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21 17:21:46

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

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篇(1)

一、实行小学语文分组学习时常见情况分析

现就结合教育实际,谈一下小学语文分组学习时的一些情景及情况,提出一些问题,并探析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小学语文分组学习,一则为了提高孩子们的语文学习兴趣,提升孩子们的语文水平;二则为了增强孩子的合作意识、纪律意识和团队意识。

1、问题情景

在小学一年级的学习阶段,所有的教育者都知道,这时的孩子们还不十分懂得遵守课堂纪律,所以在实施分组教学之前,更要懂得把纪律先调整好,好的课堂纪律是实现分组学习的第一前提。除此之外,在学生们对分组学习的意图贯彻的不到位、不彻底,例如,在实行《乌鸦喝水》学习感受的分组讨论时,有的学习小组开始进行,有的学习小组还在东张西望,不知道如何学习讨论,或者应该做什么。

2、相关事件

在小学低年级实施的分组语文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已经强调或者要求得很明白,但是依然有学生在举手询问相关的事宜,有的问题甚至是刚刚讲过或者强调过的,这是就需要广大教师要用耐心和爱心去一一告知、一一的重复解释一遍的,从而确保此次分组学习的成功,也是为了保证小学语文分组学习的有序性。

3、教学困惑

这时教育工作者就会针对这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课时产生困惑。困惑一,就是孩子的纪律如何保证;困惑二,就是如何在强调教学任务和目标时一次性告知,或者如何能少告知几遍;困惑三,就是如何把稍微明白事理或者理解能力稍强的孩子均衡划分,从而确保各个学习小组的力量都是相对均衡的,这样更有利于有序性语文教学的开展。

4、教学改革政策及法规要求

希望学校在小学语文分组教学实施的初期,对课堂力量予以适当的增强,或者实行大班额学习尝试,这样就可以有2―3名教师共同服务于教育教学。总之,小学语文分组教学中,教学力量不足是一个主要的困难,再则就是学生们课堂纪律的问题。

5、需要解决的问题

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一一解决:孩子纪律的问题,这就需要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注意对孩子们在平时纪律强化、群体性的纪律意识提高和训练,从而满足日常分组教学需要,也要确保语文课堂教学的有序性;教学力量不足的问题,需要校方和班级之间互相帮助和协调,解决初期开展分组学习不好管理的问题;需要多次告知的问题,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学中注意观察,把了解能力强、学习成绩强的同学,均衡地分布到各个小组中去。

二、研究范围、方法、周期、步骤

研究范围:南充市顺庆区渔溪乡小学一年级学生。

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法、观察法、对比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教育实验法等。

研究周期:2013年12月到2014年6月。

研究步骤:

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篇(2)

新课标“仁爱英语《Project English》教材”(下列简称教材)是北京市仁爱教育研究所根据教育部颁发的《英语课程标准》组织编写的一套全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这套教材图文并茂,话题丰富,活动新颖且有趣。然而,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许多教师也感受到了挑战和压力,有时甚至陷入困惑之中。

一、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教材的困惑

新教材由单元―话题―功能―任务形式等部分组成全书共四个模块单元。每一话题通过多种形式设计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多样式的交际性活动,如:Pair work、Group work、Role-play、Guessing game、Make a survey等活动。还有配套练习册中较大容量的练习题。教师们普遍感到困惑的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英语基础差、层次不均,使现实教学进度与教材中创设的教学情景、教学方法等很难统一。七年级新课改教材,教学过程主要面向小学开设了英语课程的学生。而现在七年级学生有的来自城里,有的来自农村,在一进中学的时候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在小学学过,有的只是听说过,有的偏远一点的甚至还从未涉及过。因此在学生进入学校的第一天就让英语老师陷入了尴尬的处境,该怎么对待这一群学生?很显然字母不教不行,教吧,许多学生又学过,觉得没趣。有的老师可能觉得给基础较好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让没学过的学生学快一点,可实际上这样一开始,英语学习就会出现两极分化。一个难题又摆在我们面前:补差,防止两极分化。从这个角度来讲,立即强制开设小学英语教学、提高小学英语教学的质量已迫在眉睫。(可能有的同行不知道,在农村镇一级的小学有的从3年级,有的是4年级,其他村校就没开设。而且开设了英语的小学的英语教学水平也同样存在差距)

2.教材中新单词数量过多,按进度完成实属痴人说梦。在每个TOPIC的教学中,有的一页单词多的就有20多个,而这只是一课时的教学量。可想而知一个星期下来要求学生掌握的单词量已是堆积如山。于我们成人来讲那不是问题,但对大多数还是十二三岁的孩子来讲那并不简单,他们从小学来到中学,科目一下增加那么多,都还没完全适应,再加上每天如此多的英语单词,能不说学生负担加重了吗?部分教师为减轻学生的负担,对非课标标准词汇一律不讲解,也不做任何要求;这样,词汇记忆的压力虽然暂时减轻了,但阅读中词汇的障碍却加大了。

3.语法归纳稍显零乱,不利于学生集中复习与训练。每一个TOPIC结束以后,第4课时一般多是复习。可其中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句型、重点词组与语法条款却混为一体,无疑又增加了教师苦心讲解一番的波折。

二、教学实践中产生困惑的成因

人的认识是无止境的,教师的教学实践也是无止境的。在新教材的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困惑是教学改革中的必然现象,究其原因,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

1.有些教师观念陈旧,对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及教材的解读、使用和活用还没有处理到位。部分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与新课程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评价体系陈旧,使教师在新课改中缺乏积极性、创造性与主动性,而新教材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内容都产生了极大的变化,正是由于变化,使教师盲然,抓不住重点,把握不好教学目标。

2.除教材本身词汇量大或内容难度较大之外,教材培训工作不够到位以及教师用书中有关课堂教学方法的指导和建议比较欠缺等,这些因素在客观上增加了教材的难度。许多教师不知道如何处理和驾驭教材,而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力求面面俱到的做法使教材难度较大的问题表现得更为突出。

3.现行课时数和新的要求不配套,在规定时间内完不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课标,了解了英语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用新课标的精神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正确把握教材内容的取舍,把握教学目标的设定。

