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源利用策略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21 17:21:42

社会资源利用策略

社会资源利用策略篇(1)

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未来一段时期我党的重点工作。为了贯彻落实中央的部署,深圳市委市政府认真总结深圳20多年来发展的经验,提出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下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的目标。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的关键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城市转型,破解土地和空间、能源和水资源、人口、环境等四个“难以为继”。深圳城市转型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对促进城市发展的各种资源要素进行再认识、再评估,要树立新的资源观。深圳市委四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认为,“严峻的形势迫使我们必须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的要求,重新审视资源理念,更新资源观。凡有利于增长和发展的、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都要视为资源”。树立新资源观要求我们高度重视软科学建设,大力提升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增强城市的软实力,这是深圳实现紧约束条件下求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深圳实现发展模式转变的根本出路。

深刻认识新资源观

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根本,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人类社会的主要社会活动。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科技的革新,人类对资源的认识在不断变化,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也在不断改变。而对一个城市而言,在它发展的不同时期,资源观念也不尽相同。

新资源观将资源分为传统要素资源和新要素资源。传统要素资源是以具体物质形态存在的资源,是有形资源,是硬资源。新要素资源是无形资源,是软资源,包括管理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制度资源,是一种更动态、更宽泛、多维度、立体化的资源,具有衍生性、复制性、柔性与组合性等特点。新要素资源必须作用于传统要素资源才能发挥价值,二者的充分结合,对经济增长的质量、速度、效益等会起到决定性的影响,对经济的增长产生巨大的乘数效应。随着人类对传统要素资源的认识不断深化和科学利用,传统要素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制约将越来越弱,新要素资源将成为影响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主导资源,新要素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未来人类社会资源利用的主要方向,未来经济社会的竞争更多的是一种观念的竞争和智慧的较量,是观念、制度、经济结构的比较决定城市的实力和竞争力。通过新资源要素的开发、创新使用与配置,加强传统资源要素的挖掘、高效循环利用程度,通过二者充分结合,发挥新要素资源的创新特性,可以利用更少的传统要素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从而突破资源瓶颈和增长极限,创造出最大的价值,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一)新资源观是一个资源战略。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是资源的获取和利用能力,制定一个科学的城市资源战略是保障城市发展的基础。在改革开放初期,深圳由于政策优势,国内外资源大量汇集,刺激和保障了深圳经济的高速增长。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深圳自有资源不足以支撑业已形成的城市规模的继续扩大和不断发展,深圳城市发展的资源问题日益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资源紧约束。主要表现为行政区域内有限的土地、水资源等不能满足深圳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张带来的内部资源紧约束;二是资源配置不科学。资源市场配置和行政配置的界限不清,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尚未建立完善,社会矛盾增多加深了资源配置的矛盾;三是资源产出效率不高,浪费严重。单位产值的能耗、物耗与一些发达国家城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资源问题是深圳城市发展的软肋,处理不好,将会影响深圳城市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制定一个长远的、科学的城市资源战略,从时间上和空间上为深圳未来城市发展提供有效的资源保障,是深圳发展面临的一个非常紧迫问题,也是新资源观所关注的首要问题。

(二)新资源观是一种动态资源观。资源具有时间价值,要以一种发展的、动态的观念来认识资源,今天的废物,或许就是明天的资源,没有不能用的资源,只有用不好的资源,科技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改变将会影响到资源价值的改变。从动态的角度认识资源,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重视城市生产生活中的资源循环利用。促进资源的再生循环和回收循环,变废为宝,将资源一次性利用转向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二是重视和充分利用城市发展过程中积累的资源,通过改造、科技创新等手段,促进城市沉淀资源再利用;三是重视未开发资源的保护和促进现有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避免竭泽而渔。

(三)新资源观具有全球视野。要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资源观,通过强化自身的资源配置和调控能力,让软资源和外部资源(包括区域和全球资源)释放最大价值,从而增强城市的资源优势,并把资源优势转变为城市实力。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新要素资源和传统要素资源的流动空间已经拓展到全球,因此对城市资源的配置和调控应站在全球资源链和资源网络的角度进行,顺应时代潮流,从更大空间谋划城市资源的获取途径,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资源重组”和“资源整合”,使深圳融入到全球经济循环之中。

(四)新资源观的核心是合理配置和利用。合理配置和利用资源的出发点一是要在保障社会公平和公正的基础上实现公共资源的充分供给,二是要在对稀缺资源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实现其可持续利用。资源利用的最大价值在于促进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保障社会公平、公正,促进社会和谐。因而,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新资源观的基础性问题。另外,人类社会总是面对各类复杂问题,用以解决问题的资源总是有限和稀缺的。稀缺决定了资源价值,但稀缺又是一个相对和发展的概念,相同的资源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发展阶段,其稀缺性会发生变化。相对于其他资源,土地等自然资源和环境往往具有不可再生性,其一旦发生破坏,修复是一个慢变量,因此需要特别关注,并对其加以保护和合理利用。因此在既定的时期,我们总是要根据形势,对稀缺资源进行排序,确定轻重缓急,进而给出以稀缺资源为导向的解决问题的时间表。对于每一个城市,其资源政策与该城市的资源条件以及城市以往的发展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新资源观要求城市政府用发展的眼光,在准确判断城市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基础上,及时确定城市稀缺资源,并加以战略性保护和科学利用。

深圳城市转型需要树立新资源观

(一)新资源观开拓了深圳发展的新境界。新资源观的提出具有强烈的时代背景。从国际上来看,一方面资源稀缺,特别是能源的稀缺,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动荡的主要根源,各国在战略资源上的储备需求将进一步加大国际资源供给紧张程度;另一方面,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技术、制度和信息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的主要资源,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的巨大价格落差将进一步加剧国家间的贫富差距。从国内来看,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以及国家资源战略储备的加大,对各种资源的需要缺口将越来越大,从国际上购买资源将成为我国资源主要的渠道,加上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的不断拓展,城市资源供给越来越紧张。具体到深圳来说,自建市以来,深圳资源供应严重依靠外部资源,随着深圳城市规模的扩大、国内其他城市的快速发展,如果仍然继续沿用粗放式发展模式,资源短缺将阻碍深圳的发展。

在这种背景之下,深圳要继续保持快速的发展态势,要发展成为国际性大城市,就必须从战略上确定新的发展思路和增长模式,就必须制定可持续的资源战略,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新资源观在空间上和内容上拓展了资源的范围,一方面丰富了深圳经济特区窗口的功能,把引进来和走出去作为发挥窗口作用的两个扇面,为深圳的资源获取和开发利用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另一方面,把无形资源的开发利用确定为资源利用的重点,符合当前国际知识经济发展的潮流,为深圳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开拓了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境界。

(二)新资源观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助推器。今年上半年,深圳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关于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决定,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深圳经济特区发展循环经济条例》,明确了发展循环经济在深圳未来城市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并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战略举措,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集约化发展的具体行动方案。狭义上讲,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资源利用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模式的根本变革,用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传统的单方向的耗散型资源利用,将使城市很快达到“增长的极限”。而从广义上讲,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从有极限增长到无极限增长,从外延式增长到内涵式增长,从耗散式增长到循环式增长,使得城市由“有限城市”上升为“无限城市”。通过树立新资源观,进一步拓展循环经济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把循环经济与自主创新的有机结合作为突破点,把提高城市资源综合效益作为主要目标,通过产业转型和城市结构的调整,实现“速度深圳”向“效益深圳”的根本转变;通过制订城市宏观资源战略,构建高效的城市资源配置体系,提升城市综合实力,从而获得城市竞争的比较优势,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领跑者。

(三)新资源观助跑深圳融入全球经济循环。中国目前城市规模和数量位于世界前列,但国际影响力有限,根本原因在于大多数城市的发展处于被动介入经济全球化过程,没有完全主动融入全球经济循环。由于不能主动融入全球经济循环,资源的获取空间有限,加上城市自身资源的紧约束,严重制约了城市发展空间。

深圳要保持既有优势,取得更加辉煌的发展,在区域经济循环中占据战略高地,就必须从更高的视点和更宏观的战略入手,跳出国内城市同质化竞争的旋涡,在全球经济循环中找准城市定位,通过提升城市软实力和利用城市品牌的复合资源价值,构建以深圳为中心的发散式、扩张式的资源配置和利用网络,内外辐射,增强城市在全球资源配置体系中的控制能力,拓展深圳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影响力,从而成为全球经济循环中的控制节点。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转变对资源的认识,提高资源配置能力,树立新资源观,发展循环经济,是深圳成为国际性城市的基本保证。

新资源观赋予城市规划新使命

(一)新资源观提升了城市规划的战略思维。新资源观的首要问题是资源战略,更具战略思维的规划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推手。在这方面,深圳已经做了积极的准备。今年7月,由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深圳2030城市发展策略》就是一部新资源观的战略规划。《深圳2030城市发展策略》认真分析了深圳城市发展遭遇资源“瓶颈”的现状,将深圳未来的城市功能定位应着眼于全球,提出了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先锋城市”的目标,通过加强自主创新和制度创新,积极参与区域合作和全球经济循环,发展成为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自主创新的示范城市、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与香港共同发展的国际都会。

与城市发展定位相适应,《深圳2030城市发展策略》的资源战略针对深圳城市发展不同时期的资源特征,提出了高速成长、高效成熟、精明增长三个发展时序阶段。在高速成长期,开始城市发展模式的渐进式转型,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平稳过渡;在高效成熟期,实现城市适度密集发展、资源集约利用与环境质量的提升,完成经济发展模式的全方位转型;在精明增长期,通过资源的高效与综合利用,基本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满足人的多方面发展需求。目前,深圳城市正经历着由高速成长期向高速成熟期的跨越,并为未来的精明增长做着积极的准备。《深圳2030城市发展策略》以新资源观为指导,以资源利用为主线,与深圳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不谋而合,是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第一部宏观战略规划,成为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推手。

