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信息化建设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24 17:15:48

加快信息化建设

加快信息化建设篇(1)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后,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且竞争的层次也越来越高,从单纯的产品质量竞争、价格竞争,逐渐转向信息应用的竞争。例如,市场信息、政治信息、金融信息等,都对企业的管理、发展决策,以及战略调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此,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了,加强信息化建设已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这关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虽然当前大部分企业开始进行信息化建设,但是由于处于探索阶段,不少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希望能够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决策层认知不足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所取得的效益取决于企业决策层对这项工作的认知程度,有不少企业领导者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比较笼统,没有发现企业与信息化建设之间的联系,甚至不相信信息系统能为自己提供有价值的决策的信息。一方面,有些发展比较好的企业,决策层满足于现状,缺乏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视,没有认识到信息系统在速度和准确性方面要比人做得更好;另一方面,有的企业领导者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初期抱有较高的期望,希望能够在短时间能看到信息化带来的效益,一旦觉得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却看不到明显的效益,便会对信息化建设失去信心,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非常不利于企业信息化建设。此外,有的企业领导者将信息化建设单纯地理解为购买一套管理软件,用计算机代替手工操作,忽视了信息化建设是企业管理体系的一次重大改革。

(二)软硬件设备欠缺

从当前各个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进程来看,不少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再加上信息化建设对技术方面有较高的要求,所需要的资金投入也较为可观,因此,软硬件设备的欠缺就成为当前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尤其是中小企业由于企业规模较小,缺乏运营资金,不能购置齐全的信息化硬件设备,进而影响了企业正常的信息化建设进程。虽说具备了硬件设备也不能够保证信息化建设的完善,但它毕竟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设施,才能实施信息化。

资金的短缺不仅会导致硬件设备的欠缺,也会影响软件设备的完善,虽然管理软件与硬件设备的性质和用途不同,但它也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甚至要高于硬件设备的投入。因为在使用周期中,硬件设备的结构不会发生改变,采购成本是一次性的,只需要在后期使用中支付维护、耗材、操作等方面的费用,而软件设备的功能、结构、用途、维护会随着企业的管理需求而不断变化,而且管理软件系统是不断更新的。因此,软件设备的采购成本不是一次性的,企业不仅要支付因为技术革新和管理需求变化而产生的费用,而且后期的维护要远远高于首次采购费。因此,资金投入不足导致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出现了软硬件设备欠缺的问题。

(三)人员信息素质缺位

企业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同样,企业信息化建设也离不开人才,但当前不少企业由于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足,在招贤纳士时没有关注这方面的人才,导致企业缺乏信息化技术人才。人员的短缺导致信息化建设的力量薄弱、力度不够,各部门无法通过有效的合作来共同完成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除了缺少专业的技术人才,不少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受自身规模和业务的限制,使计算机方面的员工主要负责计算机网络和设备维护的工作,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知之甚少,因此企业非常缺乏既具有计算机软件开发应用能力,又懂得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另外,有的信息化建设专业人才缺乏个人修养和责任感,在工作中有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不但不向领导提出建议,即便发现了领导的错误或不当之处也不说出自己观点,这种工作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进程。

三、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强化决策层信息化意识

信息化是现代企业发展的趋势,加强信息化建设可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企业的决策者应当转变陈旧的管理理念,从根本上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实施信息化建设给企业带来的好处。具体来说,信息化建设对企业的管理模式、生产经营、组织结构、售后服务等进行的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是对企业的管理体系和业务流程的革新,因此决策层要把信息化建设当做企业未来的出路来看待,而且要有坚定的态度,使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顺利进行。另外,在强化企业决策层信息化意识的同时,还应当强化员工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使企业的全体员工都重视和参与到这项工作中,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实践证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取得成功的首要条件就是决策层的重视和参与,这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二)对软硬件设备进行更新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相应的软硬件设备是这项工作顺利有效开展的基础。大部分企业的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信息化建设对企业来说是一项投资较大的工程。因此,企业在对信息化建设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要对自身的管理体系、生产技术、财务等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作出详细的投资预算,设立信息化建设的基金,用于购置和更新信息化建设所需的软硬件设备,使资金投入落实到位,进而营造先进的管理和生产环境,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三)对员工进行信息化培训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人才的重要性在企业竞争中日益凸显,良好的人才队伍是企业发展的推动力,能保证企业在竞争中屹立不倒。同样,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要依托于人才,尤其是需要一支既有技术、经验,又了解管理知识,且具有一定个人修养的复合型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因此,企业应当加强信息化团队建设。首先要招聘一些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又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推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其次应在企业内部挖掘一些有基础的员工,对他们进行强化培训,使他们达到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用人标准,进一步解决信息化建设进程中人员不足的问题。信息化培训不仅能够帮助员工吸取新知识、新技术,还能完善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知识结构和体系。

四、结语

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是其管理水平的具体体现,而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的工程,涉及工作的方方面面。新时代的企业领导者应当跟上时代的发展潮流,重视企业信息化建设,并通过积极有效的措施稳妥地推进信息化建设进程,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并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进而促进企业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为延边大学草仙药业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吕先平.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光盘技术,2008(2).

加快信息化建设篇(2)

1、大数据概要

1.1 大数据的定义

在百度百科上给出了这样一个定义:“大数据”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来适应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1]

1.2大数据的特征

1、容量(Volume):数据的大小决定所考虑的数据的价值和潜在的信息;

2、种类(Variety):数据类型的多样性;

3、速度(Velocity):指获得数据的速度;

4、可变性(Variability):妨碍了处理和有效地管理数据的过程。

5、真实性(Veracity):数据的质量

6、复杂性(Complexity):数据量巨大,来源多渠道

7、价值(value):合理运用大数据,以低成本创造高价值

2、大数据时代下白山供电公司信息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现状

1、资源整合。[2]目前,白山供电公司正处于发展阶段,人员不断扩增,设备不断更新,信息不断完善,这就导致企业中存在大量的数据需要整合处理。自2002年电力行业改组以来,公司一直在致力于资源整合,让各个部门之间交互相连,建立统一的一体化平台,成为了公司现阶段的首要任务。

2、整体推进。[2]随着企业重组后,各县公司公司信息化发展水平出现了明显差异,为了实现企业的同一性,使各子公司之间交流顺畅,促进企业管理现代化,公司将整体推进信息化平台建设作为了企业这一阶段发展的另一主要任务。典型的如,近期对ERP系统的集中部署,推出企业内部人才市场平台,企业绩效管理平台,生产班组管理平台,物资管理平台,电力营销系统等。

3、深度融合。[2]目前白山供电公司信息化系统建设更加贴近实际工作过程,与员工的的工作流程紧密结合,从根本对业务流程进行管控和规划,并向着更便利,更规范,更细致的方向发展。

2.2 存在的问题

1、公司内部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均衡。从总体上来看,国家电网公司整体已经走在了前列,在全国企业中都处于领先地位。并在全国进行了推广实施,实现了企业资源整合。信息化支撑了国家电网公司的企业的集中化、集约化、精细化管,但在很多方面发展仍存在问题。大量的信息冗余和信息化应用效率不高,使得公司在数据转化为信息的道路上很难取得进步。

2、企业信息化标准化建设速度慢。在公司进行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范或标准,在落实于实处时需要很多行业内其他企业的配合,而适于整个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标准却进展很慢,阻碍了行业内的信息交流。

3、 公司在利用信息化来增强市场应对能力方面十分欠缺。在国外,很多企业灵活地利用大数据技术增强了企业的市场应对能力,但在我国,这方面能力整体欠缺。公司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在通过数据来增强对财务、营销以及库存的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3、大数据+企业信息化建设

3.1 前提——加强企业数据安全

公司推进大数据+,首先要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在大数据环境下,所有的信息都是互联的,那就注定它存在着信息泄露的风险。因此,我们在进行大数据+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过程中,首先要保证数据在传递过程中的安全性管理。

