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汇总十篇

时间:2022-11-03 04:04:00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篇(1)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同生产力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一个国家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率的提高,主要通过不断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科学技术水平来实现,作为科学技术基础的教育,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条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但为教育发展提供一定的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通过需求关系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的性质,包括对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育结构、教育制度的各方面提出改革、调整和发展的要求。只有深入研究国情顶测未来,按未来专家信息模型的要求,才能制订出合理的教育目标。

社会主义阶段的计划经济是商品经济的计划经济。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有下列三个主要特点。计划管理范围国民经济分为有计划和无计划并存的两部分,有计划的生产和流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计划管理形式分别采取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三种管理形式。计划实现途径价值规律有自觉和自发两种作用形式。价值规律的自觉作用,表现在指令性、指导性计划上,这是主要的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表现在完全的市场调节上,这是次要的。要进行统一的计划生产,就要搞清楚四个基本问题:为谁生产?如何生产?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要搞清这些问题,就必须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为依据。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呢用斯大林的话说,就是“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教育计划是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的开发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着密切的依存关系。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我们的国民经济是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我们培养训练专门家和劳动后备军,也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周密的计划。我们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必须预见到远期的需要不但要依据生产建设发展的需求,而且必须充分估计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高等院校要分析研究人才的供需情况,据一九八一年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调查,有一百五十多种专业属于过剩专业,但学校因神设庙,每年还在招生,此外,社会廿言三百三十种专业,人才奇缺。高等院校要了解社会需要什么素质的大学生和何种知识结构,既要看到信息时代对我国的冲击又要看到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只有这样才能减少人才培养的盲目性,从而使所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教育投资效益。我们希望按计划培养基础知识宽厚,有一定专长能尽快适应工作的又红又专的建设者。

二、人才的专业性和不固定性

现代科学出现了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趋势,学科愈分愈细,愈分愈多,目前学科门类已达二千四百多门,技术科学就有四百七十二种专攻领域,各种专门机械专业已达七十余种。这就确定了人才的专业性。虽然科学发展的高度综合化要求培养现代综合型的通才,但即使这样的通才也只可能主要精通一个专业,或者再基本掌握若干有关专业。

现代人才的另一特点是不固定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信息迅猛地增加,知识陈旧周期的缩进,使人才越来越带有不固定性。工业发达国家在一九五到一九六五的十五年中,由于自动化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原来工业体系中失去了八千多个旧的技术工种,而同时又诞生了六千多个新的技术工种。这就是说,曾经有的六千多种人才消失了,而又有六千多种新的人才登上了历史舞台。

只有由不同智能型式的人,按一定的合理比例组成完整的智能结构,才能发挥最优的智能效果。现论物理大师爱因斯坦是创造型人才,而应用技术“发明大王”爱迪生是发现型人才,他们都是伟大的科学巨匠,为人类进步做出杰出贡献。不同类型的人才从事其适合的工作,都可以建树巨大功勋。

三、本专业办成设计与工艺并重的专业

根据我国情况,工业生产技术类人员应占较大比例,次之为工程设计类人员,工程科学类人员所占比例较小。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本是国家急需专业,但各院校重复设置,使短线很快变成长线,后来所培养的质量较高学生反而分配不到专业工作。造成了人才供需脱节与用非所学现象。本专业如只以设计为主,显然专业而过窄。我国科技干部在生产资料生产部门和消费资料生产部门,分布比例失调的问题比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比例失调的问题还要严重得多,这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很不适应。一九八一年,我国轻工业的年总产值已经超过全国工业总产值的百分之五十,然而轻工业部门中的科技人才却是极端的缺乏。

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应以面向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员为主。技术人员的劳动主要是具有一定物质形态的改革世界性质的科技劳动。劳动主要成果是技术创新、技术专利、能投产的新产品、新工艺流程。对技术人员特别要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不仅掌握现代设计理论,还要有丰富的工艺知识。

为了使本专业有很强的生命力,能够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要,建议将本专业与机械制造工艺、设备及自动化专业合并为一个专业,办成设计与工艺并重的专业。

四、技术改造对人才的需求

长期以来,人们以为若扩大再生产就必须搞基本建设,结果以挖潜、革新、技术改造为内容的内涵型扩大再生产被忽视了。跟国外相比,我们对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大大落后,苏联的全部投资中百分之三十用于新建,百分之七十用于现有企业的改造扩建,美国全部投资中一半以上用于老厂、老设备的更新改造。而我国,不仅现有企业的折旧基金被挪用来搞基建,而且投资总额中又有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六十用于新建,这样就造成投资的经济效益很差。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陈云同志曾指出,现有的工业基础是我们实现现代化的基地,我们应该在这个基础上改造和引进新技术。在确定培养目标时应考虑技术改造对人才的需求。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篇(2)

1.机械创新设计和制造

一般来说,创新设计的过程大都是从形象思维开始,然后经过逻辑推理和判断及相应的综合,分析与决策,而产生设计方案;然后进一步将设计具体化,即建立新的机构,结构和机械系统等模型,继之进行计算和技术细节的设计.机械创新设计和制造不同于常规的机械设计,是设计人员针对新的或预测的需求,充分发挥设计者的创造力和智慧,利用已有的相关科学理论,方法和原理,进行新的构思,设计和制造出新颖,有创造性及实用性的机构或装置的实践活动.它包含改进机械产品的技术性能,可靠性,经济性和适用性,还反映出和谐统一的技术美.它包含两个部分:一是改进完善生产或生活中现有的机械产品技术性能,可靠性,经济性,适用性。

2.创造设计出新机器,新产品,是以满足新的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2.1机械创新设计过程

机械创新设计的目标是由所要求的机械功能出发,改进,完善现有机械或创造发明新机械实现预期的功能,并使其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及经济效益.我国技术专家提出的机械创新设计的一般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根据设计任务及要求确定机械的基本原理,机械结构类型综合及优选,机构运动尺寸综合及其运动参数优选,机械运动学参数综合及其动力参数优选.完成上述四个阶段,便形成了机械设计的优选方案,而后进入机械结构创新设计阶段.机械创新设计与常规机械设计相比,其过程没有多大差异,但它主要强调人在设计过程中的主导性及创造性作用。

2.2机械创新设计的特点

一是多门科学技术交叉,渗透,融合;二是部分工作为非数据性,非计算性的,必须在知识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思考,推理及判断,并运用创造性及发散思维的方法;三是在知识,经验,灵感与想象力的系统中搜索并优化设计方案;四是机械创新设计是多次反复,多级筛选的过程,每一设计阶段都有其特定内容及方法.但各阶段之间又密切相关,形成一个整体的设计系统。

