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特殊教育的应用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28 16:55:45

人工智能在特殊教育的应用

篇(1)

回顾“**”发展,我区的特殊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全区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8%以上,我区的特殊教育已形成了由培智学校为核心、随班就读为辐射、智障儿童早期教育逐步介入的网络体系,全区特殊教育整体水平得以不断提升。

我区是全国特殊教育的先进区,**培智学校是特殊教育发展的教育科研中心,更是苏州市特殊教育对外宣传的窗口。为了一切智障儿童的生存和发展,培智学校在“**”期间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办高质量、高水平的特殊教育。其一,注重完善教学设施,率先启动教育现代化工程,为学生“学会补偿、学会生活、学会服务”奠定了物质基础;其二,注重教师群体素质的提高,为“精心呵护、精心浇灌、精心培养”打下了坚实基础;其三,注重开展教科研活动,为“呼唤心灵、呼唤自信、呼唤交流”积极探索以人为本的适应特殊儿童特殊需要的教育。目前培智学校已发展成一所一至九年级、轻度重度双轨、走读寄宿合一的有一定规模的特殊教育学校,并获得了江苏省模范学校、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江苏省优秀教师群体等荣誉称号。

区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随班就读”工作,让轻度智障儿童回归同龄常态群体。首先是加强领导,落实措施,每学期制订、操作、实施“随班就读”工作计划;其次是以点带面,加强交流、研讨,努力推进“随班就读”工作;第三是建立考核评估机制,把“随班就读”工作纳入学校校长的考核之中,切实将“随班就读”工作落在实处。在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全区的“随班就读”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相当一部分随班就读学生,完成了学业,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

在新的形势和需求面前,我区的特殊教育发展还有着较大的提升和发展空间,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社会科学经济的发展以及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特殊教育同样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对**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重新思考和界定。

首先,“随班就读”的工作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提高。我区的“随班就读”解决了轻度智障儿童的就近入学问题,让他们较好地回归自然,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促进发展。同时随班就读工作还面临着以下一些问题:第一,鉴定存在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家长采取回避态度,不能很好地配合学校做好相关的鉴定工作,因此这部分儿童不能纳入特殊儿童范畴。教师无法了解这部分儿童的成因以及现状表现,因此不能提供特殊需要的教育。第二,班容量过大,教师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为这些特殊儿童提供特殊需要。第三,没有针对特殊儿童的课程内容、实践内容和生活内容,教师只能放低常态儿童要求,因此教育的针对性不强。第四,对于“随班就读”这部分学生的教育方法、培养途径以及发展目标、培养方向等都还值得探索和研究。

其次,我区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新的危机。现有师资不能完全适应教育的发展、课程设置不能适应学生的发展、特殊教育经费存在明显不足等。

二、“**”发展目标

“**”期间,我们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苏州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苏府〔**4〕23号)以及国务院、省教育厅、民政厅、残疾人联合会等制定的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结合我区现状,继续探索发展新路,立足“以人为本”,努力实现如下目标:

㈠总体目标:

——满足特殊儿童少年的教育需求,确保全区特殊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达98%,均达到与普通儿童少年的同等水平。

——逐步完善特殊教育体系,使我区特殊教育向学前和职教两头延伸。努力做到:促进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探索学前康复教育、进一步发展职前教育和培训。

——全面增强特殊教育教师素质,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化程度。

到2010年末,全区特殊教育师资大专率达100%,本科率达40%左右。

——加大经费投入,满足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为特殊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加快培智学校现代化建设步伐,力争使**培智成为省内一流、全国领先以及和国际融合的特殊教育实验学校。

㈡主要目标:

⒈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三块集合的立体式的教育体系

要进一步指导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能与学校教育同步协调,也能满足特殊儿童的发展需要。要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发挥社区功能,为学生接触社会、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交往、学会学习提供社区服务和参加简单劳动的实验基地。

⒉实现早期教育、基础教育、职业培训的三步发展

在以基础教育为主的前提下,要着眼于特殊儿童的终生发展,培智学校教育要向两头延伸。充分认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对于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意义,重视残疾儿童的学龄前教育。要加强劳动技能和职业技术教育,注重能力培养,使智障学生都能掌握一技之长,提高他们生活、生产和就业能力,为他们将来能做一个自力更生、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而打好基础。

⒊发挥教育、培训、开放的三大功能

作为苏州市培智教育中心、苏州市弱智儿童康复中心、江苏省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实习基地的**培智学校,要进一步发挥为中、重度智障学生以及自闭症儿童提供特殊教育的功能;进一步承担起为全区乃至全市或兄弟省市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提供师资培训的重任;要继续承担起市、区对外宣传或示范的窗口,进一步保持学校在省内外的领先地位。

⒋体现医育、教育、训练三项服务

智障学生除了智力低下,都伴随着或多或少的生理缺陷或心理疾病,因此有针对性地开展医育和康复训练是让残疾学生更好地接受教育的先决条件,因此培智学校还要不断完善康复服务体系,针对残疾学生的生理缺陷,科学地开展智力开发和功能康复训练,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程度的康复,使智障学生在“医育、教育、训练”一体化个别教育中逐步获得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他们走上社会后的生存、生活能力。

⒌成为教育、教研、科研的三位一体

培智学校要继续本着科研立校、科研兴校的指导思想,大力开展特殊教育科学研究,积极尝试特教课程改革,更好地满足智障学生的学习需要,不断提高特殊教育质量,把学校做大、做优、做强,在特殊教育领域的实践探索和不断创新中把**区培智学校办成全省一流的特殊学校,积极争创“全国特殊教育实验学校”。

⒍探索走读、住读、送教的三种教育形式

区培智学校目前是一所走读、寄宿合一的学校,对于走读生和寄宿生,由于在校时间的不同以及生活方式的不同,学校对他们所采取的教育形式也不相同,期望继续探索通过不同形式的教育,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另外学校不能放弃2%以下的丧失学习能力的特殊学生,对于这类学生,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做到零拒绝,要主动送教,积极探索义务送教的新的教育形式,使学校能够真正向全社会开放。

三、保障措施:

⒈继续抓好课程改革实施

要紧紧围绕课程改革这个中心,实现新课程理念的转变,要以生活教育为主线,积极探索适应智障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内容,改进方法,解决“学生学什么”、“教师教什么”的问题,凸现我区特殊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以扎实的教研、科研工作给**培智赋予丰富的内涵,促进学校更高、更深层次发展,以确保我区特殊教育继续得以在省内外保持优先、领先的地位。

⒉深入开展内部管理制度改革

现代化的师资队伍是办好高质量特殊教育以及完成“**”目标的关键,要进一步健全、完善人事制度改革,广泛吸纳、引进热衷特教事业、研究特教事业、奉献特教事业的优秀师资,并加大力度提高待遇。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制度健全,管理严明。努力建设一个积极向上、团结进取、凝聚和谐、开拓创新的领导班子以及建设一支爱心强、素养高、能钻研、善学习的现代化特师队伍。

⒊努力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⑴继续以政府投入为主,特殊教育事业费、公用经费、基建费等要列入区级财政预算,政府要确保特教专项经费按时足额拨付,以保证学校能正常运转。

⑵特教事业也是一种慈善事业和福利事业,要继续营造全社会关心特教事业发展的氛围,鼓励社会、个人捐资助学,学校要坚持走社会办学的道路,多渠道筹措资金,作为学校资金的补充。

⑶对特殊儿童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⒋切实提高“随班就读”工作质量

⑴区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学主管部门继续加强重视、指导和考核学校的随班就读工作,保障全区“随班就读”工作落在实处。

⑵要加强教导部门教学的管理和指导意识,探索教育方法、培养途径以及发展目标等,保障教学有实效。要做好档案管理,按人建档,做到资料规范、齐全。

⑶加强教师责任意识,保障“随班生”能获得正常教育。要钻研业务,掌握特殊教育最基本的规律和要求,在课堂上努力为特殊学生提供特殊教育,让他们与常态儿童共享一片蓝天,获得良好发展。

⑷指导家长正视现状,配合学校做好相关鉴定工作,与教师共同承担起“随班生”的学习辅导。

5.积极发展智障儿童的学前教育和职业培训

“**”期间,培智学校的九年义务教育时限要向两头延伸,即将学前教育、职业培训纳入我区培智学校的教育范围,积极发展残疾儿童的学前教育和智障学生的职业培训。

篇(2)

山西省目前共有27所培智学校。依据地区、办学主体和办学水平的不同,笔者在全省选取了18所培智学校的236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主要采用调查法和访谈法。共发放问卷236份,收回236份,回收率为100%。并制定了访谈提纲,对山西省相关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和被调查学校的部分教育管理人员与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显示,山西省智障儿童教育师资队伍存在以下问题:

(一)男女教师比例失调在调查中发现,除了未填表的25人(占10.59%)之外,在填表的211人中,女性教师185人,占78.39%;男性教师26人,占11.02%,男女教师比例明显失调。