3.2 基础——搭建大数据平台

由于大数据+属于高新技术,目前我公司内的信息平台还不足以支撑大数据+的发展需求,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建设,不仅要升级信息平台的信息处理速度和数据存储容量,还要增强平台核心算法。目前,“云大物移”是整个信息发展的趋势,为了满足公司对于信息处理方面的需求,我们可以将最新的“云大物移”技术结合到我们的信息处理平台中,从多方面提升企业信息平台的交互性,安全性,从根本上提升企业业务效率。

3.3 动力——推进企业信息应用

实际上,大数据+企业信息化的目的并不是简单的将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的数据整理完成,而是通过整合企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来分析企业的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从而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风险进行预估。目前,我们企业知识停留在了数据整合的阶段,要想让企业信息化过程生生不息,我们就需要在数据的分析和利用方面下苦工,努力发展企业信息化管理应用系统。而在发展数据应用之前,我们目前最先该解决的问题就是系统模型的浓缩优化和海量数据的规范化。

3.4 保障——加强企业信息化环境建设

企业推进和发展大数据+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全体员工和客户的极力配合,而在这项技术的开始,往往员工和客户都认识不到大数据+给我们带来的益处,这就需要企业通过各种方法对员工和客户进行普及,营造一个良好的企业信息化环境。例如举办内部座谈会,贴近实际的普及大数据+的知识;在公司网页上开辟企业信息化建设专栏,加强与员工和客户的交流等,进一步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保障。

4、应对大数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挑战措施

1、加强各专业及与辅助行业之间的合作共赢;

2、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更新大数据+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

3、保持高度警惕,不断对企业信息化系统进行监控,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优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总结:

目前,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了,它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公司要想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占据先机,取得绝对的主导权,我们就要积极的引进和发展这项技术,熟悉和掌握最新的数据处理模式。在现今日趋国际化的市场发展中,为了紧跟国际发展的脚步,赶超其他企业,我们就要都在大数据技术中投入更多的精力,以期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尽快建立一套更加优化的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为企业的发展创建一个更加有机的支点。

加快信息化建设篇(3)

从计算机问世以来,越来越多的领域开始借助计算机的便捷和强大功能得到发展,现代档案管理工作也开始普及使用计算机,这对于城建档案管理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改变。

一、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趋势

我国城市化水平逐年在增长,这也使得城建档案的利用率随之加大,这也需要我们用更多的努力去完成档案管理方面的工作。过去的纸质档案管理模式在日益加快的节奏当中显得力不从心,工作效率低下,出错率高等等不良的因素都制约了档案管理工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就注定被时代淘汰,所以先进技术的引进,计算机技术的使用就成为了必然的需要,这是时代进步的体现,也是社会信息化的体现。所以我们要从新对城建档案管理作出认识:

1.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城建档案信息资源是我们行使城市建设管理职能的主要依托,作为城市建设的管理者,城建管理部门唯有及时掌握城建档案信息,确保权属信息的真实安全,才能真正行使好人民赋予的重责。因此,加速推进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建立起一套立足实际、完善、安全、快速的城建档案信息系统,已成为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2.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性

近几年来,城建管理部门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责任也越来越重大。我们优化城市建设管理软环境,创新为民服务机制,加强与提高城建现代化管理水平,更需要下大气力突破档案信息动态沟通缺乏的瓶颈,加快推进城建档案信息化工作。

3.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长期性

档案信息化看似简单的几个字但是其包含的内容却不简单,档案信息化不是说通过使用软件来对档案进行录入和查询,其还有相关方面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包括其档案的整理流程,以及从档案延展开的一系列服务理念。档案信息化的完成也不是一朝一夕和一个阶段就可以实现的,需要长期的投入和大量努力去完成,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档案信息化也是一步一步逐渐建立起来的,通过实践总结和归纳来对这一系统进行不断的完善。

二、着力抓好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

信息时代虽然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但是同样的也需要人们掌握的东西更多,要求也更高,信息化的档案管理是时代进步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城建档案只有通过信息化管理,才能够将工作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打破各种束缚,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科学的使用,为社会提供更多优质的服务。要建设信息化管理需要从观念上进行革新,做好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以信息化三个平台为阵地,提升档案管理档次。

1.完善城建档案信息采集平台建设,实现档案信息数字化

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做好档案信息采集平台,档案从最初的生成阶段就开始实行信息化,开发出能充分体现城建档案原貌的数据采集整理、扫描录人系统,工作人员将档案的信息内容和数据进行录入,将档案卷宗用专用仪器进行扫描,那些不能扫描的年代久远的资料就用数码相机进行拍照,这样形成的数据都是数字化的,能够储存在计算机当中。从根本上将这些资料信息转变成为数字信息,这样档案的信息化工作初步得到实现。

2.稳步推进城建档案信息存储处理平台建设,实现档案信息接收、传递、存储和提供利用一体化

要实现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要加强数据库建设,因为数据库乃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资源之所在。城建档案信息数据库涵于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各个方面的管理系统内。现行系统服务器运行平台大多为Windows2000Server,采用SQl Server2000数据库,终端机管理程序采用powerbuilderiff言编程,win981winXp4win2000运行平台,子菜单及业务处理窗口,实行数据库和运行策略五部分组成,开放式体系结构,采用C/S应用模式,真正的32位程序,支持多任务、多用户,同时又兼具易用性、技术先进性和可推广性。

档案信息数据库充分利用powerbuilder强大软件管理平台,设有档案录入、档案查询、档案修改、档案人档、打印档案索引、查档证明、查封解封等通过该系统,把档案管理所有业务全部纳入了微机管理。系统采用简洁的单窗口方式,人性化设计的人机交互界面;避免用户纠缠在多窗口中,易于档案工作人员更能轻松地掌握和维护,使我们的档案信息化万统软件应用得心应手,充分发挥出管理数据库的强大功能。

3.严密布局城建档案信息传输平台建设,实现档案信息网络化

计算机除了能够通过互联网进行连接,还可以通过组建局域网的形式进行连接,城建档案工作单位组建自己的局域网,各科室之间能够通过局域网进行数据的传输,这样整个城建档案部门都连接在了一起,业务和信息的交流也更加直接快速,而且能够做到信息资源共享。对档案进行编目、标引,建立一个自动检索系统,这样借助计算机的强大功能能够快速的进行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利用。局域网的建立还需要对网速、安全性、稳定性和便捷性进行考虑,不能够因为安全问题造成信息资源的泄露,对于使用局域网的人员要有明确的限制以及权限设置,这是对于信息资源的一种安全保护。

加快信息化建设篇(4)

当前我国急需制定的冷链物流标准,包括冷链物流行业服务标准、冷链物流服务企业准入标准、冷链物流服务企业资质认证和诚信体系标准、冷链物流服务的接收标准、生物制剂、血液制品、高档食品等特殊商品的冷链物流服务标准,以及冷链物流信息服务标准、冷链物流终端产品的接收标准等。

据悉,我国目前正在加快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指导准则与相关标准,包括整个冷链物流节点的相关标准和良好操作规范。如原料基地生产标准与规范、预冷与贮藏标准、加工标准、运输标准(特别是农产品运输温度标准)、销售标准、标签标准,以及检测方法标准、环境标准、服务标准等,并制定以GAP(良好农业规范)、GVP(良好兽医规范)、GMP(良好生产规范)、HACCP(危害关键控制点分析)、ISO为基本原理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全程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规程,从而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控制。

同时,农副产品冷链的信息化系统建设也将得到加强。充分发挥现有国家和部门相关检测机构的作用,根据农副产品冷链物流的要求,补充完善检测项目和内容,并鼓励在大型超市、批发市场建立相应的检测平台,为农产品物流提供快速检测服务。此外,要建立健全检查与监督机制,积极推行专业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农产品冷链物流质量和安全屏障。建立有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企业具体运作、政府资金扶持并对农副产品冷链物流安全监控、督导、监测的信息平台。