三、教学实践中解决困惑的对策

对教材的处理和使用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我认为:任何一种教材有其优点也有其缺陷,关键在于教师要学会灵活处理和使用,而处理和使用教材的依据应当是《英语课程标准》。作为一名初中英语教师,应当认真钻研《英语课程标准》,熟悉课标对初中英语知识所提出的要求,同时也要清醒地意识到教材只是知识的一种载体,要学会用教材,不是教教材,只有这样才不会被教材牵着鼻子走。

1.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英语学习,兴趣为先。初中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易于接受新事物。优雅动听的音乐,鲜艳夺目的色彩,五彩斑斓的图画,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言语兴趣。那么多媒体正好可以提供这种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材料,以强烈的感染力和渗透力,紧紧吸引住孩子们的眼球。

2.巧用课件,突破重点、难点。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大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插图借助多媒体,创设动态情境,以鲜明的色彩、活动的画面把活动过程全面展示出来,既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抽象为形象,又可促进思维由模糊变得清晰。如讲授介词in、on、under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课件:一只小鸟在盒子里飞出来,在空中飞几圈,再停在桌子上,最后再让小鸟飞到桌子底下吃米粒,在小鸟的每一个动作间设置停顿,教师提问:“Where is the bird?”学生根据屏幕上小鸟与盒子、桌子之间的位置关系,用in、on、under回答小鸟的具体位置。这个简单的过程,形象生动地展示了这三个介词的含义及相关关系。这样教师利用课件把抽象的讲授过程转化为形象生动的动作过程,学生既学得轻松又记得牢固。

3.教师要准确地把握每单元的重点语法知识。如果这一语法现象不是本单元的重点语法知识,就不必重点学习。如:八年级Unit2 Section B中的How long have you been like this?虽然在行文中出现了现在完成时态,但是在本单元中一般现在时才是重点语法项目。在此情况下,教师只要告诉学生这句话的意思并培养时态意识就够了。即使是本单元的重点语法项目,教师也不必展开讲,有很多的语法项目在以后的阶段还要继续学习到。所以,教师在实践中要更新观念――教语法目的是培养语法意识,强调语用,而不是讲语法规则。教师要优化课堂设计,把语法教学融入到对话训练及课本教学中。

诚然,新课标的实施和新教材的使用,既给我们的英语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又为我们广大的一线教师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舞台。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英语教学中,既要虚心好学,主动吸取他人的先进经验;又要开拓创新,大胆尝试新的方法,为我国的英语基础教育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蒋秋阳.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3,(1).

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篇(3)

一、小学作文教学的困惑

习作,习作,顾名思义,就是练习写作。小学生写作文,就是用笔说自己想说的话,本不应是件难事。可直面现实,教育家于北辰老先生的这段话:“小学语文教师竭尽所能传授字、词、句,(段、篇),小学生勤奋学习字、词、句,(段、篇),家长们点灯熬油辅导字、词、句,(段、篇)。……几十年的努力,我们不但没有使小学生顺利通过‘作文关’而且把对作文的恐惧和无奈交给了中学,继而又转交给了大学……”并非危言耸听!这是为什么?笔者以为,小学作文教学最根本的症结在于:

1.未闻习作,先畏习作。

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阶段,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不强,所以各科教学都采用活泼灵活,易于学生接受的方式进行。可是一进入二三年级,开始作文了,教师家长便开始自觉不自觉的对学生进行心里暗示:“要开始写作文了,作文很重要,写不好语文成绩就上不去,甚至会下降……”孩子在没有接触作文前就产生了畏难心理,语文基础好的孩子瞻前顾后,不敢轻易动笔,基础差一些的孩子更是不敢动笔,可想而知,学生带着这样一种恐惧心理,怎么能敞开心扉,在作文中表达思想,释放自我。

2.对“生活习作”作文的概念认识模糊,导致作文教学方向不明。

“生活习作”不是参赛或投稿的“作品”,只是一项练习用笔把话写明白的作业。但它又是一项特殊的语文作业。因为唯有这份作业,如同儿童心灵的一扇窗口,能让人窥视其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爱好、情感,能反映其语文学习的应用能力、智力发展与人文素养的状况。

小学生从二年级开始练习看图写话,三年级开始作文,到小学毕业,作文要求一般为400字左右,可是在这几年中能够真正学会作文,顺利作文的学生并不多。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教师家长看重每一次习作训练,总结了许多应试题目,翻来覆去的让学生作文,不是《难忘的一件事》就是《难忘的一个人》,学生从开始写作文就写这些,每学期要写好几次,教师讲评也就是那几篇范文,学生倦了,厌了,失去兴趣了。孩子们丧失了留意生活,随手作文的习惯,小小的头脑里只有应试作文。

3. 读写结合落不到实处,小学生有话说不清,难以体验到成功。

众所周知,读书是吸收,写作是输出。读写结合是学习写作的必由之路。当前的阅读教学,若从公开课上看,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听各级公开的阅读课,师生交流自如,时时擦出思想的火花,确实让人感到是一种享受。可翻一翻学生的作文本,看一看习作内容:错别字虽不连篇,但篇篇不少;文不通句不顺,表述不清的思想内容,篇篇都有;标点符号的使用和书写更是不敢细看;至于内容的真实程度,有多少真情实感更不得而知。所以大多教师对批改作文视为负担而少有愉悦之感,皆期盼着能早日走出这尴尬的困境。

目前,小学中高年级的识字教学、词语教学均放手让学生在预习中自己去学的做法,有其培养自学能力的积极作用。但在理解课文内容时,忽视对字词的语感教学,尤其是对字词的品评和感悟指导,长此下去,学生得不到咬文嚼字地训练,得不到文字美的熏陶,在习作中运用恰当的字词来表达自己感受的意识就会淡薄,正确写字,准确选词就会感到困难。

二、小学作文教学的对策

在面对困惑的同时,教师们也一直在积极的总结解决困难的对策,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三年左右,我对此有以下几点粗浅的心得。