(二)师资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从年龄结构来看,从事山西省智障儿童教育工作的教师中,(10人在该项目上没有选择),20-29岁的教师占36.44%,30-39岁的教师占24.58%,40岁以上的教师占34.75%。可以看出,教师年龄结构太不合理,其中30-40岁的教师偏少,这样的教师年龄结构容易形成断层,不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持续、稳步提高。

(三)新手教师比重过大教师职称是反应教师教学能力和学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教师学术水平、学术地位、成就大小和实践经验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职称结构(初、中、高级职称的比例)是衡量教师群体素质状况的尺度之一。在调查中发现,从事智障儿童教育工作的教师中,小教高级教师48人,占20.34%;小教一级教师72人,占30.51%;小教二级教师25人,占10.59%;小教二级以下教师91人,占38.56%。由此可以看出,小教二级和小教二级以下的教师占到49.15%,这说明教师队伍中新手教师较多,提高教师素质的任务艰巨。

(四)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1.学历水平及获取途径从学历情况来看,参加调查的教师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29.66%,具有专科学历的教师占32.63%,具有专科以下的教师占5.93%,仅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的学历达标率还是比较高的。但因未填写学历情况的教师较多,占31.78%,所以对教师学历情况不便作出整体判断。从教师学历获取的途径来看,通过函授方式获得学历的教师占31.36%,通过自考方式获得学历的教师占26.27%,通过全日制大学方式获得学历的教师占仅28.39%,有13.98%的教师未填写学历获取途径。也就是说,参加调查的教师中,至少57.63%的教师第一学历较低。2.师资来源我国特殊教育师资来源主要有三种渠道:由普通学校转到特殊教育学校;非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师范生;特殊教育师范学校毕业生。在调查中发现,山西省从事智障儿童教育工作的教师中,毕业于特殊师范院校或特殊教育专业的仅占5%,95%的教师没有接受过特殊教育专业训练,他们入职时的特殊教育专业化程度较低。3.入职后的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在职培训是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的必要途径。智障儿童各自的情况不仅复杂,而且差异很大,这就更需要教师具有很高的专业素质。近年来,山西省虽然较为重视对从事特殊教育工作教师的在职培训,但在被调查的教师中,经常接受培训的教师43人,仅占18.22%;参加过培训但不经常参加的教师137人,占58.05%;从未接受过培训的教师占23.73%。通过访谈得知,教师培训地点多集中在山西省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和山西省特殊教育中心,培训形式多为讲座,理论多、实践少,很少有专门的智障儿童教育专家或团体组织深入培智学校进行现场指导,因此,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4.教师科研能力近年来,山西省在特殊教育科研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在各种类型的论文比赛中,累计有33篇获得各种奖项;在山西省教育学会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山西特教》(内部刊物)累计发表80篇文章。然而,在中国知网中检索《中国特殊教育》和《现代特殊教育》发现,2003-2011年,以智障儿童为主题的文章共110篇,但其中没有山西省教师的文章。从中可以看出,山西省关于智障儿童教育方面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还不多。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学校缺少参考资料、经费等支持条件不够;学校对教师开展科研活动没有明确具体的要求;教师工作繁忙,没有时间;教师水平有限,没有信心;等等。

(五)教师社会地位不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可以通过其经济地位、政治地位、法律地位和职业声望来体现。笔者从比较显着的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教师的经济地位是由教师的工资收入及其福利待遇与其他职业相比较的结果来确定的,是其社会地位高低的直接表现之一。从调查中得知,月薪3000元以上的教师仅占1.69%,月薪在2000-3000元的教师占36.44%,月薪在2000元以下的教师占到54.24%,超过了一半,有7.63%的教师未填月薪。另外,从调查中还得知,有近30%的教师没有按时获得相关补助。多数教师反映工资待遇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智学校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教师职业声望是社会成员对教师职业的意义、价值、声誉的综合评价,是其他社会成员对这一职业的从业人员的敬重程度。笔者通过调查培智学校教师的家人、社会成员和普通学校教师对他们从事智障儿童教育事业的态度,以分析他们心目中智障儿童教育的职业声望,在培智学校的教师中,认为家人支持的程度超过社会人士和普通学校教师的支持程度,认为家人反对的教师人数远远低于认为社会人士与普通学校教师歧视的教师人数。这反映出培智学校教师自己的看法,也显示出智障儿童教育工作需要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

( 六)教师工作满意度不高、压力大从调查中得知,只有30.93%的教师对自己从事的智障儿童教育工作感到非常满意,59.32%的教师持无所谓的态度,4.23%的教师持消极态度,5.51%的教师未填满意度。态度决定一切,教师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学生,就决定着学生成长的方向;教师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工作,就决定着工作的成败。所以,提高教师工作满意度是教师管理、培训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与调整要密切关注的事情。教师的工作压力是指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包括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在调查中发现,60.59%的教师感到工作压力大。笔者对教师陈述的工作压力来源进行分类,得出其压力来源主要有:家长对教师过高的期望、智障儿童不良的行为、不利的工作条件、较低的经济收入与社会地位、不理想的职业声望等。由此可见,回报低与压力大直接影响着培智学校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二、改变山西省智障儿童教育师资现状的建议

(一)加强各部门协作,完善智障儿童教育经费保证制度智障儿童教育需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需要政府提高智障儿童教育的投入水平,完善智障儿童教育经费的保证制度。此外,我国对智障儿童教育实行多部门共同管理的政策。在教育部门,教育厅、教育局设有专门的机构管理特殊教育,负责建立培智学校;在民政系统,有社区康复和寄托机构、儿童福利院;在残联系统,有职业培训中心以及其资助建立的学前特殊教育机构;在卫生系统,有肢体康复门诊部、中心医院等。所以,为了保障教育经费,促进培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各种特教机构在职能上互相补充、相辅相成,构建智障儿童教育的保障体系尤其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保障体系,财政、民政、残联、教育各系统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互相联系,制定有利于加强智障儿童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和职业声望,为智障儿童享受高水平的教育提供切实的保障。

(二)发挥社会在智障儿童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作用社会对智障儿童、智障儿童教育事业的关怀,能激发智障儿童教育教师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使他们树立责任感;社会对智障儿童教育教师的关注,有利于消除职业歧视,提高教师的职业声望,从而使从教人数增加。因此,社会应加大对智障儿童教育以及智障儿童教育教师的宣传力度,各相关团体组织应经常到培智学校看望师生,创设有利于教师工作的良好氛围。同时,民间团体组织还应筹集智障儿童教育发展资金,增加培智学校的经费投入,以补充政府经费投入的不足,为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与科研活动提供精神支持和经费保障。

(三)建立智障儿童教育师资培养机制1.扩大智障儿童教育师资培养的渠道,增加师资数量造成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程度低、数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师资培养层次低、数量少。据了解,山西省只有位于阳泉市平定县的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山西省特殊教育学校两所专门培养特殊教育教师的师范院校,并且是两校一套机构,同址办学。其他师范院校和普通大学都没有设置特殊教育专业。因此,一方面,要扩大特殊教育师范学校的招生数量,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另一方面,可在普通师范院校中增设特殊教育专业,或采取增加特殊教育课程、举办特殊教育专题讲座、组织师范生到特殊教育学校见习等多种措施,改变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师资培养各行其是、缺乏融合的状况,以吸引更多优秀大学生从事特殊教育工作。2.增加男教师在智障儿童教育学校中的比例据有关资料显示,男女教师比例失调不只是山西省的现象,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女性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3.69%〔1〕。国外也有类似的情况。在美国的培智学校中,女性教师占69%,男性教师占31%。教育的女性化趋势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无论在高校招生政策中还是在智障儿童教育学校的教师录用中,都应该增加男性教师的比例,注重性别比例的基本平衡,这样,不仅有利于处理智障儿童教育中的突发事件,也有利于满足智障儿童教育的特殊需要。3.提高智障儿童教育师资培养质量由于智障儿童身心发展极不平衡,特殊教育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可考虑多个学段课程相搭配,如将学前的一些课程与小学的一些课程相结合或将课程模块化,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课程模块,每一模块分别承担不同的功能,加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还可以设置功能齐全的兼心理实验室和康复学习教室为一体的资源教室,加强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并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教育作用,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扶残助残活动,提高学生对智障儿童的关心程度,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使其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和良好的职业情感。总之,要加强智障儿童教育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培养出能够胜任智障儿童教育工作的教师。

篇(3)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1 多元智能理论和积极教育的内涵

多元智能理论是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的一种新型智能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思维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多元化的,加德纳通过大量心理学的实验数据和实例的观察分析总结出人类身上至少存在着八种智能,具体到智能即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视觉空间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智能(后来提出的存在智能还在论证中)共八又二分之一种智能。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看待学生提供了一种更加多元更加积极的视角,与新课程理念强调的开发潜能使每个学生达到自身最大限度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

积极教育始于20世纪末西方社会兴起的一场积极教育(positive education)运动,这里的积极(positive)一词源于拉丁文positum,原意是指“实际的”或“潜在的”,因此有学者将积极教育界定为以学生外显得和潜在的积极力量为出发点、以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为主要途径,最终达成培养学生个体层面和集体层面的积极人格而实施的教育。