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一个理念,它需要现代新技术的支撑。即依托现代前沿网络技术——物联网资源,尽快建立农副产品冷链物流追溯信息系统,构建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信息备案制度,实施对农副产品冷链物流运作中任何环节的信息备案,以备查询。该系统不仅对农副产品生产环节加以控制,而且对其冷链物流环节的质量和安全予以全程监控,追溯任何环节和过程的问题,从而找出真正原因,最终实现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冷链物流行业及其农产品和食品制造企业对农产品冷链物流全程的检测、监督和控制。

同时,我国也应尽快建立有统一标准数据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交换系统,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冷藏运输实施全过程控制,对各种冷藏车的运输进行全面的动态监控,简化冷藏车运输计划和空车调配方案。保鲜是消费者对冷冻冷藏产品的第一要求,由于冷冻冷藏产品的品种越来越多,储藏也就比较麻烦,通过计算机管理系统可将产品与其储架的货位输入到冷冻冷藏产品的数量及储放位置,进行及时的提货和补货,同时可及时了解到产品的保质期、库龄等信息,从而提高冷链物流的作业效率和管理水平。

加快信息化建设篇(5)

一、加大医院信息化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对信息化工作的认识。

信息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医院也一样,近几年来,一些大中型医院相继成立了信息科,主要由统计室、病案室、医学情报室、计算机室、图书室等专业部门组成,其主要职责是搜集、整理、分析各种数据,为领导正确决策提供依据,它是提供医院各方面信息的重要部门。但是,长期以来,医院信息科建设不尽人意,一方面是单位领导重视不够,机构不独立、人员非专业职、基础设施不具备,致使一些工作难以开展;另一方面是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不思进取,满足工作现状,提不出让领导满意的建议。医院要加强内部管理,加强经济核算,尤其需要来自医院各个方面的准确信息,利用准确信息可以达到决策正确,找准突破口,加快医院发展的目的。我们不能再孰视无睹,必须提高对医院信息化工作的认识,创造一个有利于医院信息化建设的良好环境。

二、加强领导,确保医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

医院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技术性、政策性强和协调任务重的工作。为适应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需必须加强领导对信息化建设的领导,主要领导亲自抓,主管领导要经常抓,确保医院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目前,医院领导要切实重视对信息科建设的领导,明确工作职责,提出工作目标,配备专业人才,配置必需设备(如计算机、传真机、复印机等)。为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提供外出参观学习、进修的机会,使其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三、运用内部推进和外部沟通两种手段,走联合开发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道路。

医院信息化建设关系到深化医院改革,加快医院发展的全局。所以,医院领导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大对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使其房屋、设备、人员、技术、管理达到五配套。同时,要加大同兄弟单位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联系,有条件的实行计算机联网,达到资源共享,沟通信息,走联合开发医院信息化的建设路子,提高医院信息化的效益和效率。

四、加快医院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网络建设。

加快信息化建设篇(6)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4-0047-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纲要》指出,要“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农业信息化是新形势下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要求。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 [1]。2005―2010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六年强调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加快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推进农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发展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特别是近十年来,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支撑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村村通电话”、“村村通广播电视”已基本实现。截至2009年底,广播电视网络基本覆盖了中国所有的行政村(见表1)。2009年,全国开通电话的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的比重分别达到99.86%和94.3%[2]。中国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电话”。截至2010年底,中国移动已累计为8.9万个偏远村庄开通移动电话,帮助行政村通电话比率提高约8个百分点,达到100%;自然村通电话比率提高2个百分点,达到94%以上[3]。近年来农村电信通信水平(见表2)。

2.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成效。农业信息资源不断丰富。截至2009年底,农业部及各省(区、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83%的地级和45%的县级农业部门都建立了农业网站。2009年,中国农业网站的数量达到31 108个,农村网民规模达到10 681万人,全年新增2 220万人,年增长率26.3%。截止目前,涉农网站已有18 000多家,其中政府建设的网站4 000多家。农业数据开发和应用工作取得良好的进展。目前已开发应用的各类大型农业数据库67个,如全国农业经济统计资料数据库、“三电合一”共享数据库等。

3.信息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快。中国各地适农业务和平台推广迅速。“农信通”、“信息田园”、“金农通”等基础性综合信息平台已覆盖全国。截至2010年底,中国移动12 582“农信通”客户超过5 000万,成为广大农民获取涉农信息的重要窗口和生产生活的好帮手;信息终端进乡入村初显成效,信息下乡活动进展迅速。2009年6月,全国已有6 526个乡镇开展了“信息下乡”活动,共建成乡镇信息服务站7121个、行政村信息服务点44 314个。截至2009年底,全国已在15个省份的1.3万余个乡镇开展信息下乡活动,并基本实现“一乡一个信息服务点,一村一个信息服务点,一乡一个互联网站,一村一个网上农副产品信息栏目”的“四个一”目标,全国1/3的乡镇建立了乡村信息服务体系。

二、推进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1.推进农业信息化,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推进农业信息化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我们党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新农村建设需要农业信息化。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快速有效地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进程,因而“生产发展”离不开农业信息化;只有实现了“生产发展”,才能使农民“生活宽裕”,才有经济实力改善生存环境,实现“村容整洁”,所以“生活宽裕”和“村容整洁”离不开信息化;协调农村经济和国家社会发展,构建政务公开网络系统,促进“基层民主”需要信息化;利用计算机网、广电网和电信网等多种信息传播方式,为农民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开展农村远程教育,“乡风文明”需要信息化。

2.推进农业信息化,有利于建设现代农业。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进程中的重要突破口。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农业信息化就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全面实行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营销,农业科技信息和知识获取处理、传播和合理利用,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大幅度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过程。农业信息化是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途径,也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和标志。推进农业信息化,有利于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竞争力的增强,促进农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推进农业信息化,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农民生活宽裕,这就要求建设新农村的过程必然是一个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过程[4]。推进农业信息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要实现新农村的“生活宽裕”目标,就必须增加农民收入。农业信息化可使农民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来增加收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各要素进行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精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可以促进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大幅度减少农业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效益。农业信息化可使农民借助于电视、报纸、网络等信息服务,使农民获取涉农信息。为农民提供求职招工、供求买卖、政策法规、气象农情、农业科技等信息服务,从而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信息服务能力。首先,加快“三电合一”和“三网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大力推进电信、广播电视、计算机“三电”和“三网”的融合,进一步加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整合,加大省级平台、地级平台和县级平台建设,建立覆盖全国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高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其次,探索多样化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建立健全基层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完善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各种公共通信网络和其他专网、运用信息技术和信息终端,建立县信息中心、乡信息站、村信息员的三级综合信息服务模式。培育农业信息服务市场环境,创新农业信息服务发展模式。

2.以农业信息重点项目为依托,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一要以实施“金农”工程为契机,加大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整合,深入开展涉农数据库建设,完善电话语音与短信服务系统,提升农业信息服务水平。二要依托“三电合一”项目,开展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创新服务模式,提高信息服务入户率,提升农业信息资源利用水平。三要依托农村信息化示范项目,引导各地从实际出发,不断创新思维和工作思路,不拘一格地开展直接的、针对性很强的农业信息服务。

3.加快农业信息标准体系建设,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共用。加快农业信息化法律法规建设,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规范化和制度化。建立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制定农业信息化软硬件技术标准、农业信息分类和编码标准,制定信息采集、存储、加工、处理标准和信息服务规范。推进各部门涉农信息资源的集成和整合,实现涉农公共数据库的兼容与共享,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4.培养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农业信息人才是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关键。为此,一是建立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机制。注重对现在农业信息工作人员的后续教育和岗前培训,努力提高信息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水平。二是提高农业信息工作队伍素质。要注重提高各级农业信息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技能,努力建设一支责任心强、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的工作队伍,提高信息服务水平。三是加强培养一批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制定吸引高层次农业信息化人才的制度,并让他们参与农业信息系统研制和开发,提高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质量,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与决策服务,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5.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增强信息化支撑能力。第一,用农业信息化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形成。要积极推进3S技术、农业信息系统、农业智能自动控制技术等在农田作业、良种工程、农作物栽培管理、病虫防治、畜禽饲养等方面的应用,提高农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水平。第二,用农业信息化推动电子政务。逐步完善政府农业网站建设,加快涉农电子政务信息应用和普及。第三,要积极推进农业电子商务,通过网上营销平台为广大农民和涉农企业提供有效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 贾崇吉,周应萍.新农村建设的农业信息化发展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0,(9):58-62.

