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环保的金点子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27 15:09:34

低碳环保的金点子

低碳环保的金点子篇(1)

一、绪论

气候变化及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社会成为各界共识。在此背景下,“碳金融”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它是指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相关衍生品的交易与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资与融资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交易或中介活动。金融危机后,面对国际经济新形势,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此,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展碳金融业务创新成为国内学界热议的焦点。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支柱部门,其在碳金融领域的有效创新对于我国低碳转型的成功实现起着关键作用。但现阶段,国内已有相关研究多围绕企业生产环节的节能减排展开,对于个人日常消费环节关注甚少。低碳社会的成功构建离不开个人的积极参与,消费行为对企业生产具有导向作用。商业银行若能有效利用自我优势,通过开发个人碳金融业务为个人践行低碳消费构建激励机制,将极大地提升金融创新对我国低碳转轨所能起到的“助推”效用。为此,本文选取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西安市六所高校进行问卷调查,搜集信息,分析数据,针对该群体低碳消费践行度较低这一现状,论述了商业银行开发大学生个人碳金融业务的必要性。并借鉴已有业务实践,提出了业务创新的具体模式,试图以市场化手段为大学生践行低碳消费构建经济激励机制,使金融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目标的实现。

二、 “生产减排”:当前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的理论探究重点

文献搜索显示,2009年之前,国内有关碳金融的研究多集中于探讨碳交易市场而忽视了商业银行在其中的参与,直到2010年,商业银行在碳金融中的作用才得到学者们的重视,文献数量突飞猛进,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归纳总结可以发现,如何支持“生产减排”是现阶段理论探讨的绝对焦点,“消费减排”并未受到应有重视。

具体来看,现有研究主要从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的重要性、实践现状、潜在问题及可能路径几方面展开论述。其中,对于前两方面,虽然学者普遍认识到商业银行因其资金配置功能而在支持低碳经济发展中扮演“关键种”角色,但具体分析中却仅强调该特性在制约企业高能耗生产,推动企业技术革新方面所能发挥的关键效用,而忽视了其在鼓励个人低碳消费,倡导个人低碳生活方面所能起到的助推效用。这无形中引致了当前以服务企业生产减排为主导目标的业务开发模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的拓展空间。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的实践现状,尽管已有学者提出了“业务单一,规模有限,创新不足”等问题,并认识到除人才储备、政策环境等客观外部条件不完善外,对碳金融的有限认知也是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但在对可能路径的探讨中,通过追求“高、尖、深”来扭转我国商业银行在该领域的落后现状依旧充当政策建议的主基调,涉及消费减排的个人碳金融这一业务发展中的真正短板并未受到应有重视。

碳金融所代表的不仅是一种新的金融制度安排及金融交易形式,更深层次的是一种新的金融发展理念,即将社会福利最大化作为金融发展的最终目标。商业银行应提升理念认知,完善业务开发,通过开展个人碳金融业务以实现自身与社会的共赢。

三、国内外个人碳金融业务开展的理论与实践

京都议定书框架下,以三种“灵活机制”为基础的“碳信用”交易市场的建立催生了碳金融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生产的低碳转型。鉴于此,个人碳金融业务的发展也需以“个人碳信用市场”为依托,进而为个人践行低碳消费构建激励机制。借鉴传统的“碳信用”概念,“个人碳信用”可被定义为居民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支持节能减排、践行绿色消费等低碳行为而保有的经批准的碳排放权或获得的经核准的碳减排额,二者分别对应于政府配额制和自愿减排制。

1.国外有关个人碳金融业务的理论探讨及实践现状。在理论探讨方面,政府配额制一直以来都是国外学界热议的焦点。配额制即政府确定本国居民的碳排放总额,并以人均为基准分配给本国居民,居民可依据个人情况对碳排放权进行买卖,个人碳交易(PCT,personal carbon trading)体系由此形成。Tina Fawcett和Yael Parag(2010)认为,广泛的个人参与是成功构建低碳社会的必要前提,因此建立基于配额制的个人碳交易体系是一个非常具有前瞻性的政策构想,它能够将与家用耗能和居民出行有关的碳排放的权利和责任具体到每个人身上,从而有效弥补现有政策工具的不足。Thumim和White(2008)通过分析认为,相比于征税等其它措施,基于配额的“个人碳交易”机制保证了每个公民在能源获得与使用方面的平等性,低收入者会因其整体较低的能源耗用量而成为这一机制的主要受益者。

由于配额制的“个人碳信用”市场仍处理论探索阶段,因此,现有的业务实践多以自愿减排为基础展开。在自愿减排机制下,个人通过主动减少日常碳排放或购买碳额度进行碳中和,以此获得经过核证的碳减排额,形成个人碳信用资产。韩国光州市为节约民用电力和天然气,创建了一种“碳银行”制度,自愿参加的居民可在光州银行办理“碳银行卡”,银行将居民每月节约下来的能源折合成积分存入卡中,居民则可使用这一积分购买相应的低碳产品。美国一名为“我的碳排放交易”(My Emissions Exchange)的网站,根据居民家中的水电费账单对其建立碳排放记录,若参与者能相对之前大幅减少自己的能耗量,该网站便在核实该减排量后作出证明,并以中间人身份将产生的碳信用卖给那些想提高自己环保声誉的公司。此处,减少电费支出并得到可出售的碳信用对于参与者来说是一种双赢的经济激励。

2.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碳金融实践现状及问题分析。通过文献搜索本文发现,现阶段,国内有关“个人碳信用”及“个人碳金融”议题的理论探讨几近空白,更多的仅是对现有业务实践的相关介绍。

在我国,兴业银行和光大银行是个人碳信用业务的先行者。2010年,兴业银行联合北京环境交易所在京推出国内首张低碳主题信用卡——中国低碳信用卡。通过与北京环境交易所的合作,兴业银行为客户搭建起了信用卡碳减排量个人购买平台,使其可通过银行渠道完成个人购碳交易。与此同时,该行还通过建立国内首个“个人绿色档案”系统,使个人低碳交易记录可追踪可查询,从而鼓励持卡人积极参与碳减排,倡导低碳生活。中国光大银行随后推出的“绿色零碳信用卡”具有卡片可回收,碳足迹计算器,邀约购碳计划,环保账单等六大独特的绿色环保功能。持卡客户可通过登陆光大银行信用卡地带,在线计算日常生活中产生的CO2排放量,并以购买碳额度的形式,资助符合国际规定的节能减排项目,消除碳足迹,实现资源减排,并为自己建立“碳信用档案”。

由以上业务介绍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虽有少数商业银行率先试水个人碳金融业务,但业务模式多是依靠参与者的自愿减排意愿,通过银行提供的碳足迹计算平台及购碳平台自主进行碳中和。这使得自主减排的个人参与者多为已实现“经济自由”的高收入群体,普通群众则缺乏参与其中的经济激励。对于这一点,兴业银行及光大银行的工作人员在开展该项业务时也认识到:“市民往往更看重实实在在的利益”,因此,在产品推广过程中,银行方面不得不在各种营销活动上花费大量精力。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何针对普通民众,为其低碳行为构建直接的经济利益补偿机制应成为下一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碳金融业务的创新重点。

四、基于大学生低碳消费的商业银行个人碳金融业务探究

数据显示,在我国CO2总排放量中,居民日常消费排放占据相当比重。大学生作为特殊消费群体,其日常生活中低碳意识与践行度的高低将对我国未来低碳战略的实施产生深远影响。为此,本文选取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搜集相关信息,试图借鉴国内外现有的个人碳金融业务模式,结合该群体的自身特点,以市场化手段为其践行低碳消费构建起直接的经济激励机制。

1.问卷设计与修正。通过参阅有关文献本文发现,当代大学生低碳消费践行情况不容乐观,而缺乏有效的经济激励机制可能是制约当代大学生践行低碳消费的主要原因之一。进一步,本文提出低碳意识及践行度较高的大学生应普遍具有勤俭节约,谨慎保守这一特征的前提假设,试图通过提高积极践行者的可获授信额度,使大学生的低碳消费行为得到直接的经济利益补偿。为了印证以上观点假设的正确性及业务模式的可行性,本文将调查问卷划分为如下五部分:

(1)被访者基本资料。

(2)日常低碳消费情况。意在考察当代大学生的低碳消费现状,并探索潜在的制约因素。其中在对被访者低碳消费践行度的考察中,问卷选取六种代表性消费行为进行了问题设置,并对每一选项设以相应分数,通过加总求和,以得分高低对被调查者的参与度进行定性评定。量化后的践行度为之后的假设印证提供了操作上的便利。

(3)理财及风险偏好。与第二部分相对应,问卷同样选取了六道代表性题目并对选项赋予分数,加总求和后以得分形式衡量被访者的理财风险偏好。进一步结合第二部分所得数据,通过将每位受访者的两个得分录入Excel表中,利用SPSS软件分析两组得分之间的相关关系,以此考察问卷所提假设是否成立。

(4)可能的贷款需求及制约因素。以此考察提高可获授信额度这一举措是否能对大学生践行低碳消费构成有效的利益驱动。

(5)对信用卡的认识及使用情况。与第四部分所获数据信息相结合,考察以“信用卡”作为大学生个人碳金融业务载体的合理性。

为了使问卷调查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研究目标的实现,本文在正式调查前设置了预调研阶段,发出问卷50份,依据被调查者的反馈意见,对问卷所设问题进行了相应调整。如在问卷第二部分中,考察被访者低碳消费践行度的6道问题起初采用五分法设计,但在预调研阶段,被访者普遍认为选项划分过于细致,给其答题带来不便,因此本文最终选择了三分法的选项设计。再者,考虑到因子分析所需,该部分增设了5道补充题目,以考察大学生践行低碳消费的可能障碍。正式调研阶段,以西安市六所高校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电子问卷与书面问卷分发相结合的方式,共发放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为95%。下面,本文将以数据分析为基础,从必要性和具体模式两方面对商业银行基于大学生低碳消费的个人碳金融业务创新予以详细论述。

2.业务创新的必要性分析。(1)对“低碳消费”的认知程度。如图1所示,对于“低碳消费”这一概念,61%的同学表示大概了解,但感觉与自己关系不大,只有24.2%的同学表示很了解,且生活中能够很好地践行,14.7%的同学表示从未听说过。由此,我们可以初步得出,现阶段,在校大学生对于低碳消费的认知程度仍有待提高。

(2)低碳消费践行度。进一步,考察该群体日常生活中对低碳消费的实际参与度。这里,我们将调查对象在问卷第二部分六道小题中所得总分数化分为小于0、0到2和大于2三个档次,分别对应于较低、一般以及较高三个实践参与度。结果如图2所示,只有27.5%的同学达到较高水平,多数学生处于中等水平,仍有20.7%的学生处于较低层级,因此整体而言,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群体的低碳消费践行度仍然偏低。

(3)践行低碳消费的主要障碍。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通过因子分析考察大学生践行低碳消费的主要障碍。主要步骤包括:①原始数据的录入与标准化。②求原有变量的相关矩阵及其特征根值、方差贡献率和累计方差贡献率,并根据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5%的要求选取因子个数。③采用方差最大法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正交旋转,通过观察旋转后的因子载荷图,对所选因子进行命名解释。分析结果如下:

利用SPSS 17.0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后进入因子分析过程。求出Q1至Q1010个原有变量的特征根值、方差贡献率及累计方差贡献率。分析结果(表1)显示前三个因子的方差累计贡献率已经达到90.512%,表明三个主因子已能够包含10个变量指标的大部分原始信息,符合因子选取要求。

进一步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正交旋转,输出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结果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变量Q1、Q2、Q3、Q4、Q9在因子F1上有较高的载荷,结合原有变量的实际意义,认为F1主要反映了生活习惯对低碳消费的影响,因此将其定义为生活习惯因子。变量Q6、Q7在因子F2上的载荷系数较大,可解释为经济激励对低碳消费的影响,因此将F2定义为经济激励因子。变量Q5、Q8、Q10在因子F3上的载荷系数较大,可解释为消费成本对低碳消费的影响,因此将F3定义为消费成本因子。至此本文认为,生活习惯、经济激励以及消费成本是现阶段阻碍大学生践行低碳消费的主要因素。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对于低碳消费虽有一定认知,但低碳消费践行度普遍较低。作为社会年轻代的主力军,掌握先进知识与技能的大学生群体在祖国未来发展中定将扮演重要角色,他们的消费观及消费行为也将影响到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因此,改善我国大学生群体不容乐观的低碳消费现状具有绝对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由于缺乏有效的经济激励机制是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寻求市场化的利益补偿机制成为有效的解决渠道。商业银行作为大学生群体日常接触最多的金融机构在这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其若能通过个人碳金融业务的有效创新,使大学生的日常低碳行为与个人经济利益相挂钩,定将极大地提升该群体的低碳消费践行度,从而进一步推进我国低碳社会的顺利构建。

3.业务创新的具体模式分析。(1)与学校、企业合作,创建“大学生低碳信用卡”。获取消费信息是构建激励机制的必要前提。学校是大学生的主要生活场所,其生活消费多产生于此。因此,银行若想尽可能全面地获取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能源使用方面的低碳消费信息,就需与校方进行合作。具体来看,学校可为每位学生建立“个人碳信息账户”,将其在校的低碳消费情况记录其中。如水电使用及对一次性餐具、塑料袋的消费等。银行方面可由此获取学生的在校消费信息,对于良好践行低碳消费的学生给与相应的“碳积分”奖励,存入为其办理的“大学生低碳信用卡”中。

在与学校合作的同时,银行还可尝试与企业进行合作。生产环保产品的企业可将其经核证的环保产品在银行备案、登记,银行方面则通过定期公布合作企业环保产品名单,使“大学生低碳信用卡”的持卡人及时了解相关信息,并对以刷卡方式进行购买者记以相应的“碳积分”。

在这里,本文之所以选取信用卡而非其它银行卡为载体,主要出于以下两方面原因:其一,从大学生的角度来看,问卷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对于信用卡的使用率很低,对信用卡的功能存在认识偏差。事实上,信用卡的透支消费功能不但可以满足使用者在特定情况下的短期小额融资需求,为其日常消费提供便利,更重要的是它为身处信用经济中的个人参与者提供了一个有效的“个人信用资产”创造平台。只要使用者在规定期限内将透支款项补齐,那么透支行为不但不会使个人信用减分,反而会使银行拥有更多提高你资信水平的信息依据。在调查中我们发现,66.3%的学生表示自己在步入社会后的5年内可能会有贷款需求,以满足创业、购房或汽车消费等。但与此同时,对于初入社会,收入偏低且少有积蓄的毕业大学生来说,缺少信用记录,银行无充足的资信评估依据成为阻碍其成功获取贷款的一大障碍。从图5可看出,在众多影响因素中,选择这一因素的同学占到总人数的49.5%。基于此,本文认为“大学生低碳信用卡”的创建,可以在鼓励大学生群体进行低碳消费的同时,通过使其更多得使用信用卡进行消费,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并为其将来可能需要的融资需求积累信用资产。其二,对于银行来说,开展大学生信用卡业务可以使银行提前与这些社会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建立业务关系,在追踪其低碳消费行为,获取其个人信用信息的过程中发掘潜在的优质客户,这有利于其在争取优质客户资源的同业竞争中拔得头筹。

(2)将“碳积分”与个人授信额度相挂钩。为了使上述碳积分具有现实价值,我们须将其与该群体的经济利益相挂钩。通过汇总问卷二、三部分收集到的数据信息,得到代表被调查者低碳践行度及理财、风险偏好的两组得分,进一步利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从输出结果可以看到,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二者之间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22。由散点图可以进一步看出,随着所获分数的逐渐升高,正相关关系越为明显。至此,“低碳意识及践行度较高的学生应普遍具有勤俭节约,谨慎保守的特征”这一假设得到了印证。

基于该假设的正确性,本文认为,银行可以此为依据,参照大学生低碳信用卡使用者的还款信用记录,对具有较高碳积分的学生给予较高的个人授信额度。该举措的优势在于,一方面,由于上述分析中提到,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在毕业后的5年内很可能存在贷款需求,而在校时对低碳消费的积极践行可帮助其获取较高的授信额度,以弥补事业起步或独立生活开始时的资金缺口,为其未来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因此,这一形式的利益补偿更加符合大学生的现实需求,由此产生的对大学生践行低碳消费的驱动力将更加强效。另一方面,基于我们假设的正确性,这一举措对于银行来说风险相对较小。而该项业务创新为其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提高社会形象提供了有效渠道,通过以市场化手段为大学生践行低碳消费创建激励机制,使金融创新真正成为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五、总结

开发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是以市场手段引导社会生产、消费、投资等各个环节向低碳型转轨的有效渠道。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研究进行整理与总结,认为现阶段,我国关于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的理论探讨及业务实践多围绕企业生产减排展开,个人消费减排未受重视。鉴于大学生群体低碳意识及低碳消费参与度的高低对我国成功实现低碳转型所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本文基于问卷调查与分析,论述并探索了商业银行针对该群体进行个人碳金融业务创新的必要性与可能模式,以期为填补商业银行在个人碳金融领域的相对空缺提供些许思路。

当然,文中所提方案在具体执行层面还存在诸如对低碳消费行为进行追踪的技术性问题,碳积分的计算标准,以及将碳积分转换为授信额度时所需考虑的其他风险因素等问题,均有待进一步探讨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周健.我国低碳经济与碳金融研究综述[J].财经科学,2010,(5).

[2]乔海曙,谭烨.2002—2010年中国碳金融研究文献分析[J].经济与管理,2011,(8).

[3]Tina Fawcett and Yael Parag. An introduction to personal carbon trading[J]. Climate Policy journal, Volume 10, Number 4, Sept 2010 , pp. 329-338

[4]Joshua Thumim and Vicki White. Distributional Impacts of Personal Carbon Trading: A report to the Department for Environment, Food and Rural Affairs [J]. Centre for Sustainable Energy (2008). Defra, London

[5]李乐.论我国个人碳信用市场的发展[J].唐山学院报,2011,(4).

低碳环保的金点子篇(2)

秀“低碳”

炎热的8月,身为“环保大使”的电影明星周迅在上海参加代言活动。为了配合环保宗旨,减少碳排放,活动现场原本16台空调减至4台。可与之相对应的是,场内的16盏大灯却一个都没减,各个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当然还有逼人的热气,主持人和周迅大汗淋漓,现场来宾叫苦不迭。这样的“秀”让人只能苦笑。

自从有了“低碳”概念,一些人开始倡导从此不开车、不开空调、不吃肉、尽量少穿衣服。为了让公众更“形象”地理解什么是“低碳”,8月5日,十几名女大学生在深圳地铁1号线车厢里集体脱去衣裤,宣传低碳。学生们的勇气令人感动,但这样的“低碳秀”,相信公众更看不懂啥是低碳了。

在去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由王石、冯仑等企业家组成的代表团了一个推动节能减排、旨在保护生态、保护地球家园的联合声明――《我们的承诺与希望》。同时,由这些企业家组成的自行车队,在会场外开始了他们的“低碳秀”。王石事后也称,为环保作秀没什么不好。

对于国内兴起的这股“低碳秀”,北京环境交易所副总经理刚认为:“一个新事物还未尘埃落定、还处于炒作阶段的时候,它的结果应该是朝着大家所需要的方向走的,人们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做低碳,它的结果总是好的,现在的炒作也是发展低碳业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

今年以来,“低碳”这一时髦概念在国内金融业中也掀起了一股热潮。2010年3月24日,中国平安启动了“低碳100行动”计划,在百项举措中,日常办公占66项、采购环节14项、业务环节12项,剩下8项是结合平安业务自身特点的绿色金融投资项目。在平安启动的低碳计划中,大部分是日常运营项目,比如将纸质保单和纸质账单换成电子保单和电子账单,在全国范围内的办公室推行定时关闭办公电脑,等等;虽然真正意义上的低碳金融产品很少,虽然让人嗅到“秀”的味道,但如果人家真正努力了,我们是该给予肯定的。

无独有偶。兴业银行和光大银行在今年相继推出了“低碳信用卡”和“零碳信用卡”。兴业银行的“低碳信用卡”是在产品设计上体现了低碳和环保的理念,以新型可降解绿色材料制成,减少了传统PVC(聚氯乙烯)卡废弃后对环境的破坏。而光大银行的“零碳信用卡”除了具备一般信用卡的功能外,银行将不定期向持卡人发出邀请,购买碳排放额度。在国内信用卡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的今天,推出时尚的“低碳信用卡”,也是一种很好的营销手段。

营口低碳产业园管理中心副主任高中林认为:“在不损害公众利益的前提下,以什么方式宣传低碳无可厚非,但是,不能以低碳的名义进行商业竞争。在中国市场上,现在有80%都在做低碳概念,实际上,很多人对于真正的低碳根本不了解,包括一些金融产品,都是打着低碳的旗号,其实,真正的低碳产品非常欠缺。”

湖南湘科清洁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汉文表示:“目前,金融机构推出的绿色金融产品,包括交易所使用的一些规则,都是针对国内碳交易做的前期概念性的准备工作,其意义还仅限于普及低碳概念,唤醒全社会对气候变化的关注。”

以“低碳”的名义

进入8月,广西、贵州、浙江、河北等多省掀起了“限电限产”的风暴,对企业进行限电停产整顿,甚至对居民的正常用电也加以限制。由于今年是“十一五”规划万元能耗下降20%目标的收官之年,很多地方官员为了考核过关,不得不临时抱佛脚,用“一刀切”的办法来节能减排。很多企业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刚刚进入恢复期,一停产,扭亏为盈的希望又破灭了。

今年4月,广东省旅游局颁发通知,要求广东省星级酒店从今年4月1日起不再将一次性用品配送至客房。紧接着,7天连锁酒店开始在广州、深圳、长沙等地分店实行“裸房”销售,以“低碳”的名义取消了免费提供的“六小件”,房价比同行打折后的会员价低10~38元。

看似更实惠了,可多数顾客反映:“酒店连一次性洗漱用品都不提供,还算什么酒店?出门总不能在行李中托运一堆洗发水、沐浴露、拖鞋吧。如果在当地买,走的时候又带不走,房价是便宜了十块二十块,可最后造成了更大的浪费。”

