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的症状及预防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24 17:15:49

高血压的症状及预防

高血压的症状及预防篇(1)

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伴有脑水肿、颅内高压的重症脑出血鼻饲患者56例,现将观察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56例,男36例,女20例,年龄46~82岁,大脑半球出血44例,小脑出血10例,脑干出血2例,既往有高血压36例,本组病例均经颅脑CT确诊。

观察要点:①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重症脑出血患者在最初发病的几个小时内,病情变化大,3天内是脑水肿高峰期的开始,应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是否烦躁不安,能否与人交流观察1次/小时,尤其是瞳孔的大小及反射、血压、呼吸等的动态观察等,如果患者从意识清转为意识不清,烦躁不安可提示表情加重,如有脑疝形成,可出现两侧瞳孔不等大、呼吸有时快或变慢多提示脑干呼吸中枢受压,预示病情危重;血压过高也提示出血加重;血压过低提示血容量不足及休克;体温持续39~40℃,说明有中枢性高热的发生。②密切病情程度是否加重:56例脑出血重症患者均有脑水肿及颅内高压,从脑出血开始都有颅内高压的不同表现,如:头痛、呕吐、烦躁不安、嗜睡、昏睡及昏迷,第3天开始为脑水肿高峰期开始,持续3~5天。绝大多数属于急性或亚急性颅内高压[1],若患者上述症状及体征加重等症状,说明患者颅内高压加重的表现。③观察是否有急性应激性胃黏膜病变的发生:56例脑出血患者有16例出现呕吐咖啡色胃内容物、胃管中有咖啡色胃内容物流出,提示急性应激性胃黏膜病变发生。④观察吸入性及坠积性肺炎、压疮:脑出血重症患者吸入性及坠积性肺炎、压疮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并发症,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呕吐,如有呕吐应尽量侧卧位,及时吸痰,按时翻身拍背,减少发生坠积性肺炎及压疮的机会,定时查看患者的皮肤完整性,并增加营养提高患者的抵抗力。

护理方法:①卧床:脑出血重症患者急性期由于病情不稳定,如果活动容易加重出血使病情加重,所以,应绝对卧床休息,并且做好防护以避免坠床造成第2次伤害,由于患者大多有颅内压增高应头高足低(抬高床头20~30cm),以利于减低颅内压。脑出血很多患者有呕吐症状,并且痰液不能自行咳出,容易误吸,因此,患者多以侧卧位为主以防痰液及呕吐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吸入性及坠积性肺炎的发生。昏迷患者保持侧卧位。②营养支持:对于不能进食的患者应早期鼻饲干预,以保证患者能量及液体供应,保证有效血容量、有利于急性脑出血的血压管理,从而减少误吸,有效地预防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并可以减少输液量使患者的心力衰竭发生率下降。昏迷患者或会厌麻痹者应选择早期鼻饲饮食,一般于发病24小时后留置胃管[2],鼻饲后应按照营养师的要求给予患者适量的饮食。③头部冰帽及物理降温措施,对于脑出血重症患者应持续冰帽以提高脑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对脑细胞有积极的保护作用,有利于减轻颅内压及提高治愈率,另外,还能预防癫痫的发生,对于持续高热的患者应积极的物理降温包括持续24小时头部冰帽、大血管处冰敷,或采取冰枕、头部置冰袋等方法。④配合医师治疗颅内高压,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由于重症脑出血患者颅内高压多在72小时达高峰,应遵医嘱及时足量用脱水药物治疗,由于脑出血患者年龄大,多数有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心功能不全及糖尿病,所以注意患者的心率及精神状态,及时发现患者心力衰竭的症状提供给医师,以便及时更改医嘱。要严格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脑出血患者严格掌控患者的入水量,没有丢水的情况下做到(尿量+500ml液体),以防加重脑水肿,严格按照饥渴疗法控制液体量。监测血压、电解质、渗透压及心肾功能,控制输液速度,防止药物外渗,引起皮下组织坏死。⑤一般护理与早期康复:脑出血重症患者都应使用三马气垫,以防压疮的发生,最好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怕导尿引起泌尿系感染)尽早保留导尿,对预防压疮有积极的意义。早期配合康复师做好早期康复的工作,按时给患者做被动的肢体运动以防关节挛缩,提高患者肢体残留功能。⑥加强疾病知识的宣教:患者突发脑出血,给患者带来极大地痛苦和超常的心理压力,同时也给亲人带来强烈的心理打击,应及时给患者及家属心理疏导安慰,指导患者保持镇静,避免情绪激动引起血压再次升高,导致血管破裂,再次出血。应鼓励患者及家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加强疾病知识的宣教,使其掌握康复知识,对疾病有正确地认识,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早日康复。⑦血压管理:脑出血后患者的血压多数增高,对大脑有保护作用,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压升高对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压升高及降低需要管理并积极查找影响因素(例如是否有尿潴留导致患者烦躁引起血压增高),不能无原则的降压。Morfis等研究显示[4],急性脑卒中患者在入院时血压往往增高,但在1周左右大部分患者的血压能够自然回降至正常范围。除非血压>190~110mmHg才需要干预,所以要克服护士、患者及家属对高血压的恐惧心理,在测血压时发现血压很高,尽量不要在现场告诉患者,避免患者紧张血压更高。

结 果

56例脑出血重症患者中,基本痊愈6例,显著好转12例,好转25例,死亡13例(病死率23.2%),其好转以上出院43例(76.7%)。

讨 论

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重症脑出血患者早期常出现营养状况恶化,而营养状况恶化与病情加重的程度呈明显正相关,因此,目前认为对重症脑出血患者,在经过早期的急救后,一旦生命体征稳定,应及早给予营养治疗,早期鼻饲干预能够保证患者能量及液体供应,保证有效血容量、有利于急性脑梗死的血压管理,从而减少误吸,有效地预防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并可以减少输液量使患者的心力衰竭发生率下降,本组56例脑出血重症患者中,经过给予合理的侧卧,头部冰帽及物理降温措施以提高脑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早期配合康复师做好早期康复的工作,按时给患者做被动的肢体运动以防关节挛缩,提高患者肢体残留功能。加强疾病知识的宣教提高对疾病有正确地认识,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正确血压管理措施,严格按照饥渴疗法控制液体量,基本痊愈6例,显著好转12例,好转25例,死亡13例(病死率23.2%),其好转以上出院43例(76.7%),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雷艳,代莉,项安凤,等.脑出血颅内高压病人的重症监护[J].护理学杂志,2003,18(8):586-587.