加快信息化建设篇(7)

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是一个宽泛概念,县级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则比较具体,主要是指综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计算机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技术等综合应用于具体县级区域内土地利用现状、农田保护等土地资源数据管理,可以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高效、快速的提供所需要的数据,方便统计、检查、分析等。本文笔者从县级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意义、县级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特点、不足之处以及改进建议四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加快县级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做理论基础。

1 县级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意义

新的时代背景下,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势在必行,这不仅是时展要求,更是提高国土资源管理和服务的工作要求。推动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不仅有助于提升国土资源管理水平,还可以帮助县级国土资源实施各项业务,提升县级国土资源利用水平[1]。这种新的管理理念及管理方式规范了国土管理工作流程,增强了数据化管理的科学性及有效性,整体提升了国土资源管理水平。

2 县级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特点

国土资源管理是一个体系,在部、省、市、县四级管理体系中,县级国土资源管理是基层管理,也是基础管理。近年来不论是国家推出的“金土工程”建设,还是“一张图”工程建设,基础数据都需要确切的国土资源管理数据,而县级国土资源管理数据是基础数据的主要来源,加快县级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确保数据有效性、准确性,所以,县级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具有基础性特点;县级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为了满足国家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需求,同时要为县当地区域内国土利用、基础建设等服务,其相关数据统计、信息登记、数据查询等公共服务功能也很重要,县级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具有服务性特征;因为国土资源管理与经济建设有密切关系,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工作繁多,不仅有地方建设申请项目,还有国家审批项目、批准项目、土地资金使用等,与其他部门的交接工作多,这就使得县级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有复杂性特征。

3 县级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不足之处

3.1 专业技术缺乏

转业技术缺乏主要由两方面原因导致,一方面原因是国土资源管理内容项目多,数据类型多,这就导致县级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专业技术要求高;另一方面是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缺乏信息化建设专业人才。国土资源管理不仅有土地管理、地质环境,还包括矿产资源管理、地形测绘、土地使用督查等,数据量大、有些数据变更快,时效性要求高,县级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纳入所有数据,专业技术、相关检测设备等都要求较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县级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信息化建设专业人才少,缺少既具备信息化建设专业技能又熟悉本地区土地资源管理内容的人才,这也影响了县级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

3.2 数据管理分散

县级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明显比市级、省级的进程慢,相关技术不成熟,管理不规范,各部门数据管理软件不统一;数据库内各业务数据格式依照传统分散管理模式的数据格式,数据格式不统一;县级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数据交换不便,数据资源共享难度高。

4 改进建议

4.1 重视专业人才培养

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专业技术需求有目共睹,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更应该重视专业人才培养。派遣有相关技术基础的工作人员进修学习,回来后再培训部门其他人员相关技术技能,打造一支专业人才队伍,为县级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人员准备;宣传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重要性,让工作人员重视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实干性。

4.2 加强基础数据库建设

基础数据库建设是县级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部分,也是基础部分,信息化管理建设过程中,从数据采集、处理、管理、维护分层入手,确保数据准确性、科学性的同时,完善数据库建设;更新数据管理模式,统一数据格式,方便数据查询、检索的同时,提升数据共享性,从而提升管理工作效率。

4.3 注重拓宽建设渠道

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目的一致,但是具体建设时要注意结合县级区域具体情况。在建设过程中技术人力开发、实验的同时可以借助外部渠道,功能简单、内容少、开发期短的项目可以借助外在力量开发,减轻部门技术人员工作量,加快建设进程。

4.4 加大资源投入

县级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作量大,研究开发项目多,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投入。县级政府部门在重视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同时给予资金支持很重要,根据当地资金情况给予资金支持,减少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资金不足导致建设停步或进程缓慢等现象。

5结束语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管理内容多,不仅涉及国家土地资源利用;更是关系地区建设项目的开发,关系经济建设与发展;矿床资源管理、地形勘察管理等都与国土资源优化配置相关[2]。县级国土资源管理作为基础部分其重要性不可忽视,加快县级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县级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提升县级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效率,拓宽服务面,尽早实现县级国土资源现代化管理。

加快信息化建设篇(8)

一、水利信息化工作取得显著进展

*8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水利事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阶段。各级水利部门认真贯彻中央的水利工作方针和水利部的治水新思路,加快了水利信息化的建设步伐,特别是作为水利信息化“龙头”工程的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已经国家批准实施,促进了水利信息化的进展。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为目标,积极开展水利信息网络、通讯网络、基础数据库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和水利行政资源管理等重点业务系统建设,开拓创新,努力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一)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巨大成绩

一是水利信息网建设取得成效。利用低速公网,初步建成了水利部连接流域机构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全国实时水情信息传输计算机网络,为水情、雨情信息的实时数据传输创造了条件。水利部机关与长委、黄委、海委、淮委、太湖局5个流域机构实现了宽带互联。各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厅(局)普遍建成了计算机局域网。北京、河北、山西、辽宁、上海、*、浙江、福建、山东、河南等省市已初步建成了从省(市)水利厅(局)至各地(市)水利局、直属单位,甚至到县的全省(市)宽带计算机广域网,具备了语音、数据、图像传输等功能,初步实现了水利信息的网络传输与共享。一些省(市)还实现了电视会议和ip电话功能。值得一提的是河北省借助于省政府系统网络平台实现了全省水利系统计算机联网,节省了租线费用。

二是水利通信网初具规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流域机构的防汛、工管、水文部门,根据辖区内的实际情况,分别建成了一定规模的数字微波干线通信网、一点多址微波通信网、无线接入系统以及800兆集群移动通信网,实现了程控交换机联网。全国已建成话音通信站和水文数据卫星站*多座。在一些大江大河的重点蓄滞洪区初步建立了无线洪水警报通信网和信息反馈系统。建成了部机关到七个流域的卫星通信网。

三是水利信息资源开发取得较大进展。实施了《国家水文基础数据库》等专业数据库建设。目前绝大多数省已建立了水文数据库,80%以上的水文数据整编成果已经入库。水利空间数据库、全国水土保持数据库、全国农田灌溉发展规划数据库、全国蓄滞洪区社会经济信息库、水利建设移民基本信息库、全国防洪工程数据库正在积极建设。随着水文基础设施、水土保持监测、水资源实时监控设施建设的不断加强,水利信息采集设施得到了改善,自动化水平有所提高。

(二)专项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是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该项工程自*5年提出总体设计以来,历经8年时间,不断修改,反复论证,今年6月份第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终于得到国家批准。目前正在组织初步设计,年内可以完成。今年应急工程建设的实施方案已经通过了水利部的审查,正在编制招标文件,即将开展大规模建设。明年汛期,连接水利部与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计算机骨干网可以投入试运行。在此之前,中央于*8年和*9年先后2次投资1.52亿元,开展了应急工程建设和前期工作,已经建成21个水情分中心示范区和4个工情分中心试点。两年来的实践证明:前期建成的工程项目在防汛抗洪斗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前阶段工作中形成的思路和理念对于推动全国水利信息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水利行政资源管理系统。近年来,各地、各部门都加强了水利行政资源建设。水利部已经完成了水利电子政务一期工程项目,实施了政务内、外网物理隔离,建成了水利部网站和水利部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了部机关与在京主要直属单位的内网互联。流域机构、多数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内部已初步实现了以网上公文流转为主要内容的办公自动化,一些单位之间还实现了远程文件传输、公文和档案的联机管理。水利部机关与流域机构之间、流域机构与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的联网办公也在积极推进。黄委、长江委、淮委、珠委、海委、太湖局的电子政务系统(一期)项目已通过水利部审批,并开展建设。