1.激发学生写作欲望,培养主体意识。

心理学认为,要使儿童学得好,关键在于要使儿童自己愿意学,乐意学,使他们感到成功,进步和发展的快乐,使儿童从学习的内部获得学习的推动力。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写作启蒙阶段,应该特别注意学生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因此,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应当从低年级开始,使小学生知道,写作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特别想说的话写下来。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写作的潜力和创造能力。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欲望和写作的兴趣,鼓励他们写作,爱护他们想说和想写的热情、冲动和愿望,对于他们的微小进步,都要给予表扬和夸讲,是他们不断增强自信,这样学生就会乐意去写,对写作充满兴趣与自信。这也是教师写作教学成功的第一步。

2.结合生活实际,面向全体学生命题。

命题就是确定题目,命题作文即按确定的题目作文。它是作文训练中经常运用的重要形式。一个好的题目,往往能起着概括全文,点明中心,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和兴趣的作用。反之如果题目不当,脱离实际或者公式化,学生作文就会感到无米下锅。为此,作文命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命题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求,使每次作文在学生布局谋篇时,突破一个难点,突出一个重点。因此,教师必须思想端正、目的明确,在教学前要想出好题,从有利于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有利于学生自由选择材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与想象力为出发点。第二,命题要面向全体学生。在班级里,学生有家庭状况的差异,如有的随父母坐过飞机,看过大海,登过高山,有的则从没出过远门,若教师让学生写大海、高山之类的文章,一些学生就无法可写。为此,我们可能出半命题作文,如《我第一次……》或《我爱……》,让学生去补充完整后再去写。此外,教师在作文命题时还必须注意要有趣味性、启发性和及时性。

三、结论

在小学语文教学这个广阔的天地中,作文教学如同一块尚未完全开发的处女地,有许多内在的各种联系等待我们去认识,有许多未知的奥秘、疑惑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破解!每一位语文教师,尤其是年轻的语文教师,都应在这个急需开发的处女地上一展身手,释放才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为彻底摆脱作文难、作文差的阴影,探索出一条高效、低耗的教学新思路,新途径,让小学生作文这朵“心灵之花”,在我们小学生的笔下也能散发醉人的清香……

参考文献

[1]刘永康,《写作的本质》,语文教育学P150~152

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篇(4)

当前,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如火如荼,优化课堂资源、构建真正意义上的语文高效课堂成为必然。但实际问题是:由于课件的设计制作需付出远远超过传统手写教案的时间和精力,加上语文知识的丰富、浩瀚,若课课如此,天天如此,长期下去,势必会让我们的教师在超负荷的工作状态造成体力和健康的透支。而学校又趋向于以高效课堂的评价标准来进行监督和考评,这样,价值取向的一致性实际上却导致了都不愿面对的困惑和矛盾。

【应对策略】可通过备课组集体备课与校级备课资源共享加以解决。一是在年级学科组内建立备课分工合作机制,合理分工,人人参与,集众人智慧于一体,实现“同课异构,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建立校级资源学科共享机制,由学校教科研组对三个年级的语文课件资源进行统筹整合,建立学校学科资源数据库,实现校内资源共享,并通过过程监督、考核激励等引导教师自主听课、评课、书写教学反思,发现问题,及时改进,自觉完成“彰显个性、风格鲜明”的课件再创作,实现语文教学课件设计的低消耗、高质量。

困惑二:学困生的学习效果保障问题。

由于原有的知识基础参差不齐,一部分同学听课缺乏兴趣,信心不足,注意力不能够很好地集中,加上对老师教学用语和语文知识的理解困难,造成了语文课堂教学中客观存在且不容忽视的学困生现象。学困生的主要表现为:不容易被老师的课堂吸引,课堂上很容易走神,不敢或不愿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被动参与语文学习活动,对语文成绩的提高没有自信,课堂学习效率低,课后作业质量差,等等。他们在语文学习中的各种困难最终构成了我们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阻力。

【应对策略】常言说“亲其师,信其道”。对学困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心是最好的礼物。我们不妨从三个方面加以尝试和努力:一是以爱唤爱,以心交心。可用个别谈话的方式加强与其思想的沟通,用日记评阅和指导缩小与其心理的距离,使他们在热心的鼓励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中产生对学好语文的兴趣和信心,走进老师的内心,为下一步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帮助奠定思想基础。二是面向全体,精心备课。把课堂设计(备课)作为发展优秀生、促进中等生、激励学困生的重要途径,在进度安排、问题设置、基础知识反馈和个性展示环节,尽量照顾到学困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关注他们,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在一次次的成功之后打开语文学习的大门。三是把握梯度,合理分组。我们知道,学习小组建设是构建语文高效课堂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所以,在高效课堂小组建设方面,我们要遵循“以人为本、公平参与”的配置原则,切实考虑学困生的发展与提高,让他们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能得到其他学生,特别是优秀学生的热心帮助和带动。

困惑三:教法创新与个人风格的关系问题。

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篇(5)

这个一波三折的教学过程清晰完整地呈现在了学生们和听课老师的面前,我们不禁要为这位老师的教学预设担心。因为按照“重难点至上”原则,许多老师都会把大量教学活动时间放在课堂的教学重难点上,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有效。而在初读阶段就横生枝节,花费过多时间纠结于一个字的读音,是否值得呢?课后,我对这个问题展开了思考,并试图从学生学习状态的角度进行解答。

一、“撩动”学习困惑

笔者常年从事高年级教学,对于高年级学生的学习状态总觉得不是很满意。但我也发现,当学生们对学习内容高度注意时,就会产生真正的学习动力,而有疑惑的学习内容是最能激发学生们学习动力的。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所以,真正的学习是要让学生们产生学习困惑,这远比获得学习结果更重要。这位老师把问题抛向所有学生,期待学生们共同来解决,而不是由老师来提供答案。这是教学的细节化体现,更是老师实践“学习要到学生中去”的具体表现。老师借“撩”的读音,撩动的是学生们的学习困惑,坦然地将其晒到了学生们的学习桌面上,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当下,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更是一个学习时代。私以为,教改、课改的一线执行者都应有一个重要的方向,那就是改变、提升学生们的学习状态。“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为学生提供带有一定难度的内容,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学生的学习困惑无疑是一个最好的“最近发展区”。