3.机械创新设计思维

3.1机械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形式

(1)发散型思维.发散型思维就是在思维过程中,通过所得到的若干概念的重新组合,大胆地向四周辐射,扩散出两个或更多个可能的答案,设想或解决方式.发散型思维既无一定的方向,也没有一定的范围.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于传统方法,对所思考的问题标新立异,达到"海阔天空","异想天开"的境界.发散型思维能力的高低,取决于知识面,想象力,尤其是迁移能力。(2)聚合型思维.聚合型思维就是以某个思考对象为轴,从不同的方向和不同的角度,将思维指向这个中心点以供选择,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也就是从众多的信息中确认一个自认为最佳的或最好的方案。(3)灵感思维.灵感是指经过长期的思考和探索之后,受某种现象的启发,在头脑中突然闪现的独创性的意念或设想.它是人们的创造活动达到高潮后出现的一种最富有创造性的飞跃思维的智能状态.灵感是思维的迅速升华与高级浓缩,是过程的省略.灵感既是一种思维形式。(4)想象思维.想象是一种抽象的形象思维活动,想象可以是非理性的凭空想象,也可以是理性的在已有确定性基础上进行重新组合或部分更新性质的想象.想象思维具有以客观现实为基础,高度概括性和形象性及重新组合与再创造等特点,想象是人类思维之树上最美丽,神奇的花朵.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创造离不开想象,想象是创造的精髓。

3.2机械创新设计思维的模式

创造性思维是指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信息和素材等要素,在大脑思维反应场中超序激活后,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要创造,首先要有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人类大脑的特有属性.创造性思维就是"想到别人没有想到的观念",创造性思维是新颖独到的信息加工艺术,是人脑的各种思维活动形式和思维活动的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协同进行的有机结合的高级整体过程.创造性思维不同于在设计领域常用的逻辑思维,其主要在于创造性思维有创造想象的参与,而且,逻辑思维是一维的,具有单向性和单解性的特点,而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立体思维,通常没有固定的延伸方向,它更加强调直观,联想,幻想和灵感,所以创新设计不是靠逻辑推理出来的,而是靠创造性思维的激发所产生的。

4.机械创新设计方法机械创新设计常用到以下方法

4.1智力合成法

一种发挥集体智慧的方法.通过集体讨论的形式,发散和激励创新思维.讨论时应相互启发激励,取长补短,引起创新设想的连锁反应,使思维自由奔放,新的设想激烈涌现.讨论的目标要明确,事先有准备.其原则有:鼓励自由思考,随心所欲,设想新异;不许批评别人的设想;推迟评价,不过早定论;有的放矢,不泛空谈;讨论者一律平等,不提倡少数服从多数;及时归纳,总结,纪录各种设想,留作下次再议;最后挑选最合适,最有前途的见解,并审查其可行性。

4.2仿生类比法

通过对自然界生物机能的分析类比,从事物的千差万别,不同程度的对应和相似之处的类比中得到。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篇(3)

一、本年学习情况;

2020年1月刚来工作,追随物资部部长学习项目标准化管理,了解项目从临建开始的各项施工工艺,现场如何进行收发料以及如何快速准确的盘点库存材料,对于刚来项目什么都不懂的萌新,对项目的了解有了质的飞跃。

由于疫情影响3月调至综合办公室工作,学习项目部文件起草规范,印章的保管、车辆的管理,以及客餐招待、会议布置等基本工作,了解如何辅佐项目经理对项目部日常行政管理和统筹项目各部门的工作。

在办公室学习了九个月,为了学习项目工程技术,向领导申请调至工经部学习,主要负责每月对外验工计价,项目成本分析资料,合同的修改与编制,对工地施工方面有了更多的了解。

二、工作体会和自我评价

见习的时间是非常宝贵的,转眼间一年时间已经过去了,在实习中也犯过不少错误,也遇到不少的挫折,在错误中寻找自己的缺点,弥补自己的不足,累积了很懂工作经验,在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学到了很多东西。通过部长的指导学习,循序渐进的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工经部工作还是有一定的专业性,要求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丰富的工作经验、协调能力和管理经验,经过到工经部工作的几个月,部长的精心培养和同事的支持帮助,我学到的很多专业上的东西,不时的前赴项目施工现场,了解现场施工工艺以及目前施工的进展情况,也让我了解到了理论知识以外的业务知识。

三、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几个月来,我虽然努力做了些工作,但距离领导的要求还是有不小的差距,如计量时会不小心输错数字,合同条款不够明确,工作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等等,这些问题,我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改进和解决,使自己能更好的做好本职工作。

四、下年计划学习安排;

针对以上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在新的一年中我打算做好以下几点来弥补工作中的不足。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篇(4)

科学的发展正逐步从分离走向综合,这种学科内、学科间的综合越来越显现出优势。面对这样的形势,现有课程的综合化改革迫在眉睫,特别是综合化课程的设置,为学生知识发展的完整性、丰富性提供了可靠的平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学生只有具备了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才能从容面对世界发展过程中的种种问题。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响应教育部的号召,积极推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由三年逐步过渡为两年的改革,对三年制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在调整过程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课程综合化。我院从2004年开始实施两年制课程改革,现在第一批两年制学生即将毕业。回顾两年来的课程改革,主要从职业能力需求、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五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职业能力需求与课程综合化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培养具有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从事机械设计制造、设备生产、维护调试与管理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主要就业岗位在机械设计领域,从事CAD/CAM设计与制造,次要就业岗位在生产领域,从事机械设备操作、维护与管理工作。因此,这个专业要求培养实践型、操作型、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处理与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胜任所担负的工作。针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需求,必须对课程进行综合化改革。

课程综合化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综合化学习;不仅是课程结构的综合,也是课程内容的综合;不仅是学生知识结构的综合,也是其思维结构、价值观念结构的综合。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种能力是选择、应用和调控各种能力的基础,它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突出了学生走向社会将要解决的大部分具体问题的复杂性、整体性和关联性,能使学生更清楚地体会到世界、生命与科学的统一性。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综合化课程

课程体系的设置课程体系从职业教育的特点着手,按职业岗位群应掌握的知识与能力设置。以知识应用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打破原有的学科课程体系和“三段式”课程设置体系,对课程进行优化和整合,充分考虑知识间的衔接,避免重复。文化基础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知识则根据职业岗位群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专门化教学模块,建立一个宽广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知识平台。

课程内容的增删在确定进行课程综合化之后,首先要对原有课程内容进行精减,删除原有课程交叉重复的部分及理论性过强、过深、脱离生产实际的部分,然后及时补充职业岗位所需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操作方法与技能,最后根据课程的任务、性质以及教师、教学手段等方面的要求,以课程综合化所涉及的知识领域或范围确定采用学科内或学科间的课程综合化,还是采用以专业实践活动为中心的课程综合化。综合化课程要突出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

主要的综合化课程见下表:

教学方法

课程改革必然导致教学方法的不断革新,课程综合后,课时大大压缩,如果还像过去那样教学,显然完不成任务。综合后的课程应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多媒体的出现更新了传统教学模式,可使学生的听觉、视觉各种感官全部调动起来,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用多媒体教学不但可以减少书写时间,增加课堂教学内容,还可以演示一些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实现的加工过程,弥补实验教学设备的不足。

讲、演、练结合的现场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现场讲解、现场演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这种学用结合、以学带练、边学边练、以练促学的授课方式,可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实践性,教学效果非常好。《机械制造技术》课约有50%的课程可以通过现场教学完成。

考核方式

综合后的课程考核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题目应该能够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要以题目为主线把所学的内容串起来。例如,《机械制造技术》课的课程设计可给学生出一个加工零件的题目,要求学生分析加工这个零件所需的机床、机床的切削原理、加工零件所用的刀具、夹具及其加工工艺性等内容,这样可以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以考查学生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课程考试课程考试包括两方面,即理论知识考试与实际技能操作考试,不同于过去只考理论不考实践的考核方式。理论和操作所占的比重因课程而异,目的是为了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际操作水平。

课程综合化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具体实施高职课程综合化改革时,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课程综合化压缩了课时,但并未降低教学难度课程综合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课程的难度,因为综合后的课程概括了几门课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知识和业务水平,要对相关课程加以深入研究,所以教学难度增加了。对于学生而言,课时压缩了,每堂课的内容就增加了,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就增加了,所以学习的难度也增加了。

课程综合化不是课程的简单叠加高职课程综合化不是对课程专业化的否定,不是对课程的机械叠加或简单综合,也不是对课程简单的删繁就简,更不是削弱文化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含量,而是在专业化的前提下,优化组合了相关内容的课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思维整体性的构建。

课程综合化要避免盲目性高职课程综合化改革是一个复杂的、不断优化的过程,课程综合化现在仍处于尝试阶段,综合后的课程可能会存在教材的问题。因此,在实施课程综合化时必须有所考虑,最好是自己编写教材,避免出现有课程无教材的尴尬局面。

回顾两年来的课程综合化改革,我院注重知识的实用性,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这些做法是正确的,课程综合化改革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1]邓红珍.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综合化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5,(9).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篇(5)

一、职业中专机械设计制造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各个行业对职业中专毕业生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尤其是职业中专机械设计制造专业的学生更是受到了广大企业的青睐。通过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的教学,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机械制造技术的基础知识,迅速适应岗位要求,为企业的发展作出贡献。但是通过对现阶段某些职业中专机械设计制造专业的教学进行分析,我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本理论知识存在的问题。

分析机械制造教学大纲,我发现学生使用的机械制造课本教材内容相对陈旧,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无法与目前机械制造设计中的新技术、新理论相接轨,教学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缺乏真正的实践经验,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十分盲目。

(二)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在机械设计制造教学中,某些老师缺少对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探究,使用的教学方式过于模式化,教学方法过于简单,教学形式相对死板,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对教学内容的讲解,而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知特点,缺乏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开发和兴趣的培养,使学生对机械设计制造感到十分空洞,学习起来感到枯燥乏味,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三)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目前机械设计制造的人才需求量很大,生源严重超标,由于人数众多,实习部门的实习岗位有限,部分学生只能以观摩和传授的形式进行实践教学,即使偶尔有动手实践的机会,也难以正确对待,往往敷衍了事。这种情况大大降低了学生实际上机动手的能力,使他们很难将理论与实际进行有效的结合,严重影响到教学效果,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性的高素质机械制造人才。

二、改进机械制造设计及自动化教学的对策

(一)积极转变观念,找好教学中的定位。

在机械设计制造教学中,老师要积极转变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改变枯燥乏味、简单单一的单向性的讲授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老师要有效地发挥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采取各种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学生对机械设计制造学习的积极性,将理论知识很好地运用到实际问题之中,让学生得到深刻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在机械制造教学中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二)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开展实践性教学。

机械设计制造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敢于将机械设计制造的相关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开展实践性的教学,让学生通过到工厂内从事实践类的实习操作,快速地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生产中,及时发现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现场操作和老师的引导讲解,学生的机械制造思维能很快地从课本上的表面知识上升为深层次的理解,大大加快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和岗位职责的形成,提高解决机械制造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那么在机械设计制造中,如何有效开展实践性教学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课堂实践性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一般在职业中专内部完成,一方面,在课堂理论知识讲授的过程中,老师根据课程的内容,尽量选择一些机械实物、机械模型,带到课堂上来,或者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课件,让学生对理论知识感到看得到、摸得着,使学生不再感到空洞乏味,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老师要将理论课程学习与实验课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教学课程安排上,多安排一些实验课程。要结合教材大纲的内容,精心设计一些实验课题,使学生能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迅速地运用到实验教学中,通过根据设计的要求和条件,进行分析和判断,制定实验的方案,使学生对实验的原理有透彻的理解。

2.车间实践性教学

这种教学一般是在校企合作模式下进行的,因此要建立起适合学校和企业公司实际情况的校企合作模式。职业中专院校与机械制造厂家签订学生的实习合同,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共同组织教学,学校与机械制造厂家定期合作,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工厂业务内容,组织学生进工厂车间参与工厂制定的各种机械制造项目的设计工作。车间实践性教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迅速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生产中,彻底地掌握知识,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熟悉对应的岗位职责范围,为以后的上岗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结语

总之,在职业中专机械设计制造专业的教学中,老师要敢于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完善教学方式和方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开展实践性教学,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文明.《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特点与现场教学[J].西安航空职业中专科学校学报,2007,(3):65-66.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篇(6)

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是具有总结性的综合性工程训练,是学生在系统学习机械专业知识及各种训练的基础上,按照规范化的设计程序与方法所进行的实践活动。它是一种研究性学习与工程训练,也是学生一次解决机械专业工程技术问题的具体实践,是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毕业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他们的调查研究能力、设计能力、初步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受到设计、生产、管理第一线所必需的岗位能力训练,便于学生向工作岗位过渡。目前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而且牵涉到学生、教师等多个方面。

针对目前高等教育的形式和机械类专业社会需求的状况,指导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紧紧围绕着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来进行。充分发挥好学生在毕业设计中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加强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工作,提高教师的自身业务能力,严把质量关,使学生在本科毕业设计这个过程中,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都得到进一步提高。

一、毕业设计指导过程

在指导毕业设计的过程中,严格遵守学校规定的各项政策,按照学校颁布的《毕业设计工作规程》和机电工程系制定的《机械制造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指导的毕业设计做到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推理严密、计算准确、层次分明、条理清楚、语言简练、有一定量的相关资料和图表等。