几个月前,很多银行的信用卡客户被告知,为了“环保低碳”,今后银行将不再寄纸质消费账单,而是定期将电子账单发送客户电子邮箱。有人给算过一笔账,仅对账单一项,银行可节省的成本可观。

既然银行以低碳的名义节省了大笔成本,理应以更好的服务来回馈储户。可是,前不久,银行乱收费现象引起了广大储户的不满。据统计,银行的各种收费项目林林总总加起来将近3000多项,直接涉及储户的有30多项。

为了低碳,信用卡客户改用电子账单对账,但普通银行卡客户要想查询自己账户的情况,只能去银行打印纸质账单,原来的免费打印,变成了收费打印。看来,一扯上“低碳”二字,银行不但能降低成本,还能增加收入。

自从王石、冯仑等企业家在哥本哈根为低碳“作秀”之后,国内迅速兴起了一股“低碳地产”热潮,很多房地产项目都打着“低碳”的旗号进行营销。

号称“零能耗”的南京锋尚国际公寓,确实采用了大量的节能减排、绿色环保技术设备,但公寓的售价是周边项目的3倍,沿河别墅最高卖到9.8万元/平方米的天价。

张汉文认为:“房地产的‘零能耗’根本不存在,只有更低的能耗。”像南京锋尚国际公寓这样的“低碳地产”项目,还算有些真东西,采用了部分绿色环保技术。其他大部分打着“低碳地产”的项目,实际上都是“伪低碳”,很多开发商只是拿低碳做营销的噱头。有的开发商项目自身有点山水资源,就称作是“低碳地产”;一些建材供应商急于求成,在申报低碳建材时,使用“公关”手段浑水摸鱼;有的项目干脆就是追求时髦,直接在营销上大打“低碳牌”。

曾有人戏称中国的“低碳地产”:种了几棵树就是绿色环保了,挖了一条沟就是湿地了。孰不知,打“低碳地产”旗号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抬高房价。

张汉文表示:“中国目前用的都是耗能建筑,对于低碳建筑还没有一个标准。所以,我们要想做低碳建筑,必须先制定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建筑标准,由第三方核定,每个项目的低碳级别是什么,项目的卖点是什么。我们现在都是乱搞,乱说,自己都说自己是低碳。”

什么是真正的“低碳”

尽管“低碳”在国内炒得热热闹闹,我们还是有必要看看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低碳。低碳,顾名思义,是指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我们能不能实现低碳生活,取决于全人类能源消耗观念的转变和消费方式的改变。

先看看什么是“低碳生活”。在英国,剩饭菜的处理也成为减碳的重要一环,政府有关部门给每个家庭配备了专门处理剩饭菜的垃圾桶,然后集中处理,这样减少了英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5。

而在中国,剩饭菜也有它的利用价值,就是被收集起来制成了“地沟油”,在老百姓的餐桌上循环使用。日本也有“地沟油”,但日本的“地沟油”都由专业的回收公司进行回收,以较高的价格卖给了日本政府。政府则将这些“地沟油”提炼后用作了垃圾车的燃料。

丹麦的哥本哈根,家家户户都使用节能灯,晚间通往郊外的路没有一盏路灯。同时,哥本哈根还推行高税能源使用政策,1000瓦时电的价格由三部分组成:能源市场价格、运送费用以及税收,其中,税收占比高达57%。如果不采取节能方式,就得付出高昂的费用。

再看看什么是“低碳地产”。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数字显示,全球1/3的二氧化碳排放来自建筑行业。在哥本哈根,政府对建筑标准有严格的规定。房屋的墙壁厚要达三层,中间层是特殊保温材料,夏天隔热,冬天防寒。窗户也有严格的要求,外边的冷(热)空气不会轻易进来。

温哥华是加拿大西岸最大的城市,温哥华的民宅基本都是二三层高的别墅,这些民宅90%以上都用木头建造,绝对的低碳建筑。木质结构建筑不仅来自可再生资源,而且施工时间短,建材从砍伐、加工、运输、安装整个过程所消耗的能量远远小于同样过程的钢材和水泥结构建筑。另外,现代木结构建筑对空气污染更少,生产过程能少消耗1/3的水,和轻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相比,轻型木结构对环境的影响是最小的,是真正的意义上的低碳建筑。

最后来看看什么是“低碳金融”。“低碳金融”是近十年来国际金融领域出现的一项重要金融创新,真正意义上的低碳金融,是指服务于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和金融交易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还有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说白了,就是把碳排放当做商品,进行现货、期货的买卖。

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在内的众多金融机构,已经成为国际碳金融市场上的重要参与者,业务范围也渗透到交易的各个环节。并已形成了碳交易货币及包括直接投资融资、银行贷款、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等一系列金融衍生品为支撑的碳金融体系。

而中国的金融机构,在低碳金融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东西只浮于表面和概念。近两年,北京、上海环境交易所以及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相继挂牌成立,但三家交易所目前的业务量很少,业务也仅限于项目信息介绍服务,商业银行几乎无人参与,还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低碳金融交易平台。一些商业银行通过与环境交易所合作,推出低碳信用卡业务,更多被看做是一种营销手段。

发展“低碳”路还很长

“低碳”虽然是个新概念,但却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低碳生活、低碳地产、低碳金融,等等,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但是,真正意义上的“低碳”,不是靠一句口号、一次作秀、一段时间的炒作就能实现的,它需要从法律、制度、政策和人类意识上的全面转变。

目前,中国还处于“低碳”的概念炒作阶段,方方面面还没有完善的制度、统一的标准和先进的技术,所以,中国要想把低碳从概念变为现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比如,在碳交易这块,中国没有明确的政策配套,到底是用行政手段还是用市场手段来解决,到底是进行大面积的配额,还是地区性的减排,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目前,我们更多的是用行政手段来约束,比如采取财税补贴等方式激发节能减排的积极性。

北京、上海环境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目前仅在碳交易、碳综合或碳补偿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按张汉文的说法:“这些工作其实是比较忽悠人的,没有按照规范的碳交易市场规则来做。碳交易本身是件好事,但在没有规则的前提下,会把好事做成坏事,容易将这个领域的规矩给搞乱了,长远来看是不利的。”

从国际上来看,更多的还是采用经济手段和市场手段解决环境问题。比如,欧盟的排放交易体系,就是利用市场机制来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主要包括现货、期货和期权交易等形式;美国是在区域温室气体减排方面有系统性的建设。

在中国的企业和金融机构中,低碳还没有真正渗透到其发展理念中,还处于作秀、炒概念、应付的阶段。比如,高中林所在的低碳产业园,主要是生产低碳建筑材料,但是,在推广的过程中,他感觉非常吃力:“从成本上讲,直接成本比传统的建材成本可能高出10%,从长远看,房子的品质比普通的房子要高。但是,现在的开发商都是商业主义,钱赚到手就达到目的了,他们关注的是眼前的资金流,而不是长远的环境。所以,观念上的认知,还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

张汉文也表示:在中国发展低碳产业,还面临着技术、资金和机制的三大瓶颈。

第一是技术瓶颈。目前,我们跟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的工艺、设备引进的还是国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技术和设备,这能算先进吗?但我们要引进美国和欧洲最新的低碳技术就太难了,因为有知识产权、技术壁垒等问题。所以,技术是我们最大的障碍,科技的创新和进步是决定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

低碳环保的金点子篇(3)

一、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英国政府于2003 年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后,第五波改变世界经济的浪潮,“低碳经济”正逐步兴起。

在哥本哈根的气候峰会上,我国政府作出了减排承诺,展大国远见,更给国人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在全球经济复苏、气候危机的大背景下,低碳经济,将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找寻新经济增长点的核心领域。低碳经济催生低碳金融,同时低碳金融赋予低碳经济新的内涵。“面对低碳经济,金融如何创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

二、低碳经济催生低碳金融

低碳经济将促进环保立法、规则的变化和相关技术的国际转移。碳交易及低碳产品和低碳服务的市场前景广阔。目前,全球范围内共有20 多个碳交易平台,交易标的主要是二氧化碳排放配额,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类似期权与期货的金融衍生品。全球碳交易市场出现了爆炸式增长,2008 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规模为1260亿美元,是2005 年的100 多倍,预计2020 年将达到3.5 万亿美元。可以预计,低碳经济将促使人类在解决全球公共物品上形成一种全新的机制,更多的低碳经济方式将被创造出来。据统计,中国市场出售的年减排额已达到全球的70%。中国当前已签订的碳交易项目收益可达20 亿美元。中国也在积极探索碳排放交易市场化机制,2010年6月3日首家综合性排放权交易机构“天津排放权交易所”自主开发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服务平台上线试运行并为首批项目37.59万吨自愿减排量提供电子编码和公示服务。中国将是未来数年排放权交易的主要市场。抓住低碳经济的机遇,迎接挑战,是中国面临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随着碳排放权衍生为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以其为核心的世界碳资本与碳金融体系逐步建立。低碳金融是指服务于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其实也就是把碳排放当作一个有价格的商品,可以进行现货、期货等等的买卖。低碳金融范围已经渗透到碳市场的各个环节,渣打银行、美国银行、汇丰银行等国外金融机构作出了创新尝试。他们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担任企业碳交易中介机构、向清洁发展机制(CDM) 项目开发企业提供贷款、为产生碳排放权的项目开发企业提供担保;在二级市场上参与碳排放配额交易、为碳交易提供必要的流动性;设计碳金融零售产品、创新碳金融衍生产品;为碳排放权的最终使用者提供风险管理工具等等多个领域。

三、我国低碳金融尝试及创新

在我国,低碳经济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大量的人、财、物、技术的投入。因此,金融对于低碳经济的支持,就显得意义十分重大。国有商业银行应顺应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宏观政策,把握碳金融所带来的商机,在“碳金融”方面先行一步,实现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的共赢。根据中国国情,笔者就国有商业银行可以从政府、企业、金融创新等几方面入手作些有益探索。

1.契合政府低碳经济政策,打造碳金融服务体系

以充分依靠和运用金融对环境建设的支撑和服务功能为手段,以契合政府的政策引导为方向,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碳金融体系和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成为国有商业银行配合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根据政府对环境建设融资、资金管理、生态建设、环境市场管理等服务需求,国有商业银行通过创新,为环保客户,乃至其所挂钩的政府行政管理部门提供覆盖面广、适用性强、扩展性好、切实可行的金融服务产品。

2.关注低碳概念的企业客户,建立绿色贷款模式化授信机制

低碳环保的金点子篇(4)

“这些大型能源企业对新能源、节能减排等低碳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投入,它们是目前新能源经济重要的投资主体,也是未来温室气体排放量交易的重要参与者。央企优势资源的发挥,对引入新能源投融资主体,打造中关村雍和园低碳示范园,实现绿色金融的聚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东城区区长杨艺文在2009年中关村论坛表示。

利用总部企业聚集、低碳能源央企及投资机构汇聚、产业金融发展迅猛等优势,东城区将打造低碳金融产业功能区,建设低碳经济总部基地。2009年年底东城区政府在“区能源和低碳产业研讨会”也表达了同样的结论。

据悉,东城“绿色行动计划”2010年将完成编订,东城区将推出“区域碳排放标准”,建设“低碳城区”。地处东城的雍和园无疑是最大的受益方。

东城区两会期间,杨艺文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低碳城区”概念,东城将推行企业绿色准入标准,以建筑节能为先导,探索合作能源管理等模式,利用跨国合作模式实施低碳示范区项目。