特殊教育领域尤其需要积极的视角和态度,有研究表明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幸福感不高原因在于成就感极低。培智领域尤其严重。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特殊教育一改过去传统教育中的着眼缺陷补短为重,问题出发的视角,强调扬长补短,秉承积极理念、怀抱积极信念、传递积极内容、采用积极方式呈现、给予积极评价、增进积极体验,给特殊教育尤其是培智教育带来了新的突破口,使培智孩子们的教育更加轻松且富有成就感。在此基础上,结合西方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以及自我决定理论提出了积极适应等一系列积极教育主张,对于特殊教育意义深远。

2 多元智能理论与积极教育

(1)多元智能理论为积极教育提供理论支持。

(2)带来新的学习观成才观、人才观。评价标准积极教育是检验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实践。

(3)多元智能理论与积极教育内涵相通:

①秉承积极理念: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力间彼此多元独立且自主共存,个人內在能力呈现凹凸不平的剖面图。传统的一元智力理论强调语词和数学逻辑智能,这对特殊教育对象来说无疑是不甚公平的。特殊教育从业者应本着“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的原则,秉承“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积极理念,善于发现和鉴别学生的强弱势智能并依此实施积极和个性化的教育,扬长补短,收获理想效果。正如那句经典名言所说“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必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以多元和积极视角去看待这些需要特殊教育的残缺天使们,绕过那扇关上的门,寻找带来光明的那扇窗。

②怀抱积极信念:皮革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教育需要积极期待。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在学习动机方面内驱力薄弱,教师的直接推动是提高其学习积极性的主要途径。教师对其怀抱积极信念和期望,能够使他们感受到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他们的自尊自信和追求成功的积极的内在动力,达到教师的期待并维持努力获得积极体验。

③传递积极内容:多元智能理论挑战传统特殊教育的教育教学观,根据加德纳的观点,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并由此提出“以个人为中心的学校”模式。此模式认为学校应成为学生的课程人,为学生提供适切的课程和学习内容。所谓积极的内容即适合学生发展水平在学生能够达到的最近发展区内的内容,积极的内容能够为特殊教育需要学生所体验。掌握和领会,从而为其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

④采用积极方式呈现:特殊教育需要学生感知觉敏感度低,与普通儿童相比需要更大强度的刺激,因此教学内容、用具以及方法过程必须鲜明有特色才能有效地引起兴趣激发动机,其中采用积极特别的呈现方式尤为重要。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提供了很多可供参考的方式方法,例如绘本阅读、主题学习、戏剧教学、博物馆教育、主题班会等等。这些方式新颖有趣且灵活多变,符合特殊需要儿童的学习特点,能够为他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⑤给予积极评价:单纯依靠标准化的纸笔测验是传统教育最为诟病的不足之处,特殊教育作为特别需要个性化教育的领土,更不能采用单一死板的评价方式。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观强调智能展示和发展的眼光,以评价对象所拥有的强势智能出发且生态动态地对其进行评量。积极教育认识到学生发展的多维性,主张发掘学生的闪光点, 因势利导,客观地描述学生的进步、潜能以及不足。采用体态鼓励法、细节评语以及榜样激励法等形式,着眼于学生身上的积极资源,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创造良性环境,采用对学生多方面激励的方式,达到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激发他们学习内在积极性的目的。

⑥增进积极体验: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知识所具有的求知的需要、认识的兴趣,以及获得知识的胜任感和快乐感。积极的情绪能够使人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使个体处于乐观美满和愉悦的状态,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动机,是减负增效的有效手段。对于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来说,学习的目的是在教师带领下体验过程增强幸福感,发展其社会适应能力。秉承积极理念、怀抱积极信念、传递积极内容、采用积极方式呈现、给予积极评价等都是以增进积极体验为最终目的,反过来积极体验又可以保证和促进他们的有效实施,形成持续有效的良性循环。

3 多元智能理论视域下的特殊需要儿童积极教育探索

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重要命题,有效参与教学策略应从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双向出发,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如图1所示。

多元智能理论视域下的特殊需要儿童积极教育探索在教师教的策略的方面应注意教育目标的针对性、内容的适切性、方法的灵活性、评价的激励性以及互动的情感性,以此有效促进教育教学效果。

3.1 教育目标的针对性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第一个办法或第一位工作,就是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或教学任务特殊需要儿童教育的一个关键名词是IEP(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ram—个别化的教育方案),是专门为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设计的教学计划,它的重点即在于针对学生现有知识、身心、家庭状况基础上的学习结果目标的确定,目标的选择和分途进行,确定起点行为能力后设计针对性的长短期目标及与之对应的教学和评价策略。

3.2 教育内容的适切性

教育内容是根据教育目的选择加工的影响物,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呈现适切的教育内容是实施积极教育的一个关键。正是由于其生理或心理的缺陷或障碍使其具有了特殊教育需要,因此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更应该谨慎灵活,根据不同教育需要选择适合他们且易被掌握的内容,以此增进他们的成就感及积极体验。

3.3 教育方式的灵活性

在教育活动中采用的方式方法应随目标及内容的不同而有所调整,它包括教和学的方式方法以及运用的物质条件,围绕着教学内容设计,受其制约,反映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要求,以合适的方式呈现内容,是促使学习者有效学习积极发展的途径。

3.4 教育评价的激励性

1994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对随班就读的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评价作了如下规定:对残疾学生的考核评估,应当包括思想品德。文化知识、缺陷矫正和补偿及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此项工作应该有利于残疾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和提高,不要简单套用对普通学生的考试办法。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是现如今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热点和难点。好的评价其功能应包括诊断、导向、发展和管理,然而在现实教学中评价者往往更加看重诊断功能,忽视了其他几项,致使评价功能缺失得不到应有的发挥。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更加需要科学的评价体系,着眼于教育带来的发展和进步,激励其树立信心收获成长的喜悦。

3.5 教育互动的情感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学习:内在的财富报告中指出:21世纪教育需要的手段之一是对话、交流、讨论,教育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一个社会网络中相互交流的质量。教育心理学认为,教育教学是师生心理交往的过程,也是情感交往和互动的过程。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情绪情感敏感易变,且常常不会主动表现或寻求帮助,这就需要教育者更多地关注其言行举止,在教育互动中尊重并关心爱护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让他们感受到教育者的积极关注和情感,得到信任和鼓励后,发挥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积极作用,使得教育教学过程变得亲切愉快,教育互动情感交融。

参考文献

[1] 霍华德·加德纳.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2] 任俊.西方积极教育思想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6(5).

[3] Sheldon Kennon M,Laura King .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3).

[4] 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5):41-44.

[5] 赵小红.培智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0(11):46-50.

[6] 余新.多元智能在世界[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 张冲.以人为本,树立中国大特殊教育新理念——孟万金教授创立“人本特教”的里程碑意义[J].中国特殊教育,2008(9).

[8] 李燕,赵斌.特殊学校与普通学校教师职业幸福感比较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2(1).

篇(4)

一、香港特殊教育的发展

香港早期的特殊教育机构。1863年,香港出现了第一所特殊学校,是由嘉诺撒修女创办的嘉诺撒盲女院。1897年,德国喜迪堪援助盲人协会女传教士布丝乐在港岛租屋收容4名被遗弃的失明女孩并开始教育,这就是现在香港心光盲校的前身。1934年,英国圣公会的两位女传教士与加拿大青年会总干事黎理悦女士,筹划建立了香港第一所聋校“真铎启喑学校”。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香港特殊教育基本上是传教团体和慈善机构的工作,香港政府(以下简称“港府”)多是通过资助或政策指导的方式介入特殊教育的。直到1960年,香港教育司署成立了一个新的专门事务组——特殊教育组,特殊教育才开始有政府行为的介入。

香港特殊教育的规范发展。20世纪70年代后,港府通过公布一些政策性文件来领导和保证特殊教育的实施与发展。同时,受欧美回归主流、一体化教育等的影响,将特殊儿童并入普通班级的融合改革开始成为香港发展特殊教育的主流政策。1977年9月的康复白皮书《群策群力协助弱能人士更生》成为指导香港特殊教育基本方针和政策的重要文件。1993年,港府提出了《香港学校教育目标》,明确提出学校教育服务应使包括特殊需要儿童在内的每个儿童的潜质得以发展。1995年,香港康复政策及服务白皮书《平等齐参与,展能创新天》,对香港聋童教育政策提出了详尽的规定。

香港回归后的特殊教育。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后,港府设立了教育局专门来管理全港的教育。教育局在特殊教育领域内的工作范畴为:负责各项特殊教育设施的策划、发展、监察与运作,并在组织、课程、教学法及学位安排上提供意见。作为特殊教育管理部门的教育局,还同时为特殊教育的发展提供支持服务。教育局有关人员要接受各类特殊教育的有关培训,为公营的普通学校和特殊学校、非政府机构及政府其他部门提供专业意见。教育局设有两所特殊教育服务中心,分别位于九龙塘及葵涌,提供评估和支援服务。