高血压的症状及预防篇(2)

1.1 高危因素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如下高危因素:初产妇、孕妇年龄小于18岁或大于40岁、多胎妊娠、妊娠期高血压病史及家族史、慢性高血压、慢性肾炎、抗磷脂综合征、糖尿病、血管紧张素基因T235阳性、营养不良、低社会经济状况、均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风险增加密切相关。

1.2 病因 ①子宫胎盘缺血:多胎妊娠,羊水过多,初产妇,子宫膨大过度,腹壁紧张等,都会使宫腔压力增大,子宫胎盘血流量减少或减慢,引起缺血缺氧,血管痉挛而致血压升高。也有人认为,胎盘或蜕膜组织缺血缺氧后,可产生一种加压物质,引起血管痉挛,使血压升高;②免疫与遗传:临床上经产妇妊高症较少见。妊高症之女患妊高症者较多。有人认为与孕妇隐性基因或隐性免疫反应基因有关;③前列腺素缺乏:前列腺素类物质能使血管扩张,一般体内加压物质和降压物质处于平衡状态,使血压维持在一定水平。血管扩张物质前列腺素减少了,血管壁对加压物质的反应性增高,于是血压升高;

④胰岛素抵抗:近来研究发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可导致NO合成下降及脂质代谢紊乱,影响前列腺素E2的合成,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升高血压。

2 孕期预防

2.1 实行产前检查,做好孕期保健工作。妊娠早期应测量1次血压,作为孕期的基础血压,以后定期检查,尤其是在妊娠36周以后,应每周观察血压及体重的变化、有无蛋白尿及头晕等自觉症状。

2.2 加强孕期营养及休息。加强妊娠中、晚期营养,尤其是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叶酸、铁剂的补充,对预防妊娠高血压综合征[1]有一定作用。因为母体营养缺乏、低蛋白血症或严重贫血者,其妊高症发生率增高。

2.3 近亲或婶妹间是否曾经患妊高症,如果有这种情况,就要考虑遗传因素了。孕妇如果孕前患过原发性高血压、慢性肾炎及糖尿病等均易发生妊高症。妊娠如果发生在寒冷的冬天,更应加强产前检查,及早处理。

2.4 左侧卧位 这个姿势不会心脏造成压力,而且还有许多好处,利尿、减轻子宫对主、髂动脉的压迫,增加子宫胎盘血流灌注,降低对下腔静脉压迫,回心血量增加,增加各脏器的血流量,改善胎盘功能。纠正子宫右旋,有助于纠正子宫胎盘缺氧。减少升压物质、血管紧张素的生成。

2.5 合理补钙能够预防妊高症的发生:在孕期由于女性激素水平的改变和随着胎儿的生长发育,孕妇对钙的需求增加,引起机体相对缺钙,如得不到及时补钙,则血清钙离子下降,细胞内钙离子上升,使血管紧张力增高,血压上升,可能促进妊高症的发生发展,所以要及时给与合理的补钙,(钙尔奇D6001200 mg,乐力胶囊每天2 g)配合生活指导预防妊高症的发生。

2.6 体重异常增加,下肢水肿与妊高症预测阳性的关系和预防:我们在产检中发现,在孕32周后体重异常增长(2周体重增加2 kg以上的孕妇下肢水肿、测量血压≥120/80 mm Hg的比例大大增加。究其原因是因为现在的生活水平大为提高,又传说多吃哪些东西对胎儿的皮肤、智商等有好处而不加节制,随着孕周增大,活动量减少导致体重异常增加,而体重过重又是许多孕妇下肢水肿的首发症状。是由于妊娠后期下腔静脉受增大子宫压迫使血流受阻所致。因此鼓励孕妇每天数胎动、监测体重、下肢水肿等,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做到少食多餐。

3 产时观察和护理

3.1 心理护理 患者入院时要热情交待、语言文明,尽量将其置于单人间和同类患者置入一间病室,治疗护理集中进行。由于妊高症多发于初产妇,他们缺乏生产经验和相关疾病知识,加上对病情不了解或对医护人员的不信任等,易产生紧张惧怕等不良心理。因此我们要多与产妇沟通交流,重视其主诉,耐心解答患者及其家属的疑难问题,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解除其不良心理,使其配合治疗和护理。

3.2 室内环境 室内空气流通,尽量保持安静避免一切外来刺激,包括声、光和烟熏刺激,指导和协助患者左侧卧位休息,维持子宫和胎盘正常血供,减轻胎儿宫内缺氧,同时也可预防肾功能衰竭及脑水肿发生防止抽搐。

3.3 症状的观察和护理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是观察患者呼吸、血压和尿量的变化,经常巡视病房,询问患者主诉,有无头痛、头昏、眼花、呕吐、心慌、胸闷等先兆子痫症状。如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报告医师。同时备好急救药品和抢救器械。如有抽搐时应将产妇安置于暗室,保持安静,尽量避免刺激,加床栏以防止患者坠床,专人护理并具体记录,如出现昏迷应禁食,平卧头偏向一侧,保证呼吸道通畅,同时做好皮肤护理,防止褥疮产生。

4 用药期间的护理

4.1 使用降压、解痉、利尿药后的观察,护理人员应把握患者的降压解痉和利尿等药物的性能,做到准时、准量给药,还要熟知毒性反应及抢救措施,临床患者常用硫酸镁进行降压解痉,每次用药前必须了解患者的尿量≥25 ml或每天600 ml,膝键反射的存在和呼吸≥16次/min方可继续使用,如出现中毒症状应立即用10%葡萄酸钙10 ml静脉注射,以解除镁离子中毒,如使用冬眠合剂时要严密观察血压使用利尿剂时应准确记录24 h尿量,严防水电解质紊乱。

4.2 抽搐的救护 患者一旦出现抽搐,要及时处理,动作要稳、准、轻、快。并及时上紧床栏,以防止摔伤。口中置开口器或压舌板,以防止舌唇咬伤或舌根后坠引起窒息,并使患者头低侧卧位。昏迷或未完全清醒着禁食、禁水,以防止引起吸入性肺炎,留置尿管者,应保持尿管引流通畅,观察尿量及颜色,同时记24 h出入量,大小便失禁者及时更换被褥,抽搐时需防早发生。

4.3 其他护理 治疗期间严密观察胎心音及胎动变化,有无宫缩及阴道流血、流水现象,如有异常时报告医生并协助作相应处理,加强巡视严密观察肢体穿刺处有无渗漏,如有异常及时更换穿刺部位。