区情决定 布局低碳经济

东城区地处北京中心城区,区内没有工业、农业。区情特点决定了不能发展相关的制造业,这就决定了雍和园具有低能耗、低污染的产业结构优势,但适合聚集支持低碳产业的投融资机构和节能环保高端服务业。截至2008年末,东城区第三产业已占到经济总量的94.7%,位居全市第一。金融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为其四大主导产业,金融服务业发展尤其迅速。

杨艺文说,雍和园新能源投资节能环保服务业呈聚集态势。以国华投资等为代表的100家新能源投资,节能环保服务业已汇聚东城,产业聚集态势初显。

东城区有170多栋商业楼宇。主要污染排放源就是区内越来越密集的办公写字楼宇。东城区金融办负责人介绍,未来东城区将要打造成低碳城区,首先要对楼宇碳排放进行监管,未来将对区内所有写字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统一测算,在此基础上建立碳排放交易平台。碳排放较高的楼宇可向低排放企业购买二氧化碳排放指标,一方面鼓励写字楼积极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同时也将是北京首个碳交易试点城区,对废气资源进行再利用。

杨艺文说,目前我们也正在进行一些市场调查,包括最近我们去了发改委推荐的节能环保服务的企业,包括跨国公司如西门子、法国电力、Intel,来研究寻找实施区域的节能减排的合作伙伴。

搭建平台 聚集低碳产业

“引入市场机制,促进节能减排。我们还尝试要通过引入合同能源管理这样的方式,来形成政府、金融机构、节能环保企业和楼宇业主共同投资、共同负责、共同受益的楼宇节能减排的运行和激励机制,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为雍和园低碳经济示范园的建设奠定基础。”

杨艺文强调:一是,要发挥央企的资源优势,聚集低碳相关的产业。能源央企总部是东城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依托,我们将抓住这个能源央企大规模投资新能源产业的重要战略机遇,来引导新能源投资基金的建立、新能源企业总部的引进,来深入了解能源央企对节能减排的产品、技术和服务的需求,采取积极的措施,搭建平台,吸引围绕着央企能源总部的新能源投资和节能环保的发展,来形成相关的低碳产业的聚集。

二是,搭建绿色市场平台,促进要素资源交易。目前我们考虑要围绕低碳经济的发展来逐步建设专业的交易平台,这里边主要是要聚集与低碳经济相关的投融资市场交易、技术集成和人力资源市场要素的聚集,为我们低碳经济相关的产品、产权和技术项目的交易来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三是,积极引入各类人才及专业研究机构,提供智力资源保障。在整个研究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深深的认识到,人才是我们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支撑,因此当前我们要重点的帮助企业引入低碳城区建设领域的高端科技人才,别是从事碳金融交易的核心人才,从事碳中介的高端市场人才,以及从事碳排放评估和认证的高端人才。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东城区在编制十二五发展规划过程当中,重点研究把发展低碳经济、绿色金融作为一个总体的目标,研究作这个区域历发展低碳经济的产业布局,研究出台一些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和具体的措施,进一步来明确整个区域低碳发展战略。同时要引进高水平的发展机构,推进雍和园的建设,包括监测的标准、分布组织实施。

雍和园将建“碳金融”基地

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东城在创造节能减排环境、建设能源和低碳产业金融功能区方面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目前,除传统的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业态,产业金融发展非常迅速。这些大型能源企业对新能源、节能减排等低碳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投入。挖掘这些产业资源优势,对于扩大新能源投资力量,提高产业融资功能,建立新能源聚集地具有重大意义.

据了解,东城区已将东二环金融区定位为有国际影响力的绿色金融产业基地,除了启动区内楼宇碳交易外,东城区将抓住能源央企大举进入低碳产业的有利时机,在东二环沿线形成高端新能源、节能减排产业的聚集效应。通过建设低碳城区营造产业环境,在东城聚集碳金融产业链,打造具有影响力的雍和园低碳金融产业功能区。

截至2008年末,东城区驻区金融机构379家,1997年到2008年全区金融业增加值增长了八倍,2008年实现增加值113亿元,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17.4%。同比增长30.6%,已经成为东城区第一大产业。

“东城的金融业发展要找到自己独特的地位,就是错位发展。西城是总部金融聚集地,海淀是科技金融、朝阳是外资金融。东城区第一是产业金融比较聚集,所以我们要着重发展产业金融,把央企的金融板块聚集到这个地方。”

目前,央企的新能源投资、碳交易的机构都在逐步地往区域聚集,区里面有超过100家节能环保和碳交易方面的企业,为未来的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机会,会形成一个产业聚集区。

能源央企恰恰是低碳经济的主要投资人和交易者。雍和园也在传统金融和产业金融的基础上向着力发展节能环保的服务业的绿色金融。

低碳环保的金点子篇(5)

绿色金融是指金融机构通过使用多样化的金融工具来保护自然环境,金融机构在进行金融信贷和融资业务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并对项目进行环境风险评级,在通过评估后才能够对其提供金融服务。[1]

人们对于"绿色金融"的关注主要集中在银行的信贷业务,即"绿色信贷"。我国在绿色金融方面的实践较晚,2006年5月,兴业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合作推出了能效贷款的创新型金融产品。2007年12月,银监会、环保总局和人民银行联合颁布《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要求严格限制"两高企业的贷款"。2008年2月,国家环保总局联合证监会、保监会等部门推出两项新的环境经济政策-绿色保险、 绿色证券,并推出绿色信贷指导目录,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2]

(二)天津市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

2003 年,英国政府在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并获得世界范围的认同。[3]2010 年 8 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启动了低碳试点工作,天津也位列5省8市中。[4]

1990年至2008年,天津以年均5.2%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全市经济年均12.8%的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标准煤能耗从3.1 6t下降到0.95t,初步建立了节能减排体制和可持续发展模式。[5]2008年9月揭牌成立的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是全国首家综合性环境权益交易机构。

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九届能源部长会议上,通过了中国和日本共同建议的APEC低碳示范城镇项目,确定天津滨海新区于家堡金融区作为首例低碳示范城镇,成为由21个成员国共同确认的第一个低碳示范项目 [5] 。

二、天津市绿色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

天津市组织制定了《天津市开展碳交易试点方案》,争取开展自愿碳减排交易试点。主要是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发碳交易产品,促进碳减排指标流转。

以天津市的绿色信贷来说,截至2009年 5月末,国家开发银行天津分行对节能减排环保相关项目贷款余额 145.03亿元,占其全部人民币贷款余额的16.07%,其中对滨海新区相关项目贷款余额为6.54亿元。截至2009年5月末,兴业银行天津分行对滨海新区节能减排环保相关项目贷款余额为4.13亿元,占其向滨海新区发放全部人民币贷款余额的14.89% 。[6]

三、绿色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2009 年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原煤、原油,天然气比重依次为 60.79%、35.38%、3.83%,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较高,新能源比重也有待加强。所以我市在金融支持下的低碳经济发展刻不容缓,我市低碳经济发展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碳交易市场发展缓慢

天津市已经迈出了构建碳市的第一步,建立碳排放权交易所,但由于政策法规不完善,缺乏全方位的碳金融支持体系,目前的碳交易,主要是针对欧洲碳市制定的规则而进行的一些倒买倒卖行为,尚未建立自己的交易规则,减排价格一直被发达国家压得很低,在国际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

(二) 缺乏碳金融衍生品

在目前的各个碳交易市场中,与排放权相关的远期、期权是主要的交易工具。而目前在我国的碳交易国内市场上就没有如欧美国家的碳期权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产品,虽然存在具有我国特色的绿色信贷,但形式单一, 构建不够完善,处于起步阶段。

(三)缺乏研究投入,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低碳技术前期投入成本高,短期商业化前景低,导致企业不愿意投入资金进行低碳技术的研发,加上天津乃至整个中国保护创新成果的环境不理想,容易造成技术流失和盗版,这也极大损害了企业研发的热情,使先进技术引入困难。

(四)缺少相关的法律、政策扶持

缺乏综合性的扶持政策,制约了金融业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力度和效果。由于缺少有效的风险补偿、担保和税收减免等配套政策,使得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支持产业结构由"高碳"向"低碳"转型的时候,往往会导致企业成本上升,赢利能力下降,导致银行信贷风险上升,不利于形成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和社会共赢局面。

四、对绿色金融业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积极完善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资本市场

1、为符合低碳经济要求的企业和项目构建一个良好的融资平台。其一,天津市政府、银行等金融机构应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项目的融资,建立一个风险相对较低又较完善的支持对象遴选机制,对于发展前景较好的可以适当降低贷款门槛。其二,政府给予低碳经济倾斜和支持,政府可以作为担保,作为基金股本成立天津市低碳经济发展产业基金,政府财政部分的资金形成引导性质的资金,而不参与股本分红,这样可以对民间资金形成强大的吸引力,更好地调动各方投资积极性。

2、加快天津市碳金融市场的发展。目前天津市的碳交易市场主要基于项目交易,不是标准化的交易合约。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的统一标准和交易平台,不断完善碳排放交易市场机制。

(二)不断丰富与低碳经济相关的金融创新

1、推出"低碳经济"政策性保险。为了更好的鼓励企业进行低碳方面的投资,市政府可以与保险公司合作,也可以适当引进一些其他信用度较好的法人资金,形成一种不同于商业性保险的政策性保险,主要接受发展低碳等绿色经济的企业或项目的投保,共同形成在市场经济环境里各种主体风险共担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2、建立金融机构的低碳资信评级体系。将金融机构在环保方面的表现纳入金融机构信用评级的考核因素之中,以便从融资环节对金融机构施加外部压力,对于评级较高的金融机构,中央银行可以通过给其制定较低的准备金率制度给予鼓励。

(三)构建良好的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

现阶段天津市对于低碳经济的推进还应是自上而下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被动式发展,最终将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理念嵌入到金融法律制度和金融服务决策流程,使"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等作为一个变量内生于银行、保险、证券等活动中,形成良好的主动型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潘小峰.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瓶颈及改进措施[J].税金融,2011:1.

[2]曹元芳.色金融与循环经济发展:内蒙古例证[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1,(01):1.

[3]GOMI K, SHIMADA K, MATSUOKA Y. Scenario study for a regional low-carbon society [J].Sustainability Science, 2007, 2(1): 121-131.

[4]赵涛,刘朝.津市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研究与分析[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1,(02):1.