发展到如今,香港特殊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提供适当的教育,以协助他们充分发展潜能,使其成为社会上一个独立而有适应能力的人。在现行的教育政策下,教育局根据专业人士的评估、建议和家长意愿,转介有严重或多种残疾的儿童入读特殊学校,以便接受加强支援服务,而其他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则可入读普通学校。截至2011年9月,香港共有60所资助特殊学校,包括2所视障儿童学校、2所听障儿童学校、7所肢体伤残儿童学校、7所群育学校、41所智障儿童学校及1所医院学校。

特殊学校的学生入学年龄通常为6岁,但亦有身体弱能儿童、听觉受损儿童及视觉受损儿童4岁时获安排入读特殊学校。特殊学校每班学生人数为8~20人,由学生的类别而定,而教师与班级比例为小学及初中每班1.7名教师、高中每班1.9名教师。此外,这些学校还聘有额外教师,以配合学生不同的特殊教育需要。自2008-200年开始,特殊学校的小学及初中班级均属免费,政府也为清贫学生的家长提供书簿津贴,寄宿部需收取住宿费,但有经济困难的寄宿生可申请减免。特殊学校的课程依据主流学校的课程架构推行,学校会结合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根据各学习领域的建议,设计校本课程,并做出适当的修订或延伸。特殊学校亦为学生举办多元化的学校活动 ,扩展他们的学习经验。

教育局为学前及在特殊学校就读的儿童和特殊学校提供的服务包括:特殊教育支援服务、儿童转介及学位安排服务、听觉服务、言语治疗服务、教育心理服务等。此外,教育局的特殊教育资源中心除设有网站和数码资料库,分享特殊教育资讯及教学资源外,还为学校教职员、学生家长等服务对象提供参考书籍、教育期刊、电脑设备及多媒体器材。

二、香港特殊教育的主要机构

目前,在港府的政策和实践支持下,香港的特殊教育机构得到了较快发展,主要包括不同服务类型的特殊教育学校、专业的非牟利机构及一些与大学合作的特教机构(如香港大学言语及听觉科学系)。本文将简单介绍以下几个较为典型的特教机构。

1.真铎学校。真铎学校原名“真铎启喑学校”,创校于1935年,是香港一所为听障儿童而设的基督教男女特殊学校。学校为弱听学生提供学业、语言及社会适应的辅导,巩固其学习基础、口语沟通及社交能力,使其在主流学校的学习上获得更大效益。真铎学校分小学部及中学部,除有住校服务,并设有位于大埔、粉岭及港岛区等6个巡回中心,为就读于主流学校的弱听融合学生及其家长提供服务。学校的特教特色表现为:推行二合一课程,以活动教学培训学生听说能力,以传统教学优点提升读写效能;推行全方位单元阅读计划、单元简报,以及专词评估计划;推行多元智能及消息活动,强化学生的智能及热爱生命的素质;每周外籍老师协作教学,巩固学生两文三语能力;透过多元化评估方式评价、考核学生整体的表现;推行“一人一职”服务学习计划,设学生会领袖、绿化大使等领袖训练计划,从而建立学童助人自助的关爱精神;推行家长自我增值计划,并邀请家长出任小组领袖工作,以实现家校合一,培育学子成才的目标;驻校社工组分级进行成长与辅导学生计划,让学生实践律己承责、爱己爱人的精神,从而健康成长。

2.匡智会。匡智会(前称香港弱智人士服务协进会)于1965年成立,是香港最大型专为智障人士服务的非牟利机构,初期只为4名智障儿童提供特殊教育服务,至今共开设76个服务单位,本着“匡扶智障”的精神为约7000名不同年龄及不同智障程度的人士及他们的家庭提供全面的服务,包括学前训练、特殊教育、职业训练、庇护工场及辅助就业服务等。匡智会目前共开办了13所学校,分轻度、中度、严重及轻、中度混合四个类别,轻、中度混合学校为匡智会首创的教育服务,其中,匡智狮子会晨岗学校是匡智会于1965年创办的香港第一所专为智障人士而设的特殊学校。匡智会的主要特色体现在:开办了4所工厂为未能公开就业或参加辅助就业计划的轻、中度智障人士,在庇护的环境下提供就业机会;为能力较高的轻、中度智障成年人寻找公开就业机会,并提供职前训练及在职跟进服务;为中度至严重智障人士开设了8所展能中心,训练学员自理及社交技能,同时鼓励他们做简易的工作。此外,匡智会还设立了临床心理学部、职业治疗部、匡智地区言语治疗服务队等为智障儿童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

3.心光学校。心光学校是香港历史最为悠久的视障学校,由香港志愿团体为盲人于1897年所办。学校本着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为视障儿童提供全面发展的优质教育,让学生在互助互爱的环境中学习与成长,协助学生克服视觉障碍,发挥潜能、各展所长。心光学校设有幼儿园至中学三年级的课程,学生来自港九新界离岛各区。学生所选修的科目与一般学校相同,只是增设特殊培训计划,包括中、英文点字及低视力训练等,协助儿童克服视障的限制。学校的教学特色在于:按能力跨级编组和制订个别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愉快有效地学习、发掘多元智能;提供视障教育康复训练课程,让学生掌握有效的技能,克服因视力导致的学习障碍;把感知训练和定向行动训练融入日常生活中,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身体与空间的关系,实现自我照顾及自我保护;将日常的经验糅合在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从观察、判断、辨别、分类及推理等历程中建立概念认知;注重语言环境,使学生充分掌握与人沟通及表达的技巧;通过生活技能和社交技巧训练,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善用闲暇发展体艺,加强独立能力,更好融入社群。

三、香港特殊教育的特色

1.先进的教育理念。从香港特教实践中可以看出,其特教主要强调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特教体现出“全纳教育”的特征,二是必须尊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的特殊需求。一方面,具有全纳教育特征的特教主张尽量安排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入读主流学校,让他们能够平等地与同龄儿童一起接受主流教育,在一般的学习环境中与普通儿童相处和沟通,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正常地工作和生活。另一方面,港府的政策又强调要尽量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提供足够有针对性的加强支援服务,即将这部分儿童安排在特教学校接受特殊教育,在教育方式、教学技巧及教育设施等方面给予其周到而又恰当的帮助,满足其特殊需要。香港的特教理念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有学习的能力,要以全纳教育理念实施全民教育,尽最大努力满足残疾儿童的教育需求,与此同时,特教机构的一切教育活动和教学设计要适应学生不同的特殊教育需要,让每个孩子都得到一定程度发展。

篇(5)

(一)学生就读现状

青山区特殊教育培育学校是包头市唯一一所单独办学的培智学校。主要承担智力残疾儿童的教育,共有在校学生50人,学制九年,学生的入学年龄一般为7—9岁。为了完成智力残疾儿童的教育任务,学校在特殊教育这一领域里做着积极的努力与不断的探索,力求使每个智力残疾儿童都能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劳动技能和生活技能,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经过多年努力,该校的学生智力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除低年级个别学生需要家长接送外,其余都能自己乘汽车或骑自行车上、下学,学生们能写简单的日记、作文,高年级学生能编织围巾、车座套,使用缝纫机,自编自导文艺节目,九年级一名同学能用电子琴为同学的演唱伴奏。学校已有30名毕业生走上社会,其中1人从事电脑打字工作,2人从事餐饮服务工作,3人从事运输装卸工作,1人送纯净水,2人为广告公司发送宣传单。此外,在包头市第五届残疾人文艺会演中学校节目获得一等奖,在全国首届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美术作品大赛中,有3幅作品获奖。这些都告诉我们,残疾儿童虽然身体残疾,但他们通过努力,付出汗水,收获了丰硕的果实,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创造了社会财富。

(二)师资队伍发展现状

特教教师是教育、培养残疾儿童的专门师资,他们在特殊教育机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是残疾儿童思想品德的塑造者,是残疾儿童生活信心的树立者,是给残疾儿童知识的传播者,是残疾学生能力的培养者。学校现有在岗教师17人,其中取得副高职称7人,中级职称6人,初级职称2人,未定等次2人;取得本科学历7人,专科10人。近年来,学校先后外派教师19人,参加有关特殊教育的学习。其中,两人获得“韦氏量表”使用资格,一人获得“瑞文推理测验”使用资格,2人获得国际特奥会教练员资格。这些都是学校教师专业素质不断提高的证明。作为一名特殊教师,不仅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与施教能力,更重要的是有为特殊教育事业奉献的精神,要能够做到“爱特教事业、爱特教学校、爱残疾儿童”,使残疾儿童能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从而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学校一直坚持在教师中开展“一爱三为”(爱残疾儿童、一切为了残疾儿童,为了一切残疾儿童,为了残疾儿童的一切)和“六个标准”(补偿缺陷、矫正行为、掌握知识、培养能力、自食其力)。

(三)财务经费现状

包头市青山区特殊教育培育学校由市区两级政府和主管部门投资建成,是包头市唯一一所单独办学的培智学校。它有稳定的能够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的经费,一般包括教学行政费、一般设备费、教学设备费和技术实习费等,其中,教育行政费一般以班为单位计算,应比当地普通小学的定额增加一倍到三倍,一般设备费可相当于当地的初级中学的定额标准,教学设备费相当于当地高级中学的定额标准或相当于当地中级师范学校的标准。近年来,政府还对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实行“两免一补”(免交杂费、书本费,补助生活费)政策,保证了残疾学生的顺利入学,促进了我市特殊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全市义务教育的普及率。