(二)新资源观催生复合规划、和谐规划。新资源观拓展了规划领域,丰富了规划内容,催生了复合规划和和谐规划。复合规划是相对于单一规划而言。一直以来,由于部门分割和专业分割,规划部门侧重于空间规划,其他部门侧重于内容规划,而且单一的专项规划多,综合规划少。复合规划是以空间规划为主要载体,综合了包括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内容信息的一种规划模式,实现了空间规划和内容规划的统一,是各部门、各专业行政意图的统筹和行政的依据,目的是实现城市发展一张图和城市管理一张图,做到各部门、各专业的相互配合和行动统一。通过复合规划,可以有效地综合平衡各方要求,明确资源配置原则和方向,制定统一的行动,保障公共利益,保障稀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和谐规划。和谐规划追求以人为本、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要求规划发挥平衡利益、调和社会关系的作用,要求加强规划之间的综合和协调。通过和谐规划来扩大和保障城市公共利益,提高城市福利水平,促进社会各阶层的融合。通过和谐规划,促进规划之间的协调和有机结合,包括硬资源规划与软资源规划、城市资源规划与区域资源规划、近期资源规划与远期资源规划的有机结合,实现空间规划和内容规划的和谐、城市规划对各类专向规划的统筹与协调。通过和谐规划,坚持城市发展的生产、生活、生态相统一,为城市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一是高效益的生产环境,要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生产、城市管理水平和效率,增强城市创新水平;二是高质量的生活环境,要营造便捷舒适、环境友好、文化多元、自由开放的城市氛围;三是高水准的生态环境,要保持优美的城市环境,打造适宜的公共空间,让葱郁的树木、纯净的空气和水成为吸引人们安居乐业的基本因素。

(三)充分发挥城市规划首位公共政策的作用。完善政府的公共政策体系,关键是要重视和建立主干性政策,明确首位公共政策。目前,我国许多城市普遍存在主干性政策缺乏、首位公共政策不明显等问题。规划既是城市公共利益的守护者,又是城市发展的引导者,随着城市发展,规划在城市管理和城市建设中的综合协调功能越来越强,应该充分发挥其主干性政策作用。而资源调控综合性强,涉及多方利益,需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协调统一,规划又应该成为所有资源调控政策中的首位公共政策。发挥规划在资源调控体系中的首位公共政策作用,就是要发挥规划的先导、主导和统筹配置作用,就是要充分发挥规划这一软资源在各类资源配置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因为科学的规划是最大的城市资源,规划的失误是最大的资源浪费。发挥规划的首位公共政策的作用,关键是要建立起统一的调控管理平台,切实发挥规划的主导作用。通过建立《近期建设规划》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调控“双平台”,促进《近期建设规划年度实施计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和《年度土地供应计划》的“三吻合”,通过加强规划的综合统筹功能,促进资源调控的有序性和统一性。

城市规划公共政策要注重刚柔相济。在市场经济体系下,城市规划由于编制时间长、法定程度高,往往是刚性太足,灵活不够。在实践中,刚性太强容易造成规划实施困难,因此,有必要建立“双轨制城市规划公共政策”,即控制性规划政策和调节性规划政策。控制性规划政策强调规划的刚性,包括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法定图则三个层次;调节性规划政策强调规划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包括发展策略——近期建设规划——年度实施计划三个层次。控制性规划政策(刚性政策)和调节性规划政策(柔性政策)刚柔相济、相互补充、相互协调。而为了促进和检验规划公共政策的有效性,还有必要建立规划——实施——评价于一体的“规划实施监控系统”,通过建立城市运行仿真系统(包括土地仿真、空间仿真和交通仿真等)和卫星遥感监测系统,加强规划效能监察,对城市规划的决策和实施过程进行实时监控。

(四)完善以空间资源配置为主线的城市规划调控体系。在深圳面临四个难以为继的紧约束条件下,城市发展应该抓住空间资源短缺这一主要矛盾,进一步完善以空间资源配置为主线的规划调控体系。政府宏观调控类别包括内容调控和空间调控,内容调控是指资金、原材料供应、劳动力供应等的调控,空间调控则是指土地、产业布局等的调控。内容调控最终要落实到空间,空间调控是促使政策落地、促进政策实施的主要途径,空间调控是主要方面,特别是对于深圳空间资源紧张的城市,空间统筹内容成为政府决策的主要出发点。城市规划是空间调控的主要工具,经过多年的发展,城市规划已经建立起从宏观到微观、从长期到近期的规划体系,初步建立了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规划管理体制。因此,应积极建立以空间资源配置为主线的城市规划调控体制,把近期建设规划及其年度实施计划当作加强城市规划实施和管理的主要抓手,使其成为统筹当前深圳发展的主要资源公共政策。同时,努力建立“规划——计划——预算系统”的城市发展综合调控体系,把空间、项目和财政资金有效地统一起来,形成政策合力。

坚持新资源观,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全局性和持久性的工作,迫切需要我们更新观念,提高认识,以更加前瞻的眼光和战略的思维来思考深圳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用更加科学的理念和先进的手段谋划深圳的蓝图,抓住机遇,与时俱进,最终实现深圳建设国际性城市的宏伟目标。

制定一个长远的、科学的城市资源战略,从时间上和空间上为深圳未来城市发展提供有效的资源保障,是深圳发展面临的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

社会资源利用策略篇(2)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的质量,而旅游支出的大小正是体现人们生活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我国自然旅游资源丰富,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和开发旅游资源,建立旅游产业的新经济增长点,把旅游业发展成我国部分地区的支柱产业。因此,合理开发景区,增加景区供给,给旅游者提供更多的选择,是未来几年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目标。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获得了迅速发展,国家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进入了有重点的、有规模的开发阶段,提出了“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自力更生与外资一起上”的投资方针。但在旅游景区的开发中,必然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尤其是投资商、政府和社区居民之间的利益关系。本文试图从博弈论的角度,对进入景区开发的投资商的动机和策略进行分析,对投资商与政府之间签订协议或招标过程中的各种行为进行解释,分析各种博弈策略的实质,理清投资商、政府与社区居民的博弈关系,并提出协调好这些关系的对策。

二、投资商获得景区经营权的博弈模型

1、博弈论的分析要素。一般来讲,博弈论分析包括6个基本要素:参与人(players)、行动(actions)、信息(information)、策略(strategies)、支付(payoffs)、结果(outcome)和均衡(equilibria)。对一个博弈的描述必须至少包括参与人、策略和支付,而行动与信息则是建筑材料。参与人、行动和结果合起来称为博弈的规则(rules of the game),建模者的目的即在于运用博弈的规则来确定均衡。博弈论关注的是意识到其行动将相互影响决策者们的行为。其中参与人是指参加博弈的直接当事人,即以自身效用最大化为准则的理性决策主体。在旅游景区开发博弈中,博弈的主体是投资商、政府与社区居民;策略集合是参与者在博弈中的所有可能选择行为的集合,每个策略集合至少有两种不同策略。本文中的策略集合包括:投资商决定投资开发景区或不投资,社区居民支持投资商开发景区或不支持,政府支持投资商开发景区或不支持;“支付”是指参与者采取策略后可得到的相应收益,支付函数是参与者从博弈中获得的收益或效益的函数。本文弈主体的支付函数是收益(利润、收人、充分就业……)=F(投资商、政府、社区居民、投资商策略、政府策略、社区居民策略)。

2、投资商、政府和社区居民之间的静态博弈模型的构建及分析。本模型的博弈主体分为投资商、政府(主管部门)、社区居民。为了方便模型构建,进行了如下假设。

(1)参与人都为“理性经济人”即投资商、政府(主管部门)、社区居民都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

(2)假设参与人所获取的信息完全相同,即是完全信息,也就是说参与人互相都知道各自的信息,获取的其它信息也是相同的。

(3)假设投资商没有把钱投资到旅游景点开发中,则其所拥有的资金将不会投资到其它地方。

为了很明显地体现各博弈方的收益,本文的博弈矩阵中用具体数字代表其收益,正负和大小各代表博弈方是盈利还是亏损和得益的大小。投资商应先与政府进行博弈,后与社区居民进行博弈。投资商、政府、社区居民行为选择的博弈矩阵如表b(1)、表b(2)所示:[投资商的策略:投资或不投资;政府的策略:支持或不支持 ;社区居民的策略:支持或不支持。

首先,投资商跟政府进行博弈的博弈矩阵如表a,其博弈矩阵中的数据仅代表各博弈方在各种策略下收益最大化的符号。在分析投资商与政府的博弈时,假定没有社区居民的博弈行为,则当政府支持投资商对某旅游景点进行投资时,投资商和政府的收益是最大的,即用博弈矩阵中的(44)来表示。当政府不支持投资商对某旅游景点进行投资时,投资商和政府博弈矩阵中的收益用(31)表示。当投资商不投资而政府支持旅游景点的开发时,投资商和政府的得益为(-1-2)。当投资商不投资且政府不支持时,投资商和政府的收益为(-1 -1)。具体博弈矩阵得益如表a所示。