[5]崔津渡.天津在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低碳环保的金点子篇(6)

从1990年开始,全世界就已经开始重视温室效应及其带来的各种问题,联合国开始推动国际气候问题的谈判,并且于1992年联合国通过《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2005年2月16日,联合国正式签署《京都议定书》,开启全人类温室气体减排的工程,《京都议定书》强调附件I国家应承担减排义务,创建了“京都三机制”,即:国际排放权交易(IET)、联合履行(JI)、清洁发展机制(CDM),努力促进世界“碳交易”和提高减排效率。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碳排放国,如何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人与自然实现和谐发展,对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来说至关重要。

一、低碳城市的概念、发展目标以及主要内容

我国学者在根据低碳城市构建的主要内容,分析低碳城市发展的条件,提出相应不同的低碳城市概念。

付允(2008)在《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一文中提出,低碳城市是“通过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改变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彻底摆脱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最终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戴亦欣(2009)的《低碳城市的概念沿革与测度初探》中,规定低碳城市的概念为“城市经济以低碳产业和低碳化生产为主导模式,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的城市。低碳城市发展旨在通过经济发展模式、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在保证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实现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的城市建设模式和社会发展方式。”

刘志林(2009)进一步将政府政策归纳到低碳城市的建设中,认为低碳城市“强调以低碳理念为指导,在一定的规划、政策和制度建设的推动下,推广低碳理念,以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为基础,以低碳能源生产和应用为主要对象,由公众广泛参与,通过发展当地经济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而为全球碳排放减少做出贡献。”

依据李金兵(2010)、唐方方(2010)提出的低碳城市系统模型,我们可以了解低碳城市的主要构成因素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模型依据构成低碳城市所涉及的不同视角,具体包括:低碳经济视角、能源视角、城市规划视角、交通视角和内涵生产生活及建筑在内的其他视角,按照城市运行结构的特征,分析低碳城市系统运行的情景。模型指出由于城市是各个子系统和具体要素构成的综合复杂系统,因此低碳城市也是不同主体低碳化行为运行并相互影响作用的结果。城市子系统之间的行为会相互影响,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组织秩序、稳定性以及变动程度直接影响LCS系统运行。由此可见,低碳城市系统是一系列线性和非线性反馈作用的结果,统一而不可分割,只有城市的生态、经济、生活共同促进低碳城市运行和发展,才可以保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综上所述,由于城市建设是涉及经济、社会、技术、政策以及观念等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加之从内容上分析城市建设是城市空间形态、经济社会发展和土地利用整体发展规划的结果。所以,低碳城市的发展目标可以归纳为:以低碳技术和清洁可再生能源为支撑,以政府低碳政策和相关法律为指导,通过改变并促进城市经济、生活、结构以及观念向低碳化方向发展,努力实现能源使用低碳化、产业低碳化、消费低碳化、交通低碳化和形成低碳文化观念,从而明显降低城市碳排放规模和能源消耗,在长期内使城市向“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益、高效率”的方向发展。

二、低碳城市的主要特征

根据城市系统运行的模型图,我们可以观察到组成城市系统各种具体要素和子系统,了解到低碳城市建设的重点领域和具体行业。同时归纳出低碳城市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

(一)开放性

在碳减排的国际背景下,低碳城市发展不仅需要各种主题的积极参与,同时更加需要建立适应国际环境、符合国际标准的开放型低碳城市,努力推进全球变暖问题的解决。

(二)多样性

由于城市建设涉及不同的主体,因此不同主体的低碳化策略、减排目标和方式以及具体的政策都是不同的,低碳城市建设需要具体分析各主体的能源消耗以及碳排放的特点和影响。

(三)动态性

低碳城市的建设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内部的以及国际环境的各种变化以及科学技术、能源结构等客观因素都会影响国家低碳战略的实行。

(四)技术性

节能减排、碳汇、碳吸收、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低碳技术是低碳城市有效运行的基础和保障,因此国家低碳城市的建设必然包含各种尖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

(五)经济发展稳定性

低碳城市的发展基础就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由此可见发展低碳城市必须要合理地调整经济发展与碳减排之间的关系,既要确保温室气体减排的实现,又不能使经济发展受到明显的影响。并且,低碳经济在长期内是低碳城市的发展动力,为低碳城市提业发展、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

(六)社会生活和谐性

在低碳城市内形成低碳生活氛围和节约能源的低碳观念是低碳城市的重要特征。因此,低碳城市发展一方面需要改变居民以往的“高能耗、高排放”的生活习惯,但是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制约低碳城市的建设,所以一个有效运行低碳城市必须要使居民生活和文化传统同节能减排战略相协调,既保证低碳城市的运作,也要确保居民生活的舒适与便利。

(七)生态平衡性

低碳城市的本质目标就是要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防止温室效应继续恶化,保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市在长期内“零排放”状态,城市的碳汇能力和碳循环直接决定城市的碳排放余额。提高城市植被覆盖率,建设绿色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碳吸收和碳捕获能力,实现城市内部的碳循环。

三、低碳城市系统的具体分析

(一)低碳能源

低碳能源问题贯穿于低碳城市的建立、运作和发展的各个环节,决定着一国低碳城市发展的水平和未来发展趋势。根据能源在城市系统的循环路径可知,各种能源通过城市能源系统,为城市运行提供动力,城市的排放系统将消耗燃料产生的废物排出。因此,考察低碳城市的能源指数,从能源供应角度要分析能源结构和化石燃料的存量;从能源消耗角度,要分析能源消耗的碳排放水平和低碳能源的产出水平。

目前,低碳能源主要包括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两大类,例如:太阳能、风能、核能、地热、水利发电等。目前在能源研究方面,太阳能发展集中于光伏发电技术,核能发展的重点在中国“第四代”核电技术的研发和重水反应堆的利用,风能发电的主要焦点是风力涡轮机技术的改进,热能技术主要分为蒸汽型地热发电和热水型地热发电。

(二)低碳技术

低碳技术为低碳城市建立和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和支持。低碳技术目前可以分为三类,即:减碳技术、无碳技术、去碳技术。减碳技术是指在高能耗、高排放行业和居民生活里节能减排技术的利用以及石油、煤炭、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的运用情况;无碳技术是指核能、风能、太阳能、水利、生物质能等低碳能源的开发和生产技术;去碳技术是指主要是指“碳捕获”和“碳封存”技术等具有大规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技术。目前,碳捕获和封存技术主要有四种类型:燃烧后分离(烟气分离)、燃料前分离(富氢燃气路线)、富氧燃烧和工业分离。减碳和去碳技术例如像生产领域的模块化和轻量化的复合加工生产设备、技术利用等。

(三)低碳建筑

在城市建设中,住宅建造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碳排放是城市的重点碳源之一,建筑的材料和设备、平均占地面积以及建筑内部使用的各种用品直接影响房屋和基础设施的碳排放水平。

当前,英国和日本是低碳建筑的主要倡导者和实施者,在建筑低碳化领域内,建筑师和设计者的主要方法是:就地取材降低交通运输,房屋采用无铅化设计并且增加太阳能和日光的使用规模和效率,使用低辐射玻璃,设计引入阳光的方式降低建筑照明的能耗。低碳建筑现在处于试验阶段,受制于投资规模和技术的限制,目前低碳建筑在商业建筑和居民住宅领域并未得到普及。

(四)低碳交通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城市规模的扩张,以及私家用车的不断普及,交通运输的能源消耗和废气排放已经成为影响城市环境和低碳城市建设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近年来,主要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研究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等低碳交通工具以及相应的普及策略,我国目前基本已经掌握了电动汽车的技术,并且经济开始在公共交通领域投入使用。

同时,公路系统的改革也为城市低碳交通发展提供重要的制度和物质保障。公路体系通过充分利用地区的原有地貌,充分利用地层结构特征进行建设,实现低碳交通发展。

(五)低碳生产生活

城市企业生产和城市居民生活是城市的最大碳源,有效降低城市生产生活的碳排放和能源消耗是低碳战略的最重要的内容。在城市居民生活方面,低碳化主要体现在居民消费低碳化和能源消耗低碳化,而能源消耗主要体现在居民能源使用效率和再生能源的使用强度。在居民消费问题上,低碳化消费的原则是在不对居民生活造成明显负面影响的前提下,有效减少生活碳排放量,促进生活理念和方式的转变,走绿色生活道路。因此,低碳化的生活既要确保居民的正常生活秩序和规律,又要通过改变消费理念和行为等方式降低居民生活的碳排放。其中包括:提高步行、自行车、公交车的使用,改变日常消费品的使用方式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减少和合理利用室内光照、供暖,改善生活垃圾的分配和养成垃圾分类习惯等。

企业生产方面,一者需要在能源使用上重视再生能源和低碳能源的使用,从生产经营的源头开始,建立企业制造、生产的低碳化。此外,通过企业现有设备利用率的提高降低设备替换频率,通过产业结构变化实现企业碳排放的“内部化”处理,提高低碳技术使用的数量直接帮助企业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六)碳金融

碳交易是目前治理碳排放的有效手段之一,而且联合国《京都议定书》构建了三个机制用以实现世界范围内的碳减排。在碳交易行业内,碳金融目的在于为碳交易提供各种金融服务,例如: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通过跨国金融企业帮助CDM交易项目的实现和低碳技术的推广,通过设立碳交易所为碳排放权提供定价空间。目前,欧盟已经建立了世界上交易最为活跃的碳交易市场,成为世界碳交易的重要中心。中国根据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经济地位,以构建公平合理的世界性碳交易市场为原则,积极开展CDM交易,但是由于缺乏定价权、国外减排技术垄断和国际资本碳排放权的投机交易等问题,发展比较缓慢。

中国目前建设碳金融和碳排放交易市场的主要任务在于:深化碳金融的认识,积极开展部分城市碳交易的业务,金融行业需要为排放权交易提供间接融资服务和投资产品的开发,政府逐步建立完善碳金融监管体系和法律体系。

(七)低碳政府

政府在低碳城市建设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作为低碳城市建设的推动者,政府通过财政支出、税收等经济手段,推动地区居民、企业以及其他机构的低碳化发展;作为监管者,为确保低碳战略的实现以及成果的维护,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和行政监管方法,为低碳城市建设提供法律保障和目标监督;作为倡导者,政府着力从微观主体出发,提供宣传、交流等大型活动的方式,努力推广低碳生活理念和方法,促进社会低碳生活氛围的建立和居民低碳消费行为的革新。总体来说,政府在城市的低碳建设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低碳引导力、低碳管理力、低碳自制力和低碳保障力四个方面,分别表达了政府的行政职能、经济管理职能、群众引导力和发展保障力。

(八)碳汇

自然界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地球的二氧化碳,通过反映转化为“固态碳”形式并释放出氧气,不仅是维护地球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的最为重要的手段,同时也是低碳城市建设和“碳减排”战略实现的有效方法。增加城市绿化程度和植被覆盖率,提高了城市空间的“碳捕获”能力,促进城市内部的碳循环,进而实现城市“零碳”目标。增加城市、国家的“碳汇”能力提高国家森林覆盖率,已经是工业化社会向生态化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森林“碳汇”一方面帮助实现国家碳减排目标,另一方面改善城市生活环境、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提高了城市居民的健康指数。所以,考察城市“碳汇”的规模和发展程度,用以评价城市低碳发展状况和预测城市碳循环能力,可以提高城市低碳化评价的准确性。

四、结语

低碳城市发展是国家以及整个世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是决定人类文明能否继续发展和人类在未来能否继续生存的决定因素之一。无论任何国家当前面临何种主要问题,发展低碳城市、推进国家节能环保事业,是至关重要的长远目标和历史任务。因此,人类在面对世界性温室气体排放和温室效应的环境威胁方面,需要认清事实,权衡利弊,团结一致,共同参与到维护人类生存发展的历史使命中,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目前,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第一的碳排放国,正在积极建设低碳经济、社会,有效促进节能减排,为保证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MALUEG D A. Welfare consequences of emission credit trading programs [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1990,19:66-77.

[2]庄贵阳,李红玉,朱守先.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的功能定位和内容解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1,18(08).