二、“撩拨”学习过程

这位老师在备课时,一定已经将“撩”的读音查清楚了,为什么不在课堂上将正确的读音告诉学生以正视听呢?事实上,字词的读音教学在高年级的语文课堂上总是被忽视,老师们都不愿在字词读音教学上花费时间。而这位老师却给予了学生们充分的学习时间,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动手解决,即使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这对于高年级语文老师是需要勇气的,因为一般情况下,许多老师根本不屑于去关注字词读音。

学习是一个过程,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学习的过程包括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只有让学生们经历丰富的学习过程,才能获得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学习结果。以此累积,才能真正到达学习的境界。这位老师不仅鼓励章同学投入这个学习过程,也巧妙地鼓励了其他学生投入审问、慎思、明辨的过程,从而使学生们明白这才是真正的学习,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经历过程。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老师只在一旁点拨,鼓励并指导学生们大胆去检验、去确定,而不是不以一个裁决者的姿态出现,使学生真正进入了良好的学习状态。每一位语文老师在课堂上都应该如此投入地去引领学生们发现问题,与他人争辩,并最终解决问题。

三、“撩理”学习生成

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统一的矛盾关系,你永远无法预料课堂上会出现怎样的意外。在学生们学习语文的课堂上,我们更应该关注他们的即时表现。因此,我们的教学生成应更多地从学生当下的表现出发,需要及时调整预设。而调整预设,意味着会与教学内容、教学时间起冲突,如何最大程度地理顺各种学习关系,完成预设,达到最优的生成,就很考验老师的课堂表现。

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篇(6)

一、研究背景

2013年,笔者被调入一所农村三星级高中担任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接手高一两个班级的英语教学工作,然而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这两个班级的学生都显现出以下两个的问题:

1.课后不能及时地进行复习巩固。

古语曰:温故而知新。及时地进行课后复习巩固是提高学习效果,促进学业成绩的有效手段。然而两周多的教学实践发现,许多学生课后不能对所学知识进行再理解和再消化,只顾埋头做作业,导致“今天学,明天忘”。而教师如果不能通过沟通或检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巩固情况,就很难对下一步的教学进行有效的指导,而影响指导的针对性、有效性。

2.不善于主动提出学习中的困惑。

高中生具有较强的平等意识、民主意识和自主意识,却不愿和老师、家长交流。遇到问题他们更趋向于保持沉默、耐心等待或同学间讨论,师生间的交流明显不通畅。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如何有效督促学生每日及时进行巩固课堂所学内容?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如何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通过对每日英语学习情况反馈表的应用研究,笔者试图达到以下的目标:找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学生课后复习巩固的好习惯;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情,增强后续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沟通能力;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业成绩。

三、研究步骤

(一)第一阶段(2013年3月~2013年4月)

1.“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做好宣传发动工作

做好学生的宣传和动员工作,使学生明白每天及时巩固当天所学内容的重要性,懂得学会质疑对提高学习能力的不可或缺性。向学生详细介绍采用“每日英语学习情况反馈表”这种方式的初衷,尽最大努力争取学生的认同和支持。鼓励学生多开口,学会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勇敢说出自己的想法或建议,提出自己的疑问。

2.“每日英语学习情况反馈表”的制定和实施

“每日英语学习情况反馈表”包括三大方面:(1)“课后巩固”,学生填写每天课后复习了哪些内容,以督促学生养成每天整理复习的好习惯。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填写的情况有的放矢地检查学生的复习情况。(2)“学习困惑”,学生填写当天的学习困难和疑问。教师通过解答学生的困惑,及时地解决每位学生的提问,并集中讲解共性的问题,这也为教师调整教学内容、方法和进度提供有效依据。(3)“备注”,师生通过文字的交流增进师生沟通和理解。

本阶段的反馈表一定程度上督促了学生进行及时的课后巩固,但仍存在以下问题:“课后巩固”栏可信度不高。由于缺少监督和检查,很多学生为了给老师留下好印象而有意鼓吹自己课后认真进行了复习巩固;“学习困惑”栏中的提问有效度不高。很多问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或查阅词典来解决,还有些提问过于笼统,甚至是应付了事。

(二)第二阶段(2013年5月~2013年6月)

针对第一阶段的问题,笔者采用小组合作和创建学习公约的形式来进行每日英语学习情况反馈。小组合作学习是同伴间的互助合作活动,其目的就在于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与合作,提高学生沟通交流能力。通过组内的互助与合作,学生在各自的小组活动中能够尽已所能,各项能力得到发展。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有的时候学生自己共同所立之法,比学校所立的更加易行,这种法律的力量也更加深入人心。因此,小组成立后,我们采用“英语学习公约”来指导和引领学生的行为。创建公约后,组员们也就有了互相监督的依据,一旦发现有违背公约的行为,大家都有权对其进行批评并帮助其改进。这不仅是新形势下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要求,也是学生自主管理意识的体现,对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阶段的活动流程大致为以下几个步骤:(1)成立学习小组,推选组长,制定学习公约。(2)组长每天检查组员的课后巩固情况,如笔记、默写等,将检查结果写在“情况反馈”栏中。(3)组员上报学习困惑,小组集体探讨,不能解决的写在“困惑”栏中由教师统一答复。(4)每学期小组考核,进行奖罚。

三、研究结果

《英语小组每日学习情况反馈表》的应用取代了以往生硬的说教和硬性的规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培养了学生课后复习巩固的好习惯,增进了师生的有效交流。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两个班级学生的学业成绩也有了大幅度的上升。

【参考文献】

[1] 张文周. 小组合作学习[J]. 上海教育科研,2000.1.

[2] 袁文钢. 《班级公约,实现以人为本的学生自我教育与管理》.