(四)内部业务流程现状

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和普通学校有着相似的地方,二者都是一个复杂的组织系统,需要有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和为实现共同目标努力工作的运行机制维持。为此,学校采用的是“形成理念、建立机制、建设队伍”的管理模式,不断加强和改善教育、教学管理。

1.完善学校教学设施,大力开展学校建设。

由于特殊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学校建设方面就与普通学校有所不同。特殊教育学校除设有普通教室外,还建立了专用教室,如音乐(律动)室、书法绘画室、仪器室、家政室、体育健康训练室等。同时,还配备了保证特殊教育、教学和学生康复需要的设施、设备、模型和康复器材等。

2.科学实施国家课程,开展研究校本课程。

学校使用的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培智学校教材,主要针对轻度智障儿童。为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特别提出了“系统教学策略”(即合理调整教学进度、组织教学活动多样化、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反复练习、及时反馈、分层教学、体验成功)。在实施的各个环节中,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教学策略的实施充分考虑到智力残疾儿童在认知程度、能力和水平上的差异,体现了学校对智力残疾儿童的尊重和关爱,又能激励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形成自信、自强、活泼、勇敢的良好的个性品质,发展社会适应能力。此外,学校还开拓创新教学课程改革,早在1997年就开始研究开发校本课程,使其更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水平,但是这一研究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

3.建立教学过程管理制度,抓好教育、教学管理。

学校建立了“教师教学情况赋分表”,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管理,并设定每月一次的家长开放日,及时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让每位教师和家长都能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

4.建立康复训练档案,学生管理网络化。

学校除学籍外,还给每位学生建立了康复训练档案,对学生的出生史、家庭病史、康复训练情况进行详细的记载,为今后的教育、教学提供科学依据。

5.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

为了更好地促进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办学差距,积极地与区内、外特殊教育机构进行交流与合作。今年,学校与南京特师附属小学和北京海淀区培智中心学校的智障教育机构联系组织教师对十个适应性技能基本领域进行研究。又与青山区少年宫合作研究“蒙台梭利”教育理念对智障儿童发展的影响。

二、存在的问题

1.特殊教育质量还比较低。

包头市特殊教育学校在办学条件、教学设备、信息技术工作等方面发展较为落后,不仅缺乏特教的专用设备和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学校的教研、科研工作明显滞后,而且在招生方面也很有局限(如东河区聋哑学校主要承担适龄听力障碍儿童、智力障碍儿童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和3-8岁聋儿语言听力康复训练,青山区特殊教育学校主要招收年满3周岁的聋儿),高中阶段的教育还是空白,这些都制约着包头市特殊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2.经费投入明显不足。

特殊教育是一种高投入的教育,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对特殊教育机构发展的财政支持上做出了许多的努力,但特殊教育的经费投入相对于发展需求仍明显不足。学校的办学条件普遍较差,生均公用经费偏低。如内蒙古自治区根据1993年颁发的《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义务教育经费参考定额》中的规定,生均公用经费每生每年不低于80-100元。呼市、包头、乌海市的学生公用经费每生每年150-200元,今后随着物价的上涨,生均公用经费也应同步增加。但是目前,包头市的生均公用经费仍保持在1993年的水平上,并没有明显的增加。

3.相关法律法规贯彻落实不够。

国家虽然颁布有《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残疾人教育条例》和《残疾人保障法》等,但保护特殊群体的社会氛围并没有真正形成。目前全国近650万学龄残疾儿童接受特殊教育的还不到40万,很明显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尽快解决近600万残疾儿童特殊教育的普及问题。

4.师资队伍匮乏。

师资是特殊教育质量保障的先决条件。就包头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而言,大部分来自普通学校,非特殊教育专业出身,缺乏特殊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与教学经验,而且少有与其他地区特殊教育机构经验交流与合作的机会。

三、加快包头市特殊教育机构发展的对策

1.提高特殊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要全面实施教学改革,真正使孩子终生受益;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和有利条件,高度重视就业问题,提高特教班与随班就读的质量,建立并完善以县为单元的质量保证体系,建立资源教室、建立特教班、特教学校、特教班、资源教室的辐射作用;以科学研究带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增加特殊教育经费投入。

应进一步加大特殊教育经费投入力度,提高公用经费标准,真正做到逐年增长。同时,保证各项基础教育的投入项目,向特殊教育倾斜,努力增加经费,开拓特殊教育经费的投入渠道。

3.完善特殊教育立法,抓好法律法规的落实。

在认真贯彻落实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完善特殊教育立法,制订更加细致、更加全面的特殊教育法律法规,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法律体系,促进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

篇(6)

一、培智学校教育职能扩展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特殊教育的发展和随班就读工作的全面展开,我国培智学校的教育对象在发生着变化。越来越多的轻度智力落后儿童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的教育意识在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和脑瘫儿童、自闭症儿童进入到培智学校接受教育。家长们也更加关注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接受到了有质量的教育。然而,从1981年在北京市成立最早的培智学校开始,我们的学校从设备设施到教学内容方法都是针对单一类型的智力落后儿童尤其是轻度智力落后儿童来设计的,不能满足教育对象多元化的变化,故而教育教学质量也一直受到社会的诟病。如果不及时更新观念,调整办学思路和办学方式来应对这些变化,我们就很难完成特殊教育的任务、达到国家规定的培养目标。

针对目前培智学校教育出现的新情况,2007年教育部出台了《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除了特殊教育课程观的改变以外,还有很多不同于传统课程的变化。除了课程内容选择上以智力落后儿童生活活动为基础,关注智力落后儿童的生活技能以及就业能力以外,还表现在“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课程特色上:针对学生智力残疾的成因,以及运动技能障碍、精细动作能力缺陷,言语和语言障碍、注意力缺陷和情绪障碍,课程注意吸收现代医学和康复技术的新成果,融入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心理咨询和辅导、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等相关专业的知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不少培智学校针对《方案》的要求配置了相关的场地、教具、设备等。与此同时,《方案》也带给培智学校和教师们的教学实践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一些我们以前忽视的词语如“探究”、“交往”、“情境”、“对话”等在教学实践中越来越重要。然而,当我们审视现实的培智学校教学时就会发现,我们的教学实践并没有太多的改变,我们还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之一是培智学校传统的教育职能已经不能满足变化了的教育对象的特殊教育需要。因此,需要对培智学校的教育职能进行重新的定位。

二、培智学校教育职能扩展的维度

培智学校对于学生的发展应该承担哪些教育职能,已经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在此,笔者将立足于培智学校传统的教育职能,从应然的角度,探讨现阶段培智学校应对教育对象变化而产生的教育职能的扩展。

1.加强培智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职能

教师的培养、发展和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影响教育改革的成败。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培智学校办学质量的关键。教师教育具有实践意蕴。但就我国的师范教育培养体系来说,学院式的培养模式注重的是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传授,轻教育教学技能的形成,一定量的实践环节也只是短期的教学实习和教学见习。我们并不否认教育教学理论对于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也承认理论的重要性。但是掌握教育教学理论距离熟练的处理实际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还有一段距离。离开真实的教学情境,没有理论和实践的反复结合,师范生很难在师范教育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技巧。这样的毕业生进入培智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后,由于各类残疾儿童之间的异质性、同类残疾儿童之间的差异性以及课堂中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增加,使他们面临着巨大的工作适应压力。事实上,要熟练处理课堂中的问题,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每一个新手教师都需要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磨练。一个成功的教师既要有丰富的特殊教育理论基础,又需要运用他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才能保证特殊学生的教育需要的满足。目前,我国培智学校教师队伍中大多数是中青年教师,他们有热情、积极向上、有一定理论基础、愿学习的一面,但在特殊教育基础理论和特殊教育实践能力两方面都需要提高。因此,如何通过在职培训提高培智学校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培智学校需要面对的问题。

我国教师的职后发展多是在教育行政部门的安排下,多是在假期里依托于各级各类的教研培训来集中进行的。这些培训常常是由专家对教师进行理论方面的培训或者是普通教育的一般培训,远离教师的教育实践,对教师的具体工作缺乏有效的关注,不能准确、系统地告诉教师理论所对应的教学行为具体是什么。还有一些对于教师来说似乎不是必须通过培训就可以学习的东西,比如计算机应用。这样的培训不但耗时,而且对于教师的教学实践帮助不大。因此,多数的职后培训对教师职业行为的改善难以产生实质影响。改变这种现状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加强结合实际的校本培训。

加强培智学校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职能,就是强调学校要承担起促进教师职后发展的责任,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通过制度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建立一种集教育、教学、研究、学习和反思于一体的新型的教师专业学习的生活方式,把学校变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场所。让教师在学校生活中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专业成长。美国教育家约翰・古德兰说过:“没有更好的教师就不会有更好的学校,但没有教师可以在其中学习、实践和发展自身的更好的学校,也就不会有更好的教师。”