5 适时终止妊娠

如患者胎心音、胎动好、孕周

6 产时产后的护理

分娩时应备好抢救药品和器械,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呼吸和胎心音、宫缩的情况,预防抽搐再度发生,分娩后多数产妇能逐渐恢复正常,但仍有少数产妇在产后24~72 h内仍有发生子痫和大出血的可能。因此在产后仍需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意识变化,以及阴道流血情况,认真听取产妇主诉,以便及早处理,并做好产妇相关知识宣教及出院健康宣教。

妊高症是产科常见并发症之一,该病除了积极治疗外还需大量繁杂和科学护理,如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用药期间的护理及良好的环境适时的科学的健康教育,才能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高血压的症状及预防篇(3)

三高症直接的危害就是动脉粥样硬化和糖尿病。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是动脉硬化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只要控制和预防三高症,即可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三高症是可以预防和消除的,及早发现和早期诊断非常重要。对于中老年人群,要定期做体检,并在医生的指导建议下,进行必要的预防工作,以便“防患于未然”。

据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已经达到18.8%〔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140/90mmHg),随着高血压发病率的逐年递增,高血压的患病人数将继续增加〕,但是真正清楚自己血压的人并不多,中国高血压病流行病学特点主要是患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以及知晓率低、服药率低、控制率低。高血压一般在短期内对人体影响不大(严重高血压除外),诊断也比较容易,但是长期高血压的病人,其并发症却是人类健康的超级杀手!冠心病、糖尿病、心力衰竭、肾病、周围动脉疾病、中风、左心室肥厚等都是其常见并发症,其中以心、脑、肾的损害最为显著。有统计显示,高血压者发生脑中风的概率是正常血压者的7.76倍。

中年以上人群,常出现以下症状者,应该去查一查血压。有后脑疼痛,并伴有恶心、呕吐感者;下蹲以后再起立时感到眩晕者;双耳耳鸣,持续时间较长者;常常感到心悸气短者;常见手指、脚趾或其他部位麻木者以及部分失眠患者。如果血压轻度偏高,前期可以从饮食、运动、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调节,并随时去医院进行体检;严重者须采取药物降压措施。

2005年《高血压防治指南》提到:必须采取全人群、高危人群和病人相结合的防治策略,从控制危险因素水平、早诊早治和病人的规范化管理三个环节入手,构筑高血压防治的全面战线。努力提高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从以疾病为主导,转向以健康为主导,从以医疗为重点,转向以预防保健为重点,综合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从而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和健康水平。从指南中我们可以看到,减少高血压发生的关键措施在于预防。而预防的关键,就是我们要树立起健康的意识和生活方式!

统计数据显示,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人群高血压知晓率为60%,服药率为40%,控制率达25%;2000年以上三者分别达到70%、59%和34%;与此同时,我国在2002年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人群上述三者只有30.2%、24.2%和6.1%。由此看来,我们还应该继续扩大宣传高血压的预防!

2005年《高血压防治指南》还提到:血压从110/75mmHg起,人群血压水平升高与心血管病危险呈连续性正相关。正常高值血压(120~139/80~89mmHg)者,也应改善生活方式以预防高血压和心血管病的发生。我们的降压目标是:普通高血压者的血压降至140/90mmHg以下,老年人的收缩压降至150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高血压者血压降至130/80mmHg以下。

除了遗传因素之外,高血压的发生与个人因素密切相关。不良的饮食习惯主要包括:盐摄入过多,能量摄取过多,钾、钙摄入不足;不良的生活方式包括:烟酒过量、心理因素。如果能够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并积极参加体检,可以预防或者控制高血压的发生。

糖尿病的危害已经为人们所熟知,但是对于预防糖尿病以及对糖尿病的早期干预,很多人还不太了解。其中,糖耐量降低就是糖尿病的早期危险信号!

糖耐量是人体对葡萄糖的耐受能力。当人体糖耐量略有减低,大多数人可能并无明显的不适感,所以许多人不重视,也不采取任何治疗手段。但是,有关专家指出,糖耐量降低者虽然不等于已经患上糖尿病,但往往意味着胰岛功能已经出现不正常,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比正常人高出100倍。这部分人会出现三种结果:一种是患上糖尿病;另一种是维持现有状态不变;还有一种是通过积极治疗或饮食运动调理恢复正常。研究结果表明,糖耐量降低者若不积极治疗干预,近67%的患者可转变为糖尿病。这就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也给那些平时认为自己身体健康的人当头一棒――必须开始注意自身的健康了!

医院通常会对疑似糖尿病患者进行糖耐量测试,如果糖耐量试验服糖后两小时血糖介于7.8~11.1毫摩/升,表明机体糖耐量能力减低,也就是说身体对糖的吸收和利用比正常人差了。糖耐量减低无明显不适感,但一定不可掉以轻心。

40岁以上的人,应该定期做一次糖耐量检查。一方面,如果健康出现问题了,我们可以进行早期干预,防微杜渐;另一方面,如果身体健康,我们也相当于吃下了一颗定心丸,不用为自己的身体担惊受怕。因为一旦糖耐量异常演变为糖尿病,将无法逆转。虽然很多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控制得很好,但是糖尿病却无法从根本上治愈!

此外,有糖尿病家族史者、肥胖人群也是糖尿病高危人群,这部分人群应该采取必要预防措施,如减轻体重、加强锻炼等。

高脂血症是指体内脂质代谢紊乱,血液中一种或多种脂质成分异常增高,并引发一系列临床病理变化的病症。高脂血症分成四类: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脂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由于饮食因素、遗传因素、运动量过少或者合并其他疾病等因素,高脂血症在我国呈现出爆发的局面,甚至发生在儿童身上。

高脂血症的早期表现常有,体力劳动时有心慌、气短和呼吸困难表现;上楼时易出现胸闷、心悸;经常头晕、目眩、耳鸣、失眠、健忘;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思维缓慢、持续工作能力下降。如果时常出现上述症状,建议查一下血脂。

血脂增高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直接原因之一,其中大量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附着在血管壁上,导致心肌梗塞、脑梗塞、肾动脉硬化等。高脂血症高危的人群可以通过增加有氧运动、合理控制饮食、戒烟限酒、调节心情来预防,也可以通过医生的帮助采取减肥、低盐、低脂、低糖药膳和中西药物来治愈。

高血压的症状及预防篇(4)

常见于尿素氮和肌酐水平很高,尿毒症症状很明显的患者,尤其多见于初次透析及透析诱导期。发病机制是透析快速清除以尿素为主的一些物质,导致患者血液和脑组织之间分布不均匀。加上颅内PH值不均衡引起脑水肿及脑缺氧,颅内压增高,表现为透中及透后,轻者头痛、乏力、恶心,呕吐、血压升高,重症者可有精神异常、癫痫样发作、抽搐,昏迷甚至死亡。