其次,将投资商和政府两个博弈方合并为一个博弈方,是在假设表a中的得益不受第三方参与的影响下,再对投资商和政府与社区居民进行博弈分析,博弈矩阵如表 b(1)和 表b(2)所示。我们先对表 b(1)的博弈矩阵进行分析:当[投资商政府]采取的策略为[投资支持]、社区居民采取的策略也为支持时,此时三方的博弈收益最大,即博弈矩阵中用{(4 4) 3}表示的收益;当[投资商 政府]采取的策略为[投资支持]、而社区居民采取的策略为不支持时,假定投资商和政府的收益不变,但是社区居民的收益将会减少,用2个单位来表示社区居民不支持策略下的收益,在得益矩阵中用{(4 4) 2}表示此时各方的收益;当[投资商 政府]采取的策略是[投资 不支持]而社区居民采取支持的策略时,[投资商政府]的收益上文已经分析过了,社区居民也会受到政府不支持的影响,用2个单位表示社区居民的收益,在矩阵中用{(3 1) 2}表示得益;当[投资商政府]采取的策略是[投资不支持],而社区居民采取不支持的策略时,三方博弈的收益就变为{(3 1)1}。如表b(1)所示。

当[投资商政府]采取的策略是[不投资支持]而社区居民采取支持的策略时,则他们三方的收益可用{(-1 -2) 1}表示;当[投资商 政府]采取的策略是[不投资 支持]而社区居民采取不支持的策略时,三方博弈的收益为{(-1 -2) 1};当[投资商政府]采取的策略是[不投资 不支持]而社区居民采取支持的策略时,博弈三方的收益为{(-1 -1) -1};当[投资商 政府]采取的策略是[不投资不支持]而社区居民采取不支持的策略时,此时博弈三方的收益为{(-1-1) 0}。综合以上的分析,则博弈矩阵的得益如表b(2)所示。

从上文分析的三个博弈矩阵看,投资商应先与政府进行博弈,两方达成一致后,再跟社区居民进行博弈。本文为了清晰易懂,将三方博弈矩阵简化为两方博弈矩阵,可以说博弈矩阵表b(1)和表b(2)是博弈矩阵表a的延续,对三个两方博弈矩阵的策略进行比较,通过划线法,我们能很快找到博弈矩阵的最优策略:{[投资支持]支持}。

三、投资商、政府和社区居民之间的博弈对策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旅游景点开发中,政府作为博弈方应做好引进投资商的工作;而作为博弈方的投资商应做好开发景点潜力的工作;作为博弈方的社区居民对景区开发也是非常关键的,三方都应该把握好开发景点的机会,并制定相应的政策。

1、作为博弈方的政府,既是参与者又是裁判员,在博弈过程中应该采取支持的策略。一方面,政府应该采取有力的措施吸引更多投资商。尤其是对旅游资源丰富、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政府更应大力引进资金,加大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引进资金的过程中,政府应搞好招标工作,筛选出最适合开发旅游景点的投资商并且制定出相关的优惠政策;同时大力支持一些基础实施的建设,制定并完善规范旅游发展与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及具体的监管措施,对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严惩。此外,政府还应该合理界定资源价值,扩大信息透明度。由于景点资源的实际价值较难判断,目前在景点开发的过程中,例如在招标的过程中,对景点资源主要采取估价或作价的方法来确定其价值,这些方法虽然容易操作,但缺乏科学依据,容易引发寻租等腐败行为。因此,政府应当成立专家委员会对资源价值进行科学的评估,为景点资源的合理作价提供理论依据,同时聘请公众代表对资源价值的确定进行论证,最终确定出科学合理景点的价值。同时,在投资商进行景点开发时,应增加透明度,尽可能多地将相关信息公布于众,减少“暗箱”操作 的可能。

2、作为博弈方的投资商,首先应尽可能获取充足的信息,做好景点开发的可行性评估。应首先组织人员对景点的投资开发潜力进行评估,对投资开发的成本和收益进行科学的预测。其次,积极筹措投资资金,以便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最后,投资商应大力争取政府和社区居民的支持, 力争做到投资商、政府、社区居民的三方共赢。此外,在开发过程中,必须坚持保护好自然资源。

3、作为博弈方的社区居民,应该大力支持景点的开发并该做好监督工作。对于社区居民来说,开发景点是利大于弊的,不仅可以增加他们的收入,还能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但社区居民应该做好监督工作,对投资商和政府的行为实施有效的监督,防止投资商和政府勾结,为了眼前利益而损害当地居民的长远利益。

【参考文献】

[1] 金碚:产业组织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2] 陈郁: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3] 胡明:博弈论与现代产业组织理论[M].贵州大学教师用内部教材,2006.

[4] [美]罗伯特・吉本斯:博弈论基础[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社会资源利用策略篇(3)

欠发达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给区域性公司带来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区域性公司应充分利用区域环境条件谋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投融资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区域性公司可通过合理的投融资,利用区域政策与条件,实现公司与区域的共同繁荣,因此研究区域性公司的投融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区域性公司投融资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

区域性公司是指以区域的自然、社会、人文环境为基础,借助区域政策、区域市场来不断发展壮大自己,并为区域社会经济繁荣发展做出贡献的企业。区域性公司的投融资决定着公司的长远发展和公司经营的效率与效益。公司的投资受制于公司内部的条件,并依赖区域自然资源、市场资源、人力资源等环境的适应性,通过投资回报率反映出公司的经营效益;公司的融资以自身的实力为基础,借助区域金融优惠政策实现资本成本和筹资风险的有效均衡,从而影响着公司的价值实现。

欠发达地区是经济、文化相对于发达地区来说比较落后的地区,如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国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扶贫开发投入、财税优惠政策等措施帮助这些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欠发达地区的社会、经济环境直接影响着区域性公司的投融资,具体表现为:①欠发达地区的社会经济落后的状况制约着区域性公司的发展,同时也给区域性公司许多机会,公司可以在区域发展中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开展适当的项目投资,以谋求公司与地区的共同发展。②国家在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方面提供了许多产业、财政、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的有效实施及充分利用依赖区域内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区域性公司可创造条件促进国家优惠政策的有效实施和充分利用,使区域社会经济充分借助优惠政策谋求最快、最大的发展。③欠发达地区可为区域性公司提供宽阔的市场。由于欠发达地区的区域市场处于发展阶段,并对区域性公司具有较强的认同度,区域性公司将公司及其投融资与区域社会经济紧密相连,就可在区域市场形成较强的市场优势。④欠发达地区独特的地理资源、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为区域性公司提供了丰富的经营资源,通过公司的投融资直接影响公司资源优势的形成。

以区域为依托的区域性公司与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惜惜相连、息息相通。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建设为区域性公司创造了机会和平台,带来更多的投资项目和日益增大的产业市场;区域性公司的良好发展有利于区域发展的实现,带来区域资源的有效利用、区域社会的进步繁荣。

二、充分利用欠发达地区的区域环境开展区域性公司的投融资

欠发达地区独特的区域环境是区域性公司开展投融资要考虑的重要方面,充分利用区域优惠政策、自然资源、区域市场,科学合理地进行投融资对区域性公司和发展壮大具有重要意义。

1.利用区域优惠政策进行投融资。充分利用国家、区域制定的产业政策,合理选择投资项目,在推动区域主要产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发展自身;充分利用区域财政、税收、金融政策,合理融资以降低资金成本与财务风险;综合利用区域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等相关政策,增加经营机会、减少经营成本费用,利用科学合理的投融资为公司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

2.利用区域差异优势进行投融资。利用区域自然资源优势,合理选择投资项目,促进区域资源的开发利用;利用区域地理优势,合理开展投融资,不断开拓区域市场;利用区域的制度及人文差异,合理开展投融资,谋求公司经营中形成差异优势。

3.利用区域欠发达形成的级差开展投融资。利用区域市场机制不完善、科学技术水平不高、经济信息沟通不顺畅,寻找突破点进行投资建设,既可以改善区域发展的落后状况,又可以取得公司的发展。

三、做好“内功”,为区域性公司投融资创造条件

区域性公司应不断调整公司经营战略布局,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改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区域发展形成的各种机会,开展各项投融资活动,实现公司的发展壮大。

1.做好区域化的战略定位。区域性公司发展战略应充分地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方向与趋势密切相关,根据区域发展的重点和策略确定公司发展战略的方向、目标与实施路径,使公司战略充分体现区域环境优势,并在实现公司发展战略过程中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2.做好区域化投资项目的储备与选择。依据符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符合区域产业政策、能带动区域相关经济领域的发展,有利于区域内人们改善工作、生活水平,符合区域可持续发展要求,达到区域环境保护要求等标准策划各种区域化投资项目;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及重点科学地选择推进合理的投资项目,保证公司的持续发展。

3.做好经营管理基础工作,创造条件满足区域投融资的要求。国家对欠发达地区提供了财政、开发资金、税收政策等方面有力的支持。区域性公司应不断改进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公司经营业绩,改善公司财务状况,以满足国家支持政策的投融资条件;不断健全公司经营管理信息体系,提供真实、可靠、完备的公司信息,使区域政府能利用公司这一平台充分使用国家提供的各种优惠政策,通过公司的发展壮大推动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区域性公司的发展依托于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充分利用区域资源、政策、社会优势开展投融资,实现公司的发展壮大,同时带动区域社会经济、人们工作及生活水平的发展提高,这是区域性公司发展之路不二之选择。

社会资源利用策略篇(4)

(一)减少微观管理事务和具体审批事项

1、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更好地发挥县(区)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在投资管理方面的作用。

及时修订调减投资核准项目目录,大幅度提高市级核准项目的规模(限额)标准,缩小投资审核范围,下放投资审核权限。

国家、省、市级规划内和年度计划规模内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除少数需报国家、省、市政府审批、核准或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审批、核准外,区分不同情况由县(区)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审批、核准,或由企业自主决策。

2、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专项产业政策,除按规定需报国家、省、市政府审批的外,由县(区)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在国家、省、市级规划和政策的指导下分别制定。

