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复习课教学模式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25 17:07:42

地理复习课教学模式

地理复习课教学模式篇(1)

二、“图导学练”教学模式的具体环节

1.“图导学练”的前提――熟悉考纲要求,明确考点说明

高考对学生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地理高考重点考核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以及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在复习备考中,首先应明确考试大纲和考点说明,做到有针对性地专项过关。同时,熟悉考纲要求,明确考点说明,也是实施地理课堂“图导学练”教学模式的前提。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一节。

【考纲要求】

①掌握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②掌握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③掌握地质构造的类型、判断、区别及形成的地貌类型,及其对找矿和工程建设的实践意义。④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分布及其对聚落分布和生产、生活的影响。

【考点说明】

本节内容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地貌,其中重点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学生可从两方面来认识地表形态。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做再塑造。我们所见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同时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内力或外力)。

2.“图导学练”首要环节――图片导入,创设情境,启发学习激情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突破口,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开始,是调节学生心理状态、集中注意力、激发兴趣的首要手段。恰当的精彩图片导入,可在教材章节之间、层次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使课堂一开始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将学生紧紧吸住。

如在“地壳的运动和变化”课堂导入时,可展示一组我国及世界的著名地貌景观图片,同时设问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地球表面会形成众多的千姿百态的地貌形态?地球表面这种沧海桑田的变化是什么原因形成的?(让学生感知内力作用及其影响)

用“埃及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狮身人面像具有人的头、狮子的躯体、鸟的翅膀。但是,几千年岁月的流逝使斯芬克斯的模样大变,额头上的圣蛇和下垂的长须不知去向,甚至连面部中央的鼻子也失踪不见了。这是为什么呢?(让学生感知外力作用及其影响)

精彩且新颖的图片导入,能立刻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生活细微处着手,学会观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让学生感悟到地理环境各要素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

3.“图导学练”重点环节――基础再现,图式教学,构建知识框架

地理知识最突出的特点是组成要素复杂多样,时空结构跨度很大,地域性明显,综合性强。而高考以能力立意,不可能对所有知识直接考查,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淡化知识的学习。相反,基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尤其是对主干知识的把握及考核,是高考备考的核心关键。

在本环节中,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和课程标准及高考考试说明的理解,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将相应的地理知识设计成地理图式,进而使用地理图式进行教学。另外,在此环节中,必须重点突出主干知识的信息,舍弃一些次要知识的信息,以便学生理解。过多的细节只会让地理图式变得纷繁复杂,不便于学生的记忆存储。一个地理图式应该是一个整体,应充分呈现出地理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

“图导学练”模式教学中,地理图式具有简洁形象,有效地表达地理知识信息,尤其清晰表达地理知识内在逻辑关系的特点。因此,在图式教学环节中,教师必须清晰诠释地理图式的内涵,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不然抽象概括性较强的地理图式反而增加了思维难度。另高三学生在高一时已学习过“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的内容,具备一定的基础,系统地进行图式教学更有利于高三的备考复习。

4.“图导学练”核心环节――学以致用,精选练习,把握核心考点

通过上一环节中,对主干知识的归纳,框架知识的建立,及学生思维导图的形成后,很自然地会过渡到“图导学练”的核心环节――学以致用。在这一核心环节中,通过精选练习,让学生对主干知识的核心考点及时巩固,训练学生的地理思维和技能。在地理考题的设计上,往往以图文资料为背景进行设问,考查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思维能力。因此,通过解题,一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二通过对精选图文材料的分析,养成学生必备的读图技能。

5.“图导学练”压轴环节――能力提升,真题再现,掌握答题技巧

在“图导学练”的压轴环节――能力提升阶段中,应把握好两个原则:一是在高三地理复习课中,高考备考是主方向,课堂上不要过分强调教学结构的完整性,要注重学生的能力提升。地理考题的选取与设计要注重地理的学科性,体现在调用地理知识和地理基本技能上。调用地理知识,包括调用地理概念、基本地理数据、地理事物的分布与主要特征、地理原理与规律等;调用基本技能,体现在判读各种地理材料、图表,转换不同类型数据等。二是在指导学生用图、读图、解图过程中,还必须对学生进行答题技巧的指导,以全面提升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如学生在解题时,为了能有效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在审题上应把握核心,注意技巧。

三、 “图导学练”教学模式在常态课中仍需不断完善与创新

我国教育界权威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认为:课不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造假的可能性最大。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课称之为真实的课。课堂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常态课堂是最真实的课堂,课后教师需要不断总结与反思,在反思中创新,在反思中进步。在高三地理复习常态课中,运用“图导学练”教学模式教学,仍需不断完善与创新。如在备课中,需收集大量的图式信息;在课堂图式教学环节,教师需具备完整的知识储备,扎实的板图、板画、板书教学基本功。在能力提升环节,教师除了对学生答题进行指导外,还需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学科素养及个人魅力。

地理复习课教学模式篇(2)

现在中学生的手机拥有量大,其他手持移动数码产品的比例也在逐年大幅度上升。由于微课文件所占空间小,可以灵活地将其下载到笔记本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上,并且实现流畅观看,即使短暂的零碎时间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智能平台的普及化以及微课技术的成熟,为方便在校中学生对微课的学习,提供了物质保证。

微课具有移动性、普及性、个性化、片段化等特性,实现移动学习优势。黎加厚教授对微课的定义为:微课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微课是一节短小的,呈现某个单一的、严格定义的教学主题的视音频,除了具有快速导入、突出主题、精简小结三个显著的特点外,并不苛求教学环节的完整。其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并以之为主线统领教学设计、教学使用的多媒体素材,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及学科专家的文字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微课一出现就迅速赢得了广大师生的欢迎和热爱。一方面因为现代人的忙碌导致时间的碎片化,找不出更多的空余时间进行长时间学习。而微课的特点就是短小精炼,现代人碎片化的时间跟短小、精练的微课程结合起来,就像天作之合一样,既满足了现代人的学习需求,又不会挤占学习者太多的时间,从而让学习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变得更加可能。另一方面,微课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每个学生的状态程度不一样,理解角度不相同,传统的课堂教学经常是几个班级在一起上课,不能兼顾每一个人,只能以大多数人的水平安排进度和难度,势必会对程度不同的学生造成不公,而微课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状况选择所需的微课,进行查遗补漏,这是传统课堂学习的重要补充和资源拓展。