加强培智学校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职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第一,学校要给予教师学术自由。教师主要是依赖他们自己的经验和专业训练决定教什么和如何教。学校要尊重教师已有的教育生活经验,把教师的教育经验作为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重要资源,并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将老教师的教学经验传递给年轻教师。

第二,打破学校为了管理和组织活动而把教师分成学科教研组的规定,重视教师之间的协作,通过一些跨学科组的问题的解决,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

第三,与高校合作。在合作过程中,利用高校的智力资源和先进的理念,帮助教师通过个人的反思将教学经验转化为教育智慧。

第四,构建网络平台,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支持。如果几所培智学校联网,校际间可以互相支持,交流信息,将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如果这些网络中包括各种学校,那么教师所获得的理论的质量将会更高,数量将会更多。

第五,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估制度,在教师自我成长的基础上予以一定的制度保障。

2.强化培智学校教育的家长咨询责任

当前,很多特殊儿童家长表现出对培智学校的过分依赖。当把孩子送到培智学校后,家长就认为孩子进了“保险箱”,认为孩子能够在老师的精心呵护下各方面都得到最好的发展(当然也不排除个别家长把培智学校当做孩子的暂时养护场所)。这种想法是自然的,但这些家长似乎进入了一个误区,即认为学校教育是万能的,可以解决孩子的一切问题。殊不知,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成效取决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通力配合。家长的这种想法给了学校一种无奈的选择,即我们的学校承担了本应该由家庭承担的教育责任,包办了孩子的所有的教育工作。而实际上,在教育工作中,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孩子方面应该是有分工的。学校和家庭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作用是不同的,也是不能相互取代的。学校虽然承担了家庭应该承担的教育责任,但是却不能完成家庭的教育任务,培智学校教育质量下降是必然的。

新的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为培智学校与特殊家庭合作提供了一个契机。《方案》提倡以智力落后儿童生活活动为课程内容。我们知道,家庭环境与学校的教育环境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意味着教师在学校课堂模拟情境中训练学生形成生活技能时会面临许多困难。即使我们这样做了,学生回到家里也需要有机会运用在学校学到的各种生活技能。如果能取得家长的配合,那么学生在学校中学习的生活技能在家庭环境中不断得到强化,教师辛勤劳动的成果就会得到巩固。

强化培智学校教育的家长咨询责任,一方面是要为特殊儿童家长提供教育咨询服务,帮助家长树立教育孩子的信心;另一方面要帮助家长掌握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保证孩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连续性,承担做家长应该承担的教育责任。家庭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有以下好处:首先,可以减轻培智学校的负担,使得培智学校有精力抓好学校教育;其次,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地位是无法取代的,如果家庭能够正确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那么,就会在孩子上学期间以及离校以后都能为孩子提供连续的支持;再次,家庭承担起教育责任,在为孩子提供教育的同时也可以为教师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共同探索孩子的发展规律和有效途径。这样,家庭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从而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得到最佳发展。因此,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培智学校应该建立一套针对残疾儿童父母的特别咨询系统。

需要指出的是,强化培智学校教育的家长咨询责任,不仅仅指的是教师个人的专业技能的改变,而是培智学校的办学方式和学校职能的改变。如果单凭教师个人的专业技能的改变来为家长提供一定的教育咨询,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但是那只是从眼前利益出发。没有培智学校办学方式和教育职能的转变,就不能保证培智学校的长远发展。

强化培智学校教育的咨询责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第一,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与特殊儿童家长的沟通能力,以保证教师和特殊儿童家长之间能够有效的沟通。可以通过让父母了解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家庭作业等,与父母建立良好的关系,以便在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够得到家长的帮助。

第二,成立家长咨询中心,定期为家长提供培训,教会家长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保证学校教育成果在家庭中的应用;向家长宣传我国特殊教育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服务,为不同类别的孩子能够得到合适的教育提供信息支持,如:自闭症的孩子应该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有残余听力的孩子应该及早到专业部门进行言语康复训练等。

第三,成立家长委员会,学校指导家长交流与学习,发挥家长的互动作用。有时这种咨询优于教师的咨询。

3.提高培智学校教育的社区干预能力

众所周知,我国培智学校一直是采取“班级授课制”这种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对于个体间差异不是很大的普通儿童来说,这种组织形式可以在短时间内同时对大量儿童进行系统的知识传授。培智教育发展的初期,学校的教育对象是轻度智力落后儿童,学习的内容是传统的学校科目(只是在程度上打了折扣),因此,班级授课制的弊端还不是很明显。而目前针对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设计的《方案》,实用性课程目标已经成为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这些与智力落后儿童现在和未来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活技能,如果仅仅依靠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在学校中完成,显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针对智力落后儿童的心理特点,以社区为基础的真实情境性教学策略就成为首选。

以社区为基础的教学就是在学生社区生活的自然情景中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和康复。这就意味着学生学习的地点有了很多的扩展,教学场所从教室转移到了室外,从校园里转移到了校园外,转移了到社区里。

提高培智学校教育的社区干预能力就要求培智学校能够主动进入社区,利用社区中丰富的教育资源,在真实情境中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这样可以提高智力落后儿童的注意力和活动动机,增强他们的记忆,培养他们在实际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同时通过对社区的干预,也使得社区组织对本社区内特殊儿童的现实情况以及发展趋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特殊儿童离开学校后顺利的融入社区生活早作准备。这样,培智学校、家庭和社区可以形成一个教育系统,共同担负起特殊儿童的教育任务。当然,在特殊儿童离校后的社区生活安排方面,政府有更大的行政权力。但是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更了解学生,更懂得教育规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培智学校应该承担更多的行动责任。

提高培智学校教育的社区干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第一,开发与社区文化相适应的生活技能课程。评估学生离开学校以后可能的生活、工作和娱乐环境对学生的期望,将这些期望与学生的生活技能课程结合起来,教授学生以后在这些环境中生活所需要的技能。

第二,学校演练与社区运用相结合。以社区为基础开发的课程内容在学校中演练以后,再到社区的真实情境中具体运用,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一是能保证学生更多的学习动机,二是能保证学生更多的练习机会,从而保证学生能形成在社区中生活需要的技能和习惯。

第三,充分利用社区中的潜在力量。社区中会有很多退休老人,他们有爱心、有责任心、有知识还有时间。经常组织一些学生和退休老人共同参与的活动,可以增强对学生的适应能力训练,如沟通能力和社交技能。

三、结语

教育职能是学校教育的根本职能,学校应该为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和学生的持续发展负责。培智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在应对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时,不能消极坐等,更不能无所作为.而应及时转变观念,强化教育职能,承担起特殊教育机构应该承担的教育责任。

参考文献:

[1]陈云英.培智教育学校办学情况调查与建议.教育研究,2007,(11).

[2]肖非,刘全礼.智力落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

篇(7)

从一般性质上来考察综合实践课,其不但能满足学生专业技能的形成,同时,也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原理。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人在实践中,不断地产生客体主体化的过程,人又通过主体客体化的活动来指导实践。关乎这一过程,将促进人本身适应社会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见,综合实践课在特殊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所谓“特殊教育”可以理解为: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它的目的和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要求和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发展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因此,增强综合实践课在特殊教育领域的比重,就直接体现了上述概念中,关于“特别设计的课程”这一要求。

综上所述,本文以“综合实践课在特殊教育中的意义和价值分析”为题,目的就在于对特殊教育教学环节中,有关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法乃至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探讨。这里指出,本文关于特殊教育所针对的学生为:智力残疾的学生。

一、特殊教育的特点

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有许多共同的地方,普通教育的一般规律在特殊教育中也是适用的,但特殊教育也有它的特殊的一面。它不仅像普通教育那样,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还特别强调进行补偿缺陷和发展优势的教育。例如,教盲童学习盲文和定向行走,对聋童进行听力、语言训练,对弱智儿童进行感知觉和动作能力的教育训练等。特殊教育更重视早期教育,因为儿童年龄愈小,可塑性愈大,也可以及早保护残疾儿童的残余视力和听力,开发儿童的智力和语言能力,错过了最佳期,往往事倍功半。如对聋童没有进行早期语训,就会给今后语言的发展带来很大困难。特殊教育相对于普通教育来说,也更重视个别教育,更强调在教育中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特殊需要。特殊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须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因此,特殊教育也更强调大教育的观点,强调教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二、关于综合实践课的意义探讨

受到智力发展水平滞后性的影响,智障学生今后如何较好地融入社会,则成为了学生家庭、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从微观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表现为:可减轻学生家庭的负担;从宏观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就表现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下,实现智障学生与普通人平等的生存权。因此,本文将从以下两个方面,探讨综合实践课的意义。

1.为学生今后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不可否认,存在智障孩子的家庭是不幸的。家庭给予他们的关怀能满足他们的健康成长;而关乎他们未来的生活,却成为家庭所难以面对的问题。具体考察这个问题,实质上就是如何使他们今后顺利融入社会,自食其力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则需要发挥各类特殊教育学校的职能作用。

