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育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21 17:22:05

初中语文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教育论文篇(1)

二、凭借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依靠其教学手段,将德育教育渗透其中,从而达到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目的。德育教育、语文教学两者的关系十分密切,其德育教育如果想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主导地位,就需要教师以教学手段为途径,正确树立德育思想,将书本上有关德育内容转变为教学知识,将德育思想融入到学生思想当中。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历来都是以讲授法教学的,依靠说教学,无法达到教学目标,况且这种方法也难调动学生兴趣和积极性,所以就需要教师来创造出灵活的教学方法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组织相关的语文活动,例如慰问和采访老革命战士。此外至于古典文学的篇章,教师进行讲解时,应与历史背景结合,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例如教授《离骚》时,应该由学生带感情的进行朗诵,理解诗人对国家的忠诚,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背诵去理解诗人所抒发的感情,运用正面素材来引导学生塑造思想。

三、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融入社会环境来渗透德育教育

教师在教授语文的过程中,应该促使学生跟上时代的步伐,融入社会这个大环境并且身临其境地感受这个时代的变迁,不断积累和加强情感沉淀,慢慢渗透德育教育,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水平和道德品质不断提升,最大程度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在网络迅猛发展的影响下,还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技术让学生来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和阅读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具有丰富的情感,并拓展学生的视野。网络有其优势的一面,但也要在应用时注意其不良影响。通过网络可以拓展学生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的阅读量,这是其优势,但网络上也存在着大量的不良文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发现问题,注意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抵制网络不良文化,避免学生沉迷网络、误入歧途。正确引导和帮助学生对网络的运用也已成为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任务。要选择一些新颖的阅读主题或阅读任务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从而正确引导学生的阅读方向。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在使用网络时遇到的不良文化这种现象,共同研究抵制不良文化的策略,不仅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辩论能力,还可以对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提出自己的建议。

四、在语文教学中将德育的渗透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

通过语文教学,教师在当今生活当中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既而提高其道德素质。道德是通过行为来体现的,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学生通过课本学到的孝敬父母、热爱祖国、团结友爱等优良品德,都只能引起学生思想上的重视却不能有效的指导学生行为活动,两者无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就造成了教育与实际行动相悖,是教育最大的失败。我们要的德育教育是通过提高学生道德水平,提高其思想境界,并用于服务生活、指导生活,使德育自然化。教师应了解学生的生活现状,将德育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德育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使学生道德素养全面提高。具体的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交流机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阅历提出个人的见解,这样有利于让学生将道德准则与生活相统一,利于其道德规范与准则的内化。

初中语文教育论文篇(2)