二、以初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实施微课辅助教学

地理复习课教学模式篇(3)

传统的复习课教学模式通常是由老师提供复习材料,学生围绕给定材料进行讨论和整理,最后老师进行归纳总结。“新课改”理念下的复习课仍然要以学生为主体,必须变革传统的复习模式,

关于“新课改”下思想政治复习课教学模式的构建理论界有不同的看法,有学案导学模式,有归纳复习模式等,我比较倾向于探究性教学模式。

探究性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

我在参与双流县骨干教师实训的时候,抽到了一堂复习课,我倍感压力,传统的复习课模式,几乎是教师“满堂灌”,学生几乎没有主动地去探究知识。所以,如何创新新课改下思想政治课的复习模式引发了我浓厚的兴趣,既然传统的复习课教学模式先梳理知识再讲具体的运用,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模式,那么我们能不能反过来“从具体到抽象”,创设情境,通过图文材料,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政治原理,梳理知识点,这样学生的主体性就充分发挥出来了。于是,“我国的政党制度”这堂课我颠覆了传统的复习课教学模式。我在设计这堂课的时候,整体思路分成三个环节:

一、研究考情,预测考向,有的放矢,备战高考

我认为要上好一堂复习课,分析考情,预测考向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备战高考。在分析考情,确定考点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1)考点要全面。(2)考点要准确。(3)目标要具体。其实,一堂课只能按实际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素质,太多会适得其反。教学目标不仅是向学生提出的,也是对教师提出的。复习课上,教师应紧紧围绕目标组织教学,就像写文章不能“跑题”一样,复习课也不能“离标”,而应有的放矢。

二、情景回放,自主探究,考点提炼,迁移运用

要构建高效的复习课堂,就必须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那么“新课改”下的复习课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呢?我认为,“新课标”下复习课教学情境的创设需满足以下几个要求:(1)创设的情境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2)创设的情境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3)创设的情境要结合考纲。复习课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学生巩固和运用基础知识,情境设置不宜太多,一定要是简单有效的。例如,我在教学《我国的政党制度》这节复习课时,采用了一条情境主线:“十二五规划”的制定。通过播放中共提出“十二五规划”的视频,创设教学情境,诱导学生思考:“我国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为什么由中国共产党而不是派提出建议?”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构成有关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知识,在学生构建的基础上,教师发现学生的薄弱项,重点讲解,突破重、难点知识,最后再构建主干,梳理考点的基础。

三、知识提炼,小结归纳,巩固联系,能力提升

适当的课堂小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掌握内在联系,

对促进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有很大的帮助。复习课的教学尤其要注重课堂的小结,有的教师喜欢在复习课开始的时候就进行课堂小结,但是我认为在梳理了主干知识之后,学生对知识的前后联系理解更加深刻,这个时候可以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教师只需要在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时候稍加点拨即可。课堂小结是一种高效率的学习方法,通过课堂小结,指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引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知识的精华所在,这有利于我们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引导学生整理、复习、巩固的目的。所以,我在《我国的政党制度》这节课的教学中,把构建知识体系放在了最后,结果大部分学生自己就构建出来了,既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又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总之,“新课改”下的思想政治复习课应该构建探究性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相互交流、展示学习成果,使他们从经验中、从成功中,获得富有成效的学习效果,从而达到复习课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地理复习课教学模式篇(4)

1 问题的提出

教学模式是教学思想、理论转化为具体教学行为的中介,是在一定教学思想、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而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程序和方法策略。有了教学模式,就清楚在课堂教学中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程序、环节、步骤),具体怎样做(方法策略)。因此,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的行动指南,是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工具。课改以来,青岛市初中物理学科运用“整分合”原理对“凯洛夫五环节”教学过程进行了改进,形成了“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教学模式”,对物理课堂教学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1.1“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教学模式”:

(1)程式:整-分-合-补-测

(2)说明:一节完整的课由如下五个环节组成:

①整:总体介绍本节课的内容,找到切入点引入教学过程。

②分:将本节教学内容划分为几个问题,逐次分别学习(探究、解题、复习、讲评……)。这是一节课的“主环节”。

③合:小结本课,使几个问题形成完整体系,提炼方法。

④补:给学生一段自由时间,找知识缺漏,教师进行查漏补缺。

⑤测:进行本节课的检测,检查学习效果。

1.2发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设想:

“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模式”是一种整体模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把一节课划分为几个部分,并粗略说明每一部分的做法。但是,一节完整的课的设计和教学,仅仅靠整体模式远远不能完成,例如:一节课的反馈过程如何进行?具体某个知识点如何探究?……这些都需要各种不同的教学模式来完成。所以,一节课的教学,必须靠诸多不同层次、不同作用的各种教学模式组成的群体和系统——教学模式体系才能完成。

针对上述问题,经过长期研究,我们将多年建构的各类教学模式(包括整体模式、反馈模式、探究模式、复习模式、师生交流模式等),运用惠威尔的“支流-江河”科学进化发展模式进行了有机整合,以“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模式”为骨架,辅助以各种不同功能的教学模式,将其整合、进化成“四层次五环节教学模式体系”,从而解决了这一问题。

2 四层次五环节教学模式体系

2.1结构图示:

2.2 结构图示说明:

2.2.1第一层:“课前-课堂模式”。把原本一节45分钟的课,拓展到包括课前、课堂两个部分和阶段,将课前学习作为一节课的有机组成部分,提高课堂效率。

(1)程式:课前-课堂

(2)说明:

①课前:布置自习、预习或复习任务,学生在家中自己学习。

②课堂:课堂45分钟的过程,也即整-分-合-补-测五环节的教学过程。

2.2.2第二层:“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模式”(前述)。整体上将一节课规划为五个环节。

2.2.3第三层:“各环节操作模式”。即“整”、“分”、“合”、“补”、“测”每个环节的操作模式。各环节均有多种不同的操作模式,举例如下:

(1)“整环节模式”。举例如下:

①情境-引入模式(适合新授课):

程式:提问-情境-思考-引入

说明:提问课前预习情况,设置实验情境,引起学生思考,引入本节课题。

②检测-目标模式(适合复习课):

程式:问题-检测-矫正-目标

说明:检测预习题,订正矫正,出示复习目标。

(2)“分环节模式”。由两个子层次组成:

1)第一子层:“小循环多反馈模式”。通过它将“分”环节规划成几个小循环反馈结构:

①程式:将学习(探究、复习……)与反馈练习有机结合。以一节课学习三个问题为例,程式如图。

②说明:在学习一节课的几个问题时,逐次进行。学习完一个问题后,立即针对该问题进行练习反馈,构成一个小循环单元,这样整个过程就形成多次学习、多次反馈、多次循环的过程。通过学习和反馈的交替和结合,分解问题、各个击破,解决问题。

2)第二子层:“各小循环操作模式”。对应不同的课型(四种基本课型: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考试讲评课),各有多种不同的模式:

①新授课小循环操作模式——诸“探究模式”,举例如下:

a.实验-归纳模式:

程式:问题-实验-归纳-结论

说明:提出研究问题,进行实验,归纳实验现象数据,得出结论。

b.经验-假说模式:

程式:问题-经验-假说-检验-结论

说明:提出研究问题,根据经验形成假说,设计实验检验假说,得出结论。

c.资料-归纳模式:

程式:问题-资料-归纳-结论

说明:提出研究问题,收集资料,归纳资料,得出结论。

d.渐进实验-理想化推理模式:

程式:问题-渐进实验-理想化推理-结论

说明:提出研究问题,设计渐进实验并进行实验,通过理想化推理得出结论。

②习题课小循环操作模式——诸“解题模式”,举例如下:

范例-方法模式:

程式:问题-范例-方法-练习

说明:介绍习题类型,进行例题教学,提炼方法,运用方法解决同类题目。

③复习课小循环操作模式——诸“复习模式”,举例如下:

a.结构-要点模式:

程式:问题-结构-要点-练习

说明:引出复习内容,建构知识树,在树中提炼要点,运用要点进行练习。

b.结构-范例模式:

程式:问题-结构-范例-练习

说明:引出复习内容,建构知识树,提炼要点,针对要点进行例题教学,再进行练习。

c.结构-分解模式:

程式:问题-结构-分解-练习

说明:引出复习内容,建构知识树。对多个要点分别复习,包括例题教学、练习等。

④考试讲评课小循环操作模式——诸“矫正模式”,举例如下:

缺点-矫正模式:

程式:问题-缺点-矫正-练习

说明:出示卷面错误问题,学生缺点列举、挑毛病,对错误矫正并提炼方法,运用方法进行同类练习和再矫正。

(3)“合环节模式”。举例如下:

①小结-方法模式:

程式:回顾-小结-提炼-方法

说明:回顾本节学习内容,小结要点,提炼有关内容,总结形成方法。

②网络-浓缩模式:

程式:横向-纵向-网络-浓缩

说明:将复习过程中的各个知识树分支综合成完整知识树,对各个分支进行纵向比较形成网络,提炼要点作为本单元的浓缩和纲要。

(4)“补环节模式”。举例如下:

个别-全班模式:

程式:问题-自查-个别-全班

说明:给学生一段时间自查缺漏,教师巡视解决个别问题,对共性问题全班一起解决。

(5)“测环节模式”。举例如下:

①独立-矫正模式:

程式:问题-独立-订正-矫正

说明:出示本节检测题,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根据错误出示平行题目矫正。

②独立-反思模式:

程式:问题-独立-反思-矫正

说明:出示本节检测题,学生独立完成,根据答案自我订正,反思并整理错误。

2.2.4第四层:“透镜式模式”。将整节课化为一系列小问题组成的“问题串”。

(1)程式:小问题1-小问题2-……-小问题n

(2)说明:教师充当可以在凸透镜与凹透镜之间不断变换的“透镜”,学生的思维比作“光线”(如图)。在此理念下,将一节课各环节、各问题化为一系列首尾相连的“小问题串”,每个小问题先让学生讨论思考,再收回总结,形成一个个思维“发散-会聚”的微小循环。这样通过教师的“透镜”作用和“小问题串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呈现“发散思维”与“会聚思维”的交替状态,即创造性思维的状态。

3 设计一节课的方法步骤

运用“四层次五环节教学模式体系”可以迅速地进行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为四个步骤:

(1)第一步:用“课前-课堂模式”,将一节课规划为课前、课堂两大部分。课前布置预习、复习等任务。

(2)第二步:用“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模式”,将课堂划分为五个环节部分。

(3)第三步:用“各环节操作模式”规划五个环节:

①用“整环节模式”规划“整”。

②用“分环节模式”规划“分”,包括两个子步骤:

第一子步骤:用“小循环多反馈模式”,将“分”规划为几个小循环结构;

第二子步骤:针对各小循环的内容,用“各小循环操作模式”(探究模式、解题模式、复习模式、矫正模式)规划各小循环教学。

③用“合环节模式”规划“合”。

④用“补环节模式”规划“补”。

⑤用“测环节模式”规划“测”。

(4)第四步:用“透镜式模式”将整个教学过程规划成一系列小问题组成的问题串,这就是学生一节课的具体学习内容。

通过上述四步,就将一节课完整、科学地设计好了。

4 应用案例

下面运用“四层次五环节教学模式体系”进行新授课、复习课教学设计(教材版本:人教版):

4.1新授课案例——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4.1.1第一步:用“课前-课堂模式”,将本课规划为两大部分。课前学生收集发声实例。

4.1.2第二步:用“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模式”,将课堂划分为五个环节。根据教学目标将“分”环节分为三个探究问题: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介质中的声速。

4.1.3第三步:用“各环节操作模式”规划五个环节:

(1)用“情境-引入模式”规划“整”环节:总体介绍声现象,提问预习情况,做敲锣等实验,由此提问发声原因,引起学生思考,引入本节课题。

(2)课堂主环节——“分”环节的规划:

1)第一子步骤:用“小循环多反馈模式”,将三个探究问题规划为三个反馈小循环:

①第一小循环:探究声音的产生;练习一。

②第二小循环:探究声音的传播,由此派生出探究真空能否传声;练。

③第三小循环:探究介质中的声速;练习三。

2)第二子步骤:用各种“探究模式”规划各小循环的探究过程:

①用“实验-归纳模式”探究“声音的产生”:

声音如何形成?设计进行各种发声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归结为同一原因——振动,得出振动发声的结论。

②用“经验-假说模式”探究“声音的传播”:

根据问题,将收集的各种传声事例归为三类,形成假说——声音可以在固、液、气体中传播。设计进行实验,检验假说,得出结论。

③用“渐进实验-理想化推理模式”探究“真空能否传声”:

声能否在真空中传播?看法不统一。由于不能得到真空,因此设计逐渐逼近实验——真空铃实验。通过实验听到铃声越来越小,进行理想化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

④用“资料-归纳模式”探究“介质中的声速”:

阅读声速表,从介质、快慢等角度对不同声速值分类比较,得出声音在固、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的结论。

(3)用“小结-方法模式”规划“合”环节:出示本节知识树,点出要点,提炼出分类法、比较法、逐渐逼近法等方法。

(4)用“个别-全班模式”规划“补”环节:学生自查、教师巡视解答,然后可以在全班介绍“声波”概念。

(5)用“独立-矫正模式”规划“测”环节:出示检测题(概念、现象、实验题各一道),学生独立答题,订正,平行矫正。

4.1.4第四步:用“透镜式模式”,将教学全过程规划为首尾相连的“小问题串”:

问题1(日常声现象引入)-问题2(发声实验)-问题3(归纳原因)-问题4(练习一)-问题5(收集传声实例)-问题6(介质假说)-问题7(实验检验)-问题8(真空传声猜想)-问题9(渐进实验)-问题10(理想化推理)-问题11(练)-问题12(声速表分类比较)-问题13(练习三)-问题14(小结)-问题15(补漏)-问题16(检测)。

4.2复习课案例——第三章《物态变化》复习课:

4.2.1第一步:用“课前-课堂模式”,将本课规划为两大部分。课前让学生复习本章概念:包括六种物态变化的定义、吸放热过程、常见实例等。

4.2.2第二步:用“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模式”,将课堂分为五个环节。根据本章知识体系,将“分”环节分为四个分支:温度及测量、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4.2.3第三步:用“各环节操作模式”规划五个环节:

(1)用“检测-目标模式”规划“整”环节:检测课前任务并矫正,出示复习目标。

(2)课堂主环节——“分”环节的规划:

1)第一子步骤:用“小循环多反馈模式”,将四个分支规划为四个反馈小循环:

①第一小循环:复习分支一:温度及测量;练习一。

②第二小循环:复习分支二:熔化和凝固;练。

③第三小循环:复习分支三:汽化和液化;练习三。

④第四小循环:复习分支四:升华和凝华;练习四。

2)第二子步骤:用各种“复习模式”规划四个分支:

①用“结构-要点模式”规划“分支一:温度及测量”:

提出复习问题,建构分支知识树(如图),点出温度计使用方法等要点,出示测温实验题进行训练,订正。对疑难较多点(如,测温方法改错),出示平行题目矫正。

②用“结构-范例模式”规划“分支二:熔化和凝固”:

针对复习内容,用分类法(晶体、非晶体)、逆向思考法(熔化、凝固互逆)和比较法建构知识树,点出熔点等要点。对于用晶体熔化规律解释现象这一重点,出示例题提炼条件、方法,再进行问答题练习,订正并平行矫正。

③用“结构-分解模式”规划“分支三:汽化和液化”:

针对复习问题,建构知识树并点出重点问题(水沸腾规律、蒸发快慢因素),然后分别从实验、问答角度分别复习。首先,通过“探究水沸腾”实验报告,提炼实验方法、要点,进行实验题练习并矫正。然后,将分支二问答题方法迁移到本分支中,用在“水沸腾规律”、“蒸发快慢因素”解释现象上,强调知识与现象的对应,进行练习并订正和矫正。

④用“结构-要点模式”规划“分支四:升华和凝华”:

根据复习问题,建构知识树并点出要点(如概念中“直接”两字意义),出示升华、凝华概念和现象判断选择题,练习并订正和矫正。

(3)用“网络-浓缩模式”规划“合”环节:

将“分”中四个分支知识树组合成本章完整知识树,找到各分支联系点,如六种物态变化之间的比较等,从而形成“结构网络”。将本章知识浓缩为:4个方法(转换法、比较法、分类法、逆向思考法)、3个规律、2个表格、5个图像、3个点……

(4)用“个别-全班模式”规划“补”环节:学生自查,教师巡视解答。对于画图像等共性问题,在全班一起强调方法并练习。

(5)用“独立-反思模式”规划“测”环节:出示检测题(概念、现象、实验、问答各一题),学生独立答卷。出示答案,学生对照批改,自己整理错误并纪录。

4.2.4第四步:用“透镜式模式”,将教学全过程规划为首尾相连的“小问题串”:

问题1(检测课前任务)-问题2(出示复习目标)-问题3(分支一知识树、要点)-问题4(分支一练习)-问题5(分支二知识树、要点)-问题6(熔化问答题范例)-问题7(分支二练习)-问题8(分支三知识树、要点)-问题9(沸腾实验题范例)-问题10(沸腾实验题练习)-问题11(分支三问答题范例)-问题12(问答题练习)-问题13(分支四知识树、要点)-问题14(分支四练习)-问题15(小结)-问题16(补漏)-问题17(检测)。

5 建构教学模式体系的意义

运用诸多教学模式组成的“四层次五环节教学模式体系”,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学设计效率,从而使课堂教学从无模状态变成有模状态,从无序到有序。在此基础上,对该模式体系进行灵活运用,就又可以使课堂教学重现一种新的无模状态,但这不是无序的无模状态,而是一种表面无模而心中有模的状态,是一种高度有序的状态,是一种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的境界,这就是教学中的“道”。

地理复习课教学模式篇(5)

1导学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1.1培养学习能力,发展创造思维

导学案可以有效帮助高中生较快地进入学习物理知识的状态,并保障物理教学课堂的计划性和目的性.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可以培养高中生的物理自学能力.除此之外,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使用导学案也便于老师及时发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不足予以必要指导,并综合学生们的学习表现做出更客观全面的评价.导学案的应用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培育提升.