根据上文对“特殊教育”的定义,其中有一项关键的要素就是:发展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实现该要素,就需要综合实践课来帮助。通过有关家政服务的训练,如洗衣服、客房服务、插花、面点制作等。就能在不增加学生的理解与操作负担的情况下,实现他们未来融入社会的生存能力。最终,减轻了学生家庭的负担。

2.为学生拥有平等的生存权奠定基础

关乎平等生存权则是从国家、社会的角度来看待的。这本身就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商品化社会的特征逐渐清晰。人口的生存需要,除了拥有社会保障体系的支撑外,主要还是通过个体劳动所获得的工资,在市场进行商品交换来实现。因此,智障学生在综合实践课上所获得的技能,便成为他们今后自食其力的砝码,更是他们今后获得平等生存权的前提。

三、关于综合实践课的价值

根据上文的论述,已经知道了综合实践课在特殊教育领域的意义。这里,就综合实践课的价值进行一定的探讨。本文将从:(1)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2)优化特殊教育的教学方式;(3)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这三个方面着手。

1.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是我国国情的客观要求。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社会生活方式变革不断加剧的社会背景下,必须增进特殊教育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力度。从而,培养智障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以适应未来学习、工作的客观要求,适应每个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

2.优化特殊教育的教学方式

长期以来,特殊教育存在着教学方式单一,不重视增强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这种在教学方式上的局限性,极大地制约了学生学习的效果,无法满足学生形成今后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特殊学校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就为学生打开一个开放的时空,由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展开学习活动。

3.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类是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来认识这个世界的。作为综合实践课的又一个功能,就是增进了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具体而言就是:(1)增进了学生融入社会的勇气;(2)缩短了学生融入社会之后的适应期;(3)强化了学生融入社会的生存能力。

目前,在特殊教育领域普遍增强了综合实践课的开设。这里,本文最后需要强调指出:综合实践课应遵循“基于工作过程”来设计;在设计中还应紧密围绕各科目的综合训练,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工作流程。

参考文献:

篇(8)

每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志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教育制度的设计和教育计划的实施应该考虑到这些特性和需要的广泛差异。对不同种类特殊儿童的教育又可分别成为盲童教育、聋童教育、智力落后儿童教育、超常儿童教育、言语障碍儿童教育、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教育、多重残疾儿童教育等。

二、让特殊儿童得到有效的教育

那么如何让特殊儿童得到有效的教育呢?下面是我的几点看法。

1.运用多智能理论合理评价每一位学生

传统的智能理论,往往以IQ来评价一个学生的智能高低,那些在IQ测试中不能合格的学生往往被视为“低能儿”,被学校教育淘汰。而以这种的线型思维方式来评价学生,与当今提倡的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是完全背离的。而多智能理论与其却不同。多智能理论即多元智能理论(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是哈佛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其1983年出版的著作《心智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一书中提出的。该理论的提出对传统的智力定义和测量手段提出了挑战,拓展了对人的智能的研究领域,特别是对传统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多元智能理论作为一种开放性、兼容性很强的理论,鼓励人们用一种多维角度看待人的发展和教育问题,它也特别适合当今特殊教育的发展。它认为每个人除了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以外,至少还有其他5种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等。它关注的问题是“你的智能类型是什么?”学生的智能无高低之分,只有智能倾向的不同和强弱的差别。因此我们应该发现学生的智能所长,通过适当教育强化促进他的长处,促进各种智能协调发展,达到提高整体素质的目的。我曾经有这么一个学生,他的语数外三门主课的成绩没有一门合格,我们都几乎对他失望了,可是在一次课余时我意外发现了他在英语书的空白处画了窗外一棵月季的素描,简直惟妙惟肖。原来一直被大家智力低下的后进生,在画画方面却有着难得的天赋。我们差点就把这个孩子给埋没掉了。之后我就一直鼓励他,很快他的天赋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2.处理好特殊儿童的心理问题

很多特殊儿童都有学习障碍、行为失常的表现,产生的原因非常多。主要包括内部因素(如生理、心理方面的因素)和外部因素(如学校、家庭、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两方面。事实上,在形成学习困难的过程中,这些因素可单独作用,也可能相互作用。

1)生理因素:一些儿童学习困难可能与脑损伤、脑发育不良、遗传、感染或营养不良有关。这些因素中的任何一个或几个的组合都可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儿童学习能力的发展。

2)例如,一个一年级的6岁儿童,他的口头语言达到6岁水平,但在知觉-动作技能上的发展可能只达到3岁水平,不良的知觉-动作发展影响了他的学习,因为与语文、数学学习有关的识字、认数等学习技能的发展与知觉-动作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3)环境因素:儿童生活的社会与文化背景对儿童的学习有很大影响,家庭关系不完整、不和睦,常常使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温暖而造成学习困难。父母的教养方式专制,会使儿童对学习产生焦虑或反抗情绪,而过分的放任则会使儿童责任心不足,行为放纵,影响学业。老师的期望过高及不合适的学校教育也会限制某些学生的发展。

那么怎么来处理好他们的心理问题呢?首先,我们平时对待特殊学生都可采纳“支持性心理治疗”的原理方法进行多方位辅导,即多支持、鼓励、接纳、安抚,多听听他们的想法,并给予恰当的引导,加强他们的认知能力,以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稳定的情绪,促进发展健全的人格。对一般行为问题可以采用行为矫正法,如标记奖励法、忽略消退法、暂时隔离、厌恶疗法、系统脱敏疗法、替代疗法等;或者进行专门训练,如感觉统合训练、认知训练等。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或者联合运用。如果严重情绪、行为异常难以控制或造成危害时,如严重的攻击行为、兴奋躁动;严重抑郁、焦虑情绪;弱智伴有重性精神病,应马上转介到医院,找专科医生进行治疗,如药物干预、住院隔离等。我校就有这么一位学生,在上课时她有时会突然大吵大闹,或是突然闯进其他正在上课的教室,情绪一直处于亢奋状态。该学生的班主任即时与她家长取得了联系,把她送往了医院进行治疗,不但那位学生得到了及时的治疗,而且维持了学校的正常秩序。

篇(9)

特殊教育学校作为专门为特殊学生群体开设的专门机构,有大量的智障学生在这里生活学习,与正常学生不同,智障学生大多经历过先天遗传或者后天损伤,与同龄人相比呈现出智力能力低下等特点。这样的身体缺陷,体现在生活中,及时不掌握足够的生活与学习能力,没有办法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整个社会对智障学生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升,帮助他们掌握足够的生活能力和社会问题应对能力,最先落到了特殊教育学校的身上,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培养者或者教育者,一个重要的工作目标,就是帮助智障学生掌握生活技能,实现自理。这也得到了相关领域学者或者工作人员的广泛关注。笔者认为,要想培养智障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力分析和寻找对策。

一、将校园作为培养生活能力的第一阵地

不管对于健全的学生来说,还是对于存在障碍的学生来说,学校都是他们接触的第一个社会,融入学校生活,在学校里掌握走出学校步入社会所必须的生活技能,是每个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因此,要想做好特殊教育学校中智障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培养工作,就要将学校作为第一阵地,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中,大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学习互相渗透

开发智障学生治理、培养语言能力,这些都是特殊教育学校对于智障学生承担的教学任务,这些教学内容,与生活适应能力的培养并不脱节。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智障学生都要接触很多东西,包括同学、老师、管理人员,以及要处理各种各样的关系,遵守规章制度等,在这些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智障学生关于生活需求的表达,处理物品的能力等,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可以说,让智障学生掌握沟通交流的技巧,是让他们真正掌握生活适应能力的奠基石。

2.理论技能一并掌握

可以这样讲,丰富的现实生活,是智障儿童掌握生活技能最好的课堂,在特殊教育学校里,学生在学习基本理论的同时,肯定会遇到很多现实生活困难,通过不断地摸索,在遇到困难的阶段解决问题,是培养智障学生理论与实际技能,提升生活适应能力的重要举措。比如,为了让学生形成规则意识,班级的“功课表”“卫生表”等,都让智障学生受到了教育,同时也学会了生活,不仅让智障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也让其在这种按照计划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统筹运作,学会安排,并将这些自己学到或者体会到的技能,运用到生活中,切实起到提升自身生活技能的作用。

二、将课程作为培养生活能力的第一载体

1.为学生量身定做学习计划

这些智障学生,是折翼的天使,就像每个正常的孩子一样,每个智障学生,也有着自身独特的个性和特点,需要特殊对待,特别是在智障学生这样的一个特殊群体中,有其需要为专人量身定做的学习计划于安排。按需供教,不仅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需求,体现在特殊教育上,更有其独特的意义与价值,这也对特殊教育学校中的工作者和管理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激发潜能推进生活适应能力教育

在对智障儿童进行特殊教育,首先要从奠定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入手,对于十岁以下的智障很多,很多连最基本的穿衣服、独立吃饭、上厕所等能力都没有完全掌握,面对这种情况,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推出相应的解决方案,采用重点突出逐个击破的方案,比如说可以在来学校受教育的同时,坚持医疗机构的相关康复活动,先重点解决亟待解决的问题。