(二)低血压,常见的并发症,发生机制有效血容量减少,超滤速度过快,自主神经功能障碍,透析液温度过高,透析中进食,透析前降压药物影响。表现为头晕、胸闷、面色苍白、出汗、恶心,呕吐、肌肉痉挛,甚至意识丧失。 治疗主要是迅速补充血容量,减慢血流量,减少或暂停超滤,预防措施,包括透析器预充,血流量由小渐大,采用序贯透析和血液滤过或单超透析。并嘱患者控制透析间期体重增加以减少超滤量,与血管功能障碍有关的透析低血压患者,应调整降压药物的剂量和给药时间,如改为透析后用药。避免透析中进食。

(三)低氧血症:多见于醋酸盐血液透析,发病机制与醋酸盐在体内的代谢使其降低血中CO2和HCO3的浓度有关。透析膜生物相容性差可导致肺毛细血管内白细胞聚集,影响换气功能,是产生低氧血症的一个重要原因。临床表现多不明显,心肺疾病的患者或老年人可能出现缺氧症状,甚至诱发心绞痛及心梗。治疗时给予鼻导管吸氧。预防措施,使用碳酸氢盐透析液并使用生物相容性好的透析器。

(四)心律失常:发病机制有电解质紊乱,高血钾或低血钾,低钙血症,酸碱失蘅心脏器质性疾病引起的。低钾原因多为反复使用低钾或无钾透析液,透前使用洋地黄类药物的患者由于透析中血钾浓度下降及酸碱度变化,也可发生洋地黄中毒诱发心律失常,预防措施有:饮食控制含钾高食物,以防透前高血钾,严格限制透析患者洋地黄类药物的使用,以及使用含钾>3.0mmol/L的透析液,发生心律失常时可以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但要根据药物代谢情况调整剂量。

(五)心包填塞:血透中及透后短时间内发生的心包填塞多为出血性的,发病机制是在原有尿毒症性心包炎基础上,由于应用肝素不足,引起心包出血。临床表现:①血压进行性下降,伴休克症状。②颈静脉怒张、肝大、中心静脉压升高。③心界扩大,心音遥远等。治疗措施:透析中有症状者,应立即停止透析,以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测量生命体症。填塞症状严重者可以给予心包穿刺引流减压或直接行外科引流减压,预防措施主要是,对疑有尿毒症心包炎患者,尤其是心前区闻及心包摩擦音的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透析或无肝素透析。

(六)溶血:主要发病机制是狭窄或梗阻等引起对红细胞的机械性损伤,透液失常及透析机故障引起,如果透析液低渗、温度过高、氯和氯胺或硝酸盐含量过高。其它还见于血透时错误输血。消毒剂残留等。急性溶血时患者出现回血静脉疼痛,胸痛,胸部压迫感,腹痛,心悸、呼吸急促、烦躁。可伴严重腰痛及腹部痉挛,严重者有寒战、血压下降、心律失常、血红蛋白尿甚至昏迷。透析液低渗引起者可出现水中毒或脑水肿,缓慢的溶血则仅表现为贫血加重。预防措施:透析中严密监测血管压力及透析用水和透析液。严格消毒操作,避免透析液污染,避免采用过低钠浓度透析及高温透析。

七)空气栓塞:由于透析机有完善的监控措施,空气栓塞很少发生,主要是任何可能导致空气进入管腔部位的连接松开,脱落有关。或操作失误或管道破损引起的。一次进入5ml以上空气即可引起明显栓塞症状,坐位时主要引起脑栓塞,卧位时主要引起肺动脉高压及急性右心衰,也可出现冠脉栓塞或脑栓塞,查体闻及心脏搅拌音。 预防措施:上机前严格检查管路和透析器有无破损。做好内瘘针或深静脉插管的固定,透析管路之间,管路与透析器之间的连接有无松动或脱落。结束时不用空气回血。

(八)硬膜下血肿:发病机制有头部外伤,超滤、高血压等。临床表现与失衡综合征类似,头部CT可明确诊断,治疗以内科保守治疗为主,一般说,临床中出现此治疗

的并发症,是比较常见的。

(九)肌肉痉挛,它的发病机制是透析中低血压,低血容量,超滤速度过快,应用低钠透析液治疗等导致肌肉血液灌注降低是引起肌肉痉挛最常见的原因。预防措施;防止透析低血压发生及透析体重增长过多,每次透析间期体重不超过干体重的百分之五。

(十)恶心呕吐,发病机制是透析低血压,透析失蘅综合征,透析器反应,糖尿病导致的胃轻瘫,透析液受污染或电解质成分异常。预防措施;针对病因采取措施是避免出现恶心呕吐的关键,如采取透析中低血压发生。

(十一)皮肤瘙痒,尿毒症患者皮肤瘙痒发病机制与尿毒症本身,透析治疗及钙磷代谢紊乱等有关。预防措施:控制患者血清钙,磷适当水平,避免使用一些可能会引起瘙痒的药物,使用生物相容性好的透析器和管路,避免应用对皮肤刺激大的清洁剂,应用一些保湿护肤品以保持皮肤湿度,衣服尽量选用全棉织品。

高血压的症状及预防篇(5)

引言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攀升的趋势,到今年为止高血压的发病率已经达到了45%,并且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生活和健康。高血压是导致脑梗、脑出血、心功能不足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诱因,所以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同时要正确合理地对高血压进行预防和治疗,这样才能减小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使身体的其他脏器免受损害。本篇文章中,我们对2012-2014年的50例高血压病人进行了药物和饮食方面的治疗和预防,并取得了非常好的临床效果,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 临床资料

对2012-2014年来我院进行治疗的50例患者,经过正规合理的检查后确诊为高血压,并对这些患者进行统计分类。其中,男性患者有28例,女性患者有22例,患者的年龄一般在60岁以上85岁以下,平均年龄是70岁,患病时间一般是1年以上10年以下,平均患病时间是2.8年。在这50例患者中,患病时间不超过3年的有40例,患病时间在3-5年之间的有8例,患病时间超过5年的有2例。

2.方法

2.1 治疗方法

根据我国的高血压防治指南作为标准,我们把150/90mmHg作为这50例患者的降压标准。对这50例患者进行合理的药物治疗和心理饮食方面的治疗,一段时间后对这些患者的血压进行测量,同时把测量的患者血压分为达标组和非达标组。在达标组中再统计有过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人数,把这些数据都记录下来,并进行对比分类。