三是水资源实时监控试点建设。海委、太湖局、*、辽宁、黄委五个单位已经启动了水资源实时监控系统建设,各单位正在积极采取措施加快建设步伐。海委水资源实时监控平台已基本建成,建立了海委连接北京、天津、潘家口的计算机网络,建立了海委水资源实时监控中心,并可通过网络实现对潘家口水库闸门的实时监控;*苏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监控调度系统完成了一期工程;辽宁省中部地区水资源实时监控项目,以太子河流域为试点,对水资源监测站点进行了改造,已完成了2个水文分中心,3个水库分中心,16个遥测站的改造;黄河的水量调度管理系统总调度中心已经启用;太湖流域的水资源实时监控与调度系统总体方案已经确定,正在完善实施方案,细化设计。前期的试点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进一步向全国推广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四是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信息系统建设。《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信息系统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已得到国家计委批准,第一期建设实施方案通过了审查,项目建设正在进行。一期工程建设将在年内全部启动,总投资为1.37亿元。拟建设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长委、黄委2个流域机构监测中心站,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监测总站及100个监测分站。

五是水利网站建设。全国有100多个水利单位和机构在internet上建立了网站,其中有水利部直属单位21个,流域机构7个,省水利厅(局)20个。这些网站在增强水利宣传、增加政务透明、增进信息沟通、提高办公效率、促进水利发展、优质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对于推动水利信息化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已逐步成为水利日常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部网站在今年2月份“政府上网工程”优秀政府网应用调查活动中荣获了十大“政府上网工程网站建设示范单位”称号。这是对水利部网站建设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水利网站建设提出的更高要求。

(三)水利信息化的保障环境明显改善

一是正式了《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一)》。标准化是全面推进信息化的技术支撑和重要基础。有效地运用标准化,投入信息化建设的资源就会得到充分利用,水利信息化建设步伐就会加快;不重视标准化建设,则会出现资源浪费,信息共享就会困难重重。《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一)》提出了水利信息化的标准体系,对于开展水利信息化标准的编制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为全面推进水利信息化提供了技术支撑和重要基础。目前部国科司、部信息办正在根据这一体系需求,抓紧组织相关标准的编制工作。

二是加强了组织建设和人才培训。各级水利部门都非常重视信息化组织机构建设。*0年我部成立了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了对水利信息化工作的统一领导。水利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部信息中心,是领导小组的日常办事机构,负责全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统筹规划等工作。各级水利机构也都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了信息化领导和管理机构,为水利信息化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1年11月份,部信息办在河海大学举办了全国水利系统计算机网络开发应用和网站建设培训班,提高了水利系统计算机和网络系统技术应用水平,培训了一批技术骨干。很多单位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举办了多种多样的培训班,培训了一批技术人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水利信息化行业管理得到加强

水利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涉及流域和区域的系统工程,加强行业管理是水利信息化工作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部信息办和水利信息中心在加强水利信息化行业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一是编制完成并印发了《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该《规划》遵循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充分考虑了水利行业信息化建设的特点,阐明了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分阶段目标与任务。七个流域的信息化规划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水利信息化规划已初步完成。国家水利数据中心建设规划及建设项目建议书已通过部审查。由水利部有关司局牵头编制的一些专项规划也已基本完成。这些规划为今后水利信息化的建设描绘了蓝图、打下了基础。

二是正式出台了《水利部信息化建设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的实施将大大改变水利信息化建设“重建轻管”的状况,进一步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管理,规范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审批程序,为水利信息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一些流域机构和省市结合各自具体情况,相继制定了一系列信息化方面的规章制度。黄河水利委员会出台了《“数字黄河”工程管理办法》,北京市水利局出台了《北京市水利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等,这些办法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是加强了水利信息?水利信息化工作简报》,及时交流总结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的经验和成果,通报各单位水利信息化建设情况。并于*2年4月组织召开了水利信息化规划与水利信息标准化研讨会,就水利系统有关单位水利信息化规划的编制情况和水利信息化标准问题开展了广泛研讨与交流。*2年10月,部信息办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等单位联合举办了“全国水利信息化论坛”,就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水利信息标准化、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水利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关键技术应用等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并邀请了国内外著名it公司为水利信息化建设献计献策。

二、工作体会、存在问题和几个关系

(一)工作体会

总结近几年来水利信息化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工作体会有以下5个方面:

1、领导重视是关键

水利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强的前沿性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人、财、物的投入,而且涉及到人们思想观念、传统管理方式、以及工作习惯的变革,甚至涉及到利益的调整、业务的重组和工作的协调。任何一个工作环节不到位,都会影响整个水利信息化的进程。只有各单位领导的重视,特别是各单位主要领导的重视,才能形成上下一致、协调发展的局面,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水利信息化建设才能迅速发展。

2、规划和标准是基础

规划和标准是水利信息化的基础,是项目建设的依据。没有统一的规划、或不按照批准的规划实施建设,必然会造成重复投资、重复建设,造成混乱局面。没有统一的标准就无法实现网络间的互连互通和资源共享。很多事例已经很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凡是有一个统一的规划并按照统一标准实施的信息化项目,其成效就显著,否则,即使建设者的热情再高、投入的资金再多,也只能在低水平上重复建设,很难形成规模和实现信息共享。

3、资金投入是前提

水利信息化的建设要有正常的资金投入渠道,既要有建设资金,又要有系统运行维护资金,以保障系统建设的有序发展和系统的正常运转。资金投入必须与信息化建设的任务相匹配,投资规模要合理。一些单位在系统建设中采取以水利工程建设带动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值得总结和推广。

4、工作机制和队伍是保障

水利信息化是一件新生事物。推进水利信息化工作,不能沿袭传统的思路和做法,要遵循信息化建设的客观规律,大胆探索,开拓创新,努力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的与水利信息化建设相适应的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要通过信息化建设,优化管理模式,明晰管理流程。水利信息化工程的技术含量高,建设难度大,因此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掌握先进信息技术、熟悉水利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是非常必要的。

5、重点突破是途径

水利信息化覆盖范围广、涉及工作面宽、专业技术性高、发展速度快,各有关项目的建设不可能齐头并进,需要分轻重缓急开展工作,实施重点突破才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显著进展。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第一期工程、水利数据中心等《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确定的近期工程是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项目,要重点组织实施,切实抓好项目建设有关各项工作。

(二)存在问题

虽然近几年水利信息化工作取得很大成绩,但从总体上看,目前全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认识不够到位

一些单位、机构的领导对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与党中央、国务院对信息化工作的要求相比有较大差距,对水利信息化在水利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投入的力量不够,紧迫感不强。

2、资金投入较少

水利信息化建设缺乏正常的投资渠道。一是信息化建设项目建设投资少,导致水利信息化建设形成不了规模。二是系统建成后的运行维护费落实难。这与水利信息化工作的性质和要求非常不协调,成了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3、基础设施薄弱

全国水利信息骨干网至今没有建成,基础数据库的建设还没有形成规模,水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足。尽管多年来积累了一些基本观测资料,初步建设了一些水文基础数据库,但涉及减灾决策、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利建设管理等的水利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还很不完善。空间数据、水资源调度、工程现状、工程规划设计、以及其它一些专业的数据库建设尚未全面启动。信息的规范化和数字化程度过低,致使信息资源共享困难。

4、应用水平较低

应用的基础是水利业务处理流程的规范化和业务信息的数字化,缺少对水利业务流程的统一分析和规范,导致各级水利业务部门在低水平上重复开发应用软件,软件功能单一,系统性差、标准化程度不高,不能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高质量应用软件资源。