要从沟通入手,要让智障学生学会生活技能,首先需要让其学会表达生活需求,比如说在特殊教育学校,语言沟通能力就很重要,帮助智障学生掌握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就等于为智障学生搭建了一座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桥梁,从语言的培训开始,对于比较薄弱的学生,也可以通过专门的定向训练,通过语言表达技能的培养,打牢生活适应能力总体全局的基础。比如说,学校可以讲语言培训作为一项主要工作,可以通过演讲比赛,或者是语言交流活动,让学生敢于说话,努力说话,愿意说话,通过定期主题的训练,最终达到顺畅和外界交流的目的。

3.多样化方法创新培养方法

互联网和多媒体科技的不断发展,不但让普通学生的学习生活发生了质的改变,也为特殊学校里智障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体验和机遇。与正常学生相比,智障学生更需要多媒体展示等手段来提升学习生活的多样性。

对于一般学生来说,看文字和图片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但是对于智障学生来说,有时候这些简单的事情就成了巨大的障碍,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改变了过去知识的枯燥,在对智障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培养上,也能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说,很多好看的图片和悦耳的声音,光靠文字的描述,智障学生很难感知,而要是通过多媒体设备进行展示,则非常直观又乐于接受。智障学生在生活适应能力培养上,要认识很多新鲜事物,很多不容易找到实际物体的东西,完全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来展现,这就增加了直观性,在智障学生下次见到真实的物品时,也不会感到无所适从,也能正确的进行使用。

此外,在智障学生的生活能力培养过程中,会有很多流程性的内容,比如说,教会智障学生如何去超市买东西,如何花钱结账等等,这些一一带学生去现场体验,以现有的教育安排和资源,并不十分现实,但是通过网络视频的方式,则同样可以取到相同的效果,对提升智障学生生活适应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三、将家庭作为培养生活能力的有力支撑

根据实践教学经验,以及通行的教育观点来看,孩子的教育不能脱离家庭,正常的学生都是如此,更何况智障儿童,他们由于残障原因,更需要家庭的呵护与温暖[4]。因此,在将学校作为培养智障学生适应能力第一阵地的同时,学校要和家庭通力配合,然家庭真正发挥起支撑作用,共同最好智障学生生活适应能力的培养工作。

没有家庭的教育,没有家长的参与,不会是完整的教育。智障学生会在学校学习很多知识,但是如何运用,也是他们要面临的重要问题,一下子投入社会检验自己的知识,对于智障学生来说并不现实,但是回到家,却是他们实现这一目标的理想场所。任何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都要发生从课堂到外界的迁移,对于智障学生来说,有家庭作为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过度,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另外,学校的时间终究有限,学生的课堂训练也不能得到充足的保障,而在家庭生活中,可以将这种生活实用能力的培养延伸下去,仿佛一种从课本到生活的真实延伸。

通过和家长共同打造起帮助智障学生的总体框架后,还能充分利用和整合资源,每位家长都有各自的能力范围和知识领域,在智障学生的病情康复中,也有着不同的经验,通过学校与不同家长的沟通,也能实现相关经验的交流,并且可以通过举办沙龙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锻炼机会,同时也为家长提供一个更方便的交流平台,鼓励大家进行分享。

四、结语

智障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培养,既是特殊教育学校的重要目标,也是为学生未来铺好道路的奠基石。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工作者,要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情况下,发挥主观能动性,整合相关资源,用自身的不懈努力,为学生搭建起重新融入社会的绿色通道。

篇(10)

中国分类号:G76

智力落后儿童教育是国家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的特教学校招收对象以轻度智障儿童为主,基本采用分科课程的结构,教学形式也多以集体教学为主。当前的培智特殊教育学校,招生对象不仅智力程度越来越趋于重度,而且残疾种类也由过去的智障类发展到包括肢残、学习障碍、语言障碍、孤独症、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脑瘫等在内的各类残障儿童。“生源复杂化、大纲滞后化、教材普及化、课程板块化“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弱智教育的发展,课程改革无疑成为弱智教育发展迫切解决的问题。

一、一般性课程:

一般性课程为必修课,采用班级授课制。一般性课程体现对学生素质的最基本要求,着眼于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基本需求。当前我国培智学校的一般性课程设置大致可以分为学科性课程和功能性课程两大类。其中,学科性课程是沿袭传统的普教方式,经十多年的特教实践不断改良而来的。功能性课程是近几年来伴随着招收对象的变化,而由各培智学校自行开发、摸索出来的。

(一)中低年级一般性课程注重功能性,体现生活化、趣味化、基础化

我校针对中低年级学生,缺乏基本的生活经验,思维具有直观性、形象性、不连贯性的特点,在中低年级采用上海卢湾区辅读学校编写的“实用生活”教材,该教材内容起点低,图文并茂,知识结构呈螺旋式上升,从生活自理、习惯养成、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方面为学生高年级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中低年级课程设置注重功能性,以提高弱智儿童的生存能力为出发点,遵循弱智儿童自身的特点和学科的体系,挖掘弱智儿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教育课程的设计中,根据中度弱智儿童生存发展的需要,将社会、学科、儿童三者融合一起,既体现课程的功能性、实用性又兼顾各学科体系性。这一课程模式的代表是综合主题教育和生活单元课程。综合主题单元的设计侧重于节日、季节、校内外活动;生活单元课程的设计则侧重于居家环境、学校环境、社区环境、职业环境等。

这种课程模式的优点在于:1.注重学科间知识的横向联系以及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能使智障学生获得比较完整的生活经验,有利于他们形成实际的知识,从而有效地应付现实生活。2.课程内容贴近智障学生的生活,上课形式以游戏话动为主。这能较充分地调动智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在生活中学习的自觉性。3.课程内容相对简单,主要通过在真实情境或模拟情景中的反复演练,以求达到行动掌握的效果。这样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比较符合中、重度智力落后学生的能力和实际水平。

(二)高年级一般性课程注重实用性和学科体系性,体现技能化、系统化、社会化

高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能力有一定提高,课程设置应着眼于适应社会的基本要求。我校高年级仍采用1995年出版的人教版培智教材,但在内容选取上做了相应的删剪,并有针对性地降低难度,教学过程要有助于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教学目标更趋向于实用化。

这种学科性课程模式的优点在于:1.经历了较长时间的筛选,课程本身已很严谨,也很完善,在系统性、计划性、控制性等方面都有明显优势。2.科目间的牵扯甚少,各科目都能从智障学生的基线水平开始由易而难地进行教育训练,教育进程相对较为顺畅。3.教师课前能进行充分的准备,这有利于智障学生形成较系统的知识、技能。4.课程设置与普通学校大体相似,这既便于特教与普教的融合和学生的流动,也为智力落后学生营造了一个较“正常化”的生活学习环境。

我校在一般性课程设置中尝试的这种融功能性课程与学科性课程于一体的课程设置模式,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低起点、多反复、夯实基础、渐续提高”的特殊教育原则,对于全面提高智障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二、选择性课程

选择性课程是选修课,采用“走班制”。选择性课程着眼于学生个别化发展需求,注重学生潜能开发、缺陷补偿(身心康复)、强调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相关服务,体现学生发展差异的弹性要求,

我校以“让教育适应每一个孩子”为办学宗旨,充分挖掘学校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能力和发展需求,研发七门选修课,实施“走班制”方式,请我市四所高校的大学生义工进课堂,帮助学生挖掘潜能、启迪智能、培养技能、康复体能。

在选修课教师的配备方面,学校挑选经过专业培训或有专业教学经验、责任心强的教师任教。教师在课程实施之前根据选修的学生名单,写出学情分析,根据学情和学科特点,撰写课程的纲要,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效果等。在选修课教研活动时,任课教师普遍感受,要因人选材、因人施教,针对学生差异,采取复式教学,同时降低起点、放慢进度,充分发挥大学生义工的助教作用。例如,手工制作课的老师谈到,开学近一个月,她两次调整教学内容,原定学习OP级帆船,但学生学习起来有难度。最终根据动手能力,将选修课学生分为三组:A组制作丝网花;B组做花花泥;C组折纸或捏橡皮泥。该老师在课前对大学生义工进行分组培训,课上由义工分头帮扶,老师巡视指导。每次课后,各组学生争相传阅各自的作品,幸福的笑容溢于言表,极大地树立了学生的自信。这种复式教学,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提高了各组学生的动手能力。文艺活动课的老师谈到,本届选修课学生的识谱、演奏能力弱,原定的学电子琴、弹铝板琴难度较大,为此老师调整了教学内容,希望组建一支鼓队。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回归主流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特殊教育也不例外。为此我校借助各种宣传日、节庆日组织选修课成果展示,通过展示活动实现课堂延伸,体现学生自身价值,让学生能坚强、自信地走上社会。

课程是教育的灵魂。培智学校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是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于中重度弱智学生身心方面存在某些缺陷或障碍,在独立生活方面有一定困难,课程设置应有利于培养他们独立精神、自理能力、生存技能、坚强的意志等。特教学校应不断探索适合培智学校的课程设置,遵循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从校情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建构中重度智障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符合其特殊需要课程体系,真正为学生的生存与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上一篇: 专科毕业设计要求 下一篇: 学前教育研究概念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