3、取消已由省、市政府公布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

(二)集中精力抓好宏观调控

重点是拟订和组织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总体规划、年度计划;搞好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维护经济安全;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协调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重大问题;加强投资宏观管理,调控全社会投资总规模;加强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测预警和信息引导,增强扩大开放条件下经济协调发展的能力;指导推进和综合协调经济体制改革,统筹综合性经济体制改革,协调推进专项经济体制改革。

(三)划入的职责

将原市工业交通办公室承担的“协调解决全市工业口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调节工业经济正常运行”、“负责煤、电、油等经济运行保障要素及铁路运输力的综合协调和重要储备物资的应急调节”以及“石化、电力、煤炭等能源行业管理”职能划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四)划出的职责

将工业行业管理有关职责划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具体包括:全市工业行业规划和产业政策制定;技术改造投资管理;按市政府规定权限,审批、核准规划内和年度计划规模内工业和信息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贯彻国家、省高技术产业中涉及生物医药、新材料等的规划、政策和标准并组织实施;工业的节能、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促进工作;稀土行业发展的职责。

二、主要职责

(一)拟订并组织实施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分析市内外经济形势,提出全市国民经济发展、价格总水平调控和优化重大经济结构的目标、政策,提出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和政策的建议,受市政府委托向市人大提交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

(二)负责监测全市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态势,承担预测预警和信息引导的责任,研究宏观经济运行、总量平衡、全市经济安全和总体产业安全等重要问题并提出宏观调控政策建议,负责协调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重大问题,调节经济运行,负责组织重要物资的紧急调度和交通运输协调。

(三)负责汇总分析全市财政、金融等方面的情况,参与制定财政政策和土地政策。综合分析全市财政、金融、土地政策的执行效果。

(四)研究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问题,组织拟订综合性经济体制改革方案,协调有关专项经济体制改革方案,会同有关部门搞好重要专项经济体制改革之间的衔接,指导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和改革试验区工作。

(五)拟订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和投资结构的调控目标、政策及措施,衔接平衡需要安排政府投资和涉及重大建设项目的专项规划。争取中央、省级财政性项目建设资金,安排市级财政性项目建设资金,按照国务院和省、市政府规定权限审批、核准、备案重大建设项目、重大外资项目、境外资源开发类重大投资项目和大额用汇投资项目。指导和监督国外贷款建设资金的使用,引导民间投资的方向,研究提出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的战略、规划、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的目标和政策。组织开展重大建设项目稽察。指导工程咨询业发展。

(六)推进全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组织拟订综合性产业政策,负责协调第一、二、三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并衔接平衡相关发展规划和重大政策,做好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的衔接平衡;协调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会同有关部门拟订服务业发展战略和重大政策,拟订现代物流业发展战略、规划,组织拟订高技术产业发展、产业技术进步的战略、规划和重大政策,协调解决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等方面的重大问题。负责石化、电力、煤炭等能源行业管理,拟订能源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

(七)组织拟订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规划和重大政策,研究提出城镇化发展战略和重大政策,负责地区经济协作的统筹协调。承担西部大开发工作。综合协调全市开发区的规划和发展工作。

(八)编制重要农产品、工业品和原材料进出口总量计划并监督执行,根据经济运行情况对进出口总量计划进行调整,拟订战略物资储备规划,负责组织战略物资的收储、动用、轮换和管理,会同有关部门管理市级粮食、棉花和食糖等储备。

(九)负责全市社会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衔接,组织拟订社会发展战略、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参与拟订人口和计划生育、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卫生、民政等发展政策,推进社会事业建设,研究提出促进就业、调整收入分配、完善社会保障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协调社会事业发展和改革中的重大问题及政策,维护社会稳定。

(十)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负责全市节能降耗的综合协调工作,组织拟订全市发展循环经济、全社会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规划及政策措施并协调实施,参与编制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规划,协调生态建设、能源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重大问题,综合协调环保产业和清洁生产促进有关工作;落实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关政策措施。

(十一)拟订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有关规范性文件。负责全市招标投标综合管理工作。

(十二)组织编制全市国民经济动员规划、计划,研究国民经济动员与国民经济、国防建设的关系,协调相关重大问题,组织实施国民经济动员有关工作;承担市国防动员委员会有关具体工作。

(十三)承办市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内设机构职责

根据上述职责,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设12个内设机构:

(一)办公室

负责机关政务工作,督促检查机关工作制度的落实;负责机关会议的组织和决定事项的督办;负责文电、机要、档案、、保密、接待、计划生育、精神文明、综合治理、后勤服务、机关财务和资产管理等工作;负责机关和所属单位的机构编制、干部人事、劳动工资、培训、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等工作;负责离退休人员的服务管理工作;负责组织实施目标责任考核工作;负责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的办理。

(二)发展规划与区域经济科

提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和社会中长期发展、总量平衡及结构调整的目标和政策;组织拟订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全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并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测与评估;提出全市推进城镇化的发展战略和重大政策措施;统筹协调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协调国土整治、开发、利用和保护政策,参与制定土地政策,参与编制水资源平衡与节约规划、生态建设与环境整治规划;指导地区经济协作;协调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规划和重大政策,提出重大项目布局建议并协调实施;负责使用国内资金项目进口设备减免税的确认初审工作。

(三)国民经济综合科

监测分析全市经济运行态势和国内外经济发展变化,进行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测预警;研究总量平衡,提出宏观调控的目标以及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和政策的建议;开展宏观调控经济评估;组织拟订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起草综合计划报告;组织编制应急预案,提出年度重要商品平衡的总量目标和相关政策建议;提出国家重要物资储备政策建议,拟订并协调全市国家重要物资储备计划;指导县区经济发展计划工作;研究分析全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执行情况,并提出建议;提出直接融资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建议,研究审核企业债券的发行和资金投向,牵头推进全市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的发展及制度建设;承担新闻和信息引导等工作;承担市苏陕协作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四)经济体制综合改革与政策法规科

研究全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问题,提出年度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意见;参与研究和衔接有关方面拟订的专项改革方案;指导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和改革试验区工作;负责统筹城乡工作;承担机关有关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工作。

(五)固定资产投资科(市重点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

监测分析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运行情况,研究拟订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和投资结构的调控目标、政策、措施,编制下达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度投资计划、市本级财政预算内基本建设年度投资计划;负责全市行政事业单位建设项目、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环保设施、廉租住房、公检法司等设施项目审批和投资安排;负责全市经济适用住房和房地产项目备案,编制下达全市经济适用房建设指导性计划;负责全市招标投标综合管理工作;指导工程咨询业发展;承担市重点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

(六)农村经济科

综合分析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情况,提出全市农村经济发展战略、体制改革及有关政策建议,协调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衔接平衡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等发展规划、计划和政策,提出重大项目布局建议并协调实施;承担市以工代赈办公室日常工作。

(七)产业协调科(市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

综合分析全市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的重大问题,组织拟订综合性产业政策;统筹工业、服务业的发展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的衔接平衡;协调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和重大产业基地建设;协调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负责利用外资、淘汰落后产能、外资项目减免税确认等有关工作;承担市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日常工作。

(八)高技术产业科

综合分析全市高技术产业及产业技术发展态势,组织拟订高技术产业发展及产业技术进步战略、规划及扶持措施;组织管理高技术产业化示范相关工作;统筹衔接平衡全市信息化发展规划、科技发展规划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计划;参与组织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学研联合,协助管理新材料基地建设;推动全市国民经济新产业形成。

(九)社会发展科

综合提出全市社会发展战略,组织编制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协调人口和计划生育、文化和广播电视、教育、卫生、体育、文物旅游、民政等发展政策;组织编制有关专项计划,协调全市社会事业发展和改革的重大问题;综合分析提出全市促进就业、调整收入分配、完善社会保障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和政策建议;推进相关体制改革,协调解决相关重大问题,安排全市社会事业发展重点建设项目。

(十)经济贸易科

监测分析全市流通和物流业运行状况,组织拟订重要农产品、工业品和原材料进出口总量计划和重要商品总量平衡计划,并根据经济运行变化提出计划调整建议;会同有关方面管理市级粮油、化肥等储备计划;组织拟订现代物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协调流通和物流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十一)能源发展和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科

研究提出全市能源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年度指导性计划和产业政策;拟订能源对外开放战略、规划及政策;承担全市石油、天然气行业管理工作;指导能源行业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承担科技进步和能源装备相关工作;组织拟订能源行业标准;组织拟订新能源、水能、生物质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计划和政策并组织实施;组织拟订并实施全市煤炭工业发展战略和规划;拟订煤炭加工转化为清洁能源产品、火电、核电和电网有关的发展规划、计划和政策并组织实施;协调有关部门开展煤层气利用工作;协调全市电力行业管理;综合分析全市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组织拟订全市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划和政策措施并协调实施,参与编制环境保护规划;指导节能执法单位开展节能执法工作;组织实施清洁发展机制工作;承担市节能降耗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十二)交通发展科

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的衔接平衡;综合分析交通运输运行状况,协调有关重大问题,提出有关政策建议;负责拟订全市交通运输中长期发展规划;监测和分析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状况,编制市公路、城市轻轨、铁路、机场建设项目规划;负责交通运输项目的前期工作,配合做好交通运输项目的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批和初步设计评估及审查;负责与部、省有关部门的工作联系,落实交通建设过程中需要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协助解决的问题;承担市铁路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机关党的机构按规定设置。

纪检、监察机构按有关规定设置。

四、人员编制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机关行政编制53名。其中:主任1名,副主任4名(1名兼任市物价局局长),总工程师1名,市重点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1名(副处级),科级领导职数20名(含监察室主任职数1名)。