导学案在吸引高中生参与到物理教学中时,之间的学习互动交流.学案导学增加了学习物理知识使得积极思考和有效交流,并实现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和创造能力的提升.学案导学还可以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流程的操作性和有序性,使学生能目标明确而又方向精准地开展具体探究学习.导学案不仅增加了高中物理的课堂容量,而且有助于提升实际的物理学习效果.

1.2突出主体地位,激发学习激情

新课标明确指出,应将过去错误“以师为主”的课堂教学转变为“以生为主”的全新定位关系.在日常的物理教学中,学习活动的主体是高中生,物理老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的协助引导者.导学案的高度自主性和参与性可以充分发挥高中生的主体作用,并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和主动学习.

高中物理的课堂教学时间较为有限,学生也很难在一堂课内就理解并掌握众多的知识点.而使用导学案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可以避免学生们萌生懒惰心理.在具体应用中,物理老师还可以精心选取有趣生动的导学案例,提升高中物理的教学趣味性.导学案使得高中物理有了少教多学的实现可能.

1.3注重方法引导,展现思维过程

高中物理对学生的思维逻辑和演算推理要求较高,基础记忆型的知识就可以不必复述,以免浪费课堂教学时间.在讲解物理题目时,老师就需要分出层次,重点指出学生自学时出现的缺陷即可,而不必讲解过细.导学案的鲜明特色就是强调学生们的自学能力和解决能力.

在使用导学案模式后,不少老师在批阅试卷作业时发现,学生们的自我思考和尝试解答痕迹明显增加了.虽然还是会存在一些漏洞或错误,但这是值得大力肯定和赞扬的.此时物理老师应当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完成解题思维的系统推演过程,以此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水平.

2高中物理课堂导学案的教学模式

一般而言高中物理教学包括,新课的讲授、实验操作教学和复习课.如何将导学案结合在其中,必然会对高中物理教学起到促进作用,笔者通过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使用导学案的实践经验,探究出高中物理导学案运用的三种模式,分别是讲授新课导学案模式、物理实验操作导学案模式、复习巩固导学案模式.这三种模式相辅相成,共同促进高中物理教学与导学案的结合,推进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下面将分别阐述:

2.1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新课讲授导学案模式

新课讲授导学案模式的基本环节为:制定学习目标,创设教学情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反馈信息,教师点拨,理清知识,构架整合,复习检验,迁移拓展.在导学案中,把高中物理知识问题化,通过解决问题来串联整个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一步一步慢慢地升华,有目的的达到新的高度和水平.通过导学案科学的指导,学生接受知识,固化为自己的,并且在自己的头脑中主动重组和消化,进而构建起新的知识模型.

借用导学案的方式来讲授新课,将导学案与其他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整体地设计和规划,引导学生有序科学地学习,层层深入.特别是现代多媒体设备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有利于提供新的优势,为导学案助力,更好地发挥导学案的优势,促进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此外,为避免课堂教学的单调,弥补导学案的不足,教师可以相应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使课堂氛围得以更加活跃.

2.2高中物理实验操作课导学案模式

实验课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为:明确实验课题,创设情境引导探究,设计实验方案,问题探讨,动手实验,总结实验结果,分析实验过程,总结实验报告.在物理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掌握主动权,进行独立的实验,教师适当的指引和纠正学生即可,不能做过多的干预.在实验中尤其强调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嘴交流,在运用导学案来组织实施实验课教学时,教师应该注意调控课堂,培养学生实验的习惯和态度,做到严谨有序,注意安全.教师在实验课中的导学案,不仅要遵循物理实验的基本规律和特点,还要保证学生操作的可行性.导学案的设置,要注意学生的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验课导学案模式,应该注重学生的特点和实验的特点,导学案要和实验课有机地结合需要考虑不同的实验,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刀切.

地理复习课教学模式篇(6)

目前,网络上的课程教学资源主要通过基于社会性网络的教学、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颠倒教室、移动教学、微课等方式实现资源相互交流。这些网上学习资源的多样化大大地丰富了开放教育网上教学资源,使学生获取学习资源的视角更为广阔。同时世界大学城空间也为高职教育教学资源的和传播提供了一个平台,这样更加促使高职院校能够熟练采用国际上丰富的开放教育资源。运用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了解和专注于本专业内先进资讯的基础上,发挥课程教学空间的作用,采用先进的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卡皮克“重复提取”学习模式

2008年,美国普杜大学任职与学习实验室的青年学者杰弗里・卡皮克博士在《科学》杂志上《提取在学习中的关键作用》,通过一组实验证明了从“重复提取”比“细化学习”更能促进学习的发生和记忆的保持。同时证明了“提取”是最关键的环节,“提取”对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一研究成果一经发表,就得到了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在此基础上,国内一些教育学家从“提取”的视角对经典的教学及学习测试考核方式进行了剖析。他们认为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协作式学习都包含了丰富的“提取”活动,提出了一系列良好的学习方式改变的建议。皮卡克“重复提取”学习模式理论告诉我们:对某个学习课程、材料进行一次或多次的测试,重复地进行记忆提取,要比其他学习模式更加有效。同时可以促进知识的获得,易于在不同领域中提取和迁移知识。

二、基于卡皮克“重复提取”学习模式的高职课程空间教学

1.高职课程空间教学的现状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短短几年间,3G实景教室、课程资源树、空间项目教学等空间教学在高职课程中的应用得到快速发展,然而融入系统的课程考核的空间教学实践却研究甚少。对于“测试考核”持不同意见,高职教师更加倾向于使用标准化测试考核评估学生,他们把测试仅仅看作用来测量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的工具。但是,测试本身就是一个强有力的学习策略,因此,如何更好地利用测试促进学习的内在机制,客观认识测试对于课程学习的直接效应,已经成为我国各大高职院校当中一个亟须考虑的现实问题。