每年毕业设计开始阶段,都会根据已经确定的毕业设计题目给学生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书,这是学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开展毕业设计工作的依据,也是检查、考核学生毕业设计完成情况与评分的重要依据之一。毕业设计任务书中指定了学生毕业设计题目、设计参数、设计要求、设计时间安排和学生结合本题目需要查询的中外文献,并列出了学校图书馆对应参考书籍的中文图书号,方便学生查阅指定文献。学生进入毕业设计环节后,在第1周安排了完成毕业设计开题工作,规定了他们完成的进度。

设计过程中,对学生情况全面了解,分析了他们的条件与特长,全程指导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实验等。随时了解学生毕业设计情况,对学生毕业设计中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以身作则,教书育人,重视对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毕业设计期间,要求学生每周至少2次集中,每次需汇报一下具体学习情况,检查学生毕业设计的进度和质量,并进行答疑,认真填写了《毕业设计(论文)检查指导情况记录》。

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认真指导了学生拟定论文写作计划和写作提纲,审阅论文初稿,要求学生严格按《毕业设计(论文)规范要求》正确撰写毕业设计。审核学生毕业设计完成情况,同时对学生进行答辩资格预审,对学生的答辩申请提出意见。答辩前督促并指导学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如准备验收、组织预答辩等。

毕业设计完成后,按学校要求撰写了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评语,在规定表格中写出技术性评价和学术性评价并签字,向答辩委员会报告学生毕业设计的任务、要求、完成情况、质量及应用价值,指出存在和应注意的问题等,同时根据评分表给出成绩。答辩结束后,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整理并归档。同时对毕业设计指导工作进行总结,提出改进意见。

二、加强过程管理,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具体做法

由于机械类专业是与机械产品设计制造紧密相关的专业。在指导本科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历来重视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立足机械类专业的特点,贯彻“以产品生产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坚持采用校企联合、真题真做、强化过程管理、完善评价体系等方法和手段,严格要求学生的图纸图量和毕业论文的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结合平时的科研实际,将企业需要解决的生产实际问题作为学生毕业设计选题毕业设计的选题质量直接影响和关系到今后毕业设计的质量。选题时根据科研项目、实验室的建设、学科发展方向、工业企业生产等多方面科学设计切合学生实际的毕业设计题目,以求达到使学生获得综合训练的目的。另外还考虑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实际,灵活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调整确定毕业设计的题目,对于已确定工作去向的学生,尽量帮其选择一个与其将来工作相关的课题;对于考研的学生,帮其选择具有一定理论性的研究型课题,为将来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直接在已签订就业协议的企业完成,让学生在收集资料、解决问题、设计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实际工作的程序,了解企业生产运作等最真实的情况,多积累“实战”经验和技巧,从而解决好学生就业和单位招聘后的后顾之忧。只有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毕业设计对未来工作的帮助,才能使学生自觉地、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毕业设计中来。如2011年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是“推土机铲臂右支架加工工艺及钻床夹具设计”,该题目结合了抚顺挖掘机厂实际生产的需要,要求该生利用所学的金属工艺学、互换性测量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等多门课程的知识,解决工程中推土机右支架的实际加工工艺以及针对其中钻孔的工序设计专门的钻床夹具,为该生毕业后从事机械产品的工艺设计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结合学校规定,要求每个学生必须独立完成各自的毕业设计,做到一人一题

每年指导的毕业设计如果需要合作完成的课题,每个学生必须独立进行某一方面的研究工作,独立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今年指导7名毕业设计,每个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都不一样,而且每一年的毕业设计题目也不相同,这样避免学生之间互相抄袭和雷同。

(三)全程参与学生的毕业设计过程,并确保充足的指导时间

从毕业设计任务书下达开始,明确要求学生每周至少集中两次,每次集中都要求学生汇报每周工作情况,对各设计环节经常督促检查,对学风不正、设计不认真或者经常不到岗的学生,一经发现及时纠正。从根本上杜绝了凭感觉指导,凭经验检查,凭感情给分的行为。对学生毕业设计要严格把关,从论文质量、工作态度、文本格式、图纸质量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对于达不到要求的毕业设计必须坚决整改,确保质量要求不降低。

(四)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本着对每一位学生负责的态度,兢兢业业地做好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当学生遇到困惑时,耐心的启发和引导;当学生提出问题时,热情地引导学生独立地查阅文献,找到获得解决方案的途径;当学生在寻找解决方案时,主动地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从中找出最佳的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合理安排毕业设计进程,加强毕业设计的过程检查

根据每个学生毕业设计题目的特点,指导学生制定毕业设计的方案和进度计划每周定时、定点检查执行情况,实事求是地做出检查记录,填写检查意见并签字。在方案设计确定以后,定时到毕业设计室进行指导,随时答疑,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避免返工。设计过程中进行检查,主要检查设计进度和质量,通过强化中间阶段的过程控制来规范整个毕业设计的工作以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六)建立学生考勤制度,确保毕业设计质量

要求学生对自己的设计首先进行自审,然后小组同学之间互校,最后由指导教师审定。只有经过三审并按审查意见修改以后的设计文件才算最后的毕业设计成果。每次指导后填写指导日记,记录指导情况,包括学生提问情况、出勤情况、主要问题分析、指导内容等,为学生的成绩评定提供必要的依据。同时要求学生每天填写毕业设计活动记录,记载出勤情况、日工作记录、完成情况和下一步工作安排等,便于教师的过程管理,加强了对毕业设计的过程控制和监督。明确毕业设计完成的进度和时间安排并加以落实,做到每一位学生有章可询、责任明确,整个设计过程任务清晰、环环相扣、依次进行,确保毕业设计工作的规范和有序。

三、毕业设计改革效果

每年经过精心准备和认真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完成都非常好,缩短了学生就业的适应期,同时扩大了毕业设计的选题范围,达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都满意的效果。在每年指导的学生毕业设计中,都有学生获得优秀成绩。具体改革的教学效果如下:

(一)提高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一人一题,真题真做,使学生从事毕业设计的责任心大大增强。学生从事毕业设计期间,能够亲身体验到科研工作直接应用效果,能够强烈地体会到企业的科技需求。因而有关毕业设计工作非常认真,毕业设计的质量明显提高。一些学生毕业设计能被应用于企业生产实践和产业化生产。

(二)缩短了学生就业的适应期

由于毕业设计题目多数来源于企业生产,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得到了难得的工程实践以及了解、熟悉和适应企业的机会,使就业后的企业工作适应期大大缩短。

(三)提升了学生综合能力

在毕业设计全过程的训练中,提升学生的应用知识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工作责任感和职业操守,以及把握社会需求的能力和适应职业需要的能力,尽快缩短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

(四)丰富了平时课堂讲解的知识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篇(7)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1)06-0067-04