五、其他事项

(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加挂市物价局牌子,主管全市价格工作。

(二)管理市粮食局。

(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编制重要工业品、原材料和重要农产品的进出口总量计划,市商务局负责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确定的总量计划内组织实施。粮食、棉花、煤炭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市商务局在进出口总量计划内进行分配并协调相关政策。

社会资源利用策略篇(5)

需求侧管理的理念对于电力企业走上现代化的管理道路具有重要意义。现代化的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增强企业自身的经济实力和总体竞争力,能够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使用需求侧管理的经营理念,能够为企业获取到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挥重要作用。营销战略是促进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采取合理有效的营销战略,能够大幅度增强电力企业的管理水平,从而不断获取到更多的经济利润,同时还为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做出重要贡献。

一、做好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

1.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内涵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有的管理模式已经逐渐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状态,只有不断改进管理方式,才能够保证企业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现代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电力企业引进了先进的管理观念,将电力需求侧管理作为现如今的重要管理方式。电力需求侧管理主要是针对电力企业的生产、供电以及运行工作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控制和管理,不断改进用电方式,实现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目的。将电力企业生产运行过程中涉及到的众多事项实行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节约用电、科学用电、有序用电相结合的发展状态。

2.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措施

第一,加强行政方面的管理措施。电力事业是我国的基础建设事业之一,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想要不断提高电力企业的供电水平,优化电力资源的利用效率,不仅需要电力企业自身的不断努力,更重要的是还需要发挥政府的相关指导作用。想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科学用电、合理用电、节约用电的良好风尚,就要政府行使有效职能,增强自身对于电力使用情况的引导作用。政府还要积极鼓励企业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促进企业为提高资源利用率而不断加强和改进供电技术。电力需求侧管理的重要主体是政府,政府能够制定一些相关的管理措施,加强对于电力市场的管理工作。不断提高电力企业的技术水平,推动经济的迅速发展,是政府进行管理的重要目标,将平衡用电管理的相关措施作为重要的管理手段进行实施。政府能够调整电力企业的休息时间和相关的检修时间,从而安排一些高耗能、低效率的小企业进行整修,对于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1]。第二,加强经济方面的管理措施。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电力行业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情况是分不开的。加强经济方面的管理措施能够有效提高电力行业对于市场经济的贡献率。电力部门在分配电力资源时,可以通过电力资源的用电情况进行制定合理的供电模式。设置一些相关的时间段管理方法,将那些高峰期的用电情况进行总结。分析,从中寻找到一些较为合理的规律,适当调高一些用电高峰期的费用,而对于一些用电情况较少的低峰时间段,要能够给以一定的优惠措施,如此一来,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电力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电力市场的有效发展。

二、电力发展的营销策略

1.实施电力营销策略的重要意义

电力营销主要是在为了满足社会各方面的电力需求之后,尽可能地实现电力企业获取经济利益的目的。电力营销策略与电力需求侧管理相辅相成,能够为促进电力市场的和谐有效发展发挥重大作用。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采取一定的营销策略,将促进电力资源的合理应用作为主要的发展模式。电力需求侧管理对于电力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电力营销策略与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模式相互结合,将能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电力企业可以在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模式下。不断调整电力供应的谷峰值情况,这是电力企业普遍适用的方法,也是较为有效的手段[2]。

2.电力营销策略和电力需求侧管理相结合

通过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发展模式,能够为电力企业在实施电力营销策略提供良好的方法。将电力营销策略和电力需求侧管理相结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众多用户的用电潜力,为电力营销、用电量的持续增长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电力营销主要是为了实现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而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可以有效吸收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先进管理理念,将其有效融入进电力营销的方法中,为获取到较大的经济利润而不断努力。电力营销策略的应用能够为电力企业提供较大且灵活的市场环境,同时在应用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方法之后,对于电力企业的发展起到了更好地促进作用[3]。

三、总结

电力是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获取的重要资源,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社会各方面都需要电力资源作为重要的动力能源,而现实的情况却是,现有的电力资源难以满足社会各行各业的电力需求。社会日益增长的电力资源的供需矛盾,需要电力部门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增强电力资源的有效利用率。电力需求侧管理是先进的管理模式,对于电力市场的不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是这种先进管理模式不仅需要电力企业自身的努力,还需要政府发挥相关引导作用。营销策略是各类企业都会实施的重要手段,电力企业也不例外。同时将电力营销策略和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方法相互结合,能够在促进电力市场迅速发展方面起到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铭东.电力需求侧管理应贯穿电力营销工作全过程[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12):130-131.

社会资源利用策略篇(6)

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 周边黄石、鄂州等8个城市构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 它不仅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生态赤字,不利于经济生态的平衡发展。“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建设为切入点,将经济与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运行过程结合起来,为武汉城市圈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中部崛起带来新的战略机遇。而循环经济作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战略模式, 是人类对难以为继的传统发展模式反思后的战略创新 ,已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 、科学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

1循环经济——武汉作为中部重要城市发展的战

略机遇选择

①发展循环经济是一种趋势。它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运用生态规律来指导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以生态学的理论为基础,把人类经济子系统看作为生态大系统的一部分,注重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循环经济作为发展战略的一种必然趋势,是基于大规模的生态赤字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传统的“大量开采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工业化进程,维持的是“资源产品废弃”单向线性运行过程,其结果是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因此,就及需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来取代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这样,一种新的“资源产品再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逐渐形成。

②发展循环经济是武汉城市圈的一种明智选择和超前战略。中国循环经济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各地区也还只是限制在建设一些生态工业园阶段。而且发展水平也很有限。只所以说武汉城市圈发展循环经济是它的一种明智选择,首先是因为武汉发展循环经济有一个大的政策支持环境,国家把武汉城市圈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强调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政策上的强大支持。其次武汉城市圈智力资源丰富, 教育事业发展较快。武汉是全国高校较多的城市之一,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智慧库和智囊团作用。另外,发展循环经济也是基于“今天的生态就是明天的经济”这样一种理念而发展的。所以发展循环经济是武汉城市圈建设的一种超前战略,它使低代价的赶超战略成为可能,符合经济的总体发展趋势和要求。也应成为武汉城市圈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机遇选择。

2武汉城市圈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社会、个人的共同参与,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①完善法律和政策体系,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政策体系支持。建立环境导向,消费引导,政策激励的循环经济发展政策体系。一是要建立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法规,通过法律法规确定循环经济在社会发展听地位,明确政府、企业、公众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权利和义务。二是要通过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收费、保险等政策调整,从影响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成本和收益入手,借助市场机制改变生产者和消费者原有的经济刺激模式,使企业和个人对环境保护的外部效益内部化,从而使得其生产和消费循着有利于循环经济的方向发展,以达到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共赢。②充分发挥武汉城市大学智力支持,加快有关技术发展。科学技术是建设循环经济的决定性因素。是循环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技术的进步能节约能耗的物耗,能实现资源的高效重复利用和环境保护。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可以说如果没有先进技术的输入,循环经济将难以发展。武汉拥有大量的大学资源,因此,应充分利用,以发挥其巨大的大学智力支持。

3结 语

社会资源利用策略篇(7)

(1)增强公众对人口、资源和环境的整体意识,将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作为国家的基本国策。

(2)增强全民对水灾的忧患意识,要有抗大洪的思想准备和应急措施。

(3)增强公众对水危机的意识,提高全民的节水意识,鼓励社会公众的参与,尤其是妇女和儿童的参与。

(4)各级政府及其宣传部门要以水多为患、水少成灾、水脏贻害为中心,在全社会开展保护水、爱惜水、依法治水、科学管水、节约用水、防治污水等一系列改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宣传活动。

(5)教育部门要把中国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把水与人类、水与经济社会、水与环境等,系统地编写到教材中去,从小学开始进行普及教育。各级政府直到村民自治组织都要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教育。

二、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要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

(1)在制定2050年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划时,要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和供水能力。

(2)重新审查2010年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要根据水资源条件,调整发展规模和生产力布局。已建的耗水大的工业要向水源丰富地区或可利用海水的沿海地区转移,规划中耗水大的项目必须布局在丰水地区。

(3)中国地区间自然条件差异性极大,由此决定了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因此,对不同地区,比如对东、中、西三类不同的经济地带,应当有不同的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各地要严格按供水量配额制定地区发展规划。

三、重新审查水利发展战略及长远规划

(1)中国水的问题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水利部门要审定水利发展战略规划,重视中长期发展的预测工作,尤其要加强水资源的宏观战略研究和管理。

(2)面对21世纪中国水资源紧缺的形势,根据水资源条件的变化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组织对全国水资源重新进行全面评价。

(3)防洪安全事关全局,未来大江大河的防洪问题仍然是江河治理的重中之重,应根据新的防洪形势,修订和完善防洪规划,尤其要加强非工程防洪措施的规划。

(4)水利发展应将现有水利基础设施的巩固、配套、挖潜和更新改造作为战略重点之一。因此,要下决心改革过去计划经济投资分配的格局,在基本建设投资中重点安排。巩固提高这些基础设施的效益,直接关系到21世纪的战略目标的实现。

(5)农业用水要实行总量控制,灌溉面积的增长要依靠科技创新,在节水中求发展。

四、全面理解和正确贯彻开源与节流并举的方针

开源与节流并举,以节水为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已将节水排列在资源节约的首位,十五届三中全会又提出,要把节水作为革命性措施来抓,党中央制定的节水战略方针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

(1)缓解中国水资源短缺的根本出路在节水,要从战略的高度尽快建立节水型的经济发展和节水型的社会体系。国家对节水要作为一项工程,列入基本建设计划。全方位制定节水工程的发展规划和经济政策。