2.基于卡皮克“重复提取”学习模式的高职课程空间教学

通过卡皮克的“重复提取”学习模式,我们可以认识到,“重复提取”其真正的指导意义在于告诉学习者应该更多地去提取,也就是更多地去和大脑中贮存的信息进行交换。从“提取”的角度来看待高职课程空间教学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有了重要的评价。因此,只要能够有效激发学习者的“提取”,就能够增强学习和促进学习。

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教师应当坚持以学生为本,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重复提取”的理论,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优化和改革。通过利用“重复提取”理论,引导学生对原有的学习方式进行改变,构建新的学习知识的测试考核系统和结构。此外,高职院校教师还应当对“重复提取”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结合理论基础和实际经验,对高职课程空间教学的教学模式和测试考核模式进行优化和完善,从而达到教与学、学与考、考与教的完美搭配。

总之,高职学校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应用型人才。在当前高职学校当中,高职课程空间教学是一项较为先进的教学模式。但是,在实际应用当中,这种教学方法还存在一定的缺陷。而对卡皮克“重复提取”学习模式的运用,有效地解决了高职课程空间教学中的种种问题,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为高职学校人才的培养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地理复习课教学模式篇(7)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概述

翻转课堂这一专业术语,是从英语“Flipped Class Model”翻译而来的,原意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早在2000年,美国MaureenLage,Glenn Platt and Michael Treglia就探索过以视频为形式的翻转课堂教学。而翻转课堂的概念,是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中学的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与亚伦?萨姆斯提出的。2007年,乔纳森与亚伦通过制作PowerPoint形式的视频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网络上学习教学知识,首次创建了翻转视频教学的理念。所谓翻转课堂,就是教师精心制作视频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学习。翻转课堂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在家中、在户外自由自在地学习知识。翻转课堂具有较为自由的教学优势,能够方便学生反复地学习某些难以理解的知识。在“液压与气动”这门课程中,会有很多传动回路原理。这时候,教师可以课前制作学习视频,上传至学习平台,学生在学习平台上下载视频进行课前自学。这样采用翻转课堂,有效提升了课堂效率,学生学习具有更大的自由度。

二、翻转视频教学在中职院校教学的可行性

1. 传统中职院校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会采用课堂讲解、课后作业等方式来教授学生,有时候教学内容过多,教师的教学周期就会很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遇到比较困难的问题,教师往往难以及时地帮助学生解决。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大下降,学习主动性也会逐渐降低。同时,由于中职学生的认识水平不是很高,他们对抽象知识的理解能力稍差,教师采取传统的课堂讲解方式教学,很难让学生有效理解课堂知识。在“液压与气动”这门课程中有很多系统抽象的传动理论,会给学生的理解造成很大困难。而部分中职院校的教师往往不注重创新教学方法,依然会沿用传统的课堂灌输式教学,不但不能让学生有效理解知识,而且还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和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相比,翻转视频教学在“液压与气动”课程教学中有很大优势。翻转课堂能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视频教学,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进行学习,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翻转课堂教学还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对学习“液压与气动”这门课产生浓厚兴趣,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提高。学生还可以利用翻转课堂丰富的教学素材反复学习,利用网络和教师进行有效沟通。

2.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

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学生是学习的被动接受者,往往不会对学习有太多兴趣,对教师讲解的课堂知识也难以理解。而在以视频教学为主的翻转课堂教学中,学生则能形象直观地理解复杂抽象的知识。翻转教学视频通常只有10分钟~15分钟,符合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这就使得学生能够利用翻转视频进行专注高效的学习。翻转课堂教学会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地点转移到课外,让学生能够在家中、在户外有效地利用翻转课堂来进行学习。在教师没有教学之前,学生就有可能利用翻转课堂事先学习到课堂内容,起到良好的预习作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熟悉程度,还能帮助教师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通过翻转课堂提供的视觉化学习模式,学生能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有效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

三、翻转课堂教学在“液压与传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 翻转课堂教学的课前应用阶段

翻转课堂教学在“液压与气动”课堂教学的应用主要是指课前应用阶段和课堂应用阶段。在课前应用阶段,教师主要通过使用液压仿真软件、仿真教学软件,制作相应的视频教学内容。教师把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制作成微小的课堂教学视频,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时候进行学习。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教师往往会制作不同内容的教学视频,以此来帮助更多的学生进步。由于翻转课堂教学具有灵活自由的优势,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利用翻转课堂进行反复的学习,让学生充分熟悉教学内容。对于学生实在不懂的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难点记录下来。这样一来,在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就能有针对性地解决不懂的问题。

2. 翻转课堂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阶段

在课堂教学阶段,教师往往会利用翻转课堂直观形象的教学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复杂的传动理论。比如液压差动回路原理,液压差动回路比较复杂,不仅包含复杂的二位二通阀门、三位四通阀门,而且还含有很多压力表、齿轮泵、溢流阀、节流阀、单向阀等部件。教师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视频教学模式,让学生观看液压差动回路的运行动画,这样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学生在观看完液压差动回路动画之后,就会对该回路的工作原理有较为深刻的理解。通过叙述液压差动回路的工作原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方面的知识。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气氛,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课堂学习过程中。

3. 翻转课堂在教学成果巩固中的作用

地理复习课教学模式篇(8)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技术时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带动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出现,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最有力佐证。自从2009年初次进入大众视野以来,短短几年时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得到了普遍推广,是现阶段国内外教育界最炙手可热的教研话题。作为时展的产物,翻转课堂这一新型教学模式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但是另一方面,同样造成了一些危机。

二、高三地理运用翻转课堂引发的危机

(一)教师信息化能力不足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教师需要较多使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虚拟技术,因此除了具备扎实的地理教学经验之外,还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化能力。但是这种信息化能力却不是轻易就能掌握的,尤其大部分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信息化能力严重不足,影响了翻转课堂教学效益的进一步发挥。

