取得了可喜成果。[1]2016年9月-2019年6月,我们以我校学生为样本,进行了大量的心理量表和问卷调查,建立健全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档案,多渠道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定期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同时,教师在学科教学中,不断渗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联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全方位渗透各种教育资源,积极实践,总结经验,形成了以下成果:

1.“阳光心语”简报集锦。阳光心语简报自开办以来,便受到教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简报里的心理小知识,不仅可以调节学生的消极心态,还纠正了他们之前对心理学的一些误解,让学生放开了思想包袱。学生再去个体咨询时,心态自然放松,不怕受到同学的嘲笑和排挤了。

高中生心理健康课教案篇(8)

一、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现状

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印发的通知》,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体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体系建设、活动体系建设、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建设、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建设、工作条件建设等7个方面,规范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教学体系建设中明确要求“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 应有专门的教学大纲或教学基本要求”、“ 应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通过教学研究和改革不断提升教学质量。”这些要求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提供了方向。20世纪90年代起,国家开始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前我国内地学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内容研究、教育途径研究和教育模式研究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教育内容研究。我国学者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研究成果基本上趋于一致,主要包括心理健康、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个性心理、人际交往心理、恋爱与性心理、择业心理,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又融入了网络心理、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方面的内容。本研究将沿用这一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丰富和完善课程体系内容,设置具有校本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第二方面,教育途径研究。总结我国学者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研究,主要途径有以下几方面:开设心理学课程和心理讲座、建立咨询机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气氛、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甚至是专业课程中、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等。其中开设心理学课程和心理讲座、建立咨询机构、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德育教育中是普遍认可的途径。本研究认为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区别对待,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第三方面,教育模式研究。目前,我国学者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趋于分散,大家都从不同的目标取向来研究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这必然会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特殊性和个体性,而不具有普遍性和整体性。因此,本研究认为首先应该确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期望达到和实现的目标,通过目标分析来确定教育模式。

二、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关于印发的通知》明确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入公共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覆盖全体学生,进一步体现出政策支持的强大力度。在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很多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从未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跨入大学后心理健康知识几乎没有。近两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不断完善,结合重庆师范大学近两年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对课程发展情况整理如下:第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被设为通识选修课程,从课程设立之初的只针对新生年级学生开放,发展为面向全校学生开放。按照学校通识选修课程相关规定,全部课程含有7次课,共计20个学时,修完全部课程考核合格计1个学分。第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设有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自我意识、人际交往、目标成就未来、情绪、人格、爱情7个话题,由授课教师自行选择授课主题。第三,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以心理测试、案例分析、体验活动、小组讨论等形式为辅。第四,课程以考查方式进行评价,内容以学生的收获和体会为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不断完善中,但仍然未形成完备的体系,课程管理与运行上还存在诸多问题,现状总结如下:一是课程理念缺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通识选修课程,应淡化专业和文理科的区分,突出课程的发展性与指导性作用。二是课程定位不准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帮助学生建立和谐、健康的心理品质为目标,在实际授课中有的教师以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为重点,有的教师则以内心体验和行为认知为重点,不同的视角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必须明确该门课程是学科课程还是活动课程。三是教学随意性较大。由于课程内容设计只定了主题,没有设计具体的教学目标,同一主题由于任课教师不同,会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因此教学效果受教师个人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四是考核方式缺少实践环节。

三、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对策

(一)明确课程定位及目标,丰富课程实施形式

高校将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设立心理咨询室、在学生专业学习及第二课堂等各种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具有主动性、普及性、预防性等特点,将此列为公共必选课在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加强了高校学生心理问题预防和干预的力度,切实做到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培养人格健全、心智健康、思想积极正面向上、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作为素质教育类通识课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坚持从知识层面、技能层面和自我认知层面确立课程目标,通过传授心理学先关知识,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心理自我调节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目前,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无固定的内容,课程设置缺乏系统化研究,授课形式也比较单一,规范课程内容、丰富授课形式是进一步完善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例如,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深入进行心理学理论研究,编写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结合课程目标积极开展互动式教学;拓展教育平台,建立心理健康课程教育网络;理论讲授、活动体验课、心理咨询和网络教学课相结合等,从加强学科建设的层面加大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力度。