语文教育源远流长,是我们国家的特色,蕴含着这中国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的内涵。与其说学习语文是读书、认字,倒不如说语文是民族精神教育。语文的教学是需要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环节的互动才能形成教学过程,而民族精神的教学就是“教”与“育”。如果学生的语文成绩不好,可以说是在“教”或者“学”的环节出现了问题;但如果一个学生不懂爱,不懂爱己,不懂爱家人,不懂爱国家,那就是没有什么可搪塞的理由了,一定是教育出现了问题。所以在历史行进中,教育的问题就落到了我们新一代教师的肩头,我们的责任与使命更加沉重、艰巨。所以,对于语文的教学问题不应该还是仅是以往的说、学、读、写这些内容,更应该注重灌输民族精神,从宏观上对语文进行教学。在此,我写下我近几年教学上收获到的感悟,希望与各位同行共勉。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好的习惯是存放在人们神经大脑中的生活资本,人们一生都可以不断享受它的利息。学习语文的过程当中好的习惯有许多,如多读书、多写作、多思考、广泛吸取知识素材,等等。但是,今天我在这里要提出两点比较生僻但又非常实用的好习惯,那就是自主、认真修改文章和多渠道的学习语文。但凡培养好习惯都宜早不宜晚,但是早也应该有个限度,太早学生各方面能力都不具备,反而会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负担。经历了小学六年的语文基础,初中正是培养这两项能力的最好时机。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10)》一书中,有这样两组插图:第一组分别画着三张图,第一张插图是讲一位教师正在给学生上写作课,黑板上写着“文章不厌百回改”,这是在告诫学生想要写出好的文章就不要害怕反复修改。第二张画着教室内学生都在认真就该作文,这在告诫学生修改作文时要认真,切不可敷衍了事。第三张图是修改稿,是在给学生修改作文的事例,也对修改作文的方法起到警示作用。第二组插图是分别插入了多张图画,内容丰富多彩,但都是场景类图片,例如一些学生认真聆听科学家或其他学者的讲座,一些学生参观工厂、农场的场景,一些学生参加夏令营、劳动队伍,还有学生正在网上浏览新闻、到图书馆参阅书籍、定期看报等情境。这都在告诉学生要通过各种渠道学习语文知识,积累生活素材,丰富见识,增长视野,那看待事物的角度便会不一样。习惯的养成靠日侵月润,潜移默化而来的,更是从知到行、持之以恒才能润物细无声的从中受益。以上两条也应该遵循此道理,按照知、情、信、行四方面环节进行。1.知,就是要求教师给学生讲解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理解之后自然变被动为主动。2.情,就是要从情感方面触动学生,让学生真正从内心上去接受然后去遵循。3.信,就是要让学生对以上两点习惯形成信念,让学生对此深信不疑,从而付出实践。4.行,就是行动。好的习惯只有长期在一个人身上形成固化才算得上是习惯。

二、新课标下的自能读书

何为所谓的“自能读书”,想必会有人理解为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根据自己的能力去读书。其实不然,自能读书,就是学生做到不用教师的教导,达到不需要教的程度。其蕴含的道理就是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阅读文章时能够做到以读促思,自解自思,能够掌握的一定的阅读技巧,深入的理解文章内容,能从语言阅读实践中获得各种阅读能力。具体来说,自能读书分别包含以下几要点。

1.以“教材”为本。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和语言理解能力的依据一定不能离开教科书(教材),一旦离开书本,语文课的训练便成了目的性的考试训练,而不是以培养精神为主。因为,无论使用、教学什么样的阅读发法都不能离开课本,以课本为主,并将此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全面操控,综合学习。有的教师会以课本后边的问题为主体,带着问题回去读课文,好像把文章作为解题的工具,这样完全本末倒置。这样,学生会把心思都放在解题技巧上,而不是阅读理解上。因此,强调自能读书一定要以“书”为本,而不能以“题”为本。

2.以“读”为主。在语文学习中,接触的最大量的就是文字,那么阅读就至关重要。语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就是读,自能读书更应该以读为主。读是“思”的前提,是“说”的储备,更是“写”的基础。读书能迅速增强语感,多读更能增加对文章的理性深度,能多了解生僻字,更能学会其中谋篇布局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不应该一味的“讲”和“提问”,而是应该引导学生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

3.突显“自”。自能读书主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自控性。每个学生在阅读时都有自己的技巧与方法,从文章中需要吸取的知识点也不同,所以因人而异。虽然,教师在旁起到一定的诱导作用,但是还是需要学生的自主思考、自我感悟,才能从中受益。

4.核心是“能”。自能读书是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核心就是“能”,是学生阅读能否取得好的效果,阅读水平能否迅速提升的关键因素。所谓的“能”就是学生的阅读技巧,包括读的技巧和思的方式、阅读的内画因素(感悟、探究、收获),还包括积极思考、主动求知欲和内化知识等。三、结语教师要时刻记住,语文与生活同在,无论培养学生何种能力都离不开课堂与生活,课堂重要是规范性,教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地方。而生活是课堂的外延,是学生进行拓展、探究与实际操作的地方。教师要做到平衡两点,才能真正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作者:赵书平 单位:河北省任县职教中心

初中语文教育论文篇(3)