[3]李晓燕,邓玲.城市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探索――以直辖市为例[J].现代经济讨,2010(02).

[4]雷仲敏,曾燕红.低碳经济理论方法与政策模型研究的综述[J].能源与节能,2011(01).

[5]陈飞,诸大建.低碳城市研究的内涵、模型与目标策略确定[J].城市规划学刊,2009(04).

[6]付允,刘怡君,汪云林.低碳城市的评价方法与支撑体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08).

低碳环保的金点子篇(7)

通过立法和资金投入促进传统高碳产业改造和低碳技术创新,推动可再生能源与新型清洁能源的发展,广泛应用市场机制与经济杠杆,加强国际范围内的减碳协作,如今世界各国五花八门的低碳发展计划,已经昭示了一个新的经济时代的来临。

“过去30年,由于我们熟悉的低起点,只追求增长数字的政策思维,的确有其道理,也很有眼光。但是,今天需要换个角度。低碳增长、基于个人幸福的增长模式是新的政策诉求,但如何理解、怎样实现这种诉求,这是《低碳真相》一书作者易鹏先生的研究和思考所在。”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陈志武在评价《低碳真相》一书时表示。

如今,低碳发展已经是大势所趋,世界各国纷纷追捧“绿色经济”,英国是最早提出“低碳’’概念并积极倡导低碳经济的国家。2003年,英国政府在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了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计划到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减少20%,到2050年减少60%,到2050年建立低碳经济社会。

德国作为欧洲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其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是发展生态工业。2009年6月,德国公布了一份旨在推动德国经济现代化的战略文件。在这份文件上,德国政府强调生态工业政策应成为德国经济的指导方针,主要包括6个方面的内容:严格执行环保政策;制定各行业能源有效利用战略:扩大可再生能源使用范围;可持续利用生物智能;推出刺激汽车业改革创新措施,实行环保教育、资格认证等。为了实现从传统经济向绿色经济转轨,德国除了注重加强与欧盟工业政策的协调和国际合作之外,还计划增加政府对环保技术创新的投资,并通过各种政策措施鼓励私人投资。德国政府希望通过筹集公共和私人资金,建立环保和创新基金,以此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

法国的绿色经济政策重点是发展核能和可再生能源。2008年1 2月,法国环境部公布了一揽子旨在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计划,这一计划有50项措施,涵盖了核能、生物能源、风能、地热能、太阳能以及水力发电等多个领域。除了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之外,2009年,法国政府还投资4亿欧元,用于研发清洁能源汽车和“低碳汽车”。目前,法国的核能发电量已经占到国内总发电量的一半以上。

而欧盟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倡导者,也是低碳发展的先驱。2008年1月,欧盟委员会提出的《气候变化行动与可再生能源一揽子计划》,旨在带动欧盟经济向高能效、低排放的方向转型,并以此引领全球进入“后工业革命”时代。根据该计划,欧盟承诺到2020年将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耗总量的比例提高到20%,将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一次能源的消耗量减少20%,将生物燃料在交通能耗中所占的比例提高到10%。此外,欧盟单方面承诺,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20%。如果其他主要国家采取相似行动则将目标提高至30%,到2050年希望减排60%~80%。这些雄心勃勃的低碳计划在欧洲各国的实施情况并不一样,但是它们都有比较实际的动作,来配合欧盟的整体战略。

在欧盟之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另一个主角是美国。自从奥巴马上台以来,对发展低碳经济的态度相对往届总统有较大改变,自奥巴马签署以发展新能源为重要内容的经济刺激计划以来,美国政府在短短半年内动作频频:加大对新能源领域的投入,制定严格汽车尾气排放标准,出台《美国清洁能源和安全法案》……外界将此视为奥巴马的“绿色新政”。

新兴经济体的心思

英、法、德、美国,他们真的是为了拯救地球而做出了牺牲?

答案不言而喻,欧美国家想借低碳经济重新拉开与金砖四国的距离,形成相对优势。而金砖四国想通过低碳经济实现拉近或者超越欧美国家的目的。金砖四国和欧美国家一样,如此热情地去迎接低碳经济既是因为充满机会,更是因为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金砖四国迎接低碳经济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被逼的。而金砖四国突出的特点就是人口众多,发展起步比较晚。中国和印度的人口总和,快接近世界人口的一半了,在欧美工业革命拼命向天空排放二氧化碳的时候,中国的清王朝还处于非常低碳和环保的农业时代。起步晚,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高,生产方式落后导致金砖四国经济发展的血液――能源供应将出现严重不足的问题。

在《低碳真相》一文中,作者易鹏写道,以中国为例,煤炭与石油是中国目前最大的能源来源。中国最大的煤炭企业神华集团在2003年宣布,截至2002年底,中国探明可直接利用的煤炭储量是1886亿吨,按全国年产19亿吨煤炭计算,中国煤炭资源可以保证开采上百年。事实上,令他们完全没有想到的是,仅在过去几年后,2009年中国煤炭开采量就达到了30亿吨。按照这个速度下去,60年内中国的煤炭储量将会被挖光。

而中国石油最终可采资源量仅为130亿~160亿吨,天然气最终可采资源量更少,仅为10万~1 5万亿立方米。2009年中国原油表现消费量38万吨,2009年中国原油净进口量19吨,原油进口依存度达到。如果不进口的话,中国的石油还能用30年。这还必须稳定在2009年的用量水平上。如果进口能够得到保证的话,中国石油能够开采的时间最多可以延长到60年左右。

中国用自己的能源消耗的实际行为,证明了伟大的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的一个令人惊叹的观点:“地球进化史持续了50亿年,人类文明从开始到现在顶多20万年。可我惊恐地发现,在这20万年,人类已将地球50亿年内积攒的资源耗掉了一半!”

这种高耗能的发展方式在金砖四国中具有普遍性,使得它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也逼迫它们考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低能耗的低碳发展之路。可以说,不管欧美国家是否打低碳的主意,是否存在低碳阴谋论,金砖四国都应该而且只能选择低碳经济发展这条道路。

另外,金砖四国作为新兴经济体,在传统产业方面与欧美比较起来,还是有巨大的差距的。这种差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得了。尽管中国在2009年成为世界第一汽车大国,尽管中国的汽车企业吉利收购了沃尔沃,但在汽车核心技术方面,中国还是和欧美国家有着不小的差距。

但在低碳技术方面,由于大家起步时间相差不远,金砖四国与发达国

家的差距远没有传统技术那样大,有的方面甚至与发达国家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因此,在低碳技术前沿的竞争中,中国存在抢占制高点的潜力。世界股神巴菲特之所以愿意入股中国的比亚迪,就是看中其在新能源汽车上的世界领先水平。师夷长技以制夷

低碳来源于环保主义,与国际政治、经济博奔相结合,但在大众层面上尚未推广开来,正可以作为一种时尚的最佳选择品。于是,精英们为了显示出自己的与众不同,为了显示出自己的知识渊博,为了显示出自己的先知先觉,他们将低碳定位为一种时尚。精英们往往掌握着社会的话语权,当话语权和时尚结合的时候,化学作用就产生了,从而在更大范围内推动了低碳热。

“碳足迹”一词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在现在的精英社交圈中,如果不能说出自己的“碳足迹”,那会被人家感觉落伍了。于是,他们必然会开口闭口大谈“碳足迹”。其实,“碳足迹”并不神秘,它来源于一个英语词汇“Ca rbon Footprint”,是指一个人的能源意识和行为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简单地讲就是指个人或企业的“碳耗用量”。其中“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碳耗用得多,导致全球变暖的元凶二氧化碳也制造得多,“碳足迹”就大;反之,“碳足迹”就小。

从国家层面而言,在低碳技术发展方面,中国并没有比欧美落后多少。我们的高速铁路技术是一个典型性成功案例。高速铁路是典型的低碳产业,高速铁路技术是重要的低碳技术。小汽车和航空的能源消耗大、占地面积大而运量小:如高速铁路能耗为1,一个大型飞机场的占地面积相当于建1 000公里复线高速铁路。在运量方面,以日本东海道新干线为例,该线路年运量为亿人次(万人次/日),运能是航空的1 0倍、高速公路的5倍,但运输成本只是航空的1/5、高速公路的2/5,高速铁路的社会运输成本最低。、美国以占世界5%的人口,消耗了全球26%的能源,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其交通运输结构不合理所致。

从倡导低碳生活到确定低碳试点城市再到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方式,“低碳生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已经已经越来越广为中国老百姓所熟知。

以纺织服装领域为例,考虑到经济低碳化的要求,在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中还应重视碳生产率提高这一目标,支持和鼓励传统产业的核心环节进行技术升级,支持和鼓励纺织、服装等我国传统优势产业通过技术升级等手段提升国际竞争力。这其中,产业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研发上更要加大支持力度,重点营造公平透明的竞争环境,逐步下移政策重心,充分发挥地方政府贴近企业的优势,更好适应企业面向市场竞争中的多样化需求。

当然,有了环保主义作为基础,除了国家力量以外,还有一种力量在推动着低碳热。这种力量来自于企业、个人的形象市场。为了形象的面子工程,企业与个人“装”出了低碳热。当然这种面子工程中蕴涵着企业和个人的社会责任。

低碳环保的金点子篇(8)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9-0266-03

引言

保护环境,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社会共识。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低碳产业集群也应运而生。产业集群是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组织形式,它虽然具有品牌提升、资源整合和营造创新氛围等优势,但它同时也是碳排放的集聚区。而低碳产业集群则是以低碳理念为导向,发挥集群优势,促进低碳技术与政策的创新推广,实现集群内产业链中各节点企业的联动发展,集群企业通过低碳技术创新和联动,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统一。相对于传统产业集群“高投入、高排放、低产出”的资源利用方式,低碳产业集群更加强调资源再生和新能源的利用,在保证低排放的前提下提高产能;传统产业集群看重产品和服务所创造的经济价值,低碳产业集群主要是突出其绿色竞争力,注重产品或服务的低碳和生态特征。

区域创新系统的理论基础是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其核心理念主要来源于产业集群理论。Philip Nicholas Cooke(1996)认为,区域创新系统主要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关联与分工的生产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体系,而且这种体系支持并产生创新。低碳产业集群的发展将各类专业人才、资金和组织资源吸引到同一地方,为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有利于节能减排技术的持续创新与推广。但如果把低碳产业集群和区域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低碳产业集群区域创新系统,则为绿色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动力。因此,构建低碳产业集群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低碳产业集群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

低碳产业集群区域创新系统是国家创新系统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低碳产业集群健康快速发展的助推器。以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其趋势为基础,结合国内外典型成功案例,低碳产业集群区域创新系统主要由三大子系统构成,即由技术创新子系统、服务创新子系统和环境创新子系统构成。具体内容(如下页表1及下页图1所示)。