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篇(7)

一、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历程回顾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大学英语先后经历了三次教学改革[1]:大学英语教学经历复苏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和重大发展机遇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2004年和2007年,教育部分别印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成为不断推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入了空前发展机遇期。随着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当计算机网络技术进入外语教学领域,必然使传统的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材等教学结构形式及其构成要素发生相应的变化,极大地促进了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及教学监控和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

二、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程面临的困惑与瓶颈

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英语教学要求已提到了和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同等高的水平。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将何去何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再一次走到了新的十字路口[2]。一方面,教学改革成绩斐然,硕果累累。另一方面,大学英语教学又同时面临着诸多的深层次的矛盾与困惑以及严峻的现实挑战。我国正面临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转型期,大学英语将迎来一个多元化的、更符合社会需要的、教学效率更高的发展新时期。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不断推进过程中主要面临以下困惑与瓶颈:

首先,大学生英语综合实践应用能力不强,不能适应将来就业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的现象仍然十分突出且普遍存在,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问题仍未扭转,而且以应试教育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依然普遍存在。

其次,网络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流于形式,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式学习实际效果不佳。尽管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部门对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过程的监控、管理和评价机制完备。但是,自主学习等于自由学习或者放任自流、课堂教学从“注入式”走向“放羊式”、教师和学生“挂网”现象十分严重;教学管理部门抱怨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监控失职,老师抱怨学生对自主学习敷衍了事,蒙混过关,学生抱怨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对学生不负责任,出现了恶性循环的怪圈,自主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第三,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以及完备的监控、管理和评价机制并非解决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程所面临的困惑与瓶颈的最佳良方,也无法掩盖大学英语教学中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从表面现象分析,大学英语教学中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似乎表现为学生的学习动机过于功利性,即通过四、六级考试,拿到学位证。自主学习意识淡薄,学习能力弱,具有极强的惰性和依赖性,部分学生得过且过混日子,部分教师缺乏责任心,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教学管理部门疏于监管。

导致上述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定位的偏差,以及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外语教学“一条龙”体系的无缝衔接出现了问题。小学、中学和大学各个阶段的英语教学未能保质保量完成相对应阶段的教学目标,相互拖欠,中学阶段补小学阶段的欠账,大学阶段补中学阶段的欠账,并且继续欠账,形成了恶性循环。因此,调整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定位成为继续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程的新思路。

三、大学英语教学面临困惑的原因分析

基础英语的定位是当前应试教育、学习懈怠及费时低效的根本原因。高中英语和大学英语的界限模糊,课程要求接近。对照教育部在2003年和2004年分别制订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课标》)和大学英语课程要求(《要求》),我们发现,无论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诸方面都基本接近甚至雷同,而且由于社会对英语的重视和中小学英语改革的力度使得高中毕业生的实际水平越来越接近大学一般要求。内容重复带来学习效率下降,大学中普遍存在着一种因内容重复而引发的学习自满和懈怠情况。

基础英语定位的直接后果就是把大学英语学习的最终目标定位在通过各级各类考试上,包括大学英语四级、六级考试,雅思和托福考试。通过各类考试成为支撑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动力和终极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或多或少都围绕大学生的主要目标和主要需求展开。教学评价体系也简单的与大学生各级各类考试的通过率直接挂钩,包括学生最关心的学位证和各级各类评优选先活动。

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篇(8)

对农村地区的初中语文教师进行调查和研究,发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面临的困惑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农村地区初中阶段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把握教学方向,也无法兼顾所有学生的情况制定科学的教学规划,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指导。部分农村地区的初中语文教师表示,甚至一部分学生出现了基础知识严重不足的情况,甚至没有系统的学习拼音知识,个别学生会出现写错韵母和声调等情况,对教学活动产生严重的阻碍[1]。并且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学生在小学阶段没有经过书法训练,在进入到初中阶段后字迹潦草,不能进行规范化书写,也对初中语文教学产生一定影响。特别是造句成篇这种应该掌握的基础能力,农村初中学生造病句的情况时有出现,给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组织活动造成无形的压力。其二,农村地区初中阶段的学生学习态度消极,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再加上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有限,在教师执教能力不足的情况下难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导致学生出现厌学心理,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探索。其三,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核心,但是由于农村初中教师所接受的教学指导有所不足,造成教师难以对自身角色进行准确定位,在教学活动中产生迷茫感,无法正确把握教学方向和引导学生的尺度,会影响教学实效。因此十分有必要对农村地区初中语文教学活动进行改革创新,改善教学现状,为学生提供科学的教学指导。

二、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活动进行改革创新的措施

针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困惑,新时期在探索教学改革措施的过程中应该对教学组织形式进行适当的调整,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教学指导。

(一)利用多方资源,加强自身教学素养

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困惑,最重要的原因是教师的执教能力不足,无法把握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因此教师应该尽量寻求利用多方资源比如教学论文、教学杂志、教学网络论坛以及周边学校的教学交流活动等,帮助自己进行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促进自己整体教学能力的提升,正确定位自己、认识自己,合理处理与学生的关系,保证其能够适应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地区初中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对学生实施科学的教学指导。

(二)设置层次性教学,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

针对农村地区初中阶段学生基础知识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引入层次性教学法,结合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多层次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学习,争取逐步实现学生的共同进步。如在对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文《秋天的怀念》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针对课文阅读和理解部分教学内容,教师在设置教学引导任务的时候就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其一,让学生阅读课文,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谈一谈对“秋天的怀念”的理解;其二,综合考察自身实际情况以及史铁生的创作造背景,探索“秋天的怀念”所蕴含的深刻意蕴;其三,对比史铁生同一时期的其他文章,探索“秋天的怀念”的思想情感以及创作风格等。这样就能够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对学生实施差异化教学指导,彰显教学针对性。

(三)突出教学趣味性,实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篇(9)

一、分层导读

阅读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数学预习中的阅读,不仅仅是显性的书面材料,更重要的是隐性的数量、空间关系及暗示、留白的方法策略。数学教材中文本材料有丰富的图、文、表格,它们功能各异,有情境、数据、概念、法则、问题、操作方法、解题步骤、多种解法展示、学习方法提示等。阅读之前教师要先指导学生明确各种标注、图文本框的功能和阅读顺序,为学生顺利完成数学学习的第一阶段(输入阶段)扫清障碍。