二、重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师评价的合理性

新课改要求树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出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以及综合性。然而,目前的语文教学,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显得过于形式化,很多语文教师难以掌握合作学习的精髓,不敢对语文基础知识点拨的太多,又不能深入地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合作学习也处理得扭扭捏捏,最终导致学习效果下降,语文教学质量严重降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当针对不同的教学情况有选择地进行,而不是任何情况下都盲目地运用此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当是师生之间通过互动来完成,不是单方面就可以完成的任务,因此,语文教师要积极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深入走进学生的内心,用心去体会学生在学习中的各种感受。教师与学生要共同探讨学习内容,某个教学内容应该怎么样去教学会收到最好的效果,教学的重点内容是什么,哪些环节由教师来讲,哪些环节由学生来自主发挥和实践,这些都要教师与学生进行探讨。此外,教师合理地评价对于自主、合作、探究的成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初中语文教师的课堂评价应当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发展,课堂评价应该要抓紧学生的心理。成功的语文课堂评价是具体的,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当围绕着学生而调整教学计划。学生也是有思想、有个性的生命体,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当多用鼓励性的语言来评价学生,这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另外,语文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积极性的评价,但不意味着一味地包容和赞扬,有效地课堂评价应当是发自于教师的心声,这样的评价才能有益于学生的更好发展。

三、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设计作业

作业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反馈,教师要以平等、尊重、信任和谦逊的态度,给学生留作业。所留作业能充分发挥学生才能,发扬学生个性,促进学生自发地学习,愉快地接受。这样,学生才容易产生做作业的欲望。作业设计要注意保护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思维的火花通过作业进一步激活、扩展。作业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学习语文的目标之一是语文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包括积累、背诵、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语言交际的能力等,教学中可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作业,多角度转变作业形式:如口头作业、造句练习、写作练习等,通过灵活多样的作业,培养学生迁移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初中语文教育论文篇(4)

二、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

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提出“因材施教”的理论,即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现代教育中,教师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与个性特点,根据学生不同的差异实施因材施教,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知识的传授,也有利于学生人格修养的发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因材施教体现在方方面面中。比如课堂中有的学生性格比较开朗,热衷表现自己,教师要通过提问等方式多给予这类学生表现的机会,为他们的英语学习积累成功的经验;有的学生内心比较敏感、害羞,自尊心强,教师要注重对该类学生言辞尽量委婉,不在或少在人前批评他们,有话尽量单独叫到办公室里谈。总之,因材施教是教师以学生文的具体体现,教师只有对学生具备足够的爱心与耐心,才会充分了解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实施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不仅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还要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发展及情绪变化,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尤其是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敏感期,教师在这一时期对他们的态度对一生的发展都起着重要影响作用。教师要为学生奉献出无私的爱心,及时关注学生敏感的情绪变化,做好学生的心里辅导工作,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现代教育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是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多变互动关系。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为主,使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实施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小组间的合作锻炼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指点,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可见,中学英语课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自主的课堂探究活动中实现生本教育。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要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我国伟大思想家朱熹先生提出的读书法,要做到四到,即眼到、口到、手到和心到,这就要求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教学中全身心投入。教师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眼、手、心、口并用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效率;此外,教师还应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善于思考的习惯。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自由的学习环境,能大胆提出自己疑问与见解,敢于质疑书本和教师。在学生质疑发问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能力与思维能力也会获得相应提高,此谓教学相长也。可以说,在一个学生精神振奋、敏于思考、气氛活泼的教学环境里,教师往往会感觉课堂充满活力,从而以更大的热情与更饱满的精力投入教学中。其次,教师要加强学生有效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教师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因此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对英语学生方法的掌握还不够熟练,英语基础知识与技能也比较薄弱,更需要教师加强学法的指导,在课堂教学中巩固方法的运用,加强技能的锻炼,使学生提高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并最终使学生走向英语知识,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把知识灌输给学生。

初中语文教育论文篇(5)