(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

翻转课堂强调课内外教学的相互结合,转变了传统“课上讲解+课上巩固”这一教学模式,构建了“课前学习+课堂研究+课下练习”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由“传授”到“内化”的翻转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然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普遍较差,纪律意识薄弱,导致翻转课堂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三、应对翻转课堂危机的具体措施

(一)转变教学观念,肯定学生主体地位

地理教师应当认识到翻转课堂这一新型教学模式对于增强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积极吸收翻转课堂教W理念,充分肯定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明确教师课堂主导地位。《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索。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出现正是为了动员学生主观能动性,高三地理课堂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也应当关注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凸显,努力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有效参与教学互动。

高三地理主要以复习为主,组织复习活动的过程中,笔者利用翻转课堂教学优势,充分动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以“光照图的判读技巧”专题复习为例,我首先制作了微视频,要求学生4人一组,观看视频,认真回顾光照图的基本类型及判读方法、光照图的解题技巧以及隐含规律。除了光照图的基本类型及判读方法、光照图的解题技巧以及隐含规律知识之外,我还在微视频中出示了四道练习题,要求学生视频观看结束之后完成作业。因为这一专题的复习资料是以视频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因此我要求4人小组相互合作,将视频当中的信息以文字形式整理出来。正式上课时,我又抽取小组上台展示资料整理结果,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激发。他们一个个轮流上台展示侧视图、极视图、矩形图的判读方法以及光照图8个解题技巧,课堂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我则负责从旁提示点拨,气氛活跃极了。

(二)优化教学模式,增强课堂教学效益

翻转课堂打开了高三地理课堂教学的新局面,但是运用翻转课堂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优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增强高三地理课堂教学效益。

1.课前。创建微视频是课前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首先在微视频的时长方面,最好不要超过15分钟,太长的视频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会让学生失去耐心。“光照图的判读技巧”专题复习微视频的时长为12分钟,光照图的基本类型及判读方法较为简单,只占用了4分钟时间,后面部分主要围绕光照图的解题技巧以及隐含规律展开阐述,时间不是很长,既达到了复习效果,也不会让学生失去耐心。其次在微视频的内容方面,应当遵循短小精悍的原则,尽量选择与教学目标、学生兴趣相符合的内容,不能贪图“量”。“光照图的判读技巧”专题复习只重点对光照图的基本类型及判读方法、光照图的解题技巧以及隐含规律两个知识点进行讲解,如果企图通过一次微视频学习就囊括“地球运用原理及其示意图的判读”、“经纬网与时区计算”、“空间定位方法”等多个专题复习内容,那是不现实也不符合学生学习实际的。

2.课上。正式上课时,教师应当开展多元教学活动,切实动员学生参与地理学习活动。例如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学生自演自评、提问答疑、拓展深化主题,一定要不断引入新元素,丰富课堂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课后。课后互动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显著优点,教师应当利用翻转课堂线上线下互动这一教学优势,做好课后教学反馈,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班级学生人数众多,师生难以一一进行互动。课后教师可以创建班级微信群,请学生将与地理学习有关的问题发送至群组内,供师生、生生交流讨论。每次的微课视频、学习资料、作业都可以发到群组内,这为师生互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必将有效增强教学质量。

(三)提高信息素养,加大专业培训力度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出现,对高中地理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出了不小的挑战。为了更好地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三地理课堂教学,教师应当努力提高自身信息化素养,实现教育教学的与时俱进。当今时代是信息大爆炸时代,具备全面的信息技术素养已经成为衡量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信息技术发展如此之快,作为一名高三地理教师,我们要加快自身知识的更新速度,用现代信息技术武装自己的头脑,将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完美结合,设计出更加新颖、更加精彩、更加丰富的微视频和课堂教学方案。在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过程中,学校应当发挥重要作用,加大信息技术专业培训力度,传授教师新的教学技术、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模式。

由于教学经验不足,现阶段高三地理课堂运用翻转课堂这一新型教学模式必然会引发一些危机,这提醒广大地理教师应当展开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入持续探索,努力增强翻转课堂教学实效性,让翻转课堂更好地服务于高三地理课堂教学。

地理复习课教学模式篇(9)

我们都知道,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在课堂上按照课本与备课内容进行知识点的讲解与扩展。学生通过在课堂上的听讲,将相关知识进行掌握,并在课后的一定时间内对其进行巩固与复习。显然,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过于固定化。它会因不同教师的教课风格而将学生的学习限制在一个较为狭小的空间内,并依照教师的思路对知识进行认知、梳理与掌握。

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概念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众多教学模式中的一种,同时也是一种思维独特的教学模式。从“翻转”一词的含义进行理解,所要表达的中心就是将某件东西从一面翻转到另一面。那么这样看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将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翻转。自然,这个翻转的对立面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其实就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解书本的内容,学生在课堂上听课,课后复习这样一个固定模式的过程。那么从这个层面上来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老师在课程安排的时间之前,事先将需要讲解的课程内容以视频录制或其他方式的形式发给学生,让学生通过主观能动性先自主学习。然后当老师走进课程安排的课堂的时候,不再重复讲解课本内容,而是由学生发问,提出自学过程中出现的疑惑、难题等。通过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互动的方式让知识得到吸收与消化。

2.“翻转课堂” 教学模式的优势

“翻转课堂” 教学模式不仅仅是将传统的教学模式翻转过来那样简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为学生创建小压力或无压力的学习动力,逐步培养学生自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如此,“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让老师讲解的内容长久地保存下来,让学生能够实现反复学习反复理解。这种教学模式增加了老师与学生之间更多的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互动,让教学乐趣性更高,更能让学生通过互动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

(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一节课的时间是相当有限的,而在有限的时间内需要讲解课本上的许多知识点,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对知识点,尤其是难点,所花费的时间并不多。这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理解自然没有问题,而学习差的学生则会听得吃力甚至跟不上。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让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一般都会以视频的形式发给每个同学。这样理解能力差的学生就可以反复观看视频。而在课堂上,老师也能针对理解差的学生进行一一讲解。