2.2 统计学方法

把统计出来的数据信息用SPSS13.0系统进行统计研究,患者的资料信息用(x+s)表示,同时用t检测,统计学的计量结果用卡方检测,P<0.05为差异这样的结果才具有统计学价值。

3.结果

3.1患者的基本情况

这50例患者经过半年时间的治疗后,患者都做到了合理用药和规律的饮食,同时这48例患者的高血压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和治疗,其中只有1例病情控制的不是特别理想,还有1例出现心功能衰竭的症状,其他的48例患者的高血压症状都得到了改善和治疗。

3.2监测指标情况

在高血压的50例患者中,我们分成了降压达标组和未达标组,通过监测发现,降压达标组中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几率要比未达标组中心血管的发生几率小28%,同时监测到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监测还发现,患有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脉压差要比没有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脉压差高。

4.讨论

4.1高血压发生的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血压呈现出这样的趋势:收缩压会越来越高,同时人体的舒张压会越来越低或者是比较稳定的状态,这样的话脉压差便会增大。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高血压的发生主要以老年人为主,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的压力感受器对血压变化的感受力会越来越弱,不能及时有效地调节人体的血压变化。因而在平时生活中如果运动量增加、情绪波动大或者是季节变化明显时,就会出现血压波动的情况。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血管壁的韧性会变小,同时血管壁的硬度增加,当出现情绪波动或者是变化时,血管中增加的血液不能有效的储存在大动脉血管中,变现为收缩压变化明显。人体还会出现性眩晕或者是心脏供血不足等症状。激素水平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的降低,因而不能有效的通过调节血容量来改善高血压的症状。

高血压经常会伴随许多的疾病出现,比如:高脂血症、糖尿病、心梗等等,人体的血压增高时也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如果这种高血压的症状长期不给予治疗的话,就会发生很多严重的并发症,比如:心肌肥厚、心衰、肾功能不全等等,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猝死。所以在对高血压的患者进行检查时不要忽略血糖和血脂的检查,防止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一般情况下,高血压患者的症状并不统一,同时高血压的起因也不相同,因而进行治疗时要因人而异,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有效的治疗。同时治疗时要运用药物治疗、饮食治疗和心理治疗等多种方法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

4.2高血压的治疗

高血压的患者主要是中老年人,心脏和身体的各大脏器处于功能逐渐衰退的状态,因而在进行治疗时要遵循合理的治疗原则,使患者的血压水平控制在正常范围,并有效的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上常见的比较合理的治疗原则有以下几点:①密切的观察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②选择使用的高血压药物必须让患者从小剂量开始服用,在服药的疗程中医生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以及是否出现不良反应,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合理的调整剂量水平,必要时医生可以让患者用多种药物同时服用的方法从小剂量开始服用;③在高血压的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高血压的并发症,有条件的可以合并并发症一起进行治疗;④尽量使用一些长效的降压药物,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同时可以增加患者对药物的顺应性,使高血压得到有效的治疗。

在对高血压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也要注重非药物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合理饮食减轻体重。肥胖是引起高血压发生的主要因素,合理饮食尽情体重,制定一个有效的减肥计划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把肥胖这个危险因素降低,高血压才能得到更好的控制和治疗。②避免过度劳累。适量的体育运动可以使增加动脉的韧性,从而减少血压的波动,但是一定要避免过度的劳累,过度劳累会增加心脏的负担,从而引起突发症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福平. 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及治疗[J]. 当代医学,2011,25:47-48.

[2]李月芹.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J]. 大家健康(学术版),2011,18:47-48.

高血压的症状及预防篇(6)

妊高症即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是妊娠期所特有的疾病。发病时间一般多见于孕20周以后,尤其是孕32周后最为多见。低龄、高龄孕妇均易发生妊高症,秋冬季和初春寒冷季节及气压升高的情况下易发生此病。除血压升高外,部分患者还会伴有蛋白尿、水肿。病情严重者,会产生头痛、视力模糊等自觉症状,若没有适当治疗,可能会引起全身性痉挛甚至昏迷。对母婴均具有严重的危害性,也是造成孕产妇及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对妊高症尽早诊断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产妇高质量的护理也是重要的。这对于协助医生提高治疗效果,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帮助患者尽早康复都大有益处。

1 护理

1.1 常规护理与心理护理

1.1.1 要尽力为病人创造一个安静、清洁、舒适的环境。室内空气要流通,噪音要低,使患者感到在这里有一种安全感,从而保障心情愉快。保证患者充足的睡眠,如果休息不好,精神状态紧张,会导致大脑皮层功能失调,随之血压升高,诱发子痫。

1.1.2 心理护理对妊高症患者非常重要。孕妇均有不同程度的恐惧、忧虑心理,精神紧张,对病情不了解或担心胎儿出问题、对医护人员不信任等,都是影响妊高症的因素。因此我们要多与孕妇沟通、交流,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施以心理疏导,给予精神安慰。实施针对性的护理,能有效地减轻或解除其心理障碍,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使之安全顺利地度过分娩。

1.1.3 正确指导孕妇的饮食及适当休息。要严格控制钠盐的摄入,以高蛋白、高维生素、无刺激的食物为主,如牛奶、豆浆等。注意休息并保持愉悦情绪。

1.1.4 教会患者采取正确的方式休息。孕妇宜采取左侧卧位,避免平卧,这样可以减轻子宫对主、髂动脉的压迫,增加子宫胎盘血流灌注,降低对下腔静脉的压迫,增加各脏器血流量,改善胎盘功能。

1.1.5 严密观察血压、胎心的变化,必要时增加测量次数,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每日可间断吸氧2~3次,每次30分钟,可改善组织缺氧,预防胎儿宫内窘迫。

1.2 药物治疗时的护理 护士应掌握患者使用降压、解痉、利尿等药物的作用,药物的剂量、用法及副作用。做到准时、准量用药,并熟知药物的毒性反应及抢救措施。硫酸镁是治疗妊高症的首选药物,使用硫酸镁时必须具备下列条件:膝腱反射存在;呼吸≥16次/分;尿量≥25ml/小时或≥600ml/天;备有10%葡萄糖酸钙。并严格掌握药液滴入速度,如出现中毒现象时应立即停用硫酸镁,用10%的葡萄糖酸钙10ml静脉注射。使用冬眠合剂时,严密观察血压,用利尿剂时,应注意观察电解质紊乱情况。