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奇妙多姿的世界,因为有了人类而更加丰富绚丽,其中最神奇的莫过于人的精神世界。精神世界的神奇又是由于每个人不同的个性而形成的,如果理论上仅仅把德育教育视为“政治思想”的同义语或“道德教育”的简称,那么在德育实践上就会失之偏颇。应依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身心特点,知识水平和品德形成的发展规律,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横向贯通,纵向衔接,分层递进,螺旋上升。它有一定的原则性:方向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体现语文学科特点的原则、联系实际,有的放矢的原则、“有意”“有序”“有机”“有情”“有效”的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

二、初中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途径和方法

1.正确的教学思想、教师观。教师要有人格魅力,要有丰富的感情,为人师表,成为楷模。只有教师有美好的情操,高尚的品格,才能在文章中找到切入点,联系点。联系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熏陶,品德教育,教师则影响思想、心理与情感的施教者。语文教师如果不具有正确的语文教育思想和正确的教师观,语文教学不会取得成功。而应当以科学教育理论为指导,继承和发挥传统教学中科学的有用成分,突破陈腐落后的教育思想束缚,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进行语文教学,同时,树立为国家培养人才的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师应在深入理解,钻研教材时对教材体现出的思想与内涵保持激情,用高度的热情,深厚的才识与高超的教学艺术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寻找育德、育智的最佳结合点,启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实现他们思想与情感的升华、进化。使课堂教学的智能训练,品德教育,美感陶冶与行为修养诸多作用融为一体。

2.正确的新学生观。今天,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已经迫使教师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看待学生。现代社会更注重是人本身――人的潜能,人的发展,人的个性和人的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学生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做到与学生同心同情同感,又要保持施教者的清醒、主动地位;既能与学生融成一片,感染打动学生。又要保持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权威。如果说游泳教练最有效的手段是“下水!师生同泳”。那语文教学也同理。语文教师只有以平等的心态与学生同学习、同感受、同思考、同共鸣,才能使学生进入善举、善思、善得的学习境界如《背影》一文教学,我以前按照教参模式进行,介绍背景朗读课文,分析课文,还特别抓关键词和句进行分析。例如:“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让学生分析其中动词所含人物思想感情,这些动词如何用得好,不可替换等等。但是学生们并不认为是这篇名作的精彩片段,反而认为父亲买橘子给儿子这样的小事不值一提。作为语文教师,我把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分析能力当作重要任务完成,精心设计,认真落实,学生并不喜欢,没有真正领会到《背影》这篇文学名作的艺术魅力,心理很不是滋味。后来再次教这篇课文时,换了教法:我先谈我和父亲之间的关系,讲父母对我生活上思想上的关心帮助,特别是我求学道路上支持。然后由学生谈他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谈父母对他的关心和帮助。在这次教学中,学生们表现得非常激动,发言积极,更令人感动的是,有部分学生是含着热泪向大家讲述父母对自己关怀备至的故事。接着师生一起学习《背影》,这次学生们精神状态和过去完全不一样,连让学生表演父亲爬上月台的吃力动作都很投入。在这特别的情境之中,师生一起认真体味,轻松分析了文章的语言、内容。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学生、教材三者达到了一种融和。其实语文教学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以人教人,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初中语文教育论文篇(6)

在一些古诗文的内容中还体现出了古代的心理文化,特别是一些将作者内心情怀表达出来的文本,学生通常都可以通过对这些文章的学习而感受到古代文人内心的情怀和他们的风采。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对文章进行更加深入的解读,这样一个教学过程才能让学生对古人的一些典型心理状态以及古人的价值观念进行更好的认知,这对于学生的古代心理文化教育渗透来说是很重要的。对文本核心思想的理解是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学习古诗文内容时的一个难点,造成这一点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对古文人的心理状态不够了解。所以,这部分内容的认知是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加强的,这样才能有效推动古诗文的有效教学。对于一些非常典型的古代心理文化,为了更好地加强学生对这方面背景知识的认知,教师可以找出相应的文本范例来进行教学。比如,古代酒文化在《醉翁亭记》和《水调歌头》中很好地表现出来;还有隐士文化也是其中最典型的一种,陶渊明的隐士情趣在他的《归园田居》中就反映出来,而刘禹锡的《陋室铭》则将一种淡泊名利的高雅之情表现了出来。在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基础之后,教师还可以让他们选择一些课外的古诗文进行学习,使学生对古代心理文化的认知得到拓宽。比如,古代的民间艺术文化和民间文学:介绍一种民间表演艺术的《口技》,还有具有浓郁民歌气息的《木兰诗》。这些内容都值得学生去认真学习,也是对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进行渗透的优质素材。