(一)技术创新子系统

技术创新子系统是低碳产业集群区域创新系统中的核心层,由产业链上游企业、产业链下游企业、竞争企业、合作企业和科研单位等要素构成。具有横向、纵向和网络状联系。横向关系上,在集群内的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之间既有竞争关系,又有合作关系。由于企业之间的地理距离较短,随时受到竞争压力的影响,集群内企业为了获取竞争优势,必须不断加强自主创新,往往通过技术知识共享、相互模仿学习、相互人才交流,从而产生协同效应,激发低碳技术的创新潜能;纵向关系上,低碳产业集群通过产业链上的上下游企业的产品流通,实现了低碳技术知识传递,可以产生技术创新的联动效应,从而获取低碳价值链的竞争优势;网络关系上,集群内部不同类型的企业构成了一个复杂网络,正是在这个网络的节点上不断激发技术知识的交互扩散效应和累积效应,形成区域创新体系,从而促进集群网络的低碳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推进低碳工业化进程。此外,科研单位在技术创新子系统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服务创新子系统

服务创新子系统是低碳产业集群区域创新系统中的辅助层,由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中介(交易)机构等要素构成。在服务创新子系统中,政府部门将扮演重要的角色,其中包括税收部门、科技部门、工商部门等。在此方面,发达国家如英国,政府为了鼓励减排,从2001年开始了税收减免政策,通过推出为期二十五年的可再生能源义务和气候变化税来督促电力供应商在生产电力的过程中提升可再生能源的比例。随着碳交易的逐步完善,金融机构对于低碳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系统构建也日益重要。需要为集群内的中小型企业,设立低碳基金,帮助这些企业增加先进的设备,引进节能技术等,以最终实现国家设定的减排目标。这些金融机构在投融资决策过程中也需要充分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通过评估测算环境价值量或经济价值量,把与环境条件相关的潜在回报、风险预估和成本控制都融入日常业务中。此外,中介服务机构业也十分重要,它们可以为低碳技术的创新主体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促进各类创新主体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有效降低创新成本、化解创新风险、加快创新成果转化、提高创新效率,是区域创新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环境创新子系统

环境创新子系统是低碳产业集群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层,由公共服务部门、硬件基础设施和公众参与机制等要素构成。其中公共服务部门具有广泛、专业的职能,它可以结合低碳产品市场需求和低碳科技信息,向客户提供低碳创新方面的金融分析和预测等低碳技术或者产品信息服务,为客户提供有关低碳消费市场及用户的市场调研、公共关系和广告服务等;结合低碳物流、低碳金融、电子商务知识,为供应商提供低碳技术产品供应链管理方面的服务;结合低碳产品创新、低碳知识等,向客户提供环境审查、咨询、垃圾处理、信贷等低碳服务。还可以为客户提供低碳管理系统集成和低碳技术咨询服务、低碳管理咨询服务以及低碳战略规划服务,以及低碳技术专业人才培训及人力资源开发服务等。而硬件基础设施则是指厂房、道路、通讯、水电、管道等维持集群政策运转的相关设备。此外,公众参与机制对于创新环境系统的建设也十分重要,即要重视低碳产业集群中的公民参与和监督作用,充分调动公众改善和保护环境的积极性。

二、政策建议

低碳产业集群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及其正常运行,都离不开相应的政策支持。其中,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创新机制的完善、核心企业的培植与引导、区域创新文化的培养和传播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持作用。

(一)优化调整集群产业结构

构建低碳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系统,首先要注重优化调整集群产业结构。如现代服务业是一个能耗低、污染小、就业容量大的低碳产业,包括金融、保险、物流、咨询、广告、旅游、新闻、出版、医疗、教育、文化、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努力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低碳产业集群的高速发展,提高高碳产业在产业集群中准入的市场门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中国的产业集群向低碳集群发展。此外,大力引入信息技术业、IT业等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不仅可以降低能耗,同时也有利于低碳技术创新。

(二)完善促进集群创新机制

完善促进集群创新机制首先是要规范市场管理行为,培育技术市场,重点推进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风险投资机构、产权交易、知识产权等中介机构与企业孵化器的对接,积极引导科技中介机构进入企业孵化器,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其次需要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干预,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社会诚信系统,营造自由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最后,还需要加大行业协会服务和引导作用,通过行业协会还应建立绿色信息系统,提供国际国内最新政策法规信息和绿色产品的科研动态,使企业能紧跟国际标准和科技前沿,研制和开发绿色产品,有效提升企业的绿色竞争力。

(三)扶持引导集群核心企业

核心企业凭借其雄厚的实力,通常拥有核心技术,而技术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关键,它具有巨大的市场价值,能带动相关产业集聚创新,推动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因此,要大力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成为核心企业,并给予更多的优惠扶持,优先支持以核心企业牵头的科研机构进行创新研究,结合高校、科研机构、中小企业和中介组织等科技的资源力量,发挥创新服务的作用,从而形成以核心企业创新为带动的区域创新系统。

(四)培育净化区域文化环境

区域的社会文化环境包括集群内人们的风俗习惯、文化水平、价值观念、社会风气等内容。它直接影响人们是否有追求创新的热情、人与人之间能否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关系、企业内部是否有创新源泉、企业与企业之间能否建立信任机制等。因此,需要培养人们低碳环保的意识和创新的动力;通过营造开放的思想氛围,平等、自由、宽松的工作环境和开放的信息交流环境促进新思想,新技术的产生和传播,从而让人们轻松地创造价值。

总之,在特定区域内,通过相关企业的制度、技术等创新,从而形成低污染、低耗能、高效率、高产出的产业集群就是低碳产业集群,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该系统主要由技术创新子系统、服务创新子系统和环境创新子系统构成。而低碳产业集群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系统与各子系统之间的联系、系统的正常运行等,都离不开相应的政策支持。其中,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创新机制的完善、核心企业的培植与引导、区域创新文化的培养和传播等均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冯奎.中国发展低碳产业集群的战略思考[J].对外经贸实务,2009,(10):9-12.

[2] 吴小波,赵文华.论低碳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8):15-19.

[3] 刘丹丹.对中国低碳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的评述[J].经济师,2012,(1):14-15

[4] 曲忠一,朴恩哲.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系统建设——以哈尔滨为例[J].北方经贸,2012,(5):30-31.

低碳环保的金点子篇(9)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8-0091-03

当前低碳经济发展方兴未艾,正在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绿色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战略。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逐步深化,全球发展低碳产业格局的要求,尽快形成开放式的以现代绿色产业体系为基础的低碳产业集群成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中的重大战略性问题。

1 辽宁沿海经济带构筑开放式低碳产业集群的重要性 21世纪是人类共同应对全球环境危机、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在金融危机解构和重构世界经济风云际会中,人们愈加感到资源和环境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迫切需要找到新一轮经济增长的突破口,于是绿色低碳经济呼之欲出。

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产业发展是支撑。对辽宁沿海经济带而言,与当初长三角、珠三角的开发开放在一张白纸上描绘美好的画图有所不同,作为老工业基地,辽宁长期偏重于以煤为主的高碳式重化工产业,伴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建筑、交通等能源消耗在一定时期内还会呈现增长态势。因此,在新一轮开发开放中,发展绿色环保的低碳产业集群显得尤为重要。

1.1 发展低碳产业集群是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从全球产业集群的分工体系上看,我国产业集群总体上有一些显著特征。一是集中于生产制造环节,在设计、营销、物流等环节比较落后;二是从价值上看,是处于全球价值链的底部。这样的产业集群显然具有明显的高碳特征,这将对中国日后的减排工作造成巨大压力。另外一些国家的某些跨国公司为躲避国内的碳税,有意识地将高排放的粗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到中国,又从中国进口初级产品到本国进行精加工。

1.2 发展低碳产业集群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我国地方产业集群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消耗大量物质资源实现的,存在着严重的高排放和高污染的问题,高碳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实质上损害了企业的竞争力。西方国家早在研究所谓“绿色竞争力”,并利用其技术上的竞争优势,在国际上推行低碳贸易壁垒,限制高能耗、高排放的产品出口到这些发达国家去。面对这种贸易壁垒,我们一方面要保护自身利益;另一方面要着眼于长远,提高产品能源效率,降低排放,最终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1.3 发展低碳产业集群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重要的问题是处理与能源及环境的关系。要摒弃发达国家走过的老路子,也要清醒看待过去自身走过的老路子。这条老路子的基本特征就是高能耗、高排放的“高碳型”工业化道路。从全球经济合作和长远观点来看,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中应当坚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低碳产业集群,降低能耗和排放。

2 辽宁沿海经济带低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1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发展方式仍然粗放,产业分工处于价值链低端 改革开放以来,支撑辽宁经济增长的主要是石油天然气、冶金、石油化工等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如日用家电、电子通信等产业增长缓慢。缺乏支撑经济增长的替代产业集群,使产业演进出现断层。一是从产业结构上看,辽宁地区一个显著的特点是重工业偏重、轻工业偏轻。由于长期搞资源开发和产品初加工,形成了复杂产品制造与初级产品价格并重、最终产品少、中间产品多的局面。二是产业结构调整缓慢,资金缺乏,企业发展后劲不足。三是国有经济比重过高,分布战线过长,布局不够合理。

2.2 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在辽宁工业体系中耗能高、污染重、资源综合利用差的传统产业比重较高,使支撑这些产业的各种资源日渐枯竭,资源保障程度逐渐降低,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环境约束日益严峻。

2.3 政府对低碳产业政策的扶持力度不足,对低碳产业投资结构和投资方向不尽合理 虽然我国已颁布和实施了《环境保护法》等20多项环保法规,也采取了相应的经济和行政干预手段来保证环保目标的实现,但政府对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因而无法保证投资结构和投资方向的正确性。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经常受到地方保护主义和各种人为因素的干扰,环境法规无法真正贯彻落实,最终导致了政府不能从宏观上采取有力措施来支持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和对违反环保条例的企业加以严厉处罚,使绿色低碳产业处于一种自然发展状态。

2.4 产业区域内企业聚集存在脆弱性,缺乏低碳产业集群机制 辽宁地区作为重化工业基地,虽存在一批国家重点企业,但大多数产业状态较为分散,各企业相互之间产业关联度较低,彼此间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配套关系。先进的生产企业和落后的配件企业同时并存,地方的配套企业只能加工一些低附加值的加工件,大量的配套产品无法在本地配套,从而造成了许多企业仅是空间上的聚集,致使产业链的延伸与对接程度较低,无法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3 构筑辽宁沿海经济带开放式低碳产业集群的对策 经济危机是主动调整能源产业结构、发展绿色能源产业的重要良机,要勇于并善于化挑战为机遇。目前辽宁沿海城市发展仍处在大工业时代向现代工业转型阶段,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是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认真调查研究,依据辽宁实际构筑一个开放式低碳产业集群。

3.1 以开放视野,高起点做好低碳产业规划

从本区域产业发展实际出发,借鉴发达国家低碳产业发展的方向,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的低碳产业发展布局,重点在核电设备、风电设备、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等方面培育低碳产业集群。进行低碳产业集群规划试点并逐步推广。确立低碳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作为重点产业领域;研究低碳产业集群体系规划;编制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产业集群地区的交通与物流规划、市政设施规划;扩大产业集群地区的碳汇系统规划等。

3.2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改造,使传统产业“低碳化” 在结构调整中,实施总量调整和增量提升并进的战略。坚持对传统产业进行“低碳改造”和新兴产业发展“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加速各城市产业的“低碳化”。构筑以绿色产业为方向、以高新技术为引领、以集群发展为特征、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支柱,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聚集区,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乃至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升级。