(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增强课堂互动性。“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让学生先进行课前自主学习,然后带着问题在课堂上向老师进行求助。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存在很多机会与老师在课堂上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与探讨,无形中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而不像传统的教学,学生大多数时间都是听老师讲。

3.探析中职计算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存在很多弊端。这是因为计算机专业课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理论知识的学习又很关键。因为只有掌握了理论,才能更好地去实践。传统中职计算机教学,大多数情况是将理论与实践分开了进行的,一般采用先学习一节理论课,然后在下一节进行实践课的上机操作。这显然会让理论与实践之间产生很大的距离。

(1)自主学习计算机相关知识。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计算机中的运用,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堂的知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提前将学习的知识都录制成视频。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进度以及学习时间来进行合理安排。

(2)课堂知识内化。内化最先是国外的一位社会学家提出来的,主要是指人对外部事物通过认知转化为内部思维的过程。其具体含义是指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转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将课堂知识及时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从以上可以看出,“翻转课堂”模式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是一个较为成功的尝试。它更好地解决了计算机学科理论学习与实践巩固的缺乏紧密性的问题,同时更能激发学生对计算机专业课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地理复习课教学模式篇(10)

我国传统的地理教学一直遵循凯洛夫的五环教学模式,其教学程序是: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知―布置课后练习,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的禁锢下,学生的智能不仅得不到发展,就连表现的机会都争取不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教师讲,学生听”为基本特征的教学模式已显得不太适宜,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格局,构建适应时展需要的新型地理教学模式。不改革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地理课的教学改革就只能在原地徘徊。高中地理课“自主―合作―创新”三维复合教学模式正是顺应这种形势的需要而进行的有益尝试。

一、“自主―合作―创新”三维复合教学模式的内涵

课堂教学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多因素组成的完整而复杂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联系构成一定的结构,形成一定的教学方式。三维复合教学方式的内涵可以表述为:在新课改教育思想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体现高中地理学科特点,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学习方式的变革为轴线,构建教师导学情境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三维复合的课堂教学活动模式。

二、“自主―合作―创新”三维复合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

1.导入:精选材料,设疑启思,激发求知。

立足“学情”,精选背景材料,巧妙构思问题,将教学目标问题化,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和热情,是本教学方式的操作起点。精选什么样的材料,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是本环节的关键。

作为教学起点的材料,既要紧扣教材重、难点,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设置的问题必须是具有“导学”功能的问题,既能引导学生认真阅读、钻研教材,又能实现预定教学目标。为此,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联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入手;也可借助音频和视频资料、直观教具、地理实验等问题的设计把学生思维迅速带入地理课堂,开启学生思维,从而顺利切入课题。

2.新授:自学探究,合作互研,探索创新。

经过选材设疑、以疑导思的入课环节,教学方式便进入到核心阶段:“自主―合作―创新”三维复合的新授环节。在这一阶段,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导”师,不是“教”师。导师应视“学生为上帝”,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提供服务,营造体验知识生成的学习氛围。

(1)自主学习:自学探究的学习状态。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转变学习方式成为最重大的“闪光点”,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能学”,让学生乐于学习,学习过程不再是痛苦的事情,应该像“小小科学家”一样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技能、学会创新。培养学生自学探究的学习能力是本教学方式的价值取向之一。学生的自学探究由“学、思、疑、问”四个互相联系的学习要素组成。

(2)合作学习:合作互研的学习形式。

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浅层次问题均可在自学探究中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问题就需要采用合作互研的形式加以解决。就组织形式而言,一般有三种:一是生生合作互研。即让同桌学生发挥各自的学探优势,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二是小组合作互研。合作小组以4―5人为宜。把前后排邻座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便于进行合作学习活动。三是整班集体互研。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就课堂合作互研的具体方式而言,辩论法、“实话实说”法、讨论互研法等都是合作学习的有效形式。

(3)创新学习:探索创新的学习追求。

在自学探究、合作互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教材知识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进行深入探索,让学生提问题,找规律,推逻辑;在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中形成标新立异、追求卓越的竞争意识和发散、聚合、逆向等思维品质。这是本教学方式创新学习的价值追求。在此环节,教师应做好诱导质、鼓励求异的工作。诱导质疑要让学生独立分析与思考,允许对现有结论的怀疑与否定。鼓励求异,就要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不盲从,不满足于现成的方法和答案,打破常规,敢于超越。

3.归纳:归纳中解惑、归纳中织网、织网中提高学生的能力。

通过上述诸环节学习后所习得的知识往往是感性的、零散而不成系统的。因此,要引导学生把零散知识进行归纳整合,上升为系统化的理性认识是教师要努力做的。此时,教师既要利用个人的知识优势,归纳梳理,提炼概括,勾勒出所授知识的结,更要引导学生一起进行总结归纳,寻求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图。归纳织网的常用的方法有表格式、提纲式、因果式等,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更能清晰、有序、完整地展示知识间的关系。

4.结课:测评、拓展、践行。

组织检测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本教学方式也不例外。就检测的内容而言,既要有书本知识,更要有联系社会实际的内容,体现多样性、典型性、时代性的特点。

践行是地理课的重要教育目标,也是本教学方式的最终价值取向。学生在掌握知识以后要立即能够应用,马上做到“知行统一”是很困难的。为此,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架起理论通向实践的“桥梁”,即开展行为教育活动。

三、“自主―合作―创新”三维复合教学方式的优势

1.充分体现了高中地理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提出:“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贮存知识,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如何学习)。”新课程《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理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和地理学习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学习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2.充分体现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新课改教学原则。

从心理学方面说,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是由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决定的。学生进入初中后,通常认为自己不再是小孩子,会学习,一般不愿意老师再唠唠叨叨地重复讲解。引导他们通过独立钻研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最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心理学实验表明,人们从视觉获得的知识,一般能记住25%,而从听觉获得的知识,只能记住15%。假若把视觉听觉结合起来,能记住的是65%,也就是说,如果能把教师的精心组织、指导和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结合起来,就能取得极佳的效果。

上一篇: 电大开放教育 下一篇: 公司战略规则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