1.串读题目。现行教材中例题多数不是直接用纯文字表达,而是用情境图、人物对话来呈现,而且有的信息是蕴含在情境图中的,需要学生从图中获取。因此学生看完图文之后还要把条件和问题串起来,整体输入题目的结构信息,形成完整的题目。如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例3:“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门票需要花多少钱?”学生还要从图上找到“成人票24元,儿童票半价”的信息,最后把问题和条件串起来,即“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成人票24元,儿童票半价。购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2.后读提示。教材中有不少提示语,多数以小动物、卡通人物等提问题的形式暴露思考的路径,提示重点、难点。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步骤地阅读,读完题目不直接读提示语,先独立思考操作,理清数量关系,真正碰到困难再根据提示语思考。这样才能在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并急需方法提示时输入方法信息,才能更大限度发挥提示的功能。如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一个数除以小数”中的提示语“可以把除数转化成整数”,这是重要的方法提示,如果学生在思考前直接获取这一方法,就失去探究机会缩小探究空间,就会对预习产生负面影响。

3.比读解法。现行教材为了给教师和学生留下更大的探究空间,例题的解决一般没有完整呈现,有的都没有呈现。教师可让学生在预习时先尝试解决,再把例题解题过程补充完整,并进行对照,反思自己的解题过程,找出差异领悟方法。如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例2下面三个小朋友列出三个不同的算式,要求学生在预习时不看这三种解法,先尝试列式计算,做完后反思再将自己的解法和教材中的解法对比,然后思考教材中这三种解法的异同,最后选择最优化的方法。

二、深度导疑

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会质疑——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识的动力。这里的“问题”可以是自己的疑惑,自己的困难,也可以是自己的一些发现,等等。但是当前预习中存在组装疑惑(用“为什么”加课题或知识点组装成疑惑)、假性困难(没有经过认真思考就认定为困难)、浅层提问(第二学段学生提的问题和第一学段水平一样停留于表面)。因此需要在新旧知识相互作用阶段进行质疑方法的指导,从浅层质疑走向深度质疑。

1.追击疑惑。发现问题要经过多方面、多角度的数学思维,从表面上看没有关系的一些现象中找到数量或空间方面的某些联系,或者某些矛盾,并把这些联系或者矛盾提炼出来。学生在预习时只有不断追问自己,对过程、方法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刨根问底,多问几个为什么,并尝试从旧知识中找到联系,找到新的知识点后再从文本提示中探索答案,这样才能找到真正的疑惑。如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预习时教师让学生找一找家里标有重量的物体掂一掂。一个学生发现黑人牙膏盒上写着“净重:140克+50克”,他就问:“是不是其他牙膏盒也这样写?”“为什么不直接写190克?”“写‘140克+50克’和写‘190克’有什么不同?”他反复观察盒子、自问自答,最后才有触及数学本质的疑惑——式子表达与得数有什么区别。

2.试出困难。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困难,原因在于解决问题中“已知”和“未知”是清楚的,而发现问题时“已知”和“未知”是不清楚的。因此要发现自己预习中的困难,就应盘点自己已知什么,未知什么,才能发现存在的问题。对于初步发现的问题还要积极探索、反复尝试,到最后解决不了才能确诊为“困难”,而这些真正的困难将成为教师教学的重难点。如在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例1中,很多学生对“两端都栽”“每隔5米”不理解,他们没有就此记为困难,而是通过请教家长,上网学习理解了。接着对小精灵的提问——“你能找出什么规律?”,乍一看学生不知如何找规律,但经过反复研读文本,发现可以画图找规律。但对文本中的线段图心存疑惑,求的是100米长的小路为何线段图才表示20米长的小路,而这个疑惑正是本课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教学重点——化繁为简。

3.掘深问题。史宁中主编的《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指出:“评价提问题能力的三个维度是提出问题的意识、新颖性、深刻性。”深度提问就是指提出的问题新颖深刻,思维含量高。学生在预习中会发现不少问题,多数是表面的问题,教师要在肯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深层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联想、比较提出问题,如解决问题时用了什么方法?为什么能这样解决问题?还有没有别的解决方法?如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特性”,学生在预习画高时,多数学生直接提问题:“什么是三角形的高?”“怎样给三角形画高?”“三角形有几条高?”教师要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比较发现三角形的高是用虚线画的,而三条边是实线,进而提问:“三角形的高为什么要画虚线?一定要画虚线吗?”

三、学案导练

练习是形成技能的前提,也是教师或学生自己了解预习情况的有效途径。学生在预习时的练习要有别于教材中的习题,因为预习的效果毕竟不同于课堂学习。在第三阶段(操作运用)时采用学案导练,是预习训练的有效形式。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主动建构的知识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学案不仅仅提供习题,还可提示操作方法,引导归纳概括。而且习题的形式要多样化,可用纸笔练习、口头练习、实践操作。如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一课学案中的练习部分如下:

1.纸笔练习。下面图形哪些是平行四边形?请在图上画“√”。

2.口头练习。仔细观察上面的图形,说说哪些不是平行四边形?为什么?

3.实践操作。

(1)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有平行四边形?

(2)在钉子板上用橡皮筋围一个平行四边形。

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篇(10)

Maslach的倦怠三维度理论把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1)情绪衰竭(emotionalexhaustion),即是个体对压力的评估,表现为个体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2)非人性化(depersonalization),即是个体对他人的评估,表现为个体以消极、否定、麻木的态度对待服务对象;(3)低个人成就感(reducedpersonalaccomplishment),即指个体对自我的评估,表现为个体对自己工作的意义与价值的评价降低(Maslach,1997)。事实上,职业倦怠并不是对某一特定事件的即时反应,而是在相对较长的一段时期里,对工作中所遇到的压力,在情绪上产生的一种低强度递进的反应过程。各行各业职业倦怠的形成及危害都并非偶然。大学英语教师这一群体是比较容易受到职业倦怠伤害的一组群体。职业倦怠不仅对教师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起着明显的阻碍作用,而且对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教师专业发展、全球化人才的培养起到制约作用,值得引起社会及个人的广泛重视。