3.3 建设一批生产业的产业集群

以生产业服务业为重心构建产业集群,就要着力解决生产业内部结构层次不高的问题,推动生产业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领头行业。为此,围绕新型服务业产业集群建设,要抓好生产业功能区块规划建设,抓服务业项目推进建设工作,抓服务业市场主体培育,抓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突破,积极扩大服务业招商引资、完善服务业统计和形势分析工作。

3.4 完善相关低碳产业的法律法规,开征环境资源税和实行排污税 要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制定、实施与完善,加强执法力;运用经济手段,对一切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其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程度或污染破坏环境资源的程度征收环境资源,对于污染环境严重的企业征收排污税。当前,发展低碳产业的核心技术大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我们不能在低层次、低技术水平上盲目发展低碳产业。关键是要加强政策调节,既要出台一些扶持性政策,支持这些地区以新能源为重点的产业集群建设,发展一批新型低碳产业集群,又要出台一些限制性政策或法规限制地方重复建设,鼓励创新开发更节能、更环保的低碳产业技术,率先打造一批技术先进的低碳产业集群。

3.5 积极扶持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

进一步完善促进产业聚集发展的政策措施在低价、税收、投资环境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低污染、低能耗、体现自主创新能力的绿色低碳产业,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加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扶持力度,加快研发先进技术和设备,多途径利用可再生能源。尤其是在新的形势之下,瞄准节能和环保产业快速发展这一世界产业发展的新主流,积极推动高效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与产业的引进,积极发展核电、风电、新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新材料和环保产业,大力培育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吸引国内外的技术、人才、资金和企业,逐步形成聚集效应,推动低碳产业在辽宁沿海经济带生根开花、发展壮大。

3.6 实施龙头企业和大项目战略牵动低碳产业发展

结合生态工业园区规划与建设,以优惠政策和优良环境吸引地理位置相对分散、生产工艺或产品比较接近、具有产业共生关系的企业集中起来,形成低碳经济产业群落;鼓励大量中小企业为之配套和延伸加工,以低碳产业集群效应促成企业向生态园区集中,带动低碳研发、设计、物流、服务等行业发展。

3.7 坚持发挥优势产业与发展低碳产业相结合

加快推进优势产业、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的发展壮大,拉长产业链,提高配套能力;同时,大力发展低碳产业,通过低碳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开发核心技术,提高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在每个产业集聚区,都要建立工业废弃物处理“库”,实行资源的循环利用,从而达到低碳经济目标。

总之,构筑辽宁沿海经济带开放式低碳产业集群,就是要以国家战略的大开放为契机,以低碳排放为目标,以优势产业为基础,以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以拉长产业链条为主线,加快产业聚集、技术聚集和人才集聚,培育发展一批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低碳产业集群。

参考文献:

[1]徐康宁.开放经济条件下的产业集群及竞争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1(11).

[2]刘友金,黄鲁成.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优势与我国高新区的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2001(1).

[3]桑金琰,张英华,李辉.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我国中小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7(2).

低碳环保的金点子篇(10)

大会期间,国内外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企业家围绕“扩大低碳合作・发展生态经济・共建绿色家园”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交流,为发展低碳经济、低碳城市和经济转型出谋划策,一种充满希望的新的发展模式正走近人们生活。

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新路子

苏荣(江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当今世界,以智能、低碳、绿色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蓬勃兴起,发展低碳与生态经济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的普遍共识。江西生态环境优美,矿产资源丰富,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职业教育在全国领先,新材料、新能源等是江西高校的传统优势专业,为发展新兴产业开发、培养、储备了一定的技术与人才基础。江西发展低碳与生态经济,不仅具备良好的基础和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且正在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009年国务院批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使之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不仅对江西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而且对于探索生态与经济相融合的发展模式,破解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这一难题,具有重大创新和示范意义。我们将紧紧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努力走出一条符合江西实际的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新路子。

努力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

鹿心社(江西省委副书记、省人民政府代省长):近年来,因温室气体过度排放造成的环境问题已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十二五”时期,江西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龙头,在保护生态中加快经济发展,在加快经济发展中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

一是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着力巩固和提升生态优势。力争到2015年,全省万元GDP能耗下降16%。二是大力发展低碳绿色产业,做大做强生态经济。加快构建以生态农业、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三是积极倡导低碳环保生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四是加快完善体制机制,促进低碳与生态经济持续发展。加快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大力发展森林碳汇,培育发展水权、林权、碳汇、排污权交易市场。

江西低碳发展具有重大示范意义

解振华(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大力推动全社会低碳行动,推行居民用电阶梯价格,改革垃圾处理收费方式,开征环境保护税,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探索建立低碳产品标识和认证制度。

近年来,江西省大力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快发展低碳产业,在南昌开展了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并在10个市县开展了省级试点,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江西的探索对促进全国绿色低碳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示范意义,希望本次论坛的举办成为江西低碳经济发展的契机。

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苏波(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面对日趋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绿色、低碳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十一五”期间,我国单位GDP能耗下降19.1%。今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2.56%,低于预期目标,未来的任务非常艰巨。

“十二五”期间,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把节能减排、绿色发展作为重要抓手,增强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构建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链完备、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可持续发展的工业体系;积极运用先进、适用的低碳技术,推进装备制造业、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消费品工业和电子信息产业低碳化技术改造;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型服务业,积极跟踪世界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大力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节能服务市场化发展。

中央财政支持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

贺邦靖(财政部清洁基金战略发展委员会主席):“十二五”时期,财政将继续大力支持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大力推广使用成熟先进节能技术和高效节能产品,大力推进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财政部将建立稳定增长的绿色财政投入机制,为节能减排提供有力保障。今年,中央财政将继续通过节能减排和新能源发展两项专项资金,投入超过1000亿元,用于拉动节能环保产品内需,支持低碳和节能环保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助力节能减排新兴产业发展。完善税收制度,扶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加大节能环保产品政府采购力度。加快推进资源环境有偿使用制度改革。

“十二五”期间环保投资超3万亿元

吴晓青(环保部副部长):我国将推动环保产业由以装备制造业为主向以环境服务业为主转变,重点发展能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综合环境服务。大力推进环保设施社会化运营、环境咨询、环境监理、工程技术设计、认证评估等环境服务业。加强对清洁生产的技术指导,完善环境标志认证认可体系,拓宽环保产业发展融资渠道。

加快实施环保重点工程,继续抓好城市污水处理厂、燃煤电厂脱硫脱硝等减排项目建设。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环保投资将超3万亿元,环保产业保持年均15%~20%的复合增长率,环保产业产值可达4.9万亿元左右。

实行更高节能标准和绿色建筑标准

杜鹃(住房城乡建设部党组成员):当前,建筑能耗已经占到全社会能源消耗的28%,并且呈现出进一步增长的势头。面对能源需求的增长,住建部积极促进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十一五”期间,加大了技术标准规范实施的监管力度,城镇新建建筑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比例达到了95%以上。

今后,我国将实行更高水平的节能标准和绿色建筑标准,在不同的气候区开展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在省域和市域范围内集中连片地开展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规模化应用,节约化石能源,带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推动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组织和指导低碳生态城市发展规划的编制、指标体系的制定、技术示范等工作,推动低碳生态城市健康发展。

国企要履行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责任

杜渊泉(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既是能源生产大户也是能源消耗大户,国有企业是我国节能减排的重要力量。“十一五”时期,中央企业万元产值(可比价)综合能耗下降20.28%,为国家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中央企业大力加强对资源的有效利用,2009年,中央煤炭企业的煤炭采收率达到76%~82%,中央石油企业贫油层原油采收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要完成“十二五”国有企业节能减排任务,需要将低碳经济发展作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进一步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创造力和影响力。瞄准低碳能源和低碳能源技术,积极开展研究开发和示范工作,有效降低能源消耗,提高环保水平,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

低碳经济买不来,要靠中国人创造

张景安(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协会理事长):低碳城市、低碳产业、低碳金融,其意义非常重大。低碳经济是不可能买来的,要靠中国人的智慧去创造,而且从世界购并也不可能,联想购并IBM也没有购并来核心技术。所以,只有创新才能强国,靠科技、靠创新、走低碳发展之路是我们的选择。

我国的经济发展很快,但是真正需要创新的资本市场还不够。中国年轻人办的小企业是成千上万,普遍长不大,都是因为资金问题。所以,中小企业的创新,是大企业的摇篮,即使在美国80%新开发的技术也是中小企业创造的。国外的数据表明,约有50%的小企业创办3年内就死亡了,剩下的50%也熬不到5年就消失了。最后剩下1/4,也只有少数能熬过经济萧条的严冬。

我国创办的创新型的中小企业,有20万家左右,大多数都是秉承低碳经济的理念。但多数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迫切需要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资本市场是支持创新、创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资本市场将对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

低碳城市是城市未来发展必然趋势

梁丹(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投资与技术司司长):当今世界有50%人口居住在城市中,而城市消耗能源却占80%以上。作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全球特别是中国的城市正呈现人口数量激增,规模越来越大的加速发展趋势,使得城市对资源的需求已经远远超出了其所能承载的界限。城市生态问题日益突出,频发的气候灾害直接威胁到人类生存环境,因此低碳城市建设是城市未来发展必然趋势。其本职就是要将城市发展符合自然发展规律,使人和自然环境和谐发展。

低碳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系统工程,涉及各方面系统建设,需要充分调动社会各阶层力量,包括政府管理、企业、非政府组织以及公众积极参与,低碳城市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政府对低碳发展的认识程度决定了低碳城市发展高度,而政府的机制设计和管理创新在低碳发展中则发挥主要的推动和激励作用。企业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的完善,人员利用效率的提高也是降低排放的主要手段。

低碳与生态经济需要金融支持

赖小民(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总裁):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也是经济运行的动力和血液。发展低碳经济、生态经济离不开广大金融机构的支持,需要包括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租赁、信托、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在内的金融体系,提供多元化、多渠道的融资、中介、咨询等金融服务。

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的高度出发,全方位、多层次地创新绿色金融服务,支持和发展低碳经济和生态经济相关产业。在金融产品和服务方面,大力扶持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低能耗的低碳产业、生态产业、绿色产业,依托中小企业信贷、股权投资基金、金融租赁、信托等多渠道、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手段,为低碳和生态产业的发展提供融资支持。在信贷政策上,要优先加大对循环经济、低碳、环保、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

信息化助推低碳城市建设

李正茂(中国移动副总裁):截至目前,中国移动已与26省(市、区)、160多个城市签署无线城市合作协议,通过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减少消耗、降低排放。“十二五”将继续发挥信息化优势,助力社会低碳发展,努力实现“移动改变生活”战略愿景。

对内深化节能减排工作。加强运营过程和全生命周期能源管理;持续推进网络集中化、云计算、IP化技术应用,建设绿色通信网络;加强技术创新,推广成熟基站和机房节能技术应用,建设一批绿色节能数据中心。对外发挥信息化优势,提升个人和行业信息服务水平。大力发展移动互联网,增强移动互联网关键基础能力,加快手机多媒体业务发展。加快无线城市建设,整合公众服务信息,推动低碳城市建设。推动物联网应用,为行业客户提供综合信息化解决方案,满足用户在远程监控、指挥等方面的信息化需求,推动全社会实现低碳发展。

上一篇: 艺术审美的认识 下一篇: 毕业设计基本要求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