(二)建立健全课程管理机制,加大师资力量投入

建立健全课程管理机制,从学校和学院多个层面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由学校、部门领导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士负责,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学计划和内容,同时结合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特点进行微调,统一指导授课,加强落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加大师资队伍建设,从课程设置、专业知识、个人魅力、积极心态、言语能力方面提升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一方面壮大队伍成员,聘请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教师参与到课程设置和建设中,另一方面加强已有队伍师资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开展专业培训、经验交流、案例分析、团队辅导和成立心理咨询坊等方式提升任课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授课水平。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互动式教学,拓展教学领地,创新课程安排,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生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活动中去,加强学科建设和投入力度。

(三)构建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构建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是深入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有力保障,也是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重难点。《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学体系建设中明确要求“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 应有专门的教学大纲或教学基本要求”、“ 应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通过教学研究和改革不断提升教学质量。”这些要求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提供了方向。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设计一套完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案及课程说明,能够科学规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切实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成果。课程体系设计中重点突出教学内容设计,形成每次授课的详细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式、教学流程等内容。同时建立课程评价体系,及时反馈和总结课程实施中存在的利弊,心理专家、授课教师、学生及学校相关管理人员多方参与,通过实践活动、问卷调查、心理测试等多种方式对课程结果进行评价,切实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发展。

参考文献

[1] 雍克勤,焦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策略[J].课程教材,2011(29).

[2] 岳中方.从“柔性要求”到“刚性规定”――《普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解读[J].心理教育,2011(12).

[3] 张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创新研究[J].心理扫描,2011(2).

[4] 覃干超.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8(04).

高中生心理健康课教案篇(9)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8-0306-01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在全国广泛开展,高职院校进展相对缓慢。本文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必要性、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模式探索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提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直进展缓慢,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严重不足,专业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课程设置不到位。有些高校没有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些高校只作为选修课开设,也没有列入教学计划;有些高校甚至把心理健康教育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这些都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

二、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既可以减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人员不足的压力,又可以作为发展性辅导的渠道之一,向大学生宣传心理健康常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促进人格的健全,为今后适应社会、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人生价值奠定基础。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模式探索

课堂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是确保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它有效降低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本,使有限的投入发挥最大的效益。

(一)教学内容要以学生需求为导向

在心理健康课的教学中,课程内容的选择要结合实际,结合大学生心理特点和当前存在的问题选择教学内容。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教学计划,合理分配学时,设计教学环节,突出重点和实践指导性。

心理健康教育课要培养大学生的理性思维和适应社会的行为模式,必须减少理论知识的传授,注重对心理学知识的应用与实际操作。通过教学,让大学生系统地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规律,掌握心理健康的常识及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认识并识别异常心理,优化个性中的良好品质,以塑造健全人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教学形式要多样化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于大学生的个人成长,侧重操作性的内容,教师通过联系大学生的实际生活,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自我探讨,促进其个人成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当好引导者,构建和谐的气氛,要时刻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案例教学法。此教学法强调通过教师对案例进行具体描述,再现当事人经历的事件与情境,引导大学生对当事人所处的情境进行充分地讨论,提出不同的解决办法,促进大学生的思考,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案例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提供的案例要具有现实性,要和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增强大学生的兴趣;案例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注意做好案例中当事人的保密工作,也要避免与学生有关的案例,以免对号入座。

2.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在特定团体中开展的、以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为基础,借助游戏活动这一载体,促进团队成员的交流与思考,最终帮助个体获得成长与适应的辅导课程。团体心理辅导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通过精心设计的训练活动,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分享讨论、自我察觉与反思,帮助其了解自己的行为将如何影响这个团队的动力,让参与者沉浸在获得知识的体验情景中,通过概念化及类比过程,将此经验转移到真实的生活情境,同时也帮助个人培养参与团队合作所需要的技能。