(2)在抓好节水工程的同时,必须加快水源工程建设,加大多种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力度,提高雨洪资源化及其利用程度,有计划地兴建一批大型蓄水、引水和提水工程。地下水资源丰富的地区要适度进行开发。在干旱地区以及山区,广泛发动群众兴修小型、微型水利及雨水集流工程。沿海地区要研究海水的利用,适当地进行海水淡化与微咸水的利用。

五、加快跨流域调水的步伐

(1)进一步加快跨流域调水的规划和论证,逐步实施南水北调等跨流域调水工程。无论是近期还是从长远来看,南水北调都是十分必要的,但研究调水线路和方案必须服从区域性水资源的最佳配置。实施方案应采取先易后难、先通后畅、分段实施的步骤,应充分利用现有水利基础设施为原则。在研究解决北方缺水时,当地水资源仍然是利用的主体,调水是补水性质。因此,应立足于本区域内水资源的统筹规划和优化配置,合理利用及统一调度,在此基础上研究跨流域性的调水方案。

(2)不管南水北调采取何种方案,为保障21世纪中叶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战略目标,在2015年以前,一定要抓紧实施南水北调来解决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南水北调工程重点是解决北方地区的工业和城市用水,调入各省、市的水量,各省、市应与本地区供水量统筹安排,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定价。应遵循市场经济体制,按商品水制定价格政策;农业用水应采取以工补农的经济政策。

(3)黄河水资源已超负荷利用。黄河水资源的利用和分配问题必须从上、中、下游全局来研究,不宜再考虑向现有供水区以外引水,黄河接济海河、淮河的用水应考虑由长江供水。从长远看,在普及节水的基础上,要加快对黄河补水方案的研究,远期要考虑南水北调西线供水。

(4)华北地区缺水已成定局,在南水北调工程未实施以前,近期缺水如何解决应研究应急方案。建议在“十五”期间,从整个华北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出发,结合引丹济黄、引黄济冀、引江济鲁等分段引水方案,建议研究滦河、潮白河、永定河可利用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大型水库的联合调度问题。以优化配置、统一管理、联合调度为手段,形成华北地区水资源统一管理调度的网络。

六、依法完善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体制,建议成立国家水资源委员会

(1)实现水资源的统一和有效管理,必须积极推进水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向集约转变,推进水资源管理方式的转变,一定要建立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中统一、精干高效、依法行政、具有权威的水资源管理新体制,以加强对全国水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

(2)要通过法规确立对水资源实行统一、集中、综合管理体制,建立仿照国家防汛总指挥部的模式,组建具有权威和决策能力的部级的水资源委员会,办事机构设在水利部。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是研究发展战略、审定发展规划、协调水的分配和水事纠纷。同时加强以流域为单元的水资源统一管理,在国家水资源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各流域分别成立流域级的水资源管理委员会,并作为流域机构的主要职能。

(3)水资源的统一、集中、综合管理机构确立以后,必须健全有效的水管理政策。水的有效管理包括地表水与地下水、水量与水质、水的保护和有效利用、水的分配和统一调度,以及各用水部门与用水户的有效管理。改进水管理必须从观念、技术、经济、社会、卫生、环境、立法等各个领域共同承担责任,同时国家要有相应的投入和经济政策。

(4)要尽快修订《水法》,制定各大江河的流域法规,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纳入国家宪法和国家政策,制订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法规和道德准则,完善水法规体系。

七、加强能力建设,健全和完善各项水利经济政策

(1)水利是一项公益性为主体的事业,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是治国安邦的百年大计。加强水利建设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要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因此,各级政府要加强能力建设,强化责任制,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对现行的干部政绩考核制度要进行改革,克服领导干部在任期内的短期行为。水利部门改革也要从自身职能的转变起步,加强水利宏观发展战略研究,并从水资源管理体制和经济机制的改革入手,推进水利事业的全面发展。

(2)要改革重大水利工程项目的决策程序,健全重大水利工程项目的科学论证制度。由于水利服务的对象已发生本质性的变化,因此,无论是单一目标,还是多目标的重大水利、水电工程都要建立跨学科、跨部门的论证评估体制,要经过科学选比、加强民主决策力度。为从整体上提高水利工程项目的决策水平,要建立各级人大、政协对重大水利工程的审议、监督和检查制度。

(3)防洪是一个以公益性为主体的巨大的系统工程,流域的防洪系统是一个统一的、多层次的整体,因此,要以优化防洪对策、提高防洪效益为目标,针对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包括蓄滞洪区的运用、防洪保险等)制定防洪经济政策。

(4)水是商品,水是经济资源,要根据水资源条件,制定不同的经济政策。水资源的宏观调控要以法律与经济手段相结合。要完善水资源的有偿使用、有偿占用、有偿转让和保护水环境的有关经济政策。要研究制定国家资源税的征收政策。

(5)水价改革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对供水成本重新核算。制定水价时应体现鼓励节水的原则,采用季节价、累进加价、基本水费制等。

(6)要鼓励用水户的参与,积极推广“用水者协会”,从工程的规划、设计、建设到竣工后的管理,将所有权、使用权、经营管理权归用水者协会,有利于调动用水者的积极性。

八、以科技进步为先导,实施科教兴水战略

(1)解决中国水的问题,要结合国土整治的全局,在统一规划下,把治山和治水有机结合起来。要吸收和借鉴国外经验,要采取创造性的措施,全面研究非工程的防洪技术措施。

(2)21世纪水利的战略重点要以节水为先,重点推广各种适用的节水技术。大力推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科学技术。在提高常规水资源利用率的同时,重视非常规水资源的利用。

(3)大力推广以小流域为单元,承包治理水土流失的经验,要加强技术监督和指导。要加强泥沙变化规律的研究,加强泥沙处理技术的攻关研究,要制定有关的技术经济政策。

(4)深化水利科技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

(5)围绕环境与发展问题开展科学研究,从水的角度研究环境与发展的密切关系,研究中国降水分布和河川径流及其调蓄能力的影响。

(6)科教兴水关键在人才,因此,提高水管理人员素质必须加强人才培训,加强水利教育和职工培训,全面提高人才素质,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实、纪律严的水利队伍。

(7)要建立健全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水利行业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建立水利新的体制历史进程中,逐步完善社会化服务、分级科技服务和管理体系,逐步实现水管理现代化。

九、加快水利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产业化经营

(1)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水利行业应以水利基础产业为龙头,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发展生产力为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水利产业化经营,这是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水利的路子。

(2)水利实现产业化经营,这是适应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必然趋势。这是推动水利改革发展的有效途径。

(3)产业化经营是水利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过去单一为农业服务转变为全社会全方位服务的大水利,这是体制上的改革和创新,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组合,对水利基础产业进行改造、重组和提高,使之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能适应市场经济,或逐步与市场经济接轨,使水利实现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

(4)要实现水利产业化经营,就必须建立相适应的经济组织。从开发、建设、管理和经营实施一体化管理、一条龙服务,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功能,大幅度提高水资源的综合效益。

十、拓宽水利建设资金来源,加大水利投入

社会资源利用策略篇(8)

城市要在经济循环中占据战略高地,必须从更高的视点和更宏观的战略入手,构建以城市为中心的扩张式的资源配置,增强城市在资源配置体系中的控制能力,从而成为经济循环中的控制节点。要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下建设城市新貌,关键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城市转型,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对促进城市发展的各种资源要素进行再认识、再评估,要树立新的资源观。重新审视资源理念,更新资源观。凡有利于增长和发展的、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都要视为资源”。树立新资源观要求高度重视软科学建设,大力提升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增强城市的软实力,这是任何一个城市求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发展模式转变的根本出路。

一、城市规划需要树立新资源观

随着人类对传统要素资源的认识不断深化和科学利用,新要素资源将成为影响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主导资源,未来经济社会的竞争是观念、制度、经济结构的比较决定城市的实力和竞争力。通过新资源要素的开发、利用新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从而突破资源瓶颈和增长极限,创造出最大的价值,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一)新资源观可以开创城市的新境界。新资源观的提出具有强烈的时代背景。从国际上来看,资源稀缺,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动荡的主要根源,从国内来看,随着区域经济发展的不断拓展,城市资源供给越来越紧张。在这种背景之下,城市要继续保持快速的发展态势,就必须从战略上确定新的增长模式,坚持持续的资源战略,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新资源一方面丰富了经济特区窗口的功能,把引进来和走出去作为发挥窗口作用的两个扇面,为特区的资源获取和开发利用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另一方面,把无形资源的开发利用确定为资源利用的重点,为特区发展指引了方向。开拓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境界。

(二)新资源观带动城市加入国际经济循环

我国很多城市虽然规模很大,但国际影响力有限,根本原因在于大多数城市的发展处于被动介入经济全球化过程,没有完全主动融入全球经济循环。新时期下的新城市要想加入国际化的经济循环中,就必须利用城市品牌的复合资源价值,构建以城市为中心的发散式、扩张式的资源配置和利用网络,内外辐射,从而成为全球经济循环中的控制节点。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转变对资源的认识,提高资源配置能力,发展循环经济。

二、新时期下城市规划策略

新资源观是城市规划的思维战略,与城市发展定位相适应,在高速成长期,开始城市发展模式的渐进式转型,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平稳过渡;在高效成熟期,实现城市适度密集发展、资源集约利用与环境质量的提升,完成经济发展模式的全方位转型;在精明增长期,通过资源的高效与综合利用,基本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满足人的多方面发展需求。城市规划以新资源观为指导,以资源利用为主线,与城市的经济发展相稳合。