二、把握精髓

学生在对古诗词进行学习的时候,要懂得把握其中的精髓,不仅要了解古诗词和诗人的精神,还应该品味诗词中的古典韵味,从而使自身的文化气息得到提高,这就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作用。在对古诗词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诗文进行朗读,通过朗读方式的变化来更好地体会和品味诗词中的情感。对于古诗词中的情感,教师通过节奏、语调、语速、重音等朗读方式让学生体会和品味,从而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比如,在对《渔家傲•秋思》进行教学时,语文教师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就要引导他们体会词中征夫的艰苦生活和将军的英雄气概;再比如,《卖炭翁》的教学,对于诗歌中描写的卖炭老翁为了将炭卖一个好价钱,大雪天早早起床烧炭卖炭,最后却被抢走的辛酸故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卖炭翁的艰难和辛苦进行体验,了解当时平民百姓的悲惨情况以及当时社会对平民百姓的压榨,最终深切地体会作者在创作诗词时的心情。又如,在教学《武陵春》这首词时,该词表现出的忧愁之情学生都可以感受到,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作者怎样借助景色表达自己的忧愁之情进行思考,使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体会诗词情感,还可以了解作者的表现手法,使自身的文学素养得到充分的提高。

三、介绍创作背景

语文教材中包含了不同时代的作者在不同背景下创造出来的优秀作品,所以,这些诗文中就表现出了各种各样特殊的情感。想要对古诗文的主要内容还有诗文所表达出的情感进行更好的了解,教师就应该将文章创作的背景内容用合理的方式为学生介绍出来,在这个教学的环节中,针对语文教学的拓展教师可以借助背景介绍的方法进行,让学生在了解作者创作时代环境的同时,明确这个时代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比如,在教学《武陵春》这首诗时,为了将南宋慌乱环境下的文化特色展现出来,就要着重介绍作者李清照在后期的生活状况,所以,在对诗歌进行赏析的时候,对作者借助诗歌表达出的凄凉之感,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感悟。而在对比不同环境和文化发展路径的情况下,学生就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从而可以更加有效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作者:柯鹏飞 单位:湖北省阳新县高级中学初中部

初中语文教育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633.3

一、生命教育的基本概念

1968年美国一位教育学专家出版的《生命教育》一书具有重大意义,该书首次提出了生命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探讨了教育必须关注人的生长发育与生命健康等问题。此后,该理论风靡全世界,日本、英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纷纷建立各种相关的学术团体。那么,什么才是生命教育呢?从广义上来说,生命教育不仅关注生命,也关注对人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从狭义上来讲,生命教育关注对生命本身的教育,包括对自己和他人以及一切自然生命的关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倡导生命教育,其宗旨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以及最终达到生活质量提高的目的。

二、传统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现状及缺失

(一)初中语文教学的功利化倾向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长期以来,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扎实地掌握好基础知识以迎接考试,这种教学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只是把知识作为一种符号或标签传授给学生,学生在考试时再把这些符号或标签粘贴到所需的地方,所考查的是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能力,学生成了容纳知识的容器,在注重对学生满堂灌的同时必然忽视了对学生生命情感的培育,造成了学生对完整生命意识的残缺,正所谓从根本上失去了对生命存在及发展的整体关怀。正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课文《紫藤萝瀑布》时,学生领略不到自然对人的无限魅力以及自然引导人们保持蓬勃旺盛、积极向上的精神,只追求表面上完成阅读教学任务,忽视了挖掘书本深处存在的真、善、美爱等最有人文关怀的东西,显然是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