1.3 产时产后的护理 分娩时应备好抢救药品,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及宫缩情况。由于分娩过程中子宫收缩,腹压增加,加之紧张、恐惧心理,均可导致血压升高,以致出现抽搐、昏迷,因此应密切观察产程进展情况。妊高症快速有效的治疗手段是剖宫产,能及时解除病因,手术过程中严密监护血压、脉搏、心电、血氧饱和度等。分娩后,多数患者病情逐渐恢复正常,少数患者在产后24~72小时仍有发生子痫的可能。原因可能是分娩时子宫收缩,产后胎盘循环消失,使子宫的血液进入体循环,增加体循环血量。因此,仍需严密观察其血压、脉搏、尿量等变化,以便及早处理,防止产后子痫的发生。由于应用硫酸镁等解痉药物而使得子宫收缩受到控制,产妇多伴有产后子宫收缩乏力,大量出血,子宫不容易复位。所以应加强巡视与观察,定期定时按压宫腔,观察子宫收缩情况,还应密切关注阴道出血量及颜色等,防止出现并发症。

1.4 子痫的护理 一般病人在子痫发作前1~3d往往有自觉症状,如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胸闷、视物不清等。子痫发作时,病人全身阵发性抽搐,甚至昏迷,可致胎盘早剥、DIC等,危机母婴安全。一旦发生子痫,应迅速抢救,其护理要点是:病人应置于单人暗室,保持绝对安静,避免声光触痛刺激,一切治疗护理操作尽量轻柔且相对集中,限制探视,以免诱发再次抽搐;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入气管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取出活动性假牙,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低流量吸氧;将包有纱布的压舌板或开口器放在病人的上下齿之间,防止舌根后坠或咬伤唇舌;绝对不可使用暴力制止病人抽搐;专人护理,病床旁加护栏,防止坠床;留置尿管,密切注意生命体征及尿量,记录出入量。

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孕妇进行有效治疗的同时,还要从饮食、心理、疾病严重程度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规范化护理,才能确保达到预期的治疗和护理效果,进而控制病情,降低医院内妊娠期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率,达到产科护理质量的目的。

2 妊高症的诱发因素

精神过分紧张或受刺激致使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寒冷季节或气温变化过大,特别是气压升高时;年轻初产妇或高龄初产妇;有慢性高血压、慢性肾炎、糖尿病等病史的孕妇;营养不良,如贫血、低蛋白血症者;体型矮胖者;子宫张力过高的孕妇,如羊水过多,双胎或多胎,巨大儿或葡萄胎等;家族中有高血压史,尤其是孕妇之母有妊高症史者。

3 妊高症的预防

很多人认为妊高症难以预测,无法根治,其实控制权很大程度上掌握在自己手里,所以妊高症的预防很重要。

3.1 妊娠早期测量一次血压,作为孕期的基础血压。孕期一定要坚持到医院做产检,测量血压,进行血、尿等检查,并保存结果和体检报告,以便每次做完体检后进行对比和分析,如发现诱发妊高症的因素,应采取积极的相对应措施,随时观察,彻底预防。尤其是妊娠36周以后,应每周观察血压及体重的变化,有无蛋白尿及头晕等自觉症状。

3.2 饮食方面很重要:加强妊娠中、晚期营养,尤其是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叶酸、铁剂的补充,对预防妊高症有一定的作用。因为母体营养缺乏、低蛋白血症或严重贫血者,其妊高症发生率增高。孕妇平时应多吃鱼、瘦肉、蛋、牛奶和新鲜蔬菜以及水果等,特别要提醒孕妇防止过多食盐的摄入。

3.3 怀孕6~10个月孕妇睡觉应采取左侧卧位的休息姿势,可以改善肾脏以及子宫胎盘的血流量。左侧卧位可使子宫不压迫脊椎旁边的大血管,使得大静脉血管正常回流心脏,因而可以预防水肿,防止妊高症的发生。

3.4 适当补钙。一般从妊娠20周开始补充,可以降低妊高症的发生率。

3.5 帮助孕妇调节情绪做好心理护理。

3.6 通过孕期保健,系统检查与监护及时筛选出高危妊娠,并加强对高危孕妇的管理。

所以,做好产前检查和预防妊高症并发症的产生是提高母亲与婴儿的生存质量的关键所在。尽早发现,尽早治疗,以免病情加重,是提高疾病治疗效果的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1]蔡金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临床护理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1,22.

高血压的症状及预防篇(7)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2.188

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1], 孕妇在妊娠期间伴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几率达到了9.4%~10.4%, 在临床上发病率相对较高, 甚至还会伴发相关并发症, 病情发展危急, 对孕产妇的生命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使得胎儿生长受到限制, 导致胎儿宫内窘迫, 降低了围生儿的存活率, 受到了临床相关医师的广泛关注。现对2011年1月~2013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妊娠期高血压伴随并发症患者的情况进行分析探讨,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妊娠期高血压患者180例, 年龄24~39岁, 平均年龄(28.9±3.4)岁;其中初产妇141例, 经产妇39例;孕周29~43周, 平均孕周(35.6±4.3)周。

1. 2 诊断标准 180例孕产妇均符合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断标准。孕妇在怀孕期间存在血压升高现象, 每隔2小时测量1次, 血压值均在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以上, 并且尿蛋白为阴性。子痫前期主要分为轻度子痫前期和重度子痫前期。另外, 对围生儿的影响主要包括三类, 分别是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以及新生儿死亡。产妇并发症主要包括DIC、HELLP综合征、胎盘早剥、心功能衰竭以及急性肾功能衰竭等。

2 结果

180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27.78% (50/180), 主要包括重度子痫前期、胎盘早剥、DIC以及急性心力衰竭等病症, 见表1。另外新生儿死亡率为4.44%, 具体见表2。

表1 妊娠期高血压伴随并发症发生情况(n, %)

项目 重度子痫前期 胎盘早剥 DIC 急性心力衰竭

例数 35 8 4 3

百分比 19.44 4.44 2.22 1.67

表2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围生儿结果(n, %)