一、大学英语教师的困惑及职业倦怠成因

笔者先后于国内两大外语院校从教大学英语八年整,常有这样的体会:非英语专业(俗称大外)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学习兴趣及热情相对较低,而教师较早出现职业倦怠现象的机率也较高。面对大学英语四、六级等考试压力与课堂改革势在必行的迫切要求,教师不得不在应试教育与课堂创新二者中游走,企图找寻中间道路的同时却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工作付出与其成就感难成正比,不可避免地产生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感。出于社会偏见,或是传统的错误看法,大学英语教师在专业圈子里似乎被看作是处于类似二等公民的位置。同样令人忧虑的是,许多大学英语教师本身也有着较强的自卑感,认为自己在长期的大外教学中,专业没有增进反而退化,在教学科研、业务发展及专业深入研究方面不如英语专业教师。于是教师在教学中不思进取,面对压力困惑感到力不从心,放弃努力的情况不在少数。以下,将从通过了解大学教师中工作中普遍存在的种种困惑入手,分析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成因,进而从教师个体的视角提出有关应对方法。

成因一——教学工作量大、教学效果难以保证的困惑

众所周知,大学英语很难像专业英语那样实行小班教学,通常都在50人以上,多则是上百人的大课堂,其教学工作的强度是小班教学的多倍。而面对学生人数众多的课堂,教学效果实则难以把控。教师的课堂教学任务、课后备课及作业批改量都异常繁重,迫使教师处于非正常的高负荷运转中,极易导致心理和情绪上的极度疲劳,且身心互为影响,健康状况亦令人堪忧。长此以往,不少教师尚不到七年之痒的工作阶段,就已经在工作中提前出现衰退的迹象,职业倦怠状况由此产生。

成因二——应试压力与教学创新冲突的困惑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地深入,传统的应试教育有待逐步改革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上教师的教学日程。然而,一方面要求素质教育,一方面却仍需强调考试的重要。传统的教学方式虽不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但却可以帮助学生应对复杂的考试,掌握足够的应试技巧。尤其是当下的诸多考试仍将一些连英语是母语的人也常犯的细微的错误来体现考试难度,大外教学自然就难以脱离应试教育的轨道,而教学创新、兴趣课堂则无从谈起。事实上,作为教师,深知这样的教学活动与提高实际的英语应用能力毫无关系,反而往往会把学生引入歧途,大大影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同时也违背了语言学习的规则和测试目的,但也只能慨叹一己之力实在有限,但求不要误人子弟。于是,面对课堂上无精打采的学生,不少教师也坦言其内心迷惑而无助,甚至会感莫名的亏欠与自责。

教改原本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校方如若过度强调教学创新,学生也一味期望课堂的趣味和新颖,教师则不得不否定自身既有的传统教学经验,以迎合多方的期待,把原本熟悉并行之有效的老方法都抛掉,竭尽全力使自身在课堂上改变原有的风格。即便如此,跟前卫的教法相比,仍自觉落伍老套,岂能不心有戚戚焉?

成因三——疲于教学,无暇顾及科研,职称上不去的困惑

由于教学任务过重,备课量大,同时还必须兼顾家庭的需要,大学英语教师业余能投入科研的时间和精力其实是相当有限的。疲于教学,无暇顾及科研,职称因此也久久上不去,这也令许多教师叫苦不迭。尤其是评职称期间,不得不以牺牲睡眠及健康为代价,经常挑灯夜战,以期早日,评上相应的职称。为此不少教师选择去研究容易的其它领域,无法兼顾专业兴趣。写论文成了疲于应付,毫无成就感可言。为了评职称,大外教师们还不得不花大量时间来补习那些完全没用武之地的第二外语。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职称评定大多是以发表相应档次的论文及规定数量为重要参数指标的,这使得长期以教学为重,经历了多年论资排辈等待的教学型教师们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一些教学能力平平,亦或是刚毕业的硕士生、博士生,尽管上课时间不长,但由于有相应,很快评上了高级职称,其岗位和工资都遥遥领先。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挫伤前者的工作积极性,或导致原本敬业爱岗的心理失衡。

成因四——教师进修发展的困惑

许多大外教师作为学校的教学骨干,属于教学型的人才,多年以来紧紧地围绕着四、六级英语考试的指挥棒转,如何提高本校学生的过级率几乎是他们工作的全部意义。他们在无私奉献的同时也失去了进修学习的最佳时机。令人深感困惑的是,虽然大家都知道专业危机感和生存危机的存在,却没有合适的办法加以解决。

国内外语类的硕博点、进修点较少,竞争激烈,入学门槛高。对于当年的一批因本科成就优异而留校任教的教师而言,校方并无专门的继续培训计划,于是随着新进的硕士、博士的涌入,前者就由先进变为落后,此种落差难以调试。不少人也自行完成在职研究生学习,但要拿到学位的关键却不在专业上,而是取决于全国的二外统一考试,为了体现“宽进严出”的宗旨,其试题难度之大,非一般研究生考试可比,通过率之低堪称众考试之冠,其本末倒置程度着实令人匪夷所思。此外,公派出国进修的机会名额相当有限,能落到大外教师头上的更是鲜见,加之僧多粥少,校方更无力顾及这一群体的广泛需求,亦无法做到以人为本,照顾最迫切需要提高的教师。正如戴曼纯(2004)曾尖锐指出的那样:“大学英语教师的进修和科研经历非常有限,这也影响了他们的业务水平的提高。”如果此类问题长时间得不到解决,产生倦怠心理是无奈的,但也将会是难以避免的。

成因五——教师评估求全责备的困惑

当前,各类评估盛行,学生给教师打分,学校对教师进行考核,虽然有其特定意义,但过多片面的甚至不公正的负面反馈深深刺伤教师们的自尊和热情。多年的观察发现,学生们喜欢教学方法灵活,课堂气氛活跃,幽默开朗,能做学生良师益友的教师。这样的老师善于与学生交流,也往往会把工作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但由于科研成果不够理想,学校的考核成绩平平,无法客观体现该教师的综合素质。而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在教学中缺乏灵活性和幽默感、课堂气氛较为沉闷,虽也是一心一意搞教学,却也往往遭到学生有失公允的比较和排斥。这样的情况,表面看来是学生或校方的原因造成,但实际上却是继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后的另一主要矛盾的体现,即教学型和科研型教师没有单独的评价体系,都不得不共同面对的双重素质评价标准这一矛盾。由此可见,我们一贯呼吁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却往往忽略了教师也需要人文关怀。成因六:学校人际相处的困惑