(二)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我国历来注重“尊师重道”,这在有利于维护师生间良好关系的同时,也使得在传统教学上教师居于主体地位,学生处于次要地位,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则是低声下气,师生之间的情感得不到交流。因此,老师们在教学设计中不能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在课堂教学中不注重和学生的互动,只是“填鸭式”“满堂灌”地给学生倾倒知识,不给予学生自主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机会,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使得学生感到恐惧,老师也感觉到教学越来越吃力。

(三)封闭性的中学语文教学,阻碍了学生生命意识的提高

由于长久以来的应试教育压力和升学压力,无论是学校的老师们还是家里的父母亲人们,又或者是身边的同学好友们,大家都在讨论着考试成绩,都只关心学习成绩的好坏,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完全被应试教育所形成的冷漠环境所封锁,本来中学的语文阅读教学应该为他们开辟一块与外部世界沟通的崭新天地,使他们内心的压力和困惑、矛盾能够通过一些优秀的语文阅读教材得到疏导和解答,然而,遗憾的是,语文教师们总是注重对于中学语文阅读教材的一些理性分析和训练,忽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这样就给中学生本已紧缩的心灵又筑了一道围城。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做好生命教育的实践探讨

(一)在初中语文的学习教材中挖掘生命教育的素材

对学生生命意识的教育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语文老师们要善于从平时的语文教材中挖掘生命教育的素材。如人教版第一册的课文《生命,生命》,作者通过描绘危险境地中不断挣扎的飞蛾,墙缝中不断生长的瓜藤,听诊器中不断传出来的心脏的搏动,热情讴歌了生命的旺盛和涌动。如朱自清先生的《春》,通过描绘春天嫩绿的小草和树叶、美丽的花朵、可爱的小鸟、牛背上的牧童和地里劳作的老农,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春天,学生可以通过反复诵读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再如,七年级下册的沈石溪先生的《斑羚飞渡》,老斑羚主动为其他斑羚搭起飞渡悬崖峭壁的臂膀,通过自我牺牲而保全其他年轻斑羚,让学生们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撼,感悟到了对生命的敬重。

(二)在课堂教学中增强生命教育的意识

由于现在的初中生们大多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独生子女,从小到大受着父母和所有亲人们的宠爱,他们习惯了他人对自己的关爱,很少会去想用自己的爱回报给他人。因而,语文老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感悟亲情以及人世间美好的感情。在教授朱自清先生《背影》时,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感受到父爱的伟大,语文老师可以带领学生欣赏一些有关亲情的优秀音乐作品,如刘和刚的《父亲》,通过悠扬的歌曲和老师对背景知识的介绍,学生们感受普通父亲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关怀、真诚与善良,很好地理解生命的诞生成长是多么的不易,学会感谢周围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他们的亲人。

(三)在作文训练中渗透生命教育

当代著名文学家余秋雨在谈到写作时曾说过,作文训练说到底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和沟通,他是要启发我们将生命教育和写作教学融合起来,然而,从当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作文是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一头拦路虎,写作文是最让学生们头疼的事情,即使语文老师讲的口沫横飞、激情四射,学生们还是写不好或者不会写作文,然而,若写起自己最为喜欢的小狗小猫之类的话题,那滔滔不绝的样子,又是别一番景象,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们对这些小动物关怀备至,与动物们有着深厚的感情。因而,初中语文老师们要善于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们去体验自己乃至他人生命之快乐,引导学生们从身边的人和物写起,以“人际”高度体验自我生命与他生命的关系,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上,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弘扬生命意识,从而建立起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感受到人世间每个生命的个性和尊严。

四、结语

总之,要想成为一个合格且优秀的初中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让学生们学习语文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也要让学生们能够体验到生命的美好和尊严,提高学生们的生命意识、责任意识,建构学生们完满的人格和情感世界。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教育论文篇(8)

(一)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使学生的主观意识和参与能力都得到提高,真正实现语文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语文教材中的作品都体现着作者的审美理想和艺术品质。作者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无疑都经过了精细的加工和雕琢,创造出了超越现实的艺术美。学生通过与作者产生共鸣而为之感动和兴奋,从中受到启发,甚至有的学生在会产生亲自创作艺术美的冲动。从这一点上来说,语文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了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语文学科的教学与学生审美素质的完美结合,是其他任何学科所不能替代的。