(一)用新资源观促进和谐规划。新资源观拓展了规划领域,丰富了规划内容,催生了复合规划和和谐规划。复合规划是以空间规划为主要载体,综合了包括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内容信息的一种规划模式,实现了空间规划和内容规划的统一,是各部门、各专业行政意图的统筹和行政的依据,目的是实现城市发展一张图和城市管理一张图,做到各部门、各专业的相互配合和行动统一。通过复合规划,可以有效明确资源配置原则和方向,保障公共利益,保障稀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和谐规划。要求规划发挥平衡利益、调和社会关系的作用,加强规划之间的综合和协调。通过和谐规划来提高城市福利水平,促进规划之间的协调和有机结合,实现空间规划和内容规划的和谐、城市规划对各类专向规划的统筹与协调。

(二)城市规划要发挥公共政策的作用。城市规划划既是城市公共利益的守护者,又是城市发展的引导者,随着城市发展,规划在城市管理和城市建设中的综合协调功能越来越强,应该充分发挥其主干性政策作用。而资源调控综合性强,需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协调统一,规划应该成为所有资源调控政策中的首位公共政策。科学的规划是最大的城市资源,规划的失误是最大的资源浪费。发挥规划的首位公共政策的作用,关键是要建立起统一的调控管理平台,切实发挥规划的主导作用。通过加强规划的综合统筹功能,促进资源调控的有序性和统一性。城市规划公共政策要注重刚柔相济。控制性规划政策和调节性规划政策要相互补充、相互协调。为了促进和检验规划公共政策的有效性,还有必要建立“规划实施监控系统”,通过建立城市卫星遥感监测系统,加强规划效能监察,对城市规划的决策和实施过程进行实时监控。

(三)完善以空间资源配置为主线的城市规划调控体系。在面临民生大计的齐纳前提下,要抓住空间资源短缺这一主要矛盾,完善以空间资源配置为主线的规划调控体系。城市规划是空间调控的主要工具,经过多年的发展,城市规划已经建立起从宏观到微观、从长期到近期的规划体系,初步建立了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规划管理体制。因此,应积极建立以空间资源配置为主线的城市规划调控体制,把近期建设规划及其年度实施计划当作加强城市规划实施和管理的主要抓手,努力建立“规划——计划——预算系统”的城市发展综合调控体系,把空间、项目和财政资金有效地统一起来,形成政策合力。应积极建立以空间资源配置为主线的城市规划调控体制,把近期建设规划及其年度实施计划当作加强城市规划实施和管理的主要抓手,使其成为统筹当前城市发展的主要资源公共政策。

参考文献

[1] 卢根鑫.国际产业转移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2] 杨宜勇.失业冲击渡.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年

社会资源利用策略篇(9)

[中图分类号] F274;F407.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1)07-0019-03

“走出去”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审时度势提出来的发展战略,关系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全局。能源资源是保障国家安全、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础,中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也是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中国能源企业“走出去”,既能解决我国能源短缺的难题,缓解中国流动性过剩风险,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有实力的中国能源企业在国外直接投资,还能增加东道国的税收,解决东道国的就业。中国能源企业“走出去”战略于2000年提出,虽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具有较大的差距。“十二五”时期,中国能源企业“走出去”将面临来自发达国家贸易投资保护和发展中国家强力竞争的局面,其所处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更为复杂多变。

一、中国能源企业国际环境分析

(一)政治法律环境

从国内角度来看,新兴能源在我国“十二五”期间以变为主,“十二五”期间新能源产业的变化将更多体现在技术水平提高、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层次提升等方面,而不仅限于产业规模的扩张。美国新政也会给中国能源企业和投资者带来新的机遇,其中最大机遇就是企业在美国的直接投资,中国能源企业直接在美国的新能源市场投资会获得诸多益处:中国能源企业在美国建立能源公司可以直接参与新能源项目的竞标,占领市场,取得利润最大化;在美国市场内部的直接运作可以使企业迅速获得多方面提升,提高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实现从一次性获得技术管理优势到持续性保持世界级水平的飞跃。

(二)经济环境

人民币在长期内呈现升值趋势,这会降低国内能源企业购买海外资产的成本,“十二五”时期中国能源企业加大海外投资是有利的。另外,中国能源企业还可以充分利用经济危机余波未平的机会通过大力对外直接投资进入主要出口市场的流通环节,快速提高整个国际市场的收益率,摆脱只能在开采、制造环节与其他国家争夺微利的局面。

(三)社会文化环境

人口高峰会大幅度增加未来各地区对能源的需求,环境恶化迫使中国经济结构向低耗资源方向调整,各个国家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会越来越多地考虑到环境问题,世界各国非政府环保组织在推动全球环保事业方面的作用日益明显,我国非政府环保组织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影响也在逐步扩大。日本地震导致的核泄漏引发了全球核电信任危机,此次事故对新能源未来发展的结构将发生较大影响,对光伏、风电、水电等新能源的预期将进一步提升。由于很多日本工厂无法短期内恢复生产,因此众多欧美客户订单预计会流向中国。

(四)技术环境

低碳技术快速发展,全球已有多家金融机构投资巨额资金进行低碳技术开发,以期在低碳经济方面占领技术制高点。这些低碳技术广泛涉及石油、化工、电力、交通、建筑、冶金等多个领域,涵盖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开发、传统技术的节能改造、CO2的捕集和封存等。另外,技术连通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互动方式,引发了经济社会的重大变革,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这些都为能源企业进行网络营销带来了契机。网络营销具有传统营销不可比拟的优势,它能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具有超低的运营成本和高额的利润回报,使“走出去”的中国能源企业和东道国的消费者的联系更加迅速、密切,而且能在网络平台上与东道国的本土企业进行公平竞争。

二、中国能源企业“走出去”市场竞争战略

中国能源企业“走出去”要面向国际市场,因此能源企业要努力加强核心业务优势、优化全球资源配置、降低成本、提高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应变速度以扩大市场占有率,保持竞争优势,占据领先地位。面对国内外能源发展的方向及国际化竞争环境,中国能源企业可以考虑以下“走出去”的竞争战略:

(一)低成本战略

有些传统能源(如:煤炭)的产品同质性较高,这些能源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大,购买者对价格敏感,能源企业往往是价格接受者而不是价格制定者。传统能源产品的质量还受到当地地理条件的限制,因此具有较低成本的企业会获得一定的竞争优势,从而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因此,低成本战略是传统能源企业应追求的战略定位。中国企业在实施低成本战略的同时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作为低成本战略的有力支撑。传统能源产品使用价值的不可转移性、形成的自然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行业技术创新的重点在于开采技术和开发选址技术的改造、能源综合利用改造,并且以工艺创新为主。

(二)差异化战略

对于一些不具有开采规模优势的能源企业来说,低成本目标较为困难,差异化战略定位则是更为现实的选择。能源企业追求差异化可采用的策略包括:能源产品特性的改善,加快能源产品的升级,使其成为可持续利用的能源;改进生产工艺、加快产品深加工进程、实现能源产品的升级换代;以品牌经营实现差异化,提高能源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企业盈利能力的同时增加客户利润。

三、中国能源企业“走出去”市场策略分析

(一)能源产品策略

首先,能源企业要不断创新能源产品的开采、生产工艺和流程,大力加强对低碳、低消耗的新能源产品的开发和应用。因此,企业应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比例,开发价低质优的新能源产品;其次,能源企业可以提供线上售后服务,与消费者双向沟通,让国际市场上的消费者在网络上能充分展示自己的需求,企业据此为消费者提供能源产品与服务;能源企业还可以在网络上提供与能源产品相关的专业知识,达到增加产品价值的同时也提高企业形象,如能源产品的性能和使用注意事项等。

(二)能源价格策略

对能源产品的市场定价要合理,以尽可能低的价格向消费者提供能源产品和服务。能源企业可以通过定额定制、标准化作业(计量、质量、价格标准化)加强能源投产前、制造过程中和流通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在保证能源产品质量的同时将最大程度降低能源生产成本。但是基于新能源产品的高额研发成本,能源企业不应打价格战,而打服务战,价格适中即可。

(三)能源渠道策略

中国能源企业应该与本国政府合作,共同开拓海外市场,走“政府铺路,企业行车”的道路,发展新的东道国。中国能源企业应充分了解外国政府的政策取向,最好选择与中国外交关系良好、贸易频繁的国家,以便可以减少信息的获取成本(包括东道国经济环境、政治制度、政治局势、经济模式、经济制度、经济政策等方面),同时东道国对中国企业的经营风格和商业惯例也较为熟悉,因此企业投资的成功率相对较高。企业还可以选择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因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对能源会更加依赖,这无疑会加大能源企业的投资阻力。能源投资以资本换资源,属于战略资源型投资,其投资的目的是要在某种程度上控制被投资国的战略资源,借以满足本国对稀缺资源的需要。此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更多的能源企业会在网络配送渠道上开展竞争,能源企业应建立自己的营销配送渠道,降低物流成本,实现长期效益。

(四)能源促销策略

首先,人民币升值迫使“走出去”的中国能源企业必须采取多元化的广告形式主动进行广告宣传,向东道国及国际市场的消费群体争取产品或品牌最大的市场占有率。企业可以根据能源产品的特性,采用电视广告、印刷品广告、网络广告等多种形式的广告,以最低的成本尽可能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其次,“走出去”的中国能源企业要开展多样化本土化的促销活动。在国外市场开展促销活动,既要采用国际通用的一些促销手段,也需要把握当地的文化特色和消费者的文化价值观,采用一些有效的本土促销方式。最后,能源企业要把促销的重点放在与国际市场消费者的沟通上,可以利用网络实现与消费者的沟通,使消费者可以参与到新能源与新能源使用的营销活动中,使消费者与企业直接进行交流。能源企业可以进行网络促销活动,从中获得消费者的反馈信息,不断进行产品创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使企业在竞争上处于优势地位。