为提高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办出具有显著特色的包装机械专业,需从专业改革背景分析入手,确定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规格,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专业教学体系,加强师资队伍、课程与教材、实践教学平台与基地等基本建设。

1 改革背景分析,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与规格

1.1 专业教学改革背景分析

1)社会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背景分析。机械行业是支撑整个工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石。随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机械行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据统计,2008年机械行业保持30%以上的高增长,在2009年金融危机中机械行业仍达到10%以上增速[1]。包装机械已成为我国机械工业中十大行业之一,全国包装工业近几年平均每年的增速为7%。可见社会需要大量的机械设计制造以及包装机械技术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这就要求进行该专业教学改革。

根据调查情况分析,对企业中急需的人才按照研究型、工程设计型、生产一线的技术应用型(含车间、班组)、生产管理型和行政等五类进行统计,比例分别为9.2%、31.7%、50.4%、8.1%和0.6%,其中机械设计型、生产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求比例达到了82.1%,特别是包装机械领域,社会和企业需要大量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2)专业教学教育观念的更新背景分析。专业教学改革的先导是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有以下方面:(1)转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提高教学服务意识,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专业建设的根本宗旨[2];(2)变革以往重科技轻人文的传统,树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教育思想,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3)变革以往单一规格的重视“统一”的教育思想,树立注重健康个性发展、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树立培养学生勇于开拓和创新的教育思想;(4)改变过去强调应知部分的高等教育模式,加强包装机械技能、实践能力的培养,以达到包装机械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5)全面贯彻学校提出的“明德、精业、求实、创新”校风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2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确定

在专业教学改革背景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具备包装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包装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和包装设备控制等方向的生产第一线从事设计制造、机电产品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技术人才。

该专业的业务培养规格为:系统地学习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基础理论,学习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基本知识,受到现代机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机械产品设计、制造及设备控制(包装)、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

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懂得一定的环境保护知识、法律知识和国防知识;(2)较系统地掌握包装机械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和基础知识,具有本专业所必需的制图、计算、测试及文献检索的基本技能。掌握本专业领域内某个专业方向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了解其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3)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包装机械创新意识;掌握独立获取、消化和应用新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分析解决包装机械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包装机械技术开发能力;(4)具有初步的本专业外文书籍和文献资料的阅读能力;能撰写专业文章的外文摘要;能使用外语进行一般流;(5)能应用计算机进行本专业需要的各类计算与绘图;具备利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编辑等工作的能力;能够利用互联网收集和利用各种信息;(6)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达到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具有良好的体魄与健康的心理素质。

2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改革思路是:转变和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本专业教学改革;提高包装机械领域知识起点,强化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拓宽基础,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加强包装机械实践教学,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培养;改革教学方法,完善因材施教措施。

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主线、分阶段模块化、多层次个性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一主线”是指该专业教学以包装机械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分阶段模块化”是指专业培养方案需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大类专业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等四大教学模块;“多层次个性化”是指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爱好,通过课内和课外教学,设置好选修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

湖南工业大学是中国包装总公司唯一的一所省部共建高校,为配套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学校于1999年在广东省中山市,与60余家包装企业一起,创建了湖南工业大学中山包装学院,于2008年又成立了湖南工业大学东莞包装学院。利用这些实践教学基地,对学生实施“专业教育+创新实践”的“3+1”教学运作模式,即本科生前3年在学校本部进行专业基础教育,最后1年的专业教学、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工程实践活动都在该实践教学基地完成。依托硬件设施和技术条件居亚太地区领先地位的实践教学基地,学生通过深入生产第一线开展专业课程学习和毕业实习,将企业生产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和企业产品开发或技术革新项目作为毕业设计、毕业论文课题,毕业设计的成果直接用于企业生产。多年的实践证明,“3+1”教学运作模式既能开拓学生视野,有效地推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工程实践能力,又能为他们将来的自主创业打下良好基础。

3 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

在对包装和机械行业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工程和技术应用领域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了解专业岗位群的具体要求及发展趋势,研讨专业培养目标,按照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构建了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教学体系组成的专业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进程上相互平行、在教学内容上交叉融合,如图1所示。

理论教学体系主要使学生掌握包装和机械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和基础知识、必要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该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大类专业课程和专业课程等三大课程模块组成。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强调人文素质的熏陶、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掌握;大类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强调对包装与机械基础和控制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及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专业课程模块强调包装机械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具备包装机械技术运用的能力,以及专业兴趣的形成。

为实现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主线”,改变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构建了分段式模块化、多层次个性化的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其由机械基础实践教学平台、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和1个科技创新活动基地组成。

分阶段实践教学是指根据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实际情况,低年级阶段(大学一、二年级)学生主要在机械基础实践教学平台上进行,高年级阶段学生主要在专业实践教学平台上进行,而所有年级学生根据个性发展需要,均可在科技创新活动基地进行,从而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阶段都能得到良好实践训练。为便于组织实践教学,每个实践教学平台的实验课程与实践环节又采用模块化方法,各个实践模块之间在教学上相互独立,便于实施教学;在内容上相互关联和补充,形成比较完整的实践教学内容。

多层次、个性化实践教学是指根据专业方向类型层次和学生的需求层次设置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践。这样既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又可以对各门课程的内容进行综合应用,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

机械基础实践教学平台对该专业大学一、二年级学生进行感知性、基础性的机械工程技术实践教学,包括工程图学、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等课程的实验、实习与训练。

专业实践教学平台面向该专业的大学二年级以上的本科生,以培养学生机械设计与制造能力、机械性能测试能力与机电控制技术应用能力等,突出包装机械特色。通过该实践教学平台的教学和训练,使本专业学生具备一定的机械设计制造的专业知识和基本能力,并具备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该实践教学平台主要开设本专业课程和有关包装机械等方面的课程实验、实训、课程设计与实习等环节。

科技创新活动基地面向全校所有年级开放,通过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工程意识、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还对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交流沟通能力和责任感有很好的作用,同时注重培养包装机械设计制造的应用能力。通过加强对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和引导,使之成为教学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

通过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机联系和融合,构成完整的专业教学体系,促进学生的机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4 专业三项基本建设

4.1 师资队伍建设

本专业以专业学术带头人和青年教师的培养为重点,通过引进来、送出去和内部培养等形式,加快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步伐,具体内容如下:(1)配合学校的校风建设,加强本专业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加强教风建设;(2)大胆培养和启用年轻教师。实行“以老带新”制度,为年轻教师配备指导教师,帮助他们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在教学与科研的实践锻炼过程中让他们快速成长;(3)采用多种方式对教师进行培训,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在学历培训方面,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脱产或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在非学历培训方面,轮流选派学术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到学校进修、企业培训,到国外进行技术交流和访问;在院内开办各种培训班,如数控技术、Pro/E等,对相关教师进行知识更新;(4)采取开放办学方式,聘请经验丰富的校外兼职教师充实教师队伍,提高双师型人才的比例,强化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本专业通过近几年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和层次结构也日趋合理。现共有专任教师20人,其中教授 13人(占65%),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为7人(占35%),湖南省学科带头人和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形成了一支由专业学术带头人和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组成的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教学和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专业师资队伍。