项目 新生儿窒息 低出生体质量 胎儿发育迟缓 早产 死亡

例数 55 58 25 30 8

百分比 30.56 32.22 13.89 16.67 4.44

3 讨论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孕产妇在妊娠期所特有的一种病症, 该病发展迅速, 一旦其发展到重症阶段, 常常会伴随出现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方面的疾病, 极大的威胁到了母儿的生命健康, 增加了母儿的死亡率, 目前已经受到了临床医生的广泛关注[2]。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高血压、水肿、头晕、蛋白尿、头痛以及眼花等症状, 是产科中一种常见的并发症状, 严重威胁到了产妇的生命安全, 将会造成胎儿生长受到限制、胎儿在宫内出现生长窘迫甚至导致围生儿死亡等后果。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特别是重度子痫前期和子痫的发病机制, 跟脑卒中症状的病理机制相类似, 常见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血脂异常、血管舒缩反应异常、内皮功能紊乱、高凝状态异常以及高血压症状等, 这就增大了并发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几率[3]。其中子痫前期和子痫伴发的相关神经系统疾病主要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子痫脑病甚至脑梗死等症状。作者在研究中通过调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流行病学数据发现,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目前在临床上的发病率达到了9.4%~10.4%, 在这当中轻度子痫前期症状的发病率占77.7%, 重度子痫前期发病率占22.3%, 孕产妇在临床上的病死例数在我国达到了18.9/10万, 围生儿的病死率达到了2.68%, 这些数据足以证明其病情危害程度之高[4]。

现阶段, 妊娠高血压疾病的主要并发症包括DIC、HELLP综合征、胎盘早剥、心功能衰竭以及急性肾功能衰竭等。通常情况下, 妊娠晚期产妇机体已经处于高凝状态下, 但是由于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存在凝血及纤溶功能异常症状, 血管存在痉挛现象, 增大了高凝亢进以及血栓的发生率, 使得患者处于亚临床DIC状态, 如果临床上没有给予及时的针对性治疗, 将会导致病情持续恶化, 容易造成子痫以及胎盘早剥等后果, 而这些症状还会继续成为诱发因素, 导致亚临床DIC状态进一步转化为急性DIC状态。另外, HELLP综合征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血小板显著减少、肝酶明显升高以及溶血等, 临床上妊娠合并HELLP的发病率虽然较低, 但是其发病却很突然, 病情发展迅速, 严重危害到孕产妇及围生儿的生命安全, 极大的增加了其病死率。针对重度子痫前期患者, 临床上普遍采用剖宫产术终止妊娠, 这也成为重度子痫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 患者经过治疗后病情大多能够自然好转, 治愈率较高。

本组研究中, 妊娠高血压患者经过治疗后均得到好转, 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27.78%(50/180), 主要包括重度子痫前期、胎盘早剥、DIC以及急性心力衰竭等病症, 围生儿的病死率为4.44%, 与全国围生儿的死亡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这主要是由于产科技术水平的提高, 急诊科、麻醉科以及新生儿科等多个科室协同合作, 极大的提高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救治成功率。

有研究显示[5], 妊娠期子痫前期患者出现新生儿窒息、低出生体质量儿、胎儿窘迫等情况要比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少很多。这主要是由于孕产妇在自然早产或者干预性早产的情况下, 使分娩孕周较早于子痫前期患者, 再加上妊娠期高血压会造成小动脉出现痉挛现象, 胎盘血流灌注出现显著下降, 导致胎儿长期间处在缺氧状态, 造成胎儿发育缓慢、体质量较低等问题, 除此之外,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严重程度也会影响到新生儿出生的体质量。所以在临床治疗中, 针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较为严重的患者, 通常会对孕妇的生命安全进行考虑, 采取终止妊娠措施来降低孕妇的病死率。

总之, 妊娠期高血压及并发症会对妊娠结局产生较大影响, 而减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做好预防措施。首先要让孕产妇保持良好的心态, 根据自身肥胖情况、营养状况及原发疾病等进行积极治疗。妊娠期间还应多摄入高蛋白食物, 防止孕产妇出现缺少微量元素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患者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降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率。另外对于妊娠期高血压的治疗, 要对该疾病及其并发症有科学全面的认识, 采取有效的孕期规范管理措施、常规监测手段和合理的治疗方法, 尽可能的消除疾病对孕产妇及围生儿造成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骆硕, 胡雪英, 马艳芬, 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母婴结局不良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实用预防医学, 2014, 21(5):541-542.

[2] 黄丽梅, 郝晶杰. 16例妊娠期高血压致孕产妇死亡原因分析.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0, 24(7):41-42.

[3] 杨春芬, 罗靖, 罗桂芳. 216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回顾性调查分析.实用预防医学, 2012, 19(7):1045-1046.

高血压的症状及预防篇(8)

老年高血压临床是指超过60岁的老年患者不同时间连续3次检测出高血压症状,一般与患者自身生活习惯、环境和遗传等相关。据卫生部调查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49%。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大和老龄化步伐的加快,近年来高血压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已经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主要原因。随着年龄升高,身体机能逐渐呈现下降趋势,从而易发心血管患病、老年痴呆等常见疾病,高血压便是诱发各类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其发病率和由其引发的并发症极高,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

高血压为心身疾病,调控血压,预防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临床治疗重点,老年高血压患者长期服药,副作用及生理、心理负担影响生活质量,部分患者自觉症状好转即自行停药,或因不良反应中断治疗,非药物治疗已引起普遍重视,具有减轻症状、降低血压、减少用药、稳定疗效和改善预后等作用。生活干预有助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合理使用药物,能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提高降压效果,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减少并发症发生,降低血压及心血管危险因素,提高生活质量。为此,选择在广宁街道高井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的高血压患者,分别给予特定的生活干预与常规处置,然后评估两组患者的QOL。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从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间在广宁街道高井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00例,男62例,女38例;年龄65~83岁,平均77岁。

(1)高血压诊断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标准,即收缩压≥140mmHg,及/或舒张压≥90mmHg,并排除继发性高血压。

(2)确诊高血压病并行抗高血压病药物治疗2年或2年以上。

(3)没有严重的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器质性疾病和并发症。按患者就诊的先后顺序,依次分为单、双号。单号作为试验组,其中男31例,女19例,平均年龄77岁;双号为对照组,包括男30例,女20例,平均年龄77岁。两组年龄、性别比、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居住条件及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①两组患者均统计一般情况、服药情况、生活方式、家庭支持、对健康宣教需求等,记录血压、并发症等情况。对照组患者常规门诊开方取药,宣教高血压知识;干预组在常规门诊治疗基础上进行生活干预,包括健康教育、膳食指导、运动锻炼、体质量控制、戒烟,心理、起居、服药依从性干预,访视与家庭护理等,要求钠盐摄入

②门诊治疗一年后,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I-74)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调查,包括躯体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4个维度,由20个因子共74个条目组成,因子分累加成维度粗分,运用转换公式转化为0~100标准分,得分越高,生活质量水平越好,由患者根据自己近段情况自评。

③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血压水平、服药依从性、并发症发生率情况;遵医嘱服药天数超过总天数80%者为依从性好,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x±s,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