(五)关系营销策略

社会资源利用策略篇(10)

绿色营销是指企业在整个营销过程中,充分体现环保意识和社会意识,向消费者(用户)提供科学的、无污染的、有利于节约资源使用和符合良好社会道德准则的商品(包括服务),通过引导和满足消费者的绿色需求,实现企业目标的营销活动。

近一个世纪以来,人类社会从整体上进入工业化时代,经济发展速度日益加快。经济发展在创造富裕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及社会道德和生活信念的失落等问题。例如,由于工业和交通等领域排放大量废气、废热,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迅速增加,臭氧层遭到破坏,给地球环境和人类社会造成极大危害;在富裕生活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由于较少经历人类社会的不幸与苦难,又过分重视自我利益,历史使命、社会责任、节俭等道德意识在一天天失落。面对这样的社会和环境问题人类逐渐意识到不注意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的经济发展实际上是走一条自我毁灭的道路。于是,以“绿色”为标志的旨在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运动逐渐出现了。而绿色营销是整个绿色运动的一个分支,是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顺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潮流的结果。我国在1992年制订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1994年制订了《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在这期间和后面又制订了一系列有关的政策措施和战略方案。

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内蒙古企业应积极面对挑战,充分利用绿色资源优势,实现从传统营销向绿色营销的转变,实现绿色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竞争优势的转变。这不仅有利于内蒙古经济的发展,而且由于内蒙古地跨“三北”,是我国中西部过渡地带,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省份,是祖国北疆的重要生态屏障,因此,内蒙古企业绿色营销战略的制定与落实,有助于北方环境质量的提高,有助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

2、 内蒙古绿色资源优势分析

内蒙古地上、地下资源都十分丰富,从而奠定了发展绿色营销的物质基础。"东林西铁、南粮北牧、遍地有煤”概括了自治区资源分布的特征及优势。地上有驰名中外的丰美草场和茂盛的原始森林,还有肥沃的耕地和种类繁多的野生动植物。地下已发现了130多种矿产,尤以稀土、煤、盐、碱及优质建材等储量巨大,风能、太阳能也很丰富。

草地资源。从北部的呼伦贝尔到南部的鄂尔多斯草原,从东部的科尔沁草原到西部的阿拉善盟,纵横几千公里,可利用草场面积为7亿多亩,是祖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由于自然条件的地区差异,从东到西形成了草旬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等不同类型的草场,为发展多种家畜品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目前经国家和自治区验收命名的畜禽培育品种、品系和品种群已达23个,如著名的三河牛、三河马、草原红牛、乌珠穆沁肥尾羊、敖汉细毛羊、阿尔巴斯白山羊、阿拉善骆驼等。这些优良品种的肉、奶、皮、绒毛等畜产品资源享誉国内外。

森林资源。我国最大的森林工业基地――大兴安岭林区大部分在内蒙古境内。林地总面积占全国林地面积的七分之一,列全国第一位。这不仅可以提供大量的优质木材,而且孕育了多样的森林动植物资源。

野生动植物资源。辽阔的疆域和多样的气候为野生动植物的生长繁衍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已发现有兽类114种,鸟类326种,其中著名的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并被列入国家、自治区重点保护的珍禽异兽达49种;已发现野生植物1000多种,其中具有塞外特色的中草药500多种,是我国重要的中药材生产基地,有的植物成为人造纤维、化工、食品、环境治理的重要资源。

宜农土地资源。全区耕地面积为68.38万顷,人均耕地0.34公顷,高于全国0.12公顷的平均水平。由于内蒙古长期以来经济发展速度较慢,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了这些耕地比其它地区少受或不受污染,成为宝贵的种植绿色农产品的土地资源。

矿产资源。内蒙古矿产资源具有矿产多、分布广、品质高的特点,有许多矿产资源储量集中而丰富,形成了明显的优势。内蒙古的煤炭、稀土、黑色和有色金属、非金属矿产储量闻名海内外,其中稀土占全国储量的90%以上,列世界首位。

太阳能、风能资源。内蒙古的太阳能、风能大部分分布在农村牧区,风能可利用区占牧区范围的80%;太阳能平均辐射量≥5500兆集年/平方米的地区占牧区总面积的78%。全区绝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有效风能贮量大于400千瓦时/平方米,太阳能总辐射量在4800―6400兆焦耳/平方米,仅次于。

3、 充分发挥绿色资源优势,构建绿色营销组合策略

绿色产品策略

绿色产品是指从产品设计开始,其使用的资源及生产、市场推广、使用、废弃物处置全过程都能满足绿色要求的产品,即能满足顾客满意、终生安全、社会接受和自然持续四方面要求的产品。根据内蒙古的绿色资源优势,可生产开发的绿色产品分为两大类:一是纯天然的或无公害的有形产品。二是无形产品――绿色服务产品,如利用草地、沙漠、野生动植物基地开展的各类旅游项目。在产品策略的制订方面要注意以下问题:

有序利用绿色资源。对资源的利用不仅包括对现有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且还要通过开发绿色产品,建立绿色产品的生产基地,形成区域化和产业化的格局,形成现代化的生态农牧业。在此基础上促使传统农业的生产技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从而大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真正使资源优势变成产品优势。

使用绿色标志。绿色标志是各国政府对绿色产品认证后颁发给符合环保认证标准产品的一种标志,用在产品及其包装上,用以表明绿色身份。绿色标志大大强化了绿色产品的竞争力。目前,世界上有近40个国家或地区实施绿色标志制度,绿色标志日益成为一种新的贸易壁垒――绿色壁垒。持有此“绿色身份证”的产品在服务绿色消费者、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方面具有特殊优势。环境标志制度已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我国也制定了“绿色标志”制度,于1995年首次颁发环境标志产品目录。

使用绿色包装。绿色包装是绿色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用料节约资源、无毒无害、易被分解吸收、对生态环境不造成危害的包装方式。目前内蒙古自治区有许多产品使用了绿色标志,但仍以塑料为包装物。这些包装物报废遗弃后成为继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后的第三大公害――白色污染,因此这些产品产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产品。绿色产品实体配以相应的绿色包装物,这个产品才是绿色产品,这是应当引起注意的问题。

实施绿色包装策略一是要采用绿色包装材料,二是不包装或包装物再循环。据统计,包装物占所有废物总量20%-30%(重量计)或50%-60%(体积计),采取绿色包装策略可以大大减少废物流动量。

绿色价格策略

绿色产品价格的确定既要遵循一般产品的订价原则,又要充分考虑产品的绿色特性,这个特性在价格中的主要表现就是反映环境成本。企业在生产绿色产品的过程中,支付了大量的环境费用,如资源成本,绿色技术研究费用,环境检测、治理、保护费用,绿色包装费用,绿色标志的使用费用等。因此,绿色产品的价格必须反应环境成本,即把企业用于资源、环保方面的支出计入产品价格。由此可见,绿色价格往往高于非绿色价格,它有利于企业彻底摆脱“投资环保是白花钱”的思想,树立“谁污染谁付费”、“环境有偿使用”的新理念,这对于欠发达地区企业来说尤为重要。

企业在制订绿色价格策略时应注意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在产品绿色化的过程中尽可能降低成本,从而降低绿色价格,使绿色产品更具有竞争力,加速其市场推广过程。二是绿色价格的上升幅度要同各地区的消费者对绿色价值的理解程度相协调。一般来说,在大城市和发达地区,消费者对绿色价格的接受程度较高,而在农村或落后地区的接受程度则较低。

绿色分销策略

为顺利实现绿色产品的市场流通,企业应建立专门的绿色分销渠道。制定绿色分销渠道策略应注意:

选择合适的中间商。在绿色市场发育比较成熟的地方,选择绿色声誉较高,可提供各项专门服务的中间商来经销;在绿色市场发育尚不成熟的地方,也应与中间商共同开设绿色产品专柜。

实现绿色实体分配。要求企业在分销中尽可能地使用防治污染的设备,一方面严防产品在途中污染,另一方面避免使用在运输过程中对社会环境造成污染的交通工具等。

降低资源耗费,构建高效率、低成本渠道。在产品处理和储存方面进行技术改进,简化流通环节,节省资源的耗费。

进行绿色渠道管理。绿色渠道管理包括:对渠道的更新和维护绿色质量,以保证绿色产品的整个流通过程都处于绿色环境之中。

绿色促销策略

绿色促销策略就是企业围绕绿色产品而开展的各项促销活动的总称。其实质是通过充分的信息沟通,树立企业和产品的绿色形象,使之与消费者的绿色需求相协调。同时,绿色促销策略也是企业向消费者宣传环境保护和健康消费的手段,以此引导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树立绿色消费观念,培育绿色市场,从而使企业的绿色促销活动成为整个社会绿色宣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绿色促销策略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制订绿色广告策略。(1)确定绿色广告目标。如告知消费者最新的绿色产品信息,说服消费者相信产品的绿色表现比竞争者产品好等等。(2)尽量减少广告开支。(3)通过绿色广告设计及绿色广告行为传递广告信息。(4)对绿色广告效果进行事前和事后的预测与评价。

实施绿色人员推销。(1)了解消费者的绿色消费兴趣,回答消费者关心的绿色问题。(2)向消费者传递有关企业和产品的绿色信息。(3)推销绿色产品。(4)提供绿色服务。(5)为企业收集绿色市场情报。

上一篇: 保险经营的主要环节 下一篇: 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认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