(三)语文作品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语文作品不是以情感人就是以理服人,带有很强的教育意义。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千挑万选才最终被确定出现在课文中的,这些文章都凝聚着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思考,都体现着作者的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的有力材料。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渗入对学生思想政治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和道德情操。因此说,语文作品的学习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四)语文学科的特点促进了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许多文学作品都具有思辨性或者很强的叙事性,还有的作品非常幽默、风趣,这些都会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学习这些文学作品能够得到心灵的慰藉和情感的宣泄。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等方面作用非常明显。既然语文学科如此重要,对于培养学生素质又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提高语文学科的奇特效果呢?笔者以为,要做到这一点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密不可分的。众所周知,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教与学是两张皮。教师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教师的“逼迫”下,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自。显然这样的教育是不成功的,也是与素质教育的宗旨相违背的。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只是起到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产生自主创新和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培养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语文教学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也启发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培养了学生的品行和各方面素质。

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要和谐统一

(一)教师要学会启发诱导

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要想上好一节课,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培养能力,就离不开教师的循循善诱,就要发挥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教师启发学生可以从多方面入手,比如从教学目标上,从教材特点上,从教学方法上,从多媒体的运用上等方面,从而真正把知识变为学生的能力。教师启发诱导的过程也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学生在分析、探究、发现的基础上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增强了信心,同时也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

情境教学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重视,语文学科在这一方面有着非常大的优势。因为,语文课文中涉及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有很多生动逼真的描写、抒情,有简练有力的议论,有趣味横生的说明,也有精妙的比喻、精辟的哲理等,这些都为语文情境教学创造了条件。语文课文中所蕴含的内容能让学生增长很多的知识和见识。比如,课文所涉及的时代背景、作者的趣闻趣事、某地的风土人情等。那么,教师经常用到的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哪些呢?其中就有多维思考法。所谓多维思考法就是要求教师能够设计出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思考的方法。让学生在思维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较常用的问句形式有“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会这样想,你还有什么新的想法?”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应仅仅停留在是与非的问题,而是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会让学生对文学作品有更深的认识,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三)要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一位好的教师不是看他讲课有多么的好、多么的生动,而是要看这位教师能不能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也就是用联系、发展、辩证的思维看待问题。语文课本中的很多文章都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的经典作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对教师的讲解提出质疑和自己的看法,这就是学生在用发展、辩证的思维看待问题,这就是进步。当然,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会显得肤浅和怪异,这时教师不能随意批评,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是要大力鼓励,及时指正。

(四)鼓励学生积极交流、敢想敢说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到底对不对呢?需要进行验证。在验证时,教师就可以发动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交流、思考、再讨论,最后形成统一的见解。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说、敢说,让学生大胆陈述自己的见解,谈论自己的理想,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这样,不仅课堂气氛活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灵感,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使学生的表现欲望增强。

初中语文教育论文篇(9)

二、生本教育体系下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方法

1.教师要逐渐培养不教而教的理念

所谓不教而教,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识到教学只是一个手段而不是真正目的。真正的目的是逐渐培养学生如何科学、合理的进行学习,要让其掌握各种学习方法。在初中语文课教学中,不教而教的理念是生本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内涵。初中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把不教而教的教学理念应用到实际教学中,通过采用各种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努力向学生进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灌输,让学生慢慢的把各种学习方法都能够掌握,让学生由被动受听转为主动求教。