5、建设管理滞后

这一问题明显制约了水利信息化的快速健康发展。对项目建设与成果的管理相对较弱,对同一类应用系统缺乏统一组织开发和推广应用。有的单位目前还没有明确信息化工作的主管部门,有的责权不明。

(三)几个关系

在水利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妥善处理好下面几个关系。

1、水利信息化、电子政务与金水工程的关系

电子政务是指国家机关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办公自动化技术等进行办公、管理和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全新的政务管理方式,电子政务就是政务工作信息化。从严格意义上讲,电子政务只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除了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还包括企业信息化、产业信息化等其它非政府方面的内容。但由于水利基本上是社会公益型事业,在实现水利信息化的过程中,主要是政府行为在起作用,水利信息化主要是为履行政府职能服务,因此本次颁布的《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实际上就是水利电子政务系统的规划。

早在两年前水利信息化建设即以“金水工程”来命名,早在两年前就已在内部使用了,这是因为国务院大多数部委出台的信息化规划,都以“金”字开头命名,并已形成了序列。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于*1年4月召开的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将水利信息化建设定名为“金水工程”,这一称谓一直延用至今。中办[*3]17号文也采用了“金水工程”的提法,并将“金水工程”建设列入了国家电子政务12个重要业务系统之一。

所以,《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就是《“金水工程”规划》,也就是《水利电子政务系统规划》。这三者在近期是统一的,是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的总体性、框架性、指导性文件。

数字流域和数字水利,从严格意义上讲,不能替代流域信息化和水利信息化的全部内容,只能是流域信息化和水利信息化的基础工作。这一点从目前一些省和流域所做的规划中也能看出。

2、硬件与软件的关系

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应用。一些基层单位存在着“重硬轻软”的错误认识。认为信息化建设中的硬件投资看得见、摸得着、有形象,舍得投入,常常在设备选型和网络构建上下工夫,花大钱。缺少进行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造成耗费巨资建设的宽带网上没有数据“跑”、建成的网站也很少有人光顾。软件在水利业务系统建设上尤其重要,要加大投入比重,要重视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努力开发出高水平的水利专业应用软件。只有这样才能使水利信息化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水利信息化的各项目标任务才能真正实现。

3、技术与管理的关系

水利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一场新技术革命,更重要的是一场管理的革命。要促进水利信息化的发展,管理创新势在必行。管理创新就要按照水利信息化发展的要求,认真研究、积极探索解决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建立科学、有效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体制,并通过信息化优化管理模式和明晰管理流程,促进资源管理制度的创新。水利信息化工作中,不能只注重技术,认为“技术是万能的,技术就是信息化”。要充分认识管理创新的重要性,从“管理创新是信息化之本”的高度,以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为水利信息化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水利信息化工作健康快速地向前推进。

三、全面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

(一)指导思想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强调要大力推进信息化,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决定: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并将“金水工程”作为“十五”期间优先实施的重要业务系统启动建设;*3年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已将全面加强水利电子政务建设列入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发展的十大主要目标之一。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水利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对水利工作的要求,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积极推广和应用信息技术,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以水利现代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支撑和保障。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要坚持“统一规划、各负其责;平台公用、资源共享;急用先建、务求实效”的原则。

(二)建设目标

近期:在今后的两到三年时间内,广泛开发水利信息资源,基本建成水利信息网、国家水利数据中心和安全体系,全方位构建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健全信息化建设运行管理体制,统一标准规范,加强人才培养,营造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基本完成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一期)和水土保??决策支持系统、水质监测与评价信息系统以及水利行政资源管理系统建设,部署其他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基本形成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有效解决信息资源不足和资源共享困难,提供满足基本业务需要的信息服务,提高水行政管理效率,在水利部、七大流域机构和经济发达地区基本实现水利信息化。

中期:从*6到2010年,深入开发水利信息资源,完善水利信息基础设施,持续改善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全面推进重点业务应用,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水平,提供全面、快捷、准确的信息服务,增强决策支持能力,基本实现水利信息化,为实现水利现代化奠定基础。

(三)推进水利信息化进程的主要措施

1、健全组织机构明确职责

水利部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部信息办,最近水利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明确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职责的通知》(办人教[*3]126号),强化了部信息办的职能。各单位都应明确信息化工作的主管部门,并赋予相应的职能,同时应强调对信息化建设特别是信息化基础设施的统一建设与管理,要落实建设管理和运行管理的相应部门,真正做到信息化工作有人管、有人建、有人运行维护,保证信息化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各地区、各单位的情况不一样,这里对组织机构不做统一要求,希望各地努力探索适合各自情况的水利信息化工作的机构设置方案。

为加强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项目的建设管理,水利部今年重新调整了该工程项目建设的领导小组,组建了项目建设办公室,并下发了《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各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按照建设管理办法规定,强化各自项目建设管理机构,抓紧开展有关工作。

2、理顺投资渠道

水利信息化工作需要有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设施。中办发[*3]17号文已经明确了电子政务建设的资金渠道,即:“中央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资金,从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安排,中央电子政务系统建成之后的运行经费,由财政部商有关部门在预算中予以安排。地方电子政务系统建设资金和运行经费,由地方政府负担。对确有困难的地区,中央财政给予一定补助”。因此,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投资要纳入基本建设资金之中。

水利工程建设、运行、管理的优劣和现代化程度将直接关系到水利发展大局。要充分重视水利工程中的信息化建设,将其纳入工程项目的建设内容,合理安排资金,并计入工程概算。水利工程建设中的信息化建设,今后要与工程项目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实施。

3、加大软件开发与推广力度

目前,各级水利部门对信息化建设热情很高,但“各自为战”、低水平重复开发现象普遍,导致应用软件功能单一、系统性差、标准化程度低,造成资源、人力、财力浪费。各地区、各单位对这一问题的反映十分强烈。这就需要我们统筹规划,加强经验交流、成果筛选,加大软件集中开发与推广应用力度。部信息办应加强组织、协调和管理,专门研究这一问题,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来,并使其逐步制度化。

4、培训建设人才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水利信息化工作成功与否的关键。没有高质量、高水平的信息化人才,水利信息化工作只是一句空话或仅仅是低水准的信息化。虽然近几年我们建设了一支信息化队伍,培养了一批信息化人才,但离水利信息化工作的实际需要还有相当远的距离。这就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千方百计从制度和体制上入手,大力培养信息化人才,建设一支过硬的信息化队伍,保障信息化工作高水平地健康发展。要注重本单位职工的信息化知识和技能培训,制定考核标准和制度,提高水利职工的信息化素质,使水利信息化工作渗透到水利工作的每个环节,实现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

5、完善安全保障体系

安全是信息化工作成败的关键因素,必须“两手抓”,“一手抓信息化,一手抓信息安全”。各级、各单位要高度重视信息安全问题。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紧绷“安全”这根弦,不仅要注重系统、设备、网络的安全,更要注重信息的安全和信息的保密。水利信息安全体系是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必须遵循国家制定的安全策略、安全法规、安全标准,执行国家制定的安全管理制度,满足国家信息安全保障技术体系,采用国家认证的安全技术和产品,加强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和安全服务。要结合水利行业的具体情况,加强规划、设计和协调,改进技术手段,全面强化管理,不断充实、完善水利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和防范机制。

(四)近期应重点抓好的几项主要工作

1、实施好《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

《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已经正式颁布,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水利信息化工作的总体性、框架性、指导性文件。今后,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立项审批都要以该规划为依据。各级、各单位要结合本单位、本部门的信息化工作的具体情况,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各流域机构要在初步完成的流域信息化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本流域的信息化规划,并正式报部审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务)厅(局)的信息化规划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主管部门审批后,要报部备案。把信息化规划作为信息化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