2 结 果

2.1 一年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情况见表1,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血压下降情况见表2,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2.3 服药依从性及并发症

干预组患者服药依从性好47例(94.0%),不佳3例;对照组服药依从性好41例(82.0%),不佳9例;高血压相关并发症干预组2例(4.0%),对照组4例(8.0%),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高血压为心身疾病,调控血压,预防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临床治疗重点,老年高血压患者长期服药,副作用及生理、心理负担影响生活质量,部分患者自觉症状好转即自行停药,或因不良反应中断治疗,非药物治疗已引起普遍重视,具有减轻症状、降低血压、减少用药、稳定疗效和改善预后等作用。

老年高血压门诊患者最严重问题为服药不依从,正确服药是保证疗效的保证,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对高血压认知能力,使患者理解用药的重要性,根据药物性能及血压变化规律选择最佳服药时间。家人的参与和监督可较好控制患者膳食,坚持按医嘱服药,对患者的运动锻炼、体质量控制、戒烟戒酒、合理起居均能起到督促、协助作用;心理疏导可缓解患者精神压力,保持平和心态,避免血压升高情绪因素。生活干预有利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减少并发症发生,改善生活质量。本研究中干预组患者服药依从性、血压下降、高血压相关并发症、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干预能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提高降压效果,减少并发症,对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方艳春,左小辉,张颖杰.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状况及其预测因子[J].护理学杂志,2010;25(5):78-80.

[2]苏景宽,王秉康,杨文清1高血压患者心理卫生状况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 2003; 7(1): 28-91

高血压的症状及预防篇(9)

当一个病人有偏瘫、神志不清、头痛呕吐等典型症状时往往易于识别,而一些不易察觉的症状的延误往往会失去治疗机会,如缺血性疾病往往发病后24小时最为重要。这涉及到溶栓、抗栓和改善循环的机会。

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和心律失常、房颤等疾病是中风发作常见的易感人群。高脂血症者暴饮暴食、情绪激动、脾气暴躁、熬夜疲劳、肺部感染和其他急性感染均可诱发中风的发生。 那么中风有什么先兆吗?这是一个医生和患者感兴趣的问题,作为专业人士的医生通过统计回顾可以发现,病人入院叙述病情时,有以下症状往往值得警惕,有必要辨析与中风的关系或就是中风的先兆或其他脑部病变如脑肿瘤等:

1.没有明确诱因的眩晕,突然自觉头晕目眩,周围物件都在旋转,几秒钟后便恢复常态,可能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能,应即时测量血压,及早去医院请医生诊治。

2.没有颈部动作刺激,不伴有心悸的黑朦,指一只眼睛突然发黑,看不见东西,几秒钟或几十秒钟后便完全恢复正常,可能是脑缺血引起视网膜缺血所致。

3.喝水或进食时偶尔呛咳也可能是中风的先兆,这是因为脑缺血引起吞咽神经核受损,导致咽部感觉丧失,使食物或水误入气管所致。及早给予诊断和治疗不仅有利于治疗吞咽麻痹,还可能预防中风猝发。

4.手指麻木,可以是颈椎病、糖尿病引起。如伴有头痛、眩晕、头昏、头重脚轻、舌头发胀等症状,且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或脑动脉硬化等疾病史时,应多加以注意,警惕中风发生。还有原因不明跌跤也是一种中风先兆症状,可能由于脑血管硬化,引起脑缺血,运动神经失灵而发生,应及时请医生诊治。

5.突然说话不灵或吐字不清,甚至不会说话,但持续时间短,最长不超过24小时,应引起重视。老年人出现原因不明困倦嗜睡现象,有时是缺血性中风的先兆。不明原因嗜睡者大多在半年内发生中风,及时发现有相当的预防意义。

6.精神状态发生变化,性格一反常态,如变得沉默寡言,或多语急躁,或出现短暂智力衰退,均与脑缺血有关,可能是中风先兆。

高血压的症状及预防篇(10)

目前,我国高血压患病率不断攀升。2002年全国居民膳食与健康调查数据表明,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已高达18.8%,患病人数超过1。6亿。这一数字,让我国成为世界上高血压危害最严重的国家。

心衰――被高血压患者忽视的并发症

早期高血压患者通常无明显症状,但血压持久升高,会导致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促使并加重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状动脉、脑血管以及外周血管供血不足,最终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卒中等并发症。对此,高血压患者并不陌生。

那么,高血压的并发症是否仅限于冠心病和卒中呢?答案是否定的。血压增高还会导致左心室代偿性肥厚、扩大,最终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这是被很多患者忽视的并发症,其危险性绝不亚于冠心病和卒中。

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衰的危险性比普通人增加近3倍,高血压病程越长,血压控制越差,出现心力衰竭的危险性越大。另一方面,高血压是导致冠心病心肌梗死的最重要因素,急性心肌梗死后,由于大量心肌细胞坏死,导致心脏扩大,心脏收缩力和泵血功能显著减退,进而发生心力衰竭。研究表明,90%心衰患者在心衰之前都存在高血压。

卒中可与心衰同行

我国也是卒中高发国家,近年来,全国每年新发病例数约150万人,患病人数约500-600万,幸存者中,3/4的人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由于大部分卒中是由动脉硬化所致,其病损遍及全身。所以,曾发生过卒中的患者仍有可能发生其他心脑血管事件,包括心力衰竭。一些卒中患者往往将注意力放在防再卒中上,其实,除了需要积极进行卒中后的康复治疗外,这些患者还需注意预防心衰的发生。

五类高血压患者最可能发生心衰

1. 一般高血压病程长、血压控制差者,患有心衰的危险性越大。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长期心脏负荷重,随着病程的延长,最终将导致心衰的发生。

2. 伴有冠心病的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衰的危险性大大增加。因为缺血心肌对血压增高的代偿能力有限,因此,发生心衰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

3. 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更易出现心衰。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糖尿病患病率明显上升,糖尿病患者极易出现大、小血管并发症,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4. 高血压合并有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者。吸烟、饮酒对心脑供血产生极大影响,易导致缺血或出血,加重心脏负担。

5. 高血压患者伴有不良生活习惯和多种心血管高危因素者,如缺少运动、体形肥胖、血脂增高等,心衰危险性明显增加。

高危人群如何降风险

1. 严格、长期、有效控制血压是延缓和预防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衰的重要步骤。所谓有效控制血压,是指通过药物或非药物治疗手段,将血压控制达标(收缩压/舒张压≤140/90毫米汞柱)。

上一篇: 践行低碳生活的建议 下一篇: 财务会计存在的问题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