2.教师课堂教学内容要从知识为中心转为能力为中心

在生本教育体系下,教师要从传授学生知识为中心逐渐转化为以传授学生能力为中心。教师要逐渐克服师本教育的传统教学做法,具体指的是重知识、轻能力的做法,逐渐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等等。首先,教师要正确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所谓自学能力,指的是学生通过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在自我学习过程中熟练的运用各种工具书以及网络进行语文方面的预习。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通过提问、引导、组织各种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环节进行学生自学能力方面的检验,让学生从自学中感受到自我对于语文知识的真正驾驭。其次,教师还要重视学生的表达能力。所谓表达能力,指的是学生口语、文字等方面的表达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提供相关锻炼和实习的机会、同时结合一定的语文兴趣课开展专门的口语、文字表达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真正的掌握相关能力。表达能力的掌握不仅使学生能够将语文知识真正用于实践当中,还能有效提高学生对于语文相关知识的认知。再次,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具体指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提出对相关知识的看法,并大胆质疑,慢慢的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也相应的得到提升。

初中语文教育论文篇(10)

随着创新教育方式倡导,消减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依赖。使学生自己要做到“能学”、“想学”、“会学”。同时,语文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更应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内容上要从单纯的语言教学转向既学习语言,又学习文化和科技知识;在教学方法上,不仅研究教法,而且要研究学法,以便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为了进步与发展对新课程下初中语文的创新教育的研究是刻不容缓的。

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通过总结调查进行一下论述:

一、新课程下初中语文教学发展形势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尊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各种改革的成果的核心理念,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语文教学中主动参与的重要角色,学生需要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当引路人的角色。

课堂教学是实施自主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利用课堂教学这个“操作平台”实施语文新课改,培养既有现代知识,又有自主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树立自主创新学习的思想,是当代初中生必须树立的意识。

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对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发展趋势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即学习,本文主要针对当前初中语文自主创新教育发展简要论述。

二、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特征。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必须加强新课改理论,创新理论的学习,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必须更新教育观念,积极引导学生从事语文实践活动,切实转变教学行为,把创新教育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创新教育同时也是一种为了适应这个新型的正在发展进步的社会而产生的一种教育方式。然而,社会的发展也伴随着自主创新。因为,社会要进步与发展只有不停的创新,在不停的创新过程中最后产生最适合的当代教育方法。自主创新教育通过学生自主的去学习和以及面对一些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自主解决。从而形成个人的独有的见解,并逐步生成自身自由个性、自主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教育理念。按照社会的进步,教育改革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精心设计并创设学生的新生活,以创新的理念去引领和启迪学生的生活实践和生命活动的历程。这便是创新教育真正的目的所在。

三、课堂创新教育的实施

一)创新教育的前提。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使学生感到安全的、宽容的和有利于其自主发展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减少焦虑,不怕出现语言错误,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我在教学中常给每一个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机会,还特别创造条件,给后进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允许学生犯错误,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还引导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关心,这样学生的身心得到了解放,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创造。

二)创新教育的关键。

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优化教育的重要原则。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变“教”为“导”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消极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求知者,学生的应变素质和创新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得到了培养。

三)创新教育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是,创设新情景,进行视角转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可以将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

四)教师是创新的动力

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学生思维的能力的强弱与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水平直接相关。因此,教师应该不断追求应用创造性思维进行教学,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敢于突破常规的教学模式,标新立异。如我在讲《孔乙已》一文时,让学生表演孔乙已“排出九文大钱”和“摸出四文钱”时的表情和动作,通过表演让学生把握了人物的迂腐清高、拮据而又穷酸的性格特征。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我还给学生推荐一些名篇名著,让他们去阅读,再谈谈自己读后的心得,学习作者优秀的写作方法。

通过对创新教育的论述使我们明白,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努力使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因为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大胆的创新,初中语文的教育才会发展进步,才能为新时代培养出适应性人才。

四、结束语

在新课程改革的前提下,对初中语文创新教育是必然的,也是时代的发展的需求,也是获得自主创新型人才途径。然而,初中一阶段就像未开的花骨朵,需要人去呵护,需要人去灌输新的学习理念。因此,对初中语文自主创新教育的实施是必须的。

初中语文教学肩负着极其重大的责任,是一项艰巨的工作。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在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广大教师应当深入研究深刻领悟新课程改革的趋势,并结合教学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提高教学成效。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上一篇: 对在线学习的建议 下一篇: 水利水电发展前景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