2、贯彻落实《水利部信息化建设管理暂行办法》。水利信息化工作具有系统性强、集成度高和技术更新周期短等特点,建设、管理、维护困难。长期以来,水利信息化工作重复建设、“重硬轻软”、“重建轻管”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水利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水利部信息化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的颁布实施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各级、各单位要抓紧贯彻落实。部信息办要加强监督检查,对于违反《办法》的问题,要及时处理。

3、加快制订水利信息化标准。标准化是全面推进信息化的技术支撑和重要基础。水利信息化标准工作是整个水利信息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制定一套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作为各地区、各单位编制与落实水利信息化规划,实现网络互通、信息共享,是当前水利信息化工作的迫切需要。部信息办、国科司和部水利信息中心联合编制的《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一)》已经水利部批准执行。这个体系中有350多项与水利信息化相关的标准,其中70多项需要制定。各级、各单位要按照部信息办和国科司的统一部署,加快水利信息化标准的制定,力争在短期内有所突破。

4、抓紧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建设

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不仅是防汛抗旱现代化的标志性工程,也是“金水工程”先期实施的“龙头”工程。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第一期工程已于今年6月份经国家发改委批准,总投资约7.7亿元,拟用3年时间完成。目前,正在加班加点编制第一期工程的整体初步设计报告,拟于年内完成整体初步设计报告的审批,明年开始按照初步设计全面铺开建设。在初步设计审批之前,今年开展应急工程建设。应急工程的实施方案已通过了水利部审查,即将实施,重点建设连接水利部到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的计算机骨干网,为水利信息化建设提供统一的网络平台。各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按照水利部下发的该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和部项目办的统一部署,抓紧组建项目建设办公室;抓紧完成第一期工程整体初步设计和应急工程建设;按照统一安排保质保量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加强项目建设各项管理工作;并抓紧研究系统建成后的运行维护和管理问题,尽早提出和落实系统运行维护管理费用,确保系统正常运转,发挥预期效益。

5、加快水利电子政务建设。国家已将电子政务建设作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点,要紧紧抓住这个大好机遇,加快水利电子政务的建设。一是要根据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要求,组织编制好《金水工程(一期)项目建议书》,尽快上报审批。二是要配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做好国家自然资源与基础空间信息库项目的立项和建设工作。三是结合水利政务内网建设,抓紧完成全国水利办公业务资源网一期建设任务,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建立和完善安全高效、项目齐全、内容丰富的资源网。四是《国家水利数据中心项目建议书》已经通过审查,要抓紧审批和组织实施。要以部机关和流域电子政务建设为契机,统筹安排,组织开发一批通用、高效的行政业务应用软件,并做好推广工作。

6、继续做好水资源实时监控与调度系统的试点工作。认真总结试点经验,做好项目的建设与验收工作,积极推广试点成果。继续做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信息系统建设工作。

加快信息化建设篇(9)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特点是起步晚、发展速度快,但问题依然突出。自1996年“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开始运行,到目前,我国的农业信息网络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和基础,初步建成具有较强技术支持功能的信息网络中心和国家农业核心网站,全国农业网站总数已达2200多个;农业部建立了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系统和国际农业生产贸易信息系统等,全国蔬菜市场经济信息服务系统运行良好;大部分省、市建立了农业信息中心,建成了一些大型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农业专家系统等,县、乡级农业信息中心正逐步建立,全国已有7000多个乡镇建立了信息服务机构,占乡镇总数的18%。另外,我国广播电视和通讯业的迅猛发展,使农村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和电话,部分乡村开通了因特网,为农民直接通过综合信息网络来获取农业生产和市场信息奠定了基础。但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与发达国家相比,农业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与城市之间也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严重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1、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由于中央和地方偏重于城镇信息化建设投资,对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十分有限,不但造成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业信息化网络和传播体系不健全,而且导致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不足、信息服务业落后和农村信息资源稀缺,农业信息化程度不高,农村信息服务产业化水平低,信息进村入户难,且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据统计,目前我国约有90%的信息资源尚未电子化,计算机设备的利用率和联网率仅为15%-20%,农村许多地区甚至没有利用计算机。 

2、农业信息化法规制度建设滞后,政府没有很好发挥主导作用。

由于农业信息化立法和制度建设滞后问题,使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农业信息市场管理无法可依,不能实现农业信息收集、整理、筛选和传播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由于大量的农业信息具有公共物品性质,消费者“搭便车”心理及存在交易成本等特征,自发的信息市场难以使农业信息资源有效配置,需政府进行信息投入和对信息市场进行干预,并为农民提供及时、全面、准确的农业信息服务。但目前我国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主导作用发挥不够,没有形成政府对农业信息服务组织的补贴、支持和有效监管机制,农业信息产品开发不足,许多农业信息产品没能及时得以推广应用,信息市场竞争无序。当前我国各地开发的农业数据库大都自定标准,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农业信息标准,互通互联性差,不适应网络化时代数据共享的需要。 

3、农业信息资源没有有效开发利用,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较低。

我国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目前尚处于较低发展阶段,大多属于单媒体产品,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和利用率低,农业信息的加工、分析、利用及农业信息市场的培育等发展缓慢,许多农村地区还没有完善的信息产品市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和信息服务手段落后,信息的渠道不畅,农民获取信息的途径少,信息接收方式落后。 

4、农业信息人才匮乏。

我国对农业信息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投入少,培训机制不完善,农业信息人才缺乏,尤其是基层农业信息管理服务人员数量少和知识结构不合理,使农业信息专业库数据的建设和更新速度缓慢,农业数据库与农业信息系统等的开发总量不足。同时,由于我国农民文化素质偏低,不少农民信息意识淡薄,信息资源利用的积极性和风险性不足,缺乏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能力,使农业信息传播效率不高。农业生产的盲目性较大。

二、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果的具体表现

信息的统分和畅通是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历程,也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逐步完善的过程。农业信息化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而起步,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而不断获得新的发展。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之后,农业部随即提出了《加强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的总体构想》,并在全系统大力推进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拉动了加强农业信息化的序幕。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在1996年、2004年信息发展的两个关键时期,先后两次召开全国性农业信息工作会议,对全国农业信息工作进行部署和推动。并于2001年开始实施十五农村市场信息行动计划。以中央出台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为标志,我国农业信息工作已初步完成了基本框架的构造阶段,开始步入健全完善和提高阶段,正在实现发展阶段的历史性跨越。经过前10年的全国上下的顽强探索,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主要表现在: 

1、组织体系逐步完善。

截至2004年底全国所有的省份、97%的地(市)、8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设有信息管理和服务机构,67%的农业乡镇设有信息服务站;发展可向农民直接传递信息的农村信息员17万人。 

2、网络平台初具规模。农业部建立的中国农业信息网具有较强支持服务功能,是著名的中国农业信息“批发市场”,构建了办公网络平台,开通了指挥调度卫星通信系统,初步建成了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核心,集20多个专业网为一体的国家农业门户网站,访问量在全球农业网站中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2004年底,各省级农业部门、80%左右的地级和4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建立了局域网和农业信息服务网站。全国乡镇信息服务站中,有计算机并可以上网的约占80%。农业信息服务网络正快速向中介组织、龙头企业、批发市场、乡村以及经纪人、种养大户延伸。 

3、信息采集与资源开发渠道日趋完善。

通过抽样调查、典型调查等方式,建立了基本覆盖农业、市场、资源等重要内容的信息采集系统36条,省级农业部门大都建立了定期农业农村经济形势会商会制度,信息资源整合开发工作取得了较好的进展。特别是农业部在2002年6月,为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和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对小麦、玉米、稻谷、大豆、棉花、糖料、油料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进出口、价格、供求形势及世界农产品市场态势跟踪监测分析,每月监测预警报告,在调控农产品市场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4、信息覆盖面逐步扩大。

农业部建立了以“信息日历”为主要形式的信息工作制度,形成了部属中国农业信息网、农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农业节目、农村杂志社和中央农业广播学校等媒体为主,各相关媒体参与的信息窗口;各地农业部门也都与有关媒体联合,开辟信息渠道,努力扩大信息服务范围。 