3.体验式教学。即通过亲身体验、现场教学,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注重个体的差异性,强调沟通、交流和共享,强调主动性、过程性、情境性和实践性。体验式教学以体验为中心,引导学生互动,变被动为主动,有效地克服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达到教学目标。此种教学方式既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果,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素质,培育心理品质;也可以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帮助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剖析、自我领悟,有利于提高教师综合教学能力。为此,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探索体验式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践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三)更好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法

现代多媒体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应用广泛,形式新颖,功能强大,形象、直观、生动,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学生在声、光、电的氛围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多媒体方式呈现的案例,能够为学生再现真实情境,学生通过观察、体验、讨论、反思,掌握内隐的心理调节知识,形成健康的人格,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蒋健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高中生心理健康课教案篇(10)

G641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工作现状分析

自从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发生,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成为了一门必修课在国内上百所高校开设,得到了众多高校的认可和大学生的广泛关注。通过作者多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工作归纳总结,不难发现现今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工作仍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高素质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缺乏;二,“我讲你听”的传统的教学方法盛行;三,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四、课程教学体系不够完善等。[1]归纳总结以上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对构建科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能力,帮助大学生发现自身心理问题,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难以评估

长期以来,受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心理健康课堂教学强调讲解、分析、归纳,注重标准答案,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主角、学生配角、教师主导、学生被动”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性普遍较低。同时,随着国家大众化高等教育措施的实施与推进,大学生素质水平逐年偏低,“读书无用论”思想的误解,使同学们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动力普遍不足。[3]然而衡量大W生心理健康教学工作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一种自我的心理体验和感悟感想。现存的课堂心理环境,学生主动性不高,学习积极性参与性普遍偏低,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和教学效果的评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效果难以做到科学合理的评估。

2.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体系不够完善

首先,教学内容单一。现今大学特别是高职院校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主要是上级机关要求的开设的心理健康必修课程,没有开设如“生活中的心理学”、“恋爱心理学”等心理健康类选修课,对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具有普遍性,但无法满足学生对心理学的不同需要,课程内容设置缺乏针对性。同时因为各高校起点不一,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这门课程怎么开,讲什么内容,只能各高校自行决定安排,在教学内容、检查评估等方面存在差异,相对其他课程,没有完整的统一的标准化的教学内容。其次,教材建设针对性不强。[4]在教材建设上,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师没有针对在校大学生的个性化特点选取切合高职学生的实际,贴近他们的生活经验及生活需要,并选取适合于他们的互动话题及活动内容的题材及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导致教学效果普遍不高。 [5]

3.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

据最近一项研究调查表明,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认为最迫切想解决的问题是“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优化自我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克服自卑心理”、“控制不良情绪”等方面的问题,调查结果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生学

习心理健康课程的首要目的是为了解决他们现存的心理不健康问题。[2]目前,现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材编排上侧重于心理发展规律及理论知识方面的学习,与高校大学生平时学习生活明显脱节,与大学生实际心理需求产生错位。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往往存在“脱钩”,教学内容实用性不强、内容陈旧等问题逐步凸显。

4.教学方法缺乏多样性

通过作者对长沙理工大学、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等众多高校的现场实地调研,并结合自身多年的心理健康教学经验,不难发现,现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讲授法,而讲授法受学生的欢迎程度却比较低,因此常常出现学生厌学、逃学、“隐性逃课”等问题,导致教学效果极不理想。从目前的课堂情况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授课形式主要是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方式过于传统,为提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听课注意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紧迫。

5.高素质的心理健康专业教师队伍缺乏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需要心理健康教师具备高度的实用性和指导性,这就要求任课教师除了掌握心理学相关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和广泛的知识领域,并能够在教学中始终坚持以普及预防为主,将各类知识经验加以整合,灵活运用,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对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师要求愈来愈高。然而很多本科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很多都是辅导员或者思想政治教师担任授课,高素质的专业性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严重缺乏。同时,除了北京市及南方一些省份已出台一些政策,规定专职心理教师与学生的配备比例为1∶3000,其他大部分高