4.2 课程与教材建设

1)课程建设。根据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包装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包装设备控制等三个专业方向。根据专业方向,课程建设以特色课程、精品课程和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为突破口。本专业的特色课程设置遵循专业核心能力需求、实用实效和先进性等原则,确定包装机械设计、包装工艺与设备,机械制造工艺学、数控技术、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包装机械装备、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等7门特色课程。在一些大类专业基础课程和特色课程中,选择部分课程进行精品课程和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学院于2006年起建设了《工程图学》、《机械工程设计》、《包装工艺与设备》、《包装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学》、《数控技术》等6门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于2007年起建设了《机械控制理论基础》、《机器人技术基础》等2门校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这些课程的建设,有效推动了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对其他课程的教学起到示范作用。

2)教材建设。以合理选用国内优质教材为原则,进一步完善专业的课程教材体系,确保专业课程和实践教材的质量与水平。双语课程选用国外原版教材,对目前还没有合适教材的部分课程,需开发出既符合本专业培养规格,又适用于学校特点、体现专业特色的教材或辅教材;根据该专业实验、实训、实习的内容和实验设备具体情况,需由课程负责人组织编写实践教学教材或讲义。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该专业教师编写了教材52本,其中《数控加工技术(第二版)》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数控加工综合实践教程》为普通高等院校工程训练系列规划教材。教材及资料形式多样化,包括电子教材、网络教材、CAI教学课件、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及模拟软件、电视录像片等,把图像、二维和三维动画、音频、视频等表现形式集为一体,注重三维CAD/CAM一体化软件的应用,由传统二维空间转变为三维空间的教学教材,形成了“立体化”的实践教学教材体系。

4.3 实践教学平台与基地建设

本专业实践教学平台与基地建设要兼顾校内和校外。在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方面,从2002年起,学校利用中央和地方共建资金、日元贷款、国家财政部机械优势与特色学科实验室建设、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建设等项目,近5年已先后向实验室共投资910多万元,现有实验用房使用面积达5100多平方米,拥有实践教学设备固定资产近1300多万元,各类仪器设备1125台(套)件,分别分布在机械基础实践教学平台、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和科技创新活动基地等3个实践教学平台上,共有包装机械实验室等15个。现建有的湖南省优秀实习教学基地――金工实训中心、湖南省重点实验室――高压水射流与湍流应用技术及设备实验室、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基础课示范实验室――机械基础教学实验中心,在省内外具有辐射和示范作用。

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面,充分利用株洲市工业重镇的地方优势、湖南工业化进程和全国包装机械行业,本专业先后建立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5个,如东莞包装学院、中国南方航空动力机械公司、株洲时代集团公司、远大空调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实习合作关系,逐步完善“专业教育+创新实践”的“3+1”教学运作模式。

5 结束语

1)根据专业教学改革背景分析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创建了“一主线、分阶段模块化、多层次个性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实施了“专业教育+创新实践”的“3+1”教学运作模式。

2)构建了相互平行、交叉融合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由机械基础实践教学平台、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和1个科技创新活动基地组成,主要加强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技术运用能力和素质。

3)为配套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行了该专业的三项基本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专业学术带头人和青年教师的培养为重点;课程建设以特色课程、精品课程和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为突破口,教材建设要形成“立体化”的实践教学教材体系;要兼顾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平台与基地建设,以突出该专业包装机械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主线。

通过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建设,培养厚基础、强能力和高素质的包装与机械领域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把本专业建成具有包装机械显著特色和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部级特色专业。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篇(8)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要求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笔者学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主要在船舶机械制造业和东北老工业基地重点产业中的装备制造业就业。随着就业形势和企业实际生产需求的变化,传统的课程教学体系开始显示出越来越多的弊端,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当前,笔者学院正在大力推进骨干校建设,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成功申报了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为了更好地把该专业建成产业支撑型、有特色、高水平、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优势品牌专业,全面提升专业的教学水平,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走进企业后成为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必须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以实现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前提,深入研究专业改革的方式方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在近年来的教学中,笔者认真研究和分析了学生的学习状态、效果,结合企业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仔细分析了目前该专业存在的缺点和不足,针对教学中的一些弊端,提出了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机制体制创新

目前,应抓住国家骨干校建设这一契机,依托学院校企合作管理平台,建立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指导委员会。

完善动力机械厂职能,建设“校中厂”式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引入企业新技术和新工艺,让学生通过真实产品来完成工厂的实际生产项目;以现有校外实训基地为基础,建立中航黎明锦西化工机械(集团)公司“厂中校”式的校外实训基地,实现合作办学,互利双赢;依托渤船机械有限公司,深化“前校后厂”的校企合作模式,企业派技术能手指导学生实习,通过企业的产品增强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通过技能大赛和学生社团促进教学改革,将比赛内容融入到教学中,形成“层层比赛、以赛促教”的局面;将机床操作工和机床装调维修工岗位资格标准融入相应课程,通过双证书制度,实现岗位职业标准、技能鉴定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依托装备制造业,推进校企深度融合,与企业(行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行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创建“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实践能力与工作要求对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积极试行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三、课程体系调整

过去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不够紧密,各门课程所学知识交叉重复现象严重,难以实现理实一体化。为了纠正这一弊端,应当对现有课程进行整合,开发出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

深入企业进行专业调研,了解本专业学生的工作岗位及工作任务,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对各工作岗位进行分析,提炼出专业典型工作岗位,对岗位所包含的实际工作任务进行归纳分析,确定专业主要就业岗位,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理念,将该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初步划分为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对现有职能任务进行重新调整,对现有课程进行优化和整合,重新划分各门课程的边界,从而形成新的学习领域课程。建设普通机床机械零件加工、液压与气压传动、金属切削机床3门专业优质核心课程,通过其带动其他骨干课程的建设,有力地支撑整个专业的课程体系。文化基础知识则以“必需、够用”为度,删除原有课程交叉重复的部分及理论性过强、过深、脱离生产实际的部分。

四、教学模式改革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先进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如利用切削加工仿真软件进行金属切削加工过程的虚拟模拟、校外兼职教师利用网络通信工具进行远程视频教学与技术支持、利用虚拟软件进行机床拆装与机械装调等,达到降低教学成本、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根据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2个班级交替进行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实现工学交替。学生从一年级入学到三年级毕业,技能培训不断线;实训基地设备运行,常年不断线;各专业的班级技能培养交错进行;将企业真实产品引入课堂,配合知识点下工作任务单,使用真实产品培养学生技能。在实施过程中教学组织安排不断得到完善,使之适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