5、电子政务凸显成效。在信息工作的推进过程中,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遍推广应用,农业部门的调控引导、监管服务等政务工作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农业部行政审批综合办公信息系统为申报单位提供了“一站式”服务;一些地方农业部门通过网络系统,实现了监管事项的办事程序、过程和结果的三公开。电子政务工作的开展,使农业部门行政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

三、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建议

根据我国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和所取的得成果,笔者对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提出了以下建议:

1、重视和加强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农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政府必须重视此项工作,并充分发挥其组织领导的作用,从国家立法、资金投入、政策扶持和管理协调等方面来促进农业信息的发展。首先,制定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农业信息化的中长期规划,并选定部分目标,重点突破,借鉴日本的经验,抓好信息市场的法制、法规建设,制定一系列制度性规则和运行性规则,约束市场各方面的行为,促进市场的有序发展,并注重依法保证信息质量的真实性、有效性及知识产权等,维护农业信息化主体的权益。其次,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政府投入主要用于农业信息系统的多项硬件建设,重点支持农业科技信息数据库和多种信息产品的研制开发、协作和服务,加强全国农业信息科学的学科建设,加强农业科研机构的建设等。同时注重多渠道增加农业信息化的投入,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团体、个人、外商投资农业信息化的建设。由各级政府组织协调涉农相关部门和企业制定信息设备投入、信息资源开发等规则,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和服务机构,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减少重复和浪费,实现农业信息的共享。 

2、加快农业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首先,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我国信息网络起步晚,但发展较快,农业部“中国农业信息网”已有1000 多个地、县入网。中国农科院建立的“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也已经初具规模。然而我国的基础网络设施还存在着参差不齐、设备低下、宽带不足、网速慢的弊端,因此,必须采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建立集多个农业信息网络于一身的高速、宽带的全国性农业信息广域网络,由于这部分工作投资大、技术难度高,可采取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拨预算,专业公司招标承建的方式,较快地推进基干网络的建设。市级以上的农业部门可以有选择地组建有自己地域特色的农业信息网,如农业气象信息网、农业地理信息网等。并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吸收与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信息技术成果,积极参与全球农业信息共享,使每一个农户都对国内市场乃至世界市场行情有充分的了解,从而,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生产品种,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生产效率。其次,充实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大批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但其数量和质量不足以形成农业信息产业。因此,在不断扩大现有数据库容量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的质量。并大力挖掘信息资源,把农业信息视野扩展到农业及相关的各个领域,以充实现有数据库的内容,逐步建立大型综合性数据库及专业特色数据库。与国际信息网络联网,为农民及时提供准确的国内外农产品生产、供给、需求、价格变动趋势的市场信息,减少农民进入市场的成本和风险,在农产品贸易中争取主动。再次,抓好农业科技信息网的建立。应借鉴日本的经验,充分重视信息技术在农业科技传递推广中的作用,农业科技资源大多掌握在各级政府主办的科技研究或普及机构的手中,而这些机构多靠政府预算维护,政府应使这些机构全部联网,并规定这些机构必须无偿地向农民提供各种技术信息,从水土保植或良种的推广作用,通过网络将技术服务送到农家。 

3、增强全民的信息意识,充分发挥民间在提供市场信息方面的作用 

加快信息化建设篇(10)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财政收支规模不断扩大,财政分配领域和服务对象均发生了较大变化,社会公众对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日益关注,对财政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形势,适应新要求,财政部自2002年开始实施金财工程,推进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为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体系,提高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一、财政信息化的必要性

1.加强现代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高资金利用率。财政系统是一个涉及到全国十几亿人口切身利益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庞大管理体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这就需要有一个能够适应目前经济发展状况的管理体系与之相适应,以便实现国家财政的快捷调度。满足社会各界的多方面需求。现代财政信息化体系建成以后,可以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率,有效避免信息交流障碍对财政管理的制约。传统的财政管理体系中,对资金的调配职能主要由国库行使,其方式是哪个地方需要资金由基层单位逐级上报审批,再由国家财政逐级划拨资金,这样一个来回,要浪费大量的时间,使一些重点建设项目的建设处于被动地位,而通过财政信息化服务平台,可以实现国家资金调配的灵活性。

2.加快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推动社会快速发展

财政信息化管理,可以强化国家对财政的掌控,防止一些单位和个人盲目使用国家资金,避免一些人利用职权,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挪用、占用公共财产。因为,财政信息化平台的突入使用,把资金的流向问题展现在世人面前,对于每一笔资金,在没有划拨以前它的具体用途就很明确,并且人们可以根据信息交流平台实现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连续的动态的监控。在原来的管理体系中,总是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本来划拨到某个基层单位的资金,总是被中间管理部门截流,或者不能足额使用,大笔资金的具体数目和用途仅仅掌握在极少数人的手里,给那些动机不良的人以可乘之机,当严重影响到基层单位建设的时候,才会将情况上报,这样的反馈信息又很难被高层领导看到,即使看到了,也只是在造成一定损失以后采取补救措施,不能防患于未然。在现代财政信息化体系下,由于对资金可以实现透明操作,并且受到全程监控,因此,在某种程度上遏制了一些腐败事件的发生。国库对财政调控、支配措施将财政系统各个部门联系在一起,并执行监管的权利,各部门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可以促进对财政资金的管理。有利于利于强化对财政的监督与管理。可以有效减少资金的不合理支出,杜绝暗箱操作等违规现象。利用网络资源,监督好财政管理部门,减少资金拨付环节所发生的一些错误、漏洞的使用资金的情况,这样会促进“效率政策”的建设。在网络资源的使用中,还可以从上到下、从管理层到普通人员层,均知道资金的使用情况,资金的发放情况。这样会很好的保护到国家财政的安全性,更会保障社会体系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建设。

二、加快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步伐

当前,财政信息化建设已进入新的阶段,正在由分散建设向一体化发展转变,由主要业务应用向财政业务全覆盖转变,由支撑日常业务处理向推动加强财政管理、促进财政科学决策转变。为此,各级财政部门在推进平台推广实施的基础上,应大力开展基于平台的全方位、多层次业务应用,以应用推平台,以平台促应用,充分发挥平台效能,实现财政信息化科学规范发展,不断增强信息化支撑业务管理与辅助决策支持的能力,切实提高财政管理信息化水平。

1.加强组织领导,整体推进平台推广实施与应用工作

进一步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平台的基础性作用,将平台推广实施与应用作为财政工作的一件大事摆上重要日程。加强重点环节的组织协调,及时研究分析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业务部门和技术部门之间实现良性互动,上下级财政部门之间实现有效联动,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平台的推广实施与应用。

2.着力夯实基础,创造平台推广实施与应用的技术条件

严格贯彻执行《财政业务基础数据规范》、《基于金财工程应用支撑平台开发规范》和《基于金财工程应用支撑平台技术开发规范》,进一步完善网络建设,尽快形成上下贯通、纵横互联、功能完备、稳定可靠的网络体系;加快推进身份认证和授权管理系统建设,尽快建立管控严密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强化运行维护管理流程和技术手段,实现对网络与信息系统的实时监控和动态管理;加大基层财政信息化建设力度,建立基层财政一体化管理系统,适应平台纵向贯通应用的需要。

3.强化队伍建设,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平台推广实施与应用措施落实到位

适应平台推广实施与应用的技术要求,采取多种方式,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好财政干部队伍建设,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加强对平台推广实施与应用工作的监督检查,特别要加强对标准规范执行情况以及平台推广实施与应用关键环节的管理情况的专项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确保严格按要求保质量推进平台推广实施与应用工作。

三、结束语

现代化财政信息化建设是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财政工作面临的一个重大改革,我们各级各部门应该高度重视,积极投身到建设、使用这一交流平台当中,采取有力措施。积极解决存在的一些问题,使信息化建设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上一篇: 房地产市场调研 下一篇: 房屋装修设计的风格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