校无法保证教师数量,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全校本科生、研究生近3万人,

目前仅有3名专职心理教师,承担全校学生心理筛查、心理讲座与培训、心理文化活动、选修课教学及日常管理等工作。[2]本来就数量严重不足的心理健康教

育工作队伍来说,这无疑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人才能发展”,解决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专业化、结构化等问题,成为了现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工作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互动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通过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学中开展互动式教学模式,由传统教学方式中的课堂老师为主体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由师生间传统的单向交流变为多向交流,通过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引入演练互动式和体验互动式教学模式,从而达到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6]

1.由“我讲你听”转为“你做我听”,引入体验互动式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教师应当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由“我讲你听”转为“你做我听”,引入体验互动式教学,教与学形成一种积极互动,通过互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促使教学目标的实现。一,辩论互动法。如针对大学生恋爱这一章节就“大学生谈恋爱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一论题,各组学员以辩论赛的形式进行互动,积极陈述自己的观点,激发了他们对问题更为深刻的认识,有助于他们今后对社会问题的积极理解以及主动适应。通过案例互动、活动互动和辩论体验互动式教学方式,不仅会增加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还能增强个人的自我表现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增强课堂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二,案例互动法。通过教师根据课前设定好的教学案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鼓励学生通过案例讨论互动,让学生在思考、学习、报告、分析、讨论及总结的过程中,通过案例互动法来学习心理知识,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强了同学们面对问题时用心理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例如在讲授“大学生恋爱”这一章节内容, 教师可插入学生因恋爱而导致自杀的极端案例,让同学们分组讨论自杀的原因和如何规避恋爱自杀心理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培养爱与被爱的能力, 学会如何处理恋爱期间可能遇到的各种情感问题。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各类案例的深入思考现实的各种问题,从而教会学生乐观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挫折, 克服消极行为所引发的消极情绪,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7]

2. 由“我讲你听”转为“你练我看”,引入演练互动式教学

演练互动式教学即教师通过联系现实问题创设一定的情境或仿真情境,让学生扮演情境中的相应的角色,并和其中的人或事进行演练。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我讲你听”的传统教学模式,由“我讲你听”转为“你练我看”,引入演练互动式教学。通过自己的角色演练和练习,获得心理体验,并总结分享体验,分析角色行为,纠正大学生自身现有的错误,以形成特定的促进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心理品质与行为习惯。在角色演练中,大学生在扮演角色过程中可以显露当事人行为、个性上的弱点与矛盾之处, 给当事人宣泄压抑的情绪提供了机会, 让其能够理解角色的处境,消除不必要的误会和猜疑, 使其从中学会合理而有效的行为方式。而作为观众的学生虽不演练角色,也可能对扮演者发生认同和自检作用。例如在讲授第五章大学生的情绪调节内容时, 为了让学生认识到“ABC合理情绪疗法”,了解到不合理信念的形成过程,学会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立足点, 从而在学习生活中更好地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8]让学生分别演练成“来访者”“咨询师” , 进行不合理信念的咨询对话, 体会案例中“来访者” 的非理性信念来自何方,通过扮演的角色纠正认知过程,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举一反三地认识合理情绪疗法,即通过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由“我讲你听”转为“你练我看”,引入演练互动式教学,从而促进课堂的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程授课效果。

参考文献:

[1]邱小艳,宋宏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验式教学的实验研究,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J],2013,12(1):95-98.

[2]吕新艳.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1):141-142.

[3]黄群瑛.浅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J].探索研究,2010(16):25-27.

[4]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邱小艳,宋宏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互动式教学的实验研究,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J],2013,12(1):95-98.

[6]吕新艳.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1):141-142.

[7]S群瑛.浅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J].探索研究,2010(16):25-27.

上一篇: 高层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 下一篇: 高效沟通重点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