整个教学过程采用项目教学法和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分析、总结和动手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为其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师资队伍建设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教师要想提高综合素质,就应该从理论和实践这两个方面着手,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并能将两者融会贯通。专业教师不但要具备先进的高职教育理念,还应当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更应该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教师要积极吸收新技术、新工艺,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如理论教师要走进实验室,走进工厂,定期到企业参加挂职锻炼,亲自操作机床加工零件,对普通机床进行拆装和维修维护;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国内外职业教育及学术交流会,把握专业发展方向;参与社会服务和应用技术项目的研究开发,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六、评价体系改革

摒弃以往单纯的闭卷考核方式,采取理论笔试、技能考核及行业打分相结合的多样化手段。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聘请企业人员参与教学管理,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模式。定期对用人企业及毕业生进行走访,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及毕业生的发展轨迹,建立毕业生信息跟踪平台。从而及时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方式和手段,不断适应企业对学生的要求。

笔者学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教学改革应当以骨干校建设为契机,以船舶制造业为依托,紧跟行业发展,突出高职教育特点,面向市场,大力做好课程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专业教学水平,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力求培养出具有良好综合素质、体现行业特色、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使该专业的改革与建设在辽宁省内起到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邓红珍.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综合化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5(9).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篇(9)

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专业培养以机械设计与制造为基础,并且能够运用先进设计制造技术,在工业生产中从事机械制造领域的设计、制造、开发和利用。我国是一个现代工业化国家,社会对于现代机械设计与管理的人才极其欠缺,因此培养这类复合型人才是与时展相契合的。但是目前我国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对专业的现状进行反思,并对未来发展前景做出展望是本文的主旨。

1.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现状

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是以掌握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为依托,并且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信息化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培养具有开发能力的数控人才。因为我国正在发展为大型工业化国家,机械类人才的需求量长期处于较大的程度。虽然外界对于机械类工作的看法仍然存在偏差,认为机械类工作与工厂工人无异,这是一种片面的看法。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具有非常广的适应性,可以在多个领域就业。现代机械工程中经常出现涉及多方面技术领域的复杂问题,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工业产品越来越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机械设计与自动化专业正是以培养跨越多学科的复合型人才为其特色,在掌握计算机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基础上,运用先进设计制造的理论与方法,实现现代化的机械工业生产。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并且在各行各业中都得到广泛的适用。现代机械工业,由于计算机技术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面对这一变化,全国各个学校的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也相应的进行变革,以适应社会的需求。现在该专业的现状主要是面对着经济体制的改革,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等新形势下,如何培养出既有基础机械设计制造知识,又能够掌握多项现代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变化所需的数控型人才。机械设计制造行业迫切需要大量数控型人才,并且需要建立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软件硬件可剪裁的专业计算机系统。

2.人才培养的现状

2.1专业招生方面的困难

人们对于机械设计制造专业的认识,往往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面上,有不少人甚至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都人文机械设计制造和工厂工人的工作没有什么差别,因此全国各大学校中的机械专业都被轻视的现象,不少人认为学习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在就业的时候找到的工作不体面,因此不愿意报考这个专业,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他们不知道机械设计制造专业所具有的广泛的适应性,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包含的内容很广泛,比如说工业设计,过程装备控制与控制工程等,因此机械设计制造专业在实际就业中可以广泛的寻找机会。因为该专业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因此学生所具有的知识架构、技能储备都较为广泛,容易获得就业的机会。但是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是一个需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专业,这也是当前该专业改进的难点,因为培养既具有专业技能和跨学科技能的人才,又要使其富有创造力,这是在是一个重大课题。

2.2市场人才需求的现状

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社会上对于机械类人才的需求,并不像人们所想象的是那种整天与机器打交道,而是要掌握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实际上,高端机械专业人才必须掌握操作系统、语言编程技能,了解内核剪裁,精通驱动程序开发。具体来说,市场上对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主要有以下几点要求:熟练掌握机械设计制造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设计多任务软件系统的能力,能独立完成项目系统的设计,精通计算机语言开发应用。另外在此基础上,要有一定的英文阅读能力和较强的自学能力。

3.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前景展望

3.1数控方向

随着数控化产品的盛行,数控化产品给我过带来巨大经济收益,数控化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越加广泛,并且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我国工业向信息化的发展。数控化在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体现为机电一体化,研究的内容非常广泛。数控化方向强调的实践操作,因此机械专业的学生应该抓紧机会进行实习,最好能到基层车间去。学习的内容主要是设计的方法和软件的应用开发。近年来数控化非常热门,就业前景较为光明,特别是像一些工业大省,都是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比较理想的工作地点。

3.2模具加工方向

模具加工是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的技术工种,其中具有高技术和创新能力的设计师更是价值千金。国内大中型零件生产厂家主要集中在江浙一带,模具加工产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模具加工生产组织,模具数控编程加工,模具三维设计等,设计模具应该掌能够熟练使用三维加工软件。

3.3机械设计师方向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机械行业逐渐呈现复苏的迹象,并且带动着市场对机械人员的需求量,并且这一趋势将会逐步提高机械人员的待遇。机械人员中的核心是机械设计师,这是机械岗位中的核心岗位,决定着机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应该加大对机械设计师的方向投入,加强引进这方面的人才,与市场需求相结合。

3.4整体展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已经越来越依赖于各种自动化,智能化的产品,例如U盘、可视电话、电视机顶盒等等,这些产品都是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的成果,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必将在更多、更广的领域中得到应用,也将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更大的影响。

因为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也带动了社会整体对这类人才的需求,目前我国在许多自动化、数控化机械领域内的人才严重缺失,往往是上亿元的行业由区区万人在支撑,人才缺乏的现象极为严重。机械专业毕业生中就业岗位主要集中于机械硬件调适人员、机械产品软件设计工程师、自动化设计与制作人员等岗位,占总就业人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这些岗位都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基础能力、较高的职业素养和高级技术应用能力。一般情况,刚毕业的学生需要经过三到五年的经验积累阶段,才能晋升为自动化开发工程师、技术工程师等较高的职位,这样的缓冲期有利于毕业生逐渐适应工作,并且经过累积经验后进入职业竞争阶段。

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是在帮助人们提高工作效率和取代人工操作的基础上诞生的,了解这个宏观的发展趋势,并且学习数控、自动化、三维建模和信息技术等知识,对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的学生在将来的就业和职业竞争中非常有帮助,而且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升级,机械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不仅在应聘的时候具有优势,而且在机械行业的设计、售后及外贸中的租用非常大。