学校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组织,它对个体行为既有助长作用,又有削弱作用。学校氛围好,尊师重教,上下级关系融洽,沟通顺畅,教师就会有安全感、自信力,就有助于缓冲其工作中所遇到的压力,降低教师倦怠的发生。如果学校同事关系紧张,则容易丧失归属感,并感到压抑,迁移到工作中则是导致压力加剧,从而诱发倦怠。通常来说,缺乏直接上级(如教研组长、系部主任等)的支持是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而上级缺乏同情心、办事效能差,通常是教师抱怨的内容,也极易导致倦怠的产生(曾玲娟,2002)。因此,当职场人际关系恶化,并缺乏一个宽松和谐的外环境,也会导致职业倦怠。

二、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综上所述,职业倦怠起源于个人、组织与社会等各个环节,大外教师中存在着职业倦怠现象是客观事实,具体到个人或各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又有较大差异。对于组织和社会方面的改良和应对策略,已有很多的文章涉及,本文毋庸赘述。但是自身的能动作用不可小视,基于上述倦怠成因分析,笔者有以下几点教师个人应对策略可供参考,一旦发现倦怠状况,第一时间从自身做起,使危害尽快消除或缓解。

首先,作为任何一名大学教师,面对知识更新迅猛的时代,自身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观念,在工作中也应当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更新知识。在这个“publishorperish(不发表就淘汰)”的时代(Hanson,1998),更应当不断提高学习和研究能力。尽管存在教学与科研的压力,但科研工作是大学英语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素质具体表现的形式之一,故大学英语教师自身有责任克服对科研产生的畏惧心理。刘润清教授在《一个英语教师的自述》一文中指出:“科研是一个艰苦的历程,关键是有没有科研的意识,能不能处理好科研和教研的关系。”科研上去了,职称上去了,内心的底气和自信也就充满了,成就感就必定取代倦怠感。

那么,如何应对教学科研的双重压力,处理好教研和科研的关系呢?夏纪梅教授提出较好的解决方法:“在大学任教必须具备研究能力。任教者应该为教学搞科研,或为科研搞教学。能够用量化手段和质化手段研究语言教学及语言学习(2002)。”因此,这意味着大外教师要在强化科研意识的同时,还要学习掌握一些基本的科研理论和量化手段。再结合自身的兴趣或结合本校、本学科的需求,尽早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积极地培养自身科研兴趣,变压力为动力,变课堂为科研的基地,努力使科研与教学相长。只要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再通过教学工作的积累和结合教学改革中所发现的问题,使科研工作走上正轨,最终就有望获得教学科研的双丰收。

其次,进入任何一个专业领域,都应始终保持一个虚心受教的心态,这样才能在比较和借鉴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借助他人的引领,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常言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有时一次教学研讨活动,会胜过自己许多次课的摸索。同理,经常与那些科研能力强,经验丰富的同事交流,不但能帮助自己尽早确立科研方向,还能少走些弯路。有时同事的一个观点,一句话,一种做事的精神和态度都会使自己终身受益。比如,当前,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组织教学是大学英语改革的重点,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冲击,一些中年教师缺乏学习新技术的冲动并难以开口向青年教师请教,只对新事物加以抱怨。殊不知师亦不必贤于弟子,另一些同龄教师却能在技术上虚心请教同事,甚至学生,主动抓住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交流创新体会,改进原有教学的模式,因而深受学生好评。这正如DonaldFreeman所言,心态是先于技术和知识的。只要勇于尝试和探索新事物,掌握先进的教学辅助设施并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难。

此外,有意识的改变自己性格上的缺陷,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如耐心、坚强、乐观、幽默等,也可以很好的帮助已出现倦怠症状的教师在自己有意识的情绪调整过程中克服倦怠。当然,还可借助于他人力量,找同事朋友倾诉、或找有关专家咨询都是缓解倦怠的良好途径。

再次,有了良好的心态,接下来就要有一个合理的目标计划克服职业倦怠,如制定一个一年、三年、五年的自身发展规划,静下心来分析并逐步解决工作中的困难。然后将计划付诸行动,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胜利的喜悦,增强自信心。作为教师本人,应清醒认识到倦怠是源于自己所遇到的压力,努力提高自己的耐压能力是问题的关键。同时在制定计划和实施过程中,通过学习时间管理技巧,在紧张的工作学习中学会适当放松,也有利于防止倦怠的出现。

三、结语

教师的职业倦怠对自身、学生、学校乃至社会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现实生活中许多活生生的教训让我们看到其危害无异于庸医误诊病患所造成的伤害。虽然这二者有诸多不可比之处,但却都属于不可轻视的社会问题范畴。大学英语教师在高校中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解决其职业倦怠是一个系统工程,整个社会都应该关心支持。衷心期待有关部门切实关心教师的困难和需要,建立对教师的合理的角色期待,给教师创设一个宽松的人文环境。大学英语教师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挑战和压力,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和需要,教师自身应该加强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培养终身学习的观念,端正心态,逐步挖掘自身潜力,从大局出发,努力克服职业倦怠心理。创建和谐社会首先从个人做起,愿广大教师们早日告别或远离职业倦怠,重塑美好师者形象。

参考文献:

[1]Leiter,M.P.,&Maslach,C.(2005).BanishingBurnout:SixStrategiesforImprovingYourRelationshipwithWork[M].SanFrancisco,CA:Jossey-Bass.

[2]FarberB.A.(1991).CrisisinEducation:StressandBurnoutintheAmericanTeacher[M].SanFrancisco,CA:JosseyBass.

[3]KathleenM.Bailey,AndyCurtis&DavidNunan,2004,PursuingProfessionalDevelopment:TheSelfasSource[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4]曾玲娟.《新世纪的关注热点:教师职业倦怠》.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02.6.

上一篇: 安全生产培训注意事项 下一篇: 现当代文学文学常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