4.结语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重要性越加凸显,本文首先介绍了该专业在我国目前的发展现状,接着对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做了展望,更清楚的了解了该专业对我国未来的人才储备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雷,凌雪.机械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实施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01).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篇(10)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3.235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加强工业化建设,制造出各种功能的机械设备。作为我国主要的工业,机械制造业能促进工农业的迅速发展。作为机械制造中必不可少的技术,我国很多机械制造企业都采用了自动化技术,该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化工业的标志。我国的机械制造行业起步较晚,和西方发达国家的机械制造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为了弥补这种技术差距,应该在机械制造中迅速应用自动化技术。

1 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背景分析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主要以机械设计制造为主,具有机械设计、自动化管理这两方面的知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在我国各领域应用十分广泛,社会迫切需要大量的机械自动化人才。只有高素质的机械自动化人才,才能够有效推动企业科技的进步,促进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技术,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主,利用各种软件、硬件系统,对各种金属材料进行剪切,使工件的可靠性、体积、能耗满足工业使用标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以计算机软件系统为主,对各种机械操作、数据库、应用软件进行控制,完成机械设计制造功能,是提高机械制造效率的有效途径。

2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发展现状

2.1 机械设计制造的信息化建设不够完善

在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里,机械设计制造的信息化程度较高,大多数的设计、制造、生产工作,都是通过计算机系统完成的。在这些国家的工业生产活动中,都广泛地应用了计算机技术,使工业生产的效率迅速提高。而我国机械加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不够完善,很多企业的机械设计工作都采用经验管理的方式,并没有科学的理论依据。我国企业的机械设计工作采用人工管理的方式,不仅管理效率低下,而且还很难以保障机械设计加工的精度。

2.2 机械自动化技术的起步时间较晚

我国机械加工及自动化技术的起步时间较晚,和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机械设计、制造技术明显落后。国外的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已经逐渐成熟,而我国的机械加工技术则处于萌芽阶段。我国很多机械制造企业热衷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对自主创新缺乏热情,不注重开发新技术,使我国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我国高等院校的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教学也存在很大问题,只会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也是我国机械设计制造技术落后的主要原因。

2.3 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相对落后

由于我国机械制造企业缺乏自主创新意识,只会沿用国外先进的机械加工、制造工艺,这就使我国机械产品的科技含量降低。很多国内机械产品中存在质量问题,而机械企业并不愿意积极地解决这些问题,使我国机械产品的质量越来越差。这才导致消费者宁愿购买国外进口机械设备,也不愿意购买国产化的机械产品。

机械设计制造工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是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必然途径。然而很多机械科技研究人员却没有足够的创新意识,这才使国外机械产品不断挤占我国消费市场[1]。近年来,日本、德国、美国的汽车在我国销售量不断增加,给国产汽车的发展造成很大影响,正是因为国内科研专家缺乏创新精神,国民才对国产机械设备失去信心。

2.4 对机械制造企业缺乏政策扶持

由于我国机械制造行业起步时间较短,我国关于机械制造的相关政策法规还不够全面,对机械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够。相关部门对机械企业不够重视,不能够及时地扶持帮助机械企业,使机械加工难以渡过资金、技术难关。政府部门不注重宣传机械加工企业的重要性,导致机械加工企业人才越来越匮乏。在很多私营经济企业发展的初始阶段,常常会因为缺乏资金而导致企业生产陷入困境。这时候我国政府就应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银行对私营机械企业放宽贷款政策限制,通过提供及时的经济援助,来帮助机械企业迅速扩大生产规模。

3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的发展前景

3.1 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该技术在我国很多机械企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能够大大提高机械制造的精度,使机械企业的生产效率迅速提高。在机械制造过程中应用计算机技术,能够使机械设计具有更高的智能化水平。除此之外,机械制造的智能化发展趋势还包括生理学、心理学、运筹学的运用,未来的机械设计制造将会融入多学科知识。智能化的机械设备将会拥有和人一样的智力水平,能够进行简单的判断,使机械加工中错误的操作减少。

3.2 模块化的发展趋势

在机械制造领域,组装一部完整的机械设备,需要很多生产厂家的共同参与。由于设备组件都拥有不同的自动化生产厂家,想要对其进行模块化管理是非常困难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该在机械制造过程中,设计生产很多标准接口,比如电气接口、机械接口、环境接口等,这些接口能够完善设备的功能。

在研制动力设备的时候,常常会将发动机、减速机功能融为一体。在研制检测设备的时候,通常还要研制质量识别设备。在研制测距设备的时候,还应为其增添图像处理功能[2]。通过这种方法,不仅能够使原设备的功能更加完善,还有利于扩大新产品的生产规模,促进机械制造企业的模块化发展趋势。

3.3 网络化的发展趋势

在计算机网络时代,机械制造企业想要更好地发展,就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网络化已经成为机械设计制造发展的必然趋势,将促进机械设计制造工业更好地利用信息资源。通过将远程网络技术、网络监测技术运用在机械制造过程中,能够增强信息利用能力、监测能力,使我国的机械制造技术更加先进,更加科学。网络化的发展趋势,还为机械加工系统增加了很多功能,让人们可以享受到高科技网络的便利性。

3.4 微型化的发展趋势

自从微电子技术诞生以来,机械制造行业的微型化发展趋势就越来越明显。微电子机械设备,已经成为时展的必然方向。微电子机械是指体积小于一平方厘米的机械设备,该设备具有轻巧灵活、便于携带的优点[3]。国外的微电子机械设备种类繁多,功能优良,我国也在抓紧研发微电子机械设备,争取尽快消除与国外的技术差距。目前我国的微电子机械设备已经在国防军事、生物医疗、科学研究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3.5 环保化的发展趋势

如果继续制造企业不具备环保意识,不仅会造成环境污染,而且还会消耗大量原材料。

企业生产的环保理念能有效地节约原材料,提高企业生产制造的效率,实现绿色低碳的精细化生产。在机械设计制造行业的发展历程中,必须注重节约生产资源,要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对于机械制造企业来说,改变落后的生产模式,采用先进的自动化生产方式,将会为企业节约大量的原材料。机械制造企业还应该注意回收废旧资源,要具有资源循环利用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促进环保化的发展趋势。

4 结束语

机械制造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有着巨大的作用。机械制造自动化生产已经成为机械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的有效途径。然而我国机械制造业却有很多问题,比如信息化程度较低、机械技术研究工作起步时间晚、机械制造技术相对落后等。为了更好地发展我国的机械制造技术,应该重点发展机械制造的智能化、模块化、网络化、微型化、环保化等功能,使我国的机械制造技术更加先进。

参考文献:

[1]冉明.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的为了发展趋势初探[J].电子科技与信息工程,2011(10).

上一篇: 材料采购合同范本 下一篇